汉语言文学的难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1:52

汉语言文学的难点篇1

一、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要系统化

汉语言文学主要由汉语语音,语法和词汇组成,汉语言这门课程的学习强调系统学习,要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首先要把汉语言的内容,模块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在脑袋中形成一定的知识架构,这样,才能够实现知识的衔接和记忆。汉语言文学的教材在编排上一般会按照基础到提升部分,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就必须要按照基础——提升,这样的顺序,系统化学习是能够全面地掌握整体知识,系统化学习还讲求对知识的衔接,汉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对后面较难的部分是关键的,只有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够进一步学习更深的部分,汉语言系统化学习就要求不能够遗漏任何知识模块,否则系统化学习就不完整。汉语言文学的组成成员中,相对比较基础的内容,比如汉字或者词组,要完整地掌握这部分级别较低的组成成员,就像英语学习中,单词是基础一样,没有单词就没有完整的句式和文章。认识到课程的系统性,然后明确学习顺序,知识的结构,学习中才能在脑海中形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蓝图,汉语言系统化学

习就必须对基础知识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然后才能够打好基础,以便后续学习中将知识模块串联起来,把相关的知识系统化地联系起来。系统化学习还能够方便我们的记忆,很多人在学习语言时,记忆的东西总是成为一个难点,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一些必要的记忆技巧,另外,是因为他们没有理解性地进行记忆,没有掌握知识结构和知识系统,这样他们要记忆东西就会比较难。只有认识到汉语言文学系统化学习的重要性,并且在学习中把握好系统化学习方法,才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汉语言文学。

二、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必须要抓住学习重点

汉语言文学内容丰富,并且理论也很多,要学习好汉语言文学就必须对学习内容进行必要的整理,总结,要把握汉语言文学的重点内容,深入学习。其实,任何科目都是有偏重点的,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也有它的重点,加强对重点的学习,有目的性地学习才能掌握真正有用的东西。汉语言文学中,存在着名词术语较多,知识点多,语言或者句子的表达形式多样的情况,因此,面对这么多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我们不可能全部都啃下来,只能是有针对性地抓出重点来学习,抓重点学习又具体分为三个层面,第一是针对名词术语的学习,这方面具体来说就是对汉字,词汇,拼音,语法语音等的重点学习,拼音是汉语言的基础,掌握拼音,我们才能实现语言的沟通,只认得字而不会读是没有用的。抓住重点来说,就首先要掌握这些基本的,也是重点的部分来深入学习。另外,语音学习的话可以通过磁带或者录音等来配合我们的学习,磁带或者课本一般会有配套的磁带,它有很全面,正确的语音教学,可以多利用这些东西来学好汉语言基础。第二,是对句子或句式的分析方法。汉语言文学从词汇到句子再到整片文章,是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汉语句子句式的学习也是一个重点。汉语言句式分类很多,有陈述句,感叹句,反问句等等,这些特殊的句式对句子的意思是有直接的影响的,同样一段文字,加上不用的标点符号意思就可能完全改变,因此,句式学习不仅是汉语言文学学习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只有搞懂每个特殊句式,才能够正确理解文章的意思。要掌握句式的含义,必须要掌握每种句式的结构,遇到具体问题还要进行句式分析,经过分析确定句子所表达的意义。另外,汉语言文学中,在文言文的学习上,是相对比较难的,文言文的句式其实也都有一个明确的结构,面对文言文时,要分清楚每段话的特殊句式或者句子的含义,分析和探究汉语言文学的句子句式,掌握这个重点,这样对能更好地学好汉语言文学。第三,汉语言中,对关联词,连接词的重点掌握。汉语言文学中,句子与句子之间一般都要通过关联词来进行链接,关联词对整片文章的衔接性或者通顺与否都是有很大影响的。对关联词的意思不明确的话就不能够搞清楚句子的意思,所以,在学习好汉语言文学时,关联词的学习也是一个重点。关联词就像词汇一样是必须花时间去记忆,积累的。在日常沟通中,关联词的运用也是很多的,关联词应该作为汉语言文学学习的一个重点来讲,汉语言的学习重点,总的来说,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还有一些其他的方面,比如还有理论表述方法等等,但是,归结起来就是要对汉语言文学进行重点模块学习,不能够全部接收也不能全部放掉。只有抓住重点,学习效果才会明显,学习效率也才能够提高。

三、多动手,多做练习才能够掌握知识

汉语言文学的难点篇2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汉语也好,英语也罢,教师的首要工作不应是忙于教授字、词、句,忙于引导学生写文章。而应是从兴趣方面去引导学生,把学习的兴趣转移到语言学习中来。比如,很多孩子对音乐感兴趣,那么我们就从音乐着手。我国诗经、唐诗、宋词与音乐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将这些作品以音乐的形式呈现在课堂上,语言的表现形式既有汉语的,又有英语的。以优美的音乐创设宽松、和谐、形象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学习语言,既有实质性的语言教育,又有音乐的体现形式,既有汉语和英语的比较学习,也有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课堂真正体现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以优美的音乐形式让学生觉得学习语言的字、词、句不是枯燥、痛苦的事情,而是快乐的、轻松的、美好的享受。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能很快记住作品的内容,学生在歌唱中用汉语、英语背诵课文,在音乐的形象中体会汉语和英语的差距。由此,学生形成了汉语学习和英语学习的兴趣,学生有了学习语言的主观能动性,而教师的语言教学和学生的语言学习也就成功了一半。我在重庆市合川渝南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学中做了一个尝试,用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作为背景,让学生体会苏轼的《赤壁怀古》的情境,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从杨洪基沉雄浑厚的歌声中很快了解了《赤壁怀古》的历史背景。两个课时完成后,大约80%的学生能够背诵《赤壁怀古》以及《三国》开篇词《临江仙?赤壁》。同时以英语的形式表现,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也有所收获。

二、引导学生课前预习,下好语言学习的先手棋

语言学习和其他课程学习一样,课前预习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预习了解字、词、句及语言作品的基本结构,初步掌握作品的主题,了解作品的知识点,摸清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在预习的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而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对新接触的内容,有很大的好奇心理,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获取了知识,有了收获,产生成就感,学习兴趣也会油然而生。而因为学生在预习环节掌握了很多知识,预先了解了知识的重点、难点,课堂学习主要任务就落在学习重点、难点上,因此就减少了课堂学习的难度,课堂学习的效果也会明显提高。预习可以使学生课堂学习有的放矢,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通过预习,能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避免了因知识的难度形成学生的心理压力。通过预习,学生学会了本章节语言学习的内容,学习上不欠账,保证了上课质量,学生的学习形成了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的良性循环。这时,学生就不会觉得学习汉语、学习英语是痛苦的事情,而变成了快乐的事情。古人说得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也是如此。我任高一(5)班班主任期间,该班英语和语文成绩很不理想,我就要求学生每天晚上用30分钟预习英语和语文,找出第二天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通过一学期的尝试,该班的语文和英语成绩都有了很大提升,很多中等生跨入优秀生的行列。

三、在比较中学习,习惯汉语和英语的文化差异

学生学习英语的时候,更多的是采用字、词、句及语法的对应学习,将汉语和英语形成一定的对应关系。但是,英语和汉语的对应并非一一对应的,汉语和英语都存在多义现象,这就是学习语言的难点之一。因此,可采用比较学习法,通过比较,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生活习惯差异,认同语言习惯的差异。比如,让学生在不同语境中学习,学习英语的时候把自己当成一个地地道道的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时候自己又是地道的中国人。两种语言习惯虽然在各自的语境中有所区别,但又有着语言上的相通性,当习惯之后,便会形成自然。一个人在一个语言环境中生活久了,这个人自然就会使用这种语言工具。因此,学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开展双语教学,提倡双语交流,让学生在一堂课上体会两种语言的不同风采。

四、创设语言环境,形成语言学习的良好环境

语言学习仅有课堂学习的环境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室里,校园内,我们有必要设立汉语角、英语角、汉语交流沙龙与对话沙龙,形成一定的语言环境氛围。在校园里提倡用英语交流,在日常生活中常用英语口语,通过过西方的节日把英语学习融入这些喜闻乐见的活动中,使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娱乐,在活动中多和外国人接触。学校最好能定期邀请一些外国友人和学生面对面交流,使学生明白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差异。语言学习是离不开语言环境的,即使是学习汉语也如此,如果一个外国人与中国人多交流,多过中国传统节日,那么对他学习汉语是很有帮助的。在孤立的环境下学习语言,效果会很差,很多学生觉得学习英语很困难,是因为他们学的常常是哑巴英语。因此,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有利于提高语言学习的效果。

五、学习语言要多读、多写、多记、多背诵

任何一门语言,都有很多经典作品,学生多读语言作品,多记一些语言经典,多背诵一些语言作品对语言学习很重要。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果外国的孩子能花工夫熟读唐诗、宋词,那么他们的汉语水平会有很大的提高。同样,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坚持用英语熟读《一千零一夜》,他们的英语水平一定会很快提高。所以,学习语言时,熟读经典作品,既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还可以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

六、加强课外阅读,阅读长篇的外国文学作品

汉语言文学的难点篇3

关键词:高校;对外汉语;思考;路径

对外汉语课程教学基础内容较为丰富,从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能力角度提升汉语教学专业性,可以进一步完善对外汉语课程教学机制。高校要做好对外汉语教育问题研究,强化自身教育实践、教育探索能力,切实从提升专业教育水平角度进行合理的教育规划,为未来阶段运用对外汉语开展深层次教学交流做好充分铺垫。

一、高校对外汉语教育难点

(一)学生汉语语言结构解析能力不足。汉语语言结构解析能力不足问题是高校对外汉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难点之一。该难点的产生原因由多个方面构成,其中学生汉语学习能力不足、教师缺乏良好教学沟通等,均对是主要影响因素。从对外汉语基础教学角度来说,由于汉语语言结构相对独特,相较于英语、法语及阿拉伯语等在语言元素上更为丰富,使学生对汉语语言结构掌握相对困难,无法将母语学习技巧运用于第二语言学习,一定程度对学生汉语语言内容及知识理解产生影响。除此之外,汉语语言结构解析,需要学生具备一定汉语学习基础,但高校对外汉语生源质量良莠不齐,部分学生对汉语语言基础知识掌握能力不足,使其无法对各个阶段汉语知识充分消化,难以基于现有知识体系构建完善知识结构,为后续阶段对外汉语教学形成阻碍[1]。(二)学生汉语声调、语境掌握困难。充分掌握汉语声调及合理选择沟通语境,对于强化学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具有一定帮助。在实际高校对外汉语课程教学方面,母语为越语、泰语、日语、缅语等语言的学生,对于汉语声调与预警掌握能力较强。之所以此部分学生在这方面存在优势,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越语、缅语等均属于汉藏语系,在语言结构上及语言表述方式上与汉语存在一定相似之处,学生在掌握部分汉语语义、词汇结构之后,即可进行较为简单的汉语交流;二是日语、泰语等东南亚国家,均属于汉文化圈的一部分,在语言使用方法、语言表述技巧方面与汉语存在互通性。所以,母语为日语、泰语的学生虽然在声调的掌握方面存在劣势,但对于迅速掌握汉语语境有一定的基础优势。换言之,语言文化差异一定程度影响学生对汉语声调、语境的掌握。高校对外汉语由于需要对多平台、多国家开放,所以在汉语声调、语境教学方面,无法从语言文化角度开展全面教学渗透,从而使高校对外汉语教育在对欧洲、美洲及非洲等地区学生教学方面,难以从语言文化角度开展汉语声调与语境教学工作,无形之间增加对外汉语教学难度[2]。

二、高校对外汉语教育现状及问题

(一)高校专项语言课程教学资源匮乏。对外汉语教学,需要考虑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体系下的语言环境差异。因此,要根据不同地区汉语学习诉求及基本特点,合理布置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但在实际教学实践方面,常出现课程教学布局与学生学习诉求不一致的问题,导致对外汉语教学质量下滑,学生学习水平也难以得到有效提升。之所以高校对外汉语教育产生这一问题,主要由于对外汉语教学资源相对匮乏,高校无法从多元化角度做好教学结构设计,采用的教学策略相对较为单一,让对外汉语教学工作长期处于缓慢推进环境,难以切实发挥教师对外汉语教学优势,促使其教学能力受限,课程教学工作开展无法按照预期规划稳步推进。最终导致对外汉语教学陷入恶性循环,难以从更高维度开展基础教学工作[3]。(二)高校对外汉语的动态教学能力不足。提高动态教学能力的目的在于强化教学弹性,使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开展能从细节上做好优化,进一步结合学生汉语基础学习能力调整教学方向,使高校对外汉语教育可以循序渐进推进实际教学工作。但由于部分高校对外汉语教学体系尚不完善,课程教学工作开展呈现阶段化教学趋势,使学生对汉语语言学习产生知识碎片化问题。学生汉语知识学习长期在语法应用技巧、语言结构、语义分析等方面徘徊,无法更深层次推进汉语教学工作。进而,一方面,拖慢汉语课程教学进度,另一方面,也影响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另外,教学目标制定不明确,也会对高校汉语对外教育产生一定影响,促使学生学习方向与教师教学规划无法朝着一致方向推进,最终让汉语教育工作质量大打折扣,影响后续阶段对外汉语教学的合理化开展。(三)教师对外汉语教学引导方法及技巧滞后。教师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对外汉语教学质量。高校对外汉语教师虽然专业素质过硬,但面对学生存在各类汉语学习问题,无法在课程教学方面做到教育工作全面化覆盖,在细节上容易产生纰漏。然而,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较为滞后,无法充分满足高校对外汉语教学需求,在教学创新及教学优化方面,未能根据当前教学实际情况做好深层次教育规划,使对外汉语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实际教学工作的开展也未能取得良好成果。

三、基于高校对外汉语教育有效策略及路径

(一)强化教师肢体语言与母语沟通教学能力。肢体语言具有一定沟通便捷性,能更好基于肢体语言提高交流双方、多方信息理解能力。以肢体语言课程教学为载体,注重母语课程教学沟通,有助于更好地提高高校教师对外汉语教学能力。例如,对于部分汉语文化课程教学,教师应先做好与学生的教学沟通,帮助其了解汉语文化特点、文化来源,而后以课程教学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逐步融入汉语学习环境,并运用肢体语言提高学生对关键知识的理解能力。以此,强化学生对汉语文化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使其具备自主学习、自主挖掘的能力,进而提升教学有效性及教学质量。此外,教师要做好与学生课下的学习交流,了解学生在汉语学习中存在的困难,根据学生学习问题调整后续学习规划,为高校对外汉语教学的稳步推进夯实基础。(二)优化高校对外汉语教育评价考核体系。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直接影响课程教学方向。做好对高校汉语教育评价考核体系的优化,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亦可最大限度地弥补传统模式下高校对外汉语教学不足,使高校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能综合学生学习能力、知识理解力等多方面因素,更好地开展科学化教育布局,提升教学适应能力及教学质量。譬如,针对学生汉语表述能力考核,不仅要从其语言沟通能力方面做好考核评价,同时也要做好对语境、声调及语言表达方式等内容的深度分析,在细节上了解学生汉语知识学习的不足,并在考核评价方面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建议,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知识结构的缺失,为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创造有利的教育环境。(三)建立多元化对外汉语教学联动机制。建立多元化对外汉语教学联动机制,实际意义在于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差异,有的放矢地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联合多个专业教学机构,采取多种教学策略,灵活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布局。例如,针对母语为德语、挪威语及波兰语等小语种国家学生,应尽可能从提高汉语基础知识及语言沟通能力角度开展教学优化,利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多位一体的教学联动,基于课上学习、课下复习方式,提高学生对汉语知识理解能力,充分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对于母语为英语、俄语、阿拉伯语等通用语言国家的学生,则可从汉语文化渗透角度开展教育规划,提升对学生的影响力,使高校对外汉语教学能按照学生学习特征与文化差异做好多层次教学设计。另外,高校对外汉语教学应利用自身的专业教育优势,做好教育资源共享与资源互换。通过引入外部资源,解决高校对外汉语专项语言课程教学资源匮乏问题,并联合mooC与SpoC网络教学平台,开展专项混合式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从而为高校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开展提供多元化的教育支持。(四)创新对外汉语课程教学实践方法及技巧。加强教育创新能力是提高教学适应能力的重要策略。高校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开展,要善于运用各类教学技巧,通过对教学方法的改变及科学选择,使对外汉语基础课程教学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例如,在对汉语词汇的学习方面,教师可以采用组织课堂活动实践的方法开展学习互动,根据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将其分为多个小组,通过识别词汇读音、掌握词汇应用及词汇重组等方法,开展学习活动竞赛,利用学习活动实践提高学生对汉语词汇的记忆能力,帮助学生更快掌握多种词汇的应用方法。并结合学生学习需求尽可能在实践活动中融入其感兴趣的语言元素,提高其学习兴趣及学习意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使后续阶段汉语课程教学能形成良性循环,为高校对外汉语课程教学长效化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娟.关于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对话”的几点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8(11):345-346.

[2]郭伏良,王强军.地方性大学对外汉语专业建设发展的对策与思考[C]//北京语言大学.2010年全国高校对外汉语专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集:2011年卷.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11.

汉语言文学的难点篇4

关键词:外国留学生;汉语学习;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H195.3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6-01-13

渤海大学的留学生来自世界各地,主要以非洲和韩国为主。在课堂上,韩国学生不爱发言;非洲学生积极发言,掌握程度较好。声调和汉字是他们学习汉语的难点,而外国语言学习属于留学生跨国文化交际问题。在国外,跨国文化得到了深入研究,但在亚洲还处于起步阶段,可用文献很少。随着大量外国留学生到中国生活和学习,汉语学习问题日益凸显。

1.汉语综合课的主要问题

(1)汉字系统复杂。汉语有很难发准确的声调,还有书写复杂的汉字,而汉字的书面表达使用的符号有上千个,常用汉字大约有3000个,各种偏旁部首进行复杂组合形成了汉字系统。汉字教学一直为汉语教学的瓶颈。汉字的数量大、汉语的一致性差、方言分歧严重、普通话的普及程度不高、汉字有繁体字与简化字之别等,使得在开始阶段留学生很难掌握方法。当今社会语言文字使用比较混乱,各种方言、语法结构变异很明显,不规范语音和语法使用随处可见。汉字为表意文字,笔画繁复,对初学者而言,难认、难写、难记。另一方面,汉语的书面语和口头语存在较大差别,是以教授书面语为主还是以教授口头语为主,在学界仍存在很大争议,未形成统一的认识。

(2)汉语学习中的焦虑心理。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利用自己的母语思维来思考问题,难以转换成汉语思维。对部分留学生来说,焦虑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而对另一些人来说,焦虑使他们产生逃避和排斥心理,增加了汉语言学习的难度。事实上,焦虑的消极作用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占主导地位。

(3)教材的编写和使用问题。现在大部分对外汉语教材出自高校教师之手,编写目的是为了满足教学中的需要,编写者往往只有国内汉语教学经验,而没有国外汉语教学的经验,这使得针对本土留学生的对外汉语教材并不适用于国外的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材的目的性、阶段性、国别性、实用性等方面都存在相当大的问题,不能满足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需要。目前真正针对外国学生使用的教材只有百余部,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2.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的解决办法

(1)采用多种方法提高汉语教学活动效率。目前教师喜欢的教学活动包括分组、语言游戏、阅读、角色扮演四类。学生喜欢的教学活动有几个调查结果,结果之一是课堂自由讨论、情景会话、抄写、语法练习。结果二是语音练习、对话练习、修正错误、看录像。而学生对不喜欢的教学活动的观点基本一致,即多采用对话交谈、角色扮演、语言游戏。所以老师可以通过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和热情。

(2)提高使用汉语学习的教辅工具。情景教学在现在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比较常见,汉语教学也可以借助教学场景,让汉语学习内容变得更加生动、直观。感官的刺激有助于加强记忆的持久性,还可以很好地激发留学生对汉语的兴趣。

(3)加强课堂的多样化练习。综合课就要综合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但就目前而言,综合课并没有做到这一点,词汇讲解还是占大部分课堂时间,其他能力训练欠缺。老师应增加提问环节,板书要鲜明、醒目;学生记笔记也应清晰明了,而不是一塌糊涂。

(4)老师可灵活讲汉语。讲课可以不死板,课本也可以根据教师自己的需要而有选择地使用,并不一定必须按照它的排版顺序来讲,教师自己完全可以为自己的课堂重新编写课本。

3.结语

随着汉语学习环境的改善和汉语教学形式的变化,笔者相信,对外汉语教学能够迅速发展,为外国留学生的汉语学习扫除障碍。

参考文献:

汉语言文学的难点篇5

关键词:对外汉语;写作;教学特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1.对外汉语写作教学的内容及特点

1.1对外汉语写作教学的主要内容

1.1.1对外汉语写作教学中的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是语言教学的基础之一,也是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的遣词造句是语言学习的根本内容,词语、句子都是文章的基本组成部分,汉语的词汇体现了语音的结构和变化,组成语句又体现了种种语法关系。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部分,也是写作的基础,而词汇理解不当也是写作中最经常出现的偏误之一。书面表达不同与口语表达,无法借助其他手段来弥补语言造成的欠缺,只能通过语言准确地传达意思,这就使得写作更需要词汇运用能力。

1.1.2对外汉语写作教学中的语段教学

所谓的语段,即一组句子围绕着一个中心思想,按着一定的逻辑联系,通过一定的结构形成的语言片段。一个语段内,会涉及到字、词、句、语法。修辞、逻辑、文法等诸方面的汉语知识和中心、选材、结构、表现手法的要素,因而语段事实上是一个大的语言单位,具有结构的完整性,对语段的理解关系对整个篇章的理解及作品主旨的领悟。

1.2对外汉语写作教学的特点

1.2.1使用第二语言写作与第一语言写作的差异

首先,第一语言写作与第二语言写作使用的语言工具不同;其次,第一语言写作与第二语言写作语言应用的相关能力不同;再次,第一语言写作与第二语言写作学习的过程不同;最后,第一语言写作与第二语言写作学习的文化背景不同。

第二语言写作,语言能力的训练是核心。第一语言写作基础对第二语言写作学习进程的影响不可忽视,第二语言写作极易受到第一语言的影响而产生偏误。语言之外的因素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引导,由此可以看出对外汉语写作教学具有与母语截然不同又息息相关的特点。

2.对外汉语写作教学的教学原则

2.1综合性原则

第一、教学内容的综合性

对外汉语写作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输出性环节,是整个汉语学习后的应用,他不仅考察学生们的遣词造句,还考察了如标点符号的使用,语法,语义等方面。在对外汉语写作教学中应该遵循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原则,综合各项知识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第二、训练形式的综合性

对外汉语写作教学的训练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由词到句,在由句到段落,最后由段落走向全文;还可以是从标点,语义,语法等方面来训练,最后综合指导。

2.2群体性原则

写作是个人行为,但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应保持群体性原则,用课堂组织形式来进行教学,有交流,有对比才能更好地进行写作指导。

第一、课堂组织形式

用课堂的组织形式来进行对外汉语写作课,例如分组阅读并且讨论语言运用、语言结构组织等特点,小组讨论学习计划,班级辩论,描述表演等形式充实写作素材,或是加深题目的理解。

第二、多种形式交流

课堂上,可以用互相交流写作素材、写作内容、写作感受、和写作意图或互相批改等的方法,从其他人的作文中汲取自己不足的地方,改正自己文中的缺点。

3.对外汉语写作教学的教学方法的运用

3.1课堂写作与课外写作相结合

课堂写作能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但是单纯的课堂写作会使学习者感到枯燥单调,课堂写作中,写作素材也比较单一和死板。课外写作能扩展学习者的思维,使学习者从紧张的课堂学习中跳脱出来,适当的用课外写作练习来调节学习者的思维,常常的能引发学生的巧思,做出好文章。

写作教学最好的教学场景应该是在自然中,自然的写作环境也就是说,将学习者带进自然中进行写作,在进一步也就是说为学习者创设一个好的写作环境,最好在命题之后根据题目创设环境。

3.2对外汉语写作教学应与“听、说、读”的教学法相结合

外国学习者在学习一段时间汉语之后,也许会听、会说、会读,但是不一定会写。“写”对于学习者来说,难度要远远大于“听、说、读”,因此对于对外汉语“写”的学习要立足于“听、说、读”的教学法。

4.对外汉语写作教学存在的偏误及解决对策

教学的非母语性、语言教学的性质等因素,决定了它是一门教与学都相当有难度的课程。留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偏误虽然与我国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大同小异,但是也有一些特有的问题。

对外汉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偏误如下:

第一、延用母语标点

标点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对外汉语写作教学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由于受到母语标点的符号的影响,许多留学生在书写汉语标点符号时,常常会延用母语的标点符号、自创标点符号或者不写标点符号。

第二、部分学生缺乏对写作的重视

学习者往往重视“听”和“说”,不重视“写”的方面。但是“写”与“听、说”同样重要。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从应用文开始,例如日记、邀请函、通知等等有实用性的文章开始培养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不足,感觉到写作的重要性。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首先,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要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养,增加专业知识,在课堂上对于留学生们掌握的不好或者不到位的地方要加强研究,要诱导学生克服母语带来的习惯,掌握汉语的语言色彩,语法及语体风格等等。

其次,要善于引导学生依靠平时的生活进行素材的积累,要善于从身边选取素材;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偏误点,多学多练,勇于交流,学习好的,剔去差的,找到属于自己的写作技巧。

最后,要引导学生热爱汉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使他们树立学习汉语的正确观念,激发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有兴趣,真正的热爱,才能克服学习汉语的困难。

汉语言文学的难点篇6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词汇教学跨文化意识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2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各种语言都充分地体现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而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特征的则是词汇。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特点鲜明,许多文化内涵都浓缩在词汇中。例如,“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应该是一个人如果不达到预定的目标而放弃努力,无论男女,就不是一个有志气和有抱负的人。这里的“长城”和“好汉”都带有比喻性质,隐含着中国固有的文化背景,因而不能仅从字面意义上理解为具体的古迹长城和真正的男子汉。汉语词汇充分渗透了汉民族文化,积淀着汉民族的认知经验和感彩。留学生在交际中所犯的错误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词汇,他们不了解这些词语的文化内涵,或用其本民族的文化习惯来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造成理解偏差,产生偏误,形成“文化干扰”。因此汉语国际教育尤其是汉语国际教育词汇教学,特别要关注那些汉文化积淀丰厚、不解释清楚就影响学生正确理解和实用的词汇成员。

在汉语国际教育过程中,词汇教学始终贯穿于各个阶段,特别是中、高级阶段。在汉语国际教育的中、高级阶段,以扩大学生词汇量为主,此时不仅要注意词语的用法,更应揭示词语的文化内涵对语用的制约。因此中、高级阶段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所以更要遵循词汇教学规则,在词语理性意义及用法教学基础上,抓住非理性中的文化信息充分发掘,训练学习者的交际文化技能。词语的文化内涵,具体地说是依存在词的理性意义和色彩意义之中,特别是色彩意义。色彩意义是长期文化积淀的结果,是约定俗成的规范和心理模式,是指导交际行为的文化规约。这种规约不仅隐含在语言中,而且也隐含在非语言的动作、行为方式、手势和眼神中。本民族人对于这种规约往往习而不察,视为当然,异文化者往往对此很敏感。因此,汉语国际教育词汇教学,要特别关注词语的附加色彩和文化含蕴。汉语国际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非汉语母语学习者的汉语交际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排除文化冲突和文化误解,对外汉语教师必须进一步帮助他们把交际文化因素转化为实际的交际技能。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词语的理性意义,更要注意它的色彩意义,尤其是文化含义,这样留学生们才能说出地道的中国话来,真正达到交际的目的。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词语的附加色彩恐怕是最具有目的语文化特色,最容易引起跨文化交际误解、冲突的最敏感的区域,也是最难理解和掌握的。因此,我们要重视词的色彩,加强对色彩意义和文化意义的教学。

跨文化角度下的汉语国际教育词汇教学重难点及技巧

在汉语国际教育的课堂教学体系中,词汇教学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词汇学习是学生掌握和扩大词汇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学习和理解课文的前提。在中高级阶段的词汇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对词的色彩意义的理解存在较大的困难,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词语的色彩意义及其词汇意义的获得不同步。初级阶段的学习者往往只对词汇意义进行记忆和理解,对词的色彩意义没有太多关注;另一方面,适合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汉语词汇色彩意义的词典很少,几乎没有。这就导致第二语言学习者对与汉语词汇的色彩意义掌握不准确,在言语表达方面不得体。因此,在中、高级阶段词汇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帮助第二语言学习者扩大词汇量外,还要帮助第二语言学习者理解两种不同语言词汇方面的差异,还要帮助他们加深了解汉语词汇的色彩义和文化义。

汉语词汇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现象的概括反映和认识,但是一些汉语词汇的含义体现出汉民族历史文化、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心理素质以及联想方式等方面的特点,这就给来自不同国籍背景、文化背景的留学生带来理解和表达上的困难。因此,需要透过语言文字的表层结构,到达其文化的深层内涵,这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才能帮助留学生破除母语文化的干扰,树立跨文化意识。因此在汉语国际教育中针对这些词汇的教学重难点及教学技巧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能够体现汉民族文化的独有词汇的教学重难点及技巧

能够体现汉民族文化的独有词汇具有独特民族文化内涵的词语,主要包括:1.反映汉民族特有文化的节日词汇,如中秋、寒食、春节、端午等指称民族传统节日的词语,蕴涵着浓厚的文化特色;2.汉民族的历史、传说和文学作品所特有

的人物词汇,如曹操、林黛玉等,这些词汇往往具有象征和隐喻意义,如“曹操”可代指乱世奸雄,“林黛玉”则可代指多愁善感的女子;3.指称汉民族传统食物的词汇,如饺子、豆腐、粽子、麻花等,而对于西方人而言,他们的语言存在着这些词语的缺失现象;4.反映汉民族独有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特点的某些特殊词汇,如臣为君纲、计划生育、小皇帝、下岗等;5.某些典故成语,如叶公好龙、揠苗助长、画龙点睛等等。这些词一般单从字面上是无法探究其含义的。它们是汉文化所独有的,其内容从表层意义和形象构词到深层内涵的文化特征,都难以用其他语言进行对译。这类词在英语中,很多直接用汉语拼音拼写。因此要真正学好汉语,就必须尽可能的掌握这些词语以及这些词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以“饺子”为例,其中最重要的文化信息有两种。其一,它是我国传统节日春节的一种特别典型的食物。其二是它代表人们对新年来临的企盼。饺子是“交子”的谐音,“交”是交替的意思,“子”则是指夜里十一点到第二天一点的时间,表示新的一年的到来。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采用实物教学的方法,展示饺子的图片,来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饺子。对于饺子的隐含文化含义,则可以通过看ppt和视频,老师讲解来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十二生肖和中国古代的计时方式。这样既可以减少纯文字教学带来的乏味,避免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又可以让学生了解此词背后的故事,一举而数得。

二、反映汉民族传统观念的词汇的教学重难点及教学技巧

这一类别的词汇主要包括:1.颜色词汇。不同的民族对同一色彩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因此指称色彩的词语常常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稍不留意就容易导致语用错误。例如:中国人认为红色是吉祥、喜庆、高贵的象征;西方国家则认为红色是暴力和色情的象征2.指称动植物名称的词汇。语言中有大量指称动植物的词汇,是同使用该语言的民族所特有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东西方相同的动植物词语往往具有不同的寓意。例如: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中国皇帝穿龙袍,自称是“真龙天子”,很多地方都建有龙王庙,民间在喜庆的节日里常常举办舞龙大会,划龙舟比赛。在中国,龙经常与水联系在一起,被认为是一种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最重要的是,龙被认为是中华民族长期相互影响、融合、团结的象征。西方也存在有口喷火焰的龙,但它则被认为是童话故事里的一种邪恶的怪兽。

针对此类文化词语,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多使用语料。一些有趣的笑话、寓言故事或者是图文搭配的讲授,或者是关于此类文化词的视频都能够对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起到一定的帮助。这些方法寓教于乐,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和风俗民情。

三、具有文化差异的称谓语词的教学重难点及教学技巧

中华民族的家庭民族观念深入人心,“国家”这个词将“国”和“家”连接在一起,就足以说明一切。生活方式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从汉语的称谓语中就可以看出。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语十分丰富和细致,剧统计不下50个。例如,英语中的“uncle”,翻译成汉语是“伯父”、“叔父”、“姑父”、“大伯”、“大叔”、“大爷”等;英语中的“aunt”翻译成汉语是“伯母”、“婶母”、“姨母”、“舅母”、“姑母”、“大妈”、“大娘”等;“cousin”翻译成汉语是“堂兄”、“堂弟”、“堂妹”、“姑表兄”、“姨表兄”等;“nephew”翻译为“侄子”、“外甥”;“niece”翻译为“侄女”、“外甥女”,等等。由此可见,西方人要想搞清中国的这些称谓以及它们之间的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而不晕头转向是多么的困难。

针对此类文化词,教师在教学时,应把母系和父系亲属称谓分开教授,利用ppt或图片展示亲属关系谱系图来进行教授和练习,或把此类文化词放在简单会话里反复操练,以免学生混淆其关系。例如,a:这是谁?B:这是我的妈妈。a:你妈妈的妹妹是你的?B:我的姨妈。

词汇教学是语言教学的基础之一,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除了部分语音教学阶段以外,课堂教学都应该是建立在词汇教学的基础上。所以丰富和完善词汇教学的技巧对课堂教学的展开与实施具有重要意义。而汉语国际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留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而掌握一种语言的交际能力,不仅要掌握语言的运用,还要了解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因此,在汉语国际教育的词汇教学中,要正确认识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始终将跨文化因素贯彻于其中。总之,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所教授词汇中的异质文化对比特征,加强跨文化因素在词汇教学中的渗透,以“结构―功能―文化”三位一体的方法作为课堂教学原则,有效地将语言教学的基础层次与文化教学的高级层次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培养留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语言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德鑫.中外文化漫议[m].华语教育出版社,1996.89.

[2]赵贤州.文化差异与文化导入论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1)

[3]杨振兰.现代汉语词彩学[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

[4]张若莹.从中高级阶段学生词汇习得的偏误看中高级阶段词汇教学的基本问题[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7-28.

汉语言文学的难点篇7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国际汉语教学、国别化、文化

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2

汉语作为一种语言,本身是没有所谓的“对外”或“对内”的区分的,我们理解所谓的“对外汉语”,其实质是“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也就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它是与汉语作为母语相对而言的说法。

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始于1950年7月,当时清华大学开始筹办“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同年12月份,第一批东欧学生入校学习,而今,对外汉语教学局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仅仅满足于来华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需要,汉语正在走向世界,特别是在2005年第一届“世界汉语大会”的召开,开始把关注点转向汉语国际推广。

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形势大好下,似乎没有问题了吗?当然不是,本体研究和教学应用研究的结合还薄弱,特别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些问题,可能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孔子学院

2000年左右,国家汉办开始调整工作重心,致力于派遣更多的汉语教师和志愿者出国教授汉语。从以前的“请进来”学汉语,转变为“走出去”教汉语。因此,出现了“汉语国际推广”这一提法,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建立,2007年,国务院学位办下发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设置方案”的说明》,其别提到,要超常规、大规模地培养汉语教师,加大派出规模,同时也指出,之所以把这个硕士专业学位定名为“汉语国际教育”,是基于以下的考虑:体现“汉语加快走向世界”的内涵;有别于国内双语教学中的汉语教育。

而今,对外汉语教学具有一些显著的特点:

一、学习汉语的人数不断增加,范围扩大。截止2010年10月,全球有322所孔子学院,369个孔子课堂,不仅如此,还有大量来华学生,他们由原来的语言学习层次,扩大到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二、对外汉语教学逐渐系统化、制度化。对对外汉语教师,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要经过考核和考试,尤其是从各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派遣志愿者出国教学,保证对外汉语教师的质量和来源。

三、对外汉语教学教材和科研成果逐渐增多。随着对外汉语教学规模的扩大,从事对外汉语方面科学研究的学者逐渐增多,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并且各高校在教学和科研的基础上,积极编写对外汉语教材,体现了不同的特色,丰富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

随着我国政治影响的不断扩大和经济的稳步发展,对外汉语教学的规模不断扩大,教学实践的探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二、引起注意的问题

汉语要走向国际,就要汉语国际推广,汉语要扎根外国,成为当地的主要社区语言或者第二语言,就要汉语在当地的本土化,这也就是国际汉语提法的兴起,如何从汉语国际教育到达国际汉语教育,这中间可能就要进行“国别化“教学。另一方面,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权衡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也值得我们思考。

(1)、汉语国际教育VS国际汉语教学

前文,已经阐述了汉语国际教育的兴起,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是国际汉语教学,这里,国际汉语教学只是前者的一个研究方向而已。这里所要阐述的却不是这样的一个学科设置。汉语/(国际)教育,(国际)/汉语教学,前者主谓结构,后者偏正结构,修饰语“国际”处在的位置不一样,引起的方向性也有变化,前者是把汉语作为主体,以中国汉语为中心,将汉语推广或者发展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而后者――国际汉语是指包括中国大陆、台湾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和非华人所使用的汉语的总和。

当英语随着英国殖民主义漂洋过海,进入其他国家和地区,在数百年与本地语言、文化的接触和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美式英语”、“澳式英语”、“印式英语”、“新加坡式英语”等等,尽管它们仍属于英语,但无论是从语言或文化的角度,他们同英国的英语之间的差别却是显而易见的。汉语在海外的形成与发展同英语成为一种国际性语言的历程,两者之间又许多的相同之处。现在,世界范围内学习汉语的人数呈现剧增状态,这些学习者不会在无干扰、无偏误的情况下直接从母语到达目的语,而是持续受母语影响,并处于逐渐趋近但始终不同于目的语的中间过渡状态,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这些学生的母语、文化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

汉外汉语教学的本质,应该是培养学生能使用母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与使用这些语言、具备各种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沟通,从而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之间的相互理解。我们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传播准确、流利的汉语,但也要正视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学习者他们母语在与汉语相互迁移的存在,可能正视各国的“国际汉语”,使得汉语与本地语言、文化交流中顺利实现本土化,更有利于汉语国际推广。

(2)、国别化教学

以前,面对多国家、多母语、多文化背景的学习群体,汉语教学比较重视汉语学习上的共性特征,较多关注汉语自身系统特征,而对不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学习重点以及难点则难以一一关注,对外汉语的教学效果也并不是很理想,因此,一批学者也注意到这样的问题,编写了国别化教学的教材。

对国别化教学的关注和研究可以追溯到对比分析法,王力先生早就指出:“对外汉语教学,我以为最有效的方法是中外语言的对比教学。要突出难点,所谓难点,就是中国人看来容易,外国人学习困难的地方”张志公先生也提出:“对比研究是对外汉语教学极为重要的一种方法”,后来,根据对比分析的弱势说法又演绎出跨语言干扰学说,也就是说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探讨母语对目标语的影响,着重探讨语言干扰造成语言学习的困难。并且根据有关研究,有30%―60%的错误是由跨语言干扰引起的,跨语言干扰给外语学习者带来如此大的困扰,那么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能不考虑母语对汉语的影响,也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国别化的教学。

就拿汉语的声调和语调来说,如果学生的母语有声调和语调(如越南语和泰语),汉语老师需要通过对比分析,先看看汉语和学生母语的声调和语调有什么异同,然后对不同的地方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并结合学生的母语、汉语的知识,以及母语对目标语的干扰,研究总结出一套有效的声调教学法。而对于母语非声调语言的印欧学生来说,首先,他们没有声调语言的意识――每个音节都要有声调,当他们有声调意识后,不经过大量的输入练习,他们的声调也是不自然的,也就是所说的“洋腔洋调”,这本质上就是跨语言干扰问题,虽然印欧语没有声调,但是跟任何语言一样他们都有语调,以往的研究表明,英语的基本句子语调一般都是句首高一点,句尾低一点,但是疑问句的句尾语调要比任何句式的句首语调要高。这些英语语调总趋势与汉语基本一致,但是,英语句子的语调只是赵元任先生五度调标的23/33度之间徘徊,而汉语句子中每个音节的声调则有升有降,这对学习汉语的欧美学生来说自然是很大的挑战。更不用说文化等其他方面的跨文化干扰。

(3)、语言与文化孰轻孰重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成功的一个核心和先决条件是交流双方在交流时使用的词语能够准确表达自身的意图,并避免因文化的差异造成双方的误读,但是,这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引起误会和冲突的主要原因:

1,对相同词语,相同事物,因母语文化和汉语文化所赋予的含义、感彩不同或者部分不同,在母语和汉语之间作比附,比附导致对汉语理解和使用上产生偏误。

2,留学生已经把握汉语某个词语或某物的意义,但在有时,因为不知道汉文化背景和使用的特殊场合,仍然用原义去理解这个词语或事物,造成冲突。

上面两种情况造成的误读,是究其整体而言的,但是,具体到某个词语、事物上时,其误解主要的是体现在文化含义上,如“狗”,作为客观实体,把它扔进众多动物中,不论哪个国家的人,在正常情况下都会认出这是狗,不会因为“狗”的文化含义不同,就把它当猫,可是,他们对狗的态度却是不尽相同的。

我们再换一个视角,语言并不是一个完全客观的符号系统,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产物,它一定同产生它的文化紧密融合、不可分割。人们在交际中,也并不是单靠词语随意堆砌,英国语言学家尼尔.斯密斯在论及语言交际的基本模式指出,言语交际的基本模式必须包含说话人和听话人共知的因素:

(1.)一套语言知识(一种语法)

(2.)一套非语言知识和信念(一部百科知识)

(3.)一套推理规则(一种逻辑)。

显然,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就是语言、文化知识和逻辑不断运行的过程。在第二汉语教学中,有三个显著的特点:首先是跨文化;其次目的是跨文化的交际;最后是不仅仅学习汉语、汉文化知识,还需要把知识转化成实际交际技能。这三个特征也决定了外国学生想学好汉语,同中国人进行交际,单靠掌握“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的体系”是不够的,他还必须了解“百科知识”,并知晓“一套推理规则”。

前面阐述了大量因为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的理解差异,但是,我们还得注意,在低水平学生和初级阶段学生,文化教学不宜过分强调,即使在高年级,也不要遇到文化的知识就开始长篇大论,要针对性的讲可能引起交际矛盾的文化,我们不要误以为凡是差异,一定就会引起误读,比方说筷子,日本,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都以筷子为餐具,日本筷子起源于日本本土,头是尖的,设计极为讲究,而中国的筷子是细圆头或不那么尖,欧美国家不用筷子而用刀叉,从饮食文化的角度,这自然是文化差异的一部分,但是这个差异并不会直接影响交际,引发误会。所以,即使是文化差异,就需要我们把注意力放在揭示直接影响交际、引起误读的那些文化因素上,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把所有的词语都大讲特讲文化含义。

三、结语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具有其特殊性,孔子学院在全球的迅猛发展也再教学法上带来一些问题,如照搬国内教法,不适应当地教育情况等,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如何才能在不同国家有效传播汉语,我们必须得重视“国别化”教学。此外,对外汉语教学中,要理清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这很值得我们思考。

参考文献:

[1]吴中伟、郭鹏.对外汉语任务型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姚晓波.中介语与对外汉语教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

[3]洪历建.全球语境下的汉语教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

汉语言文学的难点篇8

1.这是时代对语文学科的挑战。

当前中学阶段各学科知识的互相渗透日益加强,语文教材中科技知识不断增加,传统语文教学单一、封闭性种种弊端,已经严重影响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不适应时代的要求。语文教学不能只单纯向学生灌输知识,必须改变学生接受知识的被动状态,加强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必须把“死灌”变为“活学”,全面启迪学生的感觉、记忆、判断、想象等方面的能力。“比较法”能从认识角度使人们从相类似事物的比较对照认识事物的本质。

中学生进了中学就面临汉英两门语言的学习,其语法有许多相同之处,也存在差异,学生经常困惑、混淆。教师在语文语法教学中适当进行两种语言语法比较,学生从教师分析中得到启示,这就远比孤立的、纯理论的阐释要透彻得多。因此运用汉英比较法,不仅能促进英汉两门语言学科的教学,而且能发展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和类比推理的思维,促进学习。

2.运用“比较法”是正确理解和掌握汉语特点的最好途径。

恩格斯曾经指出:“你只有将本族语同其他语言进行比较,你才能真正懂得自己的语言。”我国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说过,“要认识汉语特点,就要跟非汉语比较。”可见,这是“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最好的途径之一。近年来国外语言学家编写了不少汉语和其他语言语法比较的书,如《汉英比较语法》、《汉日比较语法》等。这些研究成果理应受到中学语文教师的关注,理应将它应用于语文语法教学实践中。

中学语文教学运用“比较法”,不仅需要,也具有可能性。因为,人类的语言虽然各不相同具有民族性,但人类的思维形式大同小异;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这就决定语言间必然有某些共同规律,才有可能互相翻译。人们在学习外语时,总要与自己的母语比较,也就说明不同语言存在比较的可能性。况且,中国近代语法多是模仿西方语法(尤其是英语)的。目前推行新语法系统更接近英语语法,这就为我们运用“比较法”奠定了基础。而现在任教的中青年语文教师,大多都学过英语,这为运用汉英比较法创造了条件。只要我们了解汉英语法安排程序,从整体上粗略掌握两种语言异同点,在教学中适当运用比较法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以几年来初中语文语法教学中运用汉英语法比较法的实例,阐明其作用。

二、运用“比较法”的作用

运用比较法能解决课时少、课程多的困难。现在中学使用语文统编教材,课文篇目增多,语法知识量增加不少。单单语法的名词术语就有29个:即11种词、4种短语、6种句子成份,以及8种复句名词。学生既要掌握这些名词术语的概念、结构,还要分析汉语语法现象。教师讲授语法知识最多只能两周一次,练习量不可能多,因此学了三年,大多数学生都觉得印象不深。而英语不同,一教英语单词就讲词类。英语教学重视句型操练,每讲授一种句型都反复讲、读、背、练直到熟练掌握为止,因此学生对英语语法比汉语更熟悉。如果借助英语的相同名词术语,相同的句式来讲授汉语语法就会节省许多时间。如汉语第二册讲词划分,可以借助英语词类划分标准来讲授,通过汉英词类对比,学生就明白汉语中的量词和助词英语中没有,而冠词则是汉语中没有的。这样,可以省不少时间。又如汉语句子根据用途分类,大体上也与英语相同。还有一些结构相同的句型:双宾句、存现句,能愿短语做谓语的句式,采用汉英对译方法就能加强学生对句子结构理解。

运用比较法能将学生盲目比较化为有目的的对比,有利训练学生的思维。中学初中阶段是汉英两种语言语法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说,英语课实际就是语法课。学生在初学英语时,都在自觉和不自觉对汉英的语法现象进行联想和对比。他们在自由联想容易产生记忆的前摄或倒摄抑制,形成知识负迁移,若教师引导他们有目的、有系统地比较、归纳、总结、存档,会让学生减少记忆的知识量,使头脑中旧知识因增多提取机会而更加巩固。学生经过多次比较、归纳,能发展思维,提高对汉英的语法现象的识别能力。

运用比较法能发展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和类比推理思维。汉英从语言形态学角度看,既有相同点也存在不同点。相同点就是都具有分析型语言特点;不同点在于英语是分析、综合性搀半的语言,汉语是分析型为主的语言。所谓分析语,是指这种语言中的语法关系,主要不是通过词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表示,而是通过虚词、词序等手段表示出来。因此,教学中不仅可以通过两种语言相同的词和句法进行教学,既节省时间又能发展学生类比推理思维;也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其不同点,培养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能力;甚至还可以将英语丰富的词形变化和学生熟悉句型突破汉语中的难点,将英语句型教学规律运用到汉语的语法教学中。

下面再用具体事例作进一步说明。

(一)利用学生熟悉的英语词形变法,来讲授汉语中难理解的概念和少见的词形变化。

汉语是分析为主的语言,词法变化较少,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较差,教师要讲明语素、音节、词的构成方式,词的分类标准较困难;而英语具有综合型语言特点,本身词形变化较丰富,学生一接触英语单词就看到了词性、格、数、时态变化。因此,运用英汉实例对比,会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的效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1.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概念的理解。

可见,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只是语素的语音形式,相当英语单词中的音节,只表示发音的停顿。上面的例词都是表示一个意义,不能再分割的单位,都是一个语素。然后向学生讲明汉语“玻璃”这个词“玻”和“璃”,虽然在书面形式是两个汉字,但它与英语单词中的音节一样,只表示发音的两个停顿,分割开来没有实在意义,只有“玻”和“璃”合起来才包含一个意义,只能算一个语素。这样,学生就能明白“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的结合体”这个概念的含义。最后告诉学生,由这样的语素(外来语和联绵字)构成的词叫单纯词。如蜻蜓、萝卜、仿佛、阿拉伯等等。

2.不自由语素和合成词中附加式的辨别。

汉语言文学的难点篇9

关键词:对外汉语;第二语言;独特性;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4-0195-01

对外汉语教学指得是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学》)实际上也包括对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进行的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也有差不多五十多年的历史了,其学科地位和学科属性最初也是具有一定的争议性的,一直以来大多数对外汉语教学专家更倾向于将对外汉语教学为语言学范畴,更确切地说是属于应用语言学范畴。但我们并不能单纯的将对外汉语教学划为语言学范畴,同时也应该充分重视起它在学科教学论上所具有的特性,也可以说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对外汉语从狭义的理解上可以定义为是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进行学习的学科,它自然与将汉语作为第一语言,也就是母语来进行学习汉语教学不同,同时也有区别于将其他语言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学科。但是从大的方面来看,无非于以下三点:第一,作为教师需要了解应该教授学习对象些什么,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也就是“教什么”;第二,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教师还有从侧面辅助学生学习,教授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简单说就是“如何学”;第三,教师仍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主体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教学对学生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影响。对外汉语教学中注意重点掌握这三点的注意事项往往会事半功倍。

一、汉语作为第二汉语学习的学习内容

在对外汉语的学习内容并不应该有区别于把汉语作为母语的本族人的汉语学习,即使在教学对象上有所不同,但严格的说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并非是要重新习得一种语言,而只是培养新的语言习惯,扩大言语行为手段,在熟悉自己母语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在已掌握的一套语言规则之外,再学习一种可以代替的规则。在某种程度上,教授留学生和普通本族学生的教学内容上是相同的,我们的教学对象――留学生通过我们的教学之后,需要熟练掌握汉语的文字、词汇、语法,并且能运用汉语进行口语交际、完成书面语表达等等。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学习内容上我们要注意的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注重外语和汉语最本质上的一些差别,汉语是有音调的语言,每个音节都有自己固定的变调出现,在汉语中还常常出现连续变调,连续变调是指除了在连续变调中还会在一些单字中出现声调的变化,这种变调就是连续变调。汉语中的连续变调有两种,都是出现在词的内部,分为可变可不变以及必然变调,而在外国留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对他们来说最困难的应该是声调的学习,而四种声调的学习当中上声的学习更是留学生们在学习普通话难以掌握的部分,在语流音变这一教学内容上我们就可以侧重的对这一内容进行反复的训练,并且对这一重点详细解释,让留学生的对重点熟练掌握。

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方法

作为教学活动主体一方的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双方里应该注重的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生为本”也同样适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对象通常是来自不同国家和民族,年龄上也会有很大差别,汉语水平有一定程度上存在差异,更重要的是通常会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在针对不同的民族的学生在教学中设置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重点、教学原则等。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很多问题亟待深入烦人科研来解决,其中有一些可能成为汉语研究的新突破点。”(林焘,2000)。这将对外汉语教师的意义更提升了一步,对外汉语教师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教授者,同时也是将汉语研究水平提高的促进者。所以研究对外汉语“怎样教”也是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教法上我们要注意的不仅仅是针对具体学习内容上的教学,因为对外汉语专业本身也是一门交叉学科,在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其在教育心理学上的交叉部分。

三、小结

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而汉语更是独具特色,对外汉语教师除了会起到一个教育者的作用之外更是一名文化的传播者,如何运用正确的方法手段进行教学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将是我们教学的首要目标,除此之外更好的弘扬优良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将是我们的教学更高目标之一。因此有正确的教学方法以及给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方法,教与学的良好结合才能真正的起到作用。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的简单探究是希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对对外汉语教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如何真正的有好的方法还是要继续探究。

对外汉语教学在教学中并不是教无定法的一个专业,但是在教法上也并不是完全拘泥于条款之中,如何在求变求新当中寻求稳定可靠的方法并加以沿用扩展。

汉语言文学的难点篇10

论文关键词:哈萨克斯坦;汉语学习;积极因素;不利因素

现代教育理论更关注教学的主体——学习者。对外汉语教学的主体是世界各国的汉语学习者,其来源、文化背景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因而受到更多的关注和研究。原因在于,教学主体所具有的不同的个体因素(我们通常所说的学习特征是其外在表现),它直接或间接决定着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选择。以哈萨克斯坦为主的中亚国家学生是笔者近年来汉语教学的主要对象,在教学中,笔者对哈萨克斯坦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的主体特点和相关因素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现整理成文,旨在探讨哈萨克斯坦来华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中表现出的具有一定共性的个体因素。本文依据对汉语学习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将其区分为积极因素和不利因素,希望对促进面向中亚地区的汉语教学有一定的意义。

一、积极因素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个体因素,主要包括生理因素、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哈萨克斯坦留学生身上体现出的有利于汉语学习的因素主要体现在情感方面,即学习者的动机、态度和性格。

1.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积极性高。哈萨克斯坦学生从2003年开始小规模到中国留学,截止到2008年度有2万人来中国留学。2008年至今,来中国留学的哈萨克斯坦学生人数继续增长,西安、北京、上海、新疆是哈萨克斯坦学生留学的热门选择。据教育部统计,哈萨克斯坦目前已成为来华留学的第九大国。据调查,哈萨克斯坦来华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主要目的有:为从事国际贸易提供便利;为在中国学习专业做准备;为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打基础等。也就是说,从国家层面上来看,不断发展的双边经贸关系,需要通晓汉语的人才;在个人层面上来讲,学好汉语可以为就业、乃至个人发展带来现实利益。因此,哈萨克斯坦学生普遍认为“汉语很重要”,他们怀揣着讲一口流利汉语的热望来到中国,学习积极性高涨。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是学习动机的组成部分,学习动机在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诸因素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一般来说,学习的动机越强,学习的成功率也越大。从这方面说,哈萨克斯坦学生的汉语学习具备一个良好的起点。

2.性格直率外向,乐于交流和表现。哈萨克斯坦人性格外向、热情好客,乐于结交朋友并直率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语言学习上,这种性格特征就表现为敢于开口、乐于交流。以中亚学生为主的班级,课堂氛围比较轻松,当教师提出问题,他们常常不待点名提问,就脱口而出,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会为无人回应自己而费心思,反而需要花费力气维持课堂秩序。在混合班级中,教师提问要求集体作答时,最先出声且声音最大的往往是中亚学生;要求单独回答时,手举得最高的一般也是他们。即使对自己的回答没有把握,他们也不愿放弃发言和表现的机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需要是学习的动力。哈萨克斯坦学生有学习的热情和交流的愿望,外向直率的性格特征给他们带来更多的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留学生中当中很有特色和活力的一个群体。

二、不利因素

哈萨克斯坦学生学习汉语的不利因素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区别特征决定的,具有第二语言习得的普遍性;另一种类型具有哈国人自身的特殊性。

1.过度依赖拼音,重听说轻读写。哈萨克斯坦学生的母语哈文和相当于母语的俄文都是拼音文字,了解每个字母的发音,基本上就能依据拼合规律了解词语的发音。汉字从字形上不能直接了解发音,拼音文字和表意文字的这种区别,使得哈国学生的母语(或第一语言)为汉语学习,特别是汉字的掌握带来负迁移。对于初学者而言,不仅每个汉字的读音和写法要依靠记忆,而且还要依靠记忆在这两者之间建立起牢固的联系。汉字是由笔画构成的,对于习惯了拼音文字的人来说,写汉字本身就是一大困难,常常不是多一画就是少两笔。因此,在读和写的环节上,母语为拼音文字的学生普遍表现出对汉语拼音较高程度的依赖,哈萨克斯坦的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当被问及“汉语难不难”的问题时,90%的回答是:“汉语不难,汉字难”。在零程度入学的初级班学习了两个月之后,超过40%的哈国学生在课堂上被要求朗读课文时,仍然完全把目光盯在注音部分而不是汉字部分。对于基本能够认读所学汉字的学生来说,正确书写仍然是一项“艰难”而“痛苦”的工作。于是很多学生便对认读汉字、特别是书写汉字产生了畏难情绪,更没有持久性和耐力把认读、练写汉字的环节当作每天必做的功课,结果便是“君子动口不动手”。转贴于

2.欠缺勤奋、持久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前文提到,哈萨克斯坦学生汉语学习积极性高,有如他们热情直爽的性格;但从另一个侧面看,他们的持久性和努力程度却远逊于日韩等亚洲国家的学生。从我校历年来招收的哈国学生来看,一般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常常表现得较为积极,接受知识较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自律性较差的特点则显露出来。迟到、旷课的现象渐渐增多。据粗略统计,日本、韩国学生一学期的缺课率一般在5%以下,而哈萨克斯坦学生的平均缺课率达到15~20%。而且他们当中约有30%不做或很少做课堂笔记,40%不做作业。这样,短期记忆得不到重复操练,无法形成长期记忆,同时伴随着缺课旷课的累积,聪明外向、乐于表达的优势终究无法落实到学习汉语的长期效果上。即使是初期表现较为突出的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伴随着汉字认读水平的逐步滞后,也往往被勤奋踏实的日韩学生甩在后面。作为中国的邻国,哈萨克斯坦人整体对汉语学习较为重视,积极性也较高,但据了解,半数以上的孩子是由家长做决定送来中国学习的,作为学生个体(高中毕业生或在读大学生为主)而言,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是外部动机,而能对学习产生持久激励作用的内部动机却存在不足,缺课旷课严重的现象也与这方面因素有关。具体表现在,对部分哈萨克斯坦学生来说,真正学得知识,提高汉语水平,还是拿到不错的考试成绩和一张红皮的结业证书,给父母家人“交差”,后者似乎更为重要。加之受到哈萨克斯坦国内教育界不良风气的影响,哈萨克斯坦哈国学生考试作弊的现象比较普遍。不仅平时学习较差的学生交头接耳、互相抄袭,学习成绩不错的也同样。相反,大部分欧美、日韩的学生则很自觉地独立完成,明确表示要检验一下自己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