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概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2:20

城市设计概述篇1

关键词:城市综合体;建筑设计;设计要点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综合体的解读

城市综合体就是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购物中心、餐饮还有会议以及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高效率、多功能的综合体。类似东莞,西安,还有青海这些二三线城市在功能的选择上要根据城市经济特点有所侧重,一般而言,写字楼、酒店以及购物中心功能是最基本的组合。

二、城市综合体的典型特征

(1)超大空间尺度

城市综合体是与城市规模相匹配,与现代化城市干道相联系的,因此室外空间尺度巨大。由于建筑规模和尺度的扩张,建筑的室内空间也相对较大,一方面与室外的巨形空间和尺度协调,另一方面则与功能的多样相匹配,成为多功能的聚集焦点。

(2)通道树型交通体系

通过地下层、地下夹层、天桥层的有机规划,将建筑群体的地下或地上的交通和公共空间贯穿起来,同时又与城市街道、地铁、停车场、市内交通等设施以及建筑内部的交通系统有机联系,组成一套完善的“通道树型”(accesstree)体系。这种交通系统形态打破了传统街道单一层面的概念,形成丰富多变的街道空间。

(3)现代城市景观设计

应用现代城市设计、环境与行为理论进行景观与环境设计是城市综合体的重要特征。通过标志物、小品、街道家具、植栽、铺装、照明等手段形成丰富的景观与宜人的环境。

城市综合体的城市价值

土地集约化利用——城市本身就是一个聚集体,当人口聚集、用地紧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在这个区域的核心部分就会出现这样一种综合物业。

提升城市形象——应用现代城市设计、环境与行为理论进行景观与环境设计是城市综合体的重要特征。运用对建筑群体的深度表现打破传统建筑立面概念,通过标志物、小品、街道家具、植栽、铺装、照明等手段形成丰富的景观与宜人的环境。使建筑群体成为景观的主体,同时又承载着城市文明与经济发展的历史责任。

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居住是城市开发的基本成分,城市综合体是解决市中心居住问题,避免每天上下班长途跋涉造成交通拥挤和能源浪费的有效办法。

积聚区域价值——城市综合体的各种业态刺激经济发展,能提升税收收益,促进城市发展;同时,城市综合需要建立在大量的工业化生产以及产品的多样化之上,这就带动城市其他行业的发展,并创造就业机会。

改变夜间空城现象——城市综合体将不同时间段的功能组织在一起,各功能在时间上的衔接,使其保持24小时的繁荣,提高了综合体的使用效益。尤其在市中心地区,城市综合体将居住、娱乐活动注入其中,使那些在非工作时间“死去”了的区域的功能得到完善。

城市综合体的规划布局

成功的城市综合体有很多有利于城市发展的城市价值,然而失败的案例在国内也屡见不鲜,失败的城市综合体不能聚集人气,不仅上述的城市价值无法实现,反而会带来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如何打造成功的城市综合体就成了我们必须研究的问题。造就成功的城市综合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结合实际设计工作,仅从建筑规划设计的角度予以分析——综合体设计一定要有合理的规划布局。

1)规划布局以商业设计为核心:商业设计是对商家、对消费者,包括对以后商业地产运营的综合的专业性的考虑和提出要求,然后建筑设计,包括将来的内部空间设计都是为商业来服务的,所以,我们认为商业设计是规划设计的核心,也就是说它是指导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基础条件。

2)规划布局以研究综合体外交通结构体系为基础:城市综合体外的交通体系包含城市道路、城市地面公共交通、城市轨道交通等,它是将人流和物流从城市有效组织到综合体内的交通体系。

3)规划布局以内部动线设计为依托:成功的综合体动线设计能引导和方便消费者购物,能延长消费者在综合体内的停留时间,带动品牌人流量和购买率的提升,所以,综合体在布局规划初期就应重点放在内部动线规划上。

五、设计案例及心得体会

近期我部门承担了深圳蛇口a2地块城市综合体的设计工作,在此我想结合案例分析及设计过程对我们上述的观点予以进一步的阐述。

(一)、关于城市综合体的业态组合

城市综合体的业态组合,与其所处的商业环境、区域经济及消费结构情况及其目标消费人群的结构、消费能力有很大的关系,这必然会影响综合体的业态选择与配比。因此,必须对项目做出明确的策划定位,有目的的进行招商,有效的安排业态组合,然后再进行设计工作,避免反复修改设计的情况;所以,前期的业态策划定位及招商工作对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以我们此次设计的深圳蛇口a2地块为例,项目位于市南山区中心购物区,周围居住环境尤为突出,未来发展前景良好,可发展为城市地区中心型购物广场,考虑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性,在规划设计中我们采用了“主题中心+街区+超高层”的规划模式。首先,选择有关联性的业态进行组合,各种业态相互依存、相互助益,形成共生的综合体。其次,由于不同的业态其技术设计标准也不一样,在设计初进行的预招商使我们在设计中做到了有的放矢。

“主题中心+街区+超高层”的规划模式

(二)、关于城市综合体的流线设计

在做城市综合体设计时,我们应该站在城市设计的高度,进行全局的把控,积极与政府协调车站、地铁、轻轨站点,与综合体进行衔接,将商业广场升级为城市广场,从而实现城市空间与商业界面相互促进、双赢的效果。

1)、外部交通流线设计

对外部交通条件合理整合、进行引导,使项目能充分利用市政已有交通设施,尽量多楼层引入市政交通设施及出入口,形成多个首层,能最有效的汇聚人流,提升人气,使商业广场既作为具有市政职能的城市广场,又能广泛的汇集人气,促进商业氛围的提升。

充分利用外部交通形成“多首层”界面

2)、项目内部的车流流线的设计

在案例分析中,我们也见到有的商场因为停车困难而渐渐失去大量客源的现象,因此,停车库的设计在综合体的设计中也至关重要。首先,在设计中我们要设计有充足的车位数量,包括客用车位、残疾人专用车位以及卸货位,同时要注意客流与货流流线要分离,这样才能为顾客提供良好的购物环境;我们建议货流从次要市政道路直接进入地下车库卸货区,以实现人车分流。其次,在此次设计中,我们改变了仅设置地下车库的传统设计手法,设计中,借鉴万象城的车库做法,我们使车库与卖场多层联通,多个楼层引入人流。

与卖场相联的车库设计

(三)、内部人流动线设计

在商业的空间设计中,设计师往往更倾向于设计出丰富多变的空间,但是在人流流线的设计上,设计则一定要简洁流畅,使顾客用最短的距离走遍卖场;同时,人流流线一定要连续闭合,保证人流的循环。在动线设计中,应避免一些华而不实的空间设计,力求视觉的通透,让顾客一眼能看到越多的店铺,越能刺激人的购买欲望。通过我们对多个案例的分析比较,最常用最有效的人流组织方式为主中庭带一个闭合环道的形式,中庭提升空间的可识别性,而环道则最有效的解决便捷的可达性。

中庭带环道的人流组织

在综合体的设计中,步行街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我们前面介绍过的石家庄地块的设计,步行街在其中起到了“纽带”作用,把几个主题中心串联起来的同时又与外部交通相衔接,让人流从一个主力店到另一个主力店都要经过设置了小商铺的步行街,这样既能使综合体特色化,又能带来租金收益。

六、结束语

城市综合体规划设计的不是仅由规划或者建筑专业主导完成的一项设计工作,而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能让商业策划、业态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灯光设计、广告设计、Vi设计等多专业共同参与并相互协作的过程。通过对城市综合体规划设计的研究,以期在未来的综合体规划设计中创作出积聚区域价值,提升城市活力的优秀的城市综合体,并以其复合效应与整合能力,将彰显并抬升整个城市的投资和商业价值,提升城市的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聂向东.综合体建筑的功能成长、设计定位及设计经验;建筑创作[m].2011年11期.

[2]张国全,郭雁,叶松青.城市综合体设计[m].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4

城市设计概述篇2

关键词:高层建筑设计;城市空间规划设计;问题

1.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问题分析

1.1盲目拔高城市的定位

主要表现有:盲目争建国际化大都市;盲目争建中心商务区;盲目追求高层建筑;盲目建设大量城市雕塑。这些盲目的做法其实是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成熟的表现。

1.2城镇化问题

有的城市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中片面追求城镇化人口指标,导致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化,大量圈占、征用集体土地,大搞开发区,大搞“造城运动”的房地产开发,造成盲目的城市建设和土地浪费现象。

1.3生态规划问题

现在,全球都在提倡城市生态型景观设计,以减轻水环境恶化、水资源耗竭、热岛效应以及温室效应等环境方面的影响。生态型景观包括很多方面:生物活力、地理格局、美学方面的和谐度等等。现代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要创造出一个舒适、干净、美观、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但是,目前我国的现状是,从景观大道到城市的广场、从五一花坛到十一花坛,从自然公园到小区园林,都是非生态型的规划设计,并且都是不可持续的景观。

1.4盲目建设问题

一些城市,在规划建设中存在基础设施未同步配套建设的不合理现象,地下电缆、供水、供电、电信、煤气、排污等设施以及交通标志等设置未能协调一步到位,同步配套建设。最后这些地下设施铺设部门随心所欲,在建设竣工的街道上随时想挖就挖,又未能保证按原质量恢复。

1.5缺乏权威性和严肃性

很多城市规划都是因为人为因素而改变,缺少严肃性。在我国许多城市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即一换届,一换领导,规划马上就变。而且这种规划改变往往是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且这些规划改变往往过分重视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极大地消耗了城市资源,影响了城市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1.6设计中缺乏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在我国现代的城市规划设计中,对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对文化古迹缺乏保护意识,随意拆除破坏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许多城市的传统面貌已经基本被破坏,城市的文脉、记忆和历史积淀也就此消失了。要做好城市历史和传统文化载体的古迹的保护工作,除了要在全民素质教育中树立起强烈的保护意识外,还应该组织专家对现存的古迹逐一加以甄别,建立保护名录、档案,从城市规划设计阶段就开始加以保护。

1.7缺乏地方特色

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还存在一种“怪”现象,城市不问大小,规划地区不问东西,都强调“大绿地、大草坪、大水面、隔离带、大广场”等口号。一提口号,给人的感觉往往是都是那么几句内容也差不多。但实际上,全国各个地方干差万别,大城市和小城市面临的情况也各不相同,所以各地的城市规划也应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如北京故宫、江南园林等。

2.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规划设计的有机结合

2.1合理设计高层建筑,优化城市公共空间

高层建筑需要在设计理念内导入城市建设的思想以及意识,秉承营造适宜人发展的公共环境信念,优化高层建筑和公共空间规划之间的关系。高层建筑在进行设计时应注意将整体化以及人性化作为其设计理念。公共环境作为城市建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人们的生活以及生产息息相关,人们需要在其上进行各类活动,它包含的范围有城市建筑、街道、绿化面积、公园、以及广场等公共场所,也包括这些公共场所所处的三维空间,位于其中,人能真实的感触到生活发生异常大的变化,以及经济的迅猛增长。城市化建设速度加快,用地出现紧张局面。许多高层建筑以及超高层建筑集中被建设起来给城市的发展造成了严重荷载。建筑作为人类劳动的产品,属于先破后立的行为,对自然有一定破坏力,对于建筑师来讲,其工作本质是先破坏自然,然后再建一个新的自然。建筑的设计主题永远是对自然的追求,原因是人类永远都会对自然有着需求,并和生命一同存在。同时,“建筑是抽象与具象的对立统一”,而抽象必须要经过“提炼”,还得和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地形、城市以及生存环境等连结起来,然而具象则是指逻辑鲜明以及概念清楚的美学观念,抽象和具象之间还存在自然这个固定的冲突因素,因为它的存在,使得混凝土不再冰冷,更使建筑活力激射,由上可知,完善公共空间环境设计非常重要。

2.2合理设计高层建筑,优化城市交通空间

城市集中化的高层建筑群体,使得城市内部行驶的车辆不断增多,交通拥堵问题不断加剧,减轻交通拥堵压力也就是说改善建筑四周交通环境设计,将和高层建筑设计之间具备密切相连的关系。

高层建筑适宜位于交通枢纽以及交通沿线位置,通过多种运输方式如公交和地铁以及轻轨等,将出行压力降到最低,同时也能防止能源浪费。也可以将各类交通出行方式扩展到高层建筑比较集中的地方,如延长公交线路以及营建地铁新线等,使用线穿珠的形式把高层建筑笼络到公共交通网内。

在两个相距不远的高层建筑中间可搭建天桥以便行人穿行,尽最大可能减少车辆拥挤,此外,在高层建筑建设宽阔的地下停车场有利于减少路边车辆停放,防止出现不必要的交通拥堵。在城市建设中合理规划高层建筑和交通空间之间的关系,不但能有效提高道路的通畅度,还能将高层建筑提升城市交通通达度的概念传播出去,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城市交通便捷更是对城市结构设计合理性的证明,并能节省能源,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3合理设计高层建筑,绿化城市建筑空间

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需要高度文明的生态环境。但是人类目前生活的城市生态环境却在不断恶化之中。为了改善城市环境,杜绝土地资源浪费,提升建筑空间利用效率,高层建筑的出现给城市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但某些城市集中化的超高层建筑使得城市环境呈现“冷漠”状态,极易使“人本位与物本位”关系颠倒。人们致力于不断提升建筑的最高高度,却忽视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使得近年来不断出现生态环境以及资源等危机。同时资源紧张的问题也频繁出现,全球致力于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环境,环保的高层建筑设计理念引起了人们极大地关注,同时这也是目前建筑设计理念的一种新方向。由于城市绿化面积不断减小,因此高层建筑在设计时都注意对建筑内部进行绿化,将日照、防晒以及空气流动等建筑因素和城市环境结合起来进行考虑。另外,目前在屋顶进行绿化也广为流行,由此可看应合理设计建筑的第五立面。多样化的城市绿化手法使得城市空间丰富多彩。所以,在进行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中,应将高层建筑的绿化功能合理利用,在其上设计出各类绿地,使得建筑物本身起到绿化作用,如有的高层建筑设计出屋顶花园,既能改善屋顶环境使其焕发生机,又能有效拓展城市绿化空间,使其由平面绿化变为立体绿化,这样做既能节省资源,又能使建筑内部温度得到改善,达到节能建筑的要求。

参考文献:

城市设计概述篇3

城市人口预测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首要工作,合理的预测城市人口对于城市合理的规划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我国城市规划人口规模预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了城市规划人口规模预测中应进行规范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规划;人口规模;预测;

人口预测是指以人口现状为基础,对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提出合理的控制要求和假定条件――即参数条件,从而获得对未来人口数据提出预报的技术。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精神生活同步提高,人口不断的向城市集聚,致使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因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与城市人口规模密切相关,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主要是根据城市人口规模来确定的,因此,人口规模预测成为城市规划的核心问题。

人口规模预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人口规模预测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预测的不准确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目前人口规模预测中存在一些不规范的做法,对其中人口规模预测的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评定以后主要概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基本概念不统一

一般来说,提到城市人口规模,往往会涉及到两种概念:人口概念以及空间概念。从现有的城市总体规划的案例来看,两种概念的运用出现不规范、不统一的现象。就人口概念来说,就有总人口、常住城市人口以及非农人口实际居住人口、暂住人口、户籍人口、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等概念。就城市空间范围的概念来说,就有规划区、市区、主城区、建成区、中心城区、市域等多个概念。那么将人口概念与空间概念相结合以后,组合起来的概念就更加复杂,而就目前的城市规划而言,“城市人口”的概念非常的笼统、模糊,在人口规模统计中常常会出现很多的分歧,由于运用的不一致,与统计部门的数据结果缺乏相应的统一。

统计口径不一致,基础数据误差较大

除了运用的概念过多、过于复杂、不统一所导致的概念的混乱之外,还存在统计口径不一致的情况,导致同一城市的不同部门统计出不同的数据。其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有:第一,现行的统计口径的设置主要是以行政区范围为主要标准,但是行政区范围常常将非农业人口包括在内,这样的话就与城市建成区人口统计有分歧;第二,农业人口以及非农业人口的统计问题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果只将非农业人口作为城市人口来统计,很显然的忽略了农转非人口,这些人口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已经是城市人口了;第三,暂住人口的统计有很大的困难,暂住人口的数据统计资料主要来自公安局的统计数据,而这种统计数据常常忽略那些未办理暂住证的人口。

(三)预测结果的确定有着一定的困难

预测结果是在假设一些前提的情况下对未来的情况的一种推断,在推断的过程中,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因素。客观的预测具有科学性,定量的反映了预测对象与影响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未来的推断,但是在主观条件下,只能凭借经验判断这种假设条件是否可以运用于未来,这种假设是无法验证的,预测期限未到达,就无法判断预测结果是否正确。这种预测的科学性与不科学性即客观主观并存的“两面性”,决定了预测结果有难追溯的特性。鉴于这种情况,在大多数城市的总体规划中,文本以及说明书对于人口规模的预测都非常的概略,大多数缺乏依据性说明,或者是依据性内容的缺失、表述不清,在文本表述中,人口规模的基准年份、数据来源、采用的预测方法、参考数据的来源以及理由等等大多数都呈现缺失状态,由此导致预测结果可信度以及可靠性较低。

预测时使用的方法不严谨

人口规模预测研究领域属于人口学的相关领域,在人口规模预测方面有着很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在使用过程中不够严谨,常常采用简单方法如综合增长率法以及一元回归法等来计算,很少考虑这种方法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这种人口预测方法运用上的不规范性导致预测结果的误差较大。

人口规模预测注意应该规范的重点

统一口径

对于现有的城市规划中人口数据统计口径不统一的问题,就需要进一步界定以及规范概念,并且统一人口数据的统计口径。关于暂住人口在我国城市人口规模统计上造成的差异,我国国家统计局规定:各省、市在计算人均GDp时,统一使用常住人口的说法。按照户籍统计人口的方法已经被废除。

统计部门是统计数据的权威部门,在城市规划中需要的人口规模的数据大多来自统计部门,为此,我国规定,城市规划中人口规模的计算中,应采用“常住人口”,统一口径以后在统计中统一加上居住满半年的流动人口。

(二)适应城市规划工作的转变职能的需要

在科学预测人口规模的过程中,要加强对于区域背景、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分析,以便为城市的合理布局以及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依据。第一,要拓展人口分析以及预测的视野。在人口规模预测过程中,不能割裂城乡关系,不能割裂人与周围环境的联系,要在一个整体的、大的局面上来综合统筹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城市之间的人口互动关系。

(三)将暂住人口分析预测作为人口规模预测的重要内容。

第一,要根据暂住人口需求的住房、教育、社会文化设施、交通基础设施进行规划,确保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证社会的稳定和谐;第二,加强人口流动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研究,引导人口稳定、合理的流动。

(四)在规划文本以及说明书中说明依据

为了使预测结果有本可依,在规划文本以及说明书中提出明确的说明,例如对于现状、假设、预测方法的说明,对于基准年人口规模、主要结构、空间的分布的说明,并且给出计算分析人口年增长率以及分类预测的变化特征的依据。在预测检验中说明有关系数、历史检验、结果检验,针对重点监测年份反映预测区间值以及代表值。另外,用图表等方法反应人口规模的历史演变和预测结果,用增长曲线表达历史和城市人口规模的变化趋势,较为清晰直观。总之,在规划文本中要将必要的数据、年份、参数等加以阐述说明,作为预测结果的依据。

(五)不断地改进人口分析方法

第一,合理的选择人口预测的方法。要根据城市中所处的具体的区域背景和发展阶段进行预测方法的选择,形成方法的合理选择,注意因果分析以及时间序列的分析,各种方法进行合理的组合;第二,不断地丰富人口预测的内容。人口年龄结构、家庭结构、受教育程度、收入上的差异都是在人口规模预测中要分析的内容,另外,暂住人口的总人口数、变化趋势、产业结构与就业岗位之间的关系、城中村人口的规模构成也应在分析之列。

总之,在城市人口规模预测中,要不断地解决不规范的问题,避免因不规范而产生的不准确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炜,纪江海,冯洪梅.城镇规划中人口规模分析与预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1.

城市设计概述篇4

关键词:现代城市;空间设计;主题

现代化的城市空间布局,不仅要考到空间搭配的合理性,更要从多个布局主题出发。我们知道,现代化的城市在空间布局上要从主题设定为开展设计的前提保障,在设计初期若没有选定好主题内容,今后的设计道路将会逐渐偏差,甚至会走向岔路,最后导致整个布局形式混乱,不能满足各个城市功能区的使用。

一、传统城市空间的现代化设计

(一)设计概述

传统空间与自然条件和社会背景相统一,设计时应体现出传统文明的特征,特别是社会的变迁,时代的更迭,现代化的城市空间与传统城市空间的差异性也在逐步扩大,特别是空间的扩展需求和环境的变化要求也开始逐年加大。传统的空间尺度主要是体现出聚集居住中的拥堵,但现代化城市空间要让当代人面对良好的生活方式,有独立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故此,就要从传统空间布局中挖掘出现代空间布局的优势。人们在面对传统空间布局的时候,先要用谨慎的态度,挖掘空间内部的品质,然后通过发展的方式予以空间新的意义,在保留原空间特色的前提下,发挥或者恢复这些地方的经济活力,这样才能在保护中进行发展。

(二)设计原则

因地制宜,认识城市空间开发的基本经济特征,先要多层面的了解不同的发展因素带来的布局优势,从市场的角度看待问题,考虑空间的布局形式。

(三)设计方法

1.设计风格的协调

传统空间美感主要是蕴含在整体之中,很多小的片段也能直接体现出空间的整体记忆风格。但现在城市空间正在积极的进步与发展。所以城市就要适当的修补传统空间中的不足之处,若从整体环境构建上考虑,需要多探寻自然环境的优势,让文化传统与技术美学更好的融合在一起,以改善城市环境为布局基础。

2.空间特色探寻

传统空间具有良好的结构性特色,这是与时展有着密切联系的,主要是受到人们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和空间因素的影响。所以在传统空间探寻方面考虑布局方式,就要从心理行为上进行考虑,塑造识别性较好的形象。在满足人们审美和文化体验的同时,从经济上塑造个性化十足的形象,使传统文化特征能获得时代的认同。

二、生态化空间的设计

(一)设计概述

生态适应是从自然的角度进行设计,尽量使用原有的自然元素,少使用人工元素加诸在设计上。

(二)设计原则

第一,满意原则。使用满意原则主要是先满足人的心理与生理需求,其中这就涉及到人工环境功能的改善问题。第二,高效原则。高效原则是有效的利用各类可用资源,先要挖掘文化方面的内容,然后使用少量的人工,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的维护能力。

(三)设计方法

城市中生态化主题主要是体现出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共建,人在建设的时候需要历经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曲折对抗,这就能创造出“城乡环境下的社会融合”以及“持续整体的设计理念”,这其实已经是当前城市发展的关键点。城市发展中空间内环境与外环境必对其进行干扰,使整体的空间发展呈现出无序发展态势,所以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城市的空间布局,更要划分城市的整体生态机制,让城市能做到和谐发展,最终表现出城市空间设计中的动能因素。循环生态建设理念的施行,让城市的适应性得到稳步提升,以完善城市的生态系统建设。

三、人性化空间设计

(一)设计概念

人生活在城市空间内,所以城市的设计中要考虑到人的因素。

(二)设计原则

社会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就要将经济看成是其发展的先导,协调经济与社会生活两者间的关系,通过各方因素的调动,让传统空间能积极的成长起来。

(三)设计方法

空间设计的周全与否,能影响空间在视觉上的使用效果,主要是在各类细节处的空间处理,通过视觉上的舒适性,让人对空间有着新的认知,所以在空间使用上能做到高效的使用,引导空间活动。良好的细节处理能提升城市生活的质量,其中要注意的细节有建筑物的体量和形体,空间的材料质感,色彩使用的效果,地面的标准使用高度等小细节处。设计过程中使用不同的场景排列形式,通过空间效果的模拟,研究空间景观的层次性,在视野上也形成新的次序排列。

四、结语

随着新发展水平的提升,城市的设计理论开始面临各类转换的可能性。所有的人都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未来城市理念的发展要历经新的发展方向。设计理念方面要从空间问题的特殊性角度着手,在问题理解上需要重视城市物质概述的单纯性,从而能从城市逐步转向乡村。并提升城市的现有生活质量,综合城市的全部空间布局模式,让城市具有生态发展的前景,结合城市的自身状况,开展特色化城市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城市设计概述篇5

我国目前已有120多个城市建设了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400多个城市建设了房产管理信息系统,100多个城市建设了综合或专业管网管理系统,还有100多个城市正在建设空间基础信息系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分三批在51个城市进行了城市管理信息化的试点,带动和促进了数字城市建设。这些城市在城市一卡通、智能建筑、绿色建材、公共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等方面均采用了物联网相关技术。

城市一卡通

截止2010年年底,全国建立城市一卡通系统的城市有380多个,约占全国城市总数的57%,全国累计发卡超过两亿张,行业使用的终端数量达到60万个,移动poS数量达到30万个,日交易量达到1亿笔。城市一卡通历经10余年的发展,从单一的公交应用发展到目前跨行业的多元应用及跨区域的互联互通,应用领域涉及城市综合交通、供水、供气、供热等公用事业缴费和风景园林、商业购物、旅游、药店支付等共计50多个领域,

目前,部分城市互联互通的试点工作已经启动,互通应用效应正在逐步扩大。

智能建筑

目前,智能建筑技术遍及各个行业,综合集成系统成为智能建筑领域的核心主题,标准化工作与规范也日趋完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在积极推动满足国密算法的iC卡门禁系统在建筑及居住区内的应用,确保社区、居住环境的安全。

绿色建材

在门窗的节能性能标识中采用电子标签,是提高建设行业管理水平的需要,已成必然趋势。通过在门窗等节能绿色建材中加载惟一的身份识别代码,建立庞大的门窗产品数据库,可以在各环节通过后台数据库实时查询并获得门窗的相关信息,实现产品的可追溯,杜绝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等现象的发生。

目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iC卡应用服务中心已与广州番禺区政府、辽宁铁岭市政府签订协议,全力推进数字城市建设中物联网相关技术的应用。

公共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城市设计概述篇6

关键词:城市设计创作性方法

城市设计的概念及其特征辩析

关于城市设计的概念,可谓众说纷纭,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给予它不尽相同的定义界说,但从其总体趋势来看,现代城市设计正逐渐呈现出相对明朗的观念势态。我们认为:现代城市设计是以人为宗旨,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职能效率为动态目标,综合组织城市系统各要素,以期建立合理且优美的城市形态环境的综合性创造活动。城市设计的作业范围既涉及大范围的单系统设计,也包含细胞形态的解剖,其对象是多层面、多类别的组合,而城市区段层面是典型的客体对象。城市设计既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同时又是规划转向建筑设计的必要中介过程。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和建筑学有着与生俱来的天然联系,因而也常导致概念上的模糊。一般而言,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区别较为明显,而与规划尤其是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之间的关系则时常使人迷惑,因此只有在比较中才能获得城市设计自身明晰的基本特征:

其一,城市设计强调“人本主义”精神,即以具体鲜活的人为根本出发点,满足人的需求,以人的心理生理行为为依据,关注城市空间设计的场所感、归属感以及历时和共时的文脉连续。而控规则是以物质环境为出发点,作为城市管理的依据而制定的硬性控制指标,它较少涉及与人的感性和活动相关的环境场所问题。因此,可以说人与物的对峙是城市设计与控规的基本分水岭。

其二,城市设计要在三维的城市空间坐标中化解各种矛盾,并建立新的立体形态系统。而控规则偏重于以土地区域为媒界的二维平面规划。因此二者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维度。

其三,城市设计侧重城市中各种关系的组合,建筑、交通、开放空间、绿化体系、文物保护等城市子系统交叉综合,联结渗透,是一种整合状态的系统设计。控规则往往是城市各子系统的分述罗列,而且偏重于各项子系统的分别研究。因此,关系整合与要素分离是二者间又一显在区别。

其四,城市设计具有艺术创作的属性,以视觉秩序为媒界、容纳历史积淀、铺垫地区文化、表现时代精神,并结合人的感知经验建立起具有整体结构性特征、易于识别的城市意象和氛围。而控规则注重社会经济技术因素,其主要运作媒界是技术指标和工程问题,理性逻辑是其主要属性。

由上述比较中看出现代城市设计具有鲜明的创作性特征,正如培根所言:“未来城市环境质量将依赖技巧高超、感觉敏锐的城市设计师的创造性想象和智力”(1)。

创作性是城市设计的重要特征

一般来说,创作性具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某种观念设想或作品具有新颖鲜见或超前的形式和内涵;二是指这种观念设想和作品应适应现实、解决问题并巧妙且有效地达成目实;三是对上述观念设想和作品的持续、表现、评价、完善和充分发展。创作性与创造性时常可以通用(是英文Creativity的两种互通译本),但二者在语义上仍有些微区别,创造性更为强调独创和超前,面创作性强调上述三方面含义的全面包容,同时还含有过程意义。

城市设计的创作性是由其自身的目的性质决定的。设计即是把各种要素组织进入较大的连贯的整体以达到原先预期的意图。在城市规划的宏观指导下,城市设计要实现具体的三维形态框架的建构,它必然是一个创作过程的产物。城市是市民生活的舞台,是历时态的延续,又是共时态的交溶,以人为本的场所论是城市设计理想和实践中的本质精髓。对于一个具体城市区段来说,城市设计的目的是要鼓励各种人群活动的合理交织、运动有序、生态和谐,并能给人以愉悦的整体审美感受。城市设计不存在固定不变的清规戒律和模式范本,也不是某种先验公式的推演计算,每一个成果都是对特定城市或城市区段的独特解答。设计师在情感、智慧和经验的投入中完成理想与实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城市设计的创作过程是设计者各种思维方式的全面启动和复合,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与灵感顿悟相交织,而形象则是城市设计者的主要思维线索。

城市设计的创作过程同时亦是对设计者多方面知识结构的运用过程。现代城市设计者需要有社会、经济、人文、政策管理及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要有城市设计的基本技巧,精通城市职能、形体及三维空间关系的处理。

城市设计注重小组合作(Cocreativity),鼓励吸纳相关学科学者、开发商、政府官员及公众代表共同参与,并通过各种传媒手段在更大范围内争取公众参与和认同。

城市设计创作方法论探讨

城市设计的质量直接决定于其创作方法的运用是否恰当和有效。然而澄清这种方法理论却很困难,城市设计的具体方法因客观对象而异,更是因人而异,因此试图去规范其设计创作的方法似乎是徒劳的。这里我们试图以描述城市设计创作的共性特征来探寻其创作的轨迹线索。

1.立意与构思立意即主题意识的确立,这是创作的灵魂。立意的过程即是在进行现状分析、明确发展定位的基础上确立设计目标的过程。现状分析提出基地现存的资源和问题,立意则需以该城市区段的定位为依据,这种定位又必须置身于城市整体发展脉络中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区段与相邻区段、区段与城市整体之间的功能互动机制,才能给出设计区段的正确定位。现存资源与人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和现存环境状况与发展定位之间的矛盾直接决定了城市设计目标的确立。

构思由立意脱化出来,构思即是将城市设计的立意转化设计结构(又称概念设计),同时提出实现立意的方式构架。构思的直接结果是该设计对象的空间形态结构的建立。城市设计的立意与构思必须也包涵了设计者的主观意识,设计者对各种设计因子的权重取舍以及自身的主观理解,情感经验等因素使得其立意与构思趋于个性化,并以多种构思方案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与相关参与的讨论、评比、比较和判断确定最终的构思方案。

2.分析与整合要解决一个现实具体的城市设计问题,首先必须进行客观有效的环境分析。分析包括前后两个不同时段,其一是指设计前期的现状调查分析;其二是指创作过程中对设计方案及成果的解剖分析。现状分析是要达成对现存环境的全面认识,它包括基地、人口、建筑设计质量、交通、使用职能、民俗习惯、行为规律、自然条件、景观资源、经济投资计划等等资料。一般而言,职能分析和空间形态分析是两个重点内容:职能分析主要考察各项用地的使用状况与交通系统的联系以及这种状况与需求之间的矛盾。空间形态分析则涉及基地分析、图底分析、视觉序列分析、认识意象分析、类型学分析和空间注记分析等一系列技术。空间形态分析提供了设计所必需的历时性形态积淀的背景资源,它为文脉承续提供了基础。设计过程及成果表达中的分析实质是对所设计环境各子系统的分项解析和表述,如:地块功能配置、道路交通系统分析、交通换乘系统分析、形态认识系统分析、历史文脉分析等等。这种单系统的解析使创作成果的各个层面得以清晰的表达,同时也是设计进程中从各个不同层面和视角对设计方案进行剖析、质疑和修正的必要技术程序。

分析是城市设计的必要技术,而对环境各子系统和各单项要素的整合才是城市设计的本质性作为。环境对人的作用是历时和共时相交溶的整体感受和影响,而不是各要素的简单相加。城市设计必须以关系组合为职责,侧重于整合结构性的职能关联、空间关联和文脉关联等,促进城市各种活动的合理交织。设计者往往扮演开发进程中的协调员,化解矛盾,综合平衡。

系统化的城市设计将改变过去仅仅由几何线条分划地块的封闭独立性。加强建筑布局、交通路线、开放空间、绿化体系和人文景观等要素的综合交叉、联结渗透将成为一种新的形态风尚。立体化是当代城市空间结构又一显在的发展趋势。随着城市职能的高度集聚与城市土地有限资源之间矛盾的突显,未来城市必将超于土地和空间的综合使用,即特定地段中各种用途的合理交织,相互刺激补充。空间结构的立体化还意味着对用地进行地上、地面和地下三个层面的综合开发以构成连续流动的空间体系。与此同时,立体化的形态组织方式也是化解或消减城市职能各项子系统之间矛盾冲突的良方(如机械交通与人行步道体系的矛盾,开放空间、生态平衡与土地区位价值的矛盾等)。总之,分析整合在创作过程中交替进行,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整合。

3.直感与逻辑城市设计的过程是对城市环境的研究和创造的结合,因此必然表现出理性和感性共容互动的思维方式。研究过程首先是要素分析和理性判断,设计者运用逻辑方法对设计所及的各项要素之间各种因果、并列、互动、权重、矛盾等关系作用判断,设计目标的建立亦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但是,仅仅运用逻辑的方法无法得出具体生动的城市设计成果。城市设计是对理想城市生活情景的描绘,形态的建立最终必须依赖设计者对环境敏锐的整体感悟能力和直感创造能力,因此说形象思维是城市设计者的主要思维线索。设计者可以在经验积累中选择运用各种有效的空间形态类型,如以网格构成的,以开敞空间为中心的,以建筑实体为中心的,或是以明确轴线构成的等等原型结构,而当代城市形态所包容的广泛且深刻的复杂性为传统城市形态所无法迄及,它往往表现为一种复杂的三维立体网络的叠合结构,它可以涵括上述诸种空间结构原型,但其复杂程度和综合能力则远胜于它们。可以说这是对当代及未来城市设计者的空间组织和塑形能力提出的一项严重挑战。因此,城市设计者必须具备以往任何时代都要更为娴熟的空间驾驭技巧以及在这种复杂的空间结构体系中整合城市职能秩序的能力。

4.图形与文本图形和文本是城市设计者最主要的操作媒界、交流媒界和成果表达形式。

图形是设计者心智创造的外化。图形资料一般包括设计构思草图和设计成果中对环境形态的三维表述、模型、立体模拟动画、摄像等。由于现代城市职能和空间的高度复杂性,因此系统化的城市设计还必须运用一系列系统的分析图形技术。这些分析图分别展现了环境的各个导面及相关系统。各层面、各子项系统的立体叠合和联结构成了完整的环境形态。因此,分析图也是城市环境创作必不要少的重要内容,它是现代城市设计区别于传统空间形体规划设计的重要特征之一。

图形实质上是对城市环境建设目标和政策的形象化三维表达,是一种明确的、可操作的形态描述方式,它使得设计地段内建筑与建筑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网络清晰可见,它给下一个层次的设计(如建筑设计)提出了由外向内的限定和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设计的成果具有肯定性。同时又必须指出:城市设计又是一种富有弹性和动态的过程。上述图解形式并不等于环境建设的最终产品形式,而是关于形态的具原型意味的框架模型。例如街道空间轮廓线或是区段环境的立体动画模式,其实质是一种结构关系的建立,在后续的建筑设计过程中,可将此具体的建筑形态置于上述关系背景之中进行检视评判,从而取得对彼此关系的协调认同,CaD技术的运用为这种动态的设计和管理过程提供了方便之门。在城市设计驾驭下的一个环境层次的设计仍然具有广阔的创作天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设计成果又具有非肯定性,是一种松驰的限定。如果说最终建成的环境形式与设计中的图形之间具有内在的却又是可以被察见的同构或同质关系,那么就可以说设计达到了预期目标。

文本即城市设计成果中一系列以文字描述为主的研究报告。一般来说研究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项目由来、研究程序、现状分析报告、设计依据、发展定位描述、目标描述、设计方案总体说明、各子项系统分析报告、实施可行性研究、建设程序计划、设计准则等。设立专项研究报告是现代城市设计重视理性论证的表现。

设计准则和图形文件在城市建设管理中配套使用。所谓设计准则是对城市设计客体要素的深入设计提出综合且具体的要求和建议。其具体内容包括对设计对象整体和局部的形态、位置、尺寸和指标等提出制约性的条例,对各可变因素的弹性设计提出相应的振幅范围。设计准则的制定是城市设计区别于规划和建设设计,也区别于传统形体空间设计的又一重要特征。其意义在于为城市设计注入了时间维度,它为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间环境层次的转换提供了清晰的梯级承续关系,促进了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互动。设计准则的制订使得城市设计由理想导向现实的行为,它是城市的设计与管理以及建设之间的桥梁,是三者之间相互沟通协调有章可寻的媒界基础。

以上我们从方法论的层面对城市设计的创作性作了粗浅的探析。成功的城市设计首先来自于精巧且合理的立意和构思,在直感与逻辑的互动中,设计者运用各种分析技术和组合技巧,在对环境子系统和要素进行充分解剖的基础上实现形态的整合,创造出宜人的环境场所,并以图文并茂的灵活形式展现给所有关心城市建设的参与者。

[注 释]

城市设计概述篇7

关键词:节约型园林;海绵城市;城市建设

1海绵城市的概念以及节约型园林的发展概况

海绵城市,就是城市对于水的处理如同海绵一般,可以吸水,也可以放水。它是现代城市建设中管理雨水的一种建设理念。在下雨时,城市管理水系统可以将这些水吸收,并且蓄水。等到城市空气干燥时,将这些水放出,供城市使用。当然,这些在使用的水都是净化之后的水。在我国现如今的城市建设中,园林的加入变得越来越重要,它是城市绿化重要的一部分。随着园林不断地发展,国家开始提倡建设节约型园林,这种园林可以利用最少的资源,为城市提供最大的绿化需求,是实施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体现。节约型园林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创新与发展,如何充分利用城市水资源、植被资源等,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浪费,是节约型园林发展的最终目标。

2节约型园林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如今我国强调建设节约型社会,因此,节约型园林应运而生,如何进行城市园林建设才能够降低资源浪费,减少对园林周围生态坏境的影响,符合节约型园林的建设目的,成为节约型园林在海绵城市应用中最直接的问题。

2.1规划阶段

这个阶段是形成节约型园林最基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会确定整个园林的规划和设计。在海绵城市构建节约型园林时,既要节约用地,又要节约用水。因此,在建设园林时,如何利用好城市的水资源,也成为这个阶段需要考虑并且解决的问题之一。在确定好这些问题后,再来确定园林的建设布局以及对土地的要求。在设计规划时,注意尊重园林土地原有的地貌,尽量保持最原始的地形,降低对土地的危害。

2.2设计阶段

在设计时,要考虑很多方面的问题,例如,地形,土地原有的植物、园林道路,园林对于水资源的需求以及园林内各种设施建设等。首先,从地形因素来说,尽量顺应自然的发展。如果所选择的土地原本有很茂盛的植被,可以直接将其作为草坪;如果有很好的大树、石头,也可以对其加以利用。合理的设计会使整个园林在不破坏自然的基础上显得错落有致。海绵城市的植物本身对于水资源的要求较高,需要较为充足的水分,所以,设计植被时,首先要考虑植被对水资源的需求。每个园林都有着各种各样的小路,这些小路是在综合考虑了很多因素之后才确定的。在设计道路时,同样也应减少填埋或者挖掘,不仅不会破坏生态环境,也降低了道路建设成本。其实对于海绵城市来说,建设园林时面临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水资源,建设节约型园林时,一定要综合考虑水资源,降低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2.3施工阶段

这个阶段,就是实行上述规划和设计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最主要的就是考虑如何节约水资源,如何节约材料和能源等问题。使用材料时,尽量做到循环利用,避免过度建造和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在海绵城市的节约型园林建设中,主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降低开采量,从而避免出现水土流失的问题。因此,在施工时,一定要做好施工前的勘察工作。

2.4管理阶段

园林建设完成以后,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管理,才能够保证园林达到最初的设计效果。例如,园林建设完成后,会出现植被损坏、水资源流失等问题。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就会降低出现问题的概率,减少资源浪费。因此,后期管理也是整个园林在城市建设应用中较为重要的一个部分。通过这些管理,有利于维护园林坏境和资源的循环利用,真正达到节约型园林的设计目标。

3结语

一个好的城市建设绝对不是在浪费资源的基础上堆砌出来的,因此,建设城市要考虑到资源的节约问题。如今,每个城市都需要园林为城市增添绿化,也需要建设节约型园林。对于海绵城市来说,节约型园林的作用不仅仅只是绿化环境,更是保持水土的重要工具。所以,本文从海绵城市的概念出发,简单介绍了节约型园林的发展概况以及其在海绵城市的具体运用和其起到的作用,努力创建一个以自然为主的城市节约型园林。

参考文献

1张雪莉.节约型园林建设的探讨[J].现代园艺,2016(4)

2柴德琴.加强节约型园林建设实现兰州园林可持续发展[J].甘肃林业,2016(1)

城市设计概述篇8

观规划角度提出建议,以期更好地推动海绵城市的研究与发展。

【关键词】:海绵城市;水生态基础设施;生态优先;雨水利用

1、海绵城市的提出背景

城市化的不断加深则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其中水生态危机尤为突出。城市面临的水生态问题远不止洪涝灾害,还有水资源短缺和水安全问题与之并存。反观我国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在应对内涝洪灾和水安全问题的能力却存在明显不足。

因此,在我国水生态环境恶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海绵城市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有效途径,被专业领域学者提出和推广,并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解决城市雨洪综合管理的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

2、海绵城市概念及意义

我国《指南》中对海绵城市的概念进行明确定义: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该简单概念背后隐含的深层内涵,可以具体分解为:一是,海绵城市面对洪涝或者干旱时能灵活应对和适应各种水环境危机的韧力,体现了弹性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思想;二是,海绵城市要求基本保持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不变;三是,海绵城市要求保护水生态环境,将雨水作为资源合理储存起来,以解城市不时缺水之需。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当中,海绵城市的应用有利于解决水资源短缺、内涝频繁发生、水生态恶化等突出问题,为建设海绵城市提供重要保障[1-2]。

3、海绵城市发展历程

3.1国外研究发展历程

通过国外文献研究发现,海绵城市的概念最早被澳大利亚研究学者用来隐喻城市对周边乡村人口的吸附效应。近年来,多有学者运用该概念来形象比喻城市吐纳雨水的能力。ignacioF.Bunster-ossa用海绵城市来形容城市像海绵一样处理雨洪自然事件问题的弹性能力,并以三个案例说明了从规划到设计不同尺度的具体雨洪管理设计方法,包含雨洪滞留和过滤等景观手法的应用。2015年1月,美国《晨报》(morningedition)也展_了建设海绵城市的讨论。国际上关于“海绵城市”的相关理念与政策很多,尽管这些理念的名称不同,但所采取的工程措施基本涵盖:透水铺砖、雨水花园、绿色屋顶、植草沟等雨水渗透、滞留设施,以及生物滞留池、湿地等雨水贮存设施。

3.2国内研究发展历程

通过研究国内文献研究发现,国内关于海绵城市概念最早可追溯到2003年,北京大学俞孔坚和李迪华教授共同出版的《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交流》一书中最早将“海绵”的概念比喻自然湿地、河流等对城市旱涝灾害的调蓄能力。

在我国海绵城市概念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出现了多种概念名称叫法,主要有绿色海绵、海绵体城市、生态海绵城市等,这些概念在改变传统雨水排放模式、提高城市自然蓄水排水的能力、运用生态途径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等方面展开了不同程度的探讨研究,与海绵城市有着异曲同工的紧密联系,最终在国家政策层面确定了海绵城市概念的统一和完善[1-2]。

4、海绵城市构建途径与措施

主要分为水生态系统功能主体保护与修复和源头管理与控制技术(区域低影响开发)。其中,水生态系统功能主体保护与修复主要包括:识别水资源保护生态斑块、保护水系网络及生态系统、修复已破坏的水生态斑块及网络、源头管理与控制技术(区域低影响开发)等。根据城市降雨过程,区域低影响开发技术主要分为截留技术、促渗技术和调蓄技术3种。其中,截留技术是通过材料或者结构,将降雨过程中雨水形成径流的速度减缓,通过增加雨水汇集的面积来达到延缓径流目的的技术,如绿色屋顶及植物群落冠层截留等[1-2]。

5、研究进展现状概述(共识与争议)

5.1三点共识

海绵城市理论产生至今,学术界达成了以下三点共识:

(1)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2)内涝和水体黑臭等一系列问题虽然最终表现在水体上,但是其产生原因涉及人类活动特别是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不能“就水论水”。解决问题必须在统一规划的引领下完成,不是单一部门。(3)国外经验是值得借鉴和总结的,但同时要注意的是,国内外城市规模、密度、居住习惯和发展水平不同导致的差异值得重点关注。

5.2七点争议

2014年10月,《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的颁布,使海绵城市圈形成了“灰色”“绿色”“灰-绿结合”三派鼎立的局面。争议焦点大致总结为以下七点:(1)城市海绵概念可行性(2)绿地用来调节径流的可行性(3)绿地承担滞洪作用的可行性(4)城市保存雨水和充实地下水的方式(5)海绵城市解决水质污染问题的可行性。(6)建设海绵城市是否更省钱。(7)海绵概念是否可发展。

积极利用绿色海绵体保护和储留雨水是一项积极善意的发展,但前提条件是城市拥有充足的绿地,雨水没有被污染。城市海绵体对治理洪涝能起多大作用,需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分析。我们不能把海绵城市当做是解决城市洪涝问题必须且唯一的灵丹妙药,应该打破僵化的思维方式,站在更高的层面、更大的时空尺度上来观察雨洪管理的问题

结束语

雨水不是负担,而是宝贵的资源。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将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生态平衡纳入设计理念中,建立海绵城市是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我国当前所面临的资源

问题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进一步表明我国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性,因此,只有更好的将海绵城市设计与城市景观设计结合起来,才能有效解决城市地表水存储问题,减少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现象,进而促进我国现代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给水排水,2015,41(3):1-7.

城市设计概述篇9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成本控制;解决办法

abstract:withtherapideconomicdevelopment,urbanscaleexpansion,rapidpopulationgrowth,motorvehiclenumbersoared,makeurbantrafficcongestionincreasinglyserious,inordertoeffectivelysolvetheproblemoftrafficcongestion,therelevantgovernmentdepartmentstotakealotofmeasures,includingprioritytothedevelopmentofrailtransitisoneofimportantmeasures.Butbecauseorbittransportationconstructioninvestmentcostishigh,thiswillrequiretheinvestormusthaveasolidcapitalstrength,butalsoisresponsibleforthemanagementoftheconstructionoftherequiredunitsshouldattachgreatimportancetotheengineeringprojectcostcontrol.Railtransitprojectconstructionperiodislong,complextechnology,involvingmorethanprofessional,theinvestmentishuge,thedepartmentsandpersonnelinvolved,andtheactualcostofprojectisformedatthedifferentstagesoftheprojectconstruction.onlyatthedifferentstagesoftheprojectconstruction,fullyarousetheenthusiasmofallparties,andtodevelopcorrectandreasonablemanagementsystem,formulatefeasibleimplementationplan,makefulluseoftheadvantage,reduceconstructioncost,improvecapitalefficiency,effortswillbeindifferentstagesoftheconstructioncostcontrolintheplan,toensureimplementationoftheentireprojectinvestmentcontrolpurpose,butaretobehighlightedonthepremiseofcostcontrolisonthepremiseofguaranteetheprojectqualityandtimelimitforaproject.thisarticlemainlyanalyzesthecurrentrailtransitprojectfromdesigntocompletionsettlementstageintheexistingproblems,whichaffectthecostandputforwardthecorrespondingsolutions.

Keywords:urbanrailtransitprojects;Costcontrol;thesolution

中图分类号:F406.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概况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急剧扩大,城市人口、机动车数量快速增长,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成为各个城市所共同面临的难题。城市轨道交通以其运量大、便捷、快速、安全、舒适、节能、环保等优点,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也逐步成为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是属于比较复杂的多系统工程,项目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建设过程中不可预见性的因素多。因此,加强工程建设全过程造价管理,严格控制各阶段过程中的成本,提高资金投资效益,已经成为建设管理者考虑的重要事项。本文就目前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关于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加以阐述。

目前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设计存在的问题

(1)设计单位本身存在的问题

设计单位的设计能力层次不齐。有些设计单位人员知识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设计深度不够,设计图纸粗糙,内部管理程序混乱,审核把关不严,造成不能保证设计成果文件的工期和质量;有些设计单位存在转包和非法分包的情况,由于缺乏整体统一管理,各个系统之间沟通不够,势必造成设计文件系统之间相互冲突,给施工时造成困难,不但严重影响工程进度与质量,而且也会产生大量的变更洽商,严重影响工程造价;如北京某线导向专业牌体以加工完毕之后又改变设计方案,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有有些设计人员偏重质量与安全,没有结合工程造价从投资控制角度考虑问题,超规范提高设计系数,造成投资超概。如北京某线供电专业电缆规格超标准,幸亏在招标时发现,没有造成损失等。

(2)存在设计依据不足和设计时间不够问题

由于近几年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发展迅速,“四新”的不断使用,而概预算编制的方法和内容没能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还有一些计价依据相互衔接不够;有的地方因没有概算定额而采用预算定额编制概算,造成初步设计概算费用考虑不足;还有因近些年人、才、机费用上涨过快,而定额中相应的单价都偏低,影响成本控制;轨道交通项目从审批结束到建成竣工时间安排不合理,留给各个设计单位的设计时间不足或提供的条件滞后,存在勘察设计与概算设计同期,概算图招标,施工图设计滞后的问题。严重影响后续的各个环节实施与成本控制。

2、招投标合同签订阶段存在的问题

(1)工程量清单问题

轨道交通项目因涉及专业多、数量大、子目多、项目特征描述困难、工程量清单罗列比较复杂,在加上设计深度不够,往往是概算图纸招标等原因,很容易发生错漏项或特征描述不全等问题,影响投标报价的完整性,导致投标价与工程实际脱节,会造成设计变更、洽商的增加,从而影响工程造价。还有各专业之间存在公共部分和专业接口的问题,容易造成都没考虑或重复设置的情况。

(2)合同中关于风险分摊约定不明

轨道交通项目工期长,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问题,包括人工、材料、机械费用的变化,工程数量的变化,工期的变化,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变化,遇到不可抗力和有经验的承包商无法预料的风险等因素,对于以上风险发生后各方如何处理以及发生费用时如何分摊的问题。

(3)工程保险的意识不强

无论是发包人还是承包人风险管理意识都不强。建设单位研究识别可能造成投资增加的风险因素不够,因而也就没有提前采用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措施,减小市场和建设条件的不利变化的投资的冲击和影响。

3、施工阶段存在的问题

(1)前期征地拆迁与管线改移的问题

工程建设费中关于前期费用估算不足,由此导致处理工程质量、工期问题而增加投资。建设工程的征地拆迁和管线改移费用虽有标准,却很难准确计算,资金不足就必然会挤占主体工程的建设资金,造成主体工程建设资金短缺,影响工期和质量,从而严重影响工程投资控制。以北京市建设地铁7号线项目为例。概算征地拆迁与管线改移费用21.92亿元,预计征地拆迁费用是50.55亿元,由此可能增加的投资为28.63亿元。由于费用差距悬殊,征地拆迁与改移双方在费用上达成一致比较困难,从而影响工期。要想工期不变,按时完工,就会增加赶工措施费,增加投资。目前征地拆迁和管线改移费用已经成为影响设计概算执行过程中最大的不可控制因素,其费用增加占总增加费用的比例位居榜首。

(2)设计变更、洽商和现场签证问题

施工单位不按照设计图纸施工,增量增加费用,减量不减费;建设单位管理人员疏于合同管理,没有认真学习合同条款,没有对施工过程中发生的设计变更、工程洽商及现场签证进行有效的控制,致使出现了不该由建设单位承担的费用;签证内容前后矛盾或重复;签证工程量远远大于实际完成工程量;材料签证价格明显高于市场价格;事后补签,与实际情况不符等情况。其结果直接导致建设资金流失投资费用增加。

4、结算审核阶段存在的问题

(1)施工单位上报结算文件存在问题

施工单位的最终合同价款是在工程结算时确定,在结算时施工单位势必采用多计工程量、高套定额单价、巧立名目争取较高的费用索赔等方法提高工程结算,高估冒算现象比较普遍。

(2)专业之间交叉接口问题

轨道交通项目专业系统多,各专业之间交叉接口比较多,由于合同中对专业之间接口任务描述不清,致使接口存在重复或遗漏,在结算中存在重复上报工程费用的问题。还有多家咨询单位审核结算时,容易发生审核标准不统一和不同专业之间接口重复问题,影响工程造价。

(3)对审核中介机构的选用、管理和监督问题

审核中介机构水平、实力层次不齐。选择实力不济、责任心不强的中介机构;对中介机构审核构成管理不严,监督不够,造成该审减的费用没有审减,严重影响成本控制的目标。就结算审核费用本身而言,占工程总造价的比例比很小,审核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投资控制。

三、解决问题的办法

1、设计阶段

根据以往经验,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最高,影响程度占到75%以上,因此,目前工程或研究中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往往放在规划、设计阶段,针对以上存在问题具体解决办法如下。

引入招标竞争机制,推行限额设计

引入竞争机制,大力推行工程设计招标。首先从招标门槛的设置上杜绝不具备设计能力的设计单位进入;其次在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数量的设置、开具银行等级、资金来源加以严格规定;从以往类似业绩进行要求;合同条款中关于违约责任的描述等方法保证中标人的综合设计实力。通过工程设计招标,优选实力雄厚、技术力量强、管理规范、设计质量高、工程造价合理、信誉比较好的设计单位。在设计招标文件中,鼓励设计单位对工程设计从质量到造价进行全面优化,用最好的设计方案参与竞争。

推行限额设计。按照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同时各专业在保证达到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分配的投资限额进行设计,严格控制不合理变更,保证总投资限额不被突破。建设单位的造价人员要与设计人员积极配合,从项目开始就要对建设标准、功能定位、装修档次、设备选型等建立比选程序,反复推敲,不断的优化设计方案,尽可能的节约成本。一定要从有利于降低全过程造价的角度考虑设计单位和设计方案的选择。只有优秀的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才能设计出优秀的设计文件,对后续的工程招标、实施、结算乃至使用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加快标准和定额的编制与修订工作

制定初步设计深度标准,减少设计变更,提高设计概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加深项目初步设计阶段设计深度的要求,在现行初步设计的深度规定的基础上,吸收施工图设计深度规定中的核心内容,结合详细设计的深度规定,进一步细化其深度要求,使其尽可能明确并能量化计算,以保证初步设计方案与后期施工图设计的稳定,以及概算与后期合同价、结算决算的相对一致;二要提高建设单位在初步设计阶段的参与程度,深化初步设计方案的比选工作,提高项目投资控制的精度;三要广泛采用标准化设计、限额设计,运用价值工程理论优化设计,有效控制设计概算和降低工程造价。

适时修订《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概预算编制办法》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投资估算指标》。原《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概预算编制办法》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投资估算指标》是在缺少《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概算定额》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预算定额》和费用标准的情况下制定的,其项目划分、取费标准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差异,难以指导编制概预算。

指导各地造价管理机构编制本地区概、预算定额(估价表)。组织学习和宣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概算定额》、《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预算定额》和《城市轨道交通建筑安装工程费用标准编制规则》,了解指导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特点,指导各地造价管理机构编制本地区预算定额估价表,合理确定各地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造价。

2、招投标合同签订阶段

(1)领会设计意图,严格按照有关计价规范、原则计价

设计文件是编制工程量清单主要依据,正确领会设计意图是合理编制招标工程量清单的前提。工程量清单的编制质量不仅影响投标报价的合理性,而且直接的影响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质量和造价控制。工程量清单既是投标人投标报价的基础,也是承包人编制施工进度计划和制定资金需求计划的依据,也是发包人制定投资计划和工程计量和支付的依据。因此,在编制工程量清单时,首先要领会设计意图,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尽可能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力争做到工程数量准确,清单子目齐全不漏项,工作内容与项目特征描述完整、准确,并尽可能减少暂定金项目、暂估价的设立,以减少日后追加工程造价的可能性。

保证双方利益,注重合同条款的公平公正

工程质量与安全是建立在合理的资金投资基础之上的,为了保证轨道交通项目按期完工,顺利通过验收并投入到交通运营当中,合理的资金投资成为必然。为了实现这一点,合同签订时,保证合同条款的公平公正是很重要的。而体现履约风险责任分担的条款是体现公平公正的重要条款,这些条款没描述或描述模糊不清的话,在施工或结算时就会引起纠纷。对于风险条款的约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费用调整

对于人工、主要材料、机械等主要由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价格风险应在合同中约定风险的范围和幅度,进行合理的风险分摊。根据工程特点和工期要求,通常约定人工费与材料费的调整幅度为6%,机械费的调整幅度为10%;对于因非承包人原因引起的工程量增减,要在合同中约定,该工程量变化在合同约定幅度以内的,执行原有单价;该工程量变化在合同约定幅度以外的,其单价和措施费项目应进行调整。一般工程量变化幅度约定为10%调整。

2)措施项目和其他项目费用调整

按照《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和《北京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暂行规定》规定,以“项”为单位计价的措施项目,一般不做调整;但对因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漏项或非承包人原因的工程变更,引起措施项目发生变化,造成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变更,原措施费中已有的措施项目,按原措施费的组价方法调整;原措施费中没有的措施项目,由承包人提出适当的措施费变更,经发包人确认后调整。一般的当工程量变化幅度在10%以外,且影响分部分项工程费超过0.1%时,其对应的措施费应作调整。

3)对工期发生变化的费用调整

发承包双方应严格执行本市的工期定额,由于发包人原因造成实际工期小于定额工期的,应按照有关规定计算压缩工期增加费和抢工措施费。但压缩工期的天数不得超过定额工期30%的。

4)充分利用工程保险制度,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

通过工程保险可以对施工过程中的合同工程、工地上已存在的建筑物、承包人的各种施工机具和设备、运输过程中设备材料以及被保险人的各种责任风险。另外,许多风险还可以通过附加特别条款和批单进行扩展承保。通过工程保险,可以加强工程风险的防范和控制,也可以减少合同双方的经济纠纷,增强了合同双方抵抗风险的能力。如北京地铁某线应特大暴雨造成的损失通过工程保险得以补偿,把合同有关方的损失降到最低,有效的降低工程造价。

3、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更是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实现价值和使用价值并取得效益的关键阶段。是从项目投资管理的角度,对已经开始实施的项目进行投资控制。虽然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因素很多,但就目前轨道交通项目而言从以下方面入手解决:

征地拆迁管线改移与正式工程工期与费用单独考虑

为避免拆迁资金不足,挤占主体工程建设资金,从而影响工程进度、质量和投资,建议征地拆迁单独列项,不在建设项目总投资中计列。还有政府应组织制定针对轨道交通拆迁费用标准、拆迁管理办法以及实施监督办法等文件。征地拆迁前应委托评估机构对施工线路沿线需要征用土地和拆迁的建筑物及其附属物进行先期调查评估,以便初步估算确定拆迁费用。对于管线改移问题,因各种管线基本上属于市政公用单位所有,而这些单位又具有垄断性,政府应成立专门组织机构进行协调管理或者与各产权部门合作签署整体合作框架协议。如北京市成立轨道交通建设工程指挥办公室等。同时,建议将拆迁工期与建设工期分开,避免因拆迁延误工期而压缩建设工期,造成赶工,影响工程质量,增加成本控制难度。

加强合同管理

在施工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合同以及有关规定、制度和办法进行合同履约管理。由于前期工作的不确定性,发生设计变更、洽商是不可避免的,变更、洽商的多少直接决定了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的变化数量。在施工过程中,不论是哪一方提出的设计变更,造价人员都要先做出预算,最终经建设单位同意后方可变更。变更过程中,设计变更方案要经过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共同研究确定,何时提出变更、怎样变更最经济合理,这些问题需要各方群策群力、协作解决。只有正确认识设计变更对项目造价控制的重要性,才能将设计变更工作做到位,从而节约投资,加快建设进度,有效控制工程造价。与此同时,还应加强现场签证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要加强现场施工管理,督促施工方按图施工,严格控制来自施工方的工程变更、材料代用、额外用工及各种预算费用。建设单位的现场代表要督促施工方做好各种记录,特别是隐蔽工程记录和签证工作。由于隐蔽工程占工程造价的比重较大,建成后隐蔽部分不能看到,如缺乏完备的现场签证手续,势必增加工程结算的难度。因此,一定要制定完备的隐蔽工程现场签证制度,认真做好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施工合同是甲乙双方成本管理的重要依据,其中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业务,这是工程质量、工期、造价控制的依据。因此合同签订后,建设单位的现场管理人员要认真学习合同,把握合同条款的内涵,精心推敲合同文字的措辞,必要时与本单位招标部门的相关人员共同探讨。如北京专门制定了《洽商变更管理办法》、《计量支付管理办法》、《合同履约评价管理办法》等,使得所有设计变更、洽商和现场签证都是按程序办理,所有支付都是具备条件下才能完成,同时将履约与后续的投标挂钩,约束了承包人的不良行为,实现良性循环。

4、结算审核阶段

进行工程结算审核工作,是控制工程造价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开展工程结算审核不仅要严格,而且要准确,只有在准确意义上的严格才是合理、真是和可行的。

对承包人制约

合同设置条款对竣工结算送审金额进行专门约定,约定所提供资料完整、真实、合法、合规。约定承包人在报送结算时所报金额不得超过审定金额3~5%,否则超过部分产生的审核费用由承包人承担。

加强管理,做好沟通工作

定期召集所有负责结算的各单位审核人员召开结算审核例会,沟通各专业申报与审核情况,解决了结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由此发现并排除了接叉重复的工程量,从而审减此部分费用,降低工程成本费用。

优选审核中介机构,内外审核相结合

通过比选,择优选择经营状况良好,专业技术业务强、实力雄厚、业绩突出、员工职业道德品质优良的中介机构承担结算审核工作,签订审核协议书,明确规定审核的范围、质量、计费方式以及违约责任。实行建设单位内部审计和委托中介机构审计相结合的制度,要求内部审核人员要熟悉全过程造价业务,对中介机构审计实施过程监督管理。

结论

城市设计概述篇10

论文摘要:就城市设计申历史又保护问题展开较为全面的阐进和探讨,广泛引用、惜鉴西方在此方面的先进理论与实践经验,井提出探索我国历史文化城市中的城市设计与景观环境保护的一些相关思考和观点,以对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时裳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紧迫局面有所裨益:

2o世纪8o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而步人快速发展期,其规模和速度是前所未有的。城市建设带动了经济发展.提高了现代物质生活水平,但同时也遇到了大量新的矛盾和问题,体现着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些还相当尖锐和紧迫。这其中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如何对城市进行重构,既留住历史又开创未来。我国当前许多历史文化城市都遇到了景观环境特色危机,许多历史街区独特的空间环境和文化氯围由于房地产业的盲目建设、城市土地开发强度过大、速度过快而遭削弱甚至丧失,它们所蕴含的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也随之消亡而不可能回复=古典的或中世纪的城市所显示的和谐、有序、整体的景观特征是现代城市缺乏的。原因在哪里?我们的城市建设应如何同原有的城市景观环境结构相协调,从而建立起新的秩序;城市建设运作的方法和理论依据又是什么……,一系列的问题正困扰着我们。

1“生活的城市”——历史文化城市景观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社会性策略

京都大学教授西山卯三先生在《历史文化城镇保护》中为“历史文化城市做了定义:“所谓历史文化城市,就是许许多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群体构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镇街道景观=”并且强调了“环境景观”对城市生活所发挥的独有作用:“文化城镇就如地方文化的面孔.在这里反映着人们的实际体验,这是无法代替和转换的.他们将它视为自己的故土故乡。正是这种环境与生活的亲密关系,得出了文化城镇保护的基本原理原则.即对历史文化城市景现环境的保护,决不能只着眼于市民生活的发展和提高,而是同热爱保护地方文化的人们生活和环境的改善相结合,真正的创新必然是同优秀传统相调和:

城市的变化寓于生活之中,其本质带有社会属性,推动历史景观环境保护工作的前提是必须认识到这一事业的动力是当地居民历史文化环境保护机制的建立完善及行之有效的运转,是以居民环境意识的提高及其对地方行政的推动为原点,井提供宏观杜会背景。当前在我国随着《北京》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产生发展和普遍认同,使人本价值观重新得以重视,“有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不可逆性”的观点渗透到社会公众意识中去.社会开始关注自身所承担的历史责任=一方面,居民对当地历史环境保护的关心和自觉性的高涨真正成为历史文化城市保护事业的原动力;另方面,国际上历史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亦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感知的城市”——对历史文化城市景观构成的逻辑分析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建筑理论家amtrapoprt从人与环境关系的研究中得出人类的环境感知的社会模型,在其著作《建筑环境的意义——非语言表达方式》中提出环境不仅是物质的,人们根据意识作用于对象,亦即对象指示人们如何给社会组织和文化提供一套固定的线索,用以解释环境,从而帮助人们举止适度…并明确了环境的意义的概念.即事物的意义起源产生于社会的相互影响过程,认知人类学认为一个基本的人类需求是赋予世界以意义,办法是把世界分成适当的领域井给以命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研究人的思想心理发展上提出心理图式模型组织原则,认为图式是人脑中形成某种意象,图式的不断发展修正是认识发展的过程另外人与环境的感知还包含着平衡和适应的原则

日本学者在对本国历史文化城市的认知研究中就选择了一种日本式的社会学模式和心理学图式——“町的概念,这是由于其作为日本城市发展史上重要的物质内核起着关键的作用,今天日本的城市格局和发展摸式都是在町的基础上不断演化的结果。日本的“町”是从农业社会产生发展而来的,江户时代直到明治以后.一般指港口、驿站、城市等非农业的单一行业聚居地,在格局上与我国封建社会城市中的里坊、集市相似,但在社会结构和组织上有差别。通过对“町”的详尽考察,对其内在的构成有了清晰的认识。町的主要类型有港町(港口城市)、驿站町(交通性城l苻)、门前町(以寺院神社为中心)、市场町(以集市为中心)、城下町(以大名的居城为中心的多重城廓)、在乡町(乡村中的市街及各番领地城市)等。如此众多的城市类型代表着丰富多样的地区性生活文化,对这些城市环境景观构成要素的逻辑分析,可进一步深化城市环境的感知,只有获得历史文化城市系统完整的感知.才能达到对历史环境恰当的保护与管理目的。

3系统研究的方法论

日本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当细致严谨,体现了科学的精神,分析的起始是城镇调查,不是表面肤浅地了解,而是深入到景观表象背后的状况。从主屋(建筑单体)、建筑群体布局和领接方式到街道市坊直至共同的集合体、城市及周边地区等逐层次分析,同时也强调景观实测。景观实测这一基础资料整理工作在整个景观环境保护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对某一个城市、村落进行详细实测.此图作基础进行分析说明。源于欧洲古老的历史传统,日本的相关工作受其启发.亦由民居研究水平提高到了大规模精细广泛的设计实测层次上,其工作和方法是搜集实测地区的所有建筑的平立面图、屋顶俯视图、总体布置图、局部的断面和连续立面图.从这些图面内容的分析寻找出城市景观和构成的含义,同时要调查城市与建筑的历史、使用方式、习俗、生活模式等,有时还要进行民俗学、社会学的分析:通过考察,查明整个历史文化现象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发展的,卫具备了什么价值和问题建立起历史文化城镇景观分析的基本体系。进一步的研究街道景观变化的规律胜、城市景观的普遍性和多样性.景观深度、景观配置、道路形式等特件.最终得出历史文化城市景观的形态和分类的结论。

4“意义设计的城市”——历史文化城市景观环境保护的专业性策略

历史文化城市景现设计必须明确其景观整顿目标的思想原则,这是专业性策略的基础。第一,在保护的同时如何使之变化以适应生活模式和内弈变化的需要。第二,并不仅从景观的视点上就可随心所欲地设计还顽表现出城镇的本质特征,而确定景观容许改变的范围和幅度总是关键而困难的。这需要相应的城市管理制度做保障。从景观整顿目标的角度对景观加以归类.主要是从注意观赏对象及其与其视点的关系,为观赏景观的优美性确定相应的观赏点和活动路线。

深圳大学教授吴家骅在《景观形态学》中写道;“任何景观设计的过程一定会包含下面三个基本方面:理性的思维——逻辑:感性的思维——情感;形象的思维——形式:”形式作为媒介将逻辑和情感从概念转变成实际景观,这说明景观设计的最终结果是以形式来体现的:历史文化城市景观保护方式同城市类型一样具有多样性,如冻结保护复原保护插^协调保护等。根据实际情况可相应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形式表达的具体运用要从生活环境整顿为出发点其中.历史环境中的新设计是历史文化城市保护方针的重要方面,日本逐步采取欧洲的“质朴协调形式”并在奈良、京都等的重要保护地段取得了成功。

历史文化城市景观环境设计和控制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个层面是从整体上分析城市景观.发掘城市和自然背景的结构及人们对城市的意象感知。美国建筑学家kevinl,alch通过对洛杉矶、波士顿和新泽西三个城市市民的一些体验做了深^探讨,建立了新的标准——形象性(lnlageability),并阐述了对城市新建和改造的潜在价值,lvneh创造性地总结出了城市意象的五个要素,即道路、边沿、ⅸ域、结点和标志.井指出五要素之间相互影响而产生了印象品质的差别.同时建立,环境的可识别的印象性结掏,在此基础上考虑人们的活动需求,将存保护价值或复兴意义的地区界定出来,并确定保护对策。另外要将与自然背景有机协调的理想城市形态的构成要素描述出来如高度分区、视觉走廊、绿地、公共空间等、并制定设计对策:另一个层面足完善城市管理控制机制。日前主要是功能控制、关注土地利用的各项指标如容积率、建筑密度后退红线、绿化率等在此柱制下仍存在多种形态布局的可能。而城市景观中的核心要素表现为审美的特征,是主观感性的概念。如何用量化指标和确切的解释用语予以定义比较困难。当前美国城市景观管理的新进展是用法律语言明确定义出设计要素,如设计延续性,视觉穿透性等,并提出一套管制新开发的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