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电工初级入门基础知识十篇电工初级入门基础知识十篇

电工初级入门基础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3:04

电工初级入门基础知识篇1

关键词:双证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0014-01

《职业教育法》第八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的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大力实施劳动准入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已经成为劳动者在技术性工种和岗位就业的通行证,在中职生中推行"双证书"制度是实施劳动准入制度、促进学生就业的客观要求,也是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和《劳动法》的重要措施。我校是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实施中职生职业技能鉴定已有十多年历程。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在双证制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这里将近年来我校实施"双证书"的具体做法向同仁做简要介绍,供大家参考。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促进"双证制"深入人心

为了推动双证制制度的扎实持久开展,我们每期组织各班学习《职业教育法》、《劳动法》,学习《射洪县职业中专校"双证"制实施方案》,向学生宣传我校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性质、内容、工作程序,宣传技能型人才对经济社会、对行业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宣传实施技能鉴定是提高技能人才地位的重要途径,也是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执行技能鉴定,可以克服人才培养上重理论、轻操作,重知识、轻技能,重文凭、轻水平的弊端,可以使学生在不同层次、不同方向上发展,实现自身价值。学生持有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技能等级证书,可以提高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同度,是学生就业和对口就业的介绍信、敲门砖。通过宣传,学生对职业教育认识更加深刻,对双证书制度认识更加深刻,参加技能鉴定的积极性也大为提高。2011年以来,学生参加技能加点比例达100%。

2成立领导机构、建立规章制度,推进双证工作有序开展

为推动"双证书"制度扎实开展,学校成立了"双证书"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副校长任副组长,实训处主任、教务处主任、专业部主任、专业带头人、教研组长等为成员专门负责领导学校双证制的落实与工作开展。我校是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确定的"国家职业技能签定所",学校设立了职业技能鉴定办公室,由实训处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代表学校开展校内外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职业技能鉴定办公室在学校"双证书"工作领导小组及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领导和监督下,统筹安排和实施各专业的双证制工作。根据"双证书"制度,学校每年上学期5-6月份、下学期11-12月份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并邀请遂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相关领导到现场指导和监督鉴定工作开展。

学校学籍管理规定:学生在毕业前至少应取得1-2个工种的初中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才能毕业,也才能由学校推荐安置工作;学校规定,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95%的学生应达初级工及以上水平,其中中级工应达50%以上。学生参加技能鉴定获取等级作为考核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学生获取的技能等级证书由鉴定办公室统一造册交学籍办登记,并张榜公示。学籍办在学生毕业前对每个学生取得的技能等级证书进行汇总,核准是否可以毕业、是否可颁发毕业证书。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每个学生都必须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也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改革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建立与职业标准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为适应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贯彻教育部课程改革精神,我们改革了各专业课程体系。将各专业的课程结构分为三类,即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企业实习课。三类课程课时比例各占约三分之一:文化基础课主要开设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体育、德育等,着重培养学生基本文化素养和可持学发展;专业技能课采用基础平台加专门化方向的课程结构,每个专业选择2-4门与各职业工种均相关联的课程作为基础平台课,作为本专业每个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专门化方向则根据学生的特长与爱好、各职业工种的应知、应会标准选择1-3门课程作为主干课程或核心课程;企业实习课分散到各学期:第一学期到企业见习一周,第二学期末至第三学期初(含寒、暑假)学生到企业实践四个月,第四、五学期学生到联办企业对口实习两周,第六学期到联办企业顶岗实习半年。比如电子专业,我们开设了电子产品装配、维修电工、家电维修三个方向;机械专业开设了普通车工方向和数控车工方向;建筑专业开设了施工方向和建筑预算方向;这就为上述专业学生考取如无线电装接工、维修电工证、制冷设备维修工证、音视频设备维修工证、车工证、数控车工证、施工员证、预算员证等初、中级工证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我们还密切注意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衔接,把初级工、中级工的应知应会标准融入学科大纲或课程标准中,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我校各专业课程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关系举例如下:

4加强技能训练定期开展职业技能鉴定

为突出职业教育特点,我们实施"一期一项技能"培训计划。每个专业每期确定一门专业技能作为该期技能教学的重点,教师按照项目教学的要求制订技能项目训练计划,并按照技能项目训练计划到相应实训室开展技能训练。学生每学完一个项目,就对学生进行考核、评定项目成绩。比如数控、建筑专业,我们第一学期把机械识图,建筑识图作为该期重点技能训练项目,电子专业则把电工基本操作作为训练重点。第二学期机械专业着重钳工训练,第三期重点训练车工,电子专业第二学期重点训练学生小家电(如洗衣机、电风扇、电饭锅)维修技能,第三学期分方向重点学习制冷设备(如冰箱)的维修及电子产品装配工艺,第四、五学期学习音视频设备的原理与维修及电子CaD。通过实施"一期一项技能",各专业的师生都清楚明确各期的技能训练重点、考核要求及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通过考核,学生也清楚知晓对应工种的行业企业标准、自己对本期的技能掌握程度。

为了与"双证制"紧密相接,我们每期实施职业技能等级鉴定,上半期鉴定时间一般在5-6月份,下半期一般在11-12月份。技能鉴定不是集中在毕业年级或毕业学期,而是分散到二、三、四、五学期。比如电子专业,第二学期可进行维修电工初级鉴定,第三学期可鉴定维修电工中级,第四学期分方向鉴定制冷设备维修工初、中级,无线电装接工初、中级,第五学期可鉴定音视频设备维修工初、中级;机械专业则可在第二学期鉴定钳工初中级,第三学期鉴定普通车工初、中级,第四、五学期鉴定数控车工和数控铣工等。学校"双证制"领导小组每期开校一个月内,向全校学生公告各专业各年级职业技能鉴定工种种类,然后由职业技能鉴定办公室制订各专业技能培训鉴定方案。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时,学校邀请遂宁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领导到校指导技能鉴定工作,并严格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应知"、"应合"标准进行考核考核。考核合格的学生上报遂宁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并按物价局规定标准缴费办理技能等级证书。近三年来,我校,各专业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比例均达100%,学生获取初中级工比例达95%以上。

5抓基础建设、确保双证工作顺利开展

考评员是实施双证制、保障技能鉴定正常开展的主要力量,学校十分重视考评员的培训和培养。一方面,学校定期组织和推荐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强的教师参加省市考评员培训,使考评员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熟悉考评规范和考评程序,学校把取得考评员资格的教师聘用为考评员。另一方面,我校每年选送十多位优秀教师参加国家、省、市骨干教师培训,今年我校还选派了邓春林老师参加了出国培训。通过培训,更新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更新教育观念,及时了解和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使之逐渐成为既懂理论又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为充实考评员队伍和提高技能教学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考评员的聘用过程中,我们坚持能力与道德并重的原则,加强对考评员的监督和管理,注重对考评员进行考风考纪教育,坚持鉴定前培训、鉴定中考核、鉴定后评价的制度。对素质低、能力差的考评员可以解聘。把有知识、有能力、有经念,在本工种、本岗位中有突出表现、职业道德高尚的高技能人才充实到考评员队伍中来。

为保障双证工作的开展和鉴定质量,学校近年投入近千万元资金添置了建立和完善实训基础建设,还专门添置维修电工考核装置、制冷设备维修考核台、音视频设备实训考核台、钳工实训台、普通车床、数控车床、加工中心等用于技能鉴定培训和考核的成套设备;学校每期预算近20万元用于购买各专业实训和技能鉴定培训和考核的器材,确保技能训练和鉴定按计划有序开展;学校每年举行学生技能竞赛,推动技能教学扎实开展。

近年来,在各级党政的重视关心下,在学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目前,在校生人数达6000多人,仪器设备总值2000多万元,各类考评员16人,每年参加技能鉴定学生达1500人次,学生双证比例达97%以上,其中中级工达70%以上,形成了"人人有特长,个个技艺精"的良好局面。全市中职生技能竞赛学校连续三年获团体一等奖,学生何林、周展鹏、冉鹏程、何超等参加全国中职生技能竞赛获全国三等奖和优秀奖。毕业学生一次就业率90%以上,对口就业率达70%。毕业学生专业基础扎实、专业技能强,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参考文献

电工初级入门基础知识篇2

现对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提出如下意见:

(一)制定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总的目标是,到2000年,力争达到有40%~60%的大中型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国家机关在帐务处理、应收应付款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材料核算、销售核算、工资核算、成本核算、会计报表生成与汇总等基本会计核算业务方面实现会计电算化;其他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开展面应达到10%~30%。到2010年,力争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从根本上扭转基层单位会计信息处理手段落后的状况。各级财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要在摸清本地区、本部门会计电算化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经济发展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需要,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发展规划,并采取切实措施组织实施。

(二)加强会计电算化人才培训。会计电算化人才缺乏,是制约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环节。要大力培训会计电算化人才。,要立足于在职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培训可分为操作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程序设计和系统设计人员等层次进行,从基本知识培训抓起,逐步提高。具体要求是,到2000年,力争使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国家机关的会计人员有60%~70%接受会计电算化知识的初级培训,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础操作技能;有10%~15%接受中等专业知识的培训,基本掌握会计软件的维护技能;有5%能够从事程序设计和系统设计工作。会计电算化知识应逐步成为在职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知识之一,其培训工作要逐步纳入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会计证考试和在职会计人员培训的相关课程中。在职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工作,以各级财政部门为主组织实施,各级业务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配合进行;行业特点较强的部门,可以在财政部门的统一规划下,由业务主管部门具体组织在职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同时,,鼓励具备培训条件的其他部门、单位进行在职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

(三)加强会计核算软件管理。会计核算软件是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基本环节。各级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会计核算软件开发、、推广、服务等环节的管理,推动会计核算软件开发研制的规范化、专业化、商品化,促进会计软件质量的不断提高。要推进会计软件咨询、服务的社会化,进一步引导会计软件市场的健康发展。

第一,继续搞好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的评审工作。要在近几年来评审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商品化会计软件评审标准,以推动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质量的不断提高。要使评审工作程序化、制度化。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工作的组织今后逐步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和具备条件的计划单列市财政局进行,财政部只组织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的评审在保证质量、鼓励会计软件公司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应注意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的地区分布,积极扶持会计电算化较落后地区的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市场的发展。要定期组织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人员的培训。各级业务主管部门要做好本系统推广应用的非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的管理工作。

第二,加强软件市场的管理。我国的会计软件市场已经初具规模,对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起到了重要作用。财政部门要及时会计软件市场发展的动向和,依据市场发展,适时采取相应措施引导会计软件市场的健康发展;对通过评审的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研制和销售单位的售后服务情况要定期进行检查,对售后服务不好的会计软件公司,应根据情况责令其限期整改,直至取消通过评审的资格;对进行不实宣传的会计软件公司,要及时予以纠正。财政部门对会计软件市场的管理,应积极取得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四)加强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是会计电算化工作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建设,对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功能、会计核算软件开发的基本程序、实行会计电算化后的会计档案管理、基层单位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基本要求、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等一系列问题,应逐步建立规章制度,以规范会计电算化管理工作,指导基层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顺利开展,逐步实现会计电算化管理的法制化。

电工初级入门基础知识篇3

【关键词】县级;电子政务;问题;对策

0引言

县级政府作为基层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对地方进行有效管理不可或缺的层级,在我国五级政府体制中上承地市、下启乡镇,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具有基础性作用。据统计,中国内地有2800多个县(县级市)以及38000多个乡(镇),如此庞大的规模决定了基层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成败与政府信息化乃至整个社会信息化建设。而电子政务建设运行情况的好坏,不仅关乎政府形象的建设,还影响着政府职能的履行和工作效率。

1县级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开始实施“政府上网工程”以来,各级政府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累计投入电子政务建设资金数亿元,各级政府信息化建设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全省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就县乡级电子政务而言,已经逐步更换或充实了县、乡(镇)电子政务建设的软硬件设施,全县各乡(镇)、机关计算机普及和网络覆盖率达100%,计算机在城镇普及率达75%、在农村的普及率达15%,村级电子政务建设也取得长足进展,75%以上的县都建立了远程教育平台、远教站等。[1]

1.1政务外网的建设

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包括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外网又叫政府门户网站,主要运行政务部门面向社会公众的服务业务。2008年2月,辽宁省电子政务外网综合网络平台正式开通,标志着我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外网体系初步形成,省内已有59个市政府各委办局、16个区县(市)政府、28个公共企事业单位和一大批省直机关相继建立了政府网站,基本实现省市县三级网络全覆盖。政府外网经过近几年来的建设,网站内容日渐充实,功能逐步完善,已初步具有政策信息、视频浏览、文件下载、电子邮箱、网上论坛、便民服务等功能,已经成为政府与公众联系的又一条方便便捷的渠道。

1.2政务内网的建设

作为统一电子政务网络之一的政务内网,主要是指政务机关的办公业务网、民事网。自2002年底,全省网络电子政务内网已经基本建成,形成了由省市两级横向和纵向区域性网络平台的整体布局。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省县级政务内网已经完成与上级党政内网连同,像金融、工商、公安、质监等单位实现了省、市、县、乡四级联网,在信息传递与共享以及服务三农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便民效果,初步实现了业务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计算机化。

2县级电子政务存在的问题

我省县级市达26个,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存在着严重的信息,基础结构不平衡。绝大多数县级电子政务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服务能力与应用水平很低,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缺乏专业人才队伍

由于受县级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县级电子政务的建设难以吸引具有精通计算机与电子政务知识的人才,又缺乏大量从事网络维护、信息处理的专业技术人员,更缺乏既懂技术又懂政务和信息化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县内从事电子政务人才为数甚少,大多数人不愿意选择报考县级公务员,而更愿意去大城市发展,通常处于“既招不到人,又养不起”的尴尬境地。[2]群众整体信息化和知识技术程度不高,极大地制约了县级电子政务水平的提高。

2.2资金投入有限

地方电子政务的建设需要长期的资金投入,在硬件基础设施的购入、软件系统开发、日常系统的维护以及技术人才的吸收,都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而这笔资金单靠县级财政的拨款,几乎是“捉襟见肘”,无法给电子政务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2.3政府对于电子政务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实际调研中发现,县级政府对于电子政务建设的意识比较薄弱,没有得到根本上的重视,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把建立电子政府信息平台当作一种时髦和摆设,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或者认为这是技术人员的工作,又或者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认为把一些政策法规搬到网上就是电子化政务。一方面是不投入人力物力,另一方面则是人力物力的投入付之东流,没有充分发挥出政府网站的效能,导致“轻应用”、“空摆设”的局面。

3完善县级电子政务的对策

3.1进行统筹规划和资源共享

针对当前县级政府信息化无序和混乱的状况,可以组建专业的县级信息化办公室主管全县的电子政务发展规划工作,对全县的电子政务基础工程进行统筹规划,统一标准,明确发展目标。除了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一律公布,突破数据共享的瓶颈,逐步形成“一数一源、共建共享”的信息资源共享局面。

3.2开拓投资渠道

在县级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建设资金款项的来源较为单一,而电子政务又是一项投资周期长、见效时间慢的公益基础工程,这就要求政府对资金来源的渠道进行扩宽。首先可以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投入为辅的多渠道、多项式的资金投入体系,[3]可以通过合理方式授权企业参与筹资、建设、运营和管理,既可减轻政府部门的预算压力,确保维持电子政务建设的资金来源,it企业也可通过产品开发、技术咨询与服务、数据的商业再开发而获得利润,从而使电子政务建设进入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之中。其次,还可以大力吸收民间投资,通过进一步深化信息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制定有利于电子政务建设的投融资政策,形成有多种投融资渠道、多元化投资主体和多类投资政策构成的新的投融资体制。

3.3引进专业人才,加强培训

针对县级政府电子意识薄弱和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首先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电子政务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创造条件切实改善人才的工作环境、个人待遇和生活质量,敢于重用,充分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其次应该由省级政府对电子政务的建设每年进行专项拨款并组织县级公务员参加省级电子政务教育培训课程,不断提升各级领导干部和各级政务部门工作人员电子政务应用能力,结合实际需要建立教育培训知识、教材、课件体系和网上在线学习环境,推行应用技能测试。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及行业培训教育机构承担公务员电子政务教育培训的具体工作,将电子政务培训教育内容纳入公务员继续教育的主干课程,做好操作演练和技能测试工作。

【参考文献】

[1]刘义理.电子政务:理论、应用与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07).

电工初级入门基础知识篇4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实践基础课;自动化;教学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长安大学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高校,自动化专业是学校第一个试点专业,也是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从2007年就开展了自动化专业新生入学情况调查和毕业生需求调查工作。从新生入学情况调查统计来看:95%以上的同学对自动化专业根本不了解,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还认为自动化就是按控制按钮操作自动化设备。学生没有专业学习目标,对未来较迷盲。从用人单位需求来看,基本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行业标准相一致,如果毕业生具有3~5年工作经验则最好。

针对这些问题,从2007级起,学校就为入学新生开设了“自动化学科概论”理论课程。但自动化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理论的概述只能给学生宏观的了解,无法带来感性直观的认识。学生迫切期望尽早掌握本专业的实用技术和知识,希望明确毕业自己能干什么?在大学四年该如何学、该如何干。

鉴于学生在不同时期的探索性学习和能力培养应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从2008年起,我们就开始着手修订2010年本科培养计划的工作。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将大学四年专业学习目标逐步分解到8个学期,其中“自动化专业实践初步”专业实践课程被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同时开展了“自动化实践初步”讲义的编写和实验装置的研制工作,“自动化专业实践初步”教材也于2009年通过了教育部自动化分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评审,纳入自动化工程应用型系列规划教材。“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后,该专业基础实践课程被纳入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中,于2010年正式开始试点教改工作。

二、专业基础实践课程教学目标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结合卓越工程师通用标准、行业标准和学校标准中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制订了“自动化专业实践初步” 专业基础实践课程本科工程型人才培养标准实现矩阵,其简图如图1所示。

图1 专业基础实践课程教学目标

入学新生已具备高中物理电学知识,本课程设置主要是给学生创造感知自动化和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各种实验,让学生在检测、实验、实际制作和调试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快乐。在多次完成“理论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基本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课程建设目标主要考虑了如下四个方面:

(1)培养信息获取和职业发展学习能力。大学学习是一种“自主学习”,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是由自己决定的。同时,大学一节课包含很多内容和知识点,且都不重复,这些与中小学阶段系统的、有督导的学习有很大区别,这也是有相当一部分新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教育方式,自制能力不强,最终导致学业成绩差,甚至退学的根本原因。因此本课程通过少讲多练,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从中体会该如何读书、听课、记课堂笔记和复习。使学生向自主学习转变,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从课程内容来说,如果把“自动化学科概论”比作是菜谱的话,“自动化专业实践初步”就是介绍做菜的具体方法,而且这一道道菜都是家常菜。通过学习和实训,不仅掌握电路的基本知识,而且了解自动化系统常用元器件、低压电器和部件的工作原理、主要技术参数、选型和检测方法等工程实用技术基础知识。

(3)掌握简单自动控制系统设计、实施、运行和维护的基本内容和程序,初步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完成解决实际工程的系统化专业基本技能训练。通过实验和制作,掌握常用工具和仪器仪表的操作方法;通过动手实践,按元件、部件和系统三个层次逐步掌握控制系统的构成和特点,在实验中探索知识,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增强工程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创新思维。

(4)了解工程师应具有的专业基本素质,开展团队交流与合作。通过参观和实训,了解工程项目的组织和管理过程,明确工程师的角色和责任,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和有效的沟通交流能力。

综上所述,本专业基础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掌握自动化工程师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学习器件与部件的选型知识、学会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和简易控制系统的集成,学会举一反三,初步具有设计和调试自动化系统的能力。

三、专业基础实践课程主要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作为一个自动化初级工程师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涉及各行各业,最为经典的还是运动控制系统和过程控制系统两大类。其中运动控制系统中最简单且应用最广的是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起停和正反转控制;而过程控制系统中最简单且应用最广的是单回路温度控制系统。因此,选取电气控制系统和温度控制系统作为本课程的两个典型案例。

为使学生学会这些系统级的知识和技能,必须从基础开始。基础内容包括三大部分:电路的基本知识、电子元器件和低压电器的基本知识、常用工具和电子仪器的使用方法。

另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autoCaD已广泛应用在自动化系统工程设计中,它主要用来绘制电气原理图、接线图和装配图。掌握autoCaD电气制图,有利于新生在同一起跑线上熟悉计算机软件的操作培训,便于学生掌握电气制图国家标准,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熟练地读图和制图。

所以本课程紧密围绕一个软件、两个系统和三个基础展开。其主要内容如图2所示。

四、专业基础实践课程教学方法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指导思想是充分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通过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大批各种类型工程师。要实现此指导思想,使学校、学生和合作企业在联合培养中共赢,学校必须及时主动地做好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工作,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本课程为激发新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采用以实验教学项目为主线,采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边讲边练和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组织课程教学,引导学生快乐学习。具体来讲,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四大模块:电子制作、电气控制系统、温度控制系统和电气制图。每一模块的教学都由2~3次理论课和3~4个实验组成,主要完成自动化工程师的基本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同时,针对每一模块都设计了一个项目,这些项目是在对应模块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每一个项目选2组同学(每组3~4人)来完成,每个同学只需参与其中之一,以此作为期末答辩交流的题目进行交流总结,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进一步深化学习内容,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以电子制作模块为例,其教学目标围绕“自制直流稳压电源的安装与调试”这一电子产品的制作来展开。电子制作模块理论教学内容非常丰富,但授课学时少,因此必须和其他教学环节相互配合,引导学生课外主动自学。

开始讲授理论课前,教师就使学生明确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形式:重点讲授第2章的教学内容,学生因为目标明确,学习非常认真。第3章内容在实验室采

图2“自动化专业实践初步”的主要内容

用实物教学法和示范演示法,教师边讲学生边练,学生很快学会了万用表的使用方法,也熟悉了部分元器件的基本特性,实训项目2由学生课外在开放实验室独立完成。第9章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分组讨论并提出问题,教师在实验室边讲学生边练,课后学生自行完成实训项目3的报告撰写。在此基础上,完成实训项目4,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元器件和仪器仪表,为电源的制作打好实践操作基础。

接下来教师讲解第5章的内容,学生根据自制直流稳压电源的工作原理,进一步熟悉具体要使用的元器件,制订要选购的元器件清单,到电子市场自行采购,了解市场元器件和直流稳压电源的价格,根据实训项目的要求,完成直流稳压电源的制作与调试,最后根据测试结果,给出自制直流稳压电源的铭牌参数,完成实训项目5。通过电子制作模块各环节的有机结合,让学生了解一个电子产品具体实施的全过程,并从元件、部件和系统3个层次了解一个产品的各个功能部件和整体之间的关系。

此外安排2个项目小组,结合电子制作,以小功率直流稳压电源的发展趋势进行市场调研,完成电子制作模块的总结报告。课程对总结报告的基本内容进行了规范,包括印制板厂情况介绍、印制板加工的工艺流程,电子元器件调研总结,小功率直流稳压电源调研情况分析与总结,直流电源测试国家标准介绍、讲义改写建议,小组成员任务分配与完成情况表和学结等。根据所完成的总结报告各小组完成相应的演示文稿,供课程结束时作答辩交流使用。

五、专业基础实践课程考核

考核的目的是检测学生对某方面知识或技能的掌握程度。根据不同的测试目标和测试内容,通常采用两种形式:书面形式和面试形式。面试形式可以由表及里地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逻辑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领导能力等方面进行测试,同时也提供了老师和学生双向交流的机会,能使双方相互了解。

鉴于大多数新生入学前有家长和老师的严格督导;进入大学后,尚需逐步从应试教育向主动学习转变,本课程采用分阶段考核。按教学内容分为五个阶段,其中前四个阶段和四个模块相对应,第五阶段和每个同学参与的项目相对应。

前四个阶段考核内容包括四个部分:作业、实验报告、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前两项主要用于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后两项通过在实验室组织面试来完成,面试成员包括学生代表和老师,每次对4位同学(2人一组)进行测试。面试对本阶段所学内容采用提问、实际操作、故障设置与排除等方式进行,着重考查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通过交流,有针对性地指出每个同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每一部分占阶段考核成绩的25%。

第五阶段为项目交流与答辩阶段,以组为单位在实验室通过演示文稿汇报。老师和班级其他同学一起对其所做工作进行评价,主要从总结报告、工作深入程度、口头表达、工作分工和团队合作等几个方面进行考核。每一部分占阶段考核成绩的20%。

本门课程每个同学的最终成绩就是这五个阶段考核成绩的平均值。

“自动化专业实践初步”在我校已开设2年,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通过对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探索和改革,在学生专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工程实践能力和素质培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鉴于国内高校目前还没有在新生中开展专业基础实践课程的探索,也为了总结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分别对我校已开设本专业基础实践课的2010级自动化3个班(共106人)和2011级自动化4个班(共127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学习兴趣提高很多的达到52.6%,自学能力提高很多的达到73.3%,教学效果很好。

教学组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了学习目标,促进了学生学习动力的形成。2010级自动化3~5班同学本学期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成绩在90分以上的大幅提升,而不及格率大幅下降。2010级学生报名参加2011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并入选的有4个队,获陕西赛区二等奖2项。

参考文献:

[1] 孙康宁,傅水根,梁延德等. 浅论工程实践教育中的问题、对策与通识教育属性[J]. 中国大学教学,2011(9):17-20.

[2] 郝智秀,季林红,冯涓. 基于CDio的低年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探索[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17-20.

[3] 汪贵平,李登峰等. 工程研究应用型自动化专业学生需求调查、分析与对策. 2009年全国自动化教育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9.

[4] 傅水根. 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J]. 中国大学教学,2004(7):24-26.

[5] 林健.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21-29.

电工初级入门基础知识篇5

关键词:职业资格考试岗位技能课程体系

十年来,为了提高职业资格考试的过关率,各地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逐渐把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考试科目(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初级会计电算化)、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考试科目(经济法基础、初级会计实务)和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考试科目(经济法、中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纳入了专业课程体系。把这些考试科目纳入高职高专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后,各地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的课堂教学就自然地以职业资格考试为中心展开。这偏离了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初衷。

一、高职高专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及分析

(一)高职高专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

以职业资格考试为中心的高职高专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1.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是高校任何专业都必须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修养、法律基础、思想概论与邓小平理论、大学语文、大学英语、大学体育、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形势与政策。

2.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是介于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课程,起桥梁与纽带作用。现阶段,各地高职高专院校以职业资格考试为中心的会计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原理、统计学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初级会计电算化。

3.专业必修课。专业必修课是专业教育过程中设置的为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课程,其内容涵盖了专业领域的各个方面。现阶段,各地高职高专院校以职业资格考试为中心的会计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经济法基础、经济法、初级会计实务、中级会计实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

4.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是为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特长与个性设置的。现阶段,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选修课主要有:出纳实务、财务软件、财务报表分析、高级财务会计、审计、会计制度设计、纳税筹划、管理会计、资产评估、会计英语、金融学基础、证券与投资、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公共关系、经济应用文写作、eRp沙盘模拟、电子商务等。

5.专业实践课。专业实践课是专业教育过程中形成学生专业技能的操作型课程。现阶段,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实践课主要有:会计基本技能训练、计算机速录技能训练、成本会计技能训练、财务会计技能训练、纳税申报技能训练、财务软件应用技能训练、财务报表分析技能训练、财务管理技能训练、审计技能训练。

(二)高职高专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分析

1.职业资格考试课程比重较大。一般来说,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是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它们课时较多,学分较重。上述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六门专业基础课有三门课程是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考试科目;六门专业必修课有五门课程属于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考试科目。这就是为什么将上述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界定为以职业资格考试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的原因。

2.课程内容重复较多。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经济法基础两门课程中都包含支付结算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的内容。初级会计实务课程中包含成本会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财务报表分析和财务管理的部分内容,初级会计实务和中级会计实务两门课程中包含大量的重复内容。

3.必要课程内容有欠缺。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中,税收法律制度过于简化,有些税种甚至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都没有涵盖。经济法基础课程中,劳动合同法律制度也有所简化,没有涉及集体合同、劳务派遣、非全日制用工的内容。初级会计实务课程中,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编制内容过于简化。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是三个不同级别的专业技术资格,对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要求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因此课程内容存在重复和欠缺在所难免。这就需要在进行课程体系优化时,重构和补充上述课程内容,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经济法基础和经济法三门课程内容进行重构,补充应该包含而未涵盖的内容,划分为会计职业道德、经济法和税法三门课程,并全部确定为专业基础课;将初级会计实务、中级会计实务、成本会计、财务报表分析和财务管理五门课程内容进行重构,补充应该包含而未涵盖的内容,划分为财务会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成本会计、财务报表分析和财务管理五门课程,并全部确定为专业必修课。

4.岗位技能训练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专业实践课应该是训练学生岗位技能的课程,但在上述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实践课明显是按课程开设的,按课程开设实践课有利于学生深化课程内容的理解,但不利于学生岗位技能的形成。那么,能否构建既满足职业资格考试需要,又满足岗位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呢?这就需要详细分析高职高专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从目标出发探索课程体系的设置。

二、高职高专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

与中等专业技术会计人才和本科会计人才的培养相比较,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可以界定为: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系统会计专业知识的岗位技能型人才。系统的会计专业知识是为岗位技能的培养服务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根据岗位技能的培养需要确定。

(二)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的岗位技能目标

会计工作一般包括十五个基本岗位。会计人才培养的岗位技能目标,就是使学生能够顺利履行这些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

1.出纳岗位。出纳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主要有:(1)严格按照单位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的规定,对原始凭证进行复核,办理款项收付。(2)办理银行结算。(3)登记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保证库存现金日记账的日清月结,及时查询银行存款未达账项。(4)保管库存现金和有关印章。(5)审核收入凭证,及时办理销售款项的结算,督促有关部门催收销售货款。

2.资金管理岗位。资金管理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主要有:(1)反映资金预算的执行及控制情况。(2)筹集及调度资金。(3)办理贷款事项及其清偿。(4)办理投资事项。(5)记录、保管各种有价证券。

3.预算管理岗位。预算管理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主要有:(1)编制各期资金预算。(2)编制及考核生产预算。(3)编制及控制成本费用预算。(4)编制及分析销售预算。(5)编制及执行资本预算。

4.固定资产核算岗位。固定资产核算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主要有:(1)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实施办法。(2)参与核定固定资产需用量、参与编制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和大修理计划。(3)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及修理费用。(4)参与固定资产的清查盘点与报废处理。(5)分析固定资产的使用效果。

5.存货核算岗位。存货核算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主要有:(1)会同有关部门拟定材料物资管理与核算实施办法。(2)审查采购计划,控制采购成本。(3)负责存货明细核算。(4)配合有关部门制定材料消耗定额,编制材料计划成本目录。(5)参与库存盘点。(6)分析储备情况,防止呆滞积压。

6.成本核算岗位。成本核算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主要有:(1)核对各项存货的入库领用事项及收付金额。(2)编制材料领用转账凭证。(3)审核委托及受托外单位加工事项。(4)计算生产与销售成本。(5)进行成本、费用的分配及账目结转。(6)分析比较销售成本,进行成本日常控制。(7)进行内部成本核算及业绩考核。(8)编制有关成本报表。

7.薪酬核算岗位。薪酬核算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主要有:(1)审核有关薪酬的原始单据,办理代扣款项。(2)按照人事部门提供的薪酬分配表,填制记账凭证。(3)协助出纳人员发放工资。(4)计提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和工会经费,并进行账务处理。

8.往来结算岗位。往来结算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主要有:(1)执行往来结算清算办法,防止坏账损失。(2)办理往来款项的结算业务。(3)负责往来结算的明细核算。

9.收入利润核算岗位。收入利润核算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主要有:(1)负责销售核算,核实销售往来。(2)计算与分析利润预算的完成情况。(3)建立投资台账,按期计算收益。(4)结转收入、成本与费用,严格审查营业外支出,正确核算利润。(5)计算利润和利润分配,计算应缴所得税。(6)结账调整业务处理。

10.税务会计岗位。税务会计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主要有:(1)办理税费的缴纳、核对事项。(2)办理免税申请及退税冲账事项。(3)办理税务登记及变更等事项。(4)编制税务报表及相关分析报告。

11.总账报表岗位。总账报表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主要有:(1)负责登记总账。(2)负责保管总账和明细账。(3)编制会计报表并进行分析,写出综合分析报告。

12.稽核岗位。稽核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主要有:(1)审查财务收支。(2)复核各种会计凭证。(3)对账簿记录进行抽查,判断是否符合要求。(4)复核各种会计报表是否符合制度规定的编报要求。

13.会计电算化管理岗位。会计电算化管理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主要有:(1)负责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的正常运行。(2)负责财务软件的升级与开发。(3)对计算机的文件进行日常整理,对财务数据盘进行备份。(4)监督计算机及财务软件系统的运行,防止利用计算机进行舞弊。(5)定期进行病毒查杀,保证计算机的正常使用。

14.档案管理岗位。档案管理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主要有:(1)依据《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建立会计档案的立卷、归档、保管、查阅和销毁管理制度。(2)保证会计档案妥善保管、有序存放、方便查阅。(3)防止会计档案的毁损、散失。

15.会计主管岗位。会计主管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主要有:(1)按照会计制度及有关规定,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主持起草本单位具体会计制度及实施办法,科学地组织会计工作,并领导、督促会计人员贯彻执行。(2)参与经营决策,主持制定和考核财务预算。(3)经常研究工作,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会计工作。(4)组织本单位会计人员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考核会计人员的能力,合理调配会计人员的工作。

三、高职高专会计专业课程的优化体系

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可以构建既满足职业资格考试需要,又满足岗位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同样可以概括为五个版块。

(一)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是高校任何专业都必须开设的课程,不用调整。

(二)专业基础课

为了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和欠缺,并强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专业基础课应调整为: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原理、统计学基础、会计职业道德、经济法、税法、会计基础、初级会计电算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培训。

(三)专业必修课

同样,为了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和欠缺,并强化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考试内容,专业必修课应调整为: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财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培训。

(四)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不需要特别调整。当然,有条件的高职高专院校也可以强化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考试内容,将其考试培训纳入专业选修课课程体系,以帮助学生毕业后考取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

(五)专业实践课

高职高专院校为了实现岗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专业实践课应该设置为岗位技能训练课。根据上述会计工作岗位的基本分类,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实践课应该包括十五项技能训练。通过分析各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各岗位技能训练内容可以概括如下:

1.出纳技能。包括会计凭证填制与审核技能、票据结算技能、账簿登记技能、账簿核对技能、结账技能、点钞技能、财产清查技能。

2.资金管理技能。包括票据结算技能、贷款合同的阅读和撰写技能、投融资合同的阅读和撰写技能、有价证券辅助账簿登记与核对技能、人际交往技能。

3.预算管理技能。包括全面预算的编制技能、预算执行技能、人际交往技能。

4.固定资产核算技能。包括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设计技能、预算编制技能、固定资产账务处理技能、财产清查技能、财务指标分析技能。

5.存货核算技能。包括存货管理制度设计技能、存货计划编制技能、存货账务处理技能、财产清查技能、财务指标分析技能。

6.成本核算技能。包括账簿核对技能、会计凭证填制与审核技能、成本账务处理技能、财产清查技能、成本分析技能、成本控制技能。

7.薪酬核算技能。包括会计凭证填制与审核技能、薪酬账务处理技能。

8.往来结算技能。包括会计凭证填制与审核技能、往来账务处理技能、信用评价技能、账龄分析技能、账款催收技能。

9.收入利润核算技能。包括会计凭证审核技能、收入账务处理技能、利润及其分配账务处理技能、所得税账务处理技能、账簿核对技能、投资辅助账簿登记技能、预算执行技能、财产清查技能、年终结账技能。

10.税务会计技能。包括税务报表填制技能、税务文书制作技能、税收账务处理技能、账簿核对技能、财产清查技能、人际交往技能。

11.总账报表技能。包括账簿登记技能、账簿核对技能、结账技能、财产清查技能、财务报告编制技能、财务报表分析技能、报告文书制作技能、会计档案归档技能、人际交往技能。

12.稽核技能。包括凭证审核技能、账簿审核技能、报表审核技能、财产清查技能、财务报表分析技能、报告文书制作技能、人际交往技能。

13.会计电算化管理技能。包括财务软件维护、升级与开发技能。

14.档案管理技能。包括凭证装订技能、会计档案归档与保管技能。

15.会计主管技能。包括组织技能、协调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

四、总结

上述高职高专会计专业课程的优化体系,避免了专业课程内容的重复与欠缺,强化了岗位技能的培养,既满足了职业资格考试的需要,又满足了岗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希望对各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有所帮助。Z

(注:本文系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专业“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试点建设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编写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电工初级入门基础知识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艺术教育整合

一、引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技术成为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生存技能之一。如今,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了各个行业和领域,对我们的学习、生话、工作、思维等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式的可在其它学科得以充分应用,与其它学科完全结合的一门跨学科的课程科目,这种结合衍生出了许多新兴的技术和职业。如电子美工、动漫设计,电脑谱曲等。教育应面向未来,面向社会实际需求,培养真正有用,有实用技能的人才,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宗旨,有基于此,我们应该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启蒙、基础阶段让学生了解信息信息技术的社会性应用,认识到其与其它学科交融一体,让学生形成这种意识,培养其适应未来需要,社会就业需求的整合式信息技术技能,有基于此,笔者力图改观过去单一的,单纯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和内容,根据初中课程学习和社会应用实际,探讨信息技术与艺术整合的方式和内容。

二、整合的科目类别和初步设想

信息技术与美术的整合。二者整合主要基于现今电脑美术的广泛应用和盛行,及由此产生的对电脑美术人才的需求,包括电子美工,动漫设计,游戏场景制作和影视视觉电脑加工等。由此整合的内容体现于四个方面,电脑美术背景知识和应用领域介绍,电脑美术作品颀赏,信息技术与美术的嫁接和常用电脑美术工具软件的学习使用。其中,前三者为基础内容部分,重在将学生带入电脑美术的世界,让学生形成对电脑美术的基本认识,引发其兴趣,最后者为基本技术也为整合学习的重点,将培养学生电脑美术制作的基本技能、技术,为以后的专业电脑美术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其作为一种启蒙,就如画画对画笔的使用一样,主要包括电脑平面美工、三维制作基本工具软件的认识,主要包括photoshops、3Dmax等主要电子美工工具软件的认识和使用。

信息技术与音乐艺术的整合。初中信息技术与音乐艺术的教育整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电脑音乐背景知识传授、音乐颀赏、音乐信息传播工具和音乐信息制作工具认识与感受。其中,音乐颀赏包括传统音乐能过信息技术的演绎表达和信息手段制作的音乐的颀赏;音乐信息传播工具主要介绍一些常用的代表性音视频播放工具,介绍其使用背景和效果,同时介绍音频文件的格式构成知识等,对于音乐信息制作工具的认识与感受,可通过对制作歌曲的软件认识和操作予以实现,如国产软件作曲大师V6.0将中国人常用的简谱、五线谱进行同时处理,实现音乐电脑化。可实例介绍作曲大师V6.0歌谱制作过程和效果。

三、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我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陷入了“教者无心,听者无奈”的困境之中。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缺乏。在这种情形下,将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既能增强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丰富性和吸引力,又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造就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将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是十分必要的。

2.可能性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在初中教育的低年级(包括初中一年级和初中二年级上半学年),学生们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并不算很大,可以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因而说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是可行的。

同时,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可以为部分学生初中毕业后进入中专、职高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例如,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率不是十分理想。另一方面,社会对从事电子美工的专业人员的需求大增,导致了电子美工的人员异常缺乏(齐鲁晚报等诸多报刊杂志都曾大篇幅报道),不少企业虽高薪求才,却无才可用的。在我国,电子美工人员的培养数量有限,国内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也大幅低于国外,症结在于电子美工需要双向复合型技术(美术和计算机作图相关知识),而我国在双向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上存在诸多问题。为了使进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电子美工的知识,可以在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的课程里面加入相关的美术知识,提升日后学习电子美工专业的效率。由此可见,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在促进初中生今后的发展方面是可行的。

四、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途径

1.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现在的信息技术课不同于以往的计算机课,不单讲计算机知识,练习计算机相关操作,现在的信息技术课比以往的计算机课更正规化了。信息技术在中学阶段要以计算机技术为主,但绝不是以计算机科学知识为主,而是以应用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为主。所以,要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要掌握满足教学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和知识,还要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思想和模式,结合学科特点,具备教学组织、教学设计能力以及灵活的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教师自身能将两者整合好,具备新的素质教育理念和较高的教学水平,才能在教学中自觉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有机整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2.精心设计,拓展思维

信息技术课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微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为了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我们应当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进行拓宽知识面的教学。例如,将网络曲库应用于音乐课中,达到音乐鉴赏的目的;将美术教学的相关内容融汇与信息技术课程之中,使学生在电脑上完成绘画要求,教师将一些常用的绘图软件的使用方法传授给学生,这样既能兼顾美术教学的要求,又能增强吸学生们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从而实现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完美整合。

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不仅能巩固学生们所学知识,还能促进学生们各种基本操作及适应能力的发展,将所学的知识与生话和社会更加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以后进入社会,从事相关的职业打下了坚实的技能基础。

五、结语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融合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笔者在此只是进行了简单的探索,希望能对大家产生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成贵.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探究[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4(2):22.

电工初级入门基础知识篇7

关键词电控;工程实践;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3-0114-02

CreationofelectronicControlengineeringKnowledgeandpracticeCoursesandteachingexperience//HeLixin

abstractthispaperintroducesthenecessityandsubjectpositionofthecurriculumsystemconstructionofelectricControlengineeringknowledgeandpractice.itintroducesthetheoryteachingandpracticeteachingcontentandcoursecharacteristicsofthiscourse,theteachingmethodandevaluationmethod,too.

Keywordselectriccontrol;engineeringpractice;courseconstruction

20世纪产生的电子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经过几十年的飞速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进入21世纪后,新材料新技术不断诞生,新器件新产品不断问世,新知识铺天盖地而来。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无疑对高等学校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冲击和挑战,同时也推动了高等学校对教育的进一步深入思考,产生了新的认识和教学理念。

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如何培养学生使其成为掌握工程基本技能,具备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以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已成为各高校领导和相关教师关注和重视的重要课题。控制技术工程训练中的电控工程认识与实践课程,就是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应运而生。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形成对电控技术的认识,建立电控技术在工程实际应用中的思想,培养学生基本实践技能、创新意识、工程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并为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电控技术认识基础和实践技能基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4年起为全校大一学生开设了电控工程认识与实践课程,该课程集中了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多种学科知识,相互交叉渗透,是一门内容丰富、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涵盖如此多内容的课程,以及该课程的教学模式,目前在高校尚属先列。

1学科定位

电控工程认识与实践课程是针对全校大一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它是控制技术工程训练的先导或初级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电控技术的发展历程、发展全景和最先进的技术,培养他们的实践基本技能,使他们对电控技术形成整体概念。这些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基本技能和严谨的科学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工程意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工程专业的学生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认识基础和实践技能基础。

2教学内容的设置

2.1理论部分

1)电控概论。控制技术的核心是控制器,而控制器与电子技术是密不可分的。为了便于教学,针对大一新生的特点,教学研究组自编一本教学讲义《电控概论与实验课指导书》,其中电控概论的内容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电子工艺基础。书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列举了大量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通过这些例子反映电控技术的特点、发展历程和发展前景,引出和深化电与控的概念、电与控的关系以及控制是如何与电子技术结合来实现控制的目的的。教材中讲解了以单片机为核心的实际恒温控制系统,充分地反映了电控技术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教学实践中自制了电控技术展板,上面有大量的实例和图片,使得教学更直观和生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继电器控制基本原理,内容包括继电器控制的基本概念,继电器控制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及基本控制线路介绍。

3)气动控制基本原理,内容包括气动元件的工作原理、功能和使用方法,气动控制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基本控制回路介绍。

4)可编程控制器基本原理,内容包括可编程控制器产生的历史、基本构成、基本编程思想和工程实际应用。

5)计算机组成及拆装方法,内容包括计算机构成、发展动态、总线与各硬件的连接关系以及计算机拆装方法。

2.2实验部分

1)继电器控制线路实验。学生自己动手搭接控制线路并实现之,按要求填写实验报告。

2)气动控制实验。学生自己动手搭接控制线路并实现其功能,按要求填写实验报告。

3)可编程控制器软件应用练习实验。要求学生学会可编程控制器的使用方法和应用软件写程序的方法,并实现其给定软件的功能。按要求填写实验报告。

4)计算机拆装实验。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拆装的方法,通过拆装,初步理解总线与硬件的连接关系,按要求填写实验报告。

3教学模式

该课程采用模块式教学,共分五大模块:电控概论;继电器控制基础;气动控制基础;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基础;计算机拆装。此外,对有能力的学生,完成课堂内的内容后,鼓励他们自主设计实验线路并实现之,或提出实验方案,教师协助他们完成硬件及软件设计。在这里举一例。05级大一学生接触了可编程控制器后,提出设计五环旗的设想,在教师的鼓励下,他们完成了硬件设计,且编写了软件,实现的功能是:1)5个环全亮5秒钟;2)5个环全灭1秒钟;3)5个环依次亮,时间间隔0.5秒,直到全亮;4)5个环依次灭,时间间隔0.5秒,直到全灭;5)5个环同时闪烁10秒钟,闪烁一次1秒钟。

4教学特色

1)理论密切结合工程实际。教学中边讲边实践,其中实验内容都是反应工程实际的基本应用。

2)内容注重基础,反映时代特征。由于大一学生刚刚接触工程实际,因此教学内容都是以反应基本技能为主,而且具有时代特征。如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应用,目前工业生产大多以可编程控制器为核心,组成控制系统,进行产品的加工和生产。

3)自己动手,自主设计。该课程属于开放式的教学,学生在完成规定内容后,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进行自主设计,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课内或课外完成。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体现工程实际应用和综合应用。如继电器控制实验、气动门控制实验等都是工程实际常用到的知识;再如pLC控制交通灯实验,这是基本的综合应用。

5)培养学生对电控技术的兴趣和基本技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工程意识。

5考核方式

考虑到该课程要达到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践来认识电与控的基本思想、电与控的关系以及控制是如何实现的,因此,考核方式主要以学生课后填写两份实验报告和一份电控知识答卷为主,其他情况如出勤、学习态度、劳动也各占有一定的分值。

由于这门课无可借鉴的资料,经历一段痛苦的思考历程,也经历了几年的艰辛实践过程,才走到今天。如今这门课的教学模式已基本形成,目前只能说比较成熟,随着实践的进程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有新知识或新内容的补充以及教学方式和方法的调整,使该课程的实训过程和培养结果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6结束语

电控工程认识与实践课程建设还只是一个摸索和学习的过程,需要在教学中边干边探索,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提高。相信经过几轮实际教学实践,会逐步增强电控工程认识与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使教学过程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参考文献

[1]刘国新,李兴文.国内外关于自主创新的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196-199.

电工初级入门基础知识篇8

关键词:中职;会计电算化;问题;建议

人类社会中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对会计的影响是巨大的,在现今的信息技术时代,计算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会计工作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作为当前会计工作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会计电算化正在促使会计核算方式由手工操作向计算机操作转变。为了能够使会计从业人员适应会计工作的这种改革,必然要求对其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培训。

在我国,会计电算化培训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分别是初级、中级和高级。在中等职业学校中进行的会计电算化教育是以培养合格的初级会计实务人员为目的,会计电算化课程也成为了目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中职学校对于会计电算化课程普遍都比较重视,表现在购置会计电算化教学软件和硬件、配备专业教师等方面。但是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工作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目前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工作中具体存在着什么问题?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改善?笔者作为一名从事会计电算化教学的一线教师,来谈一下自己的浅见。

一、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电算化软件种类多样,教材不统一。

据统计,目前市场上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大概有上千种之多,既有正规软件公司编写的商业化软件,如用友软件、金蝶软件等,也有各企业根据自身的业务需要而特别定制的软件。软件的种类多仲多样,每一种软件的界面设置各不相同不同,操作的方法也不相同,这些情况给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工作设置了障碍。同时会计电算化的教材也是五花八门。有些教材是以用友企业财务与管理软件为基础编写的,有些教材是以金蝶会计软件为基础编写的,教材的不统一也影响到了会计电算化教学工作的进行。

(二)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不够合理。

会计电算化教学要求学生首先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和会计专业基础知识,但是一些学校却没考虑到这一点,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将电算化课程安排在会计基础课程和计算机基础课程之前,或者是将这些基础课程和会计电算化课程安排在同一学期进行教学,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基础知识储备不够,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另外一些学校过分注重会计电算化的理论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对于实训课时安排较少,学生没有足够的实践操作机会,无法进行独立自主的电算化操作。

(三)教师的综合素质不能满足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需要。

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其实是将传统的会计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等融合为一体的一门综合学科,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有较高的要求。然而,目前从事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教师中大多数是会计专业出身,并没有系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在工作中无法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教学与研究,而从事计算机专业课教学的教师,没有系统的财务专业知识,也适应不了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需要。复合型人才的缺乏,制约了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开展。

(四)会计电算化教学环境不能够满足教学需要。

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就是说没有足够的上机练习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不可能的。但有些学校由于资金等条件限制,没有办法配备足够的专业机房和正规会计电算化软件,只好以在教室理论学习为主要形式,无法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不能够满足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需要。

二、改善会计电算化教学工作现状,提高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一)教材的选择应注重实用性。

要想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教材的选择也非常重要。面对多种多样的会计电算化教材,选择时应注意教材的实用性。实用型的教材应该包含有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知识、广泛应用的会计软件的使用说明等内容。另外可以开发校本教材,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由专业教师开发合适的教材,加入会计电算化实际操作操作案例,从而更好地满足教学需要。

(二)推进教学改革,实现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

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会计专业知识都有要求,所以笔者认为,可以在中职一年级时安排计算机课程和会计基础课程,使学生做好学习会计电算化的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可在二年级上学期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并且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课时安排上应偏重实践课,更好地体现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学水平。

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师资是非常关键的影响因素。学校应注意加强对教师进行电算化培训,提高财会专业教师的电算化水平。还可推行校企合作,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实习,这样可以拓宽财会教师的知识层面,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从而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水平。

(四)改善教学环境,加强实训室建设,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实践基地。

为了达到满意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效果,中职学校应该加强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建立独立的会计电算化实训室,配备正规的应用广泛的会计电算化教学软件,如用友软件、金蝶软件等,为学生提供高质量、高仿真度的实践基地。

(五)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多种现代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学效果。

由于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所以传统的教室理论教学方法并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可以综合应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法、任务设置法等现代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以我校为例,会计电算化教学是在多媒体教室进行,由教师在教师机上进行授课,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根据教师提供的案例进行实践操作,并完成教师设置的任务。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会计电算化事业的蓬勃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中职学校作为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初级培训主体,更应该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探索、总结、创新、完善,为社会培养处更多优秀的会计电算化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作者单位:郑州市财税学校)

参考文献:

电工初级入门基础知识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艺术教育;整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342-01

一、导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技术成为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生存技能之一。如今,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了各个行业和领域,对我们的学习、生话、工作、思维等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式的可在其它学科得以充分应用,与其它学科完全结合的一门跨学科的课程科目,这种结合衍生出了许多新兴的技术和职业。如电子美工、动漫设计,电脑谱曲等。教育应面向未来,面向社会实际需求,培养真正有用,有实用技能的人才,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宗旨,有基于此,我们应该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启蒙、基础阶段让学生了解信息信息技术的社会性应用,认识到其与其它学科交融一体,让学生形成这种意识,培养其适应未来需要,社会就业需求的整合式信息技术技能,有基于此,笔者力图改观过去单一的,单纯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和内容,根据初中课程学习和社会应用实际,探讨信息技术与艺术整合的方式和内容。

二、整合的科目类别和初步设想

信息技术与美术的整合。二者整合主要基于现今电脑美术的广泛应用和盛行,及由此产生的对电脑美术人才的需求,包括电子美工,动漫设计,游戏场景制作和影视视觉电脑加工等。由此整合的内容体现于四个方面,电脑美术背景知识和应用领域介绍,电脑美术作品颀赏,信息技术与美术的嫁接和常用电脑美术工具软件的学习使用。其中,前三者为基础内容部分,重在将学生带入电脑美术的世界,让学生形成对电脑美术的基本认识,引发其兴趣,最后者为基本技术也为整合学习的重点,将培养学生电脑美术制作的基本技能、技术,为以后的专业电脑美术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其作为一种启蒙,就如画画对画笔的使用一样,主要包括电脑平面美工、三维制作基本工具软件的认识,主要包括photoshops、3Dmax等主要电子美工工具软件的认识和使用。

信息技术与音乐艺术的整合。初中信息技术与音乐艺术的教育整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电脑音乐背景知识传授、音乐颀赏、音乐信息传播工具和音乐信息制作工具认识与感受。其中,音乐颀赏包括传统音乐能过信息技术的演绎表达和信息手段制作的音乐的颀赏;音乐信息传播工具主要介绍一些常用的代表性音视频播放工具,介绍其使用背景和效果,同时介绍音频文件的格式构成知识等,对于音乐信息制作工具的认识与感受,可通过对制作歌曲的软件认识和操作予以实现,如国产软件作曲大师V6.0将中国人常用的简谱、五线谱进行同时处理,实现音乐电脑化。可实例介绍作曲大师V6.0歌谱制作过程和效果。

三、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我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陷入了“教者无心,听者无奈”的困境之中。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缺乏。在这种情形下,将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既能增强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丰富性和吸引力,又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造就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将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是十分必要的。

2、可能性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在初中教育的低年级(包括初中一年级和初中二年级上半学年),学生们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并不算很大,可以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因而说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是可行的。同时,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可以为部分学生初中毕业后进入中专、职高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为了使进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电子美工的知识,可以在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的课程里面加入相关的美术知识,提升日后学习电子美工专业的效率。由此可见,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在促进初中生今后的发展方面是可行的。

四、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途径

1、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现在的信息技术课不同于以往的计算机课,不单讲计算机知识,练习计算机相关操作,现在的信息技术课比以往的计算机课更正规化了。信息技术在中学阶段要以计算机技术为主,但绝不是以计算机科学知识为主,而是以应用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为主。所以,要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要掌握满足教学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和知识,还要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思想和模式,结合学科特点,具备教学组织、教学设计能力以及灵活的教学策略。

2、精心设计,拓展思维

信息技术课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微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为了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我们应当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进行拓宽知识面的教学。例如,将网络曲库应用于音乐课中,达到音乐鉴赏的目的;将美术教学的相关内容融汇与信息技术课程之中,使学生在电脑上完成绘画要求,教师将一些常用的绘图软件的使用方法传授给学生,这样既能兼顾美术教学的要求,又能增强吸学生们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从而实现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完美整合。

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不仅能巩固学生们所学知识,还能促进学生们各种基本操作及适应能力的发展,将所学的知识与生话和社会更加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以后进入社会,从事相关的职业打下了坚实的技能基础。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融合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笔者在此只是进行了简单的探索,希望能对大家产生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电工初级入门基础知识篇10

一、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课程设置的演变

八十年代后,计算机开始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当时用得比较普遍的有国产的中华学习机和美国appleii型机(俗称“苹果机”),这类机器内嵌了BaSiC语言的解释程序,一开机就可以直接输入BaSiC源程序,使用十分方便,深得初学者的喜爱。所以BaSiC语言几乎成了学校计算机课程的代名词,所有中等学校甚至有些大学里的公共课程、计算机课程全是清一色的BaSiC语言。这种情况持续好长一段时间。

苹果机的内存很小,也没有硬盘,用现在的眼光来看,真是太乏味了,可当时的人们的确玩得很开心。后来pC机传进我国,内存一下扩大了10倍,而且配有硬盘,应用程序也比苹果机多得多,所以一下子风行开来,很快取代了苹果机的地位。BaSiC解释程序也不再内嵌在硬件里了,而是与其它语言一样以文件的形式存放在磁盘上。不过,由于BaSiC语言的易于理解、调试方便等优点,仍是职业技术学校的首选教学语言。

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初,桌面办公系统的概念开始流行,汉化的wordStar、国产的wpS等汉字处理系统渐渐成了社会上计算机应用的主流。显然,再教第一代的BaSiC语言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了。撇开BaSiC语言本身的局限性不讲,光靠学校里上的一点课要使学生编出实用的计算机程序也是不现实的。大家开始认识到,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首先应会使用,其次才是了解其原理,开发应用程序。于是,很多学校与社会上的通用考试同步,把最实用的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和数据库管理软件定为学生的计算机必修课,而把本来处于霸主地位的BaSiC语言给清除掉了。后来操作系统从DoS(windows3.X)到windows9x再到win2000/Xp以及现在的win7/8经过了多次升级,但基本格局一直延续到现在。

二、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课程设置的原则

计算机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在硬件飞速升级换代的推动下,系统底层软件也频频升级,应用软件更是百花齐放,让人看花了眼。文字处理软件从单纯处理文字到图文混排、超级链接、多媒体插入、电子扫描字形识别(oCR)、语音输入等,图形设计与处理软件从点阵式到矢量式、从模拟画笔到自动生成、从2D到3D、游戏软件从用于娱乐到用于各种虚拟训练(如飞行、汽车驾驶等),还有那么多的电子表格软件、管理决策软件、网络导航软件、电子教学软件等等,今人目不暇接。到底应当学什么?真有点不知所措之感。这种情况使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变得五花八门,计算机培训成了一种商业行为,而开设课程的初衷倒变得模糊不清了。

笔者以为,对在校生的一门必修课,如果也搞成培训,那就有失偏颇了。计算机课程仅仅是作为一种技能来学还是作为一门科学来学,这是社会办班与学校学习的最重要的区别。故特提出如下几条原则:

1.实用性

也就是工具性,要使学生学以致用。这是学校计算机课程设置的首要原则。

2.先进性

学校教育应有一定的超前性,要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要把最先进的东西教给学生。社会上的通用考试,往往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如果学校的课程也搞成与通用考试一样,那学生毕业后对新软件就会无所适从。所以学校一定要把最新的知识和技能教给学生。

3.基础性

学校的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基础课,除了学会几个软件外,还应该学一点简单的原理及相关的科学知识,这样能为将来学生自己的发展打好基础。新软件一学就会,出现简单的问题也能自己处理。所以学校应当教一点比操作技能更基础的东西,通过一个软件教会学生用一批软件,使学生处于优势地位。作为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应当学一门新一点的、相对功能完整一点的计算机语言,主要是为了深刻地理解原理,为进一步发展打开一扇窗户。

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课程的内容

内容的选择,应当根据所学的专业,分层次地进行。计算机软件那么多,但其中很多专业性的,如园林设计软件、作曲软件等,对不搞这个专业的人几乎没什么用;有些是娱乐性的,也不属于学校教学的范围;那些辅助教学软件,是借助计算机来学习某一门课程的,用不到在计算机课上来学;有些是开发性的软件,作为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只要择其一二学一点就可以了。根据前面所定下的原则,笔者将课程分为基础、提高、选修、兴趣四类:

1.基础类课程

属于“扫盲”性质,所有学生都应该学会的,如计算机的常识,windowsXp/win7,wpS2007/2012或office2003/2007,VFp6.0,计算机病毒知识,internet使用常识等等。这类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会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在将来的社会中计算机肯定会像今天的自行车这样普及,谁不会用计算机就会寸步难行。

2.提高类课程

对于与计算机关系较为密切的专业,可开设相应的提高类课程,使学生在与专业相近的方向上能有所发展。如计算机硬件与维修、数据结构、计算机原理与汇编语言、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计算机高级语言(如C/C++,VC/VC++,QB、VB,VFp、JaVa,……)、工具类软件(压缩工具、查毒杀毒工具)等。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可在初级的基础上加深加强,参加国家等级考试(二级)或劳动部的职业技术鉴定考试(中级),使他们提高一个层次。

3.选修类课程

这类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一个或多个专业软件,以使将来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多一分优势。如CaD建筑设计、photoshop图像处理、CorelDraw平面设计、3DmaX图像设计、网页制作、多媒体制作等,学好其中任何一个,将来都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这类软件对机器硬件的要求较高,对教师的技术要求也较高,所以不宜全面开花,以选修课、学分制的形式为佳。

4.兴趣类课程

这是对少数有兴趣的学生开设的课程,主要是设计和开发两类,以课外兴趣小组的方式进行教学。如计算机照片处理、计算机绘画、计算机广告设计、计算机规划设计、计算机建筑效果图、计算机三维建模,自编小型实用程序等等,题目定得小一点,学得深入一点,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这类课程以学生动手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这样才能培养出艺术素养较高的电脑制作和开发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