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窑洞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十篇窑洞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十篇

窑洞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3:55

窑洞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篇1

悠久的河洛文化、古老的黄土大地,在这里养育了一方中华儿女,也形成了质朴的窑洞建筑群。在过去,一个农民穷其一生辛苦作业为的就是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充满乡土气息的窑洞,男人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在田间耕作,女人们在土窑洞里勤俭持家、相夫教子。它无不表达着淳朴的乡村生活讯息,黄土地上的农间生活在窑洞上得到了充分的渲染和升华。也正因为这种淳朴的乡土民情,造就了朴实无华的窑居建筑装饰艺术。

装饰与生活的高度统一

当我们身处窑居村落时,每家每户在房前吊挂的一串串玉米和红艳艳的辣椒会是别样的风景,如果向远处的窑洞眺望,在窑顶晒的麦集将会映入眼帘,这是不加任何雕饰的美景。伴着这些醇厚朴实的乡土气息,不论是在白天还是在夜晚,不论是在炎热的夏季还是在秋高气爽的天气,窑洞与黄土地的结合都是无与伦比的美丽,是生活赋予窑洞的魅力。

除了这种朴素的乡土气息,在生活中也出现了很多体现文化底蕴的装饰艺术。像从清代至今,近三百年来,巩义海上桥王氏家族,人才辈出,其良好的家风,才德建树,曾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厚爱,人们捐赠的匾额甚多。诸如“乐善好施”、“武魁”、“居仁有义”、“德披闾里”、“刚方端严”、“术妙丹溪”、“着手生春”等匾额对联,多达上百。这些匾额的悬挂作为窑居建筑装饰的一部分,既显示出王氏家族德高望重、教子有方的良好家风,又为王氏民居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无华的装饰艺术

1.宅门装饰

在传统的窑洞民居建筑中,宅门标志着一个家族的兴盛,是主人身份地位的显现和权力与财富的展示,其样式、构造、装饰都在一种程度上体现了主人的学识、好恶和处世态度,所以宅门的装修也放在重中之重。最简朴的宅门是就地挖洞;其次是土坯门柱、搭草坡顶;进一步是青瓦顶;更讲究的是砖砌门拱,上铺青瓦顶;富有人家则是磨砖对缝、砖墙门楼。有一种特殊的下沉式窑洞,其宅门入口会建有坡道,一般有青石铺设和青砖铺设两种做法,更有富有人家用碎石装扮坡道,具有另一番人造自然美。

宅门在风水中是煞气的必由之路,与主人的吉凶祸福联系的极为紧密。因此在确定宅门的方向位置等问题时都是煞费苦心的。在民间也有各种各样的风俗,比如很多窑洞宅门通过“贴门神”、“除夕夜放置桃木杠”的形式来镇住煞气,在民间的流传中这些镇符又赋予了很多感彩,形成不同的民间传奇故事,为朴素的窑洞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下,“贴门神”的风俗越演越浓,慢慢的成为一种习惯,人们大多为了图个吉利。

2.窑脸装饰

窑脸的由来是因为窑洞仅以一个门外面,作为进出和采光,由此得名窑脸。正是由于它的唯一性,成为窑洞主人展示住宅的首要部位,无论家中富贵与否,都会将窑脸进行精心装饰。起初用的是草泥在门上涂抹,那是最古老淳朴的方式,接着有用耙纹装饰的,后来技术发展到了砖石砌筑。慢慢到后期,精湛的工匠用木构架檐廊装扮。历代的工匠匠心独运、呕心沥血地装饰在窑脸这个唯一对外展示的门面上,真实而富有内涵地把巩义窑洞建筑装饰艺术特色淋漓尽致地反映出来,且具有以下几种常见形式:

巩义历史上大户人家采用的窑脸,在挖洞的时候从入口到内部宽度保持一致,平齐向前开挖全部掏空,待挖好后在洞口一侧砌窗,另一侧砌门。这种形式的窑洞窗户大、可以让阳光更多的渗透进来致使室内光线特别好,而且有助于通风,夏天的时候不容易潮。

更多百姓采用的窑脸,则在开挖窑洞的时候,首先选取合适的崖面,沿崖面向内开挖一米,形成一个一米深的小门洞,然后在门洞内向两侧不断扩宽,增大空间,而在外面看到的洞口,即是传统式窑脸的基本形态。接着在洞口安装门墩,门墩多为石质或木质,门框镶嵌于门墩之上,门框下在距离地面25cm的地方安装槛板,槛板一侧挖开方形或者圆形小洞,俗称“猫道眼”,猫道眼的实际用途在于它和门顶上窗户呼应,使之形成空气对流,这样窑洞内温暖而不潮湿,空气清爽怡人。

窑洞门是窑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通过窑门的设计与建设可以看出当地人的人文文化与艺术修养。窑门的建造针对不同的家庭经济、主人官爵等实际情况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适合大多数普通百姓的一合门,这样的门简单大方、造价较低,由于普通百姓的住宅虽然简朴,但是数量可观,也是现存较多的民间住宅形式;另一种是砖券窑门,多利用青石、青砖作为券和装饰用材,青石一般作为窑门的根基,而青砖则主要修砌窑门上面。一些大户人家还会在窑门的门檐上镶嵌“福禄祯祥”、“百福并臻”等祝福的匾额。为了体现美观,在匾额边缘还以雕花纹样作为装饰,显示出家族的雄厚实力,凸显主人贵气,也有将纹样选择为象征吉祥的图案,既起到了美观作用,也赋予了文化气息。这样的窑门就不仅仅只是门了,而具有了现代美学、文化的双重价值。此外,在门洞上还会砌上窗户,方便通风采光。而中间的窑门要相对砌的大些,雕刻也要更为讲究,因为在一处窑院当中,中间为主窑,供长辈居住和会客、家族议事之地。假设将中间的窑门建造地既简陋又矮小,那么必定成为乡亲们茶钱饭后的笑柄。

3.防护与装饰双重作用的女儿墙

提起巩义窑洞,不得不说起“女儿墙”这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建筑学上来说,它属于建筑屋顶上的一段矮墙,是窑洞顶面与顶部护墙的衔接方式,这种灵活的建筑方式既起到了美化作用,又赋予了维护安全的功能。普通百姓家选用土坯修砌,大户人家选用砖石修砌,甚至有些人家会在女儿墙上增加雕花砖石和纹样,既灵巧又美观。还有的人家会在女儿墙上添加配有装饰图案的小青瓦作为护檐,朴素之中渗透着无形的文化底蕴,蕴含着领袖之美。

4.檐廊装饰

随着窑洞的发展,在巩义窑洞民居中出现了檐廊结构,这种做法多在砖石拱窑前做檐,成为护檐的延伸。这种结构有点类似现代建筑的门檐,属于室外庭院到窑内的过渡性结构空间,比如张伯英府邸和巩义市民俗文化屯,虽然数量较少,但在窑洞装饰艺术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装饰艺术中的空间序列

拱形曲线是窑洞立面建造时多采用的几何元素,而女儿墙、护崖墙等则以直线建造,形成曲线与弧线的鲜明对比,又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非常协调。在窑院和内部的小构造上,比如水井、鸡窝、小窑拱等,则使用大小不等的圆弧、尖拱、半圆形状,赋予其节奏感的变化。而这些弧形曲线的构图中心,则多以方形建造,比如门窗。

结语

窑洞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篇2

关键词:紫砂壶;龙窑;宜兴;历史

1前言

宜兴是我国著名的陶瓷产区,远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的人类祖先就发明了陶器。今天宜兴仍然是我国重要的陶瓷产区之一,丁蜀镇方圆数十里,家家做坯,处处皆窑,遍地产陶。伴随着紫砂壶工艺的不断进步,技艺的日臻完善,紫砂壶的窑炉也经历了龙窑、倒焰窑到隧道窑的演变,其中,龙窑使用时间最长。

2龙窑的结构及烧窑工艺

宜兴龙窑是依山傍坡而建,用砖砌成山坡斜直焰式筒形的穹状隧道,也有平地垒石成墩造就的窑座。龙窑一般长约30~80m。顶端高约12m,倾斜角在10~20°之间,结构简单。分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在龙窑穹状脊上的两旁,每距1.3m开着放燃料的小洞50多个。内部用土砖砌成拱形,燃烧室除窑头设有单独的火膛外,其余均在烧成室的通道内、投塞孔。龙窑以松柴为燃料,热量高,火焰长,灰粉质较少,一般生产周期为4天左右。

龙窑的烧窑操作,全凭烧窑工人的熟练技巧,以目光观测火焰温度与坯体的变化情况来决定,需要有非常熟练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因此,人们也把龙窑的烧窑工艺称为“火的艺术”。龙窑利用自然山坡建造,符合火焰自然上升原理,故造价低,又能充分利用余热,但烧窑的劳动强度非常大。当预热阶段结束后,把窑顶第一对燃烧孔的泥垛掘开,两个烧窑工人对站在窑背两墒上,投入燃料。一般先烧坯体上部,等坯体呈桃红色转变成鲜红色时,再开第二对燃烧孔,仍烧坯体的上部,而第一对燃烧孔则烧坯体的下部。依此类推,逐渐向上烧去。因为烧龙窑只凭经验看火色,所以工人要经常讨论烧窑火的意见,以使窑温均匀,两边产品同时烧成,做到同时烧上一孔的要求。已烧好的燃烧孔仍用泥垛封好,并用黏土涂抹封闭,如此操作一直到全窑烧成为止,待冷却后即可出窑。

龙窑的长短随生产的发展与品种大小而变化。唐宋时,龙窑窑身较短,为20~30m,明清时逐渐发展到30~50m,而紫砂窑初期约10m长,随后也有发展到50m左右的。北宋中期宜兴已用龙窑烧造紫砂壶。这时的龙窑高1m左右、长约50m,因窑内还原气氛较重,无钵裸烧。烧成后断面呈紫红色,常有火疵现象。

3结语

今天,许多见多识广的中外陶艺专家对这座从明代保存至今的古代龙窑惊叹不已,称日本的备前蛇窑就有可能是从中国的龙窑演变而来。据说,在几十年前,宜兴还有30多座这样的龙窑,目前仅剩一座,如今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去年,宜兴对前墅古龙窑进行重修,让古龙窑的炉火生生不息,让古老的陶艺制作留下“活标本”。

窑洞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篇3

关键词怀安窑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

中图分类号K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316-(2014)06-0005-1

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别强调指出:“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文化部门应尽的职责。

怀安“土窑”起源于原始社会有巢氏,经奴隶社会,人们在依山傍水、背风向阳的地方就地取材、用黄土建造土窑,至今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土窑起源于原始社会天然洞窑,后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转变成人工用黄土构建窑洞:其构建特别,不用砖石木料,先以黄土成泥,再以形事辋式之模型,拓就泥坯,干透然后依接后墙,度于左右,板筑窑壁两堵,再以车辋式之泥坯,依次由左向右,即可成半圆城门洞式之土窑焉。高约一丈,门窑俱备,光线亦足,负款不过十元即其造就一屋。在乡次贫者,多所居焉。以其冬暖夏凉价廉而工省也。所畏者,阴雨不睛,多有浸塌之患矣。

通过对怀安窑洞的现状调查,我们不难发现怀安窑洞因其取材的缺陷、工程问题的复杂、工匠的减少及社会发展的影响,年久失修的窑洞民居面临着消失的命运,张家口市将其列入第一批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名单对其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仅仅停留于此就足够了吗?显然是不够的。

文化遗产正在减少并存在消亡的可能性,怎样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更好的为社会服务,笔者认为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1、利用文化遗产宣传教育、开发旅游。目前物质文化遗产流失严重,因此现有的物质文化遗产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展览和宣传作用。另一个目的就是在宣传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又要保护物质文化遗产。2传承文化遗产,服务现代生产生活。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使物质文化遗产重新绽放人类智慧光芒。3、不能将开发置于保护的对立面上。保护者则应当针对开发者的工作给出有效建议,以便开发工作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4、要允许遗产的自然发展但不能人为干预其发展。对此遗产工作者要持一种相对宽容的态度,不能过度的干预。但是文化遗产的自然发展也要尊重自然归律,不能人为的“拔苗助长”加速其变化,防止“邦子演员穿上歌剧演出服”的闹剧重演。5、通过科学记录的方式保护遗产的现状并努力保护遗产的活态传承。许多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生产力不发达的民族地区和农村,当今在这些地方正发生着快速的社会变革。在社会变革中人们思考的往往不是如何保护文化遗产,而是如何摆脱落后文化的束缚。当他们有朝一日过上他们盼望的“幸福生活”时,他们会发现他们的传统文化已经消逝,一些与时展“不适应”的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消亡。面对这种情况遗产工作者不可能人为的阻碍社会变革,让遗产的传承人选择他们不愿接受的生活。我们应该做的是积极的通过多媒体的科学记录方式保护对于遗产记忆,通过收集与遗产有关的作品、工具保护遗产的现状,并通过改善传承人生活状态努力保护遗产的活态传承。防止以后可能发生的对于遗产的滥用。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日趋突出,到底应该如何看待文化旅游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保护是开发利用的前提,开发利用则是保护的一种方式。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在当前的客观现实下,应相互依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开发价值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即市场交易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因为物质文化遗产自身包涵了历史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并且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这决定了文化遗产的稀缺性。这两者共同确定了文化遗产的特殊经济价值。这种经济价值,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即收藏时间越久越有价值。正因为文化遗产所具有特殊的经济价值,使得它可以成为用于市场交易的商品。。

旅游资源是一个景区的核心,景区吸引力大小取决于它是否有旅游资源及旅游资源的多少。而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种潜在的旅游资源,可以供游客观赏、学习,具有巨大的开发潜价值。“因为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一种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又是一种历史文化遗存,表现形式与流传方式多样,这些特征使得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将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关键是考量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吸引力。如果文化遗产具有独特性、艺术性、民族性和区域性等特点,就能够对人们产生一定的吸引作用,具备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要求。比如,云南省的许多地方就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旅游产业;山东省潍坊的风筝节也吸引着国内外大量游客”等,这些将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成为旅游资源,增加了当地收入。

基于文化遗产的这两大特点,要想使张家口文物和物质文化遗产有一个长足的发展,我们要立身现实,立身自身的发展优势,对于各类文物有周全的保护以及合理的利用方案。

窑洞不仅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形式,更是一种孕育了张家口坝下浓重的民俗民情、体现了人地和谐发展观的文化形式;作为张家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需要深度开发的重要人文旅游资源。在此基础之上,张家口其它的物质文化遗产同样要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本课题是张家口市社科联项目,项目号:2013070――以怀安窑洞的建筑文化特色、风格研究为例,探析张家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开发利用的结题成果。

是河北省教育厅项目号SZ132052普通高校建筑学教育与地域宗教旅游资源发展的关系探析项目的成果

窑洞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篇4

关键词:钧瓷文化;窑变;审美艺术;地方文化创意产业

与传统意义上的消耗能源类产业有所不同,以钧瓷文化为核心的创意性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其核心在于科技资源与人力资源的投入,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通过文化创意促进经济的发展,即将优质的传统文化资源融入产业发展之中,使之成为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化产业元素,进而实现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巨大产业价值。同时,文化创意产业所具有的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低成本、生态化等特性,使得其在优化经济结构、消费结构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优势。而作为河南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因此,深入研究钧瓷文化的窑变与审美在地方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应用,具有至关重要的经济意义与社会价值。

1钧瓷艺术的历史发展

远古时期,人们偶然发现被大火煅烧之后的泥土产生了奇特的变化,质地变硬,而且一些有凹陷的泥块可以用来盛水和装物,从而出现了陶瓷的初期形态——粗陶。制作工艺的改进,细陶取代粗陶被人们广泛使用。到了秦汉时期,瓷的出现又向后世的精品陶瓷迈了一大步。随着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瓷类、瓷种的出现发展,形成了多姿多彩的陶瓷文化。钧瓷发端于东汉,盛于宋,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宋代五大名窑钧窑、汝窑、官窑、定窑、哥窑,位于河南省禹州市的钧窑出产的钧瓷享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美誉。钧瓷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繁复的配釉以及“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名列中国“五大名瓷”之首。[1]宋钧官窑在北宋灭亡的时候遭遇断烧劫难,因战乱频发,时局动荡和工匠技艺传承手段单一等影响,导致从明朝至清朝几乎断烧数百年之久。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总理的关怀指示下开始恢复了钧瓷的烧制工作,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钧瓷工艺得到了新的发展和提升,走出国门,面向世界。

2钧瓷窑变的艺术特征

什么是窑变?所谓“窑变”,主要是指瓷器在烧制过程中,由于窑内温度发生变化导致其表面釉色发生的不确定性自然变化。窑变会产生两种结果:窑病和窑宝。窑病是瓷器在烧制过程中受天气、湿度、温度等条件影响,出现的色泽暗淡、开裂等问题。而窑宝则是成功的窑变,无论颜色、造型还是质地都极为出众,出窑即为珍品。钧瓷因其独特的窑变艺术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展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具体特征如下:

2.1釉色窑变艺术

钧瓷的名贵之处首先就是釉色窑变。这种釉色窑变达到的艺术效果是在窑内炉火高温烧制的自然形成过程中出现的,因为效果不是人为,更显珍贵。钧瓷在入窑之前都是一色,出窑的色彩万千,形象生动逼真,使其在陶瓷界独树一帜,备受瞩目。著名的钧瓷釉色有天青、月白、天蓝、海棠红、朱砂红、玫瑰紫等颜色,在釉面上会出现红里透紫,青里寓白等多彩渗透的艺术色彩。[2]钧瓷的窑变艺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分相乳光釉的创造,另一个是铜红釉的创造。钧瓷的乳光之美和窑变流纹是依靠严格控制胎和釉的化学组成以及烧制过程中对温度、湿度、环境的变化,使釉产生分相现象和形成分相滴液在整体分布上的不均匀流纹结构而获得的。分相乳光釉的配制有一定规律,我国古代钧瓷工匠们匠心独运,严格把握这一规律,成功将分相技术运用在钧瓷制作中,创造了许多钧瓷精品。其中,《中国陶瓷史》就对宋代的陶瓷艺术给予了高度评价,即用铜氧化物当作钧瓷的着色剂,烧制而成铜红釉,开辟了中国陶瓷技艺的新天地。

2.2窑面釉画艺术

钧瓷的窑变艺术在釉面画面的表现上更为突出。钧瓷釉画天然形成“丹青难描,诗句难表”,或自然古朴意境悠远,或贴近生活变化无常。钧瓷的成品一般经过两次烧制而成,先中温素烧胚胎,后描上灰色的钧釉,再以高温1250℃~1270℃烧制,生产工序有72道,钧瓷的釉色除了受化学成分、温度、烧制时间的影响,还受到季节、燃料等外因限制,因此想要成功烧制一件钧瓷艺术珍品绝非易事,也有了“十窑九难成”之说。欣赏窑变釉画在给我们带来极大艺术享受的同时也展现了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智慧和无穷创造力。

2.3原料特色艺术

钧瓷胚体原料有黏土、石英和长石等主要原料,黏土是自然界中硅酸盐岩石长期风化作用形成的一种疏松或者呈胶状致密的土状或者致密块状矿物,是多种细微矿物和杂质的混合体。黏土与水按比例拌和成形态各异的使用器具,经过煅烧,坚硬、不易变形。石英多呈乳白色、灰白色、半透明状,在常压和一定温度条件下其形态结构会发生变化。长石属于造岩矿物,在钧瓷制作工程中作为熔剂的基本成分被使用。在河南省禹州境内钧瓷烧制用瓷石、黄长石等当地原料作为长石使用。禹州境内钧瓷原料中还含有多种本身带有不同颜色的微量元素。这些微量元素由于加工手法的不同,在制作钧瓷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可变性,是钧瓷窑变现象产生的基础。不同胎质的泥胎对钧瓷的窑变产生不同的作用,钧瓷钧釉的鲜艳程度和色调的深浅受泥胎中铁和钛的含量影响,硅和铝含量的多少对釉的开片具有影响。

3钧瓷艺术的审美意境

3.1艺术之美

作为瓷器,钧瓷一方面讲究的是使用价值,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另一方面就是艺术性。实用性造就了钧瓷大多具有的樽形、碗形、碟形、罐状等形状。在形态上,钧瓷的美体现得最为直观。钧瓷工匠在创作的过程中遵循时代特点,顺应当时社会美的追求,设计上讲究造型对称均衡,比例搭配完美。而艺术性表现在钧瓷釉色和釉层的多变,釉画的丰富多彩,自然流畅。钧瓷的造型方面,除了形态大小、分布格局的设计以外,还要遵循当时的时代文化背景,保证线条明朗清晰,棱角突出,这些都增添了钧瓷的艺术之美。欣赏钧瓷作品,重在它的灵性、品质与内涵。唐代钧瓷主要是黑底白斑,线条流畅优美,是当时社会推崇雍容华贵、奔放流畅的审美体现,所以唐代钧瓷造型饱满多样;[3]宋代的钧瓷工匠们却创造了质朴干净、自然而然、优雅庄重的意境,以优雅的形象体现出宋人的儒雅气质和追求美学境界的意境。钧瓷在宋代达到了发展高峰,钧窑成为五大名窑之首。新中国成立后,恢复烧制的钧瓷在工艺上体现了时代感、抽象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钧瓷产业受国内文化意识形态影响和国际化的推动,表现出了契合现代社会特色的艺术之美,既有本土个性特色之美,又有国际化色彩。

3.2科学之美

钧瓷的科学之美建立在钧瓷原料、烧制工艺等方面。钧瓷原料构成元素丰富,色彩多样,烧制过程严格遵照科学规律。钧瓷窑炉及煅烧技术的革新有着科学规律和依据,组成了科学之美。窑炉是煅烧的重要场地,窑炉的更新改造为钧瓷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宋代的土洞式窑炉,是北方窑炉工匠们借鉴南方龙窑的一次大胆尝试,它不同于唐代的半地穴式窑炉,用木柴做燃料,由前到后一次生火烧制,既充分利用了热能,又提高了温度。到了元代,在土洞式窑炉基础上,平面设计接近方形,便于快速烧制。明清时期,虽然钧瓷煅烧工艺受到挫折,但是随着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煤成为烧制钧瓷的主要燃料,出现了少量的仿宋钧小件钧瓷。解放后,在传统的有匣钵煤窑窑炉的基础上,研制出了无匣钵煤窑窑炉,提升了烧制效率,降低了成本。20世纪末,引进的液化气窑炉烧制技术,成品率由之前的35%提高到了70%以上,因为釉色多彩,产品瑕疵少,省时省力等特点被大力普及推广。液化气钧瓷窑炉的使用改写了钧瓷烧制历史,标志着钧瓷生产业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钧瓷的科学之美,推动了钧瓷文化的发展,助推钧瓷产业的腾飞。

4钧瓷文化的窑变与审美在地方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应用

4.1创建特色化的钧瓷文化窑变与审美应用标识钧瓷文化的窑变与审美影响了许多产品的文化创意设计,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产品标识。钧瓷独有的特色文化丰富了地方文化内涵,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自身发展创新。然而,钧瓷工艺的发展,钧瓷艺术品在国内外的奢侈品地位的确立,给当地社会经济带来了发展机遇,却也有着新的挑战。部分地方钧瓷生产企业为了高额利润,盲目跟风设计和生产高档礼品钧瓷,使钧瓷产业文化趋向单一,缺乏创意;市场炒作更使得钧瓷行业价格无序,标准混乱,一些消费者对钧瓷产品持怀疑态度,影响了消费者的收藏投资。因此,要想利用好河南省禹州市钧瓷艺术这张传统文化名片,必须紧紧围绕禹州——河南省最大钧瓷产业基地,在地方文化创意产业中科学融入钧瓷文化的窑变与审美艺术,大力推动以钧瓷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以传统钧瓷和生肖钧瓷为主流,以炻瓷为龙头,多瓷并举的陶瓷产业集群及相关产业同步发展的局面,优化地方文化创意产品的结构。在大力发展高端钧瓷产品的同时,也要同步发展百姓日常生活所用到的平价钧瓷产品,如一些小的挂件、餐具、装饰部件等,均衡市场产品档次、产品种类的供应,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真正打造出地方文化创意产业的特色标识。

4.2营造生态优良的钧瓷文化窑变与审美应用环境

要想实现钧瓷文化的窑变与审美艺术在地方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价值最大化,其中最重要的举措之一就是营造生态优良的钧瓷文化窑变与审美艺术应用环境。而禹州市神垕镇作为钧瓷的故乡,可以说是延续传统钧瓷工艺、守护钧瓷文化根脉的最佳场所与“基地”。因此,当地政府可以加大环境的整治力度,多措并举净化当地的生活与生产环境。[4]同时,还要充分借助现代科技,从宏观层面“复活”古镇神垕镇,营造古色古香的古镇韵味,为钧瓷文化的窑变与审美艺术应用提供优良的环境。当然,在营造传统钧瓷文化艺术气息的同时,还要科学融入现代化的产业发展理念,如积极推动位于神垕镇的许昌钧瓷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快速发展,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带动当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逐渐形成规模化的发展效益,产生生产集聚辐射效应,优化资源配置,促使地方文化产业更加多元化与现代化,全力打造传统与现代、文化与工艺相得益彰的钧瓷文化窑变与审美艺术应用环境。

4.3发挥钧瓷文化窑变与审美艺术应用的品牌效应

就目前而言,钧瓷文化的窑变与审美在地方文化创意产业的应用过程中已初具品牌效应,如钧瓷作为“国宝”多次被国家领导人赠送给外国元首和政要,带来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并为当地产业转型提供了诸多契机,推动了地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但要使得钧瓷文化的窑变与审美应用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则必须进一步强化其品牌效应。譬如,对孔家钧窑、大宋官窑、神州钧窑等多家钧瓷文化企业进行创意性的投资包装,发挥品牌效应,即一方面提高该类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吸引社会各类资本投入,营造煤炭资本、外地民间资本等主动流向钧瓷产业的良好态势。另外,质量是决定产业未来发展空间的核心要素,当前由于钧瓷质量的评判标准混乱无序,没有按照国际标准质量生产的钧瓷产品充斥消费市场,从而导致许多消费者对钧瓷产品认知混淆,打击了消费者的购买积极性和产品可信度,更影响了钧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品牌效应。这就需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格钧瓷生产标准,确保每一件钧瓷的高质量,培育知名品牌,用心维护品牌形象,树立明确的产业规范,从而提升市场竞争力,适应市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需求。创意作为任何产业的灵魂所在,促使钧瓷文化的窑变与审美在地方文化创意产业中应用时,应高度重视思维的创新、工艺的创新、包装的创新以及营销的创新,实现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文化符号的有机结合,提升钧瓷产品或文化创意产品的附加价值,树立品牌化的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形象。

4.4重视钧瓷文化窑变与审美应用的人才培养

目前,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钧瓷产业拥有部级工艺美术大师4人、省级84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000多人,建有禹州市钧瓷研究所、钧瓷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禹州市陶瓷行业职业技术培训中心、许昌陶瓷职业技术学校及许昌学院的陶瓷文化研究所等钧瓷行业人才培养机构。对于构建完整完善的钧瓷产业来说,人才结构还不够完善,人才供应也极为紧缺,仍需要国家和地方的大力支持。从本质上讲,无论是创意创新设计,还是产品质量保证,钧瓷产业领域中的人才都是主导者。但是,当前我国钧瓷产业人才市场的供需处于不平衡的状态,现有从业者的知识水平和制作能力也有待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钧瓷文化窑变与审美在当地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创新化应用受挫,质量得不到有效提高。因此,当地必须高度重视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提高人才的创新业务素养。[5]比如,由当地政府资助建设钧瓷产业人才培训基地,以自费或半自费形式进行人才培训,鼓励当地人积极参与培训,同时还可以与高校加强合作,定向招收高精尖的钧瓷人才,多渠道加强人才培养的力度,最大限度确保人才的质量以及人才的供应量,从而为陶瓷文化窑变与审美在当地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应用作支撑。综上所述,面对机遇和挑战,钧瓷文化的窑变与审美在地方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应用,值得国家、地方以及投资者等多重主体的关注,更值得钧瓷产业与地方文化创意产业相互借鉴,携手并进。

参考文献:

[1]崔松伟,温红超.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钧瓷造型设计的创新研究[J].科教导刊,2016(26):12-13.

[2]张迎甫.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生态设计及文脉传承——神垕镇钧瓷文化创意产业园景观设计[J].装饰,2013(05):140.

[3]吕成龙.故宫博物院钧窑学术研讨会综述[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4(01):112-113.

[4]曾亚琴,曾亚来.浅析陶瓷造型与装饰的语言特征[J].陶瓷研究,2008(01):87-88.

窑洞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篇5

关键词:山西民居;自然因素;人文因素;村落形态

一、山西民居的价值

古代的民居,不仅是古代建筑水平和人们生活方式的直接反映,同时也是古代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文化、艺术乃至风土人情的一种折射和凝结,透视这些更具人情意味和世俗情调的古室旧院、断墙残垣,使人更加深入地走进古代社会的人间烟火之中。用文化的眼光看,民居是与人们最为亲近的一种背景文化,要给生活打上民族时代的文化标记;用艺术的眼光看,民居是凝固了时间长河的多重性艺术。它为生活增添着诗意:用历史的眼光看,民居是无处不在的伦理学、民俗学、建筑学的历史缩影,它使生活有了丰富的内涵。山西素以地上文物之盛、地下能源之巨著称,而今,又以大量传统民居建筑艺术而令世人瞩目。三晋民居无论从规模档次,还是风格形式上,都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特点。官宦宅邸的威风,大户人家的豪阔,小康家庭的严谨,下层民居的简朴,为后人研究和了解三晋建筑风格和工艺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标本。说起民居往往使人联想到平民百姓的生活画卷,然而要真正读懂民居的内涵却并不容易。如果把文化定义为:文化是在某一社会里,人们共有的、后天获得的各种观念、价值的有机受体,即非先天遗传的人类精神的总和,则不难看出决定人造景观的正是文化。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个方面对民居进行探讨,则可以透过异彩纷呈的民居形式,看到某些深层内容。

(一)自然因素

人类文明水平越低下,自然环境对人类居住的影响就越大。随着生产力和技术、经济水平的增长,民居形态日益与自然环境相适合。在决定着居方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等没有改变之前,居住形式的稳定状态会一直持续下去。在相同的文化氛围下,自然因素的差异会导致民居形态上的某些差异,这点从北京四合院与晋中地区四合院的对比中即可看出。

(二)民居平面

晋中四合院的院落长宽比较大,左右厢房相距较近,厢房部分挡住正房,利于遮挡风沙。根据黄土竖直能力强的特点,正房有时建成夯土窑洞,即外砌砖石,内填黄土。四合院内多为满铺地面,而少种植被,仅在春秋季植物生长期时在院内摆设花盆、水缸(或水池)作为点缀。为满足采光通风要求,正房多坐北朝南。

(三)立面造型

晋中民居正房多为平顶或其上加建二层,由二厢外墙北端设踏步,拾阶而上可达正房房顶或二层。正房南面加以木结构挑檐,上面覆瓦。厢房多为向内单坡屋项,院落四眉高墙竖立,大户人家的墙甚至高达6.67m~10m。由于全年降水量少,排水要求易于满足,因而正房或次要房间建成平顶可作晒台,也可供远眺。四周高墙满足了防御要求,也是历史上因少数民族入侵而设立自卫体系的缩影。明末至清代,晋中地区成为全国银行业(当时称票号)的中心,墙高至此就可以理解了。

二、人文因素

不论晋中民居与北京四合院在形态上有多大差别,从文化系统看它们都反映的是同一种文化,即中年文化。它们都受到一种文化的制约。从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上看到罗马人与希腊人的住宅平面,虽与中国四合院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因依托的文化背景差别甚大,因而反映在民居的尺度、室间分隔、房间划分、坐落朝向等方面的内涵也有巨大差异。同样在村落组织、构成等方面也有同样的差别出现。

(一)民居单位

从陕西凤雏村发掘出现的四合院,到晚清的四合院,三千年的光阴在其间流逝了,而四合院的形制却变化不大(甚至住宅由东南角设排水口都未曾改变),其原因是中国一直停留在农业文明的水准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决定了男耕女织的生活模式,通过血缘关系形成的家族体系很好地满足了生存和繁衍的需要,以这种经济基础而数千年发展形成的文化观念(价值观、思想理论体系、风俗制度、环境观、行为模式等等)及政治制度极好地保护了这种生活模式的超稳定性。

(二)结构形态

按平面形式进行划分。如四合院式、楼阁式、排排房、窑洞等。任何民居在建造初期都需要呈现出简单的平面形式,然后根据发展进一步组合拼联。可是若将各地同类形式民居排列在一起,却难以找出其内在联系,也就很难进行分析比较,这种分类方法也因为缺少了设计内涵而形式化了。按建筑材料进行分类。如土体民居(窑洞)、木构架结构体系民居、砖术混合结构民居等。但是,就这些建筑材料所揭示的民居体系细分,又会由于气候、风俗等不同而带来形式及结构做法的不同,需要进行再次分类。

(三)民居建筑装饰的审美意义

山西民居建筑装饰的审美意义首先是建筑装饰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中国古代几乎所有的文化艺术都与功利结合。就像民居中许多砖“石”木雕看起来是艺术装饰,但其本意同样出于功利教育,这些雕刻多有丰富的内涵。如“桃园三结义”二十四孝等。教育人们要做到仁义礼智信五常,还有许多建筑装饰。其首要目的是讨吉利,如鹿鹤同春,寿比南山,双鱼吉庆等等。在这些功利内容的前提下,然后考虑如何做的更好看。其次是艺术情趣的表达,雕刻在建筑艺术中扮演着重要的人文角色,最早的建筑装饰形式就是雕刻,宅内的门窗,梁枋,檐柱等都有雕刻来装饰,建筑空间更具有艺术情趣,山西民居建筑装饰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言,颂山川之壮美,铭处世之学问,咏鸿鹄之大志,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表达了主人通过建筑装饰与家族内部建立一种对话关系,对话主题包括发家史,家庭的未来梦想,家族的祈盼愿望等,建筑装饰的功能充溢着浓浓的民间气息和民族艺术特色,传递着一种纯真,舒畅,清新,雅致的审美情趣。

三、建筑装饰的分类

窑洞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篇6

【关键词】主题酒店;独特资源;核心能力;竞争优势

一、主题酒店基本概况

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中预言,人类经济将经历三个阶段:产品经济阶段、服务经济时代和体验经济时代。体验就本质上说,是一种参与经历,它能为参与者提供身心享受,留下难以忘怀的回忆。而目前我国酒店业同质化严重,追求个性化和感官体验成为消费者热衷的选择,这种差异化的独特体验也正是主题酒店试图为其顾客带来的,能在某种程度上迎合顾客体验性的需求,这也是主题酒店能在我国兴起的原因。

玛利亚酒店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的主题酒店,于1958年在加利福尼亚创立,该酒店创造性的推出12间主题客房,开创了酒店业新的发展模式。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主题酒店在国外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而在我国,最早的主题酒店应该要算2001年开业的深圳威尼斯酒店,该酒店以独特的威尼斯文化和民俗为主题,吸引了众多顾客的目光。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在的主题酒店大约有50余家。根据2006年12月10日通过的《主题酒店开发、运营与服务标准》,主题酒店被定义为:以自身所把握的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素材为核心,形成独具特色性设计、建造、装饰、生产和提供服务的酒店。

著名学者魏小安说主题酒店是“主题”+“酒店”,不同的主题,给顾客带来不同的感官体验与心灵冲击,这正是主题酒店差异化战略的表现,以自身塑造的不同主题,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与经济型,特色型酒店相比,主题酒店的特点是独特性、文化性和体验性。酒店通过将某一特定主题融入到建筑、装饰和服务等酒店经营的方方面面从而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风格,为顾客带来差异化的体验性价值,从而获得高的利润回报。

二、主题酒店竞争优势的来源

资源基础的企业理论将厂商在产业中业绩出众的能力,即赚取比同行更高利润率的能力,定义为“竞争优势”。根据戴维·贝赞可等人研究的竞争优势框架和创造价值的构成理论,有两类途径可以获得竞争优势,一类是在相同或略高的成本条件下,提供更多的消费者认可的价值;一类是在提供相同或略低的消费者认可的价值的条件下,获得更大的成本优势。主题酒店若想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比对手创造更高的价值,而这部分价值要求主题酒店拥有其对手所不具备的资源和能力。这里的资源主要是指企业专用性资产,包括商标和专利、品牌的声誉、已拥有的顾客基数、组织文化和拥有公司专用技术或诀窍的员工;而能力是一个公司比其他公司做的出色的一系列活动,这里特别指出核心能力这一概念。根据普雷哈拉德(C.K.prahald)和哈默尔(Hamel,G)对其定义:核心能力是一个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的学识。下面主要选取延安窑苑假日酒店这一窑洞式主题酒店加以分析。

(一)主题酒店独特的资源分析

资源通常可以分为实物资源、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和无形资产。对于主题酒店而言,独具特色的资源构成了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而作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资源必须是稀有的、不易流动的以防止竞争对手模仿或购买,通过对资源进行评估,主题酒店的独特性资源通常包括:

1.主题式建筑资源。通常,我们说建筑物属于实物资源,是容易被模仿的,难以将其归结为核心资源或者独特性资源,但主题酒店的特定主题本身就是一种无形资产,能够体现这一特定主题的建筑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标志性存在,尤其是当这一主题酒店享誉盛名时,可以将这种主题式建筑予以专利性保护,使得其竞争对手不能模仿,或者即使模仿也只能成为二流的,为顾客所摈弃的。这时,主题式建筑物就被赋予某种品牌形象,成为主题酒店的核心资源。正如窑苑假日酒店,作为窑洞式主题酒店,窑苑假日酒店由六排窑洞和七层楼两大建筑群体组合而成,总建筑面积约20000㎡,其窑洞群规模宏大,曾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是延安一大特色景观。窑洞设计也是在满足现代化需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保留了窑洞建筑风格,这就使得窑洞这一主题式建筑成为该酒店的一块金字招牌,吸引着众多顾客的目光。

2.主题文化资源。主题酒店的文化与一般意义上的酒店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酒店是提供服务的场所,因此,酒店的核心文化应该是服务文化;而主题酒店的文化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以特色经营为灵魂,以超越品位为形式。任何一个主题酒店都是围绕主体素材来挖掘相应的主题文化,更加突出了主题酒店的文化性。大部分主题文化在其产生过程中,更多的与地域、人文有关,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也正是主题文化的独特性与唯一性。例如四川的饭店以藏文化为主题文化;而四川的鹤翔山庄因为地处青城山这一道教圣地选择道家文化作为主题文化。窑苑假日酒店地处革命圣地延安,延安以“两黄两圣”著称,是中华民族和中国革命圣地,陕北文化是一种地域性很强的文化,经过悠久的历史沉淀,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酒店坐落于延安大学校园内,延安大学本身就是一所具有特殊意义的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大学,其历史人文底蕴给窑苑假日酒店平添一种厚重的历史氛围,加上大学本身所特有的蓬勃生命力,无形中为酒店增加文化独特性,陕北黄土地文化与革命圣地文化相结合,就构成了窑苑假日酒店独特的主题文化。

3.独特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在组织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主题酒店的主题文化需要人力资源来宣扬,承载;主题酒店的运营更是需要酒店员工在充分了解和掌握酒店主题的基础上展开,所以,主题酒店是否拥有高素质、高层次、高服务意识的人力资源就成为酒店成功的关键因素。主题酒店一般都会注重对其员工进行主题培训,同时,以地域特殊性创建的主题酒店员工一般是本地人,本身就长期受到地域文化的熏陶,是主题酒店发展不可或缺的核心资源。窑苑假日酒店在窑洞一层设有专门的陕北民俗馆、路遥文学社以及各种展览馆,新员工在入职时都会对其进行陕北文化培训,同时,酒店不定期会组织各种陕北文化讲座、圣地历史等专题讲座,专业的讲师与培训,使主题文化渐渐融入酒店员工的日常工作生活中,也使得酒店员工不断充实自身,成为独特的人力资源。

(二)主题酒店核心能力分析

以Barton为代表的知识载体观认为核心能力是区别于其他企业并为企业提供竞争优势的一种知识群,是一种行动能力,是一个组织长期形成专有能力而为顾客提供价值的关键所在。研究者大都把核心能力视作一种合力,核心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对组织内外资源在企业现有知识、技能和资源的整合。对于主题酒店而言,其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能力:

1.协同能力。协同能力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调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能力,协同能力的强弱是主题酒店内部共有资源实现有效配置的关键,也是主题酒店实现经济绩效的关键能力之所在。将主题酒店的独特性资源协调、有效地分布在价值链上的各种活动的能力就是协同能力,窑苑假日酒店正是将独特的主题文化资源融入到主题建筑资源中,并由通晓陕北黄土地文化与红色革命圣地文化的人力资源加以整合、配置,最终形成酒店的竞争优势。

2.创新延展能力。约瑟夫·熊彼特提出创新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主题酒店正是要通过为顾客提供主题式,个性化服务从而获得附加价值,而主题酒店的出现本身就是酒店业长期发展后的一种模式创新,主题酒店的创新与延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客房、餐饮、服务和衍生品。客房创新主要是根据细分市场的不同消费偏好与需求,在总体主题下,可以设计不同的分主题房间,如女士房、男士房、情侣房、老人房、会议房等等。这些房间的设置,会大大减弱单一主题客源市场面窄的缺点。例如窑苑假日酒店根据办会者及婚宴客人要求创造性的设立会务专用房,婚宴休息房等房间设置。餐饮方面的创新则可以结合主题开发设计“主题宴”,包括菜系的配置、菜单的设计、餐饮环境氛围的营造(如室内装饰、音乐歌舞的设计)等。衍生品的运营则是主题酒店拉长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增强主题酒店的内涵与外延,而且还能促进主题酒店的对外宣传。主题酒店必须要善于发现顾客的新的需求,并在细节上更加完善,为顾客提供更加精细化服务。窑苑假日酒店一楼设有志愿者服务站,志愿者会在大堂、前厅等区域巡回走动工作,为顾客介绍圣地延安的旅游、饮食、文化等,通过为顾客提供附加服务,使顾客更加深切的体会酒店的主题,同时乐意为所享受到的服务买单。

3.学习能力。美国《财富》杂志指出:“未来最成功的公司,将是那些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公司。”主题酒店之所以能够不断创新,不断发现并满足顾客新的需求,就在于它是学习型组织,始终致力于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上至领导,下至每一个员工,都能够在不断学习中增加酒店的专用资产、不可模仿的隐性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深化酒店的主题。学习能力是主题酒店创新能力的基础,例如窑苑假日酒店餐饮部能够结合陕北地域文化这一主题文化背景,创新菜单,特别推出“陕北风味宴”这是一种学习能力;客房服务人员在偶然听到客人交谈喜欢陕北剪纸艺术后,提出在酒店客房的窗户上贴陕北窗花、同时还能延展性的提出在客房内挂陕北民间的布画艺术品,这种创新就是基于酒店员工自身的学习能力。

三、结论

主题酒店的所谓独特性资源和能力一般型酒店或多或少也拥有,只是因为主题的存在,各种资源、能力与主题结合,使得主题酒店拥有灵魂,主题酒店运用核心能力对其独特性资源进行协调、整合,形成差异化的经营模式,满足消费者体验性或个性化要求,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以便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产业环境。

参考文献

[1]黄永一.主题酒店竞争优势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

[2]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

[3]汪颖,傅广海.主题酒店核心竞争力[J].财经纵横.2011

窑洞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篇7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策略

1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指在延安市和榆林市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是承载陕北民间文化的基因,造就了陕北人民与黄土高原环境相适应的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传统。我国分别在2006年、2008年、2011年公布了三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囊括了18项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舞蹈5项、曲艺2项、民间美术4项、民俗1项、传统音乐3项、传统戏剧1项、民间文学1项、传统技艺1项。2006年开始陕西省正式启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分别在2007年、2009年、2011年公布了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曲艺、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音乐、传统手工技艺、民俗、民间文学、传统戏剧等8大类共89项。

2旅游开发视角下陕北非物质文化保护存在的问题

2.1大量被忽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亡

当下陕北地方各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大多与经济发展挂钩,一些经济价值不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历史原因影响,受重视程度仍然不高,再加上口头传承方式自身存在的缺陷,致使出现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人而存、因人而亡,面临濒临消亡的局面。随着网络及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使得很多实用价值较低的传统技艺丧失市场,因而没有被及时的搜集和整理出来,濒临消亡。以陕北民间音乐吴起弹口琴为例,相传是从康乾盛世流传下来的,解放战争以后,人民生活稳定,弹口琴广为流传,逐渐成为当地的一种民间艺术。但是由于其弹奏方式复杂且与现代音乐风格不相符,现在只有少数老年妇人可以演绎一些比较简单的曲目,濒临消亡。

2.2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人重视不够

目前发掘、认定非遗传承人的过程不科学、不客观;再加上各级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的局限性,重申报、轻保护;重开发,轻管理,从而导致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益得不到保障,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性并不高,表现得相当冷漠,从而不能从根本上形成“自觉”的传承意识。即使部分传承人有“自觉”的传承意识,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谋生方式的多样性,尤其是陕北资源型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部分民间艺人因生活压力而转向社会平均利润高的职业,作为接班人的青年人更是对从事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缺乏兴趣,陕北许多传统文化技艺出现了传承人的匮乏甚至是断层的现象。以陕北说书为例,陕北说书是陕北地区的一种曲艺说书方式,因为最初是由穷苦盲人运用陕北的民歌小调演唱一些传说故事而广为流传,现在多为一些老人演绎,年轻人鲜有问津,民间艺人老龄化的问题突出。

2.3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破坏性开发严重

虽然合理的旅游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但是近年来在旅游经济的驱使下,旅游经营者为迎合游客的猎奇心理,大量的民间传统文化被快速且粗糙的加工制作投放到旅游市场,夸张且过度的商业气息严重破坏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如:传统的手工剪纸大量被机械复制;原汁原味的陕北信天游被电视传媒取代;陕北秧歌也逐渐地流于陕北过大年的游街形式。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是传统文化得到了重视出现了新的发展热潮,但实际上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根本性、原真性的破坏。

2.4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挖掘不深刻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陕北地区的历史发展轨迹,体现了陕北人民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民族特色。然而,在目前旅游开发中只是低层次观光型旅游产品,主要是一般静态展示与简单旅游商品销售,忽视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挖掘,体验性严重不足,难以满足游客个性化、多样化的体验。以陕北窑洞为例,目前在旅游的开发上只停留在革命旧址的展示,作为红色文化的载体,讲解员在进行讲解时只以伟人旧址作为宣传主题,对“窑洞”只字未提。单纯的以窑洞文化为专题的旅游内涵的挖掘较少,因此挖掘诸如窑洞的文化的深层次含义迫在眉睫。

3旅游开发视角下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策

3.1注重旅游开发与保护并重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应充分调动陕北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保障旅游经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投入比例,建立旅游开发项目的专项保护基金,实现保护和开发并重[1]。重视传承人的教育和培养。陕北地区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口口相传的特征。老前辈文化艺人的离世可能连带着这门传统文化技艺的消逝。所以,各级政府在全面清查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抓紧传承人的培养,政府文化部门应专门设立保护基金,鼓励年轻人投入到文化传统的传承工作中去。旅游开发部门应加大力度建立健全的传承人机制,保障老艺人的生活,使老艺人可以专心从事传统技艺的传承工作,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人才辈出,世代传承,永不间断。

3.2爱国主义教育中渗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项目的开发

学生是延安旅游重要游客群体,凭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平台,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渗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项目的开发,既可以使前来学习的游客接受到爱国教育和传统教育,又可以起到保护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作用。陕北高校也可以结合学校实际,开办一些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课程,不仅可以丰富高等院校的授课内容,提高学生对区域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也可以激发当地居民的文化自豪感。如在延安大学,已经开设了陕北民歌、安塞腰鼓、陕北秧歌等课程。

3.3防止旅游市场化的过度开发

旅游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虽然可以将文化价值直接转变成经济价值,但是过度的商品化不仅会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其原真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冲击陕北地区的传统文化和传统风俗,当地居民受商业化的影响,开始只关注经济利益而忽视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转变开发观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经济化、市场化和产业化[2]。因此,要想实现非物质文化在陕北旅游中的应用,就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为前提,控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速度和限度。只有合理的开发利用,才能既实现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同时带来客观的旅游收入,实现双赢的目的。

3.4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开发

目前,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还只停留在表面的呈现而忽视深层次的内涵挖掘。旅游开发可以促进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内涵深度挖掘的进程,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旅游资源可以满足旅游客源地寻求异地知识和文化的需求,为陕北地区整个大旅游环境注入新活力。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利用还不成熟,保护体系还不完善,要想取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双赢局面,就要号召社会各界参与,同时要建立完善的旅游开发和保护的和谐发展的机制。

4结束语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散性与生存困难性,使得其保护和发展迫在眉睫,陕北红色旅游潜在的旅游市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非物质文化复兴提供了机遇和现实可能性。因此科学、合理、适度的旅游开发是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摆脱濒危困境,实现自我生存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汪倩雯.基于旅游开发角度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广东为例[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2):39-40.

窑洞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篇8

abstract:Folkloretourismresourcesaremostimportantandactivefactorsintourismresources.nowadays,thefolkloretouristbecomesmoreandmorepopularinmoderntourism.thispaper,basedontheinvestigationofcomprehensivetourismresourcesoffolkloretourismresourcesinYan'an,emphaticallydiscussesitsdevelopmentpatternandmethods,inordertoprovidethebasisforthedevelopmentoffolkloretourismresourcesinYan'an.

关键词:延安;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Keywords:Yan'an;folkloretourismresources;modeofexploitation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1-0206-03

1延安民俗旅游资源分类

延安民俗旅游资源是因多种历史性因素积累下来的文化现象,能够真实、生动体现延安人民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伦理道德以及心理意识等方面的特点,同时反映了延安民众在漫长的岁月里艰辛创造的成果和精神世界不断衍变的轨迹。根据延安民俗事象的存在形态和表现形式,把其划分成四类:物质民俗旅游资源、社会民俗旅游资源、意识民俗旅游资源和仪轨民俗旅游资源(见表1)。

2延安典型民俗旅游资源

2.1民居民俗旅游资源窑洞和山融为一体,冬暖夏凉,长年住窑洞的人普遍长寿,原因是窑洞的温度和湿度最适合人居住,温度在10℃至29℃之间,相对湿度在30%至75%范围内,夏季室温比室外低10℃,冬季室温比室外高15℃。

2.2食品及饮食民俗旅游资源延安小吃有小米类、红枣类、南瓜类、荞面类、土豆类、野菜类、豆类和羊肉系列八个种类。总体特点是粗粮细作、一料多做、多料多做、营养健康。例如粗粮细做的洋芋擦擦,小米能制做闻名中外的米酒、米粥、油馍、蒸馍、米糕和各种粥类40多种,陕北风味小吃的主要特性就是三低(低糖、低盐、低脂肪)、二高(高蛋白、高营养)、一平衡(营养价值平衡)和微量元素多,长期饮用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

2.3节日民俗旅游资源春节,正月初一,延安俗称“过年”。一般从腊月二十三开始扫窑糊窗、贴窗花。延安的庙会遍及城乡,每年从正月初一开始各处庙观香客云集,进香还愿者络绎不绝,山上山下遂成闹市延安乡间的小庙会,转庙会更是有趣。延安有“正月里来忙两班”的说法。

2.4民间歌舞民俗旅游资源

2.4.1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最先作为驱邪的打击乐在社会上流行,以后又作为助阵的声乐用于战争。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演变为欢度佳节、庆祝胜利和丰收的民间艺术活动。由于延安地区的风土人情,宗教习俗,文化积淀和延安人的性格情怀,腰鼓得以在延安根深叶茂花红果硕。腰鼓越来越受到中外人士的青睐,堪称“中华一绝”。

2.4.2信天游信天游内容丰富,形式众多,大多讲究上下两句联贯、对称。它是世代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自编自唱的歌曲。一般都是老百姓即兴演唱,然后流传下来的,经过不断加工成为地道的民歌的。延安民歌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泥土气息,演唱形式多样、演唱题材较为广泛,而且旋律优美高亢。加之歌曲是即兴创作的,所以通俗易懂,紧密联系生活,经久不衰。

2.5工艺民俗旅游资源

2.5.1剪纸剪纸代代相沿,民俗文化积淀很深,寄情寓意,颇有讲究。从1980年开始,已经从传统用途中独立出来的民间艺术,很受海外人士的青睐。民间的1000多幅剪纸已被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等馆收藏,其中《延安人民的怀念》大型现代剪纸,被纪念堂永久收藏。许多国外人士纷纷购买收藏,人称“具有生命力的陕北高原山”。

2.5.2农民画安塞农民画被国外艺术家誉为“东方毕加索之作”。它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造型、技巧、色彩以及现代绘画意识综合创新的艺术形式。注重表现意境的神态,反映自己的感情,把现实美与理想美巧妙地结合起来,构思奇特,夸张,神态生动。构图上以情和意为主、以神为美,夸张、简练,作品多刚柔虚实、粗犷细腻,变化丰富,古朴沉稳,清新浓艳而不失典雅。

2.5.3民间泥塑它源于面花,广大妇女在捏百花时,从来不考虑透视比例,不求其样,从不细雕细刻,全靠她们平日对生活的认识,感觉和各自的审美意识,凭借灵心巧手,抓住既能表现其特征,又能表现其神韵的特点去塑造形象。

2.6交通和婚俗旅游资源

2.6.1独特交通工具陕北高原到处都是:山岔岔、圪梁梁、沟洼洼、塬畔畔,没有平路大路,毛驴就派上了用场。陕北人的生活离不开毛驴,人出世、人离世、人出门――交公粮、买余粮、买农林产品、拉货物,上大学、打工、游子外出,乡人总要用毛驴拉着鼓鼓囊囊的行李往车站相送。生活少不了驴,艺术离不开驴。

2.6.2婚礼习俗延安男女结婚时,迎亲队伍十分壮观。迎亲队伍敲吹着唢呐,打着鼓镲,新娘和女眷骑着新郎家的毛驴进村到新郎家中。迎亲队伍走进院子,鞭炮齐鸣,唢呐高奏。新娘踩着毛毡进入洞房窑,司仪待新娘入窑后便宣布拜天地。拜完天地,新娘新郎抬上米斗进入洞房,新郎揭去新娘的盖头,一位老年婆姨为新娘梳头,一边梳一边唱,唱完后把新娘子头发盘成髻子挽起,最后叫二人喝交杯酒,开始闹洞房。

3延安民俗旅游开发模式与方法

延安地区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特征鲜明,但是开发利用率不高。因此在旅游业发展大好的形势下,需要加强对延安地区民俗资源的发掘和整理,这样能够利用潜在的资源,使社会经济效益发展转变。延安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可考虑采取以下模式进行:

3.1静态开发

3.1.1民俗观赏开发建立民俗博物馆。按照节约和保护的原则,参考其他国家、省区的经验,在民俗资源典型的地区直接利用自然村落建立原生态民俗博物馆;利用原有的文化馆的资源,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多样化展示民俗特点,进一步完善和扩大规模,以配合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民俗博物馆要以保护资源为目的,以弘扬文化为主题,以突出特色为手段,同时坚持保护性、特色性、文化性、经济性、参与性的原则。政府部门应组织专家进行抢修、收集、鉴定各类民俗文物,在各建馆处尽可能多地保护好文物,做好维修、复制工作。做好史料、文献征集、整理、录音、录像工作,对有技艺的工匠、艺人和熟悉当地历史文化特性的有关人士,要集中进行必要的技能和知识培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之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来。同时要培训好有关服务人员、工作人员、提高员工素质,为博物馆发展奠定良好的软环境[1]。

根据延安地区目前的经济状况、客源市场、资源特色,游客对民俗旅游的兴趣以及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现实,延安民俗村的建设应针对各地的自然村落,如对安塞的谭家营、冯家营和侯沟门它们的特色进行开发,使得真正的民俗得到保护和利用。在开发中还要选取民俗事项中典型的并且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村落进行集中保护,通过展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来吸引游客。如这三个民俗村在具体的开发中应突出各自特色,谭家营的腰鼓手是安塞的顶级高手,冯家营有年龄最长的腰鼓手和古色古香民居;侯沟门有主席的莅临和生态农业。具体的开发过程中坚持真实性原则,这样才能对民俗文化进行真实的艺术展示;也要贯彻参与性原则,让游客能真正体验村民的生产和生活,真正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

模拟民俗村一般都是在城市的周围,既弥补了城市旅游资源的缺乏,也为丰富旅游资源市场提供了新思路,也是保护民俗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根据延安目前的实际情况可以在延安附近建模拟民俗村,体现黄土风情休闲原汁原味的民俗氛围,生动地把民俗特征和民俗文化完全体现出来。

3.1.2民俗商品开发在民俗旅游资源中,有很多民俗事象可以开发成旅游商品。民俗商品集使用价值、纪念价值、文化内涵、审美功能于一身,往往使旅游者回味悠长,经久不忘。能够进行开发的民俗商品包括剪纸类、农民画、腰鼓类、紫砂陶艺、布堆画、陕北小米、陕北荞麦、名贵杂豆、红枣、羊肉等,它们是民俗旅游的主要对象,在增加旅游收入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民俗商品的开发要坚持做到具有特色、文化内涵深厚、易于携带,切忌雷同和低品位开发。

3.2动态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动态主要是指开发旅游从业者用民俗构建旅游活动的空间,让旅游者参与民俗旅游产品和民俗旅游商品的一种生产过程的活动。它具有三种具体的开发模式:即民俗活动开发、民俗服务开发和与时俱进开发[2]。

3.2.1民俗活动开发民俗活动开发贯彻参与的原则。这样游客可以亲身体验当地人的歌舞、饮食、竞技、游艺或采摘果实和其他的生活劳作、游戏活动,这样能够更加了解到当地的民俗风情,从而多渠道地体验民俗旅游产品和商品的价值,获得更多丰富的旅游收获,能够为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旅游满意度。延安有许多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民俗活动,如各种节庆活动、腰鼓等。可以教游客学唱民歌、打腰鼓、学剪纸,做一次陕北的新郎、新娘,这些都是可以开发成参与性强的动态产品。

①节庆民俗旅游。民俗旅游节庆是一个地区民俗文化的最佳载体,旅游者通过观赏或亲身参与到当地的民俗节庆活动中,亲身感受当地民俗文化,以此获得丰富的旅游享受。而且延安节日庆典较多,因此旅游行业可以利用节庆活动开展节庆民俗旅游。延安近年来开展了节庆旅游,如陕北过大年、民歌大赛、摄影大赛等,为延安旅游的发展增添了色彩。在此基础上应不断地创新,如安塞腰鼓具有较大的知名度,可以围绕腰鼓做文章,不仅让游客随时可以欣赏同时可以参与其中。

②歌舞游。延安有着丰富地歌舞资源和旅游资源,也是民俗的特色之处。将这些资源有效融合到一起,就会更好地调动游客积极性和参与性,也能为游客营造旅游艺术环境。

3.2.2民俗服务开发民俗服务开发是指按照民族或地域地传统更加丰富的礼仪、游艺、社交、商业等民俗活动的规程,为旅游者提供旅游服务。民俗服务主要是为了让旅游者能够随时随地体验到当地的地域民俗风情,让其在直观亲切中感受到民俗旅游的乐趣,可以为旅游者观赏、参与、体验民俗旅游提供更好的舞台。如陕北民歌多位即兴创作,紧密联系生活,在接待过程中服务人员着陕北特色服饰,不同场合不同旅游者唱着不同的民歌提供特色服务。

3.2.3与时俱进开发民俗事象本身就具有变异性特征,经常处于发展变化之中,民俗旅游市场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与时俱进开发就是根据民俗事象和市场的变化进行民俗资源开发,不断调整民俗产品和民俗旅游商品的形式、内容与类型等。延安民俗旅游在开发中要不断探索适应自身的民俗旅游开发形式,不断调整民俗旅游产品和民俗旅游商品的形式、内容和类型,在原有的民俗旅游活动中补充新鲜元素,开发新的民俗旅游资源。

参考文献:

[1]钟声宏.广西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开发研究[J].2001.

[2]邱扶东.民俗旅游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年12月1版:131.

[3]马耀峰,陶丽莉.延安旅游开发的Swot和CiS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4).

窑洞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篇9

稳中求新

这次西泠秋拍的“新”,一是首次将漫画门类纳入到大拍之中。最终“中国名家漫画作品”专场总成交率为93.53%,总成交额1443.25万元。具有历史意义和时代精神的作品尤其受到藏家关注,其中一幅余白墅旧藏、由其家属友情提供的佚名《母女》,从1万元起拍,经过84轮竞价,最终以281.75万元成交,这幅作品虽未署名也无落款,但从其绘画风格来看是黄土画派创始人、曾任中国美协副主席刘文西早期作品,画面内容是特殊时期探索农业问题、寄托生产希望的缩影,创作方式也不同一般。

二是在书画部分尤其是近现代书画部分中,同一上款、同一藏家且从未在市场上露面过的新作品占比很高。如首度现身拍场的吴湖帆罕见“新中国”题材《庚桑古洞图》以1725万元成交;同样首次在拍场中亮相的任伯年《棕阴纳凉图》(吴昌硕小像)成交价为1092.5万元。三是成交结果为市场迎来新起点,南北市场呈现出新趋势。总体而言,南方市场在此轮秋拍的表现整体良好。亮点频现

整场秋拍从首日起就亮点频现。“古籍善本”专场的海内孤本《北魏王子晋碑》,从180万元起拍,以305万元成交,表明具有学术价值的碑帖正为更多藏家所重视。古代书画专场中,文徵明退隐吴门后所作《草书七言诗》“字如其人”,温厚平和、雅饬从容,为藏家所好,200万元起拍,成交价为977.5万元;陈洪绶作于杭州西湖定香桥畔的《松石图》,古意盎然,从300万元起拍,瑞雪之中以816,5万元成交,得以传承,是为西泠之缘;陈于泰、陈裸、王宠、王■登、蓝孟、冒襄、唐甄、朱之蕃(明)、马眉(清初)等三十四家明清书画扇合册(画心三十四页,题跋十二页)从35万元起拍,经过79轮激烈竞价,以454.25万元成交。

近现代书画中,董寿平、关良、吴昌硕等艺术家的作品,都达到了一个新的价格水平。董寿平书法“龙”和“寿”分别以35万元和21万元成交,吴昌硕的两幅晚年书法作品,八十三岁所作篆书“鞠饮”、七十五岁所作行书画跋,以109.25万元、71.3万元成交。

窑洞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篇10

关键词:黄土高原;绘画语言;民俗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7-0140-02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油画的风格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油画的内容同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建国初期,中国油画内容主要与政治是分不开的,巨大的社会变革,使得艺术家们的题材内容方向转为对现实生活的歌颂,为工农兵服务,深入群众生活。

通俗的写实手法,带有理想主义的生活题材成为当时油画创作的主要内容。到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油画创作受到国外流派的影响,开始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艺术家们的思想不受局限,开始创作一些对民族和个人命运思考的绘画内容,使中国油画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到现在,油画艺术家们吸收西方艺术的精髓,开始大胆的运用中国的内容进行艺术实践,使得中国油画慢慢转变为众人也能接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此次创作选择了油画黄土高原的风景。生活在当下,人们总是那么匆忙忘记了关心身边的风景,于是就想用油画记录身边的风景。黄土高原是人类生活着的地方,人们有义务去保护她,记录她。

一、选题意义及其实践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思想水平的提高,艺术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精神享受。人们不再局限于绘画的似与不似之间,不再以像与不像来评判一幅创作的好坏。受到中国文学的熏陶,人们开始从绘画中找寻精神层面的享受,开始从绘画中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和个人素质。这既是当代艺术家们的一种机遇,但同时又是一种严峻的挑战。好的题材,好的表现形式才能脱颖而出,独树一帜。作为历史悠久的中国,大量的文化历史、民间艺术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创作的精神支柱;地大物博的中国,南北方气候的差异,人文环境的区别,地理风貌的特征尤为艺术家们的创作提供了内容的依据。

油画起源于欧洲,风景油画是在文艺复兴之后的16世纪才从油画中分离出来,从此作为一个独立的题材出现在欧洲绘画的舞台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油画传入中国的时间较晚,自从西方传入中国后,为了适应本民族的生产实践、社会生活、大众的心理结构及市场需求,大量融入了带有本民族民俗特色的题材。民俗作为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基础。民俗题材的油画创作,对传承民俗,展示民族时代精神,对中华民族未来的文化艺术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当今的艺术市场中涌现出大量民俗题材的油画作品,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在题材的选取、内涵的挖掘、艺术语言的表现力上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黄土高原虽然是个常见的题材,但是笔者会在材料和绘画语言上来进一步探索和挖掘。

油画艺术语言本身有很强的表现力,这些语言特质为民俗题材的油画创作创造了条件。此次创作中根据画面需求制作的的肌理效果增强了画面的质感,达到了想要表达意境。由于平涂着色难以达到效果,此次创作通过粗画布的纹理效果、粗糙制作的底子、丰富的笔触变化展现出画面语言的表现力并且着重用了塑形膏做了一遍底子。

二、黄土高原的内容与笔触的表现

(一)情感出处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最大的高原,又称之为乌金高原。这里不仅有着丰富的矿产、石油、铝土矿等资源,还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由于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又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成分,所以这里很适于大量耕种。正是由于天然的优越地理环境,这里丰沃的土地养育了一批又一批黄土高原人,是中国古文明的摇篮。黄土高原一度成为人们思念家乡的一种视觉表现和情感寄托,它代表了一辈又一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那高矮错落的山坡,沟壑纵横地貌,冬暖夏凉的窑洞,淳厚朴实的人民,代表了一种黄土高原的文化,一种黄土高原的风土人情。一首歌《黄土高坡》,很真切的描述了黄土高原的风土人情,也把深深的思念与眷恋谱写其中。黄土的黄就是这次绘画中要表现的主题与主要色调。从黄土高原这个主题,去表现一种特殊的风土人情,去怀念和感恩那一直生活着的地方,同时通过黄土高原这个主题来怀念曾经的那些人、事、物。画的是过去与回忆,所以画家选用了比较印象派的画法,让黄土的黄融入房屋、树、稻草堆里。

1.黄土高原的风土人情

黄土高原在中国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交界处,它东起太行,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主要包括陕西、山西,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区。这里土质疏松,植被稀少,雨水较少。人们的性格不张扬但是极为粗犷,陕西的信天游、山西的大院建筑、陕西的面食、青海的蓝天都是黄土高原的产物。

2.黄土高原作为题材的油画作品的审美内涵

在这贫瘠的土地上拥有的风景也是其他地区没有的美,它的粗犷的线条、纯粹的颜色和高低错落的窑洞都吸引着艺术家们去表现它。吴冠中先生用老虎去形容它的猛烈,线条的穿插错落,颜色的单纯还有大面积的色块让人感到淋漓尽致。黄土高原有这样几点值得去尽情欣赏她。

第一,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高低错落可以形成或规则或错乱的美。

第二,黄土高原特殊的民居――窑洞,窑洞的黑块与整个山体的黄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在加上树在构成方式上有形成天然的点线面的搭配。

第三,黄土的黄与天空的蓝又形成最强的对比,补色的搭配使画面更加和谐。

(二)创作过程笔触的表现

1.收集资料并实验

为了这次创作,油画创作者专门去了太行山和陕西去考察当地的风土人情,并且画了一些小稿用来创作。但在创作时总是找不到感觉,不知道该选用什么样的色彩来表现,怎么能更好地表现出黄土高原那种沟壑纵横的肌理效果。在观看一些表现黄土高原的艺术家们的作品时发现吴冠中的色彩很单纯与漂亮,它采用大面积的色块来表现,而且用笔奔放自如,线条刚劲有力。于是油画创作者按照他的颜色画了一些小稿,颜色方面解决了,但是沟壑的感觉总是变现不出来。尝试用塑形膏去做一遍底子,很能表现黄土高原的肌理效果,最后油画创作者就用塑形膏来表现这幅创作。

这次画的是黄土高原,所以就尽量多的去了解它。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中那夸张、窒息的画面和颜色以及那若虚若实的表现效果对本油画创作者的影响很大。张的《红高粱》不是叙述故事而是用镜头去表现。所以画家也采用了镜头式的画面去表现黄土高原。

2.绘画及表现

油画创作者这次选用了200*140的画框,布子选择了纹理粗糙的亚麻布,底子没有刻意做得太精细。图片选了一张大场景,黄土高原更适合以大制作去表现。首先,用塑形膏做了底子,在画面的亮部做了比较厚的底子,暗部和后边的远山做的比较少,主要是要做出肥压瘦的感觉。然后铺第一遍颜色,由于黄土高原是一片的黄色,所以添加了主观的颜色,在亮部画上非常厚重的颜色,并且主要用色彩来区分山体的亮暗面。迅速铺完颜色后开始绘画细节,窑洞、树还有天空是刻画的重点。因为整个的画面偏抽象,所以整个的细节不会做的太严谨。窑洞只是简单的概括,树木画的时候让它产生分白的效果,并且画面多采用国画写意的笔法来表现,天空比较偏向平涂,整个画面都用了单纯的颜色。这些细节可以丰富这幅创作,偏灰并且单纯的颜色更容易表现黄土高原的真。

画大色块用偏硬的笔和刷子来完成,画完大关系和细节后用软毛刷去柔和一些地方,这样可以让颜色看起来更融合。

三、结语

此次创作中油画创作者深刻感受到创作中的艰辛,从选题、准备、实验到正式完成其中的困难有很多。油画风景从最早的16世纪到印象派风景,风景油画的技法越来越丰富,尤其是国外印象派的画法对画家影响很深。他们强调到室外去,去拥抱大自然,去深刻的体会当地的风土人情,当地的地形地貌,当地的光线和色彩的变化,不求严谨的绘画方式,可以淋漓尽致的尽情表现,这对选择黄土高原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及促进作用。风景油画更适合表现点线面,更容易说明绘画当中的形式美法则。此次运用塑形膏增加底子的厚度从而达到黄土高坡那种肥压瘦的感觉,很成功,也是一个新的尝试与摸索。创作使油画创作者对于画面的颜色处理及画面整体把握进步了很多。

创作考验着各方面的能力,专业方面,从素描到色彩、从构图到起形……精神情感方面,一个人的耐心、毅力、性格、态度。黄土高原表现的是画家曾经记忆中的东西,同时也是画家向印象派大师们的致敬。

参考文献:

[1]姚尔畅.油画材料与技法[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