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双减政策对家长的利与弊十篇双减政策对家长的利与弊十篇

双减政策对家长的利与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1:48

双减政策对家长的利与弊篇1

日前,中组部干部任命“推陈出新”,分别从中央选派和地方选调60名司局级干部相互交流任职。此次中组部政策的最大亮点就是改“挂职”为“任职”。这项京官与地方官的对流模式究竟传递出了怎样的信号?应当如何客观评价这一举措?我们特邀专家进行了深度评析。

日前,中组部推出一项干部人事制度的新举措,即国家机关各部委及中央直属机构将派出60名司局级干部,到地方担任副市长或副书记;全国各省市选调60名优秀厅局级官员,进京到各部委任司局长。这一新举措可能的利与弊有哪些?如何使这项举措尽量发挥其好处与长处,尽可能减少弊端和不足,从而有力地推进我国的改革与发展?

“挂”、“任”双方互动交流的意义

有利于克服目前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高级干部队伍中普遍存在的“三门现象”。所谓“三门干部”,即从“家门”到“校门”到“衙门”的干部。这些干部虽然价值观念、工作视野、理论知识、外语水平、专业技术等方面都很优秀、很现代,在机关中升迁很快,但直接领导的人员和部门有限,缺少独挡一面的历练。因此,这两种干部一旦提升到更高的领导岗位上,遇到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时,常常只能求助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或外国的现存经验,决策魄力和能力不够。这次中央与地方干部的交流任职,无疑有利于“三门干部”深入了解国情、省情、市情,见风雨、经历练,培养既稳重理性,又魄力很大、能力很强的中央和地方新领导层。

有利于落实中央《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纲要》提出十一项举措,其中就提到要“加强从基层选拔干部”的力度。这次中组部决定从中央机关干部中选调60名司局级干部到地方担任副市长或副书记,就意味着以后没有基层工作经历和经验就不能担任省部级及以上的高级干部。这是一个风向标,它昭示着今后中国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升迁模式的重大改变:从目前只重视学历和理论知识到看重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能力。

有利于克服目前中央和地方干部各自的缺点和不足,综合两者的长处和优势。一般而言,中央机关干部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较高,全局观念较强,工作视野较宽,他们如到地方工作有利于带动和提升地方党政机关和干部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全局观念、工作视野;而地方机关的干部一般地方和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实际工作能力强,敢于拍板决策,注重工作细节和技术方法,他们如果有机会到中央机关工作,可能会使中央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制度措施更加符合中国国情和地方与基层的需要,使中央机关的工作作风更加实际、踏实。这次中组部决定中央与地方干部大规模“任职交流”,就是想通过上下交流,综合两者的长处和优势,克服两者各自的缺点与不足,通过优势互补,提高中央和地方干部队伍的总体素质。

“双向交流”在实践中可能“一头热”、“一头冷”

任何现象包括一项制度总是有利有弊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举措,中央与地方干部大规模“任职交流”,同样也可能有其弊端:

制度设计中的“双向交流”在实践中有可能出现“一头热”、“一头冷”的不平衡情况,即地方干部交流到中央部委有可能较“热”,报名人数较多,而中央部委干部交流到地方有可能较“冷”,报名人数较少。据了解,像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这样的部门,司局官员报名并不踊跃,还处于“动员”阶段。这主要是由于中央部委干部到地方后大多任副书记或副市长,正司局级人员积极性显然不高。副司级干部到地方任副书记、副市长虽然是平级调动,但是上升的空间远远没有在中央大。相对而言,地方干部交流到中央部委工作相对较为轻松,工作环境优越,上升空间更大,因此,这次干部双向交流的冷热情况完全有可能出现。

如果这次干部双向交流制度的政策掌握不好或变形扭曲,也容易变成中央部委解决自己干部升迁的一种途径,缩小了地方官员升迁的空间。这是因为中央机关下来的一些司局级干部有良好的中央人脉关系,较普通地方厅局级干部往往会有更多的升迁机会。这就可能导致一些努力多年、很有才华和能力的地方处级干部会因中央司局级干部的到来而堵住了他们的进一步升迁的道路,一些地方厅局级干部会因中央下派司局级干部的到来减少了他们升迁为省部级干部的几率。这显然会影响地方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如果这次干部双向交流制度的政策掌握不好或变形扭曲,则容易变成中央和地方官员开后门、走路子,解决某些关系人员户口、工作、级别、待遇的一种“合法”的新途径、新方法。原本中央官员到地方任职,地方官员上调中央部委工作,都是不容易的。但是如果双向交流政策执行不力,就可能给一些在中央部委因能力或职数有限等原因而得不到及时升迁、但在地方有关系的中央部委司局级官员以新的升迁机会,同时也给一些能力有限、但在中央部委有特殊人脉关系的地方司局级官员以新的升迁机会。

双向交流的规范之策

事先,应加强对此项制度中交流官员资格及其遴选的公正性、任职后工作成绩考核的科学性、后续升迁条件的完整性、与家属子女关系的规范性等问题的科学设计。这里包括要明确什么条件的司(厅)局级官员可以参与此次干部交流;什么条件下官员可以平调、上调或下调到新的岗位上;对这批交流干部任职后工作成绩考核既不能要求过高(与非交流官员相比),也不能要求过低,要公正、公平;这批交流干部任职后升迁的条件要有完整规定,防止有的干部突击提拔或“走捷径”,给非交流的同级官员的升迁造成新的不公平、不公正。

事中,应加强对此项制度中各部门间相互关系、各种规范措施、各种行为和过程的监督检查工作。中央和地方党委、政府、组织、纪律、监察、公安、司法等部门,特别是组织部门和纪律监察部门对这次大规模干部双向交流工作应全程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从而保证此项工作的顺利展开和及时纠错。

双减政策对家长的利与弊篇2

一、独立审计舞弊理论内涵及其影响

(一)独立审计舞弊内涵 独立审计舞弊是指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串通起来,采取不正当手段,欺骗审计业务委托人和其他审计利害关系人,从中获取不正当利益的一种审计行为,也称“审计合谋”。独立是审计的灵魂,独立审计的本质特征是保护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合法产权。然而,独立审计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存在因环境和监督等因素影响的审计质量选择的博弈过程。审计服务中涉及三方关系人,即审计服务的提供者、需求者和使用者。需求者和使用者的分离是审计服务最为特殊的地方,对审计制度的影响最为深刻,但现行审计委托模式的实质是审计人员(服务提供者)受上市公司(需求者)的委托为投资人(使用者)服务,这种委托模式与三者之间目标差异相互作用的结果为,常常使审计人员陷入丧失独立性的困境。审计机构及注册会计师因违反独立性规定与上市公司合谋的案例屡见不鲜。

(二)独立审计舞弊影响 由于审计服务和审计行业具有的特征,以及审计市场存在的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没有强有力的外力约束时,作为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注册会计师个人,在执业过程中就会面临审计合谋的诱惑。这些审计合谋现象的存在,给证券市场、投资大众和政府监管等方面造成巨大的损失,同时也严重败坏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社会声誉,损害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利益。审计合谋问题实质上是独立审计的有效性问题,国内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刘文艳从成本效益以及信息不对称角度揭示了审计舞弊产生的根源,她指出审计过程中的方和委托方为了各自的利益就会产生冲突,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就存在着较为复杂的博弈关系,审计报告的质量实际上是双方行为多次博弈的结果;李正龙运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分析了我国政府监管层与上市公司的会计监管博弈;王广明等运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对注册会计师的“诚信”进行了经济学分析;李兆华运用博弈理论,为事务所定期轮换制对解决“合谋”作假的有效性做出科学解释,进而指出我国实行事务所定期轮换制的迫切性;余玉苗等在分析审计合谋成因的基础上,通过引入第二个审计师的概率因子、融合外部监督惩罚与激励机制的博弈模型,对阻止审计合谋的条件进行了均衡分析,提出双重审计制度是阻止审计合谋的一种制度设计。为了维护证券市场秩序、维护投资人利益和注册会计师行业利益,对审计合谋现象的有效治理势在必行。本文从博弈论的角度,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将分析的重点集中在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过程和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对注册会计师与上市公司合谋舞弊的现象进行分析,为相关机构进行监管以及提高改善审计质量提出对策。

二、独立审计舞弊动因与博弈论的运用

(一)独立审计舞弊产生动因 受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经营者成为实际上的审计委托人、审计关系严重失衡、审计师居于劣势地位、审计市场竞争激烈并且集中度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常常使得审计服务供求关系处于买方市场状态,我国这种外在的审计环境是独立审计舞弊问题产生的强烈诱因。同时,委托关系的存在客观上引起了信息不对称,且信息拥有量按照经营者、审计师、股东的顺序递减,当经营者提供贿赂诱使审计师隐瞒不利信息甚至弄虚作假、审计师以自己掌握的“私人信息”向股东寻租时,独立审计舞弊便可能出现。此外,我国外部监督系统缺乏完善的处罚对象和责任形式、监督工作未能做到制度化和经常化以及审计报酬激励机制残缺,都在一定程度上对独立审计舞弊也起了催化作用。

(二)博弈论在独立审计中的运用原理 舞弊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它不仅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也是各利益主体相互作用而达成的最终结果。分析独立审计舞弊行为,涉及到独立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两个博弈主体的关系。在当代经济学中,对于经济人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即他们是理性的,具体而言是理智的、清醒的、对自身行为的经济后果和利害关系是清楚的,他们随时随地尽其所能地追求经济效用(如利润、占有欲、势力范围等)的最大满足。在独立审计舞弊博弈中,各博弈主体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会根据效用最大化或利益最大化原则来选择其行为,可引用博弈论对独立审计舞弊的博弈主体,每个博弈主体可供选择的行为策略以及支付函数(或收益矩阵)等进行分析,找到独立审计舞弊的深层原因从而得出相应的对策。注册会计师虽然被誉为市场经济的“守护神”,但在审计过程中同样面临着“成本―效益”的制约,并且基于私人效益和私人成本的权衡决定是否接受委托以及审计程序的细微性都会影响审计质量。审计人员为了实现个体效用的最大化,只愿意提供边际效用等于边际成本的审计质量,却不一定是社会期望的最佳审计水平。博弈论是研究对局者如何在预知对手策略的情况下选择应对策略,以达到最佳结果的学问。该理论所针对的“对局”不仅仅是指战术策略的各种体育比赛,还包括需要做出经济、军事决策乃至国家外交政策的各种极其严肃的活动。注册会计师与上市公司合谋舞弊行为是双方根据可供选择的策略,对其利弊得失权衡之后做出的选择,因此可以运用博弈论对其进行分析。

三、博弈模型的建立

(一)博弈模型要素 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在给定信息结构下如何决策以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以及不同的决策主体之间的决策的均衡问题。博弈论由以下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参与人,即博弈中决策并承担结果的参与者,包括个人或组织等;策略集,即局中人决策、选择的内容,包括行为取舍、经济活动水平或多种行为的特定组合等,各局中人的策略选择范围称策略空间,每个局中人各选一个策略构成一个策略组合;博弈过程,各博弈方策略选择和行为的顺序及反复博弈的规则等,关键是自己选择时能够观察到其他博弈方的选择;效用,即参与人的利益,又称偏好或支付函数,是所有参与人真正关心的东西各策略组合对应的各局中人获得的数值结果;信息,博弈方对得益和博弈过程信息的掌握情况或程度;理性基础,博弈方的行为选择是以个体理性还是集体理性为基础,以及博弈方有完美的理性还是有理性局限等。

(二)博弈模型假设一是审计人员和上市公司管理当局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为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而作出决策选择,且风险中立;二是博弈双方选择策略具有随机性,即博弈一方无法猜测到对方的策略或所选策略的概率分布,同时自己的策略也不能让对方猜测到,该博弈模型属于不完全信息博弈;三是执行审计业务的审计人员与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利益一致,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当局的利益是一致的;四是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是充分的,即只要按照审计规则认真进行审计,完全可以发现上市公司的重大舞弊行

为;五是审计人员未按照审计规则认真进行审计时,将会承担监管部门查出上市公司舞弊后的连带责任;六是政府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质量和审计人员的审计质量进行事后监督,并对发现的违规行为进行惩罚。

(三)博弈双方策略空间与效用函数在注册会计师与上市公司进行的不完全信息博弈中,上市公司管理当局首先行动,他们基于自身利益和风险的考虑以决定披露信息的真假。审计人员只能根据自己所搜集到的信息和对审计风险的判断来决定是否接受委托,并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来决定是选择有效审计,还是合谋。因此,在整个博弈中,上市公司管理当局的策略空间为:[舞弊;不舞弊],审计人员的策略空间为:[有效审计;合谋]。在整个博弈过程中,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和审计人员的目的都是为了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收益。由此设定效用函数如下:注册会计师正常的审计收费;与上市公司合谋而增加的效用;上市公司舞弊未被发现的概率;有效审计成本,即正常的审计收费;与上市公司合谋以后可能被监管机构发现被处以的惩罚;因不与上市公司合谋而面临的损失;上市公司如实披露会计信息(不舞弊)的效用;上市公司披露虚假会计信息(舞弊)而增加的效用;上市公司舞弊以后被监管机构发现处以的惩罚;上市公司舞弊的概率,则审为不舞弊的概率;注册会计师合谋的概率,则1-q为有效审计的概率。博弈双方的得益矩阵如表1所示:

(四)博弈过程博弈过程是指各参与人策略选择和行为的顺序及反复博弈的规则等,关键是自己选择时能够观察到其他参与人的选择。由于存在信息的非对称性,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是否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判定,仍要依赖其执行控制测试及实质性测试之后的职业判断。这样,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完全信息博弈”的过程。博弈过程如图1所示:

四、独立审计舞弊的博弈解析

(一)上市公司舞弊行为分析根据上述博弈双方的得益矩阵,可以描述注册会计师的期望收益函数y1:y1=[(a+b-e)p+a(1-p)]q+[(a-d-f)p+(a-d)(1-p)](1-q)=bpq-epq+fpq+dq+a-d-fp,对注册会计师的期望收益函数就其合谋概率q求一阶导数,可以得出:bp-ep+fp-f=o。由此可以得出上市公司最优舞弊概率p*:p*=d/e-b-f。由此可以得到以下结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成本d越高,上市公司无比的概率越大,所以注册会计师必须降低审计成本,以降低上市公司舞弊的概率;证监会对注册会计师与上市公司合谋情况的处罚力度e越大,上市公司舞弊的概率越小;降低注册会计师与上市公司合谋而增加的效用b,可以降低上市公司舞弊的概率;降低因不与上市公司合谋而面临的损失f,可以降低上市公司舞弊的概率。

(二)注册会计师合谋行为分析根据上述博弈双方的得益矩阵,可以描述注册会计师的期望收益函数y2:y2=[(n+m-s)q+(n+rm)(1-q)]p+[nq+n(1-q)](1-p)=n+rmp+mpq-rmpq-spq。a,对上市公司的期望收益函数就其舞弊概率p求一阶导数,可以得出:rm+mq-rmq-sq=0。由此可以求出注册会计师最优合谋概率q*:q*=1/1+s/m-1/r。由此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上市公司舞弊行为被证监会发现而被处罚的损失s越大,注册会计师合谋的概率就越小;上市公司因舞弊而增加的效用m越低,注册会计师合谋的概率就越小;上市公司舞弊未被发现的概率ri越小,注册会计师合谋的概率就越小。

五、独立审计舞弊治理对策及建议

(一)优化注册会计师博弈的环境,增强审计独立性一方面,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注册会计师面临着来自客户的威逼利诱和较小舞弊成本的诱惑;另一方面,提供优质审计服务就要承担较高审计成本,因此面临丧失客户的潜在风险。加之我国目前资本市场尚不发达,信息需求方的动力明显不足,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大多是按照法律和制度的要求被动地接受审计服务,低价格、易合作的注册会计师受到欢迎,坚持原则、重视信誉的注册会计师反而受到客户的冷落,这种不良的博弈环境助长了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要改变这种现状,制定合理的博弈规则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完善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聘任、解聘等规则,要尽可能降低注册会计师对公司管理当局的依赖度。建议由证券监管部门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进行审计,所需资金由上市公司缴纳形成的专用基金支付,隔绝上市公司与审计人员之间直接的经济往来,减少合谋的可能性,强化审计独立性。

(二)加大独立审计舞弊案件侦破力度因为舞弊致使注册会计师承担刑事责任的案例已不是少数,但这类案件通常是在被审计单位事发时才被揭露,这就使得独立审计舞弊风险爆发的概率很低,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独立审计舞弊的行为,因此应加大对独立审计舞弊案件的侦破力度。加大侦破力度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大行业协会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报告质量检查的力度,不但要有例行检查,还要有突击检查,加大对审计报告检查的样本量,对有舞弊嫌疑的审计业务实行重点的调查;二是建立举报奖励制度,知情人可以向司法机关提供线索,司法机关据以立案侦查,并给予举报确实者一定的物质奖励,这样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监督作用和司法机关对犯罪的震慑作用。

(三)加大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舞弊承担的法律责任(1)行政责任方面。我国现行的对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追究行政责任的手段包括:警告、没收违法所得、罚款、吊销、暂停营业、吊销证书、撤销事务所以及证券市场禁人;而在实际中主要侧重于警告和罚款,并且罚款金额相对于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收入(包括合法收入,非法收入)而言显得无足轻重。这种处罚力度,在舞弊被发现的概率很小的情况下,不仅不具有威慑力,反而可能刺激受罚者的投机心里。(2)民事责任方面。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自此我国有了对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提讼的法律依据,但受理案件给出了限制性的前置条件:只对已被证券监管部门做出生效处罚决定的案件进行受理;只受理在信息披露中进行虚假陈述的民事案件;诉讼方式可以选择单独诉讼或共同诉讼,不接受集团诉讼;只有直辖市省会市、计划单列市和经济特区中级人民法院可以受理此类案件。除第二个条件外的三个条件都限制了对独立审计舞弊案件提讼。第一个条件将行政处罚或刑事判决作为民事诉讼的前置条件,这从客观上保护了违法的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这个条件无疑是不利于审计市场治理的,建议撤销。第三个条件使原告无法有效分摊成本,降低了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赔偿责任,此外由于没有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在发生因虚假报表引起的侵权案件时,让外行人对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并已经对违法行为做好精心准备的注册会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举证,

难度很大。建议实行部分举证责任倒置,受害人的举证责任仅限于证明自己遭受损失,且因为使用虚假审计报告所致。(3)刑事责任方面。刑法第229条规定:“承担资产评估、验资、验证、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职责的中介组织的人员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前款规定的人员,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犯前款罪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目前欠缺的是执法力度,注册会计师在进行舞弊违法行为的过程中,会有大量的非法收入,这样在犯罪案件的受理、侦破、审判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权钱交易的现象,所以建议加大对这类案件的执法力度。

(四)实行事务所轮换制,提高审计服务市场集中度实行事务所轮换制可以减少上市公司管理当局的诱惑力,而提高审计服务市场的集中度,可以构建垄断型的审计服务市场结构,增强注册会计师与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之间博弈的发言权,避免购买审计意见。针对拟上市企业,考虑引入“准上市制度”。我国上市公司在“造假上市”后多半会出现“一年盈、二年平、三年亏”的情况,如果规定上市公司某一指标要连续六年符合要求,则可能会大大减少上市公司管理当局的舞弊动机。“准上市制度”就是在达到上市要求的第三年,允许公司发行可转债,如果随后三年仍能达到要求,则允许公司将债券转为股票。

(五)实现上市公司及管理层绩效评价指标多样化目前证券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治理,主要以净利润指标为依据,而上市公司对管理层的考核,基本上也是以利润指标为主要参考依据,这便加大了管理层进行盈余操纵的动机。在对上市公司和公司管理层的业绩评价中,应该以价值模式、平衡模式代替财务模式,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上市公司管理层的会计信息造假动机。

(六)改革审计收费制度,加强审计收费监督与管理当前的收费制度限制了审计收费上的溢价,影响了声誉品牌的作用发挥。因此,有必要改革目前的收费制度,加强审计收费的监督与管理。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制定审计服务行业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减少注册会计师之间的“低价揽客竞争”和“削价竞争”行为,降低由此产生的审计风险;要求被审计单位在报告中披露从事审计服务的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和审计的收费情况以及审计定价依据或原因,增强审计收费的透明度,降低审计收费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加强审计费用合理性检查,询问被审计单位扣减审计费用的行为的原因,对于被审计单位存在因舞弊要求不被满足而不合理地扣减审计费用行为的,追究独立审计机构责任并给予惩罚。

(七)加强注册会计师诚信建设诚信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生命的源动力,会计师事务所或注册会计师一旦失去了诚信,也就失去了客户,失去了所有未来发展的可能。完善的诚信制度,不仅有利于提高注册会计师因舞弊而带来的或有损失,降低舞弊的可能性,提高上市公司如实披露信息的概率,同时也促使注册会计师更加关注长远利益,不为眼前的小利而丧失职业道德。因此,建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加强以下建设:尽快建立注册会计师的个人诚信档案,以提高其诚信价值;出台有效审计奖励制度,对诚信执业的独立审计机构给予奖励或一定的成本补偿;为诚信执业的独立审计机构提供更多的业务机会。

双减政策对家长的利与弊篇3

“一行三会”是我国最基本的金融监管体制,“一行”为中国人民银行,“三会”即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其中,央行承担总调度的责任,三会的设置通过权力的制约平衡机制而来,相互约束,相互协调。

“一行三会”监管体制的目标状态:

(一)使金融监管更加全面

“一行三会”分工协作,建立金融信息共享制度,防范、化解国家金融风险,从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各方面全方位监控中国金融动态,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二)一定程度上解放人民银行职能

“一行三会”建立后的明确分工,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银行的监管负担。并有利于人民银行货币政策与监管政策以及法律法规之间的协调统一,从而更有利于监管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三)提高金融监管效率

人民银行总行制定监管目标、策略,由“三会”以及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统一执行,下放到各自的下一级机构。各级监管机构结合各地自身情况推行监管政策提高监管效率。

二、美国监管模式和弊病

(一)“双线多头”监管模式

“双线”即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两条线的监管,“多头”即指在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两级各有若干个机构行使监管职能。联邦政府最主要的三个监管机构是美联储、货币监管署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而50个州由于有自己的金融法规各自设立的监管机构也不同。

(二)从金融危机看“双线多头”之弊病

这次从美国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之所以破坏巨大就是金融监管步伐跟不上金融创新所致。危机爆发前,美国评级机构对一些次级债券的评级达到了aa级,相当于美国国债。前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曾向国会提议“重整美国监管体制,增加美联储权利”。这些都表现出美国金融监管中的问题已经不可避免地暴露了。

“双线多头”的监管体制中机构太过复杂。一方面,机构太多会造成监管不力,该管的撒手不管。“双线”中的平行机构会出现互相推诿责任,分工无法明确的现象,导致很多金融风险无法控制在最初的萌芽状态,很容易导致监管的真空。另一方面会造成监管重叠,不该管的乱管。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两个级别都有大量的监管机构,繁冗复杂。美联储下达的监管政策分不清该由谁来执行,容易出现大家都管的情况,出现重复监管,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财力,最重要的还会导致监管效率低下、监管盲目及出现漏管现象。

美国实施近80年的“双线多头”金融监管体制的弊端在金融危机中展露无遗,那么中国“一行三会”的监管体制是否也会像“双线多头”那样导致监管真空和盲目监管呢?

三、与“双线多头”相比看“一行三会”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分业监管导致监管真空

不管是“一行三会”还是“双线多头”的金融监管模式,其实质都是金融分业经营的制度体现。这种分业经营和监管的制度表面上看将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分隔经营和监管,可以明确监管职责界限,加强监管力度,同时可以切断三个行业的联系,降低金融危机的发生率。实际并非如此。目前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避免,中国在世界市场的地位和重要性与日俱增,国际金融产业日益融合交汇,金融业处于混业经营的发展道路中,分业经营和监管制度与当今国际经济交流融合的大背景相违背。各行业界限划得太清会使得很多处于这些行业之间的问题变得边缘化,被监管机构所忽略,造成监管的空白。

(二)监管机构分支太多导致盲目监管

“一行三会”的监管模式没有“双线多头”中那么多的监管机构,但一样会导致监管不力和监管重叠。人民银行下设分支机构太多,加上之前改革中分设的监管办,监管机构一层一层深入,“三会”下设也有很多分局,一齐对各级(省、市、县)金融业进行监管。看起来人民银行统领全局,各级监管机构层层深入,以充分保障金融安全,实际上人民银行总行的政策信息,层层传递后监管已经变样,加上有监管办这种只有小部分事权的机构存在,这个体系就变得非常庞大了。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下,监管政策下达到地方就演变为了地方政府的指令,造成盲目监管。

(三)金融创新太快导致监管真空。

“一行三会”监管模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金融创新的发展速度。目前,主要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都在大力拓展衍生产品业务,且现在的金融衍生产品已经不再像传统的期权、期货那么简单和规范了。现在的衍生产品,都是金融工具一次又一次复合的结果,例如期货的期货。这是由现代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高杠杆率、高关联度、高不对称性所决定的,因此金融监管也显得更加困难。而“一行三会”的监管体制在高速金融创新的背景下政策下达时滞长,监管不及时,监管效率低,容易出现监管真空。

(四)人民银行责任太大导致监管真空。

人民银行手握货币发行权、肩负稳定币值的职能,是我国唯一的货币政策制定者。制定货币政策的同时,兼有对我国金融市场进行监管,维护金融安全的职能。这两大职能都关系着中国金融业的整体发展,关系着中国的金融安全、国家安全。人民银行身上担子太重难免也会导致监管政策不及时或者监管力度不够。

四、针对以上问题的对策

一是针对分业监管问题,“一行三会”应该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制度,从金融行业的整体监管上入手,人民银行制定监管政策过程中结合各行业的不同特点和状况入手,“三会”在执行监管政策过程中互相协调、借鉴,以解决分业监管所造成的三行业交叉环节的监管真空。

二是“一行三会”模式下的监管机构需要精简。精简机构可以减少政策传递时间、减少地方机构的自由发挥,提高监管效率,从而避免由于监管不及时而造成的监管真空和基层机构的盲目监管。

三是人民银行应该适当改革,自1998年改革以来,人民银行下设分支机构太多,加上监管办没有权力,造成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且因为监管机构太多、太乱,导致各个级别机构下达的指令不一,最基层一级监管机构搞不清形式,表面上工作多且细,实际上却是一种盲目监管。

四是监管机构应提高对金融创新产品的关注度。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直接导致监管难度越来越大,因此,监管机构应该完善对金融产品的评级机制,减少低质量衍生产品的进一步创新,这样才能避免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发展造成的监管不足和真空。

双减政策对家长的利与弊篇4

【关键词】私有企业偷逃税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一、引言

近年来,私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许多私有企业在获取巨额利润的同时,并没有履行依法纳税的义务。这不仅给国家造成了巨额税款流失,也会对社会风气造成负面影响。就不同税种来说,私营企业通常逃税的税种有:增值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印花税等。私企逃税问题主要涉及到国家和企业的两方利益制衡。本文用执法机关(政府)的利益代替国家的利益,企业和执法机关之间便形成了偷逃税与检查监管的关系,但双方并不能确切知道对方会如何行动,不能完全了解其收益,故双方处在不完全信息状态,而为了简化分析,本文通过建立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进行分析。

二、博弈论的发展及其分类

博弈论始于1944年vonneumann和morgenstern合作的《博弈论和经济行为》,后由nash、Shapley、Selten、Harsanyi等人将博弈论不断地丰富。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博弈论逐渐成为经济学理论的基石。博弈论研究各博弈主体的行为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些决策下的均衡问题。直观地来看,就是当一个博弈主体在进行决策时,会受到博弈中的其他博弈主体决策的影响,同时其决策又反过来影响其他博弈主体的决策和均衡问题。所以从这个角度不看,博弈论又被称为“对策论”。

博弈论并不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而是一种研究方法,其应用范围不仅仅包括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相比,各主体的效用函数不再只是依赖于他自己的决策,还要考虑其他主体的决策对自己的影响,而各主体的最优选择是其他主体决策的函数,即要充分考虑各主体决策行为的相互影响。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私有企业是否偷逃税的决策和执法机关是否进行检查的决策,这两个主体的决策都会受到对方的影响。如果企业偷逃税的倾向较为严重时,执法机关会加大检查力度;而反过来,若执法机关加大检查力度,则企业也会减少偷逃税款的行为。而这些相互之间的决策的影响最终也会影响企业和执法机关的收益。

从博弈论的发展历程来看,经历了从完全信息到不完全信息,从静态到动态的过程。完全信息即每一个博弈主体的收益函数在所有博弈参与者之间是共同知识(commonknowledge),而不完全信息是至少有一个博弈主体不能确定另一博弈主体的收益函数。故博弈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情况:其一是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其均衡解为纳什均衡,代表人物为nash(1950,1951);其二是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其均衡解为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代表人物为Selten(1965),包括完全信息下的序贯行动博弈和重复博弈;其三是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又称为静态贝叶斯博弈,其均衡解为贝叶斯纳什均衡,代表人物为Harsanyi(1967,1968);其四是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其均衡解为精练贝叶斯均衡,代表人物有Selten(1975),Krepsandwillson(1982),Fudenbergandtirole(1991),包括不完全信息下的序贯行动博弈和重复博弈。

本文中的博弈主体对于不同决策组合下各自的收益有清晰的认识,如企业知道自己如果偷逃税款并被执法机关检查出来后的罚款及自己的收益。但博弈主体并不能确切的知道对方会有多大的概率进行各种决策,就并不能确定自己和对手的收益函数。同时,为简化分析,本文主要分析了双方进行一次性博弈的均衡。所以,本文建立了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分析了私有企业是否偷逃税款和执法机关是否检查决策的均衡解,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三、博弈模型的建立

1、博弈假设

(1)模型前提假定。在一个国家中,存在一部分的偷逃税私有企业,同时也存在一部分依法纳税的私有企业。考虑到偷逃税会提升私有企业的利润空间,偷逃税的私有企业对依法纳税的企业具有“具有挤出效应”。

(2)博弈主体。本博弈的主体为某家私有企业和执法机关,并假设参与静态博弈的双方都是理性的,通过给定参与者的策略空间,效用函数,以及支付矩阵,博弈双方在给定对方的博弈策略下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最终双方不断调整策略,达到博弈均衡。参与人的策略选择依赖于对手的最优策略,双方之间的最终博弈结果是相互决定,相互制约的。

(3)行动策略假设。私有企业,可供选择的策略有“偷漏税”和“依法纳税”两种。执法机关代表国家利益,执法人员对于私有企业有“检查偷漏税”与“不检查偷漏税”两种策略。

(4)博弈顺序及信息假设。由于私有企业策略的选择是既成事实,而执法人员既不事先得知私有企业是否偷漏税,私有企业也不能确定执法人员是否会“检查偷漏税情况”,因此可认为双方参与人的行动是同时进行的,满足静态博弈条件。每个参与人对所有其他参与人的策略空间与效用函数等有所了解,但对行动的概率并不清楚,因此本模型采用的是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2、博弈模型

从上市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的策略组合来讲有以下四种策略:(舞弊,检查偷漏税)、(舞弊,不检查偷漏税)、(不舞弊,检查偷漏税)、(不舞弊,不检查偷漏税),相应的得益矩阵如表1所示。

以上模型中假设:Q1为依法纳税的私有企业的利润;Q2为偷漏税的私有企业的利润;C为执法机关检查一家企业偷漏税所付出的成本;t为执法机关查处偷漏税私有企业所获得的收益;?棕为执法机关检查偷漏税的概率;?啄为私有企业偷漏税的概率。

四、博弈的均衡及其结论

根据以上的得益矩阵,我们可以分别分析执法机关和私有企业的纳什均衡解。

1、执法机关的均衡解

执政机关检查偷漏税是预期收益:e1=×(t-C)-(1-)×C;执政机关不检查偷漏税时预期收益:e2=×0+(1-)×0。当e1=e2时,可得到在监管方博弈均衡时,私有企业偷漏税的概率为:。

2、私有企业的均衡解

私有企业偷漏税使得预期收益:e3=×(Q2-C)+(1-)×Q2;私有企业依法纳税时的预期收益:e4=×Q1+(1-)×Q1。当e3=e4时,可得到私有企业在博弈均衡是,监管方检查偷漏税的概率为:

3、结论

执法机关,私有企业博弈模型的纳什均衡为:。从上述两方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的纳什均衡,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对于私有企业而言,其选择偷漏税的概率?啄和C正相关,和t负相关。当执法机关检查偷税漏税成本越高时,企业偷漏税的概率也就越大。这是因为当私有企业了解到执法机关检查偷漏税的成本很高时,执法机关考虑到自身的财政约束成本,势必会减少对私有企业偷税漏税的检查,因此私有企业被发现偷税漏税的概率会相应下降,因此私有企业会增大其偷税漏税的概率。当执法机关查处偷税漏税企业所获得的利润越高时,私有企业的偷漏税概率越低。这是因为当执法机关查处偷漏税企业所获得利润变高时,执法机关获得了利益的激励,因此会增加查处偷税漏税企业的概率来增加所获得的总利润。对于私有企业来说,当执法机关增加了其查处偷漏税概率时,也就意味着企业偷漏税惩罚的概率越高,因此,私有企业会减少其偷漏税的概率。

对于执法机关而言,其选择检查偷漏税概率与Q2正相关,与Q1和t负相关。当私有企业偷漏税后所获得的利润越高时,执法机关选择检查偷漏税概率越高。这是因为当私有企业偷漏税后获得高利润时,这时国家受到的损失也越多,执法机关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增大其检查偷漏税的力度,相应增加其检查偷漏税的概率。当私有企业依法纳税后所获得的利润越高时,司法机关检查私有企业偷漏税的概率就越低。这是因为依法纳税的私有企业获得高利润时,偷漏税对他们经营企业所提升的利润空间影响不大,私有企业并没有充分的激励进行偷漏税,因此会减少其偷漏税的概率,因此,执法机关也会相应减少检查私有企业偷税漏税的概率。当执法机关查处偷漏税企业所获得的利润越高时,其相应查处偷漏税企业的概率就越低。这是因为执法机关获得利润越高时,相应私有企业减少的利润就越多,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利润损失,私有企业必然会减少偷漏税概率,因此,执法机关会减少检查偷漏税的概率。

五、私有企业偷漏税问题的治理

根据以上不完全信息静态模型博弈所得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治理私有企业偷漏税的建议。

1、加大对私有企业偷漏税的监管力度

私有企业逃税问题一直都存在,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私有企业逃税问题变得日益明显,给国家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为了为企业的运营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以及维护国家的既得利益,必须加大对私有企业偷漏税行为的监管力度。

2、完善对偷税漏税问题的监管体系

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有利于提高监督质量以及惩罚力度,有利于减少私有企业偷漏税的行为,同时也是对执法部门权力的约束,有利于维护政府和执法机关的清正廉洁形象。

3、增大对依法纳税和偷漏税企业的奖惩力度

建立合适的奖惩制度,让依法纳税的企业受到应有的奖励,会有利于让其继续保持依法纳税。同时,对偷漏税的私有企业进行惩罚会让其减少偷漏税的行为,形成道德和利益约束。

【参考文献】

[1]魏长升、张柳:博弈视角下“小金库”长效治理探讨[J].财会通讯,2011(12).

双减政策对家长的利与弊篇5

关键词:金融市场民间金融开放

民间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背景分析

随着我国银行业正式向外资全面开放,我国取消了外资银行在中国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点限制和客户限制,落实加入wto金融领域兑现国民待遇的承诺。

国民待遇是国际上关于外国人待遇的最重要的制度之一,其基本涵义是指一国以对待本国国民之同样方式对待外国国民,即外国人与本国人享有同等的待遇,它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基本条件,是平等竞争的基础。目前,我国政府还在研究开放民间金融究竟是利大还是弊大。

笔者认为,开放民间金融也是利弊共存,其利肯定远大于弊。回顾我国民间金融的存在与发展,从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商时起,民间货币信贷已经在民间存在了四千多年,唐朝的民间金融相当昌盛,国民经济也很发达。而真正的国家金融是在1935年前后才开始的,但当时仍然存在一定量的民间金融,就是钱庄、票号和当铺等机构。上世纪50年代,类似当铺、银行、钱庄这样的民间金融机构被国家储蓄所代替,并被100%国营化。民间金融从那时被定义为“非正规金融”,但是民间金融这种形式一直存在并默默地发挥着它的作用。

当前的民间金融规模和巨大作用更是不容忽视。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全国民间金融的规模高达1万亿元。另外,我国居民和民营企业还10多万亿元的储蓄没有转化为投资。与此同时,数百万家中小民营企业却同时存在着贷款难、融资难的尴尬。目前非国有部门对GDp的贡献超过了70%,但是它在过去十几年里获得的银行正式贷款却不到20%,其余的80%以上都流向了国有部门。目前全国中小企业约有三分之一强的融资来自非正规金融途径。

开放民间金融市场的利弊分析

民间金融是在银行和信用社所不能及的范围内自动起到拾遗补缺作用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消费和生产的需求,深受群众的欢迎。但无庸置疑,民间金融是把“双刃剑”,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留下了后遗症。

然而民间金融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民间金融自身存在着较高的金融风险。民间金融处于地下状态,缺乏正常金融机构规范的制度约束机制,金融监管机构难以进行监管,存款者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因此,民间金融的金融风险较高。由于民间金融在地下存在多年,并没有出现较大混乱。如果民间金融走出地下变为阳光下的作业,自然要出台国家监管条例,其自身也要制定相关制度,规范各种业务行为,以确保正常运转,从而降低风险系数。对政府的宏观调控活动有可能产生不利影响。民间金融往往会干扰政府的货币政策,不利于政府宏观调控目标顺利实现。例如人民银行试图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了再贴现率。正规金融机构的利率也相应提高,而民间金融并未提高利率。原本正规金融提供的资金减少了,而民间金融提供的资金增加了,原本正规金融提供的部分资金转由民间金融来提供,货币供给量并未按照预期数量减少甚至根本没减少。

金融市场对外国人开放和对民间开放,客观上都有利于我国金融机构正在进行的转型。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之下,共同市场将使竞争与监管理念与手段趋于一致,单向的封锁行为已无法持续。

民间金融机构的“地下性”,决定了其处于白色和黑色之间的灰色地带。有人利用民间金融机构的不透明性从事诈骗活动;还有一些民间金融机构与地下经济关系密切,甚至被犯罪分子用于洗钱,刺激了地下经济和犯罪活动;更有一些民间金融机构与黑社会勾结,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秩序。此弊源于民间金融的“地下”身份,因其属于地下,所以缺乏监管。开放民间金融市场,应加强政府监管,指导民间金融组织制定自身管理制度,规范民资按照规矩运行。如同票据诈骗、银行内外勾结骗贷、高管携巨款潜逃等正规金融机构内的犯罪行为,应归咎于个别银行薄弱的内控机制,而不应视为正规金融本身的过错一样。

此外,民间金融的高利贷也是一直令政府担心的问题。民间金融市场开放以后,中小企业或者居民个人贷款方便了,利率高自然就会被抛弃,高利贷没有了市场就会自己降下来。概括地说,民间金融“地下阶段”存在的诸多弊端不会长期存在,随着民间金融身份的阳光化会得到逐渐控制和消除。开放民间金融市场的条件

民间金融的优势是明显的。一是制度优势。在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行为有时会受到行政力量等非市场因素的影响,贷款基准利率也是管制利率,而民间融资中的借贷行为和利率都是市场化的。可以说,民间金融是一种纯粹的市场金融形式和市场金融交易制度。二是信息优势。正规金融机构贷款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是经常存在的,有的借款人为了得到贷款甚至不惜编造虚假的财务数据或实施其他造假行为,而民间融资中的当事人彼此之间比较了解,与融资相关的信息极易获得且高度透明。三是成本优势。在民间融资过程中,融资前的信息搜寻成本和融资后的管理成本很低,一般不需要对融资方“公关”而支付“寻租”成本,因而融资交易成本较之正规金融明显为低。四是速度优势。民间融资无烦琐的交易手续,交易过程快捷,融资效率高,能尽快达成交易,使借款人迅速、方便地筹到所需资金。民间金融的这些独特优势,也是其能够和正规金融长期共存的重要原因。

我国政府比较重视民间金融的发展,并有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试点行动。2007年1月,中国银监会出台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等文件,破题农村金融改革。村镇银行的首批试点选择在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吉林和湖北6省(区)县及县以下区域开展,到2008年试点范围将扩大到15个省(区)左右。因此,作为可以吸收公众存款,又可以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的农村新型金融机构,人们有理由期望即将试点的村镇银行在破解小额信贷难题方面有所作为。

结论

对民间金融长期的压制已经造成了金融资源的巨大浪费。民间金融开放的越晚,金融资源的浪费越大。

双减政策对家长的利与弊篇6

一、替代长期建设国债的必要性

1长期建设国债持续实施的弊端

从1998年开始,我国实行以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增加政府投资为核心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7年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9100亿元,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扩大了国内投资需求,遏制了通货紧缩趋势,保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建成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办成了一些多年想办而未办的大事。但是,发行长期建设国债,作为在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所采取的阶段性政策,连续7年之久的实施,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下弊端:

(1)加大了我国财政风险。1998年后,由于连年发行长期国债等原因,我国主要的财政风险指标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国际警戒线。

1997—2003年,我国国债依存度和偿债率两项指标连年超过国际警戒线,特别是中央财政的国债依存度超过国际警戒线一倍还多;2002年我国赤字率也超过了国际警戒线。同时,表面上我国国债负担率离国际警戒线很远,但是我国存在着巨额的“准国债”,如政策银行金融债券、国有商业银行的呆账坏账、养老保险欠账、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等,因此,我国实际的国债负担率也已接近国际警戒线。说明连年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加大了我国的财政风险。

(2)国债投资效率较低。首先,长期建设国债投资在选择、监督、约束项目及其经营者方面,存在计划体制及国有企业委托制度的内生性障碍。其次,债权人对国债投资的使用主体不构成硬约束,不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第三,由于长期建设国债投融资是以国家财政为中介的投融资行为,国债的受益者不直接承担债务的偿还责任,使地方政府或企业在获得国债投资资金时,往往产生“免费午餐”的感觉,客观上造成长期建设国债投资的低效率。

(3)不符合我国投资体制改革方向。我国现阶段的长期建设国债投融资是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产物,其本质上仍然是计划、行政配置投资的方式。长期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旧投资体制的复归。既不利于市场投资机制的完善和社会信用制度、信用体系的建设,也不符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的:“进一步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实现谁投资、谁收益、谁承担风险。国家只审批关系经济安全、影响环境资源、涉及整体布局的重大项目和政府投资及限制类项目,其他项目的审批改为备案制,由投资主体自行决策。国家主要通过规划和政策指导、信息以及规范市场准入,引导社会投资方向,抑制无序竞争和盲目重复建设。”一系列投资体制改革精神。

(4)宏观调控效应逐年递减。首先,由于长期建设国债投资是计划安排而不是市场选择,投资的机制是行政审批而非市场机制,因而,每年年初各地区各部门都来争夺国债投资,使得原本数量可观的国债投资,因过度分散而成为杯水车薪。其次,由于长期建设国债投资实行的是行政性投资选择机制,造成了层层的行政依附和企业对政府投资的依赖,强化了政府与行政机制对市场投资和市场投资机制的遏制作用,影响了我国宏观调控的效果。第三,由于国债投资的方向大都为基础设施建设,其产业发展链条短,对各地经济的拉动作用既分散又有限。

(5)增加了今后宏观调控的难度。连续7年发行长期建设国债,使经济增长对积极财政政策产生了比较明显的依赖性,似乎要保持7%以上的经济增长,就必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了今后宏观政策调整的难度。

2长期建设国债投资不宜简单退出,而应该寻找替代方式

尽管当前我国社会投资和国民经济自主增长能力有所加强,但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础并不牢靠,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在本世纪头20年,我国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所以,不应该简单地让长期建设国债投资退出,而应该积极寻找既能保证促进经济增长,又能避免国债投资弊端的新型投资替代它。

二、替代长期建设国债投资的方案与措施

总体方案是:用国家预算内建设投资和开发性金融,逐步替代长期建设国债。建议2005年发行长期建设国债500亿元,比今年减少600亿元。2005年的长期建设国债投资,只用于以前年度开工的长期建设国债项目的收尾工作。2005年减少的600亿元长期国债投资,分别由财政预算内建设投资额替代100亿元,开发性金额投资替代500亿元。

1逐步增加预算内经常性建设投资

为配合政府职能转换,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对于公共财政职责范围内的长期建设国债投资,应当列入政府预算内建设投资。以政府预算内建设投资,逐步替代公共财政职责范围内的长期建设国债投资。其原因:一是许多长期建设国债投资项目,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医疗卫生、基础教育、基层政权和公检法司基础设施建设等,本身就属于公共财政投资范畴,理应由国家和地方财政预算进行投资。二是近年我国财政形势逐年好转,政府有财力增加预算内投资。2001年开始我国财政收入逐年增长,2003年突破了20000亿元,2004年1—8月我国财政预算收入同比增长28.7%,实现财政盈余额3000多亿元。建议2005年增加中央预算预算内经常性建设投资100亿元。

2主要用开发性金融替代长期建设国债

为了保持国民经济正常的发展速度和良好的发展势头,在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的同时,要选择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要求、又能实现国家宏观调控意图的合适的金融工具,替代大部分长期建设国债投资。这样,既能满足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又能消除长期建设国债投资的弊端。借鉴国内外经验,开发性金融可能是最佳的替代工具。

(1)开发性金融及其运行机制。开发性金融是以政策银行的国家信用为依托,以发行开发性金融债券的形式筹集资金,并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要求,与地方政府合作,运用市场机制进行投资。它把政策银行的融资优势和政府的组织优势相结合,通过推动项目建设和制度建设,实现政府宏观调控意图。开发性金融具有政府财政“无偿拨付”和商业性金融“有偿贷放”双重性质的特殊运行机制,是政府财政和商业性金融二者的巧妙结合。

(2)开发性金融具备替代长期建设国债的优势。一是政策银行发行的开发性金融债券不是国债,不会直接增加国家的财政风险。二是开发性金融投资运用的是市场金融机制,能够提高投资效率,实现投资循环利用。开发性金融独特的专业金融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其投资能够顺利回收、循环使用。三是开发性金融通过体制建设弥补市场失灵,带动信用升级,以制度建设整合体制资源取得盈利,能够在自身健康发展的同时拉动经济增长,实现投资的高效率、增长的高质量。四是开发性金融能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推进社会信用体制建设和金融市场的完善,对整个社会资金有较好的示范作用。并通过对商业性资金的引导,调动社会资源,放大政府对经济的调控能力,促进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五是用开发性金融进行宏观调控方便灵活,便于操作。由于开发性金融债券是政策性银行发行的特殊金融债券,不是国债,因而其发行规模的增减无需通过严格、耗时、繁琐的立法程序;政策银行又是国务院直属的金融机构,政府容易调控其政策方向和力度。

(3)开发性金融替代长期建设国债的范围。近年来,我国的长期建设国债资金主要投向了四大领域:公共产品领域(一类)、准公共产品领域(二类)、部分竞争性领域(三类)、完全竞争性领域(四类)。一类项目属于政府公共财政投资范围,理应由政府预算投资。四类项目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运用市场金融机制能够解决。二类、三类项目既不属于政府公共财政投资范围,本身又没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市场力量不愿介入。这些项目又是国民经济长远发展必不可少的,由开发性金融替代比较合适。对于正在建设的存量国债项目,为保持存量建设国债预算安排的连续性和保证已开工国债项目的顺利完工,建设仍由国债资金安排。开发性金融替代长期建设国债投资应从增量国债项目入手。

(4)开发性金融替代长期建设国债的管理。建设采取国家指导、财政支持、政策性银行经营的模式进行管理。政府与开发性金融机构共同制定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办法,确保资金的安全。政府对开发性金融借款主体及其投资项目的资产管理承担主要监管责任,对协议内的项目加强审计监督,促进项目规范管理,提高投资效益。开发性金融机构建立开发性金融借款资金账户,对借款资金的收支实行统一管理。双方共同对开发性金融借款主体及其投资项目的现金流建设进行定性分类和定量管理。

(5)开发性金融替代长期建设国债的政策保障。国家应对政策银行经营开发性金融替代长期建设国债投资的职能给予确认,以保障这项工作的正常进行。对于从事开发性金融的政策银行应在利润计划和税收政策方面有别于商业银行,继续执行“所得税返还转增资本金”政策。财政部、人民银行以及银行监管部门、发改委、政策银行应针对开发性金融替代长期建设国债项目,制定相配套的政策和操作办法。具体政策应该包括:

———贴息政策。财政部门应该根据项目的盈利能力确定不同的贴息政策。①对于微利项目,开发性金融机构贷款享受财政的全额贴息。②对于远期效益项目,开发性金融机构贷款后,在项目建设期享受财政贴息;项目投产或实现效益后停止贴息。③对于近期即可见到效益的项目的贷款,给予借款人适当的期限和利率下浮优惠。

双减政策对家长的利与弊篇7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舞弊;审计

一、引言

企业所得税自18世纪末产生以后发展得非常迅速,已成为许多国家的主体税种,它的地位如何反映了一个税制体系的先进程度,在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实现政府的社会、经济目标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依法治税是依法治国在税收领域的具体表现,企业所得税涉及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很多领域,因此企业所得税调控是税收调控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它应当在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依法进行,由此可以看出企业所得税的调控受到经济原则和法律原则的双重制约。随着国家税制的完善和征税的日趋正规化,企业所得税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一种重要手段,很多时候会因舞弊行为而被扭曲,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收入最大化是每一个经济主体的追求,但令纳税人痛苦的是,他们必须将其中一部分作为赋税上缴给国家。作为纳税人总有将保留给自己的份额最大化(上缴金额最小化)的倾向,舞弊正是纳税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在税收和法律领域的体现。因此具体深入细致地研究企业所得税,查找出其偷税、漏税、逃税等具体舞弊形式,并对企业所得税设定审计目标、控制审计、实质性测试等审计程序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企业所得税的舞弊表现

企业所得税是指国家对企业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依法征收的一种税。据国家税务总局网上公布的数据显示,企业所得税占税收收入的比例呈稳步上升趋势,已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表1):

正因如此,企业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千方百计地想少交税,由此产生了许多的偷税漏税行为。对于企业所得税的舞弊形式具体有以下几种:一是选择存货计价方法逃税。企业对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市场物价变化趋势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当材料价格不断上涨时,采用后进先出法来计价;反之,当材料价格不断下降时,采用先进先出法来计价。这样,可以使期末存货成本降低,本期销货成本提高,从而使企业计算应纳企业所得税额的基数相对减少,达到减轻企业所得税负担,增加税后利润的目的。二是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逃税。固定资产折旧是缴纳企业所得税前准予扣除的项目,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折旧额越大,应纳税所得额就越少。就折旧方法而言,会计上可用的折旧方法有直线法、工作量法和加速折旧法。加速折旧法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节税方法,它也是通过增加前期折旧额,把税款推迟到后期缴纳,从而为避税筹划提供了可能性。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有的不属于国家允许选用加速折旧法的企业选用了;有些企业将国家不允许采用加速折旧法的固定资产采用了;有些企业未经财政部批准,就擅自采用了。三是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逃税。如:利用企业兼并、合并和更换企业名称骗取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重复享受交叉的税收优惠政策等。四是利用“预提费用”账户进行避税。按照现行会计制度规定,预提费用账户核算的是企业预先提取计入到成本费用中去但尚未实际支付的费用,如预提的租金、保险费、借款利息、修理费等。预提费用预提时,直接加大“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但不需要以正式支付凭证为依据入账,待实际支付费用时再从预提费用中列支,减少本期应纳的企业所得税。五是利用租赁进行避税。某些企业的设备,在一定时期内,可能会处于闲置状态;而另一些企业短期内又急需这些设备。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可以通融一下,前者将设备暂时租给后者使用。租赁,无论对承租人还是出租人来说,都可获得益处,少缴企业所得税。对承租人而言,他在经营活动中要支付租金,从而冲减其利润;对出租人而言,租金收入要比一般经营利润收入享受较为优惠的税收待遇,有利于税负的减轻。六是人为缩短摊销期限逃税。按照新会计制度的规定,待摊费用账户核算企业已经支出,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分摊的费用,如低值易耗品的摊销,出租出借包装物的摊销,预付保险费,固定资产修理费,以及一次购买印花税票和一次缴纳印花税额较大需分摊的费用等。而一些企业往往利用待摊费用账户,调节企业的产品成本,不按规定的待摊期限摊销数额,转入“制造费用”、“管理费用”、“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等账户。特别是在年终月份,将应分期摊销的费用,集中摊入产品成本,加大摊销额,截留利润。七是降低关联企业间的交易价格逃税。我国会计准则中没有提供关联交易的计价方法,有些企业为逃避企业所得税,以低于成本价将产品销售给其免征企业所得税的关联企业,再由此关联企业以高价将此产品卖出,所产生的利润留在关联方,用以支付其不合理的费用,由此偷漏的企业所得税。八是以白条充抵产成品库存逃税。企业为了降低赊销收入,避免这部分收入在货币回笼之前提前缴纳各种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就采取赊销产品不出库,虚拟库存的方法逃避企业所得税。九是向免征企业所得税地区投资成立全资子公司逃税。企业利用国家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向国家批准的免征企业所得税地区投资兴办全资子公司,并将自产产品以成本价销售给其全资子公司,再由全资子公司以市场价格向社会销售,由此形成的利润除部分返回投资企业作为投资收益照章纳税外,剩余利润继续留在全资子公司享受免税待遇,投资企业年终并不编制合并会计报表,以此逃避企业所得税。

所得税是对企业和个人,因从事劳动、经营和投资而取得的各种所得所课征的税种的统称,或者说是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而课征的税种的统称。我国目前的所得税有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包括内资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两种方式。表2描述了我国1996-2005年企业所得税的具体情况:

由表2可以看出,企业所得税是我国税收的一个重要方面,从税收收入增长速度看,企业所得税在逐年增高,是我国近年来收入增长速度最快的税种之一。由于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受经济利益的诱惑,企业所得税的舞弊普遍存在,必须对其审计进行有效设计,才能做好防范措施。

三、企业所得税的审计

(一)制定合理的企业所得税审计目标,为实现企业所得税审计指明方向

企业所得税的审计目标具体包括:1.明确企业所得税内容的真实性。2.明确企业所得税计税依据的合规性。3.明确企业所得税适从税率的合法性。4.明确企业所得税减、免的合理性。5.明确企业所得税纳税的时效性。6.明确企业所得税会计报表列示的恰当性。

(二)确定科学的企业所得税审计程序,使企业所得税审计不偏离审计目标并有条不紊地进行,从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具体程序如下:1.企业所得税业务控制制度审计。2.企业所得税业务处理流程审计。3.企业所得税会计信息审计。

(三)及时对企业所得税业务控制审计,为实现企业所得税审计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具体包括:1.对企业所得税核算范围控制进行审计。2.对企业所得税设置的科目控制进行审计。3.对企业所得税的征收方式控制进行审计。

(四)重视对企业所得税业务处理流程审计,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

企业所得税业务处理流程是:明细表纳税鉴定/纳税通知汇算清缴文件计算税额。具体包括:1.获取或编制明细表,查其内容是否真实可靠,是否与总账数、报表数相等。2.了解是否按纳税鉴定或纳税通知的税种、计税依据、税率来确定应纳税内容,减免税的范围和期限核实。3.对税务部门的汇总清缴文件进行有效性分析,并与明细表进行核对。4.检查各种企业所得税计算的正确性。

(五)慎重地选择企业所得税的切入点,确保企业所得税审计目标的实现

对企业所得税的审计,注册会计师应根据被审计单位本年的收入、支出、费用、利润、亏损和以前年度所发生的问题等确定企业所得税的实质性测试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应包括以下内容:1.获取或编制企业所得税的明细表。目的是为了复核其申报的加计数是否正确,并与企业明细账和总账核对相符。2.确认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是否正确。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是企业每一纳税期间收入总额减除因取得收入而发生的成本、费用、损失以及其他允许扣除项目金额后的余额。对应纳税所得额的审计,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收入的确认原则方法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收入实现条件,前后期是否一致。(2)审计主营业务成本是否正确。(3)成本费用是否准确。3.是否按规定年限弥补亏损。4.从税收政策入手看企业是否符合优惠条件。5.核定的企业征管方式是否科学。

四、结语

企业所得税已经成为我国税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涉及到社会生活中的很多领域。企业所得税的审计,是审计工作中的重要环节,由于现实生活中利益多元化、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制度不够健全,加之一些人心理需求脱离社会现实、盲目的拜金主义和强烈的个人利己思想,导致价值观扭曲,善恶是非颠倒,社会责任感丧失,不择手段追求经济利益,更由于一些地方管理松懈、监督乏力、打击不力,使得一些违法犯纪的偷漏企业所得税的舞弊行为越演越烈,最终导致企业所得税的审计存在着较大的风险。所以认真、科学、有效地进行企业所得税审计有着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数据来源:国际税讯,1997年第4期.

[2]数据来源:1991-1998年数据来自《中国税务年鉴》[m].1999年和2000年数据来自《中国财政年鉴》[m].和国家税务总局《税务快报》[n].

[3]引自:中国税务报[n].2002―1―7.

[4]廖涵,王平.地下经济――成因及条件分析[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3(3).

[5]梁朋.税收流失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6]朱为群.税法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

[7]石彦方.怎样查账与调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8]书新.会计查账方法与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4.

双减政策对家长的利与弊篇8

同时,要抑制通货膨胀就必须从根本上发展生产,增加供给,还要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减少货币的流动性,控制需求增长。

笔者注意到了2008年和2011年这两个时间段都集中出现了人民币升值加速和物价上涨压力过大并存的现象。2011年4月29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首度突破6.50大关,至6.4990。仅2011年第一季度人民币升值幅度就达到了4.2%.“2011年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3%”

一方面,人民币处于对外不断升值的态势:而另一方面,国内宏观经济遇到了日益加剧的膨胀压力。善于思考的学生也不断就这一问题请教老师―――人民币升值是否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而如果这一结论成立,为什么我国政府对人民币升值一直讳莫如深?

首先,从表面和直接的联系来看,人民币升值对抑制通货膨胀是有一定作用的。它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人民币升值,进口商品价格下降,会引致国内物价普遍下降;第二,出口转内销商品的增加和进口商品的增加,引致国内总供给增加,会抑制物价上涨;第三,汇率升值会使进口的设备、原材料价格下降,进而抑制通胀;第四人民币升值后,出口创汇减少和外商投资减少,会使外汇储备下降,可使兑换等量美元的人民币数量减少。流通中的货币因而就会减少,通胀速度也将随之放缓;第五,人民币升值后,外商投资会减少,达到抑制经济过热的紧缩性宏观调控目标及效果。

当然,人民币升值对宏观经济是一把双刃剑。人民币升值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不利于我国商品出口,而利于外国商品的进口;另一个弊端是不利于我国引进直接投资。其导致的一个必然恶果就是失业人口增加,这是我国政府最为担心的事情。

2008年,学术界对用人民币升值来抑制通货膨胀的积极作用持谨慎态度,普遍认为人民币升值对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也是一把双刃剑。首先,我国的对外贸易具有极强的互补性,进口商品的结构,与造成国内消费价格上涨的商品在结构上是不一致的。进口商品的增加不足以平抑食品类带动的物价上涨。另外,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大量游资进入中国,引发了中国的物价上涨和推高了中国的资本市场泡沫。所以人民币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并存这二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

当然,在经济学界,这里还有一个关于日元升值带来灾难影响的经典反面教材。

从1980开始的,特别在1990年至1995年,第二名的日本GDp超过了第一名的美国GDp的一半!这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次其它国家和美国的经济差距缩小到一半的程度美国经济的象征――洛克菲勒广场被日本人买下了!美国的精神象征――好莱坞被日本人买了年!

1985年美国拉拢其它五国(7国集团)逼迫日本签署了以“行政手段”迫使日元升值的“广场协议”。此后,两年多的时间,.美国要求根据协议促使日元升值。日元兑美元的汇率从协议前的1美元兑240日元上升到1986年5月时的1美元兑160日元。在美国政府的干预下,到1988年年初,日元兑美元的汇率进一步上升到1美元兑120日元,正好比广场协议之前的汇率上升了一倍。到了1995年4月,日元的汇率急升至1美元兑79日元,创下历史最高记录。

日元升值的后果是洛克菲勒广场重新回到了美国人手中,通用汽车在这个广场的一卖一买中净赚4亿美元。日资在艰难度日中大规模亏本退出美国。我们可以从事例中看看1995年之后,日本和美国的GDp之比重新拉开了距离,而且越来越大。前车之辙,后车之鉴!

而由于近期中国通货膨胀压力加剧,学术界和媒体中关于通过人民币升值抑制通货膨胀的呼声渐起。不过,也有不少专家仍然坚持认为,国内食品价格冲击对Cpi变化的作用更大,目前,中国食品大部分来自国内市场,因此并不能期望通过人民币升值来有效降低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长期来看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短期内作用较小。

面对这两种声音,政府应该何去何从?笔者认为,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人民币升值对抑制通货膨胀的利弊,权衡当前人民币升值的利弊,做到从当前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当前,与几年前相比,目前国内经济形势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也成为目前支持人民币升值的根据。

我国对原油、铁矿石等国际大宗商品的进口依赖度都超过了50%。随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连续上涨,我国国内能源、原材料价格也“水涨船高”,输入型通胀压力明显加大。当然,人民币升值可抑制当前的输入型通胀。所以,央行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更加依赖汇率政策,来应对不断上升的输入型通胀问题。加快人民币的升值幅度。应该说,在目前形势下,用人民币升值的手段抑制通货膨胀利大于弊。

不过,我们对于人民币升值抑制通胀的效果也不可高估。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的存在,是国际投机资本大量流入的根源。它必然会激励对国际投机资金流入中国,,在国际资本持续、大量流入的情况下,通过人民币升值来缓解我国人民币的供给的压力有可能成为一种奢望。我们可以在人民币过分升值前成功地抑制通胀压力,避免重蹈日本覆辙,警惕人民币升值到高位后外资突然外流可能给我国经济和金融带来的破坏性冲击。

双减政策对家长的利与弊篇9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弹性的汇率制度

随着中国经济在全球危机中的率先复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经济体自2010年初便开始向人民币升值施压。推迟三个月公布的美国财政部《国际经济政策和汇率政策》报告,最后虽然没有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但仍坚决认为人民币被低估。人民币是否真的要被美国等西方国家“牵着鼻子走”还是应坚持维持稳定的汇率。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而言是一柄双刃剑,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并存,而人民币如在短期内大幅升值,更是弊大于利。

一、人民币升值的有利影响

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有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刺激进口增加。人民币汇率升值,国外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价格比以前便宜,有利于降低进口成本。同时,汇率上升会抑制出口,长远来看,对我国的经济结构转型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是有利于改善吸引外资的环境。人民币汇率升值,可使已在华投资的外资企业的利润增加,从而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促使其进一步追加投资或进行再投资;人民币汇率升值将吸引大量外资进入中国的资本市场。

三是有利于提高人民币的币值含金量和国际信誉,扩大人民币的结算范围,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做好铺垫。

四是有利于减少贸易摩擦。中国近年来频繁遇到的反倾销诉讼和其他贸易争端越来越集中于人民币汇率定价过低之上,致使人民币升值与否成为减少贸易摩擦的关键。

五是有利于中国的企业对外投资,走向世界,增大中国的资本输出和投资实力。

二、人民币汇率升值的不利影响

特别是在目前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经济的负面作用较为突出。

一是抑制出口增长。人民币汇率升值将对我国大量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竞争力造成巨大伤害,特别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不利于经济的复苏。同时,对于目前仍是出口导向型经济的中国,对经济增长影响巨大。

二是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在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况下,人民币一旦大幅升值,将触发“热钱”对金融体系的冲击。大量短期资本通过各种渠道,流入资本市场的逐利行为将加大我国房市、股市的泡沫,对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三是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为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迫使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大量买进外汇,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四是增加就业压力。由于目前我国提供的就业机会的主要是出口企业,人民币升值将抑制或打击出口,甚至导致出口企业破产,最终将造成就业困难,影响社会稳定。

五是使我国的巨额外汇储备大量缩水。

三、人民币升值短期弊大于利,长期利大于弊

我们应该从短期和长期两方面对人民币的升值问题进行利弊的权衡。

在短期内,人民币升值绝对是弊大于利的。当前,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是确保我国一定经济增长速度的必要手段。我国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靠出口来拉动,且扩大内需也需要一个过程,贸然减少出口,大量的外向型企业缺乏承受能力而破产,会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复苏和增长。我们必须认识到,在我国内部需求结构得到明显改善,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水平前,外部需求依然会是支撑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重要动力。而此次的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使汇率更具有弹性,也将使人民币在短期内不具备大幅升值的可能性。

从长期来看,如仍维持现状,保持汇率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巨大的负面影响。比如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控能力受到较大损害;导致国内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导致相对价格扭曲,加重经济失衡程度等。

总体说来,在长期中中国保持一个更有弹性的汇率制度至关重要,而人民币的汇率管理要提倡三性:渐变性、内生性和可控性。中国保持一个弹性的汇率制度这不仅对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利,对中国自身的经济结构调整和长期健康发展也有深远的意义。在长期内,人民币在经济的可适度范围,小幅升值、弹性浮动将是利大于弊的。不过,在短期内,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是有其必要性的。人民币汇率应更多考虑国内经济因素和形势而浮动,不要受制于他国,屈从于美国等国的压力而使人民币贸然大幅升值。而美国迫使人民币升值更多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推动其经济的继续复苏。美国巨额的经常账户逆差的主要原因还是美国自身的国情,将其归咎于中国的人民币汇率被低估是不合理的。所以,在我国相关改革完成之前,名义汇率在短期内的大幅升值,不仅仅无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反倒可能带来许多无法应对的潜在风险。我国应顶住国外压力,加快汇率制度改革步伐,尽快建成更有弹性的汇率形成机制,驾驭好人民币升值问题。

参考文献:

[1]程实:人民币汇率升值“合理”吗[J].西部论丛2010年04期

[2]陈永昌:人民币升值的利弊分析与走势预测[Z].凤凰网

[3]贺军:全球经济复苏前中国应坚持现行人民币汇率政策[J]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70期

双减政策对家长的利与弊篇10

解读一

最近双减政策的出台,在社会上引起广大市民热议。如今大多数的家长在各种负担的压迫下,使得孩子的教育成了一场长跑马拉松比赛,争先恐后地希望孩子能抢跑在起跑线上,孩子们也日复一日的承受着沉重的教育压力,长期以往,孩子的身心发展会受到阻碍。

教育内卷化,成为我国中小学教育问题的重点。于是,国家教育部新出台“双减政策”,为学生家长和学生减轻身上的教育负担,让学生高效学习。

有着上下五千年文化历史的中国人,是很善于做减法的。特别是道派。一部只有5000字的《道德经》却包含了宇宙所有事物的真相。道家推崇“无为而治”,学会放开,不做任何谋划,让百姓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国家不必插手。佛家思想贯彻放下的理念,尽管其来源已经无从考究了,但在中国的影响力巨大。佛家放下还是道家放手,归根结底,都是在做减法罢了。如果做加法,一味地只添不删,就好比如衣柜里的衣服,逐渐堆叠衣橱,后来却没有可以用的。加法还是减法,大家都明白其中的利与弊。然而在孩子的学业上还是选择只做加法。

如今,“双减政策”出台了,“减法”终于开始运算了,孩子的学习负担和校外辅导真的要不见了。然而家长们之前天天抱怨孩子的学业压力重,如今政策出台后才发现自己是言不由衷罢了。

依我来说,教育部的双减政策是否能做到全面推行,最关键的是大家的观念问题。

“双减”政策出台,家长纠结:到底谁在口是心非

针对观念问题,需要考量三个方面:

首先,主管部门对政策的执行力度是否强硬,能不能令行禁止;

其次,学校和教师的对于政策背后的教育观念能否认可,过去的应试教育思维能否抛弃,从而让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水涨船高;

最后,家长能否真正理解双减政策的“好处”,让孩子到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改变。

这三个问题,最核心的也是最难的就是家长能否理解双减。至于主管部门和学校方面,只要思想和措施统一,有所作为,措施直接有效,便不是问题。

无论出于哪个角度考虑问题,家长们的想法终究是最复杂的,意料之中的难以统一想法。那么又该如何解决问题呢?

家长们都明白,减负对于孩子而言无疑是利大于弊。然而内卷式竞争还是存在的,每个家长在潜意识里都会帮自己的孩子划分竞争者,如果其他孩子都选择补习班,那自己的孩子也不甘落后,家长们认为起跑线至少一致。

理论上,学生们都不参加补习班,家长和学生都能如释重负,这样在起跑线上大家的统一的,这是一个多赢的做法。然而实际上,家长们心里都有“小心机”。如果不能掐灭这些想法,补课还是一对一家教,都会死灰复燃,双减政策最后也只是徒劳无功罢了。社会飞速发展,家长们的教育观念也应该进步更新了。能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无一例外都是运动学业都能兼顾的。一直以来,学习的时长从来不是衡量好成绩的标准。让孩子参考班里的学霸,有哪个是透支疲劳度来学习的呢?或许初中的时候,只要你勤奋废寝忘食,就能取得好成绩;但是上到高中,学习负担骤增,难度加大,仅凭努力已经无法高效学习了。

校外的教培机构或者一对一家教,只是在给孩子的教育做加法,一层一层地往孩子身上加,孩子最后只会被压垮。

课堂上的教学内容重复,只是让学生机械地接受课程知识,对提升学习能力毫无帮助可言。大多数校外的补习班之所以能让学生提高成绩,是因为学生辅导的是“课前知识”,机构给孩子进行知识预习,在课程上赶超其他同学的进度,因此在新学期之际孩子的成绩得到了提高。但是高分的成绩真的能立足不倒吗?真的代表了学生学习能力吗?

如果需要举一反三的时候,这样的学生只能盲人摸象了。并且盲目地给孩子报补习班,只会让孩子的脑子超负荷运行,到了关键时刻,孩子或许就无计可施了。

总结:

双减政策的出台,让学生家长喜忧参半,孩子的学习压力终于得到了减轻,同时又担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会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的情况。希望家长们调整心态,将教育重心转移到家庭教育上,培养孩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作息。

既然双减政策已到来,船到桥头自然直,不必犹豫不决。减法未必是一件坏事,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解读二

7月24日,国家出台双减政策,据说对教培行业影响极大。

看完文件后,我感觉这个政策是想解决这些问题:

1、避免“内卷”。教育培训机构乱象丛生。教育培训机构在资本的裹挟下,越来越严重地“绑架”义务教育。广大人民群众怨声载道,苦不堪言,但也只能被内卷。所以,国家规定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不可以做广告。

2、避免揠苗助长。很多机构提供机会给孩子超前学习和超纲学习,提前起跑。学生负担很重。不利于她们有规律,有质量的学习。

3、避免学生学业负担重。明确禁止了培训机构不能在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去发展艺术和体育特长。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4、加强对教育培训机构的审核与监管,不让不合格的机构有生存的机会。

在读双减政策的时候,我内心是一直给这个政策点赞的。

1、明确规定培训机构不让做广告。培训机构请明星代言花了很多钱真的不应该。把这些钱用心的投入教研,提高教学质量多好。教育机构靠口碑推广才是良性的。

2、学困生没有完成作业也要休息。线上培训不能超过晚上9点。保护学生休息的权利和眼睛视力。

3、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在课余时间向学生提供兴趣类课后服务活动,供学生自主选择参加。让学生童年里不全是成绩成绩成绩!真正去引导它们快乐的成长和学习。

4、鼓励学校做好有质量的课后服务。

政策真的很好。但是希望不要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滥竽充数的现象出现,真正落实好!

解读三

双减政策的目的,在于让教育回归本真,形成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基石、社会教育为补充的一个良性循环和互动的大教育环境,更好的为国家培养高质人才。

一、自由发挥的教育需要被扶正

小树苗的成长是自由发挥的,就像这些年的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实现野蛮式增长,2020年全年在线教育融资总金额超过539.3亿元,较2019年的146.8亿元同比增长267.37%,为近五年最高,且超过了过去四年的融资总金额。

这些数据说明了:

1、教育市场的确非常大,且人民对于教育的需求多且高;

2、资本市场在快速扩张,甚至开始主导校外教育培训机构。

3、之前的文章提到过:大的教育观应该是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基石、社会教育为补充的。近年来急速扩大校外机构无疑打破了这种微妙的教育环境,在社会环境快速发展和被刻意营造焦虑的背景下,校外培训机构瞬间就登顶了,连学校也远远不及校外培训威望高,这是多么可怕的认知?!

这些认知,主要表现在:除去学校学习外,大部分孩子都有兴趣班、各式各样的培训班,甚至有的干脆放弃学校的教育,去专门的校外机构学习;孩子的成绩不好,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请家教;听到/看到同龄的孩子报了什么辅导班,就要为自己的孩子也要报上,这些都是学校教育无法提供的。

教育这棵小树被外力压弯了脊梁,“双减”政策正在为教育扶正,回归良性的大教育环境。

二、“双减”政策应该正确解读

“双减”政策不是为了让校外教育机构彻底消失,而是规范化严格管理。人不能一概而论,机构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不必人人自危。近年来校外教育的培训市场的快速扩张,导致了学校教育慢慢在整体教育的占比中失衡,教育的失衡对整个教育来说无疑是可怕的,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双减”政策就是最好的手段。

芯片被“卡脖子”,科技发展遇到阻碍,近乎于纯模仿式的科学研究,已经满足不了现在我国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了保证我国有充足的优秀人才,教育是重中之重。

三、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是国家发展的象征

我国古代历史上官吏筛选的途径主要从先秦的世袭制,到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的荐举制,再到隋唐至明清的科举制,一步步的在人才的筛选上进行重大改革,科举对国家、社会和人才的发展都有了明显的成绩。

现在的我国也正经历着这样的过程,经历过整改和磨合,然后朝着健康和良性循环发展。将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让校外教育重归补充之位。

四、积极推动校外培训企业改革/转型

校外教育是社会教育大的构成部分,整体大的教育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试想一下,如果将现有的校外教育机构全部取缔,社会教育必然遭受重创,短时间内恢复无望,等待新的社会教育重新发挥作用,尚无归期。

所以,校外机构要积极推动企业改革和转型,接受国家监管,严格遵守规范,严加管理。

积极配合政策,探索探索转型之路,拒绝打擦边球!切勿心存侥幸,偷梁换柱!!!

解读四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要在一年内使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有效减轻,三年内使各项负担显著减轻,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

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各地深入开展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当前,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说,学生整天埋头于作业,睡眠不足,又缺乏锻炼,体力下降。“有一位校长告诉我,有的高中学生,单杠引体向上做不了几个,跑步会昏倒。这样下去,国民体质下降,令人担忧。”

那么,“双减”的工作目标将如何实现?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以及部分专家对《意见》进行了深度解读。

一、减少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质量

当前,一些学校存在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突出问题,“双减”工作之一就是要减轻学生不合理的作业负担。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意见》通过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完善作业管理办法、合理调控作业结构、建立作业校内公示制度,坚决防止学生书面作业总量过多;通过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通过教师切实履行好作业指导职责,指导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初中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并及时做好反馈,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作业。“布置作业或批改作业属于学校教育的范畴,所以《意见》要求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不给家长增加额外负担。”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说。

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既可有效解决家长接送难题,同时也可以提供更多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服务内容。不过,当前部分学校的课后服务还存在服务时间偏短、经费保障不到位、吸引力还不够强等问题。

为此,《意见》规定,学校的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初中学校工作日晚上可开设自习班。学校的课后服务还要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既要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还可以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另外,也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等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二、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

“受功利驱使和资本裹挟,为数不少的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尤其是面广量大的无资质培训机构,偏离了公益性办学宗旨,迎合一些不合理的社会需求,无视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应试为导向、以提分为目的,采取抢先学、超纲教、反复练等方式,纷纷面向在校学生特别是义务教育学段学生过度开展升学和考试学科知识培训。这不仅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加剧了全社会教育焦虑感,也一定程度冲击了素质教育、干扰了中小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上海市教科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董圣足说。

针对这些问题,《意见》提出要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要求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对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改为审批制;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要求各地区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类别,明确相应主管部门,分类制定标准、严格审批;《意见》特别明确,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已违规的,要进行清理整治。

三、减轻学生负担根本之策在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减轻学生负担,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做到应教尽教,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只有学校教育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家长才能不给孩子报班参加校外培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钟秉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