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如何有效促进家校合作十篇如何有效促进家校合作十篇

如何有效促进家校合作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47:30

如何有效促进家校合作篇1

一、如何看待评估

人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评估也是如此。如何看待评估,决定了参与评估的工作态度,进而也就决定了评估的工作效果。关于对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认识,可用四个关键词来概括,即“趋势、手段、压力、机遇”。

教学评估作为一种发展趋势,原因至少有两点:一是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本身需要从整体上对教学质量的发展态势进行评价,因而需要一种体系完整、科学合理的评估办法。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取决于教师教学质量(师资水平、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学生学习质量(生源质量、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等)、学校管理质量(办学定位、教学计划、管理制度、办学条件等)的各个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经过系统考察与评估很难给出相对正确的评价与指导意见。二来通过教学评估督促和指导学校提高本科教学水平,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管理高等教育方式的转变,从以行政命令管理为主变为中介评估与专家指导为主,这也是一种行政管理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教学评估作为一种管理手段,评估方法主要是检验三个“符合度”:第一是检验学校的发展目标与两个需要(社会需要,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的符合程度;第二是学校教育资源的配置(包括人、财、物)与学校发展目标的符合程度;第三是学校的教学效果、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的程度。其目的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促进高等学校及其主管部门进一步重视教学工作、特别是本科教学工作,更加理性地办学而不是盲目跟风,加大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合理进行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

教学评估对学校而言构成一种压力,这是不言而喻的,也是备受争议的地方。压力有来自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同类大学之间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外在的压力,同时也有来自学校内部教师、学生、教学管理和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内在压力。压力是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把压力变为建设的动力,变为改革的活力,变为管理的约束力,可以促进学校逐步建立和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压力应用不好也可能出现负作用,甚至出现通过造假来应付评估、缓解压力的情况。但这不是压力的错,就像学校要对学生考试,考试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和检验所学知识,如果有学生不好好学习而只想通过作弊取得考试成绩,那不是考试的错,不能因为有学生作弊就抱怨考试。

教学评估对学校而言也是一种机遇。评估方针强调“评建结合、重在建设”,评估的过程也是建设的过程,大多数被评院校(包括我们自己)都有这样的感受,评估工作大大加快了教学建设的力度和速度,有些平常难以解决的老大难甚至是历史遗留问题(例如对一些私搭乱建房屋的拆迁),都利用迎评促建的机会解决了。评估的结果对学校也是一种非常重要、非常宝贵的无形资产,通过评估可以使学校整体工作和社会知名度再上个新台阶;更重要的是,一批校外教育专家来到学校集中精力为本校工作一段时间(就像一个病人请来了多所医院的高级专家来为病人的健康会诊),是十分难得的机遇,评估专家的评价与建议意见对学校的近期协调和长远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如何组织评估

如果说学校教育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那么,教学评估就要“以学校为主体,以专家为主导”。所谓“以学校为主体”,是指一切评估活动应当以促进学校发展为前提,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每个学校有自己不同的办学历史,不同的办学目标定位,不同的师资、生源、地域、行业背景与条件,决定了他的发展途径必然有所不同,评估应能促进学校有特色地、健康地发展。在评估准备的过程中,有些学校只顾学习别人而忘记了自己,那就本末倒置了。所谓“以专家为主导”,不单纯地是指参与评估的专家个人(虽然个体专家的意见有时很中肯、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以专家群体的意见为指导、以评估指标体系为蓝本,规范和主导学校的办学行为。评估指标体系像教学大纲,评估专家像教师,被评学校像学生,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大纲不能框死了教师和学生,师生也不能无规则地教学,否则都不利于学校和人才的健康、持续发展。

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工作方针,在“以学校为主体,以专家为主导”的原则下,笔者根据评与被评的工作经验认为,学校应当在迎评促建过程中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

第一,要全面、准确地把握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指标中有定量的硬指标,如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教学基本建设数据(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宿舍面积、生均图书数量等)、教学经费投入、体育达标率、就业率等;也有定性的软指标,如学校定位、办学思路、教风学风、思想道德修养等;还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指标,如主教教师(合格率定量,水平定性)、专业(结构布局定量,培养方案定性)、课程(获奖项目、多媒体授课比例和双语教学比例等定量,教学效果定性)、实践教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定量,体系与效果等定性)、管理队伍(结构定量、素质定性)等。学校往往重视定量的指标,而容易忽视定性的指标,但从评估对学校的指导意义而言,软指标不软,硬指标不硬,因为硬指标对不同的学校只有相对合理性,而软指标更能体现学校特质。

第二,要注意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思路、办学传统与特色方面的总结、提炼与升华。日常教学工作中,大家可能更多地忙于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等具体事务,而很少能有机会集中全校之力、全面彻底地审视自己的办学行为,思考问题也大多是中微观层面多于宏观层面,但恰恰是宏观层面的思考决定了顶层设计的优劣。人要做有头脑的人,学校也要做“有头脑”的学校,教学评估是一次极好的引发学校进行深层次思考的机会。学校常有的教学工作会、人才工作会、科技工作会、教代会、党代会等,都有宏观思考的可能,但相对于教学评估这样的全面审视,他们往往都局限或侧重于某一方面的工作,都代替不了教学评估的顶层设计作用。

第三,集中精力办大事,利用以评促建的机会解决重点问题。教学评估要让教师和学生满意,就要实实在在地为教师和学生解决问题,而不只是一味地动员师生投入时间和精力,给教师和学生施压,那只会使教师和学生们感到评估就是找麻烦。事实上,就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而言,再强的学校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建设或投入不足、改革不到位的问题,再弱的高校(只要是已被政府批准设立而允许招生的高校)也都有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保障,有能力解决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利用评估的机会,经过认真地梳理,学校一定可以发现自己在本科教学工作中发展建设上的薄弱环节。学校工作千头万绪,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教学评估就要重点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广大师生与学校同心同德搞评估,才能保证评估的最大受益者是办学的主体――学生。

第四,准备好迎评材料。既然学校要接受评估,就务必要准备好大量评估资料,这是不言而喻的,这不是什么形式主义。企业接受国际质量标准体系iSo9000的认证,也要准备质量手册、质量过程记录等大量材料,这是质量体系健全的物证,否则空谈质量体系是不可信的,对学校的评估道理相通。事实上,教师们申请科研项目、进行科研鉴定、申报科技或教学成果,不都得准备充分的材料吗?不然,人家凭什么在短时间内对你的工作做出正确评价?再者,整理材料的过程,也是学校自己整理工作思路、整合工作措施、凝练工作成果的过程,能够有效地促进学校领导与师生的办学思考与升华,如果整理资料很费劲,那说明有许多事情自己都说不清、道不明,还能经得起别人的、专家的检查与评估吗?所以整理迎评材料是件非常繁琐但很有意义的事,值得大家重视,决不能因为繁琐而松懈、马虎,更不能因有意或无意的疏忽而有任何作假行为。无意的作假,可能是由于不同部门的统计口径不同,会引起数据冲突甚至自相矛盾;有意的作假,更是职业道德所不许,评估必须以诚信为基础。准备评估材料要分级分类,学校一级的整体汇总材料应写入自评报告和校长报告;对各个一级、二级评估指标乃至各个考核点的分析佐证材料,可按指标体系的顺序排列,建立专门的档案盒,作为支撑材料;更多地是反映日常教学工作状态原始记录的背景材料,可放在原属的各相关院系和职能部处,专家需要时逐级调阅。

第五,紧张和谐地迎接评估专家进校考察。所谓紧张,是因为专家进校考察是教学评估的关键阶段,不论对学校还是对专家而言,都是时间紧,任务重,因此必须要做好紧张有序的计划与安排。专家进校后,不仅要查阅大量的评估材料和相关教学文档(如毕业设计、考试试卷等),更要进行走访、座谈、听课、测试等现场考察活动。评估指标体系中的许多考核点,如教学中心地位、师资教学水平、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学生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实践教学效果等,单凭评估材料是无法确认的,只有通过现场考察才能深入了解,只看材料或者只听汇报容易误诊误判,当然也就不可能得到正确的评估结论,专家也很难提出合理中肯的建设意见,评估就失去了意义。为此,学校要周密部署,密切配合专家的工作;学校与专家要和谐相处,专家不能让学校觉得如临大敌,学校也不要让专家觉得如临深渊;学校要为专家工作提供足够的便利条件和服务,专家要设身处地地为学校出谋划策。不要把专家接待工作庸俗地理解为一味讨好专家,事实上,任何一个有教养、讲礼貌的人都会善待他的客人,何况一个高等学府呢?最近,高等教育教学评估部门领导提出要营造“和谐评估”的氛围,笔者十分赞同。

三、如何改进评估

对于下一轮的评估如何改进,笔者根据个人的领会,不揣浅陋,提出如下建议:

如何有效促进家校合作篇2

关键词:健康教育发展学校体育

一、我国学校健康教育的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和人们的关注。如何让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已成为学校体育工作者工作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课程已成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健康教育融入学校教育中将成为一种趋势。健康教育是以促进健康为核心的教育。如何通过教师有效地教与学生有效地学,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掌握健康知识与技能,形成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已成为现如今刻不容缓的问题。基于此,笔者尝试探讨这一问题,以期对发展学校体育事业有事贡献。

二、健康体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应用

1.牢牢树立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把高校学校健康体育的目标定位于健康教育与终身体育相结合,并以此为基点,构建一个理论联系实际,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教学和运动模式,让广大学子在掌握体育锻炼知识,提高运动能力,增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同时,有效的结合自身情况形成一种自觉意识,真正意识到运动的好处与乐趣。

2.改善课程安排,实施多样化教学,切合学生的实际年龄制定与之相符的内容安排,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又提高学校体育的教学质量。高校应大力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更新教学方法,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凸现体育活动特色。课程设置应以开放性、探索性、个体性、前沿性为基点,注重学生健身能力的培养,健体与娱乐相结合,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极状态,注重引导、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习惯。

3.改善体育环境,拓展运动空间。目前许多学生因场地设施不足而放弃锻炼,为缓解这一局面,高校应加大体育器材和场地经费的投入力度、加强体育场地设施的日常开发和提高利用率、加强体育场馆的维护管理以延长使用寿命。高校学校健康体育的健身方法是学生自主进行科学锻炼的指南针,但其成功实施仍受诸多因素影响,如学校健康体育模式怎样科学运作,如何体现学校健康体育教学大纲的连贯性与阶段性,如何提高现有教师的健康教育水平和技能,学生的群体体育活动与个体健身怎样结合,怎样科学考核体育锻炼效果是今后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学术研究和探讨。

三、学校健康教育的实施构想

1.构建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要实现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必须在赋予其独立学科地位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的、系统的课程体系,具体应采取以下措施:

1.1开设独立的健康教育课程,健康教育课是实现健康教育目标的最基本途径。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健康教育有其自身的研究对象、任务、研究方法,有特定的教学内容、规律、教学手段,不同于一般的课程,把体育教学与身心健康相结合,其着眼点在于如何使人们建立和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从而消除或降低危险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学校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所能获得的知识、态度,完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框架,认真梳理和整合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取系统的健康知识。在国外,美国整个教育体系都设有健康教育课程,并有一整套课程设置、配套管理服务。学校健康体育教育不能单单从高校开始,因为健康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形成一个系统、连贯的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健康教育体系。

1.2形成各方面相互配合的综合性健康教育格局除基础型课程外,各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针对性不同的学生人群和特点开展相关专题讲座。学校可成立由心理辅导、卫生、体育和生命科学(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的教师组成健康教育教学组,并把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体系,落实课程的教学和教育工作任务。还可以利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日宣传活动、专题教育等多种形式,组织实施相关活动。在此基础上,还可采纳其他一些可供借鉴的学校健康教育形式,如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各种媒体平台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积极开发教学图文资料、音像制品等教学资源,增强教育的实施效果。

1.3采用健康教育课程与健康促进工作有机结合模式,具体方式是以课程标准为基础。总体而言,健康教育应遵循学校、家庭与社会相结合的原则,既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也要积极开发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通过家长学校、医疗机构、社区活动等多种途径,扩充学校健康教育资源,动员家庭和社会协助学校形成健康教育的合力,从而促使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

2.建设专职与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学校健康教育内容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由原先的单纯生理卫生教育,发展为全面促进身心健康为目标的综合型教育。教师作为健康信息的传播者、健康认知的帮助者、健康行为的指导者,必须先接受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应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列入当地学校师资培训计划以及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计划系列。本人认为,提高体育教师的健康教育能力,是一条实现学校健康教育师资专业化的有效途径。

3.健全学校健康教育综合保障体系,确保学校健康教育的质量。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学校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以进一步发挥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要功能。强化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意识,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加强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促使儿童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均衡膳食行为和日常健康生活方式,已成为预防“不良生活方式疾病”的共识。因此,探索适应新时展需求的学校健康教育方式方法,切实提高学校健康教育效果,将是今后我国教育一项极其重要又刻不容缓的任务。

参考文献

[1]余岚.大学生个性化体质健康促进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2013

[2]周鹏.高校健康体育教育改革探析[J].文教资料,2013.

[3]李红,李继红.健康教育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当代体育科技,2013

[4]储建新.健康体育教育模式对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开封大学学报,2013

如何有效促进家校合作篇3

一、营造学习型团队的氛围,引领教师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学习是教师发展之根本,我们倡导让读书成为习惯、学习是教师一生的精神财富的理念,让教师成为专业化学习者。我校一直致力于学习型学校建设的探索,激发教师个人的学习力,形成新小这一团队的学习力。我们引领教师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读起,每位教师每学期都在自荐和指定的双向结合中扎扎实实地读一本教改理论专著,与教科研同生,与新课程共进。学校自2015年起每学期拨出千元专款用于组内自购学习资料。学校还组织教师成立读书班,将集中与分散学习,自由与组织学习相接合,教师学习成为了习惯。通过营造学习型团队的氛围,吸引教师们主动学习,使大家转变了教育观念,深刻领悟到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发展过程中,使学习的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个性倾向外显为稳定的学习行为系统,学习方式表现为学生知识的获取方法、思维的发展途径。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有赖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调整,研究课堂教学与学习方式,就是研究师生在交往过程中,如何把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拓展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如何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形成较为稳定的学习行为系统,使教学主体和学习主体的发展质量得到保证。

二、以校本教研为依托,打造专业化教师团队,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大面积的课堂教学优化、质量的提高,最重要的标志是使每个教师的课堂教学,与自身相比,与优秀课的标准相比,不断地有所进步,有所提高。因此,要做到这一点,不仅应转变教师教学观念,还必须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技能,以此作为重要的保障条件,认真落实和做好。教师的教学技能,一方面是通过教师参与教学实践,通过教学经验积累转化而来的,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有目的研究和培训才能获得的。对于我校教师教师来说,要使他们不断突破自我,不断提高,尤其重要。因此,我们主要是结合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化素养,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1.建立高水平的教学研究集体为了保证校本研究有序地开展,我们加强学科组、集备组的建设,坚持每周一研制和每日一备制,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坚持选用优秀教师承担教研组、集备组组长之职。各教研组、集备组制订了详实的活动计划,每一项计划都做到人员、内容、组织保障、检查督促四落实,所有的管理者都深入教研组、集备组参与活动。各研究组根据各门课程的性质、任务、特点及要求开展学习方式的研究。由此,促使教学研究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自发走向自觉,由无序走向有序。

2.搭建多层交流的平台在校本研究中,我们注重教师的自觉参与,以此提高教研的实效性。校本教研为我们开创了新的教研培训方式---教师论坛,这种形式的交流受到了大家的欢迎。我们每学期都要有这样的活动,如:《走进新课程》课改教师论坛,参加的教师全部为课改年级教师,他们从探究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体验学习的乐趣;拓宽学习领域,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过程评价等方面畅谈自己在课改实践中的体会遇收获,台上台下互动,气氛热烈,大家在交流中得到提高。如何对六年级学生实施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六年级教师在研究活动中提出的困惑,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开展了《多一把尺子,多一批好学生》的课改大家谈栏目,大家通过自己的学习与实践,探讨了如何更充分的发挥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通过研讨,大家收益非浅,对如何更好的操作对学生的评价具有指导作用。

《我说我的故事》也是我们在校本研究中经常采用的交流方式,大家讲自己教学实践中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以讲故事的形式展示给大家,同时将自己的成功体验或失败的教训、教学中的困惑等等也一起展示给大家,通过大家一起沟通,研讨,解决问题,提高认识,共同商讨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活动有实效,受到教研室的肯定,并参加了我区校本教研研讨展示活动。以上这些研究活动,同时也作为校本培训的一种资源,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培训方式,将教研与培训有机的结合,运用情感体验、互动式研讨、反思总结等多种研究方式,吸引每位教师参与到培训活动中来。

3.在互学互动中共同成长为了营造一支教学技能过硬的教师队伍,我们挖掘优秀教师的潜力,采取以点带面的措施,抓实骨干教师的培养,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组织他们参加相关的理论学习,热情鼓励他们参加在职进修,每学期都会安排学科带头人的教学引路课,帮助他们客观的认识自己,追求不断的提高,鼓励他们深入研究先进的教学艺术,帮助他们总结和提升自身的教学经验,形成个人的教学特色和风格。同时,通过其以身示范、典型引路,引导教师先模仿,后创新,鼓励教师人人成为新小的惟一,积极进行优化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因此发挥骨干的辐射作用,能够带动其他教师积极努力的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每学期内每位教师都要在组内上一节以教学与学习方式的转变为主题的研究课。课后各组进行认真说课与评课,大家通过交流与沟通,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学,积累经验,弥补不足,重新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并付诸于实践。在每位教师上好课的基础上,每个教研组还要推荐教师代表本组参加校内研究课交流。各组所推荐校内研究课都是在大家共同研究探讨的基础上,反复试讲,不断更新,努力使课堂教学更加完善,更加突出体现学习方式改变,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示范课。我们还曾组织了这样的个案研究,请课改年级的教师作展示课,有意识把这几节典型的有代表性课展示在大家面前,教师们听后然在备课组或教研组研讨,解剖麻雀,先由上课教师介绍设计思路,然后,针对上课教师的理论设计和实际上课过程中学生反应进行比较,发现其闪光之处,作为今后教学的范例;找出其中不足,引起为戒。教师参与面广、所讨论问题比较广泛、深入,这是其他研讨形式无法望其项背的。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素质。学习方式的研究是课改实践的重要内容,如何形成学生较为稳定的学习行为系统,使教学主体和学习主体的发展质量得到保证,我们十分重视这一问题。我们不仅在校内开展教研活动,还组织教师参加教学协作片的研讨活动及区内的各学科的研讨活动。我们认为,只有在不断引进、相互启迪、相互借鉴、相互交流中来吸取营养,反思不足,才能真正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我们选出来参加片、区的研讨课多节,这些课都是在教研组教师反复研讨试讲过程中产生的。在设计课案时,教师们深刻理解教材内容,认真思考:如何将每一个知识点的落实与学生学习方式更好呈现有机结合;如何采用先进教学手段、多媒体创设恰如其分情景,引发学生求知欲;如何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充分自主探究,广泛交流合作,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与求知欲望。因此所上的课分别得到片与区里好评,其中李靖老师、沈丽梅、万年华老师的课被评为区第十届青年教师创优课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

4.充分发挥专业的引领作用。在校本教研过程中,教研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营造了教师与教研员平等对话的氛围,引导教师自我反思,自我选择,自我改进,在教学实践中探讨改进教学行为。去年末我校进行了课改实施阶段总结展示,借此机会我们邀请教研员王长义参加校本研究活动,加强教研员与教师之间的彼此沟通,通过听数学教师试讲及评课,征求他对教学过程设计的建议,使教研员了解执教者的已有基础和教学困惑,协助教师做教学行为的自我分析、自我矫正,促使教师学会从自身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同时让更多教师有机会参加听课与评课,并领略教研员在评课中新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大家受益匪浅。因此更多的教师改变了原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把思转为行,努力将新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教学尝试,再创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环境。例如沈丽梅老师在区里上的一节小班英语研讨课,得到区教研员多次指点,同组教师也积极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并再来上一次同类型的课,学生实践听、说的机会更多、面更大、效果更好。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力地促进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学校管理者的引领在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管理这与教师直接、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对话、专题研讨、教学观摩、说课、评课、教学反思、案例分析,在观念的碰撞和交流中达成共识,在实践摸索中找到问题的途径。创设利于专业引领的平台。每天上午第一节课固定时间,教师可以上网阅览,参加各类网站的教研,学习各地的教学经验,加以借鉴,提高自身。

5.强调自我反思,自我成长我们要求教师反思应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就课堂教学而言,既有教学设计过程中的行动前反思,又有教学过程中的行动中反思,还要有教学后的行动后反思反思的主要内容为:教学设计是还切合实际,行之有效;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否解决现实问题;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反思的目的在于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养成教师对自己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性见解,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反思的形式是写教学反思。为了督促教学反思的写作,我们把教学反思的检查作为常规教学检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其中优秀者予以表扬,通过各种途径推广示范;在教学反思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对此进行理论升华,写成教学论文,同时.我们也鼓励教师用记录自己教学中故事和案例分析等的形式来反思自己教学行为。

三、完善教学的常规管理,确保学校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强化责任人制度,校长是教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主管校长是教学工作的直接责任人,教学主任是组织实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三年工程的具体负责人,各任课教师是提高质量的直接实施者.理顺三级管理网络,学校与任课教师签订了教学质量承诺书.实行年级组质量把关,年级组内每位教师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加强教学实践的研究,保证每节课的质量,教导处将加大平时质量监控的力度,作好平时情况的指导与记载,学校将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施情况作为对教师业务能力评价的重要内容,稳步提高平时的教学质量,为了进一步强化教师质量效益的意识,结合我校实际,在学期初制定个人教学工作计划时,开展了教学与学习方式的转变现状调查,引领任课教师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自我剖析、对学生的课上学习需求的调查,班级学生学情的掌握等,从而了解分析课堂教学现状,找出差距,结合班级学生实际,提出了个人服务承诺,并制定了详实的措施,保证落实.为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奠定基础。本着从严、从细、抓实、抓小的原则,我们强化教学常规管理的各项要求与落实.加大对课堂教学的监控力度,实行推门听课制、跟踪听课制,每学期对每位教师至少有两次行政参加的随堂听课,实行听完就评,评完就改,改完再查,对听课不合格者量黄牌,实行专人帮带,跟踪听课,不断提高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益。坚持科研带动教研,促进教与学行为的转变。在课改进程中,科研带动教研,有力地提升了我校广大教师科研意识,提高了他们教学水平和执行新课程能力,也为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了实行全体动员,全员参与,骨干带动,重点突破的策略。如小班化教育实验研究是我校伴随着课改一同实践的。小班化教育改革的核心思想和最终归宿应落实到课堂教学改革。因此,我们注重于小组学习的研究、分层教学研究、学法开放性研究、学科综合教学研究和考试改革的尝试。

如何有效促进家校合作篇4

一、营造“和合共进”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教师发展的土壤和根基。近年来,六中以“融合、和谐、合作”为核心价值取向,致力于“和合共进”(崇尚和谐、合作,携手奋进)的学校文化建设,并物化于校园环境之中,浸润于教师的教育教学、教研、研修行为之中。在教师的专业学习方面,学校着力于推进教师从“群体”走向“团队”。学校创建了以教研组、“影子导师”跟踪对子、校内“青蓝对子”、课题组和“骨干教师工作室”等为基础的正式团队和以教师社团、文化沙龙、学术沙龙等组织形式为载体的非正式团队,并通过“形成——改进与规范——稳固”三个阶段进行团队心理氛围和成员行为的强化、优化、固化。教师们在学校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互信、共识、分享”的氛围,在个人成长中“和合共进”。

二、推行基于统整的有效研修方式

总的来说,教师专业发展最终落脚于学校,植根于课堂,但又不能囿于课堂。学校更应该基于统整,推进有效研修,搭建教师自我更新的平台,促进教师全面成长。学校要从更广阔的视野去引领教师的发展,为教师专业发展铺就路径。

第一,全面推行基于信息技术的网上研修。时间是教师最匮乏的资源,为此,六中自主创建了基于网络的“六中校本研修网”,让校本研修更趋便捷、高效,实现“人人、时时、处处”有效研修。比如,六中“教学评估中心”持续推行的网上观课和后续倡导的网上评课及专题研讨,使得“人人、时时”参与对话,及时反馈、交流、研讨,教师的参与率很高。“校本研修网”的有效使用促进了教师的自我更新和专业发展,促使教师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变。

第二,将学校龙头课题统整为校本研修课程。学校将课题的实施与教师的研修统整起来,将课题变成研修的课程。教师在实践中进行研修,在“做中学”,在研究中成长。“课堂如何转型?”“我们到底该如何有效地教?”是目前教师最需要直面和解决的问题。目前六中实施的“‘以学施教’四环节教学策略的实践与研究”(以学设教、以教导学、分层练习、有效反馈)龙头课题,成了全体教师研修课程的主题和主要内容。教师们全员参与,积极互动,有效对话,并以学科组(教研组)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课程班开展研修。研修的重心从专家式的讲堂和论坛移到教师自己的课堂,教师们在学校“以学施教”四环节教学策略的施行过程中,学会了课堂观察与课后研究。这些研修活动贴近教师的需求,使其在基于课堂实践的“微格研究”和“课例研究”中逐步提高实施有效教学的能力。为了促进每一个教师和教研组的积极参与,学校将重心下移至教研组(备课组),实施“组本研修”。在学校的推动下,广大教师以组为单位进行“网上研修”,如及时进行“网上评课”、“专题研讨”、“课例研究”、教学专题调查分析、视频课例分析、经验分享等集体互动性研修活动。研修活动中体现出了平等参与、共同合作;尊重多元、形式多样;总结经验、建构知识;重视过程、促成变化;依据理论、反思实践的行动原则。全面推行“课例研究”,让教师像优秀的医生成长于“病例分析”中一样,成长于“课例研究”中,并形成一个个基于课堂的“学习共同体”,不让一个教师掉队。其中,学校借助于专家和专家型教师力量,大力推行“同课异构”和“多轮磨课”等方式,加强课前、课后的互助、切磋,有效促进教师在课堂中成长。

第三,推行“以问题为中心”的研修方式。如何能解决教育教学中的新问题、新困惑对一线教师来说至关重要。为了提高教师发现问题的意识,培养教师“始于问题,终于问题”的研究品质,促进教师间多元思维的碰撞与互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学校实施“教学问题会诊”实践体验研修课程。该研修在一定范围的“教师团队”(如“教研组”、“备课组”、同年级不同学科的“年级组”)中展开,让所有在场的教师都投入到“教学问题会诊”之中,引导教师把问题看作学习的资源,把解决问题作为专业发展的契机。在对问题进行合作互动式“会诊”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有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并能够在对话中产生新的思想和认识,丰富个人体验,参与团队对解决问题的决策。“以问题为中心”的研修方式引导教师将“问题”转化为“课题”,在解决“共性问题”的同时也提高自己解决身边“问题”的能力和改变现状的信心。

第四,推行“漂流瓶”式专业分享方式。教育智慧的分享是教师发展的重要源泉,也是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专业知识漂流”在六中已经成为一种专业生活方式,如教学日志漂流、教育教学故事漂流、教学反思记漂流、“我最爱读的书”及读书笔记漂流等。教师们通过“漂流”分享了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智慧,加快了成长。

第五,建立“影子导师”制,强化专业引领。教师最需要的研修方式还包括与专家共同携手,前行在实践的地面上。近年来,学校主动与外部专业力量合作,实现院校际教师教育资源(包括外省市名校及市、区级专家)联盟,实行“友情结对,跟踪指导”的教师培养方式,并逐步将“重点跟踪,全体跟进”的“影子导师”策略在全校推进。目前,六中除了实行走进课堂的“影子导师”制,还有活跃于六中校本研修网的“影子导师”制。导师的专业引领,实现了时时、处处“形影不离”。

第六,推行“小课题”式“校本科研”,促进教师在研究的状态下成长。为了转变教师对教科研“高处不胜寒”的认识,从2010年开始,六中降低了教师科研“规格”,推行了“小课题”管理办法,促进“研”、“修”一体。“小课题”不需要专家评议和学校审批,只要经过教研组共同评审后将方案(备忘书)提交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备案即可。学校引导教师走“从问题到课题”的路径,鼓励围绕学校推行的“以学施教”四环节教学策略,根据自己所教学科自行选题、自行申报、自主研究、自我提高、自成理论。“小课题”可以是“个人课题”,也可以是“集体课题”;可以是“微型课题”,也可以是“小专题课题”。学校鼓励教师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实践性问题,促进专业成长”的校本科研方针,注重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解决来自本校教育教学实践(尤其是课堂教学)中具有价值的“真问题”,同时在问题解决中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如何有效促进家校合作篇5

[关键词]教研组长;引领;校本教研

[中图分类号]G4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28(2008)06-0051-04

校本教研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但认真观察各校的校本教研活动,特别是深入教研组或备课组的活动中,我们也能得到一些“意外收获”。这些都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校本教研到底是什么?校本教研如何才有实效?作为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到底该如何引领校本教研?学校在校本教研中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一、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

1.活动计划不周详

学校的教研组或备课组都会在每学期开学之初制定本学期的计划,绝大多数学校也都进行了检查;但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就会发现这些计划仅仅是工作安排而已,主要是教学进度的安排,没有具体的目标,没有具体的措施,没有可操作性的活动。对于学生学习方面,基本上没有涉及如何引领学生学习,如何在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上进行有效引领和统筹安排。在教育方面尤为欠缺,校本教研基本上没有涉及如何教育学生,好像这只是“班主任的事情”。这些明显暴露出教研组长教育教学理论功底较为欠缺,方法不多,措施不力。他们只是“靠经验吃饭”,这就必然造成校本教研收效甚微。

2.组织管理不得力

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在进行校本教研的时候,普遍是在打“无准备之仗”。首先是传达学校和本年级的一些工作安排,检查本组教师的教案,总结一下上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就是请发言人谈谈自己的教学设计,大家针对这个设计谈谈自己的看法。第三就是由教师提出练习册上哪些习题需要研究,大家一起谈一谈,查查资料。最后就是说说下周的教学进度,大家简单说说就宣布结束。从程序上讲,工作好像做得很不错,但我们认真观察其效果,不禁会问:这样的校本教研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取得了多大成效?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引领作用?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教师到底是如何参与的?对他们的教学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实际上,除了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布置之外,发言人的设计,基本上没人认真听,他们谈自己看法的时候也就随便说说,倒是讨论具体习题的时候还有点收获,有时还会出现活动中“大会小会一起开”的现象。

3.研究问题不突出

校本教研中研究氛围不浓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研究问题不突出,没有具体的研究问题,所以,教师也就只能就事论事,基本上没有深入地思考和研究。到底哪些问题值得在校本教研中研究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对于教师而言,主要有重点如何落实?难点如何突破?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课堂训练如何处理?课后作业如何取舍?对后进生如何辅导?等等;对学生而言,主要是本阶段有哪些学法需要指导?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巩固和复习?如何调控学生的学习心理?等等。因为研究问题不突出,造成大家在进行校本教研活动时漫无边际的谈论,实效不好。

4.检查督促不到位

大家都能认识到对校本教研的检查和督促是保证校本教研质量的重要措施。虽然有不少学校制定了相关的制度来加以约束,但只是走马观花地看看活动是否准时开始,人员是否到齐,是否提前结束,检查一下记载表上的信息是否详实,程序是否合格等,这些能提升校本教研的质量和效率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以,目前学校对校本教研活动的检查督促仍不到位。

5.评价体制不健全

对校本教研的评价,一直是一个难点,多数学校没有评价体系和相关制度,做的好点的就是通过检查,期末总结一下;再好一点的就是简单地评选一下,颁发一个优秀教研组奖状。这些点到为止的做法制约了校本教研的发展,没有达到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而有效促进校本教研发展的目的。特别是在评价体系上没有明确提出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如何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提升校本教研的质量。

对于怎样提升校本教研质量,我校做了很多探索,特别是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提升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通过他们去引领本组的所有教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校本教研的引领

1.科学规划,计划周详

作为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首先要对本学期、本学年、中学三年的整体校本教研进行科学的规划,这就包括理论学习、教学进度、教育科研、教师培养、教学改革、学生学法等方面。组长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确定不同层次班级的教学目标、教学的流程(模式)、学生学法的指导、学生学习习惯的规范等;要根据本组教师的水平与特点,确定理论学习的方向、教育科研的关键、教育教学技能的培训途径、青年教师培养的重点等。这些规划一定要注重科学性,如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应该采取层层递进的原则,青年教师的培养应该从师德和规范开始抓起,教育科研立足于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努力做到“小切口、深研究、大效益”的操作思路。

在整体的规划制定以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学期的工作计划。工作计划绝不仅仅是工作安排,一定要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能力,确定本组工作的重点、难点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操作措施。从工作计划的具体内容而言,主要包括:学生情况分析、教学重点和难点、教育问题的重点和难点、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具体措施、学生学习习惯如何养成、应该指导学生哪些学法、教育科研的重难点和解决办法等,最后才是确定教学进度及每周的中心发言人。组长只有在每学期开学之初就能未雨绸缪,校本教研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2.强化学习,确定方向

学校担任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的一般是有经验的骨干教师,而根据教师成长的规律,这些骨干教师也进入了职业倦怠期,所以要求组长们加强学习,树立强烈的学习意识就显得非常必要。组长根据本组教师的实际,确定好教师师德修养、教育教学、班级管理、教育科研等方面的发展方向,准备好相应的学习材料,在每次校本教研活动时,首先进行共同学习和探讨。这样的引领式学习,可以激发中老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升青年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师德修养。同时通过共同学习,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通过共同研讨,可以建立学术争鸣的氛围。组长们可以广泛收集相关资料信息,如学校下发的《教学参考》、学科专业杂志等。

这些活动的准备和开展都能促使组长们明确校本教研的方向。作为组长,在引领教师学习、反思之前,自己必须先学习,先反思,明确教育教学的重和难点,明确教师专业发展的困难和解决措施,明确引领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手段,明确教育科研的方向和计划等。

3.细化措施,落到实处

作为组长,要解决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教师培养、学生辅导等一系列问题,要细化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如在教学研究上可以采取集体研究与分层研究相结合的模式;课堂训练题和考试题可以采用细目表协作模式;教育科研可以采用个人研究与集体研究相配套的方法;教师培养可以采取“导师、助教”制;学生辅导可以采用“四定”操作程序等。现就这些措施进行简要的阐述。

集体研究与分层研究。因为很多学校一个年级的班级有很多,也分成了几个层次,而教研组长或骨干教师多数都担任了高层次班级的教学工作。他们在校本教研中处于“话语霸权”地位,这样的校本教研对任教低层次班级的教师针对性就不强,甚至还会误导他们,这就要求校本教研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也必须开展分层研究。集体研究主要研究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方法、学生学法、教学进度等年级教学的统一问题,而分层教研是同一层次的教师针对本层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研讨教学目标、教材的处理、作业和训练的取舍等问题。一般来说,校本教研至少要用一半以上的时间进行分层教研,同时在教师安排上也要让不同层次的教师队伍中都要有“领头羊”,让他们对本层次的教学工作负责。

细目表协作模式。课堂训练的效果比学生作业的效果好,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大家广泛的认同,但很多学校所采用的课堂训练题不是随机拼凑就是原题“下载”,质量普遍不高,效果不理想。其原因就是校本教研中不重视,一般就是随便委托一位老师找一套试题就了事。细目表协作模式是要求组长或组内骨干教师作为负责人,先根据确定的训练内容制订课堂训练的双向细目表,然后将出题任务分配给每位教师,让他们根据细目表的要求去选择或编写习题,最后由负责人统一定稿。这样可以提升教师的参与热情,减轻他们的工作量,提高课堂训练题的质量,同时也可以通过训练效果反馈教师出题的水平,提升教师的能力。对于不同层次的班级,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效果很好。

个人研究与集体研究相配套。教育科研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但容易在教育科研中出现“两头热、中间冷”的状况。在校本教研中开展教育科研,组长首先应同大家一起商定本组要开展的课题,同时要求每位教师选择一个小课题。要让教师学会研究,感受研究,喜欢研究,组长就要起到真正的引领作用,要让研究工作制度化,注重研究的过程,应用研究成果,达到“研究即工作,工作即研究”的理想效果。

“导师、助教”制。新老教师结对子是很多学校用来促进教师队伍发展的手段,也是学校培养青年教师的重要途径;但这种培养模式存在严重的“包办婚姻”现象,没有给予教师足够的选择权,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鉴于青年教师绝大多数个性特征比较突出,指导教师和青年教师之间的“代沟”较为明显,教研组长负责下的“导师、助教”制就是一种比较适合的培养模式。首先,学校向全体青年教师公布有资格成为导师的名单,在青年教师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自主选择,在此基础上再让导师进行选择,解决了“包办婚姻”的问题。其次,明确了“导师和助教”的职责和学校的管理办法、考核方式等,学校要求青年教师上课之前应该将教学设计交导师审阅签字以后才能上课,要求青年教师进行“二次备课”制度。第三,让部分教育教学效果不好的青年教师只担任其导师的助教,在业务素质达到学校要求以后才能上讲台。经过这样的改革,许多青年教师都感到:这种形式让他们有了更大的学习自和选择权,效果比较好。同时很多导师也从这个活动中感受了“后生可畏”,“迫使”他们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使得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四定”的学生辅导模式。教师辅导学生时,各教研组或备课组应该做到“定时、定点、定人、定内容”的“四定”辅导工作。每学期开始,组长都应该根据学校和本年级的要求,确定辅导对象,安排好辅导人员和地点,明确辅导的内容,同时对教师的辅导工作进行相关的检查和督促。这样才能提升辅导的实际效果。

4.系统管理,注重帮扶

对校本教研的管理涉及三个方面,即学校、年级和组长,在这三者中,组长最为关键。根据校本教研的特点,组长应该实行“菜单式”管理模式,年级应该采用“插入式”管理模式,学校应该采用“引领式”管理模式,在管理中要注重帮扶,达到和谐共进的目的。

“菜单式”管理模式。在广泛征求教师意见的基础上,组长应该制定每次活动的“预案”,即确定每次活动的程序和大致内容,特别要明确校本教研中要研讨的内容和教师在活动中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提前将教师的活动要求告之每位教师。这样就能改变在校本教研中教师无动于衷,研究问题漫无边际的情况。

“插入式”管理模式。因为对校本教研的细化管理,特别是工作安排还是通过年级进行的,但年级很大程度上局限在了事务性管理的层面,对于校本教研的实际效果知之甚少。为了提高年级对校本教研的管理,可采用“插入式”管理模式,就是年级组织成立校本教研督导组,深入各个组的校本教研活动,了解开展情况和实施效果,并及时将意见反馈到年级组。这个督导组可由本年级的教学骨干和教研组长组成,既可监督,又是学习,形成年级校本教研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引领式”管理模式。对于校本教研而言,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教师和学校的发展,引领校本教研的方向,可以从制度建设和评价方面达到引领的目的。如制定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常规》、《校本教研的考核规定》、《教育科研考核和奖励办法》、《青年教师成长规划》、《教师发展规划》、《优秀教研组考核评选办法》等。学校也可以开展一些具体的活动来促进校本教研的发展,如校本教研的示范和观摩活动、校本教研的研讨活动、优秀教研组长的汇报活动、先进教研组表彰活动等。

5.过程引领,科学评价

因为校本教研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性的工作,所以重视过程比重视结果更为重要。无论是组长、年级组还是学校,都要注意校本教研的过程,注重对过程的监控和引领,同时注重评价,以评价促实效,而在校本教研的评价上要注意科学性。组长的评价应该以鼓励、表扬为主,引领教师的发展;年级应该以奖优罚劣为主,引领各组和谐发展;学校应该以科学考评,树立典型为主,引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过程的引领要以活动为载体,组内可以开展相关的主题研讨活动。让大家就“如何有效开展校本教研”、“如何管理班集体”、“如何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如何进行教育科研”等专题进行研讨,也可以开展优秀教师的经验介绍会、青年教师的成长畅想等主题活动。年级可以利用教师大会、教研组长会、质量分析会等机会通报各组校本教研的开展情况,表彰优秀教研组。同时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和考评细则,达到奖优罚劣的目的。学校在考评教研组时要实行适度的捆绑,如年级的教学成绩捆绑到年级的每位教师,各学科的成绩捆绑到该学科的每位教师。同时实行民主测评,科任教师由学生进行测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由组员测评,年级领导由年级教师测评等,并将测评结果作为考核的依据之一。在考评的基础上,学校应该树立校本教研的先进典型,开展一系列的相关活动,引领校本教研蓬勃发展。

校本教研的关键在于“研”,组长在校本教研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年级和学校的引领必不可少。要让校本教研真正起到促进教师和学校的发展,只有在校本教研活动中下实招,才能见实效。

参考文献

[1]李一文.何为校本教研[J].宁夏教育,2005(4).

[2]李敏.校本教研的现状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5).

[3]何灿华.校本教研究竟难在哪里[J].课程・教材・教法,2005(2).

[4]郭敏嘉.备课组建设的实践与反思[J].江苏教育研究,2006(12).

如何有效促进家校合作篇6

教育部王湛副部长曾强调:“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将有利于创设教师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切磋、互相交流的学校文化,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型组织。”组建这样的学习型组织离不开教师问的合作,但现实校本教研中的教师合作不尽人意:

1.教师对“教师是研究者、合作者”的主观认识不到位,这是根源问题。对“校本教研到底是什么,研究什么,怎么做”不很理解,消极应付、被动接受。一些年轻教师对参加校本研究的信心不足,有怕失败、怕出丑的心态,不愿作“靶子”,一些老资格教师不愿再努力,于是他们对观摩听课存在排斥心理,没有积极的心态参加校本教研,认为与己无关,不愿参加合作。

2.有些学校组织全校性教研活动困难,常把任务分到各年级组或教研组,由年级组或教研组自行安排。这样,活动变成了拉家常或组长等个别教师唱独角戏,教研效果差。

3.合作群体内,一些教师人际关系紧张,无法进行心对心的沟通,更谈不上有效合作。

4.部分水平相当的教师存在竞争本是好事,但合作动机不诚,有所顾虑,怕给竞争对象提供合作的资源,给他服务后,他超过自己,自己得不到好处,所以不愿去真心合作。

二、促使教师有效合作的思考

《学记》中“独学则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一句,说明人们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切磋的重要性。同样,校本教研中的教师合作是个体获取教改信息、产生教育灵感的巨大源泉。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者,应该为教师搭建平台,营造良好的能促进教师合作的氛围,使教师在合作中相互取长补短、博采众长,在合作中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

(一)认识有效合作的必要性

校本教研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姿态对待教学中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教师个体的智慧有限,需要汲取他人经验为我所用,需要利用他山之石去攻玉,需要学会共享资源,以减轻自己的精力负担。遇到难题时,把问题抛出与他人交流探讨,得到组织的支持,同伴的互助,专家的帮助,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可见,教师合作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教育观念。

萧伯纳说过:“两个人在一起交换苹果,与两个人在一起交换思想完全不一样,两个人交换了苹果,每个人手上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两个人交换了思想,每个人就同时有两个人的思想。”校本教研首先要转变教师的观念,明确教师不应是孤独的,而是一个合作性群体中的一员,是一名合作的主角。合作的伙伴是多元的,可以是同年级同学科的伙伴,也可以是不同年级同学科的伙伴,还可以是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伙伴。合作的最好形式是思维碰撞,结果是收获多种思想。要让教师明确,教师间的有效合作是校本研究的需要,真正认识到有效合作的重要性,从而付之实践,主动参加合作活动。

(二)创设有效合作的新环境

校本教研成功的关键是创设“理解、欣赏、合作、支持”的校园生态文化氛围,建立合作共享制。学校要把这种制度长期坚持下去,使校本教研扎实有效地开展。

1.活动定时间、定地点、定数量,与考核挂钩。如年级组集体备课两周一次,语文双周,数学单周,安排两节课的时间进行;每学年每人上公开课至少一节。

2.建立校园网站,提供网络教研平台。利用校园网站,开辟“研究性学习”、“论文交流”、“教学论坛”等栏目,建立QQ群(可以不用实名),向网站上传自己的精品教案、课件,实现资源共享:组织话题大讨论。如评课座谈时,碍于面子,一般情况是只讲优点,不提缺点,而,在网络上,特别是针对评价教师需要研讨改正的问题,因为不是实名,就可以避免面对面交谈的尴尬。

3.教师合作搞课题研究,共同分享研究成果。

4.办学校教研刊物,刊出活动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评课稿、论文、案例等。

5.“请进来,走出去”。请专家、名师来校指导,派教师外出培训进修,与专家、名师直面交流:组织开展教研活动,提供校际合作交流的机会。

(三)促使有效合作的策略

在校本教研过程中,如何让教师主动地进行合作,我们采用以下策略:

1.师徒结对

建立骨干教师与专家进行师徒捆绑式的合作机制,任务式的一对一合作交流,遇到问题及时向专家请教。因为是任务式的,专家必须完成任务,有专家面对面的点拨,这样的合作肯定是有效的。接着建立骨干教师与一般教师的师徒关系,阶梯式一级一级传递帮扶。

2.同伴互助

如果说师徒捆绑式的合作是任务式的话,那么同伴互助的合作方式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愿的原则。同伴间如果存在着一种“共同愿景”,即具有共同目标指向的愿望,以及个人具有实现这一共同目标的可能性,由此便产生强烈的合作需要。比如教师期望自身专业上有所发展,想了解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毛病,有愿望改正,虽然可用摄像机现场拍摄,再课后观看反思,但总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同伴互助可以解决此问题,可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堂性质、课堂文化这四个维度进行课堂观察,记录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任务布置的有效性、如何突破难点、教师的讲解行为等等,再进行分析。今天我帮你,明天你帮我,合作评价分析,因为关系不错,会以诚待人,实话实说,使了解者明确优缺点,达到彼此需要的期望。

3.组际竞争

竞赛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兴奋剂,是快速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为促使教师进行有效合作,学校可安排一系列易操作可行的、讲究全员参与的、对教师有所获的团体竞赛活动。竞赛的各项活动累计积分,到学期结束时根据积分的高低评出优胜组,学校发给一定数额的奖金作为奖励。

(四)构建相应的激励机制

如何有效促进家校合作篇7

《中国教师》:张主任,您好!校本教研,顾名思义,即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是指学校层面的教学研究活动。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近十年来是如何在省级层面推动学校的校本教研的呢?

张丰:在人们的通常理解中,校本教研就是学校层面的教研活动,是发生在学校的,由学校自主组织的教研活动,所以出现将“校本教研”与“区域教研”相对立起来的说法。但我不赞成这一观点。

“校本”的真正含义应该是以学校为本,立足于本校,以本校实际为出发点,以本校教师为主体,为了解决自己学校中存在的问题……它的本质并不是场所的转移,而是机制的转变。譬如一位专家莅临某校作一报告,如果他的话题没有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即便讲得再精彩,即便发生在学校中,也不应属于校本教研活动。“校本”的意义不仅仅是研究内容指向自身实践中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利用“校本”的机制,让基层教师真正成为研修的主体。

浙江省与全国各地一样,也是在新世纪课程改革之初,在“全国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的带动下,开始区域推进校本教研工作的。十多年来,浙江坚持校本研修的工作载体,从2004年启动“创建校本教研示范学校”活动,到2007年组织“区域推进校本教研协作研究”项目,2008年开展“学校教学管理改进行动”,2010年探索和推广“实践研修”模式,努力引导学校教学管理从“控制性管理”走向“指导性管理”,倡导以理解和落实教学常规为校本研修的重点内容,努力推广教研策划方法,开展面向真实任务的、以体验和反思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实践研修”。

在省教研室的带动下,那几年,全省教研系统都把改进教研工作与教学管理,促进基层学校开展有效教研作为区域教研的工作重点,特别是温州、台州、嘉兴等校本教研项目基地,其卓有成效的工作一直影响至今。

在提出“校本教研”后不久,项目总负责人、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长顾泠沅教授改以“校本研修”作为实践的关键词。这一改换的意义是深远的。研修结合,以研促修。这更为准确地揭示了教师研究与专业成长的关系。虽然浙江校本教研工作的研究与推进是教研系统主导的,但因为三分之一的基层教研机构与当地教师进修培训机构是合一的,在基层的实践中,研与修自然地结合了。省教育厅主管教师培训工作的领导也越来越认同校本研修工作的价值,将校本研修纳入到浙江者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规划之中。

《中国教师》:那么浙江的校本研修工作主要有哪些特色?

张丰:浙江校本研修工作的典型成果很多,像课堂观察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学校教学管理的研究与指导、教研活动策划,触及教师研修机制的“实践研修”模式、教师研修管理的改进、多样化的校际教研合作等等。主要特色在两大方面:

一是积极发挥学校教学管理的指导功能,在校本研修与学校教学管理间建立起机制性的联系,学校教学管理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回归。把开展旨在理解和落实教学常规的校本研修作为改进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省教研室研制的《学校教学管理指南》,把教师研修活动的组织策划与有效教学及教学常规的研究结合起来,作为广大教师的研修纲领。

二是最早提出“教研活动策划”,形成以教学实践为核心的、指向教师执教能力、真正体现教师主体性的“实践研修”模式,明确了“培训”与“研修”的机制区别,为教师教育领域课程建设提供新范式。

《中国教师》:您认为有效的校本研修需要怎样的基本条件?目前影响校本研修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张丰:如果要说条件,一是有进取心的团队,二是促进教师探索与分享的机制。今天的教师的工作负担是很重的。劳作的负担并不是问题的核心,“压力山大”在渐渐耗蚀教师的进取精神。开展有效的校本研修首先要有有愿望的人,当然这要分骨干和伙伴。不过,如果教师有愿望,但学校的工作要求没有倡导或给教师实践的机会,校本研修也可能是空手论道;如果教师的考核评价依然强调横向比较,那“竞争有余,合作不够”的环境,也会给校本研修以消极的“信号”。

校本研修活动是否有效,一看方向是否正确,研究指向的是否是一个真问题,是否尊重规律地寻求问题;二看教师能否有真实的参与,只有真实参与,才有思考与行动;三看是否重视活动的生成,虽然预设是必要的,但预设要为生成服务;四看是否在促进“研”向“修”的转化,是否对参与者产生深刻的持续意义的影响。

《中国教师》:大家都说学校要以科研兴校,以教科研促进学校内涵发展、质量提升。那么校本研修如何与学校科研整合呢?可作为一体吗?

张丰:其实,我们所主张的校本研修已经包含了人们常说的学校科研,也包含了教师的进修培训。它是站在学校教学业务工作的全局,对这些具体工作的整合。

与高校不同,在中小学不宜提“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研究不是目的,推动教师研究的真正意义是让大家能够以研究的方式来改进教育教学,在研究中实现专业发展。我们倡导“教与研的相融”,“研与修的结合”。“研”是途径,“修”是成效,“教”是主阵地。研究是教师们改进教育教学的方法武器,而非独立于工作之外的另一工作任务。

所以,在浙江省的实践中,没有有意去提整合,实践中已自然彼此结合。只要教师在完成工作的同时,不忘思考工作的策略,不忘讨论此中的道理,便可以认可这些朴朴素素的活动是一种研究。校本研修就是要将这些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的研究团结起来,积极促进这些思考与行动成为教育发展的“生产力”。

《中国教师》:在提升教师的校本研修能力方面,浙江省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张丰:浙江省校本研修工作的进步,主要还是基层需要和努力的成果。当我们提出的主张与基层的需求产生契合时,基层的力量便是无穷的。从省里来说,我们从2005年起,连续举办了六届省级校本教研工作研讨会,并组织过一次校本教研骨干培训。每一次大会都是承前启后的“台阶”。不过,最重要的提升,是通过“区域推进校本教研协作研究项目”,将推动的策源下沉到基层。市、县层面组织的有关学习不计其数。真正的提高,并不一定发生在大会的会场,而可能在教师的工作现场,条件是这位教师已经理解了校本研修的“灵魂”。

《中国教师》:在接下来的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您认为校本研修的重心应该放在何处?

张丰: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校本研修在教学研究的技术方面已有突破,如何以此转变教师的学习方式,将是我们的坚持。

不过,在前些年旨在理解并落实教学常规、提升教师执教能力的努力后,我们认为,今后研究的方向还是要继续紧密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配合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重点的课堂教学改革。所以,在2012年的浙江省第六届校本研修工作研讨会上,我们确定以“研究学生:校本研修的新聚焦”为主题,基层响应热烈。如何研究学情?如何基于学情,促进学习?很多学校已经开展了许多实践。

巧得是,前些天我也向顾泠沅教授请教过您刚才的问题。顾教授强调了教师学科素养问题的研修。当然这并不是本体性知识的知与会,而是如何促进教师对学科本质的理解,才能促进学生更为有效的学习。从关注显化的教学行为,到关注教师内在的学养,也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校本研修的方向。

《中国教师》:对于国家层面的校本研修推进工作,您有何建议?

张丰:我们十分怀念当年的全国校本教研项目大会,从2003年12月到2007年5月,四届大会团结凝聚了包括教研系统、高校课程中心等方面的志愿者,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视野,极大地推动了新课程的实践。

如何有效促进家校合作篇8

一、课题统领,覆盖村小,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

我校紧紧围绕《高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学科教学模式环节有效性》这两项主导课题,通过蹲点教研、跟踪调研等形式,深入村小,深入教学一线,积极查找问题,针对目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方式单一、教师教法不够灵活、引导能力不强的共性问题,确定了我镇“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培养的研究”和“教师课堂中如何有效引导的实验研究”两项课题。学校的业务领导和各个学科骨干教师都围绕总课题和各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结合各学科模式,分别确定了自己的子课题,比如,语文学科确定的《语文教学中学生有效默读的研究》、数学学科确定的《信息技术在课堂中有效应用的研究》、科学学科确定的《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培养的研究》等。各村小教师根据本校教学实际分别确定了“小班化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培养的研究”等校本小课题,做到了课题研究全覆盖。目前全镇上下人人有课题,人人研究问题,形成了浓厚的研究氛围。

二、板块推进,解决问题,提高教师专业化能力

我们对校本问题进一步梳理,把它定为一般性问题、共性问题和难点问题三个板块,列出研培问题清单,采取教学视导、片区教研和名师专家典型引领三种方式,进一步整合研培力量集中攻克,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1.以教学视导来解决一般性问题

每学期开学第二周,中心校业务领导对各村小进行教学视导,每个村小半天时间,随机听课、说课、评课后,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在帮助教师解决在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上,并由业务领导作总结培训。比如,在松柏小学的视导中,针对教师提出的“如何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视导组总结出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开展活动激发兴趣、课件使用激发兴趣这样三条务实管用的经验,就这样,我们边研究、边总结,把一些村小教师的困惑都处理在萌芽状态,我想,一所学校“只有用研究接地气,用学习笼人心”才是硬道理。

2.通过片区活动来解决共性问题

对于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之间不能够理解消化的,我们将问题提升为主题,通过片区教研的方式来解决。我们把全镇村小按地域划分成3个片区,每次片区活动前,我们把本次活动主题、讲课人、讲课内容、活动要求发到教师备课群中,让片区学校校长和教师明确本次活动的目的和自己的任务。课后所有与会人员围绕主题进行研讨交流,业务校长结合活动主题做专题培训。通过这样的形式,既有效解答了教师的困惑,又解决了村小教师出外听课少、学习机会少的问题,使村小教师真正有所触动,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3.通过名师专家引领来突破难点问题

首先我们通过教学视导、片区教研和各校讲三课中发现的优秀村小教师,在全镇教师集体备课时以示范课的形式做典型引领,深入解决难点问题。其次对于一些我们中心校拿捏不准的问题,我们通过邀请进修教研员进行专题讲座的形式来帮助指导解决。

依托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校的科研、教研和培训三者不再是孤立的三条线,而是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做到研中有培,以培促研,学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三、建立制度,加强管理,落实研培的长效机制

为使研培活动落到实处,切实增强研培效果,我们不断总结研培一体化好的做法,研究制定了31种管理制度,形成了《华家小学研培管理制度集》,用制度去规范,用管理去提高,使我们的研培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我们重点抓好了三种制度的落实。

1.落实常规管理制度

在常规管理上,我们倡导“十字方针”,要求教师:备课要“深”,上课要“实”,作业要“精”,教学要“活”,手段要“新”,活动要“勤”,考核要“严”,辅导要“细”,负担要“轻”,质量要“高”。要求所有教师贯彻实施。

2.落实校本培训制度

在本学期业务领导和骨干教师分别针对教师存在的共性问题做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高效课堂22条》《课堂提问技巧》《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的专题培训8次,有针对性地解答教师的疑难困惑。

如何有效促进家校合作篇9

1.教师主动发展意识与学校工作规划如何实现统一

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的引领,学校的发展,需要教师的支撑。但在现实中,部分教师缺少主动发展意识,在各种培训尤其是在校本培训中存在敷衍了事的现象。校本培训,成了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一厢情愿,甚至被少数教师认为是在为繁忙的教学工作添乱。如何让教师的自我发展意愿与学校部门工作规划步调一致,是学校主动发展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2.教师自身发展需求与学生发展需要如何实现统一

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但部分教师把专业发展完全等同于个人职称晋升,认为已经获得了高级职称或者认为自己没有希望晋升高级职称,就没有进行学习和专业发展的必要和动力了。因此,如何调动各层次尤其是高级教师的专业发展愿望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是学校教研部门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3.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教育工作需要如何实现统一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教师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和素养,还需要教师系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知识,更好地了解教育对象把握教育规律,甚至需要教师博览群书,广泛涉猎,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但部分教师认为只要具备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会做题目就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部分教师知识面不宽视野不阔,往往不能胜任教学工作。因此,如何促进教师进行多元化的学习,是学校教科研部门必须要妥善思考缜密规划的课题。

4.校本培训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培训如何实现协调统一

每学期,教研室都要开展各学科各年级的教研活动,并且上级教育科研部门开展的教研活动,教师们一般都有更高的热情,因为开设公开课或讲座等,可以获得一份有分量的证书,在今后职称晋升和优秀教师评选中获得加分,而校本培训却缺乏这样的吸引力。如何使校本培训活动与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不重复却能起到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同时如何提高校本培训活动的吸引力,是学校教科研工作必须着重解决的问题。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1.问卷调查,了解需求

为了增强校本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提高培训实效,溧阳市戴埠高级中学面向全体教师针对你对校本培训对自身专业发展价值的认识,你对我校开展的校本培训效果的评价,你最需要的培训内容,你对校本培训方式的建议。m行了培训需求与建议的问卷调查。从问卷调查的总结分析中,可以看到绝大部分教师渴望学校有更高质量的校本培训,希望自己所在的单位有浓厚的学习研究氛围,但对校本培训的内容方式有更高的期望,他们希望校本培训要更加系统序列化,希望能听到更多资深专家学者或名教师的讲座和经验交流,希望培训的形式更加活泼多样。

2.工作交流,共商对策

在进行问卷调查和总结分析基础上,学校召开了备课组长、教研组长及部分教师代表组成的校本培训分析座谈会,座谈会上通报了问卷调查分析报告,并听取了各位组长对校本培训的建议。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了教师自主学习与行政考核促进、同伴互助与学习型团队建设、校内优秀教师经验分享与校外专家理论引领相结合的校本培训思路。

3.形成制度,健全机制

为了更好地规范各项校本培训与教研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学校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的校本培训制度。如:在绩效考核中突出了教师专业发展量化考核,将教师自主学习成果(每月教学反思、听课评选、理论学习心得等)、研究课开设、课题研究开展、论文撰写等纳入考核之中;建立行政和教研组长推门听课制度,每周行政和教研组长进行随机推门听课,听课后与教师进行双向交流,并采取跟进听课的方式督促教师能不断改进和优化课堂教学。建立每周半天的校本教研制度,每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开展学科组教研活动,要求教研组制定教研活动专项计划方案,开展理论学习、沙龙研讨、研究课及评课交流、组内竞赛等多种活动;建立课题研究过程性管理考核机制,每学期要求课题组以ppt的形式汇报一学期开展的研究活动内容和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在课题研究中存在哪些困惑,以此推动课题组扎扎实实开展研究活动,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4.主动发展,行政促动

教师的专业发展根本上取决于教师自身发展的强烈意愿,当然也离不开行政的鞭策与激励。学校教研部门指导广大中青年教师制定了三年自主发展规划,量化自己专业发展中取得的成就,并制定发展目标,明确未来三年努力方向。每一年对教师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考核。具体操作环节,对每位教师提出以下要求:每学期撰写至少一份教学反思、听课评析,并按月进行检查评比,纳入教师业务常规考核;积极认真参加各种培训学习,做学习笔记,回校后撰写培训心得体会,在校内网上交流,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的教师回校后必须面向教研组或全校教师做学习体会交流报告;每周必须至少听其他老师一节课,并认真撰写听课评析上传校内网交流;学校行政和教研组长也随机对所有教师进行推门听课,根据听课情况作出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并采取跟进听课的方式,促使教师在认真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下,不断改进课堂教师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5.分层促进,全面发展

(1)面向上岗三年内的新教师实施青蓝工程。除签订师徒协议外,更从教学过程中提出要求,如师徒间的听课要求、青年教师的备课要求、青年教师的上课要求等。学校综合各类优秀教师资源,建立“师傅库”,让青年教师在师傅库中寻找指导教师,发挥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学校制定《戴埠高级中学师徒考核办法》,每学期组织师徒结对的考核,把师徒结对的常规考核、师徒教师的成绩、教科研等都纳入考核中,对优秀师徒给予奖励和鼓励,促进青年教师的发展和师傅教师的示范作用。

(2)面向教龄3年以上的广大中青年教师组建中青年教师发展学校。根据教师个人申请,学校部门审核,组建了学校中青年教师发展学校。举行了开班仪式,邀请优秀教师代表做发展历程报告,学校领导致辞激励广大中青年教师咬定目标踏实前行超越自我。发展学校定期邀请校内优秀教师代表做工作和学习经验交流,并组织确定明确主题的沙龙研讨活动,通过活动促使广大中青年教师提升理论素养,总结经验并进行适度的理论升华,努力做到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相向而行和相互促进。学校每年组织中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从理论考试到说课到上课评比,有效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能力。

(3)面向高级教师和优秀教师实施名师培养工程。针对教学经验丰富并取得中高级职称的优秀教师,学校实施了名师培养工程,制定了名师培养规划,明确了培养对象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教师本人也制定了发展规划,努力向溧阳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常州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特级教师后备人才,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方向发展。学校对照各类优秀教师评选条件,对培养对象在、课题研究、示范课开设、基本功竞赛获奖等各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在省级培训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学校还定期派出优秀教师代表到各地名校参观学习,汲取其他学校优秀教师的宝贵经验,加速自身快速成长。

6.拓宽领域,多元共进

教师所需要的知识是多方面的,校本培训的内容也应该是多方面的。首先,需要的是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这主要是通过集体备课活动解决,学校要求各位教师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先独立备课,然后组内讨论进行集体备课形成教学案,然后由先上课教师根据上课中出现的问题指导其他教师进行第二次备课。每年教务处组织青年教师参加高考模拟考试,促进他们提高解题能力及本学科相关的专业知识,高考后组织青年教师进行高考试题评析,以此来指导日常教学特别是下一年的高考复习工作。

教研部门督促教师利用工作之余时间阅读教育杂志,撰写理论学习心得,组织校内学术讲座,进行教学理论考试,组织各类教学竞赛,在提升教师理论素养的同时,锻炼教师的综合素养。

7.校内校外,相得益彰

在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做好立足校内的校本培训的基础上,学校还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吸收校外的资源做好教师培训工作。邀请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请教师发展中心各学科教研员和兄弟学校优秀教师来校作专题讲座或者进行教育教学业务指导等。学校邀请了知名教育专家学者来校给老师和学生做讲座,丰富师生的视野。如中科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吴云东先生来校讲学,教育学家作文专家姚卫伟老师为语文教师做作文教学指导,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朱木兰教授来我校做讲座,郑州中原基础教育研究院院长,“教育中国”演讲团长邹越来我校给师生做“让生命充满爱”主题演讲。邀请了“成为学习者”培训团队来给全体教师做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定期与周边学校如溧阳中学、光华中学、南渡中学、宜兴张渚中学等开展校际间教学研讨。每学年面向常州市相关高中学校开设校际公开课,邀请兄弟学校领导专家来我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交流与指导。通过派教师外出进修、培训、参加名师工作室、到兄弟学校去学习经验等各种方式,为教师了解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提高专业能力创造条件。

三、取得的主要成果

1.形成主题化、系列化、多元化校本培训体系

第一个系列以活动为中心,分三个层实面施常规研训。第一层面:学校教务处、教科室两部门协同规划每学年、每学期以及每月的校本研训主题,和结合市级学科竞赛组织校级的跨学科竞赛活动,如教育教学理论测试、主题答辩、上岗三年内教师赛课、青年教师说课竞赛、青年教师解题能力竞赛等。第二层面:各教研组依照学校校本研训的总体规划,制定一学期的每周教研活动计划,围绕阶段性主题,组织开展理论学习、沙龙研讨、研究课及评课交流、组内竞赛等活动。第三层面:教师参照学校规划及教研组计划,自主进行相关主题的理论学习,教学反思和教学交流等。

第二系列以梯度为中心,分三个维度组织培训。第一维度:教科室为主导、教务处协助,成立青年教师发展学校,总体规划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第二维度:以“青蓝工程”师徒结对为纽带,充分发挥学校优秀教师资源,传、帮、带,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建立师徒考评制度,督促师徒二人共同成长。第三维度:名师培训计划,以各级各类优秀教师培养为目标,系列化搭建成长平台。

2.打造课堂教学特色,构建“三生”课堂模式

通过系列化、主题化的校本培训活动,紧紧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扎实进行“生本、生活、生态”课堂教学的探究,大力打造高效课堂。学校围绕新课改,扎根课堂教学,结合学校的教学实际推出了具有学校课堂教学特色的“生本、生活、生态”课堂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指导学生在互动中自主学习。

3.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提升课堂教学品位

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核心,通过主题化、多元化的培训活动,教师获得“开眼”看教育的机会,适应新常态,改变新思维,不墨守成规,始终保持求变求新的心态和状态,在了解最新教育动态、学习最新教学理论的同时,反思自身教学实践,在专家的引领与帮助下,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并不断改善教学设计,从而达到提升课堂教学品位。

4.初步形成学校评判一节好课指标体系

课前教师学生的准备状况。教师功夫和功力体现的第一个节点,课前的活动情况、材料的前期准备状况可以反映出老师教育管理的强度。

材料准备的适切情况。最适切的就是最好的,这既要看内容,也要看基础,更要看对象。

教师课堂的设计组织情况。设计组织是教师二次备课的充分体现,准备的充分,上课自信足,课堂收放自如,学生现场的不同表现、偶况等教师会游刃有余。组织情况更是体现老师管理能力得强弱、主导地位的把握等。

主要内容的剖析传授情况。这是一节课最重要的观察点。从这一观察点可以看出教师对重要内容的理解分析(自身学科素养的体现),如何恰如其分的“传”给学生,特别是通性通法的“传授”、基本审题破题的途径和方法的“传授”做到的程度(教师“讲授”的素养),进而看学生自我“学”的能力有没有提升,学习的素养有没有得到提高。

学生课堂互动参与情况。学校“三生”课堂观念的核心指标“生本”要素的体现,“一切为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的具体落实。

教师教育教学基本素养情况。书写、声音、语言、板书设计、仪态、交流包括情感体现等都是教好书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5.师生多元发展,共同提升核心素养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9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15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30人,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师60人。现有常州市级四类优秀教师18人,溧阳市级四类优秀教师43人,优秀教师群体基本形成。

近年来,共80人次开设市级观摩课或讲座,都广受同行好评;共有4人次主持江苏省级课题研究,主持溧阳市级以上课题27项,教师积极参与到各级各类课题研究中去,或获奖有200多篇次。

在各级类的学生竞赛活动中,获奖层次高、等第高。江苏省中学生作文竞赛2人次获现场作文决赛一等奖,在常州市首届与第二届创新实验设计比赛中2次获一等奖,在常州市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连续两年获一等奖,在江苏省第二十四届“金钥匙”科技竞赛中有6位同学获奖,有近10人次在“江苏省理化生奥赛”获奖,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40人次获一等奖。

6.深化学校教育特色,促使可持续发展

以创新校本培训方式为抓手,学校进一步强化了“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借助校本培训,充分发挥校本培训规范、引导、拓展等作用,深化学校办学特色,使得学校特色化办学之路更加明朗,获得持续性发展。

如何有效促进家校合作篇10

“学生座位表”的原始材料,即姓名、性别、学号、联系电话等,可由班主任提供,或者以学校教务部门的注册登记为准,体育教师将收集来的学生信息按不同班级进行分类整理,按需分配,构建适合课堂教学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表格式”评价体系,并付诸于实践中。

二、“学生座位表”的内容

“学生座位表”主要采用表格式和描述式相结合的形式,将学生信息进行有机整合,主要分为家校联系表、项目达成表、技能测试表和综合评定表四大类。评价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以学生自我评价、小组合作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参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让学生在不同的层面上得到等同的评价与心理需求。

(一)建立家校联系,做到齐抓共管

完善的家校联系及合作关系能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促进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信息交流,能够优化学校教育的环境等。基于此,体育教师可将“学生座位表”进行添加设置,形成属于自己的一份家校联系表,见表1。

表1__________班家校联系表

(二)定量评价内容

1.根据初中段学生(水平四)学年学习计划和国家体质健康测试项目,设计评价表格,见表格2。

表2__________班技能测试表

2.根据初中段学生(水平四)学年学习项目,表2数据评定,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形成各运动项目“达人”,并组建其智囊团成员,共同促进和提高该项目的发展。

(三)定性评价内容

描述性评价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德育角度来讲,一个微笑、一句肯定的话语,能够给学生带来无比的幸福感受;回归到体育教学中来,学科特点决定了我们的教学评价体系必须由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这样才能使得我们的评价体系更加准确完善。描述性评价更弥补了一些运动项目难以量化评定的不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体育学科给他们带来的幸福体验与快乐感受。

依据体育新课程标准五维健康观和常用“三维”目标,教师可设定积极参与奖、健康体魄奖、技能达人奖和友伴合作奖等,让学生在自评环节进行有效选择,可采用等级评定形式,比如,优秀、良好、一般等。以初中段体育课程设置为例,每月四周,每周三节课,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及时准确地反馈给学生。

“优势与不足”一栏,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综合评定,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述性评价,总结的同时可以写出自己的努力目标或者一句激励性话语等。见表3。

表3__________同学综合评定表

(说明:此表结合学生所学项目制订若干奖项,奖项可动态变化,意为评定其综合表现。)

三、“学生座位表”应用反思

“学生座位表”不仅是自己所教班级的学生名片,起到了相互熟识的作用,更是一张家校联系卡,拉近了家校、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同时更能发挥体育教育教学有的评价功能。此外,还反映出当下的体育课堂评价模式应多元化,“学生座位表”的构建与应用,还能促成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观的转变,注重以人为本,保持与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等。我在构建与应用“学生座位表”时,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给实践推广带来不小的困难。

(一)“学生座位表”灵而不活,普及面不广

“学生座位表”虽然有多变、可操作性强等诸多优点,但是据我了解,其应用面并不宽广。“学生座位表”这一表格式实践模式虽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还只是局限于班主任和文化课教师在使用,很多体育教师还仅停留在“体育项目测试表”一表沿用到底的局面,这也是目前部分体育教师对教学单一评价的表现。我虽根据自己的实践教学制定出了一些可操作的表格,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如何让“学生座位表”花样更多、如何设计表格与内容、如何运用、何时运用,都给其推广与应用带来很多现实性挑战。

(二)“学生座位表”考验教师的表格制作能力

“学生座位表”的形成与构建主要以表格形式呈现,这就需要实践者具有一定的表格制作能力。表格制作是教师信息技术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教师新的技能应运而生,比如,收集、处理表格的能力、信息技术服务教学的能力等。为适应社会发展和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广大教师也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这些新技能是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来主动获取并提高的。

(三)“学生座位表”在课堂教学评价机制中的功效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