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心理的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4:24

治疗心理的方法篇1

1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是目前最有影响力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方法之一,)‘一泛应用于多种精神障碍的治疗,包括抑郁和焦虑。顾名思义,认知行为疗法包含“认知”和“行为”两种成分。认知疗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改变患者对自身疼痛的负面认识,增强其自信和自我控制感。而行为疗法的依据是: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因此可以通过一些操作方法来消退、抑制、改变和替代原来的不良行为。认知行为疗法是两者的结合,重点在于改变患者的信仰、期望和应对能力。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帮助患者及家属了解可能加剧疼痛的环境因素并且指导他们改变这些因素(如调节生活方式,包括饮食、睡眠和运动)。医生可以指导患者如何使用特殊的认知方式控制疼痛,如注意和分散注意、引导想象、自我催眠等,作为对药理学方法的补充。

己经证实,CBt对于多种类型的急、慢性疼痛都有显著疗效,包括术后痛、腰背痛、烧灼痛、风湿性关节炎痛、肌纤维痛、复杂性局部疼痛综合征、癌症痛、坐骨神经痛、颖卜领关节痛、头痛、镰状细胞贫血病性疼痛和治疗性疼痛等。

2支持心理疗法   

支持心理疗法是一种以支持为主的特殊心理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不用去分析患者的潜意识,而主要是支持和帮助患者适应目前所面对的现实,故又称为非分析性治疗。支持心理疗法是心理医生应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采取劝导、启发、鼓励、支持、同情、说服、消除疑虑、保证等方式,来帮助和指导患者分析认识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使其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和优势,正确面对各种困难和心理压力,以渡过心理危机,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支持疗法在慢性痛中应用的第一步是让患者产生被理解的体验,可以通过向有同情心的聆听者讲述他们的故事而实现。患者最迫切希望讨论的问题是疼痛在他们的社会生活、情感及行为这几方面的影响。患者需要别人认同并且重视他的痛苦。一旦患者开始产生信任感,也就产生了支持的效果。支持疗法的特点在于它将患者从单纯机械理解自身困境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康复和复原中活跃的角色。

3操作行为疗法   

操作行为疗法基于操作式条件反射,是Skinner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工作中探索到的一种现象。纯粹的操作式条件反射范式假设:当强化维持的时候,行为的频率增加;当没有奖赏或者惩罚的时候,行为的频率降低。操作行为疗法理论在慢性痛的应用首先由Fordvce在上世纪60年代末创。Fordvce的方法关注于通过调节明显的疼痛行为来改变功能。与之相一致,操作行为疗法包括以卜几个方面:识别出需要进行调节的疼痛行为;找到出现在这些行为之前并对其产生影响的刺激;确定针对这些行为的强化刺激与惩罚方式。目标在于移除疼痛行为的强化因素,并且提供对好的行为的奖赏。在操作行为疗法的早期,要求患者、配偶及家庭成员集中学习操作行为疗法的模型,并忽视疼痛行为(如抱怨、休息等),用言语夸奖或者患者喜欢的其他奖赏方式强化其正性行为(如坚持运动、锻炼及自信的表情等)。

4催眠疗法

催眠治疗有3个基木要素:诱导、治疗性暗示和终止催眠体验的暗示。   

诱导是促使患者的意识发生改变的过程,即从平常的清醒状态变为一种有利于暗示发挥作用的想象性投入状态。诱导的目的是使患者获得分离的能力。在诱导过程中,医生的首要目的是吸引患者的注意力,其次是帮助患者集中注意力,减少注意范围,然后将注意力引向内在事物,最后一步就是分离。分离性感受是使催眠区别于非催眠体验的关键。分离是指从意识中主动划分出某些方面的感受。在疼痛治疗中,催眠激发了患者从意识中分离出痛苦的能力。一旦患者体验到了分离,便可以对他们实施治疗性暗示,即分离疼痛症状。在这一阶段主要进行治疗性沟通。对医生来讲,了解患者对暗示是否有反应是很重要的,因为镇痛反应仅仅发生在患者的想象中,对医生来说是看不到的,所以提供另外的提示使反应表现在外在的举止行为上,有助于评价患者的反应性。在经历了治疗性暗示后,催眠体验趋于尾声。通常情况下,医生会暗示患者在催眠之后将感到神志清爽,精力充沛,并惊讶于症状的改善。但是这一步并不是所有疼痛患者都需要,例如烧伤患者,他们处于制动状态,不需要回复到机敏的活动状态。

催眠疗法可以用于多种急、慢性疼痛的治疗。在急性疼痛中,对于正在遭受疼痛折磨、接受术后护理或因疾病和外伤而丧失能力的患者,分离性暗示可以使重度疼痛患者从疼痛及伴随疼痛的不愉快感中解脱出来,并产生高度的舒适感。术后痛、烧伤痛、牙科痛、分娩痛及其他医疗操作造成的急性疼痛都可以通过催眠干预得到缓解。

另外,在慢性疼痛综合征中也可以应用催眠。在癌症痛的临床治疗中,有很多问题需要注意,首先临床医生必须了解,癌症痛最显著的特征在于疼痛对患者的意义。癌症痛威胁到患者的安全感,常常源于焦虑和恐惧。因此,减轻癌症痛需要以患者自身的痛感觉为中心来实施催眠暗示,同时治疗其他的伴随症状冈。在头痛的催眠治疗中需要注意,头痛常常比其他部位的疼痛更令人难以忍受,因为它对于清醒和自我感知是非常重要的。在头痛没有发作的时候进行治疗比较好,例如偏头痛患者,由于痛苦难耐,患者在偏头痛发作期间无法承受催眠治疗。此外,催眠也适用于神经源性痛及骨骼肌肉痛的急性发作,缓解患者急性痛,并且提高患者对于非催眠治疗的顺应性。催眠治疗用于幻肢痛也会有良好的效果,能够帮助患者将幻肢痛变为舒适的感觉。控制疼痛后,接下来的暗示会使患者意识不到幻肢的存在。

5眼动脱敏和再加工治疗

眼动脱敏和再加工治疗,又称为眼动心身重建法,属于行为疗法中暴露疗法的一种形式。它是最新型的心理治疗方法,可以促使消极想法和负性情绪快速而稳固地缓解。由于对创伤后应激综合征具有显著疗效,emDR被推广应用于很多的临床治疗中,如成瘾、抑郁和疼痛。emDR是对疼痛心理治疗的全套方法的补充它可以推动心理和情感创伤起源的慢性痛的认知进程。

 emDR由心理学家FrancineShapiro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定义,她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发现,眼睛的快速来回转动可以减少消极的想法和感受,经过一系列实验之后,提出了emDR疗法。emDR疗法在1998年正式被美国心理学会认可,其要素包括冥想、暴露、双焦点注意、放松和认知。这些元素大多是传统心理治疗常用的方法,而emDR特征之一就是将这些治疗元素进行整合。

 在emDR治疗过程中,要求患者识别出能够让其感觉更好的问题或条件,并且指出与负性感受和想法相关的问题。然后,患者被指示关注消极的想象、感觉和想法,同时进行快速眼动,通过患者追踪治疗师双手的运动来实现。之后,患者被指示放松并注意他们是否感觉到任何的不同。有很多人都会报告产生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这一过程会重复,直到患者感觉改善。emDR既能够改变疼痛的强度,也能够改变痛觉记忆的方式。

6介入性治疗中减少痛苦和担忧的心理学手段

治疗心理的方法篇2

口腔科临床上制取口腔印模时,经常存在患者发生呕吐反射如恶心、唾液分泌增加甚至呕吐等情况,并往往导致印模不准确,甚至不能取出印模。针对这种情况,医生一般采取取模前安抚患者、取模中令患者大口哈气或者分散患者注意力等措施,但效果往往不能令人满意。本文对3种治疗口腔取模恶心的方法进行了比较,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4年1月~2009年12月在山东铝业公司医院口腔科就诊的232例经一般取模方法失败的患者,男性96例,女性136例,年龄25~51岁,平均年龄39.2岁。

1.2治疗方法采取一般的处理方法,如果患者自述曾有取模恶心或者平日比较容易恶心,或发现患者比较紧张,在取模前给予一定的言语安慰,缓解患者紧张情绪。打开诊室音乐,舒缓患者情绪。在患者准备好后,调取稍稠的藻酸盐印模材料。取模过程中,通过言语或让患者做动作分散患者注意力,或让患者大口向外哈气,使软腭紧张,减轻恶心感。同时,放入印模材料后,让患者坐起低头,防止印模材料向后流,防止刺激呕吐反射感受器。对于仍然存在明显呕吐反射、不能准确取模或完全不能取模的患者,随机采取以下3种方法:(1)a组:在采用一般处理方法基础上,采用地卡因涂抹上颌穹窿后部。以麻醉呕吐反射感受器的神经末梢,阻断恶心和呕吐反射。(2)B组:在采用一般处理方法基础上,取模前让护士站立于患者左侧,用双手拇指腹面开始稍轻按压患者位于腕横纹上二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的内关穴,使患者有酸、麻、胀感觉即可。在取模时,稍加大按压力度和频率。(3)c组:结合a、B两组的方法,在采用一般处理方法基础上,在患者腭部涂抹地卡因,同时应用内关穴按摩方法。

1.3观察项目及指标良好:患者恶心感消失,软腭没有紧张颤动,能较好配合完成取模。有效:患者仍然有恶心,但比较轻微,能够忍受,软腭动度不大,可以完成取模。失败:患者恶心或呕吐剧烈,软腭动度过大,取模变形;或不能耐受,取模失败。

1.4结果a组的失败率最高,而良好率低于B组和c组;c组良好率+有效率最高(100.0%),见表1。

2 讨论

治疗心理的方法篇3

疑病症及其症状表现

生病看医生,这是正常现象。可是有的“病人”反反复复看医生,却始终查不出是什么病,这就令人费解了。具实,这种人确实有病,只是他的病不是在身上,而是存在于思想上、精神上。从医学心理学上讲,这种病叫做“疑病性神经官能症”,简称为“疑病症”。患者的症状表现可概括为疑病性烦恼,疑病性不适感和感觉过敏,疑病观念,对自身健康过分关注。

疑病的心理障碍患者相信自己患有严重的疾病或不治之症,并往往坚信不疑,为此到处求治,跑过许多医院和找过许多医生,但检查均无阳性特征,或有小毛病但与本人感觉不相称:并出现许多无法解释的感觉,如喉部某种东西堵塞,肠子被扭曲,血液在皮下流动,小虫在某个器官组织或系统中爬行;患者在诉说病情时,常以迫切心情详细描述症状,连一点儿细节也不遗漏,把病史背得滚瓜烂熟,而且能够熟练应用医学术语。

疑病症患者刘自己身体的变化特别警觉,身体功能任何微小变动如心跳、腹胀等都会引起患者注意。而这些在正常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变化,却使患者特别关注,不自觉地加以夸大或曲解,成为患了严重疾病的证据。在警觉水平提高的基础上,一般轻微的感觉也会引起患者明显不适或严重不安,感到难以忍受,从而使患者确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疾病。疑病症患者通常以身体的某个部位、某系统、某脏器有某种不适或疼痛证明自己患了某种疾病,并不断加以强化,企图用各种办法以获得别人的同情,根据其知识水平的不同,分别认为自己受了“风”、“寒”、“病毒”等侵袭,患了“肝炎”、“肺病”、“癌症”、“心脏病”等。

患者可出现紧张、焦虑,甚至惶惶不安,反复要求医生进行检查和治疗,并对检查结果的细微差异十分重视,认为这种差异“证实”了自己疾病的存在。对于别人的劝说和鼓励不是从正面理解,常认为是对自己的安慰,更证明自己疾病的严重性。患者受疑病观念的驱使,东奔西走,到处求医,寻求“最新”诊断。做了大量不必要甚至是重复的检查,对反复检查的阴性结果常感到不满,而对于偶然出现的“阳性”结果虽认为抓住了“证据”,但也常感到怀疑。

尽管各种检查结果并不支持患者的揣测,医生也耐心解释、再三保证患者并无严重疾病,但是患者往往对检查结果的可靠性持怀疑态度,对医生的解释感到失望,仍坚持自己的疑病观念,继续到各医院反复要求检查或治疗。

患者除表现有日趋严重的疑病症状以外,其他认识良好,主动求医,无任何精神衰退,体检或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发现,一般诊断较易明确。但是由于患者的注意力全部或大部分集中于健康问题,以致学习、上作、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常受到明显影响。

疑病症的病因

疑病症是由于亲友或熟悉的人患病,或由于曲解了医生的言语和医学知识,或由于误信了不正确的科普宣传,产生了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过度关注和担心,误以为自己生了重病,如担心自己患癌症、心脏病或艾滋病,以致把轻度的身体不适、正常的血管跳动和骨骼隆起以及含糊的检查资料作为患病证据,虽多次检查结果正常和医生的一再解释都不能使患者解脱。

疑病症患者病前个性多敏感、多疑、主观、固执、自我十心、自怜和孤僻,常有过分关注自身健康,要求十全十美或固执、吝啬、谨慎等性格特征,男患者常有强迫性特点,女患者中具有癔症性格者较多。约30%的患者是由躯体疾病后衰弱状态而促发,也可由于环境的变迁、个体生理、心理条件的改变,如月经初潮、绝经期等的疑虑因素造成。自我暗示或条件联想,如见友人死于心肌梗死,使患者对自身轻微胸痛过分关注,或婚外后染上性病而产生焦虑与恐惧等也会诱发疑病症。

心理社会因素的强化作用在疑病症的持久方面起一定作用,如婚姻的改变,子女的离别,朋友交往减少,孤独,生活的稳定性受到影响,缺乏安全感,均可成为疑病症的诱因。有一部分患者系医源性的。医生不恰当的言语、态度和行为引起患者的多疑,或者医生做出诊断不确切,反复令患者做各种检查,则易造成患者产生怀疑患有某种疾病的信念。

正常人在某一时期过分重视自己的健康,对不严重的普通疾病或不适感的疑惧,可出现疑病观念,但经检查证实无病,给予适当解释后可放弃疑病观念。这类表现则不属于疑病性神经症。

疑病症的心理治疗方法

对疑病症的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对疑病症的药物治疗主要在于解除患者伴发的焦虑与忧郁情绪,使用苯二氮类、二环抗忧郁剂以及对症处理的镇痛药、镇静药等。少数病例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可获缓解。根据部分患者的用药经验,舒必利不但有抗幻觉妄想作用,还有抗抑郁作用,对疑病症有较好的疗效,剂量可从每次0.1g,每口两次开始,逐渐增至每日0.6~0.8g,同时服用苯海索每次2mg,每日两次,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治疗心理的方法篇4

方法:选取来我院进行治疗的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200例,将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100例患者。两组患者均给与碘胺酮进行治疗,在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用药前准备、心理护理、严格控制给药速度、给药观察与护理、健康教育等临床护理干预。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4.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1.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对采取碘胺酮进行治疗的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给予了用药前准备、心理护理、严格控制给药速度、给药观察与护理、健康教育等临床护理干预,显著的提高了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并且显著的降低了患者治疗后的复发率。

关键词:胺碘酮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临床护理护理效果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426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292-02

由于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病情复杂,症状危急,因此,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1]。对于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治疗关键在于抗心律失常,临床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常用的药物为胺碘酮,在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1]。为了更好的研究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和护理效果,我院就对我院收治的200例患者进行了科学系统的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来我院进行治疗的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200例,男103例,女97例,患者的年龄为22―75岁,患者平均年龄为(48.5±13.6)岁,经临床诊断患者的心功能为nYHa2―4级。200例患者合并的基础疾病为:60例合并冠心病,38例合并肺心病,28例合并扩张型心肌病,32例合并高血压,24例合并老年瓣膜病,39例合并糖尿病。将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100例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方面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临床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与碘胺酮进行治疗,在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用药前准备、心理护理、严格控制给药速度、给药观察与护理、健康教育等临床护理干预。

1.3临床护理。

1.3.1用药前准备。用药前要对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监测患者的QtC、Qt、心肌酶、电解质、血常规以及肝功能等情况。同时要准备好除颤器以及相关急救药品[2]。

1.3.2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耐心的向患者解释各种症状的原因,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消除患者由于担心疾病而产生的焦虑情绪。一些老年患者会担心生病给家人造成负担,此时护理人员要积极的与家属进行沟通,让家属给与患者更多的关怀,让家属与患者进行积极的沟通,消除其成为负担的不良心理情绪,从而促进患者积极的配合治疗。

1.3.3严格控制给药速度。采取注射泵精准而匀速的给药,给药之前核对好药量、药物浓度,并且设定好最佳的给药速度,用药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定时巡视,保证给药安全[3]。

1.3.4给药观察与护理。胺碘酮对血管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容易引发静脉炎,因此静脉通道已选择较粗较固定的中心静脉。并且静脉滴注或推注的速度不宜过快,不能超过10mg/min,且一次注射的时间不能小于25min。

1.3.5健康教育。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疾病知识的宣传,让患者及家属认识到该病虽不能得到根治,但是可以通过长期合理用药,保持健康生活习惯得到控制。促使患者保持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4]。

1.4统计学方法。观察得到的数据用SpSS17.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4.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1.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治疗后复况对比。观察组患者经碘胺酮治疗后有4例患者出现复发,复发率为4.0%,对照组患者经碘胺酮治疗后有34例患者出现复发,复发率为34.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心力衰竭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危重症,当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之后,就会使患者的病情更加复杂,如果心律失常频频发生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就会导致患者病情恶化,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临床上采取碘胺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临床研究表明,在采取碘胺酮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给予科学合理的临床护理干预,能显著的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中,对采取碘胺酮进行治疗的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给予了用药前准备、心理护理、严格控制给药速度、给药观察与护理、健康教育等临床护理干预,显著的提高了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并且显著的降低了患者治疗后的复发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杜军,冯树行,赵雪生,等.急性心肌梗死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在胺碘酮控制后安全转送病房50例临床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9,28(10):922-924

治疗心理的方法篇5

关键词:心理障碍;公安院校;射击;治疗

射击是一项以静力性为主的运动项目,它要求射手应具备较高的稳定性、持久性、协调性和一致性。随着当今对警察技战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心理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由于学生的知识和经验不同、动机和态度不同、性格和气质不同、意志力的强弱不同、世界观和理想不同,即使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完全相同,学生的心理状态也会不尽相同,其获得的成绩也就出现了差别。因此,如何将运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射击教学中得到最有效的应用,使学生在射击教学考核中具备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射击教学中的学生心理障碍

射击教学中的学生心理障碍,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认知与适应心理活动中产生的心理疾病的一种症状或轻微的心理异常。射击教学中的心理障碍有许多种,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注意障碍。注意障碍是指心理活动对特定的对象难以指向,注意力不能从某一对象转移到其他对象上以及不能正确地分配注意力。从动作技能形成规律来看,动作泛化阶段由于大脑皮层兴奋处于泛化期,内抑制过程尚未精确建立,也难于把注意转移到主要动作环节以外的其他动作细节上,而产生注意力分配不协调的障碍。另一类是由于学生在学习某些动作过程中产生恐惧所造成。对具有一定难度可能引起伤害的动作会造成学生的惧怕心理,这时的注意障碍多表现在学生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动作技术方面。此畏惧心理如果不能及时消除,则会使学生长期将注意力排斥在学习动作技能以外,从而影响动作技能的提高,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

2.动机障碍。动机障碍是指射击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对射击运动的认识过低或过高。过低的动机会由于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难于调动,导致机能潜力发挥不足,心理能量得不到充分释放,造成对射击运动不感兴趣;而过高的动机会引起机体兴奋性过高,注意力分散,情绪不稳定难以控制动作,造成技术动作质量下降或伤害事故发生。

3.恐惧障碍。恐惧障碍是一种与回避行为连同的对某一类特殊环境的非正常惧怕所出现的心理障碍。射击教学中最常见的是单纯性恐惧障碍,即对某一具体的环境或枪械对人的生命造成危害而产生惧怕心理。如学习跨栏跑因被栏架绊倒产生对栏架的害怕;学习单杠动作时,从杠上摔下来,产生对学习体操动作的恐惧和厌恶感。除潜在的伤害因素和怕苦引起恐惧障碍外,在射击教学中还存在一种丧命的恐惧障碍,即担心实弹射击时枪械走火、失灵对自己生命造成伤害。在射击教学过程中,每个技能动作都是在直接观察下进行,对动作技能掌握的好坏和快慢都直接暴露在全体参与者面前,对于易被别人评价控制的学生,不能完成动作时,便会采取回避的行为。假若原有的动作技能水平较低,又受到劣性评价,便会出现惧怕参加射击学习(在实弹教学中更加明显)。这种心理甚至还会延伸到对待其他事物的行为中。

4.疲劳障碍。疲劳障碍是指在射击教学和训练中,由于教学方法不当或练习过度而引起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不良变化。生理上表现为肌肉功能失调、痉挛、感觉迟钝、乏力等,心理上表现为怠倦、精神涣散、厌恶、反应迟钝、紧张、情绪不安等。此外教学内容单调、教学方法乏味、射击教学环境不佳(如气温、气压、缺氧、噪声、场地枪械不规范)等也会使学生心情紧张烦燥、压抑、不安而产生疲劳。

二、学生心理障碍的治疗方法

心理治疗是应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教师的语言、表情、姿势、态度和行为,帮助和指导心理有障碍的学生,改变和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以及由此引起的其他症状,从而达到治疗与预防目的。要调整好学生学习射击时所需要的心理状态,最关键的是教师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细心和耐心,能及时针对学生的各种心理精神状态给予安慰、关怀、启发、诱导、鼓励,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配合教师完成好射击的教学任务。下面提出几种学生心理障碍的治疗方法:

1.心理疏导疗法。做好学生实弹射击前的心理准备,充分估计实弹射击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调整好最佳的心理状态,树立实弹射击的自信心,激发斗志,保持平衡的心态,放开束缚,射出自己的水平。提高自信心,稳定情绪,多考虑实弹射击中如何发挥技战术,不要考虑实弹射击成绩的结果。此时教师要及时地给学生以调整,不要过分强调实弹射击的重要性和危险性。总之,稳定学生实弹射击的情绪,及时进行自我调整,放下包袱,一定能够克服紧张和害怕的情绪,取得实弹射击的好成绩。做到实弹射击的成绩好不骄傲,实弹射击的成绩差不气馁。这是一种常用的心理疗法,其特点在于使患者认识所存在的心理障碍,调动自我治疗的能动性和自信心,恢复乐观情绪,提高动力定型,掌握技能。

2.行为疗法。行为疗法也称为学习疗法。此种疗法是把动作技能分解成若干单个动作,在这些单个动作中,大多数技能是“患者”已经掌握的,新的动作技能较少,使“患者”在学习过程中把注意力集中在新的动作技能上体验成功的感觉。主要是锻炼“患者”坚韧的意志。意志对行动的调节,有发动和制止两个方面。前者在于推动人去从事达到预定目的所必需的行动,后者在于制止不符合预定目的的行动。意志不仅调节外部动作,还可以调节人的心理状态,把注意力集中到技战术训练中。此外,学生在射击过程中要经得起失败,不要因为小的失败而丧失信心和悲观失望。失败是成功之母,射击训练也是如此。

3.情绪激发疗法。情绪是人对周围事物的心理反应,不仅影响我们生活、学习中许多环节,当然也会影响到心理调整。情绪的变化所引起的人体的反应是十分复杂的,而且速度很快,有时候会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因此我们教师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射击教学方法和手段、用系统而科学的理论、身体锻炼的结果、运动竞赛的效果、运动奖罚等来激发学生参加射击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4.娱乐、放松疗法。娱乐疗法是通过有趣活动使学生学习射击时将焦虑有效得到分散和转移,松弛自己紧张的情绪,将自身从困厄和冥思苦想中解脱出来,清除脑细胞的代谢产物,使部分疲劳的脑细胞得到休息。

放松是通过人的意念控制使肌肉放松、宁神静气、均匀呼吸,以达到抑制和减弱交感神经的目的,使人从肌肉到骨骼关节、从外部感官到大脑皮层都逐渐放松。由于这些具体放松动作能够使整个机体和心理活动都处于放松状态,从而可使学生在临场射击时生理机能与心理调节达到最佳效果状态。

5.团队支持疗法。团队支持疗法的核心是培养一个和睦、友好、互相鼓励的学习环境。由于引起心理障碍的部分因素来自于同学之间的不良评价,对于心理不成熟易为他人评价所左右的这一类型学生在学习射击时更需要团队的支持。

治疗心理的方法篇6

1治疗短程化

经典精神分析治疗的过程是漫长的,已不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其实弗洛伊德最初的治疗案例疗程是非常简短的。如弗洛伊德曾以六个会期成功地治愈了乐队指挥Brunowalter的慢性右臂痉挛;在荷兰Leyden镇旅游时,仅用4小时就一次性治愈了作曲家Gustavmahler的强迫性神经症和严重的婚姻问题。行为治疗也有类似情况,开始疗程较短,以后逐渐延长。如wilson(1981)发现纽约市行为治疗研究所的平均疗程为50个会期。

1963年,正值社区心理卫生运动发展之际,短程心理治疗运用而生,目的在于为众多的病人提供帮助,以满足社区心理卫生的需要,在实际应用中也发现短程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短程治疗作为一种系统的治疗方法是有计划性的,不是单纯的疗程缩短,而是有理论依据的,同时伴有治疗目标的改变。主

张短程治疗的临床家多数是心理动力定的,因多数行为治疗和认知治疗本身就是短程的,这对传统的精神分析治疗是一个大的挑战。在B.L.Bloom的《计划短程治疗手册》中就介绍了9种心理动力定向的短程治疗。

短程治疗的会期数差别很大,如malan的简易心理治疗为20~40次,Davanloo的限时动力心理治疗为15~30次,Sifneos的短程焦虑诱导治疗为12~15次,但很少有人把超过20个会期的作为短程治疗,一般提倡会期数在10~20次以内,个别可达40次。Lazare等报告第一次交谈后脱治率>50%,因此也有人提出开放性一次性治疗。所谓“一次性”指想到病人看过不再来了,尽量利用这仅有的时机对病人施加影响;开放性是指病人可能再来,所以治疗者向病人表示,一次性治疗对病人帮助有限,欢迎再来。

虽然对短程治疗会期的看法不一致,但对短程治疗基本特征的看法是比较一致的,均认为短程治疗有五个基本特征:(1)及时干预;(2)治疗家的活动水平相对较高;(3)明确、有限的治疗目标;(4)清晰明确焦点的确认和保持;(5)与病人共同商定治疗时限。尽管不同学者对“焦点”一词的用法、治疗家活动的内函及商定时限的方法有差异,但都遵循这些基本特征。

2理论和技术的整合化

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心理治疗整合的思想就开始萌芽,但直到80年代前,心理治疗整合只是少数人关心的事情。80年代起,心理治疗整合趋势发展迅速,一些严谨的学者从理论角度支持整合,在实践中被部分心理治疗家接受,方法学家赞成这是心理治疗研究的合法维度,并成立了专业组织--心理治疗整合研究学会(theSocietyfortheexplorationofpsychotherapyintegration),有关心理治疗整合的论文和专著逐年增多。

心理治疗整合的主要焦点是行为治疗和心理分析治疗的整合,经多方尝试和努力,目前这两个阵营趋于联姻。行为治疗家把认知心理学的语言、理论、技术融合到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模式中,心理分析学家也接受了学习理论,环境因素的致病作用和行为主义学派的语言。认知行为治疗是心理治疗整合的典范,他们(Beck,ellis,meichembaum)既反对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模式,也不完全接受心理动力学的观点,特别注意人的思想和理念,认识到人的外在表现实际上是深层认知结构的反映。这种认知结构的形成与过去的经历有关,Safran和同事把这种认知结构区分按层次排列的外周结构和核心结构,其中核心结构类似于心理动力学模式中的基本动力学。他们用功能分析,领悟和理解解决一般的心理问题。在实践中,认知行为治疗家,通过辨论、教育、摆事实和实践检验等技术,产生矫正性情绪体验,而不探查病人内在生活的动力学。在理论整合方面,有人试图寻找一种综合的理论,用更熟悉和合理的概念来解释心理障碍的成因和心理治疗生效的机制,指导临床实践。也有人认为在整合的同时,要考虑和保留各种治疗的特殊性,无原则的杂合和拿来主义不利于心理治疗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种能包治百病的心理治疗方法,将来也不会有,不能强调共性,而沫杀特殊性。

另一个整合趋势是行为治疗家对人格障碍的关注,与早期行为治疗形成明显对比,早期行为治疗根本不承认人格结构,也无意处理人格障碍问题。现在他们认为人格健全与否关系到轴Ⅰ障碍治疗的成败,人格障碍本身也是需要干预的目标之一。在人格障碍治疗中,Linehan创建一种治疗方法--辨证行为治疗(dialecticalbehaviortherapy),一方面通过分析,使来访者认识到自己对批评过于敏感,另一方面使他们学会更好应付方式。采用的技术包括接受、理解和认同,同时坚持要他们以更有效的方式应付生活事件。

整合虽然是一种发展趋势,但也存在一些隐患,在不了解各种治疗生效的特异因素之前,盲目地整合并不能提高治疗效果,正象年轻医生喜欢开大处方一样,因为对疾病的诊断没有把握,对药物的作用不甚了解。各种整合疗法的发展,随之而来是大量新名词涌现,使治疗家或研究者之间发生交流障碍,治疗方法也无法推广。Lief提出,心理治疗领域里更需要的是取消隔核,增进交流,而不是整合。这样可更深入地研究各种治疗生效的机制和特异成份,了解何种治疗对哪类疾病更有效,以便合理选用。

3治疗方法标准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治疗是一种艺术,而不是一种科学的治疗方法。同一学派的不同治疗者既使用同一种治疗方法治疗同一疾病,在实施的具体细节上却有很大差别,在不同学派之间,或用同一方法治疗不同疾病时的差别就更大。问题在于各种治疗方法缺乏标准化的操作程序,只有理论和技术的介绍,至于对某个病人,这些技术如何使用却有各人的理解。因此,各治疗方法的创建者用自己的方法治疗各种疾病,似乎都有效果,而别人用他的方法治疗病人则可能完全没效,似乎治疗效果来源治疗者本身,而不是治疗方法的效果。

针对上述情况,近年在治疗效果评价研究中有一种趋势--要求治疗方法标准化。在研究中选用的治疗方法必须详细操作指导手册,使参加研究的治疗者有章可循,尽可能减少个人经验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对比较复杂的治疗方法,参加研究的治疗者尚须接受统一的技术培训和指导,以确保各治疗者真正掌握该项治疗技术。同样,对培训者而言,必须要有一套正式考查受培训者临床技能的标准。只有这样,不同研究的结果才具有可比性,研究结果才能被重复,研究发现对临床实践才有指导价值,这也是近年许多临床治疗家的共同呼声。现在有些国家对心理治疗研究项目资助,要求附详细操作手册或类似操作指导书,有些刊物也规定心理治疗研究论文在投稿时必须附治疗操作手册。

治疗方法标准化的另一优点是有利于培训年青的心理治疗者及促进治疗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心理治疗领域内,治疗者的培训和治疗技术的推广是一大难题,过去只能通过带学徒式的个别化传授,领悟力高的学徒可能会领悟技术的精髓,偏离正统不远。我国目前多数从事心理治疗的医师都是自学成才的,对引进的治疗技术是否达到真正掌握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在向下一代传授时更是困难重重。这些问题将随着各种治疗技术的标准化而得到解决,但这只是一种趋势,是否能实现这一愿望尚待全体心理治疗家的共同努力。

4疗效评价客观化

在心理治疗领域中,疗效评价的客观性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因各种心理治疗的目标不同,疗效的评价标准也不同。例如行为治疗的目标是消除症状或行为模式的改变,所以只要症状改善就认为治疗有效,而精神分析则认为症状改善是表面的,暂时的,不能认为治疗有效,只有从根本上改变病人的态度或人格的治疗才是有效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在疗效评价研究出现一些矛盾的结果,在临床实践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近年来,在疗效评价中出现一种倾向:无论采用何种心理治疗方法,在评价治疗效果时必须采用多种客观的、可靠的、有效的评估工具,评价多方面功能的改变,包括外显的症状、情绪和行为,内在的认知模式、自我强度和人格特征,和总体的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这就是所谓“疗效评估的客观化”趋势。由于对疗效采用客观的评价方法,所以疗效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可比性,结果更一致、更令人信服。

除了用客观的评估工具外,治疗者对疗效的主观评价和病人对治疗效果的自我评价也是必要的,因为有些心理功能是难以直接测量的。另一个问题是有些评估工具缺乏信度和效度;有些评估工具虽然有较高的信度,但对治疗性改变不敏感;有时观察到改变有统计学意义,但不一定有临床意义。这些问题有待今后解决和完善。

参考文献

1,BloomBL.plannedShort-termpsychotherapy:aClinicalHandbook.massachusetts:allynandBacon,1992

2,GillilandBe,JamesRK.theoriesandStrategiesinCounselingandpsychotherapy.massachusetts:allynandBacon,1998

3,ChamblessDL,HollonSD.DefiningempiricallySupportedtherapies.JournalofConsultingandClinicalpsychology,1998,66(1):7-18

4,GoldfriedmR,GreenbergLS.marmarC.individualpsychotherapy:processandoutcome.annualReviewofpsychology,1990,41:659-688

5,Kazdinae.psychotherapyforchildrenandadolescents.annualReviewofpsychology,1990,41:21-54

治疗心理的方法篇7

风湿病的特色疗法有哪些?

1、风湿病的物理疗法

物理疗法简称“理疗”,是一种古老而年轻的治病方法。它是应用自然界的和人工的物理因素,如光、声、电、热、水、磁、蜡等来防病治病的手段。对风湿病人的防治是一个很好的辅助治疗方法。物理治疗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热疗、水疗、激光治疗、热敷疗法、熏洗疗法、蒸汽疗法、沐浴疗法、沙浴疗法、日光浴疗法、湿泥疗法等等。

物理疗法可以促进气血运行、舒筋活络、减轻疼痛,是一种不错的辅助治疗方法。比较常用的物理疗法有:①离子导入。②红外线照射:肿痛部位照射,每天1次,每次15到20分钟。③蜡疗:将蜡袋加温软化,放到发病的部位,每日1次,每次15到20分钟。

2、风湿病的传统疗法

传统疗法对治疗风湿病有不少都是行之有效的。它不但在过去,就是在今天对治疗风湿病仍发挥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在内服法中除中药内服外还有食物疗法、药酒疗法等。而外用方法就更多了如针刺、灸法、拔罐、推拿、气功及运动疗法,如“太极拳”等,贴敷疗法、药物外擦疗法、熏洗疗法、热熨疗法、热敷疗法、热蜡疗法、坎离砂冶法、洗足疗法、沐浴疗法、蒸汽疗法、湿泥疗法、烟熏疗法、砂浴疗法、蜂毒疗法、药棒疗法、日光浴疗法、抓火疗法、拍火疗法、矿泉疗法、麝火疗法等数十种疗法。临床上应在专科医师指导下,对症选用。

3、风湿病的娱乐疗法

娱乐一般包括文娱、文艺、体育三方面的内容。唱歌、跳舞、下棋、打牌、听音乐、看戏、看电影、看电视等属于文娱活动;写诗、绘画、咏诗、读书、看报等属于文艺活动;体操、太极拳、太极剑、气功、各种球类运动、田径运动、游戏、骑马、骑自行车、参观、旅游、打猎等属于体育活动。适度的娱乐活动,可以开阔患者的视野,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以减轻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有助于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恢复良好的心理状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助于增进人际关系,建立与社会环境之间的正常关系,克服逃避环境、孤僻、衰退、离群独处等病状,减少生活的单调和苦闷,提高病人的兴趣和热情,陶冶情操;有助于恢复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促进疾病的康复。

此外,适度运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及代谢,增强体质与毅力,利于改善和恢复关节的运动功能,预防关节骨质疏松与强直、挛缩和肌肉萎缩。

常见的风湿病特色疗法

1、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是指针刺和艾灸两种治疗方法,因两者常常配合使用,故常合称针灸。针灸疗法是祖国传统疗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是指应用针剌和艾灸的方法,通过腧穴的作用,促使经脉通畅、气血调和,从而达到祛除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针刺治病是用特制的金属针具刺入身体一定部位或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针刺治疗风湿病有较好的疗效,但要选好适应症。一般应用于风湿病关节肿胀、疼痛和功能障碍等的治疗,另外发热的风湿病人也可应用。艾灸是指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后,置于痹痛部位或穴位上,相距皮肤0.5~1厘米处施灸,不要烫烧伤皮肤,灸至有温热感、不烫、皮肤微红为度。艾灸不但可以治病,还能强身防病,故在没有痹痛发作时也可应用。艾灸主要适用于风湿病人膝、踝、腕关节酸沉冷痛、屈伸不利等的治疗,常与针刺配合使用。一般来说对于病情处于急性期,血沉高,肿胀明显的患者暂不予针灸治疗。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紧张时,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妇女怀孕三月以内者,小儿头项部囱门未合时,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邪热内炽等证,如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呕吐、严重贫血、急性传染性疾病、皮肤痈疽疔疖并有发热者,器质性心脏病伴心功能不全,精神分裂症,孕妇的腹部、腰骶部、颜面部、颈部及大血管走行的体表区域、黏膜附近,均不得施灸。

2、推拿疗法

推拿,俗称“按摩”,是采用按摩法刺激患者肌体的一定部位、运动患者的肢体进行治病的一种疗法。是祖国医学中的一种古老的治病方法,具有舒筋活络、理气活血、驱风散寒、消肿止痛的作用。可以减轻关节周围的肌肉痉挛,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关节及周围组织的物质代谢与营养,有利于改善关节功能,适用于慢性关节炎的病人,尤其对风湿病人的慢性期或恢复期,在关节疼痛控制之后施行推拿治疗,对于加快关节功能的恢复,有重要作用。作为恢复关节功能的辅助疗法,具有效果好、简便易行的特点。但对于急性炎症尚未控制,血沉较高伴有发热等关节外症状的患者,推拿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对长时间服用激素类药物伴骨质疏松的风湿病患者,在实拖推拿时,切忌力量过大,以防发生骨折。

3、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古称“角法”,近代又名“吸筒疗法”。是一种以杯罐作工具,借用某种方法产生负压而使杯罐吸着于皮肤,造成局部刺激甚或皮肤瘀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由于此法简便易行,且有可靠疗效,现已发展成为针灸治疗中的一种重要疗法。临床多用的是竹罐、陶罐、玻璃罐、抽气罐等。本法适应于风、寒、湿痹,尤其是颈项、腰背及四肢软组织较丰厚处的疼痛、麻木、功能障碍等。拔罐治疗一般适用于风湿病人的肩、膝关节等大关节具有冷痛、沉重、屈伸不利等症状的治疗。另外,与火针相配合治疗指关节肿胀效果较好。但如果有下例情况的应禁止拔罐:①中度或重度心脏病、心力衰竭患、严重心肌病变者。②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血友病、紫癜病或咯血,以及白血病等。③全身高度浮肿。④高度神经质、狂躁不安、痉挛抽搐不合作者。⑤恶性肿瘤、结核。另外,拔罐时注意不要使病人受冷受风;在前次拔罐处出现的皮肤瘀血现象尚未消退之前,不宜在原处再拔罐。

治疗心理的方法篇8

关键词因人而异心理疗法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R749文献标识码:a

ChooseSuitablepsychotherapyforVariousperson

LonGLan

(SichuanColleg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mianyang,Sichuan621000)

abstractpsychologicaltreatmentknownformanymodernpeople,buthowmanypeopleknowthepsychologicaltherapiesshouldbevariedfrompersontoperson?However,whypsychologicaltreatmentchoiceshoulddifferfrommantoman?Howtochoosethesuitabletherapistforpatients?aseriesofproblemswithus,ifthetreatmentmethodsaccordingtodifferentproblemsofpsychologicaltherapyusingdifferent,itwillplayamultipliereffect.inthispaper,theauthormakesasimpleoverview,combinedwithyearsofexperiencesummedupafewChinesetherapististhemostcommonlyusedpsychologicaltherapy.

Keywordsvaryfrompersontoperson;psychotherapy;precautions

1为什么心理疗法的选择须因人而异?

治疗现代心理疾病中发现,某些心理疗法的确做到了因人而异。很多心理学家认为,由于心理和行为的复杂性,很多不同的治疗方法都出现了无法回避的局限性,一些病例中,一般的治疗方法无法满足来访者的需求,因此,很多心理医生都面临着治疗方式窘困的现象,不得不打破原有的治疗方式,试着把一些不同的疗法相互的融合和渗透,发挥相互间的优势效应,为一些特殊的病例所服务,这也是当代心理治疗的一种新的、更适应发展需求的新趋势。我们现在会借用到行为疗法来针对恐怖症,家庭疗法来针对厌食症,这是以往大家所不能想到的,但是为什么现在能这样运用呢?也是根据来访者的需求而出现的,所以这也体现出,无论是什么心理问题,只有对症施治才是根本。

比如,两个具有同一心理问题的人,一个我们称为甲,另一个称为乙,他们两个除了心理问题相同之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发掘各自的成长过程的时候是有很大差异的,不同人的生长环境和生长过程也对于我们选择治疗方式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不能光看他们的心理问题一样,我们就说能对他们使用同一治疗方法。

又比如,患有环境恐怖症的人,我们在治疗的时候还要因人而异地选择治疗的环境;对于有家庭冲突的人,我们还要接受人际关系的调节,有些还要进行感觉训练;夫妻冲突,可以一起接受咨询家庭治疗,也可以分别咨询;可以先尝试短期治疗,在一两个月内解决某个小问题,也可以转成长期深入的治疗,探索内心,化解情结,改善内在性格。

各种疗法都有其利弊的一端,我们应极力发挥其优势效应,帮助人们变得更好,找到更真实、更好的自己,所以心理治疗中也要针对于治疗个体进行全面分析,适当调整治疗方式,而是治疗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因人而异很有必要。

2如何选择心理治疗师?

心理学家李孟潮认为选择心理治疗师须注意的几个问题,说得很有道理:

(1)来访者口碑和同行口碑。这是最稳妥的判断方法。有些机构会统计治疗师的复约率、客户满意度、初约/复约比等指标,这会是更加量化的口碑指标。通常来说,一个不错的咨询师,复约率会在50%以上,一年内客户总体满意度60%以上,初约/复约比率大约是1:2到1:4,每周面接个案工作量在8~12个小时以上。

(2)自身感觉。在1~4次的访谈中,你对治疗师的第一印象和主观体验往往是准确的。你的主观体验往往说明你和治疗师的个性匹配程度。

(3)专业培训。治疗师所受的训练、会使用的心理治疗技术、所受的基础教育、从业经历等。

同时,一个人在接受心理治疗前面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如预留固定的时间、做好经济准备、准备好承受治疗和改变过程中的痛苦等。

3现代中国常用心理疗法

3.1人本主义疗法

人本主义疗法是所有心理治疗中的基本态度,人自身是有自我修复能力的,不管是心理上还是身体上,只要心理治疗师在治疗的时候,能使用适当的环境并使个体本性认知得到改善,那么最终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2认知-行为疗法

目前针对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康复有较多研究证据证明有效的疗法。与传统使用认知行为疗法相似,增加了通过家庭作业、恐惧情境实地暴露等方法不断贯彻这些方案达到治愈心理疾患的效果。在此过程中可以帮助来访者改变有害的行为模式,使其建立新的、更全面的认知行为模式。

3.3家庭治疗

在中国,家庭文化浓厚的中国人似乎特别适合家庭治疗。认为家庭是一个系统,家庭成员需要整个家庭合作来共同处理和面对心理障碍和家庭关系的相互影响。nLp的创始人就受惠于系统式家庭治疗。

3.4nLp

也叫身心语言程序疗法,是一种特别的沟通技术。它的某些技巧,也能帮助个体在交流中更好地了解对话者的精神状态。在控制情绪方面有不错的效果。

3.5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

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是心理治疗中最主要的一种治疗方法,以长期治疗为主,也有一些短期治疗。

治疗心理的方法篇9

〔关键词〕认知催眠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催眠疗法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13)05-0007-04

认知催眠疗法(CH),又被称为认知行为催眠疗法(CBH),是认知行为疗法与催眠疗法的结合,在认知催眠疗法中,认知行为疗法是主体,催眠术在其中发挥辅助作用。至今,催眠运用于认知行为治疗的历史已经超过五十年,近十年认知催眠疗法更是迅速发展,相关研究成果纷纷涌现。

一、认知催眠疗法的理论来源

认知行为疗法认为,认知、情绪和行为有明显的交互作用,其中有可逆性的因果关系存在。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通过改变认知来改变行为。而催眠疗法主要是通过使用暗示、与潜意识沟通的方式来达到治疗目的。这两种疗法能够有机结合并很好地应用于心理治疗之中,源于它们具有理论上的互补性和实践中的结合点。

(一)理论上的互补性

理论上的互补性是认知行为疗法与催眠疗法相结合的一个理论来源。催眠疗法与认知行为疗法相结合,能够取长补短,增强治疗效果。任何一种疗法都不可能是完美的,都会在某些方面存在缺陷。而不同疗法结合运用,效果就可能比使用单一疗法更好。在认知行为疗法中加入催眠疗法,可以拓宽治疗师的关注领域、发挥催眠的辅助效果。

1.拓宽关注领域

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催眠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所关注的主体并不相同。认知行为疗法关注的主体是意识,而催眠更关注无意识。

行为疗法认为人们持有的一系列针对自己价值的消极想法是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这些消极的想法不总是能够被意识到的,有些存在于潜意识中。潜意识中的消极想法会在一些引发压力的情境中凸显出来。认知行为疗法从创立起,就特别强调使用逻辑与推理来解决情绪问题,强调理性、逻辑,关注的主体是意识领域,并不直接关注无意识领域。因此,认知行为疗法不能直接对潜意识中的消极信念进行认知重组,而主要是通过推理和苏格拉底式对话来达到认知重组的目的。在这一点上,催眠疗法与认知行为疗法不同。催眠疗法关注的是无意识,需要与无意识对话,专注于无意识的重组或是重建,因此更具直接性,但却忽视了有意识的认知重组。无意识作为催眠疗法关注的主体,与大脑右半球的机制有关。在弗洛伊德看来,无意识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长久以来,认知行为治疗对无意识的关注是相当不足的。认知催眠疗法改变了认知行为治疗只关注意识的范式,增加了对无意识领域的关注。这种综合性的疗法实现了治疗中对意识与无意识的全面考虑,拓宽了治疗师的关注领域,扩展了治疗师的思路,有益于心理治疗的效果。

2.发挥催眠的辅助效果

虽然催眠最初是作为一种独立的心理治疗方法应用于临床治疗之中,而且很多研究表明催眠治疗有效果好、见效快的特点,但是催眠治疗缺乏心理治疗和行为改变的核心理论基础,而且包含众多技术,因此不可能成为主流的心理治疗流派。于是,催眠现在只是作为其他疗法的辅助手段使用。而认知行为疗法具备比较完整的理论基础和与此相关的治疗技术,因此与认知行为疗法结合,催眠治疗就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催眠术可以在其中发挥辅助作用。例如,消极的自我概念往往形成于个体的幼年时期,在个体的无语言阶段和前语言阶段就已经形成了,往往表现为消极的意象。通过加入催眠术,治疗师可以引发并改变患者的消极意象,这种非语言的方式对于改变个体非语言阶段形成的认知结构更为有效。Kirsch等人(1995)对18项研究进行元分析发现,在针对多种心理疾病的治疗中,催眠可以作为认知行为治疗的有效辅助手段,使患者的改变量更多。在对演讲焦虑的研究中发现,使用催眠术作为认知行为治疗的辅助手段,可以更加快速地降低演讲中的焦虑情绪。可见,催眠作为治疗的辅助手段,可以起到增强治疗效果的作用。

因此,这两种疗法理论上的互补性,使得结合后的综合疗法能够拓宽治疗的关注领域,发挥催眠的辅助作用。认知催眠疗法既能关注到患者的意识领域,又能关注无意识领域,可以在意识层面和无意识层面直接进行认知重组。这两种层面的认知重组又可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达到目标。

(二)实践中的结合点

认知行为疗法与催眠疗法在治疗过程中也具有一些共同因素。在临床工作中,已有研究者发现催眠术可以较容易地与认知疗法整合在一起。(1)包含相同的技术。催眠很容易用于放松、引导想象、系统性脱敏和认知重建的过程中。引导意象和放松是催眠与认知行为疗法常用的技术,甚至典型的催眠引导语与放松训练的引导语都十分相似。因此,在认知行为治疗中使用这些技术的时候就可以轻易加入催眠术来达到目标。(2)催眠和认知行为疗法都涉及到认知过程(主要包括思考、想象、期望和态度)。那么在治疗过程中涉及到认知过程时,就可以自然地加入催眠术。(3)包含相同的治疗目标。自我催眠中的消极自我催眠(nSH)实质上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是一种无意识的消极论断,包括注定失败的心理意象。催眠治疗要把消极的自我暗示变成积极的自我暗示。在认知行为治疗中,ellis(1962)称这种消极的自我催眠现象为非理性的自我对话;Beck(Beck&emery,1985)称之为自动思维;nolen-Hoeksema(1991)称为消极的反思或是沉思。认知行为治疗师的工作目标就是改变这些不理智的、阻碍个人发展的观念,同时建立与此相反的合理的、有助于个人发展的观念。在这一点上,催眠与认知行为疗法的目标是相同的。

二、认知催眠疗法在心理治疗中的优势

已有研究显示,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与认知行为疗法相比,认知催眠疗法在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一些研究结果显示,它能快速缓解情绪、减少患者的阻抗、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和提高治疗的效率。

(一)快速缓解情绪

催眠疗法本身就具有见效快的特点。催眠师与来访者在无意识层面上进行的沟通往往会加快治疗的进程。在心理治疗中,催眠术可以直接在潜意识层面修改、重组那些造成心理问题的关于自我的消极信念,这样能够更迅速地改善患者的情绪。

在抑郁情绪治疗的研究中发现,认知催眠组被试的情绪改变速度更快(alladin,1989)。在焦虑症的治疗中也发现了同样的结果,认知催眠疗法能更快地降低了患者在演讲中的焦虑情绪。在李献、陈浩的研究中,研究者把61名焦虑症患者随机分为3组,第一组应用道家认知疗法,第二组应用催眠疗法,第三组应用道家认知疗法结合催眠疗法。结果发现,道家认知催眠疗法结合了两种疗法的优势,起效快,而且远期效果好。

(二)减少患者阻抗

阻抗对于任何流派的心理治疗师来说都不陌生。在治疗过程中,总是会出现患者对治疗师说“你说的我都懂,但是我就是做不到”。这其实就是治疗受到了患者无意识的阻抗。治疗师如果不能及时识别并妥当处理阻抗,那么往往会造成治疗停滞不前甚至是倒退。

认知行为疗法的重要目标就是要重建个体的认知结构。但是达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一方面,深层的认知结构是在个体的生命早期——无语言阶段和前语言阶段就已经形成的。患者长时间以来一直对它深信不疑。另一方面,与对外在行为和态度的干预相比,对包括认同、自我概念在内的认知图式的干预,将会激起患者更强烈的阻抗。催眠大师miltonerickson认为,催眠一定会减少阻抗。在意识被催眠的状况下,患者的心理阻抗会大大降低。此时,患者能更加客观、开放地面对自己,减少阻抗。治疗师同来访者的无意识进行沟通,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增强患者改变自己的信心

认知催眠疗法能够增强来访者改变自己的信心。(1)激发潜能。由于长久以来与疾病抗争未果,患者已经产生深深的无助感,甚至有些患者产生了绝望感。这种消极的心态非常不利于治疗的推进。在深度催眠的状态下,患者可以容易地、深刻地感受到意念控制身体的体验,比如人桥。这种体验有可能让患者产生信心,发现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潜能,这能够让他们相信自己具有改变现状的能力。此外,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也往往会无意识地根据自己以往的失败经验,觉得自己不可能做到一些事情。但是催眠状态下的体验能够激发患者产生超越自我的勇气与信心。(2)成功体验利于打破恶性循环。患者长久深陷于消极的认知情绪行为模式之中,并深深体会到那种难以控制自己、难以摆脱现状的痛苦。治疗师们假设,患者可以对后催眠暗示做出不需要意识努力的、自动的、自发的反应。那么自我增强的催眠后暗示就可以大大增加患者改变的可能。一旦患者发生了积极的改变,打破长久以来的恶性循环,这将大大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而这种信心、期望又将有益于心理治疗。这种成功的体验使患者更容易迈上改变自我的征程,建立良性循环。(3)增进积极情绪体验。催眠中的积极暗示,能够让患者比较容易体验到放松、愉快、自信等积极的情绪。这些积极情绪的体验将会让患者对治疗、对生活的态度更加积极。

(四)提高治疗的效率

在相同的治疗时间下,使用认知催眠疗法的患者,治疗效果更明显。Kirsch等人(1995)对18项研究的元分析中还发现,使用CBt加入催眠的效果确实好于单独使用CBt。接受认知行为催眠治疗的每个病人,与只接受认知行为疗法的病人相比,改变量至少多出70%。这种优势在治疗肥胖以及长期追踪的研究别明显。在alladin等人对抑郁症治疗结果的统计分析中显示,在抑郁、焦虑、绝望三个维度上,CH组与CBt组相比,差异量分别达到6%、5%和8%。而治疗结束后的12个月后,治疗效果差异依然存在。研究发现催眠能显著增强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焦虑的效果。接受认知催眠疗法治疗的患者,焦虑减少得更多。认知催眠疗法可以显著减少患者在即兴演讲中的恐惧情绪,更多地减少纤维肌疼痛患者的心理痛苦程度和疼痛的强度,降低治疗之后暴食症患者的暴食频率。

taylor和ingleton(2003)对8个癌症病人使用认知催眠疗法进行了连续12次的心理干预后,对面谈资料进行质的分析得出,认知催眠疗法对癌症病人的干预十分有效。催眠中的放松训练、引导意象,可以用于减轻化疗的副作用,帮助病人适应疾病,减少痛苦和焦虑,改善免疫机能,从而使患者能够充满希望地与病魔作战。在治疗多重人格障碍中,也可以考虑使用催眠认知疗法。多重人格障碍是一种自我催眠障碍。认知催眠疗法可以重组人格中的歪曲认知。在治疗中,可能会遇到一些不善于表达的子人格,治疗师可以利用多重人格障碍病人易被催眠的特点,通过催眠引出意象,再通过与意象的互动来达到修改认知结构的目的。StevenJayLynn等人通过分析,认为认知行为催眠疗法是干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有效手段。

三、对认知催眠疗法的争议及未来研究方向

认知催眠疗法已经广泛应于心理治疗当中,但是这种综合疗法的效果是否优于认知行为疗法,研究者们莫衷一是。

许多研究者认为,催眠术确实能够增强认知行为治疗的效果。但是目前只有少数研究比较了认知催眠疗法与认知行为疗法的效果差异,而且其中大多数研究存在方法上的缺陷,比如样本太小、缺少控制组、测量工具的客观性不足等。通过严谨的实验设计来比较催眠认知疗法与认知行为疗法差异的研究较少。因此得出的结果难以令人信服。

但是,也有研究者认为两种疗法并不存在效果方面的差异,即使认知催眠疗法优于认知行为疗法,其效果的差异也非常有限。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1)在治疗过程中,两种疗法的相似程度高。在治疗中催眠技术并非作为一种独立的疗法,而仅仅是作为辅助手段加入,两种疗法的治疗流程几乎完全相同。这种高度的相似性也限制了两种疗法的效果差异范围。(2)催眠治疗的效果依赖于治疗师的催眠技术和患者对催眠的态度与期望。而患者对催眠的态度和期望并不相同,因此,目前已有的研究结果仍然不能确定认知催眠疗法与认知行为疗法相比是否存在绝对优势。

然而尽管如此,它依然具有研究和应用的价值。认知催眠疗法并非是要一定比其他疗法更有效才有临床意义。比如,现有的药物和心理疗法对一些抑郁症患者没有明显的疗效。但是认知催眠疗法是一种对广大抑郁症患者适用的心理疗法。这种综合疗法的出现,使治疗师和患者有了更多、更适宜的选择。目前,在我国认知催眠疗法的研究尚属尝试阶段。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比较少。杨德森等人提出的道家认知催眠疗法,在认知催眠疗法中融入了我国传统道家文化,是一次心理疗法本土化的探索。研究者制定出一套标准的治疗操作流程,并应于大学生神经质人格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总之,要进一步发展认知催眠疗法,一方面需要研究者们根据理论基础和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认知催眠疗法可能在心理治疗中具有的优势,然后利用严谨的实验研究来检验假设,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治疗的实施流程,不断探索能够发挥认知催眠治疗优势的策略。另一方面希望广大研究者能够以认知催眠疗法为范例,积极探索与其他疗法的结合使用。既然每种疗法都有自己的优缺点,那么在具有完备的理论依据实践可行性的情况下,就可以进行谨慎的尝试。当治疗师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应用不同的心理疗法时,才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达到治疗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黄薛冰,张亚林,杨德森.中国道家认知疗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预防干预询[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15(4):243.

[2]李献,陈浩.中国道家认知疗法结合催眠疗法治疗焦虑症[J].医药杂志,2009(01):6-7.

[3]吴承红,邰启扬.75例个案催眠治疗的实证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03):38-41.

[8]杨德森,张亚林,肖水源,周亮,朱金富.中国道家认知疗法介绍[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2(02):152-154.

[5]antoniCastel,RosaliaCascón,annapadrol,JoséSala,&mariaRull.multicomponentCognitive-BehavioralGrouptherapywithHypnosisforthetreatmentofFibromyalgia:Long-termoutcome[J].theJournalofpain,2012,13(3):255-265.

[6]assenalladin&alishaalibhai.CognitiveHypnotherapyforDepression:anempiricalinvestigation[J].internationalJournalofClinicalandexperimentalHypnosis,2007,55(2):147-166.

[7]assenalladin.evidence-basedcognitivehypnotherapyfordepression[J].ContemporaryHypnosis,2009(26):245-262.

[8]assenalladin.CognitiveHypnotherapy-twentyYearsLater[J].americanJournalofClinicalHypnosis,2012,54(4):247-248.

[9]assenalladin.CognitiveHypnotherapy:anewVisionandStrategyforResearchandpractice[J].americanJournalofClinicalHypnosis,2012,54(4):249-262.

[10]Bliss,eL..Spontaneousself-hypnosisinmultiplepersonalitydisorder[J].psychiatricClinicsofnorthamerica,1984,7(1):135-148.

[11]DisorderswilliamL.GoldenCognitiveHypnotherapyforanxietyDisorders[J].americanJournalofClinicalHypnosis,2012,54(4):263-274.

[12]e.thomasDowd.CognitivetherapyandHypnotherapy:aCognitive-Developmentalapproach[J].JournalofCognitiveandBehavioralpsychotherapies,2012,12(1):103-119.

治疗心理的方法篇10

关键词焦点解决短期治疗适用性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B849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s.2015.06.078

DomesticUseofSolutionFocusedBrieftherapy

DUZhenlin

(SoochowUniversity,Suzhou,Jiangsu215123)

abstractSolutionFocusedBrieftherapyisnearlythreedecadesgraduallymatured,andashort-termpsychotherapyschoolintherapidlyemergingworldwide.BasedontheSolutionFocusedBrieftherapypresentationonthereviewofpreviousstudiestoexploreSolutionFocusedBrieftherapyinthefieldofdomesticapplicabilityandeffectiveness.

KeywordsSolutionFocusedBrieftherapy;applicability;effectiveness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是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核心的短程心理治疗技术,最初是由Shazer和妻子Kim等人于1980年代初期在美国威斯康星州的短期家庭治疗中心发展起来(DeShazer,Berg,1992),于1980年代末被引进港台,随后逐渐引入大陆。在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已逐步发展成熟,并以其周期短、时效好、易操作等特点,成为当今国内外新兴的、越来越被广泛使用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1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简介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是在后现代建构主义的思潮中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后现代的心理治疗方法。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现实并不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而是存在于语言、意义和文化之中,是由人建构出来的(Laird,1995),因此焦点解决短期治疗认为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并不是独立的客观事实,而是通过治疗师和来访者的交谈逐渐建构出来的。此外,焦点解决短期治疗还受系统观的影响,它相信来访者自身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治疗师要善于发掘来访者已有的潜能,并加以发挥;同时,根据系统观提出的系统中有黑既有白的观点,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更多关注系统中白的部分,即重点探讨问题的不发生时的例外状况,着力扩展白的部分,从而减少同个系统中黑的部分,由此促使改变的发生(Berg,GaHagher,1991)。

受后现代建构主义思潮的影响,焦点解决短期治疗与传统治疗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摒弃治疗师的专家角色,摒弃探讨问题原因的做法,而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视来访者为自身问题的专家,治疗构成中重点关注来访者的目标、资源和正向经验。该治疗方法的基本主张可用一句话概括,即强调解决问题,并以正向的、朝向未来的、朝向目标的积极态度促使改变发生(戴艳,高翔,郑日昌,2004)。具体表现如下,首先,焦点解决短期治疗认为很多问题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要准确确定其因果关系存在一定难度,与其在治疗中花费大量时间探索原因,不如重点把握来访者的目标,着力寻找解决办法;其次,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并不认可给某种行为贴上病态标签的病理学做法,并指出问题的存在也具有某种正向功能;再次,焦点解决短期治疗认为来访者是最了解自身问题的人,他们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潜力,强调应更多关注来访者的积极面;最后,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格外重视例外的经验,即来访者的问题没有发生或严重程度较低、发生次数较少的情况,认为探讨例外经验是找到解决问题方法的重要途径。

在上述基本主张的指导下,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实施的策略是以解决发展为导向,从正向积极的角度拟定治疗目标,同时考虑问题的多面性和特殊性,发展弹性的问题解决方法。对治疗师的具体要求包括,第一,强调治疗师对来访者应具有积极的看法,相信他们有能力发展适合的解决办法;第二,治疗师要以一种正向的、未来导向的合作方式与来访者进行互动;第三,治疗师的责任是帮助来访者找出问题的例外,引导来访者发掘自身具备的能力和资源,并对来访者在治疗进程中发生的小改变进行鼓励和强化,引导来访者意识到小改变的存在和价值,以此推动更大改变的发生和持续。

2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在国内的运用

在西方国家,众多心理学者已积极探索过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在家庭领域、学校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具体运用。在学校领域中,焦点解决短期治疗作为一种积极心理学倾向的咨询方式,有利于教师在进行学校心理咨询时产生积极的学生观,使教师注重学生问题的解决;在社会领域中,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资源取向以及向善的姿态,使心理咨询更易被接受,通过发现、激发来访者自身的内在优势和资源,帮助他们利用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

在对焦点解决短期治疗进行适用性探讨的基础上,更多学者则通过实证研究检验该疗法在我国运用的有效性。在学校心理咨询领域,研究证实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对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的效果。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有助于改善初中生人际关系状况(陈建波,2005);研究结果也证实,焦点解决短期班级心理辅导对提高高中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作用优于传统班级辅导(邓莉芳,2007);此外,焦点解决短期团体心理辅导还助于改善高中生的应对方式,进而缓解高中生的焦虑、抑郁情绪并改善社会支持状况(张洁,2012)。在心理卫生治疗领域,多项多找研究证实合并使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对心理障碍能起到更显著的疗效。杨放如等人的各项研究结果表明,焦点解决短期疗法合用药物的治疗方法对强迫症的疗效好于单用药物的治疗方法(杨放如,朱双罗,罗文凤,2005),以焦点解决短期治疗为主的心理社会综合干预能显著减少网络成瘾少年的上网时间,并有利于改善其情绪和心理功能(杨放如,郝伟,2005),而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结合家庭治疗能显著改善品行障碍儿童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同时有助于改善其强迫、敌对及恐惧等症状(杨放如,朱双罗,罗文凤,2005);余柳霞等人的研究结果发现药物合并焦点解决短期治疗不论是对社交恐惧症,还是对抑郁症都有更好的疗效(余柳霞,刘坤,赵俊雄,2006;余柳霞,蒋庆飞,2007)。

可见,焦点解决短期治疗作为一种短期、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在我国具有推广运用的价值。另外,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摈弃病理学探究不良所在的做法,以合作的姿态与来访者共同发掘自身资源和能力,这种积极取向的做法也是其他心理治疗模式值得借鉴的。

参考文献

[1]DeShazer,S.Berg,i.K.Doingtherapy:apost-structuralrevision.JournalofmaritalandFamilytherapy,1992(18).

[2]Laird,J.Family-centredpracticeinpostmodernera.Familiesinsociety.theJournalofContemporaryHumanServices,1995(3).

[3]Berg,i.K.,GaHagher,D.SolutionFocusedbrieftherapy.in:t.C.todd&m.D.Selekamn(eds).Familytherapyapproaches.needhanHeigh,ma:align&Bacon,1991.

[4]戴艳,高翔,郑日昌.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et)的理论述评.心理科学,2004(6).

[5]陈建波.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对初中生人际交往辅导的实验研究.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6]邓莉芳.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对高中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张洁.焦点解决团体对高中生应对方式的干预研究.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12.

[8]杨放如,朱双罗,罗文凤.焦点解决短期疗法合用帕罗西汀治疗强迫症的对照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4).

[9]杨放如,郝伟.52例网络成瘾青少年心理社会综合干预的疗效观察.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3).

[10]杨放如,朱双罗,罗文凤.儿童品行障碍心理与家庭治疗综合治疗的疗效观察.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