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概念十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概念十篇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59:04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概念篇1

一、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

对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最早是来自农业土地的利用研究,是李嘉图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首先提出来的。其所谓农业土地集约经营,是指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地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的土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土地集约经营按照生产要素投入的构成不同,分为资金集约型、劳动集约型和技术集约型,他们分别是指资金、劳动等生产要素集中地投入在一定的地块上。土地的集约利用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经济技术基础之上的。资金集约型应该有雄厚的资金做后盾,马克思曾经指出,“在经济学上,所谓耕作集约化,无非是指资本集中在同一土地上,而不是分散在若干毗连的土地上”;劳动集约型即为通常所指的精耕细作的经营方式,该种集约型必须以充足的劳动力作为条件;技术集约型则需要以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前提。总体来看,最初的土地集约利用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强化投资从而提高土地单位产出的一种方式,即土地集约利用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它是与土地粗放利用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二、与相关理论比较分析

土地合理利用与由可持续发展理念衍生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是与土地集约利用密切相关而又有所区别的两种概念理论。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土地可持续利用由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发展而来。199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布的《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大纲》中提到土地可持续利用目标的五项衡量标准:土地利用方式有利于保持和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有利于降低生产风险的水平;保护自然资源潜力和防护土地与水质退化;经济上的可行性;社会可以接受。其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建立,顺应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土地可持续利用标准兼顾了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强调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关系。

土地合理利用是指在特定的时期和地区条件下,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和管理,并通过和利用组织,协调人的关系及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以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都达到最佳值。它要求土地利用保证土地资源充分开发,杜绝浪费;发挥区域优势,获取较大的区位效益,促进商品生产基地建设;有利于农业生产布局与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与改革;有利于自然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组织管理。土地的合理利用更强调的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兼顾,经济效益的提高不能以牺牲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代价。

比较来看,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土地合理利用是较为相近的概念,其内涵基本一致,都寻求对土地的最佳利用,具有维持和增加土地创造财富能力的本质特征。但前者体现了代际公平原则,后者则没有体现,这是两种理论的最大区别。而土地集约利用注重土地投入与产出率,即经济效果;土地可持续利用强调社会的公平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强调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协调发展,正确处理近远期的各种利害关系;土地合理利用涉及到土地资源配置的诸多方面,土地集约利用主要研究如何提高土地使用效率、节约用地,仅仅体现了土地合理利用的一个方面。

土地集约利用的目标是用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的经济收入,主要考虑的是在土地上的投入和产出,显然没有注意到土地利用中对环境的保护,所以土地集约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片面的土地利用行为。因此,如果对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把握不当,土地利用的必然趋势将是土地低度或过度利用,而不是达到适度利用的理想水平。比如,对于一些已经高度开发的城市中心区,如果一味地追求集约利用,其结果必然导致偏颇的过度利用,过犹不及。

三、土地集约利用理论的发展

1、以可持续利用、合理有效利用为前提。通过上文比较说明,可持续利用不但要得到经济收入和物质资料,并且强调了对土地利用前的合理开发以及利用中的保护和管理,强调了利用的可持续性和多目标性,是更深层次上的利用,是一个综合概念。而土地集约利用仅考虑在土地上的投入和产出,是相对较为片面的土地利用方式。因此,土地集约利用只有以可持续发展、合理有效利用作为前提,才能实现真正的集约利用。

随着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深入,国际上有关土地利用方面的研究,都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众多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方法也逐渐应用于土地持续利用评价。同样地,土地集约化利用须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思想和重要依据。大量实践表明,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只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才能避免造成土地浪费的低度开发和破坏环境生态的过度开发。同时,集约利用土地可以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减缓城镇外延发展速度,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因此,土地集约化利用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之一。

2、扩展土地集约利用理论涵盖对象。一般情况下,过去在谈及土地集约经营时,往往是指耕地,言及非农业用地的很少。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加快及其过程中大量问题的产生,促使土地集约利用内容逐步涵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并且研究得到很快的发展。近年来,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实践和研究、农村居民点的集约和节约利用也是随着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遇到很多方面问题应运而生的。

但目前土地集约利用方面的研究尚未涵盖到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并非全部土地,但可以预言,当经济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人类的文明意识必将大规模开发利用目前不能利用的土地,改造自然、开源创新,那么它们又将会成为土地的资源效益。因此,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不仅限于农业用地,在城镇、工业区、旅游区、开发区等均已涉及,同时也要逐步将未利用土地纳入其中。

3、土地集约利用理论内涵扩展与丰富。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兴起以及人们对单位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投入合理性的研究,土地集约利用已逐渐从原来仅仅衡量土地投入、产出要素扩展到考虑更多的相关因素。比如,土地集约利用逐渐演变成这么一种观点:以合理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和可持续思想为依据,通过合理增加投入、改善经营管理等途径,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不断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经济、生态效益。按照这一观点,土地集约利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土地集约利用的实质是土地的投入产出比问题,即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土地集约利用的前提是合理的用地布局、优化的用地结构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还有学者构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提出现代集约可持续农业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认为现代集约可持续农业是一个包含了生态农业、规模效益农业和人本农业三个子系统的系统整体,是资源节约型、经营集约化、生产商品化的现代农业。

可见,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已远远超出原有的理论基础,成为逐渐完善、内涵丰富的理论。

4、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受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土地集约利用在某种程度上是建立在以本地区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上的,即建立在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之上。社会经济在不断改变与进步的,经济、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需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不同的表现,这就导致了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是不同的。

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尤其是在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差异性的情况下,因此对于不同地区就具有不同的土地集约利用模式和集约化程度,不同的区域,某一区域内不同用途土地类别应采用不同的土地集约化利用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从区域角度看,土地集约利用宏观上主要强调土地综合效益及用地功能、结构的合理性;中观和微观层次上则注重某一类型用地分区的用地规模、开发强度、基础设施完善程度、投入产出合理性等方面。

同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土地集约利用的认识与标准也存在差异。因此,土地集约利用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值或者是僵硬的模式,而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以时间、空间和土地类别为坐标的三维概念。

5、土地集约利用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已经成为我国协调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发展和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人,即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土地是社会发展和人生存的载体,其利用理应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融合“以人为本”理念的土地集约利用理论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人类物质、精神生活多种需要的满足,生存与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和社会公正的实现。

现在,人们追求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协调发展,而这一切均以土地作为载体,因此土地的利用方式对此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人们对土地的利用是多目标的,除了物质需求和经济需求之外,人们对良好环境的需求也逐渐变得强烈。土地集约利用的任何模式和实现途径都应该以实现此目标为根本原则,同时兼顾公平和效率,不断消除贫困,提高人们的生存和生活质量。

四、土地集约利用标准化指标体系建设

土地集约用地评价是通过设计一整套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通过对各项指标的衡量和分析,探索不同背景条件下集约用地的标准及其方法,进而对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

国际相关经验表明,一个完善的制度理论必须有一个标准、合理的指标体系来加以支持,才能使各项制度能够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在推行一个制度或者一种理论运用在实践中时,为了达到既定目的,一般都采取从试行、标准到扩值的三个步骤。

科学地制定一个适合相应管理的“标准”,制定标准后还要制定一个“阈值”。“阈值”是用来评价实施管理的效果,我们要根据这个实际的效果来调整我们的制度规范,为此我们要“扩值”(也就是具体调整规范的既定内容)。

经扩值后的土地集约利用概念内涵具有宽泛性,单项指标将难以实现科学量度,必须采用多指标从多个层面进行综合计算。因此,节约和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要以节约和集约用地内涵界定为基础,以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合理、合法、高效利用为出发点。在具体指标设计中,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一般包括4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影响制约土地集约利用因素指标;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指标;土地集约利用趋势和可持续度指标;土地利用效率指标。

设计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的评价引子要有相对稳定和可靠的数据来源渠道,应能在相关权威机关提供的资料或通过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直接获取这些指标可以量化的数据,以便开展定量化分析与评价。指标计算尽量以定量计算为主,体现科学性,但必要时也对个别难以定量的指标进行定性分析,以利于操作,减少随意性。

目前,国内外节约和集约用地评价研究在地域范围上主要集中在城市土地,在土地利用类型上则主要集中在非农建设用地,针对农用地、农村宅基地等土地利用类型,以及某一具体综合土地利用类型的区域型集约用地评价指标研究涉及不多,也很不系统。因此,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还应分区域、分地类进行,体现宏观、微观相结合的原则。

五、结语

土地集约利用有其不完善性,在实践中如果仅仅将其仅注重经济学效益的理论特点作为土地利用的指导思想,结果可能并不能真正达到集约利用的目的。只有灵活的扩展其内涵,并辅以其他科学的理论,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做到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多目标为原则,才能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合理有效利用,也才能真正的实现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概念篇2

今年4月22日是第48个“世界地球日”。地球日是宣传我国国土资源国情国策、提高公众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意识、普及地球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平台。为切实搞好宣传活动,结合我局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活动主题

今年地球日活动主题为“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简约生活--讲好我们的地球故事”。

二、活动时间

宣传活动为期一周,从4月17日(星期一)至4月23日(星期日)结束。

三、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本次宣传活动的组织领导,切实做好地球日的宣传,局成立宣传活动领导小组,局长李保刚同志任组长,其他局班子成员任副组长,机关各股室、局属各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宣教股具体负责宣传活动周的组织实施。

四、宣传内容

借助地球日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国土资源国情的认识,增强公众爱护地球、珍惜资源的意识,普及绿色环保概念,从转变生活方式做起,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简约生活,共享绿色呼吸,共建美好家园。

五、工作安排

(一)举办启动仪式。4月17日上午8时,在湖滨广场举行“第48个世界地球日宣传周活动”启动仪式。现场设立宣传点,悬挂宣传横幅,摆放宣传展板,营造“世界地球日”宣传氛围,提高社会关注度和参与度。

(二)开设网络宣传专栏。宣传周期间,充分利用局门户网站、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微信、县政府信息公开平台“世界地球日”科普知识、我县国土资源概况和世界地球日宣传口号,面向公众宣传国土资源国情国策。

(三)悬挂宣传标语。期间,在局大门口和县城主要街道悬挂宣传横幅,内容主要以今年“世界地球日”宣传主题及口号为主。

(四)设置咨询台。4月22日当天,在湖滨广场设立咨询台、悬挂横幅、摆放宣传版面、发放宣传资料、奉送宣传手袋、宣传围裙等,接受现场群众法律法规咨询,围绕宣传主题向公众传递“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简约生活——讲好我们的地球故事”科普知识,营造节约集约用地,切实保护地球的良好社会氛围,普及国土资源管理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

六、活动要求

(一)紧紧围绕宣传主题。按照今年宣传主题,普及宣传有关科技知识,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减少碳排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倡导绿色简约生活。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概念篇3

关键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阐述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一、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研究

1、土地集约利用概念研究。集约经营的概念最早来自于农业,是农业土地经营的一种方式,是李嘉图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首先提出来的。所谓农业土地集约经营,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地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的土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土地集约经营按照生产要素投入的构成不同,分为资金集约型、劳动集约型和技术集约型。

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概念和内涵研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借鉴于农业土地集约经营,而城市土地利用有着不同于农业土地的复杂性与特殊性,所以对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与内涵目前国内外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观点。有的研究者认为城市土地集约经营是在土地上追加投入,以提高土地经济产出,获得最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营方式,是土地粗放经营的对称,认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主要是以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和土地经济效益为目的,有人认为这种表述虽抓住了土地集约利用的核心———对土地增加投入来提高土地利用强度,但却忽略了城市土地利用不同于一般土地利用的特征,即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城市土地合理布局、用地结构优化和具有良好的环境。有人认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是,以合理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依据,通过增加存量土地投入、改善经营管理等途径,不断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按这一概念,用地的合理布局,结构的优化完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前提,缺乏上述条件,土地集约利用的目标———不断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就要落空。在上述必要条件的约束下,不断地增加存量土地的投入,提高土地的经营管理水平,在现有技术经济水平许可的条件下,尽可能提高土地的使用强度和效率,就成为土地集约化利用的核心。鉴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产出效率,因此它属于经济的市场运作欠规范,风险还比较高。

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相关研究

1、土地评价研究。从国外土地评价科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土地评价方法和理论研究渐趋成熟。197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荷兰瓦赫宁根召开了土地评价方面的国际专家会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土地适宜性评价分类系统,并于1976年发表了《土地评价纲要》,成为土地评价研究走向成熟化的重要标志。但当时土地评价集中于农业用地。近几年来,土地评价研究日趋广泛,城镇、工业区、旅游区、开发区等均已涉及。从国内土地评价研究来看,七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中期,基本建立了从单项到综合的一整套农业土地评价方法和体系。八十年代中期和九十年代中期,土地评价研究开始涉及非农用地评价,如旅游用地评价和城市用地评价。

城市土地评价的类型也由最初的侧重于城市建设自然条件对城市建筑影响的城市土地建设适宜性评价,发展到城市土地经济评价,如城市土地分等定级、城市基准地价。当前许多城市的土地分等定级和基准地价研究是城镇土地评价的一部分,城镇土地评价是根据土地的经济属性和自然属性两个方面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综合评定土地的质量,划分城镇土地等级的过程。其目的是:(1)为了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城镇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2)提供可比的城镇土地级别。(3)提供土地质量数据。土地潜力评价,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社会经济属性及其对于土地的某种持久利用的限制程度,就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对其进行等级划分。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研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评价是城市土地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针对城市土地利用的现状,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评价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潜力状况。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关键是指标体系的构建,目前国内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基于宏观:城市总体范围;、中观:城市潜力区范围;及微观:城市不同用地类型宗地;三个空间层次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虽然各个学者提出的评价指标不同,但总体而言评价指标体系整体上趋于一致,主要涉及三个不同层面共六个方面:土地投入强度、土地产出强度、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市场运行情况、土地集约利用约束和土地集约利用(动态)发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目前仍然停留在对土地集约度的评价层面上,仅仅考虑了土地利用的投入、产出,这是远远不够的。主要是由于受到地籍基础资料的限制,无法了解整个城市的土地利用状况和布局,所以目前已经开展城市土地潜力评价的城市中,还有许多工作要进一步深入.

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产业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最直接的反映是产业结构的变化,研究也表明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水平决定了土地利用方式和特点,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是产业结构变化以及产业空间布局调整的结果。结合产业经济学与土地利用的相关理论对区域土地利用规律进行研究在国内还为少数。城市土地竞租模型是城市土地利用规律研究中最有代表性的,竞标地租函数的实质是:在土地利用通过价格机制进行调节的社会,原则上城市的每块土地都归愿意支付最高租金的人使用,而每个租地者又是根据他所能支付的地租和在该块地块上可能获得的最大收益,权衡决定愿意支付的最高租金的。这样,对区位较敏感,支付地租能力较强的竞争者:如商业服务业;将获得市中心区的土地使用权,其它活动的土地利用依次外推,从而形成地租和地价随远离市中心区逐渐降低,呈现一个有特点的围绕最高价值点:市中心区;的同心圆城市土地利用级差模式。基于这个理论模型,徐萍等对南京市产业结构优化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南京市主城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比重和土地利用效益,运用行业单位产值占地面积系数法和回归系数法确定产业用地规模,选取产业比较土地生产率指标确定南京主城区产业布局,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目前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城市工业用地集约利用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上。甄江红等对包头市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研究中,研究者对选取的八类行业的代表性企业用地进行指标构建和评价分级,提出集约利用途径在于通过各种措施加大对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和投资的加强。在包头市的研究中没有涉及对城市各行业用地分布规律的研究,只停留在工业用地研究层面。王梅等对昆山市工业用地集约利用与产业调整进行了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市域内10个行业1414家企业,研究分析后提出了市域内的行业调整方案和行业空间分布调整方案,同时提出实施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产业置换等政策建议。此研究在区域研究产业用地集约利用中走出了一大步,为以后的更大区域内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概念篇4

关键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措施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

我国正处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阶段。未来城市人口的增长,对城市空间将产生大量的需求。鉴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城市发展必须由外延扩展向内涵集约发展转变。目前,我国城市土地存在利用效率低,用地结构、用地空间布局不尽合理等问题。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越来越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盘活城市存量土地、节约集约用地作为缓解土地供需矛盾的根本途径,不仅可以加强耕地保护,保证城市建设用地,促进城市土地利用,而且可以有效地支持和保障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进行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近些年来,我国学者对土地集约利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对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评述,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现实意义。

一、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

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对农业利用的研究,由大卫・李嘉图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首次提出。所谓农业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地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的土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按照生产要素投入的构成不同,农业土地集约利用分为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

由于土地利用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提高是有限度的,理论上,当对土地连续投入资本和劳动力达到经济上的报酬递减点,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产出时,经营者将不会追加投入,这一临界点就是土地利用的集约边界,达到了集约边界的土地利用称之为理论上的集约利用;反之,未达到集约边界的土地利用称之为理论上的粗放利用。

在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对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尚无统一界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进行界定。刘伯恩认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合理的投入劳动、资本和技术,充分挖掘城市土地潜力,获得土地最佳的综合利用效益过程。郑新奇认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在特定时段、特定区域的一个动态、相对的概念,意指在现期和可以预见的未来条件下,在满足城市发展适度规模、使城市获得最大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基础上,以城市合理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通过增加存量土地投入、改善经营管理等途径,不断提高城市土地的使用效率,并取得更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林坚等人则认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以符合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相关法规为导向,通过增加对土地的投入,不断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一种开发经营模式,目的在于挖掘土地使用潜力,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刘勇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的集约利用是指随着土地价格或地租的上升,要求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投入和产出不断提高,以实现当边际投入等于边际收入时土地使用价值最大化的土地利用状态。尽管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概念有很多种观点,但这些观点都是在李嘉图观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者们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认识的共同点为: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增加投入水平,提高产出效益的土地利用方式,但又不能过度利用,其集约水平是动态的,是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提高的。

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研究

目前在我国,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的核心主要集中于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体系构建和技术应用方面。

在评价内容方面,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主要是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现状和潜力进行评价。现状评价主要是针对当前城市土地利用水平,评价当前城市太多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而潜力评价主要针对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研究对象,采用定性或定量的方式表达,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方面对土地利用的潜力进行的空间分级,为实施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实现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一般分为现状潜力评价和理论潜力评价。章其祥等以南京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技术路线,重点对南京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信息系统进行了研究。

在指标体系的构建方面,杨东朗、张晓明、刘萍等学者从城市土地利用中的人地关系入手,构建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张丽君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为评价目标,从投入强度、利用程度、产出效果和持续状况四个方面筛选评价指标,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谢映勤等根据指标属性的不同,把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分为效益型指标和成本型指标两类。效益型指标是指属性值越大越好的指标;而成本型的指标是指属性值越小越好的指标。对于两类不同性质的指标分别采用不同的标准化方法对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多因素综合评价。这是按照一定的目标和原则,对复杂经济现象整体进行定量描述的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的一种方法,以评价单元为样本,选择对评价单元发生作用的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并通过适宜的模式予以量化、计算和归并,从而实现评价目的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对评价对象的分析较全面,并且容易操作,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模糊综合评价法。这是运用模糊变换原理和最大隶属度原则,考虑与被评价事物相关的多目标、多层次的各个因素,对其所做的综合评判。

3、基于RS、GiS技术评价法。随着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的细化和深化,能够处理大量数据信息和具有较强空间分析功能的RS和GiS技术已被我国学者引入到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中。

4、理想值修正模型。这是郑新奇等在对济南城区宗地的集约利用状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用于宗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模型。该模型以土地集约利用的标准值为判定依据,选择土地用途、建筑密度、建筑容积率和其他因素对标准值进行修正,分析具体宗地的现状和理想值之间的关系,计算宗地集约利用潜力等级。

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措施建议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对十分稀缺的城市土地的需求尤为如此,两者间的矛盾也更加突出。因此,必须积极探讨在城市化过程中如何进一步提高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的措施,以解决既要保证发展用地,更要保护好耕地,特别是保护好基本农田这一尖锐矛盾,最终真正体现土地的资源配置型功能和资产性价值。国内学者做了多方面的研究。邵华等人认为,通过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用地结构合理,布局紧凑;提高现有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方式应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运用经济、法制手段调控、制约城市土地利用。张丽君提出的对策是搞好城市规划,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推进土地整理,盘活存量土地以减少低效利用;整合工业园区,发挥集聚效应以提高用地效率;强化市场机制,有效配置土地以促进集约用地。谢晓玲提出以下措施,集约利用土地资源,首先必须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就要加强城乡统一规划监督管理;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就要建立项目用地控制制度,优化土地使用结构;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必须深化土地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强化以用途管制为核心的新型土地管理制度;树立科学的发展观,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还必须发挥市场调节功能,全面引入市场机制,利用经济杠杆引导和制约用地需求。连军等人则提出根据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合理制定城市发展长远规划;提高集约利用程度,积极开展城市存量土地挖潜;加强城市土地市场管理,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四、讨论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趋势,发展城市化应注重保护耕地,合理用地,节约和集约用地。城市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结果与标志,对区域发展具有很强的促进效应。随着经济增长、人口增加,城市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这些对耕地保护形成了压力。应认识到合理的城市化过程是节约土地的过程,保护耕地与发展城市化的关系,是既要保证城市化进程的顺利进行,又要保护耕地,节约和集约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

土地集约利用是大势所趋。必须从根本上将粗放式的消耗高、质量差、效益低的生产发展方式,转变为集约化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我国土地资源总量多,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的基本国情,要求必须集约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大量工业用地集中在中心城市,大量企业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资产的现象必须改变。但是,在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有的城市已具有较高的土地利用率。例如重庆,高楼建筑比比皆是。适应建筑的土地上,土地集约率相对很高。一味追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带来了影响。因此,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否应该因地制宜地实施还有待于研究。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刘伯恩.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与措施[J].国土资源,2003.2.

[2]郑新奇.城市土地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评价──理论、方法、技术、实证[J].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林坚,陈祁晖,晋瑶.土地应该怎么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与指标评价[J].中国土地,2004.11.

[4]董秀茹,石水莲,王秋兵.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研究综述[J].党政干部学刊,2006.6.

[5]章其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信息系统研究[J].现代测绘,2003.4.

[6]杨东朗,张晓明,刘萍.基于pS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1.

[7]张丽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J].国土资源报,2005.9.

[8]谢映勤,胡素.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初步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8.6.

[9]郑泽庆,黄贤金,钟太洋,王广洪.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综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23.3.

[10]邵华,徐国彬,张晋丽.浅议中国城市土地的集约化利用[J].资源科学,1999.5.

[11]张丽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J].国土资源报,2005.9.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概念篇5

城镇化是推进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我国的城镇化预计还有较高速度的发展。与此同时,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也面临日益严重的用地两难问题。一方面我们要坚守耕地红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要保障城镇化发展的必要用地,促进科学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加快发展,但城镇的用地过快增长,土地城镇化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加大了土地的管控力度。有这么一个概念,就是现在大概每年国家给的用地指标差不多只够三分之二,缺口有三分之一,所以现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用地空间不足。与此同时,还出现两种声音,一种是要求放宽土地供应,另一种是减少土地供应,对这两种声音我们要客观分析。

一方面放宽土地供应,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到目前为止,我们的粮食生产主要还是依赖于耕地,未来的城镇化要在更大规模上推进的话,如果不能够有效遏制城镇用地的过快扩张,那势必会占用更多耕地,这恐怕会对国家粮食安全造成威胁,所以不能用继续扩大用地规模来推进城镇化。另一方面,严格土地管控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现实需要,现在的长三角、珠三角和首都经济圈,土地的开发强度都比较高,很多地方超过了30%。我们也知道国外很多发达国家控制在10%,高的也不超过15%,再高的话会使得生态环境质量得不到保障。但减少土地供应也不明智,不利于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推进城镇化需要稳定的土地供应保障,从国外情况看,工业化、城镇化中期建设用地仍会较快增长,这是一个刚性的增长。在这个阶段,如果建设空间受限,不仅产业发展受到限制,土地成本的抬高也会制约或者降低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另外,加强民生建设需要稳定的土地供应保障,目前大家在城市都感觉到生活、生态空间不足,感觉不舒服,未来在这方面用地需求还是要增加的。还要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终究要靠城镇化发展。

所以,我们要以改革创新精神破解城镇化推进中的用地两难问题。一方面要转变观念和方法,另一方面是全方位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因为城镇化发展本身需要更新观念,而节约集约用地也需要转变观念、转变方法。节约集约用地不是朝夕之功,所以要梳堵结合,还要尊重群众和基层首创精神,加强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我们要突出重点,着力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一是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着力推进城镇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这项改革的实质是对存量用地和增量用地实行差别化管理。二是稳妥地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挂钩,促进农村土地整治深入开展,还要推动低丘缓坡土地开发,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概念篇6

1.1精明增长理念

精明增长理念是20世纪90年代由西方发达国家提出,为解决城市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中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而被各国所借鉴,成为指导城市发展的主流思想。“精明增长”是一种实现城市集约型增长的发展理念,它注重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优先考虑将城市新增用地需求引导至已经开发建设的区域,强调对城市存量空间的挖潜,加强社区改造和污染废弃工业用地的开发再利用,提倡城市集中组团式建设,充分发挥已有交通基础设施的功能,鼓励低碳出行,保护城市农田绿地、开阔空间、自然景观以及重要环境区域,以实现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目标。这种融合城市生态体系,坚持集约化、高密度、土地混合使用相结合的城市发展理念为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和实施土地集约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启示。

1.2相关概念及其联动关系

1.2.1相关概念低碳顾名思义低度排放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伴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由资源消耗和生态恶化导致的灾难性问题频发,为了缓解提高GDp与控制碳排放之间的矛盾,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开始被人们所认可。低碳经济是以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为特征,以制度改革、产业优化、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实现经济社会高效益、高效率、高效能发展和人居生态环境提升为目的的绿色集约型经济新模式。土地集约利用与土地粗放利用是相对应的,起初应用在农业研究上。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规模的扩大,用地混乱、交通拥堵、空气污浊等一系列城市问题骤增,于是土地集约利用被引入到城市发展的范畴中来。笔者认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含义是在城市范围内,结合当时当地土地利用与城市发展现状及特点,遵循政策法规的导向,通过增加城市土地投入,挖掘土地内部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经营管理,提高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的综合效益,以实现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集聚和示范作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区域性、阶段性和综合性的动态发展过程。

1.2.2联动关系城市土地的粗放利用是碳排放增加和资源能源消耗加剧的重要原因之一。城市盲目扩张使建筑与硬化路面规模急增,农用地和园林绿地面积骤减,造成城市土地碳汇量降低的同时也导致空气粉尘、悬浮颗粒的增加。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可以通过调整用地结构、产业布局和发挥土地供应的调节作用等方式有效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量,使生态环境的破坏被降到最低,使土地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得以充分发挥,从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作为一种绿色集约型的新模式,低碳经济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基础和支撑,为其实现提供了新的思路。低碳理念引入城市发展中,利于城市的良好定位,指引城市结合自身优势实现发展。同时,将低碳经济指标引入和落实到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中,必然从城市人口规模、科学技术支撑、能源结构和环境承载力等方面引导土地利用向集约化发展。总而言之,低碳经济发展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之间存在内在联系,通过彼此相互作用促进对方的发展,而这种互动关系是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基础,因此低碳经济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在城市的科学规划和可持续发展中是一脉相承、有机统一的整体。

2研究方法

2.1综合评价指标的选取及权重的确定

为了准确评价低碳经济发展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两大系统,按照指标设置的可行性、合理性、科学性及全面性原则,结合低碳经济和土地集约利用的实质与内涵,最终形成了由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社会支撑、环境质量等4项Ⅰ级指标和人均GDp、产业非农化率、单位GDp能耗、园林绿地面积等16项Ⅱ级指标所构成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由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率、土地利用生态环境质量等4项Ⅰ级指标和地均财政支出、人口密度、地均GDp、人均园林绿地面积等16项Ⅱ级指标所构成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综合评价指标。每一项指标对系统的影响程度不同,所以需要为各项指标确定相应的权重以反映这种差异。为了减少人为因素对指标权重合理性和科学性的影响,采用熵值法和德尔菲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指标权重(表1)。

2.2指标数据的量化处理

指标体系里的各项数据主要来源于2006—2012年的《河北省经济年鉴》、《石家庄统计年鉴》、《河北省土地调查统计年鉴》、石家庄市统计局网站等,部分数据通过公式计算间接得到。由于两系统指标的计量单位和量纲不同,因此,为了增强指标的可比性和结果的合理性,需要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本文采取min-max标准化法对数据进标准化,假设有a项指标,则x1,x2,…,xa是表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有b项指标,则y1,y2,…,yb是表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指标,min(xj)和max(xj)分别表示各指标中的最小值和最大值,正向指标采用正向指标公式进行标准化处理,负向指标则采用负向指标公式进行标准化处理,公式为[7]:正向指标:Zij=xij-min(xj)max(xj)-min(xj)(1)负向指标:Zij=max(xj)-xijmax(xj)-min(xj)(2)

2.3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2.3.1耦合度评价模型耦合可以简单理解为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动态联合关系。结合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根据耦合度的内涵,构建两者的耦合度评价模型:C=a(x)B(y)〔a(x)+B(y)2烅〕烄烆烍烌烎25(3)式中:C———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耦合度;a(x)———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B(y)———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综合评价指数。C介于0和1之间,C越接近1,耦合度越大,系统内各要素之间达到良性共振耦合,系统将趋向新的有序结构,C越接近0,耦合度越小,系统内各要素之间没有相互关系,系统将趋向无序发展。

2.3.2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耦合度C可以反映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相互协调关系,对低碳经济发展和土地集约利用两者之间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指导意义。但是一般情况下,它无法准确反映系统之间的协调水平。耦合度相同,但是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有所不同,从而致使同样是协调,却可能存在高低水平之分。为了正确反映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二者的综合协调水平,在此建立了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耦合协调度模型:R=槡C×p(4)式中:R———耦合协调度;p———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综合评价指数,且p=λa(x)+θB(y);λ———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权重;θ———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权重,在此假设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同等重要,即λ=θ=0.5[10]。根据公式可知,R介于0和1之间,R越大,耦合协调度越高,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总体协调水平越高,R越小,耦合协调度越低,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总体协调水平越低。耦合协调度模型综合了二者的协调情况,比耦合度模型更具适用性和操作性,可以对不同阶段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进行定量分析。

3实证分析

3.1研究区域概况

石家庄市地处河北省中南部,冀中南经济区,市区面积达455.81km2,建成区面积达210.47km2。作为因铁路开通而崛起的省会城市,现已成为该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金融、交通物流中心和第一大城市。作为全国著名的生物产业基地、纺织基地和华北地区重要商埠,具有广阔便利的市场环境和投资平台。河北省资源能源丰富、通讯交通便捷、工商业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等优势使石家庄市成为京津冀都市圈内最具投资吸引力和未来发展潜力的经济增长极。中央政策的扶持、京津冀经济区的整体推进、省会地位的强化、城市交通体系的优化升级等诸多积极因素推动石家庄市步入一个城市快速扩张、产业调整优化、都市区整合发展的新阶段。

3.2定量分析过程

根据min—max标准化法对石家庄市2005—2011年低碳经济发展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里的各类数据进行量化,计算得出各项指标的标准化值。

4结论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概念篇7

【关键词】城市住宅小区土地集约利用

[正文]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土地资源和环境资源以及城镇化与经济快速增长的矛盾就摆在我们面前,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节约用地和集约用地作为土地利用的两种方式,前者要求城镇建设少用地,后者要求城镇建设要发挥出土地的最大效益。我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特别是城镇土地可开发资源极度匮乏,人为造成浪费土地的现象十分严重,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低。我们必须严格地执行土地管理利用制度,科学的规划住宅建设,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促进住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对土地集约利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城市住宅小区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国情。城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也是经济文化、工业交通、住宅建设最繁荣的地方,土地十分珍贵。一些工业企业长期占据着城区的中心地带,部分效益差、包袱重的企业逐渐退出市场,其厂房、设备、土地等长期闲置,造成资源大量浪费。这样,势必造成城市发展急需土地和有限的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

1.1、城市住宅小区占用耕地,盲目扩张

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是我们生存的空间和活动的载体。城市发展的规模,是城市竞争力的体现。开发建设提高了土地的使用价值,土地的经济属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城市的土地利用,城市地区地价较低,建筑物密度和高度也较低。城市用地规模不断膨胀,侵占了城市地区的大量优良耕地。旧城区改造速度缓慢,个别建筑年久未用,仍占用宅基地。开发商不愿意改建,既费时又费钱。一些大厂矿也有许多限制的空地,急需开发利用。城市建设粗放利用土地、闲置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可以节约集约用的土地潜力很大。由于土地利用结构性的不合理,导致房地产用地、工业用地供过于求,闲置浪费、国土、建设、规划部门缺少必要的制约措施。

1.2、建设用土地利用率低,结构布局不合理

建设用土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是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使用者要合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不得改变土地的用途。经济发展离不开土地,城市建设必然要占用土地。我国大多数城市建筑的容积率较低,建筑物仍以低层为主,建设用地的容积率较低。虽然部分城市建筑密度高,但绝大部分是2---4层的低层建筑,城市土地空间的立体利用率很低,许多单位土地占而不用,造成土地资源严重的浪费现象。一些建设存在规划布局不够合理的现象,边角余地处于低效利用和不合理的利用状态,挤占绿地。

2、我国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意义

2.1、城市建设集约用地

所谓城市建设集约用地集约,是指在建设用地布局合理、优化用地的前提条件下,通过改善经营管理、增加存量土地投入等方式,发挥土地使用效率,切实提高土地的使用价值和经济效益。土地资源不但是经济发展的载体,也是地方政府最大的资产,同时也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战略资源,是人民生活的家园。城市建设用地,要按照节约集约的原则严格审批,凡是超标准用地的,不提供土地或对项目核减。对低效利用和空闲的土地、要明确利用方向,科学规划、创新设计集约利用。应该严禁新征用耕地,挖掘盘活部分存量土地,提高诚征土地的利用效率。

2.2、土地集约利用的基本含义

土地集约利用本质上是一种预期的,在不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不降低人类健康水平和不带来生态环境损害的前提下,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整合城镇内外土地资源、优化空间结构等措施,使土地的利用效率达到一个合理的水准。不断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节约、集约利用空闲的土地,实现城市小区土地利用总量动态平衡。建立健全城市建设用地的考核制度,发挥政府在调控土地市场上的集约利用的作用,促使建设用地的优化配置、布局合理,有效利用,缓解城市小区建设用地的供求矛盾,进一步发挥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实现土地资源由粗放利用向集约利用的转变过程。

2.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势在必行

土地资源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撑平台,城市保护土地资源与坚持经济发展必须落实在提高集约利用水平上,要把保障供地与集约用地有机统一起来,严格依法管理土地,推进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走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建设化的道路。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地少,人均耕地资源更少。我们必须树立忧患意识和机遇意识,赋予土地更新的使用理念。只有调动社会各个方面集约土地的积极性,才能解决城市土地紧缺地问题。唤醒人们的土地意识,表达对大地母亲的一片情怀,珍惜土地、节约土地、集约用地。

3、优化城市住宅小区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

3.1、合理布局,降低层高

在一块土地上,容积率不变,建筑层数增加户外用地就增大;如果户外场地的面积不变,建筑密度也不变,容积率随着建筑层数的增加而增大。所以,适当增加城市住宅层数是保证较大室外场地面积的有效方法。住宅层数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建筑密度和户外场地的关系上,通常在容积率相同的条件下,建筑密度与户外场地成反比,因而要获得较大的绿地率,必须降低建筑密度或容积率。降低层高是对三维空间的集约性利用,也是对住宅建设成本的节约。降低住宅的层高能使整个住宅高度下降,缩小了住宅的间距,节约了土地。户均用地面积在下降,而空地面积在增加。

3.2、开发可用空间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概念篇8

关键词:殡葬用地,集约利用,长沙市

引言

根据国际标准,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l0%以上即进入老龄化社会。长沙在2011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也已达到109.6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6.0%%,可见长沙已经进入老龄化人口结构的社会[1]。每年长沙死亡4万多人左右(按6‰的死亡率),但长沙的火化率却不到50%,还不到全国53%的平均水平[2]。按土葬1具遗体需占地15个平方米来算,全省每年因丧葬浪费土地580多亩。随着长沙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死亡对环境、经济、社会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已经出现死人与活人争“生存环境”的尴尬局面。长沙作为“两型社会”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被推向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最前端,但近几年来长沙市随着区域一体化的推进及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多地少的矛盾愈演愈烈,在这种严峻的人口压力和土地资源形势下殡葬用地的供应日趋紧张。

1相关概念界定

1.1殡葬用地

关于殡葬用地的定义,在《辞海》中的解释:埋葬死人之地。筑土为坟,穴地为墓,通称坟墓[3]。”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殡葬用地有广义和狭义两大类,广义的殡葬用地是指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21010-2007),殡葬用地属于特殊用地(09):指用于军事设施、涉外、宗教、监教、殡葬等的土地。同时殡葬用地(095)又包括了陵园、墓地、殡葬场所用地。而狭义殡葬用地就是指为死者遗体或骨灰进行处理、存放及附属设施而必须安排的的地点或空间,本文所研究的就是指狭义上的殡葬用地[4]。

1.2殡葬用地的模式

根据殡葬用地的定义本文将殡葬用地模式的定义为:在人地矛盾日益紧张的条件下,在有限可供应土地前提下,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所应采用的殡葬用地的方式,包括殡葬用地的一般模式和集约利用模式[5]。

1.2.1殡葬用地的一般模式

殡葬用地的一般模式是指空间上集聚或分散开来的、平面式的殡葬用地模式,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传统的殡葬用地模式--平面式土葬。土葬是我国从古到今使用最多的一种葬式,也是世界广为使用的葬式。这种传统的土葬占地较多,在城市是以公墓的形式出现,在农村是以乱葬岗的形式出现。

1.2.2殡葬用地的集约利用模式

殡葬用地集约利用模式是指随着死亡人口的不断增加,在现有殡葬用地面积不增加的情况下,在同等条件下,与平面殡葬用地模式相比,所能埋葬更多的死亡人口,节约大量的土地,它包括立体式的、生态式的和虚拟式的三种殡葬用地集约模式。

(1)立体式殡葬用地模式指通过向上层要空间而集约大量土地的一种殡葬用地方式,使单位面积土地可入葬更多的骨灰,以达到节约土地和提高土地利用率及价值。

(2)生态式的殡葬用地模式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和系统工程方法,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挖掘殡葬用地区域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构建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殡葬环境和文明和谐的殡葬文化,形成生态良性循环的以公墓为主要功能的公共场所。

(3)虚拟式殡葬用地模式即网祭,是一种完全不占用土地的一种殡葬用地模式,是用计算机在因特网上传输信息的一种网上祭扫已故亲友的虚拟墓园,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网上纪念馆。

根据调查,长沙市现有合法公墓6个、非法公墓8个、公益性公墓3个。在这些公墓的用地中,90%以上是平面式的殡葬用地模式,立体殡葬用地模式和生态殡葬用地模式不到10%。具体问题表现在:

(1)殡葬用地布局不合理。长沙现有的殡葬用地大多位于南湖路以南和南郊公园以北,书院路以西,湘江以东的大致方向,集中了金陵城市绿化陵园,湖南革命烈士陵园和上善园等3家陵园;长沙潇湘陵园和唐人万寿园分别位于汽车西站附近、汽车南站和京珠高速公路旁;而离长沙市较远且人口达到150多万的浏阳市则一家也没有。

(2)殡葬用地模式不合理,缺乏艺术性和个性。长沙市陵园虽然也出现了一些环境园林化、墓地艺术化、绿化美化都比较好的公墓,但因建设起步晚、经验不足,缺乏绿化和美化,缺乏艺术性和个性化。在现有经营性公墓中,90%都采用老式的、太师椅式的平面式建设形式,造型也十分落后,只有不到10%的公墓新建了立体式和生态式的殡葬用地。

(3)造私墓现象严重,且数量可观,甚至出现了造“活人墓”。据统计,长沙市每年死亡人数为两万多,而公墓仅使用了九千多穴,有大半数以上的死者无疑使用了私墓,可见私墓数量很大,有不少地方还存在为活人造坟的现象,且数目不少。

(4)农村大多数都是遗体葬,死人与活人杂居,占用了大片土地。在长沙广大农村,大多数地区仍然是非强制火化区,依然实行传统的平面式土葬;在强制火化区,有绝大多数地方实际上还实行着“火化加土葬”的平面殡葬模式。长沙市区现有大约20多个乱埋乱葬点,大概5万个乱埋乱葬的墓地,且乱埋乱葬的墓地全部是土葬,主要集中在城中村和郊区。

3.长沙市殡葬用地集约化路径探索

3.1由分散向空间聚集转变

促进殡葬用地合理集聚、健康发展,是当前殡葬用地集约利用的一个重点。长沙市目前的殡葬用地过于分散,在城市的经营性公墓中,缺少面积较大的公墓,全都是面积小于1,000亩的中小型公墓,而且这些公墓布局也不合理,分散在城市中,使得靠近墓地周围的土地由于“避临效应”,造成了本就十分紧张的城市用地的极大浪费。

要改变现有的分散格局,今后要在郊区建设大型城市公墓,使现有的中小型公墓由分散趋向集中。殡葬用地由分散向集聚转变,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殡葬用地布局分散和重复建设问题,有利于生产力要素合理流动,科学配置;有利于发挥集聚效应和投资效益,节约土地和资源;有利于加强对殡葬用地的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适时引导殡葬用地由分散向集中转变,对殡葬用地布局进行一次战略性调整,进行殡葬用地的集中建设,可以节约大量的土地资源和避免视觉污染。

3.2由平面模式向立体模式转变

由于受传统墓葬方式的影响,目前长沙公墓建设比较单一,基本上是沿山而建的平面式,墓穴大多以台阶式、方阵式排列,这种模式占地极大,从使用效果上看,并不为大众所接受,一般使用者是一些低收入阶层。而立体模式是目前除了海葬和网上虚拟模式之外最节约利用土地的一种模式,因此长沙市在今后的公墓建设中,要加大立体公墓的建设力度,使现有的一处塔葬和一处壁葬逐步扩大,通过多种媒介向市民提倡立体模式,逐步转变人们传统的殡葬观念,以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

3.3由传统模式向生态模式转变

传统公墓主要还是水泥或石料板块制成的墓穴和墓碑,水泥石料的墓穴给山体包上了一层坚硬的外壳,而且水泥和石头的风化十分漫长,这种公墓甚至比土墓对环境的后续影响还要大。树葬、草坪葬等生态型的形式既能体现中国几千年来信奉的“入土为安、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实现人与自然在更高意义上的统一。同时,用这种方式处理骨灰,将殡葬和植树有机结合,可避免建坟造墓对土地的大量占用,同时有利于促进绿化和环境保护,也有利于减轻丧葬负担,符合殡葬改革的方向,应大力提倡。

目前,树葬、草坪葬等绿色殡葬形式已在国内许多城市推广,而长沙市生态模式目前则刚刚起步,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今后,长沙可大力发展生态模式,既可以节约大量土地,又可以扩大绿化率,把城市绿地系统与公墓建设结合起来考虑,则有望将一个安葬场变成一个绿荫葱笼、香飘四季的旅游景点,成为新世纪一种特殊的殡葬文化。

3.4由实体模式向虚拟模式转变

我国殡葬改革的最终目标是骨灰不保留,主要形式是树葬与海葬。因此,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殡葬事业的改革,利用互联网建立虚拟的公墓随之兴起,它突破了土地的制约,又可容纳巨大的信息量,足以使公墓真正成为“生者与死者对话的地方”。传统的扫墓与祭祀形式给城市交通、环保、消防等带来大量的问题;骨灰的不保留又令许多人心理上难以承受;同时大批远在异乡生活的人们又因空间的限制不能向逝去的先辈表达哀思而空留遗憾等。而虚拟公墓恰恰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这种方式既能节约土地资源,又不污染环境,作为一种不保留骨灰的全新安葬形式,将成为未来殡葬改革的发展趋势。

当然对于长沙来说,现在当务之急是提高火化率,并逐渐推广立体模式和生态模式,虚拟模式实施难度很大,当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思想观念会不断转变,不失为一种未来的发展趋势,最终达到人地和谐。

图3-1殡葬用地转变模式的途径

结论

本文填补了长沙市在殡葬用地集约利用研究领域的空白,拓展了长沙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针对长沙目前殡葬用地利用的现状,制订出殡葬用地集约利用的对策措施,为长沙进一步制订和完善土地集约利用相关政策措施提供科学指导和决策依据。通过实证研究取得的成果可以在全省及全国范围内推广和应用,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长沙统计年鉴-201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编.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3]夏征农主编.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编印本:649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概念篇9

眼下正是酷暑,离不开空调器的人们特别注意起了电力供应;油价一再上涨,也让人对石油资源问题愈加关心。这使得“节约型社会”在今年夏天的流行显得恰逢其时。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正在推出节水、节电、节能措施,媒体在反复传播日常生活的各种节约窍门,已经逐渐倾向于消费主义的社会风尚,因为节约型社会的提出而突然不再是舆论的宠儿,而节约这个似乎已经被消费品的充分供应而挤压到角落的行为意识,再度占据人们心理的中心位置。

近些年来,还很少有一个带有明显操作意义的社会概念,像节约型社会这样迅速获得人们发自内心的普遍响应。这固然是因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近来频频阐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意义,固然是因为中央政府接连出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政策措施,但更重要的是节约型社会这个概念,准确地把握住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与人们对国家进一步发展的思考深度契合。

节约型社会的概念如此迅速地深入人心,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人们对资源紧张已经有了具体的感受。

近两年来,全国多个省份曾经出现“电荒”,频繁的拉闸限电使得一些地方的冬天变得寒冷;油价的不断波动以及可以预见的原油需求的继续大幅增加,让人不得不对石油资源的有限性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北方的缺水状况以及南水北调工程间不容发的上马,让人更清晰地感受到水资源的紧张;不时得到报道的环境灾难以及由此导致的生存质量下降的例证,让人更真实地触摸到了生态资源的宝贵。,节约型社会这个概念如此迅速地深入人心,在于它突破丁把节约界定于经济需要的认识,将节约上升到民族持续发展的前提的战略意义。

众所周知,中国人民传统上就提倡节约,勤与俭一直被视为持家治国的美德。这种德性要求的基础,在于体认到“生之者寡而食之者众”的现实,在一个无法充分提供制成品的时代,节俭是家庭与社会维持基本生计的必需。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制成品的短缺时代已经结束,制造和提供足够的消贤品不再是一个问题,而如何通过消费以加快产销周期似乎成了主要矛盾,作为消费美德的节约因而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怀疑。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一种新的规定性开始出现,资源的有限性成为发展的瓶颈,消费品短缺结束以后,资源短缺成为突出问题。正是在资源的意义上,节约成为一种不得不具备的社会和个人的意识。我们拥有产出用之不尽的物品的能力,但没有可供不断吞噬的自然资源。今天,借助于效率越来越高的机器和生产制度,社会的生产能力是如此惊人,以至于任何资源都可以在一个不长的时间里被用于生产;不断刺激下的消费愿望又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如果不加节制,也足够提前消耗掉子孙后代的生存之基,无论能源、森林、土地还是水,都早巳或正在变成短缺资源。上世纪60年代在西方率先出现的对资源承载力极限的思考,40年后终于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中国成为官方和民间共同的忧思。

节约型社会这个概念如此迅速地深入人心,还在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过于粗放的现实和城市化加速必然带来的消费急剧增长的预期。

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水平居世界第53位,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最近2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主要依赖于资源的高投入,未完成的工业化决定了本世纪前20年中国仍将对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有巨大的需求。粗放型经济增长足以让13亿人口的国家未富先衰;而另一方面,城镇人口人均能源消费是农村人口的5.5倍,城市化加速对资源供给提出巨大挑战。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概念篇10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利用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自然条件下形成的,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所需要的物质,都直接或间接的来源于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关系到千家万户,土地的管理使用已经面临着新的严峻形势。如何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更合理、更科学的利用和开发,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这是当代人们必须承担的历史重任,值得我们深深思考。

1.土地资源管理与利用概述

(1)土地资源管理利用的概念及特点。土地资源管理是指为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与保护等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等活动的总称。调整土地关系是土地管理的重要社会职能,监督和组织土地的合理利用是土地管理的基本内容。

(2)土地资源管理利用的内容及作用。目前土地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主要由五部分组成:1)地籍管理;2)土地利用管理;3)建设用地管理;4)土地市场管理;5)土地法制管理。土地管理作为国家管理土地的措施,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土地管理,对于贯彻落实土地基本国策,执行土地法律法规,实现国家对各类用地的统一宏观调控,保护耕地资源,发挥土地资产效益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概括起来,土地管理的作用主要有三点:1)宣传动员作用,动员全社会的公民都来参与,支持配合土地管理;2)组织协调作用,使有限的土地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3)执法监督作用,建立土地监察网络,对用地情况实施有效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处罚违法用地行为。

2.土地资源管理利用存在问题及产生原因

2.1集约用地不够,土地利用率较低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我国人口基数较低,人均耕地资源稀缺,为了保证我国的粮食产量,应切实保护耕地,提出节约集约用地的措施,在我国的土地管理利用过程中,应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提高土地使用率,减少建设占地,这些措施的执行关系到我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土地利用率低主要存在公共建设用地及工业用地闲置和耕地摞荒。

2.2土地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提供土地的管理者缺少集中的力量,管理部门之间不能进行相应的互动,在宏观上缺乏应有的调控能力。同时在土地资源的配置上还没能建立完善的体制,在进行土地开发利用的市场化过程中,各项进程的公开透明度不够,因此在土地资源的经济活动中,很容易由于个人的贪念问题出现严重的腐败现象。

2.3土地管理和利用没有建立协调的关系

现有的使用中的土地用地规划没能做到与时俱进,不符合当前的土地发展实情,在比较早之前已经制定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其中很多规范指标已经不符合当前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土地实际使用情况,但是城市建设仍然依据着旧的规划进行建设任务,因此,在城市化中不断出现旧房拆除,新房在建的现象,这些都造成了经济和资源的严重浪费,引起了很大的损失。

2.4征地补偿和相应的政策没有完全到位

随着公共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失地农民不断增多,他们陷入三无(耕种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窘境,对农民补偿标准偏低,标准不一,甚至连国家公路、铁路等重点建设项目补偿标准都不能100%落实,从而农民很难分享农田征地转为建设用地后的增值权益,由此引发征地农民集体上访事伯。势必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

2.5对非法用地和违章建筑的行为打击力度不够

由于建设规划滞后,用地总量失衡,非法用地(包括超标准用地)和乱搭乱建现象屡禁不止.城区建设乱就更令人堪忧。

3.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与利用的建议

通过严格土地管理、加强耕地保护、遏制违法用地,以土地资源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非常必要的。

一是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要深刻认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把科学发展的指标体系予以标准化,用以评估、考核政府行政政绩,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机制。更重要的是,政府在土地利用中不能仅仅为了增加GDp而“滥用”土地,要把增强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目标,科学把握土地供应总量、结构和时机,充分运用土地政策,并与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战略等紧密配合,从严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用地,保障民生用地,防止区域过度开发。

二是转变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要从改进保障科学发展的用地、管地机制入手,坚持宏观调控与市场配置有机结合,激励与约束双管齐下,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科技等手段,充分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讲,“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的新思路,即要根据区域的资源和经济发展条件,制定与区域功能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模式,避免土地资源的粗放型开发和利用,优化用地配置,引导人口、产业和其它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是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要切实确立土地利用规划的法律地位,克服规划执行的盲目性,规划修改的随意性,让耕地保护制度真正落到实处。依法维护土地管理秩序,强化土地监管,坚决纠正违背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供地、搭车用地、侵害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等问题。要通过严肃查处土地违规违法案件,增强土地执法震慑力。

四是提高违法用地的经济成本。土地违规的根本原因就是违法的收益大于成本,因此要从根本上杜绝土地违法行为,就必须减少因土地违法而获得的收益,或加大违法的成本。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革财税体制,有效化解地方经济增长与保护资源的矛盾,让地方政府逐渐摆脱“以地生财”的模式,遏制地方政府违法用地的冲动。

五是坚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的实现目标是追求土地利用效率的最大化,节约建设用地资源,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最终目标,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必然选择,因此要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必须坚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土地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国家发展进步的根基,人们应该科学合理的进行土地资源的管理利用,正确对待管理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正确的对策予以解决,做到“开源”与“节流”并举,努力实现土地资源有效、科学的管理利用。[科]

【参考文献】

[1]王德军.关于土地资源管理利用的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