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小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03:54

农业科技小知识篇1

关键词:知识员工聚集;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

一、引言

“全球经济一体化及知识经济的大潮汹涌而来,面对历史大潮,各类组织都不同程度经受着时代的考验。”(相飞,2015)。其中,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尤为突显。该类企业以从事或推进农业新品种、新设备技术、新生产工艺为主,利用自身研发成果,吸收外来技术以持续创新,对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速度,保证农业科技发展有重要意义。知识员工聚集作为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资源,是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活力之源。按照相飞(2015)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违背及其效应研究》对知识型员工的判定准则,“该类员工均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即受教育程度较高,这表明其对新知识的吸收、消化、转化能力较强,且具有一定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这些都有助于其专业资质的提升,以及包括个人智商、情商、修养等在内综合素质的提高。”。可见,知识员工作为一种可流动的资源,受科技投入、人才政策等因素影响,会在特定空间和时间聚集。而“复杂多变的外部任务环境致使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运作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员流动性趋于频繁。”(相飞,2015)。人员流动则引起复杂的经济效应。本文的知识员工聚集及其效应指农业科技人才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形成的内在关联机制,通过组织协同作用集中在一起,突出表现为聚集作用大于各自独立所发挥的加总效应。这里所指的知识员工聚集的主体是长期从事农业科技研究、推广及实用技术的人员,其运用知识为农业科技进步作出贡献,是企业创新主体。通过聚集,促进了个体间隐形知识传播,优化知识结构,能更多获取行业信息,实现相互协作,从而使自身潜能得到发挥,企业得以创新。

二、理论基础

国外的知识员工聚集研究主要体现在劳动力流动和人才资本积聚。Giannetti(2001)认为,不同劳动力个体的技能相异,其合作可促进规模效益,资源耗费降低。国内学者将知识员工聚集内涵大体总结为两类。牛冲槐等(2006)从人才流动角度指出,它是在一定时间内大量同类或相关人才在某地区或某行业形成的聚类现象。还有学者从效应角度提出,知识员工聚集是符合质量指标的知识员工在区域范围内实现数量上集中,他们通过交流经验达到彼此协调配合,实现聚集目标。总体来看,知识员工聚集效应与企业创新关系研究大体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人力资本与企业创新的关系,二是知识员工聚集与企业创新的关系,专门针对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以及知识员工聚集对其效应的研究尚显不足。“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席卷着雇佣关系的重塑与转型之势已登陆我国,为适应国际市场和经济社会的变化,我国企业不断采取变革举措,这势必影响组织内员工的心理感知。”(相飞,2015)。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迅速发展,自主创新不断涌现。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纽带,在中国农业实现“两个历史性转变”过程中发挥着农业产业革命和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推动作用,知识员工聚集则是企业创新的突破口,聚集过程势必影响个体认知,并作用于企业效果。由此,阐清知识员工聚集对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作用是企业实现创新优势的重要前提。

农业科技小知识篇2

关键词:知识经济;生产力水平;农业经济;科学技术;创新

1知识经济的概念、作用及发展

根据oeCD在世界上1996发表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并综合多年来关于知识经济的提法,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①知识经济的繁荣不再直接受制于资本、资源、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直接依赖于知识的积累和运用。知识经济的外形是无形资本,人类社会的知识总量,人力资本、知能、高科技网络电脑等等,如同产业革命极大地改造了世界的面貌一样,以芯片、微处理器、光导纤维为特征的电脑、通讯和信息存储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它们的紧密结合,正在生产领域掀起一场技术革命,把我们带入了经济时代。

发展知识经济必须重视人才在知识经济中的特殊作用,大力发展教育,提高我国人力资本的素质。判断知识经济发展状况,生产力水平高低,教育状况和劳动力素质是一个重要的测量指标。因为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及应用,无不依赖于以智能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的支持,人才是科学技术的主要载体。大力发展教育,尽快提高劳动力资本的科技素质,培养大量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是解决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其次发展知识经济还应加大对知识技术的投资,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的增长直接依赖于知识和技术的积累和应用。加大对知识和技术的投资,提高人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充分发挥知识、技术对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2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人均农业资源十分有限,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不足0.08公顷,且因城市建设、高速公路的修建、水土流失等多种原因,耕地面积还在持续减少。从技术水平上看,我国农业技术水平总体比较低下,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许多农产品的生产属于劳动力等生产资料的高投入和知识低投入的生产,生产成本较高,导致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低下。

八十年代初期出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曾经使我国的农业经济连年大幅度增长,九十年代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改变和正在改变着农业和农村的面貌,最近几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小城镇建设蓬勃兴起,使农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农产品供需基本平衡,甚至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人们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正由温饱向小康转变,人们由追求吃饱到追求吃好,对农产品有了选择性,对农产品不仅有数量的需求,更有质量的要求,市场对绿色农产品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要以占世界7%的耕地来养活占世界25%的人口,就必须更多地依靠知识资源和充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解决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问题。

3我国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经营观念陈旧,缺乏市场意识。由于受长期以来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农民怕风险,不肯改变原已形成不合理的种植结构,经营方式,很多农民处于传统的守旧的经营方式之中,很少考虑适合种植什么、适合养殖什么的问题;其次,农产品市场变化莫测,农民缺乏市场信息往往是别人种养什么赚钱了,才跟着种养什么,缺少市场预测,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得不到准确的市场信息,往往使农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导致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2)生产力落后,经济效益低下。我国农业生产还处在半机械化、半手工的操作阶段,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缺乏技术人才,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难,制约了传统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合理化、高效化转变,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导致农业生产率低下,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投入大、产出低,经济效益不理想。

(3)流通机制不活,销售渠道不畅。农产品市场交易规模小,集聚和辐射范围不大,品牌化经营、网络交易尚未推广到农产品的流通领域,农民普遍对市场陌生,并且缺少中介组织,提供市场信息服务,目前农村初步建立的中介组织,因机制不活、功能不全、服务不利,农民仍然得不到稳定畅通的产品销售渠道,产品销售速度和质量成了重要问题,农民面临的市场风险较大,总之在某种意义上说,知识技术的掌握及应用状况制约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4知识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1)科技资源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当前人类正处在一个以科技或知识资源的生产,占有、分配和使用为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源泉,例如:联合收割机和播种机的应用,节约了大量的劳动力等资源,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高科技的网络应用于农业领域,使农民开阔了视野,掌握了很多生产销售的信息,优化了经营观念,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加工,使流通机制变活,销售渠道变畅。农业要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就必须以科技知识和人的智力资源等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因为科技知识资源经多次使用自身并不会减少,而且在使用过程中还会增值,可以被用来创新知识,知识越用越多,使用成本越来越低,与其它生产要素相结合,可大幅度提高劳动力和资本的使用效益。以此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有效替代,从而更充分地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经济效益。人们通过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自身的科学的全面认识,将科技知识运用于主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并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以替代稀缺资源,由此保证农业经济可持续快速地增长,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至于对后代的经济发展造成危害,因此科技资源必将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地快速发展。

(2)创新推动农业经济增长。创新是发展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对农业经济的增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著明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依次分为:要素推动的发展阶段,投资推动的发展阶段和创新技术的发展阶段。与以要素和投资为核心的竞争相比较,以创新为核心的经济竞争,明显更胜一筹。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代,这种高速发展的直接推动力,便是知识创新所带来的科技进步,创新是农业经济发展的灵魂。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知识生产与应用的源泉,如农业科学与现代生物技术交融为基础的新物种的塑造和新快速繁育技术的应用;有利于环保的新型生物肥和生物农药的研制与运用等等,都强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通过对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及农业技术的创新,使现有农业知识系统蕴藏的生产潜力可以有效地释放出来。促进生产的发展。

通过普九义务教育,农广校、职业技术教育等多渠道、多层次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使农业经济的发展建立在科技知识及信息之上,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订单农业、创品牌农产品,实现市场交易和网络交易相结合。按合同或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和深加工。大幅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知识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必将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地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农业科技小知识篇3

基层农村的领导干部是影响农村工作的重要人员,他们往往在群众中最有号召力。为了提高农村干部及后备干部的文化水平、领导能力,使他们成为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村领导人,丰润农广校的素质工程大专班针对28个乡镇的不同要求,先后开设了畜牧兽医、水产养殖、会计、农学等多个专业首先对领导干部进行培养。实践证明,这些农村干部经过学习在工作中真正起到了领头羊、致富的引路人的作用,受到了领导、群众的好评。

农村实用人才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是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数量多少直接关系到农村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新型农民既要具有多种技能,又要善于分析市场规律,为了适应这些来自市场的需求,农广校在设置培训内容时力求丰富、综合、实用,方法也多种多样:

大力开展时间长、课时多的绿色证书培训。为了解决学历教育与学员农活、家务的矛盾,农广校在开展短期实用技术培训的基础上,开办绿色证书培训班。近年来,发放培训农业、蔬菜、林业、畜牧绿色证书4000人次。

开设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班。农广校成立了专业的培训科室,配备了电脑,由专门的教师负责收集劳务信息,定期上周边大城市人才市场了解各种劳动力走向及人才需求情况,免费提供1000余条信息。结合实际需求,开办了岗前培训、就业必读、服装裁剪班、家政服务班、养殖技术专长班,初、中级计算机培训等不下20余种,受训2000多人。为鉴定合格者颁发了不同等级的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一制作的《职业资格证书》,充分发挥了农广校职业技能鉴定作用,从而增强农民的就业、择业、转岗的能力。

利用现代媒体,送科技知识入户。学校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利用电台、电视、报纸、农村大喇叭等多种媒体形式进行农业科技知识的宣传,鼓励教师参加省、市电台开办的“致富快车”、“金色田园”和“空中课堂”等栏目,还积极与区电系,开办了“农村大舞台”栏目。这些栏目结合当前的农时、农事,进行科技知识讲座,同时开通热线电话,解答农民疑难问题,为农民排忧解难。

利用农村大集,营造科技知识氛围,进行农业科普知识宣传,送科技下乡。让农林牧方面的教师编写科技小册、明白纸、农民科技教育报,在大集上发给农民。同时还可随机解答农民提出的问题,深受农民欢迎。到2005年为止,发放了上万份科技资料,受益农民达到5000人。

农业科技小知识篇4

1南通市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成效

1.1新型科技创新体系初具雏形

通过整合各类发展要素,优化各类资源配置,根据新时期农业科技创新的特点和科技先导型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引导和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南通市在“十一五”期间逐步形成了以科研院所、农业科技型企业为主体、农业高职院校和农技推广部门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在重点发挥应用型科技创新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前瞻性、基础性、战略性领域的科技创新,适应变化,调整思路,发挥优势,为企业的产品开发提供技术支撑。目前,全市建有涉农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9家,重点开放实验室2家,省级科技服务机构1家,省、市级公共服务平台各2家。

1.2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基本形成

通过农业科技计划和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以及产学研联合等,涌现了一批农业科技创新拨尖人才,培养了一批农业科技领军人物,并逐步建立起“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新机制,拓展了“需求—选题—研究—鉴定—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满足需求”的科研运行模式,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逐步向创新主体集聚。“十一五”期间,南通新增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11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1人、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27人,“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育计划”拔尖人才培育对象4人、优秀人才培育对象2人,科技兴市功臣7人,市首批杰出专业技术人才5人,市第七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31人,市“226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首席专家3人、中青年创新创业领军人才34人、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134人。

1.3农业科技成果获得有效转化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改变了过去农技推广部门一统天下的局面,逐步形成了由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等院校、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成果转化体系,有力地促进了成果的转化。“十一五”期间,南通平均每年有20多项农业科技推广成果获得市政府奖励,共取得农业科技推广成果奖123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100项。在农业科技的引导和推动下,南通农业迈上新台阶,实现了农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农作物良种率达93%;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各类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23万多hm2,高效农业面积19.13万hm2、占农业面积41.4%,生猪和家禽饲养量分别达660万头和15000万只,园艺业、畜牧业成为农业主导产业;农民人均收入持续增长,2009年达到8696元;农业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产业化生产稳步发展,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兴农业迅猛发展,提高了农业品位,改善了生态环境。

2南通市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业科技创新环境亟待改善

农业是开放式的生产系统,与其他产业相比,属于弱势产业,投资农业不仅存在市场风险,而且存在自然风险,风险高、回报率低;而且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农业产值在GDp中所占的份额不断下降,直接贡献率降低,通常情况下,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往往不能充分显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忽视,重视农业也往往仅停留在口头上、文件里、讲话中,缺乏足够的实际措施。财政、社会资本不愿意投资农业,农业科技投入严重偏低。据统计,南通农业科研财政投入占农业GDp比重很小,低于1%的国际平均水平,科技3项经费用于农业科技的不足1/3,科研基础条件不能适应新时期创新任务的需要。农业科技投入的结构、方式还不完善,一些长期性和基础性农业科技工作及平台尚缺乏稳定的支持机制。2.2高水平、高层次人才较缺乏由于人们对农业重要性认识不够和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不足,农业科技缺乏对人才足够的吸引力、缺乏集聚高层次人才的科技平台,高层次人才较紧缺,高水平农业科技人才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特别是市场需求大、对农业产业水平整体提升具有特殊贡献的农产品加工、园艺等学科的高技术人才严重匮乏。

2.3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一些技术瓶颈难以突破,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还未能完全发挥。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关键技术成果供给明显不足,除玉米、棉花、豆类作物外,一些水产品、畜产品、园艺产品、农作物的品种和重大农业装备还主要依赖引进,产前、产中、产后等系列技术集成、配套不够,拓展农业功能、延伸农业产业链的养殖业、加工业等重点领域技术成果严重缺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技术成果明显不足。

2.4农业标准体系不健全且落后

目前,南通还没有真正形成从产前、产中、产后及产品的深加工等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的标准体系,且标准体系完善的方向不明确。不完整的标准体系已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规模、市场流通、产品贸易、质量监控和提高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技术指标落后,特别是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方面的指标低且项目不齐全的问题突出;标准的配套性和可操作性差,农产品保鲜、贮藏、运输标准数量少,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少;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质量控制技术标准空缺;技术标准与相关法律法规衔接配套差;“小农户”与标准化生产的矛盾突出,南通仍以单家独户的种植、养殖为主,这种状态对执行各种标准和操作规程难度大;对农产品标准执行的监测能力和手段不足,农产品监督检测机构在提供质量检测、技术服务和保证标准实施方面与农业标准化发展形势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农产品生产者不按标准生产现象严重,生产厂商和农民受商业利润驱动,故意违反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的现象屡禁不止,严重扰乱农产品市场秩序,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2.5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滞后

2009年6月10日,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南通沿海大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机遇期,对科技支撑大开发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滞后,与形势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从省到地方没有形成系统的科技创新组织机构和人才网络,没有固定的政策资金支持渠道。

3南通市农业科技创新的科技需求及目标定位

3.1南通市现代化农业的科技需求

3.1.1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人口增长、资源约束、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产品需求增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南通处于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t型结构交汇点和长江三角洲洲头,“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人口增长、耕地减少和消费水平提高的三大趋势同样难以逆转,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安全供给是农业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其科技需求主要表现在:主要粮食作物优良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体系;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的经济作物、畜产品、水产品的优良品种及配套的种养技术体系;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名特优农产品生产技术;提高资源生产能力的地力培养技术;农业减灾防灾技术;优化时空配置,创新立体高效种养模式,大幅度提高土地生产率的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包括设施专用品种的培育,设施优化构型,设施土壤连作障碍控制与改良以及温室智能控制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产品生产上的研究与应用。

3.1.2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南通市农产品加工环节薄弱,加工技术装备差,加工工艺相对落后,绝大多数农产品以初级产品形态进入市场,导致南通农产品附加值低,影响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效益。重点以制约特色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中的瓶颈问题作为科技介入的突破口,加速农产品加工科技进步,推动加工原料基地建设和食品工业建设,实现生产规模化、技术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大幅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农产品附加值;着力培育区域性支柱产业和建设产业联盟(或企业集团),以带动农业产业升级。其科技需求主要表现在:具有规模优势的大宗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具有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加工和功能食品开发技术,提取农产品生化成份增值技术,粮、油、肉、奶、蛋、蔬菜、果品、水产品等无公害(绿色、有机)加工领域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技术。

3.1.3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不仅关系到人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而且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生产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其科技需求主要表现在:挖掘生物遗传潜力,加快农业动植物优质、专用、抗病虫的新品种培育;农产品生产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化肥、农兽药、饲料、调节剂、添加剂的合理使用与控制技术;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检测检验技术与设备;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农产品的保质、保鲜、贮藏和减损技术。

3.1.4维护农业、农村的生态(产)安全

目前,随着沿海大开发的推进,重大涉海项目日益增多,水域生态环境污染严重,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间被挤占,容易引发赤潮、疫病;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十分欠缺,污染物无害化处理能力低,生态安全和生产安全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依靠科技进步来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任重道远。其科技需求主要表现在:资源节约型(节地、节水、节能)农业技术;农业投入品节约控制技术;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和监测技术;清洁生产集成技术与模式等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海上渔业安全生产监控、调度指挥系统;海洋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与修复技术。

3.1.5开发应用农业新型装备

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先进、适用、多功能的农业机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速南通农业装备、设施的现代化为目标,重点发展先进、适用、高效、低耗、环保型新机具。其科技需求主要表现在:稻麦秸秆还田或综合利用技术与装备,玉米、油菜、蔬菜生产技术与装备,优势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滩涂作业安全生产技术与装备;适合新型农村使用的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与设备;工厂化养殖中畜禽粪便快速消毒、除臭、干燥等加工配套装备,工厂化育苗、无土栽培技术与设备;设施用微型耕整地机械、小气候调节机械和自动化调控设备,设施新型覆盖材料的引进、改良与研制。

3.1.6海洋与海涂资源开发技术

应用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综合技术,提高海洋生物和矿物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提升海洋生物开发的综合经济效益,实现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其科技需求主要表现在:海洋生物利用、活性物质提取及功能性食品开发、生产技术;滩涂盐碱地快速改造技术,高效耐盐植物的引进、培育及栽培技术;滩涂贝类安全、优质、高效及其可持续养殖技术,辐射沙洲条斑紫菜栽培与管理技术。

3.2发展思路与目标定位

3.2.1发展思路

目前,迫切需要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任务要求,遵循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客观分析南通市农业科技发展的地位、水平和优势、劣势,依托现有基础,做强已有的优势,利用后发优势,抢占新兴领域,重视交叉领域,实施创新战略、人才战略、专利战略、标准战略和“走出去”战略,调整目标任务,服务农业、农村、农民与生产、生活、生态;结合南通基本市情,发展建立具有南通特色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依据各种需求目标,重新审视和统筹安排创新的发展重点;优化各种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早日实现农业科技总体率先跃居全国先进水平的目标。

3.2.2指导思想

在国家、江苏省“十二五”科技规划与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框架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本着“面向需求搞科研”的方针,继续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工作;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地规划建设一批起点高、功能全、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市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和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现代农业示范村;扩大对外交流与协作,深化内部运行机制改革;进一步强化物质装备,提升科技水平,完善产业体系,创新经营方式,加快推进全市现代农业发展。

3.2.3目标定位

紧紧围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中心任务,牢牢盯住食物安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新农村建设的主攻方向,构建与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要求相适应的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体系,完善和强化精干高效的农业科研运行机制,满足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教育需求,从总体上缩小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力争在一些优势领域上保持国内领先水平。通过5~8年的不懈努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到70%;以“激励创新,有效应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为工作方针,加强以农作物新品种、专利保护为核心的知识产权能力建设;优势农产品质量提高,竞争力明显增强;农业科研资源配置、学科重建、机制转换和队伍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农业的原始创新与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和开发有突破性进展;形成一批科技型企业,使农业科技型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农民生产、经营、创业能力不断增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基本纳入依靠科技进步和农业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力争经过10~15年的艰苦努力,在创新能力、技术水平、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贡献率等方面全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为建设创新型城市做出典型示范,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引领、驱动和支撑性的历史贡献。

3.3基本原则

遵循农业科技发展规律,按照农业区域特性,结合行政区划,系统设计,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职责明确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一是条件建设与机制创新相结合,加强基本条件和人才队伍建设,创新运行机制,建设条件完备、运行高效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二是整合资源与完善功能相结合,“以增量激活存量”,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准确定位体系功能,形成层次清晰、功能完备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三是统筹规划与分类实施相结合,协调相关部门,发挥市、县(区或市)、乡镇、村各方积极性,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部门、分期、分批组织实施。

4加强南通市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路径

4.1完善体系建设,搭建创新平台

进一步完善以科研院所、农业科技型为主体、农业高职院校和农技推广部门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企业以实用、实效为目标的应用研究;加强科技创新平台、科技服务平台、科技产业平台的联结,加强产学研合作,着力解决产业链中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提高产业的科技竞争力;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创新能力建设,不重复研究,不浪费资源,短、平、快项目研究与长效项目研究配套实施,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强化集成创新,把自主创新成果与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成果紧密结合,研究组装在生产上应用后能产生巨大效益的系统成果,解决产业链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提升整个产业的科技水平和竞争能力。

4.2制订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扶持政策

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形成良好的创新机制与氛围,推动农业科技持续的原始创新,加速成果转化。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4.2.1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的政策导向

围绕知识产权战略目标任务的实现,加强对全市现有政策、措施的梳理,加快制定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政策、措施。特别是科技、经济、对外贸易、经贸、税收、财政、知识产权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现有政策的研究、协调和调整,实施科技管理体制、对外贸易体制、技术创新体制、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突出科技、经济、财贸、税收政策向鼓励发明创造、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促进知识产权转化、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倾斜,形成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政策保障体系;加强知识产权资金投入,每年财政要拨出专款用于开展知识产权的宣传、教育、培训、公共信息平台维护、考察交流等活动,扶持、帮助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奖励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加大对知识产权公共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建设的资金投入,强化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综合服务能力;积极鼓励农业科技型企业申请专利和转化实施,鼓励在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和环保节能技术等方面的专利申请,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型企业对专利技术的转化,改造传统产业,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围绕生产力布局的优化、调整,根据各县(市)区的产业特色,加快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培育,提高传统优势产业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产出的数量和质量,促进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取得新的突破,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示范区。围绕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特色专业园区建设,引导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业向园区集中,促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和资金集约利用,着力促进园区农业科技型企业知识产权能力建设,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核心竞争力强和知名品牌的大企业大集团,形成一批知识产权成果示范区基地;积极引导农业科技型企业研究制定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专利信息资源,提高技术创新的起点,在改造传统产业以及引进、消化、吸收外国技术中注重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产业;不断提高掌握、运用和管理知识产权的能力和水平,形成一批知识产权成果示范企业,“十二五”期间培育3~5个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示范区、10个左右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示范基地、100家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示范企业。

4.2.2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各级政府要把财政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年初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入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资源配置、资本金安排优先向科技项目、科技型企业倾斜。“十一五”期间,各县(市)区财政科技项目经费占财政一般性支出的比例高于2%。南通市本级2007年在筹措安排科技项目经费6000万元的基础上,之后每年递增2000万元,到2015年达到2.2亿元,其中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占比达20%以上。对能有效推动南通经济社会发展并获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和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立项的重点科技创新项目,各级财政应按一定比例给予匹配支持。改善对农业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支持商业银行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稳定的银企关系。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诚信体系,促进各类诚信机构发展;鼓励社会资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立担保机构资本金补充和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担保机构可按当年担保费的50%提取偿债准备金,按不超过年末担保责任余额1%的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用于担保赔付。推进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权利质押业务试点;支持保险公司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财产保险、产品责任保险、出口信用保险、业务中断保险等险种,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保险服务。鼓励社会资金捐赠创新活动,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捐赠非关联的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研究开发经费,按规定在当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4.2.3支持创新载体与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依法设立的农业高新技术园区要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实行统一管理,符合规划的高新技术产业建设项目用地,应及时办理用地手续,未经依法批准,不得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农业高新技术园区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地方留成部分全额返还园区,优先用于土地开发整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对省级重点科技创新载体以及重大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建设用地,予以重点保障并优先安排,其中科技创新载体项目用地实行工业项目用地供地方式。国家及省认定的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软件园、留学生创业园等科技企业孵化器,自认定之日起,暂免征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经有关部门批准的孵化基地,由同级财政按其孵化项目对地方财政贡献的新增额在第二年度专项给予补贴。重点支持新建的部级、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并给予一次性资助;鼓励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鼓励中小企业采取联合出资、共同委托等方式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建立产学研技术依托,对经认定的市级研发机构,给予一定的资助。

4.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不仅要方向准确,更要符合需要,特色明显。创新团队建设应围绕农业的某些重点研究方向进行系统深入研究,要研究南通“十二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用战略性的眼光来看待如何在南通的农业新领域和新产业上有所突破。同时,把如何提高农业产业效益和农民收入、如何提高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作为研究的目标来科学设计团队,使科技创新团队不仅能满足政府的需要、顺应科学发展的趋势,还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更能满足当地“三农”的需要,使创新团队的科学研究更具有实际意义,让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实现增收。对创新团队成员实行动态管理,引入团队带头人考核制和团队成员协议制。创新团队的发展壮大需要带头人的带领和内部成员的协作分工,因此,在双方相互选择建立创新团队的同时,团队带头人和成员之间应存在相互的制约和分工协议。通过团队的总体业绩产出和团队内部成员的评价来考核团队带头人的胜任程度,同时,带头人可以按照协议、团队内部分工、成员业绩对成员进行评价,并与利益挂钩,通过协议机制来对成员进行淘汰,增加创新团队在人才资源上的竞争力,使科技创新团队的发展更加快速和有效。此外,要加强创新团队的可持续性建设,支持和培养新人、新学科进入到创新团队的建设中,对于没有进入团队又没有拿到科研项目的青年科技人员、新进博士,可以设立农业创新基金,通过基金项目的实施,达到锻炼培养他们的目的,然后再让其进入到创新团队的体系中,从而提高创新团队建设的可持续性。

4.4培育涉农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新形势下涉农企业的发展壮大必须走科技产业化道路,科研是基础,开发是手段,效益是目的,产业化是过程,也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桥梁[2]。要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促进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快速转化,达到科研推动产业发展,产业反哺科研的目的。受传统思维和机制的影响,不少人甚至农业科技型企业本身都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有疑义。事实上创新型国家的知识产权80%以上产生于企业,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本质上是一个经济过程,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可能真正坚持市场导向,反映市场需求。把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明确了技术创新的价值取向,即技术创新应该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而不是为论文和获奖服务。企业主体地位体现在企业能够引导创新并承担主要投入,同时承担创新的风险和享受它的收益。

4.5加快发展集约型农业,进一步推进农业机械化

南通现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还偏低。因此,农业机械化对于南通来说还需要进一步发展。由于传统农业存在着严重的浪费、污染和效率低下,加强集约型农业建设已经是刻不容缓,主要是研究使用先进施肥技术、高效种养植(殖)技术。创新农村经营体制和机制,加快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为基础,加快发展土地集中型、合作经营型和统一服务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水平。到2015年,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总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50%以上。

4.6健全完善标准化农业,进一步推进农业标准化

突出抓好标准体系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突出重点、先急后缓和与国际接轨的原则,尽快建立产地环境、生产技术、产品质量等级、物流设施、食品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标准体系;建立适合农业结构调整需要的标准,从发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优质专用产品的市场需求出发,以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花卉、中药材等为重点,建立产前、产中、产后配套的地方标准,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建立适合农产品外贸出口需要的标准,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选择出口创汇的大宗产品,以控制有机磷、有机氯、抗生素、激素、生长素、亚硝酸盐等农药、兽药残留指标和重金属、微生物(病毒、病菌)指标为主,制订产品质量标准、生产技术规程和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速测技术规程,农产品出口企业要参照国际标准和产品销往国的质量要求,制定相应的专项标准,尽快与国际接轨;建立配套的标准体系,形成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相配套的农业标准体系,编制层次清晰、配套完善农产品标准和支撑与服务农业标准的标准体系表;严格按照标准和规范进行操作,用标准指导生产、加工、管理、营销的全过程,在农业生产领域发展“档案农业”,在加工领域建立可追溯制度,以此为基础建立农产品加工业诚信体系,在流通领域,特别是在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上按质竞拍、优质优价,以此为重点规范市场秩序,最终实现以质量为核心的农业标准化全过程管理新模式;进一步提高农业标准化覆盖率,每年都要选择一批具有一定技术基础、生产规模、管理水平和商品化程度较高的农业生产项目、基地,建立部级、省级、市(县)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发挥行业协会在农业标准化建设中的作用,选择出口量大、国外技术壁垒多的行业,尽快组织出口企业建立行业协会,推动农业标准化工作,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建立科学合理的标准化信息咨询服务体系。

4.7加快发展数字化农业,进一步推进农业信息化

数字时代和信息时代是当今社会的代名词,农业科技创新也要在这块体现出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要走向智能数字和信息的时代。要在农村建立起数字农业信息综合服务系统,成为连接县、乡镇、村、农户的数字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大平台。抓住研究重点发展数字农业,利用数字化模拟技术来对农作物、家禽生长进行观察研究,对市场供给进行分析,从而更加合理有效的开展农业生产[3]。

农业科技小知识篇5

论文关键词:新型农民,循环农业

 

新形势下,要建设现代农业,需要依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充分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智力支持。循环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模式,需要培育具有新理念、掌握新技能的新型农民。但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大部分人基本上属于体力型和经验型农民,不具备现代化大生产所需要的初级技术能力。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不能满足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需要,农业经济效益不高,如何培养新型农民也成为当今社会局解决的问题。我认为要培养新型农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力度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建设的投入,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要增加教育投资力度,鼓励社会增加教育投入,尤其是鼓励和宣传一部分富裕农民集资捐助教育。同时政府为农民提供入学贷款、为大学生到农村创业提供融资、信贷等优惠。农民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参与循环农业发展,需要的是信息和充分的供给。政府需对现有农业信息传播体系进行集成整合,完善循环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提高网站质量,扩充循环农业信息量,让农民与时俱进;要加强信息标准化建设,构建智能化农村社区信息平台,促进循环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全面、高效、快捷的为农民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促进农村信息化进程,加快信息进村入户,把政府上网工程的重点放在村组两级,不断提高农村基层适应市场,把握农业、科技发展前沿动态的能力,增强其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从根本上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

首先观念更新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农民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要转变农民传统、保守的思想观念农业论文农业论文,树立循环农业发展理念,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实施循环农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为循环农业的实施建立强大的社会基础。因此,在农村教育、宣传中,要将转变其思想观念放在首位,应适时引导他们抛弃传统的小农意识,走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误区,自觉融入发展市场经济和建设现代农业的大潮,使之感到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生产劳动不再是单纯的体力消耗,而是“技能加体能”、知识加勤劳”的复合型支出。其次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农业劳动者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农业循环经济是知识经济,农民群众要树立“知识致富”的理念。21世纪,知识就是经济,谁拥有了知识,谁就拥有了财富。没有知识的土地是贫瘠的,农业人力资源开发,就是要让农民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耕耘土地,创造财富。开发农民的潜能,在生产中,变“体力劳动为主”为“脑力劳动为主”,运用各种工具辅助劳动,运用各种知识指导劳动,知识致富。第三,直接面向农民群众的基层领导干部在转变农民思想观念上具有表率作用核心期刊目录龙源期刊。在农村现实生活中,一旦正确的政策路线确定后,干部队伍便起着关键性作用。他们直接影响着政策路线的正确实施。因此,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首先是要转变农村干部的思想观念。各级干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等同于发展的观念。在发展道路上,要彻底改变片面追求GDp增长而忽视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倾向,树立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要深刻认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牢固树立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观念。

三加强农民循环农业基础知识和科技知识的教育与培训

循环农业的实施,需要更多的农业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而这些技术又需要有较多文化和科技知识的农民才能掌握。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以基础教育为依托,以农村职业教育为主体,以科技普及、培训和推广为重点的农村教育体系,造就一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在当前农村正规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大力发展农业短期培训和科技普及教育,加速农民知识化进程。要改革农村基础教育模式,在义务教育中加大循环农业基础知识和科技知识内容比重,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业专业毕业生,退休科技工作者到农村创办职业技术教育或科技进修学校,传播循环农业的科技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

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为循环农业提供组织保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业,客观上要求农民再次走上合作制的道路,即农民在经营上自己组织起来,按照生产的需要组织不同形式、不同

摘要在“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下,搞好办点示范农业论文农业论文,同时,建立上下工作指导机构,搞好示范推广、培训等工作。

五有组织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于土地上将会影响农业生产率,无助于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也会造成诸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有组织地精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将产生深远而积极的意义,也将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创作有力的条件。其一,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将增加他们的收入,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民工将有更多的资金投资于教育、健康,人力资本存量会有较大提高。其二,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务工期间,用人单位将给予他们一定的培训机会。在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干中学,农民工也将进一步提高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其三,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工作生活过程中,会接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这将有助于改变存留于部分农民身上的封闭意识和小富即安的保守思想,使农村劳动力更具进取精神、开拓意识。随着思想观念的转变、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的积累、生产资金的增加,农民采用先进技术和新的农业生产模式的主动性和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增强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动力。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目前最迫切的工作是改变传统的城乡分割户籍制度,消除各项对农村劳动力务工的歧视性规定,加强农民工岗前培训,建立信息完备的劳动力市场,引导农民工有序、有组织地转移。

发展循环农业,离不开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农业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搞好农业人力资源开发,为实施循环农业,实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是当前循环农业系统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

农业科技小知识篇6

(一)以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成立领导小组。为了加强农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领导,我局成立了以局长董劲

峰为组长、副局长谭复旗为副组长,局直单位和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按照县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要求,把实施《科学素质纲要》工作分解为6大任务,明确每项任务的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并要求各项任务的牵头单位会同责任单位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分解任务,明确部门工作职责,一年一计划,一年一总结,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二是成立技术指导专家组。为了科学素质工作切实落到实处,我局在柑桔、茶叶、生猪、水产、农机、能源沼气等农业产业和行业成立了以总农艺师王耀群、宋育林、邹维周等资历深厚、经验丰富的农业技术专家组,聘任了以乡镇农技中心主任为主技术人员驻扎乡镇,作为“农技特派员”,为每年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培训做坚强人才储备力量。其次我们还从华中农业大学、三峡大学等大专院校或科研院所广泛吸纳农业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为到我县做现场技术指导,不断充实农民教育培训的师资库。另外我局还注重加强对农业科技人员的思想道德培养,调动他们献身农业科技服务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业务素质,使之具有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知识和综合服务的能力,最大程度地满足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需要,全面提高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的效果和质量。

(二)以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为“切入点”,广泛搭建科学平台

为农民的科技意识不断得到提高,我局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广泛搭建科学平台,强化宣传报道。一是创办电视栏目。今年初,我局与县电视台配合,将《农家顾问》改为“垄上行”电视栏目,并进行了改版。通过《垄上行》栏目中“乡村风景线”、“贞贞热线”、“农事话你知”等版块,为广大农民朋友咨询农业政策;把脉农业生产;牵线农产品销售;知农情,说农事儿,暖农心。更好地为农民提供农业信息咨询,以满足广大农民朋友的精神文化需要。二是开辟网站和短信服务。为给好的提供农业服务和信息咨询,我局自06便开创了农业信息网,在秭归政府门户网开辟了

“秭归农业专栏”,另外我局还联合县科技局开办了“农业110”信息平台,与县移动公司创办“农信通”,将农业技术推广知识和信息融入到千家万户,融入到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中,让农民随时随地可以了解农业技术知识和信息。三是创办农业技术期刊。我局组织各只能二级单位,编发了《秭归特产简报》、《畜牧简报》、《秭归农资》、《秭归植保》等技术刊物,每年以文件形式下发《农业主推技术指南》,制定了茶叶、柑桔、蔬菜、生猪生产体系和生产技术标准,为全县农民提供最先进、最前言、最全面的农业信息动态和农业技术知识。全县科技兴农氛围浓厚,农民的科学意识不断提高。

(三)以增强农民的科技能力为“支撑点”,切实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和推广

全县科技兴农水平和农民科技素质得到广泛提升。

(四)以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为“着力点”,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创办示范样板

我局通过“三园”建设为契机,以办示范样板为抓手,以开展农业新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大力开展试验示范研究,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品种,全县农业科技水平逐步提高。目前我县已形成“低山柑桔、半山茶业、高山蔬菜烟叶、

全县生猪”三带经济格局。脐橙产业以低海拔(300米以下)发展晚熟脐橙、中海拔(300-500米)发展中熟脐橙、高海拔(500-600米)(非河谷地区控制在550米以下)早熟脐橙的三带格局;茶叶产业以“茅坪早茶、九畹特茶、全县优茶”的生产格局;畜牧龙头带动,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为主导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各大农业产业稳步发展,“特色农业大县”目标逐步推进。

二、主要工作成效

(一)农业科普活动有声有色

(二)农业科技示范样板彰显成效

0亩;建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10个,标准化养猪场1个;推广新型农机具3500台。农业示范样板的建立和有效的辐射,使得我县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柑桔)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国家柑桔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湖北省高产玉米创建示范县”、“湖北省马铃薯种繁生产基地”。秭归脐橙先后被评为“湖北省十大名牌农产品”、“中国名牌农产品”等荣誉,我局参与的“柑桔优异种资源发掘创新与新品种选育推广项目”也双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九畹溪丝绵茶、欲品思茶、峡州碧涧等茶叶品牌先后被“宜昌市地方特色名茶”、“宜昌市十大名茶”、“宜昌市优质茶”。特别是由我局和茅坪政府共同在茅坪镇中坝子村建设的“7+1”项目集成了多项现代农业技术成果,吸引了全国性现代农业现场会议在此召开,总结并推介了建设经验,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提升,使我县农民更好的学习运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

(三)农民专业技术培训效果明显

(四)农民培训基地得到大力扩展

我局在县委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构建了以送科技下乡活动为流动培训阵地,以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清华职校、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为固定培训阵地,网络了以农业中心示范户为辐射点的农民科学素质培训体系。我局充分利用九畹溪镇芝兰农业实用人才培训基地,设施先进,装备齐全,配备的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等有利条件,同时,还网络了双兴种猪场、九畹溪丝绵茶场、柑桔良种繁育中心等实验观察基地和学员活动中心,加大农技推广力度,让学员既能学理论,又能学实践;既能学知识,又能交流经验。这些培训基地的建立与扩展,为更好的实现全面素质刚要行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存在的问题

我局在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以下困难和不足:

(一)科技工作经费不足,严重制约了科教工作的深入

农业科技小知识篇7

一、主要工作措施

(一)以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成立领导小组。为了加强农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领导,我局成立了以局长董劲峰为组长、副局长谭复旗为副组长,局直单位和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按照县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要求,把实施《科学素质纲要》工作分解为6大任务,明确每项任务的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并要求各项任务的牵头单位会同责任单位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分解任务,明确部门工作职责,一年一计划,一年一总结,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二是成立技术指导专家组。为了科学素质工作切实落到实处,我局在柑桔、茶叶、生猪、水产、农机、能源沼气等农业产业和行业成立了以总农艺师王耀群、宋育林、邹维周等资历深厚、经验丰富的农业技术专家组,聘任了以乡镇农技中心主任为主技术人员驻扎乡镇,作为“农技特派员”,为每年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培训做坚强人才储备力量。其次我们还从华中农业大学、三峡大学等大专院校或科研院所广泛吸纳农业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为到我县做现场技术指导,不断充实农民教育培训的师资库。另外我局还注重加强对农业科技人员的思想道德培养,调动他们献身农业科技服务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业务素质,使之具有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知识和综合服务的能力,最大程度地满足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需要,全面提高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的效果和质量。

(二)以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为“切入点”,广泛搭建科学平台

为农民的科技意识不断得到提高,我局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广泛搭建科学平台,强化宣传报道。一是创办电视栏目。今年初,我局与县电视台配合,将《农家顾问》改为“垄上行”电视栏目,并进行了改版。通过《垄上行》栏目中“乡村风景线”、“贞贞热线”、“农事话你知”等版块,为广大农民朋友咨询农业政策;把脉农业生产;牵线农产品销售;知农情,说农事儿,暖农心。更好地为农民提供农业信息咨询,以满足广大农民朋友的精神文化需要。二是开辟网站和短信服务。为给好的提供农业服务和信息咨询,我局自*便开创了农业信息网,在秭归政府门户网开辟了“秭归农业专栏”,另外我局还联合县科技局开办了“农业110”信息平台,与县移动公司创办“农信通”,将农业技术推广知识和信息融入到千家万户,融入到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中,让农民随时随地可以了解农业技术知识和信息。三是创办农业技术期刊。我局组织各只能二级单位,编发了《秭归特产简报》、《畜牧简报》、《秭归农资》、《秭归植保》等技术刊物,每年以文件形式下发《农业主推技术指南》,制定了茶叶、柑桔、蔬菜、生猪生产体系和生产技术标准,为全县农民提供最先进、最前言、最全面的农业信息动态和农业技术知识。全县科技兴农氛围浓厚,农民的科学意识不断提高。

(三)以增强农民的科技能力为“支撑点”,切实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和推广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现代农业需要科技支撑,现代科技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推广应用新型实用和节本增效技术,不断增加农业物质技术装备,不断提高科技兴农水平。一是广泛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近年来,我局将每年的3-5月定位“科普活动月”,通过开展“组织百名专家千名干部送科技下乡万户行”系列送科技下乡活动,在全县各个乡镇分地区、分产业召开现场会、培训会等知识讲座,为农民现场讲解技术,现场解决难题,现场推广新技术,推销新产品,增强农民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二是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今年,我局以粮油、果树、蔬菜、牲猪、水产、农机等为重点,共培训农业科技中心示范户2180户。严格按照“五有”要求,进一步建立完善了专家组制度、科技指导员制度、农家书屋图书借阅制度等六项制度。完成了12个科技农家书屋建设任务,配送书柜15台套、各类书籍3000余册,努力把农家书屋建成广大农民朋友获得新技术、新信息的前沿阵地和平台。三是大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为进一步拓宽农民致富、农业增收途径,我局在开展送科技下乡、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的基础上,在全县大力开展“阳光工程”、“温暖工程”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并联合共青团秭归县委开办青年创业就业培训,为农村青年和剩余劳动力提供创业就业技术支撑和资金扶持,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实用性人才。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技术推广活动,大幅度、大手笔的培训活动,现代农业中的配方施肥、脐橙果园四挂、茶叶无性系栽培、农作物轻型简化栽培、优质三元猪等大批先进农业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全县科技兴农水平和农民科技素质得到广泛提升。

(四)以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为“着力点”,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创办示范样板

我局通过“三园”建设为契机,以办示范样板为抓手,以开展农业新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大力开展试验示范研究,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品种,全县农业科技水平逐步提高。目前我县已形成“低山柑桔、半山茶业、高山蔬菜烟叶、全县生猪”三带经济格局。脐橙产业以低海拔(300米以下)发展晚熟脐橙、中海拔(300-500米)发展中熟脐橙、高海拔(500-600米)(非河谷地区控制在550米以下)早熟脐橙的三带格局;茶叶产业以“茅坪早茶、九畹特茶、全县优茶”的生产格局;畜牧龙头带动,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为主导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各大农业产业稳步发展,“特色农业大县”目标逐步推进。

二、主要工作成效

(一)农业科普活动有声有色

今年我局全力推进送科技下乡系列活动,“百名专家千名干部送科技下乡万户行”、“春季垄上行”等大型送科技下乡活动。全县共计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2180户,共开展各类农业科技培训895场8.5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4.7万份,与县电视办《农家顾问》专题栏目13期,推广了“20个优良品种、十项轻简栽培技术、十项种植模式、十项高产高效养殖技术”等新型技术,成立了农业安全生产事故坚定专家组;组建了农业专家技术咨询110平台;设立了24家农家书屋,并配置了电脑、图书等硬件设施,构建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网络,真正做到了田间里有声、电视里有影、刊物上有文,全县科技兴农水平得到整体提高。

(二)农业科技示范样板彰显成效

今年,我局紧扣“特色农业大县”目标,围绕高山蔬菜、中山茶叶、低山柑桔、全县生猪的产业格局,先后实施了蔬菜、茶叶、柑桔为重点的“三园”和“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工程,实施了“一圈二带”(农业示范圈、生态柑桔产业带、生态茶叶产业带)示范工程,着力推广五种种植模式(设施栽培模式、生态养殖模式、立体种养模式、种养一体化模式和生态观光模式),实现社区人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局先后累计举办柑桔综合品改、精品果园、高效茶园、农机推广示范村等各类示范样板建设,其中建精品柑桔示范样板2个1500亩;茶叶标准化种植示范样板1个亩;无公害安全蔬菜示范样板1个2200亩;建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10个,标准化养猪场1个;推广新型农机具3500台。农业示范样板的建立和有效的辐射,使得我县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柑桔)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国家柑桔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湖北省高产玉米创建示范县”、“湖北省马铃薯种繁生产基地”。秭归脐橙先后被评为“湖北省十大名牌农产品”、“中国名牌农产品”等荣誉,我局参与的“柑桔优异种资源发掘创新与新品种选育推广项目”也双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九畹溪丝绵茶、欲品思茶、峡州碧涧等茶叶品牌先后被“宜昌市地方特色名茶”、“宜昌市十大名茶”、“宜昌市优质茶”。特别是由我局和茅坪政府共同在茅坪镇中坝子村建设的“7+1”项目集成了多项现代农业技术成果,吸引了全国性现代农业现场会议在此召开,总结并推介了建设经验,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提升,使我县农民更好的学习运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

(三)农民专业技术培训效果明显

今年,我局大力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着力抓好“阳光”工程,全县累计完成“阳光工程”培训1666人,其中地方特色职业农民1300人,沼气工及后续服务150人,农产品加工200人,知识更新培训16人。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力的推动了秭归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真正为社会输送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用的上、留的住、扎的稳的多层次人才,着力提升了全民科技素质水平。

(四)农民培训基地得到大力扩展

我局在县委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构建了以送科技下乡活动为流动培训阵地,以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清华职校、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为固定培训阵地,网络了以农业中心示范户为辐射点的农民科学素质培训体系。我局充分利用九畹溪镇芝兰农业实用人才培训基地,设施先进,装备齐全,配备的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等有利条件,同时,还网络了双兴种猪场、九畹溪丝绵茶场、柑桔良种繁育中心等实验观察基地和学员活动中心,加大农技推广力度,让学员既能学理论,又能学实践;既能学知识,又能交流经验。这些培训基地的建立与扩展,为更好的实现全面素质刚要行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存在的问题

我局在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以下困难和不足:

农业科技小知识篇8

1.1法律法规的建全与实施20世纪末,知识产权的保护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美国首先调整了知识产权战略,强化了知识产权保护,先后制订了加速专利诉讼审理、扩大专利保护的对象、促进技术的转让、强化海外市场的保护力度等法规。随后,英国、德国等面对国际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新形势,陆续制定出本国的知识产权发展战略。1997年以后,日本参照美国的一些做法,从司法、行政及对外政策等角度,制定了重视专利的相关政策,通过对专利法和审查标准的修订遏制了侵权行为,保护了尖端技术,并通过设立专利技术转让中介机构,极大地促进了大学及研究机构的技术转让进程。与此同时,世界发达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日益重视。为了更好地引进国外知识资源,保护我国知识产权,我国政府也作出了促进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在法律,法规层面上健全了农业生物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198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标志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正式起步。1993年对《专利法》进行了第一次修订,修订后的《专利法》补充了微生物、遗传物质发明和生物制品等发明同样可以获得知识产权保护,标志着我国开始将农业生物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纳入了法律保护之列。此后,我国于1994年加入了国际《专利合作条约》,于1995年正式成为《国际承认用于专利程序的微生物保存布达佩斯条约》成员国,表明了我国生物技术保护正式与国际接轨。这不仅有利于国外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发明人在我国申请并获得专利权保护,也有利于国内农业技术领域的发明在国际上获得保护,实现了农业科技的国际交流。随着我国在农业生物技术研究的快速发展,在具体组织实施农业生物技术保护工作层面上健全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国务院1993年颁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1996年7月农业部颁布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并已陆续受理国内外一些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价申请。2000年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全球环境基金的支持下,我国制定了《中国国家生物安全框架》,提出了我国生物安全的政策体系、法规体系和能力建设的国家框架。2001年6月,国务院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接着农业部又了与之配套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和《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并于2002年3月20日起正式实施。2008年6月5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正式,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迈上战略新台阶。这表明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对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基因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比较系统的法律保护框架。与此同时,我国建立了一系列的种质资源和微生物专用菌种保存中心,如农业部建立的的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中心、国家专利局建立的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CCtCC)、普通微生物保藏中心(CGmCC)等。迄今,在作物种质资源、动植物基因工程、农业微生物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

1.2技术创新研究与知识产权保护并举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并举是当前开展农业生物技术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国家不断加大“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植物转基因重大专项”等一系列科学研究项目的资助,使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飞速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国植物转基因技术的成熟与应用,植物转基因科研创新取得了多项成果。如转基因棉花、水稻、小麦、大豆和玉米等作物的研究和技术突破;一系列农作物的抗虫、抗病、抗逆、高产和优质的转基因作物新品种的育成;建立了多种主要农作物的遗传转化技术体系等。在动物研究中,转基因猪、牛、羊等家畜的研究也取得了突出成果。Rnai、生物芯片等技术的开拓和应用进一步加速了农业生物技术自主创新的进程。在取得这些丰硕成果的同时,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增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生物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有了明显提高。国家从战略高度上引导农业科研和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与国际先进技术同步、同向发展。一方面积极开展农业生物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另一方面努力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十五”期间我国专利申请量逐年增加,年均增长率达22.8%;“十一五”期间,我国各级政府、企业和科技界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日益提高,预计发明专利申请总量将达到140万件。面对农业研究新成果的不断涌现,农业生物技术将在农业科技创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与之对应的知识产权保护将显得更加意义重大。

2农业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对农业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

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提升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在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进程中,知识产权保护对于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提高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科研和产业水平将起到重大作用。

2.1农业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是科技创新的有力保障目前,在农业研究领域,现有的机制还没有把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创新者的利益有效结合,农业科研与产业机构中缺乏竞争机制。因此,造成了科研人员创造的知识价值得不到市场经济下有偿的回报,导致主动研发和创造的积极性受损,更多的科研能量得不到充分发挥。农业生物技术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从法律层面上认定了农业科技创新是一种无形财产,使农业科技成果从无偿使用变为有偿的专利和专有技术,农业科技人员的科研劳动成果得到法律保障,从而使农业科技人员获得应有的经济回报。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一种具有商业价值,可以共享的资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农业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可以保证农业科技产品在免受侵权的情况下充分共享,可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农业科研人员在良性科研制度和环境下创造更多的知识价值。

2.2农业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是促进农业综合实力提升的有效途径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为解决当前制约我国传统农业生产中的难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转基因抗虫棉、转基因植酸酶玉米及转基因抗病水稻等开创了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的一个新时代。据农业生物技术应用国际服务组织(iSaaa)近几年的全球生物技术及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态势报告显示,转基因作物在经历十多年的产业化后,仍在不断取得新进展。以中国的转基因抗虫棉为例,拥有抗虫棉核心技术的单价和双价抗虫基因分别获得了2001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和中国知识产权组织(Sipo)颁发的中国专利金奖和2003年中国专利优秀奖,利用这一核心技术我国已培育出80多个适应不同棉区需要的抗虫棉品种,其市场份额的增长率连续9年超过10%,累计种植面积已达1484万h2,累计减少农药使用量25.5万t,培训棉农2000多万人次,为棉农增加收入超过1484亿元,受益农户累计超过3000万户,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事实证明,有效的农业生物技术专利保护措施对我国农业科研和生产水平提高,农业产值提升作用巨大。现代农业竞争的焦点集中在生物技术上,保护农业生物技术知识产权,将技术引进与科技创新有机结合,将科研成果在法律保障平台上有效转化,这有助于推进我国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智力成果迅速变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切实需求,也是促进我国生物科技进步和加快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最佳选择。

2.3农业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动力农业可持续发展备受当今世界共同关注,20世纪80年代末,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就已反映在一些主要国际组织的文件和报告中。我国在1994年了《中国21世纪议程——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其中包括确立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措施。随着人口急剧增长,食品供需和全球气候变化矛盾的出现,全世界仍有很多国家粮食供给紧张。同时,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了森林面积减少、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及有限的耕地生产能力下降等现状,不仅影响当代人的生存,也影响子孙后代的发展,这就促使人们重新考虑农业未来发展的战略思路问题。利用生物技术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开拓新的空间这是当今农业领域最重要的体现,而以生物技术为代表的农业高新技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增强农业生物技术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加快农业生物技术知识产权立法工作,规范现有知识产权制度,积极发挥知识产权的作用,做好科研成果的合法有效转化、发明专利的高效应用、重点品牌的培育和保护等一系列系统性、战略性的工作,最终使得农业生物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相协调,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综合实力,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3农业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利用与设计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一种具有商业价值且可以共享的资源。国家可根据自身相关的条件和需求作出科学规划、策略。因此,笔者提出“农业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利用与设计”的概念,即:将知识产权保护贯穿于科研工作的全过程,落实到科研项目的开题、研发路线设计、关键技术突破以及成果评定等每个环节。如涉及粮食安全领域的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和棉花、油菜等主要经济作物品种的资源研究和转基因新品种培育上;农业病虫害与畜禽疫病的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上,既要有领先的科研理念、技术创新,同时还要将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渗透进去,旨在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的综合发展。

3.1农业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与日常的科研有效结合“农业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利用与设计”就是要将知识产权保护贯穿于科研工作的整个过程,在科研立项、研发设计、技术突破等各个环节充分联系和体现。首先,要确立战略目标。在立项时就要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重视专利查询和文献资料的查新,真正做到思路开阔,立项质量高和研发目标准确,避免技术侵权或低效研究。其次,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提升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建立目标考核制度,并对专利的维护和使用进行规划,同时将专利申请成果作为科研考核指标。最后,项目结束后要结合具体情况,适时、适当地选择知识产权保护方式,使科技成果及时形成知识产权。对尚未申请专利或尚未得到专利授权的科技成果,应注意保密,以备后续研究。除此以外,还要科学判断国内外未来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趋势,优先确立与国计民生相关的技术领域作为发展重点,比如生物制药与基因治疗产品、生物农业与食品加工、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生物防治技术及防治药物开发、环境生物治理技术等等。

3.2农业生物技术知识产权管理和创新激励“农业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利用与设计”就是为了充分、有效、合理地发挥专利制度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障和激励作用。一是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将一系列有效措施和激励政策渗透到科研工作的每个环节。知识产权管理已成为促进自主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要强化农业生物技术知识产权管理。二是要进一步简化专利申请和授权的程序,加快审批、授权的速度,使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及时的保护,以提高申请人进一步研发的信心和积极性。三是要激励创新,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奖励办法,对重要发明专利的发明人可破格评聘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推荐申报各级荣誉称号等。四是要积极创造有利于科研人员创新的科研环境,逐步建立以知识产权为导向的内部激励机制,将知识产权拥有量、知识产权运用、管理及保护状况作为科技资金资助、科技进步奖评审的主要依据。

3.3加强国际农业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经验的研究“农业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利用与设计”还需要不断强化国际间农业生物技术知识产权的交流与合作,重视对农业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规则的制定、调整以及发展趋势的研究。积极参与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规则的变革和发展进程,共享各国农业科技进步带来全球资源的同时,也要主张我国应有的权益,维护国家的长远利益。首先,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我们必须谨慎地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和保护水平作出决策,国内立法应当以维护本国利益为原则,遵循我国所加入的国际条约的最低要求,在此基础上制定有利于我国的农业知识产权制度。应当谨慎地对待高新农业知识产权国际条约的立法保护,对于像农业遗传资源这样的我国的优势领域,则应当加强立法保护;其次,改革现有不合理的农业科研管理体系,建立以提高自主知识产权为主的农业科研管理体系。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研人员的工作过程大都是按照“科研立项完成验收鉴定报奖”这样的程序开展的,没有把知识产权作为科研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有必要重新确定农业科研工作的目标,将农业科研成果与自主知识产权相结合;再次,要学习、参考、借鉴国外经验,建立技术转让中介机构制度,促进高校和科研单位专利的顺利转让,得技术专利的形成及转让更加便利、快捷;最后,要加强保护措施。随着农业生物技术的日趋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愈来愈频繁,但相应的保护措施也要加强,因为谁占据了专利权谁就抢先登上了至高点,由此带来的潜在经济价值是非常巨大的。因此,不断的跟踪有关国家的制度及执行情况,调整、制定我国相应的对策。既要防止海外知识产权对我国农业生物产业造成的侵害和影响,也不能因为苛刻的保护政策妨碍了积极的科技引进与交流;在加强与有关国家在法制建设及执行等方面交流的同时,也要不断促进科研产业单位和企业在海外专利的取得及行使;积极参与国际间专利合作条约的修订、各国专利制度间的协调、先行技术调查结果及审查结果的相互共享等。

4结语

农业科技小知识篇9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三农”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274-02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能否建成小康社会,现时攻坚的难点在破解农民、农村、农业为主题的“三农”难题,而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解决农村贫穷落后和化解现时农业生产的问题的关键在人才的培养、科技的提升和农村教育的改善。农业院校图书馆作为贮存农业及其他相关科学知识的文献信息中心,具有重要的、先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经验丰富、训练有素的信息服务技术专业人才。

一、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可以为解决“三农”提供全方位的技术、知识服务

1.可为“三农”服务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农业领域发展较快,近年来在农业科学知识和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在农作物品种资源、栽培管理、农作物生态环境、农产品的深加工以及农业高新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的实践理论和成果,而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为了更好地服务科技人员,对这些成果进行了很好的总结和保存,从而成为农业文献资源和科技成果的聚居地。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近年来,各高等农业院校加强了与国内外图书馆及农村文化的交流,进一步提高了现代化服务手段和功能,从而可为农村提供优质的科技信息和服务项目,促进了农村科技信息的利用,提高了农村的文化生活。

以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为例,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馆藏具有非常丰富的农业特色文献资源,馆藏文献总量已达近250万册,其中纸质文献152.05万册,电子图书近100万册;中、外文期刊(含电子版)3.5万余种,农业及生物类优秀博、硕士论文6.0万余篇,各类中外文数据库30多个,形成了以农业、生物科学为主,农、工、理、经、管、法、文、医、教、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现代化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同时,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建成了图书馆业务自动化管理集成系统和信息检索网络系统,并建设完成了“小麦专题特色数据库”、“玉米专题特色数据库”和“鸡研究特色数据库”等自建数据库资源等。

2.人力资源优势的特点,提高了服务“三农”的品味。为了加强图书馆的建设,近年来,各高等农业院校引进和培养了一大批信息检索方面的专门人才,特别是信息化检索方面的人才,从而为检索针对“三农”需要的信息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优势,并结合农业院校的知名专家教授所获得的科研成果,根据“三农”的需要推广到农业生产中,将会为“三农”更好地服务。

二、服务“三农”是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的职责所在

1.通过“三农”服务,促进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发展。早期的高等院校图书馆主要着眼于收集国内外的文献资料,并仅服务于本校教职工和学生,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但是在信息化社会的潮流下,农业院校图书馆在服务本校的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加大了服务理念、方式、功能方面的创新,特别是在逐步建成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馆藏资源、符合本馆的特色服务、开展自动化和网络化服务的服务创新工作。但是,农业院校特别是地方性农业院校最主要的职责是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需要把馆内收集的农业科学研究成果和农业科学技术转化农业生产力,服务“三农”,才能扩大图书馆的知名度,促进图书馆更好地建设和发展。因此,农业院校图书馆需改变传统服务思想,打破传统的服务领域,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手段,以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为服务的创新点,把服务范围最大限度地延伸到广大的农村,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能[1]。

2.农民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是解决“三农”问题之首,也是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的职责所在。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是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然而,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综合素质不高,从而限制了“三农”的发展,而推动农业、农村事业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农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因此,全社会需要下大力气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使农村劳动力的知识水平、技术技能、管理能力等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才能保证“三农”问题的根本性解决,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早日实现。

农业科技小知识篇10

关键词农民;农业科技知识培训;需求分析;高寒山区

中图分类号F3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01-0331-02

春油菜是高寒山区农民的主栽作物,也是该区农民种植业收入的主要来源。本着因地制宜和实际、适用、实效的原则,对农民进行面对面的科技知识培训,加强农业科技的普及率和入户率,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使农民掌握和获取当地主导产业的丰产栽培技术[1-4],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增产增收,而且关系到春油菜产业的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为了深入了解高寒山区春油菜生产发展现状,掌握农民在主导产业发展过程中对生产种植、科技服务和培训需求,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的农业科技培训方案,笔者对参加青海省农牧厅举办的首期农民田间学校,师资培训班的33名鲁沙尔镇白土庄村的农民学员,从油菜种植品种、播种方式、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技术等重点生产环节的技术选择和应用状况进行了需求调研和分析。

1基本概况

鲁沙尔镇白土庄村地处高海拔寒冷地区(俗称脑山地区),海拔2700~3200m,绝对无霜期110d左右,年降雨量500mm左右、土壤类型为黑钙土。全村共208户,808人,劳动力527人。耕地面积128.4hm2,人均近0.16hm2,人均纯收入2313元。农机拥有量235台(部),其中拖拉机171台、联合收获机2台、旱作沟播种机22台,免耕播种机1台、马铃薯种植机6台,马铃薯挖掘机1台,综合机械化程度43%。2011年种植油菜66.67hm2、马铃薯33.33hm2、小麦20hm2,其他8.4hm2。近3年油菜、马铃薯、小麦的平均产量分别为3690、33255、3420kg/hm2。在农业生产中油菜种植是该村主导产业,播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51.9%,主导产业收入占种植业收入的72.7%,占年总收入的27%。其他非农产业主要以外出打工的第三产业为主,全村年劳务输出384人,2011年村总收入186.9万元中,第三产业约占69%。该村是县农技部门的杂交春油菜种植推广示范点,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县农机部门的旱作沟播、保护性耕作示范村,2009年成立了湟中县第1个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

接受访谈的农民共33人。从身份看,村干部2人,群众31人;从性别上看,30名男性,3名女性;从年龄结构看,40岁以下3人,41~50岁12人,51~60岁16人,61岁以上2人;从家庭劳力结构和收入结构中看,这些人均为来自不同收入家庭的主要劳动力;从种植结构看,有30户农民从事油菜种植,占受访农户的91%,符合该村主导产业特点,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2油菜生产现状分析

2.1现状

在油菜种植品种的选择上,受访户都选用了由农技部门推广的抗寒、生育期短、高产的优良杂交春油菜青杂4号等当地主推品种。种植方式上,大部分农户应用农机部门推广的旱作沟播技术,但也有部分农户由于农机具数量少,跟不上春播的需求,依然采用人工撒播,致使作物田间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后期倒伏严重、产量不高。病、虫危害是影响油菜生长和产量的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尤其在农药使用上,由于农民难以判别农药的真假,加之科技知识欠缺和思想上的不重视,未深入了解农药的特性和使用方法,用药技术缺陷很大,油菜病、虫危害严重,导致油菜大幅度减产。在肥料使用上,农户尚不清楚土壤的肥力,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不多,大都依靠自己的种植经验进行施肥。人工收获费工费力、产量损失严重,目前运用的小麦收获机不适于进行油菜收获,油菜机械化收获技术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农产品销售,主要依靠小商小贩到家门口收购。

2.2存在的问题

调研分析发现,该村在油菜产业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农户之间油菜产量高低明显,收入差异大。据农户反映,2011年全村平均油菜产量在1500~3150kg/hm2,最高的单产达4275kg/hm2;二是对油菜生产规范化种植技术掌握不精,粗放管理;三是油菜收获新技术、新机具推广的力度不够;四是对油菜产业发展趋向不了解,对自己生产的油菜品质认识不清,缺乏品牌意识。

3油菜产业科技服务满意度评价分析

接受访谈的农民对发展油菜生产中优良品种的示范推广、农资供应、油菜机械化种植技术应用的满意度最高,对农技人员服务程度较满意,对油菜病虫害防治、农业技术信息、合作社带动等方面满意度低。

农民反映最强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油菜的病虫害防治需要科技人员适时进行田间技术指导;二是增加油菜机械化种植、收获机械的数量;三是在农技、农资服务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四是培养农产品经纪人,拓宽油菜籽销售渠道,提高油菜销售价格。

4农民接受科技知识培训状况分析

4.1农民接受科技知识培训渠道

农民受训渠道有以下几种:一是集中培训。乡镇农技服务中心每年在村里举办1~2次1~2d的农业科技培训班;农机技术部门3~5年在冬季举办1次10~15d的农机技术员培训班;农资部门为推销农资产品每年举办1~2次0.5d的培训。二是田间地头培训。农机部门每年在春播、秋收季节在村里的田间地头分别举办1次1~2d的培训;农技部门在田间管理期间,到田间地头举办1~2次1~2d的病虫害防治培训。三是农民自己到农资供应销售点咨询农资知识。四是外出观摩学习。有关涉农部门组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到其他科技先进县或乡镇进行观摩学习。

4.2存在的问题

从调研结果分析,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工作相对滞后,是造成高海拔地区高寒山区油菜产业发展的“短板”。一是农民接受同项培训内容的培训次数少。据调查反映,村民1年内平均接受同项次培训内容的培训次数最多3次。二是培训对象选择不准。科技培训工作一般在冬季的农闲时间进行,主要目的是让更多的农民接受新技术、新知识,参加培训的绝大多数学员是外出打工回家的青年农民,但随着开春以后青年农民陆续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开始转移,真正参加春油菜生产特别是进行田间管理工作的主要劳动力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造成科技培训与种植生产的脱节。三是培训与需求结合不紧密。据农户反映,县、乡技术部门组织的集中科技培训主要是以书本上的理论技术为主,与具体生产操作比较脱节。普遍反映学时懂了,用时忘了,真正应用到实际的不多。四是对需要和接收的科技知识和市场信息获取的渠道不畅,主要是通过新闻媒体、农资销售网络或商贩处获得,信息可靠性、时效性无保证。

5农业科技知识培训需求与启示

5.1以农民田间学校为载体大力培养新型农民

按照“一村一品一校”的农业科技办学模式,围绕以下5个方面在村级建设农民田间技术学校。一是提高学员科技意识。讲授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引进,农业高效安全种植技术。二是提升学员主动意识。学会与相关部门、机构的联系技巧,学会主动搜寻科技技术信息。三是畅通技术服务和信息渠道,方便科技服务部门对农民及时进行技术服务、指导和答疑解惑,方便农民及时了解市场供需信息。四是培养农村专业技术能手和乡土专家,依靠身边的能手和专家进行带动,给农民传经送宝贵经验。五是以点带面,以面辐射,带动和促进全村乃至整个地区油菜产业的发展。六是各有关涉农部门间相互协调和配合,积极推进春油菜这一当地主导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5.2集成农业优势资源,大力推广先进技术

一是发挥农业部门的人力科技资源优势,组织农机、农艺、植保、土肥等专家和专业技术骨干进村入户,开展农业科技知识技术需求对接,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二是发挥好农业科技相关政策性扶持和奖励,使更多农户享受农业科技惠农政策,如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县项目等;三是通过科技入户项目培育科技示范户,提高其技术传播和示范能力。种子、农资部门增加和扩大优良新品种、新农药的供应网点和供应范围,大力推广高产优质油菜新品种和高效、广谱、安全的病虫害防治新农药、新技术;农机部门增加油菜机械化播种、收获机具的保有量和按时到位及其技术应用;农技推广部门组织测土配方施肥、农业综合节水、植保、田间管理等配套技术,以提高高寒山区油菜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6参考文献

[1]农业科技培训应对路[J].农村工作通讯,2012(14):5.

[2]滕卫双.河南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思路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744-22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