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安全风险管控的认识与理解十篇安全风险管控的认识与理解十篇

安全风险管控的认识与理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1:21

安全风险管控的认识与理解篇1

一、风险管理与安全管理关系的认识

在分析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的问题之前,我们应该要加强对风险管理与安全管理关系的认识。而要真正认清两者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对风险与安全有深刻的认识。在新华字典中,对风险的释义是“危险;遭受损失、伤害、不利或毁灭的可能性。”对安全的释义是“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危害、损失。”从两者的释义中,我们不难看出风险与安全是有密切关系的,都是通过与“危险、危害、损失”的关系来体现的,但这并不是说风险就意味着不安全,这跟人们日常的理解可能有出入,在大多数人看来,风险就是安全的对立面,风险的存在就意味着安全事故的发生,这种理解是不准确的。风险其实主要强调的是“可能性”,而“可能性”就意味着风险的发生可能会引起安全事故,造成危险、危害或损失,也可能不会。另外,还必须认识的是风险包含威胁和机会两层含义,即风险造成的影响包括消极的威胁和积极的机会两面,而不仅指传统意义的威胁。威胁与机会的转换关键是在于平衡安全、成本和效率之间的关系。正如电子文件的网络化利用,可能比传统纸质化利用面临的风险要大得多,但不能因为风险大就不利用电子文件,之所以电子文件网络化利用迅速发展,关键在网络化利用给档案工作带来的机会更大,利用成本更低、利用效率更高。其次,要对风险管理与安全管理有深刻的认识。风险管理是指管理组织对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计划、识别、评估、应对、监控的全过程,是以科学的管理方法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实践活动的总称。③风险管理主要通过风险评估来识别风险的大小,通过制定信息安全方针,采取适当的控制目标与控制方式对风险进行控制,使风险被避免、转移或降至一个可被接受的水平。应该说,风险管理本身就是安全管理一部分,而且是核心组成部分,它既是一种安全指导思想,同时也是一种安全实践方式。安全管理只有在风险管理正确、全面地了解和理解安全风险后,才能决定如何处理安全风险,从而在安全的投资、安全措施的选择、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等问题中做出合理的决策。基于风险管理的安全管理体系就是将风险管理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安全管理体系中,这种体系并不能完全消除安全的风险,只是尽量减少风险,将攻击造成损失的降低到最低限度,从而达到安全风险、成本与效率的平衡。

二、从风险管理的视角探讨电子文件安全管理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安全管理理论与方法指导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是解决如何确切掌握信息及其依赖信息系统的安全程度、分析安全威胁来自何方、安全风险有多大,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应采取哪些措施,要投入多少人力、财力和物力,确定已采取的信息安全措施是否有效以及提出按照相应信息安全等级进行安全建设和管理的依据等一系列具体问题的重要指导理论和方法。从这个视角来看文档工作我们会发现,一直以来,文件、档案安全管理工作都是沿袭传统档案载体保护工作来开展,以此形成的相关理论也是以传统档案载体研究为基础的,随着电子文件的出现,传统以档案载体保护为核心的档案安全管理理论就很难适用于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虽然档案部门也对电子文件安全管理做过很多理论探讨,提出“前端控制思想”、“全程管理思想”、“文件连续体理论”、“后保管时代”、“文件运动理论模型”等理论来强化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理论并不是专门的安全管理理论,很难在电子文件安全管理上取得实质性效果,由此指导的电子文件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种种疑难点,如电子文件安全事故衡量标准是什么?如何选择安全产品?安全控制全面吗?是否冗余?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安全等级如何划分?安全代价如何衡量?这些疑难点的出现,归根到底就是因为现阶段的电子文件安全管理工作缺乏科学的安全管理理论与方法指导。

(二)对安全管理的认识存在偏差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提倡的是一种适度安全,即风险是绝对的,安全就是在综合考虑成本与效益的前提下,通过安全措施来控制风险,使残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同时也强调树立风险意识,并通过风险的大小来度量信息的安全性,将“信息”提升到“资产”的高度来进行安全管理。然而,传统电子文件安全管理对此认识却存在偏差。

1、追求绝对的安全。一直以来由于档案部门缺乏安全风险意识,总是想找到绝对安全的方法和措施来追求档案各安全属性(如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不可否认性、可追究性和可读性等)的绝对安全。然而,从理论上讲,风险是绝对的,安全是相对的;风险是永恒的,安全是暂时的。而电子文件安全管理工作从本质上来讲,也就是风险管理工作。电子文件的每个安全属性都有相应的保证级别作为其强度的测量尺度,在实践中追求各安全属性的绝对安全,并不能达到最佳安全效果,也是不切实际的。同样,从信息安全保密的实践历史来讲,安全保密是一个动态过程,安全事件是一种随机事件,很难做到百分之百安全。祈求“绝对安全”将在人力物力上付出极大代价,造成严重浪费。因此,档案部门将安全管理目标定位于“系统绝对安全、数据永不丢失,档案永不泄密,电子文件万无一失”,那是永远不可能的!

2、风险意识薄弱,对安全风险认识存在偏差。一些安全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信息安全知识不足,却津津乐道“太平盛世”,双耳不闻“盛世危言”,甚至认为,谈风险是“杞人忧天”,说安全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根本没有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度量电子文件的安全性。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正确认识安全形势和树立科学的电子文件安全风险观。

3、忽视了对“资产”评估鉴定。从目前情况看,文件、档案管理部门虽都认识到电子文件的重要性,但绝大多数部门只是将电子文件作为日常办公的一种辅助帮助,并没有将电子文件提升到“资产”高度来管理,就更谈不上对“资产”进行评估鉴定。然而,从安全管理角度讲,一个组织系统内的资产在没有被评估鉴定前,是不可能成功实施安全管理并进行维护的。④

(三)管理环节不完善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强调对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包括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环节:风险计划的制订、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监控。从这个视角来看,当前电子文件安全管理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首先,安全管理计划缺乏依据。现有的电子文件安全管理计划的制订,绝大多数是凭借个人经验或者参照其他管理部门计划来制定的,而不是依据风险应对、风险监控实际情况来制订的,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其次,缺乏关键的风险评估环节。风险评估是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的基础和关键环节。没有风险评估,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决策行动的依据与方向,由此而引发的安全管理措施就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虽然大部分管理部门强调采取各种措施来确保电子文件“万无一失”,但大多是“人云亦云”,进行简单的跟风或对安全产品与技术进行简单地堆叠,没有针对性。对于引起本组织电子文件风险的因素没有深入探究,甚至谈不上什么了解,对于所采取的应对措施更谈不上什么研究,对其用途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最终在风险来临之时,不能有效地控制风险。最后,安全监控力度有限。电子文件是动态存在的,其安全现状也是随时在变化的。在采取安全措施后,还必须强化电子文件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监控,实时监视残余风险、识别新风险,执行风险应对计划,以及评估这些工作的有效性。然而现有的电子文件安全监控力度十分有限,绝大部分是局限于电子文件载体的温湿度控制,而不是对整个生命周期的残余风险、新风险的监控。

(四)缺乏系统性和动态性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基于系统、全面、科学的安全风险评估,强调对信息的全过程、动态控制,对信息进行系统化安全管理,使安全风险发生的概率和结果降低到可接受的范围,从而实现系统安全的动态平衡。传统的电子文件安全管理,一方面,绝大多数是针对电子文件载体本身的安全管理,采取的是往往单一的安全管理措施,对于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容易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弊病,最终还是不能避免电子文件风险的发生。⑤虽然在理论上我们强调要收集全电子文件相关的背景、结构信息,但具体实践中由于没有科学界定电子文件安全管理范围,其背景、结构信息也就难以收集齐全,自然安全管理工作就不系统。另一方面,忽视整个电子文件保管环境的安全管理。电子文件保护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于其自身及其所依赖信息环境的保护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从风险管理的角度讲,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不仅要对电子文件自身所面临的风险进行管理,更重要的是对其依赖的信息系统风险进行综合管理。而这点是传统电子文件管理所被忽视的,传统的安全管理大都是从电子文件本身风险因素出发而制定安全措施的,这很难在电子文件安全管理上取得实质性效果。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电子文件安全管理大多是静态地管理,更多的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应用,一般将文件按其形成过程分成若干阶段,分析各阶段潜在的风险因素,从而制定相应的对策。从表面上看,这种方法也适合电子文件安全管理,但毕竟是以静态的眼光来分析风险,各个阶段的安全管理工作缺乏必要和有机的联系,没有将各阶段的安全工作、工序和风险因素统一起来进行综合考虑,很难应对日益复杂、严峻的电子文件安全问题。

(五)忽视了对安全风险、成本和效率的权衡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宗旨之一,就是在综合成本和效率的前提下,找到安全风险、安全成本与效率之间平衡点,通过安全措施来控制风险,使残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范围。安全风险、安全成本与效率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安全风险、安全成本与效率关系示意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当安全风险与安全成本控制达到平衡点时,安全效率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实际上,绝对的安全是没有的,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也不是“越安全越好”。不同部门不同种类的电子文件,对于安全的需求是不同的;同一份电子文件其安全保密性超出安全保密的管理需求不但没有必要,而且还会造成资金上的浪费。正如一扇门配几把锁取决于门内放的东西的重要程度,锁越多,门的安全成本也就越高,而门的使用效率就越低。然而,当前的电子文件管理重安全,却忽视了对安全、成本和效益的综合权衡。很多文件、档案管理部门在没有对本部门安全现状和安全需求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为了追求安全就不惜成本盲目地追求新的安全产品与技术,结果采用了一大批新安全产品与技术,却收效甚微,造成资金的严重浪费。此外,由于我国一直以来强调以纵深防御体系设计作为安全管理的核心,这种防御体系强化安全管理的纵向层次和深度,侧重安全管理的宏观指导,但在指导安全管理的具体实践方面,缺乏科学依据和方法,无法对电子文件的安全风险进行度量,自然就无法权衡电子文件的安全、成本和效益,结果在实际的电子文件安全管理工作中,安全投入成了一个无底洞,安全管理成本经常是远远高于电子文件所带来的效益,最终安全管理失去原有的意义。

三、结论

传统的电子文件安全管理基本上还处于在一个局部的、静态的、少数人负责的、突击式、事后纠正的管理方式,导致的结果是不能从根本上避免降低各类风险,也不可能降低电子文件安全事故导致的综合损失。而基于风险管理的电子文件安全管理体系是一个系统化、程序化和文件化的管理体系,基于系统、全面、动态、科学的安全风险评估,体现预防控制为主的思想,强调遵守国家有关信息安全原则前提下合理选择控制方式以保护电子文件,使电子文件安全风险的发生概率和结果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这种管理体系更加适合于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因此,文件、档案管理部门应尽快建立自身的电子文件风险管理体系。

注释:

1、吴世忠:《信息风险管理动态与动态与趋向》,《计算机安全》2007年第4期。

2、冯惠玲:《论电子文件的风险管理》,《档案学通讯》2005年第3期。

3、陈国云:《档案信息建设的风险管理》,《档案管理》2008年第1期。

安全风险管控的认识与理解篇2

关键词:风险预控;危险源;风险评估,管理措施

1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的含义和作用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是一种过程管理,是指在事故发生前,通过辨识监测、监控和危险源判别风险等级,削弱和消除危险源,从而杜绝煤矿事故的发生。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过程中对危险源的识别可帮助煤矿企业更加明确地掌握自身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危险源,从而明确危险源的相关信息,及时了解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是一种预防性的管理方式,具有前瞻性,有利于煤矿企业完善风险管理的应急预案等,从而从整体上提高煤矿企业风险管理的效率。

2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我公司各单位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建设情况发现,其存在以下问题。

2.1未予以充分重视,培训力度小

煤矿领导及中层管理人员对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认识不足,未全面推动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运行,导该体系仍处于基础阶段;该体系正式运行后,对各级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不足,导致管理人员未充分掌握该体系的作用,未了解该体系的建设目的和意义。此外,部分领导干部对该体系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导致当前该体系的运行管理工作停留在形式上;矿体组队、管理人员对该体系运行的基本知识掌握不足,工作开展缺乏思路,未抓住重点,仅将安全隐患条数录入作为首要任务,未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且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缺乏指导性;矿级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的培训工作不到位,未制订全面的培训计划,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不强,培训方式和内容单一,导致领导、管理人员和职工不清楚管理体系如何运行。

2.2考核体系不完善

部分煤矿未按照各矿体系办下发的《体系运行管理办法》制订本单位的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考核和奖惩机制,进而无法调动职工对煤矿安全风险预控体系建设工作的积极性;考核管理办法具有不平衡性,存在区域差异,且考核标准的选择分值有分歧。

2.3信息系统使用不规范

信息系统的信息录入质量不高、安全隐患描述不明确,进而降低了工作效率,且部分录入的安全隐患不具有真实性。此外,不安全行为的录入不规范,部分录入的问题非人员的不安全行为项;责任人定为队组负责人,无法落实具有不安全行为人员的考核和教育情况;安全隐患录入滞后,为了完成指标任务,采用了月底集中录入的方式,每月只录入固定的条数,且部分部室、区队管理人员的安全隐患录入工作由专管员代替完成。

3改进措施

3.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各煤矿单位应认识到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是提高煤矿管理水平的必要途径,是规范安全行为、预防事故发生的有效手段。因此,各单位要积极了解、借鉴、学习兄弟单位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建设方法和经验,认识本单位体系建设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增强全体干部、员工对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责任感。

3.2完善基础管理

矿体系办要深入区队、部室开展体系运行调研工作,制订保安工作的运行方案,从而使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信息系统与保安工作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危险源辨识卡的作用,通过班前会提问、检查人员现场提问、考试等方式,并采取“不合格不上岗”的强制手段约束人员行为,从而提高员工对岗位危险源的认知水平和对安全风险的防控能力;定期修订和完善危险源辨识卡的内容,使危险源辨识卡准确涵盖岗位主要内容。

3.3提高信息系统的应用水平

应用数据要按照系统表单或格式要求完整填写,填写的信息应真实、及时、规范、准确;上级单位、集团公司、五人小组、煤矿领导、煤矿动态检查结果、煤矿部室专项检查结果、队组三级隐患台账内容等信息应完整录入信息系统,实现闭环管理;安全隐患和人员不安全行为的描述要具体,对应标准及危险源应准确,录入工作应在检查后2d内完成;当现场的安全隐患无对应的考核标准和危险源时,应及时反馈至本单位体系办,体系办应及时补充。

3.4强化培训,提高能力

落实三级培训,增强员工的风险意识。矿体系办应制订培训计划方案,根据矿级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分层次编制不同的培训教材,分批进行体系知识培训,从而使其掌握各自层次的体系知识,提升员工对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认知水平,使培训常态化、制度化。

3.5优化考核体系

管理人员应扩大考核范围和加大考核管理的执行力度,从而解决安全隐患未全部录入系统、录入不规范、月底突击集中录入等阻碍管理体系顺利推进的问题,有效推动管理体系的建设和持续改进。在管理体系的运行过程中,奖励与处罚应并存。通过增加激励机制,可提高职工对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积极性。此外,应明确划分井下责任区域,并按实际情况变更。

4结束语

安全风险管控的认识与理解篇3

[关键词]化工企业安全风险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Q0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4-0088-01

引言

安全风险是指与安全有关的一切不确定因素,安全是相对的,风险是绝对的。安全风险管理与常规安全管理相比,不是“反应性”管理,而是“前瞻性”管理,区别在于是“事前”还是“事后”;安全风险管理,就是实施危险源辨识(隐患排查)、风险分析(是否纳入风险管理)、风险评估(风险分级)、风险控制(降低或消除风险的对策),逐步建立基于闭环、重视过程管理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所有的事故发生之前都有一系列的事故链条,而且事故链上有一个事件失去控制,就有可能引发事故。如果要阻止事故的发生,就必须要制止这一连串隐患和违章中的任意一个事件,截断“事故链”。化工企业工艺流程复杂,易燃、易爆因素多,事故链条更为复杂,只有变传统的单一事后事故管理为现代的事件分析与隐患管理、事后的事故管理相结合,把人、机因素进行过程风险综合分析与控制,才能推动企业安全生产、长治久安。

1建立安全风险管控制度

立足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实际,系统收集梳理企业安全风险评估管理经验教训,修订完善企业过程风险评估管理制度,推进生产安全评估工作常态化、规范化管理。管理生产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修订要注重和安全作业管理、关键装置和重点部位管理、重大危险源管理、隐患排查治理等安全管理制度有机结合,涵盖生产装置、设备、设施、贮存、运输的风险评价与控制,既包括作业现场、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和非正常情况,也包括新改扩建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拆除各阶段的风险评价、风险控制、风险信息更新的管理,明确了全风险评估职责分工和实施步骤,要求全员参与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工作。对安全风险实施分级管理,从直接作业、岗位操作到关键装置与重点部位都要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同时根据生产安全评估的内容和结果,按危险级别和可能导致事故的严重程度、解决难易度进行等级划分,进入隐患治理程序,全过程跟踪监控,实现安全评估闭环管理。

2建立安全风险管控体系

化工企业作业现场、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和非正常情况,包括新改扩建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拆除各阶段都要进行安全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对各环节可能存在或产生的危险、有害因素都要进行超前辨识、分析、评估和控制。化工企业依据自身企业实际合理划分企业安全管理过程的风险管控体系,明确职责、任务。公司层面要着重从建立风险评估管理机制、工作规划入手,提供组织、制度、文化和财、物保障,做好系统评价和管理评审。业务部门要根据安全生产职责和专业分工,组织策划各自专业范围内的危险因素辨识、评价和控制策划、监督检查、效果评价工作;组织编制专业范围内各类安全风险评估表样表,做好公司重大风险分析记录的审查与控制效果验收,及时做好协调、指导和检查督导工作。车间要组织制定各工序安全风险评估管理考核实施细则,对评估出的较高风险,及时按隐患排查程序上报业务主管部门,同时制订、落实好相关防范措施。班组岗位要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规程措施,组织好班组重点工序和岗位扎实开展“工前安全预知”活动,以交接班程序为抓手,从“人员、工具、环境、对象、票证”等方面积极推进安全风险辨识和评估工作。

3安全风险管控实施

3.1把生产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引入日常安全生产管理。

结合《化学品生产单位安全作业规范》、安全确认制度,把安全评估工作可率先引入动火、高处、受限空间、盲板抽堵、吊装、检修、动土、断路等安全作业和工艺交接班等一些常规安全管理环节强化风险管控。可在安全作业中明确危险辨识、措施制订、安全确认和安全验收等几个环节,强化安全作业风险评估闭环管理。在工艺交接班中,可围绕“人员、工具、环境、对象”四要素,合理设定相关细节,实施百分制打分,通过定期检查和抽查进行打分考核。对于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管理过程的安全风险管控,可结合工艺管理过程落实相关风险管控措施,指定专人负责重大危险源的登记建档及日常管理工作,可按月或是季度进行安全评估,促进生产安全风险管控到位。

3.2把生产安全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有机结合。

可以按照“岗位、班组、车间、部门、公司”五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运行模式,采取专家诊断式、专业对标式、系统解剖式与职工自主查隐患相结合的方式,使用工作危害分析的方法实施生产安全风险评估,提前辨识安全风险、实施过程控制和闭环管理。对列入隐患的项目按照隐患治理程序实施定项目、定资金、定措施、定完成时限、定责任人等要求进行跟踪监控,直到隐患彻底消除为止。

3.3对于国家重点监控的危险化品、危险工艺和重大危险源实施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

对于国家安监总局公布的重点监控的危险工艺、危险化学品以及辨识评估为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系统装置,可以引入中介机构进行hazop分析或是由专家团队带领企业人员系统推进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工作。

3.4生产安全风险管控工作开展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

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预警系统,利用集中控制、视频监控、检测报警等一系列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化技术完成生产现场安全信息的收集、反馈、动态跟踪与闭环控制,实现安全生产工作动态管理,更好地服务和支持安全生产工作。各级管理人员根据管理权限可随时查阅现场安全生产运行状况,及时采取相关应对措施,使生产安全风险管控更加便捷。

4安全风险管控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生产安全风险管控应注意划分清楚风险辨识、分析评估的范及各级管理组织的职责。

(2)制订明确的风险评估准则、时机和频次,根据风险分析、评价。

(3)风险评估应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等三个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分析。

(4)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可靠性、先进性、安全性和经济合理性及企业的经营运行情况;可靠的技术保证和服务。控制措施应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教育措施、人体防护措施等。

(5)安全评估查出的安全隐患,必须跟踪进行治理,直到治理完毕后组织验收。

(6)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风险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危险因素识别、风险评价方法、控制措施和应急预案等,增强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使其认识到所在岗位的风险,并掌握控制风险。

安全风险管控的认识与理解篇4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按照国资委2006年6月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财政部等五部委2008年6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笔者所在单位深入开展了全面风险管理,了《全面风险管理报告》、《内控控制管理手册》。然而,在工作实践中,就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认识上有一定的误区,导致对提升内控体系执行的有效性和全面风险管理(以下简称风险管理)水平带来一定的影响。

一、内控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认识误区

1.认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相互独立的。认为二者虽有共同点,但是从方式方法手段上看仍有本质的区别;有的认为从管控的目的上看,不完全一致;还有的认为,从企业的业务上看,二者关注的重点不一样,据此认为是相互独立的。

2.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作用被夸大。认为有了内控体系和风险管理体系,企业就可以高枕无忧,希望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可以确保企业的成功,确保企业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3.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被忽略。认为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就可以解决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所要达到的目标,而无须另立理论与方法,他们主张应该看到与原有的传统管理模式的差异,应该看到新的管理模式带来的风险和巨大成本。

4.认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就是整章建制。认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就是建章立制,理解为简单的制度建设。

5.认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理念难于适应企业现状。新的管理理念和技术,与企业原有的管理体系和观点之间存在较在的差距,认为在CoSo理念下建立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模式不适合于企业现状。

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联系

1.二者的驱动因素是一致的。无论是风险管理还是内部控制,从其在中西方的发展史上我们可以看出,最初的驱动因素在于满足监管要求。随着认识上的不断创新,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驱动因素变为首先在于规避风险管理失效会导致难以预计的损失,其次才是为了满足监管要求。

2.二者的主体是一致的。它们都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人员共同实施的”,强调了全员参与的观念,指出各方在内控控制或风险管理中应有的角色与职责。

3.二者都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二者的有效性都是在某一时点的一个状态,不能当做某种静态的东西,也不是单独或额外的活动。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不断修正、循环往复的过程,并渗透于企业各项经管理活动中。

4.二者的目标有共同点。都是为企业实现目标提供合理保证。风险管理的目标有四类,其中三类与内控控制相重合,即报告类目标、经营类目标、和遵循类目标。但报告类目标有所扩展,它不仅包括财务报告的准确性,还要求所有对内外的非财务类报告准确可靠。

5.二者的作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防范风险。内部控制的最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防范风险,没有风险防范这一既重要又明确的目的,内部控制的存在就大打折扣,至少发挥作用的空间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6.二者的组成要素上看,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组成要素有五个方面是重合的,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这些重合是由它们目标的多数重合及实现机制相似决定的。风险管理增加了目标设定、事件识别、和风险对策三个要素,增加了战略目标,对内部控制框架进行拓展,把内部控制带到了一个更加宽泛的管理视角。

7.从二者的方法上看,企业的风险普遍存在于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风险信息的取得是实施风险管理的前提,收集不到风险信息,风险管理就无从谈起。而内部控制是通过全方位建立过程控制体系、描述关键控制点和以流程形式直观表达生产经营业务过程而形成的管理规范。这恰好为风险信息的收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可见内部控制是作为风险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而存在的。

三、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区别

1.在定义上不一致。在CoSo委员会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中,把风险定义为“对企业的目标产生负面影响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将风险与机会区分开来。而在CoSo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框架中,没有区分风险和机会。

2.在理念上不一致。内部控制解决的是流程问题,包括业务流程、管理流程中的风险控制,解决的是“正确地做事”。而风险管理解决的不仅是流程问题,更要解决战略决策、应急处理;不仅要解决当前问题,更要预测和应对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不仅要解决“正确地做事”,关键要解决“做正确的事”。风险管理把机会风险视为企业的特殊资源,通过对其管理,为企业创造价值,促进经营目标的实现。而内部控制则是以专业管理制度为基础,实施的遵循性控制活动,它无法防范管理层非理性风险和凌驾于管理制度以上的决策风险。

3.在目标上不一致。风险管理增加了战略目标,这意味着风险管理不仅仅是确保经营的效率与效果,而且介入了企业战略(包括经目标)的制定过程。显然,风险管理所要实现的目标要远远高于内部控制所要实现的目标。

4.在程序上不一致。全面风险管理包括了风险管理目标和战略的设定、风险评估方法的选择、风险影响程度的制定、风险报告程序等活动。而内部控制负责的是对风险的评估、风险的控制、信息与沟通、监督评价等工作。内控控制不负责战略目标的制定,只是对目标的制定过程进行评价,特别是对目标和战略计划制定当中风险的评估。

5.在环境要求上不一致。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是与其他管理工作紧密结合,在综合考虑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情况下,把风险管理的要求融入企业管理和业务流程中。而内部控制则是在内部环境下,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建立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

6.在对策上不一样。风险管理引入了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风险对策、压力测试、情景分析等概念和方法,这些内容在内部控制中不包含,也是不要求的。

四、如何实施内部控制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

古人云:“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小平同志讲:“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这样,即使出现了大的风险,天也不会塌下来。”古人和伟人都强调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在正确认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联系与区别的基础上,如何把握“瓶劲”来构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防范风险、管控风险的关键。

1.要创造良好的控制环境。无论是CoSo内部控制框架,还是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都强调了内部环境的重要。仔细审视国内外发生的各个风险案例,不管是安然、世通事件,还是中航油事件,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即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其根本原因,则是董事会对公司运营风险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监督。“风险放在第一位的发展才是科学发展”,“企业家基本职能:预测当前及未来面临的风险”。董事会、管理层的风险管理政策、风险偏好、公司结构、企业文化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因此建立以董事会高度重视的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成败的关键。

2.注重建立具有风险意识的企业文化。“没有意识到风险,就是最大的风险”,“没有意料之外,为意料之中做好了准备”,这是企业风险管理的最高境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最终目的就是要控制风险,避免企业遭受损失。因此,在构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应该以风险管理理念为导向。首先,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必须熟悉企业业务相关的风险,所有员工知晓他们个人职责对企业风险的影响。其次,要关注重大风险。2005年CoSo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要求董事会与管理层将主要精力放在可能产生重大风险的环节上,而不是所有细节的控制上。企业的管理资源是有限的,控制也是需要成本的,如果将主要精力放在所有细小的或微不足道的控制上,就会舍本求末。再次,要深化企业风险管理文化。风险意识是任何风险管理过程的出发点,在有良好的风险意识的团队中,风险在形成或变为重要风险之前,都会被及时识别,及时规避。培训风险意识就需要深化企业风险管理文化。

3.建立责任保障机制。在实践中,一提及内部控制,大家认为就是财务部门的事。企业的内控与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其组织体系涵盖企业决策和管理者、风险管理部门、经营系统、内部审计等。企业应在风险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理清体系各要素的部门管理责任,建立“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建立“谁执行谁负责”的责任机制。

建立以“业务主导、部门牵头、审计监督”的职责体系。“业务主导”是指产品研发、市场开发、生产运营、财务管理等业务部门负有内控与风险有效运行的管理责任;“部门牵头”是指内控与风险管理部门统筹管理企业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风险管理工作,对业务部门负有组织、检查、评价的职能;“审计监督”是指内部审计负责见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评估、报告,并提出改进意见。

4.建立监督检查机制。一是着重落实业务部门的运行监督责任,负责体系运行情况的日常监督检查,特别强调业务主管部门对本专业从上到下管理和监督职责。二是周密安排测试工作,以测试促执行、促有效性。三是编制内部控制有效性报告与风险管理报告,通过编制报告披露问题,分析差距,查找原因,制定应对措施。

安全风险管控的认识与理解篇5

1.1风险与风险管理

风险发展至今,广义上的含义指的是未来结果的未知性,或者指的是对未来期望结果与未来真实结果所出现的不一性。受不同行业领域就风险侧重点不一致影响,使得社会对风险含义存在各式各样的理解,当前相对而言较为普遍的风险理解包括以下内容:①风险指的是造成损失形成的未知性;②风险指的是潜在的损失隐患;③风险指的是形成损失的可能性;④风险指的是人身财产损失;⑤风险指的是未来期望结果与未来真实结果所出现的不一性等等。不同行业领域对于风险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这些理解均有着两个基本特点,分别为损失性和未知性。风险管理属于风险的衍生物,风险管理是社会发展阶段,人类根据过往的历史经验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探寻风险控制技术及风险引发规律的一门管理学科。以获得令人满意的成效。

1.2隧道工程安全风险管理

在隧道工程中,风险指的是安全事故引发的可能性与安全事故引发所造成的损失的组合。安全事故指的是在隧道工程中出现人员伤害、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经济损失等不利情况;安全事故引发所造成的损失指的是在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所有存在的、潜在的不利后果或者负面情况,好比人身财产受损、社会不良影响等。基于上述含义,隧道工程安全风险管理指的是隧道工程施工方经过对施工安全风险展开计划、识别、评估、预测及处置等,对各类风险管理技术进行优化调配,就隧道工程开展针对的风险控制、风险处理,有效缩减由风险所造成的影响,实现通过低成本取得高安全保障的管理活动。

2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识别

隧道风险识别过程主要包括两方面主要内容:①对隧道相关资料进行采集研究,为进行有效的风险识别,第一步应当组建专业的咨询专家队伍,队伍成员应当包括隧道专业工程师、隧道工程项目总工程师、隧道专业教授以及隧道专业工程师等,经咨询专家组对隧道相关资料进行全面的采集,并展开充分的研究,以实现对隧道工程实际情况的科学合理把握,提升隧道风险识别准确程度;②由咨询专家队伍成员展开头脑风暴,评估预测隧道工程的首要潜在风险,可事先设立头脑风暴的主要目的,即对隧道风险进行识别,并制定相关问题由咨询专家队伍成员进行讨论作答,问题内容是:预测分析隧道工程施工期间存在哪些风险;预测分析造成风险的相关因素有哪些等。经过咨询专家队伍成员对风险的有效识别,得出隧道工程潜在风险情况。

1)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事故中,塌方事故约占其中的50.0%,导致隧道工程引发塌方风险事故的因素有很多。基于新奥法相关原理,隧道工程塌方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方面:①隧道工程施工环境地质条件不良,围岩自稳水平不足,施工过程中没有采取支护方式便出现塌方;②施工过程中,没有对相关条件差地质体开展超前支护、注浆支护等预防处理,开挖爆破效果不足,使得围岩应力集中,引发滑塌情况;③隧道工程规划环节并未对隧道区域地质环节进行准确的分析、判断,未就施工现场实际地质情况展开实时分析,使得在开挖进尺、支护参数设计内容等不规范。

2)导致隧道工程引发瓦斯风险事故的因素多种多样,引起瓦斯爆炸有三种必要条件,分别是一定的瓦斯浓度、一定的温度或者冥火、一定的氧气浓度。瓦斯爆炸事故必须要有一定的氧气浓度,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出现瓦斯爆炸的。但另一方面,为了确保隧道工程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保证隧道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不得不供给充分的氧气。相关风险管理研究指出,施工人员的不规范施工行为、施工设施设备的不安全状态以及施工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情况等,均可能引发瓦斯爆炸。

3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理

3.1风险自留

风险自留,即对风险进行接受,指的是承受风险的主体对风险进行自行承担,同时采取相关的应对工作。隧道工程施工方应用风险自留策略过程中,要求施工方能够对风险有着全面的了解,并组织安排科学合理的风险应急解决计划,实施有效、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策略,最大限度的将风险出现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值,缩减潜在的风险损失。采取风险自留策略包括以下三方面情况:①主动风险自留情况,即通过评估预测得到风险引发可能性较低,风险出现所导致损失较小,自行承担风险的情况;还有一种对于风险评估预测没有十足把握,自行承担风险的情况;②被动风险自留情况,即难以对风险进行有效转移、回避,只能够自行承担风险的情况。隧道工程施工方不管是选择哪一种风险自留情况,第一步都应当开展好风险评估预测工作,通过对各式各样潜在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预测,对于风险引发概率、风险损失程度做到心知肚明,尽可能防止受风险评估预测不合理影响,而造成对风险认识不足,最终只能够毫无计划地选应用风险自留策略。若通过有效的风险评估预测,认识到风险引发概率较低、风险损失程度较小,隧道工程施工方就可对风险展开计划性自留。同时,隧道工程施工方采取风险自留策略后,还应当实施相应的风险控制手段,全阶段对风险展开监控,一经发现风险出现转变,应立即更新风险控制手段。风险控制不但能够对风险源、风险因素引发进行防范及缩减,还可以将涉及风险的人、物与风险源及风险因素进行有效剥离,尽可能降低风险导致的损失。

3.2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指的是原风险承担主体经采取相关方法把风险转移至另一主体。风险转移不仅转移了风险,还转移了风险可能产生的收益。现阶段,风险转移策略得到广泛应用,其被认为是当前最行之有效的一种风险处置策略。隧道工程行业通常应用的风险转移方法有:①采取担保方式,由担保人作为风险转移的主体对象,例如,在相关双方签订合同时,一方要求另一方必须履行合同要求的保证金;②找寻合作伙伴的方式,受人属性优劣特征有别影响,使得每个人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不尽相同,即一些风险对于不同的人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损失引况,例如,隧道工程施工方可将一些专业性强、难度较大的施工项目通过邀请专业的施工队伍得以完成;③购买保险的方式,由保险公司作为风险转移的主体对象,例如,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特别强调,施工单位必须要为从事危险职业的职工办理人身意外保险,并支付保险费用。

3.3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指的是风险承担主体对风险源、风险因素进行有效消除,防止风险出现的可能性。风险回避属于防范风险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同时风险回避会使得风险造成的收益丧失。由此可见,在应用风险回避前,应全面分析风险实际情况,就风险引发的概率及风险引发的损失程度有着十足的驾驭能力。自另一方面风险管理角度而言,风险回避属于一项负面的风险处置策略。

3.险利用

风险是存在两面性的,一方面风险会给人们造成损失,另一方面风险能够带来一定的收益,即并非任何风险都会使人遭受损失,人们通过对风险的有效利用,同样能够化风险为收益。隧道工程施工方可采取风险利用策略,但不是任何风险都能够被利用,风险也不是任何人都能够利用的。隧道工程施工方采取风险利用策略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①对风险展开严格密切监控,隧道工程施工方风险管理人员须对风险展开严格密切的监控,对风险损失、收益两面的转变情况进行第一时间反应,实施应对策略,顺着风险发展的趋势,向有利于获取收益的方向加以引导;②实事求是,隧道工程施工方应客观认清自身实力,并对外界和寻求的实力展开整体评价,只有对自身实力、外界实力有了明确的认识,才不至于在对风险进行利用时力不从心,此外还应当认识到风险利用策略不但要求要有充足的经济实力,而且还要求要有十足的驾驭水平;③科学合理应对,采取风险利用策略前,应当进行全面充分的前期准备,制定好风险利用成功或失败的应急防范预案,不至于在风险利用失败后没有后路可退。

3.5建立安全管理控制体系

建设单位应当协同施工单位到施工现场开展安全技术交底程序,并结合施工现场相关危险因素,对规划的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技术方案进行分析,辅助规范应急预案,制定监控策略,避免引发安全事故。隧道工程相关方结合自身切实情况,做好严谨的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引发应急预案。制定预案所涉及的内容务必要全面、规范,同时要具备目标性、针对性以及合理性等特征。加强对隧道工程主体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强调指定要求、考核,经指定人员贯彻实施,提升隧道工程全体施工人员的安全风险管理责任。为了确保安全风险控制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隧道工程施工方还应当将施工建设相关的各个单位部门统一收纳风险控制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安全管理控制体系,在隧道工程施工全体人员参与、不同侧重的实施模式,促进隧道工程施工全面安全风险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工作效果显著。

3.6强化对施工人员的管理

现阶段,我国隧道工程施工存在安全风险管理技术落后的问题,隧道工程安全风险管理技术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且施工环境存在复杂的特征,而我国很大部分隧道工程施工企业中的技术人员所拥有的专业技术并不能满足风险管理需求,使得隧道工程安全风险管理效果不尽如人意。从现阶段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技术落后问题出发,隧道工程施工方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安全风险管理人员开展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全面整合风险管理技术框架,注重科技创新,逐步完善安全风险管理理念;施工方还应当组织安全风险管理人员对隧道实际工程施工情况进行专题分析,提升安全风险管理人员主观能动性,全面提升安全风险管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风险防范意识;同时在隧道工程施工准备阶段,按照隧道工程特征进行一系列专业技术培训,一方面传授施工实用的技能,包括混凝土常规知识、配比准则、混凝土拌合方法、施工缝隙处理以及钢筋正负筋调节等,应当有针对性地开展风险防范、风险规避等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开展工作职责教育,加深施工人员对安全施工重要性的认识,塑造其良好的责任心及道德素养,以在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更好地进行安全风险管理工作。

4结束语

安全风险管控的认识与理解篇6

【关键词】电网安全安全风险管理现场管理

随着电网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日益扩大、电网建设不断发展,检修和抢修现场作业不断增多,人为事故时有发生,如误操作、误整定、误调度、误碰事故等,安全风险形势依然严峻,如何确保人身、电网和设备安全,尤其是作业现场人员的人身安全是电网企业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安全风险管理是现代安全管理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安全生产“超前管理”、“关口前移”的必要措施。开展安全风险管理,是现代企业安全管理的发展方向,是实现电网安全风险“可控、能控、在控”的有效手段。

一、安全风险管理理论

“无危则安,无缺则全”,安全意味着没有危险。现代安全风险管理提出安全管理要实现真正的关口前移,工作重点不在于预防事故,而是控制风险。风险是事故产生的主因,风险失控则会发生事故。风险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而对实际运营产生的影响;风险的典型特征是其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风险与企业目标密切相关;风险对实际目标的影响表现在实际的行为可能与设定目标存在差距。

1、现代安全风险管理与传统安全管理的区别

现代安全风险管理经过100多年的经验总结和技术发展,与传统安全风险管理相比发生了重大改变,其中存在两个核心的转变。一是以事故管理为核心向以风险管理为核心转变。有风险就有隐患,就有可能发生事故。安全生产不能聚焦于管理事故,否则将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从根源上杜绝事故的发生,必须加强风险管理,对风险和危害有害因素进行有效辨识,有针对性地采取控制措施,实现风险控制。二是从救火式安全管理向风险预控式安全管理转变。救火式的安全管理模式是一种被动式、“打补丁”的管理模式。安全风险管理必须脱离“救火式”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立足于实现预测和超前防范,突出强调预防性和超前性思维,及早对事故隐患进行超前辨识,及时消除各种不安全状态。

2、安全风险管理的落脚点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安全风险管理必须从基层抓起,立足作业现场、立足作业班组、立足作业人员。安全风险管理应实现安全中心下移,把安全管理的视角、重点放在现场、班组和一线人员,抓好管理责任延伸,实现班组自控、员工自律和自主安全闭环管理,这样才能从源头上保证安全生产、强本固元。

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是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的直接诱因。影响现场安全作业的因素按照性质可分为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具体表现在:一是生产条件的客观因素,如电网结构、设备等级、生产环境、隐藏的缺陷;二是管理因素,如安全生产的标准、规程、流程、制度等本身内容不完善或执行不到位;三是员工的技术水平和素质,如员工技能生疏、安全意识薄弱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的条件下就会导致事故发生,其中人的行为对于电网安全非常重要,许多事故就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引发的。

3、安全风险管理路径

安全风险管理主要包括安全风险辨识、安全风险评估、安全风险控制、应急预案四个环节和后续的检查评估。一是开展安全风险辨识。风险辨别是电网安全风险管理的起点和重要环节,在作业活动前,注重以人身触电、误操作、违章操作等典型事故风险为重点,开展各专业领域内作业项目的危险因素辨识,制定并落实风险控制措施。二是开展安全风险评估。运用标准查评电网安全工作,评估电网安全的风险系数。以防止人身伤害、电网事故、设备事故为主线,从生产环境、机具与防护、人员素质、现场管理、安全生产综合管理等方面,全面评估安全生产条件、安全管理和风险控制状况,客观评价安全风险程度。三是实施安全风险控制。制定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安全措施,落实作业程序与作业要求,实现重点管理要素明确化、重点管理节点清晰化、重点管理要求规范化。四是制定事故应急预案。加强演练,提高应急响应速度,努力实现在事故初期控制事态的发展,控制影响范围,最大程度降低损失,及时恢复供电;及时对外消息,尽量减少社会影响。五是完善检察考核机制,持续改进,实现安全风险闭环管理。

二、当前电网企业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

随着经济快速的发展,国内各大城市电网负荷屡创新高、电力供需仍趋紧张,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电网安全管理存在薄弱环节,特别是在人员的操作和管理方面有待进一步改进。

1、现场作业人员违章

部分岗位人员配置不足,中坚专业技术骨干力量相对薄弱,部分一线员工不熟悉安全技术规程,未掌握专业技能,设备缺陷不能及时发现。现场作业人员对设备带电部位、作业危险点不清楚,作业行为随意,现场安全失控,缺乏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违章行为屡禁不止。

2、“两票三制”执行不严格

“两票三制”是电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保障安全生产的行为体系。由于“两票三制”本身操作的繁琐性及受安全措施不完善、突发事件等影响,加之员工细节意识薄弱,工作票审核、签发、许可等环节把关不严,容易出现纰漏,产生制度执行疲软的局面。

3、承发包安全管理薄弱

承包商在安全协议执行、人员安全教育、安全工器具等管理方面存在较多问题,不适应当前安全形势要求。承包商操作不规范,现场工作实际内容超出了安全措施保护范围;现场安全监督管理薄弱,对进入生产现场工作的外来人员安全管理不到位,没有进行有效的安全资质审核,导致不具备现场工作经验和安全风险辨识能力的厂家人员进入现场作业,生产管理和作业组织存在漏洞。

4、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

安全责任主体安全意识薄弱,使得安全责任未能层层落实,安全责任逐层衰减。未完全处理好安全与进度、安全与效益、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安全生产未真正成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

三、安全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

针对当前安全生产形势,电网企业必须进一步强化工作计划组织、现场安全管理、分包/外包管理、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员工安全生产意识,这样才能确保安全风险可控、在控、受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本质安全”。

1、强化工作计划组织

加强检修工作的计划、组织和实施,开展检修风险评估,加强调控、运检、基建等专业的配合,做好各级调度、设备检修、基建接入的衔接,全面管控电网运行、检修作业、设备调试安全风险。高度重视作业前工作准备,结合实际深入开展现场危险点分析,开好班前会、班后会,做好每一次安全交底和技术交底工作,确保每一位作业人员对作业范围、作业程序、带电设备、危险点、防范措施清楚,以提高其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强化现场安全管理

立足基层班组、一线员工和作业现场,开展作业现场风险辨识,形成作业现场风险手册。严格执行《电网安全工作规程》和“两票三制”,落实安全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严格领导干部及管理人员到岗到位要求,发挥工作票签发人、工作负责人、工作许可人、操作监护人、班组长等关键岗位人员作用,加强现场监督检查,严把现场安全关。一旦发现不安全行为,必须立即制止,必要时停工整顿。加大反违章工作力度,营造全员遵章守纪的工作氛围,对于各类违章行为,无论是否造成后果,都要及时纠正,严肃处理,决不能姑息迁就。加强“五防”闭锁管理,严格执行防误闭锁管理规定,落实防误闭锁全面性、强制性要求,加强解锁钥匙管理,杜绝随意“解锁”。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控,对重要跨越、带电作业、近电作业等高风险作业实行“挂牌督查”。

3、强化分包/外包安全管理

加强生产区域外来人员安全管理,充分进行技术交底,制定在生产区域作业技术方案,确认与运行设备相关的安全措施,经过设备运行管理单位审核后才能执行。认真执行公司施工分包管理工作要求,规范分包合同管理,切实履行发包方、监理方、建设方的安全责任,严格落实施工项目管理人员与分包人员“同进同出作业现场”要求,严禁分包队伍擅自更改工作计划和工作内容。加强对劳务分包、外来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严格外来人员安全资质审查,对新进场分包人员开展安全基础培训。

4、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生产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基,电网企业必须强化“电网大面积停电风险客观存在”、“安全生产事故不可逆”的风险理念,通过建立健全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强调“一把手”负责制,明确从总经理到每位员工的安全生产职责,明确公司各部门、各单位的安全责任,贯彻“谁主管谁负责、谁组织谁负责、谁实施谁负责、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做到责任“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每年签订各级安全生产责任书,层层分解安全责任和目标,坚持每一个环节贯彻安全要求,每一名员工落实安全责任,每一道工序消除安全隐患,每一项工作促进安全供电。

5、强化员工安全责任意识

安全教育培训是电网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是提高人员素质的重要措施。有序开展针对性、有效性强的安全生产培训,重点加强安全与作业规程、施工技术标准、风险防范措施等方面的培训,使管理一线和生产一线的员工养成工作前辨识风险、制定控制风险措施的良好习惯,养成工作中认真落实风险控制措施、相互关爱的好作风,做到全员参与,坚持“简便、实用、有效”原则,提高风险管理措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适度开展“反面教材”的培训,采用案例、影像等多重方式,重申标准工艺操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确保安全生产警钟长鸣。

四、结语

为确保电力安全生产,电网企业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积极引入安全风险管理理念,落实安全风险各项措施,严格执行国家一系列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标准规程、规章制度和重要文件精神与要求,切实落实“抓执行、抓过程、建机制”安全风险管控活动的要求,定期排查各类隐患,严格施工抢修安全管理,严格执行“两票三制”,加强应急处置协调联动,促使作业现场安全风险逐步实现可控、能控、在控,杜绝人身、电网、设备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大鹏:全面防控安全风险、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n].国家电网报,2012-07-09.

[2]卢淼:浅谈供电企业电网安全风险管控策略[J].管理科学,2012(5).

[3]赵姗姗、鲁顺清、徐小贤:电网安全风险管理[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9(3).

安全风险管控的认识与理解篇7

关键词:安全;风险;动态化管理

1推行铁路部门安全风险动态化管理的必要性

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是风险点及控制措施,重点是动态化管理。安全生产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前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0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突破1万公里,近几年铁路建设不断加快,每年均投入数千亿元的资金推进铁路建设。国家对铁路建设继续高度重视,按照确定的铁路建设规划,2014-2015年国家铁路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万亿元,“十三五”期间铁路投资仍将在高位运行。随着铁路网规模逐年扩大和高速铁路集中投产运营,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大量投入实际运用,铁路安全面临的风险不断加大,新的安全风险势必会逐渐显露出来,不推行安全风险动态化管理,势必会造成铁路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实际生产中,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生产人员、生产条件、生产环境等因素不断变化,安全风险也随着不断变化。如果我们一味地搬套原有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就不能及时有效地消除新风险,达不到减少或杜绝安全事故发生的目的。因此各单位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应不断补充、更新和完善安全风险体系,使之与安全生产相适应。

2当前安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铁路基层单位、车间、班组干部职工对全面推动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理解不深,更缺乏安全风险动态化管理意识。铁路总公司一再要求对于铁路安全工作要强化安全生产“红线”意识,按照“三点”共识(确立安全工作无小事的意识;树立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明确影响安全的问题必须立即解决的工作要求。)和三个“重中之重”(把客车安全作为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加强安全管理工作作为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抓落实作为安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的要求,以确保高铁和客车安全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其目的就是要铁路各单位树立安全风险意识,在推进安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实行动态化管理,动态化解决存在影响安全的问题。因此铁路相关职能部门不但要通过广泛而深刻的教育和宣传把安全风险的核心意义传导给基层的干部职工,更要强化安全风险管理动态化的意义,使干部职工对风险因素可能造成的损失和伤害有着理性的判断和清晰的认识,把规避风险作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和职业本能,提高自身防范安全风险的意识。

2.2风险源、风险点及控制措施“固步自封”,没有按照本单位、本车间、本班组生产实际需要及时更新和细化。安全风险管理要结合生产环境的改变应不断更新内容措施,主要包括生产人员的变动及生产设备的更新改造和生产环境变化三个方面的内容。

2.2.1对调动补充的安全生产管理、作业人员不能结合实际进行安全风险教育,即使是教育了,效果也不明显。安全管理、作业人员,他们会因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带来不稳定的因素,施工(特种设备操作)作业人员的情绪很难处于100%的良好状态,同时作业周围环境随时变化,都会产生不同的风险,要结合实际逐步补充完善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内容,消除风险,确保安全。尤其是一些单位的“特殊作业人员”,他们可能存在肢体、大脑等方面的缺陷,或者存在职业禁忌症,对他们更要实行动态化管理,上岗前、作业中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班组工班长应及时了解沟通、关怀和爱护他们,消除风险,促进安全生产稳定。

2.2.2生产设备更新改造形成的新风险不能及时研判、分析和识别,没有形成本单位、本车间、本班组的风险源、风险点及控制措施,给安全生产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不断在安全生产中投入使用,在改善人们劳动条件的同时,会带来新的风险,需要专职安全管理、设备使用操作人员在使用过程中对产生的新风险不断总结经验,掌握设备性能和技术参数,对可能存在或出现的风险进行研判、分析和识别,及时制定出风险源、风险点及控制措施,达到消除风险的目的。

2.2.3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对安全管理、作业人员来说,劳动环境相对稳定,有些情况下,劳动环境将由室内转向室外(空间);由地面转向高空(高度);由白天转向晚上(亮度);一年中四季的变化(温度);特殊天气雨、雪、风、雾(天气)等都会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原有的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就不能应对新问题、消除新风险。

2.3铁路部分单位安全风险管理走入误区。推行安全风险管理以来,相关单位均制定出了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并且付诸实施。但由于缺乏安全风险动态化管理意识,至今部分单位没有对原安全风险控制措施进行动态化管理,未定期修改和完善,如同规章制度一般,缺乏动态化管理,形成了新风险。

3实现安全风险动态化管理的途径

结合本人从事铁路基层安全管理工作的实际,推行安全风险动态化管理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3.1树立安全风险具有动态化的意识。铁路实行安全风险管理已经有两年时间,多数干部职工基本了解安全风险管理的意义,但对安全风险动态化的意识掌握不够。部分单位事故依然不断,究其原因还是把安全风险管理走了形式和过场,和其前实行的安全管理工作如出一辙。究其根本,没有意识到风险具有动态化。其一是因为安全风险点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先进设备的采用、技术的改进、方法措施的完善,风险会发生变化,原有风险点转化为非风险点,有的风险程度会下降,还会产生新的风险,因此在风险管理中要消除一劳永逸的思想、做法,认识到安全风险是动态变化这一特征。其二即便是安全风险点是不变的,但是随着生产人员的变动、环境的改变、突发事件的发生等因素也随时会对安全生产造成威胁,需要对安全风险点的控制措施不断更新和完善,才能保证铁路安全生产。

3.2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安全风险管理要实行闭环管理,考虑到安全风险是动态的,所以必须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对铁路生产全面开展安全风险评估,找出新的安全风险点,并按不同等级进行划分,制订相应的控制措施,确保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

3.3安全风险点及控制措施实行动态调整、不断完善。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应随着风险的变化定期进行调整、不断完善,始终保持安全风险管理与安全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相互适应。在动态中消除风险和隐患,只有这样才能使安全风险控制有效。

3.4安全风险管理坚持全员参与、上下结合的原则。重点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管理层面要突出“管理是最大的风险源”,充分认识“问题在现场、原因在管理、根子在干部”,重点查找和分析管理不规范、责任不落实的问题,增强管理层面防控风险的自觉性,在动态中解决问题,实现安全风险管理动态化。二是现场作业层面要突出“安全风险就在身边”的意识,充分认识作业标准化是防控风险、确保安全的第一防线,重点查找和分析现场“两违”、自控互控、作业技能等方面的问题,落实岗位防控安全风险责任,不断解决、补充和完善出现的问题。

安全风险管理引入铁路安全管理时间不长,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完善,相信经过一段时间,铁路安全风险管理一定会取得明显成效。值得一提的是,在推行安全风险动态化管理过程中,还必须同应急救援体系相结合,铁路单位在建立完善各自安全生产预警机制的基础上,实行安全风险动态化管理,为铁路安全生产发挥最后一道安全防线作用。

参考文献

安全风险管控的认识与理解篇8

通过此次活动和有关文件精神的认真学习,要不断强化全员安全风险管理意识,开展安全风险控制活动,用风险理论来指导安全生产实践。针对近期天气异常、设备变化大的实际,准确研判安全风险点,采取有效措施,狠抓安全风险控制责任落实,全力确保运输安全万无一失。

此次"安全风险管理大家谈"活动,使全体干部职工切实把"三点共识"、"三个重中之重"和安全风险意识根植于思想深处,明确了两个认识,即:安全风险可以砸了自己的"饭碗";风险管理可以保住自己的"饭碗".通过统一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为确保安全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为确保风险点判定准确,车间要求工区每日的安全预想,要做到人人知道安全风险点、人人参与风险控制。我觉得应该按照"简单、实用"的原则,结合现场作业实际,制定了线路工、道口工、探伤工、焊接工等主要行车岗位安全风险卡和管理人员风险职责,做到"一人一卡,一岗一卡",要求上岗人员必须熟练掌握风险卡中安全风险点和控制措施。

当前要面临道岔大修工作,要加强民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特别要加强近期(节后刚回来)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重点检查施工过程中作业防护问题,走行轨摆放要"平行",坡度要控制好,确保施工过程中安全可控。封锁前慢行阶段的准备工作,必须严格按章办事,严禁准备工作过头。气割作业时,氧气与乙炔的摆放距离需大于5米以上,完成气割后将氧气与乙炔转移至安全地点。高行程起道机要同起同落,每机一人负责操作机械,一名职工配合才做并注意指挥人员口令、手势,一定要有专人统一指挥,枕木垛垫实,摆放平整。

安全风险管理是系统性工程,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思路,构建安全风险控制体系,就是要加强对安全风险的全面分析、科学研判,科学制定管控措施,最终实现消除安全风险的目标。

重点维修车间

拓展阅读:

突出"问题"管理消除安全风险——"安全风险管理大家谈"体会文章

安全生产是铁路运输永恒的主题,2011年年底全面推行的安全风险管理目的正是基于确保安全生产的有序可控和基本稳定,增强安全风险的防范意识,构建安全风险的防控体系,以强化安全基础、最大限度减少或消除安全风险。

(中华铁道网通讯员曹伟英)安全生产是铁路运输永恒的主题,2011年年底全面推行的安全风险管理目的正是基于确保安全生产的有序可控和基本稳定,增强安全风险的防范意识,构建安全风险的防控体系,以强化安全基础、最大限度减少或消除安全风险。铁路安全风险管理与传统安全管理最大的区别就是在安全管理模式上,后者侧重问题分析,前者更强调问题的超前防范,即突出问题管理。"问题"管理不是企业追求的高层次管理,但却是铁路安全管理最直接、最有效的管理方式之一。

一、突出"问题"管理,要注重培养"问题"意识

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呈现型、发现型和创造型三类。呈现型问题是一些给定的比较低级的问题,问题的解决者只需按图索骥,就能得到与标准答案相同的结果;发现型问题是自己发现或由自己提出的,这类问题有的有已知的答案,有的可能没有现成的解决办法,要通过思考或创造才能够解决;创造型问题是人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这类问题是人们创造活动的基础,是问题的高级形式,在安全生产管理的实践中,它通常是带有共性的、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我们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问题型的思维方式,就是"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在铁路运输安全管理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体现了各级安全生产管理者思维活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出管理者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强烈的"问题意识"是思维的直接推动力,也是管理活动不断深入的推动力。因此,作为管理者,对安全生产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和问题,应该提倡多问几个"为什么",以有效地促使管理主体对隐藏在现象背后规律或缘由的探索;多提几个"怎么样",以引起对形成安全生产顽症过程的理性思考。所以,发现问题是问题的基础。管理心理学理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是: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很多重大的发明或创新,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毋宁说是问题的发现者促成的。没有问题意识,没有发现问题的"眼睛",没有强烈的责任心,安全管理活动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突出"问题"管理,要强化"问题意识"的作用

"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问题"在学习中的价值及提问的意义,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同理,在安全管理中,具有良好"问题"意识的管理者常常会对存在的问题,思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解决这些问题进行多方面的探求。同时,具有"问题"意识的管理者不只关心问题的结果,更会注重为解决问题而去获取新知识或创新新方法的过程,从而有利于促进管理者管理水平的不断发展。

强化"问题"意识有利于管理者良好管理风格的形成。在安全管理的实践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针对安全生产中存在的大量问题,由于选用了一名好的管理干部,一名具有良好管理风格的领导者,对影响安全的问题通过调查分析研究,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果断、坚决地解决问题,使安全管理活动富有成效;反之,如果一个单位本来安全生产形势比较稳定,但是由于选用了一些自身素质、事业心、责任感和管理风格都较差的管理者,也可能造成大量的新问题的产生,使事故接二连三,这方面的教训是应该汲取的。要提倡各级管理者做安全生产的"智者",要善于吸取别人的事故教训,要养成研究分析安全管理中存在问题的习惯,要树立扑下身子、硬起手腕抓管理的优良作风,培养良好的管理风格。

安全风险管控的认识与理解篇9

关键词:铁路安全风险管理思考

班组是安全生产的前沿阵地,实现安全风险的预先控制、超前防范,班组风险管理尤其关键。所以,只有强化班组风险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安全风险,从而实现安全工作的良性循环,确保安全生产持续稳定。

1当前班组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1.1风险控制意识淡薄。一是部分班组长都是近年来从生产骨干中培养、选拔上任的,他们在生产上是把好手,但在做好兵头将尾工作方面的组织管理、协调关系、风险研判缺乏实际锻炼和管理经验。二是部分班组长决心比较大,工作积极性也比较高,对班组安全管理工作该说的说了,该讲的讲了,但对日常碰到的作业岗位、维修设备、作业环节方面的安全风险点,了解的不多,掌控的不准确和完整。三是部分班组长基础管理满足现状。有的班组长认为只要工区设备无故障,职工没意见,稳稳当当的地过日子,就心满意足了。

1.2风险管理基础薄弱。一是安全教育落实不到位。上级阶段性安全重点要求,停留在一般的签名学习上,结合班组实际,岗位要求抓落实不够。二是安全问题库管理不到位。安全风险源(点)信息的分类管理,管控措施,闭环管理,还没有规范有效地落到实处。发生设备故障,特别是维修责任故障和故障频发的班组,分析风险点、查找风险源的思路还未理清。三是作业标准落实不到位。个别班组有信号作业指导书却不按标准办,个别人把习惯当标准,漏检漏修,习以为常。

1.3风险素质能力欠缺。一是人员结构参差不齐,素质强弱不等。部分人员专业知识浅薄,虽然工作多年,技术业务能力长进不大,难以独挡一面,独立处理复杂故障。二是技术业务尖子少。部分班组人员不少,业务技能全面的人员不多,遇到应急抢险或突发故障,缺少技术业务骨干。三是技术业务学习氛围不浓。部分班组对技术业务学习停留在形式上,班组人员实际操作技能,还不能完全适应风险源(点)处置和消化的需要。

2加强班组风险管理的对策与思考

2.1提高风险管理认识。班组风险管理是我们安全工作的重头戏,也是风险管理基础建设的落脚点。其工作场所就是生产现场,具有“独立作战”的特殊意义。为此,我们要从生产现场抓起,从风险基础做起,在提高班组安全教育、风险识别、风险预防和过程卡控等方面的管理效果上下功夫,在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可行的风险控制措施上做文章,把班组风险管理措施细化到每道工序,每个环节上去,变为每个生产作业人员的自觉行为,逐步走向自我管理、自我防范、自我控制、自我消除风险的全过程、全封闭管理。从根本上解决班组风险管理与现场作业实际不相适应的现状,使班组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人人皆知。

2.2注重风险过程控制。随着安全生产阶段性工作变化和重点工作要求,以安全生产大检查、信号专业检查和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对加强安全风险管理起到了补强作用。而班组风险过程控制,是安全管理不可缺少的关键部分,它始终贯穿于安全生产的全过程。班组安全搞不好,车间无宁日,运输安全无法保证。所以,班组风险过程控制是安全稳定的基础,必须结合班组作业的项目、内容以及特点,落实到岗,责任到人。只要班组风险过程控制措施针对性强,注重实效,影响安全稳定的隐患和风险一定能找到找准,不安全的问题和事苗就能消化在萌芽状态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安全风险。

2.3严格风险制度落实。风险管理制度是班组安全生产的行动准则。现行安全风险管理方面的有关法规、规章、行规、事规,本岗位的卡控措施和作业指导标准,不但要列入干部职工的行为规范,更重要的是严在执行,贵在坚持,并实施有效的监督和考核。用风险责任包设备,让风险制度保安全,真正形成风险责任共承担,荣誉奖励共分享,经济利益共分配的利益共同体,营造一个人人讲风险,个个降危害的安全风险氛围。

2.4加大风险责任力度。安全风险责任,重要的是要有认真对待工作的态度,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责任感,在风险管理上尤为重要。为此,应抓好三个教育:一是风险意识教育。意识支配行动,有了意识就能善于观察问题、了解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的信号设备就能保持完好,故障也能相对减少。如果对设备缺点和问题,看惯了不怪,见多了麻木,视而不管,管而不细,那么这些风险点越积越多,越垒越大,就将酿成大事故。二是岗位标准教育。对班组部分人员,应进行本岗位的应知应会、必知必会培训补强,对现行的信号作业指导书学懂弄通,维修设备该做什么,怎么去做,严格作业标准,规范作业程序,坚决摒弃以习惯代替标准的不良习气,立足岗位,从自身做起,用标准化作业来控制和消除风险源(点)。三是责任感教育。责任重于泰山。设备维修的每项工作,上道作业的每件事情,都与运输安全息息相关,与工作责任紧密相连。所以,工作责任心、责任感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是搞好设备质量的保证,是维护安全稳定的希望,我们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才能从源头上化解和降低风险。

所以,班组安全风险管理搞得好,单位的安全生产就有保障,各项工作就能协调、正常地发展,职工的利益就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由此可见,只有推进安全风险管理,才能确保运输安全的稳定。

参考文献:

安全风险管控的认识与理解篇10

摘要:燃气行业是一个高危行业,系统网络规模的扩大和用户群体的增长使安全风险不断变大,燃气工程建设中的项目风险管理也成为现实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对燃气工程建设风险管理的概念、方法进行了阐述。

关健词:燃气工程建设风险管理分析

无论是项目的投资者还是管理者,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风险管理水平是衡量项目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是提高项目投资效益,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1燃气工程风险

风险,是近年来颇为流行的一个名词。厌恶风险,趋吉避闪是人的天性,但现实世界中,风险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甚至可以说风险是绝对的,平安则是相对的。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存在风险,仅仅是程度不同而已。风险即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它是不利事件或损失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函数,其数学关系式可表示为:R=f(p,C);式中R——风险;p——不利事件发生的概率;C——不利事件发生的后果。

对于工程项目,随着项目进展的不同阶段,其风险发生的概率、发生风险所导致的损失程度也在变化,预计值(或称预期货币值)也呈现变化趋势,其数学关系式可表示为:V=uΦ;

式中V——预计值(预期货币值或风险影响);u——风险概率;Φ——风险量。

项目生命周期内风险变化趋势见图l。可以看出,在工程实施和收尾(施工、验收)阶段,项目的风险概率较前面的决策和设计阶段大为降低,但风险量反而大幅增加,风险预计值即风险发生时造成的损失大大增加,因此实施阶段是风险影响的最高时期。

2燃气工程风险管理

燃气工程项目的风险具有以下特性:①客观性和必然性:风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但有规律可循。②不确定性:风险的活动、发生和后果具有不确定性,但可根据历史数据和经验作出分析和预测。③可变性:过程中风险会发生程度、性质以及后果等方面的变化,甚至演变为新的风险。④相对性:风险以及风险的大小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⑤阶段i生:风险的发展分为潜伏、发生和作用(造成后果)3个阶段。⑥复杂性:尤其是大型工程项目,参建单位以及利益相关人众多,影响工程项目目标实现的风险因素较其他项目更多,管理也更为复杂。⑦开放性:工程项目的建设不可能脱离社会和环境而独立存在,风险不仅仅来自内部,还受到外部的众多因素影响。

鉴于燃气工程项目风险的以上特性,燃气工程项目实施阶段的风险管理要紧紧围绕着项目,抓住重要的环节,如燃气工程,招标过程中的资格审查、招标文件技术标的施工方案评选标准以及商务标的合理低价评价确定;施工过程中的征借地、高压管道的焊接、过江管道的穿越、重要的时间节点(如定向钻穿越中的导向孔施工、定向钻穿越的回拖过程、管道的整体试压和清管通球等)、重要的对象(如参建方中管理水平较低的单位、对项目某一目标影响最大的关键人员、关键工序或关键事项)。

3燃气管网建设风险管理方法

3.1风险评价

根据实际情况可将燃气工程分成三个阶段,及设计阶段、新建成阶段以及运行阶段,各个阶段的风险状况和风险因素存在差异。

首先,对风险来源进行识别。燃气管线的主要风险来源为损伤管线引起的泄漏或者爆燃,大多是由长时间运行过程中的物理损伤与化学腐蚀造成。在施工建设时期,主要风险来源包括技术风险,行为责任风险以及自然风险,具体说来有管坑挖掘填复、山体滑坡与施工者健康状况等因素造成的工程质量安全问题、机械设备安全隐患或者错误操作造成的项目安全问题、以及进展中出现的矛盾等。

其次,定性评价风险。定性评价风险主要是指对已识别风险按照重要度进行排序的方法,以采取进一步行动。定性评估风险对风险发生的概率进行分析,分析风险发生后怎样影响工程投资、质量、进度和工作人员安全,对已识别风险的优先级进行评估。

再次,定量评估风险。定量风险分析就是说在定性评估中分析对项目目标具有重大影响的风险事件进行排序,将排序在先的分配一个数值。定量评估风险属于在不确定前提下做出决策的一种量化方法。定量方法主要包括主观概率法、区间指数法、故障树法、模糊数学法、解析概率法等。除此之外,还包括两种或者多种方法相组合的方法,例如模糊故障树分析法(由故障树分析模型与模糊数学方法结合而成),灰色-随机风险率法(概率论结合灰色系统理论而成)。

3.2风险控制

通过分析海因里希事故致因理论,发现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为事故引发的直接原因,而人的缺点造成了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而不良环境诱发或因为先天性遗传因素造成了人的缺点。以该理论为基础,细致分析工程建设各环节及存在的风险,探明关键环节,以建立科学完善的风险管理与预控制度的方式管理与控制其关键环节,有效的管理人的不安全行为,从而对事故的发生与发展进行有效预防与控制,使控制风险的目的得以实现。

工程建设中,将关键环节及风险控制融入到日常生产管理工作当中,通过培训与考核、在实施中适当调整风险控制方法等措施,对风险进行控制。

首先,培训与考核。风险管理工作中,经由培训使广大员工充分了解和掌握建设中的关键环节及存在风险,认识对关键环节进行控制的强制性。建设企业以考核的方式对施工人员掌握关键环节的程度进行了解。针对考核中发现实际问题,展开针对性的培训员工,使生产者和管理者在上岗之前能够将作业的关键环节、风险分析结果以及强制性要求全面掌握,为杜绝风险控制的漏洞提供保障。

其次,在实施中适当调整风险控制方法。经由风险管理培训以及考核之后,施工人员就可上岗进行工作。在施工中,建设企业应对操作者错误做法进行制止,整顿管理者思想认识,将项目实施中具体问题进行汇总,通过风险管理者展开风险识别、分析,此外,还要根据工程进展与工作者操作状况进行风险预识别、分析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展开相关教育培训。保证管理者及施工者都能根据风险控制要求行事,切实做好分内之事,牢牢记住风险分析结果和项目安全的刚性要求,并能身体力行,从而构建出良性循环的风险控制系统。

4总结

由此可见,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亟待加强,建立、健全工程项目特别是城市燃气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体系和风险管理制度具有十分广泛的现实意义。加强燃气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工作,切实保障燃气管道的安全可靠运行,需要在今后的生活中常抓不懈,使燃气工程能够真正造福于人民群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