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景观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3:02

道路景观规划篇1

关键词:城市道路景观景观规划设计系统整合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theconstraintsofmodernlandscapeanditsinfluencescopeisnolongerpurelyvisualaesthetic.intheroad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useofregionalintegrationanalysismethod,withappreciation,fromthesurroundingroadtraffic,ecologicalgreenspaceconstruction,historicalandculturalheritage,tourismdevelopment,visualaesthetics,systemintegrationandtheoverallevaluationoftheroadlandscape:"traditionalthinkingonlandscapelandscape"intheconceptofconsciousnesstheformationoflandscape,regionalconcept,conceptoftimeandspace;inthetheoryof"thepossibilityandnecessityofthecomprehensivedevelopmentoftheindividualorthewholecitylandscapeconstructionandawiderangeofclosecontact";andputsforwardaseriesofcityroad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ofthesystemintegrationplanningcountermeasuresintechnology.

Keywordscityroadlandscape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system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U418.9文献标识码:a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在追求综合效益最大化以及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道路建设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解决交通问题,对道路沿线的土地利用、生态环保、景观旅游等多重因素的综合考虑已成为景观规划设计师面临的新挑战。城市道路景观影响因素包括景观客体和景观主体两个方面。其中景观客体主要指空间构成模式,包括道路本身、道路边界、道路两侧一定范围内形成的景观区域、道路节点等,以及时间发展脉络,包括追溯历史、分析现状、展望未来,它们是地区文化的重要载体。

一、我国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众所周知,我国大部分城市存在着诸多环境问题。尤其是近期的“雾霾”天气,笼罩着我国大部分城市的上空,城市已成为一个脆弱的人工生态系统。对于调节城市环境的城市景观,是在人类聚居环境中固有的和创造出来的自然景观,让城市更具有自然景观的艺术气息,为人们提供舒适、健康、愉悦的生活环境。就我国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而言,虽然社会各界给予了关心与重视,但在实际操作和实施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未实现景观设计的新奇和特色与地域环境的结合

人文自然景观是每一个城市所特有的气质,需要给予不同的设计特色与风格。然而一些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没有能够做到的对城市特色继承和发展,使城市缺少了应有的个性和特色。造成城市的沿街建筑的突出个性,没有与当地的地质、人文等环境相结合,形成了无序的景观、整个城市景观杂乱无章、没有地域的整体性特点。

2.较少的关注景观规划的人性化设计

城市服务的主体就是“人”,人是城市建设的核心和最终目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同样应该具有足够的人性化关怀。但就目前我国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而言,在设计中往往更多的追求设计风格、技巧、样式等问题,追求景观的形式美,而忽视了景观最基本的实用功能以及对“人”的服务。

3.关注景观的最终效果而忽视景观形成的过程

近年来,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出现的“草坪热”、“移植大树”等现象,他们追求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马上实现景观规划设计水准。然而这样的实施措施不仅代价较大,还会造成被移植地环境的破坏。而真正的景观规划设计的实现不是追求一蹴而就、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景观的成长,植物、人、自然的长期融合,最终形成了具有生命根基的景观。城市景观规划中包含太多的自然要素,就像一个有机体,它需要长时间的自我修复、自我完善。时间越长,效果越好,若想追求景观的一步到位是错误的。

4.景观规划设计与城市管理工作的脱节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是为了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场所。而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在建成以后还没有结束,需要城市进行后期的管理与维护。目前出现的一些问题就是建筑附属物挤杂,使得城市景观混乱。城市中的一些广告牌、灯箱广告,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往往设计的风格和色彩较为醒目。这样不但加剧了城市景观的混乱,也形成了一种视觉污染,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的舒适性和愉悦性,使整个城市的景观设计都会受到影响。因此,目前我国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与城市管理工作的脱节使得城市综合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二、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方向

面对环境日益恶化的发展状态,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方向又在哪里呢?首先,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与生态学的结合是其中的发展方向之一,生态城市景观可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从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生态景观要求在新建和改建的居民区中应尽量为居民创造健康的生活、成长环境,以达到新的平衡。新时期的景观规划不仅要重视对人们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满足,更要重视生态建设。其次,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对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协调处理。所谓的继承与发展,就是指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一些元素。

三、新时期下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创新理念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并得到全世界的普遍关心与重视。因此,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理念也必须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坚持设计的人性化、可持续性、生态性、时代性等理念,在文化融合状态下建立起科学的设计理念。

1.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人性化理念

所谓人性化设计就是指以人为轴心,注重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基础上提升人的价值,并尊重每一个人的生存状态。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坚持人性化的理念,不仅要求满足人们物质层次,还要满足精神层次的需求。人性化设计也符合我国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

2.生态学与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相互融合

生态学指导下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相互融合,第一,设计的地域性理念,即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优秀的景观设计往往不是通过人类高科技的建造,而是大自然与人在长期的和平共处中形成的。第二,以自然为核心的理念,就是让现代城市居民去感受自然。要保留大自然赠与人类的礼物,关爱自然,爱护环境,人类共同参与设计,让大自然的魅力重新回归人们的生活。最后,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其中极其重要的就是自然资源。要在进行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重视保护和节约资源,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道路景观规划篇2

关键词:规划设计;道路规划;滨河景观设计

1项目背景

为了提升县域的整体竞争力,以开放的思维和视角,苍南县规划局对县域城镇进行统筹规划。从坚持可持续性发展路径,注重社会和谐发展及生态安全的角度上进行建设,谋求以人为本与生态优先的环境,实现“提高苍南县域整体综合竞争力”的核心目标与最高战略,并结合城市的一些基础设施的协调配置,提升整体的环境优势。而位于苍南县城新行政中心区域地块的核心位置则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则成为重要的规划区域。

为了实现中心区景观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协调,体现片区景观的整体性和序列感,兼顾与灵溪旧城的互动,充分利用现状水体资源建设城市景观轴线,中心区横阳支江两岸的建设已提上重要议程。而位于中心区南侧横阳支江北岸的江滨路道路及景观工程的设计将有助于形成多层次的、富有特色的天际轮廓线,并通过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着重塑造,烘托城市整体形象品质。

2设计依据及现状

1.苍南县县域规划要求

2.现场地形地貌资料、及苍南的人文历史资料

3.横阳支江为苍南县主河道,发源于泰顺县九峰山山麓,至灵溪镇分成主流横阳支江,支流萧江塘河和沪山内河,长约60.5公里。位于苍南大道和站前大道之间段的横阳支江恰处规划新城区的中心位置,大概长约2.5公里左右,河水清澈;而这段区域的道路和滨河的规划和设计以及环境景观的设计处理将牵动整个城市的规划建设,对提升城市建设的整体水平及品质的具有重大的影响。

3项目规划的目标

在新一轮的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城市大型公共绿地和开放空间的建设将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的任务。该项目位于苍南县建成区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其规划目标是打造出新旧城区隔水相望,垮江相连——城市中心的“蓝脉绿肺”。开发沿江公园绿地,结合周边山水景观,营造一种“龙溪蜿蜒”的滨河新景观,同时鉴于苍南的气候情况,防洪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景观与道路必须结合,让这几乎贯穿城市中心的滨河绿地公园构成了苍南县城市内最具生态特色和景观特色的区域。

4滨河景观设计理念与原则

4.1设计理念

我们的设计结合古今中外一些或传统或前卫的设计理念,进行我们的设计构想——让交通“隐藏在绿色环境”中,让“科技拓展我们的技能,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让“蓝天碧水和绿林鲜花延续着城市梦想”,从而让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们自在地享受动感都市,城市风光和活力生活,让生活因此变得更美好。

4.2设计原则

(1)高起点、高科技、高标准的原则。

(2)防洪防涝与环境建设双赢的原则。

(3)以人为本、低碳设计与操作相结合。

(4)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原则。

5规划与景观设计构思

5.1营造城市中心线性公园,休闲城市客厅

我们结合科技力量,将堤坝和道路进行结合连贯设计。我们根据总图将江滨路与用地红线在一些位置留出一些绿地,同时在有些位置将堤坝和绿地竖向进行处理,拉高绿地竖向,延伸和扩大堤坝跟绿地的衔接空间,以及将绿地架高4.5-5.5于江滨路之上,结合竖向处理,让绿地自然低过渡,且跟周边环境自然融合。

5.2结合本地文化和现代文化构筑主题园

我们根据该地块的道路划分区块将结合城市的发展进程和当地历史文化资源以及现代绿色和低碳的生活理念,主要划分三大主题园,譬如“现代动感都市园、历史文化展示园、自然湿地生态园”。

6具体道路和景观景点的处理

我们的设计根据道路、桥梁与和横阳支江的分段关系以及现状条件因素将这块空间主要分为四大块景观空间——分别为:“现代动感都市休闲园(站前大道到春晖路路段)、城市意象及历史文化展示园(春晖路到体育场路)、生态休闲绿地园(体育场路到渎浦路段)、自然湿地生态园(渎浦路到苍南大道段),并且每个空间根据场景赋予不同的文化和主题。景观节点和景区的设置如下。

(1)现代动感都市休闲园(站前大道到春晖路路段)。

休闲城市客厅:因为该段空间新区较为中心的位置,而且防洪堤原来已经经过处理,我们结合防洪堤坝与江滨路的落差关系,通过堤坝的平行延伸、地下空间的营建,创造别样的竖向景观及休闲功能区。动感城市光影区:我们结合堤坝、绿地、道路顶上架空顶板,并且根据竖向要求,设计动感水景,使玻璃底、花岗岩底、应和着蓝天碧水形成城市动感空间。同时水岸我们设置木平台、休闲坐凳廊架,水中结合雕塑和树池,使这块空间不仅有绿浪涟漪更有时尚动感因素。

(2)城市意象及历史文化展示园(春晖路到体育场路)。

这里我们基本上通过将堤坝与绿地相互交融,这个区域,江滨路与堤坝之间主要是通过堆坡减缓的形式,将堤坝和江滨路自然地过渡,形成自然坡地景观。同时在靠近体育场路位置,由于江滨路与还预留一定的绿地,我们延续着架空的方式,形成两处陆顶空中景观和观景平台。

(3)生态休闲绿地园(体育场路到渎浦路段)。

靠近体育场路的位置,我们结合地形设置一个地下活动休闲屋,屋顶为结合绿地和广场的手法,营造一个参于型休闲广场,便以人们的休闲活动。在该段的中间段,我们结合原有的水系和堤坝的关系,营造一个大型的观景踏步空间“阶蓝水绿“景区——主要是将堤坝向内延伸,然后顺着堤坝营造层层踏步、草阶、跌水形成一个开阔简约的观景空间。

(4)自然湿地生态园(渎浦路到苍南大道段)。

这段的堤坝主要是自然式的为主,未经人工化砌筑。我们考虑通过双层堤坝的处理方式,使驳岸更为自然亲切,让真正的防护堤延续前面路段的高度向后退和隐藏,同时我们在局部引入江水,在堤坝和江滨路之间形成一片自然生态湿地形式的景观活动区。同时,在此后延续段的堤坝,我们也建议形成这种自然风格为主的堤坝为主,保持水体的生态进化功能。

道路景观规划篇3

【关键词】:老城区;道路景观;生态设计

1、老城区道路景观类型分析

1.1自然生态景观

生态自然景观包括各种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如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地形起伏变化和地貌特点,具有城市个性的乔木、灌木、花草等绿地景观与植被构成,除此之外城市水循环与气候循环系统都属于城市生态自然景观的范畴。城市的整体构成离不开生态自然资源,不同的地形环境与地表特质造就了不同的城市结构及构成体系,意大利威尼斯街道景观具有水上城市的特质,中国的重庆是名符其实的山城,这都与该城市所处的自然环境分不开。老城区道路景观的改造不但不能脱离原有地表与地形及水文特征,还要充分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强化城市道路景观的个性特质,才能使城市旧街道焕发生机与活力。

1.2历史人文景观

老城区城市道路景观是城市道路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城区道路景观是人类文明长期发展的结果,同时以实体构筑物为载体构成了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

2、老城区道路景观设计原则

2.1坚持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主张从长远考虑,不因短期局部的利益而牺牲长期整体的环境代价,使得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口]。可持续发展是体现在城市道路的景观设计,是如何结合自然环境,在合理使用规划和设计手段,达到最小破坏环境,和能源的有效利用,同时对生态环境起到保护和强化作用,使得整个社会和生态和谐共生。

2.2注重生态性

从城市规划阶段开始,运用景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等理论,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城市生态效益,建立{效、节能的城市道路绿地生态系统。在植物配置,遵循生态原则,考虑植物和当地的土壤气候特点的生活习惯,选择合适的植物,以避免植物种间竞争的发生,增加绿色空间的空间异质性,提高整体质量,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针对在我国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道路规划先斤,道路景观设计次之和道路景观缺乏整体性的问题,应提倡"生态绿地"的高标准、高起点的规划。而且在道路规划时应该考虑道路景观的整体性,使得新元素与旧元素融为一体。

2.3以人为本

这一思想具体体现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则是强调人在城市中的主体地位,从人的角度出发,设计满足人的生理及也理的道路景观,充分发挥道路绿地的降湿遮荫、防风防火、防尘减噪、防震减灾等生态功能,体现出对人文关怀,创造出满足人们需要的生活空间。道路有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之分,不同车道形成不同的空间;而不同的行人又对道路景观的要求是不同的,上班、上学、办事的人无论是步行还是行车速度都较快,在路停留时间较短,对道路景观的观赏时间较短,他们对道路的交通状况和安全较为关注;而散步、观光游览的人在道路上停留时间较长,速度较慢,对道路景观有更{要求,他们希望能够路边有景可观。

2.3发扬地域特色

城市道路景观存在千城一面、千街一面,没有特色的问题,每个城市的道路景观都大同小异,缺乏可识别性,忽略了不同城市D有的文化和居民生活习惯。而一个城市道路景观的规划设计可看出这个城市不同于其它城市的特色,所以,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尊重、继承和保护该城市的历史文化,同时结合现在,注重地域文化的表现,以体现城市的景观特点。在进行道路景观设计的时候,尊重场地的特点,保留其历史文化遗迹,结合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进行设计;建筑和其它的景观应体现地方特色,利用历史元素,选择承载地方文化和地方风格的景观要素,展示其地方特色;植物配置上多选用乡土植物来体现地域特色。

3、杨凌老城区道路景观设计策略

3.1人文景观的保护与继承

保护与继承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合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保留传统风格特征和空间面貌,增强其艺术感染力。对原有建筑立面或古树保护,包括一砖一瓦、一木一叶等,同时对这些景观要素加以提炼,赋予新的时代使命,这样能让人感觉到深沉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继承与保护必能促进城市运转,合理考虑效益回馈,才能持续健康的发展。

3.2空间活力塑造

在老城区原有道路景观的基础上追加新的构成要素,与原有要素之间持续发酵,是新的景观形式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盘活老城区的景观系统,恢复其活力,激发人们的兴奋点,满足人们各种需求,这一方法关键是找准切入点,不同的切入点会带来不一样的景观体验。内容决定形式,所以必须始终把握功能这一前提,充分利用原有道路景观构成要素,才能使盘活的街道景观长时间保持生命力。

3.3生态系统的恢复

道路景观生态设计主要通过景观小品设施、绿化种植来处理,在有限的范围内创造最好的景观。小品设施的设计,因道路绿地的范围有限,故在设计当中多以景石做点缀。通过对景石的一些造型处理,突出文化与人文精神,又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文化性与观赏性。在植物种植方面以物种多样化为原则,在确保安全性、健康性、便利性以及舒适性的前提下,构建生态化植物景观。大量运用本地的乡土树种,如香樟、桂花、红木等等。

4、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环境的提高,景观设计方法也在不断提高和创新,为了能够创造更优越的城市道路景观体系,景观工作者们至今仍然在不断的探索着。根据杨凌老城区的特点,采用科学的生态设计理论以及生态设计手法,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构建和谐美好的道路景观系统。只有不断创新,我们的城市环境景观才能更好地体现人性化,才能营造一个美好的城市生活环境。

道路景观规划篇4

关键词: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系统整合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3(a)-0028-02

现阶段,随着城市道路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化,城区道路建设工作得到了有效的推广,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要注重道路绿化和建设工作的整合完成,确保道路通畅时道路两旁的绿化建设也已经完成。在道路监管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全面结合景观植物的多样化和植物特点,构建优质的城市道路景观。

1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的意义

依据生态学和地理学分析,景观不但是指地球表层的自然景观,还特指一些区域中综合审美特点和功能特点的景观。在人类生活的过程中,景观具备一定的判断性和空间特殊性,在生态划分的过程中可以多次划分,对于提升人们生活水平,陶冶情操有一定的影响。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外优质的设计理念融入到国内当中,为实际我国城市道路景观建设工作提供了依据。在实际道路监管规划设计工作当中,设计工作者需要结合实际经济、生态以及美观等影响因素,在全面的生态价值理念当中,对道路景观实施优质的规划和设计工作,以此完善生态系统。现阶段,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工作当中,景观划分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对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工作的有效划分,促使其满足城市道路多样化工作的建设需求。

2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规定

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城市道路功能规划原则。在实际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道路绿化有助于优化城市道路环境,为城市建设提供优美的环境。同时,道路为人们提供优质的工作、体育、货物等重要通道,因为在交通空间中多样化的人群出新目标是存在差异性的,由此对道路景观也会出现多样化的视觉感知。在对城市道路景观实际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行人、车辆以及视觉等因素,对多样化植物实施不同的栽植方案,将路线设为视觉线形设计的目标,注重以人为本,提升视觉质量。在实际道路设计阶段,确保人们可以获取心旷神怡的感觉,需要防止植物景观出现阻碍视觉,并且在道路弯道的时候,不能出现大灌木或者是小乔木。道路绿化还具备一大特点就是遮阴和降温,随着四个季节的不断变化,植物的形态也会出现变化,而优质的道路植物可以为行人和车辆提供一定的绿荫。第二,城市道路绿化生态协调原则。生态协调是城市道路景观规划的重点,在实际规划和设计过程中,生态协调原则需要对植物进行多层次的划分,创造植物群落的魅力。第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原则。其不但保障植物的习性和环境彼此相符,还要结合艺术构成理念全面展现植物的形式美,促使创造园林艺术与绘画艺术结合到一起。第四,因地制宜,满足土地和植物的原则。结合实际地区气候、种植的地理环境等,选择这一区域可以生长的植物,从而装饰园林,抵抗自然灾害。

3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的系统整合

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交通性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的系统整合。在实际城市道路建设的过程中,交通性道路主要是依据路灯、地面标线、标识牌等设备构成。其是城市道路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设计工作一定要具备科学性,但是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关系到的工作内容较多,操作难度很大,而道路行驶车辆的数量又非常多,为了提升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优美程度,需要将工作重点放在道路空间规划设计中,以此提升道路形象,交通设施中要达到形象化和标准化。第二,步行道路景观和设计的系统整合。一般情况下,城市的步行道都处于城市中心商业重要区域。在步行道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注重亲切性、丰富性以及文化特色,全面突显我国提出的规章制度和文化内涵。在商业步行街道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创造和谐优质的环境条件为基础,为人们提供更为优质的休闲娱乐场所。在商业街道及e管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建筑特色和色彩等特点,保障建筑体量和质感的改变满足商业接到监管建设工作提出的规定。至于接到地面的铺装,需要结合多样化城市实际需求,科学选择多样化的铺装素材。第三,绿化规划设计的系统整合。在对城市道路实施规划设计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满足分析草坪、灌木或者是树冠、应用照明o形式以及植物类型。若是城市道路较为宽敞,需要在道路两边或者是中间设定绿化隔离实施科学化的空间划分。在实施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工作的^程中,需要深入分析道路周边环境和立地条件,为之后道路景观设计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据[1]。

4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建设重点

4.1科学选择植物类型

在城市道路绿化建设工作中,要科学选择绿化植物种类,尽可能展现出区域植物的特点,出现植物种植的科学性。一般情况下,城市道路中绿化用地的明确具备非常多的影响因素,人们主要是将道路建设中认为损坏严重的区域定位绿化应用区域。由此,在对道路实施绿化景观建设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对土壤实施优质的管理,依据客土栽培为基础,结合就地取材的特点,选择抗病虫害水平和抗污染水平高的植物实施种植,以此提升植被的生态成果,促使律师的植物展现自身优质的能力,优化空气的作用。因为城市道路是行人和实际重要的活跃区域,在确保道路通畅、安全的基础上,还要创造出优质的生活环境,提升人们的视觉结果,由此需要对植物的层次和色彩实施科学化的搭配,展现出植物种植的影响力,促使道路景观的色彩逐渐向多样化发展,突破传统意义上的绿化形式[2]。

4.2注重端点和节点解决

城市道路绿化,需要对分车带的端点和道路分叉状况实施深入分析和研究,对端点和节点处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在实际规划工作中,需要将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衔接和连贯为依据,在实际道路绿化划分的过程中,需要注重行人和通车之间的安全性能,提升视线以电脑作用。如,在对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实施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具备低、矮恩典的彩叶花卉在端头实施种植,这样的设计不但提升了行车的安全系数,也可以为人们提供了安全的提醒,以此展现绿化景观的引导作用[3]。

4.3科学明确绿化形式

对于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工作来说,绿化形式是工作的重点,因此明确城市绿化模式和方案是实际工作的重点。为了科学划分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工作,可以从以下几点实施工作:第一,要确定绿化道路的质量,并且需要对这一城市的建筑特色深入了解。第二,在绿化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合理明确管线地点,并且对相应管线实施深入处理。第三,要科学设计绿化面积。进行上述几点工作之后,需要结合所在城市的实际情况和空气、地理位置等特点,科学设计景观绿色方案[4]。

5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增加,道路系统成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一大特色,直接关系到城市未来的发展。道路系统的构成一定影响着周边环境的变化,但是道路景观更是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这为实际发展带来了更多的问题,因此需要设计工作人员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分析和优化。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结合城市发展特色和社会经济情况,对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工作实施有效的系统整合工作,从而构成城市发展最为优质的道路系统。

参考文献

[1]李秀阳.基于绿色交通模式的小城市道路景观规划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

[2]朱兴娟.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探讨[D].南京农业大学,2014.

道路景观规划篇5

关键词:土地整理低碳道路生态景观农村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c)-0136-02

随着人类活动对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持续排放,全球气候变暖情况愈加严重。我国城市与农村相比,产生的碳排放总量更大。而由于土地利用的限制和约束越严格,居民生活的碳排放量水平就越低,因此低密度郊区和农村的人均碳排放量反而远远大于高密度城区[1]。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仍盲目进行规划建设活动,当碳排放总量达到较高程度后再进行节能减排、环境治理工作,治理成本和难度将大大提高。因此基于低碳理念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将对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发挥积极作用。

通过土地整理规划农村分散的空间布局形式及环境来降低碳排放具有可操作性。土地整理中道路系统规划对农村空间布局及环境建设起着关键性的决定作用,低碳交通模式也已成为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2]。通过土地整理宏观上合理组织道路系统的空间布局,微观上建设低碳的道路生态景观,则能够很好的缓减这些负面影响。

1基于低碳理念的农村土地整理道路交通规划

1.1农村交通与农村发展协调规划

农村道路交通规划应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为目的,应建立在上一级县域交通系统规划和农村总体规划的基础之上。交通规划要充分考虑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前景、人口分布、交通量增长趋势等因素,重点考虑与乡镇企业、旅游景点、农产品基地、人口聚集地以及学校等的衔接,将更多的自然村屯、农场、学校、渡口码头等纳入农村道路交通覆盖范围[3],为村民出行、农村发展创建便捷和谐的交通网络。

1.2公共交通发展规划

降低碳排放,首先要解决交通带来的排放,而解决交通问题的根本是构建科学合理的空间结构,尽量降低交通的出行[4]。合理布局,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不仅有利于促进农村综合发展,更有利于降低能源消耗,促进道路交通的低碳发展。toD(公交主导发展模式)将人的尺度与现代化的环境结合起来,倡导空间的进程、环境改造、功能重构[5],将公共交通发展与农村土地整理道路建设相联系配合,能够有效降低汽车碳排放量。因此,在农村土地整理道路建设时,发展toD道路模式,提高公共交通的比例,同时考虑农村客运站点的布局,提高公交服务半径内客运站点的覆盖率,统一规划农村道路与公交客运站点,实现资源节约、低碳建设。

1.3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

在公共交通导向的开发模式(toD)建设下,不仅要求低碳的交通方式,还要求低碳的交通工具。步行与自行车不仅有利于每一个骑车人保持健康,低碳出行,同时自行车又是通过效率最高的交通工具,对于同样的道路条件,其通过能力是小汽车的12~30倍[6]。因而,农村土地整理道路建设可在生态旅游区或村落内部规划适合当地村民生活和出行习惯的慢速交通系统,尽量提高步行道与自行车道的连通度,促进人们低碳出行。另外,人性化的步行系统也有利于邻里交往,因而在规划时要合理处理道路集散空间,营造层次丰富的宜人景观。

1.4低碳停车系统规划

随着农村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村车辆的数量不断增加,而农村停车场较少或无停车场,车辆在村中乱停乱放现象严重,全球气候变化下农村建立低碳的停车系统显得越来越有必要。低碳停车方式以减少汽车尾气污染、减少地面交通对居民活动的干扰为原则,将停车空间与景观设计相结合,是一个很好的低碳方法,这样可以高效利用土地和空间,在同一地点满足停车的需要又相应增加了绿化覆盖率。具体实施时可采纳顾倩2009年提出的几种景观结合停车的方式:(1)地面露天停车场与景观的结合。(2)架空平台下停车库与景观的结合。(3)中央景区与停车库的结合。(4)立体绿化与多层停车场的结合[7]。此外,小的自然停车场可以考虑设在村口附近,大的中心村停车场可结合商店、村委、活动中心等共建布置,必要时也可在主、次路边布置一些面积不大的停车场,但位置要合理,对有旅游功能的村庄对旅游车辆的停放场地应单独考虑[8]。

2基于低碳理念的农村土地整理道路生态景观设计

2.1低碳道路景观空间组织

2.1.1低碳景观空间形态的确定

道路景观空间形态不同,其造成的能源消耗和给人的景观感受均不相同。合适的道路尺度空间,能够提高村民出行的可达性,减少机动车的绕行,降低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减少能耗并确保道路环境生态良好[9]。土地整理低碳道路景观空间的建设首先要与当地的季节风向结合,并顺应地形、地貌、水系、植被等自然因素,塑造生态绿色的景观通道作为低碳道路发展的基础。同时,在布局形式上也尽可能缩短道路长度,如环形或棒棒糖式的道路形式要比方格式的能减少约25%的硬质地面[10]。在景观建设方面,也应注意尺度的把握,尽量根据周边建筑物高度与道路宽度的比例关系来获得一种宜人的尺度。

道路景观规划篇6

关键词:滨海路;景观;规划设计

一、泉州滨海路的规划功能定位及实施意义

该项目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是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在实现国家战略和福建省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上具有重要作用。2009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泉州设立台商投资区,将泉州台商投资区纳入国家战略层面。2011年出台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将泉州市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龙头城市之一,提出统筹环泉州湾产业、港口、城市发展,拓展城市规模,增强城市的集聚辐射、综合服务功能等要求。

滨海路(后渚大桥东桥头―崇武)正处于泉州市台商投资区的海岸带上,现状贯穿有湿地生态保护区、沙滩浴场区以及崇武古城区。沿线包含有惠女文化、侨乡文化、传统民俗文化、海丝文化、妈祖文化、伊斯兰教文化、闽南文化等多种文化。滨海路的规划功能定位为:基于泉州海岸带资源优势,具有鲜明泉州特色的城市标志性休闲旅游景观大道,是泉州国际旅游度假海岸的重要城市资产和标志性吸引点之一、是未来连接和服务泉州滨海主要旅游景点、聚焦和发展本海岸带旅游文化的主要纽带和载体。该道路将提升为一条生活型、慢行为主(限速每小时40公里)、标志性城市景观主干道。其主要作用为展示海岸特色,组织海岸交通,打造经典游线,拉动旅游发展。

二、泉州滨海路规划、设计要点介绍

(1)Ca规划解读

泉州市当地政府曾委托美国Ca规划设计师事务所做了《崇武至秀涂滨海区域生态保护和景观旅游规划》。在Ca规划中,滨海路(后渚大桥东桥头―崇武)发展的总体理念为:

①生态理念――人工与自然共生:最大限度地保护与完善滨海路(后渚大桥东桥头―崇武)海岸带沿岸现状岛礁资源与景观资源,尽可能不破坏动植物原有的生态栖息地,突出其自然生态优势,进行空间环境的再创造。使人工与自然空间布局相辅相成,有机共生。

②文化理念――现代与传统的融合:以现代化的科技和手段拯救,保护地域传统和文化底蕴.创新文化内涵。

③人本理念――功能与需求统一:利用当地独特的湿地,沙丘,海洋资源,塑造人们亲近自然,了解自然,以至思考自身的空间与场所。

④特色理念――特色与标识彰显:结合沿岸特有的景观特质,充分发掘风景资源与人文景观资源,突出特色性与标志性的展现,给人以过目不忘的感受。

此次规划设计就是基于此,对滨海路的道路景观规划方案做进一步的深化设计。

三、泉州滨海路景观规划设计

1、规划设计理念

对于泉州滨海路的特殊性,其景观设计上已不能仅仅的局限于道路景观的简单范畴,而应该在满通功能的同时,处理好道路与地理环境、人文文化、商业运营、自然海景、社会审美之间的关系,使泉州滨海道路景观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在统筹考虑周边环境的前提下以“五型景观路,绚丽泉州湾”作为景观规划的设计理念,即:将泉州滨海路景观规划成为一个高标准五型景观――艺术型、人文型、风情型、生态型、健康型,富具文化内涵、集自然生态、运动休闲、观光度假为一体的滨海旅游带。

2、设计方案介绍

在美国Ca所做的《崇武至秀涂滨海区域生态保护和景观旅游规划》方案中,对滨海路全线区域的功能定位及人文资源的保护做了系统性的分析。为此,我们立足于这基础上结合现状区域环境以“游客”为中心,以经济、环境及社会效益相统一为基准点,提出了多样性、公共性及局部区域立体化等景观设计原则,分区域进行设计。

2.1道路线形

我们在景观规划设计上就与道路规划设计同步进行,在道路布线选形的同时就从景观建设和技术性双方面角度来统一考虑道路选线的定形。

因此,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下,在满足环保、道路功能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景观的需要。道路与自然岸线相结合、相协调,临海看海,最大限度保护沙滩、及自然岸线的同时,使自然海景得以更佳的方式向外人体现。为此设计中不占有现状自然沙滩,利用沙滩的同时应兼具考虑护岸、防浪堤的建设上遵循海岸演变规律,与沙滩的保护开发相结合。

由于滨海路的定位为旅游观光性质的,道路平面线形设计上可打破规则平直的直线型。以自然、流畅的曲线性布置,以扩大道路中或边分带的尺度,并将交通的停车、公交站等服务功能弱化布置在其中。这点在我们的白沙湾试验段设计中充分体现(图4)

2.2绿化景观

绿化是滨海路景观设计上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它不仅可以美化、软化道路的生硬感。同时起到引导交通组织的功能,为游客提供舒适的行驶环境。是对外展示滨海路景观建设成功与否的标准。

(1)适地适树,选址乡土树种。既体现区域特色,又兼具功能需求。

(2)树种选择上以抗风性强的耐盐碱的乡土植物作为骨架树种适当搭配高杆棕榈科植物为主。

(3)植物配置上,注重空间疏密、高矮层次的变化。花相、色叶、常绿植物的搭配,以体现四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景观效果,满足游客遮阴需求及观景效果。

(4)整合梳理现状沙滩及岸线原有的植被,保留现状长势较好或已形成的良好效果的植被区域。适当散落的增加种植一些适合海边环境生长的黄槿、马鞍藤、月见花等植物,以丰富沙滩的景观效果。

(5)强化道路的引导性,兼具考虑道路景观整体风格的连续性。同时以大面积的植物片植景观来满足行驶中的景观效果。(图5)

2.3海岸边界线景观设计

滨海路的海岸边界线景观主要指海洋与道路之间区域的过渡景观空间。我们根据沿线不同区域在功能及防浪等级各异的情况下,设计了不同的边坡、护岸、挡墙的防浪堤形式。使其在防洪、防浪功能的前提下保证道路行驶的安全及景观场地的亲水性。

(1)保持原有岸线的基础上,对防浪墙做立面上的景观改造,在堤坝底部根据现状的情况考虑不同的处理措施。在安全允许的区域适当的考虑创建亲水空间,为游客营造与大海亲近接触的岸线空间。

(2)海岸线距离道路较远的区域。我们考虑采用绿化边坡处理与沙滩之间的衔接地带,以绿色植被固坡,通过乔灌木草皮之间的搭配,形成自然、生态的软质边坡。若沙滩与道路间的高差较大,距离较短的区域,我们建议采用半硬化的边坡护岸。即绿化处理高潮位以上的防浪堤立面。

(3)对于道路直接与海面相接的。需用人工化的工程防护措施,才能满足安全防浪等级需求,建议以消浪块、条石丁砌、直立式弧形护岸、直立式挡墙为主。

(4)对于局部港湾式的沙滩区域且可开发沙滩浴场的区段可建设台阶式的护岸形式,以便游客进出沙滩。(图6、7)

2.5景观分区设计

滨海旅游路景观就犹如篇流动的乐章,其应该具有整体性、流畅性,又兼具着丰富的、多主题的、多功能性、多层次的景观内涵。景观规划中根据沿线的区域现状,人文条件对景观的功能区域进行划分,并赋予其主题和功能。(图8)

(1)湿地生态区(后渚大桥东桥头――秀纬三路)

该段长约3.7公里,现状周边为滩涂湿地,规划定位为泉州湾河口湿地保护区。景观设计充分结合现有滩涂,打造湿地生态景观路,利用滩涂湿地打造生态特色慢行道。绿化以“水岸叠绿”为主题,以恢复生态系统、吸引鸟类栖息,打造自然生态为目标,植物选择以树形挺拔的小叶榄仁为基调,以常绿、色叶乔木、地被灌木及红树林植物“高、中、低”群落搭配,层层相互叠加,形成独具特色的“水岸叠绿”的绿化景观效果。(图9)

(2)时尚都市休闲区(秀纬三路――绕城高速)

该段长约3.1公里,现状周边以村庄和鱼塘为主。规划为CBD泉州中央商务区。景观设计重在突出CBD核心区形象,打造都市一流的城市阳台,以多彩绚丽的植物景观,烘托CBD繁盛景象。景观设计采用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手法,在轴线端部的城市广场上设置标志性的观景眺台,沿岸曲线式慢性步道的绿化、小品、铺地等的设计都着意于打造时尚、休闲、都市化的景观空间。(图10)

(3)康乐运动体验区(绕城高速――张经3路)

该段长约8公里,现状周边以村庄为主,周边规划有西山体育公园、大坠岛旅游风景区等。以规划的西山体育公园为依托,打造充满活力,健康绿韵的道路环境。景观设计以植物营造、突出健身林荫大道的氛围,采用榕属类植物为基调树种,突出“乡土榕荫”的绿化主题空间。

(4)活力阳光沙滩区――白沙湾试验段(张经3路――张经12路)

该区段长约3.5公里,周边规划有蓝色经济区、月亮湖旅游核心区、海洋文化主题公园。该区段现状海岸除自然沙滩外,东面海岸以自然海礁石为主。自然风貌优越,视线通透,效果佳,可为游客提供海滨特色娱乐、观光活动的天然场所。景观设计上提炼滨海景观路、游艇码头、阳光沙滩这三大元素,打造海西唯一的沙滩活力岸线,打开泉州旅游又一新门户。设计上为完全保留现状的天然沙滩,将道路北移50-100米,留出景观过渡带,采用“海浪”柔和曲线元素作为设计构成,使沙滩、绿地、道路、建筑等不同的环境区域在空间上的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形成一体化概念。(图11)

3、滨海路景观设计的亮点

滨海路旅游景观带将是泉州城市景观特色的展现地,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游览休息、海面活动的场所。我们将自然景观要素与人文景观要素进行了组织与塑造,通过与泉州现状旅游环境的结合开发,营造出具有时代感和地方文化特色的滨海旅游空间。泉州滨海路景观不仅会是城市功能需求的直接反映,还将是城市生态结构和人文结构的深层次综合体现,它将不仅是一个人工形式的美,还是自然生态系统和功能良性循环的美,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发展之上的文化意蕴的美。

四、结语

城市滨海区已成为当前城市规划及城市开发中的关键区域,而滨海路景观带作为滨海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文化、景观、生态等多种功能和作用。本文以泉州市滨海路景观规划设计为例,提出景观规划设计原则和方法,以探求城市滨海路景观带建设的最有效途径,提高滨海城市的形象及滨海路道路和景观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五、参考文献

[1]李娜.大连星海湾与黑石礁滨海路地区规划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6).

[2]刘冰,刘陶冶,王牧.国内滨海路景观带规划初探[J].山西建筑,2012,38(13),8~9.

道路景观规划篇7

关键词:城市规划风景园林道路绿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306-1499(2014)12-

近些年,全国各城市都加大了园林绿化力度,园林部门把争创“部级园林城市”作为重要任务,道路绿化作为城市的“形象工程”则为重中之重。因此,新道路的绿化建设,老旧道路的绿化改造,成为大多数城市每年的主要任务之一。而如何规划设计城市道路绿化景观,使其既符合城市景观规划的要求,又能为城市景观增光添彩则成为我们园林景观设计人员责无旁贷的任务。

1.城市规划与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关系

1.城市规划对环境质量和城市景观面貌的影响

道路绿地景观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环境质量和城市景观面貌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对城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路不仅是人们乘车时从环境的一处到另一处的通道,更是与建筑物、风景融为一体的城市公共环境,对于城市中的人们来说,一个城市的总体印象主要来自于其在道路上的感受,这种感受不只是混凝土或沥青的外表,也包括了道路铺面旁边的乔木和灌木,成行的行道树,因此,道路绿化景观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环境质量和城市景观面貌。

1.2城市规划也间接影响到道路绿化的风格和特色

在做道路绿化设计时,应该初步了解城市(道路)规划和道路两侧用地情况,再根据用地的地形、地貌和土质情况、道路的设计车速情况,确定出道路的绿化形式。因此城市规划从某种角度上影响着道路绿化的形式风格与特色。

2.基于城市规划视角下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

鉴于对城市规划与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关系分析,笔者初步总结了基于城市规划视角下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方法。

2.1前期分析(综合考虑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

2.1.1充分研究所设计道路在城市规划中的定位与纵断面形式,为设计提供第一手依据。

2.1.2充分了解城市的历史文化与建设条件。从地形地貌、气候、植被与土壤等方面了解建设条件;从风土人情、历史人文及城市特色等方面了解历史文化,确保道路景观设计反映城市特色,体现城市形象。

2.1.3研究道路两侧城市规划的用地性质,所设计的绿化景观要以此为依据,符合用地性质的特点。

2.1.4了解市政管线在道路绿地内的走向及埋深,为下一步设计提供依据。

2.2设计原则

2.2.1生态性原则。要求植物的多层次配置,乔灌花、乔灌草的结合,分隔竖向的空间,创造植物群落的整体美。即贯彻以乔木为主体,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相结合,营造多层次的植物群落。保护生物多样性,在有限的绿地空间内,最大限度塑造优美的道路景观。

2.2.2安全、可识别性原则。中央分车带的绿化应采用注重景观与视线引导及指示兼顾的合理化设计,同时考虑防眩设计,在道路交叉口处,鉴于驾驶员安全视距的要求,合理栽植H

2.2.3文脉延续性原则。植物景观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风情、文脉和特色的重要方面。植物景观设计首先要理清历史文脉的主流,重视景观资源的继承、保护和利用,以自然生态条件和地带性植被为基础,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植物景观中,使植物景观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产生可识别性和特色性。如我们杭州白堤的“一株桃花,一株柳”、荷兰的郁金香文化、日本的樱花文化,这样的植物景观已成为一种符号和标志,其功能如同城市中显著的建筑物或雕塑,可以记载一个地区的历史,传播一个城市的文化。而近年来我国的城市绿化出现“千城一面”的局面,城市的地域特征在绿色景观中荡然无存,人们也因体验不到城市应有的独特风貌和魅力而兴味索然。

2.2.4协调性原则。协调道路绿化与交通组织,即道路绿地设计要符合行车视线要求。在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和弯道转弯处的树木不能影响驾驶员视线通透,在弯道外侧的树木应沿边缘整齐连续栽植,预告道路线形变化,引导行车视线。同时要利用道路绿地的隔离、屏挡、通透、范围等交通组织功能设计绿地。

2.2.5服务性原则。城市道路的服务对象主要为城市居民,应体现以人为本、服务于人的设计原则,使道路绿化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城市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即道路的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到人的行为规律和需求,同时植物群落块面的大小根据车速有机合理地布置,以满足功能和景观上的要求。

2.3设计要点

2.3.1空间尺度比例与空间序列的考虑。道路是城市的空间,它不会存在于什么都没有的地方,即不可能同周围环境分开。换句话说,道路必定伴随着那里的建筑而存在。当道路的宽度与两侧建筑的高度比值D/H=1,高与宽之间存在着某种匀称感,这样的空间具有相互包容的均称性;当D/H1时,随着比值的增大,两侧的建筑呈游离状,进一步增大,道路就有种空旷、萧条感;而D/H=1.5-2时,是比较合理的比例关系,空间尺度比较亲切,人漫步其中会产生愉悦感。

完整的道路是协调的空间,无论是从城市规划的道路纵断面形式来看,还是从现代道路的实际情况来看,道路绿化都是道路空间的组成部分之一。如:在某道路绿化景观的设计中,由于中间的机动车道宽37.5m,道路为典型的三板四带式结构,因此我们在做设计时考虑采用两侧绿带内种植高大的乔木来分隔空间,待到乔木成熟后,使整个机动车道路空间尺度更加舒适,不至于过于离散。道路的主要功能是供车辆和行人通行,在视觉效应上应该是一条动态序列的景观廊道。此廊道具有长度长、视点又以一定速度运动为特点,因此在道路绿化设计中,不仅要满通功能,而且还应该赋予人们优美、宜人的景观视觉。一方面要强调道路沿线绿化风格的协调统一;另一方面也要强调根据车辆行驶的动态特点,实时调整景观表现形式,既满足静态视觉要求,又满足车辆行驶中人的动态视觉的要求。所以在道路设计时,我们要考虑动态景观的变化。既满足植物与环境在视觉上的协调统一,又通过艺术的构图原理体现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在配置上考虑了道路绿化模式段的长度,并以不同的区块重复,以一种复现的节奏感来形成一种韵律,达到心境的平和。

2.3.2绿化形式的确定。绿化形式是整个道路绿化设计的关键。如何来确定绿化形式,根据笔者的经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综合考虑:一是两侧用地的性质;二是建筑特色与风格;三是绿带内管线的位置与埋深;四是要设计绿地的宽度。综合考虑了以上四点后,在设计时要注意加强高低层次分析与季相色彩分析的步骤,设计方案基本成型。又如某道路绿化的设计,根据分区规划道路两侧大部分为商业用地、中间分车带宽12m,因此设计确定了韵律感强的高大乔木组群与低矮的剪型植物间断出现的形式,满足两侧商业建筑展露的要求;而市政管线多集中在绿地的两侧,因此本方案考虑在绿地的中心种植高大乔木、两侧种植浅根的低矮的篱或者灌木的形式。形式确定后我们来分析层次和季相,根据城市气候等特点,我们考虑植物的层次变化及季相色彩变化来丰富冬季景观,因此选择了乔木组群的树种为樟子松与暴马丁香交替出现的形式,两侧采用低矮的冬季红干的偃伏莱木形成层次和色彩的变化。

2.3.3节点及端头的处理。道路绿化要注重道路交叉口节点及分车带端头的特殊处理,设计时应考虑节点与整个道路景观的连续性和衔接性,并保证行车的安全性和视线诱导的功能。如:在端头处种植低矮的彩叶花卉与图案式剪型篱,既可保证行车的安全性,提示人们注意,起到诱导的功能;又可使道路绿化景观丰富多彩。此外,行车道外两侧绿化带遇到公交港湾位置和人行过街通道的两侧,应考虑视线遮挡的问题,不宜建设高大的或者过密的灌木遮挡视线,要设计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的绿化形式。

2.3.4绿化植物的选择。要合理选用基调树种及其他绿化植物。在做道路绿化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其地方植物特色,合理选用基调树种。此外,由于建设过程的影响,城市道路绿地的土质都比较差,人为损害比较严重。因此在保证改良土壤、实施客土栽植的前提下,应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耐瘠薄、生长健壮、抗病虫害、管理粗放的乡土树种和抗污染的树种,如:杨、柳、榆、糖槭、丁香、玫瑰、锦带、连翘、云杉等,才能较好地发挥植物的生态功能。要充分发挥地被植物的作用,地被在植物群落中具有多种功能,既能减少扬尘和降温,又能提高绿地率,有着无法取代的景观效果。落叶乔灌木和常绿地被配合使用,可以形成特有的冬季景观,枝干扶疏而不萧条。开花地被,如二月蓝、白三叶等,可以在道路边形成大片花境,十分壮观。

要合理搭配植物的色彩和层次,城市道路是司乘人员重要的活动空间,植物配置在以阔叶植物为主调的基础土,应考虑观叶、观花植物的点缀来活跃气氛,丰富色彩,力求避免沉闷单一。可采用一些低矮、观色植物如金叶榆(黄色)、云杉(绿色)、彩叶草(红叶)等构置成不同图案的模纹图案,以增加叶色的变化。其次可通过采用观花植物如春季的榆叶梅、丁香,夏季的黄刺玫、玫瑰、佛头花,观果植物秋季的山丁子、金银忍冬、接骨木、李子,冬季的白桦、京桃、山桃稠李、偃伏莱木等观干皮植物季相变化来达到动态的色彩变化之目的。

3.结语

优美的城市环境与宜人的道路绿化是人们对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第一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规划视角下对城市道路绿化进行设计是自然景观的提炼和再现,是人工艺术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再创造,它所体现的姿态美、意境美,蕴含着城市文化与绿化景观的融合与升华。在形成生态的廊道同时营造文化的空间,这势必将增加城市的可识别性和可记忆性。

参考文献:

[1]刘滨谊著.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3

[2]王浩等著.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规划.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5

道路景观规划篇8

关键词:鸡足山寺前村;景观设计;生态旅游;休闲娱乐;文化内涵

一、寺前村概况和规划背景[1]

寺前村位于鸡足山麓,是进山主通道上的一个以白族为主体的多民族村,以往发展完全依托鸡足山宗教旅游的带动,村史与鸡足山佛教发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寺前村拥有土地面积100公顷。生态林有67公顷,经济林有20多公顷,耕地6.45公顷,居住用地1.6公顷,农民居住区为每家平均占地300,其它用地4.1公顷。

鸡足山下的寺前村是个农业和旅游兼营的自然村,其中94%为白族,6%为藏族、纳西族和汉族。因此,未来转向现代旅游服务业,尚待加强中高等文化的旅游专业人才培训。

二、规划依据

(一)相关政策文件[2]

主要包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河改革规划纲要》(2009―2020年)等。

(二)国家法律法规[2]

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中华人民共和国风景名胜区条例》(2006)、《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鸡足山管理区条例》(2004)等。

(三)上位/相关规划依据[3]

《大理部级风景名胜区鸡足山景区详细规划》(2008-2025年)

《宾川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8-2020年)(宾川县旅游局,2008年)

《宾川鸡足山镇城镇总体规划》(2007-2025年)宾川县鸡足山镇,2008年)

二、规划理念和指导思想

景观分析图

1.强调文化韵味,体现文化传承的思想

鸡足山是地灵人杰之所,钟灵毓秀之地。尊重环境与历史,吸纳地域人文环境的启示和信息,将文化融入到寺前村景观设计中,使游人在富于文化内涵的环境中,去理解和认识寺前村的文化和历史。

2.强调自然景观性,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

此规划主要体现季相丰富的植物景观,以及具有动态的水体景观,同时搭配一定的建筑小品。不论是植物景观还是水体景观,都是取材于自然,模仿于自然,吸取自然之精华,运用自然之规律,从而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3.强调景观丰富性,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本规划包括季相丰富的植物景观,如春天的樱花、桃花景观,秋天的秋色叶景观,冬梅、冬樱景观等,满足了游人的视觉享受,又有休息娱乐设施,如木栈道、木凳、休闲广场等,满足游人的活动要求,从各方面来看,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三、功能结构及景观分析

在综合分析了寺前村的道路地形特征和外部条件后,规划采取了“季相丰富,突出水景”的构图方式进行规划布局。

节点效果图1

(一)寺前河滨水景观道的植物景观设计

由于寺前河是带状水体,其周围的植物配置主要也是带状植物景观。其植物配置主要体现了“季季开花,春花秋叶”的意境。

1、樱花景观道:景观道靠近农田的一侧主要配置了冬樱、云南樱,桂花、小叶榕等乔木,以及红花木球及假连翘球等灌木。冬天可观冬樱,春天可观云南樱,秋闻桂花香,使景观道成为名副其实的樱花景观道。

2、季相丰富的滨河绿地:景观道靠近寺前河的一侧植物配置比较丰富。由于宽度不一,所以植物景观各段也有不同。主要分成以下几个景观带:历史文化区、夏花秋叶区、五彩地被区等三个景观带。

1)历史文化区:此景观带位于景观道的入口段。主要配置的植物有季相明显的乔木如垂柳、银杏、雪松、黄槐、红枫、小叶榕、滇朴、观赏石榴等。主要灌木有龙柏、花叶柏、加纳利海枣、海桐球、红花木球等。主要地被有、黄娟、锦绣杜鹃、八角金盘、红叶石楠、天门冬、麦冬等。

2)夏花秋叶区:在此景观带主要观赏丰富的植物景观,如春观杜鹃、山茶,夏观黄槐、石榴及叶子花,秋叶植物有银杏、红枫及滇朴,冬有雪松、小叶榕、龙柏及花叶柏等常绿植物。

3)五彩地被区:此景观带的特色是色彩缤纷的草花地被景观,主要包括石蒜、鸢尾、四季海棠、长春花、紫色鸭趾草、瓜叶菊、银叶菊等,配植成自然式的花丛,再加上上层的乔灌木搭配,形成独特色五彩地被区。

(二)寺前村主干道景观设计

寺前村主干道贯穿于整个寺前村,宽度在两米左右,铺装全部是卵石石板路。从寺前村入口开始,左侧是一条宽度在六十厘米宽的小河流,贯穿整个主干道,在有高差处设计跌水景,并稀疏种植部分水生植物,如鸢尾、水葱、莎草等。除了道路铺装和小河流景观外,从植物配置上可以将主干道分成几个景观段:

1、桃花路段:此路段位于入口处,景观要求比较精致。行道树主要树种有桃花树、桂花、花叶柏,绿荫小广场主要选用小叶榕,春天主要观赏桃花,夏天有浓荫的小叶榕,秋有桂花,冬有花叶柏等。此路段的铺装除了主干道是卵石石板路以外,其它的绿荫小广场和水景前的小广场选用浅色的面砖。

2、茶花路段:主要选用了红花油茶、云南山茶,龙柏,并穿插了桃花,桂花、紫玉兰等乔木,地被有红叶石楠、杜鹃、八角金盘等。此路段主要是在春天观赏茶花、桃花及杜鹃等开花植物。

3、桂花路段:道路两侧主要选用了桂花、梅花、小叶榕,紫叶李,紫薇等乔木以及叶子花、迎春花、鸢尾、杜鹃等草灌木。春有迎春,夏有紫薇、叶子花,秋闻桂花,冬有梅花,使这段景观四季有景可观。

4、杜英路段(包括主干道及连接石板桥的岔路):主干道上主要选用了杜英、小叶榕、紫玉兰、贴梗海棠等乔木及杜鹃、八角金盘、红叶石楠等草灌木,岔路上选用了黄槐、紫叶李、龙柏、迎春等乔灌木。此路段主要是春天景观丰富,可观海棠、杜鹃,红叶石楠及杜英等花叶植物,夏天有黄槐、玉兰,秋叶景观有紫叶李,冬天有龙柏、小叶榕等常绿树种。做到了季季有景。

(三)寺前村次干道景观设计

寺前村次干道长度不及主干道,宽度一致,均为两米。铺装也是卵石石板路。在道路一侧也设计有宽度在六十厘米的溪流。主要景观树种有桃花、云南樱花、小叶榕、金竹、紫玉兰等乔木及红花木球、假连翘球等灌木,地被植物有杜鹃、三叶草、银叶菊、葱兰等。在次干道一侧有两处休闲绿地,由于面积不大,主要以植物景观为主。

四、规划布局

1.规划布局的特点

节点效果图2

寺前村景观设计主要景观为植物景观,在设计上从季相变化的角度采用了大量的季相树种,如春天的迎春、桃花;夏天的石榴、紫薇;秋天的银杏、红枫,冬天的雪松、梅花等,形成四季开花,季季有景可观的自然景观。除此以外,还点缀设计了部分建筑小品,以满足游人的休闲、旅游、活动需要。在入口节点设计集散小广场,配有水墙、花架及园林植物,使入口景观成为寺前村景观设计的标志性节点。

2.空间组织

校园的规划应该是校园各组成部分的合理空间构成,宛如一曲和谐动人的乐章:

(1)“入口空间”――序曲――引人入胜

在滨河绿地散布着带有寺前村历史文化的景观牌,吸引游客视线;

入口处的桃花景观和樱花景观引人入胜。

(2)“道路空间”――过渡――“丰富多彩”

滨河景观道有丰富的樱花景观及色彩丰富的秋色叶景观;

寺前村道路边有溪水长流,同时各段有彩花植物或香花植物作为行道树。

(3)“栈道空间”――高潮――幽深别致

木质栈道悬空于寺前河上,既满足人的亲水性,同时提高水景的丰富;

长长的木栈道是观赏对岸植物景观的好的观赏点。

五、道路系统规划

寺前村滨河景观道河主干道及次干道主要满足本村居民的日常活动和游人的游览活动的需要,在功能上主要步行的要求。

主要包括滨河景观道、寺前村主干道、寺前村次干道,为了形成统一的风格,在道路设计上全部采用了中间为石板、两侧为卵石的道路铺装方式。

除了景观道以外,在靠近寺前河一侧还铺装了两个休闲的观景平台,平台形状自然活泼,流线状设计,在铺装上采用冰裂纹片石。

六、建筑小品规划

主要的建筑小品有木桥、木栈道、木凳、木质栏杆,木质指示牌及自然景石等。木质小品均选用防腐木制作,色彩保持自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自然景石配置南天竹、金竹及草花等植物,形成独特的“景石”。

以上就是鸡足山寺前村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本规划设计以传统和民族为风格,项目设置以历史文化为线索,景观设计以园林景观为主,道路景观和建筑小品景观为辅,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使游客在娱乐过程中领略独特的白族文化和中华大地的灿烂文明。同时以个性化、国际化的品牌理念,打造寺前村为面向国内、外市场的,集观光、娱乐、宗教、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多功能旅游度假村。

七、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综合经济技术指标一览表

参考文献:

[1]《鸡足山志》高映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1

道路景观规划篇9

关键词:过境公路;改造;街景;风貌规划

1.背景概述

随着近年来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依托过境公路发展起来的众多城镇,由于规模扩大,发展加速等需要,不可避免的面临公路外迁的问题。原过境公路改造为城镇街道之后,如何对街景风貌进行规划控制,对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等方面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由于过境公路是以服务快速交通为主要服务内容,公路沿线景观风貌较为单调乏味。因此,改造为城镇街道后的道路,面临着不仅仅是功能上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对于街景风貌有着更高的要求。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构建科学全面的规划系统需要得到更多的研究和关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力求更深入的探讨路改街背景下的街景风貌规划思路,并结合实际案例阐述规划思路,希望为之后的研究提供理论和经验借鉴。

2.案例背景

2.1规划背景

2.1.1西店镇及甬临线概况。西店镇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本次规划区域甬临线的前身为$214省道的西店段。西店镇境内的甬临线呈南北走向,贯穿整个城镇,全长13km。借助甬临线省道的交通优势,西店镇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发达,经济水平较高的城镇。由于温甬台高速公路的建设,将会分担很大一部分的现有交通量,在此背景下,甬临线由过境公路向西店镇主要街道转型。公路改为街道,对甬临线的街景风貌提出了新的要求。

2.1.2上位规划与周边规划。上位规划:根据《西店镇域总体规划2010~2030》规划西店镇区空间结构为:“两轴两心、东居西工、一带双网”。“两轴两心”,规划中将甬临线作为城市主要发展轴,“东居西工”,甬临线沿线东部多规划为居住区用地,西部多规划为工业用地,“一带双网”,甬临线靠近海滨滩涂,贯穿多条水系,并且道路全线两侧均有景观绿化带。周边规划:与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统的衔接,另外街景规划与东西向贯穿西店镇的五市溪景观规划体系衔接。

2.2现状调查与分析

2.2.1甬临线人文环境现状分析。①建筑现状:建筑层数均为六层以下,高度较低;建筑颜色较为丰富,其中灰色,白色稍多;建筑材质多样,其中以马赛克和陶瓷贴面较多;建筑总体较新,在南段有部分较旧建筑;建筑屋顶平屋顶和坡屋顶各占一半。②用地性质:道路两侧以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为主,商业用房多于居民楼结合,北段局部有公共绿地。③产业分布:以工业为主,农业比重较小,中部商业较多。④文化分布:甬临线周边有众多历史遗存,其中镇东桥及宗祠等古建筑,仍然维持其使用功能,得到持续的修缮和维护。亦有部分良好的文化元素较有价值,如海洋文化,牌坊文化等均可以进行深挖体现。

2.2.2甬临线自然环境现状分析。沿线多分布绿地,近处为道路绿化,远处为农田或林地,少数地段为山麓。道路两侧大部分有人工沟渠分布,共有六处溪流与道路交叉,其中包括五市溪,紫溪等较大溪流,另外分布两处较大水塘。

3.甬临线街景风貌规划思路

由过境公路改造为城市主要街道后,街道整体景观风貌水平亟需提高。在经过多次现场深入调查以及较大范围的居民问卷调查发现,城镇建筑形象对于整体风貌影响度非常之大,因此,在规划中决定将沿线建筑风貌规划作为特别部分构思,其它方面在整体规划中逐一展开。

3.1甬临线景观风貌规划总体构思

甬临线作为西店镇发展的主要轴线,沿线分布了全镇70%的自然村,60%的农田和海产养殖业,80%的工厂制造业。在2010~2030年城镇总体规划中,甬临线的这一主导地位将会得到加强巩固。作为改造后的城市街道,以城市发展主脉来表现甬临线在西店镇中的重要地位再合适不过。在这一基础上,根据规划的不同方面,将发展主脉的概念细化为4个方面:历史文脉,生态绿脉,交通动脉,休闲新脉。

3.1.1历史文脉。西店镇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其中沿甬临线分布最多的是反映当地家族文化的宗祠和寺庙。由此梳理出甬临线的主要文化脉络为宗祠文化,具有当地特色的海洋文化以及代表村落的牌坊文化作为文化脉络的分支。

宗祠文化的保护:将现存在寺庙宗祠按照需要维护程度,分为修缮类,维护类,拓展类。修缮类针对建筑较为陈旧破落的寺庙宗祠,维护类是针对现状较好,建筑较新的文化景点,拓展类是对文保重点单位,进行配套设施的增设,指示牌说明,服务范围的扩大等强化文化景点辐射范围和辐射强度的工作。

牌坊文化的保护分为2类:修缮维护类,现存牌坊均属此类,以清洁维护为主;拓展新建类,对于沿线分布的各个村庄,增设牌坊或融入牌坊元素的指示牌加以注明村庄名称,增强村庄的可识别性,美化环境。

海洋文化的保护:在甬临线近海地段设置指示牌,对于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点进行说明引导,今后可发展滩涂观赏,海产养殖农家乐等旅游产业。

3.1.2生态绿脉。甬临线沿线具有较好的绿化基础,当地居民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比较重视,鉴于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在规划中引入绿道概念贯穿整段甬临线。根据现场感受较为突出的景观要素,除了传统的沿线绿化,对远山,景观视线和水体也将给与同等程度的重视。

远山:在欣赏远山景色视线较佳的地段,布置平台供休息赏景,并设置指示牌说明山体分布。

水体:对人工水系的处理,如道路较细边沟,应加盖石板,较宽沟渠,增种水生植物,在与溪流交汇处,选取合适的观景地块,设置景观亭增加亲水性。自然水系主要指较大水塘,布置木平台,配套休闲设施,增加标识牌指引。

沿线绿化:由于全线较长,沿线现状条件较为复杂,根据道路两侧用地性质将甬临线分为三段,北段为城郊区,中段是城市区,南段为乡村区。

北段绿化基础较好,但是存在树种单一,植物层次单调的问题,因此,增加植物群落层次,丰富植物品种是北段绿化的主要手段。在北段入口处开始形成大气简洁的植物景观,利用原有植物基础,增加中层常绿乔木。中段地区以商业为主,并分布居住区,本段植物景观以精致美观为主,结合树池种植时花灌木,以观赏为主。南段主要分布工厂和乡村,植物种植设计以实用性为主,在工厂种植具有良好抗性的树种,村庄人口置石注明村庄名称,选择局部地段砌路边花坛,植物选择以自然生长不需后期过多养护的粗放型树种为主。

3.1.3交通动脉。甬临线承载着较大的交通量,尤其是南段,大型货车流量较大。目前交通情况并未做到人车分流,存在安全隐患。

人行道:全线向两侧拓宽2.4m作为人行道,不能满足拓宽要求的地段,可适当减少人行道宽度,保证全线95%的分布人行道。

非机动车道:由于城区段非机动车道较窄,仅有3.7m,不能满足停车之需,因此,在城区人流车流较多的地段,非机动车道向外拓宽1.8m,保证满足停车和非机动车行驶的需求。与游步道系统衔接:选取2处节点,设置二级游步道连接主道,布置配套标牌系统,指引说明甬临线沿线景点。

3.1.4休闲新脉。在观赏视线较好的地段,设置休憩设施,引导使用者到达。布置花架,坐凳,亭廊,景观平台等设施。在居住较为密集的地段,增设运动小广场,安置健身器材,儿童游乐设施等,丰富当地居民的休闲生活。

3.2甬临线沿线建筑风貌规划

3.2.1近期建筑整治。通过对甬临线两侧建筑的现状分析,对建筑维护进行分类,并统计出具体数据明确工作量,按照建筑的新旧程度分为保留建筑,立面整治建筑,店面整治建筑,补空建筑,规划建筑。其中保留建筑约占70%,立面整治建筑约占15%,需对立面进行粉刷,店面整治建筑约占5%,对其进行综合整治,补空建筑约占3%,对其立面进行规划后再建,规划建筑,约占7%,需按设计进行建设,风格上符合城市整体风貌。

3.2.2近期沿街户外广告整治。现状户外广告缺乏统一规划,整体凌乱,部分路段广告牌低档劣质。针对需要改造的户外广告牌,提出了具体的整治措施,如相邻经营单位牌匾底线必须整齐划一。横匾设置应采取全封装工艺,不支架等。对于新建建筑广告牌,主要措施有闲置门头牌匾高度宽度厚度,采用全封闭工艺,不得支架等。

3.2.3远期总体建筑风貌规划。由西店镇及甬临线的区域特征和周边环境,推导出建筑风貌的元素有海元素,生态元素,工业元素等,从而确定沿线建筑的基本风格为简约清新的滨海建筑。新建建筑主要分为人居类和商业类。人居类建筑形式统一规划,可根据不同村庄进行分类。商业建筑形式全线应统一,可根据店面规模进行局部形式调整。

3.3总结

规划总体思路是在解决现状问题的基础上展开的,建立历史文脉,挖掘区域历史文化遗迹,利用历史元素提升区域认知度,营造宜人的人文环境。生态绿脉的启动,伴随着绿道的贯穿全线,水体的充分利用,沿路景观观赏点的开发,以及对观景视线的利用等,并结合总体规划中远期的工厂西迁,近期的对于工厂周边绿地进行绿化品质的提升工程,必然对整体风貌的改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交通动脉的疏通,针对现状交通方面出现的问题,增加人行道满足步行安全,拓宽城区段非机动车道满足停车之需,增强了甬临线的交通功能。休闲新脉的提出,增加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休闲氛围,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对于建筑的整治和新建,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和步骤,具有较强的可实践性。

通过对不同规划要素的分项细化,为甬临线完成公路向街道的转变提供指导性规划,这一规划不仅仅是单纯的提出街道景观规划,而是建立在能切实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针对道路角色的转变而量身定做的规划方案。

道路景观规划篇10

【关键词】工业园;小城镇;规划设计;空间布局;和谐发展

abstract:thisarticlediscussesthesmall-townindustrialparkplanninganddesign,aswellasitsroleinthedevelopmentofsmalltowns,ShaanxiprovinceShangzhouDistrictJingheindustrialpark,forexample,conductin-depthdiscussion.andthedirectionofdevelopmentofsmalltownsatthisstageasabackgroundanalysisoftheproposedmodeofsmall-townindustrialparkplanninganddesign,content,methods,andreferencethebasisfortheplanningandconstructionofsmall-townindustrialpark.

Keywbrds:Smalltown;industrialpark;theplanninganddesigh;Spatialdistribution;Sustainable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规划背景

近年来,小城镇工业园的规划建设工作基于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政策的出台在全国迅速展开,掀起了一股发展高潮。从目前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小城镇工业园区规划实践缺乏系统规划和理论指导,与国家宏观政策处于脱节状态。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合理的现象,从而影响了工业园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影响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基于以上认识,以小城镇和工业园和谐发展为目标,选取陕西省商州区大荆镇为例,对小城镇工业园的规划设计进行分析研究,力求通过分析研究提出小城镇工业园的规划设计模式、内容、方法等,以促进小城镇和工业园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荆河工业园位于商州区北部,秦岭南麓,丹江上游,商州区北部的大荆镇,距城区35公里,距西安90公里。荆河将园区一分为二,洛洪公路从中部横穿而过,西合铁路纵贯东南,正在修建的西商高速公路在李庙乡有出入口距大荆镇3.5公里,使得大荆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作为关-天经济区次核心城市,商洛市依托商(州)丹(凤)循环工业经济园区,打造活力经济板块,由此全面带动商洛产业开发。因此,依托大荆镇建设荆河生态工业园区将使大荆镇充分借助工业园区这一平台,聚集发展要素,培育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条,推动大荆镇及商洛经济的飞跃发展。

荆河工业园的规划原则

为了促进大荆镇与荆河工业园的和谐发展,营造两者发展的双赢局面,荆河工业园的在进行规划时应该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适用性”的原则。根据园区自身的地域、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模式、环境管理模式等特点提出适用于园区自身发展的适用性原则。规划应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摆脱局限性束缚,开拓思路,服从需要。

(2)“协调”的原则。强调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一致、规划结构与布局上整体与局部的协调一致、近期与远期的协调一致、工业与配套设施的协调一致。

荆河工业园的功能布局

荆河生态工业园的发展重点是以农副产品加工业、医药加工业和生物深加工产业为主导发展产业,使其在区域布局上形成一个集生态、文化、科技、绿色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产业园区。根据以上规划指导思想规划,园区内功能结构划分如下:

区内总体分为两个区域:大荆镇小城镇建设区和商州区荆河工业园区。其中工业园区的结构总结为:“一核、一带、多片区”。

“一核”:即围绕原大荆镇中心设置的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形成了工业园区服务核。该服务核功能齐备,设施完善,包括工业园区管委会、园区职工公寓住宅地、产品销售市场,商业金融等功能,形成商州区荆河生态工业园的核心。

“一带”:以贯穿园区南北的荆河为纽带,通过综合治理,建设荆河沿线生态景观,维持园区生态系统的平衡,营造高质量的生产生活环境,使荆河沿岸成为旅游休闲、生活办公的重要通道。

“多片区”:规划区内总体分为小城镇建设区、配套服务区、仓储物流区、食品加工区、农特产品加工区、医药加工区六个片区,以上功能结构的划分以荆河工业园的产业总体布局为依据,以生态农业产业链、旅游产业链、生物包装产业链以及中药材循环发展产业链四大产业支撑,形成具有一定特色和规模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

荆河工业园的功能布局侧重工业园功能与小城镇功能的衔接关系,两者通过配套服务区联系,服务设施在方便城镇居民生活的同时,为荆河工业园提供了服务设施的支撑。为了保证城镇环境不受工业园的影响,将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农林产品加工区与食品加工区分布在小城镇建设区附近的区域,具有轻微污染的医药加工区与小城镇建设区相对分离,以保证城镇环境不被破坏。仓储物流区则分布在对外交通的枢纽部位,方便园区与周边区域在物质上的交流。

荆河工业园和大荆镇依托荆河景观通廊将各功能区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属于典型的块状布局模式中的中轴布局式,以产业总体布局为依据,通过荆河景观通廊将小城镇建设区、配套服务区、仓储物流区、食品加工区、农特产品加工区、医药加工区六个功能片区有机结合起来,这种布局模式有利于建设时序的展开,建成后各功能区功能也将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荆河工业园的土地利用规划

(1)荆河工业园用地现状分析

荆河生态工业园区用地范围内现状用地主要分布有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村镇建设用地、农林用地等,其中农林占总用地的62.8%。水域面积占总用地的7.0%;居住用地占总用地的24.9%;公共设施占总用地的7.0%。

通过现场调研发现,荆河工业园规划范围内用地现状不尽合理,镇区生活用地、商业用地混杂的现象比较严重。园区规划范围内居住用地所占比例偏高且布局过于分散,公共设施用地和生产性用地所占的比例偏低,防护绿地过少以及内部建筑布局混乱,建筑密度和容积率过低。现状用地的分布导致小城镇基础设施、公用设施难以完善,极大的影响了大荆镇产业和人口聚集效应的发挥,造成大荆镇发展缺乏动力,城镇建设缓慢等影响大荆镇健康发展的问题。

(2)荆河工业园土地利用规划

荆河工业园的土地利用规划与大荆镇的发展目标紧密结合,通过空间规划达到园区带镇发展的目的。针对荆河工业园用地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规划后的荆河工业园的用地主要由工业用地、居住用地、仓储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四大部分组成。对各个功能用地的比例进行调整,加大了公用设施用地的比列,为园区发展和镇区居民生活的改善提供服务设施的支撑。将居住用地集中在小城镇建设区内,以荆河工业园的产业总体布局为依据,对工业用地进行了合理的规划布局,增加了仓储用地,为园区工业提供配套服务。具体用地布局如下:

居住用地:结合大荆镇的现状情况,主要集中在镇区综合服务中心。原孟村、果园村拆迁群众安置住宅用地布置在小城镇建设区域。

公用设施用地:其中行政办公用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工业与居住之间的管理服务区,设置工业园区相关的管委会以及各项办公服务建筑,主要为在此的工业企业提供办公管理服务;另一部分主要为在此居住工作的居民服务的。它布置在居住区中心,被居住用地环绕。商业金融用地、文化娱乐用地、医疗卫生用地均设置在居住区中心,为小城镇居民服务。

工业用地:针对产业的不同加工类型、深度,再结合考虑其他配套工业等因素,将工业用地划分为一类工业用地、二类工业用地。工业用地以一类工业为主,严防污染,力求做到废气、废渣循环利用。各工业地块内绿化率较高,充分体现现代化工业园区内的风貌。注重工业企业的环境影响评价,不同性质的企业相对集中,大运量、有轻微污染的企业与对环境要求较高的企业相对分离。

仓储用地:工业园区内分布有大量的物流,考虑到周边用地性质及交通情况,规划中共设置了一块仓储区,以满足周边省市和园区内部的产品存储与流通。

荆河工业园用地布置结合周边区域的关系、大荆镇用地的自然地形地貌进行了合理安排,既有利于生产,又充分发挥了大荆镇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对工业园发展的支撑作用。在荆河工业园土地利用规划中工业用地和仓储用地在工业园区内单独布置以避免干扰,行政办公用地和生活居住用地及其他公共设施用地兼顾工业园和大荆镇合理布局,为荆河工业园工人提供服务的同时,方便大荆镇居民的生活。

荆河工业园的道路交通规划

(1)荆河工业园原有道路情况

荆河工业园原有道路系统比较混乱,大荆镇原有的道路宽度和道路设施无法满足荆河工业园发展的需求。现状道路情况如下:

①铁路:西(西安)合(合肥)铁路从镇区南部穿过,现为单线铁路,年货运量1900万吨。园区距离西合铁路砚川站仅2公里。

②公路:西商高速路线全长约123公里,全线采用设计速度120、100、80公里/小时八车道(前18.3公里,西安至蓝田县营坡村)和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洛洪路是洛南县对外的一条交通要道,二级公路,与312国道相接。从洛南到洪门河进入G312国道的一条快捷通道。

③镇区内部道路现状:沿荆河两侧有两条主路、其它小路穿插于两条主路间,道路尚不成系统,道路质量较差,大多数道路都很窄,有些道路车辆无法通过。

(2)规划后荆河工业园的道路交通系统

按照园区平面布局,为保证用地的完整性,保证道路交通的畅通,现状道路在园区内需要调整并拓宽。规划区现状对外交通主要通过铁路、公路与园区内部进行衔接,其中:

①规划后的对外交通系统

铁路:西(西安)合(合肥)铁路从园区南部穿过,通过大板路连接。园区物流可以直接依托砚川站和西合铁路进行长距离运输。

公路:规划后,西商高速路线在李庙乡设有出入口,距工业园3.5公里左右。洛洪路进出工业园交通流向为北向进入。在洛洪路二级公路南向分别开有二个出入口,西出入口主要承担园区货流,东出入口作为综合性出入口。在园区东大门处,布置一座新客运站。

②规划后的内部道路交通系统

路网结构:工业园区内部道路规划为“三横、两纵”的骨架系统,路网形式为平行“井”状路网结构,线型平顺。“三横”即为贯穿工业园区的纬三路、纬六路以及堡子村路,“两纵”即为荆河两侧的滨河路以及城镇建设区的经三路。

将工业园的道路系统与大荆镇的道路系统进行了统一规划,路网形式属于方格网状,线型平顺。这种路网具有结构清晰,通达性好的特点,并便于工业园区地块的划分。工业园道路规划与大荆镇道路交通规划紧密衔接,不仅为荆河工业园提供便捷、高效的交通联系,而且更好地体现了大荆镇的建设风貌、环境质量。

荆河工业园的景观规划

(1)荆河工业园的景观规划

通过荆河绿化景观廊道,将工业园和大荆镇的景观相衔接,形成工业园和大荆镇相互渗透的景观,以满足两者在景观营造上的协调性。荆河两侧绿化带,规划配置各种植物及小品,布局放大成为街头公园,形成开敞连续的绿化景观空间。保证沿街建筑界面的连续性,控制共建尺度、建筑风格,形成园区干道两侧的建筑景观廊道。以规划的集中绿地、广场、标志性建筑及园区出入口作为园区的景观节点。在园区各个重要节点位置的具有大荆镇地方特色的建筑、雕塑、植物、景观小品等,增强园区的特色和可识别性。

(2)工业园和大荆镇景观协调性体现

①工业园景观与大荆镇镇区景观相协调

大荆镇建设区内建筑以多层为主,与现展相呼应,并且延续了传统风貌。同时注重现代和传统的协调统一,营建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和生活环境。工业园区景观要满足现代工业生产要求,同时注重建筑风格、环境设计、空间结构等对个性特色和整体开发效果的影响,注重绿化和环境的营造,并与周边大荆镇环境融为一体,使得工业建筑和景观成为园区景观的组成部分。镇区景观与工业园区景观相协调并相互渗透,使园区面貌具有现代感、优越感、新奇感,增强吸引投资的感染力。

②周边山体绿化景观规划结合地方特色

大荆镇周边山体,均种植有核桃、板栗、中药材等农产品,荆河工业园利用这一丰富的自然资源、周边环境的优势,在园区外打造观光农业自然景观。通过特色的建筑风格、独特的自然景观,体现园区的生态理念。园区形成具有农林观光、休闲娱乐、山野生态绿色的休闲旅游,作为园区的生态大背景。

结束语

文本针对目前小城镇工业园区的规划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总结归纳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并针对提出的问题分别从小城镇工业园的规划原则、功能布局、土地利用规划、道路交通规划以及景观规划等规划设计要素结合荆河工业园进行了实例论证分析。力求通过规划设计,促进工业园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重点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在功能布局方面:城镇用地结构与工业园功能布局优化配置研究是小城镇工业园规划的核心问题。在规划中必须打破长期以来城镇建设用地与工业园建设用地分割管理的局面,以工业园与小城镇功能协调布局为规划原则。在道路交通规划方面:在道路交通规划中要注重小城镇和工业园道路交通体系的衔接关系,强调两者在道路交通系统上的统一规划;在景观规划方面:提出工业园的景观规划应与小城镇特色紧密结合,创造出符合小城镇特色并与小城镇景观相协调,融为一体的景观环境。

参考文献:

[1]何兴华.小城镇规划论纲.城市规划,1999(03):8-10

[2]崔功豪.小城镇规划的若干问题[J].小城镇建设,2000.(1):44~45.

[3]崔功豪等编著.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刘永强,沈社保走出小城镇建设的误区[J]城市规划会刊,2000,(5)

[5]陈有志,袁军小城镇沿过境公路发展的利弊[J]规划师,2000.(3)

[6]郑娅,刘永红,小城镇建设中土地利用问题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