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28:16

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篇1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绿色物流;绿色金融;物流金融;制约因素

   一引言

   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指金融机构(银行业)在面向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业的运营过程中,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绿色金融产品,为抑制现代农产品物流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实现对现代农产品物流环境净化及其物流资源最充分利用,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运动。21世纪是个“绿色”世纪,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开发农村品绿色物流金融产品,不仅提高了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发展的经济效益,而且提高了其发展的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它符合我国政府宏观产业政策,有利于我国农产品绿色化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进一步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两型”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是时展的必然选择

   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加快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利用,是时展的必然选择。

   (一)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自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公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以来,经济、环境、社会的和谐发展成为各国追求的目标。1994年我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与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是贯彻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中国人民银行于1995年《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各级金融部门对环境有影响的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发放固定资产贷款时,必须从信贷发放和管理上配合环保部门严格把关。“'97亚太国际物流会议”指出了物流业可持续发展是各行各业在21世纪需要加以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使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定优势,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是打破“绿色贸易壁垒”的需要

   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的农产品经常遭遇绿色壁垒的限制。近年来,日本以我国蔬菜有28%抽检不合格为由,开展了对我国农产品检查强化月活动,过去只抽查6种农药,现在要查40多种,造成了我国农产品对日本出口的大幅度下降。据统计,2001年年底到2002年2月底,从大连海关出口的农产品遭退运达159万美元,2002年1至3月,青岛海关被退运的冻鸡产品为505.4吨;2002年一季度,天津海关被退回的农副产品清单共80票,总价值134万美元;内地水果在香港市场上的份额也由以前的占主导地位降至目前的10%。显而易见,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国际市场环境十分严峻,尤其农产品在绿色物流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均存在较大差距,为缩小并消除这些差距,其首要问题是农产品全面实施绿色物流战略,其战略实施有赖于金融支持。

   (三)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是绿色农产品市场发展的需要

   绿色农产品是21世纪人类的主导食品。大多城市居民和有文化的知识界人士,十分希望能吃到安全、无污染食品。据报道,98%的德国人、89%的美国人、84%的荷兰人在购物时,会考虑产品的环境标准和质量标准;85%的瑞典消费者愿意为环境清洁而支付较高的价格;80%的加拿大消费者宁愿多付10%的钱购买对环境有益的商品;77%的日本消费者只挑选符合环境要求的商品。据京津沪市场调查显示,79%~84%的消费者希望购买绿色食品。由此可见,绿色农产品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开发潜力巨大,为金融机构投资开发绿色农产品提供了获利契机。

   (四)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是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两型”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近年来,国家和政府把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作为当前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重点。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农产品连锁、超市、配送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城市农贸市场改建成超市,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逐步把网络延伸到城市社区;尤其是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了我们不但要建设生态文明,而且循环经济要形成规模,在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中,进一步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两型”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作为带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只有通过各种金融手段,才能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严重缺失分析

   (一)目前农产品物流运营中的负面效应严重

   现代农产品物流过程存在着巨大的“外部负效应”(spillovers)。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如废气污染、噪音污染、资源浪费、交通堵塞、废弃物增加等等,这些后果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1)农产品运输方面。农产品汽车运输的比重越来越大,尤其是汽车的长途运输,大量的汽车尾气排放以及汽车噪音等对环境污染比较严重。(2)农产品加工方面。对蔬菜缺乏必要的加工过程,大量毛菜直接进城销售。据资料显示,100吨毛菜可以产生20吨垃圾,毛菜进城到农贸市场上销售时,相关垃圾处理、环境保护和市容管理方面的费用,则存在着一个数量惊人的无效物流成本。(3)农产品流通方面。农产品物流过程中损耗大。一些容易腐烂变质的食品(如奶制品、海鲜等),70%的销售价格被用来补贴物流货损支出。农产品批发、贸易市场的卫生条件差,污染严重,极大地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运营中存在着严重的负面效应。

   (二)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组织缺失

   尽管我国早就实施了“物资银行”、“物流银行”、“供应链金融”等战略,但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组织存在着严重缺失。

   (1)独立性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组织空缺。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商业银行为了抓住发展的商机,不断推出一系列物流金融产品,附带开设了物流金融服务业务,但这些业务都是面向大型的物流企业,而对中小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视而不顾,即使受理中小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的相关业务,也是附带的,难以满足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业发展的需求。(2)专业化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组织欠缺。虽然2003年广发行在全国最早推出了“物流银行”,为部分中小企业提供了有效解决物流企业融资与发展的渠道;2005年深发行实行了“供应链金融”战略,把客户、物流企业和银行融为一体,使数百家企业分享到了物流金融平台的融资便利与物流增值,但由于金融机构自身经营等因素的限制,供应链金融仅能为大型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服务业务,随着现代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服务业务,随着现代物流企业规模的扩张,难以满足现代物流业迅速发展的“融资、结算、风险分散”的需求,更难以满足我国规模甚大的中小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绿色物流金融业务。(3)农村金融机构目前也难以开展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业务。目前我国正规的农村金融机构如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以及非正规金融机构,因组织和制度的缺陷,已不能适应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的信贷,更不能满足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的金融需求。

   (三)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供给短缺

   在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发展过程中,金融供给存在着严重短缺。(1)农产品绿色运输方面。在农产品绿色物流选择汽车运输时,需要采用符合国家尾气排放标准和噪声排放标准的车辆,减少大气及交通噪声污染,还需尽量采用适宜绿色农产品保鲜运输的车辆,如密封保温车、密封冷冻车,保持车体内外清洁卫生、无污斑、无破损、无锈蚀,表面光滑易清洗,车内设有消毒设施,并有消毒记录。然而,在实现及时、安全、准确农产品绿色运输时,目前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支持系统却不能提供巨额资金。(2)农产品绿色仓储方面。绿色农产品为保证储藏质量,实现冷库储藏,进行气温和湿度控制,以保持其新鲜度,并加强绿色仓储期间的日常检查与防护措施,杜绝一切损害农产品质量的行为,同时要求绿色仓库布局合理,保证周围居民生活的环境质量,减少不必要的农产品绿色物流消耗。然而,目前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支持系统也缺乏巨额资金支持。(3)农产品绿色装卸搬运方面。农产品绿色装卸搬运是采取现代化的装卸搬运手段及措施,尽可能减少装卸搬运环节,消除无效搬运。作业次数增多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还增加了绿色农产品的损坏几率,难以消除搬运途中对绿色农产品的品质污染。然而,目前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支持系统却缺乏巨额资金支持。(4)农产品绿色包装方面。农产品绿色包装要轻量化,可回收、重复使用,可循环再生,低能耗、低成本。对农产品绿色包装材料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包装材料中不应含有毒性的元素、病菌、重金属,还要考虑选用的材料易于加工,在加工中无污染或少污染,采用可完全降解的绿色包装制品等。可是,在避免农产品绿色包装污染,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等方面,目前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支持系统不能提供巨额资金。(5)农产品绿色流通加工方面。绿色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为控制绿色加工场地、加工机械的卫生安全,在生产方式上,改农产品分散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集中处理绿色农产品加工中产生的各种废料,并考虑加工副产品的可回收性和利用性,减少生产过程中废弃物料。但在这些方面,目前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支持系统却缺乏提供巨额资金支持。(6)农产品风险分散方面。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农产品分布面大,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农产品的季节性,以及市场供求信息不畅,都给农产品绿色物流带来很大的风险。在竞争加剧的绿色农产品市场下,农产品绿色物流风险除自然风险之外,还包括绿色农副产品的市场风险、农资质量风险和供应延误风险,储运公司绿色储藏风险、绿色运输风险等。然而目前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支持系统更缺乏巨额资金支持。

   四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供给短缺成因分析

   我国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存在着严重供给短缺问题,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金融抑制,致使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供给短缺,具体原因可集中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国有商业银行支农弱化及农村金融组织制度欠全

   为了防范风险和提高经营效益,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以及中国银行等四大国有银行机构撤并,大部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日趋单一化。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流出资金估计达3000亿元,农业贷款仅占农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的10%,致使国有商业金融支农弱化。农村信用社呆账包袱沉重,商业化经营倾向严重,大量资金流向收益率较高的城市或非农部门,真正需要贷款的农户和农业企业难以得到贷款。作为承担政策性任务的农发行,由于业务范围太窄,粮棉企业贷款没有还贷的激励和压力,容易产生较高比例的不良贷款,加上历年财政承担其资金负担,拨补资金不能按时到位,向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借款筹资成本上升,亏损十分严重,难以承担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的政策性金融重任。

   (二)新生的“邮政储蓄银行”和“村镇银行”金融组织制度缺失

   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领域存贷业务网点收缩后,邮政储蓄分流只储不贷,2007年以来,部分省市成立了“邮政储蓄银行”,为解决农村小额信贷问题谱写了新的篇章。“邮政储蓄银行”由于其自身组织制度的缺陷,还不能满足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的金融需求。我国政府调低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门槛,全面开放农村金融市场,重视“乡村银行”、“村镇银行”建设,由于粗具规模的民间金融组织制度缺失,筹资和用资成本高,加之缺乏规范的运作机制,导致高利贷在农村盛行,引发局部金融风险。由此可见,新生的“邮政储蓄银行”和“村镇银行”金融组织制度缺失,难以满足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的需求。

   (三)专项的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产品“土地银行”尚未开发和运用

   “土地金融”制度是我国现代农村物流供应链金融新范式,农村“土地银行”欠开发和运用,已成为我国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支持的“瓶颈”。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目前农户和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贷款抵押难、担保难,分散风险机制不健全,且缺乏专门的担保基金或机构提供担保,致使农村大面积不动产的“僵土”没有盘活成为动产质押的“活土”,农户或农民“弃金为荒”,农村大量劳动力外流;加之农业保险萎缩,一遇到自然灾害,无力归还贷款,这就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贷款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加强农村“土地金融”制度创新,努力开发和运用“土地银行”金融产品,实现现代农村土地资金流与农产品绿色物流的高效融合,不断拓展新型的农村“土地银行”为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供应链金融新模式。

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篇2

一、绿色金融的概念

绿色金融是相对于我们传统金融而来的一个概念,目前国际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绿色金融也叫低碳金融,可持续金融,环境金融,环保融资等意义相叠或相近的术语。由于不同国家对国家环保的侧重点不同,定义也有所区别。美国,2010年在美国传统字典,将绿色金融定义为坏境保护的基本国策,通过金融业务的运作,保护金融资源和经济协调发展,从而实行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战略;英国,2014年在议会绿色金融专题听证会的会议报告上将绿色金融定义为发展低碳能源、节能、适应全球气候变化,和所有用在影响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投资;2016,由我国牵头的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在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中,将绿色金融定义为能产生环境效益从而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投融资活动,包括减少空气、水和土壤污染,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并体现其协同效应等。

概括起来绿色金融有三层含义:一层是是金融业充分发挥金融融通资金和资源配置的作用,通过利率,贷款条件和投量等优惠政策引导资本流向环保型和资源节约型产业,促进环境资源保护和经济协调发展;二是指是指金融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做好风险防控工作,将资源环保的概念引入金融,改造和构建一个可持续的金融体系。本文侧重绿色金融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进行分析。

二、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及发展绿色金融的必要性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根据2017年山东省统计年鉴整理。

山东一直是我国经济大省,近年来通过一系列措施,从图1可以看出,产业结构也得到了一定的优化,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11)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的三次产业比例2016年为7.3:45.4:47.3,第三产业第一次超过第二产业,实现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但进一步分析,山东产业结构还是存在一定问题,首先山东在产业结构优化上还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2016年一、二、三产业结构的比例为8.6:39.8:51.6,山东省第二产业占比仍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产业占比依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次和全国浙江,江?K等产业变革比较好的省份相比仍有差距,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2016年比江苏低7.7%,比浙江低6.3%;再次从山东省第二产业结构内部来看,重工业占比高于轻工业,化学和化学药品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品制造,石油,钢铁等高产能,高污染的产业产值比重较大,不符合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协调和绿色发展的目标,需进一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业。

(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山东省在经济中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环境污染问题,雾霾,水污染等问题已经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从资源生态化的几个重要指标分析,2016年能源消费量仍然以污染严重的煤品为主,占到了能源消费量及构成的76.87%,能源结构消费单一,可再生能源占比仅为1.6%,万元GDp能耗仍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环境生态化来看,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虽然逐年减少,但仍有进一步下降空间,2017年在4项主要大气污染物中氮氧化物有抬头趋势,pm2.5、pm10等指标仍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所以山东在经济发展中,考虑经济的发展高速的同时越来越考虑环境的成本。这就需要通过绿色金融手段引导资金合理配置,提高信贷率,提高信贷门槛,抑制高污染行业的过度发展。力争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也能实现环境效益的最大化,加强对环境资源保护,引导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三)产融结合的需要

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无疑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金融行业不仅在资配置发挥作用,在规避风险,行为引导上同样发挥作用,是中央政府政策信号的传导者,为经济的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绿色金融、产融合作政策的提出充分体现了中央政府对金融对经济转型引导作用的充分重视,同时也是我国金融结构变革的要求。绿色金融借助政策的引导和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金融工具,使更多的资本投入到环保产业,为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产融结合政策中产融合作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是提高实体经济效率的主要手段之一,银行贷款审批手续繁杂、耗时长、成本大。如何才能有效的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让金融有效支撑引导经济转型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山东省发展绿色金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力度不断加大,但绿色金融体系有待完善

山东省金融机构坚持绿色金融理念,对环保不达标的项目实施“一票否决”的政策,引导信贷资金流向高效环保领域,绿色金融支持力度逐年加大。截至2016年年末,山东省节能环保领域贷款余额达1885亿万元,较2012年末增长103.6%,表外融资和直接融资余额达151亿元,较2012年末增长244.6%,例如青岛银行作为全国第一批三家试点银行之一,在资源循环利用工程、工业节能节水环保、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等项目上发行了80亿绿色证券。但山东省的绿色金融体系还不完善。从绿色信贷方面,绿色信贷是山东省主要的绿色金融模式,但从实施主体来看,相对单一,主要以商业银行为主,其他金融机构参与程度相对较低,山东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和业务中,为绿色产业提供绿色金融信贷服务的专业机构相对较少,部分金融机构参与程度不够;从绿色债券来看,相对上海等发达地区绿色金融债券起步较晚,特别是非金融机构绿色债券,直到2017年9月,特锐德(30001)成功募集资金9.83亿元,集中在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项目中使用,是山东省首单非金融机构绿色债券,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次充电设施项目计划的“双绿”属性,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项目本身具有绿色属性,另一方面此项目符合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这种直接融资的方式是对地方多元化资本市场融资手段的一种丰富,有极大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在绿色保险方面,保险险种覆盖面比较有限,多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且推广能力差,产品吸引力不够。

(二)缺乏绿色金融评估机制,环保信息体系建设不足

绿色金融工具的发行缺乏有效的社会评估机制,对工具的发行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是否有效的起到了减少污染,适应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作用缺少有效标准。节能技术,二氧化碳排放量,循环利用能力等的计量等标准都是绿色金融的衡量因素。山东从2015年就启动了实施了“工业绿动力”计划,2017年8月,山东省经信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环保厅等部门印发了《山东省深入推进工业绿动力计划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力争从点到面带动煤粉及锅炉设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和节能服务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节能减排和转型发展。两个文件所提到的标准多是准入标准、环境风险评级标准,奖励标准,但对后续的实施具体标准和监督标准不够明确,缺乏内部实施细则,影响政策的有效落实。另外,虽然多部分已经建立了监管平台,但各平台录入的时效性,完整性不足,在实际操作中,给绿色金融评估带来了困难。

(三)绿色金融的盈利模式单一,盈利能力不足

绿色金融带有公益性质,而任何一家企业包括银行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这就造成了绿色经济发展的公益性特征和金融的盈利性本质的冲突。绿色经济之所以兴起,其目的就是为了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引导经济转型和产业调整,避免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化,从而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这是绿色金融公益性的体现,但金融业和其他所有产业一样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绿色金融具有的公益性和盈利性的矛盾统一,导致绿色金融的发展集合了高风险和低收益的双重特点。分析能力不足和信息不对称更加剧了盈利能力的不足,许多金融机构对环境等因素可能导致的金融风险预估风险不足,缺乏分析能力也是导致盈利能力不足的原因之一。

(四)西海岸新区建绿色金融中心,但专业人才仍然缺乏

山东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建立面积约4平方公里的绿色金融中心,截止2018年1月,已与33个项目集中签约,其中包括了法人金融机构、金融研究培训、区域性金融机构、金融控股集团、绿色金融、金融科技、投资基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平台等11个金融细分领域,涵盖新金融研究院项目、黄海金融控股集团项目、齐鲁交通发展集团金融基地项目、瑞泰格数字资产应用与研发项目等,并一系列新政,其中人才方面也有一系列优惠政策。这一系列新政的原因一方面是鼓励绿色金融,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山东低碳等技术发展薄弱,专业人才缺乏。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对经济贡献率相对较低,传统工业企业普遍缺乏研发能力,绿色金融领域专业人才缺乏,缺少掌握节能、低碳等方面的知识,熟悉环境风险评估及项目的运作模式和交易的高级管理人才。

四、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助推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推进社会资本进入绿色金融领域

绿色金融、产业转型和新旧动能的转化需要大量的资金,特别是绿色环保项目具有周期长,投资大,风险高的特点,所以在推动绿色金融和产业转型方面,要通过ppp模式充分利用民间资本来发展。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实行市场化运作,鼓励社会资本和国际资本建立各类社会绿色投资基金。英国的绿色投资银行(GiB)是一个很好案例,成立于2012年的GiB,开始由英国政府持有百分百的股份,后来引进民间资本,目前GiB所支持的地方政府ppp垃圾发电项目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果。另一方面,在总结山东省现有海绵城市建设等绿色ppp项目经验的基础上,完善和出台绿色ppp项目推动产业转型,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鼓励政策及实践性的实施细则,充分调动社会资本进入绿色金融的积极性。

(二)顺应时代潮流,绿色互联网金融积极跟进

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相比,具有低运行成本,覆盖面广,灵活性强和空间限制小,普惠和大众化等优势,并且互联网金融本身就具有低碳的金融属性,所以互联网金融跟绿色金融,是天然匹配的,互联网能够通过数字技术帮助绿色金融实现信息的整合、管控,在互联网金融的支持下,绿色金融可以进一步实现大众化和普惠化。例如绿色债券发行主体集中在大型企业,而小微企业很难借助传统的绿色债券方式融资,但借助互联网金融平台发行“微绿色债券”,可以通过数字技术解决集合债的问题,减少成本。山东金融机构在创新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式上,引入互联网金融因素,提升了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效率。一方面,建立平台,做好机构合作,通过“互联网+贷款”,“互联网+担保”等形式为绿色融资领域提供直接融资的渠道;互联网金融可以充分利用其自身对于高科技和新兴行业较为熟悉的专业背景,利用专业化知识储备,进一步加强对节能环保行业和低碳行业的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互联网金融,进行产品创新,通过创新金融产品,提高客户满意度。目前绿色发展的一个困境是现在金融产品与客户匹配度不高,这就需要进一步的研发新产品,可以利用互联网积累的大数据优势,以数据分析的方式挖掘客户的需求,加强绿色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逐步完善山东碳交易市场,第一方面从消费方面,借鉴浙江衢州“智慧支付工程的案例”,从消费端,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篇3

2017年?h的“”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7年9月15日颁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出台的质量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我们认为,“绿色”与当前高质量经济发展的目标一致,因此未来绿色债券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近几年,绿色债券在国际上迅猛发展,受到投资人的热烈追捧,常常出现超额数倍认购的情况。2013年11月,美国太阳能公司SolarCity首次发行aBS产品,成功募集了5442万美元,成为全球首单光伏发电资产证券化。2016年1月21日,该公司又完成私人募股1.85亿美元分布式光伏资产证券化。在海外,能源项目的资产证券化来解决大额融资难题已很普遍。但遗憾的是,国内践行者甚少,影响发展的障碍主要是―目前国内市场上至今尚无合格而专业的绿色能源项目数据化导入式评审平台。2015年以来,中国证监会积极研究并创新绿色金融的发展机制,共有5单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占全体融资项目的约10%。2016年绿色资产证券化业务再次取得新突破。银行间共发行1单绿色信贷aBS产品,交易所市场共发行3单绿色aBS产品。截至2017年11月20日,我国债券市场存量绿色债券达261期,规模达4951.79亿元,但是在所有绿色债券类型中,绿色资产证券化的规模占比并不大,共发行了13只非金融企业绿色aBS,发行规模总计为159.1亿元。

绿色aBS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一,资产证券化涉及基础资产端和募集资金用途端,绿色aBS是否要求基础资产和募集资金用途均是“绿色”?其二,通常情况下证监会主管的资产证券化对募集资金用途是没有限制,而绿色aBS又要求募集资金用于绿色项目,这种情况下怎样保证募集资金用于绿色用途?绿色aBS的独特之处就给其认证和发行带来困扰。

二、绿色资产证券化运作过程中基础资产可行性分析

从基础资产类型来看,绿色aBS大致可分为2类:一是银行或融资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作为发起人的绿色债券,包括绿色项目贷款、绿色房产、楼宇贷款、能效贷款、绿色技术租赁和绿色消费贷款;一类是有实际生产企业作为发起人的特点实物资产收益权,主要包括绿色项目未来收入收益权和碳资产收益权等。

虽然绿色aBS基础资产种类较多,但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绿色金融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缺失;二是市场不完善,很多基础资产实施较难,市场参与热情不高;三是基础资产发行总量较小,实施力度弱;四是基础资产盈利能力不足,盈利模式单一,对于碳金融市场发展尚不成熟。对此,提出一些针对基础资产发展和提高盈利能力的几点建议:首先对基础资产的绿色含义有更明确的界定,针对绿色金融进行立法,加强多方监管机构的协调合作,加强第三方认证体系的完善;其次,利用国家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以引导支持,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市场激励;最后构建碳金融市场,解决绿色投资外部性的计量问题。将碳配额作为融资担保和增信的手段,提升社会对碳配额资产价值的认可,引导更多资源参与碳市场,强化气候政策效果。

三、绿色资产证券化发展优势分析

(一)独特的融资优势

相比于信贷融资的限制多贷款难的特点,通过资产证券化,绿色能源项目等新兴行业更易接受,能够快速获得资本市场投资者认可,迅速筹集建设资金,并且易于复制,适合作为长期融资渠道。融资门槛低,便利环保行业中小企业融资。资产证券化属于结构化融资方式,以基础资产的现金流而非企业整体资信水平为基础进行融资,因此可以通过优先/次级结构安排、超额抵押、利差账户、流动性支持等方式为产品提供增信,对于中小企业也能提供有效的融资支持,有助于绿色产业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化解了环保项目期限长、投入大等风险。

(二)有助于提高绿色产业投资有效性和精准性

提高投资有效性和精准性是供给侧改革的关键点。从资金使用的角度看,由于资产证券化本身对应确定的资产,并且需要对相关基础资产进行详细的信息披露,因此通过证券化方式融资更有利于社会化监督,从源头确保资金使用到指定绿色项目,大大提高投资有效性和精准性。

(三)环保行业很多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创新型企业,其发展往往受制于资本实力及融资能力

符合资产证券化对基础资产现金流的要求,而且债券评级与主体评级分离,不依赖于原始权益人的整体资质。另外,环保行业很多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创新型企业,与产能过剩行业形成鲜明的反差,出现违约风险的概率也会大大降低。

四、发展绿色资产证券化的路径优化建议

资产证券化以未来的现金流作为基础资产进行结构化融资,不依赖于原始权益人的整体资质,是更加高效、灵活和精准的资源配置方式。通过大力发展绿色资产证券化推动经济绿色发展有很大优势。

(一)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实现线上+线下投融资创新模式

为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探索基础设施等资产证券化,可采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绿色资产金融风控及持续运营,搭建绿色能源资产证券化融资网络平台。借鉴能金云经验,通过互联网创新思维突破传统资产投融资模式,基于全球领先的、完善的绿色能源项目实时监测、大数据评估系统,由第三方评审专业机构联手优质光伏电站项目和具实力的金融投资机构,建立绿色能源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资产证券化融资合作互动模式。

对于需要融资的绿色能源项目方,互联网金融平台一方面深入其开发、设计、建设、运营等各环节的评估、监测、质检、运维的实时数据采集、汇总,从而生成具有资产性、金融化的分析报告,实时平台化对接金融机构,使之真正成为合格的证券化产品;另一方面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投资光伏电站提供资产管理、资产评级、风险评估和风险管控等专业的顾问式服务,加之依托网络平台的直观性和实时性,大幅扩充项目资产投资评估、监测报告的涉猎面和内容,同时o2o服?展岽┫呱霞嗖夂拖呦伦ㄒ低哦涌辈炱拦溃?双重保障了项目资产的数据真实性、全面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强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搭建绿色能源产业与金融间的最安全、最可靠、最直接的实现资产证券化对接合作之桥。

(二)进行绿色aBS第三方认证

就第三方认证而言,权威的第三方认证可加强绿色资产证券化的认可度。目前,国际上权威的第三方认证机构包括CiCeRo、CBi、oekom研究中心、KpmG等。由于国内绿色债券发展时间还很短,所以本土独立的绿色认证机构仍亟待培育。建议在国内成立独立的绿色认证机构,或从国内现有行业研究机构、专业审计机构、环保组织等机构中筛选出具备认证能力的机构,作为绿色债券发行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第三方认证评估可以为发行人提供规范、全面、细化的认证评估标准,可有效促进绿色产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对投资者来说,第三方认证评估能帮助投资者更加清楚地了解相关业务或项目的环境影响,为投资决策提供更为全面的参考依据。

(三)完善优惠政策的配套设施

由于绿色资产证券化期限较长、项目收益较低。为推动其快速发展,建议设置针对绿色资产证券化的配套扶持政策。从发行人层面出发,建议各地政府对重点项目给予财政补贴。同时,政府也可以财政贴息的方式支持绿色资产证券化的发行。从投资者层面出发,为激发投资者对绿色资产证券化的购买需求,建议对国内机构投资者购买所获得的利息收入,减免企业所得税和资本利得税,使发行价格低于其他债券的发行价格。同时,在投资者购买绿色资产证券化时,可在资产占有、风险资本占有的时候给予一定的优惠,加强投资者宣传工作,引导和培育绿色投资理念。

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篇4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和消费金融,在未来绿色金融和消费金融的发展空间很大,我国经济社会开始进入全面绿色化的新常态。要促进绿色发展,必须发展绿色金融体系,大力发展绿色金融。而我国作为一个高速发展的经济大国,发展绿色金融是必须的、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任务。绿色金融就是金融机构将环境评估纳入流程,在投融资行为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绿色产业的发展。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快速发展以及能源消耗量的大幅增加,全球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挑战,实现绿色增长已成为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在各国低碳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绿色金融遂成为全球多个国家着力发展的重点之一。从改革开放以来30年,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但是注重经济发展却忽视了环境的保护,天空不再蔚蓝,雾都伦敦现在变成了雾都北京。而现在环境与经济将密不可分,而我国要想将整体经济发展起来,就必须进行一系列与环境相关的金融措施以及金融体制的改革。

二、目前我国绿色金融的现状

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人们的生活质量上升,人们开始更关注于健康方面以及生存环境的问题。据官方数据统计,截止2014年我国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达到了1228988.52吨其中: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达到了133707.99吨。农业CoD排放量549951.28吨城镇生活污水中CoD排放量532928.46吨集中式治理设施CoD排放量12400.80吨。

二氧化硫(So2)排放量623688.60吨,其中:工业So2排放量559504.31吨城镇生活So2排放量64154.52吨集中式治理设施So2排放量29.77吨

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184234.03吨集中式治理设施氮氧化物排放量59.93吨,烟(粉)尘排放量496165.87吨其中:工业烟(粉)尘排放量452295.00吨,机动车烟尘排放量16132.02吨,集中式治理设施烟尘排放量36.53吨.可以从数据中看出我国对于废气的综合治理状况较为欠缺。所以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刻不容缓。根据中国的地理性划分,中国被分为3个地区,东部,中部,西部。依次分析如下:

1.东部地区例如首都北京的雾霾严重程度在全国范围内数一数二。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是中国对外的一种形象象征。北京的整体态势是和中国的东部地区联系在一起。而由于改革开放,东部作为最早开放的地区,经济迅速发展。远超中部和西部地区。由于中国最开始以重工业为主导产业来进行经济的发展,所以环境问题是东部地区现在最重要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2.中部地区的发展优势首先在于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联结东部和西部地区,可以运用许多资源。其次以湖南省为例:湖南省历史文化悠久,有良好的文化底蕴,人文方面较其他省份来讲要更为突出。而湖南省的自然环境十分漂亮,丘陵地带的地貌有许多的美景;例如:常德桃花源,洞庭湖,汨罗江,还有驰名中外的凤凰以及张家界等等。以此为基础,湖南省旅游业的前景良好。再次,湖南省的娱乐业发展数一数二,像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等。而中部地区的劣势也在于严重的雾霾污染,中部地带的环境改善刻不容缓。

3.西部地区,以兰州为例。兰州市属于甘肃的省会城市,自古以来在西部地区属于交通要道。向西直通河西走廊,新疆内蒙等地,向东联结中部的一些重要城市。这点和湖南相比极为相似。兰州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进行经济建设,先从中东部地带向西进行支援大西北,西部大开发。这时兰州的发展基于石化重工业,在西固区开发兰炼、兰化等重型工厂,而重工业的发展很快使兰州的经济快速上升。但是渐渐以重工业为导向的生产发展模式受到了制约,经济增速放缓,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每年的pm2.5都在全国排名垫底,劳动力流出严重,产业转型迫在眉睫。所以兰州从2012年开始进行环境绿化设施建设,出台了《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方案》,减少重工业的废气废料废水的排放,加大监管力度,消除三无企业,加大对于绿色能源的使用率等。历经1年的治理,兰州的环境得到大大的改善,蓝天重现,黄河显现出本来的颜色。每年的pm2.5排名已经是在前面,而自从兰州的环境得到改善近些年兰州的经济投资增大,政府投放公共建设的资金加大,水上公交,地铁,等等都在建设。整个城市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前进。是全国各大污染严重的城市的榜样。

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兰州市的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逐年递减,而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天数,和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天数占全年的比重逐年递增。

三、我国长期以来在绿色金融发展中存在的缺陷

融资管理:我国许多污染性中小型企业大多是自我融资,许多都达不到上市融资的标准,所以很难对于这些数量众多,污染性大的企业进行制约管理。

重视程度:社会各界对于绿色金融的意识不强,很多企业缺乏这些认识,而商业银行也缺乏对于这些的重要性认识。

贯彻实施:一些地区环保部门所发的污染性企业的信息针对性不强,不能适应银行信贷审查的标准,使得绿色信贷的发展受到瓶颈。制约了绿色金融的深度发展。

制度问题:首先中国的发展阶段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方面制度、设施还在完善当中。绿色金融的监管、法律机制也尚不完全。导致有些“双高”企业利用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漏洞继续扩大污染。使得环境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

所以由于我国绿色金融的重视度还有所欠缺、发展还不够健全以及绿色金融制度还存在有一定的缺陷。因此需要去借鉴美国的经验并且取长补短,吸收精华。以此来改善我国在绿色金融的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四、建议和对策

1.运用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及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等措施,调整经济发展中的各个因素的比价,使环境和经济直接的关系从尖锐趋于稳定和平衡。这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获得利润最大化的效应。解决融资困难,最终提高了整体经济的发展速率。

2.提高社会各界关于绿色环境的重视程度,进行绿色金融工具的普及来引导企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联合商业银行进行绿色资源的有效利用,鼓励公众的绿色消费,从而扩大绿色金融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

3.绿色保险,债券和证券等金融工具的运用,可以提供一个大范围上效的效的市场环境。可以基于此进行绿色金融的发展。另外,通过实施正确,合理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缓和通胀压力。稳定宏观经济,使得绿色金融可以在宏观层面上发挥一个积极影响,起着一个调节经济的重要作用,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并且可以从源头解决环境的发展性问题。

4.在金融的发展之中,生态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因素,而绿色金融体系又是解决生态金融问题的必要措施。发展绿色金融体系是要利用金融的手段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加快经济增长。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在绿色金融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绿色金融工具的使用率近年来得到推广,绿色金融制度构建上也有所涉及,但是绿色金融的比重仍旧是比较小。目前,美国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绿色金融体系。美国的绿色金融体系是基于美国自己的现状而言,通过一系列的财政改革激励措施将绿色金融体系推行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之中去,并取得了一些成效。这些成效改善了美国的劳动力就业率,改善了环境污染,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我们可以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吸收借鉴美国模式的精华,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金融体系。并且在近一步发展绿色金融工具的使用,大胆创新,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将绿色金融的概念深入到政府的各项经济政策中去。完善绿色金融的监管、法律制度,建立一个系统的,全面的,有效的绿色金融体系。

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篇5

从宏观角度看,绿色金融是指金融部门从环保的角度重新调整金融经营理念、管理决策、业务流程、产品结构,将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收益、成本、风险融合于日常金融业务中,以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引导资金加速进入绿色经济,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侧重于强调绿色金融的政策效能[1]。从微观角度看,绿色金融是金融机构在信贷政策、信贷对象、信贷条件、信贷品种上将绿色产业作为扶植重点,建立环保融资机制,通过专项融资规模、利率优惠、损失分担、低碳金融等金融激励措施,强化对环境保护以及污染治理项目的倾斜性支持;通过金融工具或信贷方式的组合搭配,建立有效的绿色信贷体系,扩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等低碳项目的融资来源,相对强调绿色金融的市场效率[2]。相应而言,绿色信贷则是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依据国家的环境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对从事循环经济生产、绿色制造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企业或项目提供信贷扶持,对污染企业或项目投资实施限制的一种新型金融服务模式。

(一)绿色金融的主要特征

绿色金融模式除了符合金融运行的基本要求,在市场定位、客户结构、产品结构、战略决策等方面还具备支持绿色经济发展,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特征。

1.绿色金融以绿色利润为追求目标。区别于传统金融业务以项目盈利状况为最终落脚点,以“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目标的运营模式,绿色金融不以单一利润为导向而是追求“绿色利润”目标,在借贷行为或零售业务经营中更注重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和资源节约。绿色金融通过运用利率杠杆、行业政策、绿色考核等手段,充分发挥金融在帮扶企业降低能耗,节约资源,扭转粗放经营模式上的功能,进而实现良好生态经济效益和环境反哺金融业的良性循环[3]。谋求长远经济效益与维护生态环境的统一,最终促成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是绿色金融运营的目标。

2.绿色金融以生态环境为决策变量。绿色金融的本质在于正确处理金融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突出金融支持绿色经济发展,强调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利益,以特定金融体系支持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以及绿色经济。一方面,区别于传统金融的业务筛选,绿色金融将生态环境要素纳入金融业务的核算和决策之中,通过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程度的计量权衡项目的遴选。另一方面,绿色金融将生态环境变量纳入金融政策指引之中,通过在金融信贷领域建立环境准入门槛,以金融杠杠的强制约束迫使企业将生产环境成本内部化,通过对项目遴选的客观限制提升企业的主观环境保护意识。

3.绿色金融以绿色政策为行动指引。从金融运行的政策指引看,传统意义上的政策性金融是国家特定政策的简单执行,通过纯粹技术性的、辅的资金配置,以放宽或收紧、顺通或阻碍信贷的办法实施资源短缺、生态平衡、环境污染等问题并不被金融配置所涉及。随着国家经济与金融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金融机构的商业化逐利动机日渐凸显,金融机构政策性被弱化。绿色金融的崛起弥补了传统政策金融的空白。绿色经济政策被融入到金融业务、金融理念与管理流程之中,将资金配置到绿色经济、环境保护之中是政策调控与市场调节最佳结合方式。

(二)绿色金融服务经济升级的机理

金融机构将环境保护理念纳入金融服务范围,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具有资源配置、环境风险控制以及对企业和社会环境与经济行为引导方面的基本功能。在良性产业结构下,金融支持绿色经济发展,促进经济螺旋式上升,其主要作用机制如下:

1.资金形成机制。持续的资金投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外部动力,但单纯依靠大量投资堆积所产生的高成本、低质量、低效益与可持续发展主旨相背离。绿色金融运作以有效的投资项目评估筛选机制引导资金合理流向,通过对污染产业的限制,促使“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产业及时退出,从而在短期内为“高加工度、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业腾出大量开发资金,加速绿色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促进经济转型发展。

2.资金导向机制。绿色金融资金导向功能主要体现为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倡导机制与矫正机制。一方面,金融机构通过对资金流总量和方向的把控,为结构调整创造先决条件,通过改组“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产业,淘汰落后企业,鼓励资源节约、绿色环保产业,支持绿色企业。另一方面,针对产业外部性导致的单一市场投资激励不足问题,通过利率优化、法律咨询、市场规划辅导等优惠政策或配套服务激励企业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反之实行惩罚性措施对授信企业或项目进行严格的绿色管理。

3.金融催化机制。绿色金融催化是整个产业结构升级中的核动力。依据信用创造理论,信用作用不仅是通过媒介转移资本,还能通过各种金融技术手段加速资本的形成。绿色金融在信用催化作用下,选择具有明显绿色效益、时代超前性以及广泛扩散效应的产业项目进行投资,促进经济转型发展中资源节约和使用效率的提高,催化绿色产业结构体系的构建与调整。

4.校正补缺机制。绿色经济存在的外部性以及信息不对称性使得市场失灵现象同样不可避免的出现在资金配置上。绿色金融将国家产业政策融入到金融体系运作之中,从社会合理性、宏观效益和长期发展规划出发,准确把握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创新金融工具,支持投入大、回报期长、资金不足的绿色产业及基础设施项目,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对于市场调节的矫正补缺作用,激发产业创新活力和发展后劲,统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二、绿色金融主导经济增长的现实困境

我国绿色金融正处于起步调整阶段,绿色金融主导的经济增长遭遇到现实困境,需要社会各界重新审视发展绿色金融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

(一)绿色支持政策重设计轻效能

近年来,绿色金融理念在国内受到高度重视,我国环保总局联合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不断推出“环保新政”,尤其是中国银监会的《绿色信贷指引》,对国家重点调控的限制类以及有重大环境和社会风险的行业实行有差别、动态的政策,指导金融机构明确绿色金融工作方向与重点,加大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支持,但绿色金融仍未形成规模,政府的多数绿色支持文件重政策设计忽略绿色金融服务效能的推动,带有不确定性。第一,现有绿色金融政策以倡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经济的信贷投入、限制对污染企业的授信为通常形式,原则性、综合性色彩明显,并未出台以市场利率为核心的绿色信贷政策或信贷执行测评工具,多数金融机构还停留在绿色金融公益性领域阶段,并未将其纳入内部的长期发展战略。第二,国内“绿色度”统一由环保部门界定,对于企业环境污染状况识别、跟踪、监督能力不足,风险级别监测水平较低,信息与沟通机制不完善,对企业“绿色度”的测评统计时效性较差,不能适应银行信贷审查的具体要求,影响绿色金融政策的执行效果。第三,绿色金融的特性和绿色经济的外部性问题,传统的方法比较难以评估。在评估制度缺失的情况下,国内绿色信贷综合评价标准不一,各家金融机构关于绿色信贷数据类型多样,指标混乱,政府部门难以精确统计绿色金融质量,对绿色金融效能的实施与监控力度有限[4]。

(二)绿色产业发展重投入轻效用

新能源产业重投入轻效用,发展方式存在不可持续性。绿色产业只注重中间环节技术设备与新型材料的投入,而忽视终端市场的开发利用;企业依靠资源投入和产出数量扩张形成过度竞争;绿色产业资本和品牌的有效集中度不高;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绿色产业难以形成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

(三)绿色金融服务重风险轻成效

基于降低信息管理成本、分散风险、发现未来价值的考虑,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资产项下选择多以风险小收益稳定的项目为主,对绿色经济项目的未来现金流以及担保品充足性要求高。主要是因为:一方面,绿色融资项目存在风险—收益的不对称性,项目期限长,管理成本高,涉及外部性,合格担保品少,使得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出于风险的考量,金融机构持续介入的后劲明显不足。另一方面,虽然大部分金融机构已接受绿色金融理念,审慎看待绿色融资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风险,但并没有从人员组织、运行流程、信息处理等方面建立自身系统内部的环境风险管理体系,无法全面推行绿色金融执行体系。从经济的、短期的、微观的角度看商业银行的选择也许合理有效,但从社会的、长期的、宏观的发展前景看,可能导致产业缺乏创新活力、绿色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以及社会经济结构失衡等问题。

三、绿色金融服务经济升级长效机制构建的重点

(一)优化绿色金融顶层架构机制

顶层设计是绿色金融改革发展的首要问题,优化绿色金融顶层构架,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主导作用是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关键。

1.树立金融服务绿色价值观。筑牢绿色思想根基、摆正利益观是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前提。一方面,要引导金融机构从思想上认识到“环保指标”是其降低金融决策风险的可靠保障。通过在税收上给予金融机构绿色环保信贷优惠,促使金融机构与绿色思想、绿色经济对接,并付诸于具体的行动之上,以金融服务承担对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另一方面,要引导企业明确市场定位,把握环境风险,实施必要的税收优惠或直接补贴等措施,帮扶企业创新引进环境保护利益模式,整合环境高风险行业采用节约型、可循环或可再生的资源利用方式;反之,对环境污染的企业或项目实行惩罚性税收。最终实现金融系统与生产系统共同营造绿色金融长效利益机制。

2.完善绿色金融制度建设。第一,构建绿色金融政策及法规体系。落实《绿色信贷指引》,进一步明确绿色金融项目准入标准、环境风险衡量标准、信贷成效评估标准、政策实施监督标准。确立绿色金融的法律地位、重点任务、主要目标和保障措施,初步构建起保障绿色产业发展和金融信贷工作顺利结合运作的配套政策与法规。第二,完善绿色金融监管评价体系。制定实施绿色金融评估体系和奖惩体系,统一绿色金融质量评价指标,规范评估方法,加强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定期对金融机构实施绿色金融的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评估,视商业银行对环保企业或项目的支持情况给予经济补偿,对支持环境违法违规企业或项目融资的给予经济处罚,确保绿色金融政策落实到位。第三,完善“绿色度”测评制度。建立企业项目环保信息库并由国家统计部门、环保部门配合纳入人行征信系统,优化绿色信息通告机制,以保障面向商业银行、投资者、企业、公众、环保部门的环境信息通报真实、及时、全面、系统。

(二)实施绿色金融市场运作机制

从运行模式特征看,绿色金融是在一般金融体系原有运行机理的基础上,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重新组合,有效地利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一整套融入绿色元素的创新管理机制。准确把握政府管理和市场调节的边界,明确职责分工,建立一套以市场机制为核心,集有效竞争机制、激励机制、风险分担机制为一体的管理体系,是我国绿色金融集聚长期可持续发展后劲的外在保证。

1.完善资金的市场配置运行机制。在绿色金融政策性定位的基础上,结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目标,调整资金供给结构,将以国家财政为后盾的政策性资金与加入绿色元素的商业性资金同时交由市场配置,对不同环境及社会风险的贷款规定不同的资本占比要求,实施绿色资本专业化管理。依据市场化信贷运作规律进行产品价格定价,采用价格竞争手段对符合绿色信贷标准的环保客户、环保项目给予优惠利率,放大信贷支持绿色经济的杠杆效应,推进绿色经济市场化发展。

2.建立支持对象的市场遴选机制。建立市场竞争式的绿色金融支持对象遴选机制,以优胜劣汰的竞争引导资金流向绿色经济领域。一方面,鼓励金融机构全程参与“绿色度”测评工作,适度将绿色项目的遴选权与测定权转向市场,根据申请金融服务的企业或项目“绿色度”及其面临的环境风险大小,实施对应的信贷原则与管理要求。另一方面,重点支持市场效益好、自主创新能力强、产品市场前景广的节能环保重点工程或重点项目,严格执行高污染、高排放领域信贷标准,对不符合国家节能环保标准的污染工艺、落后产能建设项目以及市场淘汰的产品不予提供信贷支持。

3.转变绿色金融风险的共担机制。打造在市场经济环境里各种主体风险共担的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机制。在信用担保的具体运行上,完善政策性担保与商业性担保并行分担机制,安排政策性支持机构承担限定比例风险,民间资金和商业担保机构以股份形式承担风险,培养市场运行机制内生的激励约束。

(三)打造绿色金融专营运作机制

1.明确市场定位与优化客户结构。创新金融支持绿色经济服务模式,更要从信贷结构调整上寻求突破。客户结构决定金融机构的业务结构与利润结构,客户结构的优化与金融理念的提升、经营模式的转变和业务结构的优化共同促成绿色金融战略转型。首先,金融机构需要综合考察绿色经济发展态势以及金融市场发展动态,根据自身资本实力和服务方式以及在市场中所处的位置,有针对性地提高对绿色客户群体的重视程度,强有力地打造出绿色金融商品品牌形象,确立绿色金融服务市场定位。其次,在日趋严格的资本监管标准下,按照绿色信贷的标准优化调整信贷结构,争取充足的资本承载绿色企业或项目的融资需求,对客户结构进行调整,夯实绿色客户基础,克服客户结构和业务结构失衡的风险。

2.设置绿色金融专属组织与产品。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实际,设立“绿色金融服务中心”专营机构,依据国家环境信息平台,建立绿色项目准入机制,借助外部环境评估机构力量,确保金融行为符合绿色环保信贷政策标准,将业务重点定位于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的节能环保、新能源、低碳行业等领域。另一方面,进一步整合相关资源,开发设计个性化的融资产品,为企业提供标准化贷款、投资理财、财务顾问、结构化融资、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同时,加强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共同开拓直接融资手段,开发利用基金托管服务,并购贷款业务、分离交易业务、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多种信贷产品,积极支持符合国家节能减排和环保要求的企业和项目[5]。

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篇6

三服务承诺书优秀范文一

银行主要负责人承诺:秉承恒必成,德致丰的核心价值观,扎根湖州、融入湖州,加大实体经济扶持力度,积极为湖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金融新动能。

1、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发展,全年计划新增民营企业贷款5亿元,新增贷款户数20户;小微企业贷款新增1.4亿元,新增贷款户数45户。

2、精简基础金融服务收费项目,清理整顿不合规、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3、对绿贷通需求客户承诺第一时间安排专人对接,全年绿贷通对接企业及授信金额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力争新增绿贷通平台授信金额3亿元,新增授信客户30户以上。

4、帮助企业提高金融意识,拓宽融资思路,建立需要支持的优质企业名单和需要资金的优质小微企业名单,给予优先支持。

5、对审批通过且手续齐全的项目做到及时发放,确保3个工作日内放款。

6、对小微企业贷款,承诺融资成本按本行最低标准放款,切实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三服务承诺书优秀范文二

银行主要负责人承诺:始终坚持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积极践行绿色、普惠金融理念,多措并举解决小微、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1、加强金融扶贫、普惠小微贷款的投放力度,小微企业贷款户数不低于3809户,同时确保完成全年小微贷款5.6亿元的增量目标。

2、为企业减费让利,积极践行普惠利率政策,确保完成全年普惠利率目标;同时深化金融服务水平,将票据业务政策惠及小微、民营企业。

3、积极落实绿贷通平台139限时受理工作机制,完成绿贷通平台关注企业230家,受理企业200家。

4、维护金融消费者权利,持续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月、征信宣传六进活动、扫黑除恶等集中宣传活动,增加群众金融知识,提高群众金融风险识别能力。

5、优化办贷流程,提高贷款服务时效,简洁高效处理企业业务发展需求,提高公司信贷业务整体受理审批落地效率;小额贷款(含个商)从受理至审查审批完成不超过7个工作日。

6、坚持防范与化解并重,维护金融秩序稳定,力争20xx年全行信贷资产质量继续保持全省前列。

7、积极开展金融服务入园进企邮储阳光行动,及时掌握小微企业信贷需求,做好融资服务工作。

三服务承诺书优秀范文三

银行主要负责人承诺:深耕本土,服务实体,厚植绿色金融,全力做好三服务,扛起地方银行责任担当,助推湖州经济高质量赶超发展。

1、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全力做好民营、小微企业融资服务,20xx年新增信贷投放确保35亿元、力争42亿元。

2、加大产品创新与推广。深入推进投贷联动、绿色园区贷、快易贷等创新型业务。线上纯信用融资产品快易贷投放达到4亿元以上。

3、大力推进金融减费让利行动,通过合理定价、创新还款方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转贷成本,精简金融服务收费项目,力争20xx年减费让利3000万元以上。

4、继续加大困难企业帮扶力度,对主营业务突出,但还款有保障的困难企业加大信贷支持,使其尽早走出困境。

5、深入践行最多跑一次改革,创新移动营销模式,简化服务流程,最大限度地减少群众跑银行次数。

6、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开展金融支持三农服务,着力解决三农问题,20xx年涉农贷款投放100亿元以上。

7、积极开展金融服务入园进企活动,通过三服务走访调研等方式,深入乡镇(街道)、小微园区等,把脉问诊、精准服务。

三服务承诺书优秀范文四

银行主要负责人承诺:践行红船精神,以三服务为主线,立足小微,优化金融服务,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助推湖州经济社会高质量赶超发展。

1、改善民营企业、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两增两控口径新增贷款余额1.5亿元,增幅不低于15%,户数增加100户。

2、加快产品创新,继续做大无还本续贷,开发企业中长期流动资金贷款产品,并提高占比。减费让利,年末小微企业加权平均利率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3、积极运用绿贷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扶持绿色企业发展,绿贷通平台关注数量达到160户、受理数量达到130户、授信金额达到5亿元。

4、做好困难企业帮扶,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5、广泛普及普惠金融知识,开展金融知识普及、非法集资防范宣传等活动,切实提高人民群众金融风险防范意识。

6、开展移动支付便民示范工程建设,取消企业银行账户许可,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7、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提升客户满意度。

8、加快网点布局,在县域增设服务网点,实现机构下沉,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三服务承诺书优秀范文五

银行主要负责人承诺:坚持服务实业、聚焦重大项目,做强绿色金融、积极降本减负、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1、重点支持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绿色企业(项目),20xx年新增小微企业贷款4亿元,新增小微企业融资户数480户。

2、推广无还本续贷产品,减少融资中间环节,缩短企业贷款时间,减少企业周转支出。对个人客户开卡免工本费、年费、短信息服务费、小额管理费,个人客户手机银行、网上银行汇款免手续费。

3、主动融入湖州市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工作,积极探索绿色金融改革创新,20xx年新增绿色信贷投放3亿元。

4、进企业、进农村、进市场宣传金融知识,了解企业经营发展存在的问题困难,查找支持企业发展存在的难点,提出解决方案,提高服务企业质效。

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篇7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绿色金融体系;路径

文章编号:1003-4625(2014)09-0066-05中图分类号:F832.0文献标志码:a

绿色金融在支持低碳经济发展、防范环境和社会风险、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2011年1月,中原经济区被正式纳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同年9月,《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出台(国发[2011]2号),中原经济区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中原经济区要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也就需要绿色金融的支撑,因此,探寻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关键。

一、绿色金融的内涵及作用机理

(一)绿色金融的内涵

绿色金融(GreenFinance),也被称为“环境金融”(environmentFinance)或“可持续金融”(Sustain-ableFinancing)。

Salazar(1998)认为,绿色金融是指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金融创新。

Cowan(1999)认为绿色金融是绿色经济和金融学的交叉学科,主要探讨绿色经济的资金融通。

2000年,《美国传统词典》第四版认为绿色金融是研究如何使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来保护生态环境及保护生态多样性,达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Labatt和whitetsj认为,绿色金融是以改善环境质量、转移环境风险为目的,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工具。

国内学者也对绿色金融的内涵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王军华(2000)认为,绿色金融是指金融在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金融的社会资金引导作用,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并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而李心印(2006)则在此基础上,强调了绿色金融需要注重环保产业的发展。

邓翔嘲(2012)认为,这些概念的核心并没有偏离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此,绿色金融可以定义为通过最优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组合来解决环境污染和气候变迁问题,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金融具体有以下方式: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和绿色证券。所谓绿色信贷,是指金融机构(主要指银行)为促进企业削减污染对污染生产和污染企业新建项目进行贷款额度限制,并收取惩罚性高利率,而对从事生态保护与建设,研发、生产治污设施,从事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产的环保型企业提供优惠贷款。所谓绿色保险,又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其标的为企业发生污染事故对第三者造成的损害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所谓绿色证券,是指通过实施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和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对上市公司加以激励与约束机制,以遏制“双高”(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过度扩张,并促进上市公司持续改进环境。此外,绿色金融还可以采取绿色风险投资、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方式。

(二)绿色金融的作用机理

环境问题主要是由工业企业造成的,在工业化迅速发展阶段,自然资源被掠夺式开发,生态平衡被破坏,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之所以如此,是由于企业和金融机构都是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而生态环境资源属于公共资源,企业不会考虑污染带来的负外部性,金融机构也不可能主动考虑贷款方的生产及其相关活动是否带来环境风险,由此导致环境污染治理的市场失灵。为了矫正市场失灵,就需要政府的干预,而政府为了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总量,会忽视环保问题,导致政府失灵。另外,污染企业为了逃避政府对其环境污染责任的追究,会想各种办法予以应对,导致政府的事前预防工作因覆盖面广而顾及不全,政府对环保的介入也就往往是以事后警戒和处罚为主,这也加重了政府失灵。政府失灵使得政府的事前监督收效不大,而事后惩罚已无法避免环境污染及破坏的发生,如果考虑到地方保护主义、、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因素,惩罚也就更难起到应有的警示效果。市场和政府的“双失灵”使得无法通过传统的金融手段、金融政策等影响资源配置来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需要有更好的金融模式来取代现行模式。而绿色金融模式就将环境风险纳入金融风险,将外部性的环境污染内在化,利用市场机制、借助完善的金融风险管理技术来管理包含环境风险在内的金融风险,在企业融资前就分析评估融资项目的环境风险,进而决定是否提供融资及其他金融服务。这样,将事后处罚变为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一方面加强对节能环保型企业的融资支持,另一方面又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和项目进行资金控制,扼住污染企业的资金“命脉”,从而制约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盲目扩张,倒逼其在防污治污上由被动变为主动,提高环保意识,完善环保设施,加大研发力度,突破环保技术瓶颈,减少环境风险。从而解决了市场和政府的“双失灵”,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融资服务只是金融服务的一种,除了,融资,绿色金融还可以从多方面市场化地控制环境污染,如绿色保险通过对参与企业进行严格的环境风险预防和控制,达到降低企业污染,从而使保险公司能够规避市场风险。

二、发展绿色金融的制约因素

(一)绿色金融风险较大

大型企业规模大、实力雄厚、受关注程度高,一般配备较好的环保设施和环保设备,而中小型企业一般规模较小、资金实力弱,难以承受消除污染的负担,加之受关注程度不高,环境问题一般较为严重,需要为节能降耗等污染治理向银行融资,但此类企业普遍缺乏可靠有效的担保品。而且,与成熟的传统产业相比,新兴绿色产业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使得商业银行发放绿色信贷的风险高于普通信贷项目。此外,由于绿色产业或低碳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且多为中长期项目,如清洁发展机制(CDm,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自愿减排单位(VoluntaryemissionReduction,VeR)、节能环保等产业不仅资金需求巨大,而且其回报期通常也比较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妨碍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积极性。

(二)绿色金融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

由于绿色金融风险较大,追求风险最小化、利润最大化的商业金融自然缺乏开展绿色金融的积极性,金融机构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意识在很多情况下会让位于经营考核压力和经济效益,银行自然也缺少专门的绿色信贷人员、机制和制度。市场失灵就需要政府的介入,建立完善的绿色金融政策支持体系来矫正市场失灵。但目前金融主管等政府部门还没有全面承担起绿色金融理念的传播、引导职责,对绿色金融发展缺乏完整的战略安排,也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相应的外部激励机制尚未形成。

(三)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滞后

绿色金融业务涉及十分复杂的专业技术,且专业技术处在不断地发展更新中,从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务的风险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作为专业的金融机构,不可能全面深入地掌握各个专业领域的专业技术及其发展前景,雇用和培养大量专业技术人员也由于大幅提高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而不现实。实际上,从国内外的现实看,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占比普遍较少,使得金融机构对于涉及绿色金融专业领域的技术识别和风险评估能力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金融机构倾向于对传统经济领域开展金融服务,而对风电设备制造、垃圾处理等有利于促进环保的新兴产业采取谨慎态度,影响了绿色金融的发展。因此,需要专业性的服务机构为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提供一系列的相关服务,而专业性的服务机构及服务体系滞后是制约绿色金融快速增长的因素之一。

(四)绿色金融的标准不完善且缺乏可操作性的业务实施细则

目前政府部门颁布的绿色金融业务执行标准多为综合性、原则性的,缺乏具体明确的规则和环境风险评级标准,银行等金融企业也缺乏相应的内部实施细则,使得绿色金融,尤其是绿色信贷的投放对象在很大程度上是随机性。如同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往来密切、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往往能够获得绿色信贷等金融资源,而那些真正需要资金来进行环保技术升级、环保设备改造的企业却得不到绿色信贷等金融支持。

(五)绿色金融的信息沟通协调度低

绿色金融需要金融监管部门、企业、环保、金融机构等多部门相互协调配合,及时有效沟通信息,如企业上市前的环保核查、上市后过程控制的环保监管,就需要金融监管机构、上市公司和环保部门之间信息的沟通。然而现实情况是,金融监管机构对绿色金融政策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对绿色金融缺乏必要的认识和了解;企业为了推卸环境责任而隐瞒或者虚报自身的环境信息;环保部门对环境污染的情况缺乏足够的了解,不能及时准确地环境质量信息,的企业环境违法信息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难以根据其的信息来审查借款企业的信贷申请;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未向环保等有关部门反馈环境信息使用的情况,没有做到数据共享。由于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导致在环境评级、绩效审核、资金发放等绿色金融各个环节的实施都存在较大的偏差。

(六)绿色金融产品不丰富

在绿色金融发达的国家,绿色金融产品非常丰富,不仅有针对企业、家庭和个人的绿色信贷产品,如加拿大银行的清洁空气汽车贷款、澳大利亚银行向低排放车型提供的优惠利率贷款、英国巴克莱银行向信用卡用户购买绿色产品和服务提供的折扣和较低利率,还有蓬勃发展的巨灾债券、绿色资产抵押支持证券、气候衍生物等绿色证券产品。绿色保险不仅制定了因环境相关性不同而费率差异的保险产品,还专门为清洁技术以及减排活动定制了相关的保险产品,如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节能减排保证保险等。而目前我国由于绿色金融存在着市场失灵,政府的绿色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又不完善,难以矫正市场失灵,加之社会未给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土壤,绿色金融产品不丰富,绿色金融业务规模较小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发展绿色金融的路径选择

(一)弱化绿色金融业务风险

由于需要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企业很大一部分是污染较为严重的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不仅自身存在固有的规模小、抵质押担保不足等缺陷,而且由于新兴绿色项目较之传统的成熟项目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即使从长远看,发展绿色金融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商业金融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但追求风险最小化、收益最大化的商业金融仍然不愿意为其提供绿色金融服务。如2005年,银行监察组(Banktrack)调查了“赤道原则”的执行情况,发现部分赤道原则机构只不过是“漂绿”(greenwash),虽然举着“绿色”旗帜,喊着“绿色”口号,但在其经营活动中,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并没有考虑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扩展绿色金融,需要从绿色金融服务的需求方着眼,只要有效降低了需要绿色金融服务中小企业的风险,自然就会吸引逐利的商业金融为其提供绿色金融服务。

虽然为单个中小企业提供绿色金融服务的风险较大,但每个中小企业都处在特定的供应链中。作为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中小企业为核心企业的生产、销售等方面提供配套服务,因此,只要中小企业和核心企业的供应链稳固,银行等金融机构又将包含了单个中小企业的完整产业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银行等金融机构就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包括融资支持的各种绿色金融服务。而供应链金融正是将产业上下游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提供金融服务的,它不再片面强调单个企业的财务特征和行业地位,也不再简单地依据对单个企业的孤立考察作出信贷决策,而更加关注整个供应链的风险,更多地对交易进行评估,把针对单个企业的风险管理转变为供应链的风险管理。这样,银行等金融机构就可以跳出仅对借款人自身信用状况评估的视角,从专注于对中小企业本身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风险评估,只要其上下游企业的实力较强,其交易对手(核心企业)信用卓著,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稳定,银行等金融机构就可以基于中小企业在交易过程中的应收账款和存货等资产,对其提供融资支持,其还款来源是交易的收益,而不是借款人财务报表上所反映的还款能力,因此,供应链金融是弱化绿色金融业务风险的可行选择。例如,在节能、节水服务商等有利于控制环境污染的企业无法提供充足有效抵押担保的情况下,如果服务商所提供的服务有经济效益的保障、且所服务的客户综合实力较强,银行就可以针对服务商的应收账款为其融资,而不要求服务商提供固定资产的抵押担保。

(二)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支持体系

绿色金融业务的正外部性及其高风险性使得市场化的商业金融不愿意提供绿色金融服务,因此,市场失灵需要政府的介入来支持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即绿色金融是一种政策推动型金融,发达国家的经验就表明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是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保障。韩立岩(2010)的非出清市场均衡模型也表明政府对市场的引导是绿色金融发展的有效激励。完善绿色金融支持体系首先需要在立法上完善基础性的法律法规,发达国家支持绿色金融的基础性法律法规已经比较完善健全,如美国通过了26部涉及水环境、大气污染、废物管理等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有《全面环境响应、补偿和负债法案》等全面监督规范绿色金融业务的法律法规,促进了绿色经济和绿色金融的发展。而我国相关的政策法规零散,亟须建立完善的针对金融业、项目企业发展绿色金融的法律法规,为建立和完善绿色金融货币政策支持体系、财政政策支持体系等提供一个基本的框架。

货币政策方面,首先要完善对商业金融开展绿色金融的激励和约束。在对商业金融开展绿色金融的激励方面,中央银行可以对发放绿色金融项目贷款的金融机构在贷款额度内适当减免存款准备金要求,扩大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而银监会等金融监管机构也可以适当降低金融机构绿色金融项目的贷款资本金要求。此外,还可以建立金融机构环境信用评级,将金融机构在环保方面的表现作为其信用评级的考核因素,中央银行对高信用等级金融机构的融资申请给予优先考虑,而从严审查低信用等级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再贴现等融资申请。总之,要采取多种多样的优惠政策激励商业金融开展绿色金融业务。除了激励商业金融开展绿色金融以外,还要采取多种政策约束商业金融对高污染、高能耗等项目和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如要求金融机构对污染企业的贷款申请实行额度限制并实施惩罚性高利率,而对环境友好的企业予以优惠利率贷款等。此外,监管机构要采取相应的监督措施监督政策的落实。

其次要建立和完善支持绿色金融的政策性金融体系。由于有些环保项目和生态工程项目投资期限长、风险大,即使有激励约束,商业金融也不愿涉足,因此,实施绿色金融战略,还需要政策性金融以弥补商业金融的不足。如2007年,日本政策银行推出了环境评级贴息贷款业务;2009年,韩国政府成立了一个拥有3300亿韩元的可再生能源权益基金公司,投资于碳减排绿色行业,并设立了优惠利率的绿色金融产品。我国也需要建立和完善政策性金融体系以促进绿色金融的发展,可以设立一个部级的“绿色金融专项基金”,其资金来源包括污染罚款、环境税和财政收入划拨等,专门用于环境保护。绿色金融专项基金不仅可以为商业金融不愿涉足的绿色项目融资,还可以通过为优质重点绿色金融项目提供担保的方式,撬动商业金融庞大的资金为绿色金融项目融资,不仅有助于分担商业金融的风险,鼓励商业金融加大对绿色金融业务领域的支持力度,也有助于国家引导绿色金融紧密围绕优先产业而开展。还可以组建一家政策性的“绿色银行”,或者在原有的政策性银行设立专门的绿色金融部门,主要任务就是防止环境污染,通过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等手段筹集稳定的中长期资金以支持促进环保的投资项目,发挥政府的窗口导向作用。

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财政收入(税收)和财政支出,不仅可以对绿色金融采取可行的减税措施,如对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收入实行税收优惠等,财政支出也应该向绿色金融倾斜,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来提高金融机构参与绿色金融的积极性。如英国政府对节能设备投资和技术开发项目贷款由财政资金给予贴息,美国2009年制定的联邦经济刺激方案也由政府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和电力传输技术的贷款提供担保。因此,我国也可以对企业实施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绿色金融项目由财政资金提供担保或贴息,以促进绿色金融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

(三)培育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虽然绿色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但市场化的运作也是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而绿色金融市场化的运作需要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的支撑。如绿色信贷项目常常具有技术较高、专业性较强的特点,商业银行很难全面揭示项目的风险,需要借助第三方的专业技术评估,虽然我国也成立了环境交易所、节能减排项目交易中心、环境影响评估机构等专业机构,但相比发达国家,不仅技术识别能力不高,覆盖领域狭窄,而且缺乏有效的行业监管,公信力相对较弱,不能为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业务提供有效的支持。因此,为了促进绿色金融的发展,需要在发挥现有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并借鉴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培育并完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建立规范高效的交易市场,完善其二级流转市场。

(四)制定绿色金融的标准及实施细则

政府制定的原则性绿色金融标准使得金融机构无法制定相应的内部实施细则,因此,一套科学的标准体系是绿色金融有效实施的基础。政府可以在借鉴国际上比较成熟的绿色金融标准、准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制定绿色信贷指南、环境风险评级标准、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估指标等一系列的准则、标准,从而使得金融机构能够根据这些指南、标准细化绿色金融业务的程序,提升绿色金融的可操作性。

(五)建立各部门信息沟通和共享平台

信息的有效和及时沟通可以很好地支持绿色金融的发展,金融机构、企业、金融监管以及环保各部门之间可以通过联席会议、征信系统等方式,建立信息沟通和共享平台。通过平台,环保部门可以定期向金融监管部门提供环境违法企业名单以及金融机构在环保方面的表现,相关的金融监管部门实时将环境违法企业名单转发给全国的金融机构。不仅金融机构可以参照环境违法企业名单拒绝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或实施惩罚性措施,金融监管部门也可以直接制约环境违法企业,如在同等条件下,证监会可以优先批准环保效果好的企业上市或发行企业债券,而对环境违法企业,即使该企业财务效益较好也实行环保一票否决。金融监管部门可以根据环保部门提供的金融机构在环保方面的表现,相应调整金融机构的环境信用评级标准,并对评级较低的金融机构实施相应的制约。

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篇8

关键词:绿色信贷;甘肃实践

中图分类号:F830.9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0017-2017(3)-0084-04

十以来,走绿色发展之路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G20杭州峰会更是将绿色金融首次纳入会议议题,成为未来金融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甘肃是全国首个部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和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具有发展绿色产业的独特区位优势和良好资源条件,现阶段正面临经济发展绿色化转型的迫切任务。近年来,全省金融部门以部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为载体,不断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探索创新绿色信贷服务,为甘肃绿色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大量信贷资金和有效金融服务。

一、甘肃绿色产业发展现状

(一)甘肃绿色产业发展具有较好的资源优势和政策机遇。甘肃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通道,承担着欧亚大陆桥、西南和西北战略通道的互联互通,担负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通道建设任务。境内风能、光能资源丰富,风能资源理论存储量2.37亿千瓦,河西地区拥有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光电和风电装机容量分居全国第一和第三位,素有“陆上三峡”美誉。兰州和白银是部级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张掖和庆阳分别是全国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首批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这些交通、清洁能源项目以及创新改革试点、示范区建设,为甘肃发展绿色产业带来了政策机遇。2009年获批建设部级循环经济示范区以来,甘肃建设了7大循环经济基地,发展了16条循环经济主导产业链,以及100户示范企业、36个示范园区、10个示范城市,为发展绿色产业奠定良好基础。

(二)甘肃绿色产业发展面临挑战和压力。甘肃地处西北内陆、黄河上游,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弱,80%以上的区域为限制和禁止开发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任务艰巨。受资源禀赋影响,经济发展过度倚重重化工业,经济发展方式单一,经济结构不合理,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技术等新兴产业形态发展较慢,结构优化调整与转型升级压力大,甘肃经济向绿色化转型仍然面临严峻挑战和迫切任务。

二、甘肃绿色信贷发展情况

目前,甘肃省各金融机构执行以《绿色信贷指引》为基础的绿色信贷制度,核心内容体现为“严退出、宽准入、活创新”。在退出政策方面,严格控制“两高一剩”行业贷款,对“高污染、高排放”企业贷款采取措施逐步退出。在准入政策方面,鼓励金融机构降低门槛,加大对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项目和企业的信贷投入。在灵活创新信贷服务方面,注重拓宽融资担保方式,开办项目收益权、知识产权、排污收费权、应收账款等新型抵质押贷款业务,为绿色农业、绿色交通、清洁能源、科技小微企业等绿色产业提供融资便利。据调查,2016年6月末,全省绿色信贷1余额1896.01亿元,占各项贷款的11.52%,比全国绿色信贷占比高2.52个百分点。

(一)绿色信贷行业集中度高,主要支持绿色交通和清洁能源产业项目。近年来,甘肃绿色信贷增长最快的领域是风电、光电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项目,以及铁路、公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等绿色交通项目,年均增速保持在25%以上,特别是风电贷款2010年前后增速多在50%以上。2015年以来,受政策和市场因素影响,风电、光电产业发展放缓,相关行业贷款增速下降。2016年6月末,绿色交通和清洁能源两类贷款余额分别为898.95亿元和835.16亿元,占比分别为47.41%和44.05%,合计占比达91.46%。

(二)绿色信贷区域分布较为集中,主要投向兰州、酒泉、陇南等地。受自然、地理、政策等优势条件带动,河西地区和陇南的新能源、兰州的绿色交通等产业发展基础相对较好,投向这些区域的绿色信贷相应较多。据调查,2016年6月末,酒泉、嘉峪关两市的风电、光电项目贷款余额接近300亿元,兰州的轨道交通、铁路等绿色交通项目贷款余额超过400亿元,陇南、甘南两地的水电项目贷款超过200亿元。

(三)绿色信贷发放主体集中,主要由全国性大型银行发放。2016年6月末,全省绿色信贷主要集中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等4家全国性大型银行,四家行绿色贷款余额总计1599.84亿元,占比达到84.38%,其中国开行贷款余额609.03亿元,占比最高,达到32.12%。7家股份制银行贷款余额119.80亿元,占比只有6.32%,且呈持续下降趋势;地方法人机构贷款增长较快,其中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增速达到99.68%,但由于基数小,余额及占比分别仅有59.66亿元、3.10%。

(四)绿色信贷政策优惠,一般期限较长、利率较低。对于绿色产业项目和企业贷款,各金融机构在贷款条件、期限和利率安排上,充分给予政策优惠和倾斜支持。绿色信贷多为中长期贷款,期限基本在10年以上,如贷款量最大的绿色交通和清洁能源贷款期限多在15年左右。绿色信贷利率较低,大多执行基准利率或适当下浮,如国开行、农发行绿色贷款利率一般下浮10~20%,浦发银行等股份制银行绿色贷款多执行基准利率。

(五)绿色信贷环境效益显著,贷款质量良好。按绿色信贷支持资金比例,预计可年节约标准煤7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当量3141万吨(相当于兰州7500辆出租车停驶100年),减排化学需氧量13万吨、氨氮1.8万吨、二氧化硫18万吨、氮氧化物6万吨,节水1724万吨(相当于兰州300多万常住居民2个月的用水量)2。2016年6月末,全省绿色信贷不良率为0.25%,低于同期全省各项贷款不良率1.7个百分点。

三、甘肃绿色信贷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绿色信贷发展所需的完善政策体系。近年来,甘肃对绿色产业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但多数绿色产业发展规划或方案仍停留在部门规章制度与指导性层面,自上而下的完整的政策法规体系尚未形成。现行的绿色信贷政策侧重于对“两高一剩”企业信贷投放的限制,以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缺乏对金融机构支持绿色产业项目发展的利益引导、外部约束、融资配套等市场化制度安排和战略规划,缺乏环境评估标准、环保项目信息、环保违规违法行为联合监管、金融监管等多部门、多层次、全方位的沟通协调机制,已不适应当前经济金融向绿色化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缺乏绿色信贷发展必需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从外部来看,对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业务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激励机制,现有的促进绿色信贷发展的相关措施与规定大多以鼓励性为主,对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给予的优惠政策和补贴严重不足,使得开展绿色信贷的成本过高,缺乏有效的利益引导机制。特别是对于绿色产业发展带动作用明显的财政资金重直补轻贴息,对绿色产业发展多采取直接补贴措施,财政贴息力度不足。从金融机构内部看,由于信贷审批权限管控和绿色专业人才匮乏,全省金融机构现有绿色信贷政策基本以贯彻落实上级行政策为主,自主研发的绿色信贷产品及政策较少,未能建立起与绿色项目融资需求相适应的信贷制度安排,缺乏促进绿色信贷发展所需的内部约束与激励机制。

(三)绿色信贷产品创新力度明显不足。受多重因素影响和制约,全省绿色信贷产品创新与东部发达省市相比差距较为明显。目前,浙江等东部沿海地区金融机构拥有的绿色信贷产品已经涵盖了新能源、循环资源、碳融资与排放交易、污水处理及治理等众多领域,基本涉及国民经济的所有行业。而甘肃绿色信贷产品仍以浅层次、低附加值的信贷产品为主,多数只是传统基建类和工业类信贷产品的延伸,难以满足科技含量高、建设周期长的绿色项目建设所需。甘肃绿色信贷主要集中于风电、光电等少数绿色行业的中下游环节,融资担保和还款来源方式单一,受行业发展周期影响十分明显。

(四)部分绿色产业发展存在周期性和政策性风险。新能源发展存在瓶颈制约和政策L险。近年来,甘肃风电、光电等清洁能源发展迅速,在信贷资金的支持下,装机容量快速跃居全国前列,但受制于滞后的电网建设(特高压外送电网通道尚未建成),外输通道容量偏小、本地消纳能力有限,新能源发电受限严重,“弃风”、“弃光”现象持续存在,发电输出率远低于设计产能(一般情况下不到50%,最低时只有25%),对风电光电企业经营效益和偿债能力影响较大。同时,新增风电项目上网电价下调政策和小水电库区基金征收标准上调政策,这些不可预期政策将减少项目评估预测现金净流入,相应延长贷款还款周期,对已有的水电存量贷款和未来的风电新增贷款都会产生消极影响。

四、经验借鉴与政策建议

在发达国家,与绿色信贷相关的制度安排和绿色信贷产品发展已有几十年历史,由此推动的绿色投资对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转型和启动新经济增长点发挥了积极作用。西方发达国家的绿色信贷政策较为系统,主要做法是:对绿色贷款提供财政贴息或担保,鼓励金融机构积极为绿色产业提供中长期低成本信贷资金;成立政策性绿色环保银行,为一般商业银行不愿意或者无法接受的环境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如英国的绿色投资银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制定严格的绿色信贷标准,如赤道原则3,为项目融资确立最低环保标准。国内的绿色信贷政策相对较为笼统且零散,大部分的制度安排集中于“两高一剩”行业贷款退出政策,对于投资额大的绿色项目多通过与政府或国企合作,采取“一企一策”提供融资支持,如国开行的环巢湖地区生态修复工程。借鉴国内外绿色信贷发展经验,结合甘肃绿色信贷发展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对绿色信贷发展的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力度。绿色信贷和绿色产业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存在金融机构实施绿色信贷和企业发展绿色产业动力不足的双重难题,为此,有必要加大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力度,提高绿色信贷收益,降低绿色项目融资成本。具体建议:一是扩大绿色贷款贴息资金占绿色产业发展财政支出比例,加大对绿色信贷的财政贴息力度,制定合理的贴息比率和贴息期限,提高贴息手段在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财政支出中的运用。二是健全财政奖补配套措施,给予承贷银行一定的风险补偿或奖励,包括财政支持建立针对绿色贷款的风险补偿和担保制度;对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好的项目及支持银行给予一定的财政奖励。三是借鉴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经验,试点由财政部门委托部分银行(国开行或甘肃银行、兰州银行)作为主办银行,承贷或管理部分绿色产业的贴息贷款。四是在环境高风险领域强制推行绿色保险,构建绿色信贷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联动机制,利用保险机制约束污染型投资并筹集环境修复资金。

(二)加强绿色金融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可优化绿色信贷发展的外部环境,激励绿色信贷产品创新。现阶段甘肃绿色金融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建立绿色项目信息共享机制。可由环保、发改等部门进行绿色项目评级,确定绿色信贷项目清单,对列入清单的企业和项目予以优先信贷支持。二是建立重点环保企业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由环保部门定期企业环境违法违规信息,金融部门将其纳入企业征信系统,为金融机构绿色贷款或财政贴息提供支持。三是借鉴赤道原则等国际绿色信贷标准,推动金融机构尽快制定绿色信贷项目分类标准,将绿色信贷分类嵌入信贷流程管理,建立绿色信贷分类与企业评级的关联,实现绿色信贷全流程系统化管理与监测。四是探索开展环境风险压力测试,提升环境因素信贷风险研究分析与预判甄别能力。对于所投项目造成的环境污染或负面社会影响,明确提供融资金融机构负有可追溯的连带责任。

(三)加快推进绿色项目多渠道融资。绿色基金、金色债券等可以为绿色产业、绿色信贷和投资提供期限长成本低的资金来源,可有效解决银行和企业信贷资金期限错配等问题。具体建议:一是加快推进绿色债券发行。借鉴青岛银行、江西银行等地方性银行发行绿色金融债的成功经验,尽快推动甘肃银行、兰州银行等成功发行绿色金融债;借鉴武汉地铁“债贷基组合”模式4发行绿色中期票据成功经验(国内首单轨道交通绿色中期票据),推动兰州轨道交通等项目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债融资。政府可给予一定的增信支持和财政贴息或奖补,降低绿色债券发行成本。二是尽快设立绿色产业发展基金。借鉴国开行云南省分行与普洱市联合设立“普洱市绿色经济发展基金”(国内首支绿色经济发展基金)支持当地绿色经济实验示范区建设经验,由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合作设立绿色产业发展基金,为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等的绿色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三是建设和发展排污权交易市场。以重点流域为突破点,开展跨行政区域的排污权交易试点;以循环经济基地或示范园区为载体,加快兰州碳交易市场发展,完善交易机制,探索创新以排污权、碳交易为基础的绿色信贷产品。

参考文献

[1]冷静.绿色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J].时代金融,2010,(80:9-12。

[2]李溪.国外绿色金融政策及其借鉴[J].苏州大学学报,2011,(6):134-137。

[3]李致远,许正松.发达国家绿色金融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鄱阳湖学刊,2016,(1):78-87。

[4]绿色金融工作小组.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5。

[5]马骏.论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J].金融论坛.2015,(5):18-27。

[6]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J].金融论坛,2015,(10):30-40。

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篇9

关键词:绿色金融;互动的基础;机理分析;障碍;建议

中图分类号:F8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5-0204-03

一、绿色金融的理论和实践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逐步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环境保护和治理需要政府、社会、企业、个人的集体行动。金融业以其产品的灵活性、赢利性和风险的分担机制、风险的补偿机制,而具有通过杠杆和利益传导机制影响产业布局的独特功能。金融业所具有的独特功能作用,决定其在环境保护和治理中将扮演非同寻常且责无旁贷的重要角色。面对复杂的经济和金融形势,我国金融业如何推进绿色金融模式和绿色金融业态的形成和发展,支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是值得我们研究思考的重要问题。

所谓“绿色金融”就是指金融系统以建设生态文明为导向,以信贷、保险及其他金融衍生工具为手段,以促进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环境质量为目的,从而作出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绿色信贷,是指银行业将资金和贷款机制引导到促进环保事业的机构和企业,同时对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的企业和机构进行信贷控制,从而实现资金“绿色配置”的一种经营策略。

绿色保险,又称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指与环境污染责任相关的保险制度。绿色保险是对被保险人因发生意外的环境污染事故造成第三方人身或财产损失,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为保险对象的一种责任保险。

绿色证券,是指以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和环保信息披露制度为核心,通过调控社会募集资金投向,遏制“双高”企业过度扩张,防范资本风险,并促进上市公司持续改进环境表现。

绿色风险投资,是指把资金投向蕴藏着较大市场风险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高新技术开发领域,以期成功后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商业投资行为。

从内涵来看,绿色金融是基于金融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也就是金融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如何使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来引导资金流向节约资源技术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引导企业注重绿色生产,引导消费者注重绿色消费,促进绿色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绿色金融的积极作用已被许多国家的实践所证明。根据相关方面的资料查找,绿色金融的相关实践肇始于1976年的美国《资源保全与恢复法》。该法规要求业者就日后对第三人的损害赔偿责任和关闭估算费用等进行投保;在有关危险废物贮存、处理、处置的法规中,强制要求管理者应为在该设施的运行期间内、因危险废物的管理和操作所造成的对他人人身或者财产的损害购买保险。该法规还要求土地填埋设施的管理者、地面贮存和土地处理单位的管理者,为非突发或非事故性事件(如渗漏和对地下水的渐进性污染)购买保险。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超级基金法案》出台。该法案要求企业必须对其引起的环境污染负责,为此,美国银行业改变了传统的贷款程序以避免潜在的环境债务,制定了环境评估政策,在考虑项目的环境影响以后才做出决策。

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组织的金融自律组织(UnepFi)正式推出《银行界关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声明》。该声明得到非常积极的支持,100多个机构和团体在声明上签字。这一行动于1995年扩展到保险和再保险机构,并推出联合国环境署《保险业环境举措》,并定期召开会议,从实践和理论方面探讨适应环境保护的金融业发展战略。

印度于1992年制定了专门的环境保险法规《公共责任保险法》,要求“危险物质”的经营者都必须购买保险。为了明确环境责任保险的适用范围,印度环境部于1992年公布《适用公共责任保险法的化学物质名录和数量限值》,具体列举了5大类共182种“危险物质”的种类和各自的数量限值。

2002年1月俄罗斯公布了新的《环境保护法》,指出环境保护领域的经济调整方式包括“扶持旨在保护环境的产业、创新和其他活动(包括生态保险)”。

2003年,7个国家的10家主要银行宣布实行“赤道原则”,即根据国际金融公司和世界银行建立的旨在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的一个金融行业基准,以增加银行业的社会责任,改善环境与社会问题。

2004年1月,欧盟环境责任指令(Directiveonenvironmentalliability)对欧盟环境民事责任制度进行了正式立法,也成为绿色金融制度正式引入欧盟的一个伏笔。

随后,英国、德国、法国、芬兰等国家进行了多种尝试和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

2007年12月,我国银监会、原环保总局和人民银行联合颁布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要求严格限制“两高企业的贷款”,并根据环保部门的通报,严格贷款审批、发放和监督管理。同时,强调了各商业银行要支持环保工作,控制对污染企业的信贷。

2008年2月,我国原国家环保总局联合证监会、保监会等部门推出两项新的环境经济政策――绿色保险、绿色证券,并推出绿色信贷指导目录,掀起了一场旨在保护环境的“绿色风暴”。

从国内外的实践看,绿色金融的实践取得了一定范围内的阶段性和局部性成果。但实事求是地看,作为环境经济政策一部分的绿色金融,在目前仍然处于探索和开发阶段,尚未得到金融业、生产企业和大众普遍认知的情况,大面积地推进还面临着不少制度性和技术性难题。

二、绿色保险与绿色信贷互动的基础

一方面是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迫切要求;另一方面是我国仍然处于环境污染事故高发期,污染隐患多,渐发、突发和意外的污染事故频率高的现实。因此,银行系统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及环境污染的治理,在投融资的决策过程中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都融合进银行的日常业务中,成为银行系统实现管理模式、业务模式转型的必然选择。另外,不断增长的公众环境意识导致了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使得环境污染事故的处理变得非常昂贵,制造污染事故的企业往往需要面临高额赔偿。结果是,企业不仅非常重视采取改善生产流程等措施降低环境事故发生的概率,并且产生了通过购买保险来防范不可预见的污染责任风险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银行业与保险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已成为开辟新市场、提高利润率、实现银保双赢的重要途径。

绿色保险是一项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应对环境污染问题的绿色保险制度。保险人基于自身风险控制,必然会积极参与风险与隐患排查。同时,保险以费率与安全环保管理水平挂钩的杠杆机制,能够强化责任主体的内在压力,鼓励参保企业降低污染排放数量和程度。而一旦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保险参与环境污染治理,既可以为污染受害者提供经济补偿,减少政府负担,也可转移和分散参保企业经营风险,在突发环境事故后提供污染治理的经济援助。

绿色信贷是指利用信贷手段促进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政策、制度安排及实践。其主要内容包括:利用贷款种类、期限及额度等政策和手段支持环保和节能项目或企业;对违反环保和节能等相关法律法规的项目或企业采取停贷、缓贷、甚至收回贷款等信贷处罚措施;贷款人运用信贷手段,引导和督促借款人防范环境风险,履行社会责任,并以此降低信贷风险。它是国家通过规制性政策和监管性措施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和企业自愿承担和履行社会环境责任的措施之一。

绿色信贷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资金问题。绿色信贷能够为低污染、低能耗的企业提供信贷支持,既可以为研发提供间接的资金支持,也可以直接应用于被污染环境的治理,以此达到减少经济发展对环境破坏的目的;绿色保险的主要目的在于弥补企业由于环境损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因此,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对企业均具有通过环境风险管理获得收益的共性特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对于企业,绿色信贷与绿色保险协同互动,既能够规划美好未来,又能够了却后顾之忧。

由于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对企业均具有通过环境风险管理获得收益的共性特征,而且绿色信贷与绿色保险在服务对象、服务目的、标的风险等方面具有相同点,这就使得他们在项目产品的设计上有许多合作的基础。一方面,银行系统根据项目的风险程度和潜在影响对贷款项目的分类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保险公司所担忧的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另一方面,保险机构风险管理日趋专业化的发展,也会降低环境风险的发生频率和损失程度,使得银行系统的资金投放较为安全。两者在业务经营上相互弥补、互相合作,可以将各自的交易成本尽量降到最小。从理论上讲,在这样一个良性循环中,银行、保险和企业都能够得到各自的利益,形成“三赢”的局面,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三、绿色保险与绿色信贷互动的机理分析

(一)绿色保险促进绿色信贷的机理分析

1.绿色保险是保障绿色信贷安全的一道重要阀门。无论企业所采用的工艺风险程度高低、发生环境事故的概率大小,投保绿色保险的企业都比未投保的企业多了一道保障。而有没有这道保障,往往就决定了这个企业是否还能在发生事故后继续生存或者正常生产,也就决定了流入企业的信贷资金是否还有回收的可能。因此,基于保证信贷资金安全的目的,银行机构在授信时,应将企业是否投保绿色保险作为实施差别信贷政策的重要依据。

2.绿色保险对绿色信贷的发展起到“保驾护航”作用。新能源清洁技术开发是绿色经济中非常重要的一块,具有巨额且长期投资的特点,具有很强的风险不确定性,这样就弱化了其获得金融支持的能力。而绿色保险是这种不确定性的坚强后盾。绿色保险使企业遇到损失时,能得到一定的补偿,刺激了企业对金融产品的需求欲望,培育环保新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内在动力。

3.绿色保险为绿色信贷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绿色保险可通过对企业各个环节的环境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为绿色信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通过保单对涉污企业的防污义务进行明确要求,强化其守法意识。通过强有力的信息识别机制,过滤“两高一资”项目,规避企业违约风险,保全资产组合价值,提高金融资产的优化程度。

(二)绿色信贷促进绿色保险的机理分析

1.银行机构网点多,为绿色保险发展提供网络支持。保险机构可以利用银行机构分支网点多和金融人才的优势,向企业宣传绿色保险的意义,甚至与其合作绿色保险业务;另外通过银行机构反馈并掌握一些保险方面的相关信息,创新绿色保险产品,挖掘绿色保险市场,提供信息保障。

2.发挥信贷融资作用,为绿色保险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绿色信贷最简单、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就是银行信用贷款,绿色信贷要发挥筹融资主渠道的作用,积极为绿色保险发展作贡献。通过提高对低污染、低能耗企业的信贷支持,并同时减少对两高企业的信贷支持,引导资金形成资金洼地,推动资金流向污染少、资源利用率高度的行业,进一步为绿色保险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环境。

3.促进环保技术创新,间接支持绿色保险。绿色信贷投放是基于生态环境风险的考虑,在一票否决和节能减排硬约束的形势下,很多两高一资型企业在进行生产决策时,为了获得银行支持,就不得不考虑到生产过程中潜在的环境风险,对环保新技术产生巨大的市场需求,促使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从而达到间接支持绿色保险的目的。

四、绿色保险与绿色信贷互动存在的障碍

虽然在理论上绿色保险与绿色信贷风险之间通过一种创新性的制度安排建立起一种协同互动的关系具有可行性,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宏观政策因素、银保系统因素和技术性因素等方面的障碍。主要表现在:

一是银行、保险分业经营和监管的模式势必制约绿色保险与绿色信贷互动的稳定性。我国的金融体系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发展模式,银行、保险和证券有着各自独立的监管机构和独立的监管法律体系。经营商业银行则不能同时经营保险,经营保险也就不能涉足经营银行业务。这就制约了我国银行保险业务向着更高模式发展,而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长远发展战略考虑,金融的混业经营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金融的混业经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和客观要求,是把绿色金融落实到实处的基本条件。虽然政府介入是绿色金融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政府介入也存在弊端。政府的行为可能不稳定,制定的政策也会“朝令夕改”,而且还有地方政府的保护主义风险,这样会使绿色金融的发展难以稳定,影响绿色信贷的资金安全性和绿色保险的经营稳定性。

二是绿色信贷和绿色保险在金融市场方面的合作没有很好地衔接,产品设计和供应不匹配。绿色信贷和绿色保险在服务对象、服务目的、标的风险等方面具有相同点,这就使得他们在项目产品的设计上有许多合作的基础。但在目前的金融市场中,银行机构和保险机构仍是各自为政,保险产品与信贷产品设计和供应上存在不匹配现状,使保险难以发挥其为信贷提供有效地风险保障的作用,这是制约保险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是绿色信贷和绿色保险没有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目前在金融市场中,保险与银行的网络信息系统相互独立,银行不愿与保险公司分享高端客户,而保险公司也不愿意与银行分享风险信息优势,双方没有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以实现彼此间的“互动”发展。银行系统在现有的客户经济档案中没有收集客户的保险记录,也没有将申请贷款户是否参保作为审核发放贷款的重要参考因素。保险公司没有根据信贷产品设计保险品种,提高保险服务质量,发挥保险对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的积极作用。

五、促进绿色保险与绿色信贷良性互动的相关建议

1.完善绿色金融的监管和执法体系,明确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履行环保的职责。首先,把绿色金融列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一是以生态文明和持续发展为宏观发展目标;二是把环境政策标准作为金融业的基本原则,发挥金融业的引导、支持和控制作用。其次,尽快出台法规政策,明确建立监管协调机制,跟进协调监管,防止出现监督空白。良好的金融法制环境是绿色金融发展的基本条件,要从法律的高度去规范、引导绿色保险与绿色信贷,维护绿色金融主体的产权,有效遏制骗贷、骗保行为,防止监管出现缺陷、漏洞和积聚金融风险。

2.开发不同的融资保险品种,拓展绿色保险与绿色信贷互动的空间。保险机构可以设计保单质押贷款保险、抵押贷款保险等产品。农村生产经营者和农村信贷机构在签订贷款合同的同时由一方购买融资保险,将部分风险转移;保险机构承诺在借款方无力偿还贷款时,赔偿信贷机构的部分损失,并取得代位追偿权;当借款方有偿还能力之后,保险机构追回贷款,扣除支付的保险赔偿,并将余下款项归还给信贷机构。信贷机构可以将农户或农村经济组织的某些寿险保单、林权证或仓单作为质押物,或将农机器具及大型农业机械设备作为抵押物向农村银行类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根据风险与收益匹配的原则在信贷机构和保险机构之间进行保险费率的厘定,既要尽量不增加农村借款人的融资成本,又要能够维持保险机构的正常运作。

3.选择污染少、资源利用率高的企业作为绿色保险与绿色信贷互动的新切入点。污染少、资源利用率高的企业,信息的透明度和对称性大大提高,有效降低了绿色保险与绿色信贷中的“道德风险”。对于产业化经营主体来说,一般都积累了相当的资本,他们把保险的保费指出当作正常的生产成本支付。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对产品加工企业、产品流通企业提供保险,为其生产经营提供抵御风险保障。信贷机构可以向这些经济组织提供贷款。保险机构和信贷机构通过联合服务于具有较强实力的经济实体,既便于服务和管理、有利于控制风险,又能够获取集约化经营效益。

参考文献:

[1]斯科特・卡兰,詹尼特・托马斯.环境经济学与环境管理:理论、政策和应用[m].李建民,姚从容,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弗兰克・费希尔.公共政策评估[m].吴爱明,李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篇10

【摘要】绿色信贷是一项新型的经济政策,它使得信贷与环保相联系,在促进信贷发展的同时又注重环境保护,是“赤道原则”的具体体现,也符合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本文从绿色信贷的一般理论出发,分析本地区绿色信贷在发展过程中的现状和制约因素,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从政府和银行两个层面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绿色信贷绿色金融金融支持绿色信贷政策发展策略政策建议

一、绿色信贷的内涵及意义

绿色信贷是一项新型的经济政策,它使得信贷与环保相联系,在促进信贷发展的同时又注重环境保护,是“赤道原则”的具体体现,也符合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绿色信贷本质是实现资金的“G色配置”,处理金融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推行绿色信贷是是当前调整产业结构、撬动经济增长的新支点,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实现新常态下发展绿色经济和供给侧改革的必然要求。

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一是顺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满足监管要求;二是主动调整信贷结构、打造长期可持续稳定发展基础的重要手段;三是商业银行有效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

二、昌吉州绿色信贷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昌吉州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高速发展和绿色发展,坚决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特别是自2014年以来,昌吉州全面实施“蓝天行动”计划,将其作为深入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建设“五个昌吉”的重大举措。两年来,昌吉州已累计完成各类治理项目439个,完成投资140亿元。其中淘汰落后产能项目61个,包括淘汰兰炭焦化项目、小火电机组、小铸造项目、活性炭、碳素项目、砖瓦项目、水泥、石灰、小造纸等项目,累计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1848吨、氮氧化物31256吨。下一阶段,随着“花儿昌吉”的全面启动,昌吉州还将对“蓝天行动”计划全面升级,努力开展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工业企业提标淘汰、烟粉尘污染综合整治等污染整治行动,全力改善昌吉州生态环境质量,把昌吉州建成花儿一样令人羡慕的地方。

截止2015年末,工行昌吉州分行投向生态保护、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等绿色经济领域的贷款余额达18.6亿元。2012年以来,建行昌吉州分行按照建总行下发的《关于落实银监会绿色信贷指引的通知》,将“绿色信贷理念”纳入本行核心信贷理念,加大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支持。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该行已经建立了一套覆盖全部业务流程的绿色信贷政策,包括风险偏好、客户准入标准、项目评估标准、信贷审批标准、贷后管理和信贷退出等。截止2015年末,建行昌吉州分行共向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节能环保、污染防治等领域发放绿色信贷6.5亿元。另外,昌吉交通银行及其它中小银行也及时跟踪国家产业政策变化,普遍在项目授信审批中推行了“绿色信贷”标识、名单式管理和环保一票否决制,并制订了行业信贷客户分类标准,将行业项目细分为重点支持、适度支持、限制支持和市场退出等不同类别,对客户授信实行了差异化管理,大力推行“绿色信贷”的快速发展。据统计,截至2015年末,昌吉州地区各家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达35亿元。

几年来,通过发展绿色信贷,昌吉州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生态环境脆弱且趋向恶化的趋势依然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控制,局部地区尤其是玛纳斯、阜康、准东三个重点区域的环境有待进行综合整治,全州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压力仍然繁重,主要表现在:

1.高耗能产业比重偏高,节能减排的压力巨大

近年来,昌吉州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传统高耗能产业比重偏高,产业低端化特征明显,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能源、资源消耗支撑。特别是随着准东煤电煤化工大型能源开发项目的陆续投产,对能源的刚性需求增大,在州域内排放的污染物总量将进一步加大。因昌吉州污染物的“总量基数小,增幅大”,致使节能减排工作的难度不断增加,结构性污染短期内根治较为困难,影响绿色信贷政策的执行。

2.缺乏推进绿色信贷的有效激励机制

当前地方政府虽然对绿色发展非常重视,积极推行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问责制等,但现阶段金融监管部门的绿色金融政策目标主要停留在限制对“两高一剩”企业的信贷投放和促进节能减排短期目标的实现上,对绿色金融的战略安排和政策配套,远远不及“三农”、“房地产”等行业。由于地方政府对金融支持节能减排缺乏相应的财政贴息等补偿政策,难以充分调动商业银行加大对环保节能项目信贷投入的积极性,形成在节能减排支持上的商业信贷缺位。加之辖内一些县、市以往对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绿色发展不够重视,“环境红利”逐渐被透支,多年积攒的环境欠账在当前集中显现。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日益紧迫。

3.金融机构与行政部门协作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的绿色金融领域协作意识较差,中国人民银行、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以及企业各自为政,尚未建立统一的监管规则和行业标准。早在2008年3月,国家环保总局与银监会就签订了“信息交流与共享协议”,但该协议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目前全州环保政策和信息的统一管理与机制尚不完善,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企业基本信用报告》所能提供的“环保信息”涉及的企业范围还很窄,金融机构对大多数不属于国家监控范围的企业、项目的环保违规情况,只能通过实地调查或媒体报道获得,有的甚至难以获得,信息极不对称。商业银行难以及时全面掌握其真实情况,制约了绿色信贷的发展。绿色信贷的深入推进,尚需环保部门、金融机构以及政府机构间更为有效的联动配合。

4.绿色信贷规模偏小。长期以来,受传统产业结构制约,商业银行形成了以制造业客户为主体的“高碳型”贷款客户结构。这一点在大型商业银行表现得尤为明显。商业银行短期内如大幅度减少这类客户贷款,势必影响营业收入,因而这种客户结构占主导地位的现状恐怕还要维持一段时间,这在客观上影响了绿色信贷规模的扩张。节能环保企业和项目大多科技含量较高,投资周期较长,预期效益不太理想,加之金融机构对于因环境因素而带来的金融风险认识尚处于起步阶段,对绿色金融风险识别能力差,也影响了商业银行贷款积极性。特别是中小企业,没有抵押品,也找不到担保,贷款可得性更低。尽管近两年绿色信贷方面贷款增加较多,但和经济转型的要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2015年末,全州绿色信贷余额占比仅为4.29%,新增绿色信贷数量在年度贷款增量中所占比重仍然较低。

5.绿色信贷品种较少,产品创新力度不足。商业银行现有绿色信贷产品线涵盖的产品品种少,且存在较强同质化倾向,无法满足市场和企业多样化的产品与服务需求。由于时下绿色信贷对银行业绩的贡献尚小,大多银行在绿色信贷产品研发方面的人力、物力投入不足,绿色信贷产品创新进展迟缓,绿色信贷领域蕴含的巨大的产品发展创新机会,没有得到充分发掘。有的金融机构在绿色信贷管理上,简单复制传统信贷那一套做法,没有体现出节能环保企业或项目的特点及差异性,一套完善的包括产品特征、业务流程、内控管理、考核体系在内的绿色信贷管理机制尚未形成。

三、推进绿色信贷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本文从政府层面及金融机构两个层面分别提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1.政府层面

(1)推进绿色金融标准化建设。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集合绿色金融领域的各方力量,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为了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地方政府、人民银行、金融机构以及企业应通力协作,互相配合,制定可量化的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统一绿色金融统计口径,建立具有可行性的环境监管指标。

(2)制定出台绿色信贷优惠政策。一是综合运用财政贴息、费用补贴、税收优惠等多种政策方式,提升商业银行促进绿色发展的资金保障能力,引导和撬动大量社会资金进入绿色投资与绿色产业领域。二是建立绿色信贷担保机制,通过财政资金担保杠杆,放大商业银行环保信贷的投入规模。三是对一些推广有困难的无污染、低耗能、利国利民的项目或产业实行低税或免税政策,以充分调动企业生产“绿色GDp”的积极性。四是对模范遵守环保法律法规、积极开展污染治理的企业,在新建项目准入、污染减排资金安排上给予优先支持,对违法排污的企业,否决其上市融资环保核查、环保专项资金补助、评先评优等资格。

(3)建立健全绿色信贷监管考核机制。一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人民银行应加强与当地环保部门的相互协作,及时将企业环境违法信息记录、环保先进奖励等信息纳入企业征信系统,及时更新企业日常环保执法信息和年度环保审核报告等,并按照环保风险轻重程度对客户分类分级管理,便于商业银行贷前审查和客户选择。二是建立金融机构绿色信用评级制度。将金融机构在绿色环保方面的表现纳入金融机构绿色信用评级的考核因素之中,对于表现良好的金融机构给予较高的绿色信用评级,并在新设机构、产品创新、兼并重组等方面,予以必要的政策支持,从社会责任形象、区别监管政策等方面调动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积极性。三是制定环境违法放贷责任追究制度。把信贷支持绿色信贷情况纳入监管评级和监管考核,将评价结果与银行业机构准入、高管人员履职评价相挂钩。通过严格的考核和问责,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环境违法企业的资金支持,保证绿色信贷政策在既定的制度和法律框架下有效运行。

2.金融机构层面

一是树立绿色信贷理念。当前,绿色发展已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是商业银行顺应产业结构调整、落实战略转型发展规划的现实选择,也是商业银行主动进行信贷结构调整、防范化解风险的重要途径。因此,商业银行要牢固树立绿色信贷经营理念,将绿色信贷提升至全行发展战略层面,严格贯彻执行绿色信贷政策要求,加快推进全行绿色信贷业务发展。

二是强化绿色信贷准入。商业银行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制订科学的绿色信贷发展战略,并细化金融支持节能环保行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清洁能源、清洁交通、节能减排、节能环保服务、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生态保护、污染防治、节能低碳园区等领域列为信贷重点支持对象,将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列入信贷“黑名单”,坚决予以限制或清退。

三是实行绿色信贷审批。即在审批过程中,严格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坚守风险底线。要大力支持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对环保产品生产企业、节能减排服务公司可以给予优惠贷款;对于纳入环保不达标、环境违法违规、高污染、高环境和社会风险、落后产能及工艺等严控范围的客户和项目应坚决退出,不得给予新增授信支持。

四是严格绿色信贷管理。对未达到国家环保总局整改要求的挂牌督办企业实施信贷退出,对“双高、产能过剩、产能潜在过剩”行业,从严控制贷款投放。同时,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加大行业客户结构调整和限额内资源优化配置力度,对于钢铁、有色、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i确定行业贷款限额,对于新增贷款接近风险限额的行业,其新增贷款要予以严格审核和管理。

五是加强绿色信贷考核。商业银行应加大对绿色信贷的考核力度,从优化、完善绿色信贷相关内部政策制度、业务流程、监督考核等方面着手,采取纳入综合考评、给予优先信贷计划安排、资源分配适度倾斜、评选绿色信贷示范行等细化支持措施,建立支持绿色信贷发展的长效机制,引导分行加大信贷投放。

参考文献:

[1]崔杰.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经济管理(文摘版),2016,(9).

[2]郭曼姝.浅谈绿色金融在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创新对策.商场现代化,2016,(20).

[3]郭鸣轩.浅谈碳金融在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创新对策.港澳经济,2016,(26).

[4]范应胜.我国发展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经贸,2016,(7).

[5]高清霞,吴青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