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的核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6:50

创业教育的核心篇1

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功能

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核心价值观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具体表现为:其一,思想指导功能。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具有强大的引导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对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有着深远影响,能够为创业教育明确方向,提升创业教育的社会价值。其二,理论导向功能。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多重维度规定,是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能够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增强大学生创业执行意向。其三,思想激发功能。在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大学生创业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局势,解放学生思想束缚,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为他们创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激发学生坚定创业信念,增强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其四,道德约束功能。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新时代下的公民道德规范要求。在创业教育中,要将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规范和约束大学生的创业实践。

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路径

转变创业教育方式。当前,在高校教育中,存在着重视学生竞争意识培养、忽视学生自身素质提高,重视学生就业观教育,轻视学生创业观形成等问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高校应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转变教育方式,提高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首先,更新就业衡量标准。高校在统计就业率时,应将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也纳入到统计范围内,使创业得到学生和学校的认可。其次,健全创业教育体系。高校要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创业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计划中,设置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创业课程,建设一支具备创业实战经验的师资队伍。再次,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在创业教育中要转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多运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有效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

组织多样化创业教育活动。高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制定创业人才培养计划,积极开展多样化的创业活动。首先,开展理论学习。高校要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通过开设创业选修课程、组织专家讲座、举办创业设计大赛等形式,丰富大学生的创业理论知识。其次,开辟第二课堂。高校要重视创业教学基地建设,有条件的高校还可成立创业基金会、创业研究咨询服务中心等,为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提供有力支持。高校还应当建立起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组织学生深入到企业中进行学习,参与企业管理,为自主创业积攒管理经验。再次,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在创业教育中,高校应对表现出强烈创业意识,具备良好创业素质的学生给予一定扶持,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表彰,或给予创业资金上的支持,从而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宣传国家创业政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高校要着力培养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大学生创业者,向大学生宣传国家有关创业的政策信息,为大学生成功创业指明方向。近年来,全国各地陆续出台了有关高校毕业生创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劳动保障政策等,高校要对这些政策进行梳理、讲解,让学生全面掌握。同时,高校还要在创业教育中教会大学生有关创业的法律法规,既能够约束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又能够保障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此外,高校还要帮助大学生创业者分析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和政策支持导向,让学生选择符合国家发展方向的创业项目,提高创业成功率。

帮选可行的创业项目。在创业教育中,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家族利益与民族利益、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帮助大学生选择切实可行的创业项目,从而保证大学生创业活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当前,适合大学生创业的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智力服务项目。大学生可从家教服务做起,利用自己的智力优势进行创业,并利用家教积累人脉资源和创业经验。二是加盟连锁领域。大学生可加盟投资小、见效快、拥有成熟品牌的连锁经营企业。三是高科技领域。这一领域适合于有深厚技术功底、学科成绩优秀的大学生创业。

创业教育的核心篇2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会计本科;创新创业;教育

一、引言

《教育部2008年工作要点》明确指出: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趋势。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大学生不仅是岗位的需求者也应是岗位的提供者;既能满足生存需要,又能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创业的人才需求。作为财会人才教育与培养的主力军――会计本科教育也应适应这一新的要求,以一种全新的教育价值观为导向,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保证教育质量,培养具有竞争优势的创新创业的一代新人。

关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目前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在实践方面,2002年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中国人大和上海交大等为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学校,并形成了几种典型模式,此后许多其他高校也进行了尝试与改革,但效果并不突出;在研究方面,我国从1992年开始逐渐活跃起来。据吴泽俊(2007)统计,我国创业类教育论文在1992年之前处于空白状态,1992~1997年仅发表在核心期刊的论文就有300多篇,特别是自2000年以来,年均40篇,且呈逐年增长趋势。大部分论文较为充分地讨论了我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培养模式等,也有部分文献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个案分析。另外,关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也逐步为理论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所重视。但综观国内有限的研究成果,把核心竞争力与创新创业教育联系起来的文献不多,而且专门研究会计本科创新创业的更少。本文试图结合会计本科专业和学生的特征从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来探讨会计本科创新创业教育。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核心竞争力的涵义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涵义

根据吴泽俊(2007)的相关论文归纳:创新教育的定义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力或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另一类为,相对于接受教育、守成教育或传统教育而言的一种新型教育。创业教育则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视角来理解:广义的为“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人,通过相关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业能力,使其具有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狭义的则指“为创办企业所接受的职业教育”。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系紧密,创新教育使创业教育融入了知识、技能的要求,创业教育则使创新教育变得更具体、更实在。

(二)核心竞争力的涵义

1990年,管理专家普拉哈拉德(plahalad)和哈默(Hamel)发表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首次明确提出了“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这一概念。他们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此后,人们对这一概念有多方面的扩展、理解和界定。如多萝西・伦纳德・巴顿(DorothyLenard-Barton)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

本文的核心竞争力突破了企业的界线,包括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教师的核心竞争力。

(三)创新创业教育和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创新创业和核心竞争力相辅相成,一方面,核心竞争力是创新创业的基础和保障,只有具备了优势和个性特征才有可能创新与创业。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是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核心竞争力的构建,特别是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构建离不开创新创业教育的发现与培养。

三、以构建核心竞争力为导向的会计本科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

(一)突出优势、以人为本

会计本科专业是一门以理论为基础且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集金融和管理于一体的复合应用型学科。一方面学校应引导财务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包括学术理论和实践优势、税务、财务管理等各领域优势),增强教师的竞争力和创新力;另一方面学校和教师应充分珍重人的价值和肯定个性的张扬,引导学生合理定位,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挥其潜能和特长、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发挥自己的优势,构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实现“一元”为中心的多样化原则

构建核心竞争力或突出优势并不表示能力和知识的单一化。对会计本科学生而言应该是“一元”核心能力下的知识和能力多样化格局,即根据学生优势培育生成并确立核心能力和知识,再以核心能力和知识为中心,加强关联能力和知识的培养以及通识能力与知识、创新创业能力与知识的培养,形成以核心能力与知识为杠杆支撑点的能力和知识多样化发展道路;就教师而言,应有自身的核心研究领域或能力,并附有关联知识和能力的支撑。

(三)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教育是服务于社会,不管是精英教育、大众教育还是创新创业教育都必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会计本科专业、教师和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向应与我国就业需求相适应或与国家建设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四、以构建核心竞争力为导向的会计本科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议

(一)构建核心竞争力,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1.教师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教师是大学的基础与核心,没有创新能力和具竞争优势的教师就无法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具有竞争优势的学生。

首先,会计本科专业教师应面向市场。会计本科专业的特点是应用性和实践性,与需求市场紧密相连。一方面,会计本科教师的价值观应面向市场,教师应有具有市场竞争的价值观,要有不断更新知识和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高自身竞争优势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意识。另一方面,会计本科教师的学术应面向市场。学术既要有一定的独立性,也要服务于社会与市场。学术有了市场竞争机制的约束,教师才能面向市场提高自身竞争优势,培养核心竞争力。另外,会计本科教师应走向市场。教师应走出校园,了解社会,构建自身核心竞争力。其次,更新高校教师的考核与评价体系。高校应改变统一的会计本科教师的考核体系,对于不同优势的教师采用不同的考核标准,激励教师优势的形成与发挥,引导教师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

2.会计本科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各种能力素质中最适合自己、最具有特色、最强有力的部分,是相对于其他学生的比较优势能力,是在一般能力基础上加以提炼和提升,形成独有的、支撑大学生现在甚至将来的竞争优势、使大学生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

首先,引导会计本科学生合理定位。学生必须明白大学四年或五年要学到什么?毕业时他应该具备什么?给自己一个合理定位。其次,引导学生充分认知自己和社会。要求大学生一方面要充分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擅长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另一方面也要充分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需求,这样才能有目的地培养自己的能力,积累竞争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最后,引导学生构筑自己的核心能力与知识。会计本科专业可形成不同的核心能力与知识,如税收、资产评估、财务管理、审计、会计、专业外语、企业筹划等都能成为核心知识和能力,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与社会需求在某一方面加强学习,通过参加相关考试、各种实践和创业比赛等形式构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创造有利的宏观环境

首先,要建立相关的社会保障体制、政策制度和服务平台。创新创业离不开社会保障、政策的支持和平台的提供。其次,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应加强舆论宣传,通过政府奖励,营造全社会尊重创新、支持创业、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三)创造有利的大学环境

首先,树立会计本科学生创新创业新理念,注意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从本质上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是重点。会计本科学生相对其他相关专业来说,总体上学习较认真、踏实和努力,但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需要通过宣传、制度安排和教师引导等方式,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思想,引导会计本科学生和教师价值观和就业观的转变,树立创新创业新理念,形成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其次,发现和培养会计本科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并提供相应的平台。要有伯乐识才,重视个性化发展,把学生的个性作为一种潜在资源来挖掘与培养,并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平台(如企业策划、项目投资、税收筹划等形式的创业大赛),给学生个性发展予以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发现和发挥自己的优势。再次,注重第一堂课的改革。改变传统的接受性教育模式,核心力的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应贯穿于整个会计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制度之中。在教学内容上,会计本科专业应开设《创新创业》、《市场营销》、《保险学》和创新创业政策制度等方面的课程,并减少必修课,加大选修课,增加实践课程的学分;在教学方式上,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考核方面,应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鼓励“选择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最后,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除了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外,还应把创新创业作为一个重要的学生考核指标,计入学分。

(四)建立会计本科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首先,组建创新创业联盟或团队。学校可以根据教师的核心竞争力和优势,组成不同的教师创新创业联盟或团队,如财务管理教学研究团、税收筹划团、审计团队和中小企业服务团等,并提供相应资金鼓励各团队创新创业。其次,鼓励教师走出去。学校应当提供时间和机会,创造条件鼓励会计本科教师参与企业咨询、企业上市、创办经营企业以及各种研究活动,增加其管理实践经验。最后,学校请进来。学校可从企业及政府中聘请一些既有实际管理经验又有一定管理理论修养的企业家、财务主管、投资分析与理财师、创业投资家、政府官员、成功的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到创新创业基地任兼职教师,或兼职从事创新创业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五)构建创新创业教育高校的评估体系

从宏观环境促进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是会计本科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评价体系是“指挥棒”和“方向盘”。教育管理体制应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引导高校核心竞争力构建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加强,如对会计本科毕业生一定时间内的“创业率”、“创新绩效”等进行评价,以此来判断高校会计本科专业的竞争优势和影响力。这样各高校将以评价体系作为行动的指南,更新培养方案、教学内容与方法、考核方式、活动内容与形式、校园氛围、设备条件、师资评价标准等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曹胜利.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创业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8(5):60-62.

[2]吴泽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其启示[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7(5):18-22.

[3]唐嘉芳.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8(29):189-190.

[4]王海燕.基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3):51-53.

[5]邓雯莎.“核心竞争力”理念下的成人高校发展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7):16-17.

[6]张延波.高级财务管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300-317.

创业教育的核心篇3

关键词:体验式;职业核心能力;专业课程体系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素质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与时俱进,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办出特色。那么,教师如何才能教得更好,学生如何才能学得更好,如何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这些就成为了关键问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是毕业生能否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企业对人才的职业核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是企业对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员工素质的基本要求。职业核心能力包括职业的价值观和态度、职业适应能力、职业发展潜力等。通过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融入“体验式”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一、何谓“体验式”教育

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不是能力的培养;注重理论的灌输,而不是技能的锻炼;注重虚假实例的演练,而不是真实企业工程案例的实践。而职业素质和核心能力培养的关键是使学生从“知道”相关知识到“会做”相关的事情,并且最终变成为习惯和自觉行为的过程。国外发达国家的职业核心能力教育成功经验主要是“体验式”教学模式。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自我管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将“体验式”教学方法融入核心能力教育,并引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来。“体验式”教育注重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应该有主观能动性,他们是教学过程的主角,不是配合老师上课的配角。学生凭着自我已有的知识、经验、兴致,来亲身体验课堂活动,这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从而使得核心能力教育更加丰富多彩。目前高职院校在专业技能教学和学生素质教育中采用“体验式”教育(教学)方法的成功案例非常少,更没有形成可系统推广的教学成果,对“体验式”教学的研究,尚停留在对体验式教学理念的梳理和介绍试点的阶段,对于体验式教学理念在教学领域的应用研究较少,缺乏系统的、具体的体验式生涯规划教学的设计方案,更没有通过教学实践检验体验式生涯规划教学的实效。

二、“体验式”职业核心能力教育模型

围绕高职学生的特征和企业的用人标准,建立闭环的“体验圈”和科学的职业核心能力模型,准确地评价学生当前的职业核心能力状态和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规划自我”,并把握未来。“体验圈”是将职业核心能力教育所涵盖的抽象理论知识由“无形”转化成“有形”,创造真实或模拟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具体活动中充分获得亲身体验和感知。“体验圈”既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课程)来“体验”,也能够在各个独立的活动(课程)中,通过团队实现交流合作,然后通过反思、总结提升为理论或认知,最后将理论或认知应用到实践中。教师在课程过程中起着指导和引领的作用。这些都是基于库伯的“学习圈理论”(见图1),通过“体验式”教育,完成了一个“从实践(个人的体验)到理论(包括个人的认识)再到实践(社会的具体活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产生真知的过程,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同时,结合学校活动、学生专业与企业需求进行比照,建立金字塔形的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模型(见图2),形成“职业价值观与态度职业适应性发展潜力”的上升通道。底层职业价值观与态度以职业生涯规划、进取心、敬业责任心、团队合作和组织认同等为主,中层职业适应性以诚信、弹性与适应行动力、时间管理和自信等为主,顶层是个人的发展潜力,依次递进。基于上述能力模型,要在高职院校中开展职业核心能力教育,一定要注重实效性和形式创新。当前,高职院校非常重视核心能力教育,各校百花齐放,成功案例比比皆是。有三大共性的做法:一是高职院校的职业核心能力教育应渗透于专业技能教育之中,二是要注重职业核心能力教育的显性课程体系建设,三是要通过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校外实践)活动、校企合作来共同推进职业核心能力教育。这些做法都是围绕职业核心能力模型对学生开展能力培养,渗透在高职院校日常教学管理和创新创业教育中。

三、“体验式”职业核心能力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体系

只有在专业课教学中创设接近企业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景机会,教学内容与企业一线工作相接近,学生才能在这种情境下,凭借自己的情感和直觉,去感受、体味和领悟,从而产生情感、知识和能力。所以,在开展“体验式”核心能力教育的过程中,要以专业课程教学作为培养高职学生核心能力的主要渠道,建立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测评系统,构建全员参与的高职学生“体验式”核心能力课程体系。现代高职教育强调产学研一体化,学校与企业无缝对接,这个接口关键就是看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特定能力。“体验式”专业课程教学和核心能力教育要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以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并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品格,培育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专业课的“体验式”核心能力教育的真正价值是教师创设职业场景(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职业感受、工作过程和体验情感,最终形成自己良好的职业修养,从而达到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以培养高职学生具备满足社岗位需求的职业核心能力为目的,建立了“体验式”核心能力教育课程体系,利用“校中厂”“厂中校”开展企业认知实习、生产性实训、专业综合实训等“体验式”导入课程,以及通过户外活动、创业基地等开展职业规划与自我管理、职业沟通与团队合作、就业与指导等专项课程,针对高职学生在职业核心能力养成中必需的能力和素质进行指导和训练,帮助学生提高社会适应和发展能力。上述课程安排在三年教学计划中实施,专业特定能力培养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职业核心能力囊括了人际关系、团队精神、职业规划、营销财务、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三年三阶段的课程安排计划见表1。职业核心能力模型融合在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中,教师在不同的课堂中运用形式丰富的教学手段,点燃学生内心的学习激情,师生共同融入教学情境中。从而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做中学”,通过体验发现问题、探究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在体验中即时感受无形的概念,通过体验来领悟深刻的道理,并形成自己的认知。同时在第二课堂、协会社团、团学组织、三下乡等活动中,体验职业和非职业的核心能力培养过程。学校给学生建立核心能力学分银行,在课堂外的学习、工作、娱乐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也能实现寓教于乐的效果。

四、“体验式”职业核心能力教育的实施

职业核心能力的体验应在职业环境中进行,应渗透于专业技能教育之中,学生在企业真实的工程案例引导下,由具有企业工程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进行指导,来完成职业工作,重点培养在校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职业技能和创新创业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1.突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核心能力的核心是职业道德教育,并且应无形地融入专业教学之中。可以通过“体验式”企业认知实习、劳动模范进校园、聘请企业能工巧匠担任职业道德教育兼职辅导员等形式,通过学生学习中心、工程师训练营、社团协会等平台,指导学生在技能训练中自觉培养职业道德素质。因此,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同时,职业道德教育尤为关键。2.突出职业规范意识的培养职业规范意识是职业内在的规范、要求以及提升,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形成发展起来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以及道德行为的总称。如时间管理能力、有效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还有重要一点就是个人价值观和公司的价值观能够衔接。现代企业的职业规范要求的重点是“精工细作,优质高效;遵章守纪,规范操作;爱护设备,降低损耗”。为培养在校高职学生的职业规范意识,高职学生可在企业一线或企业环境中,通过定岗实习、实验实训、工学交替、素质拓展、“体验式”职业活动等形式,接受职业规范意识的养成教育。3.突出职业技能的提升职业技能提升的重要路径有一体化教学、实验实训、定岗实习(工学交替)等,其中顶岗实习(工学交替)是实现学生毕业后快速与岗位无缝对接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为提升学生职业能力,试点“三年三阶段实习”计划。第一年,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素质及绘图、仪器仪表使用等基本能力),培养专业认知,进行岗位体验(两周到一个月),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到企业去初步体验职业岗位场景,了解岗位特征及岗位要求等。第二年,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现场编程、pLC技术、运动控制等),进行生产性实训(1个月),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后到企业对应岗位去,进行专业顶岗实习,深层次体验实践职业岗位,全面训练职业素养。第三年,对学生进行专业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就业顶岗实习(4-6个月),主要是通过专业知识与毕业实习相结合的顶岗实习,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培养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岗位适应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4.突出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在学生学好专业课程的基础上,以专业社团为依托,以专业“技能竞赛”为载体,以“创业计划大赛”为重点,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竞赛是一种“体验”平台,无论是技能竞赛还是创新创业大赛,层层选拔,人人参与,能惠及到大多数学生。创业实体是一种“体验”平台,能发挥学生的创业热情,展现学生的创业想法。与创业中心、紧密合作企业、共享型公共实训中心合作,多方共建形成合力育人机制,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五、小结

“体验式”职业核心教育的师生关系是通过教学中的交往、对话、理解而达成的“我—你”关系,而不是单纯的“授—受”关系。“体验式”职业核心能力教育只有在专业课程体系的每个环节中去体验,让体验成为一种无意识,让体验成为一种习惯。其关键在于创建真实的体验环境,引入真实的体验项目,融入真实的体验过程,品味真实的体验结果。总之,学生的知识不是靠“灌”出来的,而是通过体验“悟”出来的,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

参考文献:

[1]潘钥舟.体验式教学的理论与应用[J].天津职业技术院校联合学报,2006(11).

[2]黄道平.高职院校“体验式”职业素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9(15).

创业教育的核心篇4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人才培养

一、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

(一)“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的概念界定结合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对“核心能力”进行的研究,均强调“核心能力”在不同专业、不同领域之间存在着“排他性”。本文中“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即指在了解幼儿生理与心理发展特征的基础上,能够科学设计、组织与实施幼儿园游戏活动,支持和引导幼儿游戏,合理利用资源进行环境创设,将综合性的知识内容生活化地贯穿与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等方面的能力。

(二)与学前教育职业核心能力之间的关系两者均紧扣住“核心能力”,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对各高校而言,“专业核心能力”是每一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主要内涵。“职业核心能力”强调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具备服务于相应职业岗位的“专业性”能力。专业核心能力是职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与前期准备,职业核心能力是对专业核心能力进行实践巩固与检验。

二、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及提升策略

作为职前幼儿园教师培养“沃土”的学前教育专业,其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每一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及幼儿教育方面的知识,还要能科学设计、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等。本文将对照《标准》中学前教育核心能力相关内容,与《丽江师专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核心能力培养目标、核心课程选择与设置、核心能力评价标准等内容进行比较分析。

(一)确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选择一般都是各种幼儿园、早教机构,以及儿童服务相关的单位。这要求学前教育工作者掌握扎实的学前教育理论、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以及卫生与保健知识等,具备相应设计与组织五大领域活动的专业技能,具备处理其他事情的综合素质。在《标准》中强调,幼儿园教师应该具备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等七项专业能力。但因专业核心能力具有“排他性”,以及学前教育的特殊性———突显幼儿园工作保教结合、游戏活动是教育教学活动展开的基本方式及幼儿园环境创设对幼儿所具有重要的隐性教育意义,幼儿园教师的核心能力应该聚焦于幼儿园教师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幼儿园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在《标准》中,与之相应的“核心能力标准”分别是:第一,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即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引发和支持幼儿的主动活动。第二,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即合理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将教育灵活地渗透到一日生活中……有效保护幼儿,及时处理幼儿的常见事故,危险情况优先救护幼儿。第三,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即提供符合幼儿兴趣需要、年龄特点和发展目标的游戏条件……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身体、认知、语言和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方案》对“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核心能力”进行不同维度划分。认为“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包括教学教育能力、幼儿园保育能力、幼儿园服务管理能力;“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包括能设计并组织幼儿活动、能创编幼儿舞蹈、能进行幼儿园环境创设、会朗诵优秀儿歌、会讲优秀儿童故事、会唱优秀的幼儿歌曲、会跳儿童舞蹈、会弹一手好琴、会画一幅好画、会写一笔好字、会制作幼儿玩教具等。对比分析《标准》与《方案》中关于“核心能力标准”的目标及内容,发现核心能力目标与范畴均存在差异。在《标准》中,强调幼儿园教师应突显“一日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环境创设”、“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等专业核心能力。在《方案》中,强调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包括“教育教学能力”、“幼儿园保育能力”、“幼儿园服务管理能力”。第一,“环境的利用与创设”方面,在《标准》中强调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该具备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最大限度与幼儿互动完成幼儿园环境创设。《方案》中则未将该能力作为专业核心能力,仅强调“能进行幼儿园环境创设”是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核心能力之一,更多侧重于“职业核心能力”。第二,“一日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方面,因学前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及学前教育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等,学前儿童在幼儿园绝大部分的学习是贯穿其一日活动中,这也是学前教育区别于其他阶段教育的一大重要特点,所以,“一日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之一。而《方案》中,并未将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一日活动设计与组织实施”能力培养作为其专业核心能力其专业核心能力目标。第三,“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方面,《标准》中强调,支持和引导幼儿园游戏是幼儿园教师的核心专业能力之一。《方案》中既没有将“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这一内容作为专业核心能力目标与内容,也未将其作为职业核心能力目标与内容。而是强调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该具备五大领域的“教育教学能力”方面,忽略了游戏作为幼儿园活动的最基本形式这一大特点。可见,《标准》中强调的“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紧扣住“学前教育”的特殊性而确定能力目标及内容范畴,比《方案》中相应内容更加全面,这可为新版《方案》修订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

(二)选择与设置核心课程基于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核心能力标准的确定,“课程设置”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核心课程设置,它决定着是否能够为选择相应专业内容提供依据,决定着是否所有的课程内容均能科学围绕着人才培养方案中目标及核心能力标准等开展。围绕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其课程设置也必须围绕“核心”展开,即所谓核心课程设置。在《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以西安工程技师学院为例》一文中强调,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的构成因素包括学习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思维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内容。基于此理论研究,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设置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培养准学前教育教师的持续性学习能力,尤其加强以各类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法课程为基础,培养每一位学前教育学生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能力。同时,因为学前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以及作为一名学前教育工作者即将面对的工作的复杂性,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的过程中,不仅要设置《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儿童心理学》等课程,还要设置《幼儿教师心理学》等课程,以培养准学前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及心理承受能力。经对《方案》的了解,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幼儿园班级与管理》《幼儿游戏与指导》等。在《方案》中核心课程更多地围绕着每一位准学前教育教师即将面对的幼儿及幼儿教育进行设置,忽略了在《标准》要求下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要秉持“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不仅仅要遵守基本的职业准则与规范,还要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与细心等,这就要求每一位幼儿园教师都是身心健康的。尤其是近年来虐童事件的出现,更应该让我们关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另一主体———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关注。所以说,在《方案》的制订中可以参考《标准》及其他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内容,应该设置《幼儿教师心理学》这一课程作为核心课程,它将很大程度上为每一位幼儿园教师解决心理困惑。

(三)丰富核心能力评价方式基于对“教育评价”内涵的了解,可以将对专业核心能力的评价的理解为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教育活动在“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方面满足社会与学生个体需要的程度所作出的判断活动。根据不同的教育评价分类以及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特点,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评价体系可以分为阶段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相结合等多样化评价方式。第一,阶段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方面,根据《方案》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周期,应强调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三年内每一学期、每一学年是否均达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而进行阶段性评价。在毕业前,学前教育专业进行毕业综合考试,主要测评的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体的技能项目,如舞蹈、钢琴、手工、简笔画等是否能够达到考核标准。第二,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方面,每一门理论课程的考核均属于对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考核与评价。通过对实践课程环节———见习、实习、课堂实践以及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对学生的反馈等均属于实践评价。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的理论、实践考核都可作为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否达到专业核心能力目标的重要评价依据,是检验《方案》中专业核心课程的选择与设置是否科学的重要标尺,尤其是各实习实训单位对学生的评价,是对整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将“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核心能力”很好衔接的重要标准。

创业教育的核心篇5

关键词:中职学生电子应用技术专业核心素养校本课程

课题:本文系温州市教科规划立项课题“基于职校生核心职业素养培育的选择性课程开发研究”(立项批准号:wK2016093)的研究成果。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培育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培养和发展中职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职业教育影响力的迫切需要”。《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已推行选择性课程改革多年,但各校的选择性课程设置比较随意,未经调研或未根据区域资源特点和学校特色办学的现象比比皆是,存在选修课程课时严重不足、实施效果差等现象。调研显示,社会和企业对用人的标准有了全新的要求,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精湛的专业技能、创新的思维能力,除此之外还对应聘者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要开展核心素养视阈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培育中职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职场适应能力,实现三全育人的需要。

一、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一)了解企业与学生的需求

永嘉县第二职业学校(以下简称“本校”)成立课程建设小组针对样本课程开发进行调研。

一是调研企业。课程建设小组通过对当地企业及相关人员的调研,形成了电子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基于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课程改革调研报告。调研显示,企业更关注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二是调研学生。通过对本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真实学习兴趣和个性需求,为选择开发教学项目奠定基础。校本课程开发主要以满足学生个人学习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提供充足的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

(二)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条件

本校的电子应用技术专业为省级示范专业,拥有省级电子应用技术实训基地及市级创客基地、市级中职“双创”示范实验室等资源。现有本专业实训室、工作室共34个,本校为实训设备投资两千多万元,能够充分为本专业教育教学提供服务。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可以以专业和实训基地为基础,充分挖掘并利用实训场所、设备、媒体、软件及专业教学资源,发挥现有资源优势。

(三)发挥师资队伍优势

良好的师资队伍是课程开发的必备条件。本校择优组建了一支素质优良又能积极参与课程开发的团队,包括校内外课程专家、企业专家及青年教师。其中,主讲教师是关键成员,他们能真正地内化核心素养课程内容,并能将这些核心素养进行适当的表达,为完成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任务创造条件。

(四)建立校本课程开发保障机制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一是校本课程开发是科研项目,本校教师对其接触较少,对课程开发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二是教师个人能力有限,缺少组织与引领,信心不足;三是本校缺少校本课程开发激励保障机制,动力不足。为此,建立健全校本课程开发激励保障机制,规划校本课程顶层设计,适时组织开展校本培训与评选,以校本课程建设促进学校、教师发展,就显得很重要。

二、核心素养视阈下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

(一)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分解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培育中职學生核心素养的指导意见》,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可分解为品德优良、人文扎实、技能精湛和身心健康四大方面,其中“技能精湛”主要包括匠心文化、专业技能、“双创”意识等。进一步分解显示,培植匠心文化的途径主要有学科教学渗透、能工巧匠进校园、工匠文化宣传、优秀作品展示等;强化专业技能的途径主要有打造核心课程、强化专业课程、参加技能大赛、推行选修课程、顶岗实习;渗透“双创”意识的途径主要有完善创新创业课程、渗透创客课程、举办创业创客大赛、组织社团活动等。

(二)课程设置

课程是核心素养培育的载体,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至关重要。围绕“精湛技能”核心素养下所推行的匠心文化、专业技能及“双创”意识培育,需要设置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门化课程及选修课程。以电子应用技术专业为例,培植匠心文化需要设置大师进校、作品展示、社团活动等公共活动课程,还要在电子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匠心文化;强化专业技能需要设置电子应用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双证制”课程、专业拓展类选修课及顶岗实习课,并开展技能竞赛;强化“双创”意识需渗透创新教育教程、创业教育教程、创客类课程,开展“双创”竞赛活动,开展创客成果展示活动等。其中,专门化课程和“双证制”课程的校本开发,一般由专业名师、骨干教师及企业行业的技术能手联合进行,结合本地产业与地区特色,以职业素养为核心,引入行业企业标准,注重职业资格鉴定,确保“1+X”证书制度实施。

(三)课时分配及比例调整

依据电子应用技术专业培养方案,调整三年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课时比例。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为1020课时,专业核心课程为374课时,专门化课程和选修课程为918课时,顶岗实习为1160课时。可见,公共基础课程课时不到总课时的三分之一,专业课程、专门化课程及选修课程的课时占比较多。

三、核心素养视阈下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路径

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组建课程开发团队,分工协作,着手课程方案研究,确立课程目标;实施课堂教学,生成典型教学流程;研讨教材编写体例,形成特色样本;建设课程资源,丰富学习平台。基于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路径如图1所示。

(一)研究课程方案,确定课程目标

课程方案是课程开发的指南。课程建设小组应认真研究课程方案,领会本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与课程标准,结合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对照纲要进行补充、拓展,确定课程方案、类型及专业内容。同时,重视选修课程的育人功能,强调“德技并重”“课程思政”,结合新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精选案例、素材,融知识、技能、德育为一体。此外还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突出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确定课程目标。

(二)实施课堂教学,形成典型教学流程

形成课程基本方案后,课程建设小组分工合作,搜集课程教学的相关资料,选派业务骨干教师担任主讲,按照项目化课程教学特点进行理论与实践教学。同时,教师反馈教学效果,调整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形成典型教学流程。实施理实虚一体的教学方式,以学生兴趣为起点,以任务为主线,虚实结合、学做合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三)研讨教材编写,生成特色样本

特色与创新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之一。在内容方面,课程要能体现创新性、趣味性,具有可操作性,此外还要编排合理、有序、科学,要充分考虑青少年学习特点、适合目前青少年学习规律;在形式方面,教材编写体例要体现以问题为中心。

(四)建设课程资源,丰富学习平台

开发“学生选课管理”和“资源库”平台。“学生选课管理”平台供学生自主选择选修课程,相关方要根据选修课程来搜集、积累、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习平台。课程资源包括教材、导学案、微视频、课件、学生作品等,教师把课程教学资源上传至“资源库”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

四、校本课程评价机制研究

(一)组建机构,制定制度

为了落实学校课程结构改革方案,全面实施选择性课程改革,本校由校办牵头,建立了由教务处、科研处、实训处联合组成的校本课程评价机构,出台了《校本课程开发制度》和《科研奖励制度》,增加了选修课时费,大大激励了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热情,保障了开发者的权益。

(二)丰富测评,反馈效果

测评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一环。对课程,主要从课程方案、教材编写质量和资源等方面进行评价;对执教教师,主要从课堂教学质量和选课人数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对学生,主要通过学生作品和问卷调查等进行评价。通过多种评价方式,验证开发课程的成效。

(三)研究评价,促进提升

为了衡量课程质量,应参照精品课程评比量化要求分解评价内容,要对教学内容、学生收获、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师资队伍、教材建设及教学管理等合理分配分值。明确说明指标内涵,让课程建设团队在建设过程中明确标准,促进质量提升。

五、研究成效

(一)学生方面

1.增强了专业学习兴趣(来自问卷调查)

为了解专门化课程,专业拓展类、特色类选修课程实施一年来的效果,笔者对本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76.35%的学生对专业学习有较大兴趣。

2.提高了专业成绩(来自学业水平测试与技能考试)

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增强,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并提高。学生在温州市专业课学业水平测试中通过率达94.3%,其中优秀率达28.5%;在温州市无线电装接工技能等级考试中,学生合格率达85.3%,特别是参加“双证制”课程的学生,通过率达95.5%。综合起来,比上一年级学生的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

3.渗透了双创意识(来自学生竞赛与创客作品)

学生参加了创客活动、科技创新、创新创业大赛等项目,并在各类大赛和评比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不仅让参与者有了“双创”带来的实践体验、经验与收获,也让“双创”意识、“双创”理念影响了更多学生。

4.提升了实習就业能力(来自企业的声音)

学校对高二后学生实行分流:参与实习就业,或进行高三复习准备高考。对部分参与实习就业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的结果显示,一方面,有较强专业技能的学生找到了对口的专业实习单位,并受到肯定而直接就业;另一方面,专业能力较弱的学生只能进行短期实习,不能顺利就业。

(二)教师方面

1.增强了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和意识

对于大多一线青年教师而言,课程开发是一块空白。两年来,本校电子应用技术专业共有75%的教师参与了校本课程开发或实施。这些教师亲历校本课程开发,了解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要求及方法,提高了课程开发能力和意识。

2.提高了发现学生的能力

一方面,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选修课程,表现出一定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展现了个性和特长;另一方面,实施小班化、多样化教学后,教师易于跟学生交流沟通,并发现学生的潜能。如通过无线电装接工实训课程发现技能操作强的学生,通过创客电子课程发现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生。

(三)课程方面

1.生成了系列优质校本课程

教师开发选修课的同时,生成系列选修课程,确定课程标准,积累教学资源,以此来编写教材。其中《无线电装接工实训教程》《创客电子》《维修电工(初级)》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无线电装接工(初级)获浙江省中职精品选修课程一等奖,创客电子获温州市中职精品课程一等奖;家庭电子电工基础成为浙江省社区教育特色课程项目,青少年电子制作成为温州社区教育特色课程项目。

创业教育的核心篇6

[关键词]新常态;创新创业;思想引领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9-0038-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9.019[本刊网址]http:∥

在青年学生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途径,也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植根于广大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方式。创新创业教育是指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新人格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培养技能,更是培育创新精神,锤炼创业意志,在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建设目标,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的人权奋斗目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风气营造目标,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高层次要求。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过程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教育发展的需求,也是培养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需要。

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互呼应。创新创业教育在方法论上注重实践,这一特征既体现在课程教育方法的改进上,也体现在整体课程设计上。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培养立足于实际岗位的爱岗敬业精神,在实践中理解社会财富产生的规律,培养为国家富强、社会进步而奋斗的精神,在实践中理解团队合作的精神,培养诚信与友善的品质。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本要求相呼应之处。

一、创新创业意识教育的德育功能

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意识的培养,应当围绕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创新创业教育十年的发展,已经引导200余万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接收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并有近百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活动。而无论是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教学,还是创业项目的实践孵化。首先应当解决的问题是创业的目的和宗旨是什么。近百万大学生投身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其中首先应当解决的是价值判断的问题,处理好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贡献之间的关系问题,否则创新创业教育就会沦落为机械地重商主义和物质虚无主义。

青年创新创业教育必选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小康社会目标。让广大青年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梳理远大的社会理想,同时脚踏实地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创造经济财富,创造社会价值。过去十年的创新创业教育,经历了多个层次的价值追求。第一层次,以物质财富作为衡量标准的“唯金钱论”,有些院校将物质指标来衡量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与否。这一导向显然是对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导向的误解与误读,无法让广大青年在创业实践过程中树立更为远大的价值追求,这样的创新创业教育必然是走不远的。第二层次,以参与赛事获奖多寡作为衡量标准的“唯荣誉论”,将青年创新创业止步于获得个人或小集体的荣誉与名利,而忽视了应有价值与意义。

以上两种评价标准显然都背离了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本质,因此,现阶段创新创业教育要首先培养青年创新创业的意识,树立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小康社会的价值目标而奋斗的远大理想,为社会创造经济财富和社会价值仅仅是过程而不是终极意义。这样才能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价值引导到正确的途径上,从而实现其德育功能,实现对青年对思想引领功能,让广大青年深入地理解并贯彻党中央关于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政策路线。

二、创新创业技能训练的德育功能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开展,技能的训练,应当营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法治经济氛围。创新创业教育应当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融入情景模拟、分组讨论和分享、商业游戏、创业人物访谈、团体游戏、小组任务、案例讨论、头脑风暴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以参与式、体验式教育方法,为学生创业实践技能的提升创造条件。同时在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要全程贯彻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的教育,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理解市场经济的自由性、平等性、公正性和法治性,加深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解。

开展青年创新创业实践的活动,要在活动中加强对于市场经济性质的引导与教育。小微企业、微创业等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对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贯彻与体现,无论以怎样的经济体量出现,都能够树立在市场规则面前,在法律法规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以市场的规则,以法律的准则为依据有序的开展实践活动、经营活动,形成遵循市场规律的自觉,形成崇尚法律法规的意识。在实践中,尤其是引入来自社会各领域的创业导师时,高校和相关部门要加强审核与准入门槛,不能只强调创业的利益导向,不能将有悖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潜规则”误导学生。

三、创新创业实践孵化的德育功能

创新创业教育项目的孵化过程,创业实体的落地过程,应当对青年加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锐意改革的社会责任教育。正如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在KaB创业教育年会上所讲,创业教育要体现育人的功能,既要授创业之术,更要传创业之道。

创业教育的核心篇7

【关键词】中职教育德育课职业核心能力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B-0007-02

在社会要求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标准之下,中职教育应如何抓住机遇,树立学生的价值理念和价值标准,构建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是当前中职德育教学中应当思考的重大课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架构以终身教育与职业教育相协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和目标,中职教育要首抓德育,注重培养以学生价值观和职业核心能力为主的综合素质教育,在改革的潮流之下,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一、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现状

职业核心能力是基于人的各项能力的视角,摒除专业能力之外的其他能力,这些看似与专业无关的基础性能力,是职业教育中应当持续推进的终身教育能力,它是与专业无关的、适用于普遍性职业的能力。在职业教育领域,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对中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形成了一个相对一致的认识,经过试点和普及之后,将职业核心能力归结为八项核心能力,并在三个层面进行阐述,用于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策略之中。目前,我国中职学校德育课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不重视德育课教学,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被忽视。一方面,中职学校特别是农村中职学校并没有全面认识到德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同等重要性。调查发现,部分农村中职学校领导认为,德育课在中职学校的教学体系中可有可无,甚至在一些学校还砍掉德育课程,将德育课进一步边缘化。另一方面,中职学校教学中的德育课程没有凸显出其职业特色,没有将德育课程与不同的专业课程相衔接。例如在很多农村中职学校,不管什么专业,德育课程的开设及教材选用都是一样的。

(二)教师教育理念落后,对德育有抵触情绪。由于学校对德育课教学的重视不够,德育课程的教育理念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部分教师对德育有抵触情绪,觉得德育教学的地位偏低、社会地位也不高,缺乏对德育模式创新的信心。

(三)德育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吸引力。经过调查发现,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缺乏创意和新意,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吸引力不足,觉得德育教学比较单调和枯燥,对德育教学中的内容缺乏新奇和探索的兴趣,因而也无法汲取德育教学中的内在精髓和要义。

(四)中职德育教学缺少师生互动。德育中最重要的教育方式,即是进行师生双方的互动,如果双方互动缺失,则无法体现出教育者与受教者的互动效果与教学质量,同时,在目前的德育教学中较少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因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过程也显得单调和沉闷。

(五)中职学校对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评价体系不健全。在一些德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够关注。在教学评价方面,没有全面评价意识,而是用期末一张试卷,一考定成绩。这样,虽然简单方便,容易操作,但却降低了德育评价的作用,对学生的德育学习效果起不到督促和考核的真正作用。

二、德育教学中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原则

在德育教学中,要依据下述原则创新中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一)实践性原则。要在德育中重视道德实践。实践是道德的本质内涵,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有深刻而丰富的情感体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道德规范。因此,德育教师不能简单地进行德育知识的灌输,而要将德育知识引入实践当中,将德育教学与实践生活进行充分融合,使学生理解德育教学对生活产生的重大意义,由被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主动的、内在的自我需求。

(二)坚持学生主体性的原则。首先,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中职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进行德育教学。在德育教学中,要真正实现互动的、平等的教学,双方应在平等的前提下进行交流与相互影响。其次,要促进双方在德育过程中的协同发展。教育双方要达成共识,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体现教育者与受教者的主体性。再次,要顺应新时代的发展,促进主体的个性发展。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各种教育思潮涌动,价值观多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探讨学生主体在德育的价值构建上进行自我价值取向的问题,并尊重个体的选择。

(三)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原则。在中职德育教学内容中,各种重要思想和理论都具有较高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学生面对复杂的理论感觉晦涩难解,因而,要对德育理论进行由浅入深的分析和论证,去伪求真、去粗求精,要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让学生真切地认知和理解。教师要注重理论讲解过程中的生活实际举例,要将理论与我国的国情紧密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理论,并能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在德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途径

(一)以社会实际需要为导向,确定正确的德育目标。在中职德育教学中,对于德育的导向、动力和保障作用,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用不同的途径和不同的方法加以传递,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定要注意德育目标的现实性,要让学生在德育传递过程中体现出时代感,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理念。同时,还要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对中职学生进行思想品质、心理健康、政治法律等方面的教育,健全学生的优良品质,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

(二)凸显中职教育的特点,健全德育内涵。中职德育是全方位的教育,教学内容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品质教育、个人理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文明行为教育等。为了将德育内涵与中职学生岗位性、应用性和职业性相连接,需要对德育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准确的定位,并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实践。

1.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在中职学校中主要体现为履行本职工作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教育,这些行为准则和规范教育内容包括效率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等,它是与学生的未来职业相连的具体体现。

2.职业理想教育。在中职学校里,德育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对个人未来的职业进行追求和向往,要让学生树立在未来职业进行岗位上实现个人理想和价值的观念,让他们在未来的职业岗位上获得精神境界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个人职业理想的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极其深远,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在校期间,以职业理想为导向,主动积极地锻炼自己的各方面素质。

3.职业指导。职业指导在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社会职业了解的指导,要避免德育与社会职业脱节的现象,帮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选择上建立正确的、与社会相符的职业观。同时,对学生职业方面的指导还要注重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职业意识的全面启蒙和强化,要让学生明晰自己所学的专业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明晰在未来的职业岗位中所需的个人素质,并为此而努力。

4.创业教育。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在较长的时间里,社会职业的需求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德育要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指导,在社会对职业需求改变的前提下,要指导学生改变入职观念,要放宽视野,不要拘泥于大型企业或者国家事业单位,忽略其他中小企业和私人企业的职业需求,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同时,中职学校在新的择业观的指导下,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使之贯穿于学生的终身教育之中。

(三)借助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中职学校的德育,要将求知、教学、做事、技能融合在一起,在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教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在此,我们引入行为引导教学法策略。

为了实现中职学生的求知、做人、做事的统一性目标,要立足学生的职业岗位活动,倡导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通过适宜的任务项目,规划出完整的“教”与“学”的过程,使学生在项目的体验情境中感受和学习,实现德育教学的突破。项目教学法以项目任务为载体,进行德育课程的项目设计,比如在中职教育的“经济与政治”、“法律基础”、“就业与创业指导”的三个课程中,都可以创设恰当的项目任务,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使德育教学的实践性和有效性逐步实现。

具体实践中项目任务的设定必须是完整、可验证的项目,每个项目任务还可以包含若干个子项目,每一个子项目都对应某一种职业核心能力的训练。以下是“经济与政治”课程中的项目任务案例教学:(1)项目任务设计。通过模拟的证券投资比赛项目进行团队合作性的职业核心能力训练。(2)总项目下的子项目为证券开户任务。(3)小组分组比赛。首先,要制订小组合作计划,进行合理分工完成目标任务的资料查找。要求学生的能力目标是应用多媒体手段进行任务的达成。其次,分组实施计划实践模拟的投资开户业务。要求学生的能力目标是有效利用沟通、合作优势,运用沟通技巧达成统一;要完成证券登记并与理想券商洽谈,筹集到所需资金。

上述项目任务设计融合了经济知识内容和技能训练内容,重在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应对解决风险等职业核心能力。同样,在其他的德育课程如“法律基础知识”中,也可以运用项目任务、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实践方法达成。

综上,当前中职学校德育课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存在学校不重视德育课教学、教师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缺少师生互动、职业核心素养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对此,应依据实践性、学生主体性、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原则,通过以社会实际需要为导向,确定正确的德育目标;凸显中职教育的特点,健全德育内涵;借助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靖.基于区域需求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2]韩芳芳.唐山高等职业院校创业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

创业教育的核心篇8

关键词: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目标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12-0079-02

由于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不明确,导致创业教育教学课程不成体系,教学内容不规范,使得多年的创业教育课的开展效果不明显,学生的创业意识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创业能力没有得到系统的培训,创业素质提高不明显。因此,通过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体系的研究,从实际出发,把握其内涵和本质,正确定位创业教育目标,使教与学有机联系起来,对于促进创业教育协同效应的形成很有必要。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定义

高校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开创型个性,开发他们的创业意识和提高其创业能力,塑造他们的创业人格,使之在一般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创业基本素质,并能不断适应变革中的创业社会。因此,完整的“创业教育”的内涵不仅需要指出“创业教育”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途径,还指出教学的目的。[1]由此可见“创业教育”的内涵指的是“运用教育技术,优化组合教育资源,把人才学、教育学、创造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有关学科的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学校、社会、家庭等教育途径,帮助学生树立创业志向,发展创业品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教育。”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目标定位的原则

创业教育的目标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综合确定的,它是创业教育最终的培养规格和要求,是创业教育选择教育内容、确定教育方法、制订教育措施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制定创业教育目标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全员参与,四线配合

创业教育需要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共同参与,同时,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各部门共同参与,进行整体性的设计与合作。即以培养“创业者”为目标,以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全面提高素质为基础,高起点整体设计,各系统全力合作,形成全方位育人的创业教育体系。从教学管理线、学生管理线、实习就业线、后勤保障线四线配合,形成全方位实施创业教育,使创业教育落实在学习、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同时在学校设立专职创业教育机构负责协调各线创业教育活动,并负责创业教育的评估、考核等方面的事务。

2.面向全体,全程实施

美国创业教育协会提出,创业是一项终身的学习过程,主要包括基础阶段、能力意识阶段、创造性实践阶段、启动阶段、完善阶段等5个发展阶段,创业教育体系中的每个受教育者都应该接受初级阶段的教育。[2]因此,高校创业教育应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从入学开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针对不同年级,各有侧重,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分布实施。同时,高校创业教育还要贯穿在学校所有工作的全过程,做到定时、定人、定位,每个环节不放松,保证创业教育的圆满实施。

3.分层指导

在实施创业教育时,应着眼于学生职业生涯的需要,以强化创业意识和心理品质培养为先导,以创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同时,必须根据学生不同的创业心态、不同的家庭背景进行分层指导、分层施教。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

1.宏观定位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就业教育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是我国就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家层面来说,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国家人力资源规划的重点来源和基地,是国家强国战略的人才基地和摇篮,是国家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从社会来说,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全社会就业的一种大趋势,是解决社会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从学校教来说,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标和核心要求。

2.教学定位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在教学上与基础课程、综合课程以及专业课程教学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教学目标上,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而服务的,创业教育的实施可以说会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和变革,推动整个教学模式完善,创业教育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个突破口和实验基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教学定位是在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在课程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在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之间,在职业教育与创新教育之间。

3.素质定位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拓展大学生创业技能、综合素质以及专业技能的主要渠道和方式。通过创业教育是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创业技能提高,创业素质全面发展。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主要包含专业知识、社会技能、创新能力以及管理才能几个方面。因此,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重点培养的就是这四个方面的素质,使得通过创业教育的开展,大学生能够有着精深的专业知识,通达的社会技能,全面的创新思维和素质以及综合的管理领导才能。

4.实践定位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大学生实践教学的主课堂,是大学生课堂教学与社会融合的衔接点,是大学生了解社会、发现自我以及成就人生与梦想的桥梁。只有明确大学生创业的实践地位,才能准确的开展创业教育,才不会将创业教育简单的课程化、理论化和书本教条化。大学生创业教育包含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内容,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的互动和社会的融合。实践教学在创业教育中的比重要加大。创业教学的实践内容包含企业流程学、创业学、财务管理以及了解国家创业政策,或者通过参观科技创业园以及经济技术开发区,参观企业,了解企业及社会、市场发展趋势。积极开拓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机会和平台。

5.考核定位

目前,高校对于大学生创业教学的考核还处于模糊和不明确的状态,大多数高校只是限于课时以及就业课的考核模式,没有将创业教育的考核纳入正规教学的考核范围和规划之中。这显然弱化了创业教育的作用和效果。创业教育潜在的连锁效应是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因此,其考核模式不能够简单的等同于专业教育以及基础

教育,必须完善其考核标准和考核程序,使得创业教育能够朝着良性循环的目标迈进。

四、基于创业教育目标定位的实现途径

创业教育是能力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综合体。因此,高校创业教育就是要在专业教育课程总体系统中渗透创业教育的内容,而不是游离于专业教育而另外创立一种全新的教育。具体地讲,即是通过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实践课程四种课程模式来实现。

1.创业教育渗透到所有的学科教学中

创业教育的内容涉及面十分广泛,因此高校的所有教学科目都要体现创业教育思想。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是指把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相结合,以现有学科课程为载体进行创业教育,即以文科类学科为载体进行创业意识教育,以理工科类学科为载体进行创业知识教育,以技能训练类课程为载体进行创业技能教育。高校的学科在长期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门类众多、领域广泛,每门学科都蕴涵着丰富的创业素质教育内容,因此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业素质,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它有效地利用了课堂资源,拓展了学科教育的应用领域:另一方面,它又节约了教育时间,优化了教学内容,常常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加强与专业配套的相关创业课程的学习

“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模式是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举措。“宽基础”是指加强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广泛进行理论研究和探讨,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教学大纲,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适应科技进步对职业演变的影响,体现终身教育思想。“活模块”是指重视创业基地的建设。或者在校内建立创业园,或者与社会上的企业单位联合兴办创业实验基地,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将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得到锻炼。

3.与社区建设紧密联系的创业实践活动

目前高校的创业基地建设还不完善,要开展创业教育活动:第一,高校必须与当地企业加强联系与当地社区建设紧密联系,即学校积极与社会、企业、行业形成沟通,融合本地区企业,为学生提供特定的创业实践活动情境,通过参观、考察、调查等方式,使学生形成创业的意向,培养创业的兴趣。第二,在高校高年级学生中开展模拟实验型创业实践活动。即学校可以根据专业设置,依托学校自身产业,为学生建立一些“中心”或“基地”,以兴趣小组等形式进行一些模拟性、实验性的生产经营活动。总之,大学生创业教育离开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4.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环境的熏陶

良好的育人环境是不可或缺的无言的教师。学校创业环境的形成对师生的影响是整体的,学校既要大力宣传国家制订的一些鼓励学生成才创业的政策,也要营造一种敢于冒险、富于创新的校园创业氛围。而创业氛围的营造,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①学校要对教师的科研和创业辅导等工作予以支持,经费上给予保证,以科研促教学,以创新促创业。②要为在校生和毕业生的创业努力提供多方面的支持。③增加投入,改善创业教学与实践的软硬件设施条件。④普及创业设计、竞赛活动,开展创业经验交流活动,举办自主创业报告会,让创业成功的校友说说自己的经历;在校园广播站讲述经典的创业故事;组织创业读书会,在网上开辟“创业论坛”,举办创业演讲比赛;开展创业方案设计活动等等。

通过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及其实现途径的研究,可以明确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和考核标准,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创业教学课程体系,使得大学生创业教育逐步的走上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模式,对于指导高校创业教育有着重大的意义和明显的突破。

参考文献:

创业教育的核心篇9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职业核心能力;综合素

高等职业教育离不开信息化教学,在信息化环境下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与综合素质是教学改革的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1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1研究的目的

第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会给人们带来更加方便快捷的获取信息和学习、合作的方法、手段、技术和途径。

第二,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关键角色,是教育事业的执行者、倡导者,同时也是教育技术的实施者。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高等院校的教师,是否具备与教育脉搏一致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开展信息化教育改革和实现信息化教育的决定因素。

第三,学生是主体。从用人单位调查来看,高职毕业生在“与人合作精神和能力”、“与人交流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以及“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提高。

第四,实践教学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作用重大。实践活动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为主要内容,以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

职业核心能力是从所有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普遍适应性和可迁移性的一种核心能力,是日常生活以及从事各种职业必备的方法能力,与企业合作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将为他们提供最广泛发展空间。

世界各国对“职业核心能力”概念表述各不相同,英国称为“核心技能”,美国称为“基本技能”或“知行技能”,新西兰则称为“必要技能”,我国香港称为“基础技能”、“共同能力”等。但不论怎么表述(正如澳大利亚学者R.Harris所说,“不管使用什么样的述语,均是指可迁移的技能、促进性的技能、通用性的技能。

2研究的内容

2.1信息化教育环境特点和功能的分析

第一,信息化教学环境。根据目前教学发展情况,信息化教学环境主要包含物理时空、硬件设施、软件资源、制度规范和文化心理等教学条件和因素的集合。

第二,信息化教育环境特点及功能。从技术层面看,信息化教育应具有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

从教育层面看,信息化教育应具有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

2.2高职教育培养目标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可以说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区别于普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层次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特征。

2.3根据企业需求目标进行培养

下面主要从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来阐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第一,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需求。实际上,职业核心能力应包含专业技能及社会经验两部分。对工科学生,应该是比较重视专业技能,对文科学生应该是比较注重社会实践经验。

笔者针对260家企事业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普遍认为,高职大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比专业技能更加重要,尤其是文科类专业更是如此。

第二,企业对大学生文科生和理科生要求有何不同?

被调查者认为文科类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比职业技能更重要的占68%。

第三,企业对理工类专业的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与综合素质能力哪个重要?

超过六成的被调查者认为高职院校对理工科大学生培养重点是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即两者兼备。这说明对理工类专业毕业生来说实践技能比文科生要重要多,综合素质也很重要。

2.4高职学生的培养路径

第一,认清形势,提高思想意识,认准方向。

第二,改进教学设备,给学生提供实践实训的平台。

第三,新的校企合作模式即股份制合作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及综合素质。

2.5对老师教学社会经验及实践能力的要求

第一,高校教师要具备“双师”素质加强职业技能的修养。教师在高职院校除了要注重对学生职业性教育的培养外,还要具备专业技术和与职业技能还要具备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及方法。

第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老师综合素质,深入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教师是教育变革的动力,是塑造新一代性格和思想的积极参与者。”“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第三,规范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集中表现为师德师风,它是教师的为人风范、为师风范,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第四,开放的育人观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是素质教育的本质所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是教师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第五,广博的知识储备。人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先得装满自己一桶水,学高为师。那是说,教师应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

第六,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教师的一种较高层次的能力,这种高层次能力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种升华,反过来又能促进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发展。

3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是信息化环境下教学的必要措施。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与企业进行合作:

第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标准。

第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内容。

第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法。

第四,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训练基地建设。

第五,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评价机制。

创业教育的核心篇10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构建要素;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2

“核心竞争力”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战略管理学家普拉德与哈默提出的,他们在1990年《哈佛商业评论》上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精辟地论述了特定企业或组织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取决于其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有较强的持续竞争力。

现在,教育界的专家学者把此概念引伸到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中来。用于寻求某类学校或某所学校特殊的竞争能力及此能力的形成原因和培育提升方式。研究学校核心竞争力,对于准确地把握学校发展方向,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促进高职校的发展贡献力量。

一、高职校核心竞争力的初步鉴定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时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

结合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理论,笔者认为高职校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一所职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优势、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校园文化等诸要素的有机整合和整体和谐所体现出来的独具特色的优势与能力。所以笔者认为:高职校核心竞争力是指高职校有机整合协调内外资源,通过职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优势、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校园文化等诸要素的优化系统整合所体现出来的独具特色的优势与能力,这种优势与能力是高职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由历史沉淀积累起来的、竞争对手能够模仿却无法复制的软实力,它能为高职校带来竞争优势并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高职校只有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教育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获得持续发展优势。因此,培育和提升高职校核心竞争力,对于提升高职校的整体实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支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高职校核心竞争力构建要素解析

高职校核心竞争力是高职校有机整合、协调内外部资源,不断创造高职校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力量,总的来说主要表现在高职校的机制创新力、管理能力、生产能力、文化能力等诸要素。

1.机制创新力。机制创新力是核心竞争力建设的持续动力。一方面,学校需要创新性发展,通过建立人本化的管理制度,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构建创新的管理方式,创造一个有利于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管理环境。另一方面,学校要在创新基础上形成特色,学校的特色形成,更需要学校注重其整体优势的发挥,即使是某一方面的创新,也应融于学校整体的竞争优势之中,从而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学校特色的形成,才能为高职校面向社会需要主动调整结构、提高质量、提升效益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增强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力和核心竞争力。

2.管理能力。管理能力是高职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根本,处于中枢地位,发挥着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学校运行,激发创新动力的作用,为高职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形成提供发展方向、精神动力和激励约束功能。

在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高职校办学自相对扩大,高职校校级领导班子的综合素质及其决策能力,在把握学校发展方向及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从而构成高职校核心竞争力的首要因素。由于高职教育是与社会需求、劳动就业结合紧密的教育,因此,及时了解岗位需求和学生状况。不断调整专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和课程设置是高职校的工作常态,快速应变的管理模式也就成为高职校核心竞争力的必要因素。

3.生产能力。生产能力是高职校的硬核心竞争力,也是高职校核心竞争力培育和形成的基础,高职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基石。具体来说,高职校生产力基本上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人才生产能力、学术(技能)生产能力和社会服务生产能力。

人才生产能力基本上能反映一个高职校是否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变化的要求,是高职校区别其他类型教育培养人才的关键,所以在目前强调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体系中,高职校自始自终要将人才技能的培养作为其主要任务与职能。它为高职校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需求与平台,因此,人才生产力始终是高职校的重要核心竞争力。

学术(技能)生产,是体现一所高职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是高职校为推进技术革新义不容辞所应承担的职责,也是提升高职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动力。作为技能推广的主要载体,当面对各行业、企业对新技术的迫切需求时,高职校也加快适应市场需求的步伐,克服各类困难,正努力提高学术(技能)生产能力,多方位的满足社会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技能创新、技术服务等需求急剧上升,高职校的办学宗旨和目标就是为社会服务,在激烈市场竞争下,社会服务日益成为高职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的重要目标。

4.文化能力。文化能力是高职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关键,处于核心地位,发挥着综合集成、融合能量、转化提升价值、汇聚特色优势的关键作用,将高职校各种要素资源融合转换成高素质的人才、高水平的技能成果、高价值的社会服务等产品形式,进而实现学校培育人才、发展文化、科技、教育、提供智力支持的社会价值,科学研究和技术成果转化为创造物质财富的经济价值。

每个高职校应当具有自己独特的学校精神、价值追求和文化品位,实现学校自己的文化理念并以先进文化引导和教育学生是高职校核心竞争力发展的更高阶段,是高职校精神形象和生命力的象征。

三、构建高职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通过对高职校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解析,可以认为高职校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构建过程中,必须遵循以教育市场和教育服务消费者为出发点,以提供优质教育产品和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落脚点的基本原则,从而形成持久的高职校的核心竞争力。

1.高职校要建立学习型组织,这是高校创新以及获得和保持持久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通过组织学习,高校不仅可以提高现有资源、知识的利用程度,更为关键的是可以不断创造出新的知识,改善高校资源和知识存量,从而持续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弥补缺陷和不足。学习型组织的真谛,就是全体成员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通过组织学习,可以实现一个“学习―创新一学习”的循环,保证持久竞争优势的存在。

2.注重管理创新,实施和推广适合高职校的管理模式。建立能科学决策、规范管理、有效的监督的管理制度。通过管理创新,使各个职能部门侧重战略、宏观上的规划,以目标管理为主,做好宏观决策和调控。同时提高管理层次与效能,建立管理制度与约束机制。创新管理模式,使各个院系成为具有相对独立和拥有相应自的办学实体,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学校有关规章制度,行使专业建设、教学管理、科技服务、师资队伍建设、学生教育管理等职权,积极主动完成各项任务。充分发挥院系在专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逐步使院系建立起自我规范、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从而综合形成高职校的核心竞争力。

3.强化高职校的生产能力,使高职校更好服务地方经济,为此在高职校生产能力的培育过程中,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是体现学校特色水平的重要标志,体现职业教育特质的不是校舍、设施设备等。而是课程。课程在整个教育教学中始终处于“灵魂”地位,它是承载教育教学思想的主要载体,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

(2)构建高素质的师资团队。师资团队建设是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环节,一所高职校能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高质量的一线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关键在于师资建设。其中“双师型”专业师资团队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彰显特色、提高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的基础工作。

(3)多元化产学研方式。产学研一体化要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明晰人才培养规格目标,深化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把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要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改革,实现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不断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构建高职校持久的核心竞争力。营建文化氛围是一个立体的、全方位解构内涵式发展的整合行动,所带来的合作意识和凝聚力也是巨大的。“校园文化”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可以通过历史使命、学习实践、办学目标、办学条件等各种不同因素来营建“校园文化”和相关的学校亚文化以及学校特征。在营建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加强对学校硬件资源作用的整合、融炼、培育“一致性”和谐氛围。具体而言,文化氛围的营建应首先着眼于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化素养、体现内外和谐统一、能自觉学习和善于完善自我的教职工,他们是校园文化形成的主要引导者与推动者,同时加强体现学院校园文化的载体建设和宜人的文化环境建设,加强学校整体风格中的文化沉淀和底蕴的积累,培育师生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现代意识等。只有营建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注重高职校文化氛围和环境的建设,将高尚的文化品味融为高职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才能出现生机勃勃的景象,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总之,高职校应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在不断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获得优势,在不断培育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求得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但高职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和方法,需要纵观高职校发展的历史,结合自身特点,充分整合各种资源,科学地分析社会需求和自身实力,找准角色,主动适应外部环境,优化结构,形成一个独特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使资源配置得更加合理,这样才能扬长避短,不断发展自身的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办出特色,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在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龙茂发,马明宗.产业经济学概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2]黄保德,康思琦,李桂霞.从外延扩张到内涵建设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J].教育与职业,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