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职业认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36:52

计算机职业认知篇1

关键词:教学改革;计算机专业;高职院校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各高职院校争相培养国家紧缺的it职业人才。但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往往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还存在着若干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以适应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纵观现实情况,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教学大纲设计不够灵活。计算机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知识的半衰期短,知识更新频率呈加速度的趋势发展,如果我们教学大纲设计没能紧跟社会的发展不断的更新,势必会导致学生费力掌握的许多知识在其还没有走出校门甚至一开始学就已经过时。为弥补这种差距,就要求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大纲应该根据计算机技术知识衰减期短,技术淘汰快的特点不断进行实时更新、动态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有些高职院校的教学大纲是几年一贯制,根本没有反映出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应用。

二是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学生的心理需要。高职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及家庭,受教育的层次各不相同,计算机水平有高有低,传统的按专业按班进行统一教学的教学模式通常存在这样的缺点:基础好的学生嫌教学进度慢或学不到新知识;而基础差的学生又觉得进度太快,难以消化。个体的心理状态和对计算机专业的学习方式及学习兴趣都存在一定差异,统一的教学内容与强制的教学方法,不能较全面地符合他们的心理要求。

三是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高职院校各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专业教学更是离不开大量的上机实践操作,但是有些高职院校或因为教学条件的限制,或因为教学大纲的束缚,不能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没有系统的实践教学规划,这直接影响了专业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途径

针对以上问题,并结合切身工作经验,笔者提出以下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途径。

第一,顺应时展,及时修订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的必要保证,教学工作应围绕教学大纲进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软件和硬件都在不断更新和完善,社会岗位要求计算机专业人才掌握的专业技术内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对教学大纲也要不断进行适当修改,使之不断趋于完善。大纲的编写既要考虑稳定性,又要体现先进性,应反映出计算机领域最新的科技成就及其应用水平。一旦有新的优秀软件问世并得到广泛应用,在教学大纲中就应及时安排这方面的内容。

第二,加强课程开发。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计算机教学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特点。计算机教学要求课程的开设和教材的选择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学内容应该反映计算机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方向。什么课程应该开、什么课程不应开,恐怕很多学校都有过这样的疑虑。多年的教学实践认识,课程的开设一定要体现实用的特点,如果一味追求面面俱到,使学生学得过多过杂,其结果是不但收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材方面,必须避免同一本计算机教材连续使用的情况出现。对于过时、落后或者没有任何实际应用知识的教材,一定要舍弃。

第三,强化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对计算机专业教学来说,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教学的关键,如果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行,理论再好也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为此.我们要求教师要尽可能的掌握更多的案例,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例如,在给学生讲授网站建设时,在开始的时候会把网站建设的基本知识介绍给学生,然后,拿出一个公司或部门的网站案例,从需求分析到框架形成,技术解决,后台管理及维护等一步一步讲授给学生。当一个网站开发成功的时候,网站建设部分的课程也就讲完了,这样,学生以后在进行网站开发时,就不会感到束手无策。

第四,推行认证考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目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并不十分理想,这与能拿到计算机行业权威认证的毕业生不多有直接关系。单靠一个毕业证书已经很难让用人单位认同毕业生的能力,学生通过考试获得行业权威认证证书才能更好地实现就业。但是一般情况下学生在完成正常学习任务后很难再投入较大的精力和时间通过认证考试,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本身要加大推行认证考试的力度,把认证考试纳入到日常教学中,鼓励或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参加国家水平考试、信息技术认证考试、职业资格考试、各it厂商的专项认证考试(如microsoft认证、Cisco认证、adobe认证、micromedia认证、Redhat认证等)。学生对认证考试的热情往往大于学习专业课程的热情,这与用人单位对认证证书的认同、认证考试对专业水平的提高有密切关系。高职院校在实施计算机专业教学时应把学历教育、职业技能、认证考试三者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拓宽就业渠道创造有利条件,这也符合高职教育""一专多能、一生多证""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刘素楠,谢中梅.计算机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继续教育,2007年01期

计算机职业认知篇2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问题措施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经深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大学阶段开展计算机教学已经不再是对学生进行的特殊教育,而是为了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生活、工作与学习。大学阶段的计算机教学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是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阶段。为了有效提高高职学生的计算机专业能力,就需要研究怎样有效的开展计算机教学活动。本文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对如何开展高职计算机教学进行全新的探析。希望对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能够有一定的帮助。

一、目前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想要有效的开展高职计算机教学,首先要解决当前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传统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课堂教学的不断变化,一些影响高职计算机教学有效性的问题不断涌现,因此,新时期为了提高高职计算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解决课堂教学中新出现的问题。本人作为一名高职计算机教师,对目前影响高职计算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在此展开论述。

(一)不能有效开展创新教育

进入高职阶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因此学生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计算机知识学习。当然受计算机学科性质的影响,教师认真的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学生努力的学习基础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此基础上更应该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层次的学习,尤其是引导学生在已经掌握的计算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但是就目前高职计算机课堂教学而言,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创新教学,课堂教学依然停留在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学生的练习这一层次,这就严重阻碍了学生在计算机领域进行有效的创新活动。

(二)理论与生活实际脱轨

计算机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实践,这就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但是目前高职学生在计算机学习的过程中进入了一个误区,仅仅注重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不能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例如:高职学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学习,但是让学生设计一个广告宣传页,很多学生可能会犯难,这就深刻的揭露了高职学生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效结合起来。

(三)对计算机学习缺乏科学的认识

计算机是学生在高职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每一个学生都应该熟练的掌握这门“技能”性学科。网络已经深入到了人们生过的各个角落,因此,有效的掌握计算机知识既是学生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生生存与生活的需要。很多高职学生在计算机学习的过程中都抱有这样的态度:只要能够进行简单的操作即可。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学生没有对计算机专业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学生在思想上没有对计算机教学引起高度的重视,导致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表层,不能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二、应对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

本文对目前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只有找到切实能够解决计算机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有效方法,才能真正达到提高计算机教学有效性的目的。针对上文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在此采取以下几种应对措施。

(一)将创新教育融入计算机课堂教学之中

计算机是一门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创新的学科,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另一方面要将创新教育融入计算机课堂教学之中。在高职计算机课堂教学中融入创新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进行创新教育是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具有较强创新意识与能力的人才备受现代社会的青睐,高职学生作为具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人才,想要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当今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获得更多发展的机会,就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而计算机作为一门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学科,应该肩负起这一重要责任。另一方面,将创新教育融入计算机课堂教学是计算机专业学习的需要。计算机是一门科学,拥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只有学生不断的进行深入的研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将能够使学生在计算机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更多丰硕的成果。

(二)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学生进行计算机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在实践中应用。要求学生不仅要能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生活是一个大舞台能够给人带来无限的灵感,同时生活也对知识的应用提出了挑战。现代社会的很多问题都需要通过计算机的有效应用加以解决,因此,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要与实践结合起来。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理论知识的讲解,还要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的机会,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真正的提升。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计算机学习观念

思想上的重视是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前提,学生的学习更是如此,只有在思想上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真正的去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并进行深入的研究。针对部分高职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认识发生偏移的现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进行有效计算机学习的重大意义。

计算机职业认知篇3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

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益,电脑、网络应用的广泛普及,现今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让我们的教育跟得上社会发展的需求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中职教育尤其是这样。要让我们的计算机专业教学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我们就需要由现状着手分析,寻找出有效的改善方法来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提高办学效益。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的现状

1.选择专业认识不足,学生综合素质不高。目前,由于高等院校的大规模扩招,分流了中职教育的大部分生源,导致中等职业学校生源不足,对于专业的选择只能由学生听之任之,从而造成中职学校的学生选择计算机专业,很大一部分人是跟风式的。很多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专业认识不足,认为学习计算机专业,就可以更好地上网打游戏,而计算机操作和应用的基础几乎为零。部分学生由于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跟不上,老师讲的消化不了,久而久之跟不上学习进度,于是学习普遍存在着消极、被动的想法,生源的层次问题日益严重突出。

2.专业设置太过系统化,求广不求精。中职计算机专业课设置一般从基础知识计算机构成原理学起,教师习惯于从计算机的起源、产生、发展,讲到它的作用意义,再讲到它的构造特点,尤其是讲它的编程语言和方法,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云里雾里的境界,让学生对学好计算机产生了恐惧感。我们教育对象是中职生,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兴趣不高。因此,要因材施教,选取学生够用的、适用的、想学的、能学好的知识模块。计算机知识可谓无穷无尽,而且知识更新快,稍有懈怠就难以跟上最前沿的技术,中职学生利用二年或三年的时间,就想全面地学习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知识根本是不可能的,专业设置里求广不求精的做法不可取?。

针对以上现状,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要想适应专业设置、适应学生的需要、社会的需求就必须进行专业教育教学的探索与改进。

二、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定位

黄炎培把职业教育的目的定义为:“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一也;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二也;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三也。”说明职业教育强调的是给学生谋生的能力是首要的地位,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的属性。

计算机专业教学定位是由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方向和就业导向决定的。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不同于普通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我们的计算机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计算机专业综合职业能力,能从事计算机专业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因此,我们对于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基本设置方向应该以从事计算机工作所需要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和培训综合的职业素质为目标。

三、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

根据中职生的心理特点、能力水平以及课程本身的对应关系,教师应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做到先易后难。在熟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对知识点进行整合,循序渐进、层层推进,让学生在接受知识时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方法。

1.加强对计算机专业的认识,提高学习兴趣。大多数学生都知道计算机重要,但对计算机在其专业的具体应用尚不了解,因而学习起来有点茫然。所以我们在学生入学时,专门组织计算机专业介绍报告会,让学生了解社会各个行业的计算机应用和需求情况,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我们还不定期地举办全校范围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网页制作、动画制作等比赛。比赛结束后,对部分优秀学生给予奖励并颁发证书。这样,既增加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我们也从中发现了一批计算机应用较好的学生,不仅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增强了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

2.了解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智能水平、学习习惯、知识基础等,都是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因此我们在上课之前要对自己所代班级的学生进行深入了解,调查研究学生的这些特点,掌握实际情况。然后根据情况制定讲课的内容、重点和进度。这样有的放矢,因人因时而异,提高了教学的效果。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大多数学生习惯于以书本为准,以教师为准,学生的主体意识薄弱,求新、求异思想欠缺。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自己去发展知识,而不是停留在书本或讲课内容上。任何一个问题都不是只有唯一的一种解法,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我们在讲课中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体意识。教师要做的工作不仅要把有关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研究学生的认识规律,即他们是怎样接受知识的,怎样才能让他们更快更容易更有效地接受知识。只有知道了这些问题的答案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好。我们在授课时应从具体问题入手,提出问题,通过大量例题说明讲解课程内容,然后归纳总结出几点结论,说明使用规则。这样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思想跟得上,学了就能用。每一章为学生制定一个小目标,让学生一点点的深入学习。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授课方式,学生对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及理论性较强课程的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的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计算机职业认知篇4

论文摘要:21世纪是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与核心,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它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城,对当代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最终可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乃至思雄方式,从而将会大大促进人奥社会的发辰和进步。不掌握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技能,将难以在现代信忠社会中有效地工作和生活,计井机学科教育已成为教育必不可少的科目之一。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扬民主,以培养人的发展为目标,因此我们在进行计算机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教师水平情况,设备情况,计算机最新的发展技术以及社会的需求情况等多种因素结合起来。

1学生状况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招收的学生主要以应届初中毕业生为主,这些学生一般来说都是在无法进人普通中学后进人中等职业学校的,普遍存在着知识基础较差和由于在初中阶段长期成绩较落后,长期压抑,普遍存在着对学习白信心不足的问题,甚至对生活的态度也较为消极。这些学生在毕业后,出路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走向社会就业,二是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继续学业。我们的计算机教学应该是让学生掌握好计算机这一门现代生活中必需的工具,为他们将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计算机教学的开展中培养学生的对学习、生活、将来的信心。

2计算机学教学内容的确定

    国家教育部门并没有指定中职学校电脑教学的内容及所用教材,因此我们在制定学习内容时,要充分注意到中等职业学校的电脑课程和普通中学有着很大的差别。中等职业学校的里,电脑科目是主要的教学课程,有的中等职业里甚至是最主要的教学课程,电脑授课时数较多;对中等职业的学生相对来说,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在制定计算机教学内容时要突出实用性。不能片面强调学科教学,认为基础理论越扎实,学生的水平才越高。以学科体系为中心,以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种课程设置并不完全适合于中等职业的教育目标。实践表明,中等职业的计算机教学,不能简单地照搬普通学校的教学模式,而应认真地开展市场调研,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就业状况以及本校的实际来确定教学目的和任务,并按照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围绕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作相应调整。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证书课程纳人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同时也要根据学校计算机机房条件,计算机师资力量来作充分考虑。

    我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三年内要学习7一10电脑课程,我们在安排计算机课程时要考虑到计算机科学的教育是一个具有延续性和整体性的系统工程。具体到课程的设计中,这一特点表现为课程的安排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各门主干课程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在讲授上述这些课程的时候,应该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熟悉和深化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

    具体到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方面,笔者认中等职业学生在经过三年学习后应该至少具备下列四项能力:第一,常用软件的熟练使用;第二,掌握一至两种计算机语言;第三,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的运用;第四,通过两门以上的计算机认证考试。为了达到上述目标,作为学生进入学校后接触到的第一学期的计算机课,应该定位在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浓厚兴趣上,为后续的电脑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是知识迁移的基础,是培养和发展能力的前提。

3教学方式

    在计算机教学中,学生上机实习是很重要的一环,要掌握好理论教学和上机实习的有机结合,哪一部分需要在课室里讲授,哪一部分需要在机房里演示,要让学生有多少上机练习的时间,这些课时的分配对于每一门计算机课程来说对是不同的。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辅导中应特别重视“实践”这一环节。有些知识和技能学生不是靠辅导教师教和读讲义,而是靠自己动手、动脑实践,在实践中进行获取,计算机教学活动中的实践是学生认知的重要环节。只有多上机动手实践,才能破除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才能激发学生对掌握计算机知识产生兴趣。所以应该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加强上机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在人机互动中获取知识。

    计算机教师应该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上机与讲解的课时分配,做到随机应变。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如果毫无兴趣,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就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一般说来,对他们学习兴趣起主导作用的是直接兴趣,作用时间也较长。教师应帮助他们形成直接兴趣,并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适时地帮助他们把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相对而言,在计算机课程中,学生往往对直接接触计算机兴趣很大,愿意动手操作;而对于学习计算机原理,兴趣就小多了,因此不妨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操作机器来学习新知识。这样,学生在计算机课的学习中就会感到轻松、愉快,并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在教学内容上,也应力求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在教授较难的课程时,要注意深人浅出,务必让学生体验到克服困难成功后的喜悦。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复杂的动态过程。要使这个过程得到控制、调节达到优化,全要是通过辅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反馈来实现的。控制论告诉我们:“没有反馈信息的非闭合回路是不能实现有效的控制的。”因此我们在电脑教学中除了要学生阐明自己的授课目的也要及时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掌握情况,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有所侧重。

4师资力量方面

    计算机教师要求具有扎实的计算机学科水平;掌握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理论,并能在实践中运用;努力学习计算机领域的新知识,了解计算机发展的新动向抱着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学习新的知识。当然作为一个计算机教师不可能对计算机领域的各个方面都有很深人的了解,因此在安排一项课程时应该让精通相关知识的教师授课,同时也要鼓励教师尽量掌握的计算机知识面更广些。

5计算机房的条件

计算机职业认知篇5

但目前却存在这样的现象,很多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甚至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改行从事了与专业不相关的职业。一部分毕业生虽然从事的职业与计算机专业相关,但是就业质量不高,对自己的发展和前途不甚乐观。

一、就业难的原因

1 思想认识不到位,就业择业意识有待转变。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大学生就业不能再局限于事业、行政、金融等单位,而应该寻找和发现适合自己专业、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单位,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许多就业岗位对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只有尽可能多地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2 教学课程体系相对滞后,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基本技能有待提高。信息化建设和推广的迅速发展,使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基础教育日益普及,传统的课程体系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计算机课程体系要紧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使学生在具有扎实计算机基础的同时,不断学习计算机新技术、新方法,掌握新技能。而现今的课程体系造成学生在校学到的只是一些基础知识,与市场需求的前沿知识有相当大的差距。这其中有课程体系结构的问题,还有一部分是教育体制的问题。现行的教学计划一般是一四年为一个周期的,不会轻易改变课程的设置。

3 专业认识不到位,大学生职业规划体系有待加强。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不到位,突出表现为:不知道自己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毕业后有什么用,不知道将来自己能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自己能干些什么,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不明确,对自己的将来比较迷茫。这种状况同样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体系的构建

基于上述内容,应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更新课程体系,加强专业教育,进行大学生职业规划体系重构对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人才培养至关重要。这项工作的开展和实施迫在眉睫。

1 采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法,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了各种各样的心态,其本质是价值观和理想信念问题。可以通过组织企业名人讲座、企业人力资源专家作报告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专业的特点和正确认识自身的价值,从而树立强烈的工作事业心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另外一个方面,还要做好大学生择业的心理咨询工作。教育学生要根据计算机专业特点和实际专业技能,正确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从而确定自己合理、科学的就业期望值,达到“知己”的目的。在课程教育过程中着重加强学生专业教育,引导学生明确本专业的学习方向,增强实际技能,使大学生逐步树立自信心,也可以积极地参与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藉此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2 改善课程体系,增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丰富实践经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迅猛,这要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必须根据计算机的学科变化而进行动态的修订与完善,同时要求计算机专业人才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因此,根据计算机专业的特点,依据CC200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等专业规范,结合学院2006年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需求,我们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做了如下尝试:

在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新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有特长”的原则,学生在大一、大二时学习专业基础(数学、英语、电子技术、数据结构与程序设计等)及专业主干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操作系统、软件工程、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等)的学习和基本素质的培养,构建学生下一步学习的基础平台,然后从大三开始通过教师指导和学生自身两年的专业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学习兴趣和特长,从软件开发、硬件技术和网络应用三个方向(或者称为三个模块)中选择一个深入系统地学习,同时设置专业任选课进一步拓宽学生知识面并加强专业特长的学习。

同时实践教学融入教学之中,不同阶段实践环节也有不同定位。大一、大二时实践教学设置为基础实验、动手能力训练、认知实习;大三时实践教学设置为专业课程设计、社会实践、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大四时实践教学设置为专业综合实习、工程项目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由于计算机专业工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和企业需求,课程体系改革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加大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加强实践教学的内涵和考核,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联合培养人才,实施学生辅导员与导师制,加强学生专业教育和引导。

3 采用就业指导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做好学生的职业规划。根据计算机专业的企业需求和就业特点,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工作,并把它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全过程。

一年级结合入学教育、专业认知实习、各种学生课外活动,进行专业学习适应性、素质能力培养、理想信念教育和专业认识的就业指导,二年级结合就业指导课和社会调查活动,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和职业规划的系统指导,帮助大学生了解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将来就业的岗位及前途,如软件开发、网络维护、嵌入式开发等;三年级结合课程设计、社会实践和就业指导课,加强求职择业观教育和专业特长教育。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规划学生的学习方向、定位学生专业学习的目标,以及挖掘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和施展个人才能的就业方向;四年级加强大学生对就业择业的认识,讲解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和求职择业技巧指导,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帮助大学生做好求职择业的心理调适,深入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毕业实习,帮助学生定位、细化学生努力的方向和适合自己将来发展的工作岗位,并给予修订和指导。

计算机职业认知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主要内容

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Xp操作系统、电子文档word2003、电子表格excel2003、演示文稿powerpoint2003、多媒体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以及常用软件介绍。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新生计算机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性。生源存在地区差异,加上中学对计算机课程的重视程度以及学生自身兴趣,导致了这一现象产生。进入高校后,计算机课程内容和实践要求一致,势必会造成教学结果参差不齐。

2.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内容不适应时展。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而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教材却跟不上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导致计算机教学内容不能及时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3.高职院校计算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比例设置不合理。高职院校教学根本目的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故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比例设置是否恰当,也将直接影响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效果。

4.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沿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居多。大部分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理论由教师多媒体讲解演示,实践课由学生机房操作,这必然导致学生机械记忆、拘泥于具体对象。

5.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师教学水平有限。有些计算机教师知识专业但是教学能力有限,而有些计算机教师仅满足于现状却跟不上计算机技术发展、没有自我完善而能力不足,这就导致简单完成教学任务而不能真正让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得到提高。

三、解决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相关问题的方法

1.在课程之前,对学生进行一次评估测试。依据学生成绩打乱现有班级组织,参照学生对计算机掌握程度重新分班。这样既可以解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问题,又可使上机人数适应机房机器数,还可避免因学生人数不同造成机房浪费。

2.计算机迅速发展,使得教学课程开设和教材选择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更应反映计算机技术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本人经过多年教学实践认为:计算机课程开设务必以实用为主,教材选用应以工学结合为主;在教材选用方面,必须及时更新,授课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合适教材,而有些院校一本教材竟然使用数年之久。

3.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比例设置,应突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高职院校办学,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创业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继续学习能力为目标。计算机课程是门侧重实践的课程,其实践教学不管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是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很重要。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摸索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设置,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合理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

4.目前,在教学中教师以自我为中心、以课程为主,采用“满堂灌”教学模式仍大有人在,这样的教学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抹杀了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

计算机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应围绕现阶段和未来可能应用的选择,突出“技术应用性”。主要讲解计算机相关重点和基础知识点,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具体来说,一方面教师讲课时,应把握主要知识点,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由问题切入知识点;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时常关注学生反应,留意学生课堂反馈,随时调整授课行为。这样一来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加强了学生主动性,而且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计算机教师在教学手段上,应采用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特定教学对象,精心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并结合传统教学手段,共同参与教学。计算机专业有着自身专业特点,借助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再配合教师的讲解,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计算机教师必须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变得灵活多样、丰富多彩,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

计算机职业认知篇7

关键词:会计电算;传统手工会计;联系;区别

1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人员队伍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从知识结构来看,会计人员普遍存在知识结构单一、不系统,知识老化、更新慢等问题。会计人员对经济、法律、高新技术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认识不足,只能对日常的会计核算进行处理,对如何提高会计管理水平办法不多,从而制约了会计人员综合能力的发展。

1.2会计人员自身认识不足,观念落后。有一些会计人员对实施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甚至对会计电算化数据可靠性产生质疑,错误地认为实行会计电算化只是由“电子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账面比较漂亮而已。

1.3缺乏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目前,不少单位的电算化会计人员是由过去的会计、出纳等经过短期培训而来,他们一般只知道怎样使用财务软件,对计算机的软硬件知识了解极其有限,遇到超出范围的问题就束手无策、寸步难行,只能求助于软件维护人员,而维护人员基本是计算机专业出身,对财务知识知之较少,双方不能很好地配合。

1.4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有待加强。有些会计人员电算化知识贫乏,对会计电算化的保密性、安全性等管理工作认识不足,忽视信息安全教育,随意与互联网和业务无关的终端连接,使电脑感染病毒,甚至遭到人为非法破坏。

2加强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人员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2.1树立创新意识,强化终身学习的理念。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学习不再是人生某一阶段受一次教育就一劳永逸的事情,会计人员要充分认识实行会计电算化是单位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

2.2重视对在职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会计电算化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科学技术的不断变化而向前发展的,环境不同,对会计电算化工作要求也不同。对在职会计人员进行培训,更新其知识结构,是提高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应用和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2.3改善会计人员知识、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2.3.1知识结构要合理。会计业务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综合性,要求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能只限于本专业,除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外,还要掌握相关的经济、法律、税收、金融和审计等知识。

2.3.2学历和职称结构要合理。鼓励在职会计人员参加学历教育,参加职称考试,并实行工资、待遇等与技术职称、学历挂钩的办法,以此激励会计人员发奋进取、更新知识。

2.3.3年龄结构要合理。既要有实践经验丰富的中、老年会计人员,又要有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青年会计人员,这样才能发挥不同年龄段人员各自所具有的优势,实现年龄互补,在不断发展中保持动态平衡,从而实现最佳的综合效能。

2.4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计算机职业认知篇8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计算机专业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8-0229-02

1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随着高校和高中的扩招,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在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活动设计中,很难达到教学目的,尽管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质量评价体系等都为适应社会及专业发展不断地在做调整和完善,但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目标完成得仍然不尽人意。这除了学生基础差等客观原因外,在课程设置、教学组织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教学改革。

目前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要求的重点并不在操作和技能上,操作技能还不够熟练,与一些专业计算机培训学校相比,在实用性上存在一定的差距。

为此,我们必须研究制定出灵活、多样的培养目标,按明确的培养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分专业化方向去安排教学计划和实施教学活动。

2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岗位需求现状

在我国,信息技术人才队伍还存在严重的结构失衡,呈现两头小、中间大分布。既缺高级信息技术人才,包括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更缺技能型、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即“信息技术蓝领”――大量能从事基础性工作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每年的需求量高达数百万人,这其中存在着很大的供给缺口。

根据这些信息及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我们认识到原有中职计算机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与就业岗位之间的结构错位,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明显落后于职业岗位的技能发展需要。作为中等专业职业学校,我们应该填补低端人才培养的空白,成为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战场。

反思我们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明显落后于职业岗位的技能发展需要,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我们应该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与兴趣,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模块化的学习资源。采用“大专业、小专门化”的课程组织模式,用本专业职业能力结构中通用部分构筑能力平台,用灵活的模块化课程结构和学分制管理制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3对中职计算机专业改革和建设的相关建议

3.1中职计算机改革与建设指导思想

中职计算机专业整体改革与建设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指导,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深入研究21世纪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对中等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以学生必需的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遵循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使中等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需要。

3.2中职计算机改革与建设基本思路

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针对学生个性、爱好、教师特长、社会需求等因素为不同学生定制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为此,中职计算机专业改革与建设确定为模块化教学模式。模块化教学模式是指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在学生完成其专业必修基础课的前提下将主干专业课及实训课程以模块进行划分,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模块组合,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

3.3中职计算机改革与建设建议

(1)重新确定中职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

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规定,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因此,该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较广的就业范围,如办公文秘、信息通讯领域、图形图像处理、影视制作与编辑、管理信息领域和信息出版领域、网络安装与调试、计算机硬件维修、软硬件销售领域等。我们认为中职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为计算机产业(公司)、制造业(企业)和国家机关等企事业单位的计算机房、计算机室及办公计算机岗位,主要从事计算机设备、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与维护,从事计算机的操作、计算机产品销售及售前、售后服务等工作的中初级操作型人员。

(2)突出综合职业能力要求。

中职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能力:信息技术认知能力、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熟练的办公软件、常用软件操作能力、数据库操作能力、图形图像制作能力;②计算机网络知识:网络静、动态网页制作能力、网络构建、网络布线、配置、维护能力、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与维护能力、应用网络管理工具进行网络监控、维护能力、网络安全与防范能力、网站的建立、、维护与管理能力;③计算机硬件支持能力:组装计算机硬件、安装操作系统能力、计算机硬件故障诊断和维修能力、计算机平面设计和动画制作能力、影视媒体素材加工与多媒体合成制作能力、使用主流计算机多媒体输入输出设备能力。

(3)实行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

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应树立服务意识,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教学制度。”“中等职业学校要开展学分制的试验,改革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使学生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兴趣、条件选择课程和学习时间。”中职计算机专业在教学管理制度上,要根据职业教育特点采用选修课制度和学分制度。选修课制度可以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自身的条件选择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采用学分制,实施学分制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有更大的灵活性,在学习时间的安排上有更大的机动性。

(4)推动课程改革和建设。

针对人才市场需求情况的变化,我校当务之急是调整专业教学目标,培养“适销对路”的技能型紧缺人才。中职计算机专业(大专业)可分为以下三个专业方向(小专门化),即:办公自动化、网络应用、图形图像处理等多个模块。新的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要根据三年制中等职业学校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要求进行设置,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精简、整合与综合化处理,使课程设置尽可能满足行业就业岗位需要和职业教育多样化的需要。

计算机职业认知篇9

在我国,信息技术人才队伍还存在严重的结构失衡,呈现两头小、中间大分布。既缺高级信息技术人才,包括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更缺技能型、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即“信息技术蓝领”——大量能从事基础性工作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每年的需求量高达数百万人,这其中存在着很大的供给缺口。

根据这些信息及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我们认识到原有中职计算机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与就业岗位之间的结构错位,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明显落后于职业岗位的技能发展需要。作为中等专业职业学校,我们应该填补低端人才培养的空白,成为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战场。

反思我们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明显落后于职业岗位的技能发展需要,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我们应该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与兴趣,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模块化的学习资源。采用“大专业、小专门化”的课程组织模式,用本专业职业能力结构中通用部分构筑能力平台,用灵活的模块化课程结构和学分制管理制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2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随着高校和高中的扩招,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在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活动设计中,很难达到教学目的,尽管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质量评价体系等都为适应社会及专业发展不断地在做调整和完善,但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目标完成得仍然不尽人意。这除了学生基础差等客观原因外,在课程设置、教学组织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教学改革。

目前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要求的重点并不在操作和技能上,操作技能还不够熟练,与一些专业计算机培训学校相比,在实用性上存在一定的差距。

为此,我们必须研究制定出灵活、多样的培养目标,按明确的培养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分专业化方向去安排教学计划和实施教学活动。

3对中职计算机专业改革和建设的相关建议

3.1中职计算机改革与建设指导思想

中职计算机专业整体改革与建设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指导,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深入研究21世纪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对中等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以学生必需的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遵循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使中等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需要。3.2中职计算机改革与建设基本思路

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针对学生个性、爱好、教师特长、社会需求等因素为不同学生定制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为此,中职计算机专业改革与建设确定为模块化教学模式。模块化教学模式是指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在学生完成其专业必修基础课的前提下将主干专业课及实训课程以模块进行划分,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模块组合,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

3.3中职计算机改革与建设建议

(1)重新确定中职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

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规定,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因此,该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较广的就业范围,如办公文秘、信息通讯领域、图形图像处理、影视制作与编辑、管理信息领域和信息出版领域、网络安装与调试、计算机硬件维修、软硬件销售领域等。我们认为中职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为计算机产业(公司)、制造业(企业)和国家机关等企事业单位的计算机房、计算机室及办公计算机岗位,主要从事计算机设备、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与维护,从事计算机的操作、计算机产品销售及售前、售后服务等工作的中初级操作型人员。

(2)突出综合职业能力要求。

中职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能力:信息技术认知能力、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熟练的办公软件、常用软件操作能力、数据库操作能力、图形图像制作能力;②计算机网络知识:网络静、动态网页制作能力、网络构建、网络布线、配置、维护能力、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与维护能力、应用网络管理工具进行网络监控、维护能力、网络安全与防范能力、网站的建立、、维护与管理能力;③计算机硬件支持能力:组装计算机硬件、安装操作系统能力、计算机硬件故障诊断和维修能力、计算机平面设计和动画制作能力、影视媒体素材加工与多媒体合成制作能力、使用主流计算机多媒体输入输出设备能力。

(3)实行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

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应树立服务意识,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教学制度。”“中等职业学校要开展学分制的试验,改革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使学生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兴趣、条件选择课程和学习时间。”中职计算机专业在教学管理制度上,要根据职业教育特点采用选修课制度和学分制度。选修课制度可以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自身的条件选择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采用学分制,实施学分制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有更大的灵活性,在学习时间的安排上有更大的机动性。

(4)推动课程改革和建设。

针对人才市场需求情况的变化,我校当务之急是调整专业教学目标,培养“适销对路”的技能型紧缺人才。中职计算机专业(大专业)可分为以下三个专业方向(小专门化),即:办公自动化、网络应用、图形图像处理等多个模块。新的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要根据三年制中等职业学校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要求进行设置,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精简、整合与综合化处理,使课程设置尽可能满足行业就业岗位需要和职业教育多样化的需要。

课程设置的原则为社会实用性和模块化设置。根据社会的需求、计算机科学自身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和技能方向课(模块化),并且每门课程应制定出相应的目标,同时对一些有特殊爱好的同学可以开设一些选修课程。

总之,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要求职业教育在层次上及其人才素质标准和培养目标上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加强专业建设,优化课程结构,为社会提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职业能力、高素质的劳动者。

计算机职业认知篇10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4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切实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是当今社会专业技术人才必备素质。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大多数学生存在学习成绩差、态度差、习惯差的“三差”问题,这也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如果高职院校教学活动一味地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按照“由简到难”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必然会使大多数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而且,很多高职院校虽然在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和校园环境等软硬件条件已经完全达到要求,但是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学生上网聊天、冲浪,甚至出现旷课的严重现象,这部分学生主要感觉题型过于简单,不愿听认真听课,但到模拟真题操作时,又不注意细节,容易丢分。因此,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利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改善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弊端问题。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1.1缺乏准确定位

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有着不同要求,但大多数高职院校采用的都是“一刀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严重缺乏针对性,无法与学生所学专业的教学进行有效衔接,学生掌握的计算机应用知识也难以应用到自己所学专业中,不利于学生计算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1.2教学信息量小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与上机实践操作结合的方式,整体教学过程中的理论知识传授和多媒体演示仍然占据了较多课堂实践,很难从根本上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受到了一定制约,导致学生无法深入实践操作,只是一味地认为教师传授的知识简单无趣。

根据笔者多年高职院校实际教学经验,探索出一套简单实用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将其应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2“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分析

结合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际特征,将“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其中,可以保证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将教学任务作为课程导向,围绕教学任务开展教学活动,以此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不断努力。运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征是始终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理念作为指导思想,注重教学活动的实用性,不断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期待心理,使学生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形成互动,最终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必须结合不同院校的不同特征,课程教学要努力贴近学生专业,教学案例的设计要综合考虑学生专业特点,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践性很强,采用任务驱动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案例

3.1明确课程总体教学目标

根据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目标,以及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方式,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深入到社会工作的一线,参与技术生产、销售管理、营销服务等工作。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岗位发展方向,本文进行了深入调研,得出了不同职业岗位对高职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有计算机软硬件安装、维护和维修的操作能力;二是具备各种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安装、设置和使用能力;三是具备利用文字处理软件编辑、美化和排版各种文档的能力;四是具备利用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计算、加工和统计的能力;五是具备利用计算机进行幻灯片制作、宣传海报制作的能力;六是具备从网络资源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七是具备组建企业网站、制作企业宣传网页的能力。本文以此作为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目标,进一步提出了任务驱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方案。

3.2任务驱动,实现一体化教学

为了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综合运用计算机的实际操作水平,完成工作中企业上级领导安排布置的任务,本文利用企业虚拟办公环境,以锻炼学生实践操作为目标,设计了具有趣味性、实用性和典型性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word排版驱动任务,最终形成了3个典型工作任务和2个综合工作任务,综合工作任务是典型工作任务的知识点整合,以此实施的“任务驱动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实践操作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切身体验了计算机应用知识在将来走向工作岗位中的实际应用,采用“任务驱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学习情境、工作任务和能力目标如表1所示:

在“任务驱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个人认知能力和特征,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坚持采用“任务驱动、情景引导、学训一体”的模式组织开展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向学生提出工作任务,明确完成任务达到的最终目标,然后,结合相应的情景案例引导开展教学活动,再由学生完成任务和提交成果,最后,由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总结。在开展“任务驱动一体化”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明确个人的引导地位,将理论知识的传授转变为能力训练活动,以工作锻炼促进学习,实现工学一体化的教育教学目标。

4结论

综上所述,“任务驱动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有效实施,帮助学生提高计算机知识综合运用和实践操作的能力,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方式转变为积极参与的师生互动模式,在模拟工作情景的教学活动中提高个人综合职业素养,形成正确认识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的思想,提高个人竞岗就业的整体实力。

参考文献:

[1]范潇允.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理实一体化教学探究[J].福建电脑,2012,08:32-33+68.

[2]张福林.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探索[J].电子世界,2013,12:147+150.

[3]邵静.高职计算机专业“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05:132-133.

[4]黄宝玲.高职计算机一体化教学优化策略研究[J].高教论坛,2011,02:111-113.

[5]陈辉.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实践教学理实一体化实施的探索[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6:62-64.

[6]李光辉,刘伟,邱鹏瑞,赵雄宇.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探索[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3: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