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的核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4:39

义务教育的核心篇1

关键词:义务教育;核心素养;特性;养成

一、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特性

1.基础性

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在知识上打基础的重要阶段,是未来继续接受更高等教育的重要根基,这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性。这一特性是不可超越的,贯穿了义务教育的始终,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根本保障,是整个教育阶段的主线。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运用科学思维提升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对知识的掌握、灵活运用,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习技能,优化学习方法,对于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2.实践性

我们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义务教育阶段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就要重视其实践性,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思考究竟要将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得出了结论后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要求学生必须打好知识基础,掌握学习方法,学生的核心素养在于提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而学生最终能力的养成,离不开大量的教育实践,这就是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实践性。

3.发展性

除了上述的两种特性外,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还具有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循序渐进,在不同年龄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培养的方法要贴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行为特征等,从简单过渡到复杂。对于学生来说,此阶段的培养并不仅仅是为了促进在本阶段的发展,而是能让学生的未来形成长远发展的能力,为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1.养成前提是遵守三大原则

三大原则是学生核心素养养成过程的前提:第一,坚持以人为本。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虽然年龄尚小,但是正是接受知识、提升能力的关键时期,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全面发展。第二,要注重层次。学生的培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也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知识深入浅出,帮助学生提升思维能力,提升学习技能。第三,尊重差异。由于学生学习的不同科目要求培养的核心素养是不同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整合,不同学科之间,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同的,而不同年级的学生需要的核心素养也是有差异的,尊重个体间发展的不平衡性,这都要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要注重差异性。

2.养成条件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帮助学生自主独立学习,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己终身学习的观念和态度,学习并不是单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也不是死记硬背就能实现学习的价值,而是应该身体力行,真正发现学习的魅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关键在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引学生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好奇心。现代义务教育要求要能激发学习兴趣并调动学习主观能动性,对于教师方面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引入情境,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共同学习,研究问题,形成科学民主的校园氛围。

3.养成保证是提升教师核心素养

自古以来,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现代教师要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严于利己,不断学习,认识到自己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需要发挥的重要作用,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技能,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的指导要求,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培养科学思维的技能。此外,教师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提升他们的创造能力,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师德素质,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才能完成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任。

4.养成保障是加强社会与家校的联系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主阵营,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阵营,社会是学生实践的主阵营,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三大主战场,能不能科学有效地提供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层次的核心素养发展需求,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提供保障,关键在于协调社会、学校、家庭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合作。社会、学校、家庭三大主战场要加强联系,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提供有力保障。

义务教育的核心篇2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

党的十提出,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要在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原则作了科学的论述。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进一步提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2014年5月,在纪念95周年讲话中指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当代中国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观念,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各级各类学校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高职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立德树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重任,担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如何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高职院校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现实课题。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时代精神和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念,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办学目标、人才培养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要求。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时代背景、精神实质和实践意义,切实贯彻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具体工作当中,做到思想到位、任务明确、行动落实、过程贯穿、环节衔接、方法创新、效果明显是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价值意义,切实把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和灵魂贯穿于高职院校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方略当中;其次,要深入学习、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践行路径,切实把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育教学、服务管理、社会实践的各环节;第三,要认真研究、全面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实质和深刻内涵,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核心内容和根本任务列入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常规教育工作当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既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现实需求,又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同时面向国际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基础,也是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持久动力。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核心价值观武装青年学生,既是职责所在,更是使命使然。

二、以服务发展为宗旨,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首要问题。只有技能没有品德,只有知识没有文化,只有技术没有素养不是职业教育要培养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规定: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任务。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如何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把核心价值观教育做实、做细、做小,既注重系统性,又注重实效性,既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又避免孤立、片面地理解和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我们精心谋划、系统设计。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要求、价值理念、基本精神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做到培养目标有要求、人才规格有标准、课程设置有侧重、实施办法有导向。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和实施大纲,是人才培养的源头活水,将核心价值观的理念精神作为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就等于在源头上、总体上抓住了实施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中心环节和主体脉络,教师实施起来也会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是从课程教学入手。牢牢扭住、充分发挥课程教学作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课程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主渠道,更是立德树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主阵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和道德规范,需要学习灌输、需要体验实践,认识不深、理解不透就难于达到行为上的自觉、自为。序列化、常规化的课程教学是学生认知、理解、体验核心价值观最直接、最有效的路径。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一种理论学说、一种价值取向,还是一种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不仅需要理解掌握,更需要身体力行。所以,作为高职院校无论是搞课程改革,还是搞方法创新,都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把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和根本任务,惟其如此,才能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贯通于公共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教学的始终,才能充分发挥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三是从课程设置入手。要高度重视、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和人文素养课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主阵地地位和作用。要清醒地认识到,这样的课程绝不是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必须在课程设置和课时量上给予保障。要坚决纠正当下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偏重专业课,忽略人文素养、思想品德课等公共课的现象。同时,对所有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上要提出明确要求,切实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到堂堂节节的课堂教学中。

四是从构建培育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入手。在环境设施、氛围营造、舆论导向、制度建设上,倡导正能量、弘扬主旋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理念渗透到校风校训、教风学风、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和文体活动当中。加强宣传教育,深化道德实践,突出以文化人,最大限度地发挥好校园文化的互动性、渗透性和传承,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中受到熏染、得到升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五是从日常的管理服务入手。把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量化为管理服务的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天天规范、日日检评,不仅规范学生,也要检评教师。核心价值观不但是一种价值导向,更是一种习惯养成。作为养成教育,不仅需要灌输学习、体验践行,也需要监管评价,典型引路、榜样示范的作用是巨大的。

六是从教师队伍入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评价标准,与师德建设相融合。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者,其所具有的示范引领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创造条件,充分激发广大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特殊的意义。

七是从完善规章制度和创新体制机制入手。健全完善的工作制度,完备灵活的体制机制,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制度保障和体制保障。惟其如此,才能做到德育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职责明确、责任到人,部门配合、相互衔接,才能形成系统序列、科学规范的适应新时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任务的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新格局。

在实施以核心价值观教育为统领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几个原则。一是“三推进”原则,即全力推进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实现教育的系统化、序列化和常态化;二是“三贴近”原则,即坚持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从高大处着眼、细微处入手,不搞假大空。使学生认识到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一种理念精神,更是一种行为习惯、道德境界,人人都可以做得到、做得好;三是“三位一体”原则,即把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既互相衔接、各司其职,又一以贯之、互不脱节;四是“三结合”原则,即协调好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力量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和职能,互相配合,形成合力。

三、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评价标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的不断成熟,企事业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标准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熟练、具有创新精神等是用人单位恒定的用人标准,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文明友善、勤俭朴素、吃苦耐劳、善于合作、团队精神等品质则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和追捧,而这些品质完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基本理念相吻合。所以,作为高职院校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不仅要在学生专业知识的教授学习、专业技能的培养训练上下功夫,更要在学生思想修养、道德品质的教育养成上下气力。仅仅把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作为人才评价的标准是不全面、不完善的,必须把对学生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的评价纳入进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科学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所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评价标准,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事业用人单位的需要,更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战略任务的需要,也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标准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立足长远、着眼未来的长期的教育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跃而成,它需要我们在职业教育实践中不断拓展思路、创新方法,探索新路径、总结新经验,积极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工作创新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常态。

义务教育的核心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在全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再次向全党和全社会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校是发展中国特色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区、辐射源,担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既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因此,如何有效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之中,使大学生成为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者,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项紧迫和重要课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重要意义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占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需要。胡锦涛同志指出:“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如果这个阵地出了问题,就可能导致社会动乱甚至丧失政权。”社会主义高等院校是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接班人的主要阵地,对于高校的思想文化阵地,如果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反马克思主义的东两就必然会去占领;先进的思想文化,积极健康的社会思潮不去占领,落后腐朽的思想文化、消极的社会思潮就必然会去占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的强大武器,它决定着高校的性质和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当今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明确政治立场,在高校培养一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保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从而保证高校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健康发展。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是教育的目标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大学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关怀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今天的大学生就是明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没的生力军,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决定着国家未来。一方面,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积极进取,有理想、有抱负、有热情;另一方面,他们的思想意识还不够成熟。目前国内国际形势深刻变化,使社会价值取向、发展方式上复杂变化并呈现矛盾状态。这对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的影响是必然的,也是不确定的。高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创新精神的教育,让大学生明确政治立场,树立远大理想,激发创新欲望,自觉汲取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营养,弘扬民族精神,使大学生成为符合社会期望的优秀群体,为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的弘扬创造现实途径。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核心环节。社会主义核心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构建和谐校园也要抓住这个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更好地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进高校自身的发展。在有效学习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况下,有利于全社会宣传和普及和谐文化的理念,有利于全方位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在同学中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和谐的校园文化的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的形成。同时,在和谐的校园氛围里,也能潜移默化促使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使之更符合和谐校园、和谐文化的要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实施策略

1、注重综合化。一是在教育时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本身的综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其内在联系,注重整体推进,要把它们有机结合、统一起来,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能只抓一点或几点而忽略其余内容。二是注重教育方式方法的综合化。社会的综合化发展趋势、大学生精神需求的综合性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本身的综合性,决定了单一、孤立的教育方式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运用综合性的方法才能获得好的教育效果。应采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课堂内外教育相结合、学校内外教育相结合、德育与智育体育相结合、网上网下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运用综合方法共同作用,共同育人。

2、把握层次性。一是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本身的层次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具有内在的结构和层次性,只有把握这一理论的层次性才能做到有针对性的教育。在这一理论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基础理论性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实质性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民族性内容,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时代性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行为规范性内容和操作性切入点。二是把握由理论本身到教育内容的层次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本身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凝练性,如何实现由抽象的理论向具体的教育内容转化,涉及到层次的推移。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把握好如何实现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的转化、由教材体系向课程体系的转化、由课程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在社会实践中,应把握好如何根据实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变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将抽象的原则变为具体的要求,将理论上的阐述变为实践上的行动。三是把握作为教育对象的大学生的层次性。大学生的层次性指他们具有性别、年龄、阅历、年级、地域、性格的不同,因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时应该有所区别,在认真分析研究大学生的复杂性、多样性、差异性基础上,进行精细化的教育,做到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切忌形式主义的教育方式,反对一刀切、模式化的教育。

3、扣准结合点。一是扣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与社会现实问题的结合点。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时,应结合国际国内的形势变化及新近发生的重大社会事件、学校的发展变化以及大学生身边的事情进行。二是扣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与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倾向性问题的结合点。在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着力关注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道德状况,了解现阶段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状况,结合大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新特点进行教育,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疏导工作,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困惑、疑虑问题,以核心价值体系来统一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三是扣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的实际困难、问题的结合点。把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与大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结合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大学生关切的就业、学业、经济和心理等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切实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在解决问题中渗透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体察大学生的要求,倾听大学生的呼声,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让其充分感受全社会对他们的关爱与期待。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路径原则

1、全程化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教育全程化原则是指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贯穿大学四年学习的全过程,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年级时,主要培养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初步了解和基本原理的掌握,使大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基本内容,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二年级时,主要是引导和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和国家发展形势,不断增强大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之增强爱党、爱国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其把握自己的成才目标,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三年级时,主要通过理性教育和养成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更加深入大学生之中,真正成为大学生的主导意识和精神支柱,并促使大学生自觉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使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水平,能够正确认识社会和人生。四年级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教育全过程的最重要的和核心的阶段,主要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教育,引导大学生将自发形成的价值观念由感性向理性升华,对各种浅薄、混沌、片面甚至错误的价值观念进行矫正,使大学生学会分辨、抵御和清除各种错误价值观念的影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的各种思潮,使广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政治观、道德观。

2、全方位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就必须在高校教学、管理、服务工作中,全方位地建立起一个完整、高效、协调的全程化的教育体系。

首先是通过教书育人。高校思想政治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高校必须以教材建设为基础,以师资队伍培训培养为关键,以教学方法创新为重点,以改进宏观指导为龙头,高质量地全面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其次是通过管理育人。管理育人是通过管理工作过程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影响,通过潜移默化的行动为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良好的榜样和环境。一方面高校通过建设网站和互动平台,为大学生提供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为一体的学习渠道,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提供网络的家园。另一方面在校园文化的管理上,高校应侧重营造健康向上、品位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再次是通过服务育人。服务育人包括对大学生的日常服务、助学服务和就业指导服务等。日常服务管理规范,服务优质高效,学生满意度高,可以不断提高大学生对职业道德修养的认识,促进良好职业道德行为和习惯的养成,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建立健全完善的贫困学生助学体系,帮助生活困难的大学生克服困难,完成学业。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和信息服务系统,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创业服务。

3、全员参与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就必须发动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积极参与,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广大师生共同参与”的格局,整合全校教学、管理资源,使全体教师员工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学习的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要求高校领导重视,全体教职员工者的共同努力,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要通过课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党政干部主要通过管理活动与服务工作开展教育;辅导员和班主任则要密切联系学生工作,注重思想引导和情感教育;其他专业的教师则应当在教学科研中充分体现自身榜样作用,通过师德建设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职工全员参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教育是取得教育效果的根本保证,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渗透到高校学习、科研、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育人、实践活动育人、管理工作育人的综合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必华.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原则与方法[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6).

[2]冯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发展[J].高校理论战线,2008,(7).

[3]张忠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J].高校理论战线,2007,(5).

[4]王水兴,江晓萍.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路径选择[J].前沿,2008,(3).

义务教育的核心篇4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全人教育必要性

1.树立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1国家发展所需

众所周知,现今国家间的博弈主要有三种形态,即政治博弈、利益博弈和价值观博弈。也有人说,不出口价值观和文化的国家不叫大国。当今,各国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在文化交流中处于相对弱势,如何打破西方话语垄断、舆论垄断,维护国家文化利益和意识形态安全,迫切需要简洁的语言介绍中国,增加理解和交流。党的十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并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3个层面、12个词组、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层次,也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和中华民族几代人的历史追求、目标追求、价值追求

当今在价值观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间,大力倡导和培育践行执政党和广大人民群众都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价值层面回答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有利于凝聚社会共识,形成精神动力;有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1.2大学生成长所需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当我们有矛盾冲突、或妥协与放弃的心理变化时,常常也是出于价值观的考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社会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基本价值追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所有价值观念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是最根本、最重要和最集中的价值内核,它的成型和系统化,必将成为大学生共同遵循和维护的行为准则,潜入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深处,进而作为大学生的价值传统和文化精神长期稳定下来,发挥代代相传的价值传递效用。

2014年5月4日,以“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题,深情寄语青年学子时讲到“我为什么要对青年讲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并指出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四点上下功夫。这充分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必要性。

2.全人教育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联性

全人教育是在20世纪70年代从北美兴起的一种以促进人的整体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思潮。所谓全人教育,是相对于作为工具的“半人”教育而言的,其目的是针对教育目标工具化倾向的一种矫正。概括地说,全人就是真正全面发展的人、和谐统一的人,是具有主体性并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人,是作为人的人而非作为工具的人,是在精神和心理上整全的人而非残缺的人。“全人教育”首先是人之为人的教育;其次是传授知识的教育;第三就是和谐发展心智,以形成健全人格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全人教育就是培养“全人”或“完人”的教育。全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和谐发展的“全人”。

笔者所在的学院,在申请成为aaSCB成员时,提出了学院使命:践行社会责任,推行应用创新,服务区域经济,培养商界骨干。商学院的全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涵盖了社会责任、价值观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诸多内容,承载着对商学院学生思想行为、价值取向、职业定位等诸多方面的任务,对于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深远意义和现实意义。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既是时展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责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底线。责任作为一种可贵的品质,是个人或组织应该秉持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能对文明进化和社会发展作出质量上的规定。

因此,全人教育与核心价值观教育有相当多的交集。培养有担当精神和责任感的全人教育价值理念,有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过来,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能助力全人教育的传播。

3.以全人教育为切入开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施路径探析

高等教育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是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近期教育部提出,高校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手段来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路和措施,即坚持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相互渗透;注重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营造和谐校园文化与经常性的考评监督制度等综合配套措施。

3.1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相互渗透

在实施全人教育过程中,学生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内容首先细化为学生发展核心素质和学业质量标准。aaCSB标准提出,商学院对企业和社会的责任,要求学院要培养学生对各类观点的敏感性、意识和理解力。应培育学生对文化差异和国际化视野的高度敏感性和深刻理解力。毕业生应具备在全球背景下从事与商业和管理相关的工作。

笔者所在高校在修订培养方案时,除设置商科学校必修专业课程外,体现国际商务人才通用能力课程,还应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掌握人的生理、心理、行为与商务企业有关的经济知识、社会文化习俗、法律与法规的基本知识,以及商务边缘学科与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等等。在修订培养方案时,广泛征求商业、企业家建议,聘请业内专家开设前沿的专题讲座,开设人文素质的选修课程,加强通识教育,营造学生博览群书的环境,培育读书文化,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服务长远发展。

“勤学”是每位大学生必备能力和品质,优秀的人才一定是文化功底深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且通晓古今,丰富的知识结构。是今后职业发展所必需

3.2注重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团队精神、社会责任、奉献精神等道德情操,是商科人才必备素质之一。学院在秉承全人教育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拓展平台、创新载体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围绕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目标,把第二课堂的1.5学分用好、用实,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互动。在接触社会中,通过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提升综合能力。同时,设置学分,要求全院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学生走农村、走社区及走企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与社区服务建立长期合作,开展英语口语授课、专业理财讲座、关爱空巢老人等公益活动。通过关爱社会弱势群体和参与校园内志愿服务工作。志愿服务制度化目的是培养大学生不仅关注自身发展,用所学知识为社会服务,更能心中有大爱,有担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笃实”是当今大学生必备素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才能真正深切体会他人感受和关注社会的发展变革,能够促进道德精神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平衡,从而为建构一个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作出贡献。

3.3和谐校园文化与制度建设相促进

高校是文化的集散地,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条件。在校园文化中,在校学生参与出国、境交流学习,吸收外国留学生等,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学习交流,让他们能感受和体验与他国的文化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生活习惯、审美观念、精神追求和人生理想。而全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饱含着文化教育、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诸多内容,承载着对大学生思想行为、价值取向、职业定位等诸多方面的任务。

营造学习经典著作的学习氛围.自古以来,树立信仰(包括宗教)有六大要素(六个字):经(经典著作),僧(专职布道者:僧侣、牧师、教师),众(信众,广大群众),庙(寺庙、教堂、学校),像(神像、十字架、孔子像、领袖像),礼(礼仪、升旗程序等)。让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尽脑,入心,学校加强理论学习的考核机制。要求大学生每学期必读经典著作,各种方式交流,记录考核学分;通过思政教师,生动课堂吸引学生学理论的兴趣;通过参观,升国旗仪式等方式,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坚定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心。大学生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承诺,更要承担。

用考核机制制度化记录成长轨迹。学院尝试推行的“鉴证青春”――学生成长足迹记载:具体包括新生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培养过程三大系列、5大方面(全人教育、公民教育和专业教育三位一体的入学教育、社会服务、科技大赛、文体活动、毕业德育答辩),每学期记载学生汇聚成4年成长档案。同时,尝试在毕业生登记表量化成10个指标5级评价(好、较好、一般、教差、差)直接打钩对应该生表现(学校评价中:政治、尚学、诚信、公民意识、社会服务、科技大赛、宿舍文明、人际关系、创新精神、贡献力等打分)。加强过程管理,写实性记录目的促进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位,做到聚沙成塔、垒石成峰。思想“顶天”、内化于心;行动“立地”、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http://.cn/c/2014-05-05/010030059292.shtml.

[2]点燃学生心中那盏信仰之灯――记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炳林教授

义务教育的核心篇5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师德建设;“第二课堂”;社会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精华,又体现时代精神和要求。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中学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正确的价值引领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学生的“三观”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走进校园,走进中学课堂,走进师生心中?笔者认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学生头脑,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的浸润才是《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的本意。而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学生头脑”关键在于“走进课堂”的实际效果,在于构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课堂体系,在于教师、学生、学校、社会等多个教育主体的共同努力。

一、教师应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发挥身正为范的认知引领作用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是走进“第一课堂”的关键。因此,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应率先研究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钻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和价值内核,做到真学、真懂;应率先武装教师头脑,提高教师的认可度,让教师做到真信;应率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坚持格物致知与躬行践履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用自身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去感召学生,从而带动学生、激励学生。

二、教师要提高自身业务素养,发挥传道授业的教育启迪作用

教师应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学习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丰富自己的视野,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形成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有效的教学模式,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注重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仅仅是思想品德课教师的使命和责任,其他学科教师也要增强学科德育意识,把专业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既要用智慧点燃智慧,也要用人格引领人格。提高课堂驾驭能力,探索多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方法,如利用多媒体课件、交互式电子白板等技术工具,思维导图、概念图等思维可视化教学方法,基于问题逻辑的师生互动型教学法等,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三、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发挥实践活动的外化践行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真正走进“第二课堂”,关键在学校。学校要从战略高度和全局角度,切实加强领导,为“第二课堂”搭建平台、制定政策、拓展载体、营造环境。具体来说,一方面,努力加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台建设。例如,加强学校公共文化设施平台建设,发挥文化长廊、图书馆等在培育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建立数字化教育平台,充分利用校园网、多媒体设备、电子报刊、广播电视、等方式手段,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服务;搭建特殊课程教育教学平台,积极开发以学生为导向的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另一方面,切实加强实践载体建设。举办各种讲座、专题报告和主题讨论。鼓励和引导学生组建各种相关的社团、协会等实体组织以及网络社区、论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宿舍、进社团、进网络”;开展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设施、特色建筑等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开展校风建设、学风建设等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学校的传统仪式、规章制度等制度文化建设,让学生自觉形成价值认同和行为取向。

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发挥服务社会的强化固本作用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效果关键在社会。作为“第三课堂”,社会可以强化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例如对社会贫困人群进行帮扶,开展敬老、爱幼、助残等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深化文明礼仪宣传普及,例如公共场所文明劝导、文明交通出行示范、社区志愿服务宣传、网络文明传播等活动,积极倡导社会公德;通过开展关爱自然的志愿服务活动,深化对“美丽中国”的理解。此外,鼓励学生带头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以学生榜样引领社会风尚;鼓励学生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寒暑假、传统节日等时机,走出校园、回到家乡,走出课堂、走进社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家庭、进社区、进家乡”。

义务教育的核心篇6

[关键词]立德树人;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以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党中央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的重要战略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整合社会意识,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研究学问、探索真理的学术殿堂,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场域。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工作和重要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坚持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要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审视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工作,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原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审视,要着眼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性,着眼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契合性,深刻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深刻解读社会主义核心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价值。

(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坚持育人的大学本位,以学生为根本主体,以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核心,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大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政治信仰、正确的价值取向、远大的奋斗目标、高尚的道德情怀和深厚的人文素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大学生的“德”为核心,这种德既体现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政治信仰和价值取向,也体现为大学生的奋斗目标、道德情怀和人文素养。从一定意义上讲,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最终决定了其发展的高度和成长的深度,成为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深刻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国家的大德、社会的公德和个人的道德,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体现在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和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国家大德的价值目标、社会公德的价值取向和个人道德的价值准则,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61—观的基本遵循,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的本质,使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和如何培养人”方面具有根本一致性,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和契合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

(二)国内外复杂严峻的意识形态环境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在全球化时代的大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便捷,交往更加深入全面,从经济领域拓展到政治领域、文化领域和社会领域。尤其是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在不断交流融合、交锋碰撞,不同的价值观在不断较量竞争,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呈现新的态势。在国外,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通过各种形式想方设法在大学校园渗透西方价值观,传播西方文化,利用在意识形态话语权上的优势,不断传播西方的、政治信念和价值取向,消解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尤其是西方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英雄主义和冒险主义,成为影响大学生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重要因素,造成部分大学生热衷于西方自由民主,倾向于西方价值观念,沉迷于西方文化生活,削弱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陷入唯西方至上的价值观取向。在国内,伴随西方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的不断涌入,他们以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的幌子,政治上倡导多党制,否定党的领导,经济上倡导市场万能,否定政府监管,文化上倡导虚无批判,否定革命历史,诋毁英雄人物,歪曲革命进程,“其价值标准就是否定革命,重点是歪曲党的历史和新中国的历史。”国内各种社会思潮试图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相对抗,混淆是非,歪曲诋毁,攻击丑化,搅乱人们的思想认识,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争夺话语权和影响力,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混乱。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意识形态环境,党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和重要领域,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固本铸魂的战略工程,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我们必须更多地看到意识形态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是一种规范、高级的社会意识形式,并且立足于社会存在。因此,意识形态所显示出来的作用更多来自意识的功能和精神的力量,来自这种社会主导价值观对社会成员的精神信仰、理想追求等方面的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的整合功能、增强社会认同的教育功能、壮大主流舆论的宣传功能、整合社会意识的引领功能,批判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能够有效应对国内外复杂严峻的意识形态环境带来的挑战。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结论和人民的选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探求国家独立和追求民族富强的过程中逻辑发展的必然,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社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成熟和完善的道路、理论和制度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总依据的时代背景下,要按照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和聪明智慧,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统一社会思想,实现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思想基础,激发思想动力,提供思想保障。青年大学生富有活力,充满激情,饱含学识,拥有本领,能力卓越,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青年大学生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受益者和见证者,更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推动者和践行者,青年大学生的一生注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相伴随,这是时代赋予青年大学生的光荣使命,是时代赋予青年大学生的历史机遇。在这个意义上,青年的价值取向就是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但是青年的价值取向又尚未定型,还很不成熟,处于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容易受到外在各种因素的干扰和诱惑,因此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养成就十分重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校思想政治教育,帮助青年大学生注重道德养成,加强道德修养,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激发青年大学生的进取意识和创业精神,增强青年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应有之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遵循

(一)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意识形态的根本属性,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而不是其他主义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展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根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以更加通俗易懂、简练概括的大众化形式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表述。“意识形态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方向性,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要求。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旗帜鲜明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高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壮大主流意识形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坚定青年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帮助大学生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指导思想上的根本一致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首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原则,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性。

(二)坚持融入大学生活为关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科学严谨的理论问题,也是落地生根的实践问题,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体。在理论层面,我们要向大学生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脉络,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意义,讲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从理论上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在实践层面,大学生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更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大学生活,不回避社会热点难点,不脱离大学生活实际,解决大学生的现实困难,解答大学生的各种困惑,回应大学生的各种诉求,关心大学生的内心世界。2015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要着眼于大学生活实际,着眼于大学生的现实困境,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全面融入大学生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活中的实际指导作用。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停在理论层面,只是大学生头脑中的概念,无法及时有效转化为大学生的实践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无法落地生根,就会成为空中楼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才有生命力,只有在践行中发挥作用才有号召力,只有在落实中起到效果才有影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内涵上的一致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融入大学生活为原则,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为根本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是高校的大局。高校的根本任务就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育人是高校的使命所在。育人的质量和效果是衡量评价高校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因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要服从和服务于人才培养的中心工作,都要紧紧围绕育人为中心,把育人作为第一要务和根本准则,坚定政治信仰,实现思想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育人的方向,旨在培养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价值塑造,指向的是大学生的内在精神信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思想育人的作用,旨在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道德修养,指向的是大学生的思想品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育人方向的前提下加强思想育人,形成育人合力,提高育人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原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育人的全过程,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形成教学、管理、服务、科研、实践的多元育人平台。全员育人,指向的是育人主体,既包括思政课教师,也包括各专业课教师;既包括辅导员、班主任等专兼职学生工作队伍,也包括行政人员和各类后勤人员。高校全体教师都有育人的责任,都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榜样,传承示范。全过程育人,指向的是育人进程,既包括入学的初始阶段,也包括毕业的结束阶段,既包括育人的教学授课阶段,也包括育人的社会实践阶段。高校育人的整个过程都要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遵循,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全方位育人,指向的是育人领域,既包括教学科研领域,也包括管理服务领域,既包括社会实践领域,也包括校园文化领域。高校育人的各个领域都要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全领域全方位的覆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作者:胡渠单位: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2]李方祥.“”是意识形态领域特定的政治概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

[3]王岩.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使命与方略[n].光明日报,2011-04-18.

义务教育的核心篇7

摘要:本文提出,在中医药院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路径,指导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是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医德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中医药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历史渊源;实践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医学生 教育路径

医学生是未来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其核心价值观的构成不仅关系到医学生的品格、修养、医德、学术水平和医疗技能,也直接影响祖国医药卫生事业整体水平和质量。当代社会正处于剧烈转型的时期,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冲击着医学生脆弱的价值观。如何使医学生保持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取向,是中医药院校教育的必要内容。因此,在中医药院校中探索出一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路径,是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一、医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

医德教育作为医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重要载体,其内容涵盖医德规范教育、医学伦理学教育,医事法教育等多方面,具有规模化、系统化、专业化的特点。目前我国中医院院校普遍开设有医德教育相关课程,为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有效平台。

1.加强医学伦理学教育

中医药院校学生是中医药卫生事业的未来人才,医德教育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当前的情况下,在医疗职业道德建设中,我们应自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医学伦理学学科的发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本观念来统领、支配、影响医务人员的医德价值观。

医学生对医学伦理的认知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步积累的过程,应贯穿于医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虽然人的价值观具有不同的尺度和标准,但都有一个对最高价值的根本判断的准则,即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决定着一个人价值取向的基本方向和道德判断依据,也对其他价值观的属性有着重要影响,一个人他所有的价值观取向总是体现着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据于此,必须对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取向施以积极教育引导,使他们在医疗实践中时时刻刻以核心价值观作为判断依据和动力。中医药院校对医学生进行医学伦理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医学伦理学中的道德指向与伦理要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融合,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医学核心价值观。

2.加强医学生个人品德教育

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只有被个体的道德体系吸收认同,逐渐培养起道德情感,才能在道德行为中以坚定的道德意志自制、进取,以达到更好按照这些原则和规范调整个人和他人、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的目的。个人品德还体现了现实个体对特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认同,有助于提高社会道德规范在社会中践行的实效性。由此可见,个人品德是核心价值观的创造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医德规范的全部内容,最终无一不指向从事医疗卫生行业个体的个人品德。个人对核心价值观具有主观能动性,他可以选择所践行的社会道德准则并将其转化为道德实践。保持医疗卫生行业价值观始终处于一个高水准的稳定状态,需要通过加强个人品德教育,通过提高自我修养来达到自我约束,自觉践行医德规范所要求的内容,从而保证医学实践始终处于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之下。

二、中医药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历史渊源

1.中医药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宝贵资源

中医文化循中国传统文化的轨迹发展而来,蕴藏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其深刻的哲理性、科学性和伦理观,横跨自然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以此为底蕴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各家学说和诊断技术无不闪耀着智慧和东方思维的光辉。中医药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中医药传统文化孕育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既是一门独立的医学体系,又带有浓厚的传统文化烙印,融合了文、史、哲、艺术等多学科综合知识,是中医药文化的精神标识,是中医药院校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宝贵资源。中医药传统文化中的“人命至贵,有贵千金”,“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思想即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本质要求,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一脉相承之处,是其民族化、传统化的表现形式。

2.中医药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借助中医药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历史,从过去到现在,甚至是将来,外来文化都不能作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文化。外来文化只能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积淀的基础上、结合适应社会和时展的要求,其优秀内容才能在核心价值观。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必须由中医药传统文化支撑,才能够保持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因而,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医药传统文化融会贯通起来,源于中医药传统文化又符合当代医学进步,才能保证中医药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时代鲜明,又不失历史文化底蕴;既是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练,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

三、实践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

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医学生建立核心价值观并有效指导医德实践。实践教学是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由理论转变为现实的最有效载体。个人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积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既是社会成员认同社会道德规范和感悟真理的过程,又是社会成员通过实践活动在头脑中不断进行核心价值观内化的过程,是引导医学生从理论知识走向具体行为的必经之路。在实践中,医学生真切感知医德规范、获得道德体验,对自己的价值观不断修正、充实、完善。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有益于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具体方法和途径,而医德实践能够弥补当前道德教育注重知识传播而较少涉及情感培养和行为训练的这一缺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通过利用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通过模拟真实场景,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医务工作者的权利、义务、责任与行为规范,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而在专业实习中,门诊导医、临床陪护、危机干预等经历使医学生零距离接触病患,感受到疾病背后的道德内核,使他们对生命的价值、人性的尊严、伦理道德有了全新而深刻的感悟,进一步升华了个人品德修养,建立起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四、小结

当下,我国医疗卫生领域正在经历剧烈的转型时期,医患纠纷、暴力袭医、天价药费的新闻不断见诸报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逐渐深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的价值观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因此,加强中医药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我们责无旁贷的重要责任。

参考文献:

[1]李恩昌,徐玉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医学伦理学[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

[2]刘红艳.转型社会中的个人品德教育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3]张建中,金芷君.中医与文化漫谈[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1.

义务教育的核心篇8

关键词:民办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006-01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思想领域的多元多样多变,导致社会呈现主流价值观边缘化的风险。全球化时代社会转型导致人们理想信仰迷茫、价值观念扭曲、主流文化虚无、道德品质缺失等弱化、淡化和虚化主流价值观念。[1]青年作为实现中国梦的未来和希望,思想最活跃,个性最彰显,价值观的影响力最深远,诚如所讲“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2]指出,“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和意义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部长刘奇葆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要作为一项根本任务抓紧抓好。要综合运用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政策制定、制度保障等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可见,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核心、灵魂和主线,发挥其统率与引领作用,即统领作用,这是一项需要落实的政治任务。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让大学生群体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指导地位的需要,是社会转型期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需要,也是培育和弘扬当代大学精神的需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可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而且对于进一步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塑造当代大学生造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民办高校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从而清晰地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和实施途径,提出切实可行的切入点和创新发展。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1、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视角,统领学生的精神追求。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是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因此,必须着力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导引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理解和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精神追求非常必要,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从而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学生教育管理全过程。要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应该统领其主流思想、其正确面对各个成长阶段的实际问题。这种引领自身就应该置于大学生管理服务的实践之中,必须建立起相应的管理服务机制,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大学生管理服务的全过程。开展形式多样的党日活动和公寓文化活动,促进了学生公寓精神文明建设,加强了公寓的日常教育管理和服务水平,同时积极推进我校学生公寓党建工作理论研究。

2、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角度,统领学生的自觉行动。

(1)以榜样示范教育主题活动模式,引领学生自觉践行。开展“身边榜样、前行力量”主题教育活动。围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挖掘广大在校师生中的优秀典型事迹,树立一批榜样师生,凝练一批典型事迹,以师生的成长成才故事为基础,贴近学生实际,引发学生共鸣,以优秀典型事迹感动人、鼓舞人,大力营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氛围。

(2)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建章立制,引领学生持续践行。健全各项规章教育制度主要是指学校层面和党团组织的规章制度。首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规章制度必须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使得学生能够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能持续践行,如健全学生参赛、创业等奖励制度以促进学生成才;其次,建立学校和社会的联动教育制度,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做到“三贴近”。第三,利用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特别是利用“五四”、“七一”、“八一”、“一二・九”、“校庆”等节庆日,党史国史上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等,因势利导地开展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党史教育、国防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不断增强学生使命感与责任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的核心篇9

1.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1.1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医学伦理学教学是贯彻实施《意见》的客观要求《意见》中提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个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的要求。这说明,如何贯彻落实好《意见》,切实做好在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无疑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1.2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医学伦理学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1.2.1为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指明了方向与目标。

医学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力军和后备人才。高等医学教育的建设发展和教学质量不仅直接影响着医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与成长成才,而且必然影响医疗卫生队伍的素质与水平,进而制约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民众的健康以及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使当代医学生明晰了在国家制度层面,我国倡导的“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价值目标,激发医学生对国家的情感与责任,也使医学生清楚了社会集体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坚定了对我国坚持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同时也从公民个人层面使医学生知悉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应当具有和努力培育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教育引导医学生践行高尚的医德品质,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后,严谨认真地做好本职所承担的医疗卫生工作,进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指明了根本方向。

1.2.2有助于激发医学生的爱国热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着三个层面的基本内涵。其中,居于国家制度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这是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一种价值认识与概括。在医学伦理学的教学中,通过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然能使当代医学生更好地认识与处理自己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国家责任意识,增强他们对国家的自豪感、荣誉感、责任感,并以此激励他们更好地致力于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为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2.3有助于培养医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集体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取向是我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属性的价值概括,它不仅为每一个社会个体认识评判我国所选择并坚持的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价值尺度与标准,同时更坚定了每一个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与信心。在医学伦理学的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使医学生端正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增强医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

  1.2.4有助于医学生提升道德境界。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倡导的价值准则,这既是对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群众应有的精神气质、精神风貌的概括与要求,也是对公民加强道德修养、培养提升道德品质提出的方向与目标要求。在医学伦理学的教学中融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育引导医学生真正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以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基本要求来教育引导医学生,培养医学生的爱国情操,增强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培育医学生诚信友善的品格与品行,激励他们积极主动、严谨认真地做好服务于患者,服务于社会的工作。

2.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医学伦理学教学的构想

2.1利用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平台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识是行为的先导。要教育引导医学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必须对医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系统的教育,使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与理解。这就需要在医学伦理学的教学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内容之中。作为任课教师,要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主动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医学伦理学的教学之中,借助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平台,积极向医学生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便使医学生科学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增强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与创造性,深刻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促进我国文化建设、增强我国文化的软实力,对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的重要意义。

2.2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医学伦理学相关教学内容之中

2.2.1培养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情怀。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培育人民群众的爱国意识与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高擎的一面旗帜,在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很好地致力于国家的建设与发展。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加强医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u]不仅要注重运用历史发展长河中涌现出的诸如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医学大家、名家的事迹教育当代医学生,更要注重运用近现代历史以及当代社会中涌现出的诸如林巧稚、裘法祖、韦嘉宁、吴阶平、吴孟超、钟南山等一些卓越的医学大家、名家,尤其是用在抗击“非典”中牺牲的李素春、叶欣、邓练贤等优秀的医务工作者的感人事迹教育当今的医学生,用这些榜样、楷模的力量激励他们,使他们增强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激发调动更大的学习与工作热情,以便切实搞好在校学习和将来从事的责任重大的医疗卫生工作。

2.2.2培养医学生的敬业精神。

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这就需要医学生对医学职业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医学是人道主义事业。医务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娴熟的医学技术、广博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情操,有着对患者的高度同情、热爱,有着对患者生命、人格及其医疗健康权利的高度尊重,有着对本职工作的高度的热爱,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积极主动、严谨认真、奋发进取地履行工作职责,才能为患者、为社会提供优质医疗卫生服务,才能不畏艰难、不屈不挠地致力于医学的研究与探索。

2.2.3培养医学生的诚信品格。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国传统道德中,诚实守信被看作是立身之本,举政之本、进德修业之本。诚实守信要求从业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诚实劳动,实事求是,杜绝弄虚作假、虚报浮夸、徇私舞弊。诚实守信就个人方面来讲,既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事应当遵循的基本的道德准则,也是高尚的人格形象与人格力量,它要求人们为人诚恳,待人诚实,做事实在,追求信誉。诚实守信就单位来说,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来说,是正常秩序的基本保障;就国家来说,能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学伦理学的教学中,就需要对医学生进行诚信道德教育,激励大学生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医务工作者。医学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务工作者在医疗实践中更要做到诚实守信。这是因为医疗工作是建立在患者对医生无比信任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对医生的信任,患者就不会把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托付给医生,也不会把自己不愿意向家人、朋友诉说的隐私告知给医生。因此,医务人员应当具有诚信道德意识与品格,才能在医疗卫生工作中更好尊重患者,做到诚信待患、诚信对待同事,才能更好地赢得患者与社会的尊重,医院才能贏得更好的社会信誉。因此,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必须注重做好对医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培养诚信素质,提升诚信道德品质。

2.2.4培养医学生的友善道德品质。

对医学生进行友善教育,培养医学生的友善道德品质,有助于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正确处理自己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为自已的学习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医学生走向社会后,也特别需要具有友善的意识与情怀,这是因为在医疗实践中,医务人员要面对诸如医患、医医、医护、医技之间等各种人际关系,这些关系是否和谐,都直接影响着医疗工作的开展,也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的维护。医务人员具备友善的品格,就能很好地关心关爱患者,尽职尽责地为患者服务;工作中就能多为同事着想,关心团结同事,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因此,抓好医学生的友善道德教育,有利于其今后工作中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和谐医医关系、医护关系的建立与维持;有利于医疗工作更好的开展。

  2.2.5培养提升医学生的法制观念。

义务教育的核心篇10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6-0072-0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

培养专门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三大目标,要实现三大目标,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引。培养专门人才,就是培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高素质的接班人,合格的接班人必须学习、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都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开展的,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因此,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如何有效开展这项工作,是高等院校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需要改变教学理念,改变单一“灌输”的说教方式,以引导为主,取得教育实效。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目标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教育的工作正在逐步推进,高校校园存在着多种不同价值观的社会思潮,有些甚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相矛盾。思潮多样性的存在,影响着高校师生共同价值观观的形成,给思想德育工作带来了难度。因此,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高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观,成为引领高校校园思潮的价值观基础,已成为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共同课题。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目标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思潮。从现实意义上来看。它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高校实现和谐文化的基础,也是培养思想过硬的祖国接班人的保证;从教育意义上来看,这是党和国家给高校政治思想教育者们的任务,而且是必须要完成好的任务。要理解这项任务的意义,首先要了解社会思潮的涵义,社会思潮是一种意识形态,他体现的是同志阶级的价值观念,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服务。社会思潮通常是通过高层知识分子向青年学生传播,再由青年学生扩散到社会大众。从这个传播路径来看,高校是社会思潮传播的集散地。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学校师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新中国各代国家领导人的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教育。

1以马克思主义理论铸造大学生思想之魂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核心,因而必须要让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铸造大学生的思想之魂。高校作为社会思潮的集散地,青年大学生对各种意识形态都比较敏感。这需要高校广大师生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理论来明辨是非,抵抗错误的社会思潮,成为政治思想上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2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大学生人生信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体系的主题,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其内涵和价值目标,深刻认识其科学性,让他们接受和认同这个理想。这个理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我国得以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自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到中国共产党取得国家领导地位,期间我国的兴衰荣辱还历历在目,因为有了共同理想,我们才了三座大山,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前行。历史和现实表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中华儿女才能追求共同的梦想。因而有必要增强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让他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理解共同理想对个人发展、个人价值实现的真正意义,为我国建设和谐的小康社会做准备。

3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校园文化精髓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两个精神”是精髓。“两个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应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领会两个精神的要旨。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最集中的体现,是我国各族人民最本质的文化素养,体现为共同的理想和价值取向。当前我国的时代精神是以革新为本质,是全国各族人民富有进取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把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原动力。在对高校学子进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时,首先要让他们了解我国历史。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汲取营养,让历史告诉未来,让未来传承历史。从历史中领悟出革新的重要意义,明白时代精神的真正内涵,开拓进取,求实奋进,让青年学子在积极向上的校园思潮中健康成长,与时俱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现实路径

高等院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其教学活动不仅仅指课堂教学,还包括校园的社团活动、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师的素质培训,甚至包括学生的校园日常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政治思想的一部分,是高度抽象和概括的,具有理论性强,难于全面把握的特点,这给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带来了困难。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转化为行动的指导,需要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在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受教育者进行熏陶,以“润物细无声”方式将思想转换为行动的指导,为此我们需要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模式。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是要尝试把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引入到教学中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理论性较强,比较适合授课,但教学效果难于提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把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尝试采用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兴趣小组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需要在教学内容上分清主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核心,因而必须要让学生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两个精神”是精髓,最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案例来领会两个精神的要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针对这块内容,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是非观,通过学习先进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荣辱观。

2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后运用所学知识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增长才干的一种方式,随着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社会实践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改造思想,让思想来指导行动,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检验教学的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首先是要通过社会调研、专题研讨等活动让学生明白理论学习必须要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其次是让学生深入农村和城市,了解我们国家发生的巨大进步、秀美的风光和真实的民意,使他们更加热爱祖国。在实施教学实践时,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将他们追求个性、思维活跃的特点变为提高学习效率的优点,将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生的大学生生活中,让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的所有教学科研活动中。

3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三个方面,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建设,其中精神文化建设是最高境界,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风建设、教风建设、学风建设、学校人际关系建设等方面,通过对学生思想层面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着他们的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更新教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观念,从内涵改进工作内容,外延上扩展工作范围;以人为本,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重塑大学价值观,促进高校教职员工和学生共同的理想和信念的形成;积极促进高校社团活动的开展,拓宽高校文化建设的阵地范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开展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并为师生喜闻乐见的艺术活动:利用好校园网络,通过强化校园网站和论坛的建设,来引导学生塑造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世界观,以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来引导学生对各类网络信息的正确认识。

4在师德师风建设中贯彻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师德是教师职业素养的综合表现。它主要包括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理想四个方面。当前我国的师德教育还存一些缺陷,如缺乏主流引导思想、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不同步与师德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备等。教书育人是师德建设的出发点和切入点。教师的作用在于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和处事。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书育人的实践中,才能真正体现出社会主义师德建设成果。

首先,高校教师应该在教学和科研两条线上都做出自己的贡献,在教学上,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努力钻研教学内容,认真备课,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在科研上,针对本专业的特点,丰富和发展本学科的知识、方法和手段,让自己成为本专业具有踏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门人才。

其次,要将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的教学中。教书和育人密不可分,即使是专业课的教师,也要通过学习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修养的人。同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渗进专业课的教学中。

第三,教师必须要有正确的荣辱观。有了正确的荣辱观,教师们才会严于律己,努力做到为人师表。为人师表就是要让教师不断提高各方面的修养,在思想上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保持高度的一致。在言行上做到“美其言,慎其行”,以自己的言行给学生树立榜样。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师德师风建设,单靠教师自身的自觉性是远远不够的,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在法律和制度的层面上进行规范、引导;需要高校在措施和机制上不断的创新,将国家的制度落实到实处;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引导高校校园思潮的最重要环节,也是一项任务重、难度大且复杂的工程,应该做好长期建设的准备。为提高效果,还需要求新求变,不断使用新的方法、新的模式来改进教学,摸索出一条适合当代高校学子特点、具有时代气息的教育之路。这是国家和民族对高校德育教育的要求,也是高校德育的职责所在。具体来说,需要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要把尊重差异与批判错误结合起来。在坚持以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思潮时,一定要兼顾“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种思潮百家争鸣、百家开放、念兼容蓄、和谐相处,这样的校园思潮才是兼具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但同时我们也要批判错误的思潮,敢于和那些腐朽、没落的观念做斗争,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依据,批判那些唯利是图、荣辱不分的思想观念,以社会主义民族精神为指导,同一切反动的思想和言论做斗争。

二是把包容多样与确立主导结合起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待其他观念的基本态度,社会主义者从来都是拥有广阔的胸怀,能够接求同存异的人,同时,多元思想观念的交流与碰撞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以自我完善,在矛盾中斗争,在矛盾中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确立一个主导的观念、主导的思维,“一元统领”、“协调有序”,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身的要求,主力思潮会带动社会向前发展,能让我们统一思想,齐心协力,协同奋斗。

三是把净化思想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净化思想就是要求高校师生在解决自己切身利益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世界观,妥善解决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同时高校也要积极地去解决师生员工在生活、学习、工作中所面临的实际困难,给他们营造一个安居乐业、安居乐学的环境,这个环境对推动校园思潮的和谐发展有着巨大而积极的意义。

四是要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在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思潮的关键。高校学子是校园思潮的主体,改造主体的日常思想品德就是改进了校园的思潮。高校学子要积极参与,开展教育与自我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

五是将预测趋势与引领方向结合起来。预测高校可能出现的各种思潮,不仅需要认真分析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各种矛盾的变化趋势,以揭示不良社会思潮形成和流传的社会基础,而且还要注意把收集到的各种思想理论信息与外部环境联系起来,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研究形成不同社会思潮的共同因素和相似现象。只有认清了校园思潮的本质和传播规律,才能科学预测其传人校园的内容、途径和可能的影响,及时制定有效的应对预案。

预测的目的在于引领方向,在引领方向时,要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取得的成果,用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来阐释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要针对西方敌对势力分化中国的图谋,说明维护社会稳定和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通过有效的分析与引导,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在“引领”战略上,要进一步提高对互联网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对网络的监管;要借助校方的公信力地位,牢牢掌握宣传上的话语权。不断扩大主流舆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要将预测趋势与引领方向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固占据高校的思想阵地,并转化为校园群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