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粮食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8:30

节约粮食措施篇1

关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来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节粮减损工作,强调要采取综合措施降低粮食损耗浪费,坚决刹住浪费粮食的不良风气。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不断加大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工作力度,取得积极成效,但浪费问题仍不容忽视,加强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约减损的任务繁重。为贯彻落实党的五中全会关于“开展粮食节约行动”的部署要求,推动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长效治理,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行业引导、公众参与,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强化刚性制度约束,推动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约减损取得实效,为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到2025年,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粮减损举措更加硬化实化细化,推动节粮减损取得更加明显成效,节粮减损制度体系、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基本建立,常态长效治理机制基本健全,“光盘行动”深入开展,食品浪费问题得到有效遏制,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二、强化农业生产环节节约减损

(一)推进农业节约用种。完善主要粮食作物品种审定标准,突出高产高效、多抗广适、低损收获的品种特性,加快选育节种宜机品种。编制推进节种减损机械研发导向目录,加大先进适用精量播种机等研发推广力度。集成推广水稻工厂化集中育秧、玉米单粒精播、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以及种肥同播等关键技术。

(二)减少田间地头收获损耗。着力推进粮食精细收获,强化农机、农艺、品种集成配套,提高关键技术到位率和覆盖率。制定修订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机收减损技术指导规范,引导农户适时择机收获。鼓励地方提升应急抢种抢收装备和应急服务供给能力。加快推广应用智能绿色高效收获机械。将农机手培训纳入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提高机手规范操作能力。

三、加强粮食储存环节减损

(三)改善粮食产后烘干条件。将粮食烘干成套设施装备纳入农机新产品补贴试点范围,提升烘干能力。鼓励产粮大县推进环保烘干设施应用,加大绿色热源烘干设备推广力度。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粮食企业、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等为农户提供粮食烘干服务,烘干用地用电统一按农用标准管理。

(四)支持引导农户科学储粮。加强农户科学储粮技术培训和服务。开展不同规模农户储粮装具选型及示范应用。在东北地区推广农户节约简捷高效储粮装具,逐步解决“地趴粮”问题。

(五)推进仓储设施节约减损。鼓励开展绿色仓储提升行动和绿色储粮标准化试点。升级修缮老旧仓房,推进粮食仓储信息化。推动粮仓设施分类分级和规范管理,提高用仓质量和效能。

四、加强粮食运输环节减损保障

(六)完善运输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铁路专用线、专用码头、散粮中转及配套设施,减少运输环节粮食损耗。推广粮食专用散装运输车、铁路散粮车、散装运输船、敞顶集装箱、港口专用装卸机械和回收设备。加强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发展粮食集装箱公铁水多式联运。

(七)健全农村粮食物流服务网络。结合“四好农村路”建设,完善农村交通运输网络,提升粮食运输服务水平。

(八)开展物流标准化示范。发展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散粮运输服务体系,探索应用粮食高效减损物流模式,推动散粮运输设备无缝对接。在“北粮南运”重点线路、关键节点,开展多式联运高效物流衔接技术示范。

五、加快推进粮食加工环节节粮减损

(九)提高粮油加工转化率。制定修订小麦粉等口粮、食用油加工标准,完善适度加工标准,合理确定加工精度等指标,引导消费者逐步走出过度追求“精米白面”的饮食误区,提高粮油出品率。提升粮食加工行业数字化管理水平。推进面粉加工设备智能化改造,推广低温升碾米设备,鼓励应用柔性大米加工设备,引导油料油脂适度加工。发展全谷物产业,启动“国家全谷物行动计划”。创新食品加工配送模式,支持餐饮单位充分利用中央厨房,加快主食配送中心和冷链配套体系建设。

(十)加强饲料粮减量替代。推广猪鸡饲料中玉米、豆粕减量替代技术,充分挖掘利用杂粮、杂粕、粮食加工副产物等替代资源。改进制油工艺,提高杂粕质量。完善国家饲料原料营养价值数据库,引导饲料企业建立多元化饲料配方结构,推广饲料精准配方技术和精准配制工艺。加快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提高蛋白饲料利用效率,降低豆粕添加比例。增加优质饲草供应,降低牛羊养殖中精饲料用量。

(十一)加强粮食资源综合利用。有效利用米糠、麸皮、胚芽、油料粕、薯渣薯液等粮油加工副产物,生产食用产品、功能物质及工业制品。对以粮食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加工业发展进行调控。

六、坚决遏制餐饮消费环节浪费

(十二)加强餐饮行业经营行为管理。完善餐饮行业反食品浪费制度,健全行业标准、服务规范。鼓励引导餐饮服务经营者主动提示消费者适量点餐,主动提供“小份菜”、“小份饭”等服务,在菜单或网络餐饮服务平台的展示页面上向消费者提供食品分量、规格或者建议消费人数等信息。充分发挥媒体、消费者等社会监督作用,鼓励通过服务热线反映举报餐饮服务经营者浪费行为。对餐饮服务经营者食品浪费违法行为,依法严肃查处。

(十三)落实单位食堂反食品浪费管理责任。单位食堂要加强食品采购、储存、加工动态管理,推行荤素搭配、少油少盐等健康饮食方式,制定实施防止食品浪费措施。鼓励采取预约用餐、按量配餐、小份供餐、按需补餐等方式,科学采购和使用食材。抓好机关食堂用餐节约,实施机关食堂反食品浪费工作成效评估和通报制度。开展单位食堂检查,纠正浪费行为。

(十四)加强公务活动用餐节约。各级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要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切实加强公务接待、会议、培训等公务活动用餐管理。按照健康、节约要求,科学合理安排饭菜数量,原则上实行自助餐。严禁以会议、培训等名义组织宴请或大吃大喝。

(十五)建立健全学校餐饮节约管理长效机制。强化学校就餐现场管理,加大就餐检查力度,落实中小学、幼儿园集中用餐陪餐制度。加强家校合作,强化家庭教育,培养学生勤俭节约、杜绝浪费的良好饮食习惯。广泛开展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粮食节约实践教育活动。

(十六)减少家庭和个人食品浪费。加强公众营养膳食科普知识宣传,倡导营养均衡、科学文明的饮食习惯,鼓励家庭科学制定膳食计划,按需采买食品,充分利用食材。提倡采用小分量、多样化、营养搭配的烹饪方式。

(十七)推进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指导地方建立厨余垃圾收集、投放、运输、处理体系,推动源头减量。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等方式,支持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做好厨余垃圾分类收集。探索推进餐桌剩余食物饲料化利用。

七、大力推进节粮减损科技创新

(十八)强化粮食生产技术支撑。推动气吸排种、低损喂入、高效清选、作业监测等播种收获环节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突破地形匹配技术,研发与丘陵山区农业生产模式配套的先进适用技术装备,抓好关键零部件精密制造,减少丘陵山区粮食机械收获损耗。加强对倒伏等受灾作物收获机械的研发。引导企业开展粮食高效低损收获机械攻关,优化割台、脱粒、分离、清选能力。

(十九)推进储运减损关键技术提质升级。发展安全低温高效节能储粮智能化技术。提升仓储虫霉防控水平,研制新药剂。推广粮食安全储藏新仓型,推进横向通风储粮技术等应用。研发移动式烘干设备,加快试验验证。研究运输工具标准化技术,开发散粮多式联运衔接和接卸技术装备、粮食防分级防破碎入仓装置和设备。

(二十)提升粮食加工技术与装备研发水平。发展全谷物原料质量稳定控制、食用品质改良、活性保持等技术,开发营养保全型全谷物食品。研究原粮增值加工等关键技术,发展杂粮食品生产品质控制、营养均衡调配、生物加工等关键技术。布局以粮食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变,提升副产物利用技术水平。

八、加强节粮减损宣传教育引导

(二十一)开展节粮减损文明创建。把节粮减损要求融入市民公约、村规民约、行业规范等,推进粮食节约宣传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军营。将文明餐桌、“光盘行动”等要求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内容,切实发挥各类创建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二十二)强化节粮舆论宣传。深入宣传阐释节粮减损法律法规、政策措施,普及节粮减损技术和相关知识。深化公益宣传,精心制作播出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公益广告。在用餐场所明显位置张贴宣传标语或宣传画,增强反食品浪费意识。充分利用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等重要时间节点,广泛宣传报道节粮减损经验做法和典型事例。加强粮食安全舆情监测,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做好舆论监督,对粮食浪费行为进行曝光。禁止制作、、传播宣扬暴饮暴食等浪费行为的节目或者音视频信息。

(二十三)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倡导文明节俭办婚丧,鼓励城乡居民“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严格控制酒席规模和标准,遏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

(二十四)开展国际节粮减损合作。积极参加联合国粮食系统峰会、减少食物浪费全球行动等活动,向国际社会分享粮食减损经验。推动多双边渠道开展节粮减损的联合研究、技术示范和人员培训等合作交流。推动国际粮食减损大会机制化。

九、强化保障措施

(二十五)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区各部门要站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切实增强做好节粮减损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将节粮减损工作纳入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坚持党政同责,压实工作责任。各牵头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责,紧盯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提出年度节粮减损目标任务和落实措施。各有关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责,密切配合、主动作为、形成合力,确保节粮减损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二十六)完善制度标准。强化依法管粮节粮,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制定粮食安全保障法。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加快建立符合节粮减损要求的粮食全产业链标准,制定促进粮食节约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行业协会要制定全链条减损降耗的团体标准,对不执行团体标准、造成粮食过度损耗的企业和行为按规定进行严格约束。

节约粮食措施篇2

流通环节粮食浪费惊人,每年餐桌浪费价值2000亿元

国家粮食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粮食从生产到摆上餐桌,过程很长,每一环节都存在损失浪费现象。据测算,我国粮食产后仅农户储粮、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损失浪费总量每年就达700亿斤以上。可以说,损失浪费已成为危及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农户储粮方面,我国农户存粮约占全国粮食年总产量一半,由于储存设施条件简陋,烘干能力不足,缺乏技术指导服务,每年因虫霉鼠雀造成的损失比例在8%左右,粮食损失浪费在400亿斤以上。

运输方面,我国粮食物流方式落后,跨省散粮运输比例约为25%,大多采用包粮运输方式,抛洒、遗留损耗大。

仓库保管方面,全国粮食企业约有2400亿斤仓容属危仓老库,储粮条件差、损失大,储运环节损失损耗150亿斤以上。

餐桌消费方面,由于消费习惯误区,成品粮过度追求精、细、白,低水平粗放加工,既损失营养素又明显降低出品率,副产物综合利用率也很低,加工环节每年造成粮食损失150亿斤以上。请客吃饭讲排场、比阔气等不良消费方式,造成餐桌浪费更是触目惊心,有关方面估算每年餐桌浪费食物价值达2000亿元。

这位负责人介绍,我国粮食供求处于紧平衡状态,近年来粮食进口量持续增加,每年进口的谷物和大豆在1000亿斤以上,而每年又白白地损失浪费上千亿斤粮食。如此对比令人痛心。粮食损失浪费如不坚决遏制,将不仅加剧国内粮食供需矛盾,也与全球资源供需形势格格不入。

节粮减损、反对浪费,须建立长效机制,全面实施“粮安工程”

近年来,为加强流通环节的节粮管理,有效减少损失浪费,国家粮食局正在实施“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推进农户科学储粮专项,修复“危仓老库”,减少粮食在储存环节的损失浪费,促进节粮惜粮。

国家粮食局负责人表示,节约粮食、反对浪费,不仅有利于减轻国内粮食供求平衡压力,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也有利于全球粮食供求改善。

节粮减损、反对浪费,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全国粮食系统将着力推进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全面实施“粮安工程”,继续扩大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实施范围,推广新型储粮装具,适应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需求,推进粮油加工业节粮减损行动,在粮食流通各环节全程推广节粮减损新设施和新技术,开展流通环节损失浪费情况调查,出台节粮减损具体措施,制定节粮减损技术标准和设计规范,有效减少流通环节粮食损失。

二是会同有关部门深入推进面向全社会的节粮减损专项行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的作用,通过编辑出版爱粮节粮科普读物、举办爱粮节粮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倡导节约文明、绿色低碳的生产、流通与消费方式和营养健康新理念,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实施、全民参与的节粮减损机制。

三是广泛深入开展“世界粮食日暨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等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开展爱粮节粮先进单位和示范家庭创建活动,带动更多的人群乃至全社会身体力行节约粮食。

节约粮食措施篇3

关键词:节水灌溉;节水措施

1农业生产面临的水资源现状

黑龙江省水资源总量为772亿m3,居全国第13位。人均占有水量为2086m3,亩均占有量约585m3,比全国亩均1960m3低70%,居全国第19位。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31.4mm,折合降水总量为2492亿m3,居全国第9位。但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东部多、西部少、山区多、平原少;6~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80%,特别松嫩平原10a有10春旱。给农业带来巨大损失,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2节水灌溉的必要性

2.1保障农业持续发展

黑龙江省是国家粮食生产基地,目前粮食产量已经达到比较高的水平,但是粮食的稳产率、保证程度还不高。有限的水资源条件决定了要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必须走节水灌溉的道路,提高粮食的水分生产率。黑龙江省拥有耕地0.133×108hm2以上,占全国耕地总量的1/9,不仅是我国粮食主产区,更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近年来,黑龙江省每年销往省外的商品粮都在250×108kg以上,占全国省际商品粮净调出量的1/3。预计2015年,全省粮食生产能力达到750×108kg以上,全省灌溉面积将达到728×104m2,水田、旱田灌溉面积分别达到394.667×104m2和333.333×104m2,如果不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按照目前的灌溉方式,农业需水量将达到463×108m3,超出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2.2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黑龙江省耕地面积大,灌溉面积发展潜力大。农业需水与水资源的供应矛盾逐年加大,尤其是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农业灌溉发展。发展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途径。水田高效节水灌溉可节水20%~30%,旱田喷灌比传统灌溉可节水30%~40%,而膜下滴灌比喷灌可节水50%,节水潜力很大。

2.3建立高效农业的需要

黑龙江省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大,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条件相对较好,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可以明显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扩大农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提高粮食产量和商品率,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经测算,实施节水增粮工程,可增加粮食产量54.3×108kg,平均增产4927.5kg/hm2,增加农业收益47.3亿元,平均增加效益4725元/hm2。

2.4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

目前,生态环境建设任务艰巨,用节约农业用水量支持生态环境建设用水,从源头节水,严格控制上游用水,不仅可以缓解下游用水紧张矛盾,而且遏制下游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逐步恢复和保护生态提供支持,同时减少灌溉用水量,有利于遏制地下水进一步超采和减少地质灾害等。

3发展节水灌溉的措施

根据黑龙江省多数地区是补充性灌溉,一年一季的生产模式的特点,确定运用经济、实用、有效的灌溉方式。针对降水量年际变化与年内变化大、水资源区域分布不均且相对贫乏、地下水开发程度高、局部超采和地表水(过境水)开发程度低等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大胆探索,广筹资金,大力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

3.1研制适合旱田的喷灌机型

随着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家庭农场承包责任制的完善,在发展旱田节水灌溉上,发展以家庭农场投入为主的小型喷灌机。这类机型投入低,见效快,适合家庭农场管理和经营。农垦地区以发展大型喷灌机为主。此类机型投入高,见效快,适合规模经营,自动化程度高,有大农业的特点。应组建抗旱服务队,做到一机多井、一井多用,提高喷灌机的利用率。

3.2有效利用灌溉用水

大力推广水稻“浅、湿、晒”灌水方式,即按水稻各生育期需水情况适时灌水,避免用水无度、定额偏高的现象。采取“灌、排、蓄、滞”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科学调度,合理配置,达到一水多用、闲水忙用、弃水再用的目的。采取井渠结合、地表水与地下水灌溉结合的方式,即在用水量较大的泡田期间,井渠并用,缓解用水高峰期的水量不足,使灌溉面积达到最大化。在灌区安装自动测量系统,应用先进的科学仪器和设备实现合理供水和科学用水。

3.3采取综合节水措施

依靠农业机械化程度高的优势,采取秋深松、秋起垄措施,做到“春墒秋保,春苗秋抓”和“秋雨春用,春旱秋抗”。选育节水、抗旱、优质、高效的新品种,增加耐旱作物种植面积,采取坐水种植方法。采取秸秆覆盖、塑料薄膜覆盖、塑料大棚和留茬免耕等覆盖保墒措施。采取微体覆盖保墒、增强土壤吸水剂、土面增温剂、提高光合效率、减少无效蒸腾、促进根系发育、平衡施肥、增施有机肥等化学保墒措施。

节约粮食措施篇4

借此机会,我非常高兴能够就中国“水为粮食“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我们的思路、措施和进展,与各位朋友进行交流。

一、粮食问题是重大战略问题

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品,获得充足的粮食是每个人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由于一些长期困扰世界粮食安全的因素依然存在,粮食供给与人口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粮食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粮食消耗量最大的国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不仅对粮食的需求量会相应增加,对粮食的质量、粮食获得的稳定性的要求也更高,而增加粮食产量的困难在加大,耕地资源减少的势头难以逆转,水等资源短缺的压力进一步增大。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中国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的战略问题,也是国际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保障中国13亿人口的粮食安全,事关中国的稳定与发展,对世界粮食安全保障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是中国政府对全世界的庄严承诺。中国政府确保粮食安全的基本方针是: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保持粮食供求大体平衡;立足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生产水平;立足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对此,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一是始终把加强农业、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作为首要任务,建立和完善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二是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在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的同时不断提高耕地质量;三是通过推进农村改革,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四是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保护,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五是推广应用农业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大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六是完善粮食购销市场体系,搞好市场服务,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七是坚持开发式扶贫,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帮助农民发展生产,摆脱贫困状况。

二、解决中国粮食安全用水面临的挑战

中国的气候、地理条件和社会条件决定了水在保障粮食安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中国农业必须走灌溉农业的发展道路。这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实践的总结,是水利与农业、水与粮食关系的最好概括。

中国粮食用水安全面临以下主要挑战:

(一)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匹配,影响粮食生产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立方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受季风气候和地形条件的影响,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全国大部分地区最大四个月的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总量的70%,往往造成汛期洪水成灾。中国南方水多,北方水少,长江以北水系流域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64%,水资源量却只占全国的19%,干旱缺水成为中国北方地区发展经济的突出问题。自然灾害,尤其是干旱,对中国的粮食生产造成较大影响。

(二)工业和城市用水需求增加,加重了粮食生产用水的短缺程度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生产与生活、生产与生态等诸多用水矛盾进一步加剧。过去二十多年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全国总用水量不断增加,新增的供水能力基本用于工业和城市,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基本没有增加,农业灌溉用水量在总用水量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从1980年的85%下降到目前的65%左右。工业和城市用水占用农业灌溉用水,导致粮食灌溉用水量减少,加重了粮食生产用水的短缺程度。

(三)农业灌排基础设施不完善,用水管理粗放,粮食生产用水效率不高,浪费严重

中国的灌区大多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受当时的经济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一些灌排工程标准低、配套不全,经过几十年的运行,不少工程存在工程老化严重、效益衰减等问题,造成粮食生产用水效率不高。目前,全国灌溉水的利用率仅有45%左右,粮食作物的平均水分生产效率仅1.0kg/m3左右。节约用水的潜力还很大。

(四)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影响粮食的可持续生产

粮食生产的挑战还来自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和脆弱的生态与环境。目前,中国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依然存在,全国有近*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区急待治理。由于干旱和超载过牧,导致草原出现退化、沙化现象。一些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影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偏远山区的农民用电水平低,大量伐木砍柴,加重了水土流失。

三、解决中国粮食安全用水的思路和措施

中国农业灌溉历史悠久,粮食生产用水问题历来得到中国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几千年治水实践积累的丰富经验,尤其是近年来,应对日益严峻的粮食安全形势和水资源挑战,经过不断实践和探索,我们逐步形成并完善了解决中国粮食安全用水的思路和措施。

一是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对水问题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在治水中强调尊重自然规律,在防止水对人的侵害的同时,特别注意防止人对水的侵害。在做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治理的同时,重视和加强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通过制定水资源综合规划、防洪规划、农业节水规划、灌区改造规划等一系列规划,统筹解决各种水问题,统筹生活、工业、农业、生态等各种用水需求,优化配置水资源。加大对水利的投入,按照规划,有计划、分步骤地解决水问题。

二是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在中国,水资源是一种稀缺性资源,解决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是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对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制度建设,是一场深刻的革命。通过管理制度建设和变革,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明晰初始水权,确定水资源的“宏观控制指标“和“微观定额指标“,明确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乃至各单位的水资源使用权指标,确定产品生产或服务的科学用水定额,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农业是用水大户,解决农业用水问题,必须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把节水灌溉作为革命性措施来抓。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的人口还要增加,粮食需求还要增长。我们的目标是,农业用水总量不再增加,保障粮食安全用水需求主要通过农业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来实现。

三是要根据水资源条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一个地区、一个流域客观上存在着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要从全局来考虑,按照一个地方、一个区域的水资源状况来科学规划经济社会的发展布局,在水资源充裕地区和紧缺地区打造不同的经济结构,量水而行,从传统的“以需定供“转为“以供定需“,以水定发展,推进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是加强工程建设,提高对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调控能力,发挥灌区在粮食生产中的主体作用。解决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必须适当修建必要的调控工程,增加水资源的供给。已经开工建设的南水北调等调水工程,就是缓解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以及生态与环境恶化的战略举措。中国的耕地面积有一半以上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溉对粮食生产影响很大。提高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必须进行灌区建设和改造,提高和改善灌区农业生产条件。对已建灌区,要实施“两改一提高“,即实施以节水改造为中心的灌区更新改造和续建配套,推行以用水户参与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灌区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在水源条件较好的地区,结合重点水利枢纽建设,合理建设新灌区,进一步扩大灌溉面积。在不具备正常灌溉条件的地区,采取多种方式集蓄雨水,合理利用当地各种分散水源,提高抵御干旱灾害的能力。

五是以解决水问题为先导,将水利发展与粮食生产、消除贫困、生态保护等紧密结合起来。重视生态与水的密切关系,对生态问题严重的河流流域,采取节水、防污、调水等措施予以修复;有计划的进行湿地补水,保护湿地。在地下水超采区,采取封井、限采等措施,保护地下水。对于水土流失等生态脆弱地区,注重发挥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实行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禁柴等措施;同时,解决好生态修复区人口的粮食问题、经济发展和脱贫等问题,为实施自然修复创造条件。在黄河中游严重水土流失区,修建淤地坝工程,拦蓄泥沙,淤地种粮,发展经济;在牧区搞好牧区水利建设,发展灌溉饲草料地,对天然草原实行禁牧、轮牧、休牧,保护和恢复草原;在水力资源丰富的山区,积极发展小水电,使农民能够解决能源问题,减少对森林的砍伐。

四、取得的主要进展

经过半个多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多年的努力,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得到很大提高,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1996-1999年,粮食总产量连续四年达到或接近5亿吨,人均产量超过400公斤,粮食库存大幅度增加。*0年以后,由于结构调整、耕地减少等原因,粮食出现连年减产,*3年粮食产需虽然出现较大缺口,但由于库存充裕,国家粮食安全仍有保障。*4年,中国政府采取措施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当年,粮食生产就出现转机,实现较大幅度的增产,*4年粮食生产比*3年增加了3875万吨,达到4.6945亿吨。事实表明,中国已经具备了基本解决自身粮食安全问题的能力。

??蛋白质摄取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实现了粮食等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创造了以占世界6%的可更新水资源量、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人口的奇迹。最近二十年,我们解决了2亿多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其中,水利功不可没。主要表现在:

一是经过几十年的水利建设,中国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水利减灾和保障体系,灌溉排水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全国已形成了5800亿立方米的年供水能力,农田灌溉面积达到5600万公顷,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100万公顷,分别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5%和17%。虽然中国人均耕地是世界人均的30%,但人均灌溉面积与世界人均水平基本持平。中国占全国耕地面积45%的灌溉面积,生产了占全国总量75%的粮食和90%的经济作物。灌区已经成为中国粮食生产的“主力军“和粮食安全的主要保障。

二是农业灌溉用水效率不断提高。通过采取各种措施,近十年来,全国灌溉水利用率提高了10%左右,形成了300多亿立方米的年节水能力。由于提高了灌溉保证率,促进了现代优质高效农业、高科技农业的发展,农业产出不断提高,新增了300多亿公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用水效率的提高,使得中国农业用水总量在近二十年来基本没有增加的情况下,粮食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

三是生态和环境问题已得到高度重视。近年来,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修复生态,保护环境。每年对10多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等生态脆弱区,实施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禁牧等封育保护;每年人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塔里木河下游、黑河下游等生态严重恶化地区的生态得到了修复,许多地区的地下水得到保护,生态与环境的保护、修复和改善已经初见成效。这增强了我们实现经济发展、生态与环境改善双赢的信心,也进一步夯实了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基础。

四是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各自作用,制度建设得到了加强。坚持依法治水,颁布实施了《水法》、《防洪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建立了较完善的水法规体系,规范各项水事活动。依靠科技进步,重视水利信息化建设,重视公众参与,不断提高水利建设水平和水资源管理水平。在广大灌区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推行用水户参与管理的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在水价制定中推行价格听证制度,保证利益相关者广泛参与水的管理。

虽然中国在解决水问题、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中国的水旱灾害、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水土流失等水资源问题还远远没有得到解决,面临的任务还十分繁重,困难还很多。要切实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到2020年中国人口增加到14.5亿左右,国内生产总值要比*0年翻两番,水、土地、能源等资源的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环境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应对水资源领域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当前中国水利还突出强调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把保障人的饮水安全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工作的第一任务,重点解决好由于自然原因和人为污染而造成的饮用水水质不达标问题和局部地区饮用水严重不足问题,确保饮水安全。二是维护河流健康生命,在发挥好河流功能的同时,切实保护好河流,让河流为人类造福。三是高度重视建设水利水电工程带来的生态问题,妥善解决好工程建设中的移民问题,认真解决好水利工程对生态和环境的不利影响。

解决中国的水资源问题任重道远,需要我们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断探索,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也需要加强与世界各国和有关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我们有信心、有能力解决好中国水问题,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

节约粮食措施篇5

我们__县是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业县,农村人均水田9.5亩,居全国之首。县委、县政府把发展“稻经济”确定为建设“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和谐__”的主要战略。20__年12月26日召开的__县委十三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决定:“要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跃。要紧紧围绕稻、牧、林、矿、药五大产业,通过上项目张扬优势、配置资源、聚拢资金,进而打造一批资源型立县支柱产业体系。”

粮食部门是“三农”工作的重要部门,粮食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县委打造绿色水稻生产基地的要求,通过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围绕“科学发展、实现跨跃”的实践主题开展讨论,党委逐渐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制约我县粮食经济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主要是:水稻产业化经营水平低,没有把水稻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因此,党委确定了“提高水稻产业化经营水平,推进我县粮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调研课题。通过调研,针对突出问题制定应对策略和措施,形成可操作性的调研成果,推进粮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调研工作开展情况

(一)充分准备。4月8日,党委按《__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方案》要求,制定出党委调研工作方案并向基层党支部下发,同时组成6人调研工作组,确定调研课题《提高水稻产业经营水平,推进粮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实施调研。4月9日至15日,粮食党委书记蔡彤亲自带领调研组5名成员,利用5天时间,深入基层进行调研。

(三)调研范围。这次调研有6户国有粮食购销企业(6个粮库)、1户国有水稻加工龙头企业(绿丰米业公司),2户民营水稻加工企业(褚丰米业、圣辉米业),2个行政村(浓河镇民权村、祥顺镇祥顺村)。

(四)调研形式。主要采取召开座谈会、走访和查看现场等形式。共召开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干部职工座谈会95人次、访谈职工50人、召开村干部座谈会2次、走访村民5户,查看储粮、加工现场9次,并查看农民育秧苗情况。

(五)分析总结。调研结束后,蔡彤同志于4月16日主持召开了有调研组成员参加的分析总结会,对开展调研工作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和小结,拟定出调研报告编写题纲,并于当日开始撰写。

三、我县水稻产业经营现状

在县委、县政府的推动下,我县坚定不移地走水稻产业化之路,力争将水稻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去年以来,我们粮食部门坚持从发展粮食产业整体出发,以种植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粮食加工为重点,以搞活流通为目的,适应形势,创新经营,推进了水稻产购加销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提高了稻米产业工程水平。通过调查得知,水稻产业发展主要成绩有五项:

(一)建立基地,开发绿色优质水稻资源

种植业是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基础,粮食产业链关键在生产这个环。因此,粮食部门首先在开发__绿色优质水稻资源上下功夫,建立优质水稻种植基地。建设基地的主要措施有:一是扩大基地面积。去年我县粮食播种面积142.2万亩,比20__年增长9.1%。其中水稻种植面积92.9万亩,比上年增长8%。全县粮食总产55.1万吨,其中水稻总产40.4万吨,比上年增长11%。粮食商品量46万吨,其中水稻50万吨。全县落实绿色水稻生产基地5处,绿色优质水稻面积35万亩。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建立优质水稻种植基地面积21万亩,分别落实到县内50个村屯和5000个农户。二是增加绿色无公害水稻新品种种植。去年种植不受市场欢迎的水稻品种淘汰2个,受市场欢迎的优质品种增加3个,尤其是香稻品种种植比上年增加30%。全县优质水稻品种达10余种之多,占播种面积的95%。三是加强种植全过程田间管理,提高科技含量。绿丰米业公司制定出《绿色水稻种植基地管理细则》,对种植基地水稻选种、育苗、水源、灌溉、施肥、土壤、用药、栽培、锄草、收割及人员培训等分别做出规定,使种植农户按规范操作。四是加强技术指导与服务。主要是在春种前举办水稻种植电视讲座;帮助农民解决无钱购买良种、化肥、农膜、农药等困难;在种植和田间管理的各个关键时期聘请县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和农户中进行技术指导;秋后水稻上市为农民提供质量、价格信息。由于实行以上措施,不仅建立了稳定的优质水稻种植基地,而且保证了优质水稻大幅增产。20__年入夏后虽遭遇了近50年来最为严重的夏伏连旱,但全县水稻仍然大幅增产,且质量好于上年,水稻出糙率达到80%以上,水稻一等品占90%。

(二)签订订单,与农民结成紧密利益整体

“订单”是粮食企业和农户实现产业化经营的链条,在“订单”签订过程中,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坚持做到了:一是签订书面合同,增强法律约束力,约束双方责任利益;二是讲清粮食订单的好处,使广大农户充分了解“订单”签订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三是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户建立更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订单的主要内容是由企业和种植户双方约定粮食收购的品种、数量、质量标准、收购价格及粮款结算方式等。由于订单签订抓的早落的实,农户种粮积极性高,扩大了优质粮基地规模。这次调查中,调查组对下属6个粮库有限公司及联系农户订单签订和基地落实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检查后看出,我县6个粮库有限公司联系农户15000户,签订订单份数14000份,约定水稻收购量15万吨。通过签订粮食收购订单,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与水稻种植户结成紧密利益整体。

(三)掌握粮源,发挥龙头企业主渠道作用

粮食收购是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基石,是粮食流通的主要环节,是保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重要措施。不论是国有粮食购销加工企业还是民营粮食加工企业,抓好收购就能掌握粮源,掌握粮源就抓住了经营的根本。去年秋粮收购开始后,县粮食局组织6个粮库有限公司积极进入水稻收购主战场,做到了转变经营观念,创新经营方式。第一是变过去坐库收购为进村入户上门收购,方便农民卖粮;第二是变季节收购为长年收购,全年粮食收购一直没停;第三是履行合同,按照与农民签订的订单合同约定的品种,质量、数量、价格等条款及时兑现,树立企业信誉。各粮库收购人员总共有百余人,在县内每个村都有基地农户和经纪人提供粮源、价格等信息,形成收购网络。20__年10月末至今年3月25日,全县6个国有粮库收购粮食17.4万吨,其中水稻7万吨、玉米8万吨、大豆2.4万吨。17户民营粮食加工企业收购8万吨。我县收购总量超过了粮食商品量的75%以上,达到了82%;其中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量占全社会收购总量超过了50%以上,达到了65%,使全县售粮农民增收3000万元,充分发挥了国有龙头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20__年我县农民人均收入8023元,比上年增加1500元,可以说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为我县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

(四)改进工艺,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县粮食局坚定信心大力发展水稻精深加工,组建绿丰米业公司后,20__年筹措资金1000万元,建成现代化水稻加工生产线6条,每天可加工水稻1000吨。20__年加工水稻10万吨,销售大米6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绿丰公司生产的“绿丰”大米品牌已由国家商标局注册商标,“绿丰”牌大米经检验通过a级绿色食品大米认证,获国家绿色食品证书,同时荣获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放心米”称号和“中国名优产品”证书,绿丰米业公司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获省“优秀绿色科技单位”证书。去年末,“绿丰”大米又分别荣获“黑龙江省著名商标”和“__市知名品牌”。

去年以来,绿丰米业公司投资73万元,更新改造车间加工设备。国储库分公司筹措资金150万元,重新安装先进的稻谷加工生产线。其它分公司共投资400万元分别对6个稻谷加工车间进行了重新改造,先后增加了厚度机、米糠筛、双辊抛光机、电子秤、二百道色选机、上料仓和冷米系统,实现了精深加工,提升了产品档次。更新改造设备和工艺后,不但米质一流,而且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以绿丰__二库分公司为例,20__年该库加工水稻22400吨,副产品总销售额为346.32万元,扣除加工中水、电、上料、装车、维修、人员工资、包装袋皮等各种费用,净增值80万元。

(五)开拓市场,完善机制整合品牌增加销售

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粮食局紧紧抓住龙头企业建设这个根本,以推进水稻产购加销一体化经营为主线,充分利用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储存、加工设施完善的优势,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通过开拓销区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取得明显成效。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已分别在昆明、太原、成都、郑州、温州、青岛、石家庄、北京、天津、兰州、包头、上海、宁波、杭州、洛阳、福州、无锡、义乌、菏泽等大城市设立19个销售点,实现了边收购、边加工、边销售,购销良性循环,增加了水稻销售量,做到了购得进、销得出,有效益。在昆明、郑州、石家庄、天津等销区市场,“绿丰”牌大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四、我县水稻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调查组在调查中充分听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民营粮食加工企业领导和职工、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建议,调查后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这些意见建议进行认真疏理和分析,认为影响和制约我县粮食经济科学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水稻产业化程度不高,具体表现在五个环节上。

(一)生产环节。在水稻生产上绿色优质水稻种植基地面积少,仅占总面积的一半,优质品种更新换代差。政府对发展水稻产业投入少,由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民在种植水稻上需增加投入而生产资金不足。

(二)收购环节。水稻收购价格低,粮食增产不增收,影响农民种植水稻积极性。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储设施差,仓容不足,不能保证敞开收购农民水稻余粮。

(三)加工环节。县内小米机多,水稻多为粗加工,精深加工少,品牌杂。日加工百吨米以上的只有7个国有粮食企业加工厂和5个民营水稻加工厂。国有粮食加工龙头企业活力不强,对带动水稻产业化经营贡献不大,经济效益增长缓慢。

(四)销售环节。大米产品销路窄、品牌杂、销售网点少。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仅__第二粮库在销区大城市有15个销售网点,其它企业销售网点少,个别企业没销路,在销售上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合力。对绿丰大米品牌宣传不够,大米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五)服务和机制环节。部分粮食领导干部宗旨意识不强,思想保守,因循守旧,工作满足现状,进取意识不强。职能转变不到位,服务功能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适应,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

五、推进我县水稻产业发展的对策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按着《决定》中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长抓不懈”、“加快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财力增强”和“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等要求,结合县情和粮食工作实际,通过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党委调查组认为:只有进一步提高水稻产业化经营水平,才能实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跃,才能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才能推进粮食经济实现科学发展。根据调查中干部、职工和农民提出的建议,党委经过认真分析一致认为:提高我县水稻产业化经营水平,应主要采取五条对策。

(一)调整粮食种植结构,扩大优质水稻种植基地规模。政府要增加对粮食生产、尤其是水稻种植的投入,稳定化肥、农药、用油等生产资料价格,对春耕生产资金困难的贫困户加大帮扶支持力度。今年粮食部门建设绿色水稻种植基地已从上年的21万亩增加到30万亩,每个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帮助5个水稻种植村和50个科技示范户搞好水稻种植。通过调查,已督促企业分别落实到村和农户。经过调查了解到,今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将比上年增加10万亩。

县政府决定今年对全县农业和农村投入从上年的6千万元增加到7千万元。粮食部门要通过建基地,联农户,从种植环节抓起,帮助农民选良种、送技术、帮资金、供信息、搞咨询,建立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夯实水稻产业化粮源基础。

(二)大幅度提高水稻最低收购价格,改善粮食收储设施。今年国务院已经决定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平均每斤分别提高0.11元和0.13元。粮食收购价格提高后,必将极大地调动农民种植水稻积极性,促进水稻增产。为增加水稻收购量,县粮食局和6个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正在积极向上争取国债资金,改善粮食收储设施,解决储粮仓容不足的问题,增加农民余粮收购量。省发改委已基本同意安排国债资金为浓河粮库有限责任公司新建储粮2万吨的标准储粮仓。

(三)大力发展水稻精深加工。为解决我县水稻产业发展上存在的粗加工多,精加工少的问题,今年要重点推广水稻精深加工技术,通过应用清理、脱壳、色选等先进技术设备,提高大米精纯度。同时充分利用碎米、米糠、稻壳等“下脚料”,开发高附加值新产品,实现加工增值,增加产品科技含量。我县绿丰米业公司已于4月上旬

正式向省申报了3万吨精制大米加工扩建项目专项扶持资金,正待批准。(四)整合“寒地”优质大米品牌,大力拓展销区市场。县委提出:要围绕稻米加工,倾力打造名牌和地理标志产品,推进稻米精深加工。经过近三年努力,粮食部门已经打造出“绿丰”优质大米品牌,在省内外销区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实践证明,我县“寒地”优质大米在南方很受用户欢迎和好评。今年要继续下决心着力进行整合,培育和创办对县域粮食经济有带动力的骨干加工企业。在县绿丰公司这个龙头企业带动下,实行县内统一水稻收购品质,统一加工技术、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包装标识等措施,整合“绿丰”大米品牌,促进品牌升级,用优质品牌开拓扩展销区市场。

(五)转换经营机制,强化服务功能。要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转变思想观念,深刻认识新形势下“三农”

节约粮食措施篇6

自2011年以来,中储粮河南周口直属粮库主任乔建军侵吞上亿公款潜逃国外,中储粮河南分公司总经理李长轩因受贿1407.9万元人民币、4.5万美元被判无期徒刑,而5月31日发生在黑龙江省林甸县部级粮库的火灾,更造成78个储粮囤中的几万吨粮食过火,直接损失近亿元。

弊端渐显

国家粮库的粮食大体上分为三种:国家储备粮、托市粮、以及贸易粮。贸易粮即粮库按实际价格收购粮食,自行销售。就托市粮收购政策而言,包括两部分: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顾名思义,粮食最低收购价的执行预案在市场价格低于国家的最低收购价格时启动。临时收储则是“国家根据局部地区粮食供求关系调节的需要而采取的一项临时性托市收购政策”。黑龙江林甸大火中烧的粮食即为这种临时收储粮。

2004年开始,我国粮食产量丰收,粮食价格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为了稳定市场粮价,避免重蹈谷贱伤农的老路,自2004年以来,我国放开了粮食收购市场,并逐步建立了粮食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制度。

肩负国家粮食战略储备和平抑粮价稳定市场两项重任的中储粮系统,是最大的委托收购主体。承担托市粮收购任务,同时也享有国家专项的政策优惠。即每收购一吨“托市粮”可获得收购手续费50元、保管费86元,陈粮轮换销售手续费30元,还有差价补贴。但是,中储粮河南分公司一些人把这种优惠政策当成了个人牟利的工具。

随着托市收购的执行,国内整个市场价格被抬高,但是随着与国际市场价格差的扩大,进口量越来越大,国内市场免不了受到冲击而价格波动,在农产品价格波动过程中,中间的收储和加工企业库存成本大幅增加。

粮食越收越多,粮多仓少的现象就无法避免。以发生火灾的黑龙江林甸直属库为例。该库核定仓容量约为7.6万吨,但据报道,在火灾发生时,这个库的实际存放粮食已经达到15万吨。很多粮食只能露天存放在用草围成的临时粮囤中。数百个草制的粮囤集中堆放,加上大风高温的天气,造成了最后的“火烧连营”。即便没有这场大火,这些多余的粮食也难免腐烂变质的命运。

去年我国粮食的自给率约为89.4%,已经低于政府强调的95%以上的政策“红线”。2003—2011年,国内粮食生产累计增长33%,而同期消费累计增长41%,消费增长超过供给增长,显示出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粮食供求矛盾。

在本刊记者采访中,山东财经大学农业与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教授王蔚表示,当前应该提高粮食的收购价,让农业补贴直接转加到粮食收购价和种粮人手中,防止土地流转弃粮弃农。但王蔚同时表示,在提高粮食收购价的同时,有可能扩大进口量,粮食政策的实施需要平衡好二者。

政策走向

收受贿赂、贪污挪用粮食资金等系列案件,揭开了中储粮系统运营监管中存在的巨大漏洞。呼吁改革托市粮收购政策的声音也就一直不断。

现阶段中国究竟应该选择怎样的补贴政策工具?学术界许多人提出中国应采取直接补贴措施,理由是价格支持措施被批评为扭曲市场、效率低下,而且被wto国际规则所约束。但也有学者认为,中国近几年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政策实践表明,直接补贴的生产效应具有边际递减特征,最终将失去刺激生产的作用,转变为单纯的收入支持政策。

对此,一直进行农业政策、粮食经济研究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程国强认为,粮食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一要改革政策,停止实施现行托市政策,采取不扭曲的支持政策;二要调整职能,重构粮食管理机构。他认为,今后若继续实施现行政策,将可能带来的影响是:粮食进口持续大幅增加;政府粮食调控陷入“国家收储-进口增加-国家增储”的不利局面,财政负担不断加重;粮食市场被严重歪曲,粮食市场化改革功亏一篑;突破wto承诺的黄箱约束水平,受到国际规则的挑战。

改革的方向在于价格支持政策作为基础工具,是保护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关键措施,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和基础。但价格支持具有刚性特征,路径依赖严重,今后调整改革的路径选择与政策设计比较困难。从现行政策执行效果来看,亟待调整和完善政策设计,重构基于市场导向的种粮利益保护机制。探索实行对粮食市场扭曲较小的差价补贴、稳定价格带等,逐步替代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措施;推行种粮收入保险制度,彻底根除扭曲市场的政策因素,程国强表示。

据报道,在今年8月初,一份由国家发改委上报的重点针对粮食托市收储改革的方案未能获得国务院最终审核。在这之前,业内盛传从今年秋粮政策收购开始,国家将对进口依赖程度较高的大豆、油菜籽实施差价补贴措施,如果试点取得成功,该项政策将逐步推广至水稻以及具有类似特点的棉花、食糖等农产品;对于近年来市场颇为关注的玉米,官方将以东北玉米主产区作为试点,制定玉米稳定价格带制度。

差价补贴作为由粮食价格支持向直接补贴转型的过渡性措施,在农业补贴政策调整中被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广泛使用。有专家认为,这种政策比较适宜先在我国东北主产区的大豆、长江中下游等主产区的油菜籽实行试点,之后再逐步推广到棉花、食糖乃至水稻等农产品。

节约粮食措施篇7

关键词:粮食生产;发展;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307.11;F326.1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5-3398-03

mainproblemandStrategyintheDevelopmentofFoodproductioninHenanprovince

LiUJin-rong

(Departmentofeconomicsmanagement,HuanghuaiUniversity,Zhumadian463000,Henan,China)

abstract:therefore,deeplyexploringtheproblemsofdevelopinggrainproductionexistedinHenanmajorgrainproducingareas,andseekingactiveandeffectivemeasureswhichsupportthedevelopmentofthegrainproductioninmajorgrainproducingareasnotonlyhaveanimportantsignificancetopromotethegrainproductioninHenanmajorgrainproducingareasbutalsoplayapositiveroleinthedevelopmentofgrainproductioninthewholenationmajorgrainproducingareas.

Keywords:foodproduction;development;Henanprovince

2000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愈来愈向主产区集中。就河南省而言,2008年粮食播种面积占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的8.99%,产量占全国当年粮食总产量的10.15%[1]。因此,作为粮食主产区的河南省粮食生产状况,不仅是实现“中原经济区”建设目标中提出的“粮食核心区”建设的关键,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依靠。为提高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探求有效的支持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的措施,2010年10~11月,笔者到位于豫北的滑县(河南省第一产粮大县)和豫南的遂平县进行实地调研,以了解当今粮食主产区在生产上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1河南省发展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一是水利灌溉设施损毁严重。滑县30多条干渠全部都有通水不畅的问题,其中1/4完全不通水;200座水闸中90%存在漏水等毛病,有的已无法提水;全县2600座桥梁中的半数承载能力不够或损坏;全县36000眼机井每年报废约4%。该县作物灌溉几乎全靠机井,然而目前很多水井没有通电,只能用其他动力进行灌溉,如此一来灌溉成本比用电增加180元/hm2。二是农业综合开发进展缓慢。2005年河南省耕地面积792.63万hm2,其中水浇地309.26万hm2,占39.02%;到2010年水浇地面积324.18万hm2,占40.98%。5年来的综合开发治理仅增加了14.92万hm2,提高了1.96个百分点。三是小流域亟待治理。遂平县位于河南南部,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当地农民基本靠天吃饭,没有主动进行小流域治理,区域内的小河流难以发挥作用。

1.2农业规模经营发展受阻

河南是人口大省,向来存在人多地少的矛盾。由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失,土地的保障功能明显,农民担心把土地流转出去以后会丧失土地的承包权。根据调查发现,在流转的土地中农户自发流转的占85%以上,农户委托乡村组织流转的土地不足15%,且农村土地流转行为多发生在村组内邻近的农户之间,流转到种粮大户的比例不足30%。即使流转到种粮大户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单方面停止承包关系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此一来,种粮大户发展粮食规模经营、可持续性经营受到严重阻碍。

1.3农业机械化进程难以推进

由于土地流转困难,现行的农民购置农机补贴政策又没有体现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科技的要求,因此,河南农业机械化存在“三多三少”、“三高三低”问题。“三多三少”是指农机数量方面:小型农业机械多,大中型农业机械少;耕种环节机械多,其他环节机械少;农业机械拥有数量多,单台机械使用时间少。“三高三低”是指机械化水平方面: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高,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低;夏粮生产机械化水平高,秋季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低;平原地区机械化水平高,丘陵山地机械化水平低。在遂平县一个拥有3634人、266hm2土地的行政村,2010年底全村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台、小型拖拉机586台,联合收割机2台、玉米收割机1台、玉米脱粒机15台,耕地用小型机械572部、小型旋耕机57部、大型1套、小型播种机131部、喷灌机20台。平均每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0.45hm2,每台机械每年使用时间平均不到50h。这种低水平、低效率的重复投资不仅严重浪费了农村稀缺的发展资金,而且制约了科技含量高的农机和一些关键农艺措施的推广,对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造成了障碍。

节约粮食措施篇8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我县自营养餐工作开展以来,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54号和《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细则>等五个配套文件的通知》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教育和体育局后勤办,由李恩虎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厉行节约专项治理日常工作。要求加强沟通协调,确定责任,使厉行节约工作事事有人抓,处处有人管,切实贯彻落实厉行节约各项工作任务。

二、认真做好宣传

发动教育系统专门召开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动员会,全局干部职工以及各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后勤副校(园)长参加了会议。会上传达了《学生营养办关于在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中深入贯彻坚决制止餐饮浪费重要指示精神的通知》文件精神,要求全系统上下统一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开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加自觉把思想统一到要求上;要求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开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活动;使开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深入人心,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相关要求

(一)我县把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工作列入每年工作重点,将“立德树人”作为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工作的核心目标将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主题教育作为学生养成教育重要内容,贯穿教育全过程,教学上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思想品德教育。深刻理解“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深化“三爱”“三节”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加强了宣传教育,营造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的良好氛围,首先,每学年初发放了《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对学生和家长进行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宣传教育。各中小学、幼儿园利用升旗仪式向学生发出了“光盘行动”倡议,各学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向学生进行节约每一滴水、节约每一粒粮食、进餐“光盘”行动,其次,在学生食堂张贴宣传画“米饭粒粒念汁水,不借根食当自悔。”“饮水要思源,吃饭当节俭。”、“粒粒盘中餐,皆是辛苦换。”“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珍惜粮食,远离浪费。”“珍惜粮食就是热爱生命。”“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提醒师生节约粮食,反对浪费。

(三)养成教育教师利用养成教育课,各中小学、幼儿园利用班会课组织开展以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为主题的班会,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良好意识和珍惜粮食的行为习惯,全校上下积极营造校园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的良好育人环境。

(四)各中小学、幼儿园利用劳动实践教育活动课程,让学生获得劳动的切身体验,培养尊重劳动人民和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形成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的意识和习惯。

四、下步工作打算

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加大教育宣传力度,采取积极措施,切实把落实厉行节约体现在工作、学习、生活之中,以实际行动把教育系统厉行节约工作推向深入。

一是继续抓好责任制的落实。主动执行好、落实好厉行节约的各项要求;

二是抓好监督检查,切实把要求落到实处;

节约粮食措施篇9

关键词:粮食流通技术;国际比较;政策建议

一、引言

对于粮食流通技术的衡量,国内有很多标准其中唐为民把粮食流通技术分为健全的管理机构、完善的粮食流通体制、合理的粮食运输体系、严格的粮食质量保证措施、配套的粮食储藏设施和高效的粮食销售体系。借此本文把粮食流通技术的衡量标准分为粮食流通体系、粮食运输体系、粮食储藏体系、粮食销售体系和粮食的质量保证措施等,同时找到有益于我国粮食流通技术发展的经验和建议。

二、主要发达国家的粮食流通比较分析

1.各主要发达国家粮食流通体系的不同

在粮食流通体系的比较中,各个国家都是采用自由竞争和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粮食流通模式,但是在政府对市场的调控力度又相应的呈现出各自的不同特点。同时都重视对粮食流通的市场化经营。对于加拿大在机构安排和管理职能设置方面基本上采取的是单一职能的全程跟踪和专门负责制,因此在粮食管理方面分工合理科学,既做到了每个环节都有专门机构来协调管理,同时也做到了每个专项事务管理的一致性。美国采用的粮食流通体系是自由竞争与政府调控结合的流通模式。美国的粮食流通市场是由农场主、农商联合体和政府的商品信贷公司等组成。

2.各主要发达国家粮食运输体系的不同

对于粮食运输体系来讲,各国都极其重视粮食的运输里程和运输方式多元化,争取减少运输成本,但在具体国情中又采用不同的运输模式。加拿大从东西部距离约为5000km,铁路总长度约为10万km,铁路人均长度相当于美国的两倍。内河航运也较发达,航运距离为3200km以上,公路更是四通八达,交通运输十分便捷。粮食流通除部分成品粮外,原粮均为散装流通,形成合理的流通和运输体系。运输方式国内主要有散装火车专用车厢、集装箱、散粮运输汽车;出口粮主要采用散粮专用船和集装箱远洋运输。美国粮食运输体系可以说十分发达和通畅。遍布全国各地的各种粮食储备设施,由四通八达公路、铁路和水运网络相连接。粮食既可用卡车、火车或驳船由粮食储备地运至面粉厂、食品加工厂和饲料加工厂,还可通过位于北美五大湖、大西洋海岸、墨西哥湾和太平洋海岸的港口转运至世界各地。

3.各主要发达国家粮食销售体系的不同

在销售方面,由于同属于发达国家,拥有极其完善的市场体系,从产供销各个环节都衔接紧密,几乎可以说没有缝隙。加拿大的粮食销售体系形成于20世纪初,有2个显著特点:第一是CwB及其委任出口商是西部小麦和大麦出口的唯一销售商。第二,联营是CwB销售又一特点,它使农户的收入不受粮食交售时间的影响。全加有四个联营系统,即小麦联营、杜伦小麦联营、饲料大麦联营和专用大麦联营。联营的收入超过初始收入,农户将得到最终收入;达不到最低限,由政府补足差额。

三、中国粮食流通技术的现状比较分析

1.粮食流通体制的演变

中国粮食流通体制大体上经历了七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1952年粮食自由购销阶段;第二阶段是1953-1978年统购统销阶段;第三阶段是1978-1984年允许多渠道经营和集市贸易,即统购统销体制松动阶段;第四阶段是1984-1993年粮食购销“双轨制”阶段(即合同定购与价格双轨时期);第五阶段是1993年粮食收购“双轨制”,销售放开阶段;第六阶段是1994-1997年回归价格“双轨制”阶段;第七阶段是1998年至今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阶段。

2.粮食流通体制的特征

我国现行的粮食流通的体制特征是:初步形成了以国有粮食流通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参与的粮食流通体制。我国的粮食商品率不高,大约只有30%,在这部分的商品粮中,国有粮食的比重接近四分之三,其他如农垦企业、生产企业等经营着四分之一左右的粮食。粮食购销价格实行“市场化”。粮食管理与宏观调控,实行两级负责、分级管理和调控的体制。对粮食收购实行保护价政策,严格收购制度,禁止私人粮食经营者和非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收购粮食。实行顺价销售的政策。

四、政策建议

通过对以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分析,有两点建议供参考:

1.通过信息化建设,推进粮食经济全球化进程,在国内形成粮食生产消费和流通的大市场,全面融入世界粮食市场,就贸易而言不是单纯的国内贸易和国外贸易,而是形成国内外贸相结合局面,形成真正意义的大市场、大流通,粮食市场化步伐才能大大加快。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领域的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有关政策措施。

2.国有粮食流通企业要继续深化改革,企业要真正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经济的主体,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加快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加快流通领域信息化。第二,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实行主辅分离,有发展潜力的流通企业进行重组,形成有竞争力的现代企业。

参考文献:

[1]唐为民.加拿大的粮食流通技术[J].四川粮油科技,2003(03).

[2]刘颖.国外粮食流通体制比较和启示[J].世界农业,2008(01).

[3]逄艳波,王锋.美、日、欧粮食物流体系比较研究[J].经济管理者,2013(05).

[4]立军.国外粮食的物流走向及我国的应对举措[J]粮食储藏,2010.

节约粮食措施篇10

今年上半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国家粮食局的指导下,全市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贯彻落实市委八届十次全会和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为主线,紧紧围绕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拓宽思路,狠抓落实,积极完善粮食应急管理体系,优化储备粮管理机制,推进粮食订单收购,依法加强粮食流通监管,加快粮食信息化建设,各项重点工作取得进展,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发挥了基本物质保障作用。

(一)健全粮食市场预警监测和应急管理网络体系,粮食供应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一是稳定粮油市场供应。积极发挥粮油加工经营龙头企业的市场主导作用,特别是当粮油市场价格出现波动时,市、区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指导、督促有关粮油经营加工企业积极组织货源,落实生产能力,增加成品库存,及时投放市场,确保了市场供应稳定。二是及时掌握市场动态。针对去年第四季度以后大豆油和花生油等食用油价格上涨情况,启动粮油市场监测日报和周报制度,加强粮油市场监测,做到重点品种、重点品牌重点监测,重点市场重点监管,及时收集报送价格动态,为各级领导提供决策依据。三是加强完善本市粮食应急保障供应网络。制定《“十一五”期间*市粮食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认真开展粮食应急管理趋势分析评估;组建了由10家粮油加工企业和821家粮油零售网点组成的*市粮食应急加工和零售供应网络体系,承担本市粮食应急状态下的粮食应急保障供应任务。本市应急保障粮源组织、加工配送和零售供应各环节的衔接得到有效加强。

(二)完善粮食储备运行机制,提高地方储备粮管理水平。

一是调整优化储备粮品种结构,有序推进储备粮轮换。市级储备粮籼米调整为粳米(谷);市级储备粮轮出和轮入分别完成全年轮换计划的32%和10%;把握轮换时机和节奏,有序推进区县级储备粮轮换。二是市级储备粮轮换公开竞价销售稳步扩大。今年安排公开竞价销售20万吨,同比增加9.6万吨,增幅达92.3%。三是市级储备粮“藏粮于企”储备规范有序推进。“藏粮于企”储备的相关制度不断完善,加强了对承储企业的考评和指导;承储企业通过正常加工销售,小麦、大豆、玉米轮换率达到100%,粳稻谷轮换率为84%,确保了储备粮常储常新。四是地方储备粮管理努力向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发展。*粮油仓储有限公司积极推进粮油仓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已完成质量体系标准培训和粮油仓库管理现场调研,并制订完成有关工作标准和要求。嘉定区制定了区级储备粮精细化管理办法。

(三)进一步做好帮困惠民和军粮供应工作,不断提高政策性业务管理水平。

一是帮困粮油供应工作进一步落实到位。19个区县全部完成了帮困粮油供应网点的规范挂牌工作。针对粮油价格上涨情况,积极协同有关部门提高本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粮油帮困补贴标准,从每月40元临时调整为45元。二是积极推进“副补”发放工作纳入街道社会事务受理中心“一门式”服务。指导和协调有关区制定完成了人员安排、业务交接、资金流程管理等工作方案。三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军用购粮卡改革,提高军供电子化水平。2007年1月1日起在全市各军供站(点)全面推行军用购粮卡,军供业务操作流程进一步调整优化,并规范军用购粮卡系统设备使用管理,强化安全管理,确保军粮供应不断不乱。

(四)抓好粮食收购工作,有效掌控本地粮源。

一是推进本市粮食订单收购工作初见成效。按照市政府领导有关批示要求,市、区县粮食局积极会同农委等部门组织推进粮食订单收购工作,指导区县粮食购销企业与粮食生产合作社、农户签订订单收购协议,有效发挥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市场主导作用。良友集团公司与崇明、金山、奉贤、嘉定、宝山五个区县开展夏粮小麦、秋粮稻谷订单收购试点工作。今年全市夏粮订单收购数量达到夏粮收购总量的60%以上。二是做好夏粮收购工作,提高为农服务水平。认真执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坚持依质论价,采取多种方式方便农民售粮;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认真履行订单收购协议,促进夏粮收购市场稳定,受到种粮农民欢迎。截止7月底,全市累计收购小麦近6万吨,同比上升10.8%,累计收购油菜籽4900多吨。

(五)推进粮食市场体系和物流体系建设,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优化提升。

一是粮食批发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粮食批发市场交易量基本稳定,市场体系建设逐渐向拓展功能和提升经营质量发展。上半年全市粮食批发市场粮食交易量69.8万吨,其中粳米交易量55.9万吨。二是加快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建设,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取得实质进展。外高桥粮食储备库项目建设有序推进,粮食储备库及码头设施的一期土建工程已基本建成,目前正在抓紧设备安装,整体一期工程预计年底基本建成。三是各区县积极调整粮油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加快推进区县骨干粮库建设。崇明县10万吨仓容的储备粮库已逐步交付使用;浦东、嘉定区分别开工建设约4万吨仓容的储备粮库。

(六)依法加强粮食流通监管,促进粮食流通规范有序。

一是注重加强机构建设,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执行力进一步提高。上半年嘉定、南汇两个区挂牌增设“监督检查科”,增强了区县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力度,同时市、区联动、和有关执法部门的协同执法有效开展,监督检查工作规范高效。二是加强粮食质量监管,粮食质量安全有保障。认真贯彻国家质量标准,完善粮食检验制度,严格按照粮食品质判定标准指导粮油轮换工作;认真开展脂肪酸值多因素分析研究,已进入多因素检测阶段。三是继续完善本市粮食流通统计工作制度,制定并实施了《2007-2008年*粮食流通统计制度》,全面完成2006年度本市(全社会)粮食供需平衡调查工作。四是严格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等要求,依法实施粮食收购行政许可,全市粮食收购企业增至146个。

(七)全面推进粮食信息化建设,提升粮食信息工作水平。

一是着重丰富便民服务内容,提高粮食行政透明度,“*粮食网”建设有新进展。有针对性地增加了粮油消费常识、粮油质量标准等栏目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有关国际粮油市场信息,为市民和粮油经营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栏目信息质量和更新速率有了提升;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政府信息公开页面访问量达7000多人次。二是粮食流通信息化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制订和完善了《*粮食流通“十一五”信息化建设计划》、《*市粮食调控信息系统项目建设规划》和《*市粮食流通数据中心建设实施方案》;落实*市粮食流通数据中心建设项目资金,积极推进项目招投标工作。三是依托《*粮食信息》等载体,及时编写和报送政务信息,切实服务于各级领导科学决策和指导粮食工作,上半年各区县向市粮食局报送粮食信息共计224条,录用率为100%。四是认真做好《中外粮油信息》的改版和编辑发行工作,提高信息质量,提供优质服务。

上半年本市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各项工作取得一定进展,基本实现了“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为完成全年工作目标任务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要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薄弱环节,例如与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销合作受到运输“瓶颈”的制约,协议履约率不高;关注民生、为农民服务工作还要再做深做细做实;粮食行业产业化程度、科技含量不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节粮节能减排工作还要强化等等。下半年,要针对薄弱环节,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创新工作机制,全面完成全年粮食工作任务。

二、下半年工作要点

下半年,*市粮食工作总体要求是: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精神,继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市第九次党代会和市委九届二次全会精神为主线,紧紧围绕全市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大局,全力做实做好粮食保障供应、帮困惠民、粮食流通监管、储备粮管理等工作。

要着力推进和落实以下八项工作:

(一)抓好粮油市场供应,确保粮油市场稳定。

一是加强与有关部门协调,继续督促指导粮食批发商、成品粮加工企业、连锁超市等粮食经营企业,积极组织货源,加强物流配送,满足粮油供应,确保价格和质量稳定,确保数量和品种充足。二是继续加强粮油市场监测,完善市、区县两级粮食市场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和粮油零售价格监测直报联系点工作机制,认真做好粮食价格监测和报送工作;加快推进基层单位数据“网上直报”系统,确保粮食价格信息及时、准确报送。三是深化完善粮食应急管理体系。抓紧制定和完善《*粮食应急供应实施方案》等相关配套预案,建立和完善粮源应急保障、粮食应急加工配送和应急供应零售网络,各区县要抓紧完善粮食应急预案;推进企业基层应急管理单元建设,编制全市粮食应急供应零售网点名录,做好备选应急零售网点工作;制作完成“*市粮食应急网络电子地图”,逐步建立市、区县和有关企业粮食应急信息传输网络。

(二)落实帮困惠民等政策性业务,切实保障民生和部队基本需求。

一是加大帮困粮油供应的监管力度,确保帮困粮油供应质量安全、计量准确。继续开展以“静安六店”为榜样的优质服务互学赶超活动,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示范店经验,不断提升帮困粮油供应工作管理水平。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服务质量,继续推进“副补”发放工作纳入街道社会事务受理中心“一门式”服务,抓好有关区工作方案落实,加强对尚未纳入“一门式”服务的区县的协调、指导和推进。三是加强完善军供粮源统筹机制,继续推进军粮站资格认证工作,落实军粮质量标准化要求,确保军粮供应质量;及时升级管理软件,加强军供信息安全管理,确保军用购粮卡系统正常运行,进一步提升军粮供应水平。

(三)依法加强粮食流通监管,规范粮食流通秩序。

一是突出重点,依法加强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以中心城区为重点,进行粮食流通统计报表制度执行情况专项检查;以郊区和良友集团公司为重点,实施粮食出入库质量检验制度执行情况专项监督检查;以郊区县为重点,开展粮食收购市场的监督检查,维护粮食收购市场秩序和农民利益。二是加强粮食质量监管,保证粮食供应安全、百姓放心消费。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谷物储存品质判定规则》,开展粮食品质判定;依法开展原粮卫生状况摸底调查和粮食库存质量检查,加强陈化粮销售处理全程监管和政策性用粮质量监管;继续开展脂肪酸值的多因素分析研究,根据多因素检测中期数据,提供阶段性数据分析成果。三是注重提高全社会粮食流通统计水平。加大统计制度宣传力度,强化各级粮食部门依法统计的职责,提高统计人员技术水平和能力;进一步推进粮油统计信息化建设,引导有关企业建立电子统计台帐,积极做好统计分析工作,准确反映全市粮食流通实情。

(四)积极开展节粮和节能减排工作,推进建设节约型社会。

贯彻推进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和《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精神,一是开展节粮工作专题调研,提出符合本市实际和具有可操作性的节粮工作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和有关实施意见、政策措施。二是落实收购、储存、运输、加工等环节的节粮措施,量化并严格控制各环节粮食损耗指标,加强节粮长效管理;在全市范围积极开展“爱粮节粮宣传”,促进全社会普遍形成爱粮节粮的风气。三是结合粮食流通产业化发展,以粮油加工环节为重点,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减少粮食损耗。

(五)扎实做好秋粮收购工作,完成今年粮食订单收购任务。

把做好粮食收购工作作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是在总结夏粮订单收购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和落实秋粮订单收购工作,及早开展调研,掌握秋粮生产和订单签约基本情况,完善工作措施,力争完成今年粮食订单收购工作目标。二是继续充分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主渠道作用,鼓励多元市场主体积极入市收购,加强粮食供求形势、收购价格走势分析,做好为农服务工作,足量收购本地粮源,结合地方储备粮轮换,充实储备粮库存。

(六)继续深化粮食产销合作,探索完善市级储备粮运作新机制。

一是协调落实市政府今年1号文件关于深化粮食产销合作有关扶持政策,鼓励、引导本市粮食流通龙头企业到粮食主产区建立粮食生产、收购、加工基地;鼓励、吸引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加工经营龙头企业到本市来建立粮食产、加、销一体化销售基地,以吸纳主产区优质粮源进入本市。二是积极开展“北粮南运”多种运输途径研究,探索储备粮“异地代储”可行性研究,利用主产区的粮源和仓储资源,完善本市市级储备粮运行机制。三是继续做好2006年度*与黑、吉两省粮食产销合作合同履约的跟踪支持工作,提高协议履约率。

(七)努力推进科技储粮和动态管粮,提高地方储备粮管理水平。

一是进一步规范市级储备粮轮换公开竞价销售交易规则,完善相应措施,切实抓好和落实下半年市级储备粮轮换竞价交易工作,同时规范区县储备粮轮换备案工作,推动和引导区县级储备粮轮换公开竞价交易。二是认真总结市级储备粮“藏粮于企”试点推进工作经验,进一步完善“藏粮于企”储存协议,调整品种结构,督促承储企业加强仓储管理,确保常储常新,增强政府粮食宏观调控能力。三是开展储备粮管理运行评估,提出进一步完善市级储备粮运作机制的工作思路和措施,实现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继续推进地方储备粮库质量认证,完成*粮油仓储有限公司质量认证审核工作。四是做好粮食储存安全工作。要按照“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保粮方针,制定防范隐患的可行措施,加强粮情检测和安全储粮检查,规范储粮危险化学品和药剂的使用管理,确保粮食储存安全。当前特别要做好汛期安全储粮工作,加强夏粮收购期间的安全生产和储粮安全管理。

(八)加快粮食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粮食管理信息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