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现状十篇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现状十篇

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4:41

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现状篇1

关键词:杭州,文化创意产业,问题,策略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关资料表明,全世界文化创意产业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价值,并且还在以5%的速度递增。杭州在《杭州十大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5-2010年)》中提出“创意产业”要成为“杭州文化的支柱产业”,并建立了创意产业园区,综合实力已排名全国第五位。

一、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现状

(一)发展势头良好

据初步测算,2008年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579.8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增长17.6%,高于杭州市GDp增速6.6个百分点,高于杭州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3.8个百分点,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杭州市GDp的比重达12.1%,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3.2%。

(二)以产业园区为依托

以产业园区为依托,促进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杭州确定将西湖创意谷,之江文化创意园,西湖数字娱乐产业园,运河天地文化创意园,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地,创意良渚基地,西溪创意产业园,湘湖文化创意产业园,下沙大学科技园,白马湖生态创意城等十大园区作为主平台,推动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集群发展。如果说“LoFt49”的出现,让我们感受到了杭州城市一隅的神秘气息,明白了什么是文化创意产业,那么如今西湖创意谷、之江文化创意园等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加快建设,将有力推动杭州成为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

(三)产业分层发展

以文化艺术、信息服务、设计服务和咨询策划为主要摘要内容的相关层,2008年实现增加值354.94亿元,同比增长14.8%,占全部文化创意产业的61.2%。硕士论文,问题。硕士论文,问题。

(四)文化创意活动日益丰富

2008年,杭州坚持以“五个一工程”建设为龙头,精心策划和举办西湖博览会、中国国际动漫节等重大文化创意活动,大力推进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旅游文化、广场文化建设,不断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切实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融资难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产业和公司效益下降,普遍出现不同程度的资金紧缺和经营困难,大量减少了在现代传媒业上的广告投入,同时,由于纸张、采购节目、工资等成本上升,以广告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现代传媒业2008年增加值增幅比上年下降19.5个百分点。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两大主要媒体营业利润增幅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全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和国内游客人数的增幅分别比上年下降8.5和1个百分点;旅游创汇增幅和国内旅游收入增幅分别比上年下降7.3和3.9个百分点,导致杭州市文化休闲旅游业增加值增幅比上年下降7.4个百分点。解决文化创意企业融资难问题迫在眉睫。

(二)部分创意产业政府保护严重,竞争能力不强

与广播电视业不同,出版业作为一种垄断性资源,不是依靠广告盈利的,而主要依赖财政补贴,因此,长期以来地方主义、部门保护主义相当严重。目前杭州市的出版单位的性质、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各不一样,上级主管部门也不同,各主管部门之间还存在复杂的级别隶属关系,要进行全面整合,以达到资源充分利用的目的相当困难。各单位产业市场化发展意识不强,把出版业当作安排冗余人员、的“后院”,读者意识、市场意识淡薄,经营效益低下。又如,杭州数字电视近几年遭到市民垄断非议,人们在安装电视时,别无选择。

(三)缺乏创新创意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需要有创意天赋的高素质劳动力资源的投入。有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这就意味着文化创意产业必然在高素质人才集中的地方蓬勃发展。从目前从业人员构成情况来看,杭州文化娱乐业从业人员3.47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9682人,只占27.9%,而专业技术人员中,中高端人才只有10%。文化创意类毕业生中,真正能发挥创意作用的很少,中高端创意人才缺乏已经成为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

(四)法律保护存在漏洞

文化创意产业是资本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其产品创作成本很高,一部电影的拍摄往往耗资几百万元以上,一张唱片的录制与发行耗资百万元以上相当常见。但文化创意产品复制的边际成本却很低,而且易于复制、传播、修改。因此,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难度加大。做好知识产权保护是文化创意产业良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如何填补这一法律漏洞,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硕士论文,问题。

(五)休闲娱乐场缺乏层次感,特征不鲜明

杭州大大小小的娱乐休闲场所较多,但各场所缺乏层次感,特征不鲜明。如杭州的宋城、杭州乐园等都是综合性的游乐场所,差别不大。各文化休闲项目处于分散的、浅层次的、粗放式的阶段。我们应该根据人们生活水平,分设层次不同的休闲游乐场所,同时,根据杭州游乐人士追求个性的特点,设立多个个性鲜明的游乐场所,改造现有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现代意义上的创新性休闲娱乐项目。

(六)产品科技含量低,知名品牌少

与工业制成品等相比,文化产品更需要科技创新,也需要创立自己的品牌。文化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而且还赋予了产品独有的特征,在一定时间段内,形成垄断优势,赚取丰厚利润。文化产品一旦有了自己的品牌,其知名度要比有形产品大,而且品牌的盗用情况会比较少见。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由于文化创意企业本身缺乏创新意识和经营意识,文化产品科技含量比较低,知名文化品牌很少。许多文化产品加工手段粗略和制作水平不高,个性化文化产品很少,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低,文化产品供给跟不上人们对文化产品的个性化需求。

三、促进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文化传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与规模效应

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当今产业发展的趋势之一。作为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其较强的产业融合性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整合各种资源,集群化发展趋势非常明显。硕士论文,问题。如美国闻名于世的曼哈顿“苏荷(SoHo)艺术聚集地”、好莱坞影视娱乐业及群等,都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范例。

(二)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打造优势品牌

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杭州要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硕士论文,问题。要深入研究如何把高科技引入文化艺术领域,开发新产品,从而加大文化产品的高科技含量,使高科技和人文、艺术进行完美的结合,开辟出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天地。

(三)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

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杭州要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要深入研究如何把高科技引入文化艺术领域,开发新产品,从而加大文化产品的高科技含量,使高科技和人文、艺术进行完美的结合,开辟出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天地。

(四)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文化产业政策法规

首先要做好知识产权保护,营造一个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硕士论文,问题。二是要制定严格的准入制度,以避免某些文化创意产业仅仅是冲着政策的诸多“优惠”而不是产业本身的问题。三是要加大文化执法力度,坚决清除腐朽的、有害的“文化毒品”、“文化垃圾”。同时,对现有的文化产业要加大扶持力度,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做好产业园区周边环境的改造等服务,妥善处理好房屋产权人、开发商和创意产业人群的利益,为企业成为创意产业集聚区市场运作的主体打开了通道

参考文献:

[1]翁旭青.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理论及影响因素研究[J].北方经贸,2010(4).

[2]翁旭青.杭州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实证研究[J].北方经济,2010(3)

[3]高红岩.创意产业面临的统计问题与对策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7(5).

[4]朱英明.产业集聚研究述评[J].经济评论,2003(3).

[5]马军显,韩仙琴.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理论探讨[J].理论视野,2007(10).

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现状篇2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品牌;产业集聚区;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识码:a

文化创意产业属于创意产业,英国政府曾在《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对“创意产业(Creativeindustry)”的概念进行了这样的界定,认为创意产业是“源于个人创造力与技能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应用,具有创造财富并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如今,文化创意产业已经从一个理念转变为具有巨大经济效益的直接现实,也经历了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延伸的过程。当前,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在根据自身的发展水平和发展层次寻找着文化创意产业独擅的取向、领域和方式。作为地处中原的文化大省,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既有先天优势,亦受到地域环境的影响和起步较晚的局限,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和艰难选择。

一、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伴随着“文化强省”战略的强力推进,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但文化创意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弱等问题依然存在,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1 文化产业政策扶持力度大,但整体实力不强

伴随着文化强省战略的全面实施和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河南振兴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更是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河南省近年来先后制定并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年)》、《关于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政策,在《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把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2012年初,河南省出台了《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5%以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更是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建设目标。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政策中涉及税收、金融、土地、财政、工商等多方面的优惠措施,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但是,由于河南省地处中原,文化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使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整体实力不强。首先,文化产业结构失衡、重复建设、软小散滥、效益不高等问题依然突出,规模和总量偏小,占GDp比重仅为3.2%,而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等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其次,文化创意人才缺乏。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教育资源严重匮乏,缺少足够的学院、研究所和师资来完成对创意人才的培养,缺少对优秀创意人才的引进机制和激励机制,不能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意阶层”,无法对文化创意产业形成有效的智力支持。再次,文化创意企业实力和竞争力相对较弱。属于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的传媒产业,如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制作等发展不快,科技含量不高;以创新创意为核心,以科技为支撑的知识密集型创意产业,如动漫、视觉艺术、环境艺术、广告装潢等新兴文化产业形态比重偏低;中小型文化创意产业居多,缺乏支柱性文化创意企业,这些都制约了河南文化创意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2 文化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不够

中原文化是华夏文明之根。作为中原文化的发源地,河南省文化资源丰富,农耕文化、姓氏文化、武术文化、汉字文化、宗教文化等异彩纷呈。近年来,河南省开发了一系列具有鲜明特色和个性的文化平台,如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河洛文化节、国际华商文化节、中原根亲文化节等。不可否认,这些文化平台的开发与建设对河南省对外传播形象的塑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省内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发挥了有益的带动作用。但从现有文化资源的开发来看,仍存在挖掘不深,利用不合理等问题,尤其是未与科技有效结合,从而形成创新发展的新动力。

首先,河南省的知名文化品牌不多,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转化。比如,濮阳东北庄的杂技、温县的太极拳、开封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开封的汴绣、汝州的汝瓷等都是极具经济价值的文化资源,但目前来看,这些文化资源挖掘深度不够,开发水平不高,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转化为发展优势。其次,现有文化资源优势未能与数字技术有效结合,实现生产方式和业态的创新。科技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推动力,文化创意产业是依托现代高新科技的新的传播方式,通过创意文化和信息技术的结合,可以有效激发文化企业的市场活力和盈利能力。如何将传统优势资源进行二次创新与开发,为传统文化找到新的生长点依然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所在。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显然还未实现与科技的有效融合。

3 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快速,但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偏低

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现状篇3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973(2013)04-0009-04

ReviewontheStudyofthetalentsofCulturalandCreativeindustries

SHiJian-ying,ZHanGYa-li,LiQian,LiUQi

(Xi’anadministrativeinstitute,Xi’an710054,China)

abstract:Sincethelastcentury90’sstarted,Culturalandcreativindustriesarepotentiallydevelopingintheglobalscope,andinmanycountriesasanationalstrategicindustry.thiskindofthetrendofrapiddevelopmenthasarousedwideattentionofscholarsathomeandabroad,andhasdonealotofresearchfromdifferentangles.Culturalandcreativeindustriesfromtheindividualcreativityandtalent,talentisparticularlyevident.Studyonculturalandcreativetalent,notonlymaketheperson’spotentialtoexplore,butalsoobtaineconomicvaluethroughtheinitiativeofpeople.

Keywords:culturalandcreativeindustries;researchoftalents;review

创意产业是“具有一定文化内涵,来源于人的创造力和聪明智慧,并通过科技的支撑和市场化运作,可以被产业化的活动的综合”[1]。随着创意经济自1997年被英国政府作为核心竞争力提出,它正以方兴未艾之势在全球范围内发展。因其具有低能耗、高附加值、知识密集性强、增长潜力无限等特点,很多国家将其列为支柱性产业,并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2009年7月,我国提出《文化产业振兴计划》,标志着文化产业上升为我国的战略性产业。十二五规划、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都相继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在推动经济增长的诸要素中,人力资本越来越成为主要因素,文化创意产业尤为明显。文化创意产业源自于个人的创造力和天分,其发展依赖于源源不断创意的产生和表现,而创意来自于集合智慧、知识、技能于一身的创意人才,具有艺术表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并进行有效结合的创意人才。笔者检索了中国知网(CnKi)2008-2012年期刊发现,近些年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地位的提升,相应的研究成果也呈增长之势,特别是2009年《文化振兴产业计划》出台之后,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关键词,检索到相关论文780余篇,硕博论文112篇。但是以“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为关键词,仅检索到相关论文48篇,硕博论文3篇。这显示出学术界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研究与其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地位不相称。笔者对已有的关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研究的相关成果加以梳理,发现已有的研究成果基本集中于三个方面,即概念的界定、现状的分析、培养的路径。

一、关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概念研究

所谓人才,按照《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指“德才兼备的、有某种特长的人”。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年6月6日印发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人才定义为“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具体到文化创意产业,什么样的人可以算作人才,他们具有怎样的共性特征,可谓是众说纷纭。

世界创意经济之父约翰·霍金斯认为,版权、专利、商标和设计,四个产业的总和,构成了创意产业和创意经济。那些使用自己的想像力、幻想和梦想的人是创意经济的基础。因为有想法的人,特别是有自己想法的人,比操纵机器的人更有力量。在此基础上,约翰·霍金斯提出,创意人才是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以“头脑”服务为特征,以专业或特殊技能(如设计)为手段的“专精人才”。[2]霍金斯的观点,特别强调了知识产权和人的创造力的重要性。

弗罗里达主要从创意人才的外延分类以及人才价值观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提出了创意阶层理论。他认为,创意阶层分为具有特别创造力的核心和创造性的专门职业人员两个组成部分。前者包括科学家、大学教授、诗人、小说家、艺术家、演员、设计师、建筑师、引导潮流的小说家、编辑、文化人士、咨询公司研究人员以及其他对社会舆论有影响力的各行各业人士。后者包括高科技、金融、法律及其他各种知识密集型行业的专门职业人员。弗罗里达认为,创意阶层的成员们有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如尊重个性、竞争与实力主义优先,喜欢开放与多样的城市社会环境等。持有此种价值观的人们,多从事创造性职业,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取向会左右未来城市和社区的发展方向。[3]弗罗里达的创意阶层理论是文化创意人才著名理论之一,他最主要的贡献是阶层及其对一个地区的影响力。

厉无畏立足于创意人才价值发挥的载体——创意产业,从人才链的角度对创意人才进行了划分。厉无畏认为,“创意产业是源自于个人的创造力和天分,拥有一定文化内涵的,凝结一定程度的知识产权,以科技为支撑,具有极强渗透性、辐射性、高风险性,能够增加就业机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行业的综合。”完整的文化创意人才链包括“创意的生产者、创意生产的引导者和创意产品的经营者”三大类。[4]厉无畏的观点从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创意产业的经济效益及其对就业的作用。同时,他指出创意人才不仅包含创意的生产者和经营者,还提出了“创意的引导者”这一主体。

朱天龙、胡健认为,创意人才应该是“掌握有较高知识水平、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能够运用创作技能和手段把特有的表达内容和信息转换、复制、浓缩到新的文化创意产品(服务)中去,并且能够推动该产品(服务)的生产、流通和经营的人才集合体”[5]。他们二人的观点重点强调了创意人才的能力要求。

北京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向勇教授主要从外延的角度对文化创意人才进行了分类。他指出,文化创意人才可分为七类:创意人才(艺术家、设计师、导演等),技术人才(音乐制作人、录音师、摄影师等),经营人才(社长、团长、经理人等),营销人才(营销总监、市场推广主管等),通路经营人才(戏院经营者、拍卖经销商等),管理人才(经理、总编、总监等),研究人才(教授、研究员、咨询顾问等)。[6]这一观点的新意是对创意人才进行了细分。

二、关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现状研究

制约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可以说是人才问题。学界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解析,以及对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现状的实证研究。

(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总体现状

厉无畏、陈红玉都提出了我国创意人才结构性短缺的问题。厉无畏认为,我国创意人才的现状,首先表现在两个缺少:缺少高端原创人才,导致原创作品少;缺少经营管理人才,导致在创意产品的推广、衍生产业的发展、品牌的建立、价值的挖掘等方面都还很不理想。其次表现在人才结构的不合理,主要是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的不合理。年龄上,40岁以下的中高级人才比重较小;专业结构上,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复合型人才短缺。[7]陈红玉更进一步补充了缺少复合型人才。同时,两人都分析了我国创意人才严重匮乏的原因,如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中,还存在学科设置不合理、与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素质培训与技能培养相结合、专业培养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等方面还存在一定欠缺,特别是复合型的人才培养不足。[8]但是,这些原因的分析主要是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去分析,视野略显狭窄。

万顺科、丁培卫认为,创新型的文化产业人才对于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非常重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他们在借鉴欧盟发展文化产业人才做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目前文化产业人才队伍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文化产业领域尚未形成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二是人力资源丰富与人力资本短缺的矛盾日渐突出,三是人才素质与需求存在差异,人力资源经济性不强。”[9]他们主要从人力资源的角度,从人才的发掘、培养、使用等各方面进行了论述,特别是强调了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不同。

赵延芳分析了影响我国文化创意人才开发的制约因素: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制约创新精神的培养,落后的教育体制制约创意人才的开发,文化创意人才开发途径不完善,人才管理模式不配套,人才流动过于频繁不利于人才培养开发。[10]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现状的实证研究

应金萍从地域角度分析了宁波当地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现状:一是文化产业核心层从业人员比例明显偏低,二是地方高校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力度不够,三是文化传人挖掘保护传承不够。而宁波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表现出了一些共同特征:文化和艺术修养较高,创造性和创新能力强,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呈复合型,市场意识敏锐。这些都和宁波特有的文化熏陶与滋养,宽松、活跃、多元的文化生态,柔性、流动的用人机制,开放、开拓、开明的社会环境相关。[11]这一观点通过对本地区的研究,特别指出创意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所需要的文化滋养、文化生态和社会环境等因素,比较有新意。

张新星在研究长三角地区创意产业集聚时,特别提到了创意阶层的支撑作用。但同时提到,作为我国创意产业较为发达的地区,长三角地区的突出表现是真正有影响力、号召力的大腕级领军人物还不多见,人才结构也不尽合理,尤其是紧缺既懂专业又懂管理的人员。这样就使得该地区创意人才集聚效应还不够明显,后备储备力量也严重不足。[12]

徐从欣研究了湘鄂渝黔边民族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他从人才角度,以湘西张家界市为例提出,尽管张家界是民族文化市,文化从业人员较多,在各个领域均有一批卓有成效的文化人才,但文化经营性人才相对缺乏,特别是缺乏一批懂经济懂文化又会经营的企业家,这就使得文化资源难以转化为文化产品,文化产品无法进入市场,进而无法生产出具有品牌效应的文化产品。[13]

这两者的研究都指出我国文化创意人才存在的一个共同问题:创意产业的发展亟须既懂专业又懂管理的人才和真正有影响力号召力的大腕级领军人物。

肖玲玲分析了长沙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情况。长沙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也表现出了不论总量、质量,还是专业与分布构成都不容乐观的状况。虽然长沙自古就不乏饱学之士、时代才俊,但如今娱乐文化渗透其中,虽能暂时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但从长远看,对于人才培养有局限性,造成“人才引不进,拔尖人才留不住,过剩人才流不出”的局面。[14]这一观点说明了各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不均衡。

三、关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路径研究

路径和对策研究,核心内容是为了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既有战略方面的,也有措施层面的,还有对于国外的经验介绍。

(一)战略层面

江凌介绍了近十年我国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政策,如2004年4月,文化部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人才兴文”战略,进一步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性意见。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强调,要继续抓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着力加强领军人物和各类专门人才的培养。同时,还命名了几个高校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标志着文化产业研究以及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领域。[15]这几个重要政策的出台是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里程碑和标志性事件。

赵曙明、李程骅提出了我国构建创意人才高地的战略选择,认为要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构筑创意人才高地,打破行业界限,进行资源优化整合,不仅要有系统性的理论支撑,更要发挥城市集聚功能,创造开放的、人性化的软环境。[16]他们的研究从宏观战略的高度,不仅立足国内,更放眼国际,从理论支撑、人才培养、环境营造等方面论述了创意人才培育的途径。

(二)具体措施层面

向勇、张相林提出,应该从政策制定、人才培养和交流、人才激励等方面来进行人才开发。首先要制定科学的人才政策,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其次要创建良好的创意环境,加大创意人才培养力度;再次要加强创意人才的创意管理;最后要提升薪酬设计水平,完善激励机制。[17]他们的观点重在强调环境和激励、薪酬等政策对创意人才的作用。

殷宝良特别强调了高校在人才培育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要建立起高校对文化创意产业链不断供给的长效机制,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创新,并且要充分发挥高校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中的“孵化器”和“蓄水池”作用。[18]特别是他提出的“学士前定位培养”、“学士后综合实训”的做法,使得创意人才的定位更加准确,培养也更有针对性。

易小云、易华介绍了“三区联动”的战略举措,主要是打破行政区域隶属界限,通过大学校区、产业园区、公共社区的功能融合与联动发展,更有效地动员各种创新要素,激发全系统创新。[19]“三区联动”举措的创新是加入了公共社区,这一点更有现实意义。

赵延芳从机制和保障措施两方面提出了对于文化创意人才开发的建议。从机制方面,提出了七点:一是构建不拘一格的人才选拔机制,二是构建市场化的人才配置机制,三是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人才管理机制,四是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五是构建符合创意人才积聚特性的人才引进机制,六是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评级机制,七是构建满足创意人才内在需求的激励机制。[10]赵廷芳的观点主要是从机制上提出如何培养创意人才,这是人才成长发展的根本保障。

(三)借鉴国(境)外经验

很多研究成果都介绍了国外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经验。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情况来看,比较典型和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的是,欧美日等国家已经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提前至儿童时代,并在中学、大学以及职业教育阶段形成长期的熏陶和指引。

台湾专门拟定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延揽、进修及交流计划”、“大学院校艺术与设计系所人才培养计划”、“大学教学卓越计划”、“重要特色领域人才培训改进计划”,以期提高台湾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与创意美学的素质。除了政策和计划制定,台湾还在基础教育中导入文化创意理念,从青少年文化产业教育抓起,把文化创意教育也纳入大学通识教育之中。[20]

新加坡着力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廉洁高效的治理环境,透明公正的法制环境,规范诚信的市场环境,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绿化洁净的生活环境,逐步开放的国际环境,整体优化的人口环境,以充分培育和发挥本土的文化力、科技力、管理力、制度力、秩序力、开放力、凝聚力、人才力等软竞争力。[8]这种理念源于弗罗里达的“3t原则”的理念:人才、科技、包容,充分证明了环境在创意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四、总体述评

尽管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研究时间不长,但是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也逐渐进入学者研究的视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在增加,不仅有宏观层面的总体研究,也有分地区、分行业的个案研究。但很少采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分析工具,如岗位分析、胜任力模型、薪酬绩效管理、流程再造等,研究的具体应用性不强。这一方面使得理论的研究远远滞后于文化创意产业实践的发展,难以满足实践的发展对于理论指引的需求,也与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部署不相适应。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研究,将会呈现出新的走向:首先,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文化创意产业不仅有经济属性,还有文化属性。在人才研究方面,如何兼顾、平衡二者关系,既使人的潜力得到发掘,又能够通过人的能动性获得经济价值,将是研究的价值所在。其次,将更加重视不同地域同领域的人才研究,使研究成果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张京成.中国创意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2]约翰·霍金斯.创意经济:如何点石成金[m].洪庆福,孙薇薇,刘茂玲,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3]弗罗里达.创意阶层的崛起(关于一个新阶层和城市的未来)[m].司徒爱勤,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4]厉无畏.创意改变中国[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5]朱天龙,胡健.基于创意价值链的创意产业管理人才定义及能力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9).

[6]向勇.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

[7]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8]陈红玉.加快创意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J].艺术教育,2012,(2).

[9]万顺科,丁培卫.中国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2,(4).

[10]赵延芳.创意产业视角下的文化创意人才开发机制问题研究J].大连干部学刊,2012,(3).

[11]应金萍.宁波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问题的若干思考[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12]张新星.长三角地区创意产业集聚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13]徐从欣.湘鄂渝黔边民族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1.

[14]肖玲玲.长沙市文化创意产业综述及发展模式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15]江凌.近十年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基本类型分析[J].江南大学学报,2012,(1).

[16]赵曙明,李程骅.创意人才培养战略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2006,(6).

[17]向勇,张相林.文化创意人才现状与开发对策[J].中国人才,2008,(1).

[18]殷宝良.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社会科学家,2009,(10).

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现状篇4

关键词:创新;文化;培育;塑造;理念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029-01

首先要研究创新佳木斯市传统文化的培育及塑造。主要通过研究我市杏花节、三江国际旅游节、赫哲族鱼皮文化的发展及传承,把握传统文化创新培养及塑造的手段。其次,研究创新我市新大众文化的培育及塑造。主要研究新大众文化的人文化、科学化、国际化、民族化的融合与创新。最后,研究对我市新兴文化产业的创新培育及塑造。新兴文化产业的创新可以推进我市经济发展,研究如何进行新兴文化产业的创新是对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及经济发展策略的一个重要举措。主要研究新兴文化产业的创新及发展方向,及对我市经济的影响。

第一,研究佳木斯市杏花节、三江国际旅游节、赫哲族鱼皮文化的优势及文化传承影响,然后对其进行创新塑造。

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搜集关于佳木斯市杏花节、三江国际旅游节、赫哲族鱼皮文化相关的文化发展现状的报道及资料,然后进行整理与研究。杏花是佳木斯的市花,佳木斯政府每年四月末左右都举办杏花节。杏花节的主题是“相约东极天府,共赏杏花春色”,通过杏花仙子的评选、杏树挂卡祈福等活动来展现佳木斯的人文风采。我认为除了以上这些活动外,还应对模式有所创新。例如,在杏花节时多提倡树立人民的环保意识,把植树造林的理念和对地球环境的净化意识融合到以上的节日活动中去,创新人们的思想意识,环保意识从小做起。

三江国际旅游节是由佳木斯市主办的,以“和谐促发展,快乐佳木斯”为主题,旨在让旅游节回归旅游,回归百姓,让旅游成为主角。经贸洽谈、旅游参观,对于促进佳木斯市的经济建设和招商引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佳木斯市三江国际旅游节的主要内容有“百威英博・佳木斯沙滩啤酒节”等活动。我认为除了以上这些活动外还应该增添与澳洲、美洲、非洲的旅游贸易活动。以多个国家的旅游创新思路开拓我市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多角度多视点开发创新我市的三江国际旅游节。

佳木斯市的鱼皮文化是赫哲族的特色文化,始自清代。赫哲人大都喜欢穿用鱼皮为面料做成的服装,后来由于制作工艺复杂等原因而逐渐被其他材质所取代,这种传统手艺也渐渐失传。2006年,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除此之外,我市的鱼皮文化还有鱼皮画、鱼皮制品、鱼皮灯笼等,这些都是经过数百年的文化传承保留下来的特色文化。在创新的理念上,应该把鱼皮文化和地方文化相互融合起来,把杏花的图案及环保的宣传利用鱼皮画的形式展现出来。

第二,创新佳木斯市新的大众文化,对创新的大众文化对我市居民的生活及工作方式和精神文化层面的构造及创新进行研究。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新的大众文化,从迪斯科到通俗文学、港台电视剧等急速地发展起来,至90年代已占据了中国大众大部分的文化生活空间。大众文化是改革开放以来才出现于中国大地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现在,佳木斯市新的大众文化主要是新兴的广场舞及卡拉oK大赛等。广场舞的推广可谓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从形式到规模都在不断地更新换代。我认为除了广场舞及卡拉oK大赛以外,应该多进行一些以单位及学校或者是社区为一个团体的大众文化创新活动。例如,体育球类的比赛、绘画书法类的比赛、演讲口才方面的比赛,通过这些各个单位或团体参与的比赛,可以增加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

第三,研究佳木斯市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及对城市文化建设的影响。

将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及国外的创新文化理念,与我市创新文化进行对比研究,取长补短。随着以新媒体、网络游戏、数字出版、动漫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蓬勃兴起,我市用户能够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获得所需的文化服务。总体来看,佳木斯市应该打造推动新兴文化产业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我市政府应加快贯彻落实国家文化创意产业规划与政策,只有这样,我市的新兴文化产业创新才能真正意义上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刘薇,李冉.创新型世界城市文化塑造研究[m].北京:燕山出版社.2014.

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现状篇5

关键词:创意产业;创意集群;创意集聚区

abstract:thecreativedevelopmentofindustrialclustersistheworldindustrytransformationofnationaleconomicdevelopment,andplaymoreandmoreimportantrole,itstheoryresearchisgraduallyimprove.thisarticlethroughtothecreativeindustryclustertheoriesathomeandabroadinrecentyearsthesystempresentsituationinvestigation,thecreativeindustryclusterinordertoprovidetheoreticalfoundation,thepracticeapplicationprovidesguidancebasis,thispaperpointsoutthattheexistingresearchtobesolutionsandtheintegrationofdeepeningthephasesofdevelopment.

Keywords:thecreativeindustry;Creativeclusters;Creativegatheringarea

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创意集群的研究主要来自于文化产业学、经济地理学、艺术社会学、管理组织学等多种学科。集群的成因,在文化产业学、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中主要从新经济社会学角度进行解释。在管理组织学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区域政策及资源配置,促进多样性方面。社会人文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意集群的特殊社会环境、集群个案及发展路径以及创意集群场所与城市更新等方面。

一、创意产业集群环境研究

形成创意集群所需要的特殊环境是诸多研究者的关注重点,在这种特殊环境的论述中,为数不少的学者从塑造“创意城市”的视角,进行了要素归纳。查尔斯•兰德利认为这种环境是归因于人员品质、意志与领导素质、人力的多样性、各种人才的发展机会、组织文化、地方认同、都市空间与设施、网络动力关系七个要素提升上,通过这些要素,营造出“创意生活圈”,从而形成创意集群。霍斯珀斯认为集中性、多样性和非稳定状态三个要素是关键性因素。理查德•佛罗里达提出3t理论,认为技术、人才和包容度是核心环境因素。随后格莱泽也提出3S理论,指出技能、阳光和城市蔓延是其关键所在。部分研究者从社区视角解释这种特殊环境。马克•波义耳提出四海一家的“无边界社区”,meriLouekari将这种环境的形成归因于“源开放社区”。于长江认为“心灵共同体”等因素从非实体的关系纽带上解释这种特殊环境的成因。

二、集群的发展动力及路径研究

部分研究者发现地域的文化资源禀赋在创意集群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霍斯珀斯从全球与地方博弈的论点出发,指出地域文化资源禀赋在地域竞争中的关键作用。艾伦•斯科特认为通过地方的密集网络和文化产品的生成,最终发展为地理品牌。以大学为重要载体的知识源所形成的集群内部结构是另一个研究重点,比如内部分工与特殊协作等。其他的研究还有:特定的艺术产业与地域的相互作用;区域创意集群的发展经验,路径研究;创意集群所在城市的特定研究与比较,创意城市的网络延伸和所依赖的社区研究等。

三、集体创造力和艺术生态的研究

地理临近有利于知识溢出并直接影响到创意集群的效果。核心团队、关联单位、关键大众、管道网络等不同层级构成了创意集群的项目生态,地方创意环境和实体空间对创意活动也形成实质影响。创意集群内的核心团队、关键人物和艺术家对集群起到重要作用,规划与非规划同时并存所形成不一样的生态。佛罗里达提出创意阶层的概念,创意阶层被划分为艺术家为主体的具有特别创造力的核心人员,以及创造性的专门职业人员包括管理、金融和法律服务等方面的创意职业阶层,创意阶层是艺术、商业和技术等不同阶层在文化经济领域的融合。由诸多文化艺术生产者组成当代独特的艺术生态,艺术家具有特殊的“文化资本”,艺术家或设计师和公众的关系是一种“后工艺人”的关系。艺术家的流动和迁居、身份辨认等也被研究者们所关注。

四、策略管理和政策研究

策略管理和政策研究是创意集群研究的另一个重点,其中文化政策与创意集群的关系成果颇丰。国内研究者关注到欧美国家与区域城市的文化或产业政策,并与国内现状结合进行探讨,并以核心城市北京、上海等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策略和政策研究。

五、集聚区与城市更新研究

创意集群涉及城市更新,常与工业历史遗产联系在一起,由传统工业区到创意产业园的改造成为一种实践,兰格将艺术区的空间视为其产品的结果。传统的城市景观和已有的空间业态结构,从公共文化空间向文化经济空间、象征经济空间转变,从工业生产空间向文化消费空间转变。创意集聚区常常建立在城市废弃空间和衰退地区基础上,这种改造推动城市空间的转型,也是区域振兴终结城市蔓延的手段。大规模的城区改造割裂人们对文化的联系,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反对,吴良镛提出有机更新理论。产业遗产的保护以及重新再利用的开发模式被学者们所关注。

六、已有理论体系的发展探究

已有的创意集群研究大多处在一般抽象的理论层面,对于如何指导集聚区建设指涉不多,亟待解答我国现阶段集聚区建设的整合与深化的阶段性问题。据《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8)》的不完全统计,全国创意产业集聚区数量已多达230处,创意产业基地建设如火如荼。建设中暴露出的问题主要有:园区业态雷同,资源利用率低下,成了以收取租金的房产项目;园区所在的社区未能获得利益,成为自娱自乐的项目;进驻企业缺少联系,不能形成集群;园区建成后租金高,企业入驻率低,有悖于建设初衷;以工业区和商业区的方式建园,文化气息缺失等。问题的症结是建园容易,生存难,发展更难。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阶段缺少理论研究和依据。

已有研究笼统地指出创意集群具有发展演化特征,但这种演化是将创意集群本身作为一个抽象的整体存在来进行叙述,并没有指出创意集群内部究竟发生什么演化,这种发展需要哪些要素。另一方面,创意集群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事实上各个阶段需要的要素各不相同,需要研究者给予解析。在关于创意集群管理组织形式上,研究者已经从各种角度归纳出集群的组织模式,但这种研究基本上将模式类型作为静态对比,缺少与集聚区不同时期发展阶段的交叉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现状篇6

关键词:南京市;产业价值链;发展路径;文化创意产业园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1-30-03

近年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也成为研究热点。学界对文化创意产业园也进行了一些理论与实证方面的研究,研究大都从区域经济学、人文地理学等学科出发,总结国外研究理论并结合中国上海、北京、杭州等大都市的典型案例,但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机理和路径等尚未见成熟的研究。

一、相关定义及研究综述

(一)文化创意产业园

目前看到的对文化创意产业园概念的界定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一是从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视觉来进行界定,如王缉慈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就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其特征主要是创意人群生活和工作结合、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结合、有多样化的宽松的创意环境和独特的本地人文特征且与世界各地有密切的联系。这一概念指出了文化创意产业园相互联系的本质特征。其二是从空间组织进行界定,其代表是肖雁飞,他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园本质是新产业空间的一种新形式,是基于特定的当地文化和制度背景所形成的创意网络,创意活动在城市特定空间相邻集聚,大量创意企业和相关机构通过竞争和合作关系形成创意集中、创新和合作竞争的产业空间组织;这一概念涉及了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空间组织。笔者基于他们观点,从产业成长视角提出,文化创意产业园是基于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运用政府或自发力量,使创意者、创意环境与创意产业相互联系而形成产业——产业价值链,进而创造出获得更高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区。

(二)创意园区的发展机制研究

创意园区发展机制研究主要包括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动力机制研究。

关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喻亚男基于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研究,提出环境,政府导向和市场运作主体是影响发展的三大因素;蒋雁等基于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园成长过程,发现产业特征、创新环境、网络环境和政府支持是影响创意产业园的成长因素;可见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和政治因素等。

创意产业园动力机制研究主要基于集群、自组织、共生等理论,从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外部宏观因素、内部微观动力与元素考察创意园区形成的动力机制。值得指出的是,现有研究的实证区域均以上海、北京为重点考察对象,且从产业集群、空间组织等视角阐述中国创意产业园区成长的动力机制。

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是一般产业集群的特例,有别于一般产业。创意产业集群更多依赖于人才和社会资本,而不像一般产业更多依赖技术型人力资本。在空间上,创意产业集群更多地依靠文化选择而不是选择靠近研究机构。加之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园最大问题是政府主导下的资源驱动型,而非市场导向下以创意者为主体的市场驱动。政府过多从政治和社会层面出发,使得文化创意产业出现一个结构性失衡。文化创意产业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产业价值链的竞争,而整个产业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园区的竞争力。

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链是由创意产业的各个增值环节所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创意产业发展之初就呈现出明显的产业集群现象。物理空间的集聚造成某一地区创意产业中企业主体的多元化和组织结构复杂化,较之传统产业“线型”产业链形式,创意产业的产业链结构明显呈现出“网状”的特征,加之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多样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文化创意产业所包含的相关行业逐渐突破了传统的发展领域,形成了创意产业的融合趋势,这为创意产业的价值链整合创造了条件。可以说,产业价值链才是创意产业园动力机制的研究主要抓手。

二、南京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问题分析

南京有近50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其中有部级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园)3个,省级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园)5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28个,依托南京特色文化,逐步形成类型不一的文化产业集聚区。除了综合性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还形成了当代艺术创意园区、网络游戏和动漫创意产业园区、影视创作基地、传统书画艺术创意基地、民间工艺创意市集、地域文化品牌基地等6种类型的文化产业集聚区。是全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最快、数量最多的省会城市。

南京文化创意产业园运营模式分为三大类:(1)政府主导型,由政府投入建设,并负责其后的监管和运作,如:雨花开发区文化创意产业园、西善桥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园区。(2)政府、企业联合开发型,政府是园区产业的主要行政管理者,而企业负责整个创意产业园的运作。如:江苏未来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等。(3)企业自主投资型,由单个或多个企业投资建设,并负责后续经营,自负盈亏。如石头城6号文化创意产业园、江苏创意文化产业基地等园区。

虽然南京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比较快,位居全国文化创意产业前十强,但与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等“第一方阵”城市相比无论在经济总量和发展规模上都差距明显,而福州、成都、宁波等城市的发展水平与南京已十分接近。主要问题如下:

(一)商业地产模式明显

文化创意产业园是一系列与文化关联的、产业规模集聚的特定地理区域,是一具有鲜明文化形象并对外界产生一定吸引力的集生产、交易、休闲、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它主要依托人力资本和知识产权,固定资产比重相对小,社会投资回报不仅仅是租金,更在于增加就业、提升相关产业竞争力等社会综合效应。这是文化创意产业园与传统园区的区别所在。南京很多园区商业地产模式明显,借创意产业之名发展房地产,建成园区后,不断增加商业服务设施提高租金,而没有严格按照招商书上的租用条件设立门槛,导致部分园区餐饮、娱乐等服务业规模过大、数量过多,挤占了本来就有限的创意发展空间。对入园企业的服务仅限于一般性的物业配套服务和收取租金盈利,缺乏信息平台、公共技术平台、投融资平台等服务体系的构建。部分园区入驻了与文化创意产业无关的企业,制约了产业的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如石头城6号创意产业园等园区。

(二)同质化程度高、集聚化程度差

南京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战略和功能定位还处在初级认知和实践阶段,园区建设过多依靠政府和政策的规划引导,内生性和内动力不够,仍是低层次的地理集聚,离严格意义上的产业集群阶段还有一定距离。如:动漫产业在近10个园区集聚,分散在多个行政区,存在资源浪费和无序竞争现象。同时,单个园区规模小且地理分散,集聚效应不明显。加之园区内企业涉及的门类较广,但企业间的聚合度不够,产业关联度不强,同很多园区有企业无产业,产业规模偏小,社会化、产业化程度较低,且产业结构上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较大,技术含量不高,还停留在简单的文化产品和娱乐服务阶段,文化要素市场、劳务市场、产权市场尚未真正形成。

相关企业缺乏对产业链的打造与拓展。文化创意价值实现形式单一,自身的产业链未能得到有效整合和延伸,包括创意制作、内容运营、消费体验和创意衍生产品等在内的各个环节未能很好地衔接,影响了深度开发和品牌塑造。以动漫产业为例,一个动漫原创作品不仅可以带来本身的销售收入,更可以带动一批诸如玩具、服装、电影、音乐、出版、网站资源等衍生产品行业,这些相关行业的相互作用,将成倍放大动漫产业的收益和知名度,而南京市缺乏类似围绕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产业集群的发展环境和氛围,因而削弱了其经济和社会效应。

(三)文化产业管理复合性人才奇缺

文化产业门类多,要懂得某一文化艺术又要懂管理营销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非常缺。问卷调查显示,84.73%的被访企业认为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高端人才非常缺乏,41.32%的被访企业认为创意人才结构不均衡,37.43%的被访企业认为创意人才整体素质不高,人才规模有限。这表明,南京市目前不仅在创意产业人才的总体数量上相对偏少,而且在层次和结构上存在较大差距,成为制约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文化创意产业加工类人员较多,通晓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以及中高端策划、创意、营销、经纪等专业人才缺乏,人员结构比例中技术人员呈金字塔形结构排列。尤其是在将文化与科技紧密结合的创作环节,原创能力和核心创意能力亟需提高,人才结构性需求矛盾突出。同时,学科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差距大,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发掘和培养机制。

三、问题成因

(一)未生成产业价值链

不少创意产业园缺乏科学论证与合理规划,尚未从产业价值链角度考虑,也未充分估测市场需求与现实条件,创意产业园区成为新的“政绩工程”。甚至个别创意产业园是政府直接授意,企业非理性状态之下的投资决策,很难真正从创意产业链角度去管理和维护。很多园区的实际发展状况出现了很多偏差。在园区建设管理方面,由于政府投入资金有限,缺乏科学规划常常由企业盲目建设,完全以眼前盈利为目的,采用招商模式,结果难免促发园区“地产热”。

(二)产业价值链整合的政策效应不配套

南京政策制定主体涉及宣传、文广新局、经信委、科委等多个部门,现行的政策较为分散庞杂,涉及文化、科技、软件、出口、产业园区等10多项政策,配套性、统筹性及相互之间的融合性、关联度不够,缺乏有效的规划、整合,存在产业资源条块分割和政出多门现象,全面、系统的产业价值链整合的政策支持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策的执行力和综合效益。

加之相关政策过于宏观,目标不够准确,政策实施难以平衡,执行难度较大,尤其是土地、财税优惠政策力度不够,鼓励和支持中介机构发展的政策欠缺,人才培养、投融资政策难以有效落实,政策扶持重点与企业需求上存在一定差距。

(三)园区缺乏基础服务平台

多数园区的管理主体专业化程度不高,在创意产业价值链拓展等方面仍然欠缺,缺乏信息平台、公共技术平台、投融资平台等服务体系的构建。部分园区内部尚未建立良好的协调机制,不同行政单元出于各自利益驱动,一些不具有创意产业特色的企业,为获得政策上的优惠而“搭车”以及园区内企业雷同的现象十分严重,缺少特色品牌。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聚合了大量知识型创意人才,成功的组织间交流使人们可以以价值增值的方式应用他们的知识。文化创意产业交流共享不畅使集聚在一起的同类企业不能营造建立信任、促进合作和相互支持的氛围,失去一个把知识转化为新产品和服务的契机与途径。

四、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路径

(一)科学规划,促进创意产业价值链的生成

政府主导全面规划,构建与南京原有产业相互渗透的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体系,借助南京市信息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相对发达的优势,把优先发展与信息、网络技术、高科技关联度高的产业门类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突破口,重点发展动漫网游、软件设计、工业设计、新媒体等行业,注重创意产业与原有产业的互动渗透。只有适时构建基于产业价值链的顺利实施的环境和保障机制,取得多方社会资源的相互配合,才可能实现创意产业价值链效益最大化,创造产业链企业互动双赢、共同获利局面,从而促进产业系统整体升级和全面发展。

(二)优化创意产业生长点,确定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在现有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基础上,制定集聚区规划整合方案,提升园区品质,优化产业布局。合理确定园区产业战略定位,重点发展以软件设计、动漫网游、影视传媒、出版发行、民间工艺、现代艺术创意等六大创意产业品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是更需要企业、非营利机构和个体艺术家等集体的互动,形成独特的集群发展环境。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园应该从价值链角度注重将创意人群的日常行为与工作方式结合、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结合,形成多样化的宽松环境,具有独特的本地人文特征。确定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带动相关产业及其后续产业的发展,形成南京独有的城市文化创意产业风格。

(三)加大财税金融扶持力度,鼓励原创性文化产业发展

完善财政资金保障体系,提高专项资金扶持额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加大对原创研发环节、原创作品产业化环节、产品推广和市场营销环节、品牌塑造环节的资助力度。同时专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基础建设专项资金,拓宽融资渠道。实现版权、著作权、收益权、销售合同、设计创意及个性化服务等无形资产的有效质押。

(四)发展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为创意产业提供高素质人才

构建多层次、开放性的创意人才培养体系。依托南京市院校资源优势,将长期学历教育和短期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引导高等院校加快文化创意产业相关学科建设,增设紧缺专业,大力培养创意人才和开展创意研究;鼓励各级各类科研院所和社会培训机构发展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文化创意产业职业教育,扩大教育覆盖面,培养文化创意产业急需的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高红岩.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创新内涵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06):80-86.

[2]肖雁飞,刘友金,沈玉芳.上海创意产业区空间创新特点和趋势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7,23(12):40-44.

[3]蒋雁,吴克烈.基于因子分析的创意产业区影响因素模型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9,2 4(1):65-72.

[4]胡晓鹏.文化创意产业的地区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25-30.

[5]石长顺等.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偏颇与平衡-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文献的量化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1,(03):160-165.

[6]喻亚男.创意产业集聚—以上海创意产业园区为例[D].上海: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王洁.我国创意产业空间分布的现状研究[J].财贸研究,2007,19(3): 147-149.

[8]褚劲风.上海创意产业集聚的地缘空间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9,24(5): 92-98.

[9]马仁锋,沈玉芳,姜炎鹏.我国创意产业研究的进展与问题—基于城市与区域发展的视角[J].中国区域经济,2009,1(3): 31-42.

[10]迈克尔·波特.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1]南京市政府.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2010-8-6http://nanjing. gov. cn/zwgk/zfgb/

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现状篇7

关键词:白洋淀;芦苇画;技艺人才;集聚路径

基金项目:2014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RS-2014-3048)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8日

河北白洋淀生态经济区作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经济圈中的重要部分,芦苇产业是服务“绿色崛起”、打造环京津冀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统筹中心城市低碳示范和白洋淀生态经济区空间发展的有力保证。白洋淀芦苇画在2009年被列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特色民间工艺,其发展具有可观前景,但在芦苇画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芦苇画制作者的手工技艺传承问题、特色文化资源与绿色生态工艺品有机结合问题、白洋淀生态经济区芦苇画技师良性发展路径问题等,成为目前当地芦苇文化发展亟须思考的重点。

一、理论支持

文化集聚是现代经济发展演化过程中常会出现的现象。从纵向来看,集聚集合产业链的发展,链接上下游,从而使产业利用综合信息进行发展。产业集聚具有前瞻性、共享性、联合性、风险性的特征,因此经济的外溢性较强,共享性的技术资源等要素的合作促成了联合性的发展,使得产业在规模经济的基础上得到长足发展。作为现代产业生命周期中必经的阶段,产业集聚的程度不但能反映产业发展规模的经济效应的好坏,还是实现一个国家地区产业升级的必经之路。

二、理论调研

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指出:“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2012年,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党的十的召开也将给中国发展文化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2013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王康指出:“促进文化产业需要人才支撑。”2014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寄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集聚高素质文化人才。依托高等院校有针对性地培养各种急需的实用性文化人才,加强与国外的文化人才交流与合作,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在白洋淀生态经济区芦苇画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技艺人才的智慧集聚过程,既是他们的社会功能发挥作用的过程,也是他们的集聚路径效应发挥作用的过程。从本质上说,白洋淀芦苇画特色非物质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依赖芦苇创新技艺带动。

白洋淀芦苇画不仅仅作为河北特色文化产业项目,更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文化产业已成为朝阳产业,引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形成一股新兴力量。当前,国内外专家学者不仅热衷于研究文化产业的发展结构,而且对于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创建多元化、高层次文化产业创新团队方面也具有很大兴趣。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在全球范围已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世界文化产业大国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正在完善通畅的政府文化管理体制、法律法规制度、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国际化的发展策略、较高的文化科技创新能力和健全的人才培养方式。人们也越多地关注到文化技术人才是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无论制定政策或是执行措施,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创建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是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特色文化产业是燕赵文化的产业物质载体,融合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具有强力的区外辐射力作用。所以以特色文化产业为发展方向,建立以特色文化产业为核心,带动其他产业共同发展的模式,在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明的同时,促进白洋淀经济生态区的经济发展,形成地域特色。河北省新的主导产业体系的建立,标志着文化产业由起步阶段进入到加速发展的新时期。探索技术性人才在河北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开创新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推动河北省吸收和使用创新人才,提升河北地域特色文化传承与综合竞争实力。

三、白洋淀生态经济区人才集聚现状

本文以此为研究方向,通过研究白洋淀生态经济区芦苇画技艺人才集聚现象,为研究河北省整体的发展提供建议,从而促进河北省特色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新兴产业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是一个国家提升综合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国家地位必须具备的软实力。然而,我国文化产业作为新世纪的新兴产业起步晚,是党的十六大召开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但是,凭借我国悠久的历史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国文化产业势头强劲、发展迅速,并形成一股强势力量,在未来发展中,市场发展前景非常广阔。特色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正逐步制定法律法规制度,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完善政府文化管理体制。就白洋淀经济生态区而言,近年来相关发展部门审时度势,紧紧抓住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良好机遇,利用国家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诸多优惠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并立足白洋淀文化资源的特点,锐意创新,着眼于白洋淀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研究白洋淀地区人才集聚路径的效应,发挥技术人才在特色文化产业中的积极作用。

近年来,河北省学者对文化产业重点地区人才集聚路径这一热点问题关注较多,省内外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不同角度的见解,并为经济发展贡献出许多宝贵经验。然而,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总体上宏观的研究综述较多,而细化的人才集聚路径和人本研究较少,仍处于发展阶段。河北省文化产业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区域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总量小、产业集聚发挥效应低、综合竞争实力弱等。白洋淀地区在发展的同时,经济基础薄弱、政府支持政策力度较小、文化体制发展不健全、文化消费量少、地域发展不平衡等也成为制约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调查中发现,河北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的最大障碍是技术性人才资源流失,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技艺没有得到有效传承。

四、研究路径

技术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第一推动力,应发挥人类的文化创造性。在调查中发现,人才资源匮乏特别是技艺人才缺失更是白洋淀生态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的严重障碍。面对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为打造河北省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龙头企业,需要具有综合素质的文化技艺人才。研究发现,以往的探索研究更多地侧重对现状或事实的陈述,但在有关加快白洋淀生态经济区芦苇画人才集聚问题的研究还是空白。所以,白洋淀生态经济区芦苇画技艺人才集聚路径分析探索是重点研究方向和创新之处。

本文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指导下,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多学科理论结合法、实证要点汇总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在以上理论方法的基础上,与白洋淀芦苇画的当前发展现状相结合:1、采用文献研究法查阅与芦苇技艺人才在白洋淀生态经济区特色文化产业中的社会强化效应较为相关的文献资料,联系河北实际,整理出本课题的基本理论框架,并通过对相关研究论文的查阅与研究,为本文研究的白洋淀经济生态区技术人才集聚效应提供理论支持;2、通过做到运用典型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采用实地调查的分析方法,深入了解白洋淀生态经济区的真实情况,掌握有价值的第一手数据资料,探析芦苇技艺人才在白洋淀生态经济区特色文化产业中的强化带动与创新效应,并从实际社会发展程度提出针对性的研究结论;3、本文运用艺术学、传播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更好地研究白洋淀地区人才聚集路径效应,从而促进白洋淀地区发展。统一于文化产业这一范畴中为技艺人才在芦苇技艺人才在白洋淀生态经济区特色文化产业中的社会强化效应研究服务,联系本地文化产业发展实际,运用即时研究与预测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更好地从事本次研究,满足调研研究的真实性;4、本文研究过程中采用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首先通过定性研究识别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再根据定量研究进行分析与解决,结合白洋淀地区的发展现状,最后根据分析结果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五、研究对策及建议

河北特色文化产业是特色和开放的统一,是区域经济、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它既是区域文化领域中的主导产业,也是燕赵地域特色文化产业的物质载体。因此,白洋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关系到河北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保护白洋淀芦苇画技艺具有重要意义,白洋淀芦苇画工艺的进一步发展,除了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工作外,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提升传承人及制作工艺的方法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

1、政府引导、扶持带动白洋淀芦苇画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产业化。鉴于目前白洋淀芦苇画等文化产业生产企业规模较小、资金缺乏、管理技术相对落后的现状,当地政府应加大对其扶持力度,提供政策、技术等强大的后盾,带动生产与市场的配套建设,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提高生产效率,加强创新型建设,相互促进并发展,形成相辅相成的格局。尤为重要的是,当地政府还应该将白洋淀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整体“走出去”,树立品牌意识,走出保定市以及河北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从而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效应,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2、在白洋淀芦苇画的旅游产品开发方面。结合当地特色以及市场需求,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加强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开发产品档次,满足具有不同消费倾向消费者的需求,以增强旅游商品的文化性、纪念性、实用性等手段,加大游客了解、欣赏的力度,继而增强当地居民的自豪感、荣誉感、归属感,促进白洋淀地区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实力,进而促进河北省整体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因为特色文化产品对文化产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通过挖掘文化内涵开发特色产品,芦苇画塑形描绘技艺要时刻突出传统技艺和地方特色以及现代工艺的结合,增强与其他同类产品的差异性。依据特色资源,尽可能地弘扬当地风俗、文化意境、历史渊源,从而加强文化集聚效应。

3、招商引资,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管理技术。白洋淀芦苇画的发展要想上层次、创特色,创造品牌效应,依靠政府调拨资金的同时也应调动民资,招商引资不仅能加大资金支持,获得充裕的现金流、新型的管理模式、人力资本等,而且能够引入市场、管理、技术、人才等重要发展要素,引入更强的竞争力,在芦苇画今后的发展中,更具有良好的投资价值,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商,扩大市场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针对当前白洋淀非物质遗产的发展现状,其管理技术的相对落后,发展前景与宣传策略问题,对此,这些要素都是芦苇画非物质文化良好发展的重要保证。

4、建立传承机制,加大对传承人的保护,使优秀的传统技艺得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政府主导、全民共同参与,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到白洋淀的未来发展前景,涉及到制造业、旅游业以及服务业的发展。因此,对此应加大力度对传承人的保护,为白洋淀今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单位的协调沟通、密切配合与大力支持,也会促进白洋淀芦苇画非物质文化技艺的传承。通过进一步保护芦苇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和培养一批传承人,使芦苇画工艺发扬光大,提高芦苇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过程中,加大对传承人的保护,强调活态化、整体性保护理念,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汁原味,具有发展特色。

5、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开发特色技艺的潜质。一方面加强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整理、调查研究和深度挖掘与开发:另一方面加强芦苇画研究机构的科研水平与推动力,不断更新理念,丰富研究成果,提高创新意识,树立品牌效应,形成地区特色,以此指导和辅助更好地进行开发和利用工作,从而扩大白洋淀地区芦苇画的影响力度,在河北省甚至全国范围内打造领导品牌,加大白洋淀地区芦苇画的市场份额,与此同时,也加强白洋淀芦苇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白洋淀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

6、提升制作技师与芦苇画生产企业的合作效力。调整产业结构,服务“绿色崛起”,扩大产品出口,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与其他生产企业的联系,相互配合,加强文化交流与渗透,促进综合发展,扩大白洋淀地区芦苇画发展规模,形成集聚效应,使制作技师能为此发展提供力量,留住发展人才,注重人力资源,从而提升芦苇画的整体水平,进而促进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将白洋淀芦苇画打造成为河北省的绿色生态工艺品的杰出代表,形成河北省特色文化产业。

7、引进先进技艺,促进产品升级换代。针对当前白洋淀芦苇画的发展具备一定规模条件的现状,其发展方向为追求高层次发展,实现产业现代化。最为重要的是引入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在原有的发展的基础上,开发出品种多样、符合不同层次需求的产品。另外,白洋淀芦苇画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应该注重产品宣传与市场推广,只有有效的宣传,才能为产品销售打下良好基础。充分利用白洋淀区位优势、特色地方资源、、历史文化底蕴、环境优势,积极打造成为白洋淀地区的特色文化产业。

六、结语

白洋淀芦苇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仅仅作为旅游资源为人熟知,更重要的是挖掘它的潜在价值。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中四要素――生产要素、市场需求、相关及支持产业、企业战略为我们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白洋淀芦苇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供了创新思路。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扶持战略、要素提升战略、人才高地战略、品牌提升战略、龙头带动战略和本地合作战略六个方面的作用,对白洋淀芦苇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开发利用提出具体对策建议,进行科学规划和发展,这对白洋淀芦苇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杨炳军.白洋淀芦苇艺术产业发展之路[J].大众文艺,2010.17.

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现状篇8

关键词:文创产业;创意阶层;创意城市;产业发展环境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7.57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7-128-03

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将创意产业定义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从这个概念提出以后,发达国家和地区就提出以创意立国或者以创意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事实上,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城市几乎没有例外,都成了创意产业最集中和发达的地区,并以富有地方特色的创意产业而名闻于世。创意城市,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新的方向。在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背景下,创意产业成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全球创意经济的发展,创意这一核心要素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中国,虽然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文创产业的内容有一些差异,但正如张振鹏(2011)指出,文创产业具有典型的中国特性,相比文化产业或创意产业更具兼容性,内涵也更丰富[1],也更能体现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

当前中国许多城市发展文创产业,以期使之成为支柱性产业。国内外学术界也围绕文创产业发展环境进行了许多有益的研究。下文将围绕创意阶层理论、创意城市等研究梳理有关城市文创产业发展环境的相关文献,为深入研究城市文创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一、创意阶层理论研究

创意阶层,是创意经济下产生的新概念,它最早由美国著名学者RichardFlorida提出。在创意经济时代,美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除了劳工阶层、服务阶层和农民阶层外,一个新的阶层——创意阶层正在悄然兴起。Florida把创意阶层分为“超级创意核心”和“创新专家”两部分。“前者包括科学家与工程师、大学教授、诗人与小说家、艺术家、演员、设计师与建筑师,非小说作家、编辑、文化人士、智囊机构人员以及其他社会舆论制造者等现代社会的思想先锋;而后者则广泛分布在如高科技行业、金融服务业、法律与卫生保健业以及工商管理领域等知识密集型行业”[2]。以Florida有关创意阶层的特征、创意阶层指数等研究为主要内容形成了创意阶层理论。创意阶层,一个新诞生的阶层,具有区别于其他阶层的明显特征,可以概括为个人特征和地理分布特征两个方面。

(一)个人特征

第一,创意阶层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创意阶层人员虽然从事不同职业,但都经常有新想法、发明新技术,从事着旨在“创造有意义的新形式”的工作。第二,创意阶层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李振华(2008)对上海市创意阶层的实证研究表明,上海从事创意产业的人群中,本科学历占81.5%,硕士占17.3%,博士占1.2%[3]。第三,创意阶层的价值观。创意阶层人员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和自我表达倾向,因而他们更欣赏开放性和多样性。

(二)地理分布特征

创意阶层集聚于创意城市,并对城市生活条件有较高的要求。Florida、Clark、Glaeser都是城市生活便利论者。他们认为,便利的城市生活条件主要包括:一是充足的商品服务供应;二是由优美建筑和合理的城市规划等形成的美丽的市容;三是良好的社会治安;四是优质的公共服务;五是便利的交通和通讯设施。这其中Florida的3t理论影响最为深远,该理论认为一个科技发达、创意人才聚集、包容性的城市能吸引创意阶层集聚。

国内学者如张迺英等(2010)也对我国创意阶层现状做了研究[4],但受限于我国文创产业的发展刚刚起步,使得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待深入和拓展。只有诸大建、王红兵(2007)的文章中第一次引用2005年的地产评论中的数据对我国主要创意城市相关指标进行排名,并给出了城市创意阶层的比例[5]。

二、创意城市形成影响因素研究

创意城市中关于创意城市形成影响因素的论述也是文创产业发展环境的重要一个方面。创意城市本身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学术界没有就创意城市的定义达成一致,但其中Landry对创意城市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目前主要有国外的四种理论来解释,分别是:

(一)Landry的七要素理论

Landry认为创意城市的形成主要在于创意环境的营造,而创意环境的建立关键在于创意人才、意志与领导力、人力的多样性与开放的组织文化、地方认同感、都市空间与设施、网络机会这七大要素。

(二)Hospers的三要素理论

Hospers认为创意城市能否形成取决于以下三个要素:(1)集中性:体现在人口数量以及人互的密度上;(2)多样性:包括城市居民在技能、行为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3)非稳定状态:能否激发创意。

(三)Florida的3t理论

3t理论的逻辑在于宽容吸引人才,人才创造科技。Florida通过美国的创意城市数据实证证明,这些城市都在经济发展的3t方面成绩斐然。

(四)Glaeser的3S理论

Glaeser(2004)提出的“3S”理论认为导致创意城市形成真正有效的因素是技能、阳光和城市蔓延。

概括起来,创意城市至少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创意城市应具有能够吸引创意阶层的高品质生活环境;(2)城市文化多样和开放,以增进创意人才、企业的交流、融合。

三、文创产业环境研究

上述创意阶层理论是比较系统的一个从宏观层面围绕城市创意人才环境的研究成果。在此之外,目前有关产业环境方面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方面:

(一)城市文创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王志成等(2007)研究指出城市发展创意产业存在两类主要影响因素是创意经营环境和创意资本基础[6];陈建军(2008)从文创产业区位选择的角度考察了其它影响因素,并概括成制度、环境、人才和文化这四大因素[7];张纯等以北京市南锣鼓巷为例,展示了自发形成的地方创意环境和实体空间对城市文化创意活动的影响[8];褚劲风(2009)、黄江(2011)、薛东前等(2011)从空间视角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9,10,11];马仁锋等(2012)的研究通过梳理国内外科技创新与文创产业的相关文献认为,科技创新是文创产业动力源,并对其机理进行了研究[12]。这也支持了3t理论中强调科技因素的重要性。

(二)具体某一产业环境要素方面的研究

陈倩倩、王缉慈(2005)通过对音乐产业的案例研究,认为极富创造力的创意阶层是创意产业活动转化为商业价值的核心,而创意产业集群能为创意阶层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13];任珺(2008)探讨了深圳具备的政策环境优势[14];孙彤等(2012)对我国四大直辖市的文化产业融资环境构建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15]。

(三)评价体系方面的研究

许多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创意产业环境进行评价。童昕、王缉慈(2005)采用调查问卷和企业深入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考察北京和上海的创新型企业,从微观层面对比企业对城市创新环境的主观认知和评价[16];丛海彬、高长春(2011)运用topSiS理论构建相应的城市创意产业支撑环境评价模型;吕庆华、芦红(2011)则基于面板结构方程方法,对创意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设计和实证研究海西七大中心城市[17];王重远(2012)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一个创意产业发展环境综合评价体系[18];申玉铭等(2012)则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35个主要中心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的支撑条件进行了定量评价,并提出了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空间战略[19]。

另外,也有许多学者从城市软实力或者竞争力等角度进行了一些讨论,如丛海彬(2011)指出创意中心城市以发达创意产业为支撑、以创意氛围为核心要素、以密集的创意人才为主要生产要素、以创意文化的基础创新为根本[20];张伟、谢宇鸿以波特的竞争力“钻石”模型为工具,对广沪深三城市的文创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比较[21]。

四、总结与展望

相比国外的研究,有关城市文创产业发展环境的研究文献国内的并不少但还没形成系统性的理论,这主要在于我国的城市文创产业的实践起步比较晚。但随着近几年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文创产业发展以及创意城市的打造,围绕文创产业和创意城市的研究将是一个热点问题。我们可以在借鉴国外形成优秀理论的指导下做相关研究,力求在研究实践中结合实际得出符合我国城市发展文创产业的成果。

创意城市不是文创产业的简单堆砌,不是经营城市的权宜之计,而在于创造一个吸引创意人才、文创产业繁荣发展而有机结合的发展环境,从而推动形成创意城市。因此,迫切需要相关的理论研究为城市文创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振鹏.文创产业的中国特性和中国道路[J].经济问题索,2011,(11):37-41.

[2]理查德·佛罗里达.创意阶层的崛起[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3]李振华.上海市创意阶层休闲消费认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4]张迺英、笪祖秀.我国创意阶层的崛起及构建对策[J].经济论坛,2010,(11):143-146.

[5]诸大建、王红兵.构建创意城市——21世纪上海城市发展的核心价值[J].城市规划研究,2007,(03):20-24.

[6]王志成、谢佩洪、陈继祥.城市发展创意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08):49-57.

[7]陈建军、葛宝琴.文创产业的集聚效应及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08,(09):71-75.

[8]张纯、王敬甯、陈平等.地方创意环境和实体空间对城市文化创意活动的影响——以北京市南锣鼓巷为例[J].地理研究,2008,(02):440-448.

[9]褚劲风.上海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地理,2009,(01):102-107.

[10]黄江、胡晓鸣.创意产业企业空间分布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1,(11):1851-1856.

[11]薛东前、刘虹、马蓓蓓.西安市文化产业空间分布特征[J].地理科学,2011,(07):775-780.

[12]马仁锋、唐娇、张弢、刘修通.科技创新带动文创产业发展研究动态与中国议题[J].经济问题探索,2012,(11):93-99.

[13]陈倩倩、王缉慈.论创意产业及其集群的发展环境——以音乐产业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05):5-8.

[14]任珺.深圳文创产业发展现状及政策环境[J].南方论坛,2008,(01):28-37.

[15]孙彤、侯璐、齐庆祝.国内文化产业融资环境的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2,(12):49-52.

[16]童昕,王缉慈.北京与上海创新性产业比较研究[J].城市规划,2005,(04):35-40.

[17]吕庆华,芦红.创意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与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11,(09):1476-1482.

[18]王重远.创意产业发展环境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2,(08):24-27.

[19]申玉铭、邓秀丽、任旺兵、黄霖.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支撑条件评价及空间发展战略[J].地理研究,2012,(07):1269-1279.

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现状篇9

关键词:正泰集团 技术创新 问题 对策

本文《正泰集团技术创新问题与对策研究》在阐述了技术创新等有关理论的基础上,从分析正泰集团技术创新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入手,以实践和理论的视角对企业技术创新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简要介绍了正泰集团的企业文化、技术创新现状及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特点,剖析了正泰集团未能规避和适应不健全的技术创新法制环境、技术创新融资困难、技术创新激励不到位、对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差、企业不善于利用外部技术来源等问题及成因,并提出了推动民营企业正泰技术创新需规避和适应技术创新的法制环境、拓宽融资渠道解决技术创新融资困难问题、建立对企业内部创新人员的有效激励制度、加强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以及加强与外部技术主体的合作等相应对策。

第1章引言

1.1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迅速,主要经济指标都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并逐渐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民营企业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如何建立完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推动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为我国经济增长做出贡献,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予以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研究和探讨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有关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1.2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2.1研究的思路

本文在对企业技术创新等相关理论知识了解、掌握的基础上,通过对正泰集团技术创新现状的相关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客观必然性。结合正泰集团技术创新的现状,指出了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了推动正泰集团技术创新的对策。

1.2.2研究的方法

本文采用了定性分析法,调查和文献研究的方法。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作用是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第2章企业技术创新有关理论概述

2.1企业技术创新的涵义及内容

2.1.1创新的涵义及内容

创新(innovation)一词,来源于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阿.熊彼特(J.a.Schumpeter)的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thetheoryofeconomicDevelopment)。约.阿.熊彼特(J.a.Schumpeter)提出“企业家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通过引入生产系统以获得‘超额利润’的过程”的创新概念。熊彼特提出的“创新”或“新组合”,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开发新产品,开发市场上从未出现过的产品,或者是生产的产品有了本质上的改变;采用新工艺,首次采用新的生产方法,新方法是技术发展的推动和市场需求拉动的结果,具有质变性质,或者是对原有生产工艺的改进,新改进是经常发生的、渐进的量变过程;利用新资源,采用新的材料或半成品,或者是原有的材料或半成品有了新的用途;开拓新市场,开辟从未进入过的市场,或者将原有的市场细化,即用产品的多品种市场取代单一品种的市场;确立新的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也称为组织创新,即改变企业组织结构和变革资产形态。

2.1.2企业技术创新的涵义

基于研究者的研究视角不同,有关技术创新的定义总体上可概括为三个

方面。从经济学的视角,认为技术创新是在企业建立新的生产函数,技术创新的结果将直接影响成本、价格与利润,因而侧重于分析技术创新的经济后果;从技术学的视角,认为技术创新是在技术原理不变的情况下技术形态的转化过程,是从发明技术向构想技术、设计技术、试制与试验技术、生产技术、产业技术不断转化的过程,因而侧重于分析技术创新的技术发展过程;从管理学的视角,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建立高效能、低成本的生产经营系统的过程,重要的是建立健全一个善于接受创新的组织结构,使劳动者能在组织内自觉地从事创新活动,因而特别侧重于分析技术创新诸阶段的组织与管理。结合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视角,企业技术创新的涵义可概括为企业家抓住市场潜在的盈利机会,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引入新产品或新工艺,通过建立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生产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达到在市场上取得成功的最终目标的活动。

2.1.3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容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就必须顺应甚至引导社会技术的进步,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一定的技术都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来实现的,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容主要表现在要素的创新、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和产品的创新三个方面。

(1)要素创新

企业的生产过程是一定的劳动者利用一定的劳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使之改变物理、化学形式或性质的过程,参与这一过程的要素包括材料、设备以及企业员工等三类。材料创新,材料是构成产品的物质基础,材料费用在产品成本中占很大比重,材料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产品的质量。设备创新,设备是现代企业进行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不断进行设备创新,有利于改善企业产品的质量,减少原材料、能源的消耗,节省活劳动的使用。人事创新,任何生产手段都需要依靠人来操作和利用,企业在增加新设备、使用新材料的同时,还需不断提高人的素质。

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现状篇10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特征

为研究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就应当从其自身所体现出来的特征来进行研究,而其主要的特征内涵则包括了以下几点。

(一)文化创意产业与现代旅游业的协调结合

从现代旅游产业的文化发展情况来看,两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文化底蕴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所在,而旅游的经济结局又成为了现代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人们在生产中,与环境相融合,从而达到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在协调发展中,完成对文化创意领域内部的创新建设,这对于定量的区域描述来看,都成为了创意产业阶段的一项重要组合结局。而具体的信息产业表现,其创新的体现,就在于对空间协调作用的补充,并以此来完成对互动界面之间的联系贯彻,从而更有效的实现对文化创意的有效改善。

(二)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协调统一特征

旅游产业是我国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支撑点,也是文化创意表现的一项重要体现。在这一类的文化旅游发展中,经济产业是一切发展的必要前提。因此做好对旅游产业的需求性创意建设,就成为了现阶段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结构。对于这一协调发展的形式来看,国内外的发展行情为我国的发展指明了道路。首先从世界旅游产业的发展状态来看:第一,将旅游业与文化的五行产业进行联系促进,可更好的缓解对旅游产业的有序建设,并可完善对文化传播形式的改善;第二,在起步阶段,文化创意产恶意的增速,应高于旅游产业的增速,且更为稳定,同时也会带动后续的旅游产业发展;第三,在稳定阶段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对文化产业的显著促进,在旅游业与稳定的发展阶层上,也更好的促进了对旅游产业的更新完善,这在产业的创新水平上,也都极大的提升了产业的和谐发展力度。因此,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的协调性,就在于其在创建过程中的经济依靠作用,通过协调发展,从而更进一步的完善了对基层结构形态的有效创建。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布局结构

本次的研究数据,以2000—2014年期间的湖南旅游局调研结果来进行对比分析,经湖南旅游局对湖南文化创意产业的规划设计,从具体的情况出发,设计符合当地文化创新设计的结构,从而进一步的完成对创意产业的有机化研究。在此研究的过程中,对其分布结构的研究对以下的集中分布情况进行分析。

(一)指标分布体系

从现代旅游的产业本质来看,旅游的本质就在于对资源的凭借标准,并根据旅游的实际生产情况来确定规划目标,实现对旅游服务的满足,并争取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合理经济效益配合。就目前的旅游产业生产水平情况来看,应用单一的指标风阀进行旅游业内部的产业比认证,并根据旅游投资的比例进行控制,即为指标体系的调控手段。在旅游业的出口分布研究中,根据实际的旅游产业水平研究,进一步实现对现有设施的内涵管理,从根本的结构建设角度上完成对基本信息的创建完善,从而实现旅游产业水平的稳固发展,并结合实际生产理念进行景观、社会文化、经济以及人口四个层面的多个指标进行创新改建,并依据文化的产业创意进行经济全球化背景内部的核心创建,从而实现在文化创意领域内的产业化运营管理。从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全球性发展行情来看,创新就是其生产的核心动力,并通过技术上的革新创新,从而实现在产业的运作形式上的文化因素创建,并完善对产业新型行情上的创作建设,实现对广播影视音像技术上的革新。就当前的文化发展策略来看,对于检测所得的测度信息,也存在数据上的指标定义失调,分析抑制的数据指标信息,并进行信息策略上的再调整,实现对产业影响规模上的调控,对于影响因素的调整等,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这样的环境下,社会创新产业值指标,就需要建立在对产业就业机会上的调整,并以此来研发对投资项目金额的调控。

(二)产业布置的分析因子

在进行产业的布置中,针对其产业分布的因子进行分析调整,分析其因子所产生出来的原始数据信息,并根据统计信息来进行变量上的信息认知。结合实际的生产变量依据对隐藏性的因子进行分析。在产业分布的变量关系中,对于因子的布置情况,在原始的数据上,存在一定的矩阵关系,这在因子个数的应用中,就需要根据载荷的矩阵规律完成其不同因子的排序分析调整,从而更进一步的实施对信息的分析。

(三)协调模式环境下的信息模拟判别

从旅游产业的文化创意产业形势来看,理想的状态对旅游业的发展有一定的推进作用,例如从旅游产业的文化创意产值空间进行调度,即可有效的完善对差距信息的补充,从利益以及协调的显示生活发展情况进行文化的创意产业建设,既能够在显示生活的发展基础上完成对创业结构的改善,同时也可达到一个二者相互协调的理想数值,对于后续的模式建设发展,都能够极大的促进其设施的发展建设。其定义的协调发展环境,就应从不同的学者以及定量研究体系上实现对协调度的认知应用。在应用信息的模拟分析中,其定义域的协调度分析,主要以C=(X+Y)/(X2+Y2)1/2为基准,其中X为产业的综合生产水平,Y则代表创意产业的水平指数,C则为在发展过程中的经济生产水平结果。依据已知的X、Y值分布变化情况,在协调过程中,主要分以下几类结果:创意高于综合水平,阻滞了旅游业发展;旅游业高于综合水平,产业过剩;发展基本满足经济需求,出现增长;旅游业高于文化创意,初夏时期产业过度,增长过快;创意与文化系稳定发展实现了和谐发展策略。

三、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今后发展策略展望

依据湖南省近年来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来看,对于综合指数的运行计算,存在一定的模式缺陷,但总体来说,符合旅游经济的总体发展路线。其产业的分析展望如下:

(一)湖南的旅游综合指数分析

从湖南近年来的旅游综合指数来看,其创意文化产业的综合发展展望,就需要结合实际的算法来进行综合统计分析,应用SpSS16.3统计软件来进行本次的综合指数分析,其中数据的卡方矫正则以t或X2来检验,当p<0.05时,表明其增长具有统计意义。而从行业的转型结构来看,在综合信息的分布上,也存在以下几点差异。首先,在旅游业的影响因子中,导致其主要诱因发生改变的主因,在于入境旅游人数与入境旅游人均花费的比率上,而在这一形式的个性变化中,从业人员与游客之间的因子分布,也呈现出了一定的改变。就湖南近年来的旅游产业水平调整变化结构。

(二)湖南旅游产业文化的创意生产综合指数验算

为完成进一步的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调整,从现代信息产业的发展规格上进行全面的掌控分析,并完成对软件程序的全面指标管理,选取合理的数据因子进行调控后,根据文化的创意反应环境进行特征分析。并根据其文化的创意类型进行综合文化特征分析,结合实际的生产依据进行创新产业领域内的综合评价分析后,其作用效果,即可得到有效的管理调整,这对今后的信息认证来说,均具有较好的完善效果。

(三)旅游产业的空间文化分布

为达到湖南省旅游产业认证,从协调的空间差异形态上,完善对省内数据的空间分析,并根据湖南省的州市环境产业应用,从而实现对文化创新产业的综合指数控制,并依据湖南省的信息调度,从而实现对省市情况的分布监管。根据湖南省的经济分布结构来看,从产业的量化生产来实现对经济旅游的有效发展,并促进乡镇的和谐发展。通过政府的文化发展鼓励,从而进一步的完善对环境的改善,实现就产业向新兴产业的完美转型。结束语通过文化创新产业的合理布置,并结合旅游产业来实现对经济形态结构的转型,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大改革。在这一领域的发展中,主要分为两个步骤来进行:第一,根据省内部的经济产业发展形态进行考察创建,依据相应的空间分布形态架构进行领域内的创建分布调整。第二,依据现有的产业分化情况建设有效的经济发展区,根据文化创意的产业领域进行协调调整,从经济的便利形态进行推动发展,并结合经济的供应渠道实现新型文化产业的全面推动。伴随着现代经济的非发展,文化经济的发展目标,已经成为了最主要的发展目的,结合实际生产需求进行调整,必然能够极大的推动我省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登佐,瓮晶波.两型社会建设与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6):113-114.

[2]易华,易小云.长沙市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对策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0,17(06):98-101.

[3]陈国生,彭文武.湖南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协同效应测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荆楚学刊,2015,(4):41-48.

[4]阳琴,陈国生,王成云等.湖南传统出版产业与新兴媒体一体化发展的问题和对策分析[J].经济师,2015,(03):180-181.

[5]吴小平.株洲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刍议[J].科技广场,2014,(04):219-223.

[6]肖雁飞,赵佳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16):81-82.

[7]彭希林.长株潭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背景分析[J].文教资料,2015,(10):54-56.

[8]易春,杨彩凤.科技支撑长沙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19):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