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的好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54:43

产业融合的好处篇1

产业融合的思想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并随着70年代的通讯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革新,推动了通讯、广播等传媒行业的相互融合,并在此之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产业融合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企业竞合关系合理化、推动企业内部结构创新并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及更好满足多样化消费选择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益为大众所认知。随着20世纪90年代我国休假制度改革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旅游业从90年代末期后的十年间经历了膨胀式发展,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从旅游总人数和收入方面都已经处在了世界前列。但是过去十年我国旅游业发展主要基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丰富的旅游资源,采取的多是粗放型的开发与生产。但是随着消费者旅游经历的日益提升和旅游产品吸引力的日益衰退,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已经真正开始从口号变成行为,而产业融合无疑是旅游业突破发展瓶颈、更好满足消费市场和提升旅游竞争力的重要选择。

一、旅游产业融合内涵分析

关于产业融合的本质国内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是由技术创新推动的产业组织形态创新,国内认可度较高的界定是马健提出的“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的产品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的说法。这一说法适用于大多数的传统产业,但是就旅游行业而言却应该有其特殊性。旅游产业融合的主要形态不是技术融合后的产品融合,而是由于要素融合导致的产品功能融合。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是旅游资源以及依赖于旅游资源所开发的旅游产品,旅游资源的本质则在于是否具有吸引力,而吸引力主要是针对消费者的概念,消费者偏好的多变性导致旅游资源的具体表现形态也是在不断更新中,而那些为旅游者所青睐的元素则成为了旅游产业融合的重要方向,诸如乡村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影视旅游、保健旅游等新型旅游形态的出现均是在旅游者喜爱的要素中融入旅游的功能所衍生出来的。因此,要素融合是我国当前旅游融合的主要方式。

要素融合只是旅游产业融合的起步阶段的选择,充其量只是一种相对粗糙的融合方式,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只是拓宽了旅游资源的类型而已。因此,要素融合只能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满足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要想使旅游产业向更高层面发展还必须向技术融合以及最终的市场融合发展。旅游产业融合的原动力应该是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企业或区域利润最大化是产业融合的直接动力,而技术创新企业或区域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而不断满足消费者变化的需求的重大推动力和工具。因此,旅游产业融合的发展必须从消费者需求出发,只有这样旅游产业融合才能够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和收益,而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将不同要素简单交叉融合,还必须借助技术创新从本质上提升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使融合之后产生的新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特点。

二、常熟市旅游产业融合环境分析

(一)旅游产业融合经济基础分析

不论是那种形式的旅游产业融合,其最终目的都是在更好的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利益相关者的收益最大化。因此,旅游产业融合的过程中必须致力于追求供给和需求的均衡发展。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从需求的角度而言将通过经济的辐射力关系到对客源市场的影响作用大小,而从供给的角度而言则直接关系到旅游产业融合的方向及后续的旅游产品质量。常熟市作为江苏省经济最为发达的县(市)之一,是江苏省首批率先全面实现小康县市之一,经济实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前列,在2012“福布斯大陆最佳县级城市排行”中常熟市位居第二名。常熟市良好的经济基础不仅使得常熟市对于周边乃至全国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大幅上升,同时也使得常熟市在旅游投入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方面有着较好的基础,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都为常熟市旅游产业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旅游产业融合区位条件分析

区位环境对于旅游产业融合的发展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区位环境直接关系到旅游六要素里面的“行”,即旅游的可进入性问题;二是区位环境还直接关系到旅游客源问题,我国旅游发展程度较好的三大旅游区均处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带说明了区位的重要性;三是区位环境还将影响到旅游的市场融合与产业集群的建设问题。从交通区位来说,常熟市处于上海、南京、苏州、南通等城市组成的沿江都市圈,交通条件便捷。通过便捷的高速路网,常熟市赴宁、杭只需2小时,上海1小时即可到达,苏、锡、南通只需半小时行程。从客源区位来说,常熟市本身地处长三角,作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长三角本身对于常熟市旅游业的发展而言就是重要的客源市场。从产业区位角度而言,常熟市地处我国三大旅游区的华东旅游区,大上海都市旅游、苏州园林和江南水乡小镇旅游、无锡影视城和太湖生态休闲旅游等全国知名的旅游景点和城市都可以成为常熟市借力发展的重要对象。因此,常熟市旅游区位为常熟市旅游产业融合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旅游产业融合要素环境分析

尽管旅游产业融合不是简单的要素融合,但是各类要素的基础以及结构状况将是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不论是技术融合还是市场融合,都必须借助于以要素融合为基础的良好的旅游产品体系。因此,要素环境将决定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常熟市历史悠久,自北宋以来就有着“苏常熟、天下足”的说法,表明常熟自古以来就是江南地区重要的鱼米之乡,有着较好的农业基础和悠久的农耕文化。此外,由于地处长三角,常熟在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方面也有着良好的基础,有着全国知名的工业企业波司登、隆力奇等,中国常熟服装城更是全中国最大的服装服饰批发市场之一。此外,常熟市悠久的吴文化、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十里青山半入城的独特城市格局都为常熟市旅游产业融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三、常熟市旅游产业融合实施路径

(一)以要素融合拓宽旅游吸引面

所谓旅游产业要素融合是指将旅游业与其他潜在的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产业互相融合,主要是指在其他具有吸引力的产业中融入旅游的功能,从而实现原有产业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例如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农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融入旅游的功能从而满足旅游者特定需求的新型旅游产品。要素融合对原有产业具有双赢的效用。以乡村旅游为例,不仅使原有的农业生产生活资源能够产生更大的效益,也能够推动当地旅游业寻找新的吸引点。因此,要素融合也成为了旅游业在寻求新的发展点,更好满足旅游者多元化需求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结合常熟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的整体环境,在推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应该突出重点,有层次的推出商贸旅游、农业生态旅游和新型工业旅游等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常熟国际服装城这一全国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所带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优势,通过完善旅游购物硬件设施和提升内部管理以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的基础上将商贸人士真正转化为商务旅游者,此举不仅可以提升现有商贸人员在常熟的消费水平,也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商务旅游者,从而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常熟国际服装城的地位。考虑到常熟市地处长三角城市群的优越区位大力开发农业生态旅游,主要吸引对象为1-2小时车程圈的城市周末旅游者,按照现念与国际标准开发乡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使常熟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后花园”和旅游胜地。依托传统工业和现代制造业的优势,加大工业旅游硬件和软件设施的投入,整合开发系列工业旅游产品,借助大型工业企业的知名度,大力开发工业生态休闲旅游,依托以隆力奇、波司登、梦兰为代表工业企业开发“以工辅旅、以工促旅”兼具工业发展及新农村建设同步的旅游点。例如隆力奇以生产蛇粉起家,现已发展到生产许多以蛇为原材料的系列化妆品,隆力奇可以借此开发中医养生、蛇类生态体验、养生咨询等生态休闲旅游项目。

(二)以技术融合深化旅游吸引力

旅游产业要素融合是从总体层面上将两种不同产业要素进行有机结合以寻求相互促进的一种发展方式,在要素融合的基础上还必须借助于技术融合以实现产品建设的精细化、旅游服务的高效化和旅游体验的多元化。通过运用高科技手段将传统的旅游要素生动的展现出来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方向,近年来大受欢迎的“印象”系列以及众多主题公园推出的大型表演类节目的成功印证了技术融合有助于更深动、更全面的展现当地的旅游特色,并与旅游者当前对体验性和参与性的需求特征更为契合。此外,考虑到传统旅游产品具有生产和消费同步性导致的旅游前期体验差的特点,同样可以通过先进的数字技术将当地的吸引要素事先向游客虚拟展现,拓宽旅游者的体验方式。在旅游服务方面则可以借助网络技术打造旅游公共服务平台,不仅可以强化信息公开,也可以通过互动平台提供更加便捷精准的旅游服务。

常熟市在利用科学技术推动旅游产业融合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可以从三个主要方面加以建设:一是在传统旅游产品改造方面融入现代技术的元素,将传统静态、陈列式的观光旅游产品加以创新,打造游客体验性参与性强的新型旅游项目,譬如常熟市沙家浜风景区近期开发的情景演出项目“让子弹飞”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向,但是在剧情设计和舞台表现方面还可以进一步优化。二是充分借助先进的数字技术推出虚拟旅游项目,通过3D建模方式强化旅游者的游前体验互动功能,全面整合常熟景区、食、住、行、游、乐、购、历史、人文等旅游元素,为访客提供身临其境的互动沟通及网络一体化的虚拟旅游服务,推进虚拟旅游凭借互联网的电子商务平台向在线旅游的全新领域发展。还可以通过与电信、移动等运营商合作,开发手机“旅游通”平台,让游客享受上网查询预订、身份识别、在线下载、三维全景预览、旅游支付等更便捷的掌上旅游服务服务,充分满足了游客对旅游人性化的需求。三是利用互联网建设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常熟旅游网》、《政务网》等数字媒体的建设工作,强化旅游信息的开发,提供全面、详细、准确、及时的旅游信息,增加旅游资讯和网上预订、网上结算功能,为游客提供全方位服务,完善旅游信息化服务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

(三)以市场融合实现旅游吸引力

旅游产业融合的成效直观层面来看主要在于将潜在的旅游市场转变为现实的旅游人次数和旅游收入。要素融合与技术融合的主要目的在于拓宽旅游产品的形态和优化旅游消费的感受,而市场融合则可以将新型旅游产品和服务更高效的推向旅游市场。因此,在完成了旅游产业要素融合及技术融合的基础上,还需要通过区域合作等方式推进旅游业发展的市场融合,将丰富优质的旅游产品提供给有着相应需求的旅游者,最终实现旅游产业融合的效益最大化目标。

常熟市在推动旅游产业市场融合的过程中应形成借力发展的理念,在打造自身旅游产品差异度的同时,加强与周边区域旅游产业的联动发展,优化旅游资源配置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区域旅游发展协同效应。在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常熟市首先要充分利用长三角无障碍旅游区的优势,通过与长三角其他区域加强沟通与合作,按照“接轨大上海,牵手环太湖,联动长三角,融入国际国内大市场”的总体思路,坚持政府与企业的双主体地位实现市场融合的双管齐下。从政府层面上可以通过旅游管理与接待部门的协作,旅游交通联系上的协作,旅游产品开发上的协作等,实现市场互通、资源互用、体制互融、政策互联,积极融入长三角旅游去,全面借助沪苏杭核心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所形成的辐射力和带动力推动常熟市旅游业发展。从企业层面上则应以产品和市场为核心,创新合作理念和方式,继续实施和推动与上海、苏州、无锡、杭州等热点国际旅游城市旅行社、饭店的深度合作,将上述城市游客引流到常熟,大力拓宽国际合作途径,有针对性地分销特色产品吸引入境客源市场,共同打造区域性的国际旅游品牌和精品旅游线路。在合作营销方面常熟应该与附近其他区域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生态休闲旅游产品均可以跨区域组合成旅游精品,联合宣传促销,做到资源、产品、组团共享,形成联合促销的格局。

产业融合的好处篇2

北京福建茶业商会(简称茶业商会)在2008年年底就开始尝试为会员解决融资需求和其他金融方面的需求,到目前为止,茶业商会秘书处有专门的金融服务部,建立了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并且已经做到融资服务可以覆盖到每一个会员的地步。商会从刚开始只是推荐银行或者金融机构的产品,到现在和银行、担保公司专门设计针对商会会员的融资产品,秘书处金融服务部的工作人员已经可以根据会员企业具体情况和需求量身定制、组合金融产品;从刚开始鼓励会员融资,到现在注意防范风险,抑制会员过度融资冲动和虚假融资,引导会员正确投资。茶业商会秘书处借助一切机会向会员宣传正确的金融理念,帮助会员建立良好的信用观念,这些得到了商会合作金融机构的大力赞赏,也促进了双方合作的更深入。

作为茶业商会金融服务一直以来的参与者和主导者,我就我过往的经验和我对商会金融服务的一些思考与大家分享,希望可以为其他商会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银行为企业提供融资时

最看重的三方面

现在银行和担保公司都比较注重服务小微企业,他们在融资上都有业绩要求和压力。商会是金融机构推广其产品非常好的平台,他们也愿意借助商会这样的平台推销产品,控制风险。商会会员企业中会有很大一部分有融资需求,因此双方有很好的合作基础和意愿。我每周总会接待几家新的银行工作人员,最高峰曾一天接待八家不同银行的工作人员来访,都是来洽谈融资合作的。

这也就要求商会的工作人员要对自己的会员企业有很深入的了解,以便向金融机构介绍商会和商会会员企业,以及他们的需求;也要求工作人员有一点金融知识,这样和银行等金融机构交流就会更加顺畅,也不会被金融机构的人占据完全的主导权。商会一定要致力去打造一支职业的、工作能力强的队伍,这是商会提供任何服务的基本保证。

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融资时,最看重三方面:一是个人信用(包括企业家夫妻二人),这主要反映了该人既往的个人信用和还款意愿。因为有很多人开好车住豪宅,就是不给银行还款;也有很多人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还银行钱的情况。二是企业经营流水。企业流水反映了一个企业经营实力和还款能力,银行和担保公司对于小微企业主夫妻二人个人银行卡的流水也可以合并认可。三是企业或者个人拥有的固定资产,这反映了最终追偿的保障。这三方面重要性排列是:个人信用、经营流水和固定资产,有了前面两条就能保证企业可以从银行直接融资。所以一定要在会员中宣传个人信用的重要性(现在银行把诉讼也列入了个人信用中,对于较高额融资时会有重要参考意义,银行认为经常打官司的人企业也会随时面临诉讼的风险。),要引导会员减少现金交易以增加实际经营流水。

商会要确定

主要合作金融机构

虽然有很多银行现在都在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但是政策风险偏好不一样,产品形式不一样,创新和灵活度不一样,这些都会造成最后和银行合作成败的关键。就目前来看,国有大银行相对保守,但是政策持续性好;一些商业股份制银行灵活,产品丰富,但是有时候会受限其资金规模。我建议初期广泛和银行接触,建立初步的合作关系。商会要拿出很大的诚意不断尝试,双方不断磨合,在这些银行中找出两到三家主要合作银行。商会主要合作银行和金融机构之间既是竞争关系,也要有互补关系。除此之外,商会还要有次要的合作银行,作为补充主要合作银行不能提供良好服务时的替代银行。

即使商会有了主要合作银行,可以满足商会提供金融服务的需求,但是对于其他来拜访的银行和担保公司也要诚心接待,认真洽谈。这些对于发现新的市场机遇,开阔工作人员眼界,最大限度整合金融资源,有非常大的好处。但是也要避免商会和所有银行都建立合作关系的情况出现,这样会显得商会没有尊重主要合作银行,合作银行也不会重视商会。

商会要和合作银行建立立体的、广泛的互利关系,一定要和合作银行的各级领导以及业务操作人员建立良好的关系,最好是建立比较好的个人关系。最重要的是要站在合作银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帮助他们解决难题。商会的工作人员和银行具体操作人员要融合成一个工作组,大家有一致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方法,要在一起多探讨、多沟通,共同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在合作银行需要其他支持和帮助的时候,商会以最大诚意去提供帮助。

为了商会能够长期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让合作银行更加信赖商会,商会应该帮助合作银行控制风险,积极宣传合作银行,全面推广其金融产品。现在银行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最大的障碍,就是如何控制好风险。商会对自己会员的了解,对行业的理解,都是帮助银行控制风险的重要方面,商会如果能够自发的建立风险预防机制,对于促进银行和商会合作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北京福建茶业商会制定了一整套融资服务流程、贷前走访调查、贷后风险控制制度,在这些方面我们甚至做得比银行更细致、更有效。

产业融合的好处篇3

关键词:企业资产证券化;会计处理;税务处理

资产证券化是由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提出,具有较强的资产流动性,且融资成本较低,可分散投资风险,因此引起了各大企业的广泛关注,资产证券化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有效促进了企业的资产管理,并开辟出了创新发展的途径。但在资产证券化业务推进的过程中,会计和税务处理问题是长期以来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因此做好这两项工作的处理有利于提升企业资产证券化交易水平和现金使用效率,以下将从企业资产证券化含义分析入手进行逐项探讨。

一、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含义

资产证券化是企业将特定资产作为可发行证券来进行交易的一种形式,在传统证券市场中,企业主要是以自身为基础,将自身资本作为一种证券在市场上进行交易,通俗而言,就是企业将固定资产作为证券放在市场上供投资者进行自由交易。资产证券化也是企业发展的一种重要表象,在具体操作中具备以下特征:1.企业可利用资产证券化来提高金融机构的资产风险比例;2.可增加原有资产的流动性,改善企业资产与负债结构失衡的状况;3.可降低银行固定利率资产的利率风险,银行也可利用企业资产证券化最大限度的降低筹资所需成本;4.利用资产证券化进行贷款时,可降低贷款方的资金成本,金融资产证券化产品收益也会逐渐增加,并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

企业资产证券化的会计处理主要包括的内容有:会计确认、计量以及报告三个部分,涉及事项包括企业证券化资产基数、证券化收入或损失、交易成本、融资处理等等;税务处理则包括企业营业税(营改增后为增值税)、印花税、所得税等税款处理。在企业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处理好会计和税务问题是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企业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确认问题

资产证券化作为参与主体多、交易复杂、程序琐碎的金融项目,因外部政策因素和企业自身因素,导致在会计处理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为确认方法选择不够合理,且方法使用混乱,出现会计套利行为。

(二)税收问题

从税负最小化的角度来看,发起人更愿意将企业基础资产视为融资途径,但如果将其处理为销售性质,则更加有利于资产的安全保障,若片面追求税负最小化而采取融资处理,极有可能导致企业融资成本激增,此外,由销售所产生的营业税(营改增后为增值税)也会增加融资成本。从我国税务政策角度来看,尽管国家给予了大力扶持,避免重复征收某些税务,但支持力度仍然不够,企业需要耗费大量资金。

(三)缺乏完善的法律环境

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最早于2005年开始试点,虽然经过十多年发展,国家也相继出台了多部法律,但这些法律法规与《公司法》、《合同法》中多项条款存在不协调现象,有些条款甚至自相矛盾,不利于企业资产证券化运行。

(四)整体金融环境制约了企业资产证券化发展

我国金融市场成立时间较短,其发展成熟度和质量与欧美等国相比存在较大差异,且资本市场结构不完善,与企业证券化相关的法律政策不健全,投资者素质偏低,国家金融部门对证券市场的监管能力仍然不足,这些因素都制约了企业证券化发展,同时也给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带来不便。

(五)信用观念淡薄

我国信用政策长期以来处于缺失状态,尤其是某些大型国企,信用严重缺失,且企业个人信用观念淡薄,无法为资产证券化服务,此外,由于资产证券化各个主体所构成的联合体鱼龙混杂,缺乏系统性的信息披露规则,导致在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过程中存在较多的暗箱操作。

三、企业资产证券化的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

(一)会计确认

针对资产证券化问题,需对会计问题的处理进行准确把握,即发起人在转让资产给受托人时,要注意资产确认、财务报表合并等问题,关键之处在于资产转让的会计确认。企业财务会计将各单位所提供的业务数据转化为财务信息后,需确认信息转化过程中的信息和报告,衡量其是否符合资产转让制度,若与制度相悖,则需要及时对资料进行复查,直到能确认出会计信息为止,此外,会计信息的确认必须以既定的政策和程序进行。

(二)会计处理方法

我国目前通用的会计处理方法主要包括金融合成法、风险和报酬分析法以及后续涉入法三种。其中,金融合成法的核心在于对企业基础资产的控制权,当企业身为金融交易中所涉及到的合同中一方时,需对金融工具所包含的权利和义务进行资产和负债确认,这样就能防止因融资风险与收益转移所暴露出的会计问题。金融合成法认为企业的金融资产与负债可进行分离处理,资产的转让交易与否,判定为销售权取决于转让人是否放弃对资产的控制权,当满足这一条件时则判定转让人对资产不再有控制权。

风险与报酬分析法则与金融合成法相反,认为企业资产与负债不可分离,只有资产的风险和报酬全部转让到接受资产一方时才能视为销售,最终将其从资产负债表中移除,并将所获得的资金例如到损益表当中,确认为当期损益,但当资产全部风险和收益仍旧被保留时,该项资产的证券化将作为融资处理,仍旧在资产负债表中保留,所得资金作为负债处理。

后续涉入法则不考虑具体的涉入程度,只对转让方对转让的资产是否涉入进行考虑,如果依旧涉入,则不对涉及资产做融资处理,反之则对资产进行销售处理并终止会计确认。

以我国目前的金融环境来看,金融合成法、风险与报酬分析法均存在自身不足,后续涉入法最为科学合理,且操作性强,但目前三种方法均在使用,长此以往有可能导致会计处理混乱,因此,国家金融部门应尽快确定出可行性的会计处理方法。

(三)税务处理

1.在企业具体资产证券化设立阶段,营业税和所得税是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缴纳,但证券化过程中出现特殊情况时,其印花税可获得全免,资产转让人和接受人双方需签署《资产交易协定》,多出部门资产的转让人需选择合适的税率和税种,进行合法、合理的资产证券化转让。特别注意的是营改增后,贷款利息是不能作进项税抵扣的,所以,需要区分营改增前后的时点。

2.发行阶段中,资产接受人若同意认购证券,相应的印花税会免除,若转让人认购相应证券,并将其转让给接收人,则转让人的所得税会得到减免。营改增后,如果是资产支持证券产品持有期间产生利息收入,也需要缴纳增值税。

3.支付阶段中,资产转让人和接收人需达成一致条件,选择最为合适的税率或税种进行具体的证券化交易,无论是何种类型的税种,均要建立在符合双方利益的前提下,这样才能产生支付能力,且这样的税务处理可促进资产证券化的健康发展,对保护资产完整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结论和建议

综上,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中,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与业务的顺利开展密不可分,针对目前证券化业务中出现的问题,除了需要从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具体方法入手外,政府也要做好金融监管工作,对企业选择合适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指导,具体建议如下。

1.政府需出台减轻税负的措施。从长远角度来看,政府应为企业资产证券化提供税收优惠政策,避免多重征收,减免一部分赋税,例如印花税和营业税(营改增后需要有相应的增值税优惠安排),促进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可持续发展。

2.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中,建立“信用至上”的理念,并借鉴发达国家建立信用体系的经验,结合我国实情逐步建立起委托方以及房产评估人员的个人信用体系,在这过程中需保证部门间的通力合作,例如企业和个人信用资料可能来自工商部门、税务部门以及银行,因此资产转让或接收过程中与上述部门进行沟通时需注重密切配合。

3.加强政府监管职能,对市场风险进行合理调控,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机制,加强信息披露,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引导,提前化解风险,对已经出现的问题,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参考文献:

[1]王萍,孔凡茜.企业资产证券化的会计及税务处理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4(11).

[2]邱成梅,赵如.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的财富效应――基于浦东建设资产证券化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02).

[3]邱成梅,杨明皓,高川,等.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契约结构及其风险研究[J].学术论坛,2013(04).

[4]魏冠男.探讨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存在的财务风险[J].财经界,2016(02).

产业融合的好处篇4

产业融合是相对于产业分化而言的一种产业发展范式,是在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大发展的宏观背景下,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具体是指原本各自独立的产业,相互交叉、渗透,使原有产业边界逐步模糊或消失,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的关注始于20世纪70年代信息领域的数字技术变革。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开始从更广泛的领域来定义产业融合。日本学者植草益认为“产业融合是指原本属于不同产业或市场的产品,由于技术创新而导致具有相互替代关系,使两个产业或市场中的企业转为处在竞争关系中的一种现象”。美国学者格林斯腾和汉纳指出“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指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

国内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卢东斌、厉无畏、马健等对产业融合的内涵进行了解释;张磊对信息业产业融合现象进行了研究;胡汉辉、邢华对产业融合的形式进行了划分;姜奇平对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问题进行了探讨。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产业融合现象更加频繁。目前产业融合正日益成为产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其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产业融合已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各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也倍受业界和学术界的关注。

一、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研究现状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具有天然的耦合性。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发展旅游离不开文化,同时发展旅游也能更好的促进文化传播,是文化发展的有效载体。在各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都不同程度地走向了互动融合的道路。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还比较少。就现有的成果来看多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基础理论,建立完善的研究体系等进行的基本研究,研究方法多为定量研究。另一方面,多为就某一特定区域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涉及到的区域有山东、云南、深圳、安徽等。研究内容多偏重于应用性的策略研究,多采用的是定性研究。

二、鞍山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融合现状

(一)鞍山市文化产业发展背景及发展现状

1.发展背景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党的十七大曾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009年,国务院制定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年10月,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上,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首次将发展文化产业的目标定位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正式位列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中。这些政策的出台,为鞍山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2.发展现状

近年来,鞍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和进步。例如,开展了鞍山日报与辽宁报业集团战略合作,实现广播电视局台分离,组建了广播电视台和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推进市新华书店、电影公司和三个专业文艺表演团体转企改制,分别组建了鞍山市新华书店、电影娱乐、演艺集团三个有限责任公司。通过一系列改革创新,鞍山文化管理体制逐步健全,公共服务平台日趋完善,行政管理效能明显提高,文化市场更加开放、多元和活跃,全市文化产业呈现出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而其中,推进网吧连锁、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鞍山坚持围绕发展创意产业、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彰显民族特色等发展思路,基本形成了冶铁文化、旅游文化及形式多样的地域文化等新型文化业态,初步形成一定特色的文化产业带。这些都为发展和振兴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也应看到,鞍山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与国内、省内先进地区相比,鞍山文化产业发展虽然初具规模,但整体实力偏弱,活力不强,在产业水平和效益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差距,缺乏差异化发展思路、产业结构雷同。

(二)鞍山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1.产业素质快速提升。鞍山市拥有部级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森林公园1处;国家a级以上旅游区15处;红色旅游景点2处,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1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处,省级特色旅游乡镇2个,省级农家乐2家,农业旅游接待户279户;旅行社72家,星级宾馆19家,全市旅游从业人员4万余人。鞍山旅游产业逐步形成了主副中心的产业布局,即城市中心旅游区和岫岩县旅游副中心旅游区的产业布局,初步实现从旅游观光型目的地向休闲度假观光复合型旅游目的地转换。

2.旅游形象有效传播。鞍山市已参加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4+1”区域旅游联合体,区域合作业内业外、境内境外有效助推了鞍山城市形象的传播。而且安全成功举办的“中国森林博览会”、“中国鞍山・千山国际旅游节”、“中国・鞍山宝玉石博览会”“国际模特大赛”等部级节庆活动,也进一步的提升了城市品位和城市知名度。

但就鞍山旅游产业的总体发展来看,旅游总收入相对较少,旅游业在第三产业发展中龙头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旅游要素发展不够协调、均衡。尤其是旅游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缺乏深层次文化内涵的挖掘,产品缺乏娱乐性、参与性、趣味性;缺少的特色,部分旅游产品低水平重复建设,整体竞争力不足。旅游企业的规模较小。

(三)鞍山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2009年8月30日,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了《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合,有助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提升国家软实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并提出推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十项措施,要求各地要采取积极措施加强文化与旅游结合,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为鞍山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政策性指导和支持。

鞍山市文化资源比较丰富,地域文化特色较为鲜明。几年来,围绕提高旅游活动吸引力,挖掘冶铁文化(依托鞍钢)、宗教文化(依托千山风景区和玉佛苑风景区)、温泉文化(依托鞍山的汤岗子温泉、千山温泉、东四方台温泉、岫岩温泉)、玉石文化(依托岫玉)等,形成了“世界最大玉佛、亚洲著名温泉、国家名胜千山、中华宝玉之乡、祖国钢铁之都”五大旅游品牌,增强了旅游活动的文化内涵,加强了文化和旅游两个市场的有机对接。

目前,鞍山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主体框架和区域布局基本形成,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初步树立。

三、实现鞍山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鞍山市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新时期,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新要求,我们要深刻认识进一步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产业融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为了实现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达到互利双赢的效果,必须要实施合理的发展策略。

(一)发展机制融合,合理规划

产业融合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影响的因素诸多。而由于鞍山两大产业的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导致融合发展的基础不均衡。为了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首先在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方面要有所突破,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相互支持、联动发展的工作机制,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确保两个产业的发展能进行有效的对接。其次,要从整体上对鞍山两大产业融合发展做出合理规划,包括空间布局和功能区定位;并有组织、有计划、分步骤的实施两大产业的融合工程。

(二)资源融合,建立示范基地

鞍山市缺少完整意义上的旅游资源调查统计,有很多旅游资源处于闲置状态,处于典型的“待发现”状态,不利于两产业间资源的进一步融合。同时,虽然鞍山市有剪纸、寺庙音乐等诸多珍贵文化资源,但并未由此产生可观的经济效应。所以,认真研究鞍山两大产业的资源特性,并将其按照特定的标准分析分类,找准融合切入口,找对融合方式,运用市场化手段将其特点外在化、显性化、突出化,进而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使得鞍山极为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建设相对集中的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鞍山文化旅游开发区的建立本来为两大产业的融合打造了良好的平台,但是很可惜,该区却没能很好的发展下去。鞍山应结合城市发展规划,以千山文化旅游观光带和汤岗子新城为载体,大力发展宗教旅游、生态旅游、康体旅游、都市休闲游等。深度挖掘以养生文化、宗教文化和玉石文化等文化资源,以历史文化体验、民俗风情体验、康体养生和乡村旅游为主打产品,构建在东北地区有代表性的旅游目的地。

(三)市场融合,形成产业集群

产业融合的好处篇5

本文拟研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法律问题,为进一步促进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改善商业银行资产情况,分散银行金融风险提供一些建议。

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概述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指经国务院决定设立的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管理和处置因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国有独资非银行金融机构。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具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简而言之,就是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为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了处置银行不良资产、化解金融风险而专门采取的一种对策性措施。在亚洲金融危机过后,我国虽然顽强的抵抗了风暴的袭击,但事后看我国的金融风险防范制度,还是有欠缺的地方,特别是银行不良资产的长期积累,给金融风险的预防带来很大的难度。

(一)我国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时代背景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从国内来讲,它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到达一定程度时,为了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实现“三年脱困”的目标而采取的对应措施;从国际来讲,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需要对我国金融风险防范机制作进一步的调整,对我国现有银行内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如何让我国银行业、金融界面对世界,与国外金融机构有效竞争,这是目前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

从国有企业改革过程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为国有企业摆脱改制过程中的困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扩大自,赋予国有企业一定的生产经营权;第二阶段是建立国有企业经营责任制;第三阶段是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国有企业改革,并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重组。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经营没有自,依靠国家计划向银行借贷,只要能够贷款成功,就认为是万事大吉,而从来没有考虑过如何还贷的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的如此行事,日积月累,导致企业债务负担过重,成为国有企业发展的一个严重障碍:企业继续亏损不算,即使有部分的盈利,在发放工人工资、向国家缴纳税款以后,能够偿还长期积累的贷款利息已经是很不错了,更不用提偿还贷款了。目前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改善国有企业资本金不足、财务结构不合理问题,以提高资信、债信水平,使国有企业从沉重的贷款偿还负担中解脱出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国有企业财务重组中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并可通过“债权转股权”主导国有企业改革。通过这种方式使企业原来对银行的债务转化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企业持有的股权,可以降低企业的负债率,解除企业沉重的债务包袱。

从我国银行的不良资产形成的过程来看,我国成立了商业银行以后,银行不良资产数量一直在不断扩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既是历史上各种因素积累的结果,也是国民经济深层次矛盾的综合反映。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大量累积的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健运行,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隐患。国家为此也采取了许多政策手段化解银行不良资产,但效果不很明显。在此情况下,参考国际上普遍的做法和一些较为成功的经验,加上对我国经济、金融现状的客观判断,我国决定组建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分别收购、管理和处置从各家国有商业银行剥离出来的一部分不良资产。

从国际范围内的金融风险防范来看,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也是减少金融风险的一项有效措施。商业银行坏帐现象在每一个国家中都切实的存在,关键在于如何去应对这个问题。一个处理良好的措施可以有效的防范金融风险。如日本在1998年7月2日通过了《过渡银行计划》,以拯救日本银行体系高达76万亿日元的巨额坏帐。这项措施被美国财政部长鲁宾称为“是一项为解决银行系统的全新的具有潜在重要意义的步骤”。过渡银行计划实质是以一个政府机构作为牵头人来接受面临倒闭的银行,为它们提供资金、暂时承担这些银行的坏帐,让这些银行可以继续运作,使一些良好的贷款人不会因为此类银行的倒闭而受到牵连,也保护了银行存款人的利益。1我国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是为了“依法处理国有银行不良贷款,促进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2,在一定程度上和日本的《过渡银行计划》相似。

(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意义

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可以其特殊的法律地位和专业化优势,对银行不良资产进行管理和处置,解决了金融改革中面临的不良贷款问题。银行的不良债权在今天的金融体制改革实践中成为很大的问题,有学者认为中国面临的金融风险之一就是“各银行金融资产中不良贷款所占比重较大,对银行的信用产生不良影响”3.在我国金融分业经营的条件下,如果依靠银行自己处置不良资产,既没有特殊法律地位的保障,也没有专业化的优势,无法合理的处理不良贷款。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可以以其特殊的法律地位和专业化优势对银行的不良资产进行处置,也就是把原来银行与企业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转变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企业之间持股与被持股、控股与被控股的关系,形成一种资本市场化运营机制。这是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有利方面分析。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解决我国金融领域内问题的关键还不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有效运作,因为即使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再有效,但是如果不能够在同时加强对银行的监管、强化银行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能力,可能会加剧银行业道德的风险,使银行业的新的不良贷款继续出现,从而使不良资产问题得不到根本的解决。4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应该认清其作用,不能盲目迷信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法律地位

(一)各国处理银行不良资产的方式借鉴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是在接管银行或者银行破产后进行不良资产处理的5.各个国家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都是先由国会进行立法,在完成立法程序、制定有明确的法律框架之后再成立公司进行运作。而我国的做法正好相反,是先把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成立起来,然后再考虑由国务院颁布《条例》和由全国人大进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特别立法的问题。美国1989年成立整理信托公司(ResolutiontrustCorporation,简称RtC),制定了一整套的法律框架,使其能很快接管不良资产。其宗旨是接管和处理破产的储贷协会的资产和负债,将其资产以尽可能高的价格出售,所得到的资金用于偿付其存款人。整理信托公司可以限制被接管的储贷机构的下列经营活动:资产的增长情况;资产的购置;利率的确定;信贷政策标准和资本标准。为了使外界监督,整理信托公司还建立了定期信息披露制度,定期向国会、整理信托公司监督委员会委员和公众提交反映其运营情况的报告。此外,美国还设立了联邦储贷保险公司重组基金负责接管并处理或者偿付联邦储贷保险公司的资产和负债;成立债务重整融资公司作为美国政府设立的半官方机构,负责筹集资金支持整理信托公司的运作。6波兰为确保银行不良资产重组计划的实施,早在1992年就在9家国有银行内部建立“不良资产处理部”,在银行内部推行“好银行/坏银行”模式,并立法确定重组计划,形成规范企业与银行重组过程的法律体系。波兰通过《银行法》、《会计法》和《破产法》,为银行不良资产重组扫清了道路。1993年2月3日政府提出的“企业与银行财务重组法”获得议会通过,将重组计划付诸法律。根据这些法律,银行在企业债务重组和代表债权人谈判中被赋予准司法权,银行在外和债务人(企业)达成的重组协议具有最终效力,法院不能再予否定等等。波兰采取银行不良资产管理与企业债务重组结合起来,并进行民营化改革等,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总结各国银行业处理不良资产的经验和教训,主要的有:(1)不良资产的处理要及时。如果对不良资产处理不及时,则会造成不良资产继续增加,破产机构数量增多,资金耗费扩大,影响经济复苏。(2)不良资产的处理要采取成本最小化的措施。无论是对银行不良资产的国有化、破产、合并还是立刻拍卖或待机销售,都涉及到了如何处理不良资产成本最小化的问题。(3)不良资产的处理要求依靠市场化的手段。坚决的抵制政府的“拉郎配”,应该以需求为指导,以市场定价为基础。(4)政府在不良资产处理中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必须依法参与,不能搞行政手段。(5)对不良资产处理的整个过程和处理方法应该定期披露,避免再次发生道德风险。7

(二)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法律地位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中规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经国务院决定设立的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管理和处置因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国有独资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00万元,由财政部核拨。从以上规定中,我们应该明确其属于经济法主体中的特殊企业形态。因为经济法主体包括“公有制及其主导的经济组织的地位及其内外部组织关系的国有企业法、合作制暨集体所有制组织法、公司法、中央银行法、政策性经营或兼有公共管理职能的公司等特殊企业法特殊经济组织法,以及经济性行业组织法”。8同时在条例中将其定义为“国有独资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依据的标准是:第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经过法定程序设立的经营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第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没有冠以“银行”的名称。9

根据经济法主体制度责任“宜特则特”的原则,应该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采取单独立法的模式,也就是要单独制订高层次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法》。10

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

(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作中的问题经过两年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实践,目前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有:

1、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特殊法律地位没有有效体现。我国设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主要任务是为了依法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管理和处置因为收购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这项工作从实际意义上讲,是将商业银行追查历史形成的不良贷款的职能专业化,专门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负责。但是根据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法律地位来看,其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在法律地位上并没有优越于商业银行,在经验上还不如商业银行熟悉,这就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带来了一定的麻烦。同时由于没有相配套的法律规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容易造成实践中的失误。

2、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管理没有落实到实处。虽然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管理法规规定既有外部管理,又有内部管理,但是应该落实到实处。目前在外部管理上,《条例》第四条规定财政部、人民银行、证监委根据各自的法定职责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实施监督管理,看上去规定地非常合理。但是由于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单独设立,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则各个部门之间会产生推诿现象,因为谁都知道由于历史形成的不良贷款的追偿是非常困难的,而且要运营这些国有资产也是有很大难度的,各个部门都没有管理的意思,因此在管理上会形成一定的盲区。而商业银行方面,由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不良资产的收购,其自然认为银行内部不良资产已经大大减少,而不会再关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如何运作的问题。在内部管理上,由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实践在我国还是刚刚开始,缺乏相应配套的法规和实践的经验,同时由于历史上形成的不良资产数额巨大,债务人数多,而相对来讲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内部人员配备不足,导致其无法及时针对债务人逃废行为进行追查,也有可能造成业务上的损失。

同时在我国金融行业中,实行的是严格分业经营模式。但是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范围上,存在着债务追偿、资产重组、推荐上市、发行金融债券、向金融机构借款等多项工作,属于银行、证券等行业混业的情况,因此在我国的实践中会带来法律法规规定上的冲突,也影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正常运营。

(3)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不配套。尽管国务院出台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在立法层次上属于法规,但是和国外相关立法层次比较还是低了。同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中涉及到了《公司法》、《证券法》等部门,特别是我国《破产法》中的规定不能够很好的与现实契合。我国现有的《破产法》规定适用于全民所有制企业,而对于大部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追偿的对象来讲不适用。而且在中国,有的小型企业还利用企业破产逃避银行债务,或以各种非法手段,不偿还银行的金融债务,从中不当得利。同时我国没有《破产法》中没有金融机构破产的规定,造成不良资产不断积压。为此,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指出:“目前金融体制改革关键的一点是要提高金融机构的效率,毕竟金融机构的生生死死、新陈代谢是一个必然规律,如果没有一个健全稳定的金融破产法,就无法按照市场的原则让效益低下的金融机构稳定退出。”11由此看来,制订相应的金融破产法也应该是金融体制改革中的一项内容。

(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作问题的对策

目前国务院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出台了专门的条例规定,明确其法律地位,但是还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该有自已特别的法律。如前文所述,国外处理不良资产的机构都是在国会或者政府有相应的法律规定以后才成立的,而我国是现设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实践检验以后才出台有关法规,和各国通行方式不同。因此我国应该尽可能的缩短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立法和实践之间的距离,通过立法明确规定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目标,确立资产公司的法律地位,明确处置不良资产方式的合法性,以及资产转移后债权人的法律地位等等。在我国现行情况下,通过实践完善《金融公司管理条例》,并能尽快地提高立法层次,由全国人大立法。这种做法也符合国外由议会通过处理不良资产相关法律的做法。

(2)应该赋予特别的职能。在国外,处理银行不良资产的专门机构通常被赋予准司法权,例如波兰银行在企业债务重组和代表债权人谈判中被赋予准司法权。在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中,涉及到债务追偿、资产租赁、转让、重组、债权转股权、上市推荐、资产评估等多方面的业务,涉及到银行、证券、公司等相关法律部门;并且由于我国不良资产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现在再重新清理的难度比较大。如果不能赋予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特殊的职能,则会影响其工作效率;但是由于我国执法水平普遍较差,应该对其执法范围有所限制,所以应该以法律的形式赋予资产管理公司调查信贷欺诈、违法操作等涉及分管不良资产企业范围内的特别的职能。

同时由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经营上属于混业经营方式,应该赋予其较宽的经营权,只要是有利于不良资产的处置就可以了。从其经营业务活动的范围看,还可以增加投资业务和引进外资业务。在投资业务上,由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政策性经营的金融机构,则不便与普通的投资机构一样拥有广泛的投资业务范围,但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运营也需要市场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开放投资范围,促进其资产运作的最佳。在引进外资收购不良资产方面,可以大胆尝试,因为如果依靠财政部拨款、人行发放给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划拨、发行金融债券的方式筹集收购不良贷款的资金,一方面在资金优势无法体现,现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本金还不到位;另一方面,引进外资进行不良贷款的收购,可以同时引进相应的监督机制,与国际接轨,使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方面获得有益的经验。

(3)尽快修改有关法律,制订配套法规。如前所述,我国现有法律中存在着部分不符合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实践的规定,应该尽快的修改。同时现有的规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专门性法律法规只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缺乏相应配套的法规。特别是在不良资产的界定、不良资产处置的估价定价、处置后的损失弥补等方面缺乏,造成实践困难。建议可以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外的专业资产评估机构对资产进行评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确定资产处置的最低价格,通过招标、拍卖的方式实现资产价值。对于由资产评估造成的损失,应该追究资产评估机构的法律责任。这样的做法改进了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从事资产评估业务,避免自己估价自己定价的局面,防范金融道德风险的发生。此外,在《破产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中应该充实保护债权人权益的内容、制止地方政府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重组企业的干预、落实减免行政性收费和有关税费的政策等。针对中小企业逃避银行债务的情况,可以采取双罚制,一方面严厉处罚不讲信用的公司或者企业,另一方面需要严厉处罚对此负有责任的个人或者单位的负责人及其有关人员。12

注释:

[1]朱光耀、郑权著:《金融危机。经济安全与政府债务政策》,第64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2]参见《金融资产管理条例》第一条。

[3]李曼云著:《中国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对策研究》,第38页,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

[4]苏同华著:《银行危机论》,第303页,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

[5]苏同华著:《银行危机论》,第302页,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

[6]苏同华著:《银行危机论》,第294—295页,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

[7]苏同华著:《银行危机论》,第301页,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

[8]潘静城、刘文华主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经济法》,第175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徐孟洲、朱大旗主编:《中国金融法教程》,第204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0]潘静城、刘文华主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经济法》,第179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产业融合的好处篇6

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历史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近几十年的经营中积累了大量不良资产,严重阻碍了整个银行业的发展。为了防范系统性的银行危机,1999年,借鉴西方国家成立专业化资产管理公司处置银行不良资产的经验,吸收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中国人民银行组建了4家直属于国务院的资产管理公司――东方、信达、华融、长城,作为一个过渡性、阶段性、特殊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来处理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

经历了9年的长足发展,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立伊始,经国家批准的《公司章程》就标定了10年的生死大限,随着10年存续期的临近,金融资产公司的历史使命即将完成,资产管理公司何去何从,各方众说纷纭。

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方向以及定位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因此国家应从建立我国现代金融体系的战略高度和顺应金融混业发展趋势要求来规划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未来,明确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方向。从国际经验来看,一般认为有4种模式是可供中国资产管理公司选择

(一)清算后关闭

清算后关闭的方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资产管理公司关闭后,员工回到原来的机构,不设存续机构,比较典型的是美国重组信托公司RtC,该机构源自美国存款保险体系,RtC在提前完成使命后即回归存款保险体系;另一种是虽然该资产管理公司被关闭,但还会保留相应的接续主体和一定人力资源来负责管理剩余资产,以马来西亚国民资产管理公司为代表。

(二)转型为商业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投资银行、金融控股公司

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基本完成政府指令性工作后,由原来的政策性处置主体完全转型为市场化的企业,可以借鉴瑞典模式;另一种情况是继续在政策性业务市场发挥主要作用,在基本完成政府指令性工作后,在仍具有以往的政策性职能的同时,还增加了商业性的业务功能,以韩国的资产管理公司为代表。

(三)合并国内多家资产管理公司,以泰国为代表

一个国家内如果存在多家由政府成立的资产管理公司'在经营活动中,可能会出现利益冲突的问题,出于利益和效率的考虑,可以选择将同类型机构进行合并。

(四)借鉴日本过渡银行的经验,待我国存款保险体系建立后,将其与存款保险公司相结合,处置问题银行的不良资产

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以及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该立足于不良资产业务,同时发展其它的金融衍生业务,向有中国特色的现资银行发展。

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型为现资银行所需的条件

(一)最重要的是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本身进行改造

1.进行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我国的金融管理公司是一种政策性的金融机构,所用资金全部来源于国家拨款。同时,其国有独资的产权结构和缺乏董事会的治理结构,不利于资产管理公司的市场化运作,因此要建立现资银行,就要遵循市场化原则,实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原资产剥离银行之间的完全脱钩,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与改造,积极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加快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产权清晰、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造成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现代金融企业。建立健全由股东大会、董事会、总经理和监事会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规范公司产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组织管理体制,实现股权多元化,治理机制商业化,形成有效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者之间的制衡机构,使资产管理公司成为一个真正的市场主体,按商业化原则经营管理,参与市场竞争,成为《公司法》独立的法人。

2.以处理不良资产为主营业务,同时进行投资银行的业务创新以及产品创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主要的业务,就是处理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同时还办理投资银行业务例如证券的发行与承销。但是要转型为现代的投资银行就要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加大业务品种的创新和业务范围的拓宽,尤其需要端正位置,顺应整个国家的发展改革大局,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只有注重自身的比较优势,扬长避短,突出主营业务,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市场定位,树立具有自身经营特色的市场品牌,形成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未来的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3.拓宽融资渠道,有充实的资本金来保证投行业务的正常运行。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成立时的注册资本均为100亿元。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管是以账面值还是以市价购入银行的不良资产,都需要大量的资金。由于中国不良贷款规模相当大,完全依靠国家财政拨款或注册资金是办不到的。以信达公司为例,运用100亿元的注册资本按面值购入建设银行2500亿元的不良资产显然是杯水车薪。目前,资产管理公司合法获得资金的渠道有二:一是央行的再贷款,二是发行金融债券,这样的融资渠道对于资产管理公司向现资银行转型来说也是远远不够的。资产管理公司可以尝试利用信托、资产证券化、发行特别证券等多种手段来拓宽融资渠道。

4.健全风险防范和内控机制,主要防范投行业务中的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健全的风险防范机制是进一步强化内控机制,实现业务发展和内控管理的有机统一。完善内控制度建设,通过技术、机构、机制、制度的协同作用,对客户信用风险、资产价格风险、员工道德风险、资金财务风险等所有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全方位的严密监控和防范,确保依法合规经营。以高水准的内控管理确保公司各项业务的稳健运作,逐步打开投资银行的市场准入通道。通过加强风险防范制度建设,狠抓制度落实,重视内控制度的监督检查,加大违规处罚力度,树立资产管理公司的内审和监察的权威性,以切实防范资产管理公司运作中的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

5.建立科学有效的业绩评价与激励约束机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向现资银行转型后需要大量专业化、市场化的人才,科学有效的业绩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是吸引人才,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保障。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原有的行政色彩浓厚,员工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并且缺乏竞争,而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必然带来对利益的追求,这也是人性的一个本质特征。如果没有利益激励,人就很难保持持续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同时资产管理公司要建立高起点、高质量、

分层次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加大现有员工的培训力度,加强专业人才引进,激发员工的进取心,增强员工的归宿感、成就感,培养造就具有现代金融意识和现代管理知识、能够真正适应国际金融竞争的管理人才队伍。

6.树立企业意识和企业文化。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脱胎于国有独资银行,行政单位色彩浓重,缺乏现代金融企业的文化建设和品牌战略,缺乏商业化经营的理念,然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型为现资银行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因而在运行机制和制度上要突出企业的色彩,明确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稳定员工的心态,进而引导和强化资产管理公司各部门员工树立向现资银行转型的思想观念与意识。

(二)必须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市场化运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政府在政策层面上给与支持,并减少其干预。2004年初,国务院批准了财政部《关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改革与发展问题的请示》,明确提出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向商业化转型”的发展方向,消除了资产管理公司“十年生死悬念”;随后又出台了《投资业务风险管理办法》、《委托业务风险管理办法》、《商业化收购业务风险管理办法》,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拓展业务、深化改革提供了必要的政策支持。一份由财政部、银监会、人民银行等几个部门制定的资产管理公司转型方案显示,将放开资产管理公司经营范围,分别根据各个公司的进展情况准予市场准入。该方案规定资产管理公司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增加10项经营范围,包括:信托、金融租赁、汽车金融、基金、证券、风险投资、入股商业银行等,将资产管理公司转型为金融服务企业。

2.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规范和保证投行的运行。现行法律框架并没有赋予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必要的法律地位和特殊保护,特别是在诉讼管辖权、处置担保抵押债权、法院案件审理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行政干预和地方保护主义也对经营和处置不良资产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向现资银行转型的过程中,不仅要解决在资产收购和转让、资产处置、债务重组、债转股、不良资产证券化等方面的法律缺失问题,而且应该建立新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资产管理公司的行为,保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成功转型。

3.完善不良资产处置市场体系,保证较好的处理不良资产业务。市场体系的完善与否决定着不良资产处置的方式、速度和效率。在发达国家,不良资产处置通常有较发达的资本市场作支持,市场规则完善,金融产品丰富,市场交易活跃。而我国不良资产的交易和处置市场还不够成熟,市场参与程度低。一级市场上基本由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垄断,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也无法确定不良资产的真实价值。而二级市场没有形成结构合理的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体系。因此应该引入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和信息披露机制,发挥市场引导供求、定价和产品设计等方面的作用,加快培育不良资产交易和处置的市场体系。

产业融合的好处篇7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金融不良资产;评估

后危机时代是指现阶段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对宏观经济和微观企业的影响不断加深的时代。资产评估作为一种价值评估,在金融不良资产的定价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金融市场极具震荡或不在活跃时,市场失去了价值的发现功能,在这种背景下,需要充分利用估值技术,合理反映金融资产的价值,稳定金融资产的价格,避免对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冲击。

一、当前中国金融不良资产评估面临的挑战

中国之所以没有跟随美国金融危机而发生金融危机,并不是因为中国金融资产评估很先进、很健全,而是因为中国金融业远没有美国金融业那样“发达”、那样“复杂”,而且金融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现状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整个中国资产评估相对落后,而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更显落后。金融不良资产不同于一般的资产,其估值过程远比一般资产评估复杂,其估值难度非比一般的资产评估。

1、金融危机透视出传统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的不足

(1)对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价值类型的挑战

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业务中的价值类型包括市场价值和市场价值以外的价值。市场价值以外的价值包括但不限于清算价值、投资价值、残余价值等。在明确评估目的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价值类型对评估结果影响重大。所谓价值类型是指资产评估结果的价值属性及其表现形式。评估人员应当根据评估的特定目的、被评估资产的功能状态,以及评估时的各种条件,合理选择和确定评估的价值类型。

“金融危机揭示出对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业务中价值类型选择的不足之处,即评估人员误把公允价值等于市场价值,并形成市场价值崇拜。”当金融市场急剧震荡或不再活跃时,市场失去了价值的发现功能,缺乏理性的交易价格又导致金融不良资产价格的大幅下跌,产生了“螺旋下跌”效应。“危机的产生和加剧,不在于公允价值本身的对错,而在于利用它的人的目的上”“市场高涨时,金融不良资产被高估,公允价值被认为是最公平最合理的,评估公允价值起着助推的作用;市场下跌时,金融不良资产被低估,公允价值又成为危机加重的替罪羊。”在这一背景下需要充分利用估值技术,合理反映金融不良资产的价值,稳定金融资产的价格,避免对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冲击。

(2)对公开市场假设的挑战

公开市场假设是指充分发达和完善的市场条件,是一个有自愿买者和自愿卖者的竞争性市场。但在金融危机条件下,这个市场的功能大大受限,交易不再活跃,交易价格波动幅度过大,在市场法评估中,比较案例难以选取且参数修正难度加大,最终使得评估结论不合理,容易误导评估报告使用者。

(3)收益法评估中的各种假设前提条件不复存在

收益法评估的三大基本要素均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首先,被评估资产的未来预期收益在金融危机条件下难以预测,企业未来经营的收入和成本受市场剧烈波动的影响而难以预测;其次,由于取得收益所承担的风险难以预测而导致折现率难以确定;再次,由于经营环境的变化而使得被评估资产预期收益持续时间的不确定性增加,即持续使用假设同样受到挑战,最终导致用收益法评估的结论难以为委托方所使用。

(4)各种评估方法难以相互印证

在理性市场条件下,对于同一评估目的而使用的不同的评估方法会得出基本近似的评估结论。但在金融危机条件下,市场价格扭曲,不同评估方法对同一评估目的难以得出基本相似的评估结论,甚至出现难以解释的结果。

总结金融危机的教训,如果我们不纠正传统资产评估的失误或不科学之处,那么还将为新的金融危机发生埋下隐患。

2、对宏观经济形势预测的准确性也直接影响着金融不良资产评估

对宏观经济形势预测的准确性也直接影响着金融不良资产价值评估。金融企业具有高风险、高负债的特点,单个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和价值判断与整个金融行业以及宏观经济形势紧密相关。因此,对金融企业的评估需要充分考虑未来金融行业和外部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趋势,并确定对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价值的影响。目前,我国评估中介机构需要不断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的把握,以提高不良资产价值评估的准确性。

二、进一步做好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的设想

由于金融不良资产的特殊性,其评估业务远比一般性资产评估业务复杂,存在着评估对象难以确定、评估程序受到较多限制等特点,不良资产关乎到金融系统的稳定,对不良资产处置的技术、模式研究更是各国政府、金融监管当局和金融实务界一直致力于解决的难题。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资产评估行业有信心应对金融危机的考验,为推动我国经济尽快冲出金融危机的阴霾做出不懈努力。

1、注重积累经验

各家资产管理公司在多年的处置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金融不良资产处置案例,这些案例是金融行业和资产评估行业的宝贵资源。建议尽快建立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数据库,对金融不良资产处置案例进行搜集和整理,利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各种处置因素对资产价值的影响,建立合理规范的评估参数体系,为交易案例比较法等评估方法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基础,合理体现市场机制对资产价值的影响。

2、延伸服务领域,拓展金融不良资产批量处置的评估业务,与国际惯例接轨

抓住市场机遇,开拓新的服务领域。除做好传统评估业务外,大量的金融不良资产需要通过打包或批量评估方式进行处置,随着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开放,资产管理公司面临着更多从其他商业银行商业化购入批量贷款的竞争机会.吸引外资介入国内金融不良资产市场的机会也增多。资产评估行业应注重在上述业务领域的业务开拓和研究,汲取国际先进经验,为客户提供更广泛、更专业更国际化的服务。

3、认真评估金融不良资产的真实价值

资产评估能够发现金融资产的真实和内在价值,可为各种金融活动的开展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建立,提供比较可靠的资产价值基础,是遏制现代金融活动过度虚拟化、泡沫化,防止资产价格顺周期影响的有效手段。在各家资产管理公司逐步实现商业化转型后,资产评估的定价职能将被赋予更高的期望和要求。金融不良资产处置对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业务决策具有更大的难度和风险,资产评估作为定价工作的中心环节,如何使评估结果更符合处置实际、更贴近市场价值,是下一步评估实践的重要课题。《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指导意见(试行》提供了更多样的评估方法和更宽泛的价值类型,为评估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依据,有利于提高评估服务质量和效率。

4、坚持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使用合理的评估产权依据

对金融不良资产的处置中出现的评估资料不完备、资产产权依据不足的情况,应按照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进行具体分析。按照评估学对资产的定义:资产是有经济主体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能够给经济主体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因此,对哪些债权人和债务人拥有支配权和控制权的资产,只要事实上给拥有或控制人带来经济利益的,都应该考虑给予评估。操作时可首先按照一般的资产评估的程序和方法。

5、需要注意经验积累和加快评估数据库建设

各家资产管理公司在多年的金融不良资产处置实践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金融不良资产处置案例,这些案例能够体现不良资产价值的一般规律,是金融行业和资产评估行业进行下一步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处置工作的宝贵资源。因此,建议建立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数据库,对金融不良资产处置案件进行收集和整理,利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各种处置因素对资产价值的影响,建立合理规范的评估参数体系,为交易案例比较法等评估方法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基础,向评估师提供“市场上类似资产在强制变现情况下的数据资料”,为评估师的职业判断提供切实的依据。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即使提供全国范围内的数据资料做不到,至少也要形成区域性的典型案例数据库,成立数据联盟,构建由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金融机构和评估公司共同参与的抵押资产评估数据仓库。

6、要全力推进金融资产评估理论研究

加强评估理论和实践研究,特别是金融危机条件下不良资产的评估技术和参数研究,要关注金融危机带来的金融创新、资产价格等相关理论问题,重点研究资产评估在抵御、化解金融危机中的作用和实现形式,金融衍生品的价值确定,资产价格过度膨胀和螺旋式波动对金融风险的影响,巴塞尔协议下的评估要求等,努力实现评估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加快研究和制定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和准则。

总之,资产评估作为专业化中介服务,是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与安全的重要工具。不良资产的价值评估是不良资产处置的核心问题和难点,在不良资产处置环节又发挥了价值“底线”的作用,从程序上和实质上强化金融机构的内部风险管理,保障金融资产的安全。

参考文献

[1]程风朝.金融不良资产评估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资产评估,2008(3).

产业融合的好处篇8

近日,财政部、银监会已批复同意长城资产收购天津银行超过50%股权交易,而东方资产收购中华联合保险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华联合)超过50%股权的方案,亦在等待保监会最终批复。

交易一旦完成,有望彻底改变这两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命运――从不良资产经营领域回归金融主业。与此同时,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下称中国华融)正在筹备成立股份公司,计划于今年上半年挂牌,股份公司将由财政部控股,中国人寿集团参股。

此前,首家转型方案获批的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信达),已完成“引战”,正筹备上市。今年以来,成立于1999年的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下称amC),商业化转型进程明显提速,且方向渐明。

2011年12月,财政部金融司下发《关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金【2011】173号文)(下称“173号文”),对amC整体发展方向、业务范围和公司治理结构和风险管控作出明确规定。该文件未对外公开。

据了解,对于amC所热衷的“金融业综合经营”,该通知并未明确表达应允态度,而是采用“金融平台”类似的模糊表述。原因在于,决策层对现阶段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态度比较谨慎,意见尚不统一,其更希望看到amC做大做强一项特色业务,而不是面面俱到。

与监管层的谨慎有所不同,四家amC恰恰提出探索金融业综合经营的长远诉求,并以此为转型的最终出路。尽管这并非成熟资本市场中不良资产管理公司主流的退出方式,但在中国却被部分业界人士视做一种有益的尝试。“amC规模适中,风险可控,选取其作为金融业综合经营的突破口是可行的。”中国信达董事长侯建杭表示。

中国华融总裁赖小民也在多个场合呼吁,尽快确立amC金融业综合经营地位,加快出台金融控股法等相关制度法规。

回顾近几年amC商业化转型历程,表面上看净利润翻倍增长(除中国信达外),发展呈现“超常规”之势,标志性转型事件亦接踵而来。但事实上各家公司的业务结构和赢利能力却无根本转变,尚未完全脱离政策性“袒护”,探路综合经营仍障碍重重,商业化转型之路依然漫长而艰巨。

长城并购天津银行

《财经》记者从多个渠道获知,财政部、银监会已批复同意长城资产控股天津银行的方案。

2011年底,长城资产与天津银行主要股东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根据协议,长城资产将通过股权收购的方式受让天津银行超过50%股份,总交易金额近100亿元。交易完成后,天津银行注册地、名称保持不变。

天津银行前身为天津城市合作银行,1996年11月挂牌成立,是一家城市商业银行。目前拥有北京、上海、唐山、济南、成都等六家一级分行。截至2011年底,注册资本37.68亿元,总资产2349.75亿元,贷款不良率为0.93%,当年实现净利润21.13亿元。2011年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全球1000家大银行中,排名第400位。

截至2011年底,长城资产管理总资产约2000亿元,账面总资产近800亿元,净利润30.68亿元。对照天津银行总资产规模及净利润,若收购完成,长城资产的资产规模将大增,且近四分之一利润将来自于天津银行,业务结构和盈利模式将彻底改变。

同期,天津银行总股本为37.68亿股。第一大股东天津保税区投资有限公司,持股24.05%,第二大股东澳新银行持股17.51%,前十大股东累计持股比例为62.29%。

在银行“暴利”时代,地方政府纷纷将银行视为不可或缺的金融资产。而参与此笔交易的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长城资产此番受让的股权将主要来自天津市政府控制的股权。

一直以来,天津市政府主导着天津银行的发展方向和人事任免,试图将其打造为立足天津、服务渤海和辐射全国的城市商业银行,但久久未能如愿。接近交易的人士认为,天津银行极为分散的股权结构,大股东没有深厚的金融背景,严重制约了此目标的实现。

上述人士进一步分析,对天津方面来讲,引入长城资产这样的中央金融企业,可以借助其不良资产管理经验、综合金融平台优势,利用其渠道和资源做大做强天津银行,实现上市。对于长城资产而言,则可以契合其提出的提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概念,完善金融服务功能,以此谋划商业化转型。

事实上,长城资产收购计划并不止于此。据《财经》记者了解,目前长城资产还有意收购一家中型证券公司。

如此大手笔的收购,动辄近百亿元资金,这对于2011年仅30.68亿元利润进账的长城资产而言,相关收购资金来源问题,外界亦颇为关注。

此次银行和证券平台收购完成后,长城资产将形成金融类、金融中介类和金融辅助类三大类型的金融服务平台,共12家子公司。

东方探路保险“捷径”

与长城资产类似,东方资产也在试图走同样的捷径。

今年4月初,东方资产再次向财政部汇报关于收购中华联合50%以上股权事宜。自2011年9月份,东方资产向财政部、银监会、保监会递交控股中华联合的方案以后,类似沟通汇报极为频繁,但方案一直拖延至今,未能获批。

中华联合前身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业生产保险公司,创建于1986年7月,是第二家国有独资保险公司。2004年9月,改制成为“中华联合保险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控股设立“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华联合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两家独立法人子公司。

此后,中华联合财险的保费收入呈现跨越式增长,一跃成为全国第四大财险公司。但未等寿险公司开业,中华联合财险因粗放式经营陷入巨额亏损,偿付能力严重不足。

2009年3月,保监会派出“加强内控工作组”进驻并接管中华联合,相当一部分保监会系统人士加盟该公司管理层。

中华联合在静待注资的同时,经营不断好转。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中华联合实现净利润27.69亿元,较2010年增加18.95亿元,23家分公司全面赢利。2011年综合成本率89.88%,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2011年保险保障基金、东方资产、新疆兵团等各方协商重组中华联合,最终商定由东方资产控股中华联合,保险保障基金参股,新疆兵团仍保留部分股份。今年3月份,保险保障基金提前完成60亿元注资,公司注册资本增加至75亿元。加上去年底新疆兵团赠送给保险保障基金的8.6亿股,保险保障基金合计持有中华联合68.6亿股,持股比例约91.5%。

原计划与保险保障基金同时增资的东方资产,其增资却迟迟未能获得监管部门许可。参与这笔交易的人士透露,财政部和银监会已经原则同意东方资产的控股计划,但保监会仍有一些顾虑。一方面中华联合是全国第四大财险公司,“具有一定的系统重要性”,因此慎之又慎;另一方面东方资产作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缺乏保险行业经营管理经验,能否经营好保险企业,尚存怀疑。

尽管如此,东方资产控股中华联合已无太大悬念,一位接近东方资产的人士透露,控股中华联合谈判已经结束,包括持股比例、入股价格等关键环节谈判都已经敲定,就等最终批复。目前中华联合董事会席位仍有两个空缺,一旦东方资产进入,将重新组建董事会。

以目前中华联合注册资本计算,实现控股需资金大约为80亿元。而80亿元也将解决其偿付能力不足问题,使其彻底摆脱困境。

去年下半年以来,东方资产为适应未来对中华联合管理和经营的需要,未雨绸缪,已先后多次邀请保险界资深从业者对高管人员进行培训。

对于东方资产来说,控股中华联合是商业化转型的重要一步。东方资产总裁张子艾曾对媒体公开表示,东方资产各平台公司业务规模较小,不具备承载公司转型的体量,难以成为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通过并购,参与重组一家全国性大型金融机构,回归主流金融行业,是一种高效方式。

目前,中华联合已经构建起了全国性网络。东方资产注资成功后,中华联合注册资本金将提升至150亿元左右,仅次于中国平安财险,位居财险公司第二。

截至2011年底,东方资产总资产为763亿元,净利润31亿元;而中华联合总资产不到200亿元,净利润27.69亿元。两者资产规模悬殊,但利润收益相当,收购中华联合后,东方资产的主业将明显向保险业倾斜。

据了解,东方资产设计的转型路径正是通过回归主流金融业,奠定公司持续发展的业务基础,再集中资源做大做强金融板块,发挥集团证券、信托、租赁、投融资等多牌照协同效应,成为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的综合金融服务企业。

“超常规”转型

长城资产和东方资产强势回归主流金融业,将有助于改善两家公司赢利支撑不足、业务模式混杂的局面。

相较于长城资产和东方资产,首家转型方案获批的中国信达,则鲜明地提出了坚持不良资产经营为核心业务。部分业界人士认为,由于持有数百家实业公司股权,中国信达实质上已成为中国境内最大的“pe”。中国信达对自身新的战略定位则表述为――以不良资产经营为核心、资产管理和金融服务为重点的金融集团。

侯建杭在接受《财经》专访时表示,“公司希望经过4年-5年发展,把资产管理和金融服务赢利贡献度提至50%左右。形成不良资产经营、资产管理、金融服务等多足鼎立的局面,平抑经济周期带来的不利影响。”目前,中国信达的不良资产经营业务的利润贡献度达80%左右。

今年4月24日,中国信达成功引入社保基金、瑞银集团、中信资本和渣打银行四家战略投资者,持股16.54%。随着“引战”的结束,中国信达已启动商业化转型的第三步“a+H”上市。

紧随中国信达,中国华融转型改制方案已于2012年初获得监管部门批复,按计划,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将在6月前后设立。不同于信达的是,华融资产较为明确的提出打造金融控股集团的战略意图。

目前公司正在加快筹备组建“三会一层”,即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和经营层,积极准备报银监会行政审批所需要的材料,并随时向财政部汇报沟通。

按照国务院批准方案,中国华融完全仿照中国信达改制路径,股份制改造完成后,保持财政部控股,中国人寿集团将出资约5亿元,参股2%左右的股权,这一安排是为满足《公司法》中,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必须有二家或以上股东发起成立的要求。

工行持有的金融债券和央行再贷款将与财政部设立“共管账户”,3130亿元金融债全部剥离至该“共管账户”,存续期为十年。通过工行与华融共同的利税返还,以及中国华融上缴买断剩余政策性资产的资金和财政部拨入的其它资金进行偿还。所欠央行700亿元再贷款也将停息挂账,适时核销。

通过与中国信达类似的财务重组,中国华融甩掉沉重的历史包袱,得以轻装上阵。

选择“共管账户”这种方式财务重组,速度快、易操作、成本低,其本质是用未来的收益来还当前的欠账。据了解,正在布局金融平台的长城资产和东方资产也计划选择同样的方式,完成商业化转型。

十年前四大行也正是通过类似的方式,将巨额坏账剥离至amC,优化资产负债表,最终实现股改上市,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amC商业化转型的难度比商业银行高很多。”侯建杭认为。商业银行起码在业务结构和赢利模式上比较清晰和成熟,转型过程中,其观念和员工也在不断转变和更替,其主要功夫花在机制体制转变、内部管理和风险防范等方面。而amC既要转机制,又要转观念,还要转业务模式。

回顾近几年amC转型发展的轨迹,带有明显“超常规”、“跳跃式”的特点。

2009年以来,amC经营状况迅速改善,净利润成倍增长。2011年,四家amC合计实现净利润约175亿元,而三年前的2008年约20亿元,三年间,增长近8倍。

赖小民在一次内部演讲时回忆:2009年从银监会调任中国华融总裁时,2008年华融实现利润4.03亿元,公司32个办事处中25个严重亏损,拨备仅18.6亿元,十年间,几乎没进新员工,员工平均年龄49.9岁,严重老化。

此后三年,中国华融利润连年翻番,利润分别达8.21亿元、20.23亿元、50.07(报备前)亿元,三年间增长了近12倍。其中广州办事业绩处独树一帜,由2008年亏损1800万元,到2011年实现利润2.74亿元,2012年又提出了4亿元的利润目标。

据中国华融方面介绍,广州办通过运用创新业务手段先后参与了多个企业的债务重组或烂尾楼盘活,创造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同样,长城资产的净利润更是在一年间增长约2倍,2010年长城资产经营利润不足10亿元,2011年跃升至30.68亿元,增幅惊人。其官方数据亦显示,2012年一季度,公司实现净利润10.45亿元,同比增长了近4倍,利润额跃居四家amC的第二位。

长城资产总裁郑万春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称,2012年一季度办事处、子公司、公司总部三大板块分别贡献利润3.91亿元、2.98亿元、3.56亿元,比例均衡。2012年全年公司力争达到净利润40亿元。

中国信达的赢利模式与其他三家公司有所不同,2011年,中国信达68亿元净利润中,约八成来自不良资产经营主业。相比而言,其他三家amC不良资产已基本处置完毕,主业对利润贡献极为有限。

表面上看,有的amC利润大幅增长归因于探索商业化发展,但某amC人士表示,所谓“商业化业务”,实际上大多是利用自有资金或者借助已有牌照进行对外融资,“这种业务很难持续”,且蕴藏风险。

一位amC的中层人士认为,amC要建立起可持续的赢利模式,一定要实现地方办事处成功转型,将金融牌照业务和办事处有机结合,同时培育核心支柱业务,做大金融平台业务。

存续争议:要不要转行?

amC“华丽转身”背后充满各种争议。

1999年,为承接国有银行巨额坏账,四大amC应运而生。截止2011年年底,四家amC共接收、收购及受托不良资产近约4万亿元,累计处置2.92万亿元,回收现金6876亿元,回收率为23.56%。

成立之初,amC存续期设定为十年,对口接受工、农、中、建四家银行政策性不良资产超过1.4万亿元。赖小民回忆,当初剥离的不良贷款带有很强行政色彩,如“包饺子贷款”“安定团结贷款”等,现在听起来都不可思议。

当时不良资产主要是国家分配任务,amC仅以单一经营不良资产业务为生,国家设定经营目标,amC完成核定指标即可,不讲利润,企业自上到下形成了“等、靠、要”的僵化思维模式和管理体制。

2004年和2005年二次剥离中、建、工、交四家银行损失类、可疑类不良资产约1.18万亿元。这次剥离引入商业化收购方式,有一定市场化概念,但仍然是四家公司竞标,并非纯市场化行为。

在amC处置不良资产初期,为尽快回收现金,部分公司不分资产质量好坏,盲目打包拍卖,其中以华融资产的“冰棍理论”最为典型。后来业内将这种粗放、简单的处置方式称为“三打”,即打包、打折、打官司。不过,这多少受当时“十年大限”和学习美国RtC(美国重组信托公司)处置方式有关。

如今,在中国信达董事长侯建杭看来,第一次剥离资产中,尤其像债转股类资产,很多是不能急急忙忙处理的,因为有的只是企业财务、流动性问题,而其所在行业可能非常好,有发展前景。

随着存量不良资产处置接近尾声,amC的前景问题提上日程。当时,监管部门和业内的主流思路有三种,一是四家amC合并为两家,二是清算关闭若干家,三是存续并转型。最终amC由于复杂的历史背景,繁冗庞杂的机构、人员组织,“尾大难甩”,国务院决定启动商业化转型。

但在经历两次大规模剥离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加上银行有自身的资产保全体系,amC能否靠不良资产处置生存下去,存在悬疑。而amC消化和处置不良资产能力相对较强,四家公司都以不良资产处置为主业,显然超出了市场的容量。

随着政策性业务的枯竭,监管部门逐步释放出灵活的政策,推动amC转型,如引入市场化机制,扩大业务范围,允许收购不良资产、受托处置不良资产、追加投资、开展财务性投资及金融平台进行战略投资,并开始承担问题金融机构和重点风险处置任务。

2010年6月,中国信达转型方案率先通过,即存续不转行。

某种意义上,中国信达这一模式参考了韩国资产管理公司(KamCo)的做法。KamCo诞生于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接受和处置从商业银行剥离的不良资产,到2000年不良资产处置的工作基本完成,政府扩大其业务范围,存续不转行。

但在成熟、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中,KamCo也是特例。国际上由于存在常态化的专业从事不良资产处置机构,类似中国amC这样的机构,通常在大的危机中设立,待处置任务完成后,一般选择到期清算关闭或存续转行。

尝试综合金融

虽然amC商业化转型在快速推进,但是关于amC发展的政策和法规建设却较为滞后,在财政部金融司2011年12月出台“173号文”之前,amC监管主要依据2000年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

上述一位amC中层人士认为,上述“173号文”是近年来出台的关于amC较为重要的文件。该文件对amC过去12年的发展成绩给予认可,并对amC未来的业务范围、转型发展方向、股份制改制有清晰的描述,旨在引导amC规范经营,推进商业化转型。

具体来看,amC的转型发展方向,即推进商业化转型,建成机制完善、公司治理完善、赢利结构合理的现代金融企业。业务范围四类,分别为资产经营管理业务、财务性投资、中间服务业务、金融平台业务。此外,要走股份制改造的道路,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

在业务范围方面,amC参与金融平台业务有着明确要求,amC在持有同类金融机构股权时,只能“一参一控”,例如一家amC只能最多参股一家银行,控股一家银行,总数不得超过两家。这与中国证监会关于券商“一参一控”的政策类似。

值得注意的是,“173号文”特别关注amC公司治理合风险管理,对其从银行获取的资金使用、股权投资占比及投资期限、各类中间业务范围界定及专门从事中间业务的要求都较为明确,这是监管层首次明文规定。

amC业内则普遍认为,提出金融平台业务等于默许amC开展金融综合经营实践。在amC探索商业化转型这几年,四家公司均重点培育和搜罗各类金融牌照,如证券、银行、信托等,目前各自均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金融牌照业务,四家公司也不约而同地将金融业综合经营视为转型的终极目标。

但是,四家公司目前旗下现有金融牌照均实力弱、规模小,不具备较强的行业竞争力,其优势和特色产业仍然是不良资产经营。据了解,高层希望amC商业化转型应该有特色,而不是面面俱到。

国际上,大型金融机构从混业到分业,再到混业,尚未探索出清晰可行的发展路径。作为一项国家决策,中国监管部门意见尚未统一,对推进综合经营试点态度非常谨慎。目前已较为成型的是“中信”、“光大”和“平安”的“金控模式”。

2011年4月27日,国务院在中南海召开研究amC改革相关会议,由四家公司分别就这几年的发展状况和商业化转型作了详细汇报,国务院高层听取了四家公司各自的发言,明确传递出了上述信号。

其中,华融资产赖小民做了关于中国华融发展和转型的汇报。当天,决策层便同意中国华融转型改制,明确“请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改制方案,报国务院审定”。转型中的中国华融,已经形成了银行、证券、信托、期货等10家平台公司,在4家amC中,金融平台牌照最为齐全。

中国信达在引进战略投资者时,最初曾有意引进中国建设银行,但是最终方案不了了之,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监管层对以大型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探索综合经营较为谨慎,担心如果交易完成,建行将面临垄断和大而不倒等问题。

即便如此,amC却在大踏步地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在其看来,amC体量小,就算出现风险事件,对金融体系的影响和冲击有限,可以有限地推进试点,这对中国金融创新是有益的尝试。

但现有阶段下推进综合经营,还面临诸多障碍,如选择和培育核心业务。从国际金融发展史看,银行、保险、证券比较适合充当核心平台。

银行拥有最广大的客户群、营销网络和信息技术,面临流动性不足时可以有央行再贷款救助,这是其他金融机构难以比拟的,同时还可借助银保、银证、银信等合作方式,迅速扩张。相比之下保险和证券则逊色很多。

2011年《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500强中,以金融为主业的企业集团107家,其中以银行、保险、证券为主业的分别为64家、41家和2家。

而目前,银行、保险业务恰是amC扩展综合经营最大的“短板”。

产业融合的好处篇9

Dea即数据包络分析(Dataenvelopmentanalysis)的简称,是1978年由著名的运筹学家a.Charnes,w.w.Cooper和e.Rhodes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的效率评价方法,是根据多指标投入和多指标产出的决策单元(DmU)进行相对效率评价的一种分析方法。应用Dea方法进行评价时,无需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无需确定单元输入输出指标间的函数关系,因此排除了较多的主观因素,使评价结果更具客观性。

一、江西省投入与产出的总体评价

江西省科技投入指标选取的是江西省财政科技支出、科技活动人员数量;科技产出指标包括国内中文期刊科技数量、发明专利受理量、出版专著量、科技成果获奖数量等。在对现状进行阐述和评价时也是选取了这些指标用来说明江西省科技投入与产出绩效。近些年,各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科技投入产出的效率,本文选用江西省“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的科技投入与产出数据的增长速度进行对比,以此展示在此十年间江西省科技投入与产出的总体效果。

从表中可以看出,江西省在“十五”期间,相比地方政府财政投资增长速度来说,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增速较高,高于财政科技支出增速的16.17个百分点,然而其他各项投入以及产出的增速相对偏低,特别是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增速以及出版的科技专著增速。但是江西省在“十一五”期间,财政科技投入不断加大,增速明显提高,比“十五”期间提升了21.34个百分点;同时,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增速也明显提高,几乎是“十五”期间增速的两倍;其他各项投入与产出增速也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综合这十年的发展,不难发现地方财政对于科技的投入、、专利申请等方面的增速都比较快,但科技活动人员与科技专著出版相对较低。因此,从上表的对比中不难发现,列举的5个指标中,只有3个增速与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匹配性较为理想,由此初步断定,当前江西省的科技投入与产出还不协调,投入产出效果还需要再努力。

因此,通过对现有科技金融结合情况的阐述,提炼出科技金融融合指标体系,以江西省2003~2012年十年间的各项金融投入与科技产出面板数据为依据,通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具体分析了在此期间金融投入与科技产出相对规模效率,并提出一系列使金融科技结合效率能够协调的政策建议。

二、江西省科技与金融结合现状分析

(一)构建江西省科技投入与科技产出指标体系

本文选取江西省2003~2012年江西省金融投入与科技产出相关指标,具体指标体系如下:

在金融投入指标的选取中,地方财政拨款有利于吸引较多的社会资金投入科技创新队伍;地方财政拨款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刚好凸显出地方政府对于当地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以及支持力度,对地方科技金融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R&D经费支出特指R&D经费内部支出,这是反映某一地区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动力;人均R&D经费可以很好地体现资金与人员配备情况,有利于激发科技创新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的产生。科技产出指标选取了技术开发带来的新产品价值、发明专利申请量以及专利申请授权量。其中,发明专利受理量是科技活动成果的一个重要体现;技术开发新产品价值能更好的体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是金融与科技融合的产物之一。

(二)江西省近十年金融投入与科技产出的具体情况

近十年来,江西省不断加大对科技投入的力度,财政支出的额度达到8倍左右,人均科研费用也是不断上升,在这样的大力支持下,科技产出也是不断上升的。十年间,技术开发新产品创造的价值就增长了9倍左右,发明专利的申请量以及专利申请授权量也是翻倍增加。仅2013年,全年通过省级科技主管部门鉴定的科技成果122项,获得部级科学技术奖的科技成果7项。全年受理专利申请16938件,比上年增长36.0%;授权专利9970件,增长25.0%。全年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金额43.7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403.8亿元,增长10.8%;占GDp的比重为9.8%,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三、科技金融投入与产出效率评价分析

本文选用江西省2003-2012年每一年为决策单元格,假设在既定的投入下研究产出的有效性,运用DeapVersion2.1软件进行求解,得出了各单元格的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技术有效性,如表4所示。

(一)技术效率结果分析

技术效率是假定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下,对各决策单元进行评价,各项投入与产出的因子进行线性整合,用整合后的比率表示投入与产出的效率。

技术效率为1,表明决策单元处于有效状态。决策单元投入产出相对均衡,实现了一定投入下产出最大化或者一定产出下投入最小化。技术效率在0.9~1之间表明该决策单元处于相对有效状态,只要调整一下即可达到有效状态。技术效率在0.1~0.9之间表明此决策单元处于显著非有效状态,将需要较长时间调整方才能达到有效状态。技术效率在0~0.1之间则表明该决策单元基本处于无效的状态,这个时候就需要认真思考这样的投入产出状态是否符合经济发展的正常规律。

从表3中不难发现,2003、2006、2011、2012年的技术效率均为有效得分1,表明在这些年份里江西省金融投入与科技产出相对均衡,基本实现在既定投入下产出的最大化。而2004、2009、2010年这三年的技术效率得分均为0.9以下,这就表明这几年金融投入与科技产出之间处于非有效状态,在既定的投入下产出效率相对较低,需要长时间的调整才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其他年份的技术效率得分均介于0.9~1之间,说明此时科技金融融合效率处于相对有效状态,只需要稍加调整即可达到相对均衡的状态。

(二)纯技术效率结果分析

纯技术效率是假设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下,在前面技术效率的基础上,进一步评价当决策单元格纯技术效率处于非有效状态时,认为大多数是由于技术效率所引发的。通过对纯技术效率的分析,可以发现科技金融融合的程度,揭示出是否存在金融投入冗余或技术产出不足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发现冗余或者不足的具体数量问题。

从表3、表4的分析结果中发现,从2003~2012年十年间,有6年纯技术效率是有效的,分值均为1,即在这6年江西省金融科技融合效率相对均衡,既定的投入下达到了产出的最大化;4年纯技术效率处于非有效状态,分值分布在0.9~1之间,即这4年江西省金融科技融合效率处于相对有效状态,仍然存在着投入冗余或者产出较少的情况,需要重新组合和调整资源配置,进一步达到纯技术效率的均衡状态,即既定金融投入下科技产出的最大化。表2中的数据资料也可以为此提供有力的说明。在2007~2010年这四年间,各项投入在不断增加,但是产出却波动不大,甚至出现部分产出下降的情况,因此,需要调整金融各项投入、鼓励和促进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三)规模效益有效性分析

在表4中,可以很清楚的展示出在2003、2006、2011和2012年这四年的规模有效性为1,规模报酬不变,即金融投入与科技产出的相匹配,不需要调整各项金融投入。其他年份规模效益有效性均低于1,属于规模报酬非有效性。这种非有效性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如2007和2009年属于规模报酬递增,即增加科技投入后,产出的增长速度要高于投入的增长速度。二是像2004、2005、2008和2010年的规模有效性递减,即当各项金融投入同比例一起加大的时候,科技产出的增长速度明显小于金融投入的增长速度,产出金融融合状态不佳。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依据Dea分析方法对江西省近十年科技金融结合的效率有效性与否进行评价分析,从结果中发现,在刚过去的十年里,仅有四年科技金融融合的规模效率是有效的,其余六年科技金融是出于非有效状态,其中,有四年的规模报酬是递减的。这就说明了金融投入与科技产出之间还是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协调。不是简单地减少投入或者说增加产出,而是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第一,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的建设,为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提供有力的政策环境。2013年9月江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江西省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并于2013年11月1日开始施行,对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提出了8条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扶持政策,通过资金引导、贷款贴息、补助资金、保费补贴和创业风险投资引导等方式,支持和鼓励企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科技人员以及其他组织、公民单独或者联合实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这为进一步加大地方的财政拨款,加大科技投入提供了重要的法律支撑。事实上,近两年江西的银行金融机构根据区域经济布局的要求,已在不断地加大对提高南昌核心增长极等核心增长区、战略性小微企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信贷投入,不断完善融资新模式、融资服务手段等,满足小微企业以及科技型创新企业的信贷需求。从表3中可以看出,2012年的金融科技融合效率保持协调,正是这些立法建设的结果。

第二,要建设和充分利用地方性的科技金融公共服务平台,整合社会各种资源,解决金融投入与科技产出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目前为止,江西省各地陆续不断建设关于科技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开通的有江西省科技金融网、就将科技网、南昌科技服务平台、萍乡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等,目的是为企业提供各种科技服务,但是目前为止,更新相对较慢,信息传达不畅,使用率不高。比如,南昌市科技服务平台自2008年启动至今,科技动态记录只有173条;九江市科技平台自2009年启动至今,工作动态记录有295条。这些数据无不表明目前公共服务平台使用效率问题。所以各及政府要充分提高服务平台的使用率,达到信息畅通的目的。

第三,要重点解决创业企业风险投资引入问题。风险投资是一种市场行为,风险性相对比较高,因此政府需要通过引导而不是干涉的方法引入社会闲散资金,利用政府资金的有偿投资方式创新投资企业,再通过创新投资企业支持具有发展前景的科技企业的起步发展,培育出更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提升科技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比如,2006年3月实施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办法》中提到,“国家和地方政府可以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通过参股和提供融资担保等方式扶持创业投资企业的设立与发展。”建议江西省可以由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等共同筹划创立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为科技金融结合提供更好的融资服务。

产业融合的好处篇10

[关键词]产融结合国有大型企业企业绩效

一、选题背景

1.国企改革和发展呼唤产融结合

国有大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始终是我国经济改革关注的核心问题。尽管在我国,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只占不到40%左右,但是,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所消耗的资源和资金却占整个资源和资金的三分之二左右。也就说,国企的投入和产出是很不对称、缺乏效率的。因此,如何提高国企的资产收益,如何更好地实现国企的盈利和发展成为了当前我国国企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西部地区,国有企业尚没有建立任何形式的金融控股公司,而作为国家电网的全资子公司,四川省电力公司走产融结合发展道路经验,可以为西部地区的国有企业甚至全国其他大型国有企业探索产融结合道路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2.产融结合的含义

产融结合是指产业投入产出过程与金融业融通资金过程的结合。在实践中,产融结合的方式主要是利用产融结合,构建资本营运平台,在虚拟经济中实现资本增值。(傅艳,产融结合简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二、文献综述

我国研究产融结合的学术文章主要是分析产融结合的发展历史,产融结合方法论及个别事件的研究(casestudy),主要研究方向是我国产融结合的主要阶段及模式,现阶段产融结合的问题及对策,主要关注对象为民营企业或者整个中国企业。

学术界研究关注国有企业改革与金融方面的文献只是聚焦在金融行业如何支持国有企业发展,基本没有国有企业产融结合问题的探讨(2004年2月,神华集团副总经理凌文曾在《大型企业集团的产融结合战略》一文中提到国企走产融结合的发展思路),更加没有国有企业实践性的个例分析。即使有实践为证,一般也都是在谈现象,而少有从微观角度,深入到企业内部,关注企业的产融结合模式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影响。

三、分析过程

我们探讨四川电力公司开展金融业务的具体情况,其中着重研究分析公司开展金融业务的外部动因、内部资本结构,以及经营效益。

1.发展外因

从长期来看,结合国家电网“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远景目标和全球电力行业的发展趋势,金融运作将支撑四川省电力公司提升资产回报、管控价格风险,实现可持续的盈利增长。

(1)国家对国企的资产回报率要求日益提升。国资委最新考核指标,从2008年1月1日开始考核国有大型企业的eVa(经济附加价值),资产回报率要求达到5.5%,这对于国家电网造成极大的业绩压力,而且社会对于资产盈利的期望也越来越现实。

无论与财富500强企业相比,还是与国内其他大型企业相比,国家电网资产回报率(2005年1.4%)都明显偏低。而后面的分析也可以看到,四川省电力公司的资产回报率也很低。

(2)主营业务成熟,而多元增长机会并不多。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电网主业运作已经成熟。而可能的扩张领域,如工程建设、清洁能源和国际化等,并不能在中短期成为电网公司的现实选择。

(3)管控厂网分开的价格风险。厂网分开使得零售电价受到监管,不能相应调整,有必要加强金融运作管理其中的系统价格风险。

(4)支持主业发展、提升资金管理水平的现实需要。对于四川电力公司来讲,一方面,电网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另一方面,电费的收取拥有巨额的流动资金,目前还有相当的潜力可以挖掘。有效的金融运作有利于公司提升资金管理效率,创造新的融资渠道,支持主业发展。

(5)把握金融业务的提升机遇。一方面,我们看到,金融服务行业的发展潜力巨大,比如与特殊资产相关的金融子行业(如租赁、财险等)发展空间巨大;而同时金融行业监管不成熟,行业结构仍有较多机遇,竞争激烈程度低于成熟市场。

2.发展内因

我们深入四川电力企业自身的经营过程,更清晰、更系统的去了解公司的经营绩效,以发现企业本身存在的问题。

我们将一些指标进行了近六年的纵向比较:

2002年~2007年度相关指标单位:亿元

相关数据整理自四川省电力公司各年度财务报表,下同。

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在2002年~2006年,公司资产结构基本稳定,而2007年有较大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公司在2007年加大对流动资产率的考核,严格控制货币资金余额,加强应收账款的回收,以及加大对其他应收款项的清理。公司流动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率一直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约为25%左右,从数据看来,公司的偿债能力一直处较差,这对公司的经营那更有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公司的运营风险。但公司的资产周转率基本处于一个上升趋势,销售能力在六年中不断加强。

在投资上,各年投资总额基本保持不变,2006年增幅较大。2002年~2005年,公司对外总投资收益呈上升趋势。而金融、信托行业投资比例较小,且收益不明显,远不及平均水平。

2002年~2007年相关指标

由上表可以看出,公司从2002年~2005年实现扭亏为盈,权益收益率也基本逐年成上升趋势,但收益率较低,相对于其他国有大型国企远远不足。从资产负债率来看,公司资产负债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经营风险相应下降,但仍然较高。

2002年~2007年六年间,公司资本结构基本稳定,资产负债率基本不变,运营风险处于较高水平。2002年,公司营运亏损,在之后的几年,公司情况改善,收益逐年增加。

在投资方面,投资金额占资金总额比例基本稳定,投资收益逐年上升。但是,在投资领域上,金融、信托行业投资额占投资总额比例变化不大,并且,收益也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12002年~2007年6年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迅猛,金融、信托行业投资收益率很高,并极有可能持续下去,但是,公司并没有增大其投资力度,也没有在投资中获得更大的收益。

从以上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效益分析来看,我们认为,公司有必要调整公司资本结构,以及投资战略,而产融结合是四川电力公司在发展战略中可考虑的思路。

四、四川电力公司产融结合模式研究

1.产融结合的障碍

四川电力公司本身产融结合条件的欠缺以及外部运营环境的不完善,必然导致一个结果就是,如果走产融结合的道路,将是一个艰辛漫长的过程。

(1)自身缺陷:根据上述现状来看,四川电力公司尚处于发展战略的第一步,即在类金融控股-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上已初步投入实践,如在国泰君安证券有限公司、成都衡平信托有限公司、国泰君安投资管理公司的投资,均取得了初步成效,以较高的收益率证明了此模式的成功。但从产业机构上来看,四川电力公司尚不完善,还不能创造最大化利润。

(2)行业环境:中国电力行业尚属于国家垄断行业,行业内部存在很多缺陷及合理的竞争机制。四川电力公司更因地处西部经济欠发达区域,行业环境相比于东部沿海及中部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异,能否在产融结合模式上获得成功,是否会从根本上限制企业的优化,这些是电力公司必须慎重考虑的现实问题。

(3)地域劣势:作为国家电网的子公司,四川电力公司地处西部经济欠发达区域,资金流动较慢,假如采用产融结合模式,可能不会像预期一样,很快获得较高的资金回报率。这会影响到四川电力公司改革发展的进程与信心,还是会在西部地区一炮打响,成为引领西部国企进入发展新时期,对四川电力公司来说是未知的风险。

2.产融结合的计划

四川电力公司的产融结合战略可分为五个步骤。

(1)深化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四川电力公司目前在此模式上已经采取一定的尝试,根据2004年~2006年四川电力公司对外投资、收益、产权年检数据来看,已经获得了相对于投资额较高的收益,由此证明此模式适合四川电力公司的实际情况。假如能在公司内部成立金融控股公司,将这一模式推进到新阶段,将对四川电力公司有积极意义。

(2)运用“产业+财务公司”模式:事实表明,企业要面向现代化、国际化发展,则急需一个功能强大的融资中心以及信贷管理中心,将公司的产业经营及财务管理分离,真正建立“产”和“融”的主宰控制体系,确保后阶段即将进行的产融结合在结合的同时,各自分工,并相互支持。

(3)运用资产证券化模式:基于电力行业的特殊性,存在庞大的电力基础设施,凝结了大量资金,资产证券化模式对于四川电力公司来说,是很实际的路子,具有重要意义。假如四川电力及其控股的子公司能盘活固定资产,产生现金流,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那么公司的社会公信力将提高,为之后的产融结合过程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

(4)运用“产业+商业银行”“产业+保险公司”模式:以上三种模式,产融结合模式已发展到较为成熟的程度,可适当采取“产业+商业银行”“产业+保险公司”初步试探,使产融结合真正走上正轨,从而使企业在金融领域获得的利润成为除产业主营业务以外的产业外第一大利润来源。

根据我国电力系统现有的模式,四川电力公司已经在上述战略中迈出了第一步和第二步,我们有理由相信:产融结合,在中国电力行业是切实可行的,在国有大型企业的运行中也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谢杭生:产融结合研究.国金融出版社,2000.6

[2]郑文平苟文均:产融结合机制研究.经济研究,2000年第3期

[3]余鹏翼李善民等: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多元化经营与公司绩效问题研究[J].管理科学,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