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共享的含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02:02

资源共享的含义篇1

关键词:共享发展;理论蕴含;实践指导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我党进行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理论体系逐步完善,融合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对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进行完善。为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提供源源不断上的精神食粮,是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完善和发展的重要理论指导。

1共享发展理念

共享发展理念中融合社会发展创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社会共享发展、绿色发展理念的现代社会发展新观念[1],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实现资源共享、环境共享、文化共享的发展新理念,是社会主义事业逐步完善和发展的思想引导,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共享发展的理论蕴含

(一)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本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共同的富裕,促进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建设。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始终坚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将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到人民群众的发展上。共享发展是我国在社社会发展过程中对社会发展理念的逐步完善,其根本目的是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发展,共享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发展伟大目标的进一步诠释。共享发展中强调实现社会发展中不同生活环境中人民能够实现资源共享,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例如:某地区对我党提出的发展理念进行深入学习[2],积极落实“共享发展理念”,该地区干部带头人带领干部对当地生活困难的孤寡老人进行慰问,及时帮助该地区生活生产中有困难的民众解决困,落实共享发展理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

(二)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念相同

共享发展的理论蕴含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念具有相同之处,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坚持市场经济为主体,政府实施宏观调控。自由竞争理念与共享发展中资源共享理念相同,自由竞争环境打破了传统“垄断”经济下的不平衡发展[3],实现了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之间政策资源共享、信息资源共享,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创造源泉的充分涌流,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经济保障。此外,共享发展理念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方向同步,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共享发展是对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目标的进一步诠释,并且共享发展的开展使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措施更完善,发展目标更精确,是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指导。

(三)与我国政治指导思想相融合

共享发展目标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一方面,是我国政府职能充分发挥的思想指导。我国政府职能中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保障体系[4],共享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绿色、共享理念对政府职能的发挥具有指导作用,位置政府加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提供具体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是加强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理论指导。共享发展理念与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本质在坚持为人民服务基础上,进一步落实为人民服务理念,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建设上的理论引导,促进社会主义政治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与创新发展。

(四)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创新

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反映,也是社会主义社会整体建设不断完善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建设中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两部分。共享发展蕴含中发展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中国古文化能够融入时展元素保留与创新;另一方面,注重对社会主义社会文化的发展与融合,社会主义社会处于逐步探索发展阶段,合理应用共享发展理念,结合中外古今历史发展趋势,把握历史发展整体趋势,结合马克思辩证唯物历史观推进社会主义社会思想文化建设。

3共享发展的实践指导

(一)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寻求新途径

共享发函理念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三分方面。第一,共享发展理念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供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坚持自由竞争为主体,国家实施宏观调控,共享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我发展提供了指导。例如:近年来[5],我国经济经济发展形式多样化,市场竞争激烈,通过网络资源共享,引导自由竞争中的企业注重产品创新,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的进一步开拓,引导企业发展与社会新科技手段相结合,实现了产品销售线上线下同步经营,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二)促进社会制度完善

共享理念中协调、发展与创新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而完善提供了新趋势。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建设为社会主义的完善了理论依据。共享理念在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中完善一方面体现在大众的社会意识增强。实现社会资源共享,使人民群众的自身利益得到满足,人民群众的个人利益得到满足,社会参与程度提高,例如: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生活中不文明现象的态度普遍,“从置之不理”向“出言制止”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道德意识提高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社会法制体系更加完善。共享发展理念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中上层建筑逐步完善,社会发展管理体系中与社会发展不相符的理念逐步更新发展,实是我国法律制度不断完善,社会管理标准也逐渐实现了人性化管理与法制管理想混融合发展,实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目标明确化。

4结论

共享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逐步完善和发展的重要体现,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政治建设、文化创新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更加详细的建设发展步骤,是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念与时俱进的思想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余莉.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2]李志强.转型期农村社会组织:理论阐释与现实建构[D].吉林大学,2015.

[3]龚晓B.哲学的民族性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4]储著源.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范式的历史逻辑与当代建构[D].安徽大学,2014.

[5]朱姝.情境翻译与翻译情境[D].华东师范大学,2014.

资源共享的含义篇2

1开展档案信息资源开发

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许多时候被作为同义词使用,此处所讲的开发,不仅包括原有意义上的档案查阅、编研、开放、公布档案等含义,而且更加强调深度挖掘档案信息资源的效益,使之可以与非档案信息资源共同发挥应用潜力和价值,从而产生叠加效益。在档案信息化建设日益深化的背景下,更多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形式成为可能。第一是传统形式的开发,即常规的一般性的档案查阅利用活动。第二是科研形式的开发,即通过综合比较研究档案信息资源,形成科研成果。第三是经济形式的开发,即挖掘档案信息资源的潜力,形成经济效益。第四是市场形式的开发,即通过市场运作方式,形成档案信息产品乃至产业。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主体不仅包括档案工作人员,更重要地是要体现开放性,吸纳和吸引更广泛的人员和组织参与其中,根据不同档案的属性开展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活动,发挥最大效益。

2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利用

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是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的重要内容,重点在于通过档案信息化建设拓宽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渠道。第一是能够查得到。在关键字检索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模糊查询系统和搜索引擎。这就要求在档案数字化环节不仅应有图形格式文件,还应有相关联的文档格式文件,以便查找。第二是能够查得全。不仅要保证单一档案信息查得全,还应有相关辅助信息。需要建立信息甄别机制和智能化查询系统,建立、健全和完善分类指标体系,防止因为海量信息造成信息排序紊乱和信息湮没。第三是能够查得准。既要求数字化的档案与档案原件无论在形式上还是信息内容上都能够满足用户需求,又能够保证档案信息的准确度,包括模糊查找所获档案信息的准确度。第四是查得容易。就是充分借助多种媒体,在传统媒体基础上,通过档案信息资源网、移动手机网络、有线电视网络等,均可查阅。第五是查以致用。即通过数字认证等技术手段,能够使多媒体查阅的档案达到法律效力要求。同时,用于非法律用途时,档案信息的格式应有大众化的服务途径,能够方便利用者编辑使用。

3保障档案信息资源安全

资源共享的含义篇3

[关键词]公共管理;公平;公共权力

公平是公共管理的核心价值理念,也是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核心价值范畴。在学术界,学者们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出发对公平作出了不同的理解,主要包括边沁功利主义的公平观、亚当斯管理学角度的公平观、罗尔斯社会学角度的公平观以及平均主义的公平观。公共管理是一个由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与管理学等学科构成的综合性学科,对公共管理中公平的理解也就由于人们学术背景的差异而不同。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重新理解公共管理中的公平是十分必要的。

一、公共管理的本质属性是针对不同社会群体进行的社会价值分配

这决定了公共管理中的公平应该是社会学意义的群体公平。即在社会不同群体间实现的公平

虽然学术界基于不同学科背景的公平观为我们解读公共管理中的公平提供了基本的学科视角,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套用上述公平观来理解公共管理中的公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理解任何一项社会活动的核心价值理念,都必须从这项社会活动的本质属性出发,使这一核心理念符合这项社会活动的本质属性。那么,公共管理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呢?

公共管理是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的活动。为了有效地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公共管理必须解决为谁提供公共物品以及提供什么公共物品这两个公共管理的基本问题。在可以用来提供公共物品的社会公共资源稀缺(有限)的前提下,公共管理解决这两个基本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对社会公共资源进行分配的过程。具体说来:解决为谁提供公共物品的问题就是实现社会公共资源在消费主体方向上的分配(配置)过程(如,在有限公共财政支出的制约下,政府将这一财政支出用于为偏远地区修公路还是为城市建广场);解决提供什么公共物品的问题就是实现社会公共资源在消费形态方向上的分配(配置)过程(如,同样是在有限公共财政支出的制约下,政府利用这一公共财政支出是为贫困群体解决住房问题还是解决子女教育问题)。因此,从公共管理解决的基本问题出发考察,公共管理的本质属性是对社会公共资源进行的分配。从社会公共资源具有的价值角度分析,公共管理的本质属性也就是对社会价值的分配。

与针对个体进行分配的提供私人物品的市场管理活动不同,公共管理对社会价值的分配是针对社会不同的群体而不是个体进行的,这是因为公共管理直接提供的是公共物品而不是私人物品。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论述,公共物品是具有可分享性的物品,也是具有非排他性的物品。可分享性是指某人对公共物品的使用并不影响他人的使用;非排他性是指不能剥夺任何公民对公共物品的使用权利。在西方经济学对公共物品上述论述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是:公共物品的可分享性与非排他性的具体体现是什么?对此,我们的回答是:第一,公共物品的可分享性与排他性是在一定的地区内实现的,是对一定地区内社会成员的可分享性与非排他性。也就是说,一个地区的社会成员可以平等分享该地区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普遍性提供的公共物品,但并不接受其他地区的社会成员分享这一公共物品。具体例证就是,在实行联邦制国家结构形式的西方国家,社会福利主要由各成员国政府(州、省)负责提供,各成员国政府提供的社会福利是有差别的,各成员国的公民可以分享本成员国政府提供的社会福利,但不可以分享其他成员国提供的社会福利。第二,公共物品的可分享性与非排他性是在一定社会阶层(群体)内实现的,是对一定社会阶层成员的可分享性与非排他性。也就是说,一定社会阶层(群体)的社会成员可以分享社会为这一阶层(群体)成员选择性提供的公共物品,但并不接受其他阶层的社会成员分享这一公共物品。具体的例证就是,任何一位残疾人都可以免费享用市内公共交通、任何一位老年人都可以免费进入市内公园,但非残疾人、非老年人则不拥有这一权利。根据对公共物品的可分享性与非排他性的理解,我们可以将公共管理的本质属性进一步表述为:针对社会不同群体进行的社会价值的分配。

既然公共管理的本质属性是针对社会不同群体进行的社会价值的分配,公共管理中的公平也就应该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群体公平,是在社会不同群体间实现的群体公平。

二、公共管理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公共利益

这决定了公共管理中的公平应该是分配结果的公平。也就是使全体社会成员或大多数社会成员平等分享公共利益

公共管理的根本目标是通过提供公共物品来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利益。对于公共利益的认识,学术界存在着比较大的认识分歧,“甚至有些学者,如公共选择学派的代表人物詹姆斯·布坎南、肯尼斯·阿罗,根本否认公共利益的存在,认为‘公共利益是一种神话”~。布坎南等人之所以否认公共利益的存在,是基于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假设——理性人(经济人)假设。他们认为:根据理性人(经济人)假设,人们在政治决策中的动机与在市场决策中的动机是一致的,都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个人的偏好是不同的,并且每个人都有充分的决策信息与足够的决策能力。因此,人们无法形成共同的需求,也就无法形成公共利益。事实上,公共利益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其内涵也是比较清晰的。公共利益这一概念,是由公共与利益两个基本概念构成的。公共的含义是共同的、公众的,而利益则是“人们为了生存、享受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和条件”。。因此,我们可以将公共利益理解为:公共利益是公众为了生存、享受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和条件。如果将公众为了生存、享受与发展的需要概括为需求,我们也可以将公共利益理解为:公共利益是满足公共需求的资源和条件。显然,公共管理对公共利益的实现是通过满足公共需求完成的,公共需求的满足是公共管理对社会价值分配的结果。因此,与提供私人物品的市场管理不同,公共管理中的公平应该是结果的公平,是对社会价值分配结果的公平。

如何考量公共管理对社会价值分配结果的公平呢?公共管理的目标是满足公共利益,考量公共管理对社会价值分配结果的公平也就是考量公共管理对公共利益的实现程度。公共利益是满足公共需求的资源和条件,公共需求的主体是民众,公共利益的实现程度也应该由民众评定。在现代民主制度的背景下,民众对公共利益的评定是通过民主机制、依据民主决策规则进行的。尽管不同政治体制下的民主机制是不同的,但是民主决策的规则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全体一致规则与绝对多数规则。在采取全体一致规则的情况下,实现了全体民众所需求的利益即民众的整体利益也就是实现了公共利益;在采取绝对多数规则的情况下,实现了大多数(含全体)民众所需求的利益即民众普遍需求的个体利益也就是实现了公共利益。所谓实现公共利益,包含两个要素:一是提供的利益为民众(全体或大多数)所需求,这是由公共利益的公共性决定的;二是提供的利益为民众(全体或大多数)所分享,这是由公共利益的可分享性决定的。我国学者陈庆云等人认为,公共利益应该具有分享性,而且“实际上分享人数的多寡并不是决定公共利益的惟一因素,决定是否真正构成公共利益的基本特征是“是否具有社会分享性”。由此可知,考量公共管理对公共利益的实现程度,也就是考量公共管理是否提供了为全体民众所需求或大多数民众所需求的利益以及这一利益是否为民众所分享。因此,考量公共管理对社会价值分配结果的公平,也就是考量公共管理是否使全体社会成员或大多数社会成员平等地分享了公共利益。

实现全体社会成员或大多数社会成员平等分享公共利益,这是一个动态的、整体的平衡过程。由于公共资源的有限性与民众利益需求的多元性及差异性,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一项公共管理很难同时满足所有民众的利益需求。一般说来,一项公共管理总是在满足一部分民众利益需求的同时抑制另外一部分民众的利益需求或者是在满足民众某一方面利益需求的同时抑制民众另一方面的利益需求(这正是公共管理对社会价值分配这一本质属性的体现)。因此,公共管理要不断地对利益需求受抑制的群体(如弱势群体)或利益需求受抑制的方面予以补偿,用动态的、整体的利益平衡过程来渐进地实现社会价值分配结果的公平,使公共管理尽可能地逼近使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分享公共利益这一理想目标。

三、公平与效率分属公共管理的不同理性层面

公平是公共管理价值理性的核心。效率是公共管理工具理性的核心。效率是为实现公平服务的

对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学术界已经多有论述,这些论述大都是抽象的,缺乏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放在具体的社会活动中的具体分析。事实上,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或不同的社会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含义是不同的,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是不同的。那么,公共管理中的公平与效率的含义及其关系如何呢?

对于公共管理中公平的含义,我们已经进行了一定的讨论:公共管理中的公平是在社会不同群体间实现的分配结果的公平,是使全体社会成员或大多数社会成员平等分享公共利益。我们再来讨论公共管理中效率的含义。公共管理中使用的效率概念来源于经济学。在经济学中,关于效率有两个含义:一是资源利用效率,是指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收益最大化的程度;二是资源配置效率,是指利用有限资源实现效用最大化的程度。经济学中效率的概念涉及了微观与宏观经济两个方面:资源利用效率是微观经济问题,属于企业管理范畴;资源配置效率是宏观经济问题,属于政府宏观调控范畴。公共管理中,效率一词的含义仍然是经济学中的含义。惟一的问题是:公共物品的提供不以赢利为目的,有些公共物品也不存在经济收益。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将收益理解为社会收益与经济收益的统一。这样,在公共管理中使用效率这一概念时,既与经济学的效率概念保持了一致,又符合了公共管理的特点。

在公共管理中,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从公平原则出发并注重效率。这一基本准则有三个含义:(1)公共管理必须以公平为基本出发点。第一,公共物品的可分享性与非排他性决定了公共管理必须从公平原则出发,不能以不公平的方式剥夺任一民众的消费权力。第二,公共管理的国民经济再分配性质,决定了公共管理必须从公平原则出发,将公平放在公共管理的首位。公共管理是国民经济的再分配过程,尽管各国的分配原则有所不同,但在国民经济再分配过程中,都要贯彻公平原则。从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角度出发,可将世界各国的收入分配原则分为两类:效率优先与公平优先(尽管公平优先的国家是少数)。在公平优先的国家,再分配过程必然要贯彻公平优先的分配原则,以进一步实现公平。在效率优先的国家,国民经济的一次分配必然要形成社会收入的差异,甚至会导致尖锐的社会矛盾。为缓和由一次分配形成的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并在公共选择中获取大多数人的支持,政府在国民经济再分配中,也必然要贯彻公平原则。(2)公共管理也要充分注重效率。经济学基本原理表明,公共资源是有限(稀缺)的,在有限资源的制约下,公共管理必须注重利用有限资源提供更多与效用更大的公共物品,以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3)公共管理中的效率是在公平统领下的效率。同其他经济活动一样,作为国民经济再分配过程的公共管理也必须解决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这三个基本问题。与其他经济活动不同的是,公共管理解决这三个基本问题的顺序是:先解决为谁生产,再解决生产什么与怎样生产。这是因为:公共管理对社会价值分配的本质属性,要求公共管理首先要解决将社会价值分配给谁,即为谁生产公共物品的问题,在解决了为谁生产公共物品这一根本问题之后,公共管理才能考虑为这些人生产什么样的公共物品以及怎样生产这些公共物品。公共管理解决上述基本问题的顺序并以公平为基本出发点,决定了公共管理必须将公平放在首位,用公平来统领效率。具体说来就是:公共管理在决定为谁生产公共物品时从公平出发,在决定生产什么公共物品与怎样生产这些公共物品时注重效率。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公共管理中,公平作为公共管理价值理性的核心,始终是第一位的;效率作为公共管理工具理性的核心,是为价值理的,也就是为公平服务的。我国的公共管理理论研究是在借鉴西方公共管理理论与介绍西方公共管理改革运动的基础上展开的。诚然,西方的公共管理理论与英国撒切尔政府和美国里根政府率先开展的西方国家的新公共管理(改革)运动是以提高公共管理效率为中心的。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这一理论与运动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在公共管理中比较好地实现了公平的前提下进行的。认识到这一点,会使我们在努力提高我国公共管理效率的同时,始终坚持公共管理中的公平并将其放在首位,避免再次出现前一时期我国社会某些公共管理领域(如医疗、教育等领域)存在的为了追求效率而显失公平的社会现象。

四、公共管理是以公共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只有实现公共管理中公共权力的合理分配,才能从根本意义上实现公共管理的公平

作为提供公共物品活动的公共管理,是以公共权力为核心展开的。按照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人们在提供公共物品过程中的动机与在提供私人物品中的动机是相同的,或者说,人们在非市场(政治)决策中的动机与市场决策中的动机是相同的,都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从集体行动的逻辑角度分析,与市场决策不同的是,在非市场决策中,在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动机驱使下,个体的理性选择必然导致集体的非理性选择。这一非理性选择在提供公共物品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是:从公共物品的生产角度分析,由于存在“搭便车”或“逃票乘车”的现象,人们不可能有效支付公共物品的生产成本,公共物品就无法生产出来;从公共物品的消费角度分析,由于存在“囚徒困境博弈”或“牧人博弈”,人们无法合理消费公共物品。为了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除非共同体成员极少,否则,共同体成员必须向来自心灵之外的强制力(利维坦)心眼,这一强制力电就是公共权力。只有公共权力的介入,公共物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才可能在公共权力的作用下通过个体的理性选择形成集体的理性选择,个体间的理性博弈才能在集体理性的制约下达成最优均衡。公共权力的介入,虽然增加了公共管理的成本,但是作为“必要的恶”,它可以使公共物品得到合理生产与消费,使公共利益得到较好的满足。换言之,没有公共权力也就没有公共管理,公共权力是公共管理的核心。公共管理以公共权力为核心,使公共管理对社会价值的分配具有了公共权力所决定的权威性。新晨

资源共享的含义篇4

关键词:本体;资源管理;推理;查询

中图分类号:tp3-4

网络教育是一个庞大的课程资源库,但由于缺乏一个统一的构建课程资源的模板和规范的课程资源本体的构建方法。本体作为一种概念模型建模工具,能够实现知识的共享和重用。本文对领域本体课程资源管理模型进行了研究,对该模型的系统功能以及原理机制进行了说明。

1本体的定义

本体(ontology)这个词来源于哲学,在哲学中被定义为“对世界上客观存在物的系统地描述,即存在论”。Studer等人认为本体是共享概念模型的明确的形式化说明。这包括四层含义:概念模型、明确、形式化和共享。

2系统框架模型

目前,网络上已经存在大量课程资源,但它们普遍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例如:课程资源的共享和重用性差,没有一个统一的构建课程资源的标准,不能实现个性化教学等。针对以上问题,该系统具有以下优势:

(1)使用本体技术构建领域知识库。本体能够以一种明确的,形式化的方式表示领域知识库,提高系统的共享性、重用性以及异构系统的互操作性。

(2)实现个性化学习。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基础,制定学习策略,满足个性化学习。

(3)具备推理查询功能,根据用户的查询条件去匹配语义相似或相同的课程资源,返回用户所需要的信息,调高系统的查全率和查准率。该系统的框架模型如图1所示:

图1系统框架模型

3领域本体的构建

3.1确定本体的核心概念集合

本文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抽取核心概念集:(1)数据结构课程的关键知识点,(2)与知识点相关的内容,例如学习目标、学习的重点。(3)前后知识点或概念。课程的学习往往有前后性,在学习一些知识点之前必须先学习另外的知识点。(4)举例概念。我们往往用一些例子来说明概念,有助于对概念的理解。

3.2建立概念的层次结构

以上建立的概念集合没有任何层次结构。由于建立类的层次结构是一个很复制的过程,因此如何规范的提取类与类之间的层次关系是我们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本文主要是使用约束条件和类之间的一些特殊关系来建立类的层次结构。建立类之间的层次关系主要有“ispartof”,“isRelyon”,“isparallel”,“hasFunction”,“hasSubtype”。以数据结构课程为例如图2:

图2部分类的层次结构

3.3属性及属性关系

仅用类来表示各个知识点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用属性表示类的特性和实例。通过对类的关系的扩展,完善和充实课程本体。

在确定属性及属性关系后,还要对属性所对应的值类型进行定义,所谓值类型指的是用何种数据类型的值来对应属性及属性的关系。

4本体的推理模块

本文的语义推理部分主要使用Racer推理机实现。RaCeR是一个基于描述逻辑SHiQ的推理机,亦可以用作基于本体语义网络的本体编辑器。本文用到的主要是Racerpro的tBox和aBox两个功能模块。

tBox为术语(terminology)集合,其主要功能为检测类与类之间的包含关系,通过创建类与类的层次结构,对类进行规范和科学的分类,tBox模块可以用来检测类与类的层次结构能否符合正常规范的逻辑结构。

aBox(assertion)为断言集合,其功能主要是用于推理和检测本体的一致性,使用aBox功能模块对文本的语义进行推理后,还可以返回语义中隐含的信息。

5本体的查询模块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设置protégé中的Querytab标签或Sparql查询语句对本体进行查询。其次,还可以使用Jena的api中包含一个modelFactory的功能模块实现本体的查询。其查询的主要步骤是:首先利用该功能模块创建一个本体模型,然后将本体的owL文件用ontmodel.read()函数输入,最后可以使用listClasses()、listindividuals()等函数对本体中的信息进行查询。

6结束语

本文将本体与网络课程资源管理相结合,通过建立课程本体,并使用Racerpro推理机实现课程本体的推理,Jena推理机实现课程本体的查询。使该系统不但能实现课程的学习,还可以实现语义的推理和知识的查询。

参考文献:

[1]曹乐静,基于本体的e-Learning个性化学习与资源共享研究[D].东华大学,2005.

[2]惠长江.基于本体论的e-Learning系统研究[D].西北大学,2007.

[3]李善平,奇华,玉杰.本体论研究综述[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4(07):1041-1052.

[4]neehesR,FikesRe,GurbertR,Senatort,SwartoutwR.enablingtechnologyforKnowledgeSharing.almagazine.1991(03):36-56.

资源共享的含义篇5

关键词:公共资源收益合理共享国资收益

公共资源在《现代经济词典》中的含义是指属于人类社会公有、公用的自然与社会资源。公共资源包含的内容多样,既包括土地、矿产、水等有形的自然资源,也包括国有资本、文化、科技、教育等无形的公共资源。一切公有、公用的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都应当纳入公共资源的范畴。公共资源公有、公用,所以公共资源必须要公平合理配置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一、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的意义

公共资源出让收益的分配工作是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里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要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这不仅对调节收入分配机制,深化改革,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体现了我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对民生的关注。

二、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分配中存在的问题

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包括备受社会关注的土地出让收益和各类矿产资源出让收益同时也包括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出让收益。目前,在公共资源收益分配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在土地出让收益方面存在出让分散,缺少规划,谋求政绩和短期效益,地价越抬越高等问题;二是在矿产等资源出让时,缺乏定价机制,可能存在竞争不充分问题,导致矿产资源部分被低价让渡给企业等问题。三是在部分国有资本收益使用时缺乏公益性,国有资本分红和收租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三、科学采取措施,逐步实现公共资源收益合理共享

(一)规范土地资源出让,确保公共资源合理共享

众所周知,在目前采用的建立在土地资源运营基础上的城市经营模式,土地出让收入在财政收入中的占比较高,政府通过出让土地,获得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通过建设推动地价上升,地价上升使得土地出让收入进一步增加,政府获得更多资金用于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而与此同时,城市建设推动了其他相关产业发展,带动了就业,整个经济进入良性发展状态。但我们也同时看到这种模式的不可持续性,所以在土地资源出让方面,各地政府应加强国有土地储备管理,科学合理储备土地,努力降低储备成本,提高土地出让收益。

(二)引入竞争机制,实现矿产资源配置市场化管理

矿产资源作为准入类公共资源,在配置过程中应充分引入竞争机制,逐步形成资源开采权的市场价格机制,较为容易地实现资源向资产和资本的转化;另一方面应发挥好政府采购部门作用,通过公开招标或公开拍卖对矿场资源实行政府采购,通过政府采购把资源配置情况提供给公众,实现信息对称,实现公共资源配置的有效竞争。

(三)加强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合理分享公共资源出让收益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公共资源中占比较大的资源载体指的是经营性国有资产,涉及石油石化、电力、通信等重要领域,以及供水、供气、公共交通等关乎民生的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缴纳的税收和利润是典型的公共资源收益,国企利用公共资源进行生产经营,部分国企还享有特殊经营权,即拥有有形的公共资源,又拥有无形公共资源。所以国资收益当之无愧是公共资源收益,其收益应被合理共享。

1、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合理分配国资税收

国有企业的税收是公共资源收益的重要部分。一方面应尽快完善财政预算体系,各级财政部门通过财政体制的转移支付,将其中的一大部分投入到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公益性领域,投向民生领域;同时各级财政部门应加快推进财税改革,加强对财政支出效率的监管,把好对公共资源进行再分配的关,最终将收益科学、公平合理地花到老百胜身上,切实发挥投向民生领域财政资金效益。

2、加强对国企经营性收益、资产收益和其他收益监管

国企经营性收益除由财税部门征收的税收外,还有一部分表现为利润。同时国企收益还有庞大的资产性收益。目前对于国企经营性收益在中央级预算报告中予以公开,但在大多数地方政府财政预算中还未有体现。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应创新监管方式,合理确定分配比例,在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国有资本长足发展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分享比例。

各级政府应将国企的经营性收益、资产收益和其他收益等由国有资本产生的全部收益纳入预算管理,在预算支出方面应倾向于社会保障领域,让国企更多的承担社会责任。

3、深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扩大公共资源收益

资源共享的含义篇6

[关键词]电信基础设施 共建 共享 天线隔离度

1 前言

2008年9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紧急通知》(工信部联通[2008]235号)(以下简称“工信部235号文”),正式启动了针对目前三家电信运营商的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工作。运营商之间正式而明确的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在国内尚属首次,但目前运营商之间的实际共建共享的实施中过程中仍存在诸多现实问题。

2 共建共享方式介绍和分析

2.1共建方式及分析

目前共建共享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共建一方建设、其它方租用

几家运营商均倾向于自己独建、其它方共享的方式,此种方式验收时相对比较单纯,建设方以满足各方需求进行建设,共享方按规范进行安装施工即可。但此种方式需要面临的是租金价格谈判,并且导致未来多年的租用费用谈判困难。

实际操作中为了简单易行,运营商多采取“对等独自建设、互相租用、互不发生费用”的方式进行,即“同等资源对等交换”,对等是指一般数量上对等,而不是价值的绝对对等。

此种共建方式其实也属于所有方开放既有资源共享,不会产生对既有资源共享条件和共享方案的争议。

(2)三方共同投资新建

以上方式简单易行,但站在更加公平公正的角度上,各方均比较赞同三方共同出资建设的方式。但此种方式也存在费用协调、产权划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问题。’目前类似的共建案例很少。

(3)第三方建设、其它方租用

这种方式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后遗症多,运营商没有主动权。目前类似的共建案例也很少。

2.2共享方式及分析

(1)一方开放既有资源、其它方租用

这种方式属于常规的资源共享方式,同样存在着租金价格谈判问题,包括未来多年的租用费用的谈判困难,以及对既有资源的共享条件和共享方案的争议等问题。

(2)对等交换、互不结算

这种方式指双方对等开放现有资源互换,达到互相共用的效果,即“同等资源对等交换”,分为“同类资源用处对等交换”和“不同类资源价值对等交换”。此种方式省去了费用问题,操作性较强,也是目前采用比较多的方式。但若想在成本投入、入账和支出等方面达到完全精确的价值相等是很难的。

在目前共建共享初始阶段、力求尽快实施的情况下,为便于简单易行,目前各地在共建共享时,主要采用“同等资源对等交换”,互不结算的方式。预计“对等交换,互不结算”的方式将是近期主要方式。但是,鉴于各运营商优势资源的不对称,过多采用的“对等交换,互不结算”方式肯定会制约共建共享大规模开展,毕竟共建共享并不是简单的资源互换,且对现有资源匮乏的运营商来说是不公平的。

3 共享条件定义争议和建议

本节仅以铁塔共享中存在的一些争议为例,阐述现有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难以确定是否具备共享条件的问题。铁塔共享是电信基础设施共享的关键。也是制约基站共享的首要障碍,其它资源共享中同样存在类似问题。

3.1铁塔“共享条件”定义存在的问题

(1)对235号文的相关解读有不同理解,成为是否具有共享条件的关键分歧

235号文要求,共享时,第一是“已有铁塔、杆路必须开放共享”,同时要求不具备共享条件的应采取技术改造、扩建等方式进行共享;第二,所有方拒绝共享时应说明具体原因。对此一般有两种不同的理解:

所有方应在考虑技术改造、扩建手段以后方能决定是否可以共享,并在拒绝共享原因中说明为何不能通过技术改造和扩建而共享的原因以及评估依据;

所有方在不考虑对现有设施进行技术改造、扩建的情况下。仅就现状情况下提出拒绝共享的原因。

根据235号文的精神,正确的应该是第一种理解,而实际中,所有方一般都是按照第二种理解回复了拒绝共享的原因。

(2)所有方的拒绝理由缺乏界定标准,凸现相关共享条件要求存在漏洞

在申请方提出共享需求后,共享方以“考虑未来使用的空间预留”、“承重、负荷等安全隐患”等理由拒绝共享。但空间预留的标准以及承重和安全隐患缺乏明确的界定,导致共享条件定义模糊。

3.2对于“共享条件”定义的建议

(1)相关管理协调机构对不同运营商、不同类型资源合理的空间预留进行定义和说明。

(2)完善对共享条件的定义,以及对共享条件的判定原则和流程,明确“限制共享”的条件,制订安全风险评估实施流程、明确相关标准。

明确说明技术改造、扩建方案属于共享方案之一,如能通过技术改造、扩建达到共享要求的必须共享;

制定相关技术改造、扩建方案原则、标准和要求,明确要求所有方在考虑技术改造、扩建方案前提下再决定是否具备共享条件;

共享方可参与对共享设施的技术改造、扩建方案的制定和评估。

(3)在确认共享条件之前共享方可实施现场勘查、承重、风阻等风险评估工作,参与决定是否可以共享。

4 基站共建共享技术

以下简单介绍基站共建共享中涉及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包括天线隔离度、天线改造和多频天线应用,以及对现有天线/抱杆的调整等。

4.1天线隔离度分析

(1)干扰简述

基站共建共享中。尤其需要注意各系统共址干扰问题。从技术上说,共址基站间的干扰主要分为三部分:杂散干扰、阻塞干扰和互调干扰。两个共址基站的互干扰原理图如图1所示。

发射机的带内发射信号只能通过阻塞一种途径干扰接收机:发射机的杂散辐射主要通过直接落入接收机的工作信道形成同频干扰的途径影响接收机。这种影响可以简化为提高了接收机的基底噪声,使扰基站的上行链路变差。从而降低接收机的灵敏度。互调干扰是指干扰信号满足一定的关系时,由于接收机特性的非线性,会出现与接收信号同频的干扰信号,它的影响和杂散辐射一样,都提高了接收机的基底噪音,降低了接收机的灵敏度。因此可以把互调干扰也看作杂散的影响。

(2)不同系统间的隔离度

在共建共享中需考虑GSm900mHz、GSm1800mHz、CDma800mHz,wCDma2GHz、CDma2GHz、tD-SCDma2GHz系统问的干扰隔离要求。各系统间频率如表1所示。

隔离度计算以各系统的行业规范规定的杂散辐射、阻塞电平,接收机灵敏度等指标为基准,但在实际工程中,各个厂家的设备在这些指标上往往优于规范的要求。因此,最终的隔离要求要比以下结果小,可根据设备实际的性能参数进行详细计算。不同系统间的隔离度如表2所示。

(3)相同制式之间的干扰隔离度,是指不同运营商相同制式网络之间的隔离要求。

(4)空间隔离方法

根据无线传播模型、天馈系统参数及其摆放、位置关系,可计算各系统间天线所需隔离距离,作为天线安装的依据。

天线隔离度通常有三种方法:水平隔离、垂直隔离和组合梯形隔离。如无足够空间实现天线的空间隔离,可考虑加装物理隔离设施或滤波器。

4.2天线改造和多频天线应用

当铁塔或天面共享面临各方天线过多,天面面积、铁塔抱杆、承重/风阻受限时,一般可采用下文提到的天线技术改造措施,以减少天线数量,节省占用天面面积和铁塔天线抱杆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现有铁塔或天面的影响。铁塔或天面共建时,同样可参考下文提到的技术方案来减少天线数量。

如若通过以下天线改造措施空余出可用天线抱杆、或空余出可新建天线抱杆位置,则无需对铁塔或天面现有塔桅进行结构性改造,就可达到共建共享的目的。

(1)单极化天线改造为双极化天线

共享时,将所有方单极化天线(每扇区2根天线)改造成双极化天线(每扇区1根天线),空余的位置可安装共享方天线。

共建各方统一采用双极化天线,尽量避免采用单极化天线。

(2)利用多频或宽频天线

多频天线:不需合路器,采用mimo技术进行设计,采用两套辐射单元,各系统分别接入天线的不同接口。

宽频天线:该天线应用的特点在于实现了共天线共馈线,但合路器会带来一定的差损(约3dB),且这种应用方式不论其采用机械下倾还是电下倾的方式,两套系统都无法做到独立调节下倾角。

当铁塔或天面共建共享面临各方天线过多。天面面积受限、铁塔承重/风阻受限问题时,建议采用多频天线,一般采用双频和三频天线,因为tD-SCDma系统采用的智能天线不能与其它系统进行合路。

运营商内部的多系统(如:移动的GSm900/GSm1800,联通的GSm900/GSm1800/wCDma)共用多频天线,这样在节省自身资源的同时也为共建共享留下了更大的余地。一般有以下四种方案:

方案一(考虑2G,3G独立):将现有GSm900天线更换为GSm900/GSm1800a频天线,空余位置安装新增天线;

方案二(考虑1800/3G覆盖能力相近):针对中国联通,也可选择将现有的GSm1800天线更换为GSm1800/wCDma双频天线;

方案三:针对中国联通,还可选择将现有3个系统的天线更换为GSm900/GSm1800/wCDma三频天线:

方案四:中国电信在目前还只用一个800m频段时,不需合路,未来采用2000m频段后也可将CDma800m和CDma200m系统共用多频天线。

不同运营商多系统也可共用多频天线。

跨运营商多系统共用多频天线方案同样可参考以上4个方案,但注意运营商间相同系统不能共用多频天线,如:联通GSm900不能和移动GSm900共用天线、联通GSm1800不能和移动GSm1800共用天线等。

(3)合路器设置方案

天线合路时合路器设置有两种方案

在机顶输出后、机房内进行合路:如果因室外馈线过多,走线架受限、不易安装馈线时,可采用本方案。

在塔顶,天面、天线底部进行合路:建议频段相差较大的系统合路时(如GSm900/GSm1800),可采用本方案,以减少合路后信号在馈线的损耗差异,如图2所示。

4.3天线/抱杆位置调整

在共建共享中,如遇到现有屋面天线抱杆或铁塔平台上的天线支架位置不合理。影响共享方天线安装时,可对现有天线抱杆位置进行调整,以同时满足各方的网络要求和共建共享要求。

5 建议制定年度共建共享目标

据上,为有效推进共建共享工作,方便各运营商的预算管理,建议制定年度运营商间共建共享目标,同时需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1)共享目标的衔接

三大运营商应分别在集团、省分公司层面制定各自的共建共享目标,并同时在集团、省分公司层面进行目标数据的衔接。避免双方目标存在逻辑出入。

(2)现有资源的差别共享

目标要综合考虑各运营商的现有资源分布,可在全国范围内根据不同资源的分布情况进行区域差别共享。

根据各运营商不同类型基础设施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分布情况,共享目标数据应在全国范围内的不同区域而有所差别,而不能是在局部范围内的同类资源相互均衡共享。

运营商资源分布影响共享资源的分配,建议相互间共享目标有所侧重。

中国电信共享目标侧重:南方21省市多提供传输资源共享。

中国联通共享目标侧重:北方10省市多提供传输资源共享。

中国移动共享目标侧重:全国范围内多提供基站(含铁塔等)资源共享。

(3)共建共享深度

各方应深刻贯彻235号文精神,加强共建深度。制定共建共享目标时,避免停留在对等资源互换上,以致共建共享停留在比较简单化、表面化的资源互换上。

(4)资源开放共享率

各运营商现有资源开放共享目标应考虑共享占自身资源比例的大致统一,而不应苛求各方开放共享资源的绝对数量的一致统一。

6 其它问题和建议

(1)企业预算管理问题

由于在年前很难估算出第二年能获得共建、共享的数量,难以制定相关的投资预算和成本预算。所以建议:相关机构会同各方建设单位共同确定共建共享目标计划,以便企业进行预算管理。

(2)共享改造费用分担、产权、租赁费等问题

在共享需求得到确认后,在共享设施需要改造的情况下,由于涉及到改造费用、资产归属、租赁费等方面,谈判难度很大,协调难度大,导致方案迟迟难以通过。

建议:尽快明确共享租金费用核算依据等。针对铁塔、机房、市电引入、管道、光缆、杆路等资源的出租,出台各类资源的出租资费标准。

(3)财务监管问题

多方共同投资共建以及发生共享改造费用时,可能会存在资产划分、财务不易入账等困难,并与现行国家或行业法律法规相冲突、违背相关财会审计监管规定等情况。

建议:与财务监管机构协商,针对共建共享产生的特殊财务问题,创新思路和完善制度,协商适当的入账方式。

(4)特殊区域共建共享

特殊区域网络覆盖需要共建共享,如高铁覆盖、隧道覆盖、密集小区、景区覆盖、沿海(含海域)覆盖、室内分布系统等,建议相关部门协调特殊区域,对公共移动网络统一规划,制定共建共享相关要求,纳入城市规划、配套建设中。

(5)企业间工程规范问题

在可预见的将来共建共享中,企业间肯定存在相互间工程规范(含建设、施工、维护、验收等方面)要求不统一的情况。

建议:针对各方企业间影响共建共享工程实施的工程规范、技术指标或技术要求(含建设、施工、维护、验收等方面)分歧进行规范和统一。

资源共享的含义篇7

[关键词]开放教育资源;精品课程;开放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1-0009-05

引言

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启动“开放式课件”项目(openCoursewareproject,简称oCw),宣布将学校全部课程教学材料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免费开放,由此拉开了开放教育资源(openeducationalResource,oeR)运动的序幕。几年来,在mitoCw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下,作为提高教育公平和扩大高等教育参与程度、赋予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权利、实现全民教育的有效手段,以共享知识为宗旨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开展。目前,开放教育资源的种类由最初的开放课件发展到包含开放教育内容、开放协议、开放平台、软件等在内的多种类型的教育资源。开放教育资源的参与者和影响面也已经由原来的高等院校推广至基础教育、开放教育乃至企业培训等诸多领域。

目前,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一方面它可能对新工具的开发、应用与创新以及软件的开发模式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对大学的管理理念、教育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和教育思想产生深远影响。因为高等院校作为教育资源拥有的主体,在这场运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3年,我国教育部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作为世界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在资源建设与遴选模式、版权保护机制、资金支持方面等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在这七年中,我国已形成了“学校――省市――国家”三级精品课程建设和评审机制:建成3910门部级精品课程,积累了大量的优质网络课程资源。但是,也由此引发了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的建设、应用方面的诸多问题。如何提高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的应用效率,探究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的应用和共享模式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机制成为我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未来面临的主要问题。

本系列文章在遴选国际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中的典型案例的基础上,从开放教育资源应用、共享和再生的视角,深入分析和研究国际开放教育资源的系统组织架构与运作机制,以期对我国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大学的知识创造使命和学习型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 开放教育资源(oeR)的本质与分类

1 oeR的概念与本质

2002年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巴黎举行的“开放课件对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影响”论坛上,首次提出“开放教育资源(oeR)”概念,认为“开放教育资源是指那些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来向有关对象提供的可被自由查阅、改编或应用的各种开放性教育类资源”。这些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免费获得,用于教育机构教师的教学和学习者的学习;并在以后几年中,不断对oeR概念和内涵进行讨论和修正。2006年,UneSCo在oeR论坛的总结报告上将oeR定义为:oeR是指基于网络的数字化素材,人们在教育、学习和研究中可以自由、开放地使用和重用这些素材。休特基金会(williamandFloraHewlettFoundation)认为“oeR是指在知识产权许可协议下,在公共领域存在的、可以允许他人免费应用和修改的教学、学习和研究资源,包括全部的课程、课程教材、流媒体视频,测试、软件以及支持学习的其他资料和技术。oeCD的“教育创新研究中心(Cepd)”研究者将oeR界定为“向教师、学生和自学者提供的免费和开放性的数字化资源,可被用于教学、学习和研究中。”目前,比较公认的定义为“开放教育资源是指通过intemet免费、公开提供给教育者、学生、自学者可反复使用于教学、学习和研究的高质量的数字化材料。”

虽然不同组织或学者对oeR的理解有一些差异,但是我们能够从以上定义中看到oeR的一些本质:第一,oeR是面向教育者、学生和自学者的资源,其目的是支持人们学习、教学或研究,促进教育资源的最大共享;第二,oeR是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数字化资源,互联网为oeR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和运营环境;第三,oeR包含内容广泛,不仅包括开放的课程资料、学习内容,还包括支持学习与教学的工具、软件和技术;第四,oeR是免费的、开放的资源,是遵循开放许可协议的资源。其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oeR中的“开放(open)”并不意味着放弃著作权或免费获取享用,而是指遵守知识共享许可协议(简称CC协议)的开放,即在特定的条件下将部分权利授予公共领域内的使用者的开放。借鉴软件界的行规,按开放的程度,可以将自由开放分为三个版本:Freedom-1仅是简单的、免费获取信息,即通过网络可看、听、读这些信息;Freedomo是指可以复印和再分发所获取的信息:Freedom1是指可以对所获取的内容进行修正、组合或编制,即可以派生出新的信息。oeR中的“开放”是指向世界免费提供高质量的数字化资源,只要能够接触到互联网的人都可以获取这些资源,并可以对其进行改变或扩展:但在应用或修改这些资源时必须要注明出处、作者,且仅用于教育目的;而且经过扩展和修改的派生资源也要按原始资源开放条款约定向其他人免费开放。

2 oeR的分类

尽管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缘起于2001年mit的开放课件运动(oCw),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此问题理解的深入,人们对oeR内涵的理解已经扩展。除却开放课件外,开放教育资源还包括开放的教科书、流媒体、测试工具、软件,以及其他的一些用于支持获取知识的工具、材料和技术。

当然,关于oeR的具体内涵和分类,不同的组织和学者有不同的视角和分类方法。UneSCo认为开放教育资源包含学习资源、支持教师的资源和质量保证的资源三部分。其中,学习资源包括完整课程、课件、内容模块、学习对象、学习支持和评价工具、在线学习社区;支持教师的资源包括为教师提供能够制作、改编和使用开放教育资源的工具及辅助资料、师资培训资料和其他教学工具;质量保证的资源是指确保教育和教育实践质量的资源。oeCD的2007年报告中,引用了marguliesoeR内容的分类,将oeR分为开放内容、工具和执行资源三部分,具体内容分类见图1。

赵国栋等人认为“oeR包括开放源代码的软件工具、开放课件与相关内容、用于教师提高其e-learning能力的开放资

源、课件资源库和免费的教育类课程”。oeR的组织和实施框架可以被划分为“开放的标准与协议”(openStandard&License)、“开源的工具与软件”(openSourceSoftware)、“开放的课程管理平台”(openCoursemanagementSystem)、“开放获取的内容”(openaccessContent)、“开放的共享联盟”(opensharingConsortium)5个基本组成部分。

本研究的研究者认为,从oeR内容和类型来分,开放教育资源分为“开放存取的教育内容”、“开放的标准和协议”、以及“开放的工具和平台”三部分内容。其中:

开放存取的教育内容是指向使用者提供可用于查阅、参考、使用和修改的免费数字化内容,包括全部课程资料、课程模块、课件,课程目标、资源库、教材、视频、资料集和杂志等;这是oeR的主体和核心。

开放的标准与协议是指促进资料、设计原则和内容本地化的知识版权保护协议、软件的使用协议、资源的开发与存贮标准等,是oeR运动中实现内容性资源共享与互用的技术和法律基础。

开放的工具和平台是指支持开发、传输、存储、应用、共享开放存取教育内容的工具,包括内容检索和组织工具、内容开发工具、内容和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在线学习社区等。

二 开放教育资源(oeR)运动发展

mit“开放课件”项目的目的在于将其研究生、本科生的全部课程资料放到互联网上,供全世界的人免费使用。此举得到世界各国大学、国际组织赞同并纷纷效仿,日本、法国、西班牙等国的大学建立开放课程联盟开发自己的开放课件或者翻译、本土化已有的开放课件。这场发自传统大学的开放课件运动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虽然如上文所述,不同组织和机构对oeR的概念和内涵不断进行修正和调整。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此问题的理解的深入,开放共享的理念已经逐渐被公众认可,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已蔚为潮流。开放教育资源对高等教育、终身教育的影响也逐渐得到世人的关注,在相关研究与实践方面取得了不少实质性的进展。

近年来,oeR的概念和实践模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首先,资源内容已由原来单纯的开放课件、开放课程内容,发展为包括“开放教学与学习过程、开放教材与课程模块、开放技术标准与版权协议、开放学习社区等”在内的教育内容;其次,由传统大学发起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现在已扩展至基础教育、开放教育乃至企业培训领域,其知识共享、创新理念与终身教育的实施结合在一起,促进了教育创新的开展;第三,在oeR的建设和运营实践中,既有传统高校、开放大学以及BBC等机构、团体提供内容资料的建设和运营模式,也有通过组织制度、个体等提供内容的建设资源的模式;第四,oeR项目的关注焦点也由关注开放课程资源的数字化建设,转向了开放教育资源应用和共享的实践模式的探索,乃至对开放世界中教育方式、学习文化的探索。诸如休特基金会资助的、由英国开放大学与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共同实施的开放教育资源研究项目oLnet(openLeamingnetwork)就是旨在通过搜集相关证据和方法以研究和理解愈加开放的世界中的学习方式――尤其是与oeR相关的学习方式,并探究oeR的其它影响。

三 开放教育资源典型案例研究设计

1 研究的目标

近十年的发展中,许多国家参与了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涌现出了内容丰富、种类多样的oeR项目。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不仅仅是理念的更新,其理念的落实与实施涉及到教育体制、经济、法律以及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目前,国际教育资源运动的焦点已经由早期的资源的数字化建设转向开放教育资源的应用,由开放理念的推广转向资源质量、资源有效应用方式方法的探究等开放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从这个视角看,中国的开放教育资源发展与世界同步。

“国际开放教育资源典型案例”研究专栏的开辟,主要是在研究国外开放教育系统组织架构的基础上,向国内读者介绍在资源建设机制、法律机制、再生与应用共享机制等方面均比较典型的国际开放教育资源案例,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剖析这些案例的特征,从中挖掘其建设运营机制,剖析这些机制对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建设、尤其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借鉴意义,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开放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 研究案例的遴选

本研究团队长期关注国际开放教育资源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开放教育资源中资源的应用共享及资源的自组织和再生问题,并聚焦了一些案例。为了保证案例的代表性和典型性,研究团队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以下方法遴选了案例:

第一,基于开放教育资源定义、本质,确定了案例的选择框架。即开放教育资源主要包含开放存取的教育内容、开放的工具和平台、开放的标准与协议几部分。

第二,基于UneSCo的oeRwiki、oCwConsortium、thewilliamandFloraHewlertFoundation、wlkipedia等资源导向网站,遵循oeR内容分类框架,分别选择一些不同类型的项目作为候选资源。

最后,将这些项目资源分别咨询国内外开放教育资源领域的专家,让他们从候选项目中选择自己认为影响范围较广或有特色的项目,根据推荐次数的多少,确定了最终的十个oeR项目作为研究案例。这十个项目中主要包含开放存取的教育内容,此外还包含了开放的标准与协议、开放工具和平台。在开放存取内容选择方面,主要是从资源组织机制、资源应用和资源再生视角,对案例进行分类后,选择经典或者公众知晓率比较高的项目。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在确定研究案例后,从哪些角度剖析开放教育资源项目,是本系列文章研究的关键问题。尤其在我们选取的案例中,如mitoCw、英国开放大学(ou)的openLeam等项目,国内已有众多介绍和报道。如何做到不是简单的重复介绍,而是挖掘出项目新内涵,一直是该研究团队成员讨论和思考的问题。Stacey和Rominger认为一个oeR项目要想可持续发展,需要考虑到政策、法律、商务运营、技术、开放的社会文化等属性问题。在借鉴Stacey和Rominger对开放教育资源项目属性解读的基础上,研究团队确定了本系列典型项目的研究和分析框架。每个开放教育资源项目主要分析研究以下内容:

(1)案例简介

对所选择的案例进行系统介绍,主要包括项目的目标、面向对象、项目类型、项目的负责机构、项目的资金支持和运营方式等基本内容。

(2)项目系统的组织架构、应用与共享机制透视

根据该项目的主要特征,深入剖析其资源的系统组织架构方式,包括资源的类型、资源的创建方式、资源的组织方式、资源的评价方式,资源的应用与共享机制,诸如项目资源开发和运行所遵循的技术标准和版权协议等。在此基础上,

总结该案例的特征和成功经验。

(3)分析探讨对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借鉴价值

结合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现状,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中到中国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探讨这些开放教育资源项目对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借鉴意义。

由于本研究专栏的目的在于促进我国开放教育资源的应用、共享和再生机制。研究人员对资源的组织机制、资源应用方式以及资源评价和遴选机制等问题会重点剖析,提炼案例资源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对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借鉴价值。当然,由于本系列文章所遴选的十个开放教育资源项目分别属于不同的资源类别,每个案例都有自己的侧重点和特色。所以,在研究系列文章的撰写中,项目的特征和优势是重点内容,每个案例会依据其特殊性将会在不同方面有所侧重。

4 研究专栏文章的设计安排

此系列文章共分12篇,首篇为综述性文章,主要介绍此系列研究的目标、意义与价值、研究案例的遴选方式以及文章的写作体例:末篇为总结性文章,是对该研究项目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的研究结论以及研究发现进行总结和反思;剩余十篇文章的组织主要基于开放教育资源所划分的种类,分为开放存取协议,开放学习工具和平台,开放教育内容等几部分。其中开放教育内容为研究案例的主要部分,包括mit的oCw、oU的openLearn、Rice大学的Connexions、oeRCommons、meRLot等。具体研究案例及其相关简述如表1:

四 开放教育资源典型案例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在教育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基于“开放共享”理念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是全球高等教育发展中不可阻挡的趋势。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开放教育世界中,开放共享的理念,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已经越来越为世人所接受,开放教育资源与开放教育、终身教育联系在一起,发展非常迅速。众所周知,开放教育资源内容共建共享机制建设和技术实现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它的发生与发展不仅与社会的进步是相辅相成的,而且与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同时,知识的共享会促进社会的进步,社会的进步与日渐开放的文化氛围也会促进开放共享理念的传播与实现。

在国际交流中,我们发现在最近十年间,国际上涌现出了一大批比较成功或者观念新颖的开放教育资源典型案例,为本专栏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本研究团队认为国际开放教育资源典型案例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如下:

1 开放教育资源典型案例研究的意义

(1)研究专栏的理论意义

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为推动人类教育发展史起到变革性的作用,从而使当代教育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使大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重要阵地;并使知识共享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基于此,开设“国际开放教育资源”研究专栏,一方面在于准确把握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被人创造、知识为人所用、知识随时随处可用”的知识“大同”世界;另一方面,通过对国外开放教育资源这些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和把握国际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发展脉络,揭示开放教育资源在设计、开发、实施、应用、评价等诸多环节的经验与不足,从而把握开放教育中知识生产和分享传播的内在规律。

(2)研究专栏的实践意义

本研究专栏系统梳理并分析了国际开放教育资源的典型案例的机制、技术与方法等对于促进我国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发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总结国际开放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和应用等的相关经验和不足,有助于我们系统了解网络教育资源的系统架构。

探索国际开放教育资源的创建模式和共享机制,可以提升国内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和维护效益,充分发挥各种优质开放教育资源的示范作用。

2 开放教育资源典型案例研究的价值

国际开放教育资源研究对教育、课程开发、教与学均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资源共享的含义篇8

论文关键词:信息交流;网络技术;知识管理

1现有互联网的缺陷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对网络需求的进一步深入,现有的互联网存在的诸如网络信息数量庞大、检索困难、网络运行缓慢、黑客肆虐等巨大缺陷已暴露无遗。计算机科学家们已通过两种途径开展下一代互联网的研究。途径之一是改进现有的互联网,提出语义互联网、互联网服务、网格技术和互联网智能。语义互联网是对互联网的扩展,其目标是通过使用本体和标记语言使互联网资源的内容能被机器理解,为用户提供智能索引、基于语义的内容检索和知识管理等智能服务。互联网服务的目标是基于现有的互联网标准(如:XmL,Soap,wSDL和UDDi)为用户提供开发、配置、交互和管理全球分布的电子服务资源的开放平台。网格技术通过高性能计算环境实现全球分布资源的共享、管理、协同和控制。智能主体技术是实现主动互联网服务的一个重要方法。互联网智能通过使用人工智能和信息处理技术(如:文本挖掘、信息抽取等)使互联网支持智能服务。途径之二是致力于建立一个独立于现有互联网的新的应用平台——网格。网格促进分布式汁算资源的共享、管理、协调与控制,这些计算资源包括机器、网络、数据和任何设备。网格的目标就是要能像电力网供电一样,使得相兼容的任何设备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插入网格,得到所需要的服务。事实上l995年研究人员提出网格这个概念是从电力网巾借用来表示计算能力的聚合。软设备模型就是一种实现这种聚合的统一资源模型。语义网格更将网格向前推进一步,结合网格、语义互联网以及互联网服务的优势。扩充网格的语义能力,并提升语义互联网的计算能力。网格的体系结构已经发展为面向服务的开放网格服务结构。

2知识网格技术

正在兴起的网格技术,为人们对知识信息的需求由文本单元向知识单元深度发展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它将改变人类知识生产、知识传播、知识创新、知识分配的传统方式,使知识的产—供一消链接发生革命性变革。知识网格将超越现有的信息检索、过滤、挖掘、问题同答等技术领域。在传统的自然语言处理、语音和手写体识刖、科学汁芹、形式语义之外开辟新途径。LanFoster和CarlKessman的著作(tileGrid:BlueprintfornewComputinginrfastructure)巾第一次对网格作了解释。他们预见到未来的网格将涵盖全部的汁芹资源,而目前www只是包含信息的文献、网格用户能在他们的分布式高性能汁算机上访问和处理存储装有tB数据的全球数据库.行通过适当的网络和终端工具来控制资源,实现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

知识网格是一个智能互联环境,它能使用户或虚拟角色有效地获取、、共享和管理知识资源,并为用户和其他日硅务提供所需瑟的知识服务,辅助实现知识创新、协同工作、问题解决和决策支持知识网格使用基于知识的方法学和技术学,包括知识工程工具、智能软件、数学建模、模拟、计划等。它包含了反映人类认知特性的认识论和本体论,应用社会、生态和经济学原理,并采纳了下一代互联网所使用的技术和标准。知识网格主要研究知识获取与知识表示的理论、模型、方法和机制,知识可视化和创新的问题,在动态虚拟组织问进行有效的知识传播和知识管理,知识的有效组织、评估、提炼和衍生.知识关联和集成。

3知识网格的特点

(1)便捷性。人们能够通过单一语义入口获取和管理全球分布的知识.而不必知道知识的具置.知识检索非常便利知识节点检索的快捷方便一直是知识管理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海量信息与知识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被利用与创新的基础。

(2)智能性。全球分布的相关知识可以智能地聚合,并通过后台推理与解释机制提供按需的知识服务.达到这个目标的方法之一是知识提供者提供元知识,统一的资源管理模型将有助于实现知识服务的动态聚合,可以真正实现按个性需求提供知识.非常有利于创新的文现。这是知识管理的根本价值所在。

(3)共享性。人或虚拟角色能一个单一语义空间映射、重构和抽象的基础上共享知识和享用推理服务,其中的相互理解没有任何障碍,知识网格还使知识共享更加普遍适用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其他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

(4)高效性。知识网格应能在全球范嗣内搜索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并确保合适的最小完备知识集。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建立新的知识组织模型.这是目前知识管理面临的困境之一,知识网格使知识管理更加有效。

(5)动态性。在知识网格环境中,知识不是静态存储的.它能动态演化而保持常新。这意味着知识网格巾的知识服务在使用过程中可以不断自动演化改进。这是目前任何知识库和知识仓库所无法比拟的。

4知识网格的结构

4.1知识网格的组织结构

网格是冈特网的后继,它是一组一体化的共享资源,将汁算机、网络、软件、数据库、仪器和人通过公共的分布式服务连起来:网格实现统一软件标准,互操作环境(Coe);服务层能提供无缝的基础设施,形成川户希望的问题求解环境;网格像电力网一样向用户提供汁箅和服务能力:网格提供巨大的合作机会。网格体现出四大特点:自优化、自组织、自修复、自保护。

网格由6个部分组成,即网格结点、数据库、贵重仪器和设备、可视化设备、宽带网和网格软件,主干网将所有网格节点联战一体.其带宽可达GBpS量级。网格软件提供单一系统映像.透明胜、负载平衡和资源共享等功能。网络系统中的网格操作系统层提供网格的底层管理功能;为编程和使用环境提供户接1:3,使一般应用和专门为网格开发的应用能方便和有效地利用网格资源。网格节点、数据库、设备、主干网和网格系统软件构成了一个网格平台。

知识网格包括资源和系统两个模块

(1)资源的规范组织——资源空间模型.资源的规范组织是解决如何规范地组织资源空间,使户和服务能够有效、正确地根据语义操作各种资源.提高资源的使州效率资源的规范组织主要通过资源空间模型实现。资源空间模型是用统一的资源视网定义、共享和管理各种web资源的模型。

信息资源包括通过lnternet传输的各种类型的电子文档;知识资源包括用机器可理解的方式表示的概念、公理、规则和方法;服务资源包括使用现有web标准进行交互的可重用的过程集合。资源空间模型主要体现的思想包括:统一的资源抽象、统一的资源划分规范、统一的资源操作、统一的资源视图。信息资源+知识资源+服务资源3个结构模块共同构成知识网格的资源空间。

(2)资源的智能聚合——资源逻辑模式。知识的资源空问如同人体的肌肉与骨骼,虽然是人体生命与运动的必要条件,但并不能最终形成生命结构与运动状态,必须辅之以神经等软性环境。资源的智能聚合是解决如何使资源能够互相理解,根据用户的需求有效、动态、智能地聚合各种资源。资源的智能聚合主要通过软设备实现。

软设备是一种下一代web的资源.它能通过单一语义映像智能地聚集资源.使各种资源在语义级得到统一,相互提供服务,或者根据资源的内容和相关配置为其他虚拟角色提供服务。任何通过lnternet可以存取的硬件设备,都可以看作是提供服务的软设备,需要通过软设备实现相应操作。

软设备包括6个主要组件:存储器,用机器可理解的方式存储各种资源;探测器,负责在用户的需求列表巾探测软设备能满足的需求;解释器,负责解释资源的内容;多个内置的工作流,根据不同的需求安排软设备的工作方式;知识库.支持解释器、探测器和1二作流的具体实现;界面,支持生产者定义资源的内容.通过浏览器把解释器的输出传递给消费者。

软设备社会是一个运行在知识网格上,南需求、角包和服务构成的高级虚拟社区。软设备社会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软设备3种角色。生产者增加或配置软设备的内容,消费者提出需求,通过浏览器选掸需要的服务,订阅软设备提供的服务。软设备可以是生产者也可以是消费者,可以接受多个提供者提供的内容,并能主动在一定系统开销下寻找能够满足的需求,为多个消费者提供服务。

4.2知识网格的体系结构

知识网格是一个三层体系结构:人类层、语义层和资源文体层。其中人类层反映知识网格的社会和人类行为特征。它包括:知识空间、用户空间、社会组织规则。知识空间包含所有参与者的明确知识;用户空间包含用户信息;社会组织规则表示砰估其社会价值的标准或规范。人类通过特定媒体(如文本文档)以自然语言的方式传送知识。知识网格可能需要用户提供被当前媒体忽略的元知识、背景知识和常识。

在知识网格的体系结构中,任何用户或服务都可根据其应用领域选择一个角色,在需求空问输入需求。服务空问巾的服务将在需求空间巾主动查找相匹配的需求,然后为需要服务的用户(或虚拟角色)提供最佳服务,通过服务选择最优的服务.或者将相关服务进行组合提供统集成的服务。在服务交互中,服务集成包括数据流集成和知识流集成,从而获得单一语义映像。

资源共享的含义篇9

摘要:现代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应当是在本馆或者它馆甚至是世界各馆的各类文献资料基础上的、最广泛意义上的图书文献信息的资源共享,这也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现代图书馆共享工程,必须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及时地进行策略调整,及时加强自身的馆藏规划和建设。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是资源共享工程的核心,也是衡量图书馆资源共享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要构建图书馆共享工程,应当努力实现图书馆硬件设施的自动化建设、加强图书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并完善数据库和科学管理体系建设;构建图书馆共享工程的关键是建立资源共享专业的职能部门、改进图书馆资源共享的执行模式并确定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

中图分类号:G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3)12-0064-02

收稿日期:2013-11-13

作者简介:史全斌(1980-),辽宁省委党校图书馆馆员。

由于网络和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快速发展,资源共享系统已经被较多的图书馆使用,这也为全民终身学习创造了有效途径。为了获得更大的信息资源,近几年来,我国积极推进图书馆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在各种文献井喷激增的同时,社会各界对于信息和情报表现出更多的依赖;而资料成本价格的上升和图书管理中新技术的不断渗透和利用,也对图书馆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力度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必须在实现资源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迅速实现图书馆资源共享的社会化目标。

1图书馆共享工程的特征和内涵

伴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其在全球范围的普及,资源共享已经被赋予全新的内涵,对于图书馆的管理和发展方面也有着深远的意义。图书馆共享工程所共享的资源通常是实物、人力或者资金,主要包含馆藏资料、图书馆目录和人力资源等。在数字技术出现以前,图书馆的资源共享仅仅局限在以印刷型文献为主的馆与馆之间互借互赠、图书目录的交换等形式。而现代的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则是指各图书馆机构运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管理技术,对于各类文献信息资源开展存贮、查阅和传播,迅速快捷地为阅读群体提供各类信息,包括其所需的本馆或者它馆甚至是世界各馆的各类文献资料,从而实现最广泛意义上的图书文献信息的资源共享,而在这种含义基础上文献信息的资源共享,也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图书馆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必须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及时加强自身的馆藏规划和建设。如果图书馆失去了众多的信息用户,那么,其在信息领域的传统核心地位就会受到严重的威胁。同时,在网络环境下,图书信息的资源共享有着更为广泛的内容。

2构建图书馆共享工程的积极意义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是资源共享工程的核心,也是衡量图书馆资源共享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资源共享建设伴随着科学领域的不断扩大,也产生了很多分支专业与学科,而各个学科之间还相互渗透和交叉,从而使各类科研人员对于图书馆的信息需求有很强的依赖性。但是知识量的激增与文献资源指数的增加,也使得任何一个图书馆都无法收集全部的图书文献。所以,实现图书资源共享,不仅是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图书馆事业自身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通过资源共享,才能把我国国家图书馆及各省、市、县图书馆进行相互连接,把丰富的图书馆文献资源逐步地变成数字化信息,真正实现全面、快捷的文献检索、查询和联合编目以及馆际互借等,从而全方位地为社会公众提供各类综合图书信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3构建图书馆共享工程的基本内容

3.1努力实现图书馆硬件设施的自动化建设

图书馆要想实现资源的共享,在硬件上必须实现数字化。必须要完善计算机、录像录音和复印扫描等先进的现代化技术设备;在文献的处理方式上,应当以自动化模式逐渐取代传统的手工操作模式,从而使文献情报可以进行有效和高频率的快速传播;要努力实现图书资料采购、目录分编到检索和流通环节的全部自动化,使工作的重心逐渐转移到文献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方面;善于通过自动化改变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与技术手段,从而以较高的工作效率赢得广大读者的认可与支持。

3.2加强图书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用户使用图书馆资源的行为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读者已经从以往对文献的需求而转向对于信息的需求。所以,作为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必须在实现数字化以后才能被充分利用。当前,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和传统的图书馆藏书建设相比,这个藏书体系也已经有了质的飞跃。数字化使图书文献的采集方式与途径有了较大范围的拓宽——能够通过网络采购、下载和自建书目数据库等各种形式,对网络信息实现搜索、跟踪和过滤。同时,图书馆还可以依据本地区所需文献的特点,把有关的信息资源迅速地进行分类、整理和组织,然后加以存储,最终转化为馆藏文献,使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总量得到迅速增加,满足用户的需求。

3.3完善数据库和科学管理体系建设

首先,要建立统一和规范的数据库。这既是实现图书馆数字化的关键,又是完成资源共享工程的基础。文献资源的共享是图书馆工作追求的目标之一,要构建信息网络的共享体系,就必须让各级各类图书馆在馆藏资源、信息互通及发挥文献整体效益等方面,发挥各自的作用。其次,积极建立图书采购协作体系。传统的图书采购方式普遍存在着周期长、成本高、效率低和各馆重复建设等诸多缺点,因此,应加强图书采购协作体系的建设,大力拓展新型的采购方式,从而避免传统采购方式所具有的弊端。最后,还要加强技术力量的建设和人员培训、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从而为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和管理后盾。

4构建图书馆共享工程的有效途径

资源共享属于现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在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建设中,还受到各类因素的制约与影响。笔者认为,实现图书馆资源共享工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史全斌:探析图书馆资源共享工程构建的有效路径史全斌:探析图书馆资源共享工程构建的有效路径4.1建立资源共享专业的职能部门

在目前,我国的图书馆按照类型一般分为国家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其他主要的非专业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等六大类型,它们都隶属于各级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截至目前,还没有建立权威的、跨系统的专业机构或者职能部门来统领工作,因此,也无法牵头统领和制定资源共享建设的整体方案,并规划资源共享的各项进程。这样,就会使各个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关系松散,对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十分不利,所以,建立资源共享专业的职能部门势在必行。

4.2改进图书馆资源共享的执行模式

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图书馆管理还是国有体制下的管理模式。因为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客观上造成了图书馆人很强的依赖心理,总是寄希望于上级能够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并获得充足的事业经费。所以在资源信息的共享建设上,必须改变以往大型馆负责信息的提供,而小型馆纯粹受益的现状,切实扭转文献共享协议根本无法执行的局面,从而改变图书馆资源共享建设动作迟缓的情况,快速推进该项工程建设。

4.3完善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

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使目前文献资源整体建设与资源共享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图书馆馆际书目信息的共享基本实现。但是,各图书馆的信息化标准仍不统一,比如:数字资源的加工、基本元数据和元数据的应用等存在很大的差异;同时,各馆在著录、视频和图片制作等相关技术标准方面,都没有依据国家与国际标准严格执行。所以,各类图书馆必须按照馆藏文献数字化的基本标准和要求,做好各项工作,从而为资源共享打下坚实的基础。

5结语

总之,图书馆资源共享建设属于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全国各级图书馆,都应当积极地创造条件,以大局为重、团结协作、打破馆藏界限、建立健全资源共享的保障体系,通过整体规划、规范标准、人才交流和合作研究以及创新技术等各种手段,逐步摆脱封闭发展的状态;要努力克服各馆“大而全”和“小而全”的自我满足工作状况,快速建立以图书馆为中心的数字化信息网络,不断加快文献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进程,从而真正实现图书馆资源信息共享的最终目标,更好地为读者服务,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喻虹.数字时代公共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以广西图书馆共享工程地方资源建设为例[J].情报探索,2009(06):192-193.

[2]舒正勇,贾空寒,贾玉文.中国图书馆如何面对Google与百度的“图书馆计划”[J].图书馆建设,2011(2):67.

[3]马春燕.构建民族高校数字图书馆共享联盟的设想[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06):106-108.

[4]鲍广兰.试谈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与服务[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2(15):228-230.

[5]王红玲.网络条件下图书馆延伸服务对策研究——以青岛市党校系统图书馆为例[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0(06):145.

[6]徐成兵,杨燕.数字环境下图书馆的品牌建设[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3(04):174.

[7]刘丽萍.浅谈古籍整理工作的意义及未来发展趋势[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2):69.

[8]曹生菊.浅析基层图书馆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思考[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1(02):186-187.

资源共享的含义篇10

    论文摘要:学习对象是教育技术领域的一个全新理念。作为理论,学习对象研究影响教学资源可重用性的各种因素间的最佳结构状态;作为技术,学习对象是教学资源的抽象与封装,教学资源以学习对象的形式存在,教学设计者通过重用学习对象来共享教学资源。本文介绍了学习对象的特征、分类、粒度和元数据语义模型,分析了在教学资源库系统中引入学习对象的优势,讨论了基于学习对象的教学资源库系统中学习对象粒度定位、类的封装与继承及其xml绑定。

    一、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e-learning逐渐兴起以来,教学媒体发生了改变,教学资源的形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现代教学要素,己经成为支持信息化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但是,教学资源普遍存在难以重用、互操作性差、共享困难、利用率低下等诸多问题。因此,教学资源的共享与重用越来越引起教育技术学界的关注。受到计算机科学中面向对象思想的深刻影响,学习对象的理念逐渐形成并得以快速发展。

    本文探析学习对象的理论及其在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中的应用。

    二、学习对象的理论

    (一)面向对象思想

    20世纪70年代末,针对导致软件危机的根源,即用von neumann机求解的问题域结构与解域结构的不一致性,形成了面向对象的思想。

    面向对象(object-oriented , 00)思想的基本内容是:1、系统由对象组成;2、对象具有标识唯一性且相互关联;3,对象由属性和方法组成,属性刻划了对象的状态,方法刻划了对象的作用、运动及其相互关联;4、对象的属性变化反映了系统的状态变化。5、系统中各个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联,形成对象方法之间的相应动态组合,从而完成系统任务。

    80年代,随着oop的迅速发展,00思想及其方法与技术不仅在软件工程领域得到深人研究和广泛应用,还深刻影响了系统工程、知识工程、人工智能、计算机体系结构等众多领域。到了90年代,00在高度(思维科学)、广度(应用领域)和深度(形式描述)三个维度的研究不断扩展和深人,成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研究热点。

    (二)学习对象的概念

    00思想运用到教育技术领域,提出了可重用教学构件((reusable instructional components)的概念。1994年,h. wayne hodgin;在《learning architec-tures, api’ s, and learning objects》一文中首次使用学习对象(learning object , lo)一词来描述这种易组合、可重用的教学构件。

    1996年,美国ieee学习技术标准委员会(ltsc, ieee p1484)成立。该委员会采纳了学习对象术语,2000年,委员会下设的学习对象元数据工作组(p1484.12)给出了学习对象的一个十分宽泛的定义:学习对象是可以在技术支持学习的过程中被使用、重用或引用的任何数字或非数字的实体。

    一些研究机构和学者也相继提出了学习对象的定义,但基本上都是针对上述定义的限制性界定和具体描述,最典型的是:学习对象是支持学习的可重用的数字化资源(any digital resource that can bereused to support learning }。这些限定和描述刻划了学习对象的特性,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学习对象的含义和范畴。

    学习对象概念的三个显著特性是:

    1、教学性。学习对象是针对学习而设计、在学习过程中被使用、为达到学习目的而存在的特定实体。

    2、可重用。学习对象可以被教学设计者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出于不同的教学目的、基于不同的教学策略、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下重新组合和重复利用。

    3、数字化。学习对象是数字化实体,能够传输和共享。

    学习对象概念还具有其它一些特性,如自包含(self-contained)、自足(self-sufficient)、内聚(cohesion) ,可聚合(can be aggregated)、互操作(interoperable)等,但教学性、可重用、数字化是最重要的三个特性。教学性是学习对象的首要任务,可重用是学习对象的核心目标,数字化是学习对象与传统教学资源的根本区别。

    (三)学习对象与教学资源

    建立在非数字化教学媒体基础上的传统教学资源,其形态是固化的、物化的和静态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普及,以网络为载体、以多种媒体来呈现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传统教学资源所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并逐渐成为教学资源的主流形态。但是,仅仅只是教学资源的形态发生变化还远远不够,这是因为:1、它所包含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材料)仍然是固定的,难以被教学设计者解构和重组;2、它不具备一致的组织结构及其描述信息,难以互操作和共享。

    学习对象是教学资源的抽象与封装,教学资源以学习对象的形式存在,教学设计者通过重用学习对象来共享教学资源。因此,学习对象是构件化的教学资源,能有效的检索、发现、管理、重用和共享,具有现代教学资源的全部特征。

    (四)学习对象的分类

    学习对象的内在固有特性包括:组合元素的个数、内含对象的类型、可重用的构件对象、一般功能、外部依赖性、逻辑类型、不同情境下可重用的潜力、同一情境下可重用的潜力。学习对象按上述固有特性分为5类:基本型((fundamental)、组合封闭型(tom-biped-closed)、组合开放型(combined-open)、生成呈现型(generative-presentation)和生成教学型(genera-tive-instructional)}z}o

    学习对象按组织结构分为原子、集合、线性、层次和网状类型叭按聚合度分为4个聚合层次。

    (五)学习对象的粒度

    粒度(granularity)是关于对象的大小、尺度及其详细程度等特征的描述。学习对象的粒度决定了学习对象的重用频率与效率,粒度过大会降低重用频率,粒度过小则会降低重用效率。

    一方面,根据00思想,对象的粒度要满足“高内聚,低藕合”。另一方面,学习对象不同于软件工程学中的抽象数据类型,教学性是其首要特性,因此,学习对象的粒度要以能表达一定独立教学意义为原则。

    (六)学习对象元数据

    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用于描述数据的属性。学习对象元数据(learning objects metadata , lom)的作用在于,为教学设计者和学习者查找、获取、使用、评价、互换、共享、管理学习对象提供支持。学习对象元数据是学习对象的关键技术之一。

    目前,国际上相对完备的lom标准是ieee((draft standard for learning objects metadata}) (ieeep1484.12.1)a ieee lom标准定义了学习对象的一个语义模型,其结构是一个4层语义树。该语义模型将学习对象的属性组合成9类,分别是:general , lifecycle , meta-metadata ,technical , education } rights , rela-tion ,annotation ,classification。该语义模型的数据元素分为必须数据元素(mandatory data element)与可选数据元素(optional data element),全体必须数据元素组成lom核心集,全体可选数据元素组成lom可选集。特别的,第9类数据元素classification组成lom分类扩展集,为特定领域的学习对象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扩展机制。

    我国《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是ieee lom标准在教学资源领域的扩展和本土化。《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以lom核心集为基础,抽取lom可选集的一个必要子集,利用lom分类扩展集对九类教学资源规定了扩展属性。

    三、基于学习对象的教学资源库

    教学资源库是面向教学的教学资源数据库系统,它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资源进行开发与整合,以计算机网络为传输载体与共享手段,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库是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主要建设内容之一,它主要包括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精品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要素。

    基于学习对象的教学资源库是指:基于学习对象所包含的教学设计理论、面向对象思想、可重用性核心理念,运用学习对象的元数据技术和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技术,描述、组织、管理、、运用教学资源的数据库系统。

    基于学习对象的教学资源库具有以下优势:

    第一,由于学习对象的可重用性,在学习对象理论指导下构建的教学资源库能以最大效度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第二,由于学习对象元数据的标准性,使教学资源的分类组织及其特征描述符合一定规范,同时也是资源数据库的设计依据;

    第三,由于学习对象的潜在智能性,在某种教学策略或认知策略的引导下,系统能够自适应教学目标并生成相应的学习对象序列,从而使系统具有一定程度的智能化或通过结构实现智能。

    (一)教学资源的分类

    教学资源按内容可分为三大类,即标准类、素材类和课程类,其中素材类和课程类属于学习对象。各类教学资源界定如下:

    1标准类包括职业标准、岗位能力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等。

    (1)职业标准是根据职业的活动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

    (2)岗位能力是从业人员在具体工作岗位上应具备的能力,是职业能力的具体化。岗位能力标准一般从普通岗位能力、基本岗位能力、核心岗位能力三个层面描述工作岗位的能力体系,每个层面由若干能力素质类别构成,每一类别根据行为表现的不同而划分为多个级别,每个级别代表不同处理事件能力的程度。

    (3)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实践化表现形式,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组织教学和进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模式、课程目标、课程体系、实践实训教学体系、学习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4)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评价测量的依据,是学校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阐述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明确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总目标和学段目标,描述学习领域的内容标准和学习目标(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给出实施建议(教与学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

    2.素材分为媒体素材、试题、试卷、课件、案例、常见问题解答、文献资料、资源目录索引等。

    (l)媒体素材是传播教学信息的基本材料单元,素材类型分为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五大类。

    (2)试题是测试中使用的问题、选项、正确答案、得分点和输出结果等的集合。题库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测量理论,在数据库系统中实现的试题集合。

    (3)试卷是用于测试的典型成套试题。

    (4)课件是针对若干知识点实施相对完整教学的软件。

    (5)案例是指由各种数字媒体元素组合表现的有现实指导意义和教学意义的代表性事件或现象。

    (6)常见问题解答是针对某一领域最常出现的问题给出的全面解答。

    (7)文献资料是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政策、法规、条例、规章制度和专业文章、书籍、音像资料、事件记录等。

    (g)资源目录索引是某一领域中相关的网络资源url链接和非网络资源的索引气

    3.课程类包括网络课程、精品课程、课程包等。

    (1)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专业的教学内容以及所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2)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五个一流”的示范性课程,即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丰富新颖的教学内容、精湛的教学艺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严格的教学管理及评价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要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从这个意义上讲,精品课程的网络表现形式是网络课程。

   (3)课程包是针对课程实施完整教学的软件。

    (二)学习对象粒度的定位

    教学资源的上述分类是依据内容分类,因此,学习对象的粒度取决于教学内容的规模。

    知识点是教学内容的核心单元,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关系体现了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所以知识点及其关联关系是构建完整知识体系的基础。同时,一个知识点又是具有原子特性的不可分单元。因此,知识点属组合封闭型,围绕一个知识点的相关素材属基本型,由关联知识点组成的课程属生成教学型。

    设计学习对象时,其粒度定位如下:

    1、单个课件被一个学习对象封装;

    2、其它素材类教学资源按照知识点分组,每个分组被一个学习对象封装;

    3、一门课程对应一个学习对象序列。

    (三)学习对象类的封装与继承

    将教学资源分类后,提取每一类教学资源的共性特性和个性特性,这些特性在基于学习对象的教学资源库系统内部定义为一个抽象数据类型--一学习对象类(learning objects class,loc)。 loc是教学资源在系统内部的抽象与封装,每个具体的教学资源是loc的一个实例。

    loc与lom都是教学资源的抽象与封装,loc用于系统内部对教学资源的各种加工处理,lom用于系统对外呈现教学资源,loc与lom是动态对应的。    位于顶层的loc是一个抽象类,它的属性与必须数据元素一一对应,方法至少包括构造器、set,get等方法。各类loc继承顶层类,重载顶层类的属性与方法,其扩展属性与可选数据元素、分类数据元素一一对应,属性的赋值可以在构造时通过构造器由元数据库中初始读取,也可以通过set方法由元数据库中动态读取。

    为了实现学习对象的序列化和智能,还要考虑loc实例的持久化,在loc实例的整个生存周期内保持有状态会话。

    (四)学习对象元数据的xml绑定

    为了实现元数据的xml绑定,基于学习对象的教学资源库系统需要具备:1、一个完备的资源命名空间;2、一套完整的xml标记,并通过dtd约束以符合规范,使用xsl设置显示格式;3、元数据字典和元数据编辑器等元数据管理工具;4,xml文档生成器。

    注册教学资源时,在元数据字典和元数据编辑器向导下,提取教学资源的元数据,创建相应的loc实例,存储到元数据库。教学资源时,xml文档生成器读取元数据库,用xml描述、封装元数据,生成xml文档格式的虚拟资源库。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