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的理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05:08

服装设计的理解篇1

关键词:服装设计时代创造社会

服装设计对每一个人来讲都不是陌生的,尤其对女性来讲更是百谈不厌的话题。从色彩、款式、面料、图案以至于服装上的纽扣、拉链都可以做到如数家珍,但是,如果让人们给服装设计下一个科学的定义,从理论上进行系统的诠释,对大多数人来说就比较困难了。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对服装设计的理解与诠释也在发生变化,了解服装设计与时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其中蕴含的规律是从事服装设计工作者,尤其是从事服装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与义务,解析服装设计中的时念是洞悉21世纪服装舞台的窗口,也是开启服装圣殿的金钥匙。

一、服装设计的诠释

谈服装设计的概念首先要了解设计的概念。一般情况下,很多人认为设计就是色彩、花纹、形状或装饰,而广义上的理解,是指在某种目的的指导下,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将头脑设想具体地表现出来的一种活动。川添登在《什么是设计》一文中指出:“所谓设计,是指从选择材料到整个制作过程,以及作品完成和使用之前,根据预先的考虑而进行的表达意图的行为。反过来讲,只有人类心象的物质性或实体性的实现才能称为设计。”

服装设计的概念是:“以服装为对象,考虑其各种机能性,选择素材,运用一定的技法来完成一个服装形体,使设想实物化的创造性的行为。”(引自李当歧《服装学概论》)由此可见,服装设计是一种状态的设计,这种状态即是人体着装后的一种状态。服装设计过程中,因其机能性要同时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求,以使这种状态达到完美。所以,能够满足人体生理需要的物质材料就要依靠科学的手段来获取,这就要求设计师有一定的科学素养,这样他的设计成果才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同时,为了满足人们心理需求,还需要设计师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他设计的作品才能够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体现出丰富的精神与文化内涵。

二、从设计看时代的变迁

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人类不断从事的创造性的活动,这种创造活动主要体现于人类制造物体的历史。人类制造物体的行为,与动物本能地制造巢穴不同,人首先有一个想制造某种物体的要求,根据这个要求在头脑中产生出形象,然后考虑选择材料,研究制造方法进行制造和使用,这一系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设计。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依据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劳动力状况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可以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大体分为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四个主要阶段。原始社会因其社会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社会经济、生产方式、劳动力状况和科技水平都极为落后,对今天的设计理念影响甚微,这里不作论述。

1.农业社会——装饰设计阶段

农业社会属于自给自足经济的时代,许多产品制造过程都是由同一个人来完成的,后来一些技术高超者则被分化出来,形成一种专门的职业,这就产生了各种工匠。如在这一历史时期从事衣服制作较有成就者被称为裁缝匠,他们的高超技艺和设计能力都是通过世代积累传承下来的,也是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来发展的。技艺的积累是缓慢的,这个过程很像人或自然界的动物的进化过程,是经过漫长年月完成的复杂美,不是我们今天一朝一夕所能想象出来的。这个时代是设计意识和被称为设计师的人还没有出现的时代,由于技术进步速度缓慢,各类产品的材料和加工办法也是一定的。农业经济时代的各类产品的制造,形成了从制造方法到使用方法一整套完整的样式,这时的设计,就是对这些样式的选择。在这些样式中,产生了高超技巧的装饰设计,可以说这是人类设计历史上的第一个阶段。

2.工业社会——生产设计阶段

人类步入工业社会是在18世纪,以英国人约翰·凯发明的飞梭织布机为标志,此后蒸汽机的发明带动了钢铁业、煤炭业的快速发展,随后产品制造业也以大工业的生产方式飞速发展,工业革命逐步向全球扩展。机械生产的设计方法和手工业时代的手法,在思考方式上有着根本的区别,从材料的选择,一直到加工方法、制造方法以及销售、使用、废弃等一切要素,都要进行有计划地考虑,即注重设计的系统性和体系性。这被称为生产设计阶段,是人类设计史上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产生了设计师这个职称。

3.信息社会——生活设计阶段

人类社会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普及,以及数字技术的广泛使用,以西方发达国家为核心的原工业发达国家率先进入信息化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生活的多样性,寻找适合自己生活需要的有个性的设计。与第二阶段以生产为主的设计相比,这里进入了以消费者的生活为主的设计阶段。每个设计师、每个企业,都必须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来搞设计,设计充分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和角落,生活方式的个性化、自由化带来了设计的多元化。这被称为生活设计阶段,是人类设计史上的第三个阶段。

三、解析服装设计与时念

服装设计中同样存在着这样三个阶段,所不同的是,因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现今许多国家或地区中,三种社会形态同时共存,因而三种设计方式也同时存在。这就要求从事服装设计的人员在选择设计对象,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定位上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同时,还要充分地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时代背景。

工业化进程比较发达的地区,成衣业也相对发达,制作方式的改变,带来了设计方式的变化,人类设计史进入生产设计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服装流行是以设计师为中心的,即设计师左右流行趋势。其中的一个关键原因是,当时信息的传递还主要依靠报刊、杂志、电报、电话等手段,这些手段受地域、时空的限制和影响较大,服装设计师一组流行信息,人们接收到这一信息的时间是不同步的,呈现递减状态,离服装设计师的时空距离越远,接收到这一信息的时间就越长,因此,各个国家或地区的人们追赶时髦的时间和速度也是不一样的。这一时期对服装设计师来讲是幸运的,可可·夏耐尔、伊夫·圣·洛朗、乔治·阿玛尼等诸多国际服装设计大师,在引领世界服装潮流的同时,也为自己在工业化社会进程中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他们的名字就是最好的服装品牌,在全世界拥有大批的追随者,这些服装大师的才华为全球所公认。

进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把地球上的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连接起来,变成地球村,通过电脑、电视人们可以同步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各类事件,服装信息更是如此。人们只要坐在电视、电脑前就可以同步观看巴黎服装大师的会,最新的流行信息、流行款式24小时之内传遍世界各地。如此迅捷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视觉,不断地培养、增进人们对服装的鉴赏能力,人们越来越不喜欢穿着与他人同样款式的服装,人们追求自由,追求个性。生活样式的多样化带来了服装上的多元化,流行不再是由设计师来左右,而是由消费者自己创造,每个设计师都必须站出来让消费者选择,历史进入到了生活设计阶段。

信息时代对从事服装设计的人员来讲既是欣慰的也是残酷的。欣慰的是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造就了大批追求个性的消费者,需要有更多的设计师直接为他们服务,因此,社会为有志成为服装设计师的弄潮儿提供了巨大的展示空间;残酷的是每一位服装设计师所服务的对象将会越来越少,因为,信息化时代的传媒技术使工业化时代培养的大批服装追随者解体,人们在着装方面追求的是多样化和个性化,服装设计师引领潮流的时代已经过去,服装设计师必须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从事设计工作。

这个时代的服装设计师一般是以单一对象为设计主体,不考虑大批量生产的问题,但是成衣生产则必须考虑批量生产的问题。因此,在信息化社会,服装设计师如何与服装生产企业融合,如何使自己的设计作品与企业的规模化生产相互适应;企业如何调整自己的生产方式,如何安排适应小批量、多品质的工艺流程,这都需要两方面充分沟通,相互适应,共同努力才能够达到共赢。服装设计师需要经常性走向社会,融入到消费者当中,倾听他们的意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站在消费者的立场和思维方式上,从事自己的设计工作。只有这样,服装设计师才能够在信息时代找到合适的位置,才能够被消费者认同,被企业接纳,才能在t型舞台上再创辉煌。

参考文献

[1]沈从文著《中国服饰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2]周锡保著《中国古代服饰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10月

[3]华梅著《服饰民俗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年10月

[4]黄能馥、陈绢绢著《中国服饰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

[5]李当歧著《服装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4月

[6]李当歧著《西洋服装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9月

[7]王受之著《世界服装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

[8]张竞琼、蔡毅著《中外服装对览》[m].上海: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

服装设计的理解篇2

【关键词】:服装结构设计;立体思维;平面与立体;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tU318文献标识码:a

服装结构设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相结合的课程,是以人体为基础,研究服装结构的平面分解和立体构成的方法与规律,揭示服装局部与整体的组合关系,它是把服装造型设计转化成服装成品的重要环节。

服装结构设计的教学通常采用在平面的纸上或布上进行制板的平面结构教学,具有成本低、速度快、适合成衣化生产等特点。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这种教学方式,只能使学生做到对所授知识的照搬照抄、死记硬背,最终对结构设计理论一知半解,甚至不知其所以然。只有让学生学会用三维立体空间的思维去理解平面与平面之间的组合,以及这种组合与人体复杂曲面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学生理解结构设计理论,灵活运用平面纸样的组合去体现服装三维的立体空间。

在以平面结构设计教学为主导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塑造学生形成从平面到立体的思维过程,是理解服装结构设计理论的关键。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体会到采用立体思维的培训、“平面结构设计”与“立体结构设计”、结构设计与工艺设计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一、立体思维的培训

服装结构设计通过运用立体思维对服装造型研究分析,揭示出服装细部的形状及各部位的吻合关系,研究局部与整体的组合形态,服装的立体思维塑造和由平面转化为立体的造型实践,是服装结构设计教学的基本原则。人与服装都属于多维空间实体而存在,良好的空间思维意识培训是必不可少的。服装的立体造型和平面结构都属于“空间造型”,但它们的构成元素、组合形态却各不相同。平面结构的裁剪主要依据服装的外部轮廓来进行,明确的轮廓就表现出肯定的平面形态,而一个立体形态却没有固定的轮廓。比如平面上的一个圆形,它的立体形态可以是球体,可以是圆柱体,也可以是半圆形,显然,立体形态的创造不仅依靠轮廓(即投影),还要依靠实体的“量”。对于平面形态,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都只能看到平面,除了随着透视有些变化外其中的形态没有根本的变化,而立体形态则根据观察者位置的变化,却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因此在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需要对学生经常培养空间立体思维,不仅要使学生具有分析设计效果图所表现的服装造型形态构成的数量、部件细部的吻合关系及结构设计分解的能力,而且还应将布料覆合在人体或人体模型上对服装效果图所表现的服装结构直接进行悬垂、曲线、凹凸、褶皱和复杂线条的立体思维塑形训练。从而加强学生对服装体积感的直观认识和知觉力,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较完整的服装立体空间组合概念。

二、服装平面结构设计与立体结构设计一体化的应用

面对服装企业普遍反映的服装毕业生不能适应市场、不能完成结构设计的现实问题,如何提高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效果,培养出适应服装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人才,是各服装院校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体会到采用“平面结构设计”与“立体结构设计”一体化教学是一个有效的方法。这里的“立体结构设计”不是指立体裁剪课程,而是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平面结构设计理论而进行的立体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讲授某一部位的结构设计时,先用布或纸在人体模型上演示的方法,给学生以形象的感性认识。让学生观察从一块平布包裹人体时出现的各种结构形式(省、缝、褶等等),这些可变性形式带来的立体效果变化,以及从立体形态展开成平面的纸样外型,各部位结构线的特征等等,从而奠定了平面结构设计理论的学习基础。其次,对于复杂的款式造型,学生难以准确地将其分解转化成平面结构纸样时,可用直观的立体结构设计方法进行演示,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服装的平面纸样与人体立体的关系以及相互转换关系。特别在讲授结构设计变化原理部分时,如服装的省道位置、省量大小、省道转换和褶量大小等等,如果只采用单一的平面结构设计方法教学,进行机械的平面纸样的转化,缺乏对成型的服装立体效果的认知,学生是很难理解立体结构与平面结构的转化过程和结构变化原理。又如裙子的褶裥设计,学生对平面纸样褶裥量的大小难以掌控,以及对立体成型效果模糊,通过立体结构设计观察相同面料质地与不同的褶裥量,及不同面料质地与相同的褶裥量等形式的比较分析,使学生全方位认知和理解服装结构设计变化原理,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工艺设计一体化的应用

服装工艺设计是服装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将已裁剪的服装裁片经过缝制、整烫等手段制成服装成品的过程。现在的服装市场注重品牌风格、服装质量和制作工艺,急切需要对服装面料、款式造型、制作工艺等全方位把握的服装人才。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设计教学的各部分内容关系紧密,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和实践性。结构设计课上学习的各种制板方法及纸样制作,如果不进行样衣制作、板型的修正及服装面料的选择来验证,最终还是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密切相结合、理性与感性认识的同步提升。因此,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工艺设计一体化的教学可以使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融为一体,用理论指导实践,反过来通过实践更加深刻地理解理论,使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更系统化、实用化。比如在讲授半圆裙底摆结构时,先不将裙长斜纱部分减短,让学生按纸样制作出来,穿在人体模型上观察裙子底摆长度的变化,就会发现因面料纱向的不同所产生的悬垂性的不同,裙长斜纱位置的长度最长,因此,在进行结构设计时需将该部位长度减短,并且根据面料质地的不同,减短的长度也不同,从而使学生脱离单一的平面结构设计过程,通过做中学,学中做去理解结构设计的原理和方法,让学生认识到结构设计与工艺设计相结合的重要性,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

总之,以市场为导向,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中心,突出实践性和实用性的立体思维塑造与服装结构设计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对款式造型到结构设计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服装设计的理解篇3

关键词:服装造型;结构设计;课题实践

服装结构设计是服装造型的基础,是以立体形态的服装轮廓造型及内部结构的造型设计,所体现的是设计造型与着装者、服装材料的关系;教学中,以服装整体外形体现其立体造型艺术,分析平面衣片形态揭示服装细部结构关系,每当设计构思中的服装整体造型的改变均使其平面结构产生新的改变。以此,在教学实践中,着重于“遵循原理,注重实践,寻找规律,灵活运用”的教学理念,才能取良好的教学效果。

1服装造型课题分析

造型是艺术创作的基础,所谓造型能力、造型方法、造型手段等均与艺术创作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艺术造型,必须要解决造型形象的外观形态与框架结构、物象肌理及其装饰美化等程序;服装造型亦是如此,也是依据着装者的体态形状,做服装的外廓形象、内在结构分割、衣料的肌理及美化装饰等工艺手段,进行创新设计。为此,服装造型设计实践课程,应是从这一主线,进行有目的的阶段训练,才能解决好服装造型的课题任务。

1.1从服装造型的程序上,先确立服装的廓形,再作结构分割与衔接

我们均清楚,任何形象的存在均离不开其内部结构支撑,服装的外形形态是依靠人体及服装内部结构的支撑才能构成其形象,因此,要掌握好服装的造型艺术,其结果的形态的了解和掌握是关键点。

1.2从服装造型的部位上,注重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我们通常把服装的局部分为衣身、衣袖、衣领、裤型、裙型等,它们既有各自独立成形的结构,也可有相互联结形成的整体结构。所以,在服装结构设计上,应依据服装的局部结构分类设计练习,也要作整体结构的关联性组合结构训练。

1.3从服装造型的艺术性上,其时尚性的结构,是依据现代构成而形成现代艺术的审美特性

我们应将服装与现代艺术构成形态紧密结合起来,突破传统的服装结构形式,大胆创新的同时,亦须依据人的着装需求进行艺术造型设计。

2服装结构创新设计实践教学基础

2.1服装结构设计的理论基础

服装结构造型理论,是引导学生如何正确把握服装造型规律、方法和手段的理论基础,是拓宽造型设计思路的“航标”。目前,有关服装结构设计造型的书籍与教材,均是着重于日常生活装的结构造型,而且,大多数都是以平面结构制图形式进行的服装结构设计分析,如《服装结构设计》(李正、李梦园、李静等编著’东华大学出版社)、《女装结构设计与纸样》(陈明艳编著,东华大学出版社)等,这类书籍均倾向于基础结构的造型理论,适合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学指导;而艺术院校的服装艺术创意的结构设计,应选用着装于艺术创意的服装结构创新设计的理论书籍及教材。

2.2学生的学情基础

艺术设计是基于学生所掌握一定的造型基础上实施的,服装的艺术造型亦如此。首先是服装款式造型基础,即服装款式图绘画,在服装画表现技法的课程部分作一定课时的基础训练,以解决服装的形态表现基础的问题;其次,是服装板型基础,即服装平面结构制图,以解决服装基础结构的问题;其三,是服装设计基础,以解决服装造型的基本方法,奠定创新设计的教学实践基础。

2.3教学实践的条件与保障

服装造型与结构设计的教学实践,应是在具有一定的专业设备、环境下实施的实践性课程。服装的造型,有平面结构和立体结构,最终是建立在人体的三维立体形态上的艺术设计。平面结构造型需要一定空间铺展材料,立体结构造型则需要具有人体特征的人体模型,材料的缝合需要缝纫机及整熨器材等等,这些基本的设备,也需要一定的空间置放,也就是必须要有具备实验条件的实验室。

3服装艺术造型创新与结构设计的教学实践

实践性课程的教学,是依据一定的理论指导,寻求其最佳的创新方法及造型效果,综合服装设计的造型规律及结构设计形态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作课题实践:

3.1从服装的外廓基本型中,作结构创新设计训练

在服装设计基础课程里,已对服装的六种基本型作了系统的学习,即H型:t型:a型:X型:S型:o型:

在课程的学习中我们可将几种基本型的组合形态,如t型与o型的组合,t型与a型、S型的组合,构成新的服装外轮廓形,并在该廓形的服装的剪影图形上作横向、纵向、斜向等不同的结构分割的创意造型。作业练习中,注重使学生掌握在一个特定的外形形象基础上,对服装结构作创新的设计方法,这一训练,能够培养良好的整体形象的把握能力及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需要调动多方面的知识和艺术修养,结合现代构成艺术的造型规律和法则进行的创意性设计。

3.2从服装的内结构的创新设计中,结合艺术造型,改变服装的外廓造型,从而使得结构与外形轮廓紧密的结合,构成新的服装造型

第一,横向分割的结构变化,使服装的左右外形廓形产生一定的变化,从而构成新的服装外廓形;横向的结构分割与组合,应注意服装结构分割的比例、节奏及结构线的疏密关系,上衣结构与下装的结构分割与衔接,是横向结构设计的重点与难点,教学中,应结合实际的案例作全面分析。

第二,纵向分割的结构变化,使服装的上沿与下摆廓形产生一定的变化,从而改变原有服装廓形;纵向结构的分割,应遵循人体结构形态特性进行的造型,前中心与后中心线,是服装造型中重要的结构线,许多的服装的开合结构均依据这两个结构线作创意设计;除此之外,服装的前后公主线亦是纵向分割组合造型的重要结构线。

第三,斜向分割的结构,是横向与纵向结构辅助,它的结构变化,可对服装款式形成整体的影响;斜向的结构设计,具有灵巧、活泼的特点,能增强服装的艺术性。以此在艺术服装设计及服装创意设计中,多结合斜向结构作款式造型。

第四,几何线与自然线的结构变化,可使服装造型具有灵动性;几何线条具有工整的秩序美,在体现服装工艺美的结构设计上具有较高的运用价值,而自然线则具有自由、舒张、灵巧、逸动的特点,在体现服装的艺术性上运用较广泛,多用于艺术时装及礼服的设计造型。

服装设计的理解篇4

关键词:传统;时尚元素;设计;对比

前言:中国风格服装设计是以中国元素为基础,应用现代化服装设计手法,充分的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更深层次上体现了时尚元素。通过中国服装界的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国风格服装设计的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其中不乏一些优秀设计,但是我们依然要秉持传统理念和文化,从历史层次和设计手法上进行突破,设计出更具时尚风格的服装服饰。

一、传统元素在中国风格服装设计中的应用观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如何运用中国传统元素在服装设计中成为了当代设计师的重点课题。其中有人认为中国传统元素的运用不能流于形式、限于表面,必须要在元素中表达中国文化传统和精神。其中还有人认为中国元素已经流失在历史环境中了,在运用的时候也就不用追究其内涵和精神了。纵观历史发展,在服装设计中后者观点已经丧失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不能够成为坚守的理念。我们要追求传统与现代并存的设计风格,将传统元素利用现代的表达形式展示在服装设计中,充分的体现时尚气息。鉴于目前有关中国风格服装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积累尚很薄弱,如果囿于文化内涵的传达,将无法解放思想、放手探索,因此以国际化、时尚化为设计价值取向的着眼点,开展中国风格服装设计理论研究与实践相对易行,本研究也以此观点作为立论基础[1]。

二、中国风格服装设计的时尚元素服装设计理念

时尚元素服装设计理念是实现传统与时尚融合的重要基础,要着眼于国际设计风格,充分的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进行混合,设计符合现代化审美标准的中国服装。服装设计风格是反应社会状况的一面镜子,其能充分体现社会的历史时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西方服饰设计理念已经成为了国际主流设计思路,其潮流化和张扬的性格打破了传统服装设计理念的束缚,逐渐呈现了休闲化、轻便化、无性别化,这样的当今现状已经充分的将历史元素与现代元素融合为一体。其中,在中国风格服装设计的过程中,传统与时尚元素的搭配成为了主要的设计理念,无论多么复杂的服装元素都可以充分的融合到现代服装艺术中。在服装场域中,时尚是均有多变性的,其受时间的影响相对较大,其中中国服装设计讲究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相融合,并自身演化成为独具风格的服装设计理念[2]。

三、传统与时尚融合的中国风格服装设计手法

(一)解构手法

后现代主义的思想主要表现在解构手法上,其反对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及封闭僵硬的体系。在中国风格服装设计中,将传统元素与现论跟充分结合,利用解构手法,颠覆现存的服装秩序,解构手法将传统的服装设计思路“否定”,打破传统元素的束缚,将现代化元素通过处理成为新的形态或新符号。在服装设计中,材料、颜色,图形、符号等都可以被解构,意在改变其能指和意指之间的关系,从而在传统的元素中体现时尚。在具体的应用中要重点解析服饰上的形、色、质等元素,通过巧妙的构思形成初步的设计方案,在设计中要充分的分析传统元素的多重含义,然后再将元素进行结构、重组,从而增强其时尚感,例如,在古代传统的黄色与龙纹搭配成为了帝王的象征,在这里可以运用解构手法,改变颜色与龙纹的关系,可以用黑色或银色的龙纹组合来表现,从而弱化了传统元素之前的含义,增加服饰的时尚感[3]。

(二)对比手法

在现代时尚服饰设计中,其强调挪用、拼贴、戏仿等,在一定程度上“反传统”,中国风格服装设计中广泛的用了对比手法。对比混合手法是将传统的元素与现代文脉进行组合,凸显别具一格的时尚风气。其手法存在特殊性,在对比混合中要将反差性极大的两种或多种元素进行混合,在设计中要弱化传统元素的古旧感,充分将传统与现代进行统一,给人一种时尚的美感。对比混合手法是现代设计师常用的设计手法,例如牛仔面料,在现代中国风格服装设计中被广泛的应用于对比元素,可以在造型、图案、材料上进行对比混合,将牛仔元素与传统的花鸟图案结合,通过对比彰显时尚,在应用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元素的融合性和夸张性,要将牛仔的面料和休闲感与现代典型的羊腿袖、西洋蕾丝等具有民族性的非本民族传统文化符号进行融合,彰显时尚[4]。

(三)手法

手法是传统与时尚融合的中国风格服装设计中的重要手法,其重视表达人体与服装的关系,通过服装的形态反应现代和传统的元素。当代西方服饰主要是围绕型和裸出型,将人体的行、色通过充分的呈现在观众面前,而中国服装设计上讲究的是优雅美和端庄美,因此在大部分历史时期,我国服装设计的风格是保守的,更不要说肢体了。现代化的手法改变了服装的结构、色彩充分的体现了与传统服饰的反差,其以身体为设计原点,将传统的古典元素,利用现代化的手法表现出来,将传统与时尚完美的融合。手法可以实传统与现代元素的统一,在中国风格的服装设计当中,要充分考虑的方式和部位,可以同设计者进行交流,,结合设计师的人体美理想,选择不同的人体部位,比如选择当下流行的露腰,的方式和部位要根据传统元素的使用进行合理设计,选取合理暴露部位,充分展现人体曲线和性感魅力[5]。

四、结语

综上,若想更好的将传统与时尚融合到中国服装设计中,就要先确立中国服装设计的观点和思路,摒弃传统的设计理念,更多的运用中国传统元素,利用现代化手法设计出符合服装行业发展、具有独特魅力的中国服饰。在中国风格服装设计中要秉持中国传统文化,深入到理念和风格的研究层次,提升历史与文化的地位,更好的将中国文化精神在服装中表现出来。虽然当前还面临诸多难题,但相信随着今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这些问题都将迎刃而解,可以更好的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为服装设计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吴春胜.传统与时尚融合的中国风格服装设计手法[J].丝绸,2011(01):37-39.

[2]曹彦菊.刍议传统与时尚融合的中国风格服装设计手法[J].艺术品鉴,2017(01):93.

[3]彭娜.传统与时尚相融合的中国风格服装设计手法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5(22):58.

服装设计的理解篇5

其实,这种现代服装结构的挑战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70年代很多欧美国家的社会充满着反叛与探索,每个阶层的人都喜欢表现自我,思想前卫时尚。特别是年轻人,受到摇滚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影响,人们在服装及发型上也喜欢穷极表现,另类的发型及古怪、叛逆的着装在这时都能被人们接受并被推崇。例如70年代的朋克一族,衣衫破烂、行装拖沓、闪光豹纹等以前是被上层人所鄙视的激进着装,英国的设计师维维安·韦斯特伍德运用解构的方式设计许多含有朋克意味的服装,这类反叛文化渐渐成为时尚主流。维维安·韦斯特伍德在设计上强调对服装的破坏或夸大服装的原有概念,将人们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宣泄与昭显自我的目的通过服装表现出来,其实她的设计与服装中的解构还是有着微妙的不同,她早期的服装设计更受披头士的追捧,而近期的设计作品则显得更加理性化,是真正趋向于现代服装的解构。

1970至1980年代服装界发生重要改变的另一因素是在国际舞台上出现了一批日本服装设计师。随着日本经济的日渐稳定及发展,日本服装行业与国际接轨,当时的服装行业,独具特色的东方风格在国外设计界受到欢迎。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高校,在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就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服装设计师,例如三宅一生、山本耀司、川久保玲等人的设计作品展现出有别于传统服装的样式,他们独特的设计打破了西方一统的服装舞台,用解构来表现服装新面貌,渐渐风靡世界各地。如今,当代服装设计师在设计中如果运用了解构原理,在作品中则更倾向于体现个体本身,体现服装自身的独特性。正如山本耀司所说:“凡穿我所设计服装的人,所欲表达的是一种属于自己独有的个性。”而在川久保玲的设计中,总是喜欢打破华丽高雅的传统女装审美习惯,着装另类化,例如在做裙子设计时有意把裙的下摆进行斜裁,毛衣上故意做出破洞,川久保玲喜欢把一些不同材质的面料或款式组合在一起,例如极薄的乔其纱和毛织物、粗花呢与雪纺进行拼接,一半的职业装与优雅的晚装相结合,浓郁的民族风格服装与时尚的摩登款式结合等,从各种对立要素那里寻求组合的可能性。从这些设计师的作品中都能从德里达的解构方法论中得到启示。

如今的服装日新月异,设计师在设计时寻求的解构方法也多种多样,解构后重组的服装式样更能体现现代审美意识。如果只是简单地打破结构不能算是解构服装,只有通过设计师对服装进行重新改造、创新才算是解构服装。由于亚洲和欧洲文化的差异性,不同地域的设计师做解构主义服装时所展示的风格及细节设计也各有不同。就女装而言,亚洲解构服装以日本为代表,设计师主要运用大片面料进行巧妙拼叠、捏褶做出奇特的服装风格,作品中展示出设计师的个性。欧洲的解构主义服装则是强调人体着装后的性感与服装风格的体现,欧洲的服装设计师喜欢在胸部和臀部大做文章,常用各种解构手法将这两个部位重点突出,并用其它部位错落的外观来凸显女性身材的优美。

当然,这些都只是服装解构的简单表现,想要真正做好解构设计,必须在服装设计中对服装的正统原则及正统标准进行批判,对服装进行重新诠释,这才是解构主义的真谛,而不是单单对服装的结构或服装中体现的性别、地位、经典等流行套路的解构。有的设计师在设计上喜欢打破男女装之间差异,例如法国著名时装设计师让·保罗·戈尔捷的设计作品常常破旧立新,他的设计常令时尚界哗然。这位设计师设计过穿在长裤之外的裙子,将内衣当作外衣穿着,并时常将男女的传统服装颠倒,这种对于性别与传统的挑战,正是服装界所需要的新鲜的设计方向。

服装设计的理解篇6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案例:学生在面试时能画出非常漂亮的效果图,但如果让学生将作品做出来,看看实际效果如何,学生就慌了,因为他在画效果图时根本就没有深入考虑过服装的结构,没想过如何去打版,更没想过服装的细节处理,如材质的选择、纽扣的选配、工艺如何处理等等这些直接影响服装成品效果的细节。更可笑的是一些学生在做设计图时,甚至根本都没想到后片的设计,更谈不上前后片该如何连片。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对服装设计的理解认识不够。

往往这些学生认为服装设计师就是只要坐在办公桌前,画画设计稿就可以了,却不知亲身实践方能得出真知,在过程中获取源源不断的灵感,才能有不断进步的后劲。想必设计系的教师都知道这个道理:设计本身就是一种过程,在这过程中“用笔思考”和“用手思考”同样重要。我们需要展示的是时装之美,而不仅仅是灵感和概念。

目前很多服装院校在专业教学时,将怎样画出漂亮的时装效果图当作教学的最终目的,忽略了设计的实用性和可生产性。而在这样的教学下,多数学生就会认为服装效果图画好了,就等于学到了服装设计的本领,把服装设计等同于艺术绘画,在本质上丢掉了服装设计的内涵。

如今各家企业对服装设计工作人员的要求不仅仅是只会在纸上画一张漂亮的效果图,或者空有一个美妙的构思创意却不能使其变成现实。我们的设计应服务于服装市场,在服装设计的整个过程中,时装画是创意与灵感的记录,着装效果图是穿着效果的目标演算,款式图是结构方式与比例关系的规划,这些都谈不上完整的设计。设计一词的定义应是:“将有目的的创意意图有形地表现出来”。那么服装的最终“形”是什么?是可穿在人体身上的服装,而不仅仅是一张漂亮的效果图。

将设计等同于元素的叠加,设计作品缺乏生命力

设计是一种创造,但不是发明,不是从无到有,更不是众多元素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的改良与创新。要想对前人的东西进行改良,首先就必须对这些东西有所了解。有着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中国,形成了各种具有典型文化内涵的服饰,它凝聚了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与深厚的华夏文化内涵。我们可以从前人优秀的设计中提取元素进行服装的再设计,这种设计必须建立在对传统服饰文化的了解,并融合现代服饰设计理念,充分运用美学原理,设计出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作品。然而目前很多年轻的设计师对民族服饰文化一知半解——一说起民族元素就想到了立领、滚边、大襟、对襟、盘扣、开衩及中国结饰龙凤纹样,一说起民族服装设计都以为是只要将原汁原昧的民族服装原封不动地照搬到t台上,难以贯人自己独特的设计理念,这种没有文化内涵的服装设计,只是满足于将元素单纯地加以复制粘贴,缺乏艺术生命。优秀的设计绝不是元素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学会将这些经典揉合到现代服装设计中,并予以这些元素新的包装和诠释。

在设计过程中应在“元素”的选择上下足功课,多方面寻找,不仅仅是服饰上,可以是家具、器物、图案、植被、建筑、歌舞、音乐、居住环境……等等:从古老及现代的象征符号中寻找独特的个性,真正认识这些符号的寓意,也可以从当今的优秀服装设计中提取。将这些元素结合,重新演绎,创作出焕然一新的时尚服饰,从而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

过于夸大服装的艺术表现,忽视了服装的市场可行性

我们也常看到这样的一个现状:学生参加各类服装设计大赛屡屡获奖,但却搞不好日常生活中的时尚服装,到企业也胜任不了设计工作。学生在设计中出现了一味追求远离服装本质。带有幻想主义色彩思想的服装。这些参赛作品多数是注重体现创新的理念与艺术形式,片面地强调了服装的艺术个性,具有先导性文化特征,而忽略了服装本身的商品性与实用性。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在校的教师和学生通常表现出对大牌设计师的崇拜,对权威预测机构的迷信,而消费者的需求和对服装的再设计通常被教师和学生所忽略。我们应该知道信息的专业来源可以让学生准确把握最近的设计理念,设计作品中体现时尚感,紧跟国际潮流,而信息的非专业来源则可以使学生了解大众的需求和审美取向,使设计更理性化,更市场化。两种信息来源同样重要,不可偏颇,各有优势。来自专业领域的信息具有前瞻性、权威指导性,而来自大众领域的信息具有直观性,完全以消费者的反映来评定作品的成败。我们设计的作品既然是商品,不容忽略的也应该是消费者对商品的评定。

设计要不断创新,但不是变得内容越丰富越有“设计”,更不是变得越离谱越好。设计,应有明确的目的,要解决实际问题,不是为了卖弄、炫耀某种技能,不能“为设计而设计”。设计要追求“美”,讲究“艺术性”,但更讲究“用”,它是有限定条件的,是一种有“甲方市场”(社会需求)的“命题创作”,不是随心所欲的个人情感宣泄。因此一个好的设计一定是解决了某些实际问题的设计,比如功能问题(使穿着者更加便捷),也可能是美的问题(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等等,所以设计的评价在于市场。众所周知,企业都是以赢利为目的,只有在不断设计出新款式、新花样,走在潮流前面的同时,了解并尊重消费者的意向,设计出的作品才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在市场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服装设计的理解篇7

关键词:解构主义;内涵;意义与作用;风格及特征;表现形式

解构主义最开始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解构主义它涉及到了文学、艺术、建筑、美术等多种领域,并且还在全世界引起了非同的影响,因为这个原因解构就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话题之一。不仅如此,解构主义的运用使得艺术创作品之一的服饰受到所处时代艺术风格的熏陶必然与其紧密相连。

一、解构主义的内涵

“解构”这个词,如果我们单从字面上理解就可以看出来,一个“解”字的意思为“解开、分解、拆卸”;“构”字则解释为“结构、构成”之意,两个字合在一起引申为“解开之后再构成”。因此,可以看出解构主义实质就是对结构主义的破坏并且分解,而且是在反结构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另一种方式。解构的问题,说到底这就是一个打破固定模式,可以开创多种多样可能性的问题,其结果常常表现的是标新立异、变化的层出不穷、活泼并且恣肆,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二、解构主义在服装设计中的意义与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广大群众的审美标准

在服装设计中,解构主义可以让服装更加的有魅力,审美标准的提高不仅针对一小部分的群众,是对广大群众来说,解构主义有利于提高广大群众的审美标准,让广大群众可以不断的提高自己,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二)有利于提高服装设计师的设计水平

在解构主义的运用中,只有设计师设计出来,才能被广大群众接受,因此,设计师的水平非常重要,如果设计师没有很高的水平,即使运用了解构主义,也不可能让群众所喜爱,被大家所了解。

三、解构主义在服装设计中的风格和特征

(一)解构与重构是相互生成

解构的意识就是重新解构和重新组合,它运用解构主义的特殊处理的效果,并且采用不对称的裁剪、采用利落的线条和更加独特的色调来进行合理的设计,不仅强调了面料的独特性、混合性图案的拼贴等,而且无不体现了它的服装的解构主义思想。因此,解构主义的特征之一就是解构与重构的相互生成。

(二)表现出来的无规定性

无规定性并不是表示没有任何的规定性,而是关于新的意义上的新的规定性,它是表明把彻底的反对形而上学与反体系化,解构主义作为自身思想的根本的规定,这个所主张的是一种美学的无原则主义和多元主义的性质,它强调风格的多元化。

四、解构主义在服装设计中的表现形式

(一)Ψ装结构的解构

服装结构非常的重要,结构就像一个人的骨架一样,人有头、手、四肢、骨架等,所以服装结构也有一个重要的骨架,比如肩部的设计、腰部的设计等,都会对服装设计产生很多的影响。在服装设计中,重视服装的结构,要按照比例进行设计,这样结构才会更加合理,让人穿起来更加舒服。

(二)对服装材料的解构

服装材料对于服装是非常重要的,服装材料有很多的品种,不同的品种有不同的风格,比如棉质材料就可以看出这个人追求舒适,材料光滑,就表现出这个人非常的张扬,因此,解构主义中服装设计的一个表现形式就是服装材料的解构,让服装适合每个人,让每个人都穿出自己的风格。大量的人工合成材料、塑料材质、金属、木板、玻璃材质、纸、珠片、橡胶、羽毛、石材、拉链等都可以用来制作服装。除了这些非常正规的材料之外,对原有面料的改观,也属于解构的范畴。

(三)对服装图案、色彩的解构

服装表现出来的形式可以从图案来看出来,一个非常可爱的图案可以看出这个人非常的小,富有一颗童心,很多的例子都可以看出,服装图案表现人的性格。

色彩的表现力非常的重要,有的人喜欢黑色,有的人喜欢白色,也有的人喜欢绿色,因此,服装设计中解构主义表现出来的形式是非常多种多样的。

(四)服装对比面积的解构

在图形的解构过程中,设计师不仅大量采用各地区、各民族、各历史时期、各流派的手法风格,而且将自己置于过去与未来、激进与传统、中心与边缘、理性与非理性等模棱两可之间,并不需要一个统一的图案主导,显示出解构主义巨大的包容性。

五、结语

服装的面积对比也不再受到限制,大面积的对比色、细小而复杂的色块,多种不同的颜色可以同时在一款服装中出现,所以一反传统的服装的配色,对服装的面积对比进行了彻底的解构。

服装设计中,解构主义的存在非常的重要,让群众越来越重注自己。在服装设计上要运用解构主义,这样就会使服装设计更加的美观,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刘庆海,甄强军.从建筑到时装解构主义的罗曼史――浅谈解构主义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0(03):179-180.

服装设计的理解篇8

在2014年伦敦中央圣马丁学院硕士毕业生作品中,强烈地表现出了纤维材料的组织结构肌理与质地:利用针毡技术,大色块二维色彩构成语言,三维构成形态的肌理表现与拼接,抽象、利落的设计效果十分新奇,极具表现力。可以说,基于构成形态的服装材料设计创新在服装设计领域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它能够更加完美地体现设计师的创新理念,让服装材料更充分服务于服装设计。

二、解构与重构的构成形态表达

解构主义实质是对于结构主义的破坏和分解,具有很大的个人性和随意性,是对正统的现代主义、国际主义原则和标准的否定与批评,具有很强的“反形式”“反美学”的特点。同现代主义相同,早期的解构主义一直在文学、社会学、伦理学、政治学等领域存在,直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解构主义对设计领域造成了强大的冲击,进而影响到了服装设计领域。在服装设计中,解构设计的手法带有明显的“破坏性”,破坏了传统的审美标准,将设计的意义扩大到多元的范围。法国著名设计师让保罗•戈提埃(JeanpaulGaultier)是早期因解构主义的设计手法而轰动世界时尚舞台的著名设计师,亚历山大•麦克奎因(alexandermcqueen)后来居上,他们都从全新的角度以哲学家般的思想来创立新原则,颠覆传统审美标准,在解构的设计语汇中寻找艺术的支点。他们的设计思想与风格至今仍然对服装设计师们产生深远的影响。还是以中央圣马丁研究生毕业设计作品为例,在2014年的作品中,散乱、突变、动态感、残缺等解构设计的表现语言很明确地强调与突出了服装设计的表现力与创意。从某一方面来看,构成形态的表意性已经超越了服装的实用功能。在作品4中,设计者从全新的角度来阐释服装的设计观念,颠覆传统审美标准,创立新原则,强调各元素的综合,把质素不同的面料重合在一起,通过荒诞组合、随意结构堆砌,呈现出不确定、破碎的设计语汇特征,把构成形态的观念带入设计语汇中;在作品5中,服装的结构被重新分割,服装结构的传统样式和细节被完全进行改造,抛弃比例、形式美法则等基本要素,没有优劣判断标准,整个作品在构成形态上有着极大的可再创造空间;在作品6中,传统服装的面料搭配方式被彻底改变,用破坏的方法解构了面料的完整性,同时不受限制地重构了服装的新面貌,这是一个拆解、重组的构成手法,其设计意义也在于不断流变的设计过程。当下,解构主义的设计手法逐步形成了一股影响世界的强大设计潮流,解构主义并不是设计思想上追求随心所欲、漫无目的,而是具有重视内在结构因素和总体性考虑的特征。它打破了正统的设计原则与规矩,重构新的结构形态,以新的构成形态理念占据未来的设计空间。

三、构成形态的符号转译

服装设计是一种综合的语言符号系统,具有“表征”和“被表征”、“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对于服装设计而言,在语言符号系统方面可以概括地分为三种符号类型:图像符号、指示符号、象征符号。图像符号服装设计的表层意义,是“所指”的东西,是服装材料与结构的外在表现;指示符号是“能指”的东西,是服装设计师想要表达的设计思想与设计理念;象征符号是服装设计构成语境的引申意义,是在一定的生活方式背景的观照下,经过设计与思考而呈现出的深层意蕴和象征意义。在构成设计活动中,设计者通常在动态的设计过程中产生丰富的“联想”,这种联想通常来自于设计者自身过去的审美经验和情感。当设计活动开始时,在相关因素刺激下,引起对过去情感经验的反应。服装设计作品的构成形态正是这种审美经验中的视觉与知觉作用联系起来的一种视觉语言,去除生活中具体的形象,并以抽象的几何构成形态作为其主要的表现形式,强化了服装构成形态语言的抽象性符号化特质。“联想”是设计思维活动的关键,构成与服装设计的动因,服装设计构成形态中,通过“联想”进行设计符号的转译,最终会使服装设计产品具有深刻的人文意义。

四、结语

服装设计的理解篇9

1.1优化课程设置

中职服装美术设计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服装设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教给学生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中职服装美术设计课程教学最首要的课就是绘画基础课。通过绘画基础课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更为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学生对形式美的理解。但是,绘画基础课的内容很多,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在抓基础的同时突出重点,增加一些学生较易掌握的内容,比如,说结构素描。结构素描是最适合表现服装的线描技法的教学。除了绘画基础课中职学校还开设了绘画表现课。绘画表现课是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中职服装美术设计课程教学的核心部分。这门课程的重点放在训练学生的服装线描效果图、服装款式图等。教师在讲这门课时一定要做到深入浅出,而且要与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与服装企业、市场等紧密结合。优化课程设置要改变传教学模式,比如说美术设计的教学严重与实际脱轨或者课程之间完全分离,没有寻求各门课之间的交叉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服装设计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与服装结构、服装工艺课紧密结合起来。比如,说教师在传授款式图的绘画教学时可以同时给学生讲授衬衣的结构与缝制工艺。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美术设计的内容就会交叉整合,这样学生在学习一门知识的过程中会了解许多其他课程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会让教学更加规范和合理。课程设置上应该注意强化人体结构的练习。从事服装设计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对人的人体结构有很深入的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补充大量的人体构造知识,如对人体的比例、骨骼、结构等以挂图或模型的方式进行讲解。通过强化人体结构的练习使学生具有独立的绘画人体的能力,为以后的服装绘画打下坚实的基础。

1.2从学生的就业岗位入手,确定服装美术设计基础教学目标

中职服装美术设计课程对于任何一个即将从事服装设计的工作人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和学生要共同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掌握一定的服装设计功底,为以后从事服装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中职学校教育的主要教育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为学生的就业做充分的准备,因此,中职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所学内容与以后的就业紧密联系起来。相应的中职服装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毕业后能在服装公司从事一系列的服装设计工作,比如,款式的设计、服装工艺制造、裁剪、整烫等。还有一些职位,比如说服装打板、样衣制作、质检、服装产品推广等工作,这些岗位虽然都对工作人员的服装设计功底要求不大,但是工作人员也必须具有一定的服装审美能力,掌握一定的服装设计的基本技能。根据以上描述的服装设计岗位的特点以及各岗位对工作人员的要求,教师一定要结合中职院校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为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主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掌握一定的服装设计的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服装工艺款式图、服装结构款式图的绘画。

1.3培养学生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

服装市场的变化周期很快,这一特点既给服装设计行业提供了大量施展才华的机会,同时也使从事服装设计的工作人员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基于服装市场变化快的特点,中职服装设计院校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市场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市场适应能力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付诸于实践,多进行实地考察。理论来源于实践。服装美术设计人才适应市场的能力需要从实践中锻炼而来。学生应该深入到服装设计公司,了解服装设计和销售的全部环节,参观服装设计的整个生产流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的了解服装设计的整个流程,为学生以后从事服装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服装设计的课程应该根据市场形势的变化适当的增加相应的课程,比如说针对市场变动较快的特点,学校应该增加服装流行趋势的欣赏课,让学生可以走在时尚的前言,及时了解服装设计方面的最新成果,在欣赏完别人的优秀的作品之后要布置一定的作业,要求学生写感想或者让学生自己设计服装,应用所学的知识。学生在上服装设计欣赏课时教师一定要要求学生做好笔记,记下服装的图案、款式等。通过对别人的借鉴和模仿,相信学生一定能够在别人的基础上设计出更加完美的作品。

2结语

服装设计的理解篇10

论文关键词:独立院校;服装设计;人才培养

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中对独立学院的规定是:“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这种规定明确了独立学院的性质,它既不属于公办、也不完全意义上的民办高校,而是公办性质、民营机制运行的一种新体制。独立学院的创立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大创举,在十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发挥了其应用的作用,缓解了我国高等教育严重不足的问题。

在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下,其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应该有别于“一本”或“二本”艺术设计专业所培养的服装设计师和服装工程师,而是应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加强学生的使用能力培养。本文将以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为例,基于独立学院的办学特征,探寻应用型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将其上升为理论高度,然后将其在独立院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推广。

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独立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必然选择

由于独立学院在创办之初都是依托“母体”的资源进行办学的,因此多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设施和设备、师资和人才培养方案等均沿用“母体”本科院校的方法和方式,这既不符合国家和社会对独立学院发展的要求,也不符合学生及家长对独立学院的期望。教育部明确提出,“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经过近年来的办学实践,培养高素质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独立学院的共识,大多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复合型”,还有少数独立学院定位为“创新型”。

服装设计专业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装行业和专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大对实践环节的培养,培养学生在款式设计、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制作等环节的操作能力,要加强学生对服装材料、服装市场和服装设备等方面的操作和运用,才能满足服装行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独立学院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区别于“一本”或者“二本”院校培养服装设计师或服装工程师,而应该培养应用型很强的服装设计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因此独立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唯一的选择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

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从办学之初就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强应用、善创新”的人才培养原则,强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创新思维、开拓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自2003年开设服装设计专业以来,一直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通过“服装设计工作室”、服装专业校企合作等教学模式,加大对服装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力度,培养了一批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的服装设计人才。

二、独立学院应用型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

服装设计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发展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定位,培养目标定位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不同层次与类型的服装院校在其专业设置和教学定位的不同。独立学院培养的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层次的专门人才,所属其中的服装设计专业因其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是区别于高等服装设计教育模式中的以工科为主的第一种模式和以设计为主的第二种模式。

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在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服装设计工作室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和“职业资格鉴定模式”等教学模式,做到“五个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法训练与创造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内教学和教外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来培养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目前实施成效显著,学生多次在全国,特别是省内获大奖,学生技能有很大的提高。

(一)“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服装款式设计的能力。“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是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最有特色的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可以强化实践性教学,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服装款式设计方面动手难的问题,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是一种十分有利的模式。

“服装设计工作室”,顾名思义是围绕服装设计进行的,目的在于解决教学领域里如何学好,做好服装设计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运用合理的设计方法,然后再进行提升、超越,创作出新的思想和思路。在服装设计工作室里,专业老师将事先设计好的服装设计项目布置给专业学生,让学生根据服装市场和服装企业对服装产品的要求,遵循服装设计的程序和规律,结合专业学生的灵感和对流行的把握和运用,将其用服装设计图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往在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对强调服装设计的艺术性,而忽视了服装产品的市场性和工艺性;在服装设计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中,将服装市场和服装企业对服装产品的要求加入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使专业学生设计的服装产品更加适合服装市场和服装企业。

在“服装设计工作室”里,教学内容以《服装设计学》等相关课程为主线,包括造型基础、时装画技法、服装色彩学、服装结构设计和样板的制作、服装工艺制作等,以及一些以服装相关的辅助类选修课程;改变以往单一环节的教学模式,力求将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制作等三个主要环节融会贯通;把服装设计理论、专业学生艺术创作的灵感与服装市场和服装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同时以服装产品开发等项目教学为主线,将服装设计理论运用于服装产品开发过程中,解决服装设计过程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的整合上,以《服装设计学》为主线,把服装设计专业主干专课程纳入到工作室的统筹管理,对各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增加以服装设计相关的学科前沿和边缘内容,模拟或把企业服装产品开发模式和项目引入工作室,与实际生产进行零距离接触。

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服装设计工作室”是校企共建的产物。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将服装企业产品开发的项目引入“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中。在服装产品开发和“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过程中,专业老师和学生按照服装企业对服装产品的要求,发挥自身对服装艺术设计的能力,将自己的设计理念融入服装产品的开发中,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加培养了学生服装产品开发的应用能力。

(二)“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服装结构设计和工艺制作能力。服装设计“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是学校依托服装企业在服装加工设备、服装高级技术人才以及对服装市场的熟悉和了解等资源优势,培养学生对服装市场、服装行业和对服装产品开发和加工等技术方面的能力,从而提高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就业“零距离”。服装设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制作》是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两个很重要的环节,而且其实践性很强;同时我国服装设计人才培养中重设计轻工艺的现状使学生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制作能力一直很弱。服装生产企业则在《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制作》等环节有着丰富的实验经验和高技术人才优势。转贴于

“服装专业阶段性教学实习平台”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服装结构、服装样板制作、成衣工艺制作和服装材料为主线的实践技能课程,包括服装结构学、服装工艺学、服装材料、工业制板、工业生产管理等课程。我们整合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所有实践性环节,将其分成四到五个不同的模块,然后在不同的学期安排一定的时间下到服装企业进行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在实践性环节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服装企业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具有高级技师资格的师资,模拟服装流水生产的场景,来提高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在服装结构和成衣工艺制作的动手能力。同时《服装结构》与《服装工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线,充分依托服装企业现代化的加工设备,加强计算机在服装款式设计、样板制作、放码、服装企业管理等方面应用的实践教学,而这些教学实践环节的实现都是通过下到服装企业来解决的。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2007开始和江西文丰服饰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共建“服装设计专业阶段性教学实习平台”,来解决学生在《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制作》环节中的动手能力。

毕业实习环节也是加强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校企合作共建“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实习基地”,为毕业生的实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实习平台。在毕业实习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熟悉服装产品开发过程的程序以及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制作等相关环节技术要求,为毕业设计和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毕业实习的安排上,根据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将本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在第六学期全部结束,从第七学期开始,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兴趣,选择不同类别的服装企业的进行顶岗实习。同时学校对毕业设计过程也进行了改革,在毕业生进行实习的过程中,学校和服装企业根据企业生产特点拟订在本企业毕业实习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及大纲,再由指导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在“毕业生实习基地”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服装企业提供相关的加工设备和条件,让毕业生在服装企业完成毕业作品的设计和制作,毕业生只要在学校规定的答辩和作品展示的日期将作品带回学校答辩和展示。

(三)”职业资格”教育模式培养了学生就业能力。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并重是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手段。我国现行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加重视学历教育,而忽视职业资格教育,从而导致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现在我国开始推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这为高技术人才培养提供了机遇。

独立院校服装设计专业要把传统学历教育与服装职业资格教育完美地结合起来,通过把服装设计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服装市场运作等知识相结合。学校通过学历教育提高了专业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修养,通过职业资格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独立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将国家对服装职业资格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纳入课程内容,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进行培养和考核。在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推行“双证”制,即学生毕业时,既要拿到毕业证也要取得服装设计相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服装设计专业注重学历教学和职业资格教学相统一的原则,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对“服装设计师”或者“服装设计定制工”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尤其是对操作能力的要求,加大学生证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制作等能力的培养,使其顺利通过国家职业技能资格鉴定,达到相应的服装职业资格要求。从历年的学生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成绩来看,效果还是明显的。

三、独立学院应用型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观现阶段各独立学院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过程,普遍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没有自己的特色

当前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分的依赖了母体,因此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计划都照搬母体的。服装设计专业仍然沿袭一本或二本院校的重设计、轻技能的人才培养理论,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倒提高。服装设计专业从招生到培养等整个过程都沿袭一本或者二本院校的模式和方法,使培养学生同样缺乏服装设计专业相关的实践能力和服装市场运作能力,但又由于招生时文化水平和艺术水平较低,同样也不具有服装设计师和服装工程师所具有的艺术素质。

(二)服装设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不足

现行独立学院办学机制,造成了独立学院的师资过份依赖母体、自身师资建设严重不足,尤其是具有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技师、高级工艺师等技术性师资的缺乏。

在当前我国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师资有二种极端现状,一类师资是“学院派”,有很强的理论知识和美术功底,但缺乏服装设计市场运作能力和成衣制作能力;另一类是“工厂派”,有很丰富的服装生产和制作经验和服装市场运作能力,但缺乏对服装设计系统知识的掌握和艺术眼光,这些都为服装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造成了障碍。

独立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要加强自己的教师梯队建设,将更多青年教师派到服装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增强服装设计专业教师的动手能力;或者学校聘请服装企业一些生产技术人员来校任教,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服装设计实践性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独立学院主要靠自筹经费谋求发展,政府及社会投入的资金很少,实验室及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投入相对较大,因此实验室及校内实习基地资源非常有限。独立学院多半依托母体学校的实验室资源,只建设少量自己的实验室甚至根本就没有自己独立使用的实验室。而且服装加工和检测设备日新月异,更换和淘汰速度快,使本来就严重不足的教学设施更是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