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弘扬中医药文化的意义十篇弘扬中医药文化的意义十篇

弘扬中医药文化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09:57

弘扬中医药文化的意义篇1

在中医药“中国原产、韩国开花、日本结果、欧美收获”的尴尬处境下,在惊悉韩国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消息时,在2006年尘嚣至上的“废除中医”论调氛围中,三生御坊堂在震惊后陷入了深思。“我们该为弘扬传统中医药养生文化做点什么?于是就有了这次的万人签名启动大会,万人的誓言和呐喊。”三生董事长黄金宝表示,御坊堂万人签名活动的意义在于使中医药对世界文化发展和人类健康做出的贡献得到更广泛的认可,让更广泛的民众参与传播中医药文化,以促进中医药事业的长远发展。

神农尝百草,伏羲制九针,开中华医药之先河。中医药是中华先民在长期的医疗、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风格的医学科学体系,是解开中国古代科学方法之谜的一把钥匙,具有“突出的世界性的价值”。并且中医药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珍宝也将是全世界的宝贵财富,因此,取消中医药,无异于数典忘祖。

有人说,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但或许只有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才会逐渐认识到这一点。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医药,其目前尴尬的境地不得不让我们每个国人深思,弘扬中医药养生文化已刻不容缓!

然而,要传承文明火炬,弘扬中医药养生文化,绝非一企业之力,也非万人签名就可以万事大吉,它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参与,需要政府的支持,特别需要医药、保健企业的积极参与,自觉地承担起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使命,这样才能使传承数千年的中医药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更加发扬光大,让古老的中华中医药焕发出时代的青春。

记者认为,弘扬中医药文化首要的是传播和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让国内民众充分认识中医药的发展历程,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医药的了解。其次是要顺应中医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承传和创新,做到科学化、产业化和现代化,激发其与时俱进的活力。

企业的主动参与、民众的广泛传播是中医药事业振兴的不二法则。

弘扬中医药文化的意义篇2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精神文化

大学精神是展现学校教育理念和特色的重要标志,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校改革发展,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医药院校肩负着弘扬中医药文化,培养中医药薪火接班人的重任,中医药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因之具有与中医文化相关的特质。而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精神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以下试就中医药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精神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一般来说,校园文化包括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而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它渗透于学校管理及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层面,外化为校风、学风及师生心理状态及群体精神风貌,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及价值核心。大学之大,不在于建筑,而在于精神。儒家重要教育论著《大学》开篇即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论述。爱因斯坦也曾这样描述大学的使命:“一个年轻人在离开大学的时候,应该是有自我辨别力和自我学习力的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一只受过专业训练的狗。”这些都强调的是精神文化对学生的影响。的确,大学的魅力就在于其特有的传统和精神。这种精神长期以来沉淀为特定的文化氛围和环境熏陶,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在而深远的。因此,精神文化建设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

2中医药院校精神文化建设重在弘扬中医文化,培养中医人文精神[Bt)]

任何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突出其文化特质。中医药院校最与众不同之处是“中医药”三个字所赋予的厚重的历史积淀及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医文化是中医学的根基和灵魂,它浓缩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与思维方式。对高等中医药院校来说,中医药文化丰富的内涵使其不仅成为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而且更是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是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精髓与核心。因此,中医药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重在弘扬中医文化,尤其是在精神文化建设上,要彰显中医文化特质,散发独特的中医药的精神与气质,培养中医药优秀人才,传承和创新中医药文化。

此外,中医药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中医药是文化型的科技,又是科技型的文化,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而优秀的人文修养健全完善的人格是人全面发展的底蕴,更是中医药人才成长的基础。而中医学具有的以“科技―人文”双重内涵为核心的完备的理论形态作为其整个学科支撑点的特点也使得弘扬中医人文精神一直以来成为中医学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第三,现代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把人的身体、心理、行为、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在重视人的生物性与自然因素的同时,也重视从社会、心理因素方面去研究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极其规律,并运用它们预防和治疗疾病。而与此同时,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也使得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巧合的是,中医人文文化对医学模式的认识是“天人合一,形神合一”,这种人与自然的统一,形(身)与神(心)的统一,可以说具有现代医学模式的雏形[3]。

总而言之,中医药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重在弘扬中医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更应以此为核心。

3中医药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内涵

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在当前“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前提下,中医药院校除了培养学生具备现代文明修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外,还应结合中医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从弘扬中医文化及中医人文精神出发,注重挖掘丰富的中医文化内涵资源,作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基本依据,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以此创设一种继承和创新结合的氛围,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真正达到培养中医药薪火传承人的目的。笔者认为,中医药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内涵与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紧密相关,具体来说是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的集中反映。

3.1“和”的精神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整体和谐观。这种理念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有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变化的复杂联系。人从生到死的自然过程中,生存的条件就是和谐。因此,在考察人的生理、病理、病机及其防治疾病时不能脱离天、地、人相互关系的大环境。这种整体思维的方式体现了中医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也正因为如此,中医文化历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提倡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在人体自身的关系上提倡阴阳平衡的健康观,在治疗方法上提倡调和致中的治疗观,而在医患关系上则提倡医患信合、同道谦和的伦理观。“和”作为中医文化的根本原则,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正好相契合,是中医药院校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内涵和时代特征。

3.2“仁”的精神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是中医文化最突出的人文特质,而“仁”则是对中医医德最贴切的概括。每一部中医典籍无不是对“医乃仁术”的解读[4]。如孙思邈《备急千金方?大医精诚》提出了医德标准与具体内容:慈悲为怀,急病人之所急;思想纯正,不贪图钱财;严肃认真,不随意调笑;谦虚为上,不炫耀功名;以己度人,形儒家忠恕之道[5]。中医名师大家也将医学定位为“仁术”,赋予医学以仁慈至善的精神内涵。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医之为道,若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由此可见,医学的宗旨与本质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仁”和“术”。“仁”是“术”的前提,“术”是“仁”的体现。中医经典中蕴藏的仁爱之情及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正是中医文化的特质,也是中医药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一大内涵。把“仁”的思想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不仅能使中医药院校的学生立足于“医乃仁术”的医德根本,而且可以引导学生热心投入为家人、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的践行中,努力在立德、立言、立功上做出成就,这已经远远超出了做一名“仁医”的意义了。3.3“精”的精神前文谈到,中医学本身是一门“科技―人文”双重性质的学科,这就决定了科学精神也是中医文化不可忽略的价值核心。仁慈之心固然重要,但高超精湛的医术也是治病救人的关键。具体来说,它要求习医者精勤治学,精研医道,追求精湛的医术。孙思邈指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6]。”学医者必须不断学习,精益求精。对于中医药院校的精神文化建设而言,这不仅指专业上的精,它实际上是做人为医的一种态度,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贯彻“精”的精神,将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而有价值的影响。

3.4“诚”的精神“诚”体现了中医人格修养的至高境界,要求医者要诚心救人,即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见彼苦恼,若己有之”,只有怀着感同身受的心,才能引发“大慈恻隐之心”[7],能抛开贵贱、美丑,心中时刻关切病人的疾苦,这就是为医者的最高修德。在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诚”一直作为一种大修为和大精神,成为不可忽视的精神文化内涵,且它对学生素质提高,人格塑造和道德熏陶方面的意义也远超其初衷了。

4中医药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途径

4.1以制度文化为导向和保障在高等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制度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重要保障,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经验证明,要使校园文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仅靠道德引导和约束是不够的,只有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才能解决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因之,中医药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必须以制度文化为导向和保障。要确立科学与人文相契合的校园文化建设思路。此外,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优化,在强化专业课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安排有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课程。

4.2以物质文化为基础和依托中医药院校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彰显中医药文化氛围。在校园总体规划、校园景观、建筑风格上,要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把中医药文化渗透于校园环境建设中,凸显中医文化内涵及人文精神,为师生营造良好的中医文化氛围。正所谓一砖一瓦彰显大学气质,一草一木尽表师生情怀。让学生在古朴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传统中医文化的精神内涵有更深的感受和体会。要进一步做好校训、校歌的征集凝练和宣传教育工作,使之最终成为体现学校历史和特色,弘扬中医文化并集中体现师生思想情感及价值体认的群体文化,丰富中医文化的现代内涵。此外,在传播手段和媒介上,加强互联网络建设,利用网络平台和新媒体手段传承优秀的中医文化,开展深层次的中医药文化交流,充分发挥校园社团、报纸、杂志、板报、橱窗等文化载体在传播中医药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4.3以行为文化为成果表现《学院――美国本科生教育的经验》一书中曾提到:“大学本科教育是否成功与校园生活的质量有关系,它与学生在校园内度过的光阴和参加的活动质量有直接关系[8]。”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成果如何,直接表现在学生的校园生活中。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价值观念和精神气质的主要阵地和重要途径。学校应秉承中医人文精神,大力开展具有中医药特质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文化人,通过中医药学术精品活动、社团文化活动,系列人文讲座,传统文化节日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引领健康的学术和学习风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使学生的“仁、和、精、诚”的修养得以展现并得到检验。

5小结

党的十八大指出,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就高等中医院校而言,文化是精髓是灵魂,是激发中医院校活力的重要源泉。“大学精神”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中医药院校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影响力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建设具有浓郁的中医药特色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使中医药院校成为中医药文化的自然博物馆,培养出具备仁、和、精、诚等大学精神品质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院校精神文化建设的使命及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2]徐超伍.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6,12:43.

[3]李顺民.加强中医文化建设,弘扬中医人文精神[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

[4]张玲丽.论挖掘中医文化内涵,构建中医院校人文精神的要素[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1,33(6):160.

[5]黄海波.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

弘扬中医药文化的意义篇3

2015年2月,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博物馆条例》。《条例》规范了博物馆的设立、变更和终止程序,要求加强藏品尤其是文物藏品的保护和管理,禁止博物馆获得来源不明或不合法的藏品。

2016年2月24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强文物保护和合理利用。会议强调,一要重在保护,对存在重大险情的文物及时开展抢救性保护,推进珍贵文物保护修复工程等。二要强化管理和执法,建立国家文物资源数据库,建立文物保护责任终身追究制等。三要合理适度利用,将更多博物馆纳入财政支持的免费开放范围等。四要加大政策支持,鼓励民间文物合法收藏,针对彩塑壁画等保护实施一批重点科技示范工程等。五要大力培养文博、文物保护修复等人才。

2016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文物事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中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

振兴传统技艺守护文化遗产

2014年12月,国务院公布第四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四批153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153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强调戏曲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并部署加强戏曲保护与传承,支持戏曲剧本创作和演出,改善戏曲生产条件,支持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发展等工作。

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民族歌舞、传统体育比赛等民族民俗活动。

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纲要》提出,要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同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形成全社会“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和共同发展中医药的良好格局。

推动校园教育弘扬传统文化

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强调要传承建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材和课堂教学,在民族地区学校开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鼓励支持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加强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合作,将民族优秀文化列入学科专业,开展教学和研究,挖掘民族优秀文化资源,抢救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通过校园文化环境浸润学生心田。进一步办好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与基地建设。

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强调要在高校内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宣传,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做到扬弃继承、转化创新。

创新文化产品传播中国品牌

2015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生活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部署深度挖掘我国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和区域特色的发展潜力,促进生活“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鼓励创造兼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服务产品。

弘扬中医药文化的意义篇4

“中医中药中国行”安徽站启动

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科技部、卫生部等22个部委共同主办的“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安徽站于9月8日上午在合肥胜利广场启动。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一行专程来皖参加启动仪式。省委副书记王明方、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维芳、副省长谢广祥、省政协副主席赵韩以及省长助理花建慧等出席启动仪式。王国强、谢广祥分别代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安徽省政府作了讲话。

出席启动仪式的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表示,“中医中药中国行”以弘扬中医药文化、展示中医药悠久历史和独特疗效为宗旨,推动中医药更广泛地进入农村、社区和家庭,为维护人民的健康服务。王国强在讲话中还指出,安徽人文历史悠久,道家思想影响深远、内涵丰富,是我国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安徽有华佗的华祖庵、汪机墓等不少中医药文化景点,安徽中医学院建有新安医学文化馆,“南新安、北华佗”影响深远。要充分挖掘安徽的中医药文化资源,加强具有安徽特色的中医药文化研究,形成具有安徽特色的中医药文化优势。近年来,安徽省中医药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服务能力明显提高、人才培养初见成效、特色优势更加突出,特别是在农村、社区卫生和重大疾病、重大传染病以及手足口病防治工作中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的重要作用。他希望安徽以这次活动为契机,掀起一个中医药文化宣传的热潮,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药、喜爱中医药、使用中医药。同时,统筹做好中医药发展规划,全面推动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协调发展,让“北华佗、南新安”福泽江淮,为服务人民健康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广祥副省长在致辞中说,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改善民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是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一次重要实践,将对安徽中医药工作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他希望安徽全省广大中医药工作者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弘扬“北华佗、南新安”特色优势,推进中医“三名三进”、中药“三名三保”工程,让中医药真正地走进基层、走进社区、走进农村,惠及千家万户。

启动仪式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房书亭代表“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组委会向安徽省赠送了医疗物资和图书,安徽省高开焰厅长代表政府接受赠送。活动现场,近百名中医药专家向安徽广大市民提供义诊、养生保健咨询等服务,活动现场还举行中医药知识竞答、中医药文化体育表演和“弘扬国粹、爱我中医”签名等活动。据悉,活动将持续7天,涉及全省17个市,内容包括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博士论坛、中医大篷车进社区、中医药技能大比武、基层技术人员技能培训等。活动期间,全省将有400个中医医疗机构参与,有1000名中医专家参加义诊和送医送药活动,对2万名群众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发放科普宣传材料近6.7万份,赠送图书2万多册。

活动现场,来自安徽省中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多位中医专家正在为群众进行义诊咨询,不远处百米宣传展廊展示了中医药悠久的历史文化,中药谜语、针灸小人套圈游戏、知识问答等活动寓教于乐,吸引了广大群众的参与。组委会还向市民发放了中医药科普资料,有关专家指导群众如何辨识中药材的真假伪劣。参加仪式的领导和医务人员以及广大群众纷纷在“弘扬国粹、爱我中医”签名墙上签名。

启动仪式结束后,王国强在谢广祥等陪同下前往安徽中医学院、安徽省中医院、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调研。在安徽中医学院的新安医学馆,王国强仔细询问新安医学的特点,了解了新安医学的历史沿革。他提出,要从哲学、文化等层面向大众宣传新安医学,挖掘新安医学在理论、临床、用药等方面的特点,把握精髓,更好的发扬新安医学。在安徽省中医院的名医堂,王国强指出,要把多名老中医的经验理论进行整理挖掘,做好继承工作,同时老专家可以指导年轻医生,提高年轻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在针灸医院,王国强察看了该院的病房和门诊,对医院以针灸为特色,大力发挥中医药服务群众的做法给予肯定,并希望今后多注意积累病例、总结经验。

据了解,活动期间,全省将陆续开展中医从业人员培训及中医“治未病”健康知识讲座;设立中医药科普展廊,举办中医历史文化展览,开展中草药辨认、中医经络、中药炮制知识讲座,教授中医保健操和开展中医大篷车万里行活动等。其中,中医大篷车将深入到亳州、六安、黄山等地的农村、厂矿和社区,送医送药,慰问军烈属、贫困户。同时每月举办一期新安百姓讲坛健康讲座,在省、市电视台开设“名医讲堂”“我爱健康”等栏目,请中医药专家开办中医“治未病”健康讲座。活动期间,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等400多个中医医疗机构,将派出1000名中医专家参加多种形式的义诊咨询,并对5000名社区医生和乡村医生进行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向基层中医药工作者和群众赠送2万册《乡村中医实用技术》和中医药知识普及读本。

“中医中药中国行”携手医药企业向安徽捐赠防治手足口病药品和设备

针对目前安徽省出现的手足口病(eV71感染)疫情,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组委会紧急联系有关中医药企业为安徽省捐赠防治药品和医疗设备。各企业对于此次捐赠活动迅速做出反应,纷纷表示愿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与疫区人民并肩作战,预防病毒感染,防止疫情蔓延。短短两天之内,共有7家企业捐赠价值人民币125万余元的药品和设备,日前已抵达安徽。

此次捐赠活动显示了中医药企业的公益爱心和心系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为此,中医中药中国行组委会代表安徽省卫生厅向此次积极参与捐助活动的医药企业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医中药中国行”捐助安徽省防治手足口病药品、设备清单

发展中的安徽中医药

活动期间,记者就安徽省中医药发展专访了该省卫生厅厅长高开焰。

记者:高厅长您好。近年来安徽中医药发展都有哪些成就和特点?

高开焰:安徽中医药近年来的发展主要有以下6个特点:

一是中医药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全省中医医院达99所,基本实现了县县都有一所中医医院的目标。截至目前,全省有三级甲等中医医院4所,二级甲等中医医院33所,中医医院总床位达到11794张,中医类执业医师17062人,房屋建筑面积120

余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额26.7亿元,业务收入达15亿元。据2007年卫生统计,全省中医年诊疗人次占医疗机构全部诊疗人次的18.5%。全省中医院门诊人次平均费用和出院病人平均费用分别比综合性医院低30%和27%。中医药的低成本优势,在现阶段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中,特别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中医药人才培养措施初见成效。近年来我省加大中医药人才培养力度,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我省中医药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2005年开展了第二批中园临床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选拔培养工作,确定了93名中医骨干进行重点培养;我省的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中,39名学术继承人合格出师;选派了200余名中青年中医技术骨干赴省外进修学习中医专科专病技术;3名“优秀中国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培养对象完成学业,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称号;结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免费对近千名基层中医临床技术骨干进行了培训,资助1700余名无学历的中医乡村医生接受了中医专业中专学历教育。

三是中医药特色更加突出。安徽省卫生厅高度重视中医药特色建设,于2006年6月确定了第二批特色中医院、重点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单位,对5所中医院,36个中医专科、24个中医专病进行重点建设。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呼吸内科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重点学科,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的针灸科、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肝豆病等4个中医专科专病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重点中医专科专病,并全部通过验收。2007年,我省又有11个中医专科专病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中医专科专病建设项目。

四是中医药科研能力逐渐增强。近年来,我省共获准立项的中医药科研项目有500余项,其中部级31项、省部级113项,6项中医药科研课题列入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计划和“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荣获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进步)奖励25项,其中一等奖l项,二等奖2项。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免疫实验室等4个实验室为国家中医药三级实验室,并拥有1个国家中医药重点研究室。

五是中医药在卫生服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省政府出台了鼓励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发挥中医药作用的优惠政策,惠及广大农民;卫生厅出台了关于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意见,积极鼓励中医药进社区;在参与重大疾病防治方面,我省是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省份之一,利辛县中医院是全国9个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基地之一。几年来试点工作成效显著,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表扬。

六是中医药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王金山书记曾就中医药工作专门批示,要求“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发展步伐”。今年,王三运省长、孙志刚常务副省长、谢广祥副省长先后赴京,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会商安徽中医药发展;7月,王明方副书记、谢广祥副省长到安徽中医学院调研,王明方副书记提出了“坚定中医信念,弘扬中医精神”的要求。省政府还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中医药工作,并成立了中医药工作厅际协调小组。省人大颁布了《安徽省发展中医条例》并于2003年和2008年组织了两次执法调研活动。省政协积极为我省中医药发展建言献策。省各有关部门在中医药事业发展过程中也给予了大力扶持。目前,我省中医药的发展环境是历史上的最好时期。

记者:安徽中医药工作近期将有哪些新举措?

高开焰:一是省政府将于9月8日召开全省中医药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安徽中医药发展大计;二是省政府将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决定》;三是省政府将制定《安徽省中医药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对今后5~10年安徽中医药发展作出总体安排;四是省卫生厅、省改委、省财政厅、省人事厅将联合制定《安徽省中医药“三名”工程实施方案》,做好名院、名科、名医的大文章。

记者:今后安徽省中医药发展将有哪些新思路和新目标?

高开焰:今后一个时期我省中医药工作将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为出发点,以继承与发扬中医药学为主线,以中医药特色建设为重点,以深化中医药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为动力,大力实施“三名”(名院、名科、名医)和“三进”(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工程,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为人民健康服务。

今后5年,将建成2个传统医学临床教学科研基地,其中代表性学科居国内一流水平,国际上有重大影响;建成20个中医主体地位突出、综合实力较强、两个效益较好、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名牌中医院,50%的市级中医院将达到三级中医医院水平,70%的县级中医院将达到二级甲等中医院水平,80%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诊室)和中药房达到建设标准,80%的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建成60个中医特色突出、临床疗效显著、技术优势明显、创新能力较强、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中医学科和中医专科专病,培养100名理论功底深厚、学术造诣较高、实践经验丰富、临床和科研能力较强、在全国和全省中医界有一定学术地位和影响的知名中医专家;重点建设20个全国和全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成10个全国和全省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万人口中医床位数、万人口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中医医疗服务量同比增长50%以上。

大篷车开进新安医学发源地黄山

在9月13日的“中医中药中国行黄山站”活动上,黄山市副市长叶长荫介绍,新安医学作为中医药学的组成部分,是最具原始创新潜力的医学科学。其博大精深的医学理论与实践技能,至今仍然在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黄山市卫生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山市委、市政府着力力将具地方特色的中医药品牌“新安医学”打造成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优秀文化精品。黄山市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把健全社区和农村医疗基层服务网络、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作为重点,注重发挥新安医学贴近百姓且“简、便、廉、验”的优势,大力弘扬包括新安医学文化在内的徽州优秀传统文化。

现场活动的大型义诊吸引了大批市民和前来黄山旅游的游客。当天,中医大篷车还在休宁县等三个地方分别举行了乡村医生培训、社区医生培训和针对市民的中医药健康讲座。

黄山市卫生局局长毕普民告诉记者,除了在市区举行义诊、讲座等活动,他们还将定期去乡村举行中医科普活动,并配合安徽省的统一部署,将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深入下去。此外,黄山市教育局还专门发文,要求全市各区县所有中小学开设新安文化课,其中有专门一章专门介绍新安医学。

叶长荫副市长希望黄山全体中医药工作者抓住这次活动的机遇,努力成为传承中医国粹、传播优秀文化、共享健康和谐的宣传队,成为中医药服务面向基层、服务农村、惠及百姓的播种机,真正把中医药文化精髓传播下去,把中医药的健康理念普及下去,把中医药的健康服务延伸下去,把中医药的科普培训宣传下去,立足黄山,着眼人民健康,让广大群众得到健康实惠。

弘扬中医药文化的意义篇5

家学渊源,他承传祖业,少时跟从父辈学习中药知识,在传统中革新,研出以五色灵芝为原料的纯天然健康饮品,为人们所称道。他诚力打造种植基地,从源头上保证产品质量,以长远目光推动生产走向多元化产业链模式,可谓以德筑业,循道务本。他就是江俊鸿先生,为中医药无悔付出几十载光阴,经得住考验,耐得住沉淀。他说中药是中国的药,遂以一己力量,承担起弘扬中华文化的使命,竭诚将中国医粹发扬光大。

几十载研饮品,实现灵芝养生之道

灵芝,即传说中具有起死回生功能的仙草。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灵芝具有“益心气、安精魂、补肝益气、坚筋骨、好颜色”等功效,“药圣”李时珍言常服灵芝可以“不老、延年、疗虚劳”。中国文化流传千年,灵芝文化作为其中一条小小的支流也绵延不息,这得益於人们对健康和养生的永恒追求,弘扬中华中医国粹、传承灵芝文化今已成为医学界最为重大的责任和使命。

由於家族世代以医药为业,祖辈均对中草药颇有研究,在如此家庭的熏陶下,年仅十几岁的江俊鸿先生便效仿祖辈,跟随父亲学习医药知识,渐渐走上研究中草药的轨道。多年後创立公司,主营自主研发之灵芝养生产品“芝道喝”,广为市民欢迎。

受气候、土壤等因素影响,不同的地区种出来的灵芝千差万别。灵芝有白芝、黑芝、青芝、赤芝、紫芝五色之分,分别对人体的五脏六腑产生着不同的功效,同时对应五行木火土金水,被视为治病的良药。领悟到这一点後,江俊鸿先生思索道:自己何不以灵芝为原料研出一种利病的药材?再者,若是人们在不生病的情况下也能用它起到保健作用,岂不两全其美?

一瞬间的灵感,就这麽推动着江俊鸿先生专注投入灵芝饮品研发,时为2002年。他结合自己的所知所学,将祖辈留下的灵芝养生配方融入现代生产科技,秘提炼以五色灵芝为主原料的健康产品,研出为人称道的灵芝养生系列饮品,名曰“芝道喝”。虽然同是饮品,但“芝道喝”与市面上销售的保健饮品有区别,它是真正由纯中药提取的,对人体保健大有裨益。

据江俊鸿先生介绍,这是一种味道有着普通饮料一样爽口,功能似仙草灵芝能延年益寿,且药效如传统中药般能治标治本的世纪新产品。他秉着“有病做疗理,没病保健”的原则,以“老人服之,延年益寿;中年服之,提神降火;少年服之,茁壮成长”的功效深入人心,真可谓是“一药在手,受用无穷”。最重要的是,“芝道喝”灵芝养生系列饮品继承了传统中医中药的优点,是对国粹的弘扬,再次让世人见证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对於江俊鸿先生来讲,他的“本”就是专注灵芝研究。专研医药三十几载春秋,他一直在以变革、创新的模式为更多百姓带去福音。尤其是近十几年来,他的管理已经达到了成熟期,无论是生产人员、销售团队还是业务渠道,都在他的引领下逐渐成长成型。他的这一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科研成果,引起了相关科研机构的关注,内地沃尔玛、天虹等大型商场和超市,均可见到“芝道喝”在售,而他也在香港开设了多家专营店,吸引来多家上市公司寻求合作,相关媒体纷纷前来报道……面对如此骄人的成绩,江俊鸿先生始终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未来加大产品的宣传力度,让更多人知道它从中受益,摆脱亚健康,实现随时随处养生的心愿。

打造种植基地,构建多元、优质产业链

研饮品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但江俊鸿先生始终孜孜不倦地坚持着,他反复品饮品的味道,不断地,重来,,重来……他说“逢药三分毒,没毒不成药,没药不成医,没医不成药”,药材在炮时既要保证有效成分不流失,同时又要把其原有的毒性排掉,本身就是一个复杂而又棘手的过程,管如此,江俊鸿先生依然坚持“三不做”理念,即没有效果的产品不做、化学原料合成的产品不做、没有文化内涵的产品不做,最终研出一款由纯天然中药提取,无糖无添加剂,能有效帮助睡眠、消化等的新时代健康饮品。

虽然在医药研发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江俊鸿先生仍然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他尝试着拓宽自己的事业,推动公司朝产业链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按照以前的模式,公司的每一批生产都需要从外地购入灵芝材料自行加工,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再加上灵芝在种植的过程中会因受气温、污染、辐射等因素的影响发生变,货源质量得不到保障,意识到这一点後,江俊鸿先生决定在韶关打造一个灵芝种植基地,这样既能保证货源的供应和品质,又能保证药材的疗效及有效成分不变,可谓一举两得。

种植基地的有效运转不仅提高了公司的生产效率,还为“芝道喝”系列产品打造出了一流的口碑。最难得的是,许多科研单位定期来到基地对灵芝成分展开研究,江俊鸿先生也常常对其进行测验,以留住灵芝最大的有效成分,跟外面参差不齐的灵芝比较起来,显然更让市民放心。如今,江俊鸿先生已经实现完整的产业链生产,从种植基地、研发基地到产品加工再到市场销售,完成一条龙服务,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关。

放眼种植基地,不同的季节会有不同的药种,灵芝、首乌、丹参、洋参等等应有尽有,生长茂盛。这不仅仅是一个种植药材的基地,更是一个弘扬中国中药养生文化的基地,中国药文化协会、中国零售协会、中国养生协会、香港科技大学等都纷纷参与到基地种植与研发中来。未来还很长远,江俊鸿先生深知不能一步到位、急於求成,而需一步一个脚印地慢慢沉淀,慢慢升华。

扎根中华医药文化,弘扬国粹不遗力

自古以来,人们习惯以拜祖作为怀念祖先的方式之一,循今问祖,感念祖德,如今,这渊源深厚的古人智慧被沿袭了多少?江俊鸿先生遗憾地看到,以前皇需要行的拜神礼仪,如今没有了,这是传统文化的流失,是人们对祖宗这条“根”的遗失,中药也一样。

中药,顾名思义,就是中国的药,这是江俊鸿先生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诸如黄霉素、土霉素等都是从中药中提取而成的。“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祖宗千年智慧的结晶,从神农百草,到药王孙思邈,再到《本草纲目》等,无不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成。”江俊鸿先生曾说,没有传统就没有传承,以古方古法发扬中医中药,这是整个医学界的使命和担当!

香港中药联商会拥有86年历史,以提高委员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精神为宗旨,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中医中药商会之一。作为该会理事长的江俊鸿先生认为:“专业水平和专业精神是缺一不可的,如果只为了赚钱,而没有发扬中医中药的精神,那麽从业人员的水平再高也没用。”他在多个社团身兼要职,倾心关注中医中药的发展,未来,他计划成立一个中医委员会,为中医界和卫生组搭建一座沟通的桥,纠正业界不良行为,推动中医中药行业的蓬勃发展。

弘扬中医药文化的意义篇6

一、“工匠精神”丰富的含义

“工匠精神”代表着对完美的无限追求,就是指无论何时,都要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消费者至上的服务精神。对于有着八年学制的中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传承“工匠精神”需要他们在求学过程中更加精益求精,追求严谨与科学。

二、培养中医学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1.培养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有利于弘扬祖国优秀传统医学文化。《大医精诚》中阐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要素,即“精”和“诚”。每一种药物的发现、中医药理论的创新都离不开每一代中医药传承人的“工匠精神”。他们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取其精华、祛其糟粕是他们对中医药传承发扬的基本态度,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基本态度。

2.培养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有利于传承名老中医身上的优秀品质。具有工匠精神的中医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时刻保持踏实务实的美好品质,对照名老中医的医德医风,补己所短,更好地挖掘整理祖国的医药宝库。

3.培养中医学专业学生匠精神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们通过实践“工匠精神”能够更好地发挥医者仁心的优势,为改善医患关系做出自己的努力。

三、培养中医学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

1.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工匠精神”教育,一方面不断强化中医学专业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学习进行良好的定位,提升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不断培植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提升学生大医精诚的医学素养。校园积极开展的多元化的文化活动可以使“工匠精神”在勤奋学习、诚实守信中体现,锻炼学生的敬业意识,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优秀品质,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

2.在实践经验的累积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我们可以将“工匠精神”的教育与中医专业的临床实践教学相结合,得中医学专业教学和大学生职业规划,鼓励学生在前期实习和后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积极接触工作岗位,在实践中培育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良好风范,不断通过细节来践行“工匠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3.在专业知识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离不开中医各家经典著作。然而,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对于刚接触中医文化的学生来说是晦涩难懂的。所以在平时的各种理论学习的同时,应配合“工匠精神”的教育,让更多的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勤学古训、发挥名老中医的刻苦钻研的精神。

4.“工匠精神”中那些踏实做事、淡泊名利的特质对于大学生都是最好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加强培养学生党员的“工匠精神”,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从而更好地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学生党员在加强继承并发扬中医文化的使命感的同时,影响更多优秀的同学志愿加入到党组织中来。

弘扬中医药文化的意义篇7

对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寄予了很高的期望。2015年底,在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今年2月3日,在考察江中药谷时表示:“中医药是我们国家的瑰宝,我们一定要把它弘扬好……现在,在国际上中医药的声望在不断的提高,大家现在很关注中医药所作出的贡献。”

仅去年一年,国务院就、制定或审议通过了《中医药法(草案)》、《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等文件,这标志着中医药发展在政策支持和制度建设上取得了再一次的突破,为中医药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让中医药走向世界成为越来越现实的一种机遇。

当前,已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个大好时机。与此同时,中医药走向世界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正视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困难,探寻相应的对策,有助于更好地推又幸揭呦蚴澜纭

首先是指导思想。我们要把治国理政理念作为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指导思想。今天我们来到江中药谷,重走视察江中药谷所走的路线,重温在江中药谷的重要讲话,就是要找到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指导思想。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江中讲话”对中医药行业的指导意义,对江西省经济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充分认识到推进江中集团加快做大做优做强的标杆意义。

第二是定位。我认为应把中医药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国务院颁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说了这点。我们要以国家的大智慧、民族的力量来实现这个伟大目标。

第三是立法。如果不立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就是空谈。我们应该立法保护、鼓励、支持并规范中医药的发展。

第四是弘扬中国文化,宣传中国的中医理念。中医是我们中华文明几千年的瑰宝,不懂中华文化就很难懂得中医。

第五是对中医药供给侧的改革。中医药产业是非常古老的产业,只有进行全方位的供给侧改革,我们才能够走向世界。

弘扬中医药文化的意义篇8

医院纠风工作总结

医院紧紧抓住市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契机,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按照科学的发展观,始终把“三个代表”科学思想作为引领经济工作的航标,结合市场经济条件下卫生事业持续发展的实际,弘扬民主、集思广益,确立了“坚持以人为本、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理念、强化管理、努力塑造医院品牌、排除万难、奉献社会、争创业绩、奋力开拓卫生事业新局面”的战略思路,籍此,院长xxx率领全体职工在区卫生局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克服资金、设施、补贴等不利因素,又创下了令人满意的成绩,经济收入比去年有所提高。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行风建设自始至终都是医院各项工作的重点,我院成立领导小组,加强对纠风工作和专项治理工作的领导,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行风工作责任制,建立院长一岗双责制度,按照区局纠风工作的要求认真制定计划,狠抓落实。

二、坚持学习这条主线,不断提高全院职工综合素质。

我院正视激烈的竞争挑战,要求领导、职工,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与时俱进,多补身子勤换脑,广泛涉取科学知识,掌握最新技术,提高专业素质,而且要增强“思想、心理”等素质。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改变命运。组织全院职工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组织党员学习“十六届四中全会”的精神,让他们在职工中起先锋模范的作用。坚持“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牢固树立全体医务人员忠于职守、救死扶伤、文明行医、乐于奉献的行业风尚,牢记岗位职责,强化职业纪律、规范职业道德、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医疗质量。要求每个职工都要严谨求实、认真负责、爱岗敬业、钻研业务,精益求精、遵纪守法、依法行医、廉洁奉公、严格按照职责要求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将“评行风”活动内容传达到每个职工,统一规范文明服务用语和医疗服务行为,让职工都懂得行风建设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头等大事。

三、依据精诚服务患者,提高服务质量这个宗旨,健全完善了细化了各项制度,用现代企业的意识强化管理。

1、制定了适应我院发展的医德医风奖惩办法,较以前加大了奖惩力度。鼓励了成绩显著、事绩突出的医务人员,同时也杜绝了集体观念不强、服务态度差、收受或索要“回扣”、“红包”等问题,提高和促进了医院整体水平的全面发展。

2、开展了以满足患者知情权为主要内容的义务公开活动,定期开展医患心连心活动,让群众全方位的提出对医院工作的意见,并让患者了解医院工作的基本程序。

3、制定了医药购销自查及整改意见,参加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卫生所一律集中统一购药,随时接受局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监督小组的督导检查。为保证药品质量和规范药品价格铺平了道路。

4、以人为本,精心构建温馨家园。我院坚持以“,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病人为中心”,继续深入开展以诚信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三满意”和“五个一”活动,通过诚信医院、诚信科室、诚信个人的评选和公示,医务人员视患者为朋友,心为患者所想,情为患者所系,福为患者所造,从医疗实践中发现不足,广泛借鉴先进经验,适时完善医疗体系,医务人员认真执行“十必须”和“十不准”内容,广泛开展“弘扬白求恩精神,做白求恩工作者”的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医务人员弘扬白求恩精神,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情真意切建树白衣天使形象,无微不至的关怀产生了强烈的亲和力,卸下了患者的包袱,医患互动,诚信服务氛围彰显了更为理想的疗效。

5、规范了病历书写格式和规则。病历是患者入院诊治的重要依据,也是衡量医疗质量的一项指标。我院针对职工业务技术良莠不齐,下功夫规范了病历书写的规则和格式。要求职工认真地按时、按质、按量完成,确保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

6、制定了医疗工作流程和服务流程。从患者进门“您好”到送出门外,从输液时用几根胶带固定到病人顺利拔针等一系列过程都作了具体的细化、量化,并严格执行,不定期地进行督查。细节决定成败。要求职工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比如主动捡起地面上的烟头、草坪上的垃圾、主动擦窗台、浇花等等看似小事的事。半年来,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主动做事不胜枚举。

四、为确保后半年任务的顺利完成,我院特制定计划如下:

1、继续完善医疗制度,比如交接班制度、消毒制度、药品质量监督制度。

2、狠抓业务,提高职工专业素质。

弘扬中医药文化的意义篇9

【关键词】中医药;非医学院大学生;传统文化;影响力

在我们迎来针灸、京戏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日子里,中国文化的璀璨明珠---中医,又一次绽放。作为国医,我们对非医学院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为推广中医导航。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其有效的实践和丰富的知识中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2006年,一些人提出“中医是伪科学”“废除中医”等观点,在社会上引发激烈争论。目前现状:中西医结合理解错误―中西结合是现代医以科学名义对中医实行的“和平演变”其一病一方的模式治疗使中医失去其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独特理论特色,中医观念僵化;中药剂型落后―其味难品,其煎不便;中医教学有待加强,中医治病应在独特的理论指导下运用中医的技术进行治疗,这样疗效才会好,现在的教学模式,理论与临床实践相脱离,既没有突出特色,也没有抓住重点,导致中医后继乏人;中医管理机制僵化,政策不合理,各地中医院同比西院差,在利益驱动下中医师不用中药,使得中医名不副其实;中医对自身缺乏正确认识导致部分人学术信念动摇―中医的理论在现实中缺乏实体,始“气”是虚无的,

“经络”在解剖中找不到实体等,导致人们误解中医为伪科学。中医在中国已陷入了生存危机,可说是“医命危浅,朝不虑夕”,而且从目前的发展趋势上看,总的形势中医药还要强有力的改进和改革。

1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1.1中国传统文化概念中国传统文化[1]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积累,它不仅以程式化的经典文献、制度等客体形式存在着,而且广泛地以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着。

1.2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程度的调查分析[2]: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程度占85%;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主要渠道是阅读各种书籍和课堂教育;传统文化对个人作用,认为帮助很大的所占比例较小,很大一部分同学认为帮助不大。

1.3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力现状文化一经产生,其交流是必然的,没有文化的交流就没有文化的发展。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文化全球化”亦是一把双刃剑。

2当代非医学院大学生对中医的了解

在临床医学凭借医疗设备的高超笼络了大部分市场,中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只能在缝隙中苦苦挣扎的生存情况下,本调查小组就在校非医学院大学生对中医的认识情况进行了调查。

2.1大学生及家人接受中医治疗情况在调查中72%接受过中医治疗,很有效果;15%接受过中医治疗,效果一般;2%接受过,没有太大效果;9%没有接受过治疗,有机会愿意尝试;0%没接受过,也不愿意接受。

2.2大学生对中医的整体看法90%认为中医为民族遗产,有利于弘扬中国文化;1%认为中医药商业性很低,盈利太少,限制相关行业的发展;7%中医药的师资条件和生源都差强人意;2%虽然好,但始终跟不上经济时代的步伐。

2.3对中医药的理论了解80%认为很神秘,对中医理论一窍不通;7%认为很科学,只不过现在还难以解释其中的一些理论;13%认为中医是一门自然科学,但也有不足之处。

2.4大学生对中医药发展看法65%认为应该保持中医药特色;19%认为积极改善中医药使之能够满足现代市场经济的需求的行医方法;16%认为制定中医药的标准和规范。

3如何让当代大学生认识中医、接受中医、推广中医

“90%当代大学生认为中医为民族遗产,有利于弘扬中国文化”从这结果中可以看出,在当代大学生眼中保留中医是一种民族主义思想,这对中医人士来说是个尴尬的结果。“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其有效的实践和丰富的知识中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其发展应以它内在动力为源泉,故让当代大学生认识中医、接受中医、推广中医不能出于简单的民族主义的原因来提倡中医,而要以中医药独特魅力―治病的有效性和丰富的知识理论体系,去感染当代大学生,让他们从内心接受中医,了解中医。具体步聚首要为宣传,宣传能让中医最大程序进入学生视野;其次为政策重视,给学生一个导向作用,;再次中医药要做到看病有实效,药品服用便捷,价格要便宜,真正做到价廉物美;最后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3],要与当前弘扬传统文化为契机,扩大中医的影响力。让当代大学生真正体会到“一根针、一把草,就能处置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能给人民带去真正的实惠,从而促进中医药的推广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艳景.中国传统文化对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的促进作用.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57.

[2]冯彪、祝璇.当今社会中国传统文化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基于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中国电力教育Cepe.2010(33):181.

[3]方锐、徐宏、方毅.也谈中医学的继承与发展.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2008(10):62.

弘扬中医药文化的意义篇10

软实力的涵义“软实力”的概念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于上世纪9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主要包括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外政策、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等。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2010年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蓝皮书》中,相关中国学者认为“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都是文化软实力的具体体现”。医院文化与软实力的关系及作用医院文化是在一定社会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具有医院自身特征的行业文化,是全体员工普遍认同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群体意识、思维模式及行为准则,是医院医疗管理实践中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优秀的医院文化,是医院发展的灵魂,能够带动员工树立与医院发展一致的目标,并在个人奋斗的过程中与医院目标保持步调一致,能为员工营造一种积极的工作氛围、共享的价值观念和管理机制,从而产生鼓励积极创造的工作环境,并对医院管理水平的提升形成强大的推动作用。医院软实力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其核心实力是文化魅力。一个医院的文化,丰富地表现为员工的思想道德、理想信念、核心价值观念、文化科学素质等等,这种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形成了一个医院的整体形象,体现出医院特有的精神文脉。不断地挖掘和提升医院文化的软实力,是实现医院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创新发展中医药文化,提升中医医院软实力中医医院是继承创新和展示传播优秀中医药文化的主要场所。我院在文化建设的长期实践中,凝练了医院精神、价值观、奋斗目标等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理念,从中医文化、质量文化、服务文化、廉洁文化、品牌文化五个方面进行实践创新,提升了医院的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增强了医院的整体实力和服务能力。

一、独具特色的中医文化。我院以“保持和发扬传统特色,走现代化的道路”为办院理念,充分发挥中医特色和优势,运用传统的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等特色疗法,结合现代医学诊疗手段,中西合璧,疗效显著,惠泽一方百姓。第一,积极开展中医特色诊疗。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临床应用,如引进“雷火灸”、“腹针疗法”等技术;肾内风湿免疫科开展中药皮肤透析、中药直肠机直肠透析、穴位热导入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特色中医药诊疗项目,形成了“专科、专病、专家、专药”的特色。第二,大力开展中医药特需服务。以传统中医“治未病”为理念,充分发挥传统医药“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后康复”的优势,开设名老中医门诊,推行中医体质辨识评价及冬令膏方门诊、冬病夏治门诊等特色门诊,为人民群众提供一系列的中医药特色服务。第三,重视中医民族医治疗方法。壮医药是壮族人民优秀的文化瑰宝,是民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院成立壮医药诊疗部,为黄瑾明等著名壮医药专家提供良好的临床基地,推广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壮医经筋疗法、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这些深受群众欢迎的简、便、验、廉的中医民族医治疗方法,进一步彰显了我院的中医药特色优势。

二、精益求精的质量文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院以诊疗技术、服务流程为支点,构建起包括核心医疗制度、技术准入等方面的质量控制平台,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第一,培育安全意识、创建平安医院。加强职工依法行医、规范执业的意识,以“医疗质量安全月”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严格执行各项医疗操作规程,消除安全隐患。在后勤管理和安全消防方面,加强安全检查和对职工的安全技能训练,保证了医院的平安和稳定。第二,加强医疗质量、实施质量监控。成立专门机构,对临床各科、医技科室实行质量月考核,考核结果每月以《质量简报》形式向全院通报;定期对医疗、护理、医技、药品、病案质量及单病种质量进行严格监督和检查,及时分析处理,并做好反馈工作。第三,强化技能培训、完善防范措施。每年对新职工开展岗前培训,定期对医护人员就医疗诊疗规范、医疗法律法规、医院规章制度、护理诊疗常规等内容进行培训;在“三基”培训上,做好中医基础技术能力培训,不断提升临床医师中医诊疗水平。

三、仁者爱人的服务文化。“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服务文化是医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院把“仁爱”列为医院精神之首,把对病人的真诚关爱渗透到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

第一,培育“悲悯为怀”的中医人文精神。“悲悯”即同悲共悯之义,相对于“怜悯”来说,更能体现医患之间的平等,更能体现包容的人文情怀。医院将“悲悯为怀,精益求精”作为院训,就是要在员工中不断地培育这种精神,使员工能够自觉地把医院的核心价值理念融入到对病人的人文关怀服务中。

第二,切实履行诚信医疗服务。开展诚信廉洁行医专项活动,以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治疗为准则,建立并实施了检查、治疗、用药常规的临床路径和管理流程,加强医患沟通,充分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构建了诚信、融洽、满意的医患关系。

第三,创建人民满意医院。实行无假日门诊,提供便民服务项目20条;简化工作流程,开通电话预约挂号服务,实行电子处方;急诊开设绿色通道,先救治后付费;各病区执行分组护理责任制,提供全面、个性化的护理服务。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开展服务优化活动,为病人提供“温馨、便捷、优质”的满意服务。

四、制度完善的廉洁文化。廉洁文化是知识、理论、制度及与之相对应的行为方式、行为规范的文化总和。我院着眼于构建健康向上的廉洁文化和价值取向,在全院形成诚实守信、崇尚廉洁的良好行业风尚。

第一,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大力弘扬传统的医德教育,以“大医精诚”为主导思想,建立医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并把这项工作作为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落实医德医风考评制度,建立医德档案,并与员工的评奖、晋职、晋级等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制。

第二,开展廉洁行医活动,建立长效监督机制。积极推进院务公开,开展卫生纠风、“三好一满意”及正反两方面典型教育活动;严厉查处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严肃行业纪律,建立和加强治贿长效机制建设。

五、打造优质的品牌文化。医院品牌是通过管理、质量、服务、专科、科技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提高医院知名度、美誉度和患者的忠诚度,从而打造医院核心竞争力。

第一,营造浓厚的中医文化氛围。导入ViS视觉识别系统,对医院形象进行全面策划和定位。先后确立了院徽、院旗,创办院刊《杏林》和院报《杏林春风》,创作了院歌《如歌的广中医》,制作电视宣传片等。在门诊大堂、住院大楼、“治未病”中心等诊疗场所布置了中医渊源、历史传承、人文蕴涵、名医名家等环境氛围宣传,积极倡导悬壶济世、大医精诚的中医人文精神,为弘扬传承中医传统文化作出了导向,丰厚了医院的中医文化底蕴。

第二,提炼和培育医院核心价值理念。确立了“仁爱、敬业、精进、务实”的医院精神,明确了“以病人为中心,促进社会和谐”的医院宗旨。“大医精诚”是中医精神的一个高度概括和凝练,“精”是讲术,要求医术精湛;“诚”是讲德,要求诚心对人。我院的医院精神正是体现了大医精诚的核心思想。医院通过培训、演讲、文艺表演等方式来培育医院文化,把文化建设根植在每位员工的思想中,并使其发展、充实、主导医护人员的言行,进一步提高了全院职工对中医药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第三,加大对医院品牌宣传的力度和广度。开展“中医特色年”、“中医提高年”、“中医发展年”活动,推出主题宣传周活动;开办“八桂名医馆”,创建名老中医品牌;邀请名老专家坐诊讲学,举办中医经典学习班和中医药实物展;加强中医专科专病的标准化建设;在电视、电台、报纸等媒介上宣传中医药文化和知识等等。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提升了医院整体素质,扩大了中医药在社会上的影响,使医院拥有了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信赖度,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提升中医医院软实力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加强医院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增强文化多样性丰富性的关系。要突出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同时,还必须大力加强医院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才能进一步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升医院的文化形象,加快发展医院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