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的核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09:58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篇1

关键词:中医药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源性

中图分类号:D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1-0082-03

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十上正式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3个方面高度概括和总结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而在2009年7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所颁布的《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中指出: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可以用“仁、和、精、诚”4个字来概括。作为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它根植于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是对传统中国文化的创新和升华,纳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要素,和中华传统文化血脉相联。在历史上,中医药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明确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更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先行者。”中医药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繁荣昌盛在历史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当前历史条件下,将中医药文化主动的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之中,不断的实现自我进化,促进中医药文化在现有历史条件下的不断转型,对于促进中医药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药文化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两者之间有着共同的道德人文基础和价值认同点,二者之间共同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优良品质。进一步系统梳理中医药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理论同源性,既是构建中医药文化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一、中医药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共同的国家价值目标

中医药传统文化中的“和”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价值方面具有共同的目标。

中医药文化自古以来就崇尚自然,把自然作为中医药发展的依托和物质基础。《黄帝内经》中“人与天地相参”“人与天地相应”,《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提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日人”,所总结出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便包含着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追求自然的思想理念,认为人与天地自然是一个整体,人的一切活动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人要顺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过度改造自然,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平衡与和谐。

尊重自然是中医药文化能够不断持续向前发展的前提。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与自然环境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人的一生都与所处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如果所处的自然环境被任意破坏践踏,打破其原有的平衡性,就会引发各类疾病和自然灾害,如近年来高发的H7n9禽流感疫情、埃博拉疫情、登革热疫情等都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造成巨大的危害。保护自然是中医药文化不断发展的基石。人作为大自然的产物,人体的生物规律与自然的规律有着内在联系,人的各类生命活动受自然规律的约束和支配,所处环境的突变必然对人的生存和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中医在治疗问诊中,特别注意人所处的自然环境如何,把人所生活的环境作为其诊断、治疗等方面的依据,不断强调要“顺其自然”。追求自然是中医药文化能够保持可持续性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医药文化重视并崇尚自然,认为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强调要善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因此,中医药文化相当看重人与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和谐,既把人看作最重要的资源,又要使人和自然能够和谐相处,不断发挥人的主动性,不断的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又要顺其自然,使之达到一种“天人合一”“天人共美”的和谐境界。

国家富强是促进社会进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证。在国家层面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分别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位以及价值目标,集中体现了中华儿女为实现近千年来的伟大复兴的共同夙愿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而“和”则是确保这一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只有构建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实现人的内部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社会才能进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目标才能实现。

在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和科技的不断深入发展,环境冲突、人际冲突、社会冲突日益凸显深化,人类对大自然掠夺式的开采和破坏不仅造成生态结构的严重失衡,污染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并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建设全面小康、和谐社会所要面对的各类问题错综复杂,道路坎坷,为此我们要不断总结过去的成果和经验,对文化不断进行创新,在前人创造的基础上不断的进行吸收和创新,吸收人类已有的文化成果,产出自己具有时代特色的成果。而中医药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天人共美”的思想,要求建立既重人又重自然,肯定自然规律与道德法则内在统一的生态伦理观,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独特视角不断的充实这一学说的思想内涵,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容进行不断的充实,不断推进社会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二、中医药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共同的社会价值取向

中医药传统文化中的“仁”即“以人为本”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价值方面具有共同的取向。在中医药文化中,“仁”体现了医者之心,仁者爱人,医者以悬壶济世、治病救人为己任,惟有秉仁心、行仁术,视病家情如亲人,于疾苦感同身受,方能造福患者,行善一方。《黄帝内经》中提出“天复地载,万物备悉,莫贵于人”,肖纲在《劝医论》写道“天地之中,惟人最灵,人之所重,莫过于命”,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强调“人命至重,有贵千金”“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等都要求医者必须“无欲无求”“志存救济”,对任何一个病患都要一视同仁,怀有高度的同情心,处处为病患着想;对“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都要把他们看作是自己的亲人;对于治疗中的风险“不得赡前顾后,自虑吉凶”,考虑个人的利害得失;对于病人的痛苦要“若己之心,深心凄枪”,不避“昼夜寒暑,饮渴疲劳,一心赴救”;对“有患疮痰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要不嫌脏臭。这些都体现了中医药文化中生命至上、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的伦理思想,是中医药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文化气质和精神品质的具体体现。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上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集体层面的高度总结和体现,这个取同不但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同时也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和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中,对实现“中国梦”和中华儿女所期盼的伟大复兴来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但是这在一过程中,同样需要得到基层老百姓在感情的共鸣和支持,使其不断转化为内在的驱动力,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从而赢得人民大众在情感上的共鸣和价值上的认同,使这一基本精神内化为人民大众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对于执政党来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要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一心为民,始终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所以,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进程,我们要始终以包容的胸怀和心态,以人为本,不断的吸收各类优秀的成果,这是中医药传统文化中所一直提倡的创新包容,也是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所需要体现的方法准则。

三、中医药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共同的公民价值准则

中医药传统文化中的“精诚”即所倡导的伦理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价值方面具有共同的准则。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4个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道德准则层面上的规定。“爱国”从古至今都是每个中华儿女的义务和责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所在;“敬业”是每个公民对所从事工作的热爱,是公民“爱国”情怀的表达;“诚信”是每个公民做人做事必须坚守的道德底线,是维系社会的纽带,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通往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繁荣富强的中国梦是每个中华儿女的梦想,也向我们每个人提出了需要爱国、需要敬业、需要诚信、需要友善的道德准绳,这需要全体公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得以实现,才能够形成共同奋斗的合力,否则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和憧憬,为此,更需要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和实现。只有公民层面的价值观得到很好的践行,社会层面的、国家层面的价值观才能具备雄厚的根基。所以,作为中华民族的公民,一定要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准则要求自己,使其成为日常行为规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践行打好基础。

在中医药传统文化中“大医精诚”所体现的公民职业操守和品德对于构建伦理秩序和道德氛围良好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唐代孙思邈所著的被誉为“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的《大医精诚》篇中,对“精诚”做了精辟的阐释。“精”指熟练的专业技能,就是要求为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诚”指高尚的道德品质,就是要求为医者要有高尚的医德医风,要有“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感同身受的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护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心怀至诚于内,提出作为医生必须恪守在医学伦理方面以德为先的内在要求,以及施行医德的医生职业道德、“精益求精”的职业生涯追求和“以诚为美”的学术道德追求等职业道德准则。由此可见,在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人文的沉淀后,儒家所提倡的各种“仁善”思想,和中医药传统的“仁爱”思想不断的相契合,形成了“仁者爱人”“精诚至善”“医乃仁术”“仁爱救人”的行医准则,“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侧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篇,开宗明义地提倡为医者必须要有医德,要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在目前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社会现实中,将“精诚”所蕴涵的公民价值准则内化为全体医护工作者的职业修养,全面提高其业务素质和人文素质,提高与患者的沟通能力,缓解医患关系对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此可见,中医药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于其具有的同源性,使得二者之间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具有其内在的一致性。中医药传统文化要不断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不断的进行创新构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也应不断在包括中医药文化在内的各种实践载体中进行实践进而完善自我,实现构建与时俱进的中医药文化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共赢。

参考文献:

〔1〕李玫姬.论中医文化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统一性[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6(3):136―138.

〔2〕王淑萍.儒学价值大众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27(5):46.

〔3〕臧守虎.中医文化研究与中医的继承和发展[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4):270―271.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篇2

从中医药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不难看出,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蕴含、彼此渗透,相互催生、相互牵引。[3]二者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诉求,在内容上具有契合点,在本质上具有内在的关联性。

1.二者具有一致的价值取向

中医药文化强调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其核心价值观“仁、和、精、诚”是中华民族深邃哲学思想和卓越文明智慧在中医药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医术与医德的统一,是医学职业精神写照。[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制度价值取向的体现,是基本的、持久的价值,是真正目标性、理念性的价值,主要目的在于熏陶人、感染人、教育人、塑造人,从而培养出正直、诚实、勤奋、进取、对社会有用的人。从这点来看,中医药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致的价值取向。

2.二者具有一致的道德诉求

中医药文化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其哲学体系、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休戚相关。从道德层面看,中医药文化具有“上医医国的家国意识,致中尚和的价值取向,医乃仁术的仁爱思想,大医精诚的人格追求,上工治未病的忧患意识,胆大心小、智圆行方的行为心理”[5]。中医药文化特别强调医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修养,其以人为本、济世活人的价值理念,大医精诚、淡泊名利的精神,是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永恒的道德追求。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6]在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既是对我国传统理想道德人格的现代表达,也在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因此,中医药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致的道德诉求。

二、中医药文化融入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析

1.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医传统文化,加强医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在爱国主义教育体系中,中医药文化传承属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一范畴,丰厚的中医药文化遗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中医药院校弘扬中医药文化是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具体表现。中医药院校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大学文化氛围,将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精髓与科学精神、创新精神融合浸润到学生的思想深处,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传承、凝练并弘扬中医药文化;要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突出医学院校的办学精神和理念,充分利用校园建筑、雕塑、场馆、广播、网络、宣传栏等宣传中医药文化;要积极开展专业经典诵读、中医药知识竞赛、医技大比拼等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接受中医文化价值观的培养与熏陶;要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与医学实际相结合,穿插医学发展史,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与中医哲学的广博高深,激发学生的爱国爱民热情,增强学生对优秀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2.倡导精益求精的职业技能追求,培养医学生敬业奉献精神

精益求精、救死扶伤、尽心尽责是医生的天职。“精”即医术精湛,从医者需精于医术,唯精唯一,精义入神,方可致用。精湛的医术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医学院校要加强医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引导学生熟读中医经典,将中医经典理论诵读、等级考试推广到中医药的各个学科,强化经典理论的学习,夯实学生的中医基础理论水平;要在中医教学改革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课程的教学,使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互渗透,培养既精通中医学知识和技能,又具备中医药文化修养的应用型中医药人才;要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理论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技能与敬业精神;要坚持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反面事例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精益求精的职业技能。

3.倡导以诚为美的道德风尚追求,培养医学生诚实守信精神

良心是医生的底线,诚信是医生的天平,高尚的医德是医生的灵魂,是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的保证。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论及只有“精”“诚”兼备方能成大医。“诚”即高尚的品德修养。医者要有“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确立“普救含灵之苦”的志向,对所有来诊的患者,不管贵贱贫富,老幼美丑,都一视同仁,详察精治。在《纪念白求恩》中用“诚”来概括和诠释白求恩的医德境界。中医药院校要强化教育教学平台设计,发挥网络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主阵地作用,通过时事教育、形势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倡导和践行诚实守信准则,丰富医学生思想内涵,增强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多邀请医疗卫生行业劳模、科研带头人及医疗服务明星畅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思想,使学生感受悟到先进的人格魅力,体验到生命所系,生命所托的真谛。

4.倡导济世救人的职业道德追求,培养医学生团结友善素养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篇3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实践与创新;对策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R33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3-035-01

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有利于体现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巩固以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本文通过对我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创新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了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实践与创新

1.1领导重视,群众参与。2008年,我院制定了《中医药文化建设大纲》,提出了中医药文化建设目标,明确由一名院领导主抓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通过召开动员会、举办培训班、收看专题片等全院性的活动,广泛深入发动群众,帮助职工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初步形成了“领导班子重视、各科室齐抓共管、干部职工积极参与”的中医药文化建设格局。

1.2明确目标,强化措施。在中医药文化建设实施过程中,以医院精神培育为核心,确立了院训、办院宗旨、服务理念和核心价值观。2009年,提出了“以中医药文化促进内涵建设,用深度服务打造优质品牌”的服务文化建设构想,研究制定了门诊、住院、出院、家庭服务等各个环节的服务流程和服务规范,并建立了院、科二级督导、检查机制,把每个环节的服务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内容,每季度进行一次督导、检查和考核,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要求各科室及时整改,有效地促进了服务水平的提高。

1.3形式多样,注重实效。2010年,借新病房大楼峻工之机,对医院各种标示、壁画、宣传牌等文化设施进行了修缮和翻新,使门诊、住院部大楼的外观古今交融,显示了中医古朴典雅、简约大方的内涵;大楼内部凸显中医药文化经典标徽,如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画像和中医书法、古医名句、中草药图片等,使医院透射出中医药文化的氛围和品位。通过办宣传栏、讲课等形式,用“仁心仁术”、“杏林春暖”、“橘井泉香”等中医药传统佳话教育职工,要求职工做到对患者热情、文明、礼貌、周到服务,使医患关系更加融洽。此外,医院通过组织讨论会、中医基础理论培训班、专题讲座和开展中医师带徒、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考核、护士职业礼仪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把中医药文化融于各种活动之中,让医院精神、服务理念和价值观逐步成为职工的自觉行为。

2对策与建议

2.1建立和完善中医药文化建设体系

2.1.1组建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的骨干队伍,做到党政工青妇齐抓共管;制订符合医院实际的中医药文化建设总体规划,明确中医药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内容;建立包括实施、督导、检查、考核、奖惩等在内的实施方案,做到有布置、有督促、有检查、有反馈。

2.1.2提高中医药文化融合度,使中医药文化建设不仅要有广大医务人员参与,还要引导服务对象参与到中医药文化建设中来[1]。如定期召开工休会,向患者征求意见、介绍医院发展史、参观中医药文化长廊等,使患者增强对医疗服务工作的支持和理解。

2.2医院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2.2.1积极培育医院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医务人员牢固树立信中医、爱中医、干好中医、发展中医、用中医药解除患者病苦、保障人民健康的理念,坚守自己的道德责任和职业宗旨,把“仁、和、精、诚”落实到每一项医疗服务过程中去,让“仁心仁术,崇尚和谐,精勤不倦,明礼诚信”成为医务人员的自觉行动。

2.2.2发扬医院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如编写院史、大事记,建立荣誉室、科技陈列室,举办院庆、院史展等,激励职工继承和发扬医院光荣传统,升华对“爱院、爱岗、爱患”内涵的认识,并在工作中自觉践行。

2.2.3重视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利用医院的各种庆典、会议、文体活动等,以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来感染职工,使他们从中体会到医院精神之所在。今年“五?四”青年节,我院团组织举办了一场“大医精诚之心”演讲赛,通过解读“大医精诚”,倡导“大医精诚”,使“大医精诚”的内涵深入人心。

2.3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2.3.1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思想[2],倡导科室间的团结协作、和谐稳定,构建民主、生动、安定、和谐的工作氛围,充分体现“以人为主体”的人本理念。对医院的骨干技术人员,要为他们创造工作和学习条件,让他们感到在这里有用武之地;对有一技之长又能大胆创新、积极开展新技术的人员要予以鼓励,使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被肯定,富有成就感。

2.3.2在医疗活动中,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把维护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努力创造温馨、舒适、流畅的就医环境,为患者全程提供“人性化服务,人文化关怀”[3],使患者更多地享受到中医药文化建设带来的便利和诚信服务,让中医药文化处处闪烁着“尊重病人、关爱病人、方便病人、服务病人”的人文精神。

2.3.3积极实施“科教兴院”战略,加强中医重点学科建设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将学科带头人和医疗骨干送到武汉、北京、上海等大医院进修学习,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要特别重视对中医师的培养,通过派出进修、“师带徒”等途径造就大批优秀的“纯中医”人才[4]。

2.4树立医院良好的社会形象,着力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

2.4.1重视医院整体形象塑造。优化软环境、树立硬形象,提高医院信誉和竞争力。如房屋的建筑风格、空间结构、配套设施、整体布局及院内外各种标示、壁画、宣传栏、人文景观、花草树木等,都要从医院整体形象塑造的高度统一规划、精心设计,融入医院核心价值观念,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

2.4.2精心打造医院品牌。医院要发展就要有自己的品牌,如果声誉卓著,医院就能招揽到更多的优秀人才,也能吸引到更多的病人[5]。多年来,我院始终坚持“病人第一,质量第一,信誉第一”的服务宗旨,积极实施医院发展品牌战略,着力打造专科、中药、服务三大品牌,彰显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好评。

2.4.3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宣传媒介,对重点特色专科、中医药品牌、知名中医、中医药适宜技术等进行宣传,向社会充分展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还可利用发送短信、书信回访、上门服务等方式,向群众宣传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用中医药预防疾病的知识,为弱势群体提供免费义诊、体检和送医送药等公益服务,展示医院的良好形象。

创新管理机制,培植中医药文化,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是中医医院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中医药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大有可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遵循中医“仁者爱人、生命至上”的伦理思想,以“救死扶伤、济世活人”为己任,立足传承、创新和发展,努力开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刘淑珍,张昊霆,杨晓燕,等.以医院文化建设推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J].东方企业文化,2007,(9):34-36.

[2]杨晓媛,崔渝敏,李世英.树立人本观念,构建和谐医疗服务人文氛围[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8,6(3):5-7.

[3]李顺民.加强中医文化建设,弘扬中医人文精神[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3):196-198.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篇4

关于印发《2019年中医药工作计划》的通知

各科室、各村卫生室:

为切实做好旬阳县2019年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复审的各项迎验工作,确保顺利通过国家复审,我院继续将此项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并根据本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年度工作计划。

一、完成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审工作

根据《旬阳县“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审验收工作实施方案》,按照《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评审评分表(2016年版)》的要求,完善本院中医药特色服务,顺利通过复审验收。

二、在深化医改中发展中医药事业 

1、加快医联体建设,与县中医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

2、做实公共卫生中医药健康管理项目,推进中医药参与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签约服务团队中有中医师,服务内容应有

中医基本服务和个性化中医健康服务。

3、建立中医药价格形成和动态调整及费用监测控制等机制;全面启动卫生院临床医师综合绩效考核。

三、着力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1、认真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

划。组织开展卫生院中医馆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的全员培训。巩固卫生院中医馆建设成果,将中医馆建设向村卫生室延伸,更好满足群众看中医、用中药需求。

2、推动中西医结合发展。实施中西医临床协作创新。

3、发挥中医药在应急和传染病防控中的作用,主动参与健康扶贫“八大行动”。

4、充实完善卫生院及村卫生室中医药、中药饮片等质量控制中心,全面加强中医药服务质控工作。

四、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

积极推动中医药与康复、养生保健、健康养老融合发展,进一步扩大中医药养生保健、特色康复、医养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上的核心作用。

五、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力度招录引进中医类别医学生,抓好中医类别住院医师、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统筹做好中医药师承教育、确有专长考核和各类继续教育培训项目。

六、宣传贯彻中医药法规政策,弘扬中医药文化

1、广泛宣传《中医药法》、《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2016-2030)》、《中医诊所备案管理暂行办法》、《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实施细则》等法规政策,掀起普法用法热潮。

2、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加强中医文化建设,营造传统文化与中医药特色鲜明的就医环境。将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合,推动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篇5

文化营销是在传统营销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营销理念,与传统营销理念相比,更注重人文内涵,顺应和创造目标市场所接受的核心价值观并通过整个营销过程传递给消费者,通过文化力进行营销,不仅能够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也能够实现某种程度的客户满意,进而提高顾客忠诚度,增强企业竞争优势。文化营销在物化营销的基础上,不仅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也能满足其在精神上的深层需求,给消费者以文化上的享受,实现产品的差异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文化营销渗透在整个营销过程中,表现为产品文化营销、品牌文化营销和企业文化营销。产品从设计到生产等各个方面都体现着文化,为产品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品牌中蕴含着的文化能够增加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认同,也能够使产品区别于其他同质产品,使品牌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文化也把企业和消费者之间联系起来,在两者之间形成认同感,有利于产生良性互动,对产品价值的理解达成共识,使产品交易上升到文化价值理念融合的高度,有利于形成企业持久的竞争优势。

二、中医药企业运用文化营销的必要性和优势

1.中医药企业运用文化营销的必要性

五千年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具有独特价值和深厚底蕴的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和国粹。中医药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中国的传统文化,凝聚着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中医药企业作为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国家给予了高度重视。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重点开展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及中医经验传承与挖掘,研究中医药诊疗、评价技术与标准,发展现代中药研究开发和生产制造技术,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中药资源,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和国际合作平台建设。”还有《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指出了发展中医药的意义和价值,对于中医药产业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推进中医药迈向世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面对这样的机遇,中医药企业应该立足自身,整理和深入挖掘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发挥优势,开展文化营销,让消费者感知并且认同凝聚在产品和品牌中的中医药文化,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样,面对市场上西药、生物药的竞争压力,消费者对中药的信任度降低等情况,中医药企业也需要大力开展文化营销,发挥中医药文化对中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积极的推动作用。

2.中医药企业运用文化营销的优势

我国中医药企业在开展文化营销策略方面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首先,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消费者对于中医药文化的接受和认同度较高。中医药特有的文化内涵赋予了中医药产品在治疗方面的整体观,其独特的疗法使中医药产品毒副作用低,在疑难杂症和慢性病的治疗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尤其是中医的养生文化被大多数消费者所接受并推崇。其次,许多中医药“老字号”企业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在文化营销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例如北京同仁堂、云南白药等企业在长期的营销活动中在产品和品牌中不断渗透着文化,使企业的文化感召力深入人心,在营销团队、渠道建设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有力的支撑企业进行文化营销。

三、文化营销在中医药领域的成功案例—东阿阿胶

山东东阿阿胶成功的开展文化营销已经从一个固定资产几万元的小作坊发展成全国最大的阿胶及其系列产品生产企业,以文化为利器从传统企业转变成文化型企业,向中华气血滋补国宝级企业迈进。东阿阿胶挖掘产品本身的文化内涵,让消费者了解阿胶的历史,申请并获得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的称号。阿胶属于滋补保健品,顺应当前消费者所追求的健康理念,符合国家倡导的“治未病”,通过赋予产品丰富的文化内涵,来唤醒消费者对中医药的认知,弘扬中医药文化,进而提升东阿阿胶的品牌影响力。在品牌建设方面,东阿阿胶也植入文化战略,聘请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组成团队,搜集古代经典和民间验方,形成阿胶学术文化、美容文化和滋补文化三大体系,对品牌的文化内涵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在东阿阿胶的主要标识中也运用了文化因素,红色的图形体现了浓重的东方色彩,易于被消费者接受并认可。在企业文化营销方面,东阿阿胶倡导“厚道”文化体系,积极参与社会慈善事业和公益活动,并通过兴建中国阿胶博物馆,举办阿胶文化节等文化活动大力传承并创新中医药文化,增进消费者对阿胶的了解,带动阿胶行业健康发展并真正实现文化价值的引领。

四、开展文化营销应注意的问题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篇6

[关键词]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不合理医嘱;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9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9701(2011)32-130-02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iVaS)是在符合Gmp标准、依据药物特性设计的操作环境下,由受过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包括全静脉营养液、细胞毒性药物和抗生素等在内的静脉滴注药物配置系统,是集临床应用与科研为一体并最大程度地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合理和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的重要场所[1]。为更好地开展医院临床药学工作,发挥审核药师的作用,现将我院2011年1~6月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审核药师在审核医嘱过程中登记的不合理医嘱进行统计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2011年1月1日~2011年6月30日我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审核药师在审核医嘱过程中登记的所有住院患者静脉用药医嘱中的不合理医嘱。

1.2分析方法

通过查阅《新编药物学》(第16版)、《400种中西药注射剂临床配伍应用检索表》、《318种中西药注射剂配伍变化快捷检索及应用手册》和药品说明书等资料,对医嘱进行合理性分析,将不合理的医嘱进行分类和统计。

2结果

我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2011年1~6月审核药师共登记不合理医嘱403份,具体分类统计详见表1。

3讨论

3.1溶媒选择不当

从上述统计数据上看,选用溶媒不当是临床医生最普遍的现象,他们关注患者需要补钾、补能量、补维生素等,至于溶媒的选择比较随意[2],但溶媒的选择直接影响到药物的稳定性和疗效。在医嘱的审核过程中审核药师经常会发现以下问题:①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剂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但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严禁用电解质溶液(0.9%氯化钠注射液、林格液等)稀释。若要配制静脉输液,只能用不含电解质的葡萄糖溶液稀释(如5%/10%葡萄糖溶液、5%木糖醇溶液)。若用其他输液配制,混合液pH不得低于7.5,配制好的溶液在输注过程中保持澄清且只可使用澄清的溶液。②注射用氟罗沙星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但在实际配制中经常出现浑浊或沉淀现象,同时该药说明书也明确指出忌用0.9%氯化钠注射液或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因此用葡萄糖溶液稀释较为合理。③注射用灯盏花素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mL稀释,但5%葡萄糖注射液的pH值范围为3.2~5.5,注射用灯盏花素对用来稀释的溶液的pH值有明确的要求,即当用pH值低于4.2的溶液来稀释时可使灯盏花素结晶析出,因此该药不得与酸性较高的输液或药物混合使用,溶媒选择0.9%氯化钠注射液更为合理。④依达拉奉注射液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但相关资料显示依达拉奉注射液与各种含有糖分的注射液混合时,可使该药的浓度降低,以致达不到治疗目的。

3.2药物配伍不当

审核药师在审核过程中经常发现:①维生素K1与维生素C合用,维生素K1具醌式结构,为弱氧化剂,若与还原剂维生素C配伍,则醌式结构可被还原,导致维生素K1药效下降,因此二者不能配伍使用[3]。②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与硫酸镁注射液或葡萄糖酸钙注射液合用,但在实际配制过程中经常出现浑浊、沉淀。该药说明书明确指出该药不能与多价金属离子如镁、钙等溶液在同一输液管中使用。③参麦注射液与氯化钾注射液混用,因参麦注射液是中药复方制剂且中药注射液成分复杂,目前还不能做到提取有效成分的单体来配制,中药注射液与西药或其他中药注射液合用时更易发生不良反应[4],氯化钾等强电解质与中药注射液配伍后可能会出现变色、浑浊、沉淀等现象,从而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3.3药物浓度不当

①复合磷酸氢钾注射液2mL用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稀释,但该药明确要求必须稀释200倍以上方可经静脉点滴输注,并需注意控制滴注速度。②蔗糖铁注射液5mL用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稀释,但该药说明书明确规定1mL蔗糖铁注射液最多只能稀释到20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中,且为保证药液的稳定,不允许将药液配成更稀的溶液。③注射用门冬氨酸鸟氨酸10g用250mL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但该药对浓度有明确要求,即最终门冬氨酸鸟氨酸的浓度不超过2%且需缓慢静脉滴注。

3.4给药途径不当

①注射用门冬氨酸钾镁,肌注。该药品说明书明确规定不能肌肉注射和静脉推注,需经稀释后缓慢静脉滴注。②0.9%氯化钠注射液40mL加米力农注射液10mg,静脉滴注。该组药物常用于静脉注射,静脉滴注不合适。③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加维生素B120.5mg,根据说明书规定,维生索B12注射液只能肌注,不推荐静脉滴注。④静脉应用有些抗生素如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林可霉素等只能静脉滴注,而不能静脉推注,因为这些药物静脉推注可阻断神经肌肉接头,造成呼吸抑制[5]。

3.5其他不合理医嘱

①药物规格或单位录入错误,如维生素B6200mg误录入成0.2mg;②药物录入不成组;③相同医嘱同一时间重复执行等。这类不合理医嘱主要是由于临床医生和护士在录入医嘱时一时疏忽或对医嘱录入系统不熟悉造成的,因此临床医生和护士在录入医嘱的过程中应认真仔细并应建立校对制度,对医嘱录入系统不熟悉的医务人员由计算机室负责进行培训。

4总结

我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成立使药师直接参与住院患者静脉给药医嘱的审核,这一模式使药师能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的药学专业知识,通过审核医嘱及时发现问题并与临床医生和护士沟通并进行修改,确保了药物相容性和稳定性,提高了患者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和经济性,降低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避免了一些潜在的医疗纠纷,从而也提升了我院的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晏马成,陈盛新,周东.医院静脉注射液配置业务的进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3,23(8):497-498.

[2]赵嘉红,梁燕芳.静脉配置药物不合理用药医嘱调查与分析[J].海峡药学,2007,19(11):112-114.

[3]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药学(中级)[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6.

[4]王蕾,潘巧仪.中药不良反应概述[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0,2(3):149-153.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篇7

[关键词]医院;药房;规范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5(a)-166-02

药品作为一种关系到民生的特殊商品,合理使用优质药品、安全用药与医疗质量和医疗过程紧密相连,与社会稳定和谐密切相关。药房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药房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医院医疗工作的进行、制约着医院的发展。药房规范化管理的标准化管理模式是在院长及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由科主任全面负责,以规章制度、岗位职责为核心,以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现代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为指导,以标准化原理为基础,将标准化贯穿于药房规范化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以提高个人素质和效能,提高工作质量、效率和学术水平为目标的现代化管理方法[1]。本文就我院药房管理的工作实践谈谈加强管理促进基层医院药房规范化建设的体会。

1加强人员管理

1.1健全药事管理组织机构

为推进药房规范化管理,我院成立以医院领导、各临床科室领导、专家和药房相关领导共同组成的药事管理委员会,行使对药品的使用、新药的申请购进、临床用药评价、医师处方与病历用药点评、抗生素分级使用管理、药品质量情况分析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监督、指导的职能。

1.2按照“五常法”进行规范化管理

药剂科成立药品质量管理小组,按照“五常法”进行规范化管理。“五常法”包括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主要用于改善工作场所的环境,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品质,确保安全,提升形象[2]。

1.3定期组织药剂人员培训学习

药师要有忧患意识,要与时俱进,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夯实基础理论水平,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才能赢得各项工作的主动权,增强行业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使药剂人员热爱本职工作,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和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敬业精神[3]。为适应药师职能转换的新形势,我院不但定期组织药剂人员参加药学专业学习,还组织学习临床医疗知识,讨论分析临床用药中存在的问题;培训相关药事法规、医疗法规;教育大家要依法从业,增进医师药师业务交流,提高药学服务质量。

1.4严格药房工作人员业务考核

对药房工作人员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定期进行考试与考核,考核成绩与个人岗位和薪资挂钩,以提高每个药剂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从而促进药剂人员主动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药学服务质量。

2规范药房制度管理

为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我院建立了药品购进、验收、质量管理、储存、养护、保管和调剂配药各环节的岗位职责;完善了处方管理制度、新药审核制度、特殊药品管理制度、药品质量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登记制度等,规范了各项工作内容职责,调动了医院药剂人员的积极性,减少药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3强化药品管理

药品管理是药房工作的核心内容。药师应做到依法用药,依法管药。

3.1严格审核处方

坚持按照“四查十对”制度严格审核处方及发药,对有配伍禁忌、超剂量处方、用法错误、不合理用药等缺陷处方作出登记,及时告知医师,修改正确后方可发药。发药时双人复核,向患者详细解释药物的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用药注意事项等。开展用药咨询,提高药学服务水平,增加患者满意度及对药师的信任度[4]。

3.2加强药品效期管理

药品的有效期是指药品在规定的贮存条件下,能够保证其质量的期限。严格执行药品有效期登记制度,药房每月定期全面检查药品的质量、效期,通过微机设置预警系统,每日开机则提示近效期的药品;药剂科主动了解临床用药动态,及时与药库、药房及临床科室进行沟通,制定合理的购药计划;科室计划领药,合理库存,发药坚持先进先出、近效先用的原则,既确保临床用药质量,又减少药品报损,避免浪费。

3.3科学储存药品

药房配备空调、冰箱、冷藏柜、抽湿机等必要的储存设备,按照每种药品对温湿度、遮光、密闭、冷藏、凉暗处等贮存要求进行保存。药房要指定专人每天对药房、药库的温湿度,冰箱、冷藏柜内的温度进行检查登记、调控及维护在规定范围。需遮光的药品一般在门诊药品架上陈列当天用量,避免光线对药物的影响;化学药、生物制剂、药品与非药品、外用药与内服药应根据剂型、药理作用分类存放,合理陈列;拆零药品设置专用调剂台,按用途固定位置分类存放。

4重视药房信息化管理

利用网络技术完善药房信息管理,进行处方用药分析和用药评价及药品利用度的研究,及时为全院医、护、患提供新药信息、药品质量信息、药物配伍禁忌、不良反应等药学信息,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实现药学资源共享,提高药房工作效率。

5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药剂人员应加强医德修养和医风建设,认真贯彻执行《药品管理法》和国家各项法令法规;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切实做好本职岗位工作,临床药师收集和学习最新的药学科技情报,为临床医师和患者提供药学服务,指导合理用药,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更体现了医院的人文关怀。

6结语

医院药房是集管理、技术、经营三位一体的综合性科室,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药品分销的主体,其管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用药的安全、有效[5]。加强医院药房各项管理,全面加强医、药、护、患之间的联系沟通,促进药房规范化建设,是药学模式转变、开展全面药学服务的前提,也才能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理念,保证为临床提供质量可靠、疗效确切、使用方便、安全的药品,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静华.医院药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13-16.

[2]何广明.现代管理五常法[m].香港:明窗出版有限公司,2001:4-7.

[3]孙礼琴.综合性医院药房规范化管理实践与思考[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7,16(2):157-158.

[4]杨建军,董晓莉.医院药房质量管理规范化体系的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08,12(9):844-845.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篇8

关键词:服药依从性;肺结核;护理干预

肺结核是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具有传染性,主要由结核杆菌引起的。由于此病发病率连年增长并且对患者生活质量有严重影响,因而近年来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化疗是治疗肺结核非常有效的方法,但同时也需要长期的服药治疗来辅助,否则很难顺利地完成治疗周期[1]。护理干预就可以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使患者对遵医嘱服药有正确认识、提高重视度。本文针对对本单位收治的肺结核患者实验组做全面的护理干预,观察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变化。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疾控中心于2011年3月~2012年1月收治的148例肺结核患者做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74例。实验组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比例为:38:36,对照组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比例为:40:36。实验组平均年龄(48.9±1.6)岁,对照组平均年龄(49.3±1.5)岁,两组患者年龄均在40~80岁。病程3~12年,前者平均为(4.8±2.0)年,后者平均为(5.2±1.1)年。两组患者均符合疾病纳入标准,年龄、性别、病程等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性(p>0.05),可以进行对比。

1.2方法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检查、简单的叮嘱患者服药等相关工作。而实验组则需有一套完整的护理方案,并在相同的护理周期结束后,评价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对实验组,首先需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一定相互沟通了解,仔细耐心地介绍医院环境、各医护人员的职责、患者大致的病情状况,使其对病情康复建立信心。当患者由于身体状况严重而产生自暴自弃、焦虑等负面情绪时,责任护士需及时为其疏导,做好安抚工作。然后,介绍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症状,遵医嘱服药的重要性,服药后的相关不良反应及改善防范措施。由于肺结核是一种传染病,通常通过飞沫传播,因此病患的洗漱用品、床具等均要时常消毒,病房内定期通风换气。再者,在生活饮食中改变患者先前的不良饮食习惯,鼓励多摄入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的食物,叮嘱患者家属注意荤素搭配,饭菜清淡为主。在护理过程中,需要经常与患者沟通,遇到问题及时解决。医院同时可建立相关督导小组,时常抽查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满意程度[2]。

1.3效果评价在一定护理周期过程后,两组患者需根据医护人员的指导,完成服药依从性调查表。然后综合病患按时服药、按量服药、按处方配伍服药等方面,综合评价病患临床状况:完全依从、比较依从、不依从[3]。

1.4统计学处理本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对比分析实验组74例患者完全依从70例,占总依从例数的96%,总依从患者73例,总依从率为99.0%,对照组完全依从54例,占总依从例数的73%,总依从患者60例,总依从率为81.0%,差异明显,两组对比p

2.2服药依从性降低的影响因素对比分析对比是否了解肺结核病情,受教育程度高低,对药物不良反应轻重几项因素所导致的不依从百分数与发病率,可以分析得出对病情了解度低、受教育程度低、对药物不良反应重会导致临床疗效降低,在病情了解与药物不良反应中表现更加明显(见表2)。另外,也有患者心理上恐惧药物不良反应,家庭经济负担过重,认为症状已经减轻或者复诊不便等因素不依从医嘱服药。

3讨论

肺结核是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由结核杆菌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由于此病发病率连年增长并且对患者生活质量有严重影响,因而近年来得到了更多的重视[4]。在预防方面,目前医学上统一认为阻断传染途径是预防肺结核的有效方法。因而普及相关知识,保持生活环境卫生,室内经常通风换气都对此病预防有积极意义。在治疗肺结核方面,化疗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但在患者接受化疗后,往往需要坚持长期服药,否则对治疗效果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甚至拖延病情导致病情更加严重。通过护理干预,会改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5]。

本文数据显示,实验组74例患者,完全依从的患者有70例,总依从率为99.0%,对照组完全依从的患者则只有54例,总依从率为81.0%,差异十分明显,证明了护理干预对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有着重要影响。另外,根据临床资料发现,患者会因自身的文化程度、对病情的了解程度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等因素使其服药依从性产生差异。在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结果时发现,由于对病情不了解而服药不依从的患者有24例,发病率32.4%,由于对自身文化程度不高而导致服药不依从的患者40例,发病率12.0%,由于不良反应严重而导致服药不依从的患者12例,发病率33.3%。此外,还有家庭经济负担过重,患者自认为症状已经减轻或者复诊不便等因素,这都可能导致患者服药不依从。

在护理干预过程中,针对患者这些心理生理的影响因素,应该格外重视。在患者接受化疗后,心里上会对病情产生抑郁、焦虑、狂躁等情绪,进而导致患者不服从医生安排,拒绝正常服药。对此,医护人员需要耐心为患者讲解其病情状况,通过沟通增进患者的信任度和康复信心。指导用药方法和说明药物反应及服药重要性,可以增强患者遵医嘱服药的认识;不会因为遗忘而漏服药物或将药物丢失;不会莫名地恐惧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不良反应后不知如何寻找解决办法,而只一味地拒绝服从医生安排;也会减少有些患者自认为药物服用过多会对身体有害,自认为有些药物没用就停止服用的现象。在医院里,良好的医患关系非常重要。医护人员的态度往往对患者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因而医院应该设置督查小组,对各个护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抽查、考核。完善的制度会使得护理干预工作更有序地、更合理地进行。对部分老年患者,医护人员更应该给予多一些的爱心与耐心,可以为其选择适合的、简单的体育运动以促进康复,但应避免危险动作。针对患者家属及社会朋友,医护工作者可指导他们鼓励和督促患者坚持长期服药、正确服药,为患者提供更多正能量。

本文在对比临床实践中发现,接受服药依从性护理干预的实验组比没有接受护理干预的对照组依从性更高,发病率也更低。综上所述,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在临床上使肺结核病患尽早康复这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冯剑平,王小英.肺结核患者护理干预及服药依从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1,07:50-51.

[2]涂淑华,黄春梅,陈丽娟.护理干预对肺结核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13:28-29,77.

[3]徐志勤.护理干预对肺结核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分析[J].中国病案,2013,10:76-77.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篇9

[关键词]静脉药物集中配置;医嘱审核;护理质量;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9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7)01(a)-0153-04

静脉药物集中调配是指医疗机构药学部门根据医师处方或用药医嘱,经药师进行适宜性审核,由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按照无菌操作要求,在洁净环境下对静脉用药进行加药混合调配,使其成为可供临床直接静脉输注使用的成品输液过程[1]。2010年4月原卫生部颁布了《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质量管理规范》和《静脉用药集中调配标准操作规程》,使静脉药物集中调配从质量管理到实际操作都有章可循。静脉药物调配中心(pharmacyintravenousadmixtureservice,piVaS)的建设能够进一步加强对药品使用环节的质量控制,提高患者用药的安全性,防止危害药物对护士、药师的职业伤害[2],在医院药学发展中和临床合理用药中表现出特殊价值和重要地位,发展piVaS已经成为我国医院药学的发展新趋势。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现将我院piVaS建立以来取得的成效作简单研究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利用我院HiS系统中的“静脉药物配置管理系统”,统计2015年1月~2016年6月17个临床科室接收和处理的静脉用药医嘱,收集piVaS建立以来对不合理医嘱采取正确的干预方案及干预后的医师反馈等。

1.2医嘱审核方法

药师参照相应的产品资料、《新编药物学》(17版)[3]、《432种注射剂配伍指南》[4]、《常用中成药配伍宜忌》[5]等工具书以及相关的文献报道对临床科室指示的静脉用药医嘱进行审核,对审核过程中发现的不合理医嘱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静脉药物的配置及管理参照《临床静脉用药调配与使用指南》[6]、《临床用药集中调配技术》[7],分析静脉药物集中配置中常见问题,总结piVaS在提高输液质量、加强药品管理、优化人力资源及对细胞毒性药品调配人员职业防护等方面的作用。

1.3静脉药物的集中配置

将原来分散在病区治疗室开放环境下进行配置的静脉用药,集中由专职的技术人员在万级洁净、密闭环境下,局部百级洁净的操作台上进行配置[8]。我院piVaS参照国际静脉药物无菌配制技术和国内静脉药物集中调配相关要求进行设计和建设,于2014年4月建成投入使用。中心总面积约450m2,其中洁净区域面积约150m2。中心设置有审方室、排药准备区、成品审核包装区、抗生素及抗肿瘤药品配制区、普通及营养药品配制区及相关辅助区等,其中药物配制房间空气洁净度为万级,用于药物配制的生物安全柜和洁净工作台操作区域空气洁净度为百级。

2结果

2.1用药医嘱的审核

2015年1月~2016年6月piVaS共审核医嘱994208条,其中不合理医嘱2585条,占0.26%。审方药师发现不合理医嘱后及时与临床医生进行沟通,建议其修改医嘱并给予理由,经过药师的意见反馈,医生修改医嘱2204份,纠正率达85.26%。不合理用药医嘱具体情况见表1,审方后科室用药合理性改善情况见表2。

2.2静脉药物集中配置在优化人力资源方面的体现

实行集中调配之前,我院临床科室每天早上需要4名护士30min左右的时间冲配第1次的静脉用药,续滴的药品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去调配,而下午和晚上的护士还需要约1.5h加药。在实行集中配置后,普通病区只需要1h,有化疗药物的病区需要约1.5h进行输液的准备工作。行静脉药物集中调配前后病区护士配药总时间(总人次×耗时)见表3。

3讨论

3.1审核用药医嘱,减少不合理用药现象

在piVaS成立之前,我院的病区静脉用药物均由中心药房按每日医嘱清单配发,由病区护士配置,缺乏审方环节。表1的数据显示,临床医生开具的医嘱中存在不同类型的不合理用药情况,进一步提示传统的用药模式存在安全隐患。在实行静脉用药集中配置后,增加了药师审方环节,这就促使不合理医嘱可以被审方药师及时发现,并由药师与临床医生取得沟通,使问题医嘱得到合适处理,这样促进了患者用药的安全性[9],同时也保证了医生和护士的服务质量。表2的数据显示,17个临床科室的静脉药物集中配置后,不合理医嘱数量均呈下降趋势,提示药师的审方工作在提高病区静脉用药合理性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病区静脉用药不合理类型主要体现在药物溶媒的选择及配制浓度上,医嘱录入错误也占有一定比例;而溶媒选择错误较多发生在中成药注射剂的用药,这可能是由于部分医生对中成药注射剂的用法及用量认识不足,某些临床医师往往关注的重点是药物的治疗作用,忽略了主药与溶媒配伍的相容性,在溶媒选择和确定用量时存在习惯性和随意性[10];配制浓度及配伍问题的纠正率较低,主要是临床医生结合患者特殊病情(比如心功能衰竭、水肿患者等),考虑患者输液量不宜过大,且长期应用未发现不良反应。

3.2根据药品性质、给药顺序,合理安排药物的配置,保证输液质量

要保证静脉用药的安全有效,除了要保证药品的质量外,滴注的时间、顺序及静脉用药配置后的“有效期”也同等重要[11]。静脉用药物,特别是注射用无菌粉末配置后容易发生降解或其他不良反应,放置时间越长,这种“过期”风险就越高,所以,piVaS在配置好输液后会在包装标签上注明冲配时间,药品说明书特别要求的使用时限也会同时注明,避免了“过期”用药的风险。比如在消化内科、胃肠外科等科室,可将质子泵抑制剂放置于第一批药物配置,将呼吸内科的沐舒坦放置首批调配等,这样就保证患者能及时用到与自身疾病紧密相关的药物。

3.3药品集中存贮和管理,防止药品流失、变质失效和过期,减少浪费

实行集中{配,可使存放于病区治疗室的药品大大减少。护士对储存条件等药品保管知识相对缺乏,无法保证药品质量;而且空间限制,药品经常多种、多规摆放一起,不利于识别管理,容易导致用药错误等。在病区药品储存的检查中,常发现剩余药品退药不及时导致过期的情况,一方面造成了使用过期药品的隐患,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目前,病区静脉用药仅储备急救用药,这种管理不合理现象已大幅减少。

3.4优化人力资源

实行集中调配之前,病区护士每天需要把约一半的工作时间放在配置静脉输液上,还要做护理登记、医嘱核对等工作,从而导致患者护理的时间严重不足,影响护理质量。在实行集中配置后,普通病区只需要1h,有化疗药物的病区需要约1.5h进行输液的准备工作,让护士有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整体护理中,充分发挥护理专业特长[12],真正落实环节质控,提高护理质量。

3.5加强了职业防护和环境保护

本院乳腺外科、血液内科和肿瘤放疗科均有配置细胞毒药物的需求,piVaS每天调配细胞毒药物达40袋以上。由于这类药物极易进入配置人员体内且对人体危害极大,故在配置前、配置中、配置后都必须严格做好各项防护措施[13]。在实行静脉药物集中配置前,该科室的护士均在病区治疗室冲配细胞毒药物,操作台是带有抽风机的配制箱,护士也没有标准的防护服和护目镜,这对配药护士的身体有潜在损伤风险;细胞毒药物集中配置后,配制区是有负压设计的洁净区,操作台为100级的生物安全柜,这样不仅使配置人员的安全防护有了保障,而且对环境保护方面有极大的改善。

可见,静脉药物的集中配置,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输液反应及由不溶性微粒污染所带来的潜在危害,提高了临床静脉输液的质量;由于多重审核配置药品,将用药错误风险降至最低,促进了临床合理用药;标准的配置环境和规范的操作降低了细胞毒药物给环境造成的污染及对医务人员造成的危害;静脉药物集中配置还能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落实了“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患者”的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14]。静脉药物集中配置是一种先进的工作模式,临床药师参与piVaS静脉用药的储存、配置过程,并对静脉药物临床使用进行监控,改变了以往药品使用上各环节脱节的问题,提升了输液治疗的安全性;临床药师参与piVaS的医嘱审核,提高了病区合理用药的水平,保证了患者的用药安全,同时,作为临床药学新的切入点,有利于临床药师积累经验,并逐步深入临床,推广合理用药[15]。

[参考文献]

[1]HecqJD.Centralizedintravenousadditiveservices(CiVaS):thestateoftheartin2010[J].annpharmFr,2011,69(1):30-37.

[2]刘欣,周琦.医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管理创新实现[J].中国医药科学,2013,3(9):162-163.

[3]陈新谦,金有豫,汤光,等.新编药物学[m].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7.

[4]沈建平,宗希乙.432种静脉注射剂配伍指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12.

[5]杨丽芸,赵建新.常用中成药配伍宜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6.

[6]吴永佩,焦雅辉.临床静脉用药调配与使用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5.

[7]刘L阳,孙艳.临床用药集中调配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4.

[8]张丽萍.我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建立及工作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8):170-171.

[9]孙贺军.我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运行中常见不合理处方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9):164-166.

[10]蔡昭和,许江涛.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不合理医嘱干预成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29):149-152.

[11]莫玉芳,徐青青,宋亿文.优化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流程对药学服务工作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2):306-307.

[12]夏英华,郁红星,毛燕君.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临时用药配送模式的实践[J].护理学报,2014,21(24):20-22.

[13]肖琼,曾飒.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细胞毒性药物配置的防护对策[J]海峡药学,2015,27(11):289.

[14]石玉岚,洪文君.我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构建和应用[J].武警医学,2013,11(11):1005-1006.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篇10

【关键词】中医药学生;中医药文化传承;自觉性;路径

中医药文化传承千年,凝聚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实践经验、健康养生理念以及哲学智慧。它是中国特色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代表。中医药院校学生不仅仅肩负着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还承载着中医药文化继承发扬的历史重任。所以在校期间,有必要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开展中医药文化自觉性教育。

一、中医药院校学生应具有的中医药文化自觉性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中医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医药文化包括中医理论、本草学、针灸学、病证与治法、养生、医家、医著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周易、儒家、道家、太极哲学等文化的融合。[1]传承性是它最重要的特点,它不仅传承精湛的医术,还教导学生修身、立品、济世,传承高尚的医道。

所谓文化自觉性,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势。”[2]费孝通先生不仅对文化自觉性做出定义,他还指出,文化自觉性不是随波逐流,不是全盘接受外界影响,也不是简单的固守文化传统,而是始终保持一份自知之明,清醒而自主的认识文化谱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取得自主的文化地位。

中医药文化自觉性是当代中医药院校学生的必备素质,是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关键。目前,西方医药在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已成为医药体系的主导,本文就中医药院校学生应该具有的中医药文化自觉性概括为三点。

1、主动性

学习中医药文化的主动性是中医药文化自觉性的基础。具体表现能主动阅读中医药典籍,自觉学习中医药文化相关知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厚重浩然。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其哲学体系、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以及发展规律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被世界称誉为中国第一“国粹”。[3]中医药早已不是一种简单的技术,而是中国文化的代表。自觉主动学习中医药文化相关知识是对中医药院校学生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

2、甄别力

中医药文化的甄别是中医药文化自觉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的甄别包含两方面,对中医药文化的深入研究及优胜劣汰。深入研究是优胜劣汰的前提。

对中医药文化的深入研究指深入精髓,研究其核心价值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指出: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大家普遍认为,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可以用仁、和、精、诚四个字来概括。[4]具体表现为博及医源、精勤不倦,淡泊名利、悬壶济世。

中医药文化的优胜劣汰是指对中医药文化所包含的思想、人文精神、理论方法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是对经典文献文本进行演绎,承者通过对经典文献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启发,不断实践,有了新的领悟与发现。二是基于师承教育模式,师徒之间相互理解,通过耳濡目染、口传心授、观摩体会、临床实践,不断形成理论和实践的互动,在不断地互动中得到新的理解、体会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思路和风格。

3、融合创新

目前,一方面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全球文化一体化,西方医学强势崛起;另一方面,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广泛,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认可。目前中医已被74个国家承认,并同176个国家进行了中医学术交流,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中医医疗机构,其总数已超过8万家,从业人员达20余万,每年有3成当地人和7成以上华人接受中医药服务,全球约有三分之一人口接受过针灸、按摩、中草药等中医传统疗法诊治。[5]

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调查结果显示:270个最具推广价值的中国文化符号中,“中医”列位第三。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标签,中医药文化推动着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中医药文化在世界舞台上要坚持中医药文化主体地位,增加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克服对外来文化的排斥抵触情绪,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借鉴和融合世界各民族医药文化,博采众长,在时代的背景下赋予中医药文化新生命及活力,将中医药文化融入世界文化,让中医药文化为世界所知、所用、所爱。

二、当前中医药院校学生欠缺中医药文化自觉性的表现

当前中医院校及学生大都注重中医药理、医术等知识技术层面的学习,忽略中医药文化内涵的理解,更不用说中医药文化自觉性的培养。对中医药文化自觉性的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主动性欠缺

文化理解和认同感的欠缺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中医药院校学生课程繁多,课业繁重,大多数同学了解中医典籍及典故主要靠课堂的教授,只有极个别的同学能在课后主动阅读;二是很多中医药专业学生由于受到成绩限制,无法报考西医相关专业而被迫选择中医药相关专业,缺乏对中医药典籍学习的动力;三是中医药典籍大多晦涩难懂,学生对其缺乏阅读的兴趣,自学难度大,不求甚解。

2、甄别力欠缺

首先,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多为理科背景考生,重理轻文,多数只重视中医药技术的学习,忽略其价值核心和文化内涵;最后,由于条件限制,多采用西方医学教学模式,一名教师授课,50多名学生学习,无法实现理论与实践、师徒之间的互动更不用说得到新的理解、体会,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思路和风格。

3、文化融合观念欠缺

文化的融合是文化的传承的动力,目前存在两个极端:一是我国的医学教育以西方医学为主体,中医药院校授课是较多采用西方医学授课模式教学,学生习惯用西医的思维和视角来审视中医药文化,用西方医学的长处来对比中医药的短处,仅把中医药当作西方医学的补充。二是中医药院校的学生思想观念较为保守,尤其在“取消中医”论战之后,更是对西方医药文化产生抵触心理。很多学生认为西方医药仅仅是医疗技术,根本没有文化可言,而且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治标不治本。而中医以病人整体为治疗对象,辨证施治,不仅疗效好,对人体伤害小,更是能治病根的绿色医疗。片面狭隘的眼光最终导致的是文化的断灭。三、传承中医药文化,全面提升中医药文化自觉性

从温病学说到体质学说,从《黄帝内经》到《伤寒论》,“师古不泥古”,这就是中医药文化能传承两千多年的原因。当代,中医药仍在不断创新发展,不仅用来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更被利用在抗击SaRS、H1ni甲型流感等重大疫情中。这都是中医药文化不断创新与发展的结果。全面培养和提升中医药文化自觉性是促进中医药文化创新发展、弘扬中医药文化的内在需要,是全面提升中医药院校学生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

1、师者为先,文理并重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中医药文化重在师承,更是讲究言传身教和尊师重道,一名缺乏中医药文化认同感的教师难以教育出具有中医药文化认同感的学生。

《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提出:“医者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李时珍《本草纲目》言:“欲为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然后可以语人之疾病。”文理并重,方能成就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的中医药专业人才。中医药院校的各科教师都需博览中医药文化典籍。如要求刚入校的非医药学专业的青年教师在正式授课之前学习《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等中医药典籍,了解中医药相关知识,熟悉其哲学思想、思维模式及价值观念。在教师讲课比赛中,将本专业知识及中医药文化的结合程度也作为考核的一项标准。如在进行西方临床医学教学时,介绍西方“牛痘接种术”是在中国创立的“人痘接种术”的理论之上形成的,最早的外科麻醉术是华佗研制的麻沸散等等。

授课时,教师需将中医药文化与本专业知识相结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如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中引入《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等中医药经典,介绍董奉、张仲景、华佗等中医药大家悬壶济世之事。如陕西中医学院将体育和中医相结合,开设了选修课程――中医传统保健体育,其《孙思邈健身法》获取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并于2008年8月进一步成功举办了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第九届传统体育保健运动会,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校园里掀起了学习太极、五禽戏、八段锦、长拳的高潮,引导、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中医药文化的自觉性,将中医药文化及其精髓潜移默化的渗透到课内,为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做出了贡献。

2、精勤不倦,无私奉献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云:“学者必须博及医源,精勤不倦”。

欲博及医源必先精勤不倦。这要求广大师生不仅勤于学习中医药文化,更是要勤于剖其精髓,解其内涵,甘于奉献,用生命诠释内涵。如陕西中医学院将“精诚仁和”的价值核心进一步的演化,对学生提出应在品德、行为、学识、才能方面具备“精、诚、仁、朴”的要求,并以此作为校训。“精”即“精勤不倦”研学问;“诚”即为人诚笃修医道;“仁”即仁心仁术济苍生;“朴”即淳朴质朴济世人。学校入学教育时组织新生举行《医学生誓言》宣誓仪式,帮助学生树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价值取向。历年来,学生们也用自己的行动,在奉献中实践着当初的誓言。上世纪80年代的大三学生邵小利因救落水儿童而不幸牺牲,她英勇献身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陕中医人。目前,学校坚持每年开展“邵小利志愿者服务队”,组织学生志愿服务及义诊,尽自己微小绵薄之力。老一辈德艺双馨的陕中医人更是淡泊名利,奉行“仁心仁术济苍生”的思想,精勤治学,精研医道,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学校充分发挥师承教育模式,设立“导师论坛”、“名师名医讲坛”,举办“分享名人经验、成就中医梦想”系列讲座并邀请邀请“国医大师”张学文做了题为《对中医人才成长的几点体会》的讲座,学生们深受勉励及启迪。

3、以中为主,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