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生态修复汇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14:55

矿山生态修复汇报篇1

关键词:排土场;生态系统;治理

中图分类号:X171.1文献标识码:a

矿区生态系统修复近十年来,我国矿山开发发展迅猛,矿业在国民中的地位、作用直线上升,吸引的资本无论增幅还是增速度是前几十年不能比拟的,生产的不少金属品种跃居或稳居世界名列前茅。矿山开采业的经济贡献令人注目。但随着我国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关注度和要求也在提高。矿业资源开采严重影响自然生态环境。我们正在经历矿山经济快速发展与矿山环境恶化矛盾挑战的重要阶段。可持续发展的矿业经济,必须直面这一矛盾的挑战。

1矿山排土场功能

矿山排土场作为矿山开采中收容废石的场所,其中必然存在大量的固体小颗粒。无论是哪种排土工艺,在卸土和转排时,随排弃的废石在排土场坡面滚动及风力的作用,产生大量的粉尘,四处飞扬,影响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空气污染。另外,排土场污水中含有有害重金属和强酸性物质对下游水系造成严重污染。

在采场迎水面挖截(排)水沟,拦截和疏导可能进入采场外部汇水,对收集的雨水用于防尘洒水;在矿石或围岩中含硫较高形成酸性矿坑水时,加石灰进行中和处理;采场、排土场产生的淋溶水,经收集沉淀净化处理后用于矿山防尘洒水;工业场地生产废水隔油后作洒水除尘用。排土场上部设截流沟拦截大气降水,下部设拦渣坝,降低水土流失,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2矿山排土场设计

2.1矿山排土场设计原则

排土场设计时,应本着全面规划与分期建设、开发与治理并重方针,排土场设计选址应遵循的原则外,一般还应遵循以下原则:贯彻安全第一的方针,排土与土地复垦相结合,内部排土场设计不得影响矿山正常开采和边坡稳定,排土场坡脚与矿体开采点和其他构筑物之间应有一定的安全距离,排土场设计的阶段高度、总堆置高度、安全平台宽度、总边坡角、相邻阶段同时作业的超前堆置高度等参数,应满足安全生产的要求在设计中明确规定。

2.2矿山酸性排土场设计

2.2.1矿山排土场治理设计必须明确要尽量收集原始地质资料,并对其周边出露地层进行详细踏勘、槽探和钻探,推测基岩地质条件。勘察可采用综合勘探手段,钻探、物探、地质调查、堆积体力学试验,工程地质类比法等。排土场的潜在失稳模式有四种:排土本体近程滑动、沿原始山体表面滑坡、排土场基础山体滑坡、排土泥石流。

2.2.2对本排土场及其周边区域土体与基岩的地形、地质结构、物质组成进行踏勘和槽探,获取排土场基岩地质结构信息;同时对类似排土场的稳定性状况进行资料调查,进行类比分析;开展坡面表层土体及堆积土体的大型力学试验获得其强度和变形参数。

2.2.3要依照《金属非金属矿山排土场安全生产规则》对排土场进行安全评价。进行稳定性计算时,要对堆置要素进行验算、评价,看其是否满足要求。如堆置总高度、台阶高度、岩土自然安息角与边坡角。最小平台宽度、有效容积、占地面积等。看看这些指标是否超过规范要求。

2.3矿山酸性排土场位置的选择

矿山酸性排土场位置的选择,应保证排弃土滑坡、塌方等威胁采矿场、排土场位置选定后,应进行地形测绘,分析确定排土参数。内部排土场不得影响矿山正常开采和边坡稳定,排土场坡脚与矿体开采点和其他构筑物之间应有一定的安全距离,必要时应建设滚石或泥石流拦挡设施。排土场选址时应避免成为矿山泥石流重大危险源,无法避开时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止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3酸性排土场的修复保护和管理

应该注重酸性排土场周边的环境保护,在施工过程中环境保护的重点是水土流失防治、植被保护以及扬尘和噪声控制、水域污染防治。

3.1水土流失防治

弃土场弃土填筑施工前,必须在山腰位置依照山势条件设置一定数量的汇水沟渠,将降雨时的地表水流通过汇水沟进行汇流,做好拦排水,防止雨水在新弃土表面形成径流,对新地表冲刷造成水土流失,对弃土场下方造成污染。在弃土过程中,严格按照摊铺、碾压程序施工,严禁未经碾压直接摊铺新土层。土层摊铺过程中,依照施工进展形成内高外低的坡势,在汇流沟渠上设臵一定数量的集流槽,将水流中的泥土进行沉淀。及时掌握天气变化情况及当地汛情,提前做好排水沟与集流槽的清淤工作,完善排水沟等设施。

3.2植被保护

施工作业前,将弃土场地表林木进行移植,地表土清理到用地边界,清表时,严禁烧荒,避免引发火灾。弃土完成后,对弃土场进行全面环保处理,坡面进行植草防护,以减少水土流失及绿地、耕地的损坏。

3.3酸性排土场设计时要在建设初期做好修复计划,排土时地表土壤单独堆放,同时利用附近岩土在排土场底部铺设较为隔水土层,然后才开始堆排低品位矿石及岩土,闭坑前顶部铺设准备好的表土,表土层种植草本或灌木类植物,减少雨水进入表土下层含酸性低品位岩土层生成酸性废水污染环境。

3.4加强了酸性排土场安全检查工作,明确作业管理检查内容。如排土场出现不均匀沉降、裂缝时,应查明沉降量,裂缝的长度、宽度、走向等,并判断危害程度;排土场周边环境是否存在危及排土场安全运行的因素;排土场发生滑坡时,应检查滑坡位置、范围、形态和滑坡的动态趋势及成因;明确排土场安全设施检查内容等。

3.5完善防(排)洪系统。山坡排土场周围应修筑可靠的截洪和排水设施拦截山坡汇水。排土场内平台应实施2%-3%的反坡,并在排土场平台修筑排水沟拦截平台表面山坡汇水。排土场下游必须设拦挡坝,并留设排水孔。

结语

排土场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理,不仅降低对排土场下游及周边小选矿厂、农田的灾害威胁,同时大大减少了雕暴雨产生泥石流的可能性,可以有效地控制的水土流失,改善矿区的环境,密切企业与地方关系,为矿山职工及周边人民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周占雄.露天矿排土场失稳分析及稳定措施[J].山西煤炭,2000(3).

[2]王思凯.安家岭露天矿东排土场稳定性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7.

矿山生态修复汇报篇2

[关键词]突出矿井电力监控方案优化

中图分类号:G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9-0377-01

1前言

煤矿井下供电系统由于供电线路短环节多而难于整定线路短路保护动作值、系统缺乏全面监控、防爆开关综合保护器技术缺陷或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供电系统故障越级跳闸、大面积停电、防爆开关误动或拒动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到矿井正常生产。

煤矿电力监控系统致力于解决煤矿井下供电系统难题,可实现变电所视频远程监视、遥控断电/上电、遥测、遥信、遥调等功能。实现井下变电所无人值守或少人值守,减少供电事故发生,缩短供电故障处理时间。

目前,国内煤矿井下变电所大部分为有人值守或采区变电所无人值守方式,停送电均采用人工方式进行,无法远程监控供电状态及运行方式、远程对其进行定值修改。实现井下电气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集中化、远程化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2三汇一矿井下变电所概况及存在问题

2.1三汇一矿井下变电所概况

随着三汇一矿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用电负荷也越来越大,对供电质量及供电要求也提出了自动化、供电稳定和节能控制等方面的要求。

三汇一矿地质条件复杂,采区、掘进头面布置分散,现有6趟电源入井,井下供电网络复杂,供电距离长,高压配电装置近200多台,高压电缆长约40公里。目前,我矿井下变电所共有33个,临时变点5处,采煤高压配电点3处,分布于井下8个水平,随着变电所的增加,对于变电所的管理也成了新的问题。

2.2存在问题

三汇一矿井下变电所数量多且分散,若发生跳闸事故,仅恢复送电、排放瓦斯就需8h以上,给矿井的安全生产造成很大影响。目前变电系统无法保证矿井安全生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高、低压开关状态无法实时监控;

(2)井下大面积停电后无法及时送电;

(3)远程合闸及合闸前安全检查;

(4)所有开关数据无法保存;

(5)无法在监控计算机上对井下遥调信号进行远程在线修改。

因此,开展三汇一矿电力监控系技术及系统研究已迫在眉睫。

3电力监控方案优化及技术研究

电力监控技术就是基于工业以太环网的形式,将分布于井下的高、低开关的实时信息上传至地面网络中心,由网络中心对其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和控制。

3.1矿井现有基础

(1)三汇一矿使用的高压防爆开关及低压智能馈电开关的综合保护器具有RS485通讯端口,有实现电力监控的硬件条件。

(2)三汇一矿2009年已形成井下主光纤系统,并在2011年年初升级环网,有实现电力监控的通信、控制网络传输条件。

3.2电力监控方案设计及优选

根据三汇一矿电力监控系统现有的光纤以太网、光纤总线和电缆总线传输模式,制定三种方案:

(1)方案一:以光纤以太网的传输方式,即在井下增加2台以上的井下本安型环网交换机,用两根不同的光纤传输至地面。

(2)方案二:以光纤总线的方式进行传输,即利用原有斜坡视频监控的48芯光缆,采用点对点的方式进行传输,即每一个变电所使用2芯光纤。

(3)方案三:以电缆总线的传输方式,即重新从地面敷设一趟通讯线到井下需要安装电力监控的各变电所电力监控分站上。

矿井发展需要大量光纤,因此为充分利用原有光缆形成环网,从信号稳定、传输速度和可靠性上考虑,综合以上几个方案进行比较,选择方案一。

3.3电力监控关键技术

根据方案一要求研发了煤矿电力监控系统,该系统关键技术如下:

(1)基于工业环网,采用485通信方式,能对井下变电所实时监测各开关输出线路电压、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电度、以及开关分闸/合闸状态等电力参数,并上传地面监控中心集中显示、存储、网络;

(2)在地面监控计算机上可对井下开关综保报警或动作、整定参数值等遥调信号进行在线修改;

(3)可定时采集开关断路器位置、刀闸位置、各种保护动作等信号,对事件进行顺序记录;

(4)在地面可对井下变电所开关进行遥控分闸和合闸以及远程复位;

(5)可对井下各变电所环境和设备进行远程视频监视,并在监控主机上视频图像嵌入显示,人员非法进入、火灾等报警视频联动显示,以及图像数字化硬盘记录及查询;

(6)当发生越级跳闸、供电故障等非正常事件时,系统监控主机能发出声音报警,同时在报警信息窗口显示其报警类型、报警状态、报警时间等;

(7)系统可对开关综保的故障录波、事故记录等信号进行存储,供技术分析,进行供电事故定位;

(8)在地面监控计算机上对井下防爆低压开关综保进行远程检漏试验和记录,以及人工检漏试验自动记录;

(9)系统可对区队用电分班考核管理;

(10)系统监控站具有综保通信模块现场植入和修改功能。

4电力监控技术应用情况

4.1试验地点概况

通过论证,初步选择在二井井下+590m水平作为我矿电力监控的实验区域,+590m水平为我矿主采区和主掘进面,为全矿供电系统的中心区域,担负着全矿大部分区域的配电工作。该水平现有11个6KV变电所,其中中央变电所2个,采区变电所1个。

4.2实施情况

2011年6月开始安装,8月进行调试,11月份验收。

4.3效果分析

应用电力监控技术后,解决了停电后送电时间长的问题,消除了因无计划停电而引起的瓦斯积聚安全隐患。减少生产影响48h/年以上,节约成本240万元/年。

5结论

(1)实现了实时监测、远程在线控制、智能制定报表、自动报警等功能;

(2)实现了远程合闸,减少人员触电危险;

(3)在安装有电力自动化监控系统的供电范围内,在无计划停电后可立即恢复风机供电,减少瓦斯积聚危险。

(4)解决了停电后送电时间长的问题,可缩短送电时间48小时/年,节约成本240万元/年。

参考文献

[1]王海波,史友仁.煤矿电力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工矿自动化,2009(07).

[2]万彦.煤矿电力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煤炭技术,2013(07).

[3]张豪,庞志国.浅谈KJ516煤矿电力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山东煤炭科技,2015(11).

矿山生态修复汇报篇3

根据乡村振兴例会安排,对照省委、市委、县委一号文件要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按照职能职责主要完成如下工作:

一、落实粮食安全战略

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粮食生产基本稳定。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严守51.33万亩耕地面积目标,严守42万亩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将永久基本农田纳入数据库管理。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将集中连片、规模较好,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特别是新垦造的水田或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等划入储备区,保持储备区耕地量足质优。并加大永久基本农田建设资金投入力度,规范补充耕地指标调剂管理。开展基本农田保护专项整治行动,按省市要求,对我县“非农化”现象,2020年9月10日新增违法建设用地、永久基本农田、退耕还林涉及基本农田等进行了实地核查,严格加强巡查,坚决打击非法占用基本农田从事“非农非粮”生产的行为;加大农村宅基地、农业设施用地、农产品加工用地审查力度;整治“空闲田”,畅通土地流转渠道,推广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服务模式。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推进耕地提质改造和水田垦造。做好提质改造和水田垦造项目的选址。严格新增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和验收。落实垦造水田的种植养护。开展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工作试点。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拆旧复垦。完成2020年度2.9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规划建设2021年度高标准农3.5万亩以上;推进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实施。

二、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把加强规划管理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加快出台县乡两级战略规划,加快村庄规划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编制。加强农村建房管许可管理,提高农房设计水平和建筑质量,加强农村整体风貌管控、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生态质量优良、生产方式清洁、生活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规划注重保护传统村落、传统建设、农业文化遗产、古树名木等,开展传统村落摸底调查,加强全县范围内传统村落维修保护。持续推进44个美丽乡村示范村、68个整治村和“五线八片”建设,启动2021年度8个省级示范村、34个整治村建设;实施以“七补齐”为主要内容的“擦亮小城镇”美丽城镇建设行动,在高枧、石城、沙坪、桂花等乡镇先行先试,重点围绕公共服务设施提档升级,打造精品亮点,总结经验。

三、推进乡村生态保护和水土修复

实施国土绿化工程。实施白寛、路口、天城等乡镇人工造林项目0.7万亩,全县精准灭荒造林地和近年来其他项目新造林地中幼林抚育20万亩。实施通道绿化,重点推进青山、白、铜钟等乡镇道路绿化提档升级400公里。推进天城镇洪下村、白镇大市村、青山镇东流村、铜钟乡佛岭村、沙坪镇庙铺村等5个国家森林乡村建设。推进雨山国家石漠公园建设,依托雨山天然石林和古瑶文化遗址以及丰富的森林资源,努力打造石漠化地区治理、生态恢复先行示范森林康养基地。实施森林资源保护行动,新增生态护林员555名,达到1555名,修建防火道100公里、生物防火道100公里、林区道路10公里;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138.67万亩,封育保护公益林4万亩;对全县1423株古树名木、826个古树群造册登记、挂牌保护。开展矿山生态修复,对11个关闭矿山进行了生态修复治理,修复治理区面积共计1211.59亩。主体灭失矿山自然复绿13家,2020年度关闭非煤矿山5家,现五家矿山已全面动工,正在进行矿山削坡排险及绿化工作。

矿山生态修复汇报篇4

按照上级要求和船滩镇大理石矿权整合工作的实际情况,现将船滩镇大理石矿权整合情况汇报如下:

一、船滩镇现有大理石矿权情况

船滩镇现有采矿权企业7家,分别为武宁县黄家山大理石矿、武宁县辽山峰大理石矿、武宁县辽田石材有限公司、武宁县莲塘大理石厂东岸大理石矿、武宁县冯翊石材有限公司、武宁县新阳矿业有限公司、武宁县志良大理石矿;探矿权2家,分别汉唐大理石饰面用材、武宁旭升实业有限公司东岳大理石饰面用材。

二、船滩镇大理石矿权整合意向

1、船滩镇现有7家采矿权企业初步同意将7家企业以原有矿权作价入股整合成1家集大理石矿开采及销售为一体的新企业。在原有23个采矿点的基础上将采矿点减少至13个,统一规范化、规模化开采,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整合后的矿山由新成立的公司统一管理,统一开采,统一销售,将原来品质差,破坏大、效益低的矿点停产并做好矿山复绿;所有矿山共同的主干道进行硬化并在出口处设了车辆冲洗池,矿山支路按照统一的要求进行改造;开采产生的废石由本地现有砾石场加工处理,变废为宝;每年及时对开采完的区域进行覆土复绿,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船滩镇大理石矿权整合存在的问题

1、各采矿企业同意对矿山进行统一评估作股整合成一家公司,但因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未验收,7家采矿权证企业采矿证延续未办理下来,无法按照开采年限和储量进行评估,影响后续整合;

2、因采矿权证延续未办理下来,矿山无法开采,导致投资客商对我镇大理石环保经济产业园投资信心不足,造成现在土地已征收,但无人敢入园的现状;

3、船滩镇大理石环保产业园前期征收土地300余亩,2018年只解决100亩用地指标,尚有200余亩用地指标未解决,导致进驻的企业出现违法用地现象;

4、因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导致的船滩大理石矿山停产一年多来,大理石加工企业无原材料生产,船滩本地大理石品种市场份额逐渐流失,市场份额被湖北通山和修水四都大理石产品所取代。

四、船滩镇大理石矿权整合工作下步计划

1、在今年年底坚决完成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验收,7家采矿权企业取得现有延续的采矿权证;

矿山生态修复汇报篇5

关键词:塌陷地;干扰理论;景观;生态城市

中图分类号:p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thedevelopmentofmineralresourcestomeetthepeople'sdemandforresourcesatthesametime,alsomakestheminetheoriginalgeographicalenvironmentandecologicallandscapepatternaroundthecityhasundergoneprofoundchanges,thegroundsubsidenceisoneof.withthecontinuousexpansionofcitysize,theminingsubsidenceonthecitydevelopmentpatternhasobviousrestrictingeffects.withtheecologicalcityconcept,requirestheresourcetypecityofminingsubsidenceecologicallandscapereconstruction,thusprovidinganewopportunityforthedevelopmentofthecity.thispaperisbasedontheoutskirtsofXuzhouwoniucoalminesubsidencelandasthemainresearchobject,usingtheinterferencetheorytoanalyzetheeffectsofhumandisturbanceonthelandscapeecology,onthebasisofthelandscapeplanningmethodintheminingsubsidence.

Keywords:subsidence;interferencetheory;landscape;ecologicalcity

1矿区塌陷地概况

对生态系统而言采矿即是对原有生态景观的一种强烈的人为干扰,塌陷地属于其造成的干扰斑块之一。地面塌陷是由于井工式开采造成地下空洞,由于回填不及时引起地面部分塌陷的现象,这种现象深刻的改变了原有生态景观格局。以徐州市马庄煤矿为例,井田面积约为310.33km2,塌陷地面积约为259km2,占井田面积高达83.27%。据统计截止2011年仅徐州市共形成24.1万亩,且部分井田仍未沉稳。徐州地区潜水水位位于地下1-1.5m处为高潜水位地区,这使得徐州地区内往往形成大量的季节性或永久性积水。部分塌陷地积水深度达到5m以上,复垦难度大。据统计徐州地区常年积水区占整个塌陷区的15%左右,季节性积水面积占30%左右1,对区域和整体城市发展产生极大影响。

受采矿活动的影响矿区井田内生态系统处于逆向演替过程中,这一过程中不仅仅是地面出现塌陷,受采矿活动影响矿区周边植被、土壤和水体特别是矿区塌陷地内的积水均存在严重的污染。通过景观设计的方法能够实现对生态景观的重新构建,降低人为干扰。

2.干扰理论的发展与应用意义

干扰理论主要应用于生态的恢复中,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生态学家pikett和white在其著作《theecologyofnatureandpathDynamics》一书中就提出“干扰是自然界中无处不在的一种现象,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1。干扰理论以干扰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侧重于通过对干扰因子和干扰下生态系统的响应进行有目的的干预,从而实现生态重建的目的。

对于矿区塌陷地而言干扰理论的应用具有以下意义:首先,矿区塌陷地生态景观受人为影响程度较深,通过对干扰进行系统的分析能够为矿区塌陷地生态景观的修复提供依据。其次,采矿后形成的大面积干扰斑块使得区域景观出现均质化,通过以景观修复为目的的干扰能够恢复景观的异质性。最后,根据中度干扰增加景观多样性的原理,能够为人为干扰强度和景观生态的管理提供借鉴。

3.干扰理论在徐州卧牛矿区塌陷地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3.1卧牛矿区塌陷地概况

区位条件。卧牛矿隶属闸河煤盆地,1962年投产至2007年封井,开采周期45年。卧牛矿区塌陷地紧邻徐州市西三环,距徐州市市中心仅6.9公里是距徐州市区最近的矿区塌陷地。矿区地面为平坦的黄土层覆盖,大部分为农田和塌陷区积水。塌陷地区域内包括汉王镇的火花村、史庄和马山村3个居住片区。

气候条件。徐州市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年日照时数为2284至2495小时,日照率52%至57%,年均气温14℃,年均无霜期200至220天,年均降水量800至930毫米,雨季为7至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7%以上。年最大降水量1297.0mm(1958年),年最小降水量500mm(1988年),主导风向东北偏东。最大冻土厚度24cm。

3.2人为干扰对矿区塌陷地生态景观的影响分析

3.2.1矿区塌陷地景观破碎化

对于矿区塌陷地而言强度较高的人为干扰能够引起景观的破碎化,并由此导致的原有生态平衡被打破。采矿活动对对生态景观中单一元素的干扰能够引起其他元素的协同响应,从而导致了整体景观的演替。景观破碎化的表现包括地形、水体、土壤等方面。其中地面塌陷引起地下水潜水和降水的汇集,使得塌陷区内形成大量的地表积水。这一干扰斑块的形成是矿区塌陷地景观破碎化的最主要表现。

在卧牛矿井田内,由于地面塌陷引起的积水面积达1257亩,占塌陷地面积的27.86%。在原有的景观中,其格局以农田、居住区、卧牛山、闸河为主组成的格局。随着干扰斑块的出现,原有景观格局开始出现破碎化。景观破碎化的另一表现为斑块自身结构发生变化。受干扰斑块的影响原本处于斑块内部较为规律的中心部分成为斑块的边缘,且是不稳定的生长边缘,斑块的稳定性降低(图3)。

3.2.2重金属向浅层土富集,导致矿区塌陷地土壤污染

在采矿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地下深层土中其他矿物和煤矿被一同被采集至地表。经过选矿和加工后形成大量的矸石堆积,这其中包含着多种重金属元素,如Cu、Hg、Zn等。借助风力和雨水的作用由堆场向周边环境中扩散。区域内煤炭加工产业链形成了一定的聚集效应,其中仅卧牛矿厂和东侧建寰宇焦化厂内共设有3座矸石的堆场。由于矿区所处的徐州市盛行风为东北风,且矿区塌陷地位于矿区的西南方向同时地下水也向西南方向汇集,这就加重了塌陷区周边表土的污染。此外受煤炭运输的影响,矿区公路与铁路沿线周边的表土重金属富集程度也较高。受井工式采矿造成潜水运动不规律和特别是春季容易出现地下潜水向浅层土运动的现象,这就加剧了表土的污染。卧牛矿周边土壤重金属含量相对周边较高,pH值介于5.3~6.5之间,偏酸性。尽管经过当地农民自发进行的复垦行为,但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含量仍偏低7。

3.2.3矿区塌陷地水体的污染

水体是塌陷区景观中最为活跃的景观元素。但同时也是矿区塌陷地景观中受污染最重的元素。地表积水成为塌陷地中最大的干扰斑块。相对周边其他水体而言,卧牛矿区塌陷地内的积水有着以下明显的特点:首先,边缘地质松散、驳岸脆弱。即使在地面沉降完成部分,大的降水过程也同样能够引起塌陷区积水边缘的坍塌,造成水土的流失。其次,缺少地表水补给。由于是地面塌陷形成积水,因此积水区缺少与其他地表水补给。尽管在塌陷初为了保证矿厂安全,塌陷地周边修建了多条水渠,但基本以排水为目的。同时塌陷地积水沿矿脉延伸未能形成与周边河流的贯通。目前卧牛矿塌陷地积水以降水和地下潜水为主要补给方式。这种方式使得水体自净能力差,且水量受季节影响较大。

3.3自然环境中干扰的消除与塌陷地景观格局重建

干扰的消除可以按照景观格局中的斑块、廊道和基质的单元分别进行处理。景观格局的重建不仅仅是消除污染,更重要的在于生态功能的恢复,因此在人为介入消除干扰的过程中必须包含对景观元素及其关系的调整。基于卧牛矿现状应规划以积水区建设的人工湿地和卧牛山为核心斑块,以水网和道路为基础的廊道,以农田为主的基质的生态景观格局。

3.3.1矿区塌陷地景观中“积水区”斑块的休整

尽管积水区是由于地面塌陷造成的人为干扰斑块,但通过排除干扰并采取一些措施使得积水区的生态实现正向演替,建设生态湿地和城市滨水景观区,从而成为塌陷区中的生态核心斑块。随着卧牛矿的停产和相关加工业的搬离,对塌陷区的干扰排除主要为遗留污染物的处理。第一,在塌陷地积水区北侧建立以湿生林木为主的防护林带,主要树种为能够更好的涵养水分的树种,能够有效地起到对北侧原矿厂旧址的污染土壤中的污染物质随降水和地下潜水扩散。第二,对北侧居民区和矿厂旧址区的雨水进行分流。目前,卧牛矿的排水渠直接将矿区和积水区进行连接,这就使得污染物随雨水向地面较低的塌陷地积水区流动。此外居住区中的污染源也容易随雨水汇入积水区,因此应当重新梳理矿厂和居住区进入积水区的排水渠,对此实行分流,将废水和雨水引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中。

3.3.2矿区塌陷地景观中“水网+道路”廊道的构建

由排水渠构成的水网和道路可以视为塌陷区景观的廊道。通过对廊道的梳理构建使其发挥对污染较重区域的“滤”的作用和斑块与周边景观单元的“通道”作用。水网的梳理包括对排水渠、积水区和周边河流建立连接形成大的水系。首先能够提高积水区水体与其他水体的交换,使积水区水量的稳定。其次利用排水渠汇水的作用建立雨水的回收体系和排洪体系。卧牛矿塌陷区周边自然水系包括北侧的故黄河、西侧的闸河和东南的玉带河。其中故黄河可作为补充水系,玉带河和闸河作为排水水系。在此基础之上利用原有的部分排水渠和灌溉渠组成支流水系,既能够为农田提供水源同时收集因大雨在农田内形成的地表径流。利用水网水资源丰富的特点,建立延水系林带。干渠两侧设立宽约6m的林带,支渠两侧设立宽约2.4m的林带。除水网外,依据塌陷区道路设置内外沿线林带。林带能够阻隔城市周边干扰因子使得塌陷区内的生态环境维持稳定。

4.结语

矿区塌陷地作为一种受强烈的人为干扰而形成的生态景观。而干扰系统的形成是由于人的经济、社会活动为诱因,人为采矿活动致使原有景观的生态功能丧失的过程。矿区塌陷地中的干扰因子包括:①地面塌陷致使景观格局破碎化,生态平衡性、稳定性降低。②景观单元的改变,包括污染元素的扩散致使矿区周边土壤污染。③在高前水位地区形成大面积的塌陷地积水现象,新斑块对周边造成的生态景观影响。此外,本文以徐州市卧牛矿区塌陷地的景观改造为例,提出了相对的干扰消除和景观格局重建的方法。

尽管干扰理论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学者甚至提出了干扰生态学的理念。但在生态学中干扰理论目前发展并不十分完善,相关的理论缺乏在生态恢复与重建中的具体应用,同时对于干扰的定量与计算也尚不完善。例如,矿区塌陷地中受人为干扰造成的景观破碎度的计算与横向定级等。但随着相关理论的逐渐收到重视,干扰理论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一定能够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笪建原,张绍良等.高潜水位矿区耕地质量演变规律研究——以徐州矿区为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5

陈利顶,傅伯杰.干扰的类型、特征及其生态学意义[J].生态学报.2000(7).581-586

彭少麟.恢复生态学[m].气象出版社.2007

魏晓华.干扰理论:一门必须重视的学科[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32(5).1032-1039

同一

矿山生态修复汇报篇6

abstract:"oncemachineopens,wealthwillcome;cannonsounds,goldpilesup,"thisisafolkofmining.encouragedbythisfolk,peoplehavecruellystrippedthemountains'clothesand"bellycutopen",whichrockedthemountaininthesunrelentlessintheseventiesandeightiesoflastcentury.atthattime,usingthesewordstodescribethedisorderedenvironmentofexploitationofminesisveryappropriate.thisarticledescribesthepresentsituationoftheminewaste,presentstheproblemsofmine,theeffectivetransformationmethodsofthemininggeology,andfutureeffectivestrategyfortheprotectionofmininggeology.

关键词:残忍;无情;无序开采;废旧矿山;有效改造;地质保护;策略

Keywords:cruel;ruthlessness;disorderlyexploitation;minewaste;effectivetransformation;geologicalconservation;strategy

中图分类号:tD1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3-0297-02

1废旧矿上的现状

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但矿产资源开采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为社会提供必需的资源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也会不同程度地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矿山生态环境问题较严重。矿产资源开发破坏污染土地总面积32万公顷,被破坏土地的恢复率仅为2.84%。主要城市近600个采石场造成主要城市及周边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和大气污染。三峡库区部分小煤矿、建材矿山开采造成较严重的水土流失和较多的次生地质灾害。

2废旧矿山地质存在的问题

矿山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薄弱,商业性勘查处于起步阶段,早期的调查成果尚需修测、修编及更新。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工作成果精度低、参数少。三峡库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工作严重滞后,商业性勘查刚起,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矛盾突出,缺乏足够的后备资源基地,地勘资金严重不足,地勘队伍人才难以稳定。矿产资源管理较薄弱,矿业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滞后,市场配置资源机制不健全;管理手段落后,矿产资源资产化、信息化管理尚未起步;矿业法规、政策、规划、标准不健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宏观调控能力和执法力度较弱,一些地区地方保护主义盛行,监督管理以罚代法现象较为普遍。开发利用方式粗放,综合利用程度低,矿山开采中,采主弃副、采富弃贫、采易弃难、乱采滥挖现象较普遍。特别是众多的乡镇集体和个体矿山,开采方法原始,技术装备落后,管理水平低下,生产安全条件差,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低。

多数矿山未考虑共、伴生矿产的回收,矿产资源浪费和破坏严重。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大多数矿山规模小,生产工艺落后,设备陈旧,许多矿产的采、选、冶生产能力失衡,产业链较短,产品结构单一。矿山主要集中在城乡及其周边地区,东部和边远地区的矿山建设明显滞后。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许多矿山企业重开发、轻生态环境保护。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率和土地复垦率低,由矿山开发活动触发、诱发、扩大的次生地质灾害较为严重,局部地区水源、大气、土地受到严重污染。

3改造矿山地质的有效方法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开发与保护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原则。加强并超前进行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提高资源的可供性;依靠科技进步,合理开采,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耗竭速度。坚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突出重点,分级负责,分步实施,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含量,促进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建立多元、安全、稳定的矿产品供给体系;实现公益性地质调查评价与商业性勘查分制运行,基础性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勘查取得一批新的成果;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开发优势矿产,提高矿产利用效率,实现矿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进一步控制矿山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矿山生态环境的监测预防,加大库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促进矿产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矿产资源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建立以矿业权为核心的矿业生产要素市场;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加大对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执法监察力度。坚持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在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指导下,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优化资源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控资源利用总量。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严格矿山闭坑工作的审查与管理,矿山闭坑应向市国土资源、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含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的闭坑报告。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实施后,经市国土资源、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检查验收合格,方可退还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履约金和土地复垦保证金。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以景观生态学思想和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改变单纯的废弃矿山土地复垦的观点,采用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生态农艺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开展重点闭坑矿山受破坏土地的复垦与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对现有生产矿山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进行专项规划。建立健全矿山生态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生态环境治理责任制和责任过错追究机制。对开采造成生态环境破坏、诱发次生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严重的现有生产矿山,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不达标的,予以限产或关闭。切实做到强化管理,定期监督检查,严格执法,使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不欠新帐。鼓励采用先进的采、选、冶工艺,开发低废、无污染的矿山清洁生产技术,实现矿山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各级地方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监督矿山企业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

在可能诱发次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建立监测网点,有效地预防次生地质灾害。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标准,矿山“三废”必须达标排放。因地制宜,实施不同类型矿区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和重建示范工程,进行矿山土地整治与复垦、“三废”的综合处理与利用。建立矿山生态环境履约金制度与土地复垦保证金制度。根据“谁破坏,谁治理,谁受益”原则,鼓励矿山企业增加生态环境保护及污染防治的资金投入。对利用先进技术复垦、开发废弃矿坑和塌陷地的,可优先享受复垦土地的使用权,并依法享受开发荒地后一定时期内的免税;执行对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及恢复治理工作做得好的矿山企业减收矿产资源税、优惠贷款、提高矿产资源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利润留成率等优惠政策。

4保护矿山地质的策略

鼓励社会和企业多渠道筹集资金,开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商业性勘查;鼓励在经济欠发达且具资源潜力的地区开展矿产资源勘查;鼓励矿山企业在矿区周边和深部开展矿产资源勘查;禁止在国家划定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重要风景名胜区、重要地质遗迹和文物保护区等区域内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完善矿山“三率”考核体系,加大矿山“三率”监管力度。制止采富弃贫、采厚弃薄、采易弃难、乱采滥挖等破坏矿产资源的开采行为,采用合理的矿山开采系统、先进采矿方法、回采工艺以及先进的选冶技术和设备,提高资源回收率。

参考文献:

矿山生态修复汇报篇7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812(2016)16-0016-04

关键词:国际会计准则矿业资产资本化

掘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不但拥有特殊的资产――矿业资产,还具有建设周期长、投入和产出没有确切比例等特点,因此在资本化的会计处理上与一般制造业存在较大的行业差异。在会计准则方面,虽然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制定主要参照了国际会计准则并会在以后持续趋同,但目前仍存在不少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基于iaS的会计处理方法与行业内经验和判断结合得更为紧密。

一、资本化概述

我们把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存货、建造合同成本和无形资产等资产称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与构建这些资产相关的可直接归属成本应当计入资产价值。采掘业一般涉及三类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矿业资产。其中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资本化会计处理与一般企业类似,而矿业资产作为采掘业特有的资产分类,目前的国内外会计准则中尚没有对其完整的、系统性的表述。从矿业资产的内容来看,行业内的一些无形资产(如资本化的借款费用、矿区权益、勘探成本等)和有形资产(如勘探钻井)都可以纳入其范围;在矿业资产的会计处理方面,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于2004年12月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6号――勘探与评价支出》(iFRS6),对采掘业产生的勘探与评价支出的会计处理做出规范,但这仅仅是部分矿业资产。2006年2月,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其内容主要是对iFRS6的引入和细化。在这种情况下,采矿企业的做法是将这些矿业资产按其存在形态分别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不动产、工厂和设备》(iaS16)和《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iaS38)进行确认和计量;在资产的披露方面,虽然大部分矿业资产没有实物形态,但国际上的大型采矿企业(如必和比拓、力拓等)在编制报表时都将其纳入property,plantandequipment的范围内,因此这种做法也被业内所广泛接受。笔者认为,矿业资产作为采掘业的一类特有资产,反映了企业为从自然界获取资源所进行的一系列自然改造活动所产生的费用,这些费用有必要计入一个新的资产分类并在资产的寿命内以折耗的形式释放至利润表。在信息披露方面,由于其造成了地表地貌的变化,所以将其归入设备、工厂和设备也有一定的道理。

采掘企业资本化的疑难点主要是对未来将归于矿业资产的各项间接费用和行业特有费用的资本化处理。在推断这些费用是否符合资本化条件时,《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不动产、工厂和设备》(iaS16)中对资产的定义被反复使用和考量:不动产、厂场和设备项目的成本应确认为资产,当且仅当:①与该项目相关的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主体,②且该项目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比如,根据资产的定义管理费用中的大多数税费支出不能被资本化,因为它们预期并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除非该税费可以明确界定其归属费用来源,作为预期可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费用的一部分被资本化(如载明在交易发票上的无法抵扣的进项增值税、签订合同时缴纳的印花税等)。此外,董事会费、公共关系维护费等由于不是与矿建直接相关的费用,也不能资本化。

二、资本化期间的确定

对于主体财务费用的资本化期间,iaS提供了相当具体的规则:资本化开始的日期为主体首次满足下列所有条件的日期:(1)发生资产支出;(2)发生借款费用;(3)为达到资产预计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所必要的活动已经开始。在为了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必要的活动开始之前的期间内的借款费用,不论专门借款或一般借款,都不能资本化。这些活动往往与资产的实地建造同时开始,但还可能包含实地建造开始前的技术和管理工作,如草拟总设计图和取得建筑许可证等。同时这些活动应该排除持有资产时发生的不改变资产状态的生产或开发活动,比如:持有为建筑物取得的土地却未发生任何开发活动等。

同理,若符合条件的资产是由第三方承建的,那么主体在以借款付给对方预付款时,相关借款费用产生的利息是否可以资本化则依赖于当时的实际情况和背景。如a公司向制造商订购了四台大型挖掘机,将于20×2年至20×6年的期间内交货,签订合同时每一台挖掘机需要一笔预付款。此后a从制造商了解到首台挖掘机的零部件将于20×2年4月开始生产,其他三台挖掘机还未做任何处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发生的与这一台挖掘机有关的借款费用可以从20×2年4月起资本化,剩余三台挖掘机相关预付款产生的借款费用应在建造流程开始之前的期间内计入当期损益。

iaS23同时指出了当构建或生产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时,应当停止资本化,这里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应当指资产整体,比如某露天铀矿,预剥离活动开始于水冶厂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此时矿山整体还未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因此预剥离产生的相关折旧及费用应当资本化到铀矿资产中。

对于矿山建设来说,整体在建造完成后还需经历一个复杂的试机过程,比如冷试和热试。若在热试时加入料石的机器设备可以良好运转,则我们认为设备在热试后达到了交接条件,同时也达到了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应停止资本化。在热试过程中填入的用于试机的首料消耗品如相关试剂、研磨球、过滤器等,需要在生产期的第一年内全部更新。因为这些材料的消耗惠及整个运营期的生产,所以这些消耗成本应在矿业资产下创建为一个新的资产分类并资本化。此外,在试机过程中产生的收益应当用以冲减资产成本。

三、矿产资源勘探和评价支出的资本化处理

国际会计准则并未明确规定矿产资源勘探和评价支出资本化的开始时间,对于矿产资源勘探和评价资产的认定标准也较为宽泛。因此主体可自行选择适于自己的资本化政策,并始终如一地应用该政策。但是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当事实和情况表明勘探和评价资产的账面金额可能超过其可回收金额时,应对勘探和评价资产进行减值评估。这里所指的事实和情况包括但不限于:(1)主体在特定区域具有勘探权力的期限已在当期届满或在不久的将来届满,并且预期不再更新。(2)在特定区域进一步勘探和评价矿产资源的重大支出并未列入预算和计划。(3)在特定区域进行的矿产资源的勘探和评价,并未发现具有商业价值的矿产资源数量,并且主体已决定在特定区域终止该类活动。(4)存在重大数据显示,即使在特定区域的开发可能继续进行,勘探和评价资产的账面价值不可能通过成功开发或出售完全收回。

矿产资源勘探和评价资产认定的关键在于:在开采矿产资源的技术可行性和商业价值能够得到证明时,不论主体已经资本化了多少费用,都应对勘探和评价资产进行减值评估,并确认减值损失。确认之后的价值将其作为资产中的单独一类来处理,根据其分类分别按照iaS16和iaS38进行披露。笔者认为,国际会计准则如此采用“宽进严出”的政策,是因为在资源勘探和评价的过程中,矿山主体的资源类型、地质情况差异很大,且勘探和评价的过程中商业价值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因此在资产的商业价值确认之前,任何资本化或费用化的处理都仅是对该资产价值的估计。

相比国际会计准则,CaS规定了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开采支出的种类,同时规定主体应以成果法或全部成本法确认勘探和评价资产。在两种准则对比的过程中不难发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更偏向于会计处理的规范性,国际会计准则更偏向于给企业预留自主判断的空间。

四、借款费用资本化

借款费用,是指主体承担的、与借入资金相关的利息和其他费用。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资产的借款费用应当资本化。“可直接归属”指如果不发生资产支出则可以避免的费用。为此,iaS23列举了借款费用包括:依据iaS39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使用实际利率法计算的利息;依据iaS17租赁确认的与融资租赁相关的融资费用;作为调整利息成本一部分的外币借款的汇兑差额。

在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建设过程中,若企业选用自有资金建设资产,那么相比将资金存放在银行则少了一笔利息收益,而若使用贷款建设资产则产生的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因此关于企业选择使用自有资金建设资产所产生的机会成本是否资本化的问题曾一度引起争议。后来在业界达成的共识中,因为iaS23规定只有实际发生的借款费用才可以资本化。并且这种情况也不满足iaS16中关于资产的成本应能够可靠计量的规定,因此企业使用自有资金产生的机会成本不满足资本化的条件。

(一)一般贷款与专项贷款

主体为获得符合条件的资产而专门借入的资金,应当确定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借款费用金额,以借款当期发生的实际借款费用减去该借款暂时性投资产生的投资收益来确定该金额。

当主体借入一般资金,并将其用于获得符合条件的资产时,主体应当对资产的支出采用资本化率,以确定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借款费用金额。该资本化率是对主体整个当期借款的借款费用加权平均数,而不是为获得符合条件资产的专门借款。主体当期资本化的借款费用金额,不应超过当期发生的借款费用金额。

(二)合营与联营下的资本化处理

子公司层面:完全控制、合营或联营下若子公司从母公司获得内部贷款,则该贷款产生的费用在子公司报表中应被资本化;若子公司从母公司获得股东增资(无论该资产是母公司通过何种方式取得),则无可资本化的费用。母公司层面:若母公司通过外部贷款向子公司提供贷款来获取资产,其报表的处理规则如下:

在完全合并的情况下,国际会计准则对资本化的借款费用有如下规定:子公司取得的内部贷款产生的借款费用应从集团整体得以反映。据此我们可以判断,合并报表层面计算的借款费用不得超过集团层面的借款费用。例:a公司从银行贷款1亿美元,利率为LiBoR+4%,后又将其中的5000万美元贷给了子公司B,利率为LiBoR+6%,则对于这5000万美元产生的利息:在B公司独立报表中,可以资本化;在a公司独立报表中,不可以资本化;a、B公司合并报表中,仅LiBoR+4%以内的利息可以资本化。

此外,若母公司未从银行贷款,则在整个集团层面并未产生借款,那么在合并报表时应抵消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借款费用。当企业使用部分合并法对合营子公司报表进行合并时,应遵从iaS23的规定,即如该项贷款为专项贷款,则可以将相关借款费用资本化;如该贷款为普通贷款,则需根据资本化率计算资本化金额。

(三)借款相关金融衍生品

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企业通常会利用一些金融衍生品来规避利率和汇率风险,其中常见的金融工具是套期保值和汇率/利率掉期工具。在资本化处理方面,虽然iaS23对于套期交易能否资本化未作明确说明,但是iaS39指出套期的成立须套期工具与被套期项目有正式指定的套期关系,且其目的是减轻被套期项目风险。因此我们认为借款的套期保值活动与借款本身存在着套期关系,企业应该资本化,合并计算套期交易影响之后的利息,因此对于某一专项借款的套期关系中有效部分应作为借款费用的一部分资本化,无效部分应确认为损益。若实体采用一般借款建设资产,计算借款费用的资本化率时应当包含套期保值损益的影响。

相比套期保值交易,主体使用借款进行汇率或利率掉期产生的收益或损失则不能被资本化,因为它们属于借款的暂时性投资,应当按照iaS23从资本化的借款费用中扣除后计入损益。

(四)资本化借款费用的税务影响

iaS23并没有明确说明借款费用以总额还是税后净额资本化。但是在资产构建的过程中,所有其他费用都是以总额资本化的,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借款费用也应当与其他费用相同,以税前总额资本化。并且在满足《国际会计准则第12号――所得税》(iaS12)的条件下,确认为一项递延所得税负债。该递延所得税负债将在资产的整个寿命内以折旧或摊销的形式释放至利润表,即资本化的借款费用作为折旧或摊销的一部分确认于利润表。iaS12中有关于开发成本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例子,同样的原理应该也适用于资本化的利息。

(五)汇率变动的影响及国内外准则差异

企业在构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时产生的与汇率变动相关的损益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其借款本金及利息由于汇率变动产生的账面汇兑差异;二是在构建资产的过程中发票校验时间与付款时间差异导致的交易汇兑差异。

1.借款本金及利息产生的汇兑差异。iaS23规定借款产生的可被资本化的汇兑差异仅限于被视为利息费用调整部分的汇兑差额。而被视为利息费用调整的利得和损失,包括主体以其本位币借入资金而应该会产生的借款费用,与实际使用外币借款产生的借款费用之间的利率差异。其他差异不属于利息调整的差异,如其他经济指标(如就业率或生产力)或政府变更导致的外币汇率变化。iaS23虽然规定了可以资本化汇兑差额的范围,但是并没有说明应使用哪种方法来估计可能包含在借款费用中的外币汇兑差额。iFRSiC曾考虑到这一问题,但并未任何指引,他们认为决定借款费用调整金额所使用的方法属于公司管理层采用的一项会计政策,一旦确定,无论今后外币汇兑差额是利得还是损失均应一致地应用。以下是iFRSiC提供的两种供参考的计量方法:(1)汇率变动部分可以以贷款开始时的远期汇率为基础进行归集;(2)汇率变动部分可以以类似的主体功能货币借款的利率为基础进行估计。

对于借款费用汇兑差异的资本化处理方面,国内外的会计准则存在明显差异。CaS认为,为构建固定资产而专门借入的外币借款所产生的汇兑差额,是构建固定资产的一项代价,应当予以资本化,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出于简化核算的考虑,借款费用准则(CaS17)规定,在资本化期间内,外币专门借款本金及利息的汇兑差额应当予以资本化,计入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成本;除外币专门借款之外的其他外币借款本金及其利息产生的汇兑差额,应当作为财务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2.交易汇兑差异。《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CaS19)规定为构建固定资产产生的交易汇兑差异适用CaS17。而在上例中我们看到贷款利息计提与支付之间时间差产生的交易汇兑差异也属于可以资本化借款费用的一部分,因此我们认为在资本化期间内,交易汇兑差异作为构建固定资产的一项代价,也可以资本化。

而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关于该问题的探讨稍显复杂,最初iaS21认为是否将资产购置过程中产生的交易汇兑差异资本化属于企业自身的会计政策,企业可自行选择但须遵从一致性原则。然而在修订后的iaS21中取消了交易汇兑差异资本化的处理方法,原因是委员会认为汇兑差异并不能预期在未来为企业带来收益,因此不符合资产的定义。此外,设想在极端的恶性通货膨胀的经济条件下,即使为构建固定资产产生的汇兑差异被确认为资产,根据iaS29该资产的价值应当以会计报告期末的计量单位进行重述,这样被资本化的交易汇兑损失实际上反映的是当期的通货膨胀水平。因此,在国际会计准则中为构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产生的汇兑差异不能作为该资产成本的一部分被资本化。

五、预计弃置和恢复费用的资本化

弃置费用不仅发生在采矿行业,也存在于核电、石油、天然气等行业。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弃置义务按照发生的时间分为资产构建时确认的弃置义务和资产使用时确认的弃置义务。

对于资产构建时确认的弃置义务,由于主体构建不动产、工厂和设备的直接后果,可能是需承担一项不可避免的未来费用的义务,并根据iaS37确认为一项准备。因此,在资产使用寿命终止时支付的弃置费用与资产使用寿命开始时发生的费用一样,应该作为构建该资产的成本予以资本化。

而对于资产使用寿命内发生的弃置费用,iaS16或者iFRSiC都没有指明应采用哪一种方法,但是业界普遍认同的做法是:由于在资产使用寿命期内发生的变更是由新的发展所产生的,与过去的期间(建设期)无关。所以由于使用资产而产生的义务应属于生产成本而不应作为资产成本予以资本化。这种做法还与iaS16中修正使用寿命的要求和iFRSiC中与现有弃置准备的相关要求一致。

六、iaS23借款费用与iaS11建造合同的相互影响

如果一项借款是用于建设iaS11下的资产时,则该借款产生的费用应确认为合同成本的一部分。从客户收到的付款应当作为被资本化合同成本的抵减项,将净值计入资产的价值之中。值得注意的是,当建造合同的总收入大于总成本时,合同成本不能资本化,其相关的借款费用也不能资本化,因为事实上该合同的融资是由付款客户提供的。而当建造合同的净成本由正数变为负数,或者由负数变为正数时,可以资本化的费用也仅限发生于净成本为正数的期间的费用。

七、小结

本文总结了国际会计准则下资本化业务的会计处理,针对国际会计准则的应用,资本化期间的确定,资源勘探和评价支出费用的资本化中外的异同,借款费用的资本化,对国际会计准则下矿山建设的资本化业务进行了一些探讨。Z

参考文献:

[1]王鸿丽.新会计准则下基建矿山会计核算[J].冶金财会,2009,(11).

矿山生态修复汇报篇8

关键词:露天矿山;废渣堆;治理措施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必然导致土地大面积损坏,翁牛特旗小型露天矿山就存在生态环境破坏比较突出的问题,存在点多、面广、破坏大、治理难度大等特点,特别是已经破坏的土地在没有得到有效恢复治理的情况下,随着不断开采和排渣,其引发的土地资源破坏问题、生态问题和诱发地质灾害等问题愈发严重,矿区治理的形势可以说是“旧账未还新账又欠”。因此,为了达到加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合理利用每寸土地的目的就亟须采取合理有效的土地治理和生态恢复措施改善矿区生态环境。本文以翁牛特旗四道杖房萤石矿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具体的露天采场和废渣堆的工程及生态恢复措施,旨在为露天采矿企业治理工作做出科学的指导。

1.矿区基本情况

1.1气候概况

翁牛特旗四道杖房石矿位于翁牛特旗五分地镇四道杖房村,属中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冬季严寒,夏季酷热,降雨量多集中于6~8月份,年平均降水量为368mm,年平均蒸发量为1900mm,年平均气温为6.8℃,最高气温可达36℃,最低气温-38℃。无霜期110~140天。结冰期为每年的10月至下一年的4月,冻土深度为2.0m左右。冬春季多风,以偏西风为主,一般风力3~7级,最大风力为8级,最大风速26m/s。近几年因气候干旱,春秋两季有沙尘天气出现。

1.2地形地貌概况

矿区地形地貌简单,属低山区,海拔771m~868m,相对高差97m,总体趋势南西高北东低。最高点位于南西部,海拔高度868m,最低点位于东部,海拔高度771m,山坡坡度10°~30°,大部分地区基岩。根据矿区地貌形态特征,将矿区地貌形态划分为低山和沟谷两种。低山分布于矿区大部分地区,山顶多呈浑圆状,天然坡角一般10°~30°,由基岩及上覆松散层构成,基岩岩性主要为一套青灰―灰黑色酸性角砾凝灰岩、凝灰岩、安山岩等。近水平层理,经长期风化剥蚀局部出露的基岩较破碎。地表覆盖的松散层岩性主要为粉土及残坡积碎石和冲洪积砂砾层。区内山间沟谷主要发育在矿区东侧,宽度一般100m~500m,纵坡降约10‰~13‰。沟谷上游多呈“V”型,下游呈宽“U”型。谷底多发育侵蚀切沟,切沟宽2m~15m,沟深1.5m~12m。一般在沟谷交汇处地形较平坦、开阔,沟谷底部堆积第四系冲洪积砂砾石等,厚度0.5m~18.0m。沟谷平时干涸,雨季为地表径流的主要通道(见图1)。

1.3土壤植被概况

矿区所在区域土壤主类型要为灰色棕壤土、黑钙土、粟钙土,是典型大陆性气候下形成的地带性土壤。成土母质为各种岩石的残积物、冲积物、洪积物和坡积物。区内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低、质地粗、生物作用微弱、团粒结构、渗透能力差、腐殖质层薄,土壤干旱贫瘠,极易被侵蚀。

矿区地处东北及蒙古植物区系的交接地带,植物种类较丰富,植被类型复杂,类型主要为干旱草原植被,主要有冷蒿、羊草、丛生小禾草、小叶锦鸡、沙打旺、沙蒿、沙棘等。植被覆盖率15%。

2.露天采坑、废渣堆土地占用及破坏

2.1露天采坑

矿山露天采场位于矿区北部,形成于建矿之前,总占地面积885m2。采场呈南北走向的条带状,南北长124m,东西宽6m~17m,占地面积885m2,形成边坡高1m~10m,坡角30°~80°,挖方量4071m3。坡面基岩,岩石风化裂隙发育。

露天开采开挖山体,挖方量4129m3,形成边坡长124m,高1~10m,坡角30°~80°。露天采掘开挖山体,破坏地表植被,改变了原生地形地貌景观(见图2、3)。废弃露天采场损毁土地总面积885m2,其中采矿用地面积240m2,灌木林地面积645m2。

2.2废渣堆

矿区内废渣堆位于废弃露天采场东部,占地面积770m2,南北长67m,东西宽3~13m,堆高1~5m,沿坡呈松散自然堆积,斜坡面坡角30°,堆方量2926m3。废渣堆放形成堆积地貌,破坏地表植被,改变了原生地形地貌景观,废渣堆损毁土地总面积770m2,其中采矿用地面积570m2,灌木林地面积200m2。

3.露天采场及废渣堆治理措施

3.1治理目标

对矿山开采所占用和破坏土地资源进行恢复治理,使破坏区块的地形地貌景观尽可能与周围景观融合,将废渣堆回填至露天采场底部,回填工程实施后的地表坡度尽量与原始地表保持一致,回填完毕后进行覆土、对场地进行整平,以满足植被恢复条件。

3.2工程措施

对露天采场进行回填,首先将废渣堆清理回填至采场底部进行垫坡,并对采场两端狭窄条带状凹坑进行回填,应全部充满。每回填40~50cm厚度,利用夯实机具进行夯实,压实度不低于85%。回填工程实施后的地表坡度应与原地表尽量保持一致。回填时,填料中石块含量较多且块度较大的应作为下层填料,距地表1m深度范围内宜选择渣堆中不含或少含石块的填料,经场地平整后能够满足植被恢复的立地条件。使用自卸汽车和推土机等机械取土,运输至废弃露天采场进行覆土覆土厚度0.6m。覆土完毕后对场地进行整平,平整工程应依据因地制宜、不改变原有地形面貌的原则,在场地覆土完成后,对局部过于弯曲、凸凹的地段修直平顺,平整坡面,进行人工场地平整。平整时应按照随坡就势的原则,对±30cm厚度范围内的土石层进行清理平整,并保证排水畅通。

将废渣堆全部清理回填至露天采场,使用翻耕机对清理后的板结土地进行翻耕,以利于植被恢复,翻耕深度0.6m。翻耕完毕后对场地进行整平,对局部过于弯曲、凸凹的地段修直平顺,整平深度0.3m。

3.3生态恢复措施

过去生态恢复就是简单的景观恢复。仅停留这一阶段是远远不够的,要向生态功能修复阶段迈进,而且不能刻意追求特定的状态,要根据矿山破坏所处的区域、所处的位置、生态的适宜性来设定生态修复的目标,要考虑经济、社会目标,包括文化的功能、美学的功能和公众的感受等等。该矿区露天采场和废石堆距离高速公路直线最短距离600m,在高速公路上可见,该地区土壤类型为砂质粘土,土地自身肥力较差,占用土地类型为采矿用地和灌木林地,周围植被类型包括灌木和草地。经调查该区域不宜种植乔木,且矿区周围人工栽植的柠条长势较好,为提高治理标准,消除该区块对赤大高速公路的视觉影响,设计绿化措施为栽植柠条,种植季节宜选在春、夏两季,种植方法为人工种植,树种选择当年培育幼苗,栽植间距选择2m×2m,每穴2株,每100m2栽植72株。栽植采用坑栽,树坑大小为0.8m×0.8m×1.0m,坑口反向a斜,以便蓄水保土(见图5、6)。

4.结论

翁牛特旗四道杖房萤石矿区采矿活动对土地资源及当地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必须根据土地的破坏程度和范围确定合理的治理措施,首先保证工程措施先行,消除露天采场地质灾害隐患改善废渣堆的土地现状破坏。其次采取因地制宜的生态恢复措施,按照科学的方法实施植被恢复,进一步改善矿区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高国雄,高宝山等.国外矿区土地复垦动态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1,8.

[2]张颖,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关键问题分析[J]《地质矿产》,2013,9.

[3]陈昌彦,,王维理.废弃矿山植被恢复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关键问题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1,12

[4]蒋俊,李梦华.关于四川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四川地质学报》2001,6.

[5]刘海涛,孟瑞娜,徐海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问题的思考[J]《地球》2016,7.

矿山生态修复汇报篇9

安全技术措施

根据矿生产技术科生产计划,我矿目前施工15#煤回风大巷,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巷道贯通后,必须停止该区域一切工作,立即调整通风系统,风流稳定后,方可恢复工作,因此,特编制本设计。

一、矿井概况

1.矿井概况

井田位置位于**市**区**镇西沟村村东,属**镇管辖。井田地理坐标为:东经113°03′09″~113°05′11″;北纬36°22′07″~36°22′56″。该井田东距潞城市15km,西距屯留县18km,南距**市27km,榆黄铁路及太焦铁路均从井田外东侧通过,潞安矿区石圪节煤矿铁路专用线在本井田南部通过,交通十分便利。

井田南北宽约2.33km,东西长约3.78km,整合后井田面积为6.2101km2。开采深度由910米至660米标高。本井田为煤层浅埋区,3号煤层最大垂深为86.11m,9号煤层最大垂深为163.15m,15-1号煤层最大垂深为263.62m,15-3号煤层最大垂深为267.55m,矿井设计可采储量1376.4万t,其中9号煤层为246.5万t,15-1号煤层为385.9万t,15-3号煤层为744万t。

根据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晋煤重组办发[2009]50号《关于**市郊区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方案(部分)的批复》,确定矿井的设计生产能力为0.6mt/a。

矿井为斜井开拓。井田内共有三个井筒:主斜井、副斜井和回风斜井。

2.矿井通风概况

矿井采用中央并列式、两进(主斜井、副斜井进风)一回(回风斜井回风)、两台FBCDZ№22/2×160kw主要通风机(一用一备)机械抽出式通风,系统完整可靠。井下掘进工作面均采用FBD系列隔爆对旋局部通风机压入式供风,且均实现了“三专两闭锁”和“双风机双电源”自动切换。

根据晋能煤管函[2018]456号《关于对山西煤炭运销集团保安煤业等45座矿井2018年度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瓦斯涌出量测定)报告的批复》,三元吉祥煤业属低瓦斯矿井。依据2018年2月28日山西公信安全技术有限公司出具的鉴定报告晋煤检〔2018〕0501-mR-D0004,15号煤层自燃倾向性等级为Ⅰ级,属于容易自燃煤层。煤尘有爆炸性。

3、巷道开掘概况

15#煤回风大巷呈矩形巷道,采用锚网索喷支护形式。净宽4000mm,净高2500mm,自北向南坡度7°上山。15#煤回风大巷掘进工作面配置两台FBD

no5.6/2×15kw局部通风机供风(一用一备),正常运行,可满足掘进风量需要。15#煤回风大巷停掘工作面配置两台FBD

no5.6/2×15kw局部通风机供风(一用一备),正常运行,可满足掘进风量需要。

二、领导小组及人员分工

长:施建达

(总工程师)

副组长:王

(通风助理)

员:调度室、安全科、生产技术科、通防科、机电科及掘进三队

具体分工如下:

1、组长负责系统调整工作的全面协调指挥;

2、副组长负责井下系统调整的现场指挥;

3、调度室负责巷道贯通调整通风系统期间对各项工作进行协调;

4、通防科负责巷道贯通期间的风量调整、瓦斯检查和测风工作;负责组织有关人员认真贯彻学习本措施,并负责安排、落实、执行。

5、掘进队负责按计划正常贯通,并在贯通前后及时做好相关工作,按要求在规定地点增加通风设施;

6、生产技术科负责根据掘进进度做好贯通计划,并及时通知相关单位做好准备工作;

7、机电科负责根供电系统安全可靠。

8、安全科负责贯通前后的安全检查工作及措施的贯彻执行。

三、改变系统原则:

1、保证全矿井所有掘进工作面和硐室、变电所风量、风速、温度满足要求。

2、改变通风系统期间不出现通风死角,没有瓦斯超限现象。

四、贯通前的准备工作

1、矿测量人员根据测量结果和掘进进度情况提前下发贯通通知书,掘进队根据掘进进尺,每天通报剩余贯通情况。

2、坚持“边掘边探” 原则,预计剩余10米贯通前,掘进队每班掘进前必须沿掘进方向至少打一个超前探孔,探明前方情况,掌握贯通进度,并将探测情况汇报调度室,防止出现误透现象。

3、通防科配合项目部掘进队提前在15#煤第三联络巷(2)巷道两端向里3-4m处各构筑1道调节风门,风门且在贯通前处于常开状态,用铁丝绑牢,以防自然关闭,瓦检员每班都要对设施进行检查加固,保证其牢固可靠。

4、

贯通前,瓦检员密切关注工作面瓦斯情况,掘进队班组长注意迎头地质变化情况,如有异常,停止作业,立即汇报并处理。

5、

瓦检员每班必须对回风大巷内的通风、瓦斯及通风设施状况进行检查,保证供风正常,瓦斯浓度在0.8%以下,通风设施牢固可靠,如有问题,立即处理。

五、贯通期间安全技术措施

1、在未改变通风系统前由安全科、通防科、调度室对井下的所有通风设施进行一次彻底的检查,发现有不合格的通风设施立即组织人员处理,同时对井下所有的通信设施、瓦斯监控设施进行检查,确保通信设施、瓦斯监控系统能正常运行。

2、井下所有的通风设施完工后必须由通防、安全联合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系统调整。

3、巷道贯通时,必须由通风助理在现场协调指挥,安全员现场监督,测风员、

瓦检员在现场随时观察风流变化情况,并及时测定风量。

4、当贯通还剩1-1.5米时,先在巷道中上部透1m2小口,立即停止15#煤回风大巷停掘面的局部通风机并及时护顶,然后逐渐刷大贯通断面,直至贯通断面大于5m2,且支护可靠时,由带班领导、通防科人员向调度室汇报后,视现场风流方向、瓦斯涌出情况进行调风工作。

5、巷道贯通期间,当贯通点由1m2逐渐刷大到5m2时,通防科测风员及瓦检员立刻观察巷道内的风流及瓦斯变化情况,发现异常必须立即停止作业,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

6、贯通点扩大到5m2形成全风压通风系统,且瓦斯无异常后,汇报调度室,瓦检工关闭风门,并进行连锁,然后通知电工停止回风大巷掘进工作面局部通风机。

7、正常贯通后耿殿雄负责关闭15#煤第三联络巷风门,王艳飞负责关闭第二联络巷风门上调节风窗。

8、通风机停止运转后,由测风员、瓦检员检查回风大巷内的风流、瓦斯情况,并测定巷道内的风量,根据现场瓦斯变化情况及时调整风量。经检查,确认风流稳定,风量充足,巷道风流中瓦斯浓度不超过0.5%,且无瓦斯积聚后,汇报调度室,贯通工作全部结束。

六、巷道贯通后的工作

1、掘进队清理回风大巷风筒及巷道内浮煤,整修巷道,保证设计通风断面。

2、通防科测风员及时对全矿井进行全面测风,必须保证矿井各项指标都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有问题要及时汇报处理。

3、监控室按《煤矿安全规程》规定,调整甲烷传感器位置、断电点、断电范围等。

七、

其他未尽事宜,按《煤矿安全规程》及领导审批意见执行。

附:

矿山生态修复汇报篇10

【关键词】矿山复绿工作评估

一、我国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现状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是指受采矿活动影响而产生的地质环境变异或破坏的事件。主要包括因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等活动造成矿区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我国因采矿引起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较多,类型也较为复杂。

从实际情况上来看,矿山开采引发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占用破坏土地资源,地下水水均衡破坏,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等其中分布广、影响大、最突出的是矿山地质灾害,其次是矿山占用破坏土地植被及地质地貌景观等资源损坏问题。根据调查显示,截止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经调查的113149个矿山中,采矿活动占用或破坏的土地面积约238.3万公顷;全国因采矿形成的采空区面积约134.9万公顷;全国矿山固体废弃物的累计积存量约219.62亿吨;采矿活动每年产生的废水、废液数量约61.9亿吨,年排放量约48.6亿吨;全国矿山开采共引发地质灾害12366多处,造成死亡4251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0多亿元,其中,因地下开采引发地面塌陷4500多处、地裂缝3000多处,采空、开挖、不合理堆渣诱发滑坡1200多处,废渣堆放处置不当引发的泥石流680多处,开山炸石、矿山修路、建房形成了大量峭壁悬崖,诱发塌陷1000多处。受地域分布和不同的开采方式等因素影响,不同种类矿山发生地质灾害的数量差别较大,全国能源类矿山发生地质灾害8000多处,金属类矿山1700多处,非金属类矿山2000多处(数据来源:全国矿山地质环境数据调查)。

二、我国矿山复绿工作情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各项制度的日益完善和治理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全国矿山地质环境状况逐步改善。但解决大量的历史遗留问题仍将是一项长期任务,同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高强度矿产资源开发的客观需求仍然存在,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仍面临严峻形势。

为加快推进全国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工作,国家决定对重要自然保护区、景观区、居民集中生活区周边和重要交通干线、河流湖泊直观可视范围内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进行摸底调查和集中整治,即开展全国性的矿山复绿工作,对因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地质环境破坏问题,在采取工程措施进行治理恢复使之达到地质环境稳定的基础上,结合景观再造和植被恢复,使地形地貌景观得到美化,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实现矿区可持续发展。

据统计,全国“矿山复绿”行动共部署治理矿山总数为1.6万个,拟治理总面积为65.99万公顷,总资金预算为755.81亿元,其中,企业应负责治理的资金投入为224.31亿元,地方政府应负责治理的资金投入为249.16亿元,需动用保证金数额为53.69亿元,需其他投入治理资金228.65亿元。

三、2013年“矿山复绿”工作实施情况评估

1、各地均建章立制,积极推进矿山复绿工作

目前,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建立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通过保证金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明确了经济责任主体,逐渐形成了经济责任机制。根据国土资源部令第44号,全国都实施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与审查制度。为了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河北、江苏、安徽等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条例,河北、江西、陕西、青海四个省份出台了矿山地质环境管理办法,北京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有关项目管理办法,海南、云南省制定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北京、内蒙、安徽等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验收等相关技术规范与标准,内蒙、四川、江苏还制定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有关预算标准。总体上,内蒙、江苏、安徽、云南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等有关制度建设方面相对比较完善。总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有关制度的制定,对于保障“矿山复绿”行动的顺利实施,促进我国矿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建立了协调有序的组织管理机构

按照国土资源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印发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36号)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狠抓组织管理和责任落实。相继成立了省级“矿山复绿”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并按照属地管理、任务分解、责任层层落实的原则,成立了市、县级“矿山复绿”行动工作领导小组,由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实施,并主动向地方人民政府汇报。形成了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牵头,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和督促检查,其他相关单位密切配合的管理模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矿山复绿”行动实施方案经部审查批复之后,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依据省级实施方案中制定的目标任务将各年度“矿山复绿”任务分解至各市、县实施。目前,全国各地的“矿山复绿”行动正在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

3、真抓实干,完成了一定量的矿山复绿工作

据统计,2013年全国计划治理矿山3206个,治理面积14.7万公顷,总资金预算为247.05亿元。到2013年12月底,实际完成治理的矿山数为575个,完成治理面积0.75万公顷;已开工治理的矿山数为808个,将完成治理面积4.27万公顷;未开工治理的矿山数为1823个,未治理面积9.68万公顷。已完成治理的矿山占本年度计划治理矿山总数的17.94%,面积占5.1%;已开工治理的矿山数占本年度计划治理矿山总数的25.2%,面积占29.05%;未开工治理的矿山数占本年度计划治理矿山总数的56.86%,面积占65.85%。任务完成最好的省份是辽宁省,已完成计划治理任务的72.35%,其次是福建,完成计划治理任务的48.82%。完成计划任务在20%~40%之间的有河北、河南、广东、广西、云南。除山西、上海、外,其余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已全部开工,开工率在80%以上的有北京、天津、山东、湖北、贵州、青海,开工率在50%以上的有河北等7个省。

总体来看,全国“矿山复绿”行动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到目前为止已初见成效。通过实施“矿山复绿”工程在很大程度上预防或消除了矿山地质灾害,改善了矿山生态环境,增加了林地、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生态、社会效益明显,从长远看,经济效益也将逐步突显。

四、经验与不足

1、“矿山复绿”工作得到各级政府重视,为实施提供保障

全国“矿山复绿”工作开展后,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分别向当地人民政府进行了汇报,受到高度重视并得到大力支持。从省到地市、县分别成立了“矿山复绿”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健全了组织管理机构。按照属地负责、任务分解、层层落实的原则,形成了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牵头,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和督促检查,其他相关单位密切配合的管理模式。为“矿山复绿”行动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2、以“矿山复绿”工作为契机建立完善了相关制度与技术标准

在“矿山复绿”行动实施过程中恰逢党的“十”胜利召开,许多省(区、市)结合本辖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从建章立制着手,制定或完善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相关制度或技术标准。如许多省出台了省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矿山地质环境管理办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缴存使用管理办法”等,为“矿山复绿”行动提供制度保障。

3、多数省级“矿山复绿”工作任务繁重,工作进度不容乐观

据统计全国“矿山复绿”行动共部署治理矿山总数为1.6万个,总治理面积为65.99万公顷,工作量较大,工作任务繁重。从本次检查情况来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矿山复绿”行动实施进度参差不齐,总体上进展比较缓慢,特别是个别省份尚未启动“矿山复绿”工程,工作严重滞后。

4、多数省级“矿山复绿”工程所需经费较大,经费筹措困难

据统计全国“矿山复绿”工程共需资金预算为755.81亿元,资金数额较大。由于缺少中央财政专项支持,工程经费绝大多数依靠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多渠道筹集,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严重影响着“矿山复绿”工程进度。

五、建议

1、尽快出台“矿山复绿”相关规范

从目前来看,在“矿山复绿”工程实施过程中,还缺乏一些必要的相关技术规范,如:“矿山复绿”工程设计规范、“矿山复绿”工程预算定额标准、“矿山复绿”工程验收标准等。这些规范可以从

2、“矿山复绿”工作应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等制度挂钩

对不能按时、按量、按质完成“矿山复绿”工作的生产矿山,责令其整改,矿山企业证照推迟年检,推迟年检仍未达到“矿山复绿”工作要求的,矿山企业证照年检将不予通过。

3、拓宽“矿山复绿”工程经费投入渠道

各级政府应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体制机制研究,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文件精神与《国土资源部与全国工商联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国土资源领域的意见》,除落实企业责任之外,还应通过政府引导,吸引社会资金参与。通过出台土地、矿产、财税等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投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建立“政府出资引导,优惠政策扶持,社会资金投入”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新机制。。

4、加强动态监管,重在落实,注重成效

各省级“矿山复绿”工作实施方案中,都应建立“矿山复绿”工程监管档案,并纳入到全国“矿山复绿”行动信息系统平台中,实现工程进展的信息化管理。各省(区、市)应进一步加强监管,狠抓落实,“矿山复绿”行动实施的好坏关键要看成效。通过动态监管,及时发现问题及不足,督促整改,确保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符合要求。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矿山复绿”行动方案》的通知[S].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