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教育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14:58

核心价值教育观篇1

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对我国未来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仅能够引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能够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本文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概述,分析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教育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教育;重要价值

社会主义价值观具有极强的意识形态,能够对大学生的现有价值观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不断的加大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教育,才能更好的将大学生的共同价值观凝聚起来,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在今后的高校教育中,应意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教育中的重要价值,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为我国当前社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体现了当前我国的国家发展目标,也体现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以及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等[1]。国家的发展目标是为实现我国的繁荣昌盛、人民民主、社会文明和社会和谐不断地努力奋斗;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公民自由、人人平等、公正公平和民主法治;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实现公民热爱祖国、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和邻里和睦。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意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有效地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人民的社会共识、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2]。由于当前我国处在一个开放的大环境中,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都影响着人们价值观的形成,外国敌对分子也试图通过社会思潮来影响我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只有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深入到我国人民的观念中,才能不断的提高我国文化的软实力,引起人们的社会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极强的意识形态能够不断地将我国人民的内心世界丰富起来,为人们提供正确的价值取向,将所有人的力量共同维系起来,更好的维护我国社会的稳定。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是实现大学生教育的内在要求当前西方的很多价值观念已经传入到高校中,使很多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受到外国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导致很多高校中的大学生存在着政治理念模糊、功利主义严重、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等现象,这些现象都会直接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情况严重甚至会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不认同,比如,在当今高校,经常流行西方的鬼节、圣诞节和情人节,但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却不太热衷,这反映了当今大学生缺乏正确价值观的引导[3]。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的这一现状,就必须不断的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对大学生错误的价值观念进行引导与纠正,使大学生重新建构起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价值观念成熟的重要时期,且大学生又是祖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在这一价值观念成熟的重要时期,应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出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的优秀人才。

(二)是引导我国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当前社会对高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不仅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也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主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大学教育当中,将这一观念中的优秀价值观念教授给大学生,大学生会潜移默化的受到这些价值观念的影响,在实际的生活和工作的过程中,会不自觉的受到这些价值观念的影响。同时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只有大学生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到自己的观念当中,才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为社会和国家服务作为自己的最高人生目标,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荣誉感以及优秀的人格,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三)是实现大学生政治理想和政治信仰的必然需求在当前我国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信仰依然是为实现和谐社会,促进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实现人民群众自由解放,我国的这一政治理想和政治信仰已经逐渐深入到当前我国的实践发展中。目前,我国的一些高校中有很多的大学生政治理念模糊,没有明确的政治信仰,针对当前大学生政治信仰和政治理念的这一现状,必须加强对大学生政治理念和政治信仰的引导和教育,政治理想和政治素养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重要内容。

(四)是实现大学生强烈的集体主义和责任意识的必然需求当前,各种社会思潮和社会观念的涌入,使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在西方观念中,我国当代大学生受影响最多的便是享乐主义、英雄主义和个人主义等思想。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导致很多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集体主义意识非常薄弱,不愿意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的利益。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出现的这一现状,只有不断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深入到教学过程当中,才能潜移默化的对大学生形成影响,在长期的熏陶下,让当代的大学生形成强烈的集体主义和责任意识,并在生活和工作的过程中将强烈的集体主义和责任意识进行实践,促进我国未来更好的发展。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

(一)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在当前我国的很多高校当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视不够,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念水平普遍不高,只有高校不断地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到高校的教学过程当中,从而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还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发挥大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了解学生之间的差距,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课堂上要将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到理论当中进行教学,将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兴趣和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授课的方式,来丰富授课的方式,同时高校也要加强教学的师资力量的建设,对教师的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进行培训和测试,形成优秀的教学团队。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展开。大学生的思维处在一个比较活跃的状态,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通过优秀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影响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在营造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建设的重点来进行,使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直接受到这一价值观念的直接影响,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国家形成强烈的归属感。

(三)带领学生不断的深入到社会实践当中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才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知识转换为能力,因此,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也要重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大学生广泛的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通过理论实践认识到我国当前发展的基本情况、我国的基本方针政策等,使大学生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找到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断的坚定自己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立场,更好的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蕴含的知识和观念。因此,在今后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应广泛的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发展重要的价值,不仅是实现大学生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引导我国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大学生政治理想和政治信仰以及强烈的集体主义和责任意识的必然需求。因此,在今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应重视这一教育,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并带领学生不断的深入到社会实践当中,使我国高校培养的大学生更适合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丽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26.

[2] 白甲欣.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4:53.

核心价值教育观篇2

通过对调查内容的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

1.1非独生子女占学生的多数,生源多来自农村,政治面貌都是共青团员。这同社会及非职业教育学校独生子女占主流的情况正好相反。大学数的学生为非独生子女,家庭也多出自于农村。可见职业教育针对的人群主要是来自于农村家庭,家庭条件并不富裕。学生性别基本平衡,个别专业男女比例过大,例如护理专业女生远远超出男生人数。学生大部分都是汉族,少数民族较少。学生的思想观念积极进取,几乎所有人员都是共青团员,剩余部分也多是因为年龄超出范围。此外,一年级的新生来到学校表现很是活跃,积极主动参加学校各个社团的招聘,但因资历限制,多数为部员干事,学生干部的比例较少。(见表1)

1.2多数学生的价值取向模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学习兴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模糊不清。学生获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途径主要集中在课堂教育中,但多数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学习兴趣,因而在主观上选择了消极态度面对德育课程,例如上课期间老师讲的喜欢听就听,不喜欢听就玩手机、睡觉,觉得学校开设德育课程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不是很大。在开放性试题中,也有少数学生认为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没有必要,并不是觉得听不懂,而是觉得老生常谈又没有兴趣。对于课程的兴趣缺失也直接导致多数学生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上模糊不清。

1.3多数大学生出现知行不一现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度不高。对国家的关注度不够,自主创新能力有所欠缺。大多数学生支持在社会各个层面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受到社会风气及个人利益的影响,存在知行脱节现象。有16.7%的同学能够做到在实践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有69.8%的同学表示自己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但不能做到。这其中有70.8%的同学认为是社会道德缺失的影响,51.1%的同学认为是金钱利益的影响。可见社会的负面因素会影响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此外学生对于国家的关注度不够,欠缺政治敏感度。在就业方面,多数同学选择选择应聘单位,很少选择创业,这其中也有专业因素的影响。

2建议

核心价值教育观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特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明确提出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五个方面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流倡导的文化思想和行为方式,必然深刻地反映社会核心价值的培育取向。党的十报告进一步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平、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作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述,清晰地勾勒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目标取向和方式要求等方面的内容,也体现了当前我们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实质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理想的诉求,基于国家主体、反映国家价值追求的核心价值观并制约和引领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自身等发展方向;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实质上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秩序信念的表征,基于社会主体,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观,主导社会各种思潮的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实质上就是对社会主义公民行为规范的要求,基于公民主体,反映公民价值追求的核心价值观,规范公民的实践方向,包括公民对自我身份、国家制度的认同和对道德的自觉。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倡导我们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为全社会营造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导向,公民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引领广大公民文明向上,三者互为一体,共同构成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复杂的、深层次的心理现象,其教育也应严格遵循由表层结构、中层机构再到深层结构的灌输和教育顺序,通过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不仅仅停留在一个外在驱动状态,而是逐步转化为内在的自觉追求和保持。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同于世界观、人生观及一般价值观的教育,它具有特殊性。世界观、人生观及一般的价值观教育在各个社会群体可以是相通的甚至是相似的,而带有“社会主义”标签的且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观教育即是社会主义独有的且与“非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截然不同的。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民族特性。民族特性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在其民族悠久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特征。世界上多民族国家众多,其国家核心价值观必定带有民族特色,但又各不相同。尽管我国由56个民族聚集而成,但我们传承的却是同一脉的民族精神,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采用包含民族精神的方式传递民族精神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民族精神融入到价值观教育的理念、目标、内容及其全过程。最后,在价值观教育实践中,要区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价值体系的关系。从内容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最高抽象,是其精神和灵魂,决定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前提,是其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不会产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不会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发展演进。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范畴,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概念,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性。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身内涵的延展性决定了其教育的特殊性。我们应当充分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特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真正地融入到受教育者的内心深处,并通过具体的实践促进其深化与发展,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一种文化精髓,在不断的教育传播中,发挥强大的社会效用,从而提高整体国民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快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吴向东.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7.

核心价值教育观篇4

关键词:高职教育;思想政治;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研究

2016年12月7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以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综合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方向,是兴国之灵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中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和内容的扩充,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一、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阐述

1.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大学是孕育国家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承载着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责任。对此,在12月7日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政建设的重要性。严格来说,思想政治教育重点是以政治教育为主,还包括思想及信仰等价值取向方面的教育。针对大学生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应放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方面,加强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健康的身心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价值目标、取向及价值标准的判断,是中华民族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态度,它引导着这个时代中国公民核心价值的取向,属于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全面提出了国家发展方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需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需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需求。三个层面全面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定具有深远影响。

3.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首先,必须清楚高校大学生将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提升国民素质、发展社会经济、增加综合国力,这些都将是高校青年迈出学校大门后肩负的社会责任,所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其次,以当今时展背景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理论基础,它更全面地概括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最后,高校需要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向广大优秀青年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高校青年以健康的身心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二、高职思想政治教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1.高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提质增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个人层面的要求是针对全体公民而言的,但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最特殊的一群人,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取向将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前进方向。从国家发展角度而言,国家需要了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况,需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取精华使之吸收。换句话说,国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是为了提升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质量。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需要扩充指导思想

如今的大学生都是00后的一代热血青年,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受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熏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情况较为明显。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是时展的必然,也是对现代高校大学生精神思想的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理论基础,必须贯彻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它能够有效地扩充大学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内容和指导思想。

3.有利于促进高职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与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课程的基础课或辅修课,很少引起校领导、教师、学生的重视。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全校工作重点放在了学生技术提升与就业两方面,其他任何教育工作皆为此服务。2016年12月7日同志再次强调了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说明党和中央对此都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辅相成,在高校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和创新。

三、高职思想政治教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

1.高校领导认识不足

高校青年思想价值观念的确立属于精神领域范畴,它是看不清、嗅不到、摸不着的东西,也很难用数据检测学生思想觉悟能力。高校领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度不高,他们将教学管理重点放在学生动手能力操作和就业方面。但大学生思想和价值取向将对人生起到重要的作用,它是评判个人道德标准、职业操守、工作成绩非常重要的指标。

2.师资队伍相对欠缺

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实践型人才为主,学校所聘用的教师多为技术领域的佼佼者,他们以其丰富的社会经验和理论基础传递给学生最实用的知识。但是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也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教师队伍的数量相对缺乏,相关专业的课程只有一个教师担任;二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类课程,学校一般不重视,由几个班组成“大班”一次性教学,或由辅导员代为授课,教学质量不高。

3.未形成相应的机制

意识对行动具有指引性作用,在校领导、教师、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都不重视的情况下,很难让高职院校建立起相应的制度或机制。在全国高校思政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性,是对高校敲了一次警钟,希望高校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本校的制度或机制,将“大口号”先放一边,一步一个脚印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内容。

4.缺乏高校保障环境

受教育经费限制,许多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投入的人、财、物数量和精力都非常有限,在高职院校也很难看到专门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看似与大学生距离甚远,不少学生干部在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中也很少强调其具体意义,这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难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在经费、教师、资源都相当匮乏的状态下,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向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融入颇有难度。

四、高职思想政治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措施

1.提升高校领导思想认识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摇篮,以素质教育为背景,从小学阶段就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且德育教育被放在首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则是以社会普遍价值观为基础,对学生思想、理念、信仰、价值观进行疏导和引导,使学生以健康的身心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如今党和中央已开始全面重视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工作,校领导必须响应国家号召,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指导思想与深远意义。

2.聘用综合素养高的教师

物欲横流的时代,教师这份职业的荣誉感不再那么显著,有些教师授课形式化,一节备课内容在几个班级反复使用;有些教师在多个院校兼职授课,只为谋取更多财富;有些教师照本阅读,忽略教学质量。这些都是高职院校常见的情况,认认真真做研究的教师越来越少。教书育人本是阳光底下最值得敬重的工作,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希望每一位教师能够认清自己的使命,认真、努力做研究,用心血和精力为国家培养一批有志之士。

3.建立融入管理制度机制

从2016年12月7日在全国高校思政政治工作会议讲话看出,党和国家对当今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但从公民个人层面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一致,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首先,爱国是中国公民最基本的素质;其次,大学生即将迈入社会,必须在学校期间培养他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友善互助的精神,唯有此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多做贡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时展的要求。

4.加强高校物质条件保障

首先,必须承认国家领导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其次,为响应国家号召,高校必须从人、财、物三方面增加投入;最后,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渲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气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在高校课程中必须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但前提是从经费、教师、资源方面加大投入,使广大师生对思政教育重视起来,由上而下,才能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落到实处。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十分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做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清楚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职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深远意义及存在问题,并从问题中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

作者:何桂艳单位:吉林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许宏祥,许佳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融合培养研究———基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视角[J].企业与科技发展,2012,3(12):12-16.

[2]付帽杰,陈碧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6(1):15-20.

[3]程美东,张学成.面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5(2):16-19.

[4]苏克宁,周仲举.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5(6):20-31.

核心价值教育观篇5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价值;教育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国家发展的人才资源。大学生们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他们的价值观体系也将直接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状况与走势。当前,全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多样化的价值观念,构建具有“全民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核心价值体系切实转化为各阶层的精神需求,实现全民自觉。就大学生而言,则应根据他们特有的特性和现状出发,构建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一、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现状

(1)价值形态多元化。网络的普及,为多元化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渠道,大学生在各种文化交织的潮流中容易受到各种文化影响形成不利的价值观,一方面大学生在特定的心理阶段强调个性和独特风格;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的情况下使得利益需求越来越多样化。随着时代进步、教育模式变化,大学生价值观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多元化发展。由此培养大学生的价值观也不再是简单的根据课程要求进行“一刀切”的运行模式。(2)价值观念世俗化。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深化发展,经历各种文化的洗礼、世界经济潮流的冲击,社会文化的主体价值观在社会化在不断被世俗化。大学生虽处在较为单纯的校园中,但也会在社会活动和校园的各种实践中接受各种世俗的价值观,容易受社会上流行的世俗价值观影响,形成以享乐主义为宗旨的人生哲学成为大学生学习的宝典。(3)价值目标理性化。信息时代为大学生们全方位接触各种思想和资讯提供良好的环境,而大学生本身有较强的主观性,在比较中选择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同时不同环境中的大学生在学习就业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容易对形式主义、难以落实的空头政治以及飘渺的最高理想追求等各种价值形式都有较强抵触心理。

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原则

追求独特性和个性是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重要属性,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使他们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必须遵循以下多项原则。(1)坚持主体价值观教育原则。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盲目性、无序性和易变性,根据大学生的特定发展阶段,构建自由和全面发展的价值理念,针对与大学生生活、学习关联较大的并具有深层指导意义的内容为构成要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大学生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观。(2)坚持主体性原则。现代教育实践活动证明,教育并是老师单方面的主动行为,要多方面考虑学生的参与性,并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打破教师为主题地位的教学格局,加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积极引导学生加入到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启动学生思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要提倡科学的教育方法;另一方面教师要吃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养成自己的教育素质和教学责任,并引导和影响大学生。而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充分重视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动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让大学生应充分参与到自己价值观建立的主动选择过程及内化过程使之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的核心价值观。(3)坚持系统性原则。开放的社会和环境为大学生接触各种思想和文化价值观起到了良好作用,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建立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坚持系统性原则,以学校为主要场所、家庭和社会为辅助场所,一同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承担重任。大学生大部分教育是在学校获得,学校应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系列的、由浅入深的系统的影响;家庭是对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有着启蒙和长期且深层的影响,因此建立和睦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成员关系有助于学生正确的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在社会各种价值理念的泛滥和变迁大学生价值理念变化有较大影响,只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改善社会环境,为大学生基本价值观起到直接熏陶和影响。只有在学校、家庭和社会联手协作,创造良好的价值观环境才能促进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能真正为社会所用,为国家所用。

三、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具体途径

(1)重视理论教育的实效性。课堂理论教育是意识形态的接受和内化的基本过程,传统的理论学习以教师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为主,课堂教学的内容大多与大学生的实际学生和生活关系不紧密,不能让大学生有深刻和切身的感受,表明高校中的政治道德教育现状普遍不理想。由此,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体系的培养,必须把以大学生为中心教育模式引进到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根据大学实际情况和心理来进行有效引导,加强有助于社会发展,利国利民的思想价值观,以便而后对其实际行动有正确的指导。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一是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育气氛,可以采用一些轻松愉悦的课堂实践方式,使情感因素在教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灵活利用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将教育内容贴近实际,避免价值观教育陷入空洞的说教。二是强调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的时期,应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在学习和工作中有明确的方向,便于大学生投入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中。(2)提高教育者的德育能力。大学教师肩负着引导、教育大学生的重任,促进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素养和价值观,以自身良好的道德、人格、品德形象为大学生感染大学生,用实际行动感召大学生,以言传身教的形式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文化素养和价值观。坚持对大学生加强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培养,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有助于大学生参与到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大潮流中。(3)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网络文化在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一方面由于网络为信息传播带来便利,各种不良意识形态传播对腐蚀大学生的价值体系起到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网络文化也是一个对大学生价值观念教育的良好平台。因此利用网络平台,能够清楚地了解到大学生所关注的问题和思想角度,再加以整理分析,即能应用到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引导和教育过程中去,同时针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的薄弱点进行强化教育,强化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加快大学生自我认知的反馈速度,加快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修正进度。(4)多种环境结合培养大学生价值观。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开展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场所。大学生们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但缺少的是实践经历和判断力,而实践活动是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大学生通过片面的看待社会现象,对社会的本质缺少正确认识,因而产生了扭曲的价值观。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接轨,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起到指引和导向作用,并用具体的实践活动对价值观进行巩固,可以加强大学生对社会真正属性有良好的帮助,并促进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应加强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深入社会,一方面使他们明白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准则的约束作用,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促使大学生了解自己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任,进而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四、小结

在开放性多元化背景下开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以大学生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以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协作互动开展系统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胡德超.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问题[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9)

[2]李新生.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J].前

核心价值教育观篇6

随着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幼儿园教育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更加注重价值观教育。幼儿教育是整个教育生涯的基础,要对幼儿进行教育启蒙,对幼儿进行教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幼儿主要活动场所的幼儿园,自然要加强对价值观教育的重视。现在的幼儿多是备受关注、相当受宠的,导致幼儿对一些观念认识错误,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所以,在幼儿园就要加强对幼儿的价值观教育。核心价值观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理论,包括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践行就是对优良品德的传承。二、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虽然幼儿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社会主义价值观在幼儿教育中的贯彻。首先,教师和学校的观念未得到改变,依旧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够重视。其次,未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幼儿的生活中去,对于幼儿只是简单的理论传授,没有对实践活动的落实,只是纸上谈兵,不能使幼儿更好地理解价值观的内容。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美德教育中的地位不足,价值观应该引领着美德教育,是美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三、在幼儿教育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集体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认识到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增强自己的知识素养,传达给幼儿最准确、先进的理论。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价值观的内容贯穿到讲学内容中。针对幼儿的性格特点,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教育中去,为幼儿创造一个和谐有利的成长环境。或许幼儿并不了解什么是价值观,也不懂价值观的内容,教师们要用浅显易懂的例子教育他们。在语言教学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国学三字经、弟子规等的比重,培养他们体会传统审美文化的独特内涵,热爱我们民族优美的传统文化,从而达到培养幼儿爱国主义精神的目的。教师们要经常举办一些小游戏,主题活动,增强幼儿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一些优秀的优良传统。如我园在幼儿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就紧密地和集体教学活动相融合,老师们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创造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自编成儿歌“清幼小娃娃,拍手笑开颜,核心价值观,字字记心间……”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给孩子教唱,还利用集体教学活动在幼儿中间开展“三爱三节”主题教育活动、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等,让幼儿在“寓教于乐”中更好地传递正能量,弘扬真善美,并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加深了对价值观的理解。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校园是幼儿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环境对幼儿有着一定的影响。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要体现在校园建设之中。幼儿园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运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幼儿园的良好环境可以促进价值观的进一步贯彻。可以根据幼儿园幼儿年龄的特点,科学地设计与安排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既突出核心价值观,又体现趣味性,寓教于乐,使幼儿在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全面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在学校的周围张贴一些标语,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教育,让他们懂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更好地发挥价值观的作用。注重为幼儿营造和谐、民主、宽松、愉快的精神氛围,建立平等、和谐、理解、信任的师幼关系,以良好的环境影响人,以生动的活动感染人,以积极的体验塑造人,以有趣的学习发展人。如我园在楼道内布置了礼仪墙,让幼儿通过动手剪礼仪卡通字,动手画礼仪卡通画等形式将“谢谢”“请”“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以字画的形式布置成精美的主题墙,教育幼儿说文明语,做文明人,为幼儿营造了活泼、激励的学习氛围。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幼儿美德教育活动中

核心价值教育观篇7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长效机制

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总体认识,以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出发构建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但现阶段,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西方文化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我国文化与思想的发展,甚至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作用。大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时期,缺乏正确的判断力,极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甚至产生动摇心理。因此,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立足于高校实际,围绕着高校校园加强文化建设,在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基础上,不断创设积极健康的教育环境,从而切实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技能,健全人格,从根本上实现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目标。

一、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长效机制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是其中国文明事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加强我国和谐社会的建立,从而切实改进教育机制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整体教育体系的进程中充分发挥其指导性作用。

(一)加强大学生学习和思想教育的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有利于加强其教育体系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的应用,引导大学生积极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切实增强学习、怎么学习的能力,在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积极寻找有效方法解决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对实际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立足于实际与实践生活,从多方面、多角度综合考虑问题。一方面,构建科学合理的学习体系,加强社会主义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从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为大学生教育给予相应的支持,切实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用性,为高校教育顺利开展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必须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途径,加强其良好风气的的传播,促进其在高校内外具有良好的环境,以宣传和舆论为基本手段增强大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最后实现提升整体学习效率的目标。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制度政策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制度政策,不断完善教育制度,充分发挥政策的保障作用,为保证高等院校各项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切实提供保障,也有利于促进高校教育工作取得进展。因此,制定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制度,有利于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提供动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各项教育工作的有效执行,切实丰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与教育内容,从根本上为大学生发展提供支持性力量,从而充分促进教育效果的提升。与此同时,加强国家政策的制定,可以充分了解和理解相应知识,以发挥其指导作用,有效地增强高校制度法规和社会政策之间的协调性,切实增强高校长效教育机制的可操作性与适用性,促进其思想教育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促进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持续开展。

(三)构建文明的大学生骨干队伍有利于加强大学生骨干队伍的培养,引导其在学习、探究与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作用。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树立全面的生活态度,在相关教育工作中有利于优秀人才队伍的形成。高校教育体系的骨干一般有管理者、党员、共青团员以及校园积极分子,他们的骨干行为可以作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典范,通过这种生活和学习中常见的骨干形象,可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也可以减轻教育活动开展的难度。

(四)为大学生顺利开展活动提供组织保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促使高校明确大学生教育的指导思想,有针对性地提出措施和方法,积极开展一切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顺利开展活动提供了组织保证,甚至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从高校的角度来说,有利于高校明确各个部门和各个层次的管理,以身作则,在尽职尽责的基础上加强对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加强高校领导干部队伍的学习与培训,从更全面的角度加强大学生精神层次的交流,认真贯彻并落实其价值观理念,加强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培养。(五)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历史发展总结而形成文化结晶,既蕴含了丰富的精神文明内涵,在形成健康的大学生队伍方面具有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切实加强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在文化历程中加强大学生获取更多丰富的内容,从根本上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拓展与完善。

二、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和建议分析

(一)以新时期发展为背景建立健全领导机制1.加强领导负责工作制度的构建科学合理的领导机制,有利于高校中形成科学的管理体系,积极采取措施加强领导负责工作制度的构建,为开展各项教育活动提供制度条件,有利于各部门明确自身权力和义务,从而以大学生为主体构建一个完整的领导机制。一方面,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促进大学生教育领导机制的有效构建,将其作为一项长期的、持续的管理工作,明确不同层级管理职责与义务,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相应的规划与制度;另一方面,在高校现有的党委组织中明确不同层级管理者的管理职责与义务,确定党组织书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首要责任人地位,同时发挥学校党组织领导班子的主导作用,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规划与制度。2.加强党政分工的合作分工合作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工作造成的速度,因此,必须加强党政分工的合作,引导高校党政部门充分发挥其作用,在具体的构建过程中,促使高校党政各部门明确并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充分尊重具体工作中各工作内容、方法和目标等方面的差异性,促使各部门各尽其责,为学生、教师等分别制定并落实不同的教育方案,从而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的方式结合,加强高校大学生的交流与学习活动,以多媒体为基础加强高校大学生之间的信息分享,深入研究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党政工作科学性的同时,切实开展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持续、稳定的一切工作。3.加强学生群体的整体教育大学生思维活跃,具有积极的挑战与创新意识,可以合理利用这一特性,加强高校学生群体的整体教育,从管理者和党组织部门出发,高校的管理者和党组织部门需要针对学生队伍的管理开展一系列的教育制度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而且要充分发挥学生队伍在这个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比学生会、团支部需要定期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主题班会等等,从而通过学生工作的开展及时发现并解决大学生思想存在的问题,通过学生思想上变化的反映,以核心价值观给予正确的引导。

(二)以大学生为核心建立健全教育机制1.构建全员参与的教育机制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与实践环节内容的选择,切实增强实践活动的时效性与有效性,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加强高校学生与教师的全员参与,构建全员参与的教育机制与完整的教育体系,促使高校全员积极承担自身责任。一方面,加强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的引导,渗透自身基本理论技能,加强高校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注重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帮助大学生实现健康成长目标,促使高校全员共同承担着职责,从而开展先进的理论学习,为高校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基础。2.加强全过程教育活动的开展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整体贯穿,以活动始终为整体性过程,各阶段、各层次深入落实,积极从全局的角度考虑,遵循大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开展全过程教育,促使其教育机制获得良好的效果。因为,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到毕业、到就业和进入社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生理机能以及心理状态都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所以,高校必须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有的放矢,获得理想效果。3.坚持全方位引导以课堂为基本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活动,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现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内容繁杂,可以充分运用课堂教育可以不断拓宽大学生知识的宽度和长度,丰富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内容,将其与高校教育活动紧密相连,从而全面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其次,高校的教师和管理部门也要积极深入到学生群体中,了解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且及时给予疏导和帮助,避免社会不良因素和大学生自身的忧虑情绪对他们的心灵产生的影响,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健康的人格。最后,我们应当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教育的重要作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校园文化的指导思想,形成积极、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学习和生活,自然会受到良好教育氛围的熏陶,形成先进的思想和文化,提升自身的价值。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大学生自我教育机制1.自我教育内化机制在新时期,必须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教育知识不仅仅是接受,更是一个学习内容转化的过程,他们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获得知识并且对这些知识进行组织和重构,切实从大学生出发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以理论体系为导向帮助大学生加强自我知识的整体梳理。所以,必须以文化建设切实激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综合利用各种方法,加强大学生核心知识学习的培养,切实满足学生的各种学习需求。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从学生全身发展出发加强高校文化建设,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出发,为大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平台,在校园文化活动为中心,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加强文化与社会、经济等的有机结合,积极开展一系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如文明修身、文体艺术活动、科技竞赛等,为大学生创造积极的校园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在切实增强文化建设效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这种校园文化下发挥其中心作用,从而加强校园文化的整体熏陶作用,引导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持续开展增添动力。

(四)以社会要求切实改进和完善教育评估机制必须以新时期需求为基础,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以及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教育成果进行系统的规划,对原有的评价机制进行必要的创新与改革,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加强大学生理论修养、道德水平等的提升,这样才能确保评价工作的开展与大学生的学习活动相符合;同时也需要对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进行必要的评估,并且通过增强理论培训和实践经验等方法提高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与此同时,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为基础,综合采用定性考核、定量考核与组织考核等各种相结合的方法,不断丰富和更新考核内容,加强大学生全面素质的考核方法与评价标准,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考核结果的时效性与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朱健.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建设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1)

[2]李锦萍.建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3(3)

[3]颜小燕,康树元.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2)

核心价值教育观篇8

中共中央办公厅2013年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诚然,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院校的创办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民族问题、贯彻和落实国家的民族政策,而且是为了培养更多少数民族优秀人才服务于少数民族地区。民族院校校训具有育人功能,使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国家认同感”,争做文明的新时代大学生;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明白“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平等原则;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使“小我归于大我”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怀。

一、民族院校校训

民族院校校训是其在校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其在校师生一起奋斗的目标和精神内驱力;是其大学文化精神之核心内容。北方民族大学是我国唯一一所建立在少数民族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的国家民委直属民族类高等院校,其校训是:“团结进取,砥砺成才。”学校多次荣获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

二、民族院校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北方民族大学于1984年创办至今,一直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积极贯彻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借着“西部大开发的顺风”一路前行、“团结进取、砥砺成才”。民族院校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密不可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主导价值观,高等民族教育就是为了培养更多的“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更加有助于我国民族团结、民族发展、民族建设。民族院校校训是民族类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知识教育载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输入了“新的血液、新的动力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民族院校校训提供了文化理论意义支撑,导引着民族院校校训的建设方向,是其“导航仪”,不但扩展了民族院校校训的外延而且升华了其内涵,为民族类高校“内涵式发展”指明方向,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有机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共同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其一,精神之关联。中华民族是包括我国56个民族的统称,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北方民族大学校训“团结进取、砥砺成才”源自于中华民族精神、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民族院校大学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其心灵,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源自于中华民族精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精神一脉传承。

其二,文化之关联。中华文化发展于华夏文明,华夏文明的源头包括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中华文明是历经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演变、进步,历经中国古代文明、近代文明、现代文明长期相互影响融合而成。如今的中国,是一个拥有灿烂文化、带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北方民族大学的校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渊源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三,民族院校核心价值观培育。民族院校培育核心价值观,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地进一步从理论上提炼和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在实际民族教育实践中;另一方面要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两方面都需要“涵养”的作用。“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大力开辟民族文化和民族教育实践相结合的“活水源头”和“多样化渠道”。北方民族大学秉承校训“团结进取砥砺成才”,例如广泛开展民族道德实践活动、深化少数民族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活动等评选“心灵最美少数民族大学生”、“少数民族优秀大学生奖学金”,为进一步加深、拓展“涵养核心价值观”的渠道,通过北方民族大学的校训文化传播核心价值观、培育核心价值观亦是比较新颖的、比较与时俱进的、比较有意义的一个方面,值得实践。

三、分析民族院校校训在核心价值观层面中的价值

其一,国家层面――民族院校校训在“文明”价值观教育中的价值。就国家而言,文明的国度是每一个公民所向往的国度,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共产主义。民族院校的创办为我国民族团结、民族发展、民族建设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北方民族大学从1984年创办至今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风风雨雨,累计为祖国培养4万余名少数民族人才,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民族地区的改革发展事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服务和人才支撑。北方民族大学校训“团结进取、砥砺成才”意指“团结五十六个民族的师生、艰苦创业、克服困难、办好民族教育、砥砺成才服务于民族地区”,北民大校训引导更多的北民大人争做“文明的社会主义公民”,学校把学习好、贯彻落实好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好,开展各种党课、团课使全校各族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落实并实践“群众路线”,更加积极投身到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战场,切实把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与服务民族地区的改革发展结合起来,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的“民族团结重要基地”和“知识的摇篮”,争做文明的新时代大学生,更加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二,社会层面――民族院校校训在“平等”价值观教育中的价值。就社会而言,平等是人人所追求和向往的权利。民族院校的创办就是为了使更多的民族地区、偏远的山区少数民族学生都能接受平等的教育权利,享受“社会主义阳光的平等温暖”。北方民族大学人谨记校训“团结进取、砥砺成才”,积极实践提高民族院校办学质量,提升民族院校办学水平,积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创造更多更好条件,教育少数民族学生、服务民族地区。北民大人深知“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技强校、管理兴校”,必须使在校的一万八千余学生,56个民族的“学生大家庭”成员都平等接受高等民族教育,让莘莘学子茁壮成长在“民族的知识摇篮”,2013年9月9日,北方民族大学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成果交流会”,校长任维桢强调:“要做好‘以人为本’教育实践活动,一是要认真学习,扎实推进,重点做好处级以上干部对照检查工作;二是要认真查摆,找对找准,按照‘自己找、领导点、群众提、同事帮’的原则,认真查摆‘四风’方面的问题;三是要努力工作,力求实效,要踏实做好‘人格养成、知识获取、能力提升、健康体魄’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工作,推动学校改革与发展走向深入。”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切身明白“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平等原则,更加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教育观篇9

关键词:校园公益广告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功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也是高等院校大学生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也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公益广告作为社会传媒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宣传价值观、公益观念、公共道德、规范社会行为、推动全社会精神文明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载体。在大众传媒极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运用大学校园内的公益广告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现状

当代大学生是规模庞大的特殊社会群体,虽然价值观念总体上呈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但受到全球纷繁芜杂的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在现实社会中各种社会现象的冲击下,他们的思想观念中存在一些不健康的因素,困扰着他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某些高校教育者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强调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侧重毕业班就业率的提高,忽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意义,对其必要性与重要性认识不足,以至出现某些大学生更关心物质利益、个人追求和自我利益的实现,把物质享受作为人生追求的价值观的现象,这在近年新建的独立学院学生中尤其明显。据笔者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开展的调查与访谈不难看出:独立学院学生由于高考分数低,学习基础差,某些学生出现一些明显的倾向,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注重物质利益的追求;政治理论学习的热情度较低,组织纪律观念和团体意识不强;价值取向从传统的理想主义向实用主义、功利主义转变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具体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大学生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能否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校园公益广告”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功能分析

公益广告最早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初的美国,亦称公共服务广告、公德广告,是为公众服务的非盈利性广告;企图通过广告的形式呼唤公众对某一社会性问题引起注意,或者对公众进行教育,以便提高公众素质,更好地从事工作和学习[1]。伴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逐渐成熟,校园公益广告悄然兴起,凭借其自身宣传的生活性与审美性特点,替代校园中原先随处可见的威严警示牌而成为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目前各大高校常用的校园公益广告形式有:校园广播、校园网络、校园宣传栏、校园海报、校园微信、校园微博等。

当代中国社会强调多元性与包容性,每个大学生会自觉地对个体价值进行追问和反思。面对这一新的情况,高校教育者应借机拓宽学生视野,利用现代传媒手段,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创新性理解,自觉运用校园公益广告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顺利。

(一)校园公益广告使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更具生活化

生活世界是德育的根基和深厚土壤[2]。在大学校园里,很普通的一句校园公益语:“带走满腹知识,留下一架好书”、“学习需宁静――请少安毋‘噪’”等体现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原则与道德价值,校园公益广告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校园公益广告着重日常生活的累积性熏陶,在受教育者经常性得到感化的基础上,其思想行为方式更易与教育者的教育方式方法相适应,从而缓和了主客体间的矛盾,保障了整个教育过程的通畅。从校园公益广告“教育功能”的角度看,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工夫,在教室、操场、图书馆、宿舍、办公楼等公共场所,从生活需要的角度出发,教育者将教育的意向、目的与大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和特定形式相关联,使大学生在课堂教育之外的公益广告中体验生活、锤炼思想、陶冶情操、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更加生活性与趣味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受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条件、道德水平、认知能力的制约,如方法不当、其教育过程往往流于形式,效果甚微。而校园公益广告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大众化,更好与大学生产生共鸣:一方面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大学生自觉思想认同,另一方面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外化为大学生的外在行为与表现,进一步完善当代大学生个人价值评价体系,使得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更富有成效性。

(二)校园公益广告使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效果更具持续性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现代传媒技术的广泛应用,公益广告对校园文化的影响日益明显,成为对学生影响较大的一种文化形态,是校园文化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指出:“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可持续发展出发,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势在必行,应综合运用校园公益广告呈现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活性、艺术性”理念。当公益广告在一个时期内围绕一个主题,反复宣传,学生解读公益广告的过程就是对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的接受过程,进而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大学生的观念和行为,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政教育效果。

(三)校园公益广告使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更主动化

公益广告这种新型的互动模式可以净化大学生的心灵,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这是建设文明校园,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正如中央电视台《广而告之》开播之初阐明宗旨时所说:“它通过提醒、批评、规劝,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播各种有益于社会进步的思想、行为方式和道德准则,以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达到培育良好社会风气、促进社会文明与进步的目的。”

在传统教育一统天下的鼎盛时期,课堂教育的效果似乎是很好的,受教育者也是被动的。由于受教育者不是物,而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具有能动性的人。如果只是单纯地把受教育者当做教育的客体,不注重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教育者将很难主动自愿地接受。校园公益广告的价值导向和教化功能是在受教育者“欣赏”广告时不由自主产生的,充分体现了学生才是真正的价值观教育主体,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教育主体的教学热情,也有效消除了受教育者被灌输的逆反心理,极大地增强了受教育者的学习主动性。

(四)校园公益广告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有益补充

大学生历来是接触新的信息传播形式的先锋群体,校园公益广告的时代自然也不例外,它为高校的思政教育搭建了入脑入心的“立交桥”,是高校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引导的有效途径,提供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手段辅的崭新平台。

“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虽然取得不小的成效,但在21世纪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中西文化的不断交流,要使思政教育更深入人心,一定要结合时下最广泛的传播宣传手段,公益广告便是很好的选择。这种教育方法能给受教育者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大学生在课堂之外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的内容,与传统的教育手段取长补短,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

大学生是未来的国家栋梁,是公益广告的直接传播对象,公益广告的终极目标[3]。要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必须改变传统单一灌输的教育模式,围绕大学生的接受度,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公益广告的教育引导功能,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健康可持续型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卡林.谈电视公益广告的宣传引导功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6).

[2]缪兴秀.德育应贴近生活世界.九江师专学报,2001(3).

核心价值教育观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价值观;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部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行为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要注重小学语文课程中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但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传统单一,不利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开展,所以教师要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从而促进小学语文课程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教学。

一、小学语文课程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课文中提取正确的价值取向,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小学语文课程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共赢观念,即遇到问题时既要考虑到自己又要考虑到他人,并且要考虑到社会,从而实现共赢。这是因为在当今社会出现了许多为了利益而发生冲突的事件,而规避这种事件再次发生的有效措施就是共赢观念的形成。(2)换位观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促使社会健康有序地发展。(3)分享观念,这一观念涉及的道德是与人为善,这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社会所急需的。

二、小学语文课程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策略

1.创设具体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动力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还存在认知水平和能力不高的现象,上课不能有效快速地融入课堂氛围中,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小学阶段学生这一特性,创新教学方法。具体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小学语文课程核心价值观教育顺利进行。

在学习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白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周边贴一些白杨的图片,并模仿课文进行情境在线,然后再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西北大戈壁残酷的自然环境,学生在这种具体情境中深刻领会什么是奉献精神,从而促进小学语文课程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学。

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质疑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法在近些年的小学教学中备受关注,但由于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合理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导致该教学方法并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效果。可是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法还是值得肯定的,因为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对问题或事件的质疑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相比教师在课堂上用死板的教学模式灌输知识更有效。

在学习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金钱的魔力》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把学生分为4人小组,让学生讨论金钱是什么,为什么要以“金钱的魔力”命名。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再进一步结合课文进行解释,并引入共赢观念,使学生明确知道托德以利为主的观念是错误的。

3.引入对话引导教学方法,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要求之一,但近些年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并没有做到这一点。针对这一要求,对话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应引起教师的重视,这一教学方法渗透了民主意识,有利于引导学生平等地参与到课堂中,这样就可以彰显学生主体地位。

在学习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时,教师要先明确教学目标,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习五壮士身上坚韧不拔、为民族解放而献身的精神。教师在讲授这一课时,可以利用对话引导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语文核心价值观中的换位观念。具体做法是教师在上课时提出为什么要称这五位士兵为五壮士,学生可能会回答因为这五位士兵面对危险毫不退缩,把祖国放在第一位,等等。这时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回答,再次提问:假如你是这五位壮士中的一位,你会怎么做?学生回答不一,教师总结学生观点时对学生再次引导,提问:本文的精神就是让我们遇到危险迎头而上吗,还是怎样?学生再次回答,最终知道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利用对话引导的教学方法,一步步把学生引入正确价值观的方向,同时在本课的学习中运用此方法有利于换位观念的形成。

总之,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基础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对一个人的成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小学教育,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语文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从而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学生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