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免疫学的应用教学策略十篇免疫学的应用教学策略十篇

免疫学的应用教学策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14:57

免疫学的应用教学策略篇1

[摘要]通过医学免疫学教学设计的建立,如充分认识医学免疫学的学科特点及成人教育教学目标,准确把握成人学生的免疫学实际水平及现实需求,灵活选择合理实用的教学方法,适当结合临床案例及免疫学前瞻性研究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可以有效激发成人学生的医学免疫学学习兴趣,促进讲授内容与学生原有免疫学知识的整合,增强他们应用免疫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他们的创新思维及科研思维意识,最大限度地实现医学免疫学成人教育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成人教育

[中图分类号]R392;G420[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1)11(a)-146-02

teachingstrategiesandmethodsofmedicalimmunologyforadulteducationHUtao1,LiUXiwei2

1.Departmentofimmunology,BinzhoumedicalUniversity,Shandongprovince,Yantai264003,China;2.Departmentofanatomy,BinzhoumedicalUniversity,Shandongprovince,Yantai264003,China

[abstract]Basedonmanyfactorstheentireinstructionaldesignofmedicalimmunologyhasbeenbuilt,suchasfullunderstandingofcharacteristicofmedicalimmunologyandinstructionalobjectivesonadulteducation,precisegraspingimmunologicalactuallevelsandrealrequirementsofadultstudentsinroutinework,selectingthemostreasonableteachingmethods,andcombiningwithcasesandimmunologicalprospectivestudies.Bytheseteachingstrategiesandmethods,wecanmosteffectivelystimulatestudents′interesttostudyimmunology,promotetheintegrationofnewlectureintotheoriginalimmunologicalknowledge,enhancetheirabilitytosolveproblemsbyusingimmunologicalknowledgefreely,expandtheirscientificthinkingcapacityandinnovationability,andthenachieveexcellentteachingobjectiveandbetterteachingqualityonadulteducation.

[Keywords]medicalimmunology;teachingstrategy;teachingmethod;adulteducation

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的方式、方法、途径多种多样,涉及的医学专业相对较多,不同专业之间的课程设置也不完全相同;医学免疫学作为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在所有医学专业中几乎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在针对成人教育进行的医学免疫学教学实践过程中,授课教师更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学生的个性特征,通过整体教学设计,进一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临床案例有效激发成人学生对医学免疫学的学习兴趣,拓展其创新思维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成教学生具体工作岗位对免疫学知识储备水平的要求。基于此,笔者对医学免疫学成人教育的特点进行了认真分析,探讨医学免疫学成人教育的教学策略方法,进一步提高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

1充分认识医学免疫学的学科特点及成人教育教学目标

医学免疫学作为一门现代化的自然科学,在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通过与其他学科之间更广泛的交叉渗透,在细胞与分子水平建立了更深奥的理论知识体系。近年来,随着学科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突飞猛进,许多新的理论、新的技术逐渐与临床应用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医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随之医学免疫学在医学课程中的地位显得愈加重要。“免疫应答”是免疫学的核心内容,应答机制复杂、抽象,而且概念繁多。如果一味地记忆概念,熟悉免疫学的家族成员,不但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影响学生对医学免疫学的整体认识和理解[1]。传统的教学通常以基本的概念作为教学起点,所用时间为教学总学时的一半以上,而真正的核心内容――免疫应答对学生来说仍然是个谜,学生在枯燥无味中,记忆概念,熟悉免疫学的家族成员,这对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不能提供有力的支持。这些问题在成人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表现的尤为具体、明显。

鉴于接受成人教育的学生大多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先前曾学习或接触过免疫学,所以,每个授课教师在面对成人学生时,应将教学目标定位于通过复习让学生更系统地掌握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术及原理;熟悉常见免疫学疾病的免疫学特征、发病机制及免疫学诊断指标在疾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在此基础上,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科研思维,引导并鼓励他们用免疫学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教学目标可以有效地激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进他们进步。

2准确把握成人教育受教对象的免疫学实际水平及现实需求

在成人教育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免疫学基础水平或实际状况,可以明确教学目的,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一,成人教育的受教对象因就读学校以及所在学校在学制、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要求等方面的不同,免疫学知识差异明显;这种差异又因各自从事的工作可能被进一步放大。其二,成人教育受教对象在知识水平、从事专业领域甚至是年龄方面的差异,更能促进他们彼此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由于不同年龄、不同工作环境、不同工作状态导致了学生对免疫学知识的现实需求并不完全一致,所以,他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获取相关的免疫学知识和技能。对他们来说,对知识实用性和前瞻性的要求就更为迫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就应该有所调整,不能再完全照搬对全日制学生的授课模式,课堂上应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机会,帮助他们以“免疫应答”为核心,建立免疫组织、器官、免疫分子的整体联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好能结合具体的科研实践或临床病例将免疫学的理论以及应用很清晰地讲解出来;甚至把课题设计思路、原理、选择相关实验方法的依据、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如何解决等解释清楚,让他们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所以,成人教育的免疫学教学过程更富有挑战性,或许并非所有的学生都希望了解免疫学的前沿知识,但通过前瞻性的研究,给学生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是必不可少的。

3灵活选择讲授方法,促进讲授内容与学生原有免疫学知识的有效整合

当成人学生再次进入课堂时,不经意间就会将现在的老师与先前的老师进行比较,包括学术水平、思维能力、讲授风格、讲授艺术、个性特征、涵养等,所以从事成人教育的医学免疫学老师必须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一定要全新全意、尽职尽责,争取从第一次课开始就要用自己的完美表现征服他们,否则,后面的课就会乏善可陈,让学生失去耐心和兴趣。因此,对课堂进行整体设计、灵活选择讲授方法,是非常必要的。第一,要创设促进学生学习的条件、情景,用个人的教学经验、科研经历吸引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给学生提供大胆质疑,自主探究的宽松环境;要根据课堂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力求把静态教案转变为动态的方案。第二,要注意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让他们展开思维、发挥想象;在免疫学成人教育过程中应始终贯彻因学而教、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第三,要适当应用人文科学的讲授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效率。通过“角色扮演”将不同的免疫细胞视为“野战军(巨噬细胞)、边防军(肥大细胞)、特种兵(t、B细胞)”等,可以让学生更形象地认识不同免疫细胞的在免疫应答中的分工及相互协同。第四,要以思维训练为核心、融会贯通为目的建构个性特征明显的知识体系。问题是思维的起点、科学的发展、认知水平的提高,使许多免疫学原有的概念、观点和现代的理论之间发生了冲突,在成人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些矛盾,在揭示新旧知识矛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在这一完整的思维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的思维能力。

4巧妙布置案例作业,引导学生体会并运用科研思维

将各种“即时信息”转化为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当代科学的新动态、新发现和新记录,可以使学生接触人类最新创造的知识与技能,为他们的成长提供非常有利的科学氛围和思维想象空间。其实,在成人免疫学教学过程中,简单的布置一些案例作业就可以引起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比如,讲授t细胞亚群时,如果结合最新的“调节性t细胞(treg)[2]、th17[3]细胞”发现过程,讲述如何研究其功能,学生的兴趣会明显提高;如果再留一个作业“肿瘤组织周围treg是增高还是降低,如何证明?”,“th17是否参与了炎症反应?”,那么学生就会认真思考,对所学的免疫学知识进行综合,找出自己认为合理的解决方案,课堂的印象和效果就会非常明显。

随着成人教育的发展,成人教育的层次也从专科、本科逐步过渡到硕士学位,对案例作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应充分体现成人教育特征,又要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4]。选择的实际案例应充分反应其中的免疫学原理、方法;课题设计的由来和思路均应非常清晰;所用的实验的材料、过程、仪器设备尽量标示清楚,以便将来的具体应用。相信在这些案例的基础上,很多同学会结合自己的实际需要,请教老师新的问题。学生的科研思维会被进一步延伸,应用免疫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步加强,听课者定能获得最大收益。

总之,成人教育特点鲜明,每个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知识水平、周围环境存在诸多差异,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成人教育的特点进行整体教学设计,选择合适的策略和方法科学应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成人医学免疫学教育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胡涛,刘希伟,付强,等.医学免疫学中的哲学思维[J].医学与哲学,2008,29(10):72-74.

[2]andertonSm,LiblauRS.Regulatorytcellsinthecontrolofinflammatorydemyelinatingdiseasesofthecentralnervoussystem[J].Curropinneurol,2008,21(3):248-254.

[3]annunziatoF,CosmiL,LiottaF,etal.thephenotypeofhumanth17cellsandtheirprecursors,thecytokinesthatmediatetheirdifferentiationandtheroleofth17cellsininflammation[J].intimmunol,2008,20(11):1361-1368.

免疫学的应用教学策略篇2

癌细胞会分泌多种化学物质扰乱免疫系统,突破身体防御屏障。在抗癌策略中,有些是中和癌细胞“化工厂”,有些是促进机体免疫反应,将二者结合在一起的鲜少成功。而新型递送车是一种可降解的中空纳米小球,称为纳米脂凝胶(nLGs),其中含有两种药物:能中和癌细胞分泌物tGF-β(转化生长因子-β)的抑制剂,以及召集免疫反应的iL-2(白细胞介素-2)。小球会在肿瘤区脉管系统堆积起来,随着球外壳和内骨架的慢慢分解,持续节制地放出药物。

iL-2是大的亲水蛋白,而tGF-β抑制剂是小的憎水分子。研究人员先用一种生物适应性可降解材料造出载体骨架,其中灌注tGF-β抑制剂分子,再将其浸入含iL-2的溶液,iL-2就会被吸入骨架中,这一过程称为远程装载。外壳用一种经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许可的生物降解合成脂制成,既足够坚固携带药物进入体内,又能受控地降解释放出药物。

该研究领导者、耶鲁大学工程教授泰瑞克?法密说:“癌瘤及其微环境可看成是一座城堡及护城河。护城河是癌瘤的防御系统,其中就包括tGF-β。我们的策略是用tGF-β抑制剂‘吸干’护城河,同时释放iL-2促进肿瘤周围免疫反应。iL-2是一种细胞激素,能告诉防御细胞出了问题,可看作是一种引进增援策略。它们通过吸干的护城河进入城堡,发信号让更多援军进来。”实验中召集的援军就是机体的反入侵部队t细胞。

免疫学的应用教学策略篇3

H5n1亚型禽流感自1996年第一次在我国广东鹅群暴发以来至今已18年了,不仅对养禽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而且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该病先后传播到亚洲、欧洲和非洲63个国家和地区,病死和被扑杀家禽累计近2.5亿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00亿美元,2003-2004年(6月27日)全世界16个国家已报道的确诊人类病例667人,其中死亡393人。

H5n1亚型禽流感疫苗研制的速度赶不上病毒变异的速度,尽管我们有成熟的方向遗传技术。

不同国家对H5n1禽流感的防控策略不同,日本、中国香港、马来西亚、韩国和世界大多数国家采取扑杀策略,发生疫情扑杀,再发生再扑杀,目前无病;泰国等国家采取监测净化根除,家禽暴发下降,2007年已无人感染病例;中国、越南、埃及、印度尼西亚主要依赖疫苗,大规模或地毯式疫苗免疫,家禽常在地方流行,人类感染无下降趋势。

在过去50多年中人类在防控nai方面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形成了一整套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防控策略,1959—2012年共发生30次Hpai流行,除亚洲H5n1Hpai外,均在较短时间扑灭或根除,未扩散到大范围形成大流行,每一次流行中的病毒为同一基因型,未发生明显的抗原变异。

所以总结起来,防控H5/H7禽流感的首选策略是用4种方法立即根除,1.教育;2.生物安全;3.快速诊断和监测;4.淘汰感染家禽。

禽流感防控的启示

启示1:新发传染病首选控制策略是扑杀,扑杀的最佳时机是暴发或流行的早期。我国老一辈兽医专家1950年代提出的“早、小、严、快”四字诀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疾病开始流行的早期应不惜代价扑杀是防控最经济的策略,前提是有健全的早期警报系统,第一时间报告疫情。

传染病开始在一地区暴发时,搞清传播路线极为重要,暴发调查要作疫源追踪(后向)和散布追踪(前向),搞清疾病传播的路线图,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控制和扑灭疫情。

启示2:第一时间报告疫情是实施科学防控的前提,如做不到这一点就无法采取消灭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结果是病原体到处扩散,污染越来越严重,疫情难以控制。

传染病控制的原理:针对引起流行的三个环节,在我国,有很多人存在“手中有苗,心中不慌”、“一针(疫苗)定天下”的错误观念,这违反了传染病防控的最基本原则,必须在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提高易感畜群免疫状态三个环节上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控制流行。如不报告疫情,何以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只能完全依赖疫苗!由于病原体严重污染和到处散布,疫苗免疫难以抵抗!

启示3:我们应正确认识疫苗在防控禽流感一类疫病中的作用:疫苗免疫只能减少死亡损失,减轻临床症状,不能阻止强(野)毒感染,因此不能过分依赖疫苗和滥用疫苗,疫苗是最后一道防线,不是第一道防线,应在消灭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设防。

免疫学的应用教学策略篇4

卓家同,教授,主任医师,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专家、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美国埃默里大学硕士生导师。

卓家同多年奋战在我国疾病控制第一线,疾控成效显著、科研成果丰硕,获得省部级科技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近百篇,独著《免疫规划管理理念与实践—广西免疫规划运作实例》,主编《基层卫生人员艾滋病防控手册》和《疑似预防接种严重异常反应排查方法与实例》等多部著作。

文/高妍杨进平

预防为主,是我国从建国初期就确定的卫生工作方针。1978年,我国开始正式实行计划免疫,后逐步延伸和扩大为国家免疫规划,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免疫规划对人群进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能够最大限度预防和控制特定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是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具有公共性、公益性、公平性的特征。

在免疫规划的实施和落实过程中,我们逐步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专家队伍,他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赢得了当地人民的爱戴,赢得了当地政府、国家卫生部门,甚至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

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卓家同,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贫寒学子到白宫

卓家同出生在广西宾阳县一个仅170人的小村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是母亲的不懈坚持和倾心呵护助他自由飞翔。

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研究生,勤奋刻苦、迎难而上是对卓家同成长经历最贴切的注解。

回望当年,他仍然记得宁愿选别人都不干的冲厕所来换取的宝贵学习时间,记得为了学好英语反复抄录背诵课文直到半夜1点的日子,记得那间被写满语法的纸条占据整个墙壁的房间,记得那种不要工资奖金反复写报告打申请甚至找到县委副书记陈情就为了请假复习考研的执着心情……

正是这些不曾停歇的积累和努力,使卓家同更加突出,也为他赢得了更多的机会,比如三次赴美。从小乡村到白宫的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遥远。

第一次是1994年,作为广西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他有幸到美国疾病控制中心进行脊髓灰质炎病毒野毒循环规律研究。

第二次是1997年,卓家同凭借优异的表现在来自全国各地的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赢得当时的美国副总统胡伯特·汉弗莱奖学金,得到了赴美国埃默里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攻读公共卫生管理与决策研究生的机会。由于成绩优异,卓家同受邀到白宫开会,得到美国前总统卡特的接见。一年后,获得了美国时任总统克林顿签发的研究生毕业证书。

第三次是1999年,卓家同再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开展消除麻疹策略研究。

三次赴美,卓家同并非没有机会留下来,但他毅然放弃了。“我并非不向往美国的汽车洋房,但回国立业更是我心之所向。我自认那红河水的壮乡才是我事业驰骋的疆场!”是对祖国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催促着他在学成之后重归壮乡大地。

回国立业建奇功

三次赴美研究学习,卓家同不仅锤炼了本领,提升了技能,更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带回了创新的意识理念。他将这些都融入到了工作的实施与研究探索之中。

回国后,卓家同始终奋战在广西疾病预防控制第一线。15年来,他始终立足当地,从实际出发,认真分析广西公共卫生事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广泛调研,深入探索,积极采用创新性的思路和方法,在消灭脊灰、麻疹等传染性疾病,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防控与处置,推进广西免疫规划的落实,防控艾滋病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立足当地推进免疫规划实施

脊髓灰质炎和麻疹都是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传染病,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流行。脊灰疫苗和麻疹疫苗都是1978年第一批公布的计划免疫疫苗,免费提供。但由于区域不同,落实效果也不尽相同,在一些地区,免疫规划保障措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落实到位,影响了计划免疫政策的落实和推进。

1994年,卓家同结束在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脊髓灰质炎病毒野毒循环规律研究回国,在技术上领导全区免疫规划业务工作。

他把消灭脊髓灰质炎的重点放在了边远贫困山区,并通过大量现场调研,创立了医院就诊漏报调查法和阶梯加权法对疾病发生状况进行动态监测评估,促进全区各县儿童免疫规划常规接种率和强化免疫接种率大幅提高,使广西于2000年如期实现消灭脊髓灰质炎目标。他领衔的“广西消灭脊髓灰质炎策略和消灭脊髓灰质炎研究”成果获2003年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广西历来是麻疹的高发地,是全国七个高发省之一。1999年,卓家同开始着手摸索、控制广西的麻疹。

卓家同为我们算了一笔账——广西15岁以下儿童有约1500万,加上损耗每年至少需要麻疹疫苗1600万人份,计500万元;1500万副注射器,计1000万元;汽油、差旅等实施费用另计。作为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广西根本没有充足的资金。

那能不能将广西分片进行强化免疫?“显然不能,因为麻疹在地域上呈非均一性暴发,当年未能进行强化免疫的地区仍然有可能暴发,照样不能控

制全区麻疹疫情。”

那怎么办?疫情就是使命,难题就是动力。卓家同开始了大范围的下乡调查。他不断到麻疹高发的隆林、那坡、环江、都安等县调研,更深入到融水苗族自治县的汪洞、大浪、杆洞等乡,收集到了第一手资料。通过对各县建国以来麻疹的发病情况进行研究比对,卓家同发现:无论有无疫苗,无论有无冬春突击接种或冷链常年接种,广西麻疹都是每隔3~4年反弹流行一次,所不同的是流行规模和强度逐年缩小。

既然有这样的规律,那能否像预报天气一样把当年暴发麻疹的县预测出来,在暴发季来临之前对其进行疫苗强化免疫?这样不就能解决大面积强化不够、分片强化又不能保证效果的难题了吗?

循着这一思路,卓家同加班加点,潜心探索,终于创立了流行高峰间隔法预测甄别麻疹高危县的方法。他采用以小胜积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创新性地利用流行高峰间隔法对麻疹暴发高危县进行年度性的预测与甄别,依据全自治区强化免疫疫苗供应能力,每年选出约25个高危县,年初对这些县发出预警,并在流行季到来之前2~3个月,对县里8月龄~14岁的儿童进行麻疹局部强化免疫,同时将地理上夹杂或相邻的个别县也带入,达到成片效应。

因成本低廉、科学可行、成效显著,广西麻疹防控经验得到了媒体的大幅报道,多次得到原卫生部、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采用和推广,更得到原卫生部陈竺部长“广西保持麻疹低发状态经验值得认真推广”的重要批示。卓家同也因此获聘世界卫生组织短期专家,受邀于2010年7月4日至8日赴马尼拉国际免疫规划会议专题介绍这一经验。广西经验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此外,卓家同还针对广西某些地区在预防接种管理中存在的人力物力保障不足、管理职责不明造成工作滑坡的局面,于2000年探索出一整套免疫规划管理的科学评估体系,并创立了“免疫规划黄牌警告”机制,在全区推广。他们对免疫规划工作的各项指标进行量化评分,对综合评分不达标的县市给予“黄牌”警告,并限期整改,综合审评达标后才可解除警告。这一做法迅速提高了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对免疫规划工作的重视,从而扭转了全区免疫规划的被动局面,成效显著,实现了全区无脊灰,麻疹基本达到消除标准的目标,使得广西免疫规划工作跃居全国前列。“广西免疫规划质量评估体系与黄牌机制创立及其实施效果研究”获2009年中华预防医学科学技术三等奖,“广西免疫规划管理对策研究”获自治区科技成果二等奖。

首创“三网”非典战役出奇兵

广西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为各种病原的滋生、繁殖和传播提供了条件。再加上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群众自我保护意识差,导致公共卫生事件频发,损失严重。

针对这一状况,2001年,卓家同从实际出发,在技术上提出以症状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监测指征,以乡村医生辖区定期主动搜索为形式,集责岗关联、信息跟踪和网络救助为一体的网络平台,并成功参谋组建广西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责任网、信息报告网和紧急救助网(即“三网”)。

根植本土创立“防艾”新模式

2010年,卓家同积极响应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的号召,主动投入艾滋病防控攻坚战。在这之前,针对广西艾滋病向一般人群迅速蔓延的形势,他所提出的“强化专业,全员培训;强势宣传,远离毒品;恪守道德,家庭干预;人人预防,户户不染”的家庭为主、社区推进的中国模式艾滋病防控策略,就曾得到联合国艾滋病开发计划署亚洲特使沙迪克女士等国际专家和同行的关注和认可。

针对广西各地不同人群艾滋病防治知晓率、干预率都不低,但发病率却居高不下的严峻形势,卓家同深入龙州、宁明、凭祥等地深入调查研究,得出“我国艾滋病防控策略过于西化”的观点,并形成文章,在《健康报》内参刊出,得到原卫生

部党组书记高强的批示肯定。

卓家同认为,广西艾滋病防控工作在思想上要中国化,应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一条符合本地实际情况和能产生实效的路子,不但要对已经感染的艾滋病患者实行关爱,更要对没感染艾滋病的人进行提醒和预防,降低新病例发生率,才能有效控制艾滋病的蔓延。

他指出,在艾滋病高发区,防艾工作应向防止更多的人染病倾斜,提出了“自省式”防艾模式,要在防控策略上实现五大转变—

策略上,从以吸毒人群针具交换、美沙酮治疗、小姐干预为重心,转变到以一般人群健康促进为重心,减少新病例的感染;

宣传上,从同情关怀病人、消除歧视和对其危害轻描淡写为主,转变为正确传达艾滋病对健康、生命、家庭、社会的危害,促使普通居民自省自敛;

实施上,从防治结合、机构不分,转变到防治结合、机构分开,疾病控制中心应把治疗工作移交医院,尽心去做预防控制工作,认真履行好自身的参谋职能;

技术上,疾病控制机构应从大包大揽,转变到策略参谋、指导督导、效果评估和完善改进上来,抓基层落实,及时调整;

运作上,要从以县级为中心转变到以乡村为中心,以乡村医生为末梢,乡镇卫生院为枢纽,健全机构,完善组织,分清责任,县、乡、村一级抓一级,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免疫学的应用教学策略篇5

【关键词】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对策

【中图分类号】R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630―02

根据卫生部《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和卫生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教育部、财政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0~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方案》,随着以含麻疹成分疫苗(measles-containingVaccine,mCV)接种和麻疹监测为主的消除麻疹综合措施的落实,玉林市近年来常规免疫mCV首剂和第2剂接种率不断提高,2009~2010年玉林市连续两年开展了麻疹减毒活疫苗(measlesattenuatedLiveVaccine,mV)强化免疫活动(Supplementaryimmunizationactivity,Sia),玉林市麻疹的发病率大幅下降(从2008年的万下降到2009年万),并连续几年维持在较低水平。为进一步研究麻疹流行特征,及时发现存在问题,达到长期维持消除麻疹状态,我们现将玉林市2008―2012年麻疹流行情况分析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麻疹发病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个案资料来源于麻疹病例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表,人口资料来源于玉林市统计局。

1.2诊断标准按卫生部《全国麻疹监测方案》规定的诊断标准,作为病例分类依据。

1.3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有关数据采用excel2007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

2.1流行强度

2008―2012年玉林市共报告麻疹病例188例,无死亡病例。2008―2012年各年报告病例数和发病率依次为185(3.34/10万)、1(0.02/10万)、0(0)、1(0.02/10万)、1(0.02/10万)。

2.2流行病学特征

2.2.1时间分布玉林市2008―2012年共报告麻疹病例188例,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集中在3-7月,发病183例,占全部发病数的98.92%,其中:3月份16例,4月份43例,5月份79例,6月份27例,7月份18例,8月份2例,9月份1例,11月份2例(见表1)

2.2.2地区分布根据2008―2012年麻疹疫情资料,玉林市7个县(市、区)均有发病,各县(市、区)平均发病率波动在0.12/10万~2.18/10万,其中以玉州区和福绵区发病率最高,分别为2.18/10万和1.942.18/10万,发病率最低的是容县和北流市,均为0.12/10万。各县(市、区)发病情况(见表2)。

2.2.3人群分布玉林市2008―2012年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188例麻疹个案中,以7岁以下儿童发病居多,占发病总数的80.32%,发病主要集中在3岁以下,占59.04%(见表3);麻疹病例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130例,女58例,男女性别比为1:2.24;发病数居前3位的分别为散居儿童、幼托儿童、学生,这3种人群分别占发病数的69.68%(131/188)、12.77%(24/188)、10.64(20/188)(见表4)。

2.2.4免疫史情况在188病例中无免疫和免疫史不详的有162例,占总数的86.17%其中,无免疫史的148例,占78.72%;免疫史不详者14例,占7.45%,有麻疹免疫史的仅有26例,占13.83%;其中接种2针及2针以上者有7例,占3.73%。

3讨论

3.1流行特征及其变化

2008―2012年的5年间玉林市麻疹年均发病率为0.68/10万,其中2008年的发病率高达3.34/10万,在2009年对8月龄~7岁以下、2010年对8月龄~15岁以下儿童连续2年开展全市mV强化免疫,发病率明显下降,2010年无病例报告,2009年、2011年、2012年连续3年发病率已控制在0.02/10万,玉林市麻疹发病降到历史最低点。

玉林市麻疹发病形式为散发和暴发并存,以散发为主;2008―2012年玉林市麻疹发病存在有明显的季节性,3-7月份为发病高峰;发病年龄以7岁以下儿童为主,占发病总数的80.32%,这与上海、南宁[1-2]等地相似;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居多,占69.68%,与全国麻疹流行特征一致[3],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者是麻疹病例高发人群。

3.2防控措施及建议

消除麻疹的策略应以建立完善免疫屏障,提高人群免疫保护水平,减少易感人群和加强麻疹疫情监测并举,因此建议:

3.2.1提高各剂次接种率和首针及时接种率。2008―2012年麻疹发病7岁及以下儿童占80.32%,且麻疹实验室确诊病例中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者占86.17%,提示麻疹常规免疫存在薄弱环节免疫水平低免疫空白人群的不断积累将导致麻疹发病率的增加,故应重视mV的常规免疫工作,利用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共享的接种信息,提高mV各剂次接种率和首针及时接种率,确保各剂次mV疫苗接种率均在95%以上,消除免疫空白人群,建立牢固的人群免疫屏障。

3.2.2完善麻疹监测系统。努力完善麻疹监测系统,做好麻疹疑似病例监测,提高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加强麻疹疫情的预测预警,尤其注意当年首例麻疹病例,做好应急接种准备工作,及时落实防控措施,预防和控制疫情蔓延,真正将麻疹疫情控制在最低限度。

3.2.3适时开展重点人群的强化免疫。2008年玉林市发病率高达3.34/10万,2009年和2010年连续2年分别对8月龄~7岁以下、8月龄~15岁以下儿童开展了强化免疫,麻疹疫情明显下降,说明适时开展针对重点人群的强化免疫,加大强化免疫力度,切实阻断麻疹病毒的传播,减少易感人群积累,能够直接影响当年或次年麻疹疫情。

3.3.4切实做好学校和托幼机构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卫生部门要加强和教育部门的沟通交流,以利于学校和托幼机构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的顺利开展对未完成mV全程免疫的适龄儿童及时进行mV补种,提高目标人群mV全程免疫接种率;大中专院校新生入学时应开展剂次的mV接种,有效预防学校和托幼机构麻疹的暴发流行。

3.3.5加强医院内感染控制。

3.3.6成人免疫。有研究结果显示,

参考文献:

[1]施燕,张金芳,胡家瑜,等。上海市1999-2004年麻疹流行学特征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6,12(1):32-34

[2]唐金芳,梁灵芝,徐斌,等。2006-2010年南宁市麻疹流行病学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2,28(15):1871-1873

[3]马超,郝利新,苏琪茹,等。中国2011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与消除麻疹进展[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2,18(3):193-199

免疫学的应用教学策略篇6

为了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社会的持续进步,人民生活的提高,国家从宏观经济角度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战略,具体内容包括:科教兴国战略、环境战略、能源战略、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等。

1.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要管好教育。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从经济学角度来说,教育公平是和教育资源的分配与享受联系在一起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且分布具有不平衡性:即教育资源的地区分布、学校分布、时间分布不平衡。尤以国家政策和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经济水平、教育人口的变化等为主要影响因素。在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的基础上还应适时的进行教育制度的创新。良好的教育制度创新可以提高制度创新边际收益,提高对教育增长的贡献率。教育制度不断成长,教育制度释放空间的动力不要减弱。因此,教育审计既要审计教育资金的合理运用,又要对教育的绩效和社会效益做出适当的评估,并对当前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资金的筹资渠道提供符合经济发展水平的建议。

2.环境战略。从环境经济学看,当每代人目标一致时,代际间分配的不同假设会导致不同的帕累托效率;假设代际间存在大量财产转移,则得到一个具体的帕累托效率;当代际间无财产转移时,则帕累托效率不再是有效的。保护环境是一项造福当代、泽及子孙的大事。20世纪9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成为各国关注的热点,并掀起了治理环境、保护环境的高潮,环境审计也开始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目前,环境审计工作已在各个国家普遍开展。我国环境状况不容乐观,一些地区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和消费方式,加剧了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通过开展环境审计,可以对环境进行价值度量,并对环境功能价值、环境成本、环境效益等的变动情况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进而为有效治理环境提供可信赖的信息。

3.能源战略。能源的稀缺性与人类欲望无止尽的这一基本矛盾是能源经济学产生的客观基础。对能源的需求是由于能源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并非是由于人们对能源这种商品本身的偏好。能源的需求主要取决于需要得的服务、方便性、能源转换技术的特性、能源的成本。对环境的许多重大破坏都源于能源的生产、转换和消费,而这些对环境破坏的成本通常都不被计入到能源的价格中,这些问题在能源经济学中非常普遍。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离不开有力的能源保障。但是,我国能源存在着自然禀赋不足,能源严重缺乏、能源依赖度大,利用效率偏低、污染排放过多。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我国在能源战略上提出了节约能源,开发可替代能源的新举措,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能源审计作为国家经济社会运行“免疫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可以及早地发现能源短缺现象,有针对性地对某些能源进行合理运用与储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需求的均衡。

4.人才强国战略。人力资源是一种有价资源,人力资源的资本化,就是一个得到收益权的过程。企业使用人力资源是必须付费的。在现实中,人力资源的导向性与付费高低有直接关系,付费高的产业人才挤入越多,竞争更加激烈,人们会更加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从而导致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我国是人口大国,知识层次参差不齐,许多劳动者在国家经济体制转变的形势下难以进入角色,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企业经济活动的开展。人力资源审计作为国家经济社会运行“免疫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可以及早发现社会经济领域中人力资源畸形发展,发挥人力资源审计的警示作用,使得人力资源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中“免疫功能”的建议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宏观经济现状展现出乐观可喜态势的同时,其中潜在的风险、存在的问题我们决不可掉以轻心。宏观经济不仅是弥补市场调节缺陷的有效手段,还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国家审计作为宏观经济的职能部门,理应将其所具有的“免疫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服务于宏观经济。但是,要更好地发挥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中的这一免疫系统功能,一方面需要自身强身健体:改善自身独立性、创新审计方式、更新审计理念、改革管理体制、建设强大队伍;另一方面还要完善法律法规等等。

(1)改善自身独立性。独立性是有效、公正监督的前提条件,审计的灵魂是独立性。国家审计机关对政府缺乏独立性,就难以对宏观经济进行独立公正的评价,这是审计理论中不争的道理。按照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我国的国家审计属于典型的行政模式审计体制,并规定了审计“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干涉”。但是,审计在行政之内,财政执行也在行政之中。因此,审计就成为政府的内部审计组织。同时,审计“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的干涉,但是,法律并未禁止国家其他权力和部门对审计的干涉。按照法律无禁令,行为不属于违法的现代社会理论和规则,审计存在着除行政权力之外的其他权力干涉的风险。可见,我国国家审计的独立性是相对的。因此,应该在法律和体制上转型我国国家审计,使其成为只服从法律的审计。根据我国国家权力结构和政治体制特征,我国的国家审计可以由内设在政府里转型为设在最高权力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下,设立国家审计院,从中央到地方的审计机关垂直管理,与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和政府一起构成一府三院,向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

(2)创新审计方式。审计方式问题本质是效率问题。增强国家审计的“免疫系统”运行的功效,必须不断探索、改进和创新方式,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运行方式、政府管理方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些经济和社会事务,如重大政策措施和投资项目的实施,战略性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环境保护的全面升级等,表现出周期长、敏感性强、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的特点,采用传统的、按部就班的审计方式难以达到“免疫”的要求,必须做到关口前移,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而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使得计算机审计成为我们日常工作的重要形式和手段,也为“免疫系统”发挥作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3)更新审计理念。长期以来,国家审计作为一个监督部门、事后检查部门、财务审计部门而存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很多审计理念需要进一步与之相协调。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实现需要广大审计人员从思想观念、审计理念上实现根本突破,要求审计人员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树立正确的审计业绩观,从审计模式上实现根本转变。国家审计的目标要从单纯的真实性、合法性向真实性、合法性、效益并重转变;国家审计的工作重心要从单纯的发现性监督向防护性监督转变;国家审计的着眼点要从关注经济利益向关注经济健康和经济安全转变;国家审计的时间安排要从事后监督向关口前移、提前介入、事中审计、全程跟踪审计转变;国家审计的对象要从以财务报表为重点向治理结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履责状况并重转变。

(4)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增强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和宏观意识。加强审计队伍建设,首先要重视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要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注重调查研究,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其次,要不断提高审计干部的综合素质。坚持把提高审计干部的综合素质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来抓,通过学习、教育和培训,提高综合素质。要着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精通审计业务、掌握审计发展规律、熟练运用现代审计方法的高层次、高技能审计人才,为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而从进一步发挥审计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这个角度出发,审计人员还必须具备宏观思维的能力,能够结合审计工作为决策部门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和建议。当前,审计机关迫切需要针对不同职级、岗位和知识结构的人员,实施分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培训。审计人员的培训应做好“三管齐下”,即专业知识、审计技能培训和岗位锻炼兼顾,积极探索实施审计干部到财政、金融、发展计划、经济贸易等综合部门和大型企事业单位交流任职制度,以拓宽审计人员的视野和知识面,增强审计干部的宏观思维和大局意识。

(5)不断健全我国国家审计法规体系。审计工作在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等方面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客观上要求修改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审计监督在宏观经济中的法律地位。我国《审计法》出台于1994年,虽经2006年初修订,但由于不能突破宪法框架,仍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预算法》、《审计法》等法律法规虽然对在国家预算管理体系中。而国家金融审计与政府金融监管部门之间存在着交叉重复、监管资源效益低下、“监管误区”和“监管盲区”同时并存等问题。从长远来看,我国金融审计目标应该是促进政府金融管理机构充分有效地行使权力以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保证国家的金融安全。据此,《审计法》等法律法规,应明确规定审计机关开展金融管理绩效审计的职责、权限。因此,需要逐步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条件成熟时再对《宪法》相关内容进行必要修改,进一步明确国家审计在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免疫学的应用教学策略篇7

李杰北京大学医学部病原生物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常委兼秘书长,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产科感染和肝病专业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常委、乙型肝炎学组副组长。长期从事医学微生物学、分子病毒学、分子流行病学等领域的研究,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乙肝病毒的病原学、分子病毒学、预防及流行病学。

乙肝病毒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及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围生期,大多在分娩时新生儿因接触HBsag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而被感染。据报道,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HBsag阳性、HBeag阴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在围产期被感染的危险性为5%~20%,HBsag和HBeag均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在围产期被感染的危险性可达70%~90%。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后,90%可形成慢性感染状态,成年后易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癌。

切断母婴传播,从被动免疫到主被动联合免疫

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最有效的措施。我国在199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并于2002年正式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规定所有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并按照0-1-6程序完成全程免疫,同时大力推行系列措施,提高首针接种及时率及全程免疫覆盖率。随着我国以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为主的免疫策略的持续推进,我国儿童青少年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流行率正持续下降。

我国第一代乙肝疫苗是血源性疫苗,1986年正式批准上市。1992年,我国自主研发的仓鼠卵细胞(CHo)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开始批量生产。1996年,我国从美国默克公司引进酵母重组乙肝疫苗。1998年6月30日,血源性乙肝疫苗停止生产,并于2000年停止使用。2002年,我国大陆地区将乙肝疫苗完全纳入计划免疫,对所有新生儿接种5微克酵母重组乙肝疫苗或10微克CHo重组乙肝疫苗,按0-1-6月程序接种。

2010年,我国将新生儿酵母重组乙肝疫苗接种剂量提高至10微克,并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孕妇HBsag筛查,对HBsag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采用主被动联合免疫,即10微克酵母重组乙肝疫苗联合100单位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该策略2012年覆盖至1176个县,2016年覆盖至全国范围。

孕期抗病毒治疗,可提高母婴阻断成功率

研究发现,HBsag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即使在24小时内及时进行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仍有3%~10%的新生儿阻断失败,成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

免疫学的应用教学策略篇8

关键词:格林模式;鼠疫;健康教育

张家口市是河北省鼠疫防控的重点地区。张家口市康保县自1971年首次证实存在鼠疫疫源地以来,共发生4次动物间鼠疫暴发流行[1]。张家口市鼠疫防治的健康教育人群一直以当地居民为主,宣传方式主要是发放宣传册、制作展板等。随着2022年冬季奥运会的筹办与政府倡导发展旅游业的支撑,张家口市游客成为流动人群的主力,健康教育人群不再单一,各种新媒体的加入使健康教育方式多种多样,适时调整鼠疫防治健康教育计划显得十分重要。因此,该文运用格林(predisposing,reinforcing,andenablingcausesineducationaldiagnosisandevaluation,pReCeDe)模式,设计适合张家口市的鼠疫防治健康教育计划。

1pReCeDe模式

健康教育旨在帮助对象人群或个体改善健康相关行为的系统的社会活动[2]。其核心是行为改变,而行为的改变受诸多因素影响。目前,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研究与实践方面,国内外应用最广、最具权威性的首推美国著名健康教育学家劳伦斯•格林等[3-7]于1980年提出的pReCeDe⁃pRoCeeD模式。pReCeDe即在教育和环境诊断和评价中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及强化因素,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收集、分析和判断,制定健康教育和干预规划的程序。现实健康教育需求诊断分为7个阶段,即社会学诊断、流行病学诊断、行为诊断、教育诊断(第4、5阶段)、组织管理诊断和贯彻始终的评价阶段[2]。根据张家口市鼠疫防治具体情况,该文将从社会学、流行病学、行为、教育和管理几个阶段设计鼠疫健康教育计划。

2运用pReCeDe模式评估鼠疫防治健康教育需求

2.1社会学诊断与流行病学诊断

首先对鼠疫防治健康教育需求进行社会学诊断及流行病学诊断。通过参考《全国鼠疫监测方案(2005年8月30日,卫生部)》、《鼠疫诊断标准(wS279-2008)》、《鼠疫防控应急手册(2009年版)》及查阅文献资料可以发现:(1)在社会学诊断方面,鼠疫的3次大流行带来的经济损失和对人类健康的损害巨大[8-10]。印度苏拉特鼠疫造成的经济损失仅支柱产业纺织业和宝石加工业,每日损失达15亿卢比[11],仅半月余就夺走了上千人的生命[12]。所有人群对鼠疫均易感,发病率极高。目前治疗鼠疫的特效药仍是链霉素,但其有较大的副作用[13]。人类感染鼠疫发现后虽可及时治愈,但对社会的影响仍极大。2014年甘肃省发现1例肺鼠疫病例,排查出与该患者密切接触者多达150人,虽经过隔离和预防服药等措施,密切接触者未发现异常症状,但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在流行病学诊断方面,人类主要是通过被疫蚤叮咬,猎捕、宰杀、剥皮及食肉等方式直接接触染疫动物,通过肺鼠疫患者污染的空气等方式感染鼠疫,且人对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普遍易感,无固有免疫。因此,游客一旦感染很有可能将鼠疫疫情扩散,造成极严重后果。张家口地区鼠疫疫源地鼠疫感染以啮齿动物感染人类为主,主要感染途径为疫蚤叮咬与直接接触疫源动物,故控制人群与啮齿动物及蚤类接触是防范鼠疫感染的重要途径。

2.2行为诊断

行为诊断即健康行为的探讨,与流行病学诊断中确定的健康问题存在因果关系。其首要任务在于建立行为与健康间的因果关系,指通过教育干预人群确能产生健康行为。我国鼠疫防治健康教育自建国后已初步建立,并逐渐完善,尤其是针对鼠疫疫源地居民比较合适的鼠疫防治健康教育。但其是否适合现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且以往的鼠疫防治健康教育人群并未涉及到游客,故该鼠疫防治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将游客纳入鼠疫防治健康教育范围,对其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因此,选择几个重要的目标行为,包括不能与疫源动物接触、尽可能减少疫蚤叮咬、了解鼠疫症状及感染鼠疫的正确应对方法。将综合《全国鼠疫监测方案》、《鼠疫诊断标准(wS279-2008)》等作为问卷调查的基本知识点,以考察被调查者的鼠疫防治知识水平。首先,可以确定与疫源动物接触、被疫蚤叮咬、与感染者或疑似感染者密切接触均可能是感染鼠疫的危险因素;其次,可通过杜绝以上危险行为达到预防目的;再次,分析以上3条危险因素,河北省鼠疫疫源地自1949年后未发生过人间鼠疫,但仍然存在鼠间鼠疫。河北省连续多年开展鼠疫监测工作,能够及时发现鼠间鼠疫并及时处置,最大限度地降低人间鼠疫发生的可能。故居民、游客与感染者或疑似感染者密切接触感染鼠疫的可能性较小,而与疫源动物接触、被疫蚤叮咬发生鼠疫的可能性较大。一旦感染鼠疫,如对鼠疫症状不了解或应对不得当,有可能因游客携带鼠疫而导致鼠疫暴发。

2.3教育诊断

教育诊断也是确定健康行为的原因,将健康行为的影响因素分为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和强化因素。每种因素均对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倾向因素在行为之前,是产生行为的原因和动机,包括知识、态度、信念和价值观。促成因素也先于行为,使行为动机或愿望变成现实,包括社区资源、个人技术和资源。强化因素在行为发生之后,对行为发挥持续地支持、鼓励或抑制作用,使行为得以持久或消失。若人们不能认识到危险因素的存在,便不会接受降低健康危害因素的一系列行为。在重视减少危险因素前一定要先建立对危险的迫切性及其后果严重性的信念。在鼠疫防治健康教育前,必须让鼠疫疫源地的常住居民和游客了解鼠疫,明确其危害程度并对预防措施有一定了解。使其方便与当地CDC联系,并使该机构及时正确地采取措施、及时诊断并得到治疗,这些促成因素,在鼠疫疫源地当地比较完善。在上述3类因素中注重的是倾向因素,即了解被调查者知识、态度、信念和认识等情况。

2.4组织管理诊断

在计划实施前,要考虑管理学诊断,涉及到对组织有限资源进行正确评估的问题,也是资源的合理分配。在每年的鼠疫防治健康教育中,组织经费得以正常拨付,本研究涉及健康教育策略的最终制定,在管理学阶段还需要进一步讨论。综上所述,在本研究中着重研究的两点是倾向因素及健康教育策略选择,这两点通过访谈与问卷调查的方式可同时进行。

3讨论

经过社会学诊断与流行病学诊断后,需根据问卷调查得到的信息对行为、教育与策略的选择进行诊断,并最终得到所需要的适合游客及当地常住居民的鼠疫防治健康教育方案。

3.1健康教育策略的选择

健康教育策略分为3大类:①信息传播类:包括大众传媒、新媒体等;②培训类:包括技能发展、专业培训等;③组织方法类:包括社会行动、同伴教育等。在鼠疫防治健康教育策略中,重点是信息的传播,其首先对倾向因素有影响,对促成因素与强化因素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通过采取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健康教育策略的选择,让被调查者自主选择喜好的健康教育方式,分析研究后最终确定3~5种健康教育策略,且在特殊有针对性的人群中加入更适合的健康教育策略,加强健康教育效果。

3.2常住居民健康教育策略

通过前期调查研究[14]基本可以确定常住居民倾向性因素,包括针对农民、工人及干部重点宣传康保县是鼠疫疫源地、接触疫源动物或被叮咬后突发高热的处理、鼠疫患者症状等知识点。针对学生还应加强鼠疫的传播方式等方面的宣传教育。针对医生,因其专业的特殊性,其知晓率最高,健康教育需求也最低,应从专业的角度对其进行培训与考核,提高其应急救助能力。通过对健康教育策略的选择分析发现,农民、小学文化程度及60岁以上人群可聚为一类;学生、18岁以下、初中文化程度人群可聚为一类;医生、干部、本科文化程度、19~40岁人群可聚为一类;工人和高中文化程度可聚为一类。按职业对几类人群制定合适的健康教育方案。在康保县及其周边建立以下几种针对性的鼠疫防治健康教育策略。(1)录制关于鼠疫防治健康教育的宣传广播,告知当地居民鼠疫防治的基本知识,并将此广播发放到下级村镇和企业,由当地行政干部和企业管理者在鼠疫高发季节,每年的4-7月和10-11月进行每周定时广播,提高村民的鼠疫防治意识。(2)录制鼠疫防治宣传视频,内容与宣传广播内容类似,在播放时滚动显示当地CDC联系方式,并利用当地电视台于鼠疫高发季节定期播放。(3)制作鼠疫防治宣传材料及宣传物品,每年举办2次“鼠疫健康教育进农村”活动,发放宣传物品,印制简单有效的鼠疫防治宣传标语和当地CDC联系方式,以便突发状况时及时联系。(4)每年组织2次“鼠疫防治知识进校区”活动,通过讲座、发放鼠疫防治宣传用品方式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并通过同伴教育影响其家人。告知其鼠疫危害程度及其可控、可防、可治的现实状况。(5)对医务工作者每年进行1次鼠疫防治培训活动,培训内容包括鼠疫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鼠疫疫情报告程序、鼠疫应急处理方法及有关技术要求、处置鼠疫病例的个人防护要求、鼠疫病例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观察要求,并切实做到首诊医生负责制。

3.3游客健康教育策略

3.3.1倾向性因素方面游客对接触疫源动物或被叮咬后突发高热的处理方式了解甚少,处理是否妥当影响鼠疫是否会长途传播乃至暴发。游客对鼠疫的过度恐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鼠疫了解不够和媒体的过度宣传。应做到“三不”,将感染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故需对游客进行鼠疫防治健康教育。知识普及包括以下几点:①鼠疫虽是传染病,但其可控、可防、可治;②其通过接触疫源动物进行传播,故不能猎捕、携带和剥食疫源地动物;③鼠疫可通过疫蚤叮咬传播,故旅途中应做好防蚤准备,不要在鼠洞周围休息停留;④被传染鼠疫前一定有接触史或蚤叮咬史,鼠疫发病急剧,恶寒战栗,体温突然上升至39~40℃,呈稽留热,头痛剧烈,出现意识不清、昏睡、颜面潮红或苍白,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必须第一时间联系当地CDC,同行游客也必须在原地等候;⑤在旅行途中发生疑似鼠疫症状一定要在卫生部门排除鼠疫感染后返回原居住地。3.3.2健康教育策略选择方面在被调查的游客中,最喜欢的鼠疫防治健康教育方式为电视、网络和微信。故应通过以下几种策略加强宣传教育:在旅游景区门前、宾馆等地张贴或门票上印制鼠疫防治知识订阅号的二维码,在本地旅游推荐的订阅号中,定期推送鼠疫防治知识;建立鼠疫防治健康教育宣传网站,在旅游景区、宾馆和饭店等地利用简单宣传画方式显示鼠疫防治健康教育网站网址,便于游客及时了解鼠疫防治知识;在地方电视台播放节目时以字幕方式在屏幕下方滚动播出鼠疫防治知识,并联合各大电视台拍摄并播出鼠疫防治知识宣传片;在宾馆、饭店和旅游景点人群聚集地张贴当地CDC联系方式,便于疫情报告。

参考文献

[1]宁智波,吕少军,闫东,等.2001-2010年康保县鼠疫防治情况[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2,18(2):173-175.

[2]马骁.健康教育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35-145.

[3]古成璠.运用pReCeDe模式探讨老年糖尿病病人口腔保健行为的影响因素[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0.

[4]赵秀芳,刘志田.应用格林模式开展健康教育项目的步骤与方法[J].中国健康教育,1997,13(9):37-38.

[5]江淑敏.利用pReCeDe模式对iCU护士谵妄教育干预的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6]景月娟.应用pReCeDe模式分析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健康行为影响因素[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3.

[7]夏庆华.贵州省农村室内空气污染健康教育诊断研究及干预策略探讨[D].成都:四川大学,2004.

[8]陈志强.地中海世界首次鼠疫研究[J].历史研究,2008(1):159-175,192.

[9]Lotfywm.plagueinegypt:diseasebiology,historyandcontemporaryanalysis:aminireview[J].JadvRes,2015,6(4):549-554.

[10]方喜业,王光明.鼠疫[J].生物学通报,2006,41(9):1-4.

[11]俞东征.震惊世界的苏拉特鼠疫流行及其教训[J].疾病监测,1995,10(4):104-107.

[12]李道春.印度突发鼠疫——大自然的惩罚[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5(增刊1):33.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鼠疫诊疗方案(试行)[S].北京:卫生部办公厅,2011.

免疫学的应用教学策略篇9

关键词:传染病流行病学;微课程;教学改革

当前我国医学高等院校对于流行病学等公共卫生核心课程的设置以及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方面尚不完善[1]。为适应当前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对核心课程的知识需求并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中国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依托辽宁省精品课程平台和辽宁省线下一流本科课程平台,构建了传染病流行病学系列微课程。本文对传染病流行病学系列微课程的课程模块建设及应用策略的实践过程进行梳理,进而完善一流本科课程的品牌建设,并为同行开展公共卫生专业相关教学改革实践提供参考。

1传染病流行病学系列微课程的课程特色

1.1注重多元知识融会贯通

流行病学是公共卫生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同时也是医学领域广泛应用的方法学课程。医学领域的诸多问题都需要运用流行病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解决。流行病学因在医学科学领域的最高视野处被称作“医学之母”[2]。但流行病学专业性强,相应课程复杂枯燥、数学化、难理解,因此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备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全景性的知识架构。传染病流行病学是流行病学理论在传染病中的应用,其教学内容需要融合传染病学和流行病学两大学科的知识点,既要关注传染病学的理论和方法,更强调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在传染病病因研究中的交叉应用。因此在设计系列微课程时,教师组以核心知识点为主干,不断寻求与其他章节知识点的结合点,实现多元知识的融会贯通。如围绕流行曲线知识点为核心,融合疾病三间分布、潜伏期、流行病学观点等其他单元的知识点形成全景性、条理化的知识架构,引导学生宏观流行病学思维的构建,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也是系列微课程高阶性的体现。

1.2着力有效教学不落窠臼

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难以克服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陈旧固化等问题,而在网络视域下的线上教学面临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的两大挑战。因此系列微课程对导课和知识布局都做了精心设计。一方面在进行系列微课程教学设计时,主动顺应网络碎片化信息环境,积极探索益于教、利于学的知识布局和教学方式。如探索了教学引导语的设计策略,确定教学引导语的设计原则,从熟悉当下大学生的观念形态、思想潮流入手,积累学生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知识媒介,从中找到有助于开展师生对话、有助于传播教育教学理念的碎片化知识素材,并形成一系列课程推广文案和教学引导语,提高了在线课堂出勤率[3,4]。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上也充分发挥知识碎片化的即时、新鲜的优点,对知识架构进行模块化处理,以核心知识为主干设计知识架构,并进一步填充包括碎片化知识信息在内的教学素材,客观上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灵活性[5]。如以当前热点新闻事件充实知识框架,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突出教师作为信息引导者的角色开展浸入式教学,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主动分析,努力实现教学优势最大化。

1.3重组经典案例旁征博引

流行病学是一门现场的科学,在人类与传染病斗争史上有许多经典的现场流行病学案例。这些案例体现了学者们的流行病学思维和智慧,也是教学实践中宝贵的案例素材。尽管案例教学在流行病学教学中已广为应用,但案例内容在整体设计上仍缺乏统一的逻辑思维。如果仅孤立地按照课程各章节的知识点匹配案例,则极易忽视知识体系间的内在关联。因此在系列微课程设计时,我们对流行病学经典案例进行系统整理,梳理每个案例蕴含的流行病学思维和方法与对应知识点的逻辑关系,以更宏观的思维和更广阔的视角进行案例重组,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带来的视觉和听觉冲击进行课堂渲染。此外,教师团队在重温经典案例时也注重开展引入文科元素的探索和实践,在利用鼠疫防控案例时从地缘文化中提炼文科元素,引导学生学习国士无双伍连德在东北地区防控鼠疫的精神和智慧。通过介绍我国学者何观清教授利用黑热病分布与白蛉分布的空间联系以及婴儿发病时间特点,进而明确黑热病只有白蛉叮咬一种传播途径的科学论证的全局思维策略[6],一方面实现了对于三间分布、流行过程和虫媒传染病等知识点案例教学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系列微课程在传递“新医科”的时代内涵、逐步培养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的积极探索。

2传染病流行病学系列微课程的教学设计

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流行病学》第8版[7],传染病流行病学课程内容包括概述、传染过程、流行过程、预防策略与措施、免疫规划及其效果评价五个部分。以流行过程三个基本环节及其影响因素、传染病预防策略及措施、免疫规划的内容为知识点的重点难点。为实现更好的课堂效果,系列微课程打破原有章节顺序,对知识点进行了重新排布,同时引入思维导图教学策略,使知识点的梳理、提炼和扩展更加高效。

2.1传染病流行过程

核心知识点为传染病流行过程。以“人类的历史就是与传染病斗争的历史”作引导语引出历史上几次大瘟疫,用震撼的图片和惊人的数字激发学生对传染病的主动认知。以典型疾病传播途径调查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流行病学的方法展开暴发调查,利用疾病三间分布(疾病在时间、空间和人群的分布)的信息,追踪传染源探寻传播途径,即使在病原体和状况不明时,也能够利用传染病防控的“眼镜”模式为迅速准确制定控制策略提供线索。

2.2传染病暴发调查中的流行曲线应用

核心知识点为流行曲线的应用。流行曲线是传染病暴发调查中描述疾病时间分布的主要形式。课程以《孙膑兵法·月战》中“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做开篇,引导学生理解与传染病斗争中三间分布的重要意义。进而以典型的流行曲线为主线展开对比性教学,并自创顺口溜“一点一峰一来源,同源传染山连山,环境因素多变换,周期增殖人人传”,形象生动地总结流行曲线所能揭示的疾病传播特征,进一步引导学生模拟现场展开追踪传染源探寻传播途径的实操训练。

2.3舌尖上的危机-粪口传播模式

核心知识点为粪口传播模式。以此为载体展开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包括经食物传播、经水传播、接触传播等)及流行特征的讲解。微课内容从《舌尖上的中国》中学生耳熟能详的台词-“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出发,引出加工不当导致食源性传染病的暴发案例,以医院人满为患的图片和感染的大数据调动学生的兴趣,并借助不同途径的同一疾病爆发案例引导学生进行三间分布的剖析。

2.4舌灿莲花-危险的唾沫星子

核心知识点为空气传播方式及流行特征。以高速相机下拍摄的喷嚏飞沫图片开场,围绕传染病空气传播方式展开讲解。分别以典型传播案例中的病例三间分布数据说明飞沫、飞沫核/气溶胶、尘埃传播方式在流行病学特征上的差别,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多元化数据信息开展研判练习。利用热点新闻传播事件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传染病传播模式、防护措施建议、健康提示、媒体沟通等方面展开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头脑风暴。

2.5疫苗的前世今生

核心知识点为疫苗的种类及效果评价,并以此展开对人群易感性、免疫屏障、疾病预防控制策略等知识点的讲解。在知识架构上,同时融合疾病分布频率测量指标、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知识点。以1700多年前东晋葛洪编写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原始疫苗开篇,以爱德华医生为自己的儿子接种牛痘测试疫苗效果的案例介绍大医精诚,以天花的控制案例介绍免疫屏障的构建和群体预防策略的实施条件,并结合当前疫苗的研制和接种展开对疫苗种类、临床试验和防治效果的介绍。

3系列微课程的应用策略

3.1基于思维导图视域下提高微课程传达率

思维导图是围绕某一主题,逐步向外发散思路的一种工具,是大脑进行发散性思维的一种外部表现形式。利用思维导图能够聚焦课程中的核心问题激发创意,进行头脑风暴,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进而与知识框架产生互动。为引导学生对于微课程多元知识点的理解,教师组将流行病学课程内容进行整体分解,打破原有总论分论内容框架的局限,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梳理各知识点之间内在逻辑关系,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基础知识并构建知识体系[8]。

3.2基于微课程进行课内翻转教学提高课堂参与度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颖而有效的教学改革模式[9]。在流行病学教学实践中,学生利用系列微课程进行学科知识预习,进而参与课内的翻转教学活动。一方面微课程短小精悍,学生可以从微课程中迅速获取课程内容的核心知识,无需教师占用课内时间进行讲授,使学生能够更专注于高阶认知的主动学习,使教师能够更专注于师生互动中的发散引导。另一方面,微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有利于使教师从知识灌输者的身份中解脱出来,变成课堂的管理者,而学生也不再被动接受知识,而是更积极地参与课堂互动。

3.3利用微课程导学模拟现场实践提升思维能力

我国目前公共卫生本科专业的流行病学课程设置往往过多注重理论而缺少实践,导致公共卫生岗位能力需要与公共卫生人才教育匹配度不高[10]。因此,系列微课程在设计时一方面突出核心知识点教学的实际要求,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与重组;另一方面,也务实于公共卫生核心能力培养,注重理论的实际应用与操作。利用微课程进行导学,利用实习课模拟传染病的发生现场,将微课程中的经典案例进行包装复现,完成理论教学与实践的对接,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4以微课程为载体践行师者之传道

授业解惑在微课程中有效推进课程思政是流行病学课程团队所有教师的共同任务。系列微课程在设计时精心选择那些既能展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传染病流行时的社会背景,又能体现微观情境下具体细节的典型案例,让故事中既有传染病流行病学概念、理论等高辨识度的角色,又有简短、精彩、连贯的故事情节,实现教学过程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陪伴学生在不同的时代空间和学科体系内体会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连接,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学习与国家社会需求有机结合。传染病流行病学是公共卫生领域的核心课程之一,积极开展针对传染病流行病学的教学创新改革,对于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我校教师团队开发了传染病流行病学系列微课程,并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将其投入教学实践。微课程内的部分模块不仅获得了全国高校(医学类)微课教学比赛三等奖,也入选了首批高校在线教学国际平台,即学堂在线,积极推动中国传染病流行病学教学资源的全球共享。课程团队将继续充分利用微课程的教学优势,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志趣和潜能,旨在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针对性地解决当前教学中的问题,补齐短板,培养与现代化疾病防控体系相适应的公共卫生人才。同时,传染病流行的防控需要全民参与,后续课程团队也将积极梳理系列微课程中的健康科普资源,积极开发并对公众开放预防传染病相关的健康教育视频资源,切实履行高等医学院校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冯安萍,詹岳伟,梁博文,等.公共卫生相关用人单位招聘需求和高校培养方案现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1,42(3):555-561.

[2]曾光.现代流行病学方法与应用[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1.

[3]李范,关鹏,周宝森,等.网络视域下流行病学教学引导语的设计原则和技巧[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6,15(5):465-469.

[4]薛晓霞,任仰武,李雪莲,等.流行病学线上直播授课前的课程推广文案创作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21,23(6):436-438.

[5]汪注.网络信息碎片化环境中高校教师信息运用观念与实践革新刍议[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2(4):31-34,42.

[6]廖苏苏.何观清:新中国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不可忘却的先生[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9,23(9):1161-1164.

[7]詹思延.流行病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90.

[8]王宁,郭娜,胡志芳,等.思维导图辅助教学法在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8,20(6):432-434.

[9]彭慧琴,危晓莉,毛峥嵘,等.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人体形态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9,21(12):976-978.

免疫学的应用教学策略篇10

【关键词】临床检验;免疫检验;质量控制;pDCa循环

中图分类号R446.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6)18-0161-02

doi:10.14033/ki.cfmr.2016.18.092

医学检验是现代医学重要标志之一,是开展循证医学研究、临床诊疗活动的重要基础[1]。临床免疫检验是开展临床免疫相关指标检验,以进行免疫系统疾病辅助诊断、疗效评估、基础研究的一切活动[2]。近年来,因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医院检验水平飞速发展,临床免疫学硬件条件得到迅速提升,酶标仪等仪器设备得到迅速普及,实验室人员素质得到提升,但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医院质量管理水平发展相对滞后,免疫检验差错率仍较高,不仅造成卫生资源的浪费,还可能埋下安全隐患,造成误诊漏诊[3]。为此,2015年1月,医院特别开展了一次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管理活动,试进行,取得一定成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医院临床免疫室从无到有,人员10名,实验室主要仪器设备包括倒置显微镜、细胞电泳仪、离心机、蛋白电泳扫描仪、自动免疫分析仪、酶标仪、特种蛋白分析仪等,按照功能又可分为免疫室、血清室、功能区。免疫室主要开展细胞、体液免疫实验,血清室主要进行各类反应沉淀凝集试验等免疫检验。功能区主要包括病毒区、产前筛查区等,各功能区又可分为试剂储存区、标本制备区、反应混合物配置区、反应区域、分析区等。

1.2方法

采用pDCa循环法进行管理,主要流程与内容如下。

1.2.1计划阶段

1.2.1.1分析现状(1)方法主要包括现场调查法、资料回顾性分析、文献分析、访谈法、小组讨论法分析现状,以免疫检验质控为主题,告知pDCa活动,要求实验室工作人员、相关医护人员代表进行1周准备,通过收集资料、现场调查等方法,分析免疫检验质控制度及现存的主要问题;(2)结果:免疫检验有质控体系,但不健全,如采样送检质控不到位(样本受污染)、实验室环境质控不佳(物品表面受污染、不规范操作情况)较普遍[4]。

1.2.1.2分析原因和影响因素存在人、物、环、法等多个方面问题,“人”主要体现在对质控缺乏足够的重视(洗手不到位、材料随意丢弃、采样中无菌操作不规范)、质控意识与能力不足(实验室人员不能完全掌握信息化仪器设备,在进行人工操作时存在不规范操作行为,如pCR反应滴加试剂过量)[5-6];“物”主要体现在实验室仪器设备老化与数量不足(空调老旧长时间未清洗、洗手池少、扫描仪反应慢);“环”主要体现在科室与实验室沟通不到位、采样前护士与患者沟通不到位、采样者未将相关注意事项通知送检者等;“法”主要体现在缺少严格的质控体系、质控目标少、质控分析方法落后、实验室规章制度不健全、缺少监督体系等[7]。

1.2.1.3制定改善措施(1)加强宣传教育,完善培训制度,增强相关人员质控意识、能力,编写质控材料,人手一份,以供阅读,在采样地点、实验室,粘贴醒目标识,提醒人员质控;(2)加大硬件设备投入,更换老旧设备,淘汰无用设备,增加新设备,设立新的洗手点,增加快速洗手点;(3)加强环节管理,注重细节提升,如利用医院信息系统,加强科室与实验室沟通,做好采样前护患沟通培训;(4)建立健全相关规则制度,完善质控目标体系,引入新的质控方法、理念,如westgard多规则质控法,邀请专家指导,加强监督管理,做好周、季、年质控分析,进行突击式检查、随机抽检,杜绝“人情质控”[8]。

1.2.2后续阶段按照改善措施,进行落实。在2个季度后,评价各项措施落实情况、未落实措施,以便开展下一轮pDCa管理。

1.3统计学处理

wpS收集录入数据资料,以SpSS18.0软件包统计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

2结果

多数改进策略得到落实,更换老旧设备、设立新的洗手点、环节管理、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得到部分落实,邀请专家指导未得到落实。改进前,4个季度162次(162例)随机抽检,1例失控,4例假受控,真受控率96.91%(157/162);改进后,4个季度250次(250例)随机抽检,全部真受控,真受控率100%(250/250),改进前后真受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临床免疫检验包括酶免疫、放射免疫、抗原抗体反应等,其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诊断及对治疗方式的选择,从而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9-11]。因此,必须必须保障临床免疫检验的准确性。临床免疫检验的结果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包括标本的采集、保存、转移,检验等各个环节均可受到各种内源性与外源性因素的影响,导致检验结果出现误差甚至错误,因此必须了解临床免疫检验的影响因素,加强其质量控制[12-14]。

与其他绝大多数医学检验一样,临床免疫检验质控主要可分为室内质控及室外质控两个方面,室外质控问题是检验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一般来说实验室内质控场所较集中、人员少,质控相对容易。但就整个免疫检验流程而言,任何一个流程都可能出现问题,影响检验结果,室内人工操作较多,也应是质控的重点。此外,受仪器设备精密度、样本自然变化等因素影响,检验结果不可避免存在偏差。尽可能减少误差,控制偏差是质控的主要目标之一[15-16]。

医院要求实验室工作人员、相关医护人员代表,共同开展pDCa循环管理,以分析现阶段免疫检验质控存在的问题,结果发现存在“人”、“物”、“环”、“法”等各类问题,根据医院现有条件,制定落实了相关改进策略。改进结果显示,医院免疫检验结果、质控水平显著提高,真受控率显著提高。以胰岛素为例,u1、u2显著下降,其中u1为标准品检验所测得的不确定度,大体可反映仪器设备本身检验不确定度,u2反映了整个检验流程不确定度,研究证实pDCa循环管理不仅有助于提高仪器检验效用,还整体提高了检验质量。需注意的是,仍有部分改进策略未能得到落实,主要与医院硬软件条件不足有关,有待今后落实。

综上所述,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影响因素较多,来源于各个环节、各个方面;pDCa循环管理有助于提高质控水平。

参考文献

[1]罗广福,李金.医学实验室建设亟待重视的六个问题[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0,41(4):230-231.

[2]常玉梅.简谈我国检验医学事业的跨越发展与未来[J].当代医学,2010,40(10):19-20.

[3]李红梅,张美娟,瞿卫,等.提高医学实验室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方法的探讨[J].实验室质量控制,2011,11(24):5138-5139.

[4]陆小玲.免疫学检验的质量控制[J].中国医学工程,2013,21(8):188-189.

[5]刘铁林,齐春华.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管理[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3,23(5):1314-1315.

[6]赵洁.对免疫学检验分析质量控制的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6):657-658.

[7]庄婧.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J].临床合理用药,2012,5(10):96.

[8]徐奎军.影响实验室分析检测前阶段质量的因素及管理对策[J].职业与健康,2010,26(5):512-514.

[9]缪希莉.临床免疫检验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3):396-397.

[10]梁辉.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7):145-146.

[11]杨晓萍.影响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的因素与对策[J].中外医疗,2014,33(1):183-184.

[12]鲁石,贺宇.影响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的因素分析与对策探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6):70-71.

[13]栗朋辉,蒋晓,刘金朋.探讨临床免疫检验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24):5116-5117.

[14]李孟一.影响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的因素分析与对策探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16):3167.

[15]张芸.影响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的因素及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31):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