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道路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14:55

乡村旅游道路建设篇1

关键词:乡村游;意义;现状;发展策略

乡村游是以乡村为活动场所,利用乡村自然和人文历史资源,吸引游客前往休息、观光、体验、购物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乡村游为旅游者提供与城市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的农村生活、生产图景、人文氛围,使其感受到农村泥土的芳香和乡间生活的新鲜、温馨、舒适,享受到农村所特有的旅游文化乐趣。我国现代乡村游的发展较晚,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游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一方面,随着休假制度的调整,人们的休憩时间大大增加,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休闲消费欲望;另一方面,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转变,使人们逐渐将旅游和休闲纳入到生活方式之中。世界经合组织指出:乡村性(rurality)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卖点。其精髓在于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乡村游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最“热”的旅游活动之一,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

一、海南乡村游的现状及不足

海南乡村游萌芽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它将挖掘独具特色的海南历史和黎苗民族文化作为灵魂和核心,通过现代热带农业延伸游客的旅游空间,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自我发展的初级模式。2009年,海口出台了《海口市乡村旅游区(点)建设规范标准(试行)》,三亚市也专门制定《三亚市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加强了乡村游服务规范化管理。当前,不少乡村游正抓住国际旅游岛建设契机,努力与国际旅游岛建设对接。但是,与全国乡村游整体发展相比,海南的乡村游基本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诸多制约乡村游发展的问题,进而影响了该区域的整体推进,对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提出了挑战。现存主要问题表现如下:

1.规划和管理不完善

就海南整体而言,乡村游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在管理方面,虽然出台了一些管理办法和规范标准,但绝大多数地市还处于摸索阶段,没有成熟的、可以在全省推广的经验;在规划方面,一些地市不顾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盲目开发乡村游项目,一哄而上、重复建设,浪费了人力物力,破坏了环境资源。由于没有进行科学规划,景区在地域上分布较广,组织旅游线路的难度较大,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2.经营模式落后、效益差

经营模式多为自发,经营水平参差不齐。“公司+农户”模式仅限于我省少数地区,大多数基本上是以村集体和农户为单位进行经营,农户自营比重达77.8%,缺少先进的管理和服务技术。投资规模小,63.5%的乡村游总投资小于50万元,且农民个体投资占总投资50%以上的比重达84.1%,经营规模小、效益差。

3.营销无品牌优势、产品单一、服务水平差

一是营销方法主要采用小指示牌、发名片等,已进行统一宣传的一些地区,营销水平低、效果差。除槟榔村等少数地区具有一定的品牌价值,初步树立了乡村游的形象,大多数地区尚没有形成品牌,也没有系统的营销战略,游客多为自发前往的群体。79.1%的群众迫切需要乡村游的包装和促销。二是产品单一。旅游产品主要包括占主流的乡村观光和附着的务农参与两大主要类型。产品规划、包装、宣传都很单调,缺乏相应的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和统一的规范,乡村游产品档次低,这不仅使游客日久生厌,还造成乡村游彼此间无序竞争,加大了市场风险。三是大部分乡村游的从业人员没有经过专门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水平方面的业务培训,对当地文化内涵和民俗一知半解,难以满足游客的求知欲望。一些从业人员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养成了自由散漫、不受约束的习惯,加之不懂服务常识和规范,经常慢待游客,导致旅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4.道路等基础设施不尽完善

交通日益成为开发景点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乡村公路上:一是现有道路宽度不够,只有3.5米,有的更窄,不适合旅游大巴通行;二是乡村游景点地理位置都较偏,通向景点的道路多为泥土路,特别是我省中部地区,由于交通不便,这个独特旅游热点开发相对迟缓,在国内的知名度远不如东部的三亚、博鳌等著名景点,省内各大旅行社在旅游淡季基本上都不受理地区中部散客组团出游,中部旅游“酒香只是巷子深”的境况依然存在,直接影响中部崛起。

5.环境污染影响可持续发展

乡村游的开发者大多环保意识淡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思想严重,在环保方面缺少投资,基本没有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游客随意丢弃垃圾,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旅游旺季接待游客人数大大超过环境承载能力,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海南乡村游可持续发展策略

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国际旅游岛建设为加快海南乡村游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海南乡村游总体上应紧紧抓住促进农民增收的核心目标,紧扣国际旅游岛建设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体现海南乡村生态和人文特点,着力创新发展模式和经营机制,精心培育特色旅游产品,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和具有特色的乡村游景区(点)和旅游村(镇),形成国际化、开放型文明乡村游发展新模式,促进农民增收,打造海南旅游新亮点,推动国际旅游岛建设。根据我省乡村游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不足,应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1.乡村旅游规划的编制工作

中国的农业发展主要集中在现代农业、乡镇工业和乡村旅游三大方面。而旅游又是可以结合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的多功能产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有综合效益的方向。因此,全面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系统研究市场需求,创新策划乡村游憩方式,综合协调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布局旅游产业分布,编制区域形成旅游规划,已经成为旅游系统服务于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应尽快成立海南省乡村游领导机构,承担乡村游发展的组织推动、工作指导、服务协调、规范管理、营销推广等统筹协调工作。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作为牵头人应加大领导和扶持力度,拿出专项资金,协调发改委、开发银行等政府机构,推动各市县编制乡村旅游规划,将全省的乡村游都纳入省旅游系统指导的轨道。

2.乡村资源的景区化包装与提升工作

乡村旅游资源,不等于乡村旅游产品。农业项目、田园风光、特色植被、经济作物、民俗风情和古村古镇等等,都是具有开发潜力的乡村旅游资源。旅游系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把农村旅游资源转化为乡村旅游产品,把简单的乡村游服务转化为乡村游景区。因此,推进乡村旅游资源和简单休闲服务的景区景点化,从而把农业项目等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项目,实现以市场为目标的旅游景区包装与提升,建议推行“乡村旅游景区(点)评级”,是乡村旅游登堂入室,进入传统旅游渠道,配合规模化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

3.乡村游市场的整合与促销推广工作

随着乡村游的发展,在大型城市的周边,乡村游已经不是单一孤零的项目,而是布局有序的区域的群体。旅游系统有能力,更有责任对区域乡村旅游产业进行整合,形成旅游线,组合多种产品,开展客源地营销,实施系统的推广促销。应不断创新宣传和促销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如举办或参加各种形式的旅游推介会、促销会、展览会,大力开拓珠三角、长三角、港澳台、以及日韩、欧美等境内外重要客源市场,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做好乡村游产品和线路的宣传和市场促销,不断提高乡村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特别要充分挖掘传统饮食、土特产资源和民间工艺等,大力开发乡村游本土旅游产品,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消费需求,切忌他化洋化,不伦不类,越是民族的,越是国际的!

4.乡村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

乡村游管理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缺乏高水平专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管理比较粗放、涣散,接待水平较低,继续下去势必会严重影响乡村游的发展。各地应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管理与从业队伍,可充分利用海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闲置资源,调动我省相关的大中专院校的资源优势,对乡村待业青年和乡镇职业学校的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职业强化培训,可组织乡村游经营农户到重点地区学习考察,指导、培训其服务管理水平等。这样既可以满足目前乡村游的用人需求,同时为我省更大规模的乡村游发展储备人才。只有不断增强从业人员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并注意精心培育当地最佳窗口形象,才能加快我省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步伐。

5.乡村旅游投融资的引导与促进工作

在新形势下,乡村旅游将进入规模化、资本化时代,因此,引进大资本进行乡村旅游产业升级是最能形成区域带动发展的运作。针对我省乡村游开发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而造成的经营规模小、效益差的问题,应广开资金投入门路,加大乡村游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力度,实行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要将政府投入、社会投入和村民投入相结合,不断加大市场开发力度,解决乡村游发展面临的问题。同时,政府应针对乡村游专门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优惠政策,扶持其快速、健康地发展

6.乡村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

发展改革和财政部门要把乡村游基础设施和重点旅游项目的建设,纳入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统筹安排,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旅游村各项功能建设。交通部门要结合农村路网建设,重点加快旅游城镇和主要乡村游景区(点)的道路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具体做到“四化”:基础设施城市化,即完善乡村游内外道路、水电、污水垃圾处理、清洁能源、公共厕所等;配套设施现代化,即开通农村宽带网、有线电视、卫生服务站等;农村景观生态化,即按照景观标准改造农房,保护原生态植被等;交通便利化,即采用政府补贴、企业运营的方式,开通海口、三亚等大中城市直达乡村游景区点的公交线路。

7.乡村游环保工作

要充分考虑当地环境的承载能力,强化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的意识。规划设计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结合当地主导产业和自然人文环境,在房屋建筑、环境营造、活动设计和节能环保等方面下功夫,做到内外兼修,外部设计要贴近自然,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杜绝现代都市人最厌烦的不伦不类的人造景观,内部要做到环保卫生,现代都市人最最看重的就是吃住卫生。

8.乡村游国际化工作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唯一标准就是旅游建设国际化,全世界的游客在海南就象回到自己家里一样,其最高境界应是全世界的朋友游海南零障碍!其中之一就是道路标识国际化,因此,一切应以游客方便为准绳,加强道路交通标识的国际化标准,让海南国际旅游岛货真价实。

当前,乡村游的游客主要集中于国内,但是,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日趋完善,海南独特的自然山水和人文环境,一定会得到境外游客的青睐。我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致力于发展我省旅游事业的有志之士的共同努力下,我省乡村游一定能充分发挥特色,创出品牌,为我省建设国际旅游岛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1]谭力朱太文刘万厚等:川西平原上一个城乡交融的新亮点——成都农家乐[J].小城镇建设,2000(2):40-42.

乡村旅游道路建设篇2

【论文摘要】由于乡村旅游适应了城市居民旅游休闲消费取向的需要,接待的旅游团队和自驾车旅行的数量越来越多,为了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陕西应制定促进乡村旅游向规范化服务、品牌化经营方向发展的措施,规范、引导和支持这一行业的发展。

一、陕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陕西是全国旅游大省,2006年全省游客接待量达到7056万人次,其中接待国内旅游695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1%。乡村旅游近年来发展迅速,全省11个市、区以“农家乐”形式为主体的乡村旅游蓬勃开展,2006年“农家乐”旅游经营户已经达到4000多家。今年来,为响应国家旅游局和农业部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部署,先后下发《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工作指导意见》和《陕西省旅游局陕西省农业厅关于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省旅游和农业部门还联合成立“陕西省乡村旅游领导小组”,切实加强了对全省乡村旅游发展工作的指导和领导。全省已经明确提出了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中期目标,即到2010年,要实现每年新增乡村旅游就业2.1万人,间接就业5万人,旅游从业农民年均增收5%,建成10个乡村旅游特色县、50个乡村旅游特色乡镇、500个乡村旅游特色村、5000个特色“农家乐”经营户的目标,力争使乡村旅游成为全省国内旅游市场的重要支撑之一。

乡村旅游是以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和浓郁的民俗风情为依托而发展起来的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消费群的体验性度假方式,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陕西省各项基础设施条件大大改观,以“农家乐”、“生态旅游”、“休闲旅游”、“体验型农业”等为主的旅游服务项目在全省如雨后春笋般急速成长。

[jp2]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陕西产业结构的调整,为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同时带动了农民就业和增收,提高了农民素质和乡风文明,改善了居住环境。旅游业的发展也推动了产业分工,旅游业逐步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

二、陕西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科学合理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由于乡村旅游适应了城市居民旅游休闲消费取向的需要,接待的旅游团队和自驾车旅行的数量越来越多,为了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应制定促进乡村旅游向规范化服务、品牌化经营方向发展的措施,规范和引导了这一行业的发展。在陕西,大多数乡村旅游项目是村民依托农田、果园等乡村自然资源自发开展起来的,层次较低,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陕西省乡村旅游没有形成规模,特色不鲜明,无序竞争的情况比较严重。

2、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

陕西省乡村旅游开发依然停留在档次低、质量低的层面,与农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对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不够,忽视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利用,导致这一产业缺乏独具特色的休闲项目和拳头产品,缺少“只此一家”的独特之处和浓郁的农家特色,不能满足群众对乡村旅游的期待。

3、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滞后

当前,制约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大问题是基础设施落后。首先,乡村建设基本上停留在自然、自发状态,缺乏统一规划和要求,街道、道路标识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旅游者在有些地区因看不到路标而找不到目的地,也有些地方驾车行走艰难。其次,乡村的客房卫生条件差,尤其是厨房和厕所的卫生条件与国家标准相差甚远。乡村旅游经营者将眼前利益看得过重,只顾眼前凑合接待,没能很好地考虑将基础设施改善后将会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更没有考虑如何将乡村旅游持续地发展下去。

4、乡村旅游管理人才欠缺

乡村旅游接待点的管理队伍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缺乏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一般从业人员也因为缺乏培训而服务不规范、不到位,标准不统一,相关部门对行业的管理指导也还没有完全到位,这也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许多经营者对乡村旅游的特点认识不足,不懂得如何去钻研相关业务,不懂得去揣摩旅游者的心理,错误地认为旅游者看见了美丽的自然景观就行了。正是这种错误的思想使从业人员根本就没有钻研和学习知识的欲望,导致从业人员旅游业务知识贫乏。

三、陕西乡村旅游发展对策建议

1、加强规划和行业管理

首先,要加强对旅游规划的认识,做好乡村旅游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通过规划,可以使景点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相互协调,避免无序开发、重复建设;乡村旅游规划应与乡村本地特色结合,加强本地村民的参与,充分利用自有设施,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保持乡村原有的文化特色。与此同时,应特别注意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问题,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其次,加强对乡村旅游的管理和监督,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维护旅游市场秩序。要建立完善服务标准、旅游投诉制度和旅游行政处罚制度,建立起高效、有序的行业管理体系,使之逐步规范。

2、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

在发展乡村旅游中,一定要重视地方传统民风、民俗、历史风情,突出当地民族文化特色,要精心设计乡村旅游项目和游客参与性活动,丰富旅游内容。

3、走借力发展之路

[jp2]根据国家旅游局“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程的要求,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牧业发展规划,争取从道路建设、环境改善、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发展等项目上予以支持,重点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基础的乡村旅游示范村。

4、予以扶持,简化手续

目前青海省乡村旅游处于市场培育期,仍是微利经营,需要政府的扶持:参与乡村旅游区(点)开发、投资额达到一定数量的企业,应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扶贫龙头企业看待,享受国家制定的相关扶持政策;贫困乡村在规划指导下进行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应在申领扶贫开发资金或贴息贷款等方面予以支持;乡村旅游点的道路连接线建设,应纳入交通部门的乡村道路建设规划之中,并优先解决;乡村旅游点的水体面源污染及环境治理工程,应纳入农业部门开展的“乡村清洁工程”之中,优先得到支持;对纳入统一管理的乡村旅游接待户,只办理工商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和健康证,税收方面实行定税,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给予最大程度的优惠。在经营户房屋统一改造、统一建筑风格的建设中,规划、土地等部门应减免相关费用。

5、加强培训,努力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发挥教育、农业科技、旅游等各方面的力量,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外出考察学习等多种途径,对乡村旅游经营者进行文化知识、农业科技知识、旅游专业知识、经营管理培训,使其在创新理念,提高文化素质的同时,不断提高经营旅游的技能和水平,促进乡村旅游不断向科学化经营、规范化服务方面发展。

6、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做好服务

陕西省多数乡村旅游还处在分散经营、自主发展的初创阶段,服务水平、管理经验、经营手段和营销策略还较缺乏。全省各有关部门应该全面协作,才能更好地发展陕西的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道路建设篇3

摘要:通过对从化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类别、级别分析,归纳出从化区资源分布特征,在旅游产品、空间布局、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从化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旅游产品;空间布局;对策

发展旅游活动,进一步带动农村各方面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拓展农业多功能性,促进资源高效利用,是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

1从化区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现状情况

20世纪90年代末,从化区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兴起,经过10多年发展,目前全市已建立30多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区。近年来,从化区积极实施“旅游旺市”战略,开展了农家乐评星级、扶贫、美丽乡村等一系列工作,2011年更是获得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称号。

2从化区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分类

根据收集到的景点资料,参照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3年5月颁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对从化区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可分为水域风光、生物景观、遗址遗迹、乡村建筑与设施、乡村旅游商品、乡村人文活动等。

3从化区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分级

根据现有旅游资源的评定,将生态庄园定位6级、五星级农家乐为5级、四星级农家乐为4级,以此类推,一星级农家乐,未评定景点为零级,共计7个级别。

4从化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分布特征

4.1资源以旅游商品类居多

目前,从化区旅游资源以旅游商品类居多,大多是依托城区、景区的菜品饮食类,乡村建筑与设施次之,以康体游乐休闲度假地和动物与植物展示地为主,人文活动、生物景观较少。

4.2分布以道路及重点景区为导向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的分布道路导向特征明显,主要沿105国道延伸发展,呈现西南——东北方向带状分布的特征。

5发展对策

5.1旅游产品开发对策

从化区市乡村旅游现有产品主要以生态观光、特色美食、生活体验类居多,而这些产品大多属于资源消耗型,针对从化区现状,未来发展产品主要在以下3个方面:(1)增加绿野田园游览、野菜野果采摘、教育劳作体验等产品;(2)丰富和挖掘民俗节庆类活动产品;(3)扶持完善乡村民宿类产品。

5.2空间布局发展对策

根据从化区地形地貌特征、乡村旅游资源分布状况,将从化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布局总体规划为“一带一轴五片”的空间结构形态。“一带”指沿105国道发展的旅游休闲汇集带;“一轴”指沿355省道发展的旅游休闲延伸轴;“五片”指将从化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划分为5大片区,分别为:山野乡村、温泉乡村、田园乡村、古风鄉村、西部乡村。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景点分布特征,划出12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具体如下:万花园名花示范区、大金峰花果示范区、外婆家兰花生态示范区、良口镇美食休闲示范区、温泉乡村教育示范区、溪头乡村生态示范区、灌村果园度假示范区、响水峡农家野趣示范区、蝴蝶谷科普示范区、太平街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钱岗古村落示范区、茂墩水库库区养殖示范区。

5.3基础设施建设

5.3.1道路交通设施。拓宽、改建一批镇村级道路,建立合理的道路系统,增加停车设施、路标指示,完善道路管理、修缮部分山道,对于一些难、险路段增加防护措施。

5.3.2信息服务系统。建立完善细致的从化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网络信息平台,加强信息平台软硬件建设和维护,实现各示范村“村村上网、户户可查、双语宣传”。

乡村旅游道路建设篇4

关键词:青海乡村旅游Swot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268-02

乡村旅游是以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和浓郁的民俗风情为依托,发展起来的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消费群的体验性度假方式。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青海农牧区基础设施条件大大改观。近年来,以“农家乐”、“牧家乐”、“生态旅游”、“休闲旅游”、“体验型农业”等为主的旅游服务项目在青海如雨后春笋般急速成长。本文通过Swot分析方法对青海省乡村旅游发展进行全面分析,并对青海省乡村旅游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青海省乡村旅游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ens)。

(1)青海省拥有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资源。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结合部、农业文化和畜牧业文化交汇地带的青海,集田园风光和独特自然条件下的草原文化于一体,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丰富资源,具备加快发展这一产业的基础条件。

(2)青海省乡村旅游具有一定的品牌优势。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撒拉族绿色家园和互助县古城村在2004年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现全省已拥有互助土族风情游、循化撒拉族绿色家园游、贵的黄河民俗文化游、环青海湖藏族风情游等多个乡村旅游品牌。2010年1月―8月,乡村旅游经济收入3亿多元。据青海省旅游局政策法规处负责人介绍,近几年,青海乡村旅游发展很快,不论接待人数还是旅游收入,年增长率都在15%以上。

2.劣势(weaknesses)。

(1)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滞后。乡村建设基本上停留在自然、自发状态,缺乏统一规划和要求,街道、道路标识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旅游者在有些地区因看不到路标而找不到目的地,也有些地方驾车行走艰难(见表1)。其次,乡村的客房卫生条件差,尤其是厨房和厕所的卫生条件与国家标准相差甚远(见表2)。

(2)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几间房子,几张桌子,喝喝茶,打打麻将”。这是人们对乡村旅游项目最形象的描述。青海乡村旅游开发依然停留在档次低、质量低的层面,与农牧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对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不够,忽视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利用,导致这一产业缺乏独具特色的休闲项目和拳头产品,缺少“只此一家”的独特之处和浓郁的农家特色,不能满足游客对乡村旅游的期待。

(3)乡村旅游管理人才欠缺。乡村旅游接待点的管理队伍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缺乏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一般从业人员也因为缺乏培训而服务不规范、不到位,标准不统一,相关部门对行业的管理指导也还没有完全到位,这也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许多经营者对乡村旅游的特点认识不足,不懂得如何去钻研相关业务,不懂得去揣摩旅游者的心理,错误地认为旅游者看见了美丽的自然景观就行了。正是这种错误的思想使从业人员根本就没有钻研和学习知识的欲望,导致从业人员旅游业务知识贫乏。

3.机遇(opportunities)。

(1)自驾车旅游的快速发展。随着汽车逐步走进越来越多的家庭,以及青海省道路状况的进一步改善,自驾车游青海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省外游客进青海旅游的选择。自驾车游客大多选择环境优美、有独特风俗风情的地方作为目的地。截至2010年7月,已有13万辆自驾车驶入青海,自驾车游客的大量涌入为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1.3.2行业支持。乡村旅游能够促进我国农村产业化的优化和升级,增加农民收入,并有助于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从而获得了国家的支持。青海省旅游局制定了《青海省乡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强化对乡村旅游开发的分类指导:提升各类型的“农家乐”、“牧家乐”。按照“一村一品”、“一家一艺”的原则,选择重点旅游乡镇,从建立乡村旅游服务中心、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市场宣传、人员培训等方面予以扶持,积极培育典型,逐步发展壮大乡村旅游产业。拓展和深化观光型乡村旅游,保护性地挖掘民族文化型乡村旅游,积极探索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模式。

(3)基础设施改善。自2000―2008年间,全省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462.33亿元,其中约40多亿元直接用于和带动旅游公路建设。为进一步提高旅游公路的服务水平,青海省将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加快旅游公路的建设,加大对旅游公路的投入。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4)假期的调整。我国节假日制度调整后,小长假增多,带薪休假制度也全面实施,给人们的度假生活提供了更加多样的选择,加之人们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选择体验性的休闲型、享乐型和学习型旅游度假方式,这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4.威胁(threats)。

(1)政府对乡村旅游的指导和引导不力。由于对乡村旅游还缺乏认识,观念和理论还比较落后,政府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越位和缺位现象。政府对乡村旅游的实际情况不清楚,没有真正意识到乡村旅游的意义,没有意识到打造乡村旅游品牌的重要性,产品与市场脱节。

(2)项目建设盲目,重复建设严重。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和社会的普遍认可,许多单位和个人急于瓜分乡村旅游这块蛋糕,却很少来考虑与论证游客流量等经营要素,结果导致重复建设严重,造成行业竞争的无序,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构成很大的威胁。

(3)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真山真水”的生态环境是吸引游客前来参与乡村旅游活动的一个重要诱因,但环境系统本身也很脆弱。经营者在利益的驱动下,盲目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使生态环境遭到人为破坏。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了生活垃圾增加、水体污染、植被破坏等众多负面影响,如果保护措施不到位,将丧失生态优势。

二、青海省乡村旅游发展对策建议

1.加强规划和行业管理。首先,要加强对旅游规划的认识,做好乡村旅游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通过规划,可以使景点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相互协调,避免无序开发、重复建设;乡村旅游规划应与乡村本地特色结合,加强本地村民的参与,充分利用自有设施,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保持乡村原有的文化特色。例如:素有“天下黄河贵德清”的贵德县打造以体验乡村生活,参与农事活动,观赏民俗风情为主的农家宾馆、农家院旅游项目;有国家aa级风景区――桃花园林风景区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开发以餐饮、赏花、娱乐为主的“休闲园”和“农家乐”;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则开发以“撒拉人家”为主的休闲旅游。与此同时,应特别注意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问题,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其次,加强对乡村旅游的管理和监督,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维护旅游市场秩序。要建立完善服务标准、旅游投诉制度和旅游行政处罚制度,建立起高效、有序的行业管理体系,使之逐步规范化。

2.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在发展乡村旅游中,一定要重视地方传统民风、民俗、历史风情,突出当地民族文化特色,要精心设计乡村旅游项目和游客参与性活动,丰富旅游内容。

3.走借力发展之路。根据国家旅游局“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程的要求,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牧业发展规划,争取从道路建设、环境改善、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发展等项目上予以支持,重点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基础的乡村旅游示范村。

4.大力扶持,简化手续。目前青海省乡村旅游处于市场培育期,仍是微利经营,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参与乡村旅游区(点)开发、投资额达到一定数量的企业,应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扶贫龙头企业看待,享受国家制定的相关扶持政策;贫困乡村在规划指导下进行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应在申领扶贫开发资金或贴息贷款等方面予以支持;乡村旅游点的道路连接线建设,应纳入交通部门的乡村道路建设规划之中,并优先解决;乡村旅游点的水体面源污染及环境治理工程,应纳入农业部门开展的“乡村清洁工程”之中,优先得到支持;对纳入统一管理的乡村旅游接待户,只办理工商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和健康证,并在税收方面实行定税,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给予最大程度的优惠。在经营户房屋统一改造、统一建筑风格的建设中,规划、土地等部门应减免相关费用。

5.加强培训,努力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发挥教育、农业科技、旅游等各方面的力量,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外出考察学习等多种途径,对乡村旅游经营者进行文化知识、农业科技知识、旅游专业知识、经营管理培训,使其在创新理念,提高文化素质的同时,不断提高经营旅游的技能和水平,促进乡村旅游不断向科学化经营、规范化服务方面发展。

6.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做好服务。青海省多数乡村旅游还处在分散经营、自主发展的初创阶段,服务水平、管理经验、经营手段和营销策略还较缺乏。笔者相信,只要全省各有关部门紧密配合,大力协作,就能使青海的乡村旅游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春琳.我国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及发展对策[J].商业时代,2008(19)

2.青海省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青海日报

3.青海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人民网.2010.9.10

乡村旅游道路建设篇5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全会精神,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以创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示范乡(镇)、村为载体,以开发建设特色乡村旅游景区(点)为抓手,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立足特色,培育精品;典型示范,逐步带动;强化培训,规范管理;不断提高乡村旅游品质和服务水平,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培育一批独具县域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重点建设一批乡村旅游示范区和优秀乡村旅游示范点,全面推进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年实现“135”目标,即每个乡镇着力打造1个以上乡村旅游点,全县建成3条乡村旅游线,创建具有接待能力的乡村旅游点5个以上。到年,创建3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示范乡(镇)、村,全县形成一乡一主题,一村一品的乡村旅游格局。

(三)基本原则

1、加强引导,示范带动。积极融入省、市发展乡村旅游大局,以科学规划引领,以项目建设带动,以典型示范引导,以宣传促销造势,努力推进乡村休闲旅游发展。

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坚持不脱离农民、不脱离乡土、不脱离当地资源条件、不脱离旅游消费水平,突出特色、狠抓重点、扶持典型、培育品牌,推进乡村旅游特色化、市场化、产业化。

3、市场导向,注重效益。根据客源市场需求,重点开发建设吸引力和生命力强的乡村旅游精品。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4、以人为本,持续发展。拓宽乡村旅游公共服务领域,建立以游客为中心安全、周到的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的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乡村旅游业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重点

(一)加快“两区四线”乡村旅游景点建设。以旅游区、生态园景区建设为重点,尽快打造一批有亮点和接待条件的乡村旅游产品。全力推进沿国道、省道、和以设施栽培等高效农业为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建设,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农业生态旅游、农村体验旅游。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活动。充分利用乡村旅游现有条件,按照“月月有主题,季季有活动”要求,对全县乡村旅游资源、产品进行整合,科学设计乡村旅游线路,组织开展以赏花游、体验游、休闲游、文化游等为主题的乡村游活动。

(三)建立功能配套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食、宿、行、游、购、娱”六要素,着力治理村容村貌;结合乡村规划,合理布局“农家乐”饭店、农副产品销售点、公厕、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县城区重点加快旅游购物市场、餐饮和娱乐设施等建设。

三、实施步骤

(一)资源普查阶段

在县旅游部门具体指导下,各乡镇抓紧开展乡村旅游资源调查摸底工作,重点对资源特色、民族风俗、生态环境、文物古迹等基础资料进行全面普查,并进行认真分析,提出初步发展方向,组织项目申报,为下一步规划编制、开发建设工作做好前期准备。

(二)规划编制阶段

由县旅游部门牵头,根据资源普查和前期准备工作完成情况,组织并指导各乡镇抓紧开展旅游乡镇、旅游特色村的规划和项目开发建设方案编制及评审工作。

(三)开发建设阶段

按照“分期开发、分类指导、成熟优先、持续推进”的原则,在县旅游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各乡镇按照审定的规划方案,抓紧开展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工作,力争在短期内打造一批有亮点和接待条件的乡村旅游产品。

(四)验收评比阶段

结合县综合目标考核,县旅游局牵头,分别对各乡镇乡村旅游开发建设情况进行验收评比,对全县乡村旅游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并就下一步工作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和建议。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对发展乡村旅游重要性的认识。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作为农村新兴产业,乡村旅游既有调整产业结构、引领农村服务业发展和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作用,也有沟通城乡居民和谐交往、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建设富裕、文明、开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独特功能。发展乡村旅游,意义十分重大。为加强对乡村旅游工作的组织领导,县专门成立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全县乡村旅游工作的开展。各乡镇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制订工作方案,落实工作责任,强化工作措施。

(二)加强协调配合,构建乡村旅游联动合作推进机制。县旅游局作为牵头部门,要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谋划好全县乡村旅游发展工作,重点做好规划定位、资源整合、信息服务、业务培训、产品包装、宣传推介、组织协调、考核评比等工作。各乡镇政府作为乡村旅游发展主体,要统筹好本乡镇乡村旅游发展,重点抓好资源发掘、规划编制、项目开发、基础建设、引资融资、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等工作。各有关部门,特别是涉农部门,要重点从政策、资金、人才、技术、基础建设等方面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要加强协调配合,用足用好新农村建设和促进服务业发展相关政策,积极向上争取乡村旅游政策扶持和发展专项资金;要将乡村旅游工作融入全县“三农”工作大局,整合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全县乡村旅游发展。

(三)加强宣传推介,拓展乡村旅游开发市场空间。一方面,要精心包装、策划一批特色鲜明、市场前景好、吸引力强的乡村旅游建设项目,从项目储备上为扩大引资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要下大力气搞好宣传推广。不仅要加强与宣传部门、新闻媒体的联系与合作,更要鼓励、支持开发企业或个人开展乡村旅游形象营销活动,多渠道、多平台、多方位把乡村旅游做响做亮。要培育壮大乡村旅游龙头企业,引导农民和旅游企业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土地流转、参股、控股和农村居民参与等方式促进乡村旅游发展。要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拓宽引资渠道,以优惠配套政策,吸引有实力的集团、企业参与乡村旅游项目的投资经营,不断做大做强乡村旅游产业。

乡村旅游道路建设篇6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旅游快速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旅游新业态也正在成为旅游经济新增长点。去年6月,市召开了第一次全市乡村旅游工作会议,今年,再次把乡村旅游提上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全省率先启动乡村旅游富民工程。为实施好这项涉及面广、带动性强的系统工程,谈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坚定信心。

造血功能强,乡村旅游是一项向阳产业和富民工程。惠及百姓广,扶贫效应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对壮大、提升我市旅游业和农业产业化有着重要意义

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第一。

以乡村农、林、牧、渔、水资源为吸引,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背景。为消费者提供具有乡村情趣、农村文化和农家生活特色的餐饮、住宿、休闲娱乐、观光度假、农事体验等服务项目的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可给当地农民提供劳动就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偏远、封闭的山村可变成重点旅游村,曾经无人问津的手工艺品、农副产品可变成炙手可热的乡村旅游商品,剩余劳动力可实现当地就业,而且政府对旅游村的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可极大地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和环境。乡村旅游是一项实实在富民、惠民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工程。

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有力举措。第二。

不只为当地剩余劳动力发明了充沛的就业岗位,乡村旅游是一个涉及面广、带动性强的产业。乡村旅游的发展。而且为当地的农副产品提供了一个巨大的销售市场,同时带动了餐饮、住宿、娱乐、交通、商业等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改变农村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的经济发展途径,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不只可以加快农村激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且能为农村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巨大的空间,也将为带动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添加了更为强劲的动力。

第三、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是提升旅游产业的有效途径。

产品内容包括特色农业观光、农事体验、乡村休闲三大旅游主题。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的经营实体有农家休闲型、山水田园型、民俗文化型、花香果园型、现代新村型、农事体验型和产业基地型等类型。使旅游由观光休闲两大主题向观光、休闲、体验三大主题转变,使农副产品、土特产品变成了旅游商品,从而丰富了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内容,促进旅游经济结构的优化;旅游要发展,交通是瓶颈,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旅游大交通的发展,而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旅游小交通的发展,促进了旅游交通网络的进一步完善,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成为了旅游产业的提升工程。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

必需立足现有景区(点)农业产业化生产与加工基地、休闲农庄、生态维护区、文化园区建设,第一、搞好统筹规划。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与农业、林业、水利、文化、生态等相关产业发展有机融合,统筹规划,继续抓好各类星级景区(点)完善配套的同时,建设一批全市、全省乡村旅游示范基地和星级农庄、农家乐。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政策扶持、县市为主、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依照全市城乡规划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整体规划我市乡村旅游的发展;要将景区(点)旅游与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有机结合,连点成片、连线成面,着力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建设乡村周边休闲度假带。要妥善维护自然生态、原居环境和历史文化,第二、抓好转型升级。要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商业、水利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要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合理利用自然村寨、古村古镇,建设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规范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要大力发展旅游购物,提高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旅游商品要提高文化创意水平,旅游餐饮要突出地方和文化特色,旅游经营服务要体现人文特质。要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演艺、节庆等文化旅游产品。

要提高开发质量,第三、努力提高质量。首先。把开发乡村旅游与维护环境和历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不时丰富乡村旅游的内容和功能,增强其参与性、趣味性、互动性和知识性,其次要切实加强对经营人员相关旅游知识和服务规范方面的培训,提高乡村旅游的经营服务水平,要进一步完善我市乡村旅游星级单位的考评方法,出台农家乐乡村旅游示范村的评定规范和奖励办法,通过创建评比,惩办奖励,促进我市乡村旅游的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三、加强领导、齐抓共管。

第一、加强领导。建立乡村旅游统筹协调机制。市里成立乡村旅游富民工程领导小组。副组长由绍业、益丈两位副市长及贯一主任、金才主席担任,小组成员由农办、旅游、农业、水利、林业、财政、交通、国土、发改委、建设、文化、规划、劳动、环保、广电、扶贫等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富民工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旅游局,主要负责乡村旅游富民工程规划指导、政策制定、线路星级考核验收和与各成员单位的协调。各相关部门要树立全局观念和服务意识,密切配合,主动参与,充分用活各种支农惠农政策发展乡村旅游。各县市区要成立相应机构,明确责任,负责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的具体实施,要结合外地实际研究制定发展乡村旅游的扶持政策。

第二、各司其职。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是一项涉及面广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通力合作。各相关部门要共同营造一个加快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的良好氛围。旅游部门要切实履行行业主管部门职责,负责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富民工程的行业指导和管理;农业部门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局部,积极指导乡村旅游单位开发名优特农副产品,发展特色农业;文化部门要加强对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理,与乡村文化建设相结合,开发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产品;交通部门要结合农村路网建设,优先解决交通干道、重点旅游区到乡村旅游区(点)道路交通、公交线路、标牌、标识等问题;建设部门要加快乡村旅游区(点)垃圾和污水处置设施建设,推进旅游村镇街道硬化、绿化和亮化工作,指导旅游村进行房屋外表改造,全面推进旅游型村镇建设;水利部门要紧紧依托水域(水体)或水利工程,加快推进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与管理,发展涉水旅游项目,利用农村平安饮水工程努力保证乡村旅游点用水需求,以旅游业为重要产业的旅游村要求自来水全部入户;林业部门要以森林公园等为重点,加大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电力部门要加强乡村旅游区电力设施的更新、改造和维护,确保用电需要和安全;通信部门要将乡村旅游区纳入通信设施建设规划,实现乡村旅游点信号全覆盖;广播电视等部门要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区有线电视和互联网宽带进村;劳动部门要积极利用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专项资金,与旅游部门联合做好从业人员培训;公安、物价、工商、卫生等部门要加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治安、物价、市场秩序、食品卫生平安等方面的服务与管理;新闻媒体要加大乡村旅游宣传力度,营造乡村旅游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乡村旅游道路建设篇7

[论文摘要]近年来,满城县依托其资源和区位优势,乡村旅游获得了很大发展。本文在深入分析制约满城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其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满城县距保定市有10余公里,距离北京、天津不过150公里,境内有107国道、保涞、保易、保阜公路穿过,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满城不仅有著名的汉墓和抱阳山等景区,而且草莓种植特色突出,磨盘柿、蜜桃等林果业发达。山区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民俗文化丰富多彩。自1996年以来,满城乡村旅游迅速发展。截至2005年,全县有农家饭(旅)馆70多家,接待床位200余张,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形成了龙潭峡谷、柿子沟和芝兰沟三个乡村旅游区,北水峪村、西峪村、龙居村等7个乡村旅游示范村。

乡村旅游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满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但是,满城县还存在着一些制约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对此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满城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发展规划。满城的许多乡村旅游景区缺乏规划,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现象比较突出。尤其是龙潭峡谷的渔家乐,绝大分建在漕河边上,有的甚至建在漕河中,严重影响了上游龙门水库的泄洪。另外,乡村旅游景区的公共设施,如厕所、道路、停车场等还很不完善,难以满足旅游的需要。

2.旅游产品单一,效益不高。满城的各乡村景区,目前以乡村观光和品尝农家饮食为主,产品结构较为单一,缺乏各自的特色,在挖掘乡村游的体验性、参与性和趣味性等方面还很不够,使得游客来了以后只是看一看,吃顿饭而已,难以获得较高的旅游收益。

3.交通条件较差。满城县的农村路网等级低,路面破损与路基沉陷等问题突出。除陵山汉墓外,通往柿子沟、木兰溶洞、龙潭峡谷、玉皇坨等主要乡村游景区的道路不仅狭窄,而且路面状况也普遍较差,使得有意至此的游客望而止步。

4.宣传促销乏力。目前,满城的乡村旅游宣传不仅资金不足,力度不够,内容单调、形式陈旧,而且时断时续,缺乏经常性和长期性,致使满城乡村旅游的形象不突出,知名度不高,吸引力有限。

5.环境卫生问题突出。由于缺乏规划和有效的管理,满城乡村旅游的环境卫生问题十分突出。例如龙潭峡谷内没有垃圾收集设施,各家的渔家乐产生的垃圾随意堆放,污水直接排放到河中。农家院内的厨房和餐饮工具缺乏防蝇、防尘和消毒设施。院内的厕所多为旱厕,卫生状况很差。

6.旅游人才缺乏。可以说,满城县的乡村旅游景区大多是个人或小群体自主开发而形成,大部分乡村旅游从业者是当地的农民,缺少专业的旅游人才。由于缺乏旅游服务意识、经营管理知识和服务技能,导致他们的服务质量不高,游客满意度较低,服务纠纷时常发生。

二、促进满城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1、科学规划。制定科学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对于促进满城乡村旅游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一是要在实地调查研究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尊重传统,突出特色”的原则制定满城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二是要指导帮助各处乡村旅游景区制定科学的建设方案,使它们各具特色,错位竞争,优势互补。

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满城各个乡村旅游景区今后的发展,应因地制宜,突出各自特色。如陵山应突出登陵山、访汉墓、赏国宝的优势。韩佐、杨佐、刘佐、茂山等村应立足草莓优势,大力发展草莓采摘、田园观光等活动。龙门水库和龙潭峡谷应重点开展水上活动,吸引游客前来游泳、划船、垂钓,品尝农家饭。卧龙山庄可以开展高山葡萄采摘、户外探险、野外拓展等。神星柿子沟应以万亩柿树为依托,让游客在金秋时节欣赏万山红遍的景色,亲手采摘成熟的柿子,体验丰收的喜悦。

3.加强环境卫生建设与管理。满城县应根据《保定市农家旅馆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农家(饭)旅馆建设标准和验收细则,促进其软、硬条件的改善,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水平。建议县旅游局成立一个农家(饭)旅馆质量等级评定小组,全面负责农家(饭)旅馆的申报和审核工作,并加大对乡村旅游接待点的安全、卫生、环保、守法经营、诚信服务等工作的监管力度,不断促进其经营上档次,服务上水平。

4.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县、乡政府应将新农村建设的优惠政策向乡村旅游倾斜,帮助有旅游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的乡村改善交通、通信、供电、饮水、卫生等。把乡村旅游交通纳入全县的交通建设规划,加快通往柿子沟、龙潭峡谷等地的公路建设。除特殊山区路段可为三级路外,其他应达到二级以上。同时交通、建设部门和有关乡镇,要结合“村村通”和“文明生态村建设”,对过摬的旅游公路进行绿化,搞好沿途村镇改造,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5.加强宣传促销。旅游和宣传、文化部门要密切结合,制定满城乡村游整体促销方案,搞好乡村游产品的策划、组织和包装。通过举办龙潭垂钓节、西部赏花节、采摘节、柿子节等一系列活动,将乡村旅游产品不断推向市场。同时要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络等媒体,加大促销力度。根据来满城县的游客以京津冀居民,尤其是以保定市民为主的特点,促销应以京津和保定市为重点,适当开拓周边的山西、山东等客源市场。

6.加强乡村游人才的培训。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农民从事旅游业,需要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县、乡政府和县旅游局,应积极为乡村旅游经营者创造和提供参加旅游培训的机会和条件。可以请旅游院(系)的老师为他们讲解乡村旅游的有关知识,开展旅游服务技能培训,或组织他们外出参观学习等,帮助他们转变观念,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同时,一些乡村旅游的重点示范村,可以结合“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接收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提高乡村干部的旅游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何景明等: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经济,2004,(7):36~38

乡村旅游道路建设篇8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以系统的、平等的、全球的、协调的方式发展旅游、协调环境、旅游者和当地社区三种间的利益关系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1]。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我们的研究切入点也就是来自于总书记的基层调研。吴中区越溪街道旺山生态园为周边都市居民提供优良的旅游与休闲环境,成为独具魅力的集约化、多功能、高效益的当代生态农庄型度假观光胜地。与传统的乡村旅游相比,她除了可以满足游客的休闲娱乐、观光旅游、农业学习之外,还具有生态体检和生态教育功能,注重生态体验和生态教育功能,注重保护资源和环境,促使乡村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是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我们对农村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关注学者对于“三农”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关注农村社会的变化和农村基层工作者的新思路,关注农村的社会和环境问题。从中也了解到一些问题的缘由,也对中国的农村和城市二元社会的形成有了更深的理解。社会科学者们的思考,基层管理者的先进经验,以及城乡社会的矛盾都深深的震撼着我们。而对于农村建设问题的思考也源于多年的专业学习,农村建设问题中的许多问题是和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紧密相连的。建设“美丽乡村”与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是相互促进、内在的统一关系[2]。乡村发展生态旅游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美丽乡村”建设可以使得乡村生态旅游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美丽乡村”增加了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支撑。

2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可持续旅游是由国外引进的(即从“可持续发展”派生出来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始受到大家的关注,它代表着一种新的旅游发展观,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也就是指:在维护文化完整、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民对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要求。即可以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提供生计,又能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决定了我们一定要重视可持续发展研究。由于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各级政府和老百姓都缺乏实践的经验,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一定的经验,但是仍然在认识上、规划上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如下:对农村的内涵认识不够,简单的理解新农村就是新道路、新房子、新村庄,造成重视村容整洁,忽视生产发展。在空间尺度上,既要提高旅游者的旅游质量,又要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既要维护本地旅游发展的持续性,又要同周边区域和谐统一,真正实现旅游资源的和谐发展。在开发广度上,既要协调环境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乡村“独特性”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又要注重乡村资源、民风、经济等方面的协调发展[3]。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标准是:延续历史文化,保护乡村资源;延长生命周期,保障经济利益。优美的环境和良好的生态是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保持这样的环境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经济效益是乡村旅游开发者、经营者、普通老百姓最主要的目标之一。

3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对待农村生态建设问题切不可不顾农村社会的现实。农村如果得不到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成果很难保住。农村建设如果不顾现实,盲目追求“面子工程”,可能会损害到农村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可以看出农村的生态建设问题对于农村社会的影响有多深。处理好这些问题,给予适当的引导,提倡一种新的文化,将对农村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第一,乡村旅游在开发过程中必定会造成开发和保护不一致的情况。从长远角度来分析,乡村旅游确实能在保护和继承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是事实上目前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开发”与“保护”脱节的情况。有的地方为了获取经济利益不注重保护,盲目的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造成了很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的破坏。一方面破坏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一方面对农村文化的吸引力造成了影响。第二,很多地方的旅游产品比较的单一,种类比较少,从而造成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这样游客来了第一次就不来第二次,留不住客人。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主要是观光游,这样造成乡村旅游没有充分地开发和利用,旅游的形式比较单一,仅仅体现在乡村旅游的简单开发。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乡村旅游的整体开发还不够深入,没有能对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挖掘乡村自身的特色。此外,还有乡村旅游的规模比较小,仅仅体现在农家乐的基础上,参与型、体验型的旅游产品比较少,不能满足游客的持续增长。第三,目前乡村旅游有的地方还不是很规范,市场缺乏统一地管理。同时,由于乡村旅游市场的开发时间较短,我国的乡村旅游存在管理规范上的缺失。造成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乡村旅游的分配利益不均,缺乏有效的政策来规范市场。乡村旅游中宰客、降低服务标准以及服务态度恶劣等情况较普遍,此类情况造成了游客的流失,游客流失了必然会给农村旅游造成非常大的损失[4]。

4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可以总结为:“保护环境、和谐发展、统一规划、产业协同”。也就是说: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按照可持续思想及其系统理论与方法为指导,坚持科学合理地利用乡村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业协调发展,扩大农民就业,促进增收,加速城乡一体化发展,充分调动政府、企业、行业、农户、游客等多方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资源和社会的效益均衡发展[5]。根据以上的总体思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保护乡村生态资源,做到以农为本、农旅和谐发展,注重保护、注重开发与保护协调发展,不影响乡村旅游的正常运作。②做好乡村旅游长期、中期、短期的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循序渐进。③按照本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而采取差异化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本地区的市场潜力,利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优势,发挥乡村旅游在本地区的功能。④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方面的合理规划,调动多方参与主体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效益最优。

5结语

乡村旅游道路建设篇9

一、工作举措

(一)紧扣发展,全力推动农村公路建设

我区始终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服务乡村经济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整治的重要抓手,努力开创农村交通发展新局面,营造生态宜居的农村环境。2018年以来我区累计完成村道窄路加宽、建制村“畅返不畅”整治、旅游公路建设、通组入户公路、窄路面增设错车道等农村公路改扩建项目186.375公里,完成投资15779万元,其中2020年上半年完成农村公路建设10.575公里,完成投资833万元。

(二)突出重点,深入推进专项工程建设

1.结合全域旅游,努力推动“路旅融合”发展。始终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推动全域旅游的着力点和突破点,积极探索交通与旅游、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以“串珠成链”的模式,努力把农村公路打造成全域生态旅游之路。一是建设美丽乡村示范路。探索采用“融资+epC”的建设模式,引入社会资本1亿元,用于美丽乡村旅游路建设。2018年以来已累计完成35.7公里道路建设。此外,我区还包装美丽乡村旅游示范公路50余公里上报省厅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待建设计划下达后将立即启动实施。二是打造全域旅游大环线。以“一路风景读”为目标,重新编制全区旅游环线规划,计划利用现有道路打造115.3公里农旅大环线,串联白马关景区、李调元故里、春花秋月等全区旅游景区、特色产业园区,推动“交通+旅游+产业”的深度共融,助推全域旅游发展。

2.结合乡村振兴,努力推动农村公路的提档升级。积极发挥农村公路对乡村振兴的支撑保障作用,围绕产业发展布局,建设产业路,2018年以来,累计投入5000余万元,完成产业道路建设60余公里,其中2020年投入833万元,完成产业道路建设10.575公里,便捷、绿色的运输通道为沿线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3.结合脱贫攻坚,努力做好扶贫增收工作。以支撑保障脱贫攻坚重任为目标,以打通贫困地区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为导向,攻坚克难,着力抓好交通扶贫工作。一是实施交通扶贫专项工程。根据各扶贫产业园、建档立卡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较多的自然村道路情况,按照统筹规划,分批推进的原则,对影响群众出行、阻碍产业发展道路开展提档升级,2018年以来,累计投入1332.5万元,建成扶贫专项道路25.8公里,拆除重建危桥4座,其中2020年完成扶贫道路建设5公里,拆除重建危桥2座,完成投资432.6万元。二是创造公益性岗位。在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过程中增设公益性岗位,充分调动沿线受益群众尤其是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引导鼓励他们参与施工建设、质量监督和道路养护,在改善贫困地区交通环境的同时助力增收脱贫。

4.结合民生发展,努力服务和保障民生。坚持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服务和保障民生的重要抓手,努力做好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民生实事。一是实施民生工程。2018年以来,累计投入1068万元,建成民生交通道路29.6公里,其中2020年投入350万元,建成民生交通道路5公里。二是实施农村公路窄路面增设错车道工程。聚焦农村公路短板,实施农村公路增设错车道专项工作,2018年累计完成错车道建设442个。三是整治建制村“畅返不畅”。针对通建制村道路路面破损严重的地段开展集中整治,2018年整治建制村“畅返不畅”12.438公里,2020年已完成子汉路白宝村段、子汉路龙形村段、白马关镇小鞍村、罗新路、河黄路广富场镇段、调元镇三渔村村道“畅返不畅”的整治。

5.结合人居环境治理,努力推动路域环境整治。区政府出台了《农村公路路域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方案》,明确了各单位目标任务,制定了奖惩办法。今年以来,按照公路路域环境清理基本要求,着重清理公路沿线抛洒滴漏、扬尘污染、占道经营、占道堆物、非交通标志标牌,共排查和消除道路安全隐患30处,制止公路打场晒粮、摆摊设点、堆物作业等活动20余起,清除各类路面障碍物、抛洒物以及堆积物40余处,发放各类宣传资料800余份。

二、取得的成效

(一)出行难问题得到解决,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调整

农村公路的建设,使沿线群众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出行现状,解决了出行难的问题,使农村地区交通运输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各种特色农产品销售数量剧增,农业生产运输成本降低,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带动沿线青花椒、贵妃枣、金花梨、翠冠梨等特色农业发展,增加沿线群众的农业收入。

乡村旅游道路建设篇10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主要是指将农村的社区作为基本活动场所,通过乡村的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农业生产活动、自然环境和文化风俗等吸引游客,以体验农业劳动、了解风土人情、回归自然、享受农村风光为目的的旅游方式。最近几年来,国家政策逐渐向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的方向倾斜,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是党和国家建设小康社会和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乡村旅游是以农村经济的发展为目标,以旅游业为实现手段,以旅游环境和资源的循环利用为物质基础,为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道路。

1.乡村旅游中人与自然的统一

人与自然的统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自然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必要的生存必需品,还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美感享受。

农村旅游经济必须深刻意识到资源的局限性,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将环保理念融入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提高资源的配置率。同时,提高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尽可能的减少旅游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保障乡村环境不受到破坏,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经济能够促进村民间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共处是和谐社会的标志。发展乡村旅游,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增加了就业机会,减小了城乡间的差距,还促进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所以,这是一种多赢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促进村民间人和人的和谐共处。

3.乡村旅游发展了农村经济,提高了农民收入

根据国家的统计,我国的农民收入远低于城市居民,且逐年拉大。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民收入渠道单一,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有效提高农民的收入。另外,旅游也有很多优点,例如,投资较少,回报周期短,非常适合农民对风险的担心心理和较弱的投资能力。同时,乡村旅游节约能源,污染较少,也保证农村经济能够沿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除了直接旅游收入外,带来更多的人流、资金流,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乡村旅游能够促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可以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业,在带领农民共同富裕的同时,提高村民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农业也在乡村旅游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享受高雅文化,改变旧的生活习惯,培养更高的精神追求。所以说,乡村旅游能够促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为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二、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构建

乡村旅游开发必须经过细致严密的调查和科学规划,避免出现无序和盲目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乡村旅游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规划合理的旅游产品

合理的旅游产品对发展乡村旅游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旅游产品的规划必须符合自然环境规律,尊重本地居民文化,尽可能保存环境原味性和民俗的原始性,防止出现向游客兜售低俗娱乐服务的活动。除此之外,应该从内容、形式和质量上等多个方面区别于其他旅游产品,构建特点鲜明的乡土气息和乡村意境,烘托淳朴的民俗文化和遗址,并以此为基础,尝试建立乡村专题系列等活动。

2.扩展投资渠道和投资力度

资金是发展旅游业的瓶颈,目前,国家对新农村的建设积极扶持,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对于正在发展中和全面改革的农村来说,其可用的乡村旅游资金很少。对于这种情况,必须以企业投资为主导,辅助以银行贷款的资金投入方式,并应用社会集资、吸引外资等多种投资手段,构建完善的资金机制。

3.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

对于旅游业来说,可持续发展是指目前和未来的基础和旅游设施建设都要以自然能够承载为前提,即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要满足可再生的要求,要对当地的民俗文化有充分的认识、理解,并充分意识到当地居民能够享受到的旅游利益。通过乡村旅游促进当地农村经济沿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保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三、结论

现在我国的乡村旅游仍处于一种快速发展的状态,越来越多的人们对乡村旅游持认可的态度。但是,为了避免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必须要对乡村旅游的方式和过程进行统一的安排,促进农村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着重培养乡村旅游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只有拥有一支优秀的队伍,才能有优秀的策划和优秀的创意,才能提高乡村旅游质量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云才,郭焕成,徐辉林.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oo6

[2]颜立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加快发展的思路建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11):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