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的创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18:34

传统媒体的创新篇1

去年以来,《内蒙古日报》己多次搞过这种重点策划、精心组织、深度报道的规模化宣传。其中,七八月以特刊的形式,连续发表了21个版的宣传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和规划的综合性述评,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和谐稳定、生态安全、边疆安宁、民族团结等不同角度,宣传自治区党委提出的“8337”战略发展规划的内涵和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以及面临的机遇挑战,引导各级干部和各族群众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努力贯彻,受到了自治区党委和各方面的重视和肯定。

今年4月间,《内蒙古日报》又用4个版的篇幅,以通讯、评论、图片以及多媒体等形式集中报道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退休干部苏和的事迹,引起了各方读者的注意,让干部群众受到了一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育。

像这类突出重点、精心策划、认真组织、集中力量采写和刊发的规模化宣传,去年以来《内蒙古日报》还搞过一些,如12个盟市重点项目的宣传等,有消息、有评论、有图片,多版面、大容量,充分发挥了纸质媒体的优势。

传统媒体的创新篇2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文化传播困境策略

文化传播与媒介发展密切相关。媒介是人类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是人类文化传播的必要手段。当今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构成了全新的文化传播体系,给传统文化传播带来了困境和深远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的困境

一、“数字鸿沟”的存在使得传统文化传播信息不平衡。“数字鸿沟(DigitalDivide)指的是由于地域、教育、经济和种族差异,不同群体在掌握和运用电脑、网络等数字化技术及分享信息资源方面存在的差异,其实质就是一种因信息落差而引起的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亦可称为‘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①我国幅员辽阔,国土面积大,人口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存在,东中西部差别、地区差别、城乡差别、贫富差距等的存在,造成传统文化传播的信息不平衡。新媒体提供了更大范围和更为便捷的文化传播渠道,但“数字鸿沟”的存在,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播并不一定比以前更为有效。

二、新媒体时代使得人际传播和文字传播缺失。对于文化传播而言,人际传播和文字传播这些最为传统的传播方式有着更为重要的影响力。新媒体时代,受众更多的是被数字化产品所包围,整天面对的是电脑和手机,通过人际传播和文字传播的机率大大减少。文化传播更多的是思想上的交流、言语上的激励和精神上的慰藉,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情感归属和维系。

更为重要的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由于历史承袭和渊源等各种原因,有些传统文化并不适宜新媒体传播,依然停留在传统的人际传播和文字传播等传统传播阶段。新媒体的发展由于技术手段的优势促使人们更易接受并选择新媒体,无形当中让部分不适宜新媒体传播的传统文化面临无法传播的境地。

三、新媒体时代信息管制不到位。由于新媒体的发展过于迅速,我们还没有组建起完善的新媒体信息管理体系,加上新媒体的一些技术手段让目前针对新媒体的管理难度加大,使得新媒体时代的信息管制存在漏洞和空间,致使每天大量的信息充斥于新媒体上,甚至很多是虚假信息、负面信息。在信息大爆炸的新媒体时代,人们真假难辨,有时甚至很难在海量的信息中找到有用的、真实的、所需的内容,新媒体这种畅通无阻式的传播势必给传统文化传播带来不利影响。

四、传统文化本身与新媒体的隔阂。我国传统文化有着诸多自身的特点,世代传承延续,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世代积淀并为大多数人所认同,涵盖经济政治、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各个层面,有着强大的内部凝聚力,形成了一种文化关系整体。传统文化本身的诸多特点,使得传统文化传播依然躺在历史的沉静中静默,面对新媒体这种发展迅猛、突如其来的传播媒介,要适应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更为重要的是,新媒体是现代技术的产物,对传统文化传播而言,有些方面是不适宜的。传统文化本身与新媒体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隔阂。

五、新媒体的娱乐化、碎片性冲击着传统文化传播。“新媒体产业发展的基本动力就是满足受众群体的娱乐性需求。”②因此传统文化传播通过新媒体传播就不可避免地掺入娱乐性的成分。传统文化的严肃性自然大打折扣,对传统英雄人物的塑造、对传统价值观的确立、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宣扬等都将加入娱乐化的成分,出现改编、戏说、重塑,这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扭曲。伴随新媒体瞬间性、碎片性的传播方式,对传统文化的简化、解构、快餐性消费,使得传统文化成为简单的文化符号复制,难以达到文化传播的真正效果。

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的创新策略

一、加强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挖掘。“中华文化是历史的沉积,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既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又昭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它既包括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也包括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传统文化遗产记录着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是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③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我们首先要抓紧时间保护和挖掘传统文化,要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二、宣扬自由自律和“以人为本、和谐共存”的精神理念,提高受众素质。新媒体时代构筑起全新的语境时空,从根本上打破了人际交往的时空障碍,人与人之间应本着“以人为本、和谐共存”的理念,自觉提升精神文明素质,主动传播正能量,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社会的进步。“在新媒体传播语境下的自由与自律及社会监管具有辩证统一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自由为自律的出场创造了条件,而自律与社会监管恰恰是自由的保障。”④我们应该通过提高受众的素质,提升文化的接受程度,削弱“数字鸿沟”的影响;通过新媒体的新兴媒介手段,为传统文化传播提供更为快捷方便有效的传播方式,使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的方式不断调整,以更好地适应传统文化的传播。

三、推陈出新打造适宜新媒体传播的传统文化精品项目,主动占领新媒体空间。时代在发展,新媒体被广大受众所接受,人们的学习、阅读习惯正越来越向新媒体转变。传统文化传播者要主动迎合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要积极主动占据新媒体空间,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各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成分,创造出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精品项目,推陈出新打造适宜新媒体传播的传统文化精品项目,赢得受众的尊敬、信赖与重视,使传统文化自身在新媒体的空间中有着更大的话语权。

四、加大对新媒体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开发与应用,构建文化传播产业链。“加大对新媒体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进一步激活文化产业创意、设计、生产、发行、消费的整条价值链。”⑤科学合理地配置新媒体资源,使传统文化传播变得更为智能化,给受众带来前所未有的文化体验,通过新媒体的技术手段,服务传统文化传播。同时整合社会资源,使传统文化传播与社会资源紧密结合,积极利用互联网、数字技术、现代软件等高新技术,融合传统文化,推动文化生产方式、传播方式的创新,拓展文化服务功能,延伸文化传播的空间和辐射范围。

五、构建完善合理的传统文化传播渠道。新媒体时代网络、手机等占有较强的优势,但文化传播渠道也不能全依赖新媒体。传统文化的传播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做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传播渠道的有机结合。同时,应以内容传播为基础,为社会大众提供有用的文化和信息,在内容上把好关。

总之,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面临着一定的困境,但新媒体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也是机遇,有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加强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挖掘,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打造传统文化精品项目,构建文化产业链和完善合理的文化传播渠道,在宣传自由自律和“以人为本、和谐共存”的精神理念下,传播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本文系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媒体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2014pY44。)(作者单位:重庆大学)

注释:①孙英春:《跨文化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②孔钰钦:《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渠道探索》,《编辑之友》,2013(8)。

③程亮,颜复萍:《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特征与对策探究》,《中华文化论坛》,2010(4)。

传统媒体的创新篇3

一、融合时代传媒竞争的两个变局

去年以来,随着国家层面推进三网融合战略,以广电为代表的传统媒体面临着以“体制机制改革,行政管理”为核心的“管理变局”。三网融合带来了宏观层面的融合,包括机构融合、业务融合、产品融合、终端融合、流程再造等各个方面,而这些方面的核心是管理创新,在某种意义上而言,传统媒体面对新媒体进行转型的核心人物在于领导者,核心要素在于理念转变,核心运作在于流程设计。

第二个变局来自于竞争变局。由于新技术的不断诞生、新媒体的不断出现、新市场的不断形成,原有的竞争格局被打破,新进者要求重新划分市场,媒介生态被重塑。媒介竞争由先前的“实物之争”走向“形象之争”;由“独家报道之争”走向“独家解释之争”。竞争变局的另一方面则是人才竞争,新媒体催生了一系列新职位,比如“sns整合专员”,主要负责传统媒体业务在sns平台(社交网络系统)上的扩展与维护。随着微博的大面积流行,新职业“微博媒介经理”也应运而生,在美国,这个职业从业人员62%是女性,38%是男性,年薪3-5万美金,其中,71%的从业人员的工作经验介于1-4年。他们的工作是早晨5:30就起床上微博,晚上看完最后一条微博才能安心入睡。传统媒体通过设立专门职位来运营他们的新媒体平台,渴望借此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这方面湖南卫视先行一步,他们在旗下的北京中心专门设有“新媒体策划经理”一职,负责其传统媒介产品及服务在新媒体平台上的推广及运营。

二、传统媒体管理者的理念创新

传统媒体管理者的理念创新,直接决定着其在进行新媒体转型时能否跟得上技术步伐、市场节奏。理念创新首先来自对新技术发展的清晰认识。纵观历史,媒介发展史即是一部技术发展史,印刷术创造了“复制传播力”,无线电技术开拓了“超空间传播力”,影视技术引导了“镜像传播力”,网络技术塑造了“全球传播力”,而手机技术则强化了“贴身传播力”,新技术深刻地影响着媒介演进。从另一方面看,新技术还影响着产业变革以及我们对于媒介的感知,比如乔布斯与他创制的苹果五次深刻地影响着历史:第一次是苹果电脑apple-i,开启了个人电脑时代;第二次是皮克斯电脑公司,改变了整个动漫产业;第三次是ipod,改变了整个音乐产业;第四次是iphone,改变了整个通讯产业;第五次是ipad,重新定义了pc,改变了pc产业。乔布斯伟大之处在于:让产品成为媒介--先前是“媒介产品”,现在是“产品媒介”。

此外,还有一系列原有理念的被刷新,旧有定义的重新定义:比如何谓独家报道?独家报道将不再获有绝对竞争优势。随着“云计算”的实现,媒体竞争将超越先前的信息之争,从绝对意义上看,任何人都可以从“云端”撷取他们所需的信息,a媒体拿到信息与b媒体获得信息的时差几乎为“零”,媒体独家首发的时间优势已然在“云端”被消解掉,媒体竞争从“信息的独家首发权”转向“信息的独到解释权”;

又如,何谓新闻首发?之前传统媒体即使有自己的新媒体平台,但由于理念问题,新闻首发无疑被保护在传统媒体发放平台内。而未来的媒介竞争是在两个平台上同时展开的,即传统媒体平台与新媒体平台。媒体的新闻首发不再是传统母媒的特权,而应根据新闻的具体特性,选择媒体矩阵旗下的任一媒介渠道作为新闻首发平台;

再如,何谓内容生产者?先前的内容生产者主要是指新闻专业人士,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大量的ugc(用户贡献内容)出现,于是“用户”+“专业人士”共同成为媒介的内容生产者,扩大了原有的新闻生产队伍。

三、传统媒体新闻管理创新的五个维度

1.日常内容与突发事件报道的管理

随着新媒体的进化以及“云计算”时代的来临,传统媒体面临着将原有和目前正在生产的媒介产品数字化、数据库化,并将之分层存储,以便分类使用、整合利用。加之主题化的专业电视和广播频率需求增加,使得媒体建立资产管理和数字版权管理体系迫在眉睫。之于管理者而言,要及早制定相应的内容管理方案,利用先进的数据管理技术,建立平台性、网络性的内容管理系统。从技术与内容双重考虑,将媒体内部的每一个互联网节点都联通起来,以此实现统一的内容产品架构。

新媒体时代,对于传统媒体的内容管理者而言还面临着“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这一命题。以“甬温动车追尾事件”为例,当时浙江卫视、cctv-2与cctv-新闻频道反应相对迅速,三个频道采用的航拍画面都来自“非专业”、“非新闻机构”的市民。新媒体时代,ugc这种“用户贡献内容”的模式真实且更广泛地发生着。媒介如果想在突发事件报道上取得先机,就要在平时的内容管理系统设计上着重考虑,比如,如何能使在场的“非专业人士”最快速度回传报道?如何能使报道尽可能达到技术播出水准?如何在突发事件报道时,调集多方资源,同屏呈现,丰富报道内容?以cnn对日本大地震的报道为例,当时cnn画面被分割为5个部分,一个是地震现场主画面,一个是主播通过网络连线日本当地居民诉说地震情景的图像,另一个是日本政府召开新闻会的同声传译画面,还有两行滚动字幕。可以预见的是,由于有了ugc加入,专业新闻机构突发事件报道模式将作改变。

2.内容生产流程的管理

融媒体时代彻底改革了新闻的生产与消费,在这样一个大趋势下,媒介机构要想在竞争中胜出,就要对先前的新闻生产流程进行全新再造,以期焕发新的生命力。流程再造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美国兴起的一次管理变革浪潮,其核心命题是“对组织的作业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目标是“以期取得在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关键绩效上重大的改进”。新闻生产的流程再造是媒体机构以一种首尾相接、完整的整合性过程改变过去被不同介质割裂、不同部门管理造成的支离破碎的局面。

新闻生产的流程再造要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内容的生产将是多媒体化的,收集过程将是多媒介汇流的。其次,收集而来的新闻内容,需要经过一个“评估中心”,对新闻素材作出一流的价值判断,以及去向判断。再次,要解决新闻分发问题,手机、广播、纸媒、电视、网络等多渠道建制,使得同一内容不同形式的新闻产品能沿着各自既定的渠道运行,从而保证了一件新闻产品的复次、多介质、全方位传播。最后,要解决新闻产品抵达用户后的反馈以及来自用户信息(ugc用户贡献内容)如何上浮的问题,比如说建立call-center中心(呼叫中心),将受众当作用户来管理,形成新闻推送模式,用短信预告新闻事件的发生,并号召受众及时补充在场所见所闻等等。

新闻生产的流程再造包含四个方面,首先是强大的“脑”指挥中心,负责新闻信息的价值判断及其去向;其次是“交响乐团式的空间布局”,为了更高效地实现多介质的统一行动,融媒体的新闻操作平台将在物理上有所突破,一个类似“交响乐团式的空间布局”有利于各媒介品种围绕“脑指挥中心”协调作战;再次是“多媒体化的采写部队”,融媒体时代新闻生产再造的基础是单介质记者向多介质记者转型,一个人身处新闻现场,能同时提供文字、音频、视频、图片等各类产品,供融媒体矩阵平台上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的全方位使用;最后,实现ugc内容的优化与上浮,这意味着要形成一套有效的ugc机制,鼓励用户方便、快捷、积极地贡献优质内容。如湖南卫视的新媒体平台金鹰网播客栏目--vblog,供用户自己喜欢的视频,网友上传的节目大都与娱乐节目有关,很好地扩充了其母体平台的内容。

3.内容生产者的管理

融合时代,媒体的内容生产者由“专业”与“非专业”人士共同组成,之于“专业人士”的管理除了先前管理理论上常常提到的“以人为本”等理念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看到这些“专业”人士在新媒体时代有可能成为拥有万千跟随者的意见领袖,他们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成就个人及母媒的声望,比如一些新闻主播、评论员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发言往往拥有广泛的关注。如何将人们对这一个个分布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媒体从业者的关注有效地转化为对于其服务的母媒的高效关注是管理者需要着重考虑的。对媒体从业人员的管理创新,关键在于要将媒体从业者看作是拥有启动能量的“发动机”,让他们能自我开掘出一片天地,塑造起一种声望,并将这些关注度与美誉度成功迁移到母媒上去。

融合时代,内容生产者的另一个主力军是那些能“贡献内容的用户”,之于他们,更多的是要通过社交网络系统等多个平台“运营”用户,以使他们对母媒产生信赖感与情感链接。湖南卫视在这方面做了多方尝试,举办“金芒果粉丝节”,密切与粉丝的联系;在金鹰网上推出sns互动社区“芒果圈”,通过社交网络平台聚集人气,发动用户贡献内容。

4.用户的管理

媒介融合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以“读者、听众、观众、网民”细分的受众概念将被全新的“用户”概念取代。未来广播电视面对的是一个个有多媒体需求的“用户”,而不是先前传统意义上的“听众”与“观众”。到目前为止,互联网的竞争,显然不仅仅体现在技术之争上,新技术的获得将以越来越短的时间向零成本靠近。互联网竞争的核心,又回到了大多数行业面临的竞争的本质--关系--上来,“建立关系、维持关系、运营关系”,从而使“关系最终创造价值”。技术的门槛越来越低,直接的结果就是技术之外的门槛越来越高。web2.0的运营核心不在于技术,不在于内容,而在于“人”。运营“人”的核心在于“关系”。这也是建立媒体sns非常重要的原因。

在管理用户时,要关注系统性与回路设计,一方面使用户能方便地参与到媒介活动中来,另一方面使用户的体验也能及时地通过回路设计反馈回来。如中央电台“中国之声”今年10月新改版后,推出《同步你来说》节目,所有节目环节均围绕互动设计,以互动方式呈现。每期同步跟踪正在进行的事件和网络正在热议的话题,展开当事方、评论员、听众、网友的实时互动讨论、线索提供及核实报道,听众参与到节目中本身就是用户管理的一方面,这使得电台提供给听众的不再仅仅是先前的媒介产品本身,而是一种参与媒介内容生产的全新体验,这有助于与听众建立情感链接。

管理用户的核心命题在于情感,只有用户对媒介产品有了信赖与依赖感之后,才可能产生基于其上的附加价值。新媒体时代,这种情感链接除了在原有平台上运作之外,比如说广播可以通过听友会来与其听众保持联系,更重要的方面是通过新媒体平台,特别是社交网络平台来运营更年轻的潜在用户,让他们产生黏度。

5.舆论引导的管理

融合时代传统媒体管理创新还表现在舆论引导方面的创新。未来媒介生态表现出一种“微”特质,碎片化的信息通过社交网络系统等链状系统被连接与组合起来。媒体生存则是在这一个个“微链”中把握自己的传播机会,创造可能的舆论热点。未来媒体生活,除了竞争“信息的独到解释权”外,还要在纷繁的“微链”世界中排兵布阵,将记者一个个地发送到“微链平台”上,成为一个个关键节点的组织者与传播者。媒体把关不再是先前铁板一块的“一刀切”,而是在无数个中心节点上的疏通与引导。舆论引导创新主要表现在,媒介依托自身的专业记者与忠实用户建立“微链”传播矩阵,并在关键节点上“排兵布局”,通过“不做中心”而去影响无数个“小中心”,来实现舆论的高效引导。

传统媒体的创新篇4

关键词大数据;春运报道;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2文献标识码a

春运历年来都是国内各大媒体在春节期间着力进行策划报道的选题,纵观今年媒体在春节期间的报道表现,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新闻》栏目中推出的“据说春运”专题报道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这档利用百度大数据以直观图像形式向观众展示全国春运迁徙情况的特别节目,在生成机制、内容选题和报道方式等方面都具有创新意义。

一、新闻生产实现台网合作,大数据为报道创新提供了契机

《据说春运》主持人顾国宁曾在节目中说:“30多年来中国春运大军从1亿人次增长到36亿人次,这36亿人次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是如何迁徙的,过去很难想象全国会是怎样一番景象,但是通过大数据的收集、解析,并最终以可视化效果呈现在电视屏幕上,可以给每一个观众带来最直观的感受。”这档专题报道从1月25日开始,在《晚间新闻》中播出,每期的时间在3到4分钟左右,其中的新闻报道内容采用了互联网平台上的资源,信息直接来源于百度,由百度地图等相关产品提供的大数据。报道中引入百度地图LBS定位大数据,在屏幕上直观地向观众展示全国范围内春运人潮流动情况,新颖的报道让观众感叹:“布满了亮线的地图,像烟花一样绽放的迁徙轨迹,让人一目了然人口迁徙的最新动态”。这种报道方式使央视一改以往派出记者在全国各地车站蹲点报道春运的旧形式,以大数据真实反映中国春运期间现实的人口流动,使观众耳目一新。《据说春运》专题报道创新的基础来自于中央电视台与百度这个互联网核心技术型公司的合作。

数据新闻是新闻媒体对大数据进行信息挖掘并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的新闻,数据可以是数据新闻的来源,也可以是讲述新闻故事的工具。由于自身在网络技术上的限制以及编辑记者的专业限制,传统媒体在数据新闻报道上面临不少挑战,哪怕是中央电视台这种无论在硬件设施和人力资源都处于国内前列的媒体,在大数据的搜集和挖掘上并无优势。虽然央视可以依托旗下索福瑞公司(CSm)做电视收视市场研究,但是该公司的数据收集处理范围局限在观众调查服务和收视行为研究上,要报道春运这种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的人类大迁徙,在短短几天时间内会涉及有30多亿人次的人口流动,还需要借力更专业的互联网平台,所以百度所拥有的服务器集群、云计算等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是这次“据说春运”专题报道生成的关键。例如观众评价的反映最热烈的“百度迁徙地图”就完全来自于百度的数据搜集和呈现,该图制作的原理是:百度地图拥有过亿装机量和其他13个过亿用户数的app,百度地图LBS开放平台为数十万款app提供免费定位服务,日处理定位请求近35亿次,百度地图通过用户手机操作获取用户经纬度,并上传到百度地图请求解析为地址信息,因此,观众看到的迁徙图是由两亿多部智能手机画出的一条条美丽的亮线。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原则是“用事实说话”,在大数据时代,“用数据说话”既是传统媒体新闻报道内容创新的契机,也是挑战,只有与互联网公司合作,掌握大数据分析和处理的核心技术,实现有效的跨界合作,才能发现更准确、全面的事实,增加报道可信性和权威性。

二、新闻选题接地气,用大数据准确感知社会情绪

春运报道年年有,在选题上要创新需要回归到春运报道的本质,春运报道不仅要春运期间全国交通流动的信息,更要展现这些信息数据背后的文化价值。无论是以前的《常回家看看》,还是今年的《时间都去哪儿了》,这两首因为春晚一炮走红的歌曲都是因为切中了中国人春节的情感重点――“回家”和“亲情”,同样的道理,春运新闻报道的选题重点也是中国人文化传统价值的核心体现。春运这几天里展现了中国人最深刻的亲情:亲人间的牵挂思念、生活的酸甜苦辣,都在每个人回家的路程上体现。从1月25日开始,春运哪天进入高峰,哪些城市和线路最热门,围绕春运都有哪些话题,春运路上有哪些动人的故事?《据说春运》的选题正是聚焦在承载着“回家”和“亲情”的返乡路,才使得数据和事实相得益彰。

此外,由于具有更大的样本量,采用了百度数据平台统计,这些科学量化的研究方法,也让《据说春运》的报道视角更全面和完整,报道中发现了今年春运中的规律和趋势,聚焦了一些新鲜的春运现象。例如,1月25日报道的“逆向迁徙・老人去孩子城市成热点”,以前过年时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几乎都会成为“空城”,但今年从成都到北京的路线热度却是一直排名靠前,数据说明更多的父母来到孩子工作的城市陪孩子过年。有些行业工作人员在春节期间也得工作,不能离开工作城市,这些孩子的父母为了和孩子团聚成了春运“逆向流动”的根本原因。再如1月26日报道的“上海至滁州一度成为全国最热门线路”,把滁州,德州、郴州等二三线城市成为全国热门线路的前十名的信息传递给观众,这是以前大家很少关注的春运地区,报道还对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现象做了解释:这些城市的相同特点是开通了高铁,距离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不到2个小时的路程,高铁一方面促进了这些城市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让当地人到大城市工作更加方便,由于高铁大大缩短了城市之间的距离,外出务工者选择工作地时不用再远离家乡,而是就近选择大城市就业,大城市与周边城市的短途迁徙打工有望成为一个新趋势。

三、报道叙事延伸人情味,大数据背景下更要突显对个体的尊重和关怀

数据新闻的内容来源于样本量巨大的集群研究和调查,这种量化的研究方法虽然可以以全景式的视域观照事实整体,但因为数据信息大,新闻生产过程中容易出现数据缺乏可理解性和生动性的问题,整体中的个性特征会被数据分析过程中的集群研究所取代,但是在新闻报道中,有血有肉的个体故事更能引起观众的心灵共鸣。春运报道涉及的人群量次往往多达数十亿,报道中科技使用量高,制作绚烂的“迁徙图”可以固然可以吸引受众的目光,但最终打动他们心灵的是真实人物的经历和他们的思想,春运报道要实现新闻价值的接近性,需要展现春运洪流中代表性的人物,要防止把数据新闻报道停留在简单的数据描述上,要用细腻生动的新闻故事阐释数据中隐含的人情味和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据说春运》报道很好地注意到这一点,每期报道中除了数据图表新闻,还有很多深入春运旅途的人物故事,例如1月27日报道的在佛山打工的小王一家七口人,分别搭乘火车、汽车和摩托车,殊途同归,就为回重庆老家同吃年夜饭。没买到车票的网友“阿铃”,举着“一路向家”的牌子,历经两个昼夜,终于搭着顺风车从广州回到成都。这样的故事代表了奔波在路上的人们的心声:路再难,也挡不住游子回家的心。再如1月29日报道的“春节不回家的人”,报道借用了网络媒体上的信息,呈现了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回家的过年的特殊人群,网友用投影记录下家人的合影,再把自己放进去,拍摄下一张特殊的全家福,每一位游子背后,都有正在思念他的亲人,每张合影都让人更加珍惜与亲人团聚的时光。1月29日报道中有个选题是“打电话对父母说我爱你,看看他们有什么如何反应”,记者用镜头真实记录了儿女打对话对父母说“我爱你”时父母的反应,中国人向来不善于对亲人直接表达感情,报道中有的父母热烈回应,有的父母含蓄平静,儿女打电话时也是有笑有泪,短短几十秒的信息,却立体生动地展现了多个普通中国人的情感寄托和家庭观念。

传统媒体的创新篇5

【关键词】广告创意教育广告内容创意广告媒介形态创意

在数字化时代,新媒介不断涌现,以内容创意为主的传统广告创意方式的效用逐渐下降,而以媒介创意为中心、融合广告内容创意的方式逐渐为广告主和广告业界所青睐。在此背景下,我国广告教育中的广告创意教育与新环境下的广告运作已经呈现出较大落差,广告创意教育转型势在必行。

一、我国广告创意教育转型的动因

新媒体不断涌现,使传统以内容创意为主的广告创意方式的局限性日益显现,以新媒体为基础的广告媒介创意成为现代营销的重要手段,广告运作方式发生变化,这就对广告创意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首先,传统广告内容创意存在局限。在传统媒体占据广告投放大部分市场份额的时代,内容创意是广告创意的核心。一个好的广告内容可以迅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并借由媒体多次投放获得较好的广告效果。然而,传统大众媒介广告强势灌输,缺乏受众互动,使得传统广告单纯依靠内容创意难以与能够提供充分互动的新媒体广告抗衡。同时,传统媒体广告粗放性高成本投放也使广告主开始更多地关注新媒介。

其次,新媒体带来冲击。美国传播学家沃纳·赛佛林等人曾提出:“目前,广告业正处于一个变化阶段,其主要原因是媒介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上针对广大不知姓名观众的大众媒介广告是一种行将消亡的传播形式。”①在数字传播技术支持下,基于互联网、移动通讯或其他数字系统的软件应用的各类新媒体都可以成为广告创意的源泉。这就要求广告创意教育要将广告媒介形态创意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再次,现代营销中媒介创意的广泛使用。相比传统大众媒介的强势地位,新媒体给予广告主更多话语权和灵活性,因此在现代营销中针对媒介的创意运用越来越普遍,而单纯的广告内容创意的统治地位被改变。

二、我国广告创意教育存在的问题

面对广告市场逐渐变化的现状,我国的广告创意教育较落后于现实需求,具体问题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广告创意教育的重点停留在传统媒介广告的内容创意

传统的广告创意课程多针对传统大众媒介广告的内容创意,如电视广告故事情节、平面广告画面构成、广告语等,而对基于新媒体的广告形态创意却很少提及,这与广告运作现实是脱节的。

2.对广告媒介的教学集中在传统媒介投放上

中国传媒大学的黄升民认为,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经济大国,中国的广告业将完成从以大众媒体为核心向“全媒体”平台拓展的转型。②在我国广告创意教育中,对于广告媒介的教学依然集中在对传统大众媒介的特性介绍及投放应用上,缺乏对于新媒体形态的介绍,关于广告创意中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融合使用以及广告媒介的形态创新较少提及。

3.广告内容创意教学与媒介创意教学的割裂

我国的广告教育中,通常设置广告策划与创意和广告媒体研究(或类似名称的课程)两门课程来教授广告创意和广告媒体的相关知识。但在实际教学中,这两门课程通常是割裂的,前者单纯地介绍广告内容创意,后者单纯地介绍媒介投放,很少将广告内容创意与媒介创意融合起来进行讲授。这与当前广告市场的实际是不相符合的,也就导致了广告专业的学生进入业界后,只能停留在传统的广告内容创意层面,难以适应广告市场的变化。

三、我国广告创意教育转型的新路径

在新媒体环境下,广告创意教育的变革刻不容缓。

1.新媒体形态创意能力的培养

在数字媒体时代,新媒体逐渐成为重要的广告媒体资源,国家对新媒体的管理不如传统大众媒介那样严格,广告主和广告公司可以通过专业手段开发新媒体投入市场,例如日本电通公司就设有专门的新媒体开发部门。这种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媒体一旦被用户广泛接受,就可以给营销活动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有关新媒体形态创意能力培养的课程必须融入到广告创意教育中。这类课程首先应该让学生熟悉新媒体的基本特性,同时,根据用户需求开发新的媒体形态,并有效植入广告的能力。

2.导入定量思维,提高媒介整合能力

传统广告以内容创意为中心,在投放时必然围绕内容创意进行媒介的选择和整合,常常缺乏对广告传播活动的定量控制,这必然导致广告经费的大量浪费。因此,应该在广告创意教育中导入定量思维,强化广告创意目标、方法和效果的量化思维和操作训练,提高学生对传统大众媒介和新媒介的整合能力。

3.广告内容创意与媒介创意教育的融合

张金海教授在其主编的《广告学教程》说道:“所谓现代广告,应该是包括整体广告运动在内的扩大了的广告概念。”③他的观点非常明确,即现代广告是一种“整体运动化的新广告形式”。因此广告创意教学应该提高学生媒介形态的开发能力,将广告内容创意与媒介创意教育融合起来,让学生直接面对广告行业的实际问题。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广告运作方式受到挑战,广告创意由单纯的内容创意逐渐转变为广告形态创意及相应的新形态广告的内容创意。广告教育必须贴紧广告行业的发展趋势,创意教学从面向传统媒体的内容创意转向内容创意和媒介形态创意相融合的能力培养。

注释:

①沃纳·赛佛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②戎青,郑丽勇.广告教育的焦虑:2010广告前沿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现代传播,2010(10):143.

传统媒体的创新篇6

论文关键词:网络时代,传统媒体,快速发展

1网络时代传统媒体应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

网络时代下,传统媒体无论是在传播手段还是在传播范围上都与新媒体有一定的差距。根据对传统媒体的了解,基于传统媒体的特点以及新媒体的优势,要想在网络时代下实现传统媒体的快速发展,就要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1传统媒体应增加与新媒体的合作

基于网络时代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以及新媒体受众群体的不断扩大,传统媒体只有加强与新媒体的合作,形成与新媒体的良好合作关系,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获得一席之地。因此,加强与新媒体的合作十分重要。

1.2传统媒体应吸取新媒体的优点

新媒体之所以能够实现快速发展,与其传播的快速性和广泛的覆盖性有着直接的关系。基于对新媒体优点的了解,传统媒体只有吸取新媒体的优点,做到为我所用,才能提高发展质量,进而在网络时代下实现快速发展。

1.3传统媒体应加强与新媒体的交流

随着新媒体发展质量的不断提高,传统媒体应立足自身发展需要,加强与新媒体的交流,实现对新媒体优势的不断吸收,保证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实现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为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2网络时代传统媒体应积极更新发展理念

网络时代的到来,给了传统媒体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面对网络时代新媒体的快速成长与发展,传统媒体只有积极更新发展理念,加强对发展环境的认识,才能在实际发展中提高发展效果。结合传统媒体的发展现状,网络时代传统媒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传统媒体应对网络时代的特征有全新认识

网络时代到来以后,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得到了有效增加,新媒体的形式也不断增加,媒体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覆盖面也更广,对传统媒体的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为此,传统媒体应对网络时代的特征有全新认识。

2.2传统媒体应对面临的发展形势有正确的看法

对于网络时代而言,传统媒体的优势正在进一步降低,面临新媒体的崛起与挑战,传统媒体只有对目前的发展形势有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才能提高发展质量。因此,网络时代传统媒体应加强对发展形势的研究和分析。

2.3传统媒体应更新发展理念发掘自身优点

在网络时代,虽然传统媒体遇到了不小的挑战,但是传统媒体的优势并未丧失。只有积极更新发展理念,毕业论文并努力发掘自身优点,才能保证网络时代下的传统媒体得到快速发展,因此,更新发展理念是提高传统媒体发展质量的关键。

3网络时代传统媒体应努力寻求创新

基于网络时代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如果不积极寻求创新,将会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努力寻求创新,应是网络时代下传统媒体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保证传统媒体获得有效发展,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网络时代下传统媒体应创新传播形式

基于网络时代的现实特点,传统媒体只有创新传播形式,在传播手段上不断创新,才能提高发展质量,为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3.2网络时代下传统媒体应创新发展模式

受到新媒体的影响,传统媒体只有创新发展模式,并正确理解网络时代的影响,才能提高发展质量,进而满足传统媒体的发展需要。

3.3网络时代下传统媒体应拓展传播范围

传播范围的拓展,是传统媒体在网络时代下最需要满足的要求,只有不断拓展传播范围,提高传统媒体的针对性和全面性,才能达到提高传统媒体发展质量的目的。

4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如何正确利用网络机遇,有效提高传统媒体的发展质量,成为了传统媒体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这一认识,网络时代下的传统媒体要想实现快速发展,不但要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还要积极更新发展理念,最后还要努力寻求创新,使传统媒体能够在网络时代下获得新的发展。因此,传统媒体应对网络时代有全新的认识,不但要强化发展理念,还要积极转换发展思维,使传统媒体在网络时代下获得全面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晨.新媒体的崛起与传统媒体的突围之路[J].青年记者,2011(17):100-101.

[2]何维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交互与结合[J].中国地市报人,2011(8):47-48.

[3]范翠萍.全媒体语态下的媒体竞合[J].声屏世界,2011(6):61-62.

[4]郭全中.传统媒体的微博应对策略[J].新闻与写作,2011(7):40-43.

传统媒体的创新篇7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创新路径

就现阶段而言,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人民群众的思想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虽然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使用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及效果,但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也不能够忽视传统媒体的传播面广、冲击力强等相关优势。因此,在新时期下,如何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有机融合,使其共同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已成为当前媒体领域需要着重开展的关键工作。

一、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媒体概述

(一)新媒体内涵及优劣势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主要包括网络媒体以及手机媒体和数字电视等。简单来说,新媒体就是通过数字技术、网络信息技术,以互联网、宽带局域网和无线网及卫星等为依托的,将电脑pC、手机、数字电视作为终端的一类新型媒体[1]。新媒体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首先,新媒体借助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突破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地域和时间限制,信息传播的范围较广,且易被大众接受;其次,以网络为主的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包括文字、图片以及声音等所有载体形式的信息传播,且各类形式的信息传播方式还可进行有机结合,图文并茂,增加对受众的视觉冲击力;再次,新媒体对于信息的传播较为简单易懂,为社会各领域人群特别是时间不是十分充裕的上班族提供了简单、易懂、省时的信息浏览方式,满足了这一人群的业余文化生活的需求;最后,新媒体对于信息传播与交流的互动性大幅提高,受众借助网络媒体平台发表符合相关规定的自由言论,充分表达其自身对于社会现象的看法,加强了信息的交流,使得新媒体下信息交流的社会性得到进一步加强[2]。新媒体在为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其自身也存在相关方面的缺陷。首先,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更倾向于通过手机、网络等载体,将相关信息分别植入不同层次、不同兴趣和不同年龄段的受众当中。其次,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信息内容的真实性也有待考证。如媒体方面为了获取点击量或收视率,进行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报道,又如,网络水军通过门户网站和微博账号对社会公众人物进行恶意攻击等,从而使得社会秩序受到了一定影响[3]。

(二)传统媒体内涵及优劣势

传统媒体是相对于近年来的数字电视、智能手机、电脑等新型媒体形式而言的,即通过相应的机械装置定期向社会公众相关信息,或为人们提供娱乐、教育信息的媒体平台。传统媒体主要包括了报刊、广播、电视等相关形式,虽然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与局限,但所报道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和所产生的社会价值相较于新媒体有一定优势[4]。传统媒体的优势如下:(1)核心优势即强大内容的生产力,具体来说就是,存在于媒体领域的全部信息均需要进行收集,而收集信息则是传统媒体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是新媒体,在信息收集的过程中也需要依赖于传统媒体。(2)与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虽然在信息的、更新和传播速度等方面相对滞后,但所报道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有一定优势。当前,新媒体对信息的解读知识停留在表面的阐释工作上,追求简单、明了、快速等信息传播特点,而并未从真正意义上对信息的实际意义进行解读,增加受众的理解难度[5]。(3)传统媒体的品牌与知名度优势。相较于新媒体,传统媒体的产生与发展时间较长,且在受众中的影响力较深,其品牌的优势与影响力相较于新媒体更强。以电视、广播和报纸等为主的传统媒体的劣势主要体现在:(1)形式单一。以新闻报纸这一媒体形式为例,当记者对较为复杂的新闻事件进行采访时,仅能够采取单一的线性方式进行报道,对于客观事实的报道也仅局限在某一抽象概括方面,加之受到版面的限制,使得新闻信息的容量同客观事实具有较大差距。(2)时间限制。为了迎合受众更多的阅读取向,传统媒体的内容也愈加混乱,而受到出版、播出时间的限制,使得传统媒体信息相较于新媒体信息相对滞后,又由于受到地域的限制,导致能够反映典型社会现象的信息仅能够在局部区域内进行传播,增加了信息传播的局限性[6]。

二、新闻传播媒介融合必要性与趋势

媒介融合即以报纸、电视、广播为主的传统媒体与以网络、数字电视、手机为主的新媒体进行有机融合,通过借助网络信息等相关技术,以计算机、卫星等作为信息传播手段,各类信息在同一平台进行整合并以不同形式的媒介增强彼此互换性与关联性的新型媒体。媒介融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媒介融合中,传统媒体借助新媒体的基于微博、微信的信息传播优势,在巩固所发信息权威性的同时,满足广大受众需求,带动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产业的全面发展。加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性是二者结合过程中的必然趋势,加强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优势的发挥力度,在结合传统媒体深度与价值理念的基础上,开展对新媒体形式的构建和创新,从而探索出更好的信息展现方式,最终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动平台的拓宽与创新。在实际工作中,不仅需要加强二者的优势互动,打造数字化媒体产业,而且还要加强二者的线上、线下平台互动,构建专业强、深度好和质量高的新闻专题,提高这一新型媒体的市场竞争力。

三、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创新路径――以市级报纸媒体为例

(一)建立针对性新闻,完善资源配置

建立针对性新闻专题并增进报纸采编与网站编辑人员的沟通与协调是报纸媒体完善资源配置的首要措施。加强具有针对性新闻消息的采集和撰写力度,集中体现在以本地新闻作为融合后全媒体核心这一层面。例如,报纸媒体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过程中应加强创新力度,扬长避短,将传统的“门户网站”转变为具有市级地方特色的报纸网站,专注于本地新闻的采编和传播,尽可能搜集、整理具有地方特色的新闻信息,满足市级人民对市内各类资讯、信息的小众化需求,打造地方性报纸网站。此外,加强报纸采编与网站规划设计人员的工作联系,对于日常的新闻采集、整理和最终定稿工作进行及时交流和沟通,进而使最终稿件满足本市用户的信息需求。同时,在报社内部建立局域网,提高各部门对相关资源的共享程度,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报纸媒体网所刊登的新闻满足地方人民需求。

(二)拓展热点范围,提高竞争力

通过微博、微信、视频平台等相关载体寻找热点线索是进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的关键措施。报纸网站除了需要接收报纸媒体一线记者所提供的新闻稿件外,其网站编辑也需要从以往的纯粹网编逐渐向采编一体的全能型“全媒体”记者进行过渡和转型。一方面,需要相关渠道对当前热点新闻或新闻线索进行搜索,而后,借助网站、电话、即时通讯软件等进行采访,补充并整合消息,进而撰写成稿件,促使网站的可看性得以全面提升。另一方面,报纸媒体还需及时、全面地了解地区媒体市场的竞争形势,通过及时浏览同行业相关网站中的新闻内容,加大热点新闻的挖掘力度,并尽可能发现市级其他报社及其媒体网络尚未刊登的新闻消息,提高新闻的前沿性和新颖性,促使自身在地区媒体行业中的竞争力得以全面提升。

(三)转变观念,合理融合

转变观念,加强媒体融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是当前报纸媒体需要开展的关键工作,为此,报纸媒体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1)改变领导观念。报社领导应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科学融合观念的转变,在保留以报纸为主的传统媒体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发挥新媒体在信息搜集、传播的速度和形式等方面的优势,加强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的宣传力度,使报社自上而下形成对媒体融合的重视,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机融合提供良好的环境。(2)改变员工观念。改变一线记者的时间观念,由于次日出报等原因,一线记者必须强化其时间意识,增加紧迫感,为次日的出报争取时间;改变网站编辑的资源观念,与一线记者相比,网站编辑所接触和了解的时事新闻与热点新闻较多,故应加强其对相关资源的共享力度,从而为一线记者和平面媒体提供丰富的素材,共同促进媒体融合下报纸媒体的发展。

(四)加强政府参与力度

受报社自身规模和资金的限制,报纸媒体要想独立完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转型极为困难,因此,政府需要加强对其政策和资金支持,从而辅助其由传统媒体过渡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全媒体中来。政府可在必要时,予以其相应的资金支持,充分调动积极性,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良好融合提供外部保障。同时,加快建立市级的新闻媒体约束机制与相关规范,对市级各媒体行业的行为进行规范与约束,确保其在进行相关活动时,有理可依、有章可循,提高地区媒体行业的规范性。

四、结语

通过本文分析得知,新闻传播媒介融合是当代媒体发展必然趋势,因此,需要加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性。关于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创新路径方面,文章以市级报纸媒体为例,指出了融媒体应当建立针对性新闻、完善资源配置、拓展热点范围、提高竞争力、转变观念、合理融合,同时要加强政府参与力度,这样才能保障融媒体融合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优势,规避自身存在的劣势。

参考文献

[1]于凡.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的特征及传统新闻的创新路径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20(10).

[2]弓力成.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创新路径探索[J].西部广播电视,2019(23).

[3]张慧.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策略创新路径[J].新闻爱好者,2019(8).

[4]骆丹.融媒体时代时政新闻传播路径创新探索[J].新媒体研究,2019(11).

传统媒体的创新篇8

一、创意时代广电媒体的全媒体策略

传统媒体尽管存在技术手段上的劣势,但长时间积累的品牌价值以及核心的新闻业务却是新媒体无法相比的。因此,传统媒体应抓住新技术机遇,在竞争的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全方位的变革。

1.实施全媒体战略转型

我们从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介融合的全媒体视野审视广电媒体的生存环境。目前,国际先进传媒的全媒体战略转型日趋成熟。电视媒体方面,美国和英国的商业电视网都增加了互联网业务,如nBC《周末夜现场》、CBS《新闻60分》、aBC《绝望的主妇》等王牌节目都可以在该电视台的官方网站找到在线视频。英国BBC将其电台、电视及网络编辑部整合成统一的编辑部,探索和打造多媒体全平台的360度新闻采编。国内强势传统媒体正在加快进行全媒体战略布局。央视2009年起通过央视网全面推进国家网络电视台建设,更多的省级广电媒体纷纷通过开拓多媒体传播渠道,与新媒体战略联盟、项目合作等方式,试水全媒体传播。如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与中国移动公司联手推出手机电视,直播频道达12个。江苏广电总台(集团)在部分公交车上、地铁车厢开通移动电视,抢占移动市场。当前的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已经突破单一媒体、单一方位,向多媒体、多维度方向发展,传统媒体的跨媒体发展有利于新闻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延伸利用。

2.强化广电传播系统创意

传统媒体在过去的竞争中虽然不乏新的创意、策划,但生产方式的粗放性及从业人员知识结构的制约性,造成创意系统性的缺失。在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创意时代,创新是所有竞争主体的主动选择。

从广电节目的制作与传播来看,其创意的范围很广,包括传播的内容与形式、栏目的定位与包装以及品牌的推广与开发。一个栏目或一个活动应该包括“调研——策划——制作——播出——品牌推广——后续开发”这样一个产业循环链条,从“调研”到“播出”是体内循环,“品牌推广”与“后续开发”是体外循环。创意时代,广电媒体必须高度重视策划,搞好策划,系统地调研、创意设计,才能开阔思路,做出具有独创性的内容。就新闻节目而言,构架和处理新闻信息、内容资源的错位竞争是新闻节目吸引受众的关键。好的策划是避免同质化竞争、获取独家新闻的一条捷径,它可以深化报道主题,提高舆论引导效果,提升节目品牌形象。

广电节目的可持续发展要树立品牌推广和后续开发理念。“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作为央视经济频道的年终标志性活动,是中国最具专业品质和影响力的评选品牌,其角度的独特、出席阵容的强大、活动本身的影响力和权威性为其品牌传播的效果奠定了强大的基石。在此基础上,推广工作推陈出新,联合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展开网状的传播体系,达到持续构建强大的传媒品牌影响力的效果。通过全媒体传播以争取最大限度的收视群体和广告主,将品牌节目的影响力扩张到最大,这才是长远目的。

二、创意时代广电媒体的传播理念

互联网海量的信息使人们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人们开始注重个体的真实感受和源于自我内心的主张,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日趋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日益增多,个人的愉悦体验被放到价值体系的重要位置。平民化、互动性和人情味是网络时代广电媒体传播的显性理念。

平民化:近几年,电视新闻最为抢眼的当属民生新闻。2002年,江苏城市频道推出了《南京零距离》,开创了大时段城市民生电视新闻节目的先河。2003年7月,《南京零距离》的平均收视率高达8.3%,最高收视率甚至达到惊人的17.7%,创造了收视率的奇迹,主持人孟非成为《南京零距离》不可替代的核心人物,不少观众亲切地把孟非称为“城市平民的代言人”。民生新闻开启了中国电视新闻的全新市场,其核心竞争力就是平民化。

互动性:网络时代,人们习惯于主动选择。“超女”成功的关键在于自主的参与权、选择权,故而被誉为“娱乐民主”。充分认识到观众的互动需求并且将之转化为商业利益的媒体,才能在这个消费主义时代获得成功。互动,是当下广电媒体传播理念的关键词。

传统媒体的创新篇9

关键词:媒介融合背景传统媒体新闻编辑转型

中图分类号:G21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1-0085-01

前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得我国的经济在飞速发展,在大好的经济发展形式下,为我国的各行各业也带来极大的发展空间。其中对于媒体行业的影响最为巨大,促进了我国新媒体的不断产生和发展,方便了人们对于信息的收集效率,丰富了信息传播的形式和渠道。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信息技术化、数字化越来越明显。随着信息技术化和科学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媒体行业也出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一些新型的媒体形式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随着新型媒体的不断产生和发展,新型的媒体传播形式和我国传统的媒体传播形式进行极大的碰撞和融合,新型媒体传播形式,对于我国传统的媒体行业带来极大冲击。面对这种形式,传统的媒介要想长远发展,首先必须对自身进行改革创新。尤其是对于传统媒介传播形式中的新闻媒体编辑环节,给予更多的重视。因为新闻媒体编辑只传统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是传统媒体发展的关键环节[1]。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对于我国传统媒体新闻编辑发展的冲击

在当前发展的形式下,信息化技术广泛被应用,我国的媒体行业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尤其是一些信息化科学技术的产生,例如互联网,移动通信设备的产生等等。这些科学技术产品的产生和应用,对于我国的传统媒体发展带来极强的发展压力。新型媒体的产生,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导致众多的传统媒体追随人群导向新型媒体的群体,面对这种情形,传统媒介只有进行改革和创新,与科学技术新媒体进行有效的整合,完善自身发展的不足,才不会走向没落的严重后果。尽管当下形式新型媒体把传统媒体的用户吸引去,但是为了创业的发展,我国的传统媒体组成。开始渐渐和新型媒体进行性整合发展,在整合的过程中,自身的传播形式和效率已经极大改善。因此在这种改革和创新的形式下,对于我国的传统媒体关注人员的转型工作也带来重要影响[2]。

由于我国的编辑组成主体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因此传统编辑的工作内容主旨也聚义极大不同性。但是随着新型媒体的产生,对于传统的媒体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和主旨也带来极大的变化性影响。例如,针对传统的报纸媒体工作人员来说,日常的工作主要是依据当下发生的中重要信息和信息,进行撰写记录和整理。但是在新媒介的影响下,传统的报纸编辑的工作内容就被赋予了新的任务。例如,新型媒体的产生,要求报纸编辑在以往撰写文字的基础上,还要求编辑配备相应的图片等不同形式的新闻元素。其次,新型媒体的运作活动中,传统的报纸编辑还要真掌握新型媒体设备的操作能力。例如对打印机,扫描器等等设备的应用能力的具备。对于我国传统的新闻编辑来说,新闻广播和稿件就是其主要关注内容。但是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应用,对于传统的新闻编辑的工作活动中,又增加了表独立播报的工作环节,者对于传统的新闻工作者也是以巨大挑战。而且,传统新闻编辑在工作活动中吧,也要掌握新型媒体带来的技术设备的应用能力。例如对于通讯设备、摄像设备、远距离媒体传送等等能力的具备。随着新媒体的产生,我国传统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复杂性明显增强[3]。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传统媒体新闻编辑的有效转型

在新媒体不断发展和应用的形式下,对于传统媒体的新闻编辑来说,主要充当着协调和分析人的角色。在我国的传统媒体形式中,媒体编辑对于信息的整合,主要是从栏目的实际需求出发,和新闻发展的现象入手工作的。但是在新型媒体的影响下,新闻媒体编辑要改变以往的单一信息的选择方式,增加信息悬着的灵活度,等价具体和专业的进行信息的悬着活动,促进自身的转型工作有效进行,进而增加我国传统媒体的竞争能力[4]。

2.满足新型的阅读形式

新闻工作者使新闻的关键筛选人员,因此自身的知识储备必须身后,进而擦岂能将丰富的新闻信息展现给大众。但是传统编辑对于自身知识学习,经济今年是单一的依靠阅读形式来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这种储备方式具有极大的局限性。因此在新型媒体的应用形式下,传统的新闻编辑要创新知识的获取方式,对新型的阅读形式良好的掌握。其次,传统的编辑工作人员,也要注意建立积极的受众观念,在工作活动中,全方面考虑受众的信息。对于人们细纹乐见的关注信息,新闻编辑要给予足够重视,便于为受众提供更为感兴趣的素材。其次传统的新闻编辑,也要注意受众的建议和及时的互动,及时的掌握受众全体的兴趣和关注点,增加受众的人员数量,建立传统媒体的新形式,增加传统媒体在人们心中的影响[5]。

结论:在媒体活动中,新闻工作者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它不仅是新闻信息的收集者,也是新闻文字的撰稿者,更是新闻资源传播的主要运作者。由此可见新闻工作者对于媒体行业发展的重要应用,尤其是对传统媒体的创新工作来说,传统编辑更是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传统媒体工作人员,要不断完善自身,对自身进行及时的转型。

参考文献

[1]孟宪国.浅谈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传统媒体新闻编辑转型[J].科技创新导报,2014,27:202.

[2]李晓静.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传统媒体新闻编辑转型研究[J].新闻传播,2014,15:73.

[3]姚晓莉.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传统媒体新闻编辑转型研究[J].科技传播,2016,05:66+73.

[4]鹿梅.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传统媒体新闻编辑转型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6,06:197.

传统媒体的创新篇10

[关键词]传媒;软实力;创新

一、传媒:新世纪博弈的重要软实力

1.什么是软实力?“软实力”(softpower)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提出来的。1990年,他分别在《政治学季刊》和《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和《软实力》等一系列论文,并在此基础上出版《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约瑟夫·奈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

2.传媒是重要软实力。小约瑟夫·奈认为,信息革命的发展,使软实力比过去更为重要,军事实力、经济实力和软实力是美国保持世界霸主地位的三种重要力量。文化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媒又是文化产业的核心。传媒已成为美国等西方国家维护国家利益、推行全球战略的有力工具。作为一种“软力量”,传媒是世界主要国家长期博弈的重要手段,在国际竞争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事实上,传媒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不仅仅体现在意识形态竞争和国家形象塑造上。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的结构性因素,传媒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3.媒介渗透能力低下必受“软打击”。在我国学者关于“软实力”的引介与论述中,媒体也被纳入“软实力”的范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喻国明教授指出:“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

著名国情问题研究专家胡鞍钢曾指出:即使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力和综合力日益强大,但是媒体落后同样也会被动挨打。没有软实力,就必然受到“软打击”、“软轰炸”。如,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曲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威胁论”的论调,就从一个方面说明,我国与国际社会的对话与交流尚不充分,我国的对外传播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胡鞍钢认为,从国际比较看,中国媒介的渗透能力十分低下,对外宣传能力无法抗拒西方媒介,也远不适应国际媒介市场的需求,这是中国传媒在国际传媒领域往往处于被动处境的根本原因。这种状况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及其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是不相称的。

二、报刊:主流传媒构筑核心软实力

纸质传媒,是构建我国软实力的主流媒体和中坚力量,那么,作为传媒重要组成部分的报刊,在新的发展格局中又如何来提升自身的软实力?

1.什么是报刊软实力?笔者认为,报刊的软实力就是报刊的影响力,其实质就是报刊的核心竞争力。按照小约瑟夫·奈的理论,硬实力不仅仅是指有形资源,软实力也不仅仅是指无形资源。本文所要论述的报刊软实力,是将媒体中与物质技术手段相关的“有形的力量资源”从“软实力”中剥离出去之后,媒体所载信息及其与信息发散密切相关的传播制度和传播政策等“无形的力量资源”,它们是足以对一个国家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形成制约的重要因素。这种“无形的力量资源”所产生的影响力,正是报刊软实力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传媒软实力构成中,报刊等纸质媒体占据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特别是党报党刊和各类核心期刊,掌握主流话语权,具有新兴媒体不可复制的权威性。

2.报刊软实力被严重低估。报纸、期刊等纸质媒体属传统媒体,而网络、移动传播的“手机报”等是新兴媒体。2005年下半年以来,关于纸质媒体在“严冬”中迅速消亡、新兴媒体迎来发展春天的论调充斥着整个传媒市场,传统媒体的价值被严重低估。

虽然报刊、出版物阅读人数面临每年下降的尴尬,但凭借“内容为王”的自信,报刊等出版业注定有其生存和成长的空间。传统媒体有长期树立的品牌、历年积累的资源和经验丰富的专业编辑队伍,这些优势靠的是历史的积累与时间的沉淀,不是用钱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堆出的。这些优势使传统媒体能够牢牢地占据传统产业链上游的核心资源,而这也是进入数字出版后仍然可利用的条件。

南方报业集团董事长范以锦认为,一方面,报纸期刊等传统媒体,过去几年一直都在尝试着利用新的传播技术、通过与新兴媒体的整合和互动来提升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新兴媒体如果没有上游传统媒体丰富的新闻内容资源的支持,也难以实现飞跃式的发展。

事实上,所有的报业集团和知名的期刊社,都已经拥有自己的网站,如江西日报社办有大江网、文新传媒集团拥有文新传媒网站等,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互动整合共荣共存,是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传媒业内部竞争的基本格局。

3.报刊软实力尚待提升。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新兴媒体的冲击,报刊等传统媒介也有与之不相适应的地方。数字时代传统媒体如何转型与创新,将“内容为王”的强势做到强者恒强?

2006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上,新闻出版总署提出了“数字报业”战略,并且正式写入《全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该纲要指出,确立数字报业发展战略,就是要积极应对传播技术变革挑战,重塑报纸出版业的行业边界和业务形态,推动多元传播格局下报纸出版方式和报业经营模式的转型,实现报业核心竞争能力与信息网络传播技术的深度融合,牢牢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条件下舆论宣传和市场竞争主导权。

2007年7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上,令人印象深刻的并非是技术的进步和运营模式的突破,而是传统出版单位高涨的热情。从数字化出版的现状来看,这个行业尚处于初级的摸索阶段。报刊等出版物能否把握其软实力的本质,并不断提升其影响力,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三、创新:传媒软实力提升必由路径

报刊的发展离不开创新,面对网络等新兴媒体的挑战,报刊等出版社只有创新才能与时俱进。

2006年是中国报刊业的“转型与创新”年,经过1年的探索与实践,为传媒自主创新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传媒创新包括战略创新、机制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等诸多内容。笔者认为,传媒的各种创新,归根到底要落实到传媒业发展上。创新,是提升传媒软实力的必由路径。

创新路径一:发展战略转型。利用新兴媒体延伸品牌价值,实现单一产品的“多重售卖”模式。以解放日报为例,按照新媒体发展重点,结合各项目的实际情况,该报梳理出了以四个“i”为关键字的系列新媒体品牌——i-news(针对信息消费人群)、i-mook(针对时尚年轻人群)、i-paper(针对高端商务人群)、i-street(针对购物消费人群),以不同的终端形式对各个细分市场的受众实现无缝覆盖,涵盖了几乎所有具有市场开发潜力的人群。

发展传媒集团,创造比单一形态媒体组团更加强大的传媒影响力。以《南方日报》为例,把报业集团发展成为传媒集团,为报刊等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互动整合提供了更好的平台。传媒集团同时拥有多种形态的媒体,能使用多种先进的传播技术参与移动传播,从而以更丰富的内容、通过更迅速的渠道和更便捷的载体,更全面、更立体化地影响不同的受众。

在新的平台上,寻找新的盈利模式。出版社较其他企业而言,具有在品牌、运营、内容上的优势。2007年的第二届数博会透露了这样的信息:很多出版社已经破局而出,突破传统经营方式,寻找新的盈利模式,如电子书、工具检索、pod出版、读者交友社区、多媒体数字平台、增值服务、二维码等等。

创新路径二:机制激励改革。创新可以说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所以,要能够使每一个人的创新欲望不断地持续下去,不断提高创新的层次,靠什么?靠一种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人才创新是传媒创新的根本动力。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传媒生产力。传媒生产力的主体,应该是广大的编辑记者,这部分人,正是创新的主体。要使创新从观念和理论层面进入实践层面,就要让这部分人动起来,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形成共同的创新目标和创新行为,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

创新必须有相应的机制作保障,如通过人事制度、激励机制的调整,以期达到调动广大采编人员的积极性之目的。从2006年起,江西日报社加大了人事制度改革,实行了人事制、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制、首席制等制度,使人力资源得以充分挖掘和利用,为报纸改革创新提供了人才保证。同时,采编考评体系鼓励创新,对新闻策划、活动策划、广告策划等进行重奖,提倡原创精神,报纸改扩版后好版佳作层出不穷。

创新路径三:内容确立价值。内容是舆论导向的关键,是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的主要体现。报刊等出版物的内容是以其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以及受众的接受度、满意度为考量的。内容确立价值,只有创新内容,才能提高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解放日报》总编辑裘新认为,时事政治经济新闻,反映的是党和政府工作的中心和大局,也是党报内容创新的主攻方向。但简单化的正面报道,或做“抄表工”,从文件照搬到版式设计,不思考、不加工,在媒体这一环节的增值为零;或做“标签工”,不管接到什么宣传任务,老材料加上新帽子就算“推陈出新”了,让本该成为拳头产品的时政新闻、正面报道沦为乏人问津的鸡肋。

报刊等出版物的内容应做到“细一点、小一点、近一点、实一点”,坚持“三贴近”原则,以内容创新确立价值。《解放日报》2006年推出了“解放调查”新栏目,从总编辑、部主任到记者,亲自下到企业和农村,进入学校和社区,深入调查,解剖麻雀。写出的社会调查类新闻受到好评,同时也有助于党报影响力、竞争力的提升。

《江西日报》在2006年的“变脸”与“扩容”中寻求新闻报道“权威性、指导性、前瞻性、可读性”的最佳结合点,大事做大,言论做强,贴近民生、关注民情,强化了党报的读者意识与服务意识,提升了党报的舆论引导能力。

创新路径四:形式丰富内涵。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形式有没有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影响到正确舆论导向的实效性和到达度。创新形式,才能改变单向灌输模式,提高报刊等传统媒体的表现力。

例如,报纸的形式创新。就新闻报道本身而言,形式创新,可以是报道角度和表现手法的创新,这方面的探讨和论述不少,在此就不多赘言。笔者在此想从版式设计、创意策划以及宣传手段上,探讨报纸在形式上的创新。

1.版式创新争眼球。对一张报纸来说,新闻创新直观地体现于版面。

2006年《江西日报》进行了改扩版,受到了省委领导、省委宣传部和广大读者的好评。改扩版除在内容上进行创新外,版式设计创新也赢得了不少分数。扩版的几个专刊,在版式设计上大胆借鉴,采用国际通行的6栏走文,板块式结构取代了传统的穿插式结构,图片及色彩运用得当,整个版面风格清新大气、简约现代、活泼明快。如2006年4月30日推出的《江西创建花园城市五周年房地产影响力评选》特刊,版头设计突出“影响力”三字,特别是“影”字,借用名人书法,张力得到进一步释放,党报对市场的影响力也得以彰显。

2.创意策划塑品牌。传媒业是创意产业,传媒品牌在独家策划中树立。

《解放日报》在洋山港开港当天,推出了历史上第一份四连版七彩印刷的洋山港全景图,32公里的大桥、雄伟的港区和波涛万里的东海,一报在手,尽收眼底。这份超长型报纸轰动上海,市民争睹党报。航拍创意、四连版一次彩印等,《解放日报》在形式创新上作出了成功探索。

《江西日报》精心组织策划的“泰豪论坛”,经过几年的培育,已经成为党报的一个品牌专刊。论坛聚焦时政、经济、文化热点,论坛交流和宣传报道相结合,嘉宾和受众面对面,论坛借党报而扩影响,党报因论坛而添魅力。

3.手段创新拓发展。数字技术带来了多元化的传播渠道,但目前网络媒体承担的是二次传播的角色。报纸等传统媒体掌握了原创性新闻的采访权和权,这是报纸软实力的基础,同时报纸也可借助网络平台提升软实力。

报网互动,是报业在新技术条件下放大报业优势的手段。《江报直播室》就是报网互动的一个成功范例。2005年1月,江西日报和大江网大胆创新,充分发挥江西日报以深度报道见长、阅读时间持久和大江网直观快捷、辐射面广的特点,在全国第一个推出了报网互动栏目《江报直播室》。通过大江网的视频,每一期的《江报直播室》都能在第一时间广泛传播,次日在江西日报推出《江报直播室》深度报道,报纸与网络的互动和延伸最大限度地扩大了覆盖面和影响力。

2007年4月,江西第一份本地彩信版《江西手机报》悄然面世,汇聚了江西日报社五报三刊一网站新闻资讯的全部精华,作为江西目前惟一接入的具有本地特色的彩信手机报,江西日报社将以此为契机,积极实施报业数字化战略,将《江西手机报》打造成为江西本土最具权威的第五媒体。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传播技术将重塑报刊出版业形态,数字时代将消除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业、娱乐业、信息产业、家电制造业的传统行业壁垒,使众多关联产业共同整合在内容产业的旗帜之下。

参考文献:

[1]胡鞍钢,张晓群.国际视角下中国传媒实力的实证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2]裘新.党报创新的优势、途径和前瞻[j].中国报业,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