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电子合同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18:53

简述电子合同的概念篇1

关键词:化学键;教学策略;概念同化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05-0018-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化学键》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内容之一,从微观角度揭示了分子(广义)的形成规律。其包含的知识点有:化学键、离子键及其形成过程、共价键及其形成过程、电子式、结构式、化学反应的本质等。概念多,理论性强。而传统教学的模式“重双基,轻情意;重结果,轻过程”,教学呆板而枯燥,效果不佳。据统计,在历年高考中与此相关的试题失分率较高。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本节教学呢?本了新的探索和尝试,仅供参考。

1认知达标策略

1.1利用概念固定点,促进概念同化

概念固定点(anchoringidea)就是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概念。概念固定点的多少与清晰度直接影响新概念的学习与同化。在本节教学中,化学键(属概念)与离子键、共价键(种概念)同时学习;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这些概念的固定点少,造成教与学的困难。因此,必须首先解决固定点的问题。在教学中,笔者以“键”、“化合价”为概念固定点,收到了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

1.1.1从“键”着手,变总括学习为类属学习

从概念的字面分析,在化学键中,“化学”为限定词,“键”为中心词。因此理解化学键,要点在“键”。那么,“键”是什么意思呢?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使轴与齿轮、皮带轮等连结并固定在一起的零件。”(谷称销钉)。从中窥知:“键”的作用是连接物体,使之合而为一。在化学中,就借用“键”的这种作用来形象描述原子形成分子时的相邻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引力和斥力)。于是,变总括学习为属学习,形如下认知结构:

1.1.2与化合价联系,完成概念同化

从辞格上看,化合价与化学键都是借用生活中人们熟悉的概念(价格与销钉)来形象说明化学规律,同为借喻。从学科角度看,化合价与化学键都是原子形成分子时所表现出化学属性:化合价表示原子得失电子或参与形成共用电子对的电子的多少,只有在成键的时候才能表现具体的化合价;化学键表示分子中相邻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而且强弱与原子得失电子共用电子对的多少有关。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比较法,使化学键与化合价发生“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顺利完成概念同化。

1.2归纳要点,优化认知

本节要点:一是电子式的书写,二是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区别与联系。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笔者引导学生进行了如下小结:

1.2.1电子式的书写口诀

电子式书写并不难,最外层电子记心间;阳离子只写电荷数(简单阳离子),阴离子还须带括号;如果共用电子对,不带括号不带电;写后不忘多检查,稳定结构是关键。

1.2.2化学键比较一览表

2技能达标策略

2.1改具体实验为想象实验,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本节是从微观角度探讨分子的形成规律,钠与氯气反应的演示实验和本节内容的特点格格不入,似有画蛇添足之嫌。因此,笔者改具体实验为想象实验:已知铜与氯气反应,试推断钠与氯气反应的实验情景并解释说明。这样,既增强了教材的整体性,激活学生的认知结构,又能达到大纲关于“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想象能力”的要求。

2.2梯度练习,形成技能

学生是有差别的。作为教师必须认识并利用这种差别,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其“最近发展区”基础上有所发展与提高。笔者的做法是:编制梯度练习供学生选做,即:要求后进学生做好基础题,力争做提高题;中等学生作好基础题、提高题,力争做综合题;成绩优秀的学生必须作好三个类型的题。(具体习题略去)

2.3制作模型,初识模型方法

模型方法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是直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本节“资料”栏目中介绍了氯化钠的晶体模型,笔者指导学生进行了制作,并讲述了模型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模型方法在化学科研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应用。

3情意达标策略

3.1联系化学史实,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从化学键角度分析,化学反应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理论上可以理解,但实践中却不易看到。为此,笔者讲述了飞秒(1秒等于1015飞秒)化学: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被授予给具有美国埃及双重国籍的化学家ahmed.H.Zeweil先生,以表彰他在飞秒化学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使人类第一次象看慢动作片一样,观察了化学反应过程中化学键(能垒)的变化情况。”同时指出:迄今为止,我国大陆还没有一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为实现诺贝尔奖零的突破而勇攀科学高峰。这样,使化学史教育有机的融入了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为祖国而学习的热情,提高了教学感染力。

3.2制谜语以提高学习兴趣

谜语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字游戏,具有活化思维激发兴趣的作用,能收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本节笔者拟制了两组谜语:

(1)私有制、公有制各打一化学键名

(2)离子键打唐诗一首(《回乡偶书》)

共价键打黄梅戏词一段(夫妻双双把家还……)

3.3渗透求简思想,培养求简意识

“简洁是美”。因此,求简思想贯穿了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本节教材就隐含着这种思想:(1)离子键的形成。首先用原子结构式意图表示,然后删繁就简,去粗取精,简化为电子式。(2)共价键的形成。首先用电子式表示,然后抓住“成键”这一主要矛盾,舍去未成键电子,只标明成键电子,简化为结构式。所以,在教学中,笔者凸显了求简思想,使学生树立求简意识并引导他们在学习中自觉地应用简便的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

实践证明,上述教学策略改变了传统理论教学的呆板和枯燥,跳出了“重双基、轻情意”的传统教学模式,增强了教学的审美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全面达到大纲规定的要求,教学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第76页.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简述电子合同的概念篇2

一、教材第二章第二节“探究空气中物质构成的奥秘”,涉及到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这些概念的建立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知识的理论基础,但由于缺乏直观性,教师只能通过语言的描述、多媒体的演示来启发学生进行想象,而学生有限的化学知识又很难使他们具备这样的想象力。所以本节教材成为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内容。为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现行教材把三种概念融在一起讲解,增强了知识的连贯性,减弱了对概念的要求。尤其是对“离子”概念的讲解,删掉了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原子结构示意图,而仅仅在“知识视窗”中简单提及然后在文中直接讲解‘离子、阴离子、阳离子、氯化钠的形成'。这样的安排看似简单,实际上给学生背上记忆的包袱,留下了理解的断层。对当今的初三学生来讲,他们已经有相当程度的理解水准,求知欲和探索需求会让他们不仅仅满足知道“是什么”,还想知道“为什么”,而这种只讲结果不讲过程的做法恰好留下了缺憾,尤其是对一些喜欢追根问底的学生疑问更多。我们教师的感觉是:减少了教材内容,增加了讲解负担。

为了防止这些概念成为学生脑海中“空中楼阁”,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先用宏观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例来描述电子的行为,帮助学生建立电子运动的大致图象,然后让学生观察课本知识视窗中所列出的图示,引导他们归纳每一层的电子数特点,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特点等等。最后归纳出三点排布规律,并举例强调规律之间的相互联系。当学生有了初步印象时,请他们自己排出1--18号原子结构示意图,完成后和课本图示进行对照,使学生手脑并用有利于理性思维。这时再深入一步,请同学根据规律尝试排出第19和20号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强调规律兼顾的必要性。此时再讲解‘稳定结构'的概念,由此引出化学变化中电子的得失情况,很自然就导出了阴、阳离子的问题,也很自然就明白阴阳离子只有相互结合才能不显电性,为钠离子和氯离子可以形成离子化合物的理解打下基础,同时也会为以后理解化合价的来源、正负埋下伏笔,这时再阅读课文,即使教师不讲解,学生也完全可以看懂、理解。这样看起来似乎讲解的内容多了,学生的负担重了,但在整个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发现学生完全可以顺着这个思路走,理解得也较快。而且由于整个过程层层渗透,丝丝入扣,学生兴趣盎然,始终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也会重视对规律的总结和运用,而不会见得对什么都只是一背了之,无形中会养成一个较好的学习习惯。

因此,我认为讲述离子而不讲述电子排布,不涉及排布规律及原子结构示意图无论是从教师的讲解角度,学生的理解角度,或者学生的自学角度、拓宽知识面的角度等那一点出发,课本去掉对该部分的讲解在实际的教学中是不太合适的。

二、教材对有关‘氢气'知识是按照燃料的角度、金属的角度分段处理的。在第五章第一节讲述了‘氢气的特性及可燃性',在第六章第一节讲了‘氢气制备',在第三节讲了‘氢气还原氧化铜'。把有关氢气的知识该讲的都讲了而且是顺应课文需求‘呼之欲出'的,降低了难度要求,安排的比较到位。但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按课本的顺序学习以后,却有一个凌乱、繁杂、了无头绪的感觉,并没有把三部分的知识统一为一个整体进行理解,在涉及到有关氢气的综合性习题时,无从下手。因为对初中学生而言,完整的思维能力尚未形成,他们的思维方式仅局限于一些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这一经验型思维方式,而对如何归纳知识形成完整的体系,并在总结的基础上运用还缺乏一定的能力因为教材在前面已经有氧气的实验室制备的完整的体系可以借鉴,因此笔者在讲氢燃料时,对照氧气的实验室制备原理、装置、收集、检验等对氢气进行讲解,详细讲解了可燃性、提及了还原性,推测了用途。而且讲解制备原理时,对药品的使用进行了探究,拓展了镁带、锌粒、铁钉、铜片与稀酸的反应,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选择实验室制备氢气的理想药品,并在讨论过程中分析其它药品不合适的原因,等于是把教材第六章的部分内容前置。在金属一章学习时,通过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回忆制取氢气的探究实验,学生就很快理解金属活动顺序。在观察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探究分解产物时,联系氢气性质对还原性进行讲解,学生理解就比较容易了。

三、教材中均用代数公式对几个基本反应类型进行了简单表述,旨在使之简单、易懂,让学生记忆方便。但笔者认为有的使用不太合适。例如:化合反应的简单描述是:a+B=aB。在教学中就有学生产生疑问:把两种反应物写在一起就是产物吗?aB到底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产物aB中角数之比只能是1:1的关系吗?反而会使问题复杂化,所以笔者认为应以a+B----C表述更为合适,这样学生可以很清楚地意识到,C是和a、B完全不同的新物质,决不至于产生上述的疑问。

教材第三章把分解反应的简单描述为aB=a+B,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我认为还是应该给学生讲解为a=B+C。

此外,教材第三章第一节课后习题第五题“辨别化合反应、氧化反应”一题中,第三小题是:氧化汞加热分解。由于学生以后要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所以笔者认为该题出现在此,不太合适。在酸碱盐的教学中,教材把稀硫酸、稀盐酸、浓硫酸的稀释等内容融合在一起讲解;把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揉在一起讲解。到底是先分开讲再融合,还是依据教材讲,那种方式更适合学生?还是很值得商榷的。

简述电子合同的概念篇3

关键词:中学化学;读教材;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11-004-001 

一、加强阅读指导。使学生读懂教材、掌握化学知识的系统性 

学生阅读教材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方法少,效率低,因此教学中须加强指导。 

1.分类指导 

各类化学教材都有其知识结构和体系,分类指导阅读不仅引导学生掌握各类教材的知识特点,更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且能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第一,理论性教材的阅读指导:现行中学各类化学教材都是以物质结构为主线的,它与电离理论、化学平衡理论等编织成化学理论体系知识网,其编写系统常有如下几种:其一,由里到外,由微观到宏观。如物质结构部分就是从原子核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周期律)分子结构晶体类型以及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这一线索编写的。再如元素化学也多采用从结构到性质,制法,用途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写法。让学生明确这些线索,就能在阅读时明确主线,理清脉络,使知识系统化。其二,围绕一个中心逐层分述。如化学平衡理论便是围绕化学反应的程度这一中心,先从初中的溶解度平衡引出概念,然后研究化学平衡的性质,化学平衡移动到规律以及后几章的应用——水解平衡,电离平衡等。再如摩尔,胶体,电解性质溶解等章节的教材也是围绕一个中心逐层分述的。学生了解这类教材的编写线索,就能根据中心,逐层深入,使知识连贯。其三,事实与结论相互阐述。就是对多数概念或定律的写法。如强弱电解质这二个概念就是从不同的酸,盐的同浓度溶液导电强弱电实验事实分析其化学键级性的强弱,离子的多少而得出结论的,然后又从电离度,电离常数的大小这一定量角度加以说明。阅读这类教材时就要引导学生着力找出事实和结论的逻辑关系,把概念或定律的来龙去脉,使用条件,范围,量的规定性,易混淆的地方弄清楚。 

第二,元素化合物教材的阅读指导:这类教材比重大,内容多,其编写系统多有如下特点:从编写顺写看,多从感性认识(典型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包括实验)到理性认识(周期系),又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在周期律指导下进一步分族学习元素化学);从内容看多从原子结构、单质、氢化物、氧化物及其水化物、盐编写,如硫硫酸一章的编写就是以单质硫为中心,从氢化物到氧化物及其水化物、盐:从文体看都是说明文,多从物质结构或从实验现象说明物质的性质,又从性质说明用途,鉴别和制法:从写法看有些是从个别到一般的叙述,有些是从一般到个别的说明,还有些是从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如有机化学的编写。教学中只要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掌握上述课文的阅读线索,就能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化繁为简,化厚为薄,使知识条理化,规律化。 

第三,习题的阅读。课文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分部分,阅读这类教材时应引导学生应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归类,总结规律。如有机化学的习题共三章,可归纳为十大类,每类均着重启发学生看题型,找关键,找规律,如有机物分子式的确定这一类典型习题便可以从一题多变讲题型:从一题多讲方法(最简式法、直接求组分原子的摩尔法、通式法,根据方程的比例法、代数法、燃烧法):从多题一解讲思路:各种题型各种解法的中心都是从不同角度确定c、H、o原子的摩尔比。这样就能从有限的习题中以少胜多、以少见精,做到触类旁通,既减轻负担,又提高效率,至于其它技术性材料、工业产品制备材料等也需分类指导,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分段指导 

如课前预习,应指导学生粗读,了解梗概,明了大意,找出难点,以便课堂上听课心中有数:课堂上阅读,要指导学生精读、推敲关键词,吃透重点,攻破难点:课后复习,要指导学生熟读课文,按章节理清线索,知识归类。有条件的话还需要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3.读书指导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时正确使用划线、标记、归纳,编号,批注,摘记、从不同角度做读书笔记,用归纳法归纳碳、硅及其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制法、用途:按化合价的递增找出碳(硅)及其化合物的相互关系:比较石墨和金刚石、碳化硅、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硅、碳酸的正盐和酸式盐、氧族和碳族的异同。这样通过做读书笔记,便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之融会贯通,知识系统。 

二、启发动脑。使学生理解教材、掌握思维的规律性 

学生阅读教材存在的另一个问题:读而不思,不求甚解。因此,要引导学生读思结合,熟读深思。 

首先,从教材中学会分析综合。如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一节,课文围绕核外电子排布三原理进行分述,分析矛盾的各个方面,然后运用原子结构简图等表达形式具体勾画36号元素前各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进行综合,把握矛盾的总体,用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分析具体物质的性质。学生明确这种分析一综合一分析的思维方法,就能从事物的个别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简述电子合同的概念篇4

[关键词]高中教材物理教学物理之美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40000

美学是研究现实中美好事物的科学,是研究人对世界审美特点的。美学向自然学科领域的渗透,就产生了科学美。物理学中存在着各种成比例、有组织、有秩序、结构对称、和谐多样的美学景象。这些景象表现在理论体系、科学概念、数学方程的结构和体系中,也表现在逻辑结构的合理匀称和丰富多彩的相互联系上,能够激发人们的兴趣、喜悦,激发起巨大的创造热情。这些本质规律,逻辑特点给人:在心灵上以圆满、协调、自然的感受;在形式上以对称、比例、和谐与多样统一的感受,这就是物理学的美。如果物理学的理论不那么和谐,那一定是还有我们没有认识的东西,理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物理学的美归纳起来包括“对称、简洁、和谐、多样统一”等。

一、对称美

对称美,就是物理学在揭示自然界物质的存在、构成、运动及其转化等规律的过程中因对称性,而产生的美感。“对称美”在物理学中的表现有:时空对称、数学对称和抽象对称。

时空对称指的是物理现象(或系统)在时空变换下的不变性。物理学中的时空对称有空间对称、时间对称、时间和空间同时对称三种情形。如在光学和固体物理学中出现的空间对称;在交变电流和电磁振荡研究中出现的时间对称;物体竖直上抛和斜向上抛运动的上升过程与下降过程中的时空对称。

数学对称表示物理内容在数学形式(图与式)上的对称性。如电磁学中库仑力的平方反比定律的公式表达就是追求跟万有引力平方反比定律的对称而获得的。

抽象对称表示以抽象的方式所反映出的物理内容的对称。即从一个概念、一个命题或一个理论中所反映出来的对称性。如在创立广义相对论时,把电磁理论中的洛仑兹不变性作为对称性假设。正是这些抽象的对称性思考,有助于解开宇宙密码,推动物理学发展。

二、简洁美

物理学的美在于它的简洁,它客观地展现出“简洁”的风采。但这个简洁是指物理表达形式的简洁而知识内涵的丰富,是简洁和丰富,形式和内涵的对立统一。如一切物质都由最简单的粒子构成。它主要表现在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

从物理理论的整体来看,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千差万别,但在本质上却可归结为若干基本概念和原理。例如,牛顿定律将宏观低速条件下各种机械运动的规律组成了一个秩序井然的集体。这体现了物理学理论整体的简洁美。

物理学理论的简洁美,还表现在组成物理理论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表达方面。作为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的物理概念,是抽象和概括的结果,它的表述力求简洁、精炼。如力是“物体对物体作用”。物理规律反映了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它是观察、实验和物理思维相组合的产物,其表述也是在科学、准确的基础上力求简洁,如e=mc2、F=ma等等。

物理学中的理想化方法是从多维的具体形象中,抓住最具本质特征的主要形象,舍弃一些次要形象,建立起一个轮廓清晰、主题突出的新形象,从而简化物理问题。例如单摆、质点、理想实验、理想气体等。显然,具有简洁美。

三、和谐美

协调、匀称称之为和谐,和谐是指由于相互之间恰好在整体上显示出的协调,它给人以统一、自恰、对应的美感。物理学的和谐美主要是指形式和内容分别具有和谐性,它主要表现在自恰、对应和互补三个方面。

自恰,其基本含义是一致,即自身内无不可统一的矛盾。物理学中的自恰和谐美,主要体现在物理学各分支理论内部以及各分支理论之间的现象、概念、规律等都是互不矛盾的。例如,牛顿三大定律与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是互不矛盾,相辅相成的。

对应和谐美是指由物理学不同理论间的对应关系而展现的物理学和谐美。“对应”是物理学和谐美的另一表现形式。如电子、质子、中子与正电子、反质子、反中子体现了物质构成的对应;而质能方程e=mc2则体现了质量与能量的对应。对应是高级理论对低级理论的包容,或者说是低级理论与高级理论中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结论相一致。如当vc时,相对论力学的运动描述就还原为牛顿力学的描述。

互补和谐美是由物理学各部分之间的互补关系而展现出的物理学和谐美。所谓互补,就是指彼此间互相弥补、相辅相成。物理学中的互补主要表现在不同的、甚至是相互排斥的物理理论,从不同的侧面描述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如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光的本质。在这里,波动性与粒子性既互斥、又互补。

四、多样统一美

物理所研究的是从不同事物运动变化的多样性中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和共性,这样就形成了即千变万化又统一的结构美,这也就是科学美中的多样性统一美。复杂的物理学世界只有统一起来才有美感。物理事物是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反应物理事物的特性及规律的物理知识也是丰富多彩的,因此,由它们构成的物理世界,必然呈现出万紫千红的景象。但是,自然界又是统一的,客观物理事物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通过这种联系使得我们能将各种各样的物理知识统一起来,进而形成既千变万化又和谐统一的美好画卷。例如,牛顿力学把运动统一起来,麦克斯韦把电磁现象统一起来,光电效应把波、粒二象性统一起来,质能方程把质量和能量统一起来,这就是统一美。

物理学具有对称、和谐、简洁、多样统一等美的表现形式。在解决问题时,用美的思想去寻找求解思路,利用物理事物的对称性、统一性,促使求解过程简洁,追求解题结果的和谐性。

【例1】由十二只电阻搭成一个立方体框架(如图a),设每只电阻阻值均为R,求两对顶点a、B间的等效电阻。

ab

分析:根据电路的对称性可知,C、D、e三点的电位都相等,F、G、H三点的电位也相等,等电位点可用导线直接相连而不改变原电路的性能,于是,可将原电路改变成如图b所示的等效电路,由此可求得两对顶点a、B间的等效电阻,RaB=5R/6。

【例2】平面无穷方格电阻丝网格如右图所示,其中每一小段电阻丝的电阻均为r,试求相邻两个格点a、B间的等效电阻RaB。

分析:设电流i从a点流入,但不从B点流出,i便将从分流地流向无穷远处,根据对称性可知,其中有i/4流经aB段。再设电流i不是从a点流入,而是从无穷远处流向B点,再从B点流出,根据对称性可知,其中有i/4流经aB段。现在假设电流i从a点流入,经过足够长(实为无线长)的时间达稳定后,从B点流出的也为i,经aB段的电流便为两个i/4的叠加,即为i/2。于是

UaB=(i/2)r

a、B间的等效电阻便为RaB=UaB/i=r/2。

简述电子合同的概念篇5

1.1力学部分

初中涉及到的力只有重力、弹力(支持力和压力)、摩擦力、浮力、电或磁或分子间的引力与斥力.初中分析物体受力只限制在两个或三个,计算依据力的平衡条件.初中对合力的研究只限于两至三个,而且是同一直线上的.初中只研究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只作了解.初中只求同一直线上外力对物体做功、机械能只涉及到动能、势能的定义,动能与势能的大小只涉及到与哪些因素有关,而不需要计算.高中物理涉及到的力的种类多,受力分析及计算复杂.除了初中涉及到的力以外,还有万有引力、库仑力、电场力、洛伦兹力、安培力、回复力.用牛顿第二定律来计算外力或合外力大小,由不同的运动规律来求相关力的大小,或者由不同的受力及运动情况来求速度、加速度、角速度、线速度、周期、频率.相比之下对学生能力要求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1.2电磁学部分

初中物理的电磁学部分主要涉及两种电荷,摩擦起电、电荷间的作用规律及静电的应用;串并联电路及连接、开路、通路、短路的概念与识别、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的应用与注意事项、电阻的概念及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串并联电路的电流与电压及电阻特点、欧姆定律、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家庭电路与电能表及测电笔的使用,家庭安全用电知识.磁体的性质、磁极间的作用规律、磁场的概念、磁感应线、电流的磁效应、右手螺旋定则、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电动机、电磁感应现象、发电机、电磁铁.高中电磁学在初中的基础上还增加了电阻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和多个重要的学生分组实验,增加了安培力、电流表的工作原理、洛伦兹力、质谱仪、回旋加速器、安培分子电流假说、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自感现象、日光灯原理、表征交流电的物理量、电感和电容对交流电的影响、变压器、电能的输送等内容.另外,增加了有关电场的知识,使高中的电学部分基本能够自成体系,更好地建构了高中学生的知识结构.

1.3热学部分

初中的热学部分主要是物态变化、分子运动、热量与内能及热机.涉及的知识点有温度、熔化、凝固、晶体、非晶体、熔点、凝固点、汽化、沸点、液化、升华、凝华、物态变化中的吸放热、分子运动论、内能、改变内能的方式、热量、热值、燃料放热公式、比热容、物质吸放热公式、热机的四冲程及能量转化、热机效率.涉及到的实验计算极其简单,基本上是记忆内容,对理解能力的要求不高.高中热学部分深化了分子动论、分子力的内容,推出了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三定律、气体的性质等内容,同时深化了气体压强、温度(温标)等概念.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图像表达能力、物理过程理解能力、运用公式计算能力、数学工具的运用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1.4光学部分初中光学知识主要是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色散、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成像、眼睛与眼镜.主要规律是反射定律、折射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高中光学增加了全反射、光导纤维(光纤通信),光谱分析、光的干涉、衍射、偏振、光电效应等内容.还涉及折射率的计算与图像的运用.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1.5声学部分

初中声学部分只学习声音的概念,声音的传播、认识简单波形的振幅与频率,知道音调由什么决定、响度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超声与次声的概念,了解超声与次声的应用.知道噪声的危害与控制环节.高中增加了机械波(水波、弹簧波、绳波)、电磁波、物质波、波的图像、波长频率、波速、惠更斯原理、波的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偏振、多普勒效应、超声波、次声波等内容.

2初、高中物理认识层次的梯度

2.1知识更系统化、全面化、深度化

初中的力学只介绍几个生活中常见的力、匀速直线运动,了解变速度直线运动,而且侧重于现象与定性描述,高中由初中的标量过渡到矢量,而且深入到本质,每种量对应的变化规律都以公式的形式出现,由定性描述过渡到定量描述.

2.2突出物理量与物理过程的分解与合成

初中只涉及简单的物理量及物理过程,高中将知识系统化、全面化,所以它突出物理量的分解与合成.例如,初中关于合力问题只涉及到同一条直线上二力合成,关于等效电阻,常描述为总电阻,对合成思维提得很少,更不用说将一物理量如何分解了,高中则注重合成与分解.

2.3注重物理模型的建立

初中物理知识可以说是很浅的,它用模糊描述,而高中更注重精细,常建立物理模型.初中只讲物体、杠杆、滑轮、滑轮组,好象这些简单机械没有质量或存在摩擦,电流表、电压表都没有内阻,电源也无内阻,电源输出的电压是恒定不变的.而高中则给出模型,如质点、轻绳、轻杆、光滑面、分子模型、理想气体、绝热材料、点电荷、电场线、等势面、理想伏特表、理想安培表、磁感线、分子电流、光子、薄透镜、卢瑟福模型等.

2.4注重准确,讲究严密性

初中物理往往是大致的描述问题,对物理概念也是这样,往往近似地研究问题,对有些次要的量或因素总是忽略不计.而高中则注意准确性与严密性.例如,初中讲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闭合回路中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应线运动.很显然它不全面.而高中讲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只要穿过闭合导体回路中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回路中就有感应电流.这一描述适应所有情况,准确到位.

3初、高中物理思维能力上的梯度

3.1形象思维建构知识与抽象思维建构知识间的梯度

初中知识往往是很肤浅的、单一的、静态的、最简单的知识.只要观察一些现象,简单分析,就能归纳出结论.学生在旧知基础上同化新知,往往只用形象思维就能达到结果.而高中知识往往是复杂的、合成的、立体的、动态的.要利用旧知来同化新知,达到知识的迁移,是不能直接观察,而是利用图像分析、数学函数分析、结合分解法将复杂知识分解成几个简单知识才能认识它们,最终才能找到物理现象中的本质与规律.所以用形象思维来建构知识是不够的,往往都是用抽象思维来建构知识.显然,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它们之间还有一段距离.例如,在初中我们建构速度这一概念,我们用某一确定的路程与对应时间的比值来建构它,这是很形象的思维过程.而在高中我们要建构瞬时速度,要模仿初中的思维方法,是不够的,还要用到极限的数学方法,同时还不能忘记高中的速度是矢量.

3.2指导记忆型学习与独立理解型学习间的梯度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小,智力水平还不高,自主独立性很差,学习也是一样,往往要老师来引领,指导他们学什么,怎样去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往往是记忆型的学习.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小学与初中已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与学习经验基础上,知识量的增多,全靠教师指导来学习,在时间与精力上是不允许的,教师只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很显然这两种学习能力的层次不同.例如在初中,学习测量,教师往往指导学习观察什么,怎样使用刻度尺,会出什么错误,然后指导学生练习哪些题目,教师再逐一订正讲解.而高中学习阶段由于时间关系,对游标卡尺与螺旋测微器的使用相对高中知识来说已是非常简单的内容,不可能做到每个环节都来指导,让学生去记忆.只能作介绍使用方法,最后举几个例子,布置几道作业.其它的事都是靠学生自己去完成.这就要靠学生自主学习,许多地方只能独立理解了.

3.3用语言文字描述物理问题与用数学公式或图像描述物理问题间的梯度

初中物理知识很肤浅,初中学生的数学知识也很肤浅,对物理问题的描述只能用语言文字来进行,而高中知识较深,物理规律较多,学生的数学知识也达到相应的水平,许多物理问题用语言文字描述往往会达到几百字,很不方便,但改用数学公式或图像就简捷得多.例如,初中对某个力对物体做功,只讲力的大小,物体运动的距离就行了,高中涉及到变力,而且方向与距离不在一条直线上,这个力的变化规律用文字很难表达清楚,只能用一数学公式来表示,路径用文字更难以表达,但画一个图像便一目了然.然而,在初中将数学公式或图像表示,学生看不懂,又不比文字表达简单.

3.4单向思考问题与空间想象问题之间的梯度

初中物理研究的问题是单一的,某种变化也是单一的或先向什么方向变化,再向反方向变化.所以学生思考问题只要向两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思考即可,而且许多问题都是一维问题,不会出问题后的问题.而高中思考问题不是单一的,某种变化也可能不是向某个方向的,许多问题带有问题后的问题,许多问题带有两维性.例如,初中在研究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时,一个小球撞击一木块,小球速度变小了,木块速度变大了,最后木块受到摩擦力,又慢慢停下来.就是这样一个物理过程,思考起来都具有单一性,单向性.而高中在研究碰撞问题时,可能要研究碰撞后的物体受摩擦力做功,然后物体可能在圆周上做圆周运动,圆周运动后可能做平抛运动,它从一维问题变到二维问题,从一个规律变到另一个规律.显然,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与初中之间有很大的梯度.

3.5观察总结型问题与综合分析问题间的梯度

初中教材的知识层次很低,很多知识是从观察中来的,许多问题也是观察型的,只要学生观察便很容易总结出结论的.而高中教材的层次高,许多现象观察不到本质的东西,需要综合分析才能发现其本质与规律.所以,我们说初中学生具有的能力层次是观察总结型的,高中学生的能力具有综合分析型特点的.例如,初、高中都研究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初中用控制变量的方法,一个一个地找电阻与什么因素有关,最后得到一个定性的结论,导体的电阻与材料、长度、粗细、温度有关.最多是说导体越长,电阻越大,导体越粗,电阻越小之类的结论.而高中实验后要得出电阻定律,这需要一定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才能完成.

4做好初高中衔接的降阶对策

简述电子合同的概念篇6

关键词:物理模型;高中物理;习题应用

1.引言

物理模型是物理学中的理想化方法之一,而且以科学知识和实验事实为依据,对事物原型作出简化和纯化处理,经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科学思维而建立起来的[1]。物理学所研究的对象,大都是理想化模型。物理模型是物理概念和规律赖以建立的基础,并有助于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

通过对近几年有代表性的试题和习题,用考试的方法进行调查发现:由于学生缺乏建构模型的意识、物理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在建模过程中存在较多错误和漏洞等[2]。高中物理之所以难学,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无法在头脑中找到题目的原型。模型方法作为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蕴涵着很高的认知价值。学生一旦将模型方法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图式,就能获得认知水平的发展[3]。

2.高中物理常见的物理模型

从狭义上讲,中学物理模型大致可以分为对象模型、概念模型和过程模型。

2.1对象模型

对象模型是用来代替研究对象实体,且能从不同侧面描述和揭示其在各种问题征的理想化模型。如力学中的光滑斜面、单摆、质点、完全弹性体、刚体、杠杆、轻质的绳、杆和弹簧振子等;热学中的绝热容器、分子的球形和立方体模型、理想气体等;电学中的点电荷、试验电荷、绝缘体、纯电阻、无限长导线和螺线管、理想电表、理想变压器、理想导体、理想电解质、连续介质;光学中的点光源、薄透镜等。例如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忽略了形变,即是把杠杆经过理想化的处理,从而顺利引导学生得出杠杆平衡条件;对于固体和液体,可以认为分子是一个个紧密排列在一起的球体,对气体,由于分子间距离较大,可以利用立方体模型计算分子间的距离。

2.2概念模型

物理概念是在大量的观察、实验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把物理现象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加以理想化的抽象概括而建立的。例如,可以通过列举天体的运动、物体的运转等直观材料,经过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让学生认识到并抽象出来其共同特征,就建立了“机械运动”概念。为了描述汽车和飞机运动的快慢,引入了速度这一概念又如将物质形态自身理想化的狭缝、薄膜、光的波粒二象性模型、光线、匀强电场、匀强磁场、电场线、磁感线、理想流体、绝对黑体等理想化模型的建立,即是抓住主要影响因素,忽略物理原型的次要因素,来反映所研究的物体本质属性。

2.3过程模型

过程模型是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忽略影响自然界中物体运动的次要因素,简化对复杂运动过程的处理,把研究对象所处的外部条件理想化,突出本质特征,且建立在质点运动上的各种典型模型。比如真空状态;力学中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光滑斜面、平抛运动、(非)弹性碰撞、简谐运动、简谐波、伽利略的惯性实验、自由落体运动、共点力作用下的动态平衡模型等;热学中的绝热过程、等温过程、等容过程、等压过程、绝热过程、分子热运动图景、理想气体的平衡态等;电学中的恒定电流、等幅振荡、直流电路动态分析模型、变压器电路动态分析模型等;研究原子物理时原子所处的基态和激发态等。

例如,为了研究物理问题的方便,我们可以把站在自动扶梯上乘客的运动、雨滴接近地面时的运动、百米赛跑的过程等近似看做匀速直线运动;轿车启动的过程等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公交车刹车、进站或飞机着落后在跑道上的滑行等过程可以近似看做匀减速运动;从水龙头上滴落的水滴,由于是在地球表面附近且水滴流速不算太大,水滴所受的空气阻力与重力相比可忽略不计,同时也可不计地球自转、周围物体对它的引力以及水滴的形状、大小等非本质因素的影响,因而可认为是一个质点处于一个重力强度为g的均匀重力场,因此可近似看做自由落体运动;打排球扣球可看做平抛运动;伽利略以实践为基础,合理运用理想斜面这一模型,推理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牛顿继而总结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尔后这一理想斜面又在机械能守恒定律等中应用。我们可以看出理想实验是物理学家源于自身经验而又超出自身经验的一种高级思维活动,是一种以可靠的事实为依据,以科学的实践为基础,忽略次要因素,进行逻辑推理,并把实验的情况合理外推到一种理想状态,从而揭示自然现象本质的假想的实验。

3.物理模型的建构与问题解决

3.1观察能力和物理思想方法与建模能力相辅相成

物理模型是将带有实际色彩的物理对象或过程,通过近似与忽略、类比与联想、抽象、理想化等方法抽象概况而成。高考物理考查的主要是源于身边实际、游戏、生活体验、体育项目、科技热点、社会热点等的情境模型,是物理对象模型、概念模型、过程模型的有机结合。可以发现近年高考试题就是围绕建构物理模型,设置情境,来考查学生对物理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的掌握。物理情境模型在力学中有反冲模型、叠加体模型(子弹射入)、斜面模型、滑块模型、轻杆轻绳连接体模型、含弹簧的连接体模型、追击相遇问题模型、卫星变轨模型、双星模型、机车启动模型、摆类模型、人船模型、小船渡河模型、传送带模型、碰撞模型、子弹射击木块模型、势能与动能之间的转化等;在电学中有等效场(重力场与电场、磁场、电磁场)、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以及复合场中的加速与偏转、导电滑轨模型、金属棒切割磁感线的模型、金属框穿过磁场运动的模型等。

物理新课程提出要发展对“科学探究”连贯性、一致性的理解;加强“原始物理问题”与新课教学的整合;模拟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活动[4]。作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指导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教材特色,以模型为教学的切入点,利用各种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等引导学生建构物理模型,通过渗透物理思想方法,把物理建模思想始终贯穿在教学中,根据教育教学经验总结出可以抽象成理想模型的自然社会生活场景,在课堂上向学生精细讲解这些物理模型是如何提炼出来的,以及研究被简化和纯化后的理想模型对于解决物理习题的重要意义。

需要明确的是,我们不仅要求学生做到在习题中通过观察和想象等物理思想方法能够抽象和建构物理模型,而且要并布置课外作业,指引学生做到保持对社会自然生活现象的敏锐洞察,发挥想象,积极、适时从头脑过滤相应模型并联系实际问题。这样在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的过程中建构了知识。同时,还能够对大自然形成丰富的理解和灵活的解释,激发探索的兴趣与创造性思维,最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真正体现了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此外,教师还应提供学生一些信息化教育资源网站等课程资源,为学生理解物理模型提供充分、丰富的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当向学生强调模型只是问题求解的一种参考,不能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而过分依赖现成的模型或者把模型绝对化。因此在进行习题练习时,要提示学生针对不同的问题情境对模型进行适当改造、转换或重组。此外,习题涉及的往往是由多个复杂的模型的组合,因此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另外还应向学生强调物理模型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由此建立的物理规律和物理理论也应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成立。还有很多潜在的物理模型有待我们在实践与科学验证中发现。

例如,在准备讲解点电荷和点光源前,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质点模型建立的过程、应用与意义,就能根据物理模型所具有的一定的原型启发功能,顺利地建立起点电荷和点光源模型;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模型可以用弹簧连接起来这―实物弹性球模型来理解;电流的产生过程可以由抽水机抽水的模型来引入。又如,通过用学习过的“光线”这一概念来方便地描述光的传播现象,自然过渡到光路图这一知识体系的学习。学生通过感受模型的魅力,学习积极性会进一步提高,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学习了平抛运动模型,学生头脑中逐渐积累了清晰的物理模型,然后就可以布置简单的类平抛运动习题;建立了单摆的模型后,可以布置一些类单摆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分析问题和提取信息,激活学生头脑中活跃的相关模型,再对问题整体表征,便容易发现解决问题的模型――架起物理问题和实际问题的桥梁,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模型、发展模型的能力。

因此,新课程理念下,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以透彻掌握典型物理模型的本质特征为前提,不断理解与积累典型模型,就可以将具体的问题情境抽象成相应的理想模型体系,解决同一类问题时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实现思维的正向迁移,直接按图索骥,保证解题效率。

3.2运用物理模型解题的基本程序

(1)通过审题,注意挖掘隐含条件,提取关键信息,明确题目所涉及的物理现象、物理事实、物理状态、物理过程等,并抽象出其本质特征以及问题的实质,将实际问题理想化,正确建立并选择合适的对象模型、典型的过程模型。当有多个研究对象时,能正确选定合适的研究对象;

(2)根据题意在头脑中勾画出物理图景,画出简洁的物理图示,通过类比、逻辑推理、原型启发等思想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即在图示上还原对应的物理模型,对应过程模型中每一个环节所遵从的物理规律,可分过程列式,也可对全过程列式。必要时列出辅助方程,展开求解,进行定量计算。

(3)检验结果是否符合实际,必要时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以及进一步深入的思考与设想等。如果不符合实际,就需要反复修正模型。

此外,对于习题中涉及比较复杂的情境,可以根据物理模型提炼出已知量和未知量,然后求解。这样下来整个题目思路清晰,使题目化繁为简、变难为易。

物理习题解决中,首先是对物体受到何种类型(重力、弹力、摩擦力、万有引力、分子作用力、电场力、库仑力、磁场力等)的受力分析;其次,分析运动过程模型(直线、曲线、简谐);然后综合运用整体和隔离、引入中间变量、割补法、合成分解、统计学思想、比例法、临界问题分析法、控制变量、对称、逆向、等效、极端、守恒、类比、平均值、猜想与假设、估算、微元、图像等思想方法,最后模型的构建是难点。

4.结束语

很多同学回忆起中学物理学习的收获,很少大讲学了什么定理、原理等,大多数的第一反应就是弹簧弹来弹去、滑块滑来滑去、子弹与木块、电磁场中的带电粒子等。这充分说明了中学物理就是围绕各种物理模型展开并进行深入研究的。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建构和理解物理模型,对于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学习效率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学生也因此在亲身经历物理模型建构这一科学探究过程中,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并通过灵活运用或建构物理模型,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张宪魁,李晓林,阴瑞华.物理学方法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2]齐慧玲.建构物理模型能力的调查[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4)

简述电子合同的概念篇7

【中图分类号】G630

论文概述:本文概述了物理模型的定义和它的理论基础,详细介绍了物理模型的构建对物理学发展和物理思维训练起的作用,及其如何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构建物理模型,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物理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一、物理模型的概述

物理模型是理论知识的一种初级形式,就是将我们研究的物理对象或物理过程、情境通过抽象、理想化、简化、和类比等方法,进行“去次取主”、“化繁为简”的处理,把反应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抽象出来,构成一个概念或实物的体系,就形成物理模型。物理模型既源于实践,而又高于实践,在我们的生活、生产、科技领域中带有普遍的共性特征,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性。物理模型的构建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通过对物理现象或过程,从而寻找出反映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的内在本质及内在规律达到认识问题的目的。

物理模型的构建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的基石上的。建构主义对学习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点:1、学习是一种建构的过程。知识来之于人们与环境的交互过程中。学习者在学习新的知识单元时,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获得知识,而是通过个体对知识单元的经验解释从而将知识变成了自己的内部表述。因此,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即"为理解而学习"。2、学习是一种活动的过程。学习过程并非是一种机械的接受过程,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学习者是一个极活跃的因素。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的高级思维活动来解决问题的过程,即"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这就要求教学要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不断地对各种信息和观念进行加工和转换,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完成对知识的建构。3、学习必须处于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发生的最佳情境不应该是简单抽象的,相反,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

二、构建物理模型的作用

1、物理模型是物理规律和理论赖以建立的基础。

物理学的目的是探索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各种最基本的运动形态、物质的结构及其相互作用,为自然界物质的运动、结构及相互作用提供一幅绚丽多彩、结构严谨的图画,以便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得出反映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揭示物理事物本质属性之间的联系,此即物理规律,并要求在此基础上形成系统的、自洽的、严密的物理理论。而由于自然界物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完全按照物理客体的本来面目进行研究,问题将变得很复杂,很难得出定量的物理规律和系统的物理理论,这就要求我们对其进行抽象,得出反映物理客体本质属性的物理模型。

法拉第在1852年,对带电体、磁体周围空间存在的物质,设想出电场线、磁场线一类力线的模型,并用铁粉显示了磁棒周围的磁力线分布形状,从而建立了场的概念,对当前的传统观念是一个重大的突破。1905年爱因斯坦受普朗克量子假设的启发,大胆地建立了光子模型,并提出著名的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圆满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卢瑟福以特有的洞察力和直觉,抓住α粒子轰击金箔有大角度偏转这一反常现象,从原子内存在强电场的思想出发,于1911年构思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哈勃定律”所反映的大爆炸宇宙模型,指出了我们周围的宇宙并不是静态的、恒定的、而是动态的、膨胀的。从而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为研究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扫清了道路。

2、利用物理模型可解释物理现象和实验定律。

利用物理模型,可得出一些是实验事实相符合的理论结果,从而解释物理现象和实验定律。例如爱因斯坦建立光的波粒二象性模型来解释光电效应实验事实。光电效应是当光照射到金属上时,有电子从金属中逸出。这种电子称为光电子。实验证明,只有当光的频率大于一定值时,才有光电子发射出来;如果光的频率低于这个值,则不论光的强度多大,照射时间多长,都没有光电子产生;光电子能量只与光的频率有关,而与光的强度无关,光的频率越高,光电子的能量就越大;光的强度只影响光电子的数目,强度增大,光电子的数目就增多。按照爱因斯坦光的波、粒二象性模型,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能量为hγ的光子被电子吸收。电子把这个能量的一部分用来克服金属表面对它的吸引力做功(逸出功),另一部分就是电子离开金属表面后的动能。这个能量关系可写为。这样就利用爱因斯坦光的波粒二象性对光电效应的实验结果作出了完美的解释。

3、利用物理模型可作出科学的预言。

作为对物理事物简化描述的物理模型,不仅能够解释物理现象和实验定律,而且也常常能够作出科学的预言,指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4、教学中物理模型的构建实质上就是培养物理的创造性思维。

所谓物理创造性思维,就是物理思维结果具有新奇性、独创性、目的性和价值性的物理思维活动。

三、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建模?

在研究物理问题当中,将物理对象、物理过程或物理情境处理成简单的模型后进行分析与计算十分常见。

1、对物理概念建模。

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物理事物的抽象,是观察、实验和物理思维的产物。任何物理概念的形成都离不开物理思维。

2、对物理过程建模。

在中学物理中建立的理想化的物理过程有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简谐运动、简谐波、绝热过程等。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描述和揭示了各种问题中实际过程的特征,也标志着物理学研究的深化。

3、对物理情境建模。

“情境”教学是建构主义当然也是物理教学别提倡的,让学生在情境中学,能给枯燥的学习生活带来活力,尤其是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图画、情境、过程展现出来,使学生亲身体验物理就在生活当中,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充满物理规律的实际问题,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在创设情境中要注意情境的生活化、现实性。

简述电子合同的概念篇8

商务的一种新形式已被人们所重视,本文通过电子竞价和电子拍卖的比较重新定义电子竞价的概念、特点和方式,从拍卖和拍买两个应用领域对电子竞价现状进行研究并对现有研究的不足进行了评述,最后阐述了电子竞价及其相关技术的主要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现有问题进而提出了电子竞价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电子商务;电子竞价;电子拍卖;电子竞价模型;电子竞价技术。

引言

根据我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检测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底我国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到就已经达到10.2万亿元,由电子商务带动的就业人数达到1915万人(如图1,其中2014年均为中国电子商务中心预测数据)。虽然我国电子商务取得一定程度上的成绩,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差甚远,我国几乎没有完整的将“四流”融合的电子商务。

随着我国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网络通信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竞价打破了传统竞价的时空限制,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电子商务交易方式。电子竞价是区别于电子拍卖的一种通常使用网络并通过网络以竞价或议价为主,遵循“价格、时间优先”的原则将物品(服务)出售或出让给竞价高(低)的竞价者的独立的在线交易方式。与外国相比,在电子竞价的研究领域当中我国电子竞价刚刚起步,理论研究基础相对薄弱,因此我国电子竞价的研究综述是一件有十分重要意义的工作。本文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总结归纳了电子竞价的概念,对现有研究不足进行了评述;第二部分对电子竞价技术进行综述并提出了现有的竞价技术中的问题;第四部分概述了电子竞价在不同领域内的应用并通过实际的应用发现其存在的优势和劣势;第五部分根据优劣势的对比提出了电子竞价研究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1、电子竞价理论研究

1.1电子竞价的内涵

电子竞价和电子拍卖是相互联系并且也是相互区别的,现在我国理论界存在以下四种观点:

1、电子竞价就是电子拍卖,是传统拍卖的网络实现。这种观点混淆了二者的区别,简单的把电子竞价理解为电子拍卖。

2、电子竞价是买方+卖方+3pL[1]。这种观点则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只看到了普通商品的运输没有考虑到其他的特殊情况(如某些工程的招标等等)。

3、电子竞价是电子反拍卖[2]。这种观点只是把电子拍卖和电子竞价进行简单的区分,认为电子拍卖是竞卖,电子竞价是竞买。

4、电子竞价是电子拍卖的一种竞拍方式。这种观点只是看到了二者在竞价时的联系,忽视了它们的区别。

由于电子竞价相同于网络拍卖但又有区别与网络拍卖,它仍是一个众说纷纭的不确定的概念。结合以上几种观点,本文认为电子竞价是区别于电子拍卖的一种通常使用网络并通过网络以竞价或议价为主,遵循“价格、时间优先”的原则将物品(服务)出售或出让给竞价高(低)的竞价者的独立的在线交易方式[3]。

1.2电子竞价的特征

电子竞价和电子拍卖的区别(见表2):

电子竞价特征就是在其使用中所具有的基本属性,根据不同学者对电子竞价概念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对其特征进行了系统地描述。

1、竞价的透明性。电子竞价通过网络进行公开竞价除能突显其规范化和专业化的特点外还能体现信息透明性、参与者广泛性、竞争充分性[4]。

2、竞价的安全性[5]。秘密性就是指在竞价的同时参与竞价人的身份和未中标的竞标价的隐私不可泄露性;正确性是指中标者标价的正确决定和其不可抵赖性。

3、竞价的效率性[6]。所谓的效率性就是指在进行竞价时,竞价系统的验证简单高效快捷。

综上所述电子竞价的特征为“限时性”“价格、时间优先性”。限时性使得电子竞价必须在规定的一段时进行,价格、时间优先性使得电子竞价最终是价高者得的结果(如果多个人报价相同则按照最早报价最高者得的原则)。

1.3电子竞价的竞价方式

由于电子竞价和电子拍卖在竞价方面具有许多的相同点,因此我国现有的电子竞价竞价方式理论均是拍卖中竞价方式的延伸。

电子竞价竞价方式除分为开放式和密封式竞价,第一、第二价位和m+1价位竞价分类[7],单物品和多物品竞价的分类、英式、荷兰式、密封式和双重式的分类,增价类、减价类、先减后增复合类、暗标入围,明标竞价[8]的传统分类外,还有根据风险喜好和关联程度分类的分类。以上电子竞价方式分类研究均是以拍卖中竞价为基础的,在一定程度上为电子竞价模型的建立和分析提供了新思路,实现了从文献层面到知识层面的超越。但是,都是进行简单的分类并没有详细分析该种分类适合竞价对象和竞价策略。

本文认为电子竞价方式分为三大类:1、按照公开形式分为开放式和密封式竞价,适合于任何对象的竞价。2、按照竞价物的属性分为单属性和多属性竞价,单属性竞价仅仅适合只考虑价格的竞价对象而多属性的竞价适合政府工程或公司招标等对象。3、按照价格走向分为增价式和减价式竞价,增加式用于“卖”减价式用于“买”。

1.4电子竞价的模型

虽然我国现有的电子竞价模型众多,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群签名、Bit承诺、Hash函数、零点定理等理论的竞价安全性的模型,这种模型在我国已经相对成熟:如叶春涛等提出的公共认证的密封式竞价模型[9]虽然实现了竞价过程中的相对安全,但是并没有涉及到多个最高竞价和多属性竞价方面问题的解决办法,以及在考虑竞价方案秘密性的同时没有考虑到评标规则和价格的灵活性。另一种是在电子拍卖的四种常用竞价方式基础上的改进竞价模型:如汪定伟的博弈动态模型[10]以模糊出价意愿代替估计作为分析的基础但是没有考虑到这些模糊性的假设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和不真实性。

在我国现有的电子竞价的模型对比中,就导向来看可分为两类:一是技术导向型理论模型也就说电子竞价在竞价系统中的具体实施步骤;另一类则是理论导向型理论模型,即在以现有理论的基础上改进或创新的具有应用可能性的一种新的简便、高效竞价理论。它们的区别如下表3:

我国电子竞价的模型比较两级分化,技术导向的理论模型在匿名性的密封式竞拍方面相对比较成熟,为我国电子竞价系统的具体实施上做出了贡献,但是都是小范围内有针对性的方案或协议,并不适合大范围的推广;理论导向型模型理论相对缺乏,虽然符合理论创新的要求,但是对于网上欺诈现象和投标者共谋等问题没有提出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有一些理论缺乏具体实践应用;因此我国的电子竞价模型应该注重理论创新的同时也应该要注重实践的应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统一。

2、电子竞价相关技术的研究

电子竞价技术要求必须符合投标者的匿名性、投标价保密性、不可伪造性、不可抵赖性、可证实性和公平性。利用Bit承诺和盲签技术提出密封式竞价方案[12]实现投标价的保密性和不可抵赖性,虽然保证了最后买家一定能够付款打破了“赢家诅咒”,但是对竞价服务器同步消息的发送问题尤其是在一个大规模的电子竞价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基于Bit承诺和环签名技术制定出一个适用于团体内部的竞价方案[13]实现其不可伪造,这只是一个适合于团体内部的竞价技术并没有对团体外部的竞价技术进行考虑,这仅仅只是注意到了竞价的公平性和合法性,没有考虑到不可抵赖性和竞价人的身份验证问题;根据秘密分享把投标分布在相互无关的多个竞价器的理念设计出一种新的电子竞价方案[14]实现了其可证实性和公平性,但是没有很好的考虑到在竞价秘密份额分几次提交到竞价中心时候的竞价的安全性问题,也没有考虑到如果同时出现多个最高价时的应对方式。我国现在的电子竞价的安全技术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相应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尤其是在竞买人身份验证方面和竞价成交的在线支付问题还没有良好的解决方案。

3、电子竞价理论应用研究

3.1电子竞价在电子拍卖应用领域中的研究

电子拍卖是传统拍卖形式的在线实现,所谓电子竞价在电子拍卖的应用领域的研究就是研究电子拍卖时的竞价过程。在多物品的电子竞价的设计中,网上竞价卖家的相关成本主要包括注册费(R)、单位物品单位时间的陈列费(L)和佣金支付比例(a)费用,卖者的期望利润。虽然求解了卖者的最优保留价和单、多批次中的最优批量但是这种模型认为竞价者和卖者是风险中性的并且没有考虑到竞价者的参与成本。

是在序贯竞价策略中但阶段报酬函数,揭示了最优起始价会随着给定的当前库存量i和竞价剩余次数k变动,但是没有考虑到实际中每场竞价里顾客抵达率是不同的和上一场的竞价可能会影响下一场竞价者对商品的估价。

在电子竞价中除了对常用的两种技术并对拍卖的四种方式、逢低买入进行比较提出“20+n”连续动态竞价的理论[17]。

3.2电子竞价在电子采购应用领域中的研究

所谓政府采购在本文指是电子反拍卖,与电子拍卖不同的是它为买方采购服务,是卖方竞争逐级向下竞拍。它将供应商由价格的决定者改变成了价格的竞争者[18]。电子采购中的电子竞价的应用应该是以“整合采购”最优。

整合采购的收益分配方法一般分为三种[19]:

1、比例分配法。按照某项单一的数量指标分配收益,此种方法简单,但是对采购量小的企业或者个人来说就意味着分配的收益非常小。

2、Shapley法。Shapley值=。该方法虽然考虑了各企业的采购量及其在联合采购中发挥的隐形作用,但是该方法的不足在于:①它的假设在于每个参与合作的企业皆获得成功,但实际上每个不同的企业的成功概率不一定是100%;②它只考虑采购联盟的边际贡献忽略了企业的其他贡献;③它忽略了每个成员对采购联盟的初始投入额的不同。

3、核心(nucleolus)法和GQp序列二次规划方法。核心法:将合作对策(n,C)的核心作为收益分配方案。在最小核心法中,给所有联盟S(1<|S|

公开反拍卖的产品在成本区间具有发现作用,电子拍买除了能够分析出投标所具有的最高质量和所获得的最高效益外,还应该从卖方、买方双方阐述不同类型的逆向拍卖及其相应的多重需求。

4、电子竞价的发展趋势

我国电子竞价刚刚起步不久,正处于摸索前进阶段,由于电子竞价存在着突出的优越性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推崇,在取得显著性成果的同时也出现了相应的问题和挑战。未来电子竞价的研究趋势应该着重于以下几方面:

①标准化。尤其是电子竞价与电子拍卖的概念区分上,造成了“电子竞价”概念的不确定性、抽象性以及对“电子竞价”概念的难以把握,进而在涉及电子竞价定义的工作及其竞价流程上,缺乏一个统一标准。②竞价方式。现在虽然已经明确了第二价格是竞价的最优选择并且第二价格竞价已有多种理论支撑,但是还未有系统性的模型,我国应着重放在第二价格竞价系统模型的构建上,实现在计算机上运行的兼容性与灵活性。③安全环境。电子竞价技术在计算机运行程序等方面,存在着狙击、赢家诅咒、竞价者身份匿名性等问题,这也是现阶段电子竞价技术层面上的一个瓶颈。因此,我国未来电子竞价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以上三个方面。

结语

国内关于电子竞价的研究还处于成长阶段,涉及电子竞价等技术的理论依据、法律依据都还不够完善,需要通过建立统一的电子竞价标准,弥补电子竞价理论领域空白的同时,实现计算机平台上对电子竞价技术的准确处理;电子竞价在电子拍卖等领域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针对于竞价方式及其安全性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电子竞价标准的模型构建进展比较缓慢,在解决竞买人身份验证等问题时,存在着泄露竞买人身份隐私等难题。因此,我国电子竞价领域应针对上述几个方面作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江洪,陈火根.B2B电子交易市场的三方竞价模型及其实现[J].情报杂志,2009,(2):44-46.

[2]刘燕珍.政府采购电子竞价方式及在水利行业的应用[J].中国水利,2006,22:55-56.

[3]程文娟,董莹莹,韩俊光.一种简单高效的密封式电子拍卖方案[J].计算机工程,2014,3:170-174.

[4]郑玉鸣,李淑斌,刘振环.花卉电子拍卖系统及其应用[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6):172-173.

[5]王育民,陈晓峰,张方国.一种改进的密封式标价电子拍卖协议[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2,24(7):997-999.

[6]赵建峰,唐西林.一个基于群签名的密封式电子拍卖方案[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10,27(5):174-176.

[7]黄征,郑东,陈克非.多拍卖物的无收据密封式电子拍卖协议[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22(1):83-89.

[8]江庆红,何凤群,张静.电子竞价应与传统拍卖相融合[J].产权导刊,2009,10:66-67.

[9]叶春涛,张,吴铤,等.一种安全的公共认证电子拍卖方案[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8,25(5):225-228.

[10]黄海新,汪定伟.基于模糊博弈的英式拍卖动态模型[J].信息与控制,2012,卷41(4):509-513.

[11]韩冀东,张艳妍,成栋,等.拍卖网站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管理现代化,2004,(1):36-40+44.

[12]曹刚.基于不可信第三方的电子拍卖方案[J].计算机工程,2010,36(20):140-142.

[13]周菊香,赵一鸣.基于环签名理论的电子拍卖方案[J].计算机工程,2008,34(19):32-34.

[14]王育民,伍前红,张键红.基于秘密分享的一种新的电子拍卖[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3,30(5):659-662.

[15]王宏.多物品网上拍卖的最优设计[J].管理科学学报,2011,14(12):1-16.

[16]杜黎,华桂芳.在线序贯拍卖中卖方最优拍卖策略研究[J].情报杂志,2010,29(3):203-207.

[17]郑康营.“20+n”连续动态竞价[J].产权导刊,2006,08:137.

[18]邓志雄.反拍卖采购技术(Rat)[J].企业管理,2003,(7):92-95.

[19]孙剑斌.基于发拍卖技术的采购联盟及收益分配问题分析[J].商业研究,2008,11:104-107.

简述电子合同的概念篇9

关键词:术语,准确,规范

中图分类号:tS19;H059;H083;n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78(2011)01-0030-05

HowtotranslatetermsinDyeingandFinishing

QiUHongjuan

abstract:theauthorpointedoutthatweshouldpayattentiontoseveralissuesinthetermtranslationofdyeingandfinishing.inordertoensuretheaccuracyoftranslation,weshouldconcerntheconnotationandextensionofthetermsconcepts.toensurethestandardizationoftranslation,weshouldrefertothosestandardnormsofrelateddisciplines.whiletranslatingthematerialterms,thechemicalstructureofasubstanceandthemeaningofChinesecharactersshouldbetakenintoaccount.ifaphrasehasseveralexplanations,itshouldbetranslatedbasedonthecontext.moreover,weshoulddevelopnewtermsonthebasisofinheritingtheexistingterms.

Keywords:term,accuracy,standardization

为及时了解国外染整行业的发展动态,学习国外先进的染化料生产技术、染整工艺和设备,科技工作者常常需要阅读并翻译相关的英文文献。要使译文简练准确,术语的翻译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常常依据一些权威的工具书对专业术语进行解读。但是,笔者发现,已出版的工具书中少数术语的翻译不够准确、规范,不同工具书对同一词条的翻译也不完全相同。此外,工具书中还存在词条释义不全及收词不全等现象。这就要求译者在染整专业术语的翻译过程中,除了借助工具书以外,还需要结合专业知识,根据文章的具体语言环境进行合理的分析、引申,才能准确译出其含义。本文拟就染整专业术语翻译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供同行参考。

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术语翻译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对其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准确表达。所谓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1]。染整专业术语的翻译中,如果仅根据英语词条直接翻译,忽视对于词条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理解,往往翻译后的术语不能很好反映原文词条概念的原意。如“acidsalts”,某辞书中译为“酸性盐”[2],但此词条的英文解释是:“Saltsofpolybasicacids(i.e.acidshavingtwoormoreacidichydrogen)inwhichnotallthehydrogenatomshavebeenreplacedbypositiveions.Forexample,thedibasicacidcarbonicacid(H2Co3)formsacidsalts(hydrogencarbonates)containingtheionHCo3-.”[3][释义为:多元酸(例如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酸性氢原子的酸)的盐,而这种酸中并非所有的氢原子都被其他正离子所取代。例如由二元酸碳酸形成的包含碳酸氢根离子的碳酸氢盐就属于酸式盐。]“acidsalts”这一概念的内涵包含两个本质属性:一是它属于多元酸形成的盐,二是此物质中含有未被取代的酸性氢原子。其外延是指所有包含酸性氢原子的盐。可见该词条译为“酸式盐”较合适,而译为“酸性盐”则不能很好地反映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因为酸性盐是指水溶液显酸性的盐。而酸式盐的水溶液可能显酸性,也可能显碱性,主要取决于形成该盐的酸与碱的相对强弱。如碳酸氢钠是酸式盐,但不是酸性盐,因其水溶液显碱性。再如,“aoX”的释义为“atermforabsorbableorganichalogencompounds”[3](用以表示可吸附有机卤素化合物的术语),某辞书将其译为“可吸附卤素”[2],但是此概念的内涵应为“可被吸附的有机卤素化合物”,而不是“可被吸附的卤素”。卤素是元素周期表中第七主族中的单质,而有机卤化物是指含卤素的有机化合物,其外延为“一切可被吸附的有机卤化物”,而不是“一切可被吸附的卤素单质”,从该词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分析,译为“可吸附有机卤化物”则更妥。

二术语的规范与统一

英文与中文在概念表达上有一定的差异。比如同一概念在英文中经常用不同的表述,以使表达方式更为丰富,避免用词重复带来的呆板、僵化。而同一概念在中文中常采用统一的用语以求表达的简洁、规范,方便读者理解,避免歧义。如果忽视这种不同语种文字表达习惯的差异,仅根据英文表述进行直译,就容易使得中文译文出现专业术语翻译不规范问题。

1.根据相关学科的规范名词进行规范

为促进专业名词的规范化,我国专门成立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规范行业专业名词的表述。虽然全国科技名词委尚未染整专业的专业名词,但翻译时,可借鉴相关学科的专业名词规范。以共价键为例,其英文表述有atomicbond,electronpairbond,homopolarbond,covalentbond等多种方式。它们的英文解释都是:theatomsareboundtoeachotherbyasharedpairofelectronswhichbelongtobothatomsatthesametime.[3](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结合在一起,共用电子对属于成键的原子所共有。)某辞书将atomicbond译为原子键,electronpairbond译为电子对键,homopolarbond译为无极的键[4]。但是,“原子键”“电子对键”“无极的键”均未收入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的化学学科的规范名词,其规范的名词应为共价键。同样,electrostaticbond和ionicbond都是“离子键”,若将前者译为“静电键”[4-5],后者译为“电价键”[6]也不规范。

2.根据化学结构及汉字含义进行规范

有关物质名称的翻译,不仅要考虑英文的构词特点,也应充分考虑汉字的用字习惯及物质的化学结构。如不少工具书中“氨、胺、铵”等字的用法不尽一致。在英文中,nH2oH有两种表达hydroxylamine或oxyammonia。有人根据hydroxylamine中含有amine(胺)译为“羟胺”[7-9],也有人根据oxyammonia中含有ammonia(氨)译为“羟氨”[4,10-11]。但是,从中文的角度分析,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胺是“氨分子中的氢原子被烃基取代而成的有机化合物。(英amine)”。从化学结构来看,nH2oH是氨分子中的氢原子被羟基取代的产物,由于分子中不含有碳原子,因而它不属于有机化合物,根据英文中有amine,将hydroxylamine译为“羟胺”不符合中文对“胺”的解释,译为“羟氨”更合适。类似的例子还有,hydrosulfamine(nH2SH)应译为巯氨,而不应译为巯胺[4]。再如cuprammoniumsilk和cuprammoniumfibers(cuprofibres)中的cuprammonium一词,有人认为是由cupric(铜的)和ammonia(氨)缩合后再加上后缀ium(阳离子)而构成,故将上述两词分别译为“铜氨丝、铜氨纤维”[2,4,11-13];也有人根据cuprammonium中含有ammonium(铵)而译为“铜铵丝、铜铵纤维”[14-16]。从化学结构看,cuprammonium表示[Cu(nH3)4]2+,它的中心离子是Cu2+,而配体是nH3。用“铜氨离子”[10,17]能更好地体现这一结构特点。再从中文定义看,铵是“从氨(nH3)衍生所得的正一价的复根”[16],根据此定义,铵离子是指nR4+(R表示氢、烃基等),此处用“铵”似不合适。因而,cuprammoniumsilk和cuprammoniumfibers分别译为“铜氨丝”和“铜氨纤维”更好一些。

3.根据术语的释义进行规范

“碳化”与“炭化”是染整专业常用的两个术语,但实际使用时,经常容易混淆。例如,碳纤维制备过程中的“carbonise”,有工具书中称为“碳化”[7],也有工具书中称为“炭化”[16]。在encyclopediaoftexileFinishing一书中,carbonfibres的英文解释为:

Cfibres:Startingbasisfromregeneratedfibres(viscosefilamentswith/withoutdrawing)andsyntheticfibres(polycarbonate,polyamide,polyacrylonitrile,polyvinylalcohol),whicharefirstofalloxidisedbypyrolysis,andthen,withdrawing(innitrogen),arecarbonised,and“graphitised”at1500~3000℃.[碳纤维:以再生纤维(如经过拉伸/未经过拉伸的黏胶丝)和合成纤维(聚碳酸酯纤维、聚酰胺、聚丙烯腈、聚乙烯醇)为原丝,在空气中高温热分解进行预氧化、在氮气的保护下高温碳化、并在1500~3000℃时石墨化便形成了碳纤维。]

根据《化工辞典》中的释义,炭化“一般指有机物质受热分解而留下残渣或炭的过程”[7]。《中国百科大辞典》中,碳化指“含碳的可燃物质隔绝空气加热分解为气体、液体和固体的作用”[14]。根据上述相关辞典中“carbonfibres”“炭化”“碳化”的释义分析,“碳化”过程必须是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的受热分解,而“炭化”没有强调隔绝空气这一前提条件,它强调的是有机物受热而留下残渣或炭。碳纤维制备过程中的“carbonise”是在氮气保护下的高温处理,实际上就是用氮气隔绝空气。再从产物来看,最终得到的是碳纤维,而并非残渣或炭。所以,此处的“carbonise”应译为“碳化”。此类容易混淆的术语,使用时需根据术语释义上的区别,正确进行选择。

三词义的选择与引申

英语单词或词组都有一个基本的含义,经引申后可译成多个术语。工具书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在翻译时,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术语。另外,由于染整学科的涉及面较宽,并且该学科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所以工具书中难免会出现释义不全或收词不全的现象,应结合相关的专业知识灵活翻译,切忌生搬硬套或望词生义,生造术语。

1.根据涉及的知识广度,合理选择

在academicamericaencyclopedia一书中dissociation的英文解释如下:Dissociationistheprocessinwhichonesinglesubstancesplitsintotwolesserparts.(指分子裂解为两个更小的部分这一过程。)dissociation可译为“电离;离解;解离”[18]。并且,“电离”“离解”及“解离”都是全国科技名词委的规范名词。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电离是“电解质在溶液中或在熔融状态下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而离解是“在可逆反应中,分子分解为离子、原子、原子团或较简单的分子,如醋酸分解成氢离子和醋酸根离子,碳酸钙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氧化钙”[1]。根据百度百科,解离是“化合物断裂成比较小的组分的过程”。由此可见,“电离”“离解”及“解离”这三者的主要区别是:电离的产物仅限于离子,而离解或解离的产物可以是离子、分子、原子或原子团。在中学阶段,有关电解质溶液的内容仅涉及酸、碱、盐形成离子的过程,因而一般用“电离”这一术语描述[19]。大学阶段,有关电解质溶液的内容不仅涉及酸、碱、盐形成离子的过程,而且还包括形成分子或原子团等过程,因而大学教材有用“电离、离解”来描述电解质溶液[17],也有用“解离”来描述[10]。

2.根据涉及的专业知识,灵活翻译

同一英语词条,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含义,应用不同的术语来表示。但目前染整专业词典中,释义不全或收词不全现象客观存在。如openwidthdyeing,《英汉染整词汇》中只有“平幅染色”,但该词用在纱线染色中,则应译为“片经染色”。再如Schematicrepresentationofthestressstraincurveandtheflowzoneduringthecolddrawingofasyntheticfilamentfibre.(合成纤维长丝冷拉伸过程中应力―应变曲线和拉伸区示意图。)字典上并未收录flowzone这一词条。根据图示并结合化学纤维的知识,应译为“拉伸区”。

四术语的继承与发展

专业术语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一方面,对于已有的专业术语予以继承,遵循原有的习惯,避免生造术语,引起歧义;另一方面,对于新出现的设备及工艺,给予合适的新名称,用新的专业术语丰富专业语言,促进行业发展。

有些术语在行业中已沿用多年,并被广泛接受,虽然存在“名不符实”等问题,但从尊重行业习惯及利于继承的角度,这样的术语可予以保留。如silkdusting(真丝砂洗)似乎是根据操作方法而定名,但从其英文解释看:occursduetothesplittingupofsilkundertheeffectofalkaliortoogreatamechanicalstressintheworkingliquorsandgivesthefabricsurfaceawhitishappearance,asifsprinkledwithflour.[3](真丝织物在溶液中,通过碱液或水磨冲击下的机械作用产生一层柔和霜白的绒毛的效果的一种整理方法。)“真丝砂洗”这一工艺实际上与砂一点关系也没有。据了解,当初只不过是为了对工艺进行保密而用的“障眼法”。再如semipigmentationdyeing,某辞书根据英文词条直译为“半悬浮体染色”[2],但染整行业在习惯上并无“半悬浮体染色”,该词条的释义为:thedyebathispreparedcoldwithfinelydisperseddyestuff,alkaliandsodiumdithioniteandthenheatedslowlytovattingtemperature,ifnecessarylatertotemperaturesabove100℃afterreducingagentshavebeenadded.[3](将已研磨的染料、碱及保险粉用冷水配成溶液,然后逐渐加热至还原温度,如有必要可在还原剂加完后将温度升高至超过100℃。)据此分析,应选用染整行业普遍使用的“隐色体染色”这一工艺名称,避免生造出新的专业名词。

对国内尚无规范名称或首次翻译成中文的工艺、设备等名称,可以根据专业名词的释义,遵循术语翻译应简洁明了的原则,选择合适的名词作为新的专业术语。如raisedresistprint为一种新的印染工艺,现有的中文专业术语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条。根据该词条的释义printingofpigmentwhiteand/orpigmentdyes.Subsequentdryingisfollowedbyfrictiontexturizing,condensingandraising.producesaraisedpileinnonprintedareas,whereasprintedareasarenotraised[3](这种工艺是先用白涂料和/或色涂料对织物进行印花,随后进行烘干,然后再对织物组织进行摩擦并使之起绒,最终在未印花处起绒,而在印花处则不起绒),此处raisedresistprint中的resistprint已不再是“防染印花”,可将raisedresistprint命名为“防起绒印花”比较合适。

染整专业术语的翻译离不开工具书,但在参考工具书时,对术语的翻译也应本着准确、规范的原则。如遇到工具书中释义不全或收词不全的情况,则应视具体情况灵活翻译。对工艺及设备的翻译,则应充分尊重行业的习惯。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岑乐衍.英汉染整词汇[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3]RouetteHK.encyclopediaoftexilefinishing[m].SpingerVerlag,2002.

[4]科学出版社名词室.英汉化学化工词汇[m].4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5]化学工业出版社.化学化工词汇(英汉部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

[6]化学工业出版社.化学化工词汇(汉英部分)[m].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7]王箴.化工辞典[m].4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8]申泮文,王积涛.化合物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9]化学工业出版社.英汉汉英化学化工词汇[m].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10]宋天佑.简明无机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1]科学出版社名词室.汉英化学化工词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2]梅自强.纺织辞典[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13]上海化学纤维(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维尼纶厂.英汉化学纤维词汇[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14]王伯恭.中国百科大辞典[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15]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

[16]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17]钟国清,赵明宪.大学基础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简述电子合同的概念篇10

关键词:数据挖掘;概念描述;类比较;C语言程序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16-21267-03

DataminingBasedCourseCompetenceDevelopmentofCprogrammingLanguageforVocationalCollege

GUoXiao-chen1,2

(Chenzhou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Chenzhou423000,China)

abstract:inthispaperweutilizethedataminingtechnologyintothecourseofCprogramminglanguageinvocationalcollegesinordertoclassifyandpredicttheexaminationresult,andeventuallyfindouttheimpliedinformation.thisishelpfultomakeguidanceforimprovingthequalityofteachinganddeepentheteachingreform.

Keywords:datamining;conceptdescription;classcomparision;CprogrammingLanguage

1引言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应用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必修程序设计课,是知识性、技能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来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C语言的基本语法和算法,能利用C语言进行基本的程序设计。

C语言程序设计主要由数据描述、程序控制两大模块组成,包括基础数据类型、流程控制、函数和复杂数据类型等四个单元的内容。笔者从事多年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工作,如何利用有效数据分析工具,将所积累的丰富的数据转换为有价值的知识,了解和分析学生的知识掌握及能力培养情况,并采用相应的教学改革。

2数据挖掘技术的概念和内涵

数据挖掘(Datamining)是对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数据,进行抽取、转换、分析和模型化处理,从而提取能辅助决策的关键性数据,并能结合应用领域的特点,推导出有用的知识的过程;简而言之,数据挖掘就是深层次的数据信息分析方法。通常采用概念/类描述、关联分析、分类和预测、聚类分析及演变分析等方法来完成数据挖掘。数据挖掘的过程是一个线性的过程,依据不同信息平台的数据类型,采用面向环境的管理方式,实现面向环境要求的数据挖掘。数据挖掘的过程一般由数据准备、数据挖掘、结果的解释与评估四个阶段组成。

3数据挖掘技术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能力培养分析中的应用

3.1数据仓库的建立

挖掘所需要的数据来源于某高职院校近3年来计算机应用和电子信息工程两专业近860名学生的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实验成绩及实习成绩,给定属性学号(iD)、姓名(name)、性别(gender)、专业(major)、科类(section)、成绩(result)。成绩部分包括考试成绩(test_result简称为t_r)、实验成绩(experimental_result简称为e_r)、实习成绩(practice_result简称为p_r)及总分数(total_score简称为t_s),其中总分数=考试成绩×70%+实习成绩×20%+实验成绩×10%。通过对考试试卷的分析统计,基础数据类型(FoundationDatatype简称为FDt)、流程控制(processControl简称为pC)、函数(Function简称为F)和复杂数据类型(ComplicatedDatatype简称为CDt)四个单元的分数比重分别为20%,30%,20%,30%,综合考虑各单元的内容,汇总统计出各单元的满分分值为14,21,14,21。

该数据挖掘任务可以用DmQL表示如下:

Definecubdiscretmath〔iD,name,gender,section,major,result〕。

total_score=sum(result);

definedimensionresult(test_result,programes_result,practice_result);

definedimensiontest_result(FDt,pC,F,CDt)。

数据仓库的结构如表1:

3.2数据的预处理

由于现实中的数据多半是不完整的、有噪声的、不一致的,某些学生的成绩会因教师个人感情或其它因素而分数偏高或偏低,从而导致现有分数含有一定偏差的噪声数据,对此可以通过数据的预处理技术改进数据的质量,提高其后的挖掘过程的精度和性能。本文利用数据清理中的聚类中K_平均算法找出孤立点,并利用分箱技术将噪声去掉。表2为经过数据预处理的二维视图。

以上数据仓库中的数据,就是经过预处理后,得到的是集成的、概念分层的、不含有噪声的数据,该数据可以用来进行准确的数据挖掘工作。

3.3概念/类描述

3.3.1数据概化

数据库中的数据和对象通常包含原始概念层的细节信息,在多数情况下,感兴趣的一般是在不同抽象层上得到的数据的量化信息或统计信息。因此,首先采用解析特征化进行属性相关分析,来帮助识别不相关或弱相关属性,将它们排除在概念描述过程之外。概化过程如下:

1)收集目标类数据,它由计算机专业的集合组成,对比类数据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集合;

2)用保守的属性概化阈值进行面向属性的归纳,通过属性删除和属性概化进行预相关分析。

iD:由于iD存在大量不同值,并且其上没有概化操作符,该属性被删除;name:由于name存在大量不同值,并且其上没有概化操作符,该属性被删除;gender:由于gender只有两个不同值,该属性保留,并且不对其进行概化;major:假定已定义了一个概念分层,允许将属性major概化到值{计算机应用,电子信息工程};section:假定已定义了一个概念分层,允许将属性科类概化到值{理科,文科,对口};total_score:该属性存在大量不同值,因此应当概化它。假定存在total的概念分层,将分数数值区间{100_85,84一70,69_60,59_0}按等级(grade){a,B,C,D}分组,这样该属性可以被概化。

表3通过对表2的数据进行概化得到的关系

3.3.2类比较的实现

通过概化处理,数据仓库中的属性基本已经得到了单个类的描述。但我们希望挖掘一个描述是它能将一个类与其它可比较的类相区分,因此采用挖掘类比较来实现。现给定了属性gender,section,major,test_result,program_result,practice_result和grade。

1)专业类别分析

首先确定目标类与对比类为属性major中计算机应用和电子信息工程两个不同专业的学生;其次,对两个数据上进行维相关分析,不相关或弱相关的维从结果类删除;再次,在目标类上进行同步概化,产生主目标类关系,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相比,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趋向平均分、实习成绩及实验成绩这三部分分数较高,体现出学生在知识应用能力和计算机编程能力上较强,但对知识掌握出现两极分化严重,针对这部分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的学生,教师在执教时就应考虑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相对而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较好,但对该课程的灵活应用有所欠缺,这就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加强对他们编程、实验及实习的辅导。

2)性别类别分析

首先确定目标类与对比类为属性gender中的男和女;其次,对两个数据上进行维相关分析,不相关或弱相关的维从结果类删除;再次,在目标类上进行同步概化,产生主目标类关系,如表5所示。

表4主类(计算机应用)与目标类(电子信息工程)关系表5主类(男)与目标类(女)关系

从表5可以看出,与女生相比,男生从总体上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效果较差,不及格率较高,且优秀率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体现出不少男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而女生这门课的成绩比男生好,优秀率高,及格率高,对基础知识掌握牢固,但在知识的应用能力方面欠佳不能很好地灵活运用;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须考虑学生的性别差异,因材施教。

3)科类类别分析

首先确定目标类与对比类为属性section中文科类、理科类和对口类;其次,对两个数据上进行维相关分析,不相关或弱相关的维从结果类删除;再次,在目标类上进行同步概化,产生主目标类关系,如表6所示:

从表6可以看出,与理科类、文科类相比,通过对口高招进来的学生不管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还是在实践技能上都比较突出,且目的性非常强。而文科类与理科类相比,文科类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优于理科类,但在知识的应用能力上较差,理科类则恰恰相反。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考虑普遍学生存在的问题外,还需要注意学生的差异,对于对口类学生而言应多准备一些相对大的项目,让其能“吃饱”,而对于理科类和文科类学生一方面要加强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指导,另一方面要适当注意培养其应用能力,加强对编程及实践方面的辅导。

4结论

利用多年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成绩的数据,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探索和发现两个专业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知识掌握及能力培养的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使得学生更好地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的知识,培养各方面的能力,为以后的课程学习、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JiaweiH,michelineK.DataminingConceptsandtechniquo5[m].Beijing:Chinamachinepress,2006.

[2]朱明.数据挖掘[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o02.

[3]张锦祥.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4)71-76.

[4]孔垂柳,等.基于程序设计思想的C语言教学方案[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5(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