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的起源和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18:54

中医药的起源和发展篇1

中医中药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原创性优势,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五千年中华文明孕育的中医中药,是我国祖先遵循天地之道,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之植物、动物、矿物加上人工炮制而成的自然生态卫生体系,其追求生命自然健康,讲求实际疗效,已在几千年中华民族繁衍生息过程中得到充分验证。同时,中医中药是中华文明、东方智慧、东方文化中最生生不息和最具活力的部分,中华文明得以发展、弘扬、灿烂,无不饱含着中医中药的不朽贡献。

中医中药创造了历史奇迹,现在和将来也必将继续为全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中华民族历来是创造人类历史奇迹的民族。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明一直维系到今天;在中国这样一个生态复杂、多民族的土地上,几千年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中国人用占全球耕地7%土地养活了占世界1/5的人口;中华民族不仅得以生存而且繁衍生息几千年,成为人类数量最多的族群,维系她健康延续的是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第四大人类奇迹。中医药还必将作为中国的民族符号,成为继丝绸、陶瓷和茶叶之后,第四个泽被四海、影响世界文明的重大历史贡献。同时,中医文化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积淀的最为核心和博大精深的部分,是文明传承、文化复兴和文明升华的重要源泉。

中医具有先天的人文哲学特质,它既是经验的又是先验的科学,具有形而上的特征,可以作为国家治理和国家管理的意识形态。中医参详宇宙万物之生长消灭,并将此规律对应于人身,它以阴阳为纲、以五行为象,追求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使各要素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以此反观社会和国家,中医的精神内核与生态文明理念完全契合,是新时期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源泉。中医天然具有的信仰特征,则可直接作为一种哲学的形而上学的意识形态,为推行中医崇拜在内的传统文化的自我认同、乃至为中华文化复兴提供内在动力。此外,中医哲学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重在促进人的生命全程自主实现,而不是干扰替代、人为增减生理功能的平衡过程。比如,现代西医注重将人体肿瘤切除,形成没有疾患的身体状态,但不等同于完全赋予人的正常生命状态。而中医允许、并可做到让患者持癌长寿,将癌细胞这种最有活力但是对人体有害的细胞,转化为对人体生命力有益的方向上去。这种不断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论,必将成为推进中华民族不断强盛的思想武器。

以中医药为基础的第二国防,是共产党带领的、全民组织起来的、由国家行政权力主导的预防人类病患、捍卫生命健康、保卫民族生存、抵御外来疾患侵入的医疗卫生体系和制度。党的十提出就业、医疗、养老、教育、住房“五大战略目标”,医疗和养老直接关乎着全民的健康,其他方面也与人民群众的身心生活健康密切相关。这在建党和建国史上是第一次。面对当今发展的战略环境和我国历史及经济社会现状,需要像建设国防和国防保家卫国的使命职能那样,将全民健康保障问题摆到国家与国策的层面上进行思考和决策。即,由共产党带领、全民组织起来、国家权力主导。这种全民健康保障体系和社会管理模式,能够将国家制度与社会职能紧密结合,对全民健康实行积极防御并不断衍生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和新型工业化,带动扩大再生产的生产力条件和不断创造新兴的生产资料,不断给国家发展的各个领域增加正能量和新财富,是增殖型的国家卫生发展模式。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面对人类发展的资源、生态环境,特别是谋划和践行中国梦与发展大战略,思考中医的振兴,已经成为摆在执政党和全体国民面前的历史命题。中华民族复兴的前奏,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前提和核心,是中医的复兴。建立以中医药为基础的增殖型第二国防,既是新时期践行中华民族复兴、民族文化复兴的伟业,更是人类发展文明的呼呼和历史的呼唤,是执政党面对文明转型的历史拐点,站在历史拐点的潮头,站在执政为民的立场上,对全民健康保障体系建设应当做出的正确选择。

建立以中医药为基础的“第二国防”是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国家战略必须兼顾的重大使命。我国对外开放三十年多年,两头在外、依托外部国际市场、过分依赖国内紧缺而不可再生资源发展,以致形成如今的产能过剩、内需不足等结构性矛盾和教育、医疗、住房等重大民生难题。在国家财政勉力难为,工业化发展尚可利用的今天,通过扶持与复兴中医,发展利用可再生资源的中医药新型产业群,可以破解工业化困境,缓解我国人口总量庞大与医疗健康投入不足的矛盾,能够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的优势和在护卫全民健康中的基础主力军作用,对应对我国老龄化社会化的健康、养生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重新构建和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以促进人类自然健康为核心的中医伟业,是切实维护十四亿人民生命健康现实和可行的选择。绵延至今并不断裂变的全球金融危机揭示了一个历史命题,就是以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为特征的工业化、工业文明发展道路,到了历史的拐点。以石油为基础原料的现代医学发展面临着不可持续的黯淡前景。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对原油的利用几乎涵盖到国计民生的所有领域,且利用率很高,日本达到87%,美国达到94%,相当的部分是用于包括以无机化学为核心的药物基料、辅料和各类医疗器械。同时,研发一种西药,大都需要十多年的周期和数亿乃至数十亿美元的巨额斥资。建立完善的现代西医医疗保障体系则往往需要投入一个国家数年GDp的总和并需要长年累积。可见,现代医学对资源消耗及资本集约的需求之巨大。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和资源稀有、成本日高、基本资源主要依赖国外的情形下,对拥有相当于23个发达国家人口总量的14亿人口的我国而言,要达到欧美国家那种全民健康和保健水平,除去资本缺口巨大之外,还将消耗极其巨量的不可再生资源,这是不能想象、不可持续、也不可能实现和完成的。显然,在我国完全按照工业化现代医学的体制和规模,并将全体人民健康服务的前景寄望于此是很不切实际也行不通的。

因此,将中医中药这个由数千年延绵不息的实践和劳动人民智慧汇聚的民族精粹,通过国家行政手段进行全面规划、系统提振和发扬光大,建立起以中医药为基础的全民健康保障体系,完全能够担纲起为全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服务的职能。

复兴中医伟业,发展全民中医药健康保障体系,既是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出路,更应是新时期执政党摆脱困境、突出重围、开拓战略新局面的迫切需要。当前,国家发展面临进入后工业化新的发展道路选择和文明转型的选择。建设中医药全民健康保障体系,能够在应对工业化发展困境、创立以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新兴工业体系、创新资本社会化等方面取得突破。比如:

以中医中药为基础的新兴产业与新型的工业化,它的经济含义是显而易见的。全球文明转型必将倒逼出全新领域的产业革命。在此历史性机遇和时代背景下,发展中医中药将衍生出世界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群。包括中医医疗、中医文化、中医药科研教育产业为主体的生态健康产业群,涉及到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领域宽广、产业链长、蕴藏着超量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和明显的比较优势,包括中药种植生产、健康餐饮、中医药文化以及由此在农业、林业、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多元复合发展,经济与社会效益前景将十分广阔,可以为国家新时期的战略发展聚集起巨大的财富和良好的社会资源。

再以农村为例,当农村与农村的农业现代化走上新兴工业化的道路,将有大量以中医中药的新兴产业为基础而形成的新型工业化,会将数以百亿计的农民集体所有的资产资本化,为人民币的发行提供充裕的资产保障,为人民币提供冲兑支付的全新资产价格体系。国家通过控制土地和可再生资源,决定关联新兴产业的资产和商品价格,实现资本化中医、资本化中药、资本化新兴的产业体系,进而保证货币安全。在当今国际日益惨烈的货币战争中,要保证人民币坚挺,就必须有对应的坚挺的资产。培育中国所特有的中医中药这种以可再生资源为原材料的新兴产业,就完全有足够多的优质资产使人民币坚挺。政府以土地和可再生资源为基础,通过对中医药新兴工业的制度和政策安排及系统管控,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优质资产,进而成为可大规模持有全球优质资产的富强国家。这个优质资产就是来自创新的、最富有活力、最有战略价值的以中医中药为核心的新兴健康产业和衍生的其他新兴的民族工业。

建立中医医疗保障体系并实行城乡一体的医保、社保、人保“联勤共治”,可以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强化基层社会组织化程度、实现医疗为大众服务的宗旨。我们认为,进入新历史发展时期的农业工业化、农民市民化和农村城市化是国家应着力从全局上统筹的战略性问题。中国农业的工业化,应该是新型或称新兴工业化,它要求走以可再生资源为基础的发展道路。首先要求农民自发地组织起来走集体化、走有组织发展的道路。在原有农副产品品种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全面发展中医中药药材的种植,不断地提升级别,不断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使之成为现代新型农业的经典范式。农民的市民化,就是要向农民提供无差别的社会保障,取消一切歧视农民的不合理的制度和政策安排。农村的城市化,绝对不是人口学意义上的城镇化比率,而是农民和农村的生活水平的稳定提高,达到甚至超过城市市民的生活水平,并进而建立起全民同一的增殖的“联勤共治”模式。

此外,依靠共产党作为民族觉醒的领军者、先锋队,来领导与推动中医复兴,弘扬中医文化,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集聚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元素,以及强化执政统治的基础意义非凡,可以提振执政的合法性,重塑新时期的公信力。所以,在政治上它也是不可多得的、新兴的、极富生命力的文化产业。

党的十在执政转折的紧要关头提出的民族复兴百年追求目标,为复兴中医伟业、将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创建一个主导未来全民生命健康的、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保障体系,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面对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如何破解长期阻碍中医药振兴发展的系统性、制度性和政策性难题,迫切需要战略的思考和进行国家层面的制度创新、理论创新。

(一)建议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总局或国家中医药发展委员会。可以现在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基础,不是简单地升格机构等级,而是根据建立中医药为基础的增殖型第二国防的需要,调整职能,赋予使命,主要负责中医中药的统一管理和中医药可再生资源新型工业体系的规划、建设,从根本上履行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计划、组织、协调,承担国家层面上对中医药战略落实情况的监事职责。比如:

在基础管理方面:从行政上保证中医中药实行医药合拢,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从行政上保证中药材原产地和无农药无化肥无转基因及药源性;从行政上保证医流服务患流的正常运行,推进成药简便入市,推行基础医疗保健机构的自律自管等等。

在宏观推进上:重点围绕理论创新、制度设计、政策协调,提升中医战略地位、系统解决中医药发展的制度和群众基础缺失等突出问题。

(二)实行税政改革和金融创新,突出抓好以农村为主战场的中医药体系建设。作为对发展中医药健康保障体系建设的配套支持,必须对国家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进行改革与创新,解决分配和财力支持问题,解决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新问题。

一是通过制度创新,建立全新的针对中医药发展的税政。主要是将国家资本以财政转移支付的模式,投向中医药相关领域,保障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平稳发展。对中医药人才实行税收优惠,包括医术传承、科技发明、在农村行医收入等实行免税减税;对关系中医发展的支撑性产业、药物原生态地域保护及原始种植的药农实行免税。同时,要从立法上明确,中药原料的有机种植,坚决拒绝转基因技术。

二是要强化金融对中医药以及相关领域的支持,包括创办“中医药发展银行”、发起以国家或央企资本主导的中医药发展引导基金(产业、文化教育、科研、海外等基金),为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专项金融支持。同时,利用外汇储备收购海外优质中医药资产等。

三是确立农村为重点和主战场。从一开始就要明确和疏导中医药不在城市与西医拼,应将资金、人才、技术和传承等稀缺资源投向农村,走一条中医药健康保障从农村开始兴起,从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受益开始的路子。

此外,对发展中医药医保模式,在纳入国家战略转型发展的总体框架的同时,应在有条件的地方,如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进行试点先行。

(三)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打造中医药最广泛的社会基础。中国人民从来就有全民动员办成大事的传统。复兴中医伟业的关键在于,把全体人民切实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只有人民群众相信中医、使用中医,成为中医药的自觉参与者、受益人和传播者,才能谈得上中医药的长远健康发展。

首先,是创新中医药的普及宣传和不间断地组织多种形式的国民健康教育,在人民人民群众中提升中医地位,重塑受众信任,提振国医雄风。

其次,要充分发挥中医自身高效、成本低廉的特点,依托既有的村庄、社区、机关、厂矿,建立点面结合、无缝衔接的中医药垂直医疗与传播路径,在实现全民覆盖的同时,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中医药的愉悦、便捷和实效。利用这些渠道及网点体系,还可以担负起监管基层疫情、统计通报区域性疾患情报信息的职能,为政府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

同时,要组织群众开展积极健康的体育锻炼,并将中医药文化、中医健康理念和基本养疗方法与之结合起来,在强身健体的过程中感悟生命、领略中医,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对健康文化的需求,形成全民信中医、爱中医、离不开中医的良性互动局面。

(四)在全社会推崇“上医治未病”的生命自然健康观。上医治未病是中医的崇高境界和活的灵魂,是建立全民健康保障体系的基础性纲领和建设中需要把握的指导思想。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是中医基本的优长,也是发展中医的本质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在全体国民中普及“治未病”自然健康行为知识,进行中医“正本清源、返朴归真”教育,树立“多关心健康,胜过关心疾病”的理念。使每个人都明白,人道必须合于天道,在全社会倡导主动管理生命健康过程的生活方式,在强力推行和潜移默化的双重作用下,经过制度化、法律化、习惯化与风俗化的教养过程,逐步成为人们共同的健康观和普遍行为。

(五)倡导医流服务患流的风尚。中国每个朝代都有神医圣手,以最人文最生态悬壶济世的方式服务大众。中医人群是具有高尚人格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素质的。要从根本上改变现行的医疗机构集聚城市人满为患的模式,建立让医务人员“行走”起来的新机制,实现患者不用再追随医生的医流替代患流模式。恢复简便有效的巡回医疗和村庄、街区“请医栏”模式,建立起中医药特有的和谐友好人文的医患关系。

(六)开放传统成药入市限制和加强药材原产地生产监管。全国民间、官方留存下来的中药药方总数有60万左右,几十年来,拿到国准字号的总共12780个,按照每年审批150个左右的周期(包括重复的),将人为地把已处于衰退的中医药推向濒危。从遵循中医药自身的特点和拯救中医药传统方剂于濒危的两方面考虑,应当尽快改革这种审批制度,对传统经典医药、民族医药、民间医药应精简审批流程、在控制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审批速度,使之尽快成药,为患者使用。还要打破既得利益集团对方剂、对中成药传统中药种植的垄断,使存留在全社会的名药名方能够无障碍地进入市场并为人民服务。

要重视和解决好中医衰退反映在中药方面的问题,如中药品质降低、非原产地生产情况泛滥、药性减小和异变等问题,深刻认识到“传统中药不存在,医也完了”的道理,采取措施,切实解决“中药病了”和防止“中医亡于药”等问题。

(七)完善中医药研究体系和大力发展队伍。科学是探索规律破解问题的学问,中医更是在一般的科学基础上追求艺术化的过程。要针对中医药自身特点、规律,建立不同层次、分门别类的产学研体系,大力发展有助于中医“望闻问切”的新技术、新装备和信息化。在摸清中医药家底的基础上,大力建设人才队伍,充实和完善国家中医科学院职能,增加中医药人员的院士比重。特别是要尽早启动以名老专家和新的精英组合为核心、遍布全国、覆盖全民的中医药骨干队伍的建设,恢复中医全科医生的认定、培养和行医模式。

要着手规划建设中医医疗集团,解决中医药人才培养实践场所少、培养周期长、成才率较低的实际问题,还要通过增加办学、办培训班等办法,多种手段解决队伍建设问题。

(八)大力弘扬中医文化。当今中医处于危亡之境,说到底是文化的危机。中医文化传播的最佳途径是通过中医药的实践行为。古代上自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各个阶层或多或少都能知医识药。他们就是通过诊疗行为,传送出各自的政治、经济、文化诉求和人生主张。可见,复兴中医伟业与振兴中医文化是同一问题的不同方面。因此,应坚持两手并举、两手都要硬,运用好中医药医疗健康这个载体,来弘扬中医文化,发展中医文化事业,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潮流中,充分展现中华国粹的魅力和光彩。

(九)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当前,医药健康产业仍是主导全球经济格局的战略性产业。以中医药为特色的新兴产业在全球发展迅猛,前景广阔。作为中医药的发祥地,中国理应掌握其绝对的主导权,利用自己独特的比较优势,成为这一成本最低、市场最大的新型支柱产业的领跑者。比如,开发“中药汉方”的现代制作、保健和保健养生食品、中药材生态种植、中医师国际培训和人才输出以及中医医疗养生跨国服务的产业化等。

(十)规划建设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健康管理体系。现代计算机智能化越来越发达,与人类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密不可分,必然对中医药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对中医现代化质量起到显著提升的作用。特别是在中医资源稀缺的条件下,更需要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模拟、智能可视、远程整合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建立健全覆盖全民的智能健康管理系统。包括全国性的医疗、药材、方剂、病患资料库,云计算、云会诊、云交易、云监控体系,区域性的骨干诊疗健康中心,逐步实现中医药全程健康管理、专家资源管理、重点药材和疾病防控的智能化体系,提高诊疗时效、水平和实现全民共享。

体系的规划及建设应由国家统筹,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计划,按计划分步骤加紧推进。

中医药的起源和发展篇2

云南中医学院民族医药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国务院颁发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健康服务业是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的,涉及到民生的各个方面。云南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为发展云南省特色健康服务业奠定了基础,结合我省民族医药特色优势,探索发展我省民族医药特色健康服务业的必要性、重要性及相关对策,以资为云南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关键词健康服务业;民族医药;云南;对策

【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1-0012-02

健康服务业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支撑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是深化医改、改善民生、提升全民健康素质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就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1]明确提出,鼓励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和特色优势,合理定位、科学规划,打造健康服务产业集群,探索体制创新。云南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为发展云南省特色健康服务业奠定了基础,结合我省民族医药特色优势,探索发展我省民族医药特色健康服务业的必要性、重要性及相关对策,以资为云南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1我省发展民族医药健康服务业的必要性、重要性

发展具有云南民族医药特色的健康服务业是云南独特的区域位置和多民族“多元一体、和而不同”为特点的医药体系所决定的。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气候宜人,人文、生态环境友好,是中国境内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同时还是植物王国,拥有中药资源6559种,居全国首位药用植物6157种、动物372种、矿物30种,民族药1300余种,天然药物资源的品种和数量均居全国之首[2]。生息在这片热土上的25个少数民族,积累了丰富的防病治病的经验乃至医药理论,在不同的人文背景、气候环境中孕育出具有自身特点的民族医药,形成了傣族医药、藏族医药、彝族医药等多元一体的民族医药体系,具有“区域分明、和而不同、医文结合、医药结合”的特点。在这个民族医药体系中蕴含了丰富地各民族养生防病和治疗疾病的方法,在健康服务业中具有医疗和保健等多方位的价值。民族医药“简、便、廉、验”的特点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健康的需求,符合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发展健康服务业的同时,也可以不断的总结梳理各民族行之有效的养生保健及防病治病的方法,并且加以规范和进行推广,对于民族医药民间有效经验的保护和传承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健康旅游中融入民族医药的防病、养生和治病方法是发展云南特色健康服务业必不可少的内容。旅游活动是展现文化的一种方法,而旅游者出游的目的是体验和感受一种异域的文化。云南是个多民族的省份,要展现的就是各民族特有的文化,而民族医药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中融入民族医药内容能更好得展现云南的特色。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体验不同民族养生的简便方法,并将其运用于生活中,也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播和发扬。

总之,“天时、地利、人和”兼具的民族医药优势资源,将在云南发展健康服务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前景广阔。

2发展民族医药健康服务业的建议

民族医药健康服务业是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我省建设具有云南特色的健康服务业,多措并举发展我省民族医药健康服务业,提出如下建议。

21加强民族医药医疗机构建设,提升预防、保健医疗服务能力

211建设我省民族医药医疗服务网络根据《云南省加快中医药发展行动计划(2014-2020年)》[3]:“实现每个州、市均设有1所州市级中医(民族医)医院,且80%以上达到三级甲等中医(民族医)医院标准。”的要求,采取政府或社会投资等灵活方式建设民族医药医疗机构,尽快建设各州市县民族医院,使得每一个州市县都有民族医院,每个州市县都能提供较高水平的民族医药服务。

212充分发挥民族医药预防保健特色优势,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民族医药蕴含着丰富的养生保健经验和方法,很多方法操作方便,效果显著,适用于在基层医疗服务中推广应用。民族医药拥有丰富的民族药用资源,就地取材方便廉验;多样的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特色方法,可以作为基层医药资源不足的重要补充。建议结合当地民族医药资源特色,在当地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70%卫生室增设民族医药服务项目,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同时民族医药资源中的食疗方法也可以推广和普及,建议在当地卫生医疗机构中设立民族医药“食疗中心”,在民族医药理论指导下,为病人提供个性化的配餐方案,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以傣族医药为例,傣医具有“天人合一、体质相异、整体恒动”的养生观,傣族根据季节不同,进行饮食调养,达到机体四塔的平衡,如傣族认为冷季是人体“四塔”偏衰的季节,在饮食上要选择甜味和辣味的食物[4]。所以,在此季节中,应该配餐中适当多加一些甜味和辣味的食物,起到养生防病的作用。

22建立民族医药养生保健机构与管理机制,提高服务水平一是建议由医疗卫生行政部门开展关于民族医药养生保健机构建设与管理机制的研究,明确养生保健机构准入、设置条件,制定行业规范和标准,健全人力资源保障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力度;二是对参加相关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人员,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给予补贴;三是建立健全民族医药健康服务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

23加快民族医药信息化建设,发展民族医药健康文化支持民族医药健康知识传播机构发展,培育民族医药健康文化产业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平面媒体、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深入宣传民族医药养生保健知识,推广科学有效的民族医药养生、保健方法,鼓励开办专门的民族医药健康节目或栏目,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和促进健康的风气。

整合、完善名老民族医典型案例共享数据库和民族医药传统知识文献数据库,推动基层民族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重点专科、民族医药文化科普等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24利用民族区域特点,发展民族医药健康旅游整合我省优势民族医药医疗资源、特色养生保健资源、绿色生态旅游资源,发展民族医药保健养生旅游、民族医药医疗旅游。初步设想,在省内打造以滇西北、滇南、滇中为主的健康旅游路线,从民族养生、保健、食疗、文化各方面体现民族医药特色,具体路线如下:①滇西北民族医药健康旅游路线:大理—丽江—迪庆—怒江—德宏—腾冲,该路线包括了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保护区,沿线有白族医药、纳西东巴医药、怒江流域(傈僳族、怒族、普米族、独龙族等)医药、迪庆藏医药。②滇南民族医药健康旅游路线:思茅—红河—文山—版纳,沿线有傣族医药、壮族医药、哈尼族医药等。③滇中民族医药健康旅游路线:昆明—楚雄—玉溪,沿线有云南省中医药民族医药博物馆、著名医家兰茂故居、云南白药集团、彝族医药等。

25加强药食同用中药材的种植、产品研发与应用开发适合我省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保健养生产品和旅游产品。我省具有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可以发挥相关学会、行业协会、企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种植有关中药材,研发保健酒、保健菜肴食品(如漆油鸡汤、天麻鸡、石斛菜系)等。

26建立民族医药健康服务(养老服务)聚集区针对本省人口老龄化的突出问题,发挥民族医药养生保健作用,依托我省民族医药资源优势和医疗机构建设民族医药健康服务(养老服务)聚集区,在健康服务和养老服务中融入民族医药内容,加快发展健康和养老服务,做大做强健康和养老服务产业。例如,以傣医药、彝医药、白族医药、藏医药、纳西东巴医药为试点,建设基于不同地区、民族的养老观念、风俗和特点的“省—县—村”三级养老服务模式。

27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促进民族医药服务贸易发展广泛地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活动,以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为契机,鼓励和扶持我省优势民族医医疗资源,如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德宏州中医医院到境外、国外拓展业务。可先采取在境外或国外合作开办中医药(民族医药)诊所、治疗中心的方式,条件成熟时,可开办医院。这些诊所、治疗中心、医院,除在当地提供民族医药医疗保健服务外,还可辅助开展民族医药医疗旅游工作,组织客源到云南来进行民族医药医疗保健旅游。

总之,我省在民族医药优势资源基础上发展健康服务业既可以彰显云南健康服务业的民族特色,同时也可促进民族医药养生、防病知识的传播,对云南民族医药也起到了保护和传承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S].2013.

[2]郑进,张超,马伟光,等.云南民族医药是天然药物发现性研究的摇篮[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10):70-72.

[3]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云南省加快中医药发展行动计划(2014—2020年)[S].2014.

中医药的起源和发展篇3

壮医药是广西特色民族医药,也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壮族在历史上没有本民族的规范文字,长期以来,壮医药主要在壮族地区民间流传,直到20世纪80年代,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才开始对壮医药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与我国其他兄弟民族医药相比,壮医药无论是在理论研究、临床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医疗卫生服务参与程度,还是药物研究开发等方面都存在不小的差距。如何在现有基础上促进广西壮医药快速发展,缩小与其他民族医药的差距,为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是值得业界认真探讨的问题。

1 后发优势的概念和内涵概述

后发优势是国内外众多研究者探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时提及较多的一个概念。“后发”与“先发”相对应,均是对某一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状态的描述。先发国家或地区是指现代化起步较早、先行发展起来的发达国家或地区;后发国家或地区是指与先发国家或地区相比,现代化起步较晚、总体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通常处于不平衡的发展状态,因此,任何时期总是有先发国家或地区与后发国家与地区之分。后发优势就是后发国家或地区因后发而具备的先发国家或地区不具备的一种比较优势。后发优势最早是从经济学领域提出来的,同样,医药卫生领域也存在后发优势的现象,后发优势理论对民族医药的发展是富有启示意义的。

2 壮医药后发优势因素分析

根据后发优势理论,与藏医药、蒙医药、维吾尔医药、傣医药、苗医药等相比处于落后状态的壮医药,属于典型的后发者,因此拥有多种后发优势,目前主要体现在下述几方面。

2.1 发展意识的后发优势

   发展意识是事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当人们没有发展意识时,再好的机会也没用处,他们只会安于现状而不会去谋求发展。只有当人们普遍感到生存的危机和生存条件的差异后,才会表现出强烈的发展意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以及壮医药工作者十分重视壮医药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20多年来,以只争朝夕的态度投入工作,使无文字记载,仅在民间流传的壮医药登上了我国传统医药的大雅之堂,成为我国民族医学中3个具有代表性的医学体系[1]。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正抓紧进行壮医药发展的立法,同时加大对壮医药发展的支持力度,广大壮医药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异常高涨,这些都将成为壮医药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和壮医药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2.2 发展理念的后发优势

我国民族医药发展的典型,如藏、蒙、维吾尔、傣、苗等民族医药的发展历程,为壮医药提供了大量可供学习、借鉴的成果、经验和教训。壮医药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既有的理论成果,认真吸取先行者的经验、教训,制定更加合理的发展战略,从而尽最大可能避免其他民族医药曾经犯过的战略错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发展过程中的风险成本,尤其是可以在总结其他民族医药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更加有效的壮医药发展政策。有了借鉴的条件和途径,这就为创新打下了基础,借鉴和创新是重要的后发优势之一,这是一个共性。

2.3 发展机遇的后发优势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发展民族医药事业,不但是各族人民健康的需要,而且对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007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11部委联合制定并了《关于切实加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发展民族医药事业的纲领性文件,对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壮医药在多年发展积累的基础上,适逢国家出台加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重大政策,这将为壮医药加快发展创造难得的机遇和良好的外部环境。

2.4 人才培养的后发优势

长期以来,我国民族医药人才培养主要靠师傅带徒弟的办法延续医术,以致一度曾陷入萧条。20世纪50年代后才开始成立部分民族医学院校,如1956年内蒙古医学院成立后开设了中蒙医系;藏医药教育虽然起步较早,如旧西藏政府曾开办以藏区各地寺院僧人为学员的“药王山利众医学院”,但藏医人才培养非常有限,直到1959年成立了“拉萨市藏医院”,才以医院为依托开展藏医药师的培养。广西从20世纪80年代开展壮医药挖掘、整理,于1985年开始招收中国医学史壮医药方向硕士研究生。2002年秋季,经自治区教育厅批准,广西中医学院开始招收首批中医学专业(壮医方向)本科生。2005年,广西中医学院成立了壮医药学院,加大壮医药人才培养的力度,目前已招收了四届壮医本科生。2006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广西中医学院获得民族医学(壮医学)硕士学位授权点,从而使壮医药成为继藏医药、蒙医药之后形成完整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为数不多的民族医药,为壮医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障和支撑。

2.5 执业资格认定的后发优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我国于1999年11月正式举行了首次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这标志着我国医师资格考试制度的建立。由于历史的原因,民族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起步较晚,至2007年底,仅有藏医、蒙医、维医、傣医实施了医师资格考试。经过努力,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正式批准广西2008年开展中医类别中医(壮医)专业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这意味着壮医药从此有了“合法身份”,必将对壮医药的发展发挥巨大的促进作用。

2.6 区域地位的后发优势

广西是既沿边又沿海的西部省区,地处环北部湾经济圈的中心位置,对内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对外面向东南亚是连接中国-东盟的桥头堡,区位优势明显。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传统医药交流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发展基础,根据国内外学者长期以来的研究,壮族及壮侗语系民族(布依、傣、侗、黎、水、仫佬、毛南族)与东南亚的泰、老、掸、岱、侬等民族有着历史文化上的渊源关系,是同源异流的民族。东南亚壮侗语系十几个民族共约有9000万人口,从物质文化来看,壮侗语系各民族有很多共同之处,因而壮医药容易被东盟各国接受、认同并加以推广。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广西南宁,将为壮医药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前所未有的机遇。

2.7 资源丰富的后发优势

俗语说:“川广云贵,地道药材。”由于复杂而典型的地理环境加上特殊的气候条件,广西中草药物种基源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2位,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壮医常用药达千种以上。主产或特产于壮族地区的壮药资源如罗汉果、肉桂、八角、金银花、蛤蚧、蚺蛇、葛根、天花粉、广豆根、广西血竭、广金钱草、扶芳藤、大黑山蚂蚁、灵香草、木棉花朵等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特别是田七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已受到专家的高度重视。广西已经形成一定生产规模的中成药,如正骨水、云香精、中华跌打丸、金鸡冲服剂、鸡骨草丸、炎见宁、三金片、百年乐、大力神等,多是在壮医验方秘方或其他民间单方秘方的基础上研制提高而成。这些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中成药功效显著且不易仿制,因而有很强的市场竞争能力。丰富的药物资源将成为加快壮医药发展的可靠保证。

2.8 人口众多的后发优势

在我国民族医药体系中,有些民族的医药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但由于主体民族人口少,分布地域狭窄,限制了其使用与发展。壮族是一个有着1500多万人口的民族,人口众多,分布地域辽阔。壮族群众历来喜欢运用壮医药防病治病,壮医药服务有广阔的需求空间和很大的发展潜力。随着壮医药挖掘、整理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壮医药将成为壮族地区医药卫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极大地促进壮医药的发展。

2.9 制度建设的后发优势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把发展民族医药事业作为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事来抓。自治区于2007年成立了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18个有关部门参加的自治区中医药工作厅际协调小组,负责协调解决全区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督促检查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目前,广西正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快制定法规、政策,早日颁布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中医药壮医药条例》和《关于加快广西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的决定》及发展规划,健全中医药和壮医药管理体制,加强服务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进一步构建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发挥中医药和壮医药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的作用;三是大力提高全区中医药和壮医药综合能力和技术水平,保持和发挥中医药和壮医药特色优势,打造广西中医药和壮医药教学、科研和临床医疗、养生保健特色品牌。日益完善的制度建设必将为壮医药发展创造活力。

3 发挥壮医药后发优势的思考

上述壮医药后发优势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潜在优势;同时,壮医药也面临着许多不利条件,如起步晚、基础薄弱、经费投入不足等后发劣势。因此,壮医药发展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构建有利于发挥后发优势的平台,克服“后发劣势”,实现壮医药的跨越式发展。

3.1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由于历史的原因,壮医药要实现后发优势向现实的转变,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都处于“追赶”状态。要追赶,就要有领导、有组织,不能任凭自身发展。而且,如果这种追赶若是重走先发展者所走过的道路,那将永远摆脱不了落后的状态。因此,政府在壮医药发展过程中必须起主导作用。政府可以在发展战略、体制机制上集中各种知识和信息,然后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利用政府的权威加以贯彻,使壮医药的发展速度更快一点。

3.2 善于学习,扬长避短

对先发者的学习、借鉴和模仿,是后发优势中最为关键的内容。但这种学习、借鉴和模仿,决非完全照搬和机械复制,它是在吸收经验、汲取教训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模仿。因此,善于学习、扬长避短是壮医药发挥后发优势的关键所在。

3.3 大力创新,积极进取

所谓创新,是指新事物的引入而产生的新变化,可分为观念、理论、科技、制度等创新。创新对后发优势的发挥格外重要。多数具有强劲势头的后发实力地区的发展实践表明,营造和发挥后发优势,关键要将创新作为后发优势的灵魂[2]。壮医药要发挥其后发优势,必须把创新作为推动自身快速发展、缩小差距的决定性因素,着力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和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不断形成多方面、多层次的创新。

【参考文献】

 

中医药的起源和发展篇4

【关键词】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

传统医药产业的发展是传统医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重要的“朝阳产业”。“传统医药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确立的以传统医药理论为主导,现代多学科共同参与的,专门从事传统医药资源利用、开发、研究、产品经营及其相关经济活动的一种产业体系。”[1]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和疾病谱的改变,传统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和受关注度日益凸显。相应地,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即传统医药产业的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便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与此同时,传统医药产业在激烈的国际医药产业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也同样不可避免。我国传统医药作为世界上仅存的延绵发展的传统医药宝贵财富,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可靠的疗效和丰富的医药资源,其产业发展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传统医药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但历史等原因也使得我国传统医药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国际化的发展存在多方面的不足,面临一系列的发展问题。正确认识并有针对性地解决上述问题,我国传统医药发展中不容回避的任务。

一、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符合时展需要

医药产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特殊的重要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但由于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一直以来现代医药产业始终居于市场的主导地位,致使传统医药产业面临较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深入,以及人类社会疾病谱的改变,传统医药药食同源、无毒无副作用的特点备受关注,回归自然的健康理念日益兴起,“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以天然药物预防、治疗疾病的传统医药科学,国际医药界也开始把研究重点转移到了对天然药物的研究使用。”[2]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世界卫生组织(wHo)就成立了“传统医学规划署”,并在多个国家建立相应的医学合作与培训中心。进入新时期,wHo明确把对传统医药的发展研究列为其三大历史任务之一。近年来,欧美等国家兴起的“替代疗法”也充分说明了传统医药影响力在不断扩大,价值开始得到了应有认可。从传统药物来看,据统计,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植物药市场的销售额平均每年增长近10%。相关专家预计,“天然药物在世界药品市场容纳量可达400亿美元。”[3]不难看出,传统医药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发展机遇和空间。相应地,传统医药产业的发展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换言之,传统医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符合时展需要。

二、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优势

我国是当今世界唯一保持传统医药持续绵延发展的国家,完整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天然资源、安全可靠的疗效等得天独厚的传统医药资源使得我国传统医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体现出了固有的优势。

第一,完整系统的医药理论体系优势。在世界传统医药发展史上,传统医药的发展无处不在,几乎所有国家都有自己的不同程度的传统医药发展,其中在各文明古国(如:中国、印度、埃及、罗马、希腊、巴比伦)尤为显著,然而最终形成体系并有较大影响力的并不多,最终形成了公认的以我国传统医药为典型的世界四大传统医学体系(中国、印度、埃及、罗马),但其他传统医学已随着时代变迁而消亡,只有中国传统医学历经考验长盛不衰,成为当今世界上仅存的具有完整系统理论体系和安全可靠疗效的可持续发展的传统医学。这使我国传统医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具备了强大的专业理论支持和保障。

第二,丰富优质的天然药物资源和疗效可靠的成方验方优势。一方面,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我国独具优势的天然药物资源。其储藏量大、品种多、质地好。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中药资源种类128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0余种,药用动物1580余种,药用矿物80余种”。[4]是当之无愧的天然药物资源“王国”,是世界天然药物资源之乡。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生产生活实践中通过与疾病的不断“斗争”,创造了数以万计疗效可靠、成本低廉的秘方、成方、验方。这是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不可替代的固有优势。

第三,初具规模的药物生产体系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深入发展,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发展也随之推进。从产值来看,“2009年我国中药及相关产业产值达到7000亿元。预计到2015年,包括中药工业、中药农业、中药商业、中药保健品、中药食品、中药化妆品、中药兽药以及中药加工装备制造业等在内的大中药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5]从规模看,“全国现有中药生产企业一千余家,中药经营企业一万多个,药材种植面积近600万余亩,正式批准的药材专业市场17个。中成药产品已达43种剂型、5000余个品种”。[6]从市场空间看,当前中医药的传播已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很多国家已经把中医药纳入医疗保险范畴,确立了中医药的法律地位,并成立了专门的中医药管理机构。不难看出,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已开始规模化发展,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地为人类健康事业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作重要贡献。这使其在国际化发展中增添了一个有益的优势。

三、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不足

尽管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具有先天和后天的优势因素,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传统医药国际化发展依然存在和面临一些不利因素。

第一,生态破坏导致的天然药物资源危机。传统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个必备的重要条件就是天然的药物资源支撑,因此,生态环境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传统医药产业的发展前景。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由于过度开发等原因,总体上不容乐观。水土流失、水体污染、生物物种濒临灭绝等生态问题比较突出。相应地,以天然野生药用动植物为重要资源支撑的传统医药产业的发展就面临一定的药物资源危机。

第二,由于技术原因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技术问题一直以来是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发展的瓶颈,尽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的深入,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发展在技术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但横向比较,与现代医药资源开发利用的先进技术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资源利用率不高,高端产品缺乏,缺乏竞争力,因此导致市场占有率低下。如就中药市场来讲,据统计,“中国只占世界植物药市场的3%~5%,而日本占80%左右,韩国占15%左右,中药出口额不到国际中草药市场的10%。”[7]这没有体现出我国作为中药发源地应有的优势。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先进技术。

第三,产业小而散乱。我国传统医药产业虽然在改革开放后经历了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由小到大,产业数量由少到多,但由于历史等原因,缺乏统一化和规模化经营,绝大多数产业规模较小,且较为散乱,各行其是,低水平重复生产现象严重,高端医药产品缺乏。因此,在国际化竞争中缺乏优势,尤其是在拥有先进技术的现代医药产业居于市场主体地位的环境下,明显处于被动不利地位,有的甚至面临生存危机。如就中药而言,相关数据显示,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不到10%,发展压力巨大。

第四,因缺乏自身的“行业标准”而被认可度低。受发达国家现代医药文化的冲击,当前国际医药领域使用的行业标准中不但没有公认的中医药标准,而且还用现代医药的行业标准来衡量和要求中医药。现代医药属“对抗医学”,中医药属“平衡医学”,是完全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两种医药科学和文化,在发展中应该有各自不同的行业标准。用现代医药标准衡量要求我国传统医药,使得我国传统医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总是面临诸多与“国际标准”不相符的地方,因此,习惯了现代医药标准的国际社会对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发展的认可度较低。

四、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应解决好的问题

从当前的形势来看,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须有针对性的解决好以下问题:

第一,加强中医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解决发展问题的核心内容。加强中医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高级专门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能够为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包括技术研发、资源开发、开拓市场、产品升级等方面。

第二,进行“化零为整”的行业改革。“化整为零”的改革是指把当前我国传统医药小、散、乱的现状通过联合、并购等方式,使其统一、规范、系统、规模生产经营,从而进一步消除低水平的重复生产和无序生产等现象,有效利用资源,提升产品品质,增强产业竞争力。

第三,加快中医药产业的行业标准建设。行业标准是中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没有行业标准,就没有认可度,有了行业标准就有了产业发展的话语权。中医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必须立足于当前国际社会发展的实际,制定出一系列符合中医药自身特点的现代化产业行业标准。包括产品生产流通、质量标准监控、疗效与安全评估等环节。

第四,充分利用中医药独有的疗效增强其产业发展的说服力。中医药独有的疗效是指中医药在许多疾病治疗中具有的安全可靠的特殊疗效优势。尽管现代医学标准认为我国传统医药缺乏作用机理的有效性论证说明,但中医药独具特色的安全可靠疗效优势用其实效证明了自身的价值,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因没有行业标准而导致的被认可度不高的缺憾,进而增强其产业发展的说服力。

第五,进一步加强生态立法保护。加强生态立法保护是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条件。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发展中因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相关问题导致的资源危机,另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国际社会以生态保护为由针对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设置的贸易壁垒,以推动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龙鳞.云南民族传统医药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3):159-162.

[2]吴道显,孙永林,王珍喜.国际化视野下我国民族医药发展探微[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3,36(6):132-134.

[3]李景东.中国传统医药走向国际市场的战略思考[J].经济论坛,2013,(2):105-106、125.

[4]中医药产业研究课题组.发展我国中医药产业的战略选择[J].经济体制改革,2005,(6):106-109.

[5]王强,梅之南.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传统医药产业发展[J].医药导报,2011,30(3):281-284.

[6]王虎.对中医药产业现状、面临机遇及未来发展的思考[J].世界中医药,2010,5(3):153-154.

中医药的起源和发展篇5

(一)学科发展模式雷同,特色优势不够突出

在中医药院校中,大多数的资源都安排给中医药学科,建立了以中医药学科为核心的学科发展模式,在此过程中逐渐扩展到药学、医学、生命科学等学科当中,最后才衍生出农学、管理学等新兴学科。所以在当前的中医药院校中,管理学科所受到的重视远远不足,很多学校在不同程度上追求大而全的效果,却忽略了学科特色的形成。就中医药院校的学科总体情况来看,中医药学科的主体地位逐渐受到其它学科的影响,但因为研究方向不明确等问题,也导致学科特色没有得到良好展现,管理学科的又是得不到展现。

(二)学科资源条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中医药院校管理学科因为其发展还不够完善,师资队伍等教学资源建设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一般而言,师资队伍的建设直接决定了学生质量的高低。在中医药院校管理学科专业教师的引进方面还存在不少困难,较多管理学类专业的高层次人才都会选择财经类院校或一些综合类院校就业,很少有管理类人才愿意直接到中医药院校就职,这也大大增加了中医药院校管理学科建设资源的发展难度。

(三)专业建设基础薄弱

现如今,很多综合类大学的管理学专业已经有了较多的进展,因其起步时间较早,又有较多优秀的经验借鉴,所以取得了较高的成就。而中医药院校管理学科则因为其起步时间较晚,仅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专业建设的基础性条件不能与其它管理学专业进行抗衡,所以其发展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二、中医药院校管理学科建设与发展策略

(一)建设智库组织平台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模式逐渐成为了各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医药行业也不例外。尤其是中医药院校作为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摇篮,更是需要不断更新相关的学科建设模式,整体而言,中医药管理学科建设与发展要有充足的创新意识,在法律法规及相关策略的推动下,逐渐形成智库组织平台。这一平台要主要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战略探索相关政策,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选择,为政府和相关的社会组织提供稳定的人才资源。

(二)造就教学科研精英队伍

针对中医药院校管理学科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要不断提升中医药院校对于相关管理学类人才的引进力度。在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以学科研究方向为基础,组建相应的教学科研团队。中医药院校管理者要更加严格地遴选、培养和引进学科带头人,明确学科带头人在中医药管理学科方向的重要责任。完善学校学科管理结构,注重师资团队年龄的结构化和稳定性,实现学科背景的多样性。

(三)凝练学科方向,合理配置资源

在中医药院校管理学科建设过程中,会严格根据相关的管理学科发展需要,凝练学科方向,实现管理学和中医药学的紧密结合,围绕中医药管理学的方向,加大重大项目的主动设计。同时要根据中医药管理学学科的相关特点进行布局,合理规划研究基地和实验室,加强研究机构等相关建设,给予相关学科配置相应资源,充分发挥研究学科阵地的重要优势,为学科建设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中医药的起源和发展篇6

关键词:医药物流;竞争力;物流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新形势下医药物流企业竞争力提升对策研究――以石家庄为例

收录日期:2014年1月20日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医疗需求得到很大程度的释放,这带动了药品需求的增长,为药品流通业提供了市场机遇。随着医药物流行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医药物流市场竞争格局也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大型医药集团主导的现代医药物流中心建设趋势将加剧,传统的以仓储为主要功能的医药物流中心将会转向具有商业交易功能的健康产品交易园区,中小医药物流企业组建联盟式医药集团将逐步形成并与大型医药物流企业形成抗衡局面。但总体上说,我国医药物流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水平相对发达国家还比较落后,如何进一步提升医药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石家庄医药物流行业发展现状

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相结合。药品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民生保障性商品,而医药物流行业则为药品的生产和流通保驾护航。“十二五”期间,随着国家新医改重大举措陆续推出以及全国性行业的大整合,石家庄医药物流行业发展将进入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的关键时期,面临着难得的战略机遇和挑战。伴随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百姓的用药需求在持续释放,因此从市场需求看,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老龄化加大,医药需求将会快速增加,形成对医药物流的巨大需求,医药物流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从地域优势看,石家庄有“药都”的美誉,也是全国综合交通枢纽,药品中转分拨优势突出,为医药物流行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从宏观政策角度来看,“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医改方针,以及药品统一招标采购、破除以药养医、推进基层医疗机构药房托管等重大举措的不断出台和实施,给医药物流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但是,在医药物流发展过程中,随着药企规模的不断扩张,医药物流信息化建设和药品快速分拣处理能力等因素将会是决定医药物流企业运作水平的关键,伴随我国人工成本的不断增长,物流管理成本的不断攀升,如何提升医药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医药物流企业长期生存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二、石家庄医药物流企业竞争力现状

1、行业主体多、小、弱。从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角度分析,石家庄医药物流企业总体上存在着数量偏少,企业规模较小,企业集约度低、利润率低、管理效能低等特点,药品销售网络不发达,对于医药物流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极为不利的。

2、医药物流起步晚,难以与国外同业抗衡。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中国医药市场的逐渐放开,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外资进入中国的医药物流行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医药物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存在交易环节多、流通环节过于复杂,流通效率低、利润空间小等问题。外资之所以进入到我国的医药物流行业,归结主要原因正是医药物流行业的良好发展前景,但是外资以及外企一旦进入必然会对我国的医药物流企业造成一定的冲击,短期内无法相抗衡。最终原因主要是当前医药物流企业整体市场竞争力不足所导致。

3、现代化程度较低。从当前的医药物流企业整体来看,医药物流运作的手段还停留在初始阶段,人工为主的堆积,储运,技术和设备落后,运营成本较高,管理效率低下,整体经济效益偏低,管理方式简单,管理环节薄弱,管理制度不甚健全。物流信息技术使用程度较低,大部分企业不能运用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等新型管理方法,来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管理水平。

三、石家庄提升医药物流企业竞争力的对策

1、加快实施医药物流信息化建设。依据石家庄医药物流业发展现状和区位交通优势,并结合人口、城乡医疗机构分布等特点,努力构建标准化、信息化、专业化、社会化的高效现代医药物流体系。健全医药物流节点网络。充分发挥石家庄区域物流节点作用,支持医药物流企业在石家庄周边区、县建设现代医药物流分拨配送中心,加快医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药物流园区建设。以抓好重点项目建设为依托,加快华药、石药等医药物流平台项目建设,强力推进石家庄医药物流园项目的规划建设,促进专业化医药流通企业集聚,壮大第三方医药物流规模。积极吸引全国和区域性药品流通企业入驻,推动医疗机构和医药生产企业剥离物流配送服务,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向现代医药物流服务延伸。广泛使用先进信息技术,运用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等新型管理方法,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管理水平。发展基于信息化的新型电子支付和电子结算方式,降低交易成本。构建全国药品市场数据、电子监管等信息平台,实现药品从生产、流通到使用全过程的信息共享和反馈追溯机制。推广使用自动分拣、冷链物流等先进设备,完善特殊药品物流技术保障措施。

2、资源整合,降低医药物流运营成本。首先,医药物流企业要合理规划配送模式和路线,采用严格、科学的规划方法约束不合理费用的发生;其次,通过资源整理,提高各个要素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成本,也可以通过重组、兼并等方式,将竞争力不足、信息化水平低下的一些中小型医药物流企业进行资源整合,使得医药物流整体运作更加规模化、系统化和网络化;最后,也可以将自身资源进行一定的优化,从仓库选址到空间分配,运输工具的配载,物流技术装备的应用等等,通过资源优化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各个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医药物流企业的竞争力。

3、加强医药物流专门人才的培养。现代化医药物流需要的是既具有交叉跨越医药业、物流业两个领域的经验,又具有药学专业的相关知识,并且精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一批高精专的医药物流人才队伍是提高医药物流企业竞争力和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方面从高校的人才培养角度分析,可以考虑在高等医药院校增设医药物流专业,培养药学知识全面且又精通物流技术的人才;另一方面医药物流企业自身也可以有意识地对自身拥有的物流岗位人员进行职业培训。医药物流企业要想赢得市场竞争,加快对自有员工人力资源的开发无疑是当务之急。根据岗位的特点,合理划分医药物流人才的培训要点,将是医药流通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

主要参考文献:

[1]吴晓丽.混合型医药物流企业物流系统优化设计[D].山东财经大学,2013.5.

中医药的起源和发展篇7

[关键词]云南;基层中医药;Swot;战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R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6)05(c)-0131-05

[abstract]tosearchforthestrategicpathofrapiddevelopmentofgrassrootsleveloftCmservicesysteminYunnan,thisarticleappliesSwot(strengths,weakness,opportunitiesandthreats)analyticaltheoriestoanalyzeinternalandexternalenvironmentfordevelopmentofYunnangrassrootsleveloftCmandcometotheconclusionthatYunnanhastheadvantagesofrichtCmresourcesandculturehistory,flourishingprivatemedicalinstitutionsandsoforth,buttherearedisadvantageslikeimperfectmanagementsystem,weakhardwarefoundation,imperfectnetworksynergymechanismofgrassrootsleveloftCmservice.Underthesituationofgovernment'scontinuousinvestmentingrassrootsleveloftCmconstructionandpeople'senthusiasmsfortCm,thekeyworkissolvingtheproblemoflackofprofessionaltalents,lowserviceabilityandpoorsurvivingenvironmentofgrassrootsleveloftCm.throughanalysis,YunnangrassrootsleveloftCmshouldselectgrowth-orientedstrategywhichtakethegovernment'sattentionandinvestmentasfundamental,teambuildingasthecore,consolidationofpublicneedsasthebasis,seizeopportunitiesofdevelopinggreathealthindustryandpersistentlypromotetherapiddevelopmentofgrassrootsleveloftCm.

[Keywords]Yunnan;GrassrootsleveloftCm;Swot;Strategicchoice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有着重要的意义[1],其“治未病”思想及“简、便、廉、验”的优势,十分契合基层医疗卫生需求,长期以来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云南地处边疆,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如何满足群众基本医疗需求的压力更为巨大。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云南基层中医药发展的内部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和外部机遇(opportunities)与挑战(threats)进行全面分析,探寻推动云南基层中医药快速发展的战略路径。

1云南省基层中医药发展的Swot分析

1.1优势分析

1.1.1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云南素有“动植物王国”和“药物宝库”之称,天然药物资源的品种数量居全国之首,中药资源品种有6559种,占全国的51.4%,占全国现有野生植物药材的80%,占150万种昆虫生物资源的55.3%。全省天然药物原料资源种植基地437万亩,建立了文山三七、昭通天麻、红河灯盏花等7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质量标准[2],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为基层中医药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1.2具有深厚的中医药民族医药历史文化积淀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各少数民族在长期与疾病抗争的过程中,积累起各具特色的医药传统与文化。其中傣、藏、彝、纳西、佤、白等民族医药历史悠久,医药体系独特,群众基础深厚。目前云南省有文字记录的各民族药材达2000多种,民间验方1万余个[3]。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相互交融、兼容并蓄,在过去和今天仍为保障云南各族人民健康,维护边疆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云南基层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奠定了较好的群众基础。

1.1.3培育有一批民营中医医疗机构一直以来,云南致力于营造民营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良好环境。2010年,云南省就出台了《关于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市场加快民营医院发展的意见》,在消除准入壁垒、实行税收优惠、加大扶持力度等方面政策突破明显,并设立民营医院发展专项资金。截至2014年11月底,云南民办中医类别机构(含医院、门诊部、诊所)近1300所,其中已登记备案的中医类别医院近30所,实际开放床位2200多张(其中1所已评定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5所评定为二级乙等中西医结合医院)[4]。以圣爱中医馆为代表的一批管理规范、中医药特色突出、发展潜力巨大、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发展迅速,为传承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繁荣中医药市场、宣传中医药知识与文化做出了诸多积极贡献,有效促进了云南基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也是未来基层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5-6]。

1.1.4有一批扎根基层甘于奉献的中医药人员云南贫困人口、山区居民占相当大比例,乡村医生在保障村民健康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批乡村医生克服了重重困难,扎根乡村、服务乡村,并涌现出“最美乡村医生”“溜索医生”邓前堆和“特别关注乡村医生”“铁脚村医”陈金正等爱岗敬业的基层医务人员。这些先进典型感染、激励了广大基层中医药人员坚守岗位,扎根基层。作为云南省唯一的中医药本科高等院校,云南中医学院已先后培养各级各类中医药民族医药人才5万余人,70%左右的毕业生服务边疆。云南省卫生计生委通过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骨干、中医全科医师转岗培训,乡村医生中医中专学历教育、能西会中“培根工程”等,培养了一批基层适用型人才。

1.2劣势分析

1.2.1管理机构不够健全云南省中医管理局成立于2006年,2015年更名为云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并在原中医传承发展处、中医服务监督管理处的基础上增设了民族医药处,进一步完善了省级中医药管理机构建设,强化了中医药工作管理职能,为促进全省中医药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15年,云南省召开发展中医药大会后,相关机构设置情况进一步改善。但截至2015年底,16个州市中尚有昭通、怒江两地尚未正式成立专门的、独立的中医药行政管理机构;区县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中设立有专门中医科的更少。因此,专职管理队伍仍需进一步完善,以便更好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中医药发展政策,促进云南省中医药事业发展。

1.2.2硬件条件差,投入有限作为边疆省份,云南经济水平相对落后,财政压力较大,各级财政尤其是基层财政中的中医药专项经费投入虽逐年增加,但在中医药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资金缺口仍然较大。尚有30所中医医院未实施标准化建设,全省中医医院平均业务用房不足1.2万平方米,院均设备总值仅2209万元。云南强力推进中医药进社区、进农村,但部分边远落后的基层地区开展中医药服务的基本条件与设施仍然缺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发展基础及环境整体仍不够理想。如中医药人员引进难,大多数未设置中医药综合治疗区,中药房内药材储存困难。

1.2.3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协同机制亟待理顺目前,云南已经基本建立起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中医医院为龙头和支撑、社会资本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加之在县乡村一体化管理的推动下,中医药服务网络协同效应已初步显现,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明显提升。保山腾冲市、曲靖麒麟区和楚雄南华县集中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中医馆,发挥了较好的引领示范作用。但部分地区仍存在“龙头”引领作用不明显的问题。4个州市、39个县市区至今未设置公立中医医院,市(州)、县级中医医疗机构科室设置不全、综合服务能力不强,辐射和帮扶指导能力不足,导致基层中医药人员的培训和培养受到较大制约,县乡村医疗卫生协调可持续发展受到限制。

1.3机遇分析

1.3.1云南不断加大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力度一直以来,云南省高度重视基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基于对全省基层中医药工作的摸底调查,确立了“先提供、后提升”的工作思路。2011年,云南省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配备2名以上乡村医生的村卫生室,应有1名中西医结合的乡村医生。2013年,云南省出台《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着力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2011年,云南省只有不到40%的乡镇卫生院、不到30%的村卫生室提供中医药服务[7]。截至2015年底,云南先后争取到国家专项资金8713万元,省级专项资金投入5460万元,启动实施了986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建设项目、3530个村卫生室中医药条件改善项目和1.2万名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项目。全省97.7%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3.9%的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其中73.4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2.55%的乡镇卫生院设立了中医药综合服务区;83.57%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71.3%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基层中医药服务量占比近11%。4类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覆盖率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5%、13.7%、12.87%、6.4%[8]。2014年,《云南省加快中医药发展行动计划(2014~2020年)》提出基本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和中医药继承创新体系、中医药服务实现全省全覆盖的发展目标[9]。2016年,《云南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提出到2020年,确保每个州、市建有1所三级中医(民族医)医院,100%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有“中医馆”[10]。云南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配合明确的、具体的、有时限要求的目标及措施,必将有效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1.3.2各地积极探索,创新发展基层中医药事业云南因地制宜,摸索行之有效的基层中医药发展途径。既有当地政府牵头下的系统性推进,如在全省基层中医药工作中广泛推广的五个“注重”:注重组织领导,注重资金保障,注重强“龙头”壮“龙腰”,注重人员培训,注重氛围营造为核心的“腾冲经验”;也有专项工作中的亮点与特色,如民族医药发展形势喜人,彝医药、傣医药等得到了进一步挖掘和整理,产业化进程加快;中医药参与重大疾病,特别是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还有基层一线诸多细小却有效的工作[11-14]。某区村卫生室因外聘了当地一名远近闻名的老中医,吸引了一名中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到该村卫生室跟师学习,打破基层招人难的困境;乡村医生自采、自种、自用中草药比较普遍,降低了成本,方便了群众。

1.3.3基层民众热衷中医服务目前,云南省“新农合”中医药的报销比例已经达到60%,参合人员在中医医疗机构的住院起付线比原来降低了10%,中医药服务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5%~10%[7]。中医药对基层医疗服务中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疗效受到普遍认可。民众对中医药服务的接受度、认可度的不断提高,势必为基层中医药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如云南省中医院、昆明市中医院等每年举行的“冬令养生膏方节”越来越受到当地市民青睐,亚健康人群为其主要消费群体。2015年9月开通的“云南中医”微信公众服务平台是全国首家省级中医药官方微信公众服务平台,为公众获取系统的、全面的、专业的中医药信息资源提供了专业而便捷的平台,极大地提升了普通大众的中医药素养[15-17]。

1.4威胁分析

1.4.1基层中医药人员仍然不足云南基层中医药人员数量偏少、学历偏低,特别是能够开展中医药服务的乡村医生数量较少。薪酬待遇、工作环境、职务晋升、社会地位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严重影响着基层中医药从业队伍的稳定和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即便各地加大人员引进力度,如给予正式编制,提高补助标准,基层中医医疗机构仍然普遍面临着“招人难、留人更难”的困境[18]。某市三年来无中医药专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卫生院设置的中医药专业岗位无人问津。同时,基层中医人才培养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19-22]。中医强调传承和实践,有着特殊的人才成长规律。加之民众习惯性地选择老中医问诊的传统思想也在某种程度上延长了年轻中医药人才的成长周期。

1.4.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整体较弱由于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人才较为缺乏,工作强度大,不少医生无法抽身外出参加规范性培训;同时,乡、村中医药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接受卫生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有限。加之基层重经济效益,轻中医药适宜技术引进、推广的现象仍较为普遍。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乡村卫生室虽然已基本能提供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中医适宜技术服务,但大多服务项目单一,中医药服务量占机构门诊总量的比例较低,公众对基层中医药工作在特色中医药服务等项目上的满意度偏低,与公众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水平和医疗健康需求不相适应。

1.4.3基层中医药生存环境较差尽管少数地区给予新农合报销等政策扶持,但由于人才匮乏,投入不足,中医药收费过低,医疗机构具备的中药饮片、中成药和中药制剂品种不足,部分地区的医改政策实施过程仍然存在重西轻中现象,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有限。部分州(市)级、县(市)级中医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足,医疗水平不高,生存能力较低。中药材质量监管不到位,中药制假售假、以次充好现象屡禁不止。加之由于民众对中医药有关知识了解不足,易受“伪专家”误导,上当受骗,使中医药的形象受损,这在部分边远地区及中医养生热潮下尤为突出,亟待加强引导和监督,使中医药产业规范、有序发展。

2云南省基层中医药发展战略与对策分析

2.1云南基层中医药发展的增长型战略选择

基于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分析,Swot分析为我们提供四种不同的发展战略选择,分别为优势-机会(So)组合、优势-威胁(St)组合、劣势-机会(wo)组合和劣势-威胁(wt)组合。其中,So组合是增长型战略,即发挥内部优势以抓住外部机会;St组合是优势威胁战略,利用内部优势以规避外在威胁;wo组合是扭转型战略,利用外部机会以改进内部劣势;wt是防御型战略,直接克服内部劣势,规避外在威胁。

云南是中医药资源大省,有着利用中医药的悠久历史和发展中医药的良好基础。2015年7月召开的云南省中医药发展大会指出,振兴发展中医药是云南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云南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突破口,是农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有力举措,是云南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重要内容,是云南与周边国家加强交流合作的桥梁和纽带。健康中国,中医药大有可为;西部民族地区建设健康中国,中医药更有可为。时至今日,老百姓欢迎中医药,基层需要中医药,民族地区认同中医药。

结合上述Swot分析定位模型,云南基层中医药发展应抓住机会、发挥优势,重点选择So战略。即利用当前大健康产业发展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大好形势,依托信息化、数字化、互联网,发挥综合资源优势,提高基层中医药发展能力。当然也需参考其他三种战略,克服劣势,减少威胁,不断推进基层中医药健康、持续发展。

2.2云南基层中医药发展对策分析

2.2.1政府的重视和投入是根本要有效改变目前云南基层中医药发展的困境,各级政府必须进一步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通过理顺中医管理体制,出台适宜的政策、法规,扶持与规范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不断加大对基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投入,改善医疗服务设施,对中医药重点工作给予必要资金保障,提高从业人员的福利待遇,使其全身心投入到中医药医疗服务中。

2.2.2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是核心根据人员性质和岗位的不同,不断完善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对基层医疗单位现有中医药从业人员需持续进行技能培训,提供多渠道的学习和深造机会,推进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对乡村医生进行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中医药诊疗能力和水平;对具有中医一技之长但无从业资质的社会人员应制订相应政策,通过中医基础知识培训和考核,纳入从业队伍,加强管理;在中医药高等院校,加大订单定向学生免费培养力度;选拔并培养一批在县域内有一定影响的中医药从业人员组成的骨干队伍。

2.2.3大健康产业发展是机遇中医药在大健康产业发展中大有可为。云南拥有发展大健康产业的综合资源优势,要运用中医药丰富的理疗和技术方法,发展内容丰富、层次多样的中医药养生保健、特色康复、健康养老服务,要积极设计和推广针对基层的预防保健方案,满足群众医疗保健需求,提升全民健康素质。要加快完善中医药服务价格调整机制,尽快设立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收费项目,增加外部推力,提高医疗机构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

2.2.4巩固民众需求是基础中医药发展的关键在于民众的信任以及由此产生的需求。若不能建立起大众对中医药防病治病的肯定和向往,没有广泛的消费需求和应用人群,中医药的发展必将成为空中楼阁。因此需要通过中医药科普知识宣传、中医药文化宣传、借助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多方位工作,使大众掌握朴素的中医药常识,引导群众自觉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同时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当然,也要科学引导大众的养生热潮,避免误区的同时提高科学鉴别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延东.加快发展中医药事业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J].中医药导报,2014,20(15):55.

[2]张勇,任维东.云南:“药物宝库”的产业化之困[n].光明日报,2015-12-07(4).

[3]郑进.云南民族医药发展概述[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29(8):4-7.

[4]张晓东,孔群,郑锦,等.政策先行,渐掀办中医热潮[n].中国中医药报,2015-7-3(1).

[5]付文娇,沈绍武,肖勇,等.我国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统计工作现状分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6):110-112.

[6]卞瑶,石安华,张黎.云南省基层中医服务现状及中医类全科医师转岗培训情况调查[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4(12):62-64.

[7]岳冉冉,吕丹.云南:基层中医药服务广受欢迎[n].新华网,2015-12-9.

[8]陈鑫龙.云南省完成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n].云南日报,2016-2-23(9).

[9]牟惠云,王迪.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14):20-23.

[10]陈曼莉.新医改背景下我国基层中医药发展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11]陈曼莉,余海洋,张维斌,等.中西部地区基层中医药服务量调查及增量的对策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1,30(9):64-66.

[12]李凤宾.浅谈Swot模型的有效应用[J].科技资讯,2010(9):157.

[13]陈曼莉,杨革生,黄明安,等.我国基层中医药发展的Swot分析及其战略研究[C].清华医疗管理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45-50.

[14]李森钰.基层中医药推进战略研究[C].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2:70-71.

[15]陈治宇,王守富,李延萍,等.全面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的Swot分析及其对策[J].重庆医学,2014,43(18):2382-2384.

[16]彭青和,马芳琪,邓超,等.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再思考[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169-171.

[17]肖梦熊,郑格琳,杨永生,等.我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分析及建议[J].医院管理杂志,2015,22(8):786-789.

[18]王盛隆.对农村基层中医药事业发展现状的思考[J].河南中医,2013,33(10):2062-2063.

[19]韩欣欣,陈林兴.云南省高校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与基层中医药人才需求的衔接[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6):93-98.

[20]左媛媛,张超,孙永林,等.“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云南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传统医药合作交流的经验及展望[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27):134-137.

[21]姜旭.云南省卫生计生委推进基层中医药工作[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20):167.

中医药的起源和发展篇8

关键词:中医药;经济学;必要性;建议

一、中医药卫生经济学

卫生经济学是利用经济学理论来解决卫生健康服务遇到的问题,并解释经济活动的规律及卫生服务中的经济关系,合理开发利用卫生资源,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卫生服务。中医药卫生经济学是卫生经济学和中医药相结合形成的学科,运用经济学方面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对中医药服务,中医药资源分配、开发、利用进行研究,强调中医药的特色优势,阐释中医药行业中经济发展规律。国内关于卫生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对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提供了大量的理论支持。不过卫生经济学毕竟是从国外引进的理论,主要还是适用于现代医药学,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的中医药领域,中医药行业的卫生经济学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缺少专业的、适合中医药的卫生经济理论的支撑。

二、研究的必要性

目前的卫生经济学研究没有充分挖掘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独特优势,研究方法与其他行业的卫生经济研究相同,这会对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起到阻碍作用;研究思路也是借鉴西方现代医学的思路,未能注重中医药本身的优势和特点,不利于中医药行业的长远发展。由此可知,中医药卫生经济学的研究是必要的。

(一)突出强调中医药特色

我国中医药的发展有其适合自身发展的理论体系,也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研究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卫生经济学,要充分挖掘不同于西方现代医学的传统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利用中医药经济学理论知识,重点关注中医药特点,充分发挥其优势,形成适合中医药发展的卫生经济学。

(二)符合中医药领域的发展需求

中医药的发展离不开相应的理论支撑,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医药卫生经济学研究有助于中医药行业的长远发展,能够在中医药服务、管理、评价等方面提供理论指导,产生新的研究方法,解决中医药发展方面的专业理论指导问题。

(三)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

就目前来说,我国中医药卫生经济学研究体系尚不完善,帮助建设科学完善的中医药卫生经济学研究体系,弥补以往探究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推动中医药卫生经济学科的发展,产生更多关于中医药卫生经济学方面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四)提高中医药领域的管理

深入研究中医药卫生经济学,为中医药卫生服务领域提供对策,完善中医药卫生管理。整合中医药行业的卫生经济方面的数据,建立健全覆盖全国众多中医医院的大型经济数据库,有助于对中医药经济数据的掌握,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对卫生服务资源进行分配,掌握中医药行业的服务状况,从而提高中医药卫生服务水平和经济决策水平,更好地实现对中医药领域的管理。

三、思考与建议

(一)学科定位

中医药卫生经济学并不是单一的学科,其融合了中医药、经济学及管理学。中医药理论应紧扣中医药的特殊优势,顺应中医药的发展规律,经济学理论要注重与中医药的结合,并不仅仅是借鉴现代医学的研究方式、研究思路,管理学理论重视医院经济管理方式,再结合中医医疗管理规范制定相应管理措施。

(二)学科建设

任何学科的发展离不开理论体系的支撑,中医药卫生经济学也是如此,建设中医药卫生经济理论体系,同时,还要建立中医药卫生经济学科研体系,开展相关研究,进一步推动中医药卫生经济学科的发展。中医药卫生经济学作为交叉学科,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较多,加大相关人才培养力度,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三)建设数据库

建设中医药行业的经济数据库,获取中医药产业的数据信息,掌握中医药产业的资源配置,构建数据共享平台,实现中医药行业数据共享,以此来促进中医药卫生服务的发展。

中医药的起源和发展篇9

摘要:文章分析了医院和医药企业现有图书情报信息资源不足的不利影响,提出医药院校图书馆与医院及医药企业进行新模式合作的必要性,并对如何创建医药院校图书馆校企合作新模式提出了建议,即树立对药企的服务品牌意识与态度,建立医药院校图书馆与医院及药企的图书资源信息共享网络,成立培训与交流中心,合作开发医学专利信息和行业竞争性情报,从而促进医药院校图书馆在校企合作中发展壮大。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4-0122-02

1医药院校图书馆开展对外合作新模式的必要性

医药院校图书馆大多数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建设起来的,所在的单位是国有事业单位,尽管国内市场经济已经发展了多年,但医药院校图书馆却受计划经济的思维与运作模式影响较大。目前,不少医药院校图书馆被动依赖的思想尚存,其改革的力度不大。特别是在对外合作方面,与相关的医院和医药公司发展新型合作关系、构建合作新模式等有待改进和完善。

对于上述问题,有必要更新传统的旧观念,采用新的思路重新审视医药院校图书馆与医院和医药企业的相互关系,发挥图书馆在图书情报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硬件设施等方面的优势更好地为医院和药企服务。医药院校图书馆在为医院和药企服务的过程中,应坚持互惠互利的原则,既帮助它们解决相关的难题,也获得它们一定的经济回报,合作各方自主自觉地尽一己之力,从而达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图书馆在市场经济和信息化的时代大潮中发展壮大自己,获得强大的竞争力。

2医药院校图书馆与医院的合作新模式

2.1医院现有图书情报信息资源不足

医院的主要任务是检查和治疗病人,与医疗有关的图书情报信息资源不全面也不系统,即使配备有医院图书室,但是规模太小,医学教材、期刊、报纸、影像以及网络电子资源均有限,至于外文类的医学期刊和教材等资料就更少。另外,医院拥有医学背景的资料管理人员太少,这就给医院技术与管理人员查阅与咨询医学专业资料带来了不便。

2.2医院员工对图书情报信息资源的渴求

随着环境与自然生态的改变,出现了较多的疑难病症,医院工作者要通过不断学习才能更新知识与技能。同时,他们在国内要与本单位和外单位交流,也有机会去国外与同行交流,交流的前提是医务人员必须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查阅有关的医学文献,知晓国内外医学最新动态,有的还要撰写相关医学论文,特别是对于医院重点科室,搜集和浏览大量的医学资料以及信息资源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与国内外医学同行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然而,医院的图书信息资源不能满足医生对于医学新知识与信息的渴求。

2.3医药院校图书馆具有硬件与软件服务能力

医药院校图书馆建设了大体量的储存、查询和阅览的场馆,安装了无线和有线网络设备,采购了丰富的图书、期刊、报纸以及影像,电子虚拟资源也越来越多。在配备的图书馆工作人员中,既有经验丰富的检索和培训人员,也有医学情报技术专门人才,图书馆在硬件与软件方面均可以较好地满足医院对医学图书情报信息资源的需求。

2.4医药院校图书馆与医院进行新模式合作

第一,建立医药院校图书馆与医院的图书资源信息共享网络。医药院校图书馆要积极与地方网络信息服务商以及医院进行三方合作,建设医药院校图书馆与医院的图书资源信息网络共享系统。这样,以图书馆作为网络信息服务中心枢纽,以各个相关医院作为网络信息节点,既让各医院可以便捷获得医药院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又可以使各医院之间互通有无,使医务工作者能够充分高效地利用图书信息资源,同时也将促进医疗水平的提高。第二,成立培训与交流中心。医药院校图书馆拥有经验丰富的文献检索人员,可以利用图书馆的场馆为医院工作者进行资料检索培训,或者开展网络在线培训教学,使他们更快更好地掌握查找图书资源的方法与技巧。另外,图书馆可以作为中介联络机构,将各医院协调组织起来,利用院校的有利条件举办学术交流会议或疑难病症专家会诊会议。第三,为医学课题研究提供查新服务。级别与规模较大的医院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医学难题较多,为了解决难题和发展医术,医院支持医生和有关科室积极开展课题研究。而医生的时间有限,查阅和检索国内外的重要医学数据库不方便,特别是对新的医疗科技与动态不清楚,这就给医药院校图书馆情报人员提供了机会,可以帮助进行科技查新。另外,医药院校图书馆还可以将国内外重要期刊和报纸每期的目录制成篇目索引,提供给医院,方便医务人员浏览,如果发现有兴趣的篇目,可以向图书馆索取原文,快速而有效。第四,合作开发医学专利信息。世界医学技术市场越来越开放,医疗科技的开发竞争越来越激烈,要在医疗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并不断发展壮大,医学专利的开发是一条重要途径。医学专利信息时间性强,申请与报道及时,每年公布和出版的医学专利说明书数量巨大,如果医院工作者既要完成本职任务,又要查阅专利文献,会遇到很大困难。医药院校图书馆既有医学情报专业人员,又有大型资料信息库,还可以与专利局建立合作关系,从而可以为医学技术研究与创新者提供专利的信息分析与深加工,为专利的开发与申请提供针对性强的专利信息服务。

3医药院校图书馆与医药企业的合作新模式

中医药的起源和发展篇10

产业集群已“笑傲江湖”

目前,国内上规模的医药工业园区已初步形成了医药科、工、贸一体化的格局,产业集群在医药市场运作中已展现雄风。

从国内的医药业态来看,我国最早的医药产业群是改革开放中在天津、上海、海南、哈尔滨等地先后出现的,但各地形成方式各不相同。天津史克制药、海南亚州制药、西安扬森制药是外商直接投资带动的外向型加工业集群;上海市浦东医药工业园是依靠本土企业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而哈尔滨药业集团与利民医药科技园区和开发区医药工业园区是依托密集的国家高科技资源形成的高科技产业集群。目前我国已成形的医药产业集群,主要存在四种形成机制:一是大型企业通过上下游的扩张形成产业集群;二是一个企业做出市场,然后引来其他有优势的医药企业,大家又一起把企业和市场做大,引来更多企业,形成良性循环;三是行业本身不大,但依靠工业园区、商会、专业市场等中介形成集群;四是现在的产业集群多是科、工、商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大型专业医药工业园区的作用至关重要。

北京海淀投资近2亿元建立的中关村生物医药园,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最具专业化的生物医药行业“孵化器”。中关村生物园通过医药专业咨询网络、仪器设备资源网络和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的搭建,为入园的医药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孵化服务,可以满足100多家生物、医药领域的中小企业创办、研发中试、新药注册、市场推广等方面的需求,促进了中小型生物医药企业的快速成长。正在中国东部崛起的淄博新华国际医药工业园为全国53家部级高新区之一,该园积极推进基础设施、高新技术、招商引资三大开发,使辖区的经济运行质量逐年提高,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均增长35%的速度递增。

产业集聚正“群龙共舞”

这几年,我国医药集群和工业园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做大、做强、做精以及共同发展已成为医药园区的宗旨。

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医药工业园区经济增长的关键。正是得益于企业这样一种高效的经济组织,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集聚园区生产要素,配置园区经济资源,组织生产,参与竞争。然而,现在的产业集群毕竟只是雏形,集聚也只是制造业的集聚,需要扩大影响,这种影响不是企业的品牌,而是区域性品牌,是一个地区的知名度。在开发大西部建设中,新疆华春西部生物工程高科技工业园走向市场化,他们拟与清华大学生命工程研究院联姻,集生物制药、天然药物制药以及中药民族药的研发于一体,使之形成了中国西部最大最现代化的生物工程高科技工业园。

医药园区高新技术的支撑,还增强了园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陕西商洛生物医药工业园在产业定位上充分体现了总体布局的整体优势,将本地的医药企业聚集在一起,以带动全省医药企业的快速发展。作为一产业化龙头企业,江苏的一些医药产业园还坚持走“大(大规模、大带动面)、多(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所有制)、高(高技术、高附加值)、新(新技术、新产品)、外(外向型、外向化)”之路,借“群龙共舞”联络广大医药企业,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策。去年,江苏医药工业园区的厂商们互为互补、共拓市场,仅去年无锡市已形成新区医药工业园、马山生物医药工业园和惠山生合科技园3个制药企业密集区,并成为江苏医药产业投资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苏州市医药工业外企唱主角,一批国际知名的医药工业如葛兰索史克、礼来、普强、百特等到纷纷落户苏州,外企占全市医药工业销售收入的50%以上。

产业链显现“绿色经济”

医药集群化和医药工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不仅为医药业的发展积累了资本,而且为医药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了有利契机,使医药园区的“绿色经济”开始显现。

过去,由于技术含量低,新品更新换代慢,我国一些医药工业长期处于市场狭窄、效益不高的局面,更无法迎接经济全球化、医药国际化的挑战。而这几年,医药园区一直将“绿色经济”的贡献率作为发展中的重点。广东新建的“健康基地”是我国按照国家认可的GLp、GCp、Gmp、GSp标准建设的一个的综合性健康产业园区,并形成了一条从研发、临床试验、新药申报到原料供应、成品生产、包装、再到市场推广的产业链。目前园区内共引进德国默克雅柏药业(中国)有限公司、瑞士辉凌制药有限有公司等45家外资医药工业,药物研发机构13个。健康基地医药园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各项指标正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到2005年实现落户企业100家,产值100亿元,利税10亿元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