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积金缴费政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21:12

公积金缴费政策篇1

税收政策改革历程

所谓“三费一金”是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的总称,这些费用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因此,对其制定相关政策将会对每个人的生活质量以及社会和谐产生重大影响。在税制比较健全和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家,在设计个人所得税制时,一般都会允许对企业及个人所支付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以及相关的住房支出在税前扣除,这体现了政府在普遍征税的同时,充分考虑了人们必要生活费用的开支,保证了人们不会由于纳税而使其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保证了人们生活水平不至于降低,这也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自1980年产生以来,经过不断的修改、合并和调整后,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个人所得税制度。但是,由于我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人们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个人的纳税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个人所得税在整个税制体系中不占主导地位。基于这种考虑,为了便于征管,在个人所得税制度设计时,并没有向其他发达国家那样,在确定应纳税所得额时,规定过于复杂的扣除项目和标准,而只是根据当时的物价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确定了以每月收入额减除800元的统一扣除标准进行扣除(外籍人员和在境外工作的中国公民另外享受3200元的附加扣除,即扣除总额为4000元)。这种不考虑家庭支出具体情况的“一刀切”式扣除办法,虽然有利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和征管,但显然不符合税收的公平原则。

随着我国住房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等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配合社会保障制度和住房制度改革的施行。1997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养老保险金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明确指出,企业和个人按照国家或地方政府规定的比例提取并向指定金融机构实际缴付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基本养老保险金,不计入个人当期的工资、薪金收入,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超过国家或地方政府规定的比例缴付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基本养老保险金,应将其超过部分并入个人当期的工资、薪金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同时规定,个人领取原提存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基本养老保险金时,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但是,企业以现金形式发给个人的住房补贴、医疗补助费,应全额计入领取人的当期工资、薪金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

2005年12月,国务院又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法规形式明确了单位为个人缴付和个人缴付的"三费一金"从个人收入中扣除,不缴纳个人所得税。同时,考虑到物价水平和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等因素,对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标准也由原每月800元提高到1600元(外籍人员和在境外工作的中国公民另外享受3200元的附加扣除,即扣除总额为4800元)。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职工本人一般不将单位所缴纳的"三费一金"作为个人收入,从工资单上很难了解单位为其缴纳"三费一金"的实际数额,这样对达到一定标准需年终申报,以及从两处以上取得收入的纳税人申报纳税带来一定困难,先将单位负担的"三费"计入收入总额再扣除的方式不容易操作。另外,对于经济效益水平不同的企业在“三费一金”的扣除标准上没有具体可遵循的依据,难以发挥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增强个人所得税收入分配的调节功能,便于“三费一金”在实际工作中的可操作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这项政策使税收的调节功能更规范、更具体、更具可操作性。可以说,这项新的税收政策与国家收入分配改革、启动内需相对应,是适时之作。

解析“三费一金”税收政策

从根本上说,“三费一金”税收政策并非政府的新举措,而只是在原政策规定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具体和细化。对这一税收政策的理解,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把握有关“三费一金”免税与征税的具体范围首先,“三费一金”的免税范围主要指的是以下三种情形:一是企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缴费比例或办法实际缴付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免征个人所得税;个人按照国家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缴费比例或办法实际缴付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允许在个人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二是单位和个人分别在不超过职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12%的幅度内,其实际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允许在个人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单位和职工个人缴存住房公积金的月平均工资不得超过职工工作地所在城市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倍;三是个人实际领(支)取原提存的“三费一金”免征个人所得税。

其次,要注意并非在任何情况下“三费一金”都是免税的。在下述两种情况下对超过规定部分的“三费一金”要征收个人所得税:一是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超过规定的比例和标准缴付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应将超过部分并入个人当期的工资、薪金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二是单位和个人超过规定比例和标准缴付的住房公积金,应将超过部分并入个人当期的工资、薪金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

正确理解“三费一金”的上限与下限在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时,对“三费一金”或类似费用支出进行必要的扣除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在实践中,各国政府在运用这项政策时通常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扣除比例的下限规定。也就是说,扣除数额要有一个最低标准,个人总收入在扣除规定的数额后才可征税。这种规定主要是为了减轻人们的税收负担,保证征税后人们的实际生活水平不会降低,避免由于征税对社会经济产生过大的负面影响;二是扣除比例上限的规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企业通常都要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税收筹划,降低实际税负从而实现税后利润最大化,因此,“三费一金”上限的规定主要是为了防止某些利润率较高的行业和企业以缴存高额保险费和公积金的方式替代工资发放,从而规避个人所得税。

在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都没有做实个人账户,单位和个人的缴费情况与个人未来利益不直接"挂钩",各地基本按照中央和省级政府规定标准缴纳;而住房公积金已经做实个人账户,个人住房公积金账户可以有条件取款,而现行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只规定了单位和个人缴纳住房公积金的下限,上不封顶,这就会导致不同地区、行业、企业住房公积金缴存情况差距较大。经济落后地区、效益不好的企业甚至经常拖欠职工的住房公积金,一些效益较好的单位利用公积金免税的政策,有意将一些应税福利打入"住房公积金"账户逃税。因此,这次出台的个人所得税政策设定了统一的"三费一金"扣除标准,对于超基数和超比例多缴的住房公积金,应并入个人收入总额征税,这样,就可以起到更好地调节个人收入的作用。

理解“三费一金”税收政策所传递的信号税收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三费一金”税收政策至少向人们传递了两个信号。

第一,进一步强化税收手段的调节功能,限制企业的避税行为,防止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三费一金”税收政策中对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超过规定的比例和标准缴付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就超过部分并入个人当期的工资、薪金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这一规定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对于原提取“三费一金”低于规定标准的企业或单位而言,可以选择把该比例提高至规定标准,从而提高职工福利水平;二是对于原提取比例高于规定标准的单位而言,可以选择把该比例降至规定标准,或者承担较重的税负。据媒体报道,广州、上海等地的电力、通讯、烟草、金融、保险等行业里,一些企业的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往往达到月收入的20%,因此,按照通知中的规定,企业或者把免税住房公积金比例降至12%,或对超过部分缴纳个人所得税。这样,可以起到调节收入分配、限制地区或行业间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的作用。

第二,政府通过公积金纳税起征点的调整,有助于配合房地产宏观调控措施。单位和个人缴纳的住房公积金扣除比例最高为12%的规定,也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其一,如果单位和个人原住房公积金的比例低于12%,那就表示国家将允许把免税比例提高至12%,说明政府借此有意鼓励职工买房;其二,如果单位和个人的住房公积金超过12%,则意味着最高免税比例应降至12%,这样,政府试图借此控制买房消费的意图便十分明显。

“三费一金”税收政策的效应

激励效应可以肯定地说,对“三费一金”免征个人所得税将是国家长期执行的一项税收优惠政策,这项政策对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将会产生一定的激励效应。

首先,这项政策有利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人们在年老、生病和失业时,如果能有充足的资金使其获得保障,则不仅有利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也有利于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通过税收优惠手段对符合标准的“三费一金”实行免税,是政府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支持,必将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其次,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如果把“三费一金”的优惠与我国个税每月费用扣除额度综合起来进行考察,我国个人所得税费用的实际扣除额已经不止1600元,每月工资的个税扣除额度实际上调高了,这意味着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了。因此,从长期效应来看,“三费一金”税收新政必然会刺激人们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从而实现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这也体现了政府关于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当然,如果从深层次上考察,这种激励效应对不同收入群体的影响会有不同。从总体上看,“三费一金”的税收政策对中等收入者相对有利,而对月收入相对低的地区以及低收入者的影响并不大。

规范效应一项政策能否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导向作用取决于该政策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以及是否规范。“三费一金”税收政策中明确规定了单位和个人允许扣除的标准,便于实际操作。同时,对于各地擅自将各类补贴、津贴纳入住房公积金账户,进行逃税的违规行为进行限制,增强税法刚性,这也使企业和个人根据具体政策规定进行合理安排,有利于规范其经济行为。

公积金缴费政策篇2

(一)住房公积金贷款对低收入家庭帮助有限

房改以后,中国房地产市场全面推进了市场化改革,在市场化运作下,房价出现了持续快速上涨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低收入群体由于收入低,难以付齐首付款,对于公积金因此也难以使用。相反的情况,高收入者则能充分利用住房公积金进行购房。实际上,公积金演变成低收入者缴纳,高收入者使用的尴尬局面。同时,在公积金贷款政策上,存在着倾斜高收入者的问题,现行的贷款制度,贷款数额与公积金缴纳数额成正比,高低收入者在公积金贷款额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差距,较少地享受到住房公积金的政策性低息贷款的好处。

(二)住房公积金覆盖面没有惠及大众

从目前的住房公积金覆盖来看,存在着覆盖率低的问题。其主要覆盖面集中效益较好的垄断行业、大型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和行政事业等单位,这些单位的职工大多为高收入者。在国有企业转制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下岗员工,私营企业合同工、个体经营户、农民工、自由职业者等却没有涵盖进来。据资料显示,截止到2007年末,我国住房公积金的缴存人数为7187.91万人,与全国几亿的在岗员工基数相比较,覆盖率仍然很低,最需要得到住房保障的人群没有受益。

(三)缴存基数和提取政策不够科学合理

在缴存基数上,目前的政策上,对缴存基数没有合理明确的界定,主要以缴纳者的工资基数为参照,同时制度只规定缴存公积金的基数上限,并没有限定下限,这种制度导致了低收入职工的公积金缴存额明显偏低的问题,进而导致公积金分配的不合理。在一些效益一般的单位,职工公积金缴纳数额不足百元,而效益较好的单位,缴纳数额则高达千元以上。在公积金提取上,目前的政策上,缴纳物业管理费、支付房租、家庭装修等住房消费不能够提取使用公积金。例如,低收入者往往租房生活,房租就是一笔较大的开支,但由于公积金不能使用,只得望房兴叹。

二、住房公积金如何帮助低收入家庭解决住房困难思考

(一)强化贷款政策对低收入家庭的倾斜力度

结合低收入者的实际困难,应对现有贷款政策从低收入者贷款政策制定和首付比例调整等方面进行调整,在政策上扶助低收入家庭。低收入者贷款政策制定,就是在低收入家庭购房时,提供贴息贷款,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向购房者发放一定的利息补贴,减轻低收入者的还款压力。首付比例调整,针对首付往往是低收入者购房的主要制约因素的情况,在政策上应进行相应的调整,按照低收入者的具体收入情况,划分相应的等级,针对不同的等级设定不同的贷款利率和贷款额度,扶持低收入群体购房。

(二)扩大住房公积金的覆盖面

在政策上,要强制推行住房公积金缴纳制度,将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全面纳入住房公积金缴纳范畴,使个体小企业职工、困难企业职工、个体经营者以及农民工享受这一政策,同时应加强监管,对各单位住房公积金建立情况进行考核,提高人们享有住房公积金权益的意识,扩大覆盖面,对不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的企业单位,加大处罚力度,确保实施。在机制创新上,可以探索住宅储蓄机制建立,对于没有条件缴纳住房公积金的低收入者,在政策上参照住房公积金的贷款和首付等政策,通过个人自愿建立住宅储蓄账户的方式,弥补公积金的不足,进一步扩大覆盖面,扶持低收入群体。

(三)完善公积金缴纳基数和提取办法

在公积金缴纳基数上,公积金管理部门应进行合理测算,对低收入者的公积金的缴纳最低金额进行明确规定,规范公积金缴存,同时限制并降低高收入者的缴存上限,障其权益。在公积金提取上,在办法上应允许低收入群体提取住房公积金用于物业管理费、房租、住房维修等住房消费,提高低收入群体对住房公积金的使用率。对于生活确实困难的低收入者,可以进行人性化管理,在取得相关证明的情况下,允许其提取公积金用于其日常生活支出。

公积金缴费政策篇3

   1、每年交给医保中心的大病医疗保险,其中个人承担部分可否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扣除?

   2、如我市的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的三倍为6000元,我单位某位职工上一年度的月平均工资为2000元,缴付住房公积金比例为单位15%,个人15%.实际缴付住房公积金为:单位缴付300元,个人缴付300元。实际并未超过当地平均工资三倍720元(6000×12%)的扣除限额,超比例的3%是否还要缴税?我认为,单位缴付只能扣除240元,60元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个人缴付只能扣除240元,60元也要缴纳个人所得税。这样理解对吗?

   【解答】

   1、《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按照国家规定,单位为个人缴付和个人缴付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从纳税义务人的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10号)第一条规定,企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缴费比例或办法实际缴付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免征个人所得税;个人按照国家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缴费比例或办法实际缴付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允许在个人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根据上述规定,目前允许在个人所得税收入中扣除的保险仅限于上述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对于其他的保险一律不得从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2、《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10号)第二条规定,根据《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建设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住房公积金管理若干具体问题的指导意见》(建金管[2005]5号)等规定精神,单位和个人分别在不超过职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12%的幅度内,其实际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允许在个人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单位和职工个人缴存住房公积金的月平均工资不得超过职工工作地所在设区城市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倍,具体标准按照各地有关规定执行。

公积金缴费政策篇4

关键词: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覆盖范围;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F8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07-05-02

一、住房公积金的运行过程

住房公积金是指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职工住房公积金包括个人及其所在单位为职工缴存两部分,全部属职工个人所有。关于住房公积金的运行过程,如下图所示:

其中R1表示职工的缴存比例,即职工所交部分与职工工资的比例,R2表示单位的缴存比例,这个比例越高,职工所能得到的利益越多,rs表示公积金存款利率,rL表示公积金贷款利率。

二、住房公积金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住房公积金的运行过程中,由于政策的不完善,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缴存比例不规范、缴存额差距大,分配不公

1、缴存基数差异大。由于《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未规定缴存基数的上限,加之不同行业和单位之间的工资收入差距悬殊,造成缴存基数差距大。虽然2005年建设部要求缴存基数原则上不超过所在城市平均工资的2-3倍,但无强制性。经对某城市住房公积金的调查,每月缴存基数最高为8万元,最低为10元,相差8000倍,单位平均缴存基数最高与最低相差408倍。

2、缴存比例差距大。《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未规定缴存比例的上限,由于近几年不同行业、企业的收入差距拉大,各地执行的住房公积金占职工工资收入的比例由5%到20%不等,差距比较大。缴存基数高的单位,其缴存比例也普遍偏高,最高达30%,而缴存基数低的单位其缴存比例仅为5%,相差达6倍。

3、住房公积金成为"合理避税"的渠道。由于对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比例税务部门有严格的限制,比例超过上限,超过部分企业和个人分别要缴纳企业和个人所得税,但对缴存基数却没有严格的规定,加之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对各单位上报的缴存基数审核流于形式,造成很多单位通过虚假高报工资基数,将住房公积金作为工资薪金外发放奖金、津贴的渠道,从而达到逃避缴纳个人所得税的途径。

4、使用上存在不公。虽然住房公积金作为政策性低息贷款,比商业银行发放的住房贷款利率低,然而由于住房公积金贷款的条件比较严格,部分中低收入者,却难以通过这个渠道获取融资购房,永远也享用不到自己长年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只能到退休时全额领取。而相对的低存低贷,实际上是让没有参加公积金使用的低收入家庭承受了利息损失。

(二)使用率不高,资金沉淀率高

截至2007年年末,住房公积金实际缴存职工人数为7187.91万人,缴存总额为16230.30亿元,累计为830.04万户职工家庭发放个人住房贷款8565.90亿元,累计支持了4200多万职工改善住房条件(数据截至2007年10月)。2007年,住房公积金使用率(个人提取总额、个人贷款余额与购买国债余额之和占缴存总额的比例)为74.58%,住房公积金运用率(个人贷款余额与购买国债余额之和占缴存余额的比例)为57.24%,沉淀资金为2186.55亿元,沉淀资金占缴存余额的比例为22.76%。之所以使用率偏低,首先是因为公积金资金的安全性要求高,使用渠道单一,想要使用公积金贷款,需要经过比较负责的手续申报,对贷款人的限制多,提取数受到限制。其次,由于部分地区房价绝对水平较低,消费者还不习惯负债消费,一般都通过自筹资金一次性付款,造成这部分地区公积金只存不用,使用效率偏低;再有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市场竞争意识不强,市场推广力度较弱,开发企业更愿意选择与商业贷款合作,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个人住房贷款一直是银行的"优质品种",很多商业银行在发放开发贷款时,要求开发企业从本行发放个人贷款,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公积金贷款市场份额;此外,住房公积金政策性住房金融优势不明显,表现在与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差距较小,又受到贷款额度的限制,很多消费者需要办理组合贷款,额外多支出很多相关费用,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购房者选择公积金贷款的积极性。

(三)覆盖面窄,受惠人数少

尽管截至2007年年末,全国住房公积金缴存人数为7187.91万人,比2006年增长了3.77%,但是与《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规定的覆盖城镇在职职工的要求相比,仍然差距较大。原因一是部分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职工因改制脱离出公积金体系,原来建立了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职工因身份的改变而停缴了住房公积金。二是部分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由于种种原因不愿为职工缴纳住房公积金。三是部分单位实行对所谓编制内的正式员工缴纳住房公积金,而对聘用的员工则不予缴纳住房公积金。

与此同时,城镇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人员、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有固定工作的农民工等群体还没有纳入住房公积金制度之中。

(四)公积金管理不规范,内控制度不健全

虽然各地成立了住房资金管理委员会,也制定了住房资金归集、使用、管理的规定,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但住房委员会制度没有真正发挥职能作用。按照《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规定,对公积金的提取和使用,不仅有着严格的审批程序要求,而且明确规定,财政部门有“对本行政区域内住房公积金归集、提取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的职责。但事实上,财政部门或暗渡陈仓或明目张胆挪用公积金的事情屡屡发生。2007年,住房公积金项目贷款、单位贷款和挤占挪用资金余额为17.44亿元,占缴存余额的比例为0.18%。银行以吸储为中心的考核机制,监管不力甚至不管、主客观上都为住房公积金被挪用留下了缺口。

(五)地区性和阶段性不均衡

住房公积金本身存在的制度缺陷,造成一些地区公积金供不应求,需要严格控制贷款额度,另一些地区又大量闲置,使用效率不高。根据下表,可以看到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情况:

由表可知,尽管中西部地区的缴存额和发放贷款额的增长速度较快,但从总量上看与东部地区差距较大。同时,各地住房公积金的资金整体运用和融资效率状况也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在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住房公积金个人购房贷款发放率较高,资金运用率平均达到75%以上,而在经济发展相对较缓的西部及中部地区,住房公积金总体资金运用率平均仍不足50%。造成以上地区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住房公积金制度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三、解决方案

针对目前我国住房公积金在制度建设、资金管理和使用方面存在的缺陷和问题,应进一步完善住房公积金方面的制度,加强管理,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资金的使用率。

(一)进一步加强住房公积金的使用和管理

住房公积金管委会应切实履行起职责,尽快按照要求,规范缴存基数,坚决杜绝擅自扩大缴存基数、超比例缴存公积金问题,避免公积金中心成为缴存单位工资外发放薪金补贴及避税的渠道。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应加强资金的管理,在国家规定的商业银行内开设公积金缴存、贷款及增值收益账户。购买国债应严格限定在一级市场。对委托中央债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托管的国债应随时进行监管,避免发生国债回购、质押、担保等问题,保证国债的保值、增值和安全完整。

继续强化住房公积金归集工作,扩大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重点做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工作,做到应建尽建,应缴尽缴。逐步将住房公积金归集面由现行的在职职工覆盖到包括在城市中有固定工作的农民工在内的城镇各类就业群体。结合农民工流动特点,探索《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中关于农民工的有关规定的实施意见。

(二)降低贷款门槛,增加参与者的利益

一是提高贷款限额。各个地方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变化情况,及时调整贷款限额。

二是放宽贷款条件。可参照商业银行的住房贷款发放条件,适当降低个人购房的首期付款金额,放宽一手房屋的竣工年限。

三是降低贷款利率。公积金贷款是政策性贷款,带有保障性质,因此应适当拉大与商业贷款利率差距,减少中低收入家庭的购房支付负担,或实行差别利率,对于购买自住、小户型低收入家庭,应提供更加优惠的贷款利率。

(三)提高使用效率,减少资金沉淀

合理扩大住房公积金提取和使用范围。就中西部地区而言,主要应进一步面向广大职工,大力发展个人购房贷款业务,可适当放宽个人购房贷款的政策条件,扩大贷款政策额度,让更多的职工通过享受住房公积金低息贷款购房以改善住房条件。同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提取住房公积金用于支付住房租金、物业管理费、物业维修资金等相关基本住房消费。

(四)引导住房公积金制度向政策性住房金融发展

首先可把公积金账户发展为住房储蓄账户。公积金账户与住房储蓄账户的共同点是,其账户金额都只能用于住房消费;其不同点是,公积金账户的缴存额是有政策限制的,住房储蓄账户可实行在公积金提取比例之上、个人工资水平之内自愿缴存的政策。由于按政策存入这种账户的收入可免征个人所得税,这实际上等于财政通过减免税的方式对缴存人提供购房补贴。这将极大提高“夹心层”人群购房能力,并促使他们更多依靠自己力量来满足住房需求。

(五)实行全国联网,统筹运用资金

近几年来,全国住房公积金使用率虽然有上升的趋势,但地区间差异较大,经济发达、房地产业发展较快的城市,使用率最高的已超过90%,但在一些中小城市,受多种因素影响,最低的还不到30%。因此应积极探索住房公积金统筹运用的有效途径,实现全国联网,加强区域间的流通,合理调度公积金,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低息贷款的优势,更大程度的保障中低收入家庭购房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红,殷红.房地产金融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王全民等.房地产经济学[m].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公积金缴费政策篇5

   贷款封顶额度调高

   非普惠政策

   国管公积金中心网站内容第一条显示,住房公积金在保证缴存职工提取的前提下,优先满足购买首套自住住房的贷款需求。借款申请人购买政策性住房或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含)以下的首套自住住房,贷款最高额度调整为120万元,购买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非政策性住房或第二套住房的,贷款最高额度仍为80万元。

   记者发现,虽然这一额度已经和市管公积金中心的调整一致,但对刚需购房人来说,这并不是普惠政策。文件中规定,“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具体额度按照《关于加强中央国家机关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差别化管理的通知》综合确定”。

   那这份通知中说过什么呢?国管公积金中心网站内容显示,“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具体额度……以住房公积金个人账户余额为基础,结合贷款成数、还款能力、缴存时间、配偶缴存情况,以及存贷比调节系数等因素综合确定,个人账户余额不足2万元的按2万元计算。购买政策性住房的,仍执行原规定。”

   而根据部分开发商和中介机构的办理实例统计,一般来说,国管公积金中心的贷款额度为个人账户余额中的7至10倍左右,通常为7至8倍。

   记者以一位缴纳国管公积金的单身市民测算,如果他想贷款120万元,按照缴存额为7倍的测算结果,他的公积金账户余额需要超过17.14万元。此人月薪为7000元,那么在他单月个人缴存额为840元,供职单位为他缴纳840元的情况下,他需要连续缴纳8年零6个月才能贷款120万元整。“要有那余额,谁会到现在还没房啊。”这位市民表示。

   缴存时间可合并计算

   换工作也能贷

   在昨日的新政中,贷款额度不再依据个人信用等级上浮。而对于曾经在外地缴存住房公积金、在北京缴存不满规定缴存时间的,职工可以提供原缴存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出具的缴存证明,经审核确认属实的,缴存时间可以根据缴存证明合并计算。

   这一内容,和市管公积金中心官网的内容大同(楼盘)小异,都是对异地缴存的时间给予认定。但记者注意到,无论是国管还是市管公积金中心,都没有直接写明缩短缴存时间。业内人士分析,国管公积金和市管公积金都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放宽了对缴存年限的限制。购房人只要此前有公积金缴存证明,就说明他有相对稳定的职业和收入,认可异地缴存时间,对一些刚刚在北京工作的人来说,比简单将缴纳期限缩短为6个月更有利。

   新政同时对在外京籍职工买房进行了约定。对于中央国家机关因公派驻外地,在外地缴存住房公积金的北京户籍职工,在北京购买首套自住住房的,可持工作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出具的缴存证明等相关材料申请贷款。

   取消1.5‰担保服务费

   为购房人省小钱

   这份通知还提出,取消由开发商或售房单位提供阶段性保证担保和房产抵押担保方式1.5‰的担保服务费。

   和上百万的购房款比起来,1.5‰的担保服务费虽然不多,但对于要从牙缝中挤出钱凑首付的刚需购房人来讲,仍旧是个利好消息。

公积金缴费政策篇6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决策部署,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居住条件,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认真落实中、省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

1、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20*〕131号)和《财政部国家税务局关于调整房地产交易环节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37号)等中、省文件规定,简化办事程序,兑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个人购房,支持房地产业发展。

二、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切实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2、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投入。抢抓中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政策机遇,积极争取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和资金。积极争取国家开展的住房公积金用于住房建设工作试点,拓宽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来源。市财政要全额保障市本级保障性住房建设土地、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等费用,各县也要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强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3、多渠道增加保障性住房房源。对享受过房改政策或购买过商品住房仍租住直管公房的承租人,各级房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大直管公房清退力度,清退的直管公房用于廉租住房实物配租。

三、多措并举,进一步鼓励普通商品住房消费

4、提高住房公积金使用效率,有力促进住房消费。适当放宽住房公积金贷款审批条件,降低首付比例,延长贷款期限,鼓励干部职工用住房公积金置业购买多套房产,可采取现有房屋抵押等形式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适当扩大住房公积金支取范围,职工购买房屋可支取父母及子女的住房公积金。鼓励各商业银行开展住房公积金贷款与住房个贷组合式贷款业务。具体实施细则由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5、进一步放开搞活住房二级市场。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住房二级市场的通知》(*政发〔20*〕52号)文件精神,取消二手房上市交易有关限制条件,加快二手房流通。对转让现有住房的继续缓交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各单位对房改房和经济适用房上市交易不得设置限制条件,原产权单位、物业服务企业不得对上市交易的房屋自立名目收取费用(包括土地费用),不得提高物业管理收费标准。

6、各商业银行要加大对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特别是在建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及购房者提供良好融资服务;要严格执行国家住房贷款优惠利率政策,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下限可扩大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最低首付比例调整为20%。

四、政策支持,促使房地产业平稳较快发展

7、加大土地供给力度。在不影响整体规划和公共设施配套建设的基础上,以出让等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用地总面积在100亩以上的地块,经土地使用权人申请,在缴清部分具备开发条件的地块地价款后,可分期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证。

8、缓缴、免缴相关行政事业性收费。2009年内新开工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确因资金困难,经开发企业申请并承诺缴纳期限和逾期缴纳责任后,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劳保统筹基金和人防设施易地建设费可先缴一半缓缴一半,缓缴部分延期到商品房预售许可时缴纳,具体实施细则由市房管局会同市规划局、人防办等部门制定。鼓励建设地下停车设施,凡建设地下停车用途的项目,地下部分面积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

与此同时,要严格房地产行业的管理,对市上原出台的有关规定要严格执行,凡违犯规划开发建设的项目,除不得享受以上政策以外,并视情况依法取消在宝开发建设资质。

五、强化服务,提高行政效能

9、提高行政效能,优化政务环境。强化“一厅式”服务功能,由市房管局牵头,规划、国土、城建、消防、税务、公积金、金融等部门参加,在市民中心房地产服务大厅组成临时办公机构,为房地产企业和市民提供便捷、高效服务。相关职能部门对涉及企业的事项一月内办结,涉及个人的事项半月内办结。

公积金缴费政策篇7

关键词: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分配机制

中图分类号:F29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0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或者个人缴纳住房公积金,住房公积金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公积金的归属和分配管理问题不断恶化。由于市场利率和通货膨胀率的波动,再加上公积金的强制性和长期性,很可能会造成公积金贬值。通过对个人住房贷款发放等活动,对住房公积金带来了很大的增值收益,然而,仍然有一些问题存在于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的使用及分配方面,如果研究其使用分配问题,必定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分配中存在的问题

1.住房公积金的使用容易产生贷款风险。随着时代的发展,公积金的覆盖范围逐渐增多,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建立前提为,需要准备比例要大于等于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的60%或不低于年度住房公积金贷款余额的1%的贷款风险准备金。贷款风险准备金的作用有许多,其中较为主要的有严格保证住房公积金的保值增值问题以及保障住房公积金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但是,在使用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时,所得到的结果有很大的差距。通过《2008年全国住房公积金管理情况通报》所公布的数据上可以得到结论,即在使用第一种方法来计算的情况下,2008年全国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为170.1亿元,风险准备金的金额应为102.06亿元。通过使用第二种算法计算出的结果为,2008年全国住房公积金贷款余额为6094.16亿元,提风险准备金的金额为60.9亿元。在通过数据的比较之后可以发现使用两种算法所计算出的结果有很大的差异。住房公积金资金使用效率的高低与贷款风险准备金提取数量的多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两者有着直接的影响。

2.管理费用方面的问题。在按照规定的标准编制的前提下,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相关管理费用的正确流程为,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首先要对全年支出总额进行预算,再汇报于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得到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的批准后,将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上交于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再由本级财政拨付。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在本质上为所有拥有住房公积金者的雇员,管理中心在为住房公积金所有者的住房公积金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必要费用的产生也是合情合理的。然而由于缺乏严格的标准,所以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不断出现违规现象。

二、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分配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1.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住房公积金作为一项中国特色的住房制度,既有类似银行的债权债务关系特点一一缴存职工存储,公积金中心结计利息,到期返本付息;又有类似基金的信托关系特点—管委会决策,公积金中心受资金所有人集体委托,负责归集、管理、使用这笔资金,从收益中提取管理费用。由于法律关系的不确定性,现有的法律体系,无法准确界定增值净收益的所有权。

2.住房形势发生变化。一方面,2002年-2011年,全国房价平均上涨11.8%,依靠市场解决住房问题越来越困难,缴存职工对住房公积金解决住房问题,寄予了更多的期望。另一方面,以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发生了变化,经济适用房占住房供应比例,从2003年的12.2%持续下滑到2011年的4.8%,廉租房与公租房实行并轨运作。

三、完善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的措施

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公平性受到质疑,主要是因为缴存上的“高低悬殊”和贷款上的“逆向补贴”现象,归根结底还是保障性作用不强。鉴于各方的争论,笔者认为,住房公积金增值净收益,应适应经济社会形势发展变化,立足增强住房保障作用,完善运行管理机制。

1.为缴存职工提供货币补贴。住房城乡建设部表示,“十二五”后,住房保障形式逐渐从实物保障向货币补贴过渡。公积金中心利用增值净收益,可视不同情况对缴存职工进行补贴。一是提供住房消费补贴。为低收入缴存职工在租房时提供租金补贴,在贷款购房时提供还贷补贴。二是提供存款利息补贴。住房公积金存款利率较低,一部分缴存职工,特别是中低收入职工,在存储期间,没有享受到低利率的公积金贷款政策优惠,可以在办理销户提取时,公积金中心按缴存时间长短、金额高低,运用增值净收益给予存款利息补贴。

2.投资购建保障性住房。有两种投资方式:一是增值净收益上缴财政部门,用于建设廉租住房,但所建住房的所有权由公积金中心代全体缴存职工持有。二是由公积金中心按公共租赁住房的标准,享受保障性住房的税收和土地优惠政策,运用增值净收益在房地产市场上收购住房,或者投资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工作开展两年来,试点城市已达93个,审批贷款规模1200多亿,在城市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参照试点贷款的做法,将增值净收益以贷款形式提供给政府或有关部门,建设保障性住房,优先供应给低收入的缴存职工,公积金中心负责按期收回贷款本息。

3.明确增值净收益的所有权。研究增值净收益归属问题,应本着三个原则:一是政府不与民争利。住房公积金既以明确缴存职工个人所有,其运作产生的增值净收益就不应上交财政。如果缴存职工的住房问题解决好了,政府的负担就减轻了。政府应着力加强住房公积金缴存的强制性,扩大住房公积金缴存覆盖面,将非公企业等更多职工纳入住房公积金的保障范围,来提高全社会的住房保障水平。二是坚持制度的互。住房公积金制度最基本的特点是互,通过缴存职工共同筹措资金,逐步为缴存职工在解决住房问题时提供资金支持。增值净收益使用的受益对象,不能超出互助的范围,应该用于缴存职工。三是维护制度的公平性。住房公积金缴存是初次分配过程,强调效率。增值净收益的使用是再分配过程,强调公平。制度的公平性,应更多体现在高收入缴存职工对低收入缴存职工的支持上,这样的制度才会有生命力。因此,住房公积金增值净收益所有权,应明确为全体缴存职工共同所有,按照“管委会决策,公积金中心运作,财政监督,银行专户存储”管理,能消除各方争论,提高制度效能。

住房公积金制度在我国已经发展了很多年,相关的体制也逐渐完善,它在我国住房分配货币化和市场化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显著改善。当前,我国的住房政策和社会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迫切需要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明确增值净收益权属,调整运作使用方式,努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目标。

参考文献:

[1]韩立达,郭堂辉.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运行的绩效、问题及对策[J].华东经济管理,2009(06).

公积金缴费政策篇8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10号)第一条规定,企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缴费比例或办法实际缴付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免征个人所得税;个人按照国家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缴费比例或办法实际缴付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允许在个人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根据上述规定,目前允许在个人所得税收入中扣除的保险仅限于上述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对于其他的保险一律不得从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2、《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10号)第二条规定,根据《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建设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住房公积金管理若干具体问题的指导意见》(建金管[2005]5号)等规定精神,单位和个人分别在不超过职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12%的幅度内,其实际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允许在个人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单位和职工个人缴存住房公积金的月平均工资不得超过职工工作地所在设区城市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倍,具体标准按照各地有关规定执行。

公积金缴费政策篇9

为了应付人口老龄化可能引发的养老社会保险支付危机,并充分发挥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各自所具有的优点,我国决定采取部分积累制的养老社会保险筹资模式。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定,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1995年,国务院据此《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发(1995)6号],提出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若干政策措施,并提出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两个具体实施办法,由各地进行试点。1997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通知》[国发(1997)26号],在该文件中,国务院在总结几年的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到本世纪末,要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适用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至此,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形式的部分积累制的养老社会保险筹资模式在我国得到确立,我国的养老社会保险筹资模式由现收现付制转入部分积累制。而实行部分积累制后,按照当时的规定,通过养老社会保险缴费所筹集的资金在使用时分为两大块,一块进入社会统筹基金,一块则进入个人账户,进入个人账户的资金达个人缴费工资的11%。由于有部分养老社会保险缴款进入了个人账户,结果导致在转制前参加工作的老职工在原现收现付制下积累的部分养老金权益无法在新实施的部分积累制中找到对直的资金来源,这就产生了所谓的养老社会保险转制成本。

二、我国目前养老社会保险转制成本的处置方式

199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并同时出台了两个实施办法,供各省市自由选择。在此通知中,明确规定职工养老社会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社会统筹部分由企业缴费,个人账户缴费则由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并对政策实施前退休的职工(即所谓“老人”),政策实施前参加工作而将在政策实施后退休的职工(即所谓“中人”)、政策实施后参加工作的职工(即所谓“新人”)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办法一规定“老人”的养老金从社会统筹基金中支付,对“中人”则规定其在新制度实施前的工作年限视同缴费年限,以职工个人账户中的储存额推算出全部工作年限的储存额,但视同缴费年限的对应的资金来源则未作规定;办法二在对待“老人”和“中人”问题上则规定“实行个人缴费制度前,职工的连续工龄可视同缴费年限”。并以此为依据计发基本养老金,“老人”的基本养老金从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基金中支付。所不同的是,办法一明确规定个人账户按职工工资收入16%左右的费率记入,由个人缴费的全部和企业缴费的一部分组成,另外,企业还必须按“以支定收,略有节余”的原则缴纳工资基数一定比例的费用以组成社会统筹基金,而办法二虽说也规定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但对个人账户的缴费比例则未作明文规定。显然,办法一有利于个人账户的建立,但在养老社会保险支出刚性的压力下,当个人账户规模既定时,地方政府将不得不依靠提高企业缴费率以筹集足够的社会统筹基金,这必将使企业难堪重负。而办法二由于没有规定个人账户的费率,因而,地方政府在面临养老金支付压力时,可以通过缩小个人账户规模从而相应增加社会统筹基金规模的方式来缓解养老金的支付压力,但也正因为没有明文规定个人账户的费率,就使得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的边界变得模糊不清,为地方政府挪用个人账户资金或压缩个人账户规模从而缓解养老社会保险资金不足的压力大开了方便之门,使个人账户无法保障,这又有可能使政府寄希望于通过建立个人账户来缓解人口老龄化危机的计划化为泡影。鉴于上述两种办法的缺陷,国务院于1997年又颁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规定》,该决定明确规定,企业缴费的比例,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包括划入个人账户的部分),同时规定,按本人缴费工资11%的数额为职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全部记入个人账户,其余部分从企业缴费中划入。随着个人缴费比例的提高,企业划入的部分要逐步降至3%。对待“老人”、“中人”问题,则依然采取从前的措施。

从这两个决定中我们不难看出,政策制定者意图通过养老社会保险统筹基金来解决养老社会保险转制成本问题。在两个决定中都明确指出,已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从社会统筹基金中支付,而对待“中人”的视同缴费年限的那部分资金缺口,决定虽说没有明文规定从社会统筹基金中解决,但法律已明文规定,个人账户所有权归个人,而政府又不打算用财政资金来弥补,这个资金缺口显然最终也只有从社会统筹基金中解决。

三、目前实行的养老社会保险转制成本处置政策的缺陷

(一)处置政策的不公平必然导致政策执行难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制度包括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正式规则是人们有意识地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则,而非正式规则则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逐渐形成的社会公认的行为规则和内部实施的行为规则,非正式规则主要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性、意识形态等因素,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正式规则一般由国家提供,提供一项正式规则事实上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它必须借助强制力来推行,因而要付出成本,而成本的大小则取决于该社会的非正式规则对它的认可程度。如果非正式规则对它认可的程度低,那么,该正式规则的实施成本就高,有时这种实施成本甚至会高到使该正式规则无法实行的程度。养老社会保险转制成本的处置政策也是一项正式规则,它的实施成本也与社会成员对它的认可程度紧密相关,而社会成员对它的认可程度又取决于社会成员对它的合理性、公正性的理解。“维持一个现存秩序的成本反而涉及对现存体制合理性的理解。在社会成员相信这个制度是公平的时候,由于个人不违反规则和不侵犯产权--甚至当私人的成本收益计算会使这样的行为合算时--这一简单的事实,规则和产权的执行费用就会大量减少。”不幸的是,我国现行的养老社会保险转制成本处置政策的合理性、公正性受到了企业和个人的广泛质疑。现行的转制成本处置政策事实上是要一代人养两代人的老,而且,正如一些养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人员所说:“社会养老保障的重点是国有企业,出钱的重点是非国有企业”,“先把他们(非国有企业)拉进来再说”这显然有失公平,因而在实施中遇到了广泛的抵制,结果导致养老社会保险统筹面始终难以扩大。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和国家统计局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2年城镇就业职工达24780万人,参保职工11128万人,参保率已高达45%;2003年就业职工达25639万人,参保职工11646万人,参保率为45%;2004年就业职工达26476万人,参保职工12250万人,参保率为46%;而1997年城镇就业职工为17337万人,参保职工8475.8万人,参保率50%,而且,即使在政府的强制力作用下参加养老社会保险的企业,也是想尽千方百计拖缴、欠缴养老社会保险费,不少企业瞒报职工人数,少报工资基数,不少国有企业甚至通过向地方财政借款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方式来逃避责任。而养老社会保险政策执行机构在政策执行阻力重重的情况下,也不得不采取一些不规范的手段来减轻自己的收缴压力,先是对企业采取差额缴拨的方式,结果造成部分企业拖欠或不足额发放职工养老金的情况发生,导致社会不安定;后来,在国家强制实行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后,又通过与企业谈判的方式来提高缴费工资基数,在社会统筹基金支付依然入不敷出的情况下,就干脆通过挪用个人账户的资金来解燃眉之急,结果导致个人账户“空账”运行,使国家寄希望通过建立个人账户以渡过人口老龄化危机的计划难以实现。事实上,在政策执行难的情况下,国家试图将养老社会保险转制成本转移给企业和个人的目的也没有达到,在养老社会保险支付刚性的压力下,国家弥补养老社会保险基金缺口的财政补贴也在逐年增长,2002年为408.2亿元,2003年为530亿元,2004年为614亿元,2005年为65l亿元,2006年则高达971亿元。

柯武刚、史漫飞指出:“制度是人类相互交往的规则。它抑制着可能出现的、机会主义的和乖僻的个人行为,使人们的行为更可预见,并由此促进着劳动分工和财富创造。”制度之所以重要,驮谟谒芡ü峁┮幌盗械墓嬖蚶唇缍ㄈ嗣堑难窨占洌际嗣侵涞南嗷ス叵担跎偃嗣堑幕嶂饕逍形谷嗣堑男形涞目梢栽て冢?从而减少环境中的不确定性,降低交易费用。而制度发挥这些作用的前提是它必须具有确定性和一定的稳定性。确定性是好的制度的本质要求。所谓好的制度,用制度经济学的话来说,就是交易成本低的制度,制度设置的目的在于节约交易费用,而交易费用的存在取决于三个因素:受到限制的理性思考、机会主义以及资产专用性。机会主义的存在必然会使交易费用增加,因而,要想节约交易费用,就必须有效地抑制人们的机会主义行为。诺思指出:“制度是一种社会博弈规则。”人们的交易事实上是一种博弈,交易双方都希望通过采取有效策略行为来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根据纳什均衡的存在性定理,我们知道,在规则一定时,每一个有限博弈都至少存在一个纳什均衡,既然存在纳什均衡,就意味着存在使交易双方收益都最大化的稳定的策略行为。因此,只要博弈规则一定,交易双方的行为就变得可以预期。但当博弈规则不确定时,交易双方的行为就会变得难以预期。博弈规则对博弈双方的支付函数有重要的影响,当博弈规则发生变化时,支付函数就会发生变化,因而均衡的结果也就不同,人们为使自己收益最大化的策略行为也必定发生变化。规则的不确定也就意味着人们无法准确地知道自己和对方的支付函数,因而也就无法采取稳定的策略行为,人们的行为就会变得难以预期,机会主义行为必然泛滥,交易成本也必然提高。因而,作为社会博弈规则的制度必须具有确定性。

稳定性是好的制度的又一本质要求。按照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世界是复杂的,人的理性是有界的,为了简化决策过程,人们往往根据习惯采取行动。习惯是非正式规则的重要内容,习惯可以被理解为由文化过程和个人在某时刻以前所积累的经验所决定的标准行为。熊波特认为,若没有习惯的帮助,无人能应付得了每日必须干的工作,无人能生存,哪怕是一天。尼尔森和温特尔认为,一种行为若能成功地应付反复出现的某种环境,就可能被人类理性固定下来而成为习惯。制度是一种社会博弈规则,在某一具体制度下,一定存在对应的纳什均衡,人们一定可以找到一种使自己在该制度下收益最大化的策略,只要制度不变,人们就会采取这一策略行为,这种策略也就容易固定下来成为习惯。但一旦制度变化,这一习惯就会变得不合时宜,为了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人们就必须调整自己的策略行为,形成新的习惯,但如果制度频繁变动,就会使人们变得无所适从,节省决策成本的习惯也就无法形成,没有习惯的参与,交易成本必然高昂,因而,要想节约交易费用,制度必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我国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转制成本处理政策由于缺乏应有的公平性,因而一开始就显得底气不足,只是含糊地说,退休职工(“老人”)的养老金从社会统筹基金中解决,政策实施前参加工作但还未退休的职工(“中人”)在政策实施前的工作年限视为缴费年限,却只字未提养老社会保险转制成本问题,这就使得政策模糊不清,而政策的模糊不清必然使执行机构和缴费者之间无法形成均衡策略,因而,执行机构和缴费者就必须不停地根据对方的策略来相互调整自己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差额缴拨,通过商议确定缴费工资基数、拖欠、逃缴、通过财政借款缴费等策略行为即源于此),而这种反复调整的过程必将提高交易费用。

事实上,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社会转制成本处置政策是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思路的产物,政府也只是心存侥幸心理,对其是否有效并没有把握,因而,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当缴费者的策略行为导致政策目标无法实现时,政府就会修改政策,但始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而政策也就始终处在不断修改的过程中,这就使得人们对未来难以预期,从而增加交易成本。

(三)现行政策扭曲的激励机制将对人们的意识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

意识形态可以被定义为关于世界的一套信念,它们倾向于从道德上制定劳动分工、收入分配和社会现行制度结构。制度的实施需要成本,而意识形态对制度的实施成本有重要影响,因而,意识形态对制度的顺利实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尽管有一套不变的规则、检查程序和惩罚措施,在限制个人行为程度上仍存在着相当的可变性。”如果缺乏意识形态的约束,人们纯粹依靠成本--收益计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那么,制度将难以实施,“但违反这些规则也符合新古典主义者的利益,只要有关利益和成本的个人主义的计算要求这样的行为。然而,这样的行为会导致任何国家政策的不可行,因为这些规则的执行费用即使不确定,至少也会大到足以使制度不能正常运行”。而适宜的意识形态则能有效地抑制人们的这些行为,从而使制度得以正常运行。

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当人们的经验与其思想不相符时,他们就会改变其意识观点,实际上,他们试图去发展一套更适合于其经验的新的理性”,也就是说,人们会根据自己的经验修正意识形态。我们现行的养老社会保险转制成本处置政策由于缺乏应有的公平性、确定性和稳定性,导致人们的机会主义行为泛滥,而执行机构为了减轻自己的压力,也不得不采取适应性的相机抉择策略,如:当企业瞒报、少报养老社会保险费的缴费基数时,其实执行机构和企业对此都心知肚明,但执行机构不是通过对企业进行琐碎繁重的审计以确定基数,并强制执行,而是通过与企业进行协商来确定双方都能接受的缴费基数。显然,协商的结果与双方的谈判能力密切相关,事实上,这意味着执行机构默认并强化了企业瞒报缴费基数的行为,其结果是使现行政策的实施具有一种扭曲的激励--惩罚机制,即对按政策规定上报缴费基数的企业进行了间接的惩罚,对瞒报、少报缴费基数的企业进行了间接的激励,这种扭曲的激励--惩罚机制必然会使人们诚实守信的信念遭到打击,从而对其意识形态产生负面影响。而不利的意识形态一旦形成,又必将增大今后好的制度的实施成本。事实上,现行的养老社会保险转制成本处置政策已经由于受到人们目前的意识形态的抵制而付出了巨大的成本,如果这种政策还不能及时改变,一旦形成了不利的意识形态,那么,到采取更公平的政策的时候,又必将受到不利意识形态的抵制,又得付出成本,实在是得不偿失。

(四)现行处置政策必然导致对社会保障专职管理部门的制度约束软化

养老社会保险制度在运行中有可能出现三种类型的债务,即:养老社会保险一般隐性债务、养老社会保险转制隐性债务、养老社会保险转制成本。三者的发生机理是不同的,相应地,政府对三者所应承担的责任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对于养老社会保险转制成本,由于是政府对养老社会保险筹资模式实行转换所引发的,因而政府应承担直接的责任,政府必须通过财政筹集资金予以偿还。而对于养老社会保险一般隐性债务和养老社会保险转制隐性债务,这类债务不一定真正发生,如果没有真正发生,自然就谈不上什么责任;如果真正发生而转化为现实的债务,政府所应承担的责任则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养老社会保险一般隐性债务和养老社会保险转制隐性债务真正转化为现实的债务一般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由于养老社会保险筹资模式发生转换而造成的;第二种是社会保障的专职管理部门的管理失误而造成的;第三种是由于不可抗拒的因素而引发的。对于第一种情况而出现的债务,此种债务实质上是养老社会保险转制成本,政府应承担直接的责任,政府必须通过财政筹集资金予以偿还。对于第二种情况,其直接责任应由社会保障的专职管理部门承担,政府不承担直接责任。对于第三种情况,由于是由不可抗拒的因素而引起的,因而不存在责任主体。不过,对于第二、三两种情况,尽管政府不承担直接的责任,但政府作为一个公共主体,有义务化解公共风险,维护公共利益,因此,在第二、三两种情况下,政府仍应积极采取妥善的措施对债务进行处理,如果其它的措施仍不能有效解决债务,那么政府应承担最后的支付责任。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养老社会保险制度运行中所发生的现实的债务由于其发生的原因不同,相应地,政府应承担的责任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对于由养老社会保险筹资模式发生转换而造成的现实的债务(即转制成本),政府必须承担直接责任;但对于由社会保障的专职管理部门的管理失误而造成的那部分现实的债务,其直接责任则应由社会保障的专职管理部门承担,而政府只是作为公共主体承担间接的责任。但目前我国现行的养老社会保险转制成本处置政策却使养老社会保障的专职管理部门可以轻易地将自己应负的责任转嫁给政府。

目前,政府并未承担起其应承担的养老社会保险转制成本责任,而是试图通过提高缴费率,通过扩大统筹账户的规模来逐渐消化养老社会保险转制成本,这种处置政策的不公平性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政策显失公平,客观上无疑会给养老社会保险专职管理部门造成执行困难,这就给养老社会保险专职管理部门向政府转嫁责任提供了极好的借口,这些部门可以名正言顺地将自己管理不善而造成的损失说成是政府为逃避应承担的养老社会保险转制成本责任而制定的不公正的政策造成的,从而逃避自己的责任。而在处置政策确实存在不公平问题的情况下,政府对这种转嫁责任的行为也无法深究其责。这种制度约束的软化必然导致养老社会保险专职管理部门的不规范行为的频繁发生,从而给我国的养老社会保险事业带来深远的负面影响。

公积金缴费政策篇10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存在问题;完善对策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从建国初期到现在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城乡各类劳动者和居民分别纳入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全覆盖无遗漏。

作为基层的社保工作人员,我们是政策的执行者和操作者,在日常工作中会遇到一些实际问题,在此和大家共同研究探讨。

一、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1、用人单位及个人缴费比例过高,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影响企业和职工参保缴费的积极性

目前是陕西省五项社会保险的缴费比例分别是:养老保险28%,医疗保险9%,失业保险3%,工伤保险0.5%-2%,生育保险0.5%,共计41%-42.5%,补充医疗保险和公积金不计算在内。就是说,企业每发出100元工资就要缴纳各项社保金41-42.5元,对于企业是较大的成本支出,所以部分私营企业想方设法少交、不交社保费,逃避缴费义务。对于参保职工个人来说,工资中扣缴社保金的比例为11%,随着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逐年增长个人工资中扣缴的各项社保费也逐年水涨船高,以2012年为例,按照最低缴费标准,即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为基数全年个人最少要交纳养老金1875元、医疗保险金500元,失业保险金250元,共计2625元。这对于刚参加工作,工资相对较低的新工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加之有些新工由于年龄小社会保险意识不强便对参保缴费持消极态度。企业中还存在一种现象,部分病休职工工资较低,他们往往面临在维持生活和缴纳社保之间做出无奈的两难选择,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2、职工医疗保险转移接续困难,不能适应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劳动力流动日益频繁的今天,劳动者的职业生涯中通常要变更几个工作单位,这必然会引起社保关系转移。根据现行制度安排,社会保险实行地方统筹,社保关系在同一统筹区域内转移是畅通无阻的,一旦跨统筹区域必将出现困难,因为不同的地区政策各异。目前,我省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已经实现省级统筹,劳动者在全省范围内流动,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畅通无碍。然而,职工医疗保险统筹层次仍然很低,西安市已于2011年1月全面启动实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到目前为止高新区还未纳入统筹范围。职工跨统筹地区流动时医疗保险不能转移接续,本人必须将自己在每一统筹机构的缴费凭证保存完好,退休时累计计算实际缴费年限。可是很多职工并不知情,也没有保存缴费凭证,那么在若干年以后办理退休手续时就会出现医疗保险缴费年限不足的问题。

3、养老金替代率过低,难以保障退休职工晚年生活,同时也影响到在职职工的缴费积极性

虽然我国有“三支柱”的养老保障制度,即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三支柱”共同构成我国公民基本的养老体系架构。但是,实际情况却是绝大多数退休职工仍然依赖的是基本养老保险金。首先,实行企业年金的单位屈指可数,多数企业不具备发展企业年金的条件,所以大部分职工退休后没有企业年金的收入;其次,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依靠退休前个人储蓄的多少,这部分积累局限于有减无增,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消耗殆尽,所以基本养老保险仍然是退休职工赖以生存的保障。然而养老金替代率却出现逐年下降趋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退休职工感觉养老金太低,与在职时收入差距过大,已经影响到退休生活。这种现象返过来又挫伤了在职职工的缴费积极性,起到消极的负面作用。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

妥善地研究解决这些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现实问题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必须综合考虑平衡各方面关系,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适当降低缴费比例和缴费基数低限

纵观全国各地社会保险缴费比例不尽相同,以养老保险为例深圳市为21%,杭州市22%,其他省市大部分为28%,考虑到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适当降低西部地区社保缴费比例或更有利于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有利于提高企业参保缴费的积极性和社保基金的收缴效率,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促进社会保险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在个人缴费的问题上,建议适当降低缴费基数低限,照顾低收入群体的承受能力。一组数据值得关注:2012年西安市最低工资标准为1000元,同期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低限为1953元,其余四项社保缴费基数低限为2084元,显然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低限与最低工资标准差距过大,这就造成低收入群体负担过重。适当降低缴费基数低限,可以减少低收入群体被动脱保,对于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提高职工参保缴费积极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在政策和技术层面逐步实现医疗保险省级转移无碍

第一,研究制定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在制度和政策上给予细化和明确;第二,提高医疗保险统筹层次,逐步实现医疗保险省级统筹。省级统筹可以实现职工省内流动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无障碍,并且无差别享受医保待遇,解决职工担心待遇降低的后顾之忧,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第三,加强社保经办机构信息化建设,构建覆盖全省的网络服务平台,为实现省级统筹和社会保险关系跨地区无障碍转移接续提供有利的技术保障。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数据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把参保职工的缴费记录化零为整,从而避免参保职工缴费权益的损失。同时信息化建设也将提高经办机构的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确保社保经办机构服务能力满足日益扩大的业务发展的需要。

3、多方努力提高养老金替代率

恰当的养老金的替代率,关系到退休职工的晚年生活,所以备受关注。目前,养老金替代率偏低并且有进一步下降趋势。解决这一问题,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亟待建立科学的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定期量化通货膨胀对养老金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优化现有的养老金指数调节机制,妥善处理价格、工资与养老金之间的联动关系,尽最大可能维持养老金实际购买力,保障退休职工基本生活。二是大力发展企业年金。企业年金作为补充养老保险,可一定程度上提高养老金替代率,改善退休生活。但是,我国年金市场并不活跃,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受到中小企业自身经济实力、税收优惠政策力度、企业对年金的认识以及内外部经济环境状况等多方面的制约。2011年2月人社部颁布了《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进一步对企业年金计划的发起设立、管理运行、加入退出等进行了明确和规范,对于企业年金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年金市场发展春天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年金计划,企业年金在提高养老金替代率上将发挥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林义,邱添.国外养老待遇调整谁说了算.中国社会保障,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