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弊端十篇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弊端十篇

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弊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22:32

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弊端篇1

选择赞成燃放,可以从民间习俗、人情需求、文化传承等角度正面阐述;同时还可以由禁放原因如环境污染、安全隐患等出发,指出暂时性燃放的烟花爆竹并不是环境污染的最大原因,而安全隐患主要与产品|量和自身安全意识有关等。

选择禁止燃放,可以正面例证其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问题,也可以论证“年味”也能换一种形式,不健康的习俗可以休矣。

选择限制燃放,则更容易写作,只要结合前两者即可。

要注意的是,对燃放烟花爆竹的三种不同态度,实质上是传统民俗与环境保护、城市治理的激烈碰撞和博弈。行文时除了罗列理由,最好能再提出几点解决方法,比如提高烟花爆竹“国标”、改善城市规划布局、改变经济和能源结构等,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这个题目将成语“买椟还珠”放到了当下的社会环境来思考。

“还珠”的行为固然愚笨,但制作精美的“椟”的确能吸引顾客的目光,增加“珠”的价值,所以,适度的包装会“锦上添花”。但过分的包装只会“喧宾夺主”,无端增加消费者的负担,久而久之会失去消费者,得不偿失。由此出发,可以立意为:产品需要包装,但要“适度”。

当然,也可以从材料的对立面出发立意:不需要在意外在的包装,内在的品质最重要,要有自己独到的眼光。还可以做更深层的思考:剖析内在品质和外在包装的辩证关系,引申到“文”与“质”的关系。

在这个作文题中,陈道明反驳的话语是关键句,从中可以挖掘主题,如:(1)世界是由平凡的人组成的,没有这么多英雄,正是看似“平庸”的人通过努力奉献了精彩,所以,要看到平凡的人的价值;(2)孩子们赢得了观众的喝彩,获得了集体荣誉,个人英雄是英雄,团体英雄也是英雄;(3)孩子们的动作虽然整齐划一,但“每一张脸是不一样的”,在群体表现中也可以体现个性,“集体荣誉”与“个人英雄”并不矛盾;等等。

题目中的两则材料都是关于“理想”的。第一则材料揭示了孩子们的理想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科学家”变成了“明星”“老板”这类受人关注、收入丰厚的职业。第二则材料进一步说明,当下中国青少年的理想极少与科学相关。

材料的内在指向在于引导同学们思考物质与精神、名利与理想的关系。科学家的物质生活未必丰富,但精神往往是富足的;而明星、老板的一大特点就是有名有利、物质生活不错。所以,人们应该更多地追求精神的富足还是物质的富有?是追求名利还是理想主义?写作时,应该就此话题展开辩证思考,可以赞同追求物质,因为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仓廪实而知礼节”;也可以提倡人应该有点理想主义,应该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还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分析,阐述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并非矛盾对立的双方。

材料从正反两个方面客观、全面、真实地揭示了大数据给人们带来的利与弊。“面对大数据,你有怎样的思考?你会怎么办?”不外乎三种态度:其一,看到大数据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利”,并且全力投入这种生活;其二,更多地看到大数据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弊”,于是远离大数据,保持大数据出现之前的生活状态;其三,辩证看待大数据的利与弊,不拒绝,但也会小心,更重要的是学会应对和运用大数据。

相对来说,第三种态度更客观。大数据存在隐私安全问题的弊端是客观存在的,关键看人们如何应对和运用。只要我们学会变大数据之弊为利,就能做自己命运的主宰者。比如可以这样立意:不做数据的奴隶;趋利避害,让大数据造福人类;让大数据为我所用;以敬畏之心面对大数据。

在具体写作时,好的文章应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追求思想的深度。如何正确对待网络大数据,不仅关系到自我将来的生活,还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涉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能从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角度深入思考,文章自然就会走向深刻。举例来说,如果数据分析能预测一个孩子在学校表现如何,他将来适合怎样的工作……那么,这个孩子该如何生活下去呢?如果数据分析能预测迎合观众或听众的口味,那么,创意、灵感和惊喜还会存在吗?

写作立意的方向可以有:

(1)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是利。可以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人类“善假于物”,可以“绝江河”,可以“致千里”,何乐而不为?

(2)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是弊。以中学生的知识背景,很难从纯科学的角度对这一新技术做精细的弊端评估,所以不妨切换视角,从科技对人们生活的负面影响,以及人们在科技生活中丧失的东西如人文情怀等角度着笔,更易成文。

(3)人工智能是把双刃剑,利弊皆有,弊端要在发展中去解决。许多人类自身的价值,如创新、审美的能力是人工智能永远无法替代的,这是人类的信心与优势所在。古往今来,科学和人文,从来都是人类发展中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大重要力量。

应该说,最后一种立意是这个作文题比较好的立意。

材料从2016年十大网络流行语出发,对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利弊给出了三种意见:(1)网络流行语是对汉语文化的丰富;(2)长期误用、滥用网络流行语是对汉语文化的一种亵渎;(3)语言有其固有规律,应包容地看待网络用语。

三种意见,各有道理。同学们在写作时,应该综合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立意如:

(1)赞赏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因为网络流行语虽有不成熟之处,但其时代性、创新性不容抹杀。

(2)包容地看待新的语言形态。我们应该相信汉语的自我净化能力,可以在欢迎美好的、有正能量的网络流行语的同时,坚守好汉语言文字的纯净。

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弊端篇2

关键词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影响因素

abstractBasingonuniversitystudentsasaresearchobjective,thepurposeofthisstudyistoempiricallyexaminethesequentialimpactofpersonalfactor,ambientfactorandorganizationfactoronacademicmisconductbehavior.thisstudyindicatesthatpersonalfactorsuchasstudypressure,flukemindarerelatedsignificantlyandpositivelytouniversitystudents'academicmisconductbehavior;ambientfactorsuchassocialatmosphereandteacher'seffectarerelatednegativelytouniversitystudents'academicmisconductbehavior;organizationfactorsuchasregulationandpunishmentarerelatednegativelytouniversitystudents'academicmisconductbehavior.

Keywordsacademicmisconductbehavior;universitystudents;influence

0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学术不端现象日益严重,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毕业论文撰写当中造假事件不断,诚信问题层出不穷。虽然校方制定了诸多规章制度严惩学术不端行为,利用现代化的软件检测抄袭和不正当引用,但是大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并未明显减少,反而越来越多的学生公然抄袭、数据造假,甚至是找论文。而另一方面,我国大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研究能力,大学生不但要经常完成课程大作业、学期论文、毕业论文等,还经常参加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大学生科研作品竞赛,甚至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涉足科研活动,如何防范和避免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应该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本研究将对大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及其影响机制进行研究。构建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理论模型,并基于个人行为因素、环境因素、组织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厘清大学生学术失信的心理发展脉络,确定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因子。

1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

1.1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

学术不端行为又被称为“科学不端行为”、“学术失信”、“学术诚信缺失”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不端行为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美国国家科学院(naS)的报告将学术不端行为限定为“申报、开展或报告研究项目过程中的伪造、篡改、剽窃”。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中对学术不端行为作出了界定:“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它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中指出“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行为都将被华为学术不端行为”。

以上这些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被规范的主体大多是专业的科研工作人员和学者。而大学生由于受年龄、生活经历、学习环境的影响,其学术不端行为的目的、动机以及表现形式与专业科研人员有所不同。因此,本研究将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定义为:大学生在参加考试、完成作业、撰写毕业论文、参加科研竞赛等相关学术活动过程中,采取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它违背科学惯例的一切行为。

1.2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

第一,考试作弊。考试本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检查和对学生努力学习的一种督促手段,然而有的大学生为了通过考试,在考试中公然作弊,且作弊的手段越来越隐蔽,花样不断翻新,甚至采取一些高科技手段,虽然学校一再加强管理,以取消学位为惩罚代价,但仍有人无视校规校纪继续进行着这种自毁前程的行为。

第二,剽窃抄袭。大学生在撰写作业和论文中,剽窃和抄袭是最常见的不端行为,主要体现为抄袭同学作业、盗用他人观点、剽窃期刊论文。这些不端行为有主观无意和主观故意之分,主观无意的学术不端行为多是因为大学生本身的学术意识较差,对学术不端行为没有基本概念,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在剽窃抄袭,如撰写论文时引用了别人的观点而没有注明出处,引用的数据资料没有标明来源。主观有意的学术不端行为则是大学生明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但仍然进行剽窃抄袭,如抄袭同学的作业、恶意使用已有文章、引用他人观点或数据资料不写明出处。

第三,数据造假。数据造假也是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一个重要方式,通常表现为撰写论文和作业过程中内容随意摘抄胡拼乱凑,参考文献胡编乱造,使用的数据捏造虚构。这样的数据造假行为在毕业论文和科研竞赛论文撰写中尤甚。很多大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养成了抄袭造假的习惯,所有的课程作业都是抄来的,到了毕业时毕业论文也自然是剽窃抄袭或使用假数据来完成。

第四,。在大学生毕业论文当中也经常会出现,虽然它的出现频率要比考试作弊、剽窃抄袭、数据造假行为要少一些,但是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这与目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关系甚重,在百度搜索引擎上输入“论文”,就会出现相关网页82,000,000个,而且按学科、学位、论文级别分的特别详细,只要肯出钱就能买到各种各样的论文,这样的环境直接影响到大学校园中的莘莘学子们,更为那些想走捷径的学生提供了便利资源。

2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固然与教育机制缺失、不良社会风气影响有关,但大学生自身的学习压力、学术能力、时间压力、追求荣誉的愿望和自我价值的体现等也是其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本课题将对导致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性研究,从个人行为因素、环境因素、组织因素三方面入手,对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梳理。

2.1个人因素

(1)学习压力。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多来自于学业负担,主要是由于所学课程作业考试较多和学习内容较难造成的。目前,我国高校本科学生的培养计划中包含必修课和选修课,仅必修课一般要开设30-40门,选修课也要求学生选修10门左右,加上素质教育、创新学分、集中实践等课程,一本科学生四年要上各类课程大约50-60门。各门课程的作业、课堂测验、期末考试、学期报告,除了基础课和专业课考试和作业外,还要通过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考试、专业职业资格考试等,这些考试使学生们接应不暇。在这些学习压力之下,很多学生为了通过考试、快点完成作业、拿到资格证等目的而采取了剽窃、抄袭、作弊等不端行为。

(2)就业压力。找工作难也会给大学生带来很大的思想压力。目前,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呈逐年递增现象,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经引起国家乃至全社会的重视。而且,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明确提出只招收985、211等重点高校的毕业生,非重点高校学生的就业机会就更少了。但就业压力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精神负担,但另一方面也会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学习为今后就业奠定基础,在这样为获得好成绩进而找个好工作的动机驱使下,有的学生通过刻苦学习获得好成绩,而有的学生则选择了“走捷径”获取好成绩。

(3)学术能力。学术能力指的是从事学术研究的相关素质。主要表现为发现问题的能力、文献收集与整理的能力、概念厘定的能力、学术命题的能力、研究设计的能力和文章撰写的能力等。由于自身学术能力低造成了大学生在撰写学期报告、毕业论文和参与科学研究等学术活动中无意识或有意识的学术不端。无意识的学术不端行为通常是因为学生不了解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标准,也就是在不知道哪些行为是学术不端的情况下发生了抄袭、剽窃等行为,如不规范引用、文献标注不清等。反之,有的大学生在进行抄袭剽窃时,明知道不对仍然要抄袭剽窃,这样学术不端行为完全是主观意识明确的明知故犯,属于有意识的学术不端行为。

(4)侥幸心理。心理学研究表明,侥幸心理人人都会有,只是比较脚踏实地的人不太会在意自己的这种心理,他们更看重自己在实干中取得的成就;而一些存在投机心理的人,则比较容易相信自己的侥幸心理,相信运气。大学生中不乏存在侥幸心理较重的学生,他们自认为在考试中作弊、在作业中抄袭、在论文中造假不会被发现,心存侥幸的躲过检查和惩罚,特别是在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学术不端问题惩处力度较小的情况下,这样的投机取巧心理得以极大滋生,成为了繁殖学术不端行为的温床。

大学生的个人主观因素是产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根源,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学术能力和侥幸心理都会引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学术失信,因此可得出假设一:

2.2环境因素

(1)社会风气。社会风气对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不良影响已经在很多研究中得以验证。大学生虽然身处“象牙塔”,依然免不了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这些社会不良现象带给大学生的负面影响非常严重,大学生还没有真正走向社会,就已经被灌输和熏陶得只认名利不认良知,导致很多大学生失去了道德底线,内心没有了畏惧。社会不良风气、社会诚信缺失造成了大学生诚信意识淡漠,从思想上对学术不端采取接受和认可的态度,从行为上对学术不端采取包容和趋同的做法。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影响之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学校园内考试作弊、作业抄袭、论文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屡禁不止、屡查屡犯。

(2)同学影响。同学是大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关系最密切人。就大学生个体而言,大学时期是一个人思想最活跃、情感最丰富、自我意识最强,同时最需要被认同的阶段,大学四年和同学们朝夕相处,共同学习生活,来自同学和伙伴们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家庭成员的影响。俗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周边同学存在考试作弊、抄袭作业等学术不端行为,而且这些不端行为没有得到应有的惩戒,甚至这些作弊抄袭的同学还从中获得了利益,如获得好成绩、顺利通过考试等,慢慢地这样的不端行为就会被认为是“捷径”,就会被认可和效仿,最终造成了“坏学生”越来越多,“好学生”越来越少。

(3)教师影响。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他们是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者和把关者,也能成为助长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直接推手。现实中,教师对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存在三种情况,一种是教师自身缺乏诚信意识,自身就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给了学生反面示范,学生看到老师都公然抄袭剽窃,那学生们就会更加肆无忌惮;另一种是教师缺乏责任心,对大学生的学术行为视而不见,主观上纵容了大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最后一种是教师对学术不端行为缺乏一定的甄别能力,在学生提交了存在剽窃抄袭内容的作业后,无法鉴别和判定,导致了学生投机取巧心理日趋严重。总之,在学术诚信教育上,如果教师能够严以律己、谨慎治学,就会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反之,教师对学生的放纵会间接导致了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泛滥。

社会风气和来自同学、教师的影响,对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既有积极的遏制作用,又有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因此可得出假设二:

2.3组织因素

(1)管理制度。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泛滥,除了网络学术资源丰富且易获取易抄袭之外,很大程度上是缺少规范而有效的监管制度。目前,各大高校对考试作弊问题的监管已经非常重视,有一套成熟的管理制度和处理流程,但对作业或论文的剽窃抄袭问题的管理制度还不成体系,管理制度的缺乏使得的学生无视校规校级,甚至是钻制度的空子,造成了学术不端行为日趋严重。

(2)惩罚措施。目前,各高校都加大了对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力度。如考试作弊取消学位,抄袭作业取消考试资格等。这些惩罚措施的力度不能说不严格,但是仍有很多学生以身试法,每年的大小考试和毕业答辩中,都会发现有作弊和抄袭的学生。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惩处力度不够,不足以让学生痛定思痛、痛改前非。对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首先是“量刑”过p,也就是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相应处罚程度不够,不足以起到警示作用;其次是在实施惩处的过程中心存仁慈,为了学生今后的前途着想,尽量不处罚或减轻惩处力度,尽量不采取行政处罚,让学生感到“雷声大雨点小”,无形中削弱了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3)学术培训。和欧美学生相比中国学生从小接受的学术训练少之又少。上大学之前,为了考试而学习,学习内容基本和学术研究不沾边。上大学之后,大学一年级几乎全上英语、高数、政治等基础课,大二才开始接触专业课,专业学习的过程也是被动式学习的多而主动钻研的少,缺少独立思考和科学探索的精神。大学四年下来,撰写毕业论文成为大部分学生首次接触“学术研究”。让从没有研究基础和经历的学生写本科毕业论文,还要达到获得学士学位的相应研究水准,对很多学生来说都是一道难题。在这种情况下,又快又方便的解决办法就是抄袭或找人。

(4)诚信教育。目前,几乎所有高校都在不间断地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道德教育。不光是为了防范和杜绝学生作弊、抄袭现象,更是为了让学生从行为上诚实守信,正直做人。诚信教育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它是否能够让学生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学术不端行为的错误和危害?大多数研究者和管理者都认为诚信教育是一个长期工程,它是与社会不良风气的对抗,大学生在受到社会负面影响的同时,诚信教育传递给学生的是正能量(图1)。

3结语

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探究影响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内、外部因素,研究结果有助于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开展大学生学术管理和制度革新,为防范和减少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提供解决思路。

*通讯作者:汪蓉

参考文献

[1]XinGuo.UnderstandingStudentplagiarism:anempiricalStudyinaccountingeducation[J].accountingeducation:aninternationaljournal,2011(11)Vol.20:17-37.

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弊端篇3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优势;弊端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1-0226-01

计算机网络的运用是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核心,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单位都从传统的陈旧管理模式转变为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企业管理的方法,这从根本上避免了传统管理方式的多种落后的问题,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快速新型的发展,这一管理模式顺应了时代的需求,紧跟社会经济管理发展的时代大潮,可以说,它所带来的便利是无处不在的,然而问题也会不可避免的存在,但总体来说,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管理仍然是利大于弊的。

改革开放20年以来,由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运用于管理,中国企业也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一样有了较大发展。

一、管理系统运用计算机网络的优势

在企业管理中,运用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规范化的企业管理,体现着一个企业的现代化进步和管理的正规程度,在日常的管理中,计算机网络的运用对于管理而言是具有强大的优势和作用的,其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企业管理效率大大提高。相较于传统的落后企业管理模式,计算机网络管理的运用克服了过去的在管理中占用人员过多、过程繁冗复杂、办事拖沓效率低等等诸多问题,举例来说,对于客户信息的录入和查找部分,就省却了大量的时间,并且节省了很多人力资源;其次在人员管理方面,档案系统也可以做到清晰明确,在工作中对于员工进行权限的发放和限制,便于管理员工的考勤和工作业绩考核。

(二)各个部门、单位之间成为有机的整体。对于相对来说具有一定规模的单位来说,比如某个高等学府,旗下可能有多个学院,以某艺术大学为例,学校下设的音乐、美术、戏剧表演、播音主持等等分院,管理是非常头疼的问题,然而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管理可以进行多方面的灵活调整,首先建立一个整体的网络系统,各个分院分别分配相应的权限,从领导、教师到学生的权限都有所不同,可以进行成绩的查询,活动的报名,学校的通知也可以及时的在校园网络上,各个分院都可以在第一时间收到通知;另外,再各个分部或者公司之间,人员的总体管理和商业档案、信息等等都可以使用同一网络进行有效的管理和传输,这大大的提高了管理的效率。

(三)日常数据的准确统计分析与明细的有效记录。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日常商业交流与管理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对于数据的统计管理是非常细致谨慎的工作,需要专门人员进行多日的审核、制作报表、逐一的进行比对,最后再汇报工作,这一过程并非是完全科学的,可以说人脑的谨慎程度仍然会出现纰漏,然而计算机网络的管理可以将数据科学的进行统计和计算,得出的结果更是真实有效的,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二、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管理的弊端

优秀的事物总是有利有弊,计算机网络也是如此,在应用过程中也体现出几点不足之处:

(一)计算机网络的运用存在潜在的安全问题。由于计算机网络管理最大程度的链接了互联网,或者是在局域网内的外接存储设备的大量使用,由于企业人员众多、互联网世界的良莠不齐以及外来人员动机的不确定性,这给系统的安全带来了潜在的威胁,在这种安全问题的状态下,会出现诸多管理上的弊端,比如说商业机密的泄露,计划方案被窃取,这会造成直接的经济或者知识产权的损失。其次是病毒木马的入侵,这在很大程度上会给企业的计算机系统带来可怕的攻击,导致资料流失,系统崩溃,数据库瓦解,原始系统恢复困难,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疏漏,其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

(二)计算机网络管理忽略了人性化因素。计算机网络的先进性的毋庸置疑的,但是作为一个先进的使用工具来说,完全取代人的作用是不现实的,再先进的管理系统也需要人的宏观调控,如果在多个重要环节运用计算机网络来代替人为的应变能力,显然是不可取的。在企业管理中,一定要构建人与计算机网络和谐共处的管理大环境,始终明确人是企业管理的核心,高度运用计算机网络来辅助人性化的办公管理,对突发问题及时采取合理并且实际的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三、总论

这是管理自动化、信息化的一种高层次应用,管理作业过程大量的运筹和决策,如生产、库存水平的确定,运输工具、路径的选择,自动导向车的运行轨迹和作业控制,自动分拣机的运行,经营管理的决策支持等问题都需要借助于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才能解决。在自动化的进程中,物流智能化是不可回避的技术难题。任何一种物流设备都必须接受物流系统计算机的管理控制,接受计算机发出的指令,完成其规定的动作,反馈动作执行的情况或当前所处的状况。智能程度较高的物流设备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能更好地识别路径和环境,本身带有一定的数据处理功能。专家系统、机器人等相关技术在国际上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这为降低物流费用创造条件。计算机管理系统进行管理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管理存在的成本过高、时间过长等问题,不断简化管理操作流程,努力降低管理成本,切实提高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为企业的更好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计算机网络管理是现代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其最典型的外在表现,是企业现代化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大力发展计算机网络管理,才能让企业适应现代化社会与经济的需要,并且能充分发挥其在高质量竞争中的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在未来的时间中,努力学习国际国内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作用于企业管理的各种经验,努力探索,趋利避害,让其在企业管理中发挥更先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美)LeonardJessupJosephValacich.《数字时代的信息系统:技术、管理、挑战及对策》.第3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11.26

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弊端篇4

[关键词]档案;数字化管理;优势;弊端

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是当今高校工作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是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整体工作效率得到提高的必要条件,更是学校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见证。本文针对现代高校档案管理过程中数字化管理的优势和弊端加以阐述和研究。

1档案数字化管理是信息时展要求

随着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在不断与信息技术相融合,数字化的管理是运用网络、多媒体、计算机等进行管理工作,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关乎着高校能否健康发展,而良好的管理办法对管理工作有着直接的关联,高校的档案记录着学校发展的历程,成为管理者研究学校未来发展方向的第一手资料,经过了多个学校管理者不断的分析、总结、制定方向才拥有了这样一个宝贵财富。对档案工作进行研究,目的就是了解目前高校档案管理现状以及数字化管理办法的应用情况,借鉴和吸收优秀的管理经验,良好的档案管理工作使得学校工作的高效、有序进行得到了保证,因此档案管理工作的制度设立、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尤其重要。小到个人,大到单位、国家,档案信息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不但可以使信息得到保存也使得在需要资料时可以快速、准确的定位查找,总之学校事业协调发展离不开档案的有效管理。数字化管理的引入希望能够帮助学校不断适应时展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新要求,促进学校事业的稳步前进,但是与之俱来的弊端也不能忽视。所以对档案科学规范的管理就是当代高校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学校好的档案管理工作,不但可以为学校领导理清学校事业发展的现状、及时调整办学战略提供依据,也为学校未来发展指引方向;还可以为社会能够鉴定高校的文化和办学成果奠定扎实基础。而真正好的档案管理工作离不开先进的管理手段,更离不开管理过程的不断调整,数字化管理的优势和弊端都要时刻审视,优势要不断发扬,弊端要不断改正,这样对学校远期战略、管理效率的提高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更能指引学校依据自身情况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因此好的档案管理工作对社会经济发展和高校不断向前具有重要意义,而档案的数字化管理给予当前高校的档案管理带来了新鲜的血液,需要我们进行不断探索和挖掘。

2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优势

2.1利于高校立卷制度的落实

当前社会,高校部门立卷已经是一个十分常见的问题,但是仍有很多档案室的管理工作代替了部门的立卷工作,这样就会有一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将档案进行立卷管理,取代个别立卷单位的工作,但是由于档案管理员并非专业管理人员,所以对档案的立卷管理工作并不是十分了解,也就不能判断所交的档案是否完整,这就使得档案的管理质量受到影响,数字化的档案管理过后就能使档案进行网络信息化的管理,这样就能将档案输入网络系统,档案的管理员就能对档案进行统一管理和保存,这就从最基本情况对档案进行了管理。

2.2数字化管理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传统的档案管理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很多限制,使得管理上出现很多不便,而数字化的管理模式则使得档案的管理打破了时间、空间的束缚,传统档案管理,想要查看资料还需要到学校档案室,找到学校领导进行档案查阅批示,经档案馆员查找才能进行利用。数字化管理实现后,只要经过网络平台,就能有效进行档案的管理和查阅,还能做到精准查找,这样不仅在时间上大大缩减,还对档案管理员的工作量进行缩减,减轻了管理员的工作难度。数字化的管理能有效把档案进行归类、分档、排序,也能在不同载体上保存,保存和查找起来更加方便,档案的安全保密工作也比较容易做到位,进而提高查找文件的准确性。网络时代的档案管理能够将档案迅速进行明确分类、排序,也更加能够保证档案的完整性,在这种情况下,每个想要使用档案的人员都可以通过网络得到允许,对档案进行方便、快捷的查找,省时省力,档案的管理效率也就大大提高,资料更新也更具时效性,只要适时对档案管理系统进行完善,操作流程会更加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提高工作效率,促进我国高校档案事业迅速发展。

2.3有利于档案内容信息的开发

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所能保证的只是档案的完整性、原始性,所占空间非常庞大,对管理用的库房要求也比较高,查找起来费时费力。而经过数字化管理之后,所有的高校档案都能在局域网上进行统一管理,并且能够进行明细的分类,保存空间也很大,新增档案时也可以随时进行添加,查找也能实现精准查找,实现档案内容完整的保存,根据一条线索,还能查找出相关内容的其他所有档案,快捷便利,对档案信息的开发和利用十分有利,同时也有利于对事项进行追根溯源,满足利用者对档案信息的深层次需求。

3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弊端

3.1数字化管理人员选择受限

虽然信息化时代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捷,在高校数字化管理过程中也确实有了诸多便利的条件,但是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对网络、信息管理掌握并不到位,缺乏相应的技术,档案数字化管理人员的选择上会受到许多限制。目前很多高校档案管理员需要进一步提高网络操作熟练度,并且需要掌握档案数字化管理相关知识,兼具这两种素质的管理员才能实行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档案的管理本质上需要管理员对当前的各项政策保持住相对好的敏感性和绝对好的理解力,同时也需要管理员具备较强的数字管理技术。因此,管理人员要有比较高的专业管理素养和信息网络操作能力,才能很好的胜任当代高校数字化档案管理工作。部分高校管理人员身兼多职,对档案的管理缺乏时间与精力的投入,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比较欠缺,这样都会直接影响到高校档案管理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但是现实是高校档案管理员业务素质往往不够,使得档案分类缺乏准确性,档案资料收集缺乏完整性,档案信息化步伐相对落后。档案数字化管理对管理人员的档案和科技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时代的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掌握相关的网络操作能力以及档案学术理论水平,才能胜任当前高校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工作。

3.2数字化管理存在安全隐患

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档案管理的便捷,但是也存在很大安全隐患,在进行档案的查询、分类等工作时,信息安全保证更加急切,一是查找利用过程中可能会带来更加大的风险,二是不法分子也会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盗取,这就给网络档案信息安全带来相当大的威胁。首先,档案信息保密的重点工作就是信息的使用程序,档案查找一定要严格档案利用权限,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进行档案查阅,查找利用档案需要有完整的档案利用审批流程。总体而言,档案的管理需要严格把好安全关。从文件的保密性质考虑,应该制度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并严格监督实施,无关人员不得随意登录网站查询。其次,档案的保存要做好鉴定工作。档案的鉴定原则是对档案内容进行分析与鉴别,以分析现实和历史作用为主,根据国家和高校内部对档案的文化价值的需要,准确分析确定高校档案的保存价值,以便精确的确定高校档案的管理分类,便于日后的查找利用。还要对文件进行保密等级的划分,区别管理,将机密级的文件进行更严格的管理,保密管理级别要根据泄露所带来的国家安全和学校利益影响的程度进行确定,以便获得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保护。

3.3数字化管理档案利用率不高

虽然数字化管理模式有很多便利,但是在我国的利用率并不高,有很多高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档案室管理的办法,对于数字化管理的优势也认识不到位,缺乏科技意识,看不到数字化管理过程对人力、物力的节省,也看不到对我国档案在使用过程中展现的便利,更加看不到档案数字化管理过程带来的丰富的网络资源,归根到底是管理人员缺乏与时俱进的观念,缺少学习新知识的动力,对于档案的分类、查询等工作还是人工进行的,观念陈旧,并且单纯的认为档案触手可及,才是最安全的、最有用的,却忽视了网络带来的丰富的档案资源,这就使得数字化管理的利用率较低,给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人为的制约,也使得档案资源的网络共享受到阻碍,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就造成了档案管理过程的浪费。

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当前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时代的继往开来,我们要在高校档案管理的各项管理工作中创新方式方法,尤其是不能再沿用传统方法,要与时俱进,采用更加科学便捷的方法进行档案管理。在管理过程,提高高校档案数字化带来的便捷性,不断地解决档案数字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数字化管理,总结档案信息化管理经验,使得整个档案的管理过程更加便捷、安全,高校数字化档案管理进程中的障碍,也需要高校全体管理人员不断的深化研究,充分利用科技发展实现档案的科学管理。

参考文献:

[1]王颖.信息化环境下招投标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创新[J].黑龙江史志,2015(05)

[2]徐晶晶.“大数据”背景下招投标档案数字化管理探析[J].决策与信息(中旬刊),2015(10).

[3]王玉杰.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档案的数字化管理[J].科技展望,2015,25(33):177.

[4]姜丽芬.新时期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探讨[J].黑龙江科学,2015(06)11:126.

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弊端篇5

关键词:oRaCLe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oRaCLe系统是美国oRaCLe公司提供的以分布式数据库为核心的一组软件产品,是目前最流行的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的数据库之一。oRaCLe数据库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作为一个通用的数据库系统,它具有完整的数据管理功能,其特点主要有:数据的大量性、数据的保存的持久性、数据的共享性、数据的可靠性。从2003年以来,oRaCeL财务管理系统在实际中的运行,被证明能有效地解决传统应收账款等财务管理问题。

一、引入oRaCLe财务管理系统的优势

应收账款主要指企业因销售商品、材料、提供劳务等,应向购货单位收取的款项,以及代垫运杂费和承兑到期而未能收到款的商业承兑汇票。应收账款是伴随企业的销售行为发生而形成的一项债权,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问题。对企业的资信状况、业务开展的规模与效益甚至于企业的生存有重要的影响。

oRaCeL在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上的优势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遍推行,企业的应收账款核算准确性得到很大的提升,并简化了计算工作。传统的会计软件只是实现了从手工记账向电脑记账的转变,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业务和财务脱节的问题。企业引入oRaCLe财务管理系统,则会在管理理念和应用技术方面产生跨越式的发展。它的财务管理系统不仅有效整合了企业的信息资源,而且实现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的无缝链接,这是与传统会计应用软件相比最大的优势。利用oRaCLe的财务管理系统,企业可以在应收账款的管理模式、过程控制和提升管理效果方面有实质性的转变,可以说oRaCLe财务管理系统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二、oRaCLe在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弊端

尽管oRaCLe系统有诸多优势,但是任何财务管理系统软件都不是完美的。企业使用oRaCLe系统的弊端主要体现在账龄计算、系统的安全性、软件的通用性、操作难度等方面。

(一)应收账款账龄计算问题

oRaCLe系统按照应收发票的开票日期为起点计算账龄,但是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收入,指企业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在同一会计年度内开始并完成的劳务,应在完成劳务时确认收入”。企业实际账龄60天左右而oRaCLe系统提供的账龄是30天。这样监控的力度相对较弱,将会使得坏帐准备偏小,违背了稳健性原则,潜在财务风险也相应的增加。

(二)财务系统的安全问题比以往突出

财务系统的安全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传统的信息系统对技术和设备的要求较低,而基于互联网的财务管理系统要求较高;二是由于我们可以从业务数据直接采集财务数据的业务将会影响财务数据的安全性。oRaCLe财务软件的使用数据接受入口增多,同时业务数据的输入人员并非财务人员,相对较难理解财务系统的特有算法的基本原理,可能会造成业务数据输入不符合财务系统的要求。

(三)软件开发商的编程角度和理念不同,导致软件通用性差

oRaCLe财务软件大多是由程序员专门开发的,他们计算机编程的能力较强,但缺乏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决策的能力。因而这些财务软件仅能实现用户的数据处理要求,而对财务工作的实质以及用户水平都没有准确定位,使的软件使用困难。

(四)oRaCLe财务软件需要较高水平的操作人员

由于我国电算化事业起步较晚,许多单位的电算化人员是由过去手工做账的会计、出纳等经短期培训而来的,他们对计算机的软硬件知识了解甚少,而oRaCLe财务软件作为目前世界较为先进的管理软件,需要较高的操作水平。有些企业财务人员的操作水平跟不上软件的要求,从而导致财务管理工作效率低下。

三、针对oRaCLe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弊端的政策建议

针对上述弊端的存在有系统本身的原因,也有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建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针对在账龄计算方面的缺点可以通过项目实施人员修改系统中的账龄确认法则来实现。由于美国甲骨文公司开发的oRaCLe系统,用户没有权利修改内部的数据库结构,要修改账龄确认的法则需要聘请专业的咨询公司人员,相应的会产生较多额外费用。此时就需要企业综合权衡收益和成本,进而决定是否要进行修正。作为大型的企业,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为了长远发展可以适时进行修正。但是小企业相关人员也要对此给予关注,避免因此造成财务造假。

(二)为了解决财务系统安全性方面的问题,要求企业在引入新的财务管理系统后主要从制度方面保证财务数据的安全性,因此,在财务部门设置专门岗位监控业务数据的采集情况,建立对异常情况进行申报的制度,业务操作经理和财务经理共同对业务数据的真实性安全性负责,两部门共同解决。

(三)具备财务背景的程序员按照国际标准进行软件开发,增强软件的通用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我国经济已经迅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我国企业将越来越多的使用国外财务软件,通用性就成为一个突出问题,需要反馈产品开发公司,开发公司聘请一些具备财务背景的程序员按照国际标准进行软件开发以增强软件的通用性。

(四)加强人员培训力度,提高oRaCLe财务软件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这就需要oRaCLe财务软件使用企业对其员工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因为有些操作问题如不能及时得到解决,最终将演化为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毕竟目前我国财务软件并没有实现完全的自动化,在此时期oRaCLe财务软件的应用将是对财务人员操作能力的巨大挑战,所以具体在人员方面,对财务人员进行专业的业务培训,使其熟悉业务环节,便于监控业务数据的输入;同时对业务操作人员进行基础的培训,了解新系统基本的收支确认原则,提高原始数据的质量。

四、小结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系是新时期企业发展的需要。oRaCLe的应用给我们带来了较大的便利,若能对其在财务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的给予很好的解决,那将更好地促进企业财务制度的健全,促进企业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庞玮清.oRaCLe财务管理系统在货代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的利弊分析.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10

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弊端篇6

关键词:维修电工;实训考核;改革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4.071

1引言

维修电工实训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实训课程,是我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实施比较好的实训之一,在我校实训课程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通过维修电工的实训,可以使学生初步掌握电的基本常识、室内照明线路的安装以及故障分析、电动机的拆装、基本的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等内容。这门课程通常是以项目为核心,每个项目又是以多个子项目的形式展开的。这些子项目主要包括识别选用电气元器件、阅读分析电气原理图、元件的定位与线路的安装、通电排除故障等小任务。实训结束后,学生通常要参加劳动部门对其的技能考核,拿到电工证书,对学生的正常就业就有了保障。

考核是任何学校对学生的学习的情况做必要的评价。理论环节的考核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常通过试卷的形式,有主观题和客观题两种。其中客观题的考核最为标准,但是也存在一些学生瞎蒙乱猜的弊端。由于国家在人才培养的方针上长期执行的是重理论、轻实践的政策,实践考核长期被边缘化,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造成的后果是,实践考核的积累的经验比较少,实践考核的评价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在几乎所有的实训环节专业的考核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主观性比较强、打分随意、打分结果受教师情绪影响比较大等问题,影响了对学生的科学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需要得到一定的改进。笔者曾经碰到过一次学生由于不服实训考核的成绩与老师冲突的一起案例。

2传统的实训考核方法

笔者在工科院校中从事自动化专业教学多年,经历过多次维修电工的实训考核,也积累了一些维修电工实训考核经验。传统的考核步骤如下:

(1)提前准备好实训工具、耗材和元器件,并测试其完好,清点其数目,做好其记录。

(2)准备维修电工实训的考核题目。维修电工的实训考核题目一般从室内照明线路的安装以及故障分析、电动机的拆装、基本的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这三个方面来出。其中基本的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这个方面由于考核的知识点比较多、考核项目容易细化、考核的时间比较恰当等优势常常被列为考核题目的优选。

(3)选好维修电工实训的考核题目之后,打印数十份考核题目,并叠成小纸条便于学生抽签。

(4)根据考核学生的多少,实训设备的多寡来安排实训考核,一般实训考核的时间为一个小时,一批10人。

(5)学生根据自己实训考核时间参加考核。

(6)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来确定学生成绩,并通知不及格的同学参加补考。

3传统的实训考核方法的弊端

不可否认,传统的维修电工实训考核方法有其合理性,它起码是前人工作的总结。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考核的弊端也慢慢呈现出来了,具体的弊端如下:

(1)打印抽签题目的纸条工作量比较大。由于学生的数目比较多,通常是一两百人,要准备的纸条很多,并且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

(2)学生拿着维修电工实训教材参加考核,给人感觉是在做实训,没有考核的紧张气氛。

(3)学生的实训考核成绩不规范,受老师的主管情绪影响比较大。部分学生对考核结果不满意,情绪比较激动,部分学生有顶撞老师的倾向。

4改进后的实训考核方法

4.1采用抽签软件来代替字条抽签

本人通过大量的实践,在互联网上找一款免费的抽签软件来代替手工抽签。这个软件叫抽签助手2.8。通过这个软件,学生可以大大提高抽签的效率,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化的气息。这款软件可以最多输入五十个抽签题目,另外还可以设置抽签的循环速度。

4.2实时打印试卷和评分标准

针对学生对考试规范性的质疑,我们采用现场打印试卷和评分标准的方法。学生抽签完题目之后,立即打印试卷。由于实践考试有其特殊性,学生不可能带笔在试卷上涂画,打印好的试卷还可以循环使用。这种考核方式既保证了考核的规范性又具有一定的环保性。

4.3细化评分标准

针对学生对考核结果的质疑,本人把维修电工的考核细化成五个小项目,它们分别是电器元件选择、元件的安装、布线、通电试验、安全文明生产等。每个小项目又分为若干个子评分项。考核的时候现场给学生打分,尽量让学生做到心服口服,减少学生对实训考核的质疑。

5结论

本人根据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针对维修电工考核方式的弊端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我深知,人们对实训考核的公平性和合理性的探寻是没有止境的。我希望能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这方面的实践。

参考文献

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弊端篇7

[关键词]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弊端成因

高等教育大众化给我国地方高校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地方高校若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竞争浪潮中赢得一席之地,需本着务实的精神对既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必要的反思、调整、重构。构建一个切实可行的既具有高度理论性,又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才是地方高校发展的出路。

一、地方本科高校与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实现理想的培养目标而形成的标准样式及运行方式……是理论的具体化,同时又具有可操作性。”并且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诸多要素组成的复合体,又是一个诸多环节相互交织的动态组织。”

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实践的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种相对的稳定性,是静态呈现与动态发展的相对统一。特别是当前在机遇与挑战,希望与困惑交织的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不得不去面对一个现实的问题――如何构建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可持续发展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高等教育的发展基本上已经由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发展。高校已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和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日益成为高校自身持续发展的障碍。这一点,地方本科高校表现得尤为突出。虽然许多地方本科高校适时地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验尝试,但是受传统因素以及现实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也暴露出不少的问题。

1.地方本科高校的角色定位错位

地方高校定位的错位直接影响高等教育三大职能的有效践行,影响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进而决定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甚至其未来发展的成败。地方高校应该根据其生源情况、办学传统与实际、所处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等主客观因素,通盘考虑,科学决策其价值取向与功能定位。“大学应有所为,有所不为。”

然而,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阶段跨进大众化教育阶段。地方高校出现升格热,规格、层次变化之快令人惊叹!但是,地方高校在学校定位上暴露出诸多误区,“主要体现为把学校的类型、层次和水平混同,用统一的质量标准来评价学校,不能根据人才层次,建立起分层次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而仅从人才培养的学历层次对高校进行定位,势必造成盲目追求层次升格和类型功能趋同。”

2.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机械盲从

许多地方院校照搬知名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盲目攀比;要么盲从同类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脱离生源情况、社会需求的现实,毫无特色可言。所以,这无疑增加了其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地方高校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发展也深受影响。

3.专业、课程设置缺乏适应性

专业是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要分门别类进行高深专门知识教与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所以,专业是大学里与社会上的专业职业相对应的专门领域。专业、课程的设置既要与自身办学条件相适应,又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但是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部分地方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缺乏系统的考虑和科学的论证,并且课程和专业的设置脱离客观实际,特别是在师资力量有限或者缺乏的情况下,因人设课,无人因需也盲目设专业的现象较严重。热专业一窝蜂,冷专业一刀砍;短期可喜,长期作痛。这样,最终会影响地方高校的科学发展。

4.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不得不被动或主动地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但是地方高校的实践教学形式主义严重。在人才培养上依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的现象;严重缺乏“双师型”教师;实验中心、实习基地的开放使用不能正常化;经费短缺,资源有限;实践教学中教师的角色错位,学生缺乏积极主动性;实习“走马观花”等诸多问题。

5.评价制度不健全

当前,我国地方高校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仍尊崇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以考试分数论英雄,轻视或者忽略实践课的考查,并且毕业考评相对宽松。“这不仅容易使考评流于形式,不能切实测量出学生的真实水平,而且容易导致学生为应付考试‘临阵磨枪’,得不到大学知识的精髓;对各类证书的追求更使学生“拾级”而上,忽略了大学生活的真正意义。”

三、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弊端成因分析

我国地方高校多数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在发展的进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弊端在所难免。但是,“弊端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

1.理念的束缚与缺失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思想的具体化,而在高等学校中,教育思想表现为“大学的理念”。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既免除不了陈旧理念的束缚,也不可能一时使理念脱胎换骨。

一方面,计划经济时代所积淀的传统办学理念或思想可谓根深蒂固,该思想不仅表现出极大的惯性还表相出一定的惰性,束缚了当前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建构;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急速奋进,多数地方高校疲于自身规模的膨胀,而无暇顾及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相匹配的新的理念的探索,硬件过硬,软件过软。新理念的延迟或缺失无疑制约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科学开展。

2.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脱节

我国地方高校多涌现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并且由于高等教育界对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起步较晚,所以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足够的理论基础,困惑重重。“比如,面临着诸如精英化教育与大众化教育、通才教育与专业教育、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等诸多关系协调的困惑,在如何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上陷入了比较混乱的状态。”这势必造成地方高校摸着石头过河,在希望和困惑中奋进与探索。然而,地方高校在如火如荼的改革创新的同时,却几乎无暇顾及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总结、反思和升华,使新的理论研究又延迟于实践的探索。实践与理论的脱节,自然使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艰难中奋进。

地方高校若要构建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既要厘清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又要充分认清当前地方高校自身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的弊端,分析其中的缘由,并结合自身学校发展的科学定位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地方高校要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尊重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动态性、发展性,力争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献君,吴洪.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涵、制约与出路[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

[2]范跃进.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6,(9).

[3]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弊端篇8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达的现代社会,会计电算化的广泛运用彻底改变了会计工作者处理业务的工具和手段,深化了会计处理的深度和广度,给企业带来极大的方便和效益。但同时,会计电算化舞弊及其防范措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1.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的重要性

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使会计的核算方法和会计工作程序发生了新的变化,它们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改变了会计信息系统处理数据的方法。计算机的应用虽然设有改变会计工作的职能,但它却改变了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处理数据的方法。在手工条件下,会计核算工作由许多人共同完成。而使用计算机后,输入一张原始凭证,计算机就可以按预先设置功能自动进行记帐、汇总、转帐、编表等一系列工作。

1.2改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主要有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时效性等。使用计算机后,提高了会计信息在上述几方面的质量会使会计信息向多种量度单位发展并在用户需要时迅速检索出来。

1.3改变了会计档案的保管形式,使用计算机后,会计档案将以光盘存放为主,纸介质存为辅的方式。两者在对环境、温度、湿度、防电磁干扰等保存技术条件方面,提出不同的要求,并且在对历史资料查询形式方面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4改变了会计内部的控制方法和技术。在电算化条件下,对于计算机的使用权限、输入原始数据的校验、数据处理的正确性、数据的储存等方面都要采用适当的控制措施,并且影响非上机操作的手工劳动控制方法和技术。

1.5改变了财会人员工作的的职能和分工。计算机的应用不但导致产生财会人员工作职能和分工的变化,而且会引起财会部门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的改变。财会分析等岗位人员将进一步加强,财会部门改变原来的组织结构,采用新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

2.电算化舞弊的现象和手段

2.1篡改输入。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计算机舞弊手法,是通过在经济数据录入前或录入期间对数据做手脚以达到舞弊目的。如:第一,虚构业务数据。操作人员虚构经济业务,通过输入虚假的数据达到其个人目的。第二,修改业务数据。操作人员可以把已有的业务加以篡改,达到其个人非法目的。第三,删除业务数据。操作人员将输入到计算机内的数据擅自删除。

2.2篡改文件。篡改文件是指通过维护程序来修改或直接通过终端修改文件。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有许多重要的原始参数以数据的形式保存在计算机文件中,如存货的零售价、批发价等,这些参数是计算机程序计算的依据之一,缺少或修改了这些参数,将得不到正确的结果。第一,直接更改文件中的参数数据。这种方法最直接,但是可以留下许多痕迹,比如修改后的日期会被记录下来,修改者很容易被追踪。第二,另造结构相同、数据不同的文件覆盖原有文件。一般来讲,大多犯罪行为都是采取这种手段实现的。实现在私人计算机上构造覆盖文件,编制自动覆盖指令,实施时,仅需极短的时间就可以达到其犯罪的意图而不留痕迹。

2.3篡改程序。是指通过对程序作非法改动,以便达到某种不法的目的。此法需要较高的编程技巧,而这些技术仅少数程序设计员或系统维护员拥有。审计人员要想发现此类舞弊很困难。一方面审计人员无法预知何处可能存在错误;另一方面舞弊者可通过设置“软开关”使程序随时恢复“正常”。比如,本文由收集整理将小量资金逐笔积累起来,通过暗设程序记到自己的工资账户中,表面上却看不出任何违规之处。

2.4数据偷窃。数据偷窃是操作人员或其他人员不按操作规程或未经允许上机操作,通过改变计算机执行途径的手段实现其个人的不法意图。如私自调用计算机打印模块,打印企业的机密数据和信息;或者直接用拷贝的方式将数据文件保存在非法携带的软盘中。

2.5其他方法。如只以破坏计算机系统为目的的毁坏计算机设备;出于非法意图,通过网络远程连接,监视计算机系统的变化获取会计信息。通过对会计电算化舞弊的分析发现,系统人员一般采用篡改系统程序软件和应用程序、非法操作等手段;内部用户一般采用篡改输入方法的居多,也有采用篡改输出方法的;外来者一般采用终端篡改输入或其他如盗窃、破坏等。

3.防止会计电算化舞弊的措施

为防止会计电算化舞弊,尽最大可能减少损失,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加强设计与开发,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控制的功能。当一个会计电算化系统已经完成并投入使用后,要对它进行改进,这比在系统设计和开发阶段进行困难得多,代价也要昂贵得多。因此,应在电算化系统的设计和开发阶段,审计人员要对系统进行事前和事中审计,发现系统缺陷,及时进行程序修改。对计算机系统软件的取得和开发及对系统开发过程中或运行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系统文件的安全要进行控制。包括系统软件的购买、开发授权、批准、测试、实施以及文件编制和文件存取的控制。

3.2严格执行操作中的授权行为。凡上机操作人员必须经过授权;禁止原系统开发人员接触或操作计算机,熟悉计算机的无关人员不允许任意操作系统;系统应有拒绝错误操作的功能。由专门录入人员录入数据;数据输入前必须经过有关负责人审核批准;对输入数据进行校对;操作人员不仅要规范自己的操作范围,还要通过口令等方式阻止他人越权进入自己的操作范围;尽可能地限制跨期反过帐、反结帐等逆向操作行为;建立输出记录;建立输出文件及报告的签章制度;建立输出授权制度;建立数据传送的加密制度;系统管理岗位应保持相对稳定,若有变动应办理严格的交接手续,并取消相应授权。只有具有相应权限的人才能执行输出操作,并要登记操作记录。

3.3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与审计。具体包括:审查机内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性、合法性,防止发生非法修改历史数据的现象;对系统运行各环节进行审查,防止存在漏洞等。系统管理主要负责系统的软硬件管理工作,从技术上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包括掌握网络服务器及数据库的超级口令,负责网络资源分配,监控网络运行;按照主管人员的要求,对各岗位分配权限,对数据的安全保密负责;负责对硬件、软件、数据的管理与维护工作。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顺查、逆查或抽查。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参与开发,指出现有措施的不足,提出改进意见,还要对开发工作本身进行审核与评价。

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弊端篇9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达的现代社会,会计电算化的广泛运用彻底改变了会计工作者处理业务的工具和手段,深化了会计处理的深度和广度,给企业带来极大的方便和效益。但同时,会计电算化舞弊及其防范措施应引起足够的蕈视。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舞弊

【中图分类号】G7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041-01

1电算化舞弊的现象和手段

1.1篡改输入。

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计算机舞弊手法,是通过在经济数据录入前或录入期间对数据做手脚以达到舞弊目的。如:第一,虚构业务数据。操作人员虚构经济业务,通过输入虚假的数据达到其个人目的。第二,修改业务数据。操作人员可以把已有的业务加以篡改,达到其个人非法目的。第三,删除业务数据。操作人员将输入到计算机内的数据擅自删除。

1.2篡改文件。

篡改文件是指通过维护程序来修改或直接通过终端修改文件。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有许多重要的原始参数以数据的形式保存在计算机文件中,如存货的零售价、批发价等,这些参数是计算机程序计算的依据之一,缺少或修改了这些参数,将得不到正确的结果。第一,直接更改文件中的参数数据。这种方法最直接,但是可以留下许多痕迹,比如修改后的日期会被记录下来,修改者很容易被追踪。第二。另造结构相同、数据不同的文件覆盖原有文件。一般来讲,大多犯罪行为都是采取这种手段实现的。实现在私人计算机上构造覆盖文件,编制自动覆盖指令,实施时,仅需极短的时间就可以达到其犯罪的意图而不留痕迹。

1.3篡改程序。

是指通过对程序作非法改动,以便达到某种不法的目的。此法需要较高的编程技巧,而这些技术仅少数程序设计员或系统维护员拥有。审计人员要想发现此类舞弊很困难。一方面审计人员无法预知何处可能存在错误;另一方面舞弊者可通过设置“软开关”使程序随时恢复“正常”。比如,将小量资金逐笔积累起来,通过暗设程序记到自己的工资账户中,表面上却看不出任何违规之处。

1.4数据偷窃。

数据偷窃是操作人员或其他人员不按操作规程或未经允许上机操作,通过改变计算机执行途径的手段实现其个人的不法意图。如私自调用计算机打印模块,打印企业的机密数据和信息;或者直接用拷贝的方式将数据文件保存在非法携带的软盘中。

1.5其他方法。

如只以破坏计算机系统为目的的毁坏计算机设备;出于非法意图,通过网络远程连接,监视计算机系统的变化获取会计信息。通过对会计电算化舞弊的分析发现,系统人员一般采用篡改系统程序软件和应用程序、非法操作等手段;内部用户一般采用篡改输入方法的居多,也有采用篡改输出方法的;外来者一般采用终端篡改输入或其他如盗窃、破坏等。

2防止会计电算化舞弊的措施

为防止会计电算化舞弊,尽最大可能减少损失,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加强设计与开发。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控制的功能。

当一个会计电算化系统已经完成并投入使用后,要对它进行的挑战应作出反应,一方面保留其框架,但又将注意力转向使财务报表在该框架内更有用,既然主要的资产和负债项目如资本资产继续按历史成本基础反映,所以,我们仍然可以说这是基本的会计框架。”

2.2多种计量属性并存将是未来财务报告的发展趋势。

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有一种计量属性完全取代另一种计量属性,现在看来是不可能的。aiCpa的《改进企业报告一顾客导向(improvingBusinessReporting―aCustomerFocus)》的研究报告(又称Jenkins报告)明确提出了未来的计量模式应是一种混合的模式(mixed―attributemodel)。如对于一些特定资产、负债和行业可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和报告,其他财务报表项目的公允价值信息则在报表附注中加以披露,使用者可根据需要来对报表项目进行调整分析。

2.3完美的收益定义――真实净收益并不存在。如何决定收益仍居重要地位。

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现成的市场价值是不存在的。如果公司的所有资产和负债并非都能提供市场价值,那么建立在市场价值基础上的完善的收益定义是无法作出的。威廉.R.斯各指出:“你可能为真实净收益并不存在而烦恼。我们难道应该致力于计量那些并不存在的东西吗”“当条件都是理想的时候,现值计算和有关的收益计量将可以预先设计好。会计师将不必干这一行了。”

2.4严格执行操作中的授权行为。

凡上机操作人员必须经过授权;禁止原系统开发人员接触或操作计算机,熟悉计算机的无关人员不允许任意操作系统;系统应有拒绝错误操作的功能。由专门录入人员录入数据;数据输入前必须经过有关负责人审核批准;对输入数据进行校对;操作人员不仅要规范自己的操作范围,还要通过口令等方式阻止他人越权进入自己的操作范围;尽可能地限制跨期反过帐、反结帐等逆向操作行为;建立输出记录;建立输出文件及报告的签章制度;建立输出授权制度;建立数据传送的加密制度;系统管理岗位应保持相对稳定,若有变动应办理严格的交接手续,并取消相应授权。只有具有相应权限的人才能执行输出操作,并要登记操作记录。

2.5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与审计。

具体包括:审查机内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性、合法性,防止发生非法修改历史数据的现象;对系统运行各环节进行审查,防止存在漏洞等。系统管理主要负责系统的软硬件管理工作,从技术上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包括掌握网络服务器及数据库的超级口令,负责网络资源分配,监控网络运行;按照主管人员的要求,对各岗位分配权限,对数据的安全保密负责;负责对硬件、软件、数据的管理与维护工作。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顺查、逆查或抽查。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参与开发,指出现有措施的不足,提出改进意见,还要对开发工作本身进行审核与评价。

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弊端篇10

[关键词]高等学校;作弊;反作弊;考试;技防器材

[中图分类号]G424.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04X(2012)12-022-05

普通高等学校承担着各种层次、多种类型的考试。有招生入学考试,如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在职研究生考试、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港澳台研究生入学考试等;有常规性的考试如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有专业等级考试,如计算机类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外语类的四六级考试、职称英语考试;有职业资格考试,如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咨询师考试等。这些考试工作环节众多、考生规模大、牵涉面广,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近年来,一些高校在组织考试时,恶性的作弊案件时有发生,给各高校的考务工作带来极大挑战。加强对作弊手段和途径的研究,并藉此探索反作弊的长效工作机制,成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工作。

一、反作弊工作的重要性

1.反作弊是维护考生公平的客观需要。

追求和坚守公平,是考试制度的设计初衷和根本原则。尽管考试制度的弊端日益凸显,受到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多,要求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但考试制度依旧保留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考试寄托了整个社会对公平的渴求和梦想。考试是在规定的时间内考察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水平,受身份、地位、背景等其他因素影响较小。作弊现象特别是泄题、集体作弊等重大作弊问题,损害了那些真正靠实力考试的考生,损害了教育公平,损害了考试的严肃性和公信力,危害性极大。加大反作弊的工作力度,让作弊者无处可逃,方能彰显教育考试的公平和公正性。

2.反作弊是提高选拔质量的重要保证。

考试的目的在于筛选和选拔人才。教育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要想获取教育资源特别是高层次的优质教育资源,就必须要通过严格的资格考核,只有部分或者少数优秀的胜出者才能享受教育资源。作弊者通过投机取巧的不正当手段,掩盖自身真实的能力和水平获得教育资源。由于他们达不到应有的资格或者水平,会影响人才选拔的质量。特别是作弊者通过非正常手段通过职业资格考试,会对社会和人们生活造成潜在的危害。如不合格人员获得了医师资格,会造成误诊误判,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不学无术之徒获得了教师资格,会误人子弟,影响下一代人的教育和发展。

3.反作弊是高校维护良好社会形象的内在需求。

高校一向被视作是学术的殿堂,社会的清净之地。如果作弊特别是影响恶劣群体性的团伙化的作弊事件发生在高校,势必会给高校造成巨大的舆论压力,严重影响高校良好的社会声誉,甚至会影响到学校招生等各方面的工作。严格考试流程,做好考务工作,积极协调各方面力量,加大对作弊的查处力度是每所高校的应尽之职。

二、作弊的主要手段和工具

对近年来发生的一些作弊事件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形形的作弊行为可以从作弊手段和途径进行归类,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1.集体舞弊:是指涉及范围较为广泛的大面积的作弊行为。

常见的形式有考务工作人员跟社会作弊团伙内外勾结,前者利用工作机会获取试题,后者负责通过网络等传媒工具兜售试题答案;或者是考点监考人员集体协助考生作弊。这种作弊形式涉及面广,牵涉的人员众多,社会影响极其恶劣。

2.传统作弊方式:这是历史最为悠久、使用最为频繁、容易模仿复制、技术成本相对较低的作弊方式,常见的形式有夹带小抄、替考、体语传意、传递答案、左右互抄等。

这种类型的作弊方式隐蔽性较差,富有监考经验的老师可以通过考生的一些表现,很容易抓出作弊考生。值得一提的是,很多考生挖空心思作弊,传统的作弊方式也开始更新换代。譬如替考一般是找另外一名代替考生本人,混入考场答题。在近年的监考中,我们发现替考方式发生了转变,即和考生本人同时报考参加考试,如果在同一个考场(特别是座位相邻),两者会互写对方的姓名和考号以达到作弊目地,若非特别留意监考人员很难发现。

3.高科技作弊:是指作弊团伙利用现代高科技器材组织考生进行大规模作弊的行为。

其作弊流程为:作弊人员以考生身份参加考试,从事偷题活动。在拿到试卷后,偷题者迅速用摄像机或扫描仪获取试题内容,然后通过无线传输系统将视频图像传递给场外的接收者。场外接收到试题后,作弊团伙迅速组织分工做答案。作弊团伙又利用传输系统将试题答案传入考场,作弊考生通过隐形耳机、LeD信号接收器等工具接受音频或数字信息,完成作答。从试题答案的传送形式看,作弊工具主要有图像类、语音类和数据类三种:

第一,图像类作弊工具:主要用于从考场中偷取试题,窃题人员用微型摄像机(无线针孔摄像机、钢笔式摄像机、口香糖式摄像机、纽扣高清摄像机等)、微型扫描仪(如全球最小扫描仪Docupen700)等图像设备获取试题内容,然后利用无线微波视频传输发射器传入场外。场外人员用接收器获取模拟信号,并用摄像机、电脑等设备转换为数字格式后打印。

第二,语音类作弊工具:主要是隐形无线耳机,一般有三种制式。一是无电源式磁共振耳机,耳道内的耳机只有黄豆粒大小,这种耳机需要配合磁天线、电池组、耳机使用,其中天线和电池组一般利用对讲机、小灵通、手机改造而成。二是电源式磁共振耳机,该类型耳机与纽扣式电源结合在一起,所需要天线的体积很小,可以在衣服、文具等不显眼的地方伪装。或者采用蓝牙技术无线传输信号,天线可以藏匿在考场外的窗户、垃圾桶、厕所等处。三是骨感耳机(骨震耳机),常见的口含式骨感耳机利用口腔与中耳道相连的咽鼓管传送声音。最先进的骨感耳机用耳机紧贴头部骨骼,利用骨骼震动传声,这种耳机一般将骨震扬声器、蓝牙接收模块、感应充电模块、锂电等元件集合在一起,可长距离传输声音,并且音质清晰,噪音很低。

第三,数字类作弊器材:这是近年开始兴起的新型作弊工具。语音类作弊工具需要随身携带接收器,长时间开机听答案,漏听后不能回查,很容易被无线电监测干扰和监考人员发现,失败率较高,而数字类作弊器材可以克服语音类作弊器材的弊端。数字类作弊器材一般由接收天线、内存、LeD显示屏、电池等四个部分组成,场外人员利用安装在电脑上的软件通过发送器传输答案,场内接收器接收信号后写入内存,作弊考生可以随时翻看答案内容。这类作弊器材经常用橡皮、手表、眼镜盒、文具、书写垫板、口香糖等来隐蔽伪装,从而逃避监考人员的检查。

三、反高科技作弊的技防器材

尽管作弊的方式和手段千差万别,但如果从现代信息论的角度抽象分析作弊流程,我们会发现作弊无非要经过获取信息、传递信息、接收信息三个环节,偷取试题和将答案传入考场是两次方向相逆的信息传递过程,信息以文字或者声音的方式传载。

反作弊工作的任务便是对信息传递过程进行拦截、干扰、阻断,并查找考场内外的作弊人员。为了克制高科技作弊工具,一些科研机构和生产厂商研制了反作弊的利器,主要有:

1.“身份证识别仪”。采取typeB非接触iC卡阅读技术,读取身份证内的RFiD芯片,并通过显示终端读出姓名、身份证号码、相片信息。用来鉴别身份证的真伪,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二代居民身份证,主要有手持型、联机型、联网型三种制式。

2.手机信号屏蔽仪。屏蔽仪在工作过程中以一定的速度从前自信道的低端频率向高端扫描。该扫描过程可以在手机接收信号的过程中形成乱码干扰,手机不能检测出从基站发出的正常数据,使手机不能与基站建立联接。手机表现为搜索网络、无信号、无服务系统等现象。最新型的屏蔽仪可以有效控制CDma、GSm、DCS、pHS、3G(tD-SCDma、CDma2000、wCDma)等不同频段的网络,屏蔽半径一般在20米以内。

3.隐形耳机探测器。利用耳机传输音频作弊是最为泛滥的作弊手段之一,市面上针对耳机作弊的反作弊器材较多,常见的有“作弊克”、“监考大师”、“电子狗”等。工作原理为发现功率微波和磁场后,根据信号的强弱判断接收音频设备的距离和方位,从而查找出作弊者及其佩戴的隐形耳机。

4.手持式金属探测仪。探测仪可发出一定频段的电磁波,当遇到金属后会发生电磁感应,金属内会产生电子涡流,电磁波的功率会发生变化,内置的蜂鸣器会自动发出报警。手持式探测仪携带方便、敏感度高,可探测作弊考生身上携带的隐形耳机、LeD信号接收器等。

5.移动无线电监测车。该设备一般归各地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管理,近年来在四六级、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大型考试中用来反高科技作弊。监测车可利用强大的天线探测考点周边区域的各类无线电信号,截获异常信号、调制解码,可对特定信号测向定位并实施干扰屏蔽。监测车可以方便精准地发现、定位、跟踪场外作弊人员,切断信号传输,屏蔽范围广,功能强大,是反作弊的锐器。

在监考过程中,我们发现作弊工具的升级换代速度快、隐蔽性越来越强,甚至出现了反作弊工具。针对隐形耳机探测仪,作弊团伙开始使用报警器中常用的水银开关来控制耳机的关闭,逃避反作弊仪器的监察。电子对抗战中用到的定向天线、猝发加密电波等手段也开始在作弊中应用。考试作弊是一种存在并且会长期存在的现象,各考试主管部门应该探索反作弊的长效工作机制,做到提早预防、及时发现、有效阻断、严肃处理,让作弊考生感受到巨大的震慑力,尽力将作弊的危害性降至最低。

四、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反作弊工作机制

(一)成立专门的考试管理机构,逐步实现招生和考试的分离

从各高校现行的考试管理体制来看,考试主要是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来承担的,如教务部、研究生院、网络中心等。这些职能部门往往还承担着其他工作,在人员配备、资金投入等方面都相对有限。随着考试种类的日益增加,考务管理的专业化和科学化要求也日趋迫切,反作弊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形势更加复杂多变。反作弊器材价格较高,一般都在千元以上,如果考场数量众多,设备方面的投资会很大。并且,考试分散管理很容易导致这些器材使用频率很低,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各高校可以探索建立专门的考试管理机构,该机构可以研究各种作弊手段特别是高科技作弊工具,提出有效的防范性措施,提高反作弊能力;可以集中有限的物力财力,添置反作弊器材,加大对作弊的查处力度;可以提高考务管理工作的专业化程度,确保考务安全;可以减轻相关部门的工作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化解考务风险。厦门大学等少数高校已经尝试探索建立考试中心,专门从事考试管理工作,收效明显。

(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监考员队伍

各种花样翻新、层出不穷的作弊手段,最终还是需要监考员来发现和查处。这就需要一批监考经验丰富、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强、具有正义感、勇于抵制现象的监考员。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监考员队伍,对于提高考务管理质量,维护考试的公平和公正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在三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做好监考人员的选聘工作。要吸收选聘那些熟悉考试流程、作风正派、原则性强、认真负责、无直系亲属报考的人员加入到监考队伍中来,建立一直素质过硬、经得起考验的监考员队伍。二是对监考人员的培训工作高度重视。通过考前培训,让每一位监考员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了解相关规定和要求,掌握工作规程,熟练业务操作。三是强化对监考人员的考核工作。对于工作负责的监考人员应通过合理的方式予以表彰或者奖励,对于那些的监考员应建立“黑名单制”,取消其从事监考工作的机会,对于那些造成重大工作失误的可给予相应处分。

(三)完善考务管理制度,加强过程管理,规范工作流程

要对试卷的命题、审题、印制、运输、保管、分发、交接等各个环节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逐一排查潜在的风险点和盲区,对于可能会影响考试的潜在问题要坚决予以纠正。在试卷印制、保管等环节要做到两人以上在场、互相监督。试卷保密室须建在二楼以上的套间,要做到“二锁、三铁、四防”,并要安装摄像头,实施全天候监控。试卷印制、清点等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两遍以上的复核,减少出错率。在监考环节,可以采取轮监制度,避免考生和监考员的里外串通。此外,要跟学校纪检监察部门联动,做到全程跟踪检查。

(四)与公安等相关部门进行协作,利用行政和法律力量对团伙作弊案件进行处理

当前作弊已经呈现出流程化和产业化的趋势。犯罪团伙组织作弊的目的在于盈利,作弊团伙需要通过一系列比较隐蔽的形式进行宣传,才能吸引一定数量的需求群体来确保盈利。考前,各高校的布告栏中会贴满大量关于作弊的信息,这是查找作弊团伙的有效手段。高校应积极会同公安执法部门,对作弊信息和线索进行搜集与甄别,在掌握确凿证据后,重拳出击,坚决将犯罪窝点予以取缔,对于器材的生产者也给予严厉惩处。综合全国各地报到看,打击作弊犯罪团伙是很有成效的,但是在对犯罪团伙进行惩处时往往面临着法律依据不足的尴尬。在进行短期拘留、没收器材、说服教育后,相关人员便会被释放,并没有受到严厉惩处。结果导致“野火烧不尽,考试便复生”,作弊犯罪团伙禁而不绝,频频作案。

(五)加快《考试法》的制定和出台步伐

当前,国家和学校各个层面都在强调诚信考试,但这种诚信是建立在个人自律和自我道德约束基础之上的。考务工作人员和考生在考前只需要签订一份“责任书”,该责任书没有任何法律效力,不产生强制性的约束力,实际上没有产生明显的效果。其实,机会成本和收益分析是试图作弊的考生重要的权衡因素之一。当机会成本高于收益时,考生就不敢贸然跨越雷池;当收益高于机会成本时,考生就会抱着侥幸的心态铤而走险。对作弊者处理缺乏应有的法律依据,是舞弊者能够冒天下之大不韪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没有专门的法律,在出现重大作弊案件时,只能按照刑法中的泄漏国家机密等罪名来定案,难以解决考试实践中错综复杂的问题。法律是确保考试公平最为重要的防线,国家出台一部针对各类考试特别是部级组织的教育考试的《考试法》是必要的。在《2004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教育部首次提到“全面启动《教育法》的修改工作”。此后,教育部每年的工作重点都会提及《考试法》。可见教育部和法律制定部门已经意识到《考试法》的重要性,我们也盼望这部法律早日出台,使考试工作及各种查处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1]李世成,.作弊与反作弊的斗争——研究生考试无线电管理保障工作随想[J].中国无线电,2009,(2).

[2]刘海波,杨祥.高科技考试作弊手段及预防对策[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3).

[3]宋慧宇.群体性考试舞弊行为的防范与惩治机制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1,(22).

[4]许溪沙,张散,王冬梅.高校学生考试作弊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建设,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