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的原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32:11

居家养老的原因篇1

[关键词]居家养老;模块化;老人饮食;阜新市

一、“居家养老”概念

(一)有关“居家养老”概念的界定

尽管“居家养老”在全国已广泛实践,但是其概念仍然众说纷纭,很难达成共识。“居家养老”这一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强调居家养老是一种与机构养老(养老院等)相对的养老方式,是老年人居住在自己家中生活安度晚年而非集中居住在养老机构,是一种“半社会化半家庭”的养老方式[1]。认为居家养老是一种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保障体系,家庭养老可以采用,社会养老也可以采用,如陈大亚指出:“所谓居家养老,就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就是要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组成一个最符合老人意愿的,一个最有利于保持和加强老年人的自助能力的、一个最切实可行的和一个最有效的养老保障体系。”[2]认为居家养老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建立在个人、家庭、社区和国家基础之上的,它是以居家养老为形式,以社区养老网络为基础,以国家制度政策法律管理为保证,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体系”[3]。强调居家养老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种养老方式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张卫东认为:“居家养老的家不是一个物理空间概念,而是具有人文关怀、情感交流,同时具备物质养老和精神养老的社会环境。缺乏心理沟通和精神抚慰的“空巢家庭”不符合居家养老模式中的‘家’的概念涵义。”[4]

(二)“居家养老”的优势

中国现行的养老模式有三种,家庭养老模式,机构养老模式和居家养老模式。家庭养老的运行机制主要是以个人养老金为主,以家庭支持为辅。机构养老的运行机制主要是企业投资单独经营或者是政府投资运营。居家养老模式与前两种模式相比,就具有了灵活性的优势,居家养老模式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除了家庭养老之外,其余两种模式均需要企业与政府。在专业化程度方面,居家养老不但社会认同度高,社会融入度也很高。这便是居家养老与其他两种养老模式相比所具有的优势。

二、“居家养老”模块化处理

(一)“居家养老”的困境

虽然居家养老相对于其他的养老模式来说具有诸多的优势,但其推行的并不是很顺利,例如阜新市。阜新市地处辽西北地区,经济欠发达,大部分老年人退休后能够领取到的养老金仅仅能够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需要。大部分的老年人都选择了家庭养老这种方式或者正在使用家庭养老方式。极少数的老年人选择了机构养老模式,由于中国人的传统养老观念中,养老就应该在家庭当中,而不是在那个像工厂的养老院之中。绝大部分的老年人选择的最理想的养老模式是居家养老,这种半家庭半社会的养老模式兼顾了传统与现代。故老年人均愿意接受。但是,由于现实的原因,居家养老高昂的费用是老年人望而却步。这就是居家养老模式所陷入的困境。

(二)“居家养老”陷入困境的原因

居家养老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是其高昂的费用。企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盈利,可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的企业根本没有盈利。根据调查的结果我们进行了分析,发现企业不盈利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以某饭店为例,第一方面,该饭店以一锅一菜为主,而要提供给老人的饮食的量均非常的大,因此,成本也就很高。第二方面,该饭店的饭菜并不能有效的适应老年人,不科学不健康,因此老年人不愿意订,因此成本也就提高了。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居家养老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就是费用偏高,而导致费用高的原因就是居家养老未能进行集约化,规模化的运营。

(三)“居家养老”模块化处理

居家养老的高费用使其不能在阜新市顺利的推行,因此,我们将居家养老进行了模块化的处理,也就是将其分为若干的服务,例如,陪护,打扫卫生,做饭做菜等等。老年人可以选择其中的一项或者几项,扩大了客户群体,这样就有效的降低了居家养老的成本,从而使居家养老的受众面更加宽广,形成了良性循环。

三、“居家养老”模块化中的老人饮食

(一)民以食为天

中国菜烹饪方式复杂,老年人在操作过程中危险性也很大,同时,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老人认为最应该由外界提供的养老服务就是饮食服务。通过对老年人进行更深一步的访谈,我们分析出了原因:第一,老年人本身身体体力不足以自己动手做饭。第二,仅仅两个人吃饭,不想每天做许多饭菜。第三,自己做的饭并不能满足每天的营养需要。以上三点,是老年人认为饮食服务由专业机构来提供的原因。

(二)食堂模式,多赢局面

通过进行的调查和上述分析,我们采取了食堂养老模式。利用已有的大型食堂,为老年人提供饮食服务。从而形成多赢的局面。一赢,食堂赢,为老年人提供养老饮食服务,使食堂获得了又一批客源。食堂原本的设备就是满足大批量的人群就餐的需要,这样可以将食堂的设备都利用起来,避免了一锅一菜的方式,从而降低了成本。食堂本身的卫生也是过关的,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健康,营养,卫生的食品。为老年人提供餐饮服务,也有利于提高食堂本身的实力。这就是食堂的赢。二赢,老年人赢。通过食堂来为老年人提供饮食服务,既有利于降低老年人吃的费用,又能够使老年人每天获得充足的营养,而且能够吃到多种多样的食品。老年人不做饭,节省了时间,也降低了危险。这就是老年人的赢。三赢,学生赢,食堂为老年人提供饮食,能够提升自身食品的质量,对学生来说是莫大的好处。食堂提供饮食,就必须要进行配送,而在此中间,学生就可以做配送员的工作,既可以勤工俭学,又可以树立尊老敬老的意识。这就是三赢。四赢,政府赢。利用现有食堂的设备,避免了重复建设,节省出来的资金可以用到更有用的地方去。

居家养老模块化处理,为养老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食堂养老的多赢局面,为食堂养老提供了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陈军.居家养老:城市养老模式的选择[J].社会,2001,(9):22-24

[2]陈大亚.家庭养老问题探讨[J].研究与探讨,1998,(9):10-11

[3]穆光宗,姚远.探索中国特色的综合解决老龄问题的未来之路[J].人口与经济,1999,(2):58-64

[4]张卫东.居家养老模式的理论探讨[J].中国老年学,2000,(2):120-122

作者简介

居家养老的原因篇2

破解我县社会养老服务难题,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切实提高广大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大决策;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优良保守,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更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扩大就业渠道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适应我县人口老龄化发展需要。满足城乡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努力实现“老有善养”目标,根据市《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意见》市委〔2010〕24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政函〔2008〕239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就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重要意义

以社区(村)为依托,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由社会服务机构或公益性组织向居家老年人提供以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体育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养老服务形式。

对激进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

2.坚持公平公正原则。确保社会公共福利资源公平使用,合理分配。

3.坚持均等化原则。保障城乡老年人都享有一定标准之上的社会居家养老服务。

4.坚持社会化原则。市场化运作为主、公益性运作为补充,引导社会服务机构积极参与居家养老服务。

三、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及其他

(一)服务对象

服务对象是指居住在本县、年满60周岁及以上,有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老年人。根据购买服务方式不同,分为政府购买服务补贴对象和自费购买服务对象。其中自费购买服务对象直接与各居家养老中介服务机构联系即可。

政府购买服务补贴对象原则上以高龄独居、经济困难、生活不能自理老人为重点,兼顾有普遍服务需求的其他高龄老人,具体如下:

1.特殊贡献、特殊困难、高龄独居等老人,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按属地化原则,可向所在镇街养老服务中心申请服务补贴(无偿型)。

(1)特殊贡献老人。本县户籍、居住在本县,年满60周岁及以上,市级以上(含)劳动模范、重点优抚对象(须持相关有效证件)的老人,经评估照料等级为轻度、中度、重度的,每人每月补贴标准分别为100元、200元、300元;

(2)特殊困难老人。本县户籍、居住在本县,年满60周岁及以上,持有效期内《县最低生活保障救助证》、《县特困家庭援助证》的低保和困难家庭中老人,经评估照料等级为轻度、中度、重度的,每人每月补贴标准分别为100元、200元、300元;

(3)高龄独居老人。本县户籍、居住在本县,年满80周岁及以上、独居(含纯老家庭,夫妻另一方年龄须在70周岁及以上),无子女或子女因客观原因无法实施有效照顾(如子女居住在外地、子女弱智、致残、重病等),须经社区(村)确认并公示,经评估照料等级为轻度、中度、重度的,每人每月补贴标准分别为100元、200元、300元;

(4)孤寡老人。本县户籍、居住在本县,年满70周岁及以上孤寡老人,经评估照料等级为轻度、中度、重度的,每人每月补贴标准分别为100元、200元、300元。

2.90周岁及以上老人。本县户籍、居住在本县,年满9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以身份证周岁为准),按属地化原则,可向所在镇街养老服务中心申请服务补贴(福利型),每人每月补贴标准为100元。

3.80周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本县户籍、居住在本县,年满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本人月养老金低于全县企业退休人员平均养老金的,经评估照料等级为轻度、中度、重度的,在本人承担50%居家养老服务费的前提下,按属地化原则,可向所在镇街养老服务中心申请服务补贴(低偿型),政府给予半价补贴,每人每月补贴标准分别为50元、100元、150元。

4.其他老人。本县户籍、居住在本县,年满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经评估照料等级为轻度、中度、重度的,因其他特殊原因需要申请政府购买服务补贴的,按属地化原则,向所在镇街养老服务中心申请服务补贴,须经社区(村)公示并经镇街养老服务中心及县社会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审核批准,每人每月补贴标准分别为100元、200元、300元。

(二)服务内容

参照《市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标准(试行)》(民发〔2011〕50号)文件规定,主要提供生活照料服务、医疗保健服务、家政服务、紧急救助服务、精神慰藉服务、其他文化体育、法律咨询服务等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

(三)其他

1.本文下发前已享受政府购买服务补贴者,均需通过经济审核和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评估,按本文规定作相应调整处理。

2.安装和使用呼叫器。凡享受政府购买服务补贴者,首次安装呼叫器费用及使用中每月基本服务费(包括呼叫及移动基本服务费)给予免费,除此之外产生的通信费用均由个人自负。

3.凡照料等级为中度或重度的老年人,当接受机构养老服务(含已入住养老机构困难老人)时,服务补贴可按县政府有关寄养补助标准抵扣入住床位费。

4.政府购买服务补贴标准已包含使用呼叫器每月应支付的基本服务费;政府购买服务补贴仅限于申请者本人使用,实行非现金发放,当年度有效,过期作废。

5.凡已享受县残联重度残疾人居家安养补贴者,不再重复享受上述服务补贴。

四、工作流程(适用申请政府购买服务补贴)

1.申请

申请政府购买服务补贴,须由本人(或家属、无家属的可以委托社区(村)或其他相关组织)名义,向户籍所在的社区(村)提出申请,并填写《县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申请表》(见附件1),同时提交身份证复印件、户口簿复印件、低保或低收入证明等。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专管员核实初审后,应将上述材料在5个工作日内提交镇街养老服务中心。

2.评估

镇街养老服务中心收到社区(村)提交的初审材料后,根据《市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评估办法》(试行),在5个工作日内指派评估员上门对申请人进行评估,出具《市县居家养老评估报告》,并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并上报县社会养老服务指导中心。

3.核准

县社会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在收到镇街养老服务中心提交的审核材料后,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核准并签章,并向申请人发放《县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告知书》(见附件三),确认其是否准予享受政府购买服务补贴。

4.提供服务

当老年人有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时,通过县居家养老信息服务中心,指派签约加盟的社会服务机构以市场化方式提供服务。

5.变更

县社会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对已享受政府购买服务补贴的老年人应定期、不定期(当政策调整或因老年人身体状况发生重大变化时)进行变更评估,及时调整服务补贴。

6.终止

县社会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对已不符合服务补贴条件者或已故的老年人应及时终止服务补贴。

五、资金来源及保障

县财政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专项资金,专项用于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社会服务机构和公益性组织的扶持和表彰;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实行县镇(街道)二级财政分级承担;一是城厢、北干、新塘、蜀山四个街道,县与街道8∶2分担;二是其他镇街,县与镇街5∶5分担,其中财政全额返回的镇、平台及所属街道,县级承担部分由镇和平台财政承担,上述补贴县财政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予以补助;各镇街对所属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站等也要落实相应配套资金,保障其正常运作,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定向捐赠。

六、保障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镇街要充分认识人口老龄化下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高度,进一步提高认识,将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落实专人负责,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各项推进措施。

2.明确职责,狠抓落实。一要加快建立县居家养老信息服务中心。利用信息技术服务居家养老,实现对居家养老服务全程记录、全程监管,提供菜单式社会化服务。二要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加快县、镇街和社区(村)三级居家养老组织机构建设,做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四落实,同时在镇街办事服务中心和社区(村)便民服务室设立办事窗口,方便群众办事。三要开展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评估工作。落实专人,统一培训,加快组建居家养老评估员队伍,确保社会福利资源公平公正、合理分配。四要建立对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监管机制。定期不定期开展征集服务质量活动,建立考核奖罚办法,实行动态管理。

3.整合资源,合力推进。一要发挥各涉老部门优势,整合基层公共为老服务资源,积极拓展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范围,实现资源共享。特别要发挥镇街敬老院和星光老年之家依托作用,为老年人提供就近就便服务。二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养老服务。采取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委托、政策扶持、以奖代补等形式,鼓励和引导社会服务机构积极参与。三要积极培育和发展服务企业。培育市场有效需求,促进企业做大做强,提升服务品牌,推动企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四要积极开展好“银龄互助”活动。发挥农村老年人协会作用,大力开展志愿助老活动。

居家养老的原因篇3

文献综述

(一)有关人口结构影响居民消费的研究文献针对中国人口结构变化与高储蓄低消费特征,国内外学者的解释不尽相同。Leff(1969)采用了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了人口抚养比和储蓄率的关系,研究表明人口抚养比对储蓄率有显著影响,具体表现为居民储蓄率随着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抚养比的提高而降低,并且Leff认为人口抚养比的上升是导致一些欠发达国家收入提高同时储蓄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莫迪利安尼(modigliani,2004)通过时间序列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在近50年的时间里,中国居民储蓄率与人口负担系数存在明显的均衡关系,他们认为人口结构的变化是中国高储蓄率和低消费率并存的重要原因之一。Horioka等(2006)采用Gmm实证方法对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做了考察,发现人口抚养比并不会显著影响储蓄率。Kraay(2000)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中国的储蓄行为,研究表明,人口抚养比和储蓄率之间也不存在长期协整关系。郑长德(2007)运用1989~2005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居民消费率和少儿人口抚养比以及和老年人口抚养比之间的关系分别为正相关和负相关。李文星等(2008)利用1989~2004年的数据对中国人口结构与消费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老年抚养率对居民消费率并无显著影响,而少年抚养率的上升会轻微的引起居民消费率的下降。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我国目前低水平的居民消费率没有直接关系。

(二)有关金融深化降低消费—即期收入“过度敏感”度的研究文献国外关于金融深化促进消费增长的理论相对比较成熟。这些研究一般是从生命周期-永久收入假说(简称LC-piH)扩展衍生出来的。根据LC-piH,在随机漫步理论的指导下,完全资本市场中的家庭未来消费是不可预测的。Levchenko(2005),Laurence、nathalie和isabelle(2002)认为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分散风险从而平滑投资者的消费。Flavin(1981)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居民消费水平对即期收入的变动有显著的敏感性(excessivesensitivity),如果消费者不能轻易、足够地从借贷市场借钱弥补其现期流动性不足带来的消费约束,那么只能削减当期的消费额度,所以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与消费对即期收入的敏感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关系。Jappelli和pagano(1989)、Campbell和mankiw(1991)以欠发达地区的金融市场为例,研究发现居民即期消费的敏感度随着信贷约束的加重而上升;反之,发达的金融市场通过允许消费者实现跨期消费而减弱其敏感性,并降低即期可支配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关系,释放了流动性约束;同时,发达的金融市场由于激烈的竞争机制降低了居民家庭的金融中介成本,增强了居民消费的意愿。从上述文献研究中看出,目前学界对人口结构的研究主要围绕其对居民储蓄率或消费率的影响;而对金融深化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其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很少有人将金融深化与人口结构结合起来探讨它们共同作用于居民消费率的状态。为此,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将二者结合起来考察伴随金融市场化程度加深、不断趋于老龄化的人口结构对我国的消费模式究竟有多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又以怎样的方式演绎着。

计量模型设定与数据描述

为了研究金融市场化进程中金融市场化的程度和人口年龄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大小和作用机制,本文使用eviews6.0软件并选用结构向量自回归VaR和VeC模型对我国1988-2009年22年间的金融市场化指数、人口年龄结构以及居民消费率数据作分析。一般来说,通过人口结构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大体的社会和经济状况,而年龄又是最重要的因素,所以本文人口结构指标选取的是以年龄为基础的少年抚养率和老年抚养率。国际上普遍将人的年龄分为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三个层次,少年抚养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中0-14岁的人口数占15-64岁人数的比重,它衡量的是一个国家中每百名青壮年劳动力需要抚养的儿童数;老年抚养率是65岁及以上的人口数占15-64岁人数的比重。它衡量的是一个社会中每百名青壮年劳动力需要赡养的老年人。居民消费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用于居民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的总额占当年国民支出总额或国民收入使用额的比率,它已经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良性与否的重要指标,所以本文选用的是居民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总和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即居民消费率作为居民消费度量指标。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曾用广义货币总量(m2)占国民产出(GDp)的比重衡量金融深化程度,但这种用经济货币化程度反映出的高货币国民产出是伴随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以大量货币交易为主的经济活动比例的上升而产生的,它并不能真实反映出当时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由于这个金融深化指标是在我国经济转轨的背景下产生的,但在制度性力量慢慢消失的今天用金融资产总量与GDp之比度量金融深化的程度应该比其更准确。所金融与经济以本文通过金融资产总量(即m2+有价证券+股票市值)与GDp之比来作为金融市场化的指标。本文计量模型中使用的少年抚养率(sf)和老年抚养率(lf)数据来自历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或《中国人口年鉴》,居民消费率(co)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金融市场化指数(fi)数据根据历年《金融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网站的相关数据测算而得。

金融市场化程度、人口年龄结构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和Johansen协整检验本文使用eviews6.0对居民消费率(co)、少年抚养率(sf)、老年抚养率(lf)、金融市场化指数(fi)序列做了aDF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显示这四个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符合一阶单整。在VaR模型稳定的基础上,我们对co、sf、lf、fi这四个序列进行了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的Johansen协整检验。协整检验的原理在于通过协整(co-integration)这个经济计量指标衡量因为季节影响或随机干扰而在短期内偏离均值但在长期内可能会重新回归均衡状态的co、sf、lf、fi之间的关系,但一旦这四个变量在长期内仍然保持这种偏离关系,则说明它们之间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通过eviews6.0,我们给出Johansen协整检验的结果如表2、表3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在协整向量为0的情况下,迹统计量大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则拒绝原假设,也就是这四个向量至少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在协整向量最多为1的检验下,迹统计量明显小于临界值,接受原假设,说明这四个向量之间最多存在一个向量关系。因此通过迹统计量的检验可以得出:少年抚养率(sf)、老年抚养率(lf)、金融市场化程度(fi)和居民消费率(co)四个向量之间长期而言存在而且存在唯一一个均衡关系。

(二)VeC模型和协整关系本文采用Johansen-juselius多元协整分析技术通过对协整系数的组合判断来进行协整检验,根据aiC最小化原则选择协整滞后区间为滞后1期到滞后2期。通过检验,在5%的置信水平下。上式协整方程说明的是co,sf,lf,fi这四个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括号中的数值是各变量标准差。从上式看出,少年抚养率和居民消费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少年抚养率每增加1%,居民消费率将增加0.79个百分点,从检验结果看,少年人口抚养比和居民消费倾向关系并不显著。原因在于一个家庭在抚养孩子方面的支出比例就整个家庭纷繁复杂的支出项目而言很少发生变动,何况在计划生育政策的约束下,我国家庭的生育数量本就不会发生大的变动,家庭会根据抚养孩子数量的多、少相应减少或增加对每个孩子的支出费用,因此这种支出比例对家庭所抚养孩子数量的变动并不敏感,这在我国农村尤其典型;而老年抚养率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不但是正向而且是显著的,老年抚养率每变化1%,居民消费率将增加7.8个百分点。这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强化,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越来越大,构成了我国消费群体的一个很大比例,不断强化着这类群体数量的变化对消费水平的敏感性;二是因为虽然老年人已经丧失了劳动能力只能取得很少部分的收入,但老年群体却几乎成了继年轻人外第二大消费主体,尤其是在保健方面的消费,这类消费具有频率高、额度高的特点,使得居民消费率随着老年抚养率的上升而加速上升,三是在技术条件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没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和有劳动能力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同时导致社会总产出水平下降,使得不变的消费比例在变小的社会总产出中的比例变大;金融市场化指数和居民消费率之间的关系和预期的一样,金融市场化程度越高,就能更加有效地减少居民消费的流动性约束,降低消费—即期收入的敏感度,释放更多的消费空间,对居民消费率起到正向促进作用。金融市场化程度每增加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率就升高0.33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对金融市场化程度的敏感度比预期的要低,原因在于我国有部分居民对金融市场的利用意识不够强,这与我国传统的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有关系,同时还可能是由于现阶段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还不够成熟和完善,风险相对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居民通过金融市场平滑消费的意愿。

(三)Granger因果检验本文对协整方程残差进行了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不存在单位根现象,说明协整关系是稳定的。对数似然值是16.22,aiC值为3.81,SC值为4.31.似然值比较大,aiC值,SC值比较小,说明模型的整体效果较好,可以用来分析Granger因果关系。为了更好的观察居民消费率、少年抚养率、老年抚养率和金融市场化指数四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我们利用VeC模型进行因果检验。老年抚养率(LF)是居民消费率(Co)的格兰杰原因,即老年抚养率的上升会增加居民消费总量,同样,少年抚养率(SF)也是居民消费率(Co)的格兰杰原因,少年人口在劳动人口中比重的升高会增加我国居民消费量,这两组格兰杰原因也都符合弗朗科.莫迪利安尼(F.modigliani)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根据该理论,年轻人和老年人近乎纯粹意义上的低收入或无收入消费者,如果这两类人群在一个社会中的占比很大,则该社会的消费倾向就高;而拥有收入的中年人却因为对少年和老年人的抚养负担而约束自己的消费水平,如果他们的人口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下降。表5还显示,金融市场化程度(Fi)是居民消费率(Co)的格兰杰原因,这是因为随着金融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居民消费来源除了依靠即期收入外还能通过金融市场的借贷行为实现跨期消费,平滑其各期消费。同时,金融市场化程度(Fi)还是少年抚养率(SF)的格兰杰原因,这主要是因为金融市场化在减少居民消费流动性约束的同时使得居民觉得生孩子的成本没有以前那么大,降低了其抚养少儿的负担,所以少儿的生育数量相对会上升。居民消费率(Co)又是少年抚养率(SF)的格兰杰原因,即居民消费率(Co)和少年抚养率(SF)互为因果关系,居民消费率(Co)还是通过影响其抚养少儿的成本作用于少年抚养率(SF)。为了更好的观察lf、sf、fi对co以及fi、co对sf因果关系的长期趋势。

(四)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是为了弥补VaR模型没有分析这四个变量彼此间带给对方的内生影响而进行的,所以本文对居民消费率、少年抚养率、老年抚养率和金融市场化指数做脉冲分析以便检验他们彼此之间的具体影响机制。给少年抚养率一个正的冲击,我国居民消费率先急剧上升,之后变缓慢上升一小段时期,之后开始逐渐下降。给老年抚养率一个正的冲击,居民消费率在长期内有平稳增长趋势。(2)图2显示,给金融市场化指数一个正的冲击,少年抚养率先急剧下降,之后开始稳定上升。(3)图2显示,给金融市场化指数一个正的冲击,居民消费率先急剧上升,尔后稳定一小段时期,再开始急剧下降,后来又开始缓慢上升趋于稳定。

(五)方差分解方差分解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从而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短期内少年抚养率的增长将会引起居民消费率快速上升,大约在第12期时上升到极致,然后居民消费率呈现长期稳定状态,不再上升。老年抚养率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是在短期内引起居民消费率有一个较小的上升趋势,大约在第10期时居民消费率不再有变化,呈平稳趋势。金融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在第10期以前对居民消费率几乎没有影响,第10期以后随着金融市场化的深入,居民消费率出现缓慢上升态势,大约在第17期时呈现稳定状态,不再上升。图4显示,居民消费率对少年抚养率几乎没有影响,这是因为少年人数占劳动力人数的比重更多的受其他因素影响,如计划生育政策、家庭收入、家庭观念等因素影响,所以居民消费率对其的影响很小。金融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在一段时期内会引起少年抚养率的上升,这是因为金融深化能使人们实现跨期消费,减小了少年抚养成本对家庭即期收入的依赖,使少年生育率上升,但长期内这种趋势将变得不明显,因为家庭生育数量更多地取决于政府制定的生育政策和家庭观念而不是抚养孩子的成本。

研究结论及政策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和政策启示:

1、少年抚养率、老年抚养率与居民消费率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少年抚养率和老年抚养率的上升都会增加居民消费率,但尤以老年抚养率对居民消费率的这种影响显著。这符合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该理论认为,赋有抚养少儿和赡养老人义务的中年人群虽然收入很多,却因为这两种义务而不敢轻易消费;相反,低收入甚至无收入的少年、老年群体却因为必须的原因消费远超过其收入,所以一个以少年人口和老年人口为主的社会人口结构会提升该国整体的居民消费率,这与我们的检验结果相符。

2、一个国家中老年抚养率的持续上升可能会降低未来国民收入的增长率。这是因为虽然居民消费率对少年人口和老年人口数量的变化都很敏感,而且来自家庭自身和政府两个层面的对这两类人群的支出已经相当大,但少年抚养率和老年抚养率所带动的支出性质并不一样,对前者的支出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这种投资会带来等于甚至大于成本的预期回报;而对老年人群的支出是一种纯粹的、不求回报的消费模式,因此,这种消费的长期增长会挤占社会投资资本,最终导致未来国民收入的增长率会因不断上升的老年抚养成本受到抑制。

3、金融市场化又称金融深化,简单的说就是直接融资市场和间接融资市场的发达程度。本文实证结果表明,金融深化能促进居民消费的增长,同时,又能在短期内引起少年抚养率的增长。金融深化促进居民消费增长是源于发达的金融市场能降低家庭即期收入对消费的约束效应,帮助居民实现跨期消费从而平滑其各期的消费,带动居民消费率的上升;金融深化能引起少年抚养率的增长是因为通过减小家庭因即期收入带来的消费敏感性后,家庭对少儿抚养成本的敏感性同样会降低,这可能在短期内释放家庭多生育的意愿,之所以是在短期内是因为生育数量在长期内取决于我国政府的生育政策。

居家养老的原因篇4

老年居住体系的模式就是依据国家老龄委提出的“以居家养老为主,集居社会化养老为辅,社区养老服务网络相结合”的原则制定的。本文重点讨论了老年居住体系中的居家养老模式和集居社会化养老模式,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年居住体系

abstract:agingisnotonlytheinevitableresultofsocialprogress,butalsothemajorchallengesofthesociety.asenterthe21stcentury,wecallforhigherrequirementofeconomy,societyandotheraspects.Becausetherewillbemanyphysiologicalandpsychologicalchangeswhengrowingintooldage,theelderly,astheweakgroupofsociety,willbethecommonconcernbythegovernment,society,buildersandinvestors,suchastheirlivingconditionsandresidentialplace.

elderlylivingsystemmodelwasformulatedaccordingtheprinciplesof“homecare,socialpension,communitycareservice"proposedbythenationalagingCommittee.inthispaper,amongtheelderlylivingsystem,thehomecarepatternsandpopulationssocialpensionmodelareonthefocusandareanalyzed.

Keywords:agingofpopulation;elderlylivingsystem

中图分类号:tm4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老年公寓的概念现状及前景

老年公寓的概念

老年公寓是指既体现老年人居家养老,又能享受到社会提供的各种服务的老年住宅,属于机构养老的范畴。在北京、上海、大连等这样的大城市,老年公寓已经很普遍,并且出现高、中、低档次。

西方国家的老年公寓,多建在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的城市郊区或闹中取静的城市中心,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室内设备齐全,取用方便,室内布置与一般家庭居室大体相似。公寓设有生活服务、医疗保健、文化学习、休息娱乐、自助劳动等设施和场所。

二、老年公寓的现状及前景

(一)老年公寓的现状

由于我国老年化发展速度迅速,“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社会流动的加速也使得更多的老人身边没有子女照顾。因此,在老龄化的发展进程中,老年人对住房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就目前情况来看,老年公寓的供应量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从整体来看,大多数公寓都是旧房改造,设施简陋,服务工作较差,无法适应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特殊需求。此外,供老年人的绿化环境偏少。

(二)老年公寓的前景

目前市场经济的浪潮已经卷入全国各地,因此,在讨论老年公寓时不得不考虑市场需求状况。

从全国来看,已具有购买能力的老年人多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10年以后当现在50岁的人进入60岁以后,老年市场的巨大购买力将会充分的显现出来。这些人中有许多事业有成,退休金和存款比现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会有很大的提高,在消费观念上也有很大差异。现在60岁以上老年人的高档消费到10年以后会变成普通消费。而且有一部分人都有着落叶归根的夙愿。这样,设施完备、服务周到的老年公寓将是老年人市场的重要选择。

老年公寓的规划

(一)服务对象和功能组成

目前城市老年人要求进入老年公寓生活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儿女成家挤占住房,居住环境恶化;二是多数子女不在老人身边,照顾老人太困难;三是因生活或经济矛盾,家庭关系不和;四是独居老人希望排解孤独。老年公寓的入住老人

应考虑身体的健康状况,在一定帮助下能独立生活的老人。

为此,服务对象主要是在一定帮助下能独立生活的健康老人,所以其功能组成以提供一般生活服务目标,室内空间由五个部分组成分别为:居住部分,公用部分,医疗部分,服务部分和管理部分。其中居住部分和医疗部分是老年公寓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规模确定

规模接纳老年的容量要考虑的三个主要因素。一是要满足服务范围内居民实际的需要;二是要考虑投资和经营的经济性;三是要适合公寓内形成健康的家庭氛围。因此,使用经验认为最适合的在50―70个老人。目前,此规模可以满足2万至3万人口的居住区的需要。投资和管理都经济,内部也有利于老人间相互交往并创造出良好的家庭氛围。

(三)基地位置选择

老年公寓的基地环境应该有利于老人的健康,又方便日常生活和参与社交活动。因此,较适合选择开阔、安静、交通方便的且有利于发展的地段。空气清新场地洁净的环境有利于老人进行必要的户外活动。因此,基地最好临近公园或者成片公共绿地。同时,老人们大部分时间会呆在自己的房间度过,因此也要求基地能保证老人居室有好的朝向和开阔的视野,能面对大片充满阳光的绿地更理想。另外,为保证老年人有安静的休息环境,基地位置应尽量避开车辆繁忙而噪音较大的城市干道,但同时又要考虑到上商店、邮局和公共汽车站的路程,以利于老年人更多接触社会生活。在居住区规划中,小区的中心边缘地带是老年公寓的理想位置,它可与中心的其他公共福利设施配套,特别是与青少年设施贴近,形成居住区的主要景观。

四、老年公寓的设计

(一)老年居室设计

居住室是老年公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老年人大部分时间是在自己的房间里度过,因此居室设计应仔细的考虑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加以精心设计。根据老年人意愿保持自立的心理,居室设计应能使老年人有较多独立性,不但能在需要时能及时得到帮助,而且日常生活又能不受到不必要的干扰。老年居室分单床间和双床间。目前我国的老年公寓大多采用多床,一室有三至四人,甚至更多,这是不适宜的,这使老年人不得不过集体宿舍的生活,这是老年人难以接受的。单床可供单身孤老用,双床间可供老年夫妻使用,素不相识的同性老年人不宜合住双床间。因此按国外实践经验和国内目前所接纳的主要对象,公寓中老年居室应以单床间为主,适当的设置双床间。其数量约为单床1/15~即1/10即可。居室的大小尺寸应以满足布置基本家具、壁柜、盥洗池、厕所和必要的交通空间。据相关研究表明,单床闻净面积至少有有10,双床间面积至少有16~20。老年居室的室内装修水平可略高于我国现有平均水平。

(二)公共空间设计

公寓的公共部分是供老年人用餐、集会、娱乐、学习、交往和进行多种余暇活动的场所。老年人在此可以得到更多的生活指导和乐趣,创造生活的意义。

餐厅设计。公寓内老人用餐基本可分为三种形式,一是全体集中在大餐厅用餐,二是分组分区在小餐厅用餐,三是在自己房间里用餐。这应由老人们自己选择。但为此专设小餐厅不够经济,应与分区分组活动室结合兼用为好。大餐厅是必须设置的,而且应考虑全体人员,因为大餐厅可兼作主要集会场所,应按多功能使用设计。

兴趣爱好活动用房。可设电视室、阅览室、综合游艺室、书画研究和手工艺室等。设计应注意闹静间隔互不干扰。

公共浴室和厕所。公寓内老人洗浴宜分组设置公共浴室,以便护理人员照料,可按层和分区设计,每组以15~20人为宜。浴室地面应使用防滑材料,浴室内安装救援电话,以保证安全。公寓内老人结集的公共活动空问,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都应设置公共厕所,厕所设置宜均匀分布,以便老人就近入厕。据医学专家建议:从老人活动房间到最近的厕所距离尽可能小于2米,最远也不应超过16米。

(三)层数和面积标准

老年公寓的住户都是有一定活动能力的健康老人,层数的选择应考虑老年人的体力状况,一般不宜超过四层,这个层数对节约投资和用地也是较合适的,为许多国家老年公寓所采用。当然在用地昂贵的大城市或一般城市的中心区,高层公寓也不能完全排除,但毕竟存在不利的因素,如高层公寓里的上层住户远离地面活动,会给老人带来更多的孤独感,不利于老人身心健康。楼内安全保证较困难并且投资较昂贵。

参照欧洲和日本老年公寓的标准,结合我国目前居住标准,有关学者建议老年公寓的平均每床建筑面积可控制在22~33之间。

五、结语

随着老龄化的进一步加深,老年居住问题成为规划和建筑设计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交叉学科,对比研究,深入探讨了国内外老年居住问题的现状,提出了对老年居住问题的思考和解答。

国家老龄委提出实行“个人、家庭、社区和政府心结合”的原则,采用“老年人以居家养老为主,集居社会化养老为辅,与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棚结合”的老年居住体系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在今后的老年居住问题中应以此作为指导,建立完善我国老年居住体系。本文在这一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老年居住体系模式的构成框架,即居家养老的老年居住模试,集居社会化养老的老年居住模式,以及社会养老服务网络的构成框架。

集居社会化养老主要是指城市中的社会养老机构。这种养老机构除了居住单元外,还有一些公共空间。目前我国的社会养老机构大数分为老年公寓,托老所,护理院,老人院(福利院)以及老年设施综合体等,而且老年设施主要处于初级阶段,在发展类型上主要位于普通型,在今后应努力弥补其不足,在初步保证一定标准质量的同时,努力向小康型转变并进而达到理想的便准。

老年公寓是既体现老年居家养老,又能受到社会化服务的新型老年住宅,属于集居社会化的大范畴。老年居住体系的研究和建设应以社会公平为原则,本着“以老年人为本”的方针进行。因此,老年居住体系的建设应遵循普适性、潜伏性、安全性、针对性等设计理念。其中普适性设计原则是世界上关于老年和残疾人问题的一个较新的。体现社会公平的先进理念。应在解决老年居住问题上逐步做出尝试和应用,在社会老年化过程中引起重视。普适性是指设计师的产品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能供所有人方便的使用。

老年居住体系的模式就是依据国家老龄委提出的“以居家养老为主,集居社会化养老为辅,社区养老服务网络相结合”的原则制定的,本文重点讨论了老年居住体系中的居家养老模式和集居社会化养老模式,进行了分析。

参考文献

[1].胡仁禄,马光.老年居住环境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6.

[2].羌苑.国外老年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陈可冀.老龄化中国:问题与对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

居家养老的原因篇5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按照“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社区操作”的工作思路,立足实际,逐步建立以家庭养老为核心、政府支持为主导、社区服务为依托、居家养老为基础、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新型养老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全县老年人福利事业发展,促进全县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二、工作原则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在推进全县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需坚持以下五个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我县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为我县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人性化的服务。

(二)坚持依托社区的原则。要充分发挥社区最贴近老年人、最了解老年人、最能够有效地组织力量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特点,利用和整合乡镇中心敬老院、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服务热线等各类为老服务资源,从而建立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和队伍,为老年人提供内涵更加丰富、覆盖面更加广泛的服务。

(三)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各乡(镇)要根据本辖区老年人分布状况,从当地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和经济发展水平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确定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布局和内容,指导各社区、中心敬老院合理设置居家养老服务站。

(四)坚持社会化服务的原则。各乡(镇)要采取多种形式,多元投入,市场运作,以“有偿优惠为主、政府购买为辅”,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和支持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五)坚持分步实施的原则。各乡(镇)要采取“试点先行、分步推进”的方法,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调整充实服务内容,逐步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三、主要目标

推动居家养老服务首先在城市社区中普遍开展,同时积极向农村社区推进。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我县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网络基本建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有较大的改善和提高,涉老服务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充分利用,专业化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进一步壮大,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服务需求得到较高程度满足。农村社区依托乡镇中心敬老院等现有场所,力争80%左右的乡镇拥有一处集院舍住养和社区照料、居家养老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老年福利服务中心(站)。50%左右的行政村能够通过村民自治组织、老年群众组织开展以村民互助为主要内容的居家养老服务。今年,要在社区和乡镇中心敬老院开展居家养老试点工作。“十二五”期间,各乡镇要紧密结合本地实际,科学研究制定城乡社区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规划,每年都要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作出安排,逐步推进我县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四、工作重点

(一)健全县乡村三级居家养老服务领导体制。县政府已成立了分管副县长为组长,县政府办公室分管领导、县民政局局长为副组长,县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领导组,负责组织、协调、检查、指导,制定出台居家养老服务政策性、规范性文件.各乡(镇)要成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主要领导担任主任,负责监管、培育、规范居家养老服务市场和服务主体在社区实行服务项目的对接和有序运行,把居家服务落实到位.社区要成立居家养老服务站,具体负责对本辖区内老年人的家庭状况、健康状况、服务需求等进行摸底调查,并对政府购买服务的对象进行评估,对享受各种、各类的服务对象进行分类登记造册,为服务对象提供便捷的服务项目,确保服务时间、服务内容、服务质量落到实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要达到“五有”标准:一要有规范名称(服务站统一挂“XX乡(镇)XX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牌子,型材、尺寸、颜色等按照市老龄办统一规定);二要有居家养老服务场所;三要有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制度;四要有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队伍;五要有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人员职责。

(二)规范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主要是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保障、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文体娱乐、精神慰藉等。各乡(镇)在推行服务内容时可先易后难,在条件较好的社区,居家养老项目可多一些,在条件较差的社区,可依托现有资源形成服务网络,开展某些方面的服务,再逐步增加服务内容。一是开展安全保障服务。主要通过建立相应的联系制度,充分发挥助老服务员、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的作用,通过定期打电话、走访、探视等形式,加强对“空巢”老人等的帮扶联系;要建立相应的应急救助机制,在老年人遇到意外情况时,能得到及时、快捷、有效的救助和帮助。二是开展生活照料服务。主要包括日间托老、购物、配餐、送餐、陪护等特殊照料的服务和洗衣、打扫卫生、家电维修等一般家政服务。三是开展医疗保健服务。主要为老年人提供疾病防治、康复护理、临终关怀、健康教育、建立健康档案、开设家庭病床等服务。四是开展文化娱乐服务。主要为老年人提供学习和活动场所、体育健身设施和组织健身团队等,组织引导老年人参加学习培训、书法绘画、知识讲座、图书阅览等。五是开展精神慰藉服务。主要为老年人提供邻里交流、谈心沟通、心里咨询、聊天等服务;有条件的社区可设立应急救助热线或结合家政服务热线等开展为老服务。

(三)

(四)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运行机制

1、培育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组织。按照有关规定,放宽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准入制度,鼓励各类养老服务机构以及其他相关服务机构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符合条件的,给予政策扶持,包括降低准入门槛、简化登记程序、实行备案制度等,创造宽松发展环境,推动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

2、加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要把社区工作人员作为居家养老的骨干力量,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专业队伍、志愿者服务队伍、义工队伍,提升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鼓励和支持社区单位、居民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

3、加大对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投入和优惠力度。县财政对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要给予必要的财政补助,保证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正常运行支出。积极鼓励欢迎社会捐赠。各有关部门要全面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对全县各级各类经民政部门审批并登记的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在用电、用水、供气、取暖方面按居民生活用电、用水、供气、取暖价格收取;对其自有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养老院类的服务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免征营业税;对符合非营利性组织条件且符合企业所得税法免税规定的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养老服务所得的非营利性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此外,政府特许经营的通信、有限电视等经营单位为养老服务组织提供优质服务和价格优惠。

五、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是开展社会化养老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就业再就业的重要途径。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加强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领导。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让老年人转变观念,逐步接受居家养老服务的新理念及市场化运作方式。

居家养老的原因篇6

目的了解上海市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老年人进行养老意愿问卷调查。结果当将来的生活自理能力由部分不能自理转变为严重不能自理时,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发生显著变化,愿意选择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比例从41.7%上升到49.4%。年龄、居住方式和健康状况对老人的养老意愿存在显著影响(p<0.05)。结论随着生活自理能力的弱化,老年人机构养老的意愿增强。

【关键词】养老意愿;城市老年人;上海

在人口老龄化和家庭核心化的背景下,大城市养老服务供求矛盾凸显。为了更好地整合和配置养老服务资源以满足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了解城市老年人的养老意愿是首要前提。养老意愿是指人们对养老这个行为所持有的看法及态度〔1〕。养老意愿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人群或者同一人群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其养老意愿呈现出较大差异。以往研究发现,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对其养老意愿存在显著影响〔2~4〕,但绝大多数研究设计往往分析的是同一时点上具有不同生活自理能力老年人群的养老意愿差异,那么对于同一老年人群而言,其养老意愿是否会随着自身生活自理能力弱化而发生变化?当生活自理能力由部分不能自理向严重不能自理转变时,影响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因素是否会有不同?这是现有研究未涉及的方面。基于此,本文利用调查数据,在预设生活部分不能自理和生活严重不能自理两种情形下,对上海市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对2007年末实际居住在上海市长风街道的户籍老人进行入户调查,调查在家中居住的老人313位,在养老机构居住的老人90位,共回收有效问卷403份,有效回收率为100%。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

1.2研究方法

调查问卷中预设“生活部分不能自理”和“生活严重不能自理”两种情况,让被调查者根据其养老意愿分别作答,“养老意愿”操作化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两种情况。运用二项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回归分析模型的因变量为养老意愿,“居家养老”被赋值为1,“机构养老”被赋值为0。自变量主要从老年人的人口特征、经济特征、健康特征和居住特征中筛选,在人口特征方面主要选取了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和受教育程度4个变量,在经济特征方面选取了经济状况自评变量,在健康特征方面选取了健康状况自评、患病种类数两个变量,在居住特征方面选取了居住方式变量。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中二项Logistic回归向后筛选策略(Backward:Conditional

),建立最优回归方程。

2结果

2.1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变化

在两种不同生活自理能力的预期下,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具有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08,p=0.028)。当将来生活自理能力由部分不能自理转变为严重不能自理时,选择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比例从41.7%上升到49.4%,而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比例从58.3%下降到50.6%。见表1。表1二项Logistic回归老年人特征变量的统计描述及其与因变量的交互分析(略)

2.2老年人养老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在生活部分不能自理的预期下,对老年人养老意愿产生显著影响的因素是性别、年龄、居住方式、健康状况自评和经济状况自评。女性老人与男性老人相比,更倾向于机构养老〔exp(B)=0.449,p

健康状况自评较好老人相比,健康状况自评较差老人倾向于居家养老〔exp(B)=3.063,p

3讨论

在生活部分不能自理或严重不能自理能力的预期下,不同年龄、居住方式和健康状况自评老人的养老意愿存在显著差异。从年龄考察,年龄越高老人越倾向于居家养老,这可能是因为高龄老人受传统养老观念影响较深,认为老年生活能够得到家人的照顾是生活幸福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希望能够在家中颐养天年;从居住状况考察,仅与配偶同住或与家人同住老人更倾向于居家养老,这是因为同住的生活模式能够使老人获得来自配偶或家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其机构养老的意愿就相对较弱;从健康状况自评考察,健康状况自评较差老人倾向于居家养老,这可能是因为健康状况往往与经济状况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很多老人因病致贫,负担不起入住养老机构的费用,所以倾向于居家养老。

当生活自理能力预期由部分不能自理转变为严重不能自理时,不同性别、经济状况自评老人的养老意愿并没有呈现出显著差异,而不同受教育程度老人的养老意愿存在显著差异。受教育程度越高老人越倾向于机构养老,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受教育程度较高老人更易接受有别于传统的养老方式,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个人的受教育程度与其职业和收入高度相关,较好的职业和收入使他们拥有较强的经济能力,进入老年后能够负担得起入住养老机构的费用,对子女的依赖程度小。

据统计,2007年7月上海市老年护理服务需求量为61.38万人〔5〕,而老年护理医院与养老机构提供的护理服务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大量的护理需求需要依托于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和家庭的非正规照护服务来得以满足。而在目前家庭照护功能弱化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是弥补家庭照护功能弱化的有效措施。居家养老服务与机构养老服务相比,既可以让老年人在不用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情况下得到社会化的照护服务,又为社会和家庭节省了一大笔开支,符合大多数老年人的养老意愿。政府在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时,应关注社区为老服务资源的整合,努力探索灵活性、针对性更强的服务方式,进一步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本研究说明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自理能力弱化后的照护问题,这就对养老机构的护理水平和护理质量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上海市在建设新增养老床位时,不仅要注重数量更要注重质量,要积极引导和帮助养老机构提高护理水平和护理能力,

重视护理员队伍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照护需求。本研究发现,公办养老机构合理的价格和较好的服务是吸引老人入住的最重要原因。民办养老机构与公办养老机构相比,在价格和服务质量方面显然存在差距,而且在发展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但是从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它们终将成为行业中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龙书芹,风笑天.城市居民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对江苏四城市老年生活状况的调查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7;(1):988.

2初炜,胡冬梅,宋桂荣,等.老年人群养老需求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12):8378.

3陆杰华,白铭文,柳玉芝.城市老年人居住方式意愿研究—以北京、天津、上海、重庆为例〔J〕.人口学刊.2008;(1):357.

居家养老的原因篇7

一、研究方法

笔者采用《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发展和法制建设调查问卷》作为研究工具,该问卷包括被调查人员基本情况(11个项目)、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与社会救助制度(39个项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36个项目)、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6个项目)、家庭收入(7个项目)五个部分(本文中只讨论第一和第四部分的调查结果)。笔者旨在通过对农村居民养老保障现状的了解,为社会保障有关管理部门提供确凿的经验数据,成为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广东省农村居民养老保障制度的参考资料。

笔者以广东省农村人口作为抽样总体,采用典型抽样的方式,抽取中山、梅州、江门作为调查地,又进一步抽取中山200名、江门150名、梅州150名农村户籍者作为调查对象。研究采用入户问卷调查的方式实施调查,获得有效问卷485份,问卷有效率为97%。

二、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本次研究以广东中山市、梅州市、江门市共485名农村户籍者为被调查对象,男性280名,占57.7%;女性205名,占42.3%。其中,中山199名,江门144名,梅州142名(见表1)。对被调查人员的年龄结构见表2,年龄跨度为16―85岁,m年龄=45.76岁,SD年龄=11.10。汉族在被调查人员中占99.8%,壮族占0.2%。

对被调查人员的受教育程度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3。在485名被调查者中,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357名,占73.61%;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人128名,占26.4%。

对被调查人员的婚姻状况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未婚者44名,占9.1%;已婚者406人,占84.1%(见表4)。

对被调查人员的身体健康状况的数据分析(见表5)表明,91.9%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健康。

三、农村养老保障状况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与情况分析

1.近半数的被调查者知道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在485名被调查者中,有227名表示知道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占47.4%;表示不知道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有252名,占52.6%,见表6。

2.在知道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被调查者中参保者占36.8%。

在227名知道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被调查中表示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有81名,占36.8%;没有参加的有139名,占63.2%,见表7。

3.2000年后,特别是2005年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者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对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被调查者参加该保险的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8,93.6%的参保者都是在2000年及以后参加的,特别是2005年以后参保人数有大幅度的上升。对每个参保家庭家庭内部参保人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9,有1人或2人参保的家庭共占59.3%;3人或3人以上参保的家庭占40.7%。

4.在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被调查者中每年缴费的占66.7%。

对81名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被调查者的缴费情况进行统计,发现每年都缴费的有54人,占66.7%;仅缴过一次的有12人,占14.8%,见表10。

5.在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被调查者中有47.5%的人表示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非常满意或满意。

参保者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评价见表11。47.5%的人表示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非常满意或满意,有3个人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表示非常不满意或不满意。对这3人不满意的原因分析发现,其不满意的原因都是“养老金不能保证年老后的基本生活”。

对没有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被调查者当时没有参加的原因进行统计分析,有17.7%的人表示原因是“当时没钱”,有9.7%的人表示原因是“当时认为不合算”,9.7%的人表示原因是“当时不让参加”,有21%的人表示原因是“从来没有开展过这项业务”,另外有41.9%的被调查者当时没有参保的原因不详。

6.在未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者中有69.6%的人表示现在很愿意或愿意参保。

对139名未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者就其现在参保意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2。有69.6%的人表示现在很愿意或愿意参保,但有11.2%的人不愿意参保,19.2%的人仍然犹豫不决。

当问到“根据家里的收入情况,养老保险费每月交多少钱比较合适”时,227名知道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被调查者认为的合适金额从0―1000元不等,平均值为135.86元,SD=193.65。

(二)老年农村居民的生活现状分析

1.被调查者主观上认为要维持农村老人的基本生活每年平均最少需要5483.37元。

当问到“要维持农村老人的基本生活,您认为每年最少需要多少元(除自种粮食、蔬菜等外)”时,485名被调查者的回答从140―30000元不等,平均值为5483.37元,SD=5047.50。

2.59.1%的人认为自己的养老应该由儿女共同负责,还有45.0%的人认为应该由政府负责。

当问到“您认为您的养老应该由谁负责”时,对485名被调查者的回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3,59.1%的人认为自己的养老应该由儿女共同负责,还有45.0%的人认为应该由政府负责。

3.正在被他人供养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一年的大概花费为6863.27元,主要来源是子女供养和自己的积蓄。

对485名被调查者的养老方面的生活现状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4。其中生活需要家人供养者为49人,询问这部分被供养者一年内的大概花费,回答从100―40000元不等,平均值为6863.27元,SD=67.58.44元。这些必需的生活费用的来源分析见表15,有46.9%的人表示有子女给的钱,有20.4%的人表示包括自己(及配偶)的积蓄。

4.在被他人供养的被调查者中,2008年子女给予他们的生活费用平均为5202.78元,70.2%的人对自己的晚年生活满意或很满意。

对49名被他人供养生活的被调查者2008年子女给他们多少生活费用进行统计分析,金额从0―40000元不等,平均值为5202.78元,SD=7351.09。有40.4%的人表示,2008年子女除给零花钱外,还给予过粮食、蔬菜烟酒等支持;有8.3%的人表示子女给过农、林业用具;有37.5%的人表示子女给过电器支持;有68.8%的人表示子女给过自己衣服或其它日用品;有45.8%的人表示子女给过药品;但有20.8%的人表示子女没有给过以上任何一种物质支持,见表16。针对这部分人群进一步分析其晚年生活的满意度,发现对自己晚年生活不满意的占14.9%,满意或很满意的占70.2%,见表17。

5.35.4%的父母希望子女“多给点零花钱用”,34.8%的父母希望子女“没事的时候多来走动走动”,61.7%的人希望政府“每月给一定的生活费”,38.6%的人希望政府“考虑生活无法自理老人的照顾问题”。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针对当前被供养者,调查其在养老方面希望子女做哪些事情,结果见表18,35.4%的父母希望子女“多给点零花钱用”,34.8%的父母希望子女“没事的时候,多来走动走动”,还有23.9%的父母表示“挺好,没有更多的要求”。对这部分群体希望政府为他们的老年生活做的事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9,61.7%的人希望政府“每月给一定的生活费”,38.6%的人希望政府“考虑生活无法自理老人的照顾问题”。

6.78.2%的人表示对自己赡养的老人目前的生活满意,但有7.8%的人表示对自己赡养老人不满意。

抽取正在供养家里的老人或在供养老人,又需要子女供养的被调查者,共202名。针对这部分人,对于其赡养的老人目前的生活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见表20,78.2%的人表示对自己赡养的老人目前的生活满意,但有7.8%的人表示对自己赡养老人不满意,进一步对不满意原因进行分析发现,是因为“家里经济条件差,让老人跟着受苦”,还有部分被调查者是因为“经常在外打工,老人有事时没人帮忙”,见表21。

四、结语

(一)广东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普及工作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

本研究调查数据显示,近半数的被调查者知道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知道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被调查者中,参保者占36.8%。2000年后,特别是2005年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者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在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被调查者中,每年缴费的占66.7%;在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被调查者中,47.5%的人表示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非常满意或满意。这些事实说明广东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开展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知识宣传工作不够细致,众多的农村居民对其一无所知。

本研究调查数据表明,过半数的被调查者不知道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这必然严重影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普及,使得该制度不能更好地发挥其保障农村居民老年生活的作用。有关部门应加强多形式入村宣传,以方便开展农村养老保障工作。

2.参保人数还非常少。

本研究调查数据表明,在知道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被调查者中,参保者仅占36.8%。这部分人只占被调查人员总体的16.7%,这个数据表明,大多数的农村居民还处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保障之外,他们的老年生活的基本保障还存在问题。没有参保者不参保的原因多元化,包括“当时没钱”、“当时认为不合算”、“从来没有开展过这项业务”等多种原因。未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者中,有69.6%的人表示现在很愿意或愿意参保,但有11.2%的人不愿意参保,19.2%的人仍然犹豫不决。另外,调查数据还显示,在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被调查者中,缴过几次费用、仅缴过一次或没有缴费者占33.2%,说明有部分参保者还存在缴费不积极的情况。依据以上实际情况,有关部门应该在加强宣传的基础上,朝着降低缴费水平,提高保障水平的方向继续努力,以便将更多的农村居民纳入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保障的范围内。

3.农村居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满意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被调查者中,有47.5%的人表示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非常满意或满意,有3.8%的人表示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其原因是保障水平低,不足以保障老年生活。

(三)当前农村居民的养老主要依靠子女供养或自己积蓄

本研究调查数据表明,正在被他人供养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一年的大概花费为6863.27元,主要来源是子女供养和自己的积蓄。在被他人供养的被调查者中,2008年子女给予他们的生活费用平均为5202.78元。在这部分被调查者中,有70.2%的人对自己的晚年生活满意或很满意。在正在供养老人的被调查者中,有78.2%的人表示对自己赡养的老人目前的生活满意,但有7.8%的人表示对自己赡养老人不满意,其主要原因是“自己家庭经济状况差,老人跟着吃苦”。

(四)农村居民期望子女和政府给予他们老年生活更多的支持

居家养老的原因篇8

关键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长缴多得

一、盘县地区“城乡居保”“长缴多得”现状

(一)“长缴多得”补贴方式及年收益情况

1.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长缴多得”的补贴方式

“长缴多得”的补贴方式主要是按固定金额增加补贴,现行长缴多得激励措施是缴费满十五年以上每多缴费一年基础养老金补贴2元/月。

2.计算“长缴多得”的年收益

多缴多得的计算公式为:2×(n―15),其中n为15年以上缴费年限。可以将年限分为1―5年、6―10年、11―15年、16―20年、21―25年、26―29年几种阶段。其中每多缴一年的收益额为2元/月。

(二)调研结果情况介绍

此次调研,主要对柏果镇、马依镇、大山镇、东河社区、亦资社区等五个乡镇(社区)进行入户调查,调研对象以16―45周岁的青年人员为主,样本量为100户家庭,五个乡镇(社区)各在16―45周岁青年家庭中随机抽取20户,通过问卷调查及一对一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居民人员基本信息及“长缴多得”激励机制推行情况等内容进行调查。调研基本情况如下:家庭月收入支出情况,家庭月收入大于家庭月支出的占比为52%、家庭月收入约等于家庭月支出的占比为40%、家庭月收入小于家庭月支出占比为8%;养老保险缴费档次,低缴费档次100―400元的占比为88%、中缴费档次500―900元的占比2%、高缴费档次100―2000元的占比为10%;关于对“长缴多得”政策的了解情况,不了解的人数占比为72%、

基本了解的占18%、非常了解占10%;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满意度,非常满意的占18%、不满意的占4%;同时,有63%的人认为应该加强政策宣传、简化领取流程、提高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及专业水平、增加基础养老金、提高政府补贴。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方式单一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居民对“长缴多得”激励机制是不了解甚至是完全不知道,不了解居民人数占72%。同时,存在中途中断缴费,事后补缴的现象,而大多数居民不知道事后补缴部分没有政府补贴。宣传效果不明显,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乡(镇、街道)社保服务中心人手不够,工作人员专业水平低,缺少全面的培训,对政策理解不全面;第二,大多数居民文化程度低,对政策理解程度有限。对养老问题不重视;第三,宣传方式单一,主要是通过召开集体会议进行宣讲。

(二)青年居民对养老问题存在严重的短视行为

通过调研发现选择最低缴费档次的居民占88%,选择1000―2000之间缴费档次的仅占10%。居民选择最低缴费档次,半数以上是因为居民对养老问题的不重视、以及受盲从心理影响而产生从众行为,从而形成选择缴费档次单一化的局面。养老保险待遇是居民必须缴费年限满十五年并达到60周岁才能够享受的,“长缴多得”政策则是激励青年居民缴费满十五年后继续缴费,从而提高其老年生活水平。作为理性经济人,居民可能更愿意选择立竿见影或是相对不确定性因素较少的短期投资。多数青年居民都认为以后存在太多的不确定因素,现在考虑养老问题过早。

(三)基础养老金补贴设置不科学

盘县现行“长缴多得”激励措施是缴费满十五年以上每多缴费一年基础养老金补贴2元/月。首先,从短期来看,多缴费一年基础养老金增加额度不大,激励效果不明显;从长期来看,如果居民从16岁开始缴费,连续缴费到60岁,每年的补贴额仅为696元。其次,缴费年限满十五以后激励措施才开始实行,时间跨度长,不能更好地激励居民长期缴费;最后,补贴金额按固定额每年增加,没有与居民人均收入和物价水平挂钩,缺少完善的补贴调整机制。

三、进一步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长缴多得”工作的建议

(―)加强宣传力度,宣传方式多元化

第一,需要扩充工作人员队伍。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逐步实现全覆盖的同时应考虑到经办机构能力建设问题,尤其是盘县,作为六盘水市最大的县级行政区,人口基数大,应积极扩充相关专业人员,尽快建立一个分工明确的宣传部,使其深入乡镇(社区)、村、组,以及户进行宣传,真正做到城乡居民对养老保险政策的理解,从而提高居民参保和续保的积极性。

第二,应采取多元化宣传方式。如拍摄微视频,可通过二维码扫描,保存到手机,方便随时查看;还可通过手机短信、制作漫画册、广播等多元化方式进行宣传。具体宣传内容应与居民切身利益问题紧密联系,对缴费档次、政府补贴、待遇发放和计算方法等内容的进行详细解读。

(二)加快与其他制度衔接,提高居民的缴费续保积极性

应加快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其他制度的衔接,尤其是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可提高居民对养老保险政策的预期值和缴费续保的积极性。大多数青年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持观望态度,寄希望于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在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办法方面,可参考成都市做法,采取“换算”或“补差”两种方式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转移接续。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养老金补贴激励机制,鼓励“长缴多得”

据调研结果表明,大多数居民有意愿在缴费达到十五年之后选择续保,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居民口中的“有好处”,即“长缴多得”补贴。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养老金补贴激励机制对居民续保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同时,应充分考虑本地区财政收支状况、人口数量与结构、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率等因素。关于完善“长缴多得”激励措施的设想:

缴费补贴应在最初十五年的参保缴费阶段就开始实施,使居民在规定的缴费阶段中就享受到缴费优惠,从一定程度上激励人们连续并长期缴费。结合地方财政能力分析制定合理的时间跨度和补贴标准,可将满十五年后的缴费补贴总额分布到整个缴费阶段。按目前“长缴多得”激励机制,如果一个居民从16岁开始缴费,满十五年缴费期限后还有29年达到待遇领取年龄,按现在的“长缴多得”政策来计算,即缴费满十五年以上每多缴费一年基础养老金补贴2元/月,该居民能够获得的最高补贴为696元,那么可将这696元补贴从缴费阶段开始就给予补贴,十五年以上的补贴额可适当提高拉大距离,激励长期缴费。或将缴费年限与基础养老金挂钩,将基础养老金随着缴费年限的增加调整到72、74、76……以此类推,可有效缩短缴费激励的时间跨度,使居民在缴费阶段对“长缴多得”政策具有一定的了解,解决后期的续保问题。(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居家养老的原因篇9

一、建立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我县已建立了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主体,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制度为补充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并取得积极成效。截止2007年底,在全县11.14万名常住户籍人口(城镇居民2.03万人,农村居民9.11万人)中,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的有8334人,占7.48%;参加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有2674人,占2.40%;参加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的有4620人,占4.15%;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有18928人,占16.99%。上述制度的建立,解决了部分居民群众的养老保障问题,化解了一批影响我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问题,为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然而,从目前情况看,全县还有约8.15万名城乡一般居民(占全县常住户籍人口的73.16%),缺乏系统性的养老制度保障;同时,由于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思路不尽合理,致使农村原参保人员的养老问题实际上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加上这一块,相当于全县实际上有90.15%的居民群众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养老保障。因此,在不断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等制度并充分发挥其保障功能的基础上,有必要加快探索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思路,尽快解决广大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问题。

第一,建立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要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坚持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注重社会公平,注重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使全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养老保障方面,只有实现广覆盖,使城乡居民群众人人享有基本养老保障,才能体现公平,才能实现共享,才能使社会更加和谐。目前,我县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只覆盖到城镇从业人员和农村部分居民,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又缺乏应有的保障功能。因此,探索建立新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养老保障的目标,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客观使然。

第二,建立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摆在首位的具体表现。一方面,受工业化、城市化的影响,城乡大批青壮年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人口地域性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农村老年农民的日常生活较为困难。另一方面,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城乡家庭呈现上养四位老人、下养一个孩子的“四二一”结构,传统的“养儿防老”的家庭保障功能受到严重削弱,城乡家庭养老功能逐步淡化和弱化,靠代际供养已经难以解决养老问题。再一方面,随着老龄社会的提前到来,加上目前推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由于覆盖面窄、参保人数少、保障程度低等缺陷,无法满足参保人员养老的需要,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我县城乡社会养老所面临的问题日趋突出。因此,随着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推进,这几年来,城乡居民要求解决养老保障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社会各方面的呼声越来越高。针对这种情况,在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过程中,抓紧建立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扩展到全体城乡居民,这一方面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反映了他们的实际需要,维护了他们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广大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从而缓解广大居民因老致贫、因老返贫等问题,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时代要求。

第三,建立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养老保险制度自身的发展规律。依据统计学上的“大数法则”,各类保险只有不断扩大覆盖面,才能提高保险基金的共济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十五”期间,我县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基金支付能力越来越强,覆盖范围从国有、集体单位扩大到了非公经济组织,从正规就业人员扩大到了灵活就业人员,从城镇从业人员扩大到了进城务工人员。在这种情况下,将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扩大到全体城乡居民,符合养老保险制度自身的发展规律,是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需要。

第四,建立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构建大社保体系的重要内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志,也是一种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近年来,我县相继出台实施了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等新制度,扩大了社会保障的受益面,也受到了广大居民群众的欢迎。在此基础上,建立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全体城乡居民的养老之忧,正是坚持探索、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具体体现,同时也丰富了大社保体系的内涵,必将推动大社保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二、我县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及现状

1、发展历史及沿革

根据国家"七五"计划关于"抓紧建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要求,民政部早在1986年就开始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探索。1992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下发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民办发〔1992〕2号),并在全国有条件的地区逐步推广。

我县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发展过程共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试点探索阶段:1995年实施的《浙江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浙政发〔1995〕4号)规定,从1995年起,由各级民政部门负责为非城镇户口的农村各类人员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根据《暂行办法》精神,我县出台了《关于建立云和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通知》(云政办〔1995〕16号)和《云和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办法(试行)》(云政办〔1995〕21号),并于1995年4月在云和镇红光、沙溪两个村进行了试点。二是全面推广阶段:1996年底,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开始在全县铺开,覆盖了全县所有乡镇和行政村、11家福利企业及1个零散户。我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标准为每人每年20元,上不封顶(浙政发〔1995〕4号文件规定的月缴纳标准分为2、4、6、8、10、12、14、16、18、20元等十个档次);农保基金主要依靠银行定期存款实现保值增值,同时,根据银行定期存款利率的调整情况来确定参保人员的养老金水平。三是整顿规范阶段:1998年,国务院将此项工作从民政部门划归劳动保障部门。1999年,受宏观经济影响,国务院要求停止接受新业务,对“农保”进行整顿规范。我县的农保工作以保持稳定为原则,做到“工作不断、队伍不散、基金不丢”,并于2003年9月把该项工作从县民政局下属的农保处整体划入县社保处管理,顺利完成了农保机构的职能划转。

2、工作现状

通过十多年的努力探索,我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目前已达到一定规模,在农村也有一定的影响面,但成效一般。到目前为止,全县共有14个乡镇、170个行政村、11家福利企业和1个零散户开展了农保工作,参保人数有18928人,参保率为20.77%;积累基金341.54万元,累计支付待遇1.49万元;在目前符合待遇享受条件的286人中,享受待遇最少的每人每月只有0.21元,最多的每人每月也只有21.42元,月平均待遇为2.20元,月领取额在1元以下的有194人,20元以上的只有2人。由于缴费起点低、待遇标准低,目前我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没有新保及续保人员,实际上已处于停滞状态。为维护农保政策和业务的稳定性、连续性以及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我县农保工作处于不宣传、不发动,上门参保不中止的状态。

三、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农保制度的主要内容

我县现行农保制度的主要政策依据是1992年由民政部制订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和1995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的《浙江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其主要政策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参保对象范围:60周岁以下农村户籍公民,包括务农务工经商人员及乡镇招聘干部、应征入伍青年、民办教师、医生和其他各业劳动者等。

2、资金筹集方式:坚持农民自我保障为主和自助与互济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含国家让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和储蓄积累式的办法进行筹集;最低缴费标准为每人每年20元。

3、资金积累方式:缴费建立个人账户,属于个人所有,个人缴费和集体补助(含国家让利)均记在个人名下。

4、待遇享受规定:我县参保人员领取养老金的年龄为60周岁,待遇标准按达到领取年龄时个人账户的积累总额确定,并根据银行定期存款利率调整情况来确定参保人员的养老金水平。领取养老金的保证期为十年。

5、基金管理方式:基金以县为单位统筹,并按国家有关金融政策运营管理,主要依靠银行定期存款和购买国债的方式实现保值增值。

(二)现行制度设计存在的主要缺陷及分析

现行农保制度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规划制订的,符合当时国民经济状况和农村特点,也曾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但是,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农民生活生产方式的转变,我县农保工作出现了因缺乏激励机制和扶持政策而“扩不出”、因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相适应而“保不齐”、因制度衔接性差而“流不动”等问题。现行制度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下列方面:

1、稳定性和适应性差。首先,我县现行的农保制度基本上是在民政部颁布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和省政府印发的《浙江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的基础上稍作修改形成的,因缺乏应有的法律效力而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导致本来就心存疑虑的农民更加不愿投保。其次,在城镇社会保险体系日趋完善的今天,将乡镇企业职工、私营企业主和雇员等有劳动关系的群体继续纳入现行农保制度有失公平性。第三,缴费机制设计时尽管考虑到了农民收入季节性和不稳定的特点,但是明显缺乏弹性。如按1995年我省暂行办法规定,按月缴费标准一直维持在6—20元之间,但十年前的缴费标准是无法适应如今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的。第四,现行的养老金计发系数按8.8%的利率测算,具有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经济高利率和高通胀的鲜明特征。但是随着国家连续降息,如此高的利率已经是“可望而不可及”了。

2、基金保值增值困难。《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规定,“基金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主要以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和存入银行实现保值增值。”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缺乏合适的投资渠道和投资人才,都是将基金存入银行进行管理。但是,由于银行利率不断下调(如一年期存款利率已从1995年的10.98%下调至现在的4.14%),再加上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要实现保值已经相当困难,更不用说增值。这就造成政府的包袱加重,出现了参保的人越多而国家赔得越多的尴尬局面。

3、保障功能弱。一方面,由于实行自愿投保,大多数人员采用一次性缴费方式,缴费总额普遍较低。同时,基金积累类似于银行存款,靠自我积累模式,而养老金待遇则仅靠自我缴费的个人账户积累总额来确定。加之,当时是在预定利率12%的情况下制订政策的,较少考虑到金融风险,结果在政策推出后,银行利率接连下调。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资金能够平衡运行,国家原先承诺的农民养老保险帐户的利率只好下调(1997年1月下调至8.8%,1998年1月下调至6.8%,1998年7月下调至5%,1999年7月起更下调至2.5%),造成参保人员的保障水平不高,实际收益明显低于按过去高利率计算出的养老金,使人们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信心更是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待遇享受没有设计增长机制,几十年同一标准。随着物价水平的变化,养老金事实上是在不断地“缩水”之中,不仅难以吸引农民参保,更难以真正起到保障老年农民基本生活的作用。

4、政府责任缺位。原民政部农村养老保险办公室制定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资金筹集上坚持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但是,一方面,由于在制度设计中没有硬性规定政府责任的具体机制,而变成了完全依靠个人积累和基金自身的增值来实现保障和收支平衡。面对增值渠道不畅通的现实,以理论上较高的支付系数和实际中缺乏政府投入的事实,基金明显孕育着较大的财务风险。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集体无力或不愿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给予补助,绝大多数普通农民得不到任何补贴,这种资金筹集方式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储蓄或鼓励性储蓄,缺乏社会保障应有的社会性和福利性。

四、我县建立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分析

(一)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

1、较高的养老意识为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提供了思想基础。

由于多年来各类养老保险宣传以及社会高度信息化,广大城乡居民对养老保险有了基本认识并产生较为强烈的要求。一是城乡居民的养老意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要求出台新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或完善现行“农保”政策)、依靠养老保险实现养老的意愿较为强烈。二是通过社会保险信息的广泛传递,广大城乡居民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比较羡慕,从而增加了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认识和要求。三是商业保险公司的大力宣传,使广大城乡居民多了一份比较。绝大部分居民感觉商业养老保险有吸引力但缴费额较高,希望政府能承办低缴费额的“政府福利型”养老保险业务。这都为尽快建立并完善科学合理又适应广大城乡居民缴费能力的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基础。

2、相关政策法规明确了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走向。

(1)《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十条规定,“国家建立养老保险制度,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党的十六大早已经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除了继续重点“关注”农业保险外,还以农村人身保险为突破口,首次出现了“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表述。

(3)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是“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同时,要求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时,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4)《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浙委〔2006〕28号)提出,要“围绕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加快建设覆盖广泛、保障水平逐步提高、管理规范方便有效、与全面小康社会发展水准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按照“个人养老储蓄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适当补贴”的原则,加快建立面向农业劳动者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5)2007年云和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把“重视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列入今后五年要抓好的七个方面重点工作之一,提出要“继续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基本社会保障制度”。

3、多年实践所积累的管理经验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我县现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组织比较健全,队伍比较稳定,管理基础工作比较规范,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为下一步建立和完善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奠定了基础。

(二)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经济条件还比较薄弱。

建设新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除了要考虑社会认同程度、制度发展方向、现有工作基础等方面因素外,重点要考虑地方财政支持能力、城乡居民承受能力以及制度本身保障功能及其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据统计,从2000年到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从8.01亿元增长到22.41亿元,年均递增11.9%;人均生产总值从7530元增长到20158元,年均递增11.7%;农业占三产结构的比重,已经从24.6%下降到12.5%。然而,从目前情况看,农业占有生产总值的比重仍然较大,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比重高达82%,同时,财政收入只有2.82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只有1.6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455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也只有4267元。因此,我县经济社会仍将以发展第二和第三产业为主,离“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政府财政支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能力还不够强,城乡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仍然较弱,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必需的物质基础还较为薄弱。

五、建立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思路

以上分析表明,我县建设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具备了一定思想认识基础和工作经验,制度建设的政策走向也已经较为明确。虽然目前的经济条件还比较薄弱,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从执政为民和关注民生的角度出发,我们应主动创新,稳妥谋划,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我县实际情况和适应民生需求的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一)指导思想

按照政府组织引导、群众自愿参加的原则,通过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筹集资金,建立以储蓄积累与享受待遇调整机制为核心的“低门槛、多层次、广覆盖、可接轨”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新模式,为新型城乡居民年老后的基本生活提供必要的支持与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循序渐进、突出重点的原则。从近期看,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进入二、三产业,或者季节性、阶段性地从事非农产业。因此,当前这个阶段要有所侧重,重点解决好大龄农村人员(男45周岁以上、女40周岁以上)的养老问题,对此年龄段以下的人员,可通过积极创造条件,将其逐步纳入城乡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从长远看,随着政府财政和农民经济承受能力的提高,养老保障体系的容纳能力会不断增强。所以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要从适应户籍和职业转移的需要、适应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角度来设计,以利于今后的沟通和衔接。

2、保障水平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适应的原则。从我县实际来看,首先,区域之间也还存在着经济不平衡,各乡镇以及同一乡镇的各个村之间的经济情况存在不小的差异性,由此造成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支出存在着较大不同。其次,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与农村居民毕竟有所区别,农村居民或多或少还拥有着可以作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源的土地,相对而言,他们的生活费用中需要由现金支出的比例相对低一些,而城镇居民的衣食住行基本上都要用现金来获取。同时,这两个群体的医疗需求也存在较大距离。因此,当前设计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时,要着眼于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通过养老保险来为他们年老以后的生活提供必要的资金补助,同时继续立足于土地保障、家庭保障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多层次、多方位地解决其养老问题。

3、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的原则。设计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时,必须弥补原先制度设计中缺乏政府投入机制的不足。缴费可以以个人为主,村集体视自身经济情况给予适当补助。同时,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明确政府缴费补贴的具体比例,并对经济困难群众予以适当倾斜。

4、简洁直观、便于接受的原则。居民群众是最讲实际的群体,需要的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利益。因此,新制度的设计必须简单直观,具有灵活性,让城乡居民真正感觉到实惠,这样才易于群众的接受和参与。

(三)具体设想

1、制度定位。新制度应该定位在建立我县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而不是对现行农保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新制度出台后,应该明确暂停受理老农保业务,通过制度衔接,逐步消化老农保,以利于推进新型养老保险。

2、范围对象。新制度的实施对象界定为在云和县行政区域内16周岁至60周岁、具有我县常住户籍的城乡居民。由于生产经营方式的转换,城乡居民中已经有部分参加了现行的各类政府性养老保险,所以重点解决对象是除已参加政府性养老保险以外的其他城乡居民中的大龄人员(男性45周岁以上、女性40周岁以上)。

3、缴费标准。考虑到城乡居民收入不稳定的特点,参保时年龄未满60周岁的人员采取按年缴纳的方式缴费,缴费金额按缴费基数乘以缴费比例确定。首先,根据我县城乡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县财政的支持能力,同时考虑到有关统计数据的公布时间有一定的滞后性,一方面,缴费基数可按上上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确定;另一方面,缴费以个人为主,村集体视其自身经济状况给予适当补助(个人和村集体经济的缴费比例不低于8%),同时县财政可按不低于上上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定比例标准进行补贴,并向经济困难的群众适当倾斜(县财政按不低于5%的比例给予补贴)。其次,为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也为了提高城乡居民的参保缴费意识,可确定缴费年限为15年。再者,参保时年龄已满60周岁的城乡居民,由于年纪较大,逐年缴纳不现实,所以可采取一次性缴费方式,缴费金额按缴费时上上年全县农村居民月人均纯收入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乘以规定的比例和缴费月份确定,缴费月份具体标准视年龄增长情况逐年递减。

4、帐户管理。为确保养老金计发基数的确定性,可将个人缴纳部分和村集体补助部分用来建立个人缴费帐户。同时,为提高基础养老金的计发水平,可将县财政补贴中的一部分用于建立参保人员补贴帐户(比如县财政补贴5%,其中3%补贴到个人),并按规定与个人缴费账户储存额本息合并计算养老待遇。另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可将县财政补贴部分的其余部分(比如县财政补贴5%中的2%部分),用于建立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借以逐步提高参保人员的待遇水平。

为确保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和增值,也为了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养老保险个人缴费账户、补贴账户和统筹帐户每年可参照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计帐利率标准计息一次。参保人员自领取养老金之月开始,其个人缴费账户储存额再参照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领取养老金时个人账户储存额的计息规定办理。

参保人员异地(跨统筹地)迁居,其养老保险个人缴费账户储存额本息,能转移的,转移迁入地社会保险机构;不能转移的,可一次性退还本人。

5、待遇享受。设计待遇时要把握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待遇计发办法采取缴费确定型,根据缴费账户积累总额确定待遇标准;二是设置养老金调整机制,养老金根据我县经济发展水平、基金支付能力及银行利率变动等因素适时调整,所需资金从统筹基金中列支。

具体来说,月养老金起领标准为缴费账户积累总额乘以待遇计发系数。假定参保人员领取养老金的保证期为13年,则年满60周岁人员的待遇计发系数为1/156;60周岁以上人员的待遇计发系数则与其缴费月份保持固定的比例关系。参保人员死亡后,其养老保险个人缴费账户储存额本息余额一次性支付给其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

6、制度衔接。本着平稳过渡、操作方便的原则,新制度可以与原农保、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被征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在一定条件内衔接,新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员的个人缴费账户和补贴账户储存额本息可以按有关规定折算过渡,以利于今后城乡保障方式的融合。

(四)费用测算

鉴于我县实际,在设计我县建设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时,一方面,城镇居民的保障水平应低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另一方面,鉴于大部分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还可以借助耕地来实现基础保障,其保障水平可略低于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从目前情况看,我县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标准为每人每年3707.8元(其中单位缴纳2648.4元,个人缴纳1059.4元),月平均养老金享受标准为1164.32元;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四个档次的平均缴费标准为每人2.7万元(其中

政府补助1.375万元,个人和集体缴纳1.325万元),月平均享受待遇为150元。

居家养老的原因篇10

关键词:居家养老发展趋势住宅设计现状问题解决方法

abstract:alongwiththepopulationagingprocess,theaccelerationandthelackofsocialpublicpensionresources,development,perfectfamilyendowmenthasbecomeaconsensus.inthisarticle,throughtheanalysisofthecurrentfamilyendowmentresidentialdesignandpublicservicefacilitiespeiJiantheproblems,andputsforwardsomemeasuresforimproving.

Keywords:familyendowment,development,present,situationtrend,residentialdesign,problemsolving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家庭养老模式在我国的地位

2009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前夕,美国《时代》周刊发表题为《我们可以从中国学到的5件事情》的文章,家庭养老便是其中之一。文中称其为文化的传承和社会的融合建立了纽带。家庭养老的确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而且在当前中国城市老年人口不断增加,社会养老机构及其匮乏的条件下,家庭养老也是近期中国老年人口的主要养老模式。在新的形势下,家庭养老的内涵也更丰富;传统的家庭养老指老年人依靠子女或其他家庭成员赡养,不光包括经济上的支持,还包括日常的生活照料,现代的家庭养老主要是指居家养老,子女及家庭成员在养老中的作用逐渐淡化,家庭养老的许多要素呈现出社会化的趋势。

虽然家庭养老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人口流动性的增强,这种养老模式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许多空巢老人缺乏照料,独居老人身故多日才被发现的新闻经常见著报端。如何改善居家老人的生活环境,提高他们的养老质量是当前业内普遍关注的问题。针对家庭养老我国目前已颁布了《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规范》,相关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对家庭养老模式的居住环境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2家庭养老模式中老年人的几种居住形式

在目前的家庭养老模式中多代家庭居住和独代家庭居住是两种最主要的形式。多代家庭居住是指老人世代与年轻人世代共同居住的家庭模式,所谓“老少居”[1]“两代居”(图1)[2]“三代居”的模式;独代家庭居住是指老人世代单独居住的模式,如:夫妻两人的空巢家庭、单身老人的独居家庭、非婚姻关系的老人合居家庭。这两种形式中多代家庭居住是传统形式,在数量上虽逐渐少,但仍占主体地位;独代家庭居住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才流动的加速出现的居住形式,目前这种形式的数量仍在不断增加。

图1两代居套型平面图

3老年人居住环境的设计原则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在心理和生理上均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生理上:活动能力下降,关节活动范围缩小,运动的灵敏性、准确性下降,感官功能退化等;心理上,社会角色的转变、家庭结构的变化极易使老年人产生空虚感、失落感和孤独感;生理上的不适愈发加剧这些心理感受。在老年人居住环境的设计中应针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地体现出对老年人的人性关怀。1991年12月联合国通过了《联合国老人原则》,原则包括五项内容:独立、参与、照护、自我实现与尊严,这也是老年人居住环境设计的重要依据。

4针对家庭养老模式的几种建筑类型及发展趋势

4.1对应多代家庭居住形态的建筑类型及发展趋势

对于多代家庭居住形态适合的建筑类型主要有住宅,主要有住宅,如老少居、两代居、三代居等,其特点是除居住成员有独立的居室外,对于老年人有专用的卫浴、厨房空间;居住成员公用起居空间,这样即考虑到了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惯的特殊性、又使老年人能较方便地得到后代的照料,做到分而不离。近年来随着房价的快速上涨以及国家对商品房的调控政策,小户型住宅成为商品房市场的主导户型;与此同时,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加和代际间生活习惯、文化思想方面的差异,许多老年人更倾向于相对独立的空间,这使多代居的数量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老年人与子女近距离独立居住。伴随着老年化进程的深入,老年人将会从独立的住宅转入配备有专业护理服务的老年居住设施,但是就目前的社会养老设施的发展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在现有住宅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建立起基于社区的养老服务体系才能切实可行地解决该问题。

4.2对应独代家庭居住形态的建筑类型及发展趋势

对于独代家庭居住形态适合的建筑类型除了住宅还有老年公寓、养老院等。因独代家庭人口少,对居住面积要求不大,但要求能提供一定的专业服务,如配套设施成熟的社区、老人公寓等,随着人口流动速度不断加快、范围不断扩大,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家庭越来越多;同时老年人更加独立的居住意愿;独代老年人家庭不断增加,这种形式必将成为今后家庭养老居住形态的主流。

5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由于我国目前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社会养老机构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口的需求。以湖北省为例,截至2010年11月1日省内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794.4万,占总人口13.9%,而养老床位数仅为老年人口的1.39%。今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了“十二五”期间老龄事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其中就提出完善家庭养老支持政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覆盖所有的城市街道、社区。因此发展和完善家庭养老模式是目前老龄事业的工作重点。目前家庭养老模式在建筑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1改善住宅设计的前瞻性、灵活性

由于目前的商品房住宅基本是以普通住宅为标准设计的,自理老人居住尚可,但对于借助老人和介护老人[5]的居住则存在一定困难。我国目前尚处于人口老龄化的初期,而到2030年前后,中国老年人口的身体健康状况会因老年人口高龄化而逐年恶化,生活不能自理者所占比例逐年上升,至2050年,不能正常工作或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占中国老年人口的比例将达到20%,[3]而一般住宅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因此目前的住宅设计应顺应家庭结构的变化、满足人口老龄化的需求,尤其是高龄老人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的居住需求,设计中可采取以下措施见表1。

5.2建立多层次、有针对性的公共养老服务设施体系

我国目前的公共养老服务设施不光总体数量不足,而且整个公共养老服务设施体系缺乏层次与针对性,目前大多数公共养老服务设施主要针对社会养老的老年人,针对居家养老的公共服务设施较少,尤其是对于居家养老的高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缺乏相应的服务设施。鉴于此,在建筑设计中应明确各类老年人居住建筑的服务对象主体,是自理老人、介助老人还是介护老人[5];另外应明确不同类型的老年人居住建筑提供的服务设施的项目、类型;如养老院应提供哪些服务设施,护理院又应提供哪些设施,这些设施有无差别等等。美国作为较早进入老龄化的发达国家就非常注重发展建立多种老年居住建筑类型以满足不同身体状况和居住需求的老年人的需要。美国的老年人居住建筑包括:老年门诊、成人日间看护、护理院、援助式居住生活机构、痴呆症护理机构、独立式或集合式住宅、连续护理型退休社区等[6]。我国也可以借鉴他们的建设经验,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建立起适合自己国情的公共养老服务体系。

在规划布置上,应明确公共养老服务设施的分级配建的数量,选择交通便利,景观、朝向良好的地段布置公共养老服务设施。它们不仅可在社区内居住建筑外单独设置,也可以在居住建筑的内部设置,如设置在高层居住建筑的底部裙房,以形成多层次、全方位服务居家养老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6结语

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和人口发展状况,基于社区的居家养老模式将逐渐取代依靠家庭成员的居家养老模式,现代家庭养老的内涵将不断更新。现代社区住宅和公建的规划和设计不仅应满足当前老年人的需求,还要能适应建筑使用年限内人口进一步老龄化对建筑提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吴冬梅,程宏志城市老人居住方式及其建筑形态研究[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9,32(5):86

[2]贾耀才新住宅平面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11

[3]陈友华,徐愫.中国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福利需求与前景[J].人口学刊,2011,186(2):36.

[4]周燕珉林菊英“空间回路”在中小户型住宅中的应用[J].建筑学报,2007,(11):5-7[5]哈尔滨建筑大学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