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的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32:24

移动支付的趋势篇1

1趋势一:综合支付成为行业重要发展方向

第三方支付机构在支付业务上的多元化趋势明显,产品竞争优势不再单单来自技术和产品驱动,用户需求推动作用将占据主导地位。从用户需求出发,更好的解决用户的支付问题,提升广大用户的支付便利性和支付效率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企业客户提供综合支付解决方案,力求一站式满足企业的各种支付需求成为第三方支付机构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如银联商务,由最开始的基础性银行卡收单和专业化服务到现在的基于各类终端、各种新兴渠道的支付服务,包括为银行提供atm专业化服务、便民缴费终端布放、个人手机支付,并在互联网业务的基础上开拓了poS终端与互联网相结合的多元化支付业务。

随着大数据与泛金融时代的到来,各类业务发展的边界亦趋模糊。未来,第三方支付机构需要挖掘更多的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更全面、更深层次的服务,以创新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支付只是客户服务环节中的某一环,第三方支付机构可以将支付作为一种手段,为客户提供包括金融服务、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会员管理、库存管理等在内的更为多元化、立体化的一揽子服务。

2趋势二:金融增值服务是支付行业新蓝海

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过为客户提供支付业务,可以掌握客户的经营状况、现金流状况、风险状况等。在掌握企业的交易和资金流信息基础上,通过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使第三方支付机构“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具有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因此,在技术脱媒和金融脱媒的大趋势下,结合国内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与创新,众多第三方支付机构已开始基于支付服务切入更多金融服务领域。

“支付+金融”成为第三方支付机构的重要战略方向。拥有企业客户资源的众多第三方支付机构利用为客户提供资金转移通道的优势,通过叠加供应链融资(汇付天下、易宝)、保理业务(快钱)、小额贷款业务(阿里金融)、poS贷业务(环讯等)等业务开始为企业客户直接提供信贷和理财类金融增值服务。互联网新进入者已经在银行的个人金融(如国际汇兑、跨境支付、理财产品代销及虚拟信用支付等方面)、公司金融(如阿里小贷和快钱供应链现金管理等)、综合经营(如“三马”合资筹建众安保险)和跨境服务等领域发展新的服务模式,拓展服务的边界,降低服务的门槛,提升服务的黏性。因此,除了需要高资本消耗支持、高深金融技术运用或者特殊行政许可之外的金融服务,理论上都有被技术脱媒或者互联网脱媒的可能。

3趋势三:移动支付进入快速发展期

移动支付的趋势篇2

abstract:withtherapiddevelopmentsofeconomicglobalization,informationtechnologyandinformationindustries,e-commercewillbecomeahotexchangeofinformation,andalsowillbeafieldwhichcountriescompetedtodevelopandvariousindustrialsectorsofmostconcern.throughtheinternetandelectronicbusinessindustry10yearsofjointefforts,wecanseethematuringofe-commerceanddevelopmenttrend.inordertobeinvincible,wenotonlyneedtohaveastrategicandforward-lookingvision,adapttoglobaleconomicintegration,butalsoshouldtryourbesttodevelope-commercethatwillsuitableforChina'snationalconditions.thispaperdiscussesthefouraspectsofthedevelopmenttrendofChina'se-commerce,introductsthedigitalflowandcombineswiththereality,improvestheratesofconversion,arosestheservicesofwebsite;theestablishmentofnetworkintegritypromotestherapiddevelopmentofe-commerceandthe

perfetimprovementoflogisticsanddistribution,also,protectse-commercedevelopment;mobileCommerceimprovementdrivesthedevelopmentofe-commerce.withthesetrendsofe-commercetobecomprehensiveestablished,webelievethate-commercemarketwillgraduallymovetowardstabilityandmaturityinthefuture.

关键词:趋势;数据;物流;诚信;移动商务

Keywords:trend;data;logistics;integrity;mobilecommerce

中图分类号:F71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1-0176-03

0引言

随着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规模持续快速的增长,预计未来3到5年内电子商务市场的这种增长态势仍将维持。近两年来政府对电子商务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大,相继出台多个支持鼓励政策,会对电子商务市场未来的发展起到极大的助推作用。同时,随着电子商务配套服务体系如物流、支付、客服等的建立完善,我们相信未来电子商务市场将逐渐走向稳健和成熟。

现如今,通过互联网和电商行业十多年的共同努力,我们看到的是电子商务的日渐成熟与发展态势。

1数据与现实结合

电子商务不断产生数据,每天都是几十个G数据,不断增加。目前互联网数据量之大,数据作用之高,我们十年前恐怕没有很多认识。对电子商务企业来说,这些数据将是整个公司的核心资产、战略资产。那么,电子商务企业的这些数据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帮助我们的营销,以更加精准的找到需要这种商品的人,减少社会的无效浪费。所以说,未来的商务实际上就是数据商务,未来电子商务公司就是基于数字运营的一个公司。

消费者对网络接受度的加深,一是从标准到个性,我们以前买很多东西都希望是标准的,现在有了网民个人的数据,未来定制化、个性化的产品越来越多了,对应的企业也要出现所谓的柔性生产。二是消费者网络交易量增大,数据表明商品从小件到大件,从最近两三年的趋势来看,大家电慢慢也有网销的趋势,为此淘宝成立了淘宝家电城,可以看到未来向大额支付转向的趋势。未来信息是对称的,越来越多数据会通过各种信息平台比价、比货,你会通过看完全不认识的某个人对商品或商户的评价,然后再做出选择。购物之后对商品、商家的服务提供反馈,所以未来你的口碑会非常重要,这些数据都会影响我们网上的销售。

电子商务企业对于数据的深度挖掘和运用的能力至关重要。亚马逊是一家成功的数据公司,它通过对静态和动态的消费数据的分析,记录顾客的消费行为习惯,并且根据这些数据,完善每个用户的行为特征,并且进行精准营销。

我们对电子商务的数据认识就是,引入流量,提高转化率,优质服务。2010年是中国电子商务尤其是B2C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作为中国电子商务B2C领军企业,京东商城已经向商户敞开了网络平台,化流量为交易。[1]意味着从2011年开始,开放模式将引入数据与现实相结合,成为中国电子商务的重要竞争发展模式。

2网上诚信建立

2011年,中国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求,要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服务。至此,电子商务步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然而,伴随着电子商务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行业的规范问题愈加凸显。各类事件层出不穷,如阿里巴巴自曝供应商欺诈丑闻Ceo引咎辞职、央视《焦点访谈》曝光淘宝网纵容售假、团购行业从火到冰两重天,淘宝因为一纸规则而被围攻等,这些事件暴露了某些中国电子商务领域的“潜规则”,揭开了中国电子商务诚信建设与市场监管历来存在的问题;而诚信体系的不健全,往往会给电子商务及其它信息化新型服务业态的深入开展带来诸多障碍。

根据《2010年度电子商务投诉统计报告》公布,2010年1~10月份,电子商务的投诉主要包括网络购物投诉、在线支付投诉、在线订票投诉三大类,而网络购物投诉占到电子商务总投诉量的七成以上,达到了3.6万多宗。电子商务投诉量的增加,反映了我国网络购物行业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又直接说明了该行业目前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亟待解决。网上诚信成为公众和企业普遍担忧的问题,有报告显示,中国经常网上购物人数已达3000万人,26%的网民有过网上购物体验。在没有购物体验的网民中,71.1%的网民表示不放心在网上购物。显示,网络诚信成为阻碍个人电子商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2]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理事长陈信祥说,对于电子商务行业来说,当务之急是要建立起统一的跨平台的诚信数据体系,要将个人的诚信体系和企业的诚信体系统一起来建立一个数据库,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分析系统,加强对于风险的防范。因此,比较国内、外电子商务诚信体系现状,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经验,研究我国电子商务诚信评价体系建设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提出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各方努力完善电子商务诚信体系十分必要。

3物流配送完善

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是相辅相成的,电子商务的发展必须依赖于物流技术和配送的发展。否则,谈电子商务也只是一句空话。我国物流企业真正实力超群、具有竞争力的很少。绝大多数物流企业,市场份额少、服务功能少、高素质人才少,竞争力弱、融资能力弱,结构单一,缺乏网络或网络分散,经营秩序不规范等。配送规模小,统一配送率不高。就目前我国的物流配送而言,配送中心不能合理地布局,而是一些单一化的团体。配送中心的设施薄弱,功能不齐,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

物流管理体制和机制存在障碍。物流业的发展涉及到基础设施、物流技术设备、产业政策、投资融资、税收与运输标准等各方面,它们分属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管理。各职能部门对现代物流认识不足并缺乏统一协调的战略思想。

物流法律不健全。现有与物流相关的法律法规多是部门性的、区域性的,缺少全国统一性的专门法律文件,这使全国性的物流企业缺少有效的法律规范。我国的电子商务物流至今没有一个完整的技术标准,仅仅以部分行业标准和《物流术语》还不能适应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需要。专业物流组织及企业的法律地位尚未得到法律承认,物流企业受到各种限制,不利于物流业的健康发展。

物流人才稀缺。我国物流人才中,物流规划人员、物流管理人员、物流研究人员、物流师资全面紧缺。

应对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政府在市政规划中要将物流作为总体规划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统一规则,统一运筹。根据我国国情,发展现代化的大型物流中心,与区域性配送中相结合,建立起多功能、信息化、优质服务的配送体系。重视引进外资与先进技术。现阶段我国物流业若能有效地引进资金和技术,就能加快我国配送中心的发展进程,并为将来的发展竞争打下基础,尤其是应注意引进环保型技术与设施。同时物流配送要协同化,从无序走向有序;物流配送运用现代技术和方法,与电子商务发展相融合;物流供应链采用先进的系统模式形成更为科学合理的企业物流系统、区域物流系统、全国物流系统和国际物流系统。物流供应链先进系统模式的采用,全面优化了物流管理,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服务质量,增强了竞争能力。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只有在物流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不断增强竞争力,不断学习与应用先进技术、方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配送中心。

淘宝开放平台而催生出的一批电子商务第三方服务商,正在逐渐成长并调整自己的定位,未来的发展,将有更多的第三方服务商出现,物流配送完善性,是构建一个良性的商业生态环境的基础,电子商务的产业链完善的体现。[3]

4加快移动商务发展

电子商务的发展引领和带动了移动商务的发展,移动商务的发展又促进和带动了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截至2011年7月,我国手机用户超过了9亿,手机上网网名规模超过了3亿。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此前的统计数字,2010年中国移动电子商务实物交易规模达到26亿元,同比增长370%。艾瑞咨询预计,2012年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用户将接近2.5亿。2010年我国移动支付市场整体规模达到202.5亿元,同比增长31.1%。预计2011年移动支付市场将迎来更加强劲的增长,2012年手机支付交易规模将有望超过1,000亿元。2013年移动电子商务将会迎来发展的黄金期。因此,电子商务和移动商务既互相促进,又互相优势互补的一个整合创新的发展时代到来了。[5]

移动电子商务在未来的快速发展中将至少带动三大产业发展,一是软件开发行业,因为移动支付的发展,涉及很多的平台软件开发;二是信息服务业,移动支付将来更多的是支付是基础、商务是应用,这将必然带动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三是带动终端服务业的发展,手机的发展趋势非常明显,智能化的趋势是全世界的潮流。

移动信息将成为移动电子商务的主要应用。在移动业务使用过程当中,信息的获取对于带动交易的发生或是间接引起交易是有非常大的作用的,因此,获取信息将成为各大移动电子商务服务商初期考虑的重点。移动支付将成为最有潜力的支付手段。移动商务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支付方式和支付手段。使用手机小额支付方式时,费用一般会直接加到用户的话费中。大额支付时,手机和信用卡一般是绑定的,由于数据是通过无线的方式传送的,而且还有用户确认的过程,因而安全性能较高。在电子商务中,支付手段一直是令消费者和在线销售商十分关注的事情,移动支付实现了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案。[4]

移动互联网将在未来极大推动中国经济,并将在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的路上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

5结语

纵观以上趋势,必然对企业电子商务运营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具备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眼光,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努力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电子商务,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电子商务正值趋向完善、成熟时期,在互联网服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当然只有顺应这个趋势,才能有助于中国电子商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原.从《快乐淘宝》看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J].财经视点,2010年第6期:126-127.

[2]许桢.3G环境下移动电子商务发展趋势之研究[J].信息与电脑,2010年9月:27-28.

[3]廖瑗瑗.21世纪电子商务发展趋势探析[J].中国市场,2011年第23期:124-125.

移动支付的趋势篇3

关键词:移动支付手机支付移动电子商务发展趋势

一、移动支付的概述及几种支付方式的对比

(一)移动支付的基本概念

移动支付,即手机支付,是利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允许用户使用移动终端对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支付的服务,从而实现商业交易。

移动支付是移动电子商务实现的重要环节,它依赖于货币电子化、支付电子化、商务电子化。货币电子化--电子货币,是指用一定金额的现实货币从发行者处兑换处代表同等金额的数据,通过电子化的方法将数据转移给支付对象实现商品支付。电子货币通常在银行专用网络上传输。支付电子化--电子支付,是指从事电子商务交易的双方或多方,通过信息网络,使用数字化的方式进行货币支付实现商务交易。电子支付采用先进的通信手段,先进技术的数字流转技术来完成信息传输,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经济的优势。移动电子商务是通过移动通讯网络,利用移动终端实现商业活动的电子商务模式,是随着技术发展与市场变化出现的新的商务模式。

(二)电子商务环境中几种支付方式的比较

1、第三方平台支付

第三方平台支付模式下,付款者和收款者首先必须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申请账户,并提供银行帐号。商务交易前,付款人将资金转移到支付账户中。交易是,付款人发出支付请求,第三方平台将付款人帐户中的相应资金转移到自己的帐户中,通知收款人发货,到货后付款人确认,第三方平台将该资金划拨到收款人账户中。

2、虚拟货币支付

虚拟货币支付是商家自己发行的支付工具,用于支付自己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用户需要通过其他支付方式购买如现金、银行卡等购买虚拟货币,购买完成后资金已经向商家支付完成,后面的消费只是交易的确认。

虚拟货币对于商家的好处是吸引会员、吸纳资金,也便于管理和调整,有效保障了商家的利益。对于用户而言,使用虚拟货币可以在特定平台上消费和享受一定的服务,但虚拟货币不能兑换成现实货币,通用性差。

3、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比起其他支付方式,有以下优点:1,使用更加方便、速度快。移动支付是目前速度最快的支付方式,付款人可以利用手机随时随地完成支付,移动支付甚至比银行卡更加便利。2,安全性好。比起计算机,手机对病毒的免疫力更强,使得不法分子获取用户帐户信息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手机支付的安全性大于网上支付。但由于移动支付技术暂时还不够成熟,有时无法保证交易的实时性。

二、移动支付的发展

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的主要条件包括规模的庞大用户群、成熟的技术以及合理的运营模式。我国的手机用户群体庞大,近年来的信息技术发展也为移动支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移动支付的运营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移动运营商主导的商业模式,二是金融机构主导的商业模式,第三是第三方平台提供商主导的商业模式。

移动支付的业务发展方面,移动支付主要有以下几种商业模式:1,以移动运营商为主体的商业模式。这种模式下,运营商常将交易费用直接从用户话费中扣除,以减少与金融机构的业务联系。2,以金融机构为运营主体的商业模式,用户直接通过扣除银行帐户中的资金进行移动支付。3,以支付机构为运营主体的商业模式。这些支付机构独立于移动运营商和金融机构,以移动支付作为其支付业务的延伸,如支付宝手机支付,利用支付宝帐户实现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的发展特点有以下几点:第一,发展迅速,据统计,2012年我国手机用户已突破10亿,互联网数据中心预测,2013年我国智能手机用户数量将超过5亿。移动支付业务交易规模持续增长,根据艾瑞的统计,近几年移动购物同比增速达到400%,用户使用移动支付的意识也不断上升。第二,技术标准不一。移动支付业务技术方面,不同机构的技术标准各不相同,如银联主要拓展银行卡的使用,中国移动则自己进行技术标准的研发。但这种情况正在逐步改善,2012年6月,中国银联和中国移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三、国内外移动支付的应用状况

(一)国内移动支付的应用

通过以上分析,对国内移动支付的发展现状有了大致的了解:目前我国移动支付的各参与主体都在积极发展移动支付业务。商业银行的移动支付应用,除了手机银行业务,还有移动支付功能如网购、充值等。除了远程支付,部分银行开展了手机近场支付应用。中国移动、联通和电信三大移动运营商对手机也积极投入近场支付业务,部分运营商开始与金融机构合作,共同实现金融帐户与移动终端结合。第三方支付也通过开发智能手机客户端支付软件,涉足移动支付,如支付宝,用户可以通过移动客户端使用第三方平成支付。

(二)国外两种移动支付发展模式的简述

1、日韩为代表的手机现场支付发展模式

手机现场支付发展模式的特点是移动增值业务发展成熟、运营商地位强势以及用户有着良好的终端消费习惯,这些因素有利于现场支付业务的开展。同时,现场支付发展也依赖于丰富的应用作为支撑,如日本nttDoComo手机支付,它围绕电子支付,不断丰富手机支付业务,其应用延伸到了信用卡、电子票据如机票和电影票、合作商家会员卡等功能,覆盖了多家餐厅、便利店及自动售货机,带动了手机支付业务的全面发展。

2、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地区移动支付发展模式

欧美发达国家地区主流的移动支付业务以远程为主,多用于wap(无线应用协议)业务、电子票务等。近年来,围绕和信用卡的直接或间接合作,欧美地区移动支付有创新发展的趋势,如Square公司,提供小额现场支付的手机刷卡产品,使用Square软件可以将手机变成poS机,接受银行卡进行小额支付,同时还可为商家提供数据分析,每次刷卡商家可通过软件查看对方是否自己的老客户等信息。

综上可发现各国移动支付的发展结合了当地金融和产业发展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模式。

四、移动支付发展的挑战及展望

(一)移动支付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我国对于移动运营商而言,移动支付面临几大挑战:首先是资源整合。移动支付产业链涉及多个主体,终端用户、商户、运营商、金融机构、第三方服务商等,产业链极为复杂,对运营商的资源整合能力提出了挑战。其次,运营商面临着盈利模式的挑战。移动支付产品本身带来的收益十分有限,以艾瑞预测数据为例,到2012年中国移动支付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而运营商最多能达到的总收入只有10亿元,且三家运营商之间还需再分配,结合硬件成本与推广费用,运营商的投入与产出处于极度失衡状态。第三,移动支付的发展面临着业务应用模式单一的挑战,以手机刷卡为例,对于用户而言仅仅是刷银行卡形式转变成刷手机的形式,缺乏足够的动力和吸引力使用移动业务。

(二)移动支付发展趋势

对应上述分析,长远来看,我国移动支付市场发展趋势主要有三方面:首先合作模式方面,产业链各方涌现较多竞争者,在分担营销成本同时积极探索出各方共赢的商务模式,为消费者全面提供便捷的应用。其次在技术标准方面,最终出现一种主导的技术标准。再次在支付实现方式上,线上的远程支付与线下的现场支付双重应用整合,提供综合化服务。最后,政策层面更加完善监管,做到市场公平,推动移动支付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华强,吴道义等,我国移动支付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建议,《金融实务》,2013年第三期

[2]樊鹏,移动支付现状及发展趋势浅析,《社科纵横》,2011年第11期

[3]李尤,我国电子商务环境中的电子支付方式比较分析,《企业技术开发》,2006.06

[4]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现状及建议,2013年05月22日

移动支付的趋势篇4

在移动支付迅速普及的背后,是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两大服务产品的你争我夺。根据速途研究院的《2015年第三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分析报告》显示,2015年三季度第三方支付交易量是一季度三倍,而且首次实现比重超越互联网支付。其中,支付宝以61.9%的比例占据大部分支付市场,遥遥领先于其他平台。腾讯财付通市场份额仅次于支付宝,排在第二位,占比14.5%,银联在线占比9.2%,排在第三位,百度钱包的市场份额增幅较大,占比为2.3%。

移动支付场景已成熟

支付是打通线上线下服务的关键节点之一,巨头们的争夺早已不止局限在线上和app,更多的精力已经延伸到线下,以及促进线上线下的互动,大力丰富移动支付的线下应用场景。在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下,移动支付应用正在快速兴起,并且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似乎就在不知不觉间,身边能够使用移动支付的场所越来越多,超市、商场、便利店、药店、餐馆等都可以使用手机支付,付款找零以及装着现金和银行卡的钱包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负担。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典型应用,移动支付还将在产业链各方的推进下深入发展,移动支付的应用场景将极大丰富。毫无疑问,消费服务场景的极大丰富已经成为移动支付发展的强有力引擎,移动支付的战争已经逐渐转化为场景争夺的竞争。支付入口、支付场景和支付服务已经成为影响移动支付成败的三个关键因素。在最近几年的跑马圈地中,移动支付入口之争已经告一段落,在没有强有力的新进入者的情况下,国内移动支付市场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在第三方支付领域,支付宝和财付通(包括微信支付)占据市场前两位的优势地位,已经基本无可动摇。

各方力量瓜分市场

移动支付的趋势篇5

关键词:财政支出结构;公共财政;转移支付

中图分类号:F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3-0041-0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1982~2011年的三十年间,GDp年均增长率在9%以上,财政收入也大幅增长,由1982年的1212.33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03874.43亿元,特别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在20%左右。财政收入的强劲增长为财政支出提供了坚实保障,但事实上我国却出现公共服务供给相对短缺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造成的。

一、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演进

一国财政支出结构的现状及其变化,表明该国政府正在履行的重点职能以及变化趋势。

(一)从财政支出的纵向配置看,财政支出分权化趋势明显

财政支出在不同层级政府间进行分工,是因为地方政府具有效率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渐进式分权,越来越多的财政支出权被赋予了地方政府。中央财政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例在下降,由1982年的53%下降到2011年的15.1%;地方财政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例上升,由1982年的47%增长到2011年的84.9%,30年增长了37.9%,财政支出分权化趋势非常明显。但这并不表明中央政府责任下降。中央政府财政支出包括两部分:中央本级预算支出和中央补助地方支出,而用于补助地方支出的比例不断提高,由1994年的57.6%增长到2011年的70.7%。(如图1)单纯从中央本级预算支出并不能看出中央财政支出的全貌,甚至可能会误导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尽管在收支的初次分配中,财政支出的相对压力明显偏向地方,但经过财政收支的再分配,得到补助后的地方财政压力较小。所以从这一点看,我国地方政府财力与事权基本吻合,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等导致的地方财政困难由中央财政补助填补。

(二)从财政支出的横向配置看,地区与项目间配置不均衡

1财政支出地区间配置不均衡。财政支出的地区间配置主要是比较各省财政支出水平,为排除规模因素对分析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采用人均支出指标。其中,通过变异系数可看出地区间的差异程度,差异程度越低,表明财政支出在地区间配置的均等化程度越高。(见表1)总体看,1982年以来,我国财政支出地区差距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状况。1982~1990年,人均财政支出变异系数由0.73下降到0.56,说明财政支出地区间的差异缩小、均等化程度提高,1990年人均财政支出最高的北京市是最低的河南省的5.95倍;1991~2003年,人均财政支出变异系数不断上升,2003年达到0.77,为30年的最高值,财政支出的地区间差距不断扩大、均等化程度不断降低,2003年人均财政支出最高的上海市是最低的河南省的9.23倍;2003年以后人均财政支出变异系数不断下降,2011年下降到30年来最低值,反映出财政支出的地区间配置逐步缩小,呈逐步均等化趋势。

2财政支出项目间配置不均衡。该配置能反映财政资金的流向,也能进一步反映政府的财政支出偏好。可从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对我国财政支出项目间横向配置情况进行分析。

从国家层面看我国财政支出项目间配置情况。由图2可见,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由1982年的54.9%下降到2006年的26.5%,下降非常明显,但2006年以后经济建设支出比例又开始上升,2011年达36%;社会文教支出占比呈大幅上升趋势,由1982年的19.7%上升到2011年的39.8%,说明国家对社会文教的重视;行政支出占比由1982年的7.3%逐步攀升至2007年的24.1%,此后不断下降,2011年降至15.8%。值得注意的是,其他支出由1982年的3.8%上升到2006年最高值的20.7%,2011年又下降到2.6%,由于其他支出的混杂性,不利于监督,很大一部分为政府的运行成本。从这一点看,我国政府运行成本较高;国防支出比例不断下降,由1982年的14.3%下降到2011年的5.8%。

从地方层面分析财政支出项目间配置情况。根据人均GDp的高低把全国分为四个地区,用四个地区同类财政支出占比的均值表示该地区的相对结构变化趋势。如表2所示,经济支出与社会文教支出是四个地区财政支出的主要项目,两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50%~60%,其他三项支出比例都不高,特别是农业支出比例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说明农业还处于弱势地位。动态看,各地区对经济支出呈下降趋势,对社会文教支出、农业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呈上升趋势,这一趋势符合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要求。四大地区财政支出差异明显。其中,社会文教支出差距最大,最不发达地区高出发达地区近10%,主要原因是前者经济比较落后及存在福利刚性;在行政支出上,发达地区比例较低,中等地区其次,最不发达地区比例最高;农业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差异最小,比例也不高,说明政府对农业与社会保障重视程度不够。财政支出结构配置的地区间差异意味着我国地区间财政职能分化非常明显并呈逐步扩大之势。

二、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

30多年来,财政支出对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但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依然面临以下问题:

第一,地方政府财力缺乏稳定性,转移支付造成地方财政支出存在策略。改革开放以来进行的四次财政体制改革,每一次改革都是中央政府单方面提出,频繁的财政体制改革导致地方政府财力缺乏稳定性。特别是分税制改革加大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虽然经过中央转移支付省级政府财政收支达到平衡,但省以下没有推行分税制,且过多的转移支付不仅会带来地方财政支出的粘蝇纸效应,还可能通过调整现有的财政支出结构,偏离转移支付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即存在地方财政支出的可替代效应。第二,地区间财力差距较大。虽然我国地区间财力均等化程度不断提高,但地区间财力差距还非常明显。2011年人均财政支出变异系数高达0.52,最高省份是最低省份的5.52倍,财力均等化道路任重道远。第三,经济支出比例过大,社会文教支出比例偏低。长期以来,我国财政依然没有完全摆脱“建设型财政”的影子,经济支出比例虽然逐步降低,但2006年以前,其比例一直高于其他支出比例。多年来,社会文教支出比例明显偏低,2011年才达到39.8%,略高于经济支出比例。这不仅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第四,地区间财政职能分化呈扩大之势。政府向公共服务型转型在发达地区并未实现,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地区经济支出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而社会文教支出、行政支出、农业支出、社保支出等又低于其他地区。可见,地区间政府财政职能分化趋势明显,并有扩大之势。

三、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的对策

我国政府必须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让全体人民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让社会各阶层分担市场运作的成本。

(一)完善地方税体系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建设。而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只是部分取消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自,还没有真正建立现代的、基于事权分工的政府间财政体制。因此,应建立独立的地方税种,把房地产税、资源税、遗产税列为地方主要且稳定的税种,从而建立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减少共享税范围,避免走到“大锅饭”的老路上去。

(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提高地区间财力均等化程度

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政府加大了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转移支付由1995年的667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34821亿元。但税收返还政策与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过低严重影响了地方政府财力均等化程度。因此,应逐步取消非均等化的税收返还政策,同时进一步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特别是其中的均衡性转移支付比例。专项转移支付应以省级政府常住人口为依据,通过测算各省各专项的标准化财政支出需求来分配资金,避免用不透明方式获取专项转移支付,不仅提高了转移支付的透明度,也有利于各地财力的均等化。

(三)加大社会文教支出力度,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1998年我国提出公共财政框架目标,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要求“健全公共财政”,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完善公共财政体系”,2012年党的十提出“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从“提出——健全——完善——加快改革”这一思路的演进可看出,我国公共财政框架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与此同时,2004年中央提出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要求,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提出与实践,标志着我国政府致力于化解民众的公共风险,来实现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发展发式转变。当前,我国公共服务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城乡、区域间的非均等化。因此,应将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入到农村及中西部贫困地区。

(四)引导不同地区的财政支出结构转型

发达地区要进一步减少经济支出比例,加大社会文教支出比例,率先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中西部落后地区要进一步发展经济,在此基础上通过中央的转移支付,逐步把财政支出引向公共服务领域。推动地方政府落实财政支出结构转型,不能仅仅依靠地方政府的自觉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制度约束和体制激励来增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意愿。

参考文献:

[1]付文林,沈坤荣,均等化转移支付与地方财政支出结构[J],经济研究,2012(5):45-57

移动支付的趋势篇6

[关键词]移动支付安全性前景

一、引言

目前的电子商务主要是通过互联网以有线的方式进行。客户在网上购物后,必须支付现金或者在指定的机器上进行支付,使用上诸多不便。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支付技术的迅速发展,金融支付系统正在从有线走向无线,电子支付也逐步向移动支付过渡。

移动通信技术作为移动电子商务的载体,提供了更贴近用户需求的支付服务,并从安全性及监管上加以完善,逐步走向成熟。由于业务需求种类繁多,业务量巨大,使移动支付成为极具潜力的巨大产业。

二、移动支付业务概述

1.移动支付的定义

移动支付是指借助手机、pDa、笔记本电脑等移动通信终端和设备,通过无线方式所进行的银行转账、缴费和购物等商业交易活动。

2.移动支付业务分类

按照欧洲银行标准化协会在tR603(europeanCommitteeforBankingStandards,“BusinessandFuntionalRequirementsformobilepayments”)的定义,可按照支付金额的大小和地理位置的远近,对移动支付业务进行分类。

(1)按支付金额划分

微支付:支付金额低于2欧元的情况下,一般划归为微支付类型。

小额支付:支付金额介于2欧元~25欧元之间,称为小额支付。

大额支付:支付金额在25欧元以上,则为大额支付。

(2)按地理位置划分

远程支付:远程支付可以不受地理位置的约束,以银行账户、手机话费或虚拟预存储账户作为支付账户,以短信、语音、wap等方式提起业务请求。

本地支付:利用红外线、蓝牙、射频技术,使得手机和自动售货机、poS终端、汽车停放收费表等终端设备之间的本地化通讯成为可能,用手机完成面对面的交易。

3.移动支付相关技术

(1)远程支付

①SmS技术

短信是移动通信里应用最广泛的服务。目前,短信作为移动支付的手段,可以实现诸如“手机钱包”、充值、缴费、买、电影票及手机银行等功能。也是在我国比较成熟,采用较多的移动支付技术。

②wap技术等

移动通信协议,如wap、CDma1X以及未来的3G等。

wap2.0模式有利于实现电子商务所需的端到端安全性,可以提供tLS隧道。

3G,能够处理图像、话音、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多种信息服务。其高速率、移动性和高安全性等特点,必然会给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带来巨大商机。

(2)JaVa/BRew技术

两者都是支持无线数据业务开发的技术,在手机中增加软件。

与无线JaVa相比,BRew是更底层的技术。BRew能够更多地调动底层的应用,它的应用效果和对手机终端的支持会更好,应用开发商可以更为方便地开发出表现每个终端特性的应用。

但是无线JaVa是开放的,而BRew则被高通所垄断。这一点恰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BRew的发展。

目前,联通与高通一起推BRew,而移动则看好JaVa。

(3)近距离非接触技术

目前用于移动支付业务的近距离通信技术有RFiD、FeliCaiC等,RFiD是一种无接触芯片技术。未来,蓝牙、802.11等也非常有可能应用在移动支付业务中。

在我国,nFC和Simpass被视为目前国内非接触式移动支付领域最有可能的两大技术标准。二者都在手机中加入了基于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芯片,用于与支付应用时的收单设备进行近距离的实时通讯,并同Sim卡进行连接,以实现把支付业务捆绑在持有手机的用户上。只是在具体的实现方式上有所区别。

近距离非接触支付技术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支付行为完成耗时短。

缺点是:用户要使用移动支付业务必须更换手机,而现在具有此种功能的手机不仅种类少,而且价格昂贵。但可以预计,随着终端问题的解决,近距离非接触技术将成为未来移动支付业务的主流实现方式。

4.移动支付的特点

(1)具有随时随地的特点

(2)用户规模大

目前,我国的移动电话用户已过4亿,是全球之最。在某种程度上说,以移动电话为载体的移动电子商务不论在用户规模上,还是在用户消费能力上,都优于传统的电子商务。

(3)有较好的身份认证基础

对传统的电子商务而言,用户的消费信用问题是影响其发展的一大“瓶颈”,而手机号码具有唯一性,手机Sim卡上存贮的用户信息可以确定一个用户的身份。对于移动商务而言,这就有了信用认证的基础。

三、我国移动支付市场现状

从全球来看,随着3G商用进程的日益推进,从日韩到欧洲,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步伐在不断加快,成为移动运营商十分看好的业务增长点。在我国,移动运营商也在积极推广移动支付业务。

1.移动支付业务开展情况

国内:据百纳年初的《中国移动支付业务发展分析报告》显示,2005年,国内移动支付用户数达到1560万,占移动通信用户总数的4%,产业规模达到3.4亿元。百纳预测,由于产业链的成熟、用户消费习惯的形成和基础设施的完备,到2008年,移动支付用户数将达到1.39亿,占移动通信用户总数的24%,产业规模达到32.8亿元。

国外:Juniper研究报告指出,2009年~2010年移动支付应用与服务有望被广泛接纳,全球移动支付总规模将达到10亿美元。目前,日韩欧美,移动支付业务都呈快速增长趋势。

2.移动支付的应用业务形式举例

(1)手机钱包

面向六大领域,包括购物、交通支付、票务、公司卡、身份识别、在线金融等。其中也包括买保险、充值卡、买、炒股、缴水电费、订杂志等各种各样的功能

(2)手机银行

目前,各银行的手机银行产品纷纷上线,以满足用户随时随地的理财需求。从功能上说,银行的所有非现金类业务都可以通过手机银行完成,包括查询、缴费、转账、汇款、支付、结算、外汇交易等等。韩国SKt和各大银行还合作推出了nemo电子货币服务。

(3)分享

“分享”是指使用者能更加方便与朋友交换音乐、图片等信息;

(4)服务

“服务”则是指提供下载服务,移动认证业务服务等。

四、移动支付的风险及监管

1.面临的风险及问题

(1)信用体系风险

无论是网上银行,还是移动银行,都涉及到信用体系,而我国目前的个人征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信用体系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2)技术安全的风险

电子商务交易必须具有保密性、完整性、可鉴别性、不可伪造性和不可抵赖性等特性。

无线网络技术也面临着黑客的挑战和木马等网络病毒的威胁,而目前还没有有效抵制手机病毒的防护软件的手段,此外,还要考虑无线数据传输安全性、交易中途打断而没有重新认证的机制,以及无线终端容易丢失和被窃的问题。

(3)产业链成熟度问题

①移动支付产业链构成

移动支付业务产业链由设备制造商、银行、信用卡组织、移动运营商、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或移动支付平台运营商)、商业机构、Sim卡供应商、手机供应商、用户等多个环节组成。

只有建立并不断完善产业链,各个环节准确定位、合理分工并进行资源的最优配置,移动支付业务才能获得健康发展,而产业链上的各环节才能在合作中实现共赢。

②移动支付业务的商业运作模式

目前,移动支付的商业模式主要有四种,即以运营商为主体的运营模式;以银行为主体的运营模式;以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为主体的运营模式;银行与运营商合作的运营模式。

由于各国的实际情况不同,产业链主导者也不同,因此,存在着不同的商业运营模式。

从我国国情来看,以移动运营商为主体或是以银行为主体单独经营都存在很大的困难。移动运营商有用户资源,但信用度不如银行,银联可以平衡银行间以及银行和运营商之间的利益关系,但在业务创新和市场反应能力方面不够。

因此,目前最适合我国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商业模式是银行与移动运营商合作,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协助支持的整合商业模式。采用合作的方式实现优势互补,构建良性循环的产业链,促进整个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

(4)用户习惯及便利性问题

长久以来,绝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了使用货币或信用卡消费,对移动支付还比较陌生。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人们对使用移动支付业务的安全性心存顾虑。实际上,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支付的安全性可以得到保障,但人们仍然不放心将自己的身份信息、信用卡信息等保密信息通过移动网络传输。

此外,移动支付是否便利,也是影响因素之一。目前许多开通手机钱包业务的移动运营商多采用短信、wap等远程控制的方式完成支付,过程繁琐,其便利性还不如传统的货币或信用卡。

(5)隐私问题

移动支付,也涉及到个人信息的管理,及如何保护客户隐私的问题。

2.金融监管与标准规范

移动支付是一项新兴的支付业务,到目前为止,国际上没有一家机构和组织能够提供一个为多方所接受的移动支付技术。

此外,电子商务和移动支付都是比较新的行业,法律法规相对比较少,虽然目前已经颁布了《电子签名法》、《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等。但是这些条款还远远不够,面对电子支付的快速发展还需要更全面的法律条款来约束交易行为,还需要在责任、权利、义务、赔偿、罚款以及信用机制方面细化法律法规。

在业务运营方面,也需要在行业自律、产品价格、增值业务方面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果有法可依,那么银行与电子支付公司的合作就更市场化,其共赢共融性就更强。

据悉中国人民银行即将对电子支付服务提供商实行“牌照制”,移动支付的市场秩序将得到规范和整顿。存活下来的第三方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将具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以及资金和技术力量,将承担起协调移动运营商和银行之间关系、发展客户的重任。

五、我国移动支付市场分析及展望

支付手段的电子化和移动化是不可避免的必然趋势。对于中国的移动支付业务而言:庞大的移动用户和银行卡用户数量提供了诱人的用户基础,信用卡使用习惯的不足留给移动支付巨大的市场空间,发展前景勿庸置疑。

1.巨大的潜在客户群

截至2005年5月,我国手机用户达到4亿户,银行卡发行总量超过8亿张,预计到2008年中国的手机用户将达到5亿户。如此巨大的手机消费群体和银行卡持有者数量,为移动支付业务提供了良好的用户基础和发展空间。

2.利益驱动

对通信运营商来说,在话音业务市场趋于饱和的情况下,移动通信与金融业务的结合,无疑将成为发展移动增值业务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而对于银行来说,移动支付则可以有效降低经营成本。链条上的各方,在利益驱使下,会积极推动移动支付。

3.应用需求决定市场

移动支付应用业务领域的不断扩大,将加快移动支付的发展步伐。市场最终是由需求决定的。

4.克服问题和障碍

随着技术的完善,制约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因素也正在逐步减少。产业链也日趋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日趋完善。服务提供者,也会提供更贴近客户需求的服务。

综上,移动支付是电子支付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技术、产业链和法律法规的日益完善,移动支付必将成为电子支付的主流。

参考文献:

[1]a.F.SalamL.Lyer:p.palviaetal.trustine-commerce.CommunicationoftheaCm,48(2),2005,73~77

移动支付的趋势篇7

关键词:税收返还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绩效评价

一、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现状分析

(一)规模现状分析

自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规模呈逐年扩大趋势。根据财政部数据显示,1994年仅为2389亿元,2000年为4665亿元,而2014年高达46787亿元,是1994年的19倍。2000-2005年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约占地方财政支出总量的44.3%,2006-2014年间已经提高到48%,其中2014年我国中央政府收入中的七成以上用于转移支付。这说明,为了实现我国各等级政府财政平衡,弥补地方政府财政赤字,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加大。

(二)形式现状分析

目前,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形式为税收返还、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对于税收返还而言,其转移支付资金主要用于保障地方政府有充足的资金支出,“两税返还”在1994年的基数基础上,按照1:0.3的比例逐年递增;对于一般性转移支付而言,其转移支付资金可作为地方政府的预算自由分配,以保证地方政府有足够资金用于履行公共服务职责;对于专项转移支付而言,这是一种有条件、有目的的转移支付,主要用于地方农业、教育、国防、文化、环保等方面。

(三)结构现状分析

在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结构中,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逐年递增,税收返还比重也有所增加,但是专项转移支付比重却有下降趋势。2000年,一般性转移支付为453亿元,2014年为27217亿元。由此可以看出,一般性转移支出已经成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重要方式;2012年,专项转移支付金额为18804亿元,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金额的46.70%。2013年专项转移支付金额为19265亿元,占43.98%。2014年专项转移支付金额为19569亿元,占41.83%。这说明,中央政府每年的专项转移支付金额巨大,是国家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缓解基层财政压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专项转移支付所占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这也与十三中全会要求降低专项转移支付比例的精神相吻合。2015年全国两会上,还提出专项转移支付项目比上年减少1/3以上的要求;自2006年后,税收返还数额虽然有所增加,但是相比较前两种转移支付方式而言,其比重却明显偏低,这是因为税收返还的结果与转移支付的目的相悖,所以要控制好税收返还的比重。

二、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绩效评价

(一)对各地区财力差异的影响

弥补各地区之间的财力横向差距,实现各地方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的目标之一。通过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其对各地区财力差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我国各地方人均财政收入有所增加,起到了横向调节的作用,同时改善了各地区公共服务纵向不均的问题。二是相比较经济发达地区而言,落后地区的财政能力系数(地方财政能力系数=地方人均财政收入/全国人均财政收入)变化较大,这说明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在均衡各地区间财力差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尤其对于、新疆、宁夏等少数民族地区而言,这些地区的财政能力系数提升幅度较大。

(二)对均衡中央与地方财力的影响

在我国深化实施财权集中、事权下放的财政管理体制背景下,地方政府要承担更多的公共事务职责,加之地方政府收入逐步减少,这就需要中央政府不断扩大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规模,以达到均衡中央与地方财力的目的。通过实施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其影响具体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整体呈上升趋势,转移支付的增长速度逐步超过GDp的增长速度,这表明中央政府对地方财政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为平衡我国财政支出奠定了基础。二是税收返还额在转移支付总量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对地方财力均衡的影响程度也随之减小。专项转移支付主要用于科技教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等,对均衡各地区公共服务水平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专项转移支付涉及的范围较广,所以难以体现中央的调控与引导。一般转移支付在实现各地区财力均等化中的作用较为明显,能够迅速缓解地方财政压力。但是,一般转移支付资金的透明度不高,资金使用欠缺规范性,尚未完全实现均等化目标。

(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会带动地方经济增长,其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无条件的转移支付已经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自由支配的收入,缓解政府入不敷出的困境,提升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能力。二是短时期内的转移支付能够均衡地区之间的财政支出水平,长时期内的转移支付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变各地区公共支出规模,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尤其对于落后地区而言,转移支付被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改善该地区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推动该地区经济发展。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结构的不断优化,转移支付在均衡各地区财力,推动各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是我国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为了保证转移支付制度的实施效果,我国要进一步健全转移支付的法律体系,持续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分配标准,并逐步取消税收返还制度,从而使转移支付制度更加符合我国国情需要。

参考文献:

[1]孙雯.蒯庆梅.张辉完善专项转移支付制度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绩效[J].财会研究,2014

[2]胡祖铨.我国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研究[J].税收经济研究,2013

移动支付的趋势篇8

【关键词】手机支付业务移动信用

一、背景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手机已变的相当普遍。与此同时,伴随着消费需求的与日俱增,我们迫切需要一种简便又安全的支付方式———手机移动支付业务由此产生。“十二五”期间,3G网络、智能终端、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重点发展将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在此背景下,作为3G重要应用之一的手机支付业务快速崛起,根据相关报告显示,2011年移动支付用户数达到1.87亿户,预计该市场规模在未来3年将持续保持快速发展,2014年用户规模有望达到3.87亿户。然而,相对于9.4亿的中国手机用户来说,手机支付业务远没有得到深远的推广。因此,对中国手机支付业务的市场分析与推广方式的研究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中国移动手机支付业务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中国手机用户的增加以及3G技术的成熟与推广,国家构建物联网设想的实施等,为中国移动手机支付业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11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发展迅速,全年交易额规模达到742亿元,同比2010年增长67.8%。而国内众多第三方支付企业以及运营商也都在加紧布局手机移动支付应用。同时,手机支付业务的发展发展潜力与问题并存。手机支付业务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仍存在着较多缺陷:①产业合作少,用户无法全面享受各种支付业务。②手机支付的安全无法保障,用户有所顾虑。③用户难以接受新的消费观念,产业推广力度不够。

三、核心问题分析

从中国手机支付业务的管理模式、营销模式、产业特征、产业链条、用户体验等方面对当前手机支付业务和成功的国内外手机支付业务的成功案例相对比,并运用网络经济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虚拟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分析中国移动手机支付业务存在的问题。我们初步总结出当前移动手机业务存在的问题根源是各产业合作不全面、各自为营。

四、经营模式创新

1、以电子商务平台为基础的新型跨产业合作模式。从问题的根源进行分析,并结合国内外成功移动手机支付案例,我们提出以电子商务平台为基础的新型跨产业合作模式的构想,即用利益绑定、联盟等方式吸引各产业———包括手机支付各功能研发产业组织、手机服务商和运营商、政府机关、各银行、商场商户等等———进行合作,推广电子商务为交易平台,以便用户能完成手机支付、手机购买等,以达到完善并推广国内移动手机支付业务的目的。

2、技术水平及应用范围。通过对中国移动手机业务状况的查找分析,我们发现虽然国内业务发展趋势良好,但现状仍亟待进一步的改善。结合中国特色与国内外成功的移动手机支付业务的经验得出的以电子商务平台为基础的新型跨产业合作模式是针对国内移动手机业务的主要问题———产业合作不完善———而提出的,此模式可以很好的运用于中国移动手机支付业务。同时,中国移动手机支付业务中存在的问题是全国范围内的问题,因而对这些问题研究而得的结论和建议具有普及意义。

五、实施该项目所具备的基础、优势和风险

1、基础:

1)现实性:手机支付这项个性化增值服务,可以实现众多支付功能,此项服务强调了移动缴费和消费。随着中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和移动网络应用的不断成熟,移动支付作为一项便民的增值服务,已成为新兴的最具发展潜力的业务。

2)潜力大:据报道,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首个拥有9亿手机用户的国家,巨大的市场空间、庞大的潜在用户需求,使移动电子商务逐渐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移动电子商务的最大特点是“随时随地”和“个性化”,与以往的付费模式不同,它是一种全新的销售与促销渠道。

2、优势:

1)可行性:现代科技的发展就是让科技造福人类,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化,舒适化,因此对这一项目的创新与研究是与时俱进的。该设想是在对市场和技术做充分的分析后,结合人们生活的普遍需求构建的。

2)经济性:手机支付是支付方式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手机支付的推广和应用对于商户,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有着广泛的影响,有助于构建多元化的消费模式,推动社会潜在消费。

3)广泛性:移动手机已走入千家万户,手机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日趋成熟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使移动金融服务的发展条件基本成熟,移动支付业务必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六、项目的市场前景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消费的需求越来越大。移动支付在国内外发展并不顺利,除了面对来自信用卡,借记卡等传统消费模式的挑战,人们的固定不变的消费观念也使得移动支付业务一直处于徘徊阶段。如何针对它的缺陷,发挥出独特优势,整合同时依托市场经济带来的巨大消费群体,创造出一个崭新的消费模式,推动人们的生活质量向更高层次发展。多元化的支付渠道共同促进了手机支付创新模式的诞生,人们也渴望着手机支付模式的普及,因为手机移动支付在便捷性上毫无疑问的成为所有消费品中的no.1,只需要通过点击就可以完成整个交易过程,而多元化的支付渠道以及支付空间的扩展。基于以上因素,我们小组认为本项目的研究具有独特之处和普及意义,是与时俱进的体现,并将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七、项目的社会效益分析

移动支付的趋势篇9

【关键词】通信运营商移动支付线上支付线下支付

doi:10.3969/j.issn.1006-1010.2016.24.016中图分类号:F6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10(2016)24-0078-04

1引言

自进入4G时代以来,移动互联网在我国取得了长足发展。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网速、覆盖面的提高和移动终端的进一步普及,移动支付渗透率快速提升。移动支付的引入既是对传统支付行为的重大创新,也为广大用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成为移动互联网浪潮下的必然趋势。

支付方式的发展是人类消费方式的转变,从“物物交换”到“以金银为媒介的交换”,从“金银等价券”到纸币,从借记卡到移动支付,交易支付的载体一步步从实体向电子化转变,从一对一的现金、卡片向一对多的移动终端转变,并日益颠覆着传统支付产业的格局。

2关于移动支付

从广义上看,移动支付是指用户通过移动终端接入通信网络,实现资金由支付方转移到受付方的一种支付方式;从狭义上看,移动支付特指应用于线下场景,并基于移动终端所发起的支付行为。

移动支付可简单划分为线上支付和线下支付,涵盖了目前市场上主流移动通信终端的移动支付场景。具体如下:

(1)线上支付的场景实现方式完全基于应用(如支付宝、微信支付、paypal),关键的支付信息都保存在云端,不受账户资金额度限制,其安全度相对较低。

(2)线下支付场景一般是依靠硬件去实现支付场景(如applepay、Googlewallet、Samsungpay),目前限于小额支付,安全度较高。

3移动支付发展现状

3.1整体行业发展强劲

近年来,随着技术不断革新以及消费者对快速、便捷支付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移动支付正日益成为产业创新和投资的热点,并持续保持高位增长。

在全球范围内,移动支付呈现强劲增长的态势。据Gartner公司预测,2016年全球移动支付交易金额将达6170亿美元,亚太地区将成为移动业务交易最多的地区。

我国的移动支付产业发展势头同样迅猛。2016年初,央行所的2015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中,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发生电子支付业务1052.34亿笔,金额2506.23万亿元。其中,移动支付业务138.37亿笔,金额108.2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5.86%和379.06%。

3.2多方主体融合竞争

移动支付是对传统金融服务深度的有效拓展,对于大众消费产业的高速发展是强有力的催化剂,拥有广泛的市场应用前景。移动支付所具备的特质可为各参与方带来不同的附加价值,有潜力为通信运营商(以下简称“运营商”)、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这三大主体及产业链上其它成员带来营收,形成了多方主体融合竞争的局面。

3.3o2o落地的现实需求

就现阶段而言,由于相关业务布局的缺乏,移动支付给运营商带来的价值仅在于提升交易手续费收入或增加用户粘性。而对于互联网公司,移动支付不仅在于促使o2o(onlinetooffline,线上到线下)生态闭环的形成,更重要的是移动支付所产生的数据价值。支付业务承载着庞大的交易数据,互联网巨头通过精准营销及与第三方企业合作的方式,构建从搜索、下单、支付到提货的消费场景,互联网巨头逐渐从用户之争走向场景之争。如何占据更多的线下用户场景、提高服务渗透率成为互联网巨头关注的焦点,由于支付服务具备刚需、高频特征,使其具有天然的获客优势,因此成为互联网公司积累用户数据最重要的入口。

4通信运营商面临的移动支付困局

近年来,三大运营商都成立了支付业务子公司,将移动支付作为未来重点发展的业务之一,以期尽早完成移动支付业务布局。然而,移动支付与运营商的传统业务存在较大差异,再加上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所以运营商很难发挥自身的既有优势。

4.1商业模式相似

从商业模式来看,三大运营商提出的移动支付解决方案在应用平台、支付方式及使用场景上均具有较强的同质化趋势,缺乏具有竞争力的亮点,难以提升竞争门槛及增强对用户的吸引力。如图1所示:

具体如下:

(1)战略层面:中国移动坚持打造互联网入口及整合已有的手机钱包和手机支付,中国电信采取“通信+支付+理财”的互联网模式,中国联通则倾向与互联网巨头和金融业的跨界创新。

(2)平台层面:功能相似的开放式平台,主要是基于Sim(Subscriberidentificationmodule,客户识别模块)卡打造开放生态体系,从而与第三方公司共同开发应用,包括生活缴费、话费充值、手机购票等功能。

(3)推广层面:中国移动采取给予nFC(nearFieldCommunication,近场通信)手机补贴的政策,中国电信主要采取赠送流量的方式,中国联通则采取手机营业厅支持第三方支付的方式。

(4)银行连接层面:两种移动支付模式并存于三大运营商。一是“间联接入”银行模式,运营商首先对接银联的集中交换平台,然后由银联与各银行对接,能够快速地把银行集中到同一平台上;二是一对一的“直联”模式,通过省去银联交换环节,能够有效地缩短流转路径。

4.2使用者不愿承担成本

一般而言,移动支付体系当中最直接、最受益的p方即消费者与商户,移动支付更多的是线下场景下消费者与商户的连接工具。然而,根据移动支付网调查数据[1]显示,有超过50%的个人消费者不愿承担nFC手机更换成本,更有超过70%的消费者不愿意额外付费。由此可见,移动支付给个人消费者所带来的便利性并不足以驱动个人消费者为之支付过高成本。而商户端关心的是移动支付能否获取更多客流以提升销售额,至少在关键的支付网络建设初期承担建设成本的意愿并不强。

4.3难以平衡多方利益

运营商开展移动支付业务的目的在于拓展其增值业务,避免移动支付管道危机。其优势在于用户群体广泛,加之在业务运营和推广上的丰富经验,使得其具备开展移动支付运营和管理的能力,但是由于在终端、内容和资金管理方面的不足,运营商开展支付业务时必须与其它厂商合作,而不同厂商之间利益的权衡,尤其是与银行之间的分成问题,成为运营商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一大阻碍因素。再如,消费者的手机与商家poS机均由终端设备生产商制造,终端厂商对分成拥有的话语权也逐步提高,终端厂商既可以选择与某运营商合作,也可以与银行合作,将自身分成收益最大化。

5通信运营商如何走出移动支付困局

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式发展带来了移动支付的快速崛起。互联网公司拥有海量、高活跃度的用户群体,有着将现有线上业务延伸至线下的强烈需求,因而推广移动支付业务的动力十分充足。目前以阿里支付宝、腾讯支付为代表所推出的移动支付整体解决方案颇受用户认可,对运营商和银联的市场份额形成巨大冲击。

对于通信运营商而言,摆脱当前管道化处境、解决效益下滑等问题,拓展新型业务、寻找突破口已成为当务之急,而移动支付业务能够为通信运营商带来新的市场空间。一旦互联网第三方移动支付场景日臻丰富多元化后,用户粘性将提高,平台效应会增大,届时运营商将面临边缘化与管道化的风险。因此,运营商面临各方挑战,需迅速掌握机遇扭转局面。

5.1运营商的优势

面对强势的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公司,运营商在移动支付领域仍有以下优势:

(1)用户群体数量庞大:三大运营商的总用户数接近13亿,3G/4G用户也已经突破6亿,如此庞大的用户基数有利于运营商进行业务创新。

(2)产业链逐渐成熟:随着nFC的逐步成熟,产业链各参与方支持力度提高,运营商将成为受益者。

(3)政企市场优势:除了个人业务之外,运营商也为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提供集团服务,在企业移动支付场景的建设上更加有资源与影响力。

5.2以用户为导向,打造全行业应用场景

差异化的应用以及应用的多寡决定了使用的意愿与频率,无论是运营商自行搭建还是透过开放平台合作,必须以用户为导向。从目前来看,运营商的应用无论是在质或量上均有所欠缺,难以转化用户,如何增加平台用户数量是运营商所面临的最核心问题。因此,如果运营商想聚集用户,进而形成规模效应,应改变以合作方为中心的着眼点,转向深度挖掘用户需求,从而抓住消费者的“痛点”,增加应用领域和开发创新支付产品。

使用移动支付的动力来自三大因素:支付流程快捷、安全可靠、应用种类多。在移动支付应用的布局上,运营商可采取全方位系统性的出击,使应用场景与支付环节能够无缝隙连接,让用户拥有良好的支付流程体验。同时,进一步深化对各行业的洞察,妥善利用数据分析精准选择消费者的“痛点”行业,打造用户所期待的支付场景。此外,在用户越来越依赖移动设备进行支付和金融服务的同时,对安全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运营商可以利用自身多年来培育的强大技术实力,升级系统平台以提升其安全性,提高行业进入壁垒。

5.3提高用户让利红利

以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为首的打车软件价格之战,充分体现了移动支付激烈的博弈。互联网第三方移动支付领军企业的补贴之战不仅是为了快速占领市场与培育用户移动支付的习惯,也是为打通线上线下的通道,进而将货币支付交易进行移动化。

面对竞争,运营商至少需要思考以下两个方面:

(1)互联网第三方移动支付场景的拓展是否会出现运营商现有用户被转化到其它平台的可能。若是,是否考虑以持续补贴的方式与其抗衡,保有存量客户群,避免付出更高成本以重新获得客户。

(2)在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尚未进入的领域上,运营商能否采取让利红利的方式,培养用户使用移动支付的习惯,让消费者由试用到愿意使用其服务。

要解决上述问题,运营商需要拥有完备的营销能力、稳定的预算保障以及稳固的合作伙伴等多方支持。

5.4深化与金融机构协作力度

运营商的优势在于整合移动用户与手机终端的能力,而金融机构的优势则体现在支付系统上。若由运营商负责构建移动支付平台场景及导入用户、金融机构负责布局商户端和支付系统,双方采取整合协作的模式推进移动支付,才能与互联网第三方支付企业展开竞争。

以上海地铁为例,由中国移动、浦发银行、上海地铁共同打造地铁全网手机支付,率先在全国推出了融合移动支付、金融服务以及地铁出行于一体的应用服务,揭示了运营商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模式。具体而言,上海地铁全网手机支付采用的是银联标准与浦发银行的技术,同步支持中国移动nFC手机支付。运营商与银行在该闭环场景下所提供的移动支付服务能够为其带来垄断性收益,有利于浦发银行客户快速增长。此种模式较好地平衡了金融机构与运营商之间的利益,使双方走向利益同盟。

6结束语

综上所述,移动支付业务有助于运营商实现从通信管道业务向服务平台业务的转变,并将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与收入机会。面对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强势竞争,运营商需要加快步伐,打造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移动支付解决方案,从一站式服务能力的建构、营销预算到完整的应用生态系统进行多方面的投入,形成持续性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卢婷,赵国进.软件及服务、技术硬件及设备[R].北京:中金证券研究部,2015.

[2]中国人民银行移动支付技术标准课题研究组.中国移动支付技术标准体系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

[3]方腾.中国移动移动支付发展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8.

[4]侯珀,钟昀泰.走出移动支付的迷宫[R].北京:德勤科技、传媒和电信行业研究部,2015.

[5]舒文琼.海水与火焰:移动支付两大阵营差距扩大[J].通信世界,2016(4):33-34.

[6]胡霞.4G时代移动支付的发展现状与策略[J].技术与市场,2015(1):153.

[7]吴恒亮,张巍巍.消费者对移动支付服务商的信任维度实证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5(4):101-106.

[8]帅青红,芮婷婷,黄涛.移动支付市场三大服务商博弈研究[J].计算机科学,2015(10):262-265.

[9]中金C券研究部.移动支付催熟o2o商业模式[J].大众理财顾问,2014(8):93.

[10]德勤.2016年科技、传媒和电信行业预测报告[J].上海国资,2016(4):92-93.

移动支付的趋势篇10

随着电商的崛起与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第三方移动支付方式已经成为主流支付方式之一。足不出户,实现快捷支付,俨然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种生活方式。而这其中,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是目前市场占有率较高的第三方移动支付方式。为了延长“双十一”狂欢所带来的巨额利润,支付宝在去年年末推出了“双十二”活动,无独有偶,微信支付则在今年春节以“抢红包”的形式完美收官。此次的调研旨在了解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目前的具体市场份额与用户使用情况,总结出目前两者市场占有率不同的主要原因。此外,本文还从使用安全方面对两者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并以与线下市场的融合度为切入点,对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的未来市场份额与其业务的延展性和可持续性进行了比较分析。

【关键词】

支付宝;微信支付;市场占有率

近年来,随着电商的崛起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第三方移动支付方式逐渐走俏。而今,第三方移动支付方式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众多的第三方移动支付方式中,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是目前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两种第三方支付平台。本次的调研论文希望能够通过调查支付宝以及微信支付这两种较热门的新型快捷支付方式所占市场占有率以及客户使用情况,了解用户对这两种支付方式的满意程度,从而得知使用两者的客户群体,进而预测其未来发展前景,同时提出相应意见,有助于改善快捷支付目前存在的问题。

根据此次的调研,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目前,无论是从绝对市场占有率还是相对市场占有率而言,支付宝均高于微信支付。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被调查者中,有74%使用支付宝,53%使用微信支付。可见就目前来说,支付宝的绝对市场占有率略高于微信支付。

决定二者市场占有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二者在业务侧重点上的不同。支付宝侧重于管理利用用户在交易和理财等过程沉淀的“存量”式的资金。其主打的理财产品余额宝因高收益,低风险得到了消费者的肯定和支持,其业务覆盖率很高。“存量”式资金管理的模式大大的增强了支付宝的客户黏度,客户忠诚度的提高对市场占有率的稳定与增加均有着积极意义。而微信支付的发展始终停留在支付工具即“流量”资金上,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客户粘性。其业务的侧重点与消费者对其资金账户安全性的怀疑,也在较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市场占有率。

2.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的市场占有率与所支持的第三方购物平台的数量与合作深度有着一定的关系。第三方购物网站链接是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最主要的支付途径,故支付平台所支持的第三方购物网站的数量对其市场占有率有着重要的影响。购物网站与支付平台可通过战略性合作达到双赢,二者的合作深度越大,对市场占有率的积极影响越大。

3.客户满意度对市场份额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就第三方应当支付平台而言,影响客户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有界面设计,支付便捷度,账户安全性,业务覆盖面,折扣优惠力度等方面。第三方移动平台应当加强各方面业务及其服务,提高用户满意度,从而使得顾客忠诚度提升,这对于市场占有率有着直接的影响。

作为移动支付界的“老大”,支付宝不仅起步较早,同时通过以上调查,我们可以发现,相较于微信支付而言,拥有着更高的市场占有份额。然而,作为拥有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微信交流平台,微信支付正以快速发展的趋势不断扩张。年初的微信红包活动直击支付宝双十二带来的盈利,这一举措预示着微信支付正向支付宝发起挑战。那么,在未来,究竟是支付宝可以继续坐稳龙头地位,还是支付宝可以与之二分天下呢?下面我们将从两者的安全角度出发进行分析。

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的安全性都是很高的。但由于微信支付的支付过程比较便捷,支付密码比较短等问题,使得不少消费者对其的安全性持怀疑态度。而支付宝由于手势密码和较为复杂的密码设置等原因普遍被消费者认为安全性是较高的。但实则微信支付就技术方面,是丝毫不逊色的。同为腾讯旗下的财付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微信支付的技术支持方在移动支付方面有着较长的历史与丰富的经验与足够的技术保证微信支付的安全性。且就大数据而言,微信支付与支付宝支付都几乎不存在由于技术方面产生的资金问题。大多盗号产生的资金问题都源自用户的大意导致信息泄漏,与支付方式的技术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尽管安全性都是很高的,但是两种支付方式却给了消费者在支付安全上不同的体验。所以微信支付的问题并不在于其技术的提高,而是如何使消费者了解到在提供“便捷”的同时,其安全性也是毫不逊色的。

未来,线上线下相融合的o2o商务模式将会是大势所趋,这将会给第三方移动支付带来很大的机遇与挑战。支付宝与微信支付应当把握住机会,通过营销等方式抢先占领市场,才能更好的开拓延展其业务范围,得到更加长远的可持续性的发展。

显然,支付宝与微信支付存在着直面而激烈的竞争关系,两者也曾因为抢夺市场占有率发生过打车软件恶性竞争事件,但现在两者的竞争趋于和谐,主要为良性竞争。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相互竞争,共同发展,从整个行业而言,二者将会共同促进第三方移动支付方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文官.电子商务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陈小辉.第三方沉淀资金问题及监管[J].南方金融,2007(09)

[3]邓楠.监管问题下我国第三方支付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商贸,2012(16)

[4]张波.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