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工程前景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36:28

物联网工程前景分析篇1

关键词:高职;物联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专业定位

中图分类号:tn929.5-4;tp391.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12(2012)18-0094-01

物联网是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物联网的应用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平安家居、工业监测、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物联网技术将会发展成为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因此,社会对物联网技术方面的人才需求巨大。

一、高职物联网专业建设基本思路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专业培养模式日趋成熟。高职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已经逐步符合市场,并着重培养面向技能、重在应用、适应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通过对市场需求的调研,我们认为要以职业生涯为目标,确定人才培养方向;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模式;以职业岗位为依据,确定课程设置方案。最终达到社会对物联网人才的供给。

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析

(一)高职物联网专业定位

1.行业前景分析。通过对从事物联网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及系统集成公司的调研,我们明确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1)物联网项目的规划、施工管理;(2)物联网设备安装、调试和维护;(3)物联网感知层与传输层产品的设计、制造;(4)物联网应用层控制程序设计。

2.物联网专业定位。物联网产业发展需要研究型、技术型、综合型、工程型等不同层次的人才,本科院校较为适合培养物联网技术应用的高层次人才,而高等职业院校适合培养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物联网应用领域包括交通、安防、电力、金融、物流零售、环保、医疗等。物联网的市场潜力给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带来了无穷机会,物联网领域的开发和应用为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敞开了宽广的大门。随着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物联网企业需要与之相关的工程技术人才。这正吻合我们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根据对物联网产业链的分析,我们主要是培养技艺、操作并举的高级技术人才;再结合高职院校的特色学生定位为:主要从事面向物联网产业相关企业及物联网技术应用等企业的物联网系统集成、技术支持物联网物流运营维护等基础性岗位。

(二)岗位群分析

通过对物联网专业人才相关岗位群的调研分析,得出适合高职学生典型的物联网方面的岗位有:物流运营技术员、产品技术支持工程师、系统集成工程师等。

1.物联网物流运营技术员:熟悉物流运营流程、实施管理物联网平台的物流运营、维护、更新、统计汇总等。2.物联网技术支持工程师:负责物联网应用相关的方案制定及售前支持工作,物联网产品等售后技术支持,物联网工程项目服务等。3.物联网集成工程师:根据图纸、投标文档资料进行物联网项目的实施,负责系统集成项目的跟进、组织管理与项目实施。

(三)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根据物联网专业人才典型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毕业生必须有良好的沟通与团队协作的职业素养;掌握物联网技术的基本理论,具备构建、运行、维护物联网的职业基本能力;能进行感知设备的集成,物联网项目方案设计与实施,以及物联网平台运营与维护等专业核心能力。

(四)课程体系设计

物联网工程专业应该是集合计算机、通信、电子、自动化等各个专业的一个交叉学科,它涉及到多个行业、多个领域,每个学校的专业背景和学科特色都不一样,因此各自依托的背景学科都不甚相同,因此课程体系上会有差别。有的学校物联网专业归属计算机学科,因此学生毕业之后的升本、就业将围绕着计算机这一学科背景展开。

课程体系的设计以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起点,以岗位群职责、工作任务为依据,实现专业课程的开发与设计的创新。分析上述的适合高职学生的岗位群,可以得出岗位相关课程。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领域课程体系,成为统一的课程体系。

(五)专业教材建设

物联网是新专业,在教材的选用上要费一番功夫,同时它是一个综合类专业,每个学校开设都有自己的倾向性。所以目前在专业教材的选择与建设上可从以下三方面考虑:1.选择部级、省级规划教材、精品教材,这些教材在各方面都具备一定的权威性、参考性;2.组织有实力的教师,在已有课程讲义与技术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本校实际编写符合本校实际的校本教材;3.开发物联网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校企合作教材。

三、专业实验实训室建设

(一)实验室建设目的。通过建立物联网实验室,为教学提供实验、实训平台,使学生在“实战”中系统的了解物联网知识体系的构成,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从而提升教学效果,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

(二)实验室主要功能。实验室以学生生活中最为熟悉的“学生宿舍”和“图书馆”为背景环境,搭建智能宿舍与智能图书馆两个系统,系统将实现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的综合运用,可配套实现对无线传感、无线组网、射频识别等物联网核心知识点的教学工作。

(三)实验室主要特点。系统性: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搭建的物联网综合应用系统。透明性:系统及主要实验设备实现“透明化”设计,让学生能够对相关设备具有直观的了解和认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开放性:系统的设计具有充分的开放性,提供强大的扩展功能,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对系统进行改造和创新应用。丰富性:针对实验室系统,配套丰富的实验案例以辅助教学。

四、结束语

物联网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从技术角度看,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物联网工程专业方向,通过广泛的调研,制定尽可能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整合其他相关专业的软硬件资源,为社会培养物联网复合型人才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李坡,吴彤,匡兴华.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J].国防科技,2011,(01):18-22.

[2]王天奡.中兴通讯云计算抢滩物联网时代[n].人民政协报,2011,4(29).

[3]吴功宜.对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21):26-29.

[4]桂小林.物联网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16).

物联网工程前景分析篇2

>>2017年商业印刷行业前景展望2015年,热点行业预测2017年高考历史学科涉及的时政热点预测全球电力行业交易市场2016年回顾和2017年展望2017年经济展望:微妙的平衡浅析无人机航拍的行业竞争结构和行业前景预测2017年高考三角热点考向预测2017年中考语文“新闻热点”类题目预测与演练2017年高考周年热点问题选择题预测2008-2017年全球商业卫星需求预测及展望回顾2016年农药行业展望2017年发展趋势网络电视的运营策略和展望2017年上市银行展望Gpon技术的简介和前景展望物联网的应用和前景展望2011年化纤行业运行分析和2012年预测2017年申论热点解析2017年政治时政热点大猜想聚焦技术热点 展望行业趋势iSDn的技术热点和发展前景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3]工i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国物联网发展报告(2014~2015)[R].2015.

[4]舒华英,赵淑娟,车培荣.电信发展趋势与运营转型[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34-38.

[5]于化龙.中国电信在物联网领域的发展分析[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1.

[6]葛华勇.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的新阶段[J].中国金融,2016(6):9-11.

[7]李斌,续鹏,赵一诗.商业智能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研究与应用[J].无线电工程,2011,41(6):47-49.

[8]钟明华,吴洪.电信运营商移动支付发展研究[J].移动通信,2016,40(7):45-50.

物联网工程前景分析篇3

按照物联网技术体系,物联网主要包含四个逻辑层:感知与控制层、网络层、平台服务层、应用服务层。四大逻辑层共同构建起物联网超万亿级的市场前景。

感知与控制层:通过从传感器、计量器等器件获取环境、资产或者运营状态信息在进行适当的处理之后,通过传感器传输网关将数据传递出去;同时通过传感器接收网关接收控制指令信息,在本地传递给控制器件达到控制资产、设备与运营的目的。在此层次中,感知及控制器件的管理、传输与接收网关,本地数据及信号处理是重要的技术领域。

通信网络层:通过公网或者专网以无线或者有线的通讯方式将信息、数据与指令在感知控制层与平台及应用层之间传递。主要由运营商提供的各种广域ip通信网络组成,包括atm、xDSL、光纤等有线网络,以及GpRS、3G、4G、nB-iot等移动通信网络。

平台服务层:物联网平台是物联网网络架构和产业链条中的关键环节,通过它不仅实现对终端设备和资产的“管、控、营”一体化,向下连接感知层,向上面向应用服务提供商提供应用开发能力和统一接口,并为各行各业提供通用的服务能力,如数据路由、数据处理与挖掘、仿真与优化、业务流程和应用整合、通信管理、应用开发、设备维护服务等。

应用服务层:丰富的应用是物联网的最终目标,未来基于政府、企业、消费者三类群体将衍生出多样化物联网应用,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根据企业业务需要,在平台服务层之上建立相关的物联网应用,例如:城市交通情况的分析与预测;环境状态的监控、分析与预警(例如:水质、风力、滑坡);健康状况监测与医疗方案建议等等。

物联网平台处于物联网四个逻辑层中平台服务层这一环,是物联网产业链的枢纽,是万物互联的关键平台层,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是撬动物联网生态的关键,是实现物联网价值的核心环节。

它向下接入分散的物联网传感层,汇集传感数据,向上面向应用服务提供商提供应用开发的基础性平台和面向底层网络的统一数据接口,支持具体的基于传感数据的物联网应用。

按照逻辑关系从下层到上层提供四大功能,物联网平台又可以将其分为终端管理(Devicemanagement)、连接管理(Connectivitymanagement)、应用支持(applicationenablement)、业务分析(Businessanalytics)等四个平台。

Dmp(Devicemanagementplatform)是设备管理平台。主要对物联网终端进行远程监控、设置调整、软件升级、故障排查等一系列等功能,并通过提供开放的api调用接口帮助客户进行系统的集成在整套端到端m2m设备管理解决方案中,整体报价收费。可以认为Dmp主要面向设备的开、关、停等基本状态的控制,或实时的物联网设备警告等不涉及物联网上层应用场景的设备管理。

Cmp(Connectivitymanagementplatform)为连接管理平台。一般运用于运营商网络上,具体来说连接的是物联网Sim卡。该平台可以实现对物联网连接配置和故障管理、保证终端联网通道稳定、网络资源用量管理、连接资费管理、账单管理、套餐变更等。

aep(applicationenablementplatform)是上层的业务使能平台。该逻辑层是结合了上层的应用场景,为开发者提供成套应用开发工具(SDK)、中间件、数据存储、业务逻辑引擎、第三方api接口等功能。我们可将其理解为结合应用场景的系统开发平台。随着企业在行业中对业务经验、所涉及技术的持续积累,平台的竞争力将逐渐从连接能力转移到平台的多场景化的业务能力。

Bap(Businessanalyticsplatform)可被称为业务分析平台。该逻辑层包含大数据服务和机器学习两个主要功能。将汇集在云平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将其可视化。而机器学习是将沉淀在平台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进行训练,形成具有预测性的、认知的、或复杂的业务分析逻辑。在未来,机器学习必然将向人工智能过度。

作为物联网产业链关键环节,物联网平台具有重要作用。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资本都争相追逐这个风口,进入2018年,这种热度持续增高,并愈演愈烈,一个全球化的万物互联时代即将到来。但从目前国内行业现状来看,每家平台提供商由于其自身发展状况及优劣势,到目前为止,几乎很少有公司在业务上同时涵盖四个子平台。

比如,BatJ布局物联网平台主要是基于自身传统优势包括云、大数据、硬件管理平台等,打造第三方生态系统同时发挥自身优势。腾讯有QQ物联和微信智能硬件两大物联网平台,巨大的用户数量和社交属性是腾讯物联网平台核心优势。阿里巴巴针对物联网业务整合了智能云、淘宝众筹和天猫电器城,组成智能生活事业部,天猫电器城与淘宝众筹能帮助智能硬件开发商解决市场销售难题。

几大互联网巨头做物联网业务思路相似,硬件联网作为基础第一步,开放数据与生态、技术与接口,构建产业链协同的生态系统。在打造物联网平台的过程中可以看出,BatJ最大的优势主要来源于其巨大的用户基数和设备接入数量,因此其物联网平台更多体现在设备管理平台Dmp和连接管理平台Cmp的功能,而业务aep和Bap的功能比较少涉及。

中国三大运营商目前也高度重视物联网平台的发展,但受限于技术上和设备上的局限性,他们则更多侧重在连接管理平台Cmp的发展。2015年7月Jasper与中国联通合作的ControlCenter物联网管理平台正式推出,集聚了api集成功能、生命周期管理、灵活资费计划、设备列表功能、网络诊断功能、自动化引擎和账单及报表功能七大功能。2014年11月中国移动正式物联网开放平台——onenet,提供从底层iaaS连接到上层应用的全套解决方案。2016年7月15日,中国电信与爱立信签署了物联网连接管理合作谅解备忘录(moU),携手共建物联网全球连接,为企业客户提供一站式全球物联网连接服务。

国内初创物联网平台公司也多以设备管理平台为主,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智能硬件行业应用软件开发难、研发成本高、开发时间长、销售周期长的困难,助力其他智能硬件厂商设备联网,提高生存能力。其中又以机智云、艾拉物联等几家较为成熟。资料显示,机智云成立于2005年,在成立之初主要业务是为北美高科技企业提供软件研发服务,它主要为开发者提供自助式智能硬件开发工具与开放的云端服务。可以看出,机智云对于行业的促进作用主要在于,通过提供简单的、傻瓜化的工具、不断增强的SDK与api服务能力来降低物联网硬件开发的技术门槛,降低研发成本,让更多的开发者共同参与,所以其服务功能主要集中在设备管理(Dmp)方面。

中国物联网aep、Bap平台渐发展,市场潜力巨大

作为物联网平台更深层次的应用开发和业务分析平台,aep、Bap平台在中国尚在起步阶段,未来市场将达千亿级别。

和国外厂商相比,中国物联网应用支持平台和业务分析平台起步较晚,但已有厂商逐步意识到了物联网平台更深层次的作用和意义,并已逐渐进入到这个应用开发平台和业务分析平台的阶段,其中又以和而泰的C-Life大数据综合计算服务平台最为代表性。

C-Life平台应该算是目前国内物联网平台领域在aep和Bap方面发展的最为超前的平台之一。不同于其他平台只是对单一数据的积累和计算,C-Life平台基于ai的场景数据整合服务能力、产业通道数据定义与数据垂直管理运营能力,更注重于多维度数据的打通和跨场景数据的打通,并且基于这些多维数据进行深度融合计算,提供家庭场景服务和全行业服务。目前C-Life平台已经能够提供覆盖家庭全场景的智慧家庭服务,及辐射校园、农业、养老、水务、酒店、地产、美业、医疗、家电、制造等各行业解决方案,赋能全行业。

以C-Life服务家庭睡眠场景为例。虽然市面上已经有很多类似智能睡眠系统,但大部分都只是简单的根据主人发出指示睡觉配合关灯光窗帘等动作,基本没有数据分析那一环。而C-Life在健康睡眠方面,已经可以做到,只要有人上床睡觉,就可以通过接入平台的睡眠监测器监测到,并通过强大的多维度数据综合计算能力,联动打通了空调、香薰机、加湿器、台灯等智能硬件设备,让这些设备根据外部环境主动调节室内温湿度、光线等,从而打造最舒适的睡眠环境,同时,通过睡眠监测器还可以监测用户心率、呼吸率、翻身次数、打鼾、咳嗽等睡眠情况和睡眠质量,结合睡眠数据和医疗专家评估,形成睡眠监测报告,并给出涵盖美容、饮食、健康、运动等方面定制化睡眠改善建议。

正因为C-Life平台已经逐渐体现应用使能平台和业务分析平台的能力,及能够针对行业提供有针对性的行业解决方案,C-Life在全产业链上也拥有非常多的合作伙伴,包括Ge、伊莱克斯、惠而浦、华为、海尔、电信、华润、碧桂园、海信、百果园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同时在内部还设立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实验室、传感技术与信息处理实验室,研究传感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以便更好的发挥上层深层次业务分析平台的能力。

物联网工程前景分析篇4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技术;云计算

1.前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通过改造物质世界来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也相应的提高,因此“物联网”的概念也呼之欲出了,本质上来说物联网是基于原有的通信网、互联网“物物相连”。然而物联网技术不是所谓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更深层次的将上述技术有机交融,并且添加了更多人性化的设计与配合[1]。

2.物联网技术和研究

2.1RFiD

信息采集是物联网的基础。目前的信息釆集主要是通过传感器和电子标签等方式完成。RFiD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进行全双工数据通信,从而自动识别对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的数据,识别过程无需人工干预,适用于各种恶劣的环境。RFiD突出的优点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将RFiD技术与互联网,通信等技术有机的结合,可实现全球范围内物品跟踪与信息共享。

2.2无线传感网络

无线传感网络是将分布式信息釆集、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技术融合的网络信息系统,以其低成本、微型化、低功耗、自组织等特点受到广泛的重视,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的技术。物联网可以通过遍布各处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来感知整个物质世界。物联网丰富的应用和庞大的节点规模既带来了商业上巨大潜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技术上的挑战,物联网由众多的节点连接构成,无论是釆用自组织方式,还是采用现有的公众网进行连接,这些节点之间的通信必然牵涉到寻址问题。

2.3智能技术

智能技术是将一个智能化的系统植入物体中,使物体具备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即智能性,能够与用户进行沟通,是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的智能技术研究包括人工智能的理论的研究、虚拟现实及各种语言处理的入机交互技术与系统、可准确性定位跟踪的智能技术与系统、智能化的信号处理。

2.4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是研究结构尺寸在0.1nm-100nm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和应用,主要包括纳米体系物理学、纳米化学、纳米材料学、纳米生物学、纳米电子学、纳米加工学、纳米力学等。纳米技术能使微小的物体也能进入物物相关的网络,进行信息的交互,这使物联网真正意义上做到了万物的互联。可见纳米技术必然在物联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5GpS

目前最成熟的全球定位系统给物联网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使物与物之间的准确定位成为可能。GpS技术以其高精度、全天候、高效率、多功能、操作简单、应用广泛等特点为物联网中的定位追踪提供了便捷的服务,使物联网功能更加完备。

2.6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技术的一种,是当前计算机应用的技术,其基本工作流程如下:通过网络将庞大的需求分析处理程序自动拆分成无数个小的子程序,再经众多服务器所组成的庞大系统经搜寻、计算分析,最后将处理结果返回给用户。当物联网具备一定的规模后,如何处理庞大的数据量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如果数据得不到及时的处理,便有丢失的可能;而如果暂存未处理的数据,那么海量的数据所需的更大的存储空间也是无法预知的。因此,云计算便成为物联网中处理数据的强大的工具,于是可视之为物联网的“大脑”。

3.物联网的应用

物联网能满足我们对生产过程、家居生活监控、指挥调度、远程数据釆集和测量、远程诊断等方面的信息化需求及机器设备的智能报警和控制。随着物联网规模的不断的扩大,它在各行业将可以被广泛应用。

3.1建筑消防

消防安全系统由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组成,感知层由各种具有感知能力的设备组成,这一部分主要实现感知和识别物体,釆集和捕获各种使用场景产生的相关信息,同时执行接受的各项命令。网络则是通过有线和无线网络将感知层的险情隐患传递到应用层,并将应用层的消防指令传回感知层。应用层则是包含消防部门、防火重点部门、管理人员及火灾相关人员的信息系统。应用层信息丰富[2]。

3.2军事应用

美军近几年来连续启动一系列的研究计划,探索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未来战争中的应用。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自组的Sensit项目,通过部署在战场上的不同类型传感器组成的传感器网络,使士兵可迅速、全面的获得战场实况信息。在实际的应用中应该采用协同感知的方法,融合不同位置、不同传感器数据分析应用场景[3]。

3.3智能电网

智能电网之所以能够实现电网的智能化,其关键意义在于对整个电网信息的充分和及时的掌握。而电网信息的充分掌握,则需要良好的通信线路和大量的终端信息采集应用,使数据安全稳定传输,提升数据交换的可靠性,为智能应用提供全面、及时、准确、一致的信息。智能电网将会连接更多的设备包括各种智能的传感器、控制原件、地理设备等[4]。

3.4农业

物联网在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监测、农业生产过程精细管理、农产品与食物安全可追溯系统等方面都有较好的发展前景。针对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来看,当今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实时的釆集和处理农业现场和养殖业及其相应病虫害的各种信息。物联网在现代农业领域的应用包括:监视农作物灌溉情况、牲畜的环境状况、土壤气候变更以及大面积的地表监测,收集温度、风力、湿度、大气、降雨量等,从而进行科学预测,帮助农民减灾预灾[5]。

4.物联网遇到的问题

由于物联网的技术覆盖特性,其带来的社会问题比互联网更多、更广,后果更加严重。一是由于釆用了RFiD、无线数据通信技术,通过单一的商品就可获得全部的商业信息,使得信息窃取手段更加方便,更为隐蔽。二是物联网的目的是整合全球的商品供应链,因此其出现问题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更为巨大。三是由于物联网涵盖范围更为广泛,信息窃取手段更为方便,从而对社会国家安全威胁更加巨大。

5.建议和展望

物联网固然给我们构建了一个十分美好的蓝图,我国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相关的企业和研究领域机构在物联网的研究和发展上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物联网的实现还面临着诸多问题。首先资金和成本的问题是阻碍物联网发展最直接的因素,其次包括通信的距离、外部环境指标及网络安全在内的应用技术问题、标准的制定也是急迫需要解决的。此外物联网的发展必然要经过产业化的历程,物联网的产业链机制的研究和完善有待时日,物联网的发展还需要考虑隐私保护、云计算、环境保护等等若干问题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吴乐南.从采集型多媒体通信定义物联网[C].第六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10),2010.

[2]沈阳,吴菲菲.物联网在建筑物消防安全中的应用[C].2011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2011.

[3]王培国,林红卫.物联网技术及其军事应用探析[C].四川省通信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

物联网工程前景分析篇5

abstract:inthefaceof“internetplus”modernlogistics,thisarticlehascarriedontheliteratureresearchtothemodernlogisticsindustrytransformationandupgrading.thereisahypothesisthat“preferenceisgiventotheoutside”,whichisnotconducivetotheexplanationofcomplexeconomicphenomena.Basedontheendogenousevolutionofpreference,thepaperanalyzesostromsocialecosystemanalysisdiagramandconstructstheanalysischartofentrepreneur'preferenceevolutionduringthetransformationandupgradingprocessof“internetplus”modernlogisticsindustry.Byconstructingtheindividualutilityfunctionwithrulepreference,apreliminarystudyofentrepreneur'preferenceevolutionduringthetransformationandupgradingprocessof“internetplus”modernlogisticsindustryhasbeencarriedout.

Keywords:internetplus;logistics;preferenceevolution

作?榛チ?网发展新业态的“互联网+”,借助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通过互联网与相关行业的深度融合,创造出新的发展生态,以提升行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2015年7月,国务院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引发了全国各行各业的关注。从象征着跨入互联网时代的手机app终端的出现,到部级物流平台公共信息平台的;从信息互联互通,到智能化的服务体系;从大数据到云计算;从跨界融合到“四流”融合,“互联网+物流”的新兴运行思路正迅速崛起。

徐水波称目前物流行业流行的车货匹配app都在回归线下,甚至预言在2016~2017年间,将会有很多互联网+物流企业死的很惨[1]。国家发改委公布的《2015年全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数据显示,2015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0.8万亿元,占GDp的比率为16.0%,相比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物流成本仍居高不下。物流成本高带来的问题不仅会使产品价格更加昂贵,同时也会导致消费品价格上涨,导致人民生活成本提高。

一方面参与者的热情度居高不下,另一方面统计数据和实践运行状况不尽如意,面对“互联网+”现代物流这一发展机遇,如何提升物流综合效率效益,有效降低社会物流总体成本,在产业转型升级背后的制约因素是什么,是目前业界迫切需要研究和追问的方向。

1文献综述

作为生产性服务业之一的现代物流业,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劳动分工的细化、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市场需求方式的变化,不断调整着自身组织形式和发展方向,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改革需求。物流产业特殊的发展历程和产业特性,决定了现代物流产业升级的复杂性和个性化。纵观现有文献,目前关于现代物流业转型或升级的论述有以下观点。

一是,基于产业融合理论,探讨了现代物流业的融合演进路径。为了满足用户逐步释放的“一站式”物流服务需求,借助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物流产业涵盖的不同行业(如仓储、运输、流通加工等)之间的关联性不断提升,物流产业内部进行了内部融合。其次,物流产业与外部产业之间的互动不断提高,物流产业进行了外部融合(即产业互动)。如张兰怡、邱荣祖(2010)将物流的发展过程划分为早期阶段、萌芽阶段、综合物流阶段、供应链管理阶段等四个阶段[2];赵维平(2009)指出,信息技术对传统物流产业的渗透与融合,导致传统物流产业边界变得模糊,形成了物流产业的内部融合[3];marshall指出,随着制造产业的不断扩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专业的提供服务的第三方[4];Quinn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制造业依赖于生产性服务业所提供的服务,生产性服务业依赖于制造业提供的需求而存在[5];Lundvall和Borras提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无论在发展过程中是怎样的形式,最终均会融合发展[6]。

二是,借助产业生态系统理论,研究了现代物流如何拓展上下游产业链,形成闭合生态系统。产业生态系统认为在动态演化过程中,系统构成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不尽相同,会出现迅猛发展、逐步稳定、剧变到内外部改革,最终形成一个新的稳定的、适应整体产业环境的产业生态系统。Zott和amit(2010)提出由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商业模式与企业发展不再匹配时,应该打破此时的平衡状态,重塑商业模式,进而促进产业路径演化[7];morris(2003)强调企业应该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断改变经营模式,从而促进商业模式向前演化[8];韩腾越(2013)认为应该以产业生态系统为方向,促使物流企业沿产业生态系统方向成长发展[9]。

三是,以价值链理论体系为指导,探究了突破“价值锁定”的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Lee,H.L.andBillington(1993)指出供应链是由多个企业协同起来的企业群依据各自的专业化分工,构建的一个执行功能网络[10]。有安健二(2005)认为物流的发展是“物的流通――商务物流――价值链物流”的过程,实现全球价值链整合的基础是物流[11];Brusoni,prencipe和pravitt(2001)指出,在不同的技术生命周期阶段,技术的专用性程度和标准化程度不同,企业应选择不同的一体化策略[12];Christensen(2002)提出了一个推测性的模型来帮助企业决定应该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一体化或外包策略来提升竞争力[13]。黄丽鸽、井晶研究了价值链的知识管理对企业业务价值的创造作用,通过将知识管理模式与企业业务结构进行匹配,从而给企业创造业务价值[14]。。

四是,依据平台经济和互联网思维理论,分析了平台经济模式下物流企业资源的配置效率,借助互联网平台经济模式的发展,推进物流产业的转型升级。Kaplan&Sawhney(2000)分析了互联网平台的“聚集”效应,认为该特征类似于网络效应[15];Koyuncu(2004)提出网络购物的快捷性和更实惠的价格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但是快递配送的时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的网络购物频率[16];徐晋等(2006)指出平台实际上是一种现实或虚拟空间,引导或促成双方或多方用户之间的交易,通过收取恰当的费用努力吸引交易各方使用该空间或场所,最终追求收益最大化[17]。田刚(2003)认为,随着卖家和买家的水平和素养的提高以及相关的法律和信用体系完善,网络平台将成为消费者购物的有效渠道[18]。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对物流产业转型或升级的研究相对较多,成果也比较丰富,但主要是立足于“偏好外生给定”的假设,结合相关经济学理论范畴,对物流产业转型或升级进行了相关探索。大量研究发现,个体偏好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满足新古典经济学所描述的逻辑性质。“偏好外生给定”很难解释复杂的社会经济变迁现象,并且在方法论上容易陷入还原主义的窠臼。因此有必要从偏好演化角度,探索物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企业家偏好,以破解“互联网+”现代物流背后隐藏的机理。

2分析模型构建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业态、一种新的社会生态,借助互联网这一共享资源,通过融合不同产业,促进相关产业的升级换代。对于“互联网+”现代物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企业家偏好演化对于决策行动的研究,可以借助奥斯特罗姆的社会生态系统分析框架,基于企业家个体选择行为的分析,揭示出企业家偏好演化引致的合作决策变动,初步探索转型升级背后的隐藏机理。

奥斯特罗姆社会生态系统分析框架中的基于个体选择行为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通过社会困境宏观环境―个体决策微观场景,对信任与合作行为的影响,探索了个体的合作决策过程。其中的“广泛环境变量”包含着社会困境场景因素,?@些变量影响着个体所处的微观场景变量,即个体以前所经历的场景,该场景的经历,使个体学习并采纳了某些处理应对事务的规范,个体们秉持的规范影响着他们对别人的信任水平;信任水平决定了合作水平,而合作水平决定各自的净收益,净收益又对个体的学习过程信念调整行为产生影响。

奥斯特罗姆分析框架虽然可以为我们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框架,但是不利之处在于,分析框架中的规则是给定的,认为特定的规则会影响个体的决策,但没有分析对不同规则有不同偏好的个体,处于有多个规则的场景中,对不同规则的偏好程度是否会影响个体对他人的信任水平,进而影响合作决策。

行为经济学家借助最后通牒博弈、独裁者博弈、公共品博弈以及信任博弈实验等研究,证实了社会偏好存在性的有力证据。卡尼曼(2012)认为人的决策依赖大脑的两个识知系统:系统1和系统2,人们通常情况下都依赖系统1的自主运行,系统1可以看作是冲动,系统2可以看作是自我控制,人的决策同时受制于这两个系统,从而表现出不那么理性。周业安(2015)认为系统1对应着社会偏好,是启发式和框架决策,这种决策不仅依赖问题的描述和程序等外在框架,更依赖个体自身的直接经验、通过学习所掌握的间接经验、个体所处的社会状态、个体和他人之间的互动等社会因素。系统2负责理性决策,对应着自利偏好和风险偏好等[19]。

amit和Zott(2001)指明,效率、互补性、新颖性、锁定是企业改进其商业模式的方向[20];miles等(2006)认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共赢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方向[21];邵天宇(2014)指出,价值原则与Zott和amit的设计主题以及Hamel的支撑要素相似,开放、合作、交互和快速构成了互联网思维的价值原则内容[22]。

综合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在考虑“互联网+”现代物流产业转型或升级过程中,必须将企业家的偏好演化与个体选择行为分析框架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思考,才能较为准确地揭示隐藏在“互联网+”现代物流背后的制约因素,据此,设计了“互联网+”现代物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企业家偏好演化分析图,如图2所示。

3“互联网+”现代物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企业家偏好演化研究

从个体或微观的视角看,偏好演化可以简单地描述为个体放弃某一种偏好而转向另一种偏好,而这种偏好变化不是完全理性的选择,而是一种有限理性的学习过程或调整过程。偏好演化实际上是参与者对更具有适应性或者更好的偏好的学习或搜寻过程[23]。

如图2所示,微观场景变量是现代物流业的企业家面对“互联网+”这个决策场景,该场景变量面对是否进行“互联网+”现代物流这个决策变量,决策前,首先依赖的是自己未进行“互联网+”之前的业务经历,即原有的业务规则;其次,又受到互联网秉持的价值原则的影响,即“互联网+”规则。二者之间的交叉融合,致使企业家面对“互联网+”现代物流命题出现难以抉择的困境。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拟在个体效用函数上加入规则偏好影响因素,从效用函数和模型分析框架图两个角度探索“互联网+”现代物流业转型或升级过程中的企业家偏好演化与选择行为。

其中,γ作为刻画个体对规则的偏好程度。

金旭冉(2013)通过类似模型,通过对比独裁者实验、信任博弈、蜈蚣博弈、古诺均衡和最后通牒博弈实验中的策略选择,论证了上述模型的可行性[25]。

正如周业安所述,日常生活中人们更多地依赖系统1,即启发式和框架决策,而不是寻求深思熟虑。换言之,即物流业的企业家们在长期经营过程中形成的规则具有一定的惯性,经过系统1的偏好强化,往往会对新生事物(“互联网+”)产生“视而不见”或者“不急于参与”的心理感受[19]。

推导式(1)和式(2)效用函数,可以得出个体通常会以牺牲自己的物质收益为代价,遵守偏好的规则;当物质收益足够大时,足以弥补违背规则产生的心理负疚感时,个体便会选择偏离规则,获得较高的物质收益。因此,要想使现代物流业的企业家们放弃原有业务的规则偏好,转向“互联网+”规则偏好,实现偏好演化,不能寄希望于企业家们的自我感知及自我探索,必须为其提供一定程度的“互联网+”前后的物质收益对比,以激发企业家们的“互联网+”现代物流的偏好演化,进而促使企业家们愉快地沿着图2的路径进行不断的“互联网+”现代物流行动方案选择和决策。

其次,当合作行为需要长久、不断付出时,除了自身的规则偏好程度,对他人是何种类型(是否持有相同规则偏好)的判断对决策的影响也非常大。据此展开,在现代物流业转型或升级过程中,围绕“互联网+”现代物流的信息共享和交流可以使得合作伙伴能够掌握彼此之间的规则偏好异同,通过彼此之间的业务融合,强化偏好演化从原有业务规则偏好向“互联网+”规则偏好进行演化。

第三,当别人表现出善意行为时,个体也会选择善意的行动,哪怕这种行为的物质收益相较于其他行动带来的物质收益会有所减少。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呈现出不均衡、粗旷发展的态势,不同规模、类型的物流企业家们依据一体化模式的联通,并不能解决彼此的技术、观念和管理等的差异。可能的情况会发生,已经“互联网+”现代物流的企业家面对着未“互联网+”的参与者,考虑到对方的善意行为,往往在融合“互联网+”的过程中留下非“互联网+”缺口,以适应参与者的实际情况。由此带来的问题会产生原有业务规则偏好和“互联网+”偏好规则共存情况,当合作行为需要长久、不断付出时,会出现参与者彼此之间在偏好判断上出现模糊状况,进而不利于偏好演化。

4总结与展望

“互联网+”物流的新兴运行思路不断涌现,但统计数据和实践运行状况不尽如意。产业转型升级背后的制约因素有什么?通过对现有物流业转型升级文献研究,笔者发现“偏好外生给定”是很多文献的假定条件。

按照格兰诺维特的观点,自利性和社会性都会在个体层面得到反映,人性原本就是一个复杂的结构。本文试图从偏好内生角度,探索“互联网+”现代物流业转型升级背后的企业家偏好问题,希望借助企业家个体选?裥形?分析,揭示出企业家偏好演化引致的合作决策变动,进而探索转型升级背后的隐藏机理。

(1)本文基于奥斯特罗姆基于个体选择行为分析框架图思路,构建了“互联网+”现代物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企业家偏好演化分析图;

物联网工程前景分析篇6

关键词:数字技术;农庄改造;生态;效率

数字技术改造指综合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大数据技术和多媒体等技术,对农庄的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获取、分析、处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实现农庄的农业资源、空间资源、生态环境、客源管理等的科学化、智能化、智慧化。数字技术对农庄的改造,促使传统农庄规划中出现的不科学、不合理、不完善的现象得到解决。本文以福建省南平市博远农庄为例,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改造规划,探讨传统农业园区数字化改造的理论与方法,以期为该类农业园区规划提供借鉴。

1数字技术对农庄改造的启示

1.1促进农庄规划的科学化由于农庄改造规划设计过程需要大量基础资料分析整理,所需基础资料数据量大,涵盖面广,而传统农庄的基础数据还没有完全数字化,数据缺乏高效管理,造成许多数据丢失和数据变动问题,这就在不同程度上对规划方案造成了影响,并随之出现一系列问题,如:景观营造缺乏对基础自然资源现状的充分利用和尊重,破坏农业观光的本质;缺乏科学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指导,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便需要对农庄进行科学化的规划改造。运用数字技术对传统农庄进行改造,有利于实现社会、空间、环境的一体化的规划目标,从而促使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例如运用数字技术之一的地理信息系统,在计算机系统支持下,可对农庄的地理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存贮、查询、处理、分析与可视化表达。其主要功能是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反映地理对象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拓扑关系,描述地理信息的动态演变,时空建模,分析地理系统的演化过程,最终进行科学决策[1]。

1.2促进农庄管理的智能化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风向、风速、雨量等数据都是农庄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生态数据,通过云计算、物联网等新的数字技术的支持下,这些数据将被传输到服务管理平台进行分析处理并形成参考信息,农庄可据此对农作物及其他相关管理内容做出安排。并且农庄管理者可在物联网终端上浏览智能温室内蔬菜的实时生长情况,从而进行精细化种植。通过屏幕便可查看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为其量身定做灌溉和营养计划。依托于云计算等先进的数字技术,大力推进农庄创新,建设适合城市人群需要的特色农庄,才能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体验大自然带来的清新,享受真正的绿色生活,向往智能化的生活环境[2],提高城市生活的服务效率[3]。

1.3实现农庄服务的智慧化农庄服务的智慧化就是通过物联网基础设施、云计算设施、地理空间基础设施等数字技术手段,融合社交网络、app等终端工具和方法,实现数字反馈的时效性。农庄服务的智慧化可强化客户关系管理。农庄应将与客户的线上交流活动与线下跟踪活动相融合,做好线上的客户意愿咨询与线下交易的无缝对接,有效提升生态农庄与客户及潜在客户间的交流与互动效率。这便要求生态农庄通过微博平台和微信公众号等数字社交网络平台来关注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变动趋势[4]。外地客商也可通过物联网终端平台上浏览大棚内蔬菜的实时生长情况,农作物的生长环境,真正实现溯源清晰。

2数字技术在博远农庄改造中的应用

2.1前期资料数字化收集与处理基础资料数字化收集与处理是各类规划的基本保障,是景观规划或景观设计初期的主要任务,所以对博远农庄改造项目规划前期的基础数据收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功能。数字化收集与处理主要分为:平面数字收集与处理即资料收集、数据共享与信息交流,空间数字收集与处理即空间分析与信息提取、景观处理等方面,下面就针对这点,依例进行简要的分析和阐述:

2.1.1平面数字收集与处理数字技术在农庄改造应用的过程中,首先是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方面,将计算机作为主要的媒介,通过对其相关信息和数据的收集、规划、远程等方式,有效地实现信息、目录检索与查询、改造信息、方案征集、网络会议、网上方案评价等方面的功能。同时,在数字技术应用的过程中,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中的相关功能,可以有效地实现规划信息和数据共享功能,从而有效地提升农庄改造的工作效率,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工作量,这对我国城郊农庄再建乃至相关园林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闽北地区有众多农庄,这些农庄往往占地广、跨地形地貌程度高。南平下辖市邵武市博园农庄的土地现状比较复杂,除农场建设用地、交通工程用地外,草地、林地、耕地、滞留用地、滩涂地、水域面积都较大———即使规划中最少的交通用地亦有2.43hm2,仅占总面积的1%;此外,整个农庄的景观资源也需要重新分析,譬如山泉水稻田共计121.5hm2,它既包含了水域部分,也包含耕地部分。这些分析很多重叠,将交错的数据整合与再分配是改造过程中第一个棘手的问题。因此,需采用数字软件对各项指标进行多维度考量,从而进行权重配比,譬如,交通工程用地需要考虑避让生态景观、连接主要景观外,并且考虑客源的分布,对南平市及各辖市乃至省外旅客成分进行历年数据比对与预测。当然,这还有待更多的后期验证,单从目前的农庄经营效果来看是初步成功的。这些分析中很多如客源分析都是数据共享的,通过网上便可查询,非常便捷。

2.1.2空间数字收集与处理数字技术在农庄改造应用的过程中,还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工作人员提供相对较好的空间数据与相应分析。同时,通过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对其相关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全面的提取和分析,并且在相应的系统中,构建完善的空间层面的数据库。由此,设计双方都可以进行全面的提取和查询,并且对各个数据可以进行全面、长期的统计,这样对工程的操作、编辑、提取及输出等工作的开展和后期的管控提供了重要且可靠的参考依据。在博远农庄设计前期,利用地理3S技术对农庄原基地的自然条件进行分析,并且运用如arcGSi提供的坡度、坡向测量算法等对场地进行了虚拟测量,这些都已经是常规的数字技术手段。这些数字技术对于地形、地貌复杂的农庄,并且往往没有数据记录史的对象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必经之途。甚至一些简单的测量已经可以通过手机软件协助完成,非业内人士也完全可以进行测量,数字化相应带来的即是大众设计参与度的巨幅提升[5]。平面数字与空间数字的结合也可应用在如农庄工程样式与材质的选定的前期多个方面。利用au-toCaD3DS、3dsmaX、Quest3D、2Dshaper、SketchUp等软件,构建相应的三维立体模型。同时,在应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材质编辑器的形式,对其样式及材质进行全面的选定,这样便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园林的艺术感;同样,平面数字、空间数字各自内部的相互叠加也是不可或缺的。在农庄内的博物馆就采用了参数化建筑建模,这就是将平面数字联系、集成起来的一种有效方法[6],虚拟现实手段在这些多重数字的集中处理方面是极为擅长的。

2.2中期效果的虚拟数字化展示

景观处理是数字技术在农庄再规划中非常重要的作用之一,主要利用网络信息处理的形式,对农庄景观进行全面的虚拟、描述和处理。整个过程中主要包含有两种展现形式:静态效果展示、动态效果展示。

2.2.1静态效果展示主要是以农庄的二维、三维数字展示、景观效果展示为主,利用3S技术,可以对庄园内的园林资源与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评价,为其后工程施工与维护的开展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同时,经过前期的资料数字化原始收集与简单处理对如水的酸碱度、硬度、导电率等自然条件的数据收集与处理,对包括农庄内农作物的植物选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期的数据使用上非常便捷。农庄设计中反复比对果园与农田的分割、用数据论证设计结果。同时还要结合旅游景观需求,这便是景观效果展示部分。这一部分主要应用了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对景观效果在数字与实际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虚拟展示。因为还有后期实景数字化,故不赘述。

2.2.2动态效果展示主要是在时间轴线上利用遥感图像、地理信息等技术,对农庄原生资源的变迁、农庄次生绿地的发展、农庄长期建设的情况,实施动态预测与模拟。以博远农庄为代表的闽北地区的庄园都背靠大山,有河流穿过,这对农庄绿化、生态保护等各个方面,是非常好的自然优势亦是规划挑战。除此之外,将整个庄园的排水排污系统重新规划,利用arcGsi技术建立水系模型演示污水处理效果,既能保证污水的快速流通,又能保护旅游景观效果不受太多影响。两种形式的效果展示是相辅相成的,如涵水条件,它既要考虑静态的一些水源特征、储量,又要考虑月降水量分布、多年年平均降水量等等,这些没有数字的支撑很难整合分析,从而准确把握设计的细节。

2.3后期实景的数字化采集与管控

2.3.1农庄实景的数字化农庄的实景数字化主要是指:将庄园风景的真实图像,通过利用图像化等方式,进行全面的表达。数字技术在风景园林应用的过程中,主要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等方面,对其相关的地理信息、资源等方面,进行全面提取。同时,在应用过程中,通过利用可视化、虚拟化等技术形式,对其图像进行全面的技术化处理,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展现数字技术在农庄改造中的作用。在动静效果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实景数字化,强调的是整个循环方法的再验性,这便是区别于中期图像处理的地方。在博远农庄的前、中期景观数据收集、处理中,没有套用类似农庄的效果模板,而是充分利用人工拍摄、航拍图像的再处理,以此演示设计效果。这样不仅便于甲方理解设计方案,也让后期施工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再次得到提前校验。

2.3.2农庄工程后期对旅游景观效果的处理主要通过计算机软件,承接上述的实景数字化处理,对其相应的图像全面过滤,并进行艺术效果分析,主要通过隶属函数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同时,在应用的过程中,通过利用相应的图像处理技术,将其全面的视图进行输出,可以对其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调整,以此提升农庄建设和设计的效果。农庄的景观效果往往需要长期经营(博远以一年为近期规划,五年为中远期),这样的虚拟手段不仅可以更真实地接近实际情况,也是旅游宣传的一部分。2.3.3农庄后期管理的数字化这一部分虽未彻底完成,但依然对其他项目具有参考意义与启发,故一并罗列。农庄的后期管理除了常规的旅游、经营管理,更要强调的是不断监控客源地、客流量、农庄内旅游路线、消费组成等,对相应的农庄部分进行调整;景观的监控则需要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体系,依照不同季节、时间段进行长期的评估,并加以干预改造。依照前期数据收集与处理形成的数据库,在后期可以帮助构建评价体系并做多维参照,这样构成一个基本的循环方法论,可以永续循环以求动态的数字稳定、农庄兴盛[7]。

3小结

新型的观光农业园是在传统农业园基础上,融农业产业和观光休闲为一体的新型产业。笔者通过分析数字技术对于农庄改造的启示,并以南平博远农庄改造为例,阐述数字技术对其景观规划、设计的数据获取、空间分析、成果表现、决策支持、后期的数字化管理等方面的运用,以期为该类农业园区改造提供借鉴。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也逐步被运用到各类规划改造中来,也必将对新型观光农庄的发展,运营中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前勇,马友平,常胜.3S技术导论[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6

[2]汪成亮,温鑫.智能环境下分布式Rete算法[J].计算机应用,2016,36(7):1893-1898

[3]席晓晶.“智慧城市”时代“物联网”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J].物联网技术,2016,6(5):55-56

[4]周永刚.“互联网+”背景下生态农庄的精准营销模式探析[J].农业经济,2015(10):128-129

[5]蒋文燕,栾汝朋,朱晓华.基于VRmL_arcGSi的虚拟旅游景观设计与实现[J].地理研究,2010,9(29):1715-1723

[6]宣千云.参数化建筑建模实例研究[J].江苏建筑,2012(6):111

物联网工程前景分析篇7

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深度变革着经济的发展模式。从过去对整个信息通讯领域产业的变革,到现在已经跟各个领域深度融合带来更大的变革,互联网从服务于消费到服务于生产,从服务于普通的消费者到服务于企业,在这当中最突出的就是和工业的融合。因为互联网本身的发展和工业领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力化间的交汇,必将带来工业化的变革甚至革命。

今年国务院出台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文件,一是“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把互联网定义成是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希望通过这样的融合来推动技术进步、效益提升和组织变革。它带来了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耍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当中“互联网+”协同制造也是非常核心的内容。

另一个条件――《中国制造2025清晰地提出了以加快新一代新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动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九大任务、五大工程和十大重点领域,非常明显地突出了推动两化融合以及智能成长的内容。它的背后都是信息技术或者信息通讯技术,或者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其实这样的融合已经开始了。

我们认为工业互联网是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在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中的融合集成应用,是支撑智能制造关键性的基础设施。

我们从两大视角分析工业互联网。它本身是互联网发展与工业发展的交汇,从互联网汇聚了几十亿的用户,这个巨人的平台为我们提供了发掘各种各样新模式、新业态的条件,这是从互联网的视角去看对工业的影响。另一个视角则是从传统的制造业出发,或者从工业的视角出发,它更看重的是产品,甚至制造产品的工厂。这和国际上工业4.0都是从工业视角看工业互联网发展是不同的。

在整个分析过程中,工业互联网到底对整个互联网有什么样的需求?我们将之比喻为一个是工厂内,一个是工厂外。

过去一个企业内部的it系统和生产系统,或者叫运行系统,信息是完全隔离的,虽然生产过程中大量采用了it技术,但真正能相互连接打通的还是少数,所以说工业领域目前存在着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

我们曾经分析过一个工厂,其内部的工业软件和系统之间相互不能互通,都是信息孤岛。但将来这个工厂内的网络会慢慢打通,形成一个由多个连接,包括控制系统和机器,机器和机器,控制系统和工厂内的工人等多种多样的连接,构成厂内的网络和市场。而工厂外则是说这个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最典型的如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将可以透过网络企业实时地远程监控汽车的运行状况,并在监测和预测的基础上进行预警。

当然,还有工厂和工厂之间的协同。一般来说,有些产品的生产工厂会分散在很多地方,即有许多的企业来为这个产业提供设备,比如说一架飞机可能会有三千多个厂家。因此,建立互联体系是必须的。

当下的互联网面向的是普通消费者,而如果将来的生产领域、工业领域对于网络的性能、可靠性、安全性要求非常高,那么现有的互联网是难以满足的。

过去,互联网是对主机和域名进行解析,在工业互联网时代,或者说物联网时代,我们是向物体进行解析,因为这个产品有可能在世界的任何地方使用,所以它的解析也将发生变化,另外还有其新的应用服务体系,这些都是在工业互联网时代需要去明确的。

由此,我们也看到它可能带来的变化,首先是工厂内,上述提到的工厂内过去使用的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会走向开放、走向互联、走向更加智能更加高效。所以工厂内将会采用大量的连接或者网络技术,将原有的信息系统和运行系统打通,网络出现扁平化。

对工厂外的网络也一样,当我们的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它的生产企业很多是跨国家、跨地域的,我们需要一个宏大的、性能极高的、可靠安全的网络来支撑。而为了满足这些需求,会使用很多技术来实现,包括我们正在研究的5G技术、SDn软件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等,实际上很多技术之间打通了,来共同完成定向工业互联网的需求。

比如5G技术,恰恰它的标准当中定义了两大场景,一个是移动互联网场景,一个是移动物联场景。移动物联网场景是为了满足工业互联网的要求,它要求毫秒级的迟延。在这个状态下,它的带宽可以达到一个G,甚至更高的速度,这些指标恰恰跟工业下一步发展的需求是非常契合的。

因此我们发现,在未来的工业互联网内,我们所描绘的全生命周期、全价值链完全是可以分步实现。

现在,“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引起了国家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中央下发之后地方都非常积极,那么怎么看待这个趋势?首先,它将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跨界融合,我们原来在谈到互联网时都说跨界融合,但是它的跨界只存在于信息工业领域中,而现在将是跟各行各业之间实现融合,这种跨界是前所未有的,且它将重塑工业和互联网的生态。在这当中由于跨界,协同就变得非常重要。比如实现空间互联网,你仅仅依靠云计算、大数据的技术是没有用的,因为你跟工业的结合,你对工业的了解,如果没有工业互联网相关的互联网通讯、大数据,也无法发挥作用,因而合作和协同就显得尤为重要。

物联网工程前景分析篇8

【关键词】信息工程;安全监理;物联网技术

0.前言

伴随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物联网整体安全问题逐步成为未来广泛应用、持续优化进程中一类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物联网发展至高级水平,其场景中各类实体均包含一定程度的感知、运算、分析以及执行功能。倘若该类感知设备普遍应用,便会对我国的基础建设、社会活动以及个人机密信息安全形成全新的影响威胁。为此做好信息工程安全监理尤为重要,只有科学应用物联网技术,构建信息安全交互模型、体系架构,方能激发物联网技术核心优势,确保安全应用实践,提升综合安全水平,并实现全面、持续发展。

1.物联网技术内涵

物联网技术在信息工程安全监理系统中发挥了重要的应用价值,为系统网络化的重要核心。该项技术借助网络平台,应用统一一致物品编码手段、射频识别处理技术以及无线通信手段,可对广阔范畴之中,甚至是全球范围中的各类单件产品进行追溯以及有效跟踪。应用物联网技术手段,可由工程项目的招标环节开始直至工程管理验收环节,对各类应用设施器具设置epC标志,并应用无线射频手段,传输信息工程各个阶段的价值化咨询信息至网络系统中,进而令监理人员仅依据epC标签,便可获取产品各阶段包含的信息,进而判定其生产加工直至成品的流程阶段中包含的潜在威胁以及不安全因素。由此可见借助射频识别技术,进行有用信息数据的全面采集分析与汇总,科学应用移动计算手段以及数据库系统设计便可有效对信息工程进行安全管控监理,并做好数据判断辨析,提升综合安全水平,强化实践工作效率。

2.信息工程安全监理科学创建物联网架构体系

信息工程安全监理主要负责信息化工程建设服务、运行升级与优化改造阶段中从事的信息安全有关监督管理活动。

目前,我国信息工程监理框架体系的创建基于it市场构成了独立体系中的两个层次。应用物联网现代化技术可令信息工程发展建设中包含的安全隐患问题以及存在的风险事项快速的传达至业主,并有效的疏导业主方以及承建方的相关争议与矛盾问题。核心工作内容便是对包含的信息安全相关问题实施风险分析并做好优化管控。信息工程安全监理创建物联网体系架构应涵盖四类组成内容。具体包括物联网系统架构、安全监理平台、监督管理系统以及中间结构体系。信息工程安全监督管理物联网体系架构主体就信息化应用发展过程中安全监督管理涉及范畴广泛、管控指标内容丰富、需连续性实践等具体特征,采用物联网手段技术完成对信息化项目工程的优化改造、建设调节,并实施安全问题管理监视。具体工作内容则涵盖对生产实践场景、环境做好检测监督、进行生产员工安全行为测试管控,并就特定生产物品的整体安全性进行管理监督,重点监视控制人流相对密集的方位,同时做好重要生产设施、以及设备的管理,完善安全事故应急管理阶段中各类场景资讯、人员与物品综合信息的汇总搜集等。

3.物联网技术信息交互安全问题

伴随物联网技术应用服务范畴的持续拓宽,感知网络应对处理的信息呈现出更为多元化的态势,甚至涵盖政府管理、国防建设、军事服务以及金融市场等较多领域。

由此引发的信息安全问题则需要我们重点关注,有效解决。基于网络以及节点有限资源的总量限制,相对来讲较为成熟应用的安全监理措施方案常常不能直接用在物联网感知系统中。为此,研究人员探讨了更为丰富的安全管理方案。例如应用加密技术、安全路由管理协议、管控存取以及数据融合技术等,提升物联网技术应用安全水平。数据加密应用阶段中,基于网络节点存储、分析以及能量的有限,较多手段应用相对简单加密算法。数据加密应用技术中密钥管理尤为重要,其担负着密钥的形成、分发以及保管、更新与处理等任务,在全局预制应用方案的基础上,我们可依据无线感知系统网络结构体系、节点规划以及安全管理需求,创建更为丰富的密钥管理策略。

例如应用预分布处理方案,可在脱机状态下形成一定容量密钥池,各个节点则可随机由其中获取密钥成为密钥环,完成网络系统的规划部署之后,则只需节点包含同对密钥便可应用其组建安全通道。为优化提升物联网架构体系安全能力水平,可进一步优化更新技术方案。可将节点公钥数量扩充,进而令网络攻击影响变得更为困难,进而确保信息安全,优化监理管控。另外,可配设安全路由,科学应对节点、汇聚方位安全问题,确保高效准确的实现信息数据的传输应用。基于无线感知系统网络体现了节点对等以及多跳传输的实践特征,倘若攻击方进行恶意节点布设,便较易形成路由篡改、选择转发影响,导致黑洞以及蠕虫病毒感染问题。为此,应依据无线感知体系网络特征以及物联网技术应用需要,分析制定合理的安全路由应用协议,可应用冗余路由同相关认证机制预防网络不良攻击影响,提升物联网系统技术综合安全水平。

数据融合为物联网交互以及信息感知的核心手段,倘若其中节点被不良俘获,便较易导致融合节点无法分清正常信息以及恶意数据的问题。尤其对融合节点影响攻击,不仅会对下游节点信息形成不良破坏,还会对发送至汇聚节点信息形成负面影响。为此,物联网数据融合阶段中应全面考量信息安全应用问题。可创建良好的融合管理机制,通过随机抽样以及数据信息的互相验证,令用户位于节点遭遇捕获状况,仍旧可判定汇聚节点信息数据安全有效性。

基于节点隐私的暴露,会对检测管理目标整体安全性形成不良影响。为此应创建物联网有效安全保护以及信息存储管控机制。可应用定位协议,利用可信定位确保节点获取正确位置信息,预防不准确定位导致的负面影响,进而全面提升物联网交互以及感知信息综合安全水平,创建优质发展环境。

4.结语

总之,信息工程安全监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尤为重要,我们只有明确技术内涵,开创安全信息交互、感知环境,方能激发物联网技术核心优势,提升安全监理水平,实现持续发展与优化提升。[科]

【参考文献】

物联网工程前景分析篇9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课堂教学;教学创新;专业基础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5126

2011年起,高职院校开始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招生,经过三届学生的培养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由于物联网技术是近几年快速发展的技术,无论是技术本身还是高校相关专业建设与教学经验都处在探索与实践之中,特别是高职院校,由于师资与实训资源的短缺,对相关物联网专业的建设有更多的困惑。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从2012年开始招收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已毕业一届另有一届学生进入顶岗实习阶段,从这些学生的反应来看,普遍认为《物联网技术概论》这门课十分重要,是这门课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到了物联网技术相关知识和应用前景,特别是增强了学生对未来就业的信心,提升了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提出了创新改革的建议,这些都是做好《物联网技术概论》课程教学的动力。《物联网技术概论》是一门物联网技术从业人员的知识普及课程,知识涉及面广而杂,对学生学习的背景知识要求高,而高职学生素质相对较差,在这现实情况下,如何开展好此课程的教学将直接影响后面专业课程学习,因此《物联网技术概论》课程的教学创新研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学情与课程

11学情分析

高等职业院校目前在中国高校中已占据半边江山,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带来最明显的特点是生源质量激剧下降,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更加突出,绍兴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民办院校深有感受,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不少学生进学校抱的是来玩的心态,家长只是让孩子在学校度过这三年时光罢了。二是高考成绩明显下降,高中根本就没有学到什么东西。三是为了达到招生数量,招收大量文科生来读工科专业。四是招生中出现大量调剂生,进校后学生读的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导致学生对所读专业无兴趣。五是受到社会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学生没有学习的动力。绍职院物联网专业每届招生二个班的规模,学生素质不高,特别是文科性占据近半,另外,由于物联网技术是较新的技术和专业,社会对其认知相对少和肤浅,早期招生调剂生比较多,对专业不了解更谈不上以后的就业对象在何处,学生比较迷茫。

12课程背景

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培养的是产业链上生产一线的具有一定物联网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物联网技术应用技能的专业人才。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人才培养目标从分析职业就业岗位能力需要出发,依据物联网专业人才多类就业岗位的能力要求来确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物联网技术是综合性技术,它涉及计算机、通信、控制、电子和软件等技术,涉及的知识面广而深,专业课的开设一般会重点放在某一方向,不可能涉及物联网技术的方方面面,更何况高职院校本来学制就短,有效课程学时更少,因此完全有必要开设一门课,较全面介绍物联网所涉及的主要技术和应用,《物联网技术概论》就是这一思想的结果,由这门课来开启学生对物联网的学门,通过此课程来认知和了解物联网的主要技术和行业应用,启发和引导学生对学习物联网的兴趣,展示给学生未来就业的前景与希望。

2课程定位与教学内容

21课程定位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随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而构建。以“岗位―能力―课程”的思路来搭建课程体系体现职业能力培养的特点。整个课程体系由四大模块组成:一是通识课程;二是专业基础课;三是专业核心课程;四是专业拓展课程,以知识渐进的方式组合而成。课程背景论述中已说明《物联网技术概论》主要是为了解决学生对众多物联网技术知识的普及和了解,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与兴趣,是一专业知识的入门课,所以该课程是专业基础课,处在通识课程之上专业课程之下,起到专业学习承下启上的重要作用。此课程虽定位为专业基础课,但与一般的专业基础课如《电子技术基础》之类的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实际上是后面众多专业课的浓缩简介以及未能开设相关课程的介绍,信息量相当大,需要一定的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等相关的背景知识为前提,由此一般放在第二学期开课比较合适,但也有的学校如无锡职院已从第二学期调整到了第一学期。

22教学内容

物联网技术目前还处在快速发展与变化之中,很多技术也不是十分成熟,无论是其内涵与外延也不是十分清晰。但是从目前大家所熟悉而常见的来说一般从物联网三层体系结构的角度来考虑。每一层都涉及大量相关技术,如以感知层来举例,感知层主要是解决物体识别与信息采集并转发,核心技术有传感技术、射频识别技术、条码识别技术、memS系统、目标定位和近距离无线传输等多类型技术。三层体系所涉及的技术都比较复杂,那么如何选择课程教学内容将是很关键的问题,作为专业基础知识普及入门性质的《物联网技术概论》,主要以学生易掌握、提兴趣、开阔眼界为目标出发,宜采用知识范围涉及较广的教材作为学生的课程教材,当前此类教材已相当丰富,但内容千差万别各有侧重,经过多方调研和认真对比,绍职院选用了由清华大学刘云浩教授编著的《物联网工程导论》,此教材是国内同类中较早推出的教材,教材内容较全面地覆盖了物联网所涉及的相关技术并包含有一定数量的应用案例。当然对于高职学生是不能完全参照讲解的,具体讲课务必按学生情况进行一定程度的取舍。

3教学手段与方法

《物联网技术概论》属于理实一体的课程,从教学内容上看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传统的课堂教学以老师主讲学生在课堂被动听的方式进行,应当说这种形式对于理论课的教学有着较好的效果。但是在高职民办院校,学生的生源素质相对较差,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讲授不同程度上有些抵触心理,从经验来看,学生一次二学时的上课,老师讲解不超过一学时为好,因此,在教学上采用了多种手段来调节和缓解学生的课堂状态。一是在讲解理论知识时,多用日常学生生活中案例来说明,如讲到RFiD时用学生证和身份证来说明,这样就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是多用视频和图片等多媒体的形式来讲解,如讲到移动通信技术时采用动画和视频来说明基本工作原理,这样贴近学生的爱好又容易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三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在讲解完理论知识后,布置课堂作业,安排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补充学习。四是针对课程部分内容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度参与。五是适当安排学生现场参观与交流,然后结合参观交流时所见所闻来讲述相关物联网技术。多种课堂教学手段的应用,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把相对枯燥的理论教学扭转为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受到学生一致好评,教学效果良好。

教学计划中的三分之一课时用于实训教学。实训分两块,一是校内实训室进行,二是校外协作企业展开。本课程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程,实训教学是作为知识引领的补充手段。校内实训室主要让学生了解如RFiD,无线传感器网络、传感器和网络传输方面的一些实训设备,以感性认识为主。校外实训主要到校企合作的企业参观体验,如到绍兴科创中心参观物联网产业应用,到诸几智慧农业示范区参观智能农业应用等。通过这种开放式课内外结合的实训形式,有效地推动了学生的好奇性和兴趣,大大增加了学生对未来专业课学习的动力和就业前景的向往。

4考核与分析

课程考核是检验课堂教学质量的最终环节,本课程的教学考核采用过程性与终结性两种考核的结合。二类考核如何划分比例可视情处理,但从课程教学的手段和方式来看,应更加重视过程性考核,本课程过程性考核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校内实训评价、校外实训评价、课内(外)作业评价、学习态度等几个主要方面。终结性考核是期未完成教学要求后的知识检查,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在最近三届学生的终结性考核中,采用了大作业与卷面考试二种方式进行摸索,从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比较喜欢大作业作为期终考试,但这种方式容易给学生造成易过好学的懒汉心理。卷面考试可以有开卷和闭卷两种形式,分别在二届学生中进行了尝试,由于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试卷的难易程度要控制好。

《物联网技术概论》课程在绍职院历经了三届学生的课堂教学,应当说是在前进中的探索与实践。第一届有近一半的文科生,期终考试采用了大作业的形式,从上交的作业来看总的来说表现良好,但深入后发现大多原封不动地抄袭于网上资源。后二届采用了卷面考试方式,相对难一些,出现部分学生的不及格。从课程教学整体分析,学生通过一学期的物联网相关知识普及性学习,对物联网技术有了一个较全新的认识和了解,大大缩短了学生与物联网专业的心理距离,关键是提高了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为后面进一步的专业学习课打下了良好基础。

5结论

《物联网技术概述》这门课在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中处于比较重要的位置。经过几届学生的教学摸索与实践,探索出了本课程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设计与思路,针对民办高职学生生源素质不高,结合绍职院专业建设现实,选好合适教学内容,通过五种课堂教学形式,激活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生兴趣,也提升了对专业的认可度,从毕业和顶岗实习的学生反馈情况看,收到了较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新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训教学探索与实践[J].中国市场,2016(2):113-115

[2]曹建峰物联网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物联网技术,2014(5):86-87

物联网工程前景分析篇10

关键词:物联网;Swot;专业建设;战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219-020引言

物联网是目前最新一代的信息网络技术,其具有便捷的信息采集、智能化的信息处理和实时的物品定位、跟踪等功能,能够实现有形经济与无形经济、电子商务与商品经济的全面结合,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物流、电力、医疗等众多领域,以其发展趋势来看,物联网技术最终将普遍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当中。

作为一项战略新兴产业,物联网预计将在未来十年带来万亿级的产值,这将大力推动全球的经济发展。在此背景之下,为满足未来市场迫切的科研及人才需求,为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夯实基础、续航充电,我国加快了物联网专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计划,2010年7月,教育部公布了2011年新开设“物联网工程”本科专业的37所高校名单,同年6月,中国第一所物联网工程学院,在江南大学揭牌。

物联网专业进入高等教育的殿堂,一直是教育界和社会热议的焦点话题。当前面临着诸多问题:①各高校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定位差异较大;②学科定位不清,培养出来的人可能是“万精油”,懂得多但是不精;③难于提供综合的实验环境;④没有成熟的教材可用,缺乏该方面的师资、科研团队。此外,从还有数百所高校申报物联网相关专业的趋势来看,未来几年将会有更多的高校加入进来,各高校如何根据自身资源和外部环境,依靠正确的专业建设及发展策略,获得竞争的主动性,快速建立起自己的特色专业,这些也都是急需思考、解决的难题。

文献[1-3]对物联网专业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目标、方向、定位等内容进行了讨论,但显然过于宽泛。文献[4-5]给出了具体的课程体系建设方案,但针对性较强,难于适应其它个体,不具备宏观、中观视角的指导作用。因此,本文利用Swot分析的方法,并结合已开展的物联网专业建设情况,科学合理的提出了多种有效对策,以期能够帮助高校抓住机遇、找准特色、趋利避害、减少探索时间,直接培养出高度符合市场需要的物联网专业人才。

1高校物联网专业建设的Swot分析

Swot是一种高效的战略分析方法,通过确定目标对象本身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等特性,并加以综合评估与分析得出结论,使得管理者能够清晰、直观的认识被分析对象的资源优势和缺陷,以及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而能够将目标对象的内部资源、外部环境与其发展战略进行有机结合,从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对实施方法与配置资源加以调整,以保障达到所要实现的目标。

我国高校教育资源丰富,但由于受到“985工程”、“211工程”、行业投入等不同力度的支持,各高校产学研各方面水平差异较大,同样受所处区域等因素的影响,其面临的政策、社会、资源环境不尽相同。如何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准定位,确定正确的战略规划少走弯路,对于每个高校的物联网新专业建设来说都显得至关重要。因此,Swot分析模型的引入具有重大的意义。

1.1机会与威胁因素分析

1.1.1政治环境包括国家方针政策、各省市鼓励政策、教育主管部门实施政策三个层面的内容。首先,主席和总理在近期的相关工作会议中,均明确指出我国应掌握物联网核心技术,加大对其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将物联网作为一项新兴产业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随后,全国十多个省市依托自身产业基础了各自的发展目标及规划;同时,教育部加速审批通过了37个物联网相关专业建设的申请,在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实训基地,并决定于今年将数量扩大至六个。总之,高校在此时正逢遇前所未有的大好机会。

1.1.2行业环境高校具有设备资源、实验场所受限的特点,因此与物联网相关的实验培训基地和能够与之联合进行实习的高新企业的存在,将影响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及质量。例如:无锡物联网产业园的建设,促成了北京邮电大学“感知技术与产业研究院”的成立。可以看出,高校与其所在区域行业之间的内伸和外延,将为物联网专业建设提供优质的实践平台,并促进其建设发展。

1.1.3市场环境市场需求是决定物联网专业就业率的关键因素。通过市场调研得到的统计数据可知,其一市场需求以本科学位为主流,其二,相对于计算机等相近专业近十万个招聘岗位来说,企业对物联网人才的需求量明显过少。物联网人才需要的方向涉及硬件设计开发、软件开发测试、系统集成维护、售前售后服务等众多方面,很显然其具有杂而广的特点,所涉及的各行业背景知识差异性较大,所需求的人才必须具备相关基础知识,并能够与物联网技术良好的结合。

1.1.4技术环境:物联网技术具有如下特点:①综合、前沿;②技术体系、标准快速更新;③应用领域广泛,需要多行业交叉协调;④具有创新性,并非原有it技术的简单累加。由此可知,物联网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应用复杂的综合性学科,因此要让学生在其学制内完成整个物联网相关知识的学习是不现实的,必须根据行业需求、高校特长,选择不同方向来进行人才培养。

1.1.5竞争环境该方面学科申请及建设的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①高校同行:目前有数百所高等院校都在积极参与物联网专业建设的工作;②学科专业:计算机、电信等专业是物联网技术的基础学科,同样绝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个这些专业。面对激烈的竞争,正确认识高校排名及学科差异,了解自身学科特长格外重要。

1.2优势与劣势因素分析

1.2.1品牌基础高校的知名度是国家、社会、教育界对其教育质量、科研能力认可的重要标志,因此,具有“211工程”“985工程”等高知名度的高校,将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863”、科技攻关等项目方面占据绝对优势,我国当前正处于物联网技术的科技攻关阶段,将有大量相关课题亟待解决,此类项目的承担,不但能够极大改善高校科研设施等基础条件,也必将促进本校物联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另外,高校的品牌效应也将直接影响新建物联网专业的招生就业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