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会监督机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41:59

财会监督机制篇1

[关键词]企业财会内控;监督机制;具体措施

[Doi]10.13939/ki.zgsc.2015.22.141

1前言

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与措施的总称。企业财会内控是为了更好地确保更好地进行自我的调整,安全稳定的控制经济活动。我国颁布并实施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企业在这一制度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实习会计制度。企业内控制度可以促进企业内部监督机制的完善,提升企业的综合效益,可以使企业有效地避免财务费风险。防范,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

2企业财会内控监控机制存在的问题

(1)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机构、管理方法存在不足。很多企业还是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有些是家族企业。所设置的董事会、监事会大多是摆设,没有充分发挥应该具有的监督职能,导致企业内部监控机制过于形式化。而企业领导又缺少对内部监督和约束力的思想,导致、挪用公款的问题不断地出现。企业管理者过分干涉财会的t作,过分集中的管理权致使财务内部监督失效,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行,更有严重者,随意改编报表数据,致使会计信息失去了真实性。

(2)企业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大多是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内部控制监督制度,但效果与作用不是十分显著。究其根本原因是内部控制监督制度缺少,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制度不完善。财会内部监管制度的实施还不到位,财会内部监督制度没有真正落实到实际工作上,对于发生的经营活动事项没有很好地进行预测、控制,起不到监督的作用,过分的注重于事情过后的处理的监督与控制。

(3)内部审计工作不到位。大多数的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归属与企业财会部门管理,因为依附于财会部门,使计部分缺乏独立性,直接导致了内部审计丧失监管职能,还有的企业没有审计部门,直接由管理者代替,从根本意义上就没有起到监管的职能。此外还有的企业的审计人员不具有专业性,专业知识不全面,造成没有监督的能力,一些企业的审计部门只是对财务账目进行简单核对,没有出现过大的疏漏即可,没有发挥到对其整个企业财会内部的监控机制。

(4)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目前大部分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专业知识匮乏,不遵守作为会计从业人员应该具有的专业操守,弃国家的法律法规于不顾,在一些领导的指使下,随意的会计报表、财务账目进行改写,虚假篡改,造成了会计信息的不真实性,视财会内部控制管理只是形式,使会计人员失去了财会内部控制监督的意识。

3如何有效加强财会内部控制监督机制的措施

总体来说,现阶段的财会内控监督机制实施力度不够,监督机制还不健全,存在漏洞,针对监管机制的问题企业就应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完善管理机构,完善审计部门的监管制度,全面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专业知识水平提升,才能有效地提高财会内控监督体制,更好地服务于企业。

(1)建立完善的财会内部管理体制。大多数企业的财会内控体制不完善,还存在着一定管理上的疏漏,致使财会部门的内控监督缺失,没有很好地履行职责。因此企业既要在符合政府宏观经济政策下又要符合自身企业的战略目标的情况下,制定针对企业财会工作的整体控制制度,方便于各部门和企业职工的执行,完善监督制度。针对各部门的职能权利不同,进行科学严谨的划分,明确财会部门的职责,使财会部门的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规章制度可循。保证企业各职能部门的相互监督与牵制。根据财会部门各岗位职能不同进行划分,例如。出纳、审计、核对财务账目人员。进行岗位轮换制度,让每个企业财会职工都能够起到相互监督作用,提高工作效率,对于职工间的不同职能进行分离,出纳不得从事费用指出收入的登记工作,对于现金的支出或收入,要有票据凭证,要对支出收入及时准确地计入账目,现金分类的总账目应有其他人员负责;总之,现金支出的审批人员应该与出纳,及支票保管人员分开。

(2)完善管理机构。要使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有效的实施。就要对其企业的法人智力结构进行规范,要把企业的最终决策者自身和实施权利的过程收入进内部监管范围内。明确董事会,股东、监事会公司管理层要严格遵守,并按照制度履行各自的职责。完善企业的监督机制,让监事会监督好各职能部门和财务部门,使财会部门的设立及运行符合国家的相关法规。

(3)完善审计部门的监管制度。首先,要建立独立的审计部门,以往的审计部门都依附在财务部门下,不能很好建立审制度,达不到监管要求,保证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不受职位权力大小及各职能部门的影响,确保在企业政策。经营监管等方面发挥作用。其次,内部审计要监督审查财务账目、会计核算、财务收支等情况作为重点审查部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性,真实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给财会内部控制提供重要依据。最后内部审计必须要控制全过程,在事情发生时要对企业内部进行系统科学的审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在事情过程中,有效遏制违法乱纪行为,避免因会计工作的失职给企业带不来不必要的损失,在事后,把审计结果及问题提供给管理者,使其认清企业法内部控制监督存在那些缺陷,制定将有效措施弥补内部管理监督的不足,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4)全面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企业中会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业务能力有待提升。会计人员应该从本质上重视财务工作的内控制度,树立正确的财务工作理念,避免工作上的,因人为导致的财会内部控制制度的失效。对会计人员要进行职业操守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使会计人员了解最新的法律法规,让财务人员了解违反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端正工作态度,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减少工作上的失误。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对财会人员进行定期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进行相应的处罚与奖励。

财会监督机制篇2

一、会计监督是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必然要求

1.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监督是整顿会计工作秩序,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健全会计基础工作、建立规范的会计工作秩序,也起到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会计监督弱化的原因。为了使经济活动能够正常、有序地进行,这些不同的利益集团只能依靠法律、法规和制度约束下的会计信息来协调关系,依靠规范的会计基础工作来表述经济活动,根据会计提供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来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我们之所以说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因为它是通过价值形态对企业资金运动的一项综合性的管理,渗透和贯穿于企业一切经济活动之中。因此,加强财务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关键。

2.有效发挥会计监督职能可以维护企业财经纪律和生产经济秩序。会计监督是通过立法赋予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可以正当行使的职权,也是我国经济监督体系中最直接、最主要的监督手段。通过会计监督可以监管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问题,能够使企业员工自觉按照规定维护企业财务纪律,能够达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目的。如果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生产管理、经营管理和财务监管的漏洞,就非常容易出现管理漏洞,也会出现管理真空,从而使财务会计监督职能丧失。因此,会计监督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障财政经济法律、法规、规章贯彻执行中具有重要作用。充分维护企业财经纪律和生产经济秩序,必须在强化单位内部会计监督

3.有效发挥会计监督职能能够确保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协调、有序进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当前,在一些企业中,乱挤成本、乱收乱支、截留利润、偷税漏税、弄虚做假、营私舞弊、乱摊费用、损公肥私等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比较普遍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市场竞争激烈、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国际金融局势的发展,对会计监管的内容、方法,质量都提出较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要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进行具体控制。不仅要控制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上,还要控制产品的设计试制阶段、销售阶段和售后服务阶段的成本。由此可见,企业要真正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扎扎实实做好会计工作,发挥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职能作用,从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加强和完善财务会计监督新思路

1.完善财务管理体制机制。讲求经济效益,是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任何社会制度下的人们组织生产,管理生产都要讲经济效益。而会计正是为了满足这种客观需要而产生、发展并不断完善起来的。首先,从观念上改变,必须建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才能够指导行为,实现财务会计监督体制的长远发展。通过加强财务会计人员对监督体系的认识,使得形成会计监督意识,加快财务会计监督体制的落实。其次,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建立完善有效的内控机制,是防范财务风险,杜绝违法违纪现象的重要手段。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目的则在于帮助经营者实现对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控制。内部控制在企业制度中担任着内部管理监控的重要角色,它为会计准则在企业的运行提供了良好的内部平台,有助于提高会计准则的实施效率和效果。

2.强化内部控制和监督。大部分多元化发展的企业虽然在内部建立了相应的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部门,但是由于企业本身发展制度的限制,企业内部有关财务会计工作的各个部门在平时的工作中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企业整体的财务会计工作效率较慢。企业要对审计部门的日常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审计部门工作的有效性,审计部门必须要在财务会计工作进行之前就对其进行严格地监督,不能在财务会计工做出现问题之后才对其进行管控。同时,要合理分析、评价经济效果,最重要的是要考察指标体系。以会计提供的真实有效的数据位基础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还要结合企业的经营活动,从而能够真正做到合理分析。

3.提升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执行力和落实力。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企业要真正成为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主体和责权明确的法人实体,必须要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机制。作为企业会计人员应该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严格按照标准来要求自己。坚决做到财务核算有理有据,账真表实。通过真实的财务信息,达到促进财务核算的正常程序,从而使财务信息真正的服务于企业经营。严格抓好重要制度的落实,要把库款管理、业务授权、内外对账、操作卡管理、各类交接以及账户管理、大额现金支付等相关重要制度真正落实到实处。会计人员要履行好会计监督职责,就要认真掌握财经法律、法规、制度,以便准确地判断出各种经济活动是否合法、合理的界限,不断提高会计监督水平。

财会监督机制篇3

【关键词】企业财会监管机制有效对策

我国大部分企业根据国家对市场经济发展体制的改革,对企业内部的发展运营机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随着企业发展机制的不断健全,大部分企业已经摆脱了单一的发展模式,开始追求多元化的发展,多元化的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使企业涉及经济市场的多个领域,有利于企业的品牌建设,但是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使企业原本简单地财务会计工作变得比较复杂,很多企业因为对内部的财务系统缺乏一定的监管,导致企业内部整体的会计工作比较混乱,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顺利运营发展。如果混乱的财务状况得不到改善,企业不及时建立有效的财务会计工作监督管理机制,在长期情况下将不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1]。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将结合现代社会企业的实际运营发展模式,对企业内部财会内控监督机制进行详细的研究。

一、企业财会内控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财会内控监督意识淡薄

目前市场上大部分企业的经营理念比较陈旧,对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系统的监督意识比较淡薄,大多数企业管理者对财会内控监督机制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重视,甚至有的企业简单地认为财会监督机制就是企业众多管理制度中的一项,对于其实效性从来不予管理,有的企业虽然在内部建立了财会监督机制,并且在企业的实际发展运营过程中也对其进行了应用,但是由于对其缺乏系统化的规划,导致财会监督机制的执行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二)财会监督体制不适应企业的发展

很多企业虽然在经营模式上实现了多元化发展,但却对企业内部的财会监督机制没有进行改革,因此很多企业内部虽然建立了财会内控监督机制,但是由于制度内容与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不相符,导致财会监督机制对企业财会工作的开展起不到积极的监督作用。

(三)企业财会审计工作不到位

企业经营模式多元化的发展,使企业相关的财务部门组织结构不断发展壮大,在企业经济活动增多和财会人员增加的情况下,由于企业内部缺少相关的审计部门对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因此导致企业财会工做出现混乱的现象[2]。另外,有些企业虽然设有审计部门,却因为其工作不具独立性,使审计工作实际效果的发挥受到限制。

(四)财会监督机制执行力度不够

大部分多元化企业由于实际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了相应的财会内控监督机制,但是由于缺乏财会制度执行的保障措施,导致财会监督机制在企业的实际财务活动中缺少实质的指导作用,使财会监督机制始终只是作为一项条例在企业中存在。

二、完善企业财会内控监督机制的措施

(一)完善企业内部的审计制度

大部分多元化发展的企业虽然在内部建立了相应的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部门,但是由于企业本身发展制度的限制,企业内部有关财务会计工作的各个部门在平时的工作中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企业整体的财务会计工作效率较慢,甚至不同的会计工作部门在内部还会出现了的现象。因此在企业内部建立相关的财务会计工作审计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企业在内部建立审计制度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一,确保审计部门的日常工作不受其他财务会计部门的干预,保证审计部门工作的独立性。只有审计部门独立于各个财务会计部门建立,才能保证审计部门能够对财务会计部门的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进而保证企业经济活动的规范性和资金的安全性[3];二,企业要对审计部门的日常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审计部门工作的有效性,审计部门必须要在财务会计工作进行之前就对其进行严格地监督,不能在财务会计工做出现问题之后才对其进行管控,审计部门要在企业经济活动进行之前对具体的活动内容进行详细规划,并在经济活动进行的过程当中对其进行严格监控,经济活动结束之后审计部门要对整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和管理,确保其工作职责在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发挥。企业要不断完善审计部门工作系统的结构,从内部监管机制上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财会监督机制篇4

【论文摘要】本文在借鉴国际财政监督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如何完善我国财政监督体制及提高政府财政监督效率提出了政策建议。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国家财政管理体制发生了较大变化,而财政监督体制还存在与经济发展和公共财政要求不相适应的情况,如财政监督立法滞后、财政监督方式不规范、财政监督与其他经济监督不协调、财政监督信息化程度低等,亟待探索解决之道。

一、国外财政监督的经验与启示

1.国外财政监督的基本做法。

(1)财政监督职责。首先,重视对内部职能部门的监督,例如澳大利亚通过监督内部各部门的工作行为,促进各部门依法行政,提高工作效率;其次,重视对财政收支的监督,例如法国财政部门设有财政监察专员、公共会计、财政监察总署和税务稽查等监督机构,对财政收支过程进行监督;再次,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对国有企业的指导与监督;最后,重视对社会中介机构的再监督。国际上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在行使社会监督职能时都直接或间接地接受财政部门的监督,以保证社会监督机构执业的公正,如新加坡财政部成立了一个会计委员会,财政部长任主任,专门负责对注册会计师的资格审查和证书的颁发,同时会计师协会的最高领导成员中必须有财政部委任的成员。

(2)财政监督机构设置。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都根据其财政监督制度设立了不同的监督机构,并规定其监督职责。如实行立法监督模式的国家,通常由议会或国会行使最高财政监督职权;实行行政监督模式的国家,主要是将财政监督职权赋予财政部门或其内设机构;实行司法监督模式的国家,主要由审计法院或会计法院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主体及其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3)财政监督机构人员管理。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重视对财政监督机构人员的管理。例如在法国,财政部对财政监察人员的选拔条件非常严格,监察人员必须是在财政部工作一定年限的高级文官,并且由财政部长任命,每一年轮岗一次,如其严重失职,将交由审计法院处理。在澳大利亚,财政监督部门都设有一个信息技术监督部门,在任的工作人员必须既懂得财税专业知识,又熟悉计算机操作。

(4)财政监督方式。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都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财政监督方式,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非常重视预算支出的事前、事中监督,事前监督主要是议会或政府事前对预算编制的合法性及合规性进行审查监督,事中监督是对政府、公共行政部门和国有企业预算执行过程进行监督,确保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及财政资金的安全性与效益性。其次,重视日常监督、专项监督和个案监督的有机结合。例如:法国财政部派驻的财政监察专员与公共会计的职责主要是对财政支出情况进行日常监督,设在财政部内的财政监察总署会随时按照财政部长指示对涉及国家财政收支的活动及其他有关事项进行专项监督检查。

2.国外财政监督的经验启示。

(1)立法完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十分注重财政监督的立法,坚持依法进行财政监督是发达国家的显著特点。例如:美国的财政监督有非常详细的法律依据和规范的程序;日本宪法对财政监督有专章专节的条文规定;德国也建立了相应的财政监督法规体系,对财政监督机构及其职责、工作任务,预算资金的申请、分配、拨付、使用,审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程序,都有法律规范和约束,使财政监督有法可依,保证了财政监督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2)重视财政监督权力的制衡。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财政监督方面非常重视财政监督权力之间的合理配置和相互制衡。例如:在法国,议会对政府预决算进行监督,财政部门对财政收支进行监督,财政监察专员对部门和大区进行监督,公共会计对公共支出拨付进行监督,财政监察总署对国有企业进行监督,税收部门对纳税人进行监督,审计法院对政府预决算、公共会计、公共支出决策人、国有企业财务活动进行高层次的事后监督,都体现了财政监督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再如:在美国社会中无处不有相互制衡机制,联邦财政预算的制定和实施也不例外。对财政监督权力进行合理配置并实现相互制衡可以有效地防范、控制政府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制度风险。

(3)财政监督机构规格高,监督人员专业化程度高。为了保证财政监督的权威性与经济性,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一般都设置了专门的财政监督机构,而且财政监督机构的规格一般都比较高,或直接隶属于国会,或直接对总统负责,也有的独立于国会和政府,具有独立的监督行使权。例如:瑞典政府设置相对独立的审计办公室,审计对象、地点及范围都可自行确定。在法国,财政监察总督署隶属于财政部,对财政部长负责。在配备人员时,重视人员的专业水平与素养,严格管理。

(4)财政监督信息化程度高。财政监督过程中信息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降低监督成本,提高财政监督的效率,还可以消除信息不对称,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根除财政资金使用中的权力寻租现象。例如:美国建有全国联网的计算机系统,处理大部分的预算拨款业务和税收征管及监督检查业务。目前,美国联邦税收收入80%以上是通过计算机系统收上来的,50%左右的预算拨款是通过计算机支付的。美国还建立了全国统一的财政监督信息共享系统,监督手段较为先进。美国1.15亿纳税人历年的纳税资料,都按税务登记号分类存入计算机系统,国内税务局负责税收检查的官员可以利用此系统有重点地进行审计检查。

二、我国财政监督体制的完善

1.完善财政监督体制的原则。

(1)将财政监督提高到立法层次。目前我国的财政监督属于行政范畴,没有提到足够的立法高度,财政监督存在一些执法空白,且其独立性具有不足之处,还具有很浓厚的内部监督色彩,经常出现对违反财经秩序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或是处罚不力的现象。只有将财政监督提高到立法层次,立法机关对政府的监督会强化政府对自身行为的监督意识与责任,加强政府的监督力度。

(2)财政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并重。财政内部监督是财政部门和有关预算部门和单位的监督,主要通过建立预算编制、执行及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权力制衡机制来实现。内部监督是一种预防机制和自我约束的内部控制机制,是财政部门内部管理水平的自我检查和评价。同时财政监督人员应遵循财政法规、政策,为外部监督提供良好的条件。但仅有内部监督是不够的,财政外部监督更为客观,更能满足有关各方的需要,更能体现财政监督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外部监督也能促进内部监督的加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有效结合可以从不同层次对财政分配行为进行监督,有利于提高财政监督的有效性。

(3)财政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相结合。要想提高财政监督的效率,就应该将财政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与事后监督相结合,对经济活动运行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通过财政事前监督,可以抑制和防范在计划、决策等工作中将会发生的错误;通过财政事中监督,可以对存在于监督客体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修正;通过财政事后监督,不仅可以有效地制约监督客体在经济活动中发生的不合法行为,还能通过对监督客体经济活动结果的分析与研究,为规范财政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合理建议

(4)财政监督与其他经济监督相协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以财政监督、税务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为主体的经济监督体系。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都负有政府经济监督的职责,这三者监督的目的是一致的,但监督检查的内容和方式各有侧重。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政府经济监督部门间的协作,实现信息共享,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相互促进,以提高财政监督的整体效率。

2.完善财政监督体制的具体措施。

(1)健全财政监督法律体系,加强法制化和制度化建设,保证财政监督的严肃性与权威性。鉴于目前我国财政监督立法层次不高、缺乏专门的财政监督法律,因此应借鉴国际经验,尽快出台财政监督方面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将财政监督机构各自的地位、职责、范围以及监督的具体程序等固定下来,将我国的财政监督工作纳入法制化的管理轨道,这是强化财政监督、提高财政监督效率的根本保障。

(2)明确各监督主体职责。各监督机构应该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各自在职权范围内依法独立开展监督工作。人民代表大会主要负责审批财政预决算,并对预算的编制环节进行监督;财政部门主要对财政收支过程进行事前与事中监督控制;税务部门主要是按照国家的税收政策和征管法规,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审计部门主要是对财政资金的使用及管理情况进行事后监督。

(3)健全社会监督网络,提高外部监督效率。具体包括:①政府应该充分利用公众和媒体的力量加强财政透明度建设。政府应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媒体,宣传财政管理的法律法规,公开预算的编制、制定、实施过程,在方便社会公众了解财政制度与政策的同时,提高社会公众对财政管理工作的关注度和参与意识。②聘请专业人士,加强财政监督审查力度。目前,人大常委会的预算监督机构普遍存在着专业力量薄弱的问题,而这种情况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根本解决。如今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聘请有关专家或专业人士参与到预算监督的前期工作中,提高财政监督的水平。③发展公民组织参与财政监督,建立多层次财政监督网,一方面可以对政府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与约束,另一方面由于公民组织具有独立性特征,可以对政府预算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批评意见和完善的措施,从而可以提高预算的实施绩效。

(4)加强财政监督的信息化建设。高度的信息化可以降低财政监督的成本,提高财政监督的效率。计算机是信息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工具,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研究先进科学的管理方法,实现电子计算机联网和信息共享,提高财政监督的水平。要在政府部门建立全国计算机联网,实现部门内部及各部门之间、政府与纳税人、财政资金拨付与使用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强化财政资金的收缴、拨付和使用,进行全过程的跟踪监督。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美玲,王化敏.试论公共财政监督体系的完善.财会月刊(理论),2006;7

2.王顺安.美国的财政监督及经验借鉴.甘肃科学纵横,2005;1

财会监督机制篇5

财政资金监督是政府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发达国家均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财政监督机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资金监督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机制上还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借鉴发达国家财政资金监督管理的先进经验,建立起与公共财政发展相适应的财政资金监督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发达国家财政资金监督机制的主要特征

(一)多元化的财政资金监督模式

预算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离”是发达国家财政资金监督制度的共同特征。发达国家财政监督类型包括立法型监督、司法型监督、行政型监督和独立型监督四种。立法型监督是国家立法部门通过制定预算法案等法律形式实施预算监督。立法部门是监督的主体,审计部门是立法部门的组成部分,独立于政府开展事后监督。典型代表是美国、英国。司法型监督强调具有司法性质的审计或会计法院运用国家的司法程序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主体及其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典型代表是法国、意大利等国家。行政型监督注重行政体系内部专门监督机构对其他部门的监督,监督部门是行政部门组成部分,监督的独立性不足。典型代表瑞典、瑞士等国家。独立型监督是由独立于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的专门机构作为监督主体,监督过程较少受到干涉,但监督结果未能完全规避立法、司法部门的制约。典型代表是德国和日本。由于各国的国体、政体以及机构设置不同,采取的财政监督模式不同。但近年来,发达国家选择和运用的监督模式趋向多元化、复合型的特点。例如,美国实行财政立法监督制度,又辅之以行政监督;法国实行财政司法监督制度的同时,又以法律形式同步规定了财政部门的监督职权等等。

(二)分工明确的财政监督体系

发达国家都设有专门的财政监督机构,并赋予法定的监督责权,使得监督机构有很强的法定权力,形成国会(议会)、审计、监察部门对预算执行的监督,财政等行政部门的日常监督与内部监督的财政监督体系,大大增强了财政监督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同时,各国政府也重视发挥社会监督力量,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支持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履行着社会监督的职能。

(三)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

发达国家财政资金监督范围包括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审计等整个财政资金活动全过程。一是注重预算编制的监督。各国都十分重视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预算编制和审批的时间较长,预算内容全面、有详细的文字说明和分析。二是强化对预算执行和预算调整的约束。各部门、各单位都必须依法严格执行经立法机构审议通过的预算。预算的调整须按立法程序经议会(国会)审议通过,除此之外,任何人都无权更改预算。特别是加强对财政支出的事前、事中审核、对关键项目的抽查和专项检查,保证了预算执行有效性。

(四)完善的财政监督的法律、法规体系

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完善的财政监督法律体系。各国通常在《宪法》中明确财政监督主体的法律地位、权力和责任,并对财政收支活动、议会决定和监督财政制度的内容做出规定,以提高财政监督主体和财政监督行为的法律权威。同时,在《预算法》《财政监督法》及相关法规中对财政管理、财政监督以及监督主体的职责与工作程度等都有具体规定,对财政收支监督的约束性强,权威性高。

(五)全面推行国库单一账户制度

发达国家普遍实行了比较彻底的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改革,除个别临时性资金在商业银行开立账户外,所有财政收支资金全部纳入中央银行开立的国库单一账户核算。实现预算收入的实时报解、预算支出直达收款人账户,实现了收支一本账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运用透明度,为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监督提供有利条件。

(六)高电子化水平的财政资金监督

发达国家大多建立了以电子网络为依托的财政资金收支运行监督网络,实现财政资金运行信息在政府、资金使用部门、财政、审计等多部门之间共享,实现对财政资金网络化、信息化的实时动态监控,提升财政资金监督效率。

二、我国财政资金监督机制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财政资金监督模式的独立性不足

我国属于行政型财政监督的代表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审计部门、财政部门等监督主体都隶属于政府系统管理范畴,各监督主体在财政监督中的地位是平行或准平行关系,各监督主体的监督的权责、内容和手段不够明确,监督职能存在重叠交叉,个别监督主体的管理权与监督权未相互分离,使我国财政资金监督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

(二)财政预算管理与监督职能弱化

我国财政监督的内容未实现财政资金收支的全覆盖。一是对预算编制的监督不足。不够注重对预算编制和执行的事前审核审查,预算编制缺乏完整性、预算外资金未纳入政府预算体系和财政监督范围;预算编制时间较短、预算收支指标设置过于笼统,对重大项目预算支出没有特别的说明及分析,缺乏严密的、科学的论证过程。二是对预算执行约束不严,控制不力。预算调整未按严格的法定程序办理,存在较大随意性。三是财政监督的片面性。重财政收入监督,轻财政支出和财政资金使用效果的监督,重外部监督,轻内部监督,重事后监督检查,对事前、事中监督较少。

(三)财政资金监督法律体系不够完善

虽然,我国的财政监督法制建设工作在近几年中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但迄今为止仍尚未出台一部具有完整性、系统性、权威性的国家层面关于财政资金监督的专门法律。财政资金监督的法律依据只是散见于各有关法律法规的相关条款中,使得目前的财政监督工作在地位、组织、职责、权利、任务、程序以及处罚手段等方面都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四)国库单一账户集中收付制度未完全实现

2001年我国启动了以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至今为止,真正的国库单一账户集中收付制度仍未完全实现。主要体现在:一是仍有预算外收支未纳入国库单一账户核算,未实行政府预算管理,未通过国库单一账户集中收付。二是存在财政资金的分散支付。即由国库一次性将资金拨入各单位银行账户,由各部门、各单位自主安排使用。这样容易导致拨出的财政资金沉淀在收款单位账户,使财政资金脱离了财政监督范围,产生截留、挪用的风险。三是财政资金收支流程不科学。有些预算收支通过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立的财政专户办理,这部分财政资金游离于国库单一账户收支管理外,极易产生监督的缺位。

(五)电子化监控网络体系还未完全建立

目前财政监督系统还比较落后,部门间信息渠道不够顺畅,无法提供适时的、全面的财政监督数据,没有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建立起一个与多部门共同联网、共同监督的计算机联网监督管理系统,无法通过电子化手段对财政收入的征缴、入库情况和财政支出的拨付、使用与管理等情况实施网上适时监督和远程监控,预算编制、执行与评价的智能化、标准化水平不高。

三、发达国家财政资金监督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一)建立多元化、复合型财政监督制度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审计监督制度来看,最大的特色在于监督机构的独立性。我国当前采取的行政型财政监督模式存在很多不够完善的地方,建议借鉴发达国家科学的财政监督制度,引导我国财政资金监督模式由行政型监督为主向以立法监督和行政监督相结合、社会监督为辅的多元化监督制度发展,有效增强财政资金监督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二)加强财政监督的法制化建设

一是针对财政监督制衡机制的需要,建议通过立法,制定《财政监督法》或《财政监督条例》,明确财政监督的法律地位、作用、职责和任务,树立财政监督的法律权威。二是厘清各监督主体的监督职责。通过健全财政监督法规,完善各监督主体的职能定位和监督的方式,健全监督处罚措施和手段,保证各监督主体监督的独立性,从根本上解决监督部门之间职责重叠、检查重复、出现问题互相推诿等问题,提高财政监督效率。

(三)进一步强化预算管理与监督

加强政府的预算计划性、集中性、公开性和法治性,是财政监督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大力推进全口径预算,将所有财政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适当延长预算时间,将预算编制期延长至1年以上至3年以下,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将预算支出项目细化到具体的资金项目,改变目前粗框架的预算科目类别设置。硬化预算约束,规范预算调整的程序,使经过人大审议通过的预算议案更具法律性,提高预算的透明度。

(四)建立科学的财政资金监督体制和机制

一是要建立起人大、审计、财政、社会中介机构等多层次的财政监督体系,合理划分各监督主体的职责权限,要将财政监督机构与被监督部门相分离,增强财政监督工作的独立性,提高监督效能。二是改变单一的财政监督方式。从事后监督为主转变到财政资金收支活动全过程的监督上来,从注重收入监督转变到收支监督并重,以支出为主的监督上来。加大日常监督和事前、事中监督的力度,真正形成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融合、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新格局。三是重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提高财政信息透明度,完善社会监督渠道,建立监督反馈机制,使社会监督落到实处。

(五)进一步健全国库单一账户集中收付制度

积极推进以国库单一账户为基础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实现政府财政资金“一本账”的核心和基础。将政府所有资金都集中在国库单一账户上进行核算和管理,所有的支出资金都由这个账户直接支付给商品或劳务供应商,以便政府、财政部门全面掌握每一笔财政资金的来龙去脉,有利于克服国库分散支付情况下存在的诸多财政监督的制约因素,提高财政监督效率。

(六)进一步加强财政监督的信息化建设

财政监督手段的信息化是提高财政资金监督的有效途径。我国应借鉴国外财政监督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化等高新技术,尽快建立起全国统一的财政资金管理、使用、监督和评价的财政监督信息化系统,实现对财政资金收支活动全程、同步、动态的监督与控制。同时,要加强监督部门间联网监督体系建设,实现监督部门与被监督部门、监督部门与财政资金使用部门以及监督部门与政府、税务、国库等主要经济部门间的横向联网与信息共享,最大限度满足财政部门预算、决算管理、国库的集中收付管理、政府采购管理、宏观经济预测等多方面监督管理需要,增强财政监督的透明度,提高财政监督效率。

财会监督机制篇6

市场经济的规范运作需要有相应的手段加以控制,公共财政体制作用的体现也需要有相应的制约机制来维护。因此,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性的要求以及更好地适应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出发,加强财政监督问题的研究,对于提高财政监督工作的水平和充分发挥财政监督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对财政监督研究有利于整顿和规范财经秩序

近年来,我国在整顿经济秩序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着不少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财经纪律松弛的问题目前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主要表现为会计信息失真、税收流失严重、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益低下等等。这些现象的出现,严重地影响了我国财税政策的贯彻落实,影响了政府宏观调控功能的发挥,不利于经济增长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财政监督研究有利于财政职能的实现

从促进财政职能实现的角度讲,财政监督的作用非常重要,通过财政监督工作的深入开展可以促进各业务部门在经济工作中更好地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因而必然会有利于财政职能的实现。而这种监督远远超出了对于具体的财政收支活动监督的意义和作用。这种财政监督机制主要是从评价财政政策的效果出发的,是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综合效益的提高,因此需要将其有效性作为研究财政监督问题过程中的一个发展方向。

二、财政监督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公共财政是效率财政,也是民主财政。我国公共财政的建设,迫切需要一个与之配套的现代化的财政监督体系与法律体系。然而,我国的财政监督体系还不完善,多头行政的问题还很严重,表现在财政监督工作方面,主要是:

(一)监督职能划分不明确造成效率低下

目前,承担财政监督任务的部门较多,如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税务部门的稽查、定期与不定期的财政大检查、财政部派出机构专员办的监察、国务院纠风办的监察工作以及党委部门的监察工作以及相关监督部门委托社会中介组织进行的审计监督等等。多头监督,监察领域缺乏明确分工,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缺乏制度化的界定与配合,往往造成监督工作走形式,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一哄而起的监督检查工作,往往缺乏深度,一些应当深刻揭露的问题和暴露的矛盾不可能真正触及,因而在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方面存在明显差距。

(二)财政监管手段过于单一,不重科学

由于多头监督格局的存在,各监督部门存在争夺部门利益的倾向,内耗很大,也使丰富多样的监督形式简单趋同,变成对基层企事业单位的“管、卡、压”。监管手段单一,只重惩罚,不重科学的监督与激励,无法从源头上实施监督,最后只能争取“秋后算账”式的事后监督,使监督的全过程―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出现缺位和无系统性。

(三)财政监督的法制保障建设落后

就目前财政监督法制建设的实际情况看,虽然财政法律体系框架己经初步形成,但从整体上看,财政立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仍不相适应。尽管《预算法》、《会计法》、《税收征管法》、《注册会计师法》等重要法律法规,为财政监督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性的法律依据,但这些法律法规都有其本身独特的调整对象,对财政监督只做了原则性的规定。由于迄今为止尚无一部完整的、具有权威性的对财政监督职能、内容和手段等方面做出专门规定的法律,因而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对财政监督进行依法操作。

三、建立健全财政监督机制的几点建议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财政监督机制是一项涉及多方面工作的制度创新。针对我国财政监督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先进的财政监督经验,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要求,建立新型财政监督机制,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财政监督的法规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

财政监督是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目前我国财政监督立法工作滞后,应尽快建立和健全财政监督法规体系,强化财政监督执法力度。一要规范和完善各项财政、预算、税收和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同时要加快财政法规的立法进程。坚持财政监督,健全财政职能,确保市场经济有序运行,就必须加强财政法制建设。依法理财氛围越好,财政监督职能越能得到充分发挥。在国务院出台《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现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结合财政监督工作的实际需要,建立健全易于操作并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以规范财政管理行为和经济工作行为,保证财政监督的公允性、规范性和客观性,特别是要加快《财政法》等法规的立法步伐。二要建立和健全财政监督的自身法律体系,进一步研究制定《财政监督法》,明确财政监督的地位、执法主体、法律依据、程序、内容和手段,规范财政监督检查行为,把财政监督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使财政监督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监督,切实推进依法理财和依法行政。

(二)创建我国财政监督管理的新机制

围绕公共财政管理的目标要求,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财政监督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财政收入监督机制、财政支出监督机制、财政内部监督机制和会计监督机制。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保障财政宏观调控职能的正常发挥,逐步建立起涵盖财政收支、体现财政管理特色的事前参与预警、事中跟踪防范、事后审核问效的多层次全方位财政监督运行机制,对财政运行进行监测、预警、分析、保障、规范。一是事前参与预警。对项目立项的合理性进行论证。在财政资金使用中,项目前期准备不足的现象大量存在:有的项目工程概预算与实际资金需要差别很大,资金缺口无从解决;有些地方反映拿到资金感到措手不及,来了钱不知道是干什么,来了钱不知道是给谁的。因此,财政监督机构要参与项目立项工作,对项目的论证过程的可行性提出合理化建议。二是对项目借款的偿还能力进行论证。财政监督部门要落实还贷资金是否有可靠来源,督促使用财政资金的单位对还贷资金做出具体规划,测算各方面的财力和资金来源,制订出具体的还贷计划。二是事中跟踪防范。财政工作要一手抓好分钱,一手抓好管钱,两手都不能软。财政部门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着不可推卸的监督职责,必须睁大监督的眼睛,监督跟着资金走,财政资金分配到什么地方,财政就必须监督到什么地方,建立跟踪监督机制,随时掌握预算单位资金增减变动情况,对资金的去向和使用实行有效的监督检查。财政监督要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范违规违纪与损失浪费的屏障,以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运行与高效使用。三是事后审核问效。建立资金使用效果或效益评价制度,以利于调整政策,改进工作。

(三)完善我国的会计监督制度

首先,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机制。会计监督不力,问题就在于未意识到内部监督的重要性,对内部监督还存在着很多误解,因此监督能力弱化,会计信息不真时有发生。这就要求各单位加强内部监督,建立完整的内部监督机制。而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实施的关键就是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这就使一个人或一个部的工作必须与另一个人或另一个部门的工作相一致或者相联系,进行连续不断的检查和监督,使内部监督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其次,发挥外部监督作用。在会计监督中单纯强调内部监督是不够的,必须强化对会计工作的外部监督,也就是加强社会审计监督和政府监督。社会审计监督是指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根据有关规定,以独立第三者的身份对委托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对依法公开披露的单位会计报告的真实性负法律责任。目前很多注册会计师就没有确实履行其监督职能,对现有准则的执行存在重大疏忽。因此,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有效性,是提高会计监督力度的外部基础之一。政府监督主要是指财政部门对单位会计工作监督。我国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督、保险监管等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会计监督实施会计监督检查。这样在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基础上,规定单位外部监督层次,将专业监督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使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配合协调一致,为会计人员创造良好的会计工作环境,为确保会计监督的有效性奠定科学的基础。

(四)全面加强财政监督队伍建设

能否使财政监督工作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财政工作的总体规划,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财政监督队伍的工作质量。如没有一支过硬的财政监督队伍,就无法保证财政监督工作的总体质量。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财政监督队伍建设,全面加强财政队伍的思想教育、业务培训、作风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努力造就一支熟悉国家方针政策、懂得经营管理和法律知识、精通会计和财政业务知识的专业队伍。一是把好人员配备关。将财政系统内部政策水平高、业务技能强、工作作风扎实、德才兼备的同志充实到财政监督的队伍中,优化财政监管人员和专业结构,提高财政监督的效率,提升监督检查人员的综合素质,为强化财政监督职能,提高财政监督工作质量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制定教育计划,建立监督干部业务培训制度。运用以会代训,以老带新,现场练兵等形式提高财政监督队伍的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增强工作能力。三是建立考核机制。建立健全监督干部考核机制,建立财政监督工作目标岗位责任制,以此规范财政监督干部的言行,树立财政监督干部的良好形象。

四、结束语

财会监督机制篇7

[关键词]财政监督;财政监督法规;预算监督;其他经济监督

财政监督是国家经济监督的一种重要手段。一般来说,财政监督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其中:狭义的财政监督是指财政机关依法对财政管理中财政资金运行的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实施的监督;广义的财政监督是指包括各级权力机关、财政机关在内的财政监督主体依法对财政分配活动全过程进行的监管和督察。本文将从广义的角度针对当前我国财政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这一基础上探讨如何完善财政监督体系,以促使财政监督的权威性、及时性、有效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当前我国财政监督存在的问题

我国政府历来都十分重视财政监督工作,把严肃财经纪律、整顿财经秩序作为经济工作的一项长期方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监督在总体上得到了加强,财政监督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当前我国的财税秩序仍较混乱,规范的财政自主监督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使得现行财政监督的法制建设、工作方式和监督手段等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财政管理的需要。笔者认为,当前我国财政监督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财政监督的方法不够规范。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要求财政监督的理念或方法与之相适应。但目前财政监督的理念不适应,监管方法比较单一,监督内容和方式仍以直接检查为主,偏重于微观监督,忽视宏观监督,与现行的财政职能转变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从监督内容上看,对公共收入的检查多,对公共支出监督少;对财政分配的最终结果检查多,对全方位监控及资金使用的跟踪问效少;从监督的方式上看,突击性、专项性检查多,日常监督少;从监督环节上看,集中性和非连续性的事后监督检查多,事前、事中监督少。这就导致很多财政违法犯罪行为形成既成事实后才被发现,从而造成财政管理中的违法犯罪现象屡禁不止,给国家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2.财政的内部监督比较薄弱。财政监督有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之分,二者相比较而言,财政的内部监督显得极为薄弱,也就是财政对自身的监督力度远远不够,给国家财政资金的分配和预算的执行留下了漏洞和隐患。近年来,一些地方财政部门内部管理松懈,加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财政系统违纪问题时有发生,有的还相当严重。财政部门腐败现象的蔓延与财政监督尤其是内部监督不健全、不完善,缺乏约束机制不无关系。

3.财政监督和其他经济监督的关系尚未理顺。我国现行的经济监督体系主要由财政监督、税务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审计机构监督等共同构成,负责对经济运行秩序实施监督。从理论上看,这些监督主体职责分工应该明确,监督内容各有侧重,并允许适当交叉,逐步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工作格局。但是,目前我国经济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是:财政监督与其他经济监督的关系尚未理顺,各个经济监督主体之间的职责分工不甚明确,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在检查计划上不能相互衔接,工作信息上不能相互共享,造成不必要的人力、财力和时间上的浪费,影响了财政监督的总体效果。

4.财政监督的法律体系不够健全。财政监督作为一种经济监督活动,必须依法行政。但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系统地规定财政部门实施财政监督的法律法规,财政监督缺乏独立完整的法律保障。尽管我国已相继出台了《预算法》、《预算法实施细则》、《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等财政法律,但由于这些法律有其自身独特的规范对象,对财政监督仅限于原则性规定,并不完整和系统,对财政监督的职责权限、监督范围和内容、监督程序和步骤等并无详细规定,法律体系不够健全。由于缺乏明确具体的法律、法规依据,财政监管工作难以覆盖财政资金运行的全过程,导致在财政监管执法上尺度偏松、手段偏软,严重影响着财政监管的权威性。

二、完善我国财政监督体系的对策

建立规范的公共财政框架及其有效的财政监督机制是市场经济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进一步完善我国财政监督体系,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1.规范的财政监督的方式。针对现有财政监督方式的不足,为切实有效地加大财政监督的力度,使财政监督纳入科学、规范、有序的运行轨道,必须建立起适应财政管理改革需要的、规范的财政监督方法体系,包括:(1)由重事后监督为主转变为财政分配全过程的监督。财政监督要适应部门预算管理改革,通过对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监督,对预算内、预算外资金的监督,对国库拨付资金的监督等,及时发现财政分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既符合新形势的需要,也有利于财政监督转入经常化和规范化的轨道中运行。(2)由重收入监督转变到收支监督并重上来。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过去一些人把监督检查作为增加财政收入的一项措施。诚然,通过加强收入监督,可达到增加收入、防止公共收入流失的目的,但公共支出资金使用效率如何,有无挤占挪用等,更是公共财政监督的重要内容,关系到财政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关系到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财政监督工作要尽快实现由重收入、轻支出向收支监督并重转变,从而逐步建立公共预算收入解缴、征管、入库、退库全过程的监督机制,同时,建立从公共预算支出的申报、拨付到使用全过程的跟踪监督机制。(3)由突击性监督检查转变到规范化的经常性监督。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工作的中心是以加强管理为主。因此,财政监督工作也要转变监督方式,逐步由突击性监督检查转变到经常监督上来,要立足财政管理,着眼于财政活动的全过程,通过日常监督检查,发现财政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完善制度,堵塞漏洞,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真正形成财政监督与管理并重,日常监督管理与专项监督检查相结合的财政监督工作新格局。

2.建立科学的内部监督体系。科学的内部监督体系,是现代财政监督管理系统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建立科学的预算监督体系。预算体现着国家政策的意图,规定了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向,预算编制的科学与否,执行得合理与否,直接决定着预算管理效率。近年来,随着我国部门预算改革的推进,我国的预算管理开始改变过去轻约束的状况,朝着依法理财的方向迈进。目前,在预算编制的执行中,非规范性因素仍较多。因此,在今后的改革中,必须加强预算管理制度的创新,建立科学完善的预算监督体系。具体是:(1)加强预算编制的监督。近年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大都实行部门预算,这是我国预算编制的重大改革,意义深远。部门预算的核心是要细化预算和实行综合预算。预算编制监督的重点在于监测预算单位基本情况及其上报预算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剔除水分,减少随意性,确保部门预算的科学和规范。(2)加强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监督。随着“金财工程”的实施,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等现代化手段,随时掌握财政资金的分配、拨付、使用方向、结存等动态情况,并对管理中发现的异常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和追踪监控。同时,随着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制度的推行,对财政资金的管理监控要一直延伸到财政资金使用单位和商品与劳务供应者帐户,实现对预算执行过程的即时监控,真正将监督寓于财政管理的全过程。(3)加强预算执行结果的监督。预算执行的结果体现为财政决算,这方面监督的重点是决算的真实和合法。具体包括:预算收入是否及时足额上交,是否存在擅自减征、免征、缓征预算收入现象;是否出现截留、占用、挪用及隐匿收入、私设“小金库”行为;预算支出是否及时拨付、支出的范围是否符合规定;有无巧立名目、虚报支出、弄虚作假行为;预算调整是否经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批准;预算会计的处理是否正确、及时、合法等。

二是规范会计秩序的监督制度。加强会计监督是保护国有资产、建立市场经济秩序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应成为财政监督的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主要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1)财政部门作为会计的主管部门,对会计工作负有管理、指导、监督职责。由于会计工作所依据的政策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都是由财政部门制定的,在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经常会出现现行制度无法完全满足会计核算要求的情况,这就客观上要求财政部门要不断地适应新情况,适时调整会计政策,完善会计制度。同时,要按照调整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要求,实行对会计信息定期抽查制度,由此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减少会计领域的造假行为。(2)必须加强会计中介机构的监督。依靠会计中介机构对企业单位的收支活动、会计信息和经营者行为进行监督,是市场经济国家的通用做法。在现代社会已成为除国家监督之外最重要的监督形式。中介机构的发展壮大对于节约国家的监督成本,维护国家和公众的正当利益以及正常经济秩序,具有重大作用。政府财政部门应该在要求中介机构加强行业自律、制订行业标准、规范执业行为的基础上,必须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办法,加强对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的监督,对违规执业行为严肃查处,促使会计师事务所规范发展。

3.理顺财政监督与其他经济监督的关系。要妥善处理财政监督与其他经济监督的关系以及财政监督专门机构与财政部门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财政部门及财政监督专职机构依据《会计法》实施监督管理,重点监管各单位在财政收支过程中执行国家财政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情况,确保财政收入支出安全有效。要与审计监督、税务监督加强协作,互通信息,有机结合,避免工作中的重复和推诿现象,形成合力。在财政部门内部,要理顺各业务部门的工作职能关系,建立起财政内部的监督与再监督机制。只有这样,财政部门才能在整体上建立起事前调查审核、事中跟踪监控和事后专项检查三位一体的财政监督机制,进而充分发挥财政监督的职能作用。

4.健全财政监督法规体系。建立和健全财政监督法规体系是财政部门依法行政的首要环节,是开展财政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要尽快制定《财政监督法》,出台配套的行政规章,明确财政监管的职责、任务、权力和义务,规范工作程序,使财政资金的运动完全置于财政监管之下。要建立财政行政复议制度,有效地防止和纠正违法的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保障和监督财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依法进行监管。

[参考文献]

[1]华国庆.我国财政监督法律制度建设刍议[eb/ol],/.

[2]刘孝诚,刘静.论国家财政监督机制[j],财政监察,2002年第2—4期.

[3]杨舟.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监督初探[eb/ol],.cn/lw/16/5ivb.net10179/.

财会监督机制篇8

关键词:吉林省;财政监督机制;法制建设;主要问题

中图分类号:F812.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708.03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708-05-05

中共十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改革财税体制。这意味着必须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允许的范围内不断扎实推进财政监督工作。毫无疑问,法律是推进财政监督工作的根本保障,也是各级财政监督部门手中的利器。

一、吉林省财政监督机制法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正处在财政监督机制法制建设完善与改革的特殊时期,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有的甚至会严重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吉林省财政监督机制法制体系亟需进一步的健全和完善。

(一)财政监督机制法律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有关财政监督的法律法规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2001年)、《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2005年)等法律法规,它们对财政监督问题予以了专门性的规定。这些规定为我国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财政监督作用的发挥和财政监督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和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不过,从实际运行的情况和效果来看,由于立法部门的不同、立法层次的差异,这些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均不够细致、不够充分、不够系统,尤其是各个法律法规对财政监督工作的基本地位、组织结构、主要职责、权力界限、任务内容、具体程序以及处罚手段等重要问题均未给出准确而明晰的定位和说明。应当说,上述法律法规还不能够完全适应现阶段我国财政监督的一些特殊需要,依然缺少专门性的财政监督法律法规。

另一类是财政部门制定和实施的相关部门规章制度。为了更好地推进和切实地保证财政监督工作的正常开展与顺利进行,财政部陆续颁布、制定和实施了《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办法》、《财政检查工作办法》、《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政府采购暂行办法》、《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若干规定》、《财政检查工作办法》、《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此外,个别地区的财政部门还根据财政监督工作的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制定、出台和实施了地方性财政监督条例。吉林省继湖南省2000年5月27日通过,2000年7月1日执行后,作为全国第二部地方性财政监督的专门法规——《吉林省财政监督条例》于2002年3月1日起正式实行。该法规的出台,给偷税、漏税、财务失真、做假账等行为戴上了“紧箍咒”。该条例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并结合吉林省的实际情况具体制定而成。该条例在监督对象、内容、程序、纪律等各方面均进行了比较全面、细致、科学的界定。该条例的颁布和实施,标志吉林省财政监督向着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迈出了一大步,对加强宏观调控,规范经济秩序,强化财政管理,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财政监督不仅可以进一步强化财政管理,堵塞收支漏洞,监督财税政策的落实,而且是严肃查处财经领域违法违纪行为,推动廉政建设,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有效手段。该条例的颁布实施,恰好从法律上赋予了吉林省财政部门行使财政监督的各项职责权力,也规范了吉林省财政部门行使财政监督的各项职责权力、监督程序,为全省各级财政监督部门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吉林省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确保财政资金安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吉林省预算审查监督条例》和《吉林省财政监督条例》等法律法规,吉林省财政厅还陆续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比如:2000年11月27日,吉林省财政厅印发了《关于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参加财政检查工作的暂行办法》(吉财监〔2000〕280号)以及《吉林省财政监督检查工作考核评比办法》(吉财监〔2000〕281号)。此前,吉林省财政厅曾经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全厅财政监督检查工作的暂行办法的通知》。2001年1月12日,吉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吉林省预算审查监督条例》。2002年1月18日,吉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吉林省财政监督条例》,该条例自2002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2007年7月12日,吉林省财政厅印发了《吉林省财政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的通知》(吉财法〔2007〕481号)以及《吉林省财政重大处罚决定审核备案办法》(吉财法〔2007〕483号)。2007年8月29日,吉林省财政厅印发了《吉林省财政部门行政部门复议和应诉工作规则》(吉财法〔2007〕584号)以及《吉林省财政部门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吉财法〔2007〕585号)。2008年2月15日,吉林省财政厅印发了《关于转发的通知》。这些规章制度和条例的制定、出台和实施,对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吉林省财政监督法制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不过,这些规章制度和条例普遍存在着立法层次较低、相关规定缺乏统一性、可行性相对较差等棘手问题。不难看出,目前吉林省还没有形成体系完整、协调顺畅、运行有力的财政监督制度体系,财政监督工作的法律法规依据其实并不充足和完善。

(二)财政监督机制运行系统不完善

从现阶段吉林省财政监督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环境来看,财政监督的应有效力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现,在财政监督的实践当中还存在工作“缺位”、管理“越位”以及职责“错位”等诸多不良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监督职责法律定位不清。对财政监督职能进行科学明确的定位,这是财政监督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也是吉林省乃至我国各级财政部门的当务之急。目前,财政监督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对财政监督机制与财政管理系统的其他功能和职责的定位及划分并不十分明确。如前所述,财政监督机制是财政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财政管理决策机制、财政管理执行机制、财政管理反馈机制等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财政管理系统。在财政资金的整个运行过程当中,各个机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既不能相互代替,也不能与其他机制相互脱离,各行其是。事实上,人们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决算等其他财政管理机制比较重视,常常会忽视财政监督机制建设。

二是监督理念缺位错位。从传统观念上,人们习惯于把财政监督视为是一种增收和节支的临时性措施或是整顿经济秩序的一种特殊手段,没有充分认识到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在实际工作当中,重分配、轻监督,重收入监督、轻支出监督,重外部监督、轻内部监督等不良现象大量的、普遍地存在。现行的公共财政体制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不相适宜的地方,主要是吉林省公共财政领域还大量存在着“缺位”、“越位”和“错位”等不良现象,致使在明显的“市场失灵”领域,公共财政没有完全到位也没有很好地发挥实际效力;而在“非市场失灵”领域,公共财政却涉入的过深和过广。公共财政的供给范围太大,远远超出了政府职能范围,而应当由各级政府部门承担的一些公共需求和公共产品却一直无法完全保障。①受到这些错误理念的影响和制约,吉林省的一些财政监督工作还停留和止步在“行为”监督的层面上,基本上是属于“就监督论监督”的工作思维,致使财政监督的广度、深度、力度和尺度等都受到了较大的制约。这造成了财政监督机制法制建设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始终无法完全满足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公共财政体系的根本要求。

三是监督手段相对落后。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大趋势,更好地实现吉林省乃至全国财政管理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财政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指示精神,筹划建立了“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GFmiS)。2002年初,国务院将财政部“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正式命名为“金财工程”。“金财工程”以大型信息网络为技术支撑,以细化的部门预算为重要基础,以所有财政收支全部进入国库单一账户为基本模式,以预算指标、用款计划和政府采购为预算执行的主要控制机制,以出纳环节高度集中并实现国库集中支付为主要特征,详细记录了每个用款单位每一笔财政资金收支的来龙去脉。“金财工程”不是传统意义上只能做“事后”记账处理的一般性的财务系统,而是带有“事前”审核、事中监控机制的政府财政资源型管理系统,也是自动化程度较高、依法理财的重要系统。②目前,“金财工程”已经全面覆盖了我国各级财政收支管理的全过程,约占到我国GDp资金流动量的20%,可以有效监控到任一时间点的财政资金收支状况,从而大大减少了预算执行的随意性,有利于防止和最终杜绝财政资金的体外运行和沉淀。虽然“金财工程”在吉林省得到了全面地推广和建立,但是相关的软件和网络本身并没有财政监督的功能模块和操作系统,这就造成了财政资金运行已经实现了“信息化”,而财政监督却仍然停留在“手工化”的尴尬局面。另外,吉林省的财政监督部门与收入征收单位、国库部门、预算单位以及财政部门内部之间也不能实现信息联网,致使财政监督机构始终难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到各级各类财政收支的动态情况,监督效率低下,监督效果差强人意。

四是对外协调机制不畅。目前,承担财政监督任务的部门机构相对较多,如审计机关、税务部门、财政监督机构以及一些社会中介组织等。这些部门和机构之间缺乏明确的分工,在实际的监督工作当中,“缺位”、“越位”和“错位”等现象十分普遍。财政部门、税务部门与审计机关都把财政监督工作的重点放在了“事后”的检查审计环节,这造成了事前监督与事中监督的严重“缺位”。另外,目前我国的财政监督和其他经济监督、财政内部业务部门和财政监督专门机构、监督者和被监督者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如前所述,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社会监督等共同构成了我国的经济监督体系。它们都是根据“部门属性”的原则来确定各自的监督职责范围,基本上是以预算收支、财务收支、资金周转以及其他经济运行质量作为监督对象。不过,由于一直没有从法律上严格规定它们之间的职责边界,因此,在实践当中经常会出现多头检查、重复检查或是监督不到位等现象。这不仅加重了被监督单位的实际负担,也使得监督成本不断地提高,财政监督所取得的总体效果和实际效益一直不太理想。与此同时,吉林省财政内部业务部门和财政监督专门机构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完全理顺。财政监督是财政业务部门与财政监督专职机构的共同职责,但是在实际工作当中,业务部门往往认为财政监督是财政专门机构的事情,财政业务部门就是负责具体财政的业务,并不涉及到财政监督工作。在这种错误观念的支配下,很容易使吉林省财政监督的第一道防线失去实际的作用。财政业务部门往往只把预算的编制与执行作为工作的重点,忙于资金的分配,不太注重管理环节当中监督职能的发挥,缺乏与财政监督机构相互配合、沟通和交流的意识。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对财政专项资金实施及时监督和管理,同时也进一步增大了全省财政监督检查工作的难度。

五是尚未形成事前事中法律监督。世界各国的实践经验证明,事前预防是损失最小、效益最大的监督方法。近年来,虽然我国以及吉林省的财政监督方法在由专项监督向日常监督、事前事中监督转化方面做出了许多的努力和不懈的探索,也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但是在具体的财政监督工作当中,目前吉林省财政监督部门及其专职监督机构对财政性资金运行的整个流程,仍然采取的主要是事后监督的方法和形式。财政监督主要是通过对被检查单位的报表、报告的检查来实施和实现的,吉林省财政部门更多地注重于支出预算的编制下达,而疏于对预算执行情况的长效监督;更多地注重于对财政资金使用合法性的判断,而疏于对财政资金支出合理性的分析和研究。

(三)财政监督机制的组织设置不科学

目前,吉林省大部分的财政监督机构及其人员队伍还保持在财务税收物价大检查时期的水平上,没有得到及时的调整和进一步的充实,甚至有的地方还有所减弱和削减。特别是财务税收物价大检查工作结束之后,轰轰烈烈的、一度频仍的各种检查任务取消了,吉林省一些财政部门认为财政监督的任务减少了甚至是无事可做了,致使财政监督机构在一段时期内出现了“无所作为”的尴尬情况。比如:吉林省一些县区级财政部门至今还没有设置财政监督机构,其机构、名称、规格、编制不甚统一,监督力量非常分散和薄弱。有的财政监督职能分为多个处室单位来实施和落实,有的则由业务处室来兼管和实施,始终没有形成很好的整体合力。这种局面不仅极大地削弱和分散了全省的财政监督力量,致使在财政资金分配过程当中的权力制衡和监督检查机制严重滞后,使得一些财政部门内部管理比较懈怠,甚至出现了一些比较严重的财经违法违纪问题,还产生了一些骗取挪用国家财政资金的严重案件等。③

(四)财政监督机制的理论研究不充分

财政监督理论来源于财政监督实践,又用来指导财政监督实践。因此,财政监督理论的研究,对推动财政监督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长期以来,我国的财政监督理论研究工作明显落后于财政监督实践工作,至今有关的财政监督理论研究成果仍然较少。吉林省的财政监督理论研究也相对滞后,不仅对全省财政监督工作科学、规范、有效地开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和束缚,也不利于全省财政监督工作的整体推进和质量水平的全面提高。究其原因,一是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政监督理论与当前的公共财政体制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其理论研究对当前的财政监督实践工作缺乏明确的指导性;二是新的财政监督实践经验及其成果还没有及时地上升到理论高度,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在财政监督实践工作当中的推广及应用;三是对财政监督工作实践当中的一些问题,虽然学术界提出了一些设想思路和具体预案,但是始终没有从理论层面上得到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和研究,这使得财政监督实践工作始终缺乏完整的财政监督理论体系的指导和规范。

二、完善和创新吉林省财政监督机制法制建设的主要原则

“十二五”时期,我国财政监督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和重大决策,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强收入、支出、金融、会计、内部监督,确保财政政策有效落实和财政资金安全规范有效;坚持科学监督、依法监督,狠抓“两基”建设,不断健全覆盖所有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促进建立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的新机制。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国情、省情和财政情况已经或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从吉林省的实际情况来看,省委、省政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围绕“发展”和“民生”,统筹推进“三化”,实施“三动”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吉林省财政工作的具体情况来看,落实好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化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当前的重点。全省财政工作会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财政监督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强收入监督、支出监督和会计监督,确保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和财政资金安全、规范、有效运行;坚持科学监督、依法监督,不断健全覆盖所有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促进建立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的新机制。为此,必须坚持和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坚持不懈创新与稳步落实相结合原则

不断健全和完善吉林省财政监督机制法制建设,这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先易后难,稳步推进。在具体的实施和实践过程当中,财政监督机制法制建设的健全和完善主要是通过监督机制的不断创新和持续改进不断实现的。从新中国财政监督机制的演变历程来看,财政监督机制的每一次创新,无疑都是我国经济和政治形势发生变化以及财政管理体制变革的必然结果。与此同时,财政监督机制的创新也进一步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应有的、巨大的推进作用。世界各国的实践经验证明,财政监督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在吉林省财政监督机制法制建设的实践过程当中,需要特别注意其与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适应性和协调性,需要妥善处理好不断创新与稳步落实的内在关系。既要不断改革财政监督机制当中不适应吉林省财政管理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缺陷部分,又要继续坚持稳步落实和大力推进的基本原则,避免和杜绝盲动性和躁动性,从而使财政监督机制的变革与不断增强的经济社会承受能力相适应、相协调,更好地实现和进一步促进吉林省经济社会的平稳健康发展。

(二)科学理顺财政监督和财政管理的关系

财政监督是财政管理活动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财政的有效运行需要严密的财政监督体系作为制度保障。因此,在健全和完善吉林省财政监督机制法制建设的实践过程当中,要始终把财政监督融入到财政管理的全过程。既要把财政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作为财政监督的重点和核心,又要使财政监督努力向服务财政管理的方向不断发展。要切实发挥财政监督工作具有信息灵通、反映灵敏、涉及面广、资料翔实可靠等特点,从而为财政管理工作的科学决策提供丰富、翔实、准确的信息。具体而言,将财政监督寓于财政管理当中,主要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在财政管理过程当中蕴含着财政监督内容,在财政管理实践当中也体现着财政监督内容。吉林省各级财政部门在财政管理的方方面面、在财政资金使用的全过程,都要努力做到按规定、制度和程序办事,努力实现对财政管理全过程的有效监控。其二,在财政监督过程当中加强财政管理工作。财政监督作为财政管理的基本职能,体现了管理的本质属性。为此,要站在切实服务财政管理的角度来实施财政监督检查,将财政监督检查及其调查研究结合起来,对检查当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归纳和分析,找出财政管理漏洞,提出改进财政管理的对策性意见和建议,从而不断促进和提高全省的财政管理水平。

(三)对财政资金的整个流程实施动态监督

财政监督是一种具有广泛性、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活动,其内容涵盖了财经领域的方方面面。不过,从现阶段的财政监督实践来看,由于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吉林省乃至全国财政监督的职责范围和内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目前,吉林省财政监督的重点还集中在财经领域的某些突出问题上,其内容狭窄且方法单一,大部分还只能集中在财政内审、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以及财政收入质量监督等方面,而且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四多四少”现象:即突击性、专项性检查多,日常性监督少;集中性、非连续性的事后监督检查多,事前、事中监督少;对财政收入检查多,对财政支出监督少;对某个单一事项或某个环节检查多,对全方位监控及资金使用跟踪少。与此同时,对与地方经济发展有密切联系的财务管理以及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监管盲区。总之,吉林省现有的财政监督体制机制,对财政资金的整个流程实施的大多是静态式监督而不是动态性监督。

众所周知,公共财政属于政府部门的分配活动,是各级政府部门从收入的取得、支出的安排、资金的使用,直至最终决算等一系列过程和程序的总和。而财政监督是依据既定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对各级政府部门整个收支活动过程的每个环节和每个项目所进行的监督管理活动及其实践活动。究其本质,就是对各级政府部门行政权力的约束和规范,从而使各级政府部门只能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开展相关的财政活动。财政活动是由各级政府部门所有的各层级机构(包括附属于各级政府部门的企事业单位和其他机构)及其官员具体实施和进行,因而财政监督机制法制建设应当全面涵盖吉林省财政资金运动的整个过程以及各级政府部门所有各层级机构及其官员收支活动的监督,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对全省各级财政部门财政活动的某一个侧面或是某一个环节。

(四)科学界定财政监督的范围及基本职责

实际上,财政监督是财政各业务职能机构所共有的职责,财政监督职责履行得如何、履行得好坏,关键是在于各业务职能机构齐心协力共同开展。近年来,吉林省在财政监督的方式和方法上,由原来的侧重于事后监督转变为“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检查”的“三位一体”的监督模式上来,有目的、有重点地对领导关心、社会关注的重点项目、重点资金、财税政策执行等情况进行了有效力和有效果的全面监督。

世界各国的实践经验证明,不断加强财政监督是大力促进和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条件。当前,吉林省要努力抓好以下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其一,按照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科学合理、严格规范地界定公共财政支出范围,进一步加快财政支出结构调整进度,逐步减少公共财政对应当由市场调节的项目和可以利用社会资金发展的各种事业的资金投入,进一步优化全省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其二,全面改革吉林省财政资金缴拨方式和方法,大力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其三,继续推进和深化公共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细化部门预算编制,不断完善预算支出科目体系。

(五)加大财政监督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

目前,吉林省通行的财政监督仍然是依靠各级政府部门行政手段指导下的财政监督,而不是根据全省经济社会运行环境的现实需要所进行的财政监督活动。换言之,吉林省各级财政监督工作有些已经成为一些政府部门的“有力工具”,是根据领导意图而进行的财政监督,说对谁进行监督就对谁进行监督,想监督哪个部门或项目就去监督哪个部门或项目。对所查处的结果和结论,更是缺乏自主依法处罚的权力,领导的主观臆断、随意动态性决策和被动性的监督,造成了现阶段吉林省乃至全国财政监督目的不清、目标不明,这些严重影响了财政监督的实际效果。导致监督手段弱化、职责难以到位,也与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监督运作规范、目标明确、服务与监督并重的基本精神不相适应。

建立健全吉林省财政监督机制法制建设,就必须不断地加大和推进财政监督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建设。在推进和完善财政监督机制法制建设的实践过程当中,必须始终不断地加强制度化建设,进一步加大力度,科学规范各种财政监督检查工作和财政监督检查行为,进一步明确财政监督检查程序和流程,从而使吉林省各级财政监督检查与依法理财和建设法治型政府结合起来,将制度内化为执行人的自主和自觉,以便建立吉林省财政监督的长效机制。

注释:

①丛中笑.和谐社会下的公共财政理念[n].吉林日报,2007-1-27.

②“金财工程”建设有哪些内容?[n].四川日报,2003-11-4.

③1995年3月4日,财政部印发了《财政税收财务大检查工作规定》,开始在全国开展财政税收财务大检查工作。2003年1月30日,该法规被《财政部关于公布废止和失效的财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目录(第八批)的决定》宣布失效。

参考文献:

[1]王晟.财政监督理论探索与制度设计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2]贺邦靖主编.国外财政监督借鉴[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3]贺邦靖主编.中国财政监督[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4]贺邦靖主编.财政监督文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5]蒋洪等著.公共财政决策与监督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6]贺邦靖主编.中国财政监督制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7]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编.2010中国财政发展报告:国家预算的管理及法制化进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

[8]毛程连、庄序莹编著.西方财政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财会监督机制篇9

关键词:吉林省;财政监督机制;法制建设;建议

中图分类号:F812.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708.05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708-15-04

不断健全、完善和创新吉林省财政监督机制,更好地发挥财政监督机制的作用和功效,当务之急是要不断健全和完善财政监督机制法制建设。为此,要从“法制”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加大力度不断健全和完善吉林省各级财政监督机制法制建设工作,不断提高省内各级财政部门的依法行政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一、加快推进财政监督机制法制建设

加快推进吉林省财政监督机制法制建设,要始终以制度建设为重要保障,坚决贯彻和落实依法监督的基本方略。具体包括四个方面:

其一,在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监督相互分离的科学的、合理的省级公共财政管理体系及框架。①换言之,要以编制部门预算为基本主线,使吉林省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三者逐渐分离,管预算编制的不管预算执行,管预算执行的不管预算编制。这样,形成三套相互独立、互相制约的系统,从而体现公共财政导向下规范的权力制衡,更好地保证财政预算的透明度和公众意愿的真实性。与此同时,在财政监督处罚方面,要研究和制定预算实施方法的相关规定,以监督检查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处罚各种违法行为,并对相关的违法行为明确规定具体的处罚标准。在这些方面,吉林省可以借鉴浙江省的相关做法。2007年8月,浙江省省长吕祖善在“全省公共财政与政府性债务管理专题研讨班”上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此后,浙江省财政厅积极研究落实“三个子”的工作方针和具体举措,初步形成了以部门预算为龙头的预算编制体系、以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为龙头的预算执行体系、以绩效评价为龙头的预算监督体系,进而提出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三分离”和“三位一体”的基本理念,并在2009年全面调整了浙江省财政厅的机构设置,其创新的理念和新颖的做法引起了广泛关注。实际上,“三分离”更加侧重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监督三者之间的牵制与制衡,而强调“三位一体”并不是否定“三分离”,相反,是更加关注在“三分离”理念下的“一体化”建设。“三位一体”中的“三”已经充分体现出了“分离”的客观现状,而“一”则说明了对进一步加强“一体化”的期望和不懈追求。“一体”包含“三位”,其“合”中也有“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三者之间仍然是相互分离的三个部门(职能),应当继续坚持“三分离”框架下形成的监督与制衡的基本原则。与此同时,“三位”实则为“一体”,更加强调制衡基础上的共同推进,更加强调三者之间目标的一致性。可以说,浙江省财政厅的“三位一体”改革,归根结底是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三个分离的机构(职能)下探索实现“一体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以往“三分离”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是对我国财政管理理念的一大提升。

其二,加大宣传、贯彻和落实《财政部门监督办法》的力度。《财政部门监督办法》自2012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为了宣传和贯彻落实好这一办法,推进依法监督和依法理财,吉林省采取了多种形式。一是在2012年全省财政监督工作会议上,印发了《财政部门监督办法》,并提出了具体的学习和贯彻意见;二是吉林省财政厅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财政部门监督监督办法〉意见》(吉财监〔2012〕396号),进一步明确了宣传和贯彻落实《财政部门监督办法》的具体要求。

其三,建立以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公告为突破口,年度会计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师审查为基础,国有大型企业会计主管委派为依据的企业会计监督制度。现阶段,吉林省企业会计监督系统的运行情况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忽视所有者和债权人利益的监督、企业会计监督法律约束机制不健全等。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及症结很多,归结起来:一是在会计监督过程当中有些概念比较模糊,如会计监督、审计监督等概念模糊不清,执法机构的职责和权限有待进一步的明确;二是企业管理体制不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失调;三是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困难重重,对单位负责人约束机制不健全;四是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职业道德观念有待加强。为此,要不断加快吉林省企业会计监督法律体系建设工作,为省内企业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提供必要的和扎实的法律制度保障;要尽快建立健全吉林省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机制,明确会计责任主体,加强省内各企业单位负责人在会计监督中的责任。具体来说,要结合吉林省的实际情况,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进行更加细致的解读,以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在全省的可操作性。同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统一的会计制度,以满足全省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的现实需要。内部监督是会计监督的重要基础。加强内控制度,要明确会计相关人员职责,明确重大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程序和执行程序、财产清查、会计资料的内部审计工作。明确单位内部的制度、要求和职责,做到按章办事,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要建立健全重大财政事项支出“事前预审、事中监督、事后审核”的一整套财务监督体系;对重要财政事项的决策和执行,要制订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流程和程序,做到各负其责;对单位的资产类核算,要明确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制定单位会计资料定期内部审计程序。企业负责人应当清楚自身职责,不断加强自我约束能力,明确自己作为企业会计行为责任主体的地位,更加积极地为会计工作者明确行使会计监督职能提供最大范围、最大权限的权利保障。此外,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现实要求,省内各企业负责人还应当不断加强自身素质建设,系统了解财务制度和会计监督制度,熟悉有关的经济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以便更好地对自己和企业负责。

其四,加快建立健全违章违纪责任追究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财政税收法律法规的精神和要求,对省内各企业的内部、社会中介机构以及政府监督机构的违纪、渎职行为等进行依法追究,对直接责任人和单位负责人进行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的严肃追究。在责任追究方面,除了对财政工作人员因不认真履行职责而造成的不良后果和不良影响进行责任追究外,还要对局机关因平时司空见惯的不良习惯而造成的过错进行责任追究。在责任追究当中,坚持以事实为依据、有错必纠、过错与责任相适应、惩处与教育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责任追究方式包括:批评教育、诫免谈话、做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扣发奖金、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停职离岗培训、调离工作岗位、免职、引咎辞职、给予行政纪律处分等。

二、不断加强财政监督机构队伍建设

健全的财政监督机构与高素质的财政监督检查人员是做好各项财政监督工作的重要保障。按照全国财政监督工作会议所强调的“必须健全机构,完善职能,充实人员,把优秀的人才选拔到监督队伍中来”的基本要求,为了保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财政监督机制目标的顺利实现,在机构建设上,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省、市、县(区)财政监督检查机构,形成比较完善、运转协调的制度保障架构和组织保障体系。2001年6月,吉林省财政监督检查局和吉林省财政监督检查工作办公室正式成立,两机构均隶属于吉林省财政厅。该局(办)作为原省政府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办公室的存续机构,不仅保留了原“大检办”的工作职责,而且有新的延伸和强化。该局主要负责监督检查财政法律、法规、税收政策和制定的执行情况,监督检查财政收支(基金、收费)管理过程当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截止目前,吉林省地方各级财政监督检查机构普遍得到了加强,均成立了专职财政监督机构,全省财政监督机构人员编制达到了450人。在队伍建设上,省内各级财政部门还要严把好“选人关、调入关、用人关”。在选人方面,要注重挑选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的干部从事财政监督工作;在调人方面,要不断加强制度考核效力,凡是达不到标准或是不精通财政监督业务的人员,坚决不能调入;在用人方面,要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人尽其才,注重发挥财政监督干部的特长和专长。同时,要不断通过调整知识结构、提高知识层次、举办培训班和进行实地考察与检查等形式,进一步加强财政监督机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财政监督人员政治及业务素质。

具体而言,第一,加强吉林省财政监督干部政治素质教育,培养财政监督干部爱岗敬业、清正廉洁的精神和品德。第二,严格财政监督工作的程序及纪律,财政监督实质上是财政执法工作,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依规定程序开展检查工作。第三,重视和切实加强业务及相关知识的培训。近年来,吉林省财政监督检查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其人员的能力和业务素质有所提高。不过,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对全省财政监督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培训专业干部工作应当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相关的培训要注重实效,要选择与财政监督工作紧密相关、能够真正提高相关人员的政策、业务水平的培训项目。通过培训和实践工作,将这支队伍打造成为政治素质高、原则性强、政策业务精通、会沟通、能协调、善思考的财政监督检查专业队伍。第四,重视财政监督信息化建设。在吉林省政府公众信息网站的大力支持下,吉林省已经初步建成了覆盖全省的财政监督检查系统网络。省内各地方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技术平台,不断加强信息交流和沟通,努力提高财政监督技术队伍的综合能力和水平,以适应新形势的新需要。

三、健全完善财政监督信息技术建设

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是当今世界发展速度最快也是最活跃的高新技术之一,是推进和实行资源统一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的重要技术手段。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入,吉林省的经济信息数量急剧增多、领域骤然增大。这迫切需要省内各级财政监督机构改变传统的手工作业的财政监督方式和方法,全面实现财政监督手段的现代化和信息化,从而使财政监督工作人员能够从繁琐的数字运算、法规查证当中彻底地解放出来,不断提高财政监督工作的效率和效力。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数据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被监督单位在管理手段、信息存储等方面也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这些都对财政监督的对象、范围、线索以及程序等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和冲击,传统的以审查纸质账目为基本手段的财政监督工作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环境的客观要求。因此,全省各级财政监督部门的财政监督手段必须顺应发展趋势,不断加快信息化建设力度和进度,进一步改变财政监督的方式、手段和技术,必须高度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建设。随着“金财工程”的不断推进,吉林省财政监督工作要不断强化网络监督的功能和效力,逐步实现利用网络技术开展财政监督检查工作。

进一步而言,其一,建立健全日常财政监督数据库,逐步实现对财政性资金运行全过程的动态监督;同时,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执业质量进行实时监控和跟踪分析,实现财政监督检查工作的“点”与“面”的有机结合,不断提高财政监督工作的效率和效力。其二,加强对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众所周知,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培训是财政监督手段信息化建设、应用和推广的关键环节。省内各财政监督机构可以通过不定期地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讲授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知识的方式和方法,不断加强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知识日常的实际应用能力及水平,不断提高财政监督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素质及技能水准,尽快建立和培养一支能够熟练使用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监督软件技术进行财政监督工作的信息化、现代化的财政监督人才队伍。②一方面,尽快建立完善的计算机培训和考核机制,普及计算机知识教育和计算机监督检查操作技能训练,切实提高广大财政监督人员的信息技术素质和水平。另一方面,千方百计地创造各种有利条件,逐步调整财政监督队伍构成和人员结构,充实培养复合型人才。其三,推进财政监督相关信息的资源共享。在不断推进财政监督手段信息化、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当中,注意加大信息资源共享力度。目前,吉林省各类财政监督信息共享程度很低,各部门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信息共享链,这造成了现有监督资源的严重浪费以及不必要的重复建设。为此,应当进一步加强财政监督手段的信息化、现代化建设,更好地整合财政监督资源,从而全面实现财政监督信息的有效互通和实时共享。比如:实现财政监督机关的网络联通、建立财政监督经验库、定期召开财政监督研讨交流会,等等。通过信息互通和信息共享,有效地优化和更好地配置财政监督的相关信息资源,进一步提高全省的财政监督效率,促进财政监督手段的不断更新和升级。

四、发挥财政监督工作协调机制效用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吉林省省情的财政监督机制是当前全省各级财政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全省财政各业务职能机构的一项共同任务和使命。为此,必须加强省内相关部门和机构之间的内外沟通和协调,进一步加强全省财政监督机构与审计、监察等部门的沟通和协调。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公布审计、财政监督检查等相关信息,互通审计、监督检查的进度,通报审计、监督检查等有关情况,及时交换意见建议,从而形成监督监管的合力。通过建立资料共享机制,充分实行信息共享,避免重复审计和重复监督检查。通过建立案件移送机制,不断加大对违法违纪责任人的责任追究力度和处理力度,更好地维护财政监督的权威性和效力性。

五、不断深化加强财政监督理论研究

近年来,财政部对不断加强财政监督相关理论研究工作的认识更加深刻也更加明确。2008年6月,财政部制定和颁布了《关于加强地方财政监督工作的若干意见》当中明确指出:“加强财政监督理论调研既是财政监督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财政监督机构队伍素质的重要手段。各级财政部门要重视财政监督理论研究,认真总结财政监督工作规律,用监督理论指导监督实践。要紧密结合监督检查工作的实际需要,有计划地组织开展重点课题调研,丰富财政监督理论研究成果。要增强调研的针对性和前瞻性,力争出精品,务求得实效。要高度重视调研成果的转化和有效利用,充分挖掘调研成果的价值,提高理论成果的利用率,提升财政监督工作层次。”③按照财政部的相关要求和基本精神,吉林省各级财政监督机构积极探索加大财政监督理论研究的新思路和新路径,以便更好地指导和促进全省财政监督工作的深入开展。

对此,有关方面要特别重视并不断加强全省的财政监督理论研究工作。从当前的财政监督工作要求以及未来的财政监督工作的长远需要出发,财政监督理论研究工作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局以及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结合进一步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工作及要求,以服务于经济工作和促进财政监督效能的不断提高为研究方向,不断增强吉林省财政监督理论研究的前瞻性、对策性和可行性。

注释:

①2003年9月,财政部召开了中共十六大以后的第一次全国财政监督工作会议。在此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建立健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监督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财政运行机制的发展方向。此后,全国各地围绕构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监督三分离”的运行机制,积极探索“三分离”理念的实施和落实,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财政监督的新格局。

②梁云朝:《政府财政实务管理信息一体化之探讨》,《实务与会计》2008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沙安文、沈春丽.地方政府与地方财政建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2]谢旭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财政改革与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秦春华.经济体制变迁中的财政职能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财经前沿问题讲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5]王加林.我国预算管理改革的实践与发达国家预算管理[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6.

[6]刘小川等.中国分级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7]苏明.财政理论与财政政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8]金莲淑主编.财政监督10年(1994—2004)[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财会监督机制篇10

所谓财政监督,是指国家为保证财政分配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凭借政治权力,在财政分配过程中对直接影响分配关系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的检查、督促、矫正、制裁与反映,这既是国民经济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财政工作本身所固有的重要职能。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如何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财政监督体系,则是本文探讨的问题。一、财政监督的范畴及主体西方国家对财政监督下定义时,十分注重从法律的角度来进行定位。因此,主要表现为一个法律的概念。因此,西方国家在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财政监督体系的同时,其体系的设计与范围界定差异较大。换句话说,西方财政监督的表述是多元化的,其财政监督体系也是漏洞较多的。我国目前对财政监督的理解,一般有三种常见的着法。一是财政监督就是对财政收支活动的监督。二是财政监督就是预算监督、税务监督、财务监督和国有资产运营监督的总和。三是财政监督就是对财税监督与审计监督的结合。我认为,不管是西方的财政监督,还是我国对财政监督的认识都是不够完善的,鉴于财政监督界定的重要性,从实践的角度和具体的操作而言,应该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监督财政收人方面,首要的职能是对税收收人的监督。因为税收收人是政府收人的重要来源。其次对各种规费,预算外收人以及制度外的一些收人。因为这是财政收人的另一个重要来源。二是在监督财政支出方面,对各部门,各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三是对财政预算进行有效的监督。其核心内容应包括对各级政府、部门以及各单位的预算编制,预算调整,预算执行,财务决算等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四是监督国有资产的管理。主要是对国有企业财务行为进行监督。五是监督各种财政政策运用的效果。依据上述财政监督的范畴,财政监督的主体应该是社会民众以及国家机关。社会民众只要涉及财政活动,都是财政监督的对象,而财政监督部门亦有权进行监督。二、国际国内财政监督的形式以及财政监督体系概述(一)国际上的财政监督发展到今天,形成了三种类型。一种类型是立法监督,比如英国,德国和意大利,通过制定财政、税收,国有资产管理等相关法律,依照法律管理国家总的预决算。审计机关和财政监督机关对国会负责。第二种类型是司法监督。如西班牙、荷兰等国,按照宪法及专门法审核国家财政预决算。税收和财务的执法主体是独立于行政之外的审计法院。第三种类型是行政监督,如前苏联、前东欧部分国家。其监督机构置于领导监督之下,隶属于财政部。第四种是混合型监督,如法国、美国等国家。法国采取的是“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美国则采取的是“立法监督+行政监督”。从总体上看,欧美各国基本上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财政监督体系。德国设有专门的财政监督机构—联邦和州审计局。其职能负责国家财政支出的监督检查。州审计局负责对地方财政支出的监督检查,议会设立的审查委员会,主要负责对国家预算及审计局进行监督检查。法国实行的是议会宏观监督,财政部门日常业务监督,审计法院事后监督的财政监督体系。美国则是由财政部门对财政宏观政策一撕重庆》2(X抖第10期执行情况和重大违法违纪者行为进行监督检查,而一般性的税收监督主要由财政部门、用款部门、审计部门及国会负责。由此可见,欧美各国的监督体系较完善,其机构的规格较高。欧美国家对纳税的监督也是十分有力的,普遍的作法是财政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只设立一个公共账户。通过统一账户、电脑联网,保证了纳税信息的公开化、公平化,因此体现了监督的公正性。如美国实行凡公民、法人都有一个固定的纳税登记号,并且利用报刊、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税法与纳税知识。与此同时,欧美国家十分强调强调服务与处罚力度,重视发挥中介机构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二)我国的财政监督,主要是借鉴前苏联的模式而建立起来的,形成了以行政监督为主体内容的财政监督体系。建国五十多年以来,财政监督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随着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而发展变化的,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人了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财政管理和监督也逐步得到恢复与发展。经过了82年关于体制问题的探讨后,在新的更合理的认识基础上,确立了财政监督,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三者并立的财政监督体制格局。1978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恢复建立了财政监督司,各省,直辖市与自治区财政部门也相继恢复了相应的机构,配备了适当的人员。财政监督的形式,我国目前通行有三种。一是日常监督。主要是指财政管理部门和监督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在正常的业务活动中所开展的监督工作。二是专项监督,主要是指由财政监督部门按照党和国家的统一部署或上级领导的指定以及自行安排的针对某项特定问题而开展的财政监督。三是违反财经法纪的专案检查处理。主要指各级财政部门内设的财政监督检查职能机构,根据在履行业务中发现的线索或群众的举报,对国家机关各部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经济中介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财政税收、财务活动中违反有关财税法令、政策、财务会计法规、制度等而进行的调查核实,收取证据,确定性质,提出处理意见或建议。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最终需要一个完整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法律体系和监督约束体系。财政监督作为经济监督和国家宏观调控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自然也应形成有效完善的体系。其内容应包括财政监督的组织体系、财政监督的理论体系、财政监督的方法体系、财政监督的法律体系和财政监督的程序体系等。但是,在我国财政的工作中长期存在着重分配、轻监督、重微观财政监督、轻宏观财政监督的现象,因此我国的财政监督体系存在着实质上的不健全、不到位的问题,这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和与国外财政监督先进制度比较,无论是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相差甚远。#p#分页标题#e#三、我国财政监督在认识上的偏差和机制方面的缺陷我国财政监督在认识方面的偏差有三个方面:一是对财政职能认识的偏差。认为只有通过监督检查才能减少财政收人的流失。如目前不少人仍然对三大检查那一套工作方法念念不忘。二是没有正确行使财政监督的权力。没有把财政监督、审计监督和税务稽查区别开来。甚至对财政监督的独特作用和重要意义持怀疑态度。三是片面地认为违法违规行为的根源是财政监督不力,事实上,许多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同体制、机制和制度相联系,因个人道德修养、业务水平、工作环境等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引发。我国的财政监督机制的缺陷有五个方面:一是监督的内容和方式以直接检查为主。对事后财务会计结果进行处理,缺少了针对性、科学性和预见性,严重影响财政监督的效率。二是处理手段未转换。长期以来,财政检查处理都是对事不对人,以经济处罚为主,一般均是针对单位,个人受不到任何处罚。由于行政事业单位都以依靠财政拨款为主,罚款则难以发挥制约作用。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财政监督作用的发挥。三是以罚款数量来考核财政监督的绩效。这难以真正遏制违法违规行为。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和使用效益。四是简单的分类汇总缺少深度与说服力。因此,由这些分析提出来的建议也就不具备操作性和权威性。五是监督与管理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即监督机构未能与财政职能部门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沟通方式,大大降低了检查工作的权威性、准确性。四、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财政监督体系提高思想认识是构建中国特色财政监督体系的前提条件。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提高对财政监督重要性的认识,纠正各级领导忽视财政监督思想观念。目前不仅是各级行政领导,就是财政系统内部的领导,也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财政监督是实现财政分配、调节的有力保证。因此,必须强调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密不可分,决不能采取一手硬、一手软的工作态度。要认真探讨财政监督的有效形式和方法。应建立一种以日常监督管理与重点专项检查相结合的监督形式。目前具有突击性与阶段性检查的特征是大检查,而突击大检查的弊端十分明显。只治标不治本,难以从根本上遏制违法乱纪行为。日常监督管理与重点专项检查相结合后,就具有了经常性、规范性的特点。可以针对违法违纪的重点单位,进行重点检查与分析,从而大大提高其效率和针对性。要不断扩展财政监督的范围。要坚持凡有财政收支的单位和个人,都应属于监督的范围。同时要坚持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的工作格局。具体的讲,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支出的监督要有新的途径,要把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监督作为今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然,也要对重点突出的问题进行专项检查,特别是对虚报、挪用财政资金问题,要有预先的防范机制和严格查处相结合的工作措施。二是要特别重视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检查。彻底改变过去以往重企业轻行政事业单位的倾向。三是要认真抓好内部的监督。改变只重视外部的财政监督,而轻视内部的财务监督。在抓好外部监督的同时,也要监督检查财政内部的财政、财务收人活动,确保财政收人和分配活动合法合理。要严格执行财政监督程序法。一是在监督的环节上,由事后检查为主转向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为主、事后检查稽查为辅的管理型监督转变。从财政监督的有效性出发,应当把监督重点放到事前监督、事中监控方面,充分发挥财政监督的整体优势,实现对财政工作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在监督的程序上,首先要依法监督,由主观随意性转向规范化。财政监督工作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规范的监督程序与工作规则。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随意性的色彩较浓。因此我们要促成《监督检查条例》的尽快出台,我们坚信一旦该《条例》正式颁布施行,就会较好地规范我国的财政监督工作。要大胆革新财政监督的内容。要彻底改变热衷于分指标和审批企业具体财务事项的状况。因此,必须使预算编制及执行,与监督相分离,从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促使各部门、各单位集中精力搞好监督管理,督促资金使用部门合理使用资金。作为专司监督部门,则要进行全方位的监管,使财政资金安全有效的运行。要加强财政监督队伍和机构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监管检查队伍与健全的机构是搞好财政监督工作的关键。为提高财政监督的质量和予其应有的地位,各级领导必须高度重视财政监督系统的队伍和机构建设。在机构建设方面必须完善,在队伍建设方面,必须配备有使命感、责任感、敢于坚持原则、业务精通的高素质人才。要把财政监督置于法制框架之内。强化法律、法规的作用。财政监督本身必须做到遵纪守法。同时对外监督也必须依法执行。要加大对违法,违纪的惩罚力度。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就是要建成法制经济,因此,办一切事情都要以法律为准绳特别是财政监督工作,离开了依法办事的基本原则,不仅一事无成,而且将会给我们的财政管理工作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总之,我国的财政监督还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但只要我们采取科学的态度,老老实实学习西方的先进管理知识,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努力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一套适合中国特色的完善的财政监督体系就一定会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