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对健康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50:50

水对健康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健康不平等影响因素卫生服务可及性

一、引言

健康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良好的健康状况是从事经济活动的基础,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整体素质以及社会卫生保健水平的重要指标。根据世界银行与世界卫生组织,一国的健康状况应该从健康水平和健康分布两个方面来评价。早期经济学界对于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自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社会开始关注健康分布,即健康不平等问题。阿马蒂亚.森(2002)的研究表明健康不平等比其他领域的不平等更值得关注,因为健康是构成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健康不平等可能会造成能力贫困和相对剥夺。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快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伴随着经济市场化转型,医疗卫生系统经历了广泛而深刻的制度变革,城镇的公费、劳保医疗制度向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转变,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体、恢复又重新建立,医疗卫生体制以及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等一系列变化。医疗卫生体系内外各方面的综合作用最终将折射到国民的健康水平以及健康分布的结果表现上,对人口健康和健康分布的平等性产生影响。那么,在中国体制转轨、经济快速增长、医疗卫生体系改革的大背景下,国民的健康水平及分布状况如何?关键因素是什么?本文以健康不平等相关理论为分析框架,基于卫生服务可及性的视角,深入探究区域健康不平等及其影响因素,一方面有助于了解我国区域健康不平等现状以及健康不平等产生原因,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政府制定政策减少健康领域的不平等提供理论支持,因而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模型构建

鉴于我国统计数据不完善及统计口径变化等原因,难以获得全面数据支持,因此,本研究不追求指标体系的完整性,从卫生服务可及性的三个方面,根据指标的代表性、数据可获得性、可比性、同类研究经验选择卫生服务可及性指标。健康水平与卫生服务可及性指标体系建立如下:

其中,健康水平(H)由孕产妇死亡率(%)(H1)、高危产妇比重(%)(H2)、围产儿死亡率(‰)(H3)、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H4)、5岁以下儿童重度营养不良比重(%)(H5)、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H6)、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死亡率(H7)反映;卫生服务筹资水平由人均政府卫生支出(F1)、政府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F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元)(F3)、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亿元)(F4)、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百分比%(F5)、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百分比%(F6)反映;卫生服务资源配置水平由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R1)、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R2)、卫生技术人员占卫生人员比重(R3)、设卫生室的村数占行政村数百分比(R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数量(R5)、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量(R6)、妇幼保健院(所、站)数量(R7)反映;卫生服务利用水平由医院门诊人次(S1)、医院病床使用率(%)(S2)、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S3)、医疗救助人次占人口百分比(S4)、产前检查率%(S5)、妇女病检查率%(S6)、新生儿访视率(%)(S7)、健康咨询(次)(S8)反映。

三、中国区域健康不平等实证分析

在衡量健康水平的七个指标中,每一个指标仅仅反映健康状况的某一维度,考虑到模型构建、理论分析的可行性,本文运用因子分析得到一个全面反映健康状况的综合指标,用以评价地区之间健康不平等水平。在本文中,

■(1)

式(1)中,Fi是公共因子,C是因子得分,H是健康水平指标。

健康水平综合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2)

式(2)中,Fi是公共因子,Vi是公共因子贡献率。

应用SpSS17.0进行因子分析运算,结果显示,Kmo检验值为0.607,Barlett球形检验的伴随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表明原有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分析转轴后的因素矩阵,根据因子载荷量产生3个公共因子,其中累计载荷量为77.435%,表明大部分数据的观测方差可以由这三个公共因子,F1(孕产妇、儿童生发病率)、F2(孕产妇、儿童死亡率)、F3(传染疾病率)来解释。

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健康水平综合指标如下,

F=0.3618F1+0.3529F2+0.2853F3(3)

本文将健康综合水平指标引入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理论,来反映区域健康不平等程度。横轴表示健康水平由低到高排序的人口累计百分比,纵轴表示累计健康水平百分比,绘制出2011年中国区域健康洛伦兹曲线。可以看出,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区域健康不平等。其中,传染疾病率不平等、孕产妇儿童发病率不平等低于健康综合水平不平等,而孕产妇儿童死亡率不平等程度明显大于健康综合水平不平等,这表明降低孕产妇、儿童死亡率,改善妇幼健康状况,对消除区域健康不平等、提高健康平等性至关重要。

四、中国区域健康不平等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基于卫生服务可及性视角,本文采用典型相关分析研究健康不平等与卫生资源配置、医疗服务利用、卫生筹资水平之间的关系。

(一)卫生筹资水平与健康

典型相关分析的输出结果表明,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六对典型变量中只有第一对典型相关变量是显著的,表达式如下:

U1=-0.984H1-0.272H2+0.502H3+0.444H4-0.227H5-0.144H6-0.022H7(4)

V1=-0.709F1-0.163F2+0.432F3+0.259F4+0.022F5+0.626F6(5)

在第一对典型相关变量中,H1与F1、F3、F6紧密相关,结果表明降低人均政府卫生支出、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农村居民医疗保健占消费性支出百分比,区域健康水平提高,健康不平等程度降低。这可能与我国医疗卫生系统中卫生筹资结构分配有关,虽然政府逐年加大卫生事业经费支出,但卫生费用主要投向了城市,农村政府卫生支出明显不足,进一步加大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差异,导致区域健康不平等加剧。卫生筹资城乡差距也影响了城乡居民医疗卫生保健消费差距。

(二)卫生资源配置与健康

典型相关分析的输出结果表明,在显著性水平0.01下,第一、第二典型相关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其余五个典型相关系数则没有。

第一对典型相关变量的表达式如下:

U1=-1.112H1+0.139H2+0.372H3+0.171H4+0.135H5+0.217H6+0.032H7(6)

V1=-0.296R1+0.142R2+1.161R3-0.137R4-0.346R5+0.223R6+0.203R7(7)

第二对典型相关变量的表达式如下:

U2=-0.692H1-0.384H2+0.731H3-0.165H4+0.350H5+0.309H6+0.042H7(8)

V2=-0.559R1-0.055R2+0.284R3+0.052R4-0.637R5+1.745R6-1.572R7(9)

在第一对典型变量中,U1是对健康水平有影响的各种指标的线性组合,其中H1的系数-1.112绝对值最大,表明反映健康水平的典型变量主要由孕产妇率死亡率%决定。因此,孕产妇死亡率越低,健康水平越高。V1是卫生资源配置指标的线性组合,其中R3、R5有较大的标准典型系数,说明卫生人力资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卫生资源配置的主要指标,它们在卫生资源配置水平中占主导地位。在第二对典型变量中,H3的系数最大,H1次之,表明提高妇幼健康水平是消除区域健康不平等的重要途径。在卫生资源配置的线性组合中,R6的系数为1.745,表明加大专业医疗卫生机构的资源配置,会缩小区域健康水平差异。

从上面两对典型变量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健康水平方面,妇幼健康状况对缩小区域健康不平等至关重要,相比之下,传染疾病率对健康水平的影响逐渐降低,这可能与我国近些年在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领域取得的重大成绩有关。在卫生资源配置方面,医疗卫生系统中人力资本、基层、专业卫生机构对健康不平等的影响越来越大。

(三)医疗服务利用与健康

典型相关分析的输出结果表明,在显著性水平0.01下,仅第一典型相关系数(0.925)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一对典型相关变量的表达式如下:

U1=-0.236H1+0.141H2-0.049H3+0.680H4+0.195H5-0.050H6+0.114H7(10)

V1=-0.038S1+0.070S2+0.296S3-0.137S4+0.167S5+0.050S6+0.711S7+0.054S8(11)

可以看出,在健康水平方面,相比其他标准典型系数,H2、H4的系数较大;在医疗服务利用水平方面,S3、S5、S7的典型系数较大。这说明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产前检查率、健康咨询(次)越高,越能缩小区域健康水平差异,这主要反映在高危产妇比重%、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这两方面医疗服务利用水平的改善。

五、讨论与建议

(一)改善妇幼卫生服务的公平性,缩小区域妇幼健康水平差异

模型计算结果显示,相比传染疾病率不平等,妇幼健康不平等(妇幼死亡率不平等、妇幼发病率不平等)对区域健康综合水不平等影响更大,是造成区域健康不平等的首要因素。鉴于此,我们认为在提高政府卫生支出的同时,还应合理调整投入方向,为妇幼保健服务体系建设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更多的资金和人力卫生资源,以保证孕产妇和儿童能及时获得基本的妇幼保健服务,提高妇幼卫生服务公平性,努力降低妇幼死亡率、发病率,缩小区域间妇幼健康水平差异,促进区域健康平等性。

(二)合理调整卫生筹资结构,提高农村卫生筹资水平

模型计算结果显示,降低人均政府卫生支出,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农村居民医疗保健占消费性支出百分比,区域健康差异水平降低,表明地区个人与家庭承担的医疗筹资责任需要提高,这似乎与主流观点相悖,但也提醒我们降低家庭医疗健康负担的目标应该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变化。此外,政府卫生支出区域、城乡分配失衡,且主要倾斜于城市地区,农村卫生费用总体投入不足。可见,缩小区域健康不平等,提高卫生筹资公平性不能仅仅寄希望于政府卫生支出规模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关注政府卫生投入的有效利用。合理确定个人与政府医疗卫生筹资责任,适当提高地区个人与家庭健康责任有利于政府卫生筹资整体水平的提升。

(三)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结构,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模型计算结果显示,卫生人力资本、基层、专业医疗卫生机构是衡量卫生资源配置水平的主要指标;提高卫生人力资本,加大基层、专业卫生医疗机构建设,会大大缩小区域健康差异水平。政府应该做好卫生人才培养和配置,鼓励引导卫生技术人员和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向基层、向农村卫生机构流动,注意卫生人员区域分配的公平性;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医疗服务网络,有效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结构,促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四)完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缩小城乡保障水平差异

水对健康的重要性篇2

论文摘要:综述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测量工具以及护士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普遍性,护士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下,不同性别、学历、护龄、性格特质、医院性质、科室以及所处的应激状态者其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提出应重视护士心理健康,采取切实的措施和手段提高护士的积极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度,以促进护士心理健康。

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是帮助患者维护生命,促进健康的前提和保证。国内外有关护士工作压力的研究表明,护士正体验较高的职业压力,而且护士所承受的压力已经成为一种职业性危险,持续高水平的压力能使机体内用以适应调节压力的能量和精力耗尽,造成机体平衡失调,导致身心疾病。近年来,国内有关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报道越来越多,护士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综述相关文献,旨在引起研究者的进一步关注和探讨,以期更好地维护护士身心健康,提高护理质量,共同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

1护士心理健康水平测量工具

心理健康研究的主要技术手段研究者多采用临床心理问题诊断技术常用的评定工具,进行定量定性研究,如常用9o项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量表(16pF),抑郁症自评量表(CeS·D)、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焦虑状态/特性询问表(Stat)、maRKS恐惧/强迫量表、人体评定量表(GaS)、医院焦虑和抑郁情绪测定表(HaD)、艾森克个性问卷(epQ),情感平衡量表等,也有采用自制经过严格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的相关量表和问卷。

2国内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状况

2.1护士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不高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约有15的人身体健康,而有15呈非健康、70呈亚健康状态。医务人员尤其在护士中,其亚健康发生率远远高于一般人群,护士存在超重和慢性疲劳为主要状态的亚健康比重占75以上。很多研究表明护士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一般人群刮,某些心理健康问题在护士中普遍存在,如运用SCL一90量表评定,护士普遍表现异常的因子多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等,有的因子得分甚至显著高于常模。但也有研究证明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高于般人群,这可能与护士接受的教育背景有关,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学知识,如了解心理学、人际沟通学等,有一定的自我调适能力。

2.2不同年龄、工龄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不同年龄段护士的健康水平及其表现方式不同,自我肯定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有研究表明,在心理健康方面,工作年限长、职称较高的护士自我肯定程度更低,年龄大的护士有更多的工作压力,年轻的护士心理更健康。工龄在10~20年的护士心理健康水平较其他工龄段的护士差,工龄较长的护士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躯体化、抑郁;工龄较短的护士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恐怖。也有研究显示,年轻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更低,其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因子分高于常模,可能与她们初出校门,工作经验少,专业技术操作欠熟练,理论与实践还不能很好的结合,动手能力不强,又担心发生差错事故以及临床护理工作繁忙,护理文件书写要求严格等因素影响以致心理压力较大。而30~39岁年龄段的护士心理健康水平最高,可能与年长护士技术娴熟,精力充沛,受重视及处事较安详机警、独立性强,较自信有关。

2.3地方护士与军队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护士心理健康状况与护士个性人格有关,有研究发现,军队护士与地方合同护士人格特征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军队护士由于长期受军事化管理,其纪律性较强,情绪稳定而成熟,独立性、自律性较高,富有事业心,有进取精神,精力充沛。而地方合同护士在其成长过程中,较少受严格的纪律约束,因此其性格轻松活泼、热情,且做事尽职,有恒负责。由于军队护理人员担负着军人和护士的双重职业特点,有双重责任与工作应激,军队特殊的环境和要求、护理人员普遍的压力源等造成了其某些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研究显示,军队护士的焦虑、抑郁评分高于我国常模,且抑郁状态检出率高于正常人群,军队护士中易出现焦虑、抑郁状态的人群特征是:25~35岁、6~15年护龄、情绪不稳定、a型行为者口。。也有研究表明,军事应激条件下军队医院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一般人群好,其心理健康状况与其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密切相关。

2.4不同科别及医院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状况关于特殊科室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报道较多,尤其是精神科、急诊科、iCU、院前急诊门诊和小儿急诊科及手术室等特殊部门的护理人员,多数表明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常模及其他综合科护理人员,可能与其特殊职业环境与护理对象的特殊性以及社会的偏见有关。也有报道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其他科室人员,可能与其接受较多的心理知识有关。另外,手术室护士的焦虑、抑郁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和普通护理人员,且其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普外科病房护士;而急诊、院前急诊门诊和小儿急诊科的护士较一般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低,护士更容易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焦虑、强迫、敌对等。iCU护士具有更多的应激源,其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常模,低于普通内科护士,分析原因其相关性较大的不是工作量及时间分配的问题,而是管理及人际关系,护理专业价值体现及工作内容等方面的问题_2。而艾滋病病区护士抑郁和焦虑评分均值也明显高于国内常模,造成艾滋病病区护士抑郁和焦虑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对艾滋病预后不良和传染性的恐惧,担心职业暴露,护理难度大,家庭和社会支持理解不够。不同性质医院间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存在差异。张丽对乌鲁木齐市2所三级甲等医院护士整群抽样的调查显示,综合医院护士较肿瘤医院护士心理问题更为突出,综合医院护士的心理问题表现为强迫、抑郁、焦虑,肿瘤医院护士表现为强迫和恐怖。其原因可能为综合医院较肿瘤医院患者病情复杂,病程变化快、危重患者相对较多、护士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心理压力大;而肿瘤医院患者病情相对单一,家属对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死亡有心理准备,相对缓解了护士的心理压力。

2.5应激状态下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应激是个体察觉环境刺激对生理、心理及社会系统过重负担时的整体现象,所引起的反应可以是适应或适应不良。现代认知心理应激理论认为,应对方式作为应激与心身健康的中介变量影响着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在严重应激状态下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发生异常。在突发SaRS疫情期间,发热门诊护士SCL一90各因子得分高于普通病房护士及常模,其中躯体化、精神病性、抑郁、恐怖、偏执、人际关系、焦虑、强迫等均有显著差异,可能与SaRS疾病的特殊性、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超负荷的工作状态、角色冲突等因素相关。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其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使得护患纠纷呈上升趋势。魏丽丽等研究发现护患纠纷事件中,护士SCL一90的9个因子得分及总均分均显著高于常模,其心理健康状况较一般人群低;其中护士SCL一90各因子与消极应对方式均呈显著正相关,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5个因子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除偏执、精神病性外,均与社会支持量表(SSRS)的4个因子呈显著负相关。护士心理健康状况除了与心理应激源的大小有关以外,还受个体应对方式的影响],不成熟型和混合型应对方式会加重应激反应,采用此应对方式的护士心理健康水平较成熟型应对方式者低。

2.6不同人格特质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性格是一个人持久的、相对稳定的行为特点和行为倾向,也就是说每个人在应对时依其性格特征以习惯化的方式来面对出现的问题。不同性格类型的人在环境应激中所采取的应对方式不同,护士的人格特征会影响护士对压力的感受,焦虑程度高的护士感受的压力更大,a型人格作为压力作用于人的重要中介变量与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a型人格的医护人员工作满意度低,心理健康水平差。邹志方等研究发现,a型性格护士SCL一90总均分和其余9个因子均分均高于对照组护士和全国常模,阳性心理症状检出率为54.8,主要分布在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强迫、偏执、焦虑;且a型性格护士的不良心理作用超过了专业训练对心理的调适作用,其可能起到紧张“增敏”作用,故对紧张较敏感,在紧张源作用下其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而a型人格的人恰好可以成为促进各项事业积极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管理者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需要帮助护士充分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征,做到扬长避短非常重要。

2.7护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不同性别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随着护理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高等护理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护理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高护生作为未来护理事业的主流力量,其在校期间的心理健康水平势必会影响护士角色适应过程,从而影响护理质量甚至护理事业发展的稳定。有研究显示,高护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体现出一些消极的人格特质,如合群性差,聪慧性低,情绪不稳定,缺乏恒心,世故,保守,紧张激动,好强固执,多疑,忧虑,自持等,在应激事件面前常倾向于采取不成熟防御方式和过多的进行掩饰,导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在1份有关不同学历层次临床护生的调查中显示_l3,大专与本科护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明显差异,本科护生学制5年,毕业时年龄较大,相对于整体工作年龄较小的护士群体来说其自我调节能力及适应环境能力反而较大专生差,明显存在一定程度的专业心理矛盾。此外,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在校男护生和临床男护士的人数也越来越多,有研究表明女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护士,这可能与两性之间的生理差异和社会差异有关。

水对健康的重要性篇3

健康素养是一种能力,说得通俗一点儿,这种能力就是您掌握健康信息,并正确地运用它们,以使自己获得健康的能力。这么一讲您就应该了解,具备健康素养这种能力对于我们来说是多么重要了。

为了解我国居民的健康素养现状,卫生部曾于2008年组织编写了《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在全国范围开展调查,并于2010年公布了《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结果。这次调查的结果出乎很多人的预料,不容乐观。《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结果回顾

2010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结果显示了几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1、《。健康素养总体水平较低。我国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6.48%,说明每100个人中具备健康素养的人还不到7个。

2、城市居民健康素养高于农村居民。城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9.94%,明显高于农村居民的3.43%。

3、低龄和高龄人群健康素养水平较低。65—69岁年龄组的健康素养最低,只有3.81%。

4、健康素养水平与文化程度密切相关。健康素养水平随着文化程度的升高而提高,说明文化程度影响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

5、慢性病预防素养较低。此次调查的关于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预防、慢性病预防、安全与急救、基本医疗共5类健康问题中,慢性病预防素养水平是最低的,仅有4.66%。

在以上5个特点中,慢性病预防素养水平较低,是一个影响我国居民健康水平、生活质量甚至预期寿命的重大问题。慢性病——健康的最大敌人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及城市化的进程,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疾病谱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首要疾病和主要死亡原因。慢性病预防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最新报告指出,2008年全世界有3610万人死于慢性病,近80%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若不采取行动,预计到2030年,每年慢性病死亡人数将达到5200万人。

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是慢性病的代表。如今,我国已经进入慢性病高发期和负担沉重期,各种慢性病的负担比重在所有疾病中达到70%。从1973年到2009年,慢性病在我国人群死因构成所占比例由53%上升到85%,脑血管病、癌症、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脏病位列城乡人群死因的前四位。在不久的将来,各种慢性病可能会以爆发式的速度迅速扩散。2009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六届健康产业论坛上,卫生部部长陈竺表示:“如果没有有效的干预措施,未来30年将是中国慢性病井喷的年代。”

老年人是一个脆弱的群体,由于身体机能的衰退,更容易受各种疾病尤其是慢性病的困扰。有研究显示,从1993年到2009年,我国老年人群慢性病的发病率迅速上升,大多数慢性病的突发增长期在50~59岁,但高峰期却分布在老年期的各个时期,说明慢性病的高发并非都是由于增龄所致。

既然慢性病是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那么如何预防慢性病,如何有效扼制各种慢性病的高增长趋势,已成为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

防治慢性病:健康素养是基石也是武器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在我国健康素养的调查结果中,慢性病预防素养水平是5类健康问题中最不乐观的。这无疑是我国慢性病发病率快速增长的原因之一。虽然慢性病已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但是从有利的一面看,这些疾病都是可以预防的。其实,大多数慢性病与患者的个人观念及生活行为习惯密切相关,因此在慢性病的防治过程中,除了医疗行为之外,患者主动参与和自我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而患者的健康素养水平则是影响预防和治疗效果的关键。

一项以6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为对象的研究结果显示,在进行了健康素养教育后,试验组的患者生存质量的各项指标(如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生命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等)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充分说明健康素养教育能帮助慢性病患者提高生存质量,有助于患者身心康复。

另有研究表明,健康素养可以作为独立的因素影响疾病的结局,具有高水平健康素养的个人会有更好的健康状况。相对来说,健康素养低的个人,疾病预防保健知识不足,自我管理能力差,很少主动采取预防性措施,从而延误疾病防治的最佳时机,还会增加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导致医疗服务利用率(如住院率、急诊利用率)和医疗费用大大增加。美国的一项医学研究报告说,自2003年以来,因为成年人健康素养缺乏,美国每年增加了原来可以避免的690亿美元医疗费用。健康素养的不足,还会对疾病的预防、筛查、健康促进行为、病史采集、诊断及治疗的理解,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此外,健康素养水平低的人群常常不能理解药品的使用说明,可能误服乱服药物;会因为误解医生的建议,而增加医疗差错的风险,医患沟通不畅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等。

那么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提高健康素养尤其是慢性病预防素养,都是防治慢性病、提高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的有力武器。

如何提高慢性病预防素养

尽管《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民众的健康素养特别是慢性病预防素养水平较低,可有趣的是,2007年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却显示,54.7%的公众对医学与健康信息最感兴趣。既然对医学和健康信息最感兴趣,健康素养水平又相对较低,说明公众获取健康信息缺乏必要的途径,这一矛盾恰恰提示了公众健康素养的提高还是有巨大空间的。提高慢性病预防素养,需要从以下几个途径着手。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提高健康素养特别是慢性病预防素养的首要方法。什么是健康教育7健康教育即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做出评价。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促使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健康教育能帮助人们了解哪些行为是影响健康的,并能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

我国2005-2010年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重点提出了以下内容: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发展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体系。健康教育专业机构要配置健康教育专业技术人员,配备适应工作需要的设备。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专业技术人员应具备社会动员、倡导、传播与教育、计划设计、实施、监督与评价等基本技能。建立部级人群健康素质监测网络和信息库,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中心数据库,建立完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专家库、传播材料库。

此外,还包括做好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广泛开展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深入开展城市社区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控制烟草危害与成瘾行为,等等。

为此,需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健康教育专业初构、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社区等各个部f_=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目标。

媒体传播

一项在北京开展的大众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的调查结果显示,大众媒体是北京市居民获得健康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行为改变的催化剂。居民健康知识主要来源于大众媒体(89.8%),主要途径的前3位为电视节目、报纸杂志和电台广播。媒体在健康传播方面具有深入家庭,成本低、收益高,相对不受时空、地域限制等特点,已经成为公众获得健康信息的重要渠道和途径。

媒体把疾病预防信息传播给公众并指导其远离疾病,为全民健康素养的提高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正因为公众了解到的信息是通过媒体“拟态”化了的,所以,媒体有责任传播科学准确、客观公正的健康信息,应杜绝伪科学和以商业为目的的信息传播。

自我管理

提高健康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提高健康素养的最关键一环。健康管理就是根据健康需求对健康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过程。不同健康状况的人群对健康管理的需求也不尽相同。身体比较健康的人,健康管理的重点是保持并促进健康;处于中高度健康危险状态的人,健康管理的重点是评估健康风险,发现早期病变,纠正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减少健康危险因素,建立健康生活方式;而对于已患有疾病的人来说,健康管理的重点是有针对性地治疗疾病,指导患者学习疾病的防治知识和技能,学会自我管理疾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由此可见,对健康的自我管理,尤其是对慢性病的自我管理,是提高健康素养的必由之路。获取了正确的健康信息后,只有能够切实地应用于自身,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

《健康素养66条》中与预防慢性病相关内容的解读

在进行健康素养调查的同时,卫生部组织卫生领域的百余位专家研讨并界定我国公民健康素养的基本内容,公布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66条,以下简称“健康素养66条”),是世界上第~份全面界定公民基本健康素养内容的政府文件。理解和掌握这些最基本的健康相关信息,是提高健康素养的基础。这66条内容涵盖了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以及基本技能三大部分,其中慢性病预防占据了比较大的篇幅。我们应该如何解读与慢性病预防相关的这部分重要内容呢?

健康生活方式

“每个人都有维护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责任,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

健康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4个方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健康四大基石。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慢性病的最大致病因素,却也是可以改变的因素,很多慢性病本身就是生活方式病。所谓健康生活方式,就是将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方式习惯化。将自己的生活规律、饮食习惯、锻炼习惯调整到最有利于健康的模式,戒除不良习惯,并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坚持,就会形成自己的健康生活方式。在此过程中,还要不断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保持乐观、平和,以利于健康生活方式的持续。

保证适量睡眠

“劳逸结合,每天保证7~8个小时的睡眠。”

睡眠是一种在哺乳动物、鸟类和鱼类等生物中普遍存在的自然休息状态。睡眠的特征包括:减少主动的身体运动,对外界刺激反应减弱,增强同化作用(合成代谢),降低异化作用(分解代谢)。对于人类和哺乳动物来说,规律的睡眠是生存的前提。人类的睡眠占了人生三分之一的时间,不夸张地说,睡眠的好坏是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基础的一半。

睡眠能帮助人体恢复体力、脑力和精神,并能舒缓压力、增强学习能力,从而保持身体健康。研究发现,睡眠时,神经胶质细胞会把可能导致痴呆和其他神经退化性疾病的“乙型类淀粉蛋白”从大脑中清除出去。

人们缺乏足够的睡眠,会出现白天嗜睡、情绪不稳定、忧郁、焦虑、免疫力降低、判断力减退、失去逻辑思考力、工作效率下降等。长期失眠,人体的神经系统就会出现紊乱,内分泌系统和精神活动都会出现障碍,身心健康都会受到损害。但是科学家认为,睡眠也不是多多益善,过度的睡眠(超过8小时)不但会使人更疲累,也可能导致晕眩恶心、神经衰退、反应迟钝,甚至减少寿命。

戒除不良习惯

“吸烟和被动吸烟会导致癌症、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戒烟越早越好,什么时候戒烟都为时不晚。”“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尊重不吸烟者免于被动吸烟的权利。”“少饮酒,不酗酒。”

吸烟对人体有百害而无一利。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德国科学家就发现了吸烟与肺癌之间有联系。香烟的主要成分包括尼古丁、焦油及一氧化碳。尼古丁会令人体脑部受损,引发中风、口腔癌、咽喉癌、鼻咽癌、食管癌、肺癌、支气管炎、心脏病、胃溃疡等疾病。而且,吸烟行为同时损害吸烟者及附近被动地吸二手烟者的健康,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规定室内公共场所不得吸烟,一些地方甚至把禁令延伸至私人住宅。

值得我们高兴的是,2014年初,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司长、发言人毛群安在国新办新闻会上表示,卫生计生委争取在2014年出台禁止室内公共场所吸烟的条例,同时也积极争取全国人大立法控制烟草危害。而在同年的11月24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了卫生计生委起草的《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送审稿)》,并公开征求意见。这是我国首次拟制定行政法规在全国范围全面控烟。

过度饮酒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包括:酒精会抑制大脑的呼吸中枢,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导致血糖下降,两者都有可能危及生命出现吸收不良症候群,引起各种维生素缺乏,间接导致多种神经系统伤害:使脂肪堆积在肝脏引起脂肪肝;引起胃溃疡;损害神经系统,如造成周围神经病变导致大脑皮质萎缩,有报告显示部分慢性酒瘾者的大脑皮质有萎缩现象,也有部分人出现智力衰退的迹氦酒精在胎儿体内代谢和排泄速率较慢,所以饮酒对发育中的胎儿会造成巨大伤害。有鉴于酒精饮料对人的种种危害,及酗酒现象对社会带来的不安,不少国家或地区对酒精饮料采取了控制措施。

有学者认为,在诸多酒类中,红葡萄酒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有一定效果,但饮酒量以每日不超过50毫升为佳。但是,是否可以饮用红葡萄酒,还要根据您自身的身体状况咨询医师后再决定。

膳食搭配、低盐饮食

“膳食应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注意荤素搭配。经常食用奶类、豆类及其制品。”“膳食要清淡少盐。”

人们早就发现,那些长寿之乡,虽然大都是偏远的山区,医疗设施非常落后,人们的饮食结构基本上是“四低一高”:低盐、低糖、低脂肪、低动物蛋白及高纤维,但却健康长寿。可见长寿与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的饮食结构有密切关系。

我国政府于1989军、1997年和2007年先后3次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在2011年又对2007版本做了最新修订。《膳食指南》以先进的科学证据为基础,密切联系我国居民膳食营养的实际,对各年龄段的居民摄取合理营养,避免由不合理的膳食带来疾病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膳食指南》对一般人群的饮食要求主要包括10个条目:①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②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⑤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④经常适量地吃鱼、禽、蛋和瘦肉;⑤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⑥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⑦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⑥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⑨如饮酒应限量;⑩吃新鲜卫生的食物。

《膳食指南》还提供了膳食金字塔,您可以据此设计自己和家人每日的食品种类和数量。健康的膳食搭配,将为预防慢性疾病和保持身体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指南中的第5条,对于预防血脂异常、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尤其重要。有研究显示,我国居民八成家庭人均食盐和食用油摄入量超标,特别需要引起重视。

重视食品安全

“饭菜要做熟,生吃蔬菜、水果要洗净。生、熟食品要分开存放和加工。”“不吃变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世界卫生组织对食品安全的定义是:食物中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食源性疾病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食品安全就是防止“病从口入”。为此,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食品安全五大要点”,目前全球已经有95个国家将这五大要点纳入教育项目。

“食品安全五大要点”口诀

1.保持清洁

餐前便后要洗手,洗净双手再下厨。饮食用具勤清洗,昆虫老鼠要驱除。

2.生熟分开

生熟食品要分开,切莫混杂共保存。刀砧容器各归各,避免污染惹病生。

3.烧熟煮透

肉禽蛋品要煮熟,贪吃生鲜是糊涂。虫卵病菌需杀尽,再度加热也要足。

4.注意存放

熟食常温难久藏,食毕及时进冰箱。食前仍需加温煮,冰箱不是保险箱。

5.材料安全

饮食用水要达标,菜果新鲜仔细挑。保质期过不再吃,莫为省钱把病招。

避免肥胖

“保持正常体重,避免超重与肥胖。”

1980年以来,世界肥胖症人数增长了近一倍。2008年,全球20岁及以上的成年人中有超过14亿人超重,其中2亿多男性和近3亿女性为肥胖。2013年,4200万5岁以下儿童超重或肥胖。这些数字实在让人触目惊心,但所幸的是,肥胖也是可以预防的。

超重和肥胖的定义是可损害健康的异常或过量脂肪累积。现在,超重和肥胖已成为全球引起死亡的第六大风险。超重和肥胖所带来的最大伤害就是成为罹患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的重大风险因素。其中包括心脑血管疾病(主要包括心脏病和中风)、糖尿病、肌肉骨骼疾患(特别是骨关节炎)、某些癌症(子宫内膜癌、乳腺癌和结肠癌)等。儿童期肥胖会使成年期肥胖、早逝和残疾出现的几率更大,肥胖儿童还会引发呼吸困难、骨折风险升高、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早期征兆、胰岛素抵抗及心理影响。

造成肥胖和超重的根本原因是摄入与消耗之间的能量不平衡,包括高脂、高能量食品摄入持续增加;越来越多的工作形式如久坐、交通方式的变化以及城市化加剧,均造成缺乏身体活动。据此,为预防超重和月巴胖人们应该做到:限制完全来自于脂肪和糖类的能量摄入;增加水果、蔬菜以及豆类、全谷类及坚果的食用量;定期进行身体锻炼(儿童每天60分钟,成人每周150分钟)。

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

“每年1次健康体检。”“生病后要及时就诊,配合医生治疗,按照医嘱用药。”

提高健康素养,健康管理是关键一环。健康管理就需要从健康体检开始。您先要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对自己的健康有个总体评估,才能开始管理。身体基本健康的人一年进行一次体检,已患有慢性病的人则需要根据自己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进行体检,如某些体检项目需要定期监测等。

水对健康的重要性篇4

论文摘要:本文选用《心理健康诊断量表》和《体育梭炼知行调查问卷》时242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者应引起关注的状态;在不同群体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女生显著低于男生,高三学生显著低于高二学生,农村生源学生显著低于城镇生源学生;2)有66%的高中生时体育梭炼重要性的认知高,但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不参加体育课外的徽炼:3)高中生体育梭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3)高中生知行程度不同,其心理健康水平也不同,从高到低依次是:运动+认知高组.运动+认知低组、不运动+认知高组、不运动+认知低组。

1前言

高中生处于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青春期快速的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同步,个性成熟度较低,自我认知能力不足,同时还要面临高考压力、学业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等,容易造成种种心理冲突,从而影响心理健康状况。体育锻炼知行是指对体育锻炼的认知程度和被试是否为运动群体。本研究旨在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不同群体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和特点,并对其体育锻炼知行与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研究,分析不同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和特点,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高中学生,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问卷430份,有效问卷424份,回收问卷的有效率为98.6%。

2.2研究工具

2.2.1《心理健康诊断量表》

本研究根据高中生心理健康诊断量表的分类标谁将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分为3类,分别为健康、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可能有心理障碍,并赋予分值。

2.2.2《体育锻炼知行调查问卷》

选用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殷恒蝉教授等2006年编制的《体育锻炼知行调查问卷》

3结果与分析

3.1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特点

3.1.1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分布情况

在所调查的高中生中,有31.41%的高中生处于健康状态,有31.89%的高中生处于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状态,有36.70%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状态。

3.1.2不同群体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特点

3.1.2.1不同性别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与特点

对不同性别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男生中,共有36.1%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在女生中,共有81.0%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对不同性别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比女生高,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

3.1.2.2不同年级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一与特点

对不同年级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63.5%的高一学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有65.2%的高二学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有76.8%的高三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

3.1.2.3城镇和农村生源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与特点

对城镇和农村生源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共有63.3%的来自城镇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共有76.5%的来自农村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对城镇和农村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来自城镇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比来自农村的高中生高,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

3.2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3.2.1高中生对体育锻炼对健康重要性的认知程度的分布情况

对高中生对体育锻炼对健康重要性的认知程度进行调查,结果发现,3.8%的高中生认知程度非常高,17%的高中生认知程度较高,45.3%的高中生认知程度高,26.9%的高中生认知程度较低,7.1%的高中生认知程度很低。

3.2.2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的分布情况

通过对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分布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运动十认知高的高中生占36.3%;2)运动十认知低的高中生占11.8%;3)不运动+认知高的高中生占29.7%;4)不运动+认知低的高中生占22.2%。有66%的高中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知高,但有一半的高中生由于各种原因不参加运动。

3.2.3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中,将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的4组样本予以赋值,将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表明了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之间有比较密切的联系,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探讨。

3.2.4不同知行等级高中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异性检验

通过对不同知行程度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得分进行anoVa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知行程度在高中生心理健康得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进一步对不同知行程度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多重比较,结果发现,运动+认知高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不运动+认知高、不运动+认知低的高中生的高,并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运动+认知低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不运动十认知高、不运动+认知低的高中生的高,并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4结论与建议

1)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者应引起关注的状态。学校、家长和有关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在抓学习的同时,也要关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注意创建和拓展维护和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加强必要的情感和思想交流。

2)高三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最差,所以在准备高考的同时,学校和家长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要注意给他们创造积极稳定的学习生活环境,注意劳逸结合,使他们能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身体状态,从而能够更好的应对压力。

水对健康的重要性篇5

湖滨带是湖泊流域水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间一种非常重要的生态过渡带,它具有拦截径流污染物的缓冲功能、维持湖泊生物多样性并提供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生态功能、稳定湖岸控制土壤侵蚀的护岸功能。湖滨带是湖泊的一道保护屏障,因为在非生物生态因子的环境梯度以及地形和水文学过程的作用下,矿物质、营养物质、有机物质和有毒物质必须通过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穿过湖滨带才能从流域进入湖泊水体。生态退化的湖滨带往往造成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下降、湖岸遭受侵蚀、水质恶化、景观美学价值降低、洪涝灾害频繁,甚至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湖滨带是健康的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评价标志[1]。然而,湖滨带生态系统健康涵义还未见明确阐述,湖滨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也远远不足。太湖是长江中下游著名五大淡水湖之一,属于我国重点控制的“三湖”之一。近年来由于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太湖水质恶化,富营养化趋势明显,生态系统急剧退化,太湖湖滨带生态系统的结构破坏严重,造成生境恶化、生态功能退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湖滨带的景观、渔业、农业以及产业,经济损失巨大[2-3]。鉴于此,选择太湖湖滨带为研究对象,研究湖滨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并对太湖湖滨带生态现状进行评价。1太湖湖滨带现状太湖湖滨带的形状如图1,岸线总长405km[4],其中环湖大堤占岸线全长的73%。根据2010年的测定,图1太湖湖滨带形状及采样点位设置Fig.1thediagramoflittoralzoneofLaketaihuandthelocationofsamplingsites梅梁湾段长76.2km,竺山湾段长37.7km,西部沿岸段长34.5km,南部沿岸段长56.2km,东太湖段长69.8km,东部沿岸段长87.7km,贡湖段长43.2km。健康的湖滨带是由陆向辐射带、水位变幅带和水向辐射带组成的[1]。但是太湖湖滨带几乎被环湖大堤及山体所包围,天然的陆向辐射带已基本不存在,且环湖大堤将水位变幅带和水向辐射带与陆域分离开来,原来的水陆物质交换也随之阻隔,因此太湖湖滨带的范围就不再涵盖陆向辐射带。根据对太湖湖滨带的水下地形、水文特征、植物群落分布考察,将太湖湖滨带的范围界定为大堤以内(水向)50—100m的环形区域。太湖湖滨带主要存在以下生态、环境问题:(1)环湖大堤的阻隔及侵占:太湖湖滨带是典型的大堤型湖滨带,大堤的存在一方面将湖滨带与缓冲带分割开来,缓冲带的水流不能通过漫流直接入湖,只能在缓冲带较上游进入河道,通过通湖的较大河流入湖;另一方面大堤直接侵占了湖滨带湿地植物的生长空间,并通过风浪的作用强化了对湖滨带基底的淘蚀作用,加剧了湖滨带生境条件的退化。(2)水环境质量普遍较差:根据2008—2011年的持续调查发现,除东太湖、贡湖湖滨带阶段性的相对较好外,其他均为iV类、V类,夏季竺山湾甚至达到劣V类,生物物种以耐污型为主。(3)水生植物大面积消失且分布不均:以挺水植物为例,湖滨带挺水植物面积由20世纪80年代的64.6km2,下降到2008年的6.38km2,缩小了近90%。沉水植物主要集中在东太湖,其他湖区相对较少;挺水植物主要分布在西部沿岸、北部湖湾区,而东太湖相对较少。(4)生态脆弱性持续增加:根据生态脆弱性综合评价分析结果,太湖湖滨带生态脆弱性状况在1978年最轻,持续到1991年其状况均为轻脆弱性;而从1996年至2008年,太湖湖滨带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2008年已经达到为强脆弱性[5]。2太湖湖滨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2.1评价方法的选择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是进行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关键步骤。用于湖泊领域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以下3种:指示生物法、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法、生态健康综合指数法(ecologicalHealthComprehensiveindex,eHCi)。(1)指示生物法主要根据生态系统中指示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富度,确定丰富度指数或完整性指数(如生物完整性指数)。当生态系统受到外界胁迫后,这些指示物种的适宜生境受到胁迫,它们的结构功能指标将产生明显的变化。但是这种方法不宜单独使用,因为生态系统非常复杂,仅依靠某一类敏感物种表示系统变化不可能展现出清楚的因果关系[6]。湖滨带是由多种生物构成的非平衡开放性复杂生态系统,因此不适合采用指示生物法反映其生态系统的状态或变化趋势。(2)压力-状态-响应(pSR)法是基于oeCD(organizationof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联合国经济合作开发署)建立的pSR模型框架构建的[7]。该模型区分了3类指标,即压力指标、状态指标和响应指标,其中压力指标表征人类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作用;状态指标表征特定时间阶段的环境状态和环境变化情况,包括生态系统与自然环境现状,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等;响应指标指社会和个人如何行动来减轻、阻止、恢复和预防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对已经发生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变化进行补救的措施。pSR评价方法广泛地应用于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水资源、土地资源指标体系研究中,也有人尝试将该方法应用到湖滨带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8-9],但是湖滨带的特点是长度大但宽度小,分散到每个行政区域的总面积并不大,因此很难看出不同行政措施对湖滨带的影响;另外由于太湖大堤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外界人口、经济、社会的影响,所以pSR方法并不适合太湖湖滨带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3)综合健康指数法是通过建立多层次、多指标的综合健康指数体系,对系统的生态健康状态进行定量的评价与比较,该方法的基本原理简单,计算简便,结果可靠、直观,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已经有相当广泛的应用[10-11]。鉴于以上分析,太湖湖滨带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选用了综合健康指数法。2.2湖滨带生态系统健康的定义及综合健康指数分级根据多年对湖滨带系统的研究结果[1-3],将健康的湖滨带生态系统定义为:湖滨带的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结构基本稳定,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和物质循环正常,局部节点的能量和物质累积没有导致湖泊功能退化和水环境质量下降,具有良好的自适应性和自我修复能力。就太湖来讲,健康的湖滨带生态系统应该具有足够的湖滨滩地、较强的水体自净能力、适宜的清洁度、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能够发挥应有的拦截污染物、提供生物栖息地、稳固湖岸以及增加景观美学潜力。参照湖泊等其他类似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设立湖滨带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eHCi),值越大代表健康状态越好,将湖滨带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分为很健康、健康、亚健康、疾病、严重疾病5级,详见表1。#p#分页标题#e#2.3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采用综合健康指数法构建湖滨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的重要环节是指标体系的设定、指标的选择,而这些都是基于对湖滨带生态系统健康的正确理解基础上的。借鉴其他类似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方法[12],将太湖湖滨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成递阶层次结构,即由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构成。(1)目标层目标层用以反映健康状况的总体水平,用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eHCi)表示。eHiC是根据准则层和指标层逐层聚合的结果。(2)准则层准则层从不同侧面反映湖滨带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属性和水平,是确定主要影响因子范围的关键构建层。著名湖沼学家JacobKalff指出在研究某个湖泊、湿地或者其中一部分的时候,影响因子的空间有效性是十分重要的,如果错误的放大尺度效应,会导致人为强化无关因子同时又弱化了主要因子[13]。在太湖湖滨带这样一个范围窄小且有大堤阻断的特定区域内,气候因子、现有的针对性不强的行政措施、外延区域的人口密度、人群文化素质、经济发展等很难有显著的影响,所以这些因子均不作为采纳指标。借鉴湿地、河海岸带等类似的生态类型的评价方法[14-15],湖滨带的生态健康评价也可以从化学指标、生物指标、物理指标3大类来设定。化学指标采用湖滨带的水质、底泥的清洁状况;生物指标采用岸带植被状况、其他生物(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底栖动物)状况;物理指标采用岸带物理状况(岸内滩地面积)。鉴于以上分析,最终将太湖湖滨带的生态健康系统评价的准则层确定为以下5个方面:水质状况、底泥状况、植被状况、其他生物(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底栖动物)状况、岸带物理状况。(3)指标层指标层是在准则层下选择若干指标所组成。依据目的性、综合性、主导因子以及可操作性4项原则,选择能反映湖滨带生态变化趋势、涵盖全面且无重复、有主导性、可搜集和可统计的指标。按照准则层设定的5个方面,分别确定其包含的指标,共计15个指标:①水质状况指标共计7项,除了选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2002)中对湖库水质关注的高锰酸盐指数、总氮、总磷、氨氮、溶解氧5项主要指标,还选用了与湖泊水体状态密切相关的透明度和总悬浮颗粒物2项指标;水质指标中没有采用叶绿素值,主要是考虑到湖滨带的水生植物也会产生大量叶绿素,从而叶绿素浓度的大小不能反映藻类密度;且浮游植物的测量结果完全可以反映藻类密度的情况。②底泥状况选用总氮、总磷、总有机质3项作为评价指标。由于太湖沉积物的有毒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浓度尚属低风险范畴[16-17],所以可以忽略。③通常湖滨带的植物包括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沉水植物;其中挺水植物是最具有湖滨带特征的典型植物,也是太湖湖滨带中最主要的植物[2],因此选用挺水植物的覆盖率作为该项唯一的评价指标。④其它生物状况选用底栖动物、浮游动物、浮游植物3项主要指标。⑤岸带物理状况通常指岸带稳定性、岸内滩地面积、亲水景观舒适度[12],而影响太湖湖滨带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因子是岸内滩地面积,因为它直接影响水生植物的分布、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岸堤的稳固和亲水景观的可塑空间,所以确定岸内滩地面积为岸带物理状况的唯一指标。根据以上原则,确定的太湖湖滨带健康评价体系如图2所示。2.4指标层参照标准确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是建立在与参照标准对比基础上的,用来参照或比较的标准可以采用国家环保部已经制定的一系列环境保护标准,也可以查询国外有关标准或查询公认的数量界限或者采用生态系统所在地域的平均本底值[18]。表2列出了15项指标因子的参照标准值及其确定依据,参照标准值用来sij表示,即为i指标在j点位的参照标准。2.5数据的收集和无量纲化处理于2010年8月份对全太湖湖滨带33个点位进行了全面的水质、底泥、生物、岸带情况调查(图1),作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基础数据。由于各指标的量级有很大的差别,不能直接进行计算,通常采取无量纲化处理,以便对各样本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并使结果具有可比性[24]。这里采用比值法进行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其计算公式为:rij=xij/sij(1)或者rij=sij/xij(2)式中,xij是i指标在采样点j的实测值;sij是指标因子的参考标准。当指标因子数值越小,健康程度越好时,选用公式(1)来计算,例如水质中的高锰酸盐指数、总氮、总磷等10项指标;反之,则选用公式(2)来计算,包括溶解氧、透明度、挺水植物分布、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以及岸内滩地面积5项指标。2.6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权重的确定尤为重要,目前确定权重的方法主要有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主观赋权法最常见的是专家打分法,其优点是概念清晰、简单易行,可抓住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主要因素,但需要寻求一定数量的有深厚经验的专家给予打分;客观赋权法是由评价指标值构成的判断矩阵来确定指标权重,最常用的熵值法本质就是利用该指标信息的效用值来计算,效用值越高,其对评价的重要性越大。本研究将以上两种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所确定的权重同时体现主观信息和客观信息,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准则层权重,熵值法确定指标层的权重。(1)准则层B权重的确定方法该层次的权重系数采取专家打分法确定,将评价指标做成调查表,邀请专家进行打分,满分为10分,分值越高表示越重要。通过对咨询结果进行整理后的判断矩阵,计算每个准则层的权重系数(表3)。(2)指标层C权重的确定方法由于每一准则层下有多个指标层,各个因素的数据由实际调查所得,为了使其更具有客观性,本层次的权重系数由熵值法确定。2.7湖滨带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的计算各指标的无量纲化值和指标熵权确定后,代入下式,即可求得湖滨带生态系统熵权综合健康指数:eHCi=∑mj=1[w(Ca)i×rij]×100(8)eHCi为湖滨带生态系统健康的综合指数值;rij为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值,此处需满足0≤rij≤1,大于1的按1取值。#p#分页标题#e#2.8评价结果根据表1中eHCi指标数据,采用公式(8)计算出2010年太湖湖滨带的各个采样点的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如图3所示。33个点位中为“很健康”、“健康”、“亚健康”、“疾病”、“严重疾病”的分别占0%、24.2%、21.2%、51.5%及3.0%,也即超过一半的点位处于“疾病”状态。生态状态为“健康”的点位主要分布在东太湖和贡湖东南区域,“疾病”状态的点位主要分布在竺山湾、梅梁湾和西部沿岸及贡湖北段。另外,表4按太湖湖滨带7个区段的划分列出了其平均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该结果表明太湖湖滨带生态系统健康整体状况较差,只有东太湖刚刚超过“健康”分数的下限,东部沿岸、贡湖、南部沿岸均处于“亚健康”状态,而梅梁湾、竺山湾、西部沿岸属于“疾病”状态,且竺山湾的生态健康状态最差。3分析与讨论3.1关于评价权重准则层B相对于目标层a的权重是根据专家打分并进行统计处理后得到的。按照权重系数的大小,准则层B各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排序为:湖滨带植被状况B3(0.2245)>水质状况B1(0.2092)>岸带物理状况B5(0.2078)>其他生物状况B4(0.1841)>底泥状况B2(0.1743)。其中,植被状况B3(0.2245)、水质状况B1(0.2092)和岸带物理状况B5(0.2078)这3个因素的权重系数较大,并且3者权重之和(0.2245+0.2092+0.2078=0.6415)大于0.5,即这3个因素的权重之和大于另外2个指标的权重之和,即“植被状况”、“水质状况”和“岸带物理状况”属于准则层B中最重要的因素,且“植被状况”显得尤为重要。指标层C相对于准则层B的权重是用熵值统计法得出的。(1)在水质状况B1所对应的7项指标中,总磷C13(0.4481)的权重最大,其次为氨氮C14(0.2719),2者权重之和(0.72)大于0.5,即水质状况中的“总磷”和“氨氮”属于最重要的因素。(2)在底泥状况B2所对应的3项指标中,总磷C22(0.4749)的权重最大,其次为总氮C21(0.4109),这2个因素的影响要明显高于总有机物C23(0.1142)。(3)在植被状况B3中由于只选择了1项指标因子“挺水植物覆盖率C31”,因此它的相对权重为1。(4)在其他生物状况B4所对应的3项指标中,浮游植物密度C42(0.7984)的权重最大,且大于其它2项之和,为其中最重要的因素。(5)岸带物理状况B5只有1项指标因子“岸内滩地面积C51”,所以它的相对权重为1。指标层C相对于准则层a的权重是由公式(7)计算得出的,可以通过该层权重的大小直接判断所有指标因子的相对重要性。15个指标因子中权重最高的前3个依次为:挺水植物覆盖率C31(0.2245)>岸内滩地面积C51(0.2078)>浮游植物密度C42(0.1470),这3项指标的权重之和(0.5793)>0.5,也即这3项为最重要的指标因子,对湖滨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结果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3.2关于评价结果由评价结果可知,太湖湖滨带中,梅梁湾、竺山湾、西部沿岸均属于“疾病”状态,影响它们健康状态的主要因素是挺水植物覆盖率低、岸内滩地面积少、浮游植物密度高、磷浓度高。例如,梅梁湾5个调查点位的岸内没有任何滩地,也无挺水植物生长,且浮游植物密度最高达2.5×109个/L。竺山湾受夏季东南风的影响造成大片有害藻堆积,浮游植物密度最高值(3.3×109个/L)就出现在这一区段;另外竺山湾点位水质及底泥的总磷含量在全湖滨带都是最高的。西部沿岸的调查点位中有3个点缺乏岸内滩地面积,挺水植物生长稀少,并且其底栖动物HBi生物指数也是最高的。另外,依据评价结果,唯一处于“健康”状态东太湖区段,该段具有大面积的岸内滩地,挺水植物生长茂盛,浮游植物密度相对较低。本方法的计算结果与太湖湖滨带各分区的实际调查情况相符合[21],即竺山湾的生态状况最差,梅梁湾的次之;北部区段的生态状态明显劣于南段及东南段区域的;东太湖的生态状态相对较好。胡志新等[25]采用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的系统能、系统能结构、生态缓冲容量和湖泊营养状态指数的研究也显示类似结果,即太湖生态系统健康呈现由东南部湖区向西北部湖区递减的趋势。马陶武等[22]运用底栖动物综合生物指数法对太湖60个采样点位的清洁度分析也有同样证明了东太湖区域的健康状态相对较好,在太湖15个清洁样点位中有9个样点分布在东太湖。这说明本研究采用专家打分与熵值权重法结合的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法对其进行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结果是可信的、方法是可行的。4结论与建议太湖湖滨带生态系统的特点是湖岸类型以大堤型为主、水环境质量普遍较差、水生植物大面积消失且分布不均、生态脆弱性持续增加。据此设计了太湖湖滨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对整个太湖湖滨带生态系统进行了评价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湖滨带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体系中的准则层及指标层的权重系数研究结果显示,准则层5个因素的重要性排序为湖滨带植被状况>水质状况>岸带物理状况>其他生物状况>底泥状况;15个指标因子中权重系数最高的前3个因子依次为挺水植物覆盖率>岸内滩地面积>浮游植物密度,这3个因子的权重系数之和大于0.5,对最终评价结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2)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太湖湖滨带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梅梁湾、竺山湾、西部沿岸的湖滨带均处于“疾病”状态;南部沿岸、东部沿岸、贡湖的湖滨带均处于“亚健康”状态;只有东太湖湖滨带属于“健康”状态。该评价结果与太湖湖滨带实际调查情况以及前人对于全太湖的研究相符,说明建立的评价方法是可行的。但是,本文中所应用的健康状态等级划分模式,不易准确评价两个邻近等级的边界值。如果利用多次或长期的湖滨带生态调查结果,采用本文的湖滨带生态系统健康方法,对湖滨带不同时空的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比较和变化趋势分析,能够得出更准确的结果。本研究对进一步完善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也为湖泊管理、湖滨带的生态修复及工程决策提供科学依据。#p#分页标题#e#

水对健康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健康素养;调查

SurveyontheHealthLiteracyofChronicUrticariaanditsinfluenceFactors/ZHonGXi-fang,LiUHe-ying.//medicalinnovationofChina,2017,14(10):132-135

【abstract】objective:toknowthehealthliteracylevelsofthechronicurticariaatthepresentstageandtheinfluencefactors,andtoprovideeffectivebasisforimprovingthehealthlevelofthechronicurticaria.method:thecross-sectionalsurveywascarriedouton61caseswithchronicurticariareceivingtheoutpatienttreatmentinourhospital,theyweregivengeneraldemographicquestionnaireandhealthliteracyquestionnaire.thehealthliteracylevelsofpatientsfromdifferentpopulationdimensionswerecomparedandanalyzed.Result:thetotalscoreofhealthliteracyofthechronicurticariawas(4.87±0.96)score,thescoreofeachdimensionofhealthliteracywereevidentlylowerthanthenationalnorm,thedifferences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

【Keywords】Chronicurticaria;Healthliteracy;Survey

First-author’saddress:GuangdongprovinceSianHospital,Sian523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10.037

慢性n麻疹是指由各种因素致使皮肤、黏膜、血管发生暂时性炎性充血与组织内水肿,病程超过6周者称为慢性荨麻疹。病因常不确定,临床表现为患者不定时地在躯干、面部或四肢发生风团和斑块[1]。发作从每天数次到数天一次不等,严重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健康素养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美国首次提出[2],2008年我国卫生主管部门参照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所下的定义,即“健康素养是个体获取、理解和处理基本的健康信息或服务并作出正确的与健康相关决策的能力”[3-4]。并同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首次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5],研究指出健康素养是个体生命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个体根据自身的情况利用周围的资源和条件获取相关健康信息和健康服务的能力,同时对相关信息和服务进行自我整合利用以提升个体生命健康[6-7]。慢性荨麻疹患者是所有疾病人群中的特殊部分,由于疾病的慢性反应和社会对疾病缺乏认知,人们对其关注性相对较低[8]。因此,为了促进慢性荨麻疹患者的身心健康水平,本研究以本院的慢性荨麻疹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对其健康素养水平进行调查分析,为提升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健康素养,制定个性化的健康宣教和健康促进医疗护理措施提供有效依据,现报道如下。

3.3提升慢性荨麻疹患者健康素养的护理对策提升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健康素养水平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临床研究显示健康素养作为独立影响因素影响患者的临床治疗结局,健康素养高的患者能够主动采取预防性措施,防止疾病的加重;而健康素养低的患者对疾病的预防保健知识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差,不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从而延误了疾病治疗的最佳时机,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19]。慢性荨麻疹作为一种典型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健康素养水平相对较低,而且不同居住地、文化程度及年龄的患者健康素养水平不同,这与其健康教育知识水平有关。临床需通过开展针对性地健康宣教提升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健康知识水平,可结合当今流行的微信公众平台,对患者进行有效的管理,结合本研究结果,重点加强对老年人群、农村人群及低学历人群的健康宣教,将这类健康素养较低层次患者常见临床常见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完善网络健康宣教内容,将对提升荨麻疹患者的健康素养有重要意义。另外,在开展健康宣教中应注重因地制宜及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运用知-信-行理念,通过提升患者自身的认知程度,改变患者的不良行为[20],引导荨麻疹患者从饮食、作息、运动、心理及用药方面进行积极的调整,从而促进患者健康素养和生命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杨茜,邓永琼,李雨欣,等.中西医结合延续护理对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效果及生命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10):739-742.

[2]郭欣,王克安.健康素养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8):590-593.

[3]孙浩林,傅华.健康素养研究进展[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0,5(3):225-229.

[4]卫生部.健康66条: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读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4.

[5]上海市1%人口抽样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05年上海市1%人口抽样调查资[R].上海:上海市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处,2007.

[6]李春玉,赵晓霜,miyongKim,等.社区糖尿病患者疾病相关健康素养对血糖控制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69-71.

[7]聂雪琼,李英华,李莉,等.2012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数据统计分析方法[J].中国健康教育,2014,30(2):178-181.

[8]石家宴,吴海斌,石建萍,等.人性化护理对改善行自血疗法的慢性荨麻疹患者负性心理状态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3):132-134.

[9]齐兴峰,谢飞来,朱育连,等.金胺0荧光染色在石蜡组织切片慢性荨麻疹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2,21(6):595-597.

[10]王楠.社区中老年人自我效能对健康素养和生存质量的影响[D].衡阳:南华大学,2012.

[11]潘新h,丁园,胡亚飞,等.2008-2015年上海市15-69岁居民健康素养变化趋势及相关因素研究[J].上海预防医学,2016,28(10):697-702.

[12]赵晓霜,李春玉,李彩福,等.社区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和自我效能对健康状况影响的路径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63-65.

[13]刘素珍,方进博,胡秀英,等.本科生健康素养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13,27(31):3501-3503.

[14]徐静.安徽省农村地区健康素养与健康传播现状及其关系的实证研究[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14.

[15]姚宏文,石琦,李英华.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现状及对策[J].人口研究,2016,22(2):90-99.

[16]张培培,常春.中国三个城市居民健康素养及相关因素[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2,46(9):822-824.

[17]吴双胜,杨鹏,李海月,等.北京市居民传染病健康素养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4(4):607-611.

[18]姚祚星,朱小佳,杨青,等.自我效能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疾病认知与应对方式中的中介效应[J].护理学杂志,2014,29(1):21-23.

水对健康的重要性篇7

本研究把农民工职业分为:餐饮服务、建筑装潢、制造业、个体户、其他五类[5];男性765人,女性502人;月收入在760元以下者9人,760元~1 000元者175人,1 000元~1 500元者403人,1 500元~2 000元者484人,2 000元~3 000元者161人,3 000元以上者35人;年龄在20岁以下者132人,在20岁~30岁者513人,在30岁~40岁者522人,40岁以上者100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147人,初中文化程度者808人,高中及以上者312人。健康素养教育体现为一种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健康素养的传递,受教者是教育主体,是教育的目的所在。对于农民工健康素养教育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要素就是农民工的意愿,良好的意愿能够推动教育的进程与效果。调查显示,只有42.9%的农民工愿意接受健康素养教育,不愿意接受健康素养教育农民工高达8.9%,持无所谓态度的农民工占48.2%。

健康素养教育的途径体现了教育的正式化与合法化程度,也体现了健康素养教育内容的公正性和科学性水平。调查显示,64.5%的农民工认为接受健康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是电视、收音机等大众媒体,22.1%的农民工认为家人和朋友是接受健康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19.0%的农民工认为雇主和所在单位是接受健康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8.4%的农民工认为文章报刊是接受健康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这与农民工所希望接受健康素养教育的途径有较大出入,45.2%的农民工希望接受健康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政府医疗机构,32.6%的农民工希望接受健康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是电视、收音机等大众媒体,12.8%的农民工希望雇主和所在单位是接受健康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9.4%的农民工希望文章报刊是接受健康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

健康素养教育的频次体现着教育的制度化程度。从受教育的频次角度看,79.9%的农民工是“偶然”获得健康素养知识,2.7%的农民工“从不”接受健康素养教育,只有17.4%的农民工表示经常接受健康素养教育。说明农民工的健康素养教育还停留在不经意、偶然水平,健康素养教育只是在“偶然”中获得,健康素养教育没有制度化的保障。然而农民工希望“经常”接受健康素养教育的比例是30.2%,表达了农民工对于健康素养教育制度化的倾向,但是希望“偶然”接受教育的比例高达68.7%,也有1.1%的农民工“从不”希望接受健康素养教育。

从健康素养知识类型的角度看,92.3%的农民工健康素养知识是“零散”的,没有系统性和整体性。然而农民工的希望接受“系统全面”健康素养教育的比例达34.9%,从一个侧面表明农民工有接受系统、完整的健康素养教育的渴望,但希望获得“零散”健康素养教育的农民工也高达42.3%,说明了一部分农民工对于健康素养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在健康素养教育经费方面,有94.6%的农民工认为目前的健康素养教育不收费,同样希望未来的健康素养教育也不收费。

农民工接受教育的时间安排,体现了健康素养知识在农民工生活中的具体地位。85.7%的农民工在原住地接受健康素养教育,14.3%的农民工在城市工作休息时间接受健康素养教育。但是农民工希望在城市工作休息时间接受健康素养教育的比例高达52.3%,其次是在家乡的时间占44.0%,愿意在教育机构组织的特定时间接受健康素养教育的只有3.7%。就接受健康素养的地点,82.7%的农民工认为是家乡,而10.6%的农民工认为是工作单位(或场所)。但是,53.2%的农民工希望在工作单位(或场所)接受健康素养教育,其次才是家乡,占24.8%。这从侧面也反映出农民工在城市的时间要远远多于农村,特别是新生代的农民工,他们对于农村的认知越来越少,他们与农村的联系越来越脆弱。

水对健康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高血压;社区治疗;健康教育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691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139-01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在我国的老年人群中,高血压的发病数量逐渐增加,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对于老年人的生命健康有着较严重的威胁。在治疗的过程中,如果只是依靠医院进行诊治,其治疗的效果就会大大降低。在社区中对老年高血压进行及时的治疗,同时结合健康教育的手段能够显著提高治疗的效果。但在现阶段中的社区治疗和健康教育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社区健康教育人员加强对于疾病的宣传,提高居民的认知水平,同时针对老年人进行定期的血压检测,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针对昆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1年10月至2012年6月的8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观察,其中男性患者为38例,女性患者为42例,平均年龄为72岁,之后对其进行观察。

1.2方法在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主要针对患者开展相关知识的教育,如: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合理体重、坚持服药、定期血压监测等的重要性,及高血压的发病原因及转归,使患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了解到影响高血压的因素和并发症,使患者能够意识到其在进行疾病控制的重要性。同时采用健康教育的方式,加强患者的身体锻炼,同时对其饮食进行控制。在观察组中采用综合性的健康教育方式,由社区全科医生和护士负责。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康档案,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结合常识健康教育、正确使用药物方法教育、血压及时监测教育,综合采用健康讲座等多种教育方式。在治疗期间,定期对患者进行检查,根据患者的状况进行方法的调整,干预时间为8个月。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针对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前和接受健康教育后的疾病预防知识、健康行为方式的转变采用x2进行检验。

1.4效果评价在进行社区治疗和健康教育前后针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了解状况的统计,统计的内容主要包括:高血压存在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的症状、高血压的危害等知识,同时还包括患者的自我保健、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等,一共有30项内容。问题以选择的形式回答,共有三个答案,满分为100分,得到的分值和健康教育的结果呈正相关。

2结果

2.1治疗和教育前后患者对于高血压疾病的了解程度比较治疗和教育前后患者对于高血压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得到了有效的提高(p

3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转变,慢性病的发病率逐步提高,而以高血压的发病率在慢性病中的发病率为最高,越来越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对个人、家庭、社会都产生了不良的后果。但社区居民对高血压的认知水平仍有限,即使患有高血压多年的患者也认为只要坚持服降压药就可以控制好血压,而不注重生活方式及行为的转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降压的效果。在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社区治疗及健康教育研究中表明:针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社区治疗和健康教育,能使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随着危险因素的减少,从而有效控制好血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研究结果指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社区治疗同时采用健康教育的方法能够改善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干预后患者掌握的高血压预防知识明显高于干预前的认知水平。但在行为的转变上,健康饮食方式、规律运动前后有显著性差异;而体制控制、吸烟前后无明显变化,这与干预时间较短(8个月可能有一定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区干预及健康教育持续性的重要性。在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医务工作者要认识到这项工作的艰巨性,要坚持专业、系统、长期的工作。真正实现健康行为的转变,要采用多种形式,这也社区卫生服务今后长期持续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文,马丽媛,向华.重视正常高值血压水平及其伴心血管危险因素者的干预[J].高血压杂志,2005,(16:327-331.

水对健康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孕期保健教育新生儿健康影响因素

孕妇保健教育干预影响着孕妇的健康状况,而且对胎儿以及婴儿的生长发育产生长期的影响。本文主要以孕妇为研究对象,通过孕期开展健康教育干预来研究新生儿健康状况的影响,为提高本地区孕妇的健康水平和预防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发生奠定基础。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8年4月至2011年7月,随机抽取在我院就诊的210例孕妇,年龄在22~35岁,平均年龄(27±6.87)岁。且这些孕妇在职业、生活水平这些条件上比例均衡,且无慢性疾病,无妊娠并发症等。

1.2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问卷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4个部分:①基本情况,即年龄、孕期、孕妇及配偶的文化程度、孕妇及配偶的职业等;②孕妇的行为习惯,如穿衣、饮食、饮水、卫生习惯等,并对其赋分,分值越高,行为越健康;③孕期保健知识知晓情况,如关于性生活的知识、卫生知识、对胎儿有影响的因素的相关知识等,并对其赋分,分值越高,保健知识掌握越好;④获取孕期保健知识的途径,分为书本媒体获取和亲朋好友获取两大。

1.2.2健康教育内容

孕期健康教育每次孕检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孕妇讲解,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提供健康教育的咨询服务。孕期健康教育主要针对影响出生质量的各种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以降低孕妇并发症。孕早期讲授受孕过程及影响因素,使孕妇正确认识孕早期卫生保健并及早补充叶酸。孕中期讲授妊娠注意事项、孕期合理营养、乳房保健、胎教知识、孕妇自我监测(胎动计数、测量体重、测量宫底高度、听胎心)和定期产前检查的必要性,告知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就诊。孕晚期让孕妇做好迎接分娩的身心、物品准备、使其了解并掌握分娩的先兆及入院待产的指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戒烟、限酒、食用低盐低脂饮食,避免暴饮暴食、肥胖患者应限制每日总热量的摄入,增加纤维素的摄入量,预防便秘,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消除孕妇对孕期的恐惧心理和过重的心理负担。告知其积极调节心态,消除精神紧张,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情。

1.2.3健康教育方法

由专人负责对入院的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每周一次,并且每个出院病人都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随访期间通过发放宣传单及面对面讲解等形式继续进行高血压健康教育,随访结束后发放调查表,了解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前后行为变化以及对疾病相关基本知识知晓率的变化。

1.3质量控制

根据本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并结合孕期保健教育的特点,科学设计调查表,注意问卷调查的方法、质量及保密性。所有数据均输入电脑进行分析,数据录入时,要统一计量单位,数据录入后随机抽取10%的调查表人工检查一遍,核查是否存在数据录入错误,以确保录入的准确性。

1.4统计学处理

选取拟分析的因素,分别予以分级和数量化。将问卷调查内容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统一录入计算机,建立SpSS数据库,通过计算机逻辑校对和抽样复核确保资料录入的准确性。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包括正态性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多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用LSD-t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结果

2.1孕期行为与健康知识知晓率变化

与健康教育前相比,孕期行为与健康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具体见表1)。

表1、教育前后行为与健康知识知晓率变化比较[例(%)]

表示与教育前相比p<0.01

2.2新生儿健康水平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为分析几种因素与新生儿健康水平之间的关系,首先将所要分析的因素进行量化,具体量化方案见表2。将各种分析因素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显示新生儿健康水平影响的影响因素是妊娠阶段与健康保健教育。具体数据见表3。

表2新生儿健康水平影响因素量化情况

注:带下划线者为哑变量的对照

表3新生儿健康水平影响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讨论

3.1孕妇健康保健教育

孕期健康教育[1]是以孕产妇为服务对象,对孕产妇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其掌握有关孕期生理、心理和保健知识,促进孕产妇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顺利渡过围产期,最终促进母婴健康。本次研究结果提示:孕妇在进行孕期健康教育之前,多数缺乏对保健方面基本知识,通过我院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与健康教育前相比,孕妇行为与健康知识知晓率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健康教育对促进孕产妇的顺利分娩、降低母婴并发症发生率和做好围产期保健有着重要作用。

3.2影响新生儿健康水平的因素

随着我国的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孕妇优生优育的观念逐渐增强,因此孕期健康保健教育开展就显的越来越重要。有调查发现[2]:大部分孕妇现有的孕期保健知识来源主要是书本知识,占79.2%,孕妇对孕期健康教育需求牢高达81.2%。我国调查表明[3]:妇女最希望获得保健知识的前三种方式依次为医生咨询、书刊、电视广播。说明孕妇知识来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务人员,同时多渠道、持之以恒的健康教育对孕妇来说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这次研究所分析的可能因素有孕妇的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妊娠阶段,孕期健康保健教育以及吸烟和饮酒的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在这些因素中,影响新生儿健康水平的因素是孕妇的妊娠阶段和健康保健教育。可以看出,妊娠阶段在13~27周的oR值为5.521,健康保健教育的oR值为13.720,说明为孕期健康保健教育的有无的孕妇对新生儿健康水平影响较大,提示良好的孕期健康教育,可能起到维护新生儿健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唐思,黄飘,陈火明.综合性医院孕期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中健康月刊,2010,29(5):74-75.

水对健康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学龄前;住院患儿;儿童健康保健知识水平;健康教育需求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临床纳入2015年2月~2018年2月期间本院儿科收治98例学龄前住院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儿52例,女性患儿46例;年龄0~6岁,平均年龄(3.98±0.13)岁;患病类型:支气管肺炎29例、高热惊厥27例、上呼吸道感染26例、胃肠炎16例。全部患儿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接受问卷调查,年龄21~50岁,平均年龄(36.52±3.89)岁,男性家属48例、女性家属50例。

1.2方法

采用本院自拟调查问卷对患儿家属健康需求、儿童健康保健知识水平进行调查,主要包括两部分:(1)儿童健康保健知识水平,共包含20个条目,包括常见疾病护理、儿童健康行为,医学急救、科学育儿等知识;(2)患儿家属知识获取来源及相关需求,共包含7个条目。由病区护士长发放本病区调查问卷,并向患儿家属说明进行问卷调查的意义,耐心讲解问卷内容及填写方式,取得患儿家属的理解与支持。本病区共发放98份调查问卷,回收98份,其中3份未严格按要求进行填写,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94%。

1.3观察指标

分析对比男性家属、女性家属儿童健康保健知识知晓情况,并对男性家属、女性家属健康教育需求进行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以SpSS19.0系统行数据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分别采用χ2、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儿家属儿童健康保健知识知晓情况分析

男性家属、女性家属儿童健康保健知识整体水平偏低,女性婴儿喂养方式、人工喂养首选食物、婴幼儿佝偻病预防、辅食添加时间、婴幼儿营养性贫血好发年龄段等知晓情况优于男性家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家属健康需求分析

男性家属与女性家属营养知识、疾病知识、健康行为、医学急救技能、科学育儿等方面健康教育需求无明显差异,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