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大学生消费观心得体会十篇大学生消费观心得体会十篇

大学生消费观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52:56

大学生消费观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观;消费文化

中图分类号:C9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3-0099-02

引言

随着产品的多样化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消费需求也随之丰富化,使得大学生攀比消费、炫耀消费等不理性的消费行为越来越严重。本课题首先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广东培正学院的学生进行消费现状的调查;其次,根据广东培正学院的学生消费现状的调查结果,对其消费行为、消费心理以及消费观念等做进一步的分析;最后,综合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造成大学生消费观念不同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消费观建议与对策。

一、调查方法及对象

本次调查采取了以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广东培正学院的学生开展了对“大学生消费现状及消费观”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63份,回收率92.6%。本次调查涉及大学生的经济来源、消费领域、消费行为以及消费心理等方面。在调查中男生比例占42.76%,女生占57.24%。大学一年级学生占24.63%,二年级学生占49.89%,三年级学生占20.73%,四年级学生占4.75%。

二、调查的内容及结果

(一)大学生收入来源及生活费用的调查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父母供给,比例达73.87%,16.41%的同学是靠打工兼职获得经济收入,而7.13%的同学是靠奖助学金获得生活费用,其他占2.59%。随着社会物价水平的上升,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也随之上升,调查中发现,平均一个月生活费500元以下的大学生只有6.48%,而500元―1000元之间的达37.58%,1000元―1500元的占31.75%,1500元―2000元的占15.33%,2000元以上的占8.86%。

(二)对大学期间消费文化和开支的调查

调查显示,12.1%的学生一定会计划每月的生活费用,而29.59%的学生一般会计划,58.31%的学生不会计划。大学生大部分消费主要是用于伙食,一小部分是用于服装、交友以及娱乐方面。这不仅反映了当代学生理财观念意识淡薄,缺乏储蓄意识,而且对生活费用的充分利用程度也不高。调查中,有25.27%的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在这部分大学生中,由于物质资源获取渠道广泛,获取方式便捷,所以更容易造成的是享乐主义消费。

(三)对大学生消费品的调查

调查显示目前电子产品的时尚消费比例在大学生群体中达100%。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逐渐增强,有82.29%的学生认为消费品的质量最重要,有41.76%的大学生同意生活节俭会让其他人觉得自己很寒酸,有66.74%的学生认为获得心灵的平静比买奢侈品更能够让自己感到快乐,有44.92%的学生会通过购买东西来发泄不愉快的心情。这一系列数据表明大学生容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诱惑而影响自身的消费行为。

(四)调查结论

从调查的内容我们可得知,当前大部分学生由于消费费用主要来源于父母,缺乏自主获得经济收入的能力且来源单一,在消费过程中容易产生盲目消费,其表现为无主见消费,消费过程中对产品缺乏理性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消费上还存在从众消费、奢侈性消费或者炫耀性消费等现象。消费的计划性不强,而且理财意识薄弱。这种消费现状不仅不利于学生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学习,而且也不利于大学生发展健康理性的消费观。

三、影响大学生消费观的原因分析

(一)不同地域对大学生消费观的影响

由于大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地域,所以大学生在消费水平上也容易产生差异。由于受到农村消费环境的影响,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之间容易产生攀比消费、从众消费甚至盲目消费以此来弥补自身内心的自卑心理;而城镇的大学生其消费水平、消费渠道、消费内容往往要比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要高很多,所以城镇的大学生喜欢追求更好的物质来满足自身的优越感。大学生消费观念的不同也受南北方地域的影响。由于南方的大学生在性格上细腻委婉、敏感多虑,所以在消费心理上容易与他人进行攀比或者从众化,在心理作用的影响下,大学生便容易进行攀比消费、从众消费等缺乏理性的消费行为;来自于北方的大学生由于性格豁达豪爽、热情外向,所以这类学生无论是在与人交往上,还是在娱乐购物中,出于面子,则会进行人情消费、“面子”消费,或者在他人的怂恿下,容易造成盲目消费等消费行为。

(二)环境因素的不同影响大学生的消费观

从调查得知,不同的家庭环境对于大学生的消费观有一定的影响。在富裕的家庭环境下,父母一旦未加强对子女的理财教育观念,未对学生的消费做出相应的理财计划,只会用金钱来宠爱孩子,则只会使得大学生缺乏勤俭节约的意识,导致大学生的理财观念愈加薄弱,这种炫富心理、享乐心理、攀比心理等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只会进一步恶化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念,也会阻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绿色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小康型的家庭环境下,大学生在消费心理上要么容易满足于现状,不懂得通过劳动来改善自身的消费支出,要么攀比心理增强,容易与富裕型的学生进行攀比、炫耀。处于温饱型家庭环境下的大学生,由于自主独立能力强,懂得在消费方面做到勤俭节约,所以在消费方面会制定相应的消费计划,会规划好生活费用,但是在消费心理上却容易产生自卑感或者带有仇富的心理,在消费行为上容易变得不自信,或者容易盲从,造成盲目消费或者从众消费来弥补自身的自卑感,家庭收入水平、家庭的消费环境也是造成大学生消费观念不同的原因。

(三)情绪因素影响大学生的消费观

不同的情绪状态在消费上会影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心境的好与坏在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上起着积极与消极的作用。在热情的情绪状态下,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消费行为都是带有一定的理性消费意识的。过度的激情只会让大学生失去理智,容易盲目冲动。应激的心理容易使得大学生在消费行为上要么毫无主见,容易盲目听从别人的建议,进行盲目消费、过度消费,要么容易自暴自弃,萎靡低沉,进行情绪性消费、宣泄性消费。所以,情绪状态的好坏都容易影响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念,也不利于大学生发展健康的消费心理。

(四)性别差异影响大学生的消费观

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容易在不同的消费环境下产生攀比心理、从众心理、炫耀心理,或者容易自卑,甚至引起宣泄性情绪,这一系列的消费心理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而且越来越多的父母对独生女“富养”的观念越来越强烈,这种观念使得女生勤俭节约、追求朴素的意识不断地下降,这也导致女大学生之间的消费观念的不同。而男生的消费支出,除了生活费用支出,就是游戏费用支出和恋爱费用支出,男生在消费上容易造成超额消费、盲目消费等不理智的消费行为。

四、树立科学消费观的对策

(一)从社会角度,应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消费状况

无论是社会媒体还是政府机构,一方面要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另一方面要大力倡导理性消费,构建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银行一方面在大学生信用卡政策方面应制定具体的制度,防止大学生过度支出,过度消费,另一方面要倡导大学生理性消费,为大学生定制可靠的、稳定的理财产品,帮助大学生合理利用消费金额,增强理财观念,促进大学生树立绿色的消费观。社会媒体不仅要揭露当代社会大学生种种不良的消费现象,防止大学生奢侈性消费、炫耀式消费等新式消费现象,也要提倡大学生勤俭节约,崇尚质朴、朴素的精神,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从学校角度,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教育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接触社会的通道,学校不仅要在社团、组织、学生会、教师等方面教导大学生理性消费,而且也可以从实际出发,进行与绿色消费相关的社会实践或科研项目,倡导大学生理性消费。利用校园广播、板报、图书馆,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闲暇时间里过得轻松、愉快,通过积极的消费教育和心理疏导,使学生认清自己的首要任务是什么,对于自己的学习任务有清醒的认识,以此来走出消费误区,避免学生随意挥霍。教师不仅担任教书育人的重要社会角色,而且在大学校园中,与大学生接触较多的也是教师。教师不仅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也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可以尝试开展相关的消费观课程,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知识,也要关注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注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

(三)从家庭角度,应提高大学生的消费理财意识

家庭环境是孩子生活成长的第一乐园,父母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在良好的消费环境下,父母才可以有计划性地帮助子女调节好消费心理。父母不仅要端正自己对子女的态度,应该也要加强与子女的沟通程度,多了解子女的实际需求,有目的性地与子女做好消费计划,培养子女独立自主的能力,而且也要协助他们做好理财规划。所以父母不仅要树立好自身的消费榜样,树立绿色的消费形象影响孩子,加强朴素、勤俭节约的教育,而且也要提高对子女理财教育的重视程度,帮助子女做好理财计划。

(四)从学生角度,应提高自身素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大学生无论是在宿舍还是班级群体中,在追求独特个性风格的同时,应该也要做到不盲目跟风,不奢侈消费,不追求名牌,不为了面子、为了炫耀而攀比消费,不受明星、大众传媒的诱导影响自身的消费等等,这些攀比心理、盲目跟风、炫耀心理等不理性的因素都容易造成大学生过度的消费,这种消费情况一方面不利于自身心理健康的发展,更容易扭曲自身的消费价值观。所以,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不仅要做好消费计划,充分利用好父母辛苦赚来的生活费,而且也要提高自己的理财意识,增强理财观念,并且在空余的时间里应该对未来的自身职业做好合理规划。

参考文献:

大学生消费观心得体会篇2

一、当前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

2012年我们对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进行一次“大学生消费状况”的抽样调查,选取一至四年级的在校大学生。这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0份,样本的有效回收率为96%。此次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年级、家庭年收入及家庭所在地区,学生的消费支出水平及消费心理、消费观念等几个方面。调查发现大学生消费现状具有以下特点:

1、消费收入单一化。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的消费收入主要来自家庭、贷款和勤工俭学三大渠道。样本显示,约96.3%的同学把家庭供给作为消费的主要来源,占其消费总额的92%,家庭收入越高,对大学生提供的数量越大,家庭收入越高大学生的消费收入越高,大学生的消费收入与家庭的收入呈正方向变化。由于家庭收入存在地区、城乡等差异,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也同时反映了这一差异,其中城市和东部地区的学生消费收入要明显高于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在调查中显示大学生收入的另一个重要渠道来自于勤工俭学,约占大学生总收入的11%,有极少数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消费收入完全依赖于此。为了维持自己的开支,有的学生同时兼任几份家教,并利用空闲时间到街头散发传单、推销产品,在调查中显示,约48%的学生为了增加消费收入有过勤工俭学的经历。贷款是少数大学生收入的另一渠道,由于贷款数量和名额的限制,只有少部分符合条件的学生能够得到贷款资助。

2、消费支出层次化。调查发现,大学生的消费支出呈现多层次性。其中,月支出额在500元以下的占6.26;有2.42%的学生支出高于1,500元,大部分学生的消费额主要集中在500~800元和800~1,200元之间,两者分别占被调查学生总人数的47.78%和39.44%。调查中显示,面对消费支出的层次化,不同消费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感受,70%以上的同学对于自己目前的消费状况表示不太满意,尤其消费水平低的同学认为自己的经济条件差不能与他人礼尚往来,面对时尚产品没有能力购买而觉得低人一等,由此产生了自卑心理,影响了学习和生活;少部分高消费水平的学生表示很满意自己目前的消费水平,这部分学生由于没有经济困扰可以跟着潮流走,在精神上无忧无虑,相对低消费水平的学生,学习和生活都很轻松;还有部分消费水平不高的同学表示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消费状况,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能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无谓的攀比和消费上,因此也很少有经济上的心理负担。

3、消费结构多样化。近年来,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改变了过去支出单一地用于学习和生活的消费方式转向了多样化的消费,尽管生活和学习消费仍然占支出的主要部分,但用于交往娱乐、旅游和健身等方面的费用有较快的增长,其中女同学用于美容及化妆品的支出已占支出的较大比重,并且用于非生活消费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呈现日渐增长势头。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竞争局面,大学生用于提高自身素质的花费也在日渐增多,这是近年来大学生消费结构出现的新变化。本次调查发现,大学生用于各种资格证书和技能培训的费用约占支出比重的8%。此外,大学生消费结构的变化还体现在他们使用的物品上,在校大学生的手机普及率不低于95%;电脑拥有率也在85%左右,12%的人拥有pDa,高档消费品也渐渐进入大学生的消费中,大学生已经具有明显的品牌偏好,一些名牌产品备受大学生的青睐。

二、大学生消费心理分析

消费心理作为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全过程中发生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映,心理学家按照它发生的先后将其概括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心理由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决定,具有自己显著的特点,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主要有以下特点:

1、追求时尚,超前消费。大学生处成长的青年时期,自我需求强烈而多样,他们站在时代的前沿,追求新异,敏锐地把握时尚,唯恐落后于潮流,总希望用新异的消费形象向社会展示自我,通过消费上的新潮来表示自己的青春活力和激情。他们是新商品、新消费方式的追求者、尝试者和推广者,他们喜欢拥有独特风格的商品,引领着青年消费的潮流。

2、贪慕虚荣,攀比消费。攀比消费是目前大学生消费的一个重要特点。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的消费心理往往相互影响,相互攀比,他们消费时由于自身的群体化特征,往往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消费行为,看到别人购买某种物品时,不管自己是否需要,也要追随去购买,满足自身的虚荣心理。在全球化时代,大学生与世界的交往日益密切,西方时尚的“消费主义”也日渐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产生了不少估量的影响。在西方推崇物质消费、追求享乐、及时行乐思想的同时,在群体模仿式的消费行为中,容易形成攀比心理,不少同学认同及时享乐的观点,在日常消费中,常不顾自己家庭条件,为满足虚荣心,使用时尚电子产品,追求个性化,超前消费,购买高档名牌商品,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甚至发生了盗窃行为。有的大学生甚至把消费、享用物质财富的多样化作为彰显个性和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从而走入消费的误区。

3、激情冲动,非理性消费。大学生中很大一部分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初次自行支配钱财,理财能力较差,缺乏开支的计划性,尤其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经常受到其他因素冲击而改变消费初衷,使得自己在消费时“跟着感觉走”。现代是信息社会,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便快捷的途径,媒体通过制作大量形象和信息,向大学校园传递着外界的消费潮流和时尚,常使处于成长中的大学生不能够真实地认识现实世界,成为信息的被动接受着,跟随着媒体创造出的新潮流亦步亦趋,在消费上失去应有的判断力,造成很多非理性的盲目消费。

三、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消费观是消费者对消费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态度,是消费者对消费内容、消费目标、消费方式和消费模式等涉及整个消费活动各种因素的一种价值判断的态度。消费观是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大学生面对着传统与现代消费观的冲突,产生了很多困惑,在消费中出现许多误区,社会、家庭和教育部门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强对在校大学生消费观的引导。笔者认为,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科学的消费观主要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要为大学生的消费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要加强传统消费观和现代消费观的教育,提高大学生对自身消费的认识。

1、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消费不但是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过程,也是社会表现和社会交流的过程,无论你是属于哪个社会阶层,也无论你觉得其他人的行为对你的影响有多么小,你都无法逃避消费环境的影响。因此,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外部消费环境非常重要。在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外部消费环境时,首先应该积极呼吁媒体本着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做科学健康的消费宣传。据调查,大学生获取消费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是媒体,大众传媒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主渠道,成为联结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的桥梁和纽带。媒体把外界的消费信息毫无保留地传输给了大学生,但是处于成长中的大学生消费心理不够成熟稳定,易于不加辨别地全盘接受外界的信息,从而导致了大学生盲目消费。因此,要为大学生营造健康消费的社会氛围,必须呼吁各种媒体宣传正确、积极、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念。同时,在高校的德育教育中要帮助大学生弄清楚媒体“创造出的新消费”、广告中虚构出的消费需求与自我需要的界限,辨明媒体诱导下的通过物质消费以彰显个性的误导,分清基于需求的消费和基于欲望的消费,正确进行消费决策,不被流行所诱惑。明确消费是为了健康的生存,消费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不能被媒体所左右。人的消费应该具有理性,更多的无谓消费并不等于自身价值的提高,要引导大学生控制消费的冲动性和被动性。其次,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消费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要为孩子养成健康合理的消费行为起着示范和引导作用,为子女提供正常的消费支持,这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经济支柱,可以免除大学生的后顾之忧,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同时,要掌握大学生消费支出的内容和结构,对于大学生的消费提供合理的建议,帮助大学生做好预算安排,并及时纠正一些消费误区。家长要转变“无私奉献”的无遏制供给观念,适当提供给大学生的消费,同时,还应该把上一代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言传身教给子女,切忌自己平时消费时大手大脚、无预算、铺张浪费等不良消费行为,帮助子女形成健康的消费观念。

2、加强传统消费观和现代消费观的教育。学校在加强消费教育时,应该把传统消费观和现代消费观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倡俭而有度的消费观念。一方面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出发,引导大学生树立适度消费观念;另一方面提倡在消费时不过分节俭,应该使个人的消费支出与消费收入相适应。把传统消费观和现代消费观结合起来的消费观念,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一贯倡导的节俭消费的传统美德,又承接了提倡积极消费的现代消费观,既不是禁欲主义,也不是享乐主义,既重视人的物质生活需求,又重视人的精神需求,并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学校要从思想上真正重视大学生的消费教育,一方面把消费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具体的消费教育工作中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学生。首先,在大学生中开设消费指导和教育课程,帮助大学生学习科学的消费知识,提高其辨别能力,在现实生活中提出合理的消费建议;其次,学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立不同层次的消费咨询与指导部门,对学生的日常消费提供咨询和指导,帮助学生在选择丰富多样的商品时,注意经济适用,克服随意性,增加消费的计划性、自制性,从而减少消费误区;另一方面引导大学生选择正确的消费方式。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化浪潮,代表世界先进消费伦理观念的绿色消费将对人们的消费观念产生巨大冲击。这种新的消费观主张以知识和智慧的价值代替物质主义的价值,以适度消费代替过量消费,以简朴的生活代替奢侈和浪费的生活,消费生活转向追求生态保护和对社会有责任感的生活方式。这种消费观念代表了消费的未来主流,学校应该大力宣传,用这种科学的消费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大学生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使大学生把提高自身素质作为消费重点,实现可持续消费,建立现代科学健康的消费观。

主要参考文献:

[1]许霄鹤.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特点和消费心理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05.6.

[2]闫缨,任意.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分析和引导[J].昆明大学学报,2004.1.

[3]张立彬.大学生消费道德亟待关注[n].光明日报,2002.1.30.

大学生消费观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非理性消费从众心理暗示心理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2-0074-02

随着改革开放的政策深入贯彻落实,大学生开始成为社会消费群体的主力军。整体上来说,大学生的消费是独具特色的而且还存在一定的科学合理性。但是往更深处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还是存在相当大的问题的。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观是不合理的。这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反映出部分大学生有着畸形的,不科学的,非理性的消费观念。这不仅仅给他们自己的未来产生不良影响而且对他们的家庭带来严重的危害。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培养,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进行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分析研究,找出解决办法。

1大学生畸形消费的几种表现形式

消费心理作为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全过程中发生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心理学家按照它发生的先后将其概括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心理由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决定,具有自己显著的特点,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现阶段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主要有以下特点:

1.1高档型消费

现代大学生消费都喜欢玩花样。避免重复出现同样的活动,可以寻求不一样的体验。并且每一次活动都是高档的消费活动才有意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都追求与众不同的消费方式。追求的是新颖、时尚、时髦的消费。往往这种消费是超过一般大学的消费能力范围之内的。最不能理解是他们并不觉得这样的消费行为有什么不合适,反而觉得他们很沉迷于这种消费方式,感觉这种消费形式可以给他们带来刺激的。

1.2攀比性消费

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的消费心理往往相互影响,相互攀比,他们消费时由于自身的群体化特征,往往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消费行为,看到别人购买某种物品时,不管自己是否需要,也要追随去购买,满足自身的虚荣心理,在全球化时代,大学生与世界的交往日益密切,西方时尚的“消费主义”也日渐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产生了不少估量的影响。在西方推崇物质消费、追求享乐、及时行乐思想的同时,在群体模仿式的消费行为中,容易形成攀比心理,不少同学认同及时享乐的观点。

不久前武汉市又一次问卷调查,其中调查表明,大学生的年平均消费超过8000元,最高达到19000元,而最低的消费者达不到2200元。数据显示其中消费的差异巨大。不得不说,这种钱款的出现是不合乎情理的。而且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比如:大学生日常消费的攀比。一般情况下大学生应该比的是学习,可是现如今很多大学生都是比的是消费的高低。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自己的所谓自尊心。很多大学生日常的生活中炫耀自己的高端消费行为,造成部分学生也跟风去消费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高端商品。在思想上很多学生都觉得自己要在吃穿用各个方面上档次才有自信,才能显得体面。以上现象对于一个贫穷家庭的孩子来说是一种无法接受的打击,不仅影响学业而且会影响未来的道路发展,很容易使大学生走上歧途。

1.3超前性消费

大学生处于成长的青年时期,自我需求强烈而多样,他们站在时代的前沿,追求新异,敏锐地把握时尚,唯恐落后于潮流,总希望用新异的消费形象向社会展示自我,通过消费上的新潮来表示自己的青春活力和激情。他们是新商品、新的消费方式的追求者、尝试者和推广者,他们喜欢拥有独特风格的商品,引领着青年消费的潮流。

根据北京市7所高等院校的3500名在校大学生的一次与大学生消费有关的调查问卷表明,大学生的伙食费开始退出总支出主角的扮演。取而代之的是时尚费和着装费和通讯费。其中时尚费和着装费占支出的50%而通讯费占10%。而且调查表明社会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下,80%的大学生都有超前消费和借贷消费行为。

1.4激情冲动,非理性消费

大学生中很大一部分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初次自行支配钱财,理财能力较差,缺乏开支的计划性,尤其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经常受到其他因素冲击而改变消费初衷,使得自己在消费时“跟着感觉走”。现代是信息社会,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便快捷的途径,媒体通过制作大量形象和信息,向大学校园传递着外界的消费潮流和时尚,常使处于成长中的大学生不能够真实地认识现实世界,成为信息的被动接受着,跟随着媒体创造出的新潮流亦步亦趋,在消费上失去应有的判断力,造成很多非理性的盲目消费。

2大学生畸形消费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2.1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用一句话来概括后现代主义,就是在现代主义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些修饰或装饰性的效果。当代大学生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最深刻的一个群体。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语言交流等各个方面都受到后现代主义的深刻影响。当代大学生不受约束自由的开放思想是造成畸形消费观念的重要原因。

2.2消费主义的影响

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流行的一种社会道德现象,是指导和调节人们在消费方面的行动和关系的原则、思想、愿望、情绪及相应的实践的总称。其主要原则是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它是

当今西方资产阶级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是改革开放政策深刻影响的一代。从西方文化影响下的接受现代化消费观念。大学生把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放在第一位,追求时尚,最求个性。学业开始慢慢被忽视,个人价值的体现成为大学生主要动力。并且这样都并没有表现在日常学习中。

2.3大众文化的影响

大众文化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大众文化的特点:商品性、通俗性、流行性、娱乐性、大众传媒的依赖性等。中国的大众文化崛起于20世纪后半叶。受大众文化的深刻影响当代大学生对消费出现严重的从众心理和崇拜思想。对日常消费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2.4群体心理的影响

从众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的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通俗的说就是“随大流”。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严重缺乏,判断力缺乏准确性。一个人是抵不过大众消费观念的引导的。在新时代的经济影响下,大学生在社会形态意识还不够健全的条件下,跟随大流是必然趋势。另一方面大学生都有追求独特,新奇,时尚的消费心理。这样就更难以阻碍从众心理的发展形成。拿生活中最平常的日用品来举例说明。电脑和手机作为科技发展的最新产品。其每一次更新都吸引着大学生的跟风购买。有的甚至不惜自己的身体去购买潮流电子商品。

3结语

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化浪潮,代表世界先进消费伦理观念的绿色消费将对人们的消费观念产生巨大冲击。很大程度上严重的社会心理造成了大学生畸形的消费观念的形成。所以,我们必须汇集社会、学校、家长、老师等所有的力量,集中大家的力量去帮助大学生合理消费行为的形成。采用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策略指引大学生从畸形的消费观念中走出来。用新的消费观主张引导大学生,以知识和智慧的价值代替物质主义的价值,以适度消费代替过量消费,以简朴的生活代替奢侈和浪费的生活,消费生活转向追求生态保护和对社会有责任感的生活方式。使得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黄荣.当前大学生畸形消费的成因及危害[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2008,6(2):8-10.

[2]王媛,苏桂秋,迟铭书等.浅谈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及高校对策[J].华章,2012,(28):147.

[3]虞艳丽.消费社会视野下的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J].消费导刊,2012,(12):13-14.

大学生消费观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观;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1-0132-02

一、大学生消费行为现状

1.理性消费是主流。所谓理性消费是指消费者在消费能力允许的条件下,按照追求效用最大化原则进行的消费,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理性消费是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知觉做出合理的购买决策,当物质还不充裕时的理性消费者心理追求的商品是价廉物美经久耐用。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来自不同阶层的家庭,绝大部分是纯粹消费者,他们的消费水平也各不相同。价格、质量、潮流是大学生消费的三大主要因素。据调查显示,讲求实际效用、理性消费依旧是当今大学生的主要消费观念。例如:在购买物品时,大学生们首要考虑产品的价格和质量因素,这是因为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父母给予的,这使得大学生每个月可自由支配的钱是固定并且是有限的,这些钱一是用来支付一日三餐费用和日用品、通讯开销;二是用来购买图书资料,由于消费能力的有限性,他们往往在花钱时都十分谨慎,力求要“花得值”,购买时一般会尽量选择物美价廉的商品。

2.追求名牌和时尚成为一种潮流趋势。青年大学生迸发着青春活力,他们喜欢追新立异,对时尚持有敏锐之感,唯恐自己跟不上潮流,因而追求时尚自然也就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消费潮流趋势。从早些年开始流行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新生三件套”,到近两年以iphone、ipad和maCBooK为代表的“苹果三件套”,如今又多了一款电子书。随着Kindle进入市场,与书“搭边”的电子书,也收入不少大学生的行囊中。再次是服装、发型、饰物,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有些学生为追求时髦,在消费上互相攀比,几百元一套的衣服是常见的。据了解,“是否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至于名牌,当被问到“如果条件允许,是否会购买名牌产品”时,85%的学生表示肯定。如今的大学校园里,从笔记本电脑到随身的平板电脑,从频繁更新换代的智能手机到动辄上万元的单反相机,因为“大家都有”而成为大学生心中的“必需品”。这种现象反映了当今大学生存在着随大流和攀比的不良消费心理和行为。

3.注重情感和交际性消费。当今大学生普遍认为:在学校里同学、朋友、师生间的交往是必需的,再加之谈恋爱,这些都离不开必要的经济基础。朋友同学间的聚会、结伴外出旅游、周末的休闲娱乐、请老师或辅导员吃饭拉近关系、为恋爱制造浪漫而产生的情感消费等现象存在,这就促使大学生不断地通过精神和物质手段与外界发生联系,进而形成了大学生的交际性消费。往往碍于面子或想达到办事效率而出手阔气大方,造成了很多大学生即便面临入不敷出的状况,也宁愿向别人借钱以应对他们认为必要的情感、交际消费,“人情消费”在校园里甚是盛行。一些大学校园周边的餐馆生意十分红火,特别是新生入学和毕业生离校之际,为辞旧迎新,餐馆里经常是学生爆满。有的学生还用奖学金,甚至困难补助费来请客,以彰显自己的大方、豪爽。

二、大学生消费观存在的问题

1.存在严重攀比、盲目消费,并过分追求名牌和时尚。大学是一个思想自由开放的地方,意识上的多元化也就决定了学生们消费行为的多样性。同学间的消费存在严重的攀比现象,往往看见舍友或老乡穿衣打扮比较潮流时尚,自己也想像别人一样,进而重金购买比别人更好的商品来装饰并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也就更多地选择了名牌和时尚。看到同学用一些高贵、名牌的产品总会心生羡慕且不顾自己的经济能力而毫无理智地去购买,近几年对iphone、ipad的追捧就是最明显的体现。并且在自由支配生活费的情况下,进行随心所欲的消费。如:吃比较注重格调档次,穿讲究品牌和时尚;谈恋爱更是要追求浪漫;交朋友不惜重金;通讯费节节攀升,追求“流行、时尚、舒适”的生活方式,这都具有与学习无关的盲目性和不可取性。

2.消费差距拉大,出现两极分化。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校园里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自然家庭经济状况和消费水准各异。有关“大学生活费”的问题,网络上,一份五千余人参与的“微调查”显示,近八成受访者将大学生活费月标准投在1000元以上的区间档。从采访和调查可看出,“月生活费千元起步”已被大学生普遍认同。据了解,家庭经济富裕的学生每月的生活费在1000―3000元不等,更甚者到达5000元或以上,家庭一般的学生在600―800元之间,而贫困群体中的学生一般在450元上下。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不断地拉大,两极分化也比较明显。

3.储蓄观念淡薄,财商需培养和加强。“财商”一词的提出者罗伯特・清崎曾经说过:“财商与你挣了多少钱没关系,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在访谈中,当问到对“财商”一词的理解时,很多同学表示陌生。当问到每学期期末自己的消费情况时,大多数同学都很坦白地表示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了可支出范围,甚至有的同学还要向同学借路费回家,有些同学的花费还剩余些但还是会计划着如何把这些钱花掉,只有极少数的同学有储蓄的想法。可见,现在大学生的储蓄观念多么淡薄,财商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加强和培养。

4.过度的恋爱支出。访谈中我们发现,在恋爱中进行物质投入是不可避免的,往往很难理性地把握适度的消费原则。有的学生每月恋爱支出在300―500元,最少的也有200元左右,最高的多达3000元(比如特殊节日送贵重的礼物给对方,或是为制造浪漫所花的费用)。还有的同学感慨“交得起学费,吃得起食堂,却谈不起恋爱”。有的男生还直言不讳地说,为了给女朋友制造惊喜浪漫或购买贵重礼物,有吃一个月泡面勒紧裤腰带的经历。

三、大学生消费不合理的原因分析

1.社会因素。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校园环境多少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处于未真正成熟的阶段,会受外界多方面的影响而摇摆不坚定。如今社会上存在的不良消费观自然会影响到大学校园里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观念,这是无法避免的客观现实。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超前,消费欲望变得更加强烈,随之消费意识也愈加强烈,加之,社会大众传媒对产品的强力宣传,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科学消费观的形成和发展,导致一部分学生产生不良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大学生涉世未深,极易受到物质的诱惑,受消费环境的影响。

2.家庭因素。家庭是子女人生中第一个受教育的场所,而父母是孩子受教育的启蒙老师。家长的消费习惯和消费理念会在日常生活中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主体基本上是“90”后,家庭呈现的是“4+2+1”模式,孩子是家庭的中心点,受到父母和老人的万般宠爱,这就容易造成对孩子过于溺爱,对于孩子物质方面的需求都尽量满足,在一定程度上极易助长孩子的不健康消费行为。家长在满足子女消费需求的同时,往往缺乏对孩子灌输正确的理财观、消费观等方面的教育与引导,使得大学生容易产生错误的消费观。

3.学校因素。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校园环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当前学校没有足够重视对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研究不够深入。在课程开设方面缺乏专门或延伸性的有关消费观的教育,并缺少对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教育。在消费主义思想源源不断地冲击着大学校园的同时,校园消费主义成为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催化剂。

4.个人因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出现的各种大学生消费问题中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大学生本身,大学生处于未真正成熟的阶段,还没有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误认为物质享受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尽量投入金钱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并且离家到校园独立生活时缺乏理财观念,对可支配的生活费随心所欲,其消费观受自身的思想、心理因素的影响。

四、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观的对策

1.建立健全社会健康消费的大环境。社会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消费氛围。比如,电视广告的制作不应只为了产品销售而夸大渲染进而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这样往往会使大学生失去理性或产生超前消费的观念。应该要倡导健康、合理和文明的消费观念及消费行为。同时,积极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作用,例如,利用网络、校园广播、报纸等媒体宣传大学生如何进行合理、理性、科学地消费,及养成健康消费习惯。我们应该努力引导大学生践行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和健康的消费意识,反对盲目、攀比、享乐消费等现象,改变不良的消费行为和习惯。

2.强化学校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首先,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的消费状况,通过调研了解目前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对存在不良消费行为进行分析和反思,形成正确的消费行为规范,并通过学校的规章制度来保证其实施;其次,学校应该开设有关理性消费的课程,促进学生科学消费行为、习惯的养成。老师也要加强对大学生消费情况的关注,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的消费心理和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最后,学校还要注重大学生的实践教育,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锻炼自我,提升消费素养,从而促进良好消费观的养成。

3.加强家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引导。“大学生群体尚未经济独立,他们的消费观念和理财能力尚未成熟,如果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无限制地去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甚至助长孩子的奢侈消费,极有可能让孩子养成不正常的财富观和价值观。”近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消费是每个家庭的自由选择,但对于大学生来说,消费要区分是否合理,作为家长,有责任教育引导,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财富观,培养其勤俭朴素、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自立意识。

4.不断提升大学生自我修身。大学生应该把勤俭节约作为我们的消费信仰,谨记勤俭节约的中华传统美德。注重自身修养和提升对生活积极进取的乐观态度。同时要加强学习和培养财商意识、理财能力和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再者,大学生还应学会感恩,感恩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感悟生活,在实践中锻造自我、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李巍.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探析[J].重庆社会科学,2006,(1).

[2]吴建明.学生的理财教育与消费引导[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1,(3).

[3]司会敏.大学生消费的误区及其对策研究[J].市场论坛,2006,(4).

大学生消费观心得体会篇5

消费主义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世界,以“品味”、“时尚”为符号标识,伴随着大众消费而兴起,并随着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凸显与深入,悄然在全球传播与扩散。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及现代媒介与商品消费风潮的推动下,消费主义思潮在中国获得了蓬勃发展,并出现在大学校园之中,对大学生乃至大学教师都产生了一定影响。笔者对学校选修某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40份,收回有效问卷236份,其中包括文史类专业学生57人,理工类专业学生93人,艺术类专业学生86人,并对48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研,对所在高校师生的消费行为进行了统计与分析,从事实调研与数据角度,印证了消费主义思潮对高校师生的影响。

一、消费主义语境下高校师生的消费行为特征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指出,消费主义是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在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1]139。人们的消费目的不是为了“需要”消费,而是为了“消费”而消费。表现在价值观念上对物质享受和财富占有的重视,在行为实践上对消费行为的毫无节制。消费主义在高校师生消费行为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消费行为中突出消费的象征符号。人们所消费的是商品的“符号”,而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这是消费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波德里亚认为:“在消费社会里,商品被看重的已经不再是使用价值,而是商品的符号价值。消费主义者所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2]173-174对于问卷中“您购物时的心态大致如何”一题,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与教师的问卷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购物时心态调研统计

从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在购物时对于消费有无必要并没有太多的考虑,73.3%的同学都是在喜欢就买,觉得合适就买的心态下进行消费行为。教师消费心态呈现了与学生不同的一面,62.5%的教师都在考虑必要性的前提下进行消费,但也有37.5%的教师存在与大学生相同的“喜欢就买”、“合适就买”的购物与消费心态。对于“购物前是否会进行大致规划”一题,高达39.8%的学生、41.7%的教师表示“偶尔会”甚至“不会”规划。由此可见,高校师生消费行为中以消费主义为特征的消费现象普遍存在。

第二,消费行为中凸显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将消费作为人生终极目的和信条,是对物质无止境占有的文化意识形态,是一种物质主义的欲望及欲望的制度化[2]173-174。在这种前提下,人们以消费证明自己的存在,以物质的拥有作为证明个人价值的标准,消费至上,物质至上。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每月用于物质方面的消费(除伙食费)如表2所示。

表2物质消费统计

在参与调研的学生中,100%学生在“您购买的价格超过1000元的商品主要是”一题中选择了电脑、手机,甚至有41名学生还选择了服装、手表、提包。参与调研的师生中有22.9%的学生、25%的教师表示,“赞成奢侈品消费,如果有机会也会尝试”。由此可见,大学生消费行为中物质消费占了主要地位,且已呈现“高额消费”、“奢侈品消费”等现象。

第三,消费行为中有互为影响因素。从问卷统计可以看出,高校教师与学生具有某些相似的消费观念及消费行为。比如,对奢侈品消费的认同,购物时的心态等。参与调研的学生中有48.7%表示“见到自己的老师购买或使用奢侈品”,且有50%的学生表示“会(或偶尔会)对老师的着装、包饰等评头论足”,说明学生对老师的消费行为持关注态度。有13.6%的同学表示“消费行为会受到同学的影响”,有4.2%的同学表示“消费行为会受到老师的影响”。参与调研的教师中有70.8%的教师表示“见到自己的学生购买或使用奢侈品”,也有青年教师表示,曾遇到过与学生“撞衫”的尴尬。有66.7%的教师认为“老师的着装、包饰等会(或者也许会)影响到学生”。

二、消费主义语境下高校师生的消费行为成因

第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消费主义产生的一个重要根源是经济的飞速发展。消费主义在欧美等国家泛滥的主要原因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增长,社会财富大量增加,许多人误认为社会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从而催生了主张任意占有和消耗财富的消费主义思潮[3]64。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财富积累增长迅速,物质资料变得极其丰富。吃饱穿暖已经不是人民生活的目的,更多的人开始注重个性享受和奢侈消费。同时,在消费主义思潮影响下,人们更多地在用“物”的标准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比如“他拥有多少财产,他创造多少财富”等。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高校教师的数量与规模也在逐渐扩大,“80后”青年教师在教师队伍中占了很大比重。这些“80后”青年教师正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其政治思想、文化认同、价值观等必然受到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影响,呈现出“物质消费逐渐高于精神消费的现象”[4]56。

第二,大众传播媒介及电子商务的兴起。消费话语的生产和传播是消费主义运作的两个关键环节。大众传播媒介的兴起与快速发展使得消费话语得到了最大效果的传播。无处不在的广告和商业电视充斥着人们的生活,让人们在潜意识中接受广告中的“生活意境”。某些品牌的广告语在突出商品的品质与品位的同时,彰显了商品独特的附加价值。一些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商业广告语已成为大学生中的流行话语,其蕴含的价值理念深得他们的认同。比如聚美优品的“我是陈欧,我为自己代言”的主题广告语。还有调查表明,时装杂志和网络媒介成了大学生们的“引航者”,44.7%的大学生认为时尚广告给他们的消费起了指导性作用[5]57。《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已达5.91亿,其中大学生(本、专科生)占20%左右。2012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2011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网络购物的比例达64.9%,分别高出总体网民平均水平27.1个百分点。电子商务的优惠、便捷不仅推动了时尚变迁,而且通过秒杀、团购等多种促销手段,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调查发现,高达39.8%的学生、41.7%的教师表示在购物前“偶尔会”甚至“不会”规划。所以,消费的便捷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师生的冲动消费,超前消费甚至透支消费。在笔者的问卷调查中,有28%的学生表示“赞成消费透支行为,有机会也会尝试”,有12.3%的学生表示“赞成月光族”,有12.5%的教师表示“赞成消费透支行为,有机会也会尝试”,同时也有12.5%的教师表示“赞成月光族,自己便是”。

第三,消费教育的缺失。作为在校生,大学生接触的人群主要包括家庭成员、同学、教师。从人际关系的角度,大学生的行为习惯也会受到以上人群的影响。但是,大多数的中国家庭对于孩子的消费教育没有重视,家庭成员本身的消费观及消费行为也存在一定误区。在学校,有关大学生消费心理及行为的研究不足,无法形成与价值观、人生观、金钱观、国情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紧密相关的专题教育,也没有较成体系的相关课程。高校教师队伍由于年轻化及急速扩张等原因,教师的消费行为及消费观存在的误区也极有可能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三、消费主义语境下高校师生的消费行为引导与对策

第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重新认识消费主义。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高校应该在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的境遇下,根据青年教师及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开展多种多样的价值观教育活动,加强青年教师及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通过创新方式方法,大力倡导科学的消费文化,培养师生“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最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价值取向、外化为行为准则,帮助高校师生重新认识消费主义的侵害,树立起科学、理性、公平、和谐的消费观。

第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作用,建立完善的消费教育体系。消费主义引发的超前消费、奢侈消费、攀比消费等对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主阵地作用,在大学生消费观教育中起到根本性作用。这里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单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而是指高校教师、辅导员、课程等一切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元素。高校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还担当育人的角色。所以高校教师不论工作岗位与所授课程,均应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方面树立起责任意识,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中不断渗透消费观教育。同时,要在课程内容中加强勤俭节约等中国传统美德教育,联系社会热点问题与实际,剖析消费主义的本质及危害,引导学生自觉抵制消费主义不良行为。

联合国第59届大会指出:“消费教育应在适当情形下成为教育制度基本课程的组成部分,最好成为现有科目的一部分。”[3]71笔者所在学校开设了消费心理学通识教育选修课,但缺点是覆盖范围小,课时少,形不成系统的课程。所以完善的消费教育体系需要教学条件的提高,充足的图书资料配备,完善的规章制度保障、健全的课程体系及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来实现。另外,从人际关系的角度,大学生的主要接触人群还包括家庭成员,所以家庭消费教育也应该是消费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学生消费观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奢侈消费大学生消费行为心理动机

在现实经济社会中,人们越来越关注一个新的消费概念――奢侈消费。高盛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004年中国奢侈品消费额约占全球销售额的12%,已成为世界上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豪华宴席、奢华服饰、天价的商品及包装,以及各种各样变相的奢侈性娱乐、游玩方式,已经在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愈演愈烈。据中国品牌战略协会统计,2004年中国内地奢侈品消费者占全国人口的13%,约1.6亿人,预计到2010年将增加至2.5亿人。奢侈消费的潮流同样席卷了当代大学生,“消费至上”成为了大学生的一种消费理念,消费主义成为了主流意识形态,而奢侈消费则成为当代大学生自我标榜的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因此,对当代大学生的奢侈消费行为及消费的心理动机展开积极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于引导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一、奢侈、奢侈品、奢侈消费的涵义及其特征

奢侈的英文是Luxury,源自拉丁词Luxus。Luxus原意是指“极强的繁殖力”,但后来演变为浪费、无节制,甚至指放荡。现代社会将其解释为舒适、快乐、昂贵、豪华、稀缺等意。奢侈是个含糊的概念,其含义由不同社会、社会结构、社会文化内涵以及经济条件所决定。

在经济学中,奢侈品的概念是指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有一种观点认为,奢侈品是绝对的,比如价值天文数字的名表或红酒;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奢侈品是相对的,几百万元一套的别墅,比尔・盖茨根本看不上眼,但是几百元一顿的必胜客,对很多人来说就是奢侈品消费。

奢侈消费是指消费者通过购买豪华、稀缺、昂贵的消费品而追求舒适、快乐的生活享受,并以远远超出社会平均生活水平和平均价格水平的消费形式来表现其消费特征与消费风格。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奢侈消费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的形成和存在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膨胀的消费欲望、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与更高生活水准的心理感受有着直接而必然的联系,同时,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生产能力的加强、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对奢侈消费带来重要影响。但无论是在哪一种社会背景下,奢侈消费都在几方面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大众消费的显著特征:其一,昂贵性。这是指奢侈品价格及其高昂,一般远远超出社会平均收人水平和社会心理的价格承受能力。如数百万元乃至数千万元的豪华车,以千万元乃至亿元计算的豪宅,以万元计算的服装、饰品、化妆品、食品等昂贵消费品。其二,稀缺性。它表现为奢侈品本身的稀缺与珍贵。与大众消费相比,由于奢侈品的价值与价格极高,因此需求量相对较少,奢侈品的供应量也较少,因此,奢侈品就表现得极为珍贵,正所谓是“物以稀为贵”。其三,符号性。奢侈消费是一种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符号。作为经济价值的符号,它代表的是进入奢侈消费阶层的人士的经济收人水平与经济支配能力;作为社会价值的符号,它代表的是进入奢侈消费阶层的人士的事业的成功、社会地位的提升以及受人们尊重程度的提高。其四,可经济替代性。奢侈品有着巨大的需求弹性,消费者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消费实力与能力来选择适合于自己消费水平与社会地位的消费品,因此,消费者对奢侈品消费的选择空间极大,选择的自也较大。

二、当代大学生奢侈消费行为的表现

消费社会成为主流社会形态的今天,人们自然会去追求更加舒适、更加享乐,及高品位、个性化的生活方式。无论人们对奢侈消费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和评价,奢侈消费都有它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大学生奢侈消费的事实也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也不能改变的。当代大学生奢侈消费行为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物质主义导向的奢侈消费行为

现代社会是一个物质丰富、消费欲望膨胀的时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不可避免地带有较强的功利主义色彩,其物质导向性最为明显。它具体表现在吃、穿、用等生活方面的奢侈化,例如,消费高档酒席、食品,追求世界名牌服饰或顶级品牌的香水、护肤品、化妆品,使用各种推陈出新的通讯产品,如手机、电脑等。在收入既定的条件下,在校大学生更倾向于享乐型的消费,而不愿进行精神产品的消费,例如参加一个费用高昂的培训班、进行艺术创作投资、欣赏高雅作品或展出等。对于物质的奢侈消费,大学生往往认为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对于精神层面上的奢侈消费,大学生却认为是有选择性的,并且往往是不值得的。可见,当代大学生对奢侈消费追求的重点在于物质产品,他们持有的是功利的价值观,对奢侈消费是崇拜而又极为现实的。

2、自我意识导向的奢侈消费行为

当代大学生出生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年代,成长于市场、信息、物流一体化的背景之下,他们的消费行为不可避免地遭遇到文化的冲击、国际潮流的诱惑,以及时尚与美丽的蛊惑,他们的私欲无限制膨胀,他们迫切地要展示出一种独特的、个性化的、另类的、标榜性的自我形象,以充分张显出代际之间的差异。奢侈消费让这一切变成了现实,为大学生在诱人的消费世界中找到了一个空间和切入点,为“消费主义”至上理念下的空虚与惶恐找到了诠释的理由,使得“自我”的奢侈消费变得合情合理、不可磨灭、不可复制,甚至在同一时代也具有了排他性。因此,奢侈消费几乎成为当代大学生“自我”与“其他”群体划分的标准,它让大学生的消费文化变得千姿百态、纷繁复杂,也让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与评价更加停留于表层和形式。

3、借钱和超前的奢侈消费行为

不管追求什么形式的奢侈消费,其前提都是具有足够的经济支付能力。大学生进行奢侈消费具有时代的压迫性和紧迫感,因此,他们往往是不惜一切努力、甘愿付出一切成本,也要实现自己对奢侈消费的崇拜与向往之心,其结果常常是倾尽了囊中的全部货币,耗尽了家庭所有的供给,甚至把“借钱奢消”当作一种手段,试图解决经济能力不足的现实难题,有的甚至铤而走险走上不法之路。这样的奢侈消费是极为超前的,它不止超出了社会认可的范畴,超出了社会平均的经济发展水平,超出了大学生自身负担经济的能力,也超出了当代大学生原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用未来的钱来夯实今天的奢侈消费行为,意味着大学生将来要付出更加难以想象的代价才能进行弥补,意味着大学生对生产与消费的逻辑性存在着理解上的混乱与迷茫,意味着大学生对财富与幸福观的认识存在偏差与困惑。

总之,当代大学生的奢侈消费行为更多地具有时代赋予的色彩,但是,这样的消费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方向性的错误,找出其中的原由并进行科学的引导才是当务之急。

三、当代大学生奢侈消费的心理动机

当代大学生追崇奢侈消费有着复杂的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但更大程度是来源于自身心理动机的驱使。内在的驱使力是大学生难以抵制或控制奢侈消费的主要障碍,也是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

1、炫耀的心理动机

自从凡勃伦在其著作《有闲阶级论》中第一次提出“炫耀性消费”的概念以来,炫耀就成为人们追求奢侈消费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动机。尽管当今的奢侈消费在社会层级之间具有了沟通性和共融性,但是大学生崇尚奢侈消费的初衷仍然有“炫耀”之意,它依然是大学生显示自己的出身背景、家庭经济实力、社会关系,以及社会地位的重要手段。并且,炫耀心理往往导致奢侈消费的示范性和扩散性,带来嫉妒和攀比的畸形心理,诱导大学生把奢侈消费看作是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上层社会主流生活方式,从而进一步地模仿和炫示。

2、归属的心理动机

当代大学生虽然持有个人主义的处世观,但是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人,他们仍然有群体归属的需求和欲望。归属于某一个群体,自身的消费行为往往就会带上这个群体的特征,或者说自身的消费行为就会向这个群体靠近,进行一些相似的消费活动。奢侈消费就是大学生渴望归属于富有学生群体的标志,或者说,如果不进行奢侈消费,大学生就会担心自己被排斥在富有的群体之外,他们力求保持奢侈的状态,以获得和群体沟通、交流、分享平等的权利,以表示他们在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模式、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的雷同性,以及其他学生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特质。因此,归属的心理压力时常会导致大学生奢侈消费行为的盲目性和从众性。

3、社交的心理动机

当代大学生非常看重社交活动,这是获得融洽的人际关系、获取社会情感及社会认可的心理需要。比如,大学生要谈恋爱、要参加各种聚会活动、要面向社会为自身角色的转变做好准备。为此,他们不得不进行奢侈消费。这样的消费能够帮助大学生塑造美好的外表形象,提升个人的气质,展示气度不凡的性格特征,塑造一个老于世故的社交形象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大学生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自信和优势,掩盖了自卑的心理和能力不足的缺憾,也让大学生更加容易获得较好的前途或机会。而这样的结果和现实则进一步激励更多的大学生去追崇奢侈消费。

4、崇拜的心理动机

主要是指大学生对品牌或名牌的崇拜。所谓品牌崇拜,是指建立在消费者认为自己拥有该品牌某些特权(话语权、建议权等)的基础上,对品牌的忠实有如宗教信徒般的关系,并且为有意区别其他品牌的消费群,针对自己所爱品牌自我设立的一套规定明确、实施严格的价值体系制约。大学生通过品牌识别商品,他们崇拜的不仅是商品本身,更是崇拜品牌符号的象征意义。大学生是社会时尚的引领者,对品牌的追求与消费,展显出他们独到的品味和鉴赏力。譬如,他们吃的是哈根达斯冰淇淋,喝的是星巴克的卡普吉诺咖啡,穿的是古奇、阿玛尼等名牌服饰,戴的是斯沃琪、欧米伽手表,抹的是兰寇、倩碧等高档护肤品,洒的是CD、香奈儿等顶级香水,背的是LV的包包;手里拿的是iphone手机,脚上穿的是耐克拖鞋,身上披的是Hushpuppies外套……,这种对高档商品的过度关注和膜拜,认为“不消费品(名)牌就谈不上奢侈,奢侈的内涵就在于消费的品(名)牌化”,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以“品牌”的名义制造需求、刺激消费以及消费至上的消费主义倾向。他们信仰品牌,强烈地追崇品牌,并且忠诚于品牌,无怪乎“我消费,故我存在”成为了他们奉行的至理名言,因此,奢侈消费品(名)牌化成为大学生消费的一种必然趋势。

由此看来,并非简单的“炫耀”就可以描述大学生的奢侈消费行为,其消费的心理动机极为复杂,有时甚至是在几个动机的共同驱使下才做出奢侈消费的行为。要强调的是奢侈消费的心理动机会随着社会环境、经济条件、时机、具体情景、个人的发展变化等诸因素的变化而升级或更新,但是大学生内心对“奢侈”的崇拜和抑制不住的物质欲望却始终如一。

四、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的奢侈消费行为

当代大学生的奢侈消费行为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并且有一种扩散的趋势和愈演愈烈的迹象。对这些行为进行阻止或强制性干涉是不现实也是不可取的,只有对其加强引导和教育才是正确的解决办法。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消费观

中国历代文化的内核都提倡“勤俭”的美德,推崇节俭、抑制奢侈是一种高尚的生活情操和道德规范,是成为栋梁之材应该具备的品德与素养,正所谓“成由俭,败由奢”。但是,当代大学生却把“节俭”看作是不会理财,不会享受生活,他们认为奢侈消费就是一种具体的生活方式,甚至是自我价值的主张或表达。他们的价值观是功利主义的,消费观是现实主义的,他们不在乎奢侈消费带来的各种消极后果,如对经济资源的过度浪费、对社会公平及和谐氛围的破坏、对人际关系的淡漠和货币化,以及对精神消费的匮乏等。在当前经济危机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时代背景下,提倡大学生追崇“节俭”的价值观与消费观是非常必要而又十分紧迫的,重塑大学生“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是一种美”的道德规范,鼓励大学生树立热爱生产劳动、乐于奉献自己、先创造后享受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2、加强消费教育,提高个人素质,引导大学生科学合理的消费行为

引导当代大学生奢侈消费的行为,教育要先行。教育创造的结果是高素质的人,以及全面发展的人。只有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引导他们客观公正地看待奢侈消费行为,增强他们对奢侈消费的理解力、判断力和决策力;只有教育他们热爱学习、热爱知识,才能引导他们从注重物质利益向注重精神文化的消费转变,才能引导他们做出理性的消费决策和消费行为,才能引导他们选择有内涵、有意义的生活方式,才能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成为这个时代最具创造力的生产力的代表,从而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徐铭:零售战略的新视觉[J].现代商业,2008(4).

[2]宋思根:奢侈消费的非炫耀性动因研究――以大学生消费心理为例[J].国际商业技术,2007(1).

[3]童星、严新明:制度、文化与社会时空――中国消费社会问题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6(10).

[4]石泽文:中国,不要太奢侈――对当前我国奢侈消费现象的反思[J].中山大学学报,2005(6).

[5]汪秀英:奢侈消费的经济学界定[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8).

[6]梁滨:奢侈消费辩证观:经济学、社会学双重视角评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7).

[7]龙林:浅论奢侈消费[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4(12).

[8]尹世杰:关于奢侈消费的几个问题[J].湘潭大学学报,2008(2).

大学生消费观心得体会篇7

作者简介:任忠惠,西安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讲师,博士;赖雄麟,西安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710054)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时代化的理论形态建构研究”(12Xks040)、2012年陕西省软科学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问题研究”(2012KRm62)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悄然潜入的西方消费主义思潮使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严重冲击:人生价值观发生扭曲、社会价值观变得迷茫即是其突出的表现。这对于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是一个障碍,因此我们要破解消费主义的价值诱惑,积极探索有效的培育策略和途径。

关键词:西方消费主义;价值观;核心价值观

一、一个变迁中的议题:大学生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构成了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价值观表现为人们判断该种事物或现象好坏的基本态度和立场,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标准。价值观一旦形成后,就成为一种“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和行为倾向,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价值观的性质决定了它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指导作用更具有原则性和根本性,是他们的理想、信念和行动的指南。

二、理论框架的引述:消费主义的理论视角

消费主义(consumerism)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是资本内在逻辑演变的产物,当时主要是上流社会的消费观念。20世纪20年代,随着福特主义的产生,消费主义“下移”,逐渐成为一种“大众消费”观念;20世纪60年代波及到西欧和日本,成为欧美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20世纪80年代末期,西方各种主义和流派不断涌入我国,消费主义思潮也开始泛滥,日渐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在其《消费社会》一书中说,消费主义指的是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在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也就是说,消费主义是一种把无限占有物质财富、贪婪追求无度消费作为人生价值取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消费主义思潮代表了一种意义的空虚状态以及不断膨胀的欲望。它主张通过大力刺激人们多赚钱、多消费,来促进资本的快速周转,加速从生产到消费的周期循环,推动扩大再生产,从而形成一种通过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来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

我国学者杨魁认为:“消费主义是一种全球性文化-意识形态,是指一种生活方式。”[1]毛世英认为“所谓消费主义,是指一种鼓吹在大众层面上进行高消费的价值观念、文化态度或生活方式”。雷安定、金平在《消费主义批判》中则认为,消费主义是指人们的一种毫无顾忌、毫无节制地消耗财富和自然资源,并把消费看作是人生最高目的的一种消费观和价值观。北京与社会研究中心的刘晓君也认为:“所谓消费主义,主要是指以美国为代表的,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存在,也在不发达国家发现的一种文化态度、价值观念或生活方式。”[2]范美霞在《现代“消费主义”与经济、政治的同盟》中持这一看法:“消费主义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意识形态,具有明显的价值诉求。”[3]中山大学王宁教授的观点是:“消费主义代表了一种意义的空虚状态以及不断膨胀的欲望和消费激情。消费主义不仅仅满足‘需要’,而在于不断追求难以彻底满足的‘欲望’。”[4]人们所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消费主义是指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传统意义上实际生存需要(needs)的满足,而是为了被现代文化刺激起来的欲望(wants)的满足。

总的来说,大部分学者认为消费主义是一种毫无节制地消耗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并把消费作为人生最高目的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在最表面的意义上,消费主义表现为现实生活层面上的大众高消费、奢侈消费、炫耀消费、过度消费。当下,我国社会除了受消费主义的不断侵蚀外,其自身处于一个全面转型时期,各领域都在进行着巨大的转变,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变性、多层次性、复杂性等特征正是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且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已给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运行造成了一定的干扰。对消费主义相关理论的认识和运用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价值取向的风险,反思和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为更好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益的借鉴。

三、理论视角的切入:消费主义视域下的大学生价值观嬗变

(一)大学生价值观嬗变的具体表现

大学生价值观,即大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价值进行认识、评价、决定取舍的思想观念,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并且还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进而成为很多人关注的对象。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西方发达国家在将消费品推向世界各地的同时也将消费主义的价值观推向了世界。消费主义在大学校园的滋生蔓延,腐蚀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导致理想信念淡薄、道德素质下降等许多危害。

1.目的:消费观念物质化

消费主义将物质消费作为人生终极目的,是对物质无止境占有的文化意识形态,是一种物质主义的欲望及欲望的制度化,把对财富的拥有、及时行乐看作是人生追求的主要目标和最高价值,将劳动、创造仅仅当作是获取消费资料的手段。它所宣扬的是:消费得越多,获得的幸福也就越多;只有物质生活的丰富和感望的满足才是重要而有价值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提倡“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并将其作为主流价值观。然而受市场观念、西方消费主义价值观念的不断侵蚀和影响,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变异,他们抱着玩世不恭的态度游戏人生,沉湎于物质享乐、感官刺激,甚至把物质作为体现个性和实现价值的方式,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体现优秀民族品格的节约、节制等美德视为落后和老土的代名词加以鄙视。当前大学生的消费支出正在不断增长,而这些费用除去学费和必要的生活支出外,其中绝大部分都用在了“物质化”需求方面。另一方面,大学生对于“精神化”商品的支出并未随消费总额的增加而增加,其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已经逐渐趋向于实际,物质化和“功利化”的势头正盛,而失去了对生命的真正意义的观照和对价值理性的追求。

2.原则:符号消费代替了价值消费

就消费的基本目的和功能来看,人们之所以要消费物质财富,就在于作为有生命的个人,它是维持生命的存续、健康所必须。但是,消费主义的消费,则偏离了消费满足人之生存需要的基本的功能和目的,人们的消费“主要不在于满足实用和生存的需要,也不仅仅在于享乐,而主要在于向人们炫耀自己的财力、地位和身份。因此,这种消费实则是向人们传达某种社会优越感,以挑起人们的羡慕、尊敬和嫉妒”[5]。似乎占有和消费物质财富愈多就愈幸福,就愈显示人的身份和地位的高贵,愈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目的。他们通过消费为自身定位,包括标榜个性、自我,形成自我身份认同,显示自身的与众不同,以及与他人的差异;通过消费表达自身的价值观念、文化倾向、生活方式。很多大学生不根据自身的需求去消费,而是看别人买什么,自己就想买什么。吃穿用讲名牌,比档次。当代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商品的消费也已从商品的使用价值转移到符号价值上,通过消费获得认同,通过消费来确定身份,通过消费来展示价值,通过消费来实现意义。

3.内容:无节制地占有和消耗物质

消费的本来意义是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实际需要,但消费主义却完全背离了这一宗旨。消费主义价值观认同者特别重视物质消费,以物质的占有、炫耀为内容的消费,其结果也必然是挥霍浪费。为了炫耀,过度的占有物质和超高消费,必然使得消费主义者要占有超出生活需要的物质,使其使用价值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还不断地追求时尚、新潮的商品,将仍有使用价值的旧商品丢弃淘汰,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消费主义的实质就是一种拜物主义、占有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马克思对这样的生活方式早就有过深刻的揭露:“古代国家灭亡的标志不是生产过剩,而是达到骇人听闻和荒诞无稽的程度的消费过度和疯狂的消费。”当人的消费越来越禁锢于物质享受时,人的主体性也就丧失了――人被异化,所谓的价值、意义只能从不断消费的过程中来展现和体味。大学生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视勤俭为寒酸,视浪费为慷慨,视奢侈为高雅,不断追求奢侈、挥霍型的消费方式。孰不知,人类对自然的掠夺与破坏迅速突破地球所能承受的极限。艾伦・杜宁在《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一书中以大量的数据和事实证明了这样一个结论:如果没有消费社会物质欲望的减少、技术的改变和人口的稳定,人类就没有能力拯救地球!也正如汤因比博士所指出的:“如果人类摧毁了生物圈,他将和其他身心合一的生命一样,在生命的大地母亲面前自己遭到灭顶之灾。”[6]

4.结果:社会价值观的迷茫

人是一种自由和超越的存在物,而消费主义把一切都功利化、物质化,人成为物和金钱的奴隶,人性变成物性。用马克思的话说:人的一切感觉都变成了占有,人的欲望都湮没在发财欲中,吃、喝、生殖成为人的最终的惟一目的。这样的人与动物无异。

弗洛姆也说:“人把消费当作目的和炫耀经济地位、身份象征的手段,因此消费行为变成病态行为。”在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冲击与感染下,外在的物质逐渐侵蚀了大学生内在的思维与行为方式,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趋向于感性化和享受化,产生了为消费而消费,为享受而享受的观念,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时,更易把满足个人要求与欲望放在较高的位置上,对社会疏于奉献却热衷于索取,对主流文化和价值观不假思索地批判和排斥,这样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早已脱离了大学生的身份特征。正如马尔库塞所言,消费主义使人们陷入了一种物质至上的虚假需要之中,最终使人成为“物”的奴隶。守则意识、底线意识的缺失日益严重,而新的主导性的价值观念还没有完全确立,如此,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引发大学生们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淡忘甚至蔑视,长此以往,对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都会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消费主义实质上是一种违反人性、违背道德、违发展规律的消费观和价值观,是一种与科学发展观、与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的观念和生活方式。

(二)大学生价值观嬗变的动力机制

一些大学生价值取向、成就动机、道德标准、生活态度与急剧转型的中国社会紧密相连,又与西方消费主义价值观侵蚀和诱导密不可分。

1.外源动力:消费主义价值观影响下的社会环境的变化

价值观有其自身的运行关系规律。社会环境变化与大学生价值观变化具有相依共振性。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东西方的交融和价值观念的碰撞。随着西方各种思潮的不断输入,中国社会也经历了一个从理想主义向世俗化转变的过程,而转变的标志就是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兴起。假如以中国文化存在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三种形式的文化为逻辑分析前提的话,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大众文化的异军突起,主导文化在影响领域上,已经大不如从前,而消费文化作为大众文化的重头戏又被西方借助各种方式宣传。正如麦克基本所说:“消费主义是到目前为止最强有力的意识形态――现在,地球上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够逃脱我们的良好生活愿望的魔法。”[7]大学校园是一个开放性、自主性较强的环境,会受到各种社会思潮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冲击。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又有着较为特殊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他们走在思想观念的前列,接受新奇事物的程度高,当消费主义在我国开始蔓延的时候,大学生对这一事物的接受直接反应在其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再加上大学生具有群体性,使消费主义价值观很容易就充斥在大学校园环境中。

2.内源动力:消费主义价值观侵蚀下大学生消费心理发生变化

消费主义提倡的奢侈消费、攀比消费、炫耀消费和畸形消费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因为人人都有社会价值补偿心理,每个人又总是具有自身的局限,于是,往往用另一方面的优越感予以补偿,以求得社会心理的平衡。对于家庭条件优越但并无其他特长的学生而言,往往通过对金钱的挥霍和对奢侈消费品的占有维持其心理上的优越感。除此之外,大学生各自的家庭经济条件呈现一定层次性,进而导致消费行为也呈现层次性: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同学消费水平相对较高,相对比下,经济条件差的同学就会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进而产生心理失衡,渴望着也能享受到一样的消费生活,为满足这种消费心理,就产生种种不正常的畸形消费行为。

3.助推力:大众传媒的影响

消费主义价值观浸染下的大众传媒以其特有的优势――传递迅速、生动形象、信息量大、涵盖面广、导向性强,几乎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不只是推销商品,还把消费主义价值观念灌输到人们的思想意识深处,改变着人们的心理结构,进而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起到控制与重塑的作用。一些大学生在如此强烈的氛围中,理性判断能力和自省能力渐趋弱化,自觉不自觉地成为消费主义的俘虏。一旦真正踏入社会,大学生就会发现其原有思想认识与社会实践之间的断裂,他们找不到价值评价的落脚点,在价值观念上出现困惑与迷茫。所以说,大众传播媒介作为消费时代的鼓噪者,从它的最初形态开始,就担负着为消费社会摇旗呐喊的角色。

四、对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反思与建议

面对大学生价值观出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轨道偏离的状况,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消费主义价值观,强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再培育,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合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正确认识消费主义价值观

对消费主义思潮不能视为洪水猛兽,但也不能熟视无睹。不可否认,消费主义作为一种现代消费模式和价值观念得以流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消费需求,有其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深刻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条件,在特定的发展阶段如经济停滞或衰退时期,消费主义思潮对经济的繁荣会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但作为一种消费价值观念和文化意识形态,消费主义的蔓延势必会腐蚀、损毁人类社会存在的根基,最终导致人类社会大厦的倾覆。这也是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嬗变的关键原因。因此,化解大学生价值观取向背离社会主义价值观轨道的风险需要引导大学生认清消费主义的本质,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使命,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和个人发展方式,自觉认识消费主义带来的危害,在心理及行为上建立起防线,理性对待社会上畸形的消费行为,自觉抵御其不良影响。

(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价值观

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就是认为消费的目的是满足人们合理的物质、文化和生活需求。人的需要分为健康需要和非健康需要或真正需要和虚假需要,前者是人自身产生的客观要求,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后者则是由广告激发出来的主观欲求甚至是病态欲求。当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就可以将消费道德、消费行为的教育纳入其中,在潜移默化中,将社会良性运行与健康发展所要求的节俭消费价值观传递给大学生,使其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核心价值观,引导他们在日常学习和实践中自觉运用该价值观作为其价值评价和价值取舍的参照标准,自觉抵制奢侈消费、炫耀消费、盲目消费、从众消费和激情消费等,从而协调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的统一,紧跟时代潮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三)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合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鉴和吸收了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是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观,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也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根本方向。《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当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在当前开放、多元的社会里,我们必须理解大学生多元化价值观存在的社会必然性,同时又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创新引领方法,增强核心价值观的可接受性,完善引领机制,增强核心价值观的操作性,注重隐形引领,增强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性。

参考文献:

[1]杨魁.消费主义文化的符号特征与大众传播[J].兰州大学学报,2003(1).

[2]刘晓君.全球化过程中的消费主义评说[J].青年研究,1998(6):12.

[3]范美霞.现代“消费主义”与经济、政治的同盟[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2):7.

[4][5]王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1,200.

大学生消费观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中学生;消费;影响因素;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4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7-0054-02

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阶段,消费作为物质资料生产的总过程和最终的目的与动力,对其他三个阶段均有重要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水平得到较快的提升。1978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343元,201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966元,增长了64倍,年增长率达到170.4%。随着人均收入的快速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也产生较大的变化。中学生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主力军,作为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的特殊群体,对新鲜事物较有兴趣,随着社会和环境的变化,当代中学生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但这种变化不是一种因素简单带来的,它是由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一、当代中学生消费观念的影响因素

1.家庭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可支配收入也不断提升,家庭消费观念的改变严重影响着当代中学生的消费观念。一方面,我国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家庭结构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很多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会尽可能地满足子女们的消费需要,每个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投入也越来越大。但是由于年龄较小,一般孩子都不能合理安排自己的消费,当孩子提出一些非合理的消费需求时,家长如不加以教育和引导,而继续满足和纵容这些孩子的消费习惯,就容易让孩子形成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形成不健康的消费观念。另一方面,有些家长之间也会存在一些攀比心理,严重影响孩子的消费观念。当今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家长之间也形成了一些不良风气,从孩子的吃穿到学习成绩等方方面面都存在攀比心理。有些家长甚至出现扭曲的思想,觉得自己孩子成绩不如别人,那在其他方面一定要好过别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教师,当孩子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也容易形成攀比的消费观念,这也会带来一系列的消极影响。

2.自身因素。当代中学生作为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的特殊群体,其消费观念也容易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中学生较小学生荣辱观念更强,加之叛逆期的出现,不少中学生开始较为重视“面子”,更希望得到大家的注目和肯定。无论是学习上、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关注和认可。但是学习上和工作上成绩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很多学生希望在生活上,在吃、穿、住、行上得到大家的认可,甚至是得到周围的人羡慕的目光。所以,吃大餐、穿品牌、住豪宅、坐专车等不良风气在中学生群体中蔓延开来,这也就形成了不健康、不合理的消费观念。另外,由于当代中学生都出生于我国经济发展较为快速的年代,也没经历过老一辈人曾经历过的艰苦岁月,总体来说,都是在温室中成长的一代人,因此对于苦日子没有多大的概念,把当前的一些消费观念当作是应该的、应当得到的。

3.校园因素。校园目前是中学生主要的生活场所,除了家庭以外,所处时间最长的地方,因此,校园环境对中学生的消费观念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一方面,由于校园内存在的攀比心理,会让学生们形成扭曲的消费习惯;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二元化结构突出,贫富差距也越拉越大。同一学校中不同学生的家庭环境也是大相径庭,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不仅同学示好,就连有些教师和学校领导也会为其开后门。

4.社会因素。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大量的国外物质文化都传入国内。其中,不仅包括一些先进、开放的思想和理念,也包括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给中学生的消费观念带来了一定的冲击。虽然说中学生还不具备盈利能力,但在消费者中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群体,又比较欠缺判断能力,容易受到外来文化和思想的影响。另外,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贫富差距也不断拉大,社会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导致仇富心理在社会中不断蔓延,近几年来“官二代”“富二代”等特殊群体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其中出现的一些极端事件导致人们的传统观念不断被颠覆。中学生作为社会人,社会消费观念和理念的变化也时刻影响着广大的中学生群体。

二、树立中学生正确消费观念的建议

1.加强家庭消费教育。家庭消费作为中学生消费行为的最初引导,对中学生消费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良好的消费习惯和消费理念依赖于家庭消费的教育。在日常的生活中,家长们不仅要从语言上,还需要从行为上,给予子女一些积极的引导,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子女的物质观念。另外,需要培养子女的理财意识,让他们知道赚钱的不易。通过劳动和零花钱挂钩的方式,从小培养子女的金钱观,让他们养成合理消费的好习惯。当子女做出不合理的消费行为时,家长要及时予以纠正,不能一味地纵容孩子的不合理消费行为,必要的时候可以给予一定的处罚,从各个方面引导孩子消费观的形成。

2.加强中学生的自我教育。中学生的“三观”已经开始逐渐形成,因此要求中学生自己要对自己负责,主动去建立合理的消费意识、做出合理的消费行为。根据自身的家庭条件选择能够承受的消费行为,不能盲目地听从同学及其他人的推荐,应该结合消费得到的好处,选择合适的消费商品。另外,多听从教师、家长的建议,不要从内心排斥教师、家长的建议。不断学习消费知识、积累消费经验,提高消费能力。

3.加强学校的相关教育。学校作为学生主要的学习场所,首先必须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学校通过大量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引导中学生广泛参与,形成一种“比学赶帮”的良好风气,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激情引导在学习和能力培养方面,而不是放在用、吃、穿上面,对学习成绩好、工作能力强、文化素质高的同学进行重点表扬和宣传,成为中学生广泛学习的榜样。另外,加强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相关课程的教育。现在中学生文化课程学习非常重要,但道德修养也是重中之重。学校应该重视这些课程的开设,将积极、合理的消费思想和理念在课程中不断宣扬。通过一系列的思想道德评比活动提高中学生对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帮助中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4.加强社会良好环境的营造。加强对学校周边社会环境的整治,防止一些不良风气在学校周边不断蔓延。另外,随着网络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中学生都有手机,并随时可以从网络上获取大量的信息。因此,需要加强对于相关信息的监管,防止不良信息在网络上随意散播,大力推荐一些积极向上、内容健康的读物和信息,使中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先进思想和消费观念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晓晟,等.中学生非理性消费现象思考[J].湖南农机,2008,(11).

[2]李心源.中学生消费问题浅析[J].现代营销,2016,(1).

大学生消费观心得体会篇9

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现状及成因透视

(一)当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主体尚属于合理的消费范围之内,求知、成才、发展是消费的主要方向。但是,在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中,也存在着不少值得我们审视的问题。

1、消费总水平。据2005年8月16日《中国证券报》报道,中国高校学生人均学费已从1995年的800元左右上涨到2004年的5000元左右,进入新校区的学生学费在6000元左右;住宿费从1995年的270元左右,上涨到2004年的1200元左右;10年间,分别上涨了6.25倍和4.59倍。而中国人均收入增长却不足4倍。而在大学生当中,学费和住宿费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真正能够体现出学生消费水平层次的是生活费、娱乐消费、交际消费、恋爱消费、休闲消费和中高档的消费品拥有及多少。

2、消费来源。调查显示,学生消费的80%以上由家长来买单。约40%的大学生每年可从父母处得到5000元以下的消费收入:约44%的大学生每年可从父母处得到5000元~10000元的消费收入:约16%的大学生每年可从父母处得到10000元以上的消费收入。除家庭提供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外,大学生还可通过其它的渠道来获取:国家助学贷款、亲友支持、勤工助学、学校奖助补、一般性商业贷款等,其中国家助学贷款将逐渐成为了贫困大学生一条主要经济来源。

3、消费结构。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主要有生活消费、学习消费、休闲消费三部分构成。生活消费开支可大致分为四个层次,调查显示:月平均消费在150-200元占7.31%;200-300元占2066%;300-500元占66.16%;500元以上占5.86%。学习消费包括教材、参辅资料、考研资料、各种各样的考证费用。大学毕业生的求职费用也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数字。现在,大学生全年节假日数占全年总天数的近1/3,共114天,因此,闲暇消费也就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闲暇消费包括交际消费、恋爱消费、网络消费(上网率为91.3%)、旅游消费(假期旅游率为25%)等等,也称四大“流行消费”。

4、消费观念。这些年来,大学生的消费观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像从前那样追求简朴、实惠,而要追求品牌品质,热衷于名牌、高档、新颖、时尚的商品,他们的消费观念就是“追求时尚”,他们认为“能挣会花就是现代人”。

5、消费心理。主要表现为:追求个性和表现自我型、情感重于理智型、追求时尚新潮型、消费行为超前型等。在一部分大学生当中,存在着一些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如攀比心理、放任心理、虚荣心理、郁闷心理等,这些不良消费心理的存在将直接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选择和道德人格的建立。

(二)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因素

1、西方“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思潮的影响。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是一个思维最活跃、反应最敏捷、最少保守思想的高智力群体,西方社会消费主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示范效应在大学生中表现得最强烈和最普遍,他们更容易接受消费主义作为他们的一种价值观念,把消费水平当作衡量人的尊严、贵贱、荣辱的尺度。与消费主义相伴随的就是享乐主义,他们试图通过消费来追求物质的享受和感官的快乐,这种享乐主义的思想一旦在青年中蔓延开来,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毒害社会风气,培养消费主义人格。

2、高校教育管理的疏漏。首先,高校教育工作者只是关注大学生的文化知识、素质的培养,而把消费看作是大学生个人的私事。任何消费行为都不可能是脱离社会的纯粹个人的私事,这不仅在于消费是处于特定经济关系条件下,受特定的经济制度制约,而且还在于消费行为本身总是具有某种伦理文化的前提,并产生客观的社会伦理道德结果。另外,近几年高等学校持续扩招与不断恶化的校园周边环境也是大学生不良消费的催化剂。

3、大学生个性心理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整体上强调个性化,忠于自己的心理感受,容易盲目消费、超前消费和攀比消费。大学生生理上基本成熟,但其心理上还不完全成熟,普遍缺乏自制力,不能完全树立健康正确的消费观念。在不正确的消费观念的误导下,不会有计划地开支,这样大学生在消费行为中的盲从和失误也是在所难免。

4、大学生中同辈群体的影响。入大学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会受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教育的深刻影响,但是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后,他们的消费观念就更多地受到周围同学共同认可的新的消费观念的影响。那些生活在城市里,家庭富裕的学生成了大学生中消费潮流的引领者,他们的生活方式与广告媒体中宣传的方式一致,他们不自觉地向这些人看齐。

5、受大众传媒的诱惑和刺激。为了实现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以广播、电视为载体的消费文化不能不瞄准公众消费动向,不能不围绕消费旋转。青年大学生把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作为知识信息来源的重要渠道,乐于从电视广告中得到消费知识和信息。大学生容易受到消费时尚和惯性力量的诱惑,使其消费行为失去经济合理性和道德正当性。

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伦理规约

(一)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伦理原则

1、适度消费的原则。适度消费,是以劳动贡献与报酬为前提,以生理、心理、精神需要为根据的消费。它是与过度消费和被迫消费不足相比较而言的。坚持“适度消费”的原则,就是要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量入为出。

2、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相统一的原则。在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当中存在不合理的倾向,这种不合理的消费结构将导致物质消费和先进精神文化消费的相互背离和冲突。

3、科学消费的原则。科学消费的原则就是在个人生活消费中,自觉地用消费生态伦理规范人们的消费观念及消费行为,即充分发挥消费生态伦理对人们消费活动的引导作用,倡导可持续消费。

4、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则。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中心问题。消费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消费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理应使自己全面发展,积极推进社会继续向前发展,美好的未来社会要靠我们的现实努力来实现。

(二)对大学生消费行为进行价值引导的具体对策

1、倡导“适度消费”,加强艰苦奋斗教育。我们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作一个清醒的消费者。首先,要坚持“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体贴父母,合理消费,适度从俭。其次,要加强艰苦奋斗教育,厉行勤俭节约。在行动上自觉抵制各种高消费、乱消费。

2、倡导“绿色消费”,树立可持续消费新理念。大学生,作为有道德的消费者,应该具有相应的社会责任感,在追求舒适生活的同时,应该对自身消费行为对自然环境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产生的后果有充分的认识,从而自觉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3、倡导校园主流文化,提高闲暇消费质量。高校要大力提倡校园的主流文化,要让健康向上、催人奋进的文化占领校园文化主阵地,培养大学生以艰苦奋斗为荣,骄奢淫逸为耻的消费观,创建节约型校园文化。

4、提高大学生的个人理财能力。要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消费教育,包括商品、货币、消费与市场的基本理论教育、投资与理财教育、消费品常识教育、消费生态意识教育、消费文明教育、消费者权益与保护教育等,从而提高大学生个人理财能力。

5、倡导简静的生活方式,提升人生生活品质。提倡过简静的生活,是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中心的更高层次的生活结构。它是在基本需要得以满足以后,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不断完善自我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大学生要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适应时展的要求,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的需求,实现人生的幸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也应倡导简静的生活方式。

大学生消费观心得体会篇10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取向消费模式

当代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消费问题,有些消费习惯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因此,如何引导和加强教育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便成为我们高校德育教师的课题之一。加强当代学生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消费意识以及光荣传统的教育,使个人消费标准与家庭经济状况相适应。另外,学校应该加强校园和谐文化建设以及节约型校园建设,在充分尊重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个性的前提下,他们对于品牌消费、日常生活用品等消费内容都普遍具有从众心理。高校校风建设主要体现的大学生能够张扬个性、追逐理性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能够积极地去悦纳自我、发展自我。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特别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不断推动社会发展和繁荣市场角度看,需要鼓励人们去积极合理消费。可是,如果超越了个人的经济状况和支付能力而盲目地追求奢侈的消费是有害的。我们德育教育工作者要在了解客观存在的消费现象的消费行为的同时,积极地引导学生塑造和形成平和的心态,做一个清醒的消费者。把注重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和理性的消费模式,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主要任务,这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自我修养是当代大学生成为现代人的必由之路”。因此,高校德育教师应该合理分析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以及行为习惯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有一些与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相关的专题讲座,可以帮助学生合理认知,以此来塑造节约型校园理念,并利用校园整体环境来培养大学生理性的、健康的消费习惯。如今的大学生能够全方位地接触社会,他们极容易受到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如果学生得不到学校老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便容易养成心理趋同的消极倾向,所以,家长和教师应该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起模范作用。

我校是以金融为特色的高职院校,我们可以依托投资、保险和理财等专业优势,使学生在大学里更便利地接触到投资、创业、消费、理财为核心的系统的理财教育课程。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各地的学校都很少将理财消费教育纳入到德育教学范围中去,不但是在小学、中学课程中难见相应的消费教育,就是在大学里也很难以有机会接触到,其原因主要是我们德育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关于理财消费知识的教育重视不够,对理财教育的理解出现偏颇差,甚至有教师认为理财教育不是自己的德育课程内容。这就很容易导致理财教育在实施德育教育中出现失衡的情况,对于大学教育,是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缺少对孩子关于钱财消费的教育,孩子自然就没有树立起正确的金钱意识,作为消费一族给家庭经济造成极大的拖累和负担。所以,在家庭的影响和学校的相关教育内容的双重教育作用下,大学生才能树立起如何消费的正确模式,以克制自己的消费表现的盲目性。

大学校园里的良好消费风气是良好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该加大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方面的教育,鼓励德育教师参与这方面的相关课题研究,聘请著名学者和专家给学生做一些学术讲座。辅导员老师应该重视与学生的交流,在关心学生的学习状况的同时,还要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消费水平,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大学生要通过积极的性格修养,克服那些不良性格,努力培养活泼、乐观、豁达等优良性格,以保证身心健康。”研究学生的消费问题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如比较和分析各学生群体、针对在消费行为中的不同情况来收集个案、并对学生做分类指导,以便真正解决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较为偏颇的问题,引导学生健康的消费,使学校对大学生消费问题的教育形成良性循环。

近些年入学的大学生主要是80年代末出生的一代,这代孩子普遍有盲目追求高消费的欲望和冲动,容易过度追求时尚与相互攀比,有些大学生不考虑家庭的承受能力,相互之间摆阔气,尤其是城市中的大学生大多以独生子女为主,家庭财力较为优厚,但是,他们心理还不够成熟,追求高消费与相互攀比的消费心理较为普遍,潮流成了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动因,而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所以,父母收入的高低会使得大学生的消费层次分化日益严重,迫求时尚和相互攀比的消费理念会使得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与经济的独立相互矛盾,这容易使大学生偏离理性消费进而造成一定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在校大学生盗窃、诈骗等犯罪现象屡见不鲜,原因就在于为追求时尚消费,导致大学生信用危机,远远地超出了家庭实力所能承受的范围,手机、笔记本电脑和服饰等各方面消费盲目追求潮流,使得这样的高消费群体数量呈上升趋势,成为了“负翁”族。

每个大学生的素质和后天形成的能力是有差别的,兴趣和爱好也不一,每个人都有发展自己专长的优势。我国的现代高等教育鼓励大学生张扬个性、放飞理想,对于影响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因素,决定着个人的人生走向。所以,对于具有一定理性思维和分析能力的大学生而言,认真地剖析自己的优缺点,展示自己的特长,彰显个性的同时,对自己有一个清醒准确的定位,选择一个能充分发挥自己专长的奋斗目标,是十分重要的。因而,高校一方面应该在加大校园文化建设上下功夫,创立各种学生会社团组织,来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有些大学生感觉学习压力要比中学时期轻松得多,闲暇时间无所事事,学校就更要对学生进行闲暇消费教育,这仅仅依靠德育教师有限的课堂教育是不够的。学校团委要创造条件,利用校园广播、板报、图书馆,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他们在闲暇时间里过得轻松、愉快,通过积极的消费教育和心理疏导,使学生认清自己的首要任务是什么,对于自己的学习任务有清醒的认识,以此来走出消费误区。

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的引导,强化他们的勤俭节约意识。我国的大学生一般在18到23岁,正处于青春期,心理还没有真正走向成熟,在消费方式上有些学生的消费仍趋向盲目“从众”心理。教师要通过心理咨询方式引导学生正确消费的同时,高校还要加强大学生消费意识教育。在校大学生对自己的日常消费开支理应合理分配,尽量加大学习方面的投入,缩减娱乐消费方面的支出,以此来摒弃不良消费模式。此外,高校还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意识教育、可持续发展观的培养。因为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的物欲也随之膨胀,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正使人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人类要想彻底摆脱所面临的生存危机,就必须重新定位自身的消费模式。当大学生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消费与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休戚相关时,他们才能意识到科学消费与环保意识的重要。

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财富的增加会因为年轻人奢侈的追求而在短时期内出现增长现象,但是,它给整个社会留下的隐患将会隐藏在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中,让我们的社会走向疲软的状态。当前的大学生普遍生活在物质产品相对比较丰富、社会文明程度较高的年代里,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拥有全新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特别是对于网络消费更容易接受和推崇,他们在网络消费主要是查找资料、网络游戏、聊天、收发电子邮件、网上购物、和电影或软件下载等。“网络可以是自由言论的媒体,但它也能变成监视媒体”。所以,学校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道德标准,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价值观,以此来引导健康的消费,发现有过度消费的现象可以对其进行劝导和教育。大学生中流行的所谓“高价消费”,普遍都是为了自我炫耀,获得一种“自尊”的需要。因为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完全依靠家庭支持,有些同学一进校门就陷入“经济危机”,又何以能安心学业。

既然消费追求是无止境的,有些大学生为了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和心理上的平衡,不顾家庭的经济承担能力而去追逐新潮流,这不仅会助长了相互攀比等不健康的消费观念,而且还会出现过度消费的情况。在大学生中倡导文明行为、加强自身修养、抵制畸形消费并以此来消除一些不良消费现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体系中,应当涵盖消费观教育,因为消费观的教育与大学生的日常社会休戚相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生态度的教育主要是进行革命乐观注意教育、艰苦创业教育、勤劳致富教育、挫折和生存教育等”,另外,依靠社会环境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我们可以依赖社会力量帮助大学生摒弃不良消费行为,建立和谐校园新风气。因此,把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放在首位,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各案研究,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与消费和节约有关的课程,帮助他们提高思想道德水平,自觉抵制一些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倾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司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33

[2]吴金秋:大学生成长与发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