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旅游规划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05:34

风景旅游规划设计篇1

关键词:功能定位;交通量预测;景观设计

abstract:thescenicroadistraffic,landscape,recreationandprotectioncombinemultiplefunctionssuchasspeciallandscaperoad,itsplanninganddesignelementswiththegeneralroadisdifferent.First,thetransportoccursmainlyduetothescenictouristsoutoflife,basedonoDdatatrafficforecastsfour-stagemethodiseasytodistortionoftheresultsobtained,thisarticlewillexploretheareabasedonthenumberofvisitorstrafficpredictionbasedpredictionmethods.Secondly,scenicroadlandscaperequirements,paymoreattentiontotheintegrationofthearea,thisarticlewillexplorehowthedesignofroadlandscapewithscenicnaturalhistory,culture,ecologicalconditionsechoeachother,sidebyside.

Keywords:functionalorientation;trafficforecasts;landscapedesign

中图分类号:U41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金坛市地处江苏省南部,古迹众多,风光秀美,尤其是西部的茅山,峰峦起伏,绵延百里,是闻名世界的道教圣地,史誉“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金坛茅山风景旅游区位于茅山东麓,规划总面积约108平方公里,以茅山风景名胜区、茅东旅游度假区和方山森林公园为中心,打造一个集生态游憩、宗教观光、康体养生为一体的休闲度假乐园(图1)。

为配合景区开发建设,金坛茅山风景区规划建成以“五横三纵”为主骨架的风景旅游道路网,辐射各旅游景点,服务景区内各居民安置点。(五横:白乾公路、直茅公路、金沙公路、张常溧公路、金竹公路;三纵:茅山——方山旅游路、新浮路、花茅——薛茅公路)

1、道路功能定位

金坛茅山风景旅游区内部道路系统,在图1

满足各功能区基本要求和组织景观的前提下,分为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和其他道路三个等级(图1)。主要道路是旅游景区与周边道路相衔接、景区内部各功能单元之间相相衔接的主要道路,构成旅游区的路网骨架,以机动交通为主,如金沙公路、新浮公路。次要道路是景区内各功能单元内部、与主要道路之间联系的道路,通向或连接主要景点,以人行和机动车为主,如致和公路。其他道路是景区各功能单元内各游赏景点的联系道路,是旅游景区深入每个景点的游览线,以人行为主,部分路段考虑游览车和消防车通行。

2、交通量预测

金坛茅山风景旅游区由于历史、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景区开发比较滞后,现有景点少,景区内道路基本以三级公路以下的乡村公路为主。若采用一般公路交通量预测常用的以现状oD资料为基础的四阶段法,由于相关小区和路网资料的缺乏,将导致预测结果失真。

考虑到作为景区内的风景旅游道路,未来的交通流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未来的游客人数和周边旅游景点的开发图2

强度,因此采用未来游客人数结合沿线景点开发的方法进行预测(图2):把金坛茅山风景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根据未来特征年景区的预测游客总人次,以景区未来的路网规划和主要景点的区位确定游客在风景旅游区中交通出行的主要路径和分布,参照类似景区的经验数据确定游客出行中某一道路的占有率,结合该道路沿线居民的出行数量,最终确定其未来各年的交通量。

以新浮公路为例,计划于2012年建成通车,交通量按15年预测,远景年为2027年,各特征年定位2015年、2020年和2025年。

(1)旅游交通出行

①游客人数预测

根据《金坛茅山风景旅游区总体规划》,茅山风景旅游区到2012年,接待游客规模约为250万人,2020年游客接待规模约为520万人,根据插值法和考虑未来的游客增长率,确定未来2025年和2027年的游客人数分别为680万人次和730万人次。考虑到未来日游客人数与本项目的日均交通量密切相关,而风景旅游区旺季和淡季的游客人数变化较大,完全按照旺季或者淡季来计算日游客人数会造成投资的浪费或降低道路的运行的质量,参照一般风景旅游区的经验,全年可游天数(日)按200天计算,具体数据如下表:

金坛茅山风景旅游区可以分为南北两片(图3),南片主要是方山森林公园游赏区,北部片区主要为茅山风景名胜区、茅东旅游度假区和观光农业康体体验区。北部片区的纵向道路主要有新浮公路、花茅公路和茅山旅游路:新浮公路位于路网中间,沿线主要为生态观光园、休闲度假村;花茅公路位于东侧,其东侧为扬溧高速,西侧主要为观光农业区;茅山旅游路位于西侧,沿线主要为茅山风景名胜区。

根据《金坛茅山风景旅游区总体规划》,结合景区内四个主要游览区和规划路网,确定四个游览区游客吸引量。图3

未来年各主要游览区游客总量预测表(万人)

按游客在旅游区平均每天出行次数为2.5,计算各主要游览区各特征年出行次数:

根据新浮公路沿线景点规划、与对外公路的衔接状况,结合相关调查数据,确定新浮公路分担的游客出行次数为观光农业康体体验区和茅东旅游度假区出行次数总量的50%,各特征年出行次数见下表。

未来各年新浮公路出行次数预测表

②车型比例预测

新浮公路主要服务于旅游区游客,客运占主要比例。因此,进行旅游区游客交通量预测时将车型比例分为小客车、中客及大客四类,符合新浮公路旅游道路的出行特点。

根据项目区域路网历年交通构成分析,车种的比例变化与GDp有着良好的相关性。车型预测采用指数模型,与GDp回归预测,同时参照类似景区的经验数据(如杭州龙井山等相关景区),对预测结果进行适当修正。

式中:Y:交通量;X:GDp;α、β:回归参数。

车型比例预测结果

③游客交通量

根据车型比例预测,按小客车平均载客3人,中巴为15人,大巴为30人考虑,计算出未来各年由景区游客产生的客车出行数量。

未来各年游客交通量预测结果

(2)沿线内部交通出行

新浮公路向南直接联系薛埠镇区,沿线兼有致和安置点,具有服务沿线和镇区居民出行的功能,货车主要服务于沿线度假区、休闲社区以及生态农业基地的物资运输,具有一定的比例,参考一般经验数值,沿线内部交通量取游客交通量的25%。

(3)路段流量预测结果

综合以上分析,新浮公路未来路段流量见下表:

未来年流量增长主要集中在2012至2020年,一是由于景区景点和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二是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居民的旅游需求,同时小汽车的普及也会不断增加景区的游客人数,进而使本项目在这一阶段的流量激增;2020年之后,景区发展趋于平缓,增长率逐渐降低,流量稳步提升。

3、道路景观设计

风景旅游道路景观设计既要使道路本身成为可供游览的景观,又要让道路融入整个景区,成分景区的组成部分,不能对景区产生明显的分隔作用。金坛茅山风景旅游区道路景观设计以整个茅山道教悠久的历史文化为主线,通过对道教文化的提取、概括,结合不同道路沿线衔接的不同景点,既融合道教文化的精髓,又营造各自的氛围。

以茅山旅游公路和金沙公路为例,茅山旅游公路沿线主要经过乾元观坤道文化保护区、仙姑文化旅游村、道教文化博览区(元阳观、崇寿观)等富有盛名的道教观宇,因而将其定位为人文景观路,旨在让游客感受“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考虑在道路交叉口或局部开阔地设置道教文化景墙、三清道尊像等元素与植物结合在一起,通过道教文化符号诠释其景观特色,凸显道教文化特点(图4)。金沙公路沿线主要经过旅游度假村、民族风情度假园、茶园、苗圃等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因而将其定位为生态景观路,通过节点设置景石图腾柱、景石与花卉组合诠释其景观特色,营造路在景中的氛围(图4)。

在此基础上,道路各专业设计注重细节设计,配合景观总体设计要求,主要体现在:

(1)线位布设顺应丘陵区的地形走势,不改变区域固有的地势特点。尽量绕避生态敏感区(植被茂盛区、物种分布连续区以及独特珍惜物种分布区),尽量减少破环和切断生态链。路线布设把握与景观的空间关系:对于规模宏大的景观,路线布设适当远离,给观赏者提供足够的视野;对于点式景观,线位适当靠近,便于游览。

(2)边坡防护以自然植被为底,配以景观树种、山体开挖石头形成景观小品,削弱道路的独立存在感,融路于景。利用山体挖方边坡,篆刻道家经书典籍或反映道家文化的画作,增添道路的景观文化。

图4

(3)道路排水边沟采用矩形代替梯形,同时减小边沟宽度、加大深度,以减少圬工敞口面影响景观视觉。

4、结论

(1)根据风景旅游道路的交通组成特征,提出将风景旅游道路交通量分为因游客产生的流量及因沿线内部出行产生的流量两大部分,并均以景区未来游客人数预测为基础的方法。继而以金坛茅山风景区内的新浮公路为例,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为风景旅游道路交通量预测方法提供借鉴。

(2)道路景观设计以金坛茅山风景区的道教文化基础为背景,结合不同道路沿线人文、生态景观差异,赋予每条道路不同的景观设计主旨,做到统而有别、形散而神不散。同时道路路线、排水、防护等各专业设计注重细节,服务于道路景观要求。

参考文献:

(1)《金坛茅山风景旅游区总体规划》(2008-2020),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9.5;

风景旅游规划设计篇2

简介:以创立中国现代旅游规划学科领域为议题,提出旅游规划三元论,从实践导向、观念形成、专业组成、人才教育等方面,论证旅游规划领域的定向、定性、定位、定型,以及旅游规划学科领域的转变与对策。关键字:旅游规划景观规划设计时空形态格局“旅游规划”近年正在中国骤然兴起,作为这一学科领域的核心,中国旅游管理学科和风景园林学科因此而发生着转变。其动因来自4个方面:国际旅游与景观规划学术研究,工程实践的示范,中国国务院学位办对于原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目录的取消,以及环境艺术等新兴学科专业与实践领域的兴起。这些变化一方面促使中国旅游规划领域正在经历着初期成长的烦恼,另一方面也加速了中国现代旅游规划学科领域的形成。为此,确有必要认清形势,理顺思路,把握“现代旅游规划”在中国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出现的前兆,明确该学科领域的定向、定性、定位、定型,采取相应的实施对策。基于20年来风景景观规划设计和近年旅游规划的研究实践,笔者以为,旅游规划其狭义的概念就是包括旅游发展规划、旅游项目设置、客源市场在内的旅游策划,这是旅游界的强项、核心。其规划的形式特点是以文字、数字、图表为主的描述、分析、论证、设想;然而,过去的实践结果和未来的社会需求告诉我们,仅有这种旅游策划是不够的,尤其要把设想计划落实在有形的空间形体和有阶段的时间范围上,这就需要有更为具体的时空规划以及对应于单体项目的设计,需要以景观规划设计界的规划设计图纸为主;此外,除了客源,近年旅游规划中,大家都无法回避旅游地生态环境保护和优美旅游景观环境创造这两大问题;同时,除了经济产业的问题,游憩心理行为和旅游地时空形态格局正在成为旅游规划理论研究的重点。因而,新一代的中国旅游规划,实践深度:要从宏观的策划这一元走向宏观策划、时空规划、单体设计的三元;实践内容:要从以客源市场为主的一元扩展为客源市场、生态环保、美景创造的三元;理论研究:要从产业经济为主的一元扩展为产业经济、游客心理行为、时空形态格局的三元。这三个层面的三元及其分别从一元向三元的扩展,就是作者所提出的旅游规划三元论的核心实质。1、现代旅游规划的三元如同传统的旅游规划,现代旅游规划其基本的追求仍然是为旅游者创造时间与空间的差异、文化与历史的新奇、生理心理上的满足。笔者认为,现代旅游规划自始至终都应以此为核心和最终目标。以此为出发点,从中国旅游规划的实践需求看,笔者认为,其中均蕴含着三个层面不同的需求:(1)旅游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包括潜在于旅游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即关于人们行为活动以及与之相应的经营运作的规划需求;(2)景观时空层面,基于景观空间布局的规划,包括区域、总体、景区、景点的时间与空间上的布局、设计,即关于景观时空布局的规划需求;(3)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人文与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生态环境大地景观的规划需求。这些构成了旅游规划需求的三元。与需求对应,现代旅游规划的内容同样包含三元:(1)以“旅游”为核心的群体行为心理规划和项目经营;(2)以“景观”规划为核心的优美的旅游景观环境形象创造;(3)以“生态”为核心的旅游环境生态保护。简而言之,旅游、景观、生态,这就是笔者所提出的现代旅游规划的三元素(刘滨谊,2001)。笔者认为:对于中国,全面的旅游规划应包括“旅游”、“景观”、“生态”这三元的规划,并以这三元作为基本侧重。“旅游”的规划,其核心是对旅游资源(分为自然天成的和人为创造的两类)、游客行为心理与项目经营运作,这相互交织的三者进行揣摩、分析、设定、预测,统称策划;“景观”的规划,又称风景园林规划,其核心是对旅游项目、游客活动、设施建设这三者进行空间布局、时间分期、设施设计,统称规划;“生态&r

风景旅游规划设计篇3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旅游文化小镇;旅游资源;3+X”风险规避

一、引言

自从我国旅游业推出文化旅游项目以来,旅游文化小镇已经成为各地旅游建设的一个亮点,当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旅游景区时,为防止出现风险和影响其安全(实质是原真性保护)性而采取风险监测、预警、分析和评估等措施,全面掌控非物质文化进旅游景区的安全局面,有效规避风险,实现旅游景区经济效益最大化,有效地拓展旅游市场,为做大做强旅游经济,大幅度增加旅游经济收入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现状分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旅游景区是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但时刻不能松懈对其开展必要的保护工作,专家们提出了“生产性保护”等具有建设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策。

1.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2010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筱云受文化部非遗司委托,主持完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现状及扶持政策调研报告》,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美术类等项目生产性保护现状开展了调查研究工作,提出了可行性对策建议。(1)生产性保护理论生产性保护理论的提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地进入旅游景区提供了理论依据。以吕品田等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对传统技艺和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理论进行了深入地研究,进一步诠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理论内涵,对厘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理论的理念、范围、原则、作用和意义发挥了重要作用。(2)生产性保护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旅游景区一般可分为表演、展示和展出三大类,其中就包括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等生产性保护内容。根据我国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将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过程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十分重要,为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进入旅游景区,采取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就是目前得到普遍认可的保护性措施之一。

2.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消失危险,有关文化管理及保护部门,必须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及时研究抢救性保护对策,才能确保面临消失危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到原真性保存下来,并保证能够得到有效地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是指那些面临消亡状态的民间文学、作品、项目、形态及传承人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将其活的生存及传播状态全方位记录下来,创造出适合它们长久生存的环境和条件。以山东省为例:全省共有17市138县创新“村报普查线索、乡点项目、县做规范文本、市整体收集、省全面保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作流程和普查方法,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如下表所示。

3.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符合抢救性保护的原则,是借鉴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成果及具体保护实践经验的结果,来源于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所含整体论的思想,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源、环境和相关人群等要素。在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体表现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性、系统性、全局性保护。

4.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是一种富有创新的保护模式,针对仍具“活态”生命力强健的项目采取相应保护措施,以便其“活态”项目有效传承和延续,在我国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性保护落到实处。

(二)旅游文化小镇规划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旅游飞速发展,旅游文化小镇以整合文化旅游等元素为特征迎来空前发展机遇。集文化、休闲性和娱乐等为一体的旅游模式成为当前旅游业最受人们追崇的外出旅游的形式。因此凸显当地传统文化元素的旅游文化小镇建设就成为必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也是发展旅游事业的必然趋势。文化旅游是继休闲、观光、度假等传统旅游项目增添的又一崭新的旅游项目。目前,能够为游客提供具备厚重历史传统文化内涵等特性的旅游文化小镇就是适应旅游业发展的产物。旅游文化小镇涵盖文化、休闲、观光、度假、运动等诸多旅游元素,以文化旅游产业为核心,整合一系列相关产业,创建高效的文化旅游产业集群,不仅能促进旅游城市景观、基础设施、文化产业结构、城市就业等方面深刻变革,同时也能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在规划设计时一定要选择中国的名村(名镇),挖潜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让其成为自身的文化资源,避免旅游文化小镇同质化而注入文化之魂。

三、非遗与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3+X”风险规避

(一)非遗与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

为提升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效益,取得文化旅游小镇规划设计建设工作的成功,地点的选择十分重要。在实际工作中,要特别注意选择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为基础,以江西省为例,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江西省已经公布了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见下表所示:从述表中所显示的数据表明江西省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旅游景区的开发形式;其次是舞台表演形式;第三是现场体验形式;第四是开展活动形式;第五是商品展销形式;第六是宣传展览形式;第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具体项目和相关文化产品。主要推进措施:措施之一是提供支撑平台,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项目中,要全方位筹集资金,争取政府等多方支持,搭建旅游文化小镇整体硬件支撑平台,构建科学地配套基础工程设施和后勤服务保障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单位也要为其项目进旅游景区安全提供保障。措施之二是旅游文化小镇管理层必须组织力量深入挖潜、开发和利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所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生产性保护形式制造出旅游产品、演艺节目等。措施之三是各级旅游管理部门要将旅游文化小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文化小镇亮点,通过多种渠道强力推广,使其成为延续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措施之四是积极探索旅游文化小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形式和途径,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旅游景区并形成良性互动、利益共享、互惠互赢的新格局。

(二)“3+X”风险规避

1.“3+X”风险规避理论概述

“3+X”风险管理理论基础是现代风险管理理论,现代风险理论正式被世人接受是基于梅尔,赫奇的著述《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威廉姆斯的著作《风险管理与保险》的面世。风险理论的发展历经了传统风险管理、金融管理、内容控制和企业风险管理理论等过程,经过多种整合和多年发展搭建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早已成为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有效管理手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强有力的保护已是不争的事实。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包括风险监测、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估三个体系。“3+X”风险规避理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旅游景区的安全保护措施得以强化,作为一门新兴较为先进的管理学理论,是建立在《企业的风险管理》基础上,逐步得到发展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旅游景区的安全保护管理引进上述理论无疑是一种良好的选择,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旅游景区风险监测、分析、评估、识别和衡量,从而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实现风险规避。

2.“3+X”风险规避主要内容

“3+X”风险规避的目标实现,必须实现风险的的监测、分析、评估、识别、衡量并达到风险规避目的,为最终决策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撑。其中监测是识别的基础,分析是识别的关键,评估是风险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采用“3+X”风险规避理论,首先必须对其机理有比较深入地了解,其中3代表风险监测、分析和评估而X则表示风险预警、防范和补救等措施。该研究成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实践中可用于规避可能存在的可预见性或可能隐藏的各种风险,并能针对上述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产遗产进入旅游景区不仅能得到有效保护,而且能有效地开发利用,发挥最大的旅游经济效益,最终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强有力的保护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3.“3+X”风险规避研究涵盖范围

“3+X”风险规避研究涵盖范围: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有效利用是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旅游文化小镇经济发展的源泉。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有效开发利用在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中必须考虑其存在风险。因此,“3+X”风险规避理论从风险监测、分析、评估、预警、防范和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等进行充分论证,最终提出科学地可行性工作方案用于指导实践,实现的旅游文化小镇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我国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安全进入旅游景区工作,成功的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十分密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旅游文化小镇的文化魂,为了科学地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中风险规避问题研究显得尤其重要。因此,选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3+X”风险规避,其目的是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后划分出相应危险等级,积极寻找应对策略,消除不安全因素,将其存在的一系列不利的影响因素降到最抵点,就是要发挥其在旅游文化小镇中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将风险降到最低。

4.“3+X”风险规避具体实施

“3+X”风险规避的具体实施,其核心内容可分为方面,一方面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小镇规划设计可能存在的风险点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要对“3+X”风险规避模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小镇规划设计的影响进行研究。(1)采用通常使用的风险评估手段来评定风险等级,风险评估手段的采用是指在风险发生前后对人们的生命、生活及财产造成的损失,量化评估风险的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小镇规划设计中所包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过程中,可以采用上述风险产生危害程度和概率依据相应的风险管理理论进行等级划分,一般情况下可划分为蓝、黄和红三个级别。(2)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小镇规划设计来实现风险控制。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小镇规划设计关系研究,从中寻找出存在的有机联系,建立相互促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小镇规划设计机制,共同监督其有效运行,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小镇规划设计科学合理。(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小镇规划设计“3+X”风险规避:查找风险评定风险等级,采取有效措施应对风险发生,避免过程风险发生,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小镇规划设计“3+X”风险规避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风险监测、分析、评估及规避一览表:根据风险对后果的影响程度大小可以设定风险点相对小的为蓝色等级,该风险对后果不会造成太大的危险,主要体现在风险性质为不符合管理规范。风险应对策略:建立部门联系制度,加大经费的投入,完善软硬件条件,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提升综合素质。根据风险对后果的影响较为严重的划为黄色等级,主要体现在风险性质是违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风险应对策略:严格制定有有效的管理制度,强化岗位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力度,严格工作程序,建立严格的考核监督机制。根据风险对后果影响为严重的划为红色等级,主要体现在风险性质是产生了严重的违纪违规后果为严重,风险性质为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条款。风险应对策略:从抓管理人员法律、法规及相关条款的教育工作,对管理人员违法违纪者必须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旅游景区要慎重,因为存在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隐患,必须时刻保持牢固的风险意识,要在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等工作的前提下,引进先进的“3+X”风险规避理论,从风险监测、分析、评估、预警、防范和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旅游景区安全性、可靠性和必要性。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小镇规划设计有机融合,促进旅游文化小镇经济腾飞。

参考文献:

[1]王东.国外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综述[J].金融发展研究,2011,2:23-27.

[2]单晓维.谈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文化价值的实现[J].兰台世界,2014,35:90-91.

[3]刘娜.从山东古筝乐看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与生态性保护[J].艺术百家,2011,6:185-187.

风景旅游规划设计篇4

[关键词]闽西地区地域文化旅游景观规划设计

旅游景观作为经济产业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各地政府的青睐,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许多地区偏重于经济上的效益,对地域文化特殊性及重要性的特点的认识不到位,加之大量的外部文化进入使地域文化受到多方面的冲击,使地域文化时常处于被忽略被破坏的地位而导致文化流失。闽西地区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闽西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这些文化形式是闽西地区活生生的历史,对于闽西地区乃至全国而言,都是不可多得的瑰宝,因此在对当地旅游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不但要对闽西地域文化进行继承、保护,而且还要利用发展旅游产业上的优势使其得到发扬。

1.闽西地区地域文化在旅游景观中的重要地位

1.1闽西地区的地域文化及旅游景观存在的问题

闽西地区属龙岩市,在地理位置上位于福建省西南部,武夷山脉南端,相接粤赣两省,晋朝前为荒蛮之地,从东晋至今为躲避乱世,历史上曾经有五次大规模的移民移居至此,这些移民被称为客家人。移民们带来较为先进的文化,经过与当地原始文化长时间的融合,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今日独特的闽西地域文化。从21世纪起,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使闽西地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传播,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在发展旅游景观的过程当中,照搬外来设计元素与设计模式,对本土地域文化的价值认识不够深刻,缺少地域文化的自我表现;在改造建设的过程中对一些文化造成一定的破坏,使原本具有明显文化特色的旅游景观由于设计上的概念化处理而趋于形式化与平庸化,这些因素或多或少对地域文化及旅游产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解决旅游景观平庸化与形式化最好的方式就是展现自我,体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化形式——特殊地域文化在旅游景观中的表现。

1.2闽西地区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的关系

闽西地区的地域文化可通过旅游景观得到继承与发扬,旅游景观也可以利用地域文化营造出特殊景观效果得到升华,并在旅游业中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旅游景观与地域文化二者相辅相成,这种良性效应已在闽西地区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得到了验证。比如得到世界范围认可的土楼群建筑景观,在2008年7月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这正是当地特有的文化特质与土楼群建筑景观相结合所起到的良性效应。但在闽西地区远不止土楼建筑群这一旅游景观,较为著名的旅游景观还有:连城县的冠豸山旅游景区、四堡的雕版印刷基地、培田古民居景观,上杭县的梅花山国家a级自然保护区、古田会议会址、才溪乡调查纪念馆等。由于在前期策划及规划设计过程中对地域文化的特殊性重视度不够,使这些原本早该名扬天下的旅游景观并没有完全得到预期计划的效果。

2.结合闽西地域文化对旅游景观进行规划的设计手段

2.1对闽西地区旅游景观进行分析分类

对闽西地区的旅游景观进行合理分类有助于景观规划设计工作的深入,分类工作能够使规划设计旅游景观时更具有针对性,对于不同情况的旅游景观能够选择符合当地特色的地域文化进行表现,达到地域文化与旅游景观相辅相成的效果。闽西地区的旅游景观总体可以分为三大类型:自然风景旅游景观、人文风俗景观、红色旅游景观。每一种旅游景观带给游人的感受是不同的,要体现的地域文化类型也不尽相同。自然风景旅游景观主要通过美丽的大自然环境给人留下清新、朴素的印象,体现的地域文化类型属于地理上纯粹的自然表现:连城县的冠豸山旅游景区、上杭县的梅花山自然保护区正是属于这一类型;人文风俗景观主要利用地域范围内独特的民间建筑、民俗风情,以及特有的文化产业打造与众不同的旅游效果,此类型的旅游景观在突出表现地域文化的个性化特点方面最为明显,特殊的历史与自然条件、独特的民风习俗造就了与众不同的人文风情,只有亲身到此处方可得到真实的感受。人文风俗旅游景观一方面通过特有的文化特质吸引游人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通过旅游业使地域文化得到继承并传播。属于此种类型的旅游景观有:永定土楼群建筑景观、连城四堡的雕版印刷基地、培田古民居建筑群景观等;红色旅游景观是各地旅游业发展的新模式新方向,主要是以在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活动的纪念地或标志物为主体,通过对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宣传内涵,对旅游者开展革命教育、参观游览的主题旅游。闽西地区较为著名的红色旅游景观有:上杭县的古田会议会址、才溪乡调查纪念馆等多处革命时期留下的遗址。

2.2结合闽西地区各地域文化对旅游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

通过对旅游景观进行较为精确的分类之后,在进行深层次的规划设计时,针对如何将地域文化表现到旅游景观中就有了具体方向。

2.2.1创造具有特色旅游文化的闽西地区自然风景旅游景观

闽西地区的森林覆盖面积较大,崇山峻岭造就了特殊的地理环境,最具有代表性的自然风致景观要数梅花山与冠豸山。这两处景观在地形地貌上、自然环境的特点上有明显的不同,在对其进行规划设计时要针对自然环境的特点做具体的规划设计,地形复杂植被丰富,但无特别自然景点的,可主要规划为观赏地形地貌与动植物为主,对旅游路线进行科学细致的规划,使游人完全融入于大自然的环境中去;对环境中有特殊形态的景点,更应合理地进行利用,提高其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如:梅花山旅游景区其海拔平均900米,优越的森林环境为野生动植物的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景区内名贵树种有紫楠和红豆杉等,均为部级保护树种,珍稀动物有华南虎、穿山甲、猕猴等,种种条件上的优势造就了梅花山旅游景观与其他大多数自然旅游景观的不同。除现有规划开发出的景观区外,还应大力发展“森林浴”这一较为新潮的旅游项目,充分利用森林资源,把景区内植被上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并跟进景区内的各种配套设施,对与景区风格不协调的景观小品进行重新设计并更换,营造特有的森林景观效果。在2009年被列入中国国家自然遗产名录,地质上属于丹霞地貌的冠豸山旅游景观,因其独特的地质景观自古就受到许多文人的赞赏,景区内许多景点都留有古时文人墨客的踪迹或墨宝。因而游览于冠豸山,除了可以让游客欣赏到奇特的丹霞地貌景观外,还可领略到不同时期的文人书院文化,目前冠豸山旅游景区的自然景观规划方面发展较为到位,文人书院文化若能够得到同步发展,则可让游览至此的游人从眼到心一并抒发游山的感受,从而提升景区的品质。

2.2.2通过发展人文风俗旅游景观传承地域文化,打造独特的旅游品牌

土楼群建筑景观、四堡的雕版印刷基地、培田古民居建筑群景观等都属于闽西地区人文风俗旅游景观,然大多数人对土楼群建筑景观较为了解,对其余两个文化景观知之甚少,原因在于土楼群建筑景观在宣传效果上要好过其余两处旅游景观,特殊的土楼民俗、土楼文化结合土楼特殊的建筑形式造就了极具个性化的旅游景观,使土楼建筑群成为闽西地区旅游景观的一大品牌。培田古民居景观在旅游形式上与土楼建筑群景观类似,但在宣传力度与表现地域文化特色方面做得不够细致深入而使其默默无闻。培田古民居建筑群景观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是南方客家建筑中典型的“九厅十八井”式规划设计模式。培田的原居民清一色为吴姓同宗,因此又被称为“吴家坊”。古时的培田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因此多有为官者,据载,官位最高者达到三品。古民居建筑群有近30幢高堂华屋、21座古祠、6个古书院、2座古牌坊和一条千米古街流传至今,其中著名的历史景点有“大夫第”、衍庆堂”、“官厅”等,这些经典的规划模式、独特的建筑、引人入胜的历史典故均可作为当地特有的地域文化融入古民居旅游景观的规划设计中,在对古民居进行整修装饰时,对较为重要建筑进行分析,将其历史上曾经最辉煌时期的景象进行还原,使游人经过游览后能够在感受培田古镇特殊的规划及古民居建筑风光的同时,又能够了解古民居的历史与古镇特殊的地域文化。连城四堡的雕版印刷基地,最具特色的并非其建筑,而是悠久的雕版印刷业发展史。四堡是明清两代的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其印刷业历史悠久,始于宋朝,明朝时期得到巨大发展,在清朝达到最高峰。现存有大量的印坊、雕版、印刷工具和几近消失的古书籍,是我国年代久远,保存完善,极为罕见的宝贵文物。有趣的是,在当时由于行业竞争,四堡已经出现了版权意识:每年初一时节,四堡的书坊把一年来所刻书籍的封面张贴公之于众,表示“此书版权所有”。如此珍贵有个性的地域文化史,不但属于四堡而且属于全人类,在当今社会使之传承发扬能使中华古文化更加趋于完善。如何打造出其品牌效应呢?除了扩大宣传规模外,四堡的旅游项目规划设计重点不在于游山玩水,而是让游人体验中国古代雕版印刷艺术的神奇与奥妙,将雕版印刷文化的特点全部体现在古镇内外景观上营造独特的旅游氛围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为了增加游览乐趣,还可选择有收藏及纪念意义的雕版进行复刻后,让游人亲手进行印刷,进一步感受雕版印刷文化的独特性。

2.2.3结合丰富的革命历史打造整体红色旅游景观

闽西地区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革命年代无数闽西子弟参加红军投身革命事业,在闽西土地上留下了多处革命事迹。国家高度重视闽西地区红土地旅游项目发展,丰富的革命历史与遗迹已是闽西地区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之一,在革命遗址中,全国著名的古田会议会址、才溪乡调查纪念馆、临江楼等遗址已广为人知。但在红色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各地的红色旅游景观是针对当地情况规划设计的,每个景点较为单独,在整个闽西地区范围内缺少统一性与连贯性。可根据革命历史的发展历程对闽西地区红色旅游景观的游览路线进行先后顺序上的调整,让游人按照闽西地区革命历程时间的先后对革命遗址进行参观游览,使其对闽西地区的革命发展史有更加整体更加完整的概念,提高其接受爱国主义红色教育的效果。

3.闽西地区旅游景观与地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地域文化与旅游景观进行整合规划之后,还应考虑旅游景观能否顺应旅游业在未来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闽西地区的旅游景观在规划设计阶段就有一个较具体的可持续发展方案。利用地域文化的个性化特点创作旅游附属产品作为可持续发展手段的一部分,文化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形式,从抽象的形式当中找出可转换为具象的、可接触的、具有纪念意义与一定内涵的概念,将其转换成旅游附属产品,既能够结合旅游景观传承发扬地域文化,又能够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4.结语

闽西地区的旅游景观不仅关系到地方的经济发展,而且与当地的地域文化能否得到传承与发扬有着密切的关系。闽西地区特殊的地域文化作为当地的非物质遗产与当地特有的旅游景观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后,不但能打造品牌地区效应带动地方旅游业发展,而且能够更好地保护、发掘地域文化,并通过旅游业将地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王露洋,陈永生.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文化景观设计的融合——以合肥翰林百草园景观设计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2):7237-7239.

[2].衷梅英.神游闽西.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

[3].张成明.传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科技与企业(上半月),2011(12):203-204.

[4].郭西彦.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5].李秋香.闽西客家古村落——培田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6].韩勇,现代景观设计的本质特征和设计精神[J].现代园艺,2012(10):135.

风景旅游规划设计篇5

关键词:思路规划设计旅游地景观

旅游地景观规划设计是在一定尺度上对资源的再分配,通过研究景观格局对生态过程的影响,在景观分析、综合评价的基础上,从整体协调和优化利用出发,确定景观单元及其组合方式,选择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提出景观资源的合理利用方案。在景观的空间形态结构中,通常以斑、廊、基三元素为基础建立相关的景观生态网络结构,完成规划者对风景区从视觉景观到景观格局、功能的规划设计。

一、织金洞生态旅游地景观规划设计思路

织金洞生态旅游地景观规划突出生态保护性开发特色: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对景区优美的山水环境空间形态尽可能地加以保护,适度开发,力求与自然生态环境紧密结合。基于对自然背景的分析,本着景观生态整体性的保证和空间异质性结构图式的设计两大基本思路,先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景区规划设计,再在分区规划设计上进行旅游活动密集区与分散区的重点规划设计。这三层规划设计都基于景观的斑―廊―基结构进行,并把功能规划与结构规划结合到这三个规划设计层中去。同时,各个层次都突出其大致的主题与形象构想。

二、织金洞生态旅游地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

生态旅游地的发展依赖于高品位良好的生态环境,故在总目标的前提下,确定其基本目标为生态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的保护――物种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及资源利用永续性的保护。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生态得到保护为主要预期结果的特殊旅游,是以毫无雕琢的自然美景为取向的旅游,绿色景区是其核心,是整个旅游活动的中心和依托。认识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是生态旅游的最主要特点,它反映了人们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但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未出现一个在成功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而不对旅游地造成任何影响的旅游规划。所以,织金洞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是第一位的。为了遵循生态伦理,只能进行有限量的开发,在开发过程中既不应花过多精力去改变旅游地的资源条件,也不应过多地去建设旅游娱乐设施和基础设施等实体,重点是设施组合、景点优化,使人为设施与自然景观和谐,维护景观的多样性并增强其自稳定性。其第二目标是实现织金洞旅游地社区经济的发展。在确保生态旅游者获得非凡体验的同时,使环境变化维持在可接受范围内,使社区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完全不讲经济效益的旅游规划是不切实际的。只要在环境承载范围内,通过形象策划和广告宣传吸引大量游客是应当鼓励的,力争给生态旅游地带来好的经济效益,以促进旅游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但这与大众化旅游“吸引尽可能多的游客,赚取尽可能大的利润”的经营理念不可同日而语。总之,实现旅游的持续发展和自然环境有效保护是其开发规划织金洞生态旅游地景观的双重目的所在。

三、织金洞生态旅游地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景观是由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因而,景观生态系统最本质的属性是其整体性。织金洞生态区内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资源的多样性及利用的多宜性,开发利用的多目标、多层次性,客观上要求从整体出发。织金洞生态旅游地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应从全局、综合、系统的观点出发,把构成景观整体的所有元素都作为设计变量和目标,并从“整体”上来思考与管理。同时,将人类需求同景观的自然特性与过程相联系起来,关注较宏观尺度上的资源配置,强调宏观的综合整体效益,谋求经济、社会、环境三效益协调统一与同步发展,使景观系统结构和功能达到整体优化状态。

(二)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原则。对某一碎裂种群的保护,往往从局部的生存环境考虑,设计适宜的保护区,与此同时,人为地将它与外界隔绝。但从长远角度考虑整个景区生物种群的保护,必须从宏观上研究不同碎裂种群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保护,如建立合理的缓冲区和生态廊道等,在加强不同栖息地之间的联系的同时,促进生物种群之间基因交流,提高物种多样性。

(三)异质与多样性原则。异质性的内涵是景观组分和要素在景观中总是不均匀分布的,一个景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性质和地位土要取决于它的时空异质性。时空异质性的交互作用是导致景观生态系统演化、发展与动态变化的根本原因。景观空间异质性的发展、维持和管理是景观规划与设计需要考虑的对象多样性是在一个给定系统中环境资源的变异性和复杂性程度。多样性的存在对确保景观的稳定,缓冲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干扰,提高观赏性方面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多种生态系统的共存并与异质性的立地条件相适应,既能保证旅游区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又能保障景观功能的正常发挥,还能使景观的美学效果达到极高的水平。因此,多样性既是织金洞生态旅游地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准则,又是景观管理的结果,旅游地的规划的重点是景观的多样性的维持、旅游空间多样化的创造,以满足都市人摆脱单调城市景观,“返朴归真”,贴近自然的渴求。

(四)生态美与自然优先原则。生态美包括自然美、生态关系和谐美和艺术与环境融合美,它与强调人为的规则、对称、形式、线条等传统美学成鲜明对照,是景观规划与设计的最高美学准则。旅游者游赏风景主要目的在于求美。而美除来自人工风景外,最重要的还是源于自然界,表现为多种自然美感,如雄伟美、险峻美、奇特美、幽深美、秀丽美、格局美、珍稀美、声响美等。从审美体系总览,它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顺适,即给游人以和谐、统一、融合、舒爽的美感;二是奇突,不平淡,即具有“超群脱俗”、“新奇夺目”的诱发力。这些美感无不产生于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因此,织金洞生态旅游地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必须美化环境,增强对游人吸引力的功能。生态美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生命力、和谐、健康。生命力特性要求我们规划设计的旅游地景观应具有良好的生态循环再生能力;和谐性要求旅游地人工与自然互惠共生,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健康性要求在争取人工与自然和谐的前提下,创造出无污染、无危害,使人生理、心理得到满足的健康旅游环境。总之,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是本地特色的最基本体现。任何一项旅游规划都应遵循最小变动的原则,做符合原自然本质的设计,即设计尊重自然。

参考文献:

[1]刘纬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初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04).

风景旅游规划设计篇6

关键词:黄河;生态公园;旅游;概念性规划设计

一、项目背景

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受到中国、亚太甚至全世界的瞩目,依托黄河兴起的系列旅游已成为国内旅游业的重要内容,更是黄河沿岸各省市旅游业的龙头,带动着沿岸广大地区的经济增长。

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史称“小天津”的东营市利津县,以其“内控黄河”的资源优势,与时俱进的提出了以“黄河生态公园”为拳头项目的旅游产业规划格局,以黄河资源和地域风情为元素开发系列旅游产品,给东营市的黄河旅游体系注入新鲜血液,并以此推动利津旅游业的发展。

二、场地选址

纵观全局,黄河在利津县境内流程74公里,宫家险工至王庄险工段,为窄河道,堤距不足2公里,易于到达河边,且黄河的观赏面多,紧靠利津县城区,交通便利,文化底蕴颇深,旅游资源多元化;宫家险工上游和王庄险工下游为宽河道,河道宽,滩地宽,自然大气,但可达性较弱,旅游资源较单一。

综合比较可以看出,宫家险工至王庄险工段的旅游优势更大,为了能在短期内做出特色,创出品牌,规划将宫家险工至王庄险工段作为“黄河生态公园”进行开发建设,内容涉及30公里长的黄河河道、黄河大坝及其坝内片区,规划面积约1235万平方米。www.133229.Com

三、项目旅游规划

1、游定位

纵观全局,景观带状延展,体系内部线路较长,在尊重自然的原则指导下,规划区以“黄河、文化、风情”为元素发展旅游,与黄河、滩涂、农田共同奠定了生态的大格调,同时,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建立一个以自驾旅游为载体,生态旅游为主体,体育旅游和文化风情旅游为特色的旅游体系。

2、象定位

旅游形象对于旅游区的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旅游者对旅游地的选择是通过旅游形象传递出来的吸引力确定的,由于不同市场区受众对“黄河生态公园”现有本底形象的感知不同,对城市目标景观的偏好也不同,因此,形象的设计也必须具有针对性,因此综合考虑黄河生态公园的特色,结合利津的对外形象推出如下形象定位:

游生态画廊,揽黄河八景。

3、空间结构

通过前期的现场勘查和基础资料搜集,在旅游定位的指导下,充分发掘旅游潜质点进行开发设计,最终确定“六点一线”的空间结构。

六点指:

依托宫家险工段、张滩险工、原旱码头、大桥至毕家庄段、利津水文站段、王庄险工段的自然和人文景致形成的六大旅游景点。

一线指:宫家险工至王庄险工段的黄河堤坝车行道。

4、旅游项目策划

黄河诗词苑

该处紧邻浮桥,交通便利,河防绿化清新、自然。规划将该景点划分为两大片区,一是“露天展馆”,即对坝内成型的河防景致稍作修饰,开辟人行路,在各险工平台绿化间自然点缀石组,上书黄河经典诗、画,形成诗画长廊,临河处一诗人李白挥毫泼墨的雕塑配以诗文更让人心潮澎湃,作为该景点的标志。为了增加景点参与性,利用备防石堆砌留言石,游人可将名字、感慨刻与其上,做为永久的留念。另一片区作为规划中的河务管理院,将其纳入到景点之中,结合规划修建一诗词展馆,建筑风格与管理院整体风格相统一,成纳黄河诗画展览及相关文化活动,久而久之便在此形成了一种浓厚的文化积淀。

黄河浴场

该景点以参与性见长,在不破坏黄河河岸的基础上,对下侧滩地进行重新梳理,整合现有水面,分成浅水区和深水区,作为露天泥浴场,水源为黄河水或黄河渗水,并结合水面、沙滩和绿地点缀具有美丽传说或水滨风格的情趣小景,烘托气氛的同时增加旅游情趣,如“黄河之恋”、“小螺号”等。

黄河码头

该处河势稳定,场地开阔,在原旱码头遗址处修建一游船码头,组织黄河水上游线,作为大型黄河漂流活动的起点,在此之后可组织短漂项目,作为该点旅游的刺激点。同时将下侧滩地内的洼地重新整合,营造变化丰富的水体,组织特色游船项目。

观澜园

该景点位于利津县城城东,交通便捷,是旅游带中最易到达的景点,为“黄河生态公园”的旅游核心区。因利津老城东门“观澜门”而得名——观澜园,彰显地方特色。

园区内部,现有自然资源丰富,有林地、洼地、鱼塘、黄河、险工、农家等,并且有“东津晓渡”一大特制旅游资源,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发掘特色卖点,以黄河和休闲为主题进行规划,注重游人的参与性设计,形成五个功能分区,即亲河观光区、林下活动区、生态休闲区、垂钓餐饮区、农家体验区,让游人感受新鲜的空气和文化的冲击。

黄河采风园

利津水文站为黄河最后一个测量站,是黄河调水调沙、防凌最重要的测量站,借此以水文测量为主题建立科普园和夏令营基地,展馆介绍黄河、测量的基础知识以及利津与黄河的变迁史,如通过近年黄河入海口影像图形象的展示其变化,并设立影像厅,介绍黄河特别是利津段的大纪实,直观、震撼,游人还可参与测量,科学也娱乐。同时在黄河调水调沙和黄河解冻期间组织观河节,感受黄河的力量。

龙门湾

该处自然景致独特,黄河最佳观赏点和利津著名险工两大特色光环使其具有了极高的旅游价值,本规划抓住这两大卖点,利用备防石砌成丰碑上刻“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让人产生共鸣。

同时,在景区内规划一钟楼和“人生八喜”景点,放置“文武钟”和“龙门路”与当地民间传说相呼应。借文武钟的吉祥之意与“人生八喜”相呼应,进一步烘托景点的历史感,增加游人参与性。

四、种植规划设计

园区内现有植物种类单调,为了达到既定目标,建设高标准的旅游景点,本规划根据分区格调对绿化进行合理调配,在保护性开发的原则指导下,保留大部分林地同时,进一步引入槐树、白蜡、银杏、紫薇、木槿等已驯化良好的乔灌木,形成丰富的植物群落,并利用植物形态、色相和季相美创造春花烂漫、夏爽热情、秋实丰硕、冬干苍穹的时序景观。

五、照明规划设计

为了提升旅游区的综合服务能力,发挥核心旅游地位,本方案在内园区以低照度的庭园灯、草坪灯、射灯等多种形式营造一个清幽、舒缓的意境空间,园灯以生态化、园林化的形式为主,光线柔和,朴实自然,与旅游区生态的大格调相得益彰。同时所有灯具的选择均采用节能灯,减少损耗。

六、环境小品规划设计

为了增强旅游区的管理和服务,在园区内设置电话亭、垃圾桶、标示牌等基础设施,并以园林化、意趣化的形式与旅游区的大环境相协调。

七、结论及建议

黄河利津段的资源优势明显,但一直未作旅游项目开发利用,项目的建设正填补了这一空白,并且利津旅游业正处于起步阶段,也正需要这样一个特色项目创品牌,并以此为带动发展其他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1]苏平、吴必虎、朱虹《旅游区引景空间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人文地理,2001年第五期。

风景旅游规划设计篇7

一、加强思想作风建设

2009年,本局班子重视政治理论学习,一方面认真学习中纪委十七届三次全会精神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不懈地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在重大决策、干部任免、大额资金使用等方面都经过局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切实维护领导班子团结;另一方面深刻领会和自觉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认真学习调研,深入分析检查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实践活动,落实整改方案,集中解决突出问题,推进机制创新,进一步理清推动科学发展的思路,解决好影响和制约我市旅游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通过整改,切实增强了全局党员干部的科学发展意识和创新意识,增强了将学习成果转化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实际工作的能力,推动我市旅游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二、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紧紧围绕年度创业承诺工作目标,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一)加强景区、景点规划指导和建设管理工作

1、指导*风景区创建4a级旅游景区。4a级旅游景区创建是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要求的工作,工作任务重难度大,年初我市旅游局就与*镇专题研究创a工作,并将*风景区4a创建报告上报*市旅游局。

2、开展*风景区环境整治工作。*风景区环境整治严格讲包括自然环境和旅游经营管理等的整治,目前,*风景区不仅自然环境破坏较大,而且旅游经营环境也较差。为此,我市委托省旅游科学研究院编制《*国家重点风景区综合整治总体方案》,根据*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结合景区发展现状,资源现状和存在问题,立足*景区自有特色,对局部区块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项目包装方案,力求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得到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目前,五峰景区内的锦春园、五峰烧烤场已拆除,*山顶、南岩景区违规设施已得到初步整治。

3、做好*景区村落搬迁改造工作。上半年*村落搬迁工作已完成了安置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四村”修建性详细规划已完成规划方案的编制,安置区地质勘探设计已完成。完成了市政道路和镇办公楼施工图设计单位的招投标准备工作等。安置区开工奠基仪式已于8月29日举行。

4、开展*省旅游“十百千”工程创建工作。年初我市*镇灵岩寺前村被评为首批“*省特色旅游村”。

5、做好黄帝南都的后续建设工程。黄帝南都续建工程,经市政府办公会议讨论决定,由慈恩禅寺主持开发经营。今年3月份完成了规划设计,南北厢房已结顶,佛像雕刻工程已完成,现正在进行室内装潢。

6、着手部分主要道路旅游标识标牌建设工作。旅游局已完成市区主要入城口及重点风景区、农家乐、乡村旅游点旅游标识标牌设置规划,建设工作正在组织实施之中。

7、切实做好乡村旅游规划建设工作。乡村旅游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之一,尤其受到各级领导与政府部门的重视与扶持,做好乡村旅游规划工作,也是我市旅游局近年来重要工作之一。石苍岩景区规划已委托海口规划院杭州分院组织编制。

(二)加强旅游行业安全管理

1、及时召开旅游行业安全工作会议。2月26日,旅游局在*花园召开了2009年全市旅游行业安全工作会议。星级饭店、星级餐馆、旅行社、旅游景区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上,旅游局与各旅游企业现场签订了2009年度安全生产管理目标责任书。

2、旅游系统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根据国务院把2009年列为安全生产年的精神,为进一步消除各类事故隐患,预防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继续实现*旅游行业安全生产三项指标“零增长”的目标。制订了《关于全市旅游系统开展“安全生产年”深化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3、重视旅行社老年团队安全工作。根据周边市县3、4月分别出现组织老年团队旅游游客意外死亡的情况,4月中旬下发了永旅[2009]7号《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团队游客安全工作的通知》,对我市旅行社组织或接待老年团队游客提出了具体要求。

4、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5月份开始,随着我国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数量的不断增加,旅游行业的防控要求也随之增高。为加强*旅游行业对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工作,根据省、*市旅游局以及市防控领导小组的要求,下发了永旅[2009]10号《关于做好旅游系统防控甲型H1n1流感工作的通知》,对防控工作作了具体安排,其中最主要的是要求旅游企业对入境人员的信息日报告及零报告制度,有效地防控了容易在旅游窗口传播的渠道。

(三)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扩大旅游内需市场,加强旅游宣传促销

1、*风景区加入八婺旅游联合体。

八婺旅游联合体包括*村和**风景区等*市范围最主要的景区。此举加强了*市各主要景区的团结协作,一方面形成了规模效应,扩大影响范围,另一方面也节约了各自的开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八婺旅游联合体已分别在《*日报》、《江南游报》、《华东旅游报》等新闻媒体上刊登了广告,拍摄了各成员单位特色专题片准备在*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我爱旅游》栏目播出,也制作了八婺旅游联合体宣传小册子,还开展了八婺旅游进杭州社区活动。

2、千方百计拉动旅游内需,防止旅游接待人次过快下滑。

一是在三、四月份,组织我市石鼓寮景区、灵岩景区和九狮沟景区参加景区春季惠民活动;二是印制旅游消费券,*风景区参与印制了针对南京市民的旅游消费券和单独印制了针对本省杭州等地市民的旅游消费券;三是在上海举办的2009年*省旅游交易会上明珠大酒店联合*风景区推出“周年百万大回馈”活动,以求双方共赢。所有这些措施都将对拉动旅游经济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3、参加各种旅游促销活动,扩大*旅游影响。

①参加3月份在南京举行的“*旅游走进南京社区”旅游宣传营销活动,采用文艺表演、现场提问、分发资料等方式加深了南京市民对*旅游的了解。

②参加4月11日至17日在杭州开展的“全国百城旅游宣传周”活动,现场发放宣传资料和旅游优惠券。

③参加4月17日至22日在大连举办的国内旅游交易会,并前往*、*等地发放旅游消费券。

④参加6月12日至14日在上海举办的*省旅游交易会。因上海是*旅游主客源地,我市组织了三十多人的促销团队参加,三天时间共接待旅游咨询2000多人次,发放各种宣传资料13000多份。交易会期间*风景区还特别举办了一场*旅游推介会,邀请上海15家知名旅行社参加,进一步扩大了*风景区在上海的影响。

三、严格遵守廉洁自律有关规定

我局班子严格遵守中央、省、市委关于党政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有关规定,认真落实“四大纪律、八项要求”,严格执行“四条禁令”等有关效能建设规定,遵守公车使用管理规定,严格执行市政府阳光工资有关规定。

风景旅游规划设计篇8

一、抓紧理论学习,提高队伍素质。

一年来,班子领导亲自抓带头学,深入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9月份邀请梁世干同志为全体机关干部职工旅游企业负责人上“文明礼仪诚信”专题教育课,通过学习在干部职工中大力倡导尽职业责任、讲职业道德、守职业纪律、树行业新风。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深入开展各类业务学习培训活动如:行政执法资格培训、旅游区质量等级评定员培训、旅游规划员培训,《风景名胜区条例》宣传贯彻培训,*年1月12日邀请*市风景名胜区协会赵章培副会长为我们授课参加学习的对象有景区范围内的行政村双委领导、下属企业、宗教寺院负责人及本单位全体职工,本次学习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乐清日报、乐清电视台给予专题报道。通过学习培训,使全体干部职工乃至景区各部门的管理者的政治素质和文化专业知识明显得到提高。

二、加强民主管理,深化廉政建设。

我们严格执行政务公开管理制度,按照国家建设部对风景名胜区管理要求“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十六字方针,依法办事。设立政务公开栏,对建设行政审批事项、“一书两证”发放程序进行公布,同时设立监督投诉电话。以勤政务实、廉洁自律、敬岗爱业、规范服务作为我们的服务承诺,一年来投诉率为零。

狠抓旅游行业服务管理,落实旅游行风建设监督机制。成立旅游行业管理行风建设领导小组,聘请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为*山景区旅游行业管理行风建设监督员,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得到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肯定,被*旅游局评为“20*年度全市旅游行业管理先进单位、旅游行风建设先进单位”。

三、加大投入,完善设施,发展*为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服务。

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我们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打造*山旅游品牌为乐清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服务。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山景区。

在05年底成功的评为三a旅游区的基础上,为了提高*山知名度和美誉度,推进*山风景区的规范化建设。今年我们提出了申报国家四a级旅游区的工作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开展工作。增设垃圾桶并统一形式,增设四角亭、六角亭、秋千、木平台等建筑小品。对公厕进行改造使之更符合创a要求。制作各种公共信息符号图牌45个,交通指示牌21个,景点介绍牌、指示牌18个。现已通过省旅游局四a旅游区点评定组的评定。

加强景区的规划编制和景区内村庄规划编制的指导。*山景区的总体规划已于今年10月份通过建设部审查。完成东漈和西漈、三湖详细规划编制已通过会审。开始对北大门与杨八洞景区的详细规划编制,已完成杨八洞景区的地形测绘。下马岭村的村庄规划已由乐清市城乡规划设计院设计会审通过并报*建设局审核。*村的村庄规划由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编制,目前已拿出初步方案。

加强三个景点的检查监督,指导他们按规划实施开发建设。20*年,茗山景区吸引民资200多万元建成通往茗山的公路2.5km,天坛一个。高友玑墓已升为部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打造*旅游品牌。

今年我们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挖掘旅游市场,利用多方媒体宣传*推广*,来*观光游览的游客指数不断增长。

全力推广宣传*秀丽风光。通过参加各地的旅交会,通过网络推广等宣传手段。投资20万元在高速公路*大桥进口处设立了大型广告宣传牌。与*国旅、*旅游集散中心合作推出*旅游专线车。通过报社、电视台、艺术界等新闻媒介的广泛宣传,在广大游客中提高*知名度。今年游客面有了很大扩充,除*地区游客外,北京、上海、山东、宁波、*、福建等地的游客也慕名而来。

(三)、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确保*平稳发展。

1、确定目标明确责任

根据领导干部的变动及时调整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健全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制订*山安全生产工作应急预案,并针对不同时期制订游览高峰期安全处置预案、防汛预案和森林防火预案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并认真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能。严格按照安全生产工作要求,确定目标、明确责任,并把安全生产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科室,责任到人。

2、安全管理,层层落实。

(1)、分片管理责任到位。

根据景区发展与安全生产工作需要,把*七大景区发分为五个保护管理区实施管理,同时与当地行政村对景区管理工作做到紧密衔接。管理责任到组到人,工作成效明显。

(2)、游览安全监管工作措施到位。

每个黄金周前组织各科室人员分三组到景区进行安全大巡查,检查内容主要以游览安全、环境卫生、饮食卫生、森林防火、消防安全等项目为主,同时发放宣传资料,张贴森林防火通告等。做到安全检查与安全宣传教育并举,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发现问题及时把安全隐患反馈给企业主和单位负责人并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同时下达书面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要求在一周内整改完毕接受复查。

加强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在重大节假日前召集*车队各车主,召开交通安全管理协调会议,对交通安全进行重点部署。专门组建交通管理组配合交警部门对景区交通运行进行严格管理,确保良好的交通运行秩序。

加强森林防火工作,今年景区内砍伐36条防火隔离带以及沿游路防火带共计划17.4Km,散发张贴森林防火通告1200份,栽种防火树木荷3.5万株,定期组织森林灭火业务技能培训。共投入森林防火经费21万元。

加强景区治安管理,今年我们专项投资15万元在西漈、玉甑、三湖景区安装了景区监管信息系统,对景区24小时进行监控,与白石派出所加强合作,配备安全保卫员12名,兼职流动保卫员22名。安排人员在景区内巡逻,及时消除治安隐患,确保游客的人身财产不受侵犯,确保*山景区平稳发展。

(四)、规范景区管理工作,凸现*资源品位。

风景旅游规划设计篇9

第一条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与管理是景区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旅游景区民居建设与管理,是提升景区品味,打造景区特色,实现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加强对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与管理,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依照《建筑法》、《城乡规划法》、《风景区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的《风景区总体规划》、《风景区建设性详细规划》、《风景区民居建设风貌改造规划》等依法进行管理。

第三条景区内的所有单位、民居必须严格遵照本办法进行建设、管理与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进行检举、揭发。

第四条县旅游局对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发改委、财政局、民政局、林业局、水保局、环保局、文化局、建设局、国土局等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有关乡镇从各自角度配合旅游局履行风景区建设与管理职责。

第五条景区内建筑(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民居)由县旅游主管部门按照风景区《总体规划》、《建设性详细规划》进行审查后,按照国家建设审批程序进行审批,未经批准不得建设。

第二章目标与原则

第六条建设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以规划为先导,以保护生态环境、提升景区档次为主要内容,整治景区环境、打造景区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着力推进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与管理,努力打造生态良好、风格统一、特色鲜明、设施完善、服务配套的精品景区(点)。

第七条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与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1、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必须符合景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原则;

2、风格与风貌统一,特色突出,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原则;

3、不破坏生态环境与绿色环保的原则;

4、改建和新建结合,前期整治与后期管理结合的原则;

5、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第三章建设与管理

第八条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要按照景区总体规划和建设性详细规划要求进行,必要时应另行编制旅游风景区民居风貌改造规划。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风格应突出当地民族民俗特色,避免“百村一面”;要适应小康社会生活标准,努力提升档次和品位;要充分体现保护生态和节能环保的理念,并统筹安排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第九条旅游风景区应按照景观的观赏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与不可再生性特点划分为景观核心区、建设控制区和接待服务区,实行分类管理。景观核心区严禁建设与资源保护以及旅游服务无关的各项建设内容,景观核心区内的民居应逐步搬迁、拆除;建设控制区可适应建设为景区接待服务所用的建设内容,原有的民居建筑应根据景区规划要求改造为旅游服务设施;接待服务区的民居应根据景区规划要求,按照统一风格进行改造,开展旅游服务。

第十条本办法颁布前在景区内已建造的原有民居和其它建筑物,由县旅游主管部门统一进行核查。凡不符合景区规划要求,与景观不协调,需要改建或拆迁的民居,应有计划地进行改建或拆除。对成片的民居建筑应通过风貌改造打造为旅游服务区。

第十一条在景区内新建、改建、扩建、翻修的各种建筑物(包括民居),其规模、体量、高度、造型和色彩等都应与周围景观和环境相协调,严禁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

第十二条在景区内施工,必须保护景物及附近的林木、植被、水体和地貌,不得造成污染和破坏。施工完毕,必须及时清理周围场地,进行绿化,恢复环境原貌。在主要风景游览区内施工应尽量避开旅游旺季。

第十三条对景区内被确定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民居院落,由文化部门牵头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保护,对文物保护单位周围影响其历史风貌、建筑风格的建筑物及其附属物应予拆除。特别要注意保留散居在村落中有利用价值的旧民居,应作为景观进行保护、开发利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或破坏景区内的古建筑及其文物古迹。

第十四条景区内重要古建筑的修复,应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尽量保持原有的历史风貌。古建筑修复由县旅游主管部门按照景区规划要求,与文物、宗教部门协商确定,有计划地进行修复。

第十五条景区内的商业服务业网点由县旅游主管部门统一规划设置,凡不适合在风景游览区设置的经营网点要限期迁出。

第十六条景区内的单位和民居都要按照规定的卫生责任区,搞好卫生保洁,严禁随意倾倒垃圾、污水、堆放粪便或其它杂物。饲养家禽必须远离景观和道路实行圈养。

第十七条要充分发挥政府对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和管理的资金投入和引导作用,充分利用国土整治、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以工代赈、生态移民等各种项目,支持景区民居搬迁与改造。同时要加大对景区民居建设与改造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保证景区民居建设与管理措施有效实施。

第十八条旅游风景区民居管理由旅游主管部门、风景区管理单位和风景区所在乡镇共同管理,各相关部门应积极配合支持,要逐步建立和形成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与管理的长效机制。

第四章责任追究

第十九条对违反《建筑法》、《旅游风景区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风景区总体规划》、《风景区建设详细性规划》和本办法,在景区随意进行建设的单位和个人,除由有关部门依照国家有关土地、森林、环境保护、文物保护、治安管理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外,旅游主管部门和风景区管理单位有权责令其停止违法活动,赔偿经济损失,并视情节给予警告、经济处罚。

第二十条负责景区民居建设与管理的工作人员,因,,造成景区资源破坏的,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在民居建设、保护、管理工作中作出重要贡献或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旅游主管部门报请县人民政府给予表彰或奖励。

第五章附则

风景旅游规划设计篇10

第一条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与管理是景区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旅游景区民居建设与管理,是提升景区品味,打造景区特色,实现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加强对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与管理,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依照《建筑法》、《城乡规划法》、《风景区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的《风景区总体规划》、《风景区建设性详细规划》、《风景区民居建设风貌改造规划》等依法进行管理。

第三条景区内的所有单位、民居必须严格遵照本办法进行建设、管理与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进行检举、揭发。

第四条县旅游局对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发改委、财政局、民政局、林业局、水保局、环保局、文化局、建设局、国土局等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有关乡镇从各自角度配合旅游局履行风景区建设与管理职责。

第五条景区内建筑(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民居)由县旅游主管部门按照风景区《总体规划》、《建设性详细规划》进行审查后,按照国家建设审批程序进行审批,未经批准不得建设。

第二章目标与原则

第六条建设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以规划为先导,以保护生态环境、提升景区档次为主要内容,整治景区环境、打造景区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着力推进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与管理,努力打造生态良好、风格统一、特色鲜明、设施完善、服务配套的精品景区(点)。

第七条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与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1、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必须符合景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原则;

2、风格与风貌统一,特色突出,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原则;

3、不破坏生态环境与绿色环保的原则;

4、改建和新建结合,前期整治与后期管理结合的原则;

5、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第三章建设与管理

第八条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要按照景区总体规划和建设性详细规划要求进行,必要时应另行编制旅游风景区民居风貌改造规划。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风格应突出当地民族民俗特色,避免“百村一面”;要适应小康社会生活标准,努力提升档次和品位;要充分体现保护生态和节能环保的理念,并统筹安排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第九条旅游风景区应按照景观的观赏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与不可再生性特点划分为景观核心区、建设控制区和接待服务区,实行分类管理。景观核心区严禁建设与资源保护以及旅游服务无关的各项建设内容,景观核心区内的民居应逐步搬迁、拆除;建设控制区可适应建设为景区接待服务所用的建设内容,原有的民居建筑应根据景区规划要求改造为旅游服务设施;接待服务区的民居应根据景区规划要求,按照统一风格进行改造,开展旅游服务。

第十条本办法颁布前在景区内已建造的原有民居和其它建筑物,由县旅游主管部门统一进行核查。凡不符合景区规划要求,与景观不协调,需要改建或拆迁的民居,应有计划地进行改建或拆除。对成片的民居建筑应通过风貌改造打造为旅游服务区。

第十一条在景区内新建、改建、扩建、翻修的各种建筑物(包括民居),其规模、体量、高度、造型和色彩等都应与周围景观和环境相协调,严禁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

第十二条在景区内施工,必须保护景物及附近的林木、植被、水体和地貌,不得造成污染和破坏。施工完毕,必须及时清理周围场地,进行绿化,恢复环境原貌。在主要风景游览区内施工应尽量避开旅游旺季。

第十三条对景区内被确定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民居院落,由文化部门牵头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保护,对文物保护单位周围影响其历史风貌、建筑风格的建筑物及其附属物应予拆除。特别要注意保留散居在村落中有利用价值的旧民居,应作为景观进行保护、开发利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或破坏景区内的古建筑及其文物古迹。

第十四条景区内重要古建筑的修复,应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尽量保持原有的历史风貌。古建筑修复由县旅游主管部门按照景区规划要求,与文物、宗教部门协商确定,有计划地进行修复。

第十五条景区内的商业服务业网点由县旅游主管部门统一规划设置,凡不适合在风景游览区设置的经营网点要限期迁出。

第十六条景区内的单位和民居都要按照规定的卫生责任区,搞好卫生保洁,严禁随意倾倒垃圾、污水、堆放粪便或其它杂物。饲养家禽必须远离景观和道路实行圈养。

第十七条要充分发挥政府对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和管理的资金投入和引导作用,充分利用国土整治、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以工代赈、生态移民等各种项目,支持景区民居搬迁与改造。同时要加大对景区民居建设与改造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保证景区民居建设与管理措施有效实施。

第十八条旅游风景区民居管理由旅游主管部门、风景区管理单位和风景区所在乡镇共同管理,各相关部门应积极配合支持,要逐步建立和形成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与管理的长效机制。

第四章责任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