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职业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47:56

休闲农业职业规划篇1

如今,休闲农业的清风吹拂到美丽的塞上,又将使这里绽放怎样的奇葩?6月28日下午,由自治区农牧厅组织的宁夏休闲农业协会正式成立,记者在宁夏休闲农业协会成立大会现场采访了自治区农牧厅副厅长、宁夏休闲农业协会会长马明。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目前我区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

马明:休闲农业是具有市场需求、蕴藏巨大潜力的朝阳产业,是一项利国利民、一举多效的新兴产业。发展休闲农业是国务院赋予农业部门新的职能,也是农业部门“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

近年来,随着自治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区休闲农业发展有了长足进步。各地根据自然特色、区位优势、文化底蕴、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创新发展模式,丰富发展内涵,挖掘乡土文化,先后形成了农家乐、休闲农庄、观光采摘园和农业主题公园等形式多样、功能多元、特色各异的模式和类型。农业功能得到一定拓展,为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创业增收提供了新途径。

目前,全区休闲农业企业已有452家,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25家,全区休闲农业年接待人数超过452万人次,年营业收入超过7亿元,上缴税金764.4万元,实现利润9763万元,带动了10万多名农民受益。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式已从农民自我发展向各级政府规划引导方向转变,经营规模从零星分布、分散经营向集群分布、集约经营转变,功能定位从单一功能向休闲、教育、体验等多产业一体化经营转变,空间布局从城市郊区和景区周边向更多的适宜发展区域转变,经营主体已从农户经营为主向农民合作组织和社会资本共同投资经营发展转变。

此外,随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式逐步转变,品牌建设不断推进。各地在发展过程中,努力打造休闲农业知名品牌,开展示范县(区)、示范点创建活动。银川市西夏区被授予首批“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呼,银川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西野农林牧有限公司万义生态园被授予“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实践表明,发展休闲农业能够使农业变成快乐的产业、农民变成富裕的群体、农村变成美丽的家园。

但从总体来看,各地对发展休闲农业思想认识不统一、重视不够、工作推进不力、行业管理和规划引导不到位、政策扶持滞后,服务体系也有待完善。从休闲农业内部看,还存在缺乏统一规划,布局简单雷同、基础设施不完善、投资结构不合理、企业管理水平不高、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

记者:休闲农业对城乡文化交流,增加农民收入有哪些积极意义?

马明:发展休闲农业具有显著的政治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城市居民在农村休闲、旅游活动中,既能感受到乡村的民俗乡情、生活风貌,又了解到了农业生产知识,同时传播了现代城市文明,有利于农民更新观念、解放思想。而广大农民朋友在休闲、旅游服务实践中,学到了先进的经营手段和经营理念,提高了整体素质,认识到了生态环境是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经济的前提和基础,增强了环保意识和责任,同时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有效地促进了城乡精神文明建设。

记者:您如何看待我区休闲农业的发展前景?

马明:“十二五”是旅游消费向休闲消费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区休闲旅游资源70%在农村,休闲农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与社会保障的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将得到极大地提高,居民消费潜能得到释放,并在相当程度上舒缓有关休闲的基础性制约。可以预见,由于改善民生成为“十二五”规划的亮点和重点,未来的5年将是我国旅游、体育、文娱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消费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农村地区的发展,财政新增投资主要用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对休闲农业发展越来越重视,各种政策资金的支持力度会越来越大,专家、学者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关注,各部门的联合和支持会越来越紧密。最重要的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休闲消费正在成为其中的一大亮点,市场潜力巨大,前景看好。

记者:休闲农业协会的成立,将从哪些方面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否会使农业产业结构形成新的格局?

马明:宁夏休闲农业协会成立后,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工作:

组织编制宁夏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以黄河金岸发展为主线,以实施宁夏三大示范区农业生态经济战略规划为重点,依托黄河农耕文化、神秘西夏文化、浓郁的回乡风情、雄浑的大漠风光和传统特色的资源,形成黄河金岸、爱依河两岸、贺兰山沿线、环生态六盘集文化娱乐、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餐饮购物等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集群”;认真组织编制自治区、市、县休闲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组织参加“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星级创建行动”和示范创建活动。以典型引路,全面拓展农业的观光休闲、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功能。为自治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树立一批可推广、可复制、可学习的典型,为消费者推荐一批高素质、高水平、高满意度的园区,创造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品牌。

开展自治区休闲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推介活动。在“十二五”期间重点推出3~5条休闲农业精品旅游线路。将优秀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园区和景点连成线,推荐给以周边市民为主的消费者和相关旅行社,扩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消费群体,促进会员单位提高服务质量和增加经济效益。

组织开展从业人员培训。在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全国休闲农业培训的基础上,将休闲农业讲解员、乡村旅游导游员、农家乐接待服务人员等新职业纳入到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按项目补助标准给予技能培训经费补助。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服务技能和水平,开阔管理人员的视野和思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休闲农业职业规划篇2

1.目标:2015年文化、旅游产业收入占GDp14%左右

《纲要》对国民休闲给出了定义。国民休闲是指国民在闲暇时间开展旅游度假、康体娱乐、求知益智、愉悦身心等活动。推动休闲产业发展必须消除人们对休闲的误解。多数人认为生产才是生产力,休闲不是生产力,专家指出,实际上消费才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它与投资相当于一架马车的两个轮子,必须平衡车子才能跑得平稳。从山东来看,虽然该省的GDp总量排名全国第三,但偏重一、二产业,服务业一直是发展短板。中国科学院2011年7月的中国各地区GDp质量内涵与排序报告显示,山东列第八名。这一名次上的差异真实反映了山东服务业发展与总体经济实力并不匹配的状况。数据证实了这一点。2010年山东旅游休闲消费达1300亿元,占山东旅游总收入的42.5%,但仅为GDp的3.3%,仍蕴涵着巨大的市场。为此,《纲要》规定要以满足全体人民休闲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培育国民休闲意识,壮大休闲产业规模,丰富完善休闲产品,保障国民休闲权利,引导居民更广泛地参与休闲活动,提升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数。《纲要》提出山东国民休闲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山东省将初步形成门类齐全、兼顾高中低端消费市场的休闲产品体系,基本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群众和社会各界的休闲需求;基本形成适应群众休闲需求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机制,使全省人民都享有公共休闲产品和服务;参与休闲人数和有效休闲时间明显增加,追求健康休闲生活成为时尚;文化、旅游产业收入相当于GDp的14%左右。

2.任务:大力发展休闲产业、丰富和完善“好客山东”内涵

《纲要》详细部署了山东发展国民休闲的六大重点任务和六大政策措施。六大重点任务分别是加强公共休闲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休闲产业、打造休闲精品综合体、开发乡村休闲资源、培育区域特色休闲产品、开展群众性休闲活动。

其中,关于加强公共休闲设施建设方面,《纲要》指出,把公共休闲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休闲设施网络。城市规划建设要按照“宜居宜游”的理念,充分考虑休闲要素,大力提升休闲功能。加快大众型休闲设施建设,规划发展文化休闲广场、城市公园、公共健身设施、公共绿地和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科技馆、生态自然馆、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文化休闲设施,以及旅游休闲街区、社区文化中心等。加强乡村休闲设施建设,规划发展一批休闲小镇、休闲农庄,加快发展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和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休闲资源向农村倾斜,促进城乡休闲资源互动共享,规划建设一批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适应散客成为客源主体的需要,在机场、车站、码头、高速铁路站区等人流相对集中的区域,加快建设一批游客集散中心,为大众旅游休闲提供便利服务。适应自助游、自驾游等新兴休闲业态,加强交通、住宿、餐饮等网络化服务,规划建设一批自驾游营地。

《纲要》指出,大力发展休闲产业。大力发展高端、高质、高效休闲产业,调整优化休闲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所有制结构,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知名产品品牌、服务品牌和企业品牌,不断丰富和完善“好客山东”内涵。鼓励休闲要素和休闲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培育壮大休闲市场主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产业整体素质。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在保护的基础上搞好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实现保护,实现休闲资源持久利用和休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休闲产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海洋经济融合发展,培育新型休闲业态。开发专项休闲产品,建设一批滨海休闲、森林休闲、湿地休闲、工业休闲、农业休闲、渔业休闲、科普休闲、文化休闲、影视休闲、网络休闲、动漫休闲、运动休闲、乡村休闲、养生休闲、修学休闲等基地,为休闲产业提供更多的发展平台。

为了吸引更多的企业来山东投资,《纲要》提出,对发展势头好、管理规范的度假区和大项目,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使用、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各地实际,完善度假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坚持开放战略,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积极吸引国内外大型休闲企业来我省投资,在重点城市建设一批涵盖吃、住、游、购、娱等要素的旅游综合体,不断提升项目建设管理水平。

农村有着大量的休闲资源,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好这些资源,《纲要》指出,大力发展“绿道”休闲游,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按照建设大果园、大花园、大公园的思路,搞好“绿道”规划建设,全面开发农村休闲资源。依托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或人工廊道,规划建设一批景观游憩线路,形成连接城乡的“绿道”休闲网。完善“绿道”配套设施,加强沿线休憩站、停车场等建设,搞好自行车租赁、餐饮、卫生、安保等服务。推广“以藤结瓜”模式,以“绿道”为“藤”,以沿线乡村旅游点为“瓜”,带动发展“农家乐”、“渔家乐”和“森林人家”等,实现致富农民、健康市民、快乐游客的目的。

为了突出山东特色,开展群众性休闲活动。《纲要》还特别提出,举办“国民休闲汇”活动,每年8月至10月,集中举办乡村休闲、健身养生休闲、旅游休闲、文化休闲、夜间休闲、节事休闲、蓝色休闲、黄河休闲、修学休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休闲活动。鼓励和引导休闲消费,开展“休闲家庭”、“休闲社区(乡镇)”和优秀文化广场等评选活动,形成浓厚的休闲氛围。

3.政策:全面开放公共休闲资源职工带薪休假纳入考核

《纲要》部署了山东发展国民休闲发展的六大政策措施,分别是培育国民休闲意识、加大休闲投入力度、实施休闲促进政策、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加强安全和服务质量监管和强化组织领导。其中,最令人关注的当属休闲促进政策和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为促进国民休闲发展,《纲要》规定,稳步增加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服务业引导资金,重点发展公共休闲产品和大型休闲设施。制定实施国民休闲设施建设规划,整合农林水、新农村建设、国土治理等专项资金,建设完善一批国民休闲设施。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积极探索金融支持休闲产业发展的方式、渠道、产品和服务。鼓励休闲经营主体拓宽筹资渠道,通过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等方式做大做强。通过股份制改造、租赁经营、资产划拨等多种方式,盘活国有休闲资产。同时,全面开放公共休闲资源,努力实现各行各业公共休闲资源的公共化、社会化。原则上,凡全部由政府投资建设的休闲设施和产品,如城市公园、体育场馆、科普教育基地、红色景点等要免费开放,免费开放确有困难的,要在实行价格优惠政策的基础上逐步免费开放;由政府投资和社会资本共同建设的游览参观点,要尽可能降低门票价格;完全实行市场运作的,要加强价格监管,规范价格行为。重点推动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图书馆和青少年宫、科技馆、群艺馆以及基层文化活动中心免费开放。将国民休闲逐步纳入社会养老福利范畴,鼓励向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发放休闲消费券。鼓励企业安排福利休闲、奖励休闲,相关费用可优先从职工福利费中列支。探索发行“好客山东国民休闲卡”,凭卡参加休闲活动可获得相应的便利服务和价格优惠。

此外,为了保障居民的休闲权利,《纲要》指出,严格落实国务院《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依法保障职工休假权利。将职工带薪年休假落实情况纳入同级机关事业单位年度考核、企业单位企业社会责任体系考核,确保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落实到位。鼓励职工根据个人意愿,灵活安排年休假时间,实现与法定节假日相连接,形成集中休闲时间。

4.活动:山东全省范围内启动“国民休闲汇”

开展“国民休闲汇”活动,是认真贯彻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山东省委九届十次、十一次全会精神,满足人民群众休闲需要,引导消费,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和谐社会的群众性休闲文化活动。2011年8月13日,由国家旅游局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主题为“健康休闲、

【图表说明】首届“国民休闲汇”以“健康休闲、幸福人生”为主题。2011年将按照“休闲主题周”、“休闲系列(专题)活动”、“休闲购物打折季”、“组织评选”四大板块,设计“休闲汇”产品与活动,实现“天天有活动,周周有高潮,全民大参与”的目标。

幸福人生”的“国民休闲汇”活动正式启动,该活动共推出包括乡村休闲、健身养生休闲、旅游休闲、夜间休闲等9大系列的休闲产品,整个活动将持续至10月31日。此后,每年8月的第一个星期六至10月31日,山东都会举办该活动,以倡导继承优秀休闲传统,创新现代休闲内容,提高群众生活幸福指数。

休闲农业职业规划篇3

关键词: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休闲旅游;产业转型;宁波市

随着宁波农家乐休闲旅游的迅速普及化,越来户,从业人数8067人,而到2008年6月份,全市农越多的旅游者不再满足于一些成熟的农家乐旅游点家乐休闲旅游经营户增至799户,从业人数达和较固定的旅游项目,对农家乐休闲旅游品种多样10534人。对宁波农家乐休闲旅游的调查显示,农性、内容丰富性和体验差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宁家乐休闲旅游从业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以初中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正步入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中)学历者为主,极度缺乏高层次人才。其次,随升的转型阶段。因此,如何加强宁波市农家乐休闲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流人城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农家乐休闲旅游向深度发市,结果导致了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从业人员主展,实现其成功转型是当前宁波市新农村建设中一要以中老年为主,老龄化趋势异常明显。由于整体亟待解决的难题。素质较低,从业人员不了解旅游是一种产业,旅游景1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现状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是近年来顺应城乡居民消费新趋势而发展起来的,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集休闲观光旅游、领略乡村风情、体验农耕文明于一体的农村新兴产业。

据统计,目前宁波市已形成了一批诚信经营、规范管理、服务良好、特色明显的农家乐示范点、农业观光园和特色生态农庄,包括各类农家乐旅游点214个,从业农户799户,直接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省级农家乐特色村6个、省级农家乐特色点9个;市级农家乐特色村6个、市级农家乐特色点13个。2008年,宁波市农家乐共接待游客504.5万人次,营业收人4.9亿元;2009年共接待游客647.6万人次,营业收入5.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4和16.3。

伴随着农家乐休闲旅游快速发展,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从业人员数量增长较快。根据市农办提供的数据,2006年全市农家乐休闲旅游经营户720收稿日期:2011-03—02基金项目:宁波市旅游会展基地课题(jd080614);宁波大学教研项目(JYXmxzh200927)作者简介:周佳(199】一),女,浙江温州人;苏勇军(1973一),男,安徽合肥人,讲师,博士研究生。

点规划、建设、旅游接待服务、旅游商品开发、旅游活动策划、旅游宣传营销等环节薄弱,极大地限制了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2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需求分析随着游客消费意识的提高,这种粗放型的运作模式已无法满足游客需求,势必影响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整体水平。根据调研,宁波市目前紧缺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主要有以下几类。

2.1旅游决策型人才或旅游发展领头人这类人数量不一定要多,一个村一两个即可,但对其整体素质要求较高:要求年富力强、文化程度高;具有旅游专业知识和技能,信息灵,点子多,市场观念强,善于调查研究,具有旅游市场预测能力和业务开拓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能带领村民发展旅游。

2.2旅游经营管理型人才

这类人才要求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懂得政策法规;具有旅游市场观念,善于管理,长于经营,工作中知人善任;富有团结协作精神,办事细致认真。这类人才能够对农家乐旅游资源和市场进行充分论证和策划创意,丰富旅游产品,设计游客参与性和体验性强的旅游产品,以扩大农家乐旅游开发规模,提高发展水平。

2.3民俗文化传承人才

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各地和各民族的历史和地理环境不同,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民俗文化,也成为吸引旅游者的亮点。在宁波市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中发现,全市700多项农村民间艺术中,仅有200多种得到保留,而且其中不少种类仅仅是一个文本。因此,农家乐休闲旅游的发展迫切要求培养一大批民俗文化的传承人,将这些濒危的民俗文化进行活态保护,并将其转化为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的持续引力。

2.4旅游服务型人才

这类人才需求最大,包括导游、餐饮服务员、安全保卫人员等。这类人才要求经过培训能掌握旅游基本知识和较规范的服务技能,有良好服务意识及团结协作精神,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身体。

3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队伍建设3.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不断完善人才队伍建设环境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要求政府高度重视,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和“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开发理念,制定相关的人才政策,并将其纳入到各级旅游总体开发的规划中。目前政府部门应该就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制定如下激励政策:一是鼓励在职各类人才提高学历政策,二是鼓励专业技术人才晋升职称等级的政策,三是制定人才引进奖励政策,四是制定人才培养经费投入政策,五是制定完善从业人员工资待遇及基本保障的政策。同时由于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涉及到多个部门,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充分协调,调整充实组织机构,加强工作领导,成立由组织部门牵头,人事、农委、旅委等单位主抓,建设、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国土、教育、旅游、工商等部门通力协作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建设工作领导机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部署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工作,及时解决现实问题。

3.2发挥旅游院校作用。加强农家乐旅游人才培养旅游院校是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开发培养的主力军,在人才开发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最近几年,宁波市旅游教育发展迅速,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2o所,在校学生人数达到8600余人。当前应重点发挥宁波市各旅游院校的作用,以培养知识密集型的管理层为目标,着重培养复合型、创新性的高级管理人才;紧紧围绕质量和特色办学,加大校企办班力度,大力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把宁波市农家乐特色旅游人才的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战略规划,培养出适合需要的旅游专业人才。

3.3开展多样化的人才培训工作,完善培训内容根据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整体发展的需要,结合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和能力建设的要求,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岗位培训和专题培训。如宁波市北仑区由于开展农家乐的村民文化水平偏低,大部分村民只关注促销,对提高服务水平重视不够,为此制定了《北仑区2006年乡村旅游培训工作方案》,在实践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另外,应该根据培训的对象与阶段,不断完善培训的内容:对分管农家乐休闲旅游的市县区长,开展结合新农村建设如何发展农家乐旅游、农家乐旅游规划的编制、农家乐旅游资源产品开发与策划、农家乐旅游商品开发等方面培训;对乡镇和村农家乐休闲旅游负责人,开展特色旅游乡镇村评定标准、农家乐发展与规范管理、农家乐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农业旅游示范点评定标准等内容培训;对农户和旅游示范点,开展农家乐发展与规范管理、农家乐食品卫生、农家乐餐饮服务规范、农家乐旅游管理安全分析、农家乐服务礼仪等培训。

3.4开展行业比赛,发掘特色人才为充分挖掘一批农家乐休闲旅游行业短缺的特色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开展行业比赛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由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牵头,会同组织、宣传、旅游等部门,举办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湖(海)鲜大赛、农家乐厨艺大赛、农家乐导游技能大赛等行业性比赛。动员农家乐休闲旅游从业人员积极参加,从中发现一批特色旅游人才并选送参加高层次技能培训和专业资格认定,为农家乐休闲旅游的深度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3.5建立人才交流平台,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农家乐休闲旅游部门要加强与市人才交流中心的合作,根据市场需求,力争每年召开一场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招聘大会,积极引进旅游规划、市场营销、文化传承、旅游服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为促进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专业人才市场的有效运转,特别是中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有效流动,必须有旅游人才信息库作为支撑。目前要通过建立数据库,尽可能完整地搜集农家乐休闲旅游中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信息资料,逐步形成宁波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信息库,为宁波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引进国内外更多高层次的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

3.6营造良好环境,有效留住人才首先,强化农村创业环境。政府部门应该通过各种宣传渠道,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类人才到农村工作,特别支持大学生投入新农村建设,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队伍。其次,加大政府工作人员到农村挂职力度。

转变以培养锻炼年轻干部为目的的指导思想,把真正有水平有能力有经验的机关干部派驻到农村,加大对农家乐休闲旅游指导力度,向农村干部传授现代化农家乐休闲旅游管理理念,提升其管理能力和水平。再次,打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改善医疗、养老等状况,丰富农村文娱活动和场所,提高农村生活质量,有效留住人才。

4小结

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之一,农家乐休闲旅游资源的开发符合国家产业导向。虽然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由于没有形成一支精干、高效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队伍,严重制约了宁波农家乐休闲旅游的深入发展。为此,当前宁波市县区的组织、人事、旅游、农业、林业、教育等相关部门应通力协作,广开渠道,努力营造“引得进、流得动、用得好、留得住”的人才环境,建设一支文化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规划、营销、经营、管理和服务人才队伍,为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实现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的成功转型。

休闲农业职业规划篇4

【摘要】乡村休闲旅游可持续发展

乡村休闲旅游已成为人们放松身心、感受自然野趣、体验农村生活、进行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实践证明,乡村休闲旅游一方面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了农民脱贫致富,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丰富了旅游产品种类,满足了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度假需求。但在发展过程中各种变化的情况使得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如何实现乡村休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深受关注。本文以成都市温江区为例,在分析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现状和制约发展的相关因素基础上,提出乡村休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途径,以避免其发展陷入困境。

1.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现状

作为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之一的成都市温江区大力推进乡村休闲旅游发展。通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乡村休闲旅游已成为引领城乡居民健康生活新方式。

温江是全国花木之乡,全区15万亩耕地有13万亩花卉苗木,花木种植占全省的1/3,全市的1/2。7000余个川西林盘星罗棋布,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景区景点绿化覆盖率达到90%以上,负氧离子含量5300个/立方米,大气环境质量达到(GB3095—1996)二级标准,是成都地区环境质量最好的区域,为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打造的绿道将水体、公园、绿地、农田、历史文化遗产有机串联,形成了休憩、度假、运动、休闲、旅游一体化的低碳、健康、绿色的生态、文化通道,获得了“国家健身步道示范工程”,成为了市民休闲健身之道、游客旅游观光之道和发展绿色经济之道,每年吸引60余万人次的游人前往健身游玩。

温江区农家乐、乡村餐饮点达226家,其中规模以上农家乐72家。在乡村田园中建设了“鱼凫国都温泉酒店”金叶级绿色旅游度假酒店以及万春园、绿园、明芳居、长青湾、澄园、天乡人家、西园等特色高档乡村酒店。

通过城乡统筹试点的时机,温江区成功打造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项目“国色天乡乐园”和国家3a级旅游景区“芙蓉古城”;鱼凫田园样板区、国际景观植物园、寿安复兴旅游小镇、吴家场旅游集镇、洪锋都市现代农业示范点、“渝兆成”养生苑、金马镇的四有村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等一大批乡村旅游产品,促进了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了生态观光农业项目的集群化发展,有力推动了农民就业和增收。

温江区举办乡村旅游活动20余个,吸引游客120万人次。就业人数达到四万多人,农民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获得的收入达3367元,占年总收入的28%,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总收入达4.62亿元。

2.制约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相关因素

温江区乡村休闲旅游已进入到成熟期,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受相关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充分考虑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2.1发展规划落实不深入

与区域总体规划、城乡形态规划、产业布局及空间规划、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相衔接,温江区制定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但政府在制定规划后,对乡村休闲旅游的宏观控制和指导工作落实不够深入,很多投资经营乡村休闲旅游的企业或当地农户还是自主开发、盲目投资,没有合理的布局,各自为政,利用自家的土地、房屋简单地接待旅游者,以至于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无序开发、重复建设,甚至不惜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情况。

2.2产品雷同、规模较小

温江区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较单一,文化内涵不够突出,品味不高,在同一片区域内出现众多雷同的乡村旅游点,主要以观光农业项目、农家乐的形式出现,不外乎都是吃农家饭、赏乡村农业风光、麻将、垂钓等,缺乏高层次的参与性、体验性强的旅游项目,不能满足客源市场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味的旅游需求。这种同质产品间的竞争非常激烈,没有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2.3品牌形象定位模糊,知名度不高

温江区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这么多年,地方特色化的项目不多,缺少系统的形象设计与提炼,品牌形象定位模糊,加上宣传促销不够,营销渠道单一,与郫县农科村和龙泉三圣花乡比较起来,优势不明显,知名度不高,吸引力不强。

2.4经营管理不完善

乡村休闲旅游存在责权不明、经营管理不完善的情况。要么管理部门不明确、机构不健全,要么没有有效发挥管理职能,放任自流,使得投资者、经营者按照自我思路进行开发经营,难免出现目关短浅、只追求当前经济利益最大化、不顾公共环境卫生、不管公共设施的保护、不良经营等问题。加上经营者、就业者大多为当地农民,素质不是很高,小农思想严重,并不注重服务质量,服务意识淡薄,给旅游者造成不好的印象,很难吸引回头客。

2.5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不完善

旅游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温江区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还有待完善,服务功能不完全,没有形成完整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吃:主要在农家乐、乡村餐饮点,但有些卫生条件较差、接待能力不足。住:要么档次太高,要么条件太差,没有特色,而更多的乡村酒店仅提供餐饮、,没有提供住宿。行:旅游道路交通标志不明显;缺乏必需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旅游指示牌等;缺少将这些乡村旅游项目串联起来的交通旅游车,更多时候游客只能靠自驾,很大程度上把那些没有私家车的潜在旅游者挡之门外。游:虽然有农业观光园、旅游集镇、农家乐和乡村休闲旅游景点,但布局较分散,没有形成功能片区,也没有规划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线路。购:温江区花木产业、有机农产品资源丰富,但没有形成成熟的的旅游纪念品开发与销售体系。娱:很多休闲娱乐设施还处在规划建设中,比如乔波室内滑雪场、江安河漂流、游戏沙滩等。

3.乡村休闲旅游可持续发展途径

旅游可持续发展就是满足当代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各种需要的同时,保持和增进未来发展机会,其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社会、文化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重点是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性。乡村休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在保护好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最小的资源成本和投资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保证资源和收益的公平分配,保持经济利益的稳定增长,防止任何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以长期满足社会和当地居民的基本需要。

3.1保护乡村休闲旅游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

要保持乡村休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维持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这是乡村旅游的生存之本。科学、合理、适度地开发,减少污物污水的排放、保护乡村旅游特有的“农”、“土”、“野”,才会增强对城市游客的吸引力。增强旅游开发经营企业及当地农户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按照相关法规,监管其行为,如果有破坏环境与资源的行为,要依法采取行政手段。旅游者应坚持和谐旅游,履行负责任的旅游行为,要与环境相和谐,与其他旅游者、旅游企业相和谐,杜绝旅游活动中的不文明行为,减少对乡村原生态文化环境的冲击。实现旅游“生态发展”,不超越旅游目的地最大环境承载力,建立环境指标数据库,使环境保护规范化、科学化和信息化,做到环境保护型开发、资源节约型经营,建设环境友好型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

3.2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功效,提升旅游软环境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功效,将《温江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落到实处;加强对乡村休闲旅游经营行为的管理,明确归属部门以及责、权、利,建立服务规范、质量标准、经营许可证等规章制度,并在具体管理中加强服务指导,提供信息、宣传、促销、咨询等公共服务;协助建立行业协会组织,发挥其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行业自律的作用,规范经营、诚信经营。培育乡村休闲旅游人才,增强旅游服务意识,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建立健全旅游安全保障机制和旅游应急处理预案,为乡村休闲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旅游软环境。

3.3塑造品牌形象,打造特色产品

按照旅游点生命周期理论,乡村休闲旅游正处于成熟期,供需两方面都可能出现变化情况,导致其吸引力的衰减。应该采取各种措施来延长其市场寿命,其根本的办法就是不断进行再开发,更新和再生吸引力。那么,塑造品牌形象,打造地方特色休闲旅游产品就非常重要。温江区可以依托传统花木产业,打造“春观红枫,夏游玫瑰,秋品桂花,冬赏年宵花卉”独特的乡村旅游风景,实现产业景观化、景观产业化;以文化为灵魂,强化品牌创新,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区、精品文化特色旅游村、农业项目观光精品园;打造享誉全国的“川西九斗碗之乡”;注重开发农事活动体验、农耕文化教育、乡村民俗参与等不同主题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感受最原汁原味的成都平原乡村气息。可与温江体育旅游资源、医疗旅游资源相结合,组合出多元化的具有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线路,增强趣味性、体验性和高品味性。

3.4加强宣传营销,提升乡村休闲旅游人气

借助多种宣传促销平台,利用各种宣传媒体,深入开展乡村休闲旅游形象宣传和市场营销工作;经常举办各类乡村旅游节庆活动,“以节促旅、以会促旅”,提高知名度,提升旅游人气;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拓展对外宣传窗口。

3.5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

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相关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改善用餐环境,提高接待规模。建设具有乡村浓郁文化的特色酒店、客栈或休闲度假村,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住宿需求。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对区内旅游道路交通标志进行科学、合理、美观布置;对公共信息图形符号进行科学设置,在主要道路口设置相关乡村旅游指示牌;鼓励发展自行车和汽车租赁服务,根据市场需求建立多个租赁中心。对乡村休闲旅游点进行功能分区,合理布局,设计开发出独具地方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线路。打造成熟的乡村休闲旅游纪念品开发和销售网络体系;积极推进相关配套娱乐设施的投资规划建设。

4.结语

随着乡村休闲旅游的不断发展,各方面因素的变化,还会引发很多的社会、经济、环境等问题。因此,持续关注和研究乡村休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旅游目的地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张林,王超恩.基于产权理论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商业研究,2011年第4期

[2]孙丽坤.新农村建设下辽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商场现代化,2008年11月

[3]徐俊丽.对我国目前发展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化思考,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年第7期.

[4]王永强,冯军.论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及突破,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第8期

休闲农业职业规划篇5

一、长沙市休闲农业发展特点

(一)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湖南省的休闲农业始于20世纪90年代,2012年全省休闲农业实现经营收入120亿元,共接待游客1亿多人次。作为省会城市的长沙市更是率先发展,形成以休闲垂钓、吃农家菜、观农家景的“农家乐”为核心产品。

截至2013年,长沙现有各类农庄1712家,其中规模以上农庄369家,流转土地面积52万多亩,吸纳就业人员13.5万人,带动农民增收18.6万户。截至2013年,长沙农庄经营收入达56.1亿元,经营收入过千万的达到29家,接待观光休闲人员2400万人次,上交税费6.8亿元。

(二)优化了传统的农业结构

休闲农业综合了第一和第三产业,加速一、三产业的互补和共同发展,促进农业经济结构的再调整,带动区域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

芙蓉区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为1:29:70,第三产业是区优势产业,三产业税收占全区税收总额80%以上。宁乡县的休闲产业经济比重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10%左右。

(三)积累一定的管理经验

2012年元旦起,长沙市政府实施《休闲农业庄园建设规范》、《休闲农业庄园星级评定准则》。各区、县(市)在大力引导和扶持“农家乐”生态休闲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从选址、规划、设计、经营等方面都进行积极的管理和规范,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长沙市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布局不合理,缺乏科学规划和准确定位

休闲农业的数量发展速度快,但规模较小,主要以个人、民间资本投资为主,整体建设水平低,不能合理布局。有的休闲农庄建设“扎堆”,形成无序竞争的资源浪费。有的农庄一味强调小环境,选址偏远,交通不便,生意清冷,惨淡经营。一些地方在休闲农业开发建设上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这些基本原则,贪大求洋,追求豪华,破坏了当地资源和环境。有些地方为了凸现休闲农业的个性特色,不对本地农村资源优势和风土人情进行认真调查研究,而是采取“拿来主义”,不切实际,生搬硬套,结果弄巧成拙,效果不理想。

(二)产品类型单一,市场专业化不够

某些地方把吃农家菜、钓鱼、、农家乐作为休闲农业的唯一主题,产品高度同质,市场缺乏差异,产业链不完善,导致同业竞争激烈,经济效益不佳。

(三)经营行为短期化,造成生态环境污染

土地、水、空气和农产品受污染程度不断加剧,过量的使用杀虫剂、氮肥、含重金属离子的未熟化有机粪肥,造成有害微生物污染水土,特别是有叶蔬菜因过量喷施农药而遭到污染,集约化的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产生大量的粪渣、废水和污泥,如不加处理就排放到环境中,势必使生态环境恶化和人体健康受损,严重影响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人才匮乏,从业人员素质水平急待提高

因休闲农业的准入条件偏低,企业管理相对落后,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普遍存在学历水平低、结构不合理、专业素养缺乏等问题,没有进行相关的岗位入职培训和从业培训的系统学习,导致人才总体水平较低,中高级管理人员更是匮乏,成为阻碍了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

三、促进长沙市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规划指导,合理布局产业

按照统一规划、有序开发、合理布局、持续利用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长沙市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根据中心辐射、轴线拓展、优化组合、特色互补的原则,以长沙市区为中心,主要交通干道为纽带,结合农业和旅游资源分布的特点,把全市的休闲农业区“串珠成链、链接织网”,形成“大长沙”休闲农业发展的产业格局。

(二)长株潭休闲农业区域合作发展

充分利用长株潭融城契机,将三市的休闲农业资源整合,发展区域合作,联合共赢。长株潭三市呈品字型,两两相距30公里,是湖南特有的城市群资源。株洲市总人口373万,其中市区人口78万,湘潭总人口283万人,其中城市人口68万人,三市城市人口总额将达到346万,还有巨大的临时人口增长空间,市场容量将迅速拓展。

(三)发展休闲农业信息化建设,科学引导完善市场

加大城郊和农村的信息化建设,解决城乡信息不畅通、不对称的问题,建立休闲农业营销网络,科学引导消费,在现有的信息化基础上建设完善的休闲农业信息平台,特别是铺设农村信息网络,培训信息人才,普及信息知识,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

(四)打造特色主题农庄

着力打造主题农庄,按照“一个主题一个农庄”的思路,充分利用独特资源和特色主导产业,打造专业化程度高,具有唯一性或稀有性的农庄,形成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现代农庄。

(五)建立资金投入机制,丰富休闲农业的投资主体。

休闲农业职业规划篇6

一、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概述

休闲农业是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发展休闲农业,需要一整套的配套服务设施,例如住宿、饮食、商场、交通、文化等行业,能够带动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产业化体系,促进整个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同时,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我国现阶段国情,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还有无形的产品,即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规划发展下的休闲农业,既能够弥补传统农业产品单一、粗放型的不足,又可以避免片面追求高经济效益带来的生态破坏和农业环境恶化等弊端,有利于我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休闲农业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许多开展休闲农业的地区,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了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很多地区在引入了商业投资之后,反而失去了原本的青山绿水和环境本来的特色,生态与资源都遭到破坏。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第一,盲目开发使许多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可逆转的破坏。在已经开展的一些旅游区、保护区中,根据科学检测,对游客的数量进行控制的仅占20%,游客带来的固体废弃物、水质污染、空气污染等都对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威胁。第二,相关的法律制度和监管制度不健全,保护的对象范围也比较狭窄,配套的监督管理机制也起不到明显的作用,从开发前的规划,到执行中的标准,再到司法救济的途径都存在缺陷,对于环境和生态的保护不能够充分达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国内外发展休闲农业的现状、启示以及存在的问题

法律是人类通过比较后选择的最有效的社会控制手段和资源保护措施。对于发展休闲农业,我国目前已经有了相关的政策指引,如《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及《农业部关于印发的通知》,其要求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大力发展以农业生态游、民俗风情游、特色农(牧、渔)业游等;参照相关规范标准,改善住宿、餐饮、娱乐、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等服务设施,使休闲场所和卫生条件达到公共卫生标准。

现行法律法规中关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一切使用土地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合理利用土地。其次,我国《环境保护法》(1989)对保护农村环境做出了基本规定;《农业法》(2001)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做出了专章规定等。再次,行政法规。主要有《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8)、《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等。

这里我们需要研究一下国外发展休闲农业的一些优秀的经验成果,鲜明的对比之下,能够给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以日本发展休闲农业之路为例。自1992年,日本绿色休闲农业的发展就已经兴起。其绿色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政府积极倡导休闲农业的发展。第二,既有法律保障,也有财政预算的支持。第三,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第四,充分考虑居民意愿和当地的农业特色,不过分关注经济利益。日本政府逐步确立了绿色休闲农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制定了通过发展绿色农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法律制度框架。在每五年修订一次的“粮食、农业和农村基本法”及其实施计划中将绿色休闲农业作为国家基本国策。此外,日本各地存在着一些民间组织,比如绿色观光推进协议会等,致力于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团体,政府会对其进行管理以及必要的支持。日本的绿色休闲农业是一种具有生态保护意义的发展方式,这与我国单一的重视经济利益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有本质区别。

可见,我国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法律保障是不够健全的。首先,有关休闲农业发展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目前我国没有完整、专门的针对休闲农业的法律文件,只是结合了一些先进的理念和传统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来提供有限的制度保障。在立法层面,主要规定了政府以及相关主管部门对休闲农业发展的经营管理,对于政府、企业、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环境生态保护责任方面规定的比较少。在执法层面,缺乏有效的运行保障机制,相关的规划做出之后,具体如何执行如何让操作却缺乏实际的规定。其次,缺乏高效、系统化的管理、监督机制。对于一个区域的休闲农业的管理,往往存在多个相互独立的管理机构,比如国土、林业、水利等部门。而这些部门各自都有不同的管理权限和重点,无法实现统一并且高效的管理,最终导致环境与生态的破坏。

三、保护和改善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法律思考

第一,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体系。目前,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大部分跟不上休闲农业发展的步伐,不能适应发展的需求。首先,将农业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的制定纳入立法计划。总结近年来的经验,借鉴国外优秀的成果,结合我国农业环境保护的实际情况,对《环境保护法》、《农业法》等已有法律进行修改;其次,针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状况,地方政府也要制定相关条例,比如制定地方农业环境标准和农村生活垃圾防治的具体办法,从而形成有层次的、原则和措施相结合的法律体系。再次,我国须制定一部专门的保障休闲农业发展的法律,确定休闲农业利益主体间的法律地位、权责等问题的基本原则。综合考虑休闲农业的经济效益、可持续利用等多方面因素,逐步改变政策、法规体系滞后的局面。

第二,完善休闲农业的法律管理、监督体制。法律保障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在于执法和监督工作的开展,执行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法律实施的实际效果。执法,主要涉及到执法部门的设立与管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人员的执法素质等,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监督,要求建立一定的监督机构和广泛的监督渠道并赋予一定职权,对立法、执法以及具体的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这就需要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从规划到建设再到管理,以法律的手段进行规范。在传统的管理体系中存在多个部门的职责分配不清,造成交叉管理的现象,设立一个专门负责休闲农业发展管理的部门,有助于建立职责明晰的管理体制,以达到综合协调的效果。在世界很多发达的、农业生态保护制度比较完善的地区,都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法规,并有专门的机构监督执行。如美国于1916年通过了关于成立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法案,使黄石国家公园的管理纳入了法制化轨道。因此,为了进一步优化农业生态环境,需要加大并强化管理、监督部门的职能。在实践中,环保部门需要根据本地区农业环境的实际情况,明确当地环境的承受能力,推进农业环境保护与管理机构的建设,建立完善的农业环境监督管理体系,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的扶持作用,积极对现实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查并解决,引导休闲农业向可持续发展之路前进。

第三,积极宣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意识。政府需要结合农业环境保护的实际特点,大力宣传有关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以及法律知识,使人们都能够充分认识到开展休闲农业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需要紧密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使他们能够体会到只有环境保护好,生态保持相应的平衡,才能进一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走一条长远发展的道路。同时,也要重视和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注重规模效应和环境效应,及时进行农村环境的影响评价,有利于遏制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导致的生态环境的恶化。

休闲农业职业规划篇7

1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宏观指导。唐县休闲农业分布零散,没有统一的服务质量标准,没有正规的发展休闲农业的产业指导意见,从业人员素质、市场信息、资金实力等方面都有欠缺,在这种条件下形成的旅游产品,在档次、管理、机制、市场营销和发展后劲上先天不足,难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阻碍着产业化发展进程。

1.2经营管理粗放。大部分休闲农业园规模小、档次低、设施简陋、内容单一,尚未形成有效的经营管理机制。农业园内部的导引、安全、卫生、娱乐、餐饮等服务设施的开发与管理都很不完善,环境卫生、食品卫生、消防防疫、安全管理等均存在薄弱环节。多数休闲农业的经营点由于配套设施不全,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较薄弱,整体的经营理念欠佳,受季节性影响又很大,严重影响了休闲农业的长足发展。

1.3品位档次较低。目前,唐县的休闲农业园大部分还拘限于传统的休闲农业模式,大都是建几个农家小院,种一些果树,经营的项目绝大部分都是农家餐饮、垂钓、采摘、观光、休闲,特色不够明显,游乐方式雷同,内部和周边资源的有效整合和深度利用都不足,高品位、高档次、多功能的休闲园区还很少。

1.4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部分地方交通不便,供电、通讯、有线电视、网络等配套设施有待完善,休闲农业发展所需配套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还远远不够,相关的服务跟不上。例如:旺季游客过于集中,旅游服务设施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会出现“吃住难、停车难”等问题。

1.5从业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服务人员大多数都是自己的亲戚或在本地请的员工,没有经过正规的业务培训,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从业技能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2对策与建议

2.1因地制宜,统筹规划。要根据唐县的自然资源及人文特点,结合当地农产品的特色,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休闲农业发展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相互衔接。通过建立示范基地、特色园区等,将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协调融合,使特色农业得到展示,体现以农为本理念,讲求区域特色,达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农业生产、园林景观在整体上的和谐与统一。

2.2政府引导,多方融资。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鼓励专业合作社发展休闲农业。将休闲农业发展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加大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将现有的基本建设和资金项目向农业园区倾斜。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休闲农业开发和经营,鼓励农户以土地使用权、固定资产、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多种生产要素投资休闲农业项目。金融部门要优化信贷结构,应把休闲观光农业建设纳入支农重点,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简化审批手续,并给予贷款利率和时间上的优惠。

2.3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必须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把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放在首位。项目建设要突出农味,在农字上做文章,力求贴近农家生活,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在设施栽培、生态养殖、绿色种植和种养加工一体化等方面拓展功能,满足游客求变、求异、求新、求特、求美的消费心理。同时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对现有的建设规模较大、档次较高、活动项目丰富、文化特色鲜明、接待服务规范、经营管理科学的休闲农业示范景点进行打造和提升,创建几处全省甚至全国叫得响的休闲农业旅游景点,带动全县休闲农业整体提升。

2.4强化服务,规范发展。发展休闲农业,服务是核心。要制定行业管理标准和服务管理办法,构建完善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结合农村劳动力培训等涉农项目,对从业人员加强农艺知识、菜肴烹饪、食品卫生、安全生产、诚信意识、森林防火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准。积极培育和组建休闲农业的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中介服务组织。业务主管部门要经常性地开展检查、指导和服务,实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及时化解风险,帮助解决困难。

2.5加强培训,提升素质。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技能,培养造就一批懂管理、懂市场、懂营销、懂运作的复合型经营管理服务人才,逐步形成一批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带头人。

休闲农业职业规划篇8

关键词:休闲观光农业;规划设计;景观

休闲观光农业是指以充分开发具有旅游兼职的农业资源和农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融为一体的农业旅游活动。观光农业的景观设计有几大特质:有浓郁的乡土特色;以农业景观游憩为主题;有丰富的农业文化内涵。

1江苏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概况

随着江苏省休闲观光农业的蓬勃发展和“美丽乡村”、“魅力小镇”建设的不断推进,观光农业规划设计在旅游开发中的重要位置日益凸显。观光农业潜在消费群体庞大,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必然带来行业的转型和不断升级。

目前,休闲观光农业在建设发展过程中,由于建设主体主要是农民和乡村基层单位,不少地方规划设计不够或随便设计,导致休闲观光农业建设水平不高、形式雷同等,迫切需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景观、居住、产品、安全、体验等方面强化规划设计,体现、凸现宜人风景、乡土文化、民俗风情,推动江苏省休闲观光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

2休闲观光农业规划设计原则

休闲观光农业规划设计应着重把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生态农业经营模式,最大限度利用资源的同时,也要遵循科学的规划原则。

2.1生态学理论为指导

生态学理论在观光农业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农业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等有助于形成健康的生态系统,而景观生态学则从生态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出发,研究农业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通过景观生态学分析,对景观的演变做出整体判断,通过形成生态化的农业产业链,促进休闲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2市场导向,突出农业生态旅游

目前的旅游趋势是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回归自然。观光农业园景观规划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农业景观特色,以可持续发展园区为建设目标。

2.3全面规划、多元投资、分期实施

在突出主题的前提下,把近期投资小、效益大的关键性项目规划到位,尽快进入设计与施工阶段,缩短建设周期,提高投资效益,做到全面规划、分期实施。在投资开发上,明确开发序列,突出重点,多元筹集资金。

2.4合理分区、明确主题、突出特色

观光农业园的景观分区应立足于园区的资源现状、景观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充分发掘农业园独具的景观潜力,并彰显其特色。

3休闲观光农业规划设计重点

3.1强化景观规划设计

景观是休闲观光农业的核心内容,需要费心费力,做好规划设计工作,例如,世界上著名的荷兰郁金香园区、法国普罗旺斯的薰衣草园区以及浙江莫干山农家乐。在景观规划设计方面,大多依托专门设计团队或人员,根据当地地形地貌、气候、植被资源,规划设计出了不少富有特色、令人心动的景观,吸引许多游客前去观光。江苏休闲观光农业的景观规划设计,首先要充分利用现有山水、花草、建筑等条件,把景观设计建设与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相结合,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例如,建筑周围平地及山坡(农业种植区域除外)的绿化最好采用多年生花卉和草坪;主干道和生态公园等辅场所(餐厅、科普馆等)周围绿化则建议采用观花、观叶树,规划范围内的常绿树占总绿化树木的70%~80%、落叶树占20%~30%,保证园内四季常青。总之,植物布局既达到各景区农业作物与绿化植物的协调统一,又要避免产生消极影响(如绿化植物与农作物争夺外界自然条件等)。其次,在构图设计上要打开思路、富有创新,有特色、有错位,把握各类花草树木生长、开花习性和气候情况,建设富有特色、令人过目不忘的景观。

3.2强化居住规划设计

休闲观光农业要上新台阶,要有较强的持续发展动力,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留得住人,而要留得住人,有选择性地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情感喜好、审美情趣,重点要在居住自然化、舒适化的规划设计上下功夫,这样的乡村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一要尽可能做到居有景。可以设计一些天窗、落地窗,便于游客观景、观星、观月、观日,让游客有融入自然的感受。二要尽可能做到居住舒适。注重住宿房型和房内地域文化标志设计,尽量具有独立的卫生间设计、干净卫生的洗护用品、便捷的空气调节系统,为游客提供较高品质的住宿环境。

3.3强化产品规划设计

以乡土、地域、历史、民族文化体现为重点,加强休闲观光农业产品规划设计。一是土特农产品设计。如大小、分量、搭配、容器、装饰等方面的设计,便于携带、食用,宜于馈赠。二是菜品设计。尤其要在农家菜品的烹饪、摆盘上做好设计,造型和味道要富有农村特色,尽可能统一价格等标准。三是民俗日用产品设计。在颜色、材质、款式上做好设计,使产品不仅可用,还能常用。

3.4强化安全规划设计

安全是发展乡村休闲观光农业必须要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在道路交通的安全设计方面,认真考虑道路的宽度、硬度、倾斜度、转弯半径等和交通指示牌设置、车辆停靠点、停放场地。在游玩过程中,慎重考虑游玩点、观景点、景观承重(承载)等,做好安全保护防护设计。在住宿上,认真考虑防盗、警报设计,做好安全设计,让游客有安全感。在饮食方面,认真做好农产品生产安全监督,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让游客吃得放心。另外,尽快引入旅游保险机制,制定事故应急处置方案,有效保障休闲观光农业安全健康发展。

3.5强化体验规划设计

乡村体验是吸引人的重要元素,应认真规划设计。比如,可以设计“一日农夫”等活动,在白天让游客参与耕翻、栽种、施肥、采摘、加工。设计建设一些公共集会场所,如饭店、商店、酒吧、KtV等,夜晚让游客有交流、休憩、放松的地方。可以创设论坛、节日,强化人际交流,不断拉近乡村人与人、乡村人与游客、游客与游客的心灵距离,营造良好的乡村人际关系。可以整合资源,串联休闲观光农业点,发展旅游精品线路,丰富和强化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客人前来休闲观光。

3.6强化前卫规划设计

休闲农业职业规划篇9

一、发展历程

20世纪70年代末,台湾农业出现了通过开放农园供游客品尝、购买农产品的观光农园。20世纪80年代后期,观光农园向休闲农业发展,即不仅提供农产品,而且形成一个具有田园之乐的休闲区来提供旅游,这种“农业+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既可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扩大旅游项目,又可达到提高农民收益与繁荣农村经济的目的。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台湾休闲农业已经突破传统农业的范围,成为将岛内各地的自然、文史资源和乡村生产、乡村景观相结合,融旅游、餐饮等综合经营的一项新兴产业。

台湾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1971—1989年

在台湾,观光农业的实践走在了理论的前面,观光农园及休闲度假农场奠定了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在人们还不知如何对它进行定义的时候,台湾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休闲农业,只是叫法有些乱。比如,有的叫“农村观光”、“农村旅游”、“乡土旅游”;有的叫“农村休闲”、“农乡休闲”、“农场休闲”;有的叫“观光农业”、“观光农场”、“农业观光”等等,不一而足。直到1989年,台湾“农委会”赞助台湾大学推广学系举办“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上,才正式确定“休闲农业”名称,并将其定义为“利用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农业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及农村人文资源,增进人们游憩,健康、合理利用保护及增加农民所得,改善农业经营”。

(二)成长时期:1989—1994年

由于台湾农业在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衰退,为农业寻找新的发展模式便成为农民和农政单位突破的难题。为此,1990年,台湾“农委会”在《改善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所得方案》中设立了《发展休闲农业计划》,从技术、经费、宣传等方面加大了对休闲农业支持的力度。1992年,“农委会”颁发《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制订了休闲农业区的基本条件。此后,还修订了相关法规,对休闲农业区与休闲农场进行重新界定,同时编印指导教材,成立相关团体,确保观光休闲农业在台湾的顺利发展。1990——1997年,台湾“农委会”《发展休闲农业计划》共办理7个县2c个乡镇18个地区,辅助相关公共设施建设,营造整体休闲农业发展环境,成效良好。

1990年7月,台北市农会大规模推动北投区第一市民农园,1991年相继在北屯区与西屯区成立三处市民农园,行政院农委会鉴于市民农园普受市民喜爱,于1994年成立“发展都市农业先区计划”,有计划地辅导资助各地区办理示范性、生活体验型的市民农园。此后,台湾市民农园快速发展。

(三)转变时期:1994—1996年

台湾的休闲农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很快就遇上了发展“瓶颈”,主要是当时法规无法适应观光农业发展的需要。休闲农业的本质是结合农业产销与休闲游想的服务性产业,一些休闲农场为追求利润,经营方向逐渐偏离休闲农业的内涵。为了休闲农业的顺利发展,农政单位将计划策略与政策方向重新作了调整:一是修正《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区分“休闲农业区”与“休闲农场”:“休闲农业区”以区域为范围,由地方政府主动规划,主管机构依据规划结果协助公共建设;个体经营者依据其经营特性申请设置“休闲农场”,有关休闲农场设置条件、申请程序及其他管理事宜,由省(市)主管机构进行规范,因地制宜辅导休闲农场。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修正为《休闲农业辅导办法》。二是研拟《台湾休闲农场设置管理要点》草案。依据该草案研究“休闲农业设施许可使用细目”和“休闲农业设施设置标准”,作为休闲农场营建的规范准则。三是编印《休闲农业工作手册》,包括休闲农业定义、范围、发展目标、规划设置要件、休闲农业区(场)规划设计之内涵与步骤、筹设申请税号、经营活动项目、经营管理以及国内外休闲农业类型与实例等。主要目的是供辅导人员及经营者参考,引导休闲农业区健康发展。

(四)成熟期:1996年——

为促进休闲农业成为永续经营的产业,台湾加强了相关计划或活动之整合与配合,努力维持乡土特色,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利用资源特色推行营销策略,同时加强教育宣传工作。

现在台湾农政部门现已划定了休闲农业区21个,并且提倡一乡一休闲农业区,“区”下设若干“园(场)”,台湾岛内共有乡镇级休闲农渔区46处,休闲农场45处,观光农园385处,教育农园141处,市民农园56处。其中经过“农委会”核准的大型休闲农场21家,简易休闲农场几乎遍及全岛。

二、发展模式

台湾的休闲农业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休闲农场:

休闲农场是一种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利用乡村的森林、小溪、草原等乡土自然风光,附设小土屋、露营区、烤肉区、戏水区、餐饮、体能锻炼区及各种游憩设施等,为游客提供综合性休闲场所和服务。目前,在台湾已经开放利用的休闲农场中,多家以规模大、规划好、融地方文化和山湖景色于一体而闻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台湾香格里拉休闲农场、宜兰县头城农场和飞牛农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地处山区,面积较大,有100公顷左右,且山清水秀、景色优美、主题突出。

(二)市民农园:

市民农园是指由农民提供农地,让市民参与耕作的园地。这种示范性的体验型的市民农园,一般是将位于都市或近郊的农地集中规划为若干小区,分别出租给城市居民,用以种植花草、蔬菜、果树或经营家庭农。

(三)农业公园:

农业公园是指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于一体的公园。农业公园的经营范围多种多样,除果品、水稻、花卉、茶叶等专业性的农业公园之外,大多数农业公园是综合性的。

(四)观光农园:

观光农园一般流行于城市近郊,主要是开放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园、茶园等,让游客人内摘果、拔菜、赏花、采茶等,享受田园乐趣。观光农园是国外休闲农业最普遍的一种形式。

(五)旅游胜地:

旅游胜地是利用名川胜景,经规划设计开发而成的。同时强调配合农村生态环境及生活文化,保有农村气息的原始自然风味和农场特点,如介绍民风民俗、农业知识等具乡土味的观光特色,

使游客享受田园生活的乐趣。它的特点是规模大,且具有浓厚的商业利用色彩,以拥有和利用天然美景为发展方向。除上述类型之外,还有假日花市、教育农园、森林游乐区、屋顶农业等其他形态。除了种植业观光园林外,近年来,休闲农业还不断向畜牧业、渔业方面发展,出现了休闲渔场、牧场等,利用林产、畜禽、鱼贝之类资源,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综合发展。

三、效益与经验

(一)经营效益:

台湾休闲农业突破传统农业的范围,是以当地自然、文史资源,以特有的农村生产、景观,融合旅游、餐饮等综合经营,为人们提供休闲服务。所以,休闲农业是综合利用当地资源,由农业延伸至服务业的新产业。对寻求农业出路的大县来说,就必须整合全县资源,合理规划,从而发展县域经济。台湾农业大县主要分布在西部沿海如彰化、云林、加大、台南、高雄、屏东等。此外,台湾农业主管部门还推动“一乡镇一休闲农渔区”和利用占全岛面积1/2以上的森林资源,发展生态旅游,筹建步道,与民宿、观光农园结合,进一步推进农业向旅游业转型。

台湾休闲农业是结合生产、生活与生态三位一体的农业。在经营上结合了农业产销、技工和游憩服务等三级产业于一体的农业企业,是农业经营新型态,具有经济、社会、教育、环保、游憩、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功能。

据台湾休闲农业学会调查,经营休闲农场最多的是台湾北部,占全台休闲农场总数的44.7%。其中,仅宜兰一个县就有128家,南投县也有100家。北部休闲农业之所以密集,是因为在区位上占有优势。台湾休闲农业从2000年进入旺盛期以来,新设立的休闲农场就达584家,超过了总数的50%。通常,旺季游客人数是淡季的2倍,游客主要来自本土。由于台湾休闲农业的成功经营,近两年有不少港、澳、新加坡等地旅行社组团前往,且上升趋势明显。

台湾休闲农业的经营项目及收益主要以教学体验、风味餐饮、乡村旅游和生态体验为最大项,分别有703、650、620和568家,分别占农场总数的63.8%、59.0%、56.3%和51.5%;其次是果园采摘和农作体验,分别有532家和484家;其他还有民宿、蔬菜采收、农业展览、民俗技艺体验、林牧渔场体验、农村酒庄和市民农园等。台湾休闲农业的收入以门票、餐饮、住宿为最大项,全年营业总收入已达到数百亿元。

(二)成功经验:

1、政策大力支持

台湾休闲农业由“农委会”主管,“观光局”、“经建会”协同管理,有《休闲农业辅导办法》规范经营行为。经核准的休闲农场在经营上享受优惠政策,提倡一乡一农园。并拨出专项经费支持休闲农场,经费一般用于修建从主路到农场的支路、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及教育农园的补助、组织、文宣等。“积极引导、统筹规划、政策和资金扶持”是台湾各职能部门及区县、乡镇推动休闲农业的做法。

2、布局规划合理

台湾休闲农业整合资源,合理规划,布局合理。休闲农业的项目布局注重与客源市场的联系,不仅考虑项目所在区域的交通区位,还考虑与周围的其他休闲项目及名胜古迹等风景区的关系。台湾农业大县主要分布在西部沿海,如彰化、云林、嘉义、台南、高雄、屏东等。并根据资源禀赋推动“一乡镇一休闲农渔区”、利用占全台面积1/2以上的森林资源发展生态旅游。

3、创新经营管理

台湾休闲农业的经营是很有特点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设相关网站,方便游客获取信息。对于休闲农业这种综合农业和旅游业的新型产业,网络媒体的建设无疑举足轻重。台湾休闲农业网站的主要内容有:新闻、景点介绍、游区地图、旅游线路推荐、住宿餐饮服务、留言系统乃至网上定房、定门票服务。通过这些信息,游客真是可以做到“足不出户,了如指掌”。

休闲农业职业规划篇10

关键词:百色澄碧湖;民族特色;休闲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0文i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5-0-01

休闲农业旅游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它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而产生的一种新兴产业。①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转型,广西的休闲旅游经济也随着迅速发展。广西休闲旅游经济也随之有了各种各样的类型,如农家乐、各种休闲旅游形式、观光区、民俗、民族村等。

虽然我区休闲农业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为迅速,民族典型性、地域性非常明显,类型分布图如下:

广西是壮族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具有非常明显的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百色就是典型的壮族文化之乡,有深厚的壮乡文化底蕴,壮族山歌,歌圩,各种民俗文化。除此以外,还有各种小吃,土特产。如糍粑、血肠小吃、熏肉等小吃。而且百色还是著名的红色革命根据地,有浓厚的红色精神,但是这些民族特色的东西却没有发扬和市场开发其商业价值。

广西百色澄碧湖风景区风景区以自然山水为主体,湖水终年清澈碧绿、湖中岛屿星罗棋布、湖岸群山青翠延绵、湖面常年飞鸟云集,湖中自然景观别具特色:有神奇的天然雅芒崖像、孔雀迎宾林、松林岛、枫树岛、情人岛、鲸鱼岛、水果绿洲等风景点。该风景区有其天然的优势,项目内也有一些游玩娱乐设施。但是该项目却没有树立其红色休闲旅游品牌形象,反而逐步走向萧条,究其原因主要有:

1.缺乏整体立体的规划

整个风景区缺乏整体的建设规划,景区的建设设施没有配套设施和维护,从各种引导牌到景区内的辅助设施都没更新。没有整体规划,没有进行相关娱乐设施的更新。风景区内,对于湖区、风景区陆地上的娱乐设施、安全设施这些项目,都没有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导致风景区内设施荒废荒凉,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开发混乱,无法开发该项目的特点。

2.开发缺乏深度和广度

该风景区有良好的自然资源,除了起到蓄水发电的经济作用之外,还应该开发其休闲旅游经济。目前该风景区,只是单纯有游船,对澄碧湖内的各个小岛、游湖开发,都没有挖掘到深度和他特点。风景区内不管是服务、饮食、娱乐配套设施,都没有更新和维护,无法吸引顾客前来旅游,更无法树立其休闲旅游形象。而且这几个项目在整个风景区项目内都没有发挥联动作用,而是单独存在,无法联合发挥其商业价值。

3.没有立体的宣传营销手段

对于一个休闲旅游项目,作为新兴的经济形态,一个全面的宣传营销手段是必要的。但是该项目却较少在百色市内进行相应的宣传。从景区的大门的门牌、景区内的各种指示牌都没有,无法用外在的宣传手段吸引消费者。营销层次较低,品种单一,没有突出体现风景区的文化内涵和底蕴。

针对澄碧湖风景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改革完善的策略:

1.加强休闲旅游产业链的规划和建设

对风景区进行立体商业化的规划。对景区内各个项目进行立体的规划。让各个项目彼此联动发挥其商业价值。如,引进各种民俗文化活动,载歌载舞,可以结合红色旅游定位和民族特色休闲旅游品牌定位。餐饮服务和景区内的服务水平,都要进行规范和提高,进行专业的培训和标准化。餐饮方面可以绿色生态河鲜和田园饮食文化,进行全新的设计和更新。以澄碧湖优美河边景色为主,配以绿色神态的河鲜,规范化良好的服务,提高风景区的服务水平。

2.准确定位,打造景区品牌新形象

以民族民俗文化为切入点,以红色旅游辅之,打造澄碧湖风景区休闲旅游新形象。将壮乡民族文化特产、文化活动融入景区经营中,形成其配套的休闲旅游产业。以此来创造市场,吸引消费者,为顾客创造一个干净整洁品质化的休闲度假环境。立足百色地域特色,打造红色旅游特色。如将红色旅游的内容,溶于景区的各个点、湖的娱乐设施或者以文化活动为形式,画龙点睛。

3.开发系列相应的附加价值的商品

充分利用澄碧湖风景区的特殊性和经济性,发展其相关的附加价值的商业产品。如澄碧湖水质资源优良,可发展成饮用水产品,目前这个已经开发出成品。但是生产出来还要销售,还要有目的的销售。如景区内的饮用水都用自己项目的水产品,这样既可以进行销售,更是潜移默化的对顾客进行了品牌和形象树立。

注释:

①黄圣霞,《广西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休闲农业旅游的分析》,《柳州师专学报》2012年8月。

参考文献:

[1]冯健冰.广西休闲农业发展成效及对策探讨.吉林农业,2011,8.

[2]胡英清.论休闲消费与广西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商业时代》F520,2008,35.

[3]严颖,范陈念.基于Swot分析的桂林旅游业.旅游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