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十篇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十篇

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00:39

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篇1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很多问题被逐渐暴露出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对于农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农业是一个对于基础设施要求非常高的产业,自古以来,农业的发展就离不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修建了很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工程,例如秦朝李冰修建的都江堰,云南少数民族修建的梯田等,都对我国的农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如今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对于农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农业又好又快可持续的发展,需要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我国的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非常落后,很多地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有限,很难做到可持续发展。在这种现状下,就必须搞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

1.1是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随着总理提出城镇化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国家对于城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之后,对于农业结构的调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镇化的建设,需要更多的农村人口从农村转移出来,大量的农业人口需要从土地里脱离出来,这就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经济的生产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生产力的提高,需要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和规模化农业的发展,这两个方面都对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有着很高的要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粮食产量的提高和农场化经营提供很好的基础设施保障。

1.2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重要内容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重要内容,可以有效的刺激投资,拉动内需,为我国经济的增长提供动力。首先,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投资,这样,可以直接拉动我国投资需求的增长;其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改善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从而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拉动我国的内需增长。

2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2.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我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农田水利建设的面比较广,但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质量并不高,存在着很多的漏洞和隐患。其次,国家在农田水利工程基础设施的投资方面比较少,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得不到持续的资金投入和人力物力的保障。另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维护工作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维护,对于其能否发挥作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的农田维护体制的建设一直不健全,导致大量的基础设施长期无人看管无人维护,年久失修的现象很普遍。

2.2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篇2

【关键词】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投资现状;投资机制

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加强其建设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稳产高产。与大型水利建设相比,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特点是规模小,多分布于田间地头,辐射范围窄,投资少,回报率高,对于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具有大中型水利设施所不可替代的直接作用。另外,大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效益的发挥也依赖于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配套。因此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得特别重要。湖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综合反映了我省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然而,从目前状况来看,我省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从而影响了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因此,研究湖南省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的现实状况,对解决当前湖南省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中存在的问题、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湖南省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现状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抵御农田干旱与洪涝灾害、保障粮食持续增产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多次大规模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湖南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全省大中小蓄水工程年末蓄水总量177.4亿立方米;全省年供水总量和各部门实际用水总量均为322.3亿立方米。全省乡村筹办水电站4158个,装机容量512.8万千瓦,有效灌溉面积2745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2243.9千公顷,机电排灌面积1188.9千公顷。全省有水库13321座,总库容量387.8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656千公顷,占全省总有效灌溉面积的60%,除涝面积384.4千公顷,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877.9千公顷。其中大型水库16座,有效灌面30.1万hm2;中型水库232座,有效灌面53.9万hm2;小型水库13073座,全国有效灌面积81.58万hm2,受灾面积(09年)1825千公顷,旱灾753千公顷,涝洪灾558千公顷,成灾面积626千公顷,旱灾305千公顷,涝洪灾168千公顷。湖南省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各个层面的投入不尽相同。一直以来,国家对防洪发电、江河治理、跨流域调水等大型防洪水利建设成绩斐然,近年来对水资源工程的投入也逐渐增多,对水土保持及生态工程、水电及其它专向工程的投入一直较少,投入力度有限。此外,国家在农田水利建设内部的各个项目上的资金投入差别也很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具体可以分为水利灌溉基础设施投入、防洪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管机制。具体如下而言:

农田水利灌溉基础设施投入方面。湖南省一方面加大了整合资金的力度,按照“规划整合项目,项目整合资金,渠道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积极整合各类支农涉水资金用于农田水利灌溉基础设施建设。据初步统计,2011年地方财政共支出3943亿元,省一级通过整合农发、国土、烟水、以工代贩等部门的涉水资金,整合资金达7亿元左右,省级资金的整合为市县两级整合资金起到了促进作用,这几年来市县两级力度也不断加大。另一方面,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补助资金也不断增大。与此同时,组织受益群众投资投劳,确保配套资金尽量落实到位,项目建设任务按计划完成。截至2011年全省拥有水库13351座,容量4300615万立方米,新建和改造塘坝2640处,各类农田水利设施达到的有效灌溉面积达2745.56千公顷。建国以来的前30年,湖南省灌溉面积平均每年增长8.67万平方米,但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全省农业有效灌溉面积增长幅度趋缓,平均每年增长2.66万平方米。新增蓄水量8314共万方,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共15万亩。全省中小型灌区加权平均灌溉水利用率仅为0.407,小水库、小塘坝蓄水能力不到原有蓄水量的60%。

防洪水利基础设施投入方面。2011年湖南省已建成126处重要堤坝,19座大型防洪水库、241座中型防洪水库,防渗整修渠道1787公里,堤防长度达6162公里,覆盖全省41个重点防洪县(区),52个易旱县。中央负责715座小Ⅰ型病险水库,中央财政3年投入32.1亿元,平均每年10.7亿元。地方负责355座小Ⅰ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地方投入按省级财政负担50%,市(州)和县(市、区)共同负担50%的比例分摊。同时以12个市(自治州)水情信息分中心为汇集点,建设了355个报汛站,基本实现雨量、水情信息有人看管、无人值守的自动数据采集和传输,30分钟内可将水情信息传递到国家和省级水情中心。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管机制投入方面。一是政府推进以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流转为重点的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改革。根据实际情况,全省已有129.73万处中小型水利工程通过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建立起防汛抗旱、综合经营、工程管理“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有效解决中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主体缺位、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二是引导和扶持农民用水户协会发展,避免流于形式,实行“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2010年全省122个县均成立了用水户协会,总数超过1100个。三是积极开展“一事一议”,按照“突出重点、统筹安排”的原则,按照投资额度实行“民办公助”,不断在议事原则、议事程序、议事方法上对农民进行指导,农民通过“一事一议”大干农田水利的热情不断高涨;对积极性高的地区,对群众早日受益的项目开口子,提高民办公助比例。

目前,我省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效益衰减问题日益突出,全省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设计灌溉面积的58%,小水库、塘坝蓄水能力仅为标准的60%左右,小型机电泵站设备只有50%可以出力,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25。由于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历年水旱灾害频繁。特别是2011年8月以来,全省大部分地区遭受不同程度旱情,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出现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还不过关,基础薄弱的现状未根本扭转。因此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湖南农业乃至整个经济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湖南省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总量不足

由于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主要服务于农业这样一个高风险、低收益的弱质产业,从而决定了该项目的经济效益水平远远低于社会平均利润。单纯依靠建设灌溉排水工程为农业生产提供灌溉排水服务难以获得利润,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具有较强的公共性,应纳入财政补助的范围。改革后,投融资形式的转变成为政府减少和退出建设的“借口”。中小型水利工程由于规模小、工程等级低,难以争取到上级的补助,几乎全部要由乡镇一级财政和群众自筹来负担。我国政府对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支出在支援农业生产支出中所占的份额从1978年的56.0%下降到了1990年的24.6%,下降了约31个百分点。1996年后,随着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国家加大了对水利设施的投资,但是其投向主要集中在大江大河的治理。2005年,中央财政设立了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基金,启动了“民办公助”的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投融资试点。但是,水利设施财产经过多次村组合并、乡镇合并变动,资产底数长期不清,所有权模糊,资产关系紊乱,水利工程存在着“产权不清、责任不明、难以为继”的问题。近年来国家财政资金修建的水利灌溉工程设施,建成后移交给乡镇管理,土地是集体的,使用权是承包了的,产权和责任主体很难明确。有些中小型水利设施由几家农户管理,有些由村民小组管理,有些是村集体管理,在经营管理方式上也没有统一的管理和维护规则,工程的整修和维护费用无可靠来源。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逐渐退出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主体地位,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归属不明确,管理责任不落实,农民的分散经营和农田水利设施集体受益之间的矛盾日渐加剧,而且由于中央政府补助的比例较低、农民承担的比重较高,农民投资的积极性不高。

就目前情况来看,湖南省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对资金的需求存在着一定的缺口,限制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影响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保障作用的发挥。湖南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大都已运行三十余年,由于财政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不足,农田水利设施运行管理和维护责任难以落实,加之缺少必要的维护保养费用,导致农田基础设施老化严重,水利工程效益日益衰减。

2、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不平衡

(1)项目建设投入的不平衡

湖南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总的来说是以政府为主体,其他主体虽然占有一部分比例,但作用相对弱小。事实上,这种投入项目的决策程序是自上而下的,同时伴随着现行的政府绩效考核机制的影响,导致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并未完全根据农村自身发展需求决定。政府倾向于建设看得见、摸得着的基础设施,与组织考核密切相关的水旱灾害防治工程、泵站等基础设施项目,却忽略了对己有水利基础设施的维护和改造,对节水技术推广、水体治理等方面缺乏积极性。湖南是水库大省,有各类水库1.3万多座,约占全国水库总数的1/7。部分水库防洪标准不高,安全隐患多,是防洪保安的薄弱环节。将近存在着20%病险水库率影响着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严重制约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库工程效益也得不到有效发挥。而这种投入项目建设不平衡侵蚀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作为公共产品的本质属性,人为地拉大了农村居民之间的差距。

(2)区域投入的不平衡

如果说投入总量不足,投入项目不平衡,投入效率低下严重制约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发展,那么农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的不公平使得本处于弱势群体的农民的境遇“雪上加霜”。在中央财政对各地区水利投入一定的情况下,各地区经济实力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对各地方水利投入的多少。从农田水利建设、大江大河治理、水利工程建设、防涝抗旱等角度讲,区位优势好、地方财政富裕或者乡镇集体企业多、经济效益较好的一些地区(就湖南省而言主要是长株潭地区),地方政府或村集体组织有能力提供较为完善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而条件落后,交通不发达、乡镇财政比较困难的地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呈现短缺的态势。经济发展水平低—财力匾乏—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制约经济发展,如此恶性循环进一步制约了农村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力,也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所以要统筹区域经济与水利的共同发展。

3、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运营效率低下

(1)集体决策的低效率。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中的主体决策行为决定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数量规模、投入方式及效率。农民是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直接受益者。就目前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投入“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分析,一方面农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决策的程度,或者在决策过程中听取农民意见的程度还不高,另一方面农民在基础设施建设决策中缺少表达意识,是影响农民参与基础设施决策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决策过程而言,影响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投入效率的是程序化和透明度。同时基于部分决策人员素质不高、决策体制尚待完善、决策监督不时缺位等原因,决策过程客观存在着程序不科学,透明度不高等问题,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决策的效率较低。

(2)资金使用的低效率。

由于消息不对称、预算不完整和行政体制改革滞后等因素的影响,公共资源支撑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专项资金管理混乱,公共资金被一层层“过滤吸收”,滥用和挪用现象严重,致使建设效率低下,出现了一批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具有严重安全隐患的工程。例如2010年12月13日湖南省道县的滨河路二段防洪提发生严重垮塌事故,垮塌全长80米,垮塌宽度10米,直接经济损失约120万元。事故的原因除了防洪堤设计不合理,部分填充材料以次充好之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防洪堤建设资金被挪用甚至贪污,导致工程质量不过关。

(3)管理维护的低效率。

管理维护是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有效运行的保证。作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维管主体的政府,在一些方面存在只建不管的问题,使得部分水库带病运行、泵站设备严重老化、渠道设施损毁严重、防洪大堤没有硬化等现象普遍存在。政府职能的缺位导致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无法有效运作。

4、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管理制度不完善

(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管理体制不健全

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准公共物品的性质决定,其资金投入来源多元化。从国家到地方并没有建立一个健全的融资制度。地方政府重视大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忽视了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村集体、村干部没有针对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渠道做一规划和管理。地方企业只顾自己发展,没有投入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意愿和积极性。税费改革至今,县乡政府的制度外筹资渠道消失,自身创收能力下降,对地方公共品的供给能力减弱。税费改革后农户对土地产出具有完全的占有权,农户在土地上的投资行为与其从土地经营中能获得的收益高低密切相关。农民收入来源的多元化,使不同农户对与土地经营密切相关的地方公共品需求出现差异并逐步加大,投入意愿及强度也出现差异,使得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出现了滑坡。同时由于主要用于村内中小型农田水利的每年按农民上年人均纯收入一定比例征收的村提留和乡统筹也被取缔,造成地方财政十分困窘而中央财政又没有采取相应的财政措施来填补地方财政的空缺,以致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形势更加严峻。

(2)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收益机制不合理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属于准公共物品,但建造、维护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目前财政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总投入的不足,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使用者收取一定的费用是合理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收益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向使用者收取的水费(使用者付费),二是利用农业基础设施从事其它多元化经营所取得的收益。通过制定合理、有效的投资收益机制,既可以维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又可以促进其发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收益机制不够合理,将会影响水利管理机构的正常运行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功能的发挥。当前湖南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实行“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大部分的农田水利设施管理费用是从收取的费用中支付的,但是部分地区收缴水费缺乏力度,连供水工程的简单运行都很难维持,无法提取折旧费、大修费,以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理维护的工作不到位,使工程老化失修,使用寿命和使用效率大幅度降低,灌溉效益低下,形成了灌区靠吃工程过日子的恶性循环局面。

(3)“一事一议”制度难以有效实行

“一事一议”制是指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村内集体公益事业所需资金和劳务的筹集、使用、监督管理的制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人均收入差距不断加大,农户对农业基础设施的需求数量、种类和质量都存在较大差别,从而加大了“一事一议”制实行的难度。从目前情况看,湖南省大多数地方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在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上“一事一议”面临很大的局限,突出表现为“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按照“一事一议”的规则,所议事项必须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大会应有本村过半数村民参加,村民代表会议应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代表参加,但由于外出打工人数众多,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根本达不到举行会议的法定人数,若要开会,往往以村级干部会代替,但这种会在程序上不合法,村民会以此为理由抵制会议结果。另外,所议之事必须经三分之二多数表决通过才有效,然而一个行政村中,不同位置的村民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倾向是不同的,所议之事难以统一,即使有时可能通过少数服从多数的表决规则确定所议事项,赞成的村民愿意交钱,不赞成的村民不愿交钱,所议之事也无法付之行动。另外,“一事一议”中15元的筹资上限也限制了集体的筹资总额,导致许多农田水利设施无法正常投入和运行。

三、加强湖南省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的建议

1、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创新投资模式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在公共产品属性、自然垄断性、外部经济性和投资资金聚集性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较大,这就需要通过集体选择来为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尽管政府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主体,但事实上集体选择并不止意味着政府选择,集体选择也可以以非政府组织即市场组织或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的形式出现。这是由大部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性和目前我国政府提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范围过宽,提供形式过于单一的客观状况决定的。因此构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机制,应以政府投入为主,积极引导市场供给和自愿供给,实现投入主体的多元化。

(1)加强政府在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的资金投入强度,增设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资金

政府既是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受益主体,也是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主体。国内农田水利建设历史和国外农田水利建设经验表明,国家应在农田水利建设中承担一定的建设任务,应给予包括资金在内的人力支持。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投资效益表明,完全靠受益农户自建自营水利设施,难以获益,需要政府给予资金支持。因此,国家要加大对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

第一,增加资金投入总量。在增加中央和省级财政对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预算资金供给额的同时逐步建立投资稳定增长的渠道和机制,重新调整县乡政府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职能定位,明确中央和省级政府在欠发达地区财政支农中的主体地位和责任,确保中央和省级的财政支农投入成为这些地区政府财政支农投入总量增长和结构优化的主体。

第二,整合农田水利建设支农资金。政府应把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国土整治资金、以工代贩资金、扶贫资金和水利专项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部分捆绑使用,采取资金分部门按原渠道管理,项目建设内容按水利总体规划进行的办法,明确整合主体是县政府,明确整合平台是综合规划,明确整合程序是“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区域集中、各投其资、促进发展、各记其功”,同时坚持以资金整合为纽带,加强统筹协调,着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第三,明确投入重点,加强投资管理。要分轻重缓急,确保重点,优先解决突出问题,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首先是在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要重点对斗渠、农渠和难以实施承包租赁塘坝的资金支持,对机井和适宜承包租赁塘坝的建设要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其次是在资金投入的地区选择上,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内财政运转困难的县和乡。确保中央和省级建设资金占资金需求总量的50%以上。要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进一步完善项目筹资和管理制度,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向改革要效益。

(2)重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因地制宜地推行产权改革

首先因地制宜地实行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产权改革。按照先易后难、逐步推开的原则进行。实行分类指导,多种形式并举:宜包则包,宜卖则卖,宜租则租,宜股则股,哪种形式效果好,群众能接受就采取哪种形式。中小型农田水利产权制度改革要纳入依法治水的轨道。租赁、拍卖、承包、股份合作的水利项目都要服从水行政土管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

其次健全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产权流转制度。允许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项目合法的进行转包、转让、转租等,力争使农田水利设施资源实现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其使用率。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制度改革后,水资源供给的单位或个人具有较大的经营自,其经营目标是追求利润最人化。为了实现其利润最大化而努力改善供水的设施环境,加强经营管理。

然后进一步强化对水资源的管理,逐步完善农田水利基建项目库。对每年各级政府各农业部门急需解决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组织规划,合理布局,按轻重缓急别类排序,纳入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科学开发有效利用水资源,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制度和打井审批制度,对水利工程实施单位加强监管,施行过程中实行全程监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真正做到建一处成一处,使水利工程能正常地发挥作用。

最后加强政府对产权改革的资金引导。对适宜实行市场化供给的机井和塘坝,为保证其产权改革顺利进行,保证经营者能够获利,政府和受益农户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和劳务支持。

(3)积极建立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参与机制

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公示招标。可以引入民间资本参与竞争,使私人成为投入主体,有利于降低水利基础设施生产成本,提高资源的有效使用率。同时公示制度有利于关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主要内容和预算情况的公开,能提高透明度,防止暗箱操作,便于社会监督。

民营化。根据公共管理学原理,民营化是指政府利用市场或私人部门来执行公共项目,参与公共服务的生产及输送的过程。由于民营化具有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具有示范效果等优点,可以通过民营化的方式由市场来提供部分水利基础设施。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可以将有关自来水供应等基础工程,以发放特许经营证的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提供。

重视农村合作组织的作用。建立政府补贴或奖励制度,通过政府的资金支持、政策引导、民主议事,组织协调和技术服务等方式,充分调动农民投资投劳的积极性。组织农民通过合作社的方式来提供所需基础设施,利用农民用水协会参与投入的形式来完成投资小,见效快的水利基础设施,不但可以节省大量涉农资金,还能加强村民间的凝聚力,有利于农民经济组织的发展,自身的利益能够得到有效维护。

2、变更土地制度,促进农田水利发展

土地分散弱化了农户投资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积极性和能力。因此,需要通过调整现有的承包制度来稳定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放开承包经营权,促进农地流转,提高农户投资农田水利设施的积极性和能力。

第一,继续稳定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积极放开土地的经营权,健全土地流转法规,鼓励土地流转。允许农户通过重新划分承包地块的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这样可以减少农田水利建设的利益相关者,进而大大降低合作成本,促进农田水利建设的进行。鼓励和引导农户签订规范的土地流转契约,促进土地正常合理流转。扩大农户士地的经营规模,降低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效益的外溢性。因此,为了农业生产需要和农民改善生活条件的需要,国家应允许类似于划片承包这种农民自愿的重新划分土地的行为。

第二,采用逐级补贴的方式来弥补土地级差收益,促进农地流转。可适当考虑按照地块的常量作物产量来发放粮食直补资金和良种补贴资金。可考虑根据农民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米实行“多贡献多补贴”,消除土地极差收益对地块流转集中的影响。

3、完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监管机制

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管理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全部管理工作的关键。对我省目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绩效评价机制严重缺位、监督机制不够完善的实际情况,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在积极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基础工作的同时,尽快建立健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绩效评价机制和监督机制。

(1)逐步完善农村基建资金拨付管理责任制

资金拨付应该及时足额到位,确保达到设计所需。严格执行“拨款管理责任制”,预算确定后对各项基建资金要做到规划早制定,项目早落实,资金早分配,效益早发挥。对于防洪抗旱、水污染治理等季节性、时效性、敏感性强的资金,对于切实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水利基建项目资金,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

(2)强化农田水利基建资金拨付使用跟踪制度

定期调度、认真分析、及时通报财政基建预算执行情况。防止专项资金被截留、挪用,确保项目资金用到实处、用出成效。对于多头开户、虚报进度冒领资金,挤占、挪用或转移专项资金的部门,严格采取缓拨、停拨、收回资金等相应处罚措施,对于情况特别严重的,还要追究违纪人员的法律责任。

(3)建立农田水利基建项目资金绩效考核机制

绩效考核机制是检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使用效益的“试金石”。要认真设定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确保考核体系科学合理;要严密设定绩效考核评价的程序标准,确保考核报告准确全面;要严格绩效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确保绩效考核有力有用。只有建立农田水利基建项目资金绩效考核机制,才能确保建设资金监督全力一位、监管无缝隙。

参考文献:

[1]唐忠,李众敏.改革后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主体缺失的经济学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5(2).

[2]杨向阳.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思考[J].南方论刊,2005(4).

[3]钟玉秀.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水利发展研究,2008(8).

[4]孙东乐,朱永华.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几点建议[J].民营科技,2009(2).

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篇3

关键词: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发展;运营

0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用水大概占总用水量的70%,这一比例在西北等缺水地区甚至达到80%以上。全国正常年份缺水量近40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就占300亿立方米,每年因缺水造成的农业损失超过1500亿元。水资源短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直接影响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为此必须大兴农村水利,加强农田水利的薄弱环节建设,切实消除水利的瓶颈制约,有效缓解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发展主要矛盾。

1农田水利建设是我国水利基础设施的最薄弱环节

1.1有效灌溉面积偏低,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很大影响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公报数据表明,我国现有耕地18.3亿亩,其中只有8.7亿亩有灌溉条件,占耕地面积的45%,有55%的耕地缺少灌溉条件,基本上是“望天收”。雨水少,有旱灾;雨大多,有涝灾,没有好的水利设施的保障就没有农业的旱涝保收。近几年,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洪涝灾害频繁,增强了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对农田水利建设依赖。

1.2现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标准低,年久失修,大部分无法正常运行

中国现有水库8.7万余座,绝大多数兴建于上世纪50至70年代,其中病险水库3万多座。目前已建成农田水利设施,普遍存在灌溉设施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灌不进、排不出等问题。例如,山西有1.6万处小微型工程因蓄水能力不足,导致90多万亩灌溉面积有名无实。

1.3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尽快强化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随着人口增加、城镇化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需求将持续快速增长,预计2020年,我国粮食需求量将达到7亿吨左右,年需增加粮食1000万吨、肉类80万吨,农作物生产的资源环境保障条件越来越严峻。但另一方面,进入新世纪以来,外出就业农民工数量越来越多,农村水利建设缺少劳动力,很多地方在减轻农民负担中取消了积累工和义务工,新的投入机制又没有及时形成,农田水利建设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迫在眉睫。

2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的投入问题

2.1农田水利建设投资比重偏低投入渠道分散

国家对于干、支渠以下的末级渠系和田间工程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足,农民投工投劳日益减少,田间渠系不配套,难以形成有效灌溉能力。此外,由于一些地方财政困难,地方配套资金并未完全落实,也是造成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足的重要原因。目前,农田水利建设直接投入项目有9项,涉及到国家七、八个部门和更多的运行环节,因此造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难以形成合力,不利于按照统一规划进行实施,项目监督和评估难度大,行政成本增加,重复建设和管理主体缺位的情形并存。

2.2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运行、管护和维修机制不健全,责任主体不明确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产权不明晰、用水制度不完善和管护维修机制不健全,很多地方,末级渠系和田间工程多年没有投入,村集体、农民用水组织管理和维护不到位,向农民筹集维修资金困难,农田水利设施失管失修,大量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和大中型灌区的斗渠以下田间工程“有人用、没人管”老化破损。灌区末级渠系工程配套不完善,“田间一公里沟渠”严重缺失,灌溉渠道质量差,渠道设置不合理和缺乏最基本的渠系运行和维护资金。

3强化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与运行的对策

3.1“多主体”构建中央、省、县、乡、农民四位一体的供给主体新模式

国家应根据农田水利的不同性质,建立起由中央、省、县、乡、农民四位一体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体制。采取以中央、省两级政府为主导,县乡财政适当配套的方式,着重解决好与当前农业经济发展、农民生活紧密相关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问题。比如,大型水利工程应由中央政府提供,在目前县乡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应通过省级政府对县级政府的转移支付来解决,即主要由省级政府“出钱”,县级政府“办事”的方式来解决;一些小型的农村社区内的基础设施项目,比如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因为可以使农民直接受益,并且投资不大,可以采取农民投入为主,政府适当补贴的方式来投资建设。

3.2“多渠道”构建财政渠道、市场渠道、其它渠道共同参与的筹资新范式

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中,充足的资金资源是重要保证。过去投资渠道比较单一,大多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而事实表明,仅仅靠政府财政远远不能为广大农村提供足够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服务。因此,需要构建“多渠道”筹资新范式,以此解决目前广泛存在的融资难题。(1)财政渠道。主要包括:财政预算内渠道、财政预算外筹资渠道。(2)发行渠道。通过发行可以为政府提供收入,也可以为农田水利建设融资。可以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和我国具体实践基础上,通过发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的形式进行融资,解决当前投资不足问题。(3)其它渠道。一是非政府组织筹资渠道。二是境外筹资渠道。三是个人筹资渠道。四是企业家捐助。

3.3“多元化”构建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新格局

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中,各级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以财政资金聚合社会资金投入农业,逐步构建起对农业、农村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农民资源投入一直是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资金和劳务来源之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村庄社区内的农民,他们是主要的受益群体,农民资源从理论上应该成为社会动员的主体。引导民间资金进入农田水利基a设施建设领域,是增加投入、提高效率的一项重要措施。

3.4重构农户合作机制,建立“农民本位”为主线的我国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与管理机制

农田水利建设是需要集体行动,分田到户后,与过去相比难以组织起大的农田水利建设,重构农户合作机制引入用水户协会等合作模式,政府适当补贴,帮助其自立发展,最终促使农户参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创造良好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应用和维护机制。建立“自下而上”的农民需求表达机制、保证农民的声音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得到体现,以农民的需求作为建设项目选择决策的依据,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增加农民参与项目管理的相关监督机制等。

参考文献

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篇4

关键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财税政策;资源配置

在农村农业的发展过程之中,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保障农业发展的重要建设项目,在财税政策的推动之下,进行筹资筹劳等方式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但是目前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财税政策选择这一方面在应用的过程之中仍然存在了很多问题,我们需要正视这些问题,分析其税改背景,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财税政策的选择进行相应的完善,从而优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带动农业经济及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财税政策的重要意义

财税政策作为国家进行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能在很大程度上通过税种、税率的相应变动,去给予不同的群体部门,不同的财政补助。以此来帮助经济的稳定增长以及资源的合理的优化配置。而水利作为农业的重要命脉,对于农业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则是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其农业自身受天气等多种因素影响较大没并且发展不够稳定,利润较低,所以完善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维护其发展的稳定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完善的建设体系,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不仅仅是前期建设需要资金支持,后期的监管修理以及配套制度体系建立都需要财政支持,所以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相应的财税政策就极为重要。

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财税政策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现状

目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最大的问题就是前期投入较大,前期施工时也比较重视,但是后期的监管和管理上却往往较为轻视。而在财税政策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农村税改的问题,农村进行税改及地方税体系改革等一系列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税负负担,但是同时也造成了政府的税收减少和财政的减少,当地政府往往很难下拨专项资金进行吸纳供应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收支缺口加大,加之筹资渠道较小,在资金筹措问题上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农村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不是十分完善,往往农民都不愿意自己出资或是提高自筹比例及投资比例。种种的问题都能显示出目前农田水利机车设施建设的财税政策方面的发展现状,如何对这一现状进行转变,这是每一个当地政府都要思考并且攻克的重要难题。

三、如何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财税政策的选择

(一)调整税费、税率,并且进行新型的税费改革

上文提到了目前的税收制度不能够支持当地政府基本的财政支出,不能够满足目前农村整体的发展需求,所以我们必须要通过调整税费、税率的方式,进行新型的税费改革。在县政府、乡政府的财政收入上而言,往往使用的是分税制的手段。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财税政策的支持,鼓励当地居民自己开展相应的农田水利项目,县政府及乡政府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予相应的财政支持,以此来促进财税政策的落实,并且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二)完善专项资金管理方式

通常乡政府、县政府在进行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拨款上是没有专项资金的设立的,完全凭借着当前政府的财政情况而决定,无论是财政厅还是水利厅,对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而言其拨款是分割式的,缺少一个完整、科学、系统的资金管理体系。所以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可以通过完善专项资金的管理方式,促进其资金的统一规划,将各个组织及部门单位投入的资金进行整合,统一预算及统一规划,促进财政资金的专项使用,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基础,从而促进其发展建设。

(三)明确资金投入来源,完善财政报账制度

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应用财税政策的过程之中,一定要对资金来源及资金使用方向予以明确,通过完善财政报账制度,加强资金使用的透明度,从而帮助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发展。一般对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资金投入不外乎有以下几种情况:发改委、水利局及相关水利部门、扶贫开发部门及财政部门、证券融资部门等部门会对其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在此基础上,不仅仅应该明确资金投入的来源,也应该给予这些资金一个统一的规划,以此促进资金的使用,避免款项使用动向不清的状况发生。

(四)加强社会保障筹资机制的改变

可以通过建设筹资筹劳的机制去丰富投资渠道,利用财税政策的手段,鼓励农民进行项目参与,并且积极投身于投劳建设之中,充分利用好当地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等,进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同时也要给予农民相应的补助措施,明确农民自筹比例与政府及地方单位的投资比例。立足于现实实际,以此加强社会保障筹资机制的改变。

(五)促进农田设施产权制度的完善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范围很广,其包括的内容也很多,无论是水库还是灌溉设备等,都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可以通过促进农田设施产权制度的完善,促进当地居民进行相应的承包工作,与银行及保险公司建立相应的沟通机制,给予其贷款优惠,及农业保险等,使得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仅能获得劳动力,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取社会上的融资,帮助当地居民增加收入,加强对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理解。在营业税方面也可以适当给予入股农民一些优惠,还可以联系保险公司,帮助其落实农业保险制度等。完善税收的调节方法,应用财税政策的手段,通过投资抵税、免税甚至是延期缴纳税款的方式,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之中,并且响应财税政策的号召,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六)以财税政策的应用带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因为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之中,往往过度注重前期施工建设而忽视了后期的修理工作与管控工作,所以应当合理利用相应的财税政策,带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加强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沟通,转变当地人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观念,从而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财税政策的选择与发展。

四、结语

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之中,在相应的财税政策的应用上存在了许多的问题,例如地方税体系不健全、收支缺口大、资金筹措不便等。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调整税费、税率,并且进行新型的税费改革、完善专项资金管理方式、明确资金投入来源,完善财政报账制度、加强社会保障筹资机制的改变、促进农田设施产权制度的完善、以财税政策的应用带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多种方式加强其财税政策的应用,从而促进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淑欣.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财税政策选择[J].地方财政研究,2010(12).

[2]张跟朋.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和对策[D].山东农业大学,2013.

[3]王朝新.中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制度创新研究[D].武汉大学,2011.

[4]吴戈.促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财政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

[5]肖万春,李伟舵,唐琼,肖向晶.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建立完善新形势下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研究[a].湖南财政与“三农”问题研究课题结题报告[C].2013.

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篇5

关键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运营机制;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7-0080-02

连续十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高度关注三农,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则是解决三农问题不可或缺的因素,农田水利是农业基础设施的主体和中心环节,进一步提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提高农业生产力,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从运营机制的角度寻求除加大投入以外的,通过改进管理过程的手段来促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概念界定

目前,国内学者关于“水利”设施的研究主要在于“农村水利”和“农田水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中区别了这两个概念,“农村水利”是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与农民生活条件服务的水利措施。“农田水利”是指防治旱、涝、渍和盐碱等灾害,对农田实施灌溉、排水等人工措施的总称。可以看出,农田水利主要指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水利设施,而农村水利不仅包括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农田水利设施,还包括为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服务的水利措施。由于在水利设施当中占首要地位的是直接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的农田水利设施,因此,很多人未严格区分两者的关系,在一般化的讨论中将它们做相同的理解。例如,倪焱平,钱焕欢[1]将农村农田水利设施界定为:“农田灌排渠系统设施(由取水枢纽、输水配水系统、田间调节系统、排水系统、容泄区和各种灌排建筑物组成)、截留提水设施(包括小型水库设施、小型抽水站等)和水土保持设施等。杨志勇[2]认为:“农田水利包含水库、塘坝、水池等蓄水设施;拦河闸坝、引水闸、截潜流等引水设施;渠道、管道、闸门等输水配水设施;泵站、机井等提水设施;灌水沟、畦、喷灌、滴灌等田间灌水设施;保护村镇、农田的■堤、河道堤防等防洪设施;排水闸、排涝泵站、排水沟、地下暗管等排涝降渍设施等内容。”在国外一般称为灌溉和排水,其任务是通过工程技术措施对农业水资源进行拦蓄、调控、分配和使用,并结合农业技术措施进行改土培肥,扩大土地利用。具体包括农田灌溉工程、农村引水工程、集雨工程、水土保持、小型河道治理、农村水电、牧区水利等。

2.运营机制的概念界定

“运营机制”最早出现在企业管理领域,近年来,随着企业管理的相关概念引进公共管理的相关研究,国内的学者开始试图从“运营机制”的角度来关注和分析某些公共问题。他们对于“运营机制”的概念的解释过于抽象,没有统一而清晰的阐述。其研究主要分为两个大的方向,一是从管理的各个环节划分来理解运营机制,并将其解释为项目的融资、补偿、日常管理等管理的过程。王萍萍[3]将“运营机制”解释为:“工作过程中各构成要素的总体功能由于一定的机理所形成的发生作用的工作方式”。王勇[4]认为运营机制应包含水利项目的融资、补偿机制、日常管理和经营模式等。二是认为运营机制应当囊括超越于传统管理机制的一些模式,提出了运营机制应当考虑决策、动力、约束、发展、利益等要素。如李建从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和环保产业运营中的政府规制两个视角提出“运营机制”应为:产品和服务的立项、投资、建设、营运、管理较为固定的方式和方法。邹宗根在分析农村垃圾处理的运营机制时,指出“运营机制”是解决农村垃圾问题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包括明确政府的主体职责、市场的运营角色和村民的参与义务,形成政府、市场和村民共同参与的运营管理模式和监督体系。笔者认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运营机制应当作为管理机制的一部分来理解,包括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融资、补偿机制、日常管理和监管等。

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重要性研究

发展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将基础设施视为经济发展中的社会先行资本,“这样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可带来整个社会获利能力”。Heabrent分析指出,道路等基本设施的改善有利于生产要素的配置,并且能够促进农产品流通,有利于竞争性市场的形成从而提高整个贫困地区乃至更大范围内社会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其重要性,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文字表述,但其本质是相同的,都从农田水利对粮食安全、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收入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入手。张亦工,胡振虎通过运用全国数据测算了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弹性系数,提出了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性。张红宇认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是扩大内需和应对极端天气的需要。陈云鹏,陈艳珍认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削弱了广大农民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这种恶性的循环往复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本质因素。

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融资方面的研究

国外相关学者对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融资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角度展开,提出了农村地区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机制相关理论。约翰斯和默多克提出农村地区公共产品容易遭到规模不足的困扰,这也正是当前众多发展中国家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中所面临的规模效益的困境。洛佩斯提出,由于农村公共产品投资不足,且数量短缺,使得政府在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上一直措施不力,农村地区公共物品供给发展缓慢。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学界也开始重视基础设施投融资方面的研究,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定价、资金来源与结构、投资主体多元化及政府监管等方面。目前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一是大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以国家财政资金为主。如张晋东认为,“把竞争机制引入基础设施领域中具有政策壁垒、资本壁垒和在位者优势等。因此,政府要创造条件引入竞争机制,发挥主导作用”。王克强认为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中,用于全社会普遍受益的大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林业生态建设的支出较大,因此需要加大国家的财政资金投入。二是农田基础设施的投资采取民间投资,民间供给的方式。谭向勇、刘力指出,按照[2005]50号文件精神,即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各级政府和农民均应作为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主体。

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理领域的研究

21世纪初,发展包括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在内的农村基础设施成为中国政府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学术界对其研究也扩展到了管理领域。国外学者对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理模式的研究,如DavidGroenfeldt和p.K.patil都提出农民参与式管理能带来较好的利益和保障农业生产。markSvendsen和D.HammondmurrayRust从人员配备的变化水平、运营成本、服务收费水平、成本回收等方面对mit进行分析,指出imt对提高灌溉用水管理水平的提高有积极的影响。国内学者对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理模式的探索有:丁平,李崇光,李瑾认为“打破传统灌溉用水管理体制模式,使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灌溉管理,是灌溉用水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陆昂,李郁芳认为,农村水利的有效管理的模式,具体可分为政府管理、“乡镇一村”管理、产权改革以及参与式灌溉管理四种模式。

五、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机制和制度的研究

农村公共产品的运营机制主要包括:“谁获益,谁支付”和“谁提供,谁获取”。国内的学者对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机制和制度的研究主要包含以三个层面的分析:

一是机制和制度的合理性层面,如裴少峰认为灌溉基础设施使用效率的提高,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制度安排问题。陈秋萍探讨建设Bt模式,即构建“Buildandtransfer”的制度来解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二是资源配置和效率的层面,如杜威漩从制度分析的视角指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有效配置的关键是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和产权问题。覃琼霞,江涛以农地碎耕为切入点,提出解决双边垄断的一个有效措施是成立水利服务联盟结构或纵向一体化体系。三是农田水利机制和体制改革的层面,如宋继峰认为:“要深化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尽可能实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杜明军认为“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要继续推进水务一体化体制改革,建立完善地方性水务管理政策法规体系。”黄宝成,梁德山认为,“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权责不明、管理不善、投入不足、发展滞后等问题,是要明晰所有权,创新建设机制。”学者们将“运营机制”引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的研究都是零散的,多集中在研究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投融资、日常管理和维护等运营机制的现象层面,缺乏从宏观上对于运营机制的把握和对于其创新的构想。

六、总结

纵观上述研究,大量学者在描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现状及其特点的同时,对我国水利基础设施在运营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反映出学术界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运营机制的认识在不断推进与加深。但是,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是资金方面,其资金的缺口究竟有多大,还是管理制度、运营模式、投入机制问题,仍然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倪焱平,钱焕欢.中国农村水利设施供给制度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6).

[2]杨志勇.公共产品视角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0.

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篇6

关键词:农田水利;现状;措施

农田水利建设就是水利设施通过兴修为农田服务,主要包括灌溉、排水、除涝和防治盐、渍灾害等,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定的基本农田。主要内容是:整修田间灌排渠系,平整土地,扩大田块,改良低产土壤,修筑道路和植树造林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兴修各种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和采取其他各种措施,调节和改良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使之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促进农业的稳产高产。

一、小型农田水利的特点

1地位作用重要,需要高度重视。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精辟地表述出农田水利在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由于有了完善的灌排设施,良种、化肥、耕作栽培等先进农业技术才有用武之地。

但是,作为基础设施的农田水利,投入多,见效慢,管理难,本身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多表现为间接的社会效益,在一些地方易受忽视。对农田水利的重要地位作用,需要不断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2群众性强,需要广大农民参与。

农田水利遍及全国各地,与所有农民的生产、生活都有密切关系,是一项群众性的事业,每年都要发动近亿劳动力从事已建成工程的清淤维护岁修、水毁工程修复和新工程的兴建。群众性、互助合作性是农田水利的重要特点之一。

3公益性较强,需要政府扶持。

农田水利既有农田灌溉、水产养殖和生活供水等兴利功能,也有防洪、除涝、降渍、治碱、防治地方病等除害减灾功能;既可以为花卉、蔬菜、果园、养鱼等高附加值产业服务,又承担着大田作物灌排,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

4具有垄断性,需要政府加强宏观管理。

按受益农户多少区分,小型农田水利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农户自用的微型工程,如水窖、水池、浅井等;另一类是几十户、成百上千个农户共用、规模相对较大、具有农村公共工程性质的泵站、水库、引水渠等。受地形、水资源等条件限制,多数公共工程具有天然垄断性,不能像乡镇企业那样搞市场竞争、破产倒闭。灌溉所用水资源,属国家或集体所有,是公共资源。所有生活在当地的农户都有公平用水的权利。用水权是农民生存权的组成部分,为农民生存条件服务的公用水源和公用设施不适合让私人垄断。

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战略地位

1基本国情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一部与水旱灾害斗争的治水史。尽管我国耕地面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持续减少,但灌溉面积总体上稳定增加、灌溉水平不断提高,保证了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改革开放后,一方面农村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使过去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和水利科学研究等方面积累的能量得以集中释放,彻底扭转了中国粮食长期严重短缺的局面。

2社会稳定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改革与建设的根本问题。我国的经济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国民经济能否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是否稳固。只有加强农业基础,确保农产品供给,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开拓农村市场,才能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稳定,才能保持整个社会的长期稳定。

3国家食物安全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我国目前的农产品主要产于灌溉耕地,加快现有灌区的持续配套和更新改造,是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战略举措。由于农业用水总量不可能大幅度增加,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均只能依靠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此外,高效现代农业对灌溉保证率、灌水方法与技术的要求更高,对灌溉的依赖性更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必须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

4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包含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加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等具体要求。如果我国农业不能解决未来16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不能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产业,那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基础的基础”。农业能否得到可持续发展,还取决于其自身的综合竞争力,而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才能保证大幅度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三、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措施

1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

首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只是手段,直接的目标是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根本目标是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好基础。无论是为了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还是为了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以支持水资源向生态环境、城市和工业转移,最大受益者都是国家;其次,农民和农业已为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在“三农问题”成为突出问题时,在农业和农村有困难时,即便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工业和城市也应该支持农业和农村,国家财政应该向农业和农村倾斜;第三,农民负担重、农民尚不是土地的所有者,要求农民投入太多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不现实的。因此,国家和各级财政理应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

2充分利用wto规则。

如果仅从主要农产品价格来看,在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确实面临很大挑战。如果说农业是加入wto后受冲击最大的产业之一,那么也可以说农业是加入wto后国家支持与保护空间最大的产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江大河治理、农业与水利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农村水环境建设等均可纳入wto“绿箱政策”的支持范围,属于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服务的支持。

3重视农田水利科学研究。

现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所要解决的问题和面对的挑战,无论从技术的广度或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国家应加大农田水利科学研究、示范与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不仅要研究有效、适用的技术,还需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农田水利研究与管理人才,需要在全国形成适合我国农村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特点的农田水利技术支撑体系。重视和加强农田水利科学研究,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符合wto规则,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突出的问题是“三农问题”,而农业基础脆弱和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又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制约因素,因此,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着眼全局、着眼长远、着眼发展的战略举措。

四、总结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政治稳定的需要。在目前农业、农村远远落后于工业、城市发展的情况下,政策利益适当向农业倾斜,有利于共同富裕和协调发展。

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篇7

关键词:吉林;农田水利工程;管理;问题及措施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命脉,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又是我国农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五”以来国家十分重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虽然近年来吉林省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开发,农田基础水利设施状况得到了一定改善,总体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逐步形成了以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为核心,若干大中小型水利工程组成的工程体系,集蓄、引、提、排相配套并举,但是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蓬勃发展,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改进,如农田水利工程规划不科学管理混乱、基础设施薄弱、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因此完善和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是吉林省今后一个时期内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有关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切实整改。

1吉林省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观念意识淡薄

虽然近年来吉林省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方面投入力度持续增加,在防汛抗旱、灌溉保障,农村人畜饮用水安全、水资源节约与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要性及吉林省区域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等认识不到位,农民法律意识和集体观念淡薄,基础设施不配套维修不到位,低效率粗放的水资源管理方式等,这些问题导致了吉林省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滞后,骨干水源工程缺乏,加剧了缺少危机。

1.2农村水利工程体制不健全

目前,吉林省一些水利工程机制不健全,运营模式单一,配套设施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未形成长期稳定的抗旱投入机制,吉林省共有前郭、松沐、扶余、松榆、松城、白沙滩等7处大型泵站,但其中有6处均始建于20世纪60、70年代,由于工程建设质量差,运行年久,设施老化未能及时修复损,严重影响了排水灌溉效益的发挥,致使吉林省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效率低下;除此之外,旱情监测手段落后,预警体系与指挥调度系统建设不完善,严重影响了吉林省抗旱工作的科学决策和指挥调度。

1.3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者不够专业

随着《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的出台,“十二五”时期吉林省逐步加大了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和相关政策资金扶持,但是,吉林省还有很多农村水利管理部门及其内部机构设置不科学,管理类的人员岗位设置比较多,工程型技术人才欠缺,人力资源配置严重不合理,很多基层乡镇水站管理人员普遍老龄化,文化程度低,专业结构不合理,队伍整体综合素质差,因而导致吉林省一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不到位。

1.4农田水利工程基础设施管理不到位

由于吉林省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再加上吉林省各地区地质环境和气候差异不同,导致各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不少基础设施因建设年代久远,管理维护不善,运行时断时续,工程不可避免地出现老化和损坏,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低,不仅导致水资源的极大浪费,还不同程度制约了全省灌溉区域的发展。此外,由于吉林省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稳定的经费投入保障和收益机制,再加上全省各地区没有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情况以及实际用水量来有针对性地进行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也没有建立相应的抗旱抗灾管理体系及预警监测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吉林省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

1.5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资金投入不足

近些年来吉林省省政府、省委都高度重视农村水利工作,工程建设投资规模不断加大,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发展,但资金仍然存在不足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导致水利工程建设进度,其工程质量也大大降低。政府部门在农田水利工程安全管理维护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重建轻管现象严重,水利工程产权不清晰,缺乏相应的管护措施,设备极易损坏,维护修缮不及时,导致一些水利工程在建成后无法正常运转,难以发挥长期效益。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工程质量定期监测制度,造成监管工作和执法力度不到位,积极性不高等现象,给吉林省农田水利工程管理造成了很大的隐患。

1.6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技术性不强

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和管理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综合工作,包括工程的科学管理应用、养护维修、检查检测等,目前吉林省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科技和技术力量薄弱,专业型人才紧缺,基层业务水平普遍偏低,根本不具备相应的知识和业务,无法真正做到农田水利工程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2加强我国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改进措施

2.1推进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适应吉林省的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而保证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范化、有序化,认真落实上级水利部门提出的各项管理方针和政策,并建立领导任期内的农田水利建设目标责任制,实行农田水利工程分级负责、分类管理,严格约束关部门管理人员的行为,履行其职责,真正把农田水利基础建设作为夯实现代农业的基础,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同时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农田水利项目工程管护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农民用水协会的作用,积极鼓励和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树立节约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从根本上改善农村水利用水体系,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理得到改善,减少政府对农田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所要承担的压力和成本,为吉林省农田水利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2注重农田水利工程人力资源开发

吉林省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各地区农村水利工作实际需求有步骤、有计划的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水利工程紧缺管理人才,并且定期组织对现有水利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及业务技能的培训,使其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其自身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同时充分采用网络化、智能化的现代先进技术手段进一步去探索适合吉林省具体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方法,实现工程管理规范化,从而确保水利工程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真正能够适应吉林省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真正需求。

2.3建立完善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理体系

由于吉林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落后,抵御农业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真正将吉林省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与防灾减灾建设之间的协调配套工作做好,在农村水利工程大规模建设的同时,还应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全省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各地区,根据灌区当地的实际情况及特点合理安排用水计划,适宜进行灌、排试验研究工作,适当增设水渠道防渗措施,同时加快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对基础设施定期检查维护,并建立相应抵御突发自然灾害的科学应急措施,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农田水利管理模式。

2.4加强管理对农田水利工程的资金投入力度

吉林省绝大多数农村水利工程只重视前期工程建设资金的投入,后期维护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很多中小型水利工程不足,设备老化,年久失修等现象严重,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因此各级乡镇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保证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部门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日常的检查维护等工作,实现其农村水利工程项目的正常运转及可持续发展。同时可以通过小型浓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改革,多渠道筹集资金,广泛吸纳调动民间、金融等其他社会资本参与到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鼓励采取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等形式参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同时筹集的资金进行规范化管理,专款专用,确保资金安全,实现资金使用效率的最大化。

2.5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安全、科学化管理

在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应积极开展先进技术研究,加快现代化新技术、新方法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与推广,进一步加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和安全运行管理,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加强农村水利信息化与自动化管理系统建设,建立农村水利系统化突发事件应急预警系统,及时掌握吉林省各地区水利工程动态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及时处置。在加强工程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等规章制度建设外,注重强化安全管理意识,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

3结语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系统工程,随着吉林省农田水利改革的不断深化,必须加强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吉林省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确保吉林省各项农田水利工程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不断丰富、完善吉林省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新途径,使建设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作者:王玉华单位:吉林省水文水资源局

参考文献:

[1]贾艳彬.吉林省农田水利发展概况及政策综述[J].北京农业,2012(11):16-17.

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篇8

 

一、吐鲁番市耕地面积、水资源及农田水利设施的现状。

 

吐鲁番市高昌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市,农民人均耕地少、水资源极度匮乏,资源性缺水区,面积1.57万平方公里,辖六乡三镇两场三个街道办事处,60个农牧区行政村。总人口28.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97万人。乡村人口21.43万人。维、汉、回民族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74.36%、18.4%、6.89%。粮食播种面积0.81万亩,棉花播种面积7.4万亩,蔬菜播种面积6.06万亩,其中,葡萄总面积25.35万亩。全市水资源总量为4.28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509立方米,远低于全疆和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降雨稀少、空气干燥,年降水量仅为16.2毫米,而蒸发能力却高达3000毫米以上,属极端干早缺水区,被吐鲁番市确定为地下水超采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农业的大量用水(农业用水量占水资源总量的95%以上),造成我市缺水矛盾日趋突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市工农业经济发展的瓶颈。必须建设必要的水利设施予以调节,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性工作和保障条件,但是当前我地区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却面临着工程的基础比较薄弱、水浪费以及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和其管理制度的不完善这几种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迎来了农田水利进行相关建设管理的黄金期。那么我们就要从创新的产权管理、对政府的职能进行转换、对相关法律制度进行完善以及培育良好的合作组织等几个方面来加强对农田水利的管理和建设。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农田水利的基本任务就是要通过各种水利相关的技术措施,从而对农业的不利因素进行改造,充分合理的对地下水和地表水以及降水进行利用。进而对农田的土壤中的水分状况进行调节,来提高土壤中的肥力,保证农田的作物能够稳产高产;还可以调整部分区域的水情,防止各种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从而保证农业的生产得到全面的丰收。长期以来,农田水利建设对我地区农业生产乃至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总体投入不足、机制不活等问题日益突出,其现状难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综合多方面因素,导致农田水利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设标准偏低,老化严重。现有水利工程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且供水标准标准很低,目前功能普遍衰减。既造成供水能力弱,农田灌溉无法得到保障,又导致引水、供水、配水能力差,不能满足灌溉需要。

 

二是保护意识淡漠,疏于管理。由于投入不足,导致的只建不管、重建轻管及水利设施带病运行的问题比较普遍,使得众多小型水利设施功能丧失殆尽,农业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三是重经济轻水利,投入不足。随着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变化,对农村小型水利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投资投劳力度逐步弱化。实施农村水费改革以后,投资投劳数量逐年减少,农村小型水利建设步入低谷。农村小型水利投劳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村以下小型工程投劳的组织难度明显加大,实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后,筹资筹劳总量有限,能够投入农田水利的资劳微乎其微。

 

四是农民兴办水利的积极性下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葡、粮、菜价已经放开,加之农民增收缓慢,种葡萄、种田的积极性不高,使兴办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也有所下降。

 

三、就如何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当前乃至今后如何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尤为重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仅是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提供可持续水利灌溉保证。就如何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创新工作思路,确保农田水利建设有序进行

 

要本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注重实效”的原则,对全地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和统一部署,科学制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长远规划。要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业、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规划。要改革耕作方式,培育、推广使用抗旱品种,发展旱作农业。要利用水文地质资料和现有耕地状况合理布局井位,科学利用地下水发展水浇农业等问题,用规划的形式明确下来。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特别是农民群众、农村基层组织的意见,着力解决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明确建设任务、投资规模、预期效益,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分层次推进。

 

(二)创新投资方式,建立农田水利多元化投资机制

 

目前,我地区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主要存在投资总量不足和投资结构不合理两个问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为主、多方参与”的投融资机制的新路子。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逐步建立政府、农民、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新机制,提高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总体投入水平。一是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要调整支出结构,不断增加农田水利建设财政预算,保证政府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要通过建立不同级别的事权和财政配比机制、合理的投资和分担机制,缓解地方财政困难;二是积极推进农村经营组织创新,加快土地流转制度改革。通过国家投资的积极引导,广泛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速实现农业水利化进程。三是鼓励群众筹资。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民主议事、组织协调和技术服务等方式,充分调动农民群众投资投劳的积极性,在农民自愿和充分考虑农民承受能力的前提下,把政府财政补助与农民自筹挂钩,多筹多补,先干后补,充分调动农民自筹建设农田水利的积极性。

 

(三)创新管理办法,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利用率

 

要在摸清本地水利设施底数的情况下,本着“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尊重受益群众意见”的原则,全面开展“明确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为特征的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一是加强技术支持。对改革后的水利设施建立档案,协助经营者做好水利设施的维护管理规划设计,有计划地组织经营管理者开展水利设施建设和维修等方面技术培训,提供技术支持。二是加强环境建设。有关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打击干扰、破坏水利设施和妨碍经营者正常经营的不法行为,切实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三是对大中型水利设施要强化集中权,落实政府的管理、使用和维修责任;对小型水利设施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个人或群众参与建设和管理。

 

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

 

建设现代新型农田水利,任务十分艰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广辟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

 

调动群众积极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的力量,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作为政府应该积极建立良好的制度激励机制,通过利益诱导,吸引更多的农民、企业或社团参与到水利设施建设中来。认真贯彻落实“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政策原则,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保证农村集体将一定比例的积累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激发他们自觉投资投劳参加建设的积极性,引导农民和社会各界增加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广泛鼓励、吸纳社会资金办水利,努力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确保水利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将农田水利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水利系统提出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水利之路这一全新治水理念。近些年农田水利建设中生态水利、环境水利、景观水利、城市水利等亮点频现,都充分体现了“人水和谐”的理念。

 

(三)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

 

将农田水利建设与节水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大力推广应用喷灌带。发挥喷灌带投资少、使方便、水压要求低,便于管理的优势,逐步在果园和棉花已成片开发建发的农田中推广。积极发展大棚滴灌,实现大棚膜下滴灌化。搞好渠道、河道浆砌防治工程,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尽快研究制定有利于节水灌溉发展的经济补偿政策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提高农民节水积极性。

 

(四)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和农田水利科学的研究

 

搞好农田水利建设,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农田水利从业者队伍。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灌水员的培训,切实让他们掌握新科技、新知识、新技术,增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符合地区实际的小型农田水利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水利合作组织发展的框架体系。另外,重视农田水利科学的研究,建立适应当前农村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特点的农田水利技术支撑体系,使人才和技术更好的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巩固和发展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而农业基础薄弱和水资源总量不足又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深人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战略研究,统筹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篇9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分析建议

引言

近年来,我区从2009年-2014年期间多次遭遇洪涝、旱灾的侵蚀,其频率似乎越来越快。频繁大、范围广,充分暴露出了我区农田水利建设存在问题。

2010年12月21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重点研究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问题。20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以农村水利建设为主要内容。“文件”提出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治理农村水资源面源污染问题;加强大江大河、大江大河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水库的加固、除险等”主题,规定土地出让金的10%将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充分发挥农田水利设施的作用,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本保障,截至2012间,我区有28个镇街遭受严重旱情,作物受旱面积达65万亩,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第一章绪论

1.1概述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威望的提升,人们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逐渐达到了小康水平,过上了幸福、富裕、和谐的生活。近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土地深化改革和“三农”政策推行,积极的利民、保民、惠农政策走进农村,农村发展展现良好势头,农村建设不断得到完善,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生活健康指数稳步上升。

但同时,我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我区新农村建设的前进步伐。因此,目前我们建设的重点应放在新农村建设中农田水利建设工作上。分析当前我区新农村建设中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并进一步深入研究,查找问题根源,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建议。

1.2农田水利建设的内容

农田水利建设是指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基本任务是通过水利工程技术措施,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为农业高产高效服务。农田水利建设就是通过兴修为农田服务的水利设施,包括灌溉、排水、除涝和防治渍灾害等,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定的基本农田。

1.3农田水利建设的意义

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农田水利建设任重而道远,意义深远。

第二章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

2.1基础水利设施重视程度不够

一方面,国家每年的水利投入都给了大工程、大项目,对给予农民帮助最大的“小工程、小项目”投入不够。在资金投入和水利建设方面,水利部门往往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更加关注的是大型水利设施的建设和城市、工业用水的保障,对于农业用水缺乏投入。而地方政府同样因为农田水利投资创造的效益太低而不愿意把钱花在这方面,而把更多的资金用来招商引资,建工厂、建商品房。

另一方面,农民自己也不愿意独自去投入,粮食是“望天收”,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需要政府与农民共同行动。目前为止,很多村社的沟、塘、渠、堰都是在三四十年前建起来的。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原有的“两工”(农村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使得原本依靠“两工”体系提供和维护的原有农田水利设施进一步被荒废。农田水利设施运行和维护相应机制的缺乏,也使得农村水利公共投入的缺失。

2.2基础水利设施薄弱

我区农田水利工程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主要是在六七十年代依靠农民投工投劳、因陋就简兴建起来的。工程建成时就存在标准低、配套不全、质量差、设备及技术落后等问题,再经过几十年运行,现在大部分都到了工程设计年限,进入更新、改造时期,工程老化失修、设备报废严重。据初步调查了解,我区半数以上的耕地没有灌排设施,产量低而不稳,农田水利工程普遍存在建设标准低、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严重等问题,近40%的水利设施病险问题严重,近40%的灌溉设施已经损坏,近60%的灌溉耕地只能抗御一般性干旱灾害。

2.3基础水利设施资金投入缺乏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对农村基本建设投资的减少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反差加大,部分地方乡镇政府脱离农村客观现实进行的各种各样的超前建设和达标活动等,逐渐加大了乡镇政府的财政负担。基层政府不能够有效地将有限的公共资源用于当地民众和当地经济发展最需要的基础设施,地方政府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愿进行花费资金多、短期显性效益不明显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格局扭曲甚至主体缺位,影响了农村水利建设工程的实施。

同时,农村大批劳动力外出打工对促使劳动力市场化,提高农民现金收入的发挥了积极作用,农民不愿意在低效益的农田上投入更多的资金修建水利设施,导致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持续下降。

2.4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管理难

一方面,我区农村地区特征差别很大,农民的需求差异不同。缺乏在组织与制度上与当地发展情况相适应的规划安排,农民和政府之间缺乏一个可以表达农民真实意愿和心声的“桥梁”。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不能很好的参与项目的管理,农民的声音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反映不出农民的需求。

另一方面,农田水利“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大部分水利工程运行时限长,管护机制不健全,加之自然灾害破坏等因素影响,许多设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且得不到及时修复。

2.5农村饮水安全形势严峻

由于多地河湖水污染问题比较严重且治理不易,目前我区农村有近15万人饮水不安全,高氟、高砷、苦咸等水质问题严重影响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全区28个镇街中有1/3缺乏符合标准的供水设施。

2.6农村水利建设制度缺失

税费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以来,农村的农田水利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水利建设制度的缺失使得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缺少有效的保护,导致水利设施遭破坏和偷盗情况严重,而人民群众对于水利设施保护的意识淡薄,水利设施管理资金的缺乏,更是大大减少了水利设施的使用寿命。

第三章农村水利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3.1着力提高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

地方政府应转变政府职能,由经济主导型向公共服务性政府转变,由关心地方经济收入总量向关心地方民生转变,强化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促进服务均等化,要着重解决当前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有效果的民生问题。

一要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应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

二要抓好水利建设,把人民群众直接受益的饮水安全问题作为水利建设的优先领域。

三要严格水利管理,把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和合法权益,防灾、减灾作为日常工作。

水利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地方乡镇政府应提高对水利建设的认识,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强化公仆意识,把着力做好民生工作,多做造福于民的好事。

3.2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

一是要大兴农田水利建设。政府应在金融支持的基础上,购买水利设备以及钢材、水泥等水利建设所需,鼓励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按照多筹多补、多干多补原则,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充分调动农民兴修农田水利的积极性。

二是要抓紧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政府应认识好自己主导地位,抓紧制定工程性缺水问题的解决方案,切实解决好工程性缺水问题。

三是要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政府应加强水利资金和水利物质筹备,制定防汛抗旱应急方案。同时,广大群众也应做好水利物质和设备的准备,提高防汛抗旱能力。

四是要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应加大对饮水安全设施的资金和劳务投入,扩大饮水安全范围,促进更多群众饮水安全和受益。

五是地方政府要根据当地实际,以狠抓中、小、微型水利设施建设为主,做好、做实老百姓最关心、最实际的水利设施建设项目。

3.3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注入水利投资资金,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积极推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二是合理开发水能资源。根据地下水资源情况,拟定地下水资源开发幅度,限制大量开发和浪费水资源项目的投资,合理开发水资源,保护水资源。

四是强化水文气象和水利科技支撑。政府应做好水文气象预报,加强水文气象监测,加大水利科技支撑和水利知识宣传。

3.4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一是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地方政府应大幅度增加专项资金,进一步完善水利建设基金政策,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增加收入规模。

二是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引导金融部门积极开展水利建设中长期政策性贷款业务。

三是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政府应鼓励符合条件的公司、私营业主、成功人士等通过直接、间接的融资方式,拓宽水利投资、融资渠道,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

3.5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一是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探测水资源储量,对于一些用水量大,浪费严重的工厂,应控制其用水总量,发展水循环经济,合理利用水资源。

二是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水资源易污染,往往造成资源短缺,因此应提高居民节水意识,减少水资源浪费,督促用水量较大的企业、工厂限期整改和技术创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三是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应根据当地沟、塘、河、湖的纳污、净污能力,制定排污限制制度,确定净化排污指标,确保水功能区水源的循环更新能力,稳定水资源环境。

四是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政府应完善相关管理,落实管理责任人或单位,制定考核制度,对管理责任人或单位进行定期考核,对于考核合格的单位或个人进行奖励,设立相关惩处机制,严抓水资源管理。

3.6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

一是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立足实际,不断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强水资源管理的制度保障。

二是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抓紧落实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和管理,不断进行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确保水利工程服务于民。

三是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基层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的管理,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水利管理一体化。

四是积极推进水价改革。积极推进水价改革,通过市场经济手段合理调整水资源配置,持续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3.7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领导

一是落实各级党委和政策的责任。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二是推行依法治水。实施治水依靠法律,法规推进治水,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治水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是加强水利队伍建设。落实资金保障,壮大水利队伍建设,培养水利建设人才。

四是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水利工作。宣传国情水情,把水情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树立典型,表彰先进,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

结论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篇10

[关键词]农村小城镇建设;乡村景观;农田水利建设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一.农村小城镇建设分析

1.1乡村景观建设

由于农村小城镇建设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建设中应注重将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景观进行有机结合,以乡村景观有效维护小城镇发展中的农村氛围。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乡村景观建设,能够实现农村与城镇景观的有效承接,在小城镇建设中不脱离农村发展的根本,以乡村景观为基础实现农村建设的城镇化。乡村景观建设的实质是指对城镇建设中乡村景观的进一步美化。由于乡村景观本身具有环境优化的性质,因此,在小城镇建设中进行乡村景观建设,不仅实现了城镇环境的改善,也有效促进了城镇的环境发展。科学的景观建设不仅能够有效维护地方的生态平衡,对地区的气候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在农村小城镇建设中开展乡村景观建设,还能实现对乡村文化的传承,通过建设乡村景观,有效维护农民的乡村生活文化,在乡村文化巩固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有力推动农村的城镇化建设。

1.2农田水利建设

农田水利建设与水利工程具有共同属性,都是通过在水利建设中进行科学的工程设计,以科学的工程设计有效调节水系分布及水流流向,进而对农田水系进行调节,有效促进农业生产。在农村小城镇建设中,为建立起科学的农田水利系统,应着重对农村的水利状况进行实况考察,依据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实际需求,并结合地理环境做出科学的水利工程设计。农田水利设计主要由排水和灌溉两部分构成。水利工程中排水工程设计的实质是指对水系中水流进行有效疏导,通过水流疏导保证整个水利工程的稳定运转。农村小城镇的水利建设中,科学的排水设计不仅是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也能有效保障农民生活中日常用水的供给与废水的排除。灌溉系统则是着重指农田的水利灌溉,通过工程设计改善农村小城镇的水系状况,进而有效防止土地的盐碱化和干旱发生,在保证农田系统的稳定发展中促进农村小城镇的稳定建设。

二.乡村景观建设与农田水利建设的融合方式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由于农村经济水平无法得到快速提升,使得农村建设与城市发展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大。农村小城镇建设方案的提出,不仅有效实现了农村的城镇化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的问题。为有效保障农村小城镇的长期发展,在建设中通常将乡村景观与农村水利建设相融合,在保证农民正常农村生活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农村发展向城镇化建设靠拢。

2.1乡村景观与农田水利的联系

在农村小城镇建设进程中,由于农田水利工程能够有效带动农业的发展,因此,工程建设中着重强调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大范围的水利建设的开展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农田水利工程的兴建,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如水土流失,乡村景观破坏等,乡村景观环境的破坏,不仅严重影响了城镇化工程的视觉美观,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农村小城镇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使得政府在开展水利建设的同时,开始着重关注乡村的景观建设,并通过乡村景观建设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有机融合,共同促进农村小城镇工程建设的开展。

2.2工程景观融合

在农村小城镇发展中,乡村景观与农田水利工程的有机融合,既保证了水利工程的灌溉和有效的防洪,也为农村居民营造了良好的视觉环境,使农村在小城镇化建设中,经济水平得以提高,文化环境也得到有效维护。工程景观的融合,顾名思义,是指在农田水利工程开展的基础上与乡村景观进行融合,如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堤坝建设中,有效结合农村地形,并将乡村景观与堤坝建设进行有机融合,通过这样的水利工程设计方法,实现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工程景观融合。通过将农田水利工程与乡村景观进行工程景观融合,不仅能够保证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农业发展的有效推动力,还能在工程建设基础上有效维持乡村景观对农民的视觉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工程景观融合过程中,应对农民的乡村景观开发加以引导。由于工程景观融合过程中,强调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基础上进行乡村景观建设,因此,在对乡村景观进行开发的同时很可能影响到农田水利工程的稳固性,因此,为有效保障水利工程结构的稳固,在农民中开展对乡村景观开发过程中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

2.3文化景观融合

在农村小城镇建设中,开展农田水利工程与乡村景观的融合,不仅能够实现工程的进一步美化,还能有效保障农村的人文历史和传统文化。文化景观融合的含义,是指在农田水利工程与乡村景观融合过程中,注重工程与农村文化的有机融合,在工程融合中创新设计思路,使得农村文化在工程建设中得以充分体现。由于乡村景观建设能够更为直接的反应农村的人文环境,因此在文化景观融合中,更加偏重于乡村景观建设。为有效实现农田水利和乡村景观的文化景观融合,应注重在农村小城镇建设中开展农田水利创新发展,在农田水利的创新发展中,有效结合农村建设中的美学设计,并以农村的文化背景为建设基础,开展乡村景观与农田水利的文化景观融合。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策略

综上所述,关系到我国农业发展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系列问题与缺陷,由此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归纳经验,总结教训,保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效机制,使得其充分的服务于我国的农业发展。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的几个角度出发:

3.1加大对于农田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我们知道,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隶属于公益性质的基础工程范围,需要公共财政给予大量的支持。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到每一户,其经济效益低,却能够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对于农田基础设施的受惠者来说,其是弱势产业,是弱势群体,需要公共财政予以扶持;综合历史来说,工业反哺农业的时期到了,加大对于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其应尽的职责。由此三个角度来讲,从各个方面加大对于农田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使得其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充分的发挥作用,这一点是很明确的。也应该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将其纳入到公共财政的支出范围,是现实需求。

3.2加强对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力度

以良性的工程管理制度去促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成果,这是是整个建筑过程中的关键点。对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审视:其一,重视工程建设的质量,对于使用劣质材料,违规操作的建设行为,要进行严厉的惩罚,保证整个工程开展的顺利,从根本上保证农田基础设施的质量;其二,不断总结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对于工程管理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相关的调整与改革,明晰工程的所有权,强化其责任意识,保证工程建设的正常运行;其三,结合国家对于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规定,开展全面深刻的改革,实现办事效率与管理水平的提高;其四,建立责任体制,以此来管理与维护农田水利工程,坚持谁投资,谁治理,谁负责的原则,使得工程所有权进一步明晰,保证其长期的运行下去。

3.3保证对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职权分明

长期以来,小型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都处于资金缺乏的局面,主要原因是其筹资主体涉及面太广,相关的部门太多,其中甚至出现了很多的交叉行使职权的时候,这不利于其资金的有效使用。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不断加大对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持的同时,明确其各个职能部门的权责,保证其能够合理的分配其专项资金和其他方面的资金,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保证整个农田树立基础工程的顺利开展。

3.4建立以政府为主多元化的农田水利筹资渠道

在农田水利的资金问题上,需要以多元化的角度来审视问题,积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筹资体系,使得农田水利的筹资渠道进一步扩展。对此我们需要从以下角度出发,其一,对于政府来说,应该积极创造有利于农田水利事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发挥其招商引资的作用,使得资金流融入到农田基础设施上;其二,对于农户来说,积极引导农户以投资主体的身份进入到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去,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能量,从而保证农村地区经济内需的扩展;其三,积极鼓励金融机构进入农田基础设施领域,在筹资贷款的时候,以担保人的身份去协助农业获取资金来源。

四.总结语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农业作为其他产业发展的重要根基,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来源,在现代化建设中与城市发展的差距逐渐变大,为解决城市化建设与农村发展之间的不均衡问题,小城镇建设成为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在农村小城镇的建设中,通过将农村生活与生产进行有机结合,能够有效实现农村建设与城市发展之间的过渡与连接。本文从农村小城镇的生活与生产角度出发,对乡村景观与农田水利的融合方式进行简要探讨,为农村小城镇的发展与建设提供参考性意见。

参考文献:

[1]王淑玲.农村水利风景区景观设计研究[D].福建农业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