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老年人健康及生活质量评估十篇老年人健康及生活质量评估十篇

老年人健康及生活质量评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00:47

老年人健康及生活质量评估篇1

(一)为全镇15个村(居)65岁及以上200名老年人提供医养结合服务,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二)为全镇15个村(居)65岁及以上30名失能老年人开展综合评估与健康指导,改善失能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二、项目内容

(一)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提供医养结合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合历次老年人健康体检结果,每年对辖区内65岁及以上居家养老的老年人进行两次医养结合服务,内容包含血压测量、末梢血糖监测、康复指导、护理技能、保健咨询、营养改善指导6个方面。对高龄、失能、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上门服务。

(二)为65岁以上失能老年人提供综合评估与健康指导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老年人能力(具体包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精神状态与社会参与能力、感知觉与沟通能力)和老年综合症罹患等维度,每年对辖区内提出申请的65岁及以上失能老年人上门进行综合评估,并对符合条件的失能老年人及照护者年内提供至少1次的健康指导服务工作,健康服务指导的具体内容包括与健康相关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指导、心理支持等。

三、项目组织实施

(一)组织机构

在区卫健委指导下,由镇卫生院承担服务主体,确定具体负责人和工作人员,为辖区内65岁及以上老年人提供医养结合与失能老年人评估指导服务,按照规定合理使用和管理经费。镇老龄办和村老年协会工作人员协助做好服务工作。

(二)项目实施条件

对老年人进行医养结合服务及对失能老年人进行综合评估与健康指导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应是专业医护人员。

(三)项目实施计划

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规范》要求,各单位于5月31日(第一年5月31日,以后每年3月31日)前为辖区内65岁及以上老年人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结合年度健康管理服务和历次检查结果,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状况进行初步分级,再依据国家现行的相关评估标准和办法,对辖区内提出申请的65岁及以上失能老年人上门进行综合评估(评估分级标准见附件1);于6月30日、9月30日、11月30日前分别做好2次医养结合服务和失能老人综合评估与1次健康服务(服务内容及要求见附件)。

(四)项目资金管理

项目实施所需经费由中央补助资金安排。项目初期拨付60%,年底所有绩效指标完成后再拨付剩余资金。资金使用对象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含65岁及以上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经费、失能老年人上门综合评估与健康指导服务经费。各单位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加强资金监管,并落实督导、培训等工作经费,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五)项目信息化应用

待国家相关信息系统建成后,要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医养结合信息及失能老年人评估指导服务信息录入系统,进行信息化管理。

(六)绩效指标

要在计划时间内不折不扣完成数量指标,同时注重工作质量,群众满意度达90%以上;提高和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保障社会生产生活可持续发展。项目完成情况将作为年底考评考核重要指标。

四、工作要求

老年人健康及生活质量评估篇2

关键词:养老机构;社会实践;护理本科生;健康评估能力;质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188-03

随着护理学专业化和专科化发展,培养护理本科生使用护理程序、提高临床决策能力成为护理本科教育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与挑战。健康评估能力是临床决策能力的基础,它是培养护生收集资料、“以与医疗诊断不同的整体护理评估的思维模式”、确认患者的护理问题/护理诊断、监测病情变化、预测疾病发展的能力[1],是现代护士的核心能力之一,也是护士提供高质量护理服务的必备技能[2]。为了探究提高护理本科生健康评估能力的方法,2013年,我们将养老机构作为培养护理本科生健康评估能力的第二课堂,利用护理程序指导护生在养老机构开展融学习与服务为一体的健康评估实践活动。活动后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以每个服务小组为对象,对参与活动的16组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了解其在整个服务过程中的感想、收获和建议,探讨养老机构社会实践对护理本科生健康评估能力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以我系2010、2011级共32名护理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其中2010级23人,2011级9人。2人/组,由2010级、2011级学生结对组成9组(G1-G9),由2010级学生结对组成7组(G10-G16)。所有护生均完成了《健康评估》课程的学习,取得相应学分,具备一定的健康评估能力。

(二)研究方法

1.实施方法。确定服务对象:石河子市绿洲医院老年科是集养老、医疗、康复、护理为一体的养老机构,从这些老年人当中选择由医院确诊过的老年患者16名(其中,高血压病人10名、糖尿病病人6名)。准备工作:由教师编制健康评估实践的相关表格,包括养老机构老年慢性病患者护理评估表及随访表。评估表以吕探云主编,人卫版《健康评估》(第2版)、《健康评估》(第3版)教材为理论依据,结合养老机构老年人特点,参考国内外文献,经专家咨询和预试验基础上编制而成,内容包括:老年慢性病患者人口社会学资料,基本健康信息,功能性健康型态评估及其他需要;随访表主要包括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健康信息(症状、体征、服药)及功能性健康型态评估等内容。以上表格编制完成后,由教师就这两份表格的使用对32名参与护生进行培训。组织分工:1名老年慢性病患者由2名护生配合照顾。教研组2名教师参与本项目,每名教师负责指导8组护生;指导形式包括组织小组讨论及现场指导,其中每对学生的现场指导次数不少于3次。实践内容:从2013年4月6日开始,每周1次,连续12周。每组护生首次实践需完成“养老机构老年慢性病患者护理评估表”,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小组讨论,确认服务对象的护理问题/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其余每次则需按照上次制定的护理计划进行实施与评价,并完成“随访表”,在教师指导下,再次确认护理问题/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如此不断循环。最后一次实践每2组互换服务对象以《养老机构老年慢性病患者护理评估表》完成终末评估。

2.评价方法。评价内容:目前,国内学者对于护生健康评估能力的评价尚没有统一标准。一般认为应从健康评估理论、问诊能力、沟通能力、护理体检能力、阅读及分析相关检查报告的能力、病历书写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3,4]。结合养老机构的特点,本研究从问诊能力(含沟通能力)、护理评估记录书写及诊断思维能力两方面拟定访谈问题,探讨社会实践对护理本科生健康评估能力的影响。问题包括:(1)社会实践前后,您与老人的交流与沟通能力有无改变?改变表现在哪些方面?(2)社会实践前后,您对资料的分析归纳、作出护理诊断能力有无改变?改变表现在哪些方面?(3)社会实践前后,您书写护理诊断的准确性有无改变?改变表现在哪些方面?(4)社会实践前后,您的护理评估记录书写的质量有无改善?改善表现在哪些方面?(5)参与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您的收获有哪些?(6)您在为老人服务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障碍有哪些?(7)您对这项活动的建议?每组学生的访谈时间约为20分钟,访谈前说明目的,在征得学生的同意后现场录音。在访谈过程中,要认真倾听谈话内容,并仔细观察他们的情绪变化,对有疑问的内容进行澄清和确认。反复听取录音资料,将资料整理成文字,通过编码、分类和提炼主题的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

二、结果

(一)沟通能力

1.准备工作。多数学生表示,会在每次实践开始前做部分准备工作。如G5说:“平时到临床见习,我们五六个学生问一个患者,自己也不用做太多准备,反正总有人会问;这次活动就我们两个人,再也不能依赖别人了,为了不尴尬,我们会提前把各自要问的问题分配好。”G6说:“第一次评估是像以前那样按照评估表逐条去问,结果发现老人好像听不懂,有一次还闹了笑话,我们这才意识到问题的问法过于书面化。后来,我们两个会提前交流一些问题的问法。”G8说:“我们在给老人做糖尿病健康教育时,前几次只是讲一些知识,她好像听不懂,也不感兴趣,后来的内容比如糖尿病足,我们就提前在网上找了相关图片,用手机给她看,效果好多了。”

2.沟通技巧。多数学生表示,随着实践的深入,会有意识地使用问诊及沟通的技巧,沟通效果也有了很大改善。G1说:“我们组的老人特别喜欢我们来,每次我们来了就会给我们讲好多他以前的事,这样就影响我们做正事(评估)了。后来,我们就渐渐能把握把他‘拉’回来的时机了,他想说的也说了,我们想问的也问了。”G3说:“开始时我们经常会一次问好几个问题,我们组的老人耳朵背,她总是‘挑’着回答,有的问题就漏掉了。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提问方式需要改变,在那之后每次就问一个问题,问的时候声音大点,她回答起来几乎都没问题了。”G13说:“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是按照评估表逐条来问,后来发现有的问题具有相关性,我们就把相关的问题组合了一下,放在一起问了。这样既节约了时间,也没出现相似问题重复问的情况了。”

(二)护理诊断

1.评估意识。访谈中有3组学生表示,评估意识得到了强化。G2、G11说:“以前我们也经常来养老院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当时的服务内容带有随机性和盲目性。这次来机构,每次都是先评估后服务,这使得我们的护理措施更有针对性了。”G8说:“以前来机构,我们能为老人做的只有剪指甲、洗头等这些基础护理工作;这次通过评估老人的情况,我们为他们讲解了需要的健康知识,受到了老人的欢迎。”

2.拟定护理诊断的能力。多数学生表示,通过实践,拟定护理诊断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G10:“之前在收集到的资料中很难发现问题所在,摸不着头绪,通过训练和老师的精心指导,发现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G4:“能按照老师给的思路来分析护理问题,提护理诊断时的逻辑思维明显增强,提出的护理诊断更加全面准确。”G16:“理论课学习时侧重于确定护理诊断的名称,现在对于相关因素的确定感觉容易了很多。”G7:“以前写护理诊断会出现自编自造的情况,现在会有意识的查找资料,在护理诊断手册中查找、分析与资料相符的护理诊断。”G9:“之前随口能说出的护理诊断名称也就五六个,现在掌握的护理诊断数量增加了许多。”

3.护理记录书写。多数学生表示,护理评估记录的书写能力有了明显提高。G16:“现在每次碰到阳性资料都会进一步询问相关原因,把原因补充到护理评估记录里,这样有利于确定护理诊断的相关因素。”G14:“前几次上交的护理评估记录总有漏项,老师在群里指出问题之后就注意多了,每次书写完成后,我们会两人核对、避免漏项。”G15:“以前写见习报告时不会注意护理诊断的先后顺序,这次活动时,老师要求我们排序,并且讲了排序的技巧,渐渐地我们能很容易地完成诊断排序了”。

(三)责任感

多数学生表示,养老机构社会实践使自身的责任感明显加强。G1说:“以前临床见习时没有固定的见习对象,这次活动固定服务对象,无形中就把自己和老人联系在一起,会给予他更多的关注。”G14说:“固定服务对象使我们体会到了自己的价值,有被别人需要的感觉,对这项活动的重视程度增加了”。G13说:“以前临床见习时就是觉得自己是学生只是学习,此次活动中感到自己更像是‘主人翁’,我们组的老人骨折一直卧床,感觉他真的很需要别人的关心,我们就想着多为他做点事,让他舒适一些。”G10说:“此次活动的持续时间长,我们每个人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自由发挥的余地也大,更能激发我们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四)无助与困惑

有部分学生表达了自己的无助与困惑。G3:“我们想看看这些老人的病历资料,但科室的护士老师拒绝了我们的要求。”G12:“老师现场指导次数少,小组讨论的次数应当再增加一些,希望老师能多提供几次指导与讲解。”G9:“我们每次都是按照护理诊断来制定下一次的护理计划,可一些计划难以真正落实。”G16:“在服务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知识、能力有限,护士老师为了避免产生不良后果,有的具体操作不太放手让我们去做。”G7:“虽然已经学过健康教育了,但做的时候还是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方法,只是讲了健康知识。”

三、讨论

(一)养老机构社会实践有助于培养护生的问诊及沟通能力

问诊是收集健康资料的主要手段。正确的问诊方法和良好的问诊技巧是确保健康资料完整与准确的关键,是做出正确护理诊断的基础,更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的重要时机。因而,问诊能力不仅对于护生健康评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还是其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重要体现。健康评估课程中,问诊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是临床见习和实验室角色扮演。临床见习时,很多情况都是多名护生见习一位患者,护生的见习机会缺乏,在加之很多患者不能很好地配合,更加缩短了护生的见习时间,导致护生的问诊能力不能得到有效地训练。实验室角色扮演时,大部分学生由于缺乏疾病经历及尚未开始专业课的学习,对疾病的知识知之甚少,只能从形式上训练问诊能力。养老机构社会实践已随访方式进行,使护生直面真实的患者,随访时间较长;并采取结对、责任到人的原则,护生有了责任感,大大提高了护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也增加了护生的实践机会。在反复训练及教师的指导下,护生的问诊能力与沟通能力得到了充分地锻炼。因而,养老机构社会实践有助于培养护生的问诊及沟通能力,与传统健康评估实践教学可实现优势互补。

(二)养老机构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护理本科生的整体护理评估思维

《健康评估》(第3版)指出,课程目标在于培养护生“以与医疗诊断不同的整体护理评估思维模式”确认患者的护理诊断/护理问题能力[1]。整体护理评估思维是在整体护理理念基础上形成的诊断性思维,掌握护理程序的应用是其内在要求。目前的临床见习常局限于某患者一次性健康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诊断,这使得评估、诊断与计划、实施、评价割裂开来;同时在前期课程中也未设计连续的护理程序应用实践的环节,这些均不利于护生整体护理理念的建立。此外,见习报告常以小组作业形式提交、教师的评价反馈往往滞后,且缺乏师生面对面的交流与讨论,难以达到有效训练诊断性思维的目的。本研究中,养老机构社会实践以护理程序为指导,护生体验了“动态的”、“连续的”、“整体的”护理服务。随着实践的深入,护生改变了以往来机构时“随意、无准备”情况,形成了“根据评估及诊断结果,实施护理计划”的习惯,很好地强化了评估意识。确定护理诊断是护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实践中采取了“组内讨论确定初步的护理诊断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间研讨教师点评小结”的步骤进行。研讨型教学在这一环节的应用,强化了护生对于护理诊断基础知识的掌握,培养了护理本科生的诊断性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养老机构社会实践培养护生健康评估能力需要更多的外部支持

为促进机构实践培养护生健康评估能力的长效发展,需要提供以下外部支持:对外,高等医学院校应当将养老机构创建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这是医学生社会实践得以长期开展的坚实基础[5]。在此前提下,双方加强协调沟通,有助于解决学生在机构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升其成就感。对内,高等医学院校需要进行社会实践课程化改革及师资支持。在2015年开始的新一轮实践中,我系的做法是:《养老院护理实践》写入了2013版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安排学生(2013级护本生)在三年级开学前进行为期两周的机构集中实践活动,完成后可获得1学分,这样可使社会实践规范化,解决了与专业课衔接的问题。本学期起,将机构作为健康评估课程的第二课堂,指导学生(2013级护本生)完成与课程理论教学同步的2个月的实践活动,作业及参与情况计入课程平时成绩。教师的指导对学生健康评估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目前开展的第二轮机构实践中,我系已将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纳入了实践教学师资,同时通过师生互动平台――QQ群、微信群,实现了师生实时互动,这有助于在师资紧缺的情况下及时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吕探云,孙玉梅.健康评估[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张文杰.护理人员健康评估能力评价研制与初步应用研究表[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

[3]罗玫,蔡敏,刘兵,等.中医护理本科生临床健康评估实践能力培养的探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12).

老年人健康及生活质量评估篇3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常德地区养老院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常德市养老院老年人建立档案120人次,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干预组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接受一般的生活照顾,干预12个月时,采用生活质量量表分别对两组老年人的健康行为、日常生活能力、心理功能、功能独立康复程度进行比较。结果入组时,两组生活质量评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2个月时,干预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护理干预;养老院;生活质量

据全国老年办消息,到2008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到1.6亿,占总人口数的12%,到2020年将达到2.48亿,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峰值,总数为4.37亿[1]。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标准,我国已进入老年社会。养老院已成为目前大多老年人的归宿。但目前养老院缺乏专业人员对老年人进行系统的护理干预,本文旨在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养老院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为提高其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调查是在常德地区3家养老院老年人的健康档案中,采取整群抽样方法,抽取120例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年龄结构为60~9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8.45±21.21)岁。其中60~70岁老年人60人(50.00%),71~80岁56人(46.67%),81~90岁4人(3.33%);男58人,女62人。纳入标准:1、年龄≥60岁;2、意识清楚,有阅读能力或可用语言表达,与调查人员沟通无障碍;3、排除精神障碍、认识障碍、重症及疾病终末期患者

1.2方法

1.2.1干预方法

研究人员通过与老人的交谈、沟通,征得老人的同意和配合后,说明干预的目的,评估包括老人的一般资料、健康行为、日常生活能力、心理状态,、功能独立程度,评估结束后,发给健康手册。

1.2.1.1干预组

安排经过培训的1名医生和2名护理人员进行集中和针对性干预。内容包括(1)心理护理帮助老人建立情绪宣泄渠道,用积极的情绪引导老人建立平衡的心理状态;采用放松疗法,对有心理问题的,联系心理医生,给予治疗。(2)健康行为干预告知老年人不良健康行为的威胁和危害性,鼓励老人建立健康行为,如按时进餐,保持适当的体重,每天6小时以上睡眠。戒烟、戒酒。指导养老院按规范制定食谱。对于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特殊疾病的患者应有针对性的食谱。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包括运动项目、运动时间、运动量等。定期评估效果。(3)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对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的老人进行训练,包括穿衣、进食、如厕、沐浴等,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进行康复训练。(4)慢性病管理指导按时服药,必要时作好药物标记。强调服药的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第1月每1周1次,第2-6月每2周1次,第6-12月每1月1次。同时发给健康管理手册。

1.2.1.2对照组

只发健康管理手册,由养老院护理人员提供生活照顾及定期培训指导。

1.2.2评价指标

1.2.2.1健康行为评价健康行为评价[2]主要包括:经常吃早餐,饮食规律,保持适当体重、适当睡眠,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不饮酒、不抽烟。

1.2.2.2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该量表[3]程度分为四级:完全自理、有些困难、需要帮助、完全不能自理,分别赋值1-4分。分值越高,表示自理能力下降越明显。

1.2.2.3心理功能评定采用抑郁自评量表作为老人的心理功能评定指标。包括20个条目,每一条目相当于一个有关的症状,反映精神性-情感症状、躯体、精神运动和抑郁的心理障碍。每个条目均按1-4级评分,分数越高,表示抑郁程度越重。

1.2.2.4功能独立性康复程度评估包括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两部分,共16个小项[3]运动功能包括:吃饭、洗澡、穿衣、排便等。认知功能包括: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社会交流、记忆力。程度分为6级,按独立完成、部分独立、需要督促、一些帮助、很大帮助、完全帮助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表示功能独立程度越差。

1.2.3资料收集

由经过专门培训的2名护士进行资料收集,强调收集前先和研究对象进行沟通、交流,建立良好关系并征得老人的同意和配合后,说明干预的目的,要求。当场发卷当场回收。

在干预前及干预12个月时各发放问卷1次。共发放问卷240份,收回有效问卷240份,回收率100%。

1.3数据处理

用epiDate3.0录入和计算机逻辑核对方法,发现错误,及时修正;用SpSS15.0统计软件完成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老年人健康及生活质量评估篇4

关键词: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社区健康干预;生活质量;影响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是临床中常见的老年慢性疾病之一,其主要临床表现有反复咳嗽、咳痰、气促等,患者多于寒冷季节发病。随着病情发展,后期终年咳嗽、咳痰,冬春加重,继而咳嗽、咳痰显著加重,少数还可见痰中带血,同时咳痰加重后,气短气促明显,常有哮喘样发作[3]。由于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防御能力降低,身体恢复能力下降,因此慢性支气管炎对老年患者的生活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为进一步对社区干预在提高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下面本文通过对两组患者分别采用社区干预和不进行社区干预两组方式来研究慢性支气管炎对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对比分析两组干预效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试验选取的患者均为随机抽取的50例慢性支气管炎老年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5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分布主要在60~75岁,平均年龄为(65.91±2.21)岁;对照组25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分布主要在57~75岁,平均年龄(64.19±3.02)岁。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相比,没有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社区干预方法社区干预必须有外部人员对其进行实施,那么本次试验中主要由1名社区医生、1名护士、2名社区护理老师以及四名社区志愿者组成。针对治疗组实施的社区健康干预,每半个月由干预小组的人员对治疗组25例慢性支气管炎老年患者进行老年人身体素质增强方面的知识讲解、老年人慢性支气管炎疾病发生症状以及简单预防疾病知识、志愿者帮助谈心等活动。从而加强社区老年人的疾病预防知识和能力,同时改善其生活状态,对于每次的随访活动护理人员都做好全面的记录;而对照组25例慢性支气管炎老年患者不进行社区健康干预,6个月以后对两组生活质量状况进行评估比较。

1.2.2干预效果评价方法通过6个月时间的社区健康干预活动的执行,在6个月后对两组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生活质量状况进行评估比较。通过利用生活质量测评表[4]来对其各项指标进行评价打分,主要是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焦虑或抑郁心理状态、日常生活能力、疾病预防能力、社会活动能力这五项内容进行评估。通过问卷的形式进行,1分为满分,2分为良好,3分为及格,4分为不合格进行评估。

1.3观察指标观察指标为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焦虑心理状态、抑郁心理状态、日常生活能力、疾病预防能力、社会活动能力这五项内容。

1.4指标评价依据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焦虑心理状态表现为:心慌、身体发抖、无故发脾气等;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抑郁心理状态表现为注意力无法集中、做事态度消极等;日常生活能力表现为穿衣、做饭、洗澡、购物等;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疾病预防能力表现为疾病发生时紧急的防护措施;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社会活动能力表现为和别人聊天、谈心、关心时事、助人为乐等。

1.5统计学处理本次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两组生活质量状况评估结果对比,通过对两组生活质量状况评估结果对比,我们发现在治疗组的25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中,患者的焦虑心理状态得分(15.25±0.31)分,患者的抑郁心理状态得分为(28.38±0.23)分,患者的社会活动能力得分为(29.38±0.13)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得分为(29.38±0.13)分,患者的疾病预防能力得分为(15.65±0.32)分;而对照组的25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中,患者的焦虑心理状态得分(21.15±0.21)分,患者的抑郁心理状态得分为(38.12±0.19)分,患者的社会活动能力得分为(22.15±0.22)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得分为(37.12±0.490分,患者的疾病预防能力得分为(28.39±0.26)分。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治疗组的各项得分结果都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得分,由生活质量测评表我们知道分数越低,老年人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生活质量状况越好,对比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老年慢性疾病的一种。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防御能力降低,慢性支气管炎对老年患者的生活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严重危害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本文通过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进行社区健康干预,了解到干预效果非常明显,社区健康干预能够有效地改善我国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生活质量。据研究,生活方式将严重影响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好转状况,因此在干预过程中我们严格纠正患者不科学的生活方式,对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病情较重或者伴发其他疾病的患者我们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社区健康干预,起到了显著效果,这说明社区干预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很好的帮助,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邵美红,郭胜利.社区干预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独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06,21(05):62-63.

[2]赵欢.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合理用药审查系统的构建与评价[D].天津大学,2012,05.

老年人健康及生活质量评估篇5

“四维”评估,简单说就是立体加时空对老人健康进行评估。众所周知,高龄老人非常容易罹患感染。有些老人一旦感染后,治疗时,医生可能就忽视了针对老人易于感染的原因进行处理,总是长时间使用抗生素,使体内微生物失调,细菌产生耐药性,免疫功能受到伤害,身体非常虚弱。“四维”评估就是运用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法,来避免单一药物治疗对老人造成的伤害。

髋骨骨折是老年人的常见病。成功地进行手术后,由于长期卧床,有的肺部感染危及生命,有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还有的老人由于长时间治疗各种并发症,虽然髋骨骨折愈合了,最终被拖垮了,患上了抑郁症。这种治疗单个器官疾病,却丧失了整体功能的情况,难道真是无法避免吗?还有的老人体检的时候,各种脏器功能指标似乎都正常,但过了不长时间就变得很衰弱。到医院就诊,才发现老人原来早已有患病征兆,比如乏力、握力明显下降、步速显著减慢……而以往老人体检的项目并不难发现这些问题,那么是否应该加上一些新的健康评估内容呢?

这些问题的症结所在,是因为目前临床上分科太细,对老人的健康检查单科独进,往往聚焦老人们单个器官,没有全面反映老年人身体功能状况,继而实施的治疗容易顾此失彼。而今,一种新型老年医学模式在世界崭露头角,它的治疗改变了传统思维模式,建立在对老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生活和功能动态进行全方位评估的基础上。这门学科就是国际现代老年医学,它强调的是通过早期筛查各种老年问题,综合处理和随访,以最大程度达到维持生活处理能力,减少失能,减少致残,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形象一些说,就是“四维”立体动态地评估、预防和指导保健及治疗疾病:长宽高的“三维”代表从头到脚、从胸前到背部,立体地掌握老人身体状况:时空的“四维”是了解老人过去的病史、发展的态势、环境的影响和潜在危险。

“四维”医疗评估是为了能对老年人进行“个体化”治疗,最终目的是“功能维护”。国际现代老年医学主要由“四维”综合健康评估和“个体化”治疗两大部分组成。评估是基础性工作,主要对老年人的体力、智力、心理、营养和社会交往五个方面进行科学综合测算。评估包括病史询问、体检检查、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的内容,还包括心理评估和社会评估等,经过科学计算,医生能掌握老人身体各个“零件”的运行状况,准确判断出是正常老化表现还是病理改变,并能较好地发现潜在的危险。当医生准确地对老人健康进行评估以后,就能实施“个体化”治疗了。既治好老人身上的疾病,也尽量不因治疗而对老人身体造成伤害。

老年人健康及生活质量评估篇6

关键词:健康老龄化;健康管理;慢性病

1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性问题。自1985年法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以来,老龄化已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1],并且速度越来越快,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到2050年左右,全球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22%。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必然给社会、家庭、医疗保健带来巨大的压力[2]。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2013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蓝皮书指出,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2亿大关,占全国总人口的14.8%,且将以100万人/年的速度递增[3]。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①高龄老年人口继续增长,②失能老年人口继续增加,③慢性病老年人持续增多。由此可见,我国老龄化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

2健康老龄化

世界卫生组织(wHo)1990年提出的"健康老年化"的定义是:延长人类生物学年龄和心理、社会年龄,使老年人健康和独立生活的寿命更长、生命质量更高。联合国大会于2001年正式的定义:健康老龄化指从整体上促进老年人健康,使老年人在体力、才能、社会、感情、脑力和精神等方面平衡发展[4]。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在老龄化社会的今天,健康老龄化越显现出其重要性。针对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老龄化战略;2012年首届世界健康老龄化大会的主题是"演变:变革时代的整体老龄化";国际助老会2012年4月7日提出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老龄化与健康。可见,全球老年人口的急剧增长,健康老龄化的卫生保健正成为本世纪具有重要地位的课题。2007年北京国际全科医学学术峰会上professorColetteBrowning(澳大利亚monash大学/澳大利亚国家卫生与医学研究理事会(nHmRC)资助的健康老龄化网络中老龄化研究召集人)就全科医生在促进健康老龄化中的作用做了重要发言;2012年"第二届中澳全科医学学术交流论坛"上交流的主要内容之一为:"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健康老龄化:挑战和机遇以及全科医学和初级保健的作用"[5]。可见在老龄化社会的今天,健康老龄化战略越发显现出其重要性,并给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我国从事老年临床护理人员指明了今后的工作方向。

3健康管理

我国目前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加快,医疗费用快速上涨,慢性病患病率、死亡率迅速上升,疾病谱发生重大变化等与发达国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而且我国经济不算发达,资源配置不够合理,人们健康意识薄弱等状况使上述问题更加严重,因此,我国发展健康管理更具有迫切性。在积极治疗疾病的同时,全面、有效的健康管理在健康老龄化研究中已成为医疗护理工作的重点课题。

3.1健康管理定义是以不同健康状况的人群的健康需求为导向,对个人或群体进行健康状况以及各种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分析、评估和预测,向人们提供专业健康咨询和指导服务,并提出相应的健康计划,协调个人、组织和社会的行动,继而针对各种健康危险因素进行系统干预和管理的过程[6]。健康管理不仅是一个概念,也是一种方法,即是一种对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它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运动过程,健康管理循环每进行一次,都能解决一些健康问题,健康管理循环的不断运行促使人们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健康管理服务于所有个体,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急性病患者、慢性病患者都是健康管理的服务对象。其中,慢性病患者是健康管理主要的服务人群,而这部分绝大多数是老年人。

3.2健康管理的意义对于老年人来说,最大的价值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进行一般的体力活动,在认知能力测验中水平较高,健康状况良好。随着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慢性疾病也不断增加,通过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进行管理,对不良行为进行干预,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对疾病进行预测,适时的发现潜在的疾病,了解疾病演变的过程,可以延缓许多慢性疾病的发展,甚至可以避免某些疾病的发生,对于已经患病的老年人来说,则能有效控制病情,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降低了大部分的医疗费用。美国密西根大学健康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第・艾鼎敦博士对健康管理在美国进行了20多年的研究后指出:90%的个人和企业通过健康管理后,医疗费用降到原来的10%,而10%的个人和企业未做健康管理,医疗费用比原来上升90%[7],证明了通过有效的健康管理降低了医疗费用,减轻了个人和社会的经济负担。

刘祚燕[8]等认为:将健康管理引入老年科护理,能充分调动老年患者自觉改善健康状态的主动性,提高生活质量并延长健康寿命,体现护士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和以身心社会的整体观照护老年人的服务模式。由此可见,健康管理在健康老龄化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是老年护理的发展趋势,需要医护人员在这方面付出努力。

3.3健康管理的步骤健康管理的第一步是收集老年人口的健康资料;第二步是进行健康及疾病风险性评估;第三步是对老年人口的健康问题进行干预;第四步是执行健康干预计划制定的管理措施;第五步是对健康改善的状态进行跟踪随访。其中执行健康干预计划制定的管理措施是核心,健康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连续不断的、周而复始的过程,只有长期坚持,才能达到健康管理的预期效果。健康管理通过系统检测和评估可能发生疾病的危险因素,帮助人们在疾病形成之前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性干预,可以成功地阻断、延缓、甚至逆转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进程,实现维护健康的目的。为了实现健康老龄化这一目标,医务工作者、学者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建立了多种关于老年综合健康功能评估量表:oaRS量表、综合评价量表CaRe、多水平评价问卷pGCmai等[9]。有了多学科,多维度的较好信度和效度的量表为从事老年科工作的医务人员实施健康管理提供了科学的指导路径。

3.4健康管理获得成功的关键需重视对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的健康管理,增强人们的意识,收集个人和群体的相关资料,对健康危险因素作出评估,及时消除健康危险因素,真正做好疾病的零级预防,发挥健康管理的最佳功效,用最少的成本,换取最大的回报,而不是有了疾病再重视,有了疾病才讲健康管理,对于广大老年人更应如此。

4结论

我国健康管理的发展尚在起步阶段,需制定一个符合国情的健康管理模式,发挥医疗保险、医院、社区等在健康管理中的作用,加快建立老年人群健康数据库,科学采集与分析健康管理需求,完善健康和疾病的风险性评估系统,培养健康管理专业人员,建立有效的多学科团队,多维度对老年人群进行综合评估,运用科技信息手段、医疗领域软件及硬件的创新来进行健康管理,全社会共同努力,把健康管理引入老年人护理中来,充分调动老年人自觉改善健康状态的主动性,提高生活质量并延长健康寿命,也体现了医护人员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护理人员的角色功能将从传统的照顾者逐渐转变为健康教育者、健康咨询者、健康管理者、康复训练者、研究者等多重角色,促进健康老龄化目标的实现是老年科护理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胡秀英,刘祚燕,龙纳.老年护理学的新理念及发展趋势[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5):2977-2979.

[2]袁荣.老年护理与发展现状[J].当代护士,2013,9:13-15.

[3]丁玉琴,张建华.高龄失能群体社区照护现状及服务体系探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8,21,29(24):60-62.

[4]何耀.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与健康老龄化策略[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2,10,20(5):507-509.

[5]Shanethomas.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健康老龄化:挑战和机遇以及全科医学和初级保健的作用[J].全科医学,2012,10,15(10a):3209-3210.

[6]李鲁.社会医学[m].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07-108.

[7]巢健茜,徐辉,刘恒,等.以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实现健康老龄化[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0,4,4(2):114-115.

老年人健康及生活质量评估篇7

论文关键词:香港社区卫生服务启示

一、香港老年人口社区卫生服务起因

1.严峻的老龄化趋势对卫生资源耗费提出挑战

香港是目前世界上最长寿的地区之一,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超过80岁。香港政府统计处公布的1996年、2001年、2006年香港65岁以上老人总数分别为62.9万、74,7万、85.2万,从这组数据来看,每5年香港65岁以上的老人就增加10万多人。到2006年,65岁以上的老人已占总人口的12.4%。据预测,到2033年,香港65岁以上老人将达到223万,占总人口的26.8%。因此,如此严峻的老龄化趋势为香港老年人卫生服务带来了难题。

2.社会保障的缺陷使老年保健面临难题

在香港,老年人的保障问题是社会福利工作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香港诸多社会问题中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香港享有退休保障的主要限于公务员和专业人士,近百万制造业、建筑业以及其它产业的职工,大部分退休后是不能保障享有退休金的。同时,香港老年人还缺乏一些如医疗保障等重要的社会保障计划。

3,卫生工作前移(重视预防)和下移(重在社区)是健康低投入高产出的必然选择

香港身处中外文化混合的位置,服务发展亦夹杂着新旧经济的体系。在香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为公立和私营两个部分,社区预防保健服务主要由政府开办和补助的卫生机构提供,而私营诊所主要开展社区医疗服务。随着人口老年化进程,社会的卫生服务需求量愈来愈大,在社会保障系统尚不完善的情况下,香港转换医学模式,来保障老年人口的卫生服务需求,因为再富有的国家也支付不起日益昂贵的医疗费用,因此关口前移(重视预防)、重心下沉(重在社区)是政府的一种必然选择。

二、香港的老年人口社区卫生服务内容及成效

1.老年人口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

(1)社区支持服务提供的社区卫生服务

社区支持服务依托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暂托、家居照顾等一系列服务和支持,这些支持由香港政府提供,包括中心服务和家居服务两大类,它们之间相互承接,成为保障老年人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的手段之一。

中心服务包括长者地区中心、长者邻舍中心、长者活动中心和长者日间护理中心提供的四类服务。其中,长者地区中心与长者邻舍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了一系列的社区支持服务。而长者活动中心和长者日间护理中心则为保持老年人的健康提供了一定的卫生服务。

长者活动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健康而有意义的社交活动,以促进老年人身体和心理的健康。中心鼓励老年人利用空余时间,不断的通过学习来发展自己,从而扩大自己的社交网络,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这种社区、居家照顾和服务,不仅能为长者解决生活上的困难,让他们更有尊严、更自信地生活,更重要的是,上门为长者提供服务的不同人员,会让长者特别是独居长者增加与外界、与人接触和沟通的机会,减少他们的社会隔离感和孤独感,有助于他们走出家门,融入社会。

长者日间护理服务是介于家居照顾和院舍照顾之间的一种服务,主要的服务对象是那些日间家中无人照顾并且身体状况较为衰弱的老人。中心提供的服务包括个人照顾、护理、复康训练、健康教育、护老者支持、暂托服务、辅导及转介服务、社交及康乐活动、膳食及往返中心的接载服务等。老人在中心进行日常生活护理、复康活动以及社交活动。这一服务旨在通过提供以中心为本的日间照顾和支持服务,帮助身体机能中度或严重受损的体弱和痴呆症老年人维持最高程度的活动能力,发展他们的潜能并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以协助他们在可能的情况下在社区内安享晚年。

家居服务只包括综合家居照顾服务和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两类服务。

综合家居照顾服务因应服务对象的不同需要,为两种不同健康程度的老年人提供服务。体弱老年人主要是指受损程度为中度至严重及需要一系列护理服务的老年人,而普通老年人则是没有或轻度受损的老年人。针对体弱老年人的需要,服务队会采用多专业的模式,向他们提供护理、个人照顾、康复服务及社工服务等。服务队会考虑服务使用者的受损程度,为他们设计并提供一套有计划、完整的家居及社区支持服务。而对于需要较少服务的普通老年人,服务队将提供个人照顾、简单护理、家居清洁、护送服务、日间到户看顾、家居安全及健康评估服务、购物及送递服务、膳食及洗衣等服务。

(2)长者医疗服务

在香港,除住院服务外,卫生署及医院管理局还针对长者的特殊需要推出了基层医疗服务、长者健康服务和社区康复服务等系列服务。

基层医疗服务包括了基本保健和医疗以及老年专科医疗服务。

基本保健和医疗是基层医疗服务中很重要的一环,因为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老人专科医生人数很少,大部分老人都由第一线的普通科与私家医生诊治照顾,他们需要具备实用的老人健康与疾病的认识,从而及早检查出病因,减少并发症和因延误治理而引发的伤残,并减低不必要的入院的长期护理。同时,医生也要加强与病者及其亲友的沟通,提供基本的健康教育,使病人康复能够事半功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医生必须要让病人尽量保持活动能力,因为长期卧床会使病者失去自我照顾与行动自由的机会。

老年专科则是提供高一层次的医疗服务,病者经由急症室或任何医生转接。老人科医生以专业的知识去处理解决较为困难和复杂的诊治问题,并可在老人医学教学和研究上做出贡献。

长者健康服务由老年人健康中心提供,在香港的18个区,每一区都设立一个长者健康中心,凡年满65岁的人士,都在老年人健康中心登记成为会员。登记及缴纳年费(低收入者也可以减免费用)。老年人健康中心为会员提供身体检查、健康评估、辅导、治疗和健康教育的服务。

香港医院管理局推出社区康复专职医疗服务、社区康复护理服务、社区老人评估小组服务、社区老人精神科小组服务和老人日间医院等5项社区康复服务计划。

考虑到老年人生理、心理功能的特殊性与复杂性,香港老年社区服务除了常见的护理和医疗治疗项目外,还提供职业治疗、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及怀旧治疗等多种形式的康复护理服务,力求在各个环节促进老年人的功能恢复。

香港对安老服务实行统一评估机制,以国际认可的“长者健康及家居护理评估”工具为标准,通过评估员对老人身体状况、自理能力、行为及认知能力,情绪稳定状况、家庭状况等各方面进行一些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决定老人应接受何种类型的服务,确定老人对住宿照顾和社区照顾服务的护理需求,并实施了长期护理服务中央轮候册,集中处理为长者而设的受资助长期护理服务的申请和服务编配。

另外,老年人日间医院在为市民提供全面的住院、普通科门诊及专科门诊的同时,也为老年病患者提供日间综合性的诊断和治疗。病人无需留宿就可以得到适宜的康复活动、合适护理及心理照顾。从而使病者能够重投社会,同时在家庭也能正常生活。医院由专科医生、护士及经过特别培训的专职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等组成。为患者提供一站式全科医疗及专科康复评估服务。

2.老年人口社区卫生服务成效

(1)老年健康状况改善

人口老龄化造成的“银发社会”,对世界各国和地区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在香港,无论是在南丫岛榕树湾天后庙休憩处,还是香港耆康会怀熙荃湾长者地区中心,或者是北角城市花园小区内活动场地,都能够看到的香港长者都散发出积极乐观的气息,即使是行动不便、卧床的长者,也是安详而淡定的。

(2)卫生经费及资源节约

香港越来越多的人士认识到居家养老、社区照顾可以为政府节省部分社会福利经费,故这种理念普遍受到政府决策者和社会各界人士推崇和欢迎。从香港社会福利署了解到,2006-2007年度,香港政府在老人社区照顾上的投入为10.6亿港元.安老院舍的投入为20亿港元。利用这30.6亿港元,香港政府向各个社会服务机构购买了一年的服务,满足长者社区照顾服务和安老院舍需求。在各种福利服务中,政府采取了谨慎的、不过多的实际介入的方式,主要依赖于社会团体和志愿机构的力量。提供适当的老人医疗服务,实有政府、专业人员、民间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与互相配合。政府(卫生署、医院事务署、社会福利署)可以妥善地安排资源,设立较完善的医疗卫生系统。

三、对内地的启示

香港的养老服务已走过50年历程,其水平可与世界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媲美。香港与内地,虽然体制不同,但在对老年人的照顾服务上是相通的。对比香港地区,内地也存在类似的困难和窘境,甚而情况更加严峻。

1.我们面临相似的状况

(1)老龄化日趋严重

民政部最新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全国老年人口有1,62亿,占总人口的12.79%,中国已经跑步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在人口逐渐老去之后,中国经济增长倚靠的劳动力优势将消失,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障体制也面临更大挑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人口生育的高峰期,从2010年开始这些人将开始进入退休年龄,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将进一步提速。民政部表示,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以800万人至900万人的年均速度递增,预计到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达到17%,剧2050年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占比将达到30%以上,这意味着每3-4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

(2)卫生资源更加紧缺

相比香港地区,内地的卫生资源更加紧缺。我国投入的卫生经费总量虽逐年上升,但卫生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低,占政府卫生支出的比例也很低。根据2003年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卫生费用占GDp的比重为5.52%-6%,在175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居第81位。国家卫生部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03年到2005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由6.56%下降到了4.73%。从卫生总费用的构成来看,1980年,政府、社会、个人卫生支出的比例分别是36.2%、42.6%、21.2%;而到了2005年,三者的比例变成了17.9%、29.9%、52.2%。很明显,在卫生总费用中,政府和社会卫生支出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

(3)经济支撑更加困难

我国由于劳动年龄人口出大于进,劳动力不足,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供养系数上升,劳动力成本提高,退休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支出加大。据专家预测,这部分支出1997年为2068.3亿元,2030年将达73219.5亿元,2050年将达182195,2亿元。同时,老年人问题中最重要和最迫切的就是健康问题。2002年统筹基金支付总额中,退休人员人均医疗费用是在职职工的4.9倍;退休人员平均住院率为3.86%,比在职职工1.05%高出2.81个百分点。2003年统筹基金支付总额中,退休人员人均医疗费用是在职职工的5.2倍;退休人员平均住院率为4.60%,比在职职工1.28%高出3.32个百分点。可以看出,退休人员的各项发生额均高于在职职工并且呈持续增长趋势。

(4)相同的文化背景

大陆与香港地区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传统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等是一致的。如:中国老人好热闹、怕孤独的心理以及难以接受儿女将他们送入养老中心等想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情和社区建设有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我国社区照顾养老必须体现中国化,即在供养方式上坚持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社会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模式。从历史发展和中西比较两个角度进行文化伦理分析,部分养老职能虽然已从家庭组织中分离出来,但家庭作为养老职能的最主要承担者的作用并未降低,在某些方面还有所加强。家庭养老有着很高的财政贡献度、传统伦理支持度和社会和谐贡献度。基于以上原因,要提高内地老年人口社区卫生服务,就应当向香港进行适当的借鉴学习。

2.对借鉴香港经验的几点建议

(1)充分利用社区力量健全社区卫生服务

香港利用社会支持系统为老年人提供了一系列的社区卫生服务,而这些服务却并不是全部依靠卫生工作者完成的。如家居服务中的综合家居照顾服务队和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队中,很多成员都是社区的志愿者,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通过一定的培训,就可以很好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护理、个人照顾、护送服务等对卫生、医疗专业要求不是那么高的服务。这样的人员的加入,为社区卫生服务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降低了卫生服务机构的压力,保证社区老年人的卫生服务需求可以得到满足。

(2)设立多样化的服务内容,满足不同卫生服务需求的老年人

观察香港老年人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可以发现,从预防到治疗,从护理到康复、从生理到心理,香港老年人口社区卫生服务可以说是面面俱到,多方位、多角度保障着各种健康状况老年人的卫生服务需求。无论是健康、患病、残疾、卧床或需要康复的老年人,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社区卫生服务。通过多样化的社区卫生服务内容,保证了老年人生活的质量,让他们能够更加健康的安度晚年。

老年人健康及生活质量评估篇8

1实施健康管理的意义

1.1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老龄化、环境严重污染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增加,对人群健康和预防保健体系带来新的威胁和挑战,对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健康意识和防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诊疗模式已无法应对新的挑战。如何使个人健康意识、健康知识和健康技能得以提高,是摆在医务工作者和健康管理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健康管理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而产生,它要求从社会、环境、营养、运动和心理的角度对个体或群体进行健康管理和服务。体检中心应依据自身条件逐渐由单一躯体检查向躯体、心理、体能“三维”检查过渡[2]。

1.2缓解卫生资源紧张的需要研究告诉我们,人群中最不健康的1%和患慢性病的19%共用了70%的医疗卫生资源,而最健康的70%只花费了10%的医疗费用[3]。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处在疾病的威胁之下,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最不健康的1%或患慢性病的19%。如果只关注疾病人群,只在“诊断和治疗”系统上投资,忽视各种健康危险因素对80%健康人群的损害,疾病人群必将不断扩大,现有的医疗系统必将不堪重负。健康管理是对现有医疗卫生资源不足和健康产业与健康行业发展相对滞后的重要补充和有力推动。

1.3体检中心功能延伸的需要疗养院体检中心是一个拥有大量基础人群的医疗机构,健康体检面向大众,这些大流量集中上门的体检人群是方便、快捷、标准化、大规模采集健康信息的最佳路径和基础。体检中心作为健康管理的主要实施机构,能够充分发挥疗养康复、医疗保健和膳食营养等专业技术人才以及先进医疗设备的优势,在完成相关体检项目、体检数据汇总及健康教育的基础上,用健康管理理论指导体检中心的功能升级和服务外延,实施健康科技服务前移战略和医疗卫生服务后移战略,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提高民众的健康意识、增加防病知识,有效管理和促进其健康行为,彻底改变其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亚健康状态。

2实施健康管理的服务对象

疗养院健康体检中心的主要服务对象为来院进行疗养康复的中老年群体和来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亚健康人群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疾病康复期人群。包括:①需要进行定期健康体检和保健养生的健康人群。②由于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导致的亚健康人群。③某项或数项生物学指标异常,需要进行健康需求干预的人群。④患有常见非传染性疾病又不需住院的人群,尤其是隐匿性疾病、疾病潜伏期长以及一些需要进行定期调理的慢性病人群。⑤慢性病康复期人群等。

3实施健康管理的内容3.1健康状况调查健康状况调查是人们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是了解自身健康状况的基本途径。通过健康体检收集管理信息,包括服务对象的身高、体质量、血压、血糖、血脂等基本状况;运动、饮食、睡眠、吸烟、饮酒等行为及生活方式;个性情绪、压力及紧张度等心理因素;工作性质、生活条件、经济收入等社会环境因素;家族遗传因素;个人健康意识、社会健康保障体系的完整性等。期望在不同监测水平上,建立包括健康和亚健康状态人群基本健康水平、生活方式及行为、健康危险因素、疾病危险因素等国家人群健康基础数据库,以提高健康评估的准确率和有针对性地制订干预措施[4]。

3.2健康风险评估健康风险评估是指通过体检对个人及群体的健康状况、患病可能及死亡危险三方面所进行的量化评估[5]。它以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和全面的健康体检信息分析为基础,以循证医学为依据,结合评估者的直接观察和经验,对个体健康状况和未来疾病发生风险作出客观量化评估与分层。主要内容有:①健康状况评估。体检中心依据自身条件对服务对象进行躯体、体能检查、心理健康调查和家族健康调查等,全面评估其体质基本状况。②生活方式评估。包括饮食、运动、睡眠、个人嗜好、休闲娱乐等。③疾病风险评估。主要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危险因素的评估。人群分类:健康、亚健康、疾病状态。健康危险分层:极高危、高危、中危、低危。体检中心通过健康风险评估和疾病预测技术能够精确地预测出高风险的个体中哪些人需要治疗,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根据健康风险评估和疾病预测技术产生的信息,体检中心可以将重点放在高健康风险人群的健康维护上。

3.3健康需求干预健康需求干预是根据体检报告指导人群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纠正不良行为,由被动治病向主动防病观念转变的过程。通过健康风险评估结果对人群进行筛选分类,然后根据不同人群的健康问题和危险因素来制定健康改善目标,在此基础上选用针对目标的干预措施,最终达到有效降低危险因素的目的。可以利用网络、移动通讯等渠道取得体检者的充分信任,获取并建立个人或团体沟通与交流的平台,为其制订可行有效的个体化保健计划和干预措施。主要内容有:个体化生活方式干预,纠正不良生活行为,如营养及膳食干预、运动量干预、心理压力干预等;危险因素干预,选择干预人群,制订干预目标;落实互动计划,定期评价干预效果,监测血压、血脂、血糖、体质量等生理指标变化。

4实施健康管理的模式

4.1健康危险因素及慢性病的健康管理充分利用“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中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和中医药学等学科数据中心的信息资源,根据体检结果,依据目前研究已知可控并具有评估意义的健康危险因素,如高胆固醇血症、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腹型肥胖、缺乏运动和精神紧张等[6],由健康管理人员和服务对象一起审阅健康评估结果,根据个人对健康危险评估的准备程度确定健康危险分层并制定出个性化的健康需求干预计划。根据不同危险分层决定控制目标和干预力度,不但有益于降低高危患者的风险,同时避免了低危患者的医疗风险和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

4.2不同年龄段、性别人群的健康管理依据中国人生理常数数据库,按照不同年龄段、性别和不同地区、生活环境,健康危险因素和易患疾病的差异,设计个体化的健康检查项目和二次复查周期,制订个体化的健康管理方案。例如18~35岁健康成人每2年监测血压1次,35岁以上每1年监测1次;40岁健康人群每年检查1次空腹血糖;40岁以下健康人群每2年检测1次血脂,40岁以上每1年检测1次;40岁以上健康人群应至少每5年进行1次健康危险度评估等。据全国膳食和营养调查显示,女性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在45~59岁人群分别为30%和4.6%,大于60岁人群分别为50%和7.1%,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比男性更加明显;女性吸烟率增加的速度明显高于男性;女性冠心病发病年龄一般较男性晚10年,但较男性更容易发生心力衰竭,病死率相对高于男性[6]。因此对女性人群的危险因素和患病特点应加强干预力度。

4.3机构需求的健康管理健康管理所针对的人群中各种疾病的发生多半具有地域性特点,不同地域的疗养院体检中心之间应紧密沟通、数据共享、交流经验、相互学习,不断提高健康管理水平和疾病的检查诊断水平。疗养院自身也可以根据体检中心的规模设立多学科参与合作的健康体检信息中心或体检中心下设的健康信息管理室,建立由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老年病学、药学、心理学、营养学等学科专家组成,以临床决策、预防保健、疗养康复、膳食营养、合理用药为基础的健康管理支持系统,为规范化的健康管理流程提供服务。

目前疗养院体检中心非常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健康管理人员(健康管理师),他们大多由临床医生转型而来,健康管理知识有待复合化和系统化。笔者认为应加强健康管理人员的培训,形成一整套标准的培训管理体制;要求健康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复合化,职业技能、个人素质全面化,除了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健康管理等知识外,健康管理人员的培养应在实际工作技能的掌握上多下工夫;打造一支知识全面、技术过硬、结构合理的健康管理人员队伍并充实到体检中心。

参考文献:

[1]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学概论[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11-12.

[2]曹东平.体检机构开展健康管理的模式探讨[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9,3(5):273-275.

[3]Schneckp.onthehistoryofdieteticsfromantiquitytoourtime[J].theUkrainianHistoricalandmedicalJournal,2002(5):9-10.

[4]陈霄,杨志敏.健康管理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31(4):1-5.

[5]白书忠.中国健康产业体系与健康管理学科发展[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7,1(2):67-70.

老年人健康及生活质量评估篇9

老年人是健康管理服务实施的对象,陈国亮认为老年人健康管理是对老年人的健康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评估、监测,并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影响健康危险的因素实施干预的过程。王艺敏等认为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对老年人的疾病预防、保健、康复工作。要立足社区开展全方位的老年健康管理服务,根据老年人的年龄、健康状况及生活自理能力,开展相应的健康教育,倡导积极健康的老年生活方式,有效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目前以社区为基础开展老年人健康管理已经成为我国的主要模式。

2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研究现状

2.1老年人健康体检社区对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服务,首先需要通过健康体检了解老年人身体状况。其有利于疾病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预防和控制并发症的发生,遏制疾病的恶化,同时运用健康体检率作为是否提供体检服务的评估指标。目前老年人健康体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体检结果的描述及建议措施方面,采用报告患病例数及百分比的方式分析体检结果。魏咏兰指出,老年人健康体检率、体检信息的符合率均是城区高于郊区。目前各地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为老年人提供体格检查、实验室和影像检查等服务。较少有学者对老年人体检项目、过程、结果的需求与利用进行研究。

2.2老年人对健康管理的需求多数文献对老年人需求的调查都基于了解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前提。陈正英在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健康管理需求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中描述了湘、鄂、渝、黔四个地区老年人对老年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一般常见急救知识、建立个人健康档案需求比较强烈。王晨力对城市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的利用情况与影响因素调查中提出,居民在选择健康管理相关项目时对免费项目的选择比例高于收费项目。

2.3老年人健康管理效果及实践陈艳华等在开展社区健康管理服务的工作实践中,通过采取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的方法,对老年人进行规范化管理之后发现其高盐饮食、吸烟、饮酒、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有明显的改善。李力等在对农村老年人健康管理现状调查中发现,老年人对服务的总体满意率较高,健康管理率也较高。主要的原因是老年人时间相对宽裕,对自己身体情况更为关注,依从性较好,所以比其他人群更容易管理。顾怡勤等提出应用“治未病”的理念,将中医养生保健作为健康管理的技术支撑,加入中医体质辨识的元素对老年人健康评估。同时,但因缺乏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进行分级,从而导致与其他服务项目之间的衔接存在问题。

3问题与建议

3.1统一对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的定义相关文献对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的定义主要是围绕健康检测、评估和干预,未能体现出老年人群的特殊性。统一定义是为了更好地明确服务开展的主体、针对的对象、开展的内容界定,避免了与其他有关老年人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理念相混淆。

3.2强化从社区卫生服务(供方)角度描述服务开展现状相关研究已说明“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开展情况,但从供方角度描述的文献较少。仅通过实施的流程,如:制定方案、技术培训;宣传发动、登记造册;下发通知、履行告知;分工协作、高质体检;信息反馈、整理归档等进行描述。这并不能完整反映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供方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可借鉴的工作经验以及对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

老年人健康及生活质量评估篇10

目的探讨多元化健康教育对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100例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接受多元化健康教育。比较两组康复总有效率、二次骨折发生率、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康复总有效率为9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0%(p<0.05)。两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二次骨折发生率为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0%(p<0.05)。结论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中实施多元化健康教育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骨质疏松;老年患者;多元化;健康教育;生活质量;骨折

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容易发生骨折,这也是骨质疏松最为严重和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老年骨质疏松骨折病情进展相对缓慢,且患者大多缺乏相关知识和认知,很容易忽视自身病情,需要临床给予及时、全面的照护和健康指导[1]。本文观察研究多元化健康教育对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为老年患者的康复提供帮助,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00例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61~76岁,平均年龄(65.2±5.3)岁;其中18例为髋部骨折,15例为胫骨与踝部骨折,7例为肱骨近端骨折,6例为桡骨远端骨折,4例为胸腰段骨折。观察组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60~75岁,平均年龄(64.6±5.2)岁;其中17例为髋部骨折,16例为胫骨与踝部骨折,8例为肱骨近端骨折,6例为桡骨远端骨折,3例为胸腰段骨折。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接受多元化健康教育,具体如下:①出院后第2周以视频、图片以及ppt结合的方法向患者讲述骨质疏松骨折相关知识,明确本病成因和危害,并指导患者掌握相应的预防措施;②出院后4周给予患者个性化生活与饮食指导,设计个性化且多元化的营养套餐,明确膳食结构的意义和重要性,多摄入肉类、豆类、海产品以及绿色蔬菜,并积极参与户外锻炼、晒太阳等。③出院后6周结合患者骨质疏松情况、个人兴趣爱好和骨折康复进度制订相应的运动复健锻炼方案[2];④出院后8周通过图片以及实物等方式辅助指导,明确常用药物和应注意事项,告知药物用法用量,并开展相应的心理疏导。

1.3观察指标统计两组康复总有效率、二次骨折发生率,评估两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其中疗效标准和生活质量评价参照文献[3]、[4]。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康复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患者显效33例,有效14例,无效3例,康复总有效率为94.0%(47/50),对照组显效18例,有效18例,无效14例,康复总有效率为72.0%(36/50),观察组康复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生活质量评估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二次骨折发生率对比观察组二次骨折发生率为4.0%(2/50),对照组二次骨折发生率为14.0%(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相比于常规单一的健康教育,多元化健康教育对于患者个人因素的差异以及其他危险因素给予了综合、全面的考虑,并评估骨质疏松患者在上述因素影响下病情改善以及骨折痊愈后日常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提出通过交互式、一对一的多元化健康教育模式为患者提供针对性护理服务,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常规健康教育所固有的缺陷和不足,避免了常规护理模式的盲目性[5]。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严重多发病,发病率较高,容易导致患者致残甚至致死,引起患者自理能力下降,使其生活质量遭受严重影响,这就给临床护理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6]。本次研究针对多元化健康教育模式加以强化和拓展,基于循证治疗护理结果这一实证证据,制订科学的干预方案并完善健康教育手册内容,在心理疏导的基础上开展综合康复指导。

在传授个性化健康教育知识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有的放矢,并通过谈话来了解患者对于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分析有利于提升其知识水平的有效突破点[7]。同时对患病后患者逃避心理以及出现知识倦怠这一变化予以充分考虑,重点加强健康知识教育补缺,并做好家庭监督辅助,以此来达到疾病转归、积极干预心理形成并有效降低二次骨折发生率的根本目的。本次研究结果发现,通过“一对一”地开展多元化健康教育,观察组患者康复总有效率为9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0%(p<0.05),表明通过采取合理的运动复健锻炼与饮食指导对于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并有利于促进患者病情转归。且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护理前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多元化健康教育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观察组二次骨折发生率为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蒋冬萍等[8]的报道相符,充分说明多元化健康教育能显著减少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二次骨折,疗效持久稳定。综上所述,在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中实施多元化健康教育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肖亮,吴艳平,何英,等.保护动机干预对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护理管理杂志,2014,14(2):123-124.

[2]杨红月.不同护理模式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4):26-27.

[3]张东,吴威,金锐,等.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改善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生活质量问卷评分调查.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3,11(3):128-129.

[4]忻佩华.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护理.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105-106.

[5]霍娟,谢瑶.舒适护理在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14(4):563-564.

[6]靳青,余兴艳,张延晖,等.护理干预对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术后再骨折的影响.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2,18(11):1029-1031.

[7]王丽姣,宋彩萍,肖莉,等.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影响因素分析及康复护理.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4):2250-2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