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02:25

初中数学教育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学质教育教学方法学习兴趣课堂结构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是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在此,教师要敢于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在教学上大胆改革,不断创新,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和发展。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对于初中生,在课堂上难免有许多疑虑和困难,如包括一些不太容易理解的概念、复杂的公式、抽象的符号,以及难懂的逻辑推理等。因此不少学生在学习初中数学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而这些正是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的好时机。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要搞好初中数学素质教育,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明确数学教学目的,大胆改进教学方法。

我国素质教育提出多年,作为素质教育重头戏的数学教育效果到底如何呢?现实生活中,数学教学,远没有达到素质教育的理想境界。造成此种局面,固然有方方面面的原因,但最关键的原因恐怕还是数学教师的素质跟不上时代的节拍。素质教育说到底主要是由教师来贯彻和实施的,教师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效果。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各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还差得较远,为此我们要大胆改进教学方法。

现行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明确提出了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必须全面、深刻地掌握数学教学目的,并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以此来检查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二、注重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引导学生进入知识殿堂的向导,一旦学生对某一事物有兴趣,心理上就会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学习起来就会感到其乐无穷。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有目的、有计划地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做到以“趣”引路,以“情”导航。初中数学教师在讲课时,尽可能抑扬顿挫、语调丰富,多采用风趣幽默、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怀着轻松的心情投入学习、大胆发言、积极思考,从而对初中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能勇敢接受挑战,认真面对困难与挫折;在教师的赞扬中,能体验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树立起坚定的自信,培养了自豪、充满信心的情感。正是这些情绪反应促使他们作出更大的努力,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持之以恒的学习劲头。

三、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合作精神。

数学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初中数学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彻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组织模式,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和机会。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做到:一是课堂上多给学生留些自主学习和讨论的空间,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并发表各自的意见;二是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的发挥和发展;三是运用探究式教学。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真正实现主动参与、合作。

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缺少与他人合作的机会,性格上也很自私和好强,听不进别人的建议。而数学课程标准别提倡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目的是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让他们接受他人,学会与人和睦相处,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合作的机会。例如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和审美过程。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他们不仅相互进行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了自我认识,而且学会了与人交流和与人交往,学会了参与,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学会了与人相处。

初中数学教育篇2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利用数学家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开学初集中讲。学生刚入中学,对什么都有新鲜感。教师要抓住第一堂数学课的机会,生动、具体、真实地介绍我国古今数学成就,为学生学习数学营造良好的氛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数学成就显著。计算圆周率,自西汉刘备、东汉张衡,三国时刘徽、直到南北朝祖冲之等多位数学家,为之进行艰苦探索,得出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准确的圆周率。南宋数学家秦九韶1247年就编著《数学九章》,同代数学家杨辉揭示了二项式展开式系数的规律,比法国数学家早四百多年。

祖冲之的儿子祖恒对求几何体积有独特创见,比意大利数学家早一千多年。比刘,近代的徐光启、李善兰及当代的华罗庚、陈景润,在他们所研究的领域中都对数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通过宣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2、组织讲座专门讲。对初一学生还可借助“华罗庚金杯赛”的机会,进行题为《如何自学成才》的专题讲座,介绍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生平事迹。华罗庚学历是“初中毕业”,可他深钻细研,成为当代国内外闻名的伟大数学家。通过讲座,使学生懂得学习好坏关键在于本人的学习态度和努力,明白“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哲学道理。进而发奋学习,将来为国家做贡献。

二、结合数学知识传授,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1、实践的观点。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科学,教学中要揭示数学本身的物质基矗如讲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时,教师要说明早在公元一世纪,我国古代数学家在多次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勾广三,股修四、经偶五”的规律(即勾三、股四、弦五),并且借助图形对该定理进行了两种巧妙的证明。让学生明确,任何一个定理、公式的形成均来自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类掌握自然规律的正确途径。从而培养学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发现、规律、掌握规律的能力。

2、辩证的观点。恩格期指出“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连初等数学也充满着矛盾。”数学概念正数与负数、常量与变量等,都表现对立的形式,又各以它的对立而存在。在数学中要揭示这一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当直线与圆心的距离小于圆半径时,直线与圆的位置处于两个交点状态(相交);当距离与半径相等时,发生质变,直线与圆只有一个交点(相切);当距离大于半径时,再次发生质变,直线与圆没有交点(距离)。讲这一关系时,要启发学生认识到“事物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数学中充满着辩证法,教师应不失时机地予以启示,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同时为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打好基矗3、发展的观点。世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它是在不断地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数学也是这样,整数到分数,有理数到无理数,实数到负数,有限到无限等,都遵循着这一规律。在这个数学过程中,要使学生认识到一切事物都不是断发展变化的,培养学生超越旧事物,创造新颖,独特新事物的能力。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作风

1、言位身教,从自己做起。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数学教师首先要有严谨、负责的态度。进行概念数学时,要运用数学语言完整、精练地叙述;对公式所起的作用,要讲得确切;在板演过程中要有条有理,推理要步步有根据;书写要规范,避免“圆”和“园”、“连接”和“连结”混用。时时事事给学生做出严谨求实的表率。

初中数学教育篇3

本人在一所农村中学里任教,学生中的绝大多数来自于农村,见识少、所学知识均为书本知识,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学现象知之甚少,因此,他们自认为所学的数学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什么大用处。此外,他们的家长多数文化水平不高,不懂得知识的重要性,也不懂怎样引导教育子女,有的甚至向自己的子女灌输“读书无用论”等思想,说什么“学那么多干什么,会认几个字就行了。”面对这种种阻碍和干扰学生学习的不良影响,我深感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习观,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于是我常常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数学知识的重要性,还带他们走出去做一些有利于学习的实践活动,给他们讲与其生活有关的应用问题,使学生深切地认识到数学知识存在于社会、存在于生活,和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并非像学生自己和家长所想的那样一无用处,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正确学习观。

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学习观,领悟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就会对数学课慢慢地产生兴趣。但数学是一门抽象、枯燥的学科,学生学起来会感觉淡然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变通,使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进而启发学生的思维,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在上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课时,我用扑克替代正负数让学生玩游戏,红色的为正数,黑色的为负数,让两个同学为一组来抽扑克,每人抽出两张,然后把它们相加,谁得的数大,则谁胜。这样,我们就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识转变到了一种游戏上来,使学生在游戏中轻松而愉快地把有理数的加法学会了。

教学方法是中学数学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是师生相互联系活动的方式,活动方式及性质的多样化,决定了教学方法必然是多种多样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应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用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应大力推行启发式教学,摒弃“填鸭式”教学法。有这样的两位老师,他们同样讲授“三角形的分类”这一节内容,然而却各设计了不同的教法。第一位的教法是:“为了今后研究三角形的方便,我们需要把三角形分类,三角形有三条边和三个角,按边和角来分类,分别有……”;另一位的教法是:“我们知道,车、船都是交通工具,需要将其分类,如果不分类,所有的车或船都各自用一个相同的字眼来表示,应用起来会很不方便。同样,我们今天研究三角形,也必须将它分类。”同时出示挂图,其中六个三角形都标上了边长和内角度数,“你们看,这些三角形从边或角考虑,各有什么特点呢?”。显而易见,前一位老师的教法,没有创设问题的情境,学生难以展开思维,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法;而后一种教法却提供了较为合适的问题情境,收到了“启而能发,发而能导”的效果,这就充分地说明了启发式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值得推广的好教法。诚然,中学数学教法中的讲解法、谈话法、练习法、讲练结合教学法、教具演示法等,历史较为悠久,且被实践证明了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适用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应在传统的教学法基础上,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法,以达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工作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很用功,但成绩却不够理想,经过细心的观察与探究,发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与他们的学习方法不当有关。特别是数学这一科,如果学习方法掌握得好,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事倍功半,甚至毫无收效。所以作为数学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

教会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预习是学好各学科的有效方法之一,但仍有为数不少的初中学生不会运用这一方法进行学习。因此,教师很有必要教给他们课前预习的方法。预习,也就是在上课前将所要学的新内容提前阅读和思考,以便熟悉内容,弄清楚重点、难点以及自己在哪些地方不明白,从而引起上课的注意和重视的一种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教会学生“打记号”,如:科学记数法这一内容不懂,就在这一地方打上自己的记号,以便于在上课时,认真听教师讲解,从而做到真正理解和领会这一内容。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在预习中尝试地练一练新课后面的练习题,以检验预习的效果。

教会学生听好课。听课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多数学生在“听”时不得要领,学习效果也就不明显。怎样才能听好课呢?首先,要求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必须专心,精神高度集中,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第二,要求学生抓重点,做笔记。上课时教师所强调的某些内容即为本节重点,学生在听讲时,只是暂时的记忆和理解,因而,要将知识点记下来,以便课后复习和巩固。第三,对于预习中打记号的知识点,特别是难点更要“认真听,多提问”,以至于深刻领会和透彻理解。第四,积极回答教师上课的提问,做到先思考后回答,不要不经思考乱回答。第五,认真完成课堂练习,将所学知识当堂巩固和消化,如发现自己在这一节中还存在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就要多想多问,直到弄通为止。

初中数学教育篇4

初中教育是整个教育阶段中承上启下的教育阶段。这一时期的教学目标不能仅仅局限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专业素养,还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全面把握学生群体的基本情况,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收能力,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做到统筹兼顾,因材施教,抓好每一个学生的素质教育,为每一个学生的未来负责。在树立素质教育理念的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引导与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勇于实践,敢于探索,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数学思维锻炼与提高,并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学生素质。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初中数学教学有其自身的教学体系与机构,其教学内容具有广泛的应用性、整体的系统性、和逻辑的严谨性等特点。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充分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与性质,并将素质教育巧妙地与数学教学特点、性质相结合。进而开拓新思路,探索出不同的数学教学方法,更好地在数学教学中,更好地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

(一)在数学教学思想中贯彻思想教育

1.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教育工作者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从古至今在数学领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与数学内容有关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的影视作品,例如,某爱国数学家的人物传记等。教育工作者还要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渗透,以此来引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此外,教师在课堂授课时,要有意识地介绍有思想、有见地,又与爱国主义有密切关联的数学问题。这类问题可以是反应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问题,可以是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相关的问题,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在教学中引入适当的哲学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辩证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指的是教师在课堂授课时有目的的引入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例如,要树立辩证唯物的世界观,要辩证地认识事物对立统一的特点、要认识质变与量变的实质等。引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可以与初中数学教学思想相结合。初中数学的教学学模式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比如,整体中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性等观点。数学是一门系统化,理论化的学科,数学思想也蕴含着诸多的哲学思想。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现数学思想中包含哲学思想的部分,并利用数学教学将哲学思想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哲学的辩证思维去思考问题,以便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和自主归纳与总结能力。

(二)数学能力的培养方法

培养数学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初中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教材中的许多数学概念都是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这些概念不能只靠学生单纯地死记硬背,而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授课时,对这些抽象性的知识进行巧妙地分析与讲解,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学生充分了解教材中的概念和定义,弄清其来龙去脉,在加深理解的同时学会灵活使用,明确解题时应该使用哪个知识体系中哪一条概念,更清晰地掌握解题思路。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良好的数学思维。

(三)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包括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是一种理性认识,包括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数学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认识。数学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光掌握数学思想是无法顺利解决数学问题的,还需要数学方法的辅助。数学方法,顾名思义,就是解决数学问题时所要应用的手段和借助的工具。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关系。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所在。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注重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与贯彻。在进行课堂授课时,要提供尽可能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解答问题时,要提供尽可能多的方法,打开学生的解题思路,并结合教学目标,将数学思想与方法深入到每个学生当中,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结语

初中数学教育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德育教育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思想、内容、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除了固有的知识性、工具性、客观性等特征以外,本身还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性、思想性和情感性。在此,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寓德育于情感教育之中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既要以学问教人,还要以道德育人。“学高信为师,身正堪称范”。学生时代正是世界观、品质、性格形成阶段,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慧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化身。同时,这个时期的学生又具有“向师性”强、可塑性大的特点,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通过他们的眼睛在心灵的底片上留下影像,对他们的精神世界起着无声无息的作用,就好比一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所以说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教师一定要用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学生树起前进的旗帜,指明前进的方向,点燃他们心中的火种。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进行德育渗透

数学以高度抽象极其简洁的形式和思想反映了客观世界的内在美,在数量关系和图形之间,在数学符号、数学公式、数学逻辑和解题技巧上都表现出简洁的美。它的美对于人们进行数学创造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思考,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由探索而生趣,让学生被动变主动,“苦学”变“乐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美的追求,使学生始终感到“学犹不足,唯恐失之”,从而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地寻求打开科学大门的金钥匙。同时,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培养学生数学创造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渗透对学生审美观的教育,使学生追求数学美的情感升至追求人生美、世界美的思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拓宽其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很好作用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构建一个良好的师生交流平台,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构建交流平台,开创民主的管理环境

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师生及生生之间的情感的交流。要想做到这点,老师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善于创设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教师要关爱每一位学生,不管大小强弱,不管学生的学习优劣,教师都应该付出爱心,一视同仁。教师对学生的爱的情感,能转化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力量,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尊重,激发他们对教师的亲近感、信赖感,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也起到了陶冶学生的情操的作用。并且在这种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有利于学生向教师和同学表达自己获取的信息,自主发现有价值的头号题,并在不断的问题发现中,不断思考、不断交流、不断顿悟,自觉建构数学模型。同时,还使学生养成耐心倾听、尊重他人的习惯,乐于接受他人不同意见,形成与他人合作的品质,从而由点的结合到全面形成团结合作、民主的班级管理氛围。

(二)采取灵活教学方法,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可用探究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交流空间和参与场所,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习到数学知识与技能,还体会到其中的快乐,借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明河”的作用,培养学生具体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的能力,提高解题能力;又要注意“暗河”的价值,培养学生学生学会尊重、谦让、倾听、团结协作和关心他人等习惯,以达到数学似人生,人生如数学的精神境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计适合学生探究的教学情景,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原有的知识基础,在学生探索过程中要注意鼓励学生的探究行为,因势利导,及时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教师要以宽容的心态看待学生的“胡思乱想”,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把探究活动引向深入。除此之外,情境教学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德育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数学问题故事化、数学信息情景化和开展数学活动来进行。

(三)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奋进的品质。

现代教育观指出,不会与他人合作是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的。传统的教育使得学生个体之间的合作意识差,与集体合作的意识不够,易造成学生的自私心理。新课标指出,数学的学习活动既主张学生个体的自主探索,更强调合作学习方式。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各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新教材中某些问题靠学生个体是很难完成的,需要靠各小组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这样的教学合作,对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品质有很大的帮助,为班级的管理创造有利的条件。

初中数学教育篇6

一、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利用数学应用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数学的应用不仅形成了一大批新的应用数学学科,而且与计算机的应用相结合形成了数学技术。现代社会中的生产效率问题、人口问题、企业管理问题、资源问题等均与数学关联紧密,同时无不受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的制约。因此,数学教育中要注意数学本身的知识体系向各个领域推延而自然派生的德育意义。我在讲授初二上学期有关勾股定理和直角三角形知识时,向学生讲述了这样的事实:早在公元前两千年,我国的治水英雄大禹,为了解决在治水中的地势测量问题,就巧妙地利用了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了不少治水工程的难题,这种方法要早于西方三角术的研究达两千年之多。通过这个故事,不仅使学生看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而且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应用题的积极性。在以后讲授直角三角形知识在各方面的广泛应用时,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数学知识只有最终同实际问题相结合,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价值。

二、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自身充满着矛盾、运动、发展和变化,体现着唯物论的辩证法,是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更具体、更广泛的学科。数学中许多概念都是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的。如代数中的加和减、乘和除是一对矛盾,引进了负数和分数之后,它们可以互相转化,反映了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一些定理、定义、公式、法则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依赖,都反映了普遍联系的规律;反证法思想,实际上是矛盾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总是把未知转化为熟知的问题,或者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等,这就是数学中的矛盾转化原理。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数学内容和数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具体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和领会事物的绝对与相对、现象与本质、静止与运动、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量变与质变、实践与认识、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教师的人格素质是学科渗透的关键

人格是什么?就是人的品格,人的立身之本。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这一时期正是他们长身体、长知识的最佳时期,同时也是他们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抓住这一阶段,在教学中,通过对一些数学人物的讲述,尤其是对他们人格及其人格力量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说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并循序渐进塑造健全的人格。如在数学课的教学中,为塑造学生坚持真理的崇高品格。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欧几里德在临死时还在高呼:“不能征服我,让我解完这道几何题”。其热爱科学的牺牲精神无不令我们广大学生感到震撼,并激发他们追求真理,勇于实践的热情。

教师的人格品行一直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因素,在教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孔子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教师没有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不能教育出具有良好品德的学生。学生希望他们的老师不仅是教师、学者、还是长辈、朋友;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人格及不断进行的创新精神。一个好老师,不仅对学生有学习上的影响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人格上的感召力。师德高尚,就是一部生动的人生教科书,学生受其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深刻的、终生受益的。因此,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是学科渗透的关键。许多法则、公式、定理、公理都是按照“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或者“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而产生、推导、归纳、概括、推广、发展、应用的。

初中数学教育篇7

一、主体性

教学的主体的确立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与学生的书面成绩,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一切课堂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教师展开,用教师的思想代替学生的思想,教师处于教学的主要地位,忽视学生的学习地位,学生处于次要从属地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被压制,学生的思想与思维被限制,学生学到的是经教师精心分析后现成的结论型知识,处于机械记忆与运用阶段。在教学中我们经常有这样的经历,课本上的例题讲了许多遍,学生也听懂了,但在遇到稍有变化的题型时就不知道如何下手了。所谓千变万变不离其宗,基本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是解题的关键。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机械记忆,在运用时只会生搬硬套,当遇到题型稍微复杂一点的题时就不知如何解题了。如何扭转这一局面,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掌握技能,能够灵活运用呢?这需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记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灵活性,只有这样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勇于“让位”,要从高高在上的教坛走下来,成为与学生平等的学习者;把课堂交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一言堂”成为现代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群言堂”;让学生有更多地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尽可能多的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主动思考、积极思维的基础上完成知识的构建过程。这样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才能理解得更深刻,记忆更牢固,运用更灵活,才能把教材上死的知识活学活用。这样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的竞争。

二、趣味性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谓课上得有趣,就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些都指出了学习兴趣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系统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在教学时具有枯燥性与单调性,学生学习时会感受到数学教学的枯燥无味,会逐渐对数学学习丧失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讲授寓于生动活泼的教学中,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与趣味性,以激励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带着积极的情绪与强烈的学习意识投入到学习中来,这样的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创新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初中数学教学大纲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初中数学教学要体现出创新性,构建开放的课堂教学,以诱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首先,要构建富有活力的教学氛围。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参与学习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教学氛围的影响。教学氛围轻松愉悦,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与健康的情绪,并会把这种情感表现到具体的学习行为上。相反,如果教学氛围枯燥沉闷,会抑制学生大脑的兴奋点,使学生产生消极抵触情绪,这样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与参与程度。

其次,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探究动机。问题是思维的开端,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我们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设计富有探索性与艺术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再次,鼓励学生质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要鼓励学生勇于挑战,勇于质疑,敢于挑战教材、教参与教师,允许学生勇于发表个人见解,允许学生的标新立异,要让这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契机。

最后,设计开放性习题。与封闭性练习相对比,开放性试题可以给学生以无限遐想的空间,使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来灵活地解决问题,从而体现出思维的求异性、发散性与灵活性。

四、全体性

初中数学教育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育思维探讨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行,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数学教育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让学生背诵枯燥的公式、运算繁杂的数据,要发展学生的智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影响学生数学学习能力高低和效果好坏的因素很多,但是其核心因素是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育的核心,是全面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关键所在。

一、对数学形象思维的分析

在数学教学中,思维是非常重要的,R.柯朗在《数学是什么》中这样解释:“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推理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它的基本要素是:逻辑和直观、分析和推理、共性和个性。”我们常说的数学思维。主要包括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直觉思维等。形象思维是指借助数学形象或表象。反映数学对物象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能力。在数学形象思维中,表象与想象是两种主要形式,其中数学表象又是数学形象思维的基本元素。

1.数学表象

数学表象这一概念。是指对已经感知过的观念形象的一种重现。数学表象常常以反映事物本质联系的特定模式。即结构来表现。例如,数学中“球”的形象,已是脱离了具体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形象,“球”这个概念在数学概念中是表示定点距离相等的空间内点的集合。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它所涵盖的内容包括:集合内的点(球面上的点)与定点(球心)之间的本体联系,距离相等。数学的表象就是对事物的本质联系用一种可以分解的结构模式进行拆分和重组。从而分析其形式和特征。

数学表象在人的头脑中是通过对客观事物、模型、几何图形、代数表达式、数学符号、图像、图表等的重现而形成的。而数学的形象思维恰恰是以数学表象为主要思维材料的一种形象思维。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表象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课程中抽象的内容。善于利用表象思维能力去分析事物的性质特点等。从而利用这些特征学会解题、学会认知。培养学生的表象思维就是要使学生在几何学习中。对基本的图形形成正确的客观的表象,抓住图形的形象特征与几何结构。辨识不同关系的各种表象,在代数、三角、分析等内容的学习中。重视各种表达式和数学语句符号等所蕴含的构造表象。

2.数学想象

数学想象是组成数学形象思维的一部分。也是一种重要的形式。学科里通常把数学想象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两种类型。

首先,再造性想象指的是,根据数学的语言、符号、数学表达式或图形、图表、图解等提示,经过加工改造而成的新的数学形象的思维过程。再造性想象具有两个特征。一个是生产的新想象虽然没有感知过。但是并非是自己完全独立创造出来的,是根据别人描述或者示意再造出来的:另一个新形象是头脑中原有的表象经过再加工或改造。其中包含着个人的知识与理解能力的作用,因此又有创造的成分。学生在平时的数学学习中的想象,很多都属于再造性的想象。因为学生的心智发育还未完全成熟。很难对新的表象创造出独立的、全新的想象。所以,学生只能在教师的教导和自己的学习中。经过再加工、再现等方法去展开想象活动。

其次,我们要分析的是创造性的想象,它一般指不依靠现成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符号的描述。也不根据现成的数学表达式和图式等方法的提示,只依据思维的目的和任务在头脑中形成独立的新的形象的思维过程。这种想象能力一般多出现在数学家和科学家的头脑中。一般中学生是比较难达到这个高度的,但是可以朝这个方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对数学逻辑思维的分析

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是逻辑思维的两大组成因素。形式逻辑思维就是依据事物的形式。有规则、有逻辑地反映数学的对象、结构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对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认识过程。这属于逻辑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对于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辩证逻辑思维,就是一种从运动过程及矛盾的相互转化中去认识物质客体。同时还要遵循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规律去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运用更多的是哲学的思考能力。坚持客观的评价和认识事物。因为。就数学这门学科来说,本来就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是一门论证严谨、逻辑严密的学科。数学中的公式、定律和法则等。都是通过严谨的逻辑思维才能推导归纳出来的。所以在教学当中,我们一定要教会学生层层论证、逐步证明、反向验证等方法,这是一种掌握数学学习的技巧之一。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很难把数学学好。所以,在平常的习题练习当中,教师一定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论证和检验,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对数学直觉思维的分析

直觉思维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主要是指以一定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通过对数学对象作总体观察,而在瞬间顿悟到对象的某方面的本质,从而迅速地对数学对象作出估计判断的一种思维。在表现形式上。一般有以下特征:直接性、快速性、整体性和不可解释性。数学的直觉思维是一种非逻辑的思维活动。是知识能力经过长期积累和反复思考以后,某一瞬间触发了灵感而不自觉地对事物本质作出的一种判断。这种思维能力在学生的身上常常表现为对某一问题的突发性的好奇发问。或者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直接的认识,这种认识不一定正确或者全面。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学会如何尊重学生的直觉思维,懂得将其不全面的直觉思维,加以逻辑的锻炼,从而帮助学生从数学的学习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和魅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学习数学。

初中数学教育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感教育;教学质量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主要包括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部分,在这其中,老师的教只是教学过程的客体内容,而学生的学才是教学的主题内容。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使数学成为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在这一培养过程中,情感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众所周知,热情和激情是促使人们达到自己目的的原始动力,情感教育在培养学生热情、激情以及对数学的兴趣爱好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情感教育在初中数学教育中的作用

数学作为一门抽象性、科学性、思维性较强的学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外,还应该注重学生数学技能以及能力的培养。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不单单是学生一个简单地对知识的认知活动,更重要的是学习过程中还包括学生的情感认知以及情感控制。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自身相关知识以及经验的欠缺,学习中往往带有明显的情绪性,学生根本无法利用自己的理智来控制自己的情感,在情绪高昂的时候,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更加敏锐,对真理的渴望以及对老师的喜爱都能够有效地促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行为,使教学获得更好的效果。反之,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就会变得非常低下。因此,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作用,利用各种方法寻找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绪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创造出一个充满积极情感的数学学习环境,从而不断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二、在初中数学教育中开展情感教育的途径

1.老师全身心的情感投入是开展情感教育的基础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老师,应该喜爱和关心所有的同学,老师除了要有基本的数学知识以及道德品质外,还应该将自己的情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教育中去,因为老师的情感投入多少直接决定着学生的情感教育。也就是说在初中数学教育过程中,老师应该以自己的情感为基础,发自内心地去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同学,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情怀,从自我的内心深处接受和认可这位老师,并对老师所教授的科目取得认同。这样老师才能够更好地把握每一位学生的情感,在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等情感因素,更好地进行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从而使学生在一种融洽、快乐的学习气氛中进行数学学习,这种良好的学习气氛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灵活和敏锐,对学生学习潜力的开发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2.不断开发和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认为数学只是一些概念、定理、公式的组合学科,根本不存在任何的情感,让人感到枯燥乏味。但事实并非如此,初中数学中的各类知识,如几何、三角函数、代数等都有着很长的历史,而且其中包含着很多政治、历史、地理、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其中不乏一些可以用来开展情感教育的内容,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寻找知识间的交汇点,最大限度地提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3.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情感

在很多学生眼中数学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而数学教学中如果运用创设情境的手段,把概念性的讲述与具体的范例结合起来,将数学知识的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枯燥的知识生动化,这样才能让学生易于接受,并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在数学教学时教师必须重视情境的创设,通过数学情境的发生、发展过程,真正实现在情境中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感悟数学的价值观,从而培养且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初中数学教育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素质教育;思想教育

在今天这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社会里,教育事业能否培养出有素质的人才,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以素质教育对于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我国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则成了一个重要难题。

一、提高初中数学教师的素质是关键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教师自身的素质提高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可以这么说,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学生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素质教育的成败。因此,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从各个方面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1.加强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培养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师德是最根本的要点。教师这份职业是用教师自己的思想、行为和知识在塑造学生的灵魂,热爱教育事业和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作为教师,敬业、勤业、乐业的精神影响着学生奋发学习,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对专业知识系统、整体的把握是从事教育事业的基本要求,还要能把握初中数学的理论体系,能分析和处理教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学上的普遍应用,初中数学课程也注入了新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模式日趋现代化。对此,改善和更新知识结构,了解学科专业知识的发展情况,拓宽专业知识层面成了初中数学教师新的教学要求。另外,还要学习和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科研实践活动,使自己真正做到“教书”。

二、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上也不例外,特别是数学这一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兴趣也是学习数学的推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恰当地把握学生的好奇和好动的心理特点,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要相应地结合现实中的例子,使用更具有直观性的教具来增加知识的直观性、形象性,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从感到枯燥无味变得感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和谐的师生关系。据研究,一个初中生对教师的印象和一个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及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这个学生这门学科的成绩。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更应主动关心学生,征询他们的意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尽量让他们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真正做到用自己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用自己的耐心、坚强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用自己的热心、爱心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情感,做到教学相长。

三、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

1.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我国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有素质有文化的学生起着关键性作用。现行的义务教育教材有很多都涉及古今结合的数学知识,教师在讲授有关专业知识的同时,应当适当地介绍数学史料,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在解题过程中,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激发他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的精神。

2.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教育

初中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传授数学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的专业学习和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学习方法、学习目的,培养学习毅力,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树立实事求是的做事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等良好的行为方式,并且把这些良好的行为方式慢慢演变成为他们学习和生活的习惯。

3.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初中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不同的困难和挫折,比如被一道题目困住,被一条公式绊住,这时候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激励作用。出于好奇心,学生在刚刚学数学的时候,兴趣都会比较浓,但随着知识的深化和扩展,有部分学生就会出现上课听不懂、题目看不懂、作业难以完成、考试不及格等学习障碍,这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就成了关键。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一旦学生出现心理消极的现象时,教师应及时帮助学生形成抗挫能力。例如,有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对数学抽象的思想难以理解,只能凭直觉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应该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耐心地教导学生,发现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增强学生解决困难、克服困难的信心,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而有的学生意志比较薄弱,面对学习中遇到的挫折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认为自己没有学习数学的天赋,因此就开始害怕学数学,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告诉学生勤能补拙这个道理,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且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上的闪光点,对于有进步的学生应该鼓励表扬,使学生在学习到知识之余,还能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勇气。

参考文献:

1.张玉成.整体思想方法与解题能力培养[J]河南理工学院学报.2010.03.

2.黄泰安.数学文化观念下的数学素质教育[J].中学数学教与学.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