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方案十篇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方案十篇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02:53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方案篇1

一、总体思路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全面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征信体系为载体,以信用评价为手段,以构建激励惩戒机制为重点,加大政府组织推动农村信用宣传的力度,不断完善信用担保体系,积极倡导诚实守信的文明风尚,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探索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与扩大农村信贷支持的有效方式,促进农村经济金融良性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由政府组织、领导和推动,构建组织保障体系,做到推动有力、管理有序、各负其责。

(二)多方参与、多方受益。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在政府主导下,由人行*支行和县级有关部门联合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各乡镇政府、农户及农民专合组织等多方参与,上下联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本着多方受益的原则设计,既有利于金融机构控制风险,又有利于缓解“三农”融资难的问题,使农村、农户得到实惠,地方经济从中受益,确保工作开展的持续性。

(三)统一标准。建立和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配套措施,构建良好的政策环境;在借鉴国际先进理论、学习国内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制订统一的农村信用信息档案标准和信用评价标准基本框架与运行机制。

(四)重点突破。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以建立信用档案和信用评价体系为突破口,以创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模范县、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农业专合组织、信用农户的创建活动为抓手,由浅入深,由点到面,有序推进。

三、主要内容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既包括信用文化、法律法规、信用数据库建设,又包括政府各相关部门的各种配套政策措施,需要硬件与软件紧密结合。我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打造两个保障平台,构建构建两套信用档案,完善两套评价体系,创新业务管理模式,建立激励惩戒机制,完善农村信用担保机制。

(一)打造两大保障平台

打造政策保障平台。即建立组织领导体系和明确相关责任。构建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委农办、人行*支行、农村金融机构(农行*支行、农发行*支行、农村信用社)等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任成员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负责信用县、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农民专合组织、信用农户的创建和规划,审定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方案,对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研究和决策,对各阶段的目标任务进行规划和部署。县政府目标办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纳入政府目标考核管理;人行*支行组织策划并编制信用档案指标和评分标准,设计开发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和农户信贷评分系统,指导农村金融机构创新业务管理模式,创新信贷产品,增加农村信贷投入;县委农办制定具体配套支持政策,主动运用评价结果,出台激励惩戒措施;农村金融机构全力征集农户信用档案,建立数据质量责任制和数据更新机制,积极推广应用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和农户信贷评分系统,按照大数定理盈利模式创新农户信贷管理体制,主动打造新型信贷业务管理流程。

打造宣传教育平台。即建立信用及金融知识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培育农村信用文化,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报纸等公共舆论工具加大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宣传和引导力度,突出宣传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目的意义、评定标准、程序步骤等有关内容。农村金融机构加强对贷款农户的宣传,教育广大农民诚实守信,遵纪守法,重视积累自身良好信用记录。

(二)构建两套信用档案

一是构建农民专合组织、农户信用档案。人行*支行负责构建农民专合组织、农户信用档案。农户信用档案以农村信用社农户经济档案为基础,以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为目标,依据农户基本状况、自有资产、诚信记录、经营能力及项目等情况逐户建档,并建立数据质量责任制和数据定期更新机制。同时,有对贷款资格的专业合作组织的信用档案进行相应采集。

二是构建信用乡(镇)、信用村信息档案。人行*支行负责构建信用乡(镇)、信用村信息档案,组织农村金融机制编制统一的《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档案参考指标》,按照少而精的原则选取建档指标,尽量降低采集和维护成本,简洁实用地反映乡(镇)、村的基本信用状况,并建立动态考核机制。

(三)完善两套评价体系

一是完善农户信贷评分体系。针对农户特点,人行*支行按照成都分行下发的评分模型,组织金融机构编制统一的《农户信贷评分参考标准》(以下简称《评分标准》)。农村金融机构参考《评分标准》,结合各自内部授信规定对农户进行信贷评分。评分过程属于金融机构授信前的内部评价,应免费进行。各农村金融机构共同认可依据《参考标准》评出的结果。对于加入农业保险的农户,在相关指标的评分上可适当上调。

二是完善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农民专合组织评价体系。由各乡镇政府进行组织,人行*支行牵头,农村金融机构参与,开展信用村、信用乡(镇)、信用农民专合组织评价工作,并进行表彰和授牌。人行*支行组织农村金融机构编制统一的《*县信用乡(镇)、信用村评定办法》及《*县信用农民专合组织评定办法》。对信用村、信用乡(镇)、信用农民专合组织,由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统一授牌表彰。

(四)创新业务管理模式

设计、开发、推广应用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和农户信贷评分系统,指导农村金融机构创新业务管理模式。在设计上,将农户评分系统与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进行无缝链接,实现评分结果与信用报告的同步反映;将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与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指标衔接,实现征信数据自动转换。在开发上,注重结合实际,使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和农户信贷评分系统与农村金融机构的电子化和信息化水平相配套,实现前瞻性的实用性的统一。在应用上,使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和农户信贷评分系统有机地嵌入农村金融机构信贷审批、风险控制、产品营销等各个环节,打造新型的业务管理模式。

(五)建立激励、惩戒机制

根据对农户、农民专合组织的评价结果,农村金融机构在授信额度、审批权限、服务种类、适用利率、抵质押物、推荐评优等方面实行差别政策。对信用良好的农户、农民专合组织给予优惠和便利,对信用不良予以限制。根据对信用乡(镇)、信用村的评价结果,政府管理部门制定行政性惩戒和奖励措施。信用乡(镇)、信用村可在农业项目开发、优惠利率、农村配套服务等方面优先享受政府各部门和金融机构的优惠政策;县政府建立对信用乡(镇)公务员和信用村组干部在选拔任用、职务晋升、评选评先等方面的正向激励机制。

(六)完善农村信用担保机制

人行*支行和金融机构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对农村信用担保机构的支持,推动建立和完善对信用担保机构的激励约束机制,调动担保机构的积极性,协调推动政府、农村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探索有效担保机制,推动担保机构提高服务效率、服务功能、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四、工作安排

(一)宣传启动阶段(*年8月-9月)。结合*实际,制定全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成立全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细化工作职责,明确工作任务,广泛开展多层次的宣传动员,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县级有关部门、人行*支行、农村金融机构共同开展调查研究,探讨、设计农户和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农民专合组织的信用档案参考指标和评价参考标准,提出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和农户信贷评分系统的业务需求书。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方案篇2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大、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围绕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整合涉农档案资源,建立与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相适应的、覆盖新农村建设各个方面和全体农民的档案工作体系,有计划地开展送档下乡、送信息进村等活动,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档案信息和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服务。

二、目标任务

力争在2012年底全区100%的区级涉农部门和镇机关及80%的村(居委会)档案管理达到统一的规范化标准,通过国家验收,成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区。具体阶段目标如下:

2009年,在全区2个镇(白市驿镇和陶家镇)率先开展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试点。试点镇的各村、社区居委会和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并完善新农村建设档案,通过市档案部门初验。

2012年,在全区所有涉农部门和各镇的行政村、社区居委会、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建立并完善新农村建设档案资源体系,70%的单位配备计算机,实现档案信息和已公开现行文件网上查阅。

2012年底,依托区政府公众信息网、档案信息网、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党建网)、农业信息网等网络系统,基本建立覆盖全区农村的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服务体系,镇、村(居)两级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查阅部分已公开现行文件和档案信息,实现农村信息资源共享,达到广大农民利用档案信息和已公开现行文件“一般不出村(居)”的目标。

三、主要内容

(一)区级涉农部门

1.制定本部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实施意见,提出工作目标、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明确领导,落实工作经费,开展业务培训和监督检查。

2.所属单位档案工作管理有序,档案收集齐全,整理规范,档案目录和重要档案力争进行数字化处理,编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资料。

3.建立方便农民群众档案查询系统,本部门涉农档案信息。在区政府公众信息网、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党建网)、档案信息网、农业信息等网络系统上载“三农”档案资料,确保涉农政策、技术、信息到镇、到站所、到村,使农户能够方便查阅。

(二)各镇人民政府

1.把档案工作列入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对所属单位、村(居委会)及经济组织的档案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2.有分管档案工作的领导、专(兼)职档案人员,档案工作列入年度考核内容。

3.对群众普遍关心的重要档案和已公开现行文件进行数字化处理,。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区创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区活动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示范区创建活动。各镇要把此项活动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落实分管领导,建立领导机构,细化目标责任,切实做到目标明确,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二)明确工作责任。区档案局负责制定全区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区活动实施方案、工作目标和年度计划,整合全区新农村建设档案资源,建立网上查询系统,对全区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业务指导与监督;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其它成员单位和涉农部门负责加强对本部门“三农”档案工作的规划和组织协调,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同步安排档案工作经费、同步开展档案工作,联系帮扶各镇的区级部门要把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纳入指导、帮扶的重要内容,共同助推创建活动的开展。

(三)广泛宣传发动。各街镇、区政府各部门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新闻宣传部门要发挥宣传工作的主渠道作用,充分运用宣传标语、广播、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多形式、多渠道的大力宣传开展“创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区”活动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防止片面性和简单化,调动全区特别是各镇和区级涉农部门及广大农村干部群众自觉性和积极性。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方案篇3

1.以农村土地承包档案和会计档案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营管理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已有131个乡(镇)农经站(农村经济服务中心\农村经济服务站)建立农村经营管理档案,全市建档率达到100%,并全部实行了由乡(镇)农经站(农村经济服务中心\农村经济服务站)集中统一管理的村档乡(镇)管模式;19个农经站农村经营管理档案工作达到了省一、二级标准;南通市农村经营管理档案工作受到国家和省农业主管部门领导的充分肯定。全市有210多万农户建立了土地承包档案。

2.以农村信用、信贷、会计档案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金融档案规范化、标准化工作迅速推进。2005年年底,农村金融档案工作达到省级以上标准的有84家,本市海安县43家单位档案管理实现达标“满堂红”,2006年计划41家达标,将实现50%县(市)达标“满堂红”。目前全市已为127万个农户建立经济信用档案,528家信用社100%建档。全市信用联社系统达标单位先后投入400多万元,加强档案管理硬件建设,分社档案库房全部安装密集架,做到库房、阅档、办公三分开,符合“八防”要求,实行了集中统一管理。海安县农村信用联社原主任马荣华同志,作为全国5万个农村信用社惟一的代表出席了1996年北京召开的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受到十三届国际档案理事会主席瓦洛先生的高度赞赏。

3.以农民养老保险档案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档案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目前全市农村养老保险档案均实行了集中统一管理,为105万多个农民建立了农村养老保险档案,归档案卷1万多卷。同时,加强了农村养老保险档案数据库建设。如东县农保处完成34.4万农民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任务,共建立缴费信息100多万条,并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形成了乡镇原始纸质档案与县计算机数据电子库档案多种载体并存、手工管理和计算机管理同步使用、同步更新的管理模式。

4.以村民自治、民主管理档案为主要内容的村级组织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开始启动。目前全市1935个行政村实现村村建档,建档率达到100%,1个村级档案工作达到了省二级标准。

急人民群众之所急,想人民群众之所想,这是我们开展农村档案工作的宗旨。因此,唯实不唯书成为工作的出发点,也使我们探索出了一些新的工作思路。

从农民的现实与长远需要出发,实行村档村管、村档乡管、乡档县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村档村管是农村档案的基本保管模式,但从农村档案的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的实际出发,我们对不同的档案采取了差异管理模式。一是一般档案采取村档村管模式,目前实行村档村管的有1935个行政村。二是涉及村级单位集体资产等内容的重要档案,实行村档乡(镇)管,乡(镇)管村用的管理模式,如土地承包档案、会计档案等全部由乡(镇)农经站(农村经济服务中心\农村经济服务站)集中统一保管、清理核对,村级可视利用需要备份保管,这样既帮助村级单位积累和管理了档案材料,又防止散失,也方便了工作和村民利用。三是对农村养老保险档案实行乡(镇)保管手工原始档案与县级社保处建立计算机数据库电子档案同步管理的模式。

从农民的档案意识现状和根本利益出发,明确档案立卷归档的质量标准。

针对农民档案意识不强、农村档案质量不平衡等实际状况,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我们制定了“四个统一”的档案立卷归档质量标准,即统一归档范围、统一分类方案、统一整理方法、统一保管期限。

在统一归档范围方面的规定,一是农村经营管理档案必备的文件材料内容是:反映农村财务与资产管理方面的文件材料,包括农村会计文件材料、农村集体资产年报、农经年终收益分配、村干部责任制考核、村办企业及小型水利设施改制文件材料等;农村土地承包文件材料,包括农村土地承包及流转合同、农户土地承包清册等基础文件材料;农民负担方面的文件材料等;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方面的文件材料等。二是村级组织档案应归档的文件材料主要有:农村党组织建设方面的文件材料;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方面的文件材料;治安保卫、科教文卫、农村经济、计划生育、公共事业、为农服务等方面的文件材料;财务、财产管理方面的文件材料;村委会获得的各种荣誉证书、奖牌、奖杯、奖状等实物;村委会办公及活动场所建筑物及重大工程、办公设备及文化娱乐设施设备的文件材料;反映村民自治及各种活动的照片、声像材料等。三是农村社会保障档案应归档的文件材料主要有:反映业务管理方面的文件材料,包括投保,交费/领取/一次性继承,退保等方面的业务文件材料;反映信息管理方面的文件材料,包括投保人基本情况/金额串户修改、基本数据情况级变更/合并领取、社保人员/数据交接、数据导入情况等方面的文件材料;专项稽核方面的文件材料等。四是农户经济信用档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户家庭人口、土地承包面积、种植养殖经营项目、常年经济收入、资产和负债情况、历史信用记录、农户信用等级表、特色农户情况等。

在统一分类方案方面,农村经营管理档案分为文书、会计、土地承包、合作基金、实物、电子等五类;村级组织档案分为文书、会计、实物、基建、设备、声像和电子等七类;农村养老保险档案分为业务、信息、稽核管理等三类。

在统一整理方法方面,提出了“简化整理、深化检索、尊重历史、区别对待”的档案整理原则,对数据库建设明确按国家和省档案机关的规范进行。

在统一保管期限方面严格按照档案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

从不同系统、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实际出发,制定循序渐进的档案建设目标。

实践证明,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档案建设目标过高过低都不利于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为此,我们在确立档案建设目标时坚持四个原则,即硬件建设与经济发展实际相适应原则,系统渐进推进原则,档案建设与业务建设同步跟进原则,信息化建设与时俱进原则。

1.硬件建设与经济发展实际相适应原则。在硬件建设要求上不搞一刀切,当地经济发展和单位实际相协调一致。档案等级对硬件建设,提出有条件的积极创建,不搞指标。

2.确立系统渐进推进原则。每年确立一个系统为重点进行整体推进,一抓到底,提高系统整体水平。2005年与市农委办联合推进全市农村经营管理档案工作规范化建设,2006年又正在与市民政局联合对全市村级组织档案工作整体推进。

3.确立档案建设与业务建设同步跟进原则。以系统业务工作发展的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目标。比如我们在推进农村经营管理档案工作时,根据市农经工作的进展程度而确定了3年分步实施的目标,第一年重点抓规范化、第二年重点抓标准化、第三年重点抓信息化建设。

4.信息化建设与时俱进原则。比如对农户土地承包档案资料的录入工作,我市根据农村计算机普及的进程,提出五年全面完成的目标,2004年录入率达30%,2005年达60%、2006年达80%,2007年达100%。

从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采取强力推进的措施。

农村档案管理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档案部门和涉农主管部门的协调配合,齐抓共管,为此,我们在与市农委办、民政局等涉农单位加强协调,采取了以下措施强力推进。

1.加强协调与沟通,把好“两关”。为了发挥档案部门熟悉档案法律法规和政策,农村工作部门熟悉农村情况两个优势,我们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契机,主动与农委办、民政局等涉农主管部门联系沟通,及时了解农村工作情况和发展动态,通报档案工作法律法规和政策信息,从而把住了出台政策关,通过共同检查政策执行情况,从而把住了考核关,实现了档案工作从事后介入向提前主动参与的转变。

2.加强合作,做好“五个联合”。“五个联合”即联合出台文件、联合召开会议、联合指导、联合检查考核、联合表彰。2005年、2006年两年,我们先后与市农委办、民政局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经营管理档案规范化建设的通知》、《关于2006年农村经营管理档案工作规范化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村级档案规范化管理的通知》、《关于公布农村经营档案工作先进单位的通知》等文件,与市农委办联合召开了业务研讨会、推进会、培训会,会议由市县档案局、农委办、乡(镇)农经站的分管领导、办公主任、业务处室人员和档案人员参加,收到了好的效果。

实践证明,“五个联合”的关键,是将档案工作与各项业务工作融为一体,列入业务考核内容,即在涉农部门制定某项新农村建设工作政策、检查考核标准时将档案工作纳入其中,并与工作业绩、经济奖励挂钩。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方案篇4

一、主要做法

一是建立保障机制,形成共建格局。“一创两建”工作会议及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下发后,红河中支就推动州政府印发《红河州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及时对试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紧紧围绕“政府领导、人民银行牵头、金融机构主办、农民参与、多方配合、整体联动”的工作原则,成立了由联系金融的副州长任组长,分管副秘书长、人民银行行长任副组长,州政府办、财政局、农业局、林业局、扶贫办、人民银行、银监分局、涉农金融机构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构建了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上下联动,共同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工作格局。

二是以点带面先试点,因地制宜抓信用建设。在学习借鉴浙江丽水等地经验做法后,以弥勒县作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先行试点县。2010年10月,州、县两级人行对弥勒县信用联社原有的农户信用信息档案采集表进行补充完善,信息采集内容涵盖了个人客户信息、农户评级信息、家庭资产情况、家庭经营情况等4个内容的100余个指标,由信贷员和村干部逐户走访采集,再组成农户信用档案录入小组对农户信息进行逐笔录入。至2011年9月,弥勒县农户信用建档面已达到100%。试点的成功为全州迅速推动信用建设工作提供了经验。

三是开拓创新两步走,稳步推进信用建设。2011年红河州作为全面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点的四个地区之一,中支党委结合红河州农业人口众多,农户居住较为分散的特点,在弥勒县试点基础上,提出资源共享两步走的工作指导意见。按照《云南省农户信用信息与信用等级评价标准指引》要求,由分管领导带队到农村实地采集调研,依据农户的家庭状况、信用状况、授信用信状况,“一册一户”逐户采集农户信息,录入云南省农户信用信息系统,为农户建立电子信用档案,全面做实、做细、做准信用建设基础工作。

四是工作措施明确,宣传指导到位。为确保试点目标任务完成,红河中支及各县支行制定了工作计划和任务分解表,加强指导督促。指导农村信用联社红河办事处制定《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对辖区13家联社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并提出要求;自编培训教材,深入村镇对近700名村民小组长进行现场培训;张贴宣传海报3600张、发放宣传单10.5万份;按月(周)对各县(市)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小组、信用评价小组成立情况、经费争取、信息采集进度等情况进行通报。

二、取得的成效

一是近九成农户有了信用档案。截至2012年12月31日,全州13个试点县(市、区)已为76.64万户农户建立了纸质信用信息档案(其中人行组织采集23.24万户,信用社自行采集53.40万户),占全州农户总数的89.23%;评定“信用户”39.29万户(工作领导小组评定18.91万户、信用社自行评定20.38万户)、“信用村”390个(工作领导小组评定273个、信用社自行评定117个)、“信用乡(镇)”29个(工作领导小组评定20个、信用社自行评定9个),分别占农户信用信息采集总数及村委会数、乡(镇)数的51.27%、32.55%、21.8%。完成了省政府确定的“三信”创建试点工作目标任务。

二是农户贷款难问题得到缓解。随着农户信用档案的建立,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的评定,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从5000元调整到了10万元,农户可在核定额度内“随用随贷、周转使用”。截至2012年末,红河州授信农户达60.24万户,占辖区建档农户的78.61%,授信总额达81.12亿元,户均授信1.56万元。全州农户贷款余额118.75亿元,占个人贷款余额的44.57%,农户贷款难得到有效缓解。

三是金融反哺措施进一步落实。出台了《红河州“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评定管理办法》,明确信用等级为“优秀”的农户,在办理贷款时给予9%的利率优惠;信用等级为“较好”的农户,给予6%的利率优惠。经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审核认定为“信用村”的行政村民小组,从授牌之日起,该村村民在涉农金融机构借款享受5%的利率优惠。信用村、信用乡(镇)在农业项目开发、优惠利率、农村配套服务等方面也将优先享受政府各部门和农村信用社的优惠政策。截至2012年末,红河州涉农贷款余额445.12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67.40%。有效促进了涉农金融机构反哺“三农”措施的落实。

四是诚信意识水平整体提高。人民银行、涉农金融机构与文明办、扶贫办联手,将农户诚信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结合起来,将评比信息纳入农户信用评价考核指标,使贷款发放与培育农村信用环境紧密联系,“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信用理念被广大农户所接受。形成了家家争当“信用户”,村村争当“信用村”,农村经济金融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2012年末,全州涉农金融机构农户贷款不良率为2.68%,同比下降1.29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环境显著改善。

三、几点体会

(一)政府支持是保障

红河州政府十分重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发挥领导作用,及时出台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在政策上、经费上给予了相应的倾斜。仅2012年全州就出台农村信用建设实施办法13个,建立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小组548个,村、乡镇、县级工作小组52个。财政划拨工作经费达108万元,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扎实开展提供了保障。

(二)典型示范是推手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一创两建”重要内容之一,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先行试点工作的成功,为辖区“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借鉴。两步走的工作方式解决了采集农户信息工作量大、难度高这一基础性工作难题,为后续快速开展农户信用评级和信贷授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评级授信是关键

农村信用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和融资环境。红河中支通过召开涉农金融机构联席会议,出台《红河州“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评定管理办法》,对农户信用等级评价和信用村、信用乡(镇)评定、授信管理进行统一规范。由政府部门、人民银行、涉农金融机构、村(乡镇)干部逐级组成信用评级小组,评出信用农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并由政府行文进行表彰、授牌;涉农金融机构对信用农户给予授信。有效调动了农户和乡村干部参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积极性。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方案篇5

当前,金融在"三农"发展中的支撑地位和促进作用日益显现。为进一步改善我县的农村信用环境和融资环境,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就加强全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基本原则

以适应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前提,按照"健全机制、科学规划,先易后难、稳步推进,改善服务、支农惠农"的原则,依托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进一步整合农村信用信息资源,完善农户信用档案信息征集机制和信用评价标准,培育和提高农户的信用意识,增强农村地区信用信息的透明度,改善农村融资环境。

二、工作目标

通过5年时间的建设,力争为全县有信贷关系和有潜在信贷需求的农户建立规范化的电子信用档案,并将信用档案信息接入全国统一的征信系统,实现联网查询和使用,初步形成信用宣传、信息征集、信用评价、信贷支持为一体的金融支农惠农框架体系。

三、主要内容

1.建立信息征集机制。根据当地农村经济特点,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设计农户信用信息指标,从贷款农户和有潜在贷款需求的农户入手,依托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征集农户的生产经营、主要收入来源等信息,整合各涉农部门掌握的农户林权、土地承包、房产等其他信息,建立规范化农户电子信用档案,推动建立农村信用信息征集机制。

2.开展农村信用评价工作。在不收取费用的前提下,以农户信用档案为基础,按照《金华市农村信用评价暂行办法》(由人行县支行另行转发),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户信用评价方法体系。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工作,对评定的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由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统一授牌。

3.健全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在信贷管理中广泛应用农户信用评价结果,建立健全农村信贷风险管理体系,逐步形成"农户+征信+信贷"的信贷业务运作模式。推动信用信息产品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普及应用,将银行信贷约束与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等要求有机结合,使信用优良的农户切实得到优惠和便利,使失信者受到制约乃至付出代价。加强对守信典范与失信典型的宣传或公示,引导农村经济主体增强信用意识,培养良好的信用行为。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年月-月):以新渥、尖山等7个乡(镇)作为试点。在试点范围内,对已发生信贷或对外担保业务的农户全面实施信用评价,征集信用信息,逐户建立规范化的电子信用档案。

第二阶段(-年):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开,力争在年完成辖区内三分之二以上有信贷关系农户的信用评价和信用档案征集工作,在年完成辖区内全部有信贷关系农户的信用评价和信用档案征集工作,并向有潜在信贷需求的农户逐步拓展。同时,各涉农金融机构将农户的信用信息充实到自身的综合业务管理系统中,作为审贷决策的参考依据。

第三阶段(-年):定期对已征集的信用信息进行更新,丰富信用档案内容,待条件成熟时将规范化的农户信用信息纳入全国统一征信系统。扩大农户信用评价信息的应用范围,进一步完善农户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使我县农村信用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农户"贷款难"问题得到明显缓解。

五、工作要求

1.统一思想认识。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加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具体体现,对进一步改善金融支农服务,支持农民创业创新,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各乡(镇)政府和金融等相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将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确保全县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有序开展,并取得实效。

2.建立组织体系。为加强对全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名单见附件),具体负责对全县农村信用评级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督促;乡(镇)、村两级也要成立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涉农金融机构人员和农户代表参与的农户信息采集和信用评价小组,负责农户信用信息的采集和评价工作;全县形成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3.落实工作职责。各乡(镇)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对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分管领导直接负责,落实部门责任,形成工作合力;要组织好群众的宣传发动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维护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秩序。县级有关部门要在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具体职责为:

人行县支行牵头负责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具体工作,做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宣传发动工作,会同金融监管机构指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鼓励和支持农村金融业务创新。

财政、农业、林业等涉农部门负责制定落实对信用农户及信用乡镇的支持政策,及时提供农户相关信息资料,协助金融机构建立农户信用档案,推动农户信用评价结果在支农资金、农业项目开发等方面的应用。

金融机构尤其是涉农金融机构要做好农户信用信息采集、评价的基础工作,充分利用信用评价结果和信用信息平台,积极参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林权(土地承包权)抵押贷款的发放,不断拓宽支农服务范围。各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结合本部门职责,注重对评价结果的开发与利用,进一步扩大评价影响,提高评价效果。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方案篇6

奠定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基础

为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和农民增收服务,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1997年,国家档案局和农业部联合召开了首次全国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会议。各级档案部门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联合涉农部门进行统一部署,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各地坚持依法治档,出台了一批有关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规范性文件,乡镇和村级建档工作全面铺开。有的省将村级建档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的考核内容;有的地方通过“村档乡管”的办法,解决了部分条件欠缺地方的建档困难;有的地方将目标管理考核机制引入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加强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基础业务建设,规范了村务管理。

稳定农民的土地承包关系,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也是农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有的县级档案馆针对农民的需求,接收第二轮土地承包档案进馆,无偿保管,无偿使用。这一举措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并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农村土地承包法执法检查组的充分肯定,认为档案部门为巩固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不动摇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级档案部门还加强了土地承包和流转、农业科技推广、村务管理、农业产业化经营、小城镇建设以及税费改革、劳动力就业、大病统筹等方面档案的管理,积极维护农民利益,保障了农村的社会稳定,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在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全国乡镇建档率已达到95%以上,有的还建立了乡镇档案馆。已建成的县、乡、村三级农业档案信息网络作用日益显现,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档案工作逐渐走上规范化道路,农业和农村档案资料的来源与服务对象不断拓宽,各地形成了“三农”档案工作齐抓共管、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档案工作服务“三农”的有效途径

通过一手抓建档、一手抓服务,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乡、镇、村、民营企业和科技部门为工作主体,以广大农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条块结合、行业主抓的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管理体系,探索出档案工作服务“三农”的一些有效途径。

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目前,不少农民致富奔小康尚处于“缺思路,想技术,愁销售,盼服务”的阶段。档案部门针对农民的需求,有的建起农村科技档案信息服务中心、信息站和信息点,形成信息网络,将专业村、示范户的名牌产品纳入三级网络管理,解决农民之需;有的积极参与农业科技“110”信息网,提供政务、农技、畜牧、气象和水利等档案信息,为企业和农户专栏消息,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有的和当地农委联合下发文件,引导镇档案管理站下载农经网有关信息,利用农村集市现场咨询,为农民发放刊有生产技术和市场信息的“明白纸”,帮助农民以销定产;有的建立农产品“身份档案”和“生长档案”,打通产地与市场之间的渠道,既帮助农民了解市场走势,又保障了市民的食品安全。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方案篇7

一、工作原则

按照“政府主导、人行推动、多方参与、支农惠农”的原则,创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建立健全农村经济主体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和评价体系,推动行政资源、金融资源、社会资源与农村经济主体的有效对接,提升广大农村经济主体的诚信意识和守信能力,实现“信息共享、资源统筹、机制创新和信用提升”四大突破,充分发挥试验区建设的带动作用和示范效应,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和融资环境,促进我区农村经济与金融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二、工作目标

力争用2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信用惠农、信贷支农、服务便农、政策富农”的总体目标。探索建立以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农村经济主体为主要实施对象,以信用档案和信用评价为基础,以信用对接和信用增级为核心,以信用文化为保障的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新模式。培育具有引领作用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有效促进农村信用环境在整体上显着改善,信用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更加突出,信贷支农力度不断加大,全县农村经济金融持续健康发展。具体目标:信用镇、信用村、信用户占比分别达到80%、70%、70%以上;信用户的电子档案建档率达100%;涉农贷款增幅持续高于各项贷款的平均增幅;新增涉农贷款不良率控制在1%以内。

三、工作步骤

(一)宣传动员阶段。组织举办“创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启动仪式”,正式启动试验区创建工作。在县政府领导下,县直有关部门、县人民银行、县涉农金融机构共同开展宣传活动,广泛动员发动农村经济主体参与创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

(二)启动推进阶段。在全县范围内,依托“农村信用体系管理信息系统”,采集农村经济主体的信用信息,建立信用档案和配套信息共享机制;组织涉农金融机构继续深入开展信用镇、信用村、信用户评价工作,农户信用档案建档率达到60%;探索建立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用评价机制,试点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评价工作;鼓励、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第三方外部信用评级,信用评级等级以适当方式对外;涉农金融机构积极运用信用体系建设成果,加大信贷投放。

(三)全面深化阶段。在全县实现信用镇、信用村、信用户评定的全覆盖,占比达到或超过预期目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用评价面不低于50%;形成统筹各方资源向信用等级较高的农村经济主体倾斜的有效信用对接模式和激励约束机制;全面建立和完善以农村产权要素确权、评估、交易流转为核心的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形成多元化的融资抵押担保体系;营造出“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社会氛围;积极运用信用体系建设成果,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有显着提升。

(四)总结推广阶段。完善和总结全县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的模式架构、实施流程和制度措施,建立科学、客观的评价机制,形成有特色、可借鉴、可复制的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创建模式和长效机制,推动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县的经验做法。

四、工作内容

(一)建立集中统一的农村信用信息管理系统。以全县统一的农村信用信息数据库系统,打造信用区农村经济主体信用档案、信用评价、信用对接、动态管理的载体和平台。人民银行牵头负责信用信息数据库系统建设;涉农金融机构要及时报送农村经济主体的信用信息;林业、农业、房管、国土等部门分别建立完善农户森林资产、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房屋产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确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息档案,并将农村经济主体的基本信息及产权、荣誉、评价、警示有关信用信息导入农村信用信息管理系统。

(二)全面开展农村经济主体信用评定工作。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要组织各成员单位按照“统一标准、自主申报、逐级审核、公开表彰、动态管理”的原则,以农户信用档案为基础,运用农户信用评分系统,进行科学合理评价,推动农户信用评价结果与农户贷款审核、管理相结合,促进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健全信贷业务及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农户+征信+信贷”的业务模式。不断完善农户信用评价方法体系,探索建立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用评价机制,将分散的农户信用整合为有组织的集体信用,鼓励引导农业企业参与第三方外部信用评级。

(三)打造促进农村资产有效抵押流转的载体平台。充分利用城乡统筹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组建以林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房屋产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农村产权为标的流转交易平台。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不断扩大涉农信贷的抵押担保范围;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通过增加财政贴息资金、设立风险补偿基金等多种方式,建立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和分担制度;保险公司要做好政策性保险业务,不断提升农业保险覆盖面和渗透度;打造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参与的多种形式或组合方式的农村信用共同体。

(四)制定落实支农惠农的倾斜政策。各涉农金融机构要制定对农村信用主体的金融信贷激励政策措施:对信用农户要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实行贷款优先、额度放宽、手续简化、利率优惠;组织开展对信用农户的各类政策性、商业性保险,并给予一定保费补助;成立农业信用担保机构,为信用农户的大额贷款提供担保;地方财政要积极实行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资金,对信用村、信用镇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和优惠。

(五)加快农村金融网点布局和支付网络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网点,鼓励非涉农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新型信贷机构;在信用基础较好的镇(街道、管委会),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将加快推进“刷卡无障碍示范区”、“电话支付终端小额取现试点”等支付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为“三农”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

五、工作要求

(一)健全组织,加强领导。按照“政府主导、人行推动、各方参与、支农惠农”的原则,成立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人民银行、财政局、农业局、林业局、畜牧局、水利局、国土局、涉农银行业金融机构(农发行、农行、农村信用社、邮储银行)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县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试验区建设的组织协调、指导推动、重点攻关、解决疑难、督查考核等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人民银行县支行,负责试验区建设的日常工作。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方案篇8

2月10日,江西省档案工作会议在南昌召开,多家新闻媒体予以多角度报道。其中,南昌晚报《神秘档案“开口”替百姓说话》一文引起省委书记苏荣的关注,于2月11日作出批示。批示指出:“档案是历史的记录,档案是资源,档案是财富。档案对外开放是历史的必然。用好档案信息与保存、整理档案同等重要”。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刘上洋也作出批示。随后,省内有关新闻媒体对全省档案工作进行了连续跟踪报道,引起了社会对档案工作的广泛关注。

接到苏书记的批示后,江西省档案局迅速组织学习部署,并针对省委、省政府领导近来有关的批示精神及时向全省各级档案部门下发了《关于认真学习贯彻省委书记苏荣和省长吴新雄等领导对档案工作重要批示精神的通知》。《通知》对学习贯彻几位领导的批示精神提出了具体要求,要落实到做好今年档案工作上。

(江西省档案局强芳)

北京市档案馆办新展引市民参观

2月11日,“见证北京――档案的记忆”主题展览在北京市档案馆开幕,并正式向社会开放。即日起,档案馆长期免费迎接市民参观。北京市档案局局长陈乐人、副局长姜之茂为展览揭牌。

此次展览从北京市档案馆馆藏中选取400多件文件、资料和图片,共分为京华风云、市政回眸、工商掠影、文教荟萃、古都新生等9部分,按时代脉络陈列,应用新的电子设备方便市民参观。很多设备是档案馆首次使用,参观者可以通过录音、录像、触摸屏、电子翻书等辅助设备,全方位地了解北京市百年来发展历程和时代变迁。

陈乐人局长介绍说,北京市档案馆是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馆藏档案为依托,举办展览,弘扬北京的历史文化,传播档案知识,是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希望档案馆成为广大市民接收爱国主义教育、增长知识的第二课堂。

(本刊记者韩伟文/图)

辽宁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

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现场会召开后,辽宁省档案局立即传达会议精神,要求全省各级档案部门认真将会议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落在实处。辽宁省档案局向省委、省政府主管领导汇报,争取将省档案局列入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将档案工作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之中,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增加对“三农”档案工作的投入,确保“三农”档案工作顺利开展;积极与涉农业务主管部门联系,出台《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意见》,搭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平台;总结档案部门多年来在农业农村档案工作中的经验和做法,不断创新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手段、形式,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纳入对各市工作目标考核之中;开展乡(镇)、村档案工作情况普查,摸清本省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实际情况;制定本省相关标准,为参加“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评选活动做好准备;指导市、县两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2010年底前完成乡村两级文件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建立覆盖农村各方面和广大农民的档案资源体系。

(辽宁省档案局)

广东省档案局积极开展社保档案工作

随着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广东省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正在向“全民皆保”扩展,广东省档案局随之积极开展社会保险档案工作。2005年,广东省档案局与社保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联合制发了《广东省社保业务档案管理暂行办法》,推动了全省社保业务档案工作的全面发展,规范化程度普遍提高,基本实现了集中统一管理的目标。2008年7月,广东省档案局与社保局对全省社保业务档案管理情况进行了联合调研,以促进全省社保档案工作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高。2009年,广东省档案局将与社保局共同研究制定加强全省社保档案工作的有关规定,争取作为地方行政规章施行,并在适当时候对全省社保档案工作情况进行一次专项执法检查。

(广东省档案局)

福建省档案局提出新的工作发展思路

福建省档案局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提出“实现一个目标,推进两项建设”的发展思路。“一个目标”即实现传统档案馆向公共档案馆转型;“两项建设”,一是新馆馆舍建设,二是与公共档案馆建设相适应的档案资源、档案法制、档案信息化、档案业务建设和档案干部队伍建设,以及改善档案事业发展的外部条件等。目前,福建省档案馆新馆项目已开工建设,同时正在抓紧落实公共档案馆建设三年规划。通过一手抓新馆建设,一手抓各项档案基础业务建设,形成“两项建设”相互支撑、同步推进的良好态势,以此引领福建档案事业的各项改革创新,实现新跨越。

(福建省档案局)

天津市召开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座谈会

1月15日,天津市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座谈会在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武清区大黄堡乡后蒲棒村召开。天津市档案局局长荣华在讲话中总结了近年来档案服务农村工作的经验做法,对今后一段时期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提出了“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做好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统筹城乡档案工作协调发展,建立与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相适应的、覆盖新农村建设各个方面和全体农民的农村档案工作体系,切实为“三农”提供有效服务,促进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更好地为科学发展服务”的总体发展目标。

近年来,天津市各涉农区县档案部门紧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积极开展档案“三下乡”服务活动,农村档案工作基础建设不断完善,档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农业科技档案信息三级网络,全市村级建档率达到100%。主动抓住市政府免费为全市农民体检的时机,跟进服务,为全市320万农民建立了健康体检档案,成为全国首创。积极拓展建档领域,形成了土地延包档案、农村税费改革档案、农户信用档案、科技种养殖档案、农产品档案等涉农方面内容丰富的专门档案和特色档案。加强和规范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档案管理,村级档案成为推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基础保障。

(天津市档案局丛为民)

陕西省档案馆被授以陕西省人民政府信息查询点

1月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举行了陕西省红头文件信息查询点授牌仪式,陕西省档案馆被正式授以陕西省人民政府红头文件信息查询点,并发了牌匾。这次同时授牌上岗的还有省政务大厅省政府公开信息查询点和省图书馆省政府信息查询点。三处省政府信息查询点“挂牌上岗”,老百姓可以依法免费查阅省政府相关“红头文件”获取个人想得知的政策规定。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方案篇9

1新农村建设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

我国是以村级组织作为最基层组织,通过民主自治的方式来进行各方面管理工作,如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社会治安、卫生等。由于村级组织数量多、且各地区发展状况不平衡、民主自治方式管理松懈等原因直接导致新农村档案资料的广泛化、差异化、多样化,为档案管理的相关工作增加许多难度。

2新农村建设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初期,我国大力支持农村档案管理工作,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相关部门也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档案管理工作,如积极培养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为农村档案管理部门置办现代化设施:电脑、档案柜等,增强硬件设施的管理条件。但是随着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逐步深入,农业产业结构的变革,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与农村档案管理工作不相协调,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管理部门人员档案意识淡薄

农村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缺乏档案管理知识,不能对农村档案进行适宜合理的收集、整理和保管工作。当前农村基层没有设置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和档案管理人员的居多,许多农村档案管理人员没有正式编制,部分农村管理部门甚至没有档案管理人员,更有甚者,直接没有农村管理部门。有些档案管理人员认为新农村建设档案管理无关紧要,只做做表面文章就可以,而不去积极学习档案管理技术知识,以加强新农村建设。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档案资料管理的质量大部分取决于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管理部门档案意识淡薄也直接导致了档案不能得到有效的管理。

2.2农村档案管理方式落后

大部分农村档案门类不全,数量有限,结构不合理。会计档案、文书档案在全部室藏档案中占大多数,而民主管理、农业科技等方面的档案占很小一部分。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不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形势,没有先进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体系,与目前的信息化、现代化的社会产生矛盾,档案管理工作不能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

2.3农村档案缺乏系统性地管理

当前农村档案没有进行系统性地管理,整理和管理工作均缺少科学的指导,导致部分农村档案处于长期混乱、无序的状态。一些农村档案直接存放保管在村干部的家里,极有可能造成大量农村档案因未及时收集保管而遗失或损坏。各地区没有具体、统一、完善、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规定,档案管理基础环节较为薄弱。

2.4农村档案利用率低

由于农村经济状况相对落后,档案管理整体服务水平不高,服务意识薄弱,思路狭窄;服务方法不健全,档案检索方式落后,而且方法单一,不能主动提供档案利用服务,档案利用能力低下。

3加强农村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

3.1加强对农村档案管理的认识

档案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档案工作的质量,所以提高档案人员的素质非常重要。加大宣传力度,采取标语、宣传栏、横幅、广播电视等形式开展档案普法教育,让档案相关法律法规深入人心,使人们充分认识农村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更好的配合档案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升档案管理的整体水平。提高乡镇领导人员的档案法治意识,增强对农村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并将其列入农村发展计划,列入党委政府的日程安排,确保档案工作与其他工作齐头并进。

3.2建立完善、健全的档案工作制度

建立健全的档案工作管理制度,实现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要明确各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保证及时归档,规范整理,安全保管。党员干部要起带头作用,自觉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并按照规范要求,做好相关档案资料的归纳、整理工作,确保农村档案管理的质量。应做到以下几点:做好材料形成工作。农村里的许多工作都没有纸质文件,要把所说的工作计划安排、总结记录于笔记本之中,便于材料归档保存;做好材料收集工作。要将档案收集齐全,不能疏忽实物档案、图片、音像档案、项目档案的收集工作;做好立卷工作,档案资料的齐全程度及案卷质量的规范程度直接影响到后续的档案利用工作。

3.3对农村档案进行系统性、规范性管理

建立村级档案管理信息网络,以更好地对信息进行及时收集、归纳和整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形成许多各种与新农村建设相关的档案,其中包含有与农业政策关联的,所以同时也要对农业政策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管理,以确保农村档案的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农村档案的价值。此外,还要增大建档的范围,丰富档案门类。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丰富档案的门类。做好农村党组织及基层政权的建设,对农村党支部档案、民情日记、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治保调解、村务等方面的档案要及时准确的记录,以保证农村档案资料的齐全程度。

3.4充分发挥文档资料的服务作用

要想发挥文档资料的服务作用,首先应充分发挥农村档案室的作用。把被动服务变成主动服务,加大档案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并通过广播、板报、宣传栏等途径定期向农民公布科技致富信息及相关政策,最大程度发挥室藏档案资料的作用。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方案篇10

关键词“两个体系”建设;农业科技档案;服务;措施

abstractUndertheguidanceofthetheoryofthe“twosystems”construction,howtoadjusttheworkingideasactively,bringingforthnewideasofagriculturaltechnologyarchiveswork,tomakeclearitsroleinthenewruralconstructionandfindoutthejuncturebetweenarchivesworkandagriculture,ruralareasandfarmerswereexpounded.itwasfocusedonbuildingagriculturalsciencesandtechnologyarchivesresourcessystemandpioneeringservicemodeandmeans,tobuildconvenientservicesystemforarchivesworkofagriculture,ruralareasandfarmers,toimproveserviceofagriculturalsciencesandtechnologyarchivesforagriculture,ruralareasandfarmers.

Keywordsthe“twosystems”construction;agriculturaltechnologyarchives;services;measures

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任务之一,其根本目标就是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效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尽早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必须充分依靠农业科技作为技术支撑。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是农业科技工作必不可少的部分,是农业科技强有力的补充,各级部门、科技工作者必须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档案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挖掘农业科技档案的潜在利用价值,更好地为“三农”服务。近年来,国家档案局为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提出了实现“两个转变”建立“两个体系”的档案工作新思路,为新时期档案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着力建设“两个体系”,已成为档案工作者的新课题和首要任务。

“两个体系”建设,一是着力建设档案资源体系,二是着力建设档案服务体系。核心是“以人为本”,服务民生问题,只有建立起覆盖广大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才能为人民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只有建立起服务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高效快捷的档案服务,才能真正体现档案部门“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1积极调整思路,着力建设农业科技档案资源体系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中心任务和重大工作。2006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专门就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若干意见。面对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农业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科技成果的主要载体的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应充分发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1.1明确农业科技档案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一是农业科技档案是科技经验、科技资源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对农业科技档案有关内容的分析研究,可以总结经验,探索农作物生长的规律,改进作物栽培技术。二是农业科技档案能科学地指挥生产,为正确决策提供大量详尽的、确凿可信的档案数据。三是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科研工作的重要条件。可以帮助农业科技人员了解过去的工作和成果,启发思路,开阔视野,少走弯路,提高科研工作效率和水平。四是农业科技档案是传递、交流科技信息的重要工具,是农业技术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重要依据,对农业生产活动、科技成果推广具有指导、参考和借鉴作用[1]。

1.2找准档案工作与民生工作的结合点

国家档案局在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以统筹城乡档案工作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相适应的、覆盖新农村建设各个方面和全体农民的档案工作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新阶段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2]。为适应以上形势要求,档案工作者要与时俱进,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充分认识农业科技档案的特有作用,树立农业科技档案的正确价值观,增强农业科技档案的民生意识,贴近民生,服务民生。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中去找准档案工作与民生工作的结合点。深入基层到农村生产第一线去,主动了解农业生产与管理对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实际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发科技档案信息。

在农业科技档案工作的实践中,通过分析,发现农民对一大批涉及农业资源调查、综合开发,农业新技术推广、优良品种选育,畜禽水产养殖、治病防疫及农村水利基本建设等方面的农业科技档案的资料需求非常突出。因此,积极调整思路,着力建设农业科技档案资源体系,自觉地根据农业发展不同阶段对科技信息的不同层次的要求,分别整理需要保密的关键性资料和可以公开传播推广的科技成果资料,围绕“三农”信息需求多样化的实际,加强信息采集、整理,开展档案信息的深度加工和专题编研等公益性开发利用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生产需要。

1.3努力建立科技档案资源体系

立足于“科教兴农”,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给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提供最佳的技术手段和实现途径,将采集、加工整理的农业科技信息、成果转化信息、先进管理经验等通过各级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各类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信息服务站或同行业区域性的信息网络系统及时有效地进行传播,建立科技档案资源体系,如科技基础数据库、科技成果数据库、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数据库等一批直接服务农业发展的重要数据库,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资源共享,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生产发展[3]。

还可以充分利用一些新型传播媒介,为农业科技档案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如卫星广播、有线电视、电子传媒、网络、手机等,有效拓宽农民接受和信息的范围和速度,减少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提高农业科技传播的空间,为农村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向农民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和科学观念。如农村供求信息系统、农产品市场价格信息系统、农产品监测分析系统、农业专家系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等,将农业科学技术送到农民手中,发挥档案的效益。指导和帮助农村“专业户”和科技示范户建立科技档案,收集整理有关惠农政策资料、农业科技资料、农产品产销信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知识资料,通过对档案资料的分析,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变化的规律。同时,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进行及时有效的宣传,此资源信息的开发和应用,可为农民致富提供智力支持,可提升农业科技档案服务“三农”的水平。

2树立“三大”意识,建立服务“三农”的科技档案利用体系

2.1树立大局意识,解决好会不会服务的问题

服务是档案工作的永恒主题,做好档案的社会服务是档案工作的根本要求。档案工作者要多了解形势,走出档案看档案,开阔眼界、拓宽思路,使档案工作从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从后端服务变为前端服务,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实行档案、图书、资料管理一体化,系统全面地为科技人员提供个性化服务,节省科技人员的精力和时间。和科研人员一起深入基层到农村生产第一线,主动了解他们的需求动态,增强服务效果。同时,通过建立和利用高质量科研档案,直接服务于科技转化。科研档案的管理部门要根据项目归档的主要内容,跟踪课题组,系统收集科研活动中形成的第一手资料并及时为成果转化提供服务。

2.2树立创新意识,解决好如何服务的问题

在工作方式上,打破只看重党政机关文件的收集整理、编目和利用,轻视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编目和利用的传统模式。改变足不出户、坐等档案进馆、被动应对上门查阅利用的局面。变被动为介绍馆藏,主动服务;了解需求,定向服务;记录备案,自觉服务;深入现场,跟踪服务;送档上门,按需服务。努力实现服务方式的社会化、多元化、优质高效化。在管理手段上,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质量。改变过去只习惯于传统的纸质档案的管理和利用,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档案信息化管理、数字化处理。借助网络平台提供网上在线查询服务;建立健全覆盖农业科技档案的检索体系,为准确快捷服务提供保障;简化服务程序,增强服务效能,提高服务质量。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增大档案资源的时空利用效果。在宣传方法上,积极配合重大宣传活动提供档案服务,主动联合宣传等有关部门,利用媒体、展览、网络、主题教育等多种形式,开展科技教育和科技服务活动,并利用馆藏资源和档案利用效果,积极宣传。特别加强对科研、管理人员的档案宣传工作,加强对科技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调查研究、科学论证、业务指导,指导各农业科研所应根据《档案法》和《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建立以“三纳入”(即把科技档案的形成、积累整理和归档纳入科研工作程序、纳入科研计划、纳入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的职责范围)、“四同步”(即档案管理与布置科研任务同步、与检查科研活动进度同步、与科技成果总结鉴定同步、与科技人员考核奖惩同步)、“三把关”(把好鉴定验收关、把好上报成果关、把好科研人员业务考核关)为基本内容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制度体系,科学地管理、维护和利用科技档案[4]。通过卓有成效的宣传教育,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在服务方式上,通过创新服务机制,不断扩大服务覆盖面,完善农业科技档案利用体系。改变“闭架借阅”,“你查我调”,加强信息开发手段,提高服务水平。如:编制农业科技档案检索工具、农业科技档案总目录、分类目录、综合目录(全引目录)、专题目录或卡片、作者目录等,方便查询检索。同时,对科技档案、原始资料和数据进行归纳、综合计算、分析、研究加工,把分散的原始信息加工成系统的、实用的编研成果,如科技成果简介、基础数据统计、专题汇编、科技图册、大事记、组织沿革、单位年鉴等[5]。在服务种类上,开展农业科技档案多种服务,如借阅、复制、科技咨询、信息交流、以科技交流和成果转让为目的的陈列展览、以宣传教育为目的的陈列展览等。

2.3树立责任意识,解决好能不能服务的问题

档案工作既要靠制度来管理,更要靠人的自觉性和责任意识来落实。农业科技档案工作要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建设需要,必须坚持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原则。

多年以来,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科研单位存在着重科研、轻推广的现象。一项研究工作一旦结束,科技成果档案随之进入档案柜,很少有人去研究这项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导致大量科研成果永久积压。有关资料表明,我国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有2万多项,而转化率仅为20%~30%。要提高现有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程度,实现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首先积极引导科技人员转变观念,坚持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原则,坚持科研来源于生产,成果服务于生产,发展依赖于生产[6],利用农业科技档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其次,指导各农业科研所加强对科技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既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又提高农业科研院所的知名度。如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支撑热带农业发展,其科研紧紧围绕经济建设,服务于经济建设。已经逐步走上了科研、生产和建设服务的路子,科技人员已经意识到档案工作的重要,正千方百计地“为档案找用户”,使科研成果服务于热区“三农”,科技档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服务于“三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如:在对橡胶、香蕉、木薯等热带作物研究方面取得较大突破,紧密结合热区农业发展需要,研究、推广了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为我国热带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组织培训农技人员、开展科技下乡、举办技术培训讲座、实施科技十大行动、支撑海南中部六市县农民增收、开展科技救灾减灾等活动,既服务了“三农”同时又宣传和展示了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科技实力,提高知名度。充分利用科技档案资源体系,实现资源共享,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生产发展。解决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体现了新时期科技档案的服务向服务民生,为民排忧解难的方向拓展。科技档案工作发挥了比较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参考文献

[1]王传宇.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概要[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5:5-8.

[2]杨冬权.在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C].2008.

[3]牛盾.农业信息化建设呈现五大趋势[eB/oL].(2006-08-10)http:∥cctv.com/agriculture/20060810/100785.shtml.

[4]王传宇.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概要[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