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改革的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33:50

对教育改革的建议篇1

[关键词]教师教育;基础教育;师资;改革

[中图分类号]G6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129(2016)10-0138-05

一、当前湖北省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

总体上看,当前湖北省教师教育的现状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十分突出。有研究表明,湖北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着“年龄结构老化、学历结构不合理、学科结构失衡”等十分突出的问题[1](见表1、表2)。

1.年龄结构老化。根据“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理论,老龄教师是指年龄45岁及以上的教师,如果一个学校或者一个地区在校教师的平均年龄达到了45岁或者超过了45岁,那么,该学校或该地区的师资队伍便出现了年龄结构老化问题。

据2012年湖北省农村小学师资的抽样调查显示,50岁以上的教师占29.2%[1]。2014年对湖南省涟源市某镇中小学教师情况的调查显示,51岁以上的教师占28.3%,46岁以上教师占60.69%[2]。湖北省和湖南省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教育部2014年湘鄂两省总体统计数据亦大体持平(见表1、表2)。因此有理由相信,湖南省的调查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湖北省的基本情况。

2.学历结构不合理。在学历方面,一个学校或者一个地区的在职教师的学历都应该是大专或以上学历,且最终学历最好不是由在职培训得来的,否则,就可以说这支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趋于老化,或者说不合理。

2012年调查结果显示,湖北省67.1%的农村教师的学历是通过职后学历教育获得的[1]。依据表1和表2的数据推算,即使农村地区的教师学历能够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然而仍有约20.5%((0.297+0.0087+0.0003)×

0.671)的初中教师职前学历在大专以下,约42.6%((0.4976+0.1368

+0.0008)×0.671)的小学教师职前学历在大专以下。

3.学科结构失衡。每个学科都应该有自己的专业教师,尤其是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如果学科缺乏专业教师,由主科教师兼任,如此便可认定其学科结构老化。相关研究显示,农村师资力量均面临严重的学科结构老化问题[1][2][3]。

二、问题分析

湖北省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突出问题表明,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供给侧”之教师教育端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从基础教育教师资源需求看,湖北省基础教育面临着城镇教师资源短缺和乡村教师资源质量不高的双重困境,而湖北省教师教育因体制机制和教育内涵、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地对接和满足这一教育需求。

2.从湖北省基础教育发展的目标与现状看,当前既要保证托底农村基础教育,切实解决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的教育民生问题,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发展和教师资源配置的基本均衡;又要适应世界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及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为培养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提供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师资。教师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在服务基础教育发展的这一双重目标、任务方面,存在跟进、应对不力,顶层设计、实践层面缺乏科学的发展目标和理念等问题。

3.从湖北省高等师范教育自身改革的实际看,现行教师教育体制导致教师教育边缘化趋势加剧,原有的教师教育的传统优势丧失,新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新机制尚未建立;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滑坡严重,师资队伍建设整体滞后。

因此,改革创新教师教育体制机制,提高教师人才培养质量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对策与建议

1.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政策扶持,凸显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本体”地位与功能。无论是着眼于我国现行教师教育体制,还是立足于省教师教育的实际,在服务基础教育,加强实用性、应用型教师人才培养方面,师范院校责无旁贷,居于本体地位[2],并始终发挥着主体和主导功能。

对教育改革的建议篇2

关键词:户籍改革;农民工子女;教育;影响;建议

一、引言

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91.7%的人认为户籍改革“太有必要了”,户口的最大作用是“方便孩子上学”(57.5%)和“能提供医疗、社保等方面的切实保障”(35.9%)。附加在户籍上的社会保障、就业、医疗、教育以及行政管理中名目繁多的对农民工和其他非当地户籍公民的不平等待遇,使得户籍改革的呼声日涨。

户籍制度改革作为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也是“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就目前而言,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备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由于户籍影响,至今还没有完备的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体系,外来务工人员生活状况也对其子女的就学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户籍差异的解决与否影响着他们能否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不仅影响他们个体的发展,影响我国“普九”工作的深入进行,同时也影响社会公平体系的建立,会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解决这一庞大群体的教育问题刻不容缓。

二、调查结果

从我们的调查分析来看,有将近一半的人感觉到了农村户口与城市户口的不公平待遇,基本所有的人都认为现在的户籍制度还是对生活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其次,在问卷中发现,户籍制度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影响方面主要集中在学费的待遇不同,其次是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本地的公办学校的教育资源明显优于民工子女学校,农民工朋友们在这方面也是非常的关注,不能让自己的孩子享受不到良好的教育。好多人都知道唯一能改变他们以及孩子命运的出路只有教育。所以他们也有个共识,那就是再穷也不能穷了教育。最次的还存在本地孩子歧视外地孩子的排外情绪。

基本上所有的农民工表示希望户籍制度改革能进一步深化,有百分之三十五的人表示希望彻底的取消户籍制度的差别,也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人持有较谨慎的态度,希望户籍制度改革能够有序地推进,而不是一下子彻底的放开。其他人也表示要降低户籍制度对各方面的影响。

三、存在问题

尽管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在不断的发展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农民工子女教育方面的改革还是任重道远,还存在着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当今制约农民工留在家乡工作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一)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

虽然有些地区的教育局建立了一些民工子女学校,从表面上看也给了民工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权,但从我们的调研中发现,这些学校的师资力量明显没有给本地孩子上的学校的质量好,但从老师的学历、综合素质就可看出。其次,教育局的教育经费分配也是不均的,对民工子女学校的教育经费相对较少,教学设备、活动器具都比较的落后,完全不能和本地孩子上的学校相比。

(二)学费收取的差异

这个问题,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现。由于户籍制度改革的进度不同,所以与之对应的教育改革的进度也不相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省份,已经取消了借读费这项收费,实现了民工子女与本地孩子学费相等的目标,但有些发展不是很好的省份地区,还是存在收费的差异,仍然有借读费这一项,加重了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负担。还有一些地区有一些私立的学校,这些学校对农民工子女户籍的要求很低,基本都能上学,但是其以盈利为目的,学费当然是相当的高,让很多外来务工人员望尘莫及。

(三)本地孩子对民工子女存在歧视

有些地区的教育局允许民工子女与本地孩子一起上学,学费也是一样对待。但是,在这些孩子们当中,存在着大量本地孩子看不起外地孩子,欺负民工子女的现象。本地孩子仗着自己家庭条件的优越,相当然得歧视农民工的子女,对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

四、对策和建议

(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户籍制度的限制

我们要更加放宽户籍对农民工的限制,尤其要在民工子女教育方面提供便利。把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证尽量等同于本地户口的功能,可以采取积分措施,对一些长时间、有特殊技能的、有特殊贡献的外来务工人员进行加分,帮助其更好地融入新的环境,更快地取得当地的居住证。另外,要实行积极的人口迁移户籍政策、大幅度降低城市准入条件,本着“积极稳妥,逐步推进”的原则,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做好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接受基础教育工作的文件精神,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稳步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

(二)降低流动少年就学的门槛

从前面的描述中已经知道,民工子女在本地入学还是存在一些限制条件的,我们应该降低其门槛,让更多的孩子能够跟随父母一起生活,可以享受到父爱母爱。具体的措施可以是:建立外来务工子女学籍流动制度,在户籍不变的情况下对学籍流动限制降低,允许外来务工子女的学籍随父母工作地流动;减免外来务工子女的借读费,在经济发达城市免除其借读费用,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则可以采取减少解读费用的措施来改善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从而减少了户籍限制教育的问题。

(三)流入地加大对民工子女学校的拨款

在流入地政府的财政预算里,增加对民工子女学校的拨款,使其拥有与本地学校一样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以及活动器具。加强民工子女学校与本地学校的合作、对话,是两者更加的了解。以济南市为例,为优化社会和经济发展环境,教育局根据济南市《关于进一步做好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接受基础教育工作的意见》,经过调研和论证,将济南普利初级中学(原济南第七十一中学)等十三所学校设立为城市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定点学校,此举为农民工子女接受基础教育创造了条件。让农民工的子女享受到和城镇人员子女一样的教育环境,让其顺利就学,使其健康成长,让所有的孩子接受平等优良的教育。

(四)建立完善的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系统

广泛建立小学和初中,方便学生特别是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减少因地理因素限制农民工子女读书;适量建设寄宿制的高中和职高,为广大农民工子女创造更多读书学习的机会,对于学校距家较远的学生可以选择寄宿,方便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高中和职高可以根据需要建立,解决民工子女进一步求学的要求,特别为他们中学习成绩好、能力出色的学生提供继续报考大学的机会。必须提出的是:无论是小学、初中、高中还是职高,入学必须相应降低,要让学生特别是农民工子女学生有机会入校读书学习。(作者单位: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亚楠.我国流动人口永久性迁移中的户籍制度研究[D].浙江大学2010

对教育改革的建议篇3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6)

24―0021―01

近几年来,社会普遍关注我国的教育改革,无不认为目前的教育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可是对于教育体制应该怎样改革,却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多数人认为应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创造良好的办学环境,进行校舍改造,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等。笔者认为必须对软件即教育内部进行改革,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问题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改革顺利进行。

一、开发多元化的教育课程

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真正落实三级课程管理精神,环城小学本着“自由选择,全面发展,彰显个性”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经过深入调查和研究,在继承传统同时不断挖掘和创新,整合所有课程资源,共开设了年级组管理的和学校管理的22门学校课程,其中数学兴趣小组、奥数组是为了发展学生数理逻辑智能;三字经诵读、经典欣赏与诵读、故事演讲组、硬笔书法、毛笔书法是为了发展孩子的语言智能和人际交流智能;雕刻、美术、巧手绘童年是为了发展孩子的空间智能;种植与养殖是为了发展孩子的自然智能;皮筋舞、舞蹈、武术、花样跳绳和韵律操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道情皮影演唱、合唱、腰鼓、管乐、竖笛、葫芦丝等是为了学生音乐智能的发展。以上各个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和学习,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组织形式、科学管理、多元评价,努力践行“每人参加一门课程,个个享受一份快乐”的理念,真正实现三千多名学生在学校课程这个舞台上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成长点,使他们的心灵得以绽放,情操得以陶冶,智慧得以启迪,特长得以培养,个性得以发展,实现人人都成长为银河系中那颗耀眼的明星。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爱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多样化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能培养出各行各业的人才。笔者所在的环城小学在这方面做得确实很好,开设了二十多项学校课程,每个学生都有选择自己优势智能的领域,通过对学校课程的开发,我校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升,优势智能得到了强化,弱势智能也得到了发展,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

每个人都有成才的潜力,我们的任务是挖掘学生的这种潜力。只要教育与学习得法,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某方面的人才。任何一个孩子,哪怕是在学习上最困难、生活中最调皮的学生,他或许在学习方面不入门,但是在其他方面可能并不差,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有发展的眼光,o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教育他,使他们的优势智能得以强化,弱势智能得以发展。

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不要盲目地凭着一时的冲动采取一些不理智的教育方法,也就是我们要用我们的智慧去分析,到底用怎样的方法才能达到最有效育人目的,这也就要求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自己的教育智慧,才能面对同一个人不同的事、不同的人相同的事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

面对性格怪异,兴趣爱好、知识基础、认知结构、能力水平、身体状况千差万别的学生,只有我们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才能为社会的不同领域培养出合格的人。

我们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才能体现多元化智能的实现。每个儿童的智能潜力不同,所以教师应该区别对待。不仅仅对全班学生采用多种教育方式,而且对每一个学生也要采用各种不同的教育方式。

三、运用多元化的教育评价

开放的时代需要开放的教育,开放的教育需要多元化的教育方法,多元化的教育方法就要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关注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针对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多元化的学校课程,我们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通过多元化的评价,学生才能不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实现教学预定目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对教育改革的建议篇4

今天,在这里召开县贯彻落实全市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精神视频会议,主要任务:一是传达学习全市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精神;二是提出我县就全市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意见。下面,我讲两点意见:

一、全市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主要精神

(一)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深刻认识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根本事业,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着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高度重视教育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立国强国之本,是提高执政能力、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我市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在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创新办学体制、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为全市教育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由于我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教育基础薄弱,社会教育程度低等因素的制约,还存在管理体制不顺、办学机制不活、教育投入不足、高中教育“瓶颈”问题突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等诸多困难和问题。发展是主题,发展是硬道理,加快全市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年以来,、、、等州市的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取得了成功,今年省委、省政府把我市列为第二批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为加快我市教育改革与发展带来了极好的机遇。

(二)我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工作原则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2.目标任务:按照整体部署、有序推进的思路,从建立和完善“校长选聘制、教职工竞聘制和绩效工资制”三项制度入手,创新体制,激活机制;强化基础教育,确保义务教育,扩大职业教育,发展民办教育,推动特殊教育和高等教育,着力打造滇西边境教育中心。

3.工作原则:一是方向性原则,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突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改革要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和改善广大教职工的政治生活待遇;二是规律性原则,就是要把握教育的现状和实际,尊重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外部规律,以及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相互衔接的内部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三是实事求是原则,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既要考虑全国、全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形势要求,又要从实际出发,符合我市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的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层规划、整体推进,不搞一刀切,积极稳妥推进;四是创新性原则,就是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决冲破一切妨碍教育发展的思想观念,冲破一切束缚教育发展的陈规陋习,大胆创新,大胆实践,不搞形式主义;五是公益性原则,就是要正确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特别关注弱势群体受教育的问题,加大对基础薄弱学校的改造,依法履行各级政府对适龄少年儿童应尽的责任,保障各族人民法定受教育的权利。

(三)增强信心,加强领导,着力实现六个突破,以市、县(区)一中和保山天津中学为切入点,重点搞好“新三制改革”,促进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又有部分州市的成功经验可鉴,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增强了我们搞好教育综合改革的信心。各级各部门要在深化改革、把握方向、形成合力、依法治教四方面加强领导,研究制定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要着力实现六个突破:一是义务教育水平有较大提高,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实施好排危工程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建立贫困生救助机制,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二是突破高中“瓶颈”,年全市高中毛入学率要达45%,年要达60%以上,基本缓解高中入学矛盾,有序开放高中市场,拓宽融资渠道,整合高中教育资源,加强等级学校建设,以扩大优质高中规模带动全市高中教育发展;三是切实扭转职业教育发展滞后的局面,树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生产力、抓经济工作的思想,扩大职业教育学校办学自,转变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促进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和多样化,到年使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的在校生比例达到1:0.8;四是切实扭转高等教育落后的局面,加快保山师专搬迁任务和二期工程建设步伐,到年实现建成保山学院的目标,与知名院校合作开办高等职业院校,尽快实现保山卫校升格为中医药专科学校的目标;五是促进民办教育发展,将民办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按照“积极发展、规范管理、改革创新”的原则,全面清除各种政策和体制障碍,放心、放胆、放手引进社会投资,鼓励、引导和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形成公办和民办优势互补、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到年,全市各种形式民办教育在校生占非义务教育在校生的比例达到25%;六是教师队伍状况要有较大改善,各级政府要把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作为振兴教育的第一要务抓紧抓好,建立和完善教师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制度,提高学历和增强能力并重,加强管理,促进教师合力流动,努力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以市、县(区)一中和保山天津高级中学为切入点,建立和完善“校长选聘、教职工竞聘和绩效工资”三项制度,进一步理顺教育管理体制,激活其运行机制。通过抓好以上重点工作,形成全市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健康协调快速发展的局面,实现我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突破。

二、贯彻落实全市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精神的意见

(一)工作要求

1.认真组织学习,吃透会议精神。县教育局、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和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深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性。从9月起,要把组织学习、宣传贯彻全市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精神,作为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任务来抓,真正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和要求上来,切实增强推进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发展基础教育,注重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真正落实会议的各项政策措施,全面推进我县教育综合改革工作。

2.紧密结合教育工作实际,深入学习贯彻全市教育改革与发展会议精神,着力解决当前教育改革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努力办成社会放心、人民满意的教育。具体来说,要从五个方面来把握:一是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会议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会议所确定的目标任务上来。围绕会议的重要部署,认真分析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深入思考“办什么样的教育”和“怎样办好教育”的问题,精心谋划发展,科学规划未来。二是进一步树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紧密结合实际,认真查找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上存在的差距,振奋精神,开阔视野,说实话、办实事、鼓实劲、求实效,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求突破,不断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路子,努力使教育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努力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三是着力解决当前影响教育发展稳定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注重调查研究,尊重基层群众意见,集思广益,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四是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群众利益至上的观念,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切实解决当前师生员工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努力营造团结干事、拼搏进取的良好氛围。五是切实加强教育系统党建工作,认真解决党的建设和干部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和“两个务必”的要求,强化党委的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使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真正成为贯彻会议精神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使广大党员真正成为积极投身教育改革的模范。

3.以全市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步伐。市委、市政府强调,要坚决冲破一切妨碍教育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教育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教育发展的体制弊端,只要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就大胆地闯、勇敢地试、坚决地改,不搞形式主义,杜绝表面文章。要以伤筋动骨、大刀阔斧的气概解决教育体制、机制弊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自觉推进教育改革。这些要求为我县深化教育改革、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抓住“教育创新”这个学习贯彻全市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精神的关键,保持教育生机与活力,适应时展要求,自觉与时俱进。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明确全县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更新观念,理顺教育体制,激活教育机制,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确保贫困学生有学上、上得起学,教育要面向市场、服务社会,营造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切实抓好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4.精心组织,确保教育综合改革顺利推进。各乡镇要切实加强对改革工作的领导,早研究、早筹备,精心安排部署,确保各项改革顺利实施。年7月以来,县委、县政府组成调研组,就我县基础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组织相关部门领导前往昆明、等教育改革发展工作试点地区考察,学习借鉴外市、县的成功经验。同时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迅速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动员部署教育综合改革工作,提出了改革遵循的原则,初步拟定了改革的思路和措施,为全面推进人事制度、管理体制、投(融)资机制、办学体制等各方面改革打下了基础。近期,要成立县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加紧研究拟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配套文件,在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将征求到的意见、建议进行认真梳理,分类统计,形成对教育改革的意见、建议情况汇总,进一步对相关材料进行修改完善,形成《县教育改革与发展资料汇编》,对各项改革进行全面系统的安排。研究制定的改革措施、方案要具体,切合的实际,便于在实践中操作掌握,同时充分考虑社会、家长、教师、学生及县财政的承受能力;整个改革要有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调动广大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改革要按学校的等级,分类推进,分等次考察聘任校长、确定年薪和实行绩效奖励。分阶段聘用教师,稳步有序推进各项改革。县教育局要抓紧拟定一中校长招聘工作方案,要把我县面向全省招聘一中校长作为教育综合改革的启动标志。

(二)我县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的初步设想

近年来,我县教育事业虽取得一些成绩,但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两基”巩固提高的任务还比较艰巨;二是普通高中教育“瓶颈”制约日趋突出,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不相适应;三是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形势和办学环境不容乐观,在招生、毕业生就业指导、深化改革等方面面临许多困难;四是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还比较单一,民办教育的发展相对薄弱。五是历史欠账太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基础建设需求与资金投入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六是缺乏优秀的学校管理人才,教师队伍结构和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优化和提高;七是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差异性较大,同级同类学校之间特别是城乡之间的差异尤为明显。所以,加大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力度势在必行。初步设想如下:

1.结合教育系统实际,有序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年9月至12月,在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并进行认真梳理、分类统计、汇总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相关材料进行修改完善,制定出台我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配套文件;年1至2月寒假期间,按我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实施意见,完成各学校校长的公选招聘工作;年7至8月暑假期间完成各校教职工聘用工作。县、乡两级政府从年9月1日起,把校长绩效工资分级分类确定标准和数额,并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2.切实巩固“两基”成果,继续提高“两基”水平。义务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奠基工程,“两基”是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我县自年实现“两基”以来,不断巩固和提高“两基”成果。近年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两基”工作面临着新的困难和压力。因此,在教育综合改革中,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强农村教育工作,打好“两基”攻坚战的各项要求,巩固“两基”成果,提高“两基”水平。一是要进一步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教育、财政、人事等部门要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切实担负起对教育发展规划、教师和校长人事等方面进行统筹管理的责任。坚持将义务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政府任期目标,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经费投入和保障机制,明确责任,将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预算,增加对义务教育资金投入,确保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使农村中小学校舍的维护、改造和建设得到保障,保证学校正常运转的基本支出需要。在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同时,也要增加对职业教育、农民培训和扫盲教育的经费投入,确保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不低于改革前的水平并力争有所提高。二是建立和健全助学制度,建立健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长效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救助困难学生活动。继续设立中小学助学金,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山区农村,对家庭经济确实困难的学生,逐步扩大免费发放教科书的范围,逐步免除杂费,为寄宿学生提供必要的生活补助;通过给学生提供劳动实践场所,帮助学生搞好勤工助学、从而改善贫困学生生活;广泛动员和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捐资助学,努力做到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三是各级要积极地、多方地筹措资金,加强农村基础薄弱学校的建设,加紧排除现有的中小学危房,努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四是要坚持走“集中办学”的路子,以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为目标,需增则增,宜并则并,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中小学校点布局。通过校长岗位培训和教师全员轮训,提高中小学的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创建一批办学条件好,管理水平强、教学质量高、办学效益好的示范窗口学校,切实保证九年义务教育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3.努力突破高中“瓶颈”制约,加快普通高中发展。要加大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支持有条件的高中利用银行贷款或引入社会资金实施学校新建、扩建、改造;推进学校后勤保障市场化,逐步将住宿、食堂等后勤工作推向市场。发挥好一中的示范作用,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原则,“十一五”期间力争新建一所高中,推进高中学校的合理布局和规模扩张。

4.创新思路,贴近市场,努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初等职业教育,逐步探索并实践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健全完善职业成人教育培训机构,逐步形成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初等职业教育为基础,成人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为补充的,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与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由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保证正常办学经费的前提下,逐步增加职高建设的经费投入。深化劳动就业制度改革,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职业教育与职业鉴定机构的沟通,逐步完善资格认证机制。落实“三教”统筹,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民文化技术培训体系,积极组织或帮助农村劳动力转移,开展新增劳动力的培养、培训和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5.转变观念,鼓励扶持,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发展民办教育,对缓解全市教育资源不足,减轻政府办学压力,改革办学体制,形成良性教育竞争机制,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全县上下要在思想认识上有一个根本性转变,坚决冲破一切轻视、妨碍民办教育的思想观念,彻底消除对民办教育的偏见和歧视,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加快民办教育发展。市委、市政府在出台的实施意见中制定了许多鼓励、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我们一定要不折不扣地抓好贯彻落实。民办学校的教师将在资格认定、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教师培训、教研教改、教学评估、表彰奖励,学生学籍、成绩、升学等方面,与公办学校享受同等待遇。在放开民办教育市场的同时,要切实加强对民办教育的指导和管理,把好资格准入关,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工作失误。

6.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校长公选制、教师聘任制和绩效分配制。改革用人机制,建立激励机制是这次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校管理者和教职员工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其核心是全面推行校长公选制,实行竞争上岗,择优聘任的校长选拔任用机制。乡、村中心完小以上中小学校长一律实行公选制,在本系统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平等竞争、严格考核、择优聘任、合同管理。有关部门要成立校长遴选聘任委员会,组织实施校长公选工作。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扩大校长管理学校的自。中小学要全面实行全员聘用制,各学校在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数内自主聘用,严把教师队伍入口关,逐步实现教师身份社会化管理。积极推动中小学人员校际、区域之间的合理流动,促进教育系统内部人才资源合理整合。建立健全教师、校长绩效工资制,调动教师、校长的工作积极性。

7.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工作归根结底就是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各相关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各乡镇党委政府、各级各类学校要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从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按照“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紧紧围绕弘扬和培养爱国主义,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良好品质和文明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总体目标,大力加强德育骨干队伍建设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改进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虚功”做实,建立起校内校外配合,各部门共同协作,全社会齐抓共管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网络,政府要安排一定的德育工作专项经费,专门用于德育队伍的师资培训以及在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表彰奖励资金。各学校也要相应落实一定的德育经费。

对教育改革的建议篇5

本次大会由广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郑文主持,广东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魏中林,省教育厅高中与中职教育处处长邵子铀、调研员吴艳玲,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调研员吴念香、副处长王魏锋以及东莞市政府有关领导,各地级以上市及顺德区教育局分管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高等院校主要负责人出席了本次会议。广东省教育厅高中与中职教育处处长邵子铀在大会上传达全国人大常委会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组来粤检查工作会议及2015年全国职成教工作会议精神。

广东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魏中林在会议上作工作部署。魏中林表示,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和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的意见》要求,交流经验,部署工作,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建设,服务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的整体目标,为我省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总目标提供更多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魏中林指出,首先,全省上下积极行动,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形成良好的开局态势。我省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建设呈现新面貌。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顶层设计有新思路。党中央、国务院在国家层面上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进行了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省委省政府积极贯彻落实,结合实际制定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的意见》。全国和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后,全省各地、各职业院校根据本地区、本校实际,认真研究贯彻措施,注重规划先行,加强制度设计,制定实施意见,推动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二是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体系构建有新举措。全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的核心任务。全省各地着力优化职业教育结构,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推动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三是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试点推动有新进展:稳步扩大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规模,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有新亮点。

其次,把握新形势,凝聚新共识,开创性地推进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创建工作。具体来说,推进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各项工作,在思想认识及规划设计上,要更加注重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鼓励基层先行先试;二是更加注重服务经济发展新常态,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含金量”;三是更加注重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活力,培育现代职业教育新的增长点;四是更加注重坚持依法治教,提升职业院校治理能力;五是更加注重校企融合育人,争创就业创业新优势。就业是民生之首。

最后,立足当前,注重落地,扎实推进五项重点工作:一是结合实际,切实做好区域规划及配套措施的完善工作;二是以点带面,尊重和支持地方秉承首创精神,积极开展试点创建示范项目;三是分类指导,促进两类地区提升发展和高端发展;四是积极作为,推动全省高职教育创新发展;五是协同推进,认真做好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实施保障工作。

对教育改革的建议篇6

第一,新课改有无理论基础。第一种观点认为,无论是在新课改的政策文件和行政推进文本,还是在新课改方案主要研制者的权威解读文本中,都没有人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到底是什么”做出明确的回答。[3]的确,教育部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作为“指导本次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和开展工作的行动指南”[4],并未具体说明和阐述新课改的理论基础,只是明确了本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要以“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第二种观点认为,尽管相关政策文件及其解读文本中没有明确阐释,但从权威学者的一系列文章中还是可以“模糊”看出一些理论依据的,它们涉及建构主义、多元智能和成功智能、后现代课程观、脑科学的新成果,还要加上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在中国的多种变异形式。[5]而且,其之所以“模糊”,是因为新课改实际上反映“培养塑造人”与“引导生成人”两种教育思想观念的激烈碰撞。[6]第三种观点认为,新课改的理论基础是明确而具体的,只要我们回到“顶层设计”的文本并仔细阅读,全面领会,就不难理解,邓小平“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不仅是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也可以说是最根本、最重要的理论基础。而且,从新课改的具体操作来看,其理论基础还包含了现代课程论(结构课程论、掌握学习理论等)、现代教育论(素质教育思想、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等)以及一些后现代课程思想等。[7]

第二,新课改的理论基础应该是什么。第一种观点认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涉及以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多元智力、实用主义为代表的多种西方教育理论。如,建构主义是世界各国课程文本的历史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是对传统的学习观、知识观、课程观的一种挑战和超越,它在知识论上兼容了“反映”与“建构”两种机制,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8][9]后现代主义者的理想更接近求知者的生活经验;[10]后现代主义通过揭示世界的复杂性、事物的不确定性而强有力地挑战现代占主导地位的“划一思维”,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后现代主义教育学把儿童置于“自我变革”的主体,有助于儿童基于差异的“多元智慧”和“批判意识”的形成。[11]第二种观点认为,在课程改革中,必须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具体说来,要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全面发展学说作为我们进行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虽然不是直接的教育理论,但它是我们所依赖的哲学基础;半个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一直写在我们的教育方针上,它的不变性、一贯性正表明了这种方针的生命力。而且,“三个面向”教育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发展。[12]第三种观点则试图合理解决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理论之间的关系问题。其一方面认为,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为课程理论所要讲的直接的理论基础,从学理上来说似乎背离了课程理论研究的范围,存在着生搬硬套的缺陷,应该在课程哲学上多做些具体和深入的探讨;[13]另一方面又提出,新课改既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又应当广泛消化吸收当今世界先进的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进而创造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14][15]

第三,西方教育理论在新课改中的效力。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多元智力、实用主义等西方教育理论能不能成为新课改的理论基础,关键在于其能否为解决新课改的一系列问题提供理论支撑。因此,围绕新课改理论基础的争议自然延伸至对西方教育理论在新课改中的效力问题的研讨。其主要观念形态是,在肯定西方教育理论对新课改的某些积极作用的同时,着力揭示其种种缺欠与痼疾。例如,关于后现代课程观,有学者指出,后现代课程观是在对传统理性主义课程开发范式的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从历史角度看,有其必然性,其全新的观念对我国新课程改革具有丰富的启迪与建设性意义,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纲要》和新的课标的制定。但是,后现代课程观具有内在的不可克服的局限性。如,由于其对知识的“本体论”认识和“方法论”认识迥别于现代主义,其“真理性”和“适切性”值得怀疑。其“反真理”、“反规律”的价值取向也应是我们坚决反对的。后现代课程观一味强调“建构”、“动态生成”,客观上忽视了“标准”、“预成”和“共识”,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和压力,尤其是后现代的教学缺乏对知识的系统性的考虑,如果再遭遇以系统知识为主的严格的考试,那么矛盾就更加突出……这就是西方国家近年来纷纷“抛弃”后现代课程观、抛弃建构主义而回归到“抓基础”、“抓质量”上来的主要原因,也是广大教师(特别是我国教师)不用后现代课程观及建构主义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原因。[16]再如,关于建构主义,有学者认为,建构主义理论中那些反常规科学观念的哲学观点(如科学知识是相对真理,不是绝对真理;科学理论是科学家头脑建构的东西,不反映客观存在)很容易导致忽视知识基础的倾向并引起教学中的偏激与放任。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关于“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的课程改革目标,就反映了建构主义理论忽视知识基础的倾向……建构主义不是课程理论,也不是教学理论,它只是一种具有导向性的理论框架。从这个理论框架简单地引申出任何的教学理念、教学理论以及教学模式都是危险的,如果再以此指导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则贻害无穷,对此,我们必须具有清醒的头脑。[17]

第四,如何移植、借鉴、改造、创新西方教育理论。这虽然是一个有关“本土化”的老问题,但是鉴于我国的教育研究总是存在挥之不去的“引进情结”和相应的“移植偏好”,特别是鉴于新课改的理论基础带有明显的引进和移植痕迹,学者对之的研讨自然有了新的变化。其一,如何在立足自身改革实践、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建构适合我国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成了这场争议的最终话题。在这方面,有学者提出四点建议:①要科学认识我国基础教育的国情(目前我国教育的最大国情就是面临巨大就业压力下的独生子女的教育),否则永远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②要客观认识我国教育本身的特点,不能只看我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忽视我国教育中存在的优势,更不能对存在的问题作过分的夸大;③要充分认识国情对教育实践所造成的异化,特别要认识到由于条件的异化而导致理论在实践中的异化现象;④要深入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之路,把我们的研究立场和资源意识从完全面向国外,而转向“立足本土,放眼世界”。[18]其二,在众人的注意力集中在改造西方教育理论之时,有学者独辟蹊径,呼吁必须注重同时改造我国的现实土壤:任何西方教育理论进入我国,都必然会受到我国现实土壤显性或隐性的选择、过滤和改造,特别是既得利益者会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对之进行阐释和改造,使之背离初衷,而成为维护其既得利益的工具。因此,理论固然要改,但土壤不改,理论改造将会失去其本身的意义。[19]

争议的持续且无“正解”,自然促使人们对这场争议本身进行反思。有学者认为,这场争议之所以持续且无“正解”,与下列问题有关:①混淆了“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的区别,以致所论观点有的偏重于宏观层面的理论原则,有的偏重于微观层面的理论依据;②对若干核心概念的界定存在分歧,如教育价值观、课程观、知识观、教学观、学生观等,彼此的理解与阐述不尽相同;③一些学者的讨论态度带有简单化、情绪化色彩,要么强烈质疑,要么充分肯定,甚至各持己见、言辞激烈;④忽视多元理论基础之间的整合,即只将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多元智能等理论简单并列,而忽视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对新课改的不同价值;⑤对相关学科理论和西方教育理论的考察和论证不够具体、深入、全面,特别是对这些理论发生、发展的社会和历史环境缺乏辩证分析。[20]还有学者指出,人们对新课改的理论基础有误解或曲解,其中最大的误解是将后现代课程观、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等看作是新课改的主要理论基础。其重要的原因是:新课程改革启动培训中,少数学者在文章、著作或演讲中“矫枉过正式”地不负责任地对传统教育简单否定,并对基于后现代思想(包括课程观、建构主义等)的西方发达国家教育改革顶礼膜拜,“言必称欧美与日本”,造成了不应有的负面影响。这些言行本来只是个人行为,并不能代表整个新课程改革的政策及整体的新课程改革队伍的声音。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学者以及一线教师将一些“强势学者”的言论与国家的课程改革政策相混淆,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至于一些攻击新课程改革以“后现代思想”为理论基础的学者,尤其是一些未参与新课程改革而被“边缘化”的学者根本不了解新课程改革的全貌,“立论”时伴有很多“想象”,他们大多从自己已有的经验或倾向出发,得出“情绪化”的结论(多半是非议、指责甚至诋毁)。[21]

回顾这场远未结束的争议,有几个问题不时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其一,这场争议持续了近十年,为什么至今未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此加以澄清和说明,至少是对此加以必要的引导?此方面的“不作为”,与新课改实施中的一系列政府行为形成了巨大反差。抑或在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看来,新课改的理论基础问题其实无关紧要?抑或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什么是新课改的理论基础也不甚明了,正期望这场争议能得出个明确结果?其二,这场争议持续了近十年,我们对新课改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或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是比较清楚了还是更加模糊了?我们能清楚地知晓新课改在哪些问题上需要什么样的理论指导,又在哪些问题上需要什么样的理论支撑,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吗?如果答案都不是充分肯定的,那我们是不是有必要想想应该如何改良这场争议的状况?其三,这场争议持续了近十年,会对广大正在实践新课改的一线教师产生什么影响?他们面对这场持续且无“正解”的争议,会怎样看待新课改,又会怎样看待我们这群自称从事新课改理论研究的学者?他们对坚持新课改的信心会因而更加坚定吗?这不能不是每一个参与这场争议或研讨的学者必须负责任地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培瑞.新课改的先天不足与后天根治[J].当代教育科学,2003(2).

[2]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3).

[3][12]靳玉乐,艾兴.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5-05-28(3).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63.

[5]朱成科.基于基础教育改革的课程哲学反思――关于“新课程改革”三个理论问题的探讨[J].当代教育科学,2007(10).

[6]崔国富.课程改革中,两种教育观应有正确的选择[n].中国教育报,2005-10-22(3).

[7][16][21]吴永军.正确认识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及其价值取向[J].教育科学研究,2010(8).

[8][11]钟启泉.中国课程改革:挑战与反思[J].比较教育研究,2005(12).

[9]钟启泉.课程发展的回归现象和非线性模式[J].教育研究,2004(11).

[10]周勇.现代课程改革的知识重建思路与挑战[J].全球教育展望,2004(11).

[13]高天明.应从哲学层面探讨[n].中国教育报,2005-08-13(3).

[14]马福迎.对《靳文》有些观点,不敢苟同[n].中国教育报,2005-08-13(3).

[15]和学新.科学把握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的两个方法论问题[J].当代教育论坛,2006(18).

[17]邢红军.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向迷失的危险之旅[J].教育科学研究,2011(4).

[18]钟志华.“盲人掌灯”还要走多远?――试论我国教育的本土化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05(24).

[19]宁婷婷,吴永军.对新课改理论基础研究中几个问题的反思[J].教育探索,2009(11).

对教育改革的建议篇7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郝克明研究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王佐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原副会长、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谈松华研究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袁振国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刘新成教授,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教授,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教育室卢干奇主任,《中国教育报》总编辑、中国教育报刊社副社长翟博,安徽省政府参事、教育部基础教育监测中心常务副主任平研究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曾天山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李晓西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术委员会主任王英杰教授,北京大学陈学飞教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文东茅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庞丽娟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政策研究院副院长石中英教授等2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会议着重围绕国家重大教育战略、关键性政策问题、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等展开了热烈、深入的研讨,集聚了诸多宝贵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会议为政策院2013年政策研究、政策建议主题遴选等提供了宝贵意见;对政策院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研究成果转化等进行指导,提供咨询建议。

一、国家教育发展重大战略问题研究

1.社会的教育责任及其保障机制研究

教育发展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不同部门的协同努力。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后,社会不同部门的教育责任承担问题亟待破解。郝克明研究员指出,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单纯依靠学校教育,要在整个社会形成舆论氛围和宣传教育导向;整个社会的文化宣传、媒体环境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价值观、教育观。

叶澜教授等指出,教育是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不能孤立地脱离社会而发展。真正的教育改革深化是综合系统工程,要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角度探讨有关政策的改革,进一步厘清和促使社会主体担负起教育责任。尤其要厘清政府不同部门在教育改革中的责任,明晰其承担的教育责任内容,并加强教育行政的问责力度。

2.教育改革的政策协同创新问题研究

国家人事制度,尤其是用人机制和标准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和政策选择;同时,教育改革的深化对人事制度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

谈松华研究员等指出,现行用人制度中存在着“文凭论”“出身论”等倾向,对人才培养产生了不良影响;人才管理、考核考评体制机制中存在着急功近利、揠苗助长、“工程化”等问题,应调整和完善人才引进机制、考核评价机制、激励机制、流动退出机制;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改革现行的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以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3.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研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张力研究员、袁振国教授等提出,要顺利实现《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教育现代化目标,促进我国教育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参照国际通行体系,开发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以对教育发展起到引导、监控、评价作用;力克将教育现代化简单地等同于教育信息化,力求科学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

二、教育发展热点难点政策问题研究

1.教育财政投入配置、绩效及监督政策研究

卢干奇主任等指出,应围绕4%教育财政投入的合理配置、效益评价及监督体制问题等进行深入研究,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的落实到位、可持续;同时要合理、科学地配置,建立绩效评价机制和监督机制,在实践中形成稳定、成熟、合理的制度。

2.高中立法、义务教育发展评价等问题研究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我国普通高中即将进入基本普及阶段,然而高中教育至今没有出台相关法律。专家指出,普通高中发展面临着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推动多样化发展的挑战,应当制定相关法律,做到有法可依,保障普通高中发展目标的实现。

王英杰教授指出,小城镇的学校教育是整个小城镇的教育中心,辐射作用很大,要深入研究小城镇教育的总体规划,包括小城镇教育对农村的作用、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目标方向定位以及发展评价机制、支撑保障机制等。曾天山研究员等指出,我国已经实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但义务教育质量提高存在一系列的深层次问题,教育政策的评价机制有待建立,应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平研究员认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解决教育的洼地、软肋问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综合分析原因,提出政策建议。

3.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性政策问题研究

高校管理体制与科研管理制度有待改革,王英杰教授、刘新成教授等指出,政府与高校之间应当有清晰的定位,要对学校领导的行政权力加以有效监管并出台相应的政策文件;针对科研立项和人员重复化的问题,要通过改革加强管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要深入研究高校教师的工资待遇政策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陈学飞教授指出,要深入研究教育和政府的关系问题,科学界定政府和高校的权力边界,促进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要通过国际比较研究,深入分析高校竞争性与非竞争性科研经费的合理比例问题等,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开放大学建设对优质高等教育网络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条件,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优质高等教育网络资源十分丰富。专家指出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利用优质高等教育网络资源,形成新的学习模式,建成优质高等教育网络资源共享系统等,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

4.职业教育、绿色教育等相关政策问题研究

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凸显。专家指出,要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全面系统修订职业教育法,明确职业教育或职业技术教育内涵;建立技术工人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建立技术工人继续学习制度;注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衔接;注重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绿色教育与灾后重建教育在国外已开展多年,李晓西教授指出,我国也应开展绿色教育,从绿色教育的内容、接受绿色教育的人群、绿色教育的开展方式等方面展开研究;同时,针对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对教育的影响,应当建立和完善灾后重建教育体系。

5.教育质量提升中教师有关政策问题研究

提升教育质量,教师是关键,当前我国教师政策中存在一些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刘新成教授等提出,要深入研究教师流动政策的评价体系、农村教师周转房政策的实施效果、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情况和政策、教师培训经费的保障机制问题等,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方案。

三、教育政策研究科学化、民主化问题

1.教育政策研究科学化问题

理论是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要加强教育政策理论研究。袁振国教授、谢维和教授、文东茅教授等认为,教育政策研究要有扎实的理论研究作为支撑;要有国际视野,尤其要关注国际社会对我国教育改革的评价和建议;要加强数据的收集和调研,建立政策研究数据库;要加强多学科融合,采用跨学科视角,联合多领域力量分析、研究教育政策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2.教育政策研究民主化问题

我国教育政策实施中存在突出问题。专家建议,加强对国家教育政策的地方执行力、教育政策执行效果监测与评估、教育舆情研判等主题的持续、深入研究,提出政策调整和完善的建议。

王佐书副院长在总结发言中代表政策院向与会专家一直以来对政策院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要求把本次会议形成的重要意见、建议,归纳、梳理、聚焦,形成2013年的政策研究主题建议,组织开展政策研究工作。同时强调,政策院工作要进一步坚持与时俱进,在政策研究中做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为制定政策服务,为修订政策服务,为维护政策服务,为宣传政策服务。

对教育改革的建议篇8

本报北京6月2日讯(记者焦新)今天上午,教育部党组召开会议,认真传达学习贯彻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精神。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周济强调,要从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化改革,突出重点;勇于创新,大胆探索;积极实践,狠抓落实,进一步推进农村教育事业大发展,在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做出应有的贡献。在今天的会议上,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湛首先传达了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精神,与会的党组成员和部分司局负责人心情激动,十分兴奋。大家在讨论发言中一致认为,农村教育历来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事关农村工作的全局。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就把农村教育问题摆在了重要议事日程,充分体现了新一届政府对农村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坚定决心。大家纷纷表示,教育系统同志们在发展农村教育工作中,责任重大,责无旁贷。我们一定要按照党组要求和部署,结合各自分管工作,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推进农村教育事业的更大发展。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周济在发言中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为将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做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近年来,农村税费改革给农村教育带来巨大变化和新的发展机遇。“以县为主”的新体制开始确立,正在实现着新时期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又一个跨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战略部署,特别是“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以及农村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部署,必将带来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新跨越。周济强调,总理在这次会议上指出,我国农村发展落后,农村的社会事业尤为落后,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大,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更大。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农村教育工作,把它当作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周济指出,这次科教领导小组会议上决定的发展农村教育的基本方针和工作思路,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科教兴国战略实施,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要求的具体体现,也是新一届政府服务于最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民心工程”。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并坚决贯彻落实。周济指出,加强农村教育工作,我们要牢牢把握以改革求发展,以创新求发展,才能实现新时期农村教育工作的新跨越。农村教育改革一是坚持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解决改革中的许多深层次问题,真正建立起适应“以县为主”体制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切实做到“保工资、保安全、保运行”。二是要在农村教育中真正实行“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使每一所农村学校都成为当地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基地,成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力量。周济强调,推进农村教育,要在创新中求发展。农村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对于向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提供良好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缩小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教育差距,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要充分利用电化教育和远程教育等多种方式,加快农村学校“校校通”工程的实施,解决边远贫困地区农村学校资源缺乏的困难,积极探索在广大农村通过现代远程教育进行教学和学习的模式,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只有教育的信息化才能带动教育现代化,从而实现农村教育的质的变化和新的超越。周济强调,党中央、国务院对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的基本目标已经十分明确,关键是落实、落实再落实。教育系统的同志们一定要以昂扬的精神状态、科学的工作态度和求实创新的工作方法,投入到这样一场伟大的改革实践中去。当前要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坚持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新体制,切实落实“三保”的政策措施,为农村教育的持续发展建立稳定的体制环境。二是要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行中小学教师聘任制,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三是要切实加强三教统筹,大力推进和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四是要积极推进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农村教育加快发展。五是要进一步推进帮扶贫困地区和帮扶家庭困难学生制度的建立。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张保庆和在京的部领导袁贵仁、赵沁平、吴启迪、田淑兰、郑树山、李卫红出席会议。《中国教育报》2003年6月3日第1版

对教育改革的建议篇9

初春的北京,乍暖还寒。2月29日,已经连续参加三届全国政协会议的“老委员”迟宝荣同吉林省其他政协委员一起奔赴京城,成为抵京的第一批全国政协委员。作为吉林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迟宝荣时刻没有忘记自己医学工作者的本色。3月1日,政协会议召开前夕,迟宝荣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志愿服务总队的志愿者们一起走进社区,对社区居民进行了乳腺健康筛查,普及健康知识。在迟宝荣看来,这些志愿者贵在志愿,“志愿”是新时期雷锋精神的体现。

以人为本,服务民生,是医疗工作者的使命。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和管理服务水平。对此,迟宝荣十分认同。她对记者说:“医学教育涉及教育和医疗两个最为直接的民生问题。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关系民族的未来,关系和谐社会的建设。”

迟宝荣具有双重职业身份,她即是一名拥有46年临床经验的医生,又是一名长年从事医学教育的教师。因此,对于医学教育领域的话题,她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认识。此次参加两会,她所带来的提案包括《大力加强医学教育的宏观管理,为医改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保证》、《推动医学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关于加强医学临床实践教学,提高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建议》等。

多年的医疗工作经历使迟宝荣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从实践中总结出许多理性的见解。在迟宝荣看来,医学教育的改革是社会系统问题,需要多部门的通力合作。医学教育是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连续统一体,涉及卫生、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等多部门。

对教育改革的建议篇10

各位委员、同志们:

本次会议的一项重要议程是听取和审议全市职业教育工作情况的有关报告,这是本届人大常委会的第一次专题审议。市人大常委会对此非常重视,从2月份开始就成立调研小组,制订调研方案,深入地开展调研工作。纵观整个调研过程,有三个特点:一是调研内容具有广泛性。既有职业院校,也有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职工培训,既涉及到职业教育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问题,也具体涉及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和培养模式等;二是调研对象具有代表性。调研组先后赴缙云、云和、景宁、遂昌、松阳等地,走访了10多所学校和5家企业,原创:从而较客观全面地反映出我市职业教育的不同层面的基本状况;三是调研手段具有多样性。调研采取听取工作报告、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实地查看等多种形式,并赴发达地区考察,在此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可以说,这次调研工作深入、细致、扎实,不仅为本次会议审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且为以后常委会的调研工作做出了示范。

应该说,撤地设市以来,我市的职业教育发展总体是良好的。无论是政府的工作报告、人大的调研报告,还是各位委员和同志们的审议发言,对取得的成绩都给予了客观的评价。当然,我市的职业教育仍存在不少问题,既有基础薄弱、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投入不足等“硬件”方面的问题,也有办学理念陈旧、管理方式落后、教学质量不高等“软件”方面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现有的教育模式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问题。刚才各位委员和同志们在审议中,对我市职业教育工作提出了许多有价值、针对性强的建议意见,希望政府及有关部门根据本次会议通过的审议意见,结合大家在审议中提出的意见建议,认真做好整改落实工作,推动我市职业教育工作又快又好发展。

借此机会,我就职业教育工作谈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形成共识,切实增强抓好职业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实施“三市并举”战略、提高我市综合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在实施“三市并举”战略中,特别是在我市快速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的过程中,需要一大批掌握实用科技知识、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技术工人和一线劳动者。我市水阁的工业图区逐步建成投产后,招工难的矛盾已逐步凸现出来。“民工荒”实质上是“技工荒”。这既给我市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要看到这是职业技术教育的良好发展机遇。我们必须从源头抓起,更加重视发展职业教育,为增强我市的综合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方面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些都有赖于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就必须加强职业教育,通过职业技术院校的培养、通过农民实用技能培训、通过化技校、农民夜校等途径,促进“农科教”结合,逐步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谋生本领。对我市这样欠发达地区而言,现在多招一名职技校的学生,将来就能减少一个贫困户,增加一个小康家庭。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当前,我市正处在“黄金发展期”,同时也是“矛盾凸显期”,而就业是关系民生和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目前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一方面大量闲散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不能充分就业,另一方面企业却招不到有用的技术人才,特别是技能型工人严重不足。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把人口就业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职业教育就是发展现实的先进生产力,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发展,就是抓社会稳定。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如果说普通高等教育是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人才为主,那么职业教育就是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为主,两者之间只有方向不同,而没有贵贱之分。我们必须消除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的思想,树立只要有一技之长、受市场所欢迎的人都是人才的理念,要通过教育制度改革,让所有人都得到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让各种类型的人才都有用武之地。这次我们到深圳大芬村就充分地感受到这一点,那些画家、画工也许数理化功底并不深、学历并不高,但是他们却很有艺术天赋和经营头脑,这些就是我们需要的人才。

总之,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经济必须抓职教的观念,自觉把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把我市职业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努力发展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融公益性与产业性为一体,是教育体系中最富活力、最可深化改革的领域。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在改革中找出路,在创新中求发展。

要以市场化改革为导向,进一步转变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在促进职业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上下功夫。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政府要从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办学目标要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职业教育的自身规律,加快建立和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新体制。要强化政府的统筹管理职能,进一步统筹规划、统筹办学、统筹资源,对学校和专业的设置进行合理配置,通过资源整合把优势做强、把强势做优。要加快办学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举办或资助职业教育,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形成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

要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着力在提升内涵、办出特色上下功夫。职业教育本身与经济社会有着最紧密、最直接和最广泛的联系。要主动适应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坚持面向市场、贴近经济,深入研究市场需求。要以办企业的理念来办职业教育,切实搞好市场调查研究,预测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切实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要按照就业需求配置教学资源,从本市最需要最紧缺的人才需求出发,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式”培训和证书制度,使受训者达到“一证在手、一技在身”,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更多有用的人才。要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培养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尤其要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培训,促进他们尽快地转产转业。

要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改革职业教育院校的培养途径和教学方法,着力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就业率上下功夫。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由重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向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转变,由重视提高学生的文化、专业知识水平向重视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操作能力转变。要坚持育人为本,把“学做人”和“学技能”结合起来。要发挥优势,创造特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主线,以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为重点,全面推进学科体系改革,鼓励各个学校形成各自的特色专业、品牌专业。要切实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要深化劳动就业制度改革,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行持证上岗,加大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力度,建立鉴定、使用、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开展政工师、技工师职称评定工作。加强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与职业标准的沟通与衔接,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在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的作用,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和考核。要建立和完善就业推荐指导机制和信息交换平台,为广大职技校毕业生和经培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牵线搭桥,提高实际就业率。

三、加强领导,齐心协力,不断开创我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要切实把职业教育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市政府要象重视经济工作那样重视职业教育,象抓经济工作那样抓职业教育。原创:要做好规划,制定措施,及时督查,及时研究解决制约和影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改进服务,为职业教育发展出谋划策,多办实事,真正形成支持、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

要依法推进全市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有关发展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加大教育执法力度,提高依法办学水平。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督导检查,整顿和规范办学秩序,坚决纠正各种违法违规现象,保障职业教育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要努力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完善职业教育的投入机制,确保用于职业教育的财政经费逐年增长。要重点支持骨干院校、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要注重扶持农村职业教育,在加快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同时,积极实施职业教育扶贫计划。要积极利用金融、税收、社会捐助和市场化的手段,筹措职业教育经费,改革职业教育收费制度,使收费更加灵活地反映市场供求。要完善职业教育管理办法,保障职业技术院校办学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