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院智能化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35:18

养老院智能化建设篇1

一、彰显老年友善文化,着力完善老年人医疗服务优待政策支撑体系。区卫健局把“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创建工作纳入卫健系统重点工作,统筹推进,严格要求辖区内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的各综合性医院、中医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在机构愿景或文化中必须有关心、关爱老年人,保障老年人权益,维护老年人尊严等内容;职工手册、行为守则等规范中有对老年人态度、行为和用语等。同时,积极协调财政、医保、民政等部门,根据老年人对疾病诊治、康复护理、安宁疗护、医养结合等服务的需求,在人员和设备配备等方面争取支持。区财政每年投入5亿元补贴城乡居民医保及智慧化医养结合服务工作,投资近2亿元高标准建成智能化社会福利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全力提供老年友善服务,解决老年人就医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积极营造老年友好社会浓厚氛围。

二、融合老年友善管理先进理念,打造智慧化机构养老品牌。面向老年人专业化养老需求,XX医院对接XX旅居养老十大品牌--XX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在医院内合作举办XX养护院,建立老年患者的双向转诊机制,形成医联体的协作管理模式。养护院建筑面积7500平米,设有床位210张,有机融合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实行日巡诊制度并开通就医绿色通道,建立老年友善医疗机构的运行机制,实现“重症快速进医院、康复立即回机构”。引入“慧济国际”养老管理团队和智慧化管理运营模式,建立具有老年医学服务特点的技术规范和持续改进机制,严格按照国家最新的适老化建设规范,配备最先进的智慧化养老管理系统,从基本自理、部分自理、无法自理直至安宁疗护逐级设定11类护理标准等级,大力发展专业化的深度照护服务,失能、失智老人占比达到90%以上。同时,建立老年学和老年医学知识、技能等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推出慧济舒适照护、慧济食坊、时间银行、志愿者之家、老幼同乐、宠物疗法多种特色智慧化服务,成为兖州机构养老的优质品牌。

三、推进老年友善服务,探索“互联网+”居家养老模式。针对大部分老人习惯居家养老的现状,在区中医院建设医院、机构、居家“三位一体”的智慧化居家医养服务平台,提供多渠道挂号服务,并将电子病历系统与全科医生助诊系统融合对接,打造了线上线下联动、院内院外协同、机构居家融合的信息化居家医养服务模式。通过组建以医师、专业护士、康复治疗师、专业照护师为主的居家医养服务团队,建立多学科诊疗体系,自主研发实现十多项常规检查的便携式“全科医生助诊包”,让移动巡诊、移动护理、药品配送等入社区、进家庭、到床前,不断优化服务流程,建立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为居家老人提供健康查体、疾病治疗、健康管理、功能康复、预防保健、生活照护等连续性医养服务。

同时,积极引导XX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XX医院合作、XX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XX老年公寓合作,联合推行街道社区医养模式,打造医疗养老联合体,将智慧居家医养信息平台与基本公共卫生平台进行对接,对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病老年人,开展老年综合评估服务,进行定期回访、科学管理,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生活照护、身体指标监管、紧急救助及慢病管理等个性服务和远程诊疗服务,形成“居家体检医疗-健康数据上传-异常信息预警-专业团队跟踪服务”智慧型养老医疗服务链条,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各类养老服务,全时段保障居家老人生命健康安全,切实增强医疗服务精准性、及时性、专业性。

四、聚焦老年友善环境,创新智能养老综合体。针对规模较大的新建城市社区,以“XX依养家”高端养老公寓为试点,打造“XX依养家”智能养老综合体。项目总投资6.2亿元,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其中,XX依养家老年颐养中心项目,作为XX市政府工作报告涉及我区重点工作,项目建筑和内部装修全部采用适老化设计,设置有依养家医院、休闲活动中心、长者生活起居照护区、健身服务中心等功能分区,集优质机构养老、社区日间照料、智能居家养老为一体,现已入住50余人,二、四、五层入住率达到90%。中心在老人生活照护区配备无障碍通行、低位开关、一键急救按钮,房间内通过物联网技术连接心电、血糖等健康监测设备,以及灯光、空调、电视等生活电器,实时监测老人睡眠情况、生命体征以及离床时间,方便老人生活起居,一旦发生异常系统自动报警,工作人员即刻到位处置,全天候保障老人生命健康安全。

养老院智能化建设篇2

智慧养老将传统的机构养老搬到了网上,将远程医疗、健康监护和生活监护资源从固定的时空范围内释放出来,让老人触手可及。智慧养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养老领域的一场革命,也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9073”模式下的智慧养老

当前我国正在经历着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老龄化过程,中国社科院的《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统计数据指出,2013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2亿人,2025年到2030年中国将进入深度老龄国家。现在“421”或“422”的家庭越来越多,从家庭结构看主要是呈现倒三角形的模式,传统依靠儿女养老模式是支撑不起来的。这就意味着社会化服务需求会大量释放,养老服务产业未来可能是指数级增长。

业内人士预测,到2020年,养老服务就业岗位将超过850万个,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生活照料和护理服务的潜在市场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人民币,养老服务业增加值在服务业中的比重将显著提升。

传统上,我国养老主要关注硬件投入,比如养老机构、养老床位,截至2013年底,中国的养老机构大概有4万个,床位近400万。民政部提出,到2020年中国每千名老年人养老机构存位数将达到35-40张,养老服务设施将覆盖所有城市社区90%以上乡镇和60%以上农村社区。这个数字无疑不让人兴奋,无论从需求数量还是质量看,健康养老产业的供求缺口越来越大,现有的投入方式、运作模式已显得非常不足。

由于普遍的倒三角家庭结构和机构养老的不现实,各地政府也提出了“9073”的养老模式,即90%的老人居家养老,7%的老人在社区养老,3%的老人在机构养老,将来绝大部分的老人会在自己的家中养老。一些能够为老年人日常生活提供帮助的智能化产品也开始进入老年人的视野,养老智能化的市场需求也在快速地打开。

目前劳动力成本提高的压力较大,行业也面临着用工难,靠技术提升服务的品质、降低成本,就变得非常重要。在智慧城市的七大构成中,其中有一个叫智慧生活,智慧养老应该归入其中。

目前阶段,智慧养老一个可行的途径是对养老机构进行信息化改造,增强其辐射力,让周边老人在家就能享受智慧养老服务。为研究探索养老机构对周边社区老人开展社会化服务新模式,民政部正在组织实施国家智能养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

智慧养老的平台式创新

智慧养老产业创新主要集中在商业模式创新,其创新集中于三个领域。第一是养老平台经济和相关企业。平台经济提供一揽子服务,一些具体服务可由各个企业来做,直接面向老年客户,这种服务平台可以通过各种信息化的手段建起来。第二,需考虑ppp模式的实现路径,养老产业和社区、基层政府能够合作建立起这种模式非常关键。第三,是个性化服务,特别是个性化医疗问题。

在智慧养老的商业模式中,智慧养老平台是一个核心。这个平台其实就是一个虚拟养老院,利用呼叫中心的技术,建设了一个相当于一个城市的网络社区平台。老人只要注册到这个平台上,把一些信息录入进去,当老人有需要的时候只要给虚拟养老院的平台打电话,接线员的面前就会显示这个老人的各种信息,并且根据这些信息给他配置各种服务。具体来说,就是老人如果有什么服务需求的话,平台这边就会有很多加盟商或者他们的自营商提供比如买米、买面等各种基本的生活服务,甚至是陪聊也都可以。这种虚拟养老院,成本较低。如果去投资建设一个床位,代价太高,按照养老机构目前的床位建设费用估算的话,大概是15万到25万一个床位。

智慧养老平台,是将传统的机构养老搬在了网上,将远程医疗、健康监护和生活监护资源从固定的时空范围内释放出来,让老人触手可及。其核心是线上和线下的结合,线上是网络平台,线下是社会化服务。

有了这个平台后,老人或者家属虽然不在养老院也进行登记注册,同样享受养老院的服务。护理人员可以到家里进行护理,床位分散到每个家庭中,通过智能养老平台进行管理。

其实这个养老平台就是解决如何为老年人提供标准化的服务,把不同的资源进行整合。

智慧养老平台还与线下实体养老院进行合作,青岛百灵就是这样一家智慧养老平台,目前该平台跟青岛福彩四方老年公寓已经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第一步,青岛百灵对养老院进行智能化的改造,比如打造网络、信息化平台,提供医疗、监护、定位、点餐等服务;第二步将跟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家政公司、基层卫生机构进行整合,为老人居家养老提供服务。

被忽略的“银色人才”

除了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层面,智慧养老的内涵还包括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层面。智慧养老可以让老年人的智慧也得到再次的利用和发挥,通过网络技术以及社交网络平台,利用老年人的经验智慧,发掘银色人才的价值,使老年人焕发人生第二青春。通过利用老年人的智慧、经验和知识,去帮助解决一些政府、企业乃至各行各业遇到的难题,发挥老年人的作用,可以提升老年人的价值。

比如国内第一个针对老年人情感交流和知识分享的平台――老友帮网站,在这个平台上,有微博、博客,可以写回忆录。实际上那些低龄的老人,他们有很多的经验和很多的智慧。如果用的好的话,可以有效帮助解决我国即将出现的人力资源短缺问题。

如果是某个企业遇到一个技术疑难问题,它可以把这个问题发到这个平台上。比如一个化工企业遇到技术问题,而一位老人本身是一个在化工领域有多年技术积累和经验的人,或者是化工方面一个具有组织能力的专家,他就可以通过自己的经验或者老友帮这样的经验分享平台把全国的化工专家组织起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一个理念的创新,借助这样的平台,这些老人资源就能够得到很好的利用。

这是智慧养老很重要的方面,以前我们谈的比较多的是“空巢老人”,但通过智慧养老,未来“蜂巢老人”会越来越多。所谓的蜂巢,就是像蜜蜂有一个个蜂巢一样。类似老友帮这样专门为老人做的网上交流的平台,对老年人来讲就是一个手和脑的体操,也就是说,他在打字交流的过程中,可以预防老年痴呆症,因为这中间脑袋在思考。同时老人之间可以通过这个平台,组成一些群组。比如喜欢剪纸的、喜欢艺术的、喜欢绘画的,他们就会结成一个个群,就像蜂巢一样。

养老院智能化建设篇3

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为失智老人提供照护服务的专项养老设施出现较晚,2009年上海市第三社会福利院经过整体改扩建,成立了第一所失智老人照料中心。单从失智老人养老设施建设实施方面来看,目前失智老人养老设施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原有建筑的局部改造,另一种是新建失智养老设施。无论改造或新建的失智老人养老设施,在空间环境设计方面,多是从一般意义上的舒适出发,如无障碍设计,借鉴国外居家式的设计理念,但对失智老人的生理心理行为特征的关怀体现不足,主要表现为:医院化、宾馆化单调统一的空间环境布局,缺乏亲和力;通廊式空间布局,空间形似且缺乏定位目标,老人易迷失;活动空间缺乏,现有活动空间不能吸引老人,使用率低;多人间设置,居室空间缺乏私密性,半私密空间少且单调。

2失智护理对空间设计方法提出新要求

总的来说,国内失智老人护理空间设计偏重于物质的空间环境,难以达到辅助护理治疗的作用,甚至会加重其病情的恶化。究其根源,是国内建筑从业者在护理环境及失智老人生活行为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够,研究方法主观性较强,缺乏实证研究基础。因此,国内失智养老设施设计迫切需要一种基于失智老人生理心理行为特征与空间结构关系研究的客观理性的设计方法。

3循证设计的概念与设计原则

3.1循证设计——失智老人护理空间设计新趋势

循证设计(evidence-basedDesign简称eBD)是西方医疗建筑设计中逐渐兴起的,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的设计理论和方法。起初“循证”一词的概念来源于循证医学:“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目前可获取的最佳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长期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观和意愿,完美地将三者结合在一起,制定出具体的治疗方案”[1]。受循证医学的影响,建筑界开始了对循证的研究,最先被应用于医疗建筑设计中。2013年美国健康设计中心(theCenterforHealthDesign.简称CHD)将循证设计定义为“基于可靠研究成果而制定的关于建筑环境的有据决策.以期达到最佳成果的设计过程”。其过程主要有八个步骤:确定循证目的和目标;寻找相关证据来源;批判性解读相关证据;建立并创新循证设计观念;提出假说;收集基线绩效评估数据;监督设计与施工;进行使用后效果评估①。循证设计并为要求建筑师摒弃传统设计方法,而是要将设计建立在以证据为基础的研究上,跨越了学科界限,突破基于传统经验和感觉的主观臆断设计。医疗建筑的循证设计目标在于通过相关设计来保障患者的安全,减少患者心理应激以增强康复效果,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这正与失智老人护理空间环境的治疗目标不谋而合。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循证设计无疑将为失智老人护理空间设计提供新的方法和工作思路。

3.2失智友好环境的循证设计原则

近年来,国外从业人员开始研究循证设计在失智老人护理设施建筑空间环境设计的应用,循证设计的失智老人护理空间设计研究跨越了建筑学科的界限,结合环境设计、护理学与医学统计学等多个学科,在护理空间环境与失智老人生活行为的各个方面,进行大量研究理论的收集与实例研究。针对失智症症状特点,将空间环境营造和护理服务组合成有机的整体,提出失智友好环境的循证设计原则[2](表1)。

4失智老人护理空间设计探讨

4.1空间结构模式

纽伦堡失智护理中心的设计者针对以往养老设施的线性排列模式,在分析其优劣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资料的研究,规划了以护理单元为基本结构单元小规模居家式护理单元组合。以护理单元为核心,强调居家感受,并为老年人提供多种形式及内容的公共空间,促进老年人之间、与护理员之间的交流,减轻老人和护理人员的精神压力,以达到形成稳定的人际关系、营造自律的日常生活的目的。4.1.1小规模居家式护理单元组合失智老人异常的精神行为,使其对环境变化更加敏感,调查表明,传统养老设施采用几十人乃至上百人的护理单元规模,类似于医院宾馆的空间环境,单调、划一的集体生活,使失智老人入住后难以很快适应,导致病情的恶化。研究证明,小规模护理单元(12~15人)一方面能够促进老年人之间、与护理员之间的交流,形成稳定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护理员工的压力较低,促进他们与老人有更好的互动,提高其工作质量。居家般熟悉的氛围有利于减轻老人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减少精神压力。单间和单元式护理方式能有效减轻失智老人入住护理设施后所导致的空间、时间及规范认知等功能的退化,达到老年痴呆症相关症状的减轻、沟通的增加、表达及参与意愿的提升等治疗功效。基于这些研究依据,纽伦堡失智护理中心的设计者在空间布局上采用了小规模居家式护理单元组合形式:设施由三个独立组团组成,每个组团的每一层都是一个满足12人入住的小型独立护理单元(图1)。厨房、餐厅、会客室都面向走廊开放,进一步淡化了走廊的感觉。门廊、靠窗的座椅,老人居室内的布置进一步加强了居家的感受(图2)。

4.2空间形态

4.2.1短循环游走路径93%的失智老人存在空间定位障碍,并存在一条路径上游走徘徊的习惯。传统通廊式布局,其单调的环境,对称的房间布局,使得失智老人定位更加困难。而小型开放式的空间布局,通过让老人的视线与目标空间接触,更有利于老人快速基于这一发现,设计者提出设计一种短循环路径的假设——围绕中央服务核,形成短循环路径,将活动空间(如起居厅、露台等)穿插在游走路径之中,相较于其他区域形成更高水平的感官刺激(如听觉,嗅觉),利于老人辨别方向的同时刺激老人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而减少无意义的游走(图3)。4.2.2丰富的小尺度空间失智老人的生活主动性丧失,自主能力逐步下降,根据这一特点,在空间设计中应当提供多种活动场所,促进老人活动和自理能力的保持。研究表明,适度的感官刺激能够促进失智老人参与活动,减少发呆等无为行为。在纽伦堡失智老人护理中心设计中,短循环游走路径将单元内相互关联的活动场所(如吃饭、起居、休闲)等多个小尺度空间串联起来,促进老人参加相应的活动。在居室前设计如进门入口、走廊端头休闲空间等半私密空间,使老人能够自由随意地选择独处或交流(图3)。两个护理组团的中心服务核分别布置一个开放式厨房,它直接通向用餐区(图4)。居民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参加一些家务劳动(简单的烹饪、清洗餐具等),作为老人护理治疗的一部分,对失智老人原有生活能力的保持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4.2.3亲近自然的室内外空间康涅狄格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自然环境能有利于失智老人身体机能的维持,减轻精神压力,改善其睡眠障碍、游走和攻击行为等。根据这项研究依据,项目设计了庭院、露台等与自然交融的空间(图5),庭院提供了室外活动、感知四季、亲近自然的场所。面向庭院布置的玻璃廊为老人提供毫无阻挡的花园景观,鼓励老人独立探索室外空间。每个护理单元的露台使不能下楼走动的老人能眺望花园景观。4.2.4人性化的私密居室空间失智老人同样需要私人空间维护自我尊严,同时为自立的生活行为提供必要的空间支持。设计在居室设置中采用单人间和双人间两种形式,分别满足老人单独入住和夫妇二人一同入住的需求(图1),失智老人有了个人所属空间,可以带进自己的家具和物品(图6图7),创造熟悉的居家环境,延续原有生活方式。4.3细节设计4.3.1色彩、标识的应用纽伦堡失智老人护理中心每个组团入口都有特殊的标识,方便老人区别自己的“住宅单元”。居室门所在墙面,被赋予单独的色彩,提示老人居室所在(图9)。此外设计针对失智老人对年轻时期的记忆更深刻这一研究发现,将老人的房门口设置一个小木板,用来贴挂老人名字和年轻时期的照片,放置有代表性的纪念品等,用这种形式唤起老人内心的一些回忆和思考,找到自己的房间(图8)。这在后期评价中显示,这种定位策略是有益的,既告知老人他们的位置,也可促进归属感的形成。4.3.2安全细节设计失智老人随着智力的下降,出现行动迟缓、动作准确度低,在日常活动中更容易受到伤害,因此其护理环境设计既要确保其安全,又要方便护理人员及时发现老人的突发状况。失智老人因其病症的特殊性,在空间安全设计中需要有别于一般的无障碍设计,根据其自身特点考虑。如在室外环境设计中,庭院边缘用密集灌木木遮挡,防止老人走出去;院内的植物则不宜过高过密,以防遮挡护理人员的视线。在室内设计中,需要对除了老人居室以外的门进行弱化处理(如颜色与墙面相近),循环路径上安装圆角扶手,在家具布置中避免轻质家具等等。另外,在纽伦堡失智老人护理中心设计了一种上下能分别打开的居室房门(图9),通过打开房门的上半部分,护理人员能观察到老人房间内的情况,同时又给老人提供了一定的私密空间。

5结语

养老院智能化建设篇4

“请不要把失智老人当病人。”这是张乃子的理念,并常常在不同场合传达这一理念。张乃子是上海第三福利院院长,他所领导的上海第三福利院,是全国首个专为失智老人建立专门区域的养老机构——上海市第三社会福利院失智老人照料中心,于2009年10月正式启用。

上海市第三社会福利院是国办公益性市级养老机构,以失智照料、介护照料、介助照料、医疗康复四大中心服务为特色,具有养老综合服务的功能。通过与荷兰鹿特丹市社会福利机构开展交流与合作,在福利院失智照料中心融人发达国家人性化的服务理念、设计模式和居家环境营造,科学划分空间功用及色彩布局,在硬件设施及软件装饰等方面为老人提供“刚性”关怀。同时,引进社工专业人才,为老人提供精神层面的心理支持。通过实践人文照护工作机制.运用综合辐射与错层交互相结合的方式,在生活照料、心理疏导与康复社交等方面为老人提供“柔性’关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文关怀的机构养老服务体系。

“这是第一家专业从事对患有失智症的老人的照料护理中心,对此我们十分骄傲。我们是全国第一家。10年前,部分患有失智症的老人会被送到精神病院。现在不同了。”曾经在面对国外媒体采访时,张乃子如是说。

但对于急剧增加的老人群体,以及在老人群体中占有很大比重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俗称老年痴呆),一个专设失智老人照料中心养老机构还是太少了,上海第三福利院也因此或多或少地带有点示范的意义。

上海是我国第一个老龄化城市,也是迄今为止我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特大城市。为了应对养老机构的严重短缺,上海酝酿出台了“90-7-3”计划,即90%的老人由家人照看,7%则偶尔到社区中心小住,余下3%的人就住在养老院里。

即便是这3%,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下,养老机构也早已不堪重负。在老人们要进上海第三福利院之前,有一个必须的程序就是要进行评定,基本上,只有那些在病症、身体状况等各方面都趋于严重的高龄老人才能进入。“来我们这里的老人,差不多都是在家里护理,以及在医院护理都无能为力的老人。”老人的年龄呢?八十岁在那里算是年轻的了。

让老人有尊严的生活

1956年出生的张乃子,马上进入耳顺之年,在这些耄耋老人面前,显得极为年轻。

在进入养老体系工作之前,张乃子是一名医生,主攻心血管内科,1998年在日本留学回国后,领导找到他,希望他能进入养老福利系统服务,张乃子没做多少犹豫,答应了,“都是工作,都是服务人民嘛,听从领导安排。”张乃子简明扼要地回顾着自己的工作经历。也有人问过他,从医生转职为福利院系统的工作人员,有没有过后悔?张乃子说得更干脆:“没什么后悔的,以前做医生以业务为主,现在做行政以管理为主,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的苦和乐。”

干一行,爱一行,以一颗平常心,张乃子在养老行业做得有滋有味,风生水起。

当前,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人口发展的重要趋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是全世界唯一一个老龄化人口过亿的国家,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不论是老年人口的绝对量还是相对量都有增长。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各界对养老问题的关注。张乃子以及他所从事的职业,也开始引起更多人的瞩目。

张乃子却更愿意呼吁社会关注养老领域:“我们是国家政策的执行者,现在,国家将对失智老人的关心提高到一定层面上,某种方面也反映了社会的进步。”

他讲述了一部令他一直难以忘怀的日本电影,电影里有一个片段,在一个部落里,当人活到一定的年龄时,会独自走向深山荒林,独自面对死亡,不给族人添麻烦,将活的希望留给小孩。电影名字一时想不起来了,但是他一直记得电影里孤独面对死亡的悲怆,“现在,社会发展了,我们也要尽力让老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在上海第三福利院,张乃子就结合工作经验,提出了“努力打造居家式照护模式,维护老人的生存尊严”的工作理念。

在建筑环境设计上,福利院提出了“去机构化”的口号。将中国传统元素植入于色彩、灯光中,将怀旧走廊、房间卡通贴画等融入生活区装饰中,精细布置软件,淡化机构冰冷的印象,为住院老人营造亲切温暖的居住环境。

为了延缓失智老人认知能力衰退,提高他们的生活兴趣和肢体活动能力、保障老人的身心安全,福利院还投入了“感官训练康复”“心身机能康复”“怀旧走廊”及安全保护设施应用,并通过亲情照护、药物治疗以及“认知训练”“感官训练”等康复介入,有效延缓失智老人认知能力的退化,维护了老人的生存尊严。

“在这里,老人不仅可以得到家人一样充满爱心的关怀,同时可以享受到职业化的照料。”,张乃子说,“我国养老服务今后的发展方向,应是为老人营造一个‘家’,而不是一个‘院’”。

他更是主张要打造人文关怀的服务体系:“举个简单的例子,养老院应该以老人的作息时间为准,不能规定说,几点起床,几点睡觉,统一模式的管理必然会影响老人的感受。”

福利院现在尝试通过人性化关怀系统来照顾失智老人,而这一系统率先由欧洲人使用。它的内容包括让病人在记忆游戏中进行互动,并要求看护人员经常用手去触碰老人,在和老人说话的时候抚摸他们的胳膊和手,让他们感觉更有安全感。

在第三社会福利院,新设施里有一个多媒体感官训练室,可以播放上海的街景,甚至有些画面就是老人家周边的照片,这会让他们有家的感觉。很多老人还戴着有GpS定位功能的臂带,这样看护人员就可以监测他们的位置。

在2013年的元宵节上,几位老人令人惊奇的表现,依旧留在张乃子的记忆中,那晚,几位老人并不整齐地坐在轮椅上,呈现出不同的姿势。她们要合唱一首《红星照我去战斗》,刚开口时,几位老人的嘴唇明显不自然地微颤,声音也有些艰涩。

然而,随着后排的8位护理人员的歌唱声渐渐洪亮起来,老人们似乎也“来了劲”,当唱到高潮部分“前赴后继跟党走”时,已出现婉转的高音渐变,台下发出“好,好”的叫好声,最后两句“万里江山披锦绣”,声音震天,圆满收尾。更让人没想到的还在后面,82岁的曹阿婆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顺手拿起话筒,句句字正腔圆:“祝大家新年快乐,健康长寿,合家欢乐,平平安安过日子!”台下很多人站了起来给予他们掌声,张乃子也忍不住激动站起来,拍得手掌心都红了。

养老之路任重而道远

张乃子也曾分析过养老体系的困境,他估算过在上海每增加一张养老床位的成本:“开一家100张床位的养老院,首先地皮不算,盖这个养老院就要1400万,14万一张(床位)基本是要的,没有14万盖不下来的。接下来要运作成本,现在我们专护国家有规定的,专护的老人,1.5到2.5个老人要配一个护理员。护理人员工资目前来说也要2000元吧。再算上水、电、煤等公用事业费和管理成本,没有政府补贴,就凭目前上海老人平均2000元左右的养老金,养老机构根本无法正常运营。”

社区搭建平台、社会参与和全民支持更加重要。张乃子在工作中深度介入,亲自参与编制《失智长者社会工作专业活动集》,使社工工作成为了全院服务工作的一大亮点。通过“老年学校”“红茶坊”“夕阳红影院”等团队和小组活动大大提高老人晚年生活的兴趣和质量,努力引进外部资源,加强和国内外养老社会福利机构的交流和沟通。

2012年前后,国务院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和《中国养老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15年要基本形成成熟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长期的老年人医疗护理服务模式。建立专门的失智老人护理中心、加大民间组织等社会主体的养老服务参与力度,是发展的主要趋势。

养老院智能化建设篇5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5号)以及《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的意见》(陕政办发〔2019〕36号)精神,加快推进新区养老服务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完善养老服务设施

(一)加强城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打造“1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圈”建设,在新城层面建设一院(社区嵌入式综合福利中心),在社区建设一中心(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在居民小区建设一站(养老服务站点),形成立体复合型养老服务网络。新建住宅小区严格按照标准配建养老服务设施,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老旧小区和已建成居住(小)区无养老服务设施或现有设施未达标的,要通过回购、租赁、改造等方式补足。到2022年基本实现新建居住区及老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90%以上覆盖,到2023年力争覆盖率达100%。(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财政局,各新城)

(二)加快推进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持续推进永久保留村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鼓励各村新建或利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闲置校舍等集体设施改建农村互助幸福院,并高标准配套设施设备。探索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到2023年每个新城至少建成1个,负责向有服务需求且无精神病和法定传染疾病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空巢老人、失独老人、高龄及其他生活困难老人提供养老和护理服务,并对辖区内农村互助幸福院、居家养老服务等进行工作指导。因地制宜、多点布局“邻里型、家庭式”小型养老服务站点,扩充农村养老服务的末梢供给,方便老年人就地就近接受服务。(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财政局,各新城)

(三)持续推动综合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保障养老服务设施用地配置,纳入新区国土空间规划中管控,严禁利用养老服务设施用地变相进行房地产开发。加快综合社会福利中心建设,到2021年秦汉新城、沣西新城、泾河新城综合社会福利中心全部投入运营,且社会化运营率达到100%。新区兜底型养老服务设施通过各新城综合社会福利中心进行保障。大力引导优质连锁型养老服务机构参与新区中端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以健康养生养老为特色的康养综合体等高端项目规划、招商和建设,扶持以健康养生养老为主的特色街区建设,到2023年至少在沣东新城建成1处养老服务康养综合体项目(红光路老年公寓)。(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财政局,各新城)

(四)深入推进医养结合机构发展

统筹协调医疗设施与养老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有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应当开设老年病专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做好老年人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或卫生室、门诊部。到2022年,新区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50%,80%的综合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护理床位占比达到30%。(责任单位:新区教育卫体局、人社民政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新城)

(五)积极推进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

结合新区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加快信息技术、智能硬件等产品在养老服务领域的推广应用。推进“互联网+”养老服务,推动养老、保健、医疗服务一体化发展。支持各新城建设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推广智能产品应用,为社区居家老人提供“点餐式”的照料、医疗、家政、送餐、旅游、体育、文化、物流、监护等全方位的养老服务。鼓励智慧养老服务向农村延伸,为农村独居、空巢、高龄、失能老人家庭安装呼叫器,着重为农村困难老人提供紧急救助、临时帮扶等服务。积极推进养老智能产品进家庭,增强老年家庭的风险防控能力。(责任单位:新区工业和信息化局、人社民政局、教育卫体局,各新城)

二、加强制度支撑

(一)健全基本养老公共服务清单

建立政府购买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目录清单,逐步将困难老人探视巡访、家庭照护床位、上门助浴、助洁、老年人能力评估、失能老人家庭照护人员技术培训、上门指导与喘息服务、日间照料中心运营、农村互助幸福院运营、老年协会运转等项目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清单,明确服务对象、内容、标准与提供主体,保障新区老人享受标准化优质养老服务。(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财政局,各新城)

(二)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推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落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体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财政代缴政策。加强基本养老保险与低保等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增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防贫减贫功能,建立激励约束有效、筹资权责清晰、保障水平适度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推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随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各新城)

(三)完善老年人医疗保障制度

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加强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制度的衔接。加强商业健康保险与基本医保、大病保险等在保险经办、保障水平、服务提供等方面的衔接。优化门诊慢性病、门诊特殊病相关政策,逐步增加基本医保门诊慢性病医疗服务项目,提高医保最高支付限额。(责任单位:新区教育卫体局、人社民政局,各新城)

(四)探索建立多层次长期照护保障制度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多渠道筹措资金,适时推行长期照护保险试点工作,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长期照护服务保障。积极发挥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的有益补充作用,鼓励发展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产品,拓展长期照护保险的资金来源渠道。(责任单位:新区教育卫体局、人社民政局、财政局,各新城)

三、深化“放管服”改革

(一)放宽行业准入门槛

支持养老服务业品牌化、规模化、连锁化发展,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实行备案管理;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可在其登记管理机关管辖区域内设立多个不具备法人资格的服务网点,并向属地民政部门报备;对申请设立养老服务类社会组织,实行优先登记。(责任单位:新区行政审批与政务服务局、人社民政局,各新城)

(二)完善扶持政策

由新区人社民政局牵头,各相关部门参加,全面清理养老服务领域妨碍公平竞争的各项规定,制定出台新区《养老服务投资扶持政策措施清单》,在资金、土地、税费、融资、物业费、水电气暖等方面大力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财政局、税务局、发展改革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各新城)

(三)深化医养结合融合发展

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医疗机构医生到养老机构定期坐诊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医务室或配备专职医生与护士,并实行备案管理。搭建医养联盟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在线医疗服务。整合社区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推进医养服务向社区延伸,建立老年人体检、查询、慢性病管理和家庭医生巡诊的社区(村)医养结合工作机制。到2022年,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家庭签约服务实现应签尽签。发展中医特色的康复服务,推动中医药与养老融合发展,促进中医药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强化老年医学学科建设,开展老年病综合治疗和健康指导服务,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责任单位:新区教育卫体局、人社民政局,各新城)

(四)实施养老服务综合监管

制定养老服务责任清单,在养老服务领域完善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制度全覆盖。建立健全联合奖惩机制,成立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加强养老服务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行黑名单制度,常态化开展老年人产品和服务消费领域侵权行为专项整治,并形成长效机制。(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教育卫体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应急管理局、发展改革局、公安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新城)

四、提升服务质量

(一)促进机构养老服务提质增效

实施养老机构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常态化督导养老机构排查整改安全隐患。推进《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全面落实。建立专项奖励,支持养老机构通过开展标准化创建和星级创建,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鼓励在养老机构项目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具有专业资质的机构,通过兼并重组、输出服务技术和品牌等形式,发展跨区域综合性养老服务集团。(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教育卫体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应急管理局,各新城)

(二)探索推进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

鼓励发展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产品,为参保人提供个性化长期照护服务。加强对失能、半失能、失智老年人家庭的扶持,提升家庭照护能力和服务水平。建立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年人补贴制度,加强与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衔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展老年照护需求评估,评估等级作为申请人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养老服务补贴等政策的依据。(责任单位:新区教育卫体局、人社民政局、财政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各新城)

(三)加强老年人关爱服务

将就医服务、公共文化设施、司法服务、行业服务、公租房与危房改造等项目纳入老年人优待范围。持续实施居家养老适老化改造,加快推进新区范围内“老年人优待证”网上办理,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力量尤其是慈善组织面向老年人提供各类关爱服务。(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教育卫体局,各新城)

(四)健全养老服务评估机制

建立并实施老年人能力和需求评估、养老机构等级评估、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等级评估、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评价等机制,及时公开评估评价结果,并作为日常监管等工作的重要依据。(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财政局,各新城)

(五)积极培育为老服务社会组织

大力培育发展养老服务类社会组织。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机构建设、提供养老服务,鼓励促进社会慈善爱心与养老志愿服务资源参与新区养老服务。将养老服务品牌纳入西咸新区服务业品牌建设规划,到2025年培育打造至少10个具有全国或全省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养老服务品牌项目。(责任单位: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人社民政局、招商局,各新城)

(六)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积极推进养老服务领域创业就业,建设新区养老护理员管理系统,在新区层面探索建立养老护理员薪酬制度与岗位补贴制度。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住房、子女教育、创业扶持等政策支持,引进新区养老服务业所急需的人才到新区就业创业。到2023年,养老机构护理人员与不同类型老年人比例以及护理人员持证上岗率全面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在新区建立养老服务综合人才培训基地,在各新城探索建立实训基地,将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纳入新区创业就业培训体系和职业教育规划,加快培养老年教育、医学、护理、营养、心理、社工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建立健全养老护理员队伍培训机制和继续教育制度。逐步扩大养老人才培训范围,将养老服务类社会组织人员、慈善养老人士、养老服务志愿者、农村互助幸福院工作人员、老年协会骨干分子等纳入培训范围,全面提升养老服务队伍素质,到2023年通过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建立养老服务队伍岗前培训与继续教育长效机制,养老服务人才短缺状况得到有效缓解。(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组织部、教育卫体局,各新城)

五、强化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全区各级各相关部门都要高度重视,将养老服务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强力推进实施。新区人社民政局要牵头建立养老服务联席会议制度,由新区分管委领导召集,定期检查、通报工作进展,及时协调解决养老服务工作有关问题,确保各项任务按期落实。各新城要把养老服务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落实,并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统筹各方资源,加强能力建设,推动养老服务发展。(责任单位:新区各相关部门,各新城)

(二)加强信息公开

各新城都要公开辖区内养老服务通用政策、业务办理、行业管理、服务资源、标准规范等基本数据信息,并逐步增加养老服务设施评估结果、养老公共服务清单等事项。新区相关部门要建立完善养老服务监测分析与发展评价机制,加强行业发展统计监测工作。(责任单位:新区各相关部门,各新城)

(三)强化资金扶持

养老院智能化建设篇6

嘉乐汇养生苑项目总面积30万平方米,包括酒店式老年公寓及相关配套设施,公寓房间总量达到2600间,可容纳5000人在此养老。按照计划,该项目将于今年封顶,明年投入使用。

中标集团提供的一站式养生养老运营服务被政府有关部门称为“中标适老模式”加以推广。中标集团开创的文化型、智慧型、生态型养生养老的模式主要包括六大业务模块,即各自运营又相互关联,为入住嘉乐汇养生苑的长者提供360度无缝完美生活方式。

该园区仿苏州园林式设计,园区内水系环绕,四季花园横跨其间,设有透明开合式顶蓬,可依据四季气候的需求开启与闭合。公寓单元室内采用水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兼具备pm2.5过滤功能的新风系统,实现环保绿色生态的生活理念。园区内采用了目前最为先进的人体智能监测设施,全天候对会员的身体状态实时监护,包括会员的动态,脉搏,体温时刻受到呵护。

“北京嘉乐汇养生苑”与中国人民总医院涿州医院联合设立嘉乐汇医院,为会员制定健康管理档案,为会员定期进行全面体检,由医生制定个人健康管理计划;根据会员的健康状况与营养配餐师一道定制健康饮食计划。

“北京嘉乐汇养生苑”为会员提供全球范围的医疗旅游、文化主题旅游及制定旅游线路,集成各个服务和交通节点;通过与外部专项服务机构的合作,向会员提供如艺术品收藏p包机p名医会诊等一系列各种类型的高端私人定制服务。

通过搭建专业化的平台服务,借助会员间相互交流p探讨与合作,促进优秀作品的创作,由园区协助,通过对作品的制作以在圈内传播,并进一步发表或达到专著出版。“北京嘉乐汇养生苑”还与国家各部委共同开办长者大学,为有需求的会员充实各种知识,会员通采用俱乐部会员制运作模式,通过作为会员的已退休(资深)文化人之间的团队合作,策划p设计p主持和参与文化提升活动,开展尊者智库的智慧成果研发与推广活动,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并可通过全国老龄委主办的《中国老龄》向政府各部门推广,让精英长者的智慧用于社会,让退休精英群体这一宝藏再次发挥出耀人夺目的光芒。

(责编;孙展)

本月寿星

何生清黄子祥郭纪文蔡柏松李墨林张绍俊杨宗华赵景喜

叶飞影王路喻中升安凤然陈文杰乔积蓄邸福生姜F

养老院智能化建设篇7

关键词:共享养老;困境;会计;互联网+

党的十报告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在互联网+战略实施下,发展共享养老模式是我国大力发展共享经济、优化养老资源配置的具体体现,也是适应我国养老新常态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共享养老模式属于新型养老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诸多挑战,因此如何实现共享养老模式的低成本、高效率运营的效果是养老产业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基于会计视角对相关的问题进行详细研究,以此为我国共享养老模式的发展提供拙见。

一、养老新常态下共享养老模式的价值分析

共享养老模式就是借助互联网等技术,通过大数据系统、物联网技术以及云计算等搭建老年人信息网络平台,通过结对老年人的需求与服务,实现养老资源的整合,提高养老服务质量的一种模式。在“互联网+”战略下共享养老模式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尤其是近些年我国纷纷建立了共享养老管理平台,实现了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辅、社会养老机构作为补充的多元化养老模式,为老年人提供了多样化的养老途径,大大丰富了养老人的生活质量。

为更好地研究共享养老模式的经济价值和会计价值,本文通过收集相关文献,发现以会计视角研究共享养老模式的研究文献比较少,因此通过整合相关政策文件,认为在新常态环境下发展共享养老模式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1.成本价值

共享养老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充分利用社会养老资源,降低了家庭养老成本。在传统的养老模式下,虽然我国实现了居家养老、社会养老以及养老院养老的多种模式,但是在具体的养老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重复建设以及个人养老经济费用支付过高的问题。以社区的养老床位为例,基于资源分配不均导致社区资源存在紧张的问题,增加财政、个人的负担,而通过共享养老管理平台,可以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降低了各方的经济负担。。

2.社会价值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针对我国老龄化问题,解决好养老问题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内容。通过共享养老可以将分散的养老服务体系统一归置,从而为老年人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满足其幸福指数,实现社会的常态化健康发展。当然最重要的是实现了养老资源的公平分配,优化了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通过养享模式可以为城市“三无”人员及失能老人提供更加完善的养老服务,让老年人以更低的经济负担获得更高的养老服务。

3.风险控制价值

在互联网环境下,基于养老模式性质的不同,养老机构在信息披露过程中存在舞弊的可能性,会计舞弊必然会增加养老机构的经营风险,以公立养老院为例,由于公立养老院费用低、获得财政支持的机会多,因此基于公平原则,公立养老院需要披露正确的财务信息,以此维护每个老年人的权益。但是公立养老院存在“一床难求”的问题。而养享模式则通过互联网管理平台实现了对公立养老院资源披露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可以让公立养老院根据老年人的需求要求开展差异化的服眨例如在共享养老模式驱动下,公立养老院开展了日托、时托以及居家护理等多种养老服务模式,有效地规避了养老风险,实现了对经营风险的控制。

二、会计视角下共享养老模式发展存在的困境

大力发展共享养老模式是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养老资源分配不均,实现多元化养老模式的途径,通过对共享养老模式的发展过程分析,其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诸多困境,主要表现为:

1.共享养老模式发展偏离老年人的经济能力

共享养老模式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互联网管理平台实现养老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最终在降低养老费用的基础上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的目的。但是在某些地方共享养老模式并没有降低老年人的经济负担,反而无形中增加了老年人的经济负担,造成老年人参与养享的积极性不高:首先是构建共享养老模式的平台费用过高,基于利益考虑许多建设费用转移到老年人身上。例如社区在构建智能养老平台中,为了实现对老年人的动态监控,会让老年人配搭智能手环之类的东西,但是此种高科技产品的购买费用比较高,造成许多老年人不愿意使用,最终造成智能监管平台价值的丧失;其次在城市共享养老环境建设上存在高端消费项目。以社区的活动中心为例,部分活动中心开设的项目属于高端项目,虽然属于免费项目,但是由于老年人基于自身层次等因素的限制,老年人很难融入到高端活动项目中,使得共享养老模式偏离老年人的经济负担能力。

2.共享养老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构建共享养老模式必须要依赖于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我国养老现状,在共享养老模式发展过程中存在配套设施不健全的问题:首先是我国相关的政策制度存在缺陷。基于养老产业的发展,我国制定了促进共享养老发展的文件,但是这些文件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很多政策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存在难以落实的问题。以共享养老信息管理平台建设为例,目前对于养老信息管理平台的监管主体就存在多重监管的矛盾,信息部监管网络平台的信息,民政部监管信息管理平台的组织等,这样导致信息管理平台建设需要面对不同的部门,增加建设难度;其次共享养老模式的人才配套不足。共享养老模式下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护理知识,还必须要具备扎实的医疗卫生技能,实现对老年人的医护服务要求,但是当前我国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在医疗护理方面表现得比较缺乏,甚至部分护理人员也基本的护理资质都没有,导致共享养老缺乏人才支撑;最后共享养老的硬件设施建设不完善,很多地区的养老配套设施要么破损严重、要么不切实用。以老年人的体育锻炼设施为例,根据调查很多养老机构的体育设施存在同质化现象,偏离了老年人的个性需求,降低老年人身体锻炼的积极性。

3.共享养老模式建设存在资金短缺

构建共享养老模式需要较多的资金,一部分共享养老管理平台的建设需要庞大的资金,另一方面各种软硬件设施的建设也需要一定的资金。根据调查依赖于传统的养老资金筹集渠道难以满足共享养老建设:一是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尤其是在我国日益严峻的老龄化背景下,单独依靠财政拨款的方式难以满足共享养老平台的需要,而且单独依靠财政拨款也容易造成资源分配不均,偏离了资源共享、效益最大的原则;二是我国缺乏多样化的资金筹集方式。在经济新常态下,党的十明确提出允许社会资金投资于养老产业,但是从实际效果看我国没有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渠道。以养老保险基金为例,其存在管理不完善、资金筹集渠道单一等问题,最终导致共享养老建设缺乏资金支持。

4.共享养老财务风险增大。共享养老实现了医养结合,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在共享养老模式下传统的单一核算运营费用的模式不能适应共享养老发展的需要,因此共享养老模式的财务风险不断加大:首先是共享养老财务核算对象的不确定化。在共享养老模式下,传统的固定养老资源不存在,这样一来在核算财务数据时需要采取互联网的思维运营动态核算方式对共享养老机构的运营进行核算,这样必然会增加核算的难度;其次在共享养老模式下养老机构的经营风险不断加大。不可否认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资源共享能够为养老机构降低运营成本,但是也增加了经营风险,改变了老年人被动接受养老服务的局面。

三、以会计视角分析发展共享养老模式的对策

基于共享养老模式所遇到的困境,为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完善我国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我国要加大对共享养老模式的扶持力度,以会计视角提出发生共享养老模式的对策,以此创新共享养老研究成果:

1.围绕老年人的经济能力作为共享养老建设核心

共享养老模式建设必须要考虑到老年人的消费能力,老年人由于丧失劳动能力,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退休工资,根据老年人消费结构比例,老年人每个月用于疾病治疗的费用占到总收入的一半左右,因此需要共享养老模式要考虑到老年人的实际情况:首先要降低老年人享受共享养老模式的费用。降低费用一方面是直接减少费用负担,例如降低机构养老费用、提高财政补贴力度等等。另一方面是要实现医疗治疗在共享养老服务中的比重。由于老年人多数患有各种慢性疾病,因此实现医养结合也是降低老年人经济负担的重要手段。例如在共享养老模式中,老年人通过共享医疗资源可以降低老年人的医疗服务费用,减少了老年人的经济负担支出;其次提高老年人的消费能力。由于我国养老产业滞后,市场养老产品种类单一,导致老年人的市场消费能力不强,因此要将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需求作为共享养老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鼓励消费提高生活质量。当然共享养老模式关于老年人消费的结构必须要合理,既能满足老年人消费的心理需求,也要符合老年人的消费能力。

2.构建与共享养老相适应的配套设施建设

共享养老模式通过互联网技术对养老资源进行整合,因此更好地服务养老产业。配套设施是共享养老建设的基础,因此在互联网+行动下,我国要积极构建与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加强养老支持服务体系建设:首先国家要强化政策支持力度。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标志着智慧养老已经开始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6年在全国养老会议上提出大力发展现代养老服务体系,构建“互联网+养老”模式。“互联网+养老”离不开专业化的信息技术支撑,以及支付、评价等专业保障,因此政府引导企业将信息技术与养老服务融合,通过更细致的拆分来提高可及性、准确性和普及程度。例如国家要在政策上支持物联网养老信息系统。政府部门要建立公开、透明、平等、规范的健康服务业准入制度,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并不断扩大开放领域;凡是对本地资本开放的领域,都要向外地资本开放。并且制定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给从事智慧养老的企业和机构一些优惠、一些支持,这样做才能够使更多的企业和机构参加进来,才能够真正使银发产业变成朝阳产业;其次社区要加强硬件、软件设施建设。基于共享养老模式的发展,社区要加强对互联网技术的投入,鼓励养老机构应用物联网等技术。物联网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必须要结合老年人的特点,例如在“健康卡”等智能设备的研发中不仅要考虑设备的性能,而且还必须要考虑到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实际应用能力,保证智能设备具有使用简单、一键操作的便捷功能,以此提高物联网养老服务模式的推广速度。同时还要加强“软件设施”建设。人才是共享养老建设的关键,因此我国要大力培养高素质型护理人才,让护理人员不仅具有护理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3.建立完善的资金保障机制

首先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共享养老模式建设的支持力度。财政要建立专项资金支持共享养老建设,对于共享养老模式建设中存在的资金缺口问题要尽最大的努力解决,同时还要联合税务、金融以及土地等部门,制定系列的优惠政策,以此降低共享养老机构的运行费用;其次要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机制。针对我国老龄化日益严峻的现状,我国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渠道,例如建立养老资金保障基金制度等等;最后深化资本市场改革,通过资金市场健康发展为共享养老模式的发展提供资金。

4.提高养老机构管理者的内部控制意识

提高管理者的内部控制意识是提高养老机构运营效率的关键,也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依据,基于养老机构的发展需要增强管理者的内部控制意识:一是养老机构管理者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信息沟通能力,在eRp环境下实施内部控制的关键在于提高内控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因此需要管理者要积极参加财政部门举办的各种财政培训活动,同时作为养老机构的管理者也要加强思考、创新能力结合养老机构的运营特点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举措。例如针对养老机构老年人身体生理问题,可以通过建立保险机制降低机构的风险;二是养老机构要树立良好的风险控制氛围。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实施内部控制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内部控制实施也需要全体员工的参与,因此需要在全机构中形成良好的内控氛围。

参考文献:

[1]马贵侠,叶士华.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地方性践、成效、挑战与展望[J].山东社会科学,2015(07)

[2]刘迟,周惠容,赵凯琦.吉林省居家养老新型模式的发展困境及其解决路径研究[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8)

养老院智能化建设篇8

在北京海淀区青龙桥街道,如何管理整个街道约60人的保洁队伍,确保他们维护好整个辖区18.59平方公里地域的整洁曾经是一件困扰街道办很久的事。在没有引入智能人脸识别项目之前,且不说一一到辖区现场检查具体的保洁情况,就连如何对这支保洁队伍进行考勤,都是一件头疼事。

智能人脸识别让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了。“智能人脸识别,与通常的摄像头监控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为摄像头装上了‘智慧的大脑’,后台计算机会运用程序对摄像头采集到的数据自动进行统计和分析,对异常现象及时自动提醒,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青龙桥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智慧城市”在10年前,大抵只在电影中见过,随着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智慧城市”的一些影子已经开始在我们的生活中展现,而它的宏伟愿景更是我们可以预想到的。

城市是市民工作和生活的载体,“智慧城市”是运用智能信息技术将工业化和信息化高度融合,是政府决策办公城市管理和企业管理服务民生与智慧信息化的高度融合的产物。

作为拥有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海淀,在智慧城市的创建上无疑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今年3月,北京海淀科技中心智慧城市展厅正式面向公众开放,展览囊括了海淀区高新技术企业在城市数字化方面的最新成果。

智慧城市展厅是以未来信息化、数字内容、新应用、新产品、新服务为主题,通过多样化的展现方式和丰富的新一代声光电、动作识别技术等表现手段,将新兴的物联网、智慧城市等“神秘”领域以一种直观、生动形象、互动体验的表现方式展现在体验者面前。北京市海淀科技中心主任张新路向记者阐释:“我们希望通过智慧展厅的体验使智慧城市的建设更加深入人心,有效提升区域、城市形象,进而推动产业升级,加速其发展。”

一云、三网、三平台、n个系统

2013年,海淀区就成立了海淀智慧城市产业联盟,旨在融合产学研用等多方力量,促进海淀区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壮大,同时引导企业间合作形成优势互补,促进产业链上不同位置企业的应用互联和应用合作,在海淀区开展示范应用,并向全国以及国际进行推广。

自此以来,海淀区积极以建设智慧城市为契机,创新政府服务管理、提升政府公信力、优化城市运行模式,着力打造“1+3+3+n”体系,即“一云、三网、三平台、n个系统”,进一步加强智慧海淀建设,推动智慧化管理、零距离服务。

在建设“一云”方面,海淀区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建成了综合性政务云平台,实现全区基础设施资源的按需供给和统一管理,为大数据应用提供良好的基础。

“三网”即政务光缆专网、政务无线专网和无线网络服务。海淀区积极铺设区政务光缆专网和政务无线专网,已经实现了政务专网的统一建设管理、网络资源专享;据海淀区经信办介绍,南起白石新桥北至清华大学西门总计7.2公里的范围,目前,已经实现“海淀无线网”全面覆盖。海淀区经信办充分利用街区已建的路灯杆和监控杆作为制高点,采用光纤网络+ap(无线访问接入点)方案,进行快速、高密的安装部署。人们漫步海淀,不用耗费任何流量,只需通过手机或电脑连接“my-Haidian”,注册获取账号后就可以使用。在本次展览中,观众就可以看到集成了网络服务、4G基站、摄像头监控、灯光智能调节以及空气质量监测的“智慧灯杆”。

在“三平台”建设方面,海淀区建成了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平台,推动实现全区社会服务和城市治理工作的“智慧化管理、零距离服务”;建设了政务中心综合审批平台,实现了企业的多证联办、民政事项的同区通办三级联动,提高了政务审批效率;统筹建设协同办公云平台,实现了全区161家单位的线上收发文。

此外,海淀区还积极打造“n个系统”,已建成了区政府应急指挥系统,实现了市、区、街镇三级互通互联;建成了房屋全生命周期系统,实现各类房屋资源的整合以及拆迁、交易等全过程的分析管理;搭建区政府网站群,完成122家政府网站的统建工作;建成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系统,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了优质、优惠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等;初步建成民生综合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通过建设社会组织管理、婚姻事项管理、征地超转管理、优抚信息管理、养老院智能服务等管理系统,集中整合了海淀^民政系统相关的民生服务事项,实现民政服务的统一平台管理;完成“食药安全监督管理综合服务平台一期”建设,初步解决食品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中的安全问题,加强政府机构监管手段,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满意度,通过构建区食品安全数据中心,实现辅助决策管理。

直击医疗教育的民生痛点

优质教育资源可实现区域网络共享、电子病历实现网上互联……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海淀区将区域内科技创新,尤其是在“互联网+”益民服务、信息惠民方面的创新,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加快落地。“智慧医疗”和“智慧教育”也是海淀科技中心这次展览的重点。

海淀区经信办主任何建吾说,海淀区目前已建立了“卫生云”平台,以云平台打通社区医院、二级医院和部分三级医院,可让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医疗影像、检验检测、公共卫生等医疗数据实现共享,并且通过手机实现预约、挂号、缴费、查询等。

万寿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辖65岁以上人口9409人,共有两家养老机构。但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是根据辖区总服务人口数配备核定,只能满足日常的基本诊疗服务,很难为高龄、重病、失能、部分失能以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行动不便或确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定期体检、上门巡诊、家庭病床等服务。

与此同时,养老机构也缺乏医疗支持。如何走出一条适合社区医养结合的新途径?经多方调研与积极探索,万寿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居家养老社会机构协作,共同研讨通过“福乐云”智慧养老平台的开发,探索适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医养结合的可行性方案。

云智慧平台客户端(养老机构或居家)可以提供很多在线的智能服务。一方面,平台可以提供在线生命体征监测,包括:血压、血氧、血糖、脉搏、心电、体温。另一方面,老人们还可以在平台上获得服药的提醒。针对需长期服药的老年人,智慧平台提供智能药盒,每天定时提醒老年人服药,平台将老人的服药信息实时上传至平台,避免漏服。此外,老人还可以通过平台进行智能呼叫。根据老年人需求,平台能够提供智能一键呼叫服务,分养老院内和居家。

对于医务人员来说,平台的操作很简单。同时,数据实时上传至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医护人员不必上门在办公室服务终端就可看到,有助于监测老人病情变化,解决因医护人员不足导致的服务不到位。

“优质、均衡、特色是海淀教育永恒的追求。”海淀区教委主任陆云泉表示,教育既要关注当下,又要面向未来,努力办好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使教育更加公平、师生更加幸福。未来的海淀教育,应该是实体教育的均衡加上“互联网+”手段推送的智慧教育体系。

为响应国家“十三五”教育信息化的号召,海淀区将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大数据库和海淀区教育技术人才库,构建集互联网、云课堂、云订单、云评价、大数据等应用于一体的海淀教育云平台。通过巡查设备、终端设备、app移动设备对教育教学实际情况进行数据转化,在虚拟课堂、学科闯关游戏、3D创客实验室等个性化智能学习空间中生成满足学习需求的定制服务。

在“教育云”平台,海淀区内已有80余所幼儿园、小学、中学等教育机构接入该平台,可获得线上教育资源、慕课mooC资源、社区互动教育等资源及个人教育记录等功能。比如中关村三小自新校区建成就得到了“北京魔法学校”的别号,从智慧校园顶层设计开始,将教育改革的设计蕴含其中;十一学校提出课程是最重要的产品,校长、教师是产品设计师,在校园信息化云平台的支撑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服务。

“海淀是创新成果、创业企业活力迸发的区域,我们也鼓励更多创新成果加入到智慧城市构建中来,以此更好地提升信息惠民水平。”何建吾说。

“千里眼”助力京津冀人口调控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紧密实施,北京市尤其是城六区人口调控形势更加严峻。然而,海淀区到底有多少人?随着调控进程的推进,海淀区人口是否会减少?拆迁腾退又对周边居民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人口统计问题,依靠传统的监测手段显然难以快速、准确地得到答案。

面对这样的困惑,海淀区经信办紧紧抓住大数据的浪潮,依托海淀区的科技资源优势,率先尝试采用基于移动通信大数据进行人口动态监测和分析研究,这种“千里眼”的技术已初见成效。在智慧城市展厅的一角,有三块触摸屏,观众可以自己动手查看海淀区人口大数据实时内容,比如现在哪里人多、有多少人、哪里的交通拥堵都可以准确、快速地显示出来,未来这些信息在每一个人的手机上就能方便查询。

张新路介绍,大数据技术通过协同定位算法模型、人口属性识别模型、人口流动分析模型等方法,能够详细掌握特定地区的人流量、瞬时人口、高峰和低谷时段人口情况、腾退后人口变动数量、人口流向地等动态信息。此外,通过一段时期的监测和计算,大数据同样能够分析并得到全海淀区和各街镇辖区居住人口总量等相对静态信息。

“相对于传统的人口监测手段而言,大数据技术不仅可以在样本量上大大高于人工抽样调查的有限样本,而且这些在电信运营商移油ㄐ磐络基础上产生的海量业务数据,包含了大量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信息,可以及时对人口流向实行精确监测,提升区域人口管理及动态监测工作的效率,缩短人口调控决策的时间周期。”海淀区经信办相关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了人口大数据技术的优势。

目前,大数据监测已实现了移动信号在全海淀区范围内的实时监测,无论地处海淀任何地方,只要有人口监测需要,就能够迅速取得大数据技术的相应支持。

养老院智能化建设篇9

关键词:高职建筑智能化;综合布线课程;教学改革

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以及国民对住房的刚性需求,另一方面,近十多年来,现代生活和工作方式使人们对建筑物的要求不再是“广厦千万间”,仅“庇天下寒士”就“俱欢颜”了。人们对建筑物的功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也促使了智能化建筑的出现,并在短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大规模的发展。社会对智能化建筑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筑智能化专业在高职院校生根发芽,并不断地发展壮大。而综合布线课程是建筑智能化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主干课程。但是由于建筑智能化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还处在摸索发展阶段,综合布线课程将以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出现在建筑智能化专业中还没有一个成熟清晰的思路。所以目前建筑智能化专业综合布线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现将本人的一些看法总结如下:

一、高职建筑智能化专业综合布线课程的定位不准

目前高职院校建筑智能化专业综合布线课程的教学大纲,培养目标,教学内容都是借鉴早期的网络综合布线而来,而早期的网络综合布线智能化方面涉及的内容很少。但在今天综合布线已经应用到了智能领域,如智能大厦、智能物流、智能办公、智能家居等等。这也是为什么要开设建筑智能化专业的原因。显然,单纯的借鉴早期综合布线的内容,已经跟不上现代综合布线发展的步伐。因而在对建筑智能化专业综合布线课程的定位上应该加入更多的智能化元素。首先应该让老师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智能化元素在现代综合布线课程中的重要性,能够紧跟时代的发展。有了这个思想前提,才能确保将符合现代综合布线发展的元素糅合进综合布线课程的建设中去。其次在培养目标的设定上应该结合地区建筑智能化行业特点,引入最新的建筑智能化方向的综合布线技术相关岗位需求的知识理论、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作为我们培养的人才目标,以此来设计每次课的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最后在教学内容上,要以实际工作需要的必要技能为重点教学内容,明确每次课的学习项目和任务。引入最新的建筑智能化的理念,以跟上时展的步伐。

二、高职建筑智能化专业综合布线课程的课堂教学方式落后

目前还有一些高职院校综合布线课程的课堂教学方式上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局限于课堂,老师为主角,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方式不可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可能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直观的认知。学习效果自然差。要想改变这种局面,有几种可行的方法:

1、现场教学法。讲授网络系统结构时带学生到校园、计算机网络软硬件公司、通讯和网络运营商等现场进行参观、考察、实际操作、跟班等方式进行教学。

2、案例教学法。选择一些不同类型的典型工程案例让学生参与分析,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实物教学法。学习布线产品时可以采用实物教学,给学生展示真实布线产品,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对于一些容易上手的产品也可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技术辩论。综合布线系统设计教学时,在不同产品以及几种方案的可供选择时,可以采用技术辩论的教学方法。通过技术辩论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也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三、高职建筑智能化专业综合布线课程的实验设备相对落后

目前,在建筑智能化专业综合布线课程建设的初期,为了能够节约成本,综合布线课程实验教学设备一般沿用的是早起综合布线实验设备。原来的教学设备无法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也无法承载建筑智能化应用的教学需求。实验设备与实际岗位应用脱节严重。为了能够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需要各高职院校加大对综合布线实验市建设的财政支持。建设新的网络技术与布线一体化实验室,以满足新时期课程教学的需要。

四、工学结合形式简单,效果不好

目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形式简单,内涵少,往往工学结合就是在某一学期集中组织学生到企业单位从事一些简单的甚至和教学内容无关的工作。这样既没有实现“工学交替”,也没有得到锻炼价值。这就要求各高职院校加深校企合作,加强工学结合的内涵建设。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的任务,达到双赢的目的。在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通过校内外专家通过论证共同制定课程的学习计划、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入企业兼职教师,为学生传授现场一线知识。并根据学生的学习阶段适时的安排学生到企业现场实习锻炼。在对学生考评时,也可以引入一些职业资格认定。

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改革,完成将原先陈旧的教学内容向智能综合化布线内容的转变,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体系,从而符合现实和未来的教育、就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颜正恕.物联网环境下“网络综合布线课程”立体化改革研究.职教通讯。2011年第16期

养老院智能化建设篇10

一、智慧旅游

作为旅游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智慧旅游以各种信息技术为立足点和基础,通过信息技术以及网络平台的运用,有效地突破目前旅游资讯运作的各类不足,实现旅游资讯以及信息的双向互动,加强旅游各环节之间的有效整合,保障在不同的旅游阶段之中各类相关的信息资讯能够实现有效的利用,真正提高旅游业的服务质量以及服务效率,为游客带来与众不同的旅游体验。不可否认,智慧旅游的出现不仅能够改变传统旅游消费的模式,还能够保障决策的科学性,为旅游业的良性发展提供有效的依据。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国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也开始积极革新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培养战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契机,保障该专业的学生能够树立现代化的服务理念以及服务意识,真正地为推动智慧旅游业的发展作出自身应有的贡献。

二、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中职院校在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不足。首先,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智慧旅游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之间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以及不匹配的现象,供需失衡不仅影响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还难以真正地实现学校以及企业的共同发展。随着智慧旅游的快速发展,这种匹配失衡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大部分高职旅游院校仍然以传统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立足点,直接以导游作为人才培养的方向。其次,学生所接受的实践锻炼与智慧旅游企业所需要的技能之间无法实现有效的对接,与其他的学科相比,旅游管理专业十分注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水平的提升,中职院校并没有立足于这一实质情况进行课程设置,实际的实践课程在现有的课程之中所占有的比重较低,同时极少有老师能够结合行业的最新资讯对学生进行实践引导,导致许多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与个人后期的实践存在诸多脱节,无法真正的在接受完学校的教育引导之后顺利走向工作岗位,且在工作岗位上难以实现学以致用。最后,现有的教师资源不足。旅游对有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我国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来说,要想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首先需要注重提高自身的师资力量,但结合调查可以看出,我国许多中职院校现有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老师个人的综合实力有待提升,老师只了解相应的旅游管理理论,对实际的操作技术以及教学要求理解较少,大部分老师个人的综合素质不符合智慧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同时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之中所采取的教学模式以及理念较为传统,无法真正地为学生提供现代化的教学服务,许多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与教学实践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个人的知识应用能力以及举一反三能力较差。

三、智慧旅游背景下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结合上文所提出的各类不足,中职院校在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进行培养以及引导的过程中,必须要有效地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以及不足,结合新型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真正为社会培养出技能型的综合性人才。

(一)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

在落实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中职学校以及老师需结合智慧旅游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积极建立符合智慧旅游要求的课程体系,在坚持现有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的的前提上,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以及目标。如,需要保留支撑智慧旅游落地服务为主的导游专业,将移动终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积极地开设符合时代需求的专业课程,让学生能够学习最新最前沿的专业知识,从整体上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保证学生能够了解旅游的具体内容以及相关的运作要求。

(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作为智慧旅游人才培养之中的核心以及关键,实践能力对实现学生全方位成长意义重大。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要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核心,不断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实现个人的全方位成长以及发展。学校以及老师需要结合专业的实质需求,建立相应的智慧旅游景区,通过仿真实训室的建立,让学生深入了解智慧旅游业发展的实质情况,从而在不断地学习以及探究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全方位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