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执行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44:55

策划执行方案篇1

关键词:企业;税务筹划;风险;控制研究

税务筹划是指企业在合法、遵循特定的原则下,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全方位的筹划,减少税收成本,从而达到利益最大化。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主体独立经济地位的确立,税务筹划是企业降低有效税率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税务风险的重要来源。税务筹划这一概念本来就是舶来品。引入我国的时间并不长,由于其在降低企业税负方面的特殊作用而引发学术界和企业界浓厚的研究兴趣,随着对税务筹划研究的不断深入,税务筹划风险逐渐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一、企业开展税务筹划的意义

对企业来说,税务筹划最直接的意义就是节约税款,从长远来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提高依法纳税意识的需要成功的进行税务筹划前提,是在熟悉和懂得税收政策、法律、法规,并准确区分合法与非法的界限的情况下进行的。由于税务筹划能使企业为获取税收收益,主动学习和运用税收法规,这无形中就提高了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和税法法律观念。

(二)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企业永远不能忽略的问题,要在竞争中取得胜利,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永远不变的选择。而利润是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从数量上等于收入减去允许抵扣费用后的差额。税金是费用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税务筹划就是节税或降低税金,这样就可以降低费用,从而增加企业利润。正因为企业通过节税减少了费用,企业有了更多的利润可以投入到生产中,增强了发展后劲。

(三)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和会计管理的需要税务筹划要求企业要实现对自身的经济业务活动进行全面的监督,要求企业的管理者不仅懂得税收法律政策,了解纳税人的涉税风险,而且要和会计处理相结合。它不能脱离会计而独立存在。

二、税务筹划风险产生原因

(一)筹划方案自身缺陷具体如下:

(1)筹划目标不恰当。企业税务筹划的直接目标是减少税款的支付,降低企业自身的税务负担,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收益最大化。如果在筹划设计过程中过度强调了税务支出的减少,就有可能产生税务支出减少,企业总收益同时减少的现象。

(2)筹划方案缺乏系统性。税务筹划方案的制定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方案的设计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税务筹划方案对企业成本、收入和利润的影响、税务筹划方案实施过程的难易程度以及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的大小等。只有考虑了各种要素,权衡利弊,综合计算和考察各种指标,所设计出的税务筹划方案才会是最优的,也才能减少税务筹划活动给企业带来的额外风险。

(3)方案设计中对理论与政策不恰当运用。由于税务政策具有明显的时间范围和空间界线,一些在某一时间适用的税务政策可能会在另一时期不再适用,在某一地区适用的税务政策,在另一地区可能就是违法的。企业在税务筹划时必须要明确把握政策法律的时空界限。如果筹划时对政策精神认识不清,忽略了政策的时效性与空间范围,就很有可能使税务筹划因违反政策意图而受到追究。

(二)税务筹划方案执行中偏差具体有:

(1)理解偏差。在方案的执行过程中,由于方案执行人没有很好地理解方案的内容,或者错误地理解了企业税务筹划方案的意图,使方案的执行与实际要求不一致,筹划行为达不到预期目的,造成非执行人主观意图产生的税务筹划方案的失败。这种偏差的产生与执行人自身业务素质的缺陷有着直接的关系。

(2)执行不力。执行偏差的另一种情况是执行人完整的理解了企业税务筹划的内容,只是由于执行者主观的好恶或出于对自身利益等原因的考虑而拒绝执行筹划方案,从而使税务筹划方案目标不能实现。这种偏差产生的原因更大程度上与执行者的个人品质与道德水平有着直接关系。

(3)缺乏协调性。税务筹划是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事先筹划,这种筹划涉及到企业的多项业务、多个部门和多个环节,其有效执行的前提是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的相互协调、配合与支持,如果筹划方案设计的活动在某个环节、阶段或方面出现不一致,就可能对整个方案造成影响。这种偏差的产生与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及管理水平低下有关。

(4)缺乏灵活性。税务筹划方案的设计是以特定的前提条件或假定为基础的,但是客观条件可能会发生随时变化。在方案设计时所依据的条件发生改变时,就需要对原有的筹划方案进行必要的调整。如果执行时一味地强调执行原有方案而不顾改变了的现实环境,方案的执行结果也必然会受到影响。

(三)法制环境影响具体如下:

(1)法律环境。在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对于企业纳筹划权的保护并没有明确的说法。尽管税务征纳双方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但其对应的权利和义务却是不对等的。在征纳过程中,税务机关作为税务管理者,被法律法规赋予了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企业税务筹划方案是否符合法律、政策的精神,需由税务机关最终裁定。这种法律保护上的缺限,直接增加了税务筹划的风险。

(2)政策环境。企业进行税务筹划的依据是国家的有关税务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筹划方案的制定必须以不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前提。我国的税务法律制度尚不完善,会根据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而这些调整将会影响到企业的筹划方案,使原来最优的方案成为次优,使本来合法的方案变成违法,从而导致税务筹划方案不能给企业带来预期的效果。

(3)执法环境。执法环境对于企业税务筹划风险的产生影响极大,同样的税务筹划方案,不同的执法环境可能会产生不同的风险后果。在宽松的执法环境下,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就会较小,而在一个严格的执法环境下,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相对就会较大;在一个公正、规范执法的环境下企业的税务筹划风险会较小,而在一个不规范执法的环境下,企业的税务筹划就会面临较大的风险。

三、税务筹划风险控制对策

(一)增强风险意识无论作为税务筹划方案的制定者,还是作为筹划方案的实施人或企业的管理当局,都应该明确这样一个问题:由于税务筹划目的的特殊性(少缴税款)以及企业所处的政治、经济、法律等环境的复杂性,税务筹划的风险是无处不在并在所难免的。这就要求一方面筹划人在筹划是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税务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避免出现违法的筹划行为。一项违反国家法律及政策规定的税务筹划方案即使它能够给企业带来再多的收益,也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企业应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了解和监控可能给企业筹划行为带来风险的各种相关信息,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把风险化解在形成过程中,避免由此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损失。

(二)树立系统观念税务筹划方案的设计应坚持系统观点,要以企业的利益最大化作为税务筹划的最终目标,兼顾税务成本与综合成本、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恰当地处理收益与风险的关系。税务筹划方案在使纳税人获得税务收益的同时,也会使企业付出额外的实施费用,并可能由此产生相关的机会成本,只有当筹划所增加的各项成本小于由此获得的收益时,方案才是可行的。在税务筹划方案决策中,有时最终选择的方案往往不是税负最轻的一项,原因就是税负最轻未必整体效益最大。同时,在税务筹划方案选择时,还需要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的需要。

(三)加强沟通协调税务机关是企业涉税行为的主管部门,税务筹划方案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能否得到税务机关的认可。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方案设计时,要充分了解当地税务机关税务征管的具体要求,及时了解和运用最新、适用的税务法律政策;对于难以准确把握的税务方针政策,应主动征求税务机关的界定和解释。在方案执行后,如果出现与税务机关理解不一致的问题,企业应积极主动地进行恰当的解释与说明,提供方案设计的依据,求得税务机关的理解与认同。

(四)划清法律界限进行税务筹划是企业对其自身涉税行为的一种优化,这种优化利用的是国家在税务方面的各种优惠政策以及税法没有明确规定不合法的各种涉税行为,因此在筹划前,筹划者必须要分清所依据的政策法规的法律界限。税务优惠政策通常被限定在特定的时期、特定的地区或特定主体的范围内,超出了规定的区域和范围去应用这些政策,就很可能变成违法行为;由于税务法规方面不健全不完善,对某些涉税行为没有明确的禁止规定,这种情况就形成了法律的空白或漏洞,这也是税务筹划经常涉及的一个地带,但对于这一部分的应用一定要做到合理适度,避免由于过度筹划而被认定为恶意逃税,从而带来严厉的制裁。

(五)关注环境变化国家的税务法律政策会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宏观调控的需要进行经常性的调整,企业的经营情况和经营环境也会不断地改变,因此企业在执行税务筹划方案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及时收集各种相关信息,掌握政策环境变化的内容与趋势,另一方面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对税务筹划方案做出及时的调整,以变应变,保持方案的适用性。如果不能及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调整筹划方案,就可能会使原来的方案面临违法的风险。

(六)提高人员素质税务筹划的许多风险与企业相关人员的素质有关系,包括筹划人员、执行人员以及企业的管理者。为此,企业应建立相关人员必要的培训制度,通过培训与考核,提高相关人员的法律意识、道德水平、系统观念与专业技术水平,使他们熟悉自身业务,了解国家政策法规,增加执行力和管理能力,从而能够更好地设计、执行税务筹划方案,避免由于个人素质方面的原因给企业税务筹划行为增加风险和损失。

策划执行方案篇2

市场营销计划更注重产品与市场的关系,是指导和协调市场营销努力的主要工具、房地产公司要想提高市场营销效能,必须学会如何制订和执行正确的市场营销计划。

1.房地产营销计划的内容

在房地产市场营销中,制订出一份优秀的营销计划十分重要。一般来说,市场营销计划包括:

1.计划概要:对拟议的计划给予扼要的综述,以便管理部分快速浏览。

2.市场营销现状:提供有关市场,产品、竞争、配销渠道和宏观环境等方面的背景资料。

3.机会与问题分析:综合主要的机会与挑战、优劣势、以及计划必须涉及的产品所面临的问题。

4.目标:确定计划在销售量、市场占有率和盈利等领域所完成的目标。

5.市场营销策略:提供用于完成计划目标的主要市场营销方法。

6.行动方案:本方案回答将要做什么?谁去做?什么时候做?费用多少?

7.预计盈亏报表:综述计划预计的开支。

8.控制:讲述计划将如何监控。

一、计划概要

计划书一开头便应对本计划的主要目标和建议作一扼要的概述,计划概要可让高级主管很快掌握计划的核心内容,内容目录应附在计划概要之后。

二、市场营销现状

计划的这个部分负责提供与市场、产品、竞争、配销和宏观环境有关的背景资料。

1.市场情势

应提供关于所服务的市场的资料,市场的规模与增长取决于过去几年的总额,并按市场细分与地区细分来分别列出,而且还应列出有关顾客需求、观念和购买行为的趋势。

2.产品情势

应列出过去几年来产品线中各主要产品的销售量、价格、差益额和纯利润等的资料。

3.竞争情势

主要应辨明主要的竞争者并就他们的规模、目标、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市场营销策略以及任何有助于了解其意图和行为的其他特征等方面加以阐述。

4.宏观环境情势

应阐明影响房地产未来的重要的宏观环境趋势,即人口的、经济的、技术的、政治法律的、社会文化的趋向。

三、机会与问题分析

应以描述市场营销现状资料为基础,找出主要的机会与挑战、优势与劣势和整个营销期间内公司在此方案中面临的问题等。

1.机会与挑战分析

经理应找出公司所面临的主要机会与挑战指的是外部可能左右企业未来的因素。写出这些因素是为了要建议一些可采取的行动,应把机会和挑战分出轻重急缓,以便使其中之重要者能受到特别的关注。

2.优势与劣势分析

应找出公司的优劣势,与机会和挑战相反,优势和劣势是内在因素,前者为外在因素,公司的优势是指公司可以成功利用的某些策略,公司的劣势则是公司要改正的东西。

3.问题分析

在这里,公司用机会与挑战和优势与劣势分析的研究结果来确定在计划中必须强调的主要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决策将会导致随后的目标,策略与战术的确立。

四、目标

此时,公司已知道了问题所在,并要作为与目标有关的基本决策,这些目标将指导随后的策略与行动方案的拟定。

有两类目标-----财务目标和市场营销目标需要确立。

1.财务目标

每个公司都会追求一定的财务目标,企业所有者将寻求一个稳定的长期投资的盖率,并想知道当年可取得的利润。

2.市场营销目标

财务目标必须要转化为市场营销目标。例如,如果公司想得180万元利润,且其目标利润率为销售额的10%,那么,必须确定一个销售收益为1800万元的目标,如果公司确定每单元售价20万元,则其必须售出90套房屋。

目标的确立应符合一定的标准:

各个目标应以明确且可测度的形式来陈述,并有一定的完成期限。

各个目标应保持内在的一致性。

如果可能的话,目标应分层次地加以说明,应说明较低的目标是如何从较高的目标中引申出来。

五、市场营销策略

应在此列出主要的市场营销策略纲要,或者称之为”精心策划的行动”。在制定营销策略时往往会面对多种可能的选择,每一目标可用若干种方法来实现。例如,增加10%的销售收益的目标可以通过提高全部的房屋平均售价来取得,也可以通过增大房屋销售量来实现。同样,这些目标的每一目标同样也可用多种方法取得。如促进房屋销售可通过扩大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来获得。对这些目标进行深入探讨后,便可找出房屋营销的主要策略。

策略陈述书可以如下所示:

目标市场:高收入家庭,特别注重于男性消费者及各公司,注重于外企。

产品定位:质量高档的外销房。有商用、住家两种。

价格:价格稍高于竞争厂家。

配销渠道:主要通过各大著名房地产公司销售。

服务:提供全面的物业管理。

广告:针对市场定位策略的定位的目标市场,开展一个新的广告活动,着重宣传高价位、高舒适的特点,广告预算增加30%。

研究与开发:增加25%的费用以根据顾客预购情况作及时的调整。使顾客能够得到最大的满足。

市场营销研究:增加10%的费用来提高对消费者选择过程的了解,并监视竞争者的举动。

六、行动方案

策略陈述书阐述的是用以达到企业目标的主要市场营销推动力。而现在市场营销策略的每一要素都应经过深思熟虑来作回答:将做什么?什么时候去做?谁去做?将花费多少?等等具体行动。

七、预计盈亏报表

行动方案可使经理能编制一个支持该方案的预算,此预算基本上为一项预计盈亏报表。主管部门将审查这个预算并加以批准或修改。

八、控制

计划的最后一部分为控制,用来控制整个计划的进程。通常,目标和预算都是按月或季来制定的。这样公司就能检查各期间的成果并发现未能达到目标的部门。

有些计划的控制部分还包括意外应急计划,简明扼要地列出可能发生的某些不利的情况时公司应采取的步骤。

8.2市场营销计划的执行

营销执行是将营销计划转化为行动的过程,并保证这项任务之完成,以实现计划的既定目标。

策略所论及的是营销活动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而执行则论及到”谁”去执行,在”什么地点”、”什么时间”和”怎么样”去执行等问题。策略与执行密切相关,策略指导着执行,如给营销方案分配一些基金,指导房屋销售人员改变推销重点,重印价格表等。另外,执行也是一种策略反馈,即预计在执行某一策略过程中会产生的因难将影响策略的选择。

影响有效执行营销方案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

1.发现及诊断问题的技能;

2.评定存在问题的公司层次的技能;

3.执行计划的技能;

4.评

价执行效果的技能。

一、诊断技能

当营销计划的执行结果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时,策略与执行之间的内在紧密关系会造成一些难以诊断的问题。如销售率低究竟是由于策略欠佳还是因为执行不当呢?此外还得确定究竟应确定是什么问题(诊断)还是应确定采取什么行动的问题?对每个问题都有不同的管理”工具”组合与不同的解决方法。

二、存在问题的公司层次

营销的执行问题在公司3个层次的任一层上都会发生。

1.营销功能层次

销售、办理许可证、广告、新产品计划、配销渠道等等功能,在执行营销任务时是必须履行的。

2.营销方案层次

即把各种营销功能协调组合在一些,构成一整体活动。例如房屋商通过定价、促销和配销的整体功能活动将房屋售给顾客。

3.营销政策层次

这里管理部门所关心的是:引导从事营销工作的人去理解本组织的主张及其在营销活动中的作为。营销的领导艺术以及更具体的各种报酬、招聘、训练和销售政策等要素,都体现了该组织的营销文化。如果房地产公司的工作人员在与客房,开发商和其他人交易时采用社会性营销观念,就需要有达到这一目标的明确的营销政策。营销政策对能否有效执行营销方案的影响最大,其次才是执行营销功能的能力。因此,营销方案能否有效地执行,主要取决于制订和执行健全的政策。

三、执行市场营销的技能

为了有效地执行营销方案,公司的每个层次即功能、方案、政策等层次都必须运用一整套技能。主要包括:配置、监控、组织和相互影响。

1.配置技能

指营销经理给功能、政策和方案3个层次分配时间、资金和人员的能力。如按何种方式来有效配置好房地产推销人员是每个房地产公司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

2.监控技能

建立和管理一个对营销活动效果进行追踪的控制系统。控制有4种类型年度计划控制、利润控制、效率控制和策略控制。从执行的角度出发,我们主要关心的是前3种类型。

3.组织技能

涉及营销人员之间为实现公司目标而应具有的关系结构。掌握构成控制系统的集中化程度和正规化程度及理解非正式营销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是制定有效执行程序的重要先决条件。非正式系统与正式系统的交互作用将影响许多执行活动的效率。

4.相互影响技能

指公司人员之间相互影响,尤指经理影响他人把事情办好的能力。营销人员不仅必须有能力推动本组织的人员有效地执行理想的策略,还必须推动组织外的人或企业,如营销调研企业、广告商、经销商来执行理想的策略,哪怕他们的目标不会正好与组织的目标相同。

组织内每个问题出现的频率,可能与企业的规模,市场位置和企业与之竞争的行业增长率有关系,而卓越的营销执行需要的在3个层次(功能、方案、政策)上的4个方面(配置、监控、组织、相互影响)的管理技能。

四、执行的评价技能

在市场上取得良好的绩效并不一定能证明营销执行得好。因此很难用绩效来区分策略好/执行差和策略差/执行好的情况。但是,我们可为评价一个公司的执行效果做一些基本的准备工作。要证明营销执行工作有效,应包括对下列问题的正面回答:

1.有无明确的营销主题、强有力的营销领导和能促进和诱发美德的企业文化?

2.公司的营销活动中有无健全的次级功能?属于销售功能的配销、定价和广告是否都管理得很好?

3.公司的营销方案是否形成整体,并以集中的方式向各类顾客群进行营销活动?

4.公司营销管理部门与(1)其他与营销有关的人员如销售人员;(2)公司的其他职能部门;(3)顾客与同行的相互关系是否良好?

5.管理部门采用什么监控方法使自己不仅知道自身的活动状况,而且也知道顾客和潜在顾客的行动状况?

6.管理部门给各种营销工作分配的时间、资金和人员是否得当?

策划执行方案篇3

【关键词】策划创新思维发展方向

策划思维是知识密集型的高级思维,逻辑性和创造性以及某种意义上的灵感性是其基本的思维特质。策划易学难精,其本质具有工具属性,策划的目的就在于工具属性向使用价值的实现与转化。这种转化的过程,就是赋予策划产品思想和生命的过程,也即策划人思维模式的飞跃和嬗变。

一、策划人思维模式分析

1、策划思维的逻辑起点

所谓策划,简言之即策略和谋划,它具有资源整合的可行性、实施运作的可控性、市场预估的可测性,这些基本元素的有机构成是策划万变不离其宗的要义,是保质保量实现策划目标的根本前提。在策划思维的信息加工处理阶段,面对目标市场复杂多元的信息资源,正确选择策划思维的逻辑起点就显得十分重要。策划思维因策划主体各异而有其独有的个性特质,但绝不排斥认识论的一般规律和科学思维的基本程序,就人类思维“概念、判断、推理”的一般程式而言,概念设计是策划思维的逻辑起点。

同时,策划思维又不同于一般的创作思维,是一种以管理思维为基础、经验思维为附加、创造性思维和直觉思维为精华的多种思维方式融为一体的组合思维。精深的策划理论、丰富的市场经验、深厚的专业素养是卓越的策划思维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策划思维的逻辑起点在于跳脱固有思维的禁锢,冲出概念设计的藩篱。

2、策划思维的集成处理

策划是求异性思维,是一种以追求标新立异为特征的的智力艺术。在策划过程中,策划人应用科学、周密、有序的系统分析方法,对项目进行汇总分析、提炼归纳等集成处理,促进各项要素、功能和优势之间的互补匹配,使其产生1+1>2的效果。不同的策划人有不同的策划思路,因人、因事、因地、因时、因势而异,主要是追求奇异,突出思维个性,显示出与其他思维的“异曲”之妙。策划人的知识、灵感、经验、分析能力、洞察能力、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将在策划方案和执行过程中留下痕迹,闪现创意的新奇亮点和应时而变的灵活性,以做到出其不意。

整个策划过程,应该是思维角度、程序、结构及思维结果的集成处理过程,其间要注重各种因素的监控,包括人力资源、信息集纳、资金调配等。特别是策划已经打破了传统思维的边界,因此要更注重协调,通盘进行考虑。策划人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穿越各个层次,直达问题的核心,形成多频度思维。这样就保持了思维的广阔性、深邃性和创新性,就能产生出令人叫绝的奇思妙想。

3、策划思维的成果输出

思维是有模式和规律的,掌握策划思维的规律,不仅可以提高思维效率、思维质量和策划水准,还可以在思维模式上进行逆向创新和思考。只有遵循了这样的策划思维,才能得到需要的策划、成功的策划。从信息论的角度,可以把策划思维的全过程看成由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输出、反馈”等构成的信息集纳过程。策划思维的输出模式主要反映在市场信息的收集、整理、初加工,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分析论证和创造性的策划构思。即根据市场细分的原理,采用分类归纳的办法,进行梳理整合,展开分门别类的针对性研究,进而准确判断趋势,成功创造需求。

二、策划人思维局限探讨

1、存在的问题

(1)重经验轻创新。策划的核心是创意,策划思维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也就是说,每一个策划方案都是一种新思维的表现,是赢得市场认可的先决条件。策划人非同一般的超常规思维和扎实的执行能力是策划人价值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也只有策划人的创意方案独特、具有差异性,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吸引客户的注意进而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当前策划界有相对创新和绝对创新之辩,自主创新就是绝对创新,拿来主义就是相对创新,拿来主义颇占上风,“经典就是经验”、“经典重复一百遍也不会过时”很有市场。过分强调经验的价值,势必导致策划案的平淡无奇。专业知识和经验,对策划人而言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离开系统性的分析与研究,离开创新思维的整合与创造,策划案就失去了生命和活力。

(2)为创新而创新。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在学术界表现最多的就是创新的思维方式。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才能衍生和延续更有说服力、更有文化张力、更有品牌张力的优秀创意。但我们也看到,一味强调创新所带来的不利一面,那就是为创新而创新现象普遍,创新过多过滥,一些创新脱离了基本底线。诚然,策划思维应该以达成策划目标为最高目的和导向,但并不意味着为了达到策划目的不择手段,有些创新为了满足策划受众庸俗无聊的需求,刻意追求哗众取宠的效果,名曰创新,实则媚俗,这种低格调创新,或者为了创新而创新,又或者创而不新,会使得策划失去意义。

(3)重策划轻执行。市场是试金石,优秀的策划案常常能在市场中得到有效执行并创造效益。业内常说:三分策划,七分执行。策划难,难在创新;执行难,难在操作。策划与执行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市场是变化的,与之相对的策划必须同步。在实施策划方案的过程中,“变”无常势,贴近市场才是最主要的一个标准。因此,策划案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策划人是否熟悉市场,直接决定着策划项目是否成功。

策划与执行并不是两条永远无法相交的平行线,而是必须结合在一起的同心圆。完美的策划,必须是思考力和执行力的统一体,一定要做到合二为一,才能扎实地做好市场。这些都需要策划者结合市场操作,让执行者充分理解策划案的内涵,及时调整,创造性地落实方案。这既是策划的要求,也是策划者的责任。

2、原因分析

要想成功实施策划案并确保策划效果,关键在于突破策划人思维中的阈限。当前,给大多数策划人带来困惑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策划缺乏系统性。对于策划人,在策划过程中需要统筹思考,将策划主体看成一个系统,策划不能与系统相冲突,在设定目标的前提下测定现状,为即将展开的活动设计思路。在此过程中,要区别策划和计划,计划是实施过程中的战术考量、行动计划,更是具体的执行细则。任何策划案最终的落实都要建立在一个或多个子计划的基础上。当然,所有的分项计划都隶属于某一特定的策划,是为策划目标的达成而服务的,所以尤其要考虑策划中的系统性。实践中,由于缺乏系统的策划理论研究,策划实践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局限性。

(2)创新缺乏科学性。如今策划界出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创新理论,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展开阐述,在一定的程度上对解决问题和实盘操作提出了一些新思路、新方法,但更多的是为了创新而创新,或者创而不新,又或者根本就是打着创新的“幌子”行“模仿”之实,只是更隐蔽、更巧妙而已。事实上,没有一种理论可以解决项目进程中的所有问题,也没有一种模式适合于任何市场,缺乏科学性的创新思维不适用项目的实际,只有结果才是最终导向。形式上的创新也仅仅是给策划主体提供一个操作的框架,在执行中,如果不根据项目和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取舍,效果将难尽人意。

(3)执行缺乏操作性。策划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策划方案的可操作性上,策划案缺乏可操作性,即业界俗称“一摞纸”现象,这在现实中不乏其例。所有这样的策划案都有一个共同的弊病:既缺乏同企业实际的紧密结合,又缺乏程序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操作步骤。这样,就不能有效地指导策划案的具体执行,最终沦为空谈。此外,还要区别策划和出点子,点子一般是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缺乏全局性、前瞻性和系统性,不具备整合资源的可操作性,只是策划的侧翼和辅助。如果把一时一地有效的点子放大到整体项目的策划执行中,后果堪虞。

三、新时期策划人发展方向

1、思维的突破

普通人习惯于从固定的角度观察思考事物,以固定的方式接受事物。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定势思维。定势思维在假定环境固化的条件下,有助于人们迅速解决问题,而当情境发生变化,定势则会束缚我们解决问题的思维。策划人进行创新思考,必须警惕和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作用,时刻注意创意与创新能力的培育,跳出思维的窠臼。在对具体策划项目资源的整合和换位思考方面,要勇于突破自我思维的限定,寻求差异化空间,高屋建瓴,强化宏观系统性思维,敢于创新,敢于突破,让现有的环境赋予重大意义的主题概念,形成前瞻性思路。

2、视野的突破

视野的局限与否,直接影响着策划的质量。一个策划人要有广阔的视野,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深。高度决定广度,深入成就深度。策划人的视野主要体现在关注力和判断力方面。由于项目策划是一个系统性的思维过程,需要调动策划人全部知识积累来进行分析判断,这就涉及到平时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注,特别是对社会价值导向和主流舆论的思考,其视野要有“吞纳百川”的广度和“只取瓢饮”的深度。因此,策划项目无论大小,都需要迅速抓住问题核心,避免出现整体上视角不高、视野不宽、缺少透视的弊病。对策划人而言,仅仅整合现有的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发现和制造资源才是最关键的,这一切有赖于策划人的“广视角”。

3、知识的突破

策划人要在所学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科学地分析和总结,进行高度的提炼和创新,才能使所学的知识产生更大的价值,而使策划更具独创性。学习的过程不是机械的,而要有分析、有比较、有思考,从模仿借鉴入手,逐步实现局部突破,总结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把别人的经验教训变成自己的宝贵财富,并丰富发展它,寻求在某个方面有所突破、发生质变。现在的策划人存在两种极端,一种“唯策划论”,策划万能,可以点石成金;一种“唯方法论”,强调模仿和执行。前一种思维唯心,后一种思维机械,都不可取。对于策划人来说,重要的是从实践中提炼出规律性的认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指导今后的策划实践。

策划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作为策划模式,它要按照一定程序,经过严格的逻辑思维设计之后,才能完成。我们要探讨的,绝对不是策划的模式,而是一种创新的精神。策划人是凭借脑力进行思考和生存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策划行业会面临来自不同方面的竞争,策划正在朝区域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策划人因相应地进行转型与重新定位。优秀的策划人,要体现非常规的思路、非常规的资源整合能力,善于在不同层面开展创新,这样才能创造价值,让生活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徐勇:策划:奇思妙想,一以贯之[J].港澳经济,1999(6).

策划执行方案篇4

执政能力就是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本领和水平。从公共政策的角度看,执政党和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基本方

式和主要途径就是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公共政策。执政就是决策,就是一系列的公共政策产出。因此,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实际上就体现在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能力、本领和水平上,体现在公共政策质量的好坏和水平的高低上。简言之,执政能力直接体现在公共政策的有效性上。

一般说来,判断公共政策的有效性是根据科学、合理、公平、有效的原则,从效益、效率、公正性、回应性、充分性、适当性等六个方面进行衡量的。效益是一组数量指标,是指特定政策方案能否和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既定目标,即其政策的结果和效果,通常可以用数量或货币价值表示。效率是一个或一组比值或比例指标,是指特定政策效益、效果与投入的资源和努力的比值,一般通过单位成本来衡量。公正性往往与公平通用,是指公共政策关于权利、机会和价值、利益在社会成员之间的配置和分配符合公平、正义、人道等原则,它是衡量公共政策有效性的一个关键标准。回应性与社会理性和行政管理理性相联系,是指公共政策对特定群体的意愿和需求的反应和满足程度。充分性是指特定的政策效益对该政策问题、政策诉求及其目标人群的需要、价值和机会的契合与满足情况,是一种合理性标准。适当性是关于公共政策的综合性标准,它与实质理性相联系,是指政策目标的价值与支持这些政策目标的前提是否可靠,并从总体上判断该公共政策目标和该项政策本身对社会是否适宜。对任何一项公共政策,在考虑效益、效率、公平、回应性和充分性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是否适当、合理、必要。适当性是一个综合性标准,它往往要在上述几个标准之间权衡取舍,特别是经常要在效率与公平、公平与权利、自由与秩序等几组主要矛盾之间进行选择。

根据上述检验公共政策有效性的六个标准,以及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基本原则,我们从政策问题和政策目标确定、方案规划和决策、执行等几个环节和政策过程,分析公共政策有效性和执政能力问题。

在政策问题和政策目标确定阶段,如何积极回应公众对各种社会问题的要求和期待,将社会问题有效转化为公共政策问题,如何确定合理、可行、公平、有效的公共政策目标,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前提和起点,也是决定政策有效性的首要环节。政策目标的确定,要经得起上述六个标准的检验。如果政策问题不确定,将导致政策目标不明确、不合理,甚至导致政策目标完全扭曲,走向公众期望和政策初衷的反面。

在政策方案设计和规划环节,进行全面、科学、客观的政策方案设计、规划和评估,综合考虑各政策方案的成本与收益,特别是其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通盘筹划和综合平衡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实在利益与潜在利益之间的关系,按照六条政策有效性标准设计和规划政策方案,是保证政策有效性的关键。政策规划设计要全面、公正地评估各方案的利弊得失,综合比较各方案的收益成本,科学分析评估各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和预见性。

政策决策是公共政策的核心环节。提高执政能力的核心和关键是提高公共政策决策能力,提高决策者对政策备选方案的决断和“拍板”能力。在现代社会,要保证公共政策的有效性,一般要求政策规划与决策两个环节适当分离。政策规划阶段的“多谋”是决策阶段“善断”的基础。“多谋”一般可以委托或外包给专家智囊机构,“善断”就构成执政能力的核心。作为核心执政能力的“善断”,就是善于权衡取舍、善于把握公共政策效率与公平之间的“火候”与“度”,善于统筹兼顾科学性、合理性、公正性和可行性,善于果断抉择。

公共政策执行是将纸面的、观念形态的政策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过程。政策执行是依据法定授权实施方案的执法行为,首先要依法行事。政策执行又是具体的行政行为,无疑要公道、讲理。同时,政策执行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还要讲情、讲人道,要做深入细致的说服、教育和宣传工作。所以,有效的政策执行,既要依法行事,又要有情操作。政策执行无疑要贯穿效率效益原则,更要贯彻公平和回应原则。政策对象一般是广大民众,他们是否理解、接受和服从,决定该政策能否:请记住我站域名顺利实施,也决定该政策效果能否充分实现。换言之,政策执行是否及时准确地回应政策对象的要求,是否公平、公正地协调和分配政策利益,是否始终以社会福利和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是政策顺利执行的关键,也是公共政策有效性的关键。

通过对公共政策有效性的考察,我们发现,执政能力和公共政策有效性之间在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内容和评价标准等方面都是基本相通的。从公共政策视角研究提高执政能力问题,实际上就是研究提高党和政府制定和实施政策的有效性,就是提高公共政策的质量和水平。

从指导思想上看,提高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就是要始终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是执政能力的重点,而其核心是公共政策的决策机制和执行机制。领导决策机制是否科学、合理、规范,工作执行机制是否公平、有效、适当,直接制约和影响执政能力与执政成效。

策划执行方案篇5

关键词:组织;管理;基本原理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

组织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结合形式,管理是组织的特征和功能。组织管理活动不是盲干,更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讲究方法、讲究技巧的人类高级智慧性和创造性活动。在组织管理活动的实践过程中,管理者和研究者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总结,已发现和认识了管理活动的一些基本规律。管理的基本原理,就是管理规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帮助管理者做好本职工作的基本方法的概括性和通俗性表述。管理的基本原理,不是管理的全部理论和方法,而是管理理论中最关键、最核心和最常用的理论和方法。组织管理者能够系统、娴熟地掌握这些基本原理,并将它们合理地运用于管理活动中,就能做到驾轻就熟、事半功倍、卓有成效。

组织是什么?在本质上,组织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它用特定的组织目标、组织结构、制度规范以及相关技术手段,将一定的资源置于组织的麾下。而这种集中资源的过程,就是组织通过其管理活动,将游移于组织之外、处于自然分散状态的资源相对集中起来,以形成一定的规模优势。比如:将分散的个人集中起来形成人群、群体、组织,产生超越各分散个人力量总和的集体力量,俗语云:“人多力量大!”如集体狩猎、作战、生产、科学研究等活动,都是集中一定人力、物力,明显地彰显“众人”集体力量的优势与效果;又比如:将分散的物质资源集中起来,诸如土地、原材料、燃料、设备、运输工具等集中起来,形成规模的生产资料、资本,从而构成更强生产能力的企业,增加产能、产出和效益。人类以往的实践活动,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这样一条经验:基于组织及其管理活动而达成的各种资源的集中(包括:人、财、物、信息、技术、方法等),都给人类带来了显著的“规模效益”,人类发展的历史从这个角度来看,就是不断集中资源和不断增进福利的历史。在人类进步和文明的同时,人类管理活动在资源集中和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对资源的深度发掘和利用,即从资源的“内涵”上做文章,通过管理活动,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使资源利用更加科学,使资源效用最大化,这就是所谓的集约性,它是在资源量的集中和规模一定的基础上对资源功效的质的飞跃,通常是在对资源的功能开发与提升,资源之间的兼容与匹配上下功夫。如人力资源培训、扬长避短与优势互补、团队建设,组织变革实践中的优化组织结构、优化劳动组合和组织功能再造,生产活动中的技术改造与升级和资源的循环利用,诸如太空育种、转基因食品等,它是一种“内涵”式的管理增量活动,这种管理方式,在面对人口增长和资源稀缺的背景下,是人类文明与进步过程中管理的最高境界和终极追求。

规模集约原理,就是通过管理对资源进行量的相对集中以发挥资源的规模效应,以及在资源量的集中一定的基础上对资源进行深度利用以增强资源效用和产出的管理活动。它的基本模型是:

资源集中――资源配置――资源利用――规模增量和内涵增量――高效率与效益

管理是一项组织性活动,管理在本质上就是动员、配置和利用组织资源的过程。组织资源就一般形态而言,主要表现为人、财、物、信息、技术等。在组织活动中,相对而言,人是组织资源中的核心和关键资源,因为人是能动的资源和具有创造性特征的资源。因此,管好人和用好人是组织管理活动的重中之重。人与人之间各有差异也各有所长,管理好人首先是用其所长,根据组织成员各人的特长进行分工,将他们安排到最适合发挥其特长的岗位上去,各尽其能,优势互补,这就是管理学教科书上常说的:“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工作!”如基于性别优势的分工,男性做劳动强度大的工作,女性做轻巧精细的工作,俗语云:“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又如基于性格特点的分工,细心沉稳者安排做财务工作,粗放勇敢者安排做探索性工作。再如基于经验、知识、能力的特点,强者安排做研发和高层管理工作,差者安排做基础性或操作性工作。这样,可以充分提高组织成员的工作效率,增加劳动产出和成果;其次是在分工的基础上,让在相应岗位的组织成员经过专项培训和长时间稳定的重复劳动锻炼,养成专业能力,成为相应岗位上的行家里手或技术专家;使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出超过非专业人员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工作绩效。历史上关于“针”制作生产的分工实践就是非常直观的例证,通过分工,有专人切割、专人打孔、专人研磨,劳动效率成百倍提高。分工是专业化的前提,专业化是分工的产物。由于分工和相对稳定的工作方式,使得劳动者在较长时间内反复从事相同劳动过程和劳动动作,经验和技术变得更加成熟和娴熟以及不断提高和强化,从而导致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明显地增加产出和提高产品质量。这一点,在制造业中尤为典型,因为专业化培养和造就大批的技术工人和技术骨干,这些人也成了企业提高产出和产品品质的专业保障。正如著名管理学家罗宾斯所指出的那样:“工作专门化的实质是,不是将整项任务交由某个人承担,而是将之细分为若干步骤,每一步骤由一个单独的个人来完成。各个员工都仅专门从事某一部分的活动而不是全部活动。”(罗宾斯《管理学》第七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p267)分工解决的是适合做什么的问题,专业化解决的则是更好地做什么的问题,专业化是对分工的强化。分工与专业化,是现代人劳动过程的基本方式和支撑,也是管理活动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

分工专业原理,就是通过管理将组织成员基于其特长和潜能分配到相应的岗位上,相对稳定地从事同一工作或劳动,使其经验和技术不断得到提升,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劳动产出的管理活动。它的基本模型是:

分工协作――专业化与技能强化――技术专家――增量产出和增质产出――高效率与效益

组织管理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要建立和维持组织生存、运行所必备的秩序与环境条件。组织中的秩序如何建构?一般主要通过组织设计来实现,包括组织的物理结构、职能设定、岗位设置、制度规范、运行机制、文化取向等,以此来构建组织内的关系和秩序。而其中,最基本的是对组织各单位(部门)、各团队、各成员的职责权限进行明确规定,包括纵向的层级关系和横向的协作关系,由此形成组织内的关系与秩序网络,使权利与义务、利益与责任对应起来和对称起来。从纵向来讲,就是建立基于职权的指挥链,解决上级的命令权和下级(下属)对谁负责与报告的问题。从横向来讲,就是建立部门之间和成员之间的协作网络关系,解决在彼此分工基础上的协作与配合问题。在这一原理中,首先是权力的界定与分配,组织内各层级、各部门以及相应岗位有什么样的权力?比如决策权、人事权、财经权等;各种权利由谁作为主要责任人来享有和行使?比如:校长全面主持学校工作兼管人事和财经;副校长a分管教学和科研;副校长B分管后勤和学生工作等。其次是在确权的基础上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人员的职责(即责任或工作目标)。比如:融资额度、人才引进层次及要求、后勤工作的保障程度与服务对象满意程度,等等。权责关系的明确与对称,是组织运行秩序的平衡器,它能促使组织成员做到行使权力与履行义务对等,分享利益与承担责任对称。这样,组织内的秩序才可能有效得到维持和维护。罗宾斯在讨论指挥链问题时指出:“所谓职权,是指管理职务所固有的命令和希望命令得到执行的这样一种权力。为了促进决策和协调,各级管理者作为组织中指挥链的一环,需要被授予一定程度的自以便履行其职责。而在管理者协调和整合雇员工作时,这些下属员工也被认为负有执行任务的义务。这种对完成任务的期待或义务就是职责。”(罗宾斯《管理学》第7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p270)如果说分工专业化原理是以组织资源的外在属性(物质与技术的尺度)为特征进行的管理活动,那么权责秩序原理则是侧重于组织资源的内在属性(思维与精神的尺度)为依据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并且这一层面的管理活动对组织运行的影响更加深刻。这一原理在本质上就是要解决组织有目标、部门有岗位、工作有标准、人人有权责;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职责明确、秩序井然。

权责秩序原理,就是通过管理明确组织成员各自的权力与责任,并以此为基础建构组织内的层级和并行关系,形成满足组织运行所需要的关系结构与秩序格局,服务和促成组织目标全面实现的管理活动。它的基本模型是:

岗位与职责――权利与义务――指挥链与协作网――组织秩序――高效率与高效益

组织向何处去?组织如何运行?这是组织产生后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之一。在可能性上,组织面临着多重选择,如设立一个企业组织后,对行业与经营范围就面临多重选择;设立一所民办高校后,就面临专业与学校类型的多重选择。如何取舍?如何准确地把握方向和目标?需要借助管理的决策活动来解决这些基本的问题。管理决策活动及其过程,就是对多种可能性情况与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权衡的过程。决策的过程,就是广泛收集和分析有用信息和资源的过程,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多套备选的临时方案;然后进一步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全面的比较,根据各个方案的可行性与价值效用情况的程度差异排出先后顺序与等次,经过综合权衡后做出取舍,选择最佳方案作为正式方案实施与执行。决策的过程,就是系统分析比较和辨别影响组织发展方向和运行目标的各种复杂因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有科学的决策理念、科学的决策方法、科学的决策程序等系统的支撑和支持,能够确保决策(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从而在此基础上实现决策最优化,即组织发展方向的正确性、组织运行目标的科学性、组织运行计划的合理性。罗宾斯指出:“因为涉及管理者的切身利益,所以他们都希望制定正确的决策,也就是选择最佳方案,实施它们,并且决定是否应考虑所处环境。”(罗宾斯《管理学》第7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p173)决策,科学决策,是组织运行状态最佳、组织运行结果最优的基础和保障,决策在本质上,就是(方案)择优的过程。方案是组织行动的纲领,统率着组织的各种活动与行为,在组织运行过程中处于前置决定性的地位。所以,著名管理学家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决策是一项要求很严格的管理活动,它不是简单地、随意地做出决定,而是要求充分占有信息和材料、系统分析信息和材料,同时还要求根据现实条件、环境状况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综合分析与判断,尽可能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各个方面的备选方案;在广泛听取组织成员意见和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及时果断地做出抉择和决策。没有决策,就不可能有择优;但有决策并不必然地就会产生择优的结果,决策只能为择优提供可能。择优是决策的目的和结果,它是在决策合理化、科学化基础上的产物。因此,决策的理论、决策的方法、决策的程序,一切影响决策合理化、科学化的因素都直接影响到“择优”。

决策择优原理,就是通过管理的科学决策活动,形成完整系统的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对方案进行比较,抉择、筛选出适合组织运行的最佳方案,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和效益的管理活动。它的基本模型是:

复杂性问题――可能性方案――择优方案――执行方案――高效率与高效益

管理的基本原理,贯穿于各类组织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在组织管理的过程中,有时候用到管理的基本原理的一个或几个原理,有时可能同时用到全部的管理基本原理。组织管理的基本形式,按照主流的管理理论的表述,通常表现为两种基本形态,即管理过程和管理职能。从管理过程来看,其基本路径为:决策――执行――反馈;在这个完整的管理过程中,分别涉及到“决策择优原理”、“计划规范原理”、“执行效率原理”、“控制反馈原理”等原理的应用,同时也潜在地或间接地运用到其他几个原理。而从管理职能角度来看,管理的职能系列由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基本管理职能构成。每一种管理职能都比较直接地对应于一种管理的基本原理,也同时内涵地涉及到运用其他管理的基本原理,如“领导”职能就涉及“权责秩序原理”、“激励创新原理”等。虽然从理论和逻辑分析的角度可以明显看到管理过程对管理基本原理的分别运用,但从组织运行的全过程和组织管理的全过程来看,则是综合运用管理基本原理的过程。每个管理的基本原理在分别发挥作用的基础上,相互呼应、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彼此交融,形成一个完整的组织运行过程中的“管理”支持系统。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组织运行的成功,正是管理的基本原理分别作用与综合作用的结果。无论我们在组织管理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或方式,上述管理的基本原理都必然地存在并作用于其间。任何卓有成效的组织管理,也正是成功运用这些管理基本原理的结果。在管理学著作,特别是管理学教科书有关管理问题的介绍和论述中,基本上都是以管理的基本原理为主线,是对管理的基本原理针对性运用和进一步细化的过程。因此,全面、系统、深刻地领会和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是学好管理学知识、用好管理学知识、提高管理效率的基础和关键。

了解和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要解决的一个前置性问题,是如何把它与管理的基本原则区别开来,以及如何正确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客观上讲,这二者之间是明显有别的。管理的基本原则是给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确定范围、界限和底限,是从事管理活动的基本条件要求和基本行为准则。它是决定管理工作成败的分界线,遵守它,则有可能把管理工作做出成效;违背它,则管理工作必然失败。而管理的基本原理,侧重于教给管理者如何把工作做好的方法和技巧,更确切地说,它侧重于管理工作的经济、便利、快捷和高效。它是衡量管理者是苦干还是巧干的标准或分水岭,按它的要求去开展管理活动,就能提高效率、事半功倍;不按它的要求去做,则可能是事倍功半、效率低下。当然,在管理学理论框架内,它们之间的区别也是相对的,二者也有一定的联系。管理的基本原则是管理基本原理的基础和前提,它为管理基本原理的形成和运用提供范围、界限和底限,它的作用就像高速公路上的护栏和行车标志与行车规则,是确保车辆道路畅通和高速行驶的前提和保障;管理的基本原理内在地包含管理基本原则的精神与要求,它是在遵循管理的基本原则前提下的提高管理工作效率的方法,就像司机在高速公路上驾车的技巧,如何望、保持车距、控制速度、超车、安全到达目的地的情形。再直接一点,比如司机驾车过程中,必须“系安全带”是管理原则,怎样“系安全带”是管理原理。管理基本原则的作用是“护驾保航”,它告诉管理者做正确的事――应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管理基本原理的作用是“驾轻就熟”,它告诉管理者正确地做事――能够做什么,怎样做什么?两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组织目标确定之后,如何在更具可操作性上的层面上管理组织运行?需要对决策方案进一步细化、量化和程序化。例如,某高等学校在作出创国内一流大学的决策方案之后,就需要以该方案为基础,制订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融资投资计划、人才培养计划、学科建设计划、科学研究计划、校际合作计划、校企联合计划,等等。计划就是将决策方案的大概念,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事项、或项目、或任务,并用一定的计量单位加以量化和指标化,比如引进人才的计划,包括数量和要求,诸如专业方向、学历学位、职称、社会影响等;实验室建设计划,包括项目名称、总投资额、设备购置与安装、调试、期限,等等。计划是组织运行的路径图,是组织实际运行的直接依据。因此,计划的精细化和精确化程度,也直接影响到组织运行的结果。制定计划,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给组织运行设计和安排系统的运行程序与路径。组织运行的过程,也是贯彻和执行计划及其意图的过程。一个成熟的现代组织,其运行过程本身就是在组织计划引导下的运行过程;组织目标的实现,就是组织计划得到忠实执行和实现的结果。计划作为一种管理方法,是由计划编制、计划体系、计划管理、计划修订、计划评价等内容构成的。计划的编制和实施,是组织得以正常运行的基础和保障。也正是计划的这一特性,确保组织运行的程序化和规范化――严格按计划方案和规定运行。如军队按作战计划打仗;企业按生产计划生产;学校按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活动;国家按计划(如五年计划和十年规划)组织经济社会发展活动。著名管理学家莱斯利・w・鲁认为:“计划能使一个管理者或一个组织主动地影响,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未来。”“组织的成功总是与好的工作计划有关的。”(莱斯利・w・鲁《管理学》第11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p136―137)由此可见,计划在组织运行规范化(程序化)上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计划是组织运行规范化的前提,规范化是计划实施的结果。

计划规范原理,就是通过管理的计划活动,使组织决策的方案具体化、精细化、计量化和程序化,从而在此基础上保障组织运行程序化和规范化,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和效益的管理活动。它的基本模型是:

决策方案――任务分解――指标与路径――执行计划――高效益率与高效益

决策和计划,是组织运行意图的文本化。从管理的全过程来看,他们只是处在纸上谈兵的阶段。真正付诸行动让组织运行起来的,是管理过程中的执行环节和阶段。执行,就是贯彻决策和计划意图的过程,就是推动组织按决策和计划的基本思路运行的过程。决策和计划的目的,就是让组织运行做到方向正确、目标明确、路径精确、程序规范、控制有效、结果最优。但好的决策和计划要真正发挥作用,就需要有“执行”环节的紧密配合与支持。执行或执行力,是现代管理的一个新名词,它特别重视执行过程中对“决策意图”和“计划任务”的忠实程度,并且强调“创造性”地执行“决策”与“计划”。管理的目的是提高组织运行的效率,决策和计划是为组织高效运行提供行动指南。而组织运行过程的高效率,实际依赖于管理过程的执行力。因此,执行或执行力――严格地执行决策和计划,既是组织运行高效率的前提也是组织运行高效率的保障。执行在本质上,就是将决策和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执行,一方面要求管理人员充分理解和领会决策与计划意图和内容,在实施过程中忠实地按决策和计划方案行事;另一方面又要求管理人员充分研究新情况和新环境,在不违背决策和计划基本意图的前提下,创造性地执行决策和计划。执行不仅是一种照葫芦画瓢的管理工作,更是一项创造性的管理活动。它是以决策和计划方案为基本蓝本,在执行过程中对决策和计划不断创新的过程。并且通过执行的创新,寻求实现组织预期目标的更好路径,提高组织运行的效率。执行过程中,组织中的全体管理者,需要有共同认识和统一行动;需要彼此的默契配合和强烈的整体意识、系统观念。执行是一项特殊的团队性活动,优化组合、优势互补、高度认同的团队文化与组织信念,是执行力的基础和保障。所以,有人总结说:“决策是基础,执行是关键!”

执行效率原理,就是通过提高管理活动中管理团队执行的水平和能力,创造性地执行决策和计划,从而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和效益、更好实现组织预期目标的管理活动。它的基本模型是:

方案与计划――研读与理解――执行计划――创造性执行――高效率与效益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尤建新,企业管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

[2]罗宾斯,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

[3]莱斯利,管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

[4]杨孝伟,管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12.

[5]贝特曼,管理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6.

[6]哈默,管理大未来,中信出版社,2008.7.

[7]刘筱红,管理思想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8.

[8]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8.

策划执行方案篇6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做好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的相关工作,同时做好本单位的计划生育工作,是我院计划生育工作的基本内容。我院对计划生育工作建立了一把手亲自抓、政工部门专门抓、计划生育专干具体抓的组织领导体系,把这项工作当成事关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全局的大事来抓紧抓好,实现了三个,到位。现将我院××年计划生育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思想教育,牢固树立责任意识,自觉落实基本国策

一年来,我院注重抓好思想教育,不断提高计划生育专兼职干部和广大干警理解计划生育国策、执行计划生育国策、维护计划生育国策的自觉性。在抓好干警思想政治教育中,开设了“人口与发展”专题讲座,并认真学习传达了上级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一系列文件指示。通过学习,引导大家在本职业务中做好计划生育相关工作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联系起来,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大局联系起来,使广大干警特别是计划生育专兼职干部进一步明确了计划生育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地位,更清楚地了解国家关于计划生育的法规政策界限和上级指示精神,不断提高了按上级要求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自觉性。

二、尽职尽责,做好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的相关工作

根据上级机关要求和法院工作特点,我院在审判审判工作中,统筹兼顾,严格要求,认真完成所承担的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四项基本工作。

(一)、我院在审判工作中能够及时受理计划生育行政诉讼案件和非诉强制执行案件,对事实清楚、证据充分、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程序合法的案件及时审结或及时强制执行。××年,由于我区计划生育管理部门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水平和人员素质高,未发生计划生育行政案件。我院对区计划生育部门和街道办事处申请的非诉计划生育强制执行案件件,执结件。在受理执结这些案件时,我院审判、执行人员能够从落实计划生育国策的大局出发,既严格审查把关,又做

到了快立案、快执结。所受理件申请执行案件,都能迅速进入执行程序,在最快时间里送达执行通知书,依法果断采取执行措施执结案件。如彰东办事处申请执行的刘某、崔某夫妇超生罚款案和左某、王某夫妇超生罚款案,均在受理当天送达执行通知书,进入执行程序,并于一周内执行完毕。

(二)、对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典型案件进行公开处理,扩大办案效果。我院在执行非诉计划生育案件时,能够充分运用宣传教育手段,既做到让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当事人心服口服地接受处罚,又做到让群众受到教育,社会效果良好。

(三)、及时审理破坏、阻碍计划生育工作及报复、伤害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的刑事犯罪案件。年内未发生此类案件。,

(四)、凡是计划生育户提起的民事诉讼案件,优先立案办理,确属特别困难的,依法办理减免缓手续或采取其他法律援助措施。立案工作是人民法院的一个窗口,我院坚持把抓好立案工作当作树立“公正、廉洁、文明、高效”的人民法院司法形象的重要方面,对来诉当事人,只要符合立案条件的,都能在一个星期内立案。

我院还派出一名思想素质、政策水平都比较好的同志参加了区组织的驻彰东西六村计划生育工作宣传队,该同志工作积极负责,受到了所在队组的表扬

策划执行方案篇7

关键词:税务筹划;风险防范;主观性风险

中图分类号:F81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一、企业开展税务筹划的作用和意义

1.纳税人通过税务筹划一方面可以减少现金流出,从而达到在现金流入不变的前提下增加净流量;另一方面,可以延迟现金流出时间,利用货币的时间价值获得一笔没有成本的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帮助纳税人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

2.税务筹划的存在和发展为纳税人节约税收开支提供了合法的渠道,这在客观上减少了企业税收违法的可能性,使其远离税收违法行为。

3.税务筹划有利于企业降低税务成本,也有利于贯彻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有机结合,从而增加国家税收。

二、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分析

1.税务筹划的主观性风险

纳税人的主观判断对税务筹划的成功与否有重要影响,具体来说,如果纳税人的业务素质较高,对税收、财务、会计、法律等方面的政策与业务有较透彻的了解,并且对其掌握程度也较高,那么其税务筹划成功的可能性会相对较高。反之,若纳税人业务素质较低,对税务、财务、会计、法律等方面的知识没有经过深入系统的学习,那么其税务筹划失败的可能性会较高。但是,从我国目前实际情况来看,纳税人对税收、财务、会计、法律等相关政策与业务的了解程度并不高,因此,其税务筹划的风险较大。

2.税务行政执法偏差风险

在实践中,税务筹划的“合法性”需要得到税务行政部门的确认。在这一“确认”过程中,税务行政执法可能出现偏差,为此企业可能要承担税务筹划失败的风险,这就是企业税务筹划行政执法风险。产生税务筹划行政执法风险的原因众多,首先,由于现行税收法律法规对具体的税收事项常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加之税务机关在一定范围内拥有自主裁量权,这些可能会使企业在税务筹划活动中产生一定的风险。其次,税务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有高有低,法制观念不够强,专业业务技术不够熟练,这会造成税收政策在执行上可能出现偏差。再次,由于税务机关内部没有设立专门的税收执法管理机构,致使税收执法监督乏力,严重影响了税收执法的严肃性和透明度,由此会间接地导致企业税务筹划失败的风险。

3.税收政策风险

税务筹划是利用国家政策合理、合法的节税,在此过程中,若国家政策发生了变化或者企业对税收法律法规运用不合理,就可能导致税务筹划的结果偏离企业预期目标,由此产生的风险被称为政策性风险。企业的税务筹划政策性风险包括政策选择风险和政策变化风险。政策选择风险是指企业自认采取的税务筹划行为符合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政策要求,但实际上自身的行为却违反了法律法规的规定,由此会给企业的税务筹划活动造成一定的损失与危害。政策变化风险是指政府旧政策的不断取消和新政策的不断推出而给企业的税收筹划活动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政府一些政策往往具有不定期或相对较短的时效性。政策的这种不定期性或时效性使得企业的税务筹划活动产生一定的风险。

三、企业税务筹划风险的防范措施及应对策略

1.研究经济发展特点,及时、系统地学习税收政策

为了能够及时调节经济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税收筹划从某个角度讲,就是利用税收政策与经济实际适应程度的不断变化,寻找纳税人在税收上的利益增长点,从而达到利益最大化。因此,进行税收筹划就是要不断研究经济发展的特点,及时关注税收政策的变化趋势。此外,要注意全面把握税收政策的规定性,切勿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否则也会功亏一篑。事实上,全面、准确地把握政策是规避税收筹划风险的关键。

2.树立税收筹划的风险意识,立足于事先防范

企业应树立税收筹划的风险意识,在进行税收筹划过程中,要注意相关政策的综合运用,从多方位、多视角对所筹划的项目的合法性、合理性和企业的综合效益进行充分论证。同时企业对税收筹划的风险有正确的认识,应该缴的税还是要缴的,税收筹划只能在一定的政策条件下,并且在一定的范围内发生作用,不能对其要求过高。

3.贯彻成本效益原则,实现企业整体效益最大化

企业在选择税收筹划方案时,必须遵循成本效益原则,才能保证税收筹划目标的实现,任何一项筹划方案的实施,纳税人在获取部分税收利益的同时,必然会为实施该方案付出税收筹划成本,只有在充分考虑筹划方案中的隐含成本的条件下,且当税收筹划成本小于所得的收益时,该项税收筹划方案才是合理的和可以接受的。企业进行税收筹划,不能仅盯住个别税种的税负高低,要着眼于整体税负的轻重。一项成功的税收筹划方案必然是多种税收方案的优化选择的结果,优化选择的标准不是税收负担最小而是在税收负担相对较小的情况下,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另外,在选择税收筹划方案时,不能把眼光仅盯在某一时期纳税最少的方案上,而应考虑服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选择能实现企业整体效益最大化的税收筹划方案。

4.加强与当地税务机关的联系,了解税务征管的特点和要求

进行税收筹划,由于许多活动是在法律的边界运作,税收筹划人员很难准确把握其确切的界限,有些问题在概念的界定上本来就很模糊,比如税收筹划与避税的区别等,况且各地具体的税收征管方式有所不同,税收执法部门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这就要求从事税收筹划者在正确理解税收政策的规定性,正确应用财会知识的同时,随时关注当地税务机关税收征管的特点和具体方法。

综上所述,税务筹划活动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价值的体现应该受到更多企业的关注。纳税筹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纳税筹划风险产生的原因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企业应在分析整体环境的情况下,运用经济管理理论对各个相关方在征纳中的主导性进行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对纳税筹划时时监控与评价,尽早改进纳税筹划方案,取得企业的最大收益。

参考文献:

[1]刘建民.企业纳税筹划理论与实务[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策划执行方案篇8

1.概念

营销策划方案是商业银行在进行金融产品或服务的市场销售之前,为使销售达到预期目标而进行的各种销售促进活动的整体性策划文书。

2.作用

营销策划是针对某一客户开发和某一产品营销而制作的规划,它的任务是为将朦胧的“将来时”渐变为有序的“现在进行时”提供行动指南,由此而形成的营销策划方案则是商业银行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蓝本。

3.特点

营销策划方案必须具备鲜明的目的性、明显的综合性、强烈的针对性、突出的操作性、确切的明了性等特点,即体现“围绕主题、目的明确,深入细致、周到具体,一事一策,简易明了”的要求。

二、结构模式

1.种类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策划方案因其策划的对象不同可分为大型优良客户营销策划方案、重大项目营销策划方案、市场调查策划方案、产品推介策划方案等等。

2.结构

营销策划方案的基本结构是:

第一部分:营销策划方案封面

在这部分内容中,策划者需分项简要概述以下内容:

(1)营销策划的全称。

基本格式是:××银行关于××××营销策划书

(2)营销策划的部门与策划人。

营销策划:××银行××分(支)行客户部

主策划人:×××、×××、×××

(3)营销策划的时间。

××××年×月×日

第二部分:营销策划主题和项目介绍

根据不同的营销策划对象(即营销策划项目),拟定各自所应围绕的主题。营销策划主题是整个营销策划的基石和内核,是营销策划的基本准绳。在阐述营销策划主题的基础上,要对策划的项目情况作一简要的介绍,包括项目的背景、项目的概况、项目的进展、项目的发展趋势等。

第三部分:营销策划分析

营销策划分析可以是逐项分类分析,也可以作综合分析,视策划的具体情况来定。

(1)项目市场分析。

宏观环境状况。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形势、宏观经济政策、金融货币政策、资本市场走势、资金市场情况等等。

项目市场状况。主要包括现有产品或服务的市场销售情况和市场需求情况、客户对商业银行新产品或服务的潜在需求、市场占有份额、市场容量、市场拓展空间等等。

同业市场状况。主要包括同业的机构、同业的目标市场、同业的竞争手段、同业的营销方式、同业进入市场的可能与程度等等。

各种不同的营销策划所需的市场分析资料是不完全相同的,要根据营销策划需要去搜集,并在营销策划中简要说明。

(2)基本问题分析。

营销策划所面临的问题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生成原因是什么?其中主要原因有哪些?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如何确定,出发点是什么?通过何种途径,采取什么方式解决?等等。

(3)主要优劣势分析。

主要优势分析:围绕营销策划主题,将要开展某一方面的市场营销活动(如市场调查、新产品开发、市场促销、广告宣传等),拥有哪些方面的优势,主要是自身优势(即自身的强项)分析,也应考虑外部的一些有利因素。营销策划就是要利用好有利因素,发挥出自身优势。分析优势应冷静客观,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要实事求是。

主要劣势分析:主要劣势分析就是分析与将要开展的市场营销活动相关联的外部一些不利因素和自身的弱项、短处等。营销策划就是要避免和化解这些不利因素,如何弥补自身的不足,错开自身的弱项。

主要条件分析:主要条件分析就是分析将要开展的市场营销活动所需要的条件,包括已具备的条件和尚须创造的条件,逐一列出,逐一分析,以求得资源的最佳利用与组合。

第四部分:营销策划目标

不同项目的营销策划,有各自不同的营销策划目标,而营销策划目标大多由一些具体的指标所组成。拟订营销策划目标,要实事求是,经过努力能够达到。

第五部分:营销执行方案(即保障措施)

制订营销执行方案,是营销策划的重头戏,是对市场营销活动各道环节、各个方面工作的精心设计、周密安排和逐一布置与落实,是营销活动组织、开展的脚本。

制订营销执行方案应考虑以下问题:(1)理顺本次营销活动所涉及的各种关系;(2)把握本次营销活动的重点和难点;(3)确定本次营销活动应采取的策略;(4)弄清楚开展本次营销活动可利用的人、财、物等方面的资源与条件,确定好策划预算:(5)本次营销团队人员的组成,各参与部门及人员在本次营销活动中所应完成的任务、所应承担的责任和所应充当的角色;(6)开展本次营销活动的监控、反馈机制和传导系统;(7)完成本次营销策划任务的时间安排(分阶段任务);(8)开展本次营销活动可能出现的突发问题与应急措施;(9)对本次营销活动的考核奖惩方式。

三、写作指要

撰写营销策划方案,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要突出买点。说服是策划方案的本质特征。每个策划方案一定要有独特的买点,让读者一看就明白,一看就心动,以说服领导采纳。

策划执行方案篇9

关键字:房地产纳税筹划执行与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房地产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现阶段,国家为了促使房地产行业稳定持续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限购调控政策,特别是“十”以后,政府进一步表明了“坚持对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的决心,致使大部分房地产企业现金流量持续恶化,资金链岌岌可危;如何在残酷的现实与竞争中不被淘汰出局,充分挖掘内部潜力,保障企业持续稳定发展成为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工作;通过纳税筹划,合理合法地降低税收成本就显得由为必要。本文打算对房地产企业制定了纳税筹划方案后,在具体执行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探讨,分析成因,提出对策,试图指导企业将所制定的纳税筹划方案顺利执行,真正做到“未雨绸缪”,为企业创造节税利益,实现价值最大化提供重要保障。

一、房地产企业涉税的特点

房地产业是指从事土地以及对房地产的开发、经营、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行业,包括立项、规划、土地出让或转让、建设、销售或自营等一系列的经济行为;具有资金量大、回报率高、风险大、附加值高、产业关联性强等特点。上述明显的行业特点,决定了房地产行业的税收体制与其他行业有着本质的区别,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税种多

房地产企业涉及的税种包括营业税、城建税、印花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个人所得税、契税、土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九个税种,这些税种分布在房地产开发经营的各个环节及全过程。

(二)税额大

房地产企业投资大、开发产品的造价高,销售额大,因此,所缴纳的税额一般很大。

(三)实行预缴和清算制度

由于房地产企业销售环节采用预售制,造成土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采取先预缴后清算的税收制度。这是房地产企业税务与其他行业企业的根本区别。另外,由于房地产企业的成本确定需要专业的工程或造价人员来确定,清算程序比较复杂。

二、房地产企业纳税筹划执行中所面临的问题及成因

纳税筹划是纳税人在税收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组织、交易等事项进行科学、合理的事先选择和策划,以达到税收利益最大化的一种财务管理活动。纳税筹划方案从设计到最终取得成果需要经过如下步骤:全面分析确立目标制定筹划方案执行方案调整修订方案。一个完美的纳税筹划方案只有经过企业的各个组织部门,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层层落实,真正为企业带来节税利益,才能算得上是一个成功的纳税筹划方案,否则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由于纳税筹划方案的执行贯穿于企业的各个层面,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许多困难,面临诸多问题,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层及企业员工纳税筹划意识淡薄

现阶段,纳税筹划在我国开展的时间还比较短,很多企业管理层受过去传统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缺乏纳税筹划的意识;即便是有些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已开始融入纳税筹划的理念,但对它的理论方法及实践意义还缺乏深刻的认识。管理层往往重视一个理论上的纳税筹划方案,而忽略了执行环节的重要性。一个纳税筹划方案,如果没有管理层的支持,是很难在企业中开展和推广的。同时,筹划方案的执行,需要企业各个部门和人员的积极配合与协作,但目前大部分企业人员对纳税筹划认识浮浅,甚至还停留在偷税、漏税的认知上,所以在筹划方案执行中会遇到很多的阻碍。

(二)税务中介机构的专业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纳税筹划具有高智力、高技术的特点,它要求进行纳税筹划人员精通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熟悉财务会计制度,更要时刻清楚如何在既定的纳税环境下,能够达到企业实现税收利益最大化的目的。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由于财务人员能力的局限性,一般都是委托税务中介机构制定纳税筹划方案,但税务中介机构的发展也不是很均衡,专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或者理论知识过硬,实践操作能力较弱,不能满足企业进行纳税筹划的需要。

(三)纳税筹划方案缺乏弹性及灵活性

由于房地产行业受国家政策导向的影响,经济环境复杂多变,而大部分企业在制定纳税筹划方案时未考虑到这些不确定因素所带来的影响,使得筹划方案丧失了其使用价值。

(四)会计核算不规范,导致纳税筹划方案“功亏一篑”

纳税筹划是在企业基础会计工作及信息的基础上开展的,其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直接影响纳税筹划的整体效果。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企业为了实现节税利益,虚增成本,扣除项目不实,发票管理不当,造成最后清算及税务检查时,对这些违规项目进行调整,导致筹划方案“功亏一篑”。

(五)征纳关系不和谐,阻碍纳税筹划方案的顺利实施

由于我国税收政策具有较大的弹性空间,税务机关拥有自由裁量权,税务人员专业知识相对欠缺,必然出现征纳双方政策运用上的分歧,征收管理的异议,导致征纳关系存在不和谐因素;如果纳税筹划方案得不到税务机关的认可,再好的筹划方案也无法实施。

三、提高房地产企业纳税筹划执行效果的措施

(一)自上而下地提高企业全员对纳税筹划的认识

作为企业管理层,应正确理解纳税筹划的含义及所面临的风险,并对其执行环节加以高度重视,这不但要体现在制度上,更要体现在管理层的意识中。同时要将纳税筹划的理念贯彻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及全体员工,使企业员工认识到纳税筹划的实践意义,明确纳税筹划并不是会计机构的“专利”,企业的各个部门及员工都应成为纳税筹划方案落实的责任者和执行者。

(二)培养高素质的纳税筹划人员

企业要清醒的认识到税务中介机构尚处于发展时期,专业人员的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此,企业在利用外力的同时,要加强自身专业人员的队伍建设。对在职的会计人员、筹划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同时,企业也要注意招聘高素质、全方位的纳税筹划人才,以充实企业纳税筹划队伍,带动专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编制弹性的纳税筹划方案,增强其灵活性

由于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房地产调控政策的不断深入,国家税收法律的修正和完善,使得房地产企业处于变幻莫测的经营环境中;所以企业在制定纳税筹划方案之初,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些不确定因素对筹划方案的影响,对可预见的变化,编制弹性的筹划方案,做到“胸有成竹”;对不可预见的变化出现时,及时调整筹划方案,与时俱进,以保证筹划方案的有效性。

(四)严格规范会计核算工作,规避筹划风险

纳税筹划方案是建立在规范的会计核算基础之上的,具有合法性的特点,企业无论由于主观和客观原因,造成会计核算工作不规范,势必影响筹划方案的最终结果,也脱离了纳税筹划的本质。因此,企业应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完善,提高管理水平,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建立一套操作性强、便于控制的内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五)建立良好的征纳关系,保证筹划方案的落实

房地产企业纳税筹划方案的最终成果需要经过最后清算及税务检查的验证,因些,企业应加强对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了解,积极主动地与税务机关保持联系,进行有效的沟通,达到对税收政策理解上的共识,并在筹划方案的执行过程中得到税务机关的支持,筹划成果得到税务机关的认可。

四、结束语

本文对房地产企业纳税筹划执行中所面临的问题、成因加以分析研究,并提出了有效的应对措施;在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下,房地产业欲谋求持续稳定的发展,纳税筹划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综合财务管理活动,成功与否,除了运用过硬的专业知识制定出一套理论上的纳税筹划方案外,在具体执行中,要求企业从意识到实践,从管理层到全体员工,从内部到外部,各个层面通力配合与协作;另外,还要兼顾纳税筹划方案的成本,只有当收益大于成本时,此筹划方案才是行之有效的。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整个国民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我国税制将与国际惯例接轨,这为纳税筹划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如何将国外先进的纳税筹划理念和技术,与我国的税法体制相结合,量身打造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税收筹划体系,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惠萍.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纳税筹划实践的探讨.中国外资,2012(9):196-197

[2]王立.房地产企业税收筹划风险探析.会计之友,2012(03):91-92

策划执行方案篇10

【关键词】税收筹划;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法

一、引言

税务筹划是企业财务管理决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税收筹划逐渐成为企业降低税负,取得税后收益最大化的主要工具。由于税务筹划所处的内外环境及其行为自身的特点,决定了税务筹划活动的不确定性。纳税人普遍认为只要进行税务筹划就可以减轻税收负担,增加税收收益,很少考虑税务筹划的风险问题。如果企业对新的财会、税收政策不了解,没有及时对税务筹划方案进行调整,就会导致筹划失败,使企业承受巨大损失。就目前的筹划情况来看,谷歌、国美、苏宁、创维、娃哈哈、中国平安等知名企业都曾先后出现过此类税务问题。如2003年华润万家刚完成对某公司的收购,该公司因偷税而面临巨额补税风险,其后为处理该风险又被迫投入很多资源,最终使公司蒙受了数千万元损失。由此可见,税务筹划风险并未引起纳税人的足够重视。因此,重视税务筹划的风险及其管理,对广大纳税人来说,已变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二、企业税务筹划风险形成

税务筹划的预先筹划性与项目执行过程存在不确定性因素之间的矛盾是税收筹划产生风险的主要原因。这种不确定性既可能是主观估计的误差,也可能是客观情况发生了变化。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从内部环境来看

1.筹划方案自身缺陷

(1)筹划目标不恰当。企业税务筹划的最终目标是在降低企业自身税务负担的同时实现企业收益最大化。而很多企业在进行筹划设计过程中过度强调了税务支出的减少,这就有可能出现税务支出减少,企业总收益同时减少的现象。

(2)筹划方案缺乏全局性。税务筹划方案的制定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要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特点,降低企业总体的税收负担。如果没有全面的考虑,那么一种税收的节约可能会导致另一种税收的增加,最终并没有实现企业收益最大化的目标。有的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时只考虑了税收负担的减轻,而未考虑其他方面的成本与付出,从而导致企业整体纳税成本超过税务筹划带来的收益。

2.税收筹划行为实施者认知水平有限

纳税人能够拟出什么样的税收筹划方案,选择什么样的税收筹划方案,又如何实施税收筹划方案,完全取决于纳税人的主观判断,包括对税收政策的认识与判断、对税收筹划条件的认识与判断等。从我国目前纳税人的业务素质来看,纳税人对税收、财务、会计、法律等相关政策与业务的了解与掌握程度并不高,受到业务素质水平的约束,纳税人即使有迫切的税收筹划愿望也难以落实为具体的筹划行为,或虽然落实为具体的筹划行为,却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从外部环境来看

1.政策风险

(1)政策选择风险。税务筹划是在对国家相关税收政策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事先安排,其行为的有效性取决于企业对税收政策理解的正确程度。一旦理解错误,非但不能取得税收收益,还有可能遭受更大的经济损失和企业名誉损失。由于筹划人对税收政策的认识不够,研究不透,加之对税收优惠政策刻意追求,不能及时调整企业事务,也会影响到税务筹划方案的实施。

(2)政策变化风险。税务筹划是企业利用税收政策合理节税的一种合法,是与国家税收政策密不可分的。因此,理性分析税收政策是开展税务筹划活动的一个基本前提。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的税收政策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总会根据经济发展的状况进行相应的调整,旧政策会不断取消或改变,新政策会不断推出,这就使得税务筹划,尤其是长期税务筹划会产生一定的风险。

2.税务征管风险

(1)征纳双方认定差异风险。合法性是税务筹划的最本质特征。我国税法的某些规定具有一定的伸缩性,税务筹划方案是否符合税法规定,能否实现税务筹划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税务机关的认定。即使没有直接与税法相抵触,但不符合税法精神,税务机关也可能会视其为非法行为。

(2)税务筹划方案执行偏差风险。在方案的执行过程中,由于方案执行人没有很好地理解方案的内容,或者错误地理解了企业税务筹划方案的意图,使方案的执行与实际要求不一致,筹划行为达不到预期目的,造成非执行人主观意图产生的税务筹划方案的失败。执行偏差的另一种情况是执行人完整地理解了企业税务筹划的内容,只是由于执行者主观的好恶或出于对自身利益等原因的考虑而拒绝执行筹划方案,从而使税务筹划方案目标不能实现。

三、企业税务筹划风险评价

税务筹划风险评价就是对识别出的税务筹划风险进行度量和分析的过程,以便为应对税务筹划风险提供依据。税务筹划风险评价是税务筹划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税务筹划风险应对的前提。企业在税务筹划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如图1所示。

(一)确定因素集

把影响税务筹划风险的各个因素构成一个集合,称为因素集。用U表示:U={U1,U2,…Un},其中Ui表示第i个影响因素,n为因素的个数。由此,可定义:

U={U1,U2,U3,U4,U5},

其中:U1代表筹划方案自身缺陷的风险;U2代表税务筹划行为实施者认知水平有限的风险;U3代表税收政策运用不当的风险;U4代表税收政策变化风险;U5代表税务筹划方案不被税务机关认定的风险。

(二)确定权重集

权重是一个相对概念,为了反映各因素的重要程度,对每个因素Ui都赋予一定的权重,建立起对应于U的权重集a:a={a1,a2,…an};

根据专家打分,赋予税务筹划风险的5个因素的权重分别为15%、30%、10%、20%、25%,即a={0.15,0.3,0.1,0.2,0.25}

(三)确定评判矩阵

将评价者对各个风险因素可能出现的各种评价结果构成一个集合,称为评价集,用K表示:K={K1,K2…,Km}。其中Kj代表第j个评价结果,m为总的评价结果数。对税务筹划风险评价时,评价集可设为:K={高,较高,中等,较低,低}。

根据统计数据,有关专家对筹划方案自身缺陷的风险有10%的人认为高,35%的人认为较高,25%的人认为中等,20%的人认为较低,10%的人认为低,则对筹划方案自身缺陷的风险的评价可得一个模糊集R1:R1={0.1,0.35,0.25,0.2,0.1}。

同理,对税务筹划行为实施者认知水平有限的风险、税收政策运用不当的风险、税收政策变化风险、税务筹划方案不被税务机关认定的风险、信息风险的评价如表1所示。

由此,可得到一个新的模糊关系矩阵R:

R=0.1,0.35,0.25,0.2,0.10.35,0.3,0.15,0.1,0.10.15,0.2,0.4,0.15,0.10.1,0.15,0.4,0.25,0.10.15,0.3,0.3,0.2,0.05

(四)建立模糊综合评价矩阵

为了全面地把握风险,得出更合理的评价结果,本文在综合考虑所有因素的影响后,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可表示为B=a×R。

a:模糊集合,这一集合反映了税务筹划风险因素的重要性;R:模糊矩阵,矩阵中的元素表示税务筹划风险因素可能的风险等级及发生的概率;B:模糊评价矩阵,矩阵中的元素表示税务筹划风险的各种风险等级发生的概率。

则税务筹划风险的评价结果为:

B=a×R=(0.15,0.3,0.1,0.2,0.25)×0.1,0.35,0.25,0.2,0.10.35,0.3,0.15,0.1,0.10.15,0.2,0.4,0.15,0.10.1,0.15,0.4,0.25,0.10.15,0.3,0.3,0.2,0.05

=(0.3,0.3,0.25,0.2,0.1)

对B进行归一化处理:0.3+0.3+0.25+0.2+0.1=1.15,

=(0.26,0.26,0.22,0.17,0.09)

评价结果表明:26%的人认为该税务筹划方案风险高,26%的人认为该税务筹划方案风险较高,22%的人认为该税务筹划方案风险中等,17%的人认为该税务筹划方案风险较低,9%的人认为该税务筹划方案风险低。按最大隶属度原则,该税务筹划方案风险比较高,为此纳税人要全面权衡得失,决定是否采纳该筹划方案。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税收政策的不断完善,税务筹划已成为企业理财当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加之税务筹划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所面临的风险和困难也越来越多,为此对企业税务筹划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周开君.税务筹划的价值与风险[J].经济导刊,2010(10).

[2]梁文涛.税务筹划目标研究[J].财会通讯,2010(11).

[3]杨承明.税务筹划风险及防范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