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安全的内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47:44

生态安全的内涵篇1

>>现代园林设计中文化内涵的探索探索潮州特色小吃的特点及文化内涵探索象棋文化特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内涵建设之探索挖掘英语教材的文化内涵探索不同学科的知识联系提升中医文化软实力,探索中医类高校的内涵式发展关于高职院校核心文化内涵的探索与研究视觉文化内涵浅析文化消费内涵辨析日语的文化内涵积淀文化内涵徽州文化内涵浅析“敬”的文化内涵拳击文化内涵探析档案的文化内涵《背影》文化内涵解析戒指的文化内涵“戒指”文化内涵浅析骊文化内涵刍议“和”的文化内涵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参考文献:

[1]李振福.交通文化及其城市形象整合功能.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

[2]李振福.基于交通文化的交通安全策略.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9,VoL14(9).

[3]李振福.交通文化及其生态机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6):37-39.

[4]许庆斌.运输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5.

[5]桑业明.论交通文化的本质.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6]李振福.交通安全文化初探[J].安全生产与监督,2007,5(3):40.

[7]王庆云.交通运输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8]刘文杰.桥文化[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9]李振福.交通文化与交通管理[J].交通标准化,2003(5):45-48.

[10]张珏成.交通与运输的区别与联系[J].交通企业管,27.

[11]傅新平.论交通文化中的几个重要特征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0.

[12]戴生岐,戴岩.交通文化刍论.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生态安全的内涵篇2

一、慢旅游的概念与内涵

(一)慢旅游的定义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慢旅游”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在人们对慢旅游的本质和内涵基本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将慢旅游定义为:游客以一种悠闲的旅游心态,根据兴趣自主安排时间和行程,采用低碳、慢游、慢品的休闲旅游方式,深度体验达到愉悦身心、回归自然、解放灵魂的旅游目的。慢旅游的形成与发展有赖于两个条件和要求:旅游时间要充裕,旅游内容需丰富。二者互为需要,相互依存,游客旅游时间充裕,则要求有丰富的项目和多样的行程。旅游地项目内容丰富多样,则需要游客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来体验、品味甚至发现、挖掘。

(二)慢旅游的内涵

1.慢旅游是旅游本质的回归。慢旅游不是单纯地倡导游客放慢旅行的速度,它鼓励人们更加深思熟虑地去体验旅行的过程和旅游目的地的内涵,是对旅游本质精髓的回归,是对现有旅行方式的一种修正。

2.深度体验是慢旅游的核心理念。慢旅游强调游客在休闲旅游过程中的深度体验,是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转变后的产物。游客从被动的接受转为主动的参与,重视环境对旅游主体的影响,由追求尽可能多游览景点转向放慢旅行节奏追求身心的放松和自由。

3.低碳、生态是慢旅游的基本要求。慢旅游强调游客在注重旅游体验的同时应关注交通方式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尽可能选择火车、公交、自行车、徒步等低碳出游方式,加强对旅游地自然环境和文化生态的关注,重视旅游目的地原真性和生态性的保护。

4.慢旅游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慢旅游是游客适应现代社会多元化发展的产物;旅游方式的多样化也是实现休闲旅游平衡的内在需要。它要求充分发挥游客的主观能动性,在诸多的旅游选择中,追求亲自参与,有意识地放慢旅行节奏,深入体验旅游对象的内涵,用心去品味旅游的过程和意义。

总之,慢旅游是游客为了获得深度体验而故意放慢旅行节奏,采用低碳、生态的休闲方式来感受旅游对象的内涵,回归传统,并在此过程中追求旅行最本质的乐趣,是一种个性化的休闲旅游方式。

二、慢旅游理念在旅游地开发中的运用策略

慢旅游为休闲旅游目的地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同时也对旅游地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重视慢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休闲文化氛围

据调查,慢旅游目的地中的自助游人数占到了72%,这样的游客比例对了旅游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旅游地基础设施建设应在把握区域地脉、文脉及基本风格的基础上融入慢理念,突出旅游地的慢文化内涵,重视地方元素在建筑设计、道路规划、环境标识、生态测试、交通工具等方面的运用,尽量就地取材,凸显地方原真性和原生态,增强旅游地居民的地方文化认同感,注重地方特色的保护,抑制过度商业化,营造出地方感浓郁,人与自然和谐的特色慢旅游休闲目的地。

(二)开发慢旅游休闲文化项目,加强体验空间规划

旅游地应依据慢旅游内涵,结合旅游地特色,开发出符合游客需求的休闲文化项目。慢游休闲文化项目主要涉及从慢行、慢餐、慢邮、慢学、慢疗、慢运动、慢读、慢聊、慢睡、慢购等方面。项目设计应引入多种本土元素,采取整合开发的思路,注重游客的参与性与互动性,充分利用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出多系列特色休闲慢旅游产品,扩展游客的慢生活游憩体验空间,让游客在体验的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探寻真实的自我,获得新生。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为慢旅游提供基本保障

慢旅游讲究的是细细品味、慢慢享受,这离不开旅游地宜人的气候、新鲜的空气、优良的生态环境。旅游地应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公德来提倡,增强旅游经营者、旅游地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科学规划、合理功能分区、加强污染源治理,把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控制到最低程度;建立由政府、居民以及开发商共同参与的旅游地管理体制,协调好旅游开发、保护与运营之间的关系。

(四)加大旅游地治安环境治理,营造安全和谐环境

旅游地政府应在提高游客自身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同时,应重点完善旅游地的安全管理体系,有效开展行政执法监督工作,规范当地旅游市场和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行为,大力打击非法犯罪行为,为慢旅游发展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环境。

三、结语

生态安全的内涵篇3

关键词涵洞;管理;措施

涵洞是一种洞穴式水利设施。有闸门以调节水量。根据《清会典·工部三·都水清吏司》记载:“凡工有堤,有坝,有埽,有牐,有涵洞”。还注释:“涵洞之式,有淤洼涵洞,有洩水涵洞,有溉田涵洞。以石为之,墙身砌面石,下为铺底石,上为盖口石,墙后衬砌城甎,馀与石牐同。”可以说,涵洞这一重要的水利设施产生已有相当长的时间,并在各个历史时期发挥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涵洞管理模式日益陈旧[1-2],亟需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笔者现就结合工作中的体会将涵洞的管理措施总结如下。

1加大涵洞管理制度建设

制度最一般的含义是: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法律制度是指运用法律规范来调整各种社会关系时所形成的的各种制度。我国对于水利设施保护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水利工作人员,首先,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关于涵洞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其次,各地应该结合当地水利的具体情况,加大涵洞管理制度建设,如有的地区就专门印发了《涵洞安全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该《管理规定》从涵洞安全管理、涵洞安全知识教育学习、涵洞工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劳保用品穿戴、安全检查以及其他有关安全技术措施等方面对涵洞安全管理程序作了明确规定,在该地区较好地实现了涵洞的科学管理;再次,今后要紧抓涵洞管理人员的思想工作和业务培训,搞好涵洞管、用、养、修、供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同时通过制度建设与宣传,帮助沿线村民树立起涵洞保护和管理意识,提高涵洞管理人员以及当地群众自觉维护水利设施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只有使工作人员与沿线村民树立起涵洞保护和科学管理意识,才能真正把危害涵洞的行为和情况扼杀在萌芽之中,维护水利涵洞与设备的良好秩序,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健康发展。

2实施涵洞技术改造

当前各地涵洞由于设计单位、修建时间、建造工艺以及工程背景与所处环境等方面的不同,使得涵洞从工艺到技术等方面存在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涵洞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服务大众。因此,在涵洞管理中要通过不断加强薄弱构件、增加辅助构件等措施恢复和提高涵洞承载能力及通行能力,这就需要在涵洞管理过程中不断尝试涵洞技术的改造。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尝试:一是提高设计标准。随着淮河水文气象条件的变化,防洪标准中的设计组合水位也发生了变化,淮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888mm,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状况大致是由南向北递减,山区多于平原,沿海大于内陆。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最大年雨量为最小年雨量的3~4倍。降水量年内分配也极不均匀,汛期(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50%~80%,使得防洪形势相当严峻;但由于当前涵洞的用料不一,如有的涵洞常用砖、石、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筑成,按照现行的防洪标准(GB50201-94),大部分涵洞普遍存在渗径长度不足、缺乏消能设施等问题,达不到安全运行的要求。可以实施涵洞技术改造,提高设计标准,多推行钢筋混凝土整体浇工工艺,使其更加坚固,并尝试涵洞闸门精细化,多使用系列化[3-4],小型化的铸铁闸门,方便启闭,断绝漏水,保证在各种恶劣气候条件下,涵洞也能正常运行。二是改进闸门启闭形式。当前很多小型涵洞还使用人工启动或半机械启动闸门的方式,建设改进涵洞闸门启闭形式多使用机动启闭或电脑智能化启闭方式,既可减轻劳动强度,又可加快闸门开启速度。

3构筑涵洞与周边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机制

2005年以来,国务院先后颁布的《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都明确提出,要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由于过往船只量的增加、船只上废气与垃圾的排放等因素使得目前涵洞的修建与使用对周边生态环境主要是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其中对周边生态环境影响最大的是鱼虾等水产品的生长与繁殖。以五河县为例:自明朝洪武元年开始,五河县的沱湖螃蟹和天井湖银鱼就被列为贡品,年年进贡;20世纪80年代中期,沱湖承担了国家星火计划项目——河蟹人工养殖技术开发,但螃蟹的养殖限于没有进行水利修建工程的几个河道。虽然我国已有部分重点水利工程在鱼虾等水产品及资源保护等领域做过大量研究,也取得一些效果,但从整体上说各地在涵洞等水利设施管理上存在差异,工作进展不一。据笔者了解有涵洞等水利工程建设的河道鱼虾成活率很少。各地水利部门在进行水利建设的同时,对鱼、虾、蟹等各地有特色水产品与水资源的保护参差不齐,甚至是不够的。因此,在今后涵洞管理中应构筑涵洞与周边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机制,借以实现涵洞管理中水工程与水环境的良性循环,努力实现涵洞的管理和建设与周边城镇建设相结合为人民造福;这同时对于平衡我国当前高速增长的经济与功能退化的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是维护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4建立涵洞管理信息网络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近10年来水利部门加大了信息网络化的建设,如笔者所在地区就通过安徽水利网等信息网络,水利信息、相关法律法规等,在水利工作的有效管理中发挥了一些作用。但这些平台的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如同步建立各县、镇水利管理信息网络,还可建立涵洞管理信息网络,通过涵洞管理信息网络尝试实现不同地区涵洞水情的自动采集,过往船只的统计以及气象信息的接收,甚至在未来可以实现闸门自动控制,水量智能调度,真正通过网络服务于水利和涵洞管理,实现不同地区涵洞管理信息互动,资源共享,使涵洞的管理更加智能化、现代化;并与市水利局、国家水利部联网,实现涵洞管理资源共享,这样可以及时向有关防汛指挥机构提供天气、水文等实时信息和风暴潮预报;为全市乃至全国防洪减灾等工作的调度与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支持。

5推广计算机技术在涵洞管理中的应用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也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涵洞的管理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不仅仅在于水利工程建设,推广计算机技术在涵洞管理中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是涵洞管理人员学习并熟练掌握CaD、oFFiCe等相关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在涵洞日常管理工作中能真正实现办公自动化,其实涵洞管理可请相关人员针对各地区开发设计不同特色的相关涵洞管理软件,如多功能涵洞管理软件,利用局域网的先进技术,将涵洞管理水情预警信息、监控信息、相关船只运行信息等传输到多功能涵洞管理软件中,使以前的例行公事的涵洞信息统计变成动态的实时监控,增强了内容的真实性和决策的科学性,并大量节省了人力资源。通过对区域内主要涵洞管理信息与数据实行多级实时动态与管理,可以及时对防洪、灌溉、除涝等水利工程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并在重大水情发生时使应急预案的响应时间大大减少,使有限的防洪工程能发挥更大作用。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防洪措施也必将不断增加和完善,从而把洪水的危害减到最小限度。

6结语

涵洞管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在今后的涵洞管理工作中,涵洞管理人员除尝试上述几点措施外,更重要的是加强涵洞管理知识与现代化设备的使用,掌握和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与工具,较好地实现涵洞的科学管理。

7参考文献

[1]张孟玫,施法中,石维新,等.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倒虹吸涵洞设计的自动化过程[J].水利水电技术,2003,34(11):53-54.

[2]管枫年,洪仁济,徐尚壁.涵洞[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3:233-501.

生态安全的内涵篇4

【关键词】因水患造成的桥涵普遍病害;原因;分析;处治

近年来随着交通量的不断增加,人们在运输、出行上对高等级公路的高速、迅捷、安全、舒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我们公路人用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养护、维修方案来保障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行。

兰州公路总段高等级公路养护管理中心养护的高等级公路总里程424.99公里,桥梁总数为365座,其中大桥为72座,中桥为94座,小桥为199座,共计3291.86延米。隧道10座,其长隧道1座,长隧道4座,中隧道3座,短隧道2座,共计26765.94延米。涵洞1301座。还有数量庞大的挡土墙、护面墙、护坡等构造物。

这些桥构造物经过多年运营,部分已逐步出现了安全隐患不同的的病害。大多数病害我们可以找到病害产生的真正原因加以合理治理,从根本上杜绝此类病害的继续发展。这样:(1)杜绝了安全隐患的再次发生;(2)保障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全;(3)可以给我们腾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资金,让我们更从容、更有效的做好隐患排查与治理工作,防患于未然。

有些病害要加强认识,在病害发生、发展初期,及早及时防治,防微杜渐把隐患消化在萌芽状态,这样才能更有效的保障公路的安全畅通。例如:因沉降缝、伸缩缝等年久失修,使其丧失功能,造成的安全隐患就不少,值得我们深思。

现将几种病害分类归纳,谈谈自己的看法:由于个人看法不同,处理问题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还望有更好建议的同行提出来,共同商讨此类问题的解决思路。

1功能改变造成的病害

原设计是涵洞的,有的改作农灌渠使用,有的改作地沟或管沟使用,有的改作排水沟渠去使用。

1.1G6京藏高速K1600+530处1-2.5钢筋混凝土盖板涵,就是这类病害的典型代表,农民把涵洞当成农灌渠使用,致使农灌季节涵洞长期积水,加之沥青麻徐伸缩缝材料老化,使水顺着这些缝隙进入地基,导致台身沉降。

1.2G6京藏高速西连接线K1733+500处1-4.5钢筋混凝土盖板涵,出水口原来路基较高,当地农民回填沟壑开发利用,改造为果园。现果园地高程几乎和路面持平,排水路径堵死。鉴于以上原因我们把涵洞进水口用砼封死,以避免上游来水汇集涵洞影响路基稳定。但由于中央分隔带有涵洞构造孔,雨水从这里进入洞身,加之涵洞内有饮当地农民生活用水管道通过漏水。洞内常年积水导致路基下沉,年沉降量在30cm左右。

1.3G6京藏高速K1654+300处1-2.5钢筋混凝土盖板涵,原设计排除上游山沟汇水的涵洞,因两个设计不同步或没协调好,在后续建设中又将该处建成服务区,使路基两边的地坪和路面持平,出水口低于服务区地面无法排水。在服务区建设中用砖材加长涵洞洞身,使涵洞变成了地沟,地沟内布有暖气及生活用水管道。由于管道破损漏水,致使路基及两边服务区的地面大面积沉陷,大面积的汇水通过检查井井口进入地沟。这样即使修复了暖气及生活用水管道,地沟内也是常年积水,在今年多次的安全隐患复查中,地沟内积水都保持在60cm左右。

以上是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涵洞,还有与其病害类似的涵洞在这里就不在一一列出。这些病害长期困扰着我们,能否做一次性处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呢?我在这里提出几点建议。

对于G6京藏高速K1600+530处1-2.5钢筋混凝土盖板涵,能否用涵包管或涵包渠的方法进行处理呢?

对于G6京藏高速西连接线K1733+500处1-4.5钢筋混凝土盖板涵,能否把原来的涵洞彻底废除,用上跨渡槽的办法让上水管道从渡槽上渡过呢?或者用管(道)包(涵)管(道)的方法进行处理呢?

对于G6京藏高速K1654+300处1-2.5钢筋混凝土盖板涵,能否把原来的涵洞彻底废除,让上水管道和暖气管道从天桥上通过呢?

这样即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困扰我们中心多年的安全隐患,又能消除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在这几个涵洞上的心理负担。

2伸缩缝防水功能丧失导致的病害

有一部分涵洞进出水口畅通,但是遇到雨水或人为来水就会酿成较大的安全隐患。这类病害的典型代表如下:

2.1G6京藏高速K1615+620处1-2.5m钢筋混凝土盖板涵,因上游场区生活用水管道从涵洞内经过,管道漏水进入涵底冲刷涵洞地基,致使台身下沉、位移、部分横向断裂,非若涵洞基础设计是整体式基础,当时就已经发生安全事故。

2.2G6京藏高速K1624+530处1-2.5钢筋混凝土阶梯盖板涵,因进水口上游汇水面积较大,雨季大量雨水汇集通过此涵,致使涵底进水冲刷地基,导致涵洞基础沉降、位移、倾斜,兰州岸高,海石湾岸低;台身总体向兰州方向倾斜盖板倾斜,海石湾岸下沉严重;横梁断裂,横梁与盖板间缝隙明显扩大。

2.308年G6京藏高速k1738+390-+610、西连线k1735+000两处塌方均和伸缩缝病害有关。

以上这些安全隐患的产生的原因,与构造物经年使用沥青麻絮伸缩缝老化防水功能丧失有一定关系。

千里江堤毁于蝼蚁之灾,认为伸缩缝老化,部分或全部丧失了功能是小病害,但这些小病害隐含着较大的安全隐患,不可小视。我们要认真对待积极防治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对于此类病害希望各养护站在雨季来临之前认真检查一遍积极修复;在使用几年之后,单位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排查小组,对我中心所管养的桥、涵、隧、挡土墙、护面墙、护坡、调制构造物等构造物的伸缩缝进行进行认真细致的排查;并选择有一定维修经验、工作积极认真的专业劳务队进行维修,以杜绝此类安全隐患的发生发展。

3过载车辆导致的病害

车辆过载对桥梁造成的安全隐患,有些当时看不出有什么明显的隐患存在,使我们放松了警惕,岂不知这些病害在构造物的使用过程中会逐步发展,产生连锁反应,最后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

G6京藏高速K1573+106处实心板梁桥、K1683+970空心板小桥、K1684+950空心板小桥,就是这类病害的典型例证。病害初期,在过载车辆反复作用下,沥青砼桥面铺装、防水砼桥面铺装层损坏,形成单板受力,此时铰缝砼脱落数量增多、铰缝开始渗水;在病害发展过程中,随着过载车辆反复作用,梁板承载能力下降,梁板挠度逐步增大,超过设计要求的规定值;梁板中部下缘出现不规则的横向裂缝;病害发展后期,过载车辆作用造成时挠度值逐步增大,其破坏作用显现――梁板中部下缘砼开始脱落漏筋,钢筋锈蚀,此时如不及时处治,随着病害加剧,安全隐患就会随时发生。

此类病害最好的处治时机在铰缝砼脱落渗水时,重做沥青砼、防水砼桥面铺装层。也就是说在梁板的承载能力没有遭到破坏时,就及时处治,早治早防,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更大的损失。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路桥梁设计规范》[S].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路桥涵养护规范》[S].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生态安全的内涵篇5

【关键词】视觉载体;视觉效果;设计内涵;多媒体影响

一、多媒体技术让视觉载体丰富

今天我们提及视觉载体的时候,很容易就会联想到丰富多彩的动态视频或者影视多媒体作品。这时我们发现已经不能用简单的一两个词来描述我们所看到的视觉载体了。这时因为,视觉载体已经融入了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它提供着我们生活中的几乎全部的信息。这种视觉载体的极大丰富主要的推动者就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引发了多媒体技术的空前进步。自从多媒体让平面设计“动”起来之后,二者就已经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了。人们已经认为平面设计是可以动态的展示其内涵,并且借助科技的力量实现了平面设计与人的交流,其中电脑二维动态软件就可实现人们对平面设计动态化的需求。可见,过去的所谓的平面视觉艺术、平面设计,所涵盖的领域包括包装、书籍、招贴、海报、宣传册,这些传统的平面的视觉载体已经在多媒体技术的推动下,成为了另一种更加有活力的视觉载体。

二、多媒体和平面设计的在视觉效果上的共同作用

多媒体技术对平面设计的影响中最大的作用就是让平面设计成为可以操作的界面,准确的说是让某些平面设计成为视觉的体验和互动操作部分,其突出的功能就是视觉的体验和操作互动。这就是多媒体技术实现的人机互动,但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是现代设计的功能,即平面设计让画面成为容易接受的视觉形象,而多媒体技术让其成为了更加生动和可以互动的动态载体。

简单的说图标或者设计,其本质就是平面设计的成果,而多媒体令其附加了可操作的功能,并以此反馈了设计的优劣。就拿图标来说,一个图标就相当于平面设计当中的一个标识设计,其必须能反映一定的功能性,并以此来识别某种概念,这就是设计的内涵性,具体的解释就是设计一定要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并且让人们认可其表达的内涵产生共鸣,这就是设计的内涵。原本的平面设计当中的图形创意,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基础内容,并延伸到多媒体制作上,那么这时平面造型的风格与创意与全新的功能限制条件相结合就产生了具有操作功能性并具有视觉创意的图标,设计的美感依然在其中,但是它已经不再是我们纸面上平面符号而成为创意图形。

三、现代设计的内涵详解

1、现代设计的审美和功能

现代设计的审美功能就是指通过生动的形象、优美的意境、丰富的内涵、健康的表达给欣赏者或者阅读者以特定的含义传递,让欣赏或者阅读的人可以获得审美的愉悦或者认知信息,而审美的功能即愉悦人们身心的功能是现代设计首先要表现的内涵。现代设计的功能性也就是某个产品的外观或者结构也是设计者需要重点考虑的设计层面,因为在美的创意没有实际的功能性也是没有意义的,可见平面设计其设计的内涵也应当具备这样的审美和功能性,只不过有时候审美和功能性相融合,如在装饰中平面设计就是将功能和审美融合在一起,即审美效果的达成也就是实现了其功能性。有时候,也会成为两个层面,如在前面提到的图标中,就要体现出功能和审美两种内涵,即可以达到愉悦公众的目的,也要实现一定的功能。所以现代设计的内涵首先是功能和审美的统一。

2、现代设计的可认知性

所有的设计都有其特定认知功能,也就是表意性。这种表意就是将设计者的意图通过设计作品体现出来,让公众从中间了解到其设计的含义和功能。所有的设计都会有被赋予不同的内容和含义,每个设计者都会想利用各种表达形式来让公众容易认知其内涵。可见,现代设计的内涵其突出的一个层面就是可认知性和渴望被认知的内涵。

四、多媒体对平面设计的影响

1、多媒体能够让色彩更富动感

在设计作品中其主要的元素就是颜色、线条、形态等,其中颜色作为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即平面设计构成的主要元素。色彩不仅仅是点缀生活的重要角色,它也是一门学问。要在设计作品中灵活、巧妙地运用色彩,使作品达到各种精彩效果,可以对设计的表意更加的鲜明,并形成一定的对比。同时,对比可以产生更加强烈的视觉效果,或明朗、或肯定、或强烈,从而个人以更深刻的印象。前面提到的多媒体可以让平面设计动起来,同时也可以让设计的色彩也鲜活起来,同动态的变化,更能够突出作品色彩的变化,当然也就更能体现出作品的深刻含义和期望达到的审美和认知功能。

2、多媒体影视技术可以赋予设计更多的表现方式

多媒体的含义就是让静态的设计鲜活起来,同时也可以在上面附加音乐、动画这样的附加元素,也就是让设计动态起来。这些多媒体元素可以更好的展示原有的平面设计理念,根据作品的特点将原有的平面设计进行了动态化的分析让平面设计在新的载体上幻化出了新的活力,这样的变化将会不断地发展与更新这也是多媒体技术和平面设计相融合的趋势。因为这样的更新是在未来的数字时代中将成为设计的主要形式。

五、总结

总之,多媒体让平面设计形成的静态图像,打破了其不能够传达更多内容的单一性,不能够更加丰富视觉形式的单调性。让静态变成了动态化的表意和传递媒介,在视觉美感上也将平面设计作为一个基础并且发展延伸,动态的包装使之更容易达到其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朱熙.平面设计中的艺术内涵[J].安徽文学,2009,(11).

[2]王君文.现代设计发展趋势之设计语义[J].安徽文学,2009,(12).

[3]李祥秋.形态在设计艺术中的审美因素[J].安徽设计,2009,(12).

[4]高胜难.当代设计语言和多媒体融合[J].多媒体设计,2008,(04).

[5]王晏星.图像――艺术设计的构成因素[J].安徽师范专科学报,2009,(03).

生态安全的内涵篇6

关键词:生态涵养区;新型城镇化;城镇化路径;生态城镇化

abstract:throughthestudyofchangchuncityecologicalitsbigblackmountainarealocationandsummarizedthecurrentsituationofthedevelopmentofanalysis,putforwarditsdevelopmentofvillagesandtownsisofgreatimportancetoimprovementofregionalecologicalmacrobackground,combinedwith"muchstarkerchoices-andgraverconsequences-in"periodtoentertoenhancethequalityofnewurbanizationtransitionstageofdevelopment,putforwarditsnewvillageurbanizationpathselectionmodelofexploration,namelytheecologicalurbanizationmode,"insituurbanization"-"theurbanization"asthecoreofthemodel,thespecialtourismnewtown-thedominantmodebasedonindustry.afteritsvillageandtownplanning,onthepremiseof"ecology"andfurtherputforwardthetheoryandmethodofecologicalplanningstrategyforthecombinationofdifferentstagesinthevillagesandtownsplanning,thenpointsoutthatthenewtypeofurbanizationtocomprehensivelypromotethespacestructure,industrialstructure,thecomprehensiveecologicaltransformationofstructure,systemandculturereallyrealizeecologicalnewtown.

Keywords:ecologicalheadwater;newurbanization;theurbanizationpath;theecologicalurbanization

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10-53(5)

引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将“美丽中国”纳入五年计划,进一步明确了“十三五”期间应贯彻落实品质提升的理念,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1]。随着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十三五”时期,城镇化必须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

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为纲,目前,我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的各种有效途径和模式。然而,能否找到一种新型城镇化路径,来解决土地与发展、生态与发展之矛盾。作者将视角选择在位于城市郊区生态涵养区这一城镇化发展矛盾多发区,试图寻找一条基于生态观的城镇化路径。基于生态观的空间规划应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兼顾经济发展规律,通过生态调查、生态判断、生态反馈等规划设计方法和规划对策,对生态环境发展进行预测、评价和控制,构建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能够安全、有序流动的村镇空间格局,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和社会、生态损失最小,使得作用在村镇土地之上的自然、经济、社会三大生态系统得到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新型城镇化目标。

1研究区综述

1.1研究区区位

长春市生态涵养区主要指长春市东南部大黑山脉区域,包括新立城水库水源涵养区、石头口门水库水源涵养区、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及大黑山脉腹地范围其他自然资源在内的生态涵养区(见图1)。大黑山脉是长白山余脉,横贯吉林省中部,植被丰富,覆盖茂密的树林,有优越的自然生态资源基础条件,是长春市以及吉林省中部地区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源和能量源,也是该区域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基因库与能量库。另一方面,分析东北地区水系分布及水资源特点可以看出,长春市的水源主要来自于松花江流域,主要水源地也分布在大黑山脉沿线,因此,对大黑山脉及其南及东南部水体环境进行保护,既是对长春市水资源安全进行保证的重要战略。另外,对大黑山脉沿线生态环境、植被加强保护,也是长春市生态战略的必然选择(见图2)。

1.2研究区发展现状分析

1.2.1生态安全格局现状分析

长春市大黑山脉生态涵养区生态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农田、居民点、度假村和城市建设用地不断蚕食现有的自然环境用地,使得大黑山脉生态涵养区呈现人工化斑块包围自然斑块的发展状况,同时由于各级对外交通以及城乡道路的进一步分割,使得整个涵养区呈现生态破碎化、人工化发展趋势,整个涵养区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整体性破坏严重。

涵养区林地主要是以水源涵养林、特别是人工林为主。森林生态质量为中级,人工林面积较大,但存在林相单一,植物群落结构简单、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处于法定保护区(如水源涵养林地、森林公园)内的植被相对较好,而在法定保护区地区,局部地段植被破坏严重,对涵养区生态系统循环和动态平衡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植被,正在受到各种人为活动侵蚀。甚至在一些法定保护区的,同时存在因矿产资源的开采带来的对植被进行破坏的现象。农田占涵养区土地面积比例较大。涵养区农业多数是农户自家小片耕种,机械化率较低,效益较低,造成劳动生产率较低。耕地类型主要是旱地,水田较少,而且部分耕地位于坡地,部分坡地坡度大于15度,不仅影响生态环境质量,从而进一步构成对水库污染的威胁。

1.2.2村镇发展现状分析

涵养区内含净月镇、玉潭镇、新立湖镇(见图3)、永兴街道、劝农山镇(见图4)等小城镇及所辖多个乡村,随着人类活动强度加大,乡镇发展,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整个涵养区呈现人工化斑块侵蚀自然斑块的趋势,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景观破碎化程度越来越高,涵养区作为长春城区发展的重要生态屏障的生态功能面临挑战。

村镇产业主要包括农业、林业、少量工业及休闲旅游业。耕地以分散的小片自留地为主,生态涵养区具有发展休闲旅游业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涵养区生态休闲旅游、民俗旅游和观光农业生态旅游等形式休闲游发展迅速。度假村、农家乐、采摘园等类型用地不断增加,无序扩张,造成对森林植被的侵蚀与分割。但是,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还属于粗放式扩张的阶段,在旅游服务产品的特色、服务水平、卫生标准,以及从业人员的培训、营销方式、管理模式等方面,都亟待提高。旅游用地及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垃圾、废水等对环境的破坏在加重,所以需要对环境容量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政策对环境进行保护。

2基于“生态观”的涵养区村镇新型城镇化模式选择

2.1生态城镇化模式

涵养区村镇作为区域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城市提供生态屏障、维系区域生态平衡的功能。长期以来,乡村建设用地低效蔓延导致生态空间破碎化,“低、小散”的乡村工业污染严重,极大地破坏了乡村的自然生态系统,加剧了乡村地区人地关系的恶化。“十三五”期间,涵养区村镇规划需本着“集约发展”的理念,通过划定村镇各类功能性空间,严格控制村镇建设规模,推动村镇用地的高效与集约利用;本着“区域融合”的理念,加强村镇生态系统与周边生态功能板块的联系,融入区域生态网络的大格局中;本着“绿色发展”的理念,引导循环型工业、生态旅游和有机农业等资源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构建村镇生态产业体系;本着“低碳生活”的理念,完善乡村沼气工程、污水净化系统的建设,通过建设“乡村文化绿道”,将村镇整合进区域休闲网络,整合配置城乡公交网和村镇公共设施[2]。

新型城镇化要把生态建设融入城镇建设之中,以智能城镇、绿色城镇、低碳城镇,环保城镇为主要核心内容。在新型城镇的建设中要注意经济产业的发展要做到集中布局,节约城镇土地用地,智能城镇主要体现在对现代科技的运用,例如“三网融合”、”4G”概念、城市污水智能化处理系统等。建设成一个高科技信息化的智能城镇。绿色城镇建设就是在新型城镇建设的时候要使绿色农业、绿色食品业、绿色城市环境等,使绿色覆盖整个新型城镇。低碳城镇建设就是在新型城镇建设过程中要遵循能源消耗最低、废弃物排放最少、循环综合利用的原则。

2.2“就地城镇化”――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模式

“十三五”时期,我国城乡发展进入转型提升期,为乡村城镇化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多挑战,乡村转型的特点正从以往“经济增长导向”向“离土不离乡”的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关注规划中“乡村性”的培育和影响,着力解决“半城市化”问题,实现“人”的深度城镇化。2013年,在谈及城镇化时将农村城镇化提升到与城市城镇化同样的高度,认为城镇化的健康发展,需要有高度发达的农村支撑[3]。

在传统的城镇化模式下,农民和生产资料由乡村向城市及发达地区转移。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农民不再盲目地向大中城市迁移,而是在原居住地以中心村或小城镇为依托,实现就业创业,生产增收。同时,政府不断完善公共设施、发展社会公共事业、提升农民素质、改变其生活方式,逐步形成新城镇,实现就地非农就业和就地市民化,即“就地城镇化”。就地城镇化是降低城镇化建设成本的最佳选择,是预防和治理“城市病”的重要抓手。就地城镇化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就地城镇化是城乡一体的城镇化,城乡一体是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就地城镇化既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趋势,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手段。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地区不能公平共享现代化的发展成果,造成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推进农村的就地城镇化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其次,就地城镇化能够实现“人的城镇化”,“人的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在传统城镇化模式下,地方政府往往进行“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而对公共设施、公共服务以及社会事业等关注不够,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就地城镇化则是在经济发展、公共设施和社会事业等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才形成城镇,这就避免了工作岗位与人口、公共服务与需求等不匹配现象的出现,有利于实现“人的城镇化”。最后,就地城镇化是工农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工农协调发展是就地城镇化的重要保障。就地城镇化是建立在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的基础上的,农村就地城镇化还必须要有产业支撑,只有发展农村工业才能促进稳定就业,“乐业”才能“安居”,实现就地城镇化必须首先实现工农协调发展。所以,城乡一体化、人的城镇化和工农协调发展是就地城镇化的基本要义[4]。

2.3特色旅游新型城镇模式――基于产业主导的模式

涵养区村镇区位条件优越,位于大城市近郊,城镇化道路选择可以大城市为中心建设旅游新型城镇。涵养区村镇通过建设长春市近郊旅游休闲区,打造成旅游休闲度假的目的地,形成旅游城镇发展模式。打造特色旅游小镇的中心思想是要有独具的特色,就是将现有的城镇转化成独具特色的新型城镇,要注重融入民族风情的元素。同时,旅游景区由“点状经营”向“区域发展”升级,树立“大品牌”、“大景区”理念。长春市乡村旅游发展应克服目前景区点状分散经营的缺陷,扩大单一景区的发展规模与运营项目,形成以核心景区为支撑的乡村旅游集聚区,或者多景区联动集群发展,逐步实现由“点状经营”向“区域发展”的升级,形成区域性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和大品牌共享,这样既有利于强化景区品牌,同时可以实现区域联动发展和产业联动融合,形成具有区域性支撑和引领效应的“大品牌”、“大景区”。特色旅游城镇的发展模式,不单单是简单的旅游,还要有一定的基础性产业支撑。形成特色旅游城镇和基础产业相互支撑,使新型城镇化得到良性循环发展[5]。

3基于“生态观”的涵养区村镇规划策略

3.1优先进行涵养区生态系统规划

以生态保护为区域发展的前提,对涵养区生态系统进行整体规划。涵养区作为长春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主要任务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山体、森林、湖泊、湿地、农田、林网、人工绿地等自然斑块进行有效保护,尤其对花卉基地、风景名胜区、休闲公园等绿色斑块进行保护。提高生态绿地系统多样性,使不同类型绿色生态斑快形成生态涵养区综合生态系统。加强对涵养区交通道路、江河岸线、大中型水库、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水土流失易发区的生态公益林建设。处于特殊生态区域背景下的涵养区应以大面积生态基质为载体,让城市、城镇、乡村、建筑等人工斑块镶嵌其中,形成在自然生态基质中镶嵌人类活动空间的用地布局。

建立城乡空间发展与生态资源保护平衡发展新的思路,建立以生态资源保护为出发点的土地使用的模式,提出划区保护的生态保护模式。将生态涵养区划分为核心保护区、保护区以及生态敏感区。核心保护区是指现有的法定保护区域,包括新立城水库、净月潭风景名胜区、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等,该保护区域要求除了必要的科研设施外,禁止其他开发建设,现有村屯、居民点可以结合生态规划与土地调整逐步外迁;保护区指法定保护区,现有天然林、天然次生林、人工林等对维育本区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植被生长良好的地区,保护区应加强生态脆弱地段的植被恢复,并且禁止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敏感区指区域内现有的耕地、荒地、矿山废弃地等人为活动强度较大和水土流失严重的生态脆弱区,该区内的开发建设必须合理确定建设强度、规模。

3.2生态理论与方法在村镇规划不同阶段的结合

在正确认识人与生物、自然、环境等关系的生态观基础上,对城乡空间生态和谐的未来状态趋势进行预测,并提出保持该趋势发展的空间建设措施和对策,包括生态效率、生态活力和生态稳定等三大目标导向,目标导向的确立是对城乡生态系统辨识和规划途径初步确定的过程。

在要素分析方面,主要针对空间建设的土地资源进行分析,不仅对使用性质、相互关系和面积大小等进行调控,更重要的是把士地资源看作是自然立体构成的三维复合体,对士地资源的物质改造是人类活动价值的体现。它突破了传统城乡土地及空间利用模式,在空间规划中体现土地内在的生态潜能与生态价值。

在规划目标、空间形态设计和空间建设等各个规划程序中,充分体现动态系统控制、系统关联等生态控制理念。

规划编制程序包括:生态调查、生态评价、生态反馈、生态补偿、生态分区、结合生态工程的规划等,试图将各种生态因素和循序渐进的规划方法加以实现或趋近规划目标。

4结语

新型城镇化要全面着力推进空间结构、产业结构、制度与文化结构的全面生态化转型,真正实现新型城镇的生态化。新型城镇化要把生态理论与方法融入城镇规划与建设之中,以生态参与规划的编制、实施及管理的全过程。在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与规划建设中,注重生态、“人的城镇化”、产业选择与文化、信息化融入。建设符合新时期适于人居的智能城镇、绿色城镇、低碳城镇。

参考文献:

[1]谢霏,吴蓉,李志刚.“十三五”时期乡村规划的发展与变革[J].规划师,2016(3).

[2]肖红娟.珠江三角洲地区乡村转型及规划策略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3(6):41-45.

[3]令倩倩,郭淑玲.中国要摆脱半城市化状态[n].广东建设报,2012-07-10.

生态安全的内涵篇7

关键词:闸涵工程;管理模式;创新

在闸涵工程管理工作中,闸涵工程管理人员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切不可马虎大意,如果管理不到位、不科学,不但会对闸涵工程本身造成安全隐患,而且会给人民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一、闸涵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1.闸门振动问题

闸门振动在闸涵工程运行中是经常发生的。设计时是无法预测和控制的。根据多年的观察,闸门振动主要是由水流不平稳引起的。只要闸门和动水接触,就会出现振动。要防止由于振动所产生的破坏,首先是精心管理,在运用中需要多观察、多总结,积累经验,避开振动部位;其次对闸门结构要勤检查,勤维护。汛期闸门启闭频繁,要注意检查闸门上下析架与纵梁连接的螺栓是否松动,确保连接可靠。必须适时贴近闸门详细检查,发现异常及时维修,将可能的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2.双吊点闸门变位问题

双吊点闸门门体不正在水闸运行管理中经常发生,如处理不及时,将发生侧向偏移,严重妨碍闸门的正常启闭,有时还会发生闸门卡阻,甚至造成事故。防止闸门发生变位的措施,主要是启闭闸门时多观察、勤检查。如果双吊点卷扬式启闭机两绳鼓或同一绳鼓上左右绳槽的底直径误差较大引起左右向倾斜,应采用玻璃钢布和环氧树脂粘贴的方法补齐直径较小的绳鼓,达到直径一致;还可以用两根钢丝绳直径不同的方法来调整,不过,使用这种方法调整,必须保证钢丝绳直径符合设计要求。绳鼓的椭圆度与锥度等超过设计要求的,必须进行更换。另外,如果钢丝绳松紧度不一致,引起闸门左右倾斜,可采取在闸门吊耳上加装调节螺栓与钢丝绳连接或者重新绕钢丝绳的办法,把闸门调正。

3.卷扬式启闭机管理运行中的问题

卷扬式启闭机适用于启闭平板滑动闸门、平板滚动闸门、弧形闸门及船闸人字形闸门等。具有利用滑轮组不同倍率、不受扬程限制和可以布置多种起吊型式等优点,所以被广泛采用。如果能按照规范和操作规程进行管理与维护,可以延长使用寿命,充分发挥综合效益。但在运行管理与日常维护中,往往会忽视一些问题,如供电线路破损、制动器失灵、钢丝绳生锈磨损、机械传动部分缺油、靠背轮螺栓剪断、齿轮箱缺油或有杂质等问题,对此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办法是勤检查、多观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新时期闸涵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一)闸涵工程安全管理

安全无小事,时刻不能忘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好安全管理必须从源头抓起,做好安全管理须做好以下工作:

1.在闸涵工程管理中,要依法进行管理,按照《水闸安全鉴定规定》开展安全鉴定工作,根据安全鉴定的成果指导水闸安全运行和除险加固,禁止在闸涵工程管理的范围内爆破、取土、排放有毒或污染物;妥善保护水闸的机电设备、水文、同勋、观测设施,主要部位要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发现违章行为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制止并及时上报。

2.在汛期到来前,要落实各种防汛责任制,防汛岗位明确,建立防汛指挥部,抢险队伍激动能力要强,人员需经过防汛抢险演练,并要配齐抢险工具、器材设备。

3.根据实际情况,按规定开启闸门启闭机设备,发现闸门启闭机工作异常,要及时采取措施并上报,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

4.要不断的进行对工程隐患进行排查,并登记入册;有相应的除险加固或更新改造规划及实施计划;工程除险前有安全度汛计划,同时要确保闸涵工程管理范围内的生产、生活设施安全,保证设备安全运行,无重大安全事故。

(二)闸涵工程运行管理

闸涵工程的运行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水闸技术管理规程》,结合工程具体情况,制订技术管理实施细则,加强闸涵工程的检查的观测。闸涵工程检查观测主要观测建筑物的运行状态和工作情况;掌握水情、工程运行规律,为管理运用提供科学依据;及时发现异常迹象,分析原因,采取措施,防止发生事故,保证工程安全。

2.启闭系统的检查:液压启闭机油泵、油管系统无渗油现象,供油管和排油管保持色标清晰,敷设牢固;活塞杆无锈蚀、划痕、毛刺;活塞环、油封无断裂、失去弹性、变形或严重磨损;阀组动作灵活可靠;指示仪表指示正确并定期检验;贮油箱无漏油现象;工作油液定期化验、过滤,油质和油箱内油量符合规定;检查备用电源并入和切断是否正确,电动机出力是否符合最大安全牵引力的要求,配电柜的仪表是否正常,油料配备是否能满足防洪的需要等。

3.闸门检查:(1)闸门振动在闸涵工程运行中是经常发生的。设计时是无法预测和控制的。根据多年的观察,闸门振动主要是由水流不平稳引起的。只要闸门和动水接触,就会出现振动。要防止由于振动所产生的破坏,首先是精心管理,在运用中需要多观察、多总结,积累经验,避开振动部位;其次对闸门结构要勤检查,勤维护。汛期闸门启闭频繁,要注意检查闸门上下桁架与纵梁连接的螺栓是否松动,确保连接可靠。必须适时贴近闸门详细检查,发现异常及时维修,将可能的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2)观测建筑物的运行状态和工作情况;掌握水情、工程运行规律,为管理运用提供科学依据;及时发现异常迹象,分析原因,采取措施,防止发生事故,保证工程安全。钢闸门表面无明显锈蚀;闸门止水装置密封可靠;闸门行走支承零部件无缺陷;钢门体的承载构件无变形;吊耳板、吊座、裂纹或严重锈损;运转部位的加油设施完好、畅通;寒冷地区的水闸,冰冻期间应因地制宜地对闸门采取有效的防冰冻措施。制定控制运用计划或调度方案;按水闸控制运用计划或上级主管部门的指令组织实施;按照水闸操作规程运行。(3)水闸的控制运用,根据水闸的作用来制订运用计划,作用不同的水闸,其运行方式也不相同,控制运用的目的主要是将上游水位调节到确保流域内的防洪安全。

4.建立管理现代化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积极采取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积极探索管理创新,增加管理工作科技含量;加强自动监测系统建设,积极推进管理现代化、信息化建设。

5.电动机的外壳保持无尘、无污、无锈,接线盒应防潮,压线螺栓无松动,轴承良好,无松动、磨损,绕组的绝缘电阻值应定期检测;开关箱应经常保持箱内整洁;设置在露天的开关箱应防雨、防潮;各种开关、继电保护装置保持干净,触点良好,接头牢固;主令控制器及限位装置保持定位准确可靠;各种电力线路、电缆线路、照明线路均应防止漏电、短路、断路、虚连等现象,经常清除架空线路上的树障,保持线路畅通,定期测量导线绝缘电阻值;指示仪表及避雷器等均应按供电部门有关规定定期检验;自备电源的柴(汽)油发电机按有关规定定期维护、检修;变压器运行符合有关规定。

(三)闸涵工程经济管理

做好水闸的经济管理,是最根本的管理,它直接关系闸涵工程管理人员水平的高低。闸涵工程管理单位要充分利用管理范围的土地资源和工程优势,因地制宜开展种植、养殖;闸涵工程的财务管理要派专人办理此项业务,财务人员要严格执行财务制度,无违纪现象,确保闸涵工程的维修养护、运行管理等费用来源渠道畅通,财政拨款及时到位;闸涵工程管理人员的工资要按时发放,福利待遇不低于当地的平均水平;按规定建立职工养老保险、医疗等社会保险。

结论

对于闸涵工程管理和运用中容易忽视的问题,应当予以高度重视。如果疏于管理和维护,还会产生其他问题,这就需要水闸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肩负起应有的职责,把利国利民的闸涵工程管理好、维护好。

参考文献:

[1]纽媚娜.安新闸所引水闸涵存在的问题[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3,11:81-83.

[2]郑艺洪.水闸工程管理中容易忽视的问题及对策[J].四川建材,2013,04:234-235.

生态安全的内涵篇8

[论文摘要]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观剐“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我们对时代主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割变化的当夸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内涵度其实现方式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它们作为时代主题的地位未变,井呈现出一种复杂的过程。

时代观问题,是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及其每一步发展,都体现着时代的内容与时代的要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科学认识所处时代的性质,正确把握时展不同阶段的主题,对于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国际舞台上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风云变幻_世界政治多极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快的当代世界,正确认识时代特征及其发展变化,将有助于我们从世界形势的新变化出发,制定正确的对外政策和国际台作战略。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时代观人手,介绍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提出的背景、依据及其主要内容,并着力对冷战后特别是90年代末期以来时代主题出现的新变化进行分析和阐述,力图以新的视野把握时展的重要课题。

一、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时代观的简单回顾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从马克思、思格斯开始就十分关注时代观问题,他们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世界形势,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指出资本主义的丧钟已经敲响,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已经到来。l9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无产阶级贫困化程度加深,以及工人运动蓬勃兴起的现实,都支持了马克思、思格斯关于时代的科学论断。

由于时代的局限,马克思,恩格斯未能完全把握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起来以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新变化。当历史进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议进一步向前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要求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加以思考和分析,对时展主题提出新的判断,完成这一任务的是列宁。

列宁全面分析了20世纪初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特别是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的历史发展趋势,指出由于垄断的形成,加剧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四大主要矛盾.形成了深刻的、全面的和持久的经济政治危机,从而为无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列宁根据对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本质属性、历史地位和矛盾运动的全面研究指出,帝国主义时代不可避免地会成为各种危机的时代,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即所谓的“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从20世纪初资本主义和整个世界历史发展的实际趋势看,列宁关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的论断舡确的。l9世纪70年代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殖民地浪潮到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问出现的一系列尖锐的矛盾乃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都证明了这一点。

正如一切伟大人物都不能不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一样,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世界形势的分析只反应了当时的历史情况,这以后世界历史的变化他们无法作出精确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二战以后,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列宁在半个世纪前提出的时代基本特征早已不复存在或发生了巨大变化,以这些基本特征定性的“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观也不再符台事实。类历史逐步过渡到—个新的时代。

二、和平与发展时代观的提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民主国家的胜利、法西斯集团的失败而结束,战争使国际舞台上的各种力量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从而对当时整个世界的主要矛盾及其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这仅仅是时生转折的—个开端,在战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无论是帝国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亦或是新兴的民族国家的发展都呈现出曲折的历程,从而整个国际关系的发展也错综复杂,千头万绪。但总休来讲,虽然地区性的冲突连绵不断,国际局势时紧时缓,但世界性的大战始终没有爆发,“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观已不再适应国际关系的现实状况。

影响时代主题发生变化的首要因素是当代世界各主要力量之间矛盾关系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包括: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虽然矛盾和冲突从未间断,但由于种种因素制约,却从未诉诸战争,保持了相当长的和平时期;50年代兴起的新技术革命影响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状况,资产阶级除采取积极措施发展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以外闰垛取了一系列社会改良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改变阶级结构,这成为战后世界和平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三世界的倔起极太地改变了战后国际关系埘旧有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冲击戚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主要力量;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对抗虽然从来停止,但他们之间升级为战争的正面冲突却很少,相互间保持了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都使得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不仅成为必要,而且也有了可能。

影响时代主题发生变化的第二个因素是国际社会出现了许多使整个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孕育大变动的新的趋势,这些趋势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成为不同类型、不同发展程度国家共同面临的首要问题,列稳定的国际环境的迫切要求日益突出;在国际政治生活中,出现了不同意识形态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局面;世界范围内的和平运动有了广泛的发展;核武器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安全观与战争观。使得和平与发展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日益明确与突出。

时代的变化要求人们对时代主题进行重新思考与界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邓小平同志对国际形势的演变和影响全局的战争与和平问题,进行了冷静观察与科学分析舴出了新的战论断:“对于总的国际形势,我的看法是净取较长时期的和平是可能的,战争是可避免的叼。l984年5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巴西总统菲格雷多时进一步明确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太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未.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峭。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反应了战后国际关系和世界经济的新变化、新特点,对我们所处时代的本质特点和历史发展主流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断,它的提出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三、和平与发展时代观的发展与变化

冷战结束.国际社会发生了二战以来最为激烈的变动,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政治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变化、新特点。在这种背景下.对和平与发展是否仍是时代主题,以及这一主题自身是否出现了新的变化,学术界存在诸多争议。笔者认为.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它既是对当今世界基本态势的判断,也是问题的判断和矛盾的判断;它既是主要潮流和主要发展趋势,也是世界人民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只是这一主题的内涵及其实现方式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变化,需要我们以一种新的视野去观察.去分析。

首先,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内涵发生了变化。

就和平而言,与新的安全观的形成与发展紧密联系,“和平”的内涵较之传统观念有了很大程度的拓展。

其一,“和平’所涵盖的领域更为宽泛。一般认为,国家安全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历史和国际关系的发展不断演变的。安全发生演变的最主要的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力的进步改变了具有安全价值的领域及谋求安全的方式,同时也就逐步而深刻地改变了安全的内涵。信息社会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日益多元化,全球化带来的相互依存产生了一系列需要相互合作才能解决的全球性问题,这使得无论是政治、军事、经济亦或是文化、科技领域都对一国的安全利害做关。“国家安全不再仅限于单一的、狭窄的领域,而是涉及军事、经济资源、生态等各个方面,产生出一种综合安全的思想。由此,“和平就不再仅仅局限于与传统的军事战争相对,而有了涉及军事妇济、文化、生态等多个领域的更为宽泛的涵义。其二,与“全球和平”相对的“地区和平更引人关注。前者指全球范围内的和平态势,后者则指与局部冲突和局部战争相对的态势。冷战结束给国际社会带来的—个突出变化就是全球性的战争危险减少,而地区冲突、地区战争的频率加大。这些一度为冷战所掩盖的民族、宗教、种族冲突纷纷暴露井激化,成为影响当前世界和平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其三,影响世界和平的因素日益复杂化。一方面,由超级大国直接发动或操纵的干涉主义霸权战争相对减少,而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以维护自身利益为目的,以民主、人权为幌子干涉别国内政的现象日益增多。这成为影响世界和平的“臆性因素。相对于前者来说,其影响力虽然目前还十分有限,但却是深远而复杂的。

由此可见,追求和平的时代主潮流未变,但和平的内涵却有了很大的变化,这势必对实现和平的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发展而言,其内涵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其一,由于南北差距的不断加大,使得发展的紧迫性比之过去更为突出。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支配下,全球化使得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数字鸿沟”日显突出,而科技、经济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这一切.“都在不断加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紧迫性和危机感.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形势肌总体上看比过去更严峻了。

其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使得“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重视。由于盲目掠夺自然资源以及肆意污染自然环境所带来的发展困境已经成为制约许多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保护生态平衡,追求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制定发展战略时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其次,和平与发展的实现方式发生了变化。

内涵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实现方式的变化。就和平而言,由于上述三方面的发展变化,使得各国追求和平的方式也琏之加调整:与和平内涵扩大化相适应,国家为追求和平所采取的安全战略发生变化,一方面,国家安全战略的研究建立于更宽泛的领域.成为一种综告安全战略;另一方面,国家安全的相互依存使得一国追求安全的手段也应该是安全的。现实主义理论中所谓的“如果休想要和平,那么就要准备战争不再是处理国际关系信条,取而代之的是协词与合作。国家安全战略的目标由“确保报复’.牟专变为“确保生存”或‘共同生存’。针对“地区和平问题,建立地区性以及国际性的安全对话与磋商机制的要求越来越突出。面临隐性因素”对国家安全及世界和平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反对霸权主义的行列,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国际制约机制也成为包括联合国改革在内的国际热点问题之一。超级秘书网

此外,与和平问题相联系的还涉及和平力量的发展演变,这包括:曾经作为和平主力军的发展中国家的整体作用有所减弱,但在反对霸权主义干涉、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等多个领域发挥着多层次的作用;二是大国关系的变化、特别是大国之间不同内涵、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的建立成为新时期和平潮流的新动力之一;三是中国仍然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之一。

生态安全的内涵篇9

1.必须切实转变发展观念。要转变观念,牢固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以适应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理念、以社会评价和人民满意为标准的理念、以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根本追求的理念,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培育特色、坚持创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2.必须树立科学的质量观。要立标准,构建符合自身实际的质量标准体系,坚持“三个符合”,即符合高等教育的规律、符合社会人才的需求、符合学校的实际,形成人人重视质量、关心质量、监督质量的强大氛围。3.必须把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第一要务。创新型人才是指富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于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创新人格的塑造、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4.必须把师资队伍作为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师德为先,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引领学生;坚持教学为要,静心教书,潜心育人;坚持科研为基,将科学研究和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坚持科研、教研、教学相结合。5.必须把办学特色作为发展主线。办学特色不仅是“人无我有”,更重要的是“人有我优”和“人优我新”。特色就是水平,就是质量,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主线。6.必须把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学科建设的状态体现了高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依据国家战略需求,2012年教育部修订实施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坚持内涵式发展,就必须把学科建设置于国家战略需求之中去准确把握,置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景之中去考量。7.必须把产学研结合作为服务社会的必然要求。随着高校功能从人才培育、科学研究到社会服务的延伸,高等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强。特别是公安本科院校担负的特殊使命,更需要发挥自身的优势,主动服务公安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建设。

二、公安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给党建工作带来的新挑战

(一)引领能力的挑战当前,我国正处于科学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党的执政能力的考验期、破除矛盾问题的攻坚期,公安工作面临的形势复杂、任务繁重。同时,随着依法治国方略深入推进,信息技术日益普及,群众法治观念不断增强,公安工作面临许多过去从未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公安本科教育紧密围绕公安中心工作,培养创新型人才、深化警务理论研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加强民警教育训练,深入推动内涵式发展建设中,如何更好地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引领学校在新一轮发展竞争中争取主动、率先发展,对党的领导职能、领导原则、领导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考验。(二)破解难题的挑战公安院校与其他高等教育共同经历了“大扩招”、“大建设”、“大提高”等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在促进了公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内涵建设不足、教学水平不高、办学规模较大、多校区办学、经费保障不足、基建债务过重、毕业生就业压力明显等问题。这就需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进一步凝聚共识,汇集力量,破解难题,全面突围,以党建工作促进内涵式发展。(三)自身建设的挑战公安本科院校一般都经历了中专、大专和本科院校的发展阶段,伴随着办学层次的提升,对教育规律认识的深化,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学校党建工作的方针、目标、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对学校党的先进性、执政能力和群众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加强党建工作推动公安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任务,牢固树立“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热爱学生、热爱一切学生、热爱学生的一切”,“办学以教师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不断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与氛围。(二)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要结合国情、省情、院情,充分考虑到区域环境、资源禀赋、社会需求、办学成果及学校自身优势,深入系统地开展各项工作的专题研究,准确、科学、合理地规划未来发展,形成整体推进、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发展路径。(三)坚持转型发展的原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摆在了高等教育发展任务的首位。在服务公安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结合学校实际,充分发挥优势、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已经成为公安本科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四)坚持遵循规律的原则只有切实遵循发展趋势的规律、发展动力的规律、发展策略的规律、发展条件的规律,发挥市场和计划两个优势,挖掘校内和校外两个资源,协调争取公安本科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两个政策的支持,才能实现学校的全方位科学发展。

四、以党建工作引领公安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对策

生态安全的内涵篇10

挖掘诚信理念内涵健全企业文化体系

---------也谈“诚信忠义”

传统的企业管理强调以物为本,把人看做机械化大生产的附属物,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现代企业管理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心理需要,建立企业特色文化,以企业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引导干部员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实现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完善的企业文化体系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特征。近几年来,公司将“以诚立企、以信兴企、以忠治企、以义强企”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践行诚实经营、重视信用、充满忠诚、崇尚正义等文化理念,有效地提提高了员工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对于推动企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其实,公司的“诚信忠义”文化具有丰的内涵和外延,蕴含着多姿多彩的深意。下面粗浅谈谈个人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