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环境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7:52

人文环境分析篇1

现代环境设计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大众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更加注重精神方面的追求,对现代环境设计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现代艺术领域中,现代环境设计属于一门独立学科,和传统环境设计相比,现代环境设计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室内环境设计更具特色,有着鲜明的整体性特征,而科学整合人类活动整体空间是其关键性目标。也就是说,现代环境设计和人类生产生活也紧密相连,室内环境设计、室外环境设计是其不可忽视的关键性组成要素,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起到不同的作用。就现代环境设计来说,在多方面因素作用下,设计人员需要坚持全新的设计原则,而不是传统环境设计原t,需要将其设计理念、生态文明观点二者巧妙融合,使其处于统一的网络结构体系中,还要全方位准确把握当下社会经济动态发展,促使地区现代环境设计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所设计的现代环境和地区经济发展相协调,促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有机统一。

现代环境设计中的人文性特点与坚持人文性原则

现代环境设计中的人文性特点。从某种角度来说,作为一门综合型学科,现代环境设计以现代环境科学为基点,属于有着多样化功能的空间艺术设计,社会大众日常的行为以及生活方式是设计的关键点,好的现代环境设计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有效满足人的审美需求。也就是说,现代环境设计有着鲜明的人文性特点,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设计核心目标体现在提高社会大众生活环境质量,为不同层次社会大众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有效满足他们在生活环境方面的多样化客观需求,属于“人文关怀”的真实写照。设计人员要准确把握人文性特点,所设计的现代环境不仅仅要适宜社会大众居住,还要能够满足他们的审美客观需求,巧妙利用人文性语言,更好地展现地区城市个性化特征,彰显地方特色,成为城市发展中重要的名片。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意识到现代环境人文性设计的重要性,所设计的现代环境和社会大众的“物质、精神”生活紧密相连,注重生态回归,将“以人为本”理念落到实处,充分展现当下我国所提出的生态文明观。

现代环境设计中坚持人文性原则。在设计现代环境中,设计人员必须坚持人文性这一关键性原则,其体现在多个方面。设计人员要综合分析各方面影响因素,准确把握现代环境设计客观要求,根据地区地质、水文、气候等各方面情况,将人文性元素巧妙融入到现代环境设计过程中,促使所设计的现代环境可以客观折射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多样化的民族文化内涵。促使看似毫无关联的环境设计元素、人文性元素二者有机融合,最大化提高地区现代环境设计效果,符合当地居民各方面客观需求,具有浓浓的地方特色。同时,在现代环境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适当增加和所设计的现代环境主题相关的人文性内容,促使设计的现代环境具有更浓的人文气息,促使环境使用者更好地融入到设计的环境中,全方位正确认识现代环境,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将人文元素巧妙渗透到现代环境设计中,充分展现当下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现代环境设计观的人文基础

正确认识,巧妙融入人文性元素。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全方位正确认识现代环境设计,要意识到其重要性,将其放在关键性位置,结合地区现代环境设计具体要求,巧妙融入人文性元素。设计人员需要站在社会生活、以人为本两大重要角度,准确把握当下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具体化内容,即从根源上治理城市环境,科学改善城市深层结构,便于最大化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避免将城市经济的发展建立在牺牲环境代价的基础上,促使生态环境保护、城市经济发展协调统一。同时,由于城市环境由多样化的空间场所组成,设计人员必须全面、客观把握城市各空间场所特点、性质、功能等,巧妙融入人文性元素的基础上,科学设计现代环境,确保人文性现代环境设计目标顺利实现,进而,促使现代城市环境得以合理化改造,客观呈现城市历史文脉、肌理结构,促使传统元素、现代元素相融合,更好地彰显现代环境特色,使其和传统环境设计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此外,在设计现代环境过程中,设计人员要优化利用科学技术,借助信息化手段,在相关技术软件作用下,科学设计现代城市环境各方面,比如,尺度较大的景观道路,准确把握地区现代环境设计主题、风格等,科学设计城市各空间特色,具有鲜明的现代化特点,符合社会大众在环境方面的多样化客观需求,尤其是审美客观需求。

优化设计手段。在坚持人文性设计原则中,设计人员必须多层次优化传统环境设计手段,优化设计现代环境。设计人员要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尊重所设计城市已有的历史文化,全面、客观分析当下社会以及城市经济二者发展方面的客观要求,随时动态把握当下不同层次社会大众生活生产方式动态变化,优化利用人文性设计手段,科学设计现代环境,能够有效缓解城市居民来自生活以及工作方面的巨大压力,愉悦他们的身心。在此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站在生活形态角度,科学设计现代环境,使其更具生命力、感染力,坚持人文性原则,动态保护城市文化生态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现代环境功能,优化完善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促使设计的现代环境具有鲜明的人性化特征。

注重旧建筑的再利用与生态建筑设计

注重旧建筑再利用。在现代环境人文性设计中,设计人员要注重旧建筑的再利用,根据各方面实际情况,科学改造对应的旧建筑,有效提高其利用率,充分展现其多样化价值,比如,文化生态价值、社会经济价值,更好地延续城市已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彰显城市特色,从根源上科学治理城市生态环境,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现代环境建设成本,提高其整体建设效益。由于地域、文化、经济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设计人员一定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制定合理化的设计方案,准确把握设计方法、手段等,科学改造城市旧建筑,尤其是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建筑物,有效防止改造过程中旧建筑已有的独特风貌被破坏。同时,设计人员还要站在“景观生态、社会历史”的角度,全方位科学转换城市建筑多样化功能,进一步延伸城市旧建筑功能,要注重先进技术、先进材料的优化利用,科学改造旧建筑整体空间,合理化调整旧建筑整体结构,促使旧建筑在保持自身已有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展现出全新的特色、风貌,能够客观传承、发展城市悠久的历史文化,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促使城市走上长远发展的道路。

注重生态建筑设计。在现代环境设计过程中,建筑设计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之一。设计人员想要将“以人为本”理念落到实处,必须全方位正确认识生态建筑设计,要尊重设计地区各方面差异,根据生态建筑设计具体要求,巧妙利用现代环境设计一系列知识,比如,生态学、建筑学,坚持生态文明理念,有效满足社会大众在生态建筑方面提出的客观要求,更加满意所设计的生态建筑。设计人员要将多样化生态性材料应用到生态建筑设计中,比如,环保砖墙,同时达到“隔热、隔音”的效果,可以太阳能技术优化应用其中,最大化降低建筑物内部电气设备等损耗,具有较好的节能效果,有效降低居民在这方面的经济负担,为其营造一种“舒适、宽松”的居住环境氛围。同时,站在客观角度来说,传统建筑设计内容繁杂,建筑空间设计不合理,需要坚持“时尚、简约”的原则,促使设计的生态建筑当下社会大众的客观要求,要结合各方面情况,科学利用当下建筑学知识,优化调整“建筑、附近环境”二者间的关系,最大化科学利用已有的环境资源,彰显建筑自身已有风貌的基础上,尽可能不要使用化学试剂、化学方面的合成材料,最大化建筑内部污染程度。

科学构建生态空间环境。在体现人文性特点中,设计人员要准确把握当下环境设计观,构建合理化的生态空间环境,提高现代环境设计整体效果。在人文性环境设计中,设计人员要多角度优化利用已有的自然元素、生态材料,特别是绿色植物,科学摆放建筑物中的各类绿色植物,充分发挥其多样化作用,有效净化室内空气,提高建筑物炔靠掌质量,多采用环保型材料,构建建筑生态空间,避免建筑物内部环境不断被污染,将“以人为本”理念有效落到实处。

科学规划景观形式,优化利用土地资源。在现代环境设计中,设计人员要注重景观形式的合理规划。尽可能不要采用“高成本、高能耗”的景观形式。以“喷泉”为例,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全方位准确把握设计地区环境特点,结合不同区域人流具体情况,科学设计园林中的喷泉,可以最大化降低在“水电、土地”资源方面的利用度,有效防止出现严重的资源浪费问题,促使所设计的景观符合当下社会大众的客观需求,使其全面、深入了解当下所设计的景观形式。此外,在新形势下,现代化城市建设步伐日渐加快,大量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导致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人地间的矛盾日渐激烈。针对这种情况,在现代环境设计中,设计人员必须将城市土地科学利用放在核心位置,要注重城市绿地规划设计,根据城市整体布局以及各区域经济动态发展,科学设计对应的绿地,最大化提高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率,更好地发挥自身多样化作用,比如,调节周围气候、净化空气,促使城市居民更好地亲近自然。设计人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准确把握城市的预留空间,巧妙利用水体、山石等,不断提高城市景观效应,促使设计的城市绿地系统更加科学、合理,充分展现当下现代环境设计人文性特点,具有鲜明的自然性、生态性特点。

人文环境分析篇2

【关键词】军队院校,人文素质,人文环境

信息化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精神生活相对贫乏,提倡道德、提高人文素质的呼声越来越高。作为培养我军未来高素质军事人才的摇篮,军队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也不容乐观,学员人文素质的培养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需要。因此,大力加强军队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文素质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一)人文素质的内涵。“人文”一词,最早见于中国古代《易经》,其中说到“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也就是说以人类最好的文明教化天下,即为“人文”,所谓“人文素质”,目前比较普遍的定义,是指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的总和,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所依赖的两个车轮,两者缺一不可。在当今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重视对人的人文素质教育,呼唤人文精神的复归,已形成一股世界潮流。因此,人文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与灵魂。

(二)人文素质的重要性。信息化环境,给人们提出更高的人文道德要求,因为仅仅依靠法律是不能完全解决信息技术发展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信息社会中,由于沉迷于信息网络之中的绝大多数是青少年,他们具有独特的群体心理特征:常思未来,富有理想;求新求异,敢想敢创。另外,他们意志性格不稳定,爱冲动、好模仿、有激情。这些鲜明的特征决定了其关注点更易被现实的、身边的实践活动所吸引。如果没有一个健全的身心,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很容易受到社会消极思想的影响。而作为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摇篮,有责任和义务营造一个好的人文环境,培养学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建立自己的人生目标,规划好自己的人生,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积极融入主流社会文化,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来抵御挫折和失败,抵御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

二、军队院校人文环境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军队院校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部分学员人文素质弱化、人文精神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主要表现在:第一,缺乏崇高的人生目标和理想追求。一些学员的价值观呈现出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目标短期化的特点,理想信念不正确不坚定,学习目的不明确,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淡化,军人的职业荣誉感下降。二是思想行为庸俗化。勤俭节约意识缺乏,日常生活奢侈浪费,互相攀比;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有的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讲所谓的“哥们义气”,对违纪行为包庇纵容,学习心不在焉,敷衍应付,热衷于找关系托门子。三是心理承受能力、意志力弱。无病,小病大养,逃避学习训练;稍遇挫折就顾影自怜,萎靡不振,甚至产生退学思想,缺乏军人应有的坚忍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四是个人修养、道德水平滑坡。有的学员自己花钱一掷千金,而捐点钱资助贫困学生、受灾群众则大不情愿;有的欺骗撒谎,缺乏诚信;考试作弊,屡禁不止。五是自觉自律意识差。把规章制度看作是“紧箍咒”,喜欢钻空子,一有机会,马上自由散漫,我行我素,不能自觉按照军人职责要求约束自己的行为。

学员人文素质弱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去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认识上的偏差外,还在于军队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还不够完善,缺乏比较明确的人文教育目标和构建系统的人文教育体系。在军队院校的培养目标中,长期以来还存在人文教育目标被“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所代替的现象,这是制约军队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几点思考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作为军队院校,军事特色固然是最大的特点,但是浓厚的文化和学术氛围也是高等院校的重要特点,应该将二者结合起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军队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校园文化既包括文化设施、文化组织、文化管理制度,也包括教员和学员共同的文化心态和文化生活方式,也是军队院校校风、学风和教风的外在表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要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如各种艺术节、演讲比赛、科技节、影展、文艺演出等;还可以开办一系列人文社会科学讲座,有条件时多邀请一些军内外的文化名人、艺术名家来院讲学,帮助和指导学员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利用研讨会、校园网、沙龙等形式开设人文论坛,加强交流探讨;二是要建立一些人文社团,如摄影、舞蹈、书法、文学、音乐等方面的团队,来陶冶情操,塑造自我;三是要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突出军队院校的办学精神和理念,使学员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我们还可以借鉴外国军校的经验。比如,西点军校的典型范例。西点很注重在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中培养学员的综合素质。他们的学员有丰富多彩、情趣高雅的课余文化活动,如大剧院艺术、学员舞蹈队、毕业戒指周末活动等等。西点军校向每一届毕业学员发一枚区别于其他年级的毕业戒指,因此“毕业戒指周末活动”就成为西点学员最珍视、最重要的课外活动。正如一名学员所说:“到了高年级,你才知道你需要做什么,你有工作要做;军校生活一路走来,你有不少乐趣。”

(二)深化教学改革,构建符合军事人才培养需要的人文课程体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求知、做事、共处、做人,目的是做到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相融、互补,培养全面的人。人文素质教育当然要以人文社会科学为基础,但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是几乎包罗万象的。“人文素质教育当然不是人文学科全部和一般知识的灌输,而是通过人文知识的研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并最终提高学员的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精神。”

应对当前军队院校课程设置的比例进行适当调整,将人文教育内容落实到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中。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时候,还应该注意到其内容应该涵盖人文学科的基本知识点。首先,要保证其基本性:课程有利于学员了解人类文明中最基本的知识和方法;其次,还要注意其整合性:该课程有利于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其三,注意其深刻性:有利于发展人的完备理性、健康人格、美好情感;第四,时代性:该课程能够反映学科新成果、新趋势、新信息;第五,普适性:该课程不以预先修习系统性专业知识为前提。师资力量上,在充分挖掘现有师资的基础上,可聘用非现役文职人员,重点补充人文学科类专门人才。

(三)提高军队院校自身文化品位和教育管理者的人文素质。好的环境可以影响人,军队院校的文化品位和格调对学员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员的人文素质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军队院校的办学方向、教学水平、学术氛围以及良好风尚。这种潜在力量的影响往往是巨大而深远的。所以,明确办学方向,提高教学水平和军队院校自身的文化品味,也是营造良好人文学习环境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还要提高教员、管理干部等教育管理者的人文素质。施教者人文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其自身的精神和品格,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受教育者的发展。施教者必先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做到“为人师表”,以德化人,才能引导学员学既学到知识又学会做人。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干部的人文教育,塑造干部良好的人格品格和修养,在校园中形成一种尊师重道的良好学术氛围。

(四)人性化管理,引导学员塑造良好的气质修养。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加强学员的人文教育,不仅要靠正面的学习,还要靠侧面的引导。一方面,要坚持从严治军,用严格的制度和管理来规范、约束个人的言行,锤炼军人的品质、气质,这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以人为本思想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教员、管理干部在实施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关心学员的需要,特别是精神需要,尊重学员,丰富学员的心灵世界,塑造学员的独立人格。现代社会,精神压力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良好的人文关怀,可以舒缓压力,排解郁闷情绪。为此,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心理辅导、座谈,倾听学员的心声,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的问题,从一言一行、一点一滴做起,帮助学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感悟中共同成长。

军队院校的青年学员是最富有活力,尽力旺盛的一群年轻人,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作为一名军官所必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培养、锻炼。每所军队院校的教育风格折射出不同的育人理念,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忽视对学员人文素质的培养。在这个纷繁芜杂的信息社会中,我们的年轻学员应该比普通人更能适应这个环境,他们忠诚、血性、睿智,富有创造力,环境复杂却得心应手、独善其身。因此,我们应以培养学员适应社会、适应部队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充分相信学员的自主性、自觉性和能动性,对学员的生活多一些指导、鼓励,少一些限制、呵斥,在一种和谐的育人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军校学员,将会更自信,素质能力将更全面,将能更好地适应军旅生涯和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小菊.创新型人才成长的人文环境刍议[J].继续教育,2012(10).

[2]吴亮,赵仕英.浅谈军队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系统性[J].大连舰艇学院学报,2008(4).

人文环境分析篇3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文化产品育人功能

教育学理论认为,所谓网络文化产品的育人功能,主要指的是社会和学校通过建立起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和校园文化,在整个环境中形成育人的良好环境和氛围,然后让公众在这一环境和氛围中接受熏陶,从而达到教育、激励和引导他们的目的。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文化产品的育人功能是指采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和手段,设计出多元化的网络文化产品,并借助新媒体的渠道,通过这些产品实现育人功能。

1.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文化产品的育人功能

通过对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文化产品进行研究,并从实际发展看,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文化产品的育人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文化产品的育人功能具有教育导向性。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文化产品的教育导向功能主要指的是网络文化产品通过一种无形的力量,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产生影响。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进行熏陶、感染,帮助他们,尤其是在校的学生产生积极的作用。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网络及其产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人们在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扩大视野的同时,也会受到各种观念和思想的冲击和影响。尤其是对于在校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在接受新事物的时候辨别能力比较弱[1]。在这种情况下,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通过网络文化产品对他们进行引导,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尽量消除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当前的实际发展看,网络文化产品的教育导向功能主要包括网络文化产品的价值取向导向功能、行为习惯导向功能和思想观念导向功能三种。

第二,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文化产品具有凝聚激励功能。与传统的事物不同,网络事物发展的周期更短,新事物不断出现。在这种环境下,网络新事物对人们的吸引力更强。网络新事物具有双面性,一方面它提供的一些电影、游戏等产品可能会消磨人的意志,使得人们沉迷其中。另一方面看,网络文化产品更多的是代表积极、健康的意识形态,可以帮助人们在接触这一产品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归属感、使命感,激发热情和信心,并最终对他们产生凝聚和激励的效果。比如2008年发生的汶川地震,地震发生以后,各种媒体先后报道,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网络对涌现出来的感人事件和人物也进行了及时的报道,一时间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在新媒体的推动下人心得到前所未有的凝聚,同时激励着灾区人民和社会民众万众一心,克服困难,网络文化产品的凝聚激励功能得到前所未有的体现。

第三,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文化产品具有传承创新的功能。新媒体的一个重要功能就在于它对社会文化具有传承的功能,同时它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具有创新功能。社会发展的历史实际上就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历史,社会的发展必须有文化积淀作为支撑,网络文化产品作为随着现代科技发展的一种新的产品,与社会的传统产品一样,具有传承的基本功能。比如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网站,就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同时,由于网络文化产品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因此它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很强的创新功能。尤其是针对高校学生来说,他们的思想意识和创新能力很强,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创新意识较强,网络文化产品本身的创新性可以对其产生积极的作用,促进社会思想和文化的不断创新。

第四,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文化产品具有陶冶情操功能。所谓的陶冶情操指的是通过一定的熏陶和感染,使人的思想得到洗礼和升华,丰富人们的情感和生活。网络文化产品具有丰富多彩性,它包含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充满健康和生机,能够满足人们生活、工作、娱乐和w习等各方面的需求。它为人们营造了不断陶冶情操、提高道德风尚的环境,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世界具有平等性,在这里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没有阶级差别,人们可以在这里自由自在地表现自己,放松身心,将负面情绪尽可能地释放,正面的情绪不断地得到强化,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地发展。此外,网络文化产品还具有多元化的基本特点,人们的思想火花可以在这里得到尽情的释放,创造没有边界和限制,网络文化内容多彩多变,充满活力。高校学生正处于学习的旺盛阶段,通过网络文化产品,不仅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且可以不断拓宽视野,解放思想,身心都得到发展。同时,由于网络文化产品更新换代很快,因此它可以永远保持新鲜感,使人在这一环境中永远充满活力。

2.新媒体环境下优化网络文化产品育人功能的对策

正是由于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文化产品在育人方面的重要功能,因此,在实际发展中,必须对现有的网络文化产品及实现条件进行进一步优化,建立更有针对性的策略,以使得该功能得到更有效的发挥。具体来说,进一步优化网络文化产品的育人功能,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

第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网络文化的建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我国现阶段国家和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是发展一切的根本精神保证[2]。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文化产品多种多样,难免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网络文化产品进行指导,占领网络文化的至高地[4]。同时,在网络文化产品及网络文化运动中,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其中,并在渗透过程中不断丰富网络文化产品的内容,保证网络文化产品在核心价值观不变的情况下推陈出新,满足社会大众的需要。

第二,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网络传媒,丰富网络文化产品资源。网络文化产品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育人,大众作为网络文化产品的主要受众之一,对网络文化产品的要求比较高[3]。国家及社会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特征,在资金、人力和物力上给予大力支持,不断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尤其是对高校和偏远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加大投入力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传媒,丰富育人资源,在育人方式上不断加以创新,强化整体的育人效果。具体来说,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网络传媒,首先要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创建针对不同人群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其次要重视自媒体在现代网络传媒中的作用,针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习惯,进一步推动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的协同,拓宽知识及信息获取途径。最后,要对贴合人们生活实际的网络文化产品进行建设,丰富网络文化的内容,使得官方和非官方网络文化产品都得到共同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第三,加强对网络媒介的素养教育。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发挥道德教化引导作用,修复网络生态[5]。国家政府及相关机关必须定期、广泛地开展网络文明和网络法治法治教育,不断引导广大群众养成科学、健康、守法的上网习惯。充分发挥网络文化产品的育人功能,不仅要对网络文化产品的者进行教育和建设,创造健康的网络生活环境,还要加强对网络使用者进行教育和引导,以此调动他们学习和使用网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他们的网络媒介素养。

要加强对网络媒介的素养教育,一方面要增强他们对网络信息的甄别和处理能力。F代网络环境下,信息呈现出海量式的发展,如果自控意识不强,没有甄别和处理能力,就很容易走向弯路。因此,必须增强他们的辨别能力,明确选择网络文化产品的目的,使它们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大众的网络道德教育,网络作为一种公共平台,相对来说具有自由性,正是因为这种自由性,使得在网络环境中很难有具体的道德规范对他们加以约束。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对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进行强化,通过教育和引导,让他们树立网络道德意识,在进行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和使用的时候遵循网络道德,正确发挥网络文化产品的育人功能。

从当前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文化产品的功能看,育人功能是网络文化产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功能,网络文化产品的育人功能可以为社会源源不断地培养出所需要的人才,对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必须重视网络文化产品的这一育人功能,并在实际的工作中对这一功能加以强化和完善,为培养更多的社会栋梁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4(11):114-116.

[2]孟丹.社会主义核必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5(4):87-89.

[3]商懿秀.高校网络文化的德育功能研究化[J].中国思想教育,2016(1):18-20.

[4]庞乃燕,何圆,韦冬雪.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校园文化载体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5):45-47.

人文环境分析篇4

>>常州市科技金融政策文本量化分析中日环境保护政策比较分析地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政策文本量化分析中国现行环境保护政策评述及国际比较基于环境保护的财政政策分析加强环境保护的财政政策分析文本视角下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分析1949―1966年间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文本量化分析环境保护视角下的食物里程分析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效应的量化分析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湖南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政策分析"单独二孩"生育政策调势量化分析环境经济政策与环境保护中国环境保护十年政策法规概览政策调控下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市场经济下我国环境保护的政策建议农村环境保护市场化分析环境保护财政政策效应的经济学分析环境保护中保险政策的优势及其依存条件分析资源与环境保护财政政策实证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2013-11-12.

[8].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同志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eB/oL]..2012-11-09.

[9]刘太刚.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囚徒困境及脱困之道――兼论需求溢出理论的公共管理学发展观[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6(03):1-8.

[10]谢明.公共政策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人文环境分析篇5

[关键词]环境价值递增速率经济损益分析费用与效益

1环境影响价值的特殊性

环境的价值与人类的健康价值密切相关联的[1-2]。环境污染的主要危害是人体健康损害,控制污染的主要效益是健康效益。据Freeman1978年美国从控制环境污染获得的总效益中,健康效益占64%;同年从控制大气污染获得的总效益中,健康效益占73%。而人类的健康价值是与日俱增的,尤其是人的生命价值是与日俱增的,因此环境的价值也是随时不断递升的。这就是环境价值的特殊性,这一点也极易被人们所忽视。环境价值的递增速度往往远大于通货膨胀的速度,因此将环境价值的递增速率设定为每年10%~20%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也是与人类的健康价值不断递增的规律相符合的,因此我们可以设定环境影响价值递增速率(用β来表示)来表征这一现象和规律。

环境影响的价值(环境成本或环境效益)是一种特殊的价值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同一种环境影响的行为所产生的货币化价值,在未来基本上大于现在的价值,这是环境影响的特殊属性所造成,这主要基于两点:一是环境对人类的影响的重要性是与日俱增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的提高,对环境的依赖性也不断提高,环境越来越密切的作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人类愈来愈在意环境的舒适度、生活的享受度、人和环境的适合度;人类和环境的共存形式在不断变化;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生产活动产生了一些新的有害物质进入环境后,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不良影响。二是人类对环境影响的认识也是与日俱增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环境影响的认识也是逐步提高的,人类对环境和环境资源的安全性的重要性认识是与日俱增的。例如,有些影响可能是比较大的,但以前没有认识到或人们对该影响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分岐,但现在我们有确切和清晰的认识。由于我们认识上的限制、时间限制、数据限制、评估技术上的限制或者预算限制,有些大的环境影响难以定量化,有的环境影响难以货币化,这些影响将被筛选出去,不再对它们进行经济评价,但在将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认识能力的提高,这些环境影响又可以定量化和货币化,就完全可以对它们进行经济评价了,而且这种环境影响的经济量可能很大。因而环境影响的价值也是与日俱增,我们要用与时俱进的观点来重新认识环境影响的价值。

2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修正

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也称为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价,就是要估算某一项目、规划或政策所引起环境影响的经济价值,并将环境影响的价值纳入项目、规划或政策的经济分析(即费用效益分析)中去,以判断这些环境影响对该项目、规划或政策的可行性会产生多大的影响,这里,对负面的环境影响估算的是环境成本,对正面的环境影响估算的环境效益。

费用效益分析,又称国民经济分析、经济分析,是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价中使用的另一个重要方法。它是从全社会的角度,评价项目、规划或政策对整个社会的净贡献。它是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财务分析的扩展和补充,是在财务分析的基础上,考虑项目等的外部费用(环境成本等),并对项目中涉及的税收、补贴、利息和价格等的性质重新界定和处理后,评价项目、规划或政策的可行性。环境影响的价值是与日俱增的,忽略这一点将导致环境影响价值的严重低估,不利于判断这些环境影响对一些项目、规划或政策所引起环境影响的可行性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可能产生错误的决策。

费用效益分析的第一步要把估算出的环境成本(环境损害、外部费用)计入现金流出项,把估算出的环境效益计入现金流入项。

第二步是计算项目可行性指标。在费用效益分析中,判断项目的可行性,有两个最重要的判定指标:经济净值、经济内部收益率。

经济净现值(enpV):

enpV=(1)

式中:Ci―现金流入量;Co―现金流出量;(Ci-Co)―第t年的净现金流量;n―项目计算期(寿命期);r―贴现率。

经济净现值是反映项目对国民经济所作贡献的绝对量指标。它是用社会贴现率将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的净效益折算到建设起点的现值之和。当经济净现值大于零时,表示该项目的建设能为社会做出净贡献,即项目是可行的。

实际上,根据环境影响的价值是与日俱增的,将估算出的环境效应价值从现金流入量中分离出来单列,即Ci分为环境现金流入量(记为Ci环,作为环境效应价值)和非环境现金流入量(记为Ci非);将估算出的环境成本价值从现金流出量中也分离出来单列,即Co分为环境现金流出量(记为Co环,作为环境成本价值)和非环境现金流入量(记为Co非);(Ci-Co)分为环境净现金流量[记为(Ci环-Co环)]和非环境现金流量[记为(Ci-Co)非];即:

Ci=Ci环+Ci非

Co=Co环+Co非

(Ci-Co)=(Ci环-Co环)+(Ci非-Co非)

由于环境影响的价值是与日俱增的,因此环境净现金流量应加上每年的递增项(1+β),故有:

FV{Ci环}=pV{Ci环}

FV{Co环}=pV{Co环}

FV{Ci环-Co环}=pV{Ci环-Co环}

式中:pV{Ci环}―环境现金流入量现值(presentvalue);FV{Ci环}―环境现金流入量未来值(futurevalue);pV{Co环}―环境现金流出量现值;FV{Co环}―环境现金流出量未来值;pV{Ci环-Co环}―环境净现金流量现值;FV{Ci环-Co环}―环境净现金流量未来值;β―环境价值的递增速率;t―项目期第t年。

若取环境价值的递增速率β=10%,则现在环境净现金流量为100元,10年后环境净现金流量为260元;60年后环境净现金流量为30303元。

由于环境影响的价值是与日俱增的,我们可以对(1)式进行修正。(1)式可修正为:

enpV=+

=+

(2)

(2)式中β是环境价值的递增速度。一般情况下,环境价值的递增速度β是大于贴现率的,而且是大于通货膨胀率的,因此根据(2)式,只要当年的环境净现金流量是正值,以后每年都是逐年递增的。

由于环境影响的价值是与日俱增的,因此环境净现金流量应加上每年的递增项(1+β),故(3)式修正为:

+=0(3)

选择一个高的环境价值的递增速率β时,由(2)式和(3)式可见,未来的环境效益对现在来说就变大了;同样,未来的环境成本的重要性也提高了。这样,一个对未来环境造成长期破坏的项目就不容易通过可行性分析,一个对未来环境起到长期保护作用的项目就容易通过可行性分析。高的环境价值的递增速度极利于环境保护。

进行项目费用效益分析时,只能使用一个环境价值的递增速率和贴现率。为考察环境影响对贴现率的敏感性,可在敏感性分析中选取不同的环境价值的递增速率和贴现率加以分析。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3环境影响价值的敏感性分析

敏感性分析,是通过分析和预测一个或多个不确定性因素的变化所导致的项目可行性指标的变化幅度,判断该因素变化对项目可行性的影响程度。在项目评价中改变某一指标或参数的大小,分析这一改变对项目可行性(enpV,eiRR)的影响。

费用效益分析中,考察项目对环境影响的敏感性时,可以着重考虑分析的指标或参数有:环境影响的价值(上限、下限)。

例如,在进行费用效益分析时使用15%的环境价值的递增速率,计算出项目的一组可行性指标;再分别使用10%、8%的环境价值的递增速率,重新计算一下项目的可行性指标,看看在使用不同的环境价值的递增速率时,项目的经济净现值和经济内部收益率是否有很大的变化,也就是判断一下项目的可行性对环境价值的递增速率的选择是否很敏感。

4环境影响的价值评估方法修正

对量化的环境影响进行货币化的过程,是损益分析部分中最关键的一步,也是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核心。在前述的推导中可以发现和得出结论,环境影响的价值是与日俱增的,在环境影响的价值评价中绝不能以现在的环境评估价值一成不变作为将来的环境价值进行套用,否者,会造成极大的误差,得出错误的结论。

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最后一步,是要将环境影响的货币化价值纳入项目的整体经济分析(费用效益分析)当中去(这种货币化的环境影响价值是逐年递增的),以判断项目的这些环境影响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项目、规划或政策的可行性。在这里,需要对项目进行费用效益分析,其中关键是将估计出的环境影响价值(环境成本或环境效益)纳入经济现金流量表,需注意这种环境成本与环境效益是与日俱增的。

计算出项目的经济净值和经济内部收益率后,可以做出判断:将环境影响的价值纳入项目经济分析后计算出的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是否显著改变了项目可行性报告中财务分析得出的项目评价指标?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可行性评价指标?将环境成本纳入项目的经济分析后,是否使得项目变得不可行了?以此判断项目的环境影响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可行性。

在费用效益分析之后,通常需要做一个敏感性分析,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对项目环境计划执行情况的敏感性、对环境成本变动幅度的敏感性、环境价值的递增速率、对贴现率选择的敏感性等。

5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环境影响的特殊属性,在进行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时,要注意到环境影响的价值是与日俱增的,忽略这一点将导致环境影响价值的严重低估,不利于判断这些环境影响对一些项目、规划或政策所引起环境影响的可行性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可能产生错误的决策。高的环境价值的递增速度有利于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人文环境分析篇6

[关键词]GiS技术地下水环境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91.11+2[文献码]B[文章编号]1000-405X(2014)-1-274-1

1引言

近些年来工程建设活动的开展,地下水资源及地下水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因此现阶段做好地下水资源及相关环境问题的保护已迫在眉睫。我国地域广阔,地形地貌复杂,地下水分布规律也复杂多变,具有动态性、区域性以及时空交错性等特点,这样就给地下水资源、环境的研究、开发、保护等活动的开展带来了难度,因此必须借助计算机等高科技手段进行解决,而GiS技术就是近些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空间信息分析技术,由于技术先进、准确性、高效性等优点,在资源与环境领域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而做好GiS技术在地下水及其环境问题分析中的应用也显得至关重要。

2GiS技术简介

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它是以地理空间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通过数据库、电子表格文件或程序中的表格型数据,转换为地理图形显示,从而为研究或管理人员提供多种空间的和动态的地理信息,以利于他们进行结果浏览、操作和分析,并为后期的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提供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GiS技术不仅可以有效地管理具有空间属性的各种资源环境信息,对资源环境管理和实践模式进行快速和重复的分析测试,便于制定决策、进行科学和政策的标准评价,而且可以有效地对多时期的资源环境状况及生产活动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和分析比较,也可将数据收集、空间分析和决策过程综合为一个共同的信息流,明显地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及保障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3GiS技术在地下水及其环境问题分析中的应用

由于地下水分布规律也复杂多变,因此GiS技术在地下水及其环境问题分析中的应用时应该包括对水文地质数据信息的管理,综合信息的统计、分析,地下水水量的计算与潜力分析以及地质生态环境、水质的评价等方面内容,以利于研究或管理人员更为高效准确的掌握、分析和评价地下水资源和环境。孔金玲、王文科等人开发建立了基于GiS技术的水文地质空间信息系统,并对河西走廊地下水资源及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评价。该系统主要包括空间数据管理子系统、应用模型管理子系统、空间数据查询与检索子系统、空间分析子系统、数据转换子系统以及系统管理子系统等部分组成。

3.1水文地质数据信息的管理

地下水文地质信息数据的搜集、录入、存储、管理、处理、提取、传递以及输出主要通过空间数据管理子系统来完成,这一子系统的建立为水文地质空间信息系统提供了高效、可靠的采集、处理平台,以为后续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及地下水资源、环境分析评价提供支持。

3.2综合信息的统计、分析

地下水文地质信息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等功能主要通过应用模型管理子系统、空间数据查询与检索子系统、空间分析子系统以及数据转换子系统等来完成,通过对各种数据之间以及图片与图片之间的叠加计算,可以实现对地下水水位变化情况、赋存情况,以及地质条件、土壤条件等的综合分析,以为后期资源、环境评价提供数据支持。

3.3地下水水量的计算与潜力分析

在对地下水分析、评价时关键性工作就是计算地下水水量以及水量潜力。通过利用GiS技术,将地下水的区域、动态以及时空参数输入到应用模型管理子系统以及数据转换、空间分析子系统中,通过对各种数据、图片之间的空间运算,可以直接得到地下水水量的补充量、排放量等,继而分析出地下水的动态水量以及水量潜力。

3.4地质生态环境、水质的评价

一般来说影响地下水环境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水质条件、地层条件以及植被存活、覆盖情况,通过利用GiS技术可以形成对地下水环境状况的多层次描述和评价,通过将采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运输和处理,形成表格或图片,继而为管理和研究人员对地质生态环境、水质的评价提供一个更为直观的了解。

4GiS技术的发展展望

目前GiS技术在农业、林业、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环境资源、灾害预警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未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GiS技术的应用软件数据端口会更为专业化,以为保证GiS数据来源和数据质量的准确性,以及同类型同方向的GiS数据交流共享方向提供方便。

目前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及企业的重要任务,GiS在以资源、能源、生产、资金等空间综合配置、优化组合为目的的信息化建设中,定会发挥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其功能也会逐渐由通用管理功能转向资源评估、监督、跟踪分析等专业功能方向发展,逐步支持多源、多尺度、多类型集成应用的软件平台工具的开发应用,从而能够更为科学的接收、处理及分析多种来源、多尺度的地理信息。

5结束语

目前我国很多部门、机构对于GiS技术在地下水及其环境问题分析中的应用,还只停留于相关数据、图片的电子化管理,基本没有对各类数据进行过对比分析和运算,因此在对地下水资源、环境分析评价时不能形成准确和统一的意见。而通过将GiS技术在地下水及其环境问题分析中的应用,科学的实现了地下水的信息化,从而更为方便相关管理、研究人员对地下水资源、环境的有效管理、评价和合理预测。未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GiS技术在在地下水及其环境问题分析中的应用中会更为专业化,数据来源和数据质量的准确性会更高,数据交流共享会更为方便,地下水资源的管理会更为统一和科学。

参考文献

人文环境分析篇7

[关键词] 投资环境;主成分分析;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5595(2012)06-0016-04

吸引外来资金一直是中国各省市长期坚持的政策,尤其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出台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各地区也纷纷出台了相应的投资计划,均希望通过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实现内外部资金的投入,解决本地区资金短缺的现状,促进地区经济的成长。经过三年多的发展,中国各省际地区投资环境呈现出新的形势,但由于各省在经济、技术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各地区投资环境的提升必须充分考虑这些方面的特点,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促进各地区投资环境的改善,进而实现全国投资环境的整体提升。本文也旨在为中国各地区及国家整体投资环境的改善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研究现状简述

目前对省际地区投资环境的研究方法较多,国外对投资环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投资环境应用评价方面。美国学者伊尔·a·利特法克和彼得·班廷在《国际商业安排的概念框架》一文中提出了“冷热”因素分析法,将对投资环境产生影响的因素分为两类:一是“冷”因素,二是“热”因素。“热”因素是指有利于吸引投资的因素;“冷”因素是指不利于吸引投资的因素。据此对各国的投资环境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该国“冷”和“热”的程度对各地区的投资环境进行比对。罗伯特·B·斯托伯在《如何分析国外投资气候》一文中提出了“等级尺度评分法”,在对投资环境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将影响投资环境的因素分为不同的等级。从东道国对外国投资者的限制和鼓励政策角度出发,根据各因素对投资的有利程度,将分值汇总,决定各地区投资环境的优劣程度。20世纪80年代,日内瓦国际经济研究机构为了对西方27个国家的投资环境进行评价,选取了240项指标用于评价。

国内方面,张汉亚、张长春在《投资环境研究》一书中对地区综合投资环境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利用层次分析法,通过专家打分最后确定各指标权重及地区投资环境的优劣[1]。盛从锋等在《中国省域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研究》一文中,利用各地区投资环境竞争力模型与主成分分析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国各省际地区投资环境的优劣进行了比较分析[2]。潘霞、范德成在《区域投资环境的评价研究》一文中,选取了全国31个省市作为投资环境的研究对象,从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5个方面选取了43个指标作为评价指标。通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31个省市的投资环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最终的评价结果[3]。通过分析研究现状可知,目前国内外对省际地区投资环境的研究以定量分析为主,但其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张汉亚等人的研究,虽然建立了详细可行的指标体系,但由于aHp方法的利用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各指标的权重受各专家水平影响较大等。虽然国内外各方法均以定量分析进行地区投资环境的评价,但很少对各省际投资环境影响最为显著的因素进行分析。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去除人为的主观因素,更加客观地对中国各省际地区投资环境进行研究。

二、中国省际投资环境评价比较

(一)指标体系的建立

中国省际投资环境分析涉及自然、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评价指标的选取对于评价的最终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故应遵循一定的原则科学地选取评价指标,建立一套完善的指标体系。

1.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一是指标的代表性。为了更好地对省际投资环境进行分析,要求指标应尽可能客观、全面、显著地反映一个省的基本情况,体现各省之间的差异。同时应避免选取相关性较大的指标,防止所选指标反映的信息重复。

二是指标的可比性。指标的可比性要求选取的指标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选取指标的取值范围和指标的计算口径要保持一致,以便于根据指标对各省的基本情况进行有效比较与分析。

三是指标的可操作性。省际投资环境评价指标的数据来源应立足于可获得的统计年鉴、文献资料等。指标的数据应采用通用的口径,以保证能对这些指标进行定量分析。还应注重数据的时效性,应选取近几年的数据,保证数据能够反映各省当前的基本情况。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2月第28卷第6期王桂荣,等:中国省际投资环境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2.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类别

根据以上三个原则,结合各省份的基本情况,本文选取了4类共16个指标用于对中国省际投资环境进行分析。

一是行政因素。主要利用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指标来反映行政因素的优劣。

二是经济因素。主要包括GDp总额、人均GDp、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地区零售商品总额、科技支出占GDp的比重、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和第三产业的比重。

三是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公路与铁路交通覆盖密度和百人拥有电话机数。

四是社会因素。主要包括人均邮电业务量、相对于GDp的专利批准量、R&D人员占地区总人口比重、人均汽车数量和人均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二)主成分分析评价方法和步骤

首先,确定各指标的原始数据,得到原始矩阵Xij=(xij)p×q,表示第i个省市的第j个指标的数值,进而得出各变量的相关矩阵;其次,将得到的原始矩阵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X′ij=(x′ij)p×q;再次,求出各变量对应的特征值λj及特征向量、变量的累计贡献率;最后,根据主成分的贡献率、特征向量及标准化矩阵X′ij得出总的投资环境评价结果。

(三)计算结果及评价

本文中各指标的原始数据为2008—2010年各指标数据的平均值,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利用SpSS170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4]。本文各指标数据来自2008—2011年各省市统计公报、统计年鉴及相关统计信息网站(数据不包含自治区)。

1.共同度

利用SpSS软件处理可得到共同度,见表1。

表1公因子方差

共同度表示从各主成分中能显示的原始数据的信息比例。由表1可知,提取的主成分能代表的指标信息比例基本保持在75%以上,仅X3,X4,X11指标比例在75%以下(其中Xi,i=1,2…,16,分别代表16个指标),但也均在65%以上,即提取的主成分能代表所有指标的大部分信息,利用这些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有很大的可行性。

2.解释的总方差

经过数据处理可以得到解释的总方差,见表2。由表2知,前两个主成分对应指标的特征值大于1,但由于其二者累积贡献率仅为78569%,因此需要提取三个主成分,此时累积贡献率超过80%,能够反映原始数据中的大部分信息。表2解释的总方差

由各省际地区投资环境的综合得分可将全国投资环境分为4类地区:第一类地区包括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浙江5个省市,投资环境综合得分明显高于其他省份,地处东部沿海,得分均在75分以上;第二类地区包括天津、山东、福建、辽宁、河北、湖北6省市,属于投资环境良好地区,评价得分在30~60分之间,仅湖北省不是处于东部沿海地区的省份;第三类地区包括重庆、河南、内蒙古、湖南、山西、陕西、安徽、四川、吉林9省市,评价得分在20~30分之间,大多地处中部地区,包含部分西部地区,投资环境相对一般;第四类地区投资环境相对较差,综合得分均在20分以下,包括黑龙江、江西、海南、新疆、广西、宁夏、云南、贵州、甘肃、青海等10个省区,这些省份大多位属于西北、西南地区。因此,中国各省际地区投资环境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地区投资环境综合得分前10名中,全部为东部沿海地区;而投资环境综合得分最差的10个省份中,大多位于西北、西南地区。

三、中国省际投资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由SpSS170可以得出各指标对应的特征向量,以中国各省际地区每一指标的得分、各指标贡献率进行加权,可以求得各类因素对中国省际地区投资环境的影响大小,见表4。

各因素对中国省际投资环境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其中东北、西北地区以行政因素为主,省份包括河北、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广西、青海、新疆等;基础设施对投资环境的影响最为显著的主要是西南、西北地区,省份包括:安徽、湖南、重庆、四川、贵州、甘肃、云南、宁夏、海南;华北、华东地区主要以经济因素的影响为主,代表省市有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而华中地区则是以社会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

四、结论

通过对中国省际投资环境的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可知,中国省际投资环境的发展有着新的形势,且行政因素、基础设施、经济和社会等因素对不同省市投资环境有着不同的影响,各省际地区对不同因素的敏感性也不同。因此,提高中国各省市的投资环境,需根据对各省际地区投资环境影响较为重要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方案,进而促进中国整体投资环境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汉亚,张长春.投资环境研究[m].第1版.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4056.

[2] 盛从锋,徐伟宣.中国省域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3,11(3):7681.

人文环境分析篇8

[关键词]环境监测注意事项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X83[文献码]B[文章编号]1000-405X(2014)-1-187-1

环境恶化会不同程度的对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造成影响,甚至会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因此,环境监测在这种情况下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国外在环境监测技术方面发展得相对成熟,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开展得相对较晚,在环境监测方面还存在不少这样那样的问题,发展还不成熟。

1环境监测的概念

环境监测是指以科学的方法对环境的质量以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数据进行检测和反映的过程,环境监测能够通过测定环境质量的代表值,判断环境质量的好坏和污染情况。环境监测的对象重要有: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和污染组分。环境监测在内容方面主要包括对水环境、大气、生物、土壤、物理污染等的监测。其中对环境质量的监测是工作主体。环境监测工作的原则主要有经济原则、实用原则和代表原则,环境监测工作的进行必须严格遵循这几项原则。

2我国环境监测中的注意事项

2.1环境监测的技术人员方面

首先,很多地方的环境监测站都存在工作人员在编不在岗的问题,这种情况使在岗人员的工作任务相当繁重,当一些专项大型任务被布置下来的时候,工作人员就更加捉襟见肘,在岗人员面对大量的工作,压力非常重。其次,在很多县级的监测站中,监测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技术知识老化,引进专业人才的速度慢等问题。再次,现阶段,环境监测工作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第一,由实验室分析向快速应急分析和自动连续分析转移;第二,由单一的采样点式分析向空中遥感监测和采样面分析转移;第三,由手工数据分析向连续在线自动分析与手工分析相结合转移;第四,监测信息要由浓度信息向总量与浓度信息、环境安全与生态风险信息相结合转移。这些工作对监测人员的技术和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相关人员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最后,现阶段的环境监测机制在人员激励方面做的还不够,导致监测部门缺乏工作动力,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也不高,严重影响了环境监测工作的效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扩充环境监测人员的数量。环境监测部门要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加强沟通,积极招聘具有较高专业技术的工作人员;尝试灵活多样的聘用机制,通过劳务人员的引进、对内返聘等形式,将部门内的人力资源盘活。其次,对在岗的监测人员开展相关的技术培训工作。人力资源要想增值保值,培训是重要手段之一。现在,环境监测人员数量增长相对较慢,因而,必须加强对现有监测人员的技术培训,尽力提高监测队伍的整体水平。培训的形式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培训的重点内容包括提高实验室分析的技术、应急监测技术、现场采样技术和质量管理技术,努力加强监测人员的实际环境监测能力。再次,对监测人员的待遇要合理的提高。吸引人才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薪酬激励。环境监测部门也要对其工作人员的待遇和薪酬进行适当的提高,以保障监测人员专心执行监测任务和从事技术科研工作。管理部门要将绩效管理列为部门的一项任务,对一些艰苦、劳累的项目要加大分值的比重,这种分值要与年终评选和奖金挂钩,从而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激发监测人员的工作的积极性。

2.2环境监测的硬件设施

环境监测在硬件设施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第一,已有的监测仪器老化,无法满足新的工作需要。随着科技的进步,环境监测仪器也进步的相当快,因而,一些地方的仪器就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变化,这种情况会对环境监测工作的进一步开展造成严重影响。第二,环境监测仪器的配置不足。环境监测部门的经费由财政负责,获得经费的渠道单一,财政投入不足,导致环境监测的仪器配置不足。因此,环境监测在这一方面的注意事项就是要加大财政对环境监测的投入,同时,拓宽环境监测的融资渠道,让社会各方面参与到环境监测工作中来。

2.3对环境监测成果综合利用方面的注意事项

环境监测成果在综合利用方面的问题主要有:首先,对环境监测数据的综合对比分析不足。许多环境监测数据一般就是报出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污染不超标或者超标的原因等等,到底是环境监测过程中的误差还是真正的环境质量变化引起的问题,都没有进行有效说明。其次,环境监测报告在深度和广度方面还不够。环境监测报告需要深入对各阶段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总结规律,进而对污染物进行控制。监测报告还要结合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对环境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并制定相应的环境管理对策。再次,环境监测成果需要提高其可读性。现在,人们群众对环境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环境信息公开已经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但是,环境监测报告一般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表述方式一般是数字和文字,因而,普通民众对报告的内容往往难以理解。针对这一问题,环境监测报考需要提高其可读性。要想对环境监测成果进行充分的利用,首先,环境监测报告对各方面的数据都要充分的利用,并进一步扩展其深度和广度,分析其因果关联。还要以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和气候变化为依据,分析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对不同阶段的监测数据要深入分析,总结规律;结合实际情况,对环境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其次,环境监测报告的表达方式要更加通俗易懂,一些过于专业化的语言要尽量避免使用,让普通民众能够对环境监测报告更好的进行理解。

2.4其他环境监测的注意事项

环境监测任务主要由环境监测站执行,环境监测站对环境监测任务要进行有序的调度,分清不同任务的缓急和主次,尽量提高环境监测的效率。环境监测站对监测任务的部署要科学,在进行任务分配时,要充分考虑监测站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不断满足人们对环境的参与权和知情权。环境监测站还要规范环境监测任务的实施过程,确保其按照规定和标准执行监测任务。

3结语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环境监测任务将会更加重要。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环境监测的经费投入。环境监测作为环境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的研究和分析一直没有中断过,虽然现阶段我国在环境监测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进行,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正在不断的成熟和进步。

人文环境分析篇9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环境科学;应用;污染

环境科学是近现代以来新兴的一门科学,主要的研究对象是由生物圈、土壤圈、水圈和大气圈等构成的地表系统。环境科学的发展,主要就是针对人类行为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维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保证环境质量。在这一领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借助其强大的功能,环境科学对于地表系统的研究更加深入,不仅为环境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而且也为环境研究提供了有效的空间分析手段,对于环境科学领域的贡献巨大。

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是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的中文解释,简称为GiS,其对空间数据具有采集、描述、管理、分析、存储、检索、查询、显示等功能,是现代化的计算机系统。在地理信息系统下,通过对地理信息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够有效实现“为我所用”的功能。在这一技术下,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通过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操作,可以充分实现对数据的深度挖掘,实现对地球表层空间数据的描述、分析、存储和检索。

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通过GiS的强大功能,可以有效实现对地理数据的处理,其主要功能包括数据显示、数据分析、数据操作、图像处理、数据存储以及输入输出等。

首先,关于数据的采集和输入功能,对外部的原始数据进行采集,并传输到数据处理系统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但是,在分析之前,系统将会到原始数据进行格式转换,从而将原始数据以系统内部格式的方式存在。

其次,在地理信息系统下,具有属性比你和图形编辑的数据编辑功能。关于图形编辑,主要承担校正误差、拓扑关系建立、图形编辑、变换和修饰以及图幅拼接等。在属性编辑功能下,该功能与数据库相对接,做好数据库管理工作,常用的管理方式主要是指删减、增加和修改等。

第三,关于数据存储、管理方面的功能,主要是完成数据存储功能,将某些特定的数据进行存储,存储介质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可能是外存储设备,也可能是计算机内部的存储器,这要根据数据文件结构来分析。而在数据管理方面,主要借助逻辑数据进行关系的建立,并通过关系数据库实现对数据的管理。

第四,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下,可以实现对地理空间的查询与分析。其中,主要的功能有数据综合分析、数据查询检索以及操作运算等,从而在数据库、存储装置以及文件中得到要想的目标数据,可见其查询及检索的功能强大性。另外,借助GiS技术,可以实现对目标地理空间实现全面分析。

第五,与计算机系类似,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还具有数据显示与输出的功能。通过显示器,可以将数据、结果以及中间的分析过程进行展示,其中,主要是分析过程的显示、图形数据的编辑。借助GiS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可以将结果进行远程传输,同时也可以通过打印机、绘图机以及计算机显示屏显示结果。

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1在环境管理方面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具体到环境管理工作的实际,国家和各级环保部门需要在工作中遇到大量的数据和统计报表,从而获取准确的环境质量情况。如果单纯依靠人工手段,面临大量的数据分析工作,势必会让人束手无策。而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正好可以实现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从而优化了各类环境资源的管理,尤其是生物资源、水资源、大气质量、社会经济等。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信息资源的优化的同时,能够有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为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发展规划、环保统计等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2在环境影响评价方面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在地理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中,将其应用于环境影响评价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其技术应用,可以有效实现对土地利用情况、大气质量、地下水质、地表水质量、点、面源污染等数据的集成和管理,从而通过庞大而精确的数据对环境影响作出评价,成为辅助决策的重要依据,尤其是工程项目的建设,通过分析其对环境的影响路径、影响情况及危害程度,为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的科学决策奠定了基础。

3在面源污染问题方面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在环境科学领域,面源污染问题一直是重大研究课题之一,是现实中对环境影响较为严重的污染类型,再加上其成因复杂,受影响范围广,因而难以有效分析和控制。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介入下,可以将地理资源与面源污染模型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对河流的综合分析,并以图形的方式进行结果输出和显示,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分析下,对易受侵蚀区域进行标记,合理评价面源污染,并根据土地的利用情况实现合理分配,从而为科学决策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4在水文环境管理方面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下,环保工作中的水文、地形、土地利用等数据均可以实现科学化、现代化管理,并通过该技术所带有的特定程序,实现对水文环境问题的分析,从而有效促进水文环境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比如,在GiS技术下,将栅格型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搭配上有限元分析法,可以实现对暴雨径流问题的分析,并以图形的方式显现出来,图形中对洪水泛滥区域以及高径流量区域进行特殊标记,并对洪水可能带来的灾害进行模拟,尤其是洪水灾害对地表物质和土地利用情况的影响,这样的分析结果可以广泛应用于水利工程的选址以及建设中。与此同时,在GiS技术下,由水文数据、地质数据、降水量、含水层、土壤情况等组成的数据库,可以有效满足工程设计部门对于水文情况的查询、检索需求,为科学决策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结语:

在当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也不断完善,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也日渐广泛。随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的日渐成熟,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效率也得到了有效提升,这对于促进环境管理的集成化和高效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态,申元英.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流行病学中的应用[J].现代预防医学,2013,11:2005-2009.

[2]黄菊.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2,03:110-111.

[3]单礼堂.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27:73+75.

人文环境分析篇10

分析水利工程在生态文明条件下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概括了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各方面的影响;综述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方法,着重阐述了模糊综合评价法、集对分析法和累计环境影响评价法。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实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关键词:水利工程;环境影响;保护措施;评价方法;综述

1949年以来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初步形成了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等水利工程体系,在抗御水旱灾害、保障社会经济安全、促进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保护水土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同时水利工程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注重生态建设,既要考虑水利工程主体价值的所在,也要考虑其他能够带来的资源效应、环境效应、经济效应所在[2]。

1.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起步较晚,已有的研究主要是从局部气候、水文情势、地质、人文和生物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水利工程的规模、位置、应用的不同对局部气候的影响表现在降雨量、降雨地区分布、气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其所在流域的水文情势,变化主要表现为:水流量、流速、汛期、峰值、水位落差、水循环等方面。水利工程建设涉及大量的土石方工程,水库蓄水后邻近水库的河床和山体的受力改变可能会诱发水库渗漏、滑坡、塌岸、地震等地质灾害。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变了原河道的水系,使原水系的生态结构单一、水系的自净能力下降,引起生态退化和环境质量降低,从而导致生物群落和物种的减少。同时会到导致一定的移民现象,三峡移民最具有代表性。人口迁移后会造成迁移人口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原有文化等改变。

2.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

2.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建立

中国是在2003年9月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目前,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着法律法规薄弱、技术支撑体系简单、实施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从以下4方面进行完善:相关数据库的建立;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构建;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的评分标准;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研究[3]。建立数据库是越早越好,由时间的不可逆性,造成水利工程建设及运行期间珍贵数据的丢失。

2.2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分为三类,一是根据经验的综合评价方法:专家打分法、德尔菲法;二是基于数值统计的综合评价方法:加权平均法、topSiS法、主成分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三是基于决策和智能的综合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人工神经网络法。评价方法本文主要介绍以下几种:

2.2.1模糊综合评价法曾毅等[4]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模型,将生态环境总体作为最高层次(a层)的评判对象,第二层次(B层)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子系统;第三层次(C层)为环境组成要素,如地质、局部气候、水质、景观文物、社会经济、人群健康等;第四层次(D层)包括水库浸没、诱发地震、农业、工业等环境因子,并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其指标权重。付鹏等[5]建立了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影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社会环境影响以及项目对社会经济的贡献4个方面的环境影响指标体系,提出根据指标序列赋权法和层次分析的影响度定量评价方法。

2.2.2集对分析方法赵克勤教授1989年提出了分析不确定性关系的新方法—集对分析方法,王文胜等基于集对分析原理提出一种新的水资源系统评价方法———集对评价法,该方法考虑了标准分解的模糊性,避免了直接确定联系度中的差异不确定系数[6]。研究表明其方法结构简单、计算简洁、易操作、评价结果可靠。

2.2.3累计环境影响评价方法(Cea)累积环境影响评价方法(Cea)是选用影响源、影响过程、时间积累、空间积累、功能影响、结构影响和客观性7个评价指标,据此运用系统动力学、地理信息系统、矩阵法、过程导则、线性规划法和组合评价法对建设项目与过去、现在和未来可预见到的项目共同作用于环境所产生的影响集合[7]。

3.水利工程中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3.1建设信用信息系统

[8]水利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水利建设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加快水利建设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五个方面工作:加快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市场主体信用记录;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推进信用评价工作,统一制定信用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5)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罚机制。

3.2纳什均衡奖惩制度

纳什均衡是给定其他人的战略选择,任意局中人都实现了最大收益,或者不能通过改变自己的战略提高收益[9]。博弈的均衡结果说明地方政府是否进行配套资金投入与政府的监督成本、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监督力度有关:监督力度越大,监督效率高,配套资金投入的概率更大[10]。在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时,奖惩制度应该是加大对监督管理部门失职的惩罚,减轻水利工程设计、施工、运营等单位的处罚。同时,在水利工程建设前期要做好建设地的地质勘察、环境保护的规划和评价体系,在设计阶段要考虑到在水利工程建设期对施工地造成盐碱化的避免措施,同时在水利工程建设阶段,政府的相关部门做好监督工作,施工单位本身做到自律。

4.结语

水利工程是国家经济的基础性、公共性和战略性支撑行业,其发展关乎国家发展全局,而生态环境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以要正确认识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各种影响,并在水利工程的各个阶段采取科学合理的评价和措施,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在生态环境变异情况下做好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等工作,及处理好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实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汪恕诚.水利建设与生态保护要协调发展[n].经济日报,20Q5稍一2(2),2005.

[2]祁正卫.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水利经济,2014,32(4):1-5.

[3]阳大兵.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4]曾毅,吴泽斌.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探讨[J].中国水运,2008,8(3):143-146.

[5]付鹏,陈凯麒,谢悦波等.考虑社会影响的水利水电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方法[J].水利学报,2009,40(8):1012-1018.

[6]王文圣,金菊良,丁晶,等.水资源系统评价新方法-集对评价法[J].中国科学:e辑,2009,39(9):1529-1534.

[7]司训练,张锐,宋泽文.累积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综述[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3(4):11-16.

[8]水利部建设与管理司.水利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水利建设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4,11:1.

[9]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