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管理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7:48

数字化管理的概念篇1

关键词:数字档案馆 馆藏 信息空间

进入数字时代以来,整个世界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前进,信息化的程度包括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信息产业的发展、对信息资源的占有和利用,已经被当作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尺度,也是衡量竞争能力的核心要素。因特网的快速发展和计算机功能的增强,变革信息存取方式的时机已经来到,用数字处理方法能简便地实现用模拟技术很难实现的功能,这使得“数字化”概念更易于为人们所接受。“数字网络”、“数字音频”等与数字有关的名词逐渐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中的常用名词,“数字化”不仅成为一种流行,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档案馆的形式也因此发生了重大变化。适应这种变化的需求,“数字档案馆(Digitalarchives)”的概念应运而生。随着技术的日臻成熟,数字化办公的日益普及,数字档案馆从理论研究中跳了出来,逐渐成为一种社会实践,我国部分中心城市已经创建了数字档案馆。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数字档案馆”进行概念性的分析。

一、概念的对比

近几年来,被提出来的与档案馆未来连在一起的相关术语有很多,如电子档案馆(electronicarchives)、虚拟档案馆(virtualarchives)、数字档案馆(digitalarchives)、全球档案馆(globalarchives)等。

但人们在使用这几个术语时常常混淆不清,以下就是几种表述:

“电子档案馆”亦可称为“数字档案馆”、“虚拟档案馆”或“无墙档案馆”,它不是一个实体机构、一个存放地的概念,可以把它的基本含义解释为“一个有序的信息空间”、“一个信息系统”。①

数字档案馆(Digitalarchives)实际上就是电子档案馆(electronicarchives),它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档案馆。②

虚拟档案馆(Virtualarchives),又可称为无墙档案馆(nowallarchives),指的是一种虚拟的档案馆信息环境。③

从这些定义中不难看出,我国档案界对数字档案馆、电子档案馆、虚拟档案馆、无墙档案馆等新名词的使用还是比较混乱的,常常是各个名词混同使用,因此,本文先对这几个概念进行辨析:

1.无墙档案馆

无墙档案馆与无墙图书馆有着相类似的特征,从图书馆学中对“无墙图书馆”的定义和描述中可以看到,“无墙图书馆”这一概念是从用户感觉的角度来刻画网络化的特征,网络的信息传递方式突破了时间的限制和地理的障碍,使得用户觉得就像在使用一个没有围墙,没有借阅的时间限制的图书馆一样。在这个方面,无墙档案馆在很大程度上与之相同,这个概念主要强调了在档案信息利用上时空界限的突破。目前,无墙档案馆这一概念使用得较少。

2.虚拟档案馆

在很多场合,“虚拟档案馆”的“虚拟(virtual)”与“虚拟实在”或者“虚拟技术”(VirtualReality)是等同使用的。许多对虚拟档案馆的定义都以虚拟实在技术作为主要用词。实际上,虚拟档案馆应该是与实体的传统档案馆相区别而提出来的,“虚拟档案馆实际上是‘利用电子网络远程获取档案文件信息的一种方式’,”④是对分布于各地、各种档案信息进行动态搜寻相联结的存在。虚拟档案馆与实态档案馆是两个相对的概念,虚拟档案馆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网络信息环境。虚拟档案馆和无墙档案馆则有相似的涵盖范围,只是它们各自强调的侧重点稍有不同。

3.电子档案馆

电子档案馆是个使用频率相当高的名词,这种状况主要是受了“电子文件”的影响。“电子档案馆”中的“电子”主要是指作用于信息的技术性质,电子档案馆指针对有永久保存价值的电子档案进行保管、控制和利用的一种专门机构,那么,我们可以简单勾划出电子档案馆的形态:电子档案馆是存储以电子形式存在的档案,广泛提供利用的系统,其物理意义上的实体是计算机硬件设备,特别是存储设备,包括可与计算机暂时脱离的磁盘、光盘等存储设备以及与计算机相连的硬件载体,它不具有虚拟性的特征。

4.数字档案馆

人们总是把电子化和数字化当成同一概念来使用,并不对它们进行仔细的区分,然而,从严格意义上,电子化和数字化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在计算机科学中,电子信息包括了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所以,数字信号是被包含在电子信号这个概念里的,电子化的内涵大于数字化。由于数字化信息在电子化信息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人们已逐渐视两者为同义词。由此,大多数时候,电子档案馆和数字档案馆也被看作是同一事物。但随着技术的发展,数字信号完全有可能不再依赖电子技术,那么,更不能将它们混为一谈了。我们说,“数字档案馆”这个概念中的“数字”强调的是电子媒介上信息存在形式。数字档案馆是指依附于数字化技术,把文字、声音和图象转化为数字形式,采用数字方式进行档案信息的存贮、传输和处理的存在系统。正因为这样,数字档案馆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个词。

二、数字档案馆含义的界定

数字档案馆是一个正在不断发展的新概念,我们可以先对数字档案馆进行预测性的讨论,勾画出它的主要特征,应避免下定义过早导致概念的固化。

所谓数字档案馆,是指二进制编码的数字方式存储、处理档案信息内容,应用计算机、通讯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字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管理,提供网络检索和利用服务,实现超大规模资源共享的数字信息系统。它是一个有序的信息空间,一个开放的信息环境。从广义上讲,数字档案馆建立在档案馆自动化的基础之上,实现了自动标引、自动著录、自动检索、自动统计等活动,不仅能使本地和联机用户查询利用直接形成于计算机系统的数字档案,而且还可以利用经过数字化处理的传统馆藏的数字化信息,它是连接了众多档案信息源(包括文件形成部门构建的数据库信息系统)的广义信息系统,既是用户与信息源的接点,也是信息源与信息源的节点。

在图1中反映了数字档案馆的概念构成。

图1

与传统档案馆相比而言,数字档案馆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数字档案馆的文化性质没有改变

同样,数字档案馆的的文化功能依旧保持。数字档案馆的建立使得档案馆实现由完全的实体保管模式向智能管理模式的改变。在数字档案馆的环境下,档案馆将特定区域范围内的所有档案归入其管理范围,对各种各类的档案进行监督和控制,不仅包括政府机关行政档案,也包括企事业单位、私营企业、社团、甚至个人的档案,使档案馆真正成为集中统一管理具有社会价值的各类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实现保存社会记忆的功能。因此,数字档案馆的文化性质不可能改变,也不会改变。

2.馆藏内涵发生变化

数字档案馆所拥有的完整的的馆藏含义应该是“实体馆藏”+“虚拟馆藏”。馆藏的内涵要求数字档案馆除了收集数字形式的信息,还需要把原有馆藏的文字、声音、视频信息等都实现数字化的转化和处理,将各种信息以计算机可处理的字符编码形式或图像形式、多媒体形式存贮在计算机存储设备上。数字档案馆不可能置档案馆原有的馆藏资源而不顾。所以,从宏观的档案馆收藏内涵角度来看,馆藏一方面包括实际拥有的传统馆藏的数字化形式和各类数字格式的馆藏,即“实体馆藏”,另一方面还包括连接在数字档案馆上的外部档案信息资源,即相对的“虚拟馆藏”。数字档案馆勿须存贮庞大的数据库的备份,馆藏不再是实体意义上的集中保管。数字化的馆藏可连接成网,用户通过远程登录利用信息,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档案管理中一直努力的文件就近保存的处置方式,可避免档案馆馆藏之间的不必要重复。

馆藏内涵的变化,使得传统档案馆的发展目标也有所不同,原有的旨在构建一个庞大的本地馆藏目标需重新考虑;馆藏的评价标准也需要重新界定,实体档案的收集质量不再是决定性因素,大量高质量的数字化档案将成为评价优劣的重要方面。

3.服务方式的变化

传统档案馆的服务方式相对单一,等客上门是最常见的方式。相较之下,数字档案馆是开放式的,用户可以通过终端联网的方式查找所需要的信息。正如美国档案学家D・比尔曼在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辅导报告《虚拟档案》一文中所说的那样:“虚拟档案出现之时也就是用户不论到哪儿都能查阅任何地方的文件,而不必知道它们存放在何处之时。”⑤借用图书馆学的用语就是,数字档案馆的服务是一种“用户驱动”的服务模式,简单的说,就是以用户为中心。而且信息检索系统的功能也不再局限于纸质文件信息的输入、处理、存贮、检索和输出,同时还能够加工各种视频、音频信息。这样的检索系统不仅具有灵活的数据组织、管理、检索的能力,而且还具有联机信息处理、资源共享、远程传真、电子邮件等多种功能。传统档案馆的检索功能是静态的,而数字档案馆的检索则是动态的,数字档案馆的服务方式必然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从单一服务转变为多元、多层次服务,从而增强与用户的紧密联系,加快档案信息的使用频率,有效地提高服务质量。

4.业务工作内容的变化

尽管数字档案馆与传统档案馆在许多任务和业务活动上都很相似,但由于其保管对象的变化,数字档案馆的业务工作几个环节也发生了变化,档案管理从手工操作逐渐向自动化转变。传统档案馆中由人工开展的编目、标引、检索、统计工作,在数字档案馆环境下,可借助计算机应用系统自动进行。从事档案收集工作的人员将不必逐户上门征集,只需轻敲键盘,文件形成者的信息材料瞬间即可征集进馆。在馆藏建设方面,数字档案馆要求选择合适的数字化信息形式的同时,还要对原有馆藏实现数字化,其工作内容包括了数据库的建立、控制和网络系统的维护。传统档案馆在利用服务业务范围方面包括了帮助用户查询档案信息及相关资料,指导用户使用档案馆信息和建立登记用户使用档案反馈情况登记;而数字档案馆除了需要实现电子检索之外,还要建立面向用户的交流界面,以便用户自主地查阅利用数字信息。另外,数字档案馆的鉴定工作有所扩充,在内容鉴定基础上又加入了技术鉴定的工作内容,对电子文件的可读性、可靠性、有无病毒感染及载体状况等方面进行技术上的检测。

5.社会角色的变动

档案馆员社会职责的变化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在人类社会逐渐演变的同时,档案馆的社会角色也有所改变。20世纪下半叶档案馆步入自动化发展阶段,人们逐渐摆脱了档案为保管而保管的社会意识,档案工作人员的自我定位从单纯意义上的保管者转向了信息的提供着。而如今,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大量应用,档案馆员将再度发生重大变化。接收档案不再是数字档案馆的唯一功能,它将主要实行对分散的信息集中控制并便于公众利用的职能,所以档案馆员的主要职责是:①管理信息资源;②分析和组织信息资源;③提供和传递信息;④为用户利用信息提供咨询。也就是说,档案馆员将成为关注档案信息的完整、准确和可靠,履行对信息的监督、传递、控制职责的资源开发者。

注释:

①冯惠玲.无纸收藏――《拥有新记忆――电子文件管理研究》摘要之二.档案学通讯.1998,(2).

②王宇晖等.对传统档案馆未来形式的认识.档案.1999,(6).

③王宇晖等.对传统档案馆未来形式的认识.档案.1999,(6).

数字化管理的概念篇2

【摘  要  题】信息资源建设

.

【关  键  词】本体论/数字图书馆/层次结构/信息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图书馆应运而生。数字图书馆的核心是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组织与管理,而目前已有的信息处理方法在对信息客体进行深层描述时存在一定的缺陷。本体论(ontology)从信息客体或信息对象出发,通过建立信息客体之间的概念联系和等级关系,将对信息客体的揭示深入到知识内涵的层次并实现对信息客体内在联系的推理。由于本体论为信息资源组织引入了新的方法和思想,它无疑会对数字图书馆建设产生积极的作用。

1 本体论的概念

本体论原本是哲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从人类行为中抽象出来的现实本质。但信息处理领域中的本体论与哲学领域中的内涵不同,国外一些学者已从多种角度对其进行了描述,如:“本体论是一种概念化的关系明确的模式”;“本体论是解释概念潜在的含义的逻辑关系”;“本体论是可以在人和机器间进行交流的某一领域共同的概念表达”;“本体论是可以共享和再利用的概念化模式”。而Borst则将本体论定义为“共用概念的正规明确的具体的概念化模式”,其“概念化”指的是通过标识某一现象的相关概念而建立的这一现象的抽象模型,“明确”指的是所用的概念的类型和用法的限制有明确的定义,“正规”指的是本体论的实例可以实现机读,“共用”指的是本体论所捕捉的知识带有一般性,而不是某些个体所独有的。

从本体论这些定义可以看出,本体论这一信息处理模式在保持原有核心特征的基础上,本身在逐步发展和完善。简而言之,本体论是一个概念的集合,这些概念包括等级结构、概念间的关系、每个概念所具有的属性及进一步限制的定理。当使用本体论表示数字文献资源时,是在描述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一是资源外在形式——题名、作者、出版者、文件格式、知识产权等,另一方面是资源内容——文献的主题。两个方面都可以使用本体论来建立等级关系的知识模型,在等级结构的知识模型中可以定义信息客体、信息客体的内容和相关的属性与关系。

2 文本文献本体论的构建

为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构建本体论不是单一的一个层次,而是在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上,针对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不同发展阶段,形成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其中的第一层就是为文本文献构建本体论。

2.1 可行性分析

文本文献资源是传统图书馆馆藏的主体,随着图书馆数字化进程的深入,对揭示大量文本文献内在关系的需求更为紧迫,因而为文本文献构建本体论成为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本体论构建的第一步。

构建本体论的核心是建立概念的等级结构及定义概念属性,从而利用逻辑推理来推导概念之间的关系。对于文本文献来说,构建本体论的实质就是建立文献之间的等级结构,并定义文献之间的关系。与其它类型的信息资源相比,文本文献本身就有较为规范和概念明确的特点,所以为文本文献信息建立等级结构和定义属性较为便利。因为文本文献的等级关系在maRC上有较好的体现,所以在maRC数据的基础上构建本体论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实用性,由此文本文献本体论的构建包括一个maRC记录的转化过程。构建本体论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推理,利用文献的等级结构和定义的属性可以在转化后的maRC上实现推导文献间关系的目标。构建文本文献本体论的最后一步是将推理的结果生成知识库。

2.2 文献等级结构的建立

构建文本文献信息本体论的基础是文献等级结构的建立。文献的创造过程始于一种思想,即“构思”。这种“构思”一经抽象,则被称之为“表述”。当“表述”出版后,它就成为“版本”。“版本”的物理形式为“载体”;如果是数字化的,这种“载体”则称为“数字化形式”。“载体”的某一版本称为“实例”。

文献等级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比其看上去要复杂,低层次对高层次而言是一种继承关系。“实例”是“载体”、“版本”等中的一种,因此,“实例”有一个统一题名,这一统一题名可以直接检索到而无需利用文献等级结构导航。在著录逻辑中,文献等级中的每一个概念被定义为“属于”关系,或是一种对上层概念的“延伸”关系。继承的值与“延伸”关系相关上位类的值“相同”。

2.3 maRC记录转入本体论

将maRC字段和值转化为标识的文本要借助4个控制文档,这组文档著录了maRC格式和它与本体论的关系。主控文档将选定maRC字段和编码扫描为一个或多个本体论概念。一些扫描过程视maRC值而定,依据不同情况将单一字段扫描为多个本体论概念。第二个控制文档对多个maRC字段扫描为同一个本体论概念的情况建立优先权。第三个控制文档依据maRC记录的类型和书目层次标识maRC字段内编码的位置。第四个控制文档包括每一个编码的信息,包括编码—值表的长度和位置。

2.4 知识库的生成

将maRC数据转为用本体论概念标识的文本后,依据本体论所规定的文献等级结构及定义的相关属性可以进行如下推理:

·用统一的标准对中间概念的多项进行合并。统一标准算法使用基数限定,这一基数限定是本体论定义的一部分。如果某项的类型属于另一项,且允许多重值,那么该项被合并。

·标识合并相同的构思。有相同统一题名、作者、序列号的构思被视为相同的构思。当缺少统一题名时,使用版本项的题名代替。

·如果文风和相关作者值相匹配,或者版本层的某种衍生关系可以识别的情况下,标识和合并有相同构思的表述。

·在出版者和出版日期相匹配,并且一项的出版形式值是另一项出版形式值的子集时,标识和合并有相同表述的版本项。同时还可在载体层某种衍生关系可以确定的情况下合并版本项。

·依据maRC记录描述的衍生关系建立与先前文献的关系。如果在文献族中未发现原作,则生成原作相关知识的本体论(包括在文献等级结构中衍生文献所在等级以上的全部层次和来自maRC记录的信息)。

最后将推理的结构进行归纳,将具有相同关系的文献合并,从而生成知识库。

3 XmL中本体论的构建

数字图书馆管理的不仅是文本文献,还有多媒体信息,因此,为此类信息资源构建本体论就成为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本体论构建的第二个层次。

3.1 可行性分析

由于maRC等处理手段著录多媒体信息的缺陷,数字图书馆必须采用能标识各类型信息资源的标准和技术。XmL具有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优势,突破了maRC的局限,可以描述各种类型的文献资源。使用者可利用XmL中的DtD自行定义所需的标记语言及XmL文件的结构。如果使用者就DtD达成一致,则文献可以用一致的方式创造、传递和翻译,同时保留传递者指明的语义。在XmL的DtD中构建本体论可以实现在概念层整合各种类型信息资源,它将来自句法和表述层的信息提高到更为抽象的概念和关系层进行描述,满足了揭示多媒体信息内在关系的需求。

3.2 等级关系的建立

实现基于本体论的XmL描述首先要定义描述客体之间的等级关系,这就需要建立等级关系模型。以一个由人和出版物概念等级结构组成的本体论关系模型为例,本体论在框架逻辑中描述概念,规定“人”是“客体”的一个子概念;“职员”和“学生”是“人”的子概念等等。概念“博士生”同时继承了“学生”和“研究者”的属性,相继承的属性被定义在本体论的第二部分,指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在此通过相应类型的属性建立起概念之间的关系。本体论的第三部分是定理,使用这一定理可以在已有事实的基础上推断新知识。例如,假设研究者a和B合作,则可推断出B也是研究者,同时B也与a合作。因此,本体论可以推断不完整的知识。

3.3 本体论DtD的生成

因为继承关系是本体论的核心,而XmL本身并不支持这种关系,所以这一关系模式需要借助其它方法才能在DtD中生成。使用XmL的参数实体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参数实体定义了可以用于DtD的替换字符串,每当参数实体被参照时,这一参照则使用替换字符串来代替。DtDmaKeR是一个在XmL文献的DtD中构建本体论的有效工具,它将本体论的概念扫入DtD的元素类型中,即对每一个概念元素类型都做定义,这些元素类型的内容模型由表达概念属性的元素构成。本体论中的属性和XmL的属性一样可以表述出来,也就是说本体论的属性可以被扫入相应的XmL属性中。最后一步是将本体论属性元素内容模型的规范扫入DtD中。

4 知识管理中本体论的构建

数字图书馆的目标是在对各种文献信息进行组织和管理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对知识的管理。在知识管理的全过程中构建本体论,可以实现对知识本身的揭示,实现数字图书馆对信息资源最高层次的管理。

4.1 可行性分析

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构建本体论主要由4项工作构成:①建立等级结构;②知识描述;③本体论信息浏览;④在推理基础上提供知识的智能检索。这些内容容易与关系型数据库技术相混淆:本体论模型对应于数据模型,对知识的描述对应于知识库中的数据项,查找则对应于SQL。然而,这种本体论方法与集中的数据库技术有显著的不同,它捕捉的是分布的而不是集中的知识,知识可以直接在它的初始位置被查找(如HtmL网页),而不是被分割到相应的数据库中才能查找。这种方法允许对知识进行推断,知识虽然没有明确表达出来,但却可以根据一般性的知识(包含在本体论内)进行推导。

知识管理过程中本体论的构建具有上述优势。在网络环境下借助相应的基于的本体论服务工具,使这一构建过程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4.2 等级结构的建立

构建本体论的关键步骤是等级结构的建立,这一过程与2.2、3.2部分所述内容相似,因此这里省略。

4.3 知识描述

在分布式的网络环境下,需要管理的知识资源分布在网页中,可以在网页中添加本体论的标识语句,如在HtmL中对被描述的信息客体添加本体论的onto语句。在标准的web浏览器如netscape或explorer中,onto语句的添加并不影响HtmL文件的视觉效果,这样做只是使得主题事物知识的智能web查找可视化。同时,这可以直接使用(再利用)语句体中的文本知识,避免了知识标注者重复表示相同的信息。

4.4 本体论信息浏览

由于使用者在标注和查询的过程中使用了本体论标识语句,因此,在此阶段可提供便捷的信息浏览。本体论元数据表示的是概念的等级关系,这种等级关系至少容易满足用户的两种需求:①浏览某一类的周围类目,以便寻找最合适的形成某一提问的类,②浏览全部等级,以便快捷地完成由一个等级向另一个等级的导航。

4.5 智能知识检索

在网络环境下可以使用基于本体论的服务ontobroker,它由3个部分组成:网络爬虫(ontobroker)、推理引擎及查询界面。

首先,ontocrawler通过标识的网页进行查找并收集标注的知识片断。其次,将知识片断转化为以ontocrawler所使用的表述语言规范成的事实。不论是推理引擎还是查询用户都不需要了解因特网上事实表述的句法,只有标注者必须使用标注语言。

推理引擎收到用户的提问后,利用两个信息源来推导答案,即主题事物的本体论和ontocrawler中的事实。推理引擎的基本推理机制类似于知识库中的智能推导系统。

5 结语

由于信息资源组织在数字图书馆中的重要作用,开发科学有效的信息处理工具已成为数字图书馆研究的一个重点。本体论的构建弥补了现有手段描述信息客体功能上的不足,它既从宏观上为信息资源的有效组织提供了指导思想,也从微观上构成了描述信息客体的标准和技术。本文对国外本体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系统整理,建立了构建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本体论的3个层次体系,并在每个层次的具体操作中形成了从可行性分析到等级结构建立再到本体论生成的方法体系。

【参考文献】

1 Gruber,t.R.a  translation  approach  to  portable  ontology  specifications.  Knowledge  acquisitions,  1993(5):  199-210

2 Uscbold,  m.  ontology:  principle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Knowledge  engineering  Review,  1996(11)  :93-155

3 Farquhar  a.,  Fikes,  R.  et  al.  the  ontolingua  server:  a  tool  for  collaborative  ontology  constru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nmn-Computer  Studies,  1997(46)  :707-728

4 michael,  erdmann.  How  to  structure  and  access  XmL  with  ontologies.  Data  &  Knowledge  engineering,  2001  (36):317-335

5 http://www.  aifb.  uni-karlsruhe,  de/wBe/broker/

6 Birmingham,w.  Building  ontologies  for  the  internet:  a  midterm  repor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  1999(5)  :687-712

7 Guarino,n.  Semantic  matching:  formal  ontological  distinctions  for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extraction,  and  integration.  Computer  Science,  1997(5):  139-170

8 Louise,  C.  extracting  focused  knowledge  from  the  semantic  web.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  2001  (54):155-184

数字化管理的概念篇3

为了能够真实地了解目前国内高中的信息技术数据库教学情况,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收集了一些数据库课堂教学网络视频。同时,也把近期参与的学校国际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预科课程(以下简称:“新大预科”)信息技术数据库课堂教学片段进行了记录。在此,将通过中外课堂教学案例的比较分析,就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数据库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大家进行探讨。

问题一:数据库该如何定义

案例1:某一年江苏省高中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获奖教学视频(数据库教学第一课时)。一位获奖者在授课时直接向学生引出了数据库概念。其中对数据库是这样定义的:数据库是存放数据的仓库,只不过这个仓库是在计算机的存储设备上。

我们十分认同授课者把数据库形象地比喻为仓库,使学生能够很自然地建构起数据库这个信息技术术语。但如果把数据库视作是计算机产生后出现的技术,是有歧义的。相信有很多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定义数据库概念时,也会不经意地和计算机挂钩,因为在我们的生活经验中,数据库就是和计算机紧密相联的。在近几年的数据库教学调查中,我们发现有许多教师主要是通过教授如何使用access数据库管理软件来进行数据库字段、记录等基本要素的教学。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即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access只是数据库管理软件,不是数据库,但一谈到数据库,学生总是马上反应到access软件的使用。

我们在学习我校国际部新大预科计算机课程教学用书《计算机学习》和由英国CGp出版社出版的英国高中《计算机与通讯技术》学习用书时,发现这两本书中的数据库教学内容——数据库基础概念与access软件的实践操作之间的教学层次非常分明。学生在学习数据库基础知识时,完全不涉及进入具体的某一数据库管理软件。案例2中呈现的是我们在新大预科信息技术课堂随堂听课记录的教学片段。

案例2:新大预科的数据库教学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databases(数据库)。

授课对象为已通过当地高中入学考试,同时英语水平达到新大预科要求的学生(层次相当于国内普高一年级的学生)。

外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一个任务,由学生通过小组活动(Groupactivity)讨论生活中的数据库应用实例并填入教师设计的表格中(如下页表1),并概括出数据库的概念。

令人振奋的是26位学生中有89%列出了至少5个在生活中遇到的数据库应用实例,其中有学校图书馆图书管理系统、火车票实名购票、QQ网上注册、百度音乐库、飞机航班信息实时查询、银行atm取款等。学生讨论并完成表格填写后,授课教师在教学ppt上呈现了两组图片,一组是耶鲁大学史特林纪念图书馆借书大厅图片,同时提出了一个概念:paper-basedDatabase;另一组来自于任教学校图书馆借阅大厅图片,并提出了另一个概念:ComputerizedDatabase。(我们对以上两个术语是这样翻译的:纸质化数据库、数字化数据库)。随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提炼数据库概念。学生是这样提炼出数据库概念的。学生甲:数据库像仓库,用来存储数据;学生乙:数据库中存储的数据是有一定规律的;学生丙:通过一定的规则,人们能使用数据库中存储的数据;学生丁:通过计算机使用数据库,能大大节约使用者的时间。

教师十分肯定学生对数据库概念的提炼。同时,在最后总结学生提炼的概念时,他特别纠正了许多人的错误认识,即数据库是计算机的产物。

从案例2,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数据库概念的提炼完全可以依托学生的知识背景,把握其认知规律,由学生通过生活实例的观察与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而不应由教师直接下定义进行填鸭式的概念灌输。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仅凭一时的臆想把数据库的产生与发展放入计算机的发展中去认识,将会导致部分教师和学生在概念理解上出现偏差。因此我们认为,教学中进行数据库概念提炼时,应该与“计算机”这个名词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构建出准确的数据库概念。

问题二:数据表、字段、记录一定要在access等数据库管理软件中实现吗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数据库中记录、字段等术语,会进行表结构的设计是建立数据库的关键。许多教师在为学生构建这些知识的时候,总是借助access数据库管理软件来进行。其目的是为了能让学生理解数据库中的表、字段、记录。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优势在于其直观性强,便于学生实践操作。然而,存在的问题是学生把数据库的基本要素误认为是access数据库管理软件有的要素,而产生了概念上的混淆。

案例3:接案例2新大预科课堂。

在完成了数据库概念的提炼后,教师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列出了Libby6个朋友的信息(如表2)。

在分析表2内容的过程中,教师把记录、字段的概念向学生进行了解释。然后请学生完成一项任务:利用给出的朋友信息,其中包含他们的全名、地址、出生日期,设计一个名为“Libby”的数据库,完成数据表“friends”的《数据字典》的相关内容的填写;同时强调:考虑建立哪些合适的字段才能够高效地显示和查找该数据库中的信息。

《数据字典》设计如下(如表3)。

在当时听课时,我们心中有一种担心,认为学生肯定不能胜任这项任务。没想到,当教师汇集了学生的表格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评价时,我们意识到刚才的担心是多余的。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教师给出的《数据字典》的表格填写。其中,还有一个学生在《数据字典》中添加了“朋友iD号”。

我们认为,正如在信息技术程序设计的教学中,通常先和学生讨论算法的概念,让学生在理解算法后进入某一种程序语言的编程一样。同理,数据库教学中如果能够借鉴案例3中的教学方法,把access数据库管理软件中建立表结构的实际操作进行抽象化,利用《数据字典》构建数据表结构,将能引导学生从数据库学习一开始就建立起正确的数据库各项基本元素的理解,正确厘清数据库与数据库管理系统之间的关系。

问题三:“数据库应用体验”该如何“体验”

案例4:某中学开设的大型公开课现场。

授课教师开设了《走进数据库》的对外公开课。在课堂的前一半时间,她创设了一个保护濒危树种的场景,让学生体验了濒危树种数据库应用系统实例。在该活动中,教师抛出了一个个小问题:如何查询现有濒危树种的信息?发现了一个濒危树种的信息,如何添加进信息库?如何删除一条信息?从而为紧接着的数据库建立等技术的学习内容打下伏笔。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是学生先体验濒危树种数据库应用系统实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使用access进行表结构、字段、记录的建立操作。

案例4中数据库应用实例与地理学科内容的有效结合非常具有时代特色,学生从中了解到了这个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设计思路。然而,我们观察到学生在整个体验活动中,似乎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进行的。数据库体验仅仅定位在了某个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操作使用上,体验的过程仅是完成教师设定的一个个教学步骤。而数据库在数字化时代已悄然深入到了每个人的学习生活中,教师却回避学生实际学习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的数据库应用实例,而特意设计某个数据库应用系统让学生进行体验,显然忽视了教学设计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在本文的案例2教学中,新大预科的学生在对身边数据库举例的同时,“感受利用数据库存储、管理大量数据并实现高效检索方面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实现。同时,我们能够感觉到学生对数据库的了解程度已经超越了国内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数据库技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已不像十年前那样还局限在某些行业了。当“云存储”等先进的数据库管理术语已经进入学生的生活中,数据库课堂教学如果依旧停留在教师举例、学生“被动体验”的年代,将会与发展迅速的信息技术形成隔阂。

我们认为,课程标准提出的“体验数据库应用”教学要求,不应该仅仅让学生在教师指定的数据库应用系统中实现被动体验。放开学生,让他们的思维走出课堂,与时代握手,实现信息技术社会中各种形式数据库的真体验,如淘宝购物、机场航班查询、图书馆图书借阅,等等。学生将能够体验到数据库已无处不在,也能够对数据库应用形成自己的见解与反思。

问题四:数据库应用除了“优势”,还存在其他影响吗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必修部分的内容标准其中一条是:感受利用数据库存储管理大量数据,并实现高效检索方面的优势。我们认为:数据库的利用优缺点并存。新课标的课程目标中强调: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很多教师在分解课标内容的时候,明显忽视了这一点。

在近几年兄弟学校教师开设的《数据库》相关公开课中,我们几乎没有看到有授课教师提到数据库应用中存在的缺陷。而在国外的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却经常要对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进行大讨论并陈述个人观点。

数字化管理的概念篇4

关键词:数字地球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数据挖掘

一、数字地球及其相关概念

在目前这个高速信息化的进程中,信息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为信息技术的基本要素,数据正如决堤之水,汹涌而来。然而相对于数据的迅速膨胀,人们利用数据的能力则十分局限。一方面是浩如烟海的数据不断扩张,另一方面则是决策信息的十分贫乏,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数据整合共享的能力不足。数字地球就是针对这种情况提出的解决方案。数字地球这一概念由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于1998年1月首先提出[1],旨在通过数字地球的宏观架构,将各种数据无缝集成到一个统一的整体框架中,实现信息的时空集成、立体表示和智能利用。陈述彭曾指出,数字地球的核心是用全盘数字化的信息获取、存储、传输与处理技术,去控制和操纵全球性的事务[2]。以此为发端,世界各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数字地球建设热潮。数字地球计划不仅意味着信息化的巨大进步,同时也意味着信息时代面临新的国家安全战略挑战――数字地球必将对信息时代的全球战略格局带来深远的影响。面对这一挑战,必须认真研究数字地球,并积极参与到数字地球建设的实践中去。为此,我国相继提出了“数字中国”、“数字城市”、“数字流域”等的构想,为新形势下的信息化事业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从数字地球的处理技术流程看,可以分为数据的获取、存储、传输和处理等环节;从数字地球的体系结构看,可分为数据层、应用层和服务层;从数字地球的实施步骤看,可分为数字城市、数字省、数字国家、数字区域和数字地球几个层级[3]。可见数字城市、数字中国是数字地球战略架构中的基础实施步骤。

二、电子政务与数字地球的关系

从戈尔对数字地球的描述中可以看到,地理空间信息(或称历史地理空间信息)构成了数字地球的时空骨架,而各种应用信息则构成其肌体。政务信息资源可以说是数字地球肌体中的神经网络体系,是其中最为精彩的应用信息。数字地球就是要将空间信息与其他各类信息实现无缝整合,实现各类信息的综合共享。只有实现了地理空间信息与其他各类应用信息的无缝整合和全面共享,才能让人们乘着“数字魔毯”自由飞翔,才能随时伸出“数字手指”获取任何想要的信息,并藉此驱动信息的运动。可以想象,借助“数字魔毯”和“数字手套”的帮助,政府首脑、各级领导和政府公务员实施政务决策和政务处理,是何等高效、准确和科学?因此,数字地球是电子政务的美好前景,而电子政务是数字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字地球的数据模型是由基础数据与各种专题数据、领域应用数据组成的层次体系,政务数据可以认为处于这个层次体系的最顶层。在数字地球这个信息层次体系中,要实现各类信息的无缝整合和全面共享,既要实现水平层内的信息片整合,还要实现垂直方向的信息层间的整合。整合后,当这个数字地球的立体层次体系中的任一点触发了任一应用的活动时,则可根据活动目标随意调用需要的相关应用功能,敏捷地形成业务线,并迅速装配该业务线所需要的功能组件,调用各应用需要的各类数据资源,进行自组织有序的运算,将运算结果展现出来,构建虚拟可视场景,形成虚拟决策场景。政务处理实际上就是由一系列的决策构成的决策流,在数字地球所提供的虚拟场景中,决策流可转化为连续的虚拟决策场景的变换。这样的虚拟政务决策场景变换,使得政务决策过程实现了真正的数字化,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实时性。支撑虚拟政务决策的所有信息都来自后台复杂的信息监控、采集、集成、融合和处理等过程。这样的数字决策显然是最为科学的,同时也是最为高效实时的。

是各种社会活动的高级形态。以其他各类活动为依据,是一个处于社会运动形态顶层的人类综合决策运动。要综合应用各类活动的信息,力图使决策活动更加全面合理和高效。政务的信息表达形态即电子政务,在数字地球的总体框架中属于高端应用,它要以各类信息资源为支撑,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由于政务信息资源是国家信息资源的核心部分,对于国家信息安全关系重大,因此,安全是首要的考虑因素。在数字城市、数字中国的战略中,信息安全体系是最为重要的保障性体系。政务信息资源的安全性要求,必须在数字城市、数字中国的整体框架中得到切实的解决。

三、电子政务信息共享面临的困难

信息整合和共享是实施数字地球计划的关键技术,也是目前世界各国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要实现信息共享,就要解决以下五个层次的问题:首先要解决数据之间的集成、融合问题;其次要解决应用间的互操作问题;第三要解决业务间的协同工作问题;第四要解决组织间的任务协调分配问题;最后要实现绩效评估标准的统一。对于各个层次,构建相应的标准体系,提供集成、融合、互操作、协同和协调的接口标准和实施机制标准,是行之有效的措施,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在标准化体系开发领域。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概念及概念间关系的复杂性,是实现信息共享的关键障碍。任何事物,都必须抽象为概念,才能实现数字化。也就是说,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必须经过人脑抽象,与概念世界中的概念进行对应,才能转化为概念世界中的元素,而只有概念世界中的元素,才有机会在数字地球中出现。由于现实世界事物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因此,概念之间的联系也是普遍,这种概念间联系的普遍性,可以用概念间关系网络来形象地表示。如果人们对现实世界事物与概念世界中概念元素间的对应关系理解不一致,那么概念所对应的元素与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就会根本不同,就根本不可能在数字地球中做到信息的共享,最后将导致数字地球的虚妄性。因此,构建一个全球各行业各领域共用的概念网络,是数字地球研究的当务之急。

作为数字地球层次体系中的应用层要素,电子政务层既要实现同层内的信息共享,还要实现与其他层次间的信息共享。特别是由于政务处理本身就是综合决策过程,因此,信息共享显得尤为重要,而构建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概念网络体系就是电子政务研究的关键问题。这个概念网络体系叫做概念模型。

信息共享的难点在于概念的语义异构和语法异构。语法异构主要是因为不同信息团体对概念的使用方法不同所致,而语义异构是由于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差异所致。因此,语义异构问题是影响信息共享更为根本性的问题。为了解决概念的语义异构和语法异构,研究人员尝试了各种方法,其中最具成效的莫过于本体论方法。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可划分为数据模型、应用协同机制、职能边界确定、政务分类、绩效评估等层次。技术、规范和安全等标准体系是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关键支撑环境。不同层次应该具有相应的信息共享模型体系,这些模型体系相互之间具有一定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模型体系。这个统一的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模型体系首先要采用一套共享的概念体系来构建,即概念模型体系,用以支持电子政务的语义信息共享。在这个概念模型体系支持下,电子政务语法信息共享才可能正确实施。这个概念模型体系,用本体技术来构建,就是电子政务本体。由此可见,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本体,即e-Govontology,是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研究的关键课题。有关本体的知识,受篇幅所限,这里不做详细介绍。

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目的是为了提供统一、高效的政务服务。服务是电子政务的核心理念,一站式服务是电子政务所追求的目标。一站式服务需要集成、整合和共享全社会所有的政务资源,需要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源的冗余存储,需要保持政务资源的一致性,需要所有政务处理系统提供高效的互操作机制,而这些技术正是电子政务服务模型所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在此将前述的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模型更一般地称之为电子政务服务参考模型,电子政务的服务参考模型用本体技术来表达,就是电子政务服务本体。电子政务服务本体,是解决当前迫在眉睫的电子政务信息整合、共享和互操作的有效方案。

此外,数据必须经过优选、深加工才能成为有效信息;信息再经过科学的深加工过程,才能增值,升华成为知识经济的要素[2]。数据挖掘是“数字地球”战略至关重要的环节,也是最薄弱、最有发展潜力的环节。数据挖掘的目的是从浩如烟海的数据和信息中发现和突现知识,而知识才是决策支持的真正力量源泉。数据和信息必须经过知识化处理,才能真正被高效利用。由于电子政务本身就是一个决策过程流,数据挖掘对它来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然而,数据挖掘长期以来一直是电子政务面临的巨大难题。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政务领域的知识模型问题。只有在科学合理的政务领域知识模型支持下,才有可能进行客观有效的政务数据信息挖掘。但是,由于政务领域的复杂性,其领域知识体系不仅涉及范围广大,而且充满了不确定因素。据此,可以推断,政务领域知识模型将是电子政务建设所面临的又一个巨大挑战。

四、基于3S的电子政务应用

遥感(Remote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GpS)是实现数字地球的核心技术支撑,如果没有3S技术(上述RS技术、GiS技术和GpS技术的简称),数字地球就根本无从谈起。因此,从数字地球的视角来观察电子政务,我们首先就会想到基于3S的电子政务应用。陈述彭院士在《遥感应用与数字地球》一文中认为,数字地球是遥感应用功能的延伸,可将其分为五个步骤:数字化、信息化、知识化、再现、决策[4]。RS的主要作用就是获取数据,实现对地球观察的数字化;而信息化则是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过程;知识化是通过各种专业应用模型,从有效信息和数据中凝练出规律;再现是通过虚拟仿真,重建自然或社会的历史过程,延伸和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案;最后一步是决策,则是指由决策部门、集体或个人审时度势,对多种方案做出取舍。政务过程集中表现为决策过程,它要以数据化、信息化、知识化和再现等步骤为前提和基础。GpS技术主要是提供地理定位支持,这对于基于位置的政务服务具有重要的支撑意义。GiS技术的作用就在于实现数据的信息化管理,并在领域知识模型的支持下,尽可能地从信息和数据中凝练出知识。此外,GiS也将承担决策场景虚拟再现的任务。由此可见,GiS技术对于数字地球框架中的电子政务的实施具有深远意义。

据统计,80%的信息资源是与地理要素有关的。因此,与地理要素有关的政务是电子政务的重要构成部分。自然资源管理、环境管理、城市建设、地籍管理、交通运输、国土安全等与地理要素直接相关的自不必说,即便是看起来与地理信息最无关紧要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也可以将GiS的图层方法引入,形成基于图层的公文批示解决方案。可以这样说,只有实现了基于3S等技术支持的电子政务,才可以认为是真正的电子政务。换句话说,只有在数字地球的框架中实施的电子政务,才可称之为真正的电子政务。而GiS等技术也只有作为普通工具应用于包括电子政务的各类专业应用系统中,才可以焕发出新的生机。

五、结束语

数字地球的体系结构是一个多层次系统,其中的数据层和应用层也是一个多层次体系。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处于数据层次体系的顶层,而电子政务应用也处于数字地球应用层次体系的顶层。电子政务是数字地球框架中的高端应用系统,也是数字地球的重要服务目标之一。在数字地球框架中的电子政务才真正体现了信息社会中的政务决策形式,这一认识思路也许会对健康、有序、正确地推进社会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起到一点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GoreaL.theDigitalearth:Understandingourplanetinthe21stCentury[R].California,1998

陈述彭.“数字地球”战略及其制高点[J].遥感学报,1999,3(4):247-253

李琦,杨超伟.“数字地球”的体系结构[J].遥感学报,1999,3(4):254-258

陈述彭.遥感应用与数字地球[eB/oL].[2007-05-22].nrscc.省略/mj/mj2.asp?num=706

作者简介:

李海军,男,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政务与数字城市。

数字化管理的概念篇5

[论文摘要]数字化医院这一概念已日渐发展和成熟,国内许多医院在数字化建设方面都作了积极的尝试,但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发人深思,尤其体现在开发模式上。本文对数字化医院的概念、分类和建设方法进行详细比较和研究,以进一步明确数字化在医院建设中的作用。并认真回顾国内外医院数字化建设的概念、类别和现状,深刻剖析了中国医院数字化的发展历程和建设策略。

现代数字技术和电脑信息处理技术现在已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它帮助人们更快、更好、更有效地工作着。在医疗卫生领域,它也逐渐扮演起重要的甚至不可替代的角色。随着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化,也对医院通_过数字化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为了进一步明确数字化在医院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本文将认真回顾了国内外医院数字化建设的概念、类别和现状,以阐明该项工作在医院管理和建设中的作用。

1数字化医院的概念

上个世纪末,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化概念首先在it行业被提出。20世纪90年代初,在西方发达国家逐渐出现了数字化医院(Di#tmHospital)的雏形。由于起步时间还不长,目前国内外对于数字化医院的理解尚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一些专家用广义和狭义来定义“数字化医院”。

1、狭义概念:指利用网络及数字技术有机整合医院业务信息和管理信息,实现医院所有信息最大限度的采集、传输、存储、利用、共享,并且实现医院内部资源最有效的利用和业务流程最大限度的优化的高度完善的医院信息体系。

2、广义概念:指由医院与医院间、医院与社区间连接构成的区域性的数字化医院服务体系。即在狭义数字化医院的基础上,加上了与之配套的多层次网络连接,从而实现在一定区域内的零距离医疗卫生服务。

随着“数字化医院”这一概念的日渐发展和成熟,逐渐形成了由数字化管理(DigitalSupervisal)、数字化医疗(Digitaltreatment)和数字化服务(DigitalService)构成的现代医院经营和管理模式。建设数字化医院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它不仅需要当今世界最先进的计算机科学,而且还需要利用其它学科的成果。作为技术核心的计算机科学,包含了大型数据库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模数转换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同时,由于涉及卫生领域,因此还需要运用临床医学、药理学、检验学等知识和成果;除此之外,数字化建设还必需依赖管理科学和其它社会科学,如运筹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等。数字化医院建设将整合以“病人为中心”、“以医疗服务为内容”、“以管理为抓手”的理念。它最突出的优势是能够高效整合和聚集能为病人提供高品质医疗服务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因此,医院数字化的建设和发展将对卫生服务有质的飞跃产生重大影响。

2国内外医院数字化建设之现状

在世界上,数字化医院是医院现代化建设的前沿课题。在马来西亚的吉隆坡,已建成了无纸化、数字化医院~马来西亚中央医院(Se-layang医院)。美国阿拉巴马州伯明罕市,全球最大的医疗保健供应商HealthSouth公司与oracle公司合作,投资1.25亿美元,筹建一所完全数字化和自动化的医院。

近年来,随着国内整体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医院开展数字化建设的步伐和力度也提高很快。许多医院数字化建设方面都作了积极的尝试。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病人可通过网络挂号或预约医生、在做完检查后,诊治医生会通过网络调出检查结果,患者可以通过计算机向医生进行健康咨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药库、药房、病区、门诊收费、住院以及门诊医生站系统以及检验信息系统已投入使用。郑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在小范围尝试应用paCS系统。新山子石油化工总厂职工医院用4年时间建设了医院计算机综合集成系统,包括医疗信息管理、数字化影像、医院财务管理系统等8个子系统。福州总医院自1998年推广应用“军字一号“高级版,1999年实施了检验联机管理、手术管理、血库管理、膳食管理和临床医生工作站等系统。2000年又投入建设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实现全院性医学影像网络并实现院内无片化管理。2001年开发了门诊诊问医生工作站。除此之外,在北京、广东、大连等省市的多家医院在开展数字化建设方面也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3常见的医院数字化系统包括:

1、医院信息系统(HiS,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

HiS就是应用计算机和网络通信等高科技手段对医院内大量信息进行数字化管理的现代信息系统,它能提供全院的经济运行状态、医疗质量状态、工作质量状态等等,以及获取各部门的信息反馈,从而使各部门的管理者进行计划决策、组织实施、协调控制。His是整个应用系统的主干,也是数字化医院的数据中心,起到了整合其它辅助系统的作用。

2、临床信息系统(CiS,ClinicalinformationSystem)

CiS主要目的是实现医院电子病历的全程管理。主要解决以下问题:电子病历的法律地位及技术标准;全程实现电子病历的业务流程标准;表格化医学文档标准格式;建立医学字典库集;国际系统医学术语(snomeD)的改造和汉化:医学术语汉字输入法研究。临床信息系统(CiS)主要包括:门诊和病房医生工作站、电子病历(eRp)、图像储存和传输系统(paCS)、检验信息系统(LiS)、放射科信息系统(RiS)、危重病员监护系统(CCiS)等。

3、其它系统

(1)医院财务系统(FiS,FinancialinformationSystem)

它导入HiS中采集的诊疗收入和成本支出数据。集成标准化财务分析系统,正确评估医院的资金运作状况。

(2)医院智能决策支持系统(iDSS,intelligentDecisionSupportSystem)

iDSS由定量分析为主的决策支持系统和定性分析为主的专家系统结合组成。iDSS以模型库系统为主体,其模型库中包括数学模型、数据处理模型、图形模型等多种形式。涵盖医院的管理、医疗、科研等多种内容。iDSS将多个广义模型有机组合起来,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和挖掘,使其辅助决策能力从运筹学、管理科学的单模型辅助决策发展到多模型综合决策。通过iDSS为医院管理者提供客观、详尽的决策帮助。

4我国数字化医院建设中的若干思考

回首中国数字化医院的建设历程。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与其他医院一样的共性问题,发人深思。从tt行业中流行的开发组织模式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委托开发、二是联合开发,三是自主开发。目前。我国大多数三级甲等综合性大医院采用的HiS开发组织模式都是提需求、出资金,委托软件开发商进行开发。实践证明在一些大型医疗机构中采用这一做法是相当不成功的。

随着卫生改革的逐年深入,医院对HiS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断增加新的需求,包括医教研工作职能结构的变化、医保政策的变化、医教研数据统计分析的变化等等。各个医院中运行的His基本上还是处于手工管理计算机模拟化的方式,尽管有些分析统计的数据,但还是只限于局部的、事后的分析。HiS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应付每月向医保局上报aB报表,应用水平不高,与HiS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没有充分发挥HiS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究其原因,HiS是miS中最复杂的系统之一。不同于其它行业的miS开发,HiS有着强烈的医疗卫生行业自身特点,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需求不确定性:由于医疗卫生行业正处于改革、调整期,由此导致需求不断的变化是HiS开发中遇到的最大困难。(2)医院内各部门间协调困难:HiS是一个高度集成化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要求各部门之间要有高度统一、严格规范和大协作的精神。

数字化管理的概念篇6

关键词:数字媒体城;数字媒体街道;内容;交互;单元;模块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0-103-03

1、绪 论

1.1 研究目的及方法

为道路导入数字媒体技术,意味着创造出影响物理环境和道路环境的新空间。

在道路中导入数字技术,就是把数字媒体城道路的基本构想建立在传统道路的物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概念基础上加以理解,可将体现数字技术的装置因素理解为物理环境,但是因该装置产生的人类道路活动的变化不应该被置于传统概念的延长线上,而是应该成为适应新环境的过程。

数字空间为人类的空间感受以及个人、社会的沟通带来了革命,而这又需要崭新的构成因素。

在数码时代,道路作为交换信息、彼此接触和文化共享的空间,它的功能将进一步增强。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城市街具这个位于道路中心的物理构成因素的特征和能够对快速发展的数字技术加以灵活应对的形态构成因素进行研究,以了解有效“设计的可能性”。

1.2 研究范围

本研究以数字媒体城的道路环境为中心,首先从理论上学习从传统的道路环境转变为新概念的数字道路环境所需的功能和物理因素,继而考察能够应对数字网络空间和道路文化之变化的道路的物理构成因素。出现于道路上的人的形态既是催生工具的动机,又是不断改变道路的软件,同时是“道路”这个物理环境承载的内容。从城市街具中导出传统道路体现的特征和新赋予的造型特征,以提供适用于城市街具的标准是本文的研究范围。

2、数字媒体城的特征

2.1 数字媒体城的概念

今天我们的社会由于网上购物、电子商务等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居住文化亦随之发生着快速转变。

所谓数码城是适应这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需求模式的变化,在配备良好的道路、公园、绿地等基础设施的原有住宅区开发方式基础上,构筑更高一层的信息基础设施,使得居民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更加简单、便捷地使用信息通信技术,从而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的新概念城市。它是通过建立在城市的住宅区、商业区和办公区之间的城市信息系统,综合管理地下埋设物及主要系统的状况,能够构筑反映人民愿望的优质行政服务以及应对灾害、灾难的综合性的系统,并且在构筑了尖端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和系统的环境中,能够享受快捷生活的未来型城市。

2.2 数字媒体城环境特征

所谓数码城,就是在城市管理、城市造景、城市行政等领域使用了前沿性尖端数字技术的城市。

城市应该具有能够接受快速发展的尖端技术的柔韧性,技术的发展不应该仅仅停留于环境技术的尖端化,而是为了给生活于城市的人们提供方便和安乐,应该将立足于使用者为中心立场作为背景性前提。

(1)能够有效利用数字技术的灵活性(Flexibility)

数字技术革新速度快,技术周期短,通过物理性固定导入空间,所以需要能够持续利用数字技术变化的方法。

(2)通过使用者为中心的设计实现的亲合性(familiarity)

数字技术城市使用的技术不是为专家存在的,而是以数字媒体道路为媒介向一般大众提供的技术,从而需要导入类似以使用者为中心的设计(User-centricDesign)、可触摸的媒体(tangible)、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概念。

(3)以使用者为中心的设计(user-centricDesign)

构筑能够让使用者的参与和相互作用顺利进行的系统,向个别使用者提供个人化(personalization)信息,同时还能够保障其隐私(privacy)。

(4)可触摸的媒体(tangiblemedia)

应该通过使用普适计算(pervasivecomputing)。的各种应用软件程序,向各阶层的使用者提供网络化环境。

(5)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

应该在主体之间形成各种接触和相互作用,在城市中形成大量的各种各样的内容(contents),同时逐渐形成独立的体系。

3、数字媒体城的道路环境分析

3.1 道路在数字媒体城的意义和功能

3.1.1 道路在城市空间的意义

道路是城市的外部空间,是最简单,且具有诸多目的的空间。道路是构成市区不可或缺的要素,它不但形成市内交通网,还以分割街区的线条形成城市的形态,可以说市民的步行空间――道路是城市生活方式的基干结构。道路作为基干结构,从形态上形成城市的骨骼和框架;作为新的空间领域,是决定城市本身的存在形式的重要因素;道路不但从单纯的功能性空间的意义上,而且从物理层面上也是市民意识和行动的动脉,可以说它是城市本身拥有的社会结构的表情。

3.1.2 道路的功能

(1)传统功能

对各年龄阶层而言,道路是杜区生活的一般场所,是实实在在地为人们提供彼此接触和休息的场所。道路是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交流的地方,是发生经济活动的场所,具有活力的道路直接对周边产业产生影响,如果道路充满活力还能够提高地域内相关产业的比重,从而提供专业化和注入活力的契机,进而还可以为道路庆典等周边服务和商业领域注入活力。道路一直被认为是建筑物之外的,具有公共性的,是各种规模的自然构造物和人工构造物可以共存的场所。

(2)被赋予的新的功能

道路与城市处于不可分割的关系,处于建筑物两侧的意义,并不是仅仅用于同行的通道,在这里不断发生着家和道路、室内的人和室外的人、室内的活动和室外的活动之间的接触和交流。

道路在构成城市的物质因素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它作为形成城市形象的强有力的媒介,需要设施的改善和程序的变化。

在数字时代,具有交换信息的场所、接触的场所、文化共享的场所等功能的道路的作用预计将进一步增大。

数字网络空间和道路文化的变化

虚拟文化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将为此前一直是社会活动之

主体的道路文化带来变化,在目前道路拥有的逻辑和功能中,有相当一部分将被数字网络空间所同化或替代,随之道路将承担和原本履行的作用不同的内容。

未来,道路空间的概念不是将内外隔离,而是应该使其能够自然地联成一个拥有同一个主题的空间,构筑内部程序和外部程序成为一个主体的空间,通过移转空间能够彼此连接和探索,从而不但需要虚拟空间,还需要真实开放的道路空间。

3.2 道路的物理构成因素

导入数字技术意味着创造对物理环境和人类道路活动均带来影响的更高层次的新空间。数字媒体道路是为道路导入数字技术,它的基本构想有必要在传统道路的物理环境和人类活动这个概念基础上加以理解。

可以把体现数字技术的装置因素理解为物理环境的范畴,但是因这些装置发生的人类道路活动的变化不能将其简单地理解为传统概念的延伸,而是应该从崭新的概念进行理解。

数字技术开启的数字空间非但要考虑人类的空间经验,还需要为个人和社会的沟通,思考崭新层面的构成因素。

在人类的道路活动这个传统道路的构成因素中,添加物理环境之外的数字技术而形成的虚拟环境并非只是简单地增加了一个构成因素。它在道路活动和物理环境以及两者相互作用形成的道路概念中,使虚拟环境和物理环境、虚拟环境和道路活动彼此相互作用,从而最终创造出”物理环境/虚拟环境,人类的道路活动”之间的复合作用。

数字媒体道路的物理环境是提到道路时想起的最基本的构成因素,它包括包装、城市街具、招牌、艺术品、道路和建筑物之间的界限、建筑物正面的构成因素、开放空间等,这里还包括信息亭、LBS系统、各种传感器、网络基础设施等安装于道路空间的数字技术装置和个人使用携带的各种终端机等广泛的数字装置。从而可以说,能够支撑人类道路活动和虚拟空间的所有物理设施均为物理环境。

4、数码城的设施设计

4,1数字媒体城的概念分析及形象提取

数字媒体城的核心因素有数字、媒体和道路环境三种。

4.2 核心关键词的基本造型概念

4.2.1 透明性和重复性

基本造型概念:通过材料和形态体现透明性和重复性

透明性:玻璃的透明性,在重复的空间形成的透明感

重复性:直线和直线的重复,直线和圆的重复,圆和圆的重复,玻璃和玻璃的重复,透明和不透明的重复。

4.2.2 系统化和动态结构

基本造型概念:恰当地使用结构和动态概念的系统

系统:如果硬件组合与连接容易,那么网络连接也容易。

通过模块组合硬件

为了收纳各种内容(contents),构筑自身的网络

move:动态结构及功能的适用

(从提高照明,显示屏/功能性、使用性、形象等角度,体现各种动作方法)

4.2.3 灵活性和变化性

基本造型概念:应对各种环境变化的灵活性(Flexibility)

(将装修术语计算机房地板(aCCeSSFLooR)的概念适用于步行街,从而提高安装、施工和管理设施的效率。)

灵活性:应对道路环境变化的系统

变化性:增强功能性和使用性的变化结构

应对昼夜的变化

照明的变化

应对技术变化的系统变化

4.3 设施的设计提案

为设计提案选择的城市街具应该是道路原有设施中的那些利用度高,具有大众性,在诸多设施中具有代表性的设施,从而选择了既有效利用了组合式模块系统,又适合道路系统的公交车站、道路报刊亭、隔离墩、垃圾箱、信息亭等设施。

(1)公交车站

材料:金属/玻璃(2)道路报刊亭/隔离墩/垃圾箱

材料:金属/玻璃

5、结 论

数字化管理的概念篇7

1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的实施

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的可实现性非常高。它可以有效的提高施工过程的管理水平,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使建筑施工过程更加具体化,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首先,我们要准确了解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的概念和具体的实行步骤。

1.1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的概念

建设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手段。它利用计算机网络将建筑施工过程进行量化,从而实现系统化的管理。在施工过程中,要分析好出现的各种信息,并以报表的形式汇报。这样可以使数据简洁清晰。然后,管理者应将数据的结果进行分析,对每个环节进行评估,以控制施工过程。应该注意的是,数字化管理与信息化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数字化管理比信息化管理要更具有全面性。因此,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是信息化管理的基石。另外,数字化管理对于施工的质量、成本、施工进度等也有较为全面的掌握,是优于信息化管理的一种管理模式。

1.2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的步骤

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大致上分为五个步骤。第一个步骤为建筑工程的结构分解。首先要分解建筑工程施工中工程量清单等相关性内容。其次要分解建筑工程施工中分布分项划分的规定。在分解后,要将得到的各个模块进行编码。如果出现矛盾,需要在清单编码的自编码中添加分位数。第二个步骤为分解模块特征目标的确定。主要的目标是造价、工期与质量。其中造价中包含成本、产值与利润等部分。工期又分为绝对工期和相对工期两个部分。而质量指的是标准质量数值。另外,如果数字不足以将内容准确表达时,可以使用文字进行补充说明。接下来的步骤是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管理与检查,即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要对数据进行收集,然后将收集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再与目标值对比,找出数据差值,从而进行判断。但应注意,造价、质量和工期之间有着对立与统一的双重关系,切不可只通过一个方面就下结论。第四个步骤为对建筑工程施工的处置。处置的方法要根据具体的影响因素进行改变,但离不开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结论的分析,即对通过数据分析来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二是措施的选择与实施。管理者应针对分析结选择有效的处理措施,使控制更具主动性。最后一个步骤是对建筑工程的持续管理。这一个步骤是不可或缺的。

2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的运用

在明确了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的概念与具体实施步骤之后,管理者应该深入了解管理的内容及建筑施工数字化管理的优势与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使管理者能够能高效的运用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模式。

2.1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的内容

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的主要内容为:空间信息技术、可视化与虚拟现实、系统仿真技术和多智能体施工等。空间信息技术是利用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一些新型的技术对于工程施工的地形、地质情况、地貌、建筑物等所有的空间信息进行搜集和处理。由于这些数据都是科学管理与分析的,因此可以成为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的依据和决策前提。例如地理信息系统就可以准确反应建筑工程施工的具体情况,这是人工所做不到的。另外,三维甚至四维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将新兴技术与系统仿真技术相结合,做到建筑工程施工过程可视化,这种逼真的视图有利于管理者对于施工情况的整体把握。在出现问题时,管理者能够及时改变建筑工程施工的具体计划和安排,对于增进施工各部门的协调程度具有重大意义。可视化与虚拟现实的应用也具有很大的作用。可视化就是指利用图像处理信息,将数据和信息转化为可直观观测到的图像和图形,使之在屏幕上显现出来。而虚拟现实则是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强大技术形成集视觉、触觉、听觉等各种感官为一体的虚拟环境。用户可以在传感设备的辅助下形成身临其境之感。传感设备包括立体眼镜和头盔显示器等。这种技术可以避免一些高风险的操作,保证操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减少伤亡。系统仿真技术则是以相似性远离为核心,以计算机网络为主要设备,利用系统模型研究动态系统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技术。现代仿真技术可以使设计蓝图更加具体形象,是不可或缺的一项现代化技术,也是研究复杂的建筑工程的重要手段。

2.2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的优势及现状

如今,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在计算机网络的帮助下愈加成熟。其主要优势有以下几点。首先,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的科学性很强。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其智能化的整合分析取代了传统的经验论,使工程施工更加精准。其次,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的反馈灵敏度很高。数据即时处理的这一大特点能够使运转模式动态化,即依据计划、实施、检验和处理的四个步骤处理信息,将数据及时反馈给管理者。再次,建筑施工数字化管理的效率远远高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因为其利用计算机网络,将人工处理转变为智能处理,而且数据库的建立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最后,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分析的目的性很强。它对于目标的控制性十分强,并具有控制流程。但是,当今的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依旧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还缺少普遍性和创新意识,大多还处在摸索状态,并没有拥有科学的管理手段,而只是单纯的模仿。其次,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的框架还不够完善,各个模块的联系不强,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整理,缺少统一的管理与指挥,从而降低了这种新型管理模式的高效性。这是十分可惜的。再次,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的相关法律还不够完善。企业也缺少相关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维权意识。这种忽视会导致数据被盗用,从而给企业带来祸患。因此,为解决这些问题,企业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大力培养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人才,使管理系统更具系统化和专业化。第二,建立完善的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平台。第三,加强管理者的数字化意识,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推动数字化管理的进程。

3结语

数字化管理的概念篇8

【关键字】智慧水务市级水管单位建议

自从美国提出“智慧地球”这一概念之后,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大力推进,我国开始着力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党的十中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的中国,其中环境保护是一项重要的日程,而水治理又是环境保护项目的中心环节,因此“智慧水务”与“美丽中国”密不可分。市级水管理单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智慧水务”总体的发展战略不断需求适应自身业务管理水平发展,提升工作效率的管理系统,为实现水利信息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智慧水务”的概念

智慧水务的概念提出主要是指借助水智能系统形成的水务管理模式,在常规的水管理模式上融入信息化管理机制系统,对于水务管理中涉及到的自来水、污水和中水等各种水的处理进行数据一体化管理,从而提高整个城市用水的经营管理水平。在“智慧水务”理念的指导下,水务集团内部管理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水务集团内部采取数据采集、传输等传感设备在线检测水务系统的运行状况,并且采用可视化的方式有机整合水务管理部门设施,形成了“水务物联网”。水务集团通过数字化管理将大量的水务信息和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和整合,并且通过网络及时的将信息传递给水务公司,通过各种智能化系统对水系统进行检测,遇到问题能够及时的反馈,对于问题的处理解决都能达到实效性。

二、“智慧水务”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城市”的概念被提出并重视,对于概念的实施已经进行的如火如荼,水务集团也跟随时代的发展开展“智慧水务”,这一概念的应用和发展在国内外已经初见成效。例如在美国为了解决葡萄用水高峰期无法满足维持生态环境用水量的问题,iBm公司在加利福利亚的索诺玛地区安装了一套“智慧水务”系统,有效的提高了该地区用水效率。日本公司也利用“智慧水务”系统对污水处理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提高了区域内的用水等,这些事例都说明了在国外利用“智慧水务”系统所带来的成效。相应了在我国“智慧水务”的建设也纷纷都到响应,例如广东省深圳市的水务局就建立了信息化的数据中心,该中心通过对其他区域内的水务信息数据进行统一的收集、整理并通过这些数据信息建立了大数据库,加强了水务的智能化管理。这种信息化管理方式主要用于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污水收集和处理的监测等,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促进了用水效率,实现了水务企业的数字化管理模式的开展。

虽然我国在“智慧水务”概念的引领下,对其的建设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呈现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实际水管理单位。而这些问题目前集中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一些城市在设备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利用率不高;其实就是各区域、城市之间的信息没有形成共享,为水资源的统筹管理带来不便;再次,我国开展“智慧水务”的整体技术水平较低,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最后就是对于设备的后期维护和保养不到位,“智慧水务”开展中的管理人员缺失。

三、完善市级水管理单位“智慧水务”建设的建议

(一)建立完善管理体制,普及“智慧水务”相关知识

“智慧水务”的大力开展需要一定的群众基础的支持,因此市级水管理单位首先就要大力宣传“智慧水务”相关知识,尤其是针对下属营销公司和服务站等一些基础单位进行相关知识和概念的普及,让他们意识到这一概念发展和运用对今后水务方面的管理和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其次就是建立一个由上至下的综合管理体制“市水务局-区县水务局-基层水务服务站”。体制的建设和完善有利于将责任明确的划分,实行专人专抓负责制、定期定查水务信息制,充分利用智慧水务中的智能水务系统,构建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二)加大资金投入,建设管辖范围内的物联网设施

建设智慧水务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国内的物联网,而物联网建设中的相关设施包含有水质监测设备、水位监测设备、各级闸门的远程启闭装置等。通过这些设备建o的物联网能够有效的解决目前水务集团在管理中出现的信息匮乏等问题,同时还能够改善野外工作中因为环境因素而导致设备工作状态不稳定的现象,提供的远程操作技术能够及时提供有关信息,为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及时提出应对性措施和方案。

(三)加强日常管理软件及各项相关业务管理软件的开发及应用

市级水管理单位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积极开发适应自身发展的管理系统,该系统中应该包含的内容有水质监测、远程控制、水位监测、防洪应急调度方案模拟、漏损管理等有关的功能,通过这些功能系统各板块的操作更好的提升整体管理水平以及市级水管理单位的整体工作效率。

(四)公众参与,服务融合

“智慧水务”开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服务大众,因此无论是建设如何的信息平台和系统都要以公众的利益为主,建立有关的公众数据平台和服务平台,发掘公众与水务信息之间的联系,在不断实践活动中达到公众和水管理部门共赢的局面。

总结:“智慧水务”是创建“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响应了我党十会议内容,同时也是未来水务发展趋势。在建设和完善我国“智慧水务”有关管理系统过程中充分借鉴国外的有效经验,同时结合本国实际情况,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把握发展“智慧水务”的良好契机。在建设和完善有关管理系统中充分实现水务管理的智能化、数字化和信息化,提升市级水管理单位的整体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彭智欣,徐嘉祺.智慧水务的思考[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5(09)

数字化管理的概念篇9

其实直到今天,业界对数字城市定义仍然有不同的说法,无论是相关部委,还是各实践城市,大家都在各自理解的基础上做着自己的事情。

数字城市的概念非常大,内涵很广。在数字城市的范畴内,不同城市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了不同的切入点。可以看到,我们根据城市类型和着重点将数字城市的切入点分成了生活服务型、规划管理型、智能交通导航型以及虚拟城市导游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四种类型并不是严格区分的,一个城市的数字化建设是立体、全面的,不会仅仅做某一方面的工作。以北京为例,智能交通当然是城市建设的重点,但以社区和生活服务为本的“东城模式”也是数字北京建设的重要内容。

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面对纷繁复杂的数字城市建设,我们列出的切入点只是各个城市进入数字城市殿堂的门径,并不代表着终点。最终,以生活服务型为切入点的数字城市也会进行智能交通建设,城市导游型也会做规划管理。所以,这些类型仅仅是目前各城市进行数字化建设可以考虑的切入点,而模式的概念和话题也会有大量的交叉和重复现象。

目前数字城市建设有很多热点话题,这些热点话题成为各个城市竞相议论的对象,比如两年前如火如荼只顾上放信息,现在已经开始更注重功能实效门户网站建设,刚刚兴起的移动政务建设等。我们列举了重要的热点话题,通过对案例的剖析以及专家的指引,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借鉴。

数字化管理的概念篇10

一、考试要求:

1.对C语言的语法、语义有较好的理解。

2.能熟练地阅读C源程序,并具有初步分析程序的能力。

3.初步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技巧,能从分析问题入手,设计可行的算法,进而用C语言编写结构良好的面向过程的程序。

4.通过上机实验,掌握程序的调试和测试方法。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C语言概述

•了解C语言的发展、特点;

•掌握C程序的基本结构;

3.掌握tURBoC环境下C程序的上机步骤。

第二章算法

•理解算法的概念;

•了解算法的表示方法;

•理解组成结构化程序的三种基本控制结构;

4.了解结构化程序设计的过程;

第三章数据类型、运算符与表达式

•了解C语言中数据类型的分类;

•掌握整型、实型、字符型、字符串常量的表示方法;

•掌握符号常量的定义和使用;

•掌握变量的定义、初始化;

•掌握算术、赋值、复合赋值、自增、自减、逗号运算符及表达式;

6.掌握各类数值型数据间的混合运算。

第四章输入输出

•掌握赋值语句及使用;

•了解字符输入输出(getchar函数和putchar函数);

3.掌握格式输入输出(scanf函数和printf函数)。

第五章选择结构

•掌握关系、逻辑运算符及表达式;

•掌握if语句的三种形式;

•掌握switch语句及break语句的使用;

4.要求能编写含有if语句嵌套结构的程序。

第六章循环结构

•掌握while语句及应用;

•掌握do-while语句及应用;

•掌握for语句及应用;

•掌握break语句在循环中的作用;

•了解continue语句在循环中的作用;

6.要求能编写含有二重循环结构的程序。

第七章数组

•掌握一维数组的定义、初始化及元素引用;

•掌握二维数组的定义、初始化及元素引用;

•掌握字符数组的定义及使用;

4.了解字符串处理函数;

第八章函数

•掌握函数的定义与调用;

•掌握函数调用时的实参与形参的结合;

•理解函数原型声明与函数在源程序中的相对位置的关系;

•理解函数的嵌套调用和递归调用;

•理解局部变量和全局变量的概念及应用;

•了解变量的存储类别(auto、static、register、extern);

7.要求能编写编写多函数结构的程序。

第九章预处理命令

•理解.#define命令的使用;

2.了解#include命令的作用。

第十章指针

•掌握地址、指针、指针变量的概念;

•掌握指针变量的定义、初始化、赋值;

•掌握两个与指针有关的运算符(&和*);

•掌握指针和一维数组的关系;

•了解指针和二维数组的关系;

•掌握指针和字符串的关系;

•掌握参数为指针类型的函数应用;

8.了解指针数组和指向指针的指针。

第十一章结构体、共用体和枚举类型

•掌握结构体类型的定义;

•掌握结构体变量、数组、指针变量的定义、初始化及成员引用;

•理解参数为结构体变量或结构体指针的函数;

•了解共用体的概念及共用体类型的定义;

•理解枚举类型的概念及共用体类型的定义;

6.了解typedef语句的使用。

第十二章文件

•理解C文件的概念;

•掌握文件类型指针的概念;

•掌握文件的打开和关闭(fopen函数和fclose函数);

•了解文件的字符读写(fgetc函数和fputc函数);

•掌握文本文件的格式化读写(fscanf函数和fprintf函数);

6.了解二进制文件的数据块读写(fread函数和fwrite函数);

7.了解文件的定位(rewind函数和fseek函数)。

三、考题类型

•选择题(概念、语法等):60%

•程序阅读题:20%

3.程序设计题(或程序填空):20%

《C语言程序设计》,谭浩强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程序设计基础》,张杰敏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数据结构考试大纲(100分)

一、考试要求

1、能分析数据的内在逻辑关系。

2、掌握常用数据结构在计算机中的表示方法。

3、理解数据表示和数据处理之间的关系,理解算法效率的分析方法。

4、能利用常见的数据结构,进行算法设计。

二、考试内容

第1章引论

1、了解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

2、了解数据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算法的概念。

3、理解数据类型、抽象数据类型的概念。

4、理解时间复杂度、空间复杂度的概念。

第2章表

1、理解aDt表的概念及基本运算。

2、掌握表的顺序存储结构及其运算的实现。

3、掌握表的链接存储结构及其运算的实现。

4、理解单链表、循环链表、双向链表的特点。

第3章栈

1、掌握栈的定义和基本运算。

2、掌握栈的顺序实现及其运算的实现。

3、掌握栈和队列的链接实现及其运算的实现。

4、掌握栈的应用。

第4章队列

1、掌握队列的定义和基本运算。

2、掌握队列的顺序实现(循环队列)及其运算的实现。

3、掌握队列的链接实现及其运算的实现。

4、掌握队列的应用。

第5章递归

•理解递归的概念。

•了解分治与递归的关系。

•了解用栈模拟递归技术。

第6章排序与选择

•理解排序的基本概念(关键字、内外排序、稳定性、时间效率、空间效率)

•掌握选择排序的方法(简单选择排序、堆排序)

•掌握插入排序的方法(直接插入排序)

•掌握交换排序的方法(冒泡排序、快速排序)

•了解合并排序的方法。

•理解各种排序方法的优缺点。

第7章树

1、掌握树的表示法,包括父亲结点数组表示法、儿子链表表示法、左儿子右兄弟表示法。

2、理解二叉树的定义和术语、性质。

3、掌握二叉树的存储结构,包括顺序存储实现和指针实现。

4、掌握二叉树的遍历算法及其应用。

5、了解线索树的概念。

第8章集合

1、了解以集合为基础的抽象数据类型。

2、了解集合上的基本运算。

3、了解集合的实现(位向量实现、链表实现)。

第9章符号表

•理解抽象数据类型符号表的概念。

•掌握符号表的数组实现。

•掌握开散列表和闭散列表的实现。

•理解散列函数构造方法以及处理冲突的办法。

•掌握线性再散列技术。

第10章字典

•理解抽象数据类型字典及其运算。

•掌握二叉搜索树及其实现。

第11章优先队列

•理解抽象数据类型优先队列及其基本运算。

•理解堆的概念及其实现。

•掌握哈夫曼树及其应用。

第12章图

•解图的概念、术语。

2、掌握图的存储结构(邻接矩阵、邻接表)

3、掌握图的遍历方法(深度优先遍历、广度优先遍历)

4、掌握图的最小生成树的算法(prim算法、kruskal算法)。

5、掌握图的单源最短路径的dijkstra算法。

•了解所有顶点对之间的最短路径floyd算法。

三、考题类型

•选择题(概念、存储表示、算法描述):24%

•填空题(概念、存储表示、算法描述):16%

•应用题(综合):40%

•算法设计题:20%

参考用书:

《数据结构与算法》,王晓东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二部分:“操作系统”或“关系数据库与SQL语言”(报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考生考“操作系统”,报考软件工程专业考生考“关系数据库与SQL语言”)

第二部分:操作系统考试大纲(100分)

一、考试要求:

1.了解操作系统的概念,以及它在计算机系统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操作系统的组成部分,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操作系统概述

•操作系统概念:

•理解操作系统的定义

•了解操作系统的地位和作用

•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

•操作系统的类型:

•了解批处理系统的概念和特点

•理解分时系统的概念和特点

•理解实时系统的概念和特点

•了解网络操作系统的概念

•操作系统的特征:

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并发性、共享性、异步性、虚拟性

•操作系统接口:

了解作业级接口(操作接口),程序级接口(系统调用)

第二章处理机管理

•理解进程的定义

•理解进程的特征

•掌握进程的基本状态及其相互转换:就绪态、阻塞态、运行态

•理解进程的组成和进程控制块所包含的主要信息

•了解进程队列的概念和形式

•掌握进程调度算法思想及其应用:

•先来先服务算法

•时间片轮转法

•优先数算法

•多级队列算法

注:主要掌握前两个算法,后两个算法要求理解算法思想。

•了解特权指令的概念

•理解CpU的两种运行状态:管态、目态及相互转换

•了解作业、作业步和作业控制块的概念

•理解作业调度的概念及它与进程调度的关系

•了解作业的状态及变化过程

•掌握作业调度算法思想及其应用:

•先来先服务算法

•短作业优先法算法

•响应比法算法

第三章存储管理

•理解存储管理的功能

内存分配、内存保护、地址映射、内存扩充

•理解地址重定位的概念:

静态重定位、动态重定位

•了解单一连续分区存储管理及其缺点

•固定分区存储管理:

(1)理解固定分区的概念

(2)了解分配和回收的过程

(3)理解采用的重定位方式及其存储保护方法

(4)了解固定分区方式的缺点

•可变分区存储管理:

•理解可变分区存储管理的基本思想

•了解空闲分区表及其内容

•了解采用的重定位方式

•理解分配和和回收算法:最先适应法、适应法、最坏适应法

•理解零头(碎片)的概念:内零头,外零头

•分页式存储管理:

•理解分页式存储管理的基本思想

•理解页与块的概念

•理解页表的概念、作用和内容

•掌握地址重定位过程(不含快表结构)

•了解快表的概念和作用

•虚拟存储管理:

•理解虚拟存储器的概念

•理解请求分页式存储管理的基本思想

•理解缺页中断的概念及和影响因素

•掌握缺页中断率的计算

•掌握页面淘汰算法的思想和应用:FiFo、LRU、LFU

第四章设备管理

•了解设备的分类

•理解设备管理的目标与功能

•理解设备独立性的概念

•理解独占设备分配算法及相关数据结构:

•先来先服务算法

•优先级算法

•共享磁盘的调度:

•了解磁盘结构

•理解磁盘访问时间的构成:查找时间、等待时间和传输时间

•掌握磁盘调度算法的思想及其应用:

先来先服务算法、最短查找时间优先算法、电梯算法、单向扫描算法

注:主要掌握前三种算法及应用。

•了解数据传输控制方式:

•程序循环测试方式

•中断方式

•Dma方式

•通道方式

•了解缓冲技术:

•缓冲的作用

•缓冲的类型:单缓冲、双缓冲、多缓冲、缓冲池

•虚拟设备与SpooLinG技术:

•理解虚拟设备的概念

•理解SpooLinG系统的概念及其前提条件

•掌握SpooLinG系统的组成(软件和硬件)

第五章文件管理

•了解文件与文件系统的概念

•了解文件的分类

•文件的组织结构:

•理解文件的逻辑结构及分类

•理解文件的物理结构及分类

•理解文件的存取方式

•掌握磁盘存储空间管理方法及计算:

位示图法、空闲区表法、空闲块链接法、成组链接法

注:主要掌握前两个管理方法的计算。

•文件管理与目录结构

•了解文件控制块(FCB)的基本信息

•理解多级目录的概念

•了解文件的基本操作

•文件的使用

•了解文件共享与保护的概念

•了解文件的保密概念

•了解文件的保护的方法:存取控制矩阵、存取控制表、权限表、口令

•文件的操作

了解文件的基本操作:创建、删除、打开、关闭、读、写

第六章进程的并发

•理解进程间的制约关系:互斥、同步

•理解信号量的概念

•掌握p、V操作的定义

•掌握用p、V操作实现进程互斥、同步

•理解死锁的概念

•理解产生死锁的必要条件

•理解解决死锁的策略:预防、避免、检测、恢复(解除)

•了解进程间的通信方式:低级通信方式、高级通信方式

第七章操作系统实例分析

•了解UniX系统及实现管理所采用的相关方法

•了解DoS系统及实现管理所采用的相关方法

参考用书:

《操作系统》宗大华、宗涛编 人民邮电出版社

第二部分:《关系数据库与SQL语言》(100分)

一、考试要求:

1.对关系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应用有较好的理解。

2.能熟练地使用SQL命令对数据库进行操作。

3.能初步掌握数据库设计的方法,并能用数据库系统建立数据库及简单的应用。

4.对关系数据库理论有一定的理解。

二、考试内容

第1章数据库系统概述

1掌握数据库系统中的几个基本概念: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数据模型、关系数据库等。

2了解数据管理的发展过程,重点掌握数据库系统的特点、发展阶段,掌握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3掌握数据库三级模式结构、优点、数据物理独立性、数据逻辑独立性。

4掌握信息世界中的实体、属性、联系,以及关系数据模型中的关系、属性、元组和键码等基本概念。

第2章关系模型

1掌握关系、关系性质、候选键、外部键、主属性、非主属性、关系模型完整性、关系模式、关系数据库等基本概念。

2掌握关系代数及其运算:并、差、交、笛卡尔积、投影、选择、自然连接、θ连接等。

3了解元组关系演算和域关系演算。

第3章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

1了解SQL语言的特点,掌握基本表、视图、索引等概念。

2掌握数据定义命令:创建数据库、创建基本表、表结构的修改、基本表的删除;索引的建立与删除。

3掌握数据查询命令:SeLeCt语句,要求:

1)简单查询(单表查询),包括正确书写选择条件、排序输出、聚合运算以及分组处理;

2)连接查询(多表查询);

3)嵌套查询(子查询)。

4掌握数据操纵命令:基本表数据的插入、删除、修改。

5掌握有关视图的操作:定义视图、查询视图、更新视图、撤消视图。

第4章关系数据库理论

1了解关系模式设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以及解决的途径。

2掌握函数依赖、完全函数依赖、部分函数依赖、传递函数依赖的定义,能计算属性的封闭集,并由此得到关系的候选键。

3掌握第一范式(1nF)、第二范式(2nF)和第三范式(3nF)的定义,能判别关系模式的范式等级。

4掌握关系模式的分解(规范到3nF)的步骤、分解的原则和分解的方法。

第5章数据库设计

1掌握数据库设计的任务和步骤。

2了解需求分析阶段的任务:定义信息与应用;定义操作任务;定义数据项。

3掌握概念结构设计阶段的方法和步骤,并能设计eR图。

4掌握逻辑结构设计阶段的任务和步骤,重点掌握从e/R图到关系模式的转换。

5了解数据库物理设计的任务。

6了解数据库的实施、运行和维护等过程。

三、考题类型

1.选择题:40%

2.填空题:20%

3.根据题意写出正确的SQL语句:25%

4.计算题:15%

参考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