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7:47

互联网金融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手段

金融的本质是风险管理,风控是所有金融业务的核心。典型的金融借贷业务例如抵押贷款、消费贷款、p2p、供应链金融、以及票据融资都需要数据风控识别欺诈用户及评估用户信用等级。传统金融的风控主要利用了信用属性强大的金融数据,一般采用20个纬度左右的数据,利用评分来识别客户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

互联网金融公司利用大数据进行风控时,都是利用多维度数据来识别借款人风险。同信用相关的数据越多地被用于借款人风险评估,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就被揭示的更充分,信用评分就会更加客观,接近借款人实际风险。常用的互联网金融大数据风控方式有以下几种:

1验证借款人身份

验证借款人身份的五因素认证是姓名、手机号、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家庭地址。企业可以借助国政通的数据来验证姓名、身份证号,借助银联数据来验证银行卡号和姓名,利用运营商数据来验证手机号、姓名、身份证号、家庭住址。

如果借款人是欺诈用户,这五个信息都可以买到。这个时候就需要进行人脸识别了,人脸识别等原理是调用国政通/公安局api接口,将申请人实时拍摄的照片/视频同客户预留在公安的身份证进行识别,通过人脸识别技术验证申请人是否是借款人本人。

2分析提交的信息来识别欺诈

线上申请时,申请人会按照贷款公司的要求填写多维度信息例如户籍地址,居住地址,工作单位,单位电话,单位名称等。如果是欺诈用户,其填写的信息往往会出现一些规律,企业可根据异常填写记录来识别欺诈。例如填写不同城市居住小区名字相同、填写的不同城市,不同单位的电话相同、不同单位的地址街道相同、单位名称相同、甚至居住的楼层和号码都相同。还有一些填写假的小区、地址和单位名称以及电话等。

如果企业发现一些重复的信息和电话号码,申请人欺诈的可能性就会很高。

3分析客户线上申请行为来识别欺诈

欺诈用户往往事先准备好用户基本信息,在申请过程中,快速进行填写,批量作业,在多家网站进行申请,通过提高申请量来获得更多的贷款。

企业可以借助于SDK或JS来采集申请人在各个环节的行为,计算客户阅读条款的时间,填写信息的时间,申请贷款的时间等,如果这些申请时间大大小于正常客户申请时间,例如填写地址信息小于2秒,阅读条款少于3秒钟,申请贷款低于20秒等。用户申请的时间也很关键,一般晚上11点以后申请贷款的申请人,欺诈比例和违约比例较高。

这些异常申请行为可能揭示申请人具有欺诈倾向,企业可以结合其他的信息来判断客户是否为欺诈用户。

4利用黑名单和灰名单识别风险

互联网金融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为恶意欺诈,70%左右的信贷损失来源于申请人的恶意欺诈。客户逾期或者违约贷款中至少有30%左右可以收回,另外的一些可以通过催收公司进行催收,m2逾期的回收率在20%左右。

市场上有近百家的公司从事个人征信相关工作,其主要的商业模式是反欺诈识别,灰名单识别,以及客户征信评分。反欺诈识别中,重要的一个参考就是黑名单,市场上领先的大数据风控公司拥有将近1000万左右的黑名单,大部分黑名单是过去十多年积累下来的老赖名单。

5利用移动设备数据识别欺诈

行为数据中一个比较特殊的就是移动设备数据反欺诈,公司可以利用移动设备的位置信息来验证客户提交的工作地和生活地是否真实,另外来可以根据设备安装的应用活跃来识别多头借贷风险。

欺诈用户一般会使用模拟器进行贷款申请,移动大数据可以识别出贷款人是否使用模拟器。欺诈用户也有一些典型特征,例如很多设备聚集在一个区域,一起申请贷款。欺诈用户还有可能不停更换Sim卡和手机,利用Sim卡和手机绑定时间和频次可以识别出部分欺诈用户。

6利用司法信息评估风险

涉毒涉赌以及涉嫌治安处罚的人,其信用情况不是太好,特别是涉赌和涉毒人员,这些人是高风险人群,一旦获得贷款,其贷款用途不可控,贷款有可能不会得到偿还。寻找这些涉毒涉赌的嫌疑人,可以利用当地的公安数据,但是难度较大。也可以采用移动设备的位置信息来进行一定程度的识别。如果设备经常在半夜出现在场所或区域例如澳门,其申请人涉赌的风险就较高。

总结:总之,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风控采用了用户社会行为和社会属性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传统风控数据维度不足的缺点,能够更加全面识别出欺诈客户,评价客户的风险水平。互联网金融企业通过分析申请人的社会行为数据来控制信用风险,将资金借给合格贷款人,保证资金的安全。

【参考文献】

互联网金融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监管;工作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中众筹融资、移动支付、网络贷款等金融模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互联网金融将互联网技术与金融行业相结合,利用信息技术来开展金融业务,改变了传统的金融模式,拓宽了金融业务的服务范围。但是,由于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正处于起步阶段,互联网金融在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及时解决。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加强重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工作,并积极探索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策略。研究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工作不仅有利于提高互联网金融监管的质量,而且对金融行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

1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1.1市场风险的存在

虽然我国金融市场有着严格的市场秩序和市场纪律,但是,仅仅依靠市场秩序和市场纪律不能完全抵制金融行业风险。如果金融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的金融担保,会导致金融风险定价机制失效。在这种情况下,部分互联网金融机构会趁机推出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来掩盖金融风险,但是,却不能降低金融风险。而市场风险的存在要求我国应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

1.2市场变革的需求

当前市场资源配置作用的失灵主要是因为市场中存在着垄断、恶意竞争、市场信息不对称等现象。这就要求我国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加快市场变革,以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由于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一家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瘫痪会对整个互联网金融市场产生巨大影响,造成金融市场危机。因此,我国开展互联网金融监管工作是市场变革的需要。

1.3互联网金融本身存在缺陷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技术与金融行业的结合,是金融行业的创新。但是,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与金融行业风险的存在,互联网金融本身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例如,在网络贷款中,很容易出现负责人跑路现象。同时,一些互联网金融机构为了获取收益而退出利益高、风险大的金融产品,并推销给一些不了解金融风险的投资者,导致金融行业陷入危机,严重威胁到客户的资金安全。

2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形式

2.1移动支付与第三方支付

移动支付是通过移动设备和无线通信技术来进行支付的行为。移动支付经常用手机和电脑作为通信设备。当前,我国移动支付发展十分迅速。移动支付具体包括手机银行业务、电信移动支付和支付公司一定支付这三种类型。第三方支付主要指客户、支付公司和银行之间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连接,进而实现资金结算功能。并且,第三方支付能够为客户提供技术保障,方便客户交易。另外,随着第三方支付的发展,网络理财逐渐兴起,逐渐改变了传统的理财观念和理财手段。

2.2p2p平台

p2p平台是互联网金融投资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网络借贷。p2p平台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方向,打破了传统融资媒介的束缚。当前,我国的p2p平台具体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己建立业务队伍来寻找借款客户,一种是与贷款公司合作。p2p平台促进了民间融资的发展并解决了网络微小企业的贷款问题。

2.3众筹平台

众筹平台是互联网金融新的融资渠道,主要是在互联网中筹款项目来筹集资金。当前,我国的众筹平台主要有捐赠式众筹、回报奖励式众筹、债券式众筹、股权众筹这四种。我国互联网众筹平台的发展十分迅速,但与发达国家仍存在着一定差距。同时,互联网众筹平台的创业者年龄普遍偏低,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

3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

3.1缺乏监管机构

首先,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工作缺乏明确的监管机构,互联网金融监管存在着很大的空白。现阶段,我国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以中国证监会、中国银监会等监管机构为主,采用分业监管的方式。但是,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传统的分业监管已经无法适应当前金融行业的发展;其次,由于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缺乏监管机构,导致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执法不到位。很多监管机构在监管过程中,仍存在着很多违法违规的行为,互联网金融监管效率不高。

3.2缺乏相关法律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都是针对传统金融行业制定的,没有完善的专门针对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虽然,我国对互联网金融进行了一定的规定,但是,这些法律规定主要用于鼓励和扶持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或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或是确保互联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缺乏对互联网金融具体操作和具体过程中的法律法规。法律体系不完善,严重影响了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工作。

3.3监管手段不科学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手段大多是针对传统金融业发展的监管手段,而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背景下,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手段仍不够科学。虽然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技术与金融行业相结合的产物,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互联网金融具有跨区域、跨市场和跨业务的特点,打破了传统金融业务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对监管方法和监管手段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部门一味采用传统的监管手段,会严重阻碍互联网金融监管效率的提高。

3.4准入许可制度不严格

严格的准入许可制度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当前我国并没有对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准入许可制度作出严格规定,互联网金融市场门槛较低,很多企业都开始涉足于互联网金融企业。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互联网金融市场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部分企业没有互联网金融的资格与风险防范能力,导致互联网金融市场风险增加,从而严重影响了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发展。

4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工作的策略

4.1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法律体系

为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我国政府应积极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为互联网金融监管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深入调查了解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和发展需求,根据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实际状况和市场需求来完善现有的金融法律体系,对金融监管法律做出一定的调整和修订,增加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内容,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其次,政府相关部门应建立专门规定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以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发展实际状况为依据来制定监管法律法规,增强法律体系的针对性;最后,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技术标准制度,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4.2构建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

首先,互联网金融监管应积极明确监管主体,培养高素质的专业监管人员,负责互联网金融监管工作。同时,互联网金融监管部门应根据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和金融监管法律,并协调各监管部门的工作,明确各监管部门的责任,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另外,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搭建互联网金融网络监管平台,采用信息化的监管手段,提高互联网金融监管效率。其次,互联网金融监管应确定监管范围,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程序进行监管,增强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最后,互联网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行业自律,辅助行政监管,缓解互联网金融机构与监管部门之间的矛盾,增强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灵活性和自觉性。

4.3建设社会信用体系

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完善我国的征信体系,积极创新征信方法,将互联网金融纳入社会信用数据库,增强社会信用数据的真实性;其次,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完善互联网金融评价机制,注重客户对互联网金融的评价,并将互联网金融信用评价纳入社会信用体系,确保互联网金融信用信息的真实性;最后,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企业信用体系,使企业信用体系纳入社会信用体系中,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

4.4改进互联网金融监管方法

首先,互联网金融监管部门应积极建立检测指标体系,运用现代化的检测分析方法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监管,提高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科学性。其次,互联网金融监管部门应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增强互联网金融监管的信息化程度,提高互联网金融监管效率。最后,互联网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质量监管,确保互联网金融机构业务和产品质量,从而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5结语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结果,具有较高的信息化程度。互联网金融将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服务相结合,改变了传统金融服务模式,提高了金融服务质量。但是,由于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起步较晚,互联网金融存在着较大风险。同时,市场风险、市场变革都需要我国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形式主要包括移动支付与第三方支付、p2p平台、众筹平台。由于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工作发展时间较短,缺乏充足经验,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工作中存在着缺乏监管机构、缺乏相关法律、监管手段不科学、准入许可制度不严格等问题。为完善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工作,我国应积极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和监管体系,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改进互联网金融监管方法,提高互联网金融监管工作效率。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对金融行业的发展和我国经济发展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课题组,王宝刚,荆伟.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法律规制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4(10).

[2]张克.p2p行业的异化与监管挑战互联网金融时代,金融监管机构该怎么做?[J].华东科技,2013(09).

[3]李有星,陈飞,金幼芳.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探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4).

互联网金融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问题;发展建议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金融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金融业务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金融开始出现兴起,可以说,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有着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互联网金融结合了互联网技术,为人们以及互联网金融机构提供了诸多便利。但是,我国互联网金融起步较慢,在其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使得人们对互联网金融产生了质疑,开始抵触互联网金融业务。现代社会里,互联网金融的作用是巨大的,而要想发挥互联网金融的作用,就必须认清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问题,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维护互联网金融环境,推动互联网金融的稳定、健康发展。

1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作为时展的产物,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在我国现代社会里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互联网金融就是互联网技术和金融的结合,这是一种趋势,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里,互联网的便利性使得金融行业开始拓展互联网金融业务,自此,我国互联网金融也在不断发展。近年来,以互联网为依托的金融业务模式不断增加,如第三方支付、众筹、p2p网络借贷、第三方金融平台等,这些金融模式的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亿,上半年新增网民2000多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截至2016年年底,纳入中国p2p网贷指数统计的正常经营p2p网贷平台为2307家,比2015年年底增加63家,增长2.81%。2016年我国第三方互联网交易规模达到19万亿元,同比增长62.2%。这些数据表明,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越来越快。纵观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情况来看,虽然互联网金融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将成为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绊脚石,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

2.1监管问题

就我国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情况来看,监管问题是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现阶段,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上一部分资金从线下转移到线上,这些资金已经脱离国家对金融体系的管控,从而使得国家不能了解社会资金具体走向,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二、我国互联网金融起步较晚,与之相匹配的监管体系还没有建立,现阶段所建立的监管机制存在很大的漏洞,长远效益不足,短期效益较重,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挥,这些早期建立的监管体系逐渐暴露出了不足,不能更好地约束和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使得互联网金融呈现出混乱的局面和形式。

2.2法律问题

互网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法律法规,但是就现阶段来看,我国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还没有建立,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强,从而使得非法犯罪行为日益猖獗,扰乱了互联网金融环境,威胁到了互联网金融的稳定发展。

2.3信息安全问题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但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使得互联网金融会面临着较大的信息安全问题。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当下,在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时候,很容易受到网络黑客的攻击,窃取互联网金融业务重要的信息,再加上人们的安全意识不高,在使用计算机网络的时候不注重网络环境,从而使得互联网金融业务双方蒙受利益损失,对于消费者、客户而言,一旦他们的利益受损,就会对互联网金融失去信心,从而不利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2.4人才问题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关联性。现阶段来看,我国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还比较稀少,现有的人才知识结构比较落后,缺乏互联网金融方面的知识,能力不足,从而在开展金融业务的时候增加了金融风险发生几率,不利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2.5信用问题

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信用问题,信用问题的存在会造成互联网金融出现信用风险。由于网络的虚拟性、自由性,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而且传播信息不需要承担责任,在这种情况下,既有可能会引起信用风险问题。如,以企业在向金融机构申请网络贷款时,由于网络的虚拟性,金融机构不能对该企业的信用进行全方面的了了解,如果该企业信用不高,在金融机构同意贷款申请后,既有可能不可及时回笼贷款资金,从而影响到金融机构资金的正常运转。

3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3.1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机制

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可以规范互联网金融行为,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现阶段,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机制还不够完善,使得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因此,针对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就必须结合实际,不断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机制,要成立专业的监管部门负责互联网金融监管,对互联网金融功能、行为进行全面的监管,同时,要健全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合作机制,实现相互监管,从而更好地规范监管行为,促进互联网金融的稳定发展。

3.2健全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

健全的法律法规是维护互联网金融环境稳定、健康的保障。针对当前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的不完善问题,相关部门必须加以调整和改进。首先,要根据我国现阶段互联网金融发展情况,建立符合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法律法规;其次,要加强结合国际金融法律法规,对当前相关制度规定进行修订和完善,建立与国际发展相匹配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另外,要加强立法,加大法律法规执行力度,对那些故意扰乱互联网金融环境的行为给予严厉打击和惩处,从而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营造一个健康、稳定的环境。

3.3强化信息安全管理

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必须对信息安全引起高度重视,如果互联网金融出现信息安全问题,就会降低人们对互联网金融兴趣,使得人们互联网金融,不利于互联网金融发展。针对信息安全问题,互联网金融机构以及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提高人们的信息安全意识,要加强信息安全管理,以先进的信息安全技术为依托,提高网络环境的安全性,从而避免经济利益受损,要消费者、客户的利益保护。对于消费者、客户而言,只有保障他们的合法利益不受损害,才能{动他们参与互联网金融的积极性,从而拉动消费,带动内需,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

3.4落实互联网人才培养政策

未来的社会必将演变为人才之间的较量,而互联网金融作为时展主流,要想推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就必须加强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作为政府部门,要全面落实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政策,要成立专业的院校、设立专业的课程,从而进行专业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培养。针对现阶段的金融人才,要加强他们对互联网金融的认识,促进他们知识结构的转变,要安排优秀的人才出国深造,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经验和理念,从而更好地服务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

3.5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针对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信用问题,立足信用,要结合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实际情况,加快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央行要完善个人征信,互联网金融机构要加强信用跟踪,要全面了解客户信用,从而有效地规避信用风险。

3.6进一步落实实名制

实名制是针对我国互联网金融虚拟性的一种应对措施,实名制的实施可以更好地规避互联网金融风险。因此,在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必须进一步落实实名制,通过实名制,可以将责任追究到具体人的身上,从而更好地约束人的行为,避免不法行为扰乱互联网金融环境。

4结语

综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加快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指出了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着人才、监管、法律、信用以及信息安全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而要想推动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稳定发展,就必须根据我国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采取策略,要健全互联网金融监管机制和相关法律法规,要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要重视信息安全管理,从而为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符瑞武,邢诒俊,颜蕾.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政策建议[J].时代金融,2013,29:32-33

[2]蔡少珠.浅谈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政策建议[J].新经济,2016,06:55-56

[3]王媛,初凤荣.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论,2016,03:83-85

[4]李宝贵,孙建平,孙大忠,杨晓军,马其亮.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问题、风险和监管建议――基于基层国有商业银行的调研报告[J].现代经济信息,2016,19:260

[5]陈素.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金融电脑,2014,07:68-70

互联网金融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问题;对策

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消费金融也迅速发展起来,其用户规模迅速扩大。互联网消费金融提升了消费金融的效率以及消费者享受金融服务的便利性,但是也存在着信用风险大、监管不到位、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融资渠道较窄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及时明确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监管主体,明确对互联网消费金融从业主体的监管责任,使互联网消费金融规范健康发展。本文就互联网消费金融法律问题进行展开分析,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与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概念和模式

从本质上看,互联网消费金融就是网贷,是互联网技术与消费金融模式相融合的一种新型金融服务的类型,具有相应资质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在大数据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向消费者提供消费产品或者服务贷款的金融运作模式。互联消费金融以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为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升了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效率及消费者享受金融服务的便捷性。[1]当前,主流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模式大致有以下四大类:[2]

(一)电商平台模式

目前,淘宝、苏宁、京东等电子商务公司通过该公司旗下平台向消费者提供“蚂蚁花呗”、“任性付”、“京东白条”等消费信贷产品。这种消费信贷产品大多以消费者在电商平台的消费记录、消费频率、消费喜好、退换货频率等个人信息为借贷的依据,该种模式借贷金额一般比较小,主要是满足消费需要。电商平台的优势在于提供的资金只能购买自己平台的产品,具有较强的粘性,针对平台消费,最大限度地刺激消费者办理消费信贷业务提前消费。

(二)p2p平台模式

该种模式简单来说,就是消费者基于消费需求通过p2p网贷平台借款项目,进行筹资,经过p2p平台审核后上线该项目,由出借人进行资金出借,满足借款人的消费需求,获得资金后再进行消费,到期后由消费者向出借人还本付息。相比于其他模式,该种模式的对象多为无抵押无担保小额贷款、借款效率非常高,不可否认的是,p2p平台模式借贷风险也比较大。

(三)信用卡模式

当前,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最主要方式就是信用卡线上结算。在线消费时,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不受限制地使用信用卡结算,信用卡模式主要是通过透支和分期付款两种方式进行消费,用户及时还清本金与利息即可。信用卡模式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依托,该模式的特点在于方便便捷、申请时间短、手续齐全、安全性高。

(四)分期消费金融模式

消费者在线上消费场景消费时,分期平台将从投资者、银行获取到的资金用于替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服务。主流的分期平台主要有分期乐、趣分期。分期平台主要针对在校大学生,消费群体年轻化,但是其最主要的缺陷就是依附于投资者、融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导致分期平台的消费金融产品与银行产品相类似,缺乏特色和创新活力,且存在各种风险,比如技术风险、信用风险等,同时也存在资金周转不灵、资金链断裂的问题。

二、当前互联网消费金融存在的问题以及风险

互联网消费金融一方面提升了消费金融的效率及消费者享受金融服务的便捷性,提高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互联网消费金融规模在不断扩大,优化了经济的结构。但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消费金融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风险隐患。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互联网消费金融存在的问题及风险。

(一)信用风险

由于消费金融的本意是为消费者购买消费品提供消费金融产品或者业务,因此消费金融的消费产品或者业务金额比较小,审核效率高,还款期限较短。从目前来看,在各大银行信贷对象中,消费金融产品或者业务所占的比重极小,因此即使发生逾期不还款,在整体上也不会影响银行的信用。从当前情况看,非抵押、非担保是互联网消费金融所提供的消费信贷的最主要的特点,综合考虑审核的因素较少,且通过互联网审核的时间都比较短,风险大,而且难以做到贷款的后期追踪。互联网消费平台大多自我宣传“最快3分钟审核,隔天放款,0抵押0担保”,申请门槛低,手续非常简单。虽然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或者业务单笔金额较小,但是缺乏相应的保险制度和信用担保,如果一旦大量用户短时间内不及时还款,那么就会影响整个互联网金融甚至实体经济的平稳运行。

(二)对互联网消费金融监管体系亟待完善

2015年7月人民银行等十部委联合《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在指导意见中就互联网消费金融从业主体只涉及了消费金融公司,但随着互联网消费金融规模的日益壮大,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优势日益显现,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从业主体已经涉及到了电子商务公司、p2p平台等。这一现实情况导致消费金融公司的经营被相关监管部门监管过于严苛,这样下去,长期被传统的监管理念和思路所束缚,消费金融公司缺乏必要创新活力,使得消费金融公司的产品及业务缺乏特色。相反,对于其他从事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主体的缺乏相应的、必要的监管。这些互联网消费金融从业主体就可以趁机钻空子,长此以往,不完善的监管体系会导致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环境不规范、不公正、不公平。互联网消费金融消费者正当权益的保护会受到严重的损害。

(三)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融资渠道较窄

当前,消费金融公司、p2p平台、电子商务公司、分期购物平台等主要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面临共同的难题,就是融资渠道窄,无法获得批量化的资金来源,仅能通过公司股东出资、推行资产证券化、发行金融债券、商业银行借款等相关渠道融通资金,融通资金的渠道较少,最为重要的是缺少更多低成本、低风险、长期的、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可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健康发展。

三、对解决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的问题的建议及对策

(一)拓宽从业机构融资渠道,改善融资环境

对于互联网消费金融主体融资渠道窄的问题,应该从进一步拓宽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融资的渠道入手。建议进一步通过股东存款、银行借款、资产证券化、发行金融债券等渠道融资,鼓励银行业等金融机构给予的各项金融政策的扶持,降低互联网消费金融企业的融资门槛,为互联网消费金融企业融资提供更多的便利。同时也要支持社会资本作为互联网消费金融融资渠道之一。此外,政府相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例如实施资金支持、税收减免等相关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引领和助力的强有力的作用。发挥创新促进发展的作用,加大创新奖励力度,对于处在创业初期的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从业机构给予大力支持。除此之外,还可以针对互联网企业的交互性、创新能力强、轻资产的相关特点,创新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健康、规范发展。

(二)分类指导,明确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监管责任

从本质上看,互联网消费金融仍属于互联网金融,所以仍然没有改变互联网金融隐蔽性高、传染速度快、突发性强、范围极其广的特征。促进互联网消费金融平稳运行的内在要求之一是加强互联网消费金融监管。[3]此外,目前来说,互联网消费金融还是新生事物和新的产业,所以为了扶持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创新发展,必须要适时制定比较宽松的监管政策,从而推动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规模的扩大。促进互联网消费金融健康发展,要通过鼓励创新和加强监管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更好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互联网消费金融监管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依法进行、适度可行、协调进行、分门别类,科学地界定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准入门槛,落实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监管责任,明确各类风险底线,坚决打击违法和违规行为。[4]

(三)加强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管理

目前,影响互联网金融健康、规范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隐患和风险问题。故此,最为重要的一点的是重点加强对于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具体的对策有以下几点:第一,必须要从法律层面予以高度重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加强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管理必须从结合实际情况,所以要结合目前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主要发展特点和发展需求来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要努力达到一个目的:促使完善的法律体系为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作用,妥善处理发展过程中各项矛盾和纠纷,为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创新、规范发展提供保障。第二,加强互联网消费金融,需要互联网消费金融从业主体自身努力,尤其需要重点互联网消费金融企业自身方面进行重点完善和优化,促使互联网消费金融企业各方面平稳运行,有效防护各个运行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建构互联网消费金融结构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不断提升其可靠性、安全性、稳定性,杜绝任何有可能的漏洞,加强网络风险监管和管控。

(四)加大关于互联网消费金融违法犯罪打击力度,促进行业安全健康发展

为了推动互联网消费金融健康规范发展,必须要加大互联网消费金融网络环境的监管和整治力度,对涉及违法套现、欺诈、诈骗的专业网站及时进行屏蔽和清除。同时建议公安、银监会、司法等各个部门与互联网消费金融企业定期联合开展互联网消费金融违法犯罪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查处相关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大对于互联网消费金融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并依法追究相应的民事、刑事、行政责任,促进互联网消费金融健康规范发展。[5]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目前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中存在的各种隐患和风险问题,必须要重视并分析当前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隐患和风险问题,需要建立相关的风险管理制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规范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的行为准则。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的规模的不断扩大,互联网消费群体日益年轻化,对目前的互联网消费金融的风控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为促使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发展,互联网消费金融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努力是非常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孟如兰.后监管时代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趋势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09).

[2]张霄.大学生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比较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6.

[3].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工作探析[J].中国商论.2016.(28).

[4]周四清郭琴.互联网金融创新与监管边界的演化博弈[J].经济教学.2016.(01).

互联网金融的重要性篇5

国家一系列的工作安排都强调了建立互联网金融监管长效机制这一要求。对于如何建立互联网金融监管长效机制的问题,一种观点主张建立批制度,即在互联网金融入口处提高准入门槛,通过先期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标准,将互联网金融纳入合适的监管体系;一中观点认为应当以坚持市场化方向,尊重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和模式,引导互联网金融健康有序发展。我们认为,应当坚持市场化思维,探索符合互联网金融发展特点和实际的监管长效机制,实现互联网金融监管市场化。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决定了互联网金融监管市场化

互联网金融结合了互联互网和金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互联网兼具开放性、包容性、普惠性和公平性。互联网是一个开放、包容、公平的平台,联网为形形的人们提供了一个足够大的空间,人们在互联网上的行为具有相当的自主选择权,正如互联网名言“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这一只狗”所表达的,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最大限度的表达自己,而不用考虑自己的身份、地位、金钱多寡等问题。二是创新性。互联网天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性。互联网的发展表明,正是不断的创新推动了互联网的日益强大,互联网创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迅速变革。实践证明,互联网金融的开放性、包容性、普惠性和公平性能充分体现互联网金融共享经济和普惠金融特质。互联网金融以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和金融的历史性结合,推动了传统金融和互联网的优势互补及有机结合。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和产品的成本大大降低,甚至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将移动银行拓展到传统物理网点无法覆盖到的区域,为金融普惠之路打开了机会窗口。同时,互联网企业也基于互联网金融开辟了新的产品领域,无论是企业和个人,享受金融服务都更加便捷和低廉。坚持市场化思维进行互联网金融监管有利于保护和鼓励有价值互联网金融健康快速发展,符合国家“鼓励创新、防范风险、趋利避害、健康发展”的互联网发展的总体要求。

二、金融业的高度市场化决定了互联网金融监管市场化

业界公认金融业是我国市场化程度最高,与国际接轨的程度最高的行业。作为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前沿,互联网金融的市场化程度也应当是最高的。在这一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必须坚持市场化。在信息和网络时代,中国的网民超过了7亿,世界互联网十强企业中,中国占了四席: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常态下,站上“互联网+”风口的互联网金融方兴未艾,因此,有观点认为“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处于全球前列”。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一直在赶超欧美发达国家,有序有效发展壮大我国的互联网金融,是我国抢占金融发展前沿,占据金融业发展有利位置的又一阵地。坚持市场化思维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有利于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保持我国互联网金融业强劲的发展势头。

三、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的需要互联网金融监管市场化

过去金融高度垄断,对于小微企业和个人的金融服务严重缺位。这主要表现在产品缺失、价格不合理、便捷程度不高等方面,社会金融产品供给严重不足。种种因素造成的金融压制,对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给了互联网金融一个发展的机遇,使其能够顺风而起,迅速壮大。互联网金融可以同时从资产端和负债端唤醒经济体系中“沉睡的资金”,解决经济转型中供给侧的失衡,让资金流入实体经济,盘活存量,刺激增量。供给端的改革使得金融产品效率更高、服务更便捷、成本更可控。这契合了供给侧改革最大限度释放市场主体的活力的目标,更能让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大力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结合我国促进“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一系列产业政策和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坚持市场化思维进行“互联网+金融”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是顺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必然之举。

四、经济金融治理方式和手段变革需要互联网金融监管市场化

在治理整顿模式下,切忌正常的优胜劣汰进程被“一刀切”的行政化干预所替代。避免“一放就乱、一乱就抓、一抓就死”的循环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上演。监管和治理不等于一棍子打死。互联网金融是代表高度趋势性的新生事物,虽然在鼓励创新和控制风险、在规范和发展、在好和快目标之间取得平衡很难,但一旦底线原则清晰,严格坚守底线原则,终将为互联网金融监管探索出符合其发展方式的监管机制。坚持市场化思维,制定好政策框架,明确监管制度和监管措施,允许市场主体在不突破底线的前提下自由创新和发展,是社会治理模式变革的重要体现。例如2016年8月,银监会出台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规定p2p是信息中介而不是信用中介、小额分散的客户定位、只能线上禁止线下等规矩都是底线,相关主体严格遵守这些底线既是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壮大的需要也是政府变革经济金融治理方式和手段的需要。

互联网金融的重要性篇6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金融创新业态,使得传统金融业务如同插上了无形的翅膀,在“顷刻间”就增添了透明度更高、参与度更广、协作性更优、中间成本更低、操作性更强等一系列比较优势。目前,通过互联网能够实现一整套的综合金融服务,如提供多种金融产品(资产类、权益类、份额类、项目类等),多种金融业务(p2p/p2C/p2B、众筹等),多种交易模式(发行认购、发售、招拍挂、询报价、定价、协议、竞价等),多种资金交收模式(三方存管、银商转账、网银支付、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等),消费者似乎在“一夜之间”便进入到了真正的互联网金融时代。与此同时,其对经济金融秩序和宏观调控效果带来的冲击,对金融消费者带来的风险隐患更不容小觑。

 

一、金融监管体系面临的风险考验

 

互联网金融其“跨界经营”和“普惠金融”的特质,在现行监管体制下,客观上会造成监管真空和监管重叠并存,加上目前对其尚无明确的监管机构和具体的监管规则,造成在监管上“人人管、人人都不管”的尴尬局面。长此以往,难免可能会引发经济、金融和社会风险的日益积聚,有由小范围的结构性风险演化为大面积的系统性风险的危险,使现行金融监管体系面临严峻考验。笔者认为,互联网金融所承载的风险和监管体系面临的挑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风险点多面广、潜伏性强,危害度大、风控度弱。一是风险防控措施缺失。互联网金融的线上交易,具有瞬时性、高频性、跨界性、虚拟性、超时空性等特点,从而使现有诸多传统的金融风险防控措施失效。正因为如此,目前对于互联网金融交易暂时也只能停留在“风险提示”阶段。如2013年央行下发的《支付业务风险提示——加大审核力度提高管理水平防范网络信贷平台风险》和2011年银监会下发的《关于人人贷有关风险提示的通知》,这些都仅能起到风险提示的有限作用,不具备实质性防控措施的强制约束功能。

 

二是风控革新举步维艰。风控方面,传统金融机构常采取人工调查、数据分析和经验判断等方法来实现,以尽量压低坏账率。而互联网金融的解决方案是用互联网技术手段,以容纳更多的数据来实现。传统金融机构的风控方式,从长期实践的效果来看并不十分理想,而互联网金融采取的这种风控思维,也同样未得到长期实践的验证,短期内也应很难被证明行之有效。以p2p网贷为例,目前几乎所有的p2p公司采取的风控方式,其实仍然是按照传统金融机构的模式,进行人工上门核查,在风控层面的革新几乎为零。

 

三是交易对象身份不明。互联网金融的交易大部分均在线上完成,交易对象的身份往往难以确认,由此引发或隐含的洗钱、网络金融诈骗等风险,也应引起高度警惕。

 

四是网络安全隐患较大。互联网金融的便捷性毋庸置疑,通过电脑或手机即可在瞬时完成交易。然而由于网络病毒、网络黑客、网络故障及恶意软件等因素的影响,手机钱包化带来的资金安全、涉密数据信息泄露等主客观安全隐患,亦不容小觑。

 

五是个人信息难以保护。由于网络平台环境复杂,存在个人信息泄漏等问题,由此引发的资金、账户安全等问题应引起重视。同时,大规模的个人信息泄漏,还可能危及国家安全。

 

(二)机构及其业务合法性难以界定。目前,受制于现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体制的羁绊,以混业经营为主要特征的互联网金融,缺乏权威性、规范性、统一性的法律法规,其机构的市场准入尚无明确的国家标准,亦未按照金融机构的法定市场准入程序进行注册登记,部分投资、担保类公司目前仅仅办理工商执照后即可成立公司开展相关业务,互联网金融机构其身份的合法性,作为普通投资者难以判定,更无法掌握其资质和信用度等信息的真实性,以致造成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加上交易在线上进行,以前需要金融机构员工和客户当面沟通并操作完成所办理的业务,现在完全变成“隔空对话”式的线上进行,交易过程中的信息真实性更难以得到预判确认。普通投资者往往主要依据各投资产品宣传的收益率进行投资,其合法权益将很难得到保障。另外,部分互联网金融企业实际开展的业务超越了其自身业务范畴,有的甚至进行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乃至从事非法集资活动,严重干扰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影响到社会稳定。目前全国各地已有大量类似的非法案例出现,2015年底的“e租宝”事件造成了全国性的影响,并对行业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现行分业监管体制,合力不足、盲点有余。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使得各类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日渐趋同,业务综合化发展趋势不断加强,银行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及非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原来分业监管模式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这种“多头体制”金融监管模式带来的管理零乱,难免导致出现“多人管”和“没人管”同在、管理重叠和管理盲区并存现象,各金融监管部门之间难以形成合力,带来从业者经营不规范和监管者标准不统一等乱象,从而造成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更不可预测。

 

二、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落实金融监管改革措施和稳健标准,完善监管协调机制,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这一“决定”的出台,对未来我国金融监管模式提出更为综合化、集约化的新要求,以适应未来混业经营的金融业态以及相应的风险结构。这无疑对金融监管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努力消除已有风险,积极面对新的风险,与时俱进地看待、管理好新的金融业态,以期达成“金融效率与金融公平兼顾,金融创新与金融安全并举,经济效益与服务质量同步”的目标。

 

(一)厘定法律法规,定准发展方向。在法律法规层面对互联网金融进行规范,是保证其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当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互联网金融进行规范的法律法规,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某些互联网金融业务野蛮发展并产生乱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加快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推进综合化、规范化、理性化、权威化的互联网金融法规的出台,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为此,须从顶层设计上确立传统金融与网络金融并行发展的战略,从法律层面厘定发展方向、界定业务范畴、确定准入门槛,制定行为指引文件和国家标准,梳理细化发展涉及的框架性、原则性内容,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相关参与者提供具体化的规范引导,促其在“不触碰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两条法律红线的前提下,于规范发展和鼓励创新之间取得平衡。同时,要从国家层面改变多头分业监管格局,加快完善配套的相应金融稳定制度,如完善存款保险制度、金融机构破产清算制度等,确保经济金融秩序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二)更新监管理念,推进监管创新。金融机构混业经营已成潮流并呈现出了发展的加速度,而我国的分业监管模式与金融市场的变化态势间,存在着较大的不协调性。现有的监管体系和监管标准以及监管理念,也存在着与之不相适应的矛盾,互联网金融业务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的显著特征,带来现有金融监管理念、监管体制与金融创新发展的矛盾日益增多。因此,抓住互联网金融的货币本质,并在监管理念上与时俱进,是金融监管创新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选择。

 

与传统金融业监管一样,目前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仍然采用分业监管的模式,不同类型的互联网金融业态处于不同监管部门的管理状态下,有的甚至仍游离于监管之外。现实情况表明,现有分业监管体制难以适应互联网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针对目前监管的现状,建议分三步走:

 

第一步,明确主体职责,实施联合监管。按照分业监管的原则,分别由央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等监管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明确互联网金融不同业态的监管主体,设立专门的互联网金融监管内设职能部门,负责对互联网金融各业态的监管,并健全和完善部门之间的稳定交流合作机制和部门联席会议机制,部门之间各司其职且共享信息,避免重复监管增加监管成本。

 

第二步,运用科技手段,强化非现场监管。鉴于传统的金融监管手段并不能完全适应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现实,非现场的网络监管将成为互联网金融监管的主要手段。建议开发建立互联网金融监管网络平台,对互联网金融实时监管。

 

第三步,破除体制羁绊,促进监管转型。即在条件成熟时,对现有监管机构和体制进行重大调整,从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转型,推进监管创新。面对在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开展混业经营、提供金融服务的情况下,金融监管模式的转型势在必然。针对其不同于传统金融业的特点,按照其功能制订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在保证投资者资金安全和防范风险的基础上,也应尊重互联网业务的自身发展规律,正确合理引导其朝健康方向发展。

 

(三)健全风控体系,防范金融风险。从某种意义而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不但使得金融业变得更加脆弱,而且由于网络信息传递的快捷和不受时空限制,会使传统金融的风险在发生程度和作用范围上会产生急剧放大效应。其原因在于:一是互联网金融高频交易可能产生新的系统性风险。互联网增加了金融市场风险传播的可能性,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交叉传染性有可能强化。二是互联网金融对技术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放式的网络通讯系统,不完善的密钥管理和加密技术,欠安全的tCp/ip协议,以及计算机病毒、电脑黑客攻击、网络金融诈骗等,极易引起交易主体的资金损失。

 

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风险,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导致的技术风险和基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特质带来的经济风险。具体包括: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声誉风险、信息泄露风险、技术安全风险、洗钱风险等。因此,应在金融监管的顶层设计上统筹规划、综合权衡,变“事后监管”为“事前防范”,充实复合型金融监管人才,健全风控体系,将由其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降到可控的最低限度。

 

(四)拓展数据应用,完善征信体系。互联网金融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金融交易的虚拟性。因此必须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降低互联网金融虚拟性所带来的风险,让交易双方回归到可追溯的实体。健全涵盖企业和个人的社会征信体系,特别是互联网金融交易虚拟化后引起了信息不对称,使企业征信体系的健全显得尤为重要。大力发展信用中介机构,建立支持新型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商业信用数据平台,推动信用报告网络查询服务、信用资信认证、信用等级评估和信用咨询服务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征信体系还处于较为依赖对不良信息是否存在的定性判断阶段,互联网金融投资者主要参考不良信息是否存在来决定是否投资,而尚未发展到根据不良信息的多少、涉及的范围及严重程度对投资风险进行衡量的定量判断阶段。因此,应全面地对信用评级体系进行多层次的顶层设计,全面发挥金融监管部门信息优势,着力拓展数据应用,建立大数据分析系统,逐步建立更趋完善的、相对开放的信用评级机制和征信系统查询平台,充分发挥征信系统的经济和社会效用。

 

(五)深化金融消保,强化行业自律。将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纳入金融消费者权益保障范围。一是制定专门的互联网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办法,对交易过程中的风险分配和责任承担、机构的信息披露、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等作出明确规定。二是成立“一行三会”为基本架构的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各监管部门按照分业监管原则,解决相应金融纠纷,加强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教育。三是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也要配合监管机构积极开展互联网金融消费教育,提高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四是建立互联网金融信息综合平台。平台为互联网金融参与者提供互联网金融机构及其业务产品咨询服务,并将非法互联网金融平台和高风险互联网金融产品及时向投资参与者提供风险警示。五是组织互联网金融的行业协会开展行业自律,促进整个行业规范发展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六)扩大国际合作,提升监管效能。近年来,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迅猛发展,使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加大了全球的金融风险,对世界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各经济体、国家或组织不仅出现了对金融机构行为准则一致性的要求,而且也出现了对金融当局监管行为一致性的要求。建立有效的国际金融合作机制,深化与加强金融监管国际合作,是金融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互联网金融监管呈现自由化和国际合作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过去分业经营和防止垄断的传统金融监管政策,被市场开放、业务融合和机构集团化的新模式所取代。另一方面,随着在网上进行的跨国界金融交易量愈来愈大,一国的金融监管部门已经无法完全控制本国的金融市场活动。因此,国际间的跨境金融监管合作,成为互联网金融时代监管的新特征并在国际社会形成共识。

 

作者:葛亮来源:西部金融

 

 在资金需求方与供给方之间,互联网金融为其提供了有别于传统银行业和证券市场的新渠道,提高了资金融通的效率,是现有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同时作为一种新的金融业态,目前对其监管的理论基础、必要性和审慎尺度等方面,尚缺乏深入的研究和讨论,现行法律规定和监管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仍属盲区,以至成为行业监管的重点、难点和风险隐患的多发点,使我国现行金融监管体系面临严峻挑战。本文从国外成熟市场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及监管实践出发,分析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及前景,并就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一些应对建议。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金融创新业态,使得传统金融业务如同插上了无形的翅膀,在“顷刻间”就增添了透明度更高、参与度更广、协作性更优、中间成本更低、操作性更强等一系列比较优势。目前,通过互联网能够实现一整套的综合金融服务,如提供多种金融产品(资产类、权益类、份额类、项目类等),多种金融业务(p2p/p2C/p2B、众筹等),多种交易模式(发行认购、发售、招拍挂、询报价、定价、协议、竞价等),多种资金交收模式(三方存管、银商转账、网银支付、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等),消费者似乎在“一夜之间”便进入到了真正的互联网金融时代。与此同时,其对经济金融秩序和宏观调控效果带来的冲击,对金融消费者带来的风险隐患更不容小觑。

 

一、金融监管体系面临的风险考验

 

互联网金融其“跨界经营”和“普惠金融”的特质,在现行监管体制下,客观上会造成监管真空和监管重叠并存,加上目前对其尚无明确的监管机构和具体的监管规则,造成在监管上“人人管、人人都不管”的尴尬局面。长此以往,难免可能会引发经济、金融和社会风险的日益积聚,有由小范围的结构性风险演化为大面积的系统性风险的危险,使现行金融监管体系面临严峻考验。笔者认为,互联网金融所承载的风险和监管体系面临的挑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风险点多面广、潜伏性强,危害度大、风控度弱。一是风险防控措施缺失。互联网金融的线上交易,具有瞬时性、高频性、跨界性、虚拟性、超时空性等特点,从而使现有诸多传统的金融风险防控措施失效。正因为如此,目前对于互联网金融交易暂时也只能停留在“风险提示”阶段。如2013年央行下发的《支付业务风险提示——加大审核力度提高管理水平防范网络信贷平台风险》和2011年银监会下发的《关于人人贷有关风险提示的通知》,这些都仅能起到风险提示的有限作用,不具备实质性防控措施的强制约束功能。

 

二是风控革新举步维艰。风控方面,传统金融机构常采取人工调查、数据分析和经验判断等方法来实现,以尽量压低坏账率。而互联网金融的解决方案是用互联网技术手段,以容纳更多的数据来实现。传统金融机构的风控方式,从长期实践的效果来看并不十分理想,而互联网金融采取的这种风控思维,也同样未得到长期实践的验证,短期内也应很难被证明行之有效。以p2p网贷为例,目前几乎所有的p2p公司采取的风控方式,其实仍然是按照传统金融机构的模式,进行人工上门核查,在风控层面的革新几乎为零。

 

三是交易对象身份不明。互联网金融的交易大部分均在线上完成,交易对象的身份往往难以确认,由此引发或隐含的洗钱、网络金融诈骗等风险,也应引起高度警惕。

 

四是网络安全隐患较大。互联网金融的便捷性毋庸置疑,通过电脑或手机即可在瞬时完成交易。然而由于网络病毒、网络黑客、网络故障及恶意软件等因素的影响,手机钱包化带来的资金安全、涉密数据信息泄露等主客观安全隐患,亦不容小觑。

 

五是个人信息难以保护。由于网络平台环境复杂,存在个人信息泄漏等问题,由此引发的资金、账户安全等问题应引起重视。同时,大规模的个人信息泄漏,还可能危及国家安全。

 

(二)机构及其业务合法性难以界定。目前,受制于现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体制的羁绊,以混业经营为主要特征的互联网金融,缺乏权威性、规范性、统一性的法律法规,其机构的市场准入尚无明确的国家标准,亦未按照金融机构的法定市场准入程序进行注册登记,部分投资、担保类公司目前仅仅办理工商执照后即可成立公司开展相关业务,互联网金融机构其身份的合法性,作为普通投资者难以判定,更无法掌握其资质和信用度等信息的真实性,以致造成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加上交易在线上进行,以前需要金融机构员工和客户当面沟通并操作完成所办理的业务,现在完全变成“隔空对话”式的线上进行,交易过程中的信息真实性更难以得到预判确认。普通投资者往往主要依据各投资产品宣传的收益率进行投资,其合法权益将很难得到保障。另外,部分互联网金融企业实际开展的业务超越了其自身业务范畴,有的甚至进行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乃至从事非法集资活动,严重干扰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影响到社会稳定。目前全国各地已有大量类似的非法案例出现,2015年底的“e租宝”事件造成了全国性的影响,并对行业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现行分业监管体制,合力不足、盲点有余。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使得各类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日渐趋同,业务综合化发展趋势不断加强,银行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及非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原来分业监管模式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这种“多头体制”金融监管模式带来的管理零乱,难免导致出现“多人管”和“没人管”同在、管理重叠和管理盲区并存现象,各金融监管部门之间难以形成合力,带来从业者经营不规范和监管者标准不统一等乱象,从而造成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更不可预测。

 

二、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落实金融监管改革措施和稳健标准,完善监管协调机制,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这一“决定”的出台,对未来我国金融监管模式提出更为综合化、集约化的新要求,以适应未来混业经营的金融业态以及相应的风险结构。这无疑对金融监管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努力消除已有风险,积极面对新的风险,与时俱进地看待、管理好新的金融业态,以期达成“金融效率与金融公平兼顾,金融创新与金融安全并举,经济效益与服务质量同步”的目标。

 

(一)厘定法律法规,定准发展方向。在法律法规层面对互联网金融进行规范,是保证其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当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互联网金融进行规范的法律法规,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某些互联网金融业务野蛮发展并产生乱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加快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推进综合化、规范化、理性化、权威化的互联网金融法规的出台,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为此,须从顶层设计上确立传统金融与网络金融并行发展的战略,从法律层面厘定发展方向、界定业务范畴、确定准入门槛,制定行为指引文件和国家标准,梳理细化发展涉及的框架性、原则性内容,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相关参与者提供具体化的规范引导,促其在“不触碰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两条法律红线的前提下,于规范发展和鼓励创新之间取得平衡。同时,要从国家层面改变多头分业监管格局,加快完善配套的相应金融稳定制度,如完善存款保险制度、金融机构破产清算制度等,确保经济金融秩序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二)更新监管理念,推进监管创新。金融机构混业经营已成潮流并呈现出了发展的加速度,而我国的分业监管模式与金融市场的变化态势间,存在着较大的不协调性。现有的监管体系和监管标准以及监管理念,也存在着与之不相适应的矛盾,互联网金融业务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的显著特征,带来现有金融监管理念、监管体制与金融创新发展的矛盾日益增多。因此,抓住互联网金融的货币本质,并在监管理念上与时俱进,是金融监管创新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选择。

 

与传统金融业监管一样,目前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仍然采用分业监管的模式,不同类型的互联网金融业态处于不同监管部门的管理状态下,有的甚至仍游离于监管之外。现实情况表明,现有分业监管体制难以适应互联网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针对目前监管的现状,建议分三步走:

 

第一步,明确主体职责,实施联合监管。按照分业监管的原则,分别由央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等监管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明确互联网金融不同业态的监管主体,设立专门的互联网金融监管内设职能部门,负责对互联网金融各业态的监管,并健全和完善部门之间的稳定交流合作机制和部门联席会议机制,部门之间各司其职且共享信息,避免重复监管增加监管成本。

 

第二步,运用科技手段,强化非现场监管。鉴于传统的金融监管手段并不能完全适应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现实,非现场的网络监管将成为互联网金融监管的主要手段。建议开发建立互联网金融监管网络平台,对互联网金融实时监管。

 

第三步,破除体制羁绊,促进监管转型。即在条件成熟时,对现有监管机构和体制进行重大调整,从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转型,推进监管创新。面对在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开展混业经营、提供金融服务的情况下,金融监管模式的转型势在必然。针对其不同于传统金融业的特点,按照其功能制订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在保证投资者资金安全和防范风险的基础上,也应尊重互联网业务的自身发展规律,正确合理引导其朝健康方向发展。

 

(三)健全风控体系,防范金融风险。从某种意义而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不但使得金融业变得更加脆弱,而且由于网络信息传递的快捷和不受时空限制,会使传统金融的风险在发生程度和作用范围上会产生急剧放大效应。其原因在于:一是互联网金融高频交易可能产生新的系统性风险。互联网增加了金融市场风险传播的可能性,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交叉传染性有可能强化。二是互联网金融对技术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放式的网络通讯系统,不完善的密钥管理和加密技术,欠安全的tCp/ip协议,以及计算机病毒、电脑黑客攻击、网络金融诈骗等,极易引起交易主体的资金损失。

 

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风险,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导致的技术风险和基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特质带来的经济风险。具体包括: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声誉风险、信息泄露风险、技术安全风险、洗钱风险等。因此,应在金融监管的顶层设计上统筹规划、综合权衡,变“事后监管”为“事前防范”,充实复合型金融监管人才,健全风控体系,将由其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降到可控的最低限度。

 

(四)拓展数据应用,完善征信体系。互联网金融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金融交易的虚拟性。因此必须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降低互联网金融虚拟性所带来的风险,让交易双方回归到可追溯的实体。健全涵盖企业和个人的社会征信体系,特别是互联网金融交易虚拟化后引起了信息不对称,使企业征信体系的健全显得尤为重要。大力发展信用中介机构,建立支持新型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商业信用数据平台,推动信用报告网络查询服务、信用资信认证、信用等级评估和信用咨询服务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征信体系还处于较为依赖对不良信息是否存在的定性判断阶段,互联网金融投资者主要参考不良信息是否存在来决定是否投资,而尚未发展到根据不良信息的多少、涉及的范围及严重程度对投资风险进行衡量的定量判断阶段。因此,应全面地对信用评级体系进行多层次的顶层设计,全面发挥金融监管部门信息优势,着力拓展数据应用,建立大数据分析系统,逐步建立更趋完善的、相对开放的信用评级机制和征信系统查询平台,充分发挥征信系统的经济和社会效用。

 

(五)深化金融消保,强化行业自律。将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纳入金融消费者权益保障范围。一是制定专门的互联网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办法,对交易过程中的风险分配和责任承担、机构的信息披露、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等作出明确规定。二是成立“一行三会”为基本架构的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各监管部门按照分业监管原则,解决相应金融纠纷,加强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教育。三是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也要配合监管机构积极开展互联网金融消费教育,提高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四是建立互联网金融信息综合平台。平台为互联网金融参与者提供互联网金融机构及其业务产品咨询服务,并将非法互联网金融平台和高风险互联网金融产品及时向投资参与者提供风险警示。五是组织互联网金融的行业协会开展行业自律,促进整个行业规范发展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六)扩大国际合作,提升监管效能。近年来,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迅猛发展,使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加大了全球的金融风险,对世界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各经济体、国家或组织不仅出现了对金融机构行为准则一致性的要求,而且也出现了对金融当局监管行为一致性的要求。建立有效的国际金融合作机制,深化与加强金融监管国际合作,是金融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互联网金融监管呈现自由化和国际合作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过去分业经营和防止垄断的传统金融监管政策,被市场开放、业务融合和机构集团化的新模式所取代。另一方面,随着在网上进行的跨国界金融交易量愈来愈大,一国的金融监管部门已经无法完全控制本国的金融市场活动。因此,国际间的跨境金融监管合作,成为互联网金融时代监管的新特征并在国际社会形成共识。

 

作者:葛亮来源:西部金融

互联网金融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安全风险;安全审计;内部威胁

中图分类号:F23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1-64-03

2014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召开,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提及了互联网金融。2015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及了互联网金融。当前,互联网金融获得了迅猛发展,其门槛低、交易便捷且成本低,为个人投资者及小微企业融资做出了巨大贡献。但2013年下半年以来,互联网金融公司倒闭、跑路、丑闻事件时有发生。这对审计工作提出很大挑战。由于互联网金融自身特殊性,审计机构、审计人员都面临较大风险。

一、互联网金融与信息系统风险控制审计

(一)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遵循“平等、开放、协作、共享”原则,将互联网、移动客户端与传统金融业务相关联,呈现低成本、易操作、高透明、高参与的特点。近几年,政府工作报告经常提及互联网金融。恒大集团副总裁刘永灼(2016)曾指出,2016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i市场规模将会达到17.8万亿,未来5年行业年均增速约为24.67%,预计2020年规模将会达到43万亿,而我国目前拥有超过1000万家传统金融机构无法覆盖的实体企业,互联网金融未来市场巨大。相比2016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曾发表研究报告指出,截止2014年年底,当时中国互联网金融规模为10万亿,p2p网贷平台1500家,半年成交额为1000亿,已超过2013年度全年成交额,p2p网贷从业人员人数39万人,服务企业超200万家,相关行业从业人数超过6000万人。第三方支付、众筹、互联网金融门户网站多元化模式逐渐形成。传统金融业为迎接互联网金融发展,建行推出“善融商务”,工行推出“融e购”,浦发银行将手机卡、银行卡、地铁卡三卡合一,交行推出基于网络应用平台的远程理财服务。与此同时,传统审计业务也发生重大转变。

(二)信息系统安全风险控制审计

根据iaaSB的审计准则,现代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指的是在审计工作开展以前,被审单位存在的重大错误风险,这种风险与财务报表整体有关,也包括与报表认定相关的错报风险。其一,微观角度。互联网金融企业内部管理状况影响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股权结构过于集中会使得董事会听命于大股东,治理结构的缺陷使得管理层可能会操纵财务报表。其二,宏观层次。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互联网金融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但会议制定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较为宽泛,对第三方支付、p2p、众筹等相关规定过于笼统,一些处于初创阶段的互联网金融机构为获得发展,管理层可能会利用监管的空白粉饰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会因此增大。检查风险的存在与审计人员风险识别能力及业务判断能力密切相关。其一,互联网金融是多学科综合体,涉及审计、计算机、金融、统计学等行业技术知识,更新速度较快,审计人员传统知识结构无法适应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要求。其二,审计准则不能适应新业务发展,传统金融审计理论缺少互联网金融审计准则,这会造成互联网金融审计依据的缺失。

二、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风险

(一)互联网本身固有信息风险

互联网本身固有风险主要包括两种:信息安全风险、操作风险。主要表现为病毒入侵、泄露信息、黑客攻击及操作系统漏洞。在大数据云计算时代,信息数据传播速度非常快,破坏性强,影响范围广。此外,信息技术虚拟性的存在使得常规审计检测难以查出潜在风险,这些都加重了风险未知性及隐蔽性。有数据资料显示,2015年80%以上网贷公司都有过黑客攻击情况,164家p2p平台曾陷于瘫痪,数据被窃取,资产被盗用,资料被外泄,身份被盗用,客户利益受到非常大之损失。

(二)负外部性

负外部性即金融行为中,私人收益或成本向第三方溢出造成的经济效应。全球一体化使得互联网金融外部性加剧,而这种外部性影响很大,极有可能会再次引发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造成不可估量之后果。

(三)资金供需双方交易损失的风险

在互联网时代,资金供需双方不再局限于以传统金融机构为媒介,取而代之的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虚拟化中介机构。但双方信息不对称。互联网金融本身具有普惠性特点,其面向的是专业知识较为欠缺的“长尾”群体。这种群体一般风险识别能力较弱,这为互联网金融风险埋下伏笔。以p2p网贷和众筹为例,借贷双方直接依托网络发生业务联系。互联网推动了信息共享,但也有借款者为达到借款目的,刻意隐瞒不良资产或虚假信息,同时,贷款者因为自己专业知识欠缺,对信息存在误读情况。这就导致借款者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贷款者处于信息劣势地位。道德风险的存在成为必然。资金供需之间信息不对称加剧了资金筹集运用的不确定性,加剧了金融不稳定,会引发新的金融风险。

三、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风险对审计工作之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缺位

互联网金融为新兴行业,我国政府对其监管仍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尚缺少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虽然我国出台了关于互联网金融企业会计处理原则与内部控制规范,但其法律基础仍是传统金融企业。互联网金融企业与传统金融企业不完全匹配,互联网金融创新性要远大于传统企业,新业务、新金融产品不断涌现,但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却缺少相应的参照标准,此外,审计人员依据现有规范给出的意见,一旦客观条件发生变化,审计人员意见就有可能转为不恰当审计意见。

(二)审计线索隐蔽性使得三方审计难以开展

三方审计即官方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以及内部审计。其一,互联网时代,审计证据及其轨迹呈现电子化网络化趋势,设计系统人员、操作员、拥有管理权限的后台管理人员、电脑黑客都有可能越过防火墙,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攻击,对电子数据进行删除、修改,而且这种行为往往难以查证。这会使得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大大降低。其二,即使审计人员获取了数字化审计证据,在海量数据信息中提取审计线索也不是能在有限时间内完成的。其三,互联网金融企业系高新技术企业,业务在互联网上完成,日常资料实现电子化存储即云存储,大数据特征明显。即数据规模大、类型多样、高频动态。某些数据存储载体不再局限于肉眼可以观测到的服务器物理设备,这都增加了审计人员获取审计证据的难度。

(三)审计人员技术能力弱化

审计互联网金融企业要求审计人员具备审计、会计、计算机、金融等相关知识,如果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欠缺,无疑会增加审计难度。此外,互联网金融交易都是线上操作,如何查证计算机程序是审计人员必须攻克的难题,传统审计软件在面对大数据时,暴露出其弱点:抓取证据准确性低、速度慢、处理效率偏低、误判。

四、基于威胁的互联网金融信息审计工作构想

(一)建立完善相关互联网金融审计法律法规

要积极完善互联网金融审计法律法规,明确国家金融审计在审计监督中的主导作用。在已经指导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基础之上,针对目前政策法规的漏洞及薄弱环节,制定出针对互联网金融(如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众筹)、互联网保险(第三方保险网络平台)、互联网证券(如余额宝)、互联网混合业务(如金融咨询、比价)的审计规范。为审计工作开展创建政策依据。

(二)构建四位一体互联网金融审计体系

构建四位一体审计体系如下图所示:

图1四位一体互联网金融审计体系构想图

政府金融审计应居于主导地位。其独立性、强制性、政策性特点决定了其在互联网金融审计中居于主导地位。其一,政府金融审计能凭借优势使得互联网金融与其他社会生产领域结合,从宏观上识别防范金融风险。其二,政府金融审计属于强制性审计,并且独立于金融系统,不仅可以对互联网金融做出客观公正评价,还可对互联网金融监管机构进行再监督。

互联网金融监督管理机构是保障。其组成人员可以包括政府审计人员、互联网金融企业代表、会计师事务所相关专家、内部审计专家。这个监督机构可以将各方信息综合,类似于自律组织,以出台规范模式来更好监督互联网金融发展。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是主力。其特点是业务广、专业强。其一,注册会计师行业储备了大量深谙会计、审计、金融、互联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依托其专业知识可以识别潜在风险与错报。其二,注册会计师审计覆盖面广的优势可以弥补官方审计的盲区,更关注财务报告的合法性、公允性、真实性。

内部审计是核心。其特点是内向性、广泛性、及时性。相对于其他部门,其对本机构情况知根知底,可以通过及时详细信息来识别防范风险,能够形成持续性防护体系,应将内部控制设置的合理性,尤其是互联网信息的内部控制作为重点。

(三)培养复合型互联网金融审计人才

为进一步满足互联网金融发展需要,应对现有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做重大调整。其一,会计师事务所应加强相关审计人员计算机能力培训,审计人员自身也应多关注互联网金融发展,多参加互联网金融讲座。其二,学校在审计课程体系建设中也应加入互联网金融案例知识。其三,注册会计师考试可以适当增加互联网金融相关内容。其四,开展互联网金融审计,也可以多借助其他专业人士知识,如风险控制专家、信息系统安全专家、网络工程师等。

五、结束语

互联网金融对审计业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下转第40页),(上接第65页)本文从互联网金融发展特点入手,通过系统论证现代风险导向互联网金融审计,提出了互联网金融系统安全风险如互联网本身固有风险、负外部性、资金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希望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构建四位一体审计体系,培养复合型互联网金融审计人才模式,为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提供指引。

参考文献:

[1]刘国城.我国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内部威胁的“知识发现”与“内控管理”[J].山东社会科学,2016,(07).

[2]赵丹,张红英.互联网金融审计监督体系的构建及其实现路径[J].财会月刊,2015,(25).

[3]刘国城,杨丽丽.面向内部威胁的中观信息系统内控管理研究[J].计与经济研究,2014,(06).

[4]刘国城.基于过程的电子政务云安全审计模式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1).

[5]刘国城,王会金.基于aHp和熵权的信息系统审计风险评估研究与实证分析[J].审计研究,2016,(01).

作者简介

互联网金融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

当前我国互联网技术正处速发展阶段,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决定了其逐渐的渗入到互联网金融行业中去,使得我国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十分迅猛。放眼国际,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亦促进了金融行业进入国际互联网金融的时代,金融行业的发展速度较之前而言大幅度的提高。然而,互联网金融的这种迅猛发展也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亦是需要面对非常之多的风险的,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及时有效的进行分析,进而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应对。

1.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是在传统金融方式的基础上,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互联网技术,实现网上支付、信用中介、资金融通的金融形势。互联网金融不是互联网与金融业的简单结合,而是在一定的市场环境下,通过安全、高效的互联网对传统金融业进行创造性变革。与传统金融业相比,互联网金融最大的特点在于包容和开放[1]。互联网金融运用社交网络等媒介,将人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为每一位参与者提供开放、自由、平等的平台,资金的供需双方能够充分获取自己希望获得的信息。目前互联网金融已经由过去的网上银行向第三方支付、企业网络贷款、个人网络信用贷款等方面发展,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具有创意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推向市场。

2.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政策未知性

互联网金融在我国还属于新兴产业,大量行业政策还有待完善。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政策对一个行业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以余额宝和专车服务为例,余额宝是最具代表性的互联网金融产品,通过余额宝,用户不仅可以获得一定的收益,还能随时将余额宝内的资金用于消费或转出至银行卡,这是与传统货币基金最大的不同之处。余额宝已经推出即获得广泛的市场认可,但当时的余额宝尚处于金融监管的灰色地带,一旦央行禁止该类型产品的存在,余额宝很可能成为非法金融产品。随着央行正式宣布鼓励互联网金融产品发展,余额宝才有幸获得了继续发展的机会。于此相比,专车服务则在市场急速扩大的时候被各地交通运输部紧急叫停,专车市场瞬间被。由此不难看出,政策未知性是互联网金融发展中首先要面对的问题,企业在发展中必须对政策变化保持高度的敏感性。

2.2监管不健全

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政策主要是基于传统金融体系制定的,尚未覆盖至互联网金融领域,而互联网金融快速扩张造成了严重的监管漏洞。首先,互联网金融尚游走在法律与监管的灰色地带,还是以余额宝为例,虽然其在问世后便引爆了市场,但余额宝仅是中介平台,自身不留存任何资金,消费者的资金在购买余额宝后直接对接天弘增利宝基金。余额宝的规模现在已经突破数千亿人民币,如此庞大的资金一旦出现问题,会对社会安定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2]。其次,p2p网贷平台跑路现象屡禁不止,仅2016年1月就出现了106家问题p2p平台。p2p网贷平台的跑路潮和提现困难正式监管措施不到位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导致的。

2.3传统金融业的反击

互联网金融的迅速扩张引起了传统金融业的高度警惕,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传统金融业也采取了相应措施予以反击。从银行角度来看,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开始组建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和互联网金融体系。从证券公司角度来看,各大证券公司开始推行网络开户,保险公司也开始采取网络销售的方式推广保险产品。我国对传统金融业的管制较为严格,造成银行等在面对互联网金融平台时力不从心,但大型传统金融企业在社会形象、顾客口碑、营销方式等方面具有互联网金融平台难以企及的巨大优势[3]。同时绝大多互联网金融企业是轻资产公司,资金总量的限制使他们不可能大规模设立网点与传统金融机构进行直接对抗。随着未来银行利率管制的开放,银行存款与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利率差会进一步缩小,从而加剧金融业的市场竞争。

2.4信息安全性有待提高

互联网金融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然而互联网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平台,网络安全问题是制约互联网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网络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1)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一直以来都困扰着互联网用户。计算机病毒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影响有限,但由于互联网金融的所有交易都通过网络完成,一旦运行过程中某一个环节受到计算机病毒攻击,很可能导致整个互联网金融系统瘫痪。(2)软硬件设施水平差。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大多为小型公司,这些公司在规模、资金总量等方面极为有限,为了降低成本,软硬件设备的水平相对较差,这就造成了计算机技术与网络安全方面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首先,当交易量集中至某一时点时,服务器会因信息量过大发生瘫痪。其次,交易平台无法抵抗网络黑客的恶意攻击,客户信息存在被泄露的风险。

3.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识别

3.1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指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对互联网金融业造成的影响。目前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尚处于发展阶段,各项政策法规正在紧锣密鼓的中[4]。一旦某项政策或法律法规禁止互联网金融某个分支,将对这个子行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在实际中,传统金融业仍是金融政策制定和监管的主要对象,这些规范、监督制度对互联网金融的兼容性有限,因此互联网金融处于法律与监管的盲区,政策与监管措施的不完善大幅降低了企业的违法成本,刺激了行业内不负责任现象的发生。

3.2信用风险

信用是金融机构赖以生存的基础。对互联网金融而言,其经营主要是依靠互联网,相比传统金融业,它并没有实体网点,这既是巨大的优势也是明显的缺陷。完全网络化经营能够将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成本降到最低,但同时也更难获得消费者的信任。互联网金融行业监管问题尚处于空白,行业门槛低,这就造成了大量互联网金融公司存在诈骗、跑路等行为。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信用风险主要包括隐瞒交易过程、结果与直接窃取客户资金两个方面,然而无论哪个方面都会给客户造成巨大损失,进一步加剧行业混乱。

3.3经营风险

互联网金融业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首先,行业内部竞争呈现白热化。互联网金融业市场容量巨大,越来越多资本正在进入这个行业准备分一杯羹。截止2015年12月31日,我国p2p借贷平台共有3657家,是2014年p2p借贷平台总数的两倍以上。其次,来自传统金融业的反击。传统金融业在中国有数十年的发展时间,对金融市场的熟悉度更高,且客户基础更强大,这是互联网金融业在短时间内难以匹敌的。

3.4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因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没有遵守操作规范、系统故障、网络安全受到威胁等问题造成的潜在损失风险[5]。互联网金融对计算机和互联网具有较高的依赖度,数据安全和网络稳定是互联网金融企业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然而互联网随处可见的病毒或木马对网络信息安全造成了严重隐患。同时大多数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是由传统金融行业跳槽而来,他们在短时间内无法完全适应新技术、新功能,因此很可能因操作失误造成损失。

4.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建议

4.1完善行业法律法规

虽然互联网金融出现的时间较短,但是其影响力和影响面是其他行业无法比拟的,完善行业法律法规迫在眉睫。由于互联网金融涉及大量技术问题,因此制定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需要互联网监管部门与金融监管部门通力配合才能完成。现行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尚未能覆盖所有子行业,这不仅会增加消费者损失,还对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在制定法律法规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必须考虑到互联网金融的特殊性,既要对经营行为进行合理、有效的规范,也要注意不能扼杀了其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在制定法律法规时充分听取互联网金融行业从业人员的意见,并实时掌握该行业的发展状态[6]。

4.2加强行业监管

从本质而言,互联网金融也是金融行业的组成部分,只是与传统金融业相比具有了互联网属性。所以在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中必须采取双管齐下的措施。互联网金融在优化金融体系中具有突出贡献,对其监管力度必须适当,过松则无法达到预期监管效果,过紧会造成活跃性下降。互联网金融涉及第三方支付、电子商务、互联网货币基金等,虽然国内已经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措施,但总体而言还是偏少,这就要求监管部门紧跟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潮流,密切关注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产品,防止出现失控。

4.3加强行业自律

互联网金融的所有经营活动都是通过网络进行,这极大提高了监管难度,这也是造成监管政策迟迟难以出台的主要原因。外部监管不完善要求互联网金融企业必须加强行业自律,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在p2p借贷平台发生跑路潮后,消费者对p2p网贷的信任度大幅下降,造成真正有实力、有信誉的p2p借贷平台难以吸引消费者,这对整个行业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必须尽快成立自律协会,实现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相互监督。自律协会定期组织自律协议,安排专门人员对成员企业的经营行为进行监督。通过航悦自律协会不仅能够有效弥补外部监督的漏洞,净化市场环境,还有有效避免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

5.结语

互联网金融的不是对原有金融体系的破坏,而是促进中国金融体系良性发展的必要推动力,只有确保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才能使其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陈一鼎,乔桂明.“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信息安全风险防范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6).

[2]郭品,沈悦.互联网金融加重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吗?———来自中国银行业的经验证据[J].南开经济研究,2015(04).

[3]姚国章,赵刚.互联网金融及其风险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2).

[4]郭品,沈悦.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理论解读与实证检验[J].财贸经济,2015(10).

互联网金融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互利共赢;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5-0142-03

一、互联网金融概述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状况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第三产业和创新型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回顾过去几年的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状况可以发现,中国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活动融合度快速提升,互联网金融迅速热胀。虽然近期随着p2p机构陆续“跑路”现象而显现冷却趋缓之势,但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经济中实现了一道靓丽风景线是有目共睹的。淘宝网就是最典型的案例,每次“双十一”的购物狂潮,不断刷新销售纪录。“余额宝”是淘宝推出的理财产品,随后各种各样的理财产品相继推出。例如,易付宝、百付宝、快钱等多家第三方支付平台都具有起点低、操作简单、收益率高的特点,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到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电子团购网站参与进来。通过微信支付、我要买单等,就可以完成支付,操作简单,并且享受一定的优惠。互联网金融本质是一种金融业的创新,自然具有回避监管、获取较高收益的性质。现行状况下,央行对互联网金融公司没有资本的要求,也不需要接受央行的监管。互联网金融虽然具有自身优势,但是存在的高风险管理问题被监管部门切实关注到。

监管部门对互联网金融支持和鼓励的态度非常明确,可是同时必须考虑到维护社会金融体系的稳定和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二者造成恰恰相反的影响结果,成为了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实施分业结果和机构监管下的难题。2015年11月3日,新华社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文,其中强调要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这是中国首次把互联网金融写入五年规划建议中,可以看出我国对互联网金融的关注以上升到了国家层面,实施了顶层设计。这将大大加快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与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的内涵

互联网金融被认为是金融以互联网为服务平台而进行的金融服务行为。但其内涵,绝不是互联网与金融的简单结合,而是传统金融与互联网精神相融合的一种新业务,在本质上是一种新型的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具有的“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精神,正在快速渗透进传统金融业之中,冲击并改变着传统金融服务“封闭、差别、竞争、自利”的特点[1]。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不仅仅在于金融业务所采用的媒介不同,更重要的通过电子交易平台,让金融业务信息更相对对称,具有较高的参与性和合作性,以及降低成本等一系列特点。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工具,使得传统金融业务具备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征。

二、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比较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优劣势的比较

互联网的最大特点为流量和跨界,必将导致互联网金融的跨界创新。互联网的最大优点为便捷性,它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开放的,能在任何时间,以任何形式,实现任何距离的服务。互联网技术特点使互联网金融挑战现有的金融监管理念,冲击现有的规章制度,突破着现有的风险管理,大大拓展了金融服务空间和领域[2]。互联网金融借助互联网信息处理能力的优势,能够真正满足用户体验和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大大提升了客户的认可度。另外,交易成本更低,处理信息及时,支付方式便捷,灵活度相对较高,因而拥有广泛的客户基础。而传统金融关注的是服务竞争、价格竞争、产品标准化竞争,很难实现“客户至上,私人定制”式的特色服务。同时,受到成本高、利率定价机制不够灵活、针对性较差、间接与客户交易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维系客户对银行的忠诚度能力较弱,因而传统金融客户被互联网金融争夺而流失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互联网金融在金融领域的创新,基于网络的创新媒介。与商业银行具有历史悠久、根基庞大、系统完善的特点相比,互联网金融具有:(1)相对较短的经营时间、发生信用危机的可能性较高;(2)累计成本相对较低;(3)未来可能有监管压力,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可以提供更高的利息,其回报吸引力下降;(4)信息积累经验、管理经验不足,制约其长远发展。因此,从面前发展情况来看,商业银行的作用不是轻易能被互联网金融替代的。

(二)互联网金融现行功能分析

金融业作为社会经济的命脉,自然而然与巨大的利润预期相关联。人们寄希望于互联网金融能成为社会整体增益的推手,来解决传统金融所面临的普惠金融和金融创新乏力等一系列难题。但从实际的运行情况看,互联网金融还没有真正实现这一功能。其一,互联网金融没有解决“金融排斥”问题。广大的低收入人群的金融支持需要互联网金融至今无法满足,中等收入及以上人群才是互联网金融的真正服务对象。其二,互联网金融至今没有为社会带来低价格的金融产品。p2p网贷几乎成为了在线交易的民间“高利贷”行为,甚至比传统的金融产品价格还要高出很多。其三,平台之外的大量中小企业无法得到互联网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的最大优势是大数据信用评估与风险评估,它只能服务于交易平台上活跃的少数商家,不活跃的商家及新客户较难享受到低成本的该服务。其四,没有实质性金融创新。谢平等著的《互联网金融手册》中,把互联网金融体系划分为6种主要类型,(1)金融互联网化;(2)转移支付与第三方支付;(3)互联网货币;(4)基于大数据的征信和网络贷款;(5)p2p网络贷款;(6)众筹融资[3]。从这6种互联网金融体系特征与传统融资方式比较来看,只有第6种众筹融资才是真正的金融创新,是依靠社会的力量来推动创新创业。我国现阶段利用互联网众筹还没真正的开始,其他5种类型互联网金融体系只是利用互联网工具做传统金融业务,没有质的变化。

三、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影响

(一)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角色正在逐步弱化

商业银行在金融服务中主要职能便是作为资产融合与流通的媒介,目前正面临互联网金融的全面挑战,并在商业竞争中逐步处于劣势。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采集难度大幅降低,同时也降低了交易的成本,从而减少了商业银行对融资中介服务的需求。客户可以直接与互联网金融相接触,方便快捷,沟通方便,实现信息共享。其中介职能的核心是支付清算,一旦支付清算的职能被侵蚀,存贷业务亦可能“脱媒”而进行,银行的中介功能将受到重大的冲击。目前工行成立的网络融资中心就是通过运用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实现信贷业务完成的。数据显示,工行的网络融资总规模已达4500亿元,这已表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传统核心业务形成了真正的冲击。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支付领域主导地位形成冲击

互联网支付通常采用无卡支付的方式,即消费者通过一个虚拟账户绑定一张或者多张银行卡来完成互联网支付。这样不仅提高了支付成功率,同时有效地节省时间,致使其拥有广泛的用户群体。传统的网上银行要使用一定的介质,还需要登陆相关网站,操作相对复杂,难度系数较大。现在大多数商家已经开通微信支付,只需要扫二维码便可完成支付。同时还有许多商家与团购网站合作,可以完全实现在线支付,做到不划卡实现消费,使得传统的poS也可以省略。如果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无卡支付成为各支付企业和银行等互联网支付业务发展的重点,将会导致银行卡逐渐失去直接支付功能的优势地位。近来,电子货币以其发行成本低、速度快、易于个人网络清算、可实现货币的双向流通等特点,冲击着传统货币的概念。

(三)众筹融资对商业银行传统融资方式形成冲击

众筹即大众筹资,是利用网络良好的传播性,向网络投资人募集资金的金融模式。它起源于美国,已逐步发展成为成熟的商业模式并向其他国家和地区快速播散[2]。众筹模式有其许多自身的优势特点,如开放式的选择性,信息的相对对称性,信用鉴定、项目核实有互联网的强大支撑空间等。“众筹”由发起人(有创造能力但缺乏资金的人)、支持者(有资金缺项目的人)、中介平台(互联网平台)组成。它进入门槛低、项目多样性、参与投资者众多,是依靠社会的力量推动创新、创业[4]。相比传统金融业和渠道而言,更易受中小微企业的青睐,也更符合其发展模式和刚性需求。未来,众筹模式将会成为项目融资的重要方式,会逐渐侵占传统金融融资的领域,让本已充满竞争的金融业生存环境更加艰难。

(四)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产生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促使金融行业进入新的时代。它交易成本低、处理信息及时、支付方式便捷、灵活度相对较高的特点,直接削弱了商业银行的物理网点优势,改变了商业银行传统的客户群体,颠覆了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影响了商业银行的收入。互联网金融企业推出的理财产品和信贷产品能有效解决个人投资收益率不高及个人和小微企业融资贵、融资难等问题,快速集聚了大量的客户资源。这种与客户互利的商业模式,会使商业银行失去大量的客户,压缩利差空间,造成商业银行利润的下滑。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的放开和信贷规模的约束,导致商业银行既要提高存款利率留住客户,又要降低贷款利率、有效节约成本、缩减开支,才能持续经营,因此商业银行整体盈利能力受到很大影响。

四、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一)用情感连接维护好客户对商业银行的忠诚度

互联网金融也好,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也好,办理业务,赚取利润只是一种企业行为表象,那一系列的数字干巴巴无血、无肉,毫无情感。互联网金融的去中介化,让信息更加公开、透明及对称,操作流程简单快捷。但是其运营模式大大消减掉了有效的人际互动,机械的行为时间长久了就会耗损人们的心理资本,让人们更加需求情感的互动。保养好客户的心理感受,就会增加客户对商业银行的忠诚度,进而更坚实地留下客户。

(二)做到以客户为中心,重视客户体验

互联网金融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应归结于其能满足客户需求,能够有针对性地设计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同时操作流程简单快捷。这些优势给互联网带来了更多的客户,使得商业银行面临客户资源流失的威胁。商业银行要从过去自我视角下的重布局、重产品的渠道建设策略转向真正以客户为中心,将满足客户个性需求、提供优质体验作为核心目标,从客户的需求出发进行金融产品设计、优化金融服务、开展网络营销、改善业务流程等,同时加快转变服务意识,摒弃原有的推销式经营模式。要提供更友好的网上银行视图和操作方式,创造和引导客户的登录、使用需求,并形成重复使用习惯;要将移动终端视为延伸柜台,大力拓展移动终端覆盖面,加快手机支付对银行卡交易的替代,营造无钞、无卡的交易场景,使得银行产品随时随地可视可用,真正成为客户身边的银行。

(三)把人才队伍建设上升到战略高度

商业银行是一种综合性的服务行业,目前已经开始了混业经营。互联网+及大数据平台快速被应用于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对着如此巨大的变化,商业银行需要大量各种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就成为一个战略决策问题[5]。互联网金融领域是融合了金融、通讯、it等多行业,需要复合型人才,既要懂互联网,还要懂金融,更要懂得如何将二者更好融合。因此,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竞争便是关于人才的竞争。商业银行既要在招聘员工时对于复合性人才有所偏重,不能单一进行选拔,要综合考虑其能力,又要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并定期到有关高校进行再培训教育,同时也要在实际工作当中加大对员工互补专业知识的培训,轮岗学习,发挥其自身优势。要努力培育一支既能开展市场营销,又懂得经营管理,同时还懂得网络程序设计和运用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发展增添活力及做好复合性人才储备。

(四)用整合的模式实现共赢的结果

在如今的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与互联网企业是竞争与合作的双重关系,双方应取长补短,谋求合作共羸[6]。互联网信息技术是其最大的优势,商业银行应该加强同互联网企业的科技合作,研发出更多的适合银行的软件系统,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另一方面,互联网企业掌握着客户的个人信息与交易信息,而商业银行则具有历史悠久、资本雄厚、物理网点多、客户基础广泛的特点,双方应该将线下的客户数据与线上的动态数据相结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从而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结语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同互联网金融企业激烈竞争的格局已经形成,商业银行承受着互联网金融对其冲击,因此,必须做出战略转型。商业银行应当认真把握互联网金融发展契机,主动吸收其精华,加强自身建设,以客户为中心,加强人才培养,同时加强合作,在与互联网企业的竞争中走向融合或优势互补,开创互利、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王建红,王宪明,赵晓明.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三大难题[J].征信,2015,(3).

[2]徐诺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及影响[J].征信,2015,(3).

[3]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手册[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4]曾康霖,罗晶.对互联网金融的再认识[J].征信,2015,(4).

[5]李冉.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战略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6]白金枝.互联网金融发展及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

互联网金融的重要性篇10

互联网金融发源于美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就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互联网金融产业链。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美国,2013年以来,被称为互联网金融的新金融模式呈蓬勃发展之势,并对传统金融模式与金融业态产生了冲击,也引起了金融界、学术界、政府部门对互联网金融如何发展的激烈争论。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发展是制度要素和技术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前中国正处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存款利率管制还没有解除,新兴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传统金融机构意识落后和行为扭曲导致的金融资源错配等为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网络通信领域出现的一系列重大技术革新,为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如新型网络编程技术、新兴网络社交平台、网络通信工具的出现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提高了效率,使碎片化金融服务成为可能。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改进了信用风险的评估建模方法和效率,进而为基于海量数据处理的小额信贷和供应链金融奠定了技术基础。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业态包括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互联网基金销售、互联网保险、互联网信托和互联网消费金融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促进金融包容具有重要意义,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开了大门,在满足小微企业、中低收入阶层投融资需求,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引导民间金融走向规范化,以及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等方面可以发挥重要功能和作用。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2.1互联网信息技术引起的技术风险

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是计算机网络,相关软件系统与电脑程序对互联网金融健康快速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计算机软件系统、互联网技术等的安全性将直接影响互联网金融的有序运行,如木马入侵,黑客恶意篡改程序将严重损害互联网金融秩序。计算机软件、互联网技术专业性强,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研发人员与资金开展研发工作,而且研发具有极大的正外部性,加之目前互联网金融企业规模一般比较小,人员较少,经济实力有限,所以,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出于降低运营成本的考虑,基本上采用的是技术外包策略。由于自身不拥有企业运作的核心技术,一旦外部技术支持不能完全满足需求,将导致其不能及时有效地向顾客提供金融服务,形成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技术支持风险,而且目前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互联网金融设备欠缺,大量依赖从国外进口相应软硬件,这对我国互联网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极为不利。

2.2互联网金融机构缺乏风险控制机制

金融内生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要求金融行业的所有个体机构必须建立对非系统性风险的防范机制,这也是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前提条件。但是,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互联网金融机构普遍存在着缺乏风险防范机制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互联网金融机构内部管理体系的设计上,没有从制度层面对客户信息保护进行考虑,使得互联网金融机构在运营管理过程中隐含着泄露个人隐私的风险;例如第三方支付机构完全有权利要求消费者提供并核对其有效的身份证明文件上的信息并可对这些信息进行登记保留。同时第三方支付平台也有义务保管客户的信息,确保信息不泄露;二是互联网金融机构在业务流程上存在许多风险隐患。由于互联网金融机构大多都是由纯粹的互联网公司转型而来,面对非正规金融市场信贷业务巨大收益的诱惑,不惜将标准的p2p网络借贷由信息服务平台变成了信贷平台。

2.3征信体系不完备导致互联网金融系统风险

完善公开的信用体系是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基础。我国征信行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2007年国务院下发《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以信贷征信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2013年,我国首部征信业法规《征信业管理条例》正式实施,虽然征信体系经过20多年发展,但其建设并不完善,主要原因是由于数据挖掘技术和信用评分能力的局限,而且各种信息无法在短时间内覆盖国内多数企业和居民,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正常获取和检索途径也比较缺乏。征信体系建设不完善易导致了以下两种结果:一方面部分互联网金融机构为了获得更多收益,有意放松或放弃成本太高的征信过程,进而使投资者承担了额外风险;另一方面,由于征信体系的不完备和不规范,一些p2p网络借贷平台极易演变成“自融平台”,这事实上是一种非法集资行为,会给整个市场带来系统性风险。另外,互联网金融缺乏完备的征信体系,无法形成有效的惩戒机制,互联网金融机构类属于非金融机构,无法加入传统金融行业的征信体系,不能使用征信系统的信息,也没有合法的融资渠道和规范的融资模式,其系统风险进一步放大。

三、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对策

3.1加强软硬件系统建设,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电子支付安全管理制度

要尽快熟悉和掌握国际上有关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标准和规范,以便我国互联网金融在风险防范上与国际接轨。大力发展先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建立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此外,要建立灾难备份以保障互联网金融系统在遭受到不可抗拒力量侵害后能及时恢复,并不断采用新的安全技术确保业务信息在客户和银行之间及时准确传递,营造一个可以信赖的良好的互联网金融环境。加强计算机网络方面的人才培训,引进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提高人才素质,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与人才支持。

3.2建立和完善互联网金融经营安全运行机制

建立大型共享型互联网金融数据库,规避互联网金融产品本身的风险。建立金融信息管理分析系统和金融科技风险监测、预警体系,逐步建立针对电子商务平台的风险评价和预警制度,加大对其经营管理和风险防控的指导与监管力度,防范部分平台的风险暴露演变为区域性乃至系统性的金融风险。针对金融产品研发的各个阶段,应建立产品设计子模块间的共同管理模式,相关部门和多个子模块负责人共同参与审核,确保并行工程的运转效率,将复杂产品创新中多角度的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的任务进行必要的分解,分阶段审核,并根据统一的各阶段审核评价标准,明确产品创新各阶段风险管控和财务成本效益分析要求,从内外部监管、市场、技术、财务、运营等多视角加强产品创新风险的识别、评估和预控管理。